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Similar documents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解深密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_17_

熊十力之初期唯識觀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14: 6 不做清單上的事, 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 ; 我們不做, 是為了更深一層的原因 同樣, 也沒有人會因不受這些清單的捆綁, 就更能活出 豐盛的生命來 14: 15 8: : 17 在所有十誡中, 第十誡往往是最先遭破壞的一條 22: 37, 39 凡是使我們不能愛神與愛

有關《印順法師年譜》的一些問題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17-72c-1

( 二 ) 道德之意向 ( 慚愧心 ) 及三種增上中道的德行, 出發於善心而表現為合理的 有益自他的行為 又以合理的善行, 淨化內心, 使內心趨向於完善 無漏 所以論到德行, 應從內心與事行兩方面去分別 (<< 佛法概論 >>p.181) 佛說 : 慚愧心 自增上, 法增上, 世間增上 即是說 :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二 1 龍樹史略 二八 2 龍樹對於佛法之特識 三一四 中論 之弘傳 三三 三七 1 中論 在印度之弘傳 三三 2 中論 在中國之弘傳 三四五 中論 之應用 三七 四〇正釋一標宗 四一 五九二一切皆空 六〇 一〇〇外人惡取空而責空 六一論主善取空以立空 七〇 1 安立二諦 七〇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untitled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正見佛家空義 第二版本.doc

參 性空學探源 p.60 ~ p.72: 我無法有 的真義 一 從阿含看, 我無法有 是釋尊說法的基本方式 二 命與身 我與世間 我與一切法, 都是以 有情為中心 說到一切 19 三 無常相續 的假名我, 是有 ; 在因果相續之外 加執的我, 則無 19 四 我我所見, 是自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中華民國第 四 十 七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Buddhist studies monographs published in German, Austrian and Swiss series

Microsoft Word - 中觀今論講義-07

Erwin Schrodinger

第 2 頁, 共 13 頁 顯然, 唯識學是第三時最究竟圓滿的了義教, 昌明了緣起中道義 窺基對經文進行了精闢闡釋 : 如來設教隨機所宜, 機有三品不同, 教遂三時亦異 諸異生類無明所盲, 起造惑 業, 迷執有我, 於生死海淪沒無依 故大悲尊初成佛已, 仙人鹿苑轉四諦輪, 說阿笈摩除我有執, 令小根

第一章  緒論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20 期 105 年 9 月頁 161~ 唯識學 轉依 (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 的二種 所依 (Āśraya) 探研 * 以 成唯識論 及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 為中心 ** 趙東明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研 成唯識論 及

NAAC_FNEC.indd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生命的價值 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吳若權 陶喆的對話 生命的價值 時間 : 二 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 : 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 : 劉麗惠 ( 電視台主播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單國璽樞機主教 ( 天主教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 吳若權 ( 作家 ) 陶 ( )

?????????????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16?????[?????~???Q??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1,000 kb 100 六方體鑽石形成 Km ,000 1,500 2, Kb 5 1, Kb a 0 a 0 = nm 4 : Steve Sque, com/ :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indd

1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Session 15-Col-1.pdf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02 2 成立 Facebook 粉絲專頁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1, Facebook Facebook 1 Facebook 2-21


Microsoft Word - ChuShiJianZan2011TC ct-P001L01-R

目次 壹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62 貳 談入世與佛學 / 參 大乘是佛說論 / 肆 平凡的一生 ( 略 ) II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WHO Qatar 2013 MERS MERS 耗費巨大的社會成本 MERS V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1] [2]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 叁 ) 薩婆多部立 虛空 與 虛空無為 (pp ) 唯有薩婆多部, 把空分為兩種 : 3 一 有為有漏的虛空 (p.126) 有為有漏的虛空, 即上來所說的眼見 ( 身觸 ) 的虛空 4 二 虛空無為 (pp ) 虛空無為, 此是不生滅法 如說 : 虛空但以無礙為性,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Microsoft Word - 001印度佛教史:序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Microsoft Word - ACL chapter02-5ed.docx


中道佛學會 22 2) 認識作用的源泉 : 由意生識 眼識 眼 色 耳識 耳 聲 五俱意識 鼻識 鼻 香 意識 舌識 舌 味 身識 身 觸 獨頭意識 意識 法 * 根是生義, 如樹依根而發枝葉 ; 六根能發識, 所以稱根 * 平常說 : 依眼根生眼識, 依意根生意識, 這還是大概的解說 * 精密說


第三章 人間喜劇 縴夫的 愛 202 召喚亡靈的行動 219 流氓無產者 與國債 239 小塊農地的金融化 251 現代社會靠無產階級過活 260 跋一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276 跋二向馬克思學習 281

Hz 1 k ,186 Hz k 4 k 8 k 2 k

文件2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引言 ( 釋厚觀 )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第一篇 明確的目標與方向 壹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佛法是救世之光 1 pp 壹 總標 壹 佛法是什麼 一 佛法的兩大類 可分為教法 證法 現在就 佛法是什麼 說到我們所一定要信仰的 佛法有二大類 一是教法 教 這 由釋尊用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一切經典 制度2 說明

<4D F736F F D D313430A16DC547A4A4C3E4BDD7A16EA4A7C3D1C5E3B27BBB50C2E0A8CC2E646F63>

10-2 SCJP SCJD 10.1 昇陽認證 Java 系統開發工程師 的認證程序 Java IT SCJD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Transcription:

大乘三系的商榷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25 ~ p.136) 釋貫藏敬編 2012.6 1 目次一論前泛說...2 虛大師立大乘三宗, 導師為何另立內容大體相同的三系, 有三點先要注意...2 ( 一 ) 著重某一角度而說, 立名即會有不同...2 ( 二 ) 用三五字來表示, 每每不免有例外...2 ( 三 ) 應研尋安立三名的意趣 : 但求闡義有獨到處, 立名不太濫, 就有參考價值...2 二成立三系的根本意趣...2 ( 一 ) 到底依何而有流轉與修證的可能 : 流轉與修證有著相關性, 不能病在這裡而藥在那邊.2 ( 二 ) 大乘經論對於流轉與修證的說明, 有 所宗所依的核心 不同, 而大分為三系...3 三怎樣來分別三系...3 ( 一 ) 性空唯名論...3 1. 一切法無自性空, 是最根本而最心要...3 2. 性空, 不是作用空無...4 3. 緣起, 是性空唯名的緣起...5 4.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6 5. 性空不礙緣起, 緣起即唯是假名 ( 無自性 )...6 6. 小結 : 立名 唯名 的意趣...7 ( 二 ) 虛妄唯識論...8 1. 虛妄, 非抹煞法相唯識, 是從另一角度說 ; 不是遵安慧及 中邊 意, 是唯識學通義 8 2. 唯有有為的依他起, 才能成立染淨因果 ; 是實有唯事, 若沒有就一切都不成立...8 3. 在宗歸唯識時, 依他起即是虛妄分別的心心所法...9 4. 著重虛妄的依他起性 ( 識 ) 而成立一切, 是唯識宗的通義...10 5. 雖 識 ( 依他 ) 通不虛妄, 然總是 依虛妄分別識為本, 安立染淨因果, 依此明唯識 10 ( 三 ) 真常唯心論... 11 1. 空 不能成立染淨因果, 與性空唯名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不同... 11 2. 生滅無常 不能成立染淨因果, 與虛妄唯識 以生滅賴耶為依, 成立流轉還滅 不同 11 3. 以 真常的如來藏 為依, 成立染淨因果...12 (1) 生死依...12 (2) 涅槃依...12 4. 真常論, 也可能不唯心 ; 但真常大乘一致的傾向, 是 本淨真性, 總持於心性...12 5. 真心 : 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無分於聖凡的真常心體...13 四通釋諸問...13 結語...15 1 案 : 凡 加框 者, 皆為編者所加 1

