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Similar documents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桑菊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寒下 1.

例会抽查表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三 : 温下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 : 润下 麻子仁丸 济川煎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 : 逐水

19 年中药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19 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考试单元学 细目 要点 科 一 药性理论 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中药三 中药的剂学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四 解表药 五 清热药 ( 一 ) 四气 1. 四气所表示

例会抽查表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清热的适应范围 4. 清热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清热的性能特点 6. 各类清热的功效 7. 各类清热的适应范围 ( 二 ) 清热泻火 ( 三

【外科学】:女,30岁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 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 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 1. 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 2. 妊娠禁忌药的分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寒下要点 : 1. 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大黄牡丹汤 大陷胸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

【外科学】:女,30岁

19 年中西医师讨论 : , 微信公众号 :yishi_med66, 客服电话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细目一 : 四气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 2.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 : 五味要点 : 1.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2. 五味的

和解剂的适用范同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和解少阳要点 : 1. 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 : 调和肝脾要点 : 1. 逍遥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2. 四逆散的组

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的分类及使用原则细目四 : 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 : 剂量 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细目二 : 中药的用法 煎煮方法 (

【外科学】:女,30岁

1. 中药的作用 2. 不良作用 细目二 : 中药的功效 1. 功效与主治的关系 2. 功效的分类 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 细目一 : 中药配伍的意义 中药配伍的意义 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四单元中药的

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一 : 中药配伍的意义 中药配伍的意义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 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第四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细目一 : 配伍禁忌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

中药配伍的意义 细目二 : 中药配伍的内容要点 : 1. 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2. 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第四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细目一 : 配伍禁忌要点 : 1. 十八反 的内容 2. 十九畏 的内容细目二 : 证候禁忌要点 : 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 : 妊娠用药禁忌要点 :

中医诊断学 单元 细目 要点 1. 常色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意. 病色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意 ( 二 ) 望面色 3. 五色主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 意 4. 望色十法的含及具体内容 ( 三 ) 望形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意 ( 四 ) 望态 动静姿态 异常动作的临床表 现及意 1. 望头部病变的临床表

例会抽查表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 三 ) 发散风热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 莉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淡豆豉的性 能 攻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及相似物功用异同点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标题

标题

标题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格式与要求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七 : 望排出物

A. 散剂 B. 硬膏剂 C. 汤剂 D. 针剂 E. 丸剂 答案 :3.E 4. 反佐药作用包括 A. 辅助君臣药之力 B. 防止病重邪甚拒药 C. 消除君臣药之毒 D. 监制君臣药之偏 E. 缓解君臣药之峻 答案 :4.B 5. 判定方中君药的重要依据是 A. 珍稀或贵重药物 B. 针对方证主要

2. 面肿 腮肿及口眼喁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目的脏腑分属, 望目色 目形 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六 :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总学时 讲授 实践 第 1 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 2 章 中药的产地 采集与贮藏 第 3 章 中药的炮制 第 4 章 药性理论 第 5 章 中药的配伍 第 6 章 中药的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要点 :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要点 :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格式与要求

【外科学】:女,30岁

(16) 祛痰剂 : 二陈汤 温胆汤 贝母瓜蒌散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17) 消导化积剂 : 保和丸 枳术丸 健脾丸 (18) 驱虫剂 : 乌梅丸 10. 下列方剂的组成 功用 主治及配伍特点 (1) 解表剂 : 加味香苏散 升麻葛根汤 柴葛解肌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 参苏饮 (2)

(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 五行的生克 制化 胜复和乘侮 (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五脏与形体 官窍的关系, 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 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7 年医学院 ( 含转化院 遗传所 )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成绩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 外语政治业务 1 业务 2 总成绩 备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耳鼻咽喉科学 ( 专业学位 ) 非定向 全国统考

【外科学】:女,30岁

白眉草 2 半枝莲 柴胡 白前 北沙参 柴胡 炒 白芍 荜茇 蝉蜕 白芍( 长 片 荜澄茄 车前草 白芍 酒制 萹蓄 车前 子 白芍 圆 片 扁 豆花 沉 香 鳖甲 陈 皮 白 石英 白术 槟榔 赤芍 白术炒 冰 片 赤 石脂 白头翁 薄荷 赤 小 豆 白薇 薄荷叶 茺蔚 子 白鲜 皮 补 骨脂 川

标题

4. 肺朝百脉 主治节 2 5. 肺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2 6. 肺开窍于鼻 2 7. 肺在志为悲 2 8. 肺在液为涕 2 ( 三 ) 脾 1. 脾主运化 2 2. 脾主升清 2 3. 脾主统血 2 4. 脾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2 5. 脾开窍于口 2 6. 脾在液为涎 2 7. 脾在志为思 2

标题

6. 下列病证, 不宜使用消法治疗的是 A. 宿食燥屎 B. 气滞血瘀 C. 水湿内停 D. 痰饮不化 E. 疮疡痈肿正确 :A

标题

《伤寒论》级别考试手册

表药 ( 三 ) 辛凉解表药 芍, 细辛配干姜 五味子的意义各药的药性 功效 主治病证 用法 使 2. 香薷 藁本 苍耳用注意, 与各单元功子 辛夷效相似药物的药性 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异同该药的药性 功效 用法 使用注意, 与 3. 西河柳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及功效的异同 (1) 各药的药性 性能

19 年中医医师讨论 : , 微信公众号 :yishi_med66, 客服电话 年中医助理医师 中医诊断学 大纲 第一单元 绪论 要点 :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 望诊 细目一 : 望神要点 :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85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69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Microsoft Word - JinGuiYaoLue_Final.doc

论述题 3 题, 每小题 20 分, 共 60 分 Ⅳ 考查内容一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绪论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 温病学派的

2. 分析判断 : 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分析 解释疾病发生 发展及诊治的机制, 并对不同的药物 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 综合运用 : 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 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 立法 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与分级 3. 并发症 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 诊断 6. 西医治疗 7. 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二 : 支气管哮喘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临床表现 4

五年大纲

附属八一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04 普通外科疾病中西医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 07 内分泌疾病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妇科学 01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标题

标题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

标题

2015 Vol.17 No.9 2 结 果 总 述 Sunshine Sunshine 不 同 层 次 Sunshine { }={ - Sunshine } ( {} ) 2.

一解表药 ( 二 ) 辛温解表药 ( 三 ) 辛凉解表药 类的性能特点解表药的配伍方法 3. 配伍与使用注意与使用注意 (1) 各药的药性 性能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用法 使用注意, 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 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异同 1. 麻黄 桂枝 紫苏 (2) 细辛的用量生姜 荆介 防风 (3)

标题

( 二 ) 辛温解表药 3. 西河柳 该药的药性 功效 用法 使用注意, 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及功效的 异同 解 表 (1) 各药的药性 性能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用法 使用注意, 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 1.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物的药性 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异同桑叶 菊花 葛根 柴 (2) 葛根

第一临床 专业型 儿科学 ( 新生儿科学 ) 第一临床 学术型 耳鼻咽喉科学 第一临床 专业型 耳鼻咽喉科学 第一临床 学术型 妇产科学 第一临床 专业型 妇产科学

标题

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 CBB6CABFC2BCC8A1C7E9BFF6202D20B8B1B1BE2E786C73>

E. 温通血脉, 行滞消瘀 3. 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是 答案 :3.D 4. 小建中汤中桂枝的作用是 答案 :4.A 5~6 题 A. 橘皮竹茹汤 B. 吴茱萸汤 C. 左金丸 D. 逍遥散 E. 丁香柿蒂汤 5. 具有疏肝解郁, 健脾养血作用的方剂是 答案 :5.D 6. 具有益气清热, 降逆止呃

关于转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的通知

( 三 ) 辛凉解表药 (1) 各药的药性 性能特点 功效 主治病证 用法 使用注意, 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 功效及主治病证的 1.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异同桑叶 菊花 葛根 柴 (2) 葛根 柴胡的主要胡药理作用 (3) 柴胡配黄芩, 生葛根配黄芩 黄连, 菊花配枸杞子, 蝉蜕配胖大海, 桑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外科学 -01 普通外科疾病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外科学 -02 肛肠外科疾病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一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1.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 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 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 ;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 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 ;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 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 笔试 三 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约 13% 中医诊断学约 13% 中药学约 13% 方剂学约 13% 中医内科学约 28% 针灸学约 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 6%

【外科学】:女,30岁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学 04 肺脏病临床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学 05 肝脏病临床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105

聚英考研网 24 小时咨询电话 :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 ( 中医 ) 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 公平 有效地

<4D F736F F D20D6D0D2BDD1DBBFC6D1A720D6D0D2BDB6FAB1C7BAEDBFC6D1A72E646F63>

女 中医七 11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 女 中西七 111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 脾胃病临床研究 女 中医七 11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

<4D F736F F D20D6D0D2BDB9C7C9CBBFC6D1A720D6D0D2BDC6A4B7F4D3EBD0D4B2A1D1A72E646F63>

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时间

中医基础理论 约 13% 中医诊断学 约 13% 中药学 约 13% 方剂学 约 13% 中医内科学 约 28% 针灸学 约 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约 6% 四 试卷题型结构 A 型题 第 1 36 小题, 每小题 1.5 分, 共 54 分 第 题, 每小题 2 分, 共 90 分

Transcription: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 中医推拿专业 ( 中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专家委员会 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大 纲

