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

Similar documents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Microsoft Word - CDtc_BaShiGuiJuSong_11.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萬法唯識 識外無境 鄭振煌 講述 / 林雪紅 整理 一 前言 部派佛教 實在論觀點 主張 人空法有 法有 是指有為 法雖因緣所生 卻皆有體(地水火風空識六大) 大乘性空唯名系進一 步空掉有為法的體性 其真義應是龍樹菩薩所詮 緣起故性空 性 空故假名 的八不中道 遠離空有二邊 屬於 遮詮 的中道觀 但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

中道佛學會 22 2) 認識作用的源泉 : 由意生識 眼識 眼 色 耳識 耳 聲 五俱意識 鼻識 鼻 香 意識 舌識 舌 味 身識 身 觸 獨頭意識 意識 法 * 根是生義, 如樹依根而發枝葉 ; 六根能發識, 所以稱根 * 平常說 : 依眼根生眼識, 依意根生意識, 這還是大概的解說 * 精密說

第 2 頁, 共 13 頁 顯然, 唯識學是第三時最究竟圓滿的了義教, 昌明了緣起中道義 窺基對經文進行了精闢闡釋 : 如來設教隨機所宜, 機有三品不同, 教遂三時亦異 諸異生類無明所盲, 起造惑 業, 迷執有我, 於生死海淪沒無依 故大悲尊初成佛已, 仙人鹿苑轉四諦輪, 說阿笈摩除我有執, 令小根

Microsoft PowerPoint 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16?????[?????~???Q??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_17_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 五識所託 ) -- 攝 攝為自體 根身 ( 五根 -- 第八識 執 -- 親相分 ) 第八識 持 -- 持令不壞 -- 內變 -- 領 領以為境 種子 受 -- 覺 令生覺受 器界 ( 五境 -- 第八識 ---- 外變 疏相分 五識所緣 ) 成唯識論 云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Microsoft Word - 行相研究.doc

Microsoft Word - 佛家哲學研究-授課-一○五上.docx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前言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12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華嚴宗對阿賴耶識的看法

《執行力》讀書摘要 Execution 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正覺電子報-第62期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Microsoft Word - °ßÃѤT¤Q¹|²LÄÀ3.doc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Microsoft Word - ChuShiJianZan2011TC ct-P001L01-R

總主 以此異熟識體 望前善惡業習 業習是因 此識是果也 三名一切種識者 此識一類無記 受前七識諸法之熏 持前七識諸法之種 現在未來前七諸法一切現行 皆由此識所藏種子發起 諸法現行是果 此識是因也 四言不可知者 謂此識能緣行相極為微細 此識所緣五淨色根及諸種子亦甚微細 此識所緣外器世間難可測量也 五言

參 性空學探源 p.60 ~ p.72: 我無法有 的真義 一 從阿含看, 我無法有 是釋尊說法的基本方式 二 命與身 我與世間 我與一切法, 都是以 有情為中心 說到一切 19 三 無常相續 的假名我, 是有 ; 在因果相續之外 加執的我, 則無 19 四 我我所見, 是自

佛教學生論文 第六集 The Buddhistic themes of student Book Six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投影片 1

Microsoft Word - CDtc_XinJing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16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º» ¼ º» ¼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第35義】中

Microsoft Word - 正見佛家空義 第二版本.doc

Microsoft Word - 中觀今論講義-07

《中論》我法二空觀的關涉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二 1 龍樹史略 二八 2 龍樹對於佛法之特識 三一四 中論 之弘傳 三三 三七 1 中論 在印度之弘傳 三三 2 中論 在中國之弘傳 三四五 中論 之應用 三七 四〇正釋一標宗 四一 五九二一切皆空 六〇 一〇〇外人惡取空而責空 六一論主善取空以立空 七〇 1 安立二諦 七〇

Microsoft Word - ch07

<4D F736F F D D332E3420A16DA44AA4A4BDD7A16EAF7DAF75B9EAA6B3A94DA6DBA9CAA6B3AABAB1B4A A6726E65772E646F63>

從認識論閱讀壇經 1 摘要 蔡俊裕 本文第一節為摘要, 第二節為前言 第三節介紹認識論, 第四 第五節以不同的認識論, 架構大乘三系和基督宗教的世界觀及方法論, 在第六節實際應用唯心認識論, 架構壇經之文本環境, 解讀壇經之經文 第七節討論認識的層次, 第八節則列出部分錯誤建構的認識論, 最後在第九

<4D F736F F D20B7ECA6F7AE76A661BDD7A4A4AABAAAFCBFE0AD43C3D1BBA15FADD7A5BFBD675F2E646F63>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经 核 查 无 误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经 核 查 无 误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经 核 查 无 误 思 想