本文 2 一論前泛說 虛大師立大乘三宗, 導師為何為何另立內容大體相同的三系, 有三點先要注意 閩院學長默如法師, 對我所說的大乘三系, 作一番善意的發問 我只是初心初學, 所說的那裡會處處恰當 默師發心來研求商榷, 這對於建立大乘三系的意趣, 會因此而更明顯, 更正確 論佛法, 論友誼, 都應該鄭重地道謝 虛大師立大乘三宗, 我又別稱別稱為三系 ( 三論 ) 內容內容大體是相同的 ( 不過大師著重中國宗派, 我著重印度經論 ), 為什麼要另外建立? 關於這, 我認為有三點是先要注意的 ( 一 ) 著重某一角度而說, 立名即會有不同 一 大乘三系, 都是無限的深廣 著重某一角度而說, 立名即會有不同 論說 : 名義互為客, 一義可能有多名, 何況義海汪洋的大乘三學? ( 二 ) 用三五字來表示, 每每不免有例外 二 大乘是無限的深廣, 用三五字來表示他, 每每不免有例外 如勝利前夕, 我發表 法相是否必宗唯識 從全體佛教去看, 有的從法相而歸宗唯識, 也有不歸宗唯識的 虛大師評語, 也沒有否認此一事實 這雖有例外, 但大師著重於大乘, 所以 法相唯識 的名義, 依然有他的價值 ( 三 ) 應研尋安立三名的意趣 : 但求闡義有獨到處, 立名不太濫, 就有參考價值 三 大乘三系, 都是從大處大處著眼, 從某一角度的特義某一角度的特義而立名 所以首先要研尋安立三名的意趣, 而不可拘於名字的推敲 但求闡義有獨到處, 立名不太濫, 就有參考的價值 名言本是世間法, 雖說 約定俗成, 其實是從來就不能免於歧義的 二成立三系的根本意趣 ( 一 ) 到底依何而有流轉與修證的可能 : 流轉與修證有著相關性, 不能病在這裡而藥在那邊 大乘三系, 即性空唯名論, 虛妄唯識論, 真常唯心論, 創說於民國三十年 2 案 :1 凡 首行未空二格的段落, 在印順導師的原文中, 皆屬 同一段落 2 印順導師原文, 若為編者所略部分, 以 中略 ( 或 下略 ) 表示 3 文中 上標編號, 為編者所加 4 梵巴字沒引出 5 印順導師原文中, 括號內的數字, 如 (1.001), 是表示原文本有的註腳 2

3 我說此三論的意趣, 默師 ( 發隱部分 ) 是有所見的, 但還不親切, 不詳盡 我的意趣意趣是 : 凡是圓滿的大乘宗派, 必有圓滿的安立 一 由於惑業而生死流轉, 到底依於什麼而有流轉的可能 二 由於修證而得大菩提, 到底依於什麼而有修證的可能 這二者, 有著相關性, 不能病在這裡, 藥在那邊 ( 念佛 持律 習禪, 都是大乘所共的行門 著重某一行持, 在印度是不成宗派的 ) ( 二 ) 大乘經論經論對於流轉與修證對於流轉與修證的說明, 有 所宗所依的核心所宗所依的核心 不同, 而大分為分為三系 著重這一意義去研求時, 發見大乘經論宗派的不同說明, 有著所宗所依的核心宗所依的核心不同 如把握這一基本法則, 核心的根本事實, 那對於大乘三宗的理解, 便能以簡馭繁, 綱舉目張 我於大乘三系的分別, 重心在此 三怎樣來分別三系 現在, 先申明大乘三系的意趣, 也就答覆了默法師 分別三系以發問者 一段 ( 一 ) 性空唯名論 1. 一切法無自性空, 是最根本而最心要 一 性空唯名論 : 依 般若 等經, 龍樹 提婆 清辨 月稱等論而安立 依這一系說, 一切法無自性空, 為最根本而最心要的 1 離卻性空, 生滅無常, 不外是斷見 真常, 更是神我的別名 從性空中, 2 貫徹常與無常, 才能契三法印三法印即一法印, 安立佛法, 開顯佛法的深奧 4 3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四冊,p.7: 在 大乘佛法 中, 我在三十年所寫的 法海探珍 中, 說到了三系 : 性空唯名, 虛妄唯識, 真常唯心, 後來也稱之為三論 4 (1)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四冊,p.92 : 一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揭出了基本的特點 如一法有毫釐許的自性, 它 1 就無須乎因緣 ; 有自性的東西, 彼此隔別, 也不能成立前後的聯繫 ; 所以要無自性的生滅, 才能相續, 雖空亦不斷, 相續亦非常, 這是空的無常論空的無常論 2 離三解脫門, 無道無果 ; 無所得故, 能動能出 ; 一切法性空, 所以正見性空, 就得解脫出離 心行既滅, 言語亦斷, 不生不滅, 法如涅槃, 這是空的真常論空的真常論 二 不許空, 無常是斷滅的邪見 ; 常心不變, 不過是梵王 ( 就是梵天 ) 的舊說而已 1 2 龍樹抨擊非無自性的無常與真常, 也夠明顯了 (2) 印順導師 中觀論頌講記,p.32 ~ p.33: 龍樹立足在一切法空, 一切法是假名緣起的, 這才能善巧的破立一切 若一切法是實在的常爾的獨存的, 那甲乙兩者發生關係時, 你說他是一還是異? 異呢, 彼此獨立, 沒有關係可談 一呢, 就不應分為甲乙 若說亦一亦異, 或者非一非異, 那又是自語相違 所以唯有承認一切法無自相, 是緣起的假名, 彼此沒有獨立不變的固定性 因緣和合生, 1 彼此有相互依存性, 也有統一性, 但彼此各有他的不同形態, 2 不妨有他的特性特性 差別性 這樣從無自性的非一非異無自性的非一非異中, 建立起假名相對的一異假名相對的一異 難他立自, 都要在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中完成 所以說 : 離空說法, 一切都是過失 ; 依空說法, 一切都是善巧 這實在是本論的特色 3

