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 中医基础理论 1 二 中医诊断学 6 三 中药学 11 四 方剂学 20 五 内经 26 六 伤寒论 29 七 金匮要略 35 八 温病学 42 九 中医内科学 44 十 针灸学 53 十一 解剖学 61 十二 生理学 65 十三 病理学 69 十四 药理学 72 十五 诊断学基础 75 十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目录一 中医基础理论 1 二 中医诊断学 6 三 中药学 11 四 方剂学 20 五 内经 26 六 伤寒论 29 七 金匮要略 35 八 温病学 42 九 中医内科学 44 十 针灸学 53 十一 解剖学 61 十二 生理学 65 十三 病理学 69 十四 药理学 72 十五 诊断学基础 75 十"

Transcription

1 (2017 版 ) 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 医学综合笔试大纲 ( 第一阶段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

2 目录一 中医基础理论 1 二 中医诊断学 6 三 中药学 11 四 方剂学 20 五 内经 26 六 伤寒论 29 七 金匮要略 35 八 温病学 42 九 中医内科学 44 十 针灸学 53 十一 解剖学 61 十二 生理学 65 十三 病理学 69 十四 药理学 72 十五 诊断学基础 75 十六 内科学 79 十七 医学伦理学 85 十八 卫生法规 88 十九 医患沟通技能 91 1

3 2017 版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单元细目要点 (1) 概念 1. 整体观念一 中医学理 (2) 内容 论体系的主 (1) 病 证 症的概念和关系 要特点 2. 辨证论治 (2) 辨证论治的概念 (3)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1)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3) 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二 精气学说 (4)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 (1) 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用 (2) 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1) 阴阳的概念 1. 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2) 事物的阴阳属性 (3)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1) 阴阳的交感互藏 (2)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 阴阳的互根互用 三 阴阳学说 (4) 阴阳的消长转化 (5) 阴阳的自和平衡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 概括人体的生理机能 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 (3)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用 (4) 用于疾病的诊断 (5) 用于疾病的防治 (1) 五行的概念 1. 五行学说的概念 (2) 五行的特性 (3)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1)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 (2) 五行制化 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四 五行学说 (3) 五行的母子相及 (4) 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1) 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 (2) 说明五脏疾病的相互影响 用 (3) 指导疾病的诊断 (4)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 精 气 1. 精 (1) 人体之精的概念 1

4 血 津液 (2) 人体之精的代谢 (3) 人体之精的功能 (4) 人体之精的分类 (1) 人体之气的概念 (2) 人体之气的生成 2. 气 (3) 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4) 人体之气的功能 (5) 人体之气的分类 (1) 血的概念 3. 血 (2) 血的生成 (3) 血的运行 (4) 血的功能 (1) 津液的概念 4. 津液 (2) 津液的代谢 (3) 津液的功能 (1) 气与血的关系 5. 精 气 血 津液之间的 (2) 气与津液的关系关系 (3) 精 血 津液之间的关系 (1) 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 六 藏象概述藏象概述 (2)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 (3) 藏象学说的特点 (1) 生理机能 1. 心 (2) 生理特性 (3) 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1) 生理机能 2. 肺 (2) 生理特性 (3) 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七 五脏 3. 脾 (1) 生理机能 (2) 生理特性 (3) 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4. 肝 (1) 生理机能 (2) 生理特性 (3) 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5. 肾 (1) 生理机能 (2) 生理特性 (3) 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1. 胆 (1) 生理机能 (2) 生理特性 八 六腑 2. 胃 (1) 生理机能 (2) 生理特性 3. 小肠 (1) 生理机能 (2) 生理特性 4. 大肠 (1) 生理机能 (2) 生理特性 2

5 九 奇恒之腑十 脏腑之间的关系十一 经络十二 体质 (1) 生理机能 5. 膀胱 (2) 生理特性 (1) 生理机能 6. 三焦 (2) 生理特性 1. 脑 (1) 脑与五脏的关系 (1) 女子胞的功能 2. 女子胞 (2) 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 心与肺 (2) 心与肝 (3) 心与脾 (4) 心与肾 (5) 肺与脾 1. 五脏之间的关系 (6) 肺与肝 (7) 肺与肾 (8) 脾与肝 (9) 脾与肾 (10) 肝与肾 (1) 肝与胆 (2) 心与小肠 2. 脏与腑的关系 (3) 脾与胃 (4) 肺与大肠 (5) 肾与膀胱 (1) 六腑以通为用 3. 六腑之间的关系 (2) 六腑以降为和 (1) 经络的基本概念 1. 经络学说概述 (2) 经络系统的组成 (1)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2. 十二经脉 (3)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 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2) 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 奇经八脉 (3)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 4.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 (1) 经络的生理功能说的应用 (2) 经络学说的应用 (1) 体质的概念 1. 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2) 体质的构成 (3) 体质的特点 (1) 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2.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2) 影响体质的因素 (1) 体质与发病 3. 体质学说的应用 (2) 体质与病因病机 3

6 十三 外感病因十四 内伤病因十五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十六 发病十七 病机 (3) 体质与诊治 (4) 体质与养生 4. 体质的分类 (1) 常用体质分类 (1) 六淫的概念 (2)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 六淫 (3) 风邪 寒邪 暑邪 湿邪 燥邪 火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疠气的概念 2. 疠气 (2) 疠气的致病特点 (3) 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1) 七情 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1. 七情内伤 (2)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3)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 饮食不节 2. 饮食失宜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 过劳 3. 劳逸失度 (2) 过逸 (1) 痰饮的概念 1. 水湿痰饮 (2) 痰饮的形成原因 (3) 痰饮的致病特点 (1) 瘀血的概念 2. 瘀血 (2) 瘀血的形成原因 (3) 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 (1)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2)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 发病的原理 (3) 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 (4)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 感邪即发 (2) 徐发 (3) 伏而后发 2. 发病类型 (4) 继发 (5) 合病 (6) 复发 (1)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 邪正盛衰 (2)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 阴阳偏盛 (2) 阴阳偏衰 2. 阴阳失调 (3) 阴阳互损 (4) 阴阳格拒 (5) 阴阳亡失 (1) 精的失常 3. 精 气 血失常 (2) 气的失常 (3) 血的失常 4

7 十八 防治原 则 4. 津液代谢失常 5. 内生 五邪 6. 疾病传变 1. 预防 2. 治则 (4) 精 气 血关系失调 (1) 津液不足 (2) 津液输布 排泄障碍 (3)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 内生 五邪 的概念 (2) 风气内动 (3) 寒从中生 (4) 湿浊内生 (5) 津伤化燥 (6) 火热内生 (1) 疾病传变的形式 (2) 病性转化 (1) 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 (2) 未病先防 (3) 既病防变 (1) 治病求本的概念 (2) 正治与反治 (3) 治标与治本 (4) 扶正与祛邪 (5) 调整阴阳 (6) 调理精气血津液 (7) 三因制宜 5

8 2017 版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中医诊断学单元细目要点 一 绪论 二 望诊 三 望舌 (1) 司外揣内 (2) 见微知著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3) 以常衡变 (4) 因发知受 (1) 整体审察 (2) 四诊合参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3) 病证结合 (4) 动静统一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 望神 (2) 神乱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 常色与病色的分类 概念及其意义 2. 望色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望色的意义 (1)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望形态 (2) 动静姿态 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 望头形 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面肿 腮肿及口眼喎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目的五脏分属, 望目色 目形 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 4. 望头面五官临床意义 (4) 望耳 鼻 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1) 望颈项 望胸胁 望腹部 望腰背部的主要内容及其 5. 望躯体四肢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7. 望皮肤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1) 望痰 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8. 望排出物 (2) 望呕吐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1) 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 9. 望小儿指纹 (2) 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 舌诊原理 1. 舌诊原理与方法 (2) 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 正常舌象 (1) 正常舌象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3. 望舌质 (1) 荣舌 枯舌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6

9 四 闻诊 五 问诊 4. 望舌苔 (2) 淡红舌 淡白舌 红舌 绛舌 青舌 紫舌的特征与 临床意义 (3) 老嫩舌 胖瘦舌 点刺舌 裂纹舌 齿痕舌的特征与 临床意义 (4) 强硬舌 痿软舌 颤动舌 歪斜舌 吐弄舌 短缩舌 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1) 厚薄苔 润燥苔 腐腻苔 剥落苔 偏全苔 真假苔 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2) 白苔 黄苔 灰黑苔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5. 望舌下络脉 (1) 舌下络脉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6. 舌象分析要点与舌诊意义 (1) 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判断 (2) 舌诊的临床意义 1. 听声音 2. 嗅气味 1. 问诊内容 2. 问寒热 3. 问汗 4. 问疼痛 5. 问头身胸腹不适 6. 问耳目 7. 问睡眠 (1) 音哑与失音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谵语 郑声 独语 错语 狂言 语謇的临床表现及 其意义 (3) 咳嗽 喘 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4) 呕吐 呃逆 嗳气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5) 太息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 口气 排泄物之气味的临床意义 (2) 病室之气的临床意义 (1) 问诊的意义 方法与注意事项 (2) 一般情况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生活史 家 族史的概念与意义 (3) 十问歌 (1) 恶寒 恶风 畏寒 发热的概念 (2) 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4) 壮热 潮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5) 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 有汗 无汗的临床意义 (2) 自汗 盗汗 绝汗 战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头汗 手足汗出 心胸汗出 半身汗出的临床表现及 其意义 (1) 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2) 头痛 胸痛 胁痛 脘痛 腹痛 腰痛 周身痛的表 现 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 头晕 胸闷 心悸 胁胀 脘痞 腹胀 麻木的表现 及其临床意义 (1) 耳鸣 耳聋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目眩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目昏 雀盲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 失眠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8. 问饮食与口味 (1) 口渴多饮 渴不多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7

10 9. 问二便 10. 问经带 11. 问小儿 (2) 食欲减退 厌食 消谷善饥 饥不欲食 除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口淡 口甜 口黏腻 口酸 口苦 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 便次 便色 便质 排便感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尿量 尿次 尿色质 排尿感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 经期 经量 经色 经质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痛经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白带 黄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1) 问出生前后情况 预防接种及传染病史 发病原因的意义 六 脉诊 七 按诊 八 八纲辨证 (1) 诊脉部位 1. 概述 (2) 诊脉方法 (3) 脉象要素 (1) 正常脉象的特征 2. 正常脉象 (2) 正常脉象胃 神 根的特点 (1) 浮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虚脉 实脉 洪脉 细脉 滑脉 涩脉 弦脉 紧脉 缓脉 濡脉 弱脉 微脉 结 3. 常见病理脉象的特征与临脉 促脉 代脉 散脉 芤脉 革脉 伏脉 牢脉 疾脉 床意义长脉 短脉 动脉的特征及鉴别 (2) 常见病理脉象的临床意义 (1) 相兼脉的概念与主病 4. 相兼脉与真脏脉 (2) 真脏脉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5. 脉诊的意义 (1) 脉诊的临床意义 (1) 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按腹部辨疼痛 痞满 积聚的要点 1. 概述 (1) 八纲辨证的概念 (1) 表证与里证的概念 2. 表里辨证 (2) 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3)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1) 寒证与热证的概念 3. 寒热辨证 (2) 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 鉴别要点 (3) 寒热真假的概念 表现 鉴别要点 (1) 虚证与实证的概念 4. 虚实辨证 (2) 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 鉴别要点 (3) 虚实真假的概念 表现 鉴别要点 5. 阴阳辨证 (1) 阴证与阳证的概念 6. 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1) 证的相兼 错杂与转化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8

11 九 病性辨证 十 病位辨证 脏腑辨证 1. 六淫辨证 2. 阴阳虚损辨证 3. 气血辨证 4. 津液辨证 1. 心与小肠病辨证 2. 肺与大肠病辨证 3. 脾与胃病辨证 4. 肝与胆病辨证 (1) 风淫证 寒淫证 暑淫证 湿淫证 燥淫证 火淫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1) 阳虚证 阴虚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2) 亡阳证 亡阴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 鉴别要点 (1) 气虚证 气陷证 气不固证 气脱证 气滞证 气逆证 气闭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2) 血虚证 血脱证 血瘀证 血热证 血寒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3) 气血两虚证 气虚血瘀证 气不摄血证 气随血脱证 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1) 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2) 痰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3) 饮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4) 水停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1) 心气虚证 心阳虚证与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及其鉴别 (2) 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及其鉴别 (3) 心脉痹阻证的瘀阻心脉证 痰阻心脉证 寒凝心脉证 气滞心脉证四证的的临床表现 证候分析及其鉴别 (4) 痰蒙心神证与痰火扰神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及其鉴别 (5) 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6) 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7) 小肠实热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1) 肺气虚证 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2) 风寒犯肺证 寒痰阻肺证 饮停胸胁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及其鉴别要点 (3) 风热犯肺 肺热炽盛 痰热壅肺 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及其鉴别 (4) 大肠湿热证 肠热腑实证 肠燥津亏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1) 脾气虚证 脾阳虚证 脾虚气陷证 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及其鉴别要点 (2) 湿热蕴脾证与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及其鉴别要点 (3) 胃气虚证与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及其鉴别要点 (4) 胃热炽盛证与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及其鉴别要点 (5) 寒滞胃脘证 食滞胃脘证的临床表现 (1) 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及其鉴别要点 (2) 肝郁气滞证 肝火炽盛证 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 9

12 十一 病位辨证 -- 六经辨证十二 卫气营血辨证十三 三焦辨证 辨证要点及其鉴别要点 (3) 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及其鉴别要点 (4) 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 (5) 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 (1) 肾阳虚证 肾阴虚证 肾精不足证 肾气不固证 肾 5. 肾与膀胱病辨证 不纳气证 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2) 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1) 心肾不交证 心脾两虚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2) 肝火犯肺证 肝胃不和证 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6. 脏腑兼病辨证 (3) 心肺气虚证 脾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4) 心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5) 心肝血虚证 肝肾阴虚证 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6) 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7. 脏腑辨证各相关证候的鉴别 (1) 各脏腑间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 1. 太阳病证 (1) 太阳经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2) 太阳腑证的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2. 阳明病证 (1) 阳明经证的临床表现 (2) 阳明腑证的临床表现 3. 少阳病证 (1) 少阳病证的临床表现 4. 太阴病证 (1) 太阴病证的临床表现 5. 少阴病证 (1) 少阴寒化证的临床表现 (2) 少阴热化证的临床表现 6. 厥阴病证 (1) 厥阴病证的临床表现 7. 六经病证的传变 (1) 传经 直中 合病 并病的概念 1. 卫分证 (1) 卫分证的临床表现 2. 气分证 (1) 气分证的临床表现 3. 营分证 (1) 营分证的临床表现 4. 血分证 (1) 血分证的临床表现 5.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1) 顺传与逆传的概念 1. 上焦病证 (1) 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 2. 中焦病证 (1) 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 3. 下焦病证 (1) 下焦病证的临床表现 4. 三焦病证的传变 (1) 顺传与逆传的概念 10

13 2017 版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中药学单元细目要点 一 中药的性能二 中药的作用三 中药的配伍四 中药的用药禁忌 1. 四气 (1) 四气的确定 (2) 四气的作用及临床指导意义 2. 五味 (1) 五味的确定 (2) 五味的作用及临床指导意义 3. 升降浮沉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4. 归经 (1) 归经的确定 (2) 归经的临床指导意义 5. 毒性 (1) 产生毒性反应的原因 (2) 有毒药物的使用原则 (1)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2) 中药的治疗作用 (3) 中药的不良作用 1. 中药配伍的意义 (1) 中药配伍及七情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 中药配伍的内容 (1) 中药七情的内容 (2) 七情配伍的临床运用原则 1.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 2. 证候禁忌 3. 妊娠用药禁忌 4. 服药饮食禁忌 五 中药的剂 量与用法 六 解表药 1. 剂量 (1) 中药剂量的含义, 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 (1) 煎煮方法 ( 包括先煎 后下 包煎 另煎 烊化 冲服 2. 中药的用法等 ) (2) 服药时间 (1) 解表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2) 解表药的配伍方法 1. 概述 (3) 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 解表药的分类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麻黄 桂枝 紫苏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生姜 香薷 细辛 辛 2. 发散风寒药夷 藁本 苍耳子 (3)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麻黄 香薷 细辛 荆芥 辛夷 11

14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麻黄 桂枝 香薷 细辛 苍耳子 (5) 麻黄与桂枝 荆芥与防风 紫苏与生姜等药物的鉴别 七 清热药 3. 发散风热药 1. 概述 2. 清热泻火药 3. 清热燥湿药 4. 清热解毒药 5. 清热凉血药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柴胡 葛根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蔓荆子 升麻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淡豆豉 (4) 下列药物的用法 : 薄荷 桑叶 柴胡 葛根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薄荷 牛蒡子 (6) 薄荷 牛蒡子与蝉蜕, 桑叶与菊花, 柴胡 葛根与升麻等药物的鉴别 (1) 清热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与主治病证 (2) 清热药的配伍方法 (3) 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 清热药的分类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石膏 知母 栀子 夏枯草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芦根 天花粉 竹叶 淡竹叶 决明子 (3) 下列药物的用法 : 石膏 知母 栀子 决明子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5) 石膏与知母 芦根与天花粉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黄芩 黄连 黄柏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龙胆 苦参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秦皮 白鲜皮 (4) 下列药物的用法 : 黄芩 黄连 黄柏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苦参 (6) 黄芩 黄连与黄柏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金银花 连翘 板蓝根 蒲公英 鱼腥草 射干 白头翁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大青叶 青黛 贯众 野菊花 白花蛇舌草 山豆根 土茯苓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紫花地丁 重楼 拳参 马勃 马齿苋 鸦胆子 败酱草 大血藤 (4) 下列药物的用法 : 青黛 贯众 熊胆粉 鸦胆子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蒲公英 射干 鸦胆子 (6) 金银花与连翘 大青叶与板蓝根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紫草 水牛角 (3) 下列药物的用法 : 水牛角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12

