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1.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 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 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 ;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 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 ;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Similar documents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答案(一)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年度 第一学期 第一周 教具 时间分配 使 内 容 用教材和参考书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 课堂讲授为主 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作品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 教师姓名 周慧敏 课程名称 藏象学说 职 称 讲师 授课对象 护理学本科学生 联系电话 教材信息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所需学时 10 学时 教学目标 : 教学背景 中医护理学基础 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是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

4. 肺朝百脉 主治节 2 5. 肺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2 6. 肺开窍于鼻 2 7. 肺在志为悲 2 8. 肺在液为涕 2 ( 三 ) 脾 1. 脾主运化 2 2. 脾主升清 2 3. 脾主统血 2 4. 脾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2 5. 脾开窍于口 2 6. 脾在液为涎 2 7. 脾在志为思 2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招收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具有选拔性质的自主命题考试科目, 目的是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术型硕士所需要的医学 ( 中医 西医 ) 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确保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

04级七年制病因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85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69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107 页 1. 内痔 (2) 湿热下注 [ 方剂应用 ] 脏连丸 ( 茯苓 金银花 牛膝 车前子 此花地丁 ) 加减 1. 内痔 (2)

FJXBQ

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3) 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中医药理论概要 - 脏腑经络浅说 内容提示 : 脏腑 经络的概念脏腑学说主要内容 观点经络学说基本思想 要求 : 了解脏腑 经络的人体构架系统

国标经穴扫描 各种中医刺激疗法与结缔组织的关系 筋膜的发育生物学 从间充质到筋膜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耳鼻咽喉科学 ( 专业学位 ) 非定向 全国统考

第一站 辨证论治

【外科学】:女,30岁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 七 ) 体质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4. 经

( 四 ) 藏象 1. 五脏的生理功能 (1) 心的生理功能 (2) 肺的生理功能 (3) 脾的生理功能 (4) 肝的生理功能 (5) 肾的生理功能 2. 五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的主要生理关系 (2) 心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3) 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4) 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5)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的基本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 二 ) 阴阳学 2

考生编号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成绩 复核结果 翻译硕士英语 66 无误 翻译硕士英语 65 无误 翻译硕士英语 58 无误 日语 ( 外 )

标题

(3) 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4) 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5) 肺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6) 肺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7) 肺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8) 肝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9) 肝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10) 脾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1) 心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2) 肺与志 液

Template

考生编号政治政治分外语外语分科目 1 科目 1 分科目 2 科目 2 分总分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考试方式报名号 思想政治理论缺考英语一 45 生物综合 38 生理学缺考 药理学全国统考 思想政治理论

工程合同管理 一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1-1 主体 拥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法律关系三要素 客体 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的对象 内容 具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图 1-1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6) 祛痰剂 : 二陈汤 温胆汤 贝母瓜蒌散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17) 消导化积剂 : 保和丸 枳术丸 健脾丸 (18) 驱虫剂 : 乌梅丸 10. 下列方剂的组成 功用 主治及配伍特点 (1) 解表剂 : 加味香苏散 升麻葛根汤 柴葛解肌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 参苏饮 (2)

(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 五行的生克 制化 胜复和乘侮 (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五脏与形体 官窍的关系, 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 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中医类 (E) 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 针灸推拿 中医类 (E) 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 针灸推拿 中医类 (E) 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 中药 中医类 (E) 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 中药

关于转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的通知

<B5DACBC4D5C22020B2A1D2F22E D20BCC7CAC2B1BE>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学 04 肺脏病临床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学 05 肝脏病临床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105

<565FB8BDBCFE315FBFBCCAD4B0B2C5C5B9ABCABE5F E786C73>

安全救护教学设计 一 教学导入 教学过程设计 二 学情了解 三 学习新课 1. 指压止血法


山西医科大学 2017 级护理学 学年第二学期周教学进度表 学院 系 ( 部 ): 护理学院年级 / 专业 :2017 级护理班级 :10 人数 :303 实习分组 : 序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理论课 实验课 实践

绪 论

绪 论

女 中医七 11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 女 中西七 111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 脾胃病临床研究 女 中医七 11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