大 纲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 阴阳五行 学说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 医学中的应用 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 指导疾病的诊断 中医基础理论 ( 一 ) 藏象学说的概念和特点 ( 二 ) 心 ( 三 ) 肺 4 指导疾病的治疗 藏象的基本概念 2 藏象学说的特点 3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 主要生理功能 2 生理特性 3 与形 窍 志 液 时的关系 主要生理功能 2 生理特性 二 藏象 3 与形 窍 志 液 时的关系 主要生理功能 ( 四 ) 脾 2 生理特性 3 与形 窍 志 液 时的关系 主要生理功能 ( 五 ) 肝 2 生理特性 3 与形 窍 志 液 时的关系 ( 六 ) 肾 主要生理功能 2 生理特性

4 中医推拿专业 ( 六 ) 肾 3 与形 窍 志 液 时的关系 ( 七 ) 胆 胆的生理功能 ( 八 ) 胃 胃的生理功能 ( 九 ) 小肠 小肠的生理功能 ( 十 ) 大肠 大肠的生理功能 二 藏象 ( 十一 ) 膀胱膀胱的生理功能 ( 十二 ) 三焦三焦的生理功能 ( 十三 ) 脑脑的生理功能 ( 十四 ) 女子胞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 ( 十五 ) 脏腑之间的关系 ( 一 ) 精 ( 二 ) 气 ( 三 ) 血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之精的生成 贮藏与施泄 2 人体之精的分类与功能 气的生成 2 气的生理功能 3 气的运动 4 气的分类 血的生成 2 血的运行 三 精气血津 液神 ( 四 ) 津液 3 血的生理功能 津液的生成 输布与排泄 2 津液的生理功能 ( 五 ) 神神的生成与功能 ( 六 )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帅 2 血为气母 气能生津 ( 七 ) 气与津液的 关系 2 气能行津 3 气能摄津 4 津能生气 5 津能载气

大 纲 5 ( 八 ) 精血津液之间 精血同源 的关系 2 津血同源 三 精气血津 气能生精 摄精 液神 ( 九 ) 精气神之间的 2 精能化气 关系 3 精气化神 4 神驭精气 ( 一 ) 经络学说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2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 二 ) 十二经脉 2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4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奇经八脉的主要特点 2 督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 四 经络 ( 三 ) 奇经八脉 3 任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4 冲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5 带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沟通联系作用 ( 四 ) 经络的生理 2 运输渗灌作用 功能 3 感应传导作用 4 调节作用 ( 五 ) 经络学说的应用 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 2 指导疾病的诊断 3 指导疾病的治疗 ( 一 ) 六淫 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 2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五 病因 ( 二 ) 疠气 疠气的致病特点 2 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 三 )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 四 )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2 饮食不洁

6 中医推拿专业 ( 四 ) 饮食失宜 3 饮食偏嗜 ( 五 )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 2 过度安逸 五 病因 ( 六 ) 痰饮 痰饮的形成 2 痰饮的致病特点 瘀血的形成 ( 七 ) 瘀血 2 瘀血的致病特点 3 瘀血的病证特点 ( 八 ) 先天因素 胎弱 2 胎毒 ( 一 ) 发病的基本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原理 2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 六 发病 ( 二 )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 三 ) 发病类型 环境与发病 2 体质与发病 3 精神状态与发病 感邪即发 2 徐发 3 伏发 4 继发 5 复发 6 合病与并病 ( 一 )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偏胜 2 阴阳偏衰 七 病机 ( 二 ) 阴阳失调 3 阴阳互损 4 阴阳格拒 5 阴阳亡失 气虚 ( 三 ) 气的失常 2 气滞 3 气逆

大 纲 7 ( 三 ) 气的失常 4 气陷 5 气闭气脱 血虚 ( 四 ) 血的失常 2 血行失常 3 血热 气滞血瘀 ( 五 ) 气与血关系 失调 2 气虚血瘀 3 气不摄血 4 气随血脱 5 气血两虚 ( 六 )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不足 2 津液输布 排泄障碍 七 病机 水停气阻 中医基础理论 ( 七 )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 八 ) 内生 五邪 ( 九 ) 疾病传变 ( 一 ) 预防 2 气随津脱 3 津枯血燥 4 津亏血瘀 风气内动 2 寒从中生 3 湿浊内生 4 津伤化燥 5 火热内生 疾病传变的概念 2 病位传变 3 病性转化 4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未病先防 2 既病防变 八 防治原则 ( 二 ) 治则 正治与反治 2 治标与治本 3 扶正与祛邪 4 调整阴阳

8 中医推拿专业 中医 基础 理论 八 防治原则 ( 二 ) 治则一 气 阴阳 五行二 藏象 5 调理精气血津液 6 三因制宜 阴阳的基本概念 属性特征 奇恒之腑 五脏 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2 藏象的概念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3 谷食精气的输布运行过程 4 宗气 卫气 营气的循行及作用 阳虚则外寒 ꎬ 阴虚则内热 ꎬ 阳盛则外热 ꎬ 阴 盛则内寒 的机理 内经 三 病机 四 病证 2 百病生于气 的发病学观点 3 六淫的致病特点 4 病机十九条 5 五脏藏五神及五腑虚实证候. 热病治疗大法与饮食宜忌 2.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的病机 3. 行痹 痛痹 着痹的成因 五 诊法辨别阴阳属性的重要性与四诊合参 六 论治 正治法与反治法 2 因势利导治则 七 养生 人生长壮老的规律 ꎬ 肾气与生长 发育 生殖 的关系 2 养生原则及意义 中风表虚证 ( 桂枝汤证 ) 伤寒论 一 太阳病辨 证论治 ( 一 ) 太阳病本证 ( 二 ) 太阳病变证 2 伤寒表实证 ( 麻黄汤证 大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 太阳蓄水证 ( 五苓散证 ) 2 太阳蓄血证 ( 桃核承气汤证 ) 3 热证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

大 纲 9 一 太阳病辨 证论治 ( 二 ) 太阳病变证 4 脾虚证 ( 小建中汤证 ) 5 阴阳两虚证 ( 炙甘草汤证 ) 6 热实结胸证 ( 小陷胸汤证 ) 7 痞证 ( 半夏泻心汤证 旋覆代赭汤证 )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二 阳明病辨证论治三 少阳病辨证论治四 太阴病辨证论治五 少阴病辨证论治六 厥阴病辨证论治七 霍乱病辨证论治八 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辨证论治一 痉湿暍病篇二 中风历节病篇三 血痹虚劳病篇 阳明病热证 ( 白虎加人参汤证 ) ( 一 ) 阳明病本证 2 阳明病实证 ( 调胃承气汤证 小承气汤证 大承气汤证 ) ( 二 ) 阳明病变证 湿热发黄证 ( 茵陈蒿汤证 ) ( 一 ) 少阳病本证 少阳病本证 ( 小柴胡汤证 ) ( 二 ) 少阳病兼变证 少阳病兼变证 ( 大柴胡汤证 ) 太阴腹痛证 太阴腹痛证 ( 桂枝加芍药汤证 ) 少阴寒化证 ( 四逆汤证 真武汤证 ) ( 一 ) 少阴病本证 2 少阴热化证 ( 黄连阿胶汤证 猪苓汤证 ) 兼表证 (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 ( 二 ) 少阴病兼变证 2 疑似证 ( 四逆散证 ) 寒热错杂证 ( 乌梅丸证 ) 厥阴病本证 2 厥阴病寒证 ( 当归四逆汤证 吴茱萸汤证 ) 3 厥阴热利 ( 白头翁汤证 ) 霍乱病辨治 霍乱病辨治 ( 理中丸证 ) 瘥后劳复证 瘥后劳复证 ( 竹叶石膏汤证 ) ( 一 ) 痉病证治 柔痉证治 ( 瓜蒌桂枝汤证 ) 风湿在表证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 ( 二 ) 湿病证治 2 风湿兼气虚证 ( 防己黄芪汤证 ) 风湿历节证 (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 历节病证治 2 寒湿历节证 ( 乌头汤证 ) ( 一 ) 血痹证治 血痹重证 (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 ( 二 ) 虚劳病证治 虚劳失精证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

0 中医推拿专业 三 血痹虚劳病篇四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五 胸痹心痛短气病篇 ( 二 ) 虚劳病证治 ( 一 ) 肺痿证治 ( 二 ) 肺痈证治 ( 一 ) 胸痹证治 2 虚劳腰痛证 ( 肾气丸证 ) 3 虚劳不寐证 ( 酸枣仁汤证 ) 虚热肺痿 ( 麦门冬汤证 ) 2 虚寒肺痿 ( 甘草干姜汤证 ) 邪实壅滞证 (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 2 血腐脓溃证 ( 桔梗汤证 ) 胸痹病机 2 类证鉴别 3 胸痹主证 ( 瓜蒌薤白白酒汤证 ) 4 胸痹急证 ( 薏苡附子散证 ) 金匮要略 六 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七 痰饮咳嗽病篇八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 ( 二 ) 心痛证治 心痛急证 ( 乌头赤石脂丸证 ) 脾胃虚寒证 ( 大建中汤证 ) 腹满证治 2 寒实内结证 ( 大黄附子汤证 ) 痰饮证治 饮停心下证 ( 苓桂术甘汤证 ) ( 一 ) 消渴证治 肺胃热盛 ꎬ 气津两伤 ( 白虎加人参汤证 ) ( 二 ) 小便不利证治 上燥下寒水停证 ( 瓜蒌瞿麦丸证 ) 九 黄疸病篇黄疸证治 湿热并重证 ( 茵陈蒿汤证 ) 2 湿重于热证 ( 茵陈五苓散证 ) 十 妇人妊娠 ( 一 ) 癥病证治 癥病漏下证 ( 桂枝茯苓丸证 ) 病篇 ( 二 ) 腹痛证治 肝脾失调证 ( 当归芍药散证 ) 十一 妇人杂 ( 一 ) 崩漏证治 虚寒夹瘀证 ( 温经汤证 ) 病篇 ( 二 ) 梅核气证治 气滞痰凝证 ( 半夏厚朴汤证 ) 温病学 一 温热类温病 ( 一 ) 主要温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 ( 二 ) 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风温病的传变规律 2 春温病的传变规律 3 暑温病的传变规律 卫分证治 ( 银翘散 桑菊饮 ) 2 气分证治 ( 宣白承气汤 清燥救肺汤 ) 3 营分证治 ( 清营汤 ) 4 热陷心包证治 ( 清宫汤 安宫牛黄丸 紫雪丹 至宝丹 )