15 (5) 生地黄与玄参 牡丹皮与赤芍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青蒿 地骨皮 6. 清虚热药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 白薇 银柴胡 胡黄连 (3) 下列药物的用法 : 青蒿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青蒿 (1) 泻下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1. 概述 (2) 泻下药的配伍方法 (3) 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 泻下药的分类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大黄 芒硝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 番泻叶 2. 攻下药 (3)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5) 大黄与芒硝等药物的鉴别 八 泻下药 (1)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火麻仁 郁李仁 松子 3. 润下药 仁 (2)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火麻仁 (3)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郁李仁 (1)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甘遂 牵牛子 巴豆霜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 大戟 芫花 4. 峻下逐水药 (3)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甘遂 大戟 芫花 牵牛子 巴豆霜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甘遂 京大戟 芫花 牵牛子 巴豆霜 (1) 祛风湿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1. 概述 (2) 祛风湿药的配伍方法 (3) 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 祛风湿药的分类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独活 威灵仙 蕲蛇 木瓜 2. 祛风寒湿药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川乌 乌梢蛇 (3) 下列药物的用法 : 川乌 蕲蛇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川乌 木瓜 九 祛风湿药 (5) 羌活与独活 独活与威灵仙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秦艽 防己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 豨莶草 臭梧桐 络石藤 桑枝 3. 祛风湿热药 (3)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豨莶草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防己 (5) 秦艽与防己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桑寄生 4. 祛风湿强筋骨药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五加皮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狗脊 (4) 五加皮与桑寄生等药物的鉴别 十 化湿药 1. 概述 (1) 化湿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13

16 十一 利水渗湿药十二 温里药十三 理气药 2. 具体药物 1. 概述 2. 利水消肿药 3. 利尿通淋药 4. 利湿退黄药 1. 概述 2. 具体药物 1. 概述 2. 具体药物 (2) 化湿药的配伍方法 (3) 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广藿香 苍术 厚朴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砂仁 豆蔻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佩兰 草果 (4)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砂仁 豆蔻 (5) 苍术与厚朴 砂仁与豆蔻等药物的鉴别 (1) 利水渗湿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2) 利水渗湿药的配伍方法 (3) 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 利水渗湿药的分类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茯苓 薏苡仁 泽泻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猪苓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香加皮 冬瓜皮 (4) 下列药物的用法 : 薏苡仁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香加皮 (6) 茯苓与猪苓 茯苓与薏苡仁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车前子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滑石 石韦 木通 通草 萆薢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瞿麦 地肤子 海金沙 萹蓄 (4) 下列药物的用法 : 车前子 滑石 海金沙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木通 瞿麦 (6) 车前子与滑石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茵陈 金钱草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虎杖 (3) 大黄与虎杖等药物的鉴别 (1) 温里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2) 温里药的配伍方法 (3) 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小茴香 丁香 花椒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高良姜 (4)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附子 肉桂 吴茱萸 花椒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附子 肉桂 吴茱萸 丁香 (6) 附子与干姜 附子与肉桂 干姜与生姜等药物的鉴别 (1) 理气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2) 理气药的配伍方法 (3) 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陈皮 枳实 木香 香附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青皮 沉香 川楝子 乌药 薤白 14

17 十四 消食药十五 驱虫药十六 止血药十七 活血化瘀药 1. 概述 2. 具体药物 1. 概述 2. 具体药物 1. 概述 2. 凉血止血药 3. 化瘀止血药 4. 收敛止血药 5. 温经止血药 1. 概述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檀香 荔枝核 佛手 大腹皮 (4) 下列药物的用法 : 木香 沉香 檀香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枳实 川楝子 (6) 陈皮与青皮, 木香与香附等药物的鉴别 (1) 消食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2) 消食药的配伍方法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山楂 莱菔子 鸡内金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神曲 麦芽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稻芽 (4) 下列药物的用法 : 鸡内金 麦芽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山楂 麦芽 莱菔子 (1) 驱虫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2) 驱虫药的配伍方法 (3) 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槟榔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使君子 苦楝皮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雷丸 榧子 (4)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使君子 苦楝皮 槟榔 雷丸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使君子 苦楝皮 槟榔 (1) 止血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2) 止血药的配伍方法 (3) 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 止血药的分类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小蓟 地榆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大蓟 槐花 侧柏叶 白茅根 (3) 下列药物的用法 : 槐花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地榆 (5) 大蓟与小蓟 芦根与白茅根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三七 茜草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蒲黄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降香 (4)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三七 蒲黄 降香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三七 蒲黄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白及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仙鹤草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棕榈炭 血余炭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白及 (1) 下列药物药性 功效 应用 : 艾叶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 炮姜 (1) 活血化瘀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2) 活血化瘀药的配伍方法 (3) 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5

18 十八 化痰止 咳平喘药 2. 活血止痛药 3. 活血调经药 4. 活血疗伤药 5. 破血消癥药 1. 概述 2. 温化寒痰药 3. 清化热痰药 4. 止咳平喘药 (4) 活血化瘀药的分类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川芎 延胡索 郁金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姜黄 乳香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没药 五灵脂 (4) 下列药物的用法 : 延胡索 五灵脂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郁金 乳香 没药 五灵脂 (6) 郁金与姜黄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丹参 红花 桃仁 益母草 牛膝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鸡血藤 王不留行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泽兰 (4) 下列药物的用法 : 牛膝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丹参 (6) 川芎与丹参 红花与桃仁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土鳖虫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自然铜 苏木 骨碎补 血竭 (3)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血竭 (1)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莪术 水蛭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 三棱 穿山甲 (3)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莪术 三棱 (4) 莪术与三棱等药物的鉴别 (1)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2)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配伍方法 (3)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半夏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天南星 芥子 旋覆花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白附子 白前 (4)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半夏 天南星 白附子 芥子 旋覆花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半夏 天南星 白附子 芥子 旋覆花 (6) 半夏与天南星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川贝母 浙贝母 瓜蒌 桔梗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竹茹 竹沥 前胡 海藻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天竺黄 昆布 海蛤壳 (4)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竹沥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川贝母 浙贝母 瓜蒌 海藻 桔梗 (6) 川贝母与浙贝母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苦杏仁 百部 紫苏子 桑白皮 葶苈子 16

19 十九 安神药二十 平肝息风药二十一 开窍药 1. 概述 2. 重镇安神药 3. 养心安神药 1. 概述 2. 平抑肝阳药 3. 息风止痉药 1. 概述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紫菀 款冬花 枇杷叶 白果 (3) 下列药物的用法 : 苦杏仁 百部 枇杷叶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苦杏仁 白果 (5) 苦杏仁与紫苏子 苦杏仁与桃仁 桑白皮与葶苈子等药物的鉴别 (1) 安神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2) 安神药的配伍方法 (3) 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 安神药的分类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朱砂 磁石 龙骨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 琥珀 (3)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朱砂 磁石 龙骨 琥珀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朱砂 磁石 (5) 朱砂与磁石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酸枣仁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柏子仁 远志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首乌藤 合欢皮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柏子仁 远志 (5) 酸枣仁与柏子仁等药物的鉴别 (1) 平肝息风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2) 平肝息风药的配伍方法 (3) 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 平肝息风药的分类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石决明 牡蛎 代赭石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刺蒺藜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珍珠母 罗布麻叶 (4) 下列药物的用法 : 石决明 珍珠母 牡蛎 代赭石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代赭石 (6) 决明子与石决明 龙骨与牡蛎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羚羊角 牛黄 钩藤 天麻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地龙 全蝎 蜈蚣 僵蚕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珍珠 (4)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羚羊角 牛黄 珍珠 钩藤 全蝎 蜈蚣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牛黄 全蝎 蜈蚣 (6) 羚羊角与牛黄 钩藤与天麻 全蝎与蜈蚣等药物的鉴别 (1) 开窍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2) 开窍药的配伍方法 (3) 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7

20 二十二 补虚 药 2. 具体药物 1. 概述 2. 补气药 3. 补阳药 4. 补血药 5. 补阴药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麝香 石菖蒲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冰片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苏合香 (4)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麝香 冰片 苏合香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麝香 冰片 (6) 麝香与冰片等药物的鉴别 (1) 补虚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2) 补虚药的配伍方法 (3) 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 补虚药的分类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人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西洋参 太子参 山药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白扁豆 大枣 蜂蜜 (4)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人参 西洋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人参 西洋参 党参 甘草 (6) 人参与党参 人参与黄芪 黄芪与白术 苍术与白术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鹿茸 淫羊藿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紫河车 巴戟天 肉苁蓉 补骨脂 益智仁 蛤蚧 冬虫夏草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仙茅 锁阳 沙苑子 (4)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鹿茸 蛤蚧 冬虫夏草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鹿茸 (6) 淫羊藿与巴戟天, 杜仲 续断及桑寄生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当归 熟地黄 白芍 阿胶 何首乌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龙眼肉 (3) 下列药物的用法 : 当归 阿胶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当归 熟地黄 白芍 阿胶 何首乌 (5) 当归与熟地黄 当归与白芍 生地黄与熟地黄 白芍与赤芍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北沙参 麦冬 龟甲 鳖甲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南沙参 黄精 百合 天冬 石斛 玉竹 枸杞子 女贞子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墨旱莲 (4) 下列药物的用法 : 女贞子 龟甲 鳖甲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北沙参 南沙参 龟甲 鳖甲 (6) 北沙参与南沙参 麦冬与天冬 龟甲与鳖甲等药物的鉴别 18

21 (1) 收涩药的药性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2) 收涩药的配伍方法 1. 概述 (3) 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4) 收涩药的分类 (1)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麻黄根 2. 固表止汗药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 浮小麦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五味子 乌梅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诃子 肉豆蔻 赤石脂二十三 收涩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五倍子 禹余粮药 3. 敛肺涩肠药 (4) 下列药物的用法 : 诃子 肉豆蔻 (5)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赤石脂 禹余粮 (6) 五味子与乌梅 肉豆蔻与豆蔻等药物的鉴别 (1) 下列药物的药性 功效 应用 : 山茱萸 莲子 椿皮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桑螵蛸 海螵蛸 芡实 4. 固精缩尿止带药 (3) 下列药物的功效 : 金樱子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桑螵蛸 (5) 莲子与芡实等药物的鉴别 (1) 攻毒杀虫止痒药的功效 主治病证 1. 概述 (2) 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雄黄 硫黄 白矾 蛇二十四 攻毒床子杀虫止痒药 2. 具体药物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 蟾酥 蜂房 (3)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雄黄 蟾酥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雄黄 硫黄 蟾酥 (1) 拔毒化腐生肌药的功效 主治病证 1. 概述 (2) 拔毒化腐生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二十五 拔毒 (1) 下列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 : 红粉 硼砂化腐生肌药 (2) 下列药物的功效 : 轻粉 砒石 炉甘石 2. 具体药物 (3) 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 : 轻粉 升药 砒石 硼砂 (4) 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 : 红粉 轻粉 砒石 炉甘石注 : 上表中 " 药物的鉴别 " 指药物的功效 主治病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9

22 2017 版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方剂学单元细目要点 一 总论 1. 方剂与治法 2.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 (1) 方剂的组方原则 (2) 方剂的变化 3. 剂型 (1)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 丹剂的特点 1. 概述 (1)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二 解表剂 2. 辛温解表 3. 辛凉解表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大青龙汤 九味羌活汤 止嗽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银翘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桑菊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4.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3)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1. 概述 (1)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三 泻下剂 (1) 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2. 寒下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大黄牡丹汤 大陷胸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及配伍意义 3. 温下 (1) 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4. 润下 (1) 麻子仁丸 济川煎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5. 逐水 (1) 十枣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用法要点 6. 攻补兼施 (1) 黄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四 和解剂 1. 概述 (1) 和解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0

23 2. 和解少阳 (1) 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逍遥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 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3. 调和肝脾 (2) 四逆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痛泻要方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4. 调和寒热 (1)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1. 概述 (1) 清热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五 清热剂 2. 清气分热 3. 清营凉血 4. 清热解毒 5. 清脏腑热 6. 清虚热 (1) 白虎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竹叶石膏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1) 清营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犀角地黄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黄连解毒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凉膈散 普济消毒饮 仙方活命饮 四妙勇安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龙胆泻肝汤 芍药汤 左金丸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导赤散 清胃散 苇茎汤 白头翁汤 泻白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玉女煎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1) 青蒿鳖甲汤 当归六黄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概述 (1) 祛暑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六 祛暑剂 2. 祛暑解表 (1) 香薷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祛暑利湿 (1) 六一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4. 祛暑益气 (1) 清暑益气汤 ( 温热经纬 ) 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 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概述 (1) 温里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七 温里剂 2. 温中祛寒 (1) 理中丸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小建中汤 吴茱萸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回阳救逆 (1) 四逆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 21

24 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4. 温经散寒 (1) 当归四逆汤 阳和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暖肝煎的组 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概述 (1) 表里双解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八 表里双解 剂 (1)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 2. 解表清里意义 3. 解表温里 (1) 五积散的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特点 (1) 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4. 解表攻里 (2) 防风通圣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1. 概述 (1) 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 补气 (1)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四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生脉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九 补益剂 3. 补血 4. 气血双补 5. 补阴 6. 补阳 (3) 玉屏风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1) 四物汤 归脾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当归补血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炙甘草汤 八珍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左归丸 大补阴丸 百合固金汤 一贯煎 益胃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肾气丸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右归丸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7. 阴阳双补 (1) 地黄饮子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概述 (1) 固涩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 固表止汗 (1) 牡蛎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十 固涩剂 3. 敛肺止咳 (1) 九仙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4. 涩肠固脱 (1) 四神丸 真人养脏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5. 涩精止遗 (1) 桑螵蛸散 金锁固精丸 缩泉丸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2

25 6. 固崩止带 (1) 固冲汤 易黄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 意义 1. 概述 (1) 安神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 重镇安神 (1) 朱砂安神丸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十一 安神剂 3. 滋养安神 (1) 天王补心丹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酸枣仁汤 甘麦大枣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概述 (1) 开窍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十二 开窍剂 2. 凉开 (1) 安宫牛黄丸 紫雪 至宝丹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3. 温开 (1) 苏合香丸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十三 理气剂 1. 概述 (1) 理气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1) 越鞠丸 半夏厚朴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瓜蒌薤白白酒汤 枳实消痞丸 厚朴温中汤的组成药 2. 行气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柴胡疏肝散 天台乌药散 良附丸 金铃子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1) 苏子降气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3. 降气 (2) 定喘汤 旋覆代赭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概述 (1) 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 活血祛瘀 (1) 桃核承气汤 血府逐瘀汤 补阳还五汤 温经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复元活血汤 桂枝茯苓丸 生化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十四 理血剂 (3) 失笑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3. 止血 (1) 咳血方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小蓟饮子 黄土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十灰散 槐花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1. 概述 (1) 治风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十五 治风剂 2. 疏散外风 (1) 川芎茶调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消风散 牵正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3

26 (3) 大秦艽汤 小活络丹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3. 平息内风 (1) 羚角钩藤汤 镇肝息风汤 大定风珠的组成药物 功 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天麻钩藤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概述 (1) 治燥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十六 治燥剂 2. 轻宣外燥 3. 滋润内燥 (1) 杏苏散 清燥救肺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桑杏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1) 麦门冬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玉液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养阴清肺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1. 概述 (1) 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 化湿和胃 3. 清热祛湿 (1) 藿香正气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平胃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茵陈蒿汤 三仁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八正散 甘露消毒丹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十七 祛湿剂 4. 利水渗湿 5. 温化寒湿 6. 祛湿化浊 7. 祛风胜湿 (3) 二妙散 当归拈痛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1) 五苓散 猪苓汤 防己黄芪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实脾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完带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萆薢分清饮 ( 杨氏家藏方 ) 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1) 独活寄生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羌活胜湿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十八 祛痰剂 1. 概述 (1) 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 燥湿化痰 (1) 二陈汤 温胆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4

27 3. 清热化痰 (1)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及配伍意义 4. 润燥化痰 (1) 贝母瓜蒌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5. 温化寒痰 6. 治风化痰 (1) 苓甘五味姜辛汤 三子养亲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1)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概述 (1) 消食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十九 消食剂 二十 驱虫剂 2. 消食化滞 3. 健脾消食 (1) 保和丸 枳实导滞丸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1) 健脾丸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乌梅丸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5

28 2017 版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内经单元细目要点 (1) 精气运动不止的特性及升降出入的运动规律 1. 精气之化 (2) 天地五气五味供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3) 人与自然之气相通应 (1)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对人体的影响 (2) 病因阴阳 一 哲学思想 (3) 阴阳的可分性 2. 阴阳之道 (4) 阳气的重要性及生理功能 (5) 饮食五味的双重作用 (6) 阴精阳气关系 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7) 阴阳说明疾病传变 诊断 治疗 3. 五行之理 (1) 四时五脏阴阳应象及五行生克关系 (1) 脏腑 十二官 的生理功能 心主 的重要性 (2) 藏象概念 五脏所主 内属 外应的藏象理论 二 藏象 1. 脏腑 2. 精气神 (3) 五脏 藏而不泻 六腑 泻而不藏 的功能特点 脏腑藏泻相反相成的关系 魄门亦为五脏使 的整体观 (4) 脾为胃 行其津液 的机理 脾不主时 的含义及意义 (5) 奇恒之府含义 组成 功能 功能特点 (6) 传化之府含义 组成 营养来源 功能 功能特点 (7) 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含义及机理 (1) 精 神 魂 魄 心 意 志 思 虑 智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 神的概念 分类 生理功能及与五脏的关系 (3) 水谷在体内生化气血 津液的过程及 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 的机理 (4) 营气 卫气的概念 生成 功能 运行交会规律 (5) 精 气 津 液 血 脉六气的概念 功能及其以 五谷与胃为大海 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1) 阳失卫外, 寒 暑 湿 风四种邪气的致病特点 三 病因病机 1. 病因 (2) 情志过极致病的特点 (3) 生病起于过用 的发病观及其临床意义 2. 发病 (1) 两虚相得, 乃客其形 的发病观及正邪在发病中的 26

