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大智度論 講義 行了六次的校對, 於 2004 年由印順文教基金會發行 印順導師 大智度論 筆記 光碟, 與大眾結緣 另外, 為了解決 大智度論 100 卷中前後交互引證的出處, 我與郭忠生老師合編了 大智度論之本文相互索引, 全文刊行於 1998 年 9 月 25 日出版的 正觀 第 6 期 印順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第35義】中

_17_

16?????[?????~???Q??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T050X_02

( 叁 ) 薩婆多部立 虛空 與 虛空無為 (pp ) 唯有薩婆多部, 把空分為兩種 : 3 一 有為有漏的虛空 (p.126) 有為有漏的虛空, 即上來所說的眼見 ( 身觸 ) 的虛空 4 二 虛空無為 (pp ) 虛空無為, 此是不生滅法 如說 : 虛空但以無礙為性,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Microsoft Word - FBS_vol4_03.doc

Microsoft Word - 033大智度論卷033-MP-05

Microsoft PowerPoint 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06-07周年報告template.PDF

<4D F736F F D20B6C0AE78B0EDAABAC0B8A740B8D65FA7EBA7BAA54EA4E5BEC7ACE3A873C24FA55AA15E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F5.docx

第十号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公告

Microsoft Word - 朗诵诵材.doc

<4D F736F F D20C8CBB8A3D2BDD2A9BCAFCDC5B9C9B7DDB9ABCBBECFEACABDC8A8D2E6B1E4B6AFB1A8B8E6CAE9A3A8CEE4BABAB5B1B4FABFC6BCBCB2FAD2B5BCA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通 訊 第 二 十 五 卷 第 一 期 學 術 會 議 第 二 場 第 三 場 152

第 2 頁 理 由 現 行 計 劃 3. 現 時, 學 生 如 欲 在 考 試 費 減 免 計 劃 下 申 領 考 試 費 減 免, 必 須 符 合 以 下 資 格 - (a) 首 次 應 考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 下 稱 會 考 ) 1 或 香 港 高 級 程 度 會 考 ( 下 稱 高 考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研究一:n人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法猜拳一次,決定一人勝

6-1-1極限的概念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善遠離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如來有光名曰住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 若佛入城放斯光明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目次 壹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62 貳 談入世與佛學 / 參 大乘是佛說論 / 肆 平凡的一生 ( 略 ) II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學佛五講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壹 前 言 一 研 究 動 機 無 性 繁 殖 技 術 中 高 壓 法 是 難 度 比 較 高 的 一 種 技 術, 多 數 人 用 水 苔 作 為 包 覆 的 介 質, 但 平 常 的 栽 培 課 程 中, 其 實 用 到 水 苔 的 機 率 並 不 高 ; 因 此, 我 們 想 試 看 看 不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ART_RAE16_ticket_cn_p.1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本 月 專 題 生 態 復 育 與 學 校 課 程 農 村 再 生 經 驗 傳 承 SWOT

服 務 與 推 廣 :1 Fackebook 95.1% 57.7% 13.7%8.1%5.6% 81.9% 11.0% 3.1% 1.2% Facebook 2015/8/24 / 3, % 2, % 3, % % 5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Microsoft Word - 正見佛家空義 第二版本.doc

Microsoft Word - Diamond Sutra v doc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Microsoft Word - Buddhist Philosophy of Hope-授課-一○六下.docx

printing.indd


PowerPoint 簡報

Microsoft Word - 048大智度論卷048-MP-03

大智度論講義(一)v2


<4D F736F F 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 E646F63>

T0209_07

2016 Fo Guang Shan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Center Published by Fo Guang Shan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Center 3456 Glenmark Drive Hacienda Heights,

2016 Fo Guang Shan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Center Published by Fo Guang Shan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Center 3456 Glenmark Drive Hacienda Heights,

2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1] [2]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4 卷 第 4 期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4 月 貳 中 央 ( 全 國 ) 對 臺 工 作 會 議

壹 淨心第一, 利他為上 ( 壹 ) 三乘所學皆為無餘涅槃, 菩薩為何不如以二乘速滅諸苦? 十住毘婆沙論 卷 1 1 序品 ( 大正 26,20b15-c23): 問曰 : 三乘所學皆為無餘涅槃, 若無餘涅槃中無差別者, 我等何用於恒河沙等大劫, 往來生死具足十地, 不如以聲聞 辟支佛乘速滅諸苦?

