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Similar documents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17-72c-1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indd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NAAC_FNEC.indd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解深密經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一開口就打中人心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_17_

Microsoft Word - CDtc_XinJing_01.doc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家庭

佛法與 e 世代 聖嚴法師與張學友 侯文詠的對話 佛法與 e 世代 時間 : 二 年三月四日地點 : 臺北國父紀念館主持人 : 陳月卿 ( 華視企劃室經理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張學友 ( 歌手 ) 侯文詠 ( 作家 ) 陳月卿 : e 張學友 :

若能利用生物科技來改變外觀體色, 使熱帶魚有了特殊色澤, 便能大大地提高這魚種的觀賞價值及國際競爭力 GM pet fish DNA DNA DNA 觀賞水族界的新寵兒 Time Qrio 水產轉殖科技的活教材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45-134_\244\337\275\ )

Hz 1 k ,186 Hz k 4 k 8 k 2 k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附件一:

X 傳統育種技術 分子育種技術 基因改良育種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TablesDivision_Chinois

Session 15-Col-1.pdf



學佛五講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A A A 1 銅鑼燒中的醣類叫做 澱粉, 是含有碳氫氧的高分子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Microsoft Word - ACL chapter02-5ed.docx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Microsoft Word - 正見佛家空義 第二版本.doc

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二 1 龍樹史略 二八 2 龍樹對於佛法之特識 三一四 中論 之弘傳 三三 三七 1 中論 在印度之弘傳 三三 2 中論 在中國之弘傳 三四五 中論 之應用 三七 四〇正釋一標宗 四一 五九二一切皆空 六〇 一〇〇外人惡取空而責空 六一論主善取空以立空 七〇 1 安立二諦 七〇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 天主教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 吳若權 ( 作家 ) 陶 ( )

雲端時代來臨 產業新革命 工業 Smart Factory 企業自動化營造高產值, 漸成趨勢 小工廠創造好效率 product life 快樂升學 25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Hänschen klein

Microsoft Word - chbj0405.doc

SW cdr

中道佛學會 22 2) 認識作用的源泉 : 由意生識 眼識 眼 色 耳識 耳 聲 五俱意識 鼻識 鼻 香 意識 舌識 舌 味 身識 身 觸 獨頭意識 意識 法 * 根是生義, 如樹依根而發枝葉 ; 六根能發識, 所以稱根 * 平常說 : 依眼根生眼識, 依意根生意識, 這還是大概的解說 * 精密說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星雲大師對般若智慧的現代詮釋 以其 般若經 著述為中心 67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s Modern Interpretation on Prajna Wisdom: Focusing on His Publications on the Prajnaparamita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1

42Contents

教 學 進 度 建 議 教 學 安 排 建 議 4240 單 教 學 內 容 教 節 1-3 3(1-3) 4 3(4-6) 5-6 3(7-9) (10-13) 4(14-17) (18) (19-23) 4(24-27) (28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95年語文競賽題庫彙整

2013年6月份會訊

佛教學生論文 第六集 The Buddhistic themes of student Book Six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基本數學核心能力測驗_行為觀察記錄紙_G2版本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第一篇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佛法是救世之光 1 pp 壹 總標 壹 佛法是什麼 一 佛法的兩大類 可分為教法 證法 現在就 佛法是什麼 說到我們所一定要信仰的 佛法有二大類 一是教法 教 這 由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一切經典 制度2 說明

目次 壹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62 貳 談入世與佛學 / 參 大乘是佛說論 / 肆 平凡的一生 ( 略 ) II

生活 Etiquette 禮儀. 2. 一 人無禮不立 你, 想要把自己當成 人 嗎? 自尊而後人尊, 自重而後人重 二 擁有禮儀就擁有就業力 7

Microsoft Word - ACI chapter00-1ed.docx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目錄 序 前言 戀愛也要學習嗎 誰教過我們怎去愛 3 第一章 初遇愛情 暗黑魅影 戀愛札記 落寞的愛情獨腳戲 10 求愛行動 戀愛札記 當示愛成了傷害 夢中的他 戀愛札記 分清愛慕與傾慕 情約一天 戀愛札記 無名分的戀人之實 第二章 戀愛萬象 我未成年 戀愛札記 當衝動主宰意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引言 ( 釋厚觀 )

Erwin Schrodinger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Transcription:

236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釋隆迅 前言 : 昔日舍利弗尊者遇馬勝比丘, 聽到這一首偈頌 : 諸法因緣起, 諸法因緣滅 ;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以此因緣從此皈止在佛陀座下 緣起緣滅是什麼呢? 簡單說, 就是佛教的生命觀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 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說 : 奇哉! 奇哉!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只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佛陀當時所證得的, 就是緣起性空 緣起法是佛法中的究竟了義, 也是佛教闡釋宇宙人生真理的究竟論述, 眾生輪迴流轉於六道, 皆因無明妄想, 不知一切法緣起性空, 因而不能解脫生死之苦 佛教的真理就是緣起性空, 緣起成就了世間法, 性空成就了出世間法 緣起是世俗諦, 亦名俗諦, 緣起是事的相 ; 性空是勝義諦, 亦名真諦, 性空是理的體 唯緣起與性空是一而非二, 現象本體不一不異, 緣起不離性空, 性空即是緣起, 即空即有, 空有不礙, 天台宗稱為中道第一義諦 緣起 : 一切事情的成就必須具足因緣, 因是來自內在的原動力, 而緣則是外在必須具備的條件 因是主因, 緣則是助緣 因緣不具足, 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 例如, 在一個化學反應中 A+B=C+D,A 和 B 稱為反應物,C 和 D 稱為生成物, 根據上一公式,A 和 B 擺在一起, 在一定的條件下, 經過化學反應, 會有 C 和 D 的產生 根據上述公式, 產生 C 和 D 的主因, 是將 A 和 B 擺在一起 然而, 即使如此情形, 卻未必有 C 和 D 的產生 因為週遭的條件必須配合, 如反應物適當的濃度調配, 溫度 壓力等, 對此一反應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說, 這些附帶條件都是產生 C 和 D 的助緣 又如某人想成立一家公司, 必須具備資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感緣起 賴耶緣起 如來藏緣起和法界緣起 : 今略作說明 ; 一 業感緣起 : 小乘教說業感緣起, 業是招感性的, 由於起心動念, 生起 惑 因, 惑是心之病, 遇境界即造惡 業, 最後遭受 苦 果之報 惑 業 苦互相牽連, 導致因果相續, 招感生死流轉, 循環不斷, 稱為業感緣起 二 賴耶緣起 : 為大乘始教說, 唯識學謂 : 種子生現行, 現行熏種子 阿賴耶識所含藏的萬法種子, 遇外緣而起現行, 現行之果又熏習新的種子, 再藏入阿賴耶識 將來遇緣將再生現行, 現行再熏種子, 如是循環不絕 世間一切現象皆是由於種子起現行而生起, 識田中的種子 現行造作 新熏種子互為因果, 如同將種子植入泥土中, 灌溉施肥, 萌芽生長, 開花結果, 種子再藏入倉庫中, 以備未來再生之用 三 如來藏緣起 : 為大乘終教說, 如來藏是真如佛性, 是不生 不滅 不垢 不淨 不增 不減之性體, 但是為染淨之緣驅使, 而生起種種法相 其中又分真如門及生滅門, 就真如門而言, 如來藏是平等不變之體 ; 就生滅門而言, 由染緣示現六道, 由淨緣而出四聖 故以 真如 為因, 因緣 為用, 而有 生滅之相 四 法界緣起 : 於一乘圓教說法界, 無論有為 無為 五蘊十八界 皆成一大緣起, 無一獨存 法指的是種種事物的境界相, 眾生有生 老 病 死, 依止的山河大地有成 住 壞 空 這種緣起是以一法成就一切法, 以一切法成就一法, 互相融通, 以彰顯法性 三法印 :

