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以及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Similar documents
抗战时期的中国留学教育!!!! #!! # %

¼ ½ ¾ ¼ ½ ¾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见图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图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 年第 期! & # %! & # % # %


经济社会 全球化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境合作

承认问题的提出 英国对中共政策的转变

海才PDF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日军慰安妇政策在华北地区的实施 # %% & & # # # #

% % % R&D % R&D 122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盟研究 二 治理与国际关系 三 治理与比较政治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四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蒋维乔思想研究

一 补助边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蒋经国 赣南新政 时期的社会动员!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珮云 珮云 邓小平的这段批示 使他成为第一个明确倡导节制生育的国家领导人 周恩来后

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 # # # # # ( ( ( ( ( ( ( ( )

民国初年的法治思潮 一 革命党人对以法治国的推崇! # %& #&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57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期

一 土著华人! 二 逃亡移民 #!!! 三 早期的旅俄商人! 四 劳工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论抗战时期医学高校的迁川! # % &% & # #! # # # # # # #




论抗战时期江西的保学教育!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学院 清华大学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 社会科学实验班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 第一学年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3 3 周 考查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体育 (1



学院代码 学院名称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习方式 统考拟招生计划数 001 经济学院 政治经济学全日制 经济学院 经济史 全日制 经济学院 西方经济学 全日制 经济学院 世界经济 全日制 经济学院



% % % CETV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 一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公共领域 特征与性质 ( & (!! # # ) #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1,,,. %,. % 2,, %, ;,,,, 3,,,, 4 ( ) ( ) ( ) (),, %, 5,,,,,,,,, 1 :,, ://.. / / - / /., 2 :,, 3 :, 4,,, 5 ( ),,, ( ),, ( ), ( ), ( );

猫腻的做法 无用的伎俩 中国异教徒尤其擅长 如下文将讨论到的 阿辛 西岩

表 年北京 伦敦 东京 纽约人口净迁移规模比较 图 1 伦敦 东京 纽约 北京净迁移率 (%) 比较 109


近代日本佛教在华传教的主要基地——净土真宗东本愿寺上海别院

表 浙江每 万人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及居全国位次 表 年按不同学业完成情况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厦门大学 2010 年本科招生分省录取情况统计 省份 科类 本一线出档线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安徽 文史 理工 北京 文史 理工

¼ ½ ¾ À Á Â

174 ( ) (PPS) % 47.5%; 50.8% 49.2% % 45.6% 53.6% 46.4% 2010 : % 48.4% 53.5% 46.5% ;

中北中学 ( 初中 ) 大寺中学 ( 初中 ) 富力中学 ( 初中 ) 富力中学 ( 初中 ) 06 中学历史教师 0 07 中学物理教师 0 08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 0 08 中学物理教师 0 中等专业学校 09 中学语文教师 0 中等专业学校 09 中学英语教师 0 中等专业学校 09 中学美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第 期 二 西康省早期藏文报纸的共同特征 三 西康省早期藏文报纸诞生的原因 一 四川省新一批少数民族文字报纸的创办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第 期


抗战时期贵州役政之初探!!! # #

省份 科类 本一线 出档线 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理 青海 文 理 山东 文 理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 27. 4% % 23 92% % 18 72% 12 48% % 20% % 41% 30% % % 42.

标题

省份 批次 文科 重点线出档线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录取人数重点线出档线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录取人数 备注 山东 本一批 本一批

印度崛起对中国地缘政治的影响

二 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 群众革命的斗争 曾经给帝国主义与卖国军阀 以莫大的打击 并且发展成为的革命高潮 但资产阶级国民党背叛出卖了革 命 所以现在帝国主义的进攻又厉害起来了

江西抗日战争史

! #!! #!! #!! # %! # %!! #!!! #! # %& ()


考生编号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成绩 复核结果 翻译硕士英语 66 无误 翻译硕士英语 65 无误 翻译硕士英语 58 无误 日语 ( 外 )

安徽 专业 科类 最高分 最低分 专业 科类 最高分 最低分 社会学 理 哲学 文 网络与新媒体 理 社会学 文 公共事业管理 理 翻译 文 经济学 理 网络与新媒体 文

