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Similar documents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有關《印順法師年譜》的一些問題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_17_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indd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解深密經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16?????[?????~???Q??

第一章  緒論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Microsoft Word DRW A1\253???? \273<?????? ?????> ????.doc)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Microsoft Word - 中觀今論講義-07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參 性空學探源 p.60 ~ p.72: 我無法有 的真義 一 從阿含看, 我無法有 是釋尊說法的基本方式 二 命與身 我與世間 我與一切法, 都是以 有情為中心 說到一切 19 三 無常相續 的假名我, 是有 ; 在因果相續之外 加執的我, 則無 19 四 我我所見, 是自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二 1 龍樹史略 二八 2 龍樹對於佛法之特識 三一四 中論 之弘傳 三三 三七 1 中論 在印度之弘傳 三三 2 中論 在中國之弘傳 三四五 中論 之應用 三七 四〇正釋一標宗 四一 五九二一切皆空 六〇 一〇〇外人惡取空而責空 六一論主善取空以立空 七〇 1 安立二諦 七〇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17-72c-1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6-1-1極限的概念

佛法與 e 世代 聖嚴法師與張學友 侯文詠的對話 佛法與 e 世代 時間 : 二 年三月四日地點 : 臺北國父紀念館主持人 : 陳月卿 ( 華視企劃室經理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張學友 ( 歌手 ) 侯文詠 ( 作家 ) 陳月卿 : e 張學友 :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目 錄 CONTENTS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 二 ) 道德之意向 ( 慚愧心 ) 及三種增上中道的德行, 出發於善心而表現為合理的 有益自他的行為 又以合理的善行, 淨化內心, 使內心趨向於完善 無漏 所以論到德行, 應從內心與事行兩方面去分別 (<< 佛法概論 >>p.181) 佛說 : 慚愧心 自增上, 法增上, 世間增上 即是說 :

NAAC_FNEC.indd

: (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目次 壹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62 貳 談入世與佛學 / 參 大乘是佛說論 / 肆 平凡的一生 ( 略 ) II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pico說明書繁體new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引言 ( 釋厚觀 )

14: 6 不做清單上的事, 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 ; 我們不做, 是為了更深一層的原因 同樣, 也沒有人會因不受這些清單的捆綁, 就更能活出 豐盛的生命來 14: 15 8: : 17 在所有十誡中, 第十誡往往是最先遭破壞的一條 22: 37, 39 凡是使我們不能愛神與愛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第一篇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佛法是救世之光 1 pp 壹 總標 壹 佛法是什麼 一 佛法的兩大類 可分為教法 證法 現在就 佛法是什麼 說到我們所一定要信仰的 佛法有二大類 一是教法 教 這 由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一切經典 制度2 說明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Microsoft Word - 001印度佛教史:序

印順法師的中國佛學觀 摘要 : 印順法師對中國佛教有所批判, 批判的面向 目的與意義值得深入探討 印順法師長期遭受來自中國佛教圈的抨擊, 認為他站在印度佛學立場否定中國佛學 本文考察印順法師對於中國佛學的相關論點, 顯示其真正態度與觀點 他通過中印佛教歷史的脈絡, 觀照中國祖師消化經論義理及開展教學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第三章 人間喜劇 縴夫的 愛 202 召喚亡靈的行動 219 流氓無產者 與國債 239 小塊農地的金融化 251 現代社會靠無產階級過活 260 跋一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276 跋二向馬克思學習 281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貳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理 論 與 文 獻 檢 閱 1 首 都 經 濟 貿 易 大 學 學 報 (

Session 15-Col-1.pdf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求學 1925 Mount Holyoke Alpha Omega Alpha 4,000 走入麻醉科領域 Dr. Allen Whipple, : changingthefac

2 二 會計用語之修正 : 三 財務報表之修正 IFRS 1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Microsoft Word - 正見佛家空義 第二版本.doc

Buddhist studies monographs published in German, Austrian and Swiss series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heepwoh-cover

Microsoft Word - ChuShiJianZan2011TC ct-P001L01-R

( 叁 ) 薩婆多部立 虛空 與 虛空無為 (pp ) 唯有薩婆多部, 把空分為兩種 : 3 一 有為有漏的虛空 (p.126) 有為有漏的虛空, 即上來所說的眼見 ( 身觸 ) 的虛空 4 二 虛空無為 (pp ) 虛空無為, 此是不生滅法 如說 : 虛空但以無礙為性,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PROSPECT EXPLORATION 壹 前 言 第 9 卷 第 2 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軍人干政/ 軍人中立 提法的不當 221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Transcription:

論緣起與解脫 ---- 印順復歸釋尊本懷之探索提要 眾生不瞭解 緣起 的寂滅本相, 卻反為 緣起 的幻相所惑亂, 顛倒地以為世間是真實的 常住的 不變的 獨存的, 不是緣起的 這個反於緣起的執著就是 無明, 就是輪迴眾生生死的根本 修學佛法就是修學智慧 佛法的智慧就是 佛說緣起 佛教導聲聞等二乘人由 緣起 開展成 三法印, 印定實相的佛法 但是有誤以涅槃為終點而停滯不前遺忘眾生 ; 也有轉入 法實有 者, 沈溺在複雜的事相分析當中 菩薩行者由 緣起性 空摧破煩惱, 直入法性空寂, 直顯 性空 法門, 震動教界 但是, 也有誤以為一切皆實無的方廣道人, 陷入無因無果的黑暗境地 龍樹以 緣起 無我 空 刺透 生滅無常 與 無生涅槃 兩端, 以 緣起有,( 故 ) 自性空 自性空,( 故 ) 緣起有 為中道佛法正義, 貫通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依中道八不緣起, 引導修行人依 八不緣起正見 去除自性妄執, 復歸釋尊教示的本懷 就像生水慢慢以智慧火燒成開水, 前水不是後水, 後水卻不異前水 不常不斷也不一不異 世間是因緣合和而起的, 也就是緣起的 緣起的 無不是本性 空 的 但是隨著時間, 三法印 有了偏斜的發展 或重於 緣起無常 的 自性有 ; 或偏於 涅槃真常 的 如來藏, 印順以 緣起般若性空 巧妙地容攝, 找出符合 佛說 佛陀本懷 的純正修行方法 依此修道 行道, 是三乘共法中的精要, 也是大乘不共法的基礎 從而, 印順沒有獨尊 1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的值得我們尊重與學習! 關鍵詞 : 緣起 解脫 中道 無常 無我 性空 三法印 一實相印 緣起性空 中道緣起 2

目錄 論緣起與解脫 ---- 印順復歸釋尊本懷之探索... 1 壹 序言... 1 貳 緣起流轉與生死輪迴... 3 參 緣起還滅與解脫之道... 6 一 阿含從無我談緣起... 7 ( 一 ) 下手處... 8 ( 二 ) 次第... 9 ( 三 ) 緣起三法印漸次見道... 10 二 般若從性空談緣起... 12 ( 一 ) 下手處... 13 ( 二 ) 次第... 13 ( 三 ) 緣起空性直入見道... 13 肆 龍樹緣起中道共貫三乘... 16 一 下手處... 17 ( 一 ) 緣起... 18 ( 二 ) 緣起無我 緣起性空... 18 ( 三 ) 緣起 空 中道... 18 二 次第... 20 ( 一 ) 廣觀法空 攝觀無我... 20 ( 二 ) 依二諦教解脫次第... 21 三 中道緣起之見道... 22 伍 一切法性空 方便轉轉勝... 25 一 無境唯識... 26 1

二 真常唯心... 27 三 同屬般若 法空融攝... 28 陸 結論... 28 參考書目... 34 2

論緣起與解脫 ---- 印順復歸釋尊本懷之探 索 壹 序言 1 印順法師著作浩瀚, 常讓人以為法師是佛學的大學問家 大學者 或有人說印順法師著作中, 聞思部分談的很多, 但修慧及如何從與定心相應的般若慧頓入無漏慧, 談的較少 2 等 其實, 這是對印順與聞思修慧而言, 似乎都存在著些許的誤解 首先, 印順法師是個真正依循佛陀教法修行的實踐者, 並非單純的學術研究者 其研究, 無非是依據經論, 透過自己實際修行的實驗 3 體證, 然後再與經 論較量 比對, 這才能真正的得到法喜, 沈浸在佛法的光明之中, 並且向佛陀提出報告 4 印順認為 修學佛法就是修學智慧 5, 聞 思 修都是此佛法智慧進修的過程, 是前後相續, 彼此依成的 就修所成慧 止觀相 1 2 3 4 5 本稿於投稿後經審核老師詳細指正, 均一一修訂, 使本文結構更加完整, 圖示更能符合章節文義, 在此致上最大謝意 ; 修改之後, 若仍有所疏失及不夠明晰之處, 由筆者自行負責 本稿原為筆者 2010 年為嘉義地方法院同仁上課講義, 內容均得自於導師著作之啟發, 一路陪伴我坎坷精彩的檢察生涯 這一份心得, 筆者曾於 2004 攜至華雨精舍欲向導師面呈, 可惜導師已長住花蓮 也曾於夢中親稟所得, 導師慈容微笑, 迄今難忘, 特誌往事以為紀念 另感謝 105 年普考基礎訓練班 B 班學員為筆者校稿 ; 也感謝洪庭長嘉蘭 鄭博士雲鵬的細閱指正 見李元松, 經驗主義的現代禪, 現代禪出版,1990 年 12 月, 頁 28 29 見印順, 遊心法海六十年, 收 華雨集第五冊, 但所考所論, 一切 都經過自己的思考與體會, 覺得都是自己的一樣 這不就是法師自己試驗 認證 體會 證悟的明證 見印順, 平凡的一生, 頁 111, 五十三年( 五十九歲 ) 的初夏, 我移住嘉義的妙雲蘭若, 恢復了內修的生活, 但那是個人的自修 我沈浸於佛菩薩的正法光明中, 寫一些, 正如學生向老師背誦或覆講一樣 在這樣的生活中, 我沒有孤獨, 充滿了法喜 見印順, 教制教典與教學, 頁 177-178 1