238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一切法之生起不離緣起, 然緣起法之體性本空, 要理解緣起性空, 必須從三法印起觀照 所謂三法印 : 即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三法印是生命之依止, 又名一實相印 諸行無常者, 是指宇宙一切法都有生滅, 剎那 剎那的變化, 此變化十分微細, 我們置身其中, 渾然不覺 宇宙間一切現象遷流不息, 故曰無常, 一切有情無情, 沒有永恆不變的, 生老病死, 六道輪迴, 四時遷變, 喬木榮枯, 過去的已過去, 未來的不存在, 而當下卻不能執著, 故說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者, 所謂 我, 不是自然有, 也不是單獨生起 我 是眾多條件和合, 其出生緣自父精母血 陰陽調合 我 之身心, 是過去生無明業力造作, 招感來的業報身 此一身心, 是四大五蘊所成, 四大指的是地 水 火 風, 其實就是物質三態與能量 人身堅固如骨肉者為地, 就是固體 人體含水量百分之七十, 也就是液體 體內進行化學變化產生熱能, 提供運動及體溫之所需, 火就是能量 呼入氧, 吐出二氧化碳, 就是氣體 五蘊者, 色 受 想 行 識, 除前述之色法, 成就一個身相外, 受 想 行 識則是心法, 從心經可以得知, 四大皆空, 五蘊非有, 推衍可知, 身心二法所成之 我, 無常變化, 是暫時的假有存在 生命彷彿一個大車輪, 不停轉動 佛教講十二因緣, 涵括三世, 過去 現在和未來, 過去因, 現世果, 現行因, 未來果, 真實不虛 由於生死流轉, 無有窮盡, 有些人不甘受輪迴之苦, 發願修行, 期待取證永恆不滅的生命 對佛教而言, 這種境界稱為涅槃 Nirvana, 涅槃寂靜是佛教徒的理想, 涅槃者本就不生不滅, 吾人不識, 故逐妄迷真 若能將一切煩惱滅盡無餘, 即可達究竟解脫的寂滅之境 如何才可以滅盡煩惱呢? 佛陀教弟子們觀照無常 苦 空, 無我, 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對一切法都不產生執著, 即可斷盡一切煩惱, 故謂 : 諸法無常, 是生滅法 ;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十二因緣 :

239 生命是一個轉動的輪, 沒有始 也沒有終, 隨著十二因緣流轉, 無有停歇 所謂十二因緣, 即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無明 就是生死的根本, 也就是煩惱苦集之總稱, 無明蠢動稱為 行, 無明的種子是帶業的, 佛為阿難說 處胎會經 云 : 若有眾生欲入胎時, 因緣具足, 便得受生, 若不具足, 則不受生 當父母起愛染時, 招集過去生的業力起現行, 成為一個胚胎, 稱為 識 在母體一 二週後, 未具人形先發展出 名色, 所謂 名 是心法, 而 色 是身法 胎兒在娘胎二個多月, 大致生成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稱為 六入 佛為阿難說 處胎會經 中, 談到一個生命生成, 都是眾緣和合, 胚胎在母體內變化情形, 與現代醫學所知偏離不大 至第九個七日時, 經云 : 第九七日, 復感業風, 名為分散, 由此風故, 現九種相 云何為九, 所謂眼 耳 鼻 口, 大小便處名為九相 至 十二七日, 處母胎中, 復感業風, 名為曲口, 由此風力, 左右脅間生大小腸, 猶如藕絲及緊紡線, 置在於地, 十八週轉, 依身而住 就是說在第十二個七天後, 胎兒已具備可以消化食物的大小腸 接著, 十三七日, 復感業風, 名為飢渴, 由此風力, 胎身虛贏, 生飢渴想 其母飲食, 所有滋味, 於身穴中及以臍輪, 資持潤益 從經中可以看出, 胎兒在母體內的十二至十三週, 已發展出 觸 與 受 的器官功能 當胎兒出母體以後, 漸漸懂得 愛, 產生佔有之心, 謂之 取, 取得後佔為己 有 若從男女間感情詮釋, 愛 取 有, 相當於青年男女彼此墮入情網, 愛戀纏綿而婚嫁, 成立家庭, 繼承宗祠 ; 生命延續, 由少年而衰老, 最後死亡 也就是 生 老死 老死後再由業力牽引, 回到 無明 的起點 十二因緣這種排序, 稱為流轉門, 即流轉於生死 若逆向而修, 則老死滅即生滅, 生滅即有滅, 有滅即取滅, 取滅即愛滅, 愛滅即受滅, 受滅即觸滅, 觸滅即六入滅, 六入滅即名色滅, 名色滅即識滅, 識滅即

