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二 1 龍樹史略 二八 2 龍樹對於佛法之特識 三一四 中論 之弘傳 三三 三七 1 中論 在印度之弘傳 三三 2 中論 在中國之弘傳 三四五 中論 之應用 三七 四〇正釋一標宗 四一 五九二一切皆空 六〇 一〇〇外人惡取空而責空 六一論主善取空以立空 七〇 1 安立二諦 七〇

Similar documents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CBM PROPOSAL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_17_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NAAC_FNEC.indd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Microsoft Word DRW A1\253???? \273<?????? ?????> ????.doc)

14: 6 不做清單上的事, 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 ; 我們不做, 是為了更深一層的原因 同樣, 也沒有人會因不受這些清單的捆綁, 就更能活出 豐盛的生命來 14: 15 8: : 17 在所有十誡中, 第十誡往往是最先遭破壞的一條 22: 37, 39 凡是使我們不能愛神與愛

indd

17-72c-1

900??indd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武神少年p1_3.indd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生活 Etiquette 禮儀. 2. 一 人無禮不立 你, 想要把自己當成 人 嗎? 自尊而後人尊, 自重而後人重 二 擁有禮儀就擁有就業力 7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會訊完成婉婷970918修.doc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解深密經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Erwin Schrodinger

Session 15-Col-1.pdf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10 不住在水裡的淡水龜 超級大 宅龜 台灣難得仍能保留少數的食蛇龜穩定族群, 在保育研究上顯得重要與珍貴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基本數學核心能力測驗_行為觀察記錄紙_G2版本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2

untitled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中華民國第 四 十 七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目次 中觀今論中觀今論 講義講義 目次目次 ( 九十一學年度,2002 年 10 月 ~2003 年 3 月 ) 印順導師自序 ( 釋厚觀 ) 引言 ( 釋厚觀 )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參 性空學探源 p.60 ~ p.72: 我無法有 的真義 一 從阿含看, 我無法有 是釋尊說法的基本方式 二 命與身 我與世間 我與一切法, 都是以 有情為中心 說到一切 19 三 無常相續 的假名我, 是有 ; 在因果相續之外 加執的我, 則無 19 四 我我所見, 是自

《佛法概論》:「第十一章 緣起法

目錄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第三章 人間喜劇 縴夫的 愛 202 召喚亡靈的行動 219 流氓無產者 與國債 239 小塊農地的金融化 251 現代社會靠無產階級過活 260 跋一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276 跋二向馬克思學習 281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Microsoft Word - 中觀今論講義-07

10-2 SCJP SCJD 10.1 昇陽認證 Java 系統開發工程師 的認證程序 Java IT SCJD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軍人干政/ 軍人中立 提法的不當 221

若能利用生物科技來改變外觀體色, 使熱帶魚有了特殊色澤, 便能大大地提高這魚種的觀賞價值及國際競爭力 GM pet fish DNA DNA DNA 觀賞水族界的新寵兒 Time Qrio 水產轉殖科技的活教材

CU0594.pdf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 ACL chapter02-5ed.docx

學佛五講


<4D F736F F D D332E3420A16DA44AA4A4BDD7A16EAF7DAF75B9EAA6B3A94DA6DBA9CAA6B3AABAB1B4A A6726E6577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正見佛家空義 第二版本.doc

第一章  緒論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Transcription:

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略述付印緣起 一中觀論選頌頌文 五懸論一論 一九 二〇二 中論 二一 二八 1 論以中為宗 二一 2 中以空為相 二四 3 空以緣起為依 二七三 中論 之作者 二八 三三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一

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二 1 龍樹史略 二八 2 龍樹對於佛法之特識 三一四 中論 之弘傳 三三 三七 1 中論 在印度之弘傳 三三 2 中論 在中國之弘傳 三四五 中論 之應用 三七 四〇正釋一標宗 四一 五九二一切皆空 六〇 一〇〇外人惡取空而責空 六一論主善取空以立空 七〇 1 安立二諦 七〇

2 顯示真空 八一 3 善成佛法 九一三緣起 空 中道 一〇一 一二三緣起無性即中道 一〇一 1 緣起無自性 一〇一 2 緣起離有無邊 一〇八妄有即空而不著 一一四 1 妄有即空 一一四 2 性空不著 一一九四雜染世間之觀察 一二四 一四九觀煩惱 一二四 1 觀煩惱之現起 一二四 2 觀煩惱之治滅 一三二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三

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四觀業 一三九觀苦 一四四 1 三際叵得 一四四 2 四作不成 一四七五中道之觀行 一五〇 一七五觀無我 一五〇離戲論 一六四契實相 一六七六中觀者之果證 一七六 一九一涅槃果 一七六如來果 一八四七結讚歸宗 一九二 一九三附 慧瑩法師簡介

略述付印緣起這分稿子 整整放置了五十八個年頭 從來沒有想過要付印流通的 因為語言的隔礙 當時聽得很勉强 恐怕記錄的並不理想 雖然印順導師慈悲 每天為我修正 自己還是沒有信心 恐怕錯漏不少 同時自己想 關於性空中觀的東西 導師的著作已經很精彩 我們要學習 要閱讀 已經目不暇給 而我這個初學粗淺的筆記 留給自己作為溫習 已經很滿足了 何必多餘浪費人工紙張呢 我自己長久以來 一直當作寶貝的珍藏著 久久取來看看 自然有一分法喜! 今年四月底 從花蓮治病回港 忽然心血來潮 覺得應該付梓流通 讓同好者多一分參考 也是好的 回想當時自己的確付出了好大分的心血 正因為語言不通 聽講的時候 精神非常集中 從來未有過的專一其心到如此之極 這裡有個特殊的原因 當時東蓮覺苑的苑長林楞真居士對我說 這次的法會 要你翻譯粵語 我被嚇了一跳 馬上一口推辭 苑長慈悲 我真的辦不略述付印緣起一

中觀論選頌講記二到 她認真的再說 你不能推辭了 你不要以為過往的慣例 所有要翻譯的都是我自己來 但是今次就例外 因為我昨天去看醫生 醫生真誠地說 你患了心臟病 切勿勞心 一定要善為保養才好 同時 你應該心裡有數 這次請印順導師來講中觀 動機完全出於你的要求 否則我就不會發心請 現在我已經聽了你的話 也請到了 反過來 我請你當翻譯 你卻不聽我的話 怎講得通呢 所以你絕無推辭的餘地啊! 當時我瞠目結舌 一句話也說不出 大家都知道 導師的話 在一般聽慣普通話的人也說聽不懂 因為他的浙江鄉音很重 而且這次講的 不是普通佛法 而是甚深義的性空道理 和中國一向傳統的真常唯心思想相反 如果我自己能聽得懂 已算非常幸運 怎麼還可以翻譯出來給大眾聽呢 所以覺得怎麼也不可能 然而目前正在這 大石壓死蟹 的情勢下 不可能也逼著可能了 自己唯有盡量集中注意力 專心的聽 ( 可能外面打雷也聽不見 ) 往往要聽到第三句 才回想到第一句說甚麼 連自己也不明白 想不通 怎能翻譯下來

又怎麼記錄下來 真是莫明其妙 只好說 三寶加庇 吧! 否則不知怎麼說了 現在拿出舊稿 細讀一遍 覺得當時記錄的 還不算太差 又經過導師的稍事修正 大概也不致錯到那裡去 我猜 當時講者也知道港人聽慣了真常的東西 忽然聽這種性空思想 當然很難明瞭 所以也盡量用最淺顯的方法來解說 真可謂 深入淺出 這麼深奧的義理 若不是導師如此 深入 透徹的話 甚難做到如此的 淺出 好在導師對於緣起性空的中道妙義 早已非常深入 而且嫺熟 所謂熟極生巧 這分講記 你看起來 可能以為簡單 其實 若非導師的如此 深入 決不能如此的 淺出! 全本 中論 原有四百四十七頌 今導師為了曲就初機 及節省時間起見 只挑選了七十個頌 而且造了很有系統的科判 其中的內容要義 及其組織層次 並不減於整部 中論 講 中論 不同講其他的經 遠不如想像中的容易 因為要能深達緣起性略述付印緣起三

中觀論選頌講記四空 理解中道實相之外 還要熟悉部派佛教 及小乘 外道 各種原理 才能知道那些頌是針對那種錯誤思想來破斥 我們竟有這個非常難得的好因緣 有機會聽到深通中觀的印順導師 選出這七十個頌 運用他的無礙辯才 為我們善巧講說 開啟我們的慧眼 我們很應該為自己慶幸 福緣甚深! 更要對導師永懷無窮無盡的感恩! 西元二〇〇七年七月一日 慧瑩謹誌於沙田法雲蘭若

中觀論選頌頌文一標宗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 觀因緣品 第一 ) 二一切皆空外人惡取空而責空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以無四諦故 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中觀論選頌頌文五

中觀論選頌講記六以是事無故 則無有四果 無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無 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空法壞因果 亦壞於罪福 亦復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 觀四諦品 第二十四 ) 論主善解空以立空 1 安立二諦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不能正觀空 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咒術 不善捉毒蛇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 是故不欲說 ( 觀四諦品 第二十四 ) 2 顯示真空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 觀四諦品 第二十四 ) 3 善成佛法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若有決定性 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 常住而不壞 中觀論選頌頌文七

中觀論選頌講記八若無有空者 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是故經中說 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 觀四諦品 第二十四 ) 三緣起 空 中道緣起無性即中道 1 緣起無自性眾緣中有性 是事則不然 性從眾緣出 即名為作法 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義 性名為無作 不待異法成 法若無自性 云何有他性 自性於他性 亦名為他性 ( 觀有無品 第十五 )

2 緣起離有無邊離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諸法則得成 有若不成者 無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 有壞名為無 若人見有無 見自性他性 如是則不見 佛法真實義 佛能滅有無 於化迦旃延 經中之所說 離有亦離無 ( 觀有無品 第十五 ) 妄有即空而不著 1 妄有即空如佛經所說 虛誑妄取相 諸行妄取故 是名為虛誑 虛誑妄取者 是中何所取 佛說如是事 欲以示空義 ( 觀行品 第十三 ) 中觀論選頌頌文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〇 2 性空不著若有不空法 則應有空法 實無不空法 何得有空法 大聖說空法 為離諸見故 若復見有空 諸佛所不化 ( 觀行品 第十三 ) 四雜染世間之觀察觀煩惱 1 觀煩惱之現起從憶想分別 生於貪恚癡 淨不淨顛倒 皆從眾緣生 若因淨不淨 顛倒生三毒 三毒即無性 故煩惱無實 我法有以無 是事終不成 無我諸煩惱 有無亦不成

誰有此煩惱 是即為不成 若離是而有 煩惱則無屬 如身見五種 求之不可得 煩惱於垢心 五求亦不得 ( 觀顛倒品 第二十三 ) 2 觀煩惱之治滅如是顛倒滅 無明則亦滅 以無明滅故 諸行等亦滅 若煩惱性實 而有所屬者 云何當可斷 誰能斷其性 若煩惱虛妄 無性無屬者 云何當可斷 誰能斷無性 ( 觀顛倒品 第二十三 ) 觀業若諸世間業 從於煩惱出 是煩惱非實 業當何有實 中觀論選頌頌文一一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二 ( 觀業品 第十七 ) 因業有作者 因作者有業 成業義如是 更無有餘事 ( 觀作作者品 第八 ) 雖空亦不斷 雖有而不常 業果報不失 是名佛所說 ( 觀業品 第十七 ) 觀苦 1 三際叵得大聖之所說 本際不可得 生死無有始 亦復無有終 若無有始終 中當云何有 是故於此中 先後共亦無 ( 觀本際品 第十一 )

2 四作不成自作及他作 共作無因作 如是說諸苦 於果則不然 苦若自作者 則不從緣生 因有此陰故 而有彼陰出 若謂此五陰 異彼五陰者 如是則應言 從他而作苦 若彼此苦成 應有共作苦 此彼尚無作 何況無因作 ( 觀苦品 第十二 ) 五中道之觀行觀無我若我是五陰 我即為生滅 若我異五陰 則非五陰相 若無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滅我我所故 名得無我智 中觀論選頌頌文一三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四得無我智者 是則名實觀 得無我智者 是人為希有 ( 觀法品 第十八 ) 離戲論內外我我所 盡滅無有故 諸受即為滅 受滅則身滅 業煩惱滅故 名之為解脫 業煩惱非實 入空戲論滅 ( 觀法品 第十八 ) 契實相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一切實非實 亦實亦非實 非實非非實 是名諸佛法 自知不隨他 寂滅無戲論 無異無分別 是則名實相 若法從緣生 不即不異因 是故名實相 不斷亦不常 不一亦不異 不常亦不斷 是名諸世尊 教化甘露味 ( 觀法品 第十八 ) 六中觀者之果證涅槃果受諸因緣故 輪轉生死中 不受諸因緣 是名為涅槃 如佛經中說 斷有斷非有 是故知涅槃 非有亦非無 若非有非無 名之為涅槃 此非有非無 以何而分別 中觀論選頌頌文一五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六如來滅度後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如來現在時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涅槃與世間 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槃 亦無少分別 ( 觀涅槃品 第二十五 ) 如來果非陰非離陰 此彼不相在 如來不有陰 何處有如來 邪見深厚者 則說無如來 如來寂滅相 分別有亦非 如是性空中 思維亦不可 如來滅度後 分別於有無 如來過戲論 而人生戲論 戲論破慧眼 是皆不見佛 如來所有性 即是世間性 如來無有性 世間亦無性 ( 觀如來品 第二十二 )

七結讚歸宗瞿曇大聖主 憐愍說是法 悉斷一切見 我今稽首禮 ( 觀邪見品 第二十七 ) 中觀論選頌頌文一七

中觀論選頌講記 一八

中觀論選頌講記 西元一九四九年印順導師講於香港東蓮覺苑 懸論大乘佛法中有兩大派 一 甚深義 即中論派 二 廣大行 即唯識派 本論是佛法中之甚深義派 此義甚深 不易了解 今且略說 一論佛法有三藏 所謂經藏 律藏 論藏 論是佛教聖典之一類 是佛弟子 阿羅漢或菩薩所造 與經不同 通常弘法者 多說經 少說論 蓋中國人之觀念 多以經為佛說 可尊可貴 其實論與經是互相顯發的 懸論一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二〇因為佛說法是應機而說 有深有淺 故後人看經 多把握不著經中之重要思想與真義 故古來祖師 要造論以顯發經中之思想 我們應從論去了解經 中國人雖說重經而輕論 其實說法者都是說論 因為說經者莫不用古人的註解 是那一宗的 即依那一宗的註疏而說 註疏即等於論 一般人不了解論之意義 所以有經論之觀念 龍樹菩薩於佛說的經 有了很深的了解 和行持的經驗 把他所得的經驗 敘述出來 教授弟子 而成此論 印度佛教有大乘 小乘二派 小乘中又有二派 論典方面 一 舍利弗的阿毘曇系 所說的論都稱為阿毘曇 流行在西北印 二 迦旃延派的蜫勒系 是東南印度很盛行的一派 大乘亦有二派 一 中觀派 依龍樹菩薩 中論 等說 二 唯識派 依無著 世親的論而說 後人應依古德之論研究佛法 才可以把握經中要義 古人造論是依經中文義而著 我們研究佛法應從論而通經 要知道 有經才能造論 有論使經義更為明

