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Similar documents
(P37) 新华社评论员 : 加强队伍建设造就新闻人才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P40) 人民日报 社论: 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P43) 人民日报 评论员: 从全局出发把握新闻舆论工作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

旅游科学


高职教育资讯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 % % R&D % R&D 122

<4D F736F F D20B9FAB1EACEAFD7DBBACF3739BAC5A3A8B9D8D3DAD3A1B7A2A1B6B1EAD7BCBBAFCAC2D2B5B7A2D5B9A1B0CAAEB6FECEE5A1B1B9E6BBAEA1B7B5C4CDA8D6AAA3A9>

年度回眸 领航中国, 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述评 1

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专业化问题研究

一 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实施的现状 莙政基 莙政基金 外 在学生中有

见图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图

闽教职成〔2013〕33号


2007年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生流向地域分析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4D F736F F D20D7AAB7A2C7F8BCB6B1EDD5C3BEF6B6A8CDA8D6AA2E646F63>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1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郑杭生等 一 杭州市 社会复合主体 的组织创新

表 年北京 伦敦 东京 纽约人口净迁移规模比较 图 1 伦敦 东京 纽约 北京净迁移率 (%) 比较 1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工程 05 校外调剂 0870 化学工程 吉林大学 应用化学 05 校外调剂 0870 化学工程 四川大学 制药

牢牢把握 三个见实效 的目标要求 一论持续用力深化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 1

学院代码 学院名称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习方式 统考拟招生计划数 001 经济学院 政治经济学全日制 经济学院 经济史 全日制 经济学院 西方经济学 全日制 经济学院 世界经济 全日制 经济学院

省份 批次 文科 重点线出档线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录取人数重点线出档线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录取人数 备注 山东 本一批 本一批

特稿 艰辛与辉煌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 石仲泉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 201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各区 县人民政府 市政府各委 办 局 各市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加快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 制 市政府决定 对在发展首都科技事业 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科 技人员和组织予以奖励 根据 北京市科学技


厦门大学 2010 年本科招生分省录取情况统计 省份 科类 本一线出档线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安徽 文史 理工 北京 文史 理工


<4D F736F F D20B2CEBFBC3231C6DAD1A7CFB0D3EBCBBCBFBCC4DAD2B3>

省份 科类 本一线 出档线 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理 青海 文 理 山东 文 理

年第 期

untitled

二 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状况

考试研究 % 第 卷第 期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抗战时期湖南教育发展述论 # # #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3 3 物理学 2 2 普通本科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3 3 俄语 3 3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3 3 海事管理 4 4 海洋技术 2 2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4 4 海洋资源与环境 2 2 汉语国际教育 3 3 汉语言文学 3 3 化学 2 2 环境工程 3 3 旅游管

省份批次科类录取专业招生数 录取 最低分 备注 艺术 音乐学 ( 地方免费师范生 ) 专业成绩 美术学 ( 地方免费师范生 ) 综合成绩 提前艺术体育本 科 提前一批本科 体育 ( 文 ) 体育 ( 理 ) 文史 体育教育 ( 地方免费师范生 ) 专

获奖类别及等级 : 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员 : 主要内容及重要影响 : 22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中北中学 ( 初中 ) 大寺中学 ( 初中 ) 富力中学 ( 初中 ) 富力中学 ( 初中 ) 06 中学历史教师 0 07 中学物理教师 0 08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 0 08 中学物理教师 0 中等专业学校 09 中学语文教师 0 中等专业学校 09 中学英语教师 0 中等专业学校 09 中学美术


57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1


标题

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学 非在职 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学 非在职 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学 非在职 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贸易学 非在职 经济管理学院 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政府与企业的交换模式及其演变规律! &!!! & % % ( (

,,,,,,,,,,,,, ;,,,, ( ), ; ;,,,,,,,,,,,,,,,,,,,,,,,,,,,,,,,,,,,,,,,,,,,, ( ),,,,,,.,,,,,,,,,,,,,,

% %

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 资料选编 ( 三 ) 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党总支 二 0 一七年五月 1

公共事业管理 理 政治学与行政学 文 国际政治 理 法学 ( 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 ) 文 法学 ( 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 ) 理 社会工作 文 德语 理 英语 文 628 6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经济社会 全球化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境合作

¹

社会科学学院 清华大学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 社会科学实验班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 第一学年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3 3 周 考查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体育 (1


二 中国老年教育分析框架 赋权增能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考生编号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成绩 复核结果 翻译硕士英语 66 无误 翻译硕士英语 65 无误 翻译硕士英语 58 无误 日语 ( 外 )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安徽 专业 科类 最高分 最低分 专业 科类 最高分 最低分 社会学 理 哲学 文 网络与新媒体 理 社会学 文 公共事业管理 理 翻译 文 经济学 理 网络与新媒体 文

蒋维乔思想研究

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二级学科评价结果(1)



公共管理研究 第 卷 # # # #

! % % % % % %!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 # #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¹ º» ¹ º»

山西 体育教育 ( 师范类 ) 体育文 368 休闲体育 体育教育 ( 师范类 ) 体育理 350 运动人体科学

论抗战时期医学高校的迁川! # % &% & # #! # # # # # # #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1,,,. %,. % 2,, %, ;,,,, 3,,,, 4 ( ) ( ) ( ) (),, %, 5,,,,,,,,, 1 :,, ://.. / / - / /., 2 :,, 3 :, 4,,, 5 ( ),,, ( ),, ( ), ( ), ( );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

% 27. 4% % 23 92% % 18 72% 12 48% % 20% % 41% 30% % % 42.


¼ ½ ¾ ¼ ½ ¾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 一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公共领域 特征与性质 ( & (!! # # ) #

Transcription:

西邮教育参考 2017 年第 1 期 ( 总第 16 期 ) 高等教育研究所 2017 年 6 月

目录 热点信息... 1 用新发展理念指导 双一流 建设...1 部分高校可自主新增学位点... 2 上海高校试水 13 个前景广阔新专业... 4 双一流 建设, 地方如何出招?...6 创业教育 过火 了吗...9 人才计划亟须统一管理...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15 新版高校学生管理规定 9 月 1 日施行... 19 高校设置确立新导向... 21 科研成果转化纳入职称考评... 22 高层论坛... 25 张大良 : 新工科建设的六个问题导向... 25 杨宗凯 : 大数据驱动教育变革与创新... 28 高教理论研究...31 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思考... 31 一流与特色之辩证... 40 教育教学改革...45 人才培养, 有专业素质还要有国际视野... 45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推进立德树人... 47 个性化发展 当成为教育改革主题词...49 利用大数据保障教学质量提升... 52 本科生院是一流本科教育变革的方向... 53 工程型人才培养需敞开大门办学... 55

高校管理... 57 再出发, 行业类重点大学的重大命题... 57 协同治理协议授权 探索校院二级管理改革新路径... 60 高校师资... 68 谢和平院士 : 怎样才是优秀的老师... 68 破解西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难题的战略思考... 71 大学文化... 77 追寻大学精神的价值本源... 77 高校需要先进的行政文化... 78 国外高教... 80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组织专业化建设 : 困境 破解及借鉴... 80 美国高等教育监测评估 : 特征及导向... 90 行业动态... 98 集成电路 : 大市场孕育大产业... 98 大数据驱动工业智慧化 二次革命...101 专访王正伟 : 全方位推动物联网产业前行... 103 信息技术会创造什么样的未来... 105 工信部印发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106 国际电联就关键 5G 性能要求达成一致... 107 工业互联网发展呈六大趋势... 107 2016 年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 2017 年发展趋势 发布... 109 邬贺铨院士 :5G 将实现万物互联... 110 注 : 本刊文章内容详见西安邮电大学高教研究所网站

热点信息 用新发展理念指导 双一流 建设 来源 : 光明日报 2017-05-02 双一流 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始了又一次重大改革 需要明确的是, 双一流 建设是在 211 985 工程的基础上的继续深化改革 实施 双一流 建设, 是不断改革过去身份固化 竞争缺失 重复交叉 区域设置不协调等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促使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更加明确, 改革的重心和任务更加清晰, 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路径更加科学合理 2015 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决议 明确提出, 坚持创新发展 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 共享发展, 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认真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 作为 十三五 时期乃至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引领我们科学发展的指路明灯, 对 双一流 建设也具有指导意义 因此, 在建设 双一流 进程中要坚持新发展理念, 确保 双一流 建设健康发展, 取得实效 用 创新发展 理念指导 双一流 建设, 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一是 双一流 建设的制度设计本身就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制度创新, 是高等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的体现 二是 双一流 的遴选条件和遴选程序相比过去 211 985 大学的遴选具有创新性, 在遴选条件上提出的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文化传承 师资队伍 国际合作交流六位一体的思路, 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明确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和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 就是机制创新 三是用创新能力作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遴选指标体系, 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坚持创新意识 用 绿色发展 理念指导 双一流 建设, 就是要在具体建设中, 尊重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自然规律, 既不能一刀切用一个标准, 也不能没有评价标准 既不能揠苗助长, 也不能无视发展潜力和势头, 阻碍发展 遴选条件是一个科学的参考系, 对于达到条件的大学和学科, 要积极支持, 对于一些接近或者稍微不能达到遴选条件, 但是在区域发展中具有重大贡献 具有区域或者行业不可替代性的大学或者学科, 也应该给倾斜和支持 对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设置, 不能硬性地 机械地提出一个数字 ( 比如 100 所 ) 不能突破, 而应结合中国实际, 借鉴参考广泛存在的 二八定律, 依据全国本科高校的多少, 来设计一流学科大学建设的总体数量, 在此基础上继续运用 二八定律 从中确定一流大学的数量 1

用 协调发展 理念指导 双一流 建设, 就是要做到 双一流 大学的区域布局要协调 过去 211 和 985 受到诟病的原因恰恰是区域布局的不协调, 一省一校 的建设原则导致各个省区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愈发突出 因此, 在 双一流 建设中要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 要考量不同省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总量和人口数量, 乃至区域位置等等条件, 做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省域之间的相对协调发展 当然我们反对省域之间的平衡布局, 平均主义是不对的, 但是, 在标准设置和认定的过程中, 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省区的差异, 所谓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 就是要考虑或者解决这一备受社会关注的区域布局不协调的焦点问题 用 开放发展 理念指导 双一流 建设, 就是要做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参照值是世界的, 是开放的 国际化的 但在坚持世界一流的评价指标的同时, 又要有中国特色 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尤其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领域更应该如此 用 共享发展 理念指导 双一流 建设在当前更具有深刻的划时代意义 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让越来越多的人享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这是高等教育事业做大蛋糕的成就 但也有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蛋糕在过去 20 年来没有太多扩张 建设 双一流, 就是要把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 蛋糕 做大, 在做大的同时, 还要考虑把 蛋糕 分好, 向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 落后省区倾斜, 让中西部广大地区的人民享受到 双一流 改革的成果 部分高校可自主新增学位点 来源 : 光明日报 2017-03-31 近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 ( 以下简称 办法 ), 进一步规范学位授权审核的标准和程序 办法 指出, 放权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自主审核, 每年可自主新增学位点, 探索设置新兴交叉学科学位点 ; 同时, 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师资支撑有困难的单位, 不再接受新增学位授权申请 建立常态化授权审核机制自 1981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实施以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组织开展了 11 批学位授权审核 1 次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 学位授权审核和多次专业学位授权审核, 建立了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制度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入, 依法治教 依法行政 规范行政审批的要求不断加强, 制定学位授权审核办法 规范审核标准和程序愈发迫切 此次 办法 加强了对授权审核制度的整体设计, 建立了常态化的授权审核机制 : 2

将学位授权分为新增学位授权审核和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两部分 其中, 新增学位授权审核侧重于增量结构调整, 每 3 年实施一次 ; 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侧重于存量结构优化, 每年开展一次 明确授权审核范围, 新增单位原则上只在普通高等学校范围内进行, 新增学位点原则上不接受已转制为企业的学位授予单位的新增申请 从严控制新增学位授予单位数量和增长速度, 强调授权审核与结构优化 研究生培养和资源配置的衔接 对有生师比高于国家标准 研究生奖助经费落实不到位 学术规范教育缺失等六类问题的单位, 暂停新增学位点 坚持 服务需求 提高质量 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经过 30 余年的建设, 我国已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402 个, 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730 个, 基本建立了覆盖各地区 学科门类齐全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学位授权体系 因此, 服务需求 提高质量 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后改革发展的主线 办法 以优化学科结构为重点, 突出按需授权, 引导学位授予单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主动服务国家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形成特色和优势 一方面, 突出质量标准在授权审核中的主导作用 办法 改变了过去分配数量指标的做法, 提高授权审核的准入门槛, 按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新增博士硕士学位点和自主审核单位三类分别制定了更加细化 水平要求更高的申请基本条件 另一方面, 突出服务国家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导向 办法 提出,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新增硕士学位点以专业学位点为主 ; 同时, 对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落实中央重大决策 保证国家安全具有特殊意义或属于填补全国学科领域空白的普通高等学校和学科, 可适度放宽申请基本条件 扩大省级统筹和高校自主权为落实国务院 放管服 改革要求, 办法 确立了以省级学位委员会为主的审核模式 审核重心逐步下移到各地区, 各省级学位委员会负责规划本区域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点的发展与建设, 组织实施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点的初审,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点的审核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工作重点则转移到授权审核政策和条件的制定, 以及授权审核结果的批准 为进一步激发高校办学活力, 办法 放权部分学位授予单位自主开展新增 3