¹

2014 年度军队文职人员招聘信息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公共事业管理 理 政治学与行政学 文 国际政治 理 法学 ( 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 ) 文 法学 ( 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 ) 理 社会工作 文 德语 理 英语 文 628 6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年第 期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 : :,, ://.. / / / / /., / / 4,,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国际政治科学 ¹ ¹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Transcription:

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李喜所 内容提要 : 由容闳奠基的中国留学教育大致有一个半世纪多一点儿的历 史 其间最耀眼的是形成了三次留学潮 : 即清末以留学日本为主流的留学运动 ; 五四前后留美 留欧 留俄 留日交相辉映的出国留学洪流 ;20 世纪 80 年代在 改革开放直接推动下, 中国留学生遍布世界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出国留学牵动 了千家万户, 涌现了史无前例的留学大潮 近 50 年来, 出国的留学生总数在 百万以上, 形成了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 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中国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科技 教育 国防以及文 学艺术等领域的现代化进程, 留学生都举足轻重, 贡献良多 留学生与中国现代 化进程呈现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 : 中国留学生现代化 一 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 留学是一种异国教育, 即别国的学生留在某一国家学习 唐朝时期, 日本来华的遣唐使常带一些青年学生来中国读书, 为了系统而深入地研讨中国文化, 这些遣唐使回国时总要留下不少青年继续学习, 习惯上就称他们叫 留学生 久而久之, 留学生就成了中国人出国学习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 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其中虽然也有 留洋生 游历生 洋学生 等各种称呼, 但只有 留学生 一词被普遍认可 要溯源中国的留学生, 出现的并不晚 早在汉唐时期, 随着印度佛教的东来, 常有一些高僧往印度研习佛学经典, 开创了中国留学的先河 但毕竟人数少, 影响也有限, 没有形成气候 宋元明时期, 极个别的中国青年通过特殊的渠道, 也有涉足海外求学者, 来华留学的外国人也偶尔有之, 但相关记载甚少, 描述他们的足迹相当困难 清代前期, 一些青年往欧洲学习神学, 和传教士关系密切, 不过人数少得可怜 比较正规意义上的出国留学, 或者说把留学作为教育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则是 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步形成的 也就是说, 中国的留学教育只有一个半世纪多一点儿的历史 847 年, 容闳 黄胜 黄宽在美国传教士布朗 (Rev S R Brown) 的帮助下由香港马礼逊学校往美国留学 黄胜因身体原因, 提前回国 黄宽后又往英国留学, 成为一名著名