應般若慧 無漏慧等, 在印順著作中關於闡述中觀 空 唯識 如來藏及大乘三系等 6, 無非就是重在此空慧實證與實際操作的內容 再者, 聞 思正確, 修慧才會正確, 才能入無漏慧 這是修習智慧必然的緣起理, 不能任意跳躍躐等 就如同在世間想要當醫師 法官, 就必須先入醫學院 法學院研究 攻讀醫學 法學等聞慧 ; 聞慧成就, 再到醫院法院實習訓練, 將所學實際操作 試驗 實習, 培養慈悲 忍耐 精進 服務布施之精神 ( 思慧 ); 最後於靜定中思惟 觀察前揭所學的正法 ( 修慧 ), 通過高等考試 口試合格, 頒發證書 ( 證慧 ), 這才能正式執業, 否則不成為密醫, 就一定是蒙古大夫 司法黃牛 世間如此出世間亦然 由聞得正見 嚴持戒律, 知緣起無我性空之正法, 遮眾惡 斷無義, 趨向涅槃道 ( 聞慧 ) 聞慧成就, 將所學用於身心等實際行動, 使自己能有正語 正業 正命, 引出圓滿的戒行, 長養慈悲心 ( 思慧 ) 這才能引生正定, 於正定中觀察所聞的正法 ( 緣起 三法印 空等 ), 依智不依識, 才能徹底掀翻自性實見, 正覺緣起實相, 擺脫見聞覺知的謬誤, 順入離言絕說的涅槃 龍樹說 信戒無基, 憶想取一空, 是為邪空 這可見, 正確的真空見, 要在深信因果, 淨持戒行等基礎上, 才能求得 7 印順個人的修行雖然在其著作中不被強調, 但是在著作中處處留有其修行驗證後的論述 如印順尋求印度佛教之研究, 就是為了尋找佛教般若 唯識的本源 ; 以及找出當時釋尊修證及教導的原貌 佛陀時代樸實的修行方式, 有多少為了適應時代 眾生而無法全然發揮佛道精神 ; 其後, 菩薩道之發揚, 6 7 參印順, 遊心法海六十年, 收 華雨集第五冊, 頁 13-14, 如屬於性空唯名論的, 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中觀論頌講記, 中觀今論, 性空學探源 屬於虛妄唯識論的, 有 攝大乘論講記, 唯識學探源, 解深密經 屬於真常唯心論的, 有 勝鬘經講記, 大乘起信論講記, 阿跋多羅楞伽寶經 見印順, 佛法是救世之光, 頁 91 2

回歸佛陀自利利他的真精神, 才能忠實復歸 佛陀的本懷 8 其理想的修行模式是依循釋迦 彌勒 即人成佛 的菩薩大行 9 實際行解上, 依循原始佛法的 佛說緣起, 直達初期大乘般若經的 一切法空 ; 並認同龍樹以 緣起義理 貫通佛法的 無我 與大乘般若的 性空 為修行要道 10 印順法師並依此 三乘共空 之法義融通大乘三系 11, 達到澄清佛法之目的, 為佛法開出一條康莊大道, 也為我們指出佛法修行的坦途 學人們能依循 三學 八正道 去淨化身心 覺證真理 利濟人群, 回歸到佛陀行思的本懷 這樣的精神與實踐就是真正的大乘菩薩行 本文嘗試分析印順法師研求釋尊本懷之思維與精神, 指出 緣起 為三乘共法之解脫鎖鑰, 闡明法師研求佛法之真實意趣 闡發其為我們指歸 佛陀本懷 的修行坦途, 跳脫宗派之束縛 ( 但絕不是否定各宗派之行解 ), 學無止境, 進而學以致用, 理論與實踐並行, 認清研究佛法 實踐佛陀行履的真正宗趣, 期能己達達人, 己利利人 貳 緣起流轉與生死輪迴 生死之原因與 緣起 之法理息息相關 反緣起 的觀念與行為, 就是眾生輪轉生死的原因 認清 緣起 實踐 緣起 就成了解開生死迷團之鎖鑰 人類從來不曾體見 諸法從 緣起, 因而沈浸在 有自性 自性有 8 9 10 11 參印順, 中國佛教的由興到衰及其未來的展望, 華雨集第五冊, 正聞, 頁 162, 有人說我主張這個 打倒那個, 實際上我只關心什麼思想才是真正佛的本懷 見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 ( 大正一四 四一八下 ), 彌勒 Maitreya 雖復出家, 不修禪定, 不斷煩惱 像彌勒菩薩的這樣不修禪定, 不斷煩惱, 何以能成佛呢? 而釋迦牟尼佛卻說, 唯有他才能當來成佛 因為行菩薩道的人, 多重於利他, 是於利他中去完成自利的 見印順, 中觀今論, 頁 24, 中論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 確認緣起 空 中道為佛教的根本深義, 抉發阿含的緣起深義, 將佛法的正見, 確樹於緣起中道的磐石 見印順, 成佛之道偈頌, 心外法非有, 心識理非無, 達無境唯識, 能入於真實 佛說法空性, 以為如來藏 真如無差別, 勿濫外道見 3

的普遍成見 ( 邪見 ) 中, 成為一切錯誤與糊塗的心理因素 佛就是發現 緣起的原理, 才徹底離去這種顛倒妄見, 達到大覺大悟 12 印順曾自謂為 在冰雪大地撒種之愚癡漢 13 這 冰雪大地 指的就是眾生普遍的顛倒錯見妄執 ( 邪見 ), 而成為生死輪迴的原因 ; 灑的種 就是滅苦解脫之道 佛說緣起 就是個 種, 指出能認清 緣起, 讓我們擺脫生死苦海之唯一要道 古仙人道 八正中道 修行的目的, 在於斷除煩惱 解脫生死 所以首先要辨明眾生生死輪迴的原因究竟是甚麼, 如此修行才有正確的目標, 也才會有如實的果效 生死的原因, 在佛教經論中說法似乎不一, 但實質內涵實屬相同, 茲分別論述如下 : 甲說 : 無明 生死的根本, 依據十二支緣起論是 無明 無明, 就是對於緣起的道理不能如實了達而起錯誤的認識 蔽障於實事真理的無明, 就是生死根本, 煩惱的元首 如 七十空性論 說 因緣所生法, 分別為真實, 佛說是無明, 彼生十二支 14 執著因緣法為實有性, 就是 無明 無明 是 反緣起 的無知與錯知 從他的無知 不知來說, 是不知善惡, 不知因果, 不知業報, 不知凡聖, 不知事理 從他的錯知錯見來說, 便是 : 無常計常, 無樂計樂, 不淨計淨, 非我計我 不是對於真實事理的疑惑, 就是對於真實事理的倒見 15, 而成為眾生自性見的妄執, 生死的根本 由於這自性的執著 自我實在感的發展, 引生一切煩惱, 由煩惱而造業, 故有生死流轉 乙說 : 薩迦耶見 入中論 說 慧見煩惱諸過患, 皆從薩迦耶見生 16, 12 13 14 15 16 見印順, 佛法是救世之光, 頁 308 見印順, 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動向讀後, 華雨集第五冊, 頁 104 105 見龍樹, 七十空性論, 法尊譯 見印順, 成佛之道( 增注本 ), 正聞, 頁 159 見月稱, 入中論, 法尊譯, 新文豐,2001 年 7 月, 頁 231 4

即以薩迦耶見 身見 我見為生死根本 17 個別的執身為自我的執見( 阿特曼 Ātman), 眾生在自我補特伽羅上生起的實在執見, 或稱靈魂, 是外道主張為輪迴主體的 神我, 但這還是 無明 的內容之一 無知中最根本的, 即為不能理解緣起 不能從緣起見到緣起事物的無常性 無我性 寂滅性 因為不知無我, 而生起我見 我所見 我見 即為無明迷蒙有情自體的特徵 18, 自私自利的根源, 成為有情流轉生死的苦因 丙說 : 無明與愛 雜阿含經 第 266 經說 : 於無始生死, 無明所蓋, 愛結所繫, 長夜輪迴, 不知苦之本際 19 生死即由此二的和合而成 所以每說 : 無明為父, 貪愛為母 20 這二者以 無明 為前際生死根本, 愛 為後際生死根本 21 ; 十二緣起中 無明 支即是 發業無明 ; 愛支則是 潤生無明 發業無明, 有時也稱迷理無明 根本無明 潤生無明, 有時候稱為迷事無明或枝末無明 22 愛 取 固然是流轉的主因, 但生死的根本卻在為自性見所惑的 無明 這好像蒸汽能轉動機輪, 而它之所以有這推動的力量, 還依賴著煤炭的蒸發 23 丁說 : 識, 十支緣起中的 識支 經論中又說 識 為生死根本, 如於觀察緣起時, 十支緣起說 齊識退還 此識, 指自體 五蘊的執取識 24 這 執取識 是與無明相應, 與我見 薩迦耶見相應的 如廣百論說 : 識為諸有種, 境是識所行, 見境無我時, 諸有種皆滅 識以境為所行境界, 於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見印順, 佛法概論, 正聞,2003 年 4 月, 頁 80 見印順, 佛法概論, 頁 21 觀音義疏 卷 2(T34,930c14-15) 無明為父, 貪愛為母 ; 六根男, 六塵女, 識為媒嫁, 生出無量煩惱之子孫 見印順, 佛法概論, 頁 80 見玄奘譯 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 20: 稽留有情久住生死, 或令流轉於生死中, 從有頂天至無間獄 由彼相續, 於六瘡門,... 無明漏及有愛漏 二際緣起之根本故, 謂無明是前際緣起根本, 有愛是後際緣起根本 見智諭, 中論講記,607 頁 見印順, 唯識學探源, 正聞,2003 年 4 月, 頁 22 見印順, 中觀今論, 頁 240 5