山西医科大学 2016 级一系 学年第五学期周教学进度表 学院 系 ( 部 ): 第一临床医学院年级 / 专业 :2016 级一系班级 : (10) 人数 : 315 实习分组 : 序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理论课 实验

< CBB6CABFC2BCC8A1C7E9BFF6202D20B8B1B1BE2E786C73>

附属八一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04 普通外科疾病中西医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 07 内分泌疾病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妇科学 01

导 论 内 容 : 导 论 : 中 医 学 理 论 体 系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中 医 学 理 论 体 系 的 基 本 特 点 ( 整 体 观 念 辨 证 论 治 ) 重 点 : 中 医 学 理 论 体 系 形 成 的 条 件 和 标 志 对 整 体 性 的 认 识, 中 医 学 的 整 体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与分级 3. 并发症 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 诊断 6. 西医治疗 7. 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二 : 支气管哮喘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临床表现 4


穴位埋线疗法

欧盟研究 二 治理与国际关系 三 治理与比较政治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四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外科学 -01 普通外科疾病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外科学 -02 肛肠外科疾病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2015 Vol.17 No.12 2 寒 热在中医学中的主要运用 2.2 证候之寒 热 [4] 2.1 病因病机之寒热 3 从自然温度到中医学理论的 寒 热 映射 : [6] : [7] [5] [8] : 瞀 2498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

天津市 06 年度卫生系统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计划 结核病防治所 结核病防治所 结核病防治所 结核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心血站 0 专技岗 0 专技岗 0 0 专技岗 0 0 专技岗 专技岗 专技岗 专技岗 0 03

WQ.mps

《秘书学》教学大纲

招生人数 其中合计推免推免硕士连读 考 试 科 目 01( 全日制 ) 耳鼻咽喉科学 ( 专业学位 ) 肿瘤学 01( 全日制 ) 内科学 ( 专业学位 )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01( 全日制 )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 专业学位 ) 麻醉学

2014 年度军队文职人员招聘信息

危险品航空运输培训管理办法


潍坊市中医院 电生理医师 潍坊市中医院 电生理医师 潍坊市中医院 儿科医师 潍坊市中医院 儿科医师

山西医科大学 2016 级临床医学 ( 5+3 一体化 ) 学年第二学期周教学进度表 学院 系 ( 部 ): 第二临床医学院年级 / 专业 :2016 级临床医学 ( 5+3 一体化 ) 班级 :5 人数 :148 实习分组 : 序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理论课 实验课

第 一 章 绪 论 什 么 是 中 医 学? 中 医 学 是 研 究 人 体 生 理 病 理, 以 及 疾 病 的 诊 断 和 防 治 等 的 一 门 科 学, 它 有 独 特 的 理 论 体 系 和 丰 富 的 临 床 经 验 它 以 整 体 观 念 为 主 导 思 想, 以 脏 腑 经 络 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蒋维乔思想研究

分委会专业代码专业类型专业名称推免生统考生总计划 基础医学 生物学 学术型肿瘤学 基础医学 生物学 学术型 动物学 基础医学 生物学 学术型 生理学 基础医学 生物学 学术型 神经生物学 基础

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学 非在职 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学 非在职 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学 非在职 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贸易学 非在职 经济管理学院 国


2017ÅàÑø·½°¸

5 2. 过程与方法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三 知识结构图 四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课 程 教学要求 课时安排


八卦治病灵方.doc


目录 0 级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表 () 0 级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表 () 0 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课程表 () 0 级中医医史文献研究生课程表 () 0 级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生课程表 () 0 级方剂学研究生课程表 () 0 级中医诊断学研究生课程表 () 0 级中医内科学研究生课

对虾病毒病的症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工程 05 校外调剂 0870 化学工程 吉林大学 应用化学 05 校外调剂 0870 化学工程 四川大学 制药

《美容师》(三级)

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二级学科评价结果(1)

论述题 3 题, 每小题 20 分, 共 60 分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

¼ ½ ¾ ¼ ½ ¾


ZYJCML

002 临床医学系 老年医学 01 老年疾病 临床医学系 神经病学 02 癫痫 痴呆和头痛 医学影像学院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01 体部 CT/MRI