2. 性空, 不是作用空無 4 性空, 非作用空無之義 依中觀者說, 現證法空性, 雖都無所取 ( 與唯識者根本智證大同 ), 而實不破壞一切 所以 畢竟空中不礙生死, 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這點, 不曾為問者所注意, 所以說 : 性空則一法不立矣 性空, 而又何所謂唯名耶 不知道, 性空不但不破壞一切法, 反而一切法由性空而能成立一切法由性空而能成立 龍樹說 :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若誰有此空, 彼有一切義 若誰無空性, 彼一切非有 性空不是什麼都沒有, 反而能善巧安立一切, 此為 (3) 印順導師 性空學探源,p.250 ~ p.251: 這種引申發揮, 增一阿含 中到處可見到, 如 利養品 云 : 法法自生, 法法自滅 ; 法法相動, 法法自息 法法相亂, 法法自息, 法能生法, 法能滅法, 一切所有皆歸於空 法法相亂, 法法自定 這是對緣起因果法的生 滅 動 靜, 給予直覺的觀察 ; 意義深長, 很值得注意 存在, 是緣起法的相依相待 ; 因果法的生滅動靜, 都是自他兩面自他兩面的 1 一面看一面看, 法法是相動相亂的, 沒有他法, 自己不會動亂起來 ; 就是要靜止, 也是有他法給予力量的, 故是相靜相止 2 另一方面看另一方面看, 又是不相動亂的, 法法各住自性, 靜止在自位上, 互相動亂不到的 一面是自動自靜, 一面又是他動他靜, 最好舉個例子來說 如三枝槍, 交叉架立著, 一面看, 三枝槍各有一分力量, 才互相依倚架立起 另一面看, 這枝槍還是這枝槍, 那枝槍還是那枝槍, 力量對消, 各不相犯, 還是各住本位各持自體的 因為從緣起法的相互關涉, 與法法的相續保持自身的傳統性, 法爾是有這兩面性的 動靜如是, 生滅也如是 ; 法法各住自性, 不涉於他, 1 所以是自生自滅 ; 但離開了他法 2 因緣, 卻又不能生不能滅, 故又是他生他滅他生他滅 這不是詭辯, 緣起法的面面觀, 確是如此 有部說, 法的自體有作用 ; 經部說, 用是緣起和合的, 但有因果, 實無作用 ; 現在 增一阿含 的思想, 是綜合而超越綜合而超越了他 法法一面相互依待, 一面又是各各獨立各各獨立 這從緣起緣起以顯示諸法的各獨各獨與相待相待二性, 是從直觀直觀中去體認事事物物的緣起網事事物物的緣起網的自他無礙, 動靜無礙, 生滅無礙, 緣起大用宛然, 而當體的實動實靜實生實滅又了不可得 ; 這是極其深刻的真理 就是後代賢首家六相十玄的事事無礙法界觀, 也可說與此有關 (4) 印順導師 佛法概論,p.165 ~ p.166: 無常 無我 寂滅, 從緣起法相說, 是可以差別的 豎觀諸法的延續性, 念念生滅的 1 變異, 稱為無常 2 橫觀諸法的相互依存彼此相關而沒有自體, 稱為無我 從無常 3 無我的觀察, 離一切戲論, 深徹法性寂滅, 無累自在, 稱為涅槃 雜含 ( 卷一 二七 經 ) 說 : 無常想者, 能建立無我想 聖弟子住無我想, 心離我慢, 順得涅槃, 這是依三法印而漸入涅槃的明證 然而真得無我智的, 真能體證涅槃的, 從無我智證空寂中, 必然通達到三法印不外乎同一法性的內容 由於本性空, 所以隨緣生滅而現為無常相 如實有不空, 那生的即不能 1 滅, 滅的即不能生, 沒有變異可說, 即不成其為無常了 所以延續的生滅無常相, 如從法性說, 無常即無有常性, 即事相所以有變異可能的理則 彼此相依相成, 2 一切是眾緣和合的假有, 沒有自存體 所以從法性說, 無我即無有我性, 無我性, 所以現象是這樣的相互依存 這樣, 相續的 和合的有情生死, 如得無我智, 即解脫而證得涅槃 涅槃的不 3 生不滅, 從事相上說, 依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的消散過程而成立 約法性說, 這即是諸法本性, 本來如此, 一一法本自涅槃 涅槃無生性, 所以能實現涅槃寂滅 無常性 無我性無我性 無生性無生性, 即是同一空性 會得佛法宗旨, 三法印即三解脫門, 觸處能直入佛陀的正覺 由於三法印即同一空性的義相, 所以真理並無二致 否則, 執無我, 執無常, 墮於斷滅中, 這那裡可稱為法印呢!

中觀學者唯一的特義 5 3. 緣起, 是性空唯名性空唯名的緣起 因為無自性, 所以從緣而起 ; 如有自性, 即不成緣起, 這是中觀者所常說的 緣起是沒有自性 ( 空 ) 的緣起, 也就是假名的緣起 6 因眾生無始以來, 無明所蔽, 不達緣起的假名即空, 執著自性有, 自相有, 便是生死根本 所以說 : 諸法無所有, 如是有, 如是無所有, 愚夫不知, 名為無明 7 5 印順導師 中觀論頌講記,p.33: 有人說 : 龍樹學為了破外小的實有計執, 所以偏說一切皆空 這是不盡然的, 龍樹學特闡法空, 這是開發緣起的深奧, 像 般若經 說 : 深奧處者, 空是其義 這也是抉發緣起法的 最普遍正確的法則, 完成有與空的無礙相成 這需要批判掃蕩一切錯誤, 才能開顯 6 印順導師 中觀今論,p.79 ~ p.81: 緣起與自性是絕對相反的, 緣起的即無自性, 自性的即非緣起 一般的眾生, 外道以及佛法 1 中的其他各派, 都是以自性為根源而出發的 而佛陀的所以與外道不同即是 我說緣起, 2 論因說因 所以依中觀中觀說, 中觀可稱緣起宗, 其他各派可稱為自性宗, 也即是空有二宗的分別處 若以緣起與空合說, 緣起即空, 空即緣起, 二者不過是同一內容的兩種看法, 兩種說法也即是經中所說的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緣起與空是相順的, 因為緣起是無自性的緣起緣起必達到畢竟空 ; 若有自性, 則不但不空, 也不成為緣起了 1 外人外人以為空是沒有, 是無, 今說緣起即空, 即誤以為什麼也沒有了 因為在他們, 緣起是可以有自性的, 緣起與空是不相順的 2 而在中觀者, 因為一切法畢竟空, 所以有不礙生死流轉以及還滅的緣起法 中觀所說的空, 不是都無所有, 是無自性而已 如水中的月, 雖月性本空, 而月亦可得見 所以空與緣起是相順的, 如離緣起說空, 說緣起不空, 那才是惡取空 中略 自性與緣起 相反相奪的 自性非緣起緣起非自性 緣起與空寂 相順相成的 緣起故空寂, 空寂故緣起 下略 7 (1) 印順導師 寶積經講記, p.109: 一 無明 : 是一切煩惱的通性, 最根本最一般的, 如 般若經 說 : 諸法無所有, 如是有 ; 如是無所有愚夫不知, 名為無明 一切法是本無自性的, 是從緣而現為這樣的 這樣的從緣而有, 其實是無所有 空的真相 ; 如不能了達, 就是無明 眾生在見聞覺知中, 直覺的感到一一法本來如此, 確實如此 既不能直覺到緣有, 更不知性空 這種直覺的實在感, 就是眾生的生死根源 無明 (2) 印順導師 中觀論頌講記,p.447 ~ p.449: 諦是正確與真實 然二諦是一真實? 還是二真實? 假使唯一真實, 為什麼要說二諦? 假使二真實, 這就根本不通 諸法究竟的真實, 不能是二的, 真實應該是不二的 要知世俗是虛妄的, 本來不足以稱為諦的 世俗的所以名諦, 是因一切虛妄如幻的法, 由過去無明行業熏習所現起的 ; 現在又由無明妄執, 在亂現的如幻虛妄法上, 錯誤的把他認作是真實 他雖實無自性, 然在凡夫共許的心境上, 成為確實的 就世俗說世俗, 所以叫世俗諦 如以這世俗為究竟真實, 那就為無始的妄執所蒙昧, 永不能見真理 中略 經中說 : 諸法無所有, 如是有 ; 如是無所有, 愚夫不知, 名為無明 無所有, 是諸 法的畢竟空性 ; 如是有, 是畢竟空性中的緣起幻有 緣起幻有, 是無所有而畢竟性空的, 所以又說如是無所有 但愚夫為無明蒙蔽, 不能了知, 在此無明 ( 自性見 ) 的心境上, 非實似實, 成為世俗諦 聖人破除了無知的無明, 通達此如是有的緣起是無所有的性空 ; 此性空才是一切法的本性, 所以名為勝義 世俗幻相, 雖可以名為世俗諦, 但也有世俗而非諦的 1 如上帝 梵 我 梵天, 這不特真實中沒有, 就是世俗中也是沒有的 2 又如擠眼見到外物的躍動, 坐汽車見樹木的 5

