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型专著, 其内容不仅包括辛亥革命从孕育到爆发的全过程及其领导者和践行者, 而且包括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 经济根源 阶级基础 党派纷争 满汉矛盾等社会因素 对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的状况和特点, 人民的生活艰难和反清斗争, 除革命派之外的各种政治派别, 汉族民众与满清皇朝的关系, 都有独到的论述和分

Similar documents
! % % % % % %!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日军慰安妇政策在华北地区的实施 # %% & & # # # #

见图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图

蒋维乔思想研究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¼ ½ ¾ ¼ ½ ¾

一 补助边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

论抗战时期医学高校的迁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5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欧盟研究 二 治理与国际关系 三 治理与比较政治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四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民国初年的法治思潮 一 革命党人对以法治国的推崇! # %& #&

图一 各年份论文数 二 研究主题及其变迁

珮云 珮云 邓小平的这段批示 使他成为第一个明确倡导节制生育的国家领导人 周恩来后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承认问题的提出 英国对中共政策的转变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郑杭生等 一 杭州市 社会复合主体 的组织创新

,, 1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巨变 村落的终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论抗战时期江西的保学教育! #! # % % % % % % % % % % % % # #


经济社会 全球化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境合作

抗战时期的中国留学教育!!!! #!! # %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猫腻的做法 无用的伎俩 中国异教徒尤其擅长 如下文将讨论到的 阿辛 西岩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院财产管理研究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抗日战争研究 #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专业化问题研究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书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战时期贵州役政之初探!!! # #


关于殖民教育口述史的客观性释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1,,, (,, )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 一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公共领域 特征与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状况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¹ º» ¹ ¹ ¹ ª ¹ ¹¹ ¹ ¹ ¹ ¹ ¹ ¹ ¹ ¹ º»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 # 我已经同您简短地谈到了校园的形势和在就金陵大学离 #


% 27. 4% % 23 92% % 18 72% 12 48% % 20% % 41% 30% % % 42.

Transcription:

广东社会科学 2 1 5年第 4期 章开沅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虞和平 提 要 章开沅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多有开拓创新之处 且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其贡献所在主要有五个领域 一是辛亥革命史 二是资产阶级与商会史 三是早期现代化 或称近代 化 史 四是教会大学史 五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 综观其学术开拓成就 不仅能够看到他对中 国近代史研究发展的贡献 而且可以体会到他不畏艰难 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的令人钦佩而足以垂范 的治学精神 关键词 章开沅 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化 南京大屠杀 商会 教会大学 中图分类号 K825 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114X 215 4 11 1 今年是章开沅先生 华诞 他在中国近代史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了近 6 年 取得了辉煌的 成就 笔者力图在学习章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总结其学术贡献 以此祝贺章先生 华诞 章先生的学术成果 尤其是 1 8 年之后的成果 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拓 创新历程息息相关 同步共进 且多有引领之意义 章先生对学术研究具有极强的与时俱进的开 拓创新意识 他曾说过 在史学研究的开拓创新中 我们当然应该正视困难 但我们更应该勇 于克服困难 勇于做披荆斩棘 筚路蓝缕的科学新领域的开拓者 ① 他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 的 以我之所见 章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拓和引领作用 主要可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讲 一 先行潮头的开拓 从辛亥革命史研究到商会史研究 辛亥革命史研究 既是章开沅先生学术大厦的奠基之石 也是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开拓 创新的起步之地 由章开沅和林增平主编 人民出版社在 1 8 1 8 1年间出版的 辛亥革命 史 三卷本 虽出版于改革开放之初 创作于 文化大革命 末期 定稿于 四人帮 垮台之 后 但其内容构成和学术视野却超越 文革 时代之局限 而显示出 开放 时代之曙光 颇 多开拓创新之处 令当时的学界颇为关注 该书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第一部全面研究辛亥革命 11