80-大纲-06.4.doc

大连医科大学 2018 年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代码 大连市友谊医院 1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 13 青岛市市立医院 神经病学 00 不区分 神经内科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5 大连市中心医院 4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3 辽宁省人民医院 3 38 泰州市人民

社 工 系 师 生 继 续 服 务 金 竹 林 儿 童 之 家.7 专 业 技 能 训 练 动 员 大 会..7 顶 岗 实 习 动 员 会 级 本 科 班 专 业 技 能 训 练...9 保 山 学 院 盈 江 青 爱 小 屋 支 教 行 级 政 本 班 德 育

信工学生工作简报 第四期.doc

支撑材料4.4.doc

2009杭州市小学地方课程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指导意见

天天星期三

党 政 投 资 基 金 落 户 上 城 区 曰 全 年 新 批 外 商 投 资 项 目 30 个 袁 实 际 利 用 外 资 万 美 元 曰 引 进 市 外 内 资 项 目 598 个 袁 实 际 到 位 资 金 亿 元 曰 推 进 区 市 协 作 工 程 袁 出 台 实 施

簡 述 所 有 參 與 教 案 編 寫 人 員 之 學 經 歷 及 負 責 內 容 參 與 教 案 編 寫 人 員 魏 俊 陽 學 歷 經 歷 負 責 內 容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新 北 市 閩 南 語 教 案 編 寫 大 學 課 程 與 教 輔 導 團 教 學 者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新

教学设计方案

任 务 单 一 ~2: 文 具 书 本 摆 整 齐, 争 得 自 理 星 争 星 要 求 : 文 具 用 品 摆 放 好, 书 本 叠 叠 放 整 齐 探 秘 任 务 一 ~2: 文 具 书 本 摆 整 齐, 争 得 自 理 星 任 务 1: 跟 小 辅 导 员 一 起 参 观 高 年 级 的 教

???h?????????W??????


2. 分析判断 : 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分析 解释疾病发生 发展及诊治的机制, 并对不同的药物 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 综合运用 : 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 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 立法 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

江西抗日战争史

昆明医科大学 201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 复核结果 统考科目复核结果 序号 考生编号 复核科目科目代码科目名称 客观题 主观题 总分 英语一 英语一

001 中医学院 学术型方剂学 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中医综合方剂学 同等学力需加试 : 中诊 方剂 001 中医学院 学术型 中医诊断学 ( 团队 ) 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 001 中医学院 学术型 中医内科学 ( 团队

Transcription: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050010 课程英文名 :BASIC THEORY OF TH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性质 : 专业基础课课程类别 : 必修课先修课程 : 学分 :5 总学时数 :90 周学时数 :5 适用专业 : 中医学 针灸推拿学适用学生类别 : 内招生 外招生开课单位 : 医学院中医学系

一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1.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 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 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 ;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 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 ;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 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2. 教学要求 : 该课程按 90 学时设计, 以课堂讲授为主, 可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自学 讨论 课间见习 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 导论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第二章 (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 阴阳 五行的概念以及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 第二章 ( 脏象 ) 藏象的概念, 五脏 六腑 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 脏腑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 气血精津液 ) 气 血 津液的概念, 气的功能, 气的分类与分布, 津液代谢过程,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 经络 ) 经络的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经络的功能及其在中医学的应用 第五章 ( 体质 ) 体质的概念, 体质与素质 气质等的关系与区别, 体质类型的划分, 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 病因 ) 外感病因的概念, 六淫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疫疠之气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瘀血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第七章 ( 病机 ) 基本病机, 发病过程, 疾病传变, 内生五邪 第八章 ( 养生与防治 ) 养生的基本原则, 基本治则与常用的治疗方法 2. 难点 :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与中医古代哲学理论的关系, 藏象的概念以及脏腑特性, 气的功能及其运动 运动形式, 十二经脉的循行, 体质的类型划分及在中医学的应用,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辨证求因, 中医学对发病过程的认识, 内生五邪的概念, 寒热真假与虚实真假病机, 反治法及其应用 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该课程为中医学专业基础课, 重点是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 在条件成熟后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相关的实验教学 四 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2

