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报与功德

Similar documents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慈爱的修习 礼敬于世尊, 应供,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目录瞋恚生起的原因对治瞋恚的方法一. 常正思惟二. 修慈心观 (i) 慈梵住 : 对自己散发慈爱对别人散发慈爱可爱者无关者怨敌者 (ii) 平等慈 (iii) 遍满慈三. 亲近善知识四. 讨论灭瞋的方法佛陀

佛法的修习, 入流分为四个层次 : 即亲近善知识, 听闻佛法, 如理思惟, 及法次法向 一个人若欲修行, 最重要的是把这四个层次思惟清楚, 以免事倍功微, 或是毫无成绩 1. 亲近善知识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 独自无师自证, 断除一切烦恼缠结, 意识完全净化, 无有任何污垢, 值得人天的崇敬 他完全

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 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应 ( 供 ), 等正觉! 前二路者, 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 三不善法 贪, 恚, 害觉 其右路者, 谓三善觉 ; 出

如是言 : 我欲诣某城, 某村, 某聚落, 当示我路 时, 知路者即示彼路, 语言 : 士夫, 从此道去, 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聖道行跡》

其比伦, 实尔达摩 [11] 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12],(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13]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14],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

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五蕴法与名色法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定力的培育 安般念 四种正知的修习 经行 四

蔡 序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Venerable Dhammavaro 釋法增

untitled

无上的布施

敬信三宝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TablesDivision_Chinoi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在 杂阿含 279 经 中佛说 : 眼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修习 不执持,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耳 鼻 舌 身 意根亦复如是 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 执受相, 执受随形好, 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 执受住,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 以漏其心 此等不能执持律仪, 防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

须要有一个离心力出来所以 欲神足 就是你要离开滚滚红尘的吸引而必须有 的一个离心力 如果你没有相当的决心你是离不开欲界的吸引力的 所以不要一 看到别人精进修行就讲人家起心欲精进斯人行邪道认为这些都是有为法 都是画蛇添足 首先需要搞清楚解脱的次第如果还没有弄清楚什么叫世间法和出 世间法的区别你知道的名

欲的出离与修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图书馆 年第 期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一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1.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2.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3.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4.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二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念死无常 3. 念三恶道苦 4. 深信惟有三宝能救度三 认识三宝 1. 何为三宝 2. 三宝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云: 舍利弗! 是诸菩萨应修三种随念善根, 愿与一切众生平等共习, 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 如是菩萨回向善根无有限量, 假使一切众生, 各持一器, 量等虚空, 作如是言 : 丈夫! 汝之善根分与于我 舍利弗! 此诸善根若有色相, 给与众生皆满其器, 各各持去,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菩提道次第廣論

Namo Simhananda Tathagata and wholeheartedly takes refuge in him will meet incalculable numbers of Buddhas; these Buddhas will touch his head and best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立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出版者要吉祥尊者的介紹, 於是尊者這麼寫自己 : 一個充滿傻氣的尋真者 ; 一個敢於夢想的修行人 ; 一個夢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他會犯錯, 卻勇於改過 面對挫折, 他總要快速地站起來 眾生太苦了, 他告訴自己 : 怎能有時間難過? 總在嚴格後心懷不忍, 他要給自己, 給別人, 給當下一個新生機 不願有

Microsoft Word - 百法_4SC.doc

序言 宗喀巴大士曾说, 戒学者, 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 千经万论之所赞 欲求证得定慧, 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 往昔历代祖师大德, 都是以护持戒体为一切成就的根本 然而如今世上有些修行者, 未通经教, 未闻正法, 不明了佛陀为弟子制定诸多戒律的甚深妙义, 也不体察自身深重的烦恼习气, 假借方便的名义,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然后我们才能做佛说的众善奉行 (kusalassupa sampada), 只有当我们把修行带入自己心里, 奉持佛陀给我们制定的戒律, 我们才会开始修习善行 人们总是到处在找福德, 却不知就算是我们坐在家中, 我们也可以在修福德 如何作呢? 皈依三宝, 奉持五戒, 修习慈爱, 观照无常等等 然后我们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doc


Microsoft Word - pt00.doc

释金刚法经梁略释 3

苦 这五蕴就是苦的种子, 它所带来的味只是苦 在 弥兰王问经 第三品第四经中, 龙军为国王解答行的生起时说 : 大王有眼与色即有眼识, 有眼识即有眼触, 有眼触即有受, 有受即有爱, 有爱即有取, 有取即有 ( 业 ) 有, 有 ( 业 ) 有即有生, 有生即有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如是为此全

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

内观基础》2006年校译版+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智慧之光

Ø Ø fi» ` ˆ ˇ `ƒ»» `ƒ` `

不要越過次第要按照次第來修髮毛爪齒皮就從頭髮開始一個一個不要跳越次第一共三十二個部分不要挑我喜歡修的那個部分然後中間跳過去千萬不要做這樣的事情所以第一個所以第一個我們要注意的是按次第來修不是選擇性的一定是一個修好了再進入下一個次第不要錯亂不然你每一座一上座就想我今天要觀什麼就開始生煩惱或者是在那邊換來換去心弄得很疲勞所以我們一定要按照次第來修這是第一個要注意的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家居择善处 [7], 往昔修善业 [8], 决心行正道 [9], 此为最吉祥 广学 [10] 善工巧 [11], 戒学具律仪 [12], 真实柔和语 [13], 此为最吉祥 孝順于父母 [14], 护养妻 [15] 与子, 正命 [16] 维生计, 此为最吉祥 布施 [17] 修十善 [18], 扶


菩提资粮

菩提资粮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4D F736F F D20D7D4CED2CCBDCBF7B5C4C2C3B3CCA3A8BCF2CCE5A3A9D5FDCEC4D3A1CBA2C5C5B0E62DB6A8B8E E646F6378>

(1) 致善戒法师的感谢函 我想从内心里由衷地表达对善戒法师的感恩和谢意 在这七个月相处的日子里, 善戒法师 给我生命中带来很多的快乐 我过去时常参加善戒法师的禅修营和聆听法师的佛法光碟, 我也常常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身心感到无比的舒畅 不知怎么的, 我觉得我和法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 或许是

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 和大家交流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这一话题, 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 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 心, 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 也包括心灵的净化 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 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 关于修心的理论极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2009 年第 6 期 高清总动员 35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所以 佛陀他是体悟到法 法 讲的就是宇宙的自然法则 然后佛陀出来跟 有缘人结缘 才会有僧团的成立 这个僧团就是学习者 修行者 然后他们按照佛 陀所讲的方法去体悟到个宇宙的真理实相 法则之后 也大彻大悟了 然后因为有 修有证的人越来越多了 所以就有一个团体呈现出来 僧团最初的时候 大家素质 都蛮高的

点亮心灯 出版 : 光明山普觉禅寺弘法部普觉出版社地址 :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电话 : (65) 电邮 :

点亮心灯 出版 : 光明山普觉禅寺弘法部普觉出版社地址 : Kong Meng San Phor Kark See Monastery 88 Bright Hill Road, Singapore 电话 : (65) 电邮 :

目录 04 回归你自己的属地 08 轮回的过患 中部 50 经 12 根修習經 中部 152 經 14 无畏经 18 世间八风 增支部 8:6 22 从黑暗到光明 增支部 刹那至刹那的修行 32 七种圣财 增支部 7:7 36 生死何差! 38 让人厌倦的欲望 40 缘起 46 你是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revere. 世