境而執為實有自性, 此執取識, 即為生死根本 如於境而不起我見 自性見, 境的實有性滅, 執取識隨之而滅生死即得解脫 25 此 識 非離無明而別有, 是與無明或薩迦耶見相應的 26 但是, 千萬不可將此 識 看為實在, 而成為輪迴主體云云, 如嗏啼比丘受佛的呵斥 27, 原因就在此 小結 : 自性見為生死根本 自性見 與 緣起理 是徹底相反而不相容的見地 眾生違反緣起, 迷於自性實有, 不能正見緣起實相, 所以常在生死大海 無明 薩迦耶見 識等之根本, 也都是眾生無始以來 反緣起 的 自性見 自性執 自性見 就是眾生的生死根本 這根本在三乘也是共通的, 不管修什麼宗 什麼行, 不能擊破生死根本的自性見, 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28 眾生流轉生死, 就是 反緣起, 不能徹悟緣起無自性的實相, 不能 正見緣起 有自性見障蔽了無自性見的智慧, 執有實在的 我 法 的 自性 所以見色聞聲時, 總以為色 聲的本質就是這樣的, 確實是這樣的, 自己是這樣的 由於這一根本的自性執見, 即為生死根本 29 參 緣起還滅與解脫之道 有婆羅門問佛說什麼法? 佛說 我說緣起 我論因 說因 30 緣起 就是佛陀不共世間之正見 能正確把握 緣起, 才有破除自性見得解脫的可能 佛說緣起之目的, 就是要破除眾生迷惘生死的自性執見, 教導眾生自己得解脫 釋迦佛本於自己的自覺實證, 為我們開示世間真相, 一切是緣起的, 緣起是相待的 相對的 非創造的 ; 一切事物, 尤其是自我身心無非是因緣假合, 非常恆 不變異 是因緣生滅, 本質即是無生的 25 26 27 28 29 30 見印順, 中觀今論, 頁 240 見印順, 中觀今論, 頁 240-241 見 中阿含嗏啼經 見印順, 中觀論頌講記, 正聞,2003 年 4 月, 頁 27 見印順, 般若經講記, 正聞,2003 年 4 月, 頁 5 見 雜阿含 53 經, 婆羅門白世尊曰: 沙門瞿曇! 何論 何說? 佛告婆羅門: 我論因 說因 6

實踐體會 緣起正觀 的修習, 從來有兩大類, 一者, 依據阿含經等, 要先於緣起因果, 生死還滅的道理, 有了深刻的信解, 然後從 緣起相有 而觀察到 緣起性空 31, 如經中說 : 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 二者, 大乘般若經以本性空為門, 發心即觀八不, 直觀諸法本不生 32 上述兩類修行者間存有極大的差距 中國佛法崇仰大乘, 以大乘為主, 如禪宗有先悟本來的主張 33, 但一般人每每無從下手, 以為聞思不是重點, 幻想直接由 定 直觀悟入無漏慧, 就可以直接見性成佛, 終致談玄說妙總是不能契悟妙諦, 終究摸不著修證竅門 又有些佛教的修行者無法瞭解佛意, 使佛法有了畸形發展 如, 佛法部派時代的學者, 不能依 無我 明了 性空, 卻聽說 我無 而轉執 法是實有 ; 大乘行人中又有悟解空義之方廣道人 ; 也有以 緣起相有 假名有 為不了義, 而轉執著 緣起自相有 ; 或以 緣起性空 畢竟空 為不了義, 而轉執著 涅槃自性實有 這種畸形發展, 終於與佛陀本意逐漸脫節 能經由多聞 思惟 佛說緣起 之深意, 善修慈悲與戒定, 再正觀 緣起無我 緣起性空, 這才能契入修道的正途 一 阿含從無我談緣起 緣起無常 故 緣起無我, 無常即是苦, 苦故無我無我所 緣起無常 無我 是佛法的常道, 也是佛陀唯一的希有教法 34 眾生無明為本的妄執, 主要是無常執常, 無我執我, 不淨執淨, 無樂執樂 佛法慧學即是緣起三法印的契悟 法性本自空寂, 只因為一切法是緣起的, 所以說 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 依空相應緣起, 觀無常 無我而趣入涅槃, 成了釋尊立教的心要 35 31 32 33 34 35 這不就是印順指出 修慧 的實際操作, 止觀如何相應, 觀的對象所緣等, 詳細可另參閱 成佛之道 ( 增注本 ) 第五章, 頁 367-368 見印順, 中觀今論, 頁 237 見印順, 中觀今論, 頁 237 參印順, 佛法概論, 頁 161 見印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正聞,2003 年 1 月, 頁 241 7

在 定 中觀自我身心以及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的, 是依因待緣而起的 這樣的 緣起 緣生 以智慧力觀察簡擇可以發現 ; 緣起的 生 是無有常的, 是變化的, 所以 生 了, 馬上就 滅 了 正因為 因緣 緣起, 所以 生 也是一個變化, 一個緣起的 生, 一生起後, 馬上就發生變化, 所以說原來的 生 已即 滅 ; 為何 生已即滅, 因為 緣起, 所以 生 是無自性 無自體的 生 ; 滅 也是無自性 無自體的 滅 由 無常 就可以直接觀察到自性寂滅, 以 生 滅故, 寂滅為樂 當然, 這樣的 無自性 無自體 的生滅, 就是 無我 空寂 自性了不可得 的, 但緣起幻像卻又能生滅滅生 生生滅滅不已 緣起 的一切法必定隱含有三種深意, 即 1. 諸行無常, 無常性, 求 常 的自性不可得 2. 諸法無我, 無我性, 求 我 的自性不可得 3. 涅槃寂靜, 無生性, 求 生 的自性不可得 從一切世間有為法以及自我身心中, 深刻觀察 一切從緣起, 即能 1. 如實體證到前後相續 念念生滅的無常性, 求其 常 性而不可得;2. 眾緣和合 相互因待的無我性, 求其 我 之本性 本質不可得 ;3. 又能了達一切當體自性虛妄不起的空寂性, 求其實在的 生 性也不可得 36 從 緣起 事相的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才能徹底悟入三法印, 才能證得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的清淨解脫涅槃 從 緣起相有, 達到 緣起自性不可得, 從自性不可得中, 悟入緣起一切法性空 37 ( 一 ) 下手處 聲聞行者依戒 定 慧三學與八正中道, 由信 進 念 定 慧輾轉進學 循聞法持戒 靜定如理思惟 法隨法行而悟道 證果 釋尊扼其關要, 教導修行人 近取諸身, 直截從有情身心 蘊 處 界 的緣起無常, 無我次第下手 剷除真 常 一的實在自性見, 除卻補特伽羅我執, 使薩迦耶我 36 37 參印順, 學佛三要, 頁 177; 中觀今論, 頁 60-63 參印順, 中觀論頌講記, 頁 437 8

執無所依托 ( 附麗 附著 ) 如不見有實質固定不變的 我, 也就沒有 我所法, 正見一切諸法的本來空寂性了 達到見法悟道, 親見實相, 得淨法眼 如阿說示比丘對舍利弗所說的 諸法因緣生, 是法說因緣, 是法因緣盡, 大師如是說 38, 這是修行上重要的一關 ( 二 ) 次第 緣起無我的修行, 是由戒 定 慧三學之輾轉增上漸次修學, 而達到頓破見惑, 再從不斷的修習中, 一分一分斷除愛見煩惱的修惑 39 天台智者大師在四教義中有形容此一過程為 見惑頓斷如破石, 思惑漸斷如藕絲 40 緣起 ( 相有 ) 無常 ( 苦 ) 無我 涅槃 ( 性空 ) 一切法是緣起而有的, 是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所以, 一切法是生滅變化不定的, 是變異的, 是 無常 恆的 無常變異法所以終究是 苦 的 既然無法自主 主控, 無法要這樣就這樣, 要那樣就那樣, 所以是不自主的, 就是 無我 一切的差別與動亂現象, 當下就是平等的 和諧的 寧靜的, 達到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終歸於滅, 終歸於空 無自性的緣起生滅, 就是緣起的生滅自性了不可得, 這就是 寂靜涅槃 我們要體證緣起, 離去自性見, 須從這三方面去理解 41 1. 無常觀, 世間是生生滅滅又前後相續的, 沒有 不變性 的東西, 都是無常變化的, 也就是 諸行無常 2. 無我觀, 世間的存在是彼此和合相互因待的, 沒有 獨存性 的東西, 也就是 諸法無我 3. 涅槃寂靜觀 : 世間沒有 實有性 的東西, 常人總以為世間事物有他的實在性, 這是一種 錯覺 邪見, 認真的推求起來, 實在性是不可得的, 也即是無自性空 寂靜涅槃 38 39 40 41 參印順, 唯識學探源, 頁 11 見印順, 成佛之道( 增注本 ), 頁 232 見 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 第 57 冊 No.980; 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 (10 卷 ) 清性權記 第 6 卷 見印順, 般若經講記, 頁 160 9

( 三 ) 緣起三法印漸次見道 修行人於聞 思 修的過程中, 漸次由多聞緣起 三法印等正法, 具足正見, 成就信根 ( 聞慧 ) 其次, 思惟抉擇法義, 簡擇正理 ( 思慧 ) 再進一步, 於定心成就後, 於定中觀察抉擇 緣起 無常 苦 空 無我 等, 即成修慧 最後, 依無常 無我 空等勝義諦理, 趨向無我智慧, 而非依識 42 即於定中依著 緣起理 觀察 生滅相, 可發現一切生滅變化 無有常 ; 無常 故不一 變化 非創造 無實質, 即無有 真常一 的 自我 神我 ; 無我 故生滅相無本性, 不是實在生 自性生, 是無自性的表象生滅, 沒有本體的自性生滅, 緣生 即是 無生( 無自性生 ), 個中沒有 生 的實在自性 一切無生, 本性空寂, 故自性涅槃 圖示如下 42 參印順, 學佛三要, 頁 182 至 188 這也是印順明白指出 聞思修證 完整修學的歷成, 一點都沒有藏私, 也沒有只重聞思不論修證的 10