的大型专著, 其内容不仅包括辛亥革命从孕育到爆发的全过程及其领导者和践行者, 而且包括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 经济根源 阶级基础 党派纷争 满汉矛盾等社会因素 对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的状况和特点, 人民的生活艰难和反清斗争, 除革命派之外的各种政治派别, 汉族民众与满清皇朝的关系, 都有独到的论述和分析 正如章先生在其即将出版的 章开沅文集 自序中所说 : 对辛亥革命研究从一开始就以社会运动作为整体对象 这在当时, 是一种破天荒的研究视野, 使读者多有耳目一新之感 该书出版之时正值纪念辛亥革命 70 周年之际, 更使其学术影响广为传播 1981 年除了在武汉举行了国际学术讨论会之外, 还在长沙举行了全国青年学术讨论会 我当时已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 5 年, 有幸参加了长沙会议, 章先生作为论文评奖委员会负责人也来到会上 在对与会论文进行评奖时, 因名额有限而优秀论文较多, 而近代史所与会代表的论文均在拟奖之列, 作为评委之一的本所研究员王学庄先生提议撤下闵杰与我的论文 闵杰的论文是关于四川保路运动的, 我的论文题目为 辛亥革命后的实业救国热潮, 但是这两篇论文最终仍在获奖之列, 个中原因后来听王学庄先生说, 是章先生不赞成撤下, 认为 这正是需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章先生的这一句话, 使初出茅庐的我受到极大的鼓舞, 坚定了研究社会经济史的信心, 并成为一辈子的研究方向 此外, 在此次会议的获奖论文中亦以社会因素研究者为主 此事体现了章先生对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因素研究的重视和提倡 在 辛亥革命史 出版之后, 章先生更加注重对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因素的研究 这诚如他在文集自序中所言 : 文革 前后, 我的学术理念 方法 路径与风格发生很大变化 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 我在教学与研究工作中, 非常强调社会环境 社会群体与社会心态的阐析, 也比较注意区域研究 ( 如江浙 ) 与个案研究 ( 如张謇 ) 章先生在这里所说的区域和个案, 亦可以说是社会因素 他随后便陆续出版了有关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变迁关系的著作, 如 1985 年出版 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 1986 年出版 开拓者的足迹 张謇传稿 1990 年出版 辛亥前后史事论丛 等专著, 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许多论文 这些论著, 都以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变迁为主要研究内容 章先生研究和发表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社会关系的论著之际, 正是史学界酝酿复兴社会史研究之时 1983 年 10 月, 历史研究 杂志社 南开大学历史系与云南大学历史系合作, 在云南召开了 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学术讨论会 ;1985 年 5 月, 又与天津师大历史系等合作, 在天津召开了 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生产生活状况比较研究讨论会, 从而推进了从社会史角度对地主阶级和劳动阶级的研究 到 1986 年, 社会史研究正式走上了复兴之路,1 月, 冯尔康发表 开展社会史的研究 2 一文, 首先打出了复兴社会史研究的旗号 ;8-9 月, 又有乔志强 王玉波先后撰文倡导社会史研究 ;10 月, 首届中国社会史研讨会在天津举行 从此, 中国社会史学科快速兴起, 各种重要著作从 1992 年起陆续出版 此外, 在近代通史 时期史 事件史的综合性论著中, 社会因素的内容日益受到重视, 各种专门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趋向渐趋明显 在此期间, 章先生虽没有专门发表过提倡和复兴社会史研究的言论, 却静悄悄地将大学时期所学到社会学知识引入自己的史学研究之中, 撰写和发表了不少与社会史相关的论著 章先生对于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 虽然没有明言明语的倡导, 但是不乏潜移默化的引领 在章先生关于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关系的研究中, 一项突出的内容是近代资产阶级 他主编的 辛亥革命史, 对辛亥革命之前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 来源 发展和特性作了独到的论述, 102

