广州医科大学

Similar documents
例会抽查表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107 页 1. 内痔 (2) 湿热下注 [ 方剂应用 ] 脏连丸 ( 茯苓 金银花 牛膝 车前子 此花地丁 ) 加减 1. 内痔 (2)

附件5

五年大纲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 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 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 1. 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 2. 妊娠禁忌药的分

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的分类及使用原则细目四 : 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 : 剂量 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细目二 : 中药的用法 煎煮方法 (

(16) 祛痰剂 : 二陈汤 温胆汤 贝母瓜蒌散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17) 消导化积剂 : 保和丸 枳术丸 健脾丸 (18) 驱虫剂 : 乌梅丸 10. 下列方剂的组成 功用 主治及配伍特点 (1) 解表剂 : 加味香苏散 升麻葛根汤 柴葛解肌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 参苏饮 (2)

【外科学】:女,30岁

1. 中药的作用 2. 不良作用 细目二 : 中药的功效 1. 功效与主治的关系 2. 功效的分类 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 细目一 : 中药配伍的意义 中药配伍的意义 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四单元中药的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3) 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中药配伍的意义 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要点 : 1. 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四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细目一 : 配伍禁忌要点 :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要点 :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要点 :

第一站 辨证论治

【外科学】:女,30岁

( 四 ) 藏象 1. 五脏的生理功能 (1) 心的生理功能 (2) 肺的生理功能 (3) 脾的生理功能 (4) 肝的生理功能 (5) 肾的生理功能 2. 五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的主要生理关系 (2) 心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3) 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4) 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5)

【外科学】:女,30岁

2. 面肿 腮肿及口眼喁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目的脏腑分属, 望目色 目形 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六 :

(3) 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4) 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5) 肺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6) 肺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7) 肺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8) 肝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9) 肝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10) 脾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1) 心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2) 肺与志 液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总学时 讲授 实践 第 1 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 2 章 中药的产地 采集与贮藏 第 3 章 中药的炮制 第 4 章 药性理论 第 5 章 中药的配伍 第 6 章 中药的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七 : 望排出物

1. 感冒 1.1 概念 : 感冒 时行感冒 虚体感冒的概念 1.2 病因病机 1.3 类证鉴别 : 与温病早期相鉴别 1.4 辨证论治 : 风寒证 风热证 暑湿证以及虚体感冒 ( 气虚感冒 阴虚感冒 ) 等各证型的症状 治法 方药 2. 咳嗽 2.1 概念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

【外科学】:女,30岁

2. 分析判断 : 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分析 解释疾病发生 发展及诊治的机制, 并对不同的药物 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 综合运用 : 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 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 立法 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

论述题 3 题, 每小题 20 分, 共 60 分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

一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1.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 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 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 ;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 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 ;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标题

FJXBQ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表药 ( 三 ) 辛凉解表药 芍, 细辛配干姜 五味子的意义各药的药性 功效 主治病证 用法 使 2. 香薷 藁本 苍耳用注意, 与各单元功子 辛夷效相似药物的药性 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异同该药的药性 功效 用法 使用注意, 与 3. 西河柳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及功效的异同 (1) 各药的药性 性能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中医类 (E) 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 针灸推拿 中医类 (E) 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 针灸推拿 中医类 (E) 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 中药 中医类 (E) 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 中药

一解表药 ( 二 ) 辛温解表药 ( 三 ) 辛凉解表药 类的性能特点解表药的配伍方法 3. 配伍与使用注意与使用注意 (1) 各药的药性 性能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用法 使用注意, 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 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异同 1. 麻黄 桂枝 紫苏 (2) 细辛的用量生姜 荆介 防风 (3)

标题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国标经穴扫描 各种中医刺激疗法与结缔组织的关系 筋膜的发育生物学 从间充质到筋膜

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 即对机体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标题

