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期 马红, 等 : 一次西南涡引发 MCC 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引言 2008 年 6 月 30 日 20 时至 7 月 1 日 08 时, 云南东北部和四川盆地南部出现了大范围特大暴雨天气过程, 有 13 个站 12h 降雨量超过 50mm,4 个站降雨量超过

Similar documents
气象 第 卷 第 期 对流不稳定度


6 期马红, 等 : 滇东北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875 引言 2007 年 6 月 14 日下午一条长约 300km 的飑线自南向北袭击了滇东北昭通市, 地面观测资料表明飑线影响前后气压增加了 3~5hPa, 温度剧降 6~8 度 飑线经过之处出现了 8~10 级大风以及强雷暴和冰雹天气,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第 卷

第 5 期 苗爱梅等 :2011 年 7 月 29 日山西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 mm 和 158.0mm,1h 最大降水量分别为 49. 6mm 和 72.8mm( 图 1b 图 1c); 第二个时段在 29 日 12:00~20:00, 造成忻州东部 太原和阳泉等地局部地区的暴

760 气象第 44 卷 low leveljetvelocitydiferenceincreasestoacertainextent,theheavyrainfalbegins.(4)thelow level convergenceandhigh leveldivergenceof 0815 MC

82 干旱气象 28 卷 2 环流背景 17 日 08 时 500hPa 高空天气图上, 中高纬呈西低东高型, 巴尔喀什湖至新西伯利亚有阻塞高压形成, 西萨彦岭东到贝尔加湖有一中心高度为 560hPa 的冷涡存在, 冷中心为 -20, 蒙古国受其影响, 冷涡底部已越过阿尔泰山直逼河西, 而副热带高压


利用FY-2卫星云图分析龙卷风暴发生的环境条件

240 干旱气象 27 卷 达回波演变进行了分析 2 天气实况 2008 年 6 月 13 日 18~20 时在河西走廊中部发生了强沙尘暴天气, 随后出现了强雷阵雨天气, 沙尘暴前沿有沙尘翻滚的沙尘壁 河西走廊自西向东, 高台 17:53~18:15 刮起扬沙, 极大风速 17.0m/s; 临泽 1

第 期 唐红梅 等 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形成条件研究

796 气象第 37 卷 peratureinlow levelsislarge;verticalwindshearisstrong;thewindstronglyclockwisewithheightin creasing;westerlyjetexistsin hpa,whichis

第 5 期 张恒德等 :0604 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异常强降水过程的诊断分析 43 犓犲狔犠狅狉犱狊 :tropicaldepression heavyrainfal high numericalforecastproduct subtropical 引 言 的强降水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以便进一步加

17第3期.FIT)

35 b. 粗线箭头表示 - T24 移动路 图 8 日 4 时 ~22 时总雨量和 海鸥 路径图图 2 8 日 08 时 () 20 时 (b)925 hp T 24 场 ( 单位 : ) 扩散,20 时在湖北和江西的交界处形成了 -6 的 - T 24 中心, 安徽和福建也被 ~-4 的 - T

期 刘会荣等 干侵入对济南 暴雨的作用 )- + " -#$%" ",-" 7 " 9%% +, 1 5 " $ $ % 2 + % " $$ " $ $ "% % " #" # 2+ " "6 "" "5 $ %" 5""", " $,#$ "" " " " 2 " ) + $$ 2 " + 5

谷 德军 等 对 流边 界层 中 公 路 线 源 扩 散的 期 扩 散 的模 拟 式 大 气扩 散 的 方 法 是 把 污 染物 在 大 气 中 的 扩 散 看 成 标 记 粒 子 在 平 均 风 场 约束 下 的 随机 运 动 假 定 粒 子 的运 动 是 相 互独 立 的 向上 的 坐 标 为

期 张小玲等 基于 配料 的暴雨预报 ( " # -. # /.! & # 风 温度 湿度 气压等的预报 还包括不同性质降水的定量预报 目前 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结果已经能用于诊断暴雨和强对流预报所需的各种参数 如探空曲线等 在有效的数值模式预报的基础上 有必要对我国目前短期天气预报方法做一些改进 即

第 3 期 王晓丽等 : 山西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 ATOVS 资料同化模拟分析 523 等预报的影响, 为更好利用模式产品 改进暴雨预报效果及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提供一定参考 1 降水特征 环流背景以及主要影响系统演变 1.1 降水特征 2013 年 7 月 3 4 日, 山西中南部地区出现大范围强降

1256 气象第 44 卷 torrentialrainoccurredasthesubtropicalhighstrengthenedandextendednorthward.fromtheperspec tiveoftraditionalidentification,thecirculation

306 干旱气象 34 卷 分析飑线的时空演化特征, 并采用 WRF 模式模拟此次飑线过程, 重点考查飑线演变过程的动力 热力以及流场变化特征, 以期对飑线的维持机制和中尺度结构有新的认识 1 资料和模拟试验设置 1.1 资料所用资料有 2011 年 7 月 26~27 日每 6h 一次的 1 1

第 1 期 陈淑琴等 : 冷空气和热带低压共同作用下的一次暴雨预报失败原因分析 143 addition,thedurationoftherainstorm wasalsounderestimated.(2)thesecondstageoftheheavyrainfal happenedinthec

Special 专题 ( 简称过程 ) 是两次典型的副热带高压外围产生的暴雨天气过程 ( 图 ) 据区域自动站显示: 两次过程秦皇岛各地都出现了强降水天气, 过程降水量大于 5mm 过程 有 个区域气象站降水量超过 mm, 最大出现在抚宁榆关 mm, 强降水时段出现在 日 时 5 日 5 时, 抚宁

29期

标题

第 5 期吴涛等 : 一次强降水过程涡旋状 MCS 结构特征及成因初步分析 541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 :severeprecipitation,vortex shaped MCS,structurecharacteristics,causesanalysis,mesoscale vortexsyst

352 气象第 44 卷 引 言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 每年的 七下八上 (7 月下旬和 8 月上旬 ) 为华北的雨季 与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不同, 华北多突发性和局地性降水, 强降水往往集中于 2~3 次 ( 或几次 ) 过程, 预报难度较大 已有的研究表明, 华北降水 ( 包括部分东北降水 ),