佛陀法语 佛经文选 每日一则 原著 达弥卡法师 S. Dhammika 译者 赖南锦 出版 新加坡佛教曼荼罗学会 567A Balestier Road, Singapore 印刷 Superskill Graphics Pte Ltd Blk 1001 Jalan Bukit Mer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直剎那变化 但是我们偏偏一直要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 我 去找一个 真 我 要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 自性 所以印老就把这些解析出来 你如果没有 深入的法义闻思基础 很容易落入 真常唯心 那跟佛陀所讲的 无我 法印背 道而驰也不知道 因为这很深 大家要慢慢地去体会 慢慢地深入就可以体证到 如果真的能够体悟

Microsoft Word - 08SC.doc

恶业如何净化呢? 它是依靠对圣道的信心, 加上自己的努力,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奉持禁戒 并能够懂的对所作的恶业如法忏悔, 依四正勤修持, 恶未生不令生, 恶已生令断, 善未生令生, 善已生令长 烦恼千变万化, 难以觉察, 因为烦恼的关系, 我们才造恶业 ; 佛陀把烦恼分类成许多种 : ( 一

目录 1 序言 2 致谢 3 树立正见, 实现和平与快乐 4 给禅修者的初步指导 5 正念的七项利益 6 清净的七个阶段 7 锐利五根的九种方法 8 禅修者的五精勤支 9 禅修指南 10 小参注意事项

離苦七-首頁-簡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6.doc

目录 出家启用本具佛心 短出剃度前开示出家发心 ( )... 1 梵行生活背尘合觉 短出剃度日开示出家功德 ( 上 ) 僧法授受调整舒展 短出剃度日建议短出课程 ( 下 ) 无所得故不为自求 从僧法大类谈起 ( 上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2.doc

佛教基础知识

untitled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23_SC.doc

慈法法师对2014丛柏庵短期出家众的开示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Microsoft Word - front cover picture- truth of the messengers _CHI_ ok.doc

Transcription:

福报与功德礼敬世尊, 应供, 等正觉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世人日日求福, 而福却不至, 人但断却众恶, 福报自然临门 若再增上修慈, 慈悲於一切如母众生, 福报倍增, 功德无量, 众恶缘转减或消除, 邪魔远离, 事事如意 行善自得福报, 但会用的完 持戒修定观照自得功德, 越积越多, 乃至圆满解脱 福报指善业 (kusala) 的功德 (puñña) 所带來的善果报, 至於恶业 (akusala) 的缺德的恶名昭彰 (apuñña) 也叫邪恶 (pápa) 本文只举善业的功德, 举正而知邪恶之害 僧团的四双八辈行者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anuttaram puñña-kkhettam lokassa ), 可让信众种福 证取道果的声闻众的最高行者阿罗汉已不再造作, 已经超越功德与邪恶两者 1. 礼佛之功德 在 增一阿含经 ( 卷 24,( 三 ) 大正藏 2 册,p674a) 里佛言 诸比丘! 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 云何为五? 一者端正 二者好声 三者多财饶宝 四者生长者家 五者身坏命终, 生善处天上 所以然者, 如来无与等也 如来有信, 有戒, 有闻, 有慧, 有善色成就 是故成就五功德 复以何因缘礼佛而得端正? 以见佛形像已, 发欢喜心, 以此因缘而得端正 复以何因缘得好音声? 以见如来形像已, 三自称号 : 南无如来, 至真, 等正觉 以此因缘得好音声 复以何因缘多财饶宝? 缘彼见如来而作大施, 散华, 然灯, 及余所施之物 以此因缘获大财宝 复以何因缘生长者家? 若见如来形已, 心无染着, 右膝着地, 长跪叉手, 至心礼佛 以此因缘生长者家 复以何因缘, 身坏命终, 生善处天上? 诸佛世尊常法, 诸有众生, 以五事因缘礼如来者, 便生善处天上

是谓 比丘! 有此五因缘礼佛功德 是故, 诸比丘!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欲礼佛者, 当求方便, 成此五功德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因此要日日累积功德, 自当日日早晚礼佛 因礼敬佛而得五官端正, 生於大长者之家 并应勤於佛前供灯, 燃香, 供花果, 因此而获得世间的大财富 以前天帝曾在堕入驢胎前因为礼佛的功德而在出胎后死去, 并再生到忉利天成为天帝 阿育王 ( 无忧王 Asoka) 就因上一世以沙作饭供佛的功德, 而成为印度最伟大的国王 因礼佛进而修持正法, 而能获生天上 这是因为佛是圣人中的至圣, 於诸天神, 魔王, 沙门, 婆罗门之中, 无有能超越世尊者, 因此佛是世间上最胜的福德田 2. 皈依之功德 皈依三宝会有下列的功德与利益 : 1. 成为佛门弟子, 2. 是受戒的基础, 3. 能弃恶向善, 4. 减轻业障, 5. 能积集广大福德, 6. 不堕三恶趣, 7. 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 8. 众多天神护法随身护持, 9. 诸善愿皆能成就, 10. 成办佛道 世间许多人四处祭拜神祉祈求, 想要升官发财, 但只要皈依三宝, 自然累积众多功德, 若再诚心持守五戒, 戒杀 戒盗 戒邪淫 戒妄语 戒酒 不止积集广大福德, 不会堕落在三恶趣 : 即地狱, 鬼道和畜生道 ; 还能获得众多天神护法神的随身护持, 最后成正觉佛成阿罗汉, 脱离三界, 永断轮回之苦 这样的功德实在是无量, 不可思议 此外敬信三宝之功德, 还不只这些, 佛说 : 正信具足戒, 有声誉财富 ( 信 戒 惭 愧 闻法 舍 慧七财 ), 无论至何处, 随处受人敬 ( 南传法句经 303 偈 ) 佛说 : 欲求吉祥福, 当信敬于佛, 欲求吉祥福, 当闻法句义, 欲求吉祥福, 当供养众僧, 戒具清净者, 是为最吉祥 ( 北传法句经 756 偈 ) 所以敬信三宝是世间上最吉祥的事 3. 孝养父母之功德 在 增壹阿含经 ( 卷 11 善知识品 20.11) 中佛教导说 : 有人以父著左肩上, 以母著右肩上, 至千万岁, 衣被, 饮食, 床耨, 卧具, 病瘦医药, 即於肩

