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年度 第一学期 第一周 教具 时间分配 使 内 容 用教材和参考书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 课堂讲授为主 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发展

Similar documents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答案(一)

一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1.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 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 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 ;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 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 ;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作品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 教师姓名 周慧敏 课程名称 藏象学说 职 称 讲师 授课对象 护理学本科学生 联系电话 教材信息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所需学时 10 学时 教学目标 : 教学背景 中医护理学基础 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是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

4. 肺朝百脉 主治节 2 5. 肺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2 6. 肺开窍于鼻 2 7. 肺在志为悲 2 8. 肺在液为涕 2 ( 三 ) 脾 1. 脾主运化 2 2. 脾主升清 2 3. 脾主统血 2 4. 脾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2 5. 脾开窍于口 2 6. 脾在液为涎 2 7. 脾在志为思 2

04级七年制病因

标题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107 页 1. 内痔 (2) 湿热下注 [ 方剂应用 ] 脏连丸 ( 茯苓 金银花 牛膝 车前子 此花地丁 ) 加减 1. 内痔 (2)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B5DACBC4D5C22020B2A1D2F22E D20BCC7CAC2B1BE>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中医药理论概要 - 脏腑经络浅说 内容提示 : 脏腑 经络的概念脏腑学说主要内容 观点经络学说基本思想 要求 : 了解脏腑 经络的人体构架系统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3) 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外科学】:女,30岁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 七 ) 体质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4. 经

第一站 辨证论治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的基本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 二 ) 阴阳学 2

(3) 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4) 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5) 肺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6) 肺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7) 肺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8) 肝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9) 肝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10) 脾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1) 心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2) 肺与志 液

( 四 ) 藏象 1. 五脏的生理功能 (1) 心的生理功能 (2) 肺的生理功能 (3) 脾的生理功能 (4) 肝的生理功能 (5) 肾的生理功能 2. 五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的主要生理关系 (2) 心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3) 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4) 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5)

Template

穴位埋线疗法


绪 论

绪 论

国标经穴扫描 各种中医刺激疗法与结缔组织的关系 筋膜的发育生物学 从间充质到筋膜

(16) 祛痰剂 : 二陈汤 温胆汤 贝母瓜蒌散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17) 消导化积剂 : 保和丸 枳术丸 健脾丸 (18) 驱虫剂 : 乌梅丸 10. 下列方剂的组成 功用 主治及配伍特点 (1) 解表剂 : 加味香苏散 升麻葛根汤 柴葛解肌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 参苏饮 (2)

(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 五行的生克 制化 胜复和乘侮 (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五脏与形体 官窍的关系, 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 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B5DAB6FED5C22020D6D0D2BDD1A7B5C4D5DCD1A7BBF9B4A12E D20BCC7CAC2B1BE>

幻灯片 1

ZYJCML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FJXBQ

<B5DAC6DFD5C22020B7C0D6CED4ADD4F22E D20BCC7CAC2B1BE>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85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69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五年大纲

WQ.mps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与分级 3. 并发症 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 诊断 6. 西医治疗 7. 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二 : 支气管哮喘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临床表现 4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耳鼻咽喉科学 ( 专业学位 ) 非定向 全国统考


1. 感冒 1.1 概念 : 感冒 时行感冒 虚体感冒的概念 1.2 病因病机 1.3 类证鉴别 : 与温病早期相鉴别 1.4 辨证论治 : 风寒证 风热证 暑湿证以及虚体感冒 ( 气虚感冒 阴虚感冒 ) 等各证型的症状 治法 方药 2. 咳嗽 2.1 概念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

2015 Vol.17 No.12 2 寒 热在中医学中的主要运用 2.2 证候之寒 热 [4] 2.1 病因病机之寒热 3 从自然温度到中医学理论的 寒 热 映射 : [6] : [7] [5] [8] : 瞀 2498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

工程合同管理 一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1-1 主体 拥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法律关系三要素 客体 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的对象 内容 具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图 1-1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广州医科大学

附属八一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04 普通外科疾病中西医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 07 内分泌疾病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妇科学 01

< CBB6CABFC2BCC8A1C7E9BFF6202D20B8B1B1BE2E786C73>

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关于转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的通知

第一章 八纲辨证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中医药学报14-01.FIT)

山西医科大学 2016 级一系 学年第五学期周教学进度表 学院 系 ( 部 ): 第一临床医学院年级 / 专业 :2016 级一系班级 : (10) 人数 : 315 实习分组 : 序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理论课 实验

之 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14. 答案 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明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五味, 就是酸 苦 甘 辛 咸五种味 辛味有发散之性, 甘味能滋补与缓急, 淡味有渗泄作用, 酸味能收敛, 苦味能降能坚, 咸味能软坚和泻下 故将辛 甘 淡三味属阳, 酸 苦 成三味属阴 如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说

蒋维乔思想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美容师》(三级)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 内诸多的生理表现和病理变化 其内涵为 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 助心行血 通过肺朝百脉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辅佐心脏 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调理全身气机 调气机 通过呼吸运动 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 保持全身气机调畅 治理调节水液代谢 主行水 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治病在诊不在治新.indd

第 一 章 绪 论 什 么 是 中 医 学? 中 医 学 是 研 究 人 体 生 理 病 理, 以 及 疾 病 的 诊 断 和 防 治 等 的 一 门 科 学, 它 有 独 特 的 理 论 体 系 和 丰 富 的 临 床 经 验 它 以 整 体 观 念 为 主 导 思 想, 以 脏 腑 经 络 的

2. 分析判断 : 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分析 解释疾病发生 发展及诊治的机制, 并对不同的药物 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 综合运用 : 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 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 立法 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

论述题 3 题, 每小题 20 分, 共 60 分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

Ⅰ Ⅱ Ⅲ Ⅳ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阴火 为由内伤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 邪气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亚 健 康 是 怎 样 一 回 事? 人 不 可 能 每 天 都 健 康, 活 力 充 沛 何 谓 亚 健 康? 就 是 似 病 非 病 全 身 乏 力, 精 神 不 振, 原 因 是 肝 太 劳 累 了 肝 主 疏 泄, 调 畅 气 机, 使 气 血 正 常 运 作, 反 之, 肝 气 郁 结,

图书馆 年第 期

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 即对机体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谈中医的辨证论治

导 论 内 容 : 导 论 : 中 医 学 理 论 体 系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中 医 学 理 论 体 系 的 基 本 特 点 ( 整 体 观 念 辨 证 论 治 ) 重 点 : 中 医 学 理 论 体 系 形 成 的 条 件 和 标 志 对 整 体 性 的 认 识, 中 医 学 的 整 体

19 年中医医师讨论 : , 微信公众号 :yishi_med66, 客服电话 年中医助理医师 中医诊断学 大纲 第一单元 绪论 要点 :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 望诊 细目一 : 望神要点 :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

年第 期

ML.s92

掌握手阳明经常用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 主要循行在上肢外侧前缘 大肠经上的腧穴主要分布于大肠经循行所过的手部 上肢外侧前缘 肩前 颈部及面部 经穴 : 见腧穴数目总表实训三足阳明胃经划经 点穴 1 掌握足阳明经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2 熟悉足阳明经体表循行路线; 准确找

