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每种外在结果都是内在心行的外化 三恶道, 是由内在烦恼所导致 ; 佛菩萨, 也就是由生命品质所决定 我们找到问题根源, 也就知道修行的重点在哪里, 需要调整的是什么 道次第 中, 宗大师为我们建立了从道前基础到下士道 中士道 上士道的修学引导 其中的每一部分, 都是通过对某个法义的思维和观修,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 fy.doc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蒋维乔思想研究

八步骤三种禅修 济群法师 2015 年 3 月辅导员培训开示 一 真诚 认真 老实 5 二 认识八步骤 前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第七步 第八步 25 三 观察修与安住修 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3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未命名-1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¼ ½ ¾ À Á Â

锦成说33期 (电子)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 # # # # # # # #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图书馆 年第 期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IDEO_HCD_0716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1-16页

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专业化问题研究

年第 期 1 :,,,,,,,,,,? :,, :. ( ) :, ( ) :, ( ) : :,. : :, 1,,, ;,,,,, :,,,,,,


入,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学相长吧 从我自己来说, 开始讲课时, 说的也是戒定慧, 是缘起 轮回 解脱 涅槃, 二十多年过去, 说的仍是这些名相, 这些道理, 但认识和以往是截然不同的 当时所说的佛法, 更像是摆在店里的水果, 是批发来的 而现在, 更多是长在自家果园里, 需要时就可以现摘 二 对学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¹ º» ¼ ¹ º» ¼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如果缺乏良好心态, 或对物质的需求永无止境, 那么, 幸福将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 所以说, 幸福不仅是唯物的, 更是唯心的 探讨人生幸福, 首先需要对苦 乐的关系具有正确认识 从佛教观点来看, 人生是苦 许多人对这一定义不理解, 并以此推断, 佛教必是消极悲观的 因为在我们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¼ ½ ¾ ¼ ½ ¾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赵燕菁 #!!!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似乎也是在学佛, 可是他的人生 他的品行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 念佛是念佛, 烦恼是烦恼, 完全是两码事 他的烦恼不会有丝毫减少, 人格也得不到丝毫提升 他干坏事的时候还是照干不误, 骗人的时候还是照骗不误 他不会去想一想, 他所做的这一切, 是否符合佛陀的教诲? 这是没有将学佛和自己的人生结合在一起,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于修行成就者的代代传承来维系不堕 中国的宗派佛教有着自身特色 首先, 每个宗派皆有各自的依据典藉, 如天台宗依 法华经, 华严宗依 华严经 其次, 各宗还有自身的思想传承, 或渊源于印度, 如唯识宗以弥勒菩萨为初祖, 三论宗以龙树菩萨为初祖 ; 或萌芽于本土, 如前面所说的净土宗及天台宗 第三, 各

第 期 汪庆华 名誉权 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327




19板书

标题

第 期 曹 源 等 形式化方法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可获 因为佛的内涵不是其他, 就是生命的彻底觉醒, 是慈悲和智慧的圆满成就, 同样源于对内心的改造 佛法认为, 凡夫因处在无明状态而无法看清生命真相 我们时时都在关心自己, 关心和自己有关的一切, 但究竟什么代表着我? 什么是世界真相? 大多数人信赖自己的感觉, 事实上, 我们的所知所见只是主观意识

在这个世间, 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 事实上,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个问题解决了, 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循环往复, 不曾少息 现实的问题, 只要努力多半不难解决 但继续对人生做深层思考, 触及心灵深处, 必然会面临生命存在的共同问题 何为幸福? 我是谁? 生从何来,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铁城电子 设备解决方案 Citizen Electronics Device Solutions 以高附加值的电子设备 来支持持续进化的产品开发 We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evolving equipment with value-added electronic

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 和大家交流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这一话题, 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 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 心, 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 也包括心灵的净化 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 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 关于修心的理论极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



中国教育软件市场回眸与前景分析 doc

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么, 真正的佛菩萨应该是一种什么神情? 他是无限的安静 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 而是内在的安静 仿佛静静的大山, 静到极致, 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 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 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 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 来自宇宙人生的最高真实 这种寂静不仅为佛菩萨自身受用, 也会使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就业办口袋书

