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道行跡》

Similar documents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蔡 序

IDEO_HCD_0716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骨头的故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里引 舍利弗阿毗昙论 中的解释 : 问曰 : 几正勤? 答曰 : 四 何谓四? 若比丘恶不善法未生欲令不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恶不善法已生必当断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未生欲令生 ; 起欲, 自勉, 胜进, 摄心, 正断 善法已生欲令住 ; 具足修,

《聖道行跡》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 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应 ( 供 ), 等正觉! 前二路者, 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 三不善法 贪, 恚, 害觉 其右路者, 谓三善觉 ; 出

龚 亚 夫 在 重 新 思 考 基 础 教 育 英 语 教 学 的 理 念 一 文 中 援 引 的 观 点 认 为 当 跳 出 本 族 语 主 义 的 思 维 定 式 后 需 要 重 新 思 考 许 多 相 连 带 的 问 题 比 如 许 多 发 音 的 细 微 区 别 并 不 影 响 理 解 和


未命名-1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

会变迁的现象, 都不具有永远存在的能力 我们身心的现象, 色受想行识五蕴, 都是不停在生灭的 色蕴的身体长大, 衰老, 死去, 这是不可怀疑的事实, 受想行识等四名蕴也是不停在生灭的, 现在的坏灭了, 就成为过去, 而未來的, 就進入现在, 它也会在不久之后灭去 故此这些现象是坏灭而无常 (anic

如是言 : 我欲诣某城, 某村, 某聚落, 当示我路 时, 知路者即示彼路, 语言 : 士夫, 从此道去, 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Cycling in NZ130305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报与功德


Venerable Dhammavaro 釋法增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CIP) /. - : ISBN R657.1 CIP (2003) mm1230m m 1/ IS BN

图书馆 年第 期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网 球 / 排 球 1 教 师 硕 士 四 级 男 性 诊 断 教 研 室 1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本 科 阶 段 为 临 床 医 学 专 业, 男 士 温 病 教 研 室 2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中 医 专 业 中 医 诊 断 教 研 室 诊 断 学 / 中 医 诊

19板书

年 第 期 % %! & % % % % % % &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 & ( # #


!!

四 川 大 学 华 西 医 院 北 京 协 和 医 院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同 济 医 学 院 附 属 同 济 医 院 重 庆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第 二 医 院 北 京 大 学 人 民 医 院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西 南 医 院 第 四 军 医 大 学 唐 都 医 院 重 庆 医 科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未命名-7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2015年中国最佳临床学科排行榜

再 来 提 到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邪 识, 譬 如 执 取 黄 色 雪 山 的 眼 识 阳 焰 现 为 水 的 眼 识, 以 及 白 色 法 螺 看 成 黄 色 的 眼 识 等 等, 这 些 都 是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颠 倒 识 的 定 义 是 : 心 对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ntitled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2013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


Microsoft Word - fy.doc


其比伦, 实尔达摩 [11] 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12],(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13]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14],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


CONTENTS 芪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第 期 王 兴 涛 等 猪 流 行 性 乙 型 脑 炎 病 毒 种 猪 精 液 分 离 株 的 鉴 定 及 进 化 分 析 病 料 毒 株 及 细 胞 试 剂 引 物 设 计 提 取 及 基 因 克 隆 及 测 序

实际上一切我们当成是 我 或 我的 诸 色 ; 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 不论是过去 现在 或未来的 色, 或从空间上来探究, 不论内 外 粗 细 美 ( 高贵 ) 丑 ( 低下 ) 远 近的 色 ; 若正确地观察它们, 皆是 色, 若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 那即是 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特效过敏性皮炎 汗斑 花斑癣 体癣 股癣药 荨麻疹中


3 复 试 如 何 准 备 4 复 试 成 绩 计 算 5 复 试 比 例 6 复 试 类 型 7 怎 么 样 面 对 各 种 复 试 04 05



欲的出离与修断

卢全 章等 鳗鲡 肾病病原 菌 的研 究 期 鱼 放 人 水 族箱 中 饲 养 观 察 发 病情 况 生 化试 验 采用 和 常 规 方 法 药物 敏 感 试验 用 试 管稀释 方法 步 骤 和 结果 鳗鲡 肾病 症 状 病 鳗 症 状 主 要 表 现 在 鳗 鱼 前 腹 部 区 部 位 肿 大 严

e e

,

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

第1次课 授课时间2007


就业办口袋书

Microsoft Word - CDsc_JueZhi_HGH__03.doc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28.doc

第三章集圣谛第一节三种贪爱第二节缘起法一 缘无明有行二 缘行有识三 缘识有名色四 缘名色有六处五 缘六处有触六 缘触有受七 缘受有爱八 缘爱有取九 缘取有有十 缘有有生十一 缘生有老死等苦十二 缘起法的分析第四章灭圣谛第一节苦的止息第二节涅槃一 涅槃的定义二 涅槃的分类三 涅槃的特点第五章道圣谛

Microsoft Word - CDsc_ShiChanBoLuoMi_30__02_.doc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抗 日 战 争 研 究 年 第 期

赵燕菁 #!!!

无上的布施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Transcription:

圣道行迹 法增尊者 (Bhikkhu Dhammavaro) 目录 一. 礼赞佛陀 3 二. 如理思惟 4 三. 皈依三宝 8 四. 布施, 持戒 10 布施的果报 10 五戒的传授 14 五戒分析 16 五戒的持守 18 五戒的违犯 22 犯戒的对治 25 持戒的功德 30 五. 禅定 32 经行法 32 经行法四阶 34 经行法的观照 35 静坐的方法 41 六. 观照 44 我们对身体的错误看法 44 1

邪见的厉害性 50 四颠倒 51 身心是我 51 世间是乐处 53 常见与断见 57 我见 59 倒见 61 戒禁取 64 众多之邪见 67 邪见与行邪道 68 世上的邪见 69 正见与观智 71 七. 法语文摘 73 法简 25 则 73 南传的超度 79 八. 修行疑问解答 81 九. 回向功德 88 智可编辑, 法增法师 2015 年二月修正于澳洲佛宝寺 2

一. 礼赞佛陀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一位明白的弟子, 应忆念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 佛独自无师自证, 断除一切烦恼缠结, 意识完全净化, 无有任何污垢, 值得人天的崇敬 他完全觉悟三界众生轮回的真相, 自证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的导师具足八种自在 ( 世间 法 名声 福严 欲 精勤 变大 变小 ), 明行具足, 三学圆满 善逝度过轮回苦海, 到达无忧的彼岸 佛陀具足正语, 善巧开导众生 世尊透彻明了三界 ; 欲界 色界 无色界的真相 自已调御, 并善于调伏具善根者 他是人天的无上导师, 福德圆满 佛的智慧广阔无涯, 慈悲于一切众生, 他的一切美德无以伦比 佛陀展示给我们知道的是, 他从凡夫修习十波罗蜜圆满而成正觉, 他慈悲教化一切, 引导众生同证圆满菩提 佛的色身已不可思议, 他无上智慧证得的法身更匪人所思 3

二. 如理思惟 诸比丘! 由于不能彻知四圣谛, 你我长久以来, 皆迷失于生死 轮回! ( 见 相应部 56.21) 生死轮回的起点不可知 为无明蒙蔽 为渴爱束缚的诸有情在这生死轮回来来去去的起点是不可知的 诸比丘! 甚难寻得一个有情, 在这漫长的过去里不曾是你的母亲 父亲 兄弟 姐妹 儿子 女儿 相应部 SN XV.14-19 因此, 阿难, 业是田地, 识是种子, 贪爱是滋润的水份 众生被无明所蒙蔽与被贪爱所束缚, 他们的识执取下劣之界 (hinaya dhatuya)/ 中等之界 (majjhimaya dhatuya)/ 他们的识执取胜妙之界 (panitaya dhatuya) 因此, 在未来有 再有 与 再生 (punabbhavibhinibbatti) 增支部 AN.3.77. 在这种情况之下, 大王, 在毁灭人命的大厄难发生时, 而且 考虑到人生如此难得, 你能够做什么呢? 4

在这种情况之下, 尊者, 在毁灭人命的大厄难发生时, 而且 考虑到人生如此难得, 除了修行法 宁静地安住 行善造福之外, 我 又能够做什么呢? 我告诉你, 大王, 我问你 : 老死将要降临在你身上 由于 老死即将来临, 你能够做什么呢? 由于老死将要降临在我身上, 除了修行法 宁静地安住 行善 造福之外, 我又能够做什么呢? ( 相应部 SN III, 3, 5 ) 诸比丘! 有如一枝被抛上空中的棍子, 掉下来时, 有时头部先着地, 有时中间先着地, 有时尾端先着地 同样地, 为无明蒙蔽 为渴爱束缚的有情, 从一界去至另一界, 迷失在生死轮回里 其因何在? 诸比丘! 这是因为没有知见四圣谛的缘故 诸比丘! 生死轮回的起点不可知 为无明蒙蔽 为渴爱束缚的诸有情在这生死轮回来来去去的起点是不可知的 所以, 诸比丘! 长久以来你们都在受尽痛苦与毁灭, 把坟场都给填满了, 的确长久得足以令你们厌离一切有为法, 长久得足以令你们舍离它们, 以获取解脱 相应部 SN XV.9 5

诸比丘! 由于不知四法, 不获证悟故, 我与汝等长劫以来, 如是流浪与轮回 四法为何? 诸比丘! 不知圣戒, 不获证悟故, 我与汝等长劫以来, 如是流浪与轮回 诸比丘! 不知圣三摩地, 不获证悟故, 我与汝等长劫以来, 如是流浪与轮回 诸比丘! 不知圣慧, 不获证悟故, 我与汝等长劫以来, 如是流浪与轮回 诸比丘! 不知圣解脱, 不获证悟故, 我与汝等长劫以来, 如是流浪与轮回 诸比丘! 证知圣戒, 证知三摩地, 证知圣慧, 证知圣解脱时, 可断有爱, 可尽有缚, 更无后有 增支部 (AN.4.1.) Anubuddha suttam 随觉 ( 戒, 三摩地, 圣慧, 圣解脱 ) 如果不修行七觉支及守护根门, 就无法证悟涅盘 解脱生死轮 回 ( 善梵经 (SubrahmaSutta)) 如果不能以观智来了知缘起法, 则无法解脱生死轮回 ( 长 部. 大因缘经 ) 阿难, 这缘起的确深奥, 也显得深奥 由于未能以随觉智与通 达智透彻地知见缘起, 有情被缠住在生死轮回里, 就好像一团打结的 6

线, 或像织巢鸟的巢, 或像找不到头尾的草制擦脚布, 而且他们无法 脱离恶趣轮回 ( 长部. 大因缘经 (Mahanidana Sutta)) 诸比丘, 如果不能以三种遍知来了知一切名色法或五蕴法, 就 无法解脱生死轮回 ( 不遍知经 (Aparijanana Sutta)) 7

三. 皈依三宝 在家众因为家庭与事业的繁多工作与责任, 时间有限, 因此要用极少的时间与精力来做好他们的修行 最基本的修持是天天皈依三宝, 守护好五戒, 培养正信, 若是遇到出家众弘法时应常去闻法, 作四事供养, 广植福田, 并常随念佛法僧三宝功德, 因随念三宝所熏, 渐渐调服贪欲 瞋恚 愚痴, 如实透彻观察五蕴法生灭的真相, 对四圣谛如实知晓, 乃至涅槃 为了度生死苦海, 我们必须皈依三宝 :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三宝的意义是 ; 佛宝指释迦牟尼佛 ; 法宝指佛所说之法, 包括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缘起等戒定慧学 ; 僧宝指跟随佛修行的信徒, 有出家五众 ; 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弥和沙弥尼, 及在家二众 ; 优婆塞和优婆夷 在 增支部 5.38 中说: 在家众正信有五利: 世上善良有慈心的人会先对正信者散发慈心, 而不是对不信者 ; 他会先造访正信者, 而不是对不信者 ; 他会接受正信者的礼物, 而不是对不信者 ; 他会先教示佛法给正信者, 而不是对不信者 ; 在家众正信者身坏命终, 会生于善处天界 这是有正信佛教徒能得到的五种利益 在 杂阿含 844 经 提到若是修行人能断四不信住 : 也就是不信佛 不信法 不信僧 不信持戒 若不将这四不信完全断除, 将不能成就四不坏净 ( 四乐意住 ) 四不坏净是指成就信佛 信法 信僧 8

信佛所制订的圣戒 ( 四乐意住 ); 那么这个人, 就是如来 应供 等正觉所知所见, 佛记说这个人得须陀洹果 ( Sotapanna ), 不堕三恶趣, 决定正向菩提, 七次天上人间往生, 达到究竟苦边 这在 杂阿含 851 经 里也称为 法镜, 即是能以正法自己照见自己, 自己印证自己 ( 增支部 5.179 : 受持五戒, 成就四乐意住 ) 一个人对佛有了信心, 才会敬礼三宝, 之后才会寻求皈依 皈依三宝是每个佛教徒的必修功课 寻求皈依者应找一位具德的僧人请求皈依, 仪式很简单, 法师不会向你作任何要求, 也不会要你答应任何事, 更不会要你发誓等 9

四. 布施 持戒 布施的果报 锡瓦礼尊者的故事 ( Sivali Thera ) 在此有男人或女人布施食物 饮水 衣服 马车 花环 香 油膏 床 住处 灯明给沙门或婆罗门 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 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乐趣, 乃至天界 然而, 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天界, 而是再投生为人, 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 他都会富有 学生, 这就是导致富有之道, 即布施食物 饮水 衣服 马车 花环 香 油膏 床 住处 灯明给沙门或婆罗门 关于这一点, 锡瓦礼尊者是很好的例子 : 在胜莲花佛的时代, 他发愿要像胜莲花佛的弟子善见比丘 ( Sudassana ) 那样, 成为受供第一的大弟子 为了达成这个心愿, 他布施佛陀及十万位比丘僧七天的饮食 这个善业的果报非常大 为什么呢? 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为十万岁, 大多数人受持五戒而且持戒清净 他了解戒行良好者的愿望可以由于其清净的戒行而圆满达成 他修行止禅与观禅, 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这是将来证得阿罗汉果时也具足四无碍解智的必然修行方法 因此他的布施伴随着戒 定 慧的功德 再者, 接受布施者是世间最上的福田 佛陀与僧团 ; 布施物是以正当的方法得来的 ; 他在布施前 布施时 10