簽 呈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至得坐菩提道場, 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所說一切法行, 攝入祕密盎字義門 爾時釋迦如來, 為調伏一切惡, 說一切法平等最勝般若波羅蜜經 : 貪所戲論應見其貪 ; 癡所戲論應見其癡 ; 一切法戲論應見一切法 般若波羅蜜應如是知 如是所說一切法行, 攝入祕密 [ 牟 * 含 ] 字義門 佛告金剛手

03-??????

DaoCiDi2003TC ct-P255L01-R

T209_06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貳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理 論 與 文 獻 檢 閱 1 首 都 經 濟 貿 易 大 學 學 報 (

BSP 烤箱 - 封面-2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欣笑 從諸毛孔放眾光明 照此三千大千世界 普遍十方無不周接 江河沙等諸佛世界 其有群萌為光所照悉皆寂然 存于無上正真之道 是時世尊 則演如來清淨真妙志性光明 照此三千大千世界 普及十方各江河沙等諸佛國土 假令人民逮斯光者 則皆究竟至於無上正真之道 於是世尊 從其舌本悉覆佛土 而出無數億百千光明 照此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目次 一 前言... 2 二 兩種阿惟越致菩薩... 3 三 阿惟越致相品 之 阿惟越致菩薩 為初地之可能... 5 ( 一 ) 論該品於 十住論 初地修行次第中之位置... 5 ( 二 ) 漸漸精進菩薩成就之五功德與 地相品 的對照 四 阿惟越致相品 之 阿惟越致菩薩 為八地之可能..

八十八學年度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課程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16

章節

形 線 畫 教 學 課 程 設 計 設 計 者 : 劉 欣 敏 形 線 畫 教 學 之 課 程 設 計, 依 據 文 獻 探 討, 設 計 為 期 九 週, 共 十 八 堂 課 形 線 畫 教 學 課 程 分 課 程 理 念 課 程 設 計 教 學 內 容 說 明 之 一 課 程 理 念 : 課 程

第 二 章 基 本 法 是 協 調 內 地 與 香 港 地 區 法 律 衝 突 的 基 本 法 律 第 一 節 基 本 法 的 性 質 與 特 點 55 一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基 本 法 是 全 國 性 法 律 55 二 基 本 法 是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憲 法 性 的 法 律

作 品 名 稱 : 永 遠 都 是 一 條 龍 摘 要 本 文 的 研 究 是 根 據 特 定 規 則 下, 如 何 將 撲 克 牌 翻 出 一 條 龍? 的 問 題, 進 行 不 同 方 法 的 研 究, 以 不 同 解 題 方 式 觀 察 問 題 解 決 問 題 壹 研 究 動 機 每 隔 一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 )