采 取 行 动 的 机 会 90% 开 拓 成 功 的 道 路 2

第 3 期 董春卿等 : 地形对山西垣曲 0729 特大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453 制相联系的冰相微物理过程是暴雨产生的主要物理 [12] 原因 林磊等利用 WRFARW 中尺度模式, 针对华北地区一次积层混合云系降水实例进行了模拟, 指出在积状云区中有粒子群的循环增长机制, 可以 [13] 发

气象科技进展 1 达维 台风大暴雨实况及灾情受 2012 年第 10 号台风 达维 影响,8 月 3 4 日 河北省沿海地区出现了强降水 ( 图 1), 秦皇岛 唐 山东南部 沧州东部出现了大暴雨, 部分地区出现了 特大暴雨, 秦皇岛海阳镇最大为 mm, 唐山汤 家河次之为

第 期 李 伟 等 用 方 法 对 中 国 历 史 气 温 数 据 插 值 可 行 性 讨 论

! #

标题

目 录 1. 雷 电 活 动 概 况 雷 电 监 测 雷 电 空 间 分 布 特 征 雷 电 时 段 分 布 特 征 雷 电 密 度 分 布 特 征 雷 电 区 域 分 布 特 征 雷 电 强

!"#$ % &'& & 卷 #4%$% # ## # 40# 1% / & #! (* 4 # / 1#!! ( 1 #4 ( &# &&# #&!# /# #! - 4#! &#! ( 1 # 0-$ 4/ 4 # ((# # /# ## % # 4 & 4/ 0 44/! (2# % (01

期 高守亭等 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进展. 系统又是在尺度 -/# 的系统里生成的 这种多尺度相互作用的概念和观点近年来得到了明显的重视 陶诗言等还详细研究了中国大暴雨的分布特征 并总结出中国持续大暴雨发生的 个基本条件 大形势稳定 在大形势稳定条件下 当两个天气尺度的降水系统相遇时 它们的

第 2 期 马思敏等 : 宁夏固原市一次对流性天气的数值模拟 279 模拟效果, 也可以模拟不同气溶胶浓度背景下对流云中各水成物的转变及其降水的发展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 WRF 模式对中尺度系统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 [13-16] [14] 肖辉等利用 WRF 模式对山西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中 国 软 科 学 年 第 期!!!

场 当生成的高原对流系统上升运动强烈 水汽条件优越时, 其强度不断增加, 利于对流系统维持发展并移出高原, 如果这类高原对流系统处于强西风气流控制下, 容易向东移出高原, 如受较强偏北风气流控制, 则容易向南移出高原 ; 而当生成的高原对流系统上升运动弱 水汽条件不理想时, 其强度不断减弱, 不利于

目 录 1 全 国 水 泥 制 造 行 业 分 析 行 业 基 本 面 分 析 行 业 规 模 分 析 行 业 成 长 能 力 分 析 行 业 盈 利 能 力 分 析 行 业 偿 债 能 力 分

西 南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第 卷 资 料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年 年 新 中 国 五 十 年 统 计 资 料 汇 编 中 国 人 口 统 计 年 鉴 年 数 据 资 料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中 国 统 计 出 版 社 年 版 资 料 来 源

精 勤 求 学 自 强 不 息 Born to win! 解 析 : 由 极 限 的 保 号 性 知 存 在 U ( a) 当 a 时 f ( ) f ( a) 故 f ( ) 在 点 a 不 取 极 值 f ( ) f ( a) f ( ) f ( a) lim lim a a a a ( a)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第 六 章 债 券 股 票 价 值 评 估 1 考 点 一 : 债 券 价 值 的 影 响 因 素 2


资源 环境 生态 土壤 气象81-116

1 期汤鹏宇等 : 北京 7 21 特大暴雨中的干侵入分析研究 211 和黄海气旋中的作用, 发现干侵入对强降水有激发作用, 位涡大值区的发展变化与气旋快速生成 发 [13] 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钟水新等利用 MM5 模式对一次东北冷涡降水模拟中发现, 在气旋发展阶段有来自对流层顶的高位涡干冷空气下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1 ) 2 % 2 1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0 / 1! 2

szj1.s92

é ê

第 4 期 侯淑梅等 : 环境场条件对雷暴传播运动影响实例分析 below 850 hpa,and the confluence of the dry cold air and the warm moist air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which is the pro

第 4 期 徐桂荣等 : 宜昌冬季两次降水过程大气边界层的观测分析 335 站探空资料, 分析了藏北那曲地区的大气边界层位温 比湿 风速的日变化特征及稳定边界层和对流边 [7] 界层特征 谷良雷等也利用 GAME/Tibet 试验 1998 年和 CAMP/Tibet 计划 2004 年的加密探空资

4 : , 70, M5, 30, 105, 5 6, C,, 48 18, M15 GM4 FHD, 10 8 ( 2 ), 1 1 Fig.1 Distributionmapofthestudyareaandgeomagnetic

560 犃犮狋犪犕犲狋犲狅狉狅犾狅犵犻犮犪犛犻狀犻犮犪气象学报 2010,68(4) 度呈减小趋势, 而它们的对流降水率廓线差异较大, 降水增长区分别由碰并层向冰水混合层转移和由冰水混合层向碰并层转移的趋势 ;(3) 雷达风廓线上, 发现 大暴雨区存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典型垂直

2006年顺德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



2 期陈丽芳等 : 梅雨锋结构的数值模拟 倍, 每天均出现日雨量大于 100mm 的特大暴雨 这次过程中长江中下游梅雨锋自始至终稳定维持, 其上有多个低涡扰动活动, 二者分别与稳定的雨带和强降水中心对应, 与连续暴雨的形成和维持关系十分密切 该过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梅雨锋结构特征及其

<4D F736F F D203435C1F5CFA3E5E32D56D0CED0B1B0E5C7BFBBAFBDD3B4A5D0F5C4FDB3C1B5EDC9E8B1B82E646F63>

第 期 房建成等 动态定位的强跟踪卡尔曼滤波研究

张小玲等 : 对流天气预报中的环境场条件分析 643 的各种分析技术 在中尺度对流天气的预报中, 包括两个方面的分析和诊断 : 以识别天气型和对流系统为主的主观分析和以动力热力物理参数诊断为主的客观分析 20 世纪 70 年代, 在大量的强对流个例研究基础上,Miler(1972) 和 Crisp(