顯 經與論實有相依相成的關係 二 中論 1 論以中為宗本論名曰 中 中國人亦說中庸之道 究竟什麼叫中呢 可以說 中者 恰到好處也 譬如豎立一竹竿 要不偏左 不偏右 一偏即倒 佛法也是這樣 佛法的精神 態度 立場 即在於中 我們了解這中的真理 中的修行 佛法根本以中為宗 去說明人生宇宙的真理 如實了解其真理就是中 差一點則不中 釋迦佛出世以來 唯有龍樹菩薩將中義發揮得最徹底 今從二方面說 ( 一 ) 約事理方面說 事與理怎樣中 佛法曰 如實 欲說明宇宙人生真理 必要如實 如者 如如不異 實者 不虛不妄 不錯誤 對於諸法事理之了解 一錯則不中 不如實 眾生從無始來流轉生死 皆由有根本無明 對於宇宙萬有的事理都不了解 好像戴了有色眼鏡 或凹凸眼鏡 看什麼都變了樣 故成懸論二一

中觀論選頌講記二二顛倒 若如實知諸法事理 則不顛倒 所以任何人能依諸法事理的本來面目 ( 真相 ) 恰恰當當而了解 一點不變樣 ( 如 ) 不錯亂 ( 實 ) 就是中 釋迦佛與十方諸佛皆號如來 這如來之名 依印度原文釋有三義 謂如法相說 如法相解 如法相來 即若說若證 無不一一契於真相者 所以 金剛經 云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故名如來 我們有各式各樣的錯誤 其中根本的 不合諸法真相的見解有二 就是 有 與 無 由不了諸法真相 無說有 有說無 則成顛倒 佛以了達諸法真相 有則如實知有 無則如實知無 有不說為無 無不說為有 若有說為無 則成損減 無說為有 則成增益 故佛說法是如實說 即中道 不增不減 諸佛說法 皆不離於中道 ( 二 ) 就行持方面說 要有方法才能解悟 修行方法亦要中道 能了達諸法實相而修行 即中道 若不中 則精進修行亦無成效 佛經中有很多譬喻 說明那不中之失 如騎馬在馬路當中 要正直的向前走 若一偏左 或一偏右 御馬

者就要立刻牽之令正 若不善御馬 就不能令馬正行 吾人不論修何種法門 若不把握中道則無用處 又 佛世有比丘精進修行 而終不達目的 後來佛問他在家習何業 答曰 好彈琴 佛問 你彈琴的弦線 若太緩或太緊怎樣呢 答曰 緩或急 都不能發出好音 必要不緩不急 恰恰好 才能發好的音 佛說 修行亦如是 要不緩不急 就是中 恰好即中道 即佛法 若懂佛法修行 則處處中道 佛法一貫以中道為精神 修行要確當的合乎中道 把握了中道 這才能明中道之理 行中道之行 證中道之果 到底 中 是什麼呢 就是此法如何就還他如何 決不能增減絲毫 這就是中 一般人不研究宇宙萬有真相 他們說的中 以為是在此說拉一點 在彼說拉一點 拉雜混和起來 就說為中 如算數 不能以錯誤的兩個答數 折中一下就是 應該五就是五 九就是九 切不可模稜兩可 牽强折中 就以為是中 我們學佛 不論在事理方面 在修行方面 是如何就是如何 應該如何就應該如何 要把握徹底的中道 懸論二三

中觀論選頌講記二四古德解釋 中 說 中者正也 離二邊名曰中 邊 字 在印度原文 有錯誤義 偏邪義 所以這裡正釋中義 為如實正確 本論即研究諸法事理真相是什麼 從種種方面推究世出世法 目的就是要明白其徹底之本相 中 就是本論的重心 2 中以空為相中以空為相 亦可說中以空為門 心經 云 是諸法空相 即中 許多人不解空義 聞說空即驚怖 以為空即一邊 但依佛法說空 是平等真理 平常人不見此真理 如患眼病者 妄見紅黃等色 不見真相 若欲令彼得見該物之本色 必先除其眼病 及其眼病治癒 不必他人告訴他什麼色 他於一切色自然明白 眾生有無始無明 故不了達一切事理真相 要見真相 必先要把無明破除 佛說除無明之根本方法 就是空 眾生之根本執著 即執實有 若此執不除 一切修行 不得解脫 切不可以為空是一邊 若以空為一邊 無異說除眼病是增病

不肯除眼病而寧可瞎眼一生 法華經 譬喻品 說 長者引諸子出火宅 諸子不肯出 長者心甚急切 因為出此火宅 唯有一門而復狹小 若不透過此門 即不能了生死 三車都不能取得 此門就是空門 離了空 無相 無願三解脫門 則不得真實 必要從空離一切執 名為中 本論文中多說空 若不以空除執 不能了諸法真相 佛法說空義 無邊廣大 不論大小乘佛法都不離空 離空則無出世法 於世法亦說不通 中 是形容詞 中 要由空而顯發 不了解空 不得中道 此空義太深 學佛者多誤解 不能如實說空 每說 五蘊非有 四大皆空 就以為自己懂了空義 究竟空是什麼 第一要知道 空 不是沒有 若以為空就是沒有 則於佛法為大錯誤 空與無不同 今引一公案說 昔有禪宗百丈禪師 每天說法都有個老頭兒來聽 一天 此老頭兒對百丈禪師說 我因為答錯了人家一句話 五百世來墮野懸論二五

中觀論選頌講記二六狐身 今欲請禪師為我解決 從前有人問我 大修行人有因果也無 我答 不落因果 因此墮落 百丈禪師說 你今將此語問我 老頭兒照樣問 禪師答 不昧因果 要知道 空就是在因果上說 以空故因果分明 離因果就沒有空與不空 於此公案 應可了解 悟證畢竟空義 並不是無 有人以為自己懂得空 是大修行人 不拘因果 隨意亂行 卻以解脫 方便之美名欺人 又有人 對於一切不如意境 受了剌激 志喪心灰 就說我什麼都看空了 以為這樣就是懂得空 這兩種都是離因果說空 不是佛法之空 本論說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那就是依因果說空 還有 佛教中精進修行的某些人 以為除煩惱達畢竟空 是容易的 於是對於應作的事 ( 種種資糧 ) 都不去作 這也是錯誤的 所以龍樹說 信戒無基 憶想取一空 是為邪空 要知道 依事理說 必依因果關係去顯發空義 依行證說 必依信戒等乃能發慧 要學空 切不可看為沒有 一切無所謂 佛說 修空名為不放逸 我們說空 要依此為標準 人們不了解空 故不能依空而行 應知說空 非頹廢而至於浪漫

佛世說法 不是隨便說空 因為空義甚深 最容易誤解 佛曾以大乘空義命須菩提去轉教菩薩 須菩提尚自謙 恐一般人不理解空 反成大害 若誤解空 連平常好人也做不成 龍樹之大弟子提婆菩薩說 若無慧根了解大乘空義 不如說有 佛說空不是沒有 因果亦有 邪正亦有 善惡亦有 從人生立場去說明因果 即從此顯說空義 3 空以緣起為依我們學空修空 必依緣起而觀 什麼是緣起 緣 就是關係條件 現實的每一法 都依種種的關係條件而生起 宇宙萬有一切存在的東西從何而有 佛法的總答覆 以緣起 一切法不離緣起 例如這杯子 要原料人工等種種關係條件才成功 大而人類 小而螞蟻 一草一花 乃至一家一國一世界 亦皆緣起 不論大小事物 莫不依因緣而起 學佛應先以此為根本 古人說佛以因緣為大宗 離緣起則非佛法 故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 其他宗懸論二七

中觀論選頌講記二八教必說有上帝 有天主 或說有普遍心靈 有絕對理性等 這都是不達因緣 佛法說它是外道 依佛法看 一一法都含有深義 即是空義 例如這講堂 一般人的看法 都認為實有 依佛法亦說有 是幻有 假名有 即是緣起有 這個 有 即包涵 講堂空 的意義 以講堂無實性故 常識上認為實有 是根本錯誤 要了解幻有緣起 即相應空 本論之空義 依緣起因果法而顯示 中即緣起 依緣起說空 則事理無礙 常人不了緣起 把空義看為沒有 就大錯特錯了 在中國專門發揚空義者甚少 故多數人於空義生誤會 今總揭本論之空義 ⑴ 空非沒有 ⑵ 空依因果說 ⑶ 因為空才有因果 此與常人觀念之空 相去遠矣 本論依中道為宗旨 要證悟中道 就要發明空義 要發明一切皆空 必須理解緣起法 依緣起法才見空 必依空才見中道 這是本論的根本立場 三 中論 之作者

1 龍樹史略龍樹是佛教中一位有名的大菩薩 不論中國 西藏 日本 都尊崇他的學說 他是南印度人 未出家時是一位大學問家 於四吠陀等一切學問已有很深的造就 後來知道世間學不究竟 同時對人生意義有特別感覺 所以到佛教中出家 先到北印度參學 對南方北方的佛法都有深刻的認識 所以對佛法的貫通 也有很精確的見地 向來傳說 他在很短時間已精通小乘 後來他覺得應有更深的大乘佛法 於是再修學大乘 當時 雪山古塔寺中 有老比丘說大乘經 把大乘經傳給龍樹 龍樹對大乘已有相當的領會 欲求進一步的體認 後來在龍宫中 有大龍菩薩對他說大乘佛法 並取出很多大乘經傳給他 因此 龍樹於大乘空義 便有了很深的證悟 從此出世說法 以真正大乘佛法利益眾生 許多小乘學派都被他批評 不正當的學說 都為他所破斥 從此 對於大小乘佛法 才能正當的建立 他對佛教的功勞 可謂最大 懸論二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三〇說到龍樹從雪山中見老比丘 及從龍宫見大龍菩薩 於佛法中有深刻的悟證 這兩件事 有人以為都近於神話 不可信 但從事實上說 古代寶貴的典籍 每藏於寶塔中 就是近代 如燉煌石窟 也常有古典的發現 至於龍宫 或說龍是種族名 即從龍族的國王處 獲得大乘深經 這在現代看也很合理 因為當時佛法隱沒 皆由龍樹倡導弘揚 次就表法說 這也有很深的意義 寶塔在中國也有很多 但是建塔的原意 不是為點綴風景 是為供佛舍利 印度造塔都為供佛舍利而造 或無舍利 則供經典 或就佛法即空即中之理 寫四句偈 供於塔中 也是舍利塔 這是法身舍利 因為龍樹菩薩發見了佛法極深真理 悟見之法身 如於法身舍利塔中見深經一樣 再談龍宫 龍表示心 我們的心頂狂暴 好像龍 平常說心猿意馬 總言其性不調順 難降難伏 若要調心 正如調伏大龍一樣 我們要能真把妄想煩惱降伏 才能體悟心的本性 如深入龍宫一樣 總之 龍樹對大乘之採訪研究 都極盡能事 有了真實之證悟

龍樹對大乘法體悟後 到處弘揚 後來在南印度安達羅王朝 得國王之護法 造了很多論 他造論的目的 一方面為破斥外道 一方面教授弟子 此 中論 是龍樹菩薩最精髓根本之論 印度稱之為 根本中 此外還有 六十如理論 大智度論 等 他造的論雖很多 可是都依此論為根本 大乘學中 此學派稱中觀派 即依本論立名 這是大乘學派中一個主要的學派 近代有人說 龍樹以前 似無大乘經 以為大乘經 都是龍樹等所造出來的 但細細研究起來 這種見解 根本是錯誤的 因為龍樹造的注解中 引證到種種大乘經 主要的大乘經 龍樹菩薩都說到 從所引證的大乘經中 還可以明確的見到 他是從老師學來的 不是他自己創造的 他是大小乘的發揚者 非大乘的創說者 只是會通大小乘 整理發揚而已 2 龍樹對於佛法之特識龍樹對佛法有特殊的認識 高深的見解 他的見解 本即是佛的見解 不過懸論三一

中觀論選頌講記三二龍樹將其掘發出來罷了 這裡分兩點說 ( 一 ) 大小無礙 一部分人 以大乘為非佛說 看不起大乘佛法 只以 阿含經 為真正佛說 其餘像 般若 等經 及一切皆空之理 都非佛說 這是偏於小乘者的見解 一分大乘學者 也有錯誤的 他們以為離小乘 另有大乘法體 瞧不起小乘 這兩種人的見解 皆於佛法有所偏 有所執著 依龍樹菩薩 不論它是大乘也好 小乘也好 而因緣所生法即空 是大小乘共通的真理 離了緣起相應空義 大小乘都不徹底 佛法是一味的 不過愛獨善其身的 學佛法則成為小乘 若以利他為主的人 學佛法則成為大乘 在佛法本身只有一味 平等平等的 小乘與大乘的原理是一樣 這是龍樹對於佛法的特殊見解 小乘於一切空義不肯信受 他說 阿含經 沒有這種空義 其實空義在 阿含經 中 可說處處說到 這近乎中國天台宗的通教一樣 可以通大通小 大小乘人都通達法性空 是一致的 龍樹這種大小無礙的見解 是最有價值 最有意義的一點 ( 二 ) 世出世法無礙 世間法與出世法 普通人很難貫通 一般注重世間事

的人 偏重世間法 世間事雖然也有好的 但沉醉於世間法中 乖違真理 為世間現實境界所拘束 不能達到超脫境界 不見真理 至於那些談出世法的人 每每以為離了世法有出世法 以為世法與出世法是不能融通的 必將世法除得乾乾淨淨 才可以出世 如有所得小乘人求涅槃 以為生死與涅槃是兩樣的 煩惱與智慧是完全隔別的 必要離世間才能出世 這兩種人 都不能於世出世法無礙貫通 中國六祖大師也說過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猶如尋兔角 應知真正的出世法 並非離世才出世 若能真實了解佛法真義 不離世間法相 而達到出世法 做到世出世無礙 因為世出世法 依龍樹看來 其本相真理是一樣平等的 合真理的即是出世法 違了真理則成為世法 譬如水性 若是順流向東 則流入大海 若洶湧逆流 則成潮汐 是故若能於世間法了解真理 即是出世法 可知龍樹造此論 於佛法中 是有特別高見的 四 中論 之弘傳懸論三三

中觀論選頌講記三四 1 中論 在印度之弘傳龍樹造成此論 震動全印 引起各學派對大乘佛法的深厚印象 流傳到中國 也起了很大的影響 當時印度小乘 外道 無論那一宗教 都推重龍樹學說 於 中論 莫不研究 若不懂 中論 的 不算是時代的學者 龍樹有大弟子名提婆菩薩 是錫蘭島人 ( 當時錫蘭島大小乘教都有 ) 後從龍樹學 亦弘揚大乘 造 百論 思想與 中論 一致 龍樹提婆之後 中觀派即分兩流 一派從中亞細亞 新疆傳來中國 其中一部分論典 如 大智度論 十住毘婆沙論 傳入中國 而印度已失傳 這在印度的龍樹學之弘傳中 真是一種遺憾 後來 中論學說在印度有清辯 佛護 月稱等論師 弘揚此論空義 對於本論起了很大的作用 後來空宗與有宗的爭論 即由於清辯 月稱等諸大論師有些歧見

2 中論 在中國之弘傳在中國東晋時 有羅什法師是本論的譯者 鳩摩羅什譯童壽 謂童年而有耆德也 是龜茲國人 ( 即今新疆之庫車 ) 父親是印度人 到龜茲與國王之妹成婚 因而生羅什 什師七歲出家 因其母出家彼亦隨之出家 至九歲 隨母往印度的罽賓國 他是絕頂聰明的天才者 在龜茲時 已學小乘 在罽賓住了一 二年 更廣學小乘經論 通達三藏 其後 隨母回國 經葱嶺下之疎勒地方 遇莎車王子須利耶蘇摩 他是弘揚大乘者 什師從其修學大乘 得龍樹中觀的高深法門 後來什師將此法門傳來中國 在佛教界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文化的傳播方面說 可說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平常的文化溝通 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如此高深的大乘佛法 竟然由此年紀小小的沙彌的介紹 得以傳來 這真是不可思議 到東晋符秦時代 國君名堅 對佛法信仰極深 想弘揚佛法 聞什師名德 於是派軍隊打到龜茲 迎接什師 後因國事變化 經過十多年 到姚秦的姚興時懸論三五

