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建筑在不同地域的共性与特性——以大昭寺与塔尔寺为例

Similar documents
近代日本佛教在华传教的主要基地——净土真宗东本愿寺上海别院

蒋维乔思想研究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院财产管理研究

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专业化问题研究

¹ º» ¹ ¹ ¹ ª ¹ ¹¹ ¹ ¹ ¹ ¹ ¹ ¹ ¹ ¹ º»


¹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234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第 期 二 西康省早期藏文报纸的共同特征 三 西康省早期藏文报纸诞生的原因 一 四川省新一批少数民族文字报纸的创办




见图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图

中国佛教净土宗教育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第 期本刊网址




,,,,,,, ;,, ;, ;, (, / ),, ;,,.,,,,,,,,,,,,,,,,, ;,,,,,,, 1, :,,, ;,,,, (, ),,,,, 1,,, (,, )

二 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状况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 : :,, ://.. / / / / /., / / 4,,

旅游科学

! #!! #!! #!! # %! # %!! #!!! #! # %& ()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º


,,, (, ),, ( ),,, :,,,,,,.,.,, (, ),., : (, ),,.. ( ),.,,,, ;,,,,,,

論 文 233

论文,,,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原译作 修补者, 但在英译版本中, 被译作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公共管理研究 第 卷 # # # #

¼ ½ ¾ ¼ ½ ¾

º» ¼ º» ¼


二 中国老年教育分析框架 赋权增能



年第 期

禁毒非营利组织及其运作机制研究——以上海市S社会工作机构为个案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简论西域文明与龙门石窟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 #

企业慈善行为研究

敦煌唐代壁画中宝相花纹饰及其运用

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建筑协同设计平台研究与应用









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学 非在职 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学 非在职 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学 非在职 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贸易学 非在职 经济管理学院 国

[2] [8] [3] 100 [9] [4] [10] ; 1949 [5] / % 3160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政府与企业的交换模式及其演变规律!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抗战时期湖南教育发展述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孙锡芳 明代陕北地区驿站交通的发展及其对军事 经济的影响 鄜城驿 今富县城内


98


四川文物 年第 期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敦煌写卷所见受道教避谷食气思想影响的佛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省份 批次 文科 重点线出档线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录取人数重点线出档线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录取人数 备注 山东 本一批 本一批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 27. 4% % 23 92% % 18 72% 12 48% % 20% % 41% 30% % % 42.

¼ ½ ¾ À Á Â

Transcription:

藏传佛教建筑在不同地域的共性与特性 以大昭寺与塔尔 寺为例作者 : 作者单位 : 许新亚, 侯秋凤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相似文献 (9 条 ) 1. 学位论文李臻赜川西高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研究 2005 神秘的青藏高原孕育了同样神秘的藏传佛教 自佛教于公元前七世纪正式传入被誉为 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大地的时候, 这里依然是原始状态的 苯波教 的天下, 分别来自印度 汉地的佛教与强大的 苯波教 势力在这里冲突 争斗 融合, 并结合了藏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最终形成了佛教的 又一分支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逐渐发展壮大, 作为一个新生的 具有强有力生命力的文化必然要向周边扩散开去, 这样的文化扩 散形成了藏传佛教文化传播的三次高潮, 使得以卫藏地区为核心的 藏传佛教文化圈 的内层区域 次层区域以及外层区域逐渐成形 地理上属 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川西高原, 由于其南北向的山脉 河流走向, 很早以前就是西北少数民族向南迁徙的大通道, 加之以后青藏高原上吐蕃势力的兴起并 由西向东迅速扩展, 使这里不仅生活着藏民族大家庭中的康巴藏人 安多藏人 嘉绒藏人 白马藏人等诸多藏族分支, 还有汉 回 羌 等多个民族, 形成了川西高原多民族 多文化交融并存的情况 藏传佛教文化 川西高原本土文化 东来的汉族文化在这里交汇, 使川西高原既具备 藏传佛教文 化圈 中内层区域的特质又具备次层区域的许多文化特征 因此, 我们认为川西高原应该是属于 藏传佛教文化圈 内层区域向次层区域过渡的阶段, 具有文化的混合性与过渡性 在川西高原上, 具有特殊地位的藏传佛教寺院与当地社会的经济 政治 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联系紧密, 因此, 它 必然会反映出川西高原的许多文化特性 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 对它们的研究恰恰能够直观的体现这些文化上的特征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类型非常丰富, 它不仅包含了特有的 措钦 拉康 扎仓 印经院等宗教主体建筑, 还有诸如 囊谦 扎康 等居 住建筑以及辩经场 塔林等附属建筑或构筑物, 可以说几乎囊括了藏族社会的大部分建筑形式, 因此其建筑体系内部本身就纷繁复杂 本篇论文采取由 大到小, 由浅入深的叙述方式, 通过对川西高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分布及选址布局 建筑空间形态 单体建筑结构构造与色彩与装饰等方面依次的介 绍, 按顺序一层层将川西高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特征进行了一些归纳总结 通过这些归纳与总结来证实文章所提出的主要论点 : 川西高原地区藏传佛 教寺院建筑具有丰富性与过渡性的特征, 是藏传佛教文化圈的内层文化区向次层文化区过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的丰富性 过渡性与灵活性的切实反映 本篇文章的研究构架是专门针对研究川西高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而建立的, 是对建筑历史研究 藏学研究的一些大胆尝试, 如果能够对今后的进一 步扩展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笔者不胜欣慰 2. 学位论文吴晓红拉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研究 2006 圣地拉萨, 是一座有 1300 多年历史的古城, 存留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古老而珍贵的藏传佛教寺院 它们有着其它建筑形式不能替代的重要地位, 是 藏民族精神的一种物质体现 由于拉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进程, 这些古老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在具有历史价值的同时, 也具备着现实的使用 价值 它们如同活化石一般, 帮助我们揭示拉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由六个章节和结语组成 第一章绪论 部分就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论文的组织形式作了说明 ; 第二章论述了拉萨的历史 地理 文化等概况, 概述了藏传佛教的发展, 并分析了拉萨 藏传佛教寺院的组织体系和相应的建筑 ; 第三章介绍了拉萨藏传佛教寺院的分类与分布 ; 第四章分析了拉萨藏传佛教寺院的选址与布局, 归纳了拉萨藏 传佛教寺院的建筑组成 ; 第五章分析了拉萨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空间 ; 第六章分析了拉萨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结构体系与构造, 说明了拉萨藏传佛教寺 院的承重体系 材料运用 构造特征 3. 期刊论文吴晓红. 王一丁.WU Xiao-hong.WANG Yi-ding 曼陀罗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中的体现 - 山西建筑 2006,32(23) 寺院建筑的精神意义超越建筑空间的实际功能意义, 曼陀罗的特征不仅体现在寺院建筑布局上也体现在建筑单体设计中, 通过分析大昭寺 桑耶寺 贡嘎曲德寺这些建筑实例, 解释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所反映的曼陀罗的特征. 4. 