6 如依緣起假名而達無自性空, 即得解脫 所以說 : 離三解脫門, 無道無果 提婆稱此為 : 無二寂靜門 8 4.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生死流轉的惑業苦事, 生死還滅的涅槃如來事, 如執有自性, 即是什麼也不能成立的, 如 中論 等廣破 反之,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 三寶 四諦, 世出世法, 一切都能善巧安立, 決非破壞因果染淨 ( 不空論者, 是誤以為是破壞的 ) 由於性空而有修有證, 如說 : 以一切法不可得故, 乘是摩訶衍, 出三界, 至薩婆若 5. 性空不礙緣起, 緣起即唯是假名 ( 無自性 ) 性空是不礙緣起的, 緣起的即但是假名假名有的 ( 遍計所執性 ),), 自相有的 ( 依他起性 ) 二類 9 緣起的即但是假名, 這又是中觀的特義 唯識者析別為 奔馳, 乘輪船見兩岸的推移, 不是世俗所共同的, 所以就世俗說也不能說是真實的 ; 不可以名為世俗諦 世人對於一切因果緣起如幻法, 不知他是虛妄, 總以為他是真實 就是科 哲學者, 雖能知道部分的虛妄法, 但在最後, 總要有點真實 物質 精神 理性 神, 做墊腳物, 否則就不能成立世間的一切 這是眾生共同的眾生共同的自性見 佛陀說法, 成立緣起, 就在此緣起中破除自性見 ; 破除自性見, 才能真見緣起的真相, 解脫一切 8 印順導師 佛法概論,p.166: 無常性 無我性無我性 無生性無生性, 即是同一空性 會得佛法宗旨, 三法印即三解脫門, 觸處能直入佛陀的正覺 由於三法印即同一空性的義相, 所以真理並無二致 否則, 執無我, 執無常, 墮 佛陀的正覺 三法印即同一空性的義相 於斷滅中, 這那裡可稱為法印呢! 9 (1) 印順導師 攝大乘論講記,p.283 ~ p.284: 第四頌解說一切法無自性的含義 : 這有小乘共許的三義, 與大乘特有的見解, 共有四個意義 一 自然 無 : 約未來未來說, 諸法從未來生起的時候, 必有種種因緣, 不是自然現起的約這無自然生性所以說無自性 二 自體無 : 約過去過去說, 過去了的自體已經滅無, 是不會再現起的, 所以說無自性 三 自性不堅住 : 約現在現在說, 諸法一剎那間生而即滅, 不能有剎那的安住相, 約這不堅住性, 所以說無自性 這三種無自性義, 是大小乘所共許的 四 如執取不有 : 這約大乘不共義說遍計所執性的無自性 依他起上似義顯現的, 如我們執取為實有的, 沒有實有的自相, 這叫遍計所執相無自性 附論 前三種, 從緣起生滅上, 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的無自性, 若執為實有就是增益執 深密經 說生無自然性, 也是與小乘共的 不過小乘雖離去生無自然性, 建立因果相續, 祇能厭離無常, 並不能通達法空所顯的真實性, 所以又為大乘說遍計所執性的相無性 這如執取不有的相無性, 在唯識學中, 就是無義 空宗的無自性與 如執取不有 的思想很接近 ; 所謂 諸法無所有, 如是有, 如是無所有, 愚夫不知, 名為無明 但認識論上的執取非有, 立足於緣起無自性說, 不如唯識 學者那樣的分成二截 的本義 依性空者的意見, 無一法可取的無相義, 實是 阿含經阿含經 的本義 (2) 印順導師 佛法是救世之光,p.204: 唯識者解 空 為二 : 一 實無自性的妄所執性 遍計所執性, 是空的, 空是沒有自體的意思 二 實有自體的真實理性 圓成實性, 這是從修空所顯的 ; 從空所顯, 所以稱之為空, 其實是 空所顯性, 空性是有的

中觀者的世俗安立, 雖有正倒二類, 但都是假名有 ( 即是無自性無自性的 ) 如說 : 云何不壞假名而說諸法相? 如佛所說, 諸法但假名 所以, 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 ( 證 ), 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 辟支佛 諸佛, 第一實義中無知無得, 無須陀洹乃至無佛 六道別異, 亦世間名字故有, 非以第一義 第一實義中, 無業無報, 無生無滅, 無染無淨 世間名字故有, 是說 : 染淨因果, 凡聖迷悟, 這一切, 惟有世俗名言識 ( 通後得智 ) 所得的假名 ; 如以正理觀察而求自性有, 自相有法 ( 勝義有 ), 即都不可得 如以為非假名有, 經過智慧的抉擇, 完全不能成立 經說 唯名, 唯表, 唯假施設 假名, 梵語本為假施設假施設義 不由自性自相而有, 依於因緣觀待, 現為如幻如化的 假有 假名有假名有 假名有, 並非說實有此名, 是說 : 如是一切, 但以名字故說非內非外非中間住 問者疑為 唯名之執實說, 出於誤會 亦不生不滅, 非內非外非中間住 但以名字故說 是諸名字, 此絕無自性的但有假名, 在世諦中法相條然, 所以 名假施設 ( 名句 ), 受假施設 ( 如人如柱 ), 法假施設 ( 如十八界 ), 應當學 6. 小結 : 立名 唯名唯名 的意趣 其他學派, 除假名有外, 別有自相有或自性有的, 才依以成立一切 唯有中觀者, 在法法性空法法性空的基點, 宣說一切但有假名, 所以以 唯名 來表示他 至於即空即假的空有無礙, 都是依此而成立, 而通達 10 解 有 也分為二 : 一 妄所執性的妄所執性的 假有假有, 但由名相假立所顯, 這就是遍計所執性 二 緣生性的緣生性的 自相有自相有 依他起性, 對勝義圓成實性說, 這是世俗有, 非實有的 對遍計所執性的 假相安立假相安立 說, 這是 自相安立自相安立 的, 是有的, 而且可稱為勝義有的 7 有體施設假 ), 是不空不空的, 1 遍計所執的有 ( 無體隨情假 ), 是空的 ; 2 依他起性的有 ( 有體施設假非有不可的 如說是空, 那就是惡取空了 就在這點上, 形成了 空有之爭 10 印順導師 中觀論頌講記 p.12 ~ p.15: 凡是初期的大乘經, 都異口同音的, 認為勝義皆空是徹底的了義之談 後期的大乘學雖承認大乘經的一切空是佛說, 但不以一切空為了義的徹底的, 給他作一個別解 大乘佛法, 這才開始走上妙有不空去 這又分為兩派 : 一是偏重在真常寂滅的, 一是偏重在無常生滅的 要理解他們的不同, 先須知道思想的演變 龍樹依 般若經 等, 說真俗無礙的性空唯名 但有一分學者, 像妄識論者, 中略 世俗可分為二類 : 一 是假名的, 就是假名安立的遍計執性 二 是真實的, 就是自相安立的依他起性 中略 這把世俗分為假名有的 真實有的兩類, 與龍樹說世俗諦中, 一切唯假名, 顯然不同 在這點上, 也就顯出了兩方的根本不同 虛妄唯識論者, 以為世俗皆假, 是不能建立因果的, 所以一貫的家風, 是抨擊一切唯假名為惡取空者 他們既執世諦的緣生法 ( 識 ) 不空, 等到離遍計執性而證入唯識性時, 這勝義的唯識性, 自然也因空所顯而不是空, 隱隱的與真心論者攜手 真心論者, 中略 所以把勝義分成兩類 : 一是空, 一是不空 後期大乘的如來藏 佛性等, 都是從這空中的不空而建立的 真心者, 側重勝義諦, 不能在一切空中建立假名有的如幻大用, 所以要在勝義中建立真實的清淨法 他們把真常的不空, 看為究竟的實體, 是常住真心 等到討論迷真起妄的世俗虛妄法, 自然是, 如此心生, 如此境現, 公開的與妄識者合流 這後期大乘的兩大思想, 若以龍樹的見地來評判, 就是不理解緣起性空的無礙中觀, 這才一個從世俗不空, 一個從勝義不空中, 慢慢的轉向