招生人数 其中合计推免推免硕士连读 考 试 科 目 01( 全日制 ) 耳鼻咽喉科学 ( 专业学位 ) 肿瘤学 01( 全日制 ) 内科学 ( 专业学位 )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01( 全日制 )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 专业学位 ) 麻醉学


中医基础理论占 16% 中医诊断学占 16% 中药学占 16% 方剂学占 16% 中医内科学占 20% 针灸学占 16% 四 试卷题型结构 1. 单项选择题 40 小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60 分 2. 是非判断题 20 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30 分 3. 填空题 20 空,

C. 辨病位的纲领 D. 辨病性的纲领 E. 辨标本的纲领 (11) 热证的形成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 :( ) A. 阳邪致病 B. 阳气偏盛 C. 阳气亏虚 D. 阴液亏虚 E. 寒湿郁久 (12) 寒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下述哪项 :( ) A. 经常畏冷 B. 不渴不饮 C. 恶心呕吐 D. 腹

考生编号政治政治分外语外语分科目 1 科目 1 分科目 2 科目 2 分总分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考试方式报名号 思想政治理论缺考英语一 45 生物综合 38 生理学缺考 药理学全国统考 思想政治理论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真实 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 二 德阳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冲击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中医模拟题 一 单选题 1. 枳术丸中枳实 : 白术为 ( ) A.1:7 B.7:1 C.1:5 D.1:2 2. 生化汤中君药是 ( ) A. 当归身 B. 当归尾 C. 全当归 D. 川芎 3. 王子接评价为 一泄气分之热, 一行血分之滞 的为 ( ) A. 生化汤 B.


E 肺与肝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是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心脾两虚多表现为气血 两虚 3 肾的 外华 是 A 发 B 爪 C 毛 D 面 E 唇 答案解析 肾之华在发 4 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 A 心的功能 B 脾的功能 C 肝的功能 D 肺的功能 E 肾的功能 答案解

安全救护教学设计 一 教学导入 教学过程设计 二 学情了解 三 学习新课 1. 指压止血法

【外科学】:女,30岁

Negative Vol.5 No 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古老的理论概念很难直译成现代 [2] 汇合 通过右心的梳状肌和肉柱混合混匀 使静脉血 的医学科学理论 中医的理论数千年未变 从它诞 的分类特征消失 出右心后上行入肺转换成动脉血成 生的那一刻起 就几乎没有被修正过 想从这里寻找 分

2. 面肿 腮肿及口眼喁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目的脏腑分属, 望目色 目形 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六 :

2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要点 :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要点 :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

前言 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来说, 不仅仅需要先进的思维, 还需要健康的体魄, 作为健康自在的人生基础, 去实践创造, 在这个新时代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文明印迹 认知的 壁垒 影响了我们对待行为, 我们观察自然, 譬如 南岳 衡山具足火的特征, 恰恰 五湖 也分布于中国南方, 火水的流动循环, 形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Ⅰ Ⅱ1 2 Ⅲ Ⅳ


Transcription: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学年 :2010-2011 学期 : 第一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题目 : 中医基础理论 时数 : 112 学时 本次课程要求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与古代哲学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病因病机 疾病的防治等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使学习中医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员基本掌握 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等内容, 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上, 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用通俗的语言,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内容, 做到重点突出, 讲清难点, 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 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中, 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形象化,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授课组织形式 : 本课程共计 112 学时, 以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1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09-2011.12 2011.12 年度 第一学期 第一周 教具 时间分配 使 内 容 用教材和参考书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 课堂讲授为主 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发展概况 ; 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并了解其应用概况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医理论发展概要 ; 辨证论治的正确理解 ; 病 证 症的区别与联系 ;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的含义及精神实质 难点 :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特色 ; 证 的含义, 及其与 病 的关系 ( 结合文献并联系临床 )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绪论 :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发展 ;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思考题 :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形成标志是什么? 2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 学术特点各是什么? 3 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4 证与病 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 5 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6 何谓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7 临床上怎样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原则? 2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1 周 内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掌握 气 的哲学概念 ; 掌握 气论 的基本内容 ; 了解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了解精 气 神的关系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元气论的三大基本观点 ;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课堂讲授为主 气机 气化的概念及其关系 难点 : 元气论三大基本观点的理解 接受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气的基本含义 元气论 元气论的三大基本观点 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思考题 : 1 古代哲学中气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 气机与气化的概念? 3 元气论对中医学有何影响? 3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2 周 内 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与阳的基本属性 ; 掌握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 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 多媒体教学 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阴阳概念的理解 ; 阴阳的属性 ; 阴阳学说的内容 ( 交感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转化 ); 难点 : 阴阳关系失调所致的常见病理变化的分类 ; 阴阳理论指导治法确立的具体内容 ;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阴阳的概念 ; 2. 阴阳的起源 ; 3. 阴阳的属性 ; 4. 阴阳学说的内容 : ⑴ 阴阳交感 ; ⑵ 阴阳的对立制约 ; ⑶ 阴阳的互根互用 ; ⑷ 阴阳的消长平衡 ; ⑸ 阴阳的转化 ; 5.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 4

⑴ 人体生理方面阴阳属性的归类 ; ⑵ 阴阳关系失调所致的常见病理变化的分类 ; 1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常见病理变化 ; 2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调常见病理变化 ; ⑶ 药物阴阳的属性 ; ⑷ 指导养生 思考题 : 1 阴阳的概念 2 阴阳对立制约的涵义是什么? 阴阳互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 举例说明之 3 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5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3 周 内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 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五行概念的理解 ; 五行各自的特性 ;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多媒体教学 难点 : 五行之间的生 克 乘 侮 母子相及 ; 五行生克异常解释五脏病理联系 ; 五行生克理论指导治则 治法的确立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阐述五行的概念 ; 2. 解说五行特性 : 木曰曲直 ; 火曰炎上 ; 土曰稼穑 ; 金曰从革 ; 水曰润下 3. 阐述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 ⑴ 依据 : 五行特性 ⑵ 方法 : 类比 ( 取象比类 ), 如东方 春 肝属木 ; 演绎 ( 推演络绎 ), 如肝属木, 目属肝, 故目属木 ⑶ 五行归类表 4. 阐述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⑴ 五行生克 : 6

1 相生的概念 次序 母子关系 2 相克的概念 次序 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⑵ 五行制化与胜复 : 1 制化的概念 规律 ( 生中有克, 克中有生 ) ⑶ 五行的异常 : 1 相生关系异常 : 母病及子母子相及子病及母 2 相克关系异常 : 乘侮 Ⅰ) 相乘的概念 次序和原因 Ⅱ) 相侮的概念 次序和原因 Ⅲ) 相乘与相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 五行学说的应用 : ⑴ 用五行的特征解释五脏的特点 ; ⑵ 用五行的生克规律解释五脏间的联系 ; ⑶ 用五行的生克规律用于以五色诊断疾病 ; ⑷ 用五行的生克规律, 推测预后 ; ⑸ 情志相生法在治疗中所起的作用 ; ⑹ 指导疾病的治疗 : 1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 :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 2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 : 滋水涵木 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 金水相生 ; 3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 : 抑强扶弱 4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 : 抑木扶土 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 泻南补北 7