生滅 無常 ( 性 ) 緣起 不生滅 無我 ( 性 ) ( 無生性 ) 涅槃 依據阿含經三法印的次第悟入, 是聲聞弟子證入解脫的常道 雜阿含經 270 經中說 無常想者, 能建立無我想 聖弟子住無我想, 心離我慢, 順得涅槃, 這是依三法印而漸次悟入涅槃的明證, 也是聲聞弟子修行的常道 依循緣起觀察身心而證入無常 無我, 順入涅槃得道解脫, 這是 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的 雜阿含經 143 經中說 佛常這樣的問比丘們 : 五蘊等是無常否? 答 : 是無常 無常的是苦否? 答 : 是苦 若是無常苦變易法, 是我我所否? 答 : 非我我所 佛即告訴他說 : 比丘! 所以這樣的觀察無常 無我, 即得解脫 11

由 緣起相 的無常 無我, 透到 緣起性 的涅槃空寂 從緣起三法印, 了知眾生因妄執常 我而生死, 能夠了解五蘊性無常 苦 無我, 離常 我的執見, 則因無常生滅而厭 離欲, 便可以達到涅槃寂滅了 雜阿含 262 經即說 一切諸行空寂, 不可得, 愛盡, 離欲, 涅槃 43 二 般若從性空談緣起 緣起無我, 引起了部分修行者轉執 法有 的迷思 ; 相對地, 就有認同 我空法空 的一群修道者 初期大乘 一切法空 的學派逐漸成型 直從 緣起 法性 是 了不可得 的 是無的 是空的下手 菩薩證悟 空 的真理, 即於此空性中融攝貫串了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的三法印 般若經的深義, 專從 緣起 ( 自 ) 性無 緣起 ( 自 ) 性空 的空性 真如下手, 並發揚之 但 空性 與 緣起 是不二的 如般若經廣說十八空, 空 的理由, 是非常非滅的, 就是本性空 ; 非常非滅 也就是 緣起, 如 小品般若經, 舉如焰燒炷的譬喻, 而說緣起非常非滅與空性無二 44, 而說緣起甚深, 正見 緣起, 才能真見 性空 一切法無自性, 無自性故空 ( 法空 ), 要趣入空, 仍須就人 ( 我 ) 法, 從這三方面去理解 :1. 世間沒有 不變性, 都是無常變化的, 前後相續而不斷 從否定不變性說, 即是空 2. 世間沒有 獨存性,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假合, 都是沒有獨存性的 從否定獨存性說, 也即是空 3. 世間沒有 實有性, 一切無不變性 獨存性, 所以就無實在性, 實在性不可得, 也即是空 不變性 獨存性 實在性不可得, 即自性不可得 自性空 空, 不離開因果事物而有空, 即事物的無常變化, 無我不實, 當體自性寂滅 45, 空 43 44 45 見印順, 性空學探源, 頁 41 42 見印順, 契理之人間佛教, 收 華雨集第四冊, 頁 39 見印順, 般若經講記, 頁 160 12

( 一 ) 下手處 初期大乘菩薩不如原始佛教聲聞行者以漸進方式體見空性, 以一 空 字, 就把三法印統攝起來 空, 是真理中最高的真理, 最究竟的真理 46 大利根人修習上士道, 直解緣起法相的畢竟空性, 即入 緣起性 無, 從 空 無相 無作 ( 無願 ) 的三解脫門, 一刀直入畢竟空, 證得涅槃 47 ( 二 ) 次第 緣起 ( 無生 ) 八不 ( 自性 ) 空 涅槃 ( 但不停滯 ) 圓滿菩提大乘菩薩廣修福智資糧, 不急於求證涅槃, 菩薩觀慧直接從 諸法不生不滅 下手, 以本性空為門, 下手即觀 八不, 先廣觀一切法空 ; 然後, 再集中收攝觀 無我 無我所, 以法空性的勝義觀慧, 不斷修習轉進, 最後證入諸法空性的真勝義諦 48 無著比喻這一修證過程如金剛杵, 前後寬中間狹 49 以般若通達真理, 能真知諸法真理的, 如即空的無常 無我 涅槃寂靜 但, 菩薩不停滯於涅槃, 仍勇敢進修菩薩道, 莊嚴佛土, 廣化眾生, 圓滿菩薩大道 ( 三 ) 緣起空性直入見道 大乘菩薩行者先廣觀一切法空, 如六入處 五蘊 六界 因緣 去來 染染者 有為法三相 本住 本際 等, 再集中收攝觀 我無, 擊破 自性見 的根據地 若一切法的法性尚且是空, 六入處 五蘊 六界等生滅法當 46 47 48 49 見印順, 般若經講記, 頁 159 見印順, 中觀論頌講記, 頁 449 參印順, 中觀今論, 頁 252, 依中觀論義, 不但廣泛的從相續和合中現觀一切法空, 更應勝解一切法空而反觀自我 ( 不但是內心 ), 觀無我無我所 如 中論 說: 若無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滅我我所故, 名得無我智 見無著, 金剛經論 如金剛杵的 初後闊, 中則狹 13

皆是空 ( 如 般若心經 照見五蘊皆空 50, 即是照見五蘊等法自性皆空 ), 那麼依此而建立的 我 人 等補特伽羅我見 薩迦耶見等, 當然也是虛妄的執著 ( 諸法性尚空, 何況於彼我 51 ), 如 金剛經 說 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其實性不可得, 破迷啟悟, 本自無生, 還自本來, 一切即是本性空寂現證般若智慧 其修證過程圖示如下 50 51 見印順, 般若經講記, 頁 177 有的譯本, 譯 照見五蘊皆空 為 照見五蘊等自性皆空 見印順, 成佛之道( 增注本 ), 頁 358 14

生滅 直從緣 起性 不 生不滅 下手 無生滅 ( 無生性 ) 空 般若 初期大乘 學人修學般若須由聞思下手, 多聞熏習, 累積資糧 先對於一切是世俗假名有, 自性不可得, 深細抉擇, 而得空有無礙的堅固正見 有無自性的正見, 卻不壞世俗緣起有的一切, 這就是聞 思慧的學習 如修定成就, 就可以依此不礙假有空性正見修觀, 入於修慧 觀察 階段 由 有分別影像 觀察久了, 就以無性空為所緣而修 安住 定, 名為 無分別影像 如安住了, 再修觀察 ; 這樣的止觀雜修, 都是以無性空為所緣的 觀心純熟時, 安住 明顯 澄淨, 15

如淨虛空的離一切雲翳一樣 那時, 一切法趣空, 修觀將成就時, 應緩功力, 等到由觀力而重發輕安, 才名修觀成就 以後, 就 止觀互相應, 名為止觀雙運 以無分別觀慧, 能起無分別住心 ; 無分別住心, 能起無分別觀慧 止觀均等, 觀力深徹 ; 末了, 空相也脫落不現, 就 善入於 無生的 寂滅 法性 到此, 般若 無分別智現前 52 此即是大智度論所說 般若將入畢竟空, 絕諸戲論 ; 方便將出畢竟空, 嚴土熟生 53 大乘行者直從與涅槃相當的深奧義入手, 般若經 是 初期大乘 的重要經典, 充分表達了這一意趣 佛法 與 大乘佛法 的所重不同, 依此而可以明了出來 54 這即是無著菩薩金剛杵的喻說, 由廣觀一切法的漸修到集中頓悟 空 無生, 但不證入涅槃之實際, 進而圓修 圓滿菩提道的菩薩大行, 方便將出畢竟空, 嚴土熟生, 就 能成辦一切佛事 般若如王, 總其成, 方便如大臣能辦理國事 55, 莊嚴佛土, 成熟眾生 肆 龍樹緣起中道共貫三乘 龍樹見到部派佛法轉執 法有 ; 般若甚深一切法空的教說又衍生弊病, 所以起來造論, 使復歸佛陀本懷, 立本 般若 真義, 闡明阿含 緣起 之深意 ; 貫通 般若性空 與 阿含緣起, 說 緣起無自性故空, 又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56, 圓見空義 其 迴諍論 中說 佛說空緣起, 中道為一義 ; 敬禮佛世尊, 無比最勝說 57 ; 中論 也說: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52 53 54 55 56 57 見印順, 成佛之道( 增注本 ), 頁 367-368 這就是 修慧 見般若的實際過程, 論者自有所見 所得, 否則不能詳細描述至此 參印順, 般若經講記, 頁 8 見印順, 印度佛教思想史, 頁 93 見印順, 寶積經講記, 頁 85 見龍樹, 中論 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見印順, 中觀今論, 引言 16