并进行了与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比较研究, 直至今日仍有独到之处 在后来的研究中, 更是把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重点课题, 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研究视角 1982 年, 章先生在参加芝加哥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明确指出 : 商会档案是研究中国资产阶级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资料, 曾引起海内外许多学者的重视 3 1983 年, 他又在 历史研究 第 5 期上发表了题为 关于改进研究中国资产阶级方法的若干意见 一文, 提出 : 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曾把资本家称作 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实即代表资本主义经济领域的一系列规定和关系的综合 这些规定和关系, 在资本家个人或单个企业中固然已经存在, 并以多种样式表现出来, 而在一定集团 ( 如资本集团 行会 商会等 ) 中则往往可以更为丰满也更为明确地得到表现 在 章开沅文集 自序中, 他再次提到 : 回顾既往, 我在多年史学实践中并非简单借用社会学的概念, 而是确实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 一是比较注意分析个人 群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 二是把研究的重点置于个人与阶级的中介 群体之上 章先生提出这一研究思路之时,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近代行会史虽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 但均以研究行会的数量 分布状况变化和经济功能为着眼点, 基本没有涉及行会与资产阶级存在状态之关系 ; 而中国近代商会史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 涉足的只有极少数学者, 且尚处于资料收集和整理阶段, 亦尚未引起学界的重视, 更缺少明晰的研究思路 章先生这一思路的提出, 对认识商会史的学术价值, 启发商会史的研究思路, 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后来, 在史学规划会议上, 章先生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丁日初先生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胡光明先生等专门讨论了天津 上海 苏州的近代商会档案资料整理出版计划, 力促该三地商会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 就我本人的中国近代商会史研究而言, 也是在章先生的这一思路指引下进行的 同时, 章先生还部署自己正在指导的两位硕士研究生 马敏 朱英, 进行商会与资产阶级方面的研究 后来马 朱二人在商会史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并与章先生一起培养了为数不少的商会史 行会史研究人才 正是由于章先生的先见之明和育才有方, 逐渐造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成为中国商会 行会与资产阶级研究的第一重镇 二 与时俱进的开拓 : 从近代化史研究到教会大学史研究章先生在提倡以群体的角度研究资产阶级的同时, 还在开拓着另一个研究领域 中国近代化 ( 或称早期现代化 ) 史 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化史的研究起始于 1985 年前后, 章先生又成为开创者之一, 于 1986 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 七五 重点项目 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 ( 于 1993 年以 比较中的审视 : 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为题出版 ) 同年, 北京大学的罗荣渠先生也发起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研究, 获得国家社科基金 七五 重点项目 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 ( 于 1993 年以 现代化新论 : 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为题出版 ) 由此, 南章北罗 分途并进, 彼此呼应,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史研究热潮的到来 章先生不仅率领众弟子们展开所领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 还环绕这一项目主编 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丛书, 组织弟子们各自选题分头研究, 在 1988-1992 年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著作 7 种, 既扩大了影响又培养了人才 ; 且亲自撰写了丛书之第一册 离异与回归 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 于 1988 年 12 月出版, 以为表率 他呼吁史学界要适应时代的需要, 重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在该丛书的总序中指出 : 历史学者不仅应该积极参与现实生活, 而且应该成为把现实与过去及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 应该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与影响现实生活, 并且与人民一起追求光明的未来 中国如何实现自己的现代化? 中国应该实现什么样子的 103

现代化? 当前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方面人士共同关心的问题 对于这样重大的问题, 应该作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并且对当前的实践及时作理论性的总结与探索, 这样才能得出比较确切而有益的结论 历史学不能代替其他学科, 更无法涵盖一切, 但它有自己特定的功能, 而且本身就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需要, 因此应该而且能够在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4 为推动学术界的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研究,1987 年 5 月初, 章先生与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的张仲礼先生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丁日初先生等经济史学者发起, 由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 历史研究 杂志编辑部联合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 国际学术讨论会 与会学者除了就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之外, 还就近代化研究的必要性和方法问题开展了研讨 这是中国史学界举行的第一次以近代化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史的研究 对于我来说, 则在章先生的直接引导下选择了早期现代化研究的方向 当章先生提倡近代化研究之际, 正是我进入章门做博士研究生之时 (1986-1988 年 ), 期间既承担了 中外现代化比较研究 项目中的部分章节写作, 也参加了 中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 讨论会, 还聆听过先生介绍台湾中研院当时正在进行的中国区域现代化研究情况, 使我受到了近代化的强烈感染和知识熏陶, 引起我对近代化问题的极大兴趣 当我选择博士论文题目时有两个题目可以做, 一是 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二是 经元善与晚清江浙资产阶级, 我最终出于对现代化问题的新鲜感和时代感, 选择了第一个题目, 也得到了先生的赞同 我博士论文选题的题材和视角都是先生正在倡导的, 且把商会这一新题材与近代化这一新视角相结合, 可谓是先生的一项创新实验, 我亦由此而得益匪浅 从 1990 年代起, 中国近代化史日益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最为热门的话题, 亦日益引起各方之关注, 论著层出不穷, 会议相继不断, 观点众说纷纭, 评说褒贬不一 在此氛围之下, 章先生主编的 比较中的审视 : 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一书, 在 1999 年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织评定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 时荣获三等奖, 罗荣渠先生著 现代化新论 : 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获得二等奖, 拙著 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亦幸获三等奖 这是中国近代化史研究著作最早获得的国家级奖项, 表明了国家理论部门和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化史学术研究的认同和鼓励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章先生和罗先生为中国近代化史研究在中国大陆的开展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担当了成功的开路先锋角色 在开创了中国近代化史研究之后, 章先生紧接着又开拓了与中国近代化有一定关系的中国教会大学史这一领域 先生涉足教会大学史始于 1988 年, 是年 3 月, 他与顾学稼 张寄谦等 21 名中国学者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林蔚博士在四川大学举行了一次合作研究中国教会大学的工作会议, 先生即刻成为中坚者, 随即于次年做东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首届 中国教会大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到 1996 年, 围绕这一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先后在中国大陆 香港 台湾和美国召开了 9 次, 可谓是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研究群体 1991 年, 先生主编的 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 一书出版 1994 年初, 华中师范大学以先生为首成立了 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 随即制定了出版 教会大学史研究 丛书 教会大学史译丛 以及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丛刊 教会大学在中国 丛书的计划, 后来陆续出版著作和译著 30 余种 如果说开创中国近代化史研究显示了章先生的学术开拓勇气, 那么开拓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史则更加显示了先生的这一勇气 在先生涉足这一领域之前, 近代教会大学一直被单一视为帝国主 104