29 辩证关系 (2) 伏邪发病的理论 (3) 勇者气行则已, 怯者则著而为病 的含义及意义 (1) 病机十九条的病理机制 证候特点 病机分类 (2) 五气太过致病规律及其主要证候 (3) 从邪正与气血分布状态论虚实病机 (4) 阴阳虚实所致内外寒热的病机及其意义, 对比其古今 3. 病机不同含义 (5) 煎厥 薄厥 偏枯 疔痈 痤痱 瘘 偻 风疟等病证的病机特点 (6) 九气为病的病机特点 病变特征, 百病生于气 的原理及其意义 4. 传变与预后 (1) 五脏虚实病理 主症 转归及其临床意义 (1) 外感热病的概念 病因病机和预后 1. 热病 (2) 外感热病的六经分证 传变规律 治疗大法及预后禁 忌 (3) 两感于寒的主症 传变规律 预后 (4) 阴阳交的概念 病候 病机及预后 2. 咳证 (1) 咳病的成因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的机理 (2) 此皆聚于胃, 关于肺 的机理 四 病证 3. 痛证 (1) 疼痛的病因病机 诊断与辨证 (1) 痹证的病因病机 分类 脏腑辨证 传变预后以及针刺治疗的原则 4. 痹证 (2) 营卫之气与痹证发病的关系 痹证发生的内在因素 主要症状的病机及其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5. 痿证 (1) 治痿独取阳明 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1) 水肿 其本在肾, 其末在肺 的发病机理及 肾者, 6. 水病胃之关 的重要命题 (2) 阳虚阳郁水肿病的病机 病候与治疗 7. 不寐 (1) 营卫之气与睡眠的关系 (1) 诊病的最佳时间 1. 原理规范 (2) 诊病的要求 (3) 诊病基本原理及四诊合参的临床意义 五 诊法 (1) 望色察目诊病的原理及要领 (2) 望形诊病的原理与要点 2. 望闻问切 (3) 气口独为五脏主的机理 (4) 脉有胃气的重要性, 以及四时五脏的平脉 病脉和死脉 (5) 脉之逆从阴阳 27

30 (1) 治未病 早期治疗的思想及其应用 1. 治疗思想 (2) 因时制宜的治疗思想 (3) 因地制宜的治疗思想 (4) 神气强弱存亡和医患配合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神不使 病为本, 工为标 的原理 (1) 调节阴阳的治疗法则 六 论治 七 养生 2. 治疗法则 3. 治疗方法 1. 天年寿夭 2. 养生理法 (2) 正治法和反治法的概念及运用 (3) 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4) 间者并行, 甚者独行 的标本治则及应用 (5) 病变在内在外 在上在下及表里出入的治法, 体质耐毒不耐毒的用药法度 (1)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效用, 壮火 少火 的含义及其临床应用 (2) 制方法则 (3) 五脏苦欲补泻的用药规律 (4) 药物 有毒无毒 的使用法度 (1) 人体的生命过程及各阶段的规律和特征 (2) 人体的生命过程及肾气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关系 (1) 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2) 四时养生方法 (3) 顺应阳气的昼夜节律而养生 (4) 谨和五味 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28

31 2017 版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伤寒论单元细目要点 (1) 原文第 1 条 : 太阳病提纲及意义 1. 太阳病辨证纲要 (2) 原文第 条 : 太阳病分为中风 伤寒 温病三类, 各自脉证特点及三者的鉴别 (3) 原文第 7 条 : 发于阳 发于阴 的具体含义 说明三阳病 三阴病的热型特点, 明确本条的临床意义 太阳病经证 一 辨太阳病 脉证并治 2. 太阳病本证 3. 太阳病变证 (1) 中风表虚证 1 原文第 条 : 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病因病机 证候 治法 方药 ; 桂枝汤的适应症 药后调护方法 2 原文 条 : 桂枝汤的禁例 3 原文 条 : 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 桂枝新加汤证的病机 证候 治法 方药 (2) 伤寒表实证 1 原文第 条 : 太阳伤寒证的病因病机 证候 治法及方药 2 原文 条 : 麻黄汤的应用禁例 3 原文 条 : 葛根汤证 大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的病机 证候 治法 方药 4 运用大青龙汤的调护方法 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 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的鉴别 太阳病腑证 (1) 太阳蓄水证原文第 条 : 太阳蓄水证的病因病机 证候 治法 方药 (2) 太阳蓄血证 1 原文第 条 : 太阳蓄血证的病因病机 证候 治法 方药 2 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鉴别 治则及辨证要点 (1) 原文 16 条 : 太阳病变证的成因 治疗原则 (2) 原文第 条 : 如何辨寒热真假, 皮肤 骨髓 的含义 ; 如何辨数脉的寒热真假 ; 辨寒热真假的临床意 29

32 义 欲明辨寒热真假, 须四诊合参 (3) 原文 条 : 辨汗下先后 标本缓急的治法 伤寒论 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 证候分类 (1) 热证 1 原文 条 : 栀子豉汤类证, 栀子豉汤证 栀子厚朴汤证 栀子干姜汤证的因机证治 2 原文 条 : 麻杏甘石汤证的因机证治 3 原文 34 条 :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因机证治 (2) 虚证 1 原文 条 : 桂枝甘草汤证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桂枝加桂汤证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的因机证治 2 原文 条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小建中汤证 桂枝人参汤证的因机证治 桂枝人参汤证与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鉴别 3 原文 条 : 干姜附子汤证 茯苓四逆汤证 真武汤证的因机证治 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的异同 4 原文 条 : 甘草干姜汤证 芍药甘草汤证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炙甘草汤证的因机证治 (3) 结胸证 1 原文 条 : 结胸的概念, 结胸的分类及辨证治疗 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的使用方法 (4) 脏结证 1 原文 条 : 脏结的概念 治禁及危候 (5) 痞证 1 原文 条 : 痞证的概念及对痞证的辨证治疗 五泻心汤证的鉴别 (6) 上热下寒证 1 原文 173 条 : 黄连汤证的形成机理以及证治 二 辨阳明病 脉证并治 (1) 原文 条 : 十枣汤证的病因病机 证候 治法方药 4. 太阳病类似证 (2) 瓜蒂散证的病因病机 证候 治法方药 十枣汤及瓜蒂散的使用方法 (1) 原文 条 : 阳明病提纲及意义 1. 阳明病辨证纲要 (2) 原文 条 : 阳明病的病因来路 (3) 原文 条 : 阳明病的外证 主脉等脉症特点 2. 阳明病本证 阳明病热证 30

33 (1) 原文 条 : 阳明病栀子豉证治 (2) 原文 条 : 阳明病白虎汤证治 (3) 原文 条 : 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 (4) 原文 223 条 : 阳明病热盛阴伤水气不利证的证治 阳明病实证 (1) 原文 条 : 阳明燥坚实证 ( 调胃承气汤证 ) (2) 原文 条阳明病痞满实证 ( 小承气汤证 ) (3) 原文 条 : 阳明病痞满燥坚实证 ( 大承气汤证 ), 阳明三急下证 ; 三承气汤证鉴别运用 (4) 原文 247 条 : 脾约证 ( 麻子仁丸证 ) 阳明病寒证 虚证 (1) 原文 243 条 : 阳明中寒呕逆证治 (2) 原文 196 条 : 阳明正虚无汗身痒证 发黄证 3. 阳明病变证 (1) 原文 条 : 阳明湿热发黄证治 ( 茵陈蒿汤证 栀子柏皮汤证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的因机证治 ) (2) 原文 195 条 : 寒湿发黄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禁 血热证 (1) 原文 条 : 阳明血热衄血证 (2) 原文 216 条 : 阳明病热入血室下血的证治 (3) 原文 237 条 : 阳明蓄血证的辨证治疗及临床意义 三 辨少阳病 脉证并治 1. 少阳病辨证纲要 2. 少阳病本证 3. 少阳病兼变证 (1) 原文 263 条 : 少阳病辨证提纲 (2) 原文 条 : 少阳病临床表现及治禁, 三阳病头痛发热的鉴别 (1) 原文 条 : 少阳病本证的因机证治, 小柴胡汤的灵活使用方法 (2) 原文 98 条 : 小柴胡汤的禁例 (1) 原文 267 条 : 少阳病变证治则 (2) 原文 146 条 : 柴胡桂枝汤证 ( 少阳兼太阳表证 ) (3) 原文 条 : 大柴胡汤证 柴胡加芒硝汤证 ( 少阳兼阳明里实证 ) (4) 原文 147 条 :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 少阳兼水饮内结 ) (5) 原文 107 条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少阳兼心神逆乱证 ) (6) 原文 172 条 : 黄芩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 少阳郁 31

34 四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五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 太阴病辨证纲要 2. 太阴病本证 3. 太阴病兼变证 4. 太阴病预后 1. 少阴病辨证纲要 2. 少阴病本证 3. 少阴病兼变证 热内迫阳明 ) (1) 原文 273 条 : 太阴病提纲的临床意义及治禁 太阴病与阳明病鉴别 (1) 原文 277 条 : 太阴病本证的病机 辨证要点 治法及方剂, 四逆辈 的含义 (1) 原文 276 条 : 太阴兼表的证治 (2) 原文 279 条 : 邪陷太阴, 气滞络瘀证治 (3) 原文 280 条 : 太阴病临床用药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 (4) 原文 259 条 : 太阴寒湿发黄的病机 治则及治禁 (1) 原文 274 条 : 太阴中风欲愈的脉症特点 (2) 原文 条 : 太阴病的几种转归及机理 (1) 原文 281 条 : 少阴病辨证提纲及临床意义 (2) 原文 条, 少阴病寒化证的辨证要点, 自利而渴的辨证意义 少阴寒化证 (1) 原文 条 : 少阴病阳衰阴盛基本证 ( 四逆汤证 ) 的病机 证治 (2) 原文 317 条 :, 少阴病阳衰阴盛格阳于外证 ( 通脉四逆汤证 ) 的病机 证治 ; 通脉四逆汤的随症化裁, 病皆与方相应 的临床意义 (3) 原文 条 : 少阴病阳衰阴盛格阳于上证 ( 白通汤证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 的病机 证治 (4) 原文 316(82) 条 : 少阴阳虚水泛证 ( 真武汤证 ) 的病机 证治 真武汤随证化裁的临床意义, 真武汤证与苓桂术甘汤证的鉴别 (5) 原文 条 : 少阴阳虚寒湿身痛证 ( 附子汤证 ) 的病机 证治 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的鉴别 (6) 原文 309 条 : 少阴阳虚阴盛, 浊阴犯胃证 ( 吴茱萸汤证 ) 的病机 证治 (7) 原文 条 : 少阴虚寒下利便脓血证 ( 桃花汤证 ) 的病机 证治 少阴热化证 (1) 原文 303 条 : 少阴病阴虚火旺证 ( 黄连阿胶汤证 ) 的病机 证治 (2) 原文 319 条 : 少阴病阴虚有热, 水热互结证 ( 猪苓汤证 ) 的病机 证治 少阴阳郁证 (1) 原文 318 条 : 少阴阳郁致厥 ( 四逆散 ) 证治 ; 四逆散证与四逆汤证的异同 (1) 原文 条 : 少阴病兼太阳表证的证治 (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 32

35 (2) 原文 条 : 少阴三急下证, 急下的目的 意义及与阳明三急下的区别 (3) 原文 293 条 : 少阴阴虚热化 移热膀胱的变证 (4) 原文 294 条 : 少阴病火劫伤津动血的变证 (1) 原文 310 条 : 少阴阴虚火咽痛的证治 ( 猪肤汤证 ) 4. 咽痛证 1. 厥阴病辨证纲要 (2) 原文 311 条 : 少阴客热咽痛的证治 ( 甘草汤证 桔梗汤证 ) (3) 原文 312 条 : 痰热火毒郁结咽中生疮的证治 ( 苦酒汤证 ) (4) 原文 313 条 : 少阴客寒咽痛的证治 ( 半夏散及汤证 ) 原文 326 条 : 厥阴病辨证提纲 误治变证及临床意义, 蛔厥与脏厥的鉴别 厥阴寒热错杂证 六 辨厥阴病 脉证并治 2. 厥阴病本证 3. 辨厥热胜复证 4. 辨厥逆证 5. 辨呕哕下利证 (1) 原文 338 条 : 乌梅丸证的病机证治 (2) 原文 359 条 : 干姜芩连人参汤证的病机证治 (3) 原文 357 条 : 麻黄升麻汤证的病机证治 厥阴寒证 (1) 原文 条 : 当归四逆汤证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 当归四逆汤证与四逆汤证的鉴别 (2) 原文 378 条 : 吴茱萸汤证的病机 证治, 吴茱萸汤的适应证候 厥阴热证 (1) 原文 条 : 厥阴热利的证治 伤寒论 热利类方 (1) 原文 条 : 伤寒论 辨厥热胜复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2) 原文 332 条 : 辨厥热胜复中的阳气来复与除中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1) 原文 337 条 : 伤寒论 厥逆的病机与证候特点 (2) 原文 条 : 热厥的病机 辨证要点 治法治禁, 及热厥轻证 重证 (3) 原文 条 : 寒厥之阳虚阴盛厥, 冷结关元厥证治 (4) 原文 355 条 : 痰食厥的病机 证治 (5) 原文 356 条 : 水饮厥的病机 证治 辨呕证 (1) 原文 377 条 : 阳虚阴盛证, 格阳呕逆证 (2) 原文 379 条 : 厥阴邪转少阳证治 (3) 原文 376 条 : 痈脓致呕的治禁 辨下利证 33

36 (1) 原文 条 : 下利辨证 (2) 原文 条 : 实热下利的辨治 (3) 原文 条 : 虚寒下利的辨证治疗 (4) 原文 ~369 条 : 辨虚寒下利的预后及转归 34

37 2017 版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金匮要略单元细目要点 (1) 发病的原理 预防措施 (2) 病邪的特性及中人的规律 一 脏腑经络 先后病脉证 1. 发病 病因病机及预防 2. 论治 (3) 治未病 ( 未病先防 已病早治 ) 的意义与方法 (4) 人与自然的关系 整体观 (5) 保持 五脏元真通畅 不遗形体有衰 及外避邪气的意义 (1) 治未病 ( 已病防传 ), 虚实异治 以肝脾为例论整体观 (2) 表里同病 痼疾加卒病 ( 新旧同病 ) 的治疗原则 (3) 审因论治原则 1. 概述 (1) 痉 湿 暍三病的概念 (1) 痉病的主脉 主症 二 痉湿暍病 脉证治 2. 痉病 3. 湿病 (2) 柔痉 欲作刚痉 阳明痉病的证治 (3) 治疗痉病注意事项 (1) 治法 : 外湿宜微发汗, 内湿宜利小便的机理 (2) 寒湿在表 风湿在表 风湿兼气虚各证证治 (3)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三方证的异同 1. 概述 (1) 百合 狐惑 阴阳毒三病的概念 三 百合狐惑 阴阳毒病脉 证治 2. 百合病 3. 狐惑病 (1) 百合病的病机 主症 治则 (2) 百合病正治法 (1) 狐惑病的临床表现 (2) 甘草泻心汤的功效与主治证 (3) 狐惑病酿脓证治 (4) 狐惑病的外治法 1. 中风病 (1) 中风病在络 在经 入腑 入脏的不同表现及机理 四 中风历节 病脉证并治 2. 历节病 (1) 历节病的病因病机 (2) 风湿历节证治 (3) 寒湿历节证治 35

38 (4) 运用乌头时的注意事项 (1) 血痹病的概念 1. 血痹病 (2) 血痹病的病因病机 主症 (3) 血痹病轻症证治 (4) 血痹病重症证治 (1) 脉象总纲 五 血痹虚劳 病脉证并治 (2) 虚劳失精证治 (3) 虚劳里急证治 2. 虚劳病 (4) 虚劳腰痛证治 (5) 虚劳风气百疾证治 (6) 虚劳不寐证治 (7) 虚劳干血证治 (8) 本篇论治虚劳病的特点 1. 概述 (1) 肺痿 肺痈 咳嗽上气三病概念 (1) 肺痿的概念 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 2. 肺痿病 4. 咳嗽上气病 1. 成因与主症 2. 证治 (2) 肺痿与肺痈的脉症鉴别 (3) 虚热肺痿证治 (4) 虚寒肺痿证治 (1) 寒饮郁肺证治 (2) 痰浊壅肺证治 (3) 饮热迫肺证治 (4) 寒饮夹热证治 (1) 病因病机 (2) 典型症状 (1) 肝郁化热证治 (2) 阳虚寒逆证治 (3) 阳虚饮动证治 1. 概述 (1) 胸痹 心痛 短气的概念 八 胸痹心痛 短气病脉证 并治 2. 病因病机 3. 胸痹证治 (1) 胸痹 心痛的病因病机 (2) 阳微阴弦 的含义 (1) 主要脉症 主方 (2) 重症证治 (3) 急症证治 36