大 纲 一 温热类 温病 ( 二 ) 温热类温病主 要证治 5 热盛动风证治 ( 羚角钩藤汤 ) 6 血分证治 ( 犀角地黄汤 ) 7 真阴耗竭证治 ( 加减复脉汤 ) 8 虚风内动证治 ( 三甲复脉汤 大定风珠 ) 9 后期正虚邪恋证治 ( 黄连阿胶汤 青蒿鳖甲 汤 ) ( 一 ) 主要湿热类温 病的传变规律 湿温病的传变规律 2 伏暑病的传变规律 湿温病初发证治 ( 三仁汤 藿朴夏苓汤 ) 温病学 2 湿困中焦证治 ( 雷氏芳香化浊法 三仁汤 ) 3 湿阻膜原证治 ( 雷氏宣透膜原法 ) 二 湿热类温病三 温毒类温病 ( 二 ) 湿热类温病主 要证治 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 4 湿热中阻证治 ( 王氏连朴饮 ) 5 湿热蕴毒证治 ( 甘露消毒丹 ) 6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治 ( 菖蒲郁金汤 苏合香丸 至宝丹 ) 7 暑湿郁阻少阳证治 ( 蒿芩清胆汤 ) 8 暑湿弥漫三焦证治 ( 三石汤 ) 9 余湿留恋证治 ( 薛氏五叶芦根汤 ) 大头瘟毒盛肺胃证治 ( 普济消毒饮 ) 2 烂喉痧毒燔气营 ( 血 ) 证治 ( 凉营清气汤 ) 一 中药的 产地 产地主要道地药材 二 中药炮制炮制目的与方法 炮制目的 2 常用炮制方法 中药学 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 一 ) 四气 2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二 ) 五味 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三 药性理论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 三 ) 升降浮沉 2 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 3 升浮沉降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四 ) 归经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2 中医推拿专业 ( 四 ) 归经 2 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毒性的含义 三 药性理论 四 中药的配 伍与用药禁忌 ( 五 ) 毒性 ( 一 ) 中药的配伍 ( 二 ) 中药的用药禁忌 2 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3 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4 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5 掌握药物毒性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配伍的意义 2 配伍的内容 配伍禁忌 2 妊娠用药禁忌 3 证候用药禁忌 4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中药学 五 中药的剂 量与用法 ( 一 ) 剂量 确定剂量的因素 特殊煎法 ( 二 ) 用法 2 服药法 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2 解表药的功效 3 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4 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六 解表药 ( 二 ) 发散风寒药 5 各类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6 各类解表药的功效 7 各类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麻黄 桂枝 紫苏 生姜 香薷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苍耳子 辛夷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 用异同点 ( 三 ) 发散风热药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柴胡 升麻 葛根 淡豆豉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七 清热药 清热药的性能特点 2 清热药的功效

大 纲 3 3 清热药的适应范围 4 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清热药的性能特点 6 各类清热药的功效 7 各类清热药的适应范围 石膏 知母 芦根 天花粉 竹叶 淡竹叶 栀 ( 二 ) 清热泻火药 ( 三 ) 清热燥湿药 子 夏枯草 决明子 谷精草 密蒙花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秦皮 苦参 白鲜皮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 七 清热药 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金银花 连翘 穿心莲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 四 ) 清热解毒药 贯众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野菊花 重楼 拳参 土茯苓 鱼腥草 金荞麦 大血藤 败酱草 射 干 山豆根 马勃 白头翁 马齿苋 鸦胆子 中药学 半边莲 白花蛇舌草 山慈菇 熊胆 白蔹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水牛角的 ( 五 ) 清热凉血药 ( 六 ) 清虚热药 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泻下药的性能特点 2 泻下药的功效 3 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4 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八 泻下药 5 各类泻下药的性能特点 6 各类泻下药的功效 7 各类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 二 ) 攻下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4 中医推拿专业 ( 三 ) 润下药 ` 火麻仁 郁李仁 松子仁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八 泻下药 甘遂 京大戟 芫花 商陆 牵牛子 巴豆的性 ( 四 ) 峻下逐水药 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 物功用异同点 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2 祛风湿药的功效 3 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4 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6 各类祛风湿药的功效 九 祛风湿药 ( 二 ) 祛风寒湿药 7 各类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独活 威灵仙 川乌 蕲蛇 木瓜 乌梢蛇 蚕砂 伸筋草 寻骨风 松节 海风藤 路路通的 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 中药学 ( 三 ) 祛风湿热药 药物功用异同点秦艽 防己 桑枝 豨莶草 臭梧桐 络石藤 雷公藤 丝瓜络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 四 )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千年健 鹿衔草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化湿药的性能特点 十 化湿药 2 化湿药的功效 3 化湿药的适应范围 4 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 砂仁 白豆蔻 草豆 ( 二 ) 具体药物 蔻 草果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 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十一 利水渗湿药 2 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3 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4 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大 纲 5 6 各类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7 各类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茯苓 薏苡仁 猪苓 泽泻 冬瓜皮 玉米须 ( 二 ) 利水消肿药 葫芦 香加皮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十一 利水渗湿药 ( 三 ) 利尿通淋药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车前子 滑石 木通 通草 瞿麦 萹蓄 地肤子 海金沙 石韦 冬葵子 灯心草 萆薢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 物功用异同点 ( 四 ) 利湿退黄药 茵陈 金钱草 虎杖 垂盆草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温里药的性能特点 十二 温里药 2 温里药的功效 3 温里药的适应范围 4 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小茴香 丁香 高 中药学 ( 二 ) 具体药物 良姜 花椒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 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理气药的性能特点 2 理气药的功效 3 理气药的适应范围 十三 理气药 4 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陈皮 青皮 枳实 木香 沉香 檀香 川楝子 ( 二 ) 具体药物 乌药 荔枝核 香附 佛手 薤白 柿蒂 大腹皮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 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消食药的性能特点 十四 消食药 2 消食药的功效 3 消食药的适应范围 4 消食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山楂 神曲 麦芽 谷芽 稻芽 莱菔子 鸡内 ( 二 ) 具体药物 金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 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十五 驱虫药 驱虫药的性能特点 2 驱虫药的功效