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机构和工具, 很少有中国学者进行研究, 即使有所涉及, 亦大多在揭露和批判西方文化侵略的基调和模式下进行, 缺少实事求是的学术研究 章先生涉足这一领域之后, 不仅推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而且提出了科学理性的研究视角 在 1989 年首届 中国教会大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 他提出应当将教会大学作为主体的教育功能与日益疏离的宗教功能乃至政治功能区别开来, 将学校正常的教育工作与西方殖民主义的侵华政策区别开来, 更为客观地 全面地 科学地从事中国教会大学史的研究, 从各个侧面与不同层次探索其发展流变与社会效应, 要充分重视教会大学在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教育近代化方面等所发挥的作用 该讲话后来作为先生主编的于 1991 年出版的 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 一书的序言发表 此后, 先生在 1999 年开始由珠海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丛书 的序言中又提出 : 对于在中国存在半个世纪以上的这一特殊教育群体, 必须认真加以研究, 包括其正面的与负面的社会效应及历史经验, 否则就不可能对中国近代教育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获致全面的理解 强调了研究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重要性, 并为教会大学史的研究指出了多元研究的路径 由于中国近代的教会大学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其中有不少是近代著名大学的前身, 两者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因此, 教会大学史的研究也必然拓宽乃至带动近代中西文化关系史和中国近代大学史的研究 又因中西文化关系和近代大学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教会大学的研究既促进了中西文化关系史和大学史的研究, 也丰富了中国近代化研究的内容 这既是章先生在提倡教会大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也是对中近代化史研究的一个新贡献 三 意外得来的开拓 :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新途径在章先生倡导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早期, 曾有人曲解先生之用意, 认为有美化帝国主义侵略之嫌, 亦有人为之担心, 这实际上是对先生了解不够所致 章先生对于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从来就是深恶痛绝 据实揭露 深刻批判的 这早在他主编的 辛亥革命史 中就有体现, 指出帝国主义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是引起革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他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 为揭露侵华日军的侵略暴行, 批驳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日军屠杀罪行, 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面向, 增添了有力的历史证据 对于侵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 少数日本右翼分子历来就有否认的言词, 但从 1982 年起则开始转变为日本政府的行为, 达到完全篡改史实的程度 是年 7 月, 日本文部省审定教科书时, 把原稿中的 侵略华北 和 全面侵略中国 等段落中的 侵略 改为 进出 ; 把南京大屠杀改为 占领南京 ; 还删掉了原教材中 中国牺牲者达 20 万人之多 日军进行强奸 掠夺 放火 遭到了国际上的谴责 等段落 教科书中则把南京大屠杀说成 事件的起因是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日军蒙受很大损失, 才引起日军的激愤, 杀害了很多中国军民 日本右翼学者亦抛出了 南京大屠杀的幻想 南京大屠杀之虚构 等论著 日方的行为激起了中国政府和人民 学界的愤怒与抗议, 给予了坚决的驳斥, 并引起了中国史学界对南京大屠杀进行进一步研究的高潮 这次研究高潮率先并集中出现在南京史学界 他们成立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组织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 或由当地的档案馆 图书馆 大学联合组成课题组, 广泛征集档案 报刊 图书 旧图片 旧影片等资料, 并普查和采访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重要历史见证人, 获得口述资料 在此基础上, 从 1985 年起开始出版各种有关南京大屠 105

