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5AEF5AFC7A448B4BCBEC7B1D0A87CBEC7A4A7B1B4A8735FA7EBBD5AAAA95F>



Similar documents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6-1-1極限的概念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Microsoft Word - ch07

16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四 修 正 幼 兒 園 師 資 類 科 應 修 學 分 數 為 四 十 八 學 分, 並 明 定 學 分 數 抵 免 之 相 關 規 定 及 規 範 修 習 幼 兒 園 教 育 專 業 課 程 之 最 低 年 限 ( 修 正 條 文 第 五 條 ) 五 發 給 修 畢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證 明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桃園市104年國民中學新進教師甄選各校複試方式及需求表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sle cover 1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Apr (chi)_Traditional

Layout 1

xls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PROSPECT EXPLORATION 壹 前 言 第 9 卷 第 2 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章節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30332EAAFEA5F3A440A142A447A142A454A142A57CA147BEC7A5CDB14DB77EC3D2B7D3BEC7B2DFA661B9CF2E786C73>

類 別 三 方 法 四 材 法 與 實 習 原 理 必 修 2 2 發 展 與 設 計 必 修 2 2 習 評 量 必 修 2 2 輔 導 原 理 與 實 務 2 2 班 級 經 營 必 修 2 2 媒 體 與 運 用 2 2 實 習 必 修 2 2 國 民 小 語 文 材 法 國 民 小 國 語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Chinese

100 學 年 度 科 技 校 院 四 年 制 及 專 科 學 校 二 年 制 日 間 部 聯 合 登 記 分 發 入 學 各 校 系 科 組 學 程 總 成 績 統 計 表 ( 一 般 生 ) 類 別 代 碼 學 校 名 稱 系 科 組 學 程 名 稱 01 機 械 066 正 修 科 技 大 學

目 錄 壹 題 目 1: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玉 井 芒 果 乾 禮 盒 )... 3 貳 題 目 2: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紅 磚 布 丁 精 選 禮 盒 )... 5 參 題 目 3: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晶 鑽 XO 醬 禮 盒 ).

Microsoft Word - 附件_table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家加關愛在長青」計劃完成表現及評估報告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第一章 緒論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證 券 簡 易 下 單 :2121 證 券 簡 易 下 單 1. 主 工 具 列 的 視 窗 搜 尋 器 直 接 輸 入 點 擊 主 選 單 證 券 專 區 下 單 特 殊 下 單 2121 證 券 簡 易 下 單 畫 面 說 明 1. 下 單 區 2. 個 股 行 情 資 訊 與


前 言 民 主 黨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貳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理 論 與 文 獻 檢 閱 1 首 都 經 濟 貿 易 大 學 學 報 (

簽 呈

2.報考人數暨錄取或及格率按類科分_1試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如何加強規管物業管理行業

2016年中國語文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樣本試卷示例及說明

2 工 礦 衛 生 技 師 證 明 文 件 者 火 災 學 消 防 法 規 警 報 系 統 消 防 安 全 設 備 專 技 人 員 專 門 職 業 及 技 術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技 師 考 試 高 考 ( 專 技 ) 專 科 三 高 等 檢 定 相 當 類 科 及 格 者 四 消 防 設 備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BSP 烤箱 - 封面-2

連江縣政府所屬學校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實施要點(草案)

研究一:n人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法猜拳一次,決定一人勝

<4D F736F F D20B0EAA5C1A470BEC7BB50B0EAA5C1A4A4BEC7AF5AAFC5BD73A8EEA4CEB1D0C2BEADFBADFBC342BD73A8EEB1F8A4E5B9EFB7D3AAED A14B>

<4D F736F F 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教 師 相 關 ( 升 等, 依 業 務 需 002 交 通 管 科 評 鑑, 評 量, 徵,C031, 聘, 各 項 考 試 委 C051,C054, 員, 通 訊 錄 等 ),C057, C058,C063 各 項 會 議 紀 錄 依 業 務 需 C001,, 002,130 交 通 管 科 (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f o r u m 各 級 學 校 專 任 運 動 教 練 制 度 沿 革 之 回 顧 江 海 泉 臺 中 市 立 梧 棲 國 民 中 學 專 任 運 動 教 練

ART_RAE16_ticket_cn_p.1

目 錄 項 目 內 容 頁 數 1 手 機 要 求 3 2 登 記 程 序 3 3 登 入 程 序 4 4 輸 入 買 賣 指 示 6 5 更 改 指 示 14 6 取 消 指 示 18 7 查 詢 股 票 結 存 21 8 查 詢 買 賣 指 示 23 9 更 改 密 碼 查 詢 股

前 項 第 三 款 所 定 有 機 農 產 品 及 有 機 農 產 加 工 品 驗 證 基 準, 如 附 件 一 第 七 條 驗 證 機 構 受 理 有 機 農 產 品 及 有 機 農 產 加 工 品 之 驗 證, 應 辦 理 書 面 審 查 實 地 查 驗 產 品 檢 驗 及 驗 證 決 定 之

( ) 1 5 ( ) ( ) ( )

0042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工 程 科 學 及 海 洋 工 程 學 系 國 文 x1.00 英 文 x1.00 數 學 甲 x1.00 物 理 x1.00 化 學 x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材 料 科 學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0040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機 械 工 程 學 系 國 文 x1.00 英 文 x1.00 數 學 甲 x1.00 物 理 x1.00 化 學 x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化 學 工 程 學 系 國 文 x1.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傳 真 : 網 址 : 報 告 主 筆 : 李 略 博 士 數 據 錄

Microsoft Word - dsejdoc_ _03.doc

Microsoft Word - 附表二

實德證券網上交易系統示範

【100年諮商輔導所應考科目】

02 動 機 2052 中 華 醫 事 科 技 大 學 環 境 與 安 全 衛 生 工 程 系 動 機 2029 正 修 科 技 大 學 資 訊 工 程 系 動 機 2094 德 霖 技 術 學 院 機

105年7月14日糖尿病研討會簡章-衛生局版_docx

名 師 峻 堯 老 師 地 理 考 科 壹 前 言 ( 筆 者 對 於 指 定 考 科 的 界 定 ) ~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4年說明會簡報-final-0923.ppt [相容模式]

CHRISTIAN ALLIANCE CHENG WING GEE COLLEGE

untitled

LSM Chinese


《數學奠基活動模組示例》

教育實習問與答:

8,530 1,056 52% % % % % 1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 ,072 24,043 21,950 24,684 17,

二 具 有 博 士 學 位 或 其 同 等 學 歷 證 書, 成 績 優 良 並 有 專 門 著 作 者, 得 聘 為 助 理 教 授 三 具 有 博 士 學 位 或 其 同 等 學 歷 證 書, 曾 從 事 與 所 習 學 科 有 關 之 研 究 工 作 專 門 職 業 或 職 務 四 年 以 上

壹、組織編制 代碼:C0101意見反映

基 金 配 息 資 訊 聯 博 境 外 基 金 2016 AA/AD/AT/BA/BD/BT 月 份 除 息 日 2016 年 01 月 01 月 28 日 01 月 29 日 2016 年 02 月 02 月 26 日 02 月 29 日 2016 年 03 月 03 月 30 日 03 月 31

27 中 國 海 洋 大 學 山 東 52 行 業 特 色 研 究 型 四 星 級 中 國 高 水 準 大 學 28 南 京 理 工 大 學 江 蘇 53 行 業 特 色 研 究 型 四 星 級 中 國 高 水 準 大 學 29 西 南 交 通 大 學 四 川 55 行 業 特 色 研 究 型 四

銜 接 與 配 套 其 他 的 應 用, 以 便 銜 接 研 究 的 課 程 Q:107 學 年 度 實 施, 課 程 銜 接 有 無 困 難? 若 有 困 難 如 何 補 救? A:107 學 年 度 十 二 年 國 教 新 課 程 之 實 施, 從 高 中 一 年 級 開 始, 對 學 校 課

Appendix2

2 2.1 A H ir@abchina.com 2

Microsoft Word - 教師待遇條例.doc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2教師升等說明會

奇 妙 的 24 摘 要 從 撲 克 牌 中 隨 機 抽 取 4 張 牌 可 以 有 1820 種 牌 組, 在 這 1820 種 牌 組 中, 有 1362 組 可 經 由 四 則 運 算 的 方 式, 算 出 24 點, 有 458 組 無 解 快 速 求 解 的 方 法 有 相 加 法 因 數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PowerPoint 簡報

一、 資格條件:

及 國 民 中 小 學 組 織 規 程 之 規 定 辦 理, 其 班 級 數 之 計 算 依 實 際 班 級 數 ( 幼 教 班 除 外 ) 四 捨 五 入 計 算 : 1. 十 二 班 以 下 者 : 得 置 教 師 兼 教 導 總 務 主 任, 教 師 兼 教 務 訓 育 組 長 各 一 人 2

第 2 頁 理 由 現 行 計 劃 3. 現 時, 學 生 如 欲 在 考 試 費 減 免 計 劃 下 申 領 考 試 費 減 免, 必 須 符 合 以 下 資 格 - (a) 首 次 應 考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 下 稱 會 考 ) 1 或 香 港 高 級 程 度 會 考 ( 下 稱 高 考

七 獎 金 : 指 為 獎 勵 教 學 研 究 輔 導 與 年 度 服 務 績 效 以 激 勵 教 師 士 氣, 而 另 發 之 給 與 第 五 條 本 條 例 於 公 立 及 已 立 案 之 私 立 學 校 編 制 內, 依 法 取 得 教 師 資 格 之 專 任 教 師 適 用 之 第 六 條

Transcription: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之 探 究 梁 福 鎮 國 立 中 興 大 學 師 資 培 育 中 心 教 授 摘 要 本 文 採 用 教 育 詮 釋 學 方 法, 對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進 行 探 討, 主 要 的 研 究 目 的 有 下 列 幾 項 :( 一 ) 探 討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思 想 淵 源 ;( 二 ) 分 析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主 要 內 涵 ;( 三 ) 評 價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優 劣 得 失 ;( 四 ) 說 明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對 我 國 教 育 學 術 的 重 要 啟 示 斯 泰 納 深 受 德 國 觀 念 論 歌 德 哲 學 觀 點 席 勒 美 育 思 想 叔 本 華 輪 迴 思 想 尼 采 生 命 哲 學 和 基 督 與 印 度 宗 教 的 影 響, 批 判 自 然 科 學 對 人 類 認 識 的 不 足, 提 出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理 論 斯 泰 納 主 張 教 育 的 目 的 是 在 培 養 一 個 身 心 靈 和 諧 發 展, 達 到 善 美 真 的 理 想, 懂 得 感 謝 具 有 愛 和 自 由 的 人 教 師 必 須 配 合 學 生 的 身 體 心 靈 和 精 神 的 發 展 來 進 行 教 育 的 活 動, 使 兒 童 的 精 神 心 靈 能 夠 達 到 獨 立 自 主 人 類 的 教 育 可 以 分 為 出 生 到 換 牙 期 換 牙 後 到 青 春 期 青 春 期 到 青 年 期 三 個 階 段, 教 師 必 須 配 合 學 生 的 發 展, 應 用 各 種 教 學 方 法 來 進 行 週 期 教 學 小 班 教 學 和 個 別 指 導, 促 進 學 生 身 心 靈 的 和 諧 發 展 主 張 教 師 必 須 具 備 基 本 道 德, 擁 有 想 像 力, 充 實 醫 學 知 識, 履 行 教 育 責 任, 瞭 解 學 生 的 性 格, 對 真 實 的 感 覺 和 對 學 生 的 愛, 才 能 勝 任 教 師 的 角 色, 做 好 學 校 教 育 的 工 作 研 究 者 希 望 經 由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探 究, 暸 解 其 學 說 的 優 點 與 缺 點, 提 供 我 國 作 為 建 立 教 育 理 論 和 改 善 教 育 實 際 的 參 考 關 鍵 詞 :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1