39 (4) 轻症证治 (5) 虚实异治 4. 心痛证治 (1) 轻症证治 (2) 重症证治 1. 概述 (1) 腹满 寒疝 宿食三病的概念 (1) 虚寒与实热性腹满的鉴别 (2) 里实兼表证证治 九 腹满寒疝 宿食病脉证 治 2. 腹满病 3. 寒疝病 (3) 里实兼少阳证证治 (4) 里实胀重于积证治 (5) 里实积胀俱重证治 (6) 寒实内积证治 (1) 阴寒痼结证证治 (2) 血虚内寒证证治 (3) 寒疝兼表证证治 4. 宿食 (1) 宿食证治 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五脏病证举例 1. 治疗原则 2. 四饮证治 (1) 肝着证治 (2) 脾约证治 (3) 肾着证治 (1) 温药和之 的含义 (2) 温药和之 的机理 痰饮( 狭义 ) (1) 饮停心下证治 (2) 饮及脾肾证治 (3) 下焦饮逆证治 (4) 留饮欲去证治 (5) 肠间饮聚成实证治 悬饮 (1) 悬饮的脉症与治疗 (2) 十枣汤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溢饮 (1) 溢饮的治疗 (2) 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的鉴别 支饮 37

40 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 黄疸病脉证治 小便不利病 1. 分类与辨证 2. 治法 3. 证治 1. 病因病机 分类与辨证 2. 证治 (1) 隔间支饮证治 (2) 支饮冒眩证治 (3) 支饮腹满证治 (4) 支饮不得息证治 (5) 支饮咳嗽证治 (1) 概念 (2) 膀胱气化不行证治 (3) 上燥下寒水停证治 (4) 水热互结伤阴证治 (1) 水气病的概念 (2) 分类及其主症 (3) 四水与黄汗的病因病机及脉症 (5) 血分 水分与气分 (1) 利小便 发汗 (2) 攻下逐水 风水 (1) 表虚证治 (2) 夹热证治 (3) 风水与正水的汗法异治 皮水 (1) 夹热证治 (2) 表实证治 (3) 气虚阳郁证治 气分 (1) 阳虚阴凝证治 (2) 脾虚气滞证治 (1) 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 的含义 (2) 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辨别 (3) 分类及其主症 谷疸 (1) 湿热俱盛证证治 (2) 茵陈蒿汤的煎法 黄疸 38

41 (1) 正治法 利小便 (2) 热盛里实证治 (3) 湿重于热证治 (4) 兼表虚证治 (5) 兼少阳证证治 虚黄 (1) 辨证要点 (2) 治法 方药 十五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1. 惊悸 2. 吐衄下血 3. 瘀血 1. 呕吐病 2. 下利病 (1) 火邪致惊证治 (2) 水饮致悸证治 (1) 虚寒吐血证治 (2) 热盛吐衄证治 (3) 虚寒便血证治 (4) 湿热便血证治 (1) 瘀血的脉症特点 病机 (2) 瘀血化热的脉症及其治法 证治 (1) 寒证 1 肝胃虚寒证治 (2) 热证 1 胃肠实热证治 (3) 寒热错杂证证治 (4) 饮证 1 寒饮呕吐证治 2 阳虚饮停证治 3 寒饮搏结胸胃证治 治法与治禁 (1) 湿滞气利治法 (2) 虚寒下利治禁 证治 (1) 寒证 1 寒厥下利证治 (2) 热证 39

42 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治 1. 疮痈 2. 肠痈蛔虫病 1. 胎与癥的鉴别及癥病的治疗 2. 恶阻 3. 腹痛 4. 胞阻 1 热利下重证治 (1) 疮痈初起的脉症 (2) 痈肿辨脓法 (1) 脓成证治 (2) 脓未成证治 (3) 大黄牡丹汤证与薏苡附子败酱散证的鉴别蛔厥证治 (1) 妊娠的诊断 (2) 妊娠与癥病的鉴别 (3) 癥病漏下的辨证要点 (4) 癥病漏下的治疗 (1) 恶阻轻症证治 (2) 恶阻重症证治 (1) 阳虚寒盛证治 (2) 肝脾失调证治 (1) 胞阻的含义 (2) 胞阻主症 治法与方药 (3) 胶艾汤治疗三种下血的机理 5. 小便难 (1) 小便难的证治 6. 水肿 (1) 水肿的证治 7. 胎动不安 (1) 胎动不安的证治 1. 产后三病 (1) 产后痉病 郁冒 大便难的病因病机 (2) 产后郁冒兼大便难证治 二十 妇人产 后病脉证治 2. 产后腹痛 3. 产后中风 (1) 血虚里寒证治 (2) 气血郁滞证治 (3) 瘀血内结证治 (4) 瘀血內结兼阳明里实证治 (1) 太阳中风证治 (2) 阳虚中风证治 4. 产后热利 (1) 产后热利伤阴证治 40

43 (2)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的配伍特点 5. 产后呕吐 (1) 产后呕吐的证治 1. 成因 证候与治则 (1) 虚 积冷 结气的含义 (2) 妇人杂病的诊治原则 热入血室证 2. 证治 (1) 辨证要点 (2) 治疗方法 梅核气病 (1) 病因病机 临床特点 (2) 治法 方药 脏躁病 (1) 病因病机 临床特点 (2) 治法 方药 月经病 二十一 妇人 杂病脉证并 治 (1) 冲任虚寒夹瘀致漏下的证治 (2) 温经汤证与胶艾汤证异同比较 (3) 方后语所述温经汤的其他适应病症 (4) 瘀血内阻致经水不利的证治 3. 证治 (5) 瘀结成实所致经闭的证治 (6) 水血并结血室的证治 腹痛 (1) 风血相搏证治 (2) 肝脾失调证治 (3) 脾胃虚寒证治 转胞 (1) 转胞的含义 (2) 转胞的治法 方药 (3) 金匮要略 对肾气丸的应用与机理 带下病 前阴诸疾 41

44 2017 版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温病学单元细目要点 一 上篇 1. 温病的概念 2. 病因与发病 3. 温病的辨证 (1) 温病的概念 (2) 温病的特点 (3) 温病的范围 (4) 温病的分类 (1) 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2) 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3) 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4) 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5) 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6) 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 (7) 疠气的致病特点 (8) 温病的发病因素 发病类型 (1) 卫分证的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 (2) 气分证的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 (3) 营分证的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 (4) 血分证的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 (5) 邪在上焦常见证候类型的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 (6) 邪在中焦常见证候类型的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 4. 温病常用诊法 5. 温病的治疗 (7) 邪在下焦常见证候类型的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 (1) 辨舌 : 温病黄苔 白苔 灰苔 黑苔的诊断意义 ; 红 绛 紫舌的诊断意义 (2) 辨斑疹 : 斑疹顺逆的辨别要点 ; 斑疹的形成 分布 成因及诊断意义 (3) 白㾦 : 诊察意义 (4) 辨常见症状中的发热 汗出异常 神志异常 痉 口渴的临床特点和意义 (1) 泄卫透表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2) 清解气热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3) 和解表里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4) 祛湿清热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5) 通下逐邪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6) 清营凉血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7) 开窍息风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42

45 二 中篇 三 下篇 1. 温热类温病 2. 湿热类温病 3. 温毒类温病 1. 温热论 2. 湿热病篇 3. 温病条辨 (8) 滋阴生津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1) 风温 : 概念 辨证论治 (2) 春温 : 概念 辨证论治 (3) 暑温 : 概念 辨证论治 (4) 秋燥 : 概念 辨证论治 (1) 湿温 : 概念 辨证论治 (2) 暑湿 : 概念 辨证论治 (3) 伏暑 : 概念 辨证论治 (1) 大头瘟 : 概念 辨证论治 (2) 烂喉痧 : 概念 辨证论治 (1) 温病大纲 (2) 邪在肺卫 (3) 流连气分 (4) 邪留三焦 (5) 里结阳明 (6) 论湿 (7) 邪入营血 (1) 湿热病提纲 (2) 邪在卫表 (3) 邪在气分 (4) 邪入营血 (5) 后期调理 (1) 温病大纲 (2) 上焦篇 (3) 中焦篇 (4) 下焦篇 (5) 温病治则 (6) 温病治禁 43

46 2017 版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中医内科学单元细目要点 (1) 感冒的概述 (2) 感冒的病因病机 1. 感冒 (3) 感冒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感冒的辨证论治 (5) 感冒的转归预后 (6) 感冒的预防调护 (1) 咳嗽的概述 (2) 咳嗽的病因病机 2. 咳嗽 (3) 咳嗽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咳嗽的辨证论治 (5) 咳嗽的预防调护 一 肺系病 证 (1) 哮病的概述 (2) 哮病的病因病机 3. 哮病 (3) 哮病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哮病的辨证论治 (5) 哮病的转归预后 (6) 哮病的预防调护 (1) 喘证的概述 (2) 喘证的病因病机 4. 喘证 (3) 喘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喘证的辨证论治 (5) 喘证的转归预后 (6) 喘证的预防调护 5. 肺痈 (1) 肺痈的概述 44

47 (2) 肺痈的病因病机 (3) 肺痈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肺痈的辨证论治 (5) 肺痈的转归预后 (1) 肺痨的概述 (2) 肺痨的病因病机 6. 肺痨 (3) 肺痨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肺痨的辨证论治 (5) 肺痨的转归预后 (6) 肺痨的预防调护 (1) 肺胀的概述 (2) 肺胀的病因病机 7. 肺胀 (3) 肺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肺胀的辨证论治 (5) 肺胀的转归预后 (1) 肺痿的概述 (2) 肺痿的病因病机 8. 肺萎 (3) 肺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肺痿的辨证论治 (5) 肺痿的转归预后 (1) 心悸的概述 (2) 心悸的病因病机 1. 心悸 (3) 心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心悸的辨证论治 二 心系病证 (5) 心悸的转归预后 (1) 胸痹的概述 (2) 胸痹的病因病机 2. 胸痹 (3) 胸痹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胸痹的辨证论治 (5) 胸痹的转归预后 45

48 (6) 胸痹的预防调护 3. 真心痛 (1) 真心痛的概述 (2) 真心痛的辨证论治 (1) 不寐的概述 (2) 不寐的病因病机 4. 不寐 (3) 不寐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不寐的辨证论治 (5) 不寐的转归预后 (6) 不寐的预防调护 (1) 头痛的概述 (2) 头痛的病因病机 1. 头痛 (3) 头痛的辨证论治 (4) 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 引经药 (5) 头痛的转归预后 (6) 头痛的预防调护 (1) 眩晕的概述 (2) 眩晕的病因病机 2. 眩晕 (3) 眩晕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眩晕的辨证论治 三 脑系病证 (5) 眩晕的转归预后 (6) 眩晕的预防调护 (1) 中风的概述 (2) 中风的病因病机 3. 中风 (3) 中风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中风的辨证论治 (5) 中风的转归预后 (6) 中风的预防调护 (1) 癫狂的概述 4. 癫狂 (2) 癫狂的病因病机 (3) 癫狂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6

49 (4) 癫狂的辨证论治 (5) 癫狂的转归 (6) 癫狂的调护 (1) 痫病的概述 (2) 痫病的病因病机 5. 痫病 (3) 痫病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痫病的辨证论治 (5) 痫病的预防调护 (1) 痴呆的概述 (2) 痴呆的病因病机 6. 痴呆 (3) 痴呆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痴呆的辨证论治 (5) 痴呆的预防调护 (1) 胃痛的概述 (2) 胃痛的病因病机 1. 胃痛 (3)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胃痛的辨证论治 四 脾胃病证 2. 痞满 3. 呕吐 (5) 胃痛的转归预后 (6) 胃痛的预防调护 (1) 痞满的概述 (2) 痞满的病因病机 (3) 痞满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痞满的辨证论治 (5) 痞满的转归预后 (6) 痞满的预防调护 (1) 呕吐的概述 (2) 呕吐的病因病机 (3) 呕吐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呕吐的辨证论治 (5) 呕吐的预防调护 47

50 (1) 噎嗝的概述 (2) 噎嗝的病因病机 4. 噎膈 (3) 噎嗝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噎嗝的辨证论治 (5) 噎嗝的转归预后 (6) 噎嗝的预防调护 (1) 呃逆的概述 (2) 呃逆的病因病机 5. 呃逆 (3) 呃逆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呃逆的辨证论治 (5) 呃逆的转归预后 (1) 腹痛的概述 (2) 腹痛的病因病机 6. 腹痛 (3) 腹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腹痛的辨证论治 (5) 腹痛的转归预后 (6) 腹痛的预防调护 (1) 泄泻的概述 (2) 泄泻的病因病机 7. 泄泻 (3) 泄泻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泄泻的辨证论治 (5) 泄泻的转归预后 (6) 泄泻的预防调护 (1) 痢疾的概述 (2) 痢疾的病因病机 8. 痢疾 (3) 痢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痢疾的辨证论治 (5) 痢疾的转归预后 (6) 痢疾的预防调护 9. 便秘 (1) 便秘的概述 48

51 (2) 便秘的病因病机 (3) 便秘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便秘的辨证论治 (5) 便秘的转归预后 (6) 便秘的预防调护 (1) 胁痛的概述 (2) 胁痛的病因病机 1. 胁痛 (3) 胁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胁痛的辨证论治 (5) 胁痛的转归预后 (1) 黄疸的概述 (2) 黄疸的病因病机 2. 黄疸 (3) 黄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黄疸的辨证论治 (5) 黄疸的转归预后 五 肝胆病证 (6) 黄疸的预防调护 (1) 积聚的概述 (2) 积聚的病因病机 3. 积聚 (3) 积聚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积聚的辨证论治 (5) 积聚的转归预后 (1) 鼓胀的概述 (2) 鼓胀的病因病机 4. 鼓胀 (3) 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鼓胀的辨证论治 (5) 鼓胀的转归预后 (6) 鼓胀的预防调护 (1) 水肿的概述 六 肾系病证 1. 水肿 (2) 水肿的病因病机 (3) 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9

52 (4) 水肿的辨证论治 (5) 水肿的转归预后 (6) 水肿的预防调护 (1) 淋证的概述 (2) 淋证的病因病机 2. 淋证 (3) 淋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淋证的辨证论治 (5) 淋证的转归预后 (6) 淋证的预防调护 (1) 癃闭的概述 (2) 癃闭的病因病机 3. 癃闭 (3) 癃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癃闭的辨证论治 (5) 癃闭的常用外治法 (6) 癃闭的转归预后 (1) 关格的概述 (2) 关格的病因病机 4. 关格 (3) 关格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关格的辨证论治 (5) 关格的转归预后 (6) 关格的预防调护 (1) 郁证的概述 (2) 郁证的病因病机 1. 郁证 (3) 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七 气血津液 病证 (4) 郁证的辨证论治 (5) 郁证的预防调护 (1) 血证的概述 2. 血证 (2) 血证的病因病机 (3) 血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血证的辨证论治 50

53 (5) 血证的转归预后 (6) 血证的预防调护 (1) 痰饮的概述 (2) 痰饮的分类 3. 痰饮 (3) 痰饮的病因病机 (4) 痰饮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5) 痰饮的辨证论治 (6) 痰饮的转归预后 (1) 消渴的概述 (2) 消渴的病因病机 4. 消渴 (3) 消渴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消渴的辨证论治 (5) 消渴的转归预后 (6) 消渴的预防调护 (1) 自汗 盗汗的概述 5. 自汗 盗汗 (2) 自汗 盗汗的病因病机 (3) 自汗 盗汗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自汗 盗汗的辨证论治 (1) 内伤发热的概述 (2)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 6. 内伤发热 (3) 内伤发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 (5) 内伤发热的转归预后 (1) 虚劳的概述 (2) 虚劳的病因病机 7. 虚劳 (3) 虚劳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虚劳的辨证论治 (5) 虚劳的转归预后 8. 厥证 (1) 厥证的概述 (2) 厥证的病因病机 51

54 (3) 厥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厥证的辨证论治 (1) 痹证的概述 (2) 痹证的病因病机 1. 痹证 (3) 痹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痹证的辨证论治 八 肢体经络 病证 2. 痿证 3. 颤证 4. 腰痛 (5) 痹证的转归预后 (6) 痹证的预防调护 (1) 痿证的概述 (2) 痿证的病因病机 (3) 痿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痿证的辨证论治 (5) 痿证的转归预后 (6) 痿证的调护 (1) 颤证的概述 (2) 颤证的病因病机 (3) 颤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颤证的辨证论治 (5) 颤证的转归预后 (1) 腰痛的概述 (2) 腰痛的病因病机 (3) 腰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 腰痛的辨证论治 52

55 2017 版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针灸学单元细目要点 一 经络系统的组成二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三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四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五 特定穴 1. 十二经脉 2. 奇经八脉 3. 十五络脉 4. 十二经别 5. 十二经筋 6. 十二皮部 1. 经络的作用 2.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腧穴的分类 1. 主治特点 2. 主治规律 1. 特定穴的意义 2. 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1) 十二经脉的名称 (2)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5)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6)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1) 奇经八脉的名称 (2)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3) 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1) 十五络脉的分布 (2) 十五络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1) 十二经别的分布 (2) 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1) 十二经筋的分布 (2) 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1) 十二皮部的分布 (2) 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1) 联系脏腑, 沟通内外 (2) 运行气血, 营养全身 (3) 抗御病邪, 保卫机体 (1) 诊断方面 (2) 治疗方面 (1) 近治作用 (2) 远治作用 (3) 特殊作用 (1) 分经主治规律 (2) 分部主治规律 (1) 五输穴 (2) 原穴 (3) 络穴 (4) 背俞穴 (5) 募穴 (6) 八脉交会穴 53