思考题 : 1 五行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五行的特性是什么? 什么是五行的生克和制化? 2 五行相乘和相侮的概念 次序和产生原因各是什么? 3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 试述之 4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 试述之 8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3 周 内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掌握中医思维方法的特点 ; 了解大体的中医思维方法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学生自学 重点 : 中医方法学的三个层次 : 哲学方法 ; 一般思维方法 ; 具体方法 ;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三大特点 : 宏观观察 ; 哲学思维 ; 整体研究 ; 难点 : 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 : 比较 演绎 类比 以表知里 试探与反证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思维方法的特点 ; 2. 大体的中医思维方法 思考题 : 1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有何特点? 2 元气论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方法学意义? 3 元气论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如何? 9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4 周 内 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气 气机 气化的概念 ;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课堂讲授为主 2. 掌握气的生成 功能和运动形式 ; 3. 掌握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的生成 分布和功能特点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气的概念 ; 气的生成 ;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的生成 分布和功能特点 难点 : 气的功能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第一节气 1. 气 气机 气化的概念 ; 气的运动形式 2. 气的生成 ( 来源 ): 1 肾的先天精气 ; 2 脾胃化生的谷气 ; 3 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 3. 气的功能 : ⑴ 推动作用 ⑵ 温煦作用 ⑶ 防御作用 ⑷ 固摄作用 10

⑸ 气化作用 4. 气的分类 : ⑴ 元气 : 概念 来源 分布 主要功能 ; ⑵ 宗气 : 概念 来源 分布 主要功能 ; ⑶ 营气 卫气 : 概念 来源 分布 主要功能及异同点的比较 思考题 : 1 气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人体之气是怎样生成的? 2 如何理解气的几大功能? 3 营气与卫气有何区别和联系? 11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5 周 内 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1. 掌握血的概念 生成 功能和运行规律 ; 2. 掌握津液的概念 生成 输布与排泄过程和功能 ; 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 多媒体教学 3. 熟悉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血的概念 生成 运行规律 功能 ; 津液的概念 功能 ; 难点 : 血液正常循行有关的因素津液的生成 输布与排泄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第二节 血 1. 血的概念 2. 生成 :1 来源 : 血由营气和津液所构成, 精可化血 2 脾胃 肾等脏在血液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 血的功能 : 滋润和濡养作用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4. 血的运行 1 血液充盈 维持血正常运行的三个必备条件 2 脉道通利 3 脏腑功能正常 12

第三节津液 1. 津液的概念 ; 津与液的区别 2. 津液的功能 : 1 滋润和营养作用 2 化生血液 3 载气 3. 津液的生成 输布与排泄及其相关脏腑 : 生成 脾 胃 小肠 大肠的作用 ; 输布 肺 脾 肾 肝 膀胱 三焦的作用 ; 排泄 汗 尿 大便 呼气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 气与血的关系 1 气为血之帅 : 生血, 行血, 摄血 ; 2 血为气之母 : 载气, 养气 2. 气与津液的关系 1 气能生津 ;2 气能行津 ;3 气能摄津 4 津液载气 ;5 津液化气 3. 血与津液的关系 1 津血同源 ; 精血同源的区别 2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的含义 思考题 : 1 试述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哪些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2 试述血的生成 3 津与液有何区别? 4 试述与津液的生成 输布 排泄有关的脏腑功能 13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5 周 内 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掌握藏象的概念 中医对内脏的分类方法 ; 掌握脏与腑的主要区别 ; 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 多媒体教学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藏象的概念 ; 脏与腑的区别 ;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阐释藏象的基本概念 : 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 病理现象 藏的基本涵义与象的基本涵义 2. 介绍藏象学说的形成 : ⑴ 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⑵ 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⑶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⑷ 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3 列表比较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 五脏 : 藏而不泻 满而不实 ; 六腑 : 泻而不藏 实而不满 ; 奇恒之腑 : 形态似腑, 功能似脏 ; 没有表里关系 思考题 : 1 藏象与藏象学说的概念各是什么? 2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在形态与生理功能上有何特点? 3 藏象学说是怎样形成的? 14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6 周 内 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心的主要功能 ;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 了解心与形 窍 志 液 时的特定联系 多媒体教学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心的主要功能 ; 阐明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的关系 ; 分析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各自的表现 ( 表象 )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简述心的解剖位置 形态及别称 ; 2 阐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 ⑴ 心主血脉 : 心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 1 心主血脉的概念 2 血液正常运行的三个必要条件 : 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3 血液正常运行的四个表象 : 面色 舌色 脉象 心胸部的感觉 ( 生理之象 病理之象 ) ⑵ 心藏神 : 1 心藏神的概念 : 主宰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作用 神的概念 : 广义 : 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或外在综合表现 15

狭义 : 人的精神 意识 思维 情感活动 2 心藏神功能是否正常的表象 : 精神 意识 思维 睡眠 ( 生理之象 病理之象 ) 3 简述心的生理特性 : 通明, 即心之血脉宜通, 心神当明 4 简述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⑴ 心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 ⑵ 心在窍为舌 ; ⑶ 心在志为喜 ; ⑷ 心在液为汗 ; ⑸ 心气通于夏 5 简介心包络 思考题 : 1 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2 如何理解心藏神? 16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6 周 内 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掌握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 肺的生理特性 ; 了解肺与形 窍 志 液 时的关系 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 多媒体教学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通调水道 肺朝百脉 主治节的生理功能的阐述 难点 : 如何阐明肺的运动形式及生理特性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简述肺的解剖位置 形态及别称 ; 2 阐释肺的生理特性 : ⑴ 肺为华盖 水之上源 ; ⑵ 肺为娇脏 ; ⑶ 主宣发与肃降 : 1 宣发 肃降的涵义 ; 2 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 3 在血液运行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 4 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3 阐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 ⑴ 主气 司呼吸 : 司呼吸 : 主管呼吸运动 吸清呼浊是肺气的宣发和 肃降作用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17

1 主呼吸之气, 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 肺气的宣降主司呼吸和气体的出入交换 主气 2 主一身之气, 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 成和调畅气机的作用 ;( 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宗气的关系 ; 一身之气的运行与肺气宣降及呼吸的关系 ) ⑵ 主行水 : 肺气的宣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其内涵包括 : 1 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 ; 2 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 提壶揭盖法治疗水肿 ⑶ 朝百脉, 主治节 : 1 朝的涵义 : 朝向 汇聚之意朝百脉的涵义 : 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汇聚于肺, 经肺的吸清呼浊作用, 又将富含清气的血液再输送至全身 2 主治节的涵义 : 治理调节呼吸及气 血 津液的作用, 是对肺整体功能的高度概括 4 简述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⑴ 肺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 ⑵ 肺在窍为鼻 ( 喉为肺之门户 ); ⑶ 肺在志为悲 ; ⑷ 肺在液为涕 ; ⑸ 肺气通于秋 思考题 : 1 为什么说肺为娇脏? 2 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 3 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体现于哪些方面? 宣发与肃降 18