中觀論選頌講記三六 又派軍西攻 這才迎得什師來長安 那時俊秀雲集 諸方學者皆來參學 有 學士三千 四聖十哲 之稱 本論就是羅什法師在此時翻譯的 羅什法師所譯的大量大乘經論 因北方戰事多 故其學說不能廣大發揚 反傳於南方 龍樹學傳來南方 成兩大派 一 三論宗 二 天台宗 兩派都依 中觀 大智度 等論立宗 梁武帝時 高麗 ( 今之東北 ) 僧朗法師住棲霞山弘揚 中論 成為 中論 弘揚的根本道場 隋唐時 有吉藏法師 發揚三論 至為圓滿 天台宗亦依 中論 為根據 初由南嶽慧思大師 到南方來傳與智者大師 ( 智顗 ) 判五時八教 建立三止三觀等義 其學說組織非常圓滿精深 影響中國文化非常大 三論 天台都流傳於南方 後來有唯心學派傳來 流行於北方 此 中觀論 可代表中國大乘極高深之學派 不但在中國 印度都很大發展 在西藏 亦承認龍樹學說為最高超之佛法 不論紅教 黃教 都一致尊重龍樹學說是為最究竟的真理 稱之為 甚深義派 龍樹學說影響佛法之大 即是

中論 此論可說是達到最高峯的作品 總之 此論極有價值 發揮佛法至深 影響至大 不論中國 印度 西藏 都看此論為最高智慧的產物 我們於此論應起尊重讚歎! 向來承受龍樹思想的有三論宗與天台宗 兩派都各有其獨到處 西藏宗喀巴大師所研究的 也非常有價值 最近於梵文中發現了 中論 研究起來也有特色 現在說此 中論 並不依那一派 今只就論中文義發揚而已 五 中論 之應用我們學什麼都要求其有用 學佛法也是要有實用的 現在學這 中論 學了有什麼用呢 得什麼利益呢 我們要了解 中論 即是論中 是對中道之一種論法 這種論約廣義說 文字 語言 思想都是論 不論用文字寫成 或用口說出 都是以緣起的方法而顯了中道 不獨語言文字是論 思想也是論 文字 語言和思想是一樣的 古人說 吐之於口為論 存之於心為觀 觀 就是心懸論三七

中觀論選頌講記三八裡的思惟分別推求 這思想和語言 只是說出與不說出之差別而已 所以有人說 思想是無聲音之語言 語言是有聲音之思想 此論即論究中道 觀察中道之方法 故又名 中觀論 中論 是論究中道之方法 若研討事理 即論理學 如在內心思惟考察 佛法即稱曰觀法 觀法即是先由散心分別 再與定相應的觀察 這才從定發慧 用語言文字論中道 是文字般若 依語言文字進而思惟觀察中道 是觀照般若 由此文字 觀照二種般若 到達真理的體證 即實相般若 有人以為真理是不可說不可說 文字語言是多餘的 其實真理不可說 必從可說的語言文字而顯發 要見中道 必從語言文字下手 才可以起觀照而通達中道 不過論法也有分別 普通的論法觀法 每每不能契合宇宙人生真理 不與真理相應 是從不認識真理所產生的論法 這種論法 在世法上或有用處 在真理則不相應 應知論中道之方法 與普通之論法不同 因為我們眾生從無始來有錯誤的認識 故所生的論法亦錯誤 不能體悟中道 佛之所以能體悟中道 就是有

他不共世間的方法 我們從此論中了達空義 即發現與普通不同之方法 才知唯此中道的方法 能生起正見而引入深悟 方法本來是同樣的 在應用語言文字方面說 可以破邪顯正 世間上有各式各樣的錯誤思想和見解 例如各種宗教 哲學 和佛教中的偏執小乘與偏執大乘 ( 古來說他是有所得小乘 和有所得大乘 ) 這些都是不契真理的見解 我們可以依 中論 之方法 去破除他們一切不正之見 有人說 學 中論 主要是為了破除邪執顯示佛法的 這也可說是學 中論 的一種應用 但是 我們學 中論 如果單為了這一點 是不够的 有許多學 中論 的人 似乎專為說人閒語 你不對他不對 這樣專為破他而用力 就不能圓滿應用 中論 之方法 古時有名的三論宗吉藏法師 和西藏宗喀巴大師 都不側重於這種用法 因為專於批評別人 每徒然生起許多爭執而已 中論 是論中道之方法 固然應用來破邪顯正 但主要的用處 還是在應用於自己的內心觀察 反省自己合不合於中道 若是你的思想見解與外道一樣 有一致處懸論三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四〇 那你終日說我是佛法 到底是同於外道而已 或與偏執的小乘大乘思想同一 則還是有所得的大乘小乘 若觀察到自己有這些不正思想 即知錯誤 應用此論方法 徹底掃除自心的不正見解 如古人說 遍呵自心 就是要把自己不正的思想糾正 滅除一切戲論 這才可以漸進而實現中道 這樣的善用 中論 方法 實為學 中論 者應當注意的 龍樹造此 中論 有二十七品 向來說有五百頌 四句為一頌 其實只有四百四十七頌 約大數說是五百頌 此論文長 今不能完全說 特選出七十頌 與大家講論 二十七品的題目 若一一解說 可說是不必要的 今且說其大略 二十七品當中 前兩品是總說 後二十五品別說 其中三品觀世間苦 十二品觀世間集 八品觀世間集滅 最後兩品觀世間滅道 即是觀苦集滅道四諦 因為凡是佛法 都可用四諦通攝 大小乘都不離四諦 故龍樹造 中論 亦依四諦次第觀察 去除誤解 以顯佛法正義

正釋一標宗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這二頌是 觀因緣品 的前二頌 其實此二頌不但屬 觀因緣品 是總標全部 中論 的旨趣 表出 中論 的宗旨何在 所以稱之為標宗 這二頌在佛法中極為有名的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不一不異 不來不出 這在佛法中 有一個特別名詞 叫做 八不 八不 就是中 大家讀 心經 的 都曉得說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這是用六不來說明諸法空相 本論則用八不說中道 中即諸法空相 其他的經論 或說十不 或更多的不 在龍樹只用此八不方法表顯中道 因為依此八不 最為適當而扼要 一標宗四一

中觀論選頌講記四二佛說這八不 有什麼用呢 下文謂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因緣 二字 玄奘法師譯 緣起 依梵文本義 也應譯緣起 不過羅什法師常譯作因緣 如十二因緣 或問什麼是十二因緣 一般總是說怎樣叫無明 怎樣是行 是識 名色 乃至老死 一一的解說 這在法相家分析是很精細 但是今說 能說是因緣 就說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不一不異 不來不出 的八不之因緣! 佛說因緣 不但是名相的分析 而更是如此八不之緣起 外道以為我們的人生是上帝造 或時生 方生等 都不合緣起法 應知佛說十二緣起 即為顯緣起空性 顯示中道 小乘學者往往於名相上分析 不能算懂得緣起 只能懂十二因緣的一點兒 若不知緣起 則永沉生死 若懂緣起不知道空 亦不能出生死 八不是不離緣起的 所以這裡是說緣起的八不 八不的緣起 這是 中論 的重要宗旨 會說八不之緣起 即可善巧滅諸戲論 剛才說過 語言 文字 思想都是論 若其語言思想錯 即成戲論 因其思想言說不合真理 不過像開開玩笑一

樣 論到戲論可有二種 一 愛戲論 二 見戲論 愛戲論 就是為了貪著財產等五欲享受而起的錯誤 見戲論 就是錯誤思想的堅固執著 以為非如此不可 以錯誤為正當而生不正的言說 這兩種戲論的根本是什麼 佛法說是 無明 這名詞下面再詳說 普通見人發脾氣 就說這人的無明很大 但無明不是這樣說 無明是什麼 是不認識真理的根本錯誤 由此無明而生起愛戲論 見戲論 世間的種種痛苦困難都從此引發 若能了達八不緣起 明真理 則可滅除一切無明煩惱錯誤 依梵文說 此中 滅 字 實巧含二義 一 是滅除諸戲論 二 由滅戲論見真理而得寂滅 通常都說學佛要超生死 斷煩惱 見中道 即是要善滅諸戲論而得寂滅 佛說其他的法都是方便 根本滅生死的方法 就是此八不之緣起 龍樹於此緣起 已有深刻的體悟 而無絲毫的猶豫 故云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因為佛能善說此因緣 是最究竟最第一的教說 這種教說能一標宗四三

中觀論選頌講記四四令眾生滅戲論 超生死 所以要讚佛 要敬禮佛陀 這二頌是最有名的 古來有很詳細的解說 上來已大略消文 今把八不及因緣再為解說 先說因緣即緣起 說到緣起 通常就說無明 行等十二因緣 其實這十二支 只是緣起法中的具體事實 而非緣起的法則 經中說此十二 以後必說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緣起即空之深義 就是從此二語啟發出來的 有 即 存在 凡世間現實存在的具體事實或理性 都不是無端無故而存在的 必由它的因緣條件而存在 它能不能存在 自己作不得主 其存在與否 必由因緣及其固定的法則 此有故彼有 這此與彼 是表因與果 以因有故果才有 以因生起 果則生起 因不生 果則不生 這樣從緣起理性去觀察世間一切的存在 而通達空性 這是緣起法的基本原理 既是緣起法 就是依因緣而生起而存在 這裡包含有很深刻的法則 反過來說 凡是存在的 必歸於不存在 生起的必歸消滅 為什麼呢 就因為是因

緣所生法的關係 這在佛法中有許多譬喻 佛說我們人體是六大和合 地水火風空識所成 這身體就像六隻野獸關在籠子裡 而這六隻野獸 各有其特性 有的喜歡到洞裡 有的喜歡到山上 有的愛飛到天空 有的愛潛在水裡 如我們身體的六大 也是各有其特性 在因緣統一當中 而包含有許多許多的矛盾 因緣和合而各有特性 隨一因緣不合 即可發展而歸於否定 佛說地大增勝 百一病生 水大 火大亦如是 隨一因緣增勝 即不和合 即因緣破壞 生的歸滅 存在的歸於不存在 如十二因緣中 生緣死 就是說明因為生故有死 既是從因緣生 因緣間必有矛盾性 如一旦不和合即死 生必歸滅 故佛說緣起法還有二句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宇宙間一切各式各樣的存在都是這樣 若因不存 果亦不存 因滅則果滅 故世間一切事事物物都是生而滅 滅而生 總不外在此現象中遞變 故因緣和合中即包含相反的特性 我們要明空義 先要知道這個道理 本來佛說真理 皆是緣起法 今舉一例證 舍利弗未出家時 有一天出外一標宗四五

中觀論選頌講記四六 遇馬勝比丘 威儀庠序 不覺肅然起敬 乃請問之曰 你跟誰出家 你的老師說什麼法 答云 吾師是釋迦牟尼 說的法很多 舍利弗懇請略說數言 馬勝比丘說 諸法因緣生 諸法因緣滅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這就是佛法的根本教理 佛常常都作此說 又 佛世有外道問佛 問什麼 佛都說不是 最後 外道問 什麼都不是 究竟你說什麼呢 佛云 我說緣起 應知佛說一切法 都是從緣起開發出來的 緣起之義 阿難曾與佛討論 阿難說 緣起很易懂 佛說 阿難 緣起甚深 可見緣起是佛法中最深奧的真理 就是說生的必歸滅 存在的必歸否定 世間法莫不如是 皆緣起法 佛說頌曰 積聚皆消散 崇高必墮落 合會要當離 有生無不死 凡緣起法都是如此 外道推究諸法的生起 或說上帝生 天神生 時生 方生 都非因緣法 非因緣法應不存在 存在的都是因緣法 道家說求長生不死 那有此理 凡生必死 起必滅 這是必然的法則 是緣起法頂淺的一部分

進一步說 諸法由不存在而至存在 由存在而歸於不存在 看起來 實在是什麼 這不過是一種現象 一切法生起 存在 破壞 都在存在中變化 不論精神物質 一一法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 在佛法當中說為假相 因為不是實在的 只在現象方面有這回事 但在這生滅的現象中 究竟裡面有個什麼 世間上從宇宙現象而究其本性的 有許多說法 或說唯物 或說唯心 或說有個不可知的東西 他們都要在現象背後推出一個東西來 佛說一切存在皆緣起 要推究其本相 就是空 此與各說都不同 此空名空性 約粗淺一點說 例如這屋子在未起之前 這裡只是一片空 現在雖有房子存在 但經幾百年或幾千年之後 也依然歸於空 同未起時一樣 始終都是空 可見現在屋相現前 也即是實空的 這是方便的假說 若真正說空義 不能如此 我們從現象中了解一切事物都是假名 推其究竟本性 即是空 不獨大乘如此說 即 阿含經 中 亦如是說 佛法根本沒有大小乘的隔別 阿含經一標宗四七

中觀論選頌講記四八 說 空相應緣起 空與緣起是相應的 以空故緣起 以緣起故即空 故本論云 能說是因緣 即八不因緣 也就是法法空性之因緣 依八不通達緣起 由緣起而見空性 這是佛說緣起的真義 於此緣起性空則見中道 緣起法 即一切存在的現象都是緣起 廣泛的說 山河大地草木叢林 一切都是緣起法 佛法的緣起法 即說我們生死流轉的因果法 向來說緣起法 分內緣起 外緣起 內緣起即我們生死流轉 有生命之緣起法 外緣起指無情的山河大地等等 凡是緣起法 一方面依種種關係而存在 沒有獨立的存在 另一方面 由依因緣和合故 宇宙的一切即會有相反的特性 離因緣即歸消散 這是一切法之歸宿 今依緣起說八不 即依有說空 八不即空相 空相即中道 八不與吾人常識上所認識的不同 因為我們有根本無始無明 故不了緣起非有 以為諸法實有自性 不見諸法空相 即不見中道 若了是緣起有 就曉得緣起有即非實有 緣起無亦非實無 舉例來說 如人之出生 依種種因緣 父母和合而生 普

通看來 好像有一個實體的生命產生 及至衰老 氣絕體冷時 則以為從此完了 這是眾生不曉得它有是因緣假有 至無的時候 又不知是因緣假無 以為一切都無 以不了緣起故 非執實有 即執實無 若了緣起 則離實有 無邪執 可以建立因果輪迴的緣起法 現在依緣起說到八不 空的意義 即平常說即有即空 這裡龍樹依八不說中道 以顯緣起即空 先說 不生亦不滅 八不都是一對一對的 如生與滅 常與斷 一與異 來與出 都是相對法 因為凡是緣起法 一方面必含相反性 最後必達到相反的結果 世間法都是相對法 名為二法 有了一法存在 就有相對存在 佛法教人從相對法中 體悟絕對 於緣起有中 體悟一切法空性 則見平等平等的不二法門 這裡八不即四對 不 字即顯空義 今說生滅 是在一切法中最主要的性質 本來佛法中不只說生滅 應有住異 即生住異滅四相 不過生滅也包含了住異 一切法存在的現象 現起之後 必經住異滅的過程 如小孩子出世即生 生之後長到一 二十歲就是住 直一標宗四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五〇到五 六十歲衰老即異 及至死即滅 這是比較明白的說法 在佛法中說 同一時都有生滅 因為有生即有滅性存在 故佛說生即滅 在極短極短的時間內 即有生滅 你看見某一法生 不是這時候生起的 看見某一法滅 也不是這時候忽然滅的 其實它是剎那剎那的在生滅 念念生滅 一切緣起有為法 都在生滅滅生過程中演變著 所以它的生 不是有實在的生 不是生就多出了些什麼 不過因緣和合假有此現象而已 死或滅 也不是少了什麼 只是起了一個變化 不是滅就實在的沒有 不論人類 畜生 花果 樹木 我們都常見其生滅 實在它是演變 不是真實的生滅 若果滅就沒有 則今年之花明年不會有 若生是實有 則應生的東西越來越多 可知生與滅 都非實有 只是因緣假合幻現的變化的現象而已 本來約緣起說 生滅現象不可說沒有 這生滅現象 只是世諦中之現實相 我們於此現象不了解 以為生是實有生 當然不對 或有以為此物本來已有 現在依某種關係才現起 這叫因中有果生 或認為因中無果生 這是根本的