2016-1

中 日 信 息 化 的 比 较 与 合 作 一 中 日 信 息 化 的 规 模 比 较

·绪论

第 5 期 赵淑芳等 : 山东极端强降雨分钟雨量 Z-R 关系和风暴结构演变特征 807 大, 实际业务应用中难以把握 虽然短时强降水的形成机理和中小尺度特征有诸多研究, 但对于除台风外的小时极端强降水不仅研究较少, 而且也没有统一的雨量标准, 对强降雨分钟雨量变化特征的统计和研究工作就更少 高留喜

目 录 板 块 和 行 业 配 置 概 述... 1 板 块 配 置 : 创 业 板 中 小 板 比 重 增 加 大 势 不 变... 1 行 业 配 置 : 计 算 机 医 药 重 仓 超 配, 煤 炭 钢 铁 仓 位 最 低... 1 仓 位 - 时 间 变 化 规 律 : 等 高 线 图 分

温 故 知 新 柱 中 所 配 置 钢 筋 类 型 柱 平 法 表 示 的 含 义 及 其 钢 筋 工 程 量 计 算 中 应 注 意 的 问 题

( 五 ) 竖 向 规 划 图 和 相 关 说 明 ; ( 六 ) 法 律 法 规 规 章 规 定 的 其 他 内 容 第 八 条 建 设 用 地 规 模 在 旧 城 区 未 达 到 5000 平 方 米 在 新 城 区 未 达 到 平 方 米 的, 一 般 不 得 进 行 房 地 产

期 王 曼 等 两 组 辐 射 方 案 对 中 国 短 期 天 气 过 程 影 响 的 比 较 和 探 讨 -" # 9$%&#! 0 % 2# 3$ # :# '& $ '$ #! $ $% ; $ ## ##! # ; 00&$ %% & # ;#!(%2# %$ # :# #, 1! & #

导 数 和 微 分 的 概 念 导 数 的 几 何 意 义 和 物 理 意 义 函 数 的 可 导 性 与 连 续 性 之 间 的 关 系 平 面 曲 线 的 切 线 和 法 线 导 数 和 微 分 的 四 则 运 算 基 本 初 等 函 数 的 导 数 复 合 函 数 反 函 数 隐 函 数 以

一 开 放 性 的 政 策 与 法 规 二 两 岸 共 同 的 文 化 传 承 三 两 岸 高 校 各 自 具 有 专 业 优 势 远 见 杂 志 年 月 日


2016年南开大学MBA招生信息

Microsoft Word - 第7章 图表反转形态.doc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1384 气象第 43 卷 importantreasonwhyitslocalorganizationstructureboostsquickly.inregenerationstage,favorablether modynamicconditionandstratificationcharac

龚 亚 夫 在 重 新 思 考 基 础 教 育 英 语 教 学 的 理 念 一 文 中 援 引 的 观 点 认 为 当 跳 出 本 族 语 主 义 的 思 维 定 式 后 需 要 重 新 思 考 许 多 相 连 带 的 问 题 比 如 许 多 发 音 的 细 微 区 别 并 不 影 响 理 解 和

NCEP/NCAR [15] 17 ( hPa) u v 1 T h 8 q 12 ( :hpa) ω OLR Fig.1 Distributionofmulti-yearlymeang


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第 期 双月刊 年 月出版 3 9 S ^ 9 F = S ]( ^ >? 67 = D ^ E Y GH I 摘要!"#$%&' ()*+,-./* :; 1 < #D.E? FGAH!" BI7JK LM.NO F

黄 金 原 油 总 持 仓 增 长, 同 比 增 幅 分 别 为 4.2% 和 4.1% 而 铜 白 银 以 及 玉 米 则 出 现 减 持, 减 持 同 比 减 少 分 别 为 9.4%,9.4% 以 及 6.5% 大 豆, 豆 粕 结 束 连 续 4 周 总 持 仓 量 增 长, 出 现 小 幅

康 红等 : 一次弱弓形飑线后方入流特征的观测分析 177 对流区前低层辐散外流合并, 形成一条从飑线后部中层延伸到对流区前缘的持续性后方入流通道 ; 消散阶段, 后方入流中心下沉到地面附近, 与冷池外流共同增强, 与其前侧西南入流的局地辐合, 可能是触发对流单体后向新生并促使双带状回波出现的有利条

解 放 军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第8期 周晓敏等 2018 年 5 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1111 中旬则有较严重的 干 旱 发 展 下 旬 北 方 地 区 还 出 现 少 而黄淮 江淮 江南地区降水量偏多 全国范围内 2 次沙尘天气过程 整体表现为中 间 多 南 北 两 边 少 的 形 势 具 体 来 说 东北北部 华北东部 内

772 气象第 44 卷 NCEPFNLopearationalglobalanalysisdataandthetechnologyofmesoscaleanalysis,thesystemconfigu rationsoffourkindsofrainstormsarebuilt.(1)althe

1. 总 则 1.1 编 制 目 的 为 了 构 建 现 代 化 综 合 交 通 运 输 体 系, 推 进 苏 州 市 创 建 国 家 公 交 都 市, 结 合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和 综 合 交 通 规 划 的 修 编, 运 用 大 数 据 等 分 析 手 段, 对 2010 年 编 制 的


城镇化、城市发展的阶段性与交通规划

1 期程磊, 等 : 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同化和数值模拟 25 初始场的质量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雷达资料的引入能明显改进模式 6h 内的短时预报 [2 3], 张菊 [4 5] 芳就 TOVS 卫星资料同化分析 卫星云导风资料同化进行了分析研究, 得到卫星资料引入在湿度场 [6] 温度场 风场方面

35期(copy)(copy)

(, ),,,,,,,,,,,,,,,,,,,,,,, ( ~ ) ( ), :,,,,,,,,,, ( ),, ( ),,,,,,, :, ;, ( );, ;,,,..... ()..,. * :,,,,,,,,,,,,,,,,,,, (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攀钢钢钒 公告编号:



幻灯片 1

第 期 王 兴 涛 等 猪 流 行 性 乙 型 脑 炎 病 毒 种 猪 精 液 分 离 株 的 鉴 定 及 进 化 分 析 病 料 毒 株 及 细 胞 试 剂 引 物 设 计 提 取 及 基 因 克 隆 及 测 序