的关系如何? 4 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 5 为什么说 肺合皮毛? 19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6 周 内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掌握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 掌握脾的生理特性 ;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多媒体教学 掌握脾与形 窍 志 液 时的关系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阐述脾主运化 升清 统血等生理功能 ;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的含义及意义 ; 难点 : 脾的气血阴阳涵义的自圆其说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简述脾的解剖位置 形态及其争议 别称 ; 2 阐释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 ⑴ 主运化 : 1 涵义 : 脾对饮食物进行消化 吸收, 转化为水谷精微, 并将其输送至全身的作用 2 过程 : 运化水谷 中央土以灌四傍, 通过经脉和三焦的通路, 将水谷之精输送到心肺肝肾四脏 ; 运化水液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及肺气宣降以行水 3 意义 : 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四季脾旺不受邪 ⑵ 主统血 : 1 涵义 : 脾气统摄 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防止其逸出 20

脉外的作用 2 机理 : 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3 意义 : 脾不统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3 阐述脾的生理特性 : ⑴ 脾气主升 : 1 主升清 脾具有把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布散至头面部, 乃至全身的作用 ; 2 升举内脏 脾具有恒定内脏位置, 防止内脏下垂的功能 ⑵ 喜燥恶湿 : 脾气与湿的关系 4 简述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⑴ 脾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 ⑵ 脾在窍为口 ; ⑶ 脾在志为思 ; ⑷ 脾在液为涎 ; ⑸ 脾气通于长夏, 脾主四时 思考题 : 1 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 其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2 脾气主升的涵义是什么? 3 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各是什么? 21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6 周 内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掌握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 掌握肝的生理特性 ;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多媒体教学 掌握肝与形 窍 志 液 时的关系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阐述肝主疏泄 肝主藏血生理功能 ; 尤其着重分析两功能的具体体现 难点 : 罢极之本 的正确解释 ; 肝两个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简述肝的解剖位置 形态及其别称 ; 2 阐述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⑴ 主疏泄 : 1 涵义 : 是指肝具有疏通 调畅全身气机, 防止气在局部发生阻滞的作用, 使气处于散而不郁 通而不滞的状态 肝气疏泄失常的两种表现 : 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 2 主要体现于 6 个方面 : 调畅气机 ; 促进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 ; 调畅情志 ; 促进脾胃的纳运功能 ; 22

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 促进调节男子排精与女子月经 ⑵ 藏血 : 1 涵义 :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2 肝不藏血的病机有三 : 肝气虚弱, 收摄无力 ; 肝阴不足而肝阳偏亢 ; 肝火亢盛, 迫血妄行 3 藏血与疏泄的关系 : 体阴而用阳 3 阐释肝的生理特性 : ⑴ 肝为刚脏 ⑵ 肝主升发 4 简述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⑴ 肝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 ⑵ 肝在窍为目, 五轮学说 ; ⑶ 肝在志为怒 ; ⑷ 肝在液为泪 ; ⑸ 肝气通于春 思考题 : 1 肝气疏泄的涵义是什么? 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 2 肝主藏血的涵义和生理意义各是什么? 3 为什么说肝为 罢极之本? 4 肝气疏泄失常的表现主要有哪两方面? 5 肝不藏血的病机主要有哪些? 6 你对肝 体阴而用阳 是怎样认识的? 23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7 周 内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掌握肾的生理功能 ; 掌握肾的气血阴阳的涵义 ;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多媒体教学 了解肾与形 窍 志 液 时的特定联系 ; 了解命门学说的概况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1 肾精的构成成分 ;2 肾精 肾气 肾阴 肾阳的概念及其关系 ;3 肾主水的机理 ;4 肾主纳气的机理和临床意义 ; 难点 :1 精的概念及其与气的区别 ;2 肾精 肾气 肾阴 肾阳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肾主水和纳气的机理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简述肾的解剖位置 形态及其别称 ; 2 阐释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 ⑴ 藏精 : 1 精的涵义 : 狭义之精 : 生殖之精 广义之精 : 泛指一切精微物质 2 藏精的涵义 : 主人体生长 发育及生殖 3 肾精 肾气 肾阴 肾阳之间的逻辑关系 : 肾精 ( 物质形式 ) 化肾气 ( 功能形式 ); 肾气分为肾阴 肾阳 ; 肾阴 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 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 ; 久病及肾 24

⑵ 主水 : 1 涵义 : 肾气具有主管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 2 机理 : 水液代谢图示 ⑶ 主纳气 : 1 涵义 : 肾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 使呼吸保持一定深度, 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2 机理及临床意义 : 肾气的封藏作用 ; 补肾气以纳气 3 简述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⑴ 肾主骨, 生髓, 其华在发, 肾为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 ⑵ 肾在窍为耳及二阴, 肾主二便 ; ⑶ 肾在志为恐 ; ⑷ 肾在液为唾 ; ⑸ 肾与冬气相应 4 简述有关 命门 的不同学说 思考题 : 1 肾藏精的涵义? 2 为什么说肾主水? 3 肾主纳气的机理是什么? 3 肾精 肾气 肾阴 肾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应怎样表述? 25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7 周 内 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掌握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生 理特性 ; 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 多媒体教学 了解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的形态部位 ; 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生理功能的阐述 ; 脑 女子胞生理功能及其与其他脏腑经络的联系 ; 解释胆为何既为六腑之一, 又属奇恒之腑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概述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 2 阐述六腑的形态部位 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⑴ 胆 : 胆位于肝之短叶间 1 主要生理功能 : 贮藏和排泄胆汁 ; 主决断 2 为奇恒之腑之一 ⑵ 胃 : 胃分上脘 中脘 下脘三部分 1 主要生理功能 : 主受纳水谷 ; 腐熟水谷 有 水谷之海 太仓 之称 2 生理特性 : 主通降, 以降为和, 以通为用 ; 喜燥恶湿 ⑶ 小肠 : 主要生理功能 : 受盛化物 ; 26

泌别清浊 小肠主液与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⑷ 大肠 : 主要生理功能 : 传化糟粕及与此相关的脏腑功能 ; 大肠主津 ⑸ 膀胱 : 主要生理功能 : 贮尿 排尿, 但传统中医认为是 津液藏焉 ⑹ 阐述三焦的概念 : 三焦为 孤府 1 以部位分 : 上焦 中焦 下焦 ; 2 生理功能 : 通行诸气, 运行水液 ( 为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路 ) 3 生理特性 :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 4 治疗用药特点 : 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 ; 治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 ; 治下焦如权, 非重不沉 3 简述脑的别称 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 ⑴ 主要生理功能 : 1 主宰生命活动 ; 2 主精神意识 ; 3 主感觉运动 ⑵ 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4 阐述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⑴ 主要生理功能 : 1 发生月经 ; 2 孕育胎儿 ⑵ 与女子胞功能有关的因素 : 1 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 : 肾 心 肝 脾四脏 ; 2 与经脉的关系 : 冲任督带四脉 27