的外科医生, 是中国西医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容闳 854 年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则产生了 留学教育救国 计划, 即选派优秀的中国青年往美国留学, 借西方之学术来改造中国, 使古老落后的中国 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然而, 当容闳返回祖国实施其派留学生计划时, 困难重重, 经过 8 年的艰辛努力, 才在 872 年得到曾国藩 李鸿章的支持, 决定 4 年派 20 名幼童, 由容闳带领往美国留学 与此同时, 清政府又于 877 年从福州船政学堂等校选派严复等 80 多名青年往英国 法国 德国等欧洲国家学习海军 制造 矿业等科学技术 896 年, 还选派 3 名学生往日本留学 在此期间, 也有个别人自费或在传教士的资助下出国留学 总之, 由于洋务运动对新人才的渴求, 清政府才决定向国外派留学生 从一定意义上讲, 洋务运动是中国留学教育兴起的产婆, 容闳则起了催生的作用 万事开头难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明显带有起步时的许多不足, 对于留学生的选派 留学年限 留学国别 所学专业 留学管理和使用等都没有明确的合理的政策, 随意性很大 招收留美幼童时, 几乎无人报名, 容闳多从家乡通过亲朋好友来凑数, 最后还从香港招了几名才完成任务 幼童要在美国留学 5 年, 还要学习中文课程 而赴欧洲的留学生则只学习一年或两年, 三年以上的是少数, 带有进修性质, 基本没有读学位的 往日本留学则无明确的年限规定 至于所学专业和国内需求的问题, 也不时相左 由于政治等许多复杂的问题, 留美幼童 88 年就中途全部撤回, 回来后又不合理使用 人才浪费的历史教训, 实在太深刻了 不过, 从中国留学教育的长河去观察, 这只是前进中的问题, 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开风气之先, 具有拓荒期的奠基功用 随之而来的是 20 世纪三次规模宏大的留学潮, 与之相呼应的则是辛亥革命 新中国诞生和改革开放 第一次留学潮出现于 20 世纪初, 以留日生为中心 这期间的留美 留英 留法 留德等虽然也有程度不同的拓展, 但远不能和留日相提并论 906 年前后的 0 余年间, 留日生约两万多人, 上自七八十的老翁, 下至十来岁的幼童, 纷纷负芨东洋, 留学求知 辽宁有位十几岁的男孩, 在留日潮的感召下, 不让父母知道, 偷偷背着干粮要赴日留学, 结果流落在外七八天, 又被迫还乡 那时从天津 上海开往日本的轮船, 总是挤满了赴日留学的青年 史书称当时的中国留日生势如 潮涌, 相望于道 之所以出现如此动人的 留日热, 是清末政治 经济 文化交织运作的结果 898 年的戊戌维新运动, 虽然被慈禧太后残酷地镇压了, 但带来了一次实实在在的思想启蒙, 人们了解和探求世界的热情越来越高 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直接威胁着清廷的生命,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国难当头, 从救国救民 寻求真理的愿望出发, 中国人对日本和欧美的研究极其迫切 时人甚至将留学和救亡联系在一起, 认为多一个留学生就多一个爱国者 90 年后, 清廷在推行 新政 的过程中, 将鼓励出国留学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 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促进青年学子出洋深造 903 年前后, 中国的民族工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社会对新式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905 年科举制度的废除, 夺掉了旧式知识分子的饭碗, 家庭环境比较好的, 纷纷送子女出洋留学 这时期还涌现了大批新式学堂, 为出国留学培养了数量可观的后备军 加之赴日留学路近 省钱 语言困难相对较小 ;905 年孙中山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反清革命组织同盟会, 为一批热血青年所向往 在这种情况下, 留日热 的出现就势所必然了 但是, 这股留日潮泥沙俱下, 混乱驳杂, 出国无一定资格, 也不考试, 在日本学习随意性也很大, 上小学 中学 职业学堂 专科 本科 速成科 军事学堂等不一而足, 学业成绩优异者极少 906 年清廷举行首次归国留学生考试, 名列前茅的都是欧美留学生 不过, 这批留日生爱国热情高, 政治空气浓, 是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的骨干力量 可以说, 没有 20 世纪初年的 留日热, 就很难有埋葬清廷的辛亥革命 而当 9 年武昌起义爆发后, 留日热 也随之慢慢降温了 容闳 : 西学东渐记, 湖南人民出版社 99 年出版, 第 62 页 实藤惠秀 :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三联书店 983 年版, 第 37 页 2