博士硕士学位点评审, 每年可自主新增学位点, 同时可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探索设置新兴交叉学科学位点 同时, 对这部分单位提出更加严格的制约措施, 要求其学位点审核标准必须高于国家规定的申请基本条件, 新增点 6 年内必须达到相应水平, 不能突破质量底线 此外, 办法 明确加大对授权审核的监管处罚力度 新增学位点 3 年后必须接受评估, 评估不合格的点 5 年内不得申请增列 ; 对材料弄虚作假 违反纪律的单位, 实行一票否决 上海高校试水 13 个前景广阔新专业 来源 : 文汇报 2017-03-21 上海高校, 又将新开设一批潜力无限的好专业! 日前, 教育部发布 关于公布 2016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 各地高校一批全新的专业获得备案或审批 在上海, 此次新获备案或审批的高校新专业共 57 个 包括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内, 多所高校纷纷聚焦重点行业领域 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等, 通过新设专业, 加紧人才培养的脚步 值得关注的是, 随着一批市属高校加速向应用型本科整体转型,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部分专业也顺势完成 升级 业内人士介绍, 此次沪上高校共有 13 个获教育部审批通过的新专业, 均是过去在教育部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不曾纳入的 新面孔 换言之, 这 13 个专业, 上海高校均是在全国率先试水的 第一家 大数据本科专业, 上海 5 所高校同时 开闸 从教育部这份通知来看, 国内一大批高校都开始聚焦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 主动布局新专业, 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 此次新设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这一专业的全国院校有 32 所 除了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等外地部属高校, 在沪上高校中,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及上海纽约大学也都不约而同地开设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 这也意味着, 上海高校今年将正式 开闸, 启动大数据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 去年 2 月, 教育部在发布 2015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时, 首次增加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 其时, 只有北京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及中南大学 3 所高校获批 除了普遍被看好的大数据, 聚焦能源 材料 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 一批高校也纷纷布点 比如, 在沪上高校中, 复旦新开能源化学 大气科学 4

专业 ; 华东师大新设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 上海大学新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 上海电力学院则新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等 服务 一带一路, 小语种人才储备加速主动对接国家发展, 服务 一带一路, 不少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 放眼长远 的特征, 正越来越明显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 此次新设的四个专业均为语言类专业, 分别是乌兹别克语 捷克语 波兰语和哈萨克语 其中, 波兰语和哈萨克语今年就将启动招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姜智彬教授介绍, 这些新专业从酝酿到开设, 和学校未来的人才培养目标 定位是紧密结合的 比如, 在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中, 沿线国家涉及的具体语种很多 哪些语种属于战略语种, 对我们 走出去 非常重要, 那么人才储备就要积极跟进 据悉, 上外在 十三五 期间计划开设 10 个战略语言专业, 并推出 15 个面向全校学生的战略语言课程 顺应我国新时期的外交需求, 在高层次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上, 北京外国语大学此次一口气开设了茨瓦纳语 恩德贝莱语 科摩罗语 克里奥尔语等 11 个语种的新专业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则新开设了波斯语 印地语 希伯来语等 8 个新语种专业 在外语类人才的培养上, 一些综合型大学也不甘示弱 复旦大学新设西班牙语专业, 南开大学新设葡萄牙语 意大利语, 北京师范大学新设法语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 德语 4 个语种专业 市属高校转型应用型本科, 一批专业 升级 后获新生在市属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背景下, 面向社会发展和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 部分专业也步入 升级换代 的新通道 事实上, 此次沪上 12 所高校新获审批的 14 个新专业中, 除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的 预防医学 专业属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 其余 13 个专业名称在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上都是第一次出现 记者昨天从市教委获悉, 随着上海教育综改的推进, 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 上海一些市属院校结合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希望自主开设一些全新的 在教育部过去的本科专业目录上没有的专业 上海这 13 个新专业, 就是通过审批后开设的 以上海理工大学最新获批的 新媒体技术 专业为例,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 专业转型 的案例 该校教务处处长朱坚民教授告诉记者, 转型前, 这个专业原来叫 印刷工程 随着媒体产业这几年经历的快速转型发展, 尤其是新媒体的兴起, 传统的印刷技术已经跟不上行业的需求了, 愿意报考这个专业 从事传统印刷出版的 5

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是, 在新媒体崛起的过程中, 产生了一些新的技术岗位, 人才需求旺盛 在经过充分的专业论证后, 上海理工决定 关停 印刷工程 专业, 在整合相关优势资源后, 新辟 新媒体技术 专业 此外,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 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 专业, 上海健康医学院的 临床工程技术 专业,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 预防医学 康复物理治疗 康复作业治疗 专业, 上海电机学院的 电机电器智能化 专业以及上海商学院的 零售业管理 专业等, 也都是在充分调研行业产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 按照全新的人才目标和定位推出的 另据了解, 预计到 2020 年, 上海市属高校 60% 的专业, 都将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转型 双一流 建设, 地方如何出招?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2017-03-20 近日,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 暂行 ) 按照该 实施办法 的要求, 省级政府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 统筹推动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 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 截至目前, 已有北京 上海 山东等 20 多个省份出台了各自未来 5 至 10 年的大学发展和学科建设方案, 各地的 双一流 建设可谓如火如荼 中国教育报记者发现, 突出优势特色 对接地方需求, 加大经费 人才保障力度, 动态监测 确保建设实效, 成为各地 双一流 建设的突出做法 突出优势特色 对接地方需求是重要动力在 双一流 的学科布局中, 各地纷纷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为导向, 对接地方需求 突出优势学科 发展特色学科, 分类指导各类高校全面发展 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辽宁将 双一流 建设与产业升级 技术改造的需求准确对接, 将急需 优势突出 特色鲜明作为重要方向, 计划到 2030 年,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 两所省属高校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同时有 5 所省属研究型高校 5 所研究应用型高校 10 所应用型高校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从而振兴老工业基地, 拉动经济社会发展 海南则结合重点产业发展需求, 突出区位及生态优势, 重点建设热带高效农业 国际旅游 热带海洋 热带医药 岛屿生态等学科领域 计划到本世纪中叶, 海南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 同时其中 2 3 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10 15 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 6

山东对接国际 国内和省市需求, 分层次 有重点地推进不同类型大学发展 重点将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等驻鲁部属高校作为国家 双一流 建设重点扶持高校, 重点支持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能力的节能环保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学科 在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看来, 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 双一流 政策的题中之义, 也是各地加大对 双一流 投入的重要动力 服务于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本就是 双一流 的政策目标之一, 但过去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着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尤其是产业发展需求 熊庆年分析, 地方政府愿意加大投入, 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希望通过 双一流 建设推动科技 知识创新, 拉动经济增长 在当前全面奔小康的关键节点, 高等教育需改变原来的 象牙塔 模式, 面向实际, 回应社会发展需要 经费 人才上东西部投入差距大 双一流 建设经费是保障 人才是关键 在经费投入上, 各地或明确投入数额 投入重点, 或省市 高校共建, 积极拓展资金来源, 加强对入选高校 学科的支持力度 北京预计投入 100 亿元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 目前已认定两批共 19 个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每个中心每年投入 5000 万至 1 亿元 2015 年到 2017 年, 广东将专门安排 50 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水平大学建设, 生均拨款提高到每年 1.2 万元 山东计划筹集 50 亿元, 对立项一流学科, 按自然科学类 2000 万元左右 人文社科类 1000 万元左右的标准拨付支持经费 而中西部的贵州 宁夏等地投入相对较少 宁夏计划从 2017 年到 2020 年, 高等教育专项资金规模增加 2 亿元, 其中 1 亿元用于集中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专业,1 亿元用于把宁夏大学建成西部一流大学 贵州省则计划 5 年投入 5 亿元推进区域内 双一流 建设 在人才引进方面, 两院院士 长江学者 杰青等高层次人才成为各省争抢的热点 位于上海的华东政法大学, 为海外人才开出了 最高房贴 800 万元 最高年薪 100 万元 的优厚待遇 江苏重点选聘在本领域国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海内外人才, 计划到 2020 年选聘 600 名左右特聘教授 也有不少省份立足本身优势, 打造自己的高水平学科团队 安徽除积极引进院士 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外, 在省内积极打造高端教学科研团队, 培养 100 名工程技术领军人才 海南依托区位优势, 积极引进高层次 候鸟型 人才及团队 在支持 双一流 建设上, 东部和西部地区在资金 人才 投入力度上差距明显 目前政策上已经进行了纠偏, 但长期存在的问题很难一举解决 熊庆年分析说, 7

中西部高校发展一方面需要中央财政政策的倾斜 防止对人才的恶性竞争, 另一方面还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学术生态, 找准优势 特色, 打造 不可替代 的学科 在人才方面, 中西部高校挖人难, 就要在留人上下功夫, 用感情留人, 更要用事业留人 熊庆年认为, 相较于北京 上海 浙江的大手笔, 双一流 建设的初始阶段看投入 看人才, 但如果想要胜出, 最终还要看战略眼光 发展策略 科学认定 动态管理, 确保建设实效哪些学科是一流学科? 哪些大学是一流大学? 如何科学认定和动态监测 调整? 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 在一流学科认定上, 山东省将学科排名作为重要参考 : 规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轮及以后学科评估排名前 20% 的学科, 或入选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的学科, 或稳定在 ESI 学科排名前 1% 一年以上的学科可认定为一流学科 在一流大学认定上, 山东省要求同时满足认定期内有 3 个及以上学科稳定在 ESI 学科排名前 1% 一年以上, 或进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排名前 10%; 有 3 个及以上由院士 千人计划人才等领衔的学术团队 ; 近 5 年内至少获得一项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标志性成果 此外, 知名高校及传统优势学科仍是支持重点 例如, 广东将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等 7 所高校列为重点建设对象, 甘肃重点支持兰州大学, 吉林重点支持吉林大学 在熊庆年看来, 名校优势是客观存在的, 但 双一流 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身份制, 建立了高校及学科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 为其他院校参与竞争提供了途径, 这也是政策目标之一, 因而投入产出如何 建设效果如何, 成为各地各校关注的重点 辽宁出台的 高等学校绩效管理暂行办法 要求强化跟踪指导, 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 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 对实施有力 成效显著的高校, 加大支持力度 ; 对实施不力 进展缓慢 缺乏实效的高校, 减少支持力度 安徽将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纳入省政府目标绩效管理考核 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 同时, 建立健全过程管理和动态监测制度, 对建设成效差的要求及时整改, 对建设成效好的继续支持, 对有重大进展的给予奖励 学科发展本身是一个后效性的过程, 建设成果不可能立马显现出来, 因而学科评估难度不小 熊庆年说,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地方建立了专门的评估中心, 日本 德国也都有相对成熟的评估方法, 都是可以借鉴的 8

创业教育 过火 了吗 来源 : 中国科学报 2017-03-14 现在高校的创业教育有些 过火 了, 大学生在校期间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 过分关注创业并不适宜 就在两会开幕前不久的一次论坛上, 某位青年企业家在谈及高校普遍开展的创业教育时, 如是说道 近些年来, 创业教育的话题一直是高教领域的热点话题, 有关部门也在不遗余力地促进包括创业教育在内的 双创 教育在校园内的普及 但必须承认的是, 如这位企业家这样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市场 那么, 在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看来, 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是否真的已经到了 过火 的地步? 全国人大代表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 双创 教育须扣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下有一种质疑, 双创 活动是不是过火了? 就高校 双创 教育而言, 它应该扣住大学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 促进学生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 这与企业为了谋求转型 寻找动力所进行的 双创 活动有所不同 高校 双创 教育主要侧重点, 应该是通过 双创 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 当前高校的 双创 教育不但没有 过火, 反而是还不够的 在我看来, 双创 教育与传统教育形式相比, 应该有一些突破 首先, 它要突破知识灌输模式,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参与 双创 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 能激发学生内心的主动性 ; 其次, 要突破学科间的隔阻, 促进学生基于问题的学习, 并促进不同专业学生间的合作和互动 ; 第三, 要突破课上和课下 书本与动手的阻隔, 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通过与社会的实际接触, 使他们产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实感受 双创 教育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 书本和实际的结合, 都不是仅通过课堂所能完成的 不可否认的是, 当前高校的 双创 教育的确存在某些浮躁的气息, 这是需要加以克服的 大学的 双创 不应盯着赚钱, 而应盯住 育人, 政府和社会对此应有共识 因此必须强调, 要解决好学业和创业之间的关系, 这两者都是为学生的成长而服务的, 但学业是基础 大学生要有大学层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与此相应的是几百年现代大学实践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学业框架 我们的学生不能荒废学业搞创业, 那就不是 大学生创业 了, 那与高中毕业搞创业有什么区别呢? 我还希望在 双创 教育过程中, 学生能更好结合自身的专业, 既能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 提升创业的质量, 然后又能了解自己的不足, 反过来促进专业学习 同时, 又要能面对实际问题, 超越专业局限, 开拓视野, 养成多学科合作能力 而所有这些, 在目前高校 双创 教育中, 做得还都不够 9