与布施后都具有净信心 ; 由于他在之前修行观禅时已经了知缘起, 所以他对业能产生大果报深具信心 由于这些因素, 他的布施功德很大, 能促使他的愿望圆满达 成 而事实上, 胜莲花佛就授记他将在乔达摩佛的教化期中成为 受供第一的大弟子 在毗婆尸佛的时代, 他出生于曼都瓦帝城附近 那时人民与 国王在比赛谁对佛陀与僧团的布施比较多 当他们需要蜂蜜 凝 乳与糖时, 他提供了足以供养六万位比丘的份量 在义见佛 ( Atthadassi Buddha ) 的时代, 他作国王, 名叫瓦努那 ( Varuna ) 佛陀般涅槃之后, 他对菩提树作大布施, 后来在菩提树下逝世, 投生于化乐天 ( Nimmanarati ) 他在人间作国王三十四次, 名字都叫作苏巴武 ( Subahu ) 根据 譬喻经 ( Apadana ) 的说明, 在他的最后一生里, 他的父亲是离车族的马哈利 ( Liccavi Mahali ), 他的母亲是拘利族 ( Koliya ) 的公主苏巴瓦沙 ( Suppavasa ) 因此他出生于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 他住在母亲苏巴瓦沙的胎中七年又七个月 ; 最后她的母亲要生他的时候努力了七天, 仍然生不出来 苏巴瓦沙想到自己可能活不久了, 就对丈夫说 : 我想在死亡之前作布施 于是交代丈夫送一份供养品去给佛陀 佛陀接受了供养, 并且宣说祝福的 11

谢词 由于这个布施的缘故, 她立刻顺利地生下锡瓦礼 当她的 丈夫回来时, 她交代丈夫再次供养佛陀与僧团七天 锡瓦礼自从出生以来就有很高的天分 在他出生的那一天, 舍利弗尊者就与他交谈, 并且在征得他母亲的同意之后剃度了他 当他的第一绺头发被剃除时, 他证得了须陀洹果 ; 第二绺头发被剃除时, 他证得斯陀含果 剃度后他就离开家庭, 住在一间幽静的小屋里禅修 他思惟自己长久住胎之苦, 于是精进地修行观禅, 提升观智而证得阿罗汉果及四无碍解智 这是因为他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累积了深厚的波罗蜜的缘故, 修行止禅与观禅达到行舍智阶段, 尤其是履行 往返义务 所谓 往返义务 就是在前去托钵与返回时都专注于修行止禅与观禅 然而, 是什么原因造成他延迟出生呢? 过去某一生中, 我们的菩萨是波罗奈的国王 那时憍萨罗的国王攻打他, 将他杀死, 而且将他的王后占为己有 波罗奈的王子从下水沟逃走, 后来招集大批的军队反攻 他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时, 就建议儿子围堵憍萨罗城 她的儿子照着做了 到了第七天, 憍萨罗国王被捕捉, 头被砍下来送到波罗奈王子那里 过去世那个波罗奈王子在我们佛陀的时代就是锡瓦礼 他围堵城池的业造成他在母胎中住七年又七个月, 而出生时经历七天才完成 他过去那一世的母亲就是我们佛陀时代的拘利族公主苏巴瓦沙 12

佛陀讲述这个故事以解释为何苏巴瓦沙怀胎的时间那么久 正是基于这一点, 所以佛陀说 : 是故, 诸比丘, 应当经常如此地反省自己的心 : 长久以来, 这个心就一直受到贪 瞋 痴所污染 诸比丘, 众生透过心的烦恼而染污 ; 众生透过心的清净而净化 后来佛陀在比丘大众当中宣布锡瓦礼是受供第一的大弟子 据说当佛陀前去探视舍利弗尊者最小的弟弟卡底拉瓦尼亚. 离婆多尊者 ( Khadiravaniya- Revata ) 的时候, 就是带着锡瓦礼尊者同行, 因为那条道路难行而且粮食稀少 又有另一次, 锡瓦礼尊者与五百位比丘一起前往喜马拉雅山, 以试验自己的福报 结果天神为他们准备了大量的食物 在干答马塔那 ( Gandhamadana ) 地方, 有一位名叫那伽达多 ( Nagadatta ) 的天神在七天里都供养他们乳饭 这些是他过去世布施之业的果报 13

五戒 五戒的传授 求受者念 : 尊者大德! 我 ( 们 ) 向您求授三皈五戒 第二次尊者大德! 我 ( 们 ) 向您求授三皈五戒 第三次, 尊者大德! 我 ( 们 ) 向您求授三皈五戒 接下来, 跟比丘唸 赞佛偈 : 礼敬于世尊 应供 正等正觉者 [ 三称 ] 三皈依 : 我以佛为皈依处, 我以法为皈依处, 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第二次我以佛为皈依处, 第二次我以法为皈依处, 第二次我以 僧伽为皈依处 第三次我以佛为皈依处, 第三次我以法为皈依处, 第三次我以 僧伽为皈依处 比丘说 : 三皈已授完毕 14

受戒者答 : 是的, 大德 授五戒 : 我愿学习受持不杀生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偷盗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邪淫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妄语戒 范围 ) 我愿学习受持不饮酒戒 ( 任何能使神志迷乱之物皆属酒类之 这就是五项应该学习持守的戒律 比丘祝福如下 : 因持戒将给你带来安乐, 持戒将给你带来财富, 持戒将使你达证涅盘, 故此, 你 ( 们 ) 应该严持此净戒 受戒者俯首回答 : 善哉 15

五戒分析 1 杀生是对一切有生命的生物乃至昆虫, 无有慈悲, 杀害令 其命断, 手染血腥, 并以种种方法, 捶 斩 烫 毒, 令其命断 2 偷盗是对他人的财物, 于聚落或空地, 物主没有给予, 加 以盗取, 结果不予而获得财物 3 邪淫是对有父, 有母, 有兄弟姊妹, 有亲属, 有守护人, 有夫, 乃至与有华鬘饰的女人淫欲的行为 4 妄语 ( 虚诳语 ) 是指在公众场合, 做官为民, 在亲属之中, 在团体里面, 或作证人时说不诚实的话, 不见而说见, 见而说不见, 不闻而说闻, 闻而说不闻, 不知而说知, 知而说不知 ; 为自己, 或为他人, 或为了财利, 知而妄语而不肯坦白承认 5 不饮酒戒, 是指酒醉后所产生意念失控而造十不善业, 佛在 中阿含. 善生经 里说道 : 居士子! 若人饮酒放逸者, 当知有六灾患 : 一者现财物失, 二者多有疾患, 三者增诸斗诤, 四者隐藏发露 ( 把秘密说出来 ), 五者不称不护 ( 人不称赞不爱护 ), 六者灭慧生痴 居士子! 人饮酒放逸者, 不经营作事, 作事不营, 则功业不成 ; 未得财物, 则不能得 ; 本有财物, 便转消耗 当一个人饮用蒸馏发酵 导致神志不清的饮料时, 随着饮用蒸馏发酵 导致失去警觉的饮料, 他即使即地制造了恐惧与敌意, 在来世制造了恐惧与敌意, 心智便经历着痛苦与绝望, 但是, 当他约束自己不饮用蒸馏发酵 16

导致失去警觉的饮料时, 他既不制造即使即地的恐惧与敌意, 也不制造来世的恐惧与敌意, 也不经历心智的痛苦与绝望 : 因为避免饮用蒸馏发酵 导致失去警觉的人, 恐惧与敌意已经寂止了 恐惧与敌意便是这样寂止的 ---- ( 增支部 AN X92 ) 这是饮酒的六种过患, 它毫无利益 17

五戒的持守 许多的在家人, 因为害怕犯戒, 不敢皈依持戒 若是不小心犯到, 比如误杀了蚂蚁, 若是没动念杀它, 恶业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严重 但是我们须对戒有了解 明白造恶业的情况或条件, 我们才知犯戒或不犯戒 若你不能明暸杀生是坏事, 是造恶业, 那你只要想一想, 若是你的生命受到威胁时, 你会恐惧而想要逃命, 既然你本身这样爱惜自身, 那又怎么能够去伤害他人或别的众生呢? 对于正念不强, 常常犯戒者, 应下定决心, 从今以后不再犯它 应思惟犯戒造恶的苦果 佛说 : 若人已作恶, 不应数重犯, 莫喜于作恶, 积恶乃痛苦 若人已行善, 应当数重作, 欢喜于行善, 积善乃安乐 ( 南传法句经新译 117, 118 偈 ) 善恶的果报是肯定的, 行善种福者来生人中或生于天上, 而造恶者最终自作自受, 遭受畜生, 饿鬼, 或地狱之苦报 佛对罗睺罗说 : 罗睺罗! 观照自己的身 语 意业, 应如何做? 任何未做的身业( 语业, 意业 ), 欲做时, 若做这身业 ( 语业, 意业 ), 会给自己带来苦果, 会给他人带来苦果, 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 不善巧, 未调服, 会带来苦果的身业 ( 语业, 意业 ) 罗睺罗! 观照一下, 任何未做的身业 ( 语业, 意业 ), 欲做时, 若做这身业 ( 语业, 意业 ), 会给自己带来苦果, 会给他人带来苦果, 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 不善巧, 未调服, 会带来苦果的身业 ( 语业, 意业 ), 18

就不应做 反过来, 任何未做的身业 ( 语业, 意业 ), 欲做时, 若做这身业 ( 语业, 意业 ), 不会给自己带来苦果, 不会给他人带来苦果, 不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 善巧, 调服, 不会带来苦果的身业 ( 语业, 意业 ), 就应做 ( 芒果园罗睺罗经 MN.61 ) 所以做任何事, 慢一点, 想一下, 然后才做, 以免做错 在 南传法句经新译 刀杖品里佛言 : 众生畏刑罚, 众生皆畏死, 以已推及人, 不杀不教杀 众生畏刑罚, 众生皆爱命, 以已推及人, 不杀不教杀 其他如偷盗 邪淫 妄语 恶口 绮语 两舌 喝酒 贪 瞋 痴等亦以同理来了解 若我们从佛所制的戒来看, 在家五戒中, 杀 盗 邪淫 妄语 饮酒几乎全是因为欲望而产生 我们若对欲望时时观察思惟, 必对佛为何制戒有所省思 佛若不制戒, 但说出离欲界, 我们若决心要脱离轮回, 也会自然而然的, 为了出离欲界, 为了行为与思想的清净而自己订立戒条来遵守 平常的欲念是不善的, 而邪恶的欲念更是不善的 我们要断除平常的欲念, 也要断除邪恶的欲念 因此对瞋恚 怨恨 怨结 悭贪 愚痴 欺诳 谀谄 无惭 无愧 我慢 最上慢 贡高 放逸 豪贵 憎诤等都要断 贪欲是不善的, 执着更是不善的 我们要断贪欲, 也要断执着 这才是中道, 能得心住, 得定, 得乐 顺着法, 次第学法, 得通达, 得觉悟, 亦得涅盘 ( 见 中阿含 88 经, 求法经 ) 持戒波罗蜜是以思为主要因素, 它还包括三离 ( 离身恶行, 离语恶行, 离邪见 ), 无贪, 无瞋, 无痴, 念, 慧, 精进, 诸心与 19

心所 戒的相是防护人的身语业, 使导向善处 ; 它的作用是防范 ; 它 的现起是身语意之清净, 当智者省察戒时, 会知觉它是清净三业 ; 它 的因是惭 ( 羞于作恶 ) 与愧 ( 惧怕作恶 ), 听法是戒的远因 不杀害生命, 不擅自拿走他人未经许可的东西, 不邪淫 ( 除夫妇的正淫外 ), 这三戒是世间正业 出世间正业, 是一个行者证悟涅盘时所做的身三妙行 ( 不杀, 不盗, 不淫 ), 其余身恶行也远离并加以断除, 不行, 不作, 不去与境合, 不去理会境所带来的诱惑 当一个人远离和断除妄语, 恶口, 两舌和绮语时, 这是世间正语 当证悟涅盘时, 其道智使其只说正语而不说邪语, 拒绝所有不正当无义利而有害的言语 而行口妙行, 说法语, 发言真实, 用词友善, 充满意义与利益, 说话照顾人 时 与地, 无言时保持神圣的沉默 这是出世间正语 一位行者念苦 集 灭 道谛后, 观自己所念, 观察诸行及其过患, 欲求涅盘, 以求心能速得解脱, 会依正见正思惟而舍离邪命以求正命, 这是世间的正命 出世间的正命是当一个行者证悟涅盘后, 以其道智灭除邪命的恶不善法, 而有出世间正命 以上的三种正语, 正业和正命是属于戒学的范围 我们应注意不杀生的戒条, 不要为了口腹之欲而去杀生, 但佛方便允许持戒比丘吃三净肉 ; 即可吃不眼见被杀的动物的肉 不耳听被杀的动物的肉 及不疑为我而被杀的动物的肉, 在家人若欲吃肉可以用这个准则 在 经集 小品第二经 荤腥经 里佛说道 : 世人 20

不克制欲望, 贪求美食, 过混杂不凈的生活, 信奉虚无, 行为不正, 思想顽迷 ; 这才是荤腥而非肉食 其他的四戒也一样 当我们依持戒来清净自己的身语业之后, 自能离于贪和瞋, 生起不颠倒的正见 是故佛说 : 离于贪欲, 不于他财他众具 ( 物品 ), 作己有想, 而生贪着 离于瞋恚, 不作是念, 挝打缚杀, 为作众难 正见成就, 不颠倒见, 有施, 有说报, 有福 有善恶行果报, 有此世, 有父母, 有众生生, 有世阿罗汉于此世他世, 现法自知作证,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 ( 杂阿含 1039 经 )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 毗奈耶. 药事 里记载: 假使百千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在 涅槃经 中佛言: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三世因果, 循环不失, 此生空过, 后无追悔 有福为天人, 非法受恶形 ( 畜生, 饿鬼, 地狱众生 ), 圣人明独见, 常善承佛令 ( 北传法句经 737 偈 ) 21

五戒的违犯 我们的烦恼有三种 : 一 违犯性的烦恼 ( vītikkama kilesa ), 侵犯他人, 作奸犯科, 破毁已受持之戒条等, 是粗的烦恼 ; 它从身语意门显现 二 纠缠性的烦恼 ( pariyutthāna kilesa ), 只出现在意门, 还未在身语门造业, 是中的烦恼 ; 三 随眠性的烦恼 ( anusaya kilesa ), 潜伏在意识里, 等待着发动的因缘, 是细的烦恼 戒的持守是对付粗的违犯性的烦恼 ; 而定的开发是对付中的纠缠性的烦恼 ; 至于慧的开发是对付细的随眠性的烦恼 一个修行人若在事后觉得心不安乐的话, 多半是跟犯戒有关 这是捡讨有没有犯戒的最简单指标 下面我们来看五戒犯戒的情况 : 杀业须具备下面五个条件 :( 1 ) 动机 : 有杀害的意念,( 2 ) 对象 : 对方为有情众生,( 3 ) 看法 : 知道他是有情众生,( 4 ) 行动 : 杀害的行为,( 5 ) 结果 : 造成受害者死亡 最重要是动机, 它发动我们去造杀业 盗业须具备下面五个条件 :( 1 ) 动机 : 有偷盗的意念,( 2 ) 物品 : 他人的财物值过五钱,( 3 ) 看法 : 知道是他人的财物, ( 4 ) 行动 : 偷盗的行为, 自手取或教他取, ( 5 ) 结果 : 占据他人的财物, 取离原处 最重要是动机 22