408 干旱气象 32 卷 利用逐日降水量 FY-2E 卫星红外通道资料及 NCEP/NCAR1 1 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 2012 年 1 月 13~15 日 (UTC) 南方发生的一次强降水过程中的热带水汽羽 [6], 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1 实况 2012 年 1 月 13~15 日我国南方出现


Transcription:

第 33 卷第 6 期 大气科学学报 Vol.33No.6 2010 年 12 月 TransactionsofAtmosphericSciences Dec.2010 马红, 郑翔飚, 胡勇, 等. 一次西南涡引发 MCC 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J]. 大气科学学报,2010,33(6):688 696. MaHong,ZhengXiang biao,huyong,etal.analysesonsatelitecloudimagesanddopplerradarechofeaturesofamccrainstormcausedbysouth westvortex[j].transatmossci,2010,33(6):688 696. 一次西南涡引发 MCC 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马红 1,2, 郑翔飚 2, 胡勇 2, 曾厅余 2 2, 郑洪 (1.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 云南昆明 650091;2. 云南省昭通市气象局, 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 自动站资料 卫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 对 2008 年 6 月 30 日至 7 月 1 日发生在滇东北和四川盆地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发现,850hPa 四川盆地南部西南涡引发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mesoscaleconvectivecomplex,mcc) 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700hPa 青藏高原东南侧西南涡引发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并入 MCC 后导致 MCC 迅速加强并向西移动 MCC 生成于对流层高层急流出口区左侧强辐散区和低层强辐合区 雷达回波上 人 字形回波 平行短带回波和逆风区的出现说明 MCC 内部存在多个 β 中尺度对流系统, 直接造成多个暴雨中心 MCC 成熟阶段表现出中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动力特征, 其前沿中层以下有强气流流入, 以上则有强气流流出 MCC 消散阶段从低层到高层都有强西南气流进入, 相应气流辐合减弱, 失去中尺度组织结构 关键词 : 西南涡 ; 暴雨 ;MCC; 雷达回波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7097(2010)06 0688 09 AnalysesonSateliteCloudImagesandDopplerRadarEchoFeatures ofamccrainstorm CausedbySouthwestVortex MAHong 1,2,ZHENGXiang biao 2,HUYong 2,ZENGTing yu 2,ZHENGHong 2 (1.DepartmentofAtmosphericSciences,Yunnan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2.ZhaotongMeteorologicalOficeofYunnanProvince,Zhaotong 657000,China) Abstract:Arainstorm occuredinthenortheastofyunnanprovinceandthesouthofsichuanbasin from June30toJuly1,2008isanalyzedbasedonroutineobservationdata,automaticstationdata,satel litecloudimagesanddopplerweatherradardata.theresultsshowthatthemesoscaleconvectivecom plex(mcc)causedbythesouthwestvortexat850hpainthesouthofsichuanbasinisasystemdirect lyinfluencingtherainstorm.mccisrapidlystrengthenedandmoveswestwardafterthecombiningwith themesoscaleconvectivecloudclustercausedbythesouthwestvortexat700hpainthesoutheastofti betanplateau.mccappearsinthedivergentregionontheleftofjetexitathighlevelandtheconver gentregionatlow level.theemergenceofspecialstructureecholike 人 character,paralelshort beltsechoandmid altituderadialconvergence(marc)inradarechopictureindicatethatthereare severalβmesoscaleconvectivesystemsinmcc,whichdirectlycausetheseveralheavyrainfalcenters. InmaturitystageofMCC,Radarechoesdemonstratethedynamiccharacteristicsoflow levelconver genceandhigh leveldivergence,withstronginflowbelowmiddlelevelandstrongoutflowabovemid dlelevel.indisipatedstageofmcc,thereisstrongsouthwestinflow from low leveltotoplevel,in suchawaythattheconvergenceisweakenedandthemesoscalestructuredisappears. Keywords:southwestvortex;rainstorm;mesoscaleconvectivecomplex(MCC);radarecho 收稿日期 :2009 09 07; 改回日期 :2010 02 20 基金项目 : 昭通市气象局课题 昭通强对流天气预警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研究 作者简介 : 马红 (1969 ), 女, 云南昭通人, 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中短期天气预报,mahong69@126.com.