( 三 ) 辛凉解表药 (1) 各药的药性 性能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用法 使用注意, 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 功效及主治病证的 1.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异同桑叶 菊花 葛根 柴 (2) 葛根 柴胡的主要胡药理作用 (3) 柴胡配黄芩, 生葛根配黄芩 黄连, 菊花配枸杞子, 蝉蜕配胖大海, 桑

关于转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的通知

标题

标题

中医基础理论占 16% 中医诊断学占 16% 中药学占 16% 方剂学占 16% 中医内科学占 20% 针灸学占 16% 四 试卷题型结构 1. 单项选择题 40 小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60 分 2. 是非判断题 20 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30 分 3. 填空题 20 空,

( 二 ) 辛温解表药 3. 西河柳 该药的药性 功效 用法 使用注意, 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及功效的 异同 解 表 (1) 各药的药性 性能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用法 使用注意, 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 1.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物的药性 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异同桑叶 菊花 葛根 柴 (2) 葛根

女 中医七 11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 女 中西七 111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 脾胃病临床研究 女 中医七 11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

标题


【外科学】:女,30岁

2015 Vol.17 No.9 2 结 果 总 述 Sunshine Sunshine 不 同 层 次 Sunshine { }={ - Sunshine } ( {} ) 2.

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标题

4.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及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5. 实例 : 秦皮 前胡 五味子 厚朴 ( 六 ) 黄酮类化合物 1. 黄酮类化合物的含义 分布 结构与分类 生源途径和生理活性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性状 溶解度 酸碱性 显色反应 ( 基于黄酮母核的反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桑菊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寒下 1.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约 13% 中医诊断学 约 13% 中药学 约 13% 方剂学 约 13% 中医内科学 约 28% 针灸学 约 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约 6% 四 试卷题型结构 A 型题 第 1 36 小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54 分 第 题, 每小题 2 分, 共 90 分

标题

(1) 小肠实热证的表现可有 :( ) (2) 膀胱实热证的表现可有 :( ) A. 心悸怔忡, 胸闷气短 B. 畏寒肢冷 心痛 面色 白或面唇青紫 C. 二者均有 D. 二者均无 (3) 心气虚证可见 :( ) (4) 心阳虚证可见 :( ) 4.X 型题 (1) 下列哪些是心阴虚和心血虚的共同见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展到解决胰岛素抵抗, 全面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近年来多个研究报道表明, 中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干预作用和临床治疗优势 传统中医方剂和现代中成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丰富 临床和基础研究数据信息量巨大,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核心组方的发现和优化研究是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研究

第一站 辨证论治

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时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工程 05 校外调剂 0870 化学工程 吉林大学 应用化学 05 校外调剂 0870 化学工程 四川大学 制药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表 1 用药频次大于 10 次以上的药物 中药名称频次中药名称 频次 中药名称频次中药名称频次 甘草 69 前胡 17 陈皮 27 川芎 12 防风 53 麦门冬 17 紫苏 25 野菊花 12 连翘 52 芦根 16 桂枝 23 川贝母 11 薄荷 49 杏仁 16 黄芪 23 五味子 11 金银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寒下要点 : 1. 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大黄牡丹汤 大陷胸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

【外科学】:女,30岁

Microsoft Word - A doc

1. 十二经别的分布 2. 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 : 十二经筋 1. 十二经筋的分布 2. 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七 : 十二皮部 1. 十二皮部的分布 2. 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细目一 : 经络的作用 1. 联系脏腑, 沟通内外 2

2 / 27 ( 二 ) 清热泻火药 ( 三 ) 清热燥湿药 ( 四 ) 清热凉血药 ( 五 ) 清热解毒药 2. 分类清热药的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3. 配伍与使用注清热药的配伍方法与使用注意意 主治病证 用法 使用注意, 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 功效及主治 1. 石膏 知母 天病证的异同花粉