6 中医推拿专业 十五 驱虫药 ( 二 ) 具体药物 3 驱虫药的适应范围 4 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使君子 苦楝皮 槟榔 南瓜子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 同点 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2 止血药的功效 3 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4 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6 各类止血药的功效 7 各类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小蓟 大蓟 地榆 槐花 侧柏叶 白茅根 苎 十六 止血药 ( 二 ) 凉血止血药 麻根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中药学 ( 三 ) 化瘀止血药 三七 茜草 蒲黄 花蕊石 降香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白及 仙鹤草 棕榈炭 血余炭 藕节的性能 ( 四 ) 收敛止血药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 用异同点 ( 五 ) 温经止血药 艾叶 炮姜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十七 活血化 瘀药 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2 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3 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4 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6 各类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7 各类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 二 ) 活血止痛药 川芎 延胡索 郁金 姜黄 乳香 没药 五灵 脂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 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大 纲 7 丹参 红花 桃仁 益母草 泽兰 牛膝 鸡血 ( 三 ) 活血调经药 藤 王不留行 凌霄花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 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十七 活血化瘀药 ( 四 ) 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 马钱子 自然铜 苏木 骨碎补 血竭 刘寄奴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莪术 三棱 水蛭 斑蝥 穿山甲的性能 功效 ( 五 ) 破血消癥药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 同点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2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3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4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6 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7 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中药学 十八 化痰止咳平喘药 ( 二 ) 温化寒痰药 半夏 天南星 白附子 白芥子 皂荚 旋覆花 白前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川贝母 浙贝母 瓜蒌 竹茹 竹沥 天竺黄 ( 三 ) 清化热痰药 前胡 桔梗 胖大海 海藻 昆布 海蛤壳 浮海石 瓦楞子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苦杏仁 紫苏子 百部 紫菀 款冬花 枇杷叶 ( 四 ) 止咳平喘药 桑白皮 葶苈子 白果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 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2 安神药的功效 3 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十九 安神药 4 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6 各类安神药的功效 7 各类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 二 ) 重镇安神药 朱砂 磁石 龙骨 琥珀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8 中医推拿专业 酸枣仁 柏子仁 首乌藤 合欢皮 远志的性能 十九 安神药 ( 三 ) 养心安神药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 用异同点 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2 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3 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4 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二十 平肝息 6 各类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风药 7 各类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石决明 珍珠母 牡蛎 代赭石 刺蒺藜 罗布 ( 二 ) 平抑肝阳药 麻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 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羚羊角 牛黄 珍珠 钩藤 天麻 地龙 全蝎 ( 三 ) 息风止痉药 蜈蚣 僵蚕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 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中药学 二十一 开 开窍药的性能特点 2 开窍药的功效 3 开窍药的适应范围 窍药 4 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二 ) 具体药物 麝香 冰片 苏合香 石菖蒲的性能 功效 应 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2 补虚药的功效 3 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4 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二十二 虚药 补 5 各类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6 各类补虚药的功效 7 各类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 二 ) 补气药 人参 西洋参 党参 太子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白扁豆 甘草 大枣 饴糖 蜂蜜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大 纲 9 鹿茸 紫河车 淫羊藿 巴戟天 仙茅 杜仲 续断 肉苁蓉 锁阳 补骨脂 益智仁 菟丝子 ( 三 ) 补阳药 沙苑子 蛤蚧 冬虫夏草 韭菜子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 同点 二十二 虚药 补 ( 四 ) 补血药 当归 熟地黄 白芍 阿胶 何首乌 龙眼肉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北沙参 南沙参 百合 麦冬 天冬 石斛 玉 ( 五 ) 补阴药 竹 黄精 枸杞子 墨旱莲 女贞子 黑芝麻 龟甲 鳖甲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 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2 收涩药的功效 3 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4 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中药学 二十三 收 6 各类收涩药的功效 7 各类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涩药 ( 二 ) 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 浮小麦 糯稻根须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五味子 乌梅 五倍子 罂粟壳 诃子 肉豆蔻 ( 三 ) 敛肺涩肠药 ( 四 ) 固精缩尿止 带药 赤石脂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山茱萸 覆盆子 桑螵蛸 金樱子 海螵蛸 莲子 芡实 椿皮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涌吐药的性能特点 二十四 涌 2 涌吐药的功效 3 涌吐药的适应范围 吐药 4 涌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二 ) 具体药物 常山 瓜蒂 胆矾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 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二十五 攻毒 杀虫止痒药 攻毒杀虫止痒药的性能特点 2 攻毒杀虫止痒药的功效

20 中医推拿专业 二十五 攻毒杀虫止痒药 ( 二 ) 具体药物 3 攻毒杀虫止痒药的适应范围 4 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雄黄 硫黄 白矾 蛇床子 蟾酥 大蒜的性能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 用异同点 中药学 二十六 拔毒化腐生肌药 拔毒化腐生肌药的性能特点 2 拔毒化腐生肌药的功效 3 拔毒化腐生肌药的适应范围 4 拔毒化腐生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升药 轻粉 砒石 铅丹 炉甘石 硼砂的性能 ( 二 ) 具体药物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 用异同点 ( 一 ) 方剂与治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 一 概述 ( 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方剂配伍的目的 2 方剂的组方原则 3 方剂的变化形式 ( 三 ) 常用剂型常用剂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方剂学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2 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桂枝汤的组方原理 加减化裁及其与麻黄汤的鉴别应用 二 解表剂 ( 二 ) 辛温解表 2 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3 小青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4 香苏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5 正柴胡饮的组方原理 ( 三 ) 辛凉解表 银翘散的组方原理 加减化裁及其与桑菊饮的 鉴别应用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方原理 加减化裁

大 纲 2 ( 三 ) 辛凉解表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方原理 4 升麻葛根汤的组方原理 二 解表剂 败毒散的组方原理 加减化裁及其与参苏饮的 鉴别应用 ( 四 ) 扶正解表 2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3 加减葳蕤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银翘散的鉴别 应用 ( 二 ) 寒下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 2 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大承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的鉴别应用 2 大黄牡丹汤的组方原理 3 大陷胸汤的组方原理 方剂学 三 泻下剂 ( 三 ) 温下 温脾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大黄附子汤的鉴别应用 2 三物备急丸的组方原理 ( 四 ) 润下 麻子仁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五仁丸的鉴别应用 2 济川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麻子仁丸的鉴别应用 ( 五 ) 逐水 十枣汤的组方原理 应用注意事项 2 舟车丸的组方原理 ( 六 ) 攻补兼施 黄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新加黄龙汤的鉴别 应用 2 增液承气汤的组方原理 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2 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小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四 和解剂 ( 二 ) 和解少阳 2 大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柴胡汤的鉴别应用 3 蒿芩清胆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柴胡汤的鉴别应用

22 中医推拿专业 四逆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四 和解剂 ( 三 ) 调和肝脾 2 逍遥散的组方原理 加减化裁及其与四逆散的 鉴别应用 3 痛泻要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 ( 四 )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清热剂的适用范围 2 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白虎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二 ) 清气分热 2 竹叶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白虎汤的鉴别 应用 清营汤的组方原理 ( 三 ) 清营凉血 2 犀角地黄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营汤的鉴别 应用 黄连解毒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方剂学 五 清热剂 ( 四 ) 清热解毒 2 清瘟败毒饮的组方原理 3 凉膈散的组方原理 4 普济消毒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银翘散的鉴别应用 5 仙方活命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五味消毒饮的鉴别应用 ( 五 ) 清脏腑热 导赤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心莲子饮的鉴别应用 2 龙胆泻肝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当归龙荟丸的鉴别应用 3 左金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龙胆泻肝汤的鉴别应用 4 清胃散的组方原理 加减化裁及其与泻黄散的鉴别应用 5 玉女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胃散的鉴别应用 6 泻白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的鉴别应用

大 纲 23 7 苇茎汤的组方原理 五 清热剂 ( 五 ) 清脏腑热 ( 六 ) 清虚热 8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方原理 9 芍药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白头翁汤的鉴别应用 青蒿鳖甲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清骨散的鉴别应用 2 当归六黄汤的组方原理 祛暑剂的适用范围 2 祛暑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二 ) 祛暑解表香薷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六 祛暑剂 ( 三 ) 祛暑利湿 六一散的组方原理 加减化裁 2 桂苓甘露饮的组方原理 ( 四 ) 清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 应用 方剂学 ( 二 ) 温中祛寒 温里剂的适用范围 2 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理中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 小建中汤的组方原理 加减化裁及其与理中丸的鉴别应用 3 吴茱萸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理中丸 左金丸的鉴别应用 七 温里剂 ( 三 ) 回阳救逆 四逆汤的组方原理 加减化裁及其与参附汤的鉴别应用 八 补益剂 ( 四 ) 温经散寒 ( 二 ) 补气 2 回阳救急汤的组方原理 当归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当归四逆汤的鉴别应用 3 阳和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仙方活命饮的鉴别应用 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2 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四君子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 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四君子汤的鉴别应用

24 中医推拿专业 3 补中益气汤的组方原理 ( 二 ) 补气 4 生脉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5 玉屏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桂枝汤的鉴别应用 6 完带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 应用 四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三 ) 补血 2 当归补血汤的组方原理 3 归脾汤的组方原理 加减化裁 炙甘草汤的组方原理 加减化裁及其与生脉散的鉴别应用 八 补益剂 ( 四 ) 气血双补 2 八珍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的鉴别应用 方剂学 ( 五 ) 补阴 3 泰山磐石散的组方原理 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 大补阴丸的组方原理 加减化裁及其与六味地黄丸的鉴别应用 3 一贯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 4 左归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六味地黄丸的鉴别 应用 ( 六 ) 补阳 肾气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 右归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肾气丸的鉴别应用 地黄饮子的组方原理 ( 七 ) 阴阳双补 2 龟鹿二仙胶的组方原理 3 七宝美髯丹的组方原理 固涩剂的适用范围 2 固涩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九 固涩剂 ( 二 ) 固表止汗牡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玉屏风散的鉴别应用 ( 三 ) 敛肺止咳九仙散的组方原理 ( 四 ) 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芍药汤的鉴别 应用

大 纲 25 ( 四 ) 涩肠固脱 2 四神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理中丸 痛泻要方的 鉴别应用 九 固涩剂 十 安神剂 ( 五 ) 涩精止遗 ( 六 ) 固崩止带 ( 二 ) 重镇安神 金锁固精丸的组方原理 2 桑螵蛸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缩泉丸的鉴别应用 固冲汤的组方原理 2 固经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固冲汤的鉴别应用 3 易黄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完带汤的鉴别应用 安神剂的适用范围 2 安神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朱砂安神丸的组方原理 2 珍珠母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磁朱丸的鉴别应用 酸枣仁汤的组方原理 ( 三 ) 滋养安神 2 天王补心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柏子养心丸的鉴 别应用 方剂学 3 甘麦大枣汤的组方原理 开窍剂的适用范围 2 开窍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十一 开窍剂 ( 二 ) 凉开 安宫牛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牛黄清心丸的鉴 别应用 2 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 紫雪的鉴别应用 ( 三 ) 温开 苏合香丸的组方原理 2 紫金锭的组方原理 理气剂的适用范围 2 理气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十二 理气剂 ( 二 ) 行气 越鞠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 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鉴别应用 3 半夏厚朴汤的组方原理 4 厚朴温中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理中丸的鉴别应用 5 天台乌药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橘核丸的鉴别应用