我以为,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不光要看到两个 创, 还要重视两个 众 不能把 双创 搞成 精英化 的小众教育 高校的 双创 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要吸引学生普遍参加 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未来都要去开公司, 他们可能选择就业 可能继续学业成为学者, 但这样 双创 实践给他们的成长历练, 会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种植下重要的创新创业实践的基因 全国人大代表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 : 双创 教育重在培养创新精神 创业能力我认为, 不管学生将来是否创业, 在大学里都应该有一门必修课, 那就是创新创业教育, 因为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思维方法和基本能力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的 双创 教育和鼓励学生休学创业等同起来 实际上, 双创 教育重在培养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意识 提高创业能力, 它能够点燃学生心目中向往未来 追求卓越的欲望和热情, 培养学生掌握事业成功的规律 ; 它能贯穿于每个人事业发展的始终, 具备了这种潜质和能力, 有助于事业成功 试想一下, 如果年轻人对一项事业没有任何热情和追求, 只把自己的岗位看成混饭的工具, 还会做出多大的成绩呢? 但现在有些人一提到 双创, 就觉得是要鼓励学生离开校园去开公司 可是因为学生很年轻, 不具备太多创业所必需的条件, 多以失败告终 于是, 人们又担心, 让这么年轻的学生去创业, 他们行吗? 因此, 我们在教育中一定要注意, 要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未来事业当中所必需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因为这种精神将伴随我们一生 如果一提 双创 就鼓励学生去开公司, 那就把它看得过于狭窄了 实际上, 很多学生是在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走上创业道路的 他们觉得刚从学校走出去时不具备创业条件, 所以先到某家企业工作, 等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才会出现一个创业高潮 我希望学生毕业时能够具备这种创新创业的思想, 无论将来是否创业, 对自己的工作和人生都是有好处的 李克强总理强调 双创, 是希望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 在广阔的社会舞台, 开拓自己的事业 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 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无论将来是自己创业与跟别人一起创业还是加入某一个公司, 都希望他们为社会作出贡献, 所以, 高校领导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以学生为本, 符合人才培养规律, 重在培养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意识 提高创业能力 10

全国人大代表 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 : 创业失败不该被 妖魔化 目前, 对于 大学生创业 这个概念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究竟如何创业, 很多大学生都没有多少具体的想法和办法 所以, 一些高校选择开设创业培训课程, 大量 系统地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理念 思维和方法等 现在有种观点表示, 高校不顾大学生创业的高失败率, 一味鼓励学生创业, 行为有些 过火 对于这种观点, 我不太认同 客观上看, 创业所需要的相关条件众多, 例如场地 资金 市场以及创业者个人素质 能力等,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所以, 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还是其他群体而言, 创业的难度很大, 成功率低是必然的 高校开设创业课程, 同时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活动, 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去做老板 一定要创业成功, 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具备创业创新的基本知识和思维, 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相关经验 即使没有去创业或者这次创业失败, 但也吸取了经验和教训, 为以后遇到合适的机会再去创业奠定基础 事实上, 高校中真正创业的学生还是少数, 创业与否关键是要听从学生自己的意愿 对于创业意愿强的学生, 学校要提供相应引导 帮助和支持 同时, 社会也应该给予有潜力的学生一定资助, 帮助其实现创业梦想 江苏大学就专门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一方面, 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普及 素质普升教育 ; 另一方面, 对于创业意愿强的学生进行系统化 专业化创业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 并对具有明确创业诉求的大学生特制创业实战方案, 创造 下水游泳 真刀真枪 创业实战的机会 学生创业成功, 我们当然高兴, 但是失败了我们也不气馁 因为我们看重的是学生创业意识的增强 最根本的就是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以后立足社会多一条选择 创业失败不应该被 妖魔化 创业者不可能个个都成功, 不要说学生, 就是社会上的成功企业家, 在新领域再次创业成功也并非易事 高校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学生创业的训练和实践上, 失败 挫折都不过分计较, 因为失败对于学校和学生都是收获 我相信, 有一批学生一定会在挫折中提升自己能力和水平, 为以后成功打下 伏笔 全国政协委员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孙林夫 : 高校创业教育须更接地气对于高校来说, 将学生创业能力作为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学生在走入社会后, 创业能力是非常容易用到的一种能力 当然, 社会对于高校学生创业的确有些非议, 比如在创业成功率非常低的情况下, 有公众置疑学生用父 11

母的钱投入创业, 最终 打水漂 是否值得? 在我看来, 对一个人能力的培养, 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和勇气迈出第一步 不管做任何事情, 只要有能力跨出第一步以及有跨出第一步的意识就很好 这一步跨出后可能不会成功, 但失败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 我们不能仅仅把创业成功狭隘地理解成办企业 办公司的成功 当然, 对于高校的创业教育而言, 也的确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 就应该更加接地气一些 也就是说, 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 尤其是与企业接触的实践 比如, 给企业开发某种系统 这项工作首先需要充分的需求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 光讲理论是不够的, 与课堂上的虚拟题目也不一样 企业的很多要求既会出乎学生的意料, 又会显得细枝末节, 但却非常重要 如某些需求特点与应用习惯就可能决定整个系统是否会被企业采纳, 而正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 学生才能学会如何与真实的企业接触, 如何和市场打交道 总之, 我们的创业教育不能仅仅教授书面理论, 不能仅仅教授所谓 理想状态 下的创业, 我们要将实际的市场展现给他们, 告诉他们创业很艰难, 创业需要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 : 双创 在于培养创新思想 提升创业能力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 最有创新精神 创新冲动的阶段是青年时期, 最能成事 获取成就的阶段是中年时期 但两个时期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 青年成就大部分都是原创性的, 甚至是革命性 颠覆性的 ; 而中年成就大部分都是集成性 综合性的, 他们更擅长动用各种资源集成创业 在我看来, 目前中国最缺乏的就是颠覆性的创新 中国要成为大国, 一定要成为原创性的大国 掌握颠覆性技术的大国 有许多 独角兽 企业的大国 这些希望在于青年, 而 90% 以上的青年在大学里 所以,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是一所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当下大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之所以强调当下, 是因为中国已有足够的财富 教育等基础, 并且已经开始进入大国和强国的行列, 此时更需要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来完成临门一脚 这关乎 两个一百年 的实现 而创新创业的主体在于学生, 所以我觉得, 高校必须把创新创业落到实处 双创 自 2014 年被提出来后, 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但是很多高校 教 12

育工作者却只是将其变为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 做了一些表面文章 但轰轰烈烈不等于重要, 大规模运动不等于深入人心 如今,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 双创 是否过热的议论, 这是因为大家在两个问题上的认识不清晰 :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我觉得,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是在创新精神 创业能力两方面下功夫 ; 目标则是创新思想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我们中国的大学不是创新创业过头了, 而是一直照本宣科, 对内涵体会不深, 对目标定位错误 我们都知道, 大学生毕业后再创业, 试错成本非常高, 所以在学校里就要容忍错误, 降低学生的试错成本 这方面, 高校有很多具体的事可以做, 比如允许学生休学创业 允许学生自由选课 不以成功作为学分换算的依据等 其实, 双创 是给了大学生一个机会 所谓 是骡子是马, 出来遛遛, 双创 可以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份和能力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创业, 看自己到底是骡子是马, 是千里马还是十里马, 看什么专业更适合自己能力的提升和未来的发展 还是那句话, 大学期间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致力于 ( 我们也不拒绝 ) 培养马云和比尔 盖茨那样的成功企业家, 而是致力于创新思想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 : 坚持创业趋势, 适当改变培养方式从去年开始, 我国大力提倡大学生创业创新, 这是有深刻背景的 首先, 我国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 而高科技及其产业发展急需一批高素质人才去创业 国际经验也表明, 年轻人是创业创新的主力军 ; 其次,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靠现有渠道解决所有毕业生工作存在着一定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能解决一批学生的就业问题 ; 最后, 从国内实践来看, 有不少大学生 年轻人创业成功的案例 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 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 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 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 有人说, 近几年大学生创业已经 过火 我认为还没有到 过火 的程度, 但是的确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 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推动大学生的创业, 设立了相关机制, 比如创业孵化器 休学创业等 但遗憾的是, 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有一些欠缺 同时, 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大多还不能满足社会创业的需求, 创业成功比例较低 13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体制不太适应创业创新对人才的要求 目前重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知识创新型人才, 而不是创业创新人才 这两种人才需求的素质不一样 通常学习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创业成功率反而比成绩拔尖的高, 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更适合知识创新, 这提醒我们要对人才进行分层分类培养, 鼓励部分学校学生创新创业, 支持部分学生创业, 而不是让所有人 一窝蜂 盲目创业 在国际上, 美国 芬兰等国家培养出的学生之所以创新创业成功率高, 是因为高校与社会企业联系密切 一方面, 学生会去企业实践 ; 另一方面, 高校也会直接从企业招聘教师或邀请企业专家参加授课和考评 我国的高校教育是一个相对封的闭体系, 高校老师去企业工作的案例较多, 但是企业人员进入高校当老师的渠道不畅, 很少有企业人员转行到高校当老师 所以, 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 技术创新的前沿在企业, 高校的书本知识落后于实践, 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借鉴外国高校经验,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加强学校的实践教学, 帮助学生积累把理论技术转化为社会实践的经验 总的来说, 我国创业的趋势是正确的, 但需要适当改变学生的培养方式, 加强有效的规范指导 人才计划亟须统一管理 来源 :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7-03-07 目前全国各级各类人才计划有近百个, 人才项目种类多 各部门之间的定位不够清晰, 亟须归口统一管理 在今天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教育界别小组讨论会上, 全国政协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的话, 得到不少委员的认同 近年来, 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面向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的重点支持计划, 如中组部牵头实施的 千人计划, 教育部牵头实施的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牵头实施的 杰青 等 但是, 有些人才项目种类较多, 在部门内的层次可能是清晰的, 而不同部门之间的定位却不太清晰 丁烈云说 除了项目种类多, 还有一个现象, 就是管理分散 重复支持 丁烈云说 : 一些人才为了获得不同部门的支持, 花费大量时间 精力用于重复申报各类同层次人才计划, 以争取更多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 近 10 年 杰青 获得者约 1930 人, 其中 530 多人同时是 长江学者 长江学者 青年项目共实施两批 443 人, 其中有 247 人同时入选 优青 或 万人计划, 重复资助比例高达 55.8% 14

这种局面还带来另一个问题 : 由于拥有国家 人才头衔 的学者稀缺, 有的用人 单位将 人才头衔 变为 人才定价依据, 人才头衔 越多越高, 享受到的待遇也就 越高 地区财政经济条件好, 人才的待遇就越高, 造成了人才的不合理流动 以上问题如果不解决, 人才项目的实施可能有违设计初衷, 影响学者潜心搞 研究 做学问 丁烈云说 为此, 丁烈云建议, 有必要加强对各类人才项目的统筹管理, 建议按党管人 才的原则, 由中组部牵头, 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全面统筹整合现有各类人才计划, 进一步明确各类人才之间的合理定位 层次 支持方式和支持力度, 构建科学规 范的人才管理体系 丁烈云还建议, 要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对重要的人 才计划入选者, 弱化短期 硬性的论文考核指标, 延长考核周期, 鼓励长线研究, 更加注重学术水平和实质贡献的考核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2017-02-28 近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的意见 ( 以下简称 意见 ) 意见 强调指出,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文化传承 创新 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事关办什么样 的大学 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 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 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后继有人, 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意见 分为七个部分 : 一 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 二 强化思想理论教育 和价值引领 ; 三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 四 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 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 ; 五 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 ; 六 推进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改革创新 ; 七 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 意见 指出,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探索形成了一系列 基本方针原则和工作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 高校采取有力有效措施, 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创造了许多成功做法, 积累了许多 宝贵经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思 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 进课堂 进头脑工作扎实有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持续推进,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 15