第二次留学潮和第一次留学潮仅相隔 0 年左右, 就在五四时期出现了 这次留学潮以留美 留法 留苏为中心, 当然留日 留英 留德等也有较大的发展 从总体上观察, 这期间的北洋政府对出国留学基本上采取的是放任的态度, 这给企图放洋的青年一定的自由度 ; 而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又迫使许多有头脑的学人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出国留学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95 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高扬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 给传统思想以巨大的冲击, 更新观念 吸收世界新文化成了多数年轻留学生的追求 ;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人的世界意识和竞争理念大大增强, 这也促使一部分青年去经风雨, 观 洋潮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一批新的学堂和具有近代意义的大学的建立, 新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 ; 而一旦留学归来, 就有较称心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 这对青年学生出国有极大的吸引力 ; 五四之后中国革命浪潮的重新突起, 召唤许多青年为献身革命而出国留学, 寻找真理 这些因素的交织回应, 使留美 留法 留苏不断升温, 为第二次留学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五四前后的留学潮持续时间长, 平稳而较有序 908 年美国决定退回部分 庚款 以资助中国派留美学生后,9 年即设立了清华学堂, 作为留美学生的预备学校 于是, 以庚款留美生为中坚, 加上众多的自费留美生和各个部门 企业 学校等派出的留美青年, 使 中国留学生满布于美国 2 925 年在美国留学的世界各国学生约 7500 多人, 中国则有 2500 多人, 占三分之一 这些中国留学生素质高, 学习刻苦, 成绩优良, 自治能力强, 成立有各种社团, 举办许多颇有意义的活动, 现存的 留美学生年报 留美学生月报 留美学生季报 及 科学 等杂志,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留美青年高昂的学习情趣和美好的追求 他们是用科学精神浇铸的一代让中华民族骄傲的有为青年 如果说留美生的追逐目标主要是科学文化, 那么留法勤工俭学生则侧重于政治方面了 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之所以兴起, 一是在工读主义的推动下, 许多青年试图寻求一种 劳工神圣 式的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社会蓝图, 而勤工俭学正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最好尝试 ; 二是许多青年认为法兰西是自由民主的发祥地, 梦想到法兰西去具体体验一下 ; 三是当时一些有影响的社会名流如蔡元培 李石曾等的全力推进 至 92 年, 在法国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已经达到 600 多人 他们一边做工, 一边上学, 辛苦异常 王若飞做工回来, 在车上就睡着了, 过了站还不知道 这批人在学业上进展大的不多, 多数念中学和职业学校 但他们切实地体验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 对资本主义制度恨之甚深, 对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书备感亲切, 并认真研究, 落实于行动 留学期间, 他们就组织革命活动, 向国内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这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间, 不仅涌现许多有为的职业革命家, 而且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和宣传家, 社会主义能植根中国, 其功甚大 留苏热 的出现主要是政治革命的推动 92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多效法苏俄, 急切派革命青年往苏联学习 ;924 年国共两党合作的成功, 孙中山 以俄为师 口号的提出, 又将派青年去苏联学习视为培养革命人才的主要途径 为此, 苏联当局在莫斯科专门创立了一所孙逸仙中国劳动大学, 大批接收中国留学生 926 年前后, 在苏联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 600 多名 他们基本是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旨在为中国革命培养英才 这批人后来确实成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和领导人物, 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影响深远, 刘少奇和蒋经国就是典型代表 三四十年代, 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和斗争, 以及苏联特殊的对华政策的实施, 留苏学生主要由共产党来选派, 但数量有限 国民党政府则集中往美国派留学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 一度有相当数量的青年赴美留学, 人数达 5000 左右 这期间, 赴英国的留学生也有所增加, 有近千人 不过就整体上来观察, 还很难说又出现了一次牵动着中国社会的留学潮, 只能讲是第二次留学潮和第三次留学潮之间的一股巨浪 2 参阅 留美学生年报 90 年 3

第三次留学潮的兴起较为曲折, 但规模大, 时间长, 影响广 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曾给中国带来了勃勃生机, 但那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政府的内外政策, 特别是与苏联的特殊关系, 决定了出国留学不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大问题, 所派出的留学生也以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心 从 950 年到 966 年, 派往苏联 波兰 匈牙利 罗马尼亚 蒙古 朝鲜 越南 古巴等国的留学生约 3000 多人 总数看起来不少, 但就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 就很不相称了 而且 80 是留苏生 文革 0 年, 想出国留学无疑会遭到批判 所以, 这期间除了语言 外交等必须要派的留学生外, 基本上关闭了出国留学的大门 而且学习语言和外交的留学生也只有千余名 978 改革开放之后, 重新调动了中国人出国留学的热情, 在邓小平亲自关怀和指导下, 伴随着 978 年 2 月 26 日 50 名留美学者的启程, 留学人数逐年递增 至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 出国留学生波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达到 20 多万人 至 2000 年, 官方的统计数字是 50 万人左右,204 年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是 70 万人 这真是史无前例的留学大潮 其中, 除公派之外, 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 每年考 TOFEL( 托福 ) GRE 的青年学子都会排成长长的大队, 出国留学牵动着千家万户, 渐渐由单纯的教育问题扩展为一个社会问题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热烈的留学潮, 一是改革开放的推动, 留学成了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 ; 二是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 ; 三是被 文革 禁锢了十几年后, 国人渴求了解世界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 四是许多家长希望子女接受更良好的教育 ; 五是国外许多大学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增加收入 多种因素的结合, 促成了留学大潮的到来 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积极而宽松的留学政策 除了对自费出国的大力支持之外,992 年国家出台了 支持留学, 鼓励回国, 来去自由 的留学政策, 从而给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尽管这股留学潮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留学生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支特殊力量已经日益显现出来 二 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 留学生是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逐步深化而逐步发展并走向高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 留学生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 反过来讲, 留学生又是推进中国革命和改良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革, 留学生都是 弄潮儿 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 凡是中国留学生高涨的时期, 都是中国现代化的进展的高峰期, 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是一种无法剥离的鱼水关系 9 实际 70 年代派往美国和欧洲的留学生本身就是标志着中国早期现代化启动的洋务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是对传统的封建教育严重的挑战 洋务时期留学生的出洋, 等于告诉国人在旧式教育之外还有一种新式的更具吸引力的西方教育 ; 除了孔孟儒家经典, 还有可以强国富民的新的学问 这批留学生回国后不仅在海军 铁路 通讯 矿业 金融 工厂企业 外交 新式学堂等方面促进了洋务事业的发展, 而且带来了西方的现代理念和新的价值追求, 严复 马建忠等人的著作则对思想启蒙贡献甚大 后来严复积极参与戊戌变法, 成为维新时期仅次于康有为 梁启超的重要领袖人物 当然, 那时的留学生由于人数少, 又多出没于十分具体的工商业部门, 在洋务和戊戌维新期间没有显现出具有决定意义的核心效应 他们只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崭露头角而已 较之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时期, 清末民初的留学生对现代化的影响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说都要大得多 甚至可以讲, 留学生作为一个新型的特殊的群体作用于中国社会, 是从这期间开始的 辛亥革命的发生 发展和中华民国的创建, 留学生功不可没 孙中山曾多次讲他发动辛亥革命 组织同盟会, 靠的就是当时留学日本的两万多中国学生 那时指导革命的精英分子, 多是留洋出身 革命政党 民间社团的组建, 创办杂志和各式各样的舆论宣传, 制订 4