56 六 腧穴的定位方法七 手太阴肺经 腧穴八 手阳明大肠经 腧穴九 足阳明胃经 腧穴十 足太阴脾经 腧穴十一 手少阴心经 腧穴十二 手太阳小肠经 腧穴十三 足太阳膀胱经 腧穴十四 足少阴肾经 腧穴十五 手厥阴心包经 腧穴十六 手少阳三焦经 腧穴十七 足少阳胆经 腧穴 (7) 八会穴 (8) 郄穴 (9) 下合穴 (10) 交会穴 1.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 骨度折量定位法 3. 指寸定位法 4. 简便取穴法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中府 尺泽 孔最 列缺 太渊 鱼际 少商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1. 经脉循行商阳 合谷 阳溪 偏历 手三里 曲池 肩髃 扶突 迎 2. 主治概要香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1. 经脉循行承泣 四白 地仓 颊车 下关 头维 人迎 梁门 天枢 2. 主治概要归来 梁丘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下巨虚 丰隆 解溪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内庭 厉兑 1. 经脉循行隐白 太白 公孙 三阴交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大横 2. 主治概要大包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极泉 少海 通里 阴郄 神门 少冲 少府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少泽 后溪 养老 支正 小海 肩贞 天宗 颧髎 听宫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1. 经脉循行睛明 攒竹 天柱 大杼 风门 肺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2. 主治概要胆俞 脾俞 胃俞 肾俞 大肠俞 膀胱俞 次髎 承扶 委阳 委中 膏肓 志室 秩边 承山 飞扬 昆仑 申脉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至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涌泉 太溪 大钟 照海 复溜 肓俞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曲泽 郄门 间使 内关 大陵 中冲 劳宫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1. 经脉循行关冲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肩髎 翳风 角孙 耳门 2. 主治概要丝竹空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1. 经脉循行瞳子髎 听会 率谷 完骨 阳白 头临泣 风池 肩井 2. 主治概要日月 带脉 环跳 风市 阳陵泉 光明 悬钟 丘墟 足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临泣 侠溪 足窍阴 十八 足厥阴 1. 经脉循行大敦 行间 太冲 蠡沟 章门 期门 54

57 肝经 腧穴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1. 经脉循行十九 督脉 2. 主治概要腧穴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1. 经脉循行二十 任脉 2. 主治概要腧穴 3.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二十一 奇穴常用奇穴的定位和主治二十二 常用针灸体位选择针灸体位二十三 针灸 1. 施术前消毒施术的注意事项 2. 刺灸法宜忌 1. 进针方法 2. 针刺方向 角度和深度 3. 行针手法 4. 得气二十四 毫针刺法 5. 毫针补泻手法 6.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1. 灸法的作用二十五 灸法 2. 灸法的种类及应用 长强 腰阳关 命门 至阳 身柱 大椎 哑门 风府 百会 上星 素髎 水沟 印堂 神庭中极 关元 气海 神阙 中脘 上脘 膻中 天突 廉泉 承浆四神聪 太阳 金津 玉液 牵正 安眠 子宫 三角灸 定喘 夹脊 胃脘下俞 腰眼 腰痛点 外劳宫 八邪 四缝 十宣 鹤顶 膝眼 胆囊 阑尾, 八风 (1) 单手进针法 (2) 双手进针法 (3) 针管进针法 (1) 方向 (2) 角度 (3) 深度 (1) 基本手法 (2) 辅助手法 (1) 得气的概念 (2) 临床意义 (3) 影响得气的因素 (1) 单式补泻手法 (3) 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1) 晕针 (2) 滞针 (3) 血肿 (4) 断针 (5) 弯针 (6) 刺伤内脏 (7) 刺伤脑与脊髓 (8) 外周神经损伤 (1) 温经散寒 (2) 扶阳固脱 (3) 消瘀散结 (4) 防病保健 (1) 艾炷灸 (2) 艾条灸 (3) 温针灸 55

58 二十六 拔罐法二十七 其他针法二十八 头针二十九 耳针三十 治疗总论三十一 头面躯体痛症 3. 灸法的补泻和注意事项 1. 拔罐应用方法 2. 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3. 拔罐的注意事项 1. 电针法 2. 三棱针法 3. 皮肤针法 1. 针灸治疗原则 2. 针灸治疗作用 3. 针灸诊治规律 4. 针灸处方 5.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1. 头痛 2. 面痛 3. 落枕 (1) 施灸的先后顺序 (2) 施灸的补泻方法 (3) 灸法的注意事项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1) 常用耳穴的部位和主治 (2) 临床选穴原则及注意事项 (1) 补虚泻实 (2) 清热温寒 (3) 治病求本 (4) 三因制宜 (1) 疏通经络 (2) 调和阴阳 (3) 扶正祛邪 (1) 辨证论治 (2) 辨病论治 (3) 辨经论治 (1) 腧穴的选择 (2) 刺灸法的选择 (1) 五输穴 (2) 原穴 络穴 (3) 背俞穴 募穴 (4) 八脉交会穴 (5) 八会穴 (6) 郄穴 (7) 下合穴 (8) 交会穴 (1) 头痛的辨证要点 (2) 头痛的治法 (3) 头痛的处方 (4) 头痛的治疗操作 (1) 面痛的辨证要点 (2) 面痛的治法 (3) 面痛的处方 (4) 面痛的治疗操作 (1) 落枕的辨证要点 (2) 落枕的治法 (3) 落枕的处方 56

59 三十二 内科 病证的针灸 治疗 (4) 落枕的治疗操作 (1) 漏肩风的辨证要点 (2) 漏肩风的治法 4. 漏肩风 (3) 漏肩风的处方 (4) 漏肩风的治疗操作 (1) 肘劳的辨证要点 (2) 肘劳的治法 5. 肘劳 (3) 肘劳的处方 (4) 肘劳的治疗操作 (1) 腰痛的辨证要点 (2) 腰痛的治法 (3) 腰痛的处方 (4) 腰痛的治疗操作 6. 腰痛 ( 附 : 急性腰扭伤 ) (5) 急性腰扭伤的辨证要点 (6) 急性腰扭伤的治法 (7) 急性腰扭伤的处方 (8) 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操作 (1) 坐骨神经痛的辨证要点 (2) 坐骨神经痛的治法 7. 坐骨神经痛 (3) 坐骨神经痛的处方 (4)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操作 (1) 中风的辨证要点 (2) 中风的治法 1. 中风 (3) 巾风的处方 (4) 中风的治疗操作 (1) 眩晕的辨证要点 (2) 眩晕的治法 2. 眩晕 (3) 眩晕的处方 (4) 眩晕的治疗操作 (1) 面瘫的辨证要点 (2) 面瘫的治法 3. 面瘫 (3) 面瘫的处方 (4) 面瘫的治疗操作 (1) 痿证的辨证要点 (2) 痿证的治法 4. 痿证 (3) 痿证的处方 (4) 痿证的治疗操作 (1) 痹证的辨证要点 (2) 痹证的治法 5. 痹证 (3) 痹证的处方 (4) 痹证的治疗操作 6. 不寐 (1) 不寐的辨证要点 57

60 7. 郁证 8. 心悸 9. 感冒 10. 咳嗽 11. 哮喘 12. 呕吐 13. 胃痛 14. 泄泻 15. 便秘 16. 癃闭 (2) 不寐的治法 (3) 不寐的处方 (4) 不寐的治疗操作 (1) 郁证的辨证要点 (2) 郁证的治法 (3) 郁证的处方 (4) 郁证的治疗操作 (1) 心悸的辨证要点 (2) 心悸的治法 (3) 心悸的处方 (4) 心悸的治疗操作 (1) 感冒的辨证要点 (2) 感冒的治法 (3) 感冒的处方 (4) 感冒的治疗操作 (1) 咳嗽的辨证要点 (2) 咳嗽的治法 (3) 咳嗽的处方 (4) 咳嗽的治疗操作 (1) 哮喘的辨证要点 (2) 哮喘的治法 (3) 哮喘的处方 (4) 哮喘的治疗操作 (1) 呕吐的辨证要点 (2) 呕吐的治法 (3) 呕吐的处方 (4) 呕吐的治疗操作 (1) 胃痛的辨证要点 (2) 胃痛的治法 (3) 胃痛的处方 (4) 胃痛的治疗操作 (1) 泄泻的辨证要点 (2) 泄泻的治法 (3) 泄泻的处方 (4) 泄泻的治疗操作 (1) 便秘的辨证要点 (2) 便秘的治法 (3) 便秘的处方 (4) 便秘的治疗操作 (1) 癃闭的辨证要点 (2) 癃闭的治法 (3) 癃闭的处方 (4) 癃闭的治疗操作 58

61 三十三 妇儿科疾病的针灸治疗三十四 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三十五 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1. 月经不调 2. 痛经 4. 绝经前后诸证 5. 带下病 6. 遗尿 1. 瘾疹 2. 蛇串疮 3. 乳癖 4. 颈椎病 5. 扭伤 1. 目赤肿痛 (1) 月经不调的辨证要点 (2) 月经不调的治法 (3) 月经不调的处方 (4) 月经不调的治疗操作 (1) 痛经的辨证要点 (2) 痛经的治法 (3) 痛经的处方 (4) 痛经的治疗操作 (1) 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要点 (2) 绝经前后诸证的治法 (3) 绝经前后诸证的处方 (4) 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操作 (1) 带下病的辨证要点 (2) 带下病的治法 (3) 带下病的处方 (4) 带下病的治疗操作 (1) 遗尿的辨证要点 (2) 遗尿的治法 (3) 遗尿的处方 (4) 遗尿的治疗操作 (1) 瘾疹的辨证要点 (2) 瘾疹的治法 (3) 瘾疹的处方 (4) 瘾疹的治疗操作 (1) 蛇串疮的辨证要点 (2) 蛇串疮的治法 (3) 蛇串疮的处方 (4) 蛇串疮的治疗操作 (1) 乳癖的辨证要点 (2) 乳癖的治法 (3) 乳癖的处方 (4) 乳癖的治疗操作 (1) 颈椎病的辨证要点 (2) 颈椎病的治法 (3) 颈椎病的处方 (4) 颈椎病的治疗操作 (1) 扭伤的辨证要点 (2) 扭伤的治法 (3) 扭伤的处方 (4) 扭伤的治疗操作 (1) 日赤肿痛的辨证要点 (2) 目赤肿痛的治法 (3) 目赤肿痛的处方 59

62 三十六 急症 的针灸治疗 2. 耳鸣耳聋 3. 牙痛 4. 咽喉肿痛 1. 晕厥 2. 内脏绞痛 (4) 目赤肿痛的治疗操作 (1) 耳鸣耳聋的辨证要点 (2) 耳鸣耳聋的治法 (3) 耳鸣耳聋的处方 (4) 耳鸣耳聋的治疗操作 (1) 牙痛的辨证要点 (2) 牙痛的治法 (3) 牙痛的处方 (4) 牙痛的治疗操作 (1) 咽喉肿痛的辨证要点 (2) 咽喉肿痛的治法 (3) 咽喉肿痛的处方 (4) 咽喉肿痛的治疗操作 (1) 晕厥的辨证要点 (2) 晕厥的治法 (3) 晕厥的处方 (4) 晕厥的治疗操作 (1) 内脏绞痛的辨证要点 (2) 内脏绞痛的治法 (3) 内脏绞痛的处方 (4) 内脏绞痛的治疗操作 60

63 2017 版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解剖学单元细目要点 一 绪论 解剖姿势和术语学 二 运动系统 1. 骨学 2. 关节学 3. 肌学 (1) 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的形态和构造 (2) 躯干骨的名称 数目 位臵 ; 椎孔 椎管 椎间孔 横突孔 骶管 骶管裂孔 骶角 胸骨角 椎体等主要形态结构 (3) 上肢骨的名称 数目 位臵 肩胛冈 肩峰 关节盂和喙突, 肱骨头 肱骨大结节 肱骨小结节 三角肌粗隆 桡神经沟 外科颈 肱骨滑车 肱骨内上髁 肱骨外上髁 尺神经沟 桡骨头 桡骨粗隆 桡骨茎突 鹰嘴 尺骨头 尺骨茎突等主要形态结构 (4) 下肢骨的名称 数目 位臵 髂骨 耻骨 髋臼 闭孔 髂嵴 髂前上棘 髂后上棘 髂结节 耻骨结节 股骨头 股骨颈 大转子 臀肌粗隆 股骨内侧髁 股骨外侧髁 胫骨前缘 胫骨粗隆 外侧髁 内踝 腓骨头 腓骨颈 外踝 小转子等主要形态结构 (5) 颅骨的名称 数目及主要结构 ; 眶上孔 眶上切迹 眶下孔 枕骨大孔 颅前窝 颅中窝 颅后窝 垂体窝 视神经管, 茎乳孔 翼点 枕外隆凸 枕髁 乳突 颧弓 下颌窝 下颌头 下颌角 咬肌粗隆等主要形态结构, 鼻旁窦的名称 位臵和开口 (1) 关节的主要结构 (2) 脊柱的组成和生理弯曲, 胸廓组成和胸廓上口的围成, 骨盆的组成和分部 (3) 椎骨间的连结, 颞下颌关节 肩关节 肘关节 髋关节 膝关节的组成 特点和运动 (1) 肌的形态 结构 (2) 斜方肌 背阔肌 胸大肌 三角肌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臀大肌 股四头肌 小腿三头肌 胸锁乳突肌的位臵 起止和作用, 膈的位臵 裂孔和作用 (3) 各部主要的肌性标志 (4) 腕管 股三角的结构 三 消化系统 1. 概述 (1) 胸腹部标志线和腹部的九区分法 61

64 (2)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及上 下消化道的划分 (1) 口腔壁的构造和分部, 咽峡的组成, 舌的形态和构造, 牙的形态 结构 三对唾液腺的位臵和开口, 腭扁桃体的位臵 (2) 咽的形态 分部 结构及各部交通, 腭扁桃体的位臵 2. 消化管 3. 消化腺 4. 腹膜 (3) 食管的位臵和三个生理狭窄 (4) 胃的形态 分部 位臵和构造 (5) 小肠的分部, 十二指肠大乳头开口 空肠和回肠的结构区别 (6) 大肠的分部和位臵, 阑尾的位臵及其根部的体表投影, 直肠的弯曲及肛管结构 (1) 肝的形态 位臵和体表投影, 胆囊的形态 分部 位臵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胆汁排出的途径 (2) 胰的形态 位臵和胰管的开口部位 (1) 腹膜的概念, 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小网膜 大网膜和系膜的概念 1. 概述 (1) 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上 下呼吸道的划分 2. 肺外呼吸道 (1) 鼻腔的分部, 喉的位臵 主要喉软骨的名称 喉腔分 部, 气管位臵及结构, 左 右主支气管的区别 四 呼吸系统 3. 肺 (1) 肺的形态 结构和位臵 4. 胸膜和纵隔 (1) 胸膜腔的概念, 壁胸膜的分部, 胸膜顶和肋膈隐窝的 位臵 (2) 纵隔的位臵和分部 1. 概述 (1) 泌尿系统的组成 2. 肾 (1) 肾的形态 位臵 冠状切面上内部结构和肾的被膜 五 泌尿系统 3. 输尿管 (1) 输尿管的分部和三个生理性狭窄部位 4. 膀胱 (1) 膀胱的形态 位臵和膀胱三角的概念 5. 尿道 (1) 女性尿道的特点及开口部位 1. 概述 (1) 男性 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 六 生殖系统 2. 男性生殖系统 3. 女性生殖系统 (1) 睾丸 附睾的位臵和形态, 输精管的行程, 射精管的组成和开口, 精索的概念, 前列腺的位臵 形态和毗邻, 男性尿道的分部 狭窄和弯曲 (2) 阴茎的分部和结构 (1) 卵巢的位臵和形态, 输卵管的位臵和分部 (2) 子宫的位臵 形态和结构, 子宫的固定装臵 (3) 阴道穹的概念, 尿道口和阴道口的位臵, 女性外生殖器 62

65 七 循环系统 1. 心血管系统 (4) 女性乳房的位臵和形态结构 (1) 循环系统的组成,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 (2) 心的外形 位臵 各腔的结构 二尖瓣 主动脉瓣的结构 心的血管和心包 (3) 主动脉的分部, 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锁骨下动脉 腋动脉 肱动脉 桡动脉 尺动脉 髂总动脉 髂外动脉 髂内动脉 股动脉 腘动脉 胫前动脉 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起止 走行位臵及其分布范围, 主要动脉的体表触摸点和止血部位 (4) 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概念 颈外动脉 锁骨下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范围 ; 掌浅弓 掌深弓的组成及其分布, 腹腔干三大分支及其分布范围, 肠系膜上 下动脉的分布范围, 肾动脉 肾上腺中动脉和睾丸动脉的分布范围 (5) 上腔静脉 头臂静脉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奇静脉 下腔静脉的收纳范围和汇入, 颈外静脉 头静脉 贵要静脉 肘正中静脉 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的起始 走行位臵和汇入 (6) 肝门静脉的组成 位臵 主要属支及其侧支循环途径 八 内分泌系 统 2. 淋巴系统 (1) 胸导管的组成 收纳范围和汇入, 右淋巴导管的组成 收纳范围和汇入 1. 概述 (1)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内分泌器官的名称 2. 内分泌系统 (1) 甲状腺 甲状旁腺 垂体 肾上腺的形态和位臵 九 感觉器 十 神经系统 1. 视器 2. 前庭蜗器 1. 概述 2. 脊髓和脊神经 (1) 眼球壁各层的位臵 分部及主要形态结构, 眼底的形态结构 (2)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的位臵及形态结构, 房水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3) 上睑 下睑 结膜 泪器的名称 位臵和分部, 眼球外肌的名称 位臵和作用, 眼的血管 (1) 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分部, 耳郭的形态, 外耳道的弯曲, 鼓膜的位臵 形态及分部, 三块听小骨, 的名称及其连结顺序, 咽鼓管的位臵和交通, 鼓室各壁 乳突小房的位臵 (2) 声音的传导径路 (1)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区分, 神经元的构造 分类, 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白质 灰质 神经核 神经节 纤维束和神经的概念 (1) 脊髓的位臵, 脊髓节段概念, 脊髓灰质的形态结构, 白质的重要传导束 ( 薄束 楔束 脊髓丘脑束 皮质脊髓束 ) (2) 脊神经的数目 组成及纤维成份, 颈丛 臂丛 腰丛 骶丛的组成和位臵 (3) 膈神经 尺神经 正中神经 桡神经 股神经 坐骨神经 腓总神经 腓浅神经 腓深神经 胫神经的走行位臵及分布 63