流积极健康向上, 广大师生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拥护信任, 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度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 总体上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加强和改进, 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为保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意见 指出,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 四中 五中 六中全会精神,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切实抓好各方面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 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 大局意识 核心意识 看齐意识, 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培养又红又专 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意见 指出,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1) 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把党的建设贯穿始终,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维护党中央权威 保证党的团结统一, 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 (2)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3)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形成教书育人 科研育人 实践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文化育人 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4) 坚持遵循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学生成长规律 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 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 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5) 坚持改革创新 推进理念思路 内容形式 方法手段创新, 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 意见 指出, 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 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 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 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16

加强国家意识 法治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国家安全教育 科学精神教育, 以诚信建设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 个人品德教育, 提升师生道德素养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 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深化中国共产党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 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 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完善教材体系, 提高教师素质, 创新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说服力 感染力 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研究 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意见 指出, 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强调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 积极构建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 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 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支持培养计划, 积极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加快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哲学 历史学 经济学 政治学 法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新闻学 人口学 宗教学 心理学等学科, 努力建设一批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 加快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要规范哲学社会科学教材选用, 建立国家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制度, 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建立科学权威 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 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 提高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水平 意见 指出, 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 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 要加强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 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意见 指出, 要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 强调要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 要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 增加课堂教学权重, 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上,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实施师德 一票否决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 17

双重身份, 要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 形成一支专职为主 专兼结合 数量充足 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 意见 指出, 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强调要贴近师生思想实际, 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建立健全校领导 院 ( 系 ) 领导联系师生 谈心谈话制度, 在平等沟通 民主讨论 互动交流中进行思想引导, 有的放矢 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 发挥师德楷模 名师大家 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 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 加强学生互动社区 主题教育网站 专业学术网站和 两微一端 建设, 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 提高实践教学比重, 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完善科教融合 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健全国家机关 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制度, 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 增强军事训练实效, 建立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 要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 加强学生学业就业指导, 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积极帮助解决教师的合理诉求 积极发挥共青团 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 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 研究制定内容全面 指标合理 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 意见 最后强调, 要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 要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 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校党委对本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 履行管党治党 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 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 教育家标准, 选好配强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校长 高校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 履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在党委领导下组织实施党委有关决议, 行使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各项职权 其他党委班子成员履行 一岗双责, 结合业务分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 要强化院 ( 系 ) 党的领导, 发挥院 ( 系 ) 党委 ( 党总支 ) 的政治核心作用, 履行政治责任, 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 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通过院 ( 系 ) 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 健全院 ( 系 ) 集体领导 党政分工合作 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 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 加强教师党支部 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 组织党员深入开展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 认真做好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 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 加 18

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 要健全地方党委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坚持和完善党委定期研究 领导干部联系高校等制度, 建立部门协作常态机制,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 职能部门组织协调 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高度重视民办高校 中外合作办学中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探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 完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 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新版高校学生管理规定 9 月 1 日施行 来源 :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7-02-17 今年秋季开学起,3000 多万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有重要变化 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 新修订的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已于近日颁布, 将于 9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 规定 是指导和规范高校实施学生管理的重要规章, 修订后的 规定 突出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涉及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学籍管理 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 奖励与处分 学生申诉等诸多方面 规定 共分七章六十八条 相比 2005 年版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 新规定第五条 第六条 第四十八条等,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对象, 也应当成为学校管理的参与者, 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而在第十一条, 入学的复查更加规范, 防范和杜绝冒名顶替有了新依据 这样的修改 亮点 多达几十处 对于此次修订,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总结了五大方面的特点 : 其一是突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特别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要求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考核, 强调恪守学术道德, 开展诚信教育, 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 其二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支持 健全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 新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入学后也可以申请休学开展创业 ; 对休学创业的学生, 可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 并简化了休学批准程序 建立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 规定学生可以多种方式学习, 包括申请跨校辅修专业或修读课程, 对参加学校认可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明确了学生学分积累和认可制度 ; 规定参 19

加创新创业等活动, 可以折算为学分, 计入学业成绩, 鼓励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档案 设置创新创业学分 其三是更加注重保护学生权益 完善公平的奖励制度, 规定学校对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 以及确定推荐免试研究生 国家奖学金 公派出国留学人选等赋予学生利益的行为, 应当建立公开 公平 公正的程序和规定 规范对学生的处分程序, 专门新增 学生申诉 一章, 完善申诉制度和程序, 强化了学生申诉委员会的职责, 增加了教育部门对学校行为的监管措施 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 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自我教育 自我监督 充实有关学生权利义务的规定, 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和行为规范, 规定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代表大会制度, 为学生会 研究生会等开展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其五是推进高校依法治校 进一步健全学籍管理的制度规范, 增加了学校在报到时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初步审查的要求, 明确了入学复查的内容, 防止冒名顶替 弄虚作假获得入学资格的现象 健全了转专业的条件和程序要求, 补充了关于转学的禁止性情形和程序规定 据悉, 原 规定 自 2005 年 9 月 1 日实施以来, 对于维护高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保障高校学生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隔近 12 年, 教育部在大量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 重新修订了 规定, 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 : 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体现促进创新创业 依法治校 提高质量等新要求 三是针对高校教育与管理的新变化, 在总结实践经验 现实问题以及司法判例的基础上, 修改 补充和完善相关制度, 更有利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和服务 据悉,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经过几次修订, 反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 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颇具时代特色 比如, 上次修订是 2005 年, 取消了 1990 年 规定 中 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退学手续的学生, 作退学处理 的条文, 取消了大量关于 按时熄灯就寝, 不在禁烟区吸烟 等具体规定, 还首次将学生权利义务写入规定 而此次修订的 规定 第一条新增了 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的表述, 第五条再次强调学生管理工作 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可见, 新 规定 将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作为高校管理学生的根本目的之一和实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光这一点, 就凸显了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变迁 20

高校设置确立新导向 来源 : 光明日报 2017-02-22 针对高校定位不清, 热衷更名 升格 增设学科专业, 导致办学特色弱化, 同质化倾向明显等问题, 教育部近日发布的 关于 十三五 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 明确规定, 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 为了更名 升格盲目向综合性 多科性发展的倾向, 严格依据标准审批 学院 更名 大学, 切实引导存量高等学校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来 同时明确, 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相对于 十二五 的意见而言, 十三五 意见的根本性进步在于, 明确地提出了 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 并以此为中心作出了较为细致的部署, 如 意见 明确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 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 研究型高等学校主要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 学位授予层次覆盖学士 硕士和博士, 且研究生培养占较大比重 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 并积极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 进一步遏制高校贪大求全 意见 提出, 各地要依据高等教育分类体系, 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对人才的需求, 合理确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逐校明确存量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 服务面向和学科专业布局 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 为了更名 升格盲目向综合性 多科性发展的倾向 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急需提升其办学层次, 且学科专业设置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民办高职院校, 意见 明确, 可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设置标准要求审批设置民办本科学校 动态调整成常态 意见 提出, 各地要根据存量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 办学条件 学生就业等因素, 逐校核定办学规模 有关专家就此指出, 这意味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有序与科学化 从 意见 表述来看, 动态调整今后将成为常态, 如 意见 提出引导高等学校逐步削减就业率较低 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 加大监管力度, 探索建立高等学校动态调整机制 对于办学条件不达标 经费支撑能力不足的高等学校, 教育行政 ( 主管 ) 部门已经提出限期整改要求, 但逾期仍然不能改正的, 21

要采取限制招生 暂停招生的措施乃至在保障平稳前提下依法报审批机关撤销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学校资产和人员 梳理成人教育和独立学院 意见 提出, 各地要系统梳理区域内独立设置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高等学校的基本情况, 区分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逐步加以调整优化 对于停招多年 已经没有在校生的, 须商主管部门制定工作方案, 在确保平稳前提下逐步撤销 对于个别科类特殊 在当地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布局中具有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的, 可单独改制为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 对于开展学历教育条件不足, 在开展非学历教育又有一定基础的, 可根据当地需求和自身特色转为非学历继续教育机构 意见 还提出, 对布局合理, 条件具备, 办学行为规范的独立学院, 鼓励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程序, 申请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 新增高校有 导向 有测评 意见 强调要确保新增高等教育资源的质量, 要求新设高等学校要定位清晰 特色鲜明, 高起点办学, 其中特别提出新设高等学校要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对接国家 一带一路 中国制造 2025 等战略, 支持确有需求 现有高等学校培养能力不足同时又确有支撑与保障能力的地区新设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 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新的城镇化地区 产业集聚区 边境城市延伸 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在相关学科领域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 着力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型 复合型人才 科研成果转化纳入职称考评 来源 : 文汇报 2017-01-06 在曾获上海市技术发明特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研究所团队里, 70 后 教师代正华终于顺利评上了教授 此前, 由于高校普遍重视论文发表, 对成果转化应用重视不够, 像代正华这样一直专注于成果转化 发表 SCI 论文比较少的教师, 要晋升教授职称非常困难 这名年轻学者承担着水煤浆 粉煤气化项目工程设计中工艺设计软件包中的核心工作, 这些工作需要大量计算和丰富的工程经验, 需要负责者付出比做实验更多的时间和心血, 但是相关工作未必适合在 SCI 期刊上发表论文 在此之前,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等沪上高校都针对工科专业的特点制定了新规, 过去教师科研的考评只认定国家 973 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2

等科研项目, 但是现在也将企业重大科研项目合作研发以及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的科研项目作为教师科研考评和职称晋升的依据 同时, 教师在企业挂职半年或者一年都可以等同于海外学术交流半年到一年 将教师对产业的贡献纳入评价标准此前, 华东理工 上海交大等高校陆续出台了教师考评标准的新规, 这对那些通过科研成果推动产业发展的教授们, 尤其是长期以来埋首解决中国特有产业难题的学者来说, 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我们开发的煤气化技术实施至今, 解决的几乎都是国内企业或行业的生产问题 中国是一个产煤大国, 也是以煤炭为主要资源的国家, 因此整个煤炭行业的升级换代对我国的能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意义 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团队负责人王辅臣教授说, 洁净煤技术的相关成果因此在国内备受关注, 但在国际上得到的关注并不会太多, 发表论文的国际期刊也数量有限 而这一技术历经三代人的创新发展, 技术创始人 华东理工大学于遵宏教授生前以第一作者发表的 SCI 论文只有个位数, 他的很多有影响的论文发表在国内行业期刊上, 但正是这些论文奠定了国内整个煤气化产业的技术基础 在过去几年中, 课题组的年轻人常常因为职称晋升要求的 SCI 论文数量不足而受阻 而新规定显然给这样的年轻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不仅是论文, 过去在不少高校, 职称晋升还需要有海外交流至少一年的经历 某 985 高校的一位工科学者称, 他的很多项目根本不允许他到海外去一走一年, 也正因此, 他至今不能评教授 学校出台新规后, 可以将自己在国企挂职的经历替代海外交流的经历, 这使他看到了希望 事实上, 该校单单去年下半年, 就有 10 多位年轻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讲师晋升到了副教授 如何考核成果转化还缺统一标准虽然高校陆续出台教师考评新规, 但是对于什么样的成果才能纳入考核, 却仍然只能由课题组或者老师申请后由学校审批, 可以说仍处在 破格 状态 某高校科研院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究竟什么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科研成果, 什么样的成果转化才值得鼓励, 这在学校看来, 都很难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就以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团队的研究项目为例, 从研究到推动产业创新历经了将近 30 年, 近年来才频频得奖, 并且不断有新成果出现 此前, 谁来界定这是推动整个行业升级换代的技术? 这位负责人称 而且, 从实验室到产业运用, 两头是创新的重头, 中间过程又不可或缺, 这一过程中, 教师们的工作究竟该如何认定? 仅以王辅臣课题组的成果为例, 一项 23

成果即便可以产业化了, 要真正地用上, 还得教授们自己画工程设计的管线图纸, 一画就是几个月, 这样的工作不论创新与否, 至少很难发论文 可是, 如果缺少这部分工作, 科研成果仍然只能躺在实验室睡大觉 大学不同于科研院所, 不同的学科之间差异很大, 很难用同一个标准一刀切地进行考核 某高校人事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但是, 总不能年年都靠我们向学校申请破格啊, 长此以往, 年轻人怎么能有兴趣去做那些能够转化成生产力的科研工作? 王辅臣教授说 分类考核, 赋予更多自主权关键还是要分类考核 不论是对高校的考核还是对教师们的考核, 分类考核, 并且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学校和教师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创新 不少学者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过去, 高校往往更热衷于制定措施鼓励教师争取竞争性的科研项目 因为学校也要根据教师的这些成果应对相关评估 某高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 不同的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而且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显然并不合适 虽然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 将专利转让和实施以及出版纳入了考核体系, 并要求各高校在填表时必须写上为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案例, 但是在学科评估中占的比例却很有限 很多时候, 原本该是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 但是目前具备这样能力的企业并不多, 因此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了这样的工作 如何评价他们科研成果的创新性, 还缺乏客观的评判标准 因此如何将高校及其人才进行分类管理, 亟待出台相关规定 24