58 龍樹以 佛法 的 中道 緣起, 貫通 大乘佛法 的 性空 唯 ( 假 ) 名 59, 中觀者成功引領學佛者復歸於釋尊的本義 又以 緣起 中道 融通三法印 三解脫門與大乘一實相空慧, 是真解佛意者 緣起 無我 性空 不僅貫通阿含經與般若經 ; 也貫通了佛法 三法印 與大乘 一實相印 兩者間或有下手方便 次第的不同, 但是從 緣起理 去觀察體會 無我 性空 才不會誤入歧途, 才能正確地悟解 緣起 無我 空 從否定的方面看三法印 無 常 無 我 無 生 泯相證性, 即是顯示空義的 1. 不變性 ( 常性 ) 不可得 ;2. 獨存性 ( 我性 ) 不可得 ; 3. 實在性 ( 生性 ) 不可得 三自性 不可得, 不可得 即是空 空, 不離開因果事物而有空, 即事物的無常變化, 無我不實達到自性寂滅 就能以 空 一實相印貫通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的三法印 60 一 下手處 多聞能知法, 多聞能離罪, 多聞捨無義, 多聞得涅槃 61, 由聞才能了知世間正法, 也才能知出世間的四諦 緣起 空, 信心堅定 ( 聞慧 ); 再藉由思惟如上正法, 如法實踐, 嚴持戒律, 身語正行, 長養悲心 ( 思慧 ); 持戒心安, 引發正定, 依定心觀察正理 ( 四諦 緣起 空 ), 止觀相應, 才能見緣起 斷煩惱 得涅槃 ( 修慧 ) 所以, 修慧所觀察的是 智, 就是緣起 無常 無我 空等正理 印順其實時時提醒修行人, 修慧是要由聞思 八正道 三學, 彼此相關因待 前後序列必然地輾轉依成的 62 定 中觀察的內容如下: 58 59 60 61 62 見龍樹, 中論 卷 4( 大正三 0 三三中 ) 見印順, 印度佛教思想史, 序頁 5 見印順, 般若經講記, 頁 160 161 見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第 42 卷 CBETA 漢文大藏經 T27n1545_042 見印順, 學佛三要, 頁 189 至 191 17

( 一 ) 緣起 依龍樹論, 以 緣起 刺透阿含 無我 與般若 性空 之兩端, 從生死輪迴的緣起因果中去了解 性空 由 即空的緣起 中去觀察 即緣起的空, 決非離開 緣起 而能悟解 無生 對於 緣起 有深刻的掌握與了解, 才能正確悟解空性 63, 進而以 緣起 貫通 我空 與 法空 圓滿空正見 ( 二 ) 緣起無我 緣起性空 無我 與 性空 其實是一, 只有量上的差別, 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依據龍樹的見地, 與空相應的 緣起 中道, 菩薩與聲聞的智證是相同的, 但是證悟的深淺不同, 聲聞所證的空如毛孔空, 菩薩則如虛空空 64, 所以 聲聞乘多說眾生空, 佛乘說眾生空 法空 65, 若了了說, 則言一切諸法空 ; 若方便說, 則言無我 66 如此, 中論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 確認緣起 空 中道為佛教的根本深義, 與聲聞學者辨詰論難, 並非破除四諦 三寶等法, 反而是成立 抉發阿含的緣起深義, 將佛法的正見, 確樹於緣起中道的磐石 67 這就是印順研求實證後親見的 佛陀本懷, 也正是龍樹論的精髓所在 仰推龍樹 進趨佛陀 本旨, 弘闡大乘菩薩之行解, 這就是印順回歸佛陀本懷的教示 68 ( 三 ) 緣起 空 中道 一般修行人包括中國的修行人, 總以為 緣起甚易 而忽視之 不知忽視 緣起 是不可能見真理的, 更不用妄想能 開悟見性, 見性成佛 既不 63 64 65 66 67 68 見印順, 中觀今論, 頁 237 238 見 大智度論 卷 35 見 大智度論 卷 4 見 大智度論 卷 26 見印順, 中觀今論, 頁 23 24 玅境法師在宣講影片中形容近代佛教界 印順像一個大浪起來, 你不敢去同他碰. 等語, 可見這是怎樣值得我們學習的 大浪 18

能真見道, 就沒有正確的行解, 如何能不與人諍辯 ; 繼而帶領徒子徒孫往偏斜發展? 龍樹特別的顯示一切法性空, 就是 緣起 的一實相印 從 即空的緣起 去透視諸法 身 心的生滅幻象, 體解三法印就是統一在無自我性 無實在性 空 無生 ; 一切假生假滅, 而無一個實在的 我 生, 無實在的 我 滅, 也無實在的法生 法滅, 實 法不可得, 自性就不可得, 故空 如此方可得知三法印與一實相印毫無扞格 以緣起即中 ( 道 ) 即假( 名有 ) 即空 ( 人 法無我 ) 的八不緣起, 貫通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在 緣起無我 緣起性空 的中道中獲得無礙的融通 69 故迴諍論說 空 緣起 中道, 三者為同一義, 並禮敬為佛世尊無比最勝說 70 因為所有眾因緣所生的萬法, 佛都說是空 既然都是因緣所生, 就是無實在的自性 所以僅是假名施設, 這就是中道緣起義 諸法無一不是因緣所生, 緣生就是無自性, 非創造, 無自性就是性無 性空 既然性空, 故無實在的生滅, 無實在 無實體的生滅即是不生不滅, 既然無生滅實性即常住寂靜相 雖然, 緣起即無自性空, 但是因有空義故 ; 因有緣起理故, 一切萬法得以從緣而起, 一切法也因此成立 成就 71 宛然有而畢竟空, 畢竟空而宛然有 72, 一切生滅宛然, 而本性空寂 ; 森羅萬象, 而本性不生 本性空寂才能生生滅滅生趣盎然, 繁花萬象中求其實性卻又一點都了不可得 釋尊開示迦旃延說 世人顛倒, 依於二邊, 若有 若無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 則不生世間無見 ; 如實正觀世間滅, 則不生世間有見 此是釋尊開示 中道正見 的教授, 說明世人不依於 實有, 就落於 實無, 釋尊教授 緣 69 70 71 72 見印順, 中觀論頌講記, 頁 11 見龍樹, 迴諍論, 後魏三藏毘目智仙共瞿曇流支譯 見 中論,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 諸法因緣生, 緣生無性空 ; 空故不生滅, 常住寂靜相 ; 諸法從緣起, 緣起無性空 ; 空故從緣起, 一切法成立 見印順, 印度之佛教, 頁 211 19

起正觀, 引導眾生遠離 實有 實無 的二邊, 而開示中道法 73 中道的緣起法, 說明了世俗的 有, 是依因待緣而生之 緣起如幻有, 不是 實有, 但卻是 假名有, 所以可離無因 無果的 實無 見, 卻又不會執著 實有 世俗的 滅, 是因緣離散之滅, 並非有一個實在我 法壞滅, 不是 實滅, 但卻是 假名滅, 所以可以離 實有 不壞滅見, 而又不墮於斷滅了 74 斬斷 實有 實無 ; 實生 實滅 的自性非緣起見, 才能如實正見 緣起中道 二 次第 中論 先廣觀一切法( 處 蘊 界 ) 不生 不滅 不常 不斷 不 一 不異 不來 不去, 空 75 ; 再集中收攝觀 無我 無我所, 一切法緣起 無自性故空, 而證得涅槃, 但不證入涅槃之實際, 行菩薩道, 廣度一切眾生 由漸修到頓悟, 由頓悟到圓修 76 其流程如下 緣起 ( 無生 ) 八不 ( 自性 ) 空 涅槃 ( 但不停滯 ) 圓滿菩提 ( 一 ) 廣觀法空 攝觀無我 菩薩應先廣觀一切法空, 然後歸結到 我空, 以集中收攝觀 無我 無 73 74 75 76 見 雜阿含經, 大正藏編號二六二經 參印順, 性空學探源, 頁 58 見印順,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 收 華雨集第一冊, 頁 144-145, 原來印度文字裏 如 的意思, 便是 這樣這樣, 說不出什麼來 什麼不同, 與平時我們所說 不異 的意思是一樣的 因為一有了差別即是這樣那樣而非這樣這樣了 這個或那個, 因為說不出什麼, 便只能這樣說 而 這樣這樣, 便是沒有什麼不同, 與平時我們所說 不異 的意思是一樣的 因為一有了差別即是這樣那樣而非這樣這樣了 由此同理可證, 或有人聽說印順曾說 不是這樣, 不是那樣, 一切法皆空, 筆者解讀為 不是這樣, 就是說不是實在的一元 ( 一 生 常 來 ); 不是那樣, 就是不是 這樣 與 那樣 ; 就是說不是多元 ( 異 滅 斷 去 ), 然後 一切法自性皆空 ; 這也就是說 不是你認為的這邊 也不是他認為的那邊, 是離此兩邊, 豎出而說的甚深一切法緣起自性皆空的中道 等, 但這只是筆者個人猜臆之詞, 聊供參考 參印順, 中觀今論, 頁 232, 依大乘佛法的共義, 應該是從漸修到頓悟, 再從頓悟到圓修 20

我所 為證入空性的不二門 77 不但是勝義慧, 也重於世俗智 78 中論 宣說的 不依世俗諦, 不得第一義 ;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的二諦教, 即是龍樹復歸佛法 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79 的根本教義 由此可見 中論 與 阿含經 義, 是相符相順的 80 中論 確是抉發阿含深意的通論 81 ; 但也是以大乘菩薩的般若智慧去貫通掘發 ( 二 ) 依二諦教解脫次第 中論 說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82 不依世俗不能確知勝義, 而貫通二者之關鍵就在 緣起理 依世俗緣起知勝義空性, 依勝義空性確見中道實相 二諦就是諸佛巧妙的方法, 也正是龍樹復歸佛說 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的教示 83 其次地開展如下 84 : 1. 依緣起理明世俗諦 : 佛所證覺的, 是緣起正法, 釋尊方便巧說, 令眾生依緣起理照見世俗 假生假滅 的因緣幻相, 瞭解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的因果律, 深入彼此相互因待 前後序列必然的因果幻網 掌握 此故彼 的緣起法則, 才能正確明瞭世俗諦中 緣起 的真相 2. 明世俗諦解勝義空 : 佛依緣起說二諦教, 目的在使人依世俗諦通達第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見印順, 學佛三要,181 頁, 無著喻這修證過程, 如金剛杵, 首尾粗大而中間狹小 最初發心修學, 觀境廣大, 法門無量 ; 及至將悟證時, 唯一真如, 無絲毫自性相可得, 所謂 無二寂靜之門 ; 唯此一門 見印順, 佛法概論, 頁 257 雜阿含經, 卷 14( 大正二 九七中 ) 相應部 因緣相應 ( 南傳一三 一八 0) 釋尊為須深說: 且自先知法住, 後知涅槃 見印順, 中觀今論, 頁 247 見印順, 中觀今論, 頁 18 中論 是 阿含經 的通論, 是通論 阿含經 的根本思想, 抉擇 阿含經 的本意所在 見龍樹, 中論, 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見印順, 印度佛教思想史, 序頁 5 這是印順的一大發現與論定; 論主也必有所見, 才能如此論定 參印順, 中觀論頌講記, 頁 17 至 24 21