革命方略以及策动武装起义, 多以留学生为中坚 武昌起义后, 宪法的出台, 具体法律文件的起草, 国家机构的设置, 各部的主要人选, 政党政治的运作等, 基本出自留学生之手 与此同时, 法律 军事 财政 教育以及学术文化等许多领域的改革, 都和留学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清末法律的全面改革和民国初年共和政治理念的传播, 留学生做了大量工作, 那时留学生主办的政治 法学杂志就有 0 多种 当时军事的现代化, 例如新军的组建 训练及新型装备, 多由留学生来办理, 大量的军官也由留学生出任, 军事理论的更新更离不开归国的留学生 民国组建的民军, 其上层骨干分子多留过洋 清末民初的现代军事家, 如黄兴 蔡锷 蒋方震等, 皆是留日生 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的大潮中, 留学生举足轻重 西方和日本的现代教育理论和管理模式, 多由留学生输入 中等学校以上的教师队伍中, 留学生占相当比例 至于大学师资, 十之八九有留学经历 学校的教材建设, 或翻译, 或编写, 留学生自是主导 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扩展和政治变革力量的推动, 清末民初的学术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 9 世纪末那种要不要引进西学的激烈争论不见了, 中体西用 和 新学旧学 的分辨也销声匿迹了, 代之而起的是广泛输入西学基础上的全面的学术更新 用梁启超的话讲叫中西文化 结婚 ; 用王国维的话说是 : 中西二学, 盛则俱盛, 衰则俱衰, 风气既开, 互相推动 2 通过中西文化的融合, 史学革命 文学改良 教育民主 科学万能 工读主义 等文化思想流派风行一时, 而现代史学 文学 语言学 哲学 经济学 社会学 法学 新闻学 心理学 逻辑学 伦理学和现代数理化 生物学 天文学 地质学 工程学等也通过大学新的学科的创立, 逐渐涌现出来 而这些学科的奠基人物, 基本都是留学归来的青年 较之政治领域的变革, 这种学术文化方面的更新虽然显得不够轰轰烈烈, 但其社会影响则更深入和久远 五四之后学术界之所以会爆发更深刻的革新, 是因为清末民初已经开启了其活水源头 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及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动荡的影响,99 年以后的中国政治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 80 年间那种单纯向欧美学习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一元追求被打破了, 增添了仿效苏俄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理想和革命行动 同时,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 共产党的力量迅速崛起, 和国民党并驾齐驱, 决定着中国政治的起伏消长, 在思想文化领域又渐渐出现了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现代新儒家三足鼎立的局面 社会变革的风潮相互交织, 复杂多变, 为数千年中国历史所少见 在这种政治生态制约下的归国留学生的走向较之清末民初就起伏不定, 眼花缭乱了 总之, 五四之后政治和思想现代化的多元格局, 决定了留学生的多重色彩 就政治状况而言, 留学生游弋于国共两党中间,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那时的政治变革, 进一步显现出留学生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密切关系 共产党的核心人物多有留学经历, 陈独秀 李大钊曾留学日本, 周恩来 朱德 邓小平等是留欧生, 刘少奇 瞿秋白等留学苏联, 毛泽东虽然没有负笈海外, 但对留法勤工俭学非常支持, 与留学生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共产党创立和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留学生的作用非同小可 其中, 留苏生最为突出, 留日生和留欧生次之, 留美生相对弱一点 在组织上, 留学生为共产党的干部尤其高级干部的准备, 初创时期最为明显 20 年代的中共领导人中, 留法勤工俭学生比例甚高 ;30 年代前后, 很多高级干部是从莫斯科留学归来的 而在思想文化上,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以及社会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 政治学等新兴学说在中国的确立, 留学生出力最多 至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和与之相联系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破土而出, 留学生也起了关键的作用 从主流上讲, 留学生沟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并促进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革 国民党政府里的留学生比中共要多得多, 他们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 不过从总的趋向来看, 留学生在政治 经济 军事 2 梁启超 : 欧游心影录, 饮冰室合集 专集, 中华书局 936 年出版, 卷 23, 第 67 页 转见袁英光等编 : 王国维年谱, 天津人民出版社 996 年出版, 第 72 页 5