兩種錯誤 舉例說 如黃豆子種下 即發芽出葉開花結果 或問這豆子的花果從何來 一定說從豆種來 這豆種即是因緣 但是若問生此芽葉花果 是豆中本有 抑豆中本無呢 那就成問題了 有人說在豆種中已有 不過是具體而微 這是本有派的根本錯誤 若謂因中本有果 舉例說如女人之生小孩 是否在母腹中本有 若是本有 母腹中本有孩子 所生的孩子腹中又本有孩子 這樣推究 許多許多子女都是本有的 那裡說得通呢 那麼 是因中無果吧! 如豆種子中並不存有花葉果子 肥料中亦不存花葉果子 泥土也沒有花葉果子 一一因緣中都沒有 而因緣和合則有產生 佛法批評 這因中無果說 還是錯誤的 因為豆種中雖然無花果 而種下則生花果 若因中無果而能生的話 應將粉筆種下 亦生花果 這種執著因中實有果 或因中實無果 都不合緣起性 都是執實有的顛倒錯誤而產生的見解 一般人把現象都看成實有性 就要追究它從何而來 一追究 不落於有 則落於無 當現象存在之時認為實有 及至見現象滅 即以為實無 死了即一一標宗五一

中觀論選頌講記五二切完了 或者以為滅了還是有 也不對 既有何得謂滅 既滅云何謂有 這些皆由認為實有而生種種的錯誤 或執自生 他生 共生 無因生 都是從認實有而產生的謬見 說到緣起性 依佛法說 譬如鏡子裡現出相貌 這相貌影子從何來 單是鏡 沒有這影子 單是面孔也沒有 鏡子與面孔合起來還是沒有 必依光線 空氣 距離等因緣 才現出影子 但不能說鏡子與影子無關係 種種都有關係 雖有關係 而不能說我的影子從鏡裡來 許多影子在鏡子中或生或滅 都是因緣和合而有此現象 故佛法說如幻生如幻滅 從佛法說緣起 只是現象的生 現象的滅 並沒有實在的生滅 所以不能推究因中有果或緣中有果 這些推究就是執實有 我們只可說緣起幻生 緣起幻滅 假使是緣起生 則不礙緣起滅 可以即生即滅 不可看為實在生實在滅 因為執實有生滅是根本錯誤 有此根本之錯誤 即不能知緣起性空義 若依緣起觀察諸法 則知無實有生 無實有滅 即見諸法不生不滅 真能了解緣起幻

生幻滅 即從假生假滅中見到不生不滅 故 三摩地王經 云 若說緣生即無生 是中無有生自性 佛說無生是依緣生而說 既是緣生 即是無生 為什麼呢 因為緣生中沒有生的實性故 所以緣生即無生 大智度論 云 生滅與不生滅 其實無異 普通人把生與無生 分成兩件事 其實生即不生 若從現象中 依緣起性觀察其生滅 就可體悟到生滅即不生滅 依緣起說不生滅 即在生滅中說不生滅 平常說 即有即空 必定是即緣起之有 才可說即空 今說不生不滅即從緣起說 如鏡子中之影子 不論多少影子在鏡子中 或生或滅 其實本性本來不生不滅 不是拿開了影子才不生不滅 即影子在這裡 其本性是不生不滅 雖本性不生不滅 而在世諦上不礙幻生幻滅 依此八不觀緣起法 就可見到即有即空 空有無礙 必要離了實有之執 才能見不生不滅 若真能了解不生不滅 即悟無生法忍 不常亦不斷 凡世間法 都有時間性 從時間性看 就產生了常斷的一標宗五三

中觀論選頌講記五四見解 有以為諸法是常 過去如此 現在如此 未來亦如此 是永恆不變的 如小孩時見某法是如此 現在見亦如此 於是生起了常見 或從前見有 現在見無 即以為是中斷 從此完了 這種常見斷見 都是錯誤的 又普通的宗教徒說有靈魂 印度教徒說為 阿特曼 ( 我 ) 這東西不論生死 上天落地 永恆都是它 是常的 非宗教徒則以為死了一切沒有 即生斷見 這兩種見都會有大錯 皆由執實有而產生的錯誤 因為緣起法即生即滅 無永久不滅之理 故佛說一見不可再見 你以為剛才見是這樣 現在見也是這樣 並沒有變 其實已經變得多了 我以為今天見是他 昨天見也是他 沒有變 其實他是息息變化 在科學上說 也是息息變化 我們不了解 以為是常 但佛法說此變化非無連續性 其前前後後有不可分割之關係 拿中國來說 現在是什麼政體 現在是變了 可是中國的人與地方是一樣的 不是變了就沒有 佛法是說不斷不常的緣起法 普通人看成是常是斷 就因為他看成實有之故 若在時間上劃開一個一個階段 在這一段時間

看是有 在那一段時間看是無 而不了解它在時間性上是前後相續的 即不理解緣起性空 若能於現象中觀察其息息變化 前後相續 即見緣起性空 離斷常見 不一亦不異 一是統一 異即差別 世間緣起法 是有一有異 其實是不一不異 若執法實有 則不能了解 如鐘是一 鐘與粉筆則成異 普通的看法 都以為同的一切都同 異的完全不同 在佛法推論 小至極微 大至宇宙大全 都是不一不異 常人不能於統一中了解差別 不能於差別中了解統一 在緣起法上看 統一中有差別 差別中有統一 如我們六大所成的身體 則成統一 而身體之中 眼 耳 手 足 各有其特性 即統一中各有差別 常人以為同則完全同 異則完全異 執一執異是六十二見之根本 皆由不了緣起法非實有性故起執 不一不異與不常不斷不同 不常不斷約時間性說 不一不異約空間性說 若從緣起看 則了解幻有一 幻有異 若執實有一 實有異 則不合緣起 不見空性 要離一異見 才能見空性 見中道 一標宗五五

中觀論選頌講記五六 不來亦不出 來與出 是運動相 出即去 從彼到此 謂來 從此到彼 謂去 人是來來去去的 一切法也是來來去去的 發現名來 不見時名去 在時間 空間 一切活動上 都包含來出 這裡說不來不出 即因一般執實有來出 中論 第二品觀察來去 實在不來 不來則不去 例如手伸出去屈回來 明明見他來此去彼 怎麼說沒有來去呢 但是你若執為實有 把時間空間分到最短最短 那動相就沒有了 因為在那最短的時間裡 各住時間的本位 在最短的空間裡 各住空間的本位 動什麼呢 所以西洋哲學家有的說運動不可能 我們認諸法實有 所以見來去是實有性 不知時間是前後相續的 離前無後 離後無前 空間是彼此關連的 離彼無此 離此無彼 所以在時間空間中 不能有此實有性的來去相 因為大家都承認來去實有 所以龍樹即用大家認為實有性的 推究其不可能 但佛法說不來相而來 不去相而去 就是因為時間前後非隔斷 空間彼此非隔礙 在前即在後 在彼即在此 來去都存在 只有幻來幻去 我們要了解緣起法 才能了解幻相之來去 這裡依緣起法

否認實有的來去 而成立幻相的來去 了解來去不可能 則成立即空緣起中 有來有去 即不來不去 八不義已大略分別說 今再總說 本來緣起法 有無量無邊事相千變萬化 眾生執著亦無量無邊 可以說有無邊境界 無邊執著 故欲破執顯真 必要從根本地方下手 若不從根本用功 不能破執見中道 如欲砍除大樹 不能從一枝一葉 必從根拔出 才能滅其生機 眾生無始執著 亦有根本 若找不到根本而拔之 不能見真理 如出城門 要找到門方能出 在一切法中 為眾生所執著者 最重要的生滅 常斷 一異 來去的四方面 而其根本即是執實有自性 所以本論說法性空 即從此四方面 用八不方法除其根本執 以顯示真相 要離一切執見中道 就要依八不觀察 八不即四對 世間無論什麼 其所生執著 都以此四方面為最重要 因為凡所有之現象 必有時間關係 又必與其他法有種種關係 如一小孩出生 即有父母等關係 同時又必有運動變化 一標宗五七

中觀論選頌講記五八每一事物 若一經考察 必有法體 時間 空間 運動的四方面 從此考察 即見法性空 此八不是緣起之八不 從緣起法上發現八不之理 從八不觀察而了達緣起性空 即見中道 此八不一方面是破執 一方面是顯中道 普通學者以為破了執 另見真理 以為空即專為破執 非即真理中道 所以平常說為 破外有立 謂破了執之外 另有真理建立 但空宗不是這樣說 空宗說空 即含二方面 空即空除執著 同時空即表示真相 在三論宗 即破為顯 破了執當下即中道 故古人譬喻黑暗與光明 若除黑暗即是光明 若光明不來黑暗亦不去 非除暗另有光明 光明並不從別處來 離暗當下即光明 若空一切實有之執 當下即空即中道 依八不觀察緣起法 生滅自性不可得 當下即不生不滅 非破執之外另立真理 若修行用功者 欲另求真 即是錯誤 終不能得真 此中空義 即八不義 同時即中道顯諸法真相 故依空宗論中道 與一般不同 不是說真相如何如何 中道怎樣怎樣 只

要將執著全體放下 即真理全體顯現 吾人在未見真理前 說它是什麼樣都是錯 只有放下執著 才可見真理 或有人把中道描寫其妙用如何如何 都是方便說 主要的唯在破執 體悟真理 依緣起方法 觀諸事相 見畢竟空 才是見真理之徹底 一標宗五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六〇二一切皆空說八不 即觀一切皆空 故第二節說一切皆空 一切皆空的話 一般人聽了 多不受用 他們以為一切都空還了得 佛法中有二派 一派與空宗辯論 他說一切都可以空 但因果不能空 若因果空則善惡罪福皆無 豈不危險 或有人說 一切可空 但真理不能空 若真理亦空 何必修行 真理尚無 則無道可成 修什麼呢 故龍樹云 五百部聞說畢竟空 如刀傷心 故佛法空義 每引起他人辯論 因為普通人要建立因果事相 要建立有佛法僧三寶 若無三寶則了不得 這些人皆不了空義 以為非實有不可 空宗說空 因果事相不妨有 因為一切皆空故 正要利益眾生 並不是說空就什麼事都不做 普通人所認識的空 與龍樹所明佛法空義 根本不同 不了龍樹真意故起諍論 須知真正中道 因果罪福 世出世法皆有 佛可成 生死可了 但是一切皆空 此理甚深不易了解 普通人即使承認空去一點 總要有一點不空才好 故這裡

分二點說 外人惡取空而責空外人 指不懂 中論 思想的人 他不了空不礙有 即有即空之理 故聞說空即大驚怖 批評龍樹說空 辯論的根本 皆由執有 普通人一定要有個東西才可說明 外道與一般人的見解 莫不如此 例如我說 房子空 人家不信 我說 房子不外是磚瓦木石泥土人工等所構成的 房子不過是現象假相 不能看為實在的房子 普通人聽了也覺得有點合理 不過房子雖空 木石等可不能空 因緣不空 但是進一步推究 木頭亦空 木頭原是樹木 樹木是由種子受水土陽光空氣等所成 木頭亦是現象 若把木研成細末 則無真實木頭 這樣說 亦似有理 但是還有那末子 ( 質素 ) 把質素合起來即成木頭 仍不能說空 此極小之質素 佛法中名曰極微 與科學家的原子義同 原子即不可分之義 若此亦空 二一切皆空六一

中觀論選頌講記六二不能成立 其實極微亦空 亦是因緣和合法 故新科學家認為原子亦非是實 再分析 說有電子 眾生因無始執有 一定要有個什麼東西 ( 或說以心為體 成唯心論者 或說有上帝創造萬有 ) 否則一切不能成立 因眾生執有成習 故聽說有 則津津有味 聞說空 則想不通 唯識與小乘 都是 依實立假 認假之背後有實 與普通差不多 若真要了解空 必須要另有一番眼光 與凡夫另走一路 唯一切皆空 才是佛法唯一的特色 因為一切皆空義甚深 普通人只可承認一部分空 若說一切畢竟空 則殊難接受 龍樹將普通人所認為實有的來討論 你不妨考慮 認為實有的 能不能成立因果輪迴 修行成佛之理 其實若執實有 因果罪福 修行成佛 一切皆不成立 故龍樹在一切皆空而成立緣起假有 先看外人如何責難 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以無四諦故 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外人批評龍樹 你說一切皆空可了不得 三寶 因果 罪福 善惡都破壞了 豈不荒唐錯謬! 這因在外人看來 非實有不可之故 這裡有許多名相 先釋四諦 苦集滅道 名為四諦 是佛法中根本法門 諦 是如實不顛倒義 它是什麼就真是什麼 經云 苦真實是苦 集真實是集 滅真實是滅 道真實是道 假使月可令熱 日可令冷 佛說四諦 不可令異 故名四諦 苦 即現在所受之果 我們的身體 社會 地球 世界 佛總稱之曰苦 一切眾生及所受用 皆是苦果 這苦義很深 不是沒飯吃没衣穿才叫苦 無衣食當然是苦 但縱使環境優越 享受滿足 在佛法看還是苦 為什麼呢 平常也有說 禍是福所倚 福是禍所伏 也許環境越好 將來越苦 一起變化 就苦極了 在佛法說 此名壞苦 故享福中 即包含有苦 或謂不苦不樂則不苦 但是那中庸平靜的環境 也不能保持不變 也是隨時可起變化 變化即苦 故佛說 諸行無常 無常故苦 一切法都在變化當中 一切變化即二一切皆空六三

中觀論選頌講記六四苦 故世間無永久可靠 可保證快樂之事 宇宙人生皆苦 快樂亦包含在這苦的範圍內 這是在佛高一層的眼光看 變化即苦故 苦的根本是什麼 就是集 集即愛 或說無明與業皆是集 愛義也很深 即貪戀環境 受環境束縛之關係 因愛而成生死苦痛 苦與集是世間因果 滅 即是把執著事物之邪見滅除 離生死苦痛 到達寂滅之境界 或名解脫 或名涅槃 但是要達到這滅的境界 要有方法 這方法名道諦 根本指八正道 簡說為戒定慧 依此修行 能達滅生死之目的 這滅與道 是出世間因果 四諦是佛一向所說 苦真實是苦 愛的確是集 實能招感生死 滅 真能滅除諸苦 道真是道 一定可靠 達到涅槃 此是四聖諦 是聖者真能把握它而證聖果的 佛法大小乘根本不離四諦 故外人難云 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因為既無生滅 則無無常 無無常則無苦 佛說苦皆依無常建立 有苦 才說有苦因招苦果 苦果既無 說什麼因