一義諦, 解勝義空而得涅槃 佛陀為我們指出眾生認識中 反緣起 的虛妄, 顯示聖者自覺緣起的真實, 使凡夫能進求諸法的真性 世俗的有是彼此相因 ( 無我性 ), 前後必然 ( 無常性 ) 的, 了知世間的因果幻網 不實, 緣起的 無常 無我 即幻相自性空寂, 因果幻網即當體絕待, 宛然有而畢竟空, 畢竟空而宛然有 85 3. 解勝義空趣涅槃道 : 眾生因有自性見的存在, 執 反緣起 得邪見而不能徹見 緣起, 流轉在生死戲論中 要真正認識 緣起, 必先知道 空, 空卻 反緣起 的 自性見, 了知勝義一切皆空, 就能見到 緣起無自性 畢竟空寂 的無生涅槃 三 中道緣起之見道 依緣起的八不中道觀察世間實在的人 法等, 雖然如幻地 生生滅滅, 彷彿實在地 來來去去 ( 輪轉 ), 但是推求觀察其生滅 來去的現象, 可以發現是前後變化不常, 但又相續不斷 ( 不常不斷 無常 ); 彼此相互因待, 但又非孤立同一 ( 不一不異 無我 ), 一切都無實在實有的自性, 故一切皆空 入空 一切 戲論 即 滅 86 中論 也說 不一亦不異, 不常亦不斷, 是名諸世尊, 教化甘露味 一切實非實, 亦實亦非實, 非實非非實, 是名諸佛法 1. 一切實非實 這因果幻相必須透過無常 無我的緣起諦理, 通達世間眾生以為 一切實 在 實有的 生滅 常斷 一異 來去 相, 是無有一點實在自性的, 是 非實 的 2. 亦實亦非實 因果幻相宛然假有( 亦實 ), 但依緣起觀察其實相 實性了不可得, 有的只是前後相續, 彼此因待的因果幻有, 當體畢竟空寂, 宛然有 ( 亦實 ) 而畢竟空 ( 亦非實 ) 3. 非實非非實 一切無有實, 一切有為法無有實, 無為法 清淨涅槃是實是非實? 空 是真理; 真理是要有 本來性 85 86 見印順, 中觀今論, 頁 63 見龍樹, 中論 青目釋, 卷 4, 第 18 品 22

必然性 與 普遍性 的, 空 既然是真理, 那 空 勢必一定要符合真理, 也一定要 空 的 非實非非實, 空亦復空, 青目論師如此宣說 87, 如草死雹消 又, 一切因有 空 的緣故, 故一切能從與空義相應的 緣起 而生起,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這是豎的 超越的 88 絕待的 跳脫的 空觀, 不是有一個 空性 能生萬法, 也不是有一個實在的 空, 更不會轉出一個不空 空 當然不會成為萬法的實體 本源 89 故龍樹 七十空性論 說 以此一切法, 皆是自性空, 故佛說諸法, 皆從因緣起 90 ; 大智度論 也說 空, 破一切法, 唯有空在 空, 破一切法已, 空亦應捨 以是故, 須是空空 復次, 空緣一切法, 空空但緣空 91 87 88 89 90 91 見龍樹, 中論 青目釋, 卷 4, 第 24 品 ( 大正三 0 三三中 ), 空亦復空, 但為引導眾生故, 以假名說 ; 離有無二邊, 故名為中道 參印順, 中觀今論, 頁 226 此一觀點為個人參酌印順 中觀論頌講記, 頁 330-332; 龍樹 中論 青目釋等所啟發之意見 見龍樹, 七十空性論 第 68 頌, 法尊譯 見龍樹, 大智度論 卷 31 23

不常不斷 生滅 ( 無常性 ) 來去 緣起 ( 世俗諦 ) 不生不滅 不來不去 不一不異 ( 無我性 ) ( 勝義諦 ) 故, 從 涅槃 空 龍樹以 緣起 無我 空 刺透 生滅無常 與 無生涅槃 兩端, 以 緣起有, 自性空 的佛法真義, 貫通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依於緣起的無常 24

無我 無生等特性 ( 極無自性 ), 開衍出中道八不緣起, 引導修行人依 八不緣起正見 去除自性妄執, 體見法法緣起無我 無自性的自性空寂 有的 即是緣起, 緣起的 有 即是 空 ; 不是 有 以外另有一個 空 所以, 心經 說 色即是空, 即表示色法無自性, 當體 就是空 不是硬去觀想成 色是空 大智度論 說 空即是般若波羅蜜, 不以空智慧破色令空, 亦不以破色因緣故有空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故 92 空 是 有 的本相 實相; 有 是 空 的緣起幻相 假象 空 是 緣起相有 而 當體性空 ; 無我無我所, 我空 法空 而一切皆空 93 又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 以從緣起 成 立 94 達到有空圓滿, 真見涅槃解脫之悟證 伍 一切法性空 方便轉轉勝 佛法為度脫一切眾生, 適應眾生畏懼 一切法皆空 的教說, 所以, 佛法又開示了唯識及真常 ( 心 ) 法門, 以教導無法漸入或直入 自性空寂 的學人 虛妄唯識 者, 自 瑜伽師地論 解深密經, 以至 成唯識論 的一貫見解, 均以一切法空為不了義, 認為 無 的是遍計所執性, 故說無自性空 至於依他起性 圓成實相則是有的 真常唯心 論者, 也是以一切空為不了義, 但是別有不空之真常以為輪迴 成佛的主體 如 涅槃經 去除了病眼所看見的染污不明的月亮, 卻可圓見圓淨光明的月亮, 所以不但見空無的空, 也同時可見 不空 的妙有, 妙有就是恆常不變 清淨 自在的實體 95 如來藏 92 93 94 95 見 大智度論 卷 55 參印順, 成佛之道( 增注本 ), 頁 348, 若無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諸法性尚空, 何況於彼我 見龍樹 中論,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 參印順, 成佛之道( 增注本 ), 頁 361, 諸法從緣起, 緣起無性空 ; 空故從緣起, 一切法成立 現空中道義, 如上之所說 見印順, 印度之佛教, 頁 262-263 25

印順為闡發完整佛教, 提出 能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 宏闡中期佛教之行 解 ( 梵化之機應慎 ), 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 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 96 之主張, 確實能符合佛教發展的需要 中後期佛教 唯識 真心 ( 真常 ) 的發展, 就是為了適應眾生根基而將 緣起 性空 做了包裝, 以方便開 示化導眾生 唯識是 緣起自相有 ; 真常則有 清淨真如佛性 但這二者 同屬菩薩的 般若 智慧, 同攝於 一切法性空 中 97, 可防止 神我化 的 梵化之機, 並 攝取 其同於佛教之緣起 空等 確當者 一 無境唯識 妄識者以為緣起世俗不空, 緣起法 因緣法雖是因果的顯相, 但這個相 是 自相有 的 對於無法由一切法無自性, 無自性故空而入 一切法皆空 者, 佛開顯深密, 或是無自性 的假有, 遍計所執相, 如補特伽羅我見這是無 的 是空的 或是自相有 的 實有唯事, 依他起性 因緣生法是自相有的, 是一切法的緣生自性 或說為十八界性, 界也就是自性不失的意義 這不是執著而 實有性的, 從因緣生時, 就是這樣自性有的, 雖與中觀者見地不同, 至於依法而 執為實有, 是無自性的, 則是二者相同的 98 緣起 而 自相有 的, 就是依他起性 依他起是一切緣起法, 但唯 識大乘是以唯識為宗, 所以 依他起 是以 虛妄分別 為性的, 也就是有 漏識 但以 根本分別 的阿賴耶識, 為一切法的依止處 依阿賴耶根本 識 為依, 而立 緣起 所生的一切法 阿賴耶識含藏有無量種子, 依種子生起 現行 ; 一切法生起時, 又熏習成種, 藏在阿賴耶識裏 這樣, 阿賴耶識為種 96 97 98 見印順, 印度之佛教, 序頁 7 參印順, 遊心法海六十年, 收 華雨集第五冊, 頁 22-23, 成佛之道 其中, 貫通性空唯名 虛妄唯識 真常唯心 大乘三系部分, 是依 解深密經 及 楞伽經 所說的 不是自己的意見, 但似乎沒有人這樣說過, 所以可說是我對大乘三系的融貫 見印順, 成佛之道( 增注本 ), 頁 377-381 本小節依本書整理而得 26

子性, 一切因果都能善巧地成立了 99 依虛妄分別識, 種子生現行, 現行熏種子的因果來說, 心外法是非實有的 執我 執法, 都是遍計所執相的, 是空無自性的 然假必依實, 自相有而為一切假所依的 心識, 論理是非無的 如依觀而通達實無外境, 是無自性的, 是 唯識 所現而立的, 這就能於依他起而知遍計所執空 如境相空不可得, 虛妄分別識也就因失去對象而不生 境無所得, 識也就無所得, 就能悟入於唯識真實性 空相, 真相 100 二 真常唯心 有一類 畏於無我 的眾生, 聽了 無我 而感到駭然, 害怕生死的繫縛 解脫沒有根據地 無根 ; 不能成立生死輪迴與涅槃解脫的依託, 死後斷滅無著而感到恐怖 畏懼 對於這些人, 佛又適應他們, 以善巧方便來攝化, 這就是 如來藏法門 了 如來藏是甚深的, 如來藏含攝如來一切功德, 而為雜染法所覆藏 依如來藏, 成立生死與涅槃 ; 眾生與佛, 所以說是為不善的生死雜染因, 也為善的清淨佛果因 如來藏也是阿賴耶識 如來藏是自性清淨的, 但無始以來, 就為虛妄雜染的戲論習氣所熏染成為 阿賴耶識 由此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 就有生死流轉的諸趣 如來藏常住不變, 不離生死, 所以也可說如來藏流轉諸趣 但能發心修行, 破煩惱而有 涅槃 的證得 就是如來藏出纏, 名為清淨法身了 如來藏是什麼呢? 楞伽經 中, 抉擇分明 : 佛是說那一切 法空性, 稱之為 如來藏 的 如說 : 我說如來藏, 不同外道所說之我, 或說如來藏, 或說無我 所以, 如來藏就是甚深法空性, 是直指眾生身心當體本性 99 100 見印順, 成佛之道( 增注本 ), 頁 380-381 本小節依本書整理而得 見印順, 成佛之道( 增注本 ), 頁 381-382 以上本小節整理自本書 27