66 3. 脑和脑神经 (4) 肋间神经 闭孔神经的分布 (1) 脑干的位臵 分部及主要形态结构, 薄束核和楔束核的位臵及性质, 脑干内的重要传导束 (2) 小脑的位臵 外形 (3) 大脑半球的位臵 形态 分叶及其主要的沟 回 裂, 重要的皮质中枢 ( 躯体运动中枢 躯体感觉中枢 视觉中枢 听觉中枢 语言中枢 ), 内囊的位臵 分部及各部通过的主要传导束 (4) 脑神经的顺序 名称 纤维成分及分布 4. 传导通路 (1) 全身浅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觉传导通路, 锥体系运动传导路, 视觉传导通路 (2)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臵, 交感神经节的名称和位臵, 交感干的组成和位臵 (1) 脑和脊髓的被膜 5. 脑和脊髓的被膜 血管, 脑脊液 (2) 脑室的名称 位臵及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3) 颈内动脉 椎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的起始和分布范围, 大脑中动脉中央支的分布范围 大脑动脉环的位臵和组成 64

67 2017 版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生理学单元细目要点 一 绪论 二 细胞的基 本功能 1.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1) 生理学的概念 (2)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 新陈代谢 兴奋性 适应性 生殖 3. 机体体液 内环境与稳态 (1) 内环境概念 (2) 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4. 机体生理功能调节 5. 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 原理 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3.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4. 肌肉的收缩功能 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1) 神经调节概念及特点 (2) 体液调节概念及特点 (3) 自身调节概念及特点 (1) 正反馈概念及生理意义 (2) 负反馈概念及生理意义 (1) 被动转运 (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 (2) 主动转运 (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 (3) 胞纳和胞吐的概念 (1) 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 (2)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 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4) 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1)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2) 极化 去极化 反极化 复极化的概念 (3) 阈刺激, 阈电位 (4)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5)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1) 横纹肌的兴奋 - 收缩耦联 (2) 影响横纹肌收缩的因素 (1) 血液的组成 (2) 血细胞比容 ; 血浆 ; 血量 (3) 血浆渗透压概念及生理意义 2. 血细胞生理 (1) 红细胞 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形态和生理功能 三 血液 (2) 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 (1) 血液凝固的概念与基本过程 3.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2) 促凝与抗凝 (3) 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 4. 血型与输血 (1)ABO 血型系统 (2)Rh 血型系统 四 血液循环 1. 心脏的泵血功能 (1) 心动周期 ; 65

68 (2) 心脏泵血 (3) 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 2.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 特性 (1) 工作细胞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 基础 (2)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1) 动脉血压的概念 正常值 形成因素及影响因素 3. 血管生理 (2)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生理特点 作用及血流量的调节 (3)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1) 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4.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 心血管中枢 (3)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4) 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1)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 1. 肺通气 (2) 呼吸运动 ; 肺内压 ; 胸膜腔内压 (3) 肺通气的阻力 (4) 肺容积 肺容量 肺通气量 (1) 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2. 呼吸气体的交换五 呼吸 (2) 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 3.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O2 的运输形式及氧解离曲线 (2)CO2 的运输形式 (1) 呼吸中枢 ; 呼吸节律的形成 4. 呼吸运动的调节 (2) 肺牵张反射 (3)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1. 概述 (1)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2) 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2. 口腔内消化 (1) 唾液的成分 作用 (1) 胃液的性质 成分和作用 (2) 胃液分泌的调节 3. 胃内消化 (3) 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六 消化和吸 (4) 胃排空及其控制收 (1) 胰液的性质 成分和作用 ; 胰液分泌的调节 4. 小肠内消化 (2) 胆汁的性质 成分及作用 ; 胆汁的分泌调节 (3) 小肠液的成分 作用 ; 小肠的运动形式 5. 大肠的功能 (1) 排便反射 6. 吸收 (1) 吸收的部位和途径 (2) 无机盐 糖 蛋白质 脂肪的吸收 (1) 能量代谢的概念及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1. 能量代谢 (2) 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七 能量代谢 (1) 体温的概念 正常值及其生理变动和体温 2. 体温及其调节 (2)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3) 体温调节方式 八 肾的排泄 1. 肾脏的功能结构和血液循 (1) 排泄的概念 66

69 功能 环 (2) 肾脏的功能 (3)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2.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 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2) 有效滤过压 (3)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1) 重吸收的方式与途径 (2) 重吸收的特点 4. 尿生成的调节 (1) 肾内自身调节 (2) 神经体液调节 5. 排尿活动 (1) 排尿反射 九 内分泌 1. 下丘脑与垂体 2. 甲状腺 3. 肾上腺 (1)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 (2) 腺垂体激素的种类 (1)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2)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与分泌调节 (1)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与分泌调节 (2)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 生殖 十一 神经系 统的功能 4. 胰岛 (1)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1) 雄激素与睾酮的生理作用 1. 男性生殖 (2) 睾丸功能的调节 (1) 卵巢激素的作用 2. 女性生殖 (2) 卵巢内分泌与月经周期 1.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 (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能 (2)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1) 突触的分类 2. 突触传递 (2) 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3) 神经递质与受体 (1) 反射中枢 3. 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2)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3) 中枢抑制 (1) 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2) 丘脑感觉投射系统 4.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3)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4) 痛觉 (1)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5.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 (3) 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节 (4) 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5)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6.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 (1)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节 (2) 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低位脑干 下丘脑 ) 十二 感觉器 官的功能 1. 视觉器官 (1) 眼的折光功能 (2) 视网膜的感光功能 67

70 2. 听觉器官 3. 前庭器官 (1) 人耳的听阈 (2)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 前庭器官的感受装臵和适宜刺激 (2) 前庭反应 68

71 2017 版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病理学单元细目要点 1. 疾病与健康 (1) 疾病 健康 病理状态和病理过程的概念 一 疾病概论二 细胞组织的适应 损伤与修复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 病因学 (1) 病因 条件的概念 区别 (2) 常见病因的分类 3.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1) 疾病的分期和转归形式 (1) 适应的类型 1.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2) 萎缩 肥大 增生 化生和再生的概念 分类 病理 变化及意义 2. 细胞变性 (1) 变性的类型 3. 细胞死亡 (1) 细胞坏死的概念 类型 基本病理变化及结局 (1) 修复的概念, 再生的概念 分类及过程 4. 损伤的修复 (2) 肉芽组织 瘢痕组织的概念 组成和作用, 创伤愈合 的过程 类型及影响因素 1. 充血 (1) 动脉性充血和淤血的概念 病理变化及后果 2. 出血 (1) 类型 病理变化及后果 3. 血栓形成 (1) 血栓形成的概念 条件 分类及结局 4. 栓塞 (1) 栓塞的概念 分类及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5. 梗死 (1) 梗死的概念 原因 分类及基本病理变化 1. 炎症的概述 (1) 炎症的概念 原因 四 炎症 五 肿瘤 (1) 变质的概念 2. 炎症的基本病变 (2) 渗出的概念 过程及作用 3. 急性炎症 (1) 急性炎症的分类 基本病理变化和结局 4. 慢性炎症 (1) 慢性炎症的分类和基本病理变化 (1)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5. 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 (2) 炎症的结局 1. 肿瘤的概念 (1) 肿瘤的概念 (1) 肿瘤命名的原则 2.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2) 常见肿瘤的分类 3. 肿瘤的基本特征 (1) 肿瘤的一般形态和异型性 4. 肿瘤的生长 扩散 (1) 肿瘤的生长速度 生长方式 扩散类型 5.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及良 恶性肿瘤的区别 (1) 良 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2) 良 恶性肿瘤的区别 69

72 6. 癌前病变 非典型增生 (1) 癌前病变 非典型增生 原位癌及上皮内瘤变的概念 原位癌及上皮内瘤变 及基本病理变化 7. 常见肿瘤举例 (1) 良性肿瘤举例 恶性肿瘤举例 七 缺氧 1. 缺氧的类型 原因及发病 机制 (1) 缺氧的概念 (2) 缺氧的类型 ( 低张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 及其特点 八 发热九 应激十 休克十一 心血管系统疾病 1.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1) 发热激活物 内生性致热源,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2. 发热的时相和热代谢特点 (1) 发热的时相 1. 应激原 分期 (1) 应激 应激原的概念与应激分期 2. 发生机制 (1) 神经内分泌反应 细胞体液反应 1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1) 失血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神经性休克等 2. 休克的分期及发病机制 (1) 缺血性缺氧期 淤血性缺氧期 休克难治期微循环变化特点 机制 1. 动脉粥样硬化 (1) 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 危险因素 病理变化 继发性病变及主要器官动脉病变 2.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和冠心病 (1) 冠心病的分类 基本病理变化 3. 高血压 (1) 高血压的概念 危险因素 分类及基本病理变化 4. 慢性心瓣膜病 (1) 二尖瓣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心脏变化 十二 呼吸系 统疾病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 概念 病因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 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病因 病理变化 2. 肺炎 (2) 病毒性肺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临床病理联系 1. 慢性胃炎 (1) 病因 分类及病理变化 十三 消化系 统疾病 2. 消化性溃疡病 (1) 概念 病因及病理变化 3. 病毒性肝炎 (1) 病因 基本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类型 (1) 概念 分类 4. 肝硬化 (2) 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 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十四 泌尿系 统疾病 1. 肾小球肾炎 (1) 概念 病因 (2) 几种常见的肾小球肾炎 (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病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IgA 肾病和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 的基本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 肾盂肾炎 (1) 概念 分类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十五 常见内 分泌系统疾 糖尿病 (1) 病因 分类及病理变化 70

73 病 十六 常见的 传染病和寄 生虫疾病 1. 结核病 (1) 结核病的病因 病理变化及转化规律 2. 伤寒 (1) 伤寒的概念 基本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3. 细菌性痢疾 (1) 细菌性痢疾的概念 分类 基本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71

74 2017 版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药理学单元细目要点 (1) 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 1.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2)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3) 特异性与选择性 (4) 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 (1)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一 药物效应 2. 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2) 副作用 毒性反应 后遗效应 停药反应 变态反应 动力学 特异质反应 药物依赖性 (1) 最大有效量 治疗量 3.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2) 量效曲线 半数有效量 半数致死量 治疗指数 安 全范围 4. 药物与受体 (1) 受体的概念 (2) 受体激动药 受体阻断药 1. 药物的跨膜转运 (1) 被动转运特点 主动转运特点 2. 吸收 (1) 吸收的概念 (2) 首关效应 3. 分布 (1) 分布的概念 (2) 血浆蛋白结合率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1) 代谢的概念二 药物代谢 4. 代谢 (2) 药酶诱导剂 药酶抑制剂动力学 (1) 排泄的概念 ; 5. 排泄 (2) 肾排泄 (3) 肝肠循环 (1) 药物浓度 - 时间曲线 一级消除动力学 零级消除动力 6.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学念 (2) 生物利用度 半衰期 坪值 三 胆碱受体 1. 乙酰胆碱 (1) 药理作用 激动药 2. 毛果芸香碱 (1)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1. 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1) 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四 抗胆碱酯 2. 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 有酶药和胆碱 (1) 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和解救原则机磷酸酯类酯酶复活药 3. 胆碱酯酶复活药 (1) 氯解磷定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五 M 胆碱受体阻断药 阿托品 (1)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及中毒 六 肾上腺素 1.α 受体激动药 (1) 去甲肾上腺素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72

75 受体激动药七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八 镇静催眠药九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十 抗精神失常药十一 镇痛药十二 解热镇痛抗炎药十三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十四 抗高血压药 2.α β 受体激动药 (1) 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 多巴胺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3.β 受体激动药 (1) 异丙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1.α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 酚妥拉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β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2) 普萘洛尔 美托洛尔 拉贝洛尔的作用特点 1. 苯二氮 类 (1)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2) 地西泮 阿普唑仑 奥沙西泮的作用特点 2. 巴比妥类 (1)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1. 苯妥英钠 (1)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 卡马西平 (1)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 苯巴比妥 扑米酮 (1) 临床应用 4. 乙琥胺 (1)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5. 丙戊酸钠 (1)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6. 硫酸镁 (1)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抗精神分裂症药 (1) 氯丙嗪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 氯氮平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 抗抑郁症药 (1) 丙咪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 氟西汀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吗啡 (1)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 哌替啶 (1)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3. 纳洛酮 (1)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共性药理作用 (1)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2. 常用药物 (1) 阿司匹林 对乙酰氨基酚 布洛芬 塞来昔布的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1. 强心苷类 (1) 地高辛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2. 血管紧张素 Ⅰ 转化酶抑制 药和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阻断 (1)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药 3.β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 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4. 利尿药 (1)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 利尿药 (1) 氢氯噻嗪的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2. 血管紧张素 Ⅰ 转化酶抑制 药和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阻断 (1) 卡托普利 氯沙坦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药 3. 钙通道阻断药 (1) 硝苯地平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4.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 普萘洛尔 哌唑嗪 拉贝洛尔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5. 作用于中枢部位的交感神经抑制药 (1) 可乐定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73

76 十五 抗心绞痛药十六 利尿药与脱水药十七 消化系统药十八 呼吸系统药十九 血液系统药二十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二十一 降血糖药二十二 人工合成抗菌药二十三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十四 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二十五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二十六 抗结核病药 6. 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 (1) 利血平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7. 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药 (1) 硝普钠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1. 硝酸甘油 (1)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β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3. 钙通道阻滞药 (1)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1. 速效利尿药 (1) 呋塞米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 中效利尿药 (1) 氢氯噻嗪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3. 弱效利尿药 (1) 螺内酯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4. 脱水药 (1) 甘露醇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抗消化性溃疡药 西咪替丁 奥美拉唑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平喘药 β2 受体激动药 茶碱类 糖皮质激素类平喘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1. 抗贫血药 (1) 铁剂 叶酸 维生素 B12 抗贫血的临床应用 2. 抗凝血药 (1) 肝素 华法林抗凝血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3. 止血药 (1) 维生素 K 氨甲环酸抗凝血的临床应用 糖皮质激素类药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及代表药物 1. 胰岛素 (1)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2. 口服降血糖药 (2) 格列齐特 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 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1) 青霉素 G 的抗菌作用机制 抗菌谱 临床应用及不良 1. 青霉素类 反应 (2)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2. 头孢菌素类 (1) 四代药物的特点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1. 红霉素 (1) 抗菌谱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 林可霉素类 (1) 林可霉素 克林霉素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作用 (1) 抗菌作用及不良反应 2. 常用药物 (1) 链霉素 庆大霉素 阿米卡星的临床应用 1. 异烟肼 (1)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 利福平 (1)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3. 乙胺丁醇 (1)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74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桑菊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寒下 1.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桑菊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寒下 1. 2017 年中西医执业医师 方剂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 总论 细目一 : 方剂与治法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 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 细目三 : 剂型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 第二单元 解表剂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辛温解表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More information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 : 温下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 : 润下 麻子仁丸 济川煎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 : 逐水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 : 温下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 : 润下 麻子仁丸 济川煎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 : 逐水 第一单元总论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 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 细目三 : 剂型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 第二单元解表剂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辛温解表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大青龙汤 九味羌活汤 止嗽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More information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 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 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 1. 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 2. 妊娠禁忌药的分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 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 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 1. 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 2. 妊娠禁忌药的分 www.cyikao.com 2017 年中医助理医师 中药学 大纲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 : 四气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 细目二 : 五味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细目三 : 升降浮沉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细目四 : 归经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 细目五 : 毒性 1.