邪淫业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 :( 1 ) 对象 : 男女人, 以为邪淫是一种享受,( 2 ) 动机 : 起淫念,( 3 ) 行动 : 造邪淫的行为, 三道交媾, ( 4 ) 知道 : 得到淫欲的满足 最重要还是动机 妄语业须具备下面五个条件 :( 1 ) 看法 : 已知不是真实, ( 2 ) 对象 : 人, ( 3 ) 动机 : 有欺骗的意念,( 4 ) 行为 : 以言语欺骗的行为,( 5 ) 结果 : 完成欺骗的事实 最重要还是动机 犯饮酒戒须具足二个条件 ( 1 ) 对象 : 酒类,( 2 ) 行动 : 饮用 也有的说犯此戒须具足四个条件 ( 1 ) 对象 : 迷幻物,( 2 ) 动机 : 饮用的欲望,( 3 ) 行动 : 饮用,( 4 ) 结果 : 迷幻物经过喉咙 最重要还是动机 因此我们须有正念, 知道分辨是恶或是善, 但因为我们常不知不觉的犯戒, 所以不只是正念, 还要有强大的正念竭止我们的意念发动自己去做坏事 这必须靠天天皈依, 天天修习持戒, 时时看住心, 不让它乱来, 才会成功 因此持戒的作用是让在家众持守禁戒, 因持戒而培育起正念 ; 因为正念故能时时刻刻舍弃恶不善法, 培育诸善根, 生起善力, 解除烦恼结缚 ; 预流道断七随眠的二随眠 ( 即断邪见与疑, 还剩欲贪 有贪 嗔 慢 无明 ) 而证预流果 他不会随其余五随眠的粗烦恼造业 23

而堕在恶道, 也不会因过去世的恶业而生于恶道 因为善根之力而能 善于观察身口意诸行的真相 ; 令未度者得度, 自度度他, 以及令佛法 久住 24

犯戒的对治 对治戒的违犯就好比盖房子, 若是柱子或梁歪了, 那就要矫正它, 不然房子盖了绝对会成为危楼 犯戒有故意作业, 也有不故意或无心的 故意造作的罪业较重, 属于重业或定业 因此罪业的轻重取决于最初的动机, 若无意踩死一只蚂蚁, 它是不定业, 业报较轻 可以通过忏悔, 使这不定业变得很轻 此外通过日日皈依守戒, 修定修慧, 我们天天在增加善业, 恶业就会被淡化 杀生的对治是慈爱, 偷盗的对治是施舍, 邪淫藉由不净观来对治, 妄语的对治是真实或真诚, 饮酒的对治是远离与正思惟 违犯的对治法详列如下 : 1. 远离 --- 远离能使我们犯戒的处境 远离险恶的环境来对付烦恼 远离恶象 恶马 恶牛 恶狗 毒蛇等 ; 远离恶道 深坑 沟涧 深泉 山岩等恶环境 ; 这些是比喻远离恶知识 恶友 恶外道 恶邻居 恶居住处 若与恶伴党相处, 不坏也学坏, 对佛的圣道不疑也会生疑 2. 离欲 --- 对境生心, 因为定力不够, 不能自持, 所以要知道是欲望在作怪, 学习放下心里的欲望 我们凡夫对欲望永远也没有满足 若细心观察一下自己从早到晚所做的事, 无不跟欲念有关, 但这欲念却是无常的, 要花许许多多的时间 金钱与精力去得到它, 我们内心中的欲火却烧个不停, 日以继夜 在 杂阿含 913 经 里 佛告聚落主 : 是故当知, 众生种种苦生, 彼一切皆以欲为本, 欲生, 欲习 ( 狎 25

习 ), 欲起, 欲因, 欲缘而生众苦 若都无爱念者, 则无忧苦尘劳 3. 疏远恶友 --- 与恶友交往, 只是造身口意的恶业, 种下三恶道之缘 4. 亲近善友 --- 善友品行端正, 是好的榜样, 又能适时规劝, 提供意见 这是预流道的初支 5. 听闻正法 --- 听闻邪法只有学坏, 作去恶道之业 听闻到正法才能提供我们心灵思维正确的资料 在 增一阿含经卷第 28 听法品 里佛说 : 随时听法有五功德 : 随时承受不失次第 云何为五?(1) 未曾闻者, 便得闻之 (2) 以得闻者, 重讽诵之 (3) 见不邪倾 (4) 无有狐疑 (5) 即解甚深之义 随时听法有五功德 这是预流道的第二支 6. 如理思惟 --- 听闻了正法之后, 我们才会一层一层的思惟, 把是非道理想清楚, 深入认识, 了解戒律, 这是预流道的第三支 在 增支部 5.130 中佛说: 诸比丘! 此等是五丧失 何等为五? 亲族之丧失, 或由财产之丧失, 健康之丧失, 戒之丧失, 正见之丧失等是 诸比丘! 有情或由亲族之丧失, 或由财产之丧失, 或由健康之丧失, 身坏死后, 不生于无福处 恶趣 险难 地狱 诸比丘! 有情或依戒之丧失 或依正见之丧失, 身坏死后, 生于无福处 恶趣 险难 地狱之中 诸比丘! 此等是五丧失 在 增支部 5.130 中佛又说 : 诸比丘! 此等是五圆足 何等为五? 亲族之圆足 财产之圆足 无病之圆足 戒之圆足 正见之圆定是 诸比丘! 有情或依亲族之圆 26

足, 或依财产之圆足, 或依无病之圆足, 身坏死后, 不生于善趣 天界 诸比丘! 有情或依戒之圆足, 或依正见之圆足, 身坏死后, 生于善趣 天界 诸比丘! 此等是五圆足 7. 选择正确的方法 --- 饮食知量和适当, 修不净观对治净想和淫想, 修念死来对治放逸, 修观死尸来对治淫欲想, 修安般来对治纷乱想, 修念休息来对治忙碌想, 修观空来对治有想, 修慈心以对治瞋心, 修悲心以对治害心, 修喜心以对治妒心, 修舍心以对治我执 8. 提起正念 --- 正念的修习是四念处 ( 身念处 受念处 心念处 法念处 ), 因为定力不够, 而几乎所有的修行者都一样, 所以必须培养起强大的正念, 以制止犯戒, 这是绝对需要的 正念加强之后, 带来正定 ; 因为正念与正定的关系, 当我们面对境尘时, 当下生起正知, 不为境界所惑 凡夫因为没有观照现象的真实性, 整天在众多的现象中团团转, 回想消失的过去, 凭着不足够的经验策划未来, 尝试控制变幻不定的现象, 就算他们能够如愿的暂时获得成功, 不久就栽在自己错误所得的结论中 这是因为他们不认识现象无常的真理 9. 精进 --- 修行是天天时时的做, 日积月累, 时间久了, 就成功了 详细的说有四种精进 : 即是精进令不生起未生之恶, 精进断除和远离已生之恶, 精进令生起未生之善法, 以及精进令住于已生之善法 因此佛陀说 : ( 一 ) 在人群中到达彼岸者少, 其余之众生只是奔走在此岸 ( 二 ) ( 佛陀 ) 善说之法, 如法行者能到达彼岸, 超越这甚 难超越的死的境界 27

( 三 ) 贤者舍弃黑法, 而修习白法 由在家而出家, 喜欢独处于幽僻之地 ( 乐向远离 ) ( 四 ) 希求喜悦 断除诸欲 无所有, 贤者去除自心的污垢而 ( 乐于 ) 清净己 ( 五 ) 于 ( 七或三十七 ) 菩提分正心善修以欣乐无取, 舍弃执着, 有光辉之漏尽者, 于现世般涅槃 ( 相应部. 道相应 34.4.4 ) 10. 厌离 --- 在 杂阿含 282 经 中, 佛对阿难说 : ( 1 ) 缘眼 色 生眼识, 见可意 ( 喜爱 ) 色, 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 ( 2 ) 眼 色缘 生眼识, 不可意 ( 不喜爱 ) 故, 修如来不厌离 ( 不讨厌 ) 正念正智 11. 守护根门 --- 在北传 法句经 中记载 : 藏六如龟,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把六个根门好好地藏起来, 以智慧与魔决战, 到触六境时心能不受诱惑就没有苦患了 依守护六根门而断除烦恼 12. 忍耐 --- 忍耐或忍辱是六或十波罗蜜之一, 我们须修忍辱以断除多造恶业, 依忍耐苦恼而断除烦恼 常想精进修习断除恶法, 修习善法 遇到有恶境磨练时, 如饥渴 寒热 蚊蝇 蚤虱 风日所逼, 恶人的恶声 捶杖 拳头所辱, 乃至身遇诸病, 极为苦痛, 乃至命欲断绝时, 种种极苦不乐之事皆能忍受 若不能忍受, 烦恼忧愁就会生起, 若能忍受苦恼, 烦恼就不会生起 28

如 相应部 7.3 里提到一个故事, 阿修罗王谗谤世尊, 而世尊默然以对 : 阿修罗王婆罗堕婆阇婆罗门, 闻 ( 知 ) 婆罗堕婆阇姓之婆罗门, 于沙门瞿昙之处出家, 由家而至无家 阿修罗王婆罗堕婆阇婆罗门忿怒不喜, 来诣世尊处 诣已, 以激烈不善之语, 谗谤 诽谤世尊 如是言已, 世尊默然 时, 阿修罗王婆罗堕婆阇婆罗门, 以此白世尊曰 : 沙门! 汝胜利! 沙门! 汝胜利 [ 世尊 : ] 口出粗恶语, 愚者以为胜, 然实胜利者, 乃知堪忍人, 以忿还忿者, 更为是恶事, 不以忿还忿, 战得二胜利, 知他之所忿, 静己正念人, 自及他两方, 皆行于利益, 彼乃自及他, 两方之医师, 于法无知者, 以此为愚人 如是言已, 阿修罗王婆罗堕婆阇婆罗门, 以此言世尊曰 : 世尊! 是最胜者, 世尊! 是最胜者 又, 此尊者婆罗堕婆阇婆罗门, 成为一阿罗汉 如此阿修罗王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成阿罗汉 29

持戒的功德 佛说 : 持五戒者, 还生世间作人 ( 恒水经 ( 卷 1) ) 受佛五戒者, 是福德之人, 无所畏避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佛又说 : 戒行之德, 福应自然, 天神拥护, 感动十方 与天参德, 功勋巍巍, 众圣嗟叹, 难可称量 智士达命, 没身不邪, 善知佛教, 可得度世之道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佛在 长阿含经 ( 卷二 ) 里说道 : 世尊告诸清信士曰 凡人犯戒, 有五衰耗 何谓为五? 一者求财, 所愿不遂 ; 二者设有所得, 日当衰耗 ; 三者在所至处, 众所不敬 ; 四者丑名恶声, 流闻天下 ; 五者身坏命终, 当入地狱 佛又告诸清信士 : 凡人持戒, 有五功德 : 何谓为五? 一者诸 有所求, 辄得如愿 ; 二者所有财产, 增益无损 ; 三者所往之处, 众人 敬爱 ; 四者好名善誉, 周闻天下 ; 五者身坏命终, 必生天上 佛言 : 若善男子! 善女人! 欲求作声闻 缘觉 佛乘者, 悉成其愿 吾今成佛由其持戒, 五戒 十善, 无愿不获 诸比丘! 若 欲成其道者, 当作是学 ( 增壹阿含经 24.6 ) 我们应常如此思惟 : (1) 衰老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并不能超越衰老 ; (2) 病苦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并不能超越病苦 ; (3) 死亡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并不能超越死亡 ; (4)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不论是喜欢或珍惜的, 最后将会与我们背离或分散的 ; (5) 我们是业 30

的主人, 是自己业的继承人, 由自己的业而生, 是自己业的亲族, 依自己的业的支撑而活, 不论我们造何种业, 善的或恶的, 我们必将去承担, 这是肯定的, 我们应当天天如此的思维及反省 ( 佛教朝暮课诵 早课 ) 随念自己之戒德, 持戒实无毁 无穿 无污点 无杂 自在 智者所赞 无所触 ( 不为爱与见所触, 亦不为人责难 ), 令起于定 随念戒能得近行定, 但它能令近行定 安止定 道定与果定生起 佛言 : 由戒生定, 由定生慧, 由慧得解脱 ( 长部. 涅槃经 ) 31

五. 禅定 经行法 佛陀最早以经行法 ( cankama ) 度了给孤独长者须达多, 靠他 的赞助并成立了祗园精舍 因此经行是很重要的一个法门 我们的姿态是不能长时间保持不变的, 坐久了我们想站起来走动, 走累了我们想坐下来歇一会, 疲倦了想躺下来休养一阵, 这是身体的状况 因此对一个修定者来说, 安般念坐禅和经行一样的重要 一个修习坐禅的行者, 若是被睡意所侵占, 就应警觉地选择经行 这对正念的培育, 以及提升用以观照的定力, 都是很重要的 经行是南传佛教常教的修定方法, 户内经行虽也行, 但户内杂物太多, 还有其他人与事易生分心 户外林下空气清凉, 选择一条直线约二十到三十步的平坦地面, 除去杂枝和树叶, 要能清楚看得到小径, 来回经行 让心平静安祥, 缓缓地走, 以左脚先起步, 维持不变, 转回原行路时以四或六步 ( 左右合计 ) 完成它, 转时左转 走的时候眼看前方约一公尺处, 注意足底接触地面的感觉 经行因为速度非常的缓慢, 需要有很强的正念, 很仔细地跟随每一个既定的步骤, 并细密地觉知经行的开展, 若是正念受到杂念的干扰, 不能进入下一个既定的步骤, 将会跌倒而受伤, 所以行者必需很仔细地行走, 以免发生意外 虽然经行的目标比安般念来得粗显, 但长时间经行可以使行者因 32

为修习行禅而使心获得平静而産生 止 ( samatha), 然后因为心专 注而産生禅定 ( 禅那 jhana), 经行可以达到三禅的境界 经行时应先起念 我要行 或 行走, 念三次才开始走, 以左 33