上放尿溺, 犹不能得报恩 比丘! 当知父母恩重, 抱之育之, 随时将护, 不失时节, 得见日月 以此方便, 知此恩难报 是故, 诸比丘! 当供养父母, 常当孝顺, 不失时节 在 增壹阿含经 ( 卷 11 善知识品 20.10) 中佛说 : 有二法与凡夫人, 得大功德, 大果报 得甘露味, 至无为处 云何为二法? 1. 供养父母,. 2. 供养一生补处菩萨 在 杂阿含经 ( 卷 40,1104 经 ) 中佛说 : 若能受持七种受者, 以是因缘, 得生天帝释 ( 三十三天或仞利天 ) 处 谓天帝释本为人时, 1. 供养父母, 及 2. 家诸尊长, 3. 和颜软语 4. 不恶口, 5. 不两舌, 6. 常真实言, 7. 於悭贪世间, 虽在居家而不悭贪, 行解脱施, 勤施, 常乐行施, 施会供养, 等施一切 因此要生天上, 当行上述七法 4. 布施之福报 佛说 : 施安虽小, 其报弥大, 慧从小施, 受见景福 ( 北传法句经 495 偈 ) 布施的财物是很小的, 但所得福报却是很大, 世人多数不懂这里边的奥妙 因为众生轮回受苦的原因, 即是耕耘宿业之农田, 以识为种, 施以爱欲的肥水, 因此累劫累世, 长久轮回, 此生彼死, 彼死此生, 不得解脱生老病死苦 而布施给认真要修行度过生死苦海者, 那功德可就大了 佛说 : 爱欲意为田, 淫怨痴为种, 故施度世者, 得福无有量 ( 北传法句经 369 偈 ) 在十波罗蜜 (Pāramī) 里, 布施 (dāna) 有助于持戒 (sila), 而且布施较持戒易于修持, 但它的成果比不上持戒 ; 持戒能净化施者 ( 与受者 ), 布施能带来今世或后世的财富 而持戒能再投生到人间天界 ; 持戒后易得禅定, 故能出离欲染烦恼而达到清净 ; 出离 (nekkhamma) 欲染烦恼后心清净, 易于生定 (samadhi), 产生智慧 (pañña), 智慧又要靠精进力 (viriya) 才能圆满 ; 有精进的行者才能忍受诸苦难 ; 有忍辱 (khanti) 的菩萨只说真实的话语 ; 通过真实 (sacca), 菩萨决意 (adhitthāna) 不移地修持诸波罗蜜 ; 决意后才常以慈心 (mettā) 为众生谋福利 ; 最后舍 (upekkhā) 是以平等无分别的态度来修持 布施是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施与他人的施舍 ; 施舍去心中的悭吝态度 布施有物施和法施, 无畏施三种 物施是是以食物或日常需用品对修行的人布施, 法施是修行者对施主以正法开示和教导, 无畏施是对生命与财物的保护

布施时要有三种清净思, 即施前快乐, 施时心清楚与清净, 施后欢喜 受施者也要具有三种清净思, 即无贪或修持离贪, 无嗔或修持离嗔, 无痴或修持离痴 这样清净的布施的福报是无量的 在 佛说分别布施经 里, 佛为阿难说有十四种布施 何等为十四呢? 一者于病苦人而行布施, 这可获两倍的福报 ; 二者于破戒人而行布施, 这可获百倍的福报 ; 三者于持戒人而行布施, 这可获千倍的福报 ; 四者于离染着的人而行布施, 这可获万倍的福报 ; 五者于向须陀洹行者布施, 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 六者于须陀洹果而行布施, 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 七者于向斯陀含行者布施, 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 八者于斯陀含果而行布施, 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 九者于向阿那含行者布施, 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 十者于阿那含果而行布施, 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 十一者于向阿罗汉行者布施, 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 十二者于阿罗汉果而行布施, 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 十三者于诸缘觉而行布施, 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 十四者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而行布施, 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佛说 : 悭贪不生天, 愚不叹布施, 智者随喜施, 后世得安乐 ( 南传法句经 177 偈 ) 若要后世得大富贵, 得大安乐, 那就要常布施 布施的果报有五 : 1. 他在人们眼里可亲 有魅力 ; 2. 他得善士的景仰 ; 3. 他的善名广传 ; 4. 他不偏离家主的正当责任 ; 5. 身坏命终时, 他重生善趣 天界 ( 增支部 5.35) 5. 点灯之福报 布施经 记载 : 布施燃灯的人, 将来天眼清净, 智慧明了 业报差别经 里记载供灯可得十种福德 : 1 如明灯照亮世间 ;2 眼无疾病 ;3 易得天眼 ;4 善辨之智慧 ;5 不糊涂 ;6 不惑 ;7 不生贱地 ;8 有大福报 ; 9 命终生天 ;10 速证涅槃 在 阿阇世王受決经 里记载一个贫困老妇发愿成佛供灯不灭的事, 就连目犍连要以神通熄灭那盏灯都不能 又在 增一阿含经 里记载 : 宝藏如来时有一老比丘因为年老力衰, 无法修禅, 因此天天乞得麻油 灯烛供佛, 以此功德, 宝藏佛授记他将来成佛号燃灯佛

德 : 业报差别经 里指出若人以恭敬心布施灯具, 可得以下十种福 1 宛如明灯一般地照亮世间 2 眼睛没有疾病 3 容易证得天眼通 4 分辨善恶的智慧 5 不会发生糊涂昏暗的事情 6 不易受到外在事物所迷惑 7 不会出生在幽暗昏庸的地方 8 有大福报 9 命终生天, 尤其是往生忉利天 10 速证涅槃 6. 行善之福报 佛说 : 处安不忘危, 虑明福转厚, 福德之反报, 不问尊以卑 ( 北传法句经 724 偈 ) 福报缘到自然成熟, 不管受报者的尊卑 应急速行善, 竭止心作恶 ( 贪 rāga, 嗔 dosa, 痴 moha), 延缓行善者, 心喜于邪恶 ( 南传法句经 116 偈 ) 但世人都不认为修行有什么重要, 急什么呢? 时间多得很, 他们从来都没想过时间过得很快, 一下子人就白发苍苍了, 而且我们一被俗缘缠住, 极难摆脱, 而生病与死的逆缘极多, 躲也躲不了 我们的心则心猿意马, 长期骋驰在花花绿绿的滚滚红尘里, 很难调服, 未调服的心将继续造作轮回的业, 未来的苦还有得受, 真是危险极了! 对於正念不强, 常常犯戒者, 应下定决心, 从今以后不再犯它 应思惟犯戒造恶的苦果 佛说 : 若人已作恶, 不应数重犯, 莫喜于作恶, 积恶乃痛苦 若人已行善, 应当数重作, 欢喜于行善, 积善乃安乐 ( 南传法句经 117,118 偈 ) 造恶业者, 不知恶道之苦, 不是不报, 时间未到 佛说 : 今世悲苦受, 来世悲苦受, 造作恶业者, 两处悲苦受, 念己造恶业, 心中更悲苦, 趣向恶道时 (Duggati 恶趣 地狱, 饿鬼, 畜生, 阿修罗四恶趣 ), 忍受巨大苦 ( 南传法句经 17 偈 ) 而行善者, 心中欢喜, 临终时还记起所作的善业, 并因此而生於善道 佛说 : 今世喜乐受, 来世喜乐受, 造作善业者, 两处喜乐受, 念己造善业, 心中更愉悦, 趣向善道时, 享受诸喜乐 ( 南传法句经 18 偈 ) 佛对奉修正法者肯定说 : 奉善不造恶, 精进行圣道, 实践善法者, 今世来世乐 ( 南传法句经 169 偈 ) 善恶的果报是肯定的, 行善种福者来生人中或生於天上, 而造恶者最终自