2012_10_Newsletter

<31372E20AF51AAFEBEAFAABAC17BA7C9C0B3A5CEA4DFB16F2E706466>

鳥 Í «Ë 是 拧 发 条 的 意 思 拧 发 条 ¹ Í «Ë ¹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正覺電子報-第22期

CONTENTS 芪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Microsoft Word - 中論易解三版 b.doc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 )

book7.indd

Microsoft Word doc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Microsoft Word DRW A1\253???? \273<?????? ?????> ????.doc)

證明 一切色聚中都有四大種 都是有四大的 那麼這是一件事 寅三 約色聚辨 分二科 卯一 流轉 分二科 辰一 標列 又色聚有三種流轉 : 一者長養, 二者等流, 三者異熟生 這是第三科 約色聚辨 前面是 約諸種辨 現在是 約色聚辨 分成兩科 第一科是 流轉 第二科是 依處 流轉 這句話的意思 就是相續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T209_06

目次 壹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62 貳 談入世與佛學 / 參 大乘是佛說論 / 肆 平凡的一生 ( 略 ) II

我對特教的省思與實踐

Microsoft Word _C.doc

唯識辭典下冊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自序 佛滅約七八百年後, 唯識思想在印度開始弘揚, 成為菩薩道的一個重要法門, 影響遍及中 日 韓等地 本書以玄奘大師所譯的經論為主要依據, 一方面釐清 自性淸淨心而有染汚 這一難題並探討阿賴耶識的基本性質, 此中分別以阿賴耶識的世俗性質和勝義性質來掌握其要義 本書包含二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個人的三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第一篇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佛法是救世之光 1 pp 壹 總標 壹 佛法是什麼 一 佛法的兩大類 可分為教法 證法 現在就 佛法是什麼 說到我們所一定要信仰的 佛法有二大類 一是教法 教 這 由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一切經典 制度2 說明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貳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理 論 與 文 獻 檢 閱 1 首 都 經 濟 貿 易 大 學 學 報 (


2.報考人數暨錄取或及格率按類科分_1試

<4D F736F F D D313430A16DC547A4A4C3E4BDD7A16EA4A7C3D1C5E3B27BBB50C2E0A8CC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正覺電子報-第61期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Internet) 2 :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 ~57 社 會 科 學 論 叢 ( ~179 問 題 與 研 究 ( ~4 40~53 展 望 與

CEDAW HK_item_rev05_ _singlepageartboard

03-??????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2 肇 論 - 悟 光 金 剛 上 師 釋 義 是 斷 滅 的 空, 原 料 是 有 的, 不 是 真 實 的 空, 原 料 能 製 造 東 西, 製 成 的 東 西 雖 然 無 自 性, 可 是 原 料 是 有 的, 若 無 原 料 就 不 能 製 造 了, 所 以 空 不 是 實 在 的 空,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Microsoft Word - 3.瑜伽師地-趙東明.doc

Transcription: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解 解開 解說 解說般若經中佛說甚深意 = 一切法空

譯本 1. 無梵文原典 2. 中譯現存四譯本 相續解脫經求那跋陀羅 443~453 一卷 ( 不全 ) 深密解脫經菩提流支 514 五卷 ( 全 ) 解節經 真諦 557~569 一卷 ( 不全 ) 解深密經 玄奘 647 五卷 ( 全 ) 3. 另有藏文本

綱目 : 共八品 1. 序品 2. 勝義諦相品 : 佛教真理 3. 心意識相品 : 成立阿賴耶 ( 所知依 / 作用的理 ) 4. 一切法相品 : 三性 ( 所知相 / 事物的相 ) 5. 無自性相品 : 三無性 ( 事物的客觀本性 ) 6. 分別瑜伽品 : 由禪觀而成立唯識無境 7. 地波羅蜜多品 : 菩薩十地 8. 如來成所作事品 : 佛果

1. 勝義諦相品 ------------------- 2. 心意識相品法相 3. 一切法相品 4. 無自性相品 ------- 法性 5. 分別瑜伽品 --------------- 6. 地波羅蜜多品 ----------- 7. 如來成所作事品 勝義境 世俗境 境 行 果

一 勝義諦相品 : 佛教真理 佛教二諦概觀 : 勝義諦 (paramārtha): 勝 (parama)+ 義 (artha) 1. 般若所認知的超勝對像 : the ultimate object 事物的真實面貌( 無自性 ) 2. 智境的融合 : parama 般若 + artha 境 在般若的深証中, 智境一如 3. 順於体証般若的教法 : 聞 思 修慧