5 简介 精室 思考题 : 1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怎样的? 为什么说 六腑以通为用? 2 胆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怎样理解胆既属于六腑, 又属于奇恒之腑? 3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怎样理解 利小便以实大便? 4 怎样理解三焦的概念内涵? 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是怎样的? 28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7 周 内 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掌握脏与腑 脏与脏 腑与腑的关系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 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 多媒体教学 重点 : 五脏之间的十大关系 ; 脏与腑的表里关系 ; 难点 : 脏与脏之间的病理联系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阐述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 ⑴ 心与肺 : 生理 : 心主行血 肺司呼吸, 朝百脉病理 : 心血瘀阻 肺气壅滞 ⑵ 心与脾 : 生理 : 血的生成 心主一身之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 血的运行 心主行血与脾主统血 ; 病理 : 心脾两虚 ⑶ 心与肝 : 生理 : 血的运行与贮藏 心主行血与肝主藏血 ; 精神情志活动 心主神明与肝主疏泄 病理 : 心肝血瘀 心肝血虚 心肝火旺 ⑷ 心与肾 : 生理 : 心肾相交 ( 水火既济 坎离相济 ); 病理 : 心肾不交 ( 水火未济 ) ⑸ 肺与脾 : 29

生理 : 气的生成 肺主气司呼吸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 津液输布代谢 肺主通调水道与脾主运化水液 ; 病理 : 脾肺气虚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⑹ 肺与肝 : 生理 : 气机调节 肺气主降与肝气主升 病理 : 肝火犯肺 ⑺ 肺与肾 : 生理 : 水液代谢 肺主通调水道与肾主水呼吸运动 肺主气司呼吸与肾主纳气金水相生病理 : 肺肾气虚 肺肾阴虚 水肿 气急 ⑻ 肝与脾 : 生理 : 饮食物的消化 肝主疏泄与脾主运化 ; 血的生成 运行与贮藏 肝主疏泄 肝藏血与脾主统血 ; 病理 : 肝脾不和 ⑼ 肝与肾 : 生理 : 精血同源 肝藏血与肾藏精藏泄互用 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阴阳互资互制 肝阴 肾阴病理 : 精血两亏 肝肾阴虚 ⑽ 脾与肾 : 生理 : 先天后天相互资生 脾为后天之本与肾为先天之本水液的输布代谢 脾主运化水液与肾主水病理 : 脾肾阳虚 30

2 简述脏与腑的关系 : ⑴ 心与小肠 : ⑵ 肺与大肠 : ⑶ 脾与胃 : 纳运相得 ; 升降相因 ; 燥湿相济 ⑷ 肝与胆 : 同司疏泄 ⑸ 肾与膀胱 : 3 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 学生自学 ): ⑴ 五脏与女子胞 ⑵ 五脏与脑 ⑶ 五脏与脉 ⑷ 五脏与骨髓 思考题 : 1 怎样理解心肾相交? 2 肺与脾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的关系是怎样的? 3 肺与肾的生理联系是怎样的? 4 试述肝肾两脏在生殖方面的相互关系 5 心与肝和心与脾皆有关, 二者有何区别? 6 肺与肝之间在气机调节方面的作用是怎样的? 7 如何理解肝肾同源? 8 脾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试述之 9 试述脾胃之间的关系 31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8 周 内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 ; 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 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多媒体教学 重点 : 经络的基本概念 ; 经与络的主要区别 ; 循经传感现象的介绍, 使学生了解中医认识方法的特殊意义 ; 经络系统的大体组成 ; 正经 奇经 经别 别络的功能区别 难点 : 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简述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简要介绍经络学说的形成 3 简述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 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 经脉又分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 络脉由十五别络 浮络和孙络组成 ; 连属部则外连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内属五脏六腑 思考题 : 32

1 何谓经络? 2 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是什么? 3 简述经络系统的组成 33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8 周 内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十二正经具体命名 ; 掌握十二正经大体走向 交接 ; 掌握十二正经分布规律 ;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多媒体教学 掌握十二正经表里关系 流注次序 ; 掌握十二正经循行路线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十二经脉大体走向 交接部位 ; 十二经脉在四肢 头面 躯体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流注次序 ; 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 : 主要介绍每条经脉的起点 止点 体表主要路线 主要分支 联系脏腑器官 上接 下连 难点 : 十二经脉循行过程中的重要交接点 1 手足六阳经与督脉会于大椎 ;2 交会于巅顶的经络有 : 督脉 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 ;3 连舌的经脉有 :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4 交会于目外眦的经脉有 : 手 足少阳经, 手太阳经 ;5 进入耳中的经脉有 : 手 足少阳经, 手太阳经 ;6 交会于目内眦的经脉有 : 手 足太阳经, 足阳明经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阐释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及具体名称 34

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包括手足 阴阳和脏腑 ; 十二经脉的具体名称包括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阴和足三阳 2 阐释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 : 手之三阴, 从胸走手 ; 手之三阳, 从手走头 ; 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 ; 足之三阴, 从足走腹 3 阐释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⑴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 ⑵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 ⑶ 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4 阐释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在头面部 四肢部和躯干部各有不同的分布特点 5 简述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 手足三阴与三阳经, 通过各自的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 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6 阐释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是从手太阴肺开始, 依次流注各经, 最后传至足厥阴肝经, 复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从而首尾相贯, 如环无端 其规律为从表里经到同名阳经再到表里经 结合多媒体经络课件讲解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路线, 重点讲解各条经脉的起 止点 属 络 前接 后续和重要交接点 思考题 : 1 简述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2 简述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路线 3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如何? 4 写出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5 相为表里的经脉在分布 交接及与脏腑的关系上有何 35

特点? 6 入耳的经脉有哪几条? 7 交会于巅顶的经脉有哪几条? 8 连舌的经脉有哪几条? 36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8 周 内 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奇经八脉总体的功能 ;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 掌握奇经八脉 ( 主要为督 任 冲 带四脉 ) 的循行路 多媒体教学 线及主要功能 ; 了解阳跷 阴跷 阴维 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及主要功能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区别 ; 奇经八脉总体的功能 ; 督 任 冲 带脉的循行路线及主要功能 难点 : 奇经的现代认识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阐释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奇经八脉与十二经的不同点 : 奇经八脉, 是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阴跷脉 阳跷脉 阴维脉 阳维脉的总称 奇经是与正经相对而言的, 由于其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属络联系, 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 有异于十二正经, 故曰 奇经 又因其数有八, 故曰 奇经八脉 2 简述奇经八脉的总体生理功能 : 1 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 2 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 3 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3 阐释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的循行部位及功能特点 37