作自受, 遭受畜生, 饿鬼, 或地狱之苦报 有福为天人, 非法受恶形 ( 畜生, 饿鬼, 地狱众生 ), 圣人明独见, 常善承佛令 ( 北传法句经 737 偈 ) 而天天修行的功德则大於天天向神灵祭拜, 这是世间上多数愚痴的迷信人所做的 佛说 : 月月祭千金, 祭祀供百年, 未若须臾顷, 供养修己者, 如是之供养, 胜祭祀百年 ( 南传法句经 106 偈 ) 林中拜火神 (Aggi), 事火一百年, 未若须臾顷, 供养修己者, 如是之供养, 胜祭祀百年 ( 南传法句经 107 偈 ) 因此要以正见正思惟来如理地考虑清楚佛所说的 : 深观善恶, 心知畏忌, 畏而不犯, 终吉无忧, 故世有福, 念思绍行, 善致其愿, 福禄转胜 ( 北传法句经 238 偈 ) 修行的功德及所将引来的福报就如亲族与好友, 欢喜来相迎 佛说 : 久处于异乡, 远处安归来, 亲族与好友, 欢喜来相迎 ( 南传法句经 219 偈 ) 行善亦如是, 今世往后世, 善业如亲友, 欢喜来相迎 ( 南传法句经 220 偈 ) 善人择友而交, 明智者择邻而居, 而最吉祥的事, 是一个有正信者, 以戒调服身, 为己增添福德 佛说 : 友贤择善居, 常先为福德, 敕身从真正, 是为最吉祥 ( 北传法句经 744 偈 ) 7. 礼敬圣僧之福报 佛说 : 若人于世间, 供牺牲祭祀, 求福满一年, 彼如是功德, 未若四分一, 礼敬正直者 ( 预流果或初果 ) ( 南传法句经 108 偈 ) 世人向神祉供畜生牺牲祭祀, 从中国到印度, 从非洲到南美洲, 从古代到现在, 双手染得鲜血淋漓, 杀业造得比供养的善业还要重, 到如今还没改变 若他们知道礼敬圣僧的功德大上几倍的话, 他们自然会放下牺牲祭祀 佛又说 : 尊贤与敬老, 四事得增长, 寿命与容颜, 喜悦与精力 ( 南传法句经 109 偈 ) 尊贤与敬老者能获得长寿, 安祥容貌, 心情喜悦, 和健康体力 因此佛说 : 是故可舍痴, 离慢豪富乐, 务学事闻者, 是名积聚德 ( 北传法句经 69 偈 ) 真正的积福德是将三毒的贪嗔痴调服, 舍弃我慢, 努力修学, 亲近善知识, 听闻正法, 这才是聪明人要做的事 8. 持戒之功德 佛对奉修五戒者说 : 受佛五戒者, 是福德之人, 无所畏避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佛又说 戒行之德, 福应自然, 天神拥护, 感动十方 与天参德

, 功勳巍巍, 众圣嗟叹, 难可称量 智士达命, 没身不邪, 善知佛教, 可得度世之道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因此奉修五戒者戒香飘天上, 感动天神 佛说 戒德可恃怙, 福报常随己, 见法为人长, 终远三恶道 戒慎除苦畏, 福德三界尊, 鬼龙邪毒害, 不犯持戒人 ( 北传法句经 729,730 偈 ) 若人以戒德为依怙, 福报常随身, 是以鬼龙邪毒等, 不敢侵犯持戒人 佛又说 戒德后安业, 以作福追身, 天人称誉善, 心正无不安 ( 北传法句经 738 偈 ) 戒終老安, 戒善安止, 慧为人宝, 福盗不取 ( 北传法句经 94 偈 ) 持戒清净者, 不止福追身, 天神守护, 最重要的是心安, 这比什么都还好 进而修止观, 因慧的生起, 而解脱於生老病死苦, 这种功德谁偷的去? 在 长部. 涅槃经 中记载佛陀在巴连弗城外教导居士们说持戒的五种功德 : 1. 得大名誉 2. 得有惭 有愧 正信 精进 多闻 正念 智慧之七圣法财 3. 持戒者在亲近僧团等清净人士住处时不会羞惭却步 4. 持戒者在临终不昏昧苦恼 5. 持戒者可由其心清净, 死后得以往生善趣六层欲界天中 佛又告诸清信士 凡人持戒, 有五功德 何谓为五? 一者诸有所求, 辄得如愿 ; 二者所有财产, 增益无损 ; 三者所往之处, 众人敬爱 ; 四者好名善誉, 周闻天下 ; 五者身坏命终, 必生天上 ( 长阿含经 卷二 ) 对於比丘众, 佛说以十事功德之故, 佛为诸比丘众说禁戒 : 1. 承事圣众, 2. 和合将顺, 3. 安稳圣众, 4. 降服恶人, 5. 使诸惭愧比丘不令有恼, 6. 不信之人使立信根, 7. 已有信者倍令增益, 8. 於现法中得尽有漏, 9. 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尽, 10. 复令正法得久住世 ( 增壹阿含经 卷 42 结禁品 46.1) 这是比丘二百二十七戒的功德, 佛欲使比丘众勤求方便成就禁戒 佛又说 由戒生定, 由定生慧, 由慧得解脱 ( 长部. 涅槃经 ) 戒定慧学是每一位修行人必学的, 修习圆满者, 将得解脱於生老病死苦 佛又说 若人活百年, 破戒不修定, 不如活一日, 持戒与修定 ( 南

传法句经 110 偈 ) 清净道论 也这么说 : 由戒清净则心清净, 由心清净则见清净, 乃至于度疑清净, 道非道智见清净, 行道智见清净, 智见清净究竟解脱 9. 持八关斋戒之功德 八关斋戒 (uposatha) 是给在家人的增上戒学, 一个月在阴历的初八, 十四, 十五, 廿三, 廿八, 廿九或廿九, 卅日受持 它能使行者速得成就佛道 八戒内容有 :(1) 不杀生,(2) 不偷盗,(3) 不淫,(4) 不妄语,(5) 不饮酒,(6) 不非时进食,(7) 不唱歌 不跳舞 不奏乐 不观看娱乐 不以鲜花 香水 及化妆品装饰美化身体,(8) 不坐睡高贵奢侈大床 斋戒一日一夜者, 其福不可计量 在 优陂夷堕舍迦经 中佛告堕舍迦 (Visakha): 佛正斋法有八戒, 使人得度世道, 不复堕三恶处, 所生常有福佑, 亦从八戒本因缘致成佛 何等为佛正斋法? 是间有贤善人持戒 一月六日斋 : 月八日一斋, 十四日一斋, 十五日一斋, 二十三日一斋, 二十九日一斋, 三十日一斋 斋日朝起告家中言 : 今日我身斋, 家中今一日, 且莫饮酒莫斗诤莫道说钱财, 家中事意所念口所说, 当如阿罗汉 佛复告优陂夷堕舍迦 : 是间有人头发有垢自沐其头, 沐已其人便喜言, 我头垢已去 有人持八戒一日一夜者, 明日即喜, 喜者便念佛经戒乃如是 其有人心中有恶意即去, 善意即还 佛言 : 有人身体饶垢入水中治, 身垢皆去出水即喜言, 我垢去身轻 其有人斋戒一日一夜, 明日即喜念佛正语, 自念当何时得道, 使我心不复动不复走, 使我心一志无为之道 佛言 : 有人衣多垢, 以得灰浣之垢去, 其人即喜 其有人斋戒一日一夜, 明日即喜, 便念比丘僧言, 比丘僧中, 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念比丘僧如是 佛言 : 如人有镜镜有垢, 磨去其垢镜即明 其有人斋戒一日一夜, 有慈心于天下, 心开如明如镜者, 不当有嗔怒意 其有人一日一夜斋戒, 阅哀天下, 净心自思自端其意, 自思念身中恶露如是 如是者不当复嗔怒 佛告优陂夷堕舍迦 : 持八戒斋一日一夜不失者, 胜持金银珠玑施与比丘僧也 天下有十六大国 一者名鸯迦 二者名摩竭 三者名迦夷 四者名拘薜罗 五者名鸠溜 六者名般贽荼 七者名阿波耶 八者名阿洹提渝 九者名脂提渝 十者名越祗渝 十一者名速摩 十二者名速赖咤 十三者名越蹉 十四者名末罗 十五者名渝匿 十六者名剑善提 是十六大国中珍宝物施与比丘僧, 不如斋戒一日一夜也 斋戒使人得度世道, 以财宝施与, 不能使人得道 今我得佛道本从是八戒起