杀的资料和研究书籍, 主要有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南京市档案馆编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照片集 ( 编者单位 1985 年内部发行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南京市档案馆编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包括日军侵占南京 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罪行 中外军事法庭审判南京大屠杀案战犯三部分 ); 朱成山编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 (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 中央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 (12) 南京大屠杀 ( 中华书局 1995 年版 ); 中央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 南京大屠杀图证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南京大屠杀史料编辑委员会 南京图书馆编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版 ); 张宪文主编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72 卷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2010 年版 ); 张伯兴主编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文献 系列丛书 30 卷 ( 南京出版社 2005-2012 年版 ) 章先生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开始于 1988 年, 正值国内研究南京大屠杀的高潮之时, 但他并非迎合这一潮流而刻意为之, 而是因为偶然的机遇, 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 在美国发掘出新资料而展开别具一格的研究, 开辟了一条有别于南京学者的研究途径 是年, 先生赴美国开会, 乘便在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调查有关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历史档案的收藏情况, 原本为教会大学史研究寻找资料, 却意外发现了美国在华传教士贝德士生前所保存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献 贝德士文献 贝德士文献是一种对南京大屠杀研究具有特殊价值的文献, 因而立即引起了章先生的高度重视, 并不惜暂时搁置原有的研究计划, 对贝德士文献中的南京大屠杀资料进行彻底研究 贝德士是一位出生于美国俄亥阿州一个学者家庭的历史学者, 其父是一位新教牧师, 又是学者, 曾长期担任本地哈莱姆学院院长 贝德士先是毕业于其父所主持的学院, 继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历史学, 于 1920 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同年 7 月, 由基督教联合布道会授予传教士资格并派往中国, 从此在南京金陵大学政治 历史系任教, 直至 1950 年离华返美 抗战爆发后, 金陵大学迁往成都, 贝德士奉校长陈裕光之命留守南京校产, 并给以应变委员会主席与副校长名义 南京沦陷前后, 贝德士与金陵大学社会学系史迈士教授, 以及校外外籍人士费吴生 马约翰等, 共同创建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后改名为 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 做了大量救济难民与对外揭露日军暴行的工作 抗战胜利后, 贝德士于 1946 年 7 月 29 日出席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作证, 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罪行, 成为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判决南京大屠杀案的重要依据 贝德士保存了南京国际委员会的大部分档案文献, 并于 1950 年带回美国, 在尘封了 38 年后终于被章先生发现于一旦 贝德士文献, 总共 131 盒,1162 卷, 不仅数量巨大, 而且内容极丰富, 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重要罪证, 但一直未被研究利用过 章先生发现贝德士文献后, 如获至宝, 立即意识到这一原始资料对于确证南京大屠杀具有独特价值, 决心对其进行整理研究 由于当时在美国访问时间较短, 未及全面查阅, 遂于 1991 年 7 月再次前往耶鲁神学院, 花了整整 8 个月时间, 将 1000 余卷贝德士文献全部检阅一遍, 从中复印了许多南京大屠杀的珍贵史料 回国后, 他将这批资料系统整理 翻译, 并以此撰成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一书 (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同时, 又编撰了 南京 :1937 年 11 月 ~1938 年 5 月 ( 香港三联书店 1995 年版 ) 此后, 章先生于 1998 年 5 月第三次前往耶鲁神学院图书馆, 进一步检阅和利用这一资料, 并扩大范围发掘补充其他资料, 继续进行此项研究, 先后又编撰出版了 天理难容 : 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1937-1938) ( 南京大学出版 106