第 6 期 马红, 等 : 一次西南涡引发 MCC 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689 0 引言 2008 年 6 月 30 日 20 时至 7 月 1 日 08 时, 云南东北部和四川盆地南部出现了大范围特大暴雨天气过程, 有 13 个站 12h 降雨量超过 50mm,4 个站降雨量超过 100mm, 其中镇雄县 (169mm) 和威信县 (142mm) 均突破历史极值 由于该次降水来势迅猛, 暴雨区范围大, 造成城市内涝, 道路交通中断, 并诱发多处山洪 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资料分析发现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是西南涡引发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me soscaleconvectivecomplex,mcc) 对于西南涡和 MCC 暴雨的研究, 我国气象工作者已经做了大量工 [1] 作 顾清源等的研究表明, 特大暴雨过程中西南低涡内存在着一个向西南倾斜的 深厚的 β 中尺度低涡, 具有低层辐合 高层辐散的暴雨典型垂直结 [2] 构 张秀年和段旭对低纬高原暴雨个例研究发现, 暴雨主要出现在西南涡西南象限的中尺度辐合 [3] 线 变形场和气旋之中 赵思雄和傅慎明的研究表明,500hPa 高空小槽以及 700 850hPa 低层鞍型流场均是西南低涡产生和维持的重要条件 周国兵 [4] 等对一次西南涡造成重庆特大暴雨天气的分析发现, 水汽的输送和辐合从低层到高层是沿着西南气流的方向向东倾斜, 落区的分布与中高层 500~ [5] 300hPa 的风场辐合相关性非常好 张腾飞等研究发现, 西南涡是一个具有斜压性的极其深厚的系统, 随高度前倾, 高层 500hPa 西南涡诱发了低层 700hPa 西南涡的产生, 强降水主要出现在西南涡的 [6] 西南方 高安宁等对两次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发现, 深厚西南低涡伴随着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 正涡度值达 200hPa 高度, 上升运动强烈 段旭和李 [7] 英对低纬高原地区一次 MCC 的研究发现,MCC 位于 500hPa 一个明显的中尺度辐合线上, 垂直速度中心强度比其他地区的 MCC 约大 1 倍 覃丹宇 [8] 等研究发现,MCC 发生在较弱的斜压环境里, 对流层低层有明显的天气系统如切变线 中尺度低涡 [9] 井宇等研究发现, 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显示东南低空急流配合对流层中高层中 α 尺度辐散带的生成和维持, 构成 MCC 的三维流场结构 陈永林 [10] 等研究发现, 一个独立完整的近地面 β 中尺度气 [11] 旋性环流构成了 MCC 的内核 井喜等对淮河流域一次 MCC 的分析发现, 来自北方的干侵入对 MCC 的生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低空急流耦合 天气尺度经向间接次级环流圈的形成, 为 MCC 的生成 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 张晰莹和王承 [12] 伟对高纬地区罕见 MCC 和非 MCC 强降水天气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分析 由于本次强降水过程局地性强, 本文旨在揭示 MCC 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 MCC 内部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空间结构特征, 为改进 MCC 暴雨预报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 1 天气形势 1.1 高空环流形势及西南涡的形成和发展 200hPa 高度场上 ( 图 1a),6 月 30 日 20 时青藏高压位置偏南, 中心在玉树一带, 青藏高压北侧为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MCC 生成区位于西风急流出口区左侧强辐散区, 强辐散中心散度达 14 10-5 s -1 温度场上有一冷舌从青藏高压内部伸到 MCC 生成区 500hPa 高度场上,6 月 30 日 08 时有一低槽位于川西高原东部,20 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 脊线位于 25 N 附近, 西脊点位于 113 E 附近 从 30 日 20 时高低空天气系统综合图 ( 图 1b) 上可以看到,500 hpa 低槽东移到四川盆地中部, 槽前正涡度平流所造成的低层减压诱发了 850hPa 西南涡的产生 30 日 20 时 700hPa 高度场上巴塘存在 3020 gpm 地形性西南低涡, 伴随 18 的冷中心, 表现为冷性涡 由于冷锋对地形性低涡的不断侵袭, 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导致西南涡快速启动,500 hpa 槽后强西北气流引导 700hPa 西南涡移出源地并向东南方向移动 700hPa 垂直速度场上 ( 图略 ) 滇中到滇东北存在 -20 10-3 hpa s -1 的上升速度中心, 该中心一直向上延伸到 400hPa 附近, 说明对流层中层存在强烈的上升运动 850hPa 温度场上云南中部到贵州北部有一暖舌, 重庆和威宁之间有一 1420gpm 西南涡生成, 伴随 23 的暖中心, 表现为暖性涡 MCC 生成于冷锋前异常暖区中, 出现在 850hPa 西南涡西侧 1.2 低空西南急流 6 月 30 日 08 时 700hPa 高度场上云南北部到重庆境内 (26~30 N) 有一支大于 12m s -1 的低空西南急流, 其中威宁出现了 14m s -1 的急流核, 地面图上冷锋位于四川盆地北部 从 30 日 20 时天气系统综合图 ( 图 1b) 分析, 随着冷锋南压到昭通北部,700hPa 西南急流南移到云南中部到贵州北部 (25~28 N), 威宁 14m s -1 的急流核维持, 贵阳西

大气科学学报 69 图1 2 年 6月 日 2 时天气图 第 卷 2 P高度场 实线 单位 m 温度场 虚线 单位 和风场 单位 m b P温度场 实线 单位 和风场 单位m 斜线阴影区为暴雨区 灰色底图为 FY 2C红外 卫星云图 F 1 T w 2 BST J 2 m m w m 2 P b m w m P b yb m FY 2 C m 南风由 时的 1 m 增加到 14m MCC 映了 MCC生成区的局地变化特征 从宜宾探空曲 生成 于 7 P低 空 西 南 急 流 左 前 侧 另 在 线 图略 可以判断过程发生前 6月 2 26日存在 P广西境内有一支 12m 的低空西南急流 逆温层 逆温层以下形成稳定的暖干盖 有利于暖湿 MCC生成于急流北侧偏南风最大值前端的强暖平 能量的积累 P和 P假相当位温 θ 之差 流区中 7 P低空急流来自孟加拉湾 P 小于 9 K指数小于 S Δθ θ θ 低空急流则来自南海 两支低空急流从不同的方向 指数大于 图 2 表现为稳定层结 不利于对流 把水汽源源不断向高纬度输送 为暴雨的发生提供 的发展 2日 随着冷空气的侵入 稳定的逆温层 了动力 热力和水汽条件 2 P青藏高压北侧副 被打破 θ随高度递减 29日 Δθ 62 增加到 1 热带西风急流和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 为大范围暴 K指数增加到 9 S指数减小到 2 形成 雨的发生 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1 1 4 1 位势稳定度 宜宾位于 MCC生成区北侧 宜宾探空资料反 条件不稳定层结 有利于深对流的发展 7月 1日 时以后 随着位势不稳定能量释放 不稳定层结 消失 6月 日 2时 宜宾风速随高度顺转 由低 图2 2 年 6月 2 日至 7月 1日 2 时宜宾 K指数 Δθ 单位 S指数 单位 和 θ θ CAPE 单位J k F 2 K x Δθ q m w S x θ θ θ CAPE J k m2 BST2 J 2 BST1J Y b