壹 前 言 自 從 斯 泰 納 1 (Rudolf Steiner, 1861-1925) 創 立 華 德 福 學 校 (Waldorfschule) 之 後, 這 種 學 校 就 從 德 國 逐 漸 擴 展 到 歐 洲 各 地, 甚 至 經 由 歐 洲 移 民 介 紹 到 美 洲 新 大 陸, 然 後 再 傳 播 到 世 界 各 地, 例 如 : 巴 西 和 南 非, 甚 至 連 臺 灣 地 區 也 有 這 類 學 校 的 存 在 2 根 據 德 國 斯 圖 特 嘉 自 由 華 德 福 學 校 聯 盟 (Bund der freien Waldorfschulen) 的 統 計 資 料 顯 示 : 在 1925 年 斯 泰 納 去 世 前, 德 國 漢 堡 設 立 了 華 德 福 學 校 接 著, 荷 蘭 一 所 英 國 兩 所 漸 漸 地, 華 德 福 學 校 運 動 展 開 了 到 了 1928 年, 美 國 紐 約 也 有 了 第 一 所 華 德 福 學 校,1946 年 德 國 境 內, 華 德 福 學 校 就 有 24 所 之 多 1980 年 代 晚 期, 甚 至 以 每 年 設 立 一 百 所 的 速 度 在 增 加, 分 佈 到 全 球 五 十 幾 個 國 家 到 2004 年 夏 天 為 止, 全 球 的 華 德 福 學 校 共 有 881 所 3, 其 中 632 所 華 德 福 學 校 在 歐 洲, 荷 蘭 和 德 國 的 華 德 福 學 校 數 量 佔 了 歐 洲 華 德 福 學 校 的 一 半 這 種 學 校 制 度 獨 立 於 國 家 和 教 會 之 外, 包 括 幼 稚 園 小 學 和 中 學 等 階 段, 分 為 基 礎 學 校 (Grundschule) 文 理 中 學 (Gymnasium) 實 科 中 學 (Realschule) 主 幹 學 校 (Hauptschule) 職 業 學 校 (Berufsschule) 和 特 殊 學 校 (Sonderschule) 等 不 同 的 學 校 類 型 光 是 華 德 福 幼 稚 園 (Waldorfkindergarten) 在 德 國 就 有 500 所, 有 關 華 德 福 學 校 師 資 的 培 育 機 構 也 有 64 所 之 多, 包 括 師 資 培 育 中 心 和 教 育 高 等 學 校, 而 且 以 每 年 增 加 20 所 的 速 度 在 穩 定 成 長 之 中, 可 見 華 德 福 學 校 相 當 受 到 重 視 ( 梁 福 鎮,2004:209-210) 這 種 蓬 勃 發 展 的 現 象 令 研 究 者 感 到 好 奇, 因 為 華 德 福 學 校 的 教 育 理 念 和 課 程 教 學, 都 以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為 基 礎 因 此 個 人 想 要 探 究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內 涵, 這 是 本 研 究 的 第 一 個 動 機 布 希 亞 (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 以 為 在 擬 像 的 社 會 中, 真 實 已 經 死 亡, 我 們 的 環 境 已 被 虛 擬 的 影 像 所 包 圍 和 覆 蓋, 而 且 擬 像 不 但 取 代 了 真 實, 還 導 引 著 真 實, 讓 實 際 行 為 模 仿 擬 像, 迎 合 媒 體 所 塑 造 的 標 準, 人 變 成 了 電 腦 運 作 下 一 個 個 被 操 控 的 符 碼 這 是 一 個 沒 有 主 體 目 的 性 的 流 行 文 化 時 代, 每 個 人 對 於 社 會 都 存 在 著 疏 離 感 ( 吳 靖 國,2000:122-123;Baudrillard, 1994) 其 次, 人 們 透 過 消 費 佔 有 的 事 物, 總 在 新 產 品 的 問 世 和 消 費 廣 告 的 暗 示 下, 產 生 喜 新 厭 舊 的 觀 念 在 消 費 的 過 程 中, 許 多 人 只 是 暫 時 滿 足 了 佔 有 的 欲 望, 卻 填 不 滿 空 洞 的 精 神 存 在 於 是 人 類 的 理 性 因 科 學 而 得 到 解 放 ; 但 在 工 商 機 制 宰 制 下, 科 學 卻 也 間 接 將 人 拋 入 物 化 的 牢 籠 ( 林 逢 祺,2002:390) 基 此, 台 灣 在 走 向 高 度 發 達 的 資 本 主 義 社 1 斯 泰 納 是 奧 國 的 哲 學 家 與 教 育 學 家,1861 年 2 月 27 日 出 生 於 奧 地 利 的 柯 拉 爾 傑 維 克 (Kraljevec), 1880 年 進 入 維 也 納 技 術 學 院 就 讀, 主 修 數 學 與 自 然 科 學,1891 年 獲 得 羅 斯 托 克 (Rostock) 大 學 哲 學 博 士 學 位 1899 年 至 1904 年 在 柏 林 的 勞 工 學 校 (Arbeiter Schule) 擔 任 教 師,1901 年 也 曾 應 邀 到 德 國 神 智 學 學 會 (Theosophische Gesellschaft) 演 講 後 來, 由 於 哲 學 理 念 不 合, 在 1913 年 離 開 了 神 智 學 學 會, 並 且 提 出 人 智 學 (Anthroposophie) 的 觀 念 1919 應 企 業 家 莫 爾 特 (Emil Molt) 的 邀 請, 到 斯 圖 特 嘉 (Stuttgart) 為 華 德 福 - 阿 斯 托 利 亞 煙 草 公 司 (Woldorf-Astoria- Zigarettenfabrik) 設 立 一 所 學 校, 以 便 教 育 公 司 員 工 的 子 女 1923 年 斯 泰 納 建 立 人 智 學 學 會 (Anthroposophische Gesellschaft), 進 行 人 智 學 的 研 究, 並 且 宣 揚 華 德 福 學 校 的 理 念,1925 年 3 月 30 日 因 病 逝 世 於 杜 納 赫 (Dornach) ( 梁 福 鎮,2004:204-206;Böhm, 2000: 514-515; Lin, 1994: 222-230) 2 2002 年 由 台 中 市 人 智 學 學 會 和 部 分 熱 心 的 家 長 共 同 成 立 了 台 灣 第 一 所 華 德 福 學 校 : 磊 川 華 德 福 學 校 2003 年 慈 心 華 德 福 學 校 在 宜 蘭 縣 設 立 ;2004 年 豐 樂 實 驗 學 校 在 台 中 市 成 立 ;2007 年 善 美 真 實 驗 學 校 也 在 台 中 市 成 立, 這 些 都 是 建 立 在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基 礎 上 的 華 德 福 學 校 3 根 據 德 國 自 由 華 德 福 學 校 聯 盟 的 統 計, 到 2007 年 國 際 華 德 福 學 校 共 有 958 所, 其 中 德 國 有 208 所, 美 國 有 134 所, 荷 蘭 有 94 所, 佔 國 際 華 德 福 學 校 的 前 三 名 詳 見 德 國 自 由 華 德 福 學 校 聯 盟 網 站 http://www.waldorfschule.info/upload/pdf/schulliste.pdf 2

會 的 同 時, 也 感 染 了 所 謂 的 後 現 代 性 格, 呈 現 出 反 主 體, 頌 揚 歧 異 走 向 多 元 享 受 感 官, 而 失 去 了 中 心 的 指 導 規 範 當 教 育 改 革 無 法 跟 上 社 會 變 遷 的 速 度, 學 生 無 法 在 學 校 教 育 中 充 分 發 現 自 我 意 義 瞭 解 自 我 價 值 與 開 創 自 我 未 來, 進 而 諧 和 他 人 尊 重 他 人 與 協 助 他 人 時, 學 校 社 會 將 會 問 題 不 斷 ( 楊 洲 松,2000: 168-169) 而 且, 人 作 為 一 個 會 提 問 的 動 物, 本 身 即 是 成 為 問 題 的 存 在, 不 論 從 生 物 學 上, 社 會 學 上, 演 化 論 上, 宗 教 上 看, 人 其 實 仍 是 未 成 熟 的, 未 完 成 的, 向 世 界 和 存 有 開 放 的 人 作 為 具 有 主 體 意 識 的 存 在, 其 主 體 性 卻 非 固 有 而 不 變 的 ; 正 是 由 於 人 的 未 確 定 性, 才 有 教 育 的 可 能 性 和 必 要 性 ( 馮 朝 霖,2000:63) 在 這 種 情 況 下, 學 校 教 育 具 有 相 當 重 要 的 地 位 但 是, 近 十 年 來 的 教 育 改 革, 卻 違 反 了 全 人 教 育 的 理 想 由 於 基 本 學 力 測 驗 的 設 置, 學 校 不 但 偏 重 智 育 的 教 學, 忽 略 想 像 靈 感 和 直 觀 的 教 育, 而 且 僅 僅 強 調 學 生 身 體 與 心 靈 的 層 面, 忽 略 精 神 層 面 和 情 緒 智 能 的 開 展, 使 學 生 無 法 得 到 真 正 的 自 由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似 乎 可 以 解 決 這 些 問 題 因 此 想 要 經 由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研 究, 提 供 教 師 作 為 學 校 教 育 實 施 的 參 考, 這 是 本 研 究 的 第 二 個 動 機 黑 格 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在 精 神 現 象 學 (Phänomenolgie des Geistes) 一 書 中, 主 張 人 類 經 由 懷 疑 反 思 否 定 揚 棄 和 綜 合 的 活 動, 逐 漸 從 意 識 自 我 意 識 理 性 精 神 宗 教, 發 展 到 絕 對 精 神 的 過 程 (Hegel, 1988:V-VI) 他 認 為 藝 術 是 認 識 絕 對 的 第 一 個 型 態, 即 在 直 接 性 中 認 識 絕 對 換 言 之, 在 藝 術 中 絕 對 被 顯 現 於 直 接 性 之 中, 感 性 直 觀 的 形 式 是 藝 術 的 特 徵, 因 為 藝 術 是 用 感 性 形 象 化 的 方 式 把 真 實 呈 現 於 意 識 ( 張 世 英,1995:240-241) 並 且, 將 教 育 稱 為 異 化 的 精 神 (Der entfremdete Geist), 它 不 僅 是 一 種 人 類 意 識 化 成 的 過 程, 同 時 也 是 一 種 精 神 自 外 在 世 界 向 自 己 返 回 的 活 動 人 類 從 最 初 的 自 然 意 識 狀 態, 經 由 懷 疑 否 定 而 達 到 自 我 意 識, 教 育 的 意 義 在 否 定 之 中 因 而 得 以 顯 現 出 來 (Schmied-Kowarzik, 1993:171-172) 黑 格 爾 肯 定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主 張 教 育 的 過 程 具 有 正 反 合 辯 證 的 性 質, 個 體 必 須 從 自 身 外 化, 成 為 對 立 的 事 物, 接 受 他 人 的 教 育, 然 後 再 向 自 身 返 回, 進 行 自 我 的 教 育, 揚 棄 對 立 尋 求 超 越, 從 意 識 自 我 意 識 理 性 精 神 宗 教, 到 達 絕 對 精 神, 完 成 人 類 教 育 的 過 程 (Hegel, 1988) 雖 然 黑 格 爾 已 經 談 到 人 類 精 神 領 域 的 發 展, 但 是 他 並 未 提 出 具 體 的 教 育 方 法, 以 開 展 人 類 的 精 神 領 域 因 此, 在 人 類 精 神 領 域 的 開 展 上, 仍 然 存 在 著 許 多 尚 未 釐 清 的 問 題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奠 基 在 德 國 觀 念 論 的 基 礎 上, 注 重 情 緒 智 能 的 教 育, 兼 顧 人 類 身 心 靈 的 開 展, 強 調 生 活 導 向 的 課 程, 以 培 養 一 位 真 正 自 由 的 人 (Steiner, 1990) 所 以, 個 人 想 要 研 究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以 探 討 人 類 精 神 開 展 的 問 題, 這 是 本 研 究 的 第 三 個 動 機 茲 依 前 述 研 究 動 機 擬 定 下 列 幾 項 研 究 目 的 :( 一 ) 探 討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思 想 淵 源 ;( 二 ) 分 析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主 要 內 涵 ;( 三 ) 評 價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優 劣 得 失 ;( 四 ) 說 明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重 要 啟 示 貳 研 究 方 法 與 步 驟 本 文 將 採 用 達 奈 爾 (Helmut Danner) 在 精 神 科 學 教 育 學 的 方 法 (Methoden geisteswissenschaftlicher Pädagogik) 一 書 中, 提 出 的 教 育 詮 釋 學 方 法, 進 行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相 關 問 題 的 探 討 達 奈 爾 主 張 教 育 詮 釋 學 方 法 的 運 用 有 下 列 幾 個 階 段 (Danner, 1994: 96-105):( 一 ) 教 育 文 本 歷 史 的 確 定 : 研 究 者 在 採 用 教 育 詮 釋 學 方 法 進 行 研 究 時, 必 須 注 重 教 育 文 本 的 歷 史 問 題 教 育 學 歷 史 的 理 解 與 解 釋 有 助 於 教 育 與 陶 冶 問 題 的 澄 清, 因 為 教 育 問 題 的 產 生 往 往 有 其 歷 史 因 素, 這 些 因 素 3