一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1.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2.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3.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4.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二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念死无常 3. 念三恶道苦 4. 深信惟有三宝能救度三 认识三宝 1. 何为三宝 2. 三宝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共享学习经验碰撞思想火花 周虹 : 乐乎, 在实践中学而时习之 郭重汕 : 学于践长于践 王妍炜 : 在学习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蔡金栋 : 责任是一只猴子 彭静 : 无字天书 徐耀 : 大坝协会的 广深高速 学习之旅 冯炜 : 创先争优让

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 # # # % % % # #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入菩萨行论》73课李鸿0-15分钟

2009 年第 6 期 高清总动员 35

: : 00 9 : : : : : : : : : : : :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3SC.doc

韩国首家齿科医疗机构 延世大学齿科医院带您体验最佳的齿科保健体系 2

» ¼ ½ ¾» ¼ ½ ¾


Transcription:

道次第 修学漫谈 2008 年 6 月讲于西园寺般若堂 济群法师 学习这件事, 确实大有学问 我们现在的学习, 多半是一种学院式的学习, 是停留在书本知识上的学习, 甚至对知识本身的掌握都不是很完整, 很准确 在心行上的作用, 那就免谈了 这样的学习, 哪怕学得再多, 过一段时间, 在社会上忙一忙, 可能就丢光了 因为它没有落实到心行上, 没有转化成内在的生命品质, 所学只是浮光掠影, 流于形式 尤其对在家居士来说, 平日事情很多, 用于学法的时间有限 如果泛泛而学, 是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的 我不知道你们现在到底学得怎样? 仅仅考试一下, 或是写篇文章, 说明不了多少问题 关键在于, 学进去没有? 所学法义在心行上产生作用没有? 一 为什么将 道次第 作为专修班的重要学习内容? 原因在于, 这部论典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简明的修学套路 通过这一引导, 可以使我们摆脱凡夫心, 进入解脱的轨道, 成佛的轨道 修行的作用是什么? 简言之, 就是完成心行到生命轨道的调整, 最终完成内在品质的改善 我们的起心动念, 既来自于固有串习, 同时也在强化这一串习 而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就是凡夫心, 就是轮回的轨道 所以, 这些心念都是和六道相应的, 和地狱道相应, 和饿鬼道相应, 和畜生道相应 再好一点的, 是和人道相应, 和阿修罗道相应, 和天道相应 从心念形成生命轨道, 代表着生命的因果, 生命的缘起 它既是外在的, 也是内在的,

因为每种外在结果都是内在心行的外化 三恶道, 是由内在烦恼所导致 ; 佛菩萨, 也就是由生命品质所决定 我们找到问题根源, 也就知道修行的重点在哪里, 需要调整的是什么 道次第 中, 宗大师为我们建立了从道前基础到下士道 中士道 上士道的修学引导 其中的每一部分, 都是通过对某个法义的思维和观修, 使心行契入其中, 完成某一阶段的修行 如道前基础, 是通过思维暇满而发心皈依 然后进入下士道, 通过念死无常 念三恶道苦 皈依三宝 深信业果来完成人天乘的修行 中士道和上士道, 也是同样的修学理路 二 思维法义的作用, 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认识, 形成一种观念 如思维暇满, 是帮助我们认识暇满人身的巨大价值, 认识它的难得易失 当我们学修相关内容时, 对现有人身是否生起这一认识? 是否真切感受到它的殊胜之处? 如果学了 道次第 之后, 关于暇满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书本上, 依然是宗大师的说法, 而我们仅仅是了解这一知识, 知道暇满 义大 难得这些名相, 并未落实到心行去认识, 并未意识到人身多么重要 我觉得, 这种学习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真正的学佛, 是把这一法义转化为自身观念, 并以此返观, 对现有人身生起如理如法的认识, 知道如何珍惜人身, 使用人身 归纳起来, 有这样几个步骤 其一, 掌握暇满人身的知识, 知道其中究竟说了什么 其二, 将知识转化为自身观念, 成为人生观的组成部分 其三, 以此看待自身问题, 将所学观念运用于修行 倘能按照这一次第落实, 那就意味着, 我们真正懂得了法义, 懂得了其中内涵, 而不仅仅字面的意思 也只有这样, 所学才能成为自家宝藏, 而不是一些用来自我满足的只是, 或是一些向别人展示的说法 以上步骤中, 闻思修都已具备 不是说, 必须在座上禅修才是修行 道次第 的禅修, 包括观察修和安住修 所谓观察修, 是通过对法义的思考和认识, 逐步落实为自身观念 所谓安住修, 就是对法义确定无疑并进入相关心行轨道 比如学修暇满, 首先是由 人身难得今已得 的庆幸而生起珍惜之情, 然后安住其中, 保持这种心理状态 当然, 这种修行不是一次就能奏效, 就能定型的 因为我们内心还有许许多多的固有串习在干扰, 在抢占心灵频道 稍不留神, 又会在惯性力量中回到原有轨道 此时就需要再