第 6期 马红 等一次西南涡引发 MCC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层的东北风转为高层的西北风 为暖平流特征 2 6 日对流有效位能 CAPE接近于 J k 2 7日开 始上升 29日达到峰值1 4 24J k 日降水 691 水已经开 始 出 现 强 降 水 区 位 于 宜 宾 南 部 和 昭 通 东部 7月 1日 时 MCC稳定少动 呈准静止状态 4J k CAPE的巨大变 出现后迅速降低到 9 单体 A南移进入 MCC 导致 MCC强度迅速增强 化表明前期有大量的能量积累 暴雨发生后 有效位 小于 2 的内部冷云区面积增加到 2 49 1 能充分释放 降水减弱消失 km2 小 于 2 的 红 外 温 度 冷 云 罩 面 积 增 加 到 2 卫星云图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演变 特征 4 1 km2 偏心率变为 71 长轴 76km 短 轴 6km 2内面积扩大了约 2倍 MCC强 中心仍旧滞留在昭通东部到四川盆地南部 时 从卫星云图分析发现 过程先后在川西高原和 单体 A完全并入 MCC 形成单体 C 强中心向西移 四川盆地南部出现两个较强对流云团 结合高空资 动 最冷云顶出现在 MCC的前沿 暴雨区也随之西 料分析可以判断 P西南涡诱发了四川盆地南 南移 其后部出现大面积层状云降水系统 MCC在 部对流云团的生成 该对流云团发展形成的中尺度 其南侧引发了一条外流边界 DD 表现为弧状积云 对流复合体 MCC 是 暴 雨 的 直 接 影 响 系 统 7 线 6时 MCC云体开始分散 结构变得松散 衰变 P西南涡诱发了川西高原对流云团的生成 该对 为涡旋云系 水平尺度达1km 以上 不再具有 流云 团 并 入 MCC后 导 致 MCC迅 速 加 强 并 向 西 MCC特征 原 MCC的外流边界 DD触发了新的对 移动 流单体 E 造成二次对流的发展 从地面附近到冷 FY 2C红外卫星云图上 图 6月 日 16时 外流边界顶的辐合导致了沿外流边界以及外流边界 在巴塘附近有一对流单体 A生成 19时对流单体 A 之上的垂直运动 它维持着该地区云的产生 16 9 加强并向东移出源地 同时在四川盆地南部有一对 时云罩解体 涡旋云系减弱混合在大尺度气流之中 流单体 B生成 2 时单体 A在向南移动的过程中 对流单体 E发展加强 形成新的风暴 这一风暴正 发展加强 单体 B稳定少动 强度加强 22时单体 在产生自己的外流边界 FF 之后单体 E不断发展 A快速南移 向单体 B靠近 单体 B迅速发展 外 加强并向南移动影响云南南部及以南地区 形为椭圆形 最冷云顶红外温度达 2 出现在 对流云团中心附近 小于 2 的内部冷云区面积 达到 1 1 k m2 小于 2 的红外温度冷云 2 罩面积达到 17 1 km 偏心率为 4 长 轴 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暴雨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 卫 46k m 短轴 k m 满足上述条件的持续时间约 星云图上造成这次暴雨的 MCC属于 α中尺度系 统 而多普勒雷达则探测到 MCC内部的各种 β中 为 7 符合 M x 1 定义的 MCC特征 此时降 尺度系统 更细致地反映 MCC的内核结构 图 2 年 6月 日 1 6时至 7月 1日 9时 FY 2C红外卫星云图 MCC演变特征 F FY 2C m m1 6 BST J 9 BST1J

692 大气科学学报第 33 卷 根据昭通自动站资料 ( 图 4), 强降水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 1 阶段为对流性降水阶段, 雨强较强, 持续时间较短, 出现在 6 月 30 日 21 时到 7 月 1 日 03 时, 有两个暴雨中心, 一个位于东北部 50km 附近, 其中镇雄林口自动站 6h 雨量达 126 5mm, 坪上达 97 4mm(21:00 03:00); 另一个暴雨中心位于西北部 60km 附近, 其中永善马楠自动站 5h 雨量达 81 7mm(22:00 03:00) 第 2 阶段为层状云降水阶段, 雨强较弱, 持续时间较长, 出现在 7 月 1 日 03 时到 15 时, 有一个暴雨中心位于西南部 50km 附近, 其中巧家东坪自动站 6h 雨量达 71 3 mm(02:00 08:00) 3.1 基本反射率因子特征利用昭通 CINRAD/CC 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 根据雷达回波特征并结合自动站降水资料, 将本次降水过程分为对流性降水和层状云降水两个阶段 1) 对流性降水阶段 从卫星云图 ( 图 3) 分析, 6 月 30 日 19 时四川盆地南部对流云团 B 已经开始出现, 受昭通雷达可探测范围限制,21 时后才有回 波反映 22 时对流云团 B 已发展为典型的 MCC, 雷达开始捕捉到 MCC 的西部前沿部分 基本反射率因子图 ( 图 5) 上,22 时可以看到在雷达东方有南北向回波出现, 西北方及北方有分散块状回波出现 7 月 1 日 00 时随着川西高原对流云团 A 南移进入 MCC, 两个回波带在北部汇合 01 时开始由于 MCC 强中心向西移动,MCC 内核位于雷达附近, 因而可以探测到成熟阶段 MCC 的内核结构 此时回波面积迅速扩大, 在雷达东北方出现长约 60km 的 人 字形回波带 ( 加框部分 ), 该回波带上分布了多处 50dBZ 以上的强回波点, 最强处达 58dBZ, 回波顶高为 16km, 大于 40dBZ 的回波高 8km 同时北方出现分散的强回波块 01:32 人 字形回波消失, 北方强回波块发展加强形成平行短带回波 ( 加框部分 ) 人 字形回波和平行短带回波分别造成了东北部和西北部暴雨中心 03:00( 图略 ) 以后强回波南移到测站南方, 回波以东西向短带回波为主 2) 层状云降水阶段 1 日 03 时以后对流回波开始演变为层状云降水回波, 回波分布较均匀, 强度减小, 降水进入第 2 阶段 05:01 出现圆环状零 图 4 2008 年 6 月 30 日 20 时至 7 月 1 日 08 时自动站逐时实况降水量 ( 单位 :mm) a. 林口 ;b 坪上.c. 马楠 ;d. 东坪 Fig.4 1 hrprecipitation(mm)observedatautomaticweatherstationsfrom20:00bst30juneto08:00bst1july2008 a.linkou;b.pingshang;c.manan;d.dongping