240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行滅, 行滅即無明滅, 稱之為還滅門 這一條生死鍊, 任何一個環節若能打 破, 即能斷了生死之延續 空 人死亡後, 一切一切, 金銀財寶 權利名位 嬌妻美妾 兒孫眷屬 知 識學問, 一樣也不能帶走, 所謂 : 萬般皆不去, 唯有業隨身 過去一生中, 善惡造作的因子 ( 也就是業 ), 累積的能量, 跌進阿賴耶識, 輪迴轉世, 無有停歇 萬法因緣生, 宇宙中人事物境, 繽紛萬象, 世人執為實有, 終覺得有我 有人 有眾生 有壽者, 有一切諸法 然而 有 的定義, 應該是有實體 有自性 永恆不變的 然而, 世間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的, 沒有自性, 也沒有常性, 必須在眾多條件組合下存在, 沒有一法能獨立成就, 故說諸法性空 緣生緣滅 好像水面的泡沫一般, 此生彼滅, 此滅彼生 故曰 :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這就是空義 人一生從呱呱落地, 分文不帶來到世間 到八 九十歲時, 一輩子過完了 不管張三 李四 王二麻子 ; 也不論貧窮富貴, 都是分文不帶的走了 一生中努力爭取得的萬貫家財 洋房美鑽 嬌妻美眷, 卻是帶不走的 所謂 : 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 空手來, 空手去 在這生前死後的兩頭中間, 戲一場, 人生不就是一場空嗎? 有一首空空歌, 頗有醒世的味道 天也空, 地也空, 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 月也空, 東昇西墜為誰功 金也空, 銀也空, 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 子也空, 黃泉路上不相逢. 權也空, 名也空, 轉眼荒郊土一封 酒也空, 氣也空, 世間浮華一陣風 來時空, 去時空, 來去之間, 這一段究竟有沒有呢? 生死之間如何? 人人都難免經歷過挫折 磨難 痛苦, 結果呢? 卻只是水月鏡花, 南柯一夢

241 到底人生是空, 還是有呢? 如果說是空的, 我們這個身體, 打它 掐它, 它還是知道痛 那是真的嗎? 又不可能把握它, 過去的抓不住, 未來的掌握不了, 所謂 當下, 說完已成過去, 那一個剎那永恆不朽呢? 人的一生, 一端是生, 一端是死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說 : 人的生命是為了死亡而存在 這話多消極, 多悲哀! 四大五蘊因緣和合的 我, 既沒有實性, 也沒有常性, 一旦無常到來, 四大分散, 我 就會隨著因緣離散而消失 世間萬法都是眾緣和合的暫時存在, 故 金剛經 云 :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生死之間的一段, 說空也不空, 說有也不有, 只能強名之為 假有 常樂我淨雖然說世間一切法緣起性空, 但佛證得的涅槃卻是常樂我淨, 這一種境界是凡人與聲聞不能體會得到的 因為凡夫有四種顛倒 : 一者無常計常, 二者認苦為樂, 三者無我執我, 四者不淨謂淨, 故於生死中流轉, 不能覺悟 二乘人也有四種顛倒, 其內容恰與凡夫所執著的相反, 二乘人執著無常 苦 無我 不淨 佛所證得的常樂我淨則是 : 一者佛性真常 ; 二者寂滅為樂 ; 三者自性如來 ; 四者法身清淨 依照佛陀對宇宙人生 以及對生命的觀察, 體證一切法生滅無常, 是起源於人對自我的執著, 不能消除貪婪 嗔恚及愚癡, 心中充滿罣礙恐怖, 煩惱無邊, 障礙了本具的智慧本源 如同蒙蔽雙眼, 看不清世界的真相 唯有證得無上菩提後, 才是找到人生的最終歸屬 智慧慈悲 嚴土熟生要證得無上菩提, 必須運用智慧, 佛法中的般若妙智慧, 是性體的清淨妙用 華嚴經 云 : 般若將入畢竟空, 絕諸戲論 ; 方便將出畢竟空, 嚴土熟生 般若性空, 沒有實體, 但般若是實相, 實相非相 所以說 : 般