空寂性 如來藏就是 無我如來之藏, 學人不要自以為有個不變的 如來藏 實體 大我, 而混入印度教等 梵我見 才好 101! 三 同屬般若 法空融攝 解脫生死, 成佛, 都是依現證 法性 而成就的 一切法的真實相, 二乘 菩薩 佛, 都是證入同樣的法性 佛是依 緣起 而覺證法性的, 也就依 緣起 而開示法性 這是法性等流本無差別的, 但在隨機說時, 仍可能會有方便誘導的教說 了義 或 不了義, 般若修證的學者應善巧的抉擇 102 善修法者還是可以透出緣起空義, 都可以得道解脫 如來在大乘中善巧說法中, 是越轉越殊勝的 但其內容始終是現證 法空性, 無二無別 三系原是同歸般若空性的, 同屬般若智慧, 同樣是緣起法空性的 智者應善巧地貫攝, 使成為一道一清淨, 一味一解脫的法門, 免得多生諍論, 破壞了無諍的佛教 最要緊的是, 不能執著方便, 忘記真實 學者千萬要體察如來出世說 緣起性空 法的大義 103, 這才是佛說的無上道 陸 結論 1. 緣起是真理 緣起 是真理 104, 緣起 符合真理的三個定義 (1) 緣起是本來如此的 ;(2) 緣起是必然如此的 ;(3) 緣起是普遍如此的, 世出世間 古今中外 一切人事物, 沒有一法不是緣起的 所以緣起是真理, 有本然性 安定性 普遍性, 而被稱為 法性 法住 法界 的 ; 若見緣起法, 則為能見佛 105, 101 102 103 104 105 見印順, 成佛之道( 增注本 ), 頁 383-392 以上本小節整理自本書 見印順, 成佛之道( 增注本 ), 頁 390-391 本小節依本書整理而得 見印順, 成佛之道( 增注本 ), 頁 392-393 以上本小節整理自本書 見印順, 般若經講記, 頁 161 凡是真理, 要合乎三個定義 :( 一 ) 凡是真理, 必定是本來如此的 ;( 二 ) 又必定是必然如此的;( 三 ) 還必是普遍如此的, 時不分古今, 地不分中外, 大至宇宙, 小如微塵, 都是如此的 見龍樹, 中論, 是故經中說, 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 參印順, 中 28

這是第一個結論 106 2. 緣起是世間的真理世間的一切是因緣合和的因果現象, 也就是 緣起 的 如個人 家 村 縣 省 ( 州 ) 國家 國際等; 又如, 腳踏車 機車 汽車 輪船 飛機 太空梭等, 都是相互關連 彼此因待 前後延續的存在著但又隨緣變化著 緣起的 就是假有 假合 假施設, 不實在的, 非獨存的, 是變化無常的, 是本性 空 的 就像手機, 以前叫作電報 電話, 有線有轉盤固定不動 ; 後來變成行動電話, 很大一支, 要找一個年輕男孩, 叫 話弟 的人來背 ; 後來縮小成磚形, 俗稱黑金剛, 一個不爽還可以拿來 K 人 ; 其後的孔雀機 ; 小海豚, 漸漸的有了螢幕, 可以照相 攝影 ; 寬螢幕可以上網, 從 1G 到 4G, 還有 APP, 幾乎成功取代電腦甚至超越電腦 但是, 這一支 科技 手機是 來自人性? 其實是 科技始終來自 緣起 這前後 新新無常 的演進 ( 不常不斷 ); 零件 材料彼此 相依相待 的序列組合 ( 不一不異 ), 不就為了滿足人類眼耳通話 通訊等功能而 生生不斷 的 緣起 產品 離了從前的電話 手機, 就沒有現在最新手機的誕 生, 故, 這樣的 生, 是不實而生 ( 不生 ); 而手機卻生生相續不停不斷地有新型手機產生, 故不斷變換 ( 不一 ), 新新非舊故 不滅 雖然手機是 前前非後後 的剎那生滅 ( 不常 不一 ); 但後後出的又非同前前, 故 不一 不斷 ; 又不全然別異前前的 不一不異 ; 年年相續有新手機產 生, 故 不斷 這手機生滅變動的因果現象, 就這樣 不常不斷 不一不異 的延續著 由藍圖 機殼 螢幕 晶片 記憶體 電路版等各個 不一 ; 經由一條條組裝線, 屏幕模組 主板 外殼等各種組件, 通過一道道工序組合成完整的手機, 也不可說是完 106 觀論頌講記, 頁 479-480, 阿含 經中 ( 大集經中也有 ) 這樣 說 : 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 也就能夠 見苦集滅道 的四聖諦法 有的經中說 : 見緣起即見法, 見法即見佛 見印順, 佛法概論, 頁 1 29

全 別異 的 手機不是有人莫名奇妙 創造 而來 ( 神來 一筆), 也不是有個手機的原始個體 ( 自體 ) 而出, 即 不來不出 手機就是因緣序列必然地前後相續 彼此相依因待地和合而已 其他生活大小事, 無不如此 緣起 就是世俗的真相, 是實用的真理 佛只是 發現 107 它, 為我們顯示指出真相而已 108 緣起是世間的真理, 這是第二個結論 3. 緣起是出世間的真理世間是緣起的, 人類天天生活其中, 卻從來不知不覺 甚至認為世間不是緣起的, 或誤為是被創造的或自然演進的 最嚴重的就是誤認為 自我 不在這緣起大海之中, 而與其他眾生 社會 環境對立起來 ; 並認為世間 是 常, 有 我 的, 幾乎人人如此 ( 只有聖賢例外 ), 所以終日相互 爭 常 鬥 我, 等到老病體衰還是 不甘心 的 凝結自我 再來 一次 ; 一次又一次, 一而再 再而三地輪轉不已 如世界第一次大戰 第二次大戰 日俄戰爭 中東混戰,, 一次一次地延續到現在 科技 不但沒有解決世間的問題, 只是讓 人性 更無知 更貪婪 一切只因 不知緣起 反緣起 所以, 佛說 緣起, 是要眾生信解修習 緣起中道 的觀行與教義, 透過 緣起相有 之觀察, 發現無常 空 無我的深意, 才能通達證悟 緣起性空 109 真正認識 緣起假有 進而體會 緣起性空, 更進一步融會 色空相即 即有即空 的般若中道, 從世間緣起中跳脫輪迴的苦惱, 即世間而開啟即緣起的菩提大道 緣起 是出世間的真理, 這是第三個結論 4. 緣起是貫通一切直達釋尊本懷的真理 107 108 109 緣起 是佛發現的真理, 並非一種前無今有的 發明 參印順, 中觀今論, 頁 95, 說明青目的稻穀譬喻, 如穀, 離從前的穀種, 並沒有今穀新生, 故不生 ; 而穀從無始來, 還有現穀可得, 故不滅 雖然穀是不生不滅的, 以後後非前前, 故不常 ; 年年相續有穀, 故不斷 由穀生芽 長葉 揚花 結實, 即不一 ; 然穀芽 穀葉 穀花 穀實, 而非麥芽 麥葉 麥花 麥實, 也不可說是完全別異的 穀不自他處而來, 亦不從自體而出, 即不來不出 這可見青目的八不義, 是即俗顯真的 所以, 修行只是以智慧火 ( 緣起理 ), 勘破不真實的煩惱, 讓業力緣缺不生, 再行菩薩大道而已 30