教材 :21 世纪课程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李德新教授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年 3 月第 1 版第 4 次印刷 主要参考书 : 陈利国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 年出版 陈利国著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吕志平主编, 陈利国副主编 基础中医学, 科学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五 考核形式与成绩计算采取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结合的考核形式 成绩计算 : 平时的测验成绩占 30%, 期末考试成绩占 70% 六 基本教学内容 ( 一 ) 理论学时分配 ( 总学时 :90)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1 导 论 6 第一章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12 气一元论 2 阳阴学说 5 五行学说 4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1 第二章 脏象 20 概说 2 五脏 10 六腑 3 奇恒之府 1 脏腑之间关系 4 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神 8 气 3 血 1 精 1 津液 1 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 1 第四章 经络 8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 1 十二经脉 5 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讲授为主, 结合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课外作业, 辅以 PPT 等手段与方法 3

奇经八脉 1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1 第五章 体质 4 体质学说概述 1 体质的生理基础 1 体质的分型与特征 1 体质的应用 1 第六章 病因 12 概说 1 六淫 疠气 6 七情 饮食 劳逸 2 病理产物 其他 3 第七章 病机 14 发病机理 2 基本病机 8 内生五邪病机 2 疾病传变与转归 2 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 6 养生与预防 2 治则 4 合 计 90 以讲授为主, 结合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课外作业, 辅以 PPT 等手段与方法 ( 二 ) 教学内容 目的要求 : 导 论 1.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 了解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念 1. 中医学 2. 中医学理论体系二. 中医传统文化与中医学 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2. 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4

3.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 4.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与中医学 5. 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与中医学三.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2.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四.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 魏晋隋唐时期 2. 宋金元时期 3. 明清时期 4. 近现代时期五.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 整体观念 : 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 人与自然 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 辨证论治 : 病, 证, 症的基本概念 ; 辨证与论证的概念 思维过程与关系 ;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教学方式 : 以讲授为主, 结合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课外作业, 辅以 PPT 等手段与方法 (6 学时 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 4 学时, 其他 2 学时 )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与标志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 具体较大影响的医学家 代表著作 学术观点 历史事件, 如金元四大家 明清温病学派 晚清的中西医汇通等 ; 整体观念 证, 辨证, 论治,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难点 : 中医学与民族医学 ;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 道等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 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 一书的介绍 对中医学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观点; 整体观念对于指导中医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性和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 病 证 症的概念 关系及区别 5

第一章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目的要求 : 1. 掌握气的基本概念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2.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 了解气一元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 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一. 气的基本概念 1. 气的含义 2. 气的医学含义二.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1.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 气构成万物的机理 ; 气的存在形式 2. 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 气的运动与变化 : 气的运动及其形式 ; 气化的概念与形式 3.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 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三. 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 确立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 指导疾病的诊断 5. 指导疾病的防治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1. 阴阳含义 : 包括本义, 引申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应用以及阴阳有名无形的问题 2. 阴阳的医学含义 : 阴阳属中国古代哲学范畴,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 6

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主要有以标明事物的属性特征和说明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3. 阴阳的普遍性 相对性和关联性 : 包括转化性和可分性 4. 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 :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对立制约 : 包括阴阳相互对立 制约和排斥 2. 互根互用 : 包括阴阳相互依存 互生互用 3. 阴阳消长 : 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4. 阴阳转化 : 阴阳转化的概念 机理与形式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 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 1. 五行的基本概念 : 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2. 五性特性 : 木曰曲直 ; 火曰炎上 ; 土爰稼穑 ; 金曰从革 ; 水曰润下 3.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 归类的依据 方法和结果 ( 构成五行系统 )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 五行相生与相克 : 各自的概念 次序 ; 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2. 五行制化和胜复 : 各自的概念 规律和意义 3. 五行相乘与相侮 : 各自的概念 次序 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4. 五行的母子相及 : 母病及子 ; 子病及母 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简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 在阐释人体五脏的生理特性, 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 阐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节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一. 意象思维二. 抽象思维三. 注重宏观观察, 注重整体研究, 擅长哲学思维, 强调功能联系 教学方式 : 7