第 6期 马红 等一次西南涡引发 MCC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69 图 2 年 6月 日 2 2时至 7月 1日 时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 R 1 2为 2 4 仰角 其余为 4 仰角 单位 BZ 距 离圈每圈 k m 和径向速度 V 1为 仰角 其余为 4 仰角 单位m F T b y R 2 4 1 2BST 4 m BZ b w w j k m y V 1BST 4 m m D w m2 2 2BST J 1BST1J 度层亮带 位于 2 k m高度附近 大约持续 这种风场不连续的现象和冷锋的风场结构十分相 了1 1 4 1 从回波的演变特征看 整 体上回波具有自北向南移动的趋势 似 17 冷锋从西北方移近雷达 锋后为西北风 负 速度中心达 1m 锋前为西南风 从而形成风 2 径向速度特征 向切变 冷暖气流的交汇导致了对流的加强 此时 1 对流性降水阶段 径向速度图 图 上 6 月 日 22时 当 MCC从东北方进入测站时 雷达 在东北方 7 1 k m处正速度区内出现了逆风区 加框部分 逆风区位于 4km高度以上 对应基本 4m 的正负速度中 探测到东北方西南急流及 1 反射率因子上 人 字形回波 位置比 人 字形回波 心 表现为气旋性辐合流场 7月 1日 时西南急 偏东 逆风区与暴雨的关系 张沛源和陈荣林 1 进 流加强 正速度中心数值增加到 22m 明显大 行了深入的研究 认为逆风区反映了局部中尺度垂 于负速度中心数值 气旋性辐合流场加强 由于雷 直环流的形成 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 并将逆风区的 达东北方 2k m 附近有约 4 的山脉阻挡 无法探 出现作为暴雨发生的主要判据之一 测到低层的速度特征 但沿 46 径向的径向速度垂 1 2沿 7 径向 VCS上 图 6b 逆风区向上 直剖面图 VCS上 图 6 可以看出 7k m高度范 扩展到 6 1 2km高度范围内 逆风区西侧 12km以 围内 出 现 一 条 零 速 度 线 零 速 度 线 以 下 为 1 上存在风暴顶辐散 逆风区持续了 1后消失 m 以下的西南暖湿气流 以上为 2m 以 逆风区出现的位置地面出现了短时强降水 其中镇 下的偏东气流 说明 MCC前沿中层以下有强气流 7 mm 雄林 口 自 动 站 2 降 水 达 7 流入 中层以上则有的强气流流出 零速度线随高 2 坪上 2雨量达 7mm 2 度增加向正速度区倾斜 说明风随高度顺转 为暖平 图 4 人 字形回波带是 人 字形切变在雷达 流特征 这条零速度线可以看成是相对气流的汇合 回波上的反映 配合逆风区和风暴顶辐散的出现 直 线 表现出成熟阶段 MCC中低层辐合的特征 并导 接造成了短时强降水 抬高雷达仰角可以发现雷达 致其内部出现强烈的上升气流 正北方正速度区内 4km高度附近存在另一个较强 1时云团合并后正负速度区面积迅速扩大 西 逆风区 图略 和基本反射率因子上平行短带回波 南急流轴线穿过雷达站 出现了穿过雷达的 S 型 相对应 位置比平行短带回波偏东 沿 雷达径 零速度线及 牛眼 型结构 体现了强暖平流大范围 辐合风场特征 此时强降水出现在急流轴的左侧 上 2 7km 为 1m 以下的 向的 VCS 图 6 西南气流 7km以上为强偏北气流 距雷达 4 雷达西北方 6 km范围内 S 型零速度线北段 km处 1 k m 高度有 2m 的负速度中心 出现一个明显直角 零速度线为 NE SW 走向 靠 说明中层维持强西南暖湿输送 而高层冷空气已侵 近雷达一侧为正速度区 远离雷达一侧为负速度区 入 到雷达站附近 2k m以下有流向雷达的偏北气

大气科学学报 694 第 卷 图6 2 年 7月 1日沿不同径向的径向速度垂直剖面 VCS 单位m 沿 4 6 b 沿 7 沿 沿 2 9 6 T y R VCS m D w J y1 F 2 4 6 b 7 2 9 流 且西北方 k m 内零速度线北段呈现出反 S 因子首先在正北方 7km附近出现 强度最大达 6 型冷平流特征 图 加圈部分 说明冷锋已移到雷 BZ 对应回波顶高在 14km 以上 7月 1日 时 达站西北侧 云团合并后 4BZ以上强回波面积扩大 为东西向 2 层状云降水阶段 时 图 后冷锋加强南 带状分布 西北方和东北方分别有两个回波顶高大 m 以上的负速度区 移 西南气流加强 西南方 2 于 14km的中心 和两个暴雨中心对应 1时回波 面积扩大 S 型零速度线消失 暖平流结构破坏 且 顶高大于 14km 的区域集中在 人 字形回波出现 东北方出现中低层辐散 预示降水强度减弱 南下冷 的地方 层状云降水阶段回波分布均匀 最大反射 空气和加强的西南急流在雷达西南方交汇 在雷达西 率因子小于等于 4BZ 回波顶高降低到 1km以 南方 4 k m附近形成一条长约 k m的 β中尺度辐 下 对流性降水阶段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最大达 合线 强降水中心南移 这条辐合线结构稳定 持续 4k m 2 层状云降水阶段降低到 1k m 2以 时间较长 约为 1 和南部维持时间较长的降水相 下 由此可见各项指标大值区和暴雨中心相对应 对应 由于辐合线前强西南急流的暖湿输送 从而能 各项指标的大幅下降是对流性降水向层状云降水转 够维持辐合线的水汽供应 使其得以稳定发展并长时 化的标志 由于风暴距离雷达太近而不能完全扫描 间维持 沿 2 9 径向 几乎和辐合线垂直 VCS上 到风暴顶 造成雷达附近 ET和 VI L值偏低 图 6 可以看到辐合线位于 2 k m高度以下 辐合 4 2 垂直风廓线 VWP 线以下为偏北气流 以上为入流中心达 2 2m 的 垂直风廓线 VWP 代表雷达站附近 km 左 强西南急流 高层 k m 以上可以看到风暴顶辐散 右范围内风场的垂直分布情况 图 为 1间隔 可见层状云降水阶段仍然存在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 VWP产品 6月 日 21 7MCC从东部进入雷达 的动力特征 但从低层到高层均有强西南暖湿气流进 探测范围 其西部边缘距雷达 7km 左右 雷达 6 入 MCC 相对气流辐合减弱 失去中尺度组织结构 km范围内回波稀少 无法得到完整的垂直风廓线 降水强度减小 时以后正负速度中心数值减小 2 随着 MCC移近测站 雷达开始探测到完整的 入流急流减弱 降水趋于结束 垂直风廓线 其中 1k m以下无资料区为雷达运行 4 多普勒雷达二次产品分析 4 1 组合反射率 CR 回波顶高 ET 垂直累积 液态水含量 VI L 由图 7可以看出 对流性降水阶段最大反射率 模式探测不到的区域 此时平均风场从低层到高层 风向逐渐顺转 说明有深厚的暖平流维持 其中低层 2 1 24km 处有一强垂直风切变 切变层以下为 东南风 以上顺转为西南风 2km 以上继续顺转 为西北风 17km以上转为偏北风 中高层