幻灯片 1

天津市 06 年度卫生系统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计划 结核病防治所 结核病防治所 结核病防治所 结核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心血站 0 专技岗 0 专技岗 0 0 专技岗 0 0 专技岗 专技岗 专技岗 专技岗 0 03

2015 Vol.17 No.12 2 寒 热在中医学中的主要运用 2.2 证候之寒 热 [4] 2.1 病因病机之寒热 3 从自然温度到中医学理论的 寒 热 映射 : [6] : [7] [5] [8] : 瞀 2498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年度 第一学期 第一周 教具 时间分配 使 内 容 用教材和参考书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 课堂讲授为主 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发展

002 第一临床医学院 04 代谢内分泌疾病临床研究 101 英语 201 中医基础理论 301 中医内科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 05 肿瘤内科诊治临床研究 101 英语 201 中医基础理论 301 中医内科学 06 泌尿外科疾病中西医临床研究 101 英语 201 中医基础理论 301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 : 主治特点要点 : 1. 近治作用 2. 远治作用 3. 特殊作用细目二 : 主治规律要点 : 1. 分经主治规律 2. 分部主治规律第五单元特定穴要点 : 1. 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 2. 五输穴 原穴 络穴 背俞穴 募穴 八脉交会穴 八会穴 郄穴 下合穴 交会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答案(一)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耳鼻咽喉科学 ( 专业学位 ) 非定向 全国统考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6. 耳鸣与耳聋 (1) 概述 及意义 7. 鼻出血 (1) 概述 8. 口腔溃疡 (1) 概述 及意义 9. 牙痛 (1) 常见病因 (2) 临床特点 (3) 处理和转诊 10. 咽痛 (1) 概述 (4) 处理和转诊 11. 吞咽困难 (1) 概述 及意义 12. 咳嗽与咳痰 (1) 概述 13

二 教学要求和内容 方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1. 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2. 了解该学科的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1.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2. 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发展简史 理论讲授 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药理 1.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

04 肺脏病临床研究 05 肝脏病临床研究 中医内科学 8 06 老年病临床研究 07 肿瘤临床研究 08 内分泌疾病临床研究 09 风湿病临床研究 10 急症临床研究 11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 01 普通外科疾病研究 中医外科学 1 02 肛肠外科疾病研究 03 男性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和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2. 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1. 中药药理学概念 : 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 研究中药和机体间 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 中

88 WORLDCHINESEMEDICINE November017,Vol.1,No.11 规律, 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 MSA 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 013 年 10 月至 016 年 9 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一科 MSA 患者, 共 167 例,

有关女子性 冷淡的基本知 识 001

2014 年度军队文职人员招聘信息

中医诊断学 01 证的规范化研究 02 五脏系统辨证规范研究 03 中医诊法及辨证规律的研究 药理学 01 基于系统生物学揭示中医药复杂体系多样性研究 02 中医药分子神经精神药理学 03 针药结合优势病种机理研究及评价 04 中医药防治重大脑疾病的神经损伤与神经保护 0

学校代号 学 号

Transcription:

广州医科大学 本科课程学习大纲 课程名 : 中医学 课程课时 : 72 学分 : 3.5 开课单位 : 中医学教研室 广州医科大学教务处编印 二〇一六年九月

一 课程简介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 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 中医学 集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药学 方剂学 针灸经络学 腧穴学及针灸治疗学等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为一体, 选其精华部分向学生讲授 理论授课主要讲授阴阳五行学说 藏象学说 病因学说 经络学说 常用中药及代表方剂等内容, 目的是了解中医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 针灸手法及临床选穴等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今后从事中西结合研究及临床医疗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共 72 学时, 理论 56 学时, 实践 16 学时 本课程适用于临床医学类及相关专业, 建议在医学基础课程后修读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 theory and outstanding clinical effect. The basic theories and knowledge of Chinese medicine are mainly introduced, including the initiat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CM theoretical system,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CM theoretical system, yin-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 theories, visceral picture theory, essence-qi-blood-fluid theory, meridian theory, constitutional theory, etiology and pathological theory, and principl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mul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ology. 二 学时分配 序号 学习内容 学习形式 学时 1 导论 理论讲授 2 2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理论讲授 4 3 藏象学说藏象 理论讲授 6 精气血津液 理论讲授 4 4 病因病机 理论讲授 4 5 四诊 理论讲授 6 6 辨证 理论讲授 8 7 防治原则与治法 理论讲授 2 8 中药与方剂中药方剂总论 理论讲授 2 解表 泻下方药 理论讲授 2 清热 平肝息风方药 理论讲授 2 祛风湿 祛湿 温里方药 理论讲授 2 祛痰止咳平喘 理血 消导方药 理论讲授 2 补益 理气 固涩方药 理论讲授 4 9 针灸学基础 理论讲授 6 1

10 临床见习 四诊见习 见习 /CBL 4 八纲辨证见习 见习 /CBL 4 脏腑辨证见习 见习 /CBL 4 中药及中医传统疗法见习 见习 /CBL 4 总计 72 三 预期学习结果 ( 一 ) 知识第一章导论 掌握 1.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熟悉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了解 1.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2. 中医药的发展与展望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掌握 1.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2. 阴阳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熟悉 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3. 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藏象学说 掌握 1. 五脏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五脏的系统连属 2. 精 气 血 津液的基本概念及生理功能 3. 气的生成 分类与运动形式 ; 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 1.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2. 脏腑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五脏之间的关系 3. 精 血 津液的生成及循行 4. 体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了解 1. 五脏功能的物质基础 2. 奇恒之腑 ( 脑与女子胞 ) 的主要生理功能 2

3. 精 气 血 津液间的关系 4. 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四章病因病机 掌握 1. 六淫的含义及其与六气的区别 2. 六淫的致病的共同特点及各类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 疠气的致病特点 4. 痰饮的含义 形成和病证特点 5. 瘀血的含义 形成和致病特点 6. 正邪盛衰 阴阳失调与寒热虚实变化的关系 熟悉 七情 饮食 劳逸等致病的规律和特点 了解 1. 内生五邪 形成及特点 2. 气机失常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第五章四诊 掌握 1. 望诊 (1) 掌握得神 失神 假神 常色和病色及五色所主病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 掌握舌诊的方法, 正常舌象 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3) 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象 2. 闻诊 (1) 实证和热证 虚证和寒证声音表现的特点 (2) 咳嗽 哮 喘 呃逆 嗳气 谵语等变化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3. 问诊 (1) 问寒热 问汗 问疼痛的意义及临床表现 (2) 十问歌的内容 4. 切诊 (1)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常人脉象的特征 (2) 常见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熟悉 1. 望诊 (1) 熟悉舌的结构, 舌诊原理 (2) 熟悉常见异常形体 姿态的表现 2. 闻诊 : 口气 汗 痰 二便 带下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3. 问诊 : 问诊的含义 内容 方法及注意事项 4. 切诊 : 脉象的形成原理与脉诊的临床意义 了解 1. 了解望形体 望姿态 望头面五官 望肢体皮肤 望二阴 望排出物 望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 2. 了解妇人脉 小儿脉的特点 3