無 法 孤 立 於 歷 史 之 外, 只 有 通 過 歷 史 的 探 討 才 能 理 解 教 育 問 題 的 來 龍 去 脈 ; 教 育 文 本 只 有 在 具 體 教 育 情 境 中 才 能 被 理 解, 因 此 研 究 者 必 須 確 定 教 育 文 本 的 歷 史, 然 後 才 能 在 其 歷 史 脈 絡 中 加 以 理 解 ( 二 ) 教 育 文 本 意 義 的 解 釋 : 採 用 預 先 準 備 的 詮 釋 4 (Vorbereitende Interpretation) 文 本 內 在 的 詮 釋 5 (Textimmanente Interpretation) 交 互 合 作 的 詮 釋 6 (Koordinierende Interpretation) 等 三 種 方 法 以 理 解 教 育 文 本 的 內 容 首 先, 對 於 作 者 意 識 與 無 意 識 的 先 前 假 定, 例 如 作 者 的 政 治 或 宗 教 觀 點 等 等, 必 須 儘 可 能 加 以 揭 露, 才 能 達 到 完 全 的 理 解 其 次, 必 須 從 具 體 教 育 情 境 出 發, 不 能 混 淆 作 者 和 詮 釋 者 情 境 的 差 異, 方 能 達 成 較 佳 的 理 解 最 後, 意 義 關 係 與 影 響 關 係 只 是 一 種 假 設, 這 些 假 設 必 須 不 斷 加 以 證 明 或 修 正, 經 驗 顯 示 對 一 個 作 者 或 特 定 的 事 物 作 長 期 和 密 集 的 詮 釋, 可 以 獲 得 較 好 的 效 果 ( 三 ) 教 育 文 本 假 設 的 建 構 : 教 育 文 本 中 含 有 許 多 意 義 規 範 價 值 目 的 等 觀 念, 這 些 觀 念 的 理 解 和 闡 明 無 法 採 用 實 證 研 究 的 方 法, 將 研 究 假 設 和 研 究 結 果 用 量 化 的 方 式 加 以 解 釋, 而 必 須 借 助 於 詮 釋 學 的 方 法, 詮 釋 教 育 文 本 的 意 義 研 究 者 在 確 定 教 育 文 本 的 歷 史 脈 絡 以 後, 運 用 各 種 詮 釋 方 法 解 釋 文 本 的 內 容, 教 育 詮 釋 學 可 以 建 構 許 多 假 設, 形 成 無 數 接 近 教 育 真 相 的 詮 釋 ( 四 ) 教 育 文 本 真 相 的 理 解 : 通 過 教 育 文 本 歷 史 的 確 定 意 義 的 解 釋 和 假 設 的 建 構, 可 以 使 研 究 者 獲 得 一 種 教 育 文 本 真 相 的 理 解, 但 是 這 種 理 解 必 須 通 過 詮 釋 者 不 斷 的 反 省, 才 能 使 研 究 者 恰 如 其 分 的 把 握 教 育 的 真 相 本 文 的 研 究 步 驟 如 下 : 首 先 分 析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思 想 淵 源, 接 著 探 討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主 要 內 涵, 然 後 評 價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優 劣 得 失, 最 後 提 出 對 我 國 教 育 學 術 的 重 要 啟 示, 作 為 建 立 教 育 理 論 和 改 善 教 育 實 際 的 參 考 參 斯 泰 納 的 思 想 淵 源 根 據 個 人 對 斯 泰 納 相 關 文 獻 的 分 析, 其 人 智 學 的 思 想 來 自 德 國 觀 念 論 歌 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哲 學 觀 點 席 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美 育 思 想 叔 本 華 (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輪 迴 思 想 和 尼 采 (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 生 命 哲 學 的 影 響, 茲 詳 細 說 明 如 下 : 一 德 國 觀 念 論 哲 學 : 康 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以 為 先 驗 的 知 識 能 力 僅 在 經 驗 世 界, 想 要 用 經 驗 能 力 來 驗 證 非 經 驗 的 事 物, 則 超 出 了 純 粹 理 性 的 範 圍 (Kant, 1990); 但 是 斯 泰 納 卻 以 為, 在 認 知 上 人 本 來 即 在 胚 胎 中, 具 有 高 功 能 的 器 官 可 去 洞 察 高 層 次 的 世 界, 人 智 學 不 會 說 人 類 的 感 官 是 有 其 限 制 的 界 限, 反 而 以 為 存 在 這 種 尚 未 能 人 人 經 驗 的 世 界, 代 表 人 類 器 官 功 能 的 可 開 發 性, 也 可 說 人 類 的 感 覺 認 知 器 官 是 因 為 有 更 高 層 次 的 世 界 存 在 著 (Steiner, 1986) 斯 泰 納 在 認 識 論 上, 反 對 康 徳 有 關 人 類 的 認 知 侷 限 於 現 象 界 的 看 法, 但 是 接 受 康 徳 對 於 經 驗 論 的 批 判 因 此, 斯 泰 納 在 自 由 哲 學 (Philosophie der Freiheit) 一 書 中, 首 先 反 對 康 4 預 先 準 備 的 詮 釋 注 重 教 育 文 本 內 容 和 資 料 來 源 的 批 判, 通 過 版 本 的 檢 查 以 確 定 教 育 文 本 的 信 度 並 且 教 育 研 究 者 在 詮 釋 中, 必 須 對 自 己 的 先 前 意 見 (Vormeinung) 先 前 理 解 (Vorverständnis) 先 前 知 識 (Vorwissen) 待 答 問 題 (Fragestellung) 等 加 以 澄 清, 使 其 非 常 明 確 最 後 是 注 重 文 本 一 般 意 義 的 詮 釋, 以 確 定 其 核 心 的 內 容 (Danner, 1994:94) 5 文 本 內 在 的 詮 釋 注 重 教 育 文 本 語 意 和 語 法 的 探 究, 經 由 文 字 意 義 和 文 法 關 係, 運 用 詮 釋 學 循 環 (Hermeneutischer Zirkel) 的 方 法, 就 文 本 整 體 和 部 分 的 意 義 進 行 來 回 的 詮 釋 同 時 應 用 邏 輯 法 則, 將 文 本 粗 略 加 以 劃 分, 以 闡 明 文 本 的 意 義 (Danner, 1994:94-95) 6 交 互 合 作 的 詮 釋 注 重 教 育 研 究 者 對 部 分 重 要 文 本 的 理 解, 因 為 部 分 重 要 文 本 的 理 解 有 助 於 整 體 著 作 的 詮 釋 (Danner, 1994:95) 4

德 哲 學 中 現 象 界 與 物 自 身 二 分 的 世 界 觀, 指 出 這 種 二 元 論 觀 點 的 錯 誤, 提 出 其 本 體 一 元 論 (ontologisches Monismus) 的 主 張 (Steiner, 2005: 94-95) 其 次, 援 引 黑 格 爾 的 精 神 現 象 學, 說 明 思 想 會 影 響 人 類 的 行 動, 指 出 人 類 精 神 的 重 要 性 (Steiner, 2005: 21) 而 且 區 分 概 念 (Begriff) 與 理 念 (Ideen) 的 不 同, 以 說 明 思 想 具 有 不 確 定 性 (Steiner, 2005: 48) 然 後, 指 出 費 希 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 奠 基 在 絕 對 唯 心 論 (absolutes Idealismus) 上, 從 我 (Ich) 推 演 出 整 個 世 界 (Welt), 其 真 正 的 成 功 在 於 提 出 世 界 偉 大 的 圖 像, 而 不 帶 有 任 何 經 驗 的 內 容, 這 是 唯 物 論 者 很 少 能 夠 做 到 的 ; 而 他 對 物 質 的 外 在 世 界 的 忽 視, 也 是 唯 心 論 者 很 難 能 夠 做 到 的 (Steiner, 2005: 27) 這 種 對 於 精 神 的 觀 念 影 響 了 斯 泰 納 的 神 智 學 7 (Theosophie), 他 主 張 人 類 具 有 身 體 心 靈 和 精 神 三 種 本 質 性 ; 而 世 界 可 以 區 分 為 物 質 心 靈 和 精 神 三 種 (Steiner, 1973) 接 著, 斯 泰 納 也 受 到 謝 林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 1775-1854) 自 然 哲 學 的 影 響, 強 調 對 於 自 然 的 認 識 就 是 創 造 自 然 對 自 然 而 言, 人 類 想 要 創 造 必 須 先 效 法 其 存 有 的 條 件, 這 種 效 法 必 須 先 預 見 創 造, 也 就 是 必 須 先 認 識 自 然 在 成 功 的 效 法 之 後 創 造 會 整 個 停 止 只 有 目 前 尚 未 存 在 的 自 然 能 夠 被 創 造, 人 類 可 以 不 必 事 先 預 見 它 們 (Steiner, 2005:40-41) 這 些 觀 點 對 於 斯 泰 納 主 張 親 近 自 然 和 注 重 精 神 發 展 的 觀 點, 有 相 當 深 遠 的 影 響 二 歌 德 的 哲 學 觀 點 : 斯 泰 納 贊 同 歌 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的 哲 學 觀 點, 由 人 智 學 精 神 科 學 的 角 度 出 發, 發 現 植 物 的 力 量 源 自 於 太 陽, 植 物 從 太 陽 擷 取 的 其 實 不 只 是 科 學 上 的 光, 而 是 包 含 一 種 精 神 層 面 上 的 努 力, 讓 它 得 以 遠 離 地 心, 昂 然 而 立 而 生 物 和 環 境 雖 然 息 息 相 關, 由 於 生 物 具 有 自 我 形 成 (self-formation) 的 能 力, 生 物 對 環 境 的 適 應 完 全 出 於 生 物 主 動 地 改 變, 而 非 被 動 地 受 制 於 外 在 環 境 讓 兒 童 實 際 去 感 受 太 陽 月 亮 以 及 地 球 萬 物 的 力 量, 可 以 拓 展 他 們 的 視 野, 遠 非 只 在 書 上 描 述 的 所 能 比 擬 (Steiner,1968:67-72) 由 於 歌 德 對 人 的 觀 念, 使 斯 泰 納 認 為 人 具 有 身 心 靈 等 三 方 面, 而 且 具 有 律 動 的 法 則 性, 不 但 在 呼 吸 心 跳 或 器 官 的 功 能 上, 同 時 可 運 用 於 心 靈 和 學 習 上, 就 像 在 教 育 藝 術 上 強 調 的 記 憶 與 遺 忘 睡 與 醒 對 每 日 作 息 律 動 的 重 視 和 週 期 課 程 的 產 生 歌 德 對 藝 術 教 育 的 最 高 要 求 是 忠 於 自 然 (Natur), 而 分 別 以 造 型 藝 術 教 育 音 樂 教 育 文 學 教 育 舞 蹈 和 戲 劇 來 陶 冶 兒 童 的 感 性 能 力, 凡 符 合 自 然 法 則 的 事 物 必 能 展 現 美 (Schön), 美 的 教 育 重 點 著 重 在 美 能 夠 給 予 心 靈 愉 悅 快 適 與 神 聖 的 感 受 在 各 個 學 科 的 教 育 上, 皆 以 宗 教 的 崇 敬 精 神 為 依 歸, 以 該 學 科 為 核 心 並 與 其 他 學 科 相 互 聯 結 為 一 個 整 體 的 教 育 活 動 (Goethe, 1966) 斯 泰 納 對 美 的 看 法 與 歌 德 相 似, 認 為 美 是 符 合 自 然 的, 並 且 使 兒 童 能 深 入 體 驗 生 活 的 美 感 經 驗 是 相 當 重 要 的, 對 兒 童 人 格 及 精 神 發 展 有 良 好 的 影 響, 強 調 學 校 是 一 個 自 然 的 環 境, 學 生 在 其 中 自 然 受 到 陶 冶 與 發 展 美 育 活 動 是 一 種 身 體 與 心 靈 完 全 投 入 的 歷 程, 不 僅 能 促 使 兩 者 和 諧 發 展, 並 透 過 審 美 教 育 的 課 程, 培 養 兒 童 具 有 對 世 界 敏 感 的 心 智, 關 心 他 人 與 世 界, 體 驗 與 世 界 的 關 係 (Steiner, 1981) 因 此, 斯 泰 納 深 受 歌 徳 對 自 然 對 人 類 和 對 美 學 等 哲 學 觀 點 的 影 響 三 席 勒 的 美 育 思 想 : 席 勒 強 調 政 治 的 改 進 要 通 過 性 格 的 高 尚 化, 而 性 格 的 高 尚 化 又 只 能 通 過 藝 術 藝 術 雖 然 與 時 代 有 聯 繫, 但 因 藝 術 家 心 中 有 一 個 由 可 能 與 必 7 人 智 學 是 研 究 人 類 的 智 慧 之 學 ; 而 神 智 學 有 廣 狹 二 義 廣 義 是 指 和 哲 學 體 系 相 關 的 各 種 神 秘 主 義 學 說 狹 義 是 指 由 十 九 世 紀 末 俄 國 女 貴 族 布 拉 瓦 次 卡 (Helena Blavatsky, 1831-1891) 和 美 國 的 奧 里 科 特 (Henry Steele Olcott, 1832-1907) 以 及 賈 奇 (William Quan Judge, 1851-1896) 等 創 立 的 學 說 ( 馮 契,1992:1276) 5