第 6期 马红 等一次西南涡引发 MCC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69 图7 2 年 6月 日 2 2时至 7月 1日 时雷达组合反射率 CR 单位 BZ 回波顶高 ET 单位k m 和垂直累积液态 L 单位k m 2 产品的时间演变 水含量 VI F 7 T m y CR BZ ET k m y q VI L k m 2 D w m2 2 2BST J 1BST1J 图 2 年 6月 日 2 1时至 7月 1日 1 1时雷达垂直风廓线产品 VWP 单位m F T w VWP m D w m2 1 7BST J 1 1 6BST1J 2 km 高度范围内的西北风被西南风取代 在降水 加 强 阶 段 226 46高 层 17 6 64出 现 1 4 整 个 西 南 风 层 厚 度 加 大 4 1 2km高度范围内出现了 2m 以上的偏北 m 以上的强西南气流 7 4开始西南风层逐 风急流 说明高层有冷空气侵入 冷空气叠加在深厚 渐被西北风取代 且西北风层顶高不断降低 降水强 暖平流之上 加剧了暴雨区层结不稳定性 也说明对 度减弱 由此可见 西南急流的建立 维持和消失与 流层顶存在强辐散层 偏北风急流出现的时间和第 降水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一阶段强降水时间 22 有较好的对应

696 大气科学学报第 33 卷 关系 01:59 02:58 低层 2 1~3 7km 处出现了厚度达 1 6km 的大量 ND 字符 根据 VWP 产品算 [17] 法可以判断, 造成 ND 字符的原因是方差或对称性太大, 数据被舍弃 这说明风场中的小尺度扰动较为活跃, 且对流层低层的风场扰动比中高层强烈 04:56ND 字符消失, 原位于 2 1~2 4km 的强垂直风切变上升到 3 0~3 4km 处 切变层以下为东北风, 且风向随高度增加逆转, 说明有冷平流侵入到低层 切变层持续到 07:54 后消失 ND 字符和低层强垂直风切变出现的时间与强降水时段 (22:00 05:00) 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深厚的暖平流为暴雨区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水汽和热量输送, 低层强垂直风切变和高层强辐散层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 5 结论和讨论 1)850hPa 四川盆地南部西南涡和 700hPa 青藏高原东南缘西南涡的相互作用是 MCC 的主要诱发因素 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 低层强垂直风切变和高层强辐散为大范围暴雨的发生 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 深厚的暖平流为暴雨区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水汽和热量输送, 冷锋南移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2) 雷达回波显示出成熟阶段 MCC 内部中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动力特征, 其前沿中层以下有强气流进入系统, 中层以上则有强气流流出 消散阶段从低层到高层都有强西南气流进入 MCC, 相对气流辐合减弱, 失去中尺度组织结构 3) 人 字形回波是 人 字形切变在雷达回波上的反映, 配合多个逆风区的出现说明,MCC 内部可能存在多个 β 中尺度对流系统, 直接造成多个暴雨中心 降水加强阶段风场中的小尺度扰动较为活跃, 且对流层低层的风场扰动比中高层强烈 低层 β 中尺度辐合线是层状云降水稳定发展和长时间维持的原因 4)MCC 生成前本地有大量不稳定能量累积, CAPE 的变化反映了暴雨天气过程的演变, 对暴雨预报有指示意义 人 字形回波 平行短带回波和逆风区的出现时间和地面强降水时段相对应, 是降水加强的时间信号 组合反射率 回波顶高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等大值区与暴雨中心相对应, 各项指标的大幅下降是对流性降水向层状云降水转化的 标志 垂直风廓线显示出西南急流的建立和维持时间以及低层强垂直风切变出现的时间与强降水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对于暴雨临近预报有指导作用 卫星云图反映出 MCC 的演变特征, 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结合应用是 MCC 跟踪监测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 [1] 顾清源, 周春花, 青泉, 等.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J]. 气象,2008,37(4):39 47. [2] 张秀年, 段旭. 低纬高原西南涡暴雨分析 [J]. 高原气象,2005, 24(6):941 947. [3] 赵思雄, 傅慎明.2004 年 9 月川渝大暴雨期间西南低涡结构及其环境场的分析 [J]. 大气科学,2007,31(6):1058 1075. [4] 周国兵, 沈桐立, 韩余. 重庆 9 4 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J]. 气象科学,2006,26(5):572 577. [5] 张腾飞, 张杰, 马联翔. 一次西南涡影响云南强降水过程分析 [J]. 气象科学,2006,26(4):376 383. [6] 高安宁, 陈见, 李生艳, 等. 两次西南低涡造成广西暴雨差异的对比分析 [J]. 气象科学,2009,29(4):557 563. [7] 段旭, 李英. 低纬高原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个例研究 [J]. 大气科学,2001,25(5):676 682. [8] 覃丹宇, 江吉喜, 方宗义, 等.MCC 和一般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物理条件差异 [J]. 应用气象学报,2004,15(5):590 600. [9] 井宇, 井喜, 王瑞, 等. 黄河中游一次 MCC 致洪暴雨综合诊断分析 [J]. 气象,2008,34(3):56 62. [10] 陈永林, 杨引明, 曹晓岗, 等. 上海 0185 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强对流系统活动特征及其环流背景的分析研究 [J]. 应用气象学报,2007,18(1):29 34. [11] 井喜, 井宇, 李明娟, 等. 淮河流域一次 MCC 的环境流场及动力分析 [J]. 高原气象,2008,27(2):349 357. [12] 张晰莹, 王承伟. 高纬地区罕见的 MCC 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90 395. [13] 朱乾根, 周伟灿, 张海霞. 高低空急流耦合对长江中游强暴雨形成的机理研究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24(3): 308 313. [14] 沈桐立, 崔丽曼, 陈海山.2002 年 6 月 14 15 日暴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 [J]. 大气科学学报,2009,32(4):483 488. [15] MaddoxR A.Mesoscaleconvectivecomplex[J].BulAmer MeteorSoc,1980,61:1374 1387. [16] 许健民, 方宗义, 卢乃锰, 等. 卫星与雷达图象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1998:312 344. [17] 俞小鼎, 姚秀萍, 熊廷南, 等.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 [M]. 北京 : 气象出版社,2006:58 217. [18] 张沛源, 陈荣林. 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的暴雨判据研究 [J]. 应用气象学报,1995,6(3):372 376. ( 责任编辑 : 倪东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