佛告堕舍迦 : 天下人多忧家事, 我用是故, 使一月六斋持八戒 若有贤善人, 欲急得阿罗汉道者, 若欲疾得佛道者, 若欲生天上者, 能自端其心一其意者, 一月十五日斋亦善, 二十日斋亦善, 人多忧家事故与一月六斋 六日斋者, 譬如海水不可斛量, 其有斋戒一日一夜者, 其福不可计 10. 闻法之功德 在 增一阿含经卷第 28 听法品 里佛说 : 随时听法有五功德 : 随时承受不失次第 云何為五?(1) 未曾闻者, 便得闻之 (2) 以得闻者, 重讽诵之 (3) 见不邪倾 (4) 无有狐疑 (5) 即解甚深之义 随时听法有五功德 佛说 闻为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后世福, 积闻成圣智 ( 北传法句经 65 偈 ) 闻法不止於今世获得大利益, 并影响兄弟妻子及朋友, 亦将於后世因闻法的缘故, 生起正解脱知见 闻法是七圣财之一, 在 增壹阿含经 里提道 : 信财 戒财 惭 愧亦财 闻财 施财 慧为七财 这是佛指出修行人所拥有的七种财富 因这些圣道之财富而得度生死的苦海 在 杂阿含 25 经 里佛说 : 若闻色是生厌离, 欲灭尽, 寂静法, 是名多闻 如是闻受 想 行 识, 是生厌离, 欲灭尽, 寂静法, 是名多闻比丘, 是名如来所说多闻 多闻是要多听如何消除对五蕴的执著, 生厌离, 欲灭尽的寂静之道, 使人得到究竟的安乐与解脱於生老病死苦, 这才是无量的功德 在 增一阿含经卷第 33 等法品 1 里佛说 : 比丘 复有二人 云何为二 彼有一人 闻法解其义 彼第二人 闻法不解其义 彼人闻法解义者 於此人最尊第一 比丘 复有二人 云何为二 彼有一人闻法 法成就 彼第二人不闻法 法不成就 彼人法 法成就者 於此人第一 比丘 复有二人 云何为二 彼一人闻法能堪忍修行 分別护持正法 第二人不能堪忍修行其法 彼能修行法者 於此诸人最尊第一 犹如牛有酪 由酪有酥 由酥有醍醐 最为第一 无能及者 此亦如是 若有人能修行者 此人最为第一 无能及者 11. 忍辱之功德 佛说 若人来欲杀我, 我亦不嗔 来欲谤我, 我亦不嗔 來欲谮我, 我亦不嗔 来欲笑我, 我亦不嗔 来欲坏我, 令不事佛法, 我亦不嗔 但当慈悲心正意, 罪灭福生 ( 坚意经 ) 若与愚痴的人理会, 只会使自己和他一般愚痴 因此有必要以正念生起慈爱的心, 面对着那位可怜的人 在 杂阿含经 ( 卷 40,1108 经 ) 里记载佛说 此精舍中有二比丘诤起, 一比丘骂, 一者默然, 时骂比丘寻向悔谢, 而彼不受, 缘不受故, 多人劝谏, 故致大声高声斗乱 佛告比丘 : 云何比丘愚痴之人, 人向悔谢不受其忏, 若人

忏而不受者, 是愚痴人, 长夜受得不饶益苦.. 诸比丘! 释提恒因 (sakkha indra) 於三十三天, 为自在王, 常行忍辱, 亦复赞叹行忍者, 汝等比丘, 正信非家出家学道, 当行忍辱, 赞叹忍者应当学 人若承认错了, 何不大方地接受他呢? 更何况是修行人 在 七处三观经第 24 经 ( 大正藏卷 2) 里佛说 : 五恶不忍辱 何等为五? 一者多怨, 二者多谗, 三者多不可意, 四者十方不名闻恶行, 五者已命尽身堕恶地狱 是为五恶不忍辱者 佛复告比丘 : 有五善忍辱者 :( 一 ) 为无有怨,( 二 ) 为无有谗,( 三 ) 为无有不可意,( 四 ) 为有十方名闻,( 五 ) 为命尽生天上 因此忍辱是有很大之功德 12. 忏悔之功德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 毗奈耶. 药事 里记载: 假使百千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在 涅槃经 中佛言 :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三世因果, 循环不失, 此生空过, 后无追悔 因此我们应慬慎于我们的一切身口意的行为与造作 在南传的课诵本里, 有关于业的省思偈文如下 : 我乃业之主人, 继承自已之业, 由自己业而生, 是己业的亲族, 依己业而存活, 不论我造何业, 善的或是恶的, 我都必将承担 若从三业来看, 意业为重业, 身业次之, 语业犹次 若从身业来看, 杀业最重, 语业以妄语和恶口为重业 造业受报是随重业或随习气或随临终时忆念一生所为 因此修行人应常修习随念佛 随念法及随念僧 掌握自已命运的祸福和苦乐, 积极地去断恶修善 这些恶业是不能靠念咒 宗教仪式 或洒水来洗净的 因此在 中阿含. 多界经 里佛言 : 若见谛人, 信卜问吉凶者, 终无是处 若见谛人, 生极苦甚重苦, 不可爱 不可乐 不可思 不可念, 乃至断命, 舍离此内, 更向外求, 或有沙门梵志, 或持一句咒 二句 三句 四句 多句 百千句咒, 令脱我苦, 是求苦 习苦 趣苦 苦尽者, 终无是处 忏悔的前行是惭愧心, 佛陀说惭愧心的生起乃是心中生起明的关系, 这明的生起引生诸善法 它们使人远离诸恶, 好比一匹良马看到鞭就避开它 若成就惭愧二法, 一个行者必定修到解脱 是故佛言 : 善护于身口, 及意一切业, 惭愧而自防, 是名善守护 ( 杂阿含 1229 经 ) 又言 : 世间若成就, 惭愧二法者, 增长清净道, 永闭生死门 ( 杂阿含 1243 经 ) 在 长阿含. 游行经 里佛说 : 复有七法, 令法增长无有损耗 何谓为七? 一者有信, 信于如来, 至真正觉, 十号具足 ; 二者知惭, 耻于己阙 ( 羞耻于自己的过错 ) ; 三者知愧, 羞为恶行 ; 四者多闻, 其所受持, 上中下善, 义味深奥, 清净无秽, 梵行具足 ; 五者精勤苦行, 灭恶修善, 勤习不舍, 六者昔所学习, 忆念不忘 ; 七者修习智慧, 知生灭法, 趣贤圣要 ( 朝向八正道 ), 尽诸苦本 ( 灭尽烦恼 ) 由此可知惭愧是七增长法的二法, 极其重要 它们又与接下来的第五增长法 灭恶修善有直接的关系 忏是知道以前所造的恶业, 悔是发愿今后不再造新的恶业 各人随着各自