More information

19 年中医医师讨论 : , 微信公众号 :yishi_med66, 客服电话 年中医助理医师 中医诊断学 大纲 第一单元 绪论 要点 :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 望诊 细目一 : 望神要点 :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

19 年中医医师讨论 : , 微信公众号 :yishi_med66, 客服电话 年中医助理医师 中医诊断学 大纲 第一单元 绪论 要点 :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 望诊 细目一 : 望神要点 :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 2019 年中医助理医师 中医诊断学 大纲 第一单元 绪论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 望诊 细目一 : 望神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 : 望面色 1. 常色与病色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三 : 望形态 1.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姿态异常 ( 动静姿态 异常动作 ) 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

More information

19 年中西医师讨论 : , 微信公众号 :yishi_med66, 客服电话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 : 四气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 : 五味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2. 五味的

19 年中西医师讨论 : , 微信公众号 :yishi_med66, 客服电话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 : 四气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 : 五味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2. 五味的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 : 四气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 : 五味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 : 升降浮沉要点 :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 : 归经要点 :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细目五 : 毒性要点 : 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

More information

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的分类及使用原则细目四 : 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 : 剂量 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细目二 : 中药的用法 煎煮方法 (

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的分类及使用原则细目四 : 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 : 剂量 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细目二 : 中药的用法 煎煮方法 (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细目一 : 四气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 : 五味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 : 升降浮沉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 : 归经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细目五 : 毒性 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一 : 中药配伍的内容 1. 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More information

1. 十二经别的分布 2. 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 : 十二经筋 1. 十二经筋的分布 2. 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七 : 十二皮部 1. 十二皮部的分布 2. 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细目一 : 经络的作用 1. 联系脏腑, 沟通内外 2

1. 十二经别的分布 2. 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 : 十二经筋 1. 十二经筋的分布 2. 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七 : 十二皮部 1. 十二皮部的分布 2. 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细目一 : 经络的作用 1. 联系脏腑, 沟通内外 2 2017 年中医执业医师 针灸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 细目一 :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 : 十二经脉 1. 十二经脉的名称 2.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5.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6.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细目三 : 奇经八脉 1. 奇经八脉的名称 2.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3. 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四 : 十五络脉

More information

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一 : 中药配伍的意义 中药配伍的意义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第四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

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一 : 中药配伍的意义 中药配伍的意义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第四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 2019 年中医执业医师 中药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 : 四气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 : 五味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 : 升降浮沉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 : 归经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细目五 : 毒性 1. 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1. 中药的作用 2. 不良作用 细目二 : 中药的功效 1. 功效与主治的关系 2. 功效的分类 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 细目一 : 中药配伍的意义 中药配伍的意义 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四单元中药的

1. 中药的作用 2. 不良作用 细目二 : 中药的功效 1. 功效与主治的关系 2. 功效的分类 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 细目一 : 中药配伍的意义 中药配伍的意义 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四单元中药的 2017 年中医执业医师 中药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 : 四气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 细目二 : 五味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细目三 : 升降浮沉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细目四 : 归经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 细目五 : 毒性 1. 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中西医助理医师大纲 - 中药学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细目一 : 四气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 : 五味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 : 升降浮沉要点 :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 : 归经要点 :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细目五 : 毒性要点 : 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一

More information

中药配伍的意义 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要点 : 1. 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四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细目一 : 配伍禁忌要点 :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要点 :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要点 :

中药配伍的意义 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要点 : 1. 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四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细目一 : 配伍禁忌要点 :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要点 :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要点 : 2017 年中西医执业医师 中药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 : 四气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症细目二 : 五味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 : 升降浮沉要点 :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 : 归经要点 :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细目五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 方剂学 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 : 方剂与治法要点 :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 :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 : 剂型要点 :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 : 概述要点 :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辛温解表要点 :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More information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七 : 望排出物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七 : 望排出物 第一单元绪论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 : 望神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 : 望面色 1. 常色与病色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面部色诊的意义细目三 : 望形态 1.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姿态异常 ( 动静姿态 异常动作 ) 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年中西医医师考试大纲 - 中药学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细目一 : 四气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症细目二 : 五味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 : 升降浮沉要点 :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 : 归经要点 :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细目五 :

More information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寒下要点 : 1. 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大黄牡丹汤 大陷胸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寒下要点 : 1. 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大黄牡丹汤 大陷胸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 2017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 方剂学 第一单元 总论 细目一 : 方剂与治法要点 :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 :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 : 剂型要点 :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 第二单元 解表剂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辛温解表要点 :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细目一 : 四气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 : 五味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2.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 : 升降浮沉要点 : 1.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2.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 : 归经要点 :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细目五 : 毒性要点 : 1. 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方剂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总论要点 :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 :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 : 剂型要点 :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 : 概述要点 :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辛温解表要点 :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More information

和解剂的适用范同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和解少阳要点 : 1. 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 : 调和肝脾要点 : 1. 逍遥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四逆散的组

和解剂的适用范同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和解少阳要点 : 1. 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 : 调和肝脾要点 : 1. 逍遥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四逆散的组 第一单元总论要点 :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 :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 : 剂型要点 :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 : 概述要点 :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辛温解表要点 :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大青龙汤

More information

2. 面肿 腮肿及口眼喁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目的脏腑分属, 望目色 目形 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六 :

2. 面肿 腮肿及口眼喁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目的脏腑分属, 望目色 目形 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六 : 2017 年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诊断学 大纲 第一单元 绪论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望诊 细目一 : 望神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二 : 望面色 1. 常色与病色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面部色诊的意义 细目三 : 望形态 1.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More information

例会抽查表

例会抽查表 206 年初级中药士 基础知识 考试大纲 考试学科 中药学 单元细目要点 一 药性理论 ( 一 ) 四气 考试科目. 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2.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二 ) 五味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 三 ) 升降浮沉 ( 四 ) 归经 ( 五 ) 毒性 ( 一 ) 中药的配伍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三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四 解表药 ( 二 ) 中药的用药禁忌.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JinGuiYaoLue_Final.doc

Microsoft Word - JinGuiYaoLue_Final.doc Preface Introduction Textual History The Author Zhāng Zhòng Jǐng Description and Outline of the Text Weights and Measures Conclusion Table of Contents Chapter 1 一 1 Bowels and Viscera, and Channels and

More information

19 年中药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19 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考试单元学 细目 要点 科 一 药性理论 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中药三 中药的剂学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四 解表药 五 清热药 ( 一 ) 四气 1. 四气所表示

19 年中药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19 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考试单元学 细目 要点 科 一 药性理论 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中药三 中药的剂学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四 解表药 五 清热药 ( 一 ) 四气 1. 四气所表示 209 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考试单元学 细目 要点 科 一 药性理论 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中药三 中药的剂学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四 解表药 五 清热药 ( 一 ) 四气. 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2.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二 ) 五味 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 三 ) 升降浮沉 2. 升浮沉降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 义.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 四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年中西医医师 中医诊断学 大纲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24 小时客服电话 :010-82311666 第一单元绪论要点 :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 : 望神要点 :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 : 望面色要点 : 1. 常色与病色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More information

例会抽查表

例会抽查表 206 年初级中药师 基础知识 考试大纲 考试学科 中 药 学 单元细目要点 一 药性理论 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三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 一 ) 四气. 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2.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二 ) 五味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 三 ) 升降浮沉 ( 四 ) 归经 ( 五 ) 毒性 ( 一 ) 中药的配伍 ( 二 ) 中药的用药禁忌.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2.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年中医医师 中医诊断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绪论要点 :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 : 望神要点 :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 : 望面色要点 : 1. 常色与病色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面部色诊的意义细目三 : 望形态要点 : 1.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More information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要点 :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要点 :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要点 :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要点 :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 2017 年中西医执业医师 中医诊断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 绪论 要点 :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 望诊 细目一 : 望神要点 :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 : 望面色要点 : 1. 常色与病色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面部色诊的意义细目三 : 望形态要点 :

More information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 : 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 : 十二经脉要点 : 1. 十二经脉的名称 2.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5.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6.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 : 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 : 十二经脉要点 : 1. 十二经脉的名称 2.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5.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6.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执业医师 考点班 直播串讲 中医执业医师 针灸学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 : 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 : 十二经脉要点 : 1. 十二经脉的名称 2.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5.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6.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细目三 : 奇经八脉要点 : 1. 奇经八脉的名称 2.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3. 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四

More information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清热的适应范围 4. 清热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清热的性能特点 6. 各类清热的功效 7. 各类清热的适应范围 ( 二 ) 清热泻火 ( 三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清热的适应范围 4. 清热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清热的性能特点 6. 各类清热的功效 7. 各类清热的适应范围 ( 二 ) 清热泻火 ( 三 9 年中学讨论群 :88655642,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9 初级中师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考试学科中学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科目 一 性理 ( 一 ) 四气. 四气所表示物的作用 论 2. 四气对临床用的指导意义 ( 二 ) 五味 五味所表示物的作用 ( 三 ) 升降浮沉.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2. 升浮沉降对临床用的指导意义 ( 四 ) 归经.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More information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 : 主治特点要点 : 1. 近治作用 2. 远治作用 3. 特殊作用细目二 : 主治规律要点 : 1. 分经主治规律 2. 分部主治规律第五单元特定穴要点 : 1. 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 2. 五输穴 原穴 络穴 背俞穴 募穴 八脉交会穴 八会穴 郄穴 下合穴 交会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 : 主治特点要点 : 1. 近治作用 2. 远治作用 3. 特殊作用细目二 : 主治规律要点 : 1. 分经主治规律 2. 分部主治规律第五单元特定穴要点 : 1. 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 2. 五输穴 原穴 络穴 背俞穴 募穴 八脉交会穴 八会穴 郄穴 下合穴 交会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 : 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 : 十二经脉要点 : 1. 十二经脉的名称 2.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5.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6.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细目三 : 奇经八脉要点 : 1. 奇经八脉的名称 2.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3. 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四 : 十五络脉要点 : 1. 十五络脉的分布

More information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与分级 3. 并发症 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 诊断 6. 西医治疗 7. 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二 : 支气管哮喘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临床表现 4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与分级 3. 并发症 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 诊断 6. 西医治疗 7. 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二 : 支气管哮喘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临床表现 4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 临床表现与分级 3. 并发症 5. 诊断 细目二 : 支气管哮喘 及控制水平分期 细目三 : 肺炎 和病理 细目四 : 肺结核 1. 西医病因 病理 发病机制 5. 诊断及鉴别诊断 8. 预防 [page] 细目五 : 原发性支气管癌 1. 西医病因 病理和分类 细目六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 并发症 5.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6.

More information

例会抽查表

例会抽查表 206 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基础知识 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考试科目 中 医 基 础理论 单元细目要点考试科目 一 阴阳五行学说 二 藏象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 ) 藏象学说的概念和特点 ( 二 ) 心 ( 三 ) 肺 ( 四 ) 脾 ( 五 ) 肝.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More information

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More information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 三 ) 发散风热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 莉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淡豆豉的性 能 攻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及相似物功用异同点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 三 ) 发散风热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 莉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淡豆豉的性 能 攻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及相似物功用异同点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9 年中学讨论群 :88655642,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9 主管中师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中学 考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 试 科目 学 科 中 一 性理论 ( 一 ) 四气. 四气所表示物的作用 2. 四气对临床用的指导意义 学 ( 二 ) 五味 五味所表示物的作用 ( 三 ) 升降浮沉.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2. 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 3. 升浮沉降对临床用的指导意义

More information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格式与要求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格式与要求 中药方剂学 教学大纲 一 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药方剂学 课程编号 CHPH4126 英文名称 Chinese Medicinal Formulae 课程类型 本专业推荐选修课 总学时 36 理论学时 36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 学 分 2 预修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学 适用对象 中药学 中药方剂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 研究治法和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 课程简介 学科, 其内容包括中医方剂的基本理论,

More information

(16) 祛痰剂 : 二陈汤 温胆汤 贝母瓜蒌散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17) 消导化积剂 : 保和丸 枳术丸 健脾丸 (18) 驱虫剂 : 乌梅丸 10. 下列方剂的组成 功用 主治及配伍特点 (1) 解表剂 : 加味香苏散 升麻葛根汤 柴葛解肌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 参苏饮 (2)

(16) 祛痰剂 : 二陈汤 温胆汤 贝母瓜蒌散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17) 消导化积剂 : 保和丸 枳术丸 健脾丸 (18) 驱虫剂 : 乌梅丸 10. 下列方剂的组成 功用 主治及配伍特点 (1) 解表剂 : 加味香苏散 升麻葛根汤 柴葛解肌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 参苏饮 (2) 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招生专业代码 招生专业名称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一 考试 内容 1005 或 1006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698 中医综合 方剂学 部分 1. 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方剂学发展概况 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贡献及代表作 2. 治法的概念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常用治法 (" 八法 ") 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3." 七方 "

More information

(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 五行的生克 制化 胜复和乘侮 (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五脏与形体 官窍的关系, 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 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 五行的生克 制化 胜复和乘侮 (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五脏与形体 官窍的关系, 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 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招生专业代码 招生专业名称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1005 或 1006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 部分 ( 一 ) 绪论 698 中医综合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More information

附属八一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04 普通外科疾病中西医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 07 内分泌疾病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妇科学 01

附属八一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04 普通外科疾病中西医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 07 内分泌疾病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妇科学 01 2014 级七年制选择 5+3 培养模式转段结果 学号 拟录取单位 拟录取专业 研究方向 备注 032014101 002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5701 中医内科学 06 肾脏病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032014102 024 附属八一医院 105709 中西医结合临床 02 肿瘤内科诊治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032014103 002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5709 中西医结合临床 02 心血管疾病中西医临床研究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内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More information

论述题 3 题, 每小题 20 分, 共 60 分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

论述题 3 题, 每小题 20 分, 共 60 分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 皖南医学院自命题科目中医综合 (611) 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 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 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

More information

2. 分析判断 : 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分析 解释疾病发生 发展及诊治的机制, 并对不同的药物 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 综合运用 : 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 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 立法 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

2. 分析判断 : 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分析 解释疾病发生 发展及诊治的机制, 并对不同的药物 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 综合运用 : 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 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 立法 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 皖南医学院 2018 年考研中医综合 (611)) 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皖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医综合 (611) 科目是为学校招收学术型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 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学术型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学校择优选拔,

More information

2015 Vol.17 No.9 2 结 果 60 2.1 总 述 39 8 - Sunshine 1 44 31 Sunshine 191-2.2 不 同 层 次 Sunshine {8 16 15 18 2 23 25 59 118 1 183}={ - Sunshine } ( {} ) 2.

2015 Vol.17 No.9 2 结 果 60 2.1 总 述 39 8 - Sunshine 1 44 31 Sunshine 191-2.2 不 同 层 次 Sunshine {8 16 15 18 2 23 25 59 118 1 183}={ - Sunshine } ( {} ) 2. 基 于 多 层 次 复 杂 概 念 网 络 生 成 方 法 的 Sunshine * 图 发 现 伤 寒 论 小 便 相 关 方 证 知 识 1 1 1 1 1 2 (1.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一 临 床 医 学 院 广 州 510405;2. 燕 山 大 学 机 械 工 程 学 院 秦 皇 岛 066004) 摘 要 Sunshine 39 Sunshine - Sunshine 44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儿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More information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本科课程学习大纲 课程名 : 中医学 课程课时 : 72 学分 : 3.5 开课单位 : 中医学教研室 广州医科大学教务处编印 二〇一六年九月 一 课程简介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 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 中医学 集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药学 方剂学 针灸经络学 腧穴学及针灸治疗学等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为一体, 选其精华部分向学生讲授 理论授课主要讲授阴阳五行学说

More information

A. 散剂 B. 硬膏剂 C. 汤剂 D. 针剂 E. 丸剂 答案 :3.E 4. 反佐药作用包括 A. 辅助君臣药之力 B. 防止病重邪甚拒药 C. 消除君臣药之毒 D. 监制君臣药之偏 E. 缓解君臣药之峻 答案 :4.B 5. 判定方中君药的重要依据是 A. 珍稀或贵重药物 B. 针对方证主要

A. 散剂 B. 硬膏剂 C. 汤剂 D. 针剂 E. 丸剂 答案 :3.E 4. 反佐药作用包括 A. 辅助君臣药之力 B. 防止病重邪甚拒药 C. 消除君臣药之毒 D. 监制君臣药之偏 E. 缓解君臣药之峻 答案 :4.B 5. 判定方中君药的重要依据是 A. 珍稀或贵重药物 B. 针对方证主要 2018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名师押题卷第四套 1. 不属于温里剂的方剂是 A. 小建中汤 B. 温胆汤 C. 四逆汤 D. 当归四逆汤 E. 理中丸 答案 :1.B 2. 与方剂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 无关的是 A. 药味用量 B. 主治证候 C. 药力大小 D. 药物的药性 E. 剂型 答案 :2.E 3. 慢性疾病的治疗宜选用 A. 散剂 B. 硬膏剂 C. 汤剂 D. 针剂 E. 丸剂 答案 :3.E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针灸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More information

4. 肺朝百脉 主治节 2 5. 肺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2 6. 肺开窍于鼻 2 7. 肺在志为悲 2 8. 肺在液为涕 2 ( 三 ) 脾 1. 脾主运化 2 2. 脾主升清 2 3. 脾主统血 2 4. 脾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2 5. 脾开窍于口 2 6. 脾在液为涎 2 7. 脾在志为思 2

4. 肺朝百脉 主治节 2 5. 肺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2 6. 肺开窍于鼻 2 7. 肺在志为悲 2 8. 肺在液为涕 2 ( 三 ) 脾 1. 脾主运化 2 2. 脾主升清 2 3. 脾主统血 2 4. 脾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2 5. 脾开窍于口 2 6. 脾在液为涎 2 7. 脾在志为思 2 考试学科中医学基础 19 年中药学讨论群 :818655642,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19 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大纲 - 相关专业知识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 试 科 目 一 中医学 ( 一 )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内容 2 理 ( 二 ) 辨证论治 1. 症 证 病 2 论体系的基 2. 辨证论治 2 本特点 3.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2 二 阴阳学 ( 一 )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及其特性

More information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107 页 1. 内痔 (2) 湿热下注 [ 方剂应用 ] 脏连丸 ( 茯苓 金银花 牛膝 车前子 此花地丁 ) 加减 1. 内痔 (2)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107 页 1. 内痔 (2) 湿热下注 [ 方剂应用 ] 脏连丸 ( 茯苓 金银花 牛膝 车前子 此花地丁 ) 加减 1. 内痔 (2) 2018 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 -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2018 年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大纲已公布, 为帮助广大考生备考复习, 与 2017 年考试大纲相比会有点小变化, 小编整理了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 希望广大考生及时复习备考和进行下载, 具体内容如下 : 中药学专业知识 ( 一 ) 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从事药品质量监管和药学服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 用于评价执业药师对中药学各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儿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儿科专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编写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ꎬ 20 2 (204 2 重印 ) ISBN 978-7 - 532-0684 - 6 Ⅰ 全 Ⅱ 国 Ⅲ 中国医药学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内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一 ) 整体观念 ( 二 ) 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的概念 2 整体观念的内容 症 证 病的概念 2 辨证论治的概念 3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皮肤与性病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耳鼻喉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选编(六)

Microsoft Word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选编(六) A2 型题 31. 患者, 女,43 岁 眩晕 2 个月, 加重 1 周, 昏眩欲仆, 神疲乏力, 面色咣白, 时 有心悸, 夜寐欠安, 舌淡, 脉细 治疗应首选 A. 风池 肝俞 肾俞 行间 侠溪 B. 丰隆 中脘 内关 解溪 头维 C. 百会 上星 风池 丰隆 合谷 D. 脾俞 足三里 气海 百会 E. 百会 太阳 印堂 合谷 答案 :D 考察点 : 常见病证的辨证 处方 ( 眩晕 ) 32.