( 二 ) 虛妄唯識論 1. 虛妄, 非抹煞法相唯識, 是從另一角度說 ; 不是遵安慧及慧及 中邊中邊 意, 是唯識學通義 二 虛妄唯識論 : 唯識, 大家都同意, 不消多說 這是彌勒 無著 世親以來的大流 1 何以立名為虛妄? 這 並非抹煞法相唯識, 而是從另一角度來說 2 也不是遵從安慧及 中邊論 意, 而是唯識學的通義 11 2. 唯有有為的依他起, 才能成立染淨因果 ; 是實有唯事, 若沒有就一切沒有就一切都不成立 唯識學, 於三性中, 著重依他起性, 說 一 1 依他起是實有唯事實有唯事 依他是自相有, 不是假名有 假名有是無自性的 ;, 空的 2 遍計所執性, 這不是因果法, 不能安立世出世間因果 二 1 依他起性是有為生滅( 無常 ) 的, 不是無為真常法 ; 圓成實是空性, 是 2 不生滅的無為性, 平等性, 不能依此而立染淨因果 三 所以, 惟有有為生滅的依他起性, 才有成立染淨因果可能 這是不可不有的, 沒有就一切都不成立 如說 : 彼於虛假處所實有唯事 ( 依他 ), 撥為非有 彼於真實及以虛假, 二種俱謗 若無依他起, 圓成實亦無 ; 一切種若無, 恆時 無染淨 12 11 印順導師 攝大乘論講記,p.12 ~ p.14: 1 繼承無著世親大乘不共的唯識唯識思想者, 要算安慧論師的一系 ; 2 至於護法的思想, 不能說是無著唯識的繼承者 他的偉大, 在於融合 瑜伽 攝論 兩大思想, 而把唯識學建立在 瑜伽論 本地分 的思想上 故護法 成唯識論 說諸識差別 ; 王所差別 ; 心色各別自體 ; 種子本有 ( 本地分 ) 新熏 ( 攝論及抉擇分 ) 合說 這和代表無著唯識學的 莊嚴 與 攝論 的思想, 是有點不同的 有人說安慧學是唯識古學, 護法學是唯識今學 護法的時代遲, 他的學說, 或許可稱今學 ; 1 2 其實, 他並不什麼新, 反而是復古的 看他 成唯識論 的思想, 是復回到最初 本地分 的思想上去了, 這不是復古嗎? 1 西藏說 世親唯識學唯識學的真正繼承者是安慧論師 護法的老師陳那, 2 是傳承世親的因明學 ; 陳那與他的再傳弟子法稱, 關於唯識唯識的思想, 叫做隨理行派 陳那與他的弟子護法, 思想上反流到 本地分, 與經部有部更接近了 攝論 的思想, 決與護法的唯識思想有所不同 ; 所以要認識 攝論 的真意, 須向本論好好的探討一下, 同時取 中邊中邊 莊嚴 等論互相印證發明, 方可瞭然 12 (1) 印順導師 成佛之道,p.367 ~ p.368: 無著所傳的瑜伽法門, 依 解深密經 的顯了說, 站在五事不具的根性來說話 以為 : 一切無自性, 一切假有, 這是等於說什麼都沒有, 是不能成立一切法的, 所以應有假有無 自性, 實有自性的二類, 依實立假依實立假 才對 如說 : 譬如要有色等諸蘊, 方有假立補特伽羅 ; 非無實事而有假立補特伽羅 如是, 要有色等諸法實有唯事, 方可得有色等諸法假說所表 ; 非無唯事而有色等假說所表 若唯有假, 無有實事, 既無依處, 假亦無有, 是則名為壞諸法者 這在 解深密經 中, 就分世俗世俗為二類 : 云何諸法遍計所執相? 謂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別, 乃至為令隨起言說 云何諸法依他起相? 謂一切法緣生自性 遍計所執相 : 此由假名安立為相, 非由自相安立為相, 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 ; 而依他起是 : 此由依他緣力故有, 非自然有, 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 8

3. 在宗歸唯識唯識時, 依他起即是虛妄分別的心心所法 依他起性是染淨依, 在宗歸唯識時, 依他起即虛妄分別的心心所法 依此說三性, 即 虛妄分別有, 於此二都無 ; 此中唯有空, 於彼亦有此 ; 也即是 境故, 分別故, 為二空故說 依他起有, 等於說內識是有 ; 遍計性空, 等於說外境是無 唯識無境與三性有空, 是這樣的一致 13 所以這一系的根本立場 : 或是無自性 的假有, 叫做假說自性, 一 遍計所執相所執相 二 1 或是自相有 的 實有唯事實有唯事, 叫做離言自性, 依他起性 因緣生法是自相有的, 是一切法的緣生自性 或說為十八界性, 界也就是自性不失的意義 2 A 這不是執著不是執著而實有性的, 從因緣生緣生時, 就是這樣自性有的, 這與中觀者看作戲論相, 似有而實非有的見地, 有著根本不同 至於依法而執為實有, 是無自性的, 那是二家公認的了 B (2) 印順導師 中觀今論,p.66 ~ p.68: 假有無自性說, 經部師是擴大了 但自性有的自性有的基本原則, 並未改變 三世常如其性的一切法, 在經部的現在實有論中, 轉化為潛在於現在的種子或舊隨界 此種子與界, 雖不斷的從種子而轉化為現行, 現行轉化為種子, 但依舊是不變的唯識學者說得明白, 名為 自性緣起自性緣起, 即色生色, 眼生眼, 貪生貪, 有漏生有生有漏, 無漏生無生無漏 這樣的因緣論, 即是從一切有部析假見實得來的自性有, 不過從三世常如而使之現在化而已 自性有的原則, 完全吻合 依經部師, 蘊 處是假的, 而十八界是實有的 相續和合的現行, 都依於真實的界性 瑜伽論 在批評性空時說 : 譬如要有色等諸蘊, 方有假立補特伽羅, 非無實事實事而有假立補特伽羅 如是要有色等諸法實有唯事, 方可得有色等諸法假說所表, 非無唯事而有色等假說所表 若唯有假而無實事, 既無依處, 假亦無有 經部與瑜伽論者, 稟承那 假必依實假必依實 的天經地義, 所以不能說一切無自性空而必須說 自性有 的, 假有的可空而自性有的不可空 中略 追求事物中的根求事物中的根元, 看作實在的依此而成立世出世世出世一切, 都是 自性自性 論者論者 中略 在萬化中, 終必有一個真實自性而不是假的, 這即是 自性 的意義 一般的宗教與哲學, 無不從此自性的自性的老路老路而來! 13 (1) 印順導師 印度佛教思想史,p.255 ~ p.256: 瑜伽學中, 大乘不共的唯識學, 論到空與有, 當然也符合上來所說的原則, 如彌勒造的 辯中邊論辯中邊論頌 ( 大正三一 四七七下 ) 說 : 虛妄分別有, 於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 於彼亦有此 9 是不變的 這點, 看作實在的, 1 虛妄分別, 是虛妄的分別 迷亂的識, 這是有的 虛妄分別時, 2 一定有能取能取 所取相 心與境對立, 能取取著所取的種種執境, 這二者是沒有實體的 3 此, 是虛妄分別, 於虛妄分別中, 遠離二取的空性, 是有的 ; 於彼空性, 也有虛妄分別 4 這一分別, 與三自性對論, 那就是 : 唯所執唯所執 依他及圓成實性 ; 境故, 分別故, 及二空故說 (19.005) 這是說: 虛妄分別取著的 境, 是遍計所執性 ; 虛妄 分別 的 1 2 識, 是依他起性 ; 二取空性是圓成實性 依三自性來說唯識, 那就是境空 ( 無 ) 識有, 3 空性也是有的 三界心心所, 是虛妄分別, 不能不說是有的, 理由是 : 虛妄分別性, 由此義得成, 非實有全無, 許滅解脫故 (19.006) 虛妄分別的識, 在勝義中是非實有的, 但不能說完全沒有 ( 都無 ) 因為生死苦報, 是業力所感 ; 業是依煩惱而引起的 煩惱依虛妄分別 有漏的雜染識而有的, 滅卻虛妄分別, 才能得生死的解脫, 這是佛教界所公認 共許的 虛妄分別要滅除才能解脫, 這不能說是不能說是 無 的 虛妄分別是有的, 是如幻如化的有的有 空 ( 無 ) 與有的分別, 正如世親所解釋的 辯中邊論 說 : 若於此非有, 由彼觀為空 ; 所餘非無故, 如實知為有 (19.007) 這樣的解說, 瑜伽學者以為讀 一切皆空 的大乘經, 就不會誤解了 (2)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一冊,p.300 ~ p.301:

4. 著重虛妄的依他起性 ( 識 ) 而成立一切, 是唯識宗的通義 1 心心所法中, 阿賴耶識是根本依, 所知依隨染轉淨的樞紐樞紐 2 而阿賴耶識是有漏有為生滅的妄識 所知依 14, 這是種現熏生, 心境緣起, 有漏有為生滅的妄識 ( 不一定是妄執 ); 玄奘所傳的護法唯識, 也確切如此 3 有有漏的雜染 ( 虛妄 ), 才能說到 4 引生無漏清淨現行的種子, 不論是本有 新熏, 雖不是賴耶自性所攝, 也還是依附阿賴耶識而轉 著重虛妄的依他起性 識而成立一切, 豈非是唯識宗的通義! 才能說到無漏的清淨 5. 雖 識 ( 依他 ) 通不虛妄, 然總是 依虛妄分別識為本, 安立染淨因果, 依此明唯識明唯識 我不是不知道, 識通於不虛妄, 依他通於清淨, 但總是依虛妄分別識為本 安立染淨因果, 依此而明唯識 總是依虛妄分別識為本, 如 無始時來界 頌, 1 本可作如來藏釋, 但奘譯的 攝大乘論釋, 成唯識 2 論, 還著重於著重於虛妄雜染的識種 15 唯識說虛妄分別是有, 能取 所取的空性是有, 所以或稱有宗 這如彌勒菩薩辨中邊論頌說 : 虛妄分別有, 先肯定虛妄分別是有的 ; 於此二都無, 於虛妄分別所現的二取是不可得的 ; 此中唯有空, 此虛妄分別心中, 唯有空性 ; 於彼亦有此, 於彼空性中, 眾生位上, 是有虛妄分別的 虛妄分別及空性是有, 是唯識宗的根本見解 說空性是有, 就是說真如是有, 法性是有涅槃是可證得的 說虛妄分別心是有, 所以生死是有, 滅除以後, 可以得到解脫 這樣, 故知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一切法不只是空的, 也不只是不空的, 這就是中道 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 虛妄分別是有 ; 能取 所取是無 ; 及有故是 : 虛妄分別心中有空性, 空性中有虛妄分別 這樣, 才契合於佛說的中道 14 印順導師 攝大乘論講記,p.34: 在十處顯示大乘殊勝中, 第一是 所知依 所知, 是染淨一切法, 這一切法的所依, 即阿賴耶識 15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五冊,p.118 ~ p.126: 我講 攝論 時, 確有些溝通阿通阿賴耶賴耶緣起緣起 如來如來藏緣起緣起的意圖 要知道, 阿賴耶緣起, 內部有不同的見解 ; 如來藏緣起說, 並不等於中國學者所說的 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 更不等於一心開二門, 真妄互相熏 我是研究印度經論, 觀察這二系是否可以溝通, 溝通的關鍵何在 我以玄奘所譯的 攝論 為講本, 希望取得唯識宗學者的尊重 我覺得, 真諦的 一能變 說, 阿賴耶有 解性 說, 不是真諦的私意, 而與 攝論 有關 攝大乘論, 主要是依 阿毘達磨大乘經攝大乘品 而造的 這部經沒有譯出, 但從部分的引文來看, 在瑜伽唯識學中, 是有特有特色的! 攝論 引 阿毘達磨大乘經 說: 法有三種: 一 雜染分 ; 二 清淨分 ; 三 彼二分彼二分 無著解說為 : 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 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 ; 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他起是彼二分 舉譬喻說 : 土, 如雜染分 ; 金, 如清淨分 ; 地界 ( 礦藏 ), 如彼二分 依他起性, 如礦藏一樣, 平時只見到泥土, 但經過冶鍊, 就顯出金質, 金質是本有的 所以, 在凡夫位分別心中, 依他起現虛妄雜染, 而內在有不變清淨的真實 因此, 攝論 解釋依他起性的定義時, 在唯識學共義 依他種子熏習而生起 以外, 別立 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 世親解釋為 : 如是依他起性, 若遍計時即成雜染, 無分別時即成清淨 ; 由二分故, 一性不成 這就是 阿毘達磨大乘經, 依他起通二分的意義 依他起性依他起性, 依唯識說 : 三界心心所, 是虛妄分別 而一切心心所, 以阿賴耶賴耶識為本, 為 所知依所知依 10

( 三 ) 真常唯心論 三 真常唯心論 : 這是依宣說如來藏, 如來界, 常住真心, 大般涅槃等一分大乘經而立 ; 攝得 起信論 這是把握真常為法本常為法本的, 1. 空 不能成立不能成立染淨因果, 與性空唯名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不同 與性空唯名論不同 : 空者, 即是遍計所執性 ( 與唯識學同 ), 這是不可依據而成立染淨因果的 2. 生滅無常生滅無常 不能成立不能成立染淨因果, 與虛妄唯識 以生滅以生滅賴耶賴耶為依, 成立流轉流轉還滅 不同 又與虛妄唯識論不同 : 生滅無常, 不能成立染淨因果 因為, 譬如破瓶不作瓶事, 譬如焦芽不作芽事 如是若陰界入, 已滅今滅當滅, 自心妄想見, 無因故 明白的說 : 如真的剎那滅了, 染淨縛脫就都不能成立 所以, 七識, 不流轉, 不受苦樂, 非涅槃因 為什麼不是? 只因為 其餘諸識, 有生有滅, 意意識等, 念念有七 有生有滅, 七識所以不成流轉涅槃的因依, 難道阿賴耶識有生有滅, 就可以成立嗎? 當然不會的 16 無著引 阿毘達磨大乘經 二偈, 證成阿賴耶識體與名 ; 但在解釋中, 僅解第二偈 真諦引如來藏說, 解初偈為 : 此即此阿黎耶識, 界以解為性 這雖是無著本論, 世親釋論所沒有的, 但以初偈為如來藏 ( 界 ), 寶性論 舊有此說 而且, 礦藏一般的依他起性, 通於二分即使論無明文, 說阿賴耶賴耶識有識有雜染雜染性 清淨清淨性 二分, 也是不會錯的 從依他起通二分中, 看出了染淨 真妄間的關聯所在 中略 一 1 阿賴耶賴耶識為有識為有漏無漏種子所依所依止, 稱為阿為阿賴耶賴耶緣起緣起的, 瑜伽師地論 ( 本地分 ) 的成立最早, 興起於印度北方 2 如來如來藏 ( 自性清淨清淨心 ) 為依止有生死 有涅槃, 從眾生到成佛的經典, 稱為如來為如來藏緣起緣起的, 興起於印度南方 妄識為依, 真心 ( 有真我意義 ) 為依, 成為不同的二大流二大流 二 阿毘達磨大乘經大乘經 是阿賴耶識 唯識說, 立依他起通二分 : 表面上是賴耶賴耶緣起, 而內在貫通真心說 ( 主新聞熏習, 與如來藏說還有多少距多少距離 ) 攝大乘論大乘論 就是依此, 而有其特色的 三 楞伽楞伽經 說五法 三自性 八識 二無我, 多同於瑜伽唯識學, 而立 如來如來藏藏藏藏識心識心, 立 無漏習氣漏習氣非剎那, 是在依他起性通二分的基礎基礎上, 與如來藏緣起緣起更接近更接近一步 我講 攝大乘論, 附論 中涉及真 妄的關係, 只是表示依他起性通二分 傾向 11 是表示依他起性通二分, 有會通真 妄的 如偏據偏據 成唯識論成唯識論, 阿賴耶賴耶識唯妄唯識唯妄唯染, 以此來衡量衡量我的我的講記, 那是由於所依不同, 所說也不免不合了! 16 印順導師 如來藏之研究,p.245 ~ p.246: 如 經 說 : 譬如破瓶破瓶不作 不作瓶事, 亦如焦種不作種不作芽事 如是大如是大慧! 若陰界入性, 已滅 今滅 當滅, 自心妄想見, 無因故, 彼無次第次第生 (25.019) 滅, 被解說為解說為什麼都什麼都沒有了, 那末前一剎那滅, 第二剎那就那就 無因 而不可能生起了而不可能生起了 這是說 : 生滅無常是不能成立生死流轉的 轉的, 如經說 : 其餘諸識有生有滅, 意意識等念念有七 ; 七識不流轉, 不受苦樂 (25.020), 與 勝鬘經 的 此七法, 剎那不在, 不種眾苦 說相合 (25.021) 瑜伽學說 : 剎那不住的有為生滅, 可以成立生死的流轉, 受苦樂的異熟, 所以以依他起自性阿賴耶識為所依 但 楞伽楞伽經 雖肯認 無我, 卻同意一般的觀點, 所以要在諸行生滅法外, 立常住不變不生不滅的如來藏 ( 藏識 ) 為依止 這樣, 離無常過, 離於我論 的如來藏, 為一切法依, 是最善巧的說法