所造的业而受报, 唯有依靠修习梵行才能灭尽众苦 在 中阿含. 盐喻经 里世尊告诸比丘 : 随人所作业, 则受其报 如是, 不行梵行不得尽苦 若作是说 随人所作业, 则受其报 如是, 修行梵行便得尽苦 所以者何? 若使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谓有一人不修身,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慧 寿命甚短, 是谓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 欲令水咸不可得饮, 於意云何? 此一两盐能令少水咸叵饮耶? 答曰 : 如是, 世尊! 凡夫的业就如以一两的盐置于一杯水中, 水咸不可饮, 唯有依靠修习梵行才能灭尽众苦 因此我们要常常忏悔以往所造的恶业, 靠修身, 修戒, 修心, 修慧来改良自己, 就能在现世减少恶业的果报 因此佛在 中阿含. 盐喻经 里说 谓有一人修身, 修戒, 修心, 修慧, 寿命极长, 是谓有人作不善业 ( 虽作了不善业 ),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犹如有人虽负百钱, 不为主所缚, 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 云何有人虽负百钱, 不为主所缚, 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 谓负债产业无量, 极有势力, 彼以是故, 虽负百钱, 不为主所缚, 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 是谓有人虽负百钱, 不为主所缚, 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 如是, 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谓有一人修身, 修戒, 修心, 修慧, 寿命极长, 是谓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彼於现法设受善恶业报而轻微也 在南传的课诵本里, 有天天向三宝忏悔的文句 : 从我的身口意, 对于佛 法与僧, 我所作诸恶业, 请求佛 法与僧, 容受并原谅我, 所犯整个过失, 将来对佛 法 僧, 我会更加谨慎 通过时时这么的忏悔念诵, 一个认真的行者自然而然地会培养起正念, 它能协助增长善法 要有效地做好忏悔, 还要靠对戒有深入的认识 一直坚持做好守戒的工作, 因为一失去正念, 就会导至犯戒, 一犯戒就要马上忏悔, 犯甚至轻微的戒有脸部发烧的感觉, 心里感到不安 要有强大的惭愧心, 不要害怕承认错误, 天天好好地做下去, 以后犯戒就会少了 心也就会慢慢地清净起来 配合忏悔的工作, 我们还要多积集善业的资粮, 这些包括皈依, 持戒, 布施供养, 忍辱, 慈悲心, 爱护生命, 精进修道, 禅定 ( 四色界及四无色界定 ), 修慧, 弘扬正法等等 这些就是 盐喻经 里所谓的加入多水的比喻 就这修善而言, 连佛陀他本身都行善不息 佛言 : 我于二法依止多住 : 云何为二? ( 一 ) 于诸善法, 未曾知足 ;( 二 ) 于断 ( 正断 ) 未曾远离 于善法不知足故, 于诸断法未曾远离故, 乃至肌消肉尽, 筋连骨立, 终不舍离, 精勤方便, 不舍善法, 不得未得, 终不休息 ; 未曾于劣心生欢喜, 常乐增进, 升上上道, 如是精进住故,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 ( 杂阿含 987 经 ) 13. 不净施之功德 佛说 不净施之功德, 不及行慈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 ( 泰文巴利经 25 册 244 页 ) 以不清净的心态, 或以不清净的手段得来的财物布施, 或以不清净的物品布施, 只能得到行慈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的一份, 那有多大呀

世人邪见颠倒, 常行身恶行, 语恶行, 意恶行, 他们也知道是不善, 为了弥补这些恶业, 故此他们会想我也应行一些善, 弥补自己的恶行, 因此他们也会发心布施, 但这功德只是这么微小 若他们能弃恶从善, 以自己正当得来的财物布施, 那功德就很大了 14. 修安般念之功德 佛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何等为五? 1. 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 律仪威仪行处具足, 于微细罪能生怖畏, 受持学戒, 是名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 2. 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 3. 饮食知量多少得中, 不为饮食起求欲想, 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 4. 初夜, 后夜不着睡眠, 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 5. 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是名五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 杂阿含 801 经 ) 此外, 修安般念可以得以下的功德 1. 寂静与殊胜 --- 生起如灰烟的遍作相 (parikamma nimitta), 当它变成白时叫取相 (uggaha nimitta), 当它变成清净及光亮时叫似相 (patibhaga nimitta), 2. 不杂, 3. 乐住, 4. 已生恶不善法速令灭及寂止 修安般念能迅速地调服散漫之心, 让心能清净, 进入定境, 就能得大果大功德, 它可直修到解脱 佛教罗睺罗说 培育安般念 ( 出入息 ), 常培育安般念, 常修习安般念, 可得大果大利益 如何修习? 于林中, 树下, 空闲处, 放直身体 ; 1. 正念入息, 正念出息, 如是修 2. 知长入息, 知长出息, 如是修 3. 知短入息, 知短出息, 如是修 4. 知入息的全部过程, 知出息的全部过程, 如是修 5. 知缓慢入息, 知缓慢出息, 如是修 6. 体验喜入息, 体验喜出息, 如是修 7. 体验乐入息, 体验乐出息, 如是修 8. 知念生灭入息, 知念生灭出息, 如是修 9. 知念止息入息, 知念止息出息, 如是修 10. 有全知觉入息, 有全知觉出息, 如是修 11. 知轻安入息, 知轻安出息, 如是修 12. 知定入息, 知定出息, 如是修 13. 知心解脱 ( 心解脱于贪瞋 ) 入息, 知心解脱出息, 如是修