以讲授为主, 结合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课外作业, 辅以 PPT 等手段与方法 (12 学时 精气 2 阴阳 5 五行 4 思维方法特点 1)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气的基本概念 ; 气学理论的形成 阴阳的基本概念, 对阴阳理论形成过程的认识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 在中医学的应用中的如何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五行的基本概念 特性,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 确定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 难点 : 气学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气概念由哲学向医学的转变 与对立统一规律的异同点, 阴阳有名而无形, 阴阳的相对性和如何对阴阳进行定义 制约与平衡的关系以及平衡的特点, 相互转化的理论基础 ; 阴阳偏盛偏衰的基本病理变化,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五行的生 克 制化规律 五脏病变传中的顺 传与逆传 第二章脏象 目的要求 : 1.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 脏 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2. 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 生理特性, 及与形 窍 志 液 时的联系 3. 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 4. 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5. 掌握脏与脏 脏与腑 腑与腑 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6. 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7. 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 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 藏象学说的特点 : 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 四. 五脏 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8

五.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 五脏 一. 心概说 : 形态部位 ; 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 生理功能 : 主血脉 ; 主藏神 2. 生理特性 : 主通主明 3. 心与形 窍 志 液 时的联系 附 : 心包 二. 肺概说 : 形态部位 ; 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 主要功能 : 主气司呼吸 ; 主行水 ; 朝百脉, 主治节 2. 生理特性 : 肺为华盖 ; 肺为娇脏 ; 主宣发肃降 3. 肺与形 窍 志 液 时的联系 三. 脾概说 : 形态部位 ; 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 生理功能 : 主运化 ; 主统血 2. 生理特性 : 主升举 ; 喜燥恶湿 3. 脾与形 窍 志 液 时的联系 四. 肝概说 : 形态部位 ; 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 生理功能 : 主疏泄 ; 主藏血 2. 生理特性 : 肝为刚胜 ; 主升发 3. 肝与形 窍 志 液 时的联系 五. 肾概说 : 形态部位 ; 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 生理功能 ; 藏精, 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 主水 ; 主纳气 2. 生理特性 : 主蛰藏 3. 肾与形 窍 志 液 时的联系 附 : 命门 9

第三节 六腑 概说 :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 ; 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一. 胆 : 形态部位 ; 生理功能 : 贮藏和排泄胆汁 ; 奇恒之腑之一 二. 胃 : 形态部位 ; 生理功能 : 受纳腐熟 ; 生理特性 : 宜降则和 ; 胃气的概念 三. 小肠 : 形态部位 ; 生理功能 :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主液 四. 大肠 : 形态部位 ; 生理功能 : 传化糟粕, 主津 五. 膀胱 : 形态部位 ; 生理功能 : 贮尿排尿 ; 津液藏焉 六. 三焦 : 六腑三焦 ( 有形之实体, 是水液由肠道渗入膀胱的通道 ); 部位三焦 ( 总体功能 : 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 ; 上 中 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 :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 辨证三焦 ( 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 第四节 奇恒之腑 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 其他如脉 骨 髓 胆已经在五脏六腑中讨论 一. 脑 : 为髓海, 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二. 女子胞 : 发生月经, 孕育胎儿, 及其与脏腑 天癸 经脉的关系 附 : 精室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 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 : 以讲授为主, 结合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课外作业, 辅以 PPT 等手段与方法 ( 共 20 学时 其中概说 2 学时, 五脏 l0 学时, 六腑 3 学时, 奇恒之腑 1 学时, 脏腑关系 4 学时 )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脏象的概念, 脏象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对脏象的认识 ; 脏象学说的特点 心 肺 脾 肝 肾的生理功能, 生理特性, 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 奇恒之腑的含义与功能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难点 : 对脏象的认识, 如何体现出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 五脏的生理特性, 肝主疏泄 精 肾精 肾阴 肾阳 肾气的含义及关系, 肾主纳气的生理学 10