因有苦故修道 因修道才能達涅槃 既無苦則無須修道 亦無所謂涅槃不涅槃 照這樣說 四聖諦都沒有了 但是四聖諦決定要有的 若你說一切皆空 則把佛法根本破壞! 佛弟子修行 皆依四諦修學 依此修學 名見苦 斷集 證滅 修道 見苦 是於宇宙人生之苦真實見到 不見苦 根本不會發心修行 不知生死無常 則於世間環境生貪戀 完全被世法拘束 不能出苦 必須體驗到人生宇宙的確是苦 名為見苦 見苦則要斷無明煩惱 集不斷則苦不除 斷集則能證涅槃 不生不滅 ( 依 中論 則證悟一切空性即了生死 滅苦痛 得解脫 ) 依四諦說修道 即依八正道 不斷的修行 得證涅槃 佛說四諦 弟子依之如實修行 便可從凡入聖 大小乘都莫不照此做 外人意謂 若汝說空 什麼都沒有 則無見苦 無斷集 無證滅 無修道 故頌云 以無四諦故 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這樣 一切都不成立 怎麼說一切皆空呢 汝說一切皆空 豈非把佛法推翻了 這是外人一方面破斥龍樹一切皆空說 二一切皆空六五

中觀論選頌講記六六一方面建立他非有不可的主張 外人不了一切空之真義 以為龍樹破壞四諦 則一切見苦 斷集 證滅 修道皆不成立 今根據外人的看法 作進一步批評 以是事無故 則無有四果 無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無 以見苦 斷集 證滅 修道四事都無故 則無佛法中修行所證之四果 四果本屬小乘果法 其實大乘亦可分四階段 初地見道為一位 七地前為第二位 八地以上為第三位 佛地為究竟果 果是結果 由修因而達到之功德 其中分四階段 稱四果 果指功德言 是親見無漏之戒定慧功德 親見法性真理 以見理有淺深 故功德亦有淺深 此四階段 名為四沙門果 四果從見苦 斷集 證滅 修道而得 若四事不成立 果亦不成立 四果之內容很繁複 今從簡單說 凡夫修行 至最初斷根本煩惱之境界 名須陀洹 譯預流 由體悟法性 參入聖人之流 為最初階段 得預流果 最多經七番生死 即得解脫 於初果

位 見四諦真理 悟一切法空 名見道 斷一分無明 得初果後再修行 名修道位 再把一分煩惱斷除 證二果 名斯陀含 譯一來 只有一番生死即得解脫 再進修得三果 名阿那含 譯不還 以斷盡欲界煩惱 不來欲界受生 定得解脫 三果後再向前進修 盡斷三界煩惱 見理究竟 功德圓滿 名為無學 證阿羅漢果 譯曰應供 以其所證為天上人間最殊勝之功德 故應受人天供養 或譯無著 無一切執著故 此初 二 三 四果 是一步一步 依見四諦理的次第而達到 若無四諦則四果功德也沒有了 四果約親證無漏功德說 依見理淺深分四階段 有四果無漏功德 則有八種人 謂得四果人 及向四果人 凡夫有解脫善根 向初果而修行 名初果向 至真得初果時 名須陀洹 再向前進修 名二果向 真得二果時 名斯陀含 再進修名三果向 得三果名阿那含 得三果後再進修 名四果向 得四果名阿羅漢 四果以後不向 以於小乘法中 無學究竟故 有四果則有四得四向 若無四果功德 得四果人沒有 向四果人也沒有 二一切皆空六七

中觀論選頌講記六八四得四向 可舉例說 例如讀書 有小學 中學 大學 研究院等階段 如小學程度合格 攻讀小學之時 為向小學 至畢業時為得小學畢業 再攻讀中學為向 畢業時為得 本來在親證功德上 只有四果 在修行中有已得果 未得果 說為八類人 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今依四果法與進修四果人 都不成立 即三寶都破壞 一切佛法 不出三寶 即佛法僧是一切法中最可寶貴尊重的 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八賢聖即四果四向 普通說聖人是孔子 賢人是孟子 但在佛法中 聖賢有個定義 要究竟破除根本煩惱 見法性真理 方名聖人 否則修行精進 道德很好 亦只屬賢人 不能稱聖者 小乘中 初果向是賢位 由初果向以往至阿羅漢 七位 都是聖人 在大乘說 入初地為聖 初地以前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名三賢位 若無四果四向 則無八賢聖 即無僧寶 僧 之本義譯曰 眾

但此中說僧 是指真正僧寶 要真見真理 親證無漏功德法 名勝義僧 真實僧 若約僧之真義說 不但出家是僧 在家也是僧 因為在家也可以見真理 證無漏 以理和同證故 普通說的是世俗僧 是要出了家 不破戒 就是世俗僧 四諦法 包括世出世間根本真理 是主要的佛法 若無四諦 則無法寶 故云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無僧無法 則佛寶亦無 佛從何來 佛即悟四諦理 見法性空 體悟法寶 故若無所悟證之真理 則無佛寶可成 同時 佛由修學菩薩而來 菩薩在過去三大劫中修行 或出家或在家都屬僧寶 在釋迦佛世時 有聲聞比丘團體 稱為僧寶 若有菩薩 即入聲聞會中坐 如屬淨土中 每有菩薩與菩薩成集團之菩薩僧 若無僧寶修行 亦無法可悟 如上說 無四果四向 則三寶都破壞 故云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像你龍樹這樣說一切空的話 則是破壞三寶 破壞一切佛法 罪名甚大 二一切皆空六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七〇空法壞因果 亦壞於罪福 亦復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以上說破出世法 以下說破世間法 世間法 因果 善惡 罪福都有 在五乘佛法中 通人天法 若一切皆空 即善惡因果都無 亦壞於罪福 罪福約果言 善因得福果 惡因得罪果 即災難困苦等 不但破壞因果罪福 亦復悉毁壞 一切世俗法 如語言文字 社會國家 士農工商等 都不成立 汝說一切空故 普通人聞說空 什麼都不必幹 則世間法不成立 外人意有二方面 一方面 汝說一切空 事實世間法一切有 於理不成 一方面 汝說一切空 什麼都不必做 亦不必修行 這一頌是說破壞世間法的 論主善取空以立空 1 安立二諦其實外人所批評的 都是錯誤 龍樹看來 這些話都不相干 都是廢話 因為他不知空義故 龍樹就要把空之真義顯出來 論主即龍樹 他很善巧的通

達空義 建立空義 外人批評龍樹 說一切空 即破壞善惡因果 龍樹承認不承認呢 若破壞善惡因果 則等同外道 龍樹當然不承認這個罪名 但是承認一切皆空 經云 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要說一切法空 不必破壞世法假名 因果罪福三寶都不破壞 說空儘管說 空實在是空 破壞則不破壞 這是龍樹說空的根本意義 龍樹說空 是安立二諦 以說明一切皆空之真理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諸佛 不止釋迦佛 是一切佛 眾生 包括六道 主要的指人類 一切佛為眾生說法 有一定方式 用什麼方式呢 即二諦 本來如中國天台宗說三諦 他亦引證 中論 其實 中論 不說三諦 如此中明明但說二諦 即二種真實 一名世俗諦 二名第一義諦 世俗諦 在世俗說是真實 通俗說 世間一般常識上所認為真實的 世法中也有其相對的真實性 第一義 是特勝義 是聖者由無漏智所悟的真理 普通人所不曉得的 義即理 也即境界 第一義即特殊的理 特殊的境界 如來二一切皆空七一

中觀論選頌講記七二說法即從此二方面說 二諦是佛法中最根本的方式 古人發揮甚詳 本來如我們所見所識所想的一切境界 都是一般普通的認識 這普通的認識 在平常說也有價值 如一條繩子在半暗明的地方 有人誤認為蛇 這繩與蛇應有分別 蛇是有皮有肉有血 能動 有生命 有用處的才是真蛇 若把繩當為蛇則不對 因為繩無血無肉 無生命 不能動 無用處 與真蛇不同 所以在普通認識中 也有正當與錯誤之分 看繩為蛇 在世俗法中 則不真實 非諦 若真蛇 則是諦 因為世間法確有此蛇之相用故 又如餅 食之能飽 有其形態與作用 但是若畫一餅 畫得很像 小孩子看見就要吃 不得吃則哭 這就非世俗諦 因為這畫的餅不能吃 不能飽 世俗諦是大家所認識的實在 不能抹煞 有人說 你說一切空 可以不必吃飯! 所以若壞世俗諦 則說不通 在佛法 即要了解世俗諦有體 有相 有用 說到世俗諦也很難說 世俗諦是有因果相用的 要懂得世俗諦 就要除去錯誤 如眼病的 不是紅黃等色 他看是紅黃等色 如鼻病的 香的他嗅到不

是香 臭的嗅到不是臭 即生理上有病 佛法說是根病 以有病故 所見法非諦 又如水中月 亦是世俗法而非諦 因為水中月無光 不能運行 只是反照之影而已 又如玻璃杯盛了水 拿一枝筆桿插下去 則見筆曲 這就錯誤 都由於外境之關係 又識上也有錯誤 從初聽了錯誤之理 或受環境師友的熏染 說出來的也是錯誤 這是知識上的錯誤 這些錯誤的 是世俗法而非世俗諦 要確確實實有因果相用的 才是世俗諦 世俗諦是要除了錯誤的 那麼世俗諦是真實的嗎 在世俗則確有其事 作下此因 即有此現象 許多人都看為實在 這不過是世間真實 科學研究認為真實的 也只是世間真實 但在佛菩薩體悟之真理來看 他們所認的真實 都不究竟 譬喻小孩子 跑到大鏡面前 他看成有個真實的小孩在那裡 向他笑 對他招呼 在小孩的境界 確確實實是如此的 但在大人看見 則覺得可笑! 這是假相影子 不真實的 怎麼好對他招呼呢 大人與小孩的見解就有這樣的不同 凡夫與聖人之見解不同亦如是 凡夫對於眼耳鼻舌身 色聲香味觸等二一切皆空七三

中觀論選頌講記七四 都看為實實在在有 這是世俗諦 在聖者看來就等於大人看小孩一樣 小孩所看為實的 一切都是空的 雖然我們看見認為真真實實 其實是假現的幻相而已 佛見一切法本來空寂 而凡夫則不能通達 此世俗與第一義有很密切之關係 世俗諦都是現象 其本性是空 他有相有用有因果 在世俗法上 不能說沒有 如小孩子見鏡子之人 以為真實有人 其實這人是空 這影子 他實實在在看見 即是有 但這影子不是真實的 即是空 雖空而不礙假有其影 其影雖有而其性本空 空有是不相礙的 世間法皆是假有現象 凡夫不知 處處看為實實在在 眾生不知看成實在 即是根本錯誤 以不知是假相故 於本空而執著實有 佛則知是因果假相 於假相中通達一切法性空 空是約第一義諦說 若約世諦 雖空而因果三寶皆有 蓋現象不妨有故 這是二諦的簡單意義 故云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若人不知世俗諦 不知勝義諦 又不知世俗諦與勝義諦之關係 就不知佛

法真義 此即含有批評外人不知依第一義說空而妄生評擊之意 因為不知二諦故 有則認為實有 空則認為實無 不能空有無礙 不曉得空是佛菩薩於一切世俗法所體悟之究竟真理 依世俗諦則因果罪福之現象皆有 故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我龍樹這樣說空 有什麼不好呢 可是外人不知 都把第一義諦拉到世俗諦去說 故 十二門論 云 汝今聞說世諦 謂是第一義諦 把世俗諦拖到第一義諦去說 不可 若把第一義諦拖到世俗諦去說 也不通 應當分別世俗諦與第一義諦 同時要知世俗諦與第一義諦無礙 第一義諦本空而不妨世俗假有 世俗現象雖有 幻有而已 真性本空 若不知二諦 講佛法則不正確 諸佛說法 依二諦為根本方法 外人之所以批評龍樹說一切皆空 就因為他不了二諦義 把世俗諦看為第一義諦 這是外人的根本錯誤 第一義 又譯為勝義 是諸法究竟真相 常說 諸法實相 小乘學者亦有此 實相 之名 普通學者亦說 真理 但佛說第一義 是一切空性 平等性 普通則以色聲香味觸等為真實 即把世諦作為第一義諦 故聞一切空即二一切皆空七五

中觀論選頌講記七六起批評 凡是可議論可想像的都是世俗諦 世俗諦不能說沒有 但觀察其真相 不能不說空 說空必依二諦 才能得真確的見解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有人聽了二諦 就發生問題 真理有多少呢 真理只有一個 不能說真理有二 真理既只有一 為什麼說二諦 世俗與勝義諦則是二種真實 佛教我們要悟第一義 這第一義 是三乘聖者所悟境界 非一般人所認識 既以第一義為究竟真理 佛何必說世俗諦 故有人聞說二諦 即發生此疑問 今先答覆此義 諦 是約境界認識上說 一般人依一般認識的境界 認為真實 名世俗諦 其實 世俗 二字 在梵文之含義有 隱覆真理虛浮不實 之義 說世俗是諦 乃約世俗見解而言 在聖者看來 世俗非諦 只是如幻如化之現象 不算真實 究竟真理 唯是第一義 那麼 為什麼又要說世俗諦呢 因為第一義諦要依世俗而顯了 離世俗則無從了解勝義 這是很重要的意義 要認識這點

才是正見 否則輕視世俗 則不通達第一義 故云 若不依世俗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若不依世俗諦為基礎 不得第一義 世俗諦是一般人所認識之法 是可思可議的 可用語言文字表示的 我們從無始來 都在世俗的圈子裡轉 永久過如此生活 雖不知世俗 而常在世俗中 要悟第一義諦 從那裡下手呢 故佛方便說教 必依世俗而悟勝義 這是佛的大方便 有人說第一義要不立文字 須知第一義雖不可說 但是若離文字 則無從知何謂佛法 何謂真理 甚者 修行二字也不曉得 必依世俗法為引導 才能達到第一義 已達第一義 才能說不立文字 故初發心者 必先皈依持戒 學佛修行 不能隨便說不立文字 勝義要依世俗法而了解 心經 云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這就是不離世俗說勝義 不依世俗諦說勝義的有二種人 一 說空則空到什麼都沒有 二 形而上學的說法 說實相怎樣怎樣 中道如何如何 這都非佛法 真正佛法必依世俗二一切皆空七七

中觀論選頌講記七八 才得第一義 從前印度有位大論師月稱菩薩說 我並非說世俗比第一義更有價值 但是若不依世俗去說第一義 違反世俗去說第一義 則結果不但不能達第一義 且將為世俗法所破壞 抹煞世間現實因果 不依世俗說空 說第一義 違反世間真實 結果 第一義即不能成立 或曰 不得第一義 就隨他不得好了 不得第一義 有何不可 頌曰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涅槃譯圓寂義 滅諸煩惱得寂靜之境界 小乘為取涅槃 大乘亦要得涅槃 不過大乘得涅槃 名無生法忍 小乘悟不生不滅空性為得涅槃 大乘以智慧悟無生法 還要度眾生 淨佛國土 作一切利他事 在不生滅之理說 同是涅槃 故 金剛經 云 同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真入涅槃 就是悟不生不滅之理 證無生法忍 第一義是約理言 涅槃是約果說 是故要得涅槃 非依第一義不可 要得第一義 非依世俗不可 故諸佛說法 皆依二諦為根本方式 不能正觀空 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咒術 不善捉毒蛇