參、社會 黎萬民 吳允明 華士傑


Transcription: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 不可得空故, 但以名字說 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 不見我 不見眾生, 乃至不見知者 見者, 所說名字亦不可見 ( 能觀者空 ) 論 大智度論 卷 35( 大正 25,319b): 以佛法研究佛法 p.219: 重說 空 之理由大乘經中, 每說 佛滅四百年後, 問曰 : 第二品末已說空, 今何以重說? 佛滅後五百年, 大乘經才弘佈答曰 : 人間, 這可以說是信史 ( 一 ) 上多說法空, 今雜說人法二空上多說法空, 今雜說法空 眾生空 行者觀外法盡空無所有, 而謂能知空者不空, 是故復說 觀者亦空 是眾生空, 聲聞法中多說, 一切佛弟子皆知諸法中無我 佛滅後五百歲分為二分 :(1) 有信法空 ;(2) 有但信眾生空, 言五眾是定有法, 但受五眾者空 以是故佛說眾生空以況 1 法空 ( 二 ) 我空易知, 法空難見復次, 我空易知, 法空難見 所以者何? (1) 我以五情求之不可得, 但以身見力故憶想分別為我 (2) 法空者, 色可眼見 聲可耳聞, 是故難知其空 ( 畢竟空而宛然有 ) 是二事般若波羅蜜中皆空, 如 十八空 義中說 2 書 p.33 經 第一周說般若 :(1) 息 緣 : 七空 (7) 息 為 1 習應五眾空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習應色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受 想 行 識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2 習應十二入空復次, 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習應眼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 鼻 舌 身 心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習應色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聲 香 味 觸 法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1 況 :2. 比, 比擬 引申為推及 推測 ( 漢語大字典 ( 三 ),p.1586) 2 大智度論 卷 31( 大正 25,285b11-296b2) 40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行 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6 習應有為 無為一切諸法空習應一切諸法空, 若有為 若無為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7 習應性空復次, 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習應性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結 (1 如是, 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習應七空, 所謂 ) 性空 ( 2 ) 自相空 ( 3 ) 諸法空 ( 4 ) 不可得空 ( 5 ) 無法空 ( 6 ) 有法空 ( 7 ) 無法有法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論 大智度論 卷 36( 大正 25,326b-327a): ( 一 ) 云何五眾等諸法空 1 佛所說故今五眾等諸法皆是空 何以故? 聖主說故 聖有三種下 中 上, 佛為其主 如星宿月中, 日為其最, 光明大故 佛得一切智慧故名為聖主 聖主所說故, 應當是實 (> 聖言量 ) 2 以十八空故復次, 以有十八空故一切法空 若但以性空能空一切法, 何況十八! 若以內空 外空能空一切法, 何況十八! 俱舍論 卷 12: 以一極微 (paramānu) 為中心, 集合上下及四方等六方之 3 色非色分別此無實故復次, 若有法不空, 應當有二種 : 色法 非色法 是色法分別破裂乃至微塵, 分別微塵亦不可得, 終卒 3 皆空 無色法, 乃至念念生滅故皆空 如四念處中說 4 極微而成一團, 稱作 微塵 (anu-rajas, 微 微聚 ), 合七極微為一微塵 4 因緣和合非實有故復次, 諸法性空, 但名字, 因緣和合故有 如山 河 草 木 土地 人民 州郡 城邑名之為 國, 巷 里 市陌 5 廬館 6 宮殿名之為 都, 梁柱 椽棟 瓦竹 壁石名之為 殿, 上 中 下分和 3 卒 = 本 石 ( 大正 25,326d,n.14) 4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12(147b8-148a22) 卷 15(171a5-b15) 卷 19(200a20-c29) 5 陌 : 市中街道 ( 漢語大字典 ( 六 ),p.4125) 6 一切經音義 卷 9: 廬館( 力居反, 別舍也 ) ( 大正 54,360b20-21) 41

浮揚的灰塵 合名之為 柱 片片和合故有 分 名 眾札和合故有 片 名 眾微和合故有 7 札 名 是微塵有大 有中 有小 大者 遊塵可見 中者 諸天所見 小者 上聖人天眼所見 慧眼觀之則無所見 所以者何 性實無故 若微塵實有即是常 不可分裂 不可毀壞 火不能燒 水不能沒 復次 若微塵有形 無形二俱有過 1 若無形 云何是色 2 若微塵有形 則與虛空作分 亦有十方分 若有十方分 則不名為微 8 佛法中 色 無有遠 近 麁 細是常者 5 離因緣名字更無法故 復次 離是因緣名字則無有法 今除山 河 土地因緣名字更無國名 除廬里 道陌因緣名字則無都名 除梁椽 竹瓦因緣名字更無殿名 除三分因緣名字更無 柱名 除片因緣名字則無分名 除札因緣名字則無片名 除眾微因緣名字則無札 名 除中微塵名字則無大微塵名 除小微塵名字則無中微塵名 除天眼妄見則無 小微塵名 如是等種種因緣義故 知諸法畢竟空 因論生論 若諸法畢竟空 何以有名字 問曰 若法畢竟空 何以有名字 答曰 名字若是有 與法俱破 若無則不應難 名字與法俱無有異 以是故知一 切法空 6 一多相待無實故 復次 一切法實空 所以者何 無有一法定故 皆從多法和合生 若無有一 亦 已註解 [s1]: 比如什麼叫多 就是一個一個一個累積起來 無有多 譬如樹 根 莖 枝 葉和合故有假名樹 若無樹法 根 莖 枝 葉 才有多 所以一跟多 就是同一個錯誤的兩個不同表現 為誰和合 若無和合則無一法 若無一法則亦無多 初一 後多故 因為開始是一 方式 累積而成為多 7 諸觀戲論滅故 復次 一切諸觀語言戲論皆無實者 若世間常亦不然 世間無常亦不然 有眾生 無眾生 有邊 無邊 有我 無我 諸法實 諸法空皆不然 如先種種論議門中 說 若是諸觀戲論皆無者 云何不空 二 釋 習應 1 習 隨般若修習行觀不休息 習 者 隨般若波羅蜜修習行觀 不息不休 是名為 習 2 相應 不違 譬如弟子隨順師教 不違師意 是名 相應 如般若波羅蜜相 菩薩亦隨是相 以智慧觀 能得 能成就 不增不減 是名 相應 譬如函 蓋 大小相稱 9 7 8 9 札 古時書寫用的小木片 漢語大字典 二 p.1153 另參見 大智度論 卷 12 分破空 大正 25 147c15-148a4 大智度論 卷 37 相應有二種 一者 心相應 二者 應菩薩行 所謂生好處 值遇諸佛 42 如果執著一的實在性 那當然 一的累積就有多 你如果承認有多 代表說一的實在性也要承認才有多 所以如果沒有一的話 那當然也就沒有多