26 中医推拿专业 ( 二 ) 行气 6 暖肝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一贯煎的鉴别应用 苏子降气汤的组方原理 2 定喘汤的组方原理 十二 理气剂 ( 三 ) 降气 3 旋覆代赭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吴茱萸汤的鉴别应用 4 橘皮竹茹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丁香柿蒂汤的鉴别应用 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2 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桃核承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下瘀血汤的鉴别 应用 2 血府逐瘀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3 补阳还五汤的组方原理 方剂学 十三 理血剂 ( 二 ) 活血祛瘀 4 复元活血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血府逐瘀汤的鉴别应用 5 七厘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活络效灵丹的鉴别应用 6 温经汤的组方原理 7 生化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温经汤的鉴别应用 8 失笑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金铃子散的鉴别应用 9 桂枝茯苓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鳖甲煎丸的鉴别 应用 十灰散的组方原理 2 咳血方的组方原理 ( 三 ) 止血 3 小蓟饮子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导赤散的鉴别应用 十四 治风剂 ( 二 ) 疏散外风 4 槐花散的组方原理 5 黄土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归脾汤的鉴别应用 治风剂的适用范围 2 治风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川芎茶调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九味羌活汤的鉴别应用

大 纲 27 2 大秦艽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地黄饮子的鉴别 应用 ( 二 ) 疏散外风 3 牵正散的组方原理 4 小活络丹的组方原理 5 消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防风通圣散的鉴别 应用 十四 治风剂 羚角钩藤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紫雪的鉴别应用 ( 三 ) 平息内风 2 镇肝熄风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建瓴汤的鉴别应用 3 天麻钩藤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镇肝熄风汤的鉴别应用 4 大定风珠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三甲复脉汤的鉴别应用 方剂学 ( 二 ) 轻宣外燥 治燥剂的适用范围 2 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杏苏散的组方原理 2 桑杏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 3 清燥救肺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桑杏汤的鉴别应用 十五 治燥剂 增液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 麦门冬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炙甘草汤 清燥救 肺汤的鉴别应用 ( 三 ) 滋阴润燥 3 益胃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玉液汤的鉴别应用 4 百合固金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咳血方的鉴别 应用 5 养阴清肺汤的组方原理 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2 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十六 祛湿剂 平胃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二 ) 燥湿和胃 2 藿香正气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香薷散的鉴别 应用

28 中医推拿专业 茵陈蒿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 八正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蓟饮子的鉴别应用 3 三仁汤的组方原理 ( 三 ) 清热祛湿 4 甘露消毒丹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三仁汤的鉴别 应用 5 连朴饮的组方原理 6 二妙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7 当归拈痛汤的组方原理 五苓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 猪苓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五苓散的鉴别应用 十六 祛湿剂 ( 四 ) 利水渗湿 3 防己黄芪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玉屏风散的鉴别 应用 方剂学 ( 五 ) 温化寒湿 4 五皮散的组方原理 苓桂术甘汤的组方原理 2 真武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3 实脾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真武汤的鉴别应用 4 萆薢分清饮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桑螵蛸散的鉴别应用 ( 六 ) 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九味羌活汤的鉴 别应用 2 独活寄生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2 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十七 祛痰剂 ( 二 ) 燥湿化痰 ( 三 ) 清热化痰 二陈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2 温胆汤的组方原理 加减化裁及其与蒿芩清胆汤的鉴别应用 3 茯苓丸的组方原理 清气化痰丸的组方原理 2 小陷胸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3 滚痰丸的组方原理 ( 四 ) 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的组方原理

大 纲 29 十七 祛痰剂 ( 五 ) 温化寒痰 三子养亲汤的组方原理 2 苓甘五味姜辛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苓桂术甘汤的鉴别应用 止嗽散的组方原理 ( 六 ) 治风化痰 2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天麻钩藤饮 的鉴别应用 方剂学 消食剂的适用范围 2 消食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保和丸的组方原理 十八 消食剂 ( 二 ) 消食化滞 2 枳实导滞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木香槟榔丸的鉴别应用 ( 三 ) 健脾消食 健脾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应用 2 枳实消痞丸的组方原理 十九 驱虫剂乌梅丸的组方原理 注 : 组方原理指据证审机 立法遣药 合理配伍的逻辑联系 ꎮ 2 加减化裁主要是指 «大纲细则» 中涉及的常用加减 附方 ꎮ 3 鉴别应用指两首或两首以上方剂在主治 组成 配伍 功用等方面的对比分析 ꎮ 4 凡大纲中涉及的方剂 ꎬ 考生均应掌握其组成 用法 功用 主治 ꎮ

30 中医推拿专业 第二部分 相关专业知识 一般情况 2 2 主诉 2 ( 一 ) 问诊的内容 3 现病史 2 4 既往史 2 5 个人生活史 2 6 家族史 2 ( 二 ) 问寒热 问寒热的含义 2 2 寒热症状的常见类型 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中医诊断学 一 问诊 ( 三 ) 问汗 异常汗出的常见类型 临床表现及意义 2 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2 ( 四 ) 问疼痛 2 疼痛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2 ( 五 ) 问头身胸腹 头晕 胸闷 心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耳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六 ) 问耳目 2 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七 ) 问睡眠 失眠 嗜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口渴与饮水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八 ) 问饮食口味 2 食欲与食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3 口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九 ) 问二便 ( 十 ) 问经带 大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小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月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带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二 望诊 ( 一 ) 望神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的临床表现 相关鉴 别及临床意义 2 2 神乱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大 纲 3 常色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二 ) 望面色 2 病色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意义 2 3 五色主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及意义 2 4 望色十法的含义及具体内容 2 ( 三 ) 望形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四 ) 望态动静姿态 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二 望诊 ( 五 ) 望头面 ( 六 ) 望五官 ( 七 ) 望躯体 望头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望面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望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望口与唇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3 望齿与龈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4 望咽喉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望颈项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望手足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中医诊断学 ( 八 ) 望皮肤 ( 九 ) 望排出物 皮肤色泽 形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斑疹 水疱 疮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望痰 望涕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望呕吐物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一 ) 舌诊原理舌与脏腑 经络 气血 津液的关系 2 ( 二 ) 正常舌象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2 舌色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2 三 舌诊 ( 三 ) 望舌质 ( 四 ) 望舌苔 ( 五 ) 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及临床意义 2 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2 3 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2 4 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2 望苔质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2 望苔色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舌质舌苔的综合分析 2 2 舌诊的临床意义 2 声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 四 闻诊 ( 一 ) 听声音 2 语言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 3 呼吸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

32 中医推拿专业 四 闻诊 ( 一 ) 听声音 4 咳嗽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 5 胃肠声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 ( 二 ) 嗅气味口气 病室气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 寸口诊法的部位 原理及寸口分候脏腑 2 ( 一 ) 诊脉概说 2 诊脉方法 2 3 脉象要素 2 五 脉诊 ( 二 ) 正常脉象 ( 三 ) 常见病脉 正常脉象的特点 2 2 胃 神 根的含义 2 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鉴别 2 2 常见病脉的临床意义 2 ( 四 ) 相兼脉常见相兼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 ( 五 ) 真脏脉真脏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2 中医诊断学 ( 六 ) 诊小儿脉 ( 一 ) 按诊的方法与 意义 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 2 2 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 2 按诊的手法 2 2 按诊的意义 2 按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六 按诊 2 按脘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 二 ) 按诊的内容 3 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4 按手足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5 按腧穴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 表里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2 ( 一 ) 八纲基本证候 2 寒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2 3 虚实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2 七 八纲辨证 4 阴阳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2 证候相兼的内容 2 ( 二 ) 八纲证候间的 关系 2 证候错杂的内容 2 3 证候转化的内容 2 4 证候真假的内容及鉴别 2 八 病性辨证 ( 一 ) 六淫辨证 风淫证候 寒淫证候 暑淫证候 湿淫证候 燥 淫证候 火淫证候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大 纲 33 ( 二 ) 阴阳虚损辨证 阳虚证 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亡阳证 亡阴证的临床表现 鉴别要点及意义 2 八 病性辨证 ( 三 ) 辨气血类证候 气虚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2 血虚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3 气滞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4 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5 血热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6 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7 气血同病类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 四 ) 辨津液类证候 痰证 饮证 水停证 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 证候鉴别与临床意义 2 ( 五 ) 辨情志证候喜证 怒证 悲恐证 忧思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 中医诊断学 ( 一 ) 辨心病证候 ( 二 ) 辨肺病证候 ( 三 ) 辨脾病证候 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 2 心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2 肺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 2 肺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2 脾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 2 脾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2 九 脏腑辨证 十 其他辨证 方法概要 ( 四 ) 辨肝病证候 ( 五 ) 辨肾病证候 ( 六 ) 辨腑病证候 ( 七 ) 辨脏腑兼病证候 ( 一 ) 辨六经病证 肝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 2 肝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2 肾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 2 肾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2 腑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 2 腑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2 脏腑兼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2 2 脏腑兼病各证候的鉴别要点 2 太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2 2 阳明病证的辨证要点 2 3 少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2 4 太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2 5 少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2