脚先行, 应先念 左脚 才走 ; 停止 转弯 等也一样念三次 念是想, 属于名法, 身与动作是色法, 是四大组合 当经行的正念培育起来时, 步伐自然会放缓, 达到初禅或二禅或三禅时, 皆能进行观照, 心静时能观察到平时粗心大意行走所观察不到的细节, 行走只是一连串的不断变易与生灭的小步伐, 观照时能很仔细地观察到行走是物质与精神的名色法的组合, 及观照名色法的变易与生灭的性质 经行法的观照是 :(1) 观照我是名色法的组合 ;(2) 观照名色法的无常 ;(3) 观照名色法是苦 ;(4) 观照名色法无我 阿难陀就是以经行法, 在第一次佛经结集前整夜经行然后回寮房 修观, 坐在床沿躺下时, 头将触头枕而从初果直证阿罗汉的 经行法四阶 经行法不论是进行那一阶的行走, 或者那一位法师所传的经行法, 它的目的是在培育起专注的正念与定力, 因此必须遵循一些固定的步骤, 依这些固定的步骤行走, 来培育正念与定力, 这样才能获得经行的成果 经行法初阶应先起念三次 我要走 或 行走, 才开始走, 以左脚先行, 应只念一次 左脚 才走, 然后走完预定的距离 其他步骤如 停止, 站立, 转弯 等也一样念三次才执行 经行法二阶是延续从初阶进入, 脚步缓慢以后, 改为每一步的细节, 念一次 提起 放下 其他行走如 左脚 右脚 等也一样 其他步伐如 停止, 站立, 转弯 等也一样念三次才执行 34

经行法三阶是延续从二阶进入, 脚步更加缓慢以后, 改为每一 步的细节, 念一次 提起, 向前, 放下 其他步骤如 停止, 站立, 转弯 等也一样念三次才执行 经行法四阶是延续从三阶进入, 脚步更加缓慢以后, 改为每一 步的细节, 念一次 提起, 上升 向前, 放下, 触压 其他步骤如 停止, 站立, 转弯 等也一样念三次才执行 在经行时我们的心若是散漫的话, 杂念会切断我们的正念 这时我们就不能连续的念 我要走, 或 行走 左脚 右脚 停止, 站立, 转弯 等 若是我们有正念, 每一念都是念念相续, 念念分明的 经行法的观照 我们因为不能照见五蕴的生灭, 被色相续 ( rūpassasantati ) 的假相所覆蔽, 所以不现起无常相 又因为不能观照生灭的逼恼, 为四威仪所覆蔽, 故不现起苦相 又因为不能观照种种界的分别, 为坚实所覆蔽, 故不现起无我相 经行法的观照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 (1) 观照我是五蕴, 是名色法 ; 念是想, 和触, 受属于名法 ; 身与动作是色法, 是四大组合 35

观照时不论是在经行法四阶的那一阶, 仔细和敏锐的专注力 ( 正念 ) 当脚被 提起 时, 能明白的观照到是名法生灭后的色法的生灭 提起 涉及意门, 身门与眼门, 在意门的心路过程的因缘条件是 : 心所依处, 法所缘和有分 心依不同的缘生起, 包括前生心, 所缘, 门及依处色, 在生起后执行了它的个别作用完毕后就坏灭, 然后成为下一个心的缘 在身门的心路过程的因缘条件是 : 身净色, 触所缘, 地界和作意 在眼门看经行道的心路过程的因缘条件是 : 眼净色, 色所缘, 光和作意 这 提起 的经行是一种混合的心路过程 从色法来看, 在经行的姿势 提起 上, 根据 阿毗达摩论 的分析, 它只是名法 ( 即意门的心路过程心 ) 所产生带动的色法 ( 即我要 提起 行走的心所带动的色法 ), 阿毗达摩论 分析色法有两种 : 即四大元素 ( mahābhūta) 与四大元素所造色, 所造色 ( upādāyarūpa ) 共有二十四种 四大元素如大地, 所造色如树木依地而生长 四大元素, 有地界 水界 火界和风界 地界扩展, 相是硬, 它能作为其他元素立足处, 水界黏接同一色聚 ( rūpakalāpa ), 特相是流动或溢出, 它的作用是增长其他俱生色法, 火界特相是热或冷, 作用是使同一色聚里的其他色法成熟, 风界有移动与压力, 特相是支持, 作用是使其他色法移动 心能带动色聚里的八色法 ( 地界 水界 火界 风界 颜色 香 味 食素 ), 这八色法中风界特强, 由风界而生身表, 即是身体 的动作 提起 的行走 其他五门心路过程心 ( 眼 耳 鼻 舌 36

身 ) 与有分心不能産生带动的色法, 只能産生被带动的色法 ( 即业生色 (kammasamutthānarūpa) 心生色 (citta samutthānarū -pa) 时节生色 (utu samutthānarūpa) 与食生色 (āhāra samutthānarūpa) ), 这五门心路过程心与有分心都能生许多心生色聚, 也都会含有八色法, 但都是被带动色法 提起 的走动时, 带动的心生色法持续地生起, 被带动的四色法也跟着移动 因此身体的动作 提起 是地界的皮肉腱骨等粗的色法, 被特强的风界推动和支持而産生 提起 的动作, 此外上升的过程是火界与风界的作用 而在 放下 或 触压 时, 则火界与风界的作用较劣而钝, 其他的二界地界与水界较优而强 经行时开始只是我走, 慢下来时看到是脚在走, 再慢下来看到是皮肉筋骨的动作, 再慢下来看到是火大和风大产生压缩的腿上升的作用 ( 火大使筋收紧, 风大压缩而筋骨动 ), 水大和地大产生腿下降的作用 ( 水大使筋松软, 地大重而皮肉筋骨下沉 ) 至此你已超越概念, 见到真实法 (2) 观照名色法无常 ; 色法的步行一直在生灭, 故是无常 ; 名法 的想念与脚步的触受也一直在变易, 故是无常 因为五蕴的名色法是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所以必须仔细并经常地观照经行的名色法 当心念 行走 时, 左脚 右脚 等, 心念一生就灭, 站立, 停止, 转弯 等也是一样, 心念一生就灭 跟随的是脚步的各种动作如 左脚, 右 37

脚, 站立, 行走, 提起, 上升, 向前, 放下, 触压, 停止, 转弯 等, 当 行走 时, 站立 已经坏灭 ; 当 停止 时, 行走 已经坏灭 ; 当 转弯 时, 站立 已经坏灭 ; 当 提起 时, 站立 已经坏灭 ; 当 上升 时, 提起 已经坏灭 ; 当 向前 时, 上升 已经坏灭 ; 当 放下 时, 向前 已经坏灭 ; 当 触压 时, 放下 已经坏灭 ; 当 停止 时, 触压 已经坏灭 ; 每一个动作都有 生, 住, 异, 灭 的四个过程 生 是新的动作的开始, 住 是动作住在某一特定的空间位置与刹那的时间, 异 是动作从某一特定的空间位置与刹那的时间移动的过程, 灭 是某一动作的消失 就像电影里的演员的动作, 它是由一系列许多拍摄的小胶片组成的, 每一个动作都是生了就灭 观照的结论是, 经行名色法只是缘生缘灭之法, 因此没有我 人 众生的存在, 心中的智慧就生起, 因此这样观照走路的过程, 只是一系列的名色法在生灭而已, 并没有一个 人 在走 这些名色法都是无常 苦 无我, 这样才能破除, 舍离, 放下, 和息灭对五蕴的邪见与执取 (3) 观照名色法是苦 ; 变易的名色法是苦 接下来观照每一个生灭的心念或经行的触受 ( 名法 ), 以及不停地在生灭的名法, 它们是完美吗? 园满吗? 是快乐或是苦呢? 执取于这些不停地在生灭的名法有什么利益吗? 这数数逼恼的相是不是苦 38

相呢? 然后观照每一个动作的生灭 ( 色法 ), 以及不停地在生灭的色 法, 它们是完美吗? 园满吗? 是快乐或是苦呢? 执取于这些不停地在 生灭的色法有什么利益吗? 这数数逼恼的相是不是苦相呢? 犹如一位妇人有三个儿子犯了王法 国王下令斩他们的头 她的长子已被斩首 刽子手已开始斩她次子 她看见了长子的头已斩, 又看到次子的头被斩, 她便放弃对三子的爱着, 知道这个儿子必死无疑 修行者见到诸行的生灭, 知道未来生起的诸行也将破灭, 因为认知是变易法, 是苦, 不可乐 因为生灭的名色法是屡屡逼恼的, 是有苦的, 是苦的根基, 是病患, 是痈疮, 是箭伤, 是苦恼, 是疾病, 是祸害, 是怖畏, 是灾患, 不是救护所, 不是避难所, 不是皈依处, 是过患, 是痛苦之根, 是杀戮者, 是有漏, 是魔食, 是生法, 是老法, 是病法, 是愁法, 是悲法, 是恼法, 是杂染法等的种种理由而观 苦 能作如是观照, 而生起怖畏现起智 ( Bhanyañāna ), 这是对无常相 苦相和无我相的怖畏 因此观照生是苦, 不生是安乐, 不生是涅槃, 这是通向寂静涅槃之道智 无我 (4) 观照名色法无我, 若名色法无常, 一直在变易, 是苦, 故是 在走动时, 是心法先生起, 然后色法跟着生起, 心生起 左足 的念, 然后左脚才动, 心生起 右足 的念, 然后右脚才动, 这是发 39

生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 这走动只是心法与色法的共同作用 没有 一个 我 在走 若是我们死时, 心法不再生起, 因此色法也不再生 起, 由此可再次证明这走动不是 我, 或 我的 接下来观照诸名色法 ( 行 ), 以是他 是无 是虚 是空 无主 不自在 不自由等种种理由而观无我 ( 5 ) 观照的成果是远离 ( vivekanissita ) 对五蕴的执取, 这是心念处的 定心 和 心离贪 ( 6 ) 观照的成果是离贪 ( virāganissita ), 离于五蕴的执 取, 这是心念处的 有上心 心离贪 和 心离痴 ( 7 ) 观照的成果是灭尽 ( nirodhanissita ), 灭尽对五蕴的 执取, 这是心念处的 心解脱 佛陀说 : 为对未生之善法令生, 起志欲, 精进, 发勤, 策心而持 为对已生之善法令住, 不忘失, 倍修习, 广修习, 令圆满, 起志欲, 精进, 发勤, 策心而持 ( 相应部. 正勤相应 1 经 ) 修习的过程是不忘所修的善法 ( 经行 ), 不为恶法 ( 杂念 ) 所侵夺, 能念念不忘 然后令善法增长广进, 直到断舍尽恶法, 生出诸善法, 清白无垢染的法, 现世乐行, 能以知见智慧分别断除诸漏, 而达到灭苦的利益 40

这个舍离放下和息灭对五蕴的执取过程, 佛陀说 : 是故比丘离贪欲者心解脱, 离无明者慧解脱 若彼比丘, 离贪欲心解脱, 得身作证, 离无明慧解脱, 是名比丘断爱 缚 结 慢 无间等, 究竟苦边 ( 杂阿含 710 经 ) 若是心有贪欲, 瞋恚, 愚痴垢, 烦恼垢, 障碍, 覆盖, 系缚, 等不善行垢, 障碍心, 覆盖心, 遮蔽心, 心则不开, 不明白, 不净 若是心无贪欲, 瞋恚, 愚痴垢等, 心则开, 明白, 清净, 因为无有覆盖, 故心开悟 阿难陀 (Ananda) 在佛涅槃后以三个月的时间, 精进经行, 并配合观照, 在证悟前夜, 他就是以经行法, 整夜经行然后再修观, 要天亮时, 他感到疲倦, 走回草寮, 坐在床上, 慢慢躺下时, 头还未触及枕头, 他的七觉支波罗蜜已臻圆满, 而从初果直证阿罗汉 观照走路的过程, 只是一系列的名色法在生灭而已, 并没有一个 人 在走, 这些名色法都是无常 苦 无我 阿难陀的例子说明一个修行者依经行达到禅定, 平常生活中持 戒清净, 常作观照无常 苦 无我而达到解脱 静坐的方法 佛法的静坐的方法最基本的就是要学好安般念 (anapana sati) 静坐的方法有很多种, 根据佛陀所说的有四十种方法, 入门 41

最基本的每天都可以做的方法是安般念, 就是我们常说的修出入息 念 方法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和固定的修行地点, 放一个静坐的蒲团, 分早上和晚上两段时间, 不要太长时间, 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可以了, 目的是要养成一个长期的习惯, 不管有没有境界和禅定的层次, 每天都坚持做, 日久功夫就深了, 慢慢就会调服身体的不适应, 不舒服, 懂得调服心里面各种各样的杂念 方法就是看住你的 出入息, 位置在鼻子的前端, 有的人说是在人中, 鼻子的前边等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它不是在鼻腔里, 也不是在肺里面, 只是在鼻子前面, 你的注意力只跟住呼吸的进和出, 就只是吸和呼, 吸和呼而已, 你的心就跟住入息 - 出息, 入息 - 出息 这有两个步骤 : 一个是用鼻子来感觉呼吸的运作 ; 第二个步骤是心要跟着它, 如果这个人能把这两个步骤掌握好, 那就具备了修定的第一个和第二个 禅支, 这叫做 有觉 (vitakka) 和 有观 (vicara), 也叫做 有寻 和 有伺, 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这个修行人就能达到 初禅 修安般念是达到禅定最快的方法 因为当我们在修安般念的时候, 把我们的六根门 - 眼耳鼻舌身意尽量关掉, 就是达到越少干扰越好的目的 我们注意在修习安般念的时候我们只是用 鼻和心 两个部分, 其他的都不用理会的 眼睛不看, 耳朵不听, 身体不会动, 嘴 42

巴也不会动, 只是用你的鼻门, 用心看住在那里进出的空气就够了 这样慢慢就会得到 禅支 就会达到 入定 的境界了, 会进入到初禅, 然后再经过修习就进入二禅, 三禅, 四禅等 因为禅定的功夫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不把禅定的基础的功夫做好, 而想要在修行更上一层楼会很难, 非常难 当你有持了很好的戒, 戒清静后, 就可以修定, 因为修定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的心清净 在佛法里有所谓的 七清净 它是指 7 个不同阶层清净的方式 第一个就是 戒清静, 接下来就是 心清净 就是开始修习 定 了, 第三个就是 见清净 从这 见清净 开始就是 慧学 的部分了 接下来就是 度疑清净, 道非道智见清净, 道智清净, 道智断清净 这是 七清净 是整个修行的过程 今天我所讲的是如何达到 心清净 心没有了杂念就是达到 心 清净 了, 当心清净了再通过观照就能够达到心的解脱, 就会知道过 去对这个世间错误的看法, 才会有接下来的 见清净 等等 清净 当一个行者能够修到 心清净, 就会达到 五下分结 - 破除怀疑 戒禁取 身见 ( 认为身体是我的那种错误的见解 ) 贪 嗔 因为我们达到 心清净 时就对佛法僧没有怀疑, 对佛陀所讲的教法没有怀疑, 对修行法的内容没有怀疑, 对修行人能证果也没有怀疑, 不会说现在是末法时期不能够证果, 没有这回事 只要有法存在, 只要有人按照法的方法正确的修行, 就会证果的 43