( 三 ) 釋 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雖般若波羅蜜滅諸觀法, 而智慧力故, 名為無所不能 無所不觀 ; 能如是知, 不墮二邊, 是為 與般若相應 ============================================================= 附錄 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 第三章第四節 : 1 概說 (p.157) 到了 中本般若, 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將種種空類集起來 10 2 詳釋 (p.157) (1) 前分 : 七空 (p.157) A 重視 空 為第一相應 (p.157) 中本般若 是應該分為三分的, 一 前分 : 經上說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相應, 所謂空 無相 無作 雖並舉三解脫門, 卻更重視 空, 所以說 : 是空相應, 名為第一相應 於諸相應中為最第一相應, 所謂空相應 11 B 前分 七種空的論究 (p.157) (A) 大品 本的七空 (p.15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1( 大正 8,222c-223a) 說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習應七空, 所謂 : 性空 自相空 諸法空 無所得空 無法空 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 (B) 沒有列舉名目的 放光 與奘譯本 (p.157) 七空, 是 中本般若 所共說的, 但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第二分 第三分, 都沒有列舉七空的名目 (C) 列舉名目卻所說不同的 光讚 本 (p.157)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 列舉了七空的名目 : 內空 外空 有空 無空 近空 遠空 真空 ( 即勝義空 ), 12 又與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所說的不同 (D) 導師推論七空的名目 (p.157) 放光 等沒有列舉名目, 而列出名目的又彼此不同, 那 七空 到底是那七種空呢? 依經文來觀察, 七空 是總結上文的, 如 放光般若經 說 : 何謂七? 上七事是也 13 上文說習應空, 是別觀五蘊空, 十二處空, 十八界空, 四諦空, 十二緣起空, 一切法 ( 若有為 若無為 ) 空, 本性空 14 這就是 前分 所說的七 常聞法正憶念, 是名相應 ( 大正 25,333c1-4) 10 參見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p.686-688 1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1( 大正 8,244a-c 225a) 12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 卷 8( 大正 8,199b 203a) 又卷 9( 大正 8,204c) 13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 卷 1( 大正 8,5c) 14 參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1 3 習應品 ( 大正 8,222c10-28) 43

空吧! ============================================================= 書 p.38 經 (7) 息 為 1 六度 復次, 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不為般若波羅蜜故行般若波羅蜜, 不為檀波羅蜜 尸羅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 毘梨耶波羅蜜 禪波羅蜜故行般若波羅蜜 2 方便道 不為阿鞞跋致地故行般若波羅蜜, 不為成就眾生故行般若波羅蜜, 不為淨佛世界故行般若波羅蜜 3 佛功德 不為佛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智 十八不共法故行般若波羅蜜 4 十八空 不為內空故行般若波羅蜜, 不為外空 內外空 空空 大空 第一義空 有為空 無為空 畢竟空 無始空 散空 性空 諸法空 自相空 不可得空 無法空 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故行般若波羅蜜 5 諸法性 不為如 法性 實際故行般若波羅蜜 何以故? 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不壞諸法相故 如是習應,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論 大智度論 卷 37( 大正 25,331c-332a): 菩薩云何不為諸佛法而行般若問曰 : 六波羅蜜乃至如 法性 實際, 此是佛法 菩薩若不為是佛法故行般若波羅蜜, 更有何法可為行般若波羅蜜? 佛心無所著故, 不名壞諸法相 答曰 : 欲令眾生解善惡等法才分別諸法 1 不壞諸法相, 亦不分別故世間如佛此中自說 : 諸法無有破壞者, 不壞諸法相故 ; 亦不分別是檀 是慳, 乃涅槃至是三界 是實際 15 善 惡 2 為著心菩薩說諸法皆空如幻, 汝莫生著 (1) 復次, 有菩薩於此善法, 深心繫著, 以繫著故能生罪 ; 為是人故, 說 : 是六波羅蜜乃至實際皆空, 無有自性, 如夢如幻, 汝莫生著! 真菩薩不為是故行 (2) 有菩薩心無所著, 行六波羅蜜乃至實際 ; 為是人故, 說為是事故行般若波羅蜜 如後品中說 : 為具足六波羅蜜, 乃至為教化眾生 淨佛世界故, 行般若波羅蜜 16 (1) 著 : 不為是故行 (2) 無著 : 為是故行 15 不壞法相 : 意言 不分別 : 此彼 善惡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D008 p.250) 16 參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2 4 往生品 ( 大正 8,226a7-15) 卷 2 7 三假品 ( 大正 8, 231b29-c9) 44