242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若將入畢竟空, 絕諸戲論 畢竟空者,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不可說不可說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 不曾說過一個字 金剛經 云 : 若道如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 諸法實相, 超越語言文字之外, 用英文 beyond words 兩個字來形容, 十分傳神 言語不能描繪, 開口便錯, 故將文字比喻為指月手, 渡河筏 菩薩為了度眾生, 利益眾生, 嚴土熟生 以八萬四千方便法, 對治八萬四千煩惱, 故 方便將出畢竟空, 這是大慈大悲的精神 一邊是般若智慧, 一邊是方便慈悲 般若是向內潛修, 所以將 入 ; 度眾生時, 則不出世間, 不離世間, 是將 出 入是對己, 出是待人, 慈悲智慧, 不一不異, 是佛陀圓融無礙的教化 心經云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菩薩以深妙般若智觀照,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皆空者, 是般若智慧的體認 度一切苦厄 是救度大千世界芸芸苦難眾生 救苦救難就是方便慈悲, 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看到無量無邊眾生在受苦, 也解救無量無邊的眾生脫離苦難 度一切苦厄 是慈悲, 但眾生是因緣和合, 幻化不實的, 所以 金剛經 云 : 度生而無生可度 六祖的偈頌云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應知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就是空, 彷彿天清氣朗, 萬里無雲 東北三老的定西老法師卻說 : 本來無一物, 唯有四悉檀 悉檀是梵語, 意即成就, 所謂四悉檀者, 即世界悉檀 各各為人悉檀 對治悉檀 和第一義諦悉檀 其中第一位就是世界悉檀, 世界包括時間和空間, 也就有人際關係, 所以慈悲 關懷 包容 謙讓都是必要的 各各為人悉檀是善法因緣, 對治悉檀是消滅煩惱塵勞 貪嗔痴等惡知見, 第一義諦指自性本不生滅, 事情如此之多, 就不可能 空 啦 生命中的變與不變 楞嚴經 中有一段波斯匿王與佛陀的對話 :

243 波斯匿王問佛 : 如何證得心是不生滅的 佛反問道 : 你的身體是常住不壞的呢? 還是有生滅變異的呢? 波斯匿王說 : 我的身體, 最後必然變滅 佛又問 : 你還沒有死, 怎麼知道會變滅呢? 王說 : 我這個無常變化的身體, 雖未曾滅, 但是我觀現前, 念念遷謝,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 漸漸銷殞, 殞亡不息, 故知此身, 當從滅盡 佛問道 : 你現在已經老了, 你的顏容面貌, 與你童年時有何不同呢? 王答道 : 從前當我年幼時, 皮膚潤澤, 及至成年後, 血氣充滿, 如今已至頹齡, 形色枯悴, 精神昏昧, 髮白面皺, 逮將不久於人世, 如何能比年少之時呢? 佛說 : 照你這樣子形容, 你的生命應該不是突然之間衰老的吧? 波斯匿王說 : 變化是細密進行的, 我完全感覺不到 寒暑遷流, 漸漸至於今日 我二十歲時, 雖然號稱年少, 顏貌已老於十歲時 三十歲又衰老於二十歲 於今六十二了, 回憶五十歲的時候, 還相當的壯碩 我見歲月遷流, 而生死之衰頹密密變異的 雖然這種衰老過程, 其間遷流變化, 豈是十年才產生的呢? 如我微細思惟, 實則年年都在變, 又豈止是年年變, 也是月月變, 又何止月月變, 應是日日變 沉思諦觀, 剎那剎那, 念念之間, 沒有停住變化, 所以我知道我的身體, 最後必然會變滅 佛問 : 你看見變化, 悟知你必然會滅亡, 你知道身滅之時, 還有一個不滅的嗎? 王說 : 我實不知 佛問王 : 你何時第一次見恆河水? 王曰 : 三歲 佛又問 : 三歲見恆河時, 與十三歲見, 其水如何呢? 王說 : 如三歲時一樣, 即今六十二歲也沒有改變 佛言 : 你如今悲傷, 髮白面皺, 面必定皺於童年 而你今時觀察這恆