佛依二諦方式說法 或說畢竟空甚深義 但佛是應機說法 對利根的人說甚深法 若鈍根者聞說空 則起顛倒執著 不能確確實實合於佛法的第一義空 結果只是自己害了自己 有人很信佛 以鈍根故 聞善惡因果則信 若聞說空 即以為破壞因果 起毀謗 則造業招罪 或有聞說空則信空 可是他不正解空義 而生錯誤論法 以盲引盲 引到錯誤的路上去 或執理廢事 或說因果為方便 結果 即落外道 故雖有發心學佛 若無方便 則反成自害 這裡舉喻說 如不善咒術 不善捉毒蛇 印度熱帶地方 有許多毒蛇 給牠一咬即倒斃 有一種毒蛇 給人捉了可作藥品 很有價值 印度古來傳說 唸一種邪咒 蛇就來 捉之亦無毒 故善咒術者 則能捉蛇 得其利益 若不善咒術的人 去捉毒蛇 沒有捉到毒蛇 反給毒蛇捉到了 這譬喻學空義學得好則得涅槃 了生死亦唯此一門 若不善學空 得不到學空的好處 執理廢事 撥無因果 反招罪過 故提婆云 不善解空者 不如說有 故佛說 解深密經 云 有五事具足 二一切皆空七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八〇方能說深法 五事具足謂有功德 善根 遇善知識 智慧强 煩惱薄等 對此種人 才能說空義 故佛對鈍根者說 解深密經 隱空說有 龍樹意謂佛說法是應機而說 非隨便說空 汝外人不知空義 造口業 即自己害了自己 這是暗指外人根鈍不解空義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 是故不欲說 今肯定第一義畢竟空 是佛法中究竟甚深之義 故 法華經 云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眾生總在文字 語言 思想上轉 離文字語言 第一義很難說 故佛初成道不欲說法 因為世尊知道 這第一義諦 是甚深微妙相 非一般人所能信解 法華 阿含 等經及戒律中 都說釋迦佛證畢竟空 成佛之後 觀察眾生從無始來喜阿賴耶 樂阿賴耶 都在阿賴耶上轉 阿賴耶 即執實有性 由執實有性故 於第一義甚難了解 故佛云 解說為徒勞 而不欲說法 後來大梵天王請佛說法 謂 鈍根人雖多 而其中亦有利根者 世尊經三大劫行道 今得成佛 甚難希有! 請佛慈悲 必須說法 佛因

此轉法輪 然第一義與眾生之思想相反 眾生向來執有 第一義說空 故難說在此 難聞亦在此 此顯外人不夠智慧了解第一義也 2 顯示真空從上說明 第一義是究竟甚深 說空是約第一義說 但世俗諦亦不可破壞 進一步說 佛說真空 依何而說呢 這裡有二頌更明顯的說明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此二頌在佛法中頂有名 天台 賢首各宗都注重此二頌 說此二頌 要從始至末 前後貫通其義 若不連接 則不能知其真義 先說第一頌 龍樹菩薩引 華手經 說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法 指事事物物 皆眾因緣生 必依一主因及各條件和合 才有一法顯現 諸法皆從眾因緣生 此眾因緣生法 我 ( 佛 ) 說即是空 說空 即依眾因緣生法而顯 向來二一切皆空八一

中觀論選頌講記八二空宗說空 因為因緣生故空 若實有則非因緣生 此意謂若有實性 依世間說 則是本來有 若本有 則不必因緣生 因為實有自體 即是本來如此 獨自存在的東西 這實有之義 是佛法依理推究出來的結論 若非獨自存在 本來如此 即非實有 凡因緣生法 當因緣未合 則無此法 因緣和合 雖見此法 其性是空 這是說空的根本意義 說空即是無自性 既是因緣生 則無實自性 無自性即顯空義 十二門論 云 因緣所生法 是即無自性 以無自性 故云 我說即是空 今可舉喻說明 喻拳 拳有拳之形態 若因緣一動 拳則不成 以拳無實體 是假相 依因緣幻現耳 稍動則非拳相 故依因緣義說拳 雖見是拳 只是假相之拳 不能看為實在 以非實有 故要因緣和合 隨便在任何一個指頭上 都找不到實拳 既是因緣和合而生 即是空 說空義 不必用難懂的名詞 隨舉一物 都可說緣生性空

第三句 亦為是假名 這是從 我說即是空 句來 佛說空 不要看成實在空 空亦是世間之名相 佛用空來說明第一義 其實第一義不可說 說空 還是佛在不可說中不得已而說 是為要吾人離執 表顯第一義與聖者所證之真理 若依世間去了解空為沒有 則錯誤 說 不生不滅 諸法寂滅相 都是假名 用一切名 皆不能直顯第一義 因為第一義是聖者自證的境界 故說空以顯第一義 說空仍是假名 大智度論 云 為可度眾生 說畢竟空 因眾生能了空義 故佛用空以顯聖者體悟之真理 青目菩薩注云 空亦方便說 雖緣生性空 不於空相執著 即體悟中道 於體悟佛說空義 執著空則不對 經中有譬喻說 患病須用藥 藥為患病而設 病癒則不必吃藥 若病癒仍吃藥 則吃藥成病 這就是說明 因眾生執著 故佛說空 我們聞說空 不可執著空相空體 不可以眾生見解去擬想佛說空義 要離實有之執而不著空 這才是中道 是體悟三乘聖者所證之境界 中道本有離二邊之義 不執有 不執空 要乾乾淨淨 無絲毫執著 才是二一切皆空八三

中觀論選頌講記八四中道 此中道即佛說之空 不可在名相上說空 故本論名 中論 處處說空 了解佛說之空義 即是中道 不必說即有即空即中 只要依佛說空 無所執 即是中 本論多用 空 不 無 以表示中道 因為眾生之執 在實有 解脫生死 要在離執 故佛側重說空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不論世間法 出世間法 皆眾因緣生 故空 此空亦假名之中 即第一義 佛說經與菩薩造論 是同一鼻孔出氣 如 心經 說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是諸法空相 這不是從即有即空而明一切皆空嗎 前文 照見五蘊皆空 是標題 這 色不異空 等是觀法 後文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 無智亦無得 這是結論 此說即空即有 目的在離一切執 顯第一義 為修行之主要方法 是一般經論的通途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這等於 心經 說 是故空中無色 無

受想行識 所以經論是互相發明的 不曉得此義 專在即空即假即中上著想 則不能貫通經論 因緣生法即空 空亦假名 前已將此義說明中道 即空即假即中之義 平常似乎很易說 但我們對假名之義 先要有正確的認識 這 假名 在平常不易了解 要知道羅什法師所譯之 假名 在印度原文中 即 取 施設 義 施設 即是安立 例如布置講堂 那一個位置安放什麼東西 一經安排布置 即成一講堂 即是說本來沒有 但因緣和合則有此現象生起 又例如白紙 一經描繪 即成一幅畫 凡是有了一種現象 就有一個名稱 一名稱中必有一含義 這現象名稱即是施設 ( 假名 ) 取 即是攝合 把許多東西合攏起來 名為取 即是因和合而成一法 所以 不能用中國的解釋去說假名之義 在唐朝武則天時 有義淨三藏翻譯 取因施設論 若是羅什法師即會譯成 假名論 故 假名 就是依因緣和合而生現象 成各式各樣的形態 不是隨便亂說的叫做假名 什師譯假名的真正意二一切皆空八五

中觀論選頌講記八六義 即平常說的依因賴緣而有 如天台宗云 賴緣假 因緣和合是假名的真義 因緣生法 從無自性方面看 緣生即空 但從現象看 有如幻如化之相 即因緣生法 亦即假名 一方面即空 一方面即假 空與假不相礙 若說空與不空 則是矛盾 若說空與假有 則不矛盾 因為假即無自性 無自性即空 故說空即假名 假名即空 若說空即不空 不空即空 那就是自己和自己開玩笑的說法 要說即空即有 非談因緣生法不可 故 即空即有 之 有 是因緣假有 不可以 不空 來說 即有 平常人說 即有即空 即空即有 似乎說得很輕易 但須知 眾生所以為有者可即空 空不必一概即有 若隨便說空即有 會引生許多錯誤 譬喻說繩 或說繩是有 但無實體 這就是即有而空 反過來說 雖無實體 但現象是有此繩之假相 就是即空而有 這樣說則通 若見繩以為蛇 我們以第一義觀察 這蛇是什麼樣 有沒有形態 有沒有體性與作用呢 一經觀察 當然

沒有 此有即空 但不能反過來說 雖空而有蛇 因為這蛇非因緣有 既無體性 亦無形態 又無作用 那裡可說有蛇呢 故說空 只可於因緣生法說即空 不能於錯誤的認識說即空而有 故有即空 處處可說得通 但空不必即有 若一概說即空即有 會引生許多錯誤 若不把這事情分清楚 去說即空即有 就會錯誤百出 例如說阿彌陀佛有大慈悲 有大方便 能引導我們往生極樂 若以緣起性空看 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亦因緣生法 亦即空 但從即空之因緣法看 他是真有慈悲 真有方便 真有功用 真能引導我們離苦得樂 此即因緣假有 因為是因緣生法 可說即有而空 即空而有 若說上帝可引我們生天國 我們用真理去觀察上帝從何而有呢 就曉得上帝即空 若反過來說雖空而有上帝 那麼 信上帝就與信阿彌陀佛一樣了 這樣說等於把繩與蛇看作同一 故可說有者即空 不可一概說即空而有 因為在世俗法上 也有真有假 故須有此認識 這是學空宗者 應當注意的 二一切皆空八七

中觀論選頌講記八八其實說假名 不止一種假 大般若經 說三種假 認識這三種假 則不致錯誤 所謂名假 法假 受假 名假 如一小孩子出世 替他安一個名叫小狗 其實他不是小狗 雖有狗之名 而沒有這回事 這名假很易明白 但我們從無始來就有錯誤的認識 因為 一人傳虛 萬人傳實 大家就以為真實 古來人知識簡單 有許多不能解決的事情 就安立一個名叫做神 或立名上帝 這都是幻覺的東西 這僅是 名假 是世俗而非諦 以世俗眼光觀察起來 即能知其實無此事 這些都屬於 名假 受假 又名取假 如房子是磚瓦木石等聚攏來的 如身體是四肢百骸所成 有其形態 作用 活動 即依因緣和合之法 名為 受假 法假 如一般科學哲學 研究精神物質 至最後必有一種質素 ( 如佛法說六大 地水火風空識 ) 體質最小 不可分的 名為元素 這元素 普通看來認為實在 若說是假 則不信 但依佛法說 這元素還是因緣生法 還是假名 故假名有粗有細 在世俗看有真有假 在佛法說 通通都是假

三假中 如所執上帝 屬於 名假 依此亦可說即空而假 即假名也 因為上帝之名 是幻覺所安立的 故亦有此習俗幻覺中之名假 但不可看成法假 受假 如以繩為蛇 錯覺上亦確有此蛇相 至了解時 知蛇即空 剛才說蛇 是錯覺上安立之假名 故空而即是名假 受假 是粗因緣生法 法假 是細因緣生法 故龍樹云 破名假至受假 破受假至法假 破法假至實相 一切皆空 若光把錯覺上的 假名 之執除了 可是還見山河大地人物等皆有 再把這 受假 除了 可是色聲香味觸等仍有 進一步把這 法假 也除了 即悟一切皆空 達諸法實相 菩薩造論 每用簡單的語言說明 我們要把經論貫通 才不至錯誤 不至誤解即有即空 此頌 龍樹確確實實說即有即空 以因緣生故即空 亦以因緣生故即假有 都是要我們在因緣法上 體悟中道 要突破生死一關 就要離一切假 不要執假為實 不要離了因緣生法去了解即有即空 必依因緣生法來說 才沒有矛二一切皆空八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九〇盾 此頌在天台家 說為三諦 依 我說即是空 立真諦 亦為是假名 立俗諦 亦是中道義 立中諦 他發揮很圓滿的意義 其實 龍樹菩薩只說二諦 上文云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天台家實在是依 仁王般若經 等三諦 而依龍樹所說義立此圓融三諦 顯示中道 依三論說 二諦較徹底 但天台立三諦也很有道理 那是依菩薩證悟方面說 最初真見道悟一切皆空 離諸執著 此後從空出假 名相見道 了達一切法如幻如化 又不了畢竟空 要漸漸修學 才能把空假圓融 見到空即假 假即空 才見中道 因為菩薩在修悟過程中 有此程序 故天台家立三諦 亦非常有價值 但若了解 中論 即空即有 即有即空 即見中道 亦不必以三諦 可以直接顯中道 了一切法空 體悟中道 即了生死 大乘說初地菩薩悟一切皆空 以後從空出假 至五地空假同觀 八地才能即空即假 任運見中道 至成佛為究竟 天台宗依菩薩修證之常道 次第三

諦 而依三論說為圓融三諦 一般經論如唯識及西藏空宗 都說次第有此三種過程 三諦 一般經論 大概過程都如此 從上看來 知道龍樹說的空義 非如外人所了解 上來龍樹一層一層的答覆 空義是如此的 3 善成佛法今以空義善成佛法 我說空 不但沒有破壞佛法 反而是成立佛法 此即龍樹反過來批評外人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這裡說因為有空義的緣故 所以一切法得成立 若是沒有空義的話 一切法都不能成立 這與外人說的話恰恰相反 此頌意義很難明白 與一般人的思想都相反 為什麼說以空故才能成立一切法呢 可舉一個譬喻說 如造屋子要在空地二一切皆空九一

中觀論選頌講記九二 假若這塊地上有一巨大的實物障礙著 則不能造房子 此地空故能造屋 這是一個例子 不過不十分圓滿 真正說空義 依佛法說 一切法都在生滅變化 都在因緣和合當中 若本來實有 則不必因緣生 以本來有 則應無生滅可言 其實一切法都在生滅中 怎麼說本有呢 以無自體故 才能變動 因為是因緣生故 因緣一起變化 他就跟著起變化 所以空無自性故 才能成立因緣生法 這是空宗最特殊的原理 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 有生有滅 以空故要從因緣生 若有則不必從因緣生 許多研究大小乘學派的 研究到最後都要推出有個實在的東西 如小乘俱舍宗 研究結果說一切一切照舊存在 本來即有 又如天主教認為上帝是根本有 這都不是因緣生法 依佛法說 凡是存在的都是因緣生 凡是因緣生 都無自性 即空 各宗派以不了空義 執著實有 最後就說本來如此 這是根本錯誤 空宗說 因為因緣生故空 因為空故要從緣生 這樣說 就沒有一法是實有的 以不了因緣空義 故許多小乘及外道 說到最後 都要在一切法的背

後推出一個實在的東西 則非因緣生 與 中論 相反 佛法說 一切因緣生 故空 一切空 故要從因緣生 故云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這種道理 普通感不到什麼意義 依佛法推論 一切皆因緣生 若主張因緣生 即一切空 普通研究佛法的 似乎對佛法很了解 但沒有實際去考察 有主張空的 以為什麼都沒有 有的主張亦空亦有 則成矛盾 在中國 研究真理的辯論不發達 在印度 外道常常與佛教辯論 能辯論的要有很精確的真理 我們與人討論 若不懂空 則必自相矛盾 結果答覆不出 皆由執有故 龍樹云 若人有問者 離空而欲答 是則不成答 俱同於彼疑 若是不了空義 要和人辯論 一定是答覆不了的 因為大家都執有 都落於不通 他所疑的即是您所疑的 故青目菩薩也說 辯論離了空義 則答覆不成答覆 批評不成批評 何況了生死 唯以空義才能說明真理 離空義則一切都說不通 因為主張實有 則離因緣生 離因緣生 所說的則非現實 不能為智慧理論的真理 例如信有上帝 設問上帝從何來 若說本有 則說二一切皆空九三