然 相 結 合 而 產 生 的 理 想, 他 的 創 作 是 發 自 心 中 純 正 的 理 想 性 格, 因 而 高 尚 的 藝 術 不 沾 染 任 何 時 代 的 腐 敗, 並 且 超 越 時 代 的 限 制 藝 術 家 不 是 以 嚴 峻 的 態 度 對 待 其 同 代 的 人, 而 是 在 遊 戲 中 通 過 美 來 淨 化 他 們, 使 他 們 在 休 閒 時 得 到 娛 樂, 在 不 知 不 覺 中 排 除 任 性 輕 浮 和 粗 野, 再 慢 慢 地 從 他 們 的 行 動 和 意 向 中 逐 步 清 除 這 些 毛 病, 最 後 達 到 性 格 高 尚 的 目 的 (Schiller, 1993:592-596) 斯 泰 納 認 為 藝 術 活 動 得 以 開 啟 寬 廣 的 心 靈 經 驗, 以 及 生 理 和 心 理 活 動 間 的 密 切 交 互 作 用, 而 且 逐 漸 地 在 體 內 也 產 生 了 改 變, 此 改 變 使 得 一 個 人 對 於 來 自 人 類 內 在 生 命 的 動 力 更 容 易 開 放 自 己 去 親 近 與 接 受 我 們 也 逐 漸 成 為 更 靈 活 而 和 諧 的 有 機 體 這 個 身 體 將 成 為 一 個 靈 活 又 和 諧 的 感 官 組 織, 並 使 每 個 人 的 獨 特 性 與 其 心 靈 力 量 結 合 而 無 限 發 揮 ( 鄧 麗 君 廖 玉 儀 譯,1996:94;Steiner, 1981) 斯 泰 納 的 教 育 理 念 已 從 藝 術 教 育 達 到 審 美 教 育 的 境 界, 而 非 停 留 於 技 藝 或 純 鑑 賞 的 層 次 席 勒 的 審 美 教 育 在 取 得 兩 種 衝 動 的 和 諧 後, 最 後 回 歸 到 道 德 和 高 尚 人 格 的 培 養 ; 斯 泰 納 也 將 審 美 教 育 的 功 能 擴 張 到 身 心 靈 的 層 面, 積 極 發 展 精 神 領 域, 使 個 體 能 發 揮 其 獨 特 性 兩 者 皆 強 調 審 美 心 境 的 培 養, 由 此 路 徑 來 引 導 到 價 值 觀 的 建 立 和 意 志 判 斷 能 力, 以 表 現 出 精 神 需 求 下 人 類 理 想 的 境 界, 達 到 全 人 教 育 的 目 的 (Steiner, 1981) 由 此 可 見, 斯 泰 納 深 受 席 勒 美 育 思 想 的 影 響, 四 叔 本 華 的 輪 迴 思 想 : 斯 泰 納 在 自 由 哲 學 一 書 中, 評 論 叔 本 華 意 志 哲 學 的 觀 點, 反 對 知 覺 的 世 界 就 是 我 的 表 象, 我 的 表 象 即 是 一 種 真 理 斯 泰 納 主 張 真 正 的 眼 睛 和 雙 手 的 表 象 可 以 作 為 太 陽 和 泥 土 的 修 正, 只 有 如 此 才 算 是 一 種 批 判 的 觀 念 論 (Steiner, 2005: 65-66) 但 是, 斯 泰 納 深 受 叔 本 華 靈 魂 輪 迴 學 說 的 影 響 主 張 在 生 命 的 歷 程 中, 生 死 之 框 架 是 由 身 體 靈 魂 和 精 神 三 者 來 決 定 的, 也 因 此 我 們 依 靠 此 三 個 超 越 生 死 之 因 素 完 成 生 命 的 歷 程 身 體 是 支 配 於 遺 傳 的 律 則 ; 靈 魂 是 由 自 我 創 造 的 命 運, 或 可 使 用 一 個 古 老 的 名 詞 - 業 (karma) 的 律 則 ; 而 精 神 則 是 由 輪 迴 轉 世 的 早 先 生 命 化 身 而 成 (Steiner, 1973:89) 斯 泰 納 將 輪 迴 (Reinkarnation) 和 業 的 內 涵, 納 入 其 身 心 靈 的 三 元 人 類 本 質 之 中, 因 此 影 響 他 對 人 類 的 知 識 論 概 念, 形 成 其 完 善 的 體 系 斯 泰 納 認 為 記 得 能 力 的 根 源 是 來 自 於 意 志 在 我 們 睡 眠 時, 製 造 一 個 從 無 意 識 深 處 深 層 的 印 象, 並 將 其 帶 到 意 識 層 面 此 一 由 睡 眠 的 強 度 導 致 記 憶 過 程, 在 與 我 和 星 芒 體 (Astralleib) 強 烈 結 合 於 精 神 世 界 中 的 過 程 一 樣, 都 是 在 夢 醒 間 提 昇 物 質 和 以 太 體 (Ätherleib) (Steiner,1996b:135) 而 思 想 因 為 是 一 個 在 我 們 出 生 或 獲 得 概 念 之 前, 就 反 映 出 整 個 體 驗 的 圖 像 性 角 色, 便 如 同 鏡 子 反 映 出 空 間 物 像, 所 以 人 類 此 刻 的 生 命 反 映 出 從 死 後 到 獲 得 新 生 的 生 命, 而 思 想 這 個 生 命 歷 程 的 圖 像, 本 身 可 謂 是 生 前 存 在 的 證 據 (Steiner,1996b:50-52) 因 此, 叔 本 華 輪 迴 思 想 對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產 生 深 遠 的 影 響 五 尼 采 的 生 命 哲 學 : 斯 泰 納 在 柏 林 時 期, 透 過 尼 采 妹 妹 伊 莉 莎 白 (Elisabeth Nietzsche) 的 介 紹 而 認 識 尼 采, 同 時 開 始 閱 讀 尼 采 的 作 品, 對 於 尼 采 的 哲 學 非 常 欣 賞 尼 采 在 歡 愉 的 知 識 (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 一 書 中, 指 出 人 類 將 在 生 存 的 永 恆 沙 漏 中, 不 斷 重 新 流 轉 的 學 說 (Nietzsche, 1999) 他 本 來 想 藉 此 化 解 人 生 虛 無 的 陰 影, 結 果 卻 陷 入 了 可 怕 的 夢 靨, 為 了 擺 脫 這 個 夢 靨, 他 發 揮 悲 劇 的 精 神, 時 時 的 勉 勵 自 己, 不 但 不 逃 避 必 然, 而 且 接 受 必 然 的 命 運, 承 受 一 切 命 運 的 安 排, 做 一 個 永 遠 的 肯 定 者, 這 就 是 其 生 命 哲 學 的 核 心 意 義 (Gerhardt, 1995) 尼 采 認 為 虛 無 是 真 實 的, 一 切 都 是 被 允 許 的, 那 就 是 自 由 精 神 (freier Geist), 因 此 真 理 自 身 宣 告 了 信 仰 (Nietzsche, 1993) 自 由 按 照 自 身 的 法 則 去 生 活, 不 受 到 永 恆 真 理 和 過 去 道 德 的 約 束 這 就 像 尼 采 的 人 格 一 樣, 反 對 世 俗 的 道 德 尼 采 6

將 世 俗 道 德 的 聯 結 稱 為 危 險 的 精 神 (gefährlicher Geist), 因 此 不 受 抽 象 的 道 德 形 式 的 約 束, 勇 於 追 求 個 體 的 自 由 相 反 的, 基 督 徒 則 謹 守 世 俗 的 道 德, 斯 泰 納 將 這 種 人 稱 為 微 思 之 人 (kleinlich denkende Menschen), 而 稱 讚 尼 采 所 謂 的 超 人 (Steiner, 2000) 尼 采 生 命 哲 學 的 觀 點, 不 僅 促 使 斯 泰 納 承 受 一 切 命 運 的 安 排, 做 一 個 永 遠 的 肯 定 者, 進 行 精 神 領 域 的 探 索, 而 且 指 出 自 由 精 神 的 珍 貴, 注 重 個 體 自 由 的 追 求 因 此,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深 受 尼 采 生 命 哲 學 的 影 響 六 基 督 與 印 度 宗 教 : 斯 泰 納 的 思 想 除 了 受 到 前 述 哲 學 家 的 影 響 外, 處 於 歐 洲 強 烈 的 宗 教 氛 圍 之 下, 他 也 未 能 置 身 於 其 外, 斯 泰 納 曾 經 說 過 : 我 心 裡 從 質 樸 的 兒 童 時 代 起, 諸 如 恭 敬 的 觀 念 與 用 音 樂 的 供 祭 儀 式 相 連, 引 起 我 對 靈 魂 存 在 之 謎, 有 著 強 大 的 暗 示 性 質 神 父 所 授 的 聖 經 與 教 義 問 答 課, 在 我 心 靈 裡 的 作 用 遠 比 恭 敬 的 實 行 者 在 介 紹 物 質 界 與 超 物 質 界 時 為 少 我 從 開 始 時 起, 對 這 一 切 不 只 是 形 式 上 的, 而 是 有 深 刻 經 驗 的 ( 宣 誠 譯,1980:7) 而 斯 泰 納 的 基 督 論 是 由 崇 高 的 太 陽 做 出 發 的 : 在 基 督 教 以 前 的 信 徒 所 崇 敬 的, 便 是 那 崇 高 的 太 陽, 處 於 超 越 諸 界 之 上 - 為 於 天 父 的 懷 中, 久 已 存 在, 並 且 發 揮 其 功 效, 而 以 後 降 生 成 人 的 拿 撒 勒 的 耶 穌 ( 宣 誠 譯,1980:77) 此 種 對 太 陽 非 單 純 物 理 功 能 的 賦 予 和 神 秘 身 份 的 崇 敬, 更 可 見 於 古 印 度 時 期, 深 刻 影 響 斯 泰 納 對 輪 迴 的 想 法 以 古 印 度 來 說, 輪 迴 說 本 來 是 從 以 太 陽 為 唯 一 之 神 的 原 住 民 宗 教 裡 產 生 出 來 的, 促 使 刹 利 8 帝 接 受 此 一 氣 質, 從 太 陽 崇 拜 導 入 五 火 教 的 說 法, 強 調 太 陽 崇 拜 與 輪 迴 說 的 密 切 關 係 ( 吳 村 山 譯,1997:163) 因 此,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深 受 基 督 宗 教 和 印 度 宗 教 思 想 的 影 響 肆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內 涵 根 據 個 人 對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分 析, 其 主 要 內 涵 有 下 列 幾 項 : 一 教 育 目 的 理 論 斯 泰 納 在 自 由 哲 學 一 書 中, 不 僅 批 判 唯 物 論 和 唯 心 論 的 偏 頗, 而 且 指 出 多 元 論 的 錯 誤, 提 出 本 體 一 元 論 的 主 張, 將 世 界 作 為 知 覺, 探 討 意 識 性 的 人 類 行 動 世 界 的 認 識 人 類 的 個 體 性 生 命 的 因 素 和 自 由 的 理 念 他 從 本 體 一 元 論 的 觀 點 出 發, 主 張 人 類 的 行 動 是 一 半 不 自 由, 一 半 自 由 的 人 類 在 知 覺 世 界 中 覺 得 自 己 是 不 自 由 的, 而 在 精 神 世 界 中 實 現 自 己 是 自 由 的 (Steiner, 2005: 149) 斯 泰 納 指 出 自 由 對 個 體 的 重 要 性, 成 為 其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核 心 的 概 念, 主 張 教 育 可 以 拓 展 人 類 的 精 神 領 域, 培 養 一 個 真 正 自 由 的 人 (Steiner, 2005) 其 次, 斯 泰 納 在 神 智 學 一 書 中, 探 討 人 類 的 本 質 和 世 界 的 類 型 主 張 人 類 具 有 身 心 和 靈 三 種 本 質 性 ; 而 世 界 可 以 區 分 為 物 質 心 靈 和 精 神 三 種 (Steiner, 1973)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是 一 種 精 神 世 界 的 科 學 研 究, 目 的 在 於 揭 露 自 然 知 識 的 片 面 性 和 神 秘 性, 探 究 人 類 超 感 官 的 世 界, 發 展 意 識 和 科 學 尚 未 處 理 的 能 力 他 的 人 智 學 的 精 神 科 學 一 方 面 主 張 在 感 官 的 物 質 的 世 界 背 後, 存 在 著 一 種 精 神 的 超 感 官 的 世 界 ; 另 一 方 面 強 調 人 類 可 以 透 過 確 定 能 力 的 發 展, 從 感 官 世 界 進 入 到 超 感 官 世 界 所 以,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精 神 科 學 是 一 種 特 定 的 精 神 的 超 感 官 世 界 的 學 說, 經 由 特 定 的 方 式 可 以 進 入 到 感 官 的 物 質 的 世 界, 同 時 透 過 特 定 能 力 發 展 的 知 識 之 路, 能 夠 達 到 精 神 的 超 感 官 的 世 界 這 種 知 識 之 路 將 從 感 官 的 觀 審 提 升 到 精 神 的 觀 審, 從 生 8 在 印 度 的 種 姓 制 度 中 有 四 種, 分 別 為 婆 羅 門 刹 利 帝 吠 舍 和 首 陀 羅, 刹 利 帝 即 為 其 中 之 一 7

活 和 科 學 知 性 知 識 的 使 用, 達 到 想 像 靈 感 和 直 觀 這 些 類 型 的 精 神 活 動 性 因 此, 斯 泰 納 人 智 學 的 精 神 科 學 從 一 般 知 性 的 使 用 走 出, 朝 向 現 代 自 然 研 究 之 路, 使 人 類 一 層 一 層 的 向 精 神 知 識 前 進, 在 超 感 官 世 界 中 開 啟 精 神 的 知 覺, 達 到 精 神 活 動 性 的 類 型, 獲 得 這 個 世 界 的 真 理, 以 實 現 理 念 真 正 有 效 的 表 達 斯 泰 納 主 張 教 育 和 教 學 的 任 務 在 於 使 兒 童 的 身 心 靈 達 到 和 諧 的 統 一, 教 師 的 任 務 則 在 於 應 用 物 質 世 界 觀 看 和 聆 聽 等 方 式, 喚 起 兒 童 人 格 的 精 神, 使 兒 童 不 只 是 物 質 的 人, 而 能 夠 讓 內 在 的 精 神 關 係 支 配 教 師 和 兒 童, 讓 整 個 教 室 進 入 意 識 狀 態, 帶 領 學 生 從 物 質 世 界 提 升 到 精 神 世 界 (Lin, 1994: 232-242; Steiner, 1965: 66; Steiner, 1979: 24-29) 斯 泰 納 指 出 我 們 所 有 高 級 的 情 感 都 要 從 對 於 宇 宙 的 感 謝 開 始, 感 謝 他 從 自 己 來 創 造 了 我 們, 而 且 給 了 我 們 在 它 之 內 的 位 置 沒 有 這 種 感 謝 情 感 抽 象 的 世 界 觀, 是 不 能 讓 整 個 人 得 到 感 受 的 沒 有 情 感 抽 象 的 思 考 就 像 一 個 異 物, 他 不 能 讓 我 們 快 樂 老 師 們 都 需 要 對 於 宇 宙 感 謝 的 情 感, 也 要 因 為 自 己 得 到 了 學 生, 而 感 謝 和 尊 敬 他 們 如 果 能 感 覺 到 精 神 力 量 在 兒 童 中 引 起 的 形 成 過 程, 我 們 也 能 夠 尊 敬 他, 並 去 發 揮 一 種 使 自 己 被 感 動 的 心 情, 這 種 心 情 是 教 育 最 基 本 的 要 求 斯 泰 納 很 重 視 老 師 是 怎 樣 的 一 個 人, 而 不 重 視 他 能 掌 握 到 什 麼 技 術 或 知 識 老 師 不 僅 要 愛 學 生, 也 要 愛 自 己 的 教 育 方 法, 但 不 是 因 為 方 法 是 他 自 己 的, 而 是 因 為 方 法 讓 兒 童 變 成 什 麼 但 是 光 愛 兒 童 是 不 夠 的, 要 愛 的 是 自 己 的 事 業, 而 這 種 愛 就 是 精 神 科 學 的 研 究 會 引 起 的, 因 為 它 會 讓 我 們 發 現 奧 秘 的 教 育 關 係 斯 泰 納 主 張 作 為 教 師 動 機 的 三 個 規 律 是 : 被 感 動 和 感 謝 在 兒 童 身 上 表 現 出 來 的 世 界, 意 識 到 兒 童 成 為 我 們 要 解 開 的 精 神 秘 密 以 愛 的 方 式 發 揮 的 教 育 方 法, 使 兒 童 自 然 地 靠 我 們 的 生 活 去 教 育 自 己, 使 我 們 不 用 影 響 他 現 在 還 在 生 長 中 的, 而 以 後 要 出 現 的 自 由 (Steiner, 2002) 因 此, 斯 泰 納 認 為 教 育 的 目 的 是 在 培 養 一 個 身 心 靈 和 諧 發 展, 達 到 善 美 真 的 理 想, 懂 得 感 謝 具 有 愛 和 自 由 的 人 二 人 類 本 質 理 論 斯 泰 納 在 人 類 經 驗 的 基 礎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experience) 一 書 中, 主 張 未 來 所 有 的 教 學 必 須 建 基 在 人 智 學 對 世 界 瞭 解 的 基 礎 上 大 家 瞭 解 教 學 必 須 建 基 在 心 理 學 基 礎 上, 例 如 : 赫 爾 巴 特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 的 教 育 學, 便 建 基 於 其 心 理 學 的 基 礎 上 但 是 如 果 我 們 閱 讀 心 理 學 叢 書, 會 發 現 裡 面 沒 有 真 實 的 內 容 心 理 學 家 只 在 玩 弄 一 個 概 念 例 如 : 誰 能 清 楚 的 說 明 思 想 和 意 志 的 觀 念? 我 們 可 在 心 理 或 教 育 相 關 書 籍 中, 發 現 許 多 思 想 或 意 志 的 定 義, 但 是 這 種 定 義 無 法 給 我 們 明 確 的 思 想 或 意 志 的 圖 像 過 去 人 們 一 直 疏 忽 個 體 靈 魂 與 世 界 的 關 係, 只 有 在 我 們 瞭 解 個 體 對 全 世 界 關 聯 時 才 能 瞭 解 人 類 的 本 質 (Steiner,1996b:49) 斯 泰 納 認 為 思 想 應 該 如 何 描 述, 傳 統 科 學 無 法 給 我 們 解 答, 只 有 精 神 科 學 可 以 幫 助 我 們 思 想 是 一 個 在 我 們 出 生 或 獲 得 概 念 之 前, 就 反 映 出 整 個 體 驗 的 圖 像 如 果 人 們 無 法 確 定 自 己 在 出 生 前 便 存 在 著, 便 無 法 真 正 瞭 解 思 想 就 如 同 鏡 子 反 映 出 空 間 物 像, 此 時 的 生 命 反 映 出 從 死 後 到 獲 得 新 生 的 生 命, 而 這 種 反 映 是 圖 像 式 的 思 考 所 以, 我 們 必 須 想 到 生 命 中 的 生 到 死 之 圖 像 的 歷 程, 進 一 步, 必 須 想 像 思 想 印 象 從 生 命 前 開 始 進 入, 而 被 人 類 本 質 的 呈 現 出 其 內 涵 想 要 著 手 進 入 精 神 世 界, 就 必 須 藉 由 身 體 和 精 神 的 圖 像 經 驗 思 想 本 身 是 生 前 存 在 的 證 據, 因 為 它 是 此 一 歷 程 的 圖 像 當 我 們 得 知 思 想 反 映 出 靈 魂 在 出 生 前 純 精 神 世 界 的 活 動 時, 我 們 可 以 對 思 想 真 實 的 綜 合 能 力 有 一 個 瞭 解 (Steiner,1996b:50-52) 斯 泰 納 強 調 精 神 心 靈 影 響 到 物 質 身 體 的 發 展, 因 此 老 師 們 需 要 知 道 哪 一 種 精 8