34 中医推拿专业 ( 一 ) 辨六经病证 6 厥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2 7 六经病证的传变 2 卫分证的辨证要点 2 中医诊断学 十 其他辨证 方法概要 ( 二 ) 辨卫气营血病证 2 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2 3 营分证的辨证要点 2 4 血分证的辨证要点 2 5 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 2 上焦病证的辨证要点 2 ( 三 ) 辨三焦病证 2 中焦病证的辨证要点 2 3 下焦病证的辨证要点 2 发热的病因 2 ( 一 ) 发热 2 发热的临床表现 2 3 发热的伴随症状 2 4 发热的问诊要点 2 ( 二 ) 胸痛 胸痛的病因 2 2 胸痛的问诊要点 2 ( 三 ) 腹痛 腹痛的病因 2 2 腹痛的问诊要点 2 诊断学基础 一 症状学 ( 四 ) 咳嗽与咯痰 ( 五 ) 咯血 咳嗽的病因 2 2 咳嗽与咯痰的问诊要点 2 咯血的病因 2 2 咯血的问诊要点 2 3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2 呼吸困难的病因 2 ( 六 ) 呼吸困难 2 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 2 3 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 2 4 呼吸困难的问诊要点 2 ( 七 ) 发绀 发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2 2 发绀的问诊要点 2 ( 八 ) 水肿 水肿的病因 2

大 纲 35 ( 八 ) 水肿 2 水肿的问诊要点 2 一 症状学 ( 九 ) 恶心与呕吐 ( 十 ) 呕血与黑便 ( 十一 ) 腹泻 ( 十二 ) 黄疸 ( 十三 ) 皮肤黏膜出血 ( 十四 ) 抽搐 恶心与呕吐的病因 2 2 恶心与呕吐的问诊要点 2 呕血与黑便的病因 2 2 呕血与黑便的问诊要点 2 腹泻的病因 2 2 腹泻的问诊要点 2 黄疸的分类及其特点 2 2 黄疸的问诊要点 2 皮肤黏膜出血的病因 2 2 皮肤黏膜出血的问诊要点 2 抽搐的病因 2 2 抽搐的问诊要点 2 意识障碍的病因 2 诊断学基础 ( 十五 ) 意识障碍 二 问诊问诊的方法及内容 ( 一 ) 基本检查法 2 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2 3 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 2 4 意识障碍的问诊要点 2 问诊的方法 2 2 问诊的内容 2 视诊 2 2 触诊 2 3 叩诊 2 4 听诊 2 5 嗅诊 2 三 检体诊断 ( 二 ) 一般检查 ( 三 ) 头部检查 ( 四 ) 颈部检查 全身状态检查 2 2 皮肤检查 2 3 淋巴结检查 2 头颅检查 2 2 头部器官检查 2 颈部姿势与运动 2 2 颈部皮肤 包块与血管检查 2

36 中医推拿专业 ( 四 ) 颈部检查 3 甲状腺检查 2 4 气管检查 2 胸部体表标志 2 ( 五 ) 胸壁及胸廓 检查 2 胸廓检查 2 3 胸壁检查 2 4 乳房检查 2 视诊 2 2 触诊 2 ( 六 ) 肺和胸膜检查 3 叩诊 2 4 听诊 2 5 肺与胸膜常见病的体征 2 视诊 2 2 触诊 2 ( 七 ) 心脏 血管 3 叩诊 2 诊断学基础 三 检体诊断 检查 4 听诊 2 5 血管检查 2 6 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体征 2 视诊 2 2 触诊 2 ( 八 ) 腹部检查 3 叩诊 2 4 听诊 2 5 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 2 ( 九 ) 肛门 直肠检查 肛门 直肠指诊 2 ( 十 ) 脊柱与四肢 脊柱检查 2 检查 2 四肢检查 2 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方法 2 ( 十一 ) 神经系统检查 2 感觉功能检查 2 3 运动功能检查 2 4 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方法 2 5 神经反射检查 2

大 纲 37 血红蛋白测定与红细胞计数 2 ( 一 ) 血液的一般 检查 2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2 3 血小板检测 2 4 网织红细胞计数 2 5 红细胞沉降率 ( 血沉 ) 检查 2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2 ( 二 ) 血栓与止血 检查 2 出血时间测定 2 3 凝血因子检测 2 4 D - 二聚体测定 2 5 DIC 检查法 2 ( 三 ) 血型鉴定与交 ABO 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2 叉配血试验 2 交叉配血试验 2 ( 四 ) 骨髓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2 2 骨髓增生度分级 2 诊断学基础 四 实验诊断 ( 五 )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蛋白质代谢检查 2 2 胆红素代谢检查 2 3 常用血清酶检查 2 4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2 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2 2 血肌酐测定 2 ( 六 ) 肾功能检查 3 血清尿素氮测定 2 4 血清尿酸测定 2 5 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 2 6 浓缩稀释试验的临床意义 2 血清钾测定 2 2 血清钠测定 2 3 血清氯测定 2 ( 七 ) 常用生化检查 4 血清钙测定 2 5 血清铁测定 2 6 血糖测定 2 7 糖耐量试验 2

38 中医推拿专业 ( 七 ) 常用生化检查 8 血脂检查 2 ( 八 ) 酶学检查 血清淀粉酶测定 2 2 血清心肌酶检测 2 肌钙蛋白 T 测定 2 ( 九 ) 心肌蛋白检测 2 肌钙蛋白 I 测定 2 3 肌红蛋白测定 2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2 2 血清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2 3 抗链球菌溶血素 O 测定 2 4 自身抗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2 ( 十 ) 免疫学检查 5 肥达反应检测的临床意义 2 6 梅毒血清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2 诊断学基础 四 实验诊断 7 艾滋病病毒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2 8 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2 9 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的临床意义 2 0 C 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2 正常尿液各种检查表现 2 2 尿液一般性状各项检查异常的临床意义 2 ( 十一 ) 尿液检查 3 尿液化学检查异常的临床意义 2 4 尿液镜检异常的临床意义 2 5 尿沉渣计数的临床意义 2 粪便一般性状检查 2 ( 十二 ) 粪便检查 2 粪便显微镜检查 2 3 粪便化学检查 2 4 粪便细菌学检查 2 痰液标本收集 2 ( 十三 ) 痰液检查 2 痰液一般性状检查 2 3 痰液显微镜检查 2 ( 十四 ) 浆膜腔穿刺 液检查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2 2 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 2 ( 十五 )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

大 纲 39 ( 十五 ) 脑脊液检查 2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2 四 实验诊断 五 器械检查 ( 十六 ) 生殖系统体 液检查 ( 一 ) 心电图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 2 2 精液检查 2 3 前列腺液检查 2 常用心电图导联 2 2 心电图测量方法 2 3 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 2 4 平均心电轴 2 5 房 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2 6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2 7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2 8 心电图负荷试验适应证和禁忌证 2 肺容积检查 2 2 肺容量检查 2 诊断学基础 ( 二 ) 肺功能检查 ( 三 ) 内镜检查 3 通气功能检查 2 4 换气功能检查 2 5 血气分析及酸碱度测定 2 6 常见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2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2 2 下消化道内镜检查 2 3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2 ( 一 ) 超声诊断 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 2 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 X 线表现 2 2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 X 线及 CT 表现 2 3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 X 线及 CT 表现 2 六 影像诊断 ( 二 ) 放射诊断 4 消化系统疾病的 X 线检查方法 2 5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 X 线 CT 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2 6 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 X 线 CT 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2 7 骨与关节基本病变的 X 线 CT 及磁共振检查表现 2

40 中医推拿专业 诊断学基础 六 影像诊断 ( 二 ) 放射诊断 ( 三 ) 放射性核素 诊断 8 骨与关节常见疾病的 X 线 CT 及磁共振检查 表现 9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 X 线 CT 及磁共振 检查表现 0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意义 2 3 甲状腺吸碘功能测定 2 2 血清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测定 2 2 2 一 总论 ( 一 ) 传染病流行过程与特征 ( 二 ) 传染病的诊治与预防 ( 一 ) 病毒性肝炎 传染病流行过程 2 2 传染病特征 2 传染病的诊断 2 2 传染病的治疗 2 3 传染病的预防 2 4 近几年所发传染病中医认识 2 病原学 2 2 流行病学 2 3 病机病理 2 4 临床表现 2 5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2 传染病学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2 7 治疗 2 8 预防 2 病原学 2 二 常见传 染病 2 流行病学 2 3 病机病理 2 ( 二 ) 肾综合征出 血热 4 临床表现 2 5 实验室检查 2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2 7 治疗 2 8 预防 2 病原学 2 ( 三 ) 艾滋病 2 流行病学 2 3 病机病理 2 4 临床表现 2

大 纲 4 5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2 ( 三 ) 艾滋病 6 诊断 2 7 治疗 2 8 预防 2 病原学 2 2 流行病学 2 3 病机病理 2 ( 四 ) 流行性感冒 4 临床表现 2 5 实验室检查 2 6 诊断 2 7 治疗 2 8 预防 2 病原学 2 2 流行病学 2 传染病学 二 常见传 染病 ( 五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 病机病理 2 4 临床表现 2 5 实验室检查 2 6 诊断及鉴别诊断 2 7 治疗 2 8 预防 2 病原学 2 2 流行病学 2 3 病机病理 2 ( 六 ) 伤寒 4 临床表现 2 5 实验室检查 2 6 诊断及鉴别诊断 2 7 治疗 2 8 预防 2 病原学 2 ( 七 ) 细菌性痢疾 2 流行病学 2 3 病机病理 2