中觀論選頌講記九四不通 凡說本有 即離了空義 非因緣生 即非現實 這是眾生的根本病 不了空義的 雖其知識如何進步 因無始執有 最後安身立命 必要推出一個非因緣生的東西 總之 離了空義 則世出世法都不能成立 不成立之根本矛盾 即在不理解一切皆空 一定要拿出最後一個東西 以此錯誤 批評的不成批評 答覆的不成答覆 唯一切空才能破一切 而不被一切所破 否則大家都執有 如你用原子彈炸我 我也用原子彈炸你 結果 大家都被打倒 都站不住 所以本論說唯有空才能成立一切法 這是空宗與各派佛法不共 與世間不共的最特殊理論 若有決定性 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 常住而不壞 此下三頌 亦是說以空義善成佛法 上文龍樹提出 空才能成立一切法 不空則不能成立 但外道 小乘及一部分大乘學者 以為不空才能成立一切法 說空則是破壞一切法 故龍樹一一解說 謂汝說有才是破壞佛法 本有很詳

細的頌文辯論 此中只選重要的幾頌來說 決定性 即自性實有義 若有決定性 成為一切法決定如此 如眼根決定是眼根 無論有關係無關係 永遠是眼根 永遠有眼根 有則不能沒有 沒有的不能成有 永遠無變化性 名決定性 若照一般人以為宇宙人生最後必有一決定性 則世間一切現象不生不滅 常住不壞 常常如此 沒有變化 如凡夫有決定性 則永久做凡夫 怎麼能修行成佛呢 以有決定性故 學佛亦無用 又如大家未得定 則不能修定 所以照有決定性說 世間一切一切 都無變化 又如現在有幾多人 永久都應只有這麼多人 現在世界如此 永遠都應如此 而事實上 世間各式各樣 都不停的起變化 其所以有變化 皆由性空無定性 以因緣和合故 所以凡夫可以為聖者 惡可成善 無智慧的可以成有智慧 若有定性 則不可能 此問題 若學過佛法的 都應很易明白 但是如唯識說不空 也會犯此決定性的毛病 唯識說眾生無始來有成佛種性的 可以成佛 若有聲聞種性的 二一切皆空九五

中觀論選頌講記九六可成聲聞 不能成佛 這樣 說因緣和合亦無用處 假若無佛性 又無聲聞 緣覺種性 則永遠是凡夫 唯識雖說因緣生 但同時說有定性的 不如空宗的說法 又有一部分大乘學者 都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故能成佛 若果沒有佛性 則不能成佛 好像肯定一切眾生都已本有佛性似的 空宗不如此說 空宗說無佛性亦可成佛 只要聞法修行 因緣和合 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以空故可成佛 非謂心中有個什麼東西作成佛的種性 我們在凡夫 不能證明有這實在的東西 龍樹說由一切空故 一切眾生能成佛 不是說空中有個什麼東西 唯此空性 即是成佛的可能性 故有宗與空宗不同 這裡就是批評有宗的 若謂有決定性 則是不生不滅 有些讀大乘經而不了解經義的 以為一切法是不生不滅 故有人引證 法華經 云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不知這是依理性說的 是安定性 因果本來如此的關係性 是法住法位 這 位 字 是秩然不亂之義 因果法則本來如此 世間相自然不可混亂 如生死流轉 生死還滅之十二緣起法 是因果的關係性 非

佛說出才有 眾生本來依此法則活動 故云 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 法相常爾 世間本來如此 依因果法則而活動 事相則不能說不生不滅常住不壞 若說不生不滅常住不壞 則是破壞世間法 若無有空者 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這是進一步批評 若是不空的話 本來未得的 將來亦不應得 有煩惱的 有煩惱決定性 非有不可 則無法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苦盡事即滅定 是斷煩惱證涅槃 若照汝說有定性 則無涅槃的不能得涅槃 有苦的不能斷苦 有生死的不能解脫 皆由有決定性故 般若經 云 以一切法空故能動能出 從三界中出 至一切智智中住 能出三界 能成佛 皆由一切法空故 一切法本來空 能悟此諸法空性 即以此智慧領導 則能斷煩惱出生死 若不知空義 謂有決定性 則是破壞出世間法 斷煩惱 苦盡事 是約小乘說 約大乘說 從三界中出 至一切智智中住二一切皆空九七

中觀論選頌講記九八 ( 成佛 ) 皆由空無自性 法華經 云 諸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佛成道在菩提樹下 即覺悟一切法空無自性 這空不是今天才空 昨天才空 是本來空 是常常時恆恆時畢竟無性 故佛種從緣而起 由見佛 聞法 發菩提心 修行 種下成佛善根 漸漸具足成佛功德 則一切人都可成佛 不但凡夫可成佛 聲聞 緣覺亦可成佛 以一切法無性故 一切眾生 可了生死 可成佛 大乘經除了一部分說如來藏性的之外 如 法華經 大般若經 維摩經 等 無一不發揮一切法空無自性 一切法皆因緣生 故成佛有可能 解脫生死有可能 這是空宗的本意 也是諸佛本意 不過龍樹把它發揮出來而已 是故經中說 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龍樹引經說明 此經是大小乘共通的 普通也有說 見緣起即見法 見法即見佛 與此義同 不過此中把法分成苦集滅道 是依 阿含經 說 學佛

人一方面要見佛 一方面要見法 見法即是見理 見真如 悟中道 見宇宙一切普遍的真理 依小乘說 要悟苦集滅道 大乘說要悟諸法性空 若見因緣法 了達諸法從緣起 即可依因緣生法中通達是苦集滅道 見諸法性空 若要真正見真法真佛 就要見緣起法 今舉一事實說 佛在世時 曾到忉利天去 為母說法 為時三月之久 人間大眾甚渴望見佛 於是目犍連尊者去請佛 佛答應在某天即下人間 屆時 大家都去迎接佛 唯有須菩提尊者 他是佛弟子中解空第一的 他想 大家都去見佛 我去不去呢 他想起佛不是說過 見緣起即見法 見法即見佛 嗎 於是須菩提只用功觀緣起法 見法空性 即見佛法身 所以要見佛見法 必從緣起下手 這緣起是佛法根本 若不依緣起 則見有性 違緣起理 當時復有蓮花色比丘尼 要爭先見佛 化作輪王 最先走到佛前 佛說 你以為是你先見我嗎 其實須菩提才是先見我 所以見法才是真見佛 要見佛了生死 非從緣起法不可 二一切皆空九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〇〇假若又說因緣 又說不空 則不見法性 故外人批評龍樹破壞佛法 其實他說不空 才是自己破壞佛法 但他自己並不知這樣是破壞佛法 故龍樹為他解釋 你要承認三寶 就要承認因緣法 承認因緣法 就要承認諸法空性 這些頌都是從 觀四諦品 選出重要的來說 觀四諦品 是全 中論 最主要的 若不把握此義 也會把 中論 說成不空 故先說此義以明非空不可

三緣起 空 中道緣起無性即中道 1 緣起無自性這裡重要的 說緣起即空 緣起與自性相反 緣起必無自性 此理依 觀有無品 及 觀行品 而說 是發明因緣性空最根本的要義 此中分二節 一 緣起無性即中道 復分二 先說緣起無自性 眾緣中有性 是事則不然 性從眾緣出 即名為作法 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義 性名為無作 不待異法成 此二頌很重要 從此得知緣起與自性相反 自性是什麼 上文說 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有宗及小乘人則說不對 他謂因緣和合者 那法體性本來存在 不過要藉因緣使此法顯現耳 例如發聲 依有部說 聲本存在那裡 未有因緣則不發 若手擊桌 手與桌因緣和合 聲則發出三緣起 空 中道一〇一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〇二 從未來發現到現在 從現在剎那滅而到過去 故有部說三世實有 細細研究起來 什麼叫因緣生法 有很多種說法不同 眾緣中有性 這話是外人說的 他承認生滅之間 有這麼一個本有的東西 故照有部說生滅 是從未來到現在 從現在流到過去 從來沒有變化 但他亦說因緣生 依有部說 房子等亦是假有 他說有 是指十二因緣等有自性 又一派名經部 亦是小乘 以經為本 經部說 凡所認識的 都非有自性 頂微細的物質 非眼所能見 能見的皆不實在 如眼根是微細物質所成 亦假有 而眼界則是有自性 界 是法之自體義 這些 都在認識後面有個微細法體 依此法體才談因緣生滅 大乘派的唯識家 亦說有自性 說阿賴耶為自性緣起 如生起眼根 由有眼根種子 種子即自性義 從耳根種子生耳根 一一法都從種子生 有無量種子生無量法 此名自性緣起 謂本來有各式各樣的種子 依其他因緣故發現 舉例說 如從黃豆生芽葉花果 若說種子生種子 等於說凡是黃豆之生唯靠黃豆種子 黃豆將來亦生黃豆 這不是說因緣生 其實沒有自性生自性之理 如

黃豆之種在泥裡 那兩片豆亦只作肥料用 只有一點頂小的芽生長 而那頂小的芽 也是因緣生法 非有自體 許多人說因緣生法 同時又說自性 不知佛說因緣生 即為破自性 又有人說 非因緣生 非自然有 以為因緣生不能成立出世法 所以作另一種解釋 因緣生 有許多種說法 普通聽起來都以為差不多 其實那些說法 與空宗大乘之說 差得很遠很遠 自性 是特有的名詞 普通看來 不易了解 自性即自有 自成 自己決定自己的 本身自己成就自己 不因其他關係 這種見解 皆由認識不夠 致生錯誤 例如這個杯子為什麼如此呢 是因原料 模子 人工等才做成 不是本來如此 這也要考察研究經驗才知道 又如見電燈發亮 則知由電等因緣關係 非本來如此 但是對於有些事物 若找不到答案 即說其本來如此 自性的根本錯誤觀念 即從此而來 我們所認識的 都因不知其因緣 故生誤解 如眼見色 與生理組織 ( 根三緣起 空 中道一〇三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〇四 ) 有關係 生理一有變化 則所見不同 與心理也有關係 心理起變化 所見亦不同 一切法都依非常複雜的因緣關係造成此現象 我們不解何種因緣關係 故有錯誤的認識 說到宇宙萬有 求不到一個答覆 便認為有自性 但自性與因緣是相反的 自性與其他一切無關 自性本來如此的 有宗皆說自性不空 龍樹謂 汝要承認因緣生 就要承認無自性 若要說自性 只能說自性 說因緣就說因緣 決不能說自性 又同時說因緣 仔細說來 我們的智慧是太差了 因為從無始來不了因緣生 認為有自性 如耳聞聲音 依何種關係 不能了解 眼耳鼻舌身的認識之來源 各個不同 於此認識 不能明白因緣 要意識統一起來 考察研究其關係 漸漸則能了解因緣生 有些雖知因緣生 而結果仍推歸有自性 所以必要徹底依中觀理 觀因緣生 才能徹底見因緣法 見中道 這裡 龍樹把自性與因緣生已有很明顯的說明 佛法依因緣生為根本的空義 但一部分小乘學者或大乘學者 只覺得因緣

生是對的 但同時要有自性 看緣起與自性 好像沒有衝突 故說 眾緣中有性 龍樹即批評他 緣起與自性是相反的 說自性不能說緣起 說緣起則不能說有自性 若說自性又說緣起 則成自語相違 這意思前面已總略的說過 性從眾緣出 即名為作法 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義 此即說明緣起與自性不同的地方 若說有自性 又從眾緣出 即名為作法 既依因緣有 則是所作性 即名為作法 依因緣而起故 若自性是所作性 那有這道理呢 因為自性的定義是自成自有 怎麼可說是所作性 若是因緣和合 則是所作性 但 性名為無作 自性的意思就是無作 不待異法成 自性不必待他法而成 他有獨立性 是獨自存在的 用不著依他 有因緣也是一樣 沒有因緣也應該是一樣 故說自性是因緣生 則不合理 若是所作性 即無常性 待他性 即無我性 故佛說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是畢竟空無自性的 外道只承認有自性 若是承認因緣 同時又承認自性 則是思想混亂 前面已提到自性的名詞 有宗都建立自性 依自性建立世出世法 若無自三緣起 空 中道一〇五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〇六性 覺得世出世法都不成立 本來在佛法 權巧也說有 但不如一般人的說法 有人說一切法如此 必有一原因在那裡 如說黃豆生黃豆 永久是如此 這是不了因緣生之理 凡說自性緣起的 都不了一切皆空之真理 龍樹說空 與一切有宗不同 有些人也說空 但說到有時 與一般人說有一樣 即不了龍樹空義 要知自性之錯誤認識 是生死根本 凡眾生有精神活動的 都有自性見解 要說自性見解 不必說那高深的道理 小孩也有自性錯誤 隨時隨地都有自性見解 例如大家看見一個人 會不會了解此人時時刻刻在變化中呢 一定以為今天見他是如此 昨天見是如此 天天也是如此 以直覺觀 即不曉得其因緣關係 不曉得他是與社會人生有種種關係的有生命的東西 不知道他是變化性 所作性 待他性 只覺得是這麼一個東西而已 一切人的認識 不論有知識無知識 對於某一事物都不會了解是眾緣生 無常 無我之理 這是一切眾生共同的無始根深蒂固的錯誤 凡對一切事物

不了因緣性 而有實在性的感覺 都是自性觀念 我們日常生活中 常常如此 故必須時時修觀 才能把它翻過來 有了此錯誤 不論你說什麼科學哲學怎樣高深的理論 說到最後 莫不走到這錯誤的路上去 故空宗說諸法無自性 若不了因緣生 看成為有真實自性 則一切法都無關係 無變化 要了達空義 非破除自性見解不可 佛法常說無自性 先要了解無自性的空義 例如捉强盜 必要知其所在 方能捉得著 自性的錯誤從何來 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要破除生死根本 必須了解此事 故龍樹要說明此自性的錯誤 為修行時對治的根本 法若無自性 云何有他性 自性於他性 亦名為他性 外人聞緣起既無自性 應有他性 以為因緣即是他 應有他性 不了因緣生者 作如此說 即承認因緣法中有性 謂因緣法中他性和合而有法生起 故龍樹又批評他云 法若無自性 云何有他性 自性於他性 亦名為他性 若看成有他性 亦是錯誤 若無自性 云何有他性呢 自性是在法的自體上看三緣起 空 中道一〇七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〇八 他性是於他法上看 其實我你他有什麼不同呢 只是相互的看法不同 非有根本的不同 自性於他性 在那邊看 自性亦叫做他性 自性與他性有什麼不同呢 不了因緣生 以為有他性 其實他性亦即自性 例如扇子是竹紙人工等和合而生 若不了因緣生 以為竹骨裡或紙裡是有實性存在 還是定性的見解 若真了緣生無自性 決不會承認有他性的 外人以因緣為他 以因緣生為他性生 自與他是相對法 在世俗法本可說自他 但外人看自與他有不同的界限 好像自與他 他與自無關係 故說從他性生 既依因緣生 則不能看成無關係之他 若無關係之他能生 其他無關係的因緣應亦能生 故不能說他性生 2 緣起離有無邊今依無自性 無他性 顯緣起法離有無邊 即中道 因緣生法即無自性 無自性即空 即離有無邊之思想