世俗諦 vyavahāra 世俗共認 世間語言的指涉 世間所共同認知 世物和認識的生起因緣 saṁvṛti 遮蓋 世俗諦者, 一切諸法無生性空, 而眾生顛倒故妄生執著, 於世間為實

解深解經的解說 : 1 二諦分別 勝義諦 一切法離言法性 諸佛之正覺 一切法無二 世俗諦 語言假施設 : 依相立名想 目的 : 為引導他人悟入離言法性 內容 : 分一切法為有為 & 無法 喻 : 幻師幻化種種事物, 愚者執為實, 智者知為假

2 勝義諦超越一切尋思相 勝義諦 1. 聖所証 2. 無相所行 3. 不可言說 4. 絕諸表示 5. 絕諍論 尋思相 1. 異生所証知 2. 有相境界 3. 言說境界 4. 表示境界 5. 諍論境界

3 勝義諦與諸行相 非一非異 : 重於破 1 破一 : 非一 if one, then 眾生應皆已見真諦得涅槃 If one, then 勝義諦墮雜染 If one, then 一切行相無有差別, 但諸行相有差別 2 破異 : 非異 If 異, then 不須除遺諸行相 If 異, then 一切行相共相不能稱勝義諦 If 異, then 應非諸行唯無我性無自性所顯名為勝義

4 勝義諦相 一切法共相 遍一切 一味 一相 一切蘊中 一切處 緣起 食 諦 界 念 住 正斷 神足 根 力 覺支 道支中清淨所緣, 是勝義諦 清淨所緣 : 真如. 勝義. 法無我性 由一法 ( 如蘊 ), 可得勝義諦相, 不須再求 喻 : 如虛空遍一切色, 一相 一味

二 心意識相品 1. 一切種子識 : 六道輪迴的所依 投胎成長 : 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 合和 增長 廣大 投胎識 : 一切種子心識成熟 展轉合和 : 識緣名色, 名色緣識 增長廣大 : 胎兒漸漸成長

2. 二種執受 依二種執受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合和增長 廣大 執受 : a) 執取為自我 b) 依之而生存 1) 所依有色諸根和所依 : 有色諸根 : 淨色根能發識取境, 即所謂的五根 類似神經作用 所依 :( 浮扶塵根 ) 為淨色根所依處, 有扶助淨色根之作用, 即一般感覺器官, 如眼球 耳穴等

2) 相 名 分別言說戲論習氣 相 : 事物 名 : 名稱 分別 : 能分別的心 言說 : 語言和意言 戲論 : 不正確的認識, 執一切為我我所的認識 習氣 : 過去所熏成的種子 1) 一切種子識執根依處為自所依,2) 執持種子為自所攝

3 異名 阿陀那識 : 執持 執受諸根 ( 身体 ) 令不壞失 遀遂根身 阿賴耶識 : 藏識 此識藏於身中, 與此身心同安危 心 (cita): 積聚 滋長 集聚 : 種子的積聚 滋長 : 由外境 ( 色 聲 香 味 觸 ) 等滋長

4 心意識和六轉識 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 六識身轉, 謂 : 眼識耳鼻舌身意識 1. 認識的生起 識 阿陀那 眼根 眼識 分別意識 色 2. 一意識師 : 五識同分一意識, 隨根得名 3. 如浪與水, 鏡與影

結 :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三 一切法相品 : 三性 謂諸法相略有三種, 何等為三 : 一者遍計所執相 ; 二者依他起相 ; 三者圓成實相

1 遍計所執相 1) 謂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說 假名安立 : 假施設, 沒有實体 自性差別 : 現像事物的不同特性 言說 : 意言 & 語言 2) 相 名相應以為緣故遍計所執相而可了知 相 : 因緣所成事物 名 : 語言概念 相名為所遍計, 分別心 ( 意識 ) 為能遍計

2 依他起相 1) 謂一切法緣生自性 : 則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緣起性 : 一切法依 此故彼 的法則, 依因待緣而成 ( 唯識所現 ) 2) 謂無明緣行 乃至招集純大苦蘊 緣起相依他起在凡夫位所現起的即成雜染的遍計所執的現像, 所以是惑 業 苦 3) 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 執 以為緣故, 依他起相而可了知 依他起相是所執的對像 = 遍計所執相,

3 圓成實相 1) 謂一切法平等真如 於此真如, 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 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 乃能通達 於此通達漸漸修集,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2) 依他起相上遍計所執相, 無執 以為緣故, 圓成實相而可了知 於依他起相上去除 執著 = 圓成實相