4 简单介绍阴跷脉 阳跷脉 阴维脉 阳维脉的循行部位和功能特点 5 简单介绍经别 别络 经筋 皮部的概念及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 6 阐释经络的生理功能 : ⑴ 沟通联系作用 :1 脏腑与体表 ;2 脏腑与官窍 ;3 脏腑之间 ;4 经脉之间 ⑵ 运输渗灌作用 ⑶ 感应传导作用 ⑷ 调节作用 7 阐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思考题 : 1 何谓奇经八脉? 其总体生理功能如何? 2 简述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的大体循行路线及其功能特点 3 试述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 38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9 周 内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掌握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 了解中医病因的分类方法 ;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多媒体教学 掌握六淫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六气的区别 联系 ; 掌握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辨证求因 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 阐明其意义所在 病理产物的概念及其内容 ; 病因与非病因的相对性 ; 病因的大体构成 ; 六淫的概念 共同致病特点 难点 :1 辨证求因的概念 ;2 六淫与六气的区别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简述病因学说的概念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地位 提出病因的概念, 强调中医病因学中病因与非病因之间具有相对性 2 通过复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1 启发学生概括出中医病因学说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 ; 2 明确 辨证求因 是探求病因主要的方法, 也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3 简单回顾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历史, 了解历代医家对病因的不同分类方法, 重点掌握 三因学说 4 讲述六淫的概念, 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 强调 淫 39

即浸淫 太过之意 注意从自然界六气的特征, 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过渡到六淫的抽象概念, 再一次重申中医 辨证求因 的特点 5 讲述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⑴ 外感性 : 注意强调六淫致病的初期, 见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的表现, 以帮助理解各种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⑵ 季节性 : ⑶ 地域性 : ⑷ 相兼性 : ⑸ 转化性 : 6 简单总结, 并对病因章的内容提出预习要求 思考题 : 1 何谓辨证求因? 2 简述中医病因的分类沿革 3 何谓六淫 六气? 简述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40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9 周 内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六淫的各自致病特点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多媒体教学 重点 : 风 寒 暑 湿 燥 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结合临床分析表现 难点 :1 风为百病之长 ;2 寒性凝滞与收引的区别 ;3 寒邪伤阳气与湿邪伤阳气的区别 寒邪与湿邪致病特征方面的区别 4 火 热之邪的概念区别 ;5 火热之邪与暑邪的区别 ;6 燥邪的阴阳属性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阐述风邪的概念 性质和致病特征 : ⑴ 风邪的概念 : 从自然界风的特性 过渡到风邪的概念 ⑵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1 风为阳邪, 其性轻扬开泄, 易袭阳位 ;2 风性善行而数变 ;3 风性主动 ;4 风为百病之长 2 阐述寒邪的概念 性质和致病特征 : ⑴ 寒邪的概念, 外寒病中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⑵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1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2 寒性凝滞 ;3 寒性收引 3 阐述湿邪的概念 性质和致病特征 : ⑴ 湿邪的基本概念 ; 41

⑵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1 湿为阴邪, 易阻滞气机, 损伤阳气 ;2 湿性重浊 ;3 湿性黏滞 ;4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4 阐述燥邪的概念 性质和致病特征 : ⑴ 燥邪的基本概念 : 燥邪致病, 多从口鼻而入 ; 温燥与凉燥的区别 ⑵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 2 燥易伤肺 5 阐述火 ( 热 ) 之邪的概念 性质和致病特征 : ⑴ 火邪的基本概念, 火 热邪的比较 ⑵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 火热为阳邪, 其性炎上 ; 2 火热易扰心神 ;3 火热易伤津耗气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5 火邪易致疮痈 3 阐述暑邪的概念 性质和致病特征 : ⑴ 暑邪的基本概念, 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 ⑵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1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2 暑性升散, 最易伤津耗气 ;3 暑多挟湿 思考题 : 1 试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2 怎样理解 风为百病之长? 3 试述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 寒邪与湿邪在损伤人体阳气方面有何不同? 5 试比较寒邪与湿邪的异同 6 试述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7 试述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8 为什么说燥易伤肺? 9 为什么说火易生风动血? 10 试比较火热之邪与暑邪的异同 42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10 周 内 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 掌握疠气 七情 七情内伤的概念 ; 多媒体教学 疠气 七情 饮食 劳逸的致病特点与规律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 七情的概念及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 饮食失宜的分类及致病特点 ; 过劳的分类及致病特点, 过逸的致病特点 难点 : 结合现代心身医学现状整理 阐发七情内伤 过劳 过逸等的致病特点临床意义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疠气 ⑴ 疠气的基本概念 : 注意讲解六淫和疠气的区别 ⑵ 疠气的致病特点 ⑶ 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2 七情内伤 ⑴ 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 着重讲解七情的常与变 ⑵ 七情的致病条件 ; ⑶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 1 直接伤及内脏 : 心为先导 ; 损伤相应的脏 ; 2 影响脏腑气机 :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惊则气乱, 恐则气下, 思则气结 43

3 多发为情志病 4 情绪波动, 加重病情 3 简述饮食失宜 : ⑴ 饥饱不节 ;⑵ 饮食不洁 ;⑶ 饮食偏嗜 其中重点介绍饮食偏嗜发病的机理和引起的病理变化 4 简述劳逸失度 : ⑴ 过劳 : 劳力过度 ; 劳神过度 ; 房劳过度 ⑵ 过逸 思考题 :1 何谓疠气? 简述其致病特点 2 试述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4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10 周 内 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掌握水湿痰饮 瘀血的基本概念 成因及致病特点 ; 了解结石的基本概念及其成因 致病特点 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 多媒体教学 了解外伤 寄生虫 药邪 医过 先天因素等 其他病因 的致病概况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水湿痰饮的概念 成因及致病特点 ; 水湿痰饮四者的区别与联系 ; 瘀血的概念 成因及致病特点, 分析其与血瘀的区别与联系 ; 药邪 医过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 难点 : 水湿痰饮作为病理产物与外感湿邪的异同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简述病理产物形成病因的机理和主要内容 2 阐述痰饮的概念 形成和致病特点 : ⑴ 痰饮的基本概念 : 注意痰与饮 以及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的区别 ⑵ 痰饮的形成 : 通过简单回顾水液的运行 输布和代谢过程, 总结出痰饮的形成原因 ⑶ 痰饮的致病特点 : 1 阻滞气血运行 ;2 影响水液代谢 ;3 易于蒙蔽神明 ; 4 致病广泛, 变化多端 3 阐述瘀血的概念 形成 致病特点 病症特点 : ⑴ 瘀血的基本概念 注意与血瘀的区别 45

⑵ 瘀血的形成 : 启发学生概括出瘀血的形成原因 ⑶ 瘀血的致病特点和病症特点 4 简述结石的概念 形成和致病特点 ( 学生自学 ): ⑴ 结石的基本概念 ; ⑵ 结石的形成 ; 与结石形成的有关因素 ; ⑶ 结石的致病特点 5 简介外伤的种类和致病概况 ( 学生自学 ) 6 简介各种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及主要的临床表现 ( 学生自学 ) 7 简介药邪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 学生自学 ) 8 简介医过的形成与致病情况 ( 学生自学 ) 9 简介先天因素的形成和致病概况 ( 指导学生自学 ) 思考题 : 1 何谓痰饮? 谈谈你对无形之痰的理解和认识 2 简述痰饮的致病特点 3 何谓瘀血? 瘀血是怎样形成的? 4 试述瘀血的致病特点和病症特点 46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11 周 内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掌握邪气 正气的概念 ; 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多媒体教学 了解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和发病的主要类型 ; 了解发病的六个主要类型的概念 ; 了解各发病类型的基本概况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邪气与正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学中的地位 ; 外界环境 体质因素 情志因素与发病的关系 ; 难点 : 从化 理论的深入分析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简述发病的概念 ; 内经 外内合邪 的发病观 2 阐释发病的基本原理 : ⑴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 1 正气的基本概念 : 人体机能的高度概括, 包括防御 抵抗 康复能力 2 阐述正气的防御作用 : 抵御外邪入侵 ; 驱邪外出 ; 修复调节能力 ; 维持脏腑功能协调 3 指明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证候性质 ⑵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1 邪气的基本概念 : 泛指一切致病因素 47