特点, 关于三焦的认识问题 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 目的要求 : 1. 掌握气的基本概念 生成 运行 功能及其分类 2. 掌握血的基本概念 生成 运行和功能 3. 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 代谢和功能 4. 掌握精的基本概念 分类 代谢及功能 5. 了解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气 一. 气的含义 ( 指人体之气 ): 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二. 气的生成 1. 气的生成之源 : 由先后天之精化生, 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2. 气的生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 肺 脾 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三. 气的功能 1. 推动作用 : 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 c 2. 温煦作用 : 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3. 防御作用 : 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4. 固摄作用 : 固摄精 血 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5. 气化作用 : 通过气的运动, 在气的作用下, 精 气 血 津液等不同物质的相互化生和转化, 以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转化 四. 气的运动包括 : 气机的概念, 气运动的形式, 气运动的意义,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五. 气的分类 :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 ;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的组成 分布及功能 第二节 血 一. 血的基本概念 二. 血的生成 : 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三. 血的运行 : 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 11

四. 血的功能 : 濡养 ; 化神 第三节 精 一. 精的基本概念 ( 指人体之精 ):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 是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 二. 精的生成 :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三. 精的功能 : 繁衍生殖, 生长发育, 生髓化血, 濡润脏腑 第四节 津液 一. 津液的基本概念 : 包括津与液的区别 二. 津液的代谢 : 津液的生成 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三. 津液的功能 : 滋润濡养 ; 充养血脉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一. 气与血的关系 : 气为血之帅 ( 气能生血 行血 摄血 ); 血为气之母 ( 血能载气, 血能养气 ) 二. 气与精的关系 : 三. 气与津液的关系 :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津能载气 四. 血与精的关系 : 五. 血与津液的关系 : 教学方式 : 以讲授为主, 结合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课外作业, 辅以 PPT 等手段与方法 (8 学时 其中气 3 学时, 精血 津液 神 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关系各 1 学时 )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气的含义, 气的生成 功能, 气的运动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血的生成, 津液的概念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难点 : 气的含义 元气与宗气的概念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 血汗同源 ( 津血同源 ); 对于 吐下之余, 定无完气 的理解 ;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 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第四章经络目的要求 : 12

1. 掌握经络的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分布规律 表里关系 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3. 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 主要功能,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4. 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5. 了解阴跷脉 阳跷脉 阴维脉 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 6. 了解经别 别络 经筋 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7. 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 经络的概念 二. 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 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 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 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二.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第四节 经别 别络 经筋 皮部 只介绍经别 别络 经筋 皮部的概念 其他内容自学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 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 经络学说的应用 教学方式 : 13

课堂讲授为主, 配合挂图和多媒体课件教学 ( 共 8 学时 其中经络概念与经络系统 1 学时, 十二经脉 5 学时, 奇经八脉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各 1 学时 )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经络的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名称 命名 走向与交接规律 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 流注次序和交接点 十二经脉循行的起点 止点 络属脏腑以及如何应用经络理论解释生理 病理现象 冲 任 督 带四条经脉的循行 功能 ; 经络的生理功能与临床应用 难点 : 命名规律, 分布规律, 交接部位 对于体内循行部位的描述 冲为血海, 又为十二经脉之海 ; 对于经络生理功能的现代解释 第五章体质目的要求 : 1. 掌握体质的概念, 了解体质与素质 气质 性格 体格 体型的区别与联系 2. 掌握健康体质的生理学标志和心理学标志 3. 掌握体质的分类方法与正常体质的三大基本类型 4. 了解体质的形成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 一. 体质的概念 : 包括体质的含义, 体质坏蛋素质 气质 性格以及形态 体格 体型的区别与联系 二. 体质的标志 : 包括体质的生理学标志和心理学标志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一. 先天因素 二. 后天因素 : 饮食营养, 劳动和运动, 年龄 性别, 地理环境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 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 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包括体质与病因 发病 病机 辨证和治疗的关系 教学方式 : 14