学位论文杨大禹云南佛教寺院建筑研究 2008 从世界佛教角度来看, 以一省之地, 汇集汉传 藏传 南传及滇密为一区, 不仅在中国, 即使在世界上, 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云南佛教的一大特 点 ; 早在秦汉之时, 云南就存在一条沟通内地和印度的 西南丝绸 之路, 导致云南佛教传播和信仰时代早的另一个特点 形成云南佛教这两大特点并 非偶然, 主要是由云南独有的地理环境 民族特点和历史条件决定的 纵观云南的宗教历程, 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 即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代表物有虎 蛇 葫芦等动植物 ; 奴隶社会的祖先崇拜, 代表神是土主 本主 ; 封建社会的天神崇拜, 代表神是佛教观音 大黑天神 而贯穿这三个 发展阶段的一条主线则是原始巫教, 在一切空间和时间上, 无不深深地打着它的烙印 云南佛教历史源远流长, 二乘显密齐备, 加之独特的地方性 民 族性和神秘性, 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云南佛教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就是对原始巫教吸收 征服的过程 1 正如巫教皈依了佛教, 信仰得到 升华, 并使信众获得超前的 巨大的精神力量, 南诏即凭借这种力量成就了霸业 ; 而佛教吸收了巫教后, 在云南站稳了脚跟, 从此发扬光大, 辉煌灿烂, 历经千年而不衰 每一种宗教信仰, 都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宗教祭祀崇拜场所和宗教建筑空间, 在云南很多地区, 尽管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 且在同一佛教信仰中又有多种不同的教派, 各种教派传播时间有早有晚, 影响势力也有大有小, 即便是某一教派崇拜的礼仪相同, 但云南各地方的宗 教建筑所反映出的, 常常是两种或多种建筑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结果, 表现出本土建筑技艺和外来建筑技艺不同程度的有机结合, 从而形成了一种非正 统的 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鲜明的变异建筑形式, 使宗教建筑的空间形式十分独特, 宗教寺院的类型也非常丰富, 由寺院建筑表现出的建筑文化和民族 文化更是异彩纷呈 论文选题来源于笔者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项目 : 云南地区宗教建筑研究 ( 批准号 :50008008), 以其中的佛教寺 院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测绘的基础上, 以建筑学 景观环境学 建筑文化学 类型学 宗教学等多学科相结合融贯的 多维视野, 结合相应的研究方法, 对云南境内现存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佛教建筑及其建筑文化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 以期能够对云南佛教寺院建筑的 发展历史 演变规律 建筑空间形态 建筑类型 地区性技艺特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并通过对有关实例的具体分析, 探讨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受到 地方自然和社会人文的诸多影响, 从而形成地域性 民族性特色鲜明且多样并存的总体情况 1 论文在对云南佛教建筑研究现状及成果了解的基 础上, 结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提出可能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然后借助相关的学科研究理论和文献史料, 从宗教与艺术 宗教与审美 宗教艺术的象 征 宗教建筑与场所等几个方面, 讨论了关于宗教信仰与宗教建筑之间的相互关联 表明各种宗教建筑都是宗教信仰的直接产物, 在历史演进过程中, 总要受到宗教文化 民族文化 地方建筑文化等多种文化思想的影响, 展现出彼此不同的建筑特点 2 根据云南佛教两系三传 ( 即大乘 小乘 两系 ; 汉传 藏传 南传 ) 并存 二乘显密齐备的实际,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分别对汉传 藏传 南传及 阿吒力 密教在云南本土的发端 传播和分布, 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寺院建筑的兴建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 然后按建筑类型对两系三传不同流派的寺院建筑做具体的分析比较 总结归纳, 表明云南 佛教呈现明显的地方化 民族化 三教合一 多教融合 多元多流同时并存的特点 且作为神人共居 敬神娱人的公共空间, 每一座佛教寺院对本地方 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 结合具体实例, 对云南地方不同流派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 空间构造 建筑技术 装饰艺术 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 得出 阿吒力 密教寺院既有一定的巫化特色, 又充满浓厚的世俗性 ; 汉传佛教寺院呈现出佛 道同参, 二教并祀, 三教 合祭, 甚至是多教同敬的融合局面 ; 藏传佛教寺院在保持传统藏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 广泛吸收汉族 白族和纳西族的建筑技艺, 形成多样化和地方化 民族化兼容的建筑特色 ; 南传佛教寺院在受外来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双重影响下, 同样表现出多样化和地方化 民族化多元融合的特点 同时, 结 合不同教派的地方化 社会化和政治化等方面, 进一步探讨总结了云南佛教寺院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性 民族性 磁极性 兼容性和独创性特征 4 单独对云南佛教寺院丰富多彩的佛塔进行分析, 总结云南佛塔的所独有的多种形式特征及其建筑文化意义, 专门探讨了云南地区从 柱 崇拜到 塔 崇拜的文化嬗变历程, 体现出各民族人们对佛塔的多元化认同和选择 5. 学位论文张欲晓试论西藏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形制的历史演变 1994