第六章辨证 掌握 1. 八纲辨证 (1) 八纲的总纲与内容 各证候的特点 (2)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3) 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要点 (4) 虚证和实证的鉴别要点 (5) 阳证和阴证的鉴别要点 (6) 四种不同虚证的鉴别要点 2. 脏腑辨证 (1) 心与小肠辨证 1 虚证 : 心气虚 心阳虚 心阳暴脱 心血虚 心阴虚 2 实证 : 心火炽盛 心血瘀阻 痰迷心窍 痰火扰心 小肠实热 (2) 肺与大肠辨证 1 虚证 : 肺气虚 肺阴虚 2 实证 : 风寒束肺 风热犯肺 燥邪犯肺 痰热壅肺 痰湿阻肺 大肠湿热 大肠热结 (3) 脾与胃辨证 1 虚证 : 脾气虚 脾阳虚 脾气下陷 脾不统血 胃阴虚 2 实证 : 寒湿困脾 脾胃湿热 胃火炽盛 食滞胃脘 (4) 肝与胆辨证 1 虚证 : 肝血虚 肝阴虚 2 实证 : 肝气郁结 肝火上炎 肝胆湿热 寒凝肝脉 3 本虚标实 :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5) 肾与膀胱辨证 1 虚证 : 肾阳虚 肾阴虚 肾精不足 肾气不固 肾不纳气 2 实证 : 膀胱湿热 3 本虚标实证 : 肾虚水泛 熟悉 1. 阴证和阳证的鉴别, 亡阴证与亡阳证的临床表现 2. 脏腑兼病辨证 : 心肺气虚 心脾两虚 心肾不交 心肾阳虚 肝脾不调 肝气犯胃 肝胃不和 肝火犯胃 肝肾阴虚 肺脾气虚 肺肾阴虚 脾肾阳虚 了解 1. 八纲之间相互关系 2. 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和辨证要点 第七章防治的原则与治法 掌握 1. 治病求本 : 正治与反治 标本缓急 2. 调整阴阳 : 损其偏盛 补其偏衰 3. 扶正祛邪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4. 因时 因地 因人制宜的三因制宜之法则 熟悉 4

1. 养生与预防 :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2. 汗 吐 下 和 温 清 补 消八法的意义和作用 了解 中医的治疗原则在指导治疗疾病中的意义 ; 各种治则的运用 第八章中药 掌握 1. 中药的性能 : 四气 五味的定义和内容 2.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3. 各类中药主要功效和主治证 : 解表药 祛风湿药 祛湿药 泻下药 祛痰止咳平喘药 理气药 温里药 理血药 补益药 消导药 收涩药 安神药 平肝熄风药 4. 掌握各类中药的代表药物的主要功效与主治 : (1) 解表药 : 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薄荷 桑叶 (2) 祛风湿药 : 独活 秦艽 (3) 祛湿药 : 藿香 苍术 猪苓 茯苓 茵陈 金钱草 (4) 清热药 : 石膏 知母 金银花 连翘 生地黄 牡丹皮 黄芩 黄连 黄柏 青蒿 地骨皮 (5) 泻下药 : 大黄 火麻仁 (6) 祛痰止咳平喘药 : 前胡 贝母 半夏 天南星 苦杏仁 款冬花 紫菀 桔梗 (7) 理气药 : 陈皮 枳实 香附 (8) 温里药 : 附子 干姜 (9) 理血药 : 川芎 丹参 红花 桃仁 三七 仙鹤草 (10) 补益药 : 人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熟地 当归 白芍 沙参 麦冬 枸杞子 鹿茸 杜仲 熟悉 1. 熟悉下列药物的主要功效 : (1) 解表药 : 羌活 细辛 菊花 葛根 柴胡 (2) 祛风湿药 : 威灵仙 五加皮 (3) 祛湿药 : 车前子 泽泻 (4) 清热药 : 栀子 蒲公英 白头翁 荷叶 决明子 谷精草 银柴胡 (5) 消导药 : 山楂 (6) 理血药 : 白及 蒲黄 (7) 补益药 : 百合 何首乌 冬虫夏草 淫羊藿 (8) 固涩药 : 山茱萸 五味子 (8) 平肝息风药 : 天麻 了解 1. 中药的归经 毒性 升降浮沉的理论 2. 中药的炮制 药量与煎服法 3. 了解下列药物的主要功效 : (1) 泻下药 : 芒硝 郁李仁 (2) 固涩药 : 乌梅 金樱子 海螵蛸 麻黄根 肉豆蔻 桑螵蛸 (3) 平肝息风药 : 钩藤 全蝎 5