高层论坛 张大良 : 新工科建设的六个问题导向 来源 : 光明日报 2017-04-1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新工科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 做到六问 : 问产业需求建专业, 问技术发展改内容, 问学校主体推改革, 问学生志趣变方法, 问内外资源创条件, 问国际前沿立标准 一问产业需求建专业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问题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要加强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调研, 掌握产业发展最新的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 要做好增量优化, 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 注重专业设置前瞻性, 积极设置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 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兴工科, 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 要做好存量调整, 加快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升级 引导高校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 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拓展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 形成新课程体系, 打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升级版, 服务钢铁 石化 机械 轻工 纺织等产业转型升级 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要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加强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二问技术发展改内容当前,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 企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工程教育必须主动适应 要面向产业需求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 多视角解决问题的课程 交叉学科研讨类课程, 以学科前沿 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 把内容陈旧 轻松易过的 水课 变成有深度 有难度 有挑战度的 金课 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教育的全过程 进一步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 充分发挥工程教育在师资队伍 实践平台 行业协同等方面的优势, 广泛搭建创业孵化基地 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专业化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 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贯穿 深层次融入专业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高校是新工科建设的责任主体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的立项, 既是研究课题, 要搞清楚新工科的内涵与规律, 也是实践项目, 不能坐而论道, 要付诸人才培养的实践行动之中, 更是改革方案, 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体制, 激发活力 要增强新工科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从历史规律来看,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 25

要求工程教育的内容与模式发生转型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 我们必须布局新工科建设, 从而获得未来竞争优势 要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高校要做好学科专业的整体规划, 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和自我更新机制, 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大胆实践, 探索学科专业设置管理的新范式 要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推进学校综合改革 改革只争朝夕, 落实重在方寸 高校要发挥基层首创精神, 充分利用好 新工科 这块试验田,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适应高校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 探索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的机制 ; 紧跟产业变革创新培养模式, 强化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在互联网时代, 知识获得已经不存在障碍, 但学习动力 注意力变成了稀缺资源 必须根据学生志趣调整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要坚持并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尊重学生自主选择, 推进高校学分制改革, 探索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设置 学籍管理 质量监控 考核评价等教学管理制度, 方便学生跨专业跨学校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 加快管理者本位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 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借鉴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丰富教学方法, 加强师生互动, 增强学生的 向学力 要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 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 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方法变革 五问内外资源创条件为促进学校发展, 必须优化配置校内资源, 积极获取社会资源, 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好条件 现在, 高校面向社会汇聚优质资源的动力和能力还是不足 大学是开放的, 要把办学视野打开, 推进校企协同 科教协同, 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主动联系和挖掘行业部门 科研院所 企业优势资源, 积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统筹安排学生到实务部门 生产一线实习实践 要推广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经验 要推广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要探索建立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学院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行业企业 科研院所合作, 共建一批国家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学院, 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 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建设一批协同育人 共建共享的实践基地或工程创新训练中心 六问国际前沿立标准要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由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 从 跟跑并跑 到 并跑领跑, 实现全面超越, 必须站在国际前沿来考量我们的人才培养, 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体系 要加强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中国 26

特色 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要关注世界前沿科技进展和发达国家经济转型战略, 如未来将在以下领域开展全面竞争 : 石墨烯技术 全面破解人脑 重组基因组 会学习的电脑 商用太阳能飞机 智能飞机 永不停止的太空竞赛, 再如美国正在积极推动再工业化, 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 特别是实施工业 4.0 战略, 重新树立国家竞争优势 我们要把这些国际前沿转化成我们的培养标准 新工科建设体系要体现 五个强化 我们要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形成新工科发展体系, 新工科发展体系要充分体现五个强化 : 第一是强化新工科人才质量的核心定位 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定位是质量 第二是强化一流工科教育教学的评价导向 我们的评价导向是在各自领域办出特色 办出一流水平 第三是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 既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也要支撑区域发展需求, 要有这样的责任担当 第四是要强化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价值追求 新工科建设不是一个概念, 而是一项行动, 这项行动的价值追求是为国家 为社会多做贡献 第五是强化面向未来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引领 新工科最终要引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不是经济强国, 经济强国要靠制造业强国支撑, 制造业强国要靠我们现有的制造业和未来的先进制造业来支撑 因此, 新工科要面向未来,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六问 最终体现在 五个强化 上 近期, 为推动新工科建设和发展, 我们将组建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专家组, 提供理论指导和战略咨询 ; 根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面向高校征集项目, 在评审之后正式立项 条件成熟时, 考虑增加部分新工科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专业点, 并通过多种形式支持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项目不是牌子, 不是帽子, 而是要切实地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上, 在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所体现 建设发展新工科要因时而动, 时 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性交汇, 是国家产业发展的新形态, 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 同时要返本开新, 本 是中国教育的特色, 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 未来和挑战 返本才有根, 新工科的 新 要立足新经济的新, 要面向当前急需和未来发展培养新工科人才, 把握由来 坚守本来 吸收外来 开创未来 相关高校要顺势而为, 主动作为 勇于创 新, 从而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 培养一大批又红又专 全面发展的新工科人才, 为建设工程教育强国作出贡献,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7

杨宗凯 : 大数据驱动教育变革与创新 来源 : 光明日报 2017-04-18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当前, 教育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已经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国务院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提出 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 促进教育公平 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 教育信息化 十三五 规划 强调积极发挥教育大数据在教育管理平台建设和学习空间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十三五 期间, 大数据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 可以预见, 在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将获得更快发展 大数据给教育行业带来重大影响大数据技术是 21 世纪最具时代标志的技术之一 国务院发布的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中提出 大数据是以容量大 类型多 存取速度快 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 大数据给教育行业带来了重大影响 基于大数据的精确学情诊断 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 大大提升了教育品质, 对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优化教育治理都具有重要作用, 已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 教育大数据的主要作用突出体现在 : 第一, 有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 基于大数据, 可以精细刻画学生特点 洞察学生学习需求 引导学生学习过程 诊断学生学习结果 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背景和过程相关的各种数据测量 收集和分析, 从海量学生相关的数据中归纳分析各自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 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运用 Knewton 在线教育服务系统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区分出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并提供有针对性指导, 全校 2000 名学生使用该系统两学期之后, 毕业率从 64% 升高到 75%, 学生成绩也获得大幅增长 第二, 有利于实现差异化教学 大数据可以在保障教育规模的情况下实现差异化, 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 另一方面可以达成更大的教育规模 比如,MOOC( 慕课 ) 平台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实体教室的限制, 课程受众面极广, 能同时满足数十万学习者学习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MOOC 平台可依托大数据构建学习者体验模型对其线上课程进行评估, 进行线上课程的再设计 改变课程学习顺序 优化教学策略, 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不同的教学服务, 从而实现规模化下的多样化 个性化教学 第三, 有利于实施精细化管理 传统教育环境下, 教育管理部门或决策制定者依据的数据是受限的, 一般是静态的 局部的 零散的 滞后的数据, 或是逐 28

级申报 过滤加工后的数据 很多时候只能凭经验在做管理 决策 大数据根据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数据来源, 可实现实时精确观察和分析, 对于推进教育管理从经验型 粗放型 封闭型向精细化 智能化 可视化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以学校课程设计为例, 美国加州马鞍山学院所开发的 SHERPA( 高等教育个性化服务建议助理系统 ), 能根据学生的喜好为他们的课程 时段和可选节次作出推荐, 帮助学校课程设计咨询专家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选课难题 此外, 该系统还通过智能分析为教师和课程设计者提供反馈, 使他们能有的放矢改进教材 第四, 有利于提供智能化服务 大数据可以采集分析管理者 家长 教师 学生的各方面行为记录, 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为学习者 教师 家长等提供更好的服务 对教育大数据的全面收集 准确分析 合理利用, 已成为学校提升服务能力, 形成用数据说话 用数据决策 用数据管理, 利用数据开展精准服务的驱动力 如在择校服务方面, 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可助力破解教育择校感性化难题, 推进理性择校 美国教育科学院推出的 高校导航 (college navigator) 项目, 该项目通过对全美 7000 多所高校各类资源指标 ( 如所在地区 学费 奖学金资助 入学率和毕业率等 ) 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对所有大学进行排序和筛选, 进而帮助家长和学生找到理想中的大学 我国教育大数据开发利用面临难题我国教育大数据开发利用已经具备一定基础, 但还面临不少问题 自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 ) 颁布实施以来, 通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积累了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两方面大量数据 ; 同时, 我国在基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数据汇聚方面也已初具规模, 这都为开展教育大数据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定基础 然而, 还存在以下不足 : 第一, 数据类型比较单一 不是实时采集, 很多是结果性数据, 而并不是及时的 过程性数据 第二, 数据规模还很不够, 目前通过 两平台 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积累的数据量相比于我国庞大教育规模而言还较为有限, 难以满足深度挖掘分析的需求 第三, 缺乏对教育数据的深度分析 挖掘 利用 对海量教育数据的挖掘分析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缺乏有效的技术 工具 产品 服务 第四, 跨界数据的整合不够 教育行业的很多应用需求不是光靠教育系统内部的数据能分析的, 还需进行跨界数据整合, 比如人口数据 地理数据等对于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就具有重要价值 第五, 对大数据研究和开发的支持力度不足 队伍不强 我国虽已发布大数据的国家发展计划, 但对于教育大数据的各项研究还需要更多关注, 不仅需要尽 29

快考虑在教育大数据研究专项等方面进行布局, 还需要一批既懂技术又懂教育的专业机构和人员, 目前我们在力量准备上有所不足 第六, 教育大数据标准与安全问题面临挑战 对教育大数据的准确 规范 统一使用和管理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支持, 在教育大数据共享 开放 交换 交易 安全等方面的有效监管和规范还不太到位, 制约教育大数据的健康发展 如何积极稳妥发展我国教育大数据为积极稳妥发展我国教育大数据,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 : 第一, 制定大数据教育应用的宏观规划和行动计划 基于国家大数据驱动战略, 尽快编制我国教育行业大数据研究 开发 应用的宏观规划和行动计划方案, 指导各级教育管理部门 教育机构推进教育大数据开发和应用 第二, 加强我国教育大数据基础建设 依托现有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中小学生学籍系统等基础数据库, 建立覆盖全国的教育大数据基础平台和管理体系, 一方面有利于充分挖掘利用, 另一方面有利于合理监管 第三, 积极开展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创新和示范 以教育机构 企事业单位为依托, 在全国建立若干教育大数据应用示范区 示范点, 在个性化学习服务 教育管理决策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应用创新示范, 为后续推广积累经验 第四, 大幅提升我国教育大数据服务创新能力 成立教育大数据联盟, 组建专业团队, 启动专项工程, 针对教育大数据基本理论 关键技术和应用模式开展研究,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高考改革等教育热点问题, 开展应用示范 第五, 加快推进我国教育大数据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建设 积极制定教育大数据采集 交易等相关法律法规, 尽快启动教育大数据相关标准规范研究制定工作, 保障教育大数据的安全 规范获取和及时 有效利用 30

高教理论研究 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思考 来源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年第 1 期 摘要 :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当今的政策热点 学科作为一种知识分类和制度安排, 是一流大学的生成基础, 因而备受关注, 第四轮学科评估也因此受到热议 本文在梳理一流学科建设现实逻辑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理性逻辑, 认为科学技术 社会需求和主观认识共同影响着学科 专业发展, 而学科与专业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点 文章对学科的绩效评价 依据评价如何选择一流学科等进行了回顾与分析, 聚焦了一流学科建设的责任点 提出学科建设的重心在二级学院, 大学层面要关注学科群构建, 政府关注的重点是制度保障和生态体系等政策思路 对科研与课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搭建了由学科建设走向专业安排 进而形成一流本科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 : 学科 ; 专业 ; 大学 ; 一流 ; 建设 2015 年 10 月 24 日, 国务院印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 简称 总体方案 ), 双一流 开始取代 985 工程 211 工程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 单一流, 学科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凸显 在 总体方案 中, 坚持以学科为基础 成为基本原则之一, 要求凝练方向 优化结构 创新模式 打造高峰, 带动学校办出特色 ; 同时明确要支持不同类型学科的差别化发展, 提出了 形成一批相互支撑 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 围绕主干学科, 强化办学特色, 突出学科优势, 提升学科水平 三个一流层级 之后, 相关学校开始大规模学位点调整, 2016 年有 175 所高校撤销了 576 个学位点 178 所高校增列了 366 个学位点,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也在大家的瞩目和热议中启动 但是, 期望与问题同在 本文拟对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问题进行理论梳理 一 一流学科建设的现实逻辑首先需要说明, 国家对学科建设的重视不是现在才开始的, 而是一以贯之的 如早在 1987 年 1988 年就评选了 416 个重点学科点, 涉及全国 107 所高校 ; 211 工程 的提法是 面向 21 世纪, 重点建设 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 985 工程 建设主要任务的第一条是 实现学科建设新的突破, 加快建成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 国家 学校在工作层面为什么如此高度重视学科建设? 经梳理, 其现实逻辑有 : 1. 学科是大学发展的核心 大学由学科组成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 学科是大学的核心 办大学就是 31