思考, 再观察, 再用法义进行对照, 直到这种珍惜之心再次提起 真正意识到, 人身是今生最大的财富, 是唯一可以用来改变命运的机会, 必须牢牢把握, 有效使用, 以此成就它所蕴含的最大价值和究竟利益 用现在的话说, 思维暇满就是帮助我们重塑价值观 那么, 这个价值究竟是什么? 换言之, 活着的理由是什么? 若对人生没有深层思考, 反而容易找到一个打发自己的理由, 比如人们常说的 为了孩子, 为了家庭, 为了事业, 为了享乐 等等 他们认可这些理由, 就能心甘情愿地付出一生 当然, 这种认可往往带有 自欺 和 随众 的成分 所以, 那些比较有思想的人就不容易满足于这一答案, 他们看到了这些理由的虚幻, 也不认同其中的价值, 但又找不到足以说服自己的理由 对于想要找到答案而无从知晓的人来说, 这种思考是极其痛苦而无望的, 不少人甚至因此走上了绝路 所以说,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处 找到答案, 也就找到了人生的究竟价值, 我们才能确定自己究竟要什么, 不要什么 所以, 这是关系到整个人生的大事, 也是关系到尽未来际的大事 通过对暇满人身的思考, 我们是否建立了与此相应的价值观? 是否找到了生命的终极目标? 这是我们需要自我考量的, 如果没有确切的答案, 就说明我们这一阶段的学习尚未过关 三 我们对 道次第 中的任何一法, 都要这样来落实, 才能使修行走上正轨, 次第进入下士道 中士道 上士道 下士道的修学, 主要是念死无常 念三恶道苦 关于念死, 论中提供了很多思考角度, 使我们保持对死亡的警醒 具备这些认识后, 我们还要借助思维使之转为自身观念, 并以这一观念看待死亡, 完成心行调整 其作用在于, 通过念死来放下执著, 从而摆脱凡夫心和由此形成的串习 念三恶道苦, 则是通过对这种痛苦的恐惧, 达到止息不善行为的效果, 进而对三宝生起依赖和信心 轮回中的每个众生, 都是无助而不能自主的 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命运, 不知

去向何方, 所以需要寻找依赖 多数人会把家庭 孩子作为依赖, 这就形成了养儿防老的传统 从目前来看, 这一观念也因种种现状发生改变, 所以人们又开始转向储蓄或购买保险等, 以此增加安全感 但这些就能靠得住吗? 我们所要寻找的, 是托付身心的依赖, 是整个人生的保险, 这就需要寻找可以摆脱轮回的究竟归宿 道次第 中, 每一法义的思维都具有导向性 定位准确之后, 还需要有量化指标, 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 如果将信将疑, 或是 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的模糊认识, 是难以完成心行调整的 这个标准是什么? 比如对三恶道的思维, 达标的考量, 就是对三宝生起真正的皈依之心, 从而止息不善行为 皈依, 是下士道修行的重点, 也是贯穿佛法修学的核心 如果对三宝信心不足, 修行是不可能入门的 我们对一切教理能否如实接受, 对一切法门能否信受奉行, 都取决于我们对三宝的信心 有多少信心, 就能获得多少法益 所以, 在 皈依共修仪轨 的观察修部分, 不仅要念死无常 念三恶道苦, 还要思维三宝功德 事实上, 念死和念恶道苦的目的, 都是为了对三宝生起信心 如果意识不到自身处境, 三宝再好, 也无法引起重视 就像对健康人来说, 医术再高明的医生, 也不会觉得多么重要 而对身患绝症的病人来说, 若能出现一个治愈他的医生, 必然会紧抓不放, 视为救星 也正因为如此, 医生才能对他产生作用 很多人念佛都不能念得相应, 原因何在? 一方面是对轮回的险恶处境缺乏危机感, 一方面是对三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如果他觉得眼下这个地方很安全, 很舒适, 自然会乐此不疲地过日子 念佛, 也不过是为了把这个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还是为过日子服务的 这样的念, 怎么可能和佛菩萨相应呢? 四 在下士道的修行中, 念轮回苦是帮助我们生起皈依心 贯穿到中士道, 则是生起出离心的必要前提 当我们说到 轮回的本质是苦, 对这个问题有多少认识? 或许有人会说 : 天天念苦不是太消极了吗? 这个世界有越来越多的消遣和娱乐, 似乎也不见得有那么苦 从感觉而言, 佛法也说有苦 乐 忧 喜 舍, 并非一味的苦 从现象来看, 善业感得乐果, 恶业感得苦果, 也是有苦有乐 那么, 佛陀为什么又说 人生是苦 呢? 这正