More information

五年大纲

五年大纲 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31.3.1 课程名称 : 中医诊断学 ( 中文 )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开课 ( 二级 ) 学院 : 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 : 必修课学分 : 4 分学时 : 56 学时前期课程 : 中医基础理论授课对象 : 中药专业 ( 本科 ) 考核方式 : 考试 考查 ( 小论文, 或作业,

More information

1. 感冒 1.1 概念 : 感冒 时行感冒 虚体感冒的概念 1.2 病因病机 1.3 类证鉴别 : 与温病早期相鉴别 1.4 辨证论治 : 风寒证 风热证 暑湿证以及虚体感冒 ( 气虚感冒 阴虚感冒 ) 等各证型的症状 治法 方药 2. 咳嗽 2.1 概念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

1. 感冒 1.1 概念 : 感冒 时行感冒 虚体感冒的概念 1.2 病因病机 1.3 类证鉴别 : 与温病早期相鉴别 1.4 辨证论治 : 风寒证 风热证 暑湿证以及虚体感冒 ( 气虚感冒 阴虚感冒 ) 等各证型的症状 治法 方药 2. 咳嗽 2.1 概念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 中医内科学 ( 一 ) 总论 1. 绪论 1.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1.2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概况 2. 气血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2.1 气 : 虚证 ( 气虚 气陷 ) 实证( 气滞 气逆 ) 各证型的主要脉证 治则 方药 2.2 血 : 出血 血瘀 血虚等各证型的主要脉证 治则 方药 3. 风寒燥火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3.1 风 :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等各证型的主要脉证 治则 方药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内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内科专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编写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ꎬ 20 2 (204 2 重印 ) ISBN 978-7 - 532-074 - 0 Ⅰ 全 Ⅱ 国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妇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妇科专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编写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ꎬ 20 2 (204 2 重印 ) ISBN 978-7 - 532-0709 - 6 Ⅰ 全 Ⅱ 国 Ⅲ 中国医药学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一 ) 整体观念 ( 二 ) 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的概念 2 整体观念的内容 症 证 病的概念 2 辨证论治的概念 3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More information

2017 年医学院 ( 含转化院 遗传所 )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成绩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 外语政治业务 1 业务 2 总成绩 备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2017 年医学院 ( 含转化院 遗传所 )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成绩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 外语政治业务 1 业务 2 总成绩 备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2017 年医学院 ( 含转化院 遗传所 )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成绩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 外语政治业务 1 业务 2 总成绩 备注 10335700091248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72 72 242 0 386 103357000912003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71 72 242 0 385 103357000911503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77 73 234 0 384 103357000911098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骨伤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More information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总学时 讲授 实践 第 1 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 2 章 中药的产地 采集与贮藏 第 3 章 中药的炮制 第 4 章 药性理论 第 5 章 中药的配伍 第 6 章 中药的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总学时 讲授 实践 第 1 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 2 章 中药的产地 采集与贮藏 第 3 章 中药的炮制 第 4 章 药性理论 第 5 章 中药的配伍 第 6 章 中药的 中药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4301788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修读学期第六学期学分 2 学时 32 课程英文名称 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 Chinese Materia Medica 制药工程 药物化学 二 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中药学 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是本科的专业方向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 功效 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眼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推拿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编写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ꎬ 20 2 (204 2 重印 ) ISBN 978-7 - 532-0690 - 7 Ⅰ 全 Ⅱ 国

More information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耳鼻咽喉科学 ( 专业学位 ) 非定向 全国统考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耳鼻咽喉科学 ( 专业学位 ) 非定向 全国统考 2017 年医学院 ( 含转化院 遗传所 ) 硕士研究生上线考生名单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 外语政治 业务 1 业务 2 总分 报考类别 考试方式 备注 103357000912484 72 72 242 0 386 非定向 全国统考 103357000912003 71 72 242 0 385 非定向 全国统考 103357000911503 77 73 234 0 384 非定向 全国统考 103357000911098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骨伤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骨伤科专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编写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ꎬ 20 2 (204 2 重印 ) ISBN 978-7 - 532-0680 - 8 Ⅰ 全 Ⅱ 国 Ⅲ 中国医药学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眼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眼科专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编写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ꎬ 20 2 (204 2 重印 ) ISBN 978-7 - 532-0676 - Ⅰ 全 Ⅱ 国 Ⅲ 中国医药学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一 ) 整体观念 ( 二 ) 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的概念 2 整体观念的内容 症 证 病的概念 2 辨证论治的概念 3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More information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格式与要求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格式与要求 中药学 教学大纲 一 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药学 课程编号 VET4329 英文名称 Chinese Materia Medica 课程类型 专业核心课 学 时 45 其中 : 理论学时 45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 学 分 2.5 预修课程 动物生理学 兽医药理学 兽医微生物学 动物传染病学等 适用对象 动物药学 中药学是动物药学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主要研究中药的来源 采制 性能和功效以 及方剂的组成

More information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 确保中医临床医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推拿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推拿专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编写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ꎬ 20 2 (204 2 重印 ) ISBN 978-7 - 532-0682 - 2 Ⅰ 全 Ⅱ 国 Ⅲ 中国医药学

More information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 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 笔试 三 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约 13% 中医诊断学约 13% 中药学约 13% 方剂学约 13% 中医内科学约 28% 针灸学约 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 6%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 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 笔试 三 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约 13% 中医诊断学约 13% 中药学约 13% 方剂学约 13% 中医内科学约 28% 针灸学约 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 6% 2018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考试大纲 编辑 : 中国中医考研 Ⅰ 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More information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85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69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85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69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2018 年秋季报考博士上线考生名单 序号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名称 学位类型外语成绩专业基础课成绩报考类别 备注 1 180371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2 180393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3 180427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4 180436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5 180474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编写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ꎬ 20 2 (204 2 重印 ) ISBN 978-7 - 532-069 - 4 Ⅰ 全 Ⅱ

More information

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 即对机体

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 即对机体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8 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 科目代码 612)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

More information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7 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 科目代码 612)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

More information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7 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 科目代码 612)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

More information

聚英考研网 24 小时咨询电话 :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

聚英考研网 24 小时咨询电话 :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 2019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More information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学年 : 学期 : 课程名称 : 中药学题目 : 总论 ( 概念 发展史 炮制 道地药材 ) 时数 :2 本次课程要求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 1. 掌握中药 中药学及与中药相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等七部本草文献的作者 成书年代 记载药物数以及主要贡献 成就及地位 3. 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及各个朝代的主要发展及成就 4. 掌握中药炮制的含义及目的 5. 了解中药炮制的主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时间

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时间 2017 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 完整版 Ⅰ 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

More information

附件5

附件5 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31.0.3 课程名称 : 中医诊断学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开课 ( 二级 ) 学院 : 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 : 必修课学分 :7 分学时 :98 学时前期课程 : 中医基础理论授课对象 : 中医学专业 ( 基础医学方向七年制 临床方向七年制 中西医结合方向七年制 中医方向五年制 骨伤科学方面五年制

More information

中医基础理论 约 13% 中医诊断学 约 13% 中药学 约 13% 方剂学 约 13% 中医内科学 约 28% 针灸学 约 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约 6% 四 试卷题型结构 A 型题 第 1 36 小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54 分 第 题, 每小题 2 分, 共 90 分

中医基础理论 约 13% 中医诊断学 约 13% 中药学 约 13% 方剂学 约 13% 中医内科学 约 28% 针灸学 约 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约 6% 四 试卷题型结构 A 型题 第 1 36 小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54 分 第 题, 每小题 2 分, 共 90 分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2018 考研大纲原文 ( 完整版 ) 2018 考研大纲即将发布, 新的大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文都教育会及时的给出大纲解析变化, 方便各位考生复习 2018 考研大纲发布在即, 文都考研小编也会及时发布各科考研大纲, 也会及时分析各科大纲的变化 文都教育 2018 考研大纲专题已经上线, 可以随时关注考研大纲专题, 及时了解各科的变化情况 以下是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More information

中医基础理论占 16% 中医诊断学占 16% 中药学占 16% 方剂学占 16% 中医内科学占 20% 针灸学占 16% 四 试卷题型结构 1. 单项选择题 40 小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60 分 2. 是非判断题 20 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30 分 3. 填空题 20 空,

中医基础理论占 16% 中医诊断学占 16% 中药学占 16% 方剂学占 16% 中医内科学占 20% 针灸学占 16% 四 试卷题型结构 1. 单项选择题 40 小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60 分 2. 是非判断题 20 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30 分 3. 填空题 20 空, 2018 年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考试是为我校招收中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学各专业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以利于中医学各专业择优选拔, 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

More information

表药 ( 三 ) 辛凉解表药 芍, 细辛配干姜 五味子的意义各药的药性 功效 主治病证 用法 使 2. 香薷 藁本 苍耳用注意, 与各单元功子 辛夷效相似药物的药性 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异同该药的药性 功效 用法 使用注意, 与 3. 西河柳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及功效的异同 (1) 各药的药性 性能

表药 ( 三 ) 辛凉解表药 芍, 细辛配干姜 五味子的意义各药的药性 功效 主治病证 用法 使 2. 香薷 藁本 苍耳用注意, 与各单元功子 辛夷效相似药物的药性 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异同该药的药性 功效 用法 使用注意, 与 3. 西河柳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及功效的异同 (1) 各药的药性 性能 2017 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 - 中药专业知识二 2017 年执业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考试大纲公布, 为帮助广大考生备考复习, 小编整理了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 希望广大考生及时复习备考和进行下载, 具体内容如下 : 中药学专业知识 ( 二 ) 是在 中药学专业知识 ( 一 对中药学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做系统要求的基础上, 从临床用药角度考查合理用药的专业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执业药师执业能力的基础和核心,

More information

一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1.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 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 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 ;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 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 ;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一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1.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 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 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 ;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 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 ;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050010 课程英文名 :BASIC THEORY OF TH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性质 : 专业基础课课程类别 : 必修课先修课程 : 学分 :5 总学时数 :90 周学时数 :5 适用专业 : 中医学 针灸推拿学适用学生类别 : 内招生 外招生开课单位 : 医学院中医学系 一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1.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More information

《伤寒论》级别考试手册

《伤寒论》级别考试手册 方剂学级别考试大纲 ( 供参加方剂学级别考试学生使用 )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基础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 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主干课程, 具有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 通过建立方剂学课程的等级测试体系, 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同时为学生今后提高临床遣药组方 分析和运用方剂能力的培养提供技术平台 一 根据教学大纲, 并结合实际情况, 在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的同时,

More information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3) 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3) 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2017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考试大纲 2017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考试大纲已经顺利公布, 壹医考搜集整理 如下, 请广大执业药师考生参考 : 大单元 小单元 细目 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的基本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More information

附:教学大纲格式

附:教学大纲格式 针灸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针灸学 课程编号 : N2050162 英文名称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课程性质 : 必修课总学时 :48 讲课学时 : 32 实验学时 :16 学分 :3 适用对象 : 五年制中西医临床 中医学 ( 临床心理学方向 ) 等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 : 中医各基础课程一 课程性质 目的和任务 针灸学 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

More information

6. 下列病证, 不宜使用消法治疗的是 A. 宿食燥屎 B. 气滞血瘀 C. 水湿内停 D. 痰饮不化 E. 疮疡痈肿正确 :A

6. 下列病证, 不宜使用消法治疗的是 A. 宿食燥屎 B. 气滞血瘀 C. 水湿内停 D. 痰饮不化 E. 疮疡痈肿正确 :A 概述 一 A1 型题 1. 下列各项, 属于 " 反佐药 " 范畴的是 A. 减低君臣药之毒 B. 缓和君臣药之峻 C. 监制君臣药之偏 D. 防止邪甚而拒药 E. 协助君臣药之力正确 :D 2. 由半夏泻心汤化裁为生姜泻心汤属于 A. 药味加减的变化 B. 药量增减的变化 C. 剂型更换的变化 D. 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 E. 药味加减与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正确 :D 3. 祛湿剂属于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361\351????? ?\317\266? ?\317\266\366\275?)

(Microsoft Word \361\351????? ?\317\266? ?\317\266\366\275?)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针灸治疗 Luke 整理 (http://healerj.tistory.com) 治疗总论... 2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3 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20 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25 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30 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 33 1 治疗总论 一 针灸的治疗原则 : 补虚泻实 清热温寒 标本缓急 三因制宜 二 针灸治疗作用 : 疏通经络 ;

More information

19 年中医医师讨论 : , 微信公众号 :yishi_med66, 客服电话 附中医执业医师资格 ( 具有规定学历 ) 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2016 年版 ) 一 医患沟通二 临床诊疗思维能力 ( 一 ) 依据四诊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 二 ) 病证诊断 (

19 年中医医师讨论 : , 微信公众号 :yishi_med66, 客服电话 附中医执业医师资格 ( 具有规定学历 ) 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2016 年版 ) 一 医患沟通二 临床诊疗思维能力 ( 一 ) 依据四诊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 二 ) 病证诊断 ( 附中医执业医师资格 ( 具有规定学历 ) 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2016 年版 ) 一 医患沟通二 临床诊疗思维能力 ( 一 ) 依据四诊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 二 ) 病证诊断 ( 三 ) 鉴别诊断 ( 四 ) 确立治法 ( 五 ) 选方与用药 ( 六 ) 预防与调护三 中医技术操作技能 ( 一 ) 中医四诊 ( 二 ) 针灸常用腧穴 1. 尺泽 2. 孔最 3. 列缺 4. 鱼际 5. 少商 6.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药专业 ( 初级师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 一 ) 四气 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2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二 ) 五味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一 药性理论 ( 三 ) 升降浮沉 ( 四 ) 归经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2 升浮沉降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More information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学年 : 学期 : 课程名称 : 中药学题目 : 总论 ( 概念 发展史 炮制 道地药材 ) 时数 :2 本次课程要求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 1. 掌握中药 中药学及与中药相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等七部本草文献的作者 成书年代 记载药物数以及主要贡献 成就及地位 3. 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及各个朝代的主要发展及成就 4. 掌握中药炮制的含义及目的 5. 了解中药炮制的主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学年 :2008-2009 学期 :2 课程名称 : 中医诊断学 题目 : 脉诊 按诊 时数 :10 学时 本次课程要求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 授课组织形式 : 脉诊教学以课堂讲课为主, 讨论为辅 授课形式 : 板书 多媒体 脉诊教学时间为 8 学时 按诊以示范性教学为主, 进行按诊方法训练 按诊教学时间为 2 学时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诊断学 授课教师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站 辨证论治

第一站 辨证论治 2016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考试大纲 2016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考试大纲已经顺利公布,24 小时医学搜 集整理如下, 请广大执业药师考生参考 :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 一 ) 中医学 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2. 辨证论治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 2. 阴阳的相互关系

More information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学年 : 学期 : 课程名称 : 中药学题目 : 总论 ( 概念 发展史 炮制 道地药材 ) 时数 :4 本次课程要求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 1. 掌握中药 中药学及与中药相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等七部本草文献的作者 成书年代 记载药物数以及主要贡献 成就及地位 3. 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及各个朝代的主要发展及成就 4. 掌握中药炮制的含义及目的 5. 了解中药炮制的主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学年 : 学期 : 课程名称 : 中药学题目 : 总论 ( 概念 发展史 炮制 道地药材 ) 时数 :4 本次课程要求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 1. 掌握中药 中药学及与中药相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等七部本草文献的作者 成书年代 记载药物数以及主要贡献 成就及地位 3. 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及各个朝代的主要发展及成就 4. 掌握中药炮制的含义及目的 5. 了解中药炮制的主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 CBB6CABFC2BCC8A1C7E9BFF6202D20B8B1B1BE2E786C73>

< CBB6CABFC2BCC8A1C7E9BFF6202D20B8B1B1BE2E786C73> 001 基础医学院 071003 生理学 8 276 325 301.9 001 基础医学院 071005 微生物学 5 282 364 321.2 001 基础医学院 071006 神经生物学 2 308 310 309.0 001 基础医学院 071007 遗传学 5 293 336 312.6 001 基础医学院 071009 细胞生物学 4 294 369 323.0 001 基础医学院 071010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24 小时客服电话 :010-82311666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综合运用所学的各项知识和技能, 正确分析 处理和解决在开展药品质量管理和指导合理用药工作中所遇到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集中反映执业药师 理论联系实际 有效开展药学服务的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 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医理论 ( 包括民族医药 ) 知识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的

More information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 七 ) 体质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4. 经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 七 ) 体质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4. 经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大纲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的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基本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与运用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相互关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 二 ) 阴阳学说系 (3) 阴阳的消长平衡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3.

More information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的基本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 二 ) 阴阳学 2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的基本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 二 ) 阴阳学 2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的基本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 二 ) 阴阳学 2. 阴阳的相互关系 (3) 阴阳的消长平衡说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3. 阴阳学说的临床 (1)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应用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