以讲授为主, 结合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课外作业, 辅以 PPT 等手段与方法 ( 共 4 学时 其中概说 体质的生理基础各 1 学时, 体质的分型与特征 2 学时 )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的标志 体质的形成, 体质的分类 难点 : 对体质 气质 素质 性格等概念的理解及各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 对于正常体质的认识, 体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问题, 体质分类的标准问题 第六章病因目的要求 : 1. 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 掌握六淫 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3. 掌握七情的概念,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 掌握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 掌握痰饮 瘀血 结石的基本概念 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 了解外伤 诸虫 胎传与遗传 毒邪以及医过等概念和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 概说 : 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 ; 病因学说的特点 : 辨证求因 ; 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 六淫 1.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2.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 : 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善行数变, 主动, 为百病之长 寒邪 : 阴邪, 易伤阳气, 其性凝滞 收引 暑邪 : 其性炎热 升散, 易伤津耗气, 多挟湿邪 湿邪 : 阴邪, 易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其性重浊 粘滞 趋下 燥邪 : 其性干涩, 易伤津液 侵袭肺脏 火 ( 热 ) 邪 : 阳邪, 其性炎热趋上, 易伤津耗气, 生风动血, 易扰心神, 易致疮痈 15

二. 疠气 1. 疠气的基本概念 2. 疠气的致病特点 : 发病急骤, 病情重笃 ; 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 ; 一气一病, 症状相似 3. 影响疠气形成和流行的因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 七情内伤 1. 七情的基本概念 : 包括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2.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3. 七情与心神的关系 4. 七情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5.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 直接伤及内脏, 首先影响心神 ; 影响脏腑气机 ; 多发为情志病 ; 影响病情 二. 饮食失宜 1. 饮食不节 : 过饥 ; 过饱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 寒热偏嗜 ; 五味偏嗜 ; 食类偏嗜 三. 劳逸失度 1. 过劳 : 劳力过度伤气 ; 劳神过度伤心脾 ; 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 2. 过逸 第三节 病理产物 一. 痰饮 1. 痰饮的基本概念 : 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2. 痰饮的形成 : 包括原因和机理 3. 痰饮的致病特点 : 阻滞气机, 妨碍血行 ; 致病广泛, 变化多端 ; 病势缠绵, 病程较长 ; 易蒙蔽清窍, 伤及神明 4. 常见的痰饮病证二. 瘀血 1. 瘀血的基本概念 : 注意与血瘀概念的区别 2. 瘀血的形成 : 病因和机理 16

3. 瘀血的致病特点 : 阻滞经脉气血 ; 累及多个脏腑 ; 易致中风 气脱 4. 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 : 刺痛 ; 出血 ; 肿块 ; 青紫 ; 舌脉改变 三. 结石 1. 结石的基本概念 : 2. 结石的形成 : 原因和机理 3. 结石的致病特点 : 病程较长, 病情轻重不一 ; 易阻滞气机, 损伤脉络 ; 多发于肝 胆 肾 膀胱及胃等脏腑 第四节 其地病因 一. 外伤 : 包括外力损伤 烧烫伤 冻伤 虫兽所伤等 二. 寄生虫 : 包括蛔虫 钩虫 蛲虫 绦虫 血吸虫等 四. 毒教学方式 : 课堂讲授为主, 可配合临床见习 自学或多媒体课件教学, 也可配合相应实验课 ( 共 12 学时 其中概说 1 学时, 六淫与疠气 6 学时,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和劳逸失度 2 学时, 病理产物 3 学时 其他病因自学 )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病因的概念与分类, 病因学说的特点 ; 外感病因共同的致病特点 ; 六淫与六气的联系与区别 六淫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疠气的概念与致病特点 内伤病因与外感病因的区别 ; 内伤病因的特点 ; 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 饮食失宜包括哪些内容 ; 过劳致病的特点 痰饮的概念 形成 致病特点 ; 瘀血的概念 形成 致病特点 ; 结石的形成 致病特点 胎传与遗传, 毒 难点 : 病因学的特点, 六淫与六气的联系与区别 重点 : 难点 : 六淫的性质, 疠气的致病特点 痰饮的形成与水液代谢以及与脏腑的关系 ; 对于 百病多由痰作祟 和 怪病多痰 的理解与应用 ; 瘀血概念的理解, 瘀血致病的广泛性 胎传与遗传概念的理解, 对于毒的认识 目的要求 : 第七章病机 1. 掌握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及其关系 17