是佛陀对轮回所作的本质判断, 所谓 有漏皆苦 对于这一观念, 我们认识到什么程度? 接受到什么程度? 不少人担心, 这种对苦的认知会影响现实幸福, 于是心存抗拒 如果我们不去想, 苦就不存在了吗? 显然, 回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们希望解决苦, 就要正视人生的现实 众生都是避苦而趋乐的, 但我们能否找到一种快乐, 无论何时享受都是快乐的? 无论享受多久都是快乐的? 倘能具备这些特点, 才是本质性的快乐 事实上, 我们找不到这样的快乐 因为世间所有快乐都是建立在某种前提下, 且享受到一定程度就会转为痛苦 反之, 痛苦却是具有本质性的, 若不加以缓解, 我们时时都会生活在痛苦中 如果不吃饭, 就会饱尝饥饿之苦 在这种痛苦被缓解之前, 始终都是苦的, 而且会越来越苦, 直到生命结束 此时, 吃饭就会成为快乐, 因为它使饥饿得到缓解 可见, 快乐不过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 当身心产生任何一种需求, 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 在它被满足前, 痛苦会持续存在 而且, 这些痛苦不是一次满足就能彻底解决的 因为我们的身心会源源不断地产生需求, 制造痛苦, 这就是 有漏皆苦 的本义 五 这种认知, 是我们发起出离心并寻求解脱的重要基础 说到解脱, 也有不少人会感到恐慌 : 现在的种种幸福, 是否会随解脱而消失? 这就需要了解, 解脱究竟是什么? 道次第 中, 宗大师明确告诉我们 : 能解脱的是什么? 所解脱的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解脱? 如何获得解脱? 佛教所说的解脱, 就是解脱生死, 解脱轮回 而生死和轮回的根源, 又在于我们的惑和业 业, 是由心念及言行造作的种子 惑, 则是无明和烦恼, 其中有见惑和思惑之分 见惑, 指无明形成的种种错误认识, 如身见 边见 邪见等错误观念 一旦见道, 这些迷惑将被彻底瓦解 此外, 还有很多错误认识产生的烦恼, 也就是思惑 这就需要在见道后不断作空性观修, 在观修过程中, 将心灵尘垢逐步去除 当所有心垢被清空, 就能成就解脱, 证得圣果 所以, 解脱不是解脱外在的什么, 不是放弃所有走入山林, 这只是抵达解脱的方式之

一 当然, 放弃是一种容易见效的重要手段, 但终究还只是助缘, 关键是在于心行调整 如 果内心惑业尚未去除, 即使住到月球上, 一样会烦恼, 一样会痛苦 反之, 若能断除惑业, 当下就是净土, 就是现法乐住 六 当我们看清生命真相, 就会知道活着究竟是为什么, 知道生从何来 死往何去 否则, 就会因迷惑而形成种种错误的知见 观念和想法, 并由此产生烦恼 因为观念制造心态, 当观念出现问题, 心态自然也会存在问题 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事情, 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不论什么方式, 归纳起来, 无非是正确和错误两种 所谓正确, 就是和事实真相相符 ; 所谓错误, 就是和事实不符, 是盲目而充满情绪的处理方式 以正见如实观照, 就会透彻事物真相, 从而发展出智慧 反之, 则会引发诸多烦恼 所以, 认知心理学也是通过对认知的调整来治疗心理疾病 因为这些疾病的根源就在于错误观念, 及由此产生的错误想法 唯识学中, 将这种错误想法称为遍计所执, 即出于妄情而对一切现象产生妄执 世间任何一种现象的存在, 都是依因待缘而起, 属于依他起 当我们面对这个依他起的现象时, 往往会把固有的错误观念投射其上, 从而产生错误设定 唯识学经常举的例子就是 : 黑夜中把绳子误以为蛇, 吓得魂飞魄散 再如我们所熟悉的 杯弓蛇影, 也是同样的例子 其实, 凡夫的整个认识都存在这一问题, 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在观察世界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 都是被自身经验和观念处理过的, 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我们想要解脱, 首先要摆脱这种错误观念的束缚 怎样才能摆脱? 这就必须发展出如实见 所以在今后的学修中, 还要将重点落实到对正见的掌握, 以及将正见转化成止观的禅修上 整个佛法的学习, 无非就是学解脱 学慈悲 三藏十二部典籍, 八万四千法门, 最终都是帮助我们完成这两大任务 其中, 又以解脱为本, 因为慈悲就是解脱的延伸和圆满 当我们获得解脱之后, 看到无量众生还在饱受痛苦, 发愿解救他们, 把自己获得的解脱经验告诉他们, 就是菩提心, 就是慈悲的修行 在具备解脱能力之前, 这种慈悲都是不圆满的 佛教所说的涅槃, 也不是指死后的境界, 而是一种息灭 在我们内心, 有贪的火, 嗔