六. 观照 我们对身体的错误看法 首先要解释一下见解的颠倒, 我们因为对这个世间的认识是一种颠倒见, 我们没有见到真相, 所以我们以颠倒见来看这个世间, 我们认为我们看的不会是颠倒的, 实际上我们看是这个世间是颠倒相 最清楚的就是看我们自己这个身体, 一直认为它是自己 从观察身体就可以看到真相, 尤其是看身体的不净观的照片, 你就可以看到真相, 或者看那些身体的解剖图或视频, 你就可以看到真相, 每个身体打开来, 就好像我们去菜市场买猪肉一样, 其实皮和肉里面就是内脏, 有些肋骨, 那些其他的骨头等等 我们一直把身体看成是美好的, 身体是健康的, 干净的, 其实很脏, 但是我们没有这样看它, 我们一直把对这个身体的邪见延续, 一天又一天延续, 我们越迟接触正确的佛法, 我们的邪见延续得越久, 这就是为什么非常重要, 应该学正确的佛法, 以及学怎么样观照我们的身体来见到真相 因为如果我们观照身体而见到真相的话, 我们就能够破除对身体的邪见, 当我们能够破除对身体的邪见的时候, 我们就能证果, 这个不需要很大的功夫 等一下大家可以看视频, 你们就会见到真相, 见到这身体真的是不净 我所要解释的就是, 为什么这个身体不净, 我们把它当成是净的, 所以是颠倒 每一天起来, 张开眼睛, 对着镜子看到又是一个好像完 44

整的自己, 这个身体好像是不会有事情发生的, 好像一直在延续, 所 以我们又把它当成是我了 我们一直被这个身体连续的相所蒙蔽, 我 们看不到无常, 看不到身体一天天老去, 一天天身体越来越坏 我们大家要认识这一点, 你们年轻的时候可能不会这样想, 当你慢慢老去, 年纪大的时候, 身体的真相就显现出来, 因为这是苦来的, 这个身体有很多的生老病死苦 如果你见到真相的时候, 你看到无常相, 你就会看到苦的相 当我们一直一天又一天张开眼睛看自己相的时候, 认为这个相是延续的话, 我们就被它骗了, 我们就看不到无常 所以我们必须要记住照片, 我们过去所拍的照片, 从小到老, 那你看自己是怎么样? 一段一段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变化, 我们自己变化的过程, 因为我们没有直接看到身体的真相, 所以我们一直被身体外表的假相所骗, 被延续的相所骗, 结果我们认为它是我, 其实这个身体不是我 好了, 如果我们能够接触到连续相, 而不被它骗的话, 我们就能看到无常相 ; 我们如果能够知道身体的苦的话, 病苦 其他的苦, 我们就能看到苦的相 ; 我们如果能够一直注意, 身体遭受苦的时候, 我们思维观察它, 观察身体不同的各个部位, 以及发毛爪齿等等 32 个部位, 和观察身体的四大的特征的时候, 我们就会看到真相 : 我们发现这身体原来不是我, 这个叫作三法印, 就是无常 苦和无我 但是这个三法印要我们自己去学, 去看它, 不是迷信, 我们学这些并不是 45

说, 用广东话来说, 这是不吉利的事情, 我们应该想吉利的事情 广 东人就喜欢想吉利的事, 但是怎么样找到吉祥和吉利? 它就是一个苦, 本身就是不净, 身体本身就不是一个我, 但是我们不认识这一点, 因此我们一世又一世回来, 结果每一世回来如果做人, 我们又去把不是自己的身体当成自己的身体, 又认识不到无常, 又认识不到苦, 结果我们懵懵懂懂, 迷迷糊糊地过一生, 这样是很愚痴的, 佛陀把这种人形容成愚痴无闻凡夫 学佛一直求保佑求保佑, 求这个求那个, 做什么? 就是要给你觉得吉祥, 安慰你而已, 不给你真相, 为什么你要被骗呢? 为什么要一世一世被骗呢? 而不要学真正的佛法呢? 自己要问自己, 为什么一世一世要学这些东西, 而被蒙在鼓里面, 没有见到真相, 而不去学真正的佛法? 这个其实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情, 但是因为我们的佛法延续了两千多年, 到现在我们还是这样延续着, 我们做的早晚课里面就提到 : 色是无常, 受是无常, 想是无常, 行是无常, 识是无常, 色是无我, 46

受是无我, 想是无我, 行是无我, 识是无我, 一切因缘法无常, 一切法无我 我们全体, 为生老病死 忧悲苦恼失望之所支配困扰着, 为苦所困, 为苦所障, 怎么做才能知悉此苦聚之完全止息? (1) 衰老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并不能超越衰老, (2) 病苦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并不能超越病苦, (3) 死亡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并不能超越死亡, (4)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不论是喜欢或珍惜的, 最后将会与我们背离 或分散的 (5) 我们是业的主人, 是自己业的继承人, 由自己的业而生, 是自己 业的亲族, 依自己的业的支撑而活, 不论我们造何种业, 善的或恶的, 我们必将去承担, 这是肯定的, 我们应当天天如此的思维及反省 若人以佛法僧为皈依, 由于正确的智慧, 得见于四圣谛 47

那即是 : 见到苦, 苦生起的原因, 苦的熄灭 及导致苦熄灭的八支圣道 这才是最安稳的皈依处, 这才是无上的皈依处, 像这样皈依的人, 能解脱一切苦 生命不是不变的, 死亡才是不变的 我们将会死, 那是肯定的, 生命的结局即是死亡 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 不能保持不变的, 我们的死亡才是不变的 48

实在的啊! 这个身体, 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 一旦没有了识, 即被抛弃了, 将埋在泥堆下, 就像朽木一般, 没有任何的用处了 佛陀最初的格言 : 无数生死轮回中, 无法寻获造屋人, 每次流转都是苦 造屋的人已发现, 无法再造屋子了 一切椽木已摧毁, 柱梁也都已折断 心已不再去造作, 一切爱欲皆尽灭 这些提醒我们什么呢? 49

邪见的厉害性 世间人缺乏正见, 被邪见 (Ditthi, micchā ditthi ) 稠林所重重围困住, 不能对世间有如实的知见 因此上自国王总统, 下至凡夫庶子, 常为自己的邪见所困惑扰乱, 言行也因而不正 世间人多具邪信, 信奉各种神祉, 有些虽有皈依, 但不持戒, 若遇到重大的挫折和苦恼, 才来佛庙焚香礼拜, 祷告佛菩萨祈请保佑 他们心中对佛的观念是把他当神一样看待, 而不是当佛是正等正觉者 正见有两种 ; 世间与出世间 世间正见是知道有善有恶, 有业有报, 有前生今世, 有凡夫有圣者 出世间正见是指能正观四圣谛, 即能正确地见到苦, 苦生起之因 苦之灭和苦灭之道 ; 要是不能如实见到苦, 因此知见不正, 就不知苦, 也就不能见到苦生之因, 更遑论苦之灭与苦灭之道了 ; 此外, 还要能正观缘起, 以及以三法印正观一切现象及名色法 邪见是不善法, 在佛法上也叫做邪见漏 (Asava), 邪见暴流 (Oghā), 邪见取 (Upādānā), 邪见随眠 ( 潜在倾向 Anusaya), 邪见结 (Samyojanāni), 邪见烦恼 (Kilesa) 等 邪见是肯定出现在四种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理, 它是一种对五 蕴 ( 色 受 想 行 识 ) 执着的不善心所, 阿毗达摩论 解 释它是一种错误见解 其特相是不明智地分析事物, 作用是错误地 50

认为行法是常, 是乐, 是有我, 是净 它的现起是错误的理解或相 信, 近因是不愿见圣者等 要彻底破除这些邪见, 要从三个层次来解决 ; (1) 认知我是五 蕴, 和五蕴的变易 ; (2) 要能感受到五蕴无常变迁的苦 ; (3) 要会 观照五蕴现象的因果关系, 证知 无我 四颠倒 佛法里所说的涅槃就与凡夫所持的错误观念 ( 四颠倒 ) 相对 凡夫把世间的事物的无常看成是常, 这叫 常颠倒 ; 他们甚至要把涅槃想象成是一种国土境界, 修行完后去到那儿享受长生不死的快乐 凡夫把世间的众苦当成快乐, 这叫 乐颠倒 ; 成天到处见得到的生老病死苦都视若无睹 凡夫把身体与种种不净之物看成是净, 这叫 净颠倒 ; 天天洗啊扮啊抹啊扫啊, 要把身体与地方整理干净, 却忘了思惟这身与物的本质是不净 凡夫把无我的事物当成有我, 这叫 我颠倒 ; 这邪见 ( 六十二邪见 ) 把我们紧紧地束缚在三界里, 不得出离, 也无能证悟涅槃 身心是我 ( 五蕴是我 ) 无闻凡夫以邪见故, 见五蕴是我, 属于我, 每一世从懂事那一天开始, 天天以我为出发点来看世间, 分别自我与外在世界两方, 常常因而生起我见与我随见, 想要于变易的五蕴, 求得安稳, 妄想要控制变易的现象, 但往往事与愿违, 于是在逆境时心中产生愁悲苦忧恼 51

佛说 : 诸比丘! 愁 悲 苦 忧 恼由何而生? 由何而现耶? 诸比丘! 于此处有无闻之凡夫, 不见圣人, 不知圣人之法, 不顺圣人之法, 不见善知识, 不知善知识之法, 不顺善知识之法 以观色是我 ( 身体是我 ), 我以色有 ( 我是身体而存在 ), 我中有色 ( 我中存在身体 ), 色中有我 ( 身体中存在我 ) 彼人于色变易 变异, 彼人因有色之变易 变异而生愁 悲 苦 忧 恼 观受是我 我以受有, 我中有受 受中有我 观想是我, 我以想有, 我中有想, 想中有我 观行是我, 我以行有, 我中有行, 行中有我 观识是我, 我以识有, 我中有识, 识中有我 彼人于识变易 变异 彼人因有识之变易 变异而生愁 悲 苦 忧 恼 相应部 蕴相应, 自洲品第一经 ) 因为执取身心是我的结果, 由自我推广到错误地认为世间有我的 存在, 我在体验这世间, 而妄觉我是不变易的, 因而不去观察这身 心的变易 这五蕴的变易, 是我们所要认知的最重要的道理, 即是 无 常, 也是认知自己的第一步 世间是乐处 从认知 无常, 我们才会感受到无常变迁的苦, 这才是认 知自己的第二步 52

佛言 : 失眠者夜长, 倦困者路长 (Yojana 由旬, 印度古长度, 一由旬约 14 公里多 ), 愚人不知法, 生死轮回长 ( 南传法句经新译 60 偈 ) 愚人不知苦, 不知出离, 就像蚂蚁黏着糖一样, 也像狗被绑在柱子, 一直绕着柱子转一般 许多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苦与悲惨之事都视若无睹, 乃至自己身受之苦也都忘得一干二净 下面我们看佛如何引导输屡那生起正见与观智, 以下举 [ 相应部 ] 的经文, 读者可慢慢看慢慢想: ( 佛问: ) 输屡那! 汝意如何? 色 ( 各种物体, 包括身 体 ) 是常耶? 是无常耶? ( 输屡那答: ) 大德! 是无常 ( 佛问: ) 若是无常者, 是苦耶? 是乐耶? ( 输屡那答: ) 大德! 是苦 ( 佛问: ) 若无常 苦 变易之法, 得观此 ( 色身 ), 而此是 我所, 此是我, 此是我体耶? ( 输屡那答: ) 大德! 不也 ( 佛问: ) 受是常耶? 是无常耶? ( 输屡那答: ) 大德! 是无常 53

( 佛问: ) 若是无常者, 是苦耶? 是乐耶? ( 输屡那答: ) 大德! 是苦 ( 佛问: ) 若无常 苦 变易之法, 得观此 ( 受 ), 而此是我所, 此是我, 此是我体耶? ( 输屡那答: ) 大德! 不也 ( 佛问: ) 想是常耶? 是无常耶? ( 输屡那答: ) 大德! 是无常 ( 佛问: ) 若是无常者, 是苦耶? 是乐耶? ( 输屡那答: ) 大德! 是苦 ( 佛问: ) 若无常 苦 变易之法, 得观此 ( 想 ), 而此是我所, 此是我, 此是我体耶? ( 输屡那答: ) 大德! 不也 ( 佛问: ) 行是常耶? 是无常耶? ( 输屡那答: ) 大德! 是无常 ( 佛问: ) 若是无常者, 是苦耶? 是乐耶? ( 输屡那答: ) 大德! 是苦 54

( 佛问: ) 若无常 苦 变易之法, 得观此 ( 行 ), 而此是我所, 此是我, 此是我体耶? ( 输屡那答: ) 大德! 不也 ( 佛问: ) 识是常耶? 是无常耶? ( 输屡那答: ) 大德! 是无常 ( 佛问: ) 若是无常者, 是苦耶? 是乐耶? ( 输屡那答: ) 大德! 是苦 ( 佛问: ) 若无常 苦 变易之法, 得观此 ( 识 ), 而此是我所, 此是我, 此是我体耶? ( 输屡那答: ) 大德! 不也 ( 佛言: ) 输屡那! 是故于此处, 所有色之过去 ( 过去之色 ) 未来 现在 内 外 粗 细 劣 胜 远 近者, 此非我所, 此非 我, 此非我体, 应以如是之正慧如实见 ( 佛言: ) 所有受之过去 ( 过去之受 ) 此非我所, 此非 我, 此非我体, 应以如是正慧如实见 ( 佛言: ) 所有想之过去 ( 过去之想 ) 此非我所, 此非 我, 此非我体, 应以如是正慧如实见 55

( 佛言: ) 所有行之过去 ( 过去之行 ) 此非我所, 此非 我, 此非我体, 应以如是正慧如实见 ( 佛言: ) 所有识之过去 ( 过去之识 ) 此非我所, 此非 我, 此非我体, 应以如是正慧如实见 ( 佛言: ) 输屡那! 如是有闻之圣弟子, 厌患于色, 厌患于受, 厌患于想, 厌患于行, 厌患于识 厌患而离 ( 欲 ), 离欲故解脱, 令解脱故谓解脱智生 ; 知, 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 ( 相应部 蕴相应, 四十九经 ) 一个行者若如实的去观照五蕴, 从而知道它们是无常的现象, 才会厌患于色, 厌患于受, 厌患于想, 厌患于行, 厌患于识 因厌患而离欲, 因离欲故心才解脱, 心解脱故才生起解脱智 照着上述佛说的长期持之以恒的去观照五蕴, 至少能证初果, 七往返天上人间, 就能证阿罗汉果 正见是能见到五蕴是五蕴, 即是色 受 想 行 识而已, 只是法而无他物, 非人 非我 非我所 非我中蕴 非蕴中我 并以所有五蕴的过去 未来 现在 内 外 粗 细 劣 胜 远 近等十一种情况如实知见这五蕴是因缘生, 因缘灭 ; 五蕴是现象而已, 并无作者, 也无受者 56