2. 掌握中医学的发病原理 发病类型 3.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4. 掌握阴阳偏胜 偏衰 互损 格拒 亡失的病机 5. 掌握疾病传变的概念 基本形式 转化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发病机理 一. 健康与疾病 二. 发病的基本原理 : 包括邪正与发病以及影响发病的因素 三. 发病类型 : 包括卒发 伏发 徐发 继发 合病与并病 复发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 邪正盛衰 1. 虚实的基本原理 : 虚证与实证 2. 虚实错杂 :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3. 虚实转化 : 由实转虚, 因虚致实 4. 虚实真假 : 真虚假实, 真实假虚实 二. 阴阳失调 1. 阴阳偏胜 2. 阴阳偏衰 3. 阴阳互损 4. 阴阳格拒 5. 阴阳亡失 三. 气血失调 1. 气的失调 : 气虚与气机失调的病机 2. 血的失常 : 血虚 血瘀 血热 血寒的病机 3. 气血关系失调 :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 四. 津液失常 l. 津液不足 2. 水湿停聚 3.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第三节 内生 五邪 病机 18

一. 风气内动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四. 津伤化燥 五. 火热内生 第四节 疾病传变 一. 疾病传变的形式 1. 病位传变 : 包括表里出入 ; 外感病传变 ; 内伤病传变等 2. 病性转化 : 包括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 二.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 包括体质因素 病邪因素 地域因素 气候因素和生活因素等 教学方式 : 以讲授为主, 结合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课外作业, 辅以 PPT 等手段与方法 ( 共 14 学时 其中基本病机 8 学时, 疾病传变 2 学时, 发病原理 2 学时, 发病类型 2 学时 )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病机的概念 ; 健康与疾病 ; 发病的基本原理和发病类型 虚证 实证 虚实错杂 虚实转化 虚实真假 ;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阴阳转化 阴阳亡失 气的失调, 血的失调, 以及气血关系的失调 ; 津液与气血关系的失调 内生五邪的概念, 内生五邪形成的基本病机变化 疾病传变的概念, 疾病传变的类型,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 疾病转归的概念, 疾病转归的形式 难点 :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 ; 学习病机学说的重要性 ; 如何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以及邪正斗争在发病过程中的地位 ; 合病与并病 对虚证与实证概念的认识 ; 如何辨别虚实真假 ; 阴阳偏衰与阴阳互损的联系与区别 ; 阴阳格拒的病机变化以及证候辨别 ; 阴阳亡失的临床特征 气机失调 ; 如何区分血瘀与瘀血 ; 如何结合脏象 气血津液等章节理解气血关系的失调 内风的病机变化以及各型之间的关系, 内生五邪与外感风 寒 湿 燥 热的关系与鉴别 六经传变, 顺传与逆传 19

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 目的要求 : 1. 掌握养生的基本原则 2. 掌握治则的概念 治病求本的概念, 以及正治反治 治标治本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3. 掌握常用的基本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养生 一. 天年与衰老 二. 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预防 一. 未病先防 : 养生以增强正气, 并避免邪气侵害 二. 既病防变 : 早期诊治和先安未受邪之地 第三节 治则 治则的基本概念, 治则与治法的区别, 治则与治法的层次结构 ; 治病求本 : 是治病的主导思想, 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 求本即是辨病因病机和证 一. 正治与反治 二. 治标与治本 三. 扶正与祛邪 四. 调整阴阳 六. 三因制宜 教学方式 : 以讲授为主, 结合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课外作业, 辅以 PPT 等手段与方法 ( 共 6 学时 其中预防 2 学时, 治则 4 学时 )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养生的概念, 养生的基本原则 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与标志 未病先防与已病防变 治则的概念, 正治与反治, 基本治则 扶正与祛邪的概念 关系以及应用, 调整阴阳的原则 难点 : 治标与治本,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与区别 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即扶正不留邪与祛邪不伤正问题 阳病治阴, 阴病治阳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