6. 学位论文朱普选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以寺院为中心 2006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 青海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藏传佛教文化, 从历史文化地理学的角度, 对青海藏传佛教文化的空间分布特点与 组织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 不仅是对区域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尝试, 同时也是青海人文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 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 ) 是从青海藏传佛教文化中选取最能代表其特点的四个文化因子即寺院 活佛和僧侣 寺院建 筑 教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 分析其在青海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变 ;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第六章, 在前五章的基础上, 通过对 四个藏传佛教文化因子在空间的分布, 采用综合的方法, 划分出青海藏传佛教文化的 3 个大区 ; 另外, 通过青海藏传佛教寺院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结出青 海藏传佛教寺院之间存在的层级结构, 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章和第二章, 通过对青海境内藏传佛教寺院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的研究, 得 出在青海境内, 存在着玉树县和化隆县为中心的两个寺院密集区 ; 另外, 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寺院在空间上具有集中的趋势, 格鲁派主要分布在河湟流域 和柴达木地区 宁玛派主要分布在果洛州 噶举派主要分布在玉树州 ; 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发展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 : 第一阶段 : 萌芽阶段, 宋代及其以 前均属于这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初期发展阶段, 元明时期属于这一阶段 ; 第三阶段, 稳定发展阶段, 清至民国时期, 属于这一阶段 第三章, 通 过对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活佛与僧侣的研究, 归纳出青海境内藏传佛教活佛的民族与地域构成中, 随着活佛的影响力的扩大, 其民族呈多元化的趋势, 地 域的分布范围也随之扩大, 这和僧侣的民族与地域构成相一致 另外, 在中心寺院一般都有着较为复杂和完备的组织系统, 而非中心寺院的组织系统较 为简单 第四章, 通过对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研究, 表明青海寺院建筑中, 帐房寺院的分布地域基本和青海牧业区的分布相一致, 主要分布 在青海的北部 西部和南部地区 ; 土房寺院则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的农业地区 在土房寺院中, 又可分为汉式建筑风格的寺院 汉藏结合式建筑风格以 及藏式建筑风格的寺院三种类型 其中汉式建筑风格寺院数量最少, 但体现了历代中央政府对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的支持以及藏传佛教文化和汉传佛教文 化的融合 ; 藏汉结合式的寺院, 其建筑的主体和布局仍然以藏式为主, 只是在主要的建筑上, 采用汉式建筑中的歇山顶等建筑形式, 主要出现在各地的 中心寺院中, 体现了朝廷的政治支持和当地环境条件对建筑的制约作用 ; 藏式建筑风格的寺院, 是青海藏传佛教寺院中数量最多 分布最广, 和当地的 环境特征相适应的建筑类型 第五章, 通过对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内容 方式的研究, 归纳出以显宗为主的格鲁派, 寺院教育发达 组织健全 体 系完整 ; 宁玛派的教育内容庞杂纷繁, 其中还有不少内容同苯教的内容相似 ; 噶举派的教育内容繁多, 各个支派皆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藏传佛教不同的 教派所具有的教育内容 教育方式各具特色, 和各教派在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分布有着密切联系 从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文化功能上看, 青海的藏传佛教 中心寺院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中心 从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所培养的高僧分布来看, 主要集中在河湟地区, 特别是湟中县, 反映了塔尔寺作为青海藏传佛教 中心寺院, 对其周围地区藏传佛教信仰的巨大影响 此外, 和牧业地区的独特地理环境相适应, 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典籍的保存方式 石经 第六章, 通过对青海藏传佛教四个文化因子寺院 活佛与僧侣 寺院建筑 藏传佛教教育等的研究, 采用综合的方法, 以主导因素原则 教派 历史 地域的完整性原则 地理环境与区位原则作为标准, 将青海划分为河湟 柴达木格鲁派文化区, 玉树噶举派文化区, 