緣起貫通 事相 與 理性 ; 緣起貫通 相有 與 性空 ; 緣起貫通 大乘 與 小乘 ; 緣起貫通 中觀 唯識 與 真常 真見 緣起事相有, 才能真見實相, 如實體見 緣起本性空 有 緣起義理 的證悟, 才能解脫 悟道 行菩薩道 找出符合 佛說 佛陀本懷 的純正修行方法, 依此修道 行道, 是三乘共法中的精要, 也是大乘菩薩道的基礎 5. 印順是如實證悟 緣起 的實踐者印順是個 緣起 的實證者, 是 有修有證 的 中國佛教徒的學者, 不光是個學者 110, 茲略舉其事例如下 :(1) 洞察人心 其觀察太虛在西方寺的入定悟理即是 空, 即是 本來無一物 111 ; 印順觀察太虛之行為了知其心理之想法, 年輕時行為不拘小節, 遭人誣謗, 所以就留起鬍鬚顯得老成 ; 到了四十五歲, 又感覺衰老, 於是又把鬍鬚剔除, 以顯得年輕些等, 足見印順對太虛的觀察很透徹 112 印順由胡適在海外發見了有關神會的作品, 如何在狂喜下做出了錯誤判斷的文章, 即能推論 判斷 條理一一點出其寫作的想法與錯誤之處 113 這些不都是由緣起外相透視其心理想法的例證 114 (2) 了知生死 ( 預知時至 ) 印順於民國六十年春季就預知業緣將盡, 而寫下 平凡的一生 110 111 112 113 114 筆者親近 20 年的家師圓香居士 ( 湖南衡山劉國香先生 ) 親口告訴我的, 有錄音可憑 見印順, 般若經講記, 頁 159 160, 太虛大師自傳裡有一段寫到他在西方寺看 大般若經 的時候, 身心漸漸凝定, 忽然失卻身心世界, 泯然空寂中靈光湛湛, 無數塵剎煥然炳現如凌虛影像, 明照無邊 坐經數小時, 如彈指頃, 歷好多日 身心猶在輕清安悅中 從此, 我以前禪錄上的疑團一概冰釋, 心智透脫無滯 ; 曾學過的臺 賢 相宗以及世間文字, 亦隨心活用, 悟解非凡 因為大師勝解了空義, 所以就與一般人不同 見道安, 道安日記, 收印順輯, 法海微波, 頁 7 373 民國道安長老是圓香居士的親教師, 他是傳統教界一致尊重的長老 圓香居士是長老的俗家第一大弟子, 受命編撰 道安法師遺集, 其中日記的內容引發教界不少震撼與風波 長老是印順引為唯一知己的, 其內容也還印順不少公道 道安稱揚印順是 論師 有羅什才華 龍樹悲智 博通三藏 等 故印順實乃中華佛教瑰寶 其聞思修的教導是值得修行人學習與發揚的 參印順, 評胡適禪宗史的一個重要問題, 收 無諍之辯, 頁 59-99; 神會與壇經, 收同前書, 頁 93-94 胡適 在巴黎 倫敦, 發見了有關神會的作品, 比對燉煌本 壇經 而作出神會造 壇經 的結論 他的論斷錯誤, 是不幸的 一個主觀的因素, 引他踏上錯誤的歧途 他在海外發現有關神會的作品, 如哥倫布發見新大陸一樣的使他狂喜 他在 荷澤大師神會遺集 的 自序 中 這在一般可能會稱為是 他心通 31

以為 最後的篇章 115, 瀟灑自然 另又預見續明 116 演培的死 117, 這不都是預知時至 ( 3) 恆順因緣 不躲避空襲, 置死生於心外 118 ( 4) 學風自由, 不強人同己 119 ; 學友星散, 不忤不怨 120 足見印順對學生的慈悲與隨順因緣 (5) 為法求法猛利精進 121 (6) 寬大布施 建太虛堂 122 (7) 為身忘世, 為法忘軀, 深入經教, 依教奉持 從這些略舉的事例, 可見印順所行無非都是正見 緣起正法 的表現, 釋尊說 為家忘一人, 為村忘一家, 為國忘一村, 為身忘世間 ( 增一阿含經 力品 ) 這 為身忘世, 不是逃避現實, 是正見緣起法, 忘卻我所有的世間, 勘破自我 不從自我的立場看世間, 才能真正的理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見印順, 平凡的一生( 重訂本 ), 頁 198, 民國六十年( 六十六歲 ), 住嘉義妙雲蘭若 春季以來, 身體就感到異樣的不舒服, 這可能是業緣將了的預感, 所以寫了自傳式的 平凡的一生, 以為這是我 最後的篇章 了 要不是道源長老勸請住世,, 這長老不也是傳統教界一致尊重的 見印順, 三二 悼念續明法師, 收 華雨香雲, 頁 375, 續明法師逝於印度之加爾各答 翌晚, 訃電達臺北 或以電 ( 話 ) 來告, 余以且睡卻之, 殆預感而不忍卒聞之耶? 不忍聞而終聞之, 撫今懷昔, 悵惘何能自已! 見印順, 平凡的一生( 重訂本 ), 頁 214-215, 見到演培 一次我到福慧講堂去, 沒有見到他, 也不知他去了那裏, 我多少有點疑慮 我這次南來, 可說有點意外, 原來是為了與演培永別呀! 見印順, 平凡的一生( 重訂本 ), 頁 31, 身體虛弱極了, 一點小小因緣, 也會死過去的 我存有這樣的意念, 所以我在武昌, 一向是不躲警報的 因為我覺得 : 如真的炸中了, 那怕小小彈片, 我也會死去的, 不會傷殘而活著受罪 一天晚上, 敵機來得特別多 武院當時住有軍事器材庫 ( 科?), 一位管理員, 慌得從樓梯上直滑下來 有人急著叫我, 我沒有感激他, 相反的嫌他囉囌, 這可以反映我當時的生死觀了 見印順, 四一 答楊敏雄居士, 收 華雨集第五冊, 頁 281, 予學尚自由, 不強人以從己, 這是我的一貫作風 我自覺到, 我所理解的佛法, 所授與人的, 不一定就夠圓滿 見印順, 平凡的一生( 重訂本 ), 頁 144-151 見印順, 平凡的一生( 重訂本 ), 頁 3 對佛法的真義來說, 我不是順應的, 是自發的去尋求 去了解 去發見 去貫通, 化為自己不可分的部分 我在這方面的主動性, 也許比那些權力烜赫者的努力, 並不遜色 但我這裡, 沒有權力的爭奪, 沒有貪染, 也沒有瞋恨, 而有的只是法喜無量 隨自己夙緣所可能的, 盡著所能盡的努力 見印順, 平凡的一生( 重訂本 ), 頁 192-193, 民國五十三年, 我辭退了慧日講堂的住持, 要去嘉義掩關時, 聽說李炳老領導蓮社同人, 發起建立菩提醫院 在那時, 這是佛教界難得聽到的好消息! 我與演培 續明洽商, 決定以臺幣五十萬元, 樂助菩提醫院建院費用 本來, 我們只希望, 在某間病房中, 紀念性稱為 太虛室 但炳老建議 : 在醫院旁, 建一座 太虛大師紀念館 上層供佛及虛大師的影像與略傳, 可引導病者及其關係人的信佛 ; 下層供醫院使用 炳老的好意, 我們當然接受了 32

解世間, 救護世間 123 6. 緣起是印順復歸釋尊本懷的教導從而, 印順絕對沒有獨尊阿含而否定大乘, 也沒有堅持三論 ( 甚至 三論宗 或 中觀宗 124 ) 而評破其他, 更無自己創宗立派之意圖 有的只是回歸 佛說緣起 緣起無我 緣起性空 緣起中道 而已 ; 於生生滅滅的世間, 行無生無滅的菩提大道, 不計年復年, 且度日又日, 聖道耀東南, 靜對萬籟寂 125 孔子說: 朝聞道, 夕死可矣! 佛在 法句 中說 : 若人生百歲, 不聞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 而得見聞之 126 釋尊對 聽聞緣起 正法是何等的重視! 印順一生的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127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以 緣起 融貫大乘與二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貫穿三解脫門,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與印順的用心與修行是怎樣的值得我們尊重! 123 124 125 126 127 見印順, 佛法概論, 頁 12 龍樹 提婆之中論 百論 十二門論等 三論 與中國之 三論宗 是有差異的, 這點應該注意區別 見印順, 掩關遙寄, 收 華雨香雲, 頁 395 見印順, 我的宗教觀, 頁 67-68 見印順,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收 華雨集第四冊, 頁 2 三十八年完成的 佛法概論 自序 就這樣說 : 深深的覺得, 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 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真諦的 大乘佛法的應運而興, 確有他獨到的長處 宏通佛法, 不應為舊有的方便所拘蔽, 應使佛法從新的適應中開展 著重於舊有的抉發, 希望能刺透兩邊 ( 不偏於大小, 而能通於大小 ), 讓佛法在這人生正道中, 逐漸能取得新的方便適應而發揚起來! 這是我所深信的, 也就是我所要弘揚的佛法 33

參考書目 一 原典 七十空性論, 龍樹, 法尊譯 六十如理論, 龍樹, 法尊譯 入中論, 月稱, 法尊譯, 新文豐出版 1984 年 中論 大正 30 冊 ; 龍樹, 青目釋, 鳩摩羅什譯, 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 2015 年 二 專著 1. 印順著 : 華雨香雲 (1994)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73 年 ) 我的宗教觀 (1971)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50 年 ) 佛法概論 (1992)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49 年 ) 平凡的一生( 增訂本 ) (1994)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94 年 ) 無諍之辯 (2003)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72 年 ) 印度之佛教 (2004)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42 年 ) 印度佛教思想史 (1988)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88 年 ) 寶積經講記 (1992)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64 年 ) 學佛三要 ( 2003)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71 年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2003)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81 年 ) 教制教典與教學 (1992)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72 年 ) 中觀論頌講記 (1992)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52 年 ) 34

以佛法研究佛法 ( 1992)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52 年 ) 佛法是救世之光 ( 2000)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73 年 ) 中觀今論 (1971)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50 年 ) 空之探究 (2000) 臺北 :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85 年 ) 性空學探源 (2003)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50 年 ) 唯識學探源 (1992)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44 年 ) 如來藏之研究 ( 1989)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81 年 ) 成佛之道( 增注本 ) (2001) 臺北 :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94 年 ) 華雨集 ( 第一冊 - 第五冊 )(1998)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93 年 ) 永光集 ( 2004)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2004 年 ) 2. 印順輯 (2005) 法海微波 臺北: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87 年 ) 3. 智諭 (2004) 中論講記 臺北: 西蓮淨苑出版社 4. 演培 (1987) 成佛之道偈頌講記 臺北 : 正聞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82 年 ) 5. 道安 (2007) 道安法師遺著精選 文集 臺北 : 西蓮淨苑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2006 年 ) 6. 圓香 (1992) 佛與般若之真義 高雄: 佛光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92 年 ) 7. 楊惠南 (1988) 龍樹與中觀哲學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 初版發行於 1988 年 ) 8. 吳汝鈞 (1992) 龍樹中論的哲學解續 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 初版發行於 1992 年 ) 35

9. 梶山雄一 (1991) 佛教中觀哲學 吳汝鈞譯 高雄 : 佛光出版社 ( 初版發行於 1978 年 ) 10. 慈怡主編, 佛光大辭典, 佛光出版社,1998 年 12 月二版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