神 上 的 作 法, 會 影 響 到 人 類 哪 一 種 身 體 的 發 育 (Steiner, 2002) 他 認 為 在 教 學 上 教 師 要 帶 兒 童 到 自 然 的 世 界, 另 一 方 面, 也 要 帶 其 到 精 神 的 世 界 我 們 和 自 然 世 界 有 關 係, 另 一 方 面 也 和 精 神 世 界 有 關 聯 在 身 為 地 球 的 生 物 範 圍 內 和 生 存 於 生 理 上 生 與 死 之 間, 現 代 心 理 學 的 探 討 是 相 當 有 限 地 心 理 學 在 西 元 八 六 九 年 受 到 天 主 教 教 義 廣 布 的 影 響, 遮 掩 了 天 啟 是 基 於 本 能 的 知 識, 構 成 身 體 的 基 本 部 分 有 身 心 靈 然 而 斯 泰 納 當 時 的 心 理 學, 只 偏 頗 的 強 調 人 的 兩 個 面 向, 即 是 由 身 體 和 心 靈 所 構 成 的 人 們 想 到 肉 體 和 身 體 或 心 靈 和 精 神 都 是 一 樣 的 東 西, 幾 乎 所 有 的 心 理 學 理 論 都 來 自 於 對 人 類 這 兩 個 基 本 層 面 的 錯 誤 認 識 斯 泰 納 認 為 如 果 我 們 接 受 人 類 只 有 這 兩 個 部 分 的 觀 念 為 真, 則 我 們 不 可 能 去 達 到 真 實 洞 察 人 類 的 本 質 斯 泰 納 認 為 幾 乎 每 件 事 呈 現 在 心 理 學 上 都 是 相 當 外 行 的, 經 常 只 是 在 玩 弄 文 字 而 已 老 師 需 要 引 領 自 然 的 可 理 解 性 給 兒 童, 同 時 也 要 帶 領 他 們 理 解 精 神 的 生 命 雖 然 老 師 對 於 世 界 的 類 型 不 用 多 麼 熟 悉, 但 是 至 少 要 有 一 個 確 切 的 內 容, 只 有 自 然 世 界 而 無 精 神 世 界, 人 們 便 無 法 融 入 社 會 生 活 首 先 在 自 然 世 界 中, 自 然 呈 現 它 自 身 給 我 們, 讓 我 們 來 面 對 它 從 一 方 面 來 說, 我 們 的 理 想 和 思 想 是 一 個 圖 像 性 的 角 色 和 一 種 前 世 生 命 的 反 映 從 另 一 方 面 來 說, 我 們 面 對 自 然 是 隨 著 意 志 的 角 色, 而 且 必 然 包 含 著 死 後 我 們 生 命 的 起 源, 它 們 持 續 指 引 我 們 面 對 自 然 這 樣 看 起 來 自 然 是 存 在 於 兩 部 分 之 中, 再 向 下 便 會 推 衍 出 人 類 只 由 兩 部 分 構 成 的 錯 誤 觀 點 (Steiner,1996b:62-65) 斯 泰 納 在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及 其 先 前 假 定 (Anthropolosophische Pädagogik und ihre Voraussetzungen) 一 書 中, 曾 經 談 到 要 走 出 社 會 的 混 亂 我 們 必 須 進 入 精 神 性 的 心 靈 之 中, 才 能 促 成 人 類 文 明 的 進 步 而 人 類 精 神 性 的 開 展 有 賴 於 教 育 和 教 學 的 藝 術, 人 智 學 可 以 對 教 育 學 有 所 貢 獻 他 從 人 智 學 醫 學 的 觀 點 出 發, 將 遺 傳 體 做 為 新 的 有 機 體 的 模 型, 主 張 兒 童 是 完 全 的 感 官 體 在 兒 童 身 上 所 有 心 靈 的 理 念, 都 在 生 理 的 感 官 之 下, 循 環 的 干 擾 會 造 成 學 生 易 怒 的 脾 氣, 會 在 四 五 十 年 內 影 響 學 生 血 液 疾 病 的 干 擾 會 產 生 憂 鬱 性 情 的 影 響 ; 大 腦 的 虛 弱 是 受 到 粘 液 的 影 響 而 生 命 力 的 缺 乏 則 是 來 自 樂 天 性 情 的 影 響, 我 們 必 須 暸 解 人 類 身 體 心 靈 與 精 神 的 關 係, 為 兒 童 帶 來 生 動 活 潑 的 概 念 (Steiner, 1981:7-22) 斯 泰 納 認 為 從 自 然 科 學 而 來 的 信 念, 無 法 真 正 的 獲 得 人 類 的 知 識, 因 為 自 然 科 學 無 法 進 入 人 類 精 神 的 領 域, 因 此 需 要 透 過 精 神 科 學 的 人 智 學, 來 瞭 解 人 類 的 精 神 世 界 從 人 智 學 的 觀 點 來 看, 甦 醒 是 有 機 體 中 冬 天 的 活 動, 而 睡 眠 則 是 有 機 體 中 的 夏 天 活 動 概 念 的 練 習 可 以 達 到 思 維 能 力 的 培 養, 兒 童 是 一 種 模 仿 的 生 命 形 式, 因 此 可 以 利 用 這 種 特 性 來 進 行 教 育 的 活 動 斯 泰 納 主 張 在 兒 童 身 上 存 在 著 一 種 自 然 的 宗 教, 兒 童 從 周 遭 的 動 作 和 觀 察 中 知 覺 道 德 的 事 物 (Steiner, 1981: 23-40) 斯 泰 納 將 人 類 的 身 體 區 分 為 星 芒 體 ( 又 稱 為 知 覺 體 ) 以 太 體 和 物 質 體 (Physischer Leib) 三 種 型 態, 認 為 可 以 經 由 雕 刻 的 模 型 來 發 展 兒 童 的 空 間 感, 而 且 可 以 透 過 內 在 音 樂 的 理 解 來 理 解 星 芒 體 ; 經 由 內 在 語 言 的 理 解 來 理 解 我 組 織 (Ich-Organisation), 教 師 在 教 學 中 必 須 使 兒 童 的 想 像 力 發 揮 作 用, 才 能 獲 得 比 較 好 的 效 果 (Steiner, 1981:41-58) 在 此, 斯 泰 納 不 僅 批 判 心 理 學 對 於 人 類 本 質 的 誤 解, 同 時 提 出 其 人 類 本 質 的 看 法, 說 明 教 師 應 該 掌 握 人 類 的 本 質 進 行 教 學, 才 能 提 高 教 育 的 效 果 三 教 育 階 段 理 論 斯 泰 納 在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及 其 先 前 假 定 一 書 和 其 他 著 作 中, 談 到 其 七 年 一 期 的 三 階 段 教 育 論, 此 三 階 段 是 出 生 到 換 牙 期 前 換 牙 期 到 青 春 期 和 青 春 期 到 青 年 階 段, 茲 將 其 三 個 教 育 階 段 詳 細 說 明 如 下 : 9

( 一 ) 出 生 到 換 牙 期 前 (0 到 7 歲 ): 以 人 智 學 的 觀 點 來 看, 人 類 的 心 靈 具 有 同 感 (sympathy) 與 反 感 (antipathy), 也 就 是 同 理 心 與 厭 惡 感, 個 體 在 出 生 前 是 位 於 母 親 體 內, 母 體 即 為 其 所 接 觸 的 環 境, 這 是 他 出 生 前 的 第 一 個 保 護 鞘 而 在 出 生 後 到 換 牙 期 前, 物 質 體 對 外 界 開 放, 感 官 與 世 界 有 正 式 的 接 觸, 然 而 物 質 體 和 星 芒 體 的 保 護 鞘 仍 未 解 開, 由 於 換 牙 前, 身 體 器 官 要 長 成 確 定 的 狀 態, 所 以 此 時 教 育 階 段 的 重 要 任 務 是 身 體 的 成 長 七 歲 以 前 的 以 太 體, 是 自 動 讓 其 發 展, 不 要 給 其 太 多 的 知 性 影 響, 有 了 正 確 的 成 長 基 礎, 之 後 才 能 順 勢 良 好 地 成 長 下 去, 以 外 在 的 自 然 環 境 給 予 身 體 器 官 形 塑 良 好 的 形 狀 另 外, 在 換 牙 前 的 孩 童 還 可 見 到 其 很 重 的 前 世 習 氣, 所 以 過 於 指 導 兒 童 思 考 的 發 展, 會 使 其 回 到 前 生 的 狀 態 過 多 抽 象 的 觀 念 會 使 其 專 注 力 緊 繃, 血 液 中 碳 酸 密 度 提 高, 這 種 反 感 的 刺 激 是 不 符 合 此 時 的 兒 童 地 也 因 為 其 靈 體 還 有 明 顯 的 前 世 氣 習 不 適 應 於 其 肉 體, 所 以 兒 童 經 常 會 是 笨 手 笨 腳 的 (Steiner, 1981; Steiner, 1995:7) 二 換 牙 後 到 青 春 期 (7 到 14 歲 ): 在 換 牙 期 前 他 是 承 繼 著 前 世 而 來 的 力 量 在 活 動 著, 當 其 保 護 鞘 被 解 開 後, 換 來 的 新 牙 即 表 示 其 獨 立 運 作 之 表 徵, 此 時 可 由 圖 像 和 範 例 來 推 動 兒 童 的 學 習, 並 引 導 其 想 像 力, 但 還 不 適 宜 使 用 抽 象 的 準 則, 因 為 其 星 芒 體 的 保 護 鞘 尚 未 解 開 而 換 牙 後 也 代 表 著 塑 造 身 體 的 建 構 力 量 達 到 最 後 階 段 在 靈 魂 世 界 中, 由 於 感 受 的 力 量 逐 漸 與 意 志 分 離, 反 感 的 能 力 也 漸 強, 記 憶 也 可 被 創 造, 所 以 斯 泰 納 相 當 著 重 此 階 段 記 憶 力 的 鍛 鍊, 這 種 記 憶 力 的 培 養, 將 來 也 才 可 以 概 念 方 式 掌 握 住 所 習 得 的 事 物 不 過 此 時 的 記 憶 訓 練 應 該 如 何 進 行? 配 合 此 時 期 所 產 生 的 想 像 力, 我 們 可 以 生 動 的 圖 像 方 式 引 發 兒 童 的 學 習, 這 是 利 用 已 發 展 的 意 志 來 進 行 的 教 學 方 法 斯 泰 納 指 出 如 果 我 們 觀 察 身 體 中 的 兩 個 概 念 體 系 中, 我 們 會 發 現 : 記 憶 和 生 動 的 圖 像 是 分 屬 於 思 想 和 意 志 這 兩 邊, 不 過 正 由 於 感 受 對 兩 者 間 的 聯 繫 關 係, 我 們 可 以 結 合 來 使 用, 此 時 的 兒 童 心 靈 感 受 力 比 理 解 和 認 知 能 力 來 得 強 而 深 刻, 多 通 過 整 個 身 體 感 受 來 知 覺 心 靈 中 的 細 膩 感 覺, 所 以 此 時 的 兒 童 發 展 重 點 是 在 其 活 躍 的 感 受 上 (Steiner, 1981; Steiner, 1996a) 三 青 春 期 到 青 年 期 (14 到 21 歲 ): 在 青 春 期 時, 星 芒 體 的 保 護 鞘 才 被 解 開, 此 時 人 類 獲 得 了 完 全 的 自 由, 也 就 是 人 智 學 所 稱 人 類 的 第 三 次 誕 生 因 為 星 芒 體 是 對 在 外 在 世 界 的 開 展, 所 以 其 出 生 代 表 著 心 靈 可 受 外 在 的 影 響, 發 展 其 知 性 和 抽 象 理 解 的 能 力, 開 始 可 以 具 有 獨 立 判 斷 和 挑 戰 權 威, 這 種 挑 戰 權 威 的 目 的 在 於 不 先 預 設 任 何 觀 點, 而 且 以 實 驗 和 經 驗 建 構 出 真 實 的 精 神, 但 絕 非 是 局 部 的 真 理, 而 是 從 精 神 科 學 中 找 出 真 實 的 世 界 過 程 在 靈 魂 世 界 中, 隨 著 生 命 中 推 移 的 過 程, 感 受 聯 繫 於 思 想 的 傾 向 漸 強 並 持 續 於 日 後 生 活 中, 此 時 的 兒 童 已 不 像 過 去 是 過 度 的 感 受 體, 而 是 可 以 開 始 教 育 其 做 預 備 日 後 生 活 的 準 備 在 瞭 解 了 意 志 感 受 和 思 想 的 真 實 內 涵 後, 我 們 知 道 此 時 的 知 識 必 須 基 於 對 世 界 的 真 實 瞭 解, 在 青 春 期 後 兒 童 開 始 會 希 望 將 其 判 斷 聯 結 到 周 遭 環 境 中, 但 此 時 的 教 育 非 僅 只 是 從 科 學 典 範 下 實 驗 所 得 的 知 識 為 真 (Steiner, 1981; Steiner, 1996a) 在 此, 斯 泰 納 提 出 其 三 期 的 教 育 階 段 論, 說 明 每 一 個 階 段 人 類 發 展 的 特 徵, 配 合 不 同 的 教 育 方 式, 達 成 其 人 智 學 教 育 理 念 的 理 想 四 教 學 方 法 理 論 斯 泰 納 在 教 育 藝 術 精 神 心 靈 的 基 本 力 量 (Die geistig-seelischen Grundkräfte der Erziehungskunst) 一 書 中, 主 張 教 育 的 目 的 就 是 要 培 養 一 位 自 由 人 (freies Mensch), 因 此 華 德 福 學 校 在 課 程 教 材 上 深 受 其 影 響, 非 常 注 重 課 程 選 擇 的 自 由 和 課 程 內 容 的 多 元 性 華 德 福 學 校 非 常 講 求 自 律, 學 生 必 須 自 己 管 理 10