第二周說般若 :(1) (2) 稱歎門書 p.41-42 經 A 是故, 舍利弗! 是空相應, 名為第一相應 生諸善舍利弗! 空行菩薩摩訶薩 B 1 不墮聲聞 辟支佛地, 2 能淨佛土, 3 成就眾生, 4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 諸相應中, 般若波羅蜜相應為最第一, 最尊 最勝 最妙, 為無有上! 何以故? 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相應, 所謂空 無相 無作, 當知是菩薩 C 如受記無異, 若近受記 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如是相應者, 能為無量阿僧祇眾生作益厚 是菩薩摩訶薩亦不作是念 : 我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諸佛當授我記, 我當近受記, 我當淨佛土,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轉法輪 何以故? 是菩薩摩訶薩 D 不見有法出法性, 亦不見有法行般若波羅蜜, 亦不見有法諸佛授記, 亦不見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7 何以故?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不生我相 眾生相, 乃至知者 見者相 何以故? 眾生畢竟不生不滅故, 眾生無有生無有滅 ; 若法無有生相滅相, 云何是法當行般若波羅蜜? 如是, 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不見眾生故, 為行般若波羅蜜 ; E 眾生不受故 眾生空故 眾生不可得故 眾生離故, 為行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於諸相應中為 F 最第一相應, 所謂空相應, 是空相應勝餘相應 G 菩薩摩訶薩如是習空, 5 能生大慈大悲 滅諸惡菩薩摩訶薩習是相應, 6 不生慳心, 不生犯戒心, 不生瞋心, 不生懈怠心, 不生亂心, 不生無智心 18 論 大智度論 卷 37( 大正 25,334c): A 釋 空相應是第一相應 中論 : 大聖說空法, 為離諸見故 問曰 : 何以名為 第一相應? 答曰 : 空是十方諸佛深奧之藏, 唯一涅槃門, 更無餘門能破諸邪見戲論 ; 是相應不可壞 不可破 是故名為第一 17 參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 403 3 觀照品 : 是菩薩摩訶薩不見有法離於法界, 不見有法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不見有法得佛授記, 不見有法當得無上正等菩提, 不見有法嚴淨佛土, 不見有法成熟有情 ( 大正 7,17b26-c1) 18 1 不墮二地 2 能淨佛土 空行相應之勝利 3 成就眾生 化眾生行善法則佛土莊嚴 4 疾得菩提 無障礙故 5 能生大慈大悲 6 不生六蔽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F035 p.367) 45