果洛宁玛派文化区三个形式文化区 此外, 通过对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的相互关系研究, 提出了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的层级结构的概念 青海境内的藏传佛教寺院通过这种层级结构关系, 以 中心寺院为核心, 不断扩大其势力范围, 同时也利用这种层级结构, 实施对所属寺院的管理 本文通过对青海境内具有典型意义的寺院佑宁寺为个案进 行研究, 归纳出了藏传佛教寺院层级结构产生的三个类型以及这种层级结构所具有的特征及其成因 目前, 关于青海藏传佛教文化的研究, 多从 佛教史和宗教传承的角度展开 本文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视角, 对青海藏传佛教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得出了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空间分布具有不平 衡性 ; 各教派寺院具有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 从而形成了青海藏传佛教文化的三个文化区 ; 在藏传佛教寺院之间存在着层级结构的结论 7. 学位论文佟晓红西藏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装饰的生态发展 ; 以环境生态学的角度为视点 1999 该论文通过对西藏藏传佛教寺院的实地考察与对有关史料的分析, 首先对西藏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与装饰的历史演变进行概述, 找到其规律性的部分. 然 后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分析, 根据生态学理论, 按属性把西藏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装饰系统划分为社会环境 A 社会环境 B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 分别从各环境 出发, 系统分析对建筑装饰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律的作用. 从而体现出各环境间的适应和菜生性以及系统的平衡和发展方式, 保证系统的有机进化过程. 其中 由于所系统的特殊性, 在该文中把佛教暂定为社会环境 A; 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暂定为社会环境 B.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 继承是对过去的适应, 发展是对未 来的适应. 最后提出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装饰这样的文化艺术, 对西藏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装饰的发展与承传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从而提出西 藏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装饰的发展模式. 8. 学位论文包 达尔汗 ( 包爱军 ) 论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2000 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文化分层和质点组合理论, 笔者自行创建了质点扩散性文化观照法, 并按照这一方法对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横切面进行分层观察 后, 发现在其每一文化层面中均包含有藏 汉 蒙三种文化质点, 更为明确地体现了每一层面以及完整体系的多元性质 作为一个完整文化体系的蒙古 佛教音乐文化, 其形态结构由基础技术 社会组织 思想意识三个文化层构建 在音乐文化基础技术层面的诵经音乐 乐舞 乐舞剧 乐器及器乐等四 个次级层面中, 除了包括藏族文化范畴的文化质点外, 还有蒙语诵经音乐 关公经 诵经音乐 查玛乐舞 经箱乐等具有汉 蒙文化性质的重要质点 : 在音乐文化社会组织层面中, 其 权力结构以族源为单位的多元分层 的僧侣组织系统以及代表着不同文化特质的寺院建筑 宗教音乐使用习俗的嬗 变等, 明确地体现了这一层面的多元特征 ; 音乐文化的思想意识层面在三个文化层中最为内隐 最为庞杂, 与前两者相同, 由不同民族神祗组成的蒙古 佛教万神殿以及来源于不同文化范畴的宗教理论, 表现了这一层面的多元特质 蒙古佛教音乐文化在每一个层面中包含的多个不同文化质点, 共同构筑 和体现了蒙古佛教音乐文化这一多元性质的复合文化体 9. 期刊论文张亚莎.Zhang Yasha 元朝西藏建筑艺术综述 - 西藏大学学报 2009,24(2) 元代西藏建筑艺术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 一是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在元代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它所带来的新样式, 尤其是经堂建筑模式, 对后来 的西藏经院式建筑艺术模式有着直接的奠基作用 : 二是一种新型的 " 喇让 " 建筑类型的出现, 作为萨迦地方政府的官衙或法王的府邸, 它显然体现了西藏早期 政教合一制度在建筑上的物化, 因而这种建筑样式在西藏的建筑史中也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链接 :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5809026.aspx 下载时间 :2009 年 11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