自 己 在 課 程 上 兼 顧 普 通 教 育 和 職 業 教 育, 非 常 強 調 週 期 教 學 (Epochenunterricht), 週 期 教 學 是 在 一 個 週 期 內, 使 學 生 專 注 於 某 一 主 要 學 科 的 學 習, 持 續 時 間 約 三 到 四 週 在 週 期 教 學 中 同 一 科 目 一 年 只 重 複 出 現 二 至 四 次, 使 學 生 所 學 的 知 識 (Erkentnis), 真 正 變 成 自 己 的 能 力, 經 歷 重 複 記 憶 與 甦 醒 的 內 在 學 習 歷 程 除 了 團 體 教 學 之 外, 在 許 多 課 程 上 也 實 施 小 班 教 學 和 個 別 的 指 導 在 教 學 活 動 上 非 常 講 求 教 學 過 程 的 活 潑 生 動, 以 引 起 學 生 學 習 的 興 趣, 增 進 學 生 學 習 的 效 果 ( 梁 福 鎮,2004;Steiner, 2002) 斯 泰 納 在 談 到 教 學 的 方 法 時, 主 張 我 們 首 先 應 該 從 兒 童 熟 悉 的 環 境 開 始, 在 介 紹 動 物 時, 我 們 不 能 先 瞭 解 毛, 然 後 才 瞭 解 長 毛 的 動 物 因 此, 兒 童 應 該 先 從 有 生 命 的 有 機 體 開 始, 然 後 才 瞭 解 植 物 在 其 中 的 角 色, 客 觀 的 觀 察 是 慢 慢 才 學 會 的 在 數 學 課 程 的 教 學 上, 老 師 應 該 首 先 給 學 生 的 不 是 一 個 果 子, 而 是 一 堆 果 子, 比 如 一 個 由 12 個 部 份 組 成 的 整 體 然 後, 請 出 三 個 不 同 年 齡, 因 此 需 要 不 同 食 量 的 兒 童, 把 12 個 果 子 分 給 他 們 (3+4+5) 教 師 把 12 個 果 子 的 整 體 分 為 三 個 部 分, 或 者 來 看 整 體 是 由 什 麼 組 成 的 :12=3+4+5 這 樣 就 不 是 從 偶 然 的 部 份 開 始 後 得 到 結 果, 而 是 從 結 果 來 看 它 是 由 什 麼 組 成 的, 這 樣 做 加 法 就 不 是 一 個 呆 板 的 過 程 如 此, 學 生 就 學 會 了 看 到 生 活 中 的 整 體, 而 不 是 少 量 通 過 增 加 去 多 得 到 一 點, 這 對 學 生 的 心 靈 生 活 和 道 德 情 感 很 有 作 用 如 果 兒 童 習 慣 思 考 加 再 加, 他 就 會 習 慣 去 思 考 怎 樣 能 得 到 多 一 點 東 西, 這 就 是 一 種 自 私 的 思 考 方 式 如 果 從 整 體 開 始 進 行, 兒 童 學 會 的 思 考 就 不 是 自 私 的, 而 是 審 慎 和 適 度 的, 這 是 一 種 很 好 的 道 德 老 師 把 所 有 的 課 程 像 整 體 一 樣, 從 兒 童 的 特 點 和 需 要 發 展 出 來 非 常 重 要 如 果 一 個 老 師 根 據 同 樣 的 模 式 教 育 所 有 的 兒 童, 而 不 瞭 解 每 一 個 兒 童 的 差 異, 這 是 很 可 怕 的 一 件 事 體 育 課 應 該 是 從 教 室 裡 發 現 的 特 點 和 缺 點 發 展 出 來 的, 因 此 在 華 德 福 學 校 的 低 年 級, 只 讓 一 個 老 師 來 上 一 個 班 所 有 對 培 養 人 應 該 有 作 用 的 課 程, 華 德 福 學 校 對 老 師 藝 術 才 能 和 獻 身 精 神 的 要 求 很 高, 可 是 只 有 這 樣 我 們 才 能 使 人 類 達 到 完 美 我 們 不 能 否 認 華 德 福 學 校 中 充 滿 了 基 督 教 的 氣 氛, 可 是 這 不 是 我 們 故 意 要 的 華 德 福 學 校 不 要 成 為 世 界 觀 的 學 校, 而 要 是 一 所 使 用 方 法 的 學 校, 而 這 種 方 法 是 根 據 對 人 類 的 認 識 發 揮 出 來 的, 使 學 生 的 身 體 獲 得 健 康 和 力 量, 個 人 的 心 靈 自 由 發 揮, 精 神 變 得 更 加 的 清 楚 明 顯 斯 泰 納 希 望 學 生 以 整 個 身 體 來 感 受 和 表 達 快 樂 悲 傷 同 感 反 感 等 情 感, 因 此 特 別 重 視 優 律 斯 美 (Eurythmie) 的 韻 律 操 主 張 不 僅 語 法 能 在 韻 律 操 中 得 到 鞏 固, 而 且 修 辭 也 能 從 韻 律 操 中 獲 益 這 種 精 神 心 靈 的 運 動, 既 具 有 教 育 上 的 作 用, 又 有 藝 術 上 的 價 值 (Steiner, 2002) 斯 泰 納 在 人 類 形 式 健 康 的 發 展 (Die Gesunde Entwicklung des Menschenwesens) 一 書 中, 主 張 教 師 要 以 具 有 愛 心 的 藝 術 表 演, 和 具 有 藝 術 的 愛 心 讓 兒 童 接 觸 到 一 切 知 道 每 一 個 發 展 時 期 的 特 點 和 屬 於 他 的 需 要, 這 是 教 育 最 基 本 的 基 礎 七 歲 之 前 的 兒 童 有 模 仿 的 特 點, 我 們 不 能 給 兒 童 的 想 像 感 受 和 意 志 太 呆 板 的 概 念, 我 們 給 八 或 十 歲 起 兒 童 應 該 是 有 發 展 變 化 可 能 的 東 西, 否 則 在 三 十 年 後 他 還 是 有 著 跟 兒 童 一 樣 的 思 想 七 至 十 三 歲 的 兒 童 則 有 遵 循 的 特 點, 他 根 據 在 心 理 能 感 受 到 的 去 發 揮 自 己 心 靈 的 才 能 這 個 年 紀 的 兒 童 還 不 要 靠 智 力 去 學 習, 他 不 會 根 據 邏 輯 去 分 析 從 老 師 那 裡 聽 到 的 話, 他 無 意 識 的 接 受, 在 心 靈 中 對 身 體 起 著 作 用 就 像 靈 感 一 樣 孩 子 到 了 十 四 歲 時, 我 們 就 會 發 現 一 種 奇 怪 的 現 象 : 如 果 用 邏 輯 去 說 明, 他 就 會 覺 得 很 無 聊 ; 如 果 根 據 老 師 說 明 的 去 思 考, 他 就 會 很 睏 其 實, 教 育 十 四 歲 起 的 孩 子, 除 了 邏 輯 之 外, 老 師 需 要 想 像 的 才 能 精 11

神 的 認 識 是 一 個 人 在 成 長 過 程 中 慢 慢 地 才 能 使 用 的, 精 神 的 才 能 是 不 能 教 育 的, 應 該 是 自 由 的, 只 能 在 生 活 中 得 到 培 養 小 學 生 要 培 養 的 主 要 是 心 靈, 而 心 靈 是 從 孩 子 的 思 考 情 感 和 意 志 表 現 出 來 的 如 果 小 學 老 師 能 理 解 思 考 情 感 和 意 志 存 在 於 人 中 的 樣 子, 他 就 有 了 培 養 小 學 生 的 基 礎 老 師 們 的 任 務 是 讓 0 到 六 歲 兒 童 的 身 體 儘 可 能 的 健 康, 使 他 的 身 體 不 會 阻 礙 精 神 要 做 的 事 教 育 者 就 像 園 丁 一 樣, 他 不 能 自 己 提 供 生 長 的 力 量, 而 只 能 避 免 阻 礙 植 物 自 己 要 發 揮 的 力 量 這 樣, 學 生 能 夠 發 揮 一 些 老 師 自 己 沒 有 的 才 能, 而 且 不 會 受 到 老 師 心 中 影 像 的 影 響 斯 泰 納 作 為 自 由 哲 學 的 作 者 也 強 調 權 威 (Autorität) 的 教 育 手 段, 事 實 上 七 到 十 三 歲 年 齡 階 段 的 孩 子, 確 實 需 要 一 個 權 威 這 個 年 齡 中 的 孩 子 只 有 在 感 受 到 了 對 於 權 威 的 尊 敬 和 服 從, 在 以 後 的 生 活 中 才 能 真 正 使 用 自 己 的 自 由 (Steiner, 2001) 在 此, 斯 泰 納 提 出 許 多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教 學 方 法 理 論, 例 如 : 週 期 教 學 熟 悉 環 境 客 觀 觀 察 教 學 順 序 優 律 斯 美 藝 術 表 演 藝 術 的 愛 心 想 像 的 才 能 自 由 的 環 境 心 靈 的 培 養 和 權 威 的 教 育 等 等, 做 為 華 德 福 學 校 進 行 教 學 活 動 的 方 法 五 教 師 圖 像 理 論 斯 泰 納 在 人 類 經 驗 的 基 礎 一 書 中, 主 張 教 師 們 必 須 內 化 和 生 動 的 展 現 出 主 要 的 材 料, 將 其 填 滿 想 像 力 除 非 我 們 賦 予 感 覺 性 的 意 志, 否 則 不 可 能 在 幾 年 後 兒 童 會 有 強 烈 的 影 響 我 們 必 須 在 小 學 的 最 後 一 年, 強 調 的 是 教 師 和 學 生 間 溝 通 和 諧 的 生 命 如 果 不 試 著 將 課 程 以 有 想 像 力 和 新 鮮 的 方 式 呈 現, 將 不 會 成 為 有 好 成 績 的 老 師 但 如 果 我 們 呈 現 事 物 只 一 次 使 用 想 像, 而 後 不 斷 的 重 複 它, 那 反 而 會 凍 結 兒 童 的 智 能 教 師 必 須 不 斷 地 使 想 像 力 保 持 活 躍, 否 則, 在 學 習 上 只 會 產 生 僵 化 的 現 象 如 果 生 命 要 是 豐 富 的, 在 此 有 兩 個 概 念 是 永 遠 不 會 聯 結 在 一 起 : 即 教 育 的 專 業 和 虛 偽 如 果 教 學 和 虛 偽 在 生 命 中 聯 結 在 一 起, 結 果 將 是 極 為 不 健 康 的 結 合 教 學 有 個 內 在 的 道 德 性, 一 個 內 在 的 責 任 感 教 師 真 要 有 一 個 絕 對 必 須 履 行 的 責 任 這 個 責 任 是 : 保 持 自 己 的 想 像 力 活 躍 如 果 教 師 覺 得 自 己 開 始 變 得 虛 偽 在 賣 弄 學 問, 那 麼 就 告 訴 自 己 : 對 其 他 人 而 言, 虛 偽 也 許 只 是 不 好, 但 對 教 師 而 言, 那 是 完 全 不 道 德 的 這 必 須 是 教 師 的 態 度 如 果 教 師 沒 有 這 種 態 度, 則 他 們 應 該 認 真 學 習 如 何 使 用 其 知 識 來 教 學, 或 另 外 找 職 業 當 然, 在 生 命 中 我 們 或 許 無 法 完 成 這 些 事 和 達 到 這 種 理 念 ; 然 而, 我 們 至 少 要 知 道 這 種 理 念 (Steiner,1996b:210-211) 斯 泰 納 在 教 育 藝 術 精 神 心 靈 的 基 本 力 量 一 書 中, 主 張 根 據 學 生 的 性 格 來 安 排 班 級 裡 的 情 況 在 研 究 了 每 個 學 生 的 性 格 之 後, 老 師 可 以 讓 有 悲 傷 性 格 的 學 生 都 坐 在 一 起, 也 讓 有 快 樂 或 沒 有 反 應 性 格 的 學 生, 跟 同 樣 性 格 的 同 學 坐 在 一 起 通 過 這 種 作 法, 可 以 將 他 們 的 性 格 磨 損 掉 悲 傷 和 悲 傷 坐 在 一 起 會 活 躍 起 來 ; 而 暴 躁 性 格 的 兒 童 在 一 起, 他 們 會 互 相 打 起 來 如 果 最 後 有 了 傷 口, 這 會 使 他 們 的 性 格 得 到 治 療 華 德 福 學 校 的 管 理 中 心 就 是 經 由 全 體 教 師 會 議, 來 處 理 學 校 所 有 的 事 情 和 做 法 大 家 將 這 些 會 議 看 成 像 是 人 體 中 的 心 臟 一 樣, 會 議 內 容 不 是 抽 象 的 規 則, 也 不 是 互 相 比 較 或 競 爭, 而 是 體 現 合 作 的 意 志 只 有 對 於 每 個 學 生 的 12