常见与断见 众生执着于常见, 认为生命长存, 肉体虽然死了, 但是精神与灵 魂永远活着, 甚至藉由一些宗教师的邪说而相信精神与灵魂可以去到 造物主或万能的神那儿的天国而得永生 但是佛洞察这身心的真相而告诉我们 : 观此粉饰身, 疮 ( 九疮:双目 双耳 双鼻孔 口及大小便孔 ) 肉与骨聚, 身病心妄想, 无常不久存 ( 南传法句经新译 147 偈 ) 又说 : 诸行皆无常, 以慧观照时, 心厌离于苦 ( 五蕴苦 ), 此道达清净 诸行 ( 一切造作 ) 皆是苦, 以慧观照时, 心厌离于苦, 此道达清净 诸法 ( 五蕴 khandhā) 皆无我, 以慧观照时, 心厌离于苦, 此道达清净 ( 南传法句经新译 277-279 偈 ) 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出现皆依赖因缘, 一切事物的消失与毁灭也皆依赖因缘 在这世上压根儿没有永远不灭的事物或众生 又众生执着于断见, 认为人死了就一切都结束了, 但是轮回的现象铁证如山, 甚至现代的心理医生, 还应用催眠的方法来套出病人过去世的痛苦经历, 从而为病人作心理治疗 因此说明了轮回的现象而证明断见的错误 这里举佛为迦旃延开示的语录来说明 : 世尊! 如世尊说正见 如何正见? 云何世尊施设正见? 57

佛告撒陀迦旃延 : 世间有二种依, 若有 若无, 为取所触, 取所 触故, 或依有 或依无 ( 世人依有或无两种观念来看或执取事物 ) 若无此取者, 心境系着使 ( 为烦恼所使 ) 不取 不住 不计我 苦生而生, 苦灭而灭, 于彼 ( 现象 ) 不疑 不感, 不由于他, 而自 知, 是名正见, 是名如来所施设正见 所以者何? 世间集 ( 现象的生起 ) 如实正知见, 若世间无者不有 ( 世上本来没有的不会有 ) ; 世间灭 ( 现象的消失 ) 如实正知见, 若世间有者无有 ( 世上本来有的不可能没有 ), 是名离于二边, 说于中道 所谓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谓缘无明行 乃至纯大苦聚 集 ; 无明灭故行灭 乃至纯大苦聚灭 ( 杂阿含,三 零一经, 或 相应部 因缘相应,十五经 ) 一切的现象包括众生皆应因缘而生灭, 佛法的十二因缘是说明众生轮回的真相, 众生缘于无明, 而起造作, 造作已把所作善恶之业储藏于八识田里, 因此死后识又再投胎受报去, 修行的人是依修持八正道而把业灭尽, 没有储藏的业识就再也没有轮回的动力, 因此就寂灭而涅槃了 58

我见 这里举两则有关转世的识是否同一个人来阐明佛的说法 : 佛告仙尼, 我诸弟子闻我所说, 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等 ( abhisamaya, a 无 bhi 间 samaya 等 ; 或 abhi 现, samaya 观, 理解 ) ; 非无间等 ( 若非现观 ) 故, 慢则不断, 慢不断故, 舍此阴 ( 蕴 ) 已, 与 ( 余 ) 阴相续生 是故, 仙尼! 我则记说, 是诸弟子身坏命终, 生彼彼处 ( 彼人的识转世去某某处 ) 所以者何? 以彼有余慢故 ( 还有我的观念存在 ) 仙尼! 我诸弟子于我所说, 能解义者, 彼于诸慢得无间等 ( 现观 ) ; 得无间等 ( 现观 ) 故, 诸慢则断 ; 诸慢断故, 身坏命终, 更不相续 仙尼! 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 生彼彼处 ( 能舍弃识的不再转世 ) 所以者何? 无因缘可记说故 欲令我记说者, 当记说 : 彼断诸爱结, 永离有结, 正意解脱, 究竟苦边 我从昔来至今现在, 常说慢过 慢集 慢生 慢起, 若于慢无间 等观, 众苦不生 ( 杂阿含,一零五经 ) 59

要知我慢的过患 原因 生起, 于我慢常勤观察, 不给我慢 有机会侵入 断弃我慢与识的行者不再转世 我慢不断的行 者的识又再转世去某某处 有一次因为嗏帝比丘起了邪见, 佛唤他来问 : 世尊问曰 : 何者识耶? 嗏帝比丘答曰 : 世尊, 谓此识说, 觉 作 教作 起 等起, 谓彼作善恶业而受报也 世尊诃曰 : 嗏帝, 汝云何知我如是说法? 汝从何口闻我如是说 法? 汝愚痴人, 我不一向说, 汝一向说耶 ( 记住我的话 )? 汝愚痴 人, 闻诸比丘共诃汝时, 应如法答, 我今当问诸比丘也 于是, 世尊问诸比丘 : 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说法, 今此识, 往生 不更异耶? 时诸比丘答曰 : 不也 世尊问曰 : 汝等云何知我说法? 诸比丘答曰 : 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 识因缘故起, 世尊说识因缘 故起, 识有缘则生, 无缘则灭, 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 ( 中阿 含, 嗏帝经 ) 倒见 60

一切的颠倒见是轮回的动力 在 杂阿含 九六二经里谈到 的 十四无记 是颠倒见 : 佛告婆蹉种出家 : 若作是见 : (1) 世间常 此则真实, 余则虚妄者, 此是倒见, 此是观察见, 此是动摇见, 此是垢污见, 此是结见 是苦, 是阂 ( 障碍 ), 是恼, 是热, 见结所系 愚痴无闻凡夫于未来世, 生 老 病 死 忧 悲 恼苦生 婆蹉种出家, 若作是见 : (2) 世间无常 (3)( 世间 ) 常无常 (4)( 世间 ) 非常非无常 (5)( 世间 ) 有边 (6)( 世间 ) 无边 (7)( 世间有 ) 边无边 (8)( 世间 ) 非有边非无边 (9) 是命是身 (10) 命异身异 ( 身与命分开 ) 61

(11) 如来有后死 ( 死后有 ) (12)( 如来 ) 无后死 ( 死后无 ) (13)( 如来 ) 有无后死 ( 死后有与无 ) (14)( 如来 ) 非有非无后死 ( 死后非有非无 ) 此是倒见 乃至 忧 悲 恼苦生 婆蹉种出家白佛 : 瞿昙 ( 乔达摩 Gotama)! 何所见? 佛告婆蹉种出家 : 如来所见已毕 ( 无见 ) 婆蹉种出家 然如来见 谓见此苦圣谛, 此苦集圣谛, 此苦灭圣谛, 此苦灭道迹圣谛 作如是知, 如是见已 于一切见, 一切受, 一切生, 一切我, 我所见, 我慢系着使 断灭, 寂静, 清凉, 真实 如是等解脱 比丘! 生者不然 ( 燃 ) 不生亦不然 ( 燃 ) 婆蹉白佛 : 瞿昙! 何故说言生者不然 ( 燃 )? 佛告婆蹉 : 我今问汝, 随意答我 婆蹉! 犹如有人于汝前然 ( 燃 ) 火, 汝见火然 ( 燃 ) 不? 即于汝前火灭 汝见火灭不? 婆蹉白佛 : 如是 瞿昙! 佛告婆蹉 : 若有人问汝, 向者 ( 刚才 ) 火然 ( 燃 ), 今在何处? 为东方去耶? 西方? 南方? 北方去耶? 如是问者, 汝云何说? 62

婆蹉白佛 : 瞿昙 ( 亦指佛陀 )! 若有来作如是问者, 我当作如是答, 若有于我前然 ( 燃 ) 火, 薪草因缘故然 ( 燃 ) 若不增薪, 火则永灭, 不复更起 东方, 南方, 西方, 北方去者, 是则不然 ( 不是这样 ) 佛告婆蹉 : 我亦如是说, 色已断已知 受 想 行 识已断已知 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 ( 棕榈树 ), 无复生分, 于未来世永不复起 若至东方, 南, 西, 北方, 是则不然 ( 不是这样 ) 甚深广大, 无量无数永灭 那些执着于十四无记的都对理解佛说的道理无益, 对梵行无益, 也非正知正见, 不正向涅槃 同时执持于这些的人都还有色的见, 还受五蕴的束缚, 还有贪欲的火在燃烧着 佛与阿罗汉们就像不增添薪草的死火堆一样, 火并不去到任何地方, 火已永灭 对涅槃的认识也应如是 有智慧的弟子现观诸蕴的生灭, 不执持有一个常恒不变的我在受善恶之报, 在生命完结时, 放下一切的颠倒见而涅槃寂灭, 不再回来受苦 由此可知, 正见是智慧的培育, 它是与无明背道而驰的 这么做才能生起如实正见 在七清净法里的第三清净的 见清净 是以分辨四界, 三十 二身分 ( 或四十二身分 ), 十二处 十八界及五蕴等, 通过观照 而能清楚的见到并确定名与色, 从而消除 我 的邪见, 所以叫做 63

见清净 通过辨别 人 只是因缘而生的名色法, 并无一个主宰的 我 的存在 这观智也叫名色分别智 (Nāmarūpa vavatthānanāna) 达到这一观智的行者会以名色为他 ( 她 ) 的老师, 作他的归依处, 并自己体验 法 而知见清净 戒禁取 戒禁取是修道的人最常犯的法执, 它是一种邪见心所 戒禁取是誓愿执取于某些戒法 ( 指非佛所订立的 ), 如牛戒 牛禁戒 素食戒 蓄长发戒 蹲踞戒 四肢爬行戒 执着于诵梵文或巴利文的经文 修行的祭典与仪式如拜火 火供 杀牲畜来祭祀 或砍人的手指作指鬘如鸯鸠摩罗 (Angulimala) 的邪修行等 衣着的禁戒, 由誓愿执取于某些邪戒而得清净, 由誓愿执取于某些禁例而得清净, 由誓愿执取某些禁戒而得清净的种种颠倒执着 戒禁取邪见是许多学佛者的要害, 这是当他们的心转向求道时, 他们依世俗的想法来行道, 不是依圣道的正见与正思惟配合来行圣道, 因此生起诸多不正见不正思惟, 以邪精进而执取某种外表形式的邪道法来修行 佛对向他询问的迦罗摩人说 ( 迦罗摩经, 增支部 卷一 ) : (1) 不可听信他人多次口传的 (2) 不要盲从传统 64

(3) 不要妄听谣言 (4) 不要肯定经书所记载的 (5) 不可相信符合罗辑的 (6) 不要依赖哲理 (7) 不可单凭常理或外相 (8) 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 (9) 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 (10) 不可考虑因为这沙门是我们的导师 七条 戒禁取者就犯了上述的 (2), (4), (5), (6), (7), (8), (10) 的 根据 梵网六十二见经 Brahmajala Sutta 里佛提出的六十二 见, 其中十八见属于过去事, 四十四见属于未来事 一个戒禁取者 至少执取一半以上 ( 即三十见以上 ) 65

那是执取我是有色或无色的常见 亦不有色亦不无色为有我见 天为常人间为无常见 我与世界有限无限见 亦不有限亦不无限为有我见 有后世见无后世见 一想为有我见 少思想为有我见 种种思想为有我见, 无量思想为有我见 乐为有我见 苦为有我见 苦乐为有我见 不苦不乐为有我见 有善恶之殃福或无善恶之殃福见 何所善何所恶见 ( 圣者对善恶均放却 ) 当行何等不当行何等见 何所恶道何所善道见 当作何等行为苦见 当作何等行为乐见 教某人当如是见 教余人当如是见 当如是不如是见 亦当如是亦不如是见 不如是亦当如是亦不如是见 执着于死后四大碎败灭尽无后世的断见 死后更有我在欲天或色界天后世不复生死之见 死后去色无色处后世不复生死见 死后住无量虚空处后世不复生死见 死后住无量识处后世不复生死见 死后住无所有处后世不复生死见 死后住非想非无想处后世不复生死见 现在世俗的涅盘见如以各四禅定为灭尽之境后世不复生死之见等常见 因此装着金银珍宝 食失其时 ( 过午食 ), 受男女奴婢, 受鸡羊猪, 受树果菜园自取食之, 受人信施复共诤讼, 杂香涂身, 作畜生业, 作鬼神事, 预卜吉凶, 不离五盖 ( 贪欲 瞋恚 疑 昏沈睡眠 掉举恶作 ) 尘劳, 为诸恶不善法扰乱其志, 少知不多闻, 诽谤如来, 执持邪道 就像诸鱼于少水小泉中, 为捕鱼人以罗网捕捉不得出生死 诸异道人, 佛在世时能善为解说, 诸天及人民悉能开解 ; 66

在佛灭后, 不能得见 若能断得戒禁取, 至少可以消除一半以上的这 些邪见 众多之邪见 这三界里的一切存在, 欲有 色有与无色有 欲有是有情欲的存在, 色有是有物质的色身与感受的存在, 无色有是无物质的色身与感受而只有识的存在 这种存在是因为执取而产生的 一位有智者观万象如看着镜中的映象, 生时生, 灭时灭, 来来去去, 不予挂念执取 但众生对外在的现象的差别心生邪思惟, 而起执取 心一起执取, 这虚幻的外象就变为实有, 执着使心里想的存在转变为实际境界的存在 就如此从心理的有变为物理的有 心理的有的执取就是欲取 见取 戒禁取和我语 ( 我论 ) 取等 四取 前一种是贪心所, 而后三种是与邪见心所相应 欲取是对色 声 香 味 触 法所生的渴爱, 而分欲爱 有爱 无有爱 欲爱是享受于眼前的所缘, 有爱是对所缘生起恒常的常见, 无有爱是对所缘生起断灭的断见 如此而细分为十八种爱欲取, 依内色外色而有三十六, 再依过去 现在 未来而详分为一百零八种欲取 67