42 中医推拿专业 4 临床表现 2 5 实验室检查 2 传染病学 二 常见传 染病 ( 七 ) 细菌性痢疾 ( 八 ) 近年新发 多 发传染病 6 诊断及鉴别诊断 2 7 治疗 2 8 预防 2 近年新发的传染病概况 2 2 近年多发的传染病概况 2 消毒 2 三 医院感染消毒与隔离 2 隔离 2 一 心理学基 础知识 人的心理现象 3 医院感染的预防 2 心理学的内容 2 2 认识过程 : 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和注意 2 3 情感过程 :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分类和作用 2 4 个性的定义 内容和个性心理特征 2 应激 应激源及种类 2 二 心理应激应激反应 2 中介机制和应激反应 2 3 应对与心理防御机制 2 心身疾病的特点 2 ( 一 ) 心身疾病的概述 2 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2 医学心理学 三 心身疾病 ( 二 ) 临床心身相关问题 3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2 临床典型的心身疾病 2 2 睡眠障碍与疼痛心理 2 3 妇科和儿科心身疾病 2 ( 一 ) 心理障碍的概述 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 2 2 心理障碍的分类 2 神经症临床特征与常见症状 2 四 心理障碍 ( 二 ) 神经症性障碍 2 临床常见神经症性障碍 : 焦虑症 抑郁症 恐惧症 强迫症 神经衰弱 2 ( 三 ) 其他类型的心 人格障碍及类型 2 理障碍 2 行为不良 2 五 心理健康 ( 一 ) 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的意义 2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2

大 纲 43 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 : 婴幼儿 儿童期 青春 ( 二 ) 心理健康的 2 五 心理健康期 中年期和老年期发展 2 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 : 家庭 学校和职业 2 病人角色 2 医学心理学 六 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 一 ) 病人的心理问题 2 病人的心理需要 2 3 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 2 4 各类病人的心理特点 : 门诊 住院和手术病人 2 医患关系的模式与重要性 2 ( 二 ) 医患关系 2 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 2 3 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2 ( 一 ) 中国医学的道 中国医学道德规范 2 一 医学的道 德传统 2 中国古代医学家的道德风范 2 德传统 ( 二 ) 外国医学的道 外国医学道德规范 2 德传统 2 外国医学家的道德风范 2 不伤害原则 2 ( 一 ) 医学伦理学的 2 有利原则 2 医学伦理学 二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范畴 基本原则 ( 二 )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3 尊重原则 2 4 公正原则 2 权利与义务 2 2 情感 良心 2 3 审慎 保密 2 4 荣誉与幸福 2 询问病史的道德要求 2 ( 一 ) 临床诊断的道 2 体格检查的道德要求 2 三 临床诊疗 德要求 3 辅助检查的道德要求 2 的道德要求 4 会诊的道德要求 2 ( 二 ) 临床治疗的道 药物治疗的道德要求 2 德要求 2 非药物治疗的道德要求 2 四 疾病预防 ( 一 ) 卫生防疫道德 卫生防疫的道德内涵 2 2 卫生防疫的道德要求 2 的道德要求 ( 二 ) 中医 治未病 治未病 理论 2 理论的道德内涵 2 治未病 实践的道德准则 2

44 中医推拿专业 医学伦理学 五 医学研究道德六 医德修养与评价七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一 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有利于医学和社会发展 2 ( 一 ) 人体试验的道 2 维护受试者利益 2 德准则 3 受试者知情同意 2 4 严谨的科学态度 2 ( 二 ) 医学研究的伦 伦理审查程序 2 理审查 2 利益冲突的预防 2 ( 一 ) 医德修养 医德修养含义 2 2 医德修养的途径 方法 2 ( 二 ) 医德评价 医德评价及标准 2 2 医德评价方式 2 ( 一 )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总则 总则 2 ( 二 )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规范 基本行为规范 2 ( 三 ) 医师行为规范 具体行为规范 2 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2 ( 一 ) 卫生法中的民 2 民事责任的构成 2 事责任 3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2 行政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2 ( 二 ) 卫生法中的行 2 行政责任的构成 2 政责任 3 行政责任的形式 2 ( 三 ) 卫生法中的刑 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 2 事责任 2 刑事责任的构成 2 执业医师享有的权利 2 卫生法规 二 相关卫生 法律法规 ( 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 二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三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 执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履行的义务 2 3 «执业医师法» 对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提出的法定要求 2 4 «执业医师法» 规定的法律责任 2 药品必须符合法定要求 2 2 假药和劣药 2 3 特殊管理的药品 2 4 «药品管理法» 及相关法规 规章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有关规定 2 5 «药品管理法» 规定的法律责任 2 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2 2 传染病防治方针与管理原则 2 3 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 2

大 纲 45 ( 三 ) «中华人民共 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4 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 2 5 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 «传染病防治法» 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 2 卫生法规 二 相关卫生 法律法规 ( 四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 五 )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发布 2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2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规定的法律责任 2 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与分级 2 2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2 3 医疗事故的处理 2 «中医药条例» 制定目的与适用范围 2 2 国家发展中医药的方针 政策 2 ( 六 ) «中华人民共 3 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原则与中医药现代化 2 和国中医药条例» 4 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2 5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2 6 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 2

46 中医推拿专业 第三 四部分 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 ( 一 ) 推拿的作用原理 推拿的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作用 3 2 推拿的理筋整复 滑利关节作用 3 3 推拿的调整脏腑 平衡阴阳作用 3 一 推拿的作用原理 治则和治法 ( 二 ) 推拿的治疗原则 关于整体观念 ꎬ 辨证施术的原则 3 4 2 关于标本同治 ꎬ 缓急兼顾的原则 3 4 3 关于以动为主 ꎬ 动静结合的原则 3 4 ( 三 ) 推拿的基本治法 推拿八法的概念 3 2 推拿八法的作用 3 4 3 体现推拿八法的常用手法 3 4 推拿介质的概念 3 推拿 (按摩)学 二 推拿常用介质与热敷法 ( 一 ) 推拿常用介质 ( 二 ) 推拿常用热敷法 2 推拿介质的种类与作用 3 3 推拿介质的选择 3 4 热敷的概念 3 2 湿热敷 3 4 3 干热敷 3 4 头面部的望诊 3 4 ( 一 ) 头面部检查 2 头面部的触诊 3 4 3 头面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3 4 颈项部的望诊 3 4 三 推拿常用诊断方法 ( 二 ) 颈项部检查 2 颈项部的触诊 3 4 3 颈项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3 4 4 影像诊断 3 4 背部的望诊 3 4 ( 三 ) 背部检查 2 背部的触诊 3 4 3 背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3 4

大 纲 47 ( 三 ) 背部检查 4 影像诊断 3 4 腰部的望诊 3 4 ( 四 ) 腰部检查 2 腰部的触诊 3 4 3 腰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3 4 4 影像诊断 3 4 骶尾部的望诊 3 4 ( 五 ) 骶尾部检查 2 骶尾部的触诊 3 4 3 骶尾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3 4 4 影像诊断 3 4 胸部的望诊 3 4 ( 六 ) 胸部检查 2 胸部的触诊 3 4 3 胸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3 4 腹部的望诊 3 4 推拿 (按摩)学 三 推拿常用 诊断方法 ( 七 ) 腹部检查 ( 八 ) 肩部检查 2 腹部的触诊 3 4 3 腹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3 4 肩部的望诊 3 4 2 肩部的触诊 3 4 3 肩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3 4 4 影像诊断 3 4 肘部的望诊 3 4 ( 九 ) 肘部检查 2 肘部的触诊 3 4 3 肘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3 4 4 影像诊断 3 4 前臂部的望诊 3 4 ( 十 ) 前臂部检查 2 前臂部的触诊 3 4 3 前臂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3 4 4 影像诊断 3 4 腕部的望诊 3 4 ( 十一 ) 腕部检查 2 腕部的触诊 3 4 3 腕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3 4 4 影像诊断 3 4

48 中医推拿专业 手部的望诊 3 4 ( 十二 ) 手部检查 2 手部的触诊 3 4 3 手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3 4 4 影像诊断 3 4 髋部的望诊 3 4 ( 十三 ) 髋部检查 2 髋部的触诊 3 4 3 髋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3 4 三 推拿常用 诊断方法 ( 十四 ) 膝部检查 4 影像诊断 3 4 膝部的望诊 3 4 2 膝部的触诊 3 4 3 膝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3 4 4 影像诊断 3 4 踝部的望诊 3 4 推拿 (按摩)学 ( 十五 ) 踝部检查 ( 十六 ) 足部检查 ( 一 ) 经脉 2 踝部的触诊 3 4 3 踝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3 4 4 影像诊断 3 4 足部的望诊 3 4 2 足部的触诊 3 4 2 足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3 4 4 影像诊断 3 4 经络的概念 3 2 十二经脉 3 3 奇经八脉 3 4 任脉的循行 3 四 经络与 腧穴 ( 二 ) 经筋 经别 皮部 ( 三 ) 腧穴与特定穴 5 督脉的循行 3 经筋 3 2 经别 3 3 皮部 3 腧穴的概念 3 2 推拿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3 4 3 推拿常用穴位的定位 功能主治 3 4