2 阐述邪气的侵害作用 : 导致生理机能失常 ; 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 ; 改变体质类型 3 指明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 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 可影响发病的性质 类型和特点 ; 可影响病情与病位 ⑶ 正邪相搏的胜负, 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 强调正邪相搏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 最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3 简介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 学生自学 ): ⑴ 外界环境与发病 ; ⑵ 体质与发病 ; ⑶ 情志因素与发病 4 简述疾病发生的 6 个主要类型 ( 学生自学 ): ⑴ 感而即发 ; ⑵ 徐发 ; ⑶ 伏而后发 ; ⑷ 继发 ; ⑸ 合病与并病 : 概念 ; ⑹ 复发 : 1 复发的基本特点 ;2 复发的主要类型 ;3 复发的诱因 思考题 : 1 你对 外内合邪 的发病观是怎样认识的? 2 试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防御和侵害作用 3 正邪相搏与发病的关系如何? 4 为什么在不同条件下, 正或邪在发病中可分别起主导作用? 5 体质因素与发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6 合病与并病的概念与区别 48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12 周 内 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了解中医病机学的概念 源流 特点 结构层次 ; 掌握邪正盛衰对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影响 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 多媒体教学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病机的概念 ; 中医病机理论的源流 ; 中医病机学的特点 ; 中医病机学的结构层次 : 基本病机 ; 系统病机 ; 症状发生机理 疾病传变规律 ; 虚实的概念 特点 成因 表现 ; 虚实转变 夹杂 真假的概念 成因 表现 ; 邪正盛衰对病势趋向和转归的影响 难点 : 大实有羸状 至虚有盛候 的病机分析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简述病机的概念及中医病机理论的形成 发展 2 简述中医病机的层次结构 : 第一层次 :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精气血津液失常 第二层次 : 系统病机 脏腑病机 经络病机等 六经病机 卫气营血病机 三焦病机 第三层次 : 症状病机 研究某一症状的发生机理 3 阐释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 1 虚实病机 : 虚实的概念 虚实的病机特点 虚实病机的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2 虚实错杂 : 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机变化, 包括虚 49

中夹实和实中夹虚 3 虚实转化 : 疾病过程中虚或实性质的转化, 包括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 4 虚实真假 : 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本质不相符, 甚则出现假象的病机变化, 包括真虚假实和真实假虚 4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 1 正胜邪退 : 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转归 2 邪胜正衰 : 疾病向恶化 危重, 甚至死亡方面的转归 3 邪正相持 : 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或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 4 邪去正虚 : 重病恢复期, 邪气被驱除, 正气被耗伤而虚弱, 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 5 正虚邪恋 : 正气大虚, 余邪未尽, 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 思考题 : 1 中医病机学包括哪些层次? 2 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有何关系? 3 如何分辨虚实真假病机? 虚实真假与虚实错杂有何不同? 4 邪正盛衰怎样影响病势的趋向及转归? 50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12 周 内 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阴阳失调的概念 ;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 掌握阴阳偏盛 偏衰 互损 格拒 亡失的概念 成因 多媒体教学 病机特点 主要表现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阴阳失调的概念与内涵 ; 阴偏盛 阳偏盛 阴偏衰 阳偏衰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盛格阳 阳盛格阴 亡阴 亡阳的概念 成因 病机特点 主要表现 难点 : 阴阳格拒的病机解释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阐述阴阳失调的概念, 说明为什么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变化 2 阐释阴阳失调的主要病机 : ⑴ 阴阳偏胜 : 人体阴或阳出现病理性亢盛, 形成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包括阴偏胜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胜的形成 病机特点及主要表现 ⑵ 阴阳偏衰 : 人体阴或阳出现虚损不足, 形成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包括阴偏衰 阳偏衰 阴偏衰 阳偏衰的形成 病机特点及主要表现 ⑶ 阴阳互损 : 阴或阳虚损到一定程度, 影响到相对一方, 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变化 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51

⑷ 阴阳格拒 : 由于阴阳相互排斥形成的寒热真假的病机变化 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的形成 病机特点及主要表现 ⑸ 阴阳亡失 : 机体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 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 亡阴 亡阳的形成 病机及主要表现 思考题 : 1 阴阳偏胜 偏衰是怎样形成的? 其病机特点如何? 2 如何理解阴阳格拒导致的病理变化? 3 亡阴和亡阳是怎样形成的? 临床表现各有何特点? 4 阴阳互损的病机在什么情况最易发生? 52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13 周 内 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掌握气虚 气机失调 血虚 血瘀 血热 血寒的概念 成因和主要表现 ; 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 多媒体教学 了解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 掌握津液亏损 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病机的概念 成因和主要表现 ; 了解水气停滞 气随液脱 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 血瘀津停病机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气虚 气机失调 (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 的概念 病机分析 主要表现 ; 血虚 血瘀 血热 血寒的概念 病机分析 主要表现 ; 气血同病病机分析 ; 津液亏损的概念 成因 主要表现 ; 伤津与脱液的比较分析 ; 津液输布 排泄障碍的概念 成因 主要表现 难点 : 痰饮致病的广泛性 多变性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阐述气的失常 : 1 气虚 : 气亏损不足, 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及主要表现 2 气机失调 : 是气升降出入失常形成的病理变化, 包括 53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和气脱五种形式, 病机特点 形成原因及主要表现 2 阐述血的失常 : 1 血虚 : 血液亏损不足, 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及主要表现 2 血瘀 : 血行迟缓 运行不畅 停滞积聚或血液逸于脉外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 形成原因及主要表现 3 血热 : 血分有热, 导致血行加速, 或出血 或瘀阻的病理状态 4 血寒 : 血分有寒, 导致血行迟缓或凝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3 简述气血关系失调 :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的形成及主要病理变化 4 阐述津液代谢失常 : 1 津液不足 : 体内津液亏损不足, 导致脏腑形体官窍失于滋润濡养而形成的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津液不足的形成原因及主要表现 2 津液输布障碍 : 指津液不能正常环流布散 或在某一局部发生滞留的病理状态 津液排泄障碍 : 指津液转化为汗和尿的功能减退, 导致水液停留的病理状态 输布和排泄障碍相互影响, 主要病变有湿浊困阻 痰饮凝聚 水液贮留 5 简述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 水停气阻 气随津脱 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 血瘀水停的形成及主要病理变化 思考题 : 1 气虚是怎样形成的? 其临床表现如何? 2 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有哪些? 其病机变化及临床表现各有何特点? 3 何谓血热? 其形成原因和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54