(4) 安神药 : 龙骨 酸枣仁 柏子仁 (5) 消导药 : 鸡内金 第九章方剂 本章节内容可合并附于相关中药章节的学时讲授 掌握 1. 方剂的组方原则 2. 掌握重点方剂的功效主治及部分方剂的组成 : (1) 解表剂 : 麻黄汤 银翘散 (2) 祛湿剂 : 茵陈蒿汤 (3) 清热剂 : 白虎汤 (4) 泻下剂 : 大承气汤 (5) 化痰止咳平喘剂 : 二陈汤 (6) 补益剂 : 四君子汤 四物汤 六味地黄丸 (7) 温里剂 : 四逆汤 熟悉 熟悉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 : (1) 解表剂 : 桂枝汤 (2) 祛湿剂 : 藿香正气散 (3) 理气剂 : 柴胡疏肝散 四逆散 (4) 理血剂 : 血府逐瘀汤 了解 了解下列方剂的功效 : (1) 治风剂 : 独活寄生汤 (2) 清热剂 : 龙胆泻肝汤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 掌握 1. 经络的含义 经络系统的组成 : 由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以及经别 别络 浮络 孙络 经筋 皮部等组成 2. 十二经脉的命名 ( 十二经脉的手足 阴阳 脏腑名称 ) 和脏腑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走向和交接规律 流注次序 3. 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的定位法 4. 毫针针法 ( 进针方法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行针与得气 ) 5. 针灸的治疗原则 熟悉 1. 经络的作用 2. 腧穴的基本概念 分类 ( 十四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 3. 常用经穴和部分经外奇穴的定位和主治 ( 合谷 曲池 足三里 丰隆 肾俞 委中 太溪 内关 太冲 水沟 至阴 三阴交 风池 ) 4. 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 晕针等 ) 5. 常用灸法 灸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了解 1. 奇经八脉等其他经络的命名 分布 6

2. 特定穴的意义 3. 其他疗法 ( 耳针疗法 推拿疗法 拔罐疗法 ) 4. 针灸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第十一章临床见习通过临床带教 实验教学 中药辨识 CBL 教学 技能演练等使学生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全过程 熟悉常用中药的性状, 针灸及其它中医传统疗法 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中医学的感性的认识, 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 熟悉和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今后临床医疗工作打下基础 见习一四诊见习 掌握 1. 望诊 (1) 掌握得神 失神 假神 常色和病色及五色主病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 掌握舌诊的方法, 识别正常舌象 异常舌象 临床常见舌象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 切诊 (1) 掌握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2) 识别常人脉象的特征并掌握其临床意义 熟悉 1. 望诊 (1) 熟悉舌的结构, 舌诊原理 (2) 熟悉常见异常形体 姿态的表现 2. 切诊 (1) 熟悉脉象的形成原理 (2) 熟悉脉诊的临床意义 3. 中医闻诊 问诊的过程与方法 了解 1. 四诊合参 见习二八纲辨证见习 掌握 1. 八纲辨证的内容和证候特点 2. 表证里证 寒证热证 虚证实证间 阴证阳证的鉴别要点和四种虚证的鉴别要点 了解 1. 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亡阴证与亡阳证的临床表现 见习三脏腑辨证见习 掌握 1. 各系脏腑辨证的要点 : (1) 心与小肠辨证 1 虚证 : 心气虚 心阳虚 心阳暴脱 心血虚 心阴虚 7