的火, 痴的火 这些无明之火不断燃烧, 在我们的相续中形成一种强大串习, 进而导致种种烦恼 当烦恼现前, 心就会陷入其中, 面对的是烦恼, 感受的也是烦恼 我们看待任何人, 任何事, 都是这种烦恼的投射, 使生命在躁动不安的状态中不断制造轮回 涅槃, 就是对烦恼的彻底止息, 对轮回的彻底止息 那我们又是靠什么力量去止息呢? 就是靠空性慧, 空性观修 而空性所呈现的, 就是一种寂静 喜悦 祥和 这种寂静不是没有声音, 而是一种内在力量, 这种力量是安静而强大的, 会源源不断地散发出喜悦, 也就是解脱之乐, 涅槃之乐 七 我们通常所感受的快乐, 只是一种粗糙 易变的感觉, 是身心渴求被解决时产生的满足感 但我们要知道, 凡是依赖外在得到的快乐, 都是暂时的, 不究竟的, 必然带有负面作用 因为在依赖过程中, 内心又会形成相应的串习 当串习形成而依赖对象又失去时, 串习就落空了, 无处安住了, 于是就惶惶然不可终日 人们依赖上班来打发时间, 一旦退休, 就心无所属, 百般无聊 人们依赖家庭来寄托感情, 一旦爱人变心, 就身心崩溃, 备受伤害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凡是给我们带来伤害的, 都是我们曾经依赖 曾经在乎的对象 这种痛苦, 正来自我们内心形成的串习 没有这种依赖的串习, 无论世界怎么变化, 都无法对我们造成伤害 我们没有使用电脑前, 没有形成对电脑的依赖前, 没有谁会说 : 少了电脑就不会过日子 可对现在的很多人来说, 电脑已是生活 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道具 一旦离开, 轻则感觉不便, 重则心生失落 为什么电脑会变得这么重要呢? 关键就是内心形成了依赖电脑的串习, 而这种串习需要得到满足 任何串习都代表着一种需求 这种需求不是与生俱来, 也不是从天而降, 是我们逐步培养起来的 当一种需求出现, 我们就以相应的方式予以满足, 并因此产生快感 一旦快感消失, 我们又会为了得到快感而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最终形成串习 可是有一天, 我们突然发现, 那个依赖已久, 甚至被我们视为自身一部分的东西没了, 真是要命的打击 不少人因为失恋而痛不欲生, 其实, 在没有遇到对方前, 独自一人是不是就那么痛苦呢? 是不是就活不下去呢? 显然不是 为什么曾经拥有再失去之后会如此难以忍受呢? 问题