244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河水, 與童年時, 觀河之見, 有老少嗎? 王言 : 沒有啊! 佛言 : 你的面雖然有了皺紋, 但是這個見性未曾皺 皺的變, 不皺的不變, 變的有生滅, 不變的, 原來就沒有生滅, 為什麼要隨你受生死呢? 王聽到佛所開示的一番話, 知道身後, 捨生取生 於是與大眾十分歡喜 看看過去的照片, 就會發現自我形體的變化, 我已不再是過去的我了 再觀察自己的家人, 父母甚至祖父母, 從前他們還身強力壯, 當我們步入中年後, 他們卻已衰老 其實我們的身體, 也是時時刻刻新陳代謝 吸入氧, 吐出二氧化碳, 氧氣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 流至體內內臟器官, 進行化學反應, 產生熱能, 提供身體運動 成長之所需 身體就是一座大工廠, 各種工程同時不停的進行著, 身體內分分秒秒都有新細胞生成和舊細胞死亡 因此, 前一刻的我已不復存在, 後一刻的我必不同於現下的我, 漸漸地, 新成的速度趕不上代謝, 我們的身體不斷老化, 我們渾然不覺, 死亡悄然降臨, 回顧一生, 哪一刻的我才是真實的呢? 楞嚴經 云: 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 ; 因緣別離, 虛妄名滅 殊不能知, 生滅去來, 本如來藏, 常住妙明, 不動周圓, 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 求於去來 迷悟生死, 了無所得 這一段話, 值得我們用心體會 二諦與三諦 : 佛法不外乎勝義諦和世俗諦, 也稱真俗二諦, 真是真實不虛, 諦即是理 真諦者, 一法不立, 就是空 ; 俗諦是世間法, 森羅萬種, 皆是虛妄, 故名假有 華嚴經 云: 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真諦是第一義諦, 以顯性體 俗諦不捨一法, 顯性相也 性空者真諦, 緣起為俗諦 性空緣起, 緣起性空, 實相般若以性空為體, 空生大覺, 大覺亦緣, 菩薩慈悲方便不捨眾

245 生, 行六度萬行, 遊於畢竟空, 不著有亦不礙有, 不著空亦不礙空, 即空即有, 即有即空 天台宗將諸法實相之真理分為空 假 中三諦 所謂空諦 ( 即真諦 ) 諸法體性本空, 凡夫執著萬法為實, 故生妄見 假諦 ( 即俗諦 ), 因緣和合所顯之相, 似假似真, 故稱假諦 中諦者, 即中道第一義諦, 大智度論云 :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名中道義 諸法不離假 亦不即假 : 不離空 亦不即空, 清淨圓融, 無有障礙, 故稱中諦 空與有 : 空與有, 是兩種相對的觀念, 空指一切諸法, 無自體 無實體 無我 無法 事相虛幻, 理體空寂, 空是般若的根本思想 金剛經 云 :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當然, 我們也應認識到 : 若見諸相非相, 則見如來 空又分為人空與法空, 人空, 是說有情眾生沒有實體或自我的存在 法空, 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皆由因緣生起, 一樣也沒有實體或自性的存在 阿羅漢證得人空, 但仍未能法空, 菩薩才能人法二空 成實論 又分析空與體空, 析空是小乘佛教所說的空, 以分析萬法究竟不可得, 以進入空義, 又稱為析空觀 在很早以前, 印度 希臘的哲學家提出原子的概念, 將物質分割再分割, 至不能切分時稱為原子, 原子之名來自希臘文, 原意即不可切分 近代物理學已證明原子內更有電子 中子 質子等 最有趣的是, 原子裡許多基本粒子具有 波與粒子的二象性, 即同時具有波動和粒子的雙重特性 當光波傳遞時, 無法測準其位置, 因為光波是一種能量, 換句話說, 就是沒有實際質量可被偵測, 故這些基本粒子是物質亦非物質, 似有似無, 物理學無意中提供了另一種析空的方法 大乘佛教針對小乘佛教之析空觀, 而立體空觀, 體空是觀一切法, 幻化不實, 當體即空, 不加分析 大乘唯識宗認為遍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 圓成實性三性中都含有空義 凡夫執著一切身外所緣之境, 為遍計所執性, 唯一切法皆是自性所顯, 本來

246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不有, 故名為空 因緣所生法稱為依他起性, 與遍計所執性不同 至於真如 稱為圓成實性, 係觀人空法空, 了知真如法與一切諸法同一體性, 故又稱為 自性空 結論佛教是實踐的宗教, 不是空泛的理論, 為了究竟解脫 離苦得樂, 證得無上菩提, 修行者必須以般若智返觀內照, 知一切法不離性空緣起, 緣起性空, 如此對世間一切事物都不起執著, 放下身心, 解脫自在, 化煩惱為菩提 更藉此有限的緣起生命, 不捨苦難眾生, 發揮生命的意義, 盡自己的力量, 普度一切有情眾生, 共同邁向無上菩提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