社 1999 年版 ) 从耶鲁到东京 为南京大屠杀取证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 南京难民宣教师证言集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日文版, 内容与 天理难容 一书相同 )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4): 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 章先生的这些研究成果问世后, 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 对其独特的价值和开拓之处多有评论 有学者说 : 章先生的研究, 归纳起来, 就是一大价值, 两个特色 其价值在于 贝德士文献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新证, 极大地促进了南京大屠杀的实证研究 ; 其特色在于 积极投身于取证和揭露真相活动, 与国外学者进行频繁的交流, 并带动一批学者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 该学者还指出, 南京地区史学界整理出版的揭露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和著作, 以及侵华日军老兵东史郎等的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战时日记的出版, 使南京大屠杀的加害和受害国 双方的证据都有了, 独缺第三国的见证人 而章开沅发掘 整理并出版的贝德士文献, 则弥补了南京大屠杀证据链的缺陷, 证实了当时的南京还有一批中立国的人士, 他们目睹了南京大屠杀, 他们的证言与中日双方的证据组成一条无懈可击的链条, 它们就像一把把尖刀, 直刺 南京大屠杀虚构论 者的心脏 5 在带动同类研究方面, 自章先生的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一书出版之后, 耶鲁神学院收藏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原始档案, 立即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 一时间成为备受瞩目的热点 同时, 抗战时期在华外国人的相关记录, 也成为南京大屠杀史料搜集的新的重要方向, 从而使新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如曾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驻中国商务代表在华工作 30 年的拉贝, 在日军占领南京后, 即发起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担任主席, 并记有 1937 年 9 月 7 日至 1938 年 2 月 26 日的日记, 于 1942 年曾在德国出版, 即被德国法西斯列为禁书 该书于 1997 年被翻译成中文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 50 余万字 在该书中, 拉贝以第三者的身份, 记述了他亲历亲见亲闻侵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暴行 据高峻 林伟荦的文章所言, 自 1995 年章开沅的贝德士文献研究之一的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和 1997 年 拉贝日记 出版之后, 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加强 近几年来, 出版相关主题的专著和学术论文总数近 200 篇 ( 部 ) 6 章先生译编的 天理难容 : 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1937-1938) 一书, 原本是章先生请美国耶鲁神学院图书馆的玛莎 斯茉莉合作, 并由斯茉莉出面编辑, 以 美国传教士对南京大屠杀的见证,1937-1938 为名出版 当时由于经费所限, 收录的文献较少, 不足以反映档案中的相关内容, 先生于 1998 年 5 月再次前往耶鲁神学院图书馆搜集补充, 使该书的内容大为扩充 后来又经过改编 扩充, 以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4): 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 为名出版 有学者评价说 : 该书增加 收录了 10 位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工作的美国在华传教士的日记 书信和报告等珍贵的原始文献, 较之此前的贝德士文献 拉贝日记等, 记录的时间和范围更为广泛 7 该书先后在中国和美国分别以中文和英文出版, 又在 2005 年以日文出版 由此可见先生力图推进美国学者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良苦用心 通观章先生的研究轨迹, 南京大屠杀史可以说是先生史学研究主体系统之外的一项研究, 可以说是一种意外的开拓 那么, 章先生为何要做这一意外的开拓呢? 他自己的解释是, 有一种力量, 或者说有一种召唤 使然, 这就是 :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 就要捍卫历史的真实 ;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 就要捍卫民族的尊严 说到底, 也就是良知和爱国 章先生的这一开拓, 充分体现了他勇于开拓和善于开拓的精神 有关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大多是依靠团队乃至政府的力量而取得, 章先生的研究成果则依靠个人的努力而取得, 107