愛, 教 師 才 有 可 能 在 會 議 上, 說 出 一 些 對 同 事 們 有 幫 助 的 事 健 康 與 教 育 是 相 互 影 響 的, 我 們 不 能 將 健 康 與 教 育 分 給 兩 個 人 負 責 如 果 兒 童 健 康 的 成 長 有 需 要, 老 師 們 就 需 要 醫 學 知 識 我 們 不 能 根 據 方 便 的 怪 癖 來 安 排 生 活, 而 要 根 據 生 活 的 需 要 去 做 事 特 別 是 低 年 級 的 老 師, 需 要 瞭 解 兒 童 遊 戲 的 方 式 與 健 康 之 間 的 關 係 在 遊 戲 的 過 程 中, 有 很 多 種 心 靈 作 用 得 到 發 揮, 我 們 要 知 道 得 到 滿 足 和 得 不 到 滿 足 的 情 感 如 果 以 引 導 的 方 式 能 讓 他 在 遊 戲 中 得 到 滿 足, 我 們 就 支 持 了 與 消 化 有 關 係 的 情 感 (Steiner, 2002) 斯 泰 納 指 出 老 師 們 需 要 一 種 能 讓 他 們 愛 人 的 科 學, 因 為 教 育 的 基 礎 是 要 珍 愛 人 類 和 珍 愛 知 識, 這 是 人 智 學 想 給 予 的 對 人 類 的 認 識 是 教 育 最 需 要 的, 因 為 人 的 結 構 會 讓 我 們 想 到 所 有 我 們 需 要 的 教 育 手 段 因 為 自 然 科 學 不 能 幫 我 們 回 答 教 育 方 法 的 問 題, 所 以 才 需 要 發 展 精 神 科 學 斯 泰 納 希 望 將 來 再 也 不 用 講 教 育, 因 為 普 通 的 科 學 和 世 界 觀 已 經 包 括 了 對 於 人 的 認 識, 使 老 師 們 很 自 然 地 就 能 找 到 教 育 藝 術 的 手 段 在 此 不 是 要 老 師 們 學 習 更 多 的 特 殊 知 識, 而 是 人 類 需 要 一 個 包 括 對 人 認 識 的 那 種 世 界 觀, 使 老 師 們 自 然 而 然 地 就 感 覺 到 教 育 對 人 的 作 用 (Steiner, 2002) 他 指 出 要 在 課 程 中 填 充 想 像 力, 教 師 還 需 增 加 求 真 的 勇 氣 沒 有 這 種 求 真 的 勇 氣, 老 師 在 教 學 的 意 志 上 將 不 會 達 到 任 何 事, 尤 其 在 對 年 紀 較 大 的 孩 子 上 必 須 要 有 發 展 得 以 求 真 的 勇 氣, 而 且 帶 著 強 烈 朝 向 真 實 的 責 任 感 對 想 像 力 的 需 求 真 實 的 感 覺 和 對 感 受 的 責 任 - 這 些 是 三 股 構 成 教 育 勇 氣 的 力 量 (Steiner,1996b:211-212) 在 此, 斯 泰 納 提 出 其 教 師 圖 像 理 論, 主 張 要 當 一 個 教 師 必 須 滿 足 三 個 條 件 : 那 就 是 要 以 感 謝 的 方 式 接 受 學 生, 要 運 用 愛 的 教 育 方 法 和 讓 兒 童 的 思 想 能 夠 自 由 的 發 揮, 而 一 位 理 想 的 教 師, 必 須 具 有 想 像 力 求 真 的 勇 氣 和 責 任 感, 才 能 勝 任 教 師 角 色 的 要 求 伍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評 價 根 據 個 人 對 斯 泰 納 相 關 文 獻 的 分 析, 其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具 有 下 列 幾 項 優 點 : 一 建 立 具 有 特 色 的 教 育 目 的 理 論, 主 張 教 育 目 的 是 在 培 養 一 個 懂 得 感 謝 具 有 愛 和 自 由 的 人, 注 重 學 生 身 心 靈 三 個 層 面 的 教 育, 希 望 達 到 善 美 真 兼 具 的 人 格 理 想, 這 種 教 育 目 的 理 論 不 僅 可 以 補 充 傳 統 學 校 注 重 紀 律 訓 練, 忽 略 學 生 自 治 精 神 的 不 足 ; 而 且 能 夠 糾 正 當 前 學 校 注 重 學 生 身 體 和 心 靈, 忽 略 精 神 層 面 教 育 的 缺 失 二 倡 導 不 同 於 以 往 的 人 類 本 質 理 論, 強 調 人 類 本 質 的 理 解, 作 為 教 育 活 動 實 施 的 依 據, 設 計 教 學 步 驟 的 參 考, 可 以 彌 補 傳 統 教 育 忽 略 人 類 認 識, 提 高 學 生 學 習 的 效 果, 充 實 教 育 人 類 學 的 理 論, 提 供 教 學 實 施 的 原 則, 解 決 教 育 實 際 遭 遇 的 問 題, 補 充 傳 統 教 育 理 論 的 不 足 三 提 出 嶄 新 明 確 的 教 育 階 段 理 論, 批 判 傳 統 心 理 學 觀 點 的 缺 失, 促 使 教 師 從 新 的 觀 點 來 看 待 學 生, 增 進 學 校 教 師 對 於 學 生 發 展 的 瞭 解, 有 助 於 教 師 選 擇 有 效 的 教 學 方 法, 安 排 適 當 的 教 學 活 動, 提 高 教 師 教 學 的 效 果 和 學 生 學 習 的 成 就, 培 養 一 個 身 心 靈 和 諧 發 展 的 人 13

四 創 造 新 穎 有 效 的 教 學 方 法 理 論, 例 如 : 週 期 教 學 藝 術 表 演 教 學 順 序 小 班 教 學 個 別 指 導 心 靈 培 養 優 律 斯 美 等 等, 提 供 學 校 教 師 作 為 實 施 教 學 和 安 排 教 學 活 動 的 參 考, 有 助 於 改 善 教 師 教 學 的 效 果, 增 進 學 生 學 習 的 成 就, 補 充 傳 統 教 學 理 論 的 不 足, 對 教 學 方 法 的 進 步 貢 獻 很 大 五 形 成 規 範 指 引 的 教 師 圖 像 理 論, 主 張 教 師 必 須 具 備 基 本 道 德, 擁 有 想 像 力, 充 實 醫 學 知 識, 履 行 教 育 責 任, 瞭 解 學 生 的 性 格, 對 真 實 的 感 覺 和 對 學 生 的 愛, 才 能 勝 任 教 師 的 角 色, 做 好 學 校 教 育 的 工 作 這 種 理 論 可 以 提 供 師 資 培 育 機 構 作 為 參 考, 以 設 計 適 當 的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培 養 一 位 理 想 的 學 校 教 師 當 然,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也 存 在 著 下 列 幾 個 問 題 : 一 斯 泰 納 深 受 叔 本 華 和 印 度 宗 教 靈 魂 輪 迴 思 想 的 影 響, 運 用 生 前 今 生 和 死 後 三 個 階 段, 來 描 述 人 類 思 想 的 本 質, 這 種 說 法 不 但 非 常 抽 象 模 糊, 無 法 讓 人 理 解 ; 而 且 缺 乏 理 性 的 論 證 皮 特 斯 (Richard S. Peters, 1919-) 主 張 教 育 活 動 的 界 定, 必 須 符 合 認 知 性 自 願 性 和 價 值 性 的 規 準 (Peters, 1966) 這 種 理 論 違 反 了 認 知 性 的 規 準, 因 此 實 在 難 以 獲 得 學 者 的 認 同, 而 且 得 到 科 學 的 支 持, 成 為 一 種 能 夠 被 理 解 的 教 育 理 論 普 朗 格 9 (Klaus Prange, 1939-) 也 指 出 其 人 智 學 的 方 法 不 符 合 科 學 的 規 準, 其 教 育 論 證 不 夠 嚴 謹, 難 以 讓 人 理 解, 因 此 無 法 達 到 科 學 的 要 求 (Prange, 2000: 184-191), 這 是 其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限 制 二 斯 泰 納 的 教 育 階 段 理 論 將 人 類 教 育 的 發 展 分 為 換 牙 前 (0-7 歲 ) 換 牙 後 到 青 春 期 (7-14 歲 ) 和 青 春 期 到 青 年 期 (14-21 歲 ) 三 個 階 段, 雖 然 可 以 提 供 學 校 教 師 作 為 安 排 教 學 活 動 的 參 考, 但 是 對 於 人 類 教 育 階 段 的 描 述 並 不 完 整 因 為 根 據 杜 威 (John Dewey, 1859-1952) 教 育 本 質 理 論 的 觀 點, 人 類 教 育 的 發 展 是 沒 有 終 點 的, 教 育 是 不 斷 發 展 的 過 程 (Dewey, 1916) 因 此, 人 類 教 育 的 過 程 是 一 種 終 身 學 習 的 過 程, 人 類 在 青 年 期 之 後, 依 然 需 要 接 受 教 育, 所 以 三 個 階 段 的 教 育 理 論 仍 然 不 夠 完 整 其 次,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比 較 注 重 觀 點 層 面 的 陳 述, 忽 略 基 礎 層 面 的 論 證, 不 僅 無 法 與 智 性 和 道 德 的 要 求 關 聯, 未 經 批 判 的 接 受 歌 德 理 性 主 義 的 觀 念, 而 且 沒 有 指 出 透 過 哪 些 思 想 媒 介 與 運 作 可 以 達 到 其 精 神 研 究 的 結 果 (Prange, 2000: 176-191), 這 些 都 是 其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問 題 三 斯 泰 納 主 張 學 校 教 育 不 應 該 是 一 種 世 界 觀 的 教 育, 因 此 反 對 在 華 德 福 學 校 中 實 施 宗 教 教 育 但 是 宗 教 教 育 有 其 重 要 性, 學 校 排 斥 宗 教 觀 點 的 影 響, 不 一 定 就 是 好 的 事 實 上, 華 德 福 學 校 深 受 基 督 宗 教 的 影 響, 而 且 從 宗 教 教 育 中 獲 益 匪 淺 裴 斯 塔 洛 齊 (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 就 認 為 宗 教 可 以 作 為 道 德 教 育 的 媒 介, 宗 教 雖 然 是 個 人 對 神 的 事, 而 道 德 是 個 人 對 他 人 和 自 己 的 事 但 是 兒 童 從 與 母 親 的 交 往 中, 一 些 基 本 的 道 德 即 由 此 建 立 起 來 諸 如 愛 信 賴 感 激 等 等 品 德 的 形 成 是 道 德 人 的 必 要 條 件, 而 品 德 的 形 成 不 僅 有 著 主 觀 的 條 件, 如 個 人 的 自 覺 自 律 的 行 為 等 等 (Pestalozzi, 1961) 因 此,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排 斥 宗 9 普 朗 格 是 德 國 當 代 著 名 的 教 育 學 家,1939 年 出 生 於 德 國 拉 徹 堡 (Ratzeburg),1969 年 取 得 基 爾 大 學 哲 學 博 士 學 位,1975 年 通 過 大 學 任 教 資 格 審 查,1975 年 擔 任 基 爾 大 學 教 育 學 教 授, 後 來 轉 到 拜 羅 伊 特 大 學 任 教,1985 年 轉 到 杜 賓 根 大 學 教 育 學 教 育 科 學 研 究 所, 擔 任 普 通 教 育 學 講 座 教 授, 目 前 已 經 從 杜 賓 根 大 學 教 育 科 學 研 究 所 退 休 (Böhm, 2000:428-429) 14