执取于见是见取, 见即是取, 如 我是常, 世间是常 等见, 是见取 戒禁取详见上段 我语 ( 我论 ) 取是指愚痴无闻凡夫对五蕴的颠倒看法的执取 ( 颠倒见 ), 如色是我 我有色 ( 色是我所 ) 色在我中 我在色中的四种, 加上受 想 行 识共二十种的无智的执取, 这要对色取蕴有正确的了解 这种心理的执取与物理的有的关系, 佛以缘起法否定了自我的存在 ( 有 ) 是故若要断除有, 就要断除无智的执取 凡夫都是在执取于外境与五取蕴 ; 我语取 ( 有二十种 ) 是对身的错误见解, 邪见取是执取常见或断见或无作见等, 戒禁取是对修道法的错误执取, 欲取是对色与非色的执取, 它是贪心所的表现方式, 与八贪心相应 ; 后三取是邪见心所的表现方式 欲取的因要在阿罗汉道才断除 ; 戒禁取是粗分的, 所以在须陀洹 (Sotapanna) 道时断除 凡夫为了欲取而执取于祭典与仪式, 故邪见取与戒禁取产生, 这三种是与瞋和痴四心相应, 它们都在须陀洹道时断除 邪见与行邪道 68

众生因为他们的愚痴及受生的环境, 蒙蔽了他们清明的心, 常行邪道, 与邪相应 许多的修道人, 因为邪见故, 也还在行邪道, 与邪相应 他们相信苦行能够灭罪, 持诵仪式能够灭除罪苦, 消除罪障及开悟, 以及用水来洗净他们的恶业, 以违反业果法则的邪思惟来行邪道, 如下列数经所示 : 裸形髻发者, 涂泥绝食者, 露卧涂尘垢, 苦行蹲踞者, 彼等不 断惑 ( 邪见 邪思 ), 何能得清净? ( 南传法句经新译, 141 偈 ) 世上的邪见 佛说 : 若是有一个大力的主宰 神, 能够带给每个人幸福与 祸患, 任何的善与恶, 这个 神 已经沾染了罪恶, 而人们只不过是 跟随他的意志做事而已 ( 大菩提本生, 第 528) 佛陀又说 : 那些贪婪的骗子散播谣言, 而愚蠢的人重复他们所说的 你难道看不到这世上那些悲惨的景象吗? 为何梵天主不济救他们于火热? 若他有无比的力量, 为何不伸手把这世界扶正? 为何不祝福这么多陷于苦难的人们? 为何让他们继续受苦? 为什麽不 69

给所有的人们带来安乐? 为什麽欺诈, 谎言, 和无知到处流窜? 为什 麽让虚假盛行, 而真理与公正不振? 梵天主啊! 你才是最不正直的, 你让这世界充满了缺点! ( 本生经, 第 543 ) 佛陀又说 : 一个人的生命体验不是 神 的赐予, 而是每个人自己的行为和业造成的, 任何一个有正确信仰的人都知道 那些梵行者与婆罗门坚持说一个人的苦与乐, 或者中性的体验, 都是 神 的赐予, 或是 神 所造的 ; 人们去他们跟前问道, 他们肯定这说法 于是佛说 : 如果是这样的话, 尊敬的梵行者与婆罗门, 那么那些杀人犯, 谋杀犯, 盗贼, 邪淫者, 都是 神 的赐予或 神 所造的啦! 人们长期欺骗, 诡计多端, 恶语, 讥嫌, 都是 神 的赐予或 神 所造的啦! 那些充满贪婪, 极端凶残, 心具邪见的, 都是 神 的赐予或 神 所造的啦! 那些时时刻刻把 神 搬出来的, 缺乏正见与精进力去修习道法 对于他们, 实际上和从真谛来看, 他们分辨不清 该做 与 不该做, 因为他们缺乏 正念 与 自御, 他们不配称为 离家的梵行者 ( 增支部,3 支,62 经 ) 邪见有三种 : 1. 认为所有一生的苦乐, 是过去世所造的 70

的 2. 认为一个人一生的遭遇, 全是 神 的赐予或 神 所造 3. 认为一个人一生的苦乐, 是无因的, 无缘所致的 ( 增支 部,3 支, 61 经, Tittha Sutta ) 正见与观智 正见与正思惟是智慧的培育, 配合择法与精进, 加上正念与正定, 就能生起观照五蕴法的正确智慧, 能把五蕴解剖为名法与色法的名色分辨智, 观察名法与色法出现的原因的缘摄受智, 和以无常 苦 无我三相来观照名色法所生的三相思惟智 其他观智的修习是生灭智, 坏灭智, 怖畏智, 过患智, 厌离智, 欲解脱智, 审察智, 行舍智, 随顺智 ( 随顺前八智 ); 到了随顺智, 一个行者以涅槃为目标而达到种姓智 ( 即圣者种姓 ) ; 然后是四道智, 四果智和省察余漏智 ( 省察道果与涅槃 ) 这是觉音在 清净道论 所讲的十六观智, 它是依七清净法, 即戒清净, 心清净, 见清净, 度疑清净, 道非道智见清净, 行道智见清净及道智清净来讨论的 71

正见是起点, 也是终点, 这八支圣道是朝向苦灭的道路 正见的 开展是对有 轮回 佛 法 道 四谛 三法印 业果与道果智的正 确的认识 觉音的 清净道论 提到五种正见 (1) 业正见 --- 了知业的作用, 分别善恶, 知道有所谓布施, 有 行善, 有善恶之果报 ; 有今生, 有未来世 ; 有圣人, 有凡夫等 依此 善业之果报可以生在人天之中, 不堕恶趣 (2) 禅那正见 --- 开发及成就色及无色界定的行者, 有正见及观 智, 获得神通, 若没证果, 死后能生于色及无色界 (3) 观正见 --- 行者从名色分辨智, 到缘摄受智, 成就法住智 从生灭智, 坏灭智, 怖畏智, 过患智, 厌离智, 欲解脱智, 审察智, 到行舍智 成就法住智者是小须陀洹, 不堕恶趣 (4) 道正见 --- 行者以空, 无相, 无愿以涅盘为所缘的正见, 粉 碎以无明和爱为根本的轮转 以观智了知苦谛, 集谛, 和道谛 ; 以果 智体证灭谛 (5) 果正见 --- 在道智后生起以涅盘为所缘的果心, 而证声闻的 果位 72

七. 法语文摘 法简 25 则 1 与人相处犹如面对一面镜子, 你对他苦着脸, 他也会对你苦着脸 ; 你对他微笑, 他也会对你微笑 因此佛说 : 不应以怨报怨, 应以慈回报怨, 此乃万古之常理 佛又说 : 以怨报怨, 怨恨不能息 ; 唯以慈回报怨, 怨恨乃得息 对人变脸不能改变他人, 只会使情况更糟, 但改变自己却能改变一切, 而且会越来越平顺 2 强大的正念是当你面对人事与物时, 都有正确的看法, 不去分别, 只接受它, 并观察目标的本质是如此的无常相, 烦恼并不同时生起, 这样就不会犯戒 3 清净道论 里提到: 因为不忆念生灭, 为相续相所覆蔽, 故不现起无常相 因为不忆念数数之逼恼, 为四威仪所覆蔽, 故不现起苦相 因为不忆念种种界的分别, 为坚实相所覆蔽, 故不现起无我相 然而把握生灭破除相续之时, 则依如实的自性而现起无常相 4 天天如理思惟 : 被执取为我身者 ; 即地大 : 发 毛 爪 齿 皮 肉 腱 骨 髓 肾 心 肝 肋膜 脾 肺 大肠 小肠 胃 粪 脑 ; 二十个部位而已 水大 : 即胆汁 痰 脓 血 汗 油脂 泪 淋巴 唾液 鼻洟 关节滑液 尿 73

5 一天又一天, 往镜子里看自己, 总觉得是我, 但是静下心, 盖住眼, 往回头想, 十年前 二十年前, 你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 既然变了, 那以前的我在那里? 现在的我又是谁? 答案你自己找 6 每人有不同习性, 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 苦, 无我是一致和必需做的 我们当知身是无常, 眼耳鼻舌身是无常, 色声香味触是无常, 意门的根据地是心所依处, 它是肉做的, 故是身, 所以意是无常, 因此意所触的法是无常 然后眼耳鼻舌身意识都是无常, 到此十八界皆是无常 我们天天不如理思惟, 故见不到真相 7 我们若只浅显的观察, 应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即是身体是我, 心也是我 若观察的更深, 除了确定色体是我之外, 还有我的感受 想念 造作 意识活动 佛陀将它们归纳为色 受 想 行 识 若是不同意, 可以继续观察下去, 看除了五蕴外能找到什么? 佛法要靠自己探究, 思考, 行道, 证果的, 没人会替我做 8 四界分别观是要在全身各个部位辨识四界的十二种特相 : 地界的 : 硬 粗 重 软 滑 轻 水界的 : 流动 黏结 火界的 : 冷 热 风界的 : 支持 推动 先在身体的某个部位辨识它, 然后尝试在全身各部观察它 四禅定或是近行定都能观察的到, 比如观察安般念的入出息, 入息是推动, 住息是支持, 出息是推动 9 待人十五条 : 以真诚对虚假, 以正直斩邪恶, 以勇气拨障碍, 以热 情化凝固, 以慈悲调顽恶, 以爱心润粗暴, 以精力对困境, 以安静应 74

燥乱, 以智慧解难题, 以信念度疑惑, 以布施解吝啬, 以忍耐舒烦忧, 以宽恕开拘束, 以开明破顽固, 以无求对贪婪 1 0 你有错误的地方, 我会告诉你, 但请不要埋怨我 我有犯戒处, 请你直接指正我, 我会感激你的 佛弟子应相互勉励而在圣道成长 11 我可以肯定告诉你, 地狱, 鬼道, 天界都有, 不是假的 我曾遇到一个留学美国的博士, 他不信, 要我拉一个鬼出来给他看了才信, 我做不到, 他后来也不信佛 初学的人, 疑特别多 因为没见到, 所以只属于信仰 1 2 不信佛, 不信法, 不信僧, 不信因果, 不信轮回的, 满街都是, 那些贪官, 都拿了单程票去地狱 要知道, 一眨眼几十年就过啦, 不 要让自己的心在死时后悔 1 3 我们靠眼来看, 眼与外相是色 ; 靠耳来听, 耳与声是色 ; 靠鼻来嗅, 鼻与香是色 ; 靠舌来尝, 舌与食物是色 ; 靠身来触, 身与外物是色 大脑配合认识, 大脑起受, 想与行, 识起于心, 识藏在心 受蕴应是大脑与心配合起的, 以心感受的较多 想与行也是大脑与心配合起的 所以五蕴以识蕴为主, 识蕴住在心 意识不能独立, 它随缘而起 1 4 修行在于清净我们的习气烦恼, 它们都在意识中 人的性格倾向 习性反应都是受习气烦恼控制的 习气烦恼, 都在意识中 人死时六识就没了, 意识 ( 死亡心 ) 离去, 受生 意识会跑来跑去, 它是靠缘 75

而生起, 所以它不是我或我所拥有 缘是色身 ( 朅罗兰 kilala, 即是受精卵 ) 与名 ( 前生识 ) 一个众生的结生, 是要父精母卵与一个有情的结生识, 三种缘具足, 才能产生 心脏是意识的基地 大脑是用来配合心脏认识这世界 人生时, 色身起, 识来 人死时, 色身坏, 识离 我是谁? 是色身呢? 还是识? 1 5 在静坐时, 是心让我们知道一切, 因为定时, 觉知力很广大 1 6 我们要确信佛不妄语 其实, 在佛经里佛时许多的在家居士, 只是在闻法一次之后, 因为对佛不疑, 对法深信, 对僧有恭敬心, 就破了疑 ( vicikiccha ) 为什麽呢? 信佛因此破除对圣道的疑, 对三宝的疑, 对前世后世的疑, 以及对布施得福的疑 信法, 因此马上观照, 就能破除对名色法和五蕴为无常, 苦, 无我的疑 信僧, 马上心中皈依三宝, 就是向须陀洹 ( sotapanna magga ), 一观照, 果然认证真相, 就证须陀洹果了, 所以信是先决条件 当然这里我只谈疑, 要证初果, 你还要破除戒禁取, 和身见 不过可以肯定的说, 证初果不须要有禅那 ( Jhana ) 1 7 佛说得人身, 很难, 得了人身, 又是男人, 更难 ; 成了男人, 遇佛法更难 ; 得遇佛法, 又得出家, 最难 得出家, 又得证果, 更难 ; 得证果, 又能说法, 最最难 你要深信, 今生人身已得, 乘年轻, 快修 努力吧, 人身难得已得, 人生苦短, 随时会死啊, 真是无常 76

1 8 佛说世上有两种人 : 去寺院的人, 不去寺院的人 去寺院的人有两种 : 去找师父的人, 不去找师父的人 去找师父的人有两种 : 问佛法, 问世间法 问佛法的人有两种 : 肯听, 不肯听 肯听的人有两种 : 听的懂, 听不懂 听的懂的人有两种 : 肯修, 不修 肯修的人有两种 : 会证, 不会证 会证的人有两种 : 会说法, 不会说法 犹如由乳得奶油, 由奶油得软酥, 由软酥得硬酥, 由硬酥得酥精油, 最高, 至上 1 9 梦境都是虚幻, 这人身也是虚幻的, 难道不是虚幻吗? 一眨眼, 人就老了, 死了, 没了 这是一场大梦 轮回梦 2 0 你对三宝有疑吗? 对上世下世有疑吗? 你对布施得福有疑吗? 若没有, 疑就破了 你有戒禁取吗? 还相信佛教仪式吗? 相信咒语吗? 若没有, 戒禁取就破了 剩下就是身见, 依观照身体的 20 部位, 花时间 : 看 --- : 地大的发, 毛, 爪, 齿, 皮, 肉, 筋, 骨, 骨髓, 肾脏, 心脏, 肝脏, 肋膜, 脾脏, 肺脏, 肠, 肠间膜, 胃, 粪, 脑 水大的 12 处 --- 胆汁, 痰, 脓, 血, 汗, 脂, 泪, 膏, 唾, 涕, 关节滑油, 尿 一天看四个, 五天看二十个, 三个月就证初果, 初果圣人仍有淫欲, 没关系, 二果圣人还有淫欲, 没关系, 三果圣人, 没了淫欲 2 1 一个人若是负责任, 还要杀? 还要偷? 还要邪淫? 还要骗? 还要 喝酒吗? 三皈五戒不会妨碍一个人对生活的负责任, 它是负责自己的 生活 77