就在于, 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已形成依赖的串习 当这种串习足够强大, 就会像胶水一样, 把我们牢牢粘在上面 这时再要分开, 自然会感到撕心裂肺的痛苦 现代人为什么浮躁不安? 就是内心有种种力量涌动, 总是想着 : 我要干什么, 我该去找谁 这些念头, 正来自无明制造的串习 观修的作用, 就是使串习不再有现行机会, 就像火, 没有木柴就不会继续燃烧 所以在佛法修行中, 见性始终核心所在 八 生活中, 每个人都是在强大的串习中, 商人有商人的串习, 学者有学者的串习, 艺术家有艺术家的串习 这种串习就像磁场一样, 影响着各自的生活方式 行为习惯, 甚至我们与生俱来的相貌 要和这些串习斗争, 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因为串习来自长期的培养, 不仅仅是心理力量, 一定程度之后还会物化, 转化为力量巨大的生理习惯 所以, 我们面对串习时往往身不由己, 就像老象溺泥, 不能自拔 如果我们不愿任其摆布, 势必发生激烈冲突 要想在斗争中取胜, 一方面需要毅力, 一方面还需要善巧, 需要有效的方法 道次第 所提供的, 就是帮助我们调整心行的引导 从正确认识到形成观念, 然后再用正确的观念思考问题, 由此调整不良串习, 从而改善生命品质 你们学了一年 道次第, 只能算是这门课的一年级, 应该继续二年级 三年级的学习 如果能在三年内把 道次第 按以上要求学好, 今后就有能力学修任何一部经论, 就懂得怎样认识并应用这部经论 道次第 不仅对佛法作了纲领性的归纳, 更包含着一种方法 一种规则 从这个意义说, 三藏十二部典籍 八万四千法门, 都可以用 道次第 来统摄, 可以按以上所说的步骤学修 在掌握 道次第 的基础上, 或是继续学习中观 唯识, 以此加强正见 ; 或是继续学习 入菩萨行论 等, 以此深化对菩提心的实践 这样修行, 将是一条成佛的直接路线 如果觉得听过 道次第 就算完成任务, 并不懂得怎样运用, 那还是停留在知识层面 即使再学其他种种经论, 那也不过是在知识上增加一些知识, 依然不会对心行产生影响, 依然不会起到学佛的作用 久而久之, 就会对修学失去信心 再或者, 就是跑来跑去, 以为自己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法门而已, 却不知从自身寻找问题 那样的话, 再好的法门, 对你也

是没办法的 目前, 整个教界多数都是这个情况, 虽然学一些佛教知识, 做一些佛教事业, 但用心仍是凡夫心的延续, 并未因为学佛而改变 因为心行基础没有改变, 学得再多, 也感受不到法益 到最后, 甚至对法的兴趣也会逐步失去 作为在家居士的学习, 因为时间有限, 更要讲究效率 而 道次第 就是一部最简明的引导, 值得我们大大用心 直接针对心行存在的问题, 逐一认识, 逐一解决 九 此外, 教界还普遍存在不得要领或偏执一端的问题, 这两种情况也是因为缺乏完整的修学套路 传统的修学方式, 往往是跟随一个师父 但在明眼师长难得一见的今天, 这种个人化的方式会导致很多弊端 遇到一个念佛的师父, 他告诉你要念佛 ; 遇到一个诵经的师父, 他告诉你要诵经 ; 遇到一个持咒的师父, 他告诉你要持咒 ; 再遇到一个参禅的师父, 他告诉你要参禅 如果不懂得将这些修法纳入整个修学体系, 必然会无所适从 作为佛法修学, 是存在一个普遍规则的 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规则, 具备这个基础, 才有能力继续学习任何法门, 才不会出现偏差 否则, 过早的一门深入往往会带来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 就像盲人摸象那样 虽然也摸到了, 但只是局部而已, 对整体依然一无所知 甚至会因为对局部先入为主的印象, 从此放弃对整体的探究, 这是很可悲的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可以接受的知识太多, 没有一定的消化能力, 看得越多, 可能越茫然, 越无从下手 所以, 首先要把框架建立起来, 然后才知道, 这一法门属于整个修学体系的哪一部分, 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 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修学 也正因为如此, 近年来, 我始终在提倡 道次第 的学习, 目的就是帮助大家认识这种普遍规则 最后, 将以上所讲的修学步骤作一归纳 : 一是准确理解法义, 二是形成人生观念, 三是以此认识问题, 四是调整不良串习, 五是重复正确心行, 六是改善生命品质 我希望, 专修班的学习不要浅尝辄止, 而应继续深入 按照刚才所说几个步骤, 把每个修法真正落实到心行, 真正运用起来

济群法师主页 http://www.jiqun.com 济群法师博客 济群法师微博 http://blog.sina.com.cn/sjiqun http://t.sina.com.cn/jiqun 西园论坛 http://bbs.jcedu.org 戒幢佛学教育网 西园寺法宝结缘处 http://www.jcedu.org http://book.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