大智度論 卷 37( 大正 25,335a): B 釋 不墮聲聞 辟支佛地 不墮聲聞 辟支佛地 者, ( 一 ) 行 不可得空 故空相應有二種 : 一者 但空, 二者 不可得空 (1) 但行空, 墮聲聞 辟支佛地 ;(2) 行不可得空, 空亦不可得, 則無處可墮 ( 二 ) 行 有方便空 故復有二種空 :(1) 一者 無方便空, 墮二地 ;(2) 二者 有方便空, 則無所墮, 直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三 ) 有深悲心入空故復次,(1) 本有深悲心, 入空則不墮 ;(2) 無大悲心則墮 19 ( 四 ) 結如是等因緣, 不墮二 ( 乘 ) 地 空相應 : 1 不可得 2 有方便 3 有悲心 大智度論 卷 37( 大正 25,335b-c): C 釋 如受記 近受記 ( 一 ) 若菩薩能行空相應便應與受記, 何故言 如受記 近受記 問曰 : 若能行如是空相應, 便應受記, 云何言 如受記無異, 若近受記? 答曰 :(2) 是菩薩新行道, 肉身, 未得無生法忍, 未得般舟三昧, 但以智慧力故, 能如是分別深入空 ; 佛讚其入空功德, 故言 如受記無異 有三種菩薩 :(1) 得受記者,(2) 如受記者,(3) 近受記者 20 (1) 得受記者, 如 阿毘跋致品 21 中說 ; 三種, 如此中說 ( 二 ) 釋難 : 空相應是第一相應, 云何不與受記問曰 : 如此說相應, 第一無上, 云何不與受記? 答曰 : 1 但有智慧, 餘功德未集故餘功德 方便 禪定等未集, 但有智慧, 是故未與受記 2 餘功德未熟, 聞現前受記, 或生憍慢故復次, 是菩薩雖復利根智慧, 餘功德未熟故, 聞現前受記, 或生憍慢, 是故未與受記 ; 所以讚歎者, 欲以勸進其心 19 空相應有二 : 但空 ( 墮二地 ), 不可得空 又二 : 無方便空, 有方便空 深悲入空, 不墮 ; 無悲 入空, 墮二地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B027]p.166) 20 (1) 得受記者 得無生忍三種菩薩 (2) 如受記者 ( 利 ) (3) 近受記者 ( 鈍 ) 未得無生忍故 (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F034 p.367) 21 參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 16 55 不退品 ( 大正 8,339a-341b) 46

三 如受記 與 近受記 之別 利根者行是空相應 2 如受記無異 鈍根者行是空相應 3 若近受記 大智度論 卷 37 大正 25 335c-336a D 釋 菩薩不見有法出法性 乃至若法無有生滅相 云何有法當行般若波羅蜜 問曰 何等法出法性 答曰 一 釋 菩薩不見有法出法性 乃至不見有法得無上菩提 此中佛說 所謂行般若波羅蜜者 行般若波羅蜜者即是菩薩 知者 見者 即是 1 眾生 法性中 眾生變為法性 以是故 菩薩自不生高心 不從眾生求恩分 不 見諸佛與受記 2 佛亦如是 如 1 行者空 2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亦空 如菩薩空 二 菩薩行般若 不生眾生相 法相 云何有法行般若波羅蜜 何以故 佛自說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不生眾生相 乃至知者 見者相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尚不生法相 何況眾生相 包括眾生和自己 何以故 佛自說因緣 是眾生畢竟不生 不生故不滅 若法不生不滅 即是法性相 法性即是般若波羅蜜 22云何般若波羅蜜行般若波 羅蜜 眾生 不生不滅 法性 般若 E 釋 不受眾生 眾生空 眾生不可得 眾生離 菩薩 不受眾生 者 不受神 但有虛妄計我 不受 不取 眾生空 者 眾生法無所有故 眾生不可得 者 以實智求索不可得故 眾生離 者 一切法自相離故 一切離自相者 如火離熱相等 如 相空 中 廣說 23 眾生自相空 F 釋 第一相應 所謂空相應 勝餘相應 例同前文 第一相應 勝餘相應 如上說 24 G 釋 菩薩習空 能生大慈大悲 菩薩行是眾生空 法空 深入空相應 憶本願度眾生 見眾生狂惑顛倒 於空事 中種種生著 即生大悲心 我雖知是事 餘者不知 以教化故 生大慈大悲 25 22 23 24 25 1 般若 不生不滅即法性 法性即般若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C004 p.188 2 不生不滅 即法性 法性即般若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D009 p.252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31 大正 25 293a25-c19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37 大正 25 334c4-5 334c16-19 335b12-16 慈悲 空行能生慈悲 印順法師 大智度論筆記 D031 p.281 47 已註解 [s2]: 法性是諸法實相 是空相 眾生空 包括三項 1 菩薩 菩薩自己是空 就不會起高慢心 2 一切眾生 眾生也是空 所以他不會說 我對眾生 有恩 你們要回報 3 佛 眾生中最上的是佛 他對佛也觀空 不會執著 說佛您要為我受記 這樣的意義來說 眾生變為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