办学科 这些话经常被人谈及 虽不能说讲得特别精准, 但大致也能反映学科在大学的地位 反映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1996 年教育部 ( 国家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 笔者负责接待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校长 著名华裔科学家田长霖先生 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提到 : 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 都是在一 两个领域首先取得突破 重点建设大学一定要想办法扶植最优异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 把它变成全世界最好的 待它有名气了, 其它学科也就会自然而然地上来 作为反例, 他接着又说 : 当一个学科发展得不好, 我作为校长想取消它的时候, 并不是采取直接的方式, 而是逐步削减它的办学经费, 如每年削减 10%, 这样它慢慢就自然淘汰掉了, 动荡较小 说明在国外学科建设同样是个关键问题 以上案例反映出一流大学形成的逻辑 首先要有一流学科, 众多一流学科集合而汇聚出一流大学 这也是我们历次大学重点建设项目都如此重视学科的原因 2. 学科是知识分类体系 学科是知识体系建构的结果, 是科学的细化 知识的分类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标明大学最初是围绕哲学 医学 法律和神学四种学科建立起来的, 其后随着科学发展派生出若干种专业性学科 辞海 将 学科 解释为 学术的分类, 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类或教学的科目, 即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 赋予了学科以专业的含义, 学科 专业趋于等同, 反映了当时编写者对二者的认知程度 科学研究越深入 知识分类越细化 科学技术不断分化 综合和重组, 导致各国对学科的分类有粗有细不尽相同, 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反映了认识差异 说明学科划分既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也存在主观判断 所以, 重视一流学科建设, 表明要重视新知识的产生, 学科建设是大学科研的代名词 就有了现实依据和逻辑支撑 3. 学科是一种制度安排 基于知识分类而划分学科 确立边界, 就自然赋予其制度的含义, 如机构 人员 场所 规则 交流, 即所谓学术共同体 知识和组织的学科化结构能为个人提供坚实的基础教育训练, 给予他们学科认同感 学科的团结 来自学科同行的期望和奖赏都会鼓励个人遵守这种规则 制度既体现学科所包涵的学术共同体文化, 也包括具体组织的构成和运行, 因此就有特定的利益诉求 行政建制 机构和编制在大学是很重要的, 意味着拥有自己的领地, 有一批人专职 稳定地从事该项工作 后来的教研室 所 系 32

院 中心 学部等建制在不断扩大, 建构着大学的组织单元 组织单元的扩大 升格 升级, 当然代表发展, 表明事业的壮大, 重点学科 一流学科等其实都有强化制度安排的作用, 代表了资源 人员的扩大特别是其在学校地位的提高 4. 专业是学科的细化 大学由学科组成 学科可细化为专业, 这是我们经常笼统地把学科专业放在一起的主要原因, 即学科涵盖面比专业大 201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印发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明确 分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 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 适用于硕士 博士的学位授予 招生和培养, 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 学士学位按本目录的学科门类授予 2012 年教育部颁发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明确本科 专业目录 分为学科门类 专业类和专业三级, 它们基本与研究生学位的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相对应 既然二者只是大小 粗细的差异, 那么重视学科建设就是重视专业建设, 二者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 代替和等同 但学科好评价 专业不好评价, 如学科点可用发表多少论文 有多少科研项目 带头人水平头衔等衡量 ; 专业点的学生质量却不易比高低, 学科可以一流而专业如何一流? 因此学科专业建设事实上演变成学科建设, 一流学科建设就成了大家踊跃相争 可以比较的对象 二 学科发展的理性逻辑以上现实逻辑的存在, 使学科建设可评可比 有好有坏, 因此应对 双一流 的提出, 原本自发的 正常的学科评估开始倍受关注 其实, 从学科发展的理性逻辑看, 存在不少不可测因素 1. 学科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学科发展的初始因素是学科本身的前行演化, 即将学科发展看作科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如大学最初的四大学科中, 哲学是基础学科, 医学 法律和神学是专业学科, 也可理解为现在所说的专业 在学科体系形成过程中, 同一学科衍生出线性学科群, 从相邻学科融汇出相关学科群, 原本互不相干的学科也可能相互作用出交叉学科群 这表明新学科可以由一学科派生 两学科相融 多学科复合等方式产生, 反映了科学自身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演化规律 另一方面, 工业革命以来, 知识经济兴起, 科学的应用迅速而广泛, 科学和技术的交互作用使得知识呈指数关系增长, 大量应用学科群开始出现 应用学科群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 直接受社会需求的影响 社会不断发展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产业也快速涌现, 导致既有传统产业的存在 还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 33

展 更有区域经济行业特色产业的形成 学科越来越复杂, 理论 交叉 应用 边缘 新兴 产业等相互交织, 学科新名词不断产生 所以, 科学技术和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发展的基本因素, 是客观因素 此外还有一定的主观认识, 如我国的学科分类比西方国家要细很多 依据不同的逻辑, 学科的设定基础本身就有很大差异, 学科因此又成为不可测 不可比的东西 2. 评价结果不能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依据 尽管学科评价存在不可测和不可比的因素, 但总体还是可以进行评判的 因为不管是作为知识分类的学科, 还是作为制度安排的学科, 相对的好坏总还是有的 ; 至于是依据于科学技术还是社会需求, 适当的分类也能解决这一问题 实际难题是, 你可以评出学科建设的差异, 但却不能按评价结果建设一流学科 因为一流学科是科学的前沿 产业的先导, 具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 评价结果只能代表过去, 不能代表未来 当根据评出的一流学科进行强化 建设的时候, 其实可能就限制了该学科 任何评价都具有主观设定性, 即具有评价设计者的价值判断, 尽管能评出等级, 其结果未必客观 笔者认为, 学科评估对二 三流学科比较适用 因为它们是跟着标杆即一流学科在走 在学, 这是前三轮学科评估一般院校比较积极 越做越好, 而此轮评估 985 工程 211 工程 大学比较积极 争议越来越大的原因 后一个积极其实是被动的, 存在着对 双一流 入选主观卡位判断 3. 学科 专业存在巨大差异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任务, 教学是高等教育的第一功能, 因此教育部明确提出 双一流 建设不能丢失一流的本科教育 我们口头上学科专业建设不加区分, 但在大学具体实践中却存在重学科轻专业 重科研轻教学现象, 说明二者存在差异 我们既需要知道前面所提到的共同点, 更需要明晰其不同点, 以保证科学发展 首先, 学科指向科研而专业指向教学, 学科体现一个研究领域, 而专业则明显是一个育人的概念范畴, 如教师隶属于学科而学生求学于专业 ; 其次, 学科专业既可以是大小从属关系, 也可以是纵横交叉关系, 如教师从自身学科角度提供课程,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学科教师开出的课程, 这时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与教师的知识结构完全不同 ; 第三, 影响专业发展的因素除科学技术和社会需求外, 还有教育理念, 如建国初倡导 螺丝钉 精神, 强调人才培养的专门性, 高校专业越设越窄, 国家经济体制向实行市场经济转轨后又开始拓宽专业口径, 这其实体现的是教育理念的变化 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思想的转变 相对而言, 科学技术自身的逻辑对学科影响更大, 教育理念对专业设置影响更大, 而社会需求对二者的影响力都在上升 34

三 一流学科建设的绩效评价以学科为基础 绩效为杠杆是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此国家提出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评价体系 强化目标管理 绩效评价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 搞得好可以推动公平竞争 激发发展活力, 但搞得不好有可能激发 催化学校的浮躁情绪 影响教师的内生动力, 需要认真对待 1. 曾经的以学科费用及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拨款模式设计 十多年前, 在 985 工程 实施的两年后, 笔者曾受命开展一流大学建设拨款模式研究 按当时有关领导的指示精神, 就是中央财政以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支持教育, 我们依据过去的经验重点支持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建设, 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是符合大学实际的, 但我们不能一直凭经验办事, 从长期来看需要有科学的拨款方式 为此,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 以学科费用和绩效评估为基础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拨款方式研究, 后又在财务司的支持下更深入专题开展了 学科费用系数测算研究 研究成果当时向教育部党组进行了专题汇报, 基本思路是 : 按照不同类型大学和学科发展的特点, 开展一流大学建设效果评价, 以学科费用比例为基础, 利用公式计算拨款额度 通过综合研究我国经费预算体制 高水平大学成长规律及国外研究型大学拨款的相关经验, 提出某大学 一流大学建设拨款 总额 M 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 M=μ f 或表示为 :M=μ (α γ δ β) 其中,μ 拨款基点的单位投资强度 f 拨款基点 α 学科测算点 γ 专业设置水平系数 δ 国家建设目标系数 β 评价效益系数笔者曾使用该公式对第一轮 9 所 985 工程 建设大学的拨款额进行了测算, 发现公式计算与拨款实际基本相符, 三个分类板块的最大偏差在 3% 之内 如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当时实际的建设经费拨款中占项目总经费的 50%, 以学科为基础进行的公式计算为 51% 2. 绩效评价的长与短 十几年前, 笔者是完全赞成开展学科绩效评价的, 并认为一流大学的选择 拨款要以学科为基础进行 但时至今日, 笔者认为对 绩效 二字要慎之再慎, 因为它有可能破坏高等教育 高等学校发展的生态 35

当然, 我们首先还是要承认学科评估有其合理性和正当性, 相对于大学整体而言, 学科更具可比性 因为作为知识体系和制度安排的学科, 是一个学术共同体, 易于开展同行评价 ; 而作为公共建设的投入, 更需要绩效评价 问题在于评估的方法和结果的使用, 方法问题还容易解决, 结果使用的影响常常是始料未及的 这就需要关注评估实施的溢出效应, 不能赋予评估过多的功能 正因为 双一流 建设的重要性, 才不能过多由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届学科评估来承担 因此, 有效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其实是要推动和维护学科的群落发展, 对高等教育而言是学科生态的生机盎然, 对高等学校而言是学科群的支撑互补 既然是群落, 就不是排第一 第二的问题, 而是一簇一簇的问题 这里当然可以有引导 有战略重点 有科学前沿和产业核心, 可以评出领头羊 但考虑到学科发展的不确定性 多样性和逻辑基础的差异性, 绩效评价以等级制而非具体排名的方式呈现比较好 讲绩效而不过于功利 讲竞争而更重视合作, 太过关注竞争, 合作的土壤就会越来越贫瘠, 对于学科 大学乃至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利 四 学科建设的责任主体 总体方案 颁布一年来, 各方关注度越来越高, 地方政府 高等学校更是投入极大热情 因为 双一流 说法在标题中明确提出了一流学科建设的议题, 是对原来以大学为对象的重点建设工作的突破, 因此学科建设成为重点中的显学 这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 : 学科建设固然重要, 但举国上下都关注学科是否合适? 各责任相关方的本位工作点是什么? 1. 双一流 建设存在多方责任 总体方案 指出,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项长期任务,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完善政府 社会 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 形成多元化投入 合力支持的格局 说明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存在着多方责任和利益主体 依据 总体方案,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是党中央 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需要总体规划 分级支持, 要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 办学特色等因素 其中中央财政将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 鼓励相关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央高校给予资金 政策 资源支持 ; 地方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由各地结合实际推进 ; 鼓励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 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 合理选择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2. 各责任方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聚焦点 36