4 津液的输布 排泄障碍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其形成 原因和病理变化如何? 55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13 周 内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内生 五邪 的概念 ; 掌握内生 五邪 的病机 ;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学生自学 掌握病位传变概念 类型 成因 主要表现 ; 了解经脉传变 三焦与卫气营血传变 脏腑传变的一般规律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内生 五邪 的概念 ; 内风 内寒 内湿 内燥 内火的病机特点 临床表现特点 表邪入里 里病出表的概念 成因及主要表现 难点 : 内生 五邪 与外感六淫的区别 ; 肝阳化风与阴虚生风 血虚生风在病机特点与临床表现上的区别 ; 内寒与外寒的联系与区别 ; 内湿和外湿的形成与脾的关系 ; 不间脏传 间脏传 的解释与理解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简述内生 五邪 的概念 2 简述内生 五邪 的病机特点及主要表现 : ⑴ 风气内动 : 由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所致, 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1 肝阳化风 ;2 热极生风 ;3 阴虚风动 ;4 血虚生风 各类内风的病机特点 形成及主要表现 ⑵ 寒从中生 : 机体阳气虚衰, 温煦气化功能减退, 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状态 ; 内寒的形成及主要 56

病理变化 ⑶ 湿浊内生 : 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 导致湿浊停留的病理状态 ; 内湿的病理变化及这样表现 ⑷ 津伤化燥 : 机体津液不足, 脏腑组织器官失润, 形成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 内燥的形成与脏腑的关系及主要表现 ⑸ 火热内生 : 由于阳盛有余, 或阴虚阳亢, 或气血郁滞 病邪郁结而产生火热内扰 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包括 :1 阳气过盛化火 ;2 邪郁化火 ;3 五志过极化火 ; 4 阴虚火旺 各类内火的形成及主要表现 3 简述传变的概念 4 简述疾病传变的形式 : ⑴ 病位传变 : 包括表里出入 外感病传变 内伤病传变 1 表里出入 : 表和里是相对的概念, 在疾病过程中说明疾病病位的深浅轻重 表病入里, 指外邪侵袭, 由表到里的传变过程 ;2 里病出表, 病邪由内透达于外的病理传变过程 ⑵ 外感病传变 : 不同外感病有不同的传变形式 1 六经传变, 指疾病病位在六经之间的相对转移, 是伤寒病的传变规律 ;2 三焦传变, 指病变部位循上 中 下三焦发生传移变化, 概括了温热病的传变规律 ;3 卫气营血传变, 指温热病过程中, 发生的卫 气 营 血四个阶段的传移变化 ⑶ 内伤病的传变 : 内伤病病位在脏腑, 其传变有 1 脏与脏传变 ;2 脏与腑传变 ;3 腑与腑传变 ;4 形脏内外传变 ⑷ 病性转化 : 包括寒热转化和虚实转化 1 寒热转化 : 是阴阳消长和转化所致疾病性质发生寒热 57

变化, 即由寒化热, 或由热转寒 2 虚实转化 : 在虚实病机中已述, 此略 3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 主要关系正邪两个方面 ⑴ 体质因素 : 影响发病与传变的迟速和病邪的从化 ; ⑵ 病邪因素 : 影响传变的迟速 病位和病性的转化 ; ⑶ 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 : 影响人的体质和病邪的性质, 从而对疾病的传变产生影响 ⑷ 生活因素 : 主要通过对正气发生作用而影响疾病的传变 思考题 : 1 何谓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有何不同? 2 内风是怎样形成的? 主要病理变化有哪些? 3 内寒和外寒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4 津伤化燥的病理变化主要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5 何谓病邪出入? 病邪出入表现在哪些方面? 6 脏腑传变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脏腑传变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7 寒热转化的内在机理如何? 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58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2010.9-2011.12 2011.12 年度第一学期第 14 周 内一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养生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 了解养生的主要方法 ; 了解早治防变的治疗原则 ; 容 教具 时间分配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课堂讲授为主, 结合多媒体教学 掌握治病求本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三因制宜等基本治则 ; 掌握调理气血 调理脏腑的治疗原则 二 本课的重点 难点重点 : 养生的基本原则, 结合实例分析 ; 早治防变的分析 ; 治标与治本 正治与反治的概念与应用 ; 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应用 ; 调整阴阳 调理气血 调理脏腑的分析 难点 : 未病先防的方法与发病原理的关系 ; 治则 治法 治疗手段的联系与区别 ; 标本 之 本 与 治病求本 之 本 的不同 ; 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及运用 三 内容安排 ( 含教学程序 主要内容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 1 阐释预防的概念 :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 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防止疾病发生即是未病先防, 防止疾病发展即是既病防变 2 阐述未病先防的内容 : 根据发病原理, 概括其内容为两个方面 : ⑴ 养生以增强正气 养生的方法主要有 :1 顺应自然 ; 59

2 养性调神 ;3 护肾养精 ;4 体魄锻炼 ;5 调摄饮食 ; 6 针灸 推拿 药物调养 ⑵ 防止病邪侵害 主要方法有 :1 避其邪气 ;2 药物预防 3 阐述既病防变的措施 : ⑴ 早期诊治 ; ⑵ 防止传变 措施有二 :1 阻截病传途径 ;2 先安未受邪之地 4 阐释治则 治法 治疗手段的联系与区别 5 阐释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 : 治病求本 着重讲清 本 的含义, 即疾病的病因病机 6 阐述正治与反治的概念和各种方法 : ⑴ 正治的概念和方法 : 又称逆治 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治则, 适用于现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方法有 :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⑵ 反治的概念和方法 :, 又称从治 顺从疾病证候的假象而治的治则, 适用于现象和本质相反的病证 方法有 : 寒因寒用 热因热用, 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 ⑶ 指明正治与反治之间的相同点与区别 : 二者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 但适用于不同的病证 7 阐述标本的概念 指标治本的应用原则 : ⑴ 标本的概念, 着重指出 标本 之 本 不同于 治病求本 之 本 ⑵ 治标与治本的应用原则 :1 缓则治本 ;2 急则治标 ; 3 标本兼治 8 阐释扶正祛邪的基本概念 关系及应用 : 首先讲授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 然后以此为基础逐渐深入, 讲授扶正与祛邪的适应证和临床运用, 最后介绍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并注意与 邪正盛衰 病机相联系, 60

以此病机作为治则确立的基础, 以治则进一步说明病变机理 重点讲清扶正祛邪的临床应用 9 阐释调整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 前已介绍 ): 以阴阳学说和病机章中的阴阳失调为基础, 阐释如何调整阴阳, 并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理论讲授阴阳互补问题 10 结合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内容讲解三因制宜的内容 思考题 : 1 什么是预防? 2 何谓治病求本? 3 常见的正治法与反治法各有哪些? 4 标本 常见的所指有哪些? 5 如何应用治标与治本? 6 扶正与祛邪之间有什么关系? 7 如何正确运用扶正与祛邪的治则? 8 调整阴阳具体有哪些方面? 9 何谓三因制宜?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