3. 以 真常的如來真常的如來藏 為依, 成立染淨因果 這非真常不可, 惟有 離無常過 的如來藏, 真常清淨, 才有可能 所以說 : 如來藏是依, 是持, 是建立 依如來藏故有生死, 依如來藏證得涅槃 (1) 生死依 如來藏是真常本淨的, 但無始以來, 為 若離若脫若異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 所覆 ( 或說 陰界入所覆, 貪瞋癡所污 等) 這是說, 有與如來藏不相合不相合的有為雜染熏習, 無始來依如來藏而現有雜染生死 所以如來藏 離有為相離有為相, 而 變現諸趣, 猶如伎兒 楞伽經 總是說 如來如來藏藏識藏識, 與唯識學不同, 應從此去理解 藏藏識, 不但說藏識 (2) 涅槃依 此真常的如來藏, 有 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異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楞伽經 也說 : 有 漏習氣剎那, 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剎那 如來藏性具無漏非剎那的功德, 為無漏功德因, 出纏, 無漏淨能的圓滿顯發圓滿顯發而已 17 所以是涅槃依 成佛, 也只是如來藏出纏 4. 真常論, 也可能不唯心 ; 但真常大乘一致的傾向, 是 本淨真性, 總持於心性持於心性 真常論, 也可能不唯心 但真常大乘一致的傾向, 是 自性清淨心, 常住真心, 如來藏心, 如來藏藏識 等 本淨真性, 總持於心性 ; 以此真常心為依而有生死 涅槃事, 為流轉 還滅的主體, 所以稱之為真常唯心論 18 17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四冊,p.92 ~ p.94: 如來藏是依, 是持, 是建立, 依如來藏故有生死, 依如來藏證得涅槃 如來藏是常住不變的, 清淨周遍的, 依真常建立一切, 已非常明顯 與這如來藏不異不離不異不離的有那非剎那滅的無那滅的無漏習氣, 就是稱性無為性無為功德功德 這如來藏與無漏習氣的融然一體, 成為厭苦求樂的根本動力, 也就是離染所顯的真常法身 同時, 它也是離異離異的剎那有那有漏習氣漏習氣的依止, 這本淨的真相與客塵的業相, 在不思議思議的交織交織之下, 展開了虛妄變幻的生死 真常的如來藏, 是輪轉中的受苦受樂受苦受樂者, 它 譬如伎兒, 變現諸趣 這與瑜伽派的妄心為依止, 與有漏習氣無異無雜, 無漏習氣 ( 也不是無為非剎那 ) 反而依附賴耶, 轉了個一百八十百八十度角度角 無常論者, 雖想用 迷悟依 一句話, 把它拉在自己的體系裏, 但總覺得有點奇突, 於是乎有人說 楞伽體用未明 其實 楞伽 等別有體系, 根本的見解, 無常生滅是不能建立一切 譬如破瓶不作瓶事, 譬如焦種不作芽事, 如是若陰界入性已滅今滅當滅, 自心妄想見, 無因故 為甚麼要依如來藏呢? 其餘諸識有生有滅, 意意識等念念有七 ; 這剎那生滅的 七識, 不流轉, 不受苦樂, 非涅槃因 所以不成為流轉中的受苦樂者, 只因它念念生滅 所以依 離無常過 的清淨如來藏, 才能建立輪轉生死 如果不理解這一解這一原則, 無常論者還是別是別談 楞 伽 好! 攻訐 起信論, 更不免不免多事了事了 在真常論的見地上, 空者, 即是遍計性 如來藏不與雜染相應, 所以叫空, 不是說它的自體是空 如來藏不同外道之我, 所以說 無我之藏, 離於我論 如果性空論者要性空論者要曲解它, 也是同樣的是同樣的笑話笑話 18 (1)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三冊, p.170: 如來藏的另一類型 真我型, 如 如來如來藏經, 與 大般涅槃般涅槃經 的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 相合 ; 也是 大般涅槃經 那樣, 以種種譬喻來說明的 (2) 印順導師 如來藏之研究,p.270: 12

5. 真心 : 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無分於聖凡聖凡的真常心體 問者說 : 此心指聖者言, 指凡夫言, 抑指聖凡二者言 我的解答是 : 這是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無分於聖凡的真常心體 也許唯識學者不以為然, 而真常唯心論者, 卻確以為如此 真常唯心論如此說, 唯識與性空者不如此說, 這當然可 以之而判教系 所說 起信論 的意義, 默師多有新意 這無關於三系的名義, 所以我不加論列 四通釋諸問 安立三系的意趣與名義, 上面已大略說到, 一切疑問都可以銷釋了 為了詳盡一些, 再解答如下 : 默師總括三系以發問一段, 有三問 一 佛法不應該說 唯什麼, 這確是我說過的 佛法的究竟了義, 決不是 唯什麼 的 然而佛法的方便說, 卻 1 2 也唯這唯那 經中有此說, 學者有此說, 我依此而判教系, 也就不能不說唯這唯那了 哲學者的 唯, 儘管說得玄妙, 心, 物, 生等, 都不外乎具體事物的昇華, 作為萬化的本源 然而佛法佛法說 : 一切皆是因緣所生法, 或者說一切唯是假施設, 這就不同於哲學不同於哲學 凡有, 一定是因緣生, 一定是假名有, 而此假名的緣起法, 決非唯心唯心 唯物的萬唯物的萬化根源可比 19 如來藏說, 勝鬘勝鬘經 等與 心性本淨 自性清淨心 合流, 終於與阿賴耶識相結合 涅槃涅槃經 的佛性說, 重視 阿含經阿含經 的因緣說, 參用 般若般若 中論中論 等思想來解說, 所以與傾向唯心唯心的如來藏說, 在思想思想上, 踏著不同的著不同的途徑途徑而前進前進 19 (1)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p.5 ~ p.7: 但依佛法看來, 作為萬化根源而能給宇宙以說明的本體, 不管是向內的, 向外的, 一切都是情見戲見戲論的論的產物 神之變形 玄學者, 為什麼要找到萬化的根源來給宇宙以說明? 為什麼會 妄構一個神秘的東西來作宇宙的因素? 這並不從玄學的神悟得來, 而是根源於現實經於現實經驗及其錯亂驗及其錯亂 凡是現實的存在者 即緣起的存在, 必然的現有時間的延續相, 即前後相 由於不悟時相前後的如幻, 因而執取執取時相, 設想宇宙想宇宙的原始, 而有找到萬化而有萬化根源的願欲願欲 原來, 眾生與世間, 有著根本的缺陷性 錯亂性, 即在眾生 人類的認識中, 有一種強烈的實在感, 雖明知其為不真確的, 如水中月, 如旋火輪, 但總還覺得是如此如此的 這種強烈強烈而樸素樸素的實在感, 即亂想亂想的根本 自性見 依此自性的實在感, 成為意識的內容時, 如從時間的延續去看, 即是不變的 : 不是永恆 1 的常住, 即是前後各別 各住自性而不變的中斷 如從空間的擴展去看時, 2 即是不待他而自成的 : 不是其小無內的小一 即成種種便是其大無外的大全 由於實在感實在感而含攝得不變不變與獨存, 即自性的三相自性的三相 13