教育等方面, 都对国民政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在国民政府的历届高官中, 留学生出身者比例很高, 且不说蒋介石 宋子文 孔祥熙 陈立夫等头面人物都留过洋 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活动, 归国留学生业绩出众者也可以举出很多 创办天津永利化工企业的范旭东和侯德榜, 创建天津东亚毛纺厂的宋斐卿等就是留学生的突出代表 由于蒋介石留日时学习军事, 故留日生对国民党的军事建设影响很大 30 年代的大学校长, 留美生占到 80 以上 还应指出的是, 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十分活跃的民主党派, 多由归国留学生所组建 他们在追求民主 公平 正义等方面, 成果不凡 五四之后 30 年间的社会进步虽然极其复杂, 但可以清晰地发现留学生在其中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多种因素的交互冲击下,99 年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特别是新的现代学科群的发展和壮大, 以及现代学术理念研究范式的确立, 使传统学术文化渐渐步入了现代 而推进这一划时代学术变革的核心力量, 就是从欧美 日本归来的留学生 留德归来的蔡元培, 利用其担任北大校长的优势, 大力倡导和培植学术自由 学术独立的现代学术环境 ; 留美归来的胡适, 竭力传播他老师杜威的思想学说和思维方式, 试图将美国的学术规范和方法移植过来, 从而对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加以根本的改造, 遂成为学界的领袖人物 ; 留日归来的陈独秀 鲁迅 郭沫若等成为中国现代新文学的主要开拓者 ; 从欧美留学归来的侯德榜 茅以升 李四光 竺可桢等, 则经过艰苦而长期的努力, 将清末民初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自然科学学科进一步巩固和壮大 20 年代在清华国学院执教的四位名教授, 陈寅恪 赵元任是留学精英, 王国维和梁启超虽然没有正规的留学经历, 但王在日本京都大学作过数年的教学和研究, 梁启超流亡海外 4 年, 于日本 欧美的学术文化有精深的研究, 他们也堪称留学生式的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 恰是在这些通中西 博古今的现代著名学者的导引下, 中国学术才逐步走向现代 具体来讲, 一是现代自然学科基本成熟, 在学界地位突出 随着一批著名大学的建立和发展, 数理化 天文 地理 农业 医学 工程等学科已经形成气候, 并逐步涌现出一批有社会影响的专家 教授, 还创办了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杂志和颇具影响力的学会 二是在传统的文史研究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中, 五四之前萌芽的那些经济学 社会学 法学 哲学 伦理学 心理学等新学科, 在学术队伍 知识结构 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飞跃 三是在 30 年代整个学界出现了重视 实学 和 科学 的新风尚, 形成了热心研究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的各种学术问题的新趋向, 同时注重在学术研究中贯彻科学思维 科学方法和科学管理, 慢慢使科学精神变为学术发展的灵魂 竺可桢曾明确讲过 : 欧美的科学技术, 并不能产生现代欧美文明, 倒是欧美人的头脑, 才产生近代科学 换而言之, 若是一般国人无科学头脑, 则虽满街引擎, 遍地电器, 科学还是不能发达 好像沙漠里虽然移植新鲜茁壮的果树, 其萎谢可立而待 这样的学术理念, 不仅对学术的现代化至关重要, 而且有利于全社会的进步 留学生善于融合中西文化的独特优势, 决定了他们在深层的学术文化变革当中也语出惊人 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留学生走向, 虽然是在政治的左右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其影响最突出的倒不是在政治方面, 而是在科技 教育等学术文化领域 从 949 年到 956 年, 海外学子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和美好憧憬, 克服难以想象的政治 经济 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困难, 返回祖国 这期间从美国 欧洲 日本等回国的留学生约 3000 多人, 占当时海外中国留学生半数之上 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钱学森 钱三强 严东生 邓稼先 郭永怀 谢希德 张文裕 林兰英 吴文俊 吴冠中 唐敖庆 赵忠尧等一批学界的泰斗 他们归国后, 为百废待兴的中国科技与教育等奠定了基础 最基本的实验室的组建 研究资料的收集 研究课题与研究方向的确立 基本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计划的审定等, 他们发挥的基本是核心和指导作用 特别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重大科研项目, 如 两弹一星 等, 他们大都是领军人物,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个别人则由于劳累过度, 英年早逝 这种为中国现 竺可桢 : 竺可桢文集, 科学出版社 979 年出版, 第 229 页 6