14. 知 ( 诸色相 ) 幻化入息, 知幻化出息, 如是修 15. 知欲解脱 ( 心解脱于欲 ) 入息, 知欲解脱出息, 如是修 16. 知灭 ( 想受灭 ) 入息, 知灭出息, 如是修 17. 知寂灭 ( 涅槃 ) 入息, 知寂灭出息, 如是修 如是修出入息, 罗睺罗! 常培育安般念, 常修习安般念, 可得大果大利益 18. 最后一息 ( 死时 ) 的入息, 最后一息的出息, 也以正念而知道它, 不是失念 ( 大罗睺罗经 Maharahulovada Sutta) 15. 修定之功德 佛说 若人活百年, 无智无禅定, 不如活一日, 具慧修禅定 ( 南传法句经 111 偈 ) 佛说 诸比丘! 于汝自己祖 父之地行乞, 诸比丘! 行乞于祖 父之地而行者, 寿命延长, 颜色增美, 安稳快乐, 财宝丰饶, 威力具足 诸比丘! 然者, 如何比丘之寿命延长? 诸比丘! 于此, 有比丘具备欲定 精勤 圆满修习神足, 具备精进定 乃至 意定 思惟定 精勤 圆满修习神足 彼修习 多修习此等之四神足, 从其所欲, 住一劫或一劫有余 诸比丘! 此谓比丘之寿命延长也 诸比丘! 如何为比丘之颜色增美耶? 诸比丘! 于此, 比丘有戒德, 依波罗提木叉而摄护, 威仪具足, 于小罪见怖畏以学习诸戒 诸比丘! 此乃为比丘之颜色增美也 诸比丘! 如何为比丘之安稳快乐耶? 诸比丘! 于此, 有比丘断诸欲, 去不善法, 有念思有远离之心而生喜 乐, 达初禅而住 又灭除思 念, 内心安静, 心成专一, 无念 无思, 由定生喜 乐, 达第二禅 第三禅 第四禅而住 诸比丘! 此为比丘之安稳快乐 诸比丘! 如何为比丘之财宝耶? 诸比丘! 于此, 有比丘以慈俱之心, 偏满一方而住 如是偏满二方 三方 四方, 如是偏满上 下 横 偏一切处, 于一切世界广大 广博 无量 无恚 无害之慈心而住 以悲俱之心 以喜俱之心 以舍俱之心偏满而住 诸比丘! 此比丘之财宝也 诸比丘! 如何为比丘之威力耶? 诸比丘! 于此, 有比丘灭尽有漏 无漏 心解脱 慧解脱 于现世独自证悟而住 诸比丘! 此比丘之威力也 诸比丘! 我不见有其他魔力般难征服之威力 诸比丘! 由受持善法, 得如是福德之增长 世尊如是说已, 彼等诸比丘, 闻世尊之所说, 欢喜信受 ( 长部 26. 转轮圣王 ( 师子吼 ) 经 Cakkavatti sutta) 修定有五种功德 : (1) 现法乐住 阿罗汉乐于入定, 修习安止定, 所以佛说这样做于圣者之律不会损减, 有四色界定增上心, 叫现法乐居 ( 住 ) (2) 毗钵舍那 因为修习安止定是毗钵舍那 ( 观禅 ) 的近因, 故此有学人出定时以定心修观, 定能使心纯凈脱离烦恼的障碍, 对诸名色法能如实观知

(3) 神通成就 修习安止定是成就神通的近因 这些神通有神变 天耳 他心通 宿命通 天眼 ( 生死智 ) 及漏尽通 (4) 生于胜有 修习禅那的人, 若得初禅, 死后能生为梵众天的伴侣, 达近行定者, 能得欲界善趣的胜有 (5) 得灭尽定 灭尽定是指受想灭定, 修定者能得灭尽定的功德, 若已得八定 ( 八等至 ), 能入灭尽定, 于七日之中无有心念, 能于现法证灭尽涅槃, 以十六观智及九次第定得灭尽定之智 16. 修习经行法之功德 我们的姿态是不能长时间保持不变的, 坐久了我们想站起來走动, 走累了我们想坐下来歇一会, 疲倦了想躺下来休养一阵, 这是身体的状况 因此对一个修定者來说, 安般念坐禅和经行一样的重要 一个修习坐禅的行者, 若是被睡意所侵占, 就应警觉地选择经行 这对正念的培育, 以及提升用以观照的定力, 都是很重要的 在 七处三观经第 20 经 ( 大正藏卷 2) 里佛指出步行有五德 : 一者能走, 二者有力, 三者除睡, 四者饮食易消不作病, 五者为行者易得定意, 已得定意为久 因此经行能提高念力与定力, 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行法门 经行是南传佛教常教的修定方法, 户内户外经行虽也行, 但户内杂物太多, 还有其它人与事易生分心 户外林下空气清凉, 选择一条直线约二十到三十步的平坦地面, 除去杂枝和树叶, 要能清楚看得到小径, 来回经行 让心平静安祥, 缓缓地走, 以左脚先起步, 维持不变, 转回原行路时以四或六步 ( 左右合计 ) 完成它, 左脚先开步左转 走的时候眼看前方约一公尺处, 注意足底接触地面的感觉 经行因为速度非常的缓慢, 需要有很强的正念, 很仔细地跟随每一个既定的步骤, 并细密地觉知经行的开展, 若是正念受到杂念的干扰, 不能进入下一个既定的步骤, 将会跌倒而受伤, 所以行者必需很仔细地行走, 以免发生意外 虽然经行的目标比安般念来得粗显, 但长时间经行可以使行者因为修习行禅而使心获得平静而产生 止 (samatha), 然後因为心专注而产生禅定 (jhana), 经行可以达到三禅的境界 经行时应先起念 我要行 或 行走, 念三次才开始走, 若以左脚先行, 应先念 左足 才走, 右足 停止 转弯 等也一样, 念是想, 属於名法, 身与动作是色法, 是四大组合 当经行的正念培育起來时, 步伐自然会放缓, 达到初禅或二禅或三禅时, 皆能进行观照, 心静时能观察到平时粗心大意行走所观察不到的细节, 行走只是一连串的不断变易与生灭的小步伐, 观照时能很仔细地观察到行走是物质与精神的名色法的组合, 及观照名色法的变易与生灭的性质 经行法的观照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