学科建设 双一流 建设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存在多方责任, 但各方责任重点又有区分, 它们合在一起共同形成有机的整体, 进而产生 1+1>2 的效应 因此, 区分各自责任, 是为了避免缺位和越位, 是为了精准行动 激发活力 形成合力, 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 下面以优先承担的三个主题词语的形式, 对各方最需关注的主体责任予以说明 中央政府方面, 需要考虑高等教育支撑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因此需要建成 世界一流 中国特色 的高等教育强国, 重要指标是高等教育体系与社会的匹配性及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 地方政府方面, 需要考虑支持属地中央高校的健康发展, 促进区域社会 经济 科技 教育的和谐繁荣, 因此需要着力培育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领头羊 ; 行业企业方面, 需要考虑夯实行业依托, 推动产业升级, 因此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 由此看来, 学科建设均与它们的责任关联密切, 但不是它们最优先 迫切的工作重点选项 在学校层面, 顶天大事是育人! 进一步细分, 顶尖大学最需要关注的三件事是育人 科技发展前沿和大学精神, 因此要彻底摒弃围绕大学排名部署工作的做法 ; 行业大学最需关注的是行业前沿动态 特色学科群打造及行业人才需求, 因此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行业发展的先导, 摒弃以论文论英雄的工作导向 ; 其它大学即那些一流学科建设大学, 需要关注自己的优势学科群建设, 需要考虑自己的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联动, 需要关注毕业生就业 因此, 大学总体层面关注的不应是学科而是学科群 学科建设是院系工作的主体责任, 院系层面重点关注的三个主题词是学科发展 毕业生质量和本院教师共同体利益 ; 教师个人特别关注的问题是学术声誉 科研经费和教学安排, 他们直接面对广大学生 3. 学科建设重心在二级学院 学科是二级学院关心的大事, 关乎它们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学科建设是学院的头等大事 也就是说, 需要重视学科, 但各层面政策关注点不能都一样 互补而不等同, 才能把工作做好 如果上下把政策都聚焦到学科, 或把学科管死, 或拔苗助长, 遑论建设一流学科了 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才有发展活力, 才能建成以一流大学 一流学科为牵引的高等教育强国, 才能更好支撑社会和国家发展 进一步思考, 如果学科是大学发展的核心, 就可以转意为学院是大学的核心 办大学就是办学院 一流大学建设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发展到今天, 校院之间的关系应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这是改革的攻坚内容 37

校院之间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牛津大学就是先有学院, 后有大学, 学院是相对独立的实体 为此, 笔者曾提出过要在大学实行学院联邦制的学术治理模式, 构筑院长最牛 教授最牛的大学文化 学科发展与学院发展的关系最为直接, 学科成为世界一流, 学院当然就享有崇高声誉, 院长当然最牛, 至少比处长 副校长更牛, 北京大学当前正在进行的取消院长行政级别的改革就考虑了这个因素 学科牛 学院牛的基础是教授牛, 牛就是学术声誉高, 所以大学里学术至上的学者共同体文化就能以此方式逐步形成 还需注意的是, 学科群建设, 基础 新兴 跨学科发展的责任在大学层面 因为这需要整体战略规划, 靠学院 教师自发的动力有时难以做到 五 如何推动我国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生成基础, 这一点已不存在争议 但是, 怎么评 怎么选 怎么建 却备受关注并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 既然学科建设存在责任主体差异, 学科的属性 逻辑依据和影响因素又各不相同, 学科评估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 就需要站在更高层面思考这一问题, 避免就事论事 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最终是要引导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如何使学科发展生机勃勃就成为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1. 制度保障是做好高等教育一切工作的基础 事物的运行发展靠思想, 更靠制度 全面依法治国是今后我国发展的基本执政理念, 加强宏观管理 使高等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就构成了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政策基础 学科发展主要是大学办学自主权范围内的事情, 政府的作用体现在战略方向引导 助强扶特补弱方面, 过度关注反而会适得其反 所以, 政策和制度设计不宜太纠结具体学科点的好坏, 而在于维护前沿学科发展的生态 如果前沿学科的发展如雨后春笋, 因生机勃勃而更加生机盎然, 一流学科自然涌现 否则, 选出了第一, 就有可能构筑了壁垒, 致使学科僵化 固化, 反而成就不了一流 在英国, 科研拨款依据学科评估进行, 但学科面很宽且拨付是 一揽子 方式, 即经费拨到大学, 使用权限在学校而不在学科, 以保障学校的自主权和统筹权 这就是一种制度设计 2. 建好体系是高等教育强国能否实现的关键 高等教育强国肯定是体系问题, 这个体系自身要和谐, 是一个生态系统, 特别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一流大学和学科在其中起的是领头和牵引作用, 建设过程应维护这个生态而不是破坏 38

既然是生态, 那么多样化促进和群落建设就非常重要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一流学科首先是科技前沿或产业先导学科, 但当认定出它是前沿或先导时, 就有可能开始过时 并且, 人们不可能精准预测未来革命性 划时代的变革是什么 发生在哪里 因此, 群落支持 战略预研变得既重要又模糊, 不确定性大量存在 由此来看, 学科评估可以进行, 但对前沿学科不宜排名, 可以选前 5 前 10 或前 1% 前 2% 因为前沿是不可预计和规划的, 第一名和第五名可能不具可比性 排名设计者进行排序, 就意味着按指标进行划界围圈 圈定了第一, 尽管大家也会认为比较符合实际, 但也意味着以后会丧失前沿 无前沿如何成为一流? 3. 学科群布局是高校领导工作开展的重点 学科很重要, 但高校领导的工作重点是抓学科群建设而不是学科点建设 因为学科点建设的重任在学院, 关乎他们的生存饭碗, 自然是 马不扬鞭自奋蹄 管多了反而适得其反, 校领导出自哪个学科就给予该学科特殊关照, 这是自私自利和本位主义, 是缺乏大局观的表现 学科是知识分类的产物, 是对已有知识的分门别类, 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社会的需求并不一定遵循这个分类, 反而更有可能突破这个分类, 它们往往是综合的 因此, 一流学科必然要冲破已有学科的束缚, 这也是国外知名大学特别注重多学科 多校协同研究的原因, 构建跨学科中心也因此成为助推创新的制度性安排 跨学科研究 学科群构建才真正是学校领导考虑的事情, 这既涉及科学前沿 产业发展, 也涉及学生培养 单一学科发展得再好也难以突破, 更何况我们的学科面划分相对较窄, 画地为牢 占山为王等倾向都不可取 有战略眼光的办学者一定要思考学校内部各学科间的合作协同, 这样才能培育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学科 4. 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是推动学科 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 我们重视一流学科建设, 同时重视一流本科教育 但是, 学科的科研导向和专业的教学指向却使得 在当下的高校中, 抓学科约等于抓科研, 抓专业约等于抓教学 同时, 教师隶属于学科而学生就学于专业, 重学科轻专业 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很容易发生, 怎么办? 首先, 要正确理解教师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的异同, 进行恰当的制度设计和教学安排 教师隶属于学科, 研究越做越深, 知识越分越细, 但学生需要有知识的宽度 这时教务部门的作用凸显, 如何进行课程即学科知识的组合, 进行新的搭配就成为重要问题 国外一些大学推崇学分制, 就是因为专业边界的开放 39

程度很高, 理论上甚至可以是一人一个专业, 其优点是能较好满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适应社会需求 我们的专业设置刚性较强, 需要增加课程选择的灵活性, 拓展对专业的认识 学科和专业, 知识组合的相关性可以很大, 也可以很小 分清学科 专业的同与不同, 目的是分清责任, 有效分工, 合理安排, 避免僵化 其次, 重视课程开发, 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 单项科研成果不能成为课程, 因为课程需要规律性 真理性的知识 但是, 几个相关科研成果可以形成一个小型课程 所以, 专业课程产生的流程是 : 科研产生讲座, 完成几个科研项目就可以产生前沿课程 现在大学规模庞大, 因教务安排问题很多学校不重视小型前沿课程, 这是个大问题 越是人数少的课程越有利于人才培养, 越多的前沿课程越有利于创新 大学如果没有形成好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的机制, 就难以真正成为一流大学, 更别奢谈以一流的本科教育培养出一流人才 专业是一组课程计划, 课程少, 说明研究的深度不够 学科发展得不好, 更反映出专业发展得不好 小班教学 前沿课程, 是精英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 一流与特色之辩证 来源 : 中国高等教育 2017 年第 6 期 2015 年 5 月 4 日,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考察期间, 就如何提升中国大学的办学水平作了深刻的指示 他指出 :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必须有中国特色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 牛津 斯坦福 麻省理工 剑桥, 但会有第一个北大 清华 浙大 复旦 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 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 更要遵循教育规律,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这一重要的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论述, 引发我们必须要深思这样一个问题 : 如何处理一流与特色的辩证关系 一流是特色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 全社会都迫切地感受到, 没有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支撑, 我们现代化的宏图伟业是难以实现的 扩大办学规模, 提高办学水平, 成为中国教育界甚至全社会的紧迫目标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办学模式, 推进中国教育面向世界 面向现代化 面向未来,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也看到, 由于时不我待的急迫心情, 由于客观上我们对中国特色大学目标定位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了重规模 轻内涵, 重数量 轻质量, 重国外模式经验 轻中国发展特色的状况, 并且这种状况已经成为瓶颈性问题影响我国大学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阐释和应答, 正是抓住了我们高等教育新发展的核心问题 要特色, 更要一流, 全面阐解这两者互为前提的内在联 40

系, 是我们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 一流目标决定着大学特色的方向 一流是一个动态的目标, 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目标 对于中国大学总体发展而言, 有不同的一流需要我们去冲击 北大 清华等国内高水平大学, 就需要在立足于特色的基础上, 向世界一流目标冲击, 这是中国大学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确实, 我们也可喜地看到, 中国的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已经在世界高等教育具有立足之地, 但这还远远不够, 需要我们不断换档和提速, 在更大面积和领域上占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从国内一些地方高校来说, 他们冲击一流可能具有一定的限定, 首先需要以国内一流目标, 通过梳理自已的优势和特色, 更多地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争当排头兵, 在此基础上再更上一层楼, 走向世界 还有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高校而言, 也有一个在区域争当一流的目标定位 总之, 无论我们的基础传统如何, 但冲击一流目标必定是我们办学的基本方向 离开这个方向谈特色, 就可能变成一些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 一流为办有特色大学提供动力 一流作为大学的方向和旗帜, 对于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地域而言, 都具有重要的动力价值 从世界大学发展而言, 各国高校每前进一步, 都是在扎根自己土地上, 不断向一流迈进的过程 诞生于 17 世纪的哈佛大学, 自成立起始, 就特别注重根据学校内部和外部需要, 不断创新, 向一流迈进 18 世纪他们根据美国产业发展的需要, 注重强化数学 自然科学的教学与研究 ;19 世纪后到 20 世纪初, 他们确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 进一步深化拓展了学科建设, 学校整体实力得以更大提升 ; 从 20 世纪中期开始他们在取得相关成就的基础上, 又将突出本科教育 建立导师制作为推进学校发展进步的生长点, 使得学校影响力和感召力得以进一步增强 很显然, 一所开始以神学为主体学术导向的地方性私立大学, 能够取得如此突出的世界性成就, 就在于他们能够审时度势, 因地制宜, 将创办一流作为不息的动力 一流是办有特色大学的评价标准 不同的国家的不同大学, 造就了不同的办学风格, 生成了不同办学导向, 但不能由此就否定有一流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对此, 我们也需要全面辩证地看待 一是关于一流的标准体系是动态的 不能绝对地将所谓教学 研究 文化 服务社会的标准固化, 既要尊重已经生成的并对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推进的标准化建设, 也要从我们探求新办学理念和方式中, 去总结新的标准体系 二是要特别尊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生成 客观地说,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早先是更多地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办学标准确立我们的办学定位的, 但随着我们办学实践和理念的新发展, 我们也产生了许多可供世界分享的经验和举措, 这同样也应当纳入到一流评价目标中 三是在确立价值导向的差异化标准 41

一个国家的教育教学与一个国家的制度伦理紧密相连, 办什么样的教育, 如何办教育 ; 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人, 所有这些, 都因国家制度性质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走向 但这种差异同样也不能丢弃一流标准的认同 如我们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的公平功能 大学服务社会服务的功能 这些都有着很强特色性要素, 但这也有着确定高和低的标准, 只不过是进行比较的参照系不同而已 特色是一流的前提和保障一流作为一种大家共认的教育标准, 其实是不可能单独地存在的 这就如同我们讲水果总是由苹果 桔子等组成的, 而没有一个真实活态的叫水果的会出现在世界上的 当我们讲在办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时, 事实上就已经打上主体的现实诉求和价值导向烙印 在现实中可能我们为了实现大家都认可的一流目标,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淡化我们所立足的土地和文化, 而这无论如何又是抹不去的, 并且又构成了一流的最具体的表现形态 一流植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中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止善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价值观 这一教育价值观当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有着深刻内在的联系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 而人的现实创造又是由文化精神引领的 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通过教育培养出一代代人才, 去改造现实世界 这一过程也就是人类进步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大格局来看, 不同国家走出不同的文明之路, 正是由于他们人才培养的文化基因不同 历史证明, 一所大学办得越好, 越是由于这所大学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使命, 坚守本民族的价值追求 离开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特质, 一味照搬照抄别国的办学精神, 是不可能达到一流目标的 习近平强调要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 重民本 守诚信 崇正义 尚和合 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这也意味着我们创建的一流大学, 我们进行的人才培养, 是离不开养育中华民族生长的文化基因和特质的 清华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 始终秉承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的民族精神追求, 这是这所大学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安身立命之本, 是他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我们经常讲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 同样, 越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大学, 越能在世界一流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流植根于国家道路和发展需要中 大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任何一所大学成功, 都是因为这个大学以不同方式很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 当今世界, 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及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需要不尽相同, 这规定了不同大学在如何进行大学与社会的对接点上 聚焦目标任务上各有不同, 这当然也就构成了大学的办学特色之义 斯坦福大学的学术和社会地位所以能在世界一流大学群中占有一席之地,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在于斯坦福大学深切意识到, 大学不能关 42