2 实证 : 心火炽盛 心血瘀阻 痰迷心窍 痰火扰心 小肠实热 (2) 肺与大肠辨证 1 虚证 : 肺气虚 肺阴虚 2 实证 : 风寒束肺 风热犯肺 燥邪犯肺 痰热壅肺 痰湿阻肺 大肠湿热 大肠热结 (3) 脾与胃辨证 1 虚证 : 脾气虚 脾阳虚 脾气下陷 脾不统血 胃阴虚 2 实证 : 寒湿困脾 脾胃湿热 胃火炽盛 食滞胃脘 (4) 肝与胆辨证 1 虚证 : 肝血虚 肝阴虚 2 实证 : 肝气郁结 肝火上炎 肝胆湿热 寒凝肝脉 3 本虚标实 :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5) 肾与膀胱辨证 1 虚证 : 肾阳虚 肾阴虚 肾精不足 肾气不固 肾不纳气 2 实证 : 膀胱湿热 3 本虚标实证 : 肾虚水泛 熟悉 1. 脏腑兼病辨证 : 心肺气虚 心脾两虚 心肾不交 心肾阳虚 肝脾不调 肝气犯胃 肝胃不和 肝火犯胃 肝肾阴虚 肺脾气虚 肺肾阴虚 脾肾阳虚 见习四中药及中医传统疗法见习 掌握 1. 毫针针法 ( 进针方法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行针与得气 ) 2. 针灸的治疗原则 熟悉 1. 常用中药饮片的基本外观特点 性味及各类中药的代表性药物 2. 艾灸 刮痧 拔罐等的适应症 禁忌症及基本操作 了解 1. 植物 动物 矿物类及人工药物的基本特点, 常用中药饮片的识别方法 2.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 ( 二 ) 能力和素质 1. 能力 (1) 具有运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思考问题的能力 (2) 能够判断人体脏腑正常生理功能 运用气血津液解释人体正常代谢的能力 (3) 具有运用中医思维, 从中医角度判断疾病病因和分析疾病基本病机的能力 (5) 能够运用中医防治原则, 判别人体体质 防治疾病的能力 (6) 具有运用中医四诊知识, 系统 规范 全面采集病史及完成中医体格检查的能力 (7) 具有完整 系统的中医思维, 对疾病从不同角度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的能力 (8) 具有规范书写中医病历的能力 (9) 具有基本的中医方药知识, 应用中医方药对疾病进行诊疗的能力 (10) 能够应用中医针灸基础知识, 运用针灸 火罐等中医传统疗法等中医基本 8

技能, 进行中医治疗的能力 (11) 能够应用中医思维, 全面 综合 系统进行中医诊疗 ( 包括辨证分析 理法方药 中医疗法 ) 的能力 (12) 具有与患者 医生 护士 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13)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 素质 (1) 中医人文素养 : 大医精诚, 志存救济, 审谛覃思, 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 (2) 珍视生命, 关爱病人,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3) 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 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4) 尊重患者个人信仰, 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5) 具有科学态度 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6) 具有严以律己 刻苦钻研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的品质 (7) 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四 评价与考核 1. 形成性评价设计内容 反馈时间 反馈方式 备注 见习作业 第十一章见习四结束个人批改 集中讲评 见习表现 第十一章见习二结束 见习点评 学习论文 第七章理论讲授结束个人批改 集中讲评 2. 成绩评定 项目 所占比例 见习作业 10% 平时成绩 见习表现 20% 学习论文 10% 期末成绩 闭卷考试 60% 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 + 期末成绩 100% 五 推荐教材与教学资源 1. 中医学 第八版 高鹏翔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年 2. 中医学 第七版 李家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 3. 中医学 第六版 李家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 4. 中医学 第五版 郑守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年 5. 中医学 第四版 贺志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年 6. 中医学 第二版 程化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年 7. 中医入门 第一版 秦伯未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年 8. 中医学问答题库 第一版 张伯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年 9. 新编中医学 第一版 杨医亚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年 10. 中医学基础问答 第一版 邓中炎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 年 11. 中医诊法图谱 第一版 顾亦棣主编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8 年 12.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版 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年 9

13. 中医诊断学 第二版 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4. 中药学 第二版 高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5. 方剂学 第二版 邓中甲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年 16. 针灸学 第二版 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年 17. 中医学 精品课程网站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