一切法相 : 三性 理 事 流轉 苦集 遍計所執 緣起 阿賴耶 ( 依他起性 ) 還滅 滅道 圓成 實

4 喻 : 1) 眼翳喻 眼翳病 : 看到種種影像 依他起相 : 眼翳過患, 故種種影相生 遍計所執 : 眼翳過患人執種種為真實 圓成實相 : 如淨眼人遠離眼中眩瞖過患 即此淨眼本性所行無亂境界

喻 : 2) 染色水晶喻 染色水晶成種種不同色 依他起相 : 清淨水晶 遍計所執 : 雜染依他起相 : 染成各種不同顏色的 能執 : 見水晶為種種色, 並執為真實 圓成實相 : 水晶上的各種顏色非水晶之真實色 = 無自性 依他起上遍計所執相非真實

轉染成淨 於諸法依他起相上 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 即能如實了知一切無相之法 若諸菩薩如實了知依他起相 即能如實了知一切雜染相法 若諸菩薩如實了知圓成實相 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若諸菩薩能於依他起相上 如實了知無相之法 即能斷滅雜染相法 若能斷滅雜染相法 即能證得清淨相法

聖義諦 從依他起上遣除遍計所執, 即能見事物的本相 ( 一切法緣起 )

四 無自性相品 : 三無性 1. 般若經一切法空 2. 三無自性 3. 解深密的意趣 4. 五事不具者 5. 一乘與三乘 6. 了義與不了義 7. 三時教

( 一 ) 般若經一切法空 1 深密經引般若經 :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2 空 在般若經中的闡述---- 空的雙重意義 1) 小品般若 : 勝義 自性空 ( svabhāva śūnyatā) 2) 大品般若 : 世俗 無性自性空 (abhāva svabhāva

空的雙重義 1) 勝義 自性空 ( svabhāva śūnyatā) 涅槃的同義語 : 諸聖所証悟的境界 勝義諦 : 真如 超越一切而諸法平等無二 2) 世俗 無性自性空 (abhāva svabhāva śūnyatā) 與緣起相關 世俗言說 以無實, 無自性為重點 龍樹菩薩所特重的發揮

( 二 ) 三無自性 佛說 : 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所謂 : 相無自性性 生無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

1 相無自性性 謂諸法遍計所執相 何以故? 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 遍計所執相 假名安立 : 為妄相而無体, 如 mirage 自相安立 : 有体之物, 如五蘊 遍計所執相是在緣生的自相事物上起我法執的妄相, 所以是有妄相而無体

2 生無自性性 謂諸法依他起相 何以故? 此由依他緣力故有, 非自然有 諸法依他起相 此由依他緣力故有 : 諸法依因緣而有 非自然有 : 不是無因而自己生起 一切事物皆依因帶緣而現起, 非自生, 所以是 生無自性

3 勝義無自性 -1 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 說名無自性性, 即緣生法, 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何以故? 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 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 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 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 - 2 復有諸法圓成實相, 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何以故? 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 亦得名為無自性性, 是一切法勝義諦故 無自性性之所顯故 由此因緣, 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 三 ) 解深密的意趣 密意 : 善男子! 我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密意, 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三性三無性的圓觀 : 非由有情界中諸有情類, 別觀遍計所執自性為自性故 ; 亦非由彼別觀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為自性故, 我立三種無自性性 然由有情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 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 我立三種無自性性

( 四 ) 對像 : 五事不具者 若諸有情從本已來 1) 未種善根 : 出世和大乘善根 2) 未清淨障 : 不曾學習滅煩惱之法 3) 未成熟相續 : 沒有把身心調整為出世解脫之身心 4) 未多修勝解 : 沒有學習佛法的知見 5) 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依三無自性性說明一切法無自性

( 五 ) 一乘與三乘 兩種一乘道義 : 因上說 : 指方法, 三乘同一解脫方法, 三乘究竟 果上說 : 一切眾生皆當成佛, 一切究竟 本經意趣 從因上說 : 三乘同一解脫方法 ( 三性 ) 三乘究竟 : 聲聞 獨覺 如來種性 一向趣寂聲聞 : 無法成佛 迴向菩提聲聞 : 能迴小向大

了不了意 1) 般若經 : 以究不究竟為了不了義 2) 解深密經 : a) 以說明清不清楚為了不了義 b) 般若經以甚深隱密相宣說一切法空不了義 c) 般若經為具五事者說 d) 以三無自性清楚說明 一切法空 了義教 e) 為五事不具者說

三時教 1. 第一時教 1. 教法 : 四諦 ( 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 ) 2. 對像 : 為發趣聲聞乘者說 2. 第二時教 1. 教法 : 密意說一切法空 ( 有上有容受, 是未了義 ) 2. 對像 : 發趣修大乘者說 3. 第三時教 1. 教法 : 以顯了相說明一切法空 2. 對像 : 發趣一切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