14 在知識愚蒙的, 索性把一切都看為真實 不變 獨存的, 也無所謂神學與玄學 由於知識經驗的進展, 雖逐漸的發現到現實的虛偽性 變化性 彼此依存性, 但由於自性於自性惑亂惑亂的習以成性, 很自然的會自然的會想到超越於現象 虛偽 變化 依待之上的, 含藏於現象之中的, 有 這個 ( 本體等 ) 存在, 是真實 是常住 是獨體, 依 這個 而有此宇宙的現象 (2) 印順導師 寶積經講記,p.91 ~ p.92: 說到這裡, 應知一般眾生的心識作用, 都是不曾經過尋求真實, 而只是隨順隨順世俗世俗安立的 不要說常識的, 就是科學 哲學, 被稱為精密的, 求真的, 也不過是常識的常識的精製精製 依據一些假定的假定的原理或以為 自明自明 的東西, 來假定 推論 證實證實 從沒有能從沒有能夠不預存成見, 不假定原理不假定, 真從現實事相去直探真實的真實的 眾生的一般心境如此, 所以無論是常識, 或常識的精製品 科學 哲學, 都只能在相對世界中, 尋求相對的真實 ( 現代的相對論, 也不能例外 ), 而不能徹見究竟的絕對真實 也就因此, 不能徹了真實, 所以不能徹底解脫 (3) 印順導師 佛在人間,p.337 ~ p.339: 一 從事事差別解了法從緣生而深入空平等性 : 在一般的認識中, 不但是外界的事物, 就是內心的每一活動, 都是一個個的 就是推論到的理性也似乎是 一合相 的 這種庸常的認識, 本來無礙於世俗的認識 ; 世間也確是那樣的, 大到星球, 小到原子, 都是表現為個體相的 然而, 如推論到 : 時間是剎那剎那 ( 時間點 ) 1 的累積, 物質是一微一微 ( 佔空間的點 ) 的積集, 內心是眾多心心所的和集 那些小到不能再小的因素, 是宇宙的基石, 這就成為 至小無內 的宇宙觀 有的覺得不對, 2 一一事物, 有著內在的關聯性, 這樣推論到極際, 一體兩面, 一本萬殊等思想, 又引到了 其大無外 的宇宙觀 其實, 以為是一也好, 是多也好 ; 小一也好, 大一也好 : 都是受到常識中那個 一合相 的影響 常識直覺到的, 是如此, 而佛卻從此深入, 悟解得一切法從因緣生 中略 從這緣起而沒有自性 ( 自性就是實在的個體性 ) 的深觀中, 深入一切法的底裡, 即是 空平等性 這如芭蕉, 層層的披剝進去, 原來是中無有實一樣 這就是一切法的真性, 是平等無差別的, 超越時空質量的, 是佛 平等大慧 所自覺自證的 一般本體論者, 只是推論到類似的境地, 但又總是把這看作實在的, 所以或說是神, 或說是物, 或說是生, 或說是心等 ; 都想把這作為宇宙的本元來說明一切, 以為一切從屬於這個 這是雖多少理解到事事物物的內在關聯, 而不能擺脫常識中的個體 ( 一 ) 的, 實體的執見 這才結果是 : 精製改造那常識中的生那常識中的生 心等現象, 而稱之稱之為本體為本體 這是與一切法本性不相應的, 因為真的到達空平等性, 超越了時空質量, 說做什麼都不會是的 ; 就是稱之為 什麼都不是, 也是不相應的 所以說 : 破二不著一 ; 一切法空, 空亦不可得 唯有通達空平等性, 才不會落入是神 是物 是心等一元論, 不會以常識的以常識的精製品精製品為真性, 引生一切由此而起, 一切從屬於此的謬見 (4) 印順導師 成佛之道,p.336 ~ p.338: 名言識是隨順世俗共許的, 並不因為推求究竟是什麼, 得到了究竟而後成立的 雖然知識進步都有探求究竟的傾向, 但總是依世間公認 自明的, 或稱 先天的 在這種獨斷, 不求究竟的基石上, 而構成認識, 成為行動 中略 又如哲學家, 推求假設為 : 宇宙的本元是物的 生的 心的, 或多元的 認為宇宙本元那個東西, 並不是從尋求究竟而得到, 其實是從世間現象的物理 生理 心理, 經自己的設計精製, 看作宇宙本元, 推論為應該這樣而已 世俗的認識與行為, 都是這樣的, 本不依於推求得究竟而成立 如樹是我栽的, 到底什麼是我, 並不要加以考實, 世俗就認為樹是我栽的了 這些知識是不徹底的, 含有相對的矛盾特性 這不妨成為世俗的知識 ; 眾生一直在這樣的心境中, 以為是真實的, 其實從來不曾達到究竟的真實 現在, 勝義諦是究竟真實的體驗 ; 依世俗事而作徹求究竟 自性 的觀察, 觀察他 如何 而 有 這種 觀 察, 名為 順 於 勝義 的觀慧 從前後延續中, 觀察什麼是 1 最先的, 最先的怎麼會生起 從彼此相關中?, 2 觀察彼此的絕對差別性是什麼, 怎會成為彼此的獨立體? 約受假來說, 觀集微成著, 那不能再小的, 到底是什麼? 這是怎樣的存

二 三系的安立, 與唯識法相可否分宗無關 三 名義與關係, 上面已經說到 比對三宗以發問一段 : 我的三系說, 與大師的三宗, 約義不同, 所以不必比較 不過, 當然虛大師說的很好! 一 性空唯名論, 並非 法遣而名存 問者認為 不攝不共般若, 什麼是不共般若? 龍樹的不共般若, 天臺等說, 即是別 圓二教 換句話說, 是詮表但中與圓中的, 這屬於後二系 我覺得, 法性空慧, 也是不攝不共般若的, 默法師以為如何? 二 我不宗古師, 也不說沒有淨分依他 三 在此心是凡是聖上說, 已如前說 其實, 如這麼說, 也許早就不是第三系了 結語默師巧申問難, 巧為會通 我想, 對於默師, 原是不需要解說的 默師說 : 然不知者, 如以上文難詞而詰之, 則仍須遣釋矣 默師為不知者著想, 我也就不免為不知者解說一番 明眼人前, 實在不值得一讀 在與生起 如以為宇宙的實體是同一的, 觀察這同一體是什麼, 是怎樣的存在? 一體怎能成為差別? 這名為尋求自性, 自性是自體, 是本來如此的, 自己如此的, 永遠如此的 ; 最小或最大的, 最先或最後的 這並不預存成存成見, 想像有個什麼, 而只是打破沙鍋問打破沙鍋問到底, 追求那求那究竟是什麼什麼 這雖是名言識, 卻是一反世俗知識的常途, 而是順於勝義的觀察, 趣入勝義的 所以世俗事相, 經論說得很多, 而勝義觀慧 從聞而思而修, 專是觀察自性而深入究竟 這才能徹破眾生的根本愚迷, 通達世間的實相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