他不顾 70 上下的高龄三飞美国, 不惜搁置自己的原有研究计划临机立断, 抓住机遇, 坚持不懈, 方结学术开拓之新果 四 温故知新的开拓 : 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命题在章先生的学术生涯中, 辛亥革命史研究是先生的发迹之地, 中途曾因时代和学术之需插入过其他领域的研究, 到 2011 年辛亥革命 100 周年来临之际, 先生又以开拓者的眼光回思辛亥革命史研究, 对辛亥革命史研究提出了富有开拓性的新见解 先生说 : 很久以前, 我在思考辛亥革命如何深入时, 就提出 上下延伸 和 左右会通, 而去年谈辛亥百年, 更是触发了我这一想法 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辛亥革命方面, 我们应该看到三个一百年, 一百年是因, 一百年是果, 一百年是未来, 在大因果观和预测方面至少能做一些工作 还提出 : 今天人们看待辛亥革命, 要从 上下三百年 入手, 不能就辛亥革命讲辛亥革命 在第一个一百年中, 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一百年, 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 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 它都是有依据的 在近代的中国政治领袖里边, 孙中山是唯一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公民 在第二个一百年中, 不仅要研究国统区, 也要研究共产党的根据地, 不仅要研究大陆, 也要研究台湾这一百年怎么过来的, 不然, 辛亥革命也算是没有很好的理解 在第三个一百年中, 需要人性的回归 最主要就是要纠正目前重物质轻精神, 重科技轻人文, 社会伦理的这种堕落 要 建造一个大家共享社会福祉的同时大家互相平等对待的 和睦相处的 经济繁荣的 共享人类社会福祉的家园 也可以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 8 章先生的这 辛亥三百 年之说, 为辛亥革命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视野 新的方向, 即要从长时段史 ( 大因果观 ) 和全球史的视野和方向进行辛亥革命史研究 这对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来说, 既是很有必要的, 也是充满新意的, 因为辛亥革命既是持续 2000 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第一次巨变, 也是中国进入世界体系之后的第一次巨变 对于第一个一百年, 章先生提出主要研究辛亥革命的由来, 这似乎在已有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已经多有涉及, 但窃以为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迄今为止的研究, 对于辛亥革命的缘由 性质 成败, 不仅有不同的说法, 而且相去甚远, 甚至截然相反 如缘由方面的内部革命说 外部革命说 ; 性质方面的资产阶级革命说 全民革命说 精英革命说 种族革命说 政治妥协说 ; 结果方面的成功说 失败说 革命党奋斗说 水到渠成说 这些分歧无疑与先生所指出的需要进一步研究 辛亥革命怎么来的? 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 密切相关 就鄙见所及,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具体问题, 如 : 辛亥革命时中国是否已有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中是否有资产阶级参加? 反满 在辛亥革命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反满斗争是如何从 反清复明 转向 反清建国 的? 反清建国 又是如何从重建传统王国转向创建共和之国的? 三民主义 和辛亥革命有何国际和国内渊源? 属何性质? 对于第二个一百年, 章先生提出主要是研究 这一百年怎么过来的?, 也就是辛亥革命对这一百年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作用和影响 对这个问题, 也象第一个一百年一样, 研究成果众多, 但亦多有分歧, 特别是对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社会状况的研究, 分歧更多, 有促进说, 有无用说, 甚至有倒退说 这种分歧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的, 各有所持 现在, 先生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 即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视角, 他说 : 我们在说 通过辛亥革命, 中国使自己真正融入 108

世界 时, 必须要明确一个前提, 那就是如何融入 以前中国也有融入, 例如中国成为 [ 世界 ] 市场, 成为殖民地, 成为势力范围, 那是被迫融入 再从文化传播来讲, 不仅是西学东渐, 文明潮流东来, 中国受到各种影响 但辛亥革命则是从体制改革方面作了全面推动 之前那些革新都是某一方面, 经济的 文化的 或者宗教的, 但始终缺少体制上的变革, 而辛亥革命则以建立一个现代国家实现其融入 我比较认可此种说法 :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全面走上现代化道路或者全面现代化的起点, 政治经济文化都包括在内, 特别是核心政治体制也包括在内 9 除了章先生之外, 在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之际, 也有其他学者提出过基本相同的看法 如李文海先生在 2011 年 9 月 20 日 人民日报 上发表 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思考 一文, 提出 : 把辛亥革命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伟大历史意义, 具体分析它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李先生虽然在这里所用的是 中国的进步 这一概念而没有用现代化这一概念, 但他所说的 中国的进步 则是指中国走向 繁荣富强, 也可以说是走向现代化 ; 而且文中也用了 现代化 这个词, 在谈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中说 : 辛亥革命 迈出了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还简要地论述了辛亥革命在民国时期的作用所在, 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辛亥革命还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从先生所提出的全球化和现代化这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我觉得应该有助于进一步看到辛亥革命对这一百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有助于更客观 更全面 更长期地来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对中国来说, 全球化与现代化可以说是同时并进的, 也是迄今一直在探索的发展道路, 是贯穿这一百年的历史主题 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和全面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起点, 那么这个起点不可能对后面的历程不产生作用和影响, 问题是产生了什么作用和什么影响, 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上述李文海先生的文章, 可以说已经为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循着章先生提出的两个角度来思考,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有不少 谈辛亥革命的影响, 当然不仅仅是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 还应该包括它的领导者孙中山的思想, 他所缔造的中华民国制度, 他为中国设计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孙中山不仅在辛亥革命之中为中国的现代化设计方向和道路, 而且在辛亥革命之后, 随着时势的演进, 继续在设计和实践着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 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包括政治 外交 经济 文化 教育 伦理, 涉及国共关系 中外关系 经济规划 经济结构 农工政策 生产与分配关系 传统与现代关系等 这些内容不仅对整个民国时期的现代化进程产生过影响, 而且对改革开放以后的现代化来说亦有一定承续关系和目标价值 这些都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对于第三个一百年, 章先生所提出的是中国发展的目标和路径的问题, 即通过 人性的回归, 建造一个 和睦相处的 经济繁荣的 共享人类社会福祉的家园, 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在这里, 先生对于这一百年与辛亥革命的历史关系问题, 虽尚未明确提出具体的研究课题, 但内中亦隐涵着辛亥革命继续具有历史影响之意 从我的主观理解来说, 如果说对前两个一百年, 主要是研究辛亥革命的前因和后果, 那么这第三个一百年则主要是研究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及如何实现复兴的问题 众所周知, 孙中山的革命纲领中所提出的辛亥革命的最高 109