大 纲 49 四 经络与 腧穴 五 解剖 ( 三 ) 腧穴与特定穴 ( 一 ) 局部解剖 4 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概念 3 5 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位置 操作方法 功效 临床应用 3 4 体表标志 3 2 重要组织的体表投影 3 3 主要肌肉的起止点 3 4 主要的血管的位置及走行 3 5 主要的神经的位置及走行 3 6 肩关节解剖要点 3 7 肘关节解剖要点 3 8 腕关节解剖要点 3 9 手部关节解剖要点 3 推拿 (按摩)学 0 髋关节解剖要点 3 膝关节解剖要点 3 2 踝关节解剖要点 3 3 足部关节解剖要点 3 椎骨的解剖 3 ( 二 ) 脊椎解剖 2 脊柱的连结 3 3 椎管的构成 3 六 推拿适应 证 禁忌证与 手法基本知识 ( 一 ) 推拿适应证 ( 二 ) 推拿禁忌证 4 脊柱的运动生理 3 骨伤科疾病 3 4 2 内科疾病 3 4 3 妇科疾病 3 4 4 五官科疾病 3 4 5 儿科疾病 3 4 各种急性传染病 3 4 2 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 3 4 3 各种溃疡性皮肤病 3 4

50 中医推拿专业 六 推拿适应 证 禁忌证与 手法基本知识 ( 二 ) 推拿禁忌证 ( 三 ) 手法的基本 知识 4 烧伤 烫伤 3 4 5 各种感染性 化脓性疾病 3 4 6 严重的心脏病 肝病等重要脏器疾病 3 4 7 严重的精神病 3 4 8 月经期 妊娠期妇女 3 4 9 胃 十二指肠急性穿孔 3 4 0 老年体弱的危重病患者 3 4 诊断不明的外伤 骨折等疾病 3 4 手法的概念 3 2 手法的基本要求 3 3 手法的分类 3 操作 3 4 推拿 (按摩)学 ( 一 ) 法 ( 二 ) 一指禅推法 操作 3 4 操作 3 4 七 基本手法 ( 三 ) 揉法 ( 四 ) 摩法 ( 五 ) 推法 操作 3 4 操作 3 4

大 纲 5 操作 3 4 ( 六 ) 擦法 操作 3 4 ( 七 ) 搓法 操作 3 4 ( 八 ) 抹法 操作 3 4 推拿 (按摩)学 七 基本手法 ( 九 ) 按法 ( 十 ) 点法 操作 3 4 操作 3 4 ( 十一 ) 捏法 操作 3 4 ( 十二 ) 拿法 操作 3 4 ( 十三 ) 捻法

52 中医推拿专业 ( 十三 ) 捻法 操作 3 4 ( 十四 ) 拍法 操作 3 4 ( 十五 ) 击法 操作 3 4 ( 十六 ) 拨法 推拿 (按摩)学 七 基本手法 ( 十七 ) 抖法 ( 肩部 腰部 髋部 ) 操作 3 4 操作 3 4 ( 十八 ) 振法 操作 3 4 ( 十九 ) 踩跷法 操作 3 4 ( 二十 ) 插法 ( 二十一 ) 理法 操作 3 4

大 纲 53 七 基本手法 ( 二十一 ) 理法 操作 3 4 ( 一 ) 按揉法 八 复合手法 ( 二 ) 拿揉法 ( 三 ) 牵抖法 操作 3 4 操作 3 4 推拿 (按摩)学 ( 一 ) 摇法 ( 颈部 腰部 肩部 前臂 腕部 髋部 膝部 踝部 ) ( 二 ) 扳法 操作 3 4 操作 3 4 九 运动关节 类手法 操作 3 4 ( 三 ) 拔伸法 ( 颈 部 腰部 肩部 ) 操作 3 4 ( 四 ) 背法

54 中医推拿专业 操作 3 4 ( 一 ) 推法 操作 3 4 ( 二 ) 揉法 操作 3 4 ( 三 ) 按法 推拿 (按摩)学 十 小儿推拿 手法 ( 四 ) 摩法 操作 3 4 操作 3 4 ( 五 ) 掐法 操作 3 4 ( 六 ) 捏脊法 操作 3 4 ( 七 ) 运法

大 纲 55 操作 3 4 ( 八 ) 捣法 操作 3 4 ( 九 ) 黄蜂入洞 操作 3 4 ( 十 ) 揉耳摇头 推拿 (按摩)学 十 小儿推拿 手法 ( 十一 ) 双凤展翅 操作 3 4 操作 3 4 ( 十二 ) 苍龙摆尾 操作 3 4 ( 十三 ) 飞经走气 操作 3 4 ( 十四 ) 二龙戏珠

56 中医推拿专业 操作 3 4 ( 十五 ) 凤凰展翅 操作 3 4 ( 十六 ) 赤凤点头 操作 3 4 ( 十七 ) 水底捞明月 操作 3 4 推拿 (按摩)学 十 小儿推拿 手法 ( 十八 ) 打马过天河 ( 十九 ) 开璇玑 操作 3 4 操作 3 4 ( 二十 ) 按弦搓摩 操作 3 4 ( 二十一 ) 揉龟尾并 擦七节骨 操作 3 4 ( 二十二 ) 总收法

大 纲 57 概述 3 ( 一 ) 颈椎病 概述 3 ( 二 ) 脊柱后关节 紊乱 概述 3 推拿 (按摩)学 十一 骨伤科 疾病 ( 三 ) 颈椎间盘突出症 ( 四 ) 腰椎间盘突出症 概述 3 概述 3 ( 五 )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概述 3 ( 六 ) 强直性脊柱炎 ( 七 ) 外伤性截瘫 概述 3

58 中医推拿专业 ( 七 ) 外伤性截瘫 概述 3 ( 八 ) 退行性脊柱炎 概述 3 ( 九 ) 落枕 推拿 (按摩)学 十一 骨伤科 疾病 ( 十 ) 颈部扭挫伤 概述 3 概述 3 ( 十一 ) 项背肌筋膜炎 概述 3 ( 十二 ) 急性腰扭伤 ( 十三 ) 腰肌劳损 概述 3

大 纲 59 ( 十三 ) 腰肌劳损 概述 3 ( 十四 ) 髂腰韧带 损伤 概述 3 ( 十五 ) 梨状肌综 合征 推拿 (按摩)学 十一 骨伤科 疾病 ( 十六 ) 臀上皮神经损伤 概述 3 概述 3 ( 十七 ) 肩关节周围炎 概述 3 ( 十八 ) 肩峰下滑囊炎 ( 十九 ) 肱骨外上髁炎 概述 3

60 中医推拿专业 ( 十九 ) 肱骨外上 髁炎 概述 3 ( 二十 ) 腕管综合征 十一 骨伤科 疾病 ( 二十一 ) 桡骨茎突 狭窄性腱鞘炎 概述 3 概述 3 推拿 (按摩)学 ( 二十二 ) 退行性膝关节炎 ( 二十三 ) 踝关节扭伤 ( 一 ) 头痛 概述 3 概述 3 十二 内 妇 及五官科疾病 概述 3 ( 二 ) 眩晕

大 纲 6 ( 二 ) 眩晕 概述 3 ( 三 ) 失眠 概述 3 ( 四 ) 高血压 概述 3 推拿 (按摩)学 十二 内 妇 及五官科疾病 ( 五 ) 感冒 概述 3 ( 六 ) 咳喘 概述 3 ( 七 ) 冠心病 概述 3 ( 八 ) 心悸

62 中医推拿专业 概述 3 ( 九 ) 胃脘痛 概述 3 ( 十 ) 慢性胆囊炎 概述 3 ( 十一 ) 呃逆 推拿 (按摩)学 十二 内 妇 及五官科疾病 ( 十二 ) 腹泻 概述 3 概述 3 ( 十三 ) 便秘 概述 3 ( 十四 ) 癃闭 ( 十五 ) 中风后遗症 概述 3

大 纲 63 ( 十五 ) 中风后遗症 概述 3 ( 十六 ) 面瘫 概述 3 ( 十七 ) 单纯性肥胖 推拿 (按摩)学 十二 内 妇 及五官科疾病 ( 十八 ) 糖尿病 概述 3 概述 3 ( 十九 ) 痛经 概述 3 ( 二十 ) 月经不调 ( 二十一 ) 乳痈 概述 3

64 中医推拿专业 ( 二十一 ) 乳痈 十二 内 妇 及五官科疾病 ( 二十二 ) 近视 ( 二十三 ) 乳蛾 概述 3 概述 3 推拿 (按摩)学 ( 一 ) 肌性斜颈 ( 二 ) 发热 概述 3 概述 3 十三 儿科 疾病 概述 3 ( 三 ) 腹泻 概述 3 ( 四 ) 咳嗽

大 纲 65 ( 四 ) 咳嗽 概述 3 ( 五 ) 疳积 概述 3 ( 六 ) 脱肛 概述 3 推拿 (按摩)学 十三 儿科 疾病 ( 七 ) 遗尿 概述 3 ( 八 ) 便秘 概述 3 ( 九 ) 呕吐 概述 3 ( 十 ) 厌食

66 中医推拿专业 ( 十 ) 厌食 概述 3 ( 十一 ) 夜啼 概述 3 ( 十二 ) 腹痛 概述 3 推拿 (按摩)学 十三 儿科 疾病 ( 十三 ) 流涎症 概述 3 ( 十四 ) 鹅口疮 概述 3 ( 十五 ) 感冒 概述 3 ( 十六 ) 哮喘

大 纲 67 概述 3 ( 十七 ) 惊风 概述 3 ( 十八 ) 小儿脑瘫 推拿 (按摩)学 十三 儿科 疾病 概述 3 ( 十九 ) 抽动综合征 概述 3 ( 二十 ) 分娩性臂丛 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