起门来办学, 必须了解到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必须引领时代的创新 他们与硅谷的深度融合, 他们在科学 技术和生产力发展之间打开的一条绿色通道, 正是其最大的办学特色, 也是其能够成就一流的最为自豪的地方 北京大学在其一百多年办学历程中, 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关注国家民族的走向和使命, 并融入到其办学定位和任务中来 正如有一位海外学者说过,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如北京大学那样, 与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需要如此息息相关 笔者以为, 北京大学这种将民族大义 国家道路融入办学方针和定位的做法, 毫无疑问, 构成了其冲击一流的最大的特色和底气 一流植根于大学的历史条件与现实基础 无论是中国的大学还是世界的大学,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 使得不同大学都有着不同的历史路径 历史特点及现实优势和潜力, 这正是这所大学办学特色所在 麻省理工学院在建校之初就以自然科学和工程学见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家建设投资又进一步带动该校的工程学 建筑学的发展 这所大学所以能在世界一流大学之林独领风骚, 就是因为他们始终从学校本身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和需要出发, 不盲目设定重点学科方向, 不盲目在规模上做文章, 持之以恒, 终有成效 应当说, 中国的大学包括地方高校, 在其办学历程中, 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和现实优势, 这些优势是这所学校独有的, 是走向一流的起点 各个学校应当好好盘点这些历史和现实优势, 并冷静分析自身的不足所在, 扬长避短, 独辟蹊径, 通过将自身的优势特色最大化而不断向一流迈进 在改革创新中推进一流与特色的融合一流与特色既是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同时两者又具有互为前提 相互贯通的统一性 现在我们要做的最大工作, 就是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进两者的融合, 从而使得中国的大学和学科能尽快进入一流行列 在深化办学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推进两者融合 在发展中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办学和管理体制, 发挥后发优势, 不断推进大学治理的现代化 目前, 在我们的办学实践中, 各个学校上规模 铺摊子 争升格的冲动还比较普遍地存在, 急需要我们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来转变我们的办学方式 要通过进一步优化学校分类, 不断强化学校应用特色, 不断强化高校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 要通过优化高校财政拨款机制, 侧重于国家和地区对高校的战略需要, 侧重于高校的特色优势, 科学设计拨款标准和方式 ; 要通过进一步优化评估体系, 对各校的办学特色进行精准化评估, 进行分级 分区域的指标体系构建, 使得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特色化办学中更有驱动力 ; 要通过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质量体系建设, 鼓励各学校创新队伍建设内涵和方式, 使更多的优质 43

人才成为学校建设的生力军 总之, 只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通过政策引导, 才能保证一流与特色在实践中真正对接 在立德树人 推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中推进两者融合 人才培养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中具有核心地位 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地说, 在大学的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文化传承与创新 社会服务这四大功能中, 人才培养又处于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地位 从大学的定位和使命来看, 从国家和人民对大学的期盼来看, 最为重要的就是看大学能否培养出综合素质高 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而恰恰在这一关键性问题上, 我们的高校并没有在实践操作上将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加以对待 我们要从办学理念 学科专业设置 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 评价体系等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创新, 要把思想道德素养 创新能力 社会责任感 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视角, 利用好校内外各种资源, 使学生成为既有远大理想, 又能脚踏实地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惟有如此, 我们一流目标的实现才有可能 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推进两者融合 大学本身是由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区域的人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共同体 这是教与学 教与教 学与学的共同体 大学只有打破封闭, 使学术观点相互交流 相互碰撞, 才能产生真理的火花 从教育的源头来看,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罗马时期所产生的教育思想, 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流对话中产生的 今天我们讲特色和一流, 是建立在国际化背景基础上的 要通过扩大开放, 互学互鉴, 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办学特色 ; 要通过 走出去, 请进来 培养更多的学贯中西 既了解国情又有国际意识的现代化人才 ; 要通过跨文化 跨国别的交流, 共同探讨创建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基本规律和走势 总之, 我们只有在国际化的交流交往中, 才能使得特色和一流更进一步的整合, 达到 美人之美,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之办学境界 44

教育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有专业素质还要有国际视野 来源 : 光明日报 2017-05-18 在刚刚举行的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 习近平主席指出, 从历史维度看, 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 在面对和解决一系列现实维度的问题和挑战过程中, 高等教育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 成为摆在大学面前的重要议题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文化传承与创新 国际交流与合作五项职能 其中,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正是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要求也鞭策高校要加大力度, 培养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同时具备全球视野 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以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需求 也就是说, 人才培养, 既要有专业素质, 还要具有国际视野 在这里, 我们对国际人才的培养有以下几点思考 国际视野 发达国家视野首先, 国际视野不等于发达国家视野, 更不等于西方国家视野 在以前, 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限制, 中国亟须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因而欧美国家成了国内教育界学习借鉴的榜样, 甚至一度有 趋之若鹜 的现象 然而, 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以及自身承担的全球责任的加大, 国家提出了 一带一路 亚投行等国际区域合作倡议 在这样的背景下, 清华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旗帜, 也正在着力培养学生更为宽广和全面的国际视野 2011 年起, 清华大学设立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 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 熟悉学术前沿理论和方法 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深入研究的复合型学术人才 项目通过国内外的专业学习和涵盖东南亚 南亚 中亚 南高加索 西亚 非洲等地的长期国外田野工作等训练, 使博士生对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等具有较深入的认识, 初步具备完成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能力, 为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学位项目之外, 清华大学还在 2016 年暑期, 首次建立清华大学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海外基地, 并派出首支社会实践队伍远赴非洲肯尼亚投入当地近百年第一条新建铁路 蒙内铁路的建设 同学们将社会实践与服务国家战略相结合, 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对世界和中国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 取得良好的反响 在试点基础上,2017 年与 一带一路 沿线的中资企业共建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海外项目 30 余项, 挑选优秀研究生赴海外开展必修社会实践, 在服务 一带一路 建设 45

中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国际教育 出国接受教育其次, 国际教育也不仅局限于出国留学接受教育, 在清华校园内的在地教育国际化, 也是国际教育的应有之意 今年清华大学新增两个本科培养项目, 一个是社会科学学院新增了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方向, 另一个是外文系与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共建的世文班 ( 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 ) 加入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据介绍, 目前主要国际机构中, 只有不到 3% 的工作人员是中国人, 且中国的工作人员在国际组织中往往担任入门级的工作 这一现状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 经济规模以及日益增强的国家影响力相比较, 是十分不平衡的 究其原因, 就在于我国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总量少, 且结构不合理 为此, 除了新增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的本科培养项目外, 新闻与传播学院还成立了 一带一路传播创新项目, 学校也组织举办第一届 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 进一步将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摆在突出位置 在传统工程教育方面, 清华也启动了水利系英文博士 硕士学位项目, 以我校目前参与的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水利水电开发建设项目为依托, 以良好的企业合作背景拓展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契机, 为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水利水电开发建设项目培养高水平人才, 满足水利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重大需求, 进一步拓展水利行业国际市场, 造福 一带一路 沿线各国人民 除此之外,2016 年开学的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 吸引了来自全球 31 个国家的学者入读清华园, 不仅是他们亲身感受中国 理解中国的途径, 也是中国学生了解世界 理解他国的重要交流方式 ; 清华 帝国理工学院学术与职业发展博士生暑期项目迄今为止已经招收八期学员, 该项目每年设置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议题, 清华和帝国理工学院每年轮流在本国主办 ; 清华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的全球创新学院, 在深圳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等多所全球一流大学共同建设的国际校区, 都是在中国大地上兴办国际教育的尝试和实践 国际人才 中国籍国际人才百年多来, 清华的使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服务国家 服务社会 服务人类的优秀人才, 可谓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 清华人才培养的范围当然也不仅限于本国学生, 还应当包括国际学生 2017 年开始, 清华大学主动采取国际通行的申请 - 审核制录取本科国际学生, 彰显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吸引力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 清华大学不仅主动到东南亚 欧美 韩国等国家开展近 30 场各类宣讲和交流活动, 而且应邀参加在日本 印度等国举办的各类教育展进行政策说明 此外, 还邀请多位优秀教授到东南亚 46

开展 itsinghua 学堂 的国际巡讲, 传播中国的大学文化与精神, 讲述中国大学科学研究的成果与前沿, 扩大了中国高等教育在当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从 2017 级国际学生的录取数据来看, 来自 一带一路 国家的本科国际生源达到 140 人, 创历史新高 在招生交流中,5 位马来西亚著名企业家还捐赠 450 万马币成立清华马来西亚学生奖学金, 用于资助在清华学习的马来西亚学生, 未来面向 一带一路 的教育合作和交流有了充足后劲 与此同时, 为服务国家 核电走出去 战略, 清华与中核集团 国家电投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共同策划设计国际核电工程与管理硕士学位项目, 每年向海外招收 30 名核电工程硕士国际学生, 旨在培养一批了解中国社会 熟悉中国核电企业 掌握核电知识和技能的国际人才 ; 面向 一带一路 沿路国家招收具有工程背景的留学生, 开办国际工程管理硕士项目 通过全英文 π 型课程体系 前沿讲座 移动课堂 高水平课程以及模范企业实习计划, 为 中国制造 中国创造 和 中国服务 在沿线国家落地和本地人才对中国文化的认可 吸收及推广, 引领并实现 一带一路 及 中国制造 2025 的人才战略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推进立德树人 来源 :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7-05-15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滋养并塑造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其内在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已经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承载 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历久弥新的命题 左传 襄公 曰 :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立德 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 管子 权修 曰 : 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 又曰 :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揭示了培养人才的不易与极端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我国历代先贤探索优秀教育理念的结晶, 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矢志追求的共同目标 当下, 随着经济全球化 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 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 复杂的局面, 益发凸显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有效地应对当前局面, 更需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中汲取丰厚滋养 从根本上而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个人道德修养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尤其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 儒家经典 大学 开篇即是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将道德修养列为首要纲领, 提出了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八个条目, 代表了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 47

优秀传统文化蕴涵丰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 对大学生优良品行的养成 高尚情操的陶冶 道德境界的提升 健康人格的完善, 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 在农耕文明和小农经济宗法制度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 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高校立德树人就是要从时代角度筛选 过滤和总结其中的精髓,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兼收并蓄世界上其他优秀文化成果, 使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并与红色文化 时代精神有机结合, 交互融汇构成立德树人的文化支撑, 以之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 要着眼于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体系 其一, 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办学理念, 既能含蓄隽永 耐人寻味, 又体现出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理念 如福州大学的八字校训 明德至诚, 博学远志 就来自 大学 中庸 论语, 彰显了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 其二,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灵活导入 大学 春秋 离骚 史记 等经典著作, 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仁爱 原则 天人合一的 和谐 思想 民本 思想 诚信 美德等时代价值, 让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 字方针是如何从传统文化宝库中高度凝练出来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 地学 数学 农学 医学等都曾独步一时, 这些辉煌成果都可以融入高校的专业学科教学中, 增强大学生对传统科技文化的感知, 增强民族自尊与文化自信 其三,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 以文化人, 体现于 礼教 诗教 乐教 中, 以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实现 成人, 也体现在各种仪式中 如祭祀 成人礼以及各种节日仪式, 高校要善于借鉴, 通过举办各类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 成立传统文史哲艺社团, 让大学生在文化浸润和文化体验中得以感化, 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操守 其四, 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 高校要善于借用建筑 书法 绘画 碑刻 雕塑等各种形式实现 润物细无声 的教化, 如利用自然景物进行 造景怡情 借物抒情, 种植松 竹 梅等植物陶冶师生性情 ; 将龙的图腾 八卦图 龙凤纹样 中国结 甲骨文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设施与建筑 ; 在校园树立先贤雕像, 镌刻传统格言楹联, 引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思与遐想 福州大学作为一所理工科高校, 近年来在推进高水平 211 工程 重点建设大学的进程中, 为避免人才培养出现 偏科 现象, 尤其重视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中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