代化献身的奋斗精神, 永远为国人所铭记 历史地看, 新中国现代科技教育事业的起步, 这批归国留学生是开路先锋 留苏生因其特有的政治优势, 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十分活跃 在各级领导干部, 尤其是科技 教育 外交等, 留苏生挑大梁的不在少数 中央领导层里的江泽民 李鹏 钱其琛等,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在那时八千名左右的留苏生中虽然是凤毛麟角, 但毕竟引人关注 多数留苏生活跃在大专院校 科技领域, 为传播苏联社会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80 年代前后许多学科的重要学科带头人中, 留苏生占相当的比例 留苏生在新中国科技 教育等社会文化变革中承先启后, 不可或缺 80 年代后改革开放的留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的开放色彩 他们不仅仅限于单一的归国服务的传统模式, 还创立了中外结合或来去自由的国际合作新方式 不少人与国内的科研机构搞合作研究, 或利用国外的信息和资源优势, 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献计效力 还有的往来于国内和国外, 在国内工作一段后再往国外做几年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科学文化与世界的同步和融合 从海外归国的留学生也基本打破了以往一切由政府包办来安排工作的习惯作法, 多由留学生自己选择职业, 政府主要起提供信息和方便的引导作用 留学生的社会分布面也较以往广泛得多 热爱行政工作的, 多往党和国家的各级部门任职, 各级机构的公务员中有不少留学生 ; 喜欢从事学术研究者, 则受聘于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 往往成为那里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 热心于办企业 建公司者, 就选定最有发展前途的地点和领域, 奋斗拼搏, 顺利者成长为著名企业家 ; 总之, 各行各业几乎都有留学生参与其中 留学生与中国社会文化的联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紧密, 留学生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突出 神州学人 2004 年第 4 期的一则报道称 : 从 978 年至今, 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有 70.02 万人, 有 7.26 万人学成回国 目前,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 8, 中国工程院院士的 54,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 4, 中国医学科学院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 37.3,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的 3.7, 九五 期间国家 863 计划负责人组长以上科学家的 72, 入选 千百万 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的 8, 入选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人员的 93, 都有留学经历 目前, 全国已建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 0 家, 入园企业达 6000 家, 入园创业留学人员约 5000 人,2003 年科工贸总收入约 327 亿元 总之,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 留学生不仅成为中国人才资源的主要宝库之一, 而且在科技创业上有大的拓展, 同时留学生也会随着中国的融入世界, 其 神秘 的面纱和被社会 娇惯 的特殊地位也将慢慢退色 ( 本文作者李喜所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