22 打坐念佛到最后, 是不念了, 自然回到出入息, 那时就找到出入 息 ( 安般念 Anapanasati ) 23 意识藏在心脏 人生时, 意识入于脏, 人死时, 意识最后从心脏 离开 当你害怕时, 是心脏受惊吓 受惊是眼看了受惊, 耳听了受惊, 鼻闻臭了受惊, 舌尝味了受惊, 身触痛了受惊, 意门思念恐怖了受惊 24 当你证入初果时, 你就知道身体是非我 我们每一世死后, 因为业的关系, 马上生起下一世的命色法, 结果我们逃不了, 绝对回来, 受苦 但是证了四果的圣人, 死亡后, 意识灭去, 就再也没有相应的名色法, 所以就涅槃了 2 5 待人处世, 我们要学会应用佛法, 这样做能免除很多的纠纷和烦恼 他要是对我不好, 我要想, 他怎么对待我, 那是他的事, 我不能够改变他 ; 或者这样想, 这是怨家来讨债, 只有还的份 ; 或者最好这么想, 现在是我要修忍耐的时候啦, 他是来成就我的, 我应感谢他 你心中自然能减少对他的怨恨, 放下执着 然后你要记住, 安静住心, 反省一下, 被他影响之后, 我有忘了我要办的事吗? 通常心被烦恼所困, 就会忘失, 所以这么做能提升正念, 增加自信 78

南传的超度 墙外经 节录: 要是有慈悲心肠的亲属, 为他们的饿鬼亲眷, 对僧团作清净 善妙 适时与适当的饮食供养 巴利原文 :Evam dadanti ñātīnam ye honti anukampakā. Sucim panītam kālena kappiyam pānabhojanam. ( 然后许愿回向 ) 这是为了回向给 已死去 的亲戚眷属, 愿亲戚眷属们得到安乐! 于是这些已死去的饿鬼亲眷等, 集合在此处 ; Idam vo ñātīnam hotu sukhita hontu ñatayo te ca tattha samāgantvā ñatipetā samāgatā. 然而将这些饮食布施给与僧团, 让僧众使用, 则能为死者带来立即与长远的利益 Ayañca kho dakkhinā dinnā sanghamhi supatitthitā digarattam hitāyassa thānaso upakappati. ( 倒水, 许愿回向 ) 这是为了回向给 已死去 的亲戚眷属 愿亲戚眷属们得到安乐! Idam vo ñātīnam hotu sukhita hontu ñatayo 犹如高处之水流向低处, 如此的布施, 将对饿鬼亲眷带来利益 Unnate udakam vuttham yathāninnam pavattati,evameva ito dinnam petānam upakappati. 犹如众河流溢满海洋, 如此的布施, 将对饿鬼亲眷带来利益 79

Yathā vārivahā pūrā paripūrenti sāgaram evameva ito dinnam petānam upakappati. 以超度来说, 这是正确的方法, 对已经死去的亲人, 你知道是在鬼道的, 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供僧饮食, 然后倒水回向的方法, 这是所有的南传国家都做的, 很有效 只要你的鬼的亲属在附近, 他们知道你所做的功德, 他们就得到, 接受供养的出家众若是圣者, 就有更大的功德 ; 如果只是普通的出家众, 也是有功德, 总比你们自己拿五戒, 修行的功德, 就算你静坐 经行, 诵经的功德来得大, 大了几十倍, 因为出家众是守几百条戒, 不是五条戒, 也不是八条戒 你们曾经做过堕胎的业, 当然堕胎的业不是一个女众做的, 是夫妻两个人同意的, 双方面都有责任的, 你们就要赶快救这个堕胎的孩子, 是你们自己的孩子, 跟你有缘的 你们就要赶快想办法, 自己好好地做, 好好守护戒, 好好修定, 好好修行, 再把功德回向, 这个也是有效的 遇到出家众来的时候你们亲自供养, 再请出家众用上述做的方式回向一次 80

八. 修行疑问解答 问 1. 我在学习一些佛法典籍之后, 颇多迷茫 不知自何学习, 从何起修, 方合于圣道, 趣向解脱? 答 : 我空间里有许多正确的教法, 你有空可以去看看 先从三皈依, 持五戒开始 慢慢学的, 一步一步来, 不要急 然后要认识修行的次第的戒, 定, 慧学 或 37 道品 问 2. 请问如何不退转到恶道呢? 是一定要证入预流果吗? 答 : 不退转到恶道是要先得入流, 入圣道流 一入流就不退转到恶道 这就是皈依, 与五戒 皈依与信佛, 皈依与信法, 皈依与信僧, 和守好五戒 预流果是已经破除三结的圣者 这三结是五下分结的怀疑, 戒禁取, 和身见 问 3. 请问法师, 以下情况算不算偷盗呢?( 1) 在上班期间,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即完成工作任务后, 可以读自己要读的书或者要做的事, 比如我现在在上班时给您发消息 ( 2) 在上班期间, 以时间为导向, 就算无事可做, 也只可以看和工作有关的书 法师, 请在您方便的时间留言给我, 不胜感谢 答 :( 1) 上班期间, 完成工作任务后, 可以读自己要读的书或者要做的事 不算偷盗 但上司一有事办, 就得马上去做 但最好不做自己的事, 以免招来麻烦 (2) 在上班期间, 无事可做, 应看和工作 81

有关的书 问 4. 大师, 请教如下问题 关于邪淫戒, 如果你看到一个不是自己太太的女人, 而意淫 是不是邪淫? 如果是看到画报上不洁的图片或文字, 是不是邪淫? 如果仅仅单纯的意淫, 是不是邪淫? 如果是手淫, 是不是邪淫? 答 : 意淫, 不是邪淫 看到画报上不洁的图片或文字, 不是邪淫 若仅仅单纯的意淫, 不是邪淫 手淫, 也不是邪淫 虽然不算犯戒, 但是这些行为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尽量避免为好 问 5. 关于妄语戒 这是我本人最难以查觉的方面 因为有时做出了做不到的承诺, 有时则以骗人为能事 如果你对于一些朋友起一些绰号, 是不是犯戒? 如果你对于你的亲人起一些绰号, 比如称谓自己的太太为 小苹果, 是不是犯戒? 如果是第三人为他人起了绰号, 你称呼了这个绰号, 是不是犯戒? 如果一件事, 你迫于压力, 而不得不说 不知道 时, 比如领导想修理一个人, 而明显地装模作样地征询大家意见, 你不是这个人的同党, 也不想让大家认为是同党, 这时候我会说 我不太了解这个人啊 在我不能明确发表我的看法时, 我是否可以弃权不说话, 或者说 对不起, 我不知道 在我明知有一些事情不对时, 我是否可以故意说谎以达到相对正确的目的 比如在别人问起 你听到谁说我坏话了 时, 回答 我没有听到有人在说你的坏话呀 82

答 : 是, 妄语戒很难守 对一些朋友起一些绰号, 不是犯戒 称谓自己的太太为 小苹果, 这有可能出于调皮, 开玩笑, 是夫妻恩爱行为, 不是犯戒 但若是语言反击, 就是犯恶口戒 如果是第三人为他人起了绰号, 你称呼了这个绰号, 不是犯戒 迫于同事压力, 而被迫说谎, 要看是否同事要你这样说, 如果你照着指示说, 是同事说谎, 不是你, 你只是他的工具而已 但若明知不对, 故意说谎以达到相对正确的目的, 这就是妄语 问 6. 关于饮酒戒 是不是饮酒不放逸, 即被认为没有触犯饮酒戒 还是仅仅饮酒, 即为犯戒? 大师, 请问, 如果仅是为了自己身体好的缘故, 而不去吃肉, 或者限制自己的肉食, 这是不是犯戒禁取见? 答 : 饮酒, 即为犯戒 就算是一滴酒, 过喉就犯 不管你认为是放逸或不放逸 若是遵医嘱喝酒治病不犯 如果仅是为了自己身体好的缘故, 而不吃肉, 或者限制自己的肉食, 这不是戒禁取见 问 7. 请问法师, 炒股不是正命吗? 答 : 炒股如果是抱着与公司合作发展的心态就不算犯戒 ; 若抱着在股市里投机取巧, 内幕交易, 徇私枉法就不是正命, 是赌, 是邪命行为 在家人的五种邪命有 :(1) 贩卖武器 (2) 贩卖奴隶 (3) 饲养那些供屠宰的动物 (4) 贩卖毒药 (5) 制造和贩卖麻醉品 这里边虽然没有提到赌, 但是赌滋养贪念, 还是邪命 83

问 8 师父您好 我是刚刚接触到佛法, 该如何在家修行呢? 答 :1. 天天皈依三宝 2. 天天守好五戒, 斋日八戒 3. 做佛法的早晚课 4. 修安般念和经行, 达到至少初禅定 5. 观照五蕴无常, 修 32 身分, 四界差别, 身体的时间性的生灭 问 9. 师父您好 您可以教导我如何能生起正见吗? 答 : 可以 在 相应部 六处品 第六相应第 6 经 绑刀氏之子经 (Asibandhaka putta suttam) 里佛陀教导行恶之人, 无论教士如何祈祷 祭拜, 大石仍然不会浮上水面 行善之人, 无论教士如何祈祷 祭拜, 油仍然还是会浮上水面来 如是我闻: 有一次, 世尊住在那兰达的巴瓦利咖芒果林 当时, 村长绑刀氏之子来到世尊的地方, 来到之后, 礼敬世尊, 然后坐在一旁 坐在一旁的村长绑刀氏之子对世尊这样说 : 尊者, 在西部地区的婆罗门 [ 带上 ] 水罐 [ 佩戴 ] 水草鬘 浸入水中, 奉祀圣火 他们被称为能使死者 命终者上生者, 称为能指引 进入天界者 尊者, 世尊是阿罗汉 全自觉者, 若希望的话应该能使一切世间的身坏命终者往生善趣 天界吧? 村长, 我就这个问题反问你, 请按你的意思回答 村长, 你认为如何, 若这里有个人是杀生 不与取 欲邪行 虚妄语 离间语 粗恶语 杂秽语 贪婪 嗔心 邪见者 然后有一大群人集会 聚会, 为他祈祷 赞颂 巡回礼拜 : 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往生善趣 天界! 84

村长, 你认为如何, 这个人是否因为一大群人的祈祷, 因为赞颂, 或因为巡回礼拜, 他在身坏命终后就能往生到善趣 天界呢? 这不可能! 尊者 村长, 就好像有人将一块大石头投入深湖中, 然后有一大群人集会 聚会, 为它祈祷 赞颂 巡回礼拜 : 浮出来吧! 亲爱的石头 浮上来吧! 亲爱的石头 浮到陆地上来吧! 亲爱的石头 村长, 你认为如何, 这块石头是否因为一大群人的祈祷, 因为赞颂, 或因为巡回礼拜, 就能浮出来 浮上来 浮到陆地上来呢? 这不可能! 尊者 正是如此, 村长, 若有人是杀生 不与取 欲邪行 虚妄语 离间语 粗恶语 杂秽语 贪婪 嗔心 邪见者 即使有一大群人集会 聚会, 为他祈祷 赞颂 巡回礼拜 : 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往生善趣 天界! 但是这个人在身坏命终后还是会往生到苦界 恶趣 堕处 地狱 村长, 你认为如何, 若这里有个人远离杀生 远离不与取 远离欲邪行 远离虚妄语 远离离间语 远离粗恶语 远离杂秽语 不贪婪 不嗔心 有正见 然后有一大群人集会 聚会, 为他祈祷 赞颂 巡回礼拜 : 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往生到苦界 恶趣 堕处 地狱! 村长, 你认为如何, 这个人是否因为一大群人的祈祷, 因为赞颂, 或因为巡回礼拜, 他在身坏命终后就能往生到苦界 恶趣 堕处 地狱呢? 85

这不可能! 尊者 村长, 就好像有人将酥油瓶或油瓶沉入深湖后打破, 其中若有沙子或小石则向下沉, 但是酥油或油却会向上浮 然后有一大群人集会 聚会, 为它祈祷 赞颂 巡回礼拜 : 沉下去吧! 亲爱的酥油 油 沉没吧! 亲爱的酥油 油 向下落吧! 亲爱的酥油 油 村长, 你认为如何, 这酥油 油是否因为一大群人的祈祷, 因为赞颂, 或因为巡回礼拜, 就能沉下去 沉没 向下落呢? 这不可能! 尊者 正是如此, 村长, 若有人远离杀生 远离不与取 远离欲邪行 远离虚妄语 远离离间语 远离粗恶语 远离杂秽语 不贪婪 不嗔心 有正见 即使有一大群人集会 聚会, 为他祈祷 赞颂 巡回礼拜 : 愿这个人身坏命终后往生到苦界 恶趣 堕处 地狱! 但是这个人在身坏命终后还是会往生到善趣 天界 说了这些, 绑刀氏之子对世尊这样说 : 奇哉! 尊者, 奇哉! 尊者 尊者, 犹如扶起跌倒的东西, 显露遮蔽的东西, 为迷路者指示道路, 在黑暗中持来灯光, 让明眼人能够看见颜色 正是如此, 世尊用种种方式开示法 尊者, 我归依世尊 法以及比丘僧, 愿世尊接受我为近事男, 从今日起直至命终都归依! 佛陀在 迦罗摩经 ( 羯腊摩经 Kalama Sutta, AN 3.65 ) 里告诫迦罗摩人说 : 迦罗摩人啊! 你们要注意 : 86

㈠不可听信他人多次口传的 ㈡不要盲从传统 ㈢不要妄听谣言 ㈣不要肯定经书所记载的 ㈤不可相信符合罗辑的 ㈥不要依赖哲理 ㈦不可单凭常理或外相 ㈧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 ㈨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 ㈩不可考虑因为这沙门是我们的导师 迦罗摩人, 当你自己知道, 这些事是恶的, 这些事是会被责备的, 智者所不赞许, 在接受和修持后, 将会导致伤害和病患, 那就应舍 弃它们 -- 迦罗摩经 (AN 3.65 ) 所以修善断恶是每个佛教徒修行的本份 善恶的乐苦之果也是自耕自 食, 怪不得他人 87

回向功德 愿三界里所有的众生幸福, 安详, 离苦得乐 愿佛陀的教法与戒律长住世间 愿我们的亲人, 都能随喜我们所做的善行与功德 愿所有过去的 亲人们安乐 无始以来, 在我们长远的轮回里, 没有一个众生不曾与我们结过 亲缘的, 愿我们能够常常帮助别人, 对众生心生慈悲, 愿世间所有的 众生都安乐 愿我们远离愚痴的人, 不与愚痴的人为伴, 远离那些会使我们堕 落的因缘 愿我们常遇到有智慧的人, 因为有智者能教导我们 引导我们走 向善道, 朝着涅槃前进 愿这功德净化我们所有的漏 烦恼和杂染 愿这功德使我们心生安稳与快乐, 生起朝向涅槃的助缘 愿这功德与一切的众生平等分享 萨度! 萨度! 萨度!Sadhu! Sadhu! Sadhu! 88

Sabbadānam dhammadānam jināti 法施是最殊胜的 南传佛法学习网址 : http://user.qzone.qq.com/1745132505/main 学习南传佛法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inesebuddhists/home 中华南传佛友协会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http://buddha-middle-path.blogspot.com/ 佛陀中道 http://buddhist-practice.blogspot.com 修习佛法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