教 介 入 學 校 的 觀 點 並 不 正 確 事 實 上, 適 當 的 融 入 課 程 和 指 導 學 生, 反 而 可 以 讓 學 生 對 宗 教 有 正 確 的 認 識, 當 前 華 德 福 學 校 的 教 育 實 際 就 是 最 好 的 證 明 陸 對 我 國 教 育 學 術 的 啟 示 根 據 個 人 對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的 分 析, 其 學 說 對 我 國 教 育 學 術 有 下 列 幾 項 重 要 的 啟 示 : 一 我 國 學 校 教 育 比 較 注 重 學 生 紀 律 的 訓 練, 忽 略 學 生 自 由 觀 念 的 培 養 而 且 只 注 意 到 學 生 身 體 與 心 靈 的 教 育, 忽 略 學 生 精 神 領 域 的 開 展 例 如 : 在 體 育 上 注 重 學 生 身 體 的 鍛 鍊 和 運 動 風 度 的 培 養, 僅 限 於 身 體 和 心 靈 層 次 的 教 育, 比 較 忽 略 學 生 靈 性 的 啟 發 而 且 甚 少 宗 教 相 關 議 題 的 教 學, 漠 視 學 生 精 神 領 域 的 涵 養 因 此, 培 養 出 來 的 學 生 往 往 唯 唯 諾 諾, 缺 乏 批 判 思 考 的 能 力, 而 且 精 神 層 次 相 當 低 落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可 以 彌 補 我 國 學 校 教 育 的 不 足, 可 以 教 育 學 生 批 判 世 俗 的 道 德, 勇 於 追 求 精 神 的 自 由, 培 養 學 生 具 有 感 謝 愛 和 自 由 的 觀 念, 兼 顧 身 心 靈 三 個 層 面 的 發 展, 對 於 我 國 學 校 教 育 理 念 的 改 革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義 二 我 國 師 資 培 育 比 較 忽 略 教 育 人 類 學 的 基 礎, 也 未 普 遍 開 設 文 化 人 類 學 課 程, 導 致 教 師 對 於 人 類 的 認 識 不 足, 不 是 非 常 瞭 解 學 生 在 人 類 學 上 的 特 性, 難 以 達 到 適 性 教 育 的 理 想, 積 極 發 揮 學 校 教 育 的 效 果, 因 此 造 成 許 多 師 生 之 間 的 衝 突 和 對 立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理 論 可 以 彌 補 傳 統 教 育 忽 略 人 類 認 識 的 缺 失, 提 高 學 生 學 習 的 效 果, 充 實 教 育 人 類 學 的 理 論, 提 供 教 師 教 學 實 施 的 原 則, 解 決 教 育 實 際 遭 遇 的 問 題, 補 充 傳 統 教 育 理 論 的 不 足, 增 進 教 師 教 學 的 效 果, 達 成 學 校 教 育 的 理 想 三 我 國 學 校 教 師 以 往 只 從 教 育 心 理 學 的 觀 點 來 瞭 解 學 生, 這 種 作 法 是 偏 頗 不 全 的, 往 往 無 法 掌 握 學 生 的 特 性, 選 擇 良 好 的 教 學 方 法, 安 排 適 當 的 教 學 活 動, 提 高 學 生 學 習 的 效 果 斯 泰 納 的 教 育 階 段 理 論 提 供 教 師 一 個 新 的 觀 點, 能 夠 增 進 教 師 對 於 學 生 的 認 識, 瞭 解 學 生 不 同 階 段 的 特 性, 進 而 選 擇 良 好 的 教 學 方 法, 安 排 適 當 的 教 學 活 動, 提 高 學 校 教 育 的 效 果 柒 結 語 總 而 言 之, 斯 泰 納 深 受 德 國 觀 念 論 哲 學 歌 德 哲 學 觀 點 席 勒 美 育 思 想 叔 本 華 輪 迴 思 想 尼 采 生 命 哲 學 和 基 督 與 印 度 宗 教 的 影 響, 不 僅 批 判 唯 物 論 和 唯 心 論 的 偏 頗, 而 且 指 出 多 元 論 的 錯 誤, 提 出 本 體 一 元 論 的 主 張, 將 世 界 作 為 知 覺, 探 討 意 識 性 的 人 類 行 動 世 界 的 認 識 人 類 的 個 體 性 生 命 的 因 素 和 自 由 的 理 念 他 主 張 教 育 的 目 的 是 在 培 養 一 個 身 心 靈 和 諧 發 展, 達 到 善 美 真 的 理 想, 懂 得 感 謝 具 有 愛 和 自 由 的 人 教 師 必 須 配 合 學 生 的 身 體 心 靈 和 精 神 的 發 展 來 進 行 教 育 的 活 動, 使 兒 童 的 精 神 心 靈 能 夠 達 到 獨 立 自 主 人 類 的 教 育 可 以 分 為 出 生 到 換 牙 期 換 牙 後 到 青 春 期 青 春 期 到 青 年 期 三 個 階 段, 教 師 必 須 配 合 學 生 的 發 展, 應 用 各 種 教 學 方 法 來 進 行 週 期 教 學 小 班 教 學 和 個 別 指 導, 促 進 學 生 身 心 靈 的 和 諧 發 展 主 張 教 師 必 須 具 備 基 本 道 德, 擁 有 想 像 力, 充 實 醫 學 知 識, 履 行 教 育 責 任, 瞭 解 學 生 的 性 格, 對 真 實 的 感 覺 和 對 學 生 的 愛, 才 能 勝 任 教 師 的 角 色, 做 好 學 校 教 育 的 工 作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首 先 可 以 彌 補 我 國 學 校 教 育 15

的 不 足, 培 養 學 生 具 有 感 謝 愛 和 自 由 的 觀 念, 兼 顧 身 體 心 靈 與 精 神 層 面 的 教 育 其 次, 可 以 彌 補 傳 統 教 育 忽 略 人 類 認 識, 提 高 學 生 學 習 的 效 果, 充 實 教 育 人 類 學 的 理 論, 提 供 教 師 教 學 實 施 的 原 則, 解 決 教 育 實 際 遭 遇 的 問 題, 補 充 傳 統 教 育 理 論 的 不 足 再 次, 能 夠 提 供 教 師 一 個 新 的 觀 點, 能 夠 增 進 教 師 對 於 學 生 的 認 識, 選 擇 良 好 的 教 學 方 法, 安 排 適 當 的 教 學 活 動, 提 高 學 校 教 育 的 效 果 接 著, 可 以 提 供 我 國 教 師 作 為 實 施 教 學 和 安 排 教 學 活 動 的 參 考, 有 助 於 改 善 我 國 學 校 教 學 的 效 果, 增 進 學 生 學 習 的 成 就, 補 充 傳 統 教 學 理 論 的 不 足 最 後, 可 以 提 供 我 國 師 資 培 育 機 構 作 為 參 考, 以 設 計 適 當 的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培 養 一 位 理 想 的 學 校 教 師 雖 然,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違 反 了 認 知 性 的 規 準, 對 於 人 類 教 育 階 段 的 描 述 並 不 完 整, 而 且 排 斥 宗 教 介 入 學 校 的 觀 點 並 不 正 確 但 是, 斯 泰 納 的 人 智 學 教 育 學 可 以 彌 補 傳 統 教 育 理 論 的 不 足, 提 供 學 校 教 師 嶄 新 的 觀 點, 促 進 人 類 教 育 的 革 新, 因 此 依 然 值 得 我 們 加 以 重 視 參 考 文 獻 吳 村 山 ( 譯 ), 石 上 玄 一 郎 ( 著 ) (1997) 輪 迴 與 轉 生 - 死 後 世 界 的 探 究 台 北 : 東 大 吳 靖 國 (2000) 後 現 代 主 義 與 教 育 載 於 吳 靖 國 教 育 理 論 (122-123) 台 北 : 師 大 書 苑 林 逢 祺 (2002) 美 育 與 人 生 載 於 伍 振 鷟 林 逢 祺 黃 坤 錦 蘇 永 明 合 著 教 育 哲 學 (375-394) 台 北 : 五 南 宣 誠 ( 譯 )(1980) 華 陀 夫 實 驗 學 校 之 父 - 魯 道 夫. 史 坦 納 傳 台 北 : 國 立 編 譯 館 張 世 英 (1995) 論 黑 格 爾 的 精 神 哲 學 台 北 : 唐 山 梁 福 鎮 (2004) 改 革 教 育 學 起 源 內 涵 與 問 題 的 探 究 台 北 : 五 南 馮 契 主 編 (1992) 哲 學 大 辭 典 上 海 : 辭 典 出 版 社 馮 朝 霖 (2000) 教 育 哲 學 專 論 主 體 情 性 與 創 化 台 北 : 元 照 楊 洲 松 (2000) 人 文 精 神 的 再 宏 揚 - 新 世 紀 台 灣 教 育 的 願 景 載 於 楊 洲 松 後 現 代 知 識 論 與 教 育 (168-169) 台 北 : 師 大 書 苑 鄧 麗 君 廖 玉 儀 ( 譯 )(1996) Frans Carlgren( 著 ) 邁 向 自 由 的 教 育 - 全 球 華 德 福 教 育 報 告 書 台 北 : 光 佑 文 化 Baudrillard, J. (1994).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ranslated by Sheila Faria Glaser.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öhm, W. (2000). Wörterbuch der Pädagogik.Stuttgart: Alfred Kröner Verlag. Danner, H. (1994). Methoden geisteswissenschaftlicher Pädagogik.München: Universität Taschenbuch Verlag. Dewey, J. (1916). Demacre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6

Gerhardt, V. (1995). Friedrich Nietzsche. München: C.H.Beck Verlag. Goethe, J. W. v. (1966). Werke. Bd. 6. Vermischte Schriften. Frankfurt/M.: Insel Verlag. Hegel, G. W. F. (1988). 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Hamburg: Meiner Verlag. Kant, I. (1990).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Hamburg: Meiner Verlag. Lin, T. -M. (1994). Die Waldorfpädagogik und Rudolf Steiner-Ein reform pädagogischer Versuch unter dem Aspekt der anthroposophischen Entwicklung des Menschen. Soochow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10, 219-254. Nietzsche, F. (1993).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I IV. In ders.: Friedrich Nietzsche: sämtliche Werke. Kritische Studienausgabe. Herausgegeben 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tinari. KSA 4. (9-408).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Nietzsche, F. (1999). 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 In ders.: Friedrich Nietzsche: sämtliche Werke. Kritische Studienausgabe. Herausgegeben von Giorgio Colli und Mazzino Montinari. KSA 3.( 343-651).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Pestalozzi, J. H. (1961). Wie Gertrud ihre Kinder lehrt : ausgewählte Schriften zur Methode. Paderborn : Schöningh Verlag. Peters, R. S. (1966).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ibble, J. W. (Ed.). The Study of Education. (59-89).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Prange, K. (2000). Erziehung zur Anthroposophie. Darstellung und Kritik der Waldorfpädagogik. Bad Heilbrunn/OBB.: Verlag Julius Klinkhardt. Schiller, F. (1993). Sämtliche Werke. 5 Bände. München: Hanser Verlag. Schmied-Kowarzik, W. (1993). Bildung, Emanzipation und Sittlichkeit. Weinheim: Deutscher Studien Verlag. Steiner, R. (1965). Philsophie und Anthroposophie. Vorbemerkungen zur Philosophie. Gesammelte Aufsätze 1904-1918. Donach: Rudolf Steiner Verlag. Steiner, R. (1968). The roots of education.(h. Fox, Ed.). London: Rudolf Steiner Press. Steiner, R. (1973). Theosophie. Einführung in übersinnliche Welterkenntnis und Menschenbestimmung. Donach: Rudolf Steiner Verlag. Steiner, R. (1979). Allgemeine Menschenkunde. Donach: Rudolf Steiner Verlag. Steiner, R. (1981). Anthropolosophische Pädagogik und ihre Voraussetzungen. Donach: Rudolf Steiner Verlag. Steiner, R. (1986). Anthroposophie-ihre Erkenntniswurzeln und Lebensfrüchte. Donach: Rudolf Steiner Verlag. Steiner, R. (1990). Die Waldorfschule und ihr Geist. Donach: Rudolf Steiner Verlag. Steiner, R.(1995).The kingdom of childhood: Seven lectures and answers to questions given in torquay, August 12-20, 1924.(H. Fox, Trans.). Rev. Translation. Barrington, MA:Anthroposophic Press. Steiner, R.(1996a).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 and early lectures on education.(selections). Barrington, MA:Anthroposophic Press. Steiner, R.(1996b).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experience.(r. F. Lathe & N. P. Whittaker, Trans.). Barrington, MA:Anthroposophic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2) Steiner, R. (2000). Friedrich Nietzsche. Ein Kämpfer gegen seine Zeit. Donach: Rudolf Steiner Verlag. Steiner, R. (2001). Die Gesunde Entwicklung des Menschenwesens. Donach: Rudolf Steiner Verlag. 17

Steiner, R. (2002). Die geistig-seelischen Grundkräfte der Erziehungskunst. Donach: Rudolf Steiner Verlag. Steiner, R. (2005). Die Philosophie der Freiheit.Grundzüge einer modernen Weltanschauung. Donach: Rudolf Steiner Verlag. 18

Inquiry into Rudolf Steiner s Anthroposophical Pedagogy Frank Liang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Professor Abstract This article adapts the method of educational hermeneutics to discuss Rudolf Steiner s anthroposophical pedagogy. Main research aims of this article as following: (1) to discuss the origin of Steiner s anthroposophical pedagogy; (2) to analyze theoretical contents of Steiner s anthroposophical pedagogy; (3) to evaluat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einer s anthroposophical pedagogy; (4) to explain th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of Steiner s anthroposophical pedagogy for Taiwan s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Rudolf Steiner affected by German Idealism,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s natural science, Friedrich Schiller s thought about aesthetic education, Arthur Schopenhauer s thought of transmigration and Friedrich Nietzsche s life philosophy deeply. He criticizes not only natural science that can t well know about the human being, but also creates Theory of anthroposophical pedagogy. Steiner claims that aim of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a man who not only harmonic development of body, mind and spirit, but also a man with thankful, love, free and than reach the ideal of good, beauty and truth. Teacher must match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s body, mind and spirit to engage educational activity, make their spirit and mind to reach independence. Education of human being can divide into three stages: from birth to change teeth, from change teeth to adolescence, from adolescence to youth. Teacher must match student s development with any methods to implement circle Instruction, small class teaching and individual direction, in order to enforce harmonic development of student s body, mind and spirit in this stage. Teacher must has basic moral, imagination and medicine knowledge, to fulfill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y, understand student s character, to fill the reality and the love of student, than can teacher fit his role and do his educational job well in school. I hope through inquiry into Steiner s anthroposophical pedagogy to underst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bout his theory. Than, I will offer it as reference, in order to build educational theory and to improve educational practice for our country. Keywords: Rudolf Steiner, Anthroposophy, Anthroposophical Pedagogy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