(1) 观照我是五蕴, 是名色法 ; 念是想, 和触受属於名法 ; 身与动作是色法, 是四大组合 (2) 观照名色法无常 ; 色法的步行一直在生灭, 故是无常 ; 名法的想念与脚步的触受也一直在变易, 故是无常 (3) 观照名色法是苦 ; 变易的名色法是苦 (4) 观照名色法无我, 若名色法无常, 一直在变易, 是苦, 故是无我 (5) 观照的成果是远离 (vivekanissita) 对五蕴的执取, 这是心念处的 定心 和 心离贪 (6) 观照的成果是离贪 (virāganissita) 於五蕴的执取, 这是心念处的 有上心 心离贪 和 心离痴 (7) 观照的成果是灭尽 (nirodhanissita) 对五蕴的执取, 这是心念处的 心解脱 17. 修习慈爱之功德 修习慈心而解脱的行者, 都能获得十一种利益 这记录在 增支部 的 慈心功德经 里 诸比丘, 当慈心解脱被培育 开展 勤习 驾御 作为基础 建立 稳固与正确地修行时, 可望得到十一种利益 : 是那十一种呢? 1. 睡眠安稳 ; 2. 不做恶梦 ; 3. 醒觉安稳 ; 4. 为人所爱 ; 5. 为非人所爱 ; 6. 天神守护 ; 7. 不被火 毒药与武器所伤害 ; 8. 心易得定 ; 9. 相貌安祥 ; 10. 临终不迷惑 ; 11. 若未能证得更高的成就, 他将投生到梵天界 佛说 忿怒不见法, 忿怒不知道, 能除忿怒者, 福喜常随身 ( 北传法句经 405 偈 ) 当一个人被忿怒所控制, 他已不能控制自己, 又怎能知道佛陀的微妙教法? 波斯匿王 (Pasenadi) 来见佛, 对佛说 我独处思惟 : 那些以身口意造恶业者, 他们是不爱自己 虽然他们会说我爱自己, 而实际上他们不爱自己 但那些以身口意造善业者, 他们是爱自己, 虽然他们会说我不爱自己, 而实际上他们是爱自己 为什么呢? 他们的所为, 正是一个朋友会对另一个朋友所做的, 所以他们爱自己 佛说 大王! 正是如此, 正是如此 佛陀同意波斯匿王所说的 ( 相应部 III,4]) 爱自己的不要做会伤害自己的事, 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佛说 仁无乱志, 慈最可行, 愍伤众生, 此福无量 ( 北传法句经 132 偈 ) 修慈的功德是极大的 佛说一个人若是做许多世间的功德, 但是他做的功德不及一个修慈爱的人的功德的十六份之一 佛说 : 比丘们! 无论如何累积於未来世成熟的福报, 所有这些福报都不及一个修慈心解脱者十六份之一 修慈心解脱者的慈爱照耀, 光芒明朗, 超越它们 犹如星光的光芒不及月光的光芒的十六份之一 因月光的光芒照耀, 光芒明朗, 超越它们 尽管如此, 无论如何累积於未来世成熟的福报, 所有这些福报都不及一个修慈心解脱者十六份之一... 犹如雨季的最后一个月里, 无云的秋天的天空晴朗, 太阳升起后, 阳光照耀, 光芒明朗, 驱除黑暗, 尽管如此, 无论如何累积於未来世成熟的福报, 所有这些福报都不及一个修慈心解脱者十六份之一 ( 如是语 27 经 ) 由此可知修慈的功德是极大的 18. 观照无常之功德 佛说 只要弹指顷观无常, 成就无常想 (aniccasañña), 它的功德胜过供养以佛陀为首的整个僧团 ( 泰文巴利经 23 册 406 页 ) 在 杂阿含经 ( 卷 1,11 经 ) 里佛说 : 色无常, 若因若缘生诸色者, 彼亦无常, 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 云何有常? 如是受想行识无常, 若因若缘生诸 ( 受想行 ) 识者, 彼亦无常, 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 ( 受想行 ) 识, 云何有常? 如是诸比丘! 色无常, 受想行识无常, 无常者则是苦, 苦则是非我, 非我者则非我所 圣弟子如是观者, 厌於色, 厌於受想行识, 厌者不乐, 不乐则解脱, 解脱知见,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 为何色身无常呢? 天天看是看不出来的, 把自己过去的照片拿出来一看, 那不就真相大白了吗? 会变化, 变迁, 改变, 变异的色身怎会是我的呢? 破了对色身的邪见与执取, 那就是须陀洹果圣人了 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观照它们 19. 证初果之功德 佛说 大地之君主, 或生天界者, 一切世君王, 不胜预流果 (Sotāpattiphala 须陀洹果, 初果 ) ( 南传法句经 178 偈 ) 在 杂阿含 1135 经 里记载证初果生天上之功德 : 有四十天子, 极妙之色, 夜过晨朝, 来诣佛所, 稽首礼足, 退坐一面... 汝等成就於佛不坏净, 於法, 僧不坏净, 圣戒成就 时一天子从座起整衣服, 稽首佛足, 合掌白佛言 : 世尊! 我成就於佛不坏净, 缘此功德, 身坏命终, 今生天上 一天子言 : 世尊! 我於法不坏净成就, 缘此功德, 身坏命终, 今生天上 一天子言 : 世尊! 我於僧不坏净成就, 缘此功德, 身坏命终, 今生天上 一天子言 : 世尊! 我於圣戒不坏净成就, 缘此功德, 身坏命终, 今生天上 时四十天子, 各於佛前, 自记说须陀洹果已 即没不现

在 [ 杂阿含 844 经 ] 里舍利弗问尊者阿难, 一个修行人要断除几法, 才能得须陀洹果 (Sotapanna), 不堕恶趣, 决定向正觉, 七有天上人间往生, 达到究竟苦边 阿难答说 : 圣弟子 ; ( 一 ) 于佛不信住, 则已断已知 成就于佛不坏净 ( 二 ) 于法不信住, 则已断已知 成就于法不坏净 ( 三 ) 于僧不信住, 则已断已知 成就于僧不坏净 ( 四 ) 于恶戒不信住, 则已断已知, 成就圣戒 这也叫做 入流分 或 预流 或入于八圣道流, 即是从亲近善士 听闻佛法 如理思惟 法次法向 ; 而能成就上述的四不坏净 ( 杂阿含 843 经 ) 须陀洹道须断五下分结 (Samyojanāni) 的疑 戒禁取 身见三结或三随眠 (Anusaya), 这是见道所断的烦恼 ( 随信行与随法行的行者 11) 他们的修行着重于戒学, 定 慧学次之 须陀洹道要断的三结都是与邪见有关, 我们必须看清楚修道要断除的烦恼是什么, 抓准主要的来对治, 才能见效 由此可知须陀洹果圣者的珍贵, 他不必是富翁, 但已比富翁乃至转轮圣王还要富裕, 因为他会在人间天上来回走七趟而己, 就涅槃解脱了 20. 精进修善不歇之功德 佛说 莫轻小善, 以为无福, 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 凡福充滿, 从纤纤积 ( 北传法句经 290 偈 ) 功德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所以不要因为是小功德就不为 佛说 我于二法依止多住 : 云何为二? ( 一 ) 于诸善法, 未曾知足 ; ( 二 ) 于断 ( 正断烦恼 ) 未曾远离 于善法不知足故, 于诸断法未曾远离故, 乃至肌消肉尽, 筋连骨立, 终不舍离, 精勤方便, 不舍善法, 不得未得, 终不休息 ; 未曾于劣心生欢喜, 常乐增进, 升上上道, 如是精进住故,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 ( 杂阿含 987 经 ) 除了积极行善之外, 我们还要精勤地断除内在的烦恼, 它们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因此佛为菩萨时於此二法, 终不休息, 常乐增进 直到成佛为止 乃至成佛, 还为盲眼的阿那律陀 (Anuruddha) 穿针, 并为一位要病死的老比丘清洁尿粪, 换上乾净的袈裟, 并为他做临死前的开示, 帮助他证果 佛又说 信善作福, 积行不厌, 信知阴德, 久而必彰 ( 北传法句经 239 偈 ) 作福的功德, 久而才明显 只有修行的人自己心中明了

21. 功德不会丧失 我们所累积的功德能够追随着我们直到涅槃, 佛说 快哉福报, 所愿皆成, 敏于上寂, 自致泥洹 ( 北传法句经 370 偈 ) 福为善眷属, 罪为恶心怨, 地狱极重苦, 无生笫一乐 ( 天请问经 ) 尽管能修福, 但福还是会耗尽, 当时若恶缘到来, 难免也要地狱去一趟, 那不真是苦吗? 有智慧者, 只在孜孜不倦地求取涅槃, 达到无生之究竟乐 善人所累积的功德是不会因为国王, 政府, 或盗贼, 或被水火风所浸毁, 或为非人所夺 佛说 福非火所烧, 风亦不能碎, 福非水所烂, 能扶持世间 福能与王贼, 勇猛相抗敌, 不为人非人, 之所来侵夺 ( 天请问经 ) 因此佛对那些今世有大福报的人劝告说 : 若有多珍财, 而不能修福, 今世往后世, 彼极自欺诳 ( 天请问经 ) 不要被你的财富, 地位, 名誉冲昏了头脑, 赶快趁年轻时积善修福吧! 法增比丘, 马来西亚彭亨州 (Pahang) 孟加叻 (Memkarak) 佛教会 27/1/2007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 请先联络作者 请勿删改 dhammavaro@163.com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inesebuddhists/home 中华南传佛友协会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http://buddha-middle-path.blogspot.com/ 佛陀中道 http://buddhist-practice.blogspot.com 修习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