宗旨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后来在 建国方略 中还明确提出中国应该 驾乎欧美之上 这也 可以说是旨在复兴中华民族 使中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辛亥革命所奉行的这一目标 不可能通 过一次革命而立即实现 在后来中华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期由于种种原因而使发展之 路多有障碍和挫折 改革开放以后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与中华民族 的复兴尚有相当距离 有待于未来的一百年中去实现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先生认为关键的 问题是 人性的回归 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 共享福祉的关系 这应该说也是符合中 共十八大精神与党和国家正在着力推行的方针政策的 章先生所提出的 人性回归 中所包含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共享福 祉问题 孙中山都有过论述 对于物质与精神关系 孙中山曾说过 物质之力量小 精神之力 量大 我既为人 则当发扬我之精神 亦即所以发扬为人之精神 学问 指人文 为立国 之本 对于人际关系 孙中山曾提出过 天下为公 之说 人人要 为国家 为人民 为社 会 为世界来服务 官员 要存心做大事 不可存心做大官 还提出人人要遵守 忠孝 仁 爱 信义 和平 对于共享福祉 孙中山则提出了民生主义 力图克服分配不公 贫富悬殊 此外 孙中山还对民族 人格 道德 人伦 修身等问题做过论述 这些都是对人性的回归 对 中华民族实现复兴来说 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辛亥革命史是章先生学术生涯的老本行 也是华中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的中心和根基 取得过 辉煌的成就 我相信 循着章先生的 三百年 思路 努力构建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体系 新 团队 华师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有望在第三个一百年中走上复兴之路 再造辉煌 在章开沅先生 华诞之际 回顾先生的学术开拓成就 不仅能够看到先生对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的贡献 而且可以体味先生令人钦佩而足以垂范的治学精神 先生所以能成 就如许之开拓 可能是先生天生聪明才智之原因 但更是先生不畏艰难 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的 精神 以及强烈的时代感 使命感和参与感所造就 先生有一句名言 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守望 者 历史的叙述者 也是历史的参与者 先生的学术开拓 曾引领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 曾培养和引导过许多史学工作者 先生学术成就的这种引领意义值得我继续体会 先生的这种治 学精神值得我们很好汲取 ①④ 中外 近 代 化 比 较 研 究 丛 书 总 序 广 州 百年 凤 凰 网 资 讯 辛 亥 百 年 倒 计 时 一 周 年 8 年第 1期 广东社会科学 1 2 1 年 1 月 8日 8 6年第 1期 ②北京 百科知识 1 年来的辛亥革命史研究 北京 近 ③ 章开沅 5 作者简介 虞和平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 代史研究 1 年第 5期 研究所特聘教授 武汉 ⑤⑥ 高峻 林伟荦 论章开沅与南京大屠杀历史研 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6年第 5期 究 福州 党史研究与教学 2 4 37 中国社会科 北京 1 6 ⑦ 李学通 近十年抗战史料出版述要 近十年抗 日战争史研究述评 北京 中 共 中 央 党 校 出 版 社 2 8年 5月 ⑧⑨ 陈书娣采访 章开沅 辛亥革命需探索上下三 11 责任编辑 李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