離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諸法則得成 外人聞說自性他性都不成立 總覺得要有一實性法 可用其他的理論說明實有性 實有即自性 不是自性 則是他性 若自性 他性不能生 那麼 自性和他性共合當能生了 其實自他共亦不生 例如一個瞎子看不見東西 兩個瞎子 或更多的瞎子在一起 仍不能看見東西 又如一粒沙不能出油 多沙合起來 也是不會有油 故自性不成立 他性不成立 自他和合當然亦不成立 凡說有性 非自性即他性 故頌云 離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自性他性可以成立 則一切實有法都可成立 其實一切實有性都不能成立 故云 若有自他性 諸法則得成 有若不成者 無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 有壞名為無 普通人聽到這裡 以為一切都沒有 ( 自 他 共都沒有 ) 還有什麼 以為宇宙間一切都不成 ( 即抹煞一切 ) 以為一切都是沒有 但以為沒有亦不對 大家把 沒有 作何解釋呢 要知道 沒有即從有而來 怎麼知道沒有 例三緣起 空 中道一〇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一〇如因為昨天見過茶杯在這兒 今天不見 才說沒有 若昨天不見過有茶杯 今天不可以說沒有 凡可說可想像的 都依存在法 若無存在法 想也不會想 說也不會說 如說那一個國家有原子彈 那一個國家沒有原子彈 若在早二 三十年 根本不會說有或沒有原子彈的話 又如現在這扇子有作用 名為有扇子 若扇子壞 沒有作用時 就說沒有扇子 故沒有是從有法變壞而來 故有性不成立 無性更不能成立 因為由有法存在 等到這有法變壞時 才叫做無 故頌曰 有若不成者 無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 有壞名為無 有無都不成 皆由自性的根本錯誤而來 若了達因緣生 則法法都可成 此不但破有 同時亦破無 有無都是執著性故 今舉例 如說涅槃 依 阿含經 說 因有五蘊身 由離煩惱 五蘊身滅 苦果不生 名為涅槃 普通人即以為涅槃是什麼都沒有 以沒有為涅槃 似乎涅槃不夠理想 其實佛弟子也每每討論涅槃 曾有人以 無 為涅槃 所以佛問他 五蘊是無常變化嗎 是苦嗎 他說是 又問 若離我我所 五蘊身不

起 可說有嗎 答 不可說有 問 可說無嗎 答 不可說無 故離有離無才是涅槃 真正的涅槃本義 是非有非無 普通總以為有一個東西才好 應知離一切執 五蘊身畢竟不起 名為涅槃 若以為有或沒有 都是不了緣生性 若以沒有為涅槃 即成大邪見 因為沒有是從有而來 說沒有也即是說有 同樣是錯誤的 若真離開有見 不會執沒有 以為涅槃是沒有 即從執有而來 下二頌總結 若人見有無 見自性他性 如是則不見 佛法真實義 佛能滅有無 於化迦旃延 經中之所說 離有亦離無 龍樹對外人批評 若人主張有 或主張無 或於有性中 分成自性他性 起如是種種見解 則是不見佛法之真實義 因為佛法真義 是緣起無自性 他的種種見 是從自性不空而來 故不見佛法真實義 真實義 即真如 真相 聖者所證的第一義空性 龍樹這樣的批評 有沒有根據呢 這在 阿含經 即說得明明白白 故引三緣起 空 中道一一一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一二 阿含經 為證 離有離無 即依緣起法而說 故說 中論 是大小無礙 因為眾生的根本錯誤是一樣的 所以解脫生死之方法亦無差別 故大乘離有離無之中道即 阿含經 之根本要義 若學 阿含經 不懂此義者 即不懂 阿含經 大乘經中 也說第一義空 誰能信解 佛說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皆能信解 因為這是聖者所證之境界 上文已引 阿含經 說 今引 化迦旃延經 出自 雜阿含經 謂佛說法能滅眾生有見及無見 在教化迦旃延之經中所說 也是以離有離無而顯中道 真學龍樹學的人 不可以為這是大乘 那是小乘 因為龍樹所說的都根據 阿含經 阿含經 之空義與大乘空義 是一樣的 故龍樹是雙破二邊 獨樹中道 今把經文意義 大概解說 佛說世間眾生 不執有即執無 如見一個人出世 則以為有 及其死 則以為無 每見一現象生 即起有見 見一現象滅

即起無見 永遠在有無圈中轉 有無為一切見之根本 佛說法是離二邊依中道說 如 阿含經 中說 此有故彼有 無明緣行 行緣識 此滅故彼滅 無明滅故行滅 行滅故識滅 佛說法皆依緣起 故佛弟子見緣起法生 不起無見 見緣起法滅 不起有見 故離有離無 普通人就會懷疑 為什麼我們見諸法生滅即見有無 佛弟子都不見有無呢 因為普通人不了緣起 故執有執無 佛弟子見因緣生法有 只是幻有 確有此現象作用 安立假名而已 故於此幻有不起無見 法滅亦知是現象幻滅 雖非實有個東西滅去 而確乎有此滅相 所以不執為實有 若實有則不會滅 實無則不應生 見滅知非實有 見生知非實無 故離有離無 若執實有 即不能離此有無 離有離無即中道 依緣起法即見真相 故 阿含經 云 若佛說有法 先有後無 佛亦錯誤 若真有 怎麼能使其無呢 以非實有故 有煩惱的 可使無煩惱 無佛性的 可令成佛 此皆無自性之緣起法 又 雜阿含經 說 迦旃延修真實禪 ( 即勝義禪 乃證悟真理之禪 ) 修三緣起 空 中道一一三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一四此禪之時 帝釋 梵天都來觀他緣的是什麼境 普通的修禪都有所緣境 如初禪 二禪等 但是迦旃延在定中緣的是什麼 大家都觀察不出 很覺奇怪 因以問佛 佛說 他觀地大不取地相 觀水大不取水相 不執有相 不取一切相 心無所住 故其心不可得 所以真體悟勝義空性之禪觀 於畢竟空中都無一切取相 阿含經 於此甚深勝義 發揮極圓滿 若不執自性 則徹底破除有無之見 能了解一切空性 無常無我 因緣生法 則與世間現象無礙 此是唯一中道法 能於緣生法深刻的了解 即悟畢竟空 故龍樹引 阿含經 顯離有離無即中道 妄有即空而不著 1 妄有即空上文依 觀有無品 顯緣起無性即中道義 今說妄有即空 而此空亦不可著 我們學佛法 要問內容 不可只聽聲音 空宗說緣起法 因緣所生 小乘

亦說因緣生法 但其內容卻不同 妄有 這名詞 各派的解釋也不同 如有部及唯識與中觀之解法是不同的 名字雖是一樣 而內容就有差別了 故研究佛法 不要被文字轉 先看中觀說 妄有 與各宗有什麼不同 如佛經所說 虛誑妄取相 諸行妄取故 是名為虛誑 外人聞說無自性空 總覺不舒服 故引經為證 要說明其不空 其意謂佛說過妄有 妄有即不空 依龍樹說 他說的妄有 仍然是實有也 如佛經所說 此亦指 阿含經 佛說過 諸行是虛妄法 涅槃是真實法 外人即依據此 欲成立妄有不空 虛誑妄取相 是佛經中說過的 虛即不真實 誑即欺騙 凡世間現象之現起 都有虛妄相 在因緣和合之下 現起的現象 名世俗法 世俗即含有隱覆義 故現象現起時 法性空即不顯現 與法性空相反的現象 名 自性相 此現象 使我們認識上起錯誤 即是欺騙我們 例如坐火車 我們會忘了火車在跑 只見樹木房屋跑過來 普通明知是車動 但看起來卻是那些東西在三緣起 空 中道一一五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一六動 凡因緣生法現起 即有此錯誤相欺騙我們 故此 欺誑也即是客觀事物之錯亂相 不單是主觀上的妄取 又如陽燄 春天地上的水蒸氣 給陽光照著 遠遠看去 是一片水 這不但我們看錯 事實它是這樣子 所以世俗法往往是欺誑我們 我們智慧不夠 每每被它蒙蔽了 那妄相現象 能引起我們認識上的自性感覺 不純是主觀的錯誤 我們無始來就從錯亂境相引起我們錯誤的認識 故名為虛誑妄取相 世間萬事萬物皆如此 本來這妄相實無自性 與真理是不相礙的 不過我們不了它是虛妄 起執著 所以成為虛誑妄取相而已 諸行妄取故 是名為虛誑 兩句是外人加上的注解 諸 一切世間法 行 是流動變化義 一切從因緣生 有生滅之法 我們虛妄執著 ( 妄取 ) 它 故起錯誤 所以名為虛誑 這裡外人的意思 把虛誑完全放在主觀認識的妄取上 非諸行本身是虛誑 認為生滅諸法一一有實體 此即主觀主義 中觀說 外面的現象 即虛誑妄取相 因為它虛誑 引起主觀的認識亦錯誤 小乘學者則說妄有不空 唯識家亦說虛妄分別有 因為是依他起法 是因

緣生 不可說空 若學唯識 說此依他法為空 則認為這是惡取空 故外人引此證明妄有不空 有宗皆如此 總認自性有 故中觀與外人之解釋妄有 根本不同 對現象 不但因執著才錯誤 而現象的本身 根本即錯亂 即無自性 故名為虛誑相 外人既引經為證 龍樹怎麼說呢 龍樹即為他解釋 此經根本是說空 你不知佛意 卻以為有 故頌曰 虛誑妄取者 是中何所取 佛說如是事 欲以示空義 既是虛誑妄取相 你還執什麼不空呢 簡單的說 若我們妄取它 執它實有 是錯誤 可知諸法即非實有 若諸法實有 我們執實有 則非顛倒 我們執有 既屬妄取 可見得諸法實無自性 雖一一法現有自性相 而此自性實空 若諸法不空 我執為不空 則是如實不顛倒 應得解脫 但一切佛法 必說通達第一義空 才能解脫 其實 妄有即顯非有 無自性 若真了達妄有義 即知妄有即空 佛說虛誑妄取相之妄有 即要我們從此離執 體悟法性空 若三緣起 空 中道一一七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一八汝以妄有建立有而不空 即不了佛意 有人以為 阿含經 等不說法性空 但在龍樹看 處處說空 阿含經 中引很多譬喻說空 說到五蘊身 即說色如聚沫 受如水泡 想如陽燄 行如芭蕉 識如幻事等 一般小乘學者以為這不是說空 故以佛說幻有為實有 唯識亦說幻有不空 只說空花等才是空 大般若經 說到這些譬喻 處處顯發性空 最好的是芭蕉喻 看來好像是很高大的木材 其實一層層的剝下來 是空無自體的 表面看是有 實在是空 這即幻有 普通人以為空則不可有 有則不可空 則與空宗相反 佛說空 多用幻喻說 幻有即空 則有與空不相礙 幻 即變戲法 如變一隻兔子跳起來 明明看見是有 而實並沒有兔子 故諸法無自性 而實能見 雖見而實無 這就是即有而空 有宗即把這幻有說為有而不空 故聽佛法 不可徒聽名字 龍樹依佛經所說如幻等一切名字 皆顯空義 又如 金剛經 云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這些譬喻 都是教我們觀空 此中說妄有即空 是中觀家之要義

說到空 凡夫境界什麼都總要主張實有 故聞說妄有即空 便認空有實性 故下文有二頌 說明佛說空是教我們離執 若執空 亦即執實有 普通人必要問 佛法到底空還是不空 若說空 他就以為即妙有 空即不空 許多學派都說空性不是空 這些人皆因不了達有 故亦不了達空 若真了知空 即離戲論 即中道 普通人不但聞妄有不知空 聞空亦不了達空 2 性空不著若有不空法 則應有空法 實無不空法 何得有空法 這不是龍樹自相矛盾 龍樹說空 是前後一致的 普通人也不會自己推翻自己的立說 何況龍樹是一位善巧大慧的大菩薩呢 不過外人聞空 覺得有空 所以龍樹又要破斥他 若有不空法 則應有空法 實無不空法 何得有空法 這是說空與不空是相對的 空依不空而有 若有不空則應有空 但如上觀察 畢竟沒有不空 怎麼得有空法呢 因為外人執有空 實不理解空 僅是三緣起 空 中道一一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二〇依不空而相反的執有空 故此空即成相對 古三論家說明 凡現象皆虛妄 皆相對 故若作相對法之理解 則完全是幻有現象相 佛說空義 是怎麼說呢 佛說空 當然也用世間名相來說 但眾生對於世間名相有他自己的見解 故對佛說之真義很難正確的領會 佛說空 是令離實有之執 眾生不知 把離四句絕百非之 空 看成相對法 以為說空必有有 說不生滅則有生滅 說中則有二邊 這皆違反佛意 佛為引導眾生解脫故說空 說不生滅 這是方便說 空是無對待 不會落一邊的 眾生不夠了解 以為空是一邊 故要說非空非不空 其實說空已夠了 若真了解空 空即是中 若不了解 多說些名詞也沒用 越說越把握不著其真義 龍樹為破他以空為空之執 故作此說 令不可於空起有見 大聖說空法 為離諸見故 若復見有空 諸佛所不化 這是進一步的批評 有人說 我知道了 空不是相對的 是離有離空的絕對空 這似乎說得很好 但龍樹還是要批評他 因為有一絲毫的執著 都不可

能 若說為絕對 即是絕對與相對相之對 若無相對 說絕對也是多餘的 一般說絕對的 每每與實有分不開 仍是以為有空 即不了佛說空意 大聖 即佛 佛是三乘聖者中最究竟的 是聖中之聖 故稱大聖 佛說空法 是為離諸見而說 見 是主觀執著 認為非如此不可的 見也有好壞 如邪見 邊見 我見等是不好的 但正見 佛之知見等亦是見 所以見亦通於正當方面 但佛經中單用見字的 多指執有執無之見 眾生從自性見而產生無量見 佛對此種種見 都用一味藥 空 來對治 若聞空而執有空 諸佛也教化不了 空是為破有而說 若更起空見則佛亦沒辦法 非謂佛永不教化他 不過是說有了這種邪見 一時佛也難令他解脫 若以佛的大悲方便 漸漸的教化 也不是永不能教化的 空 即表示離戲論 畢竟寂滅 若以為有空 則不合佛說空之意趣 因空起病 佛亦殊難醫治 此二語同時有警惕性存在 警令切勿於空執空耳 三緣起 空 中道一二一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二二許多人聞此說 就起許多執著 或謂龍樹不但破有 又破空 其實那裡有自己破自己的道理呢 許多人又作這樣的觀念 謂佛法非有非空 有亦不對 空亦不對 不知怎辦了 或有人謂 修行要放下又放下 什麼都不要想 這些思想真是充滿了佛教界 皆由對於空義不了解所生出的錯誤 在吾人認識境界上現起之相 與吾人了解之相不同 我們於變化無常相之現起 例如見一死人 這裡就有錯誤相 有人看了 以為這人死了完了 即起斷見 但若於此無常相 了解諸行生滅的幻相是如此的 這就與彼斷見者不同 所以於空見有空 即成邪見 若於因緣法了解無自性 則不能與執空者同語 又如見月亮走 即是錯的 若了知是雲行 則不錯 佛說空 是教我們於現象上離去實有之執 若了知一切法無實性畢竟空 則是正見 與執有自體之空不同 若我們的想像存著實有 永久都在執著中 雖精進修行 越修行越執著 不修行 還沒有這許多執著 故應於現象上觀空離執 這是修行的正方便 說空不礙緣起 緣起法是不可破壞的 不過真能體悟空 緣起幻相亦不現

前 故龍樹說 以不生滅離生滅 次離不生滅 這是修行的次第 如吃藥為治病 病癒不必吃 若吃藥過分則增病 遂以為吃藥無用 這就大錯了 我們若有執病 必須用法性空觀察 若自性戲論離去了 緣起法上之空亦不現前 不了此義者 把正方便看成邪見 則不通空義 不了世出世法無礙 有宗之說非有非空 每於文字上起誤解 故龍樹說此 警令勿以空為空也 三緣起 空 中道一二三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二四四雜染世間之觀察觀煩惱 1 觀煩惱之現起雜染世間法 有三類 謂煩惱 業 苦 皆屬不清淨 雖然雜染法中有善有惡 有一般人認為好事的 但也是與煩惱相應 傾向於生死流轉之法 ( 如有了染色 不乾淨 已非雪白手巾 ) 名有漏世間法 約四諦說 屬於苦 集二諦 有些人執煩惱為實有 由此於修行證果時 以為要一一破除 外人以為空 則世出世間因果都不成立 今且觀察 執有 究竟能不能成立 故要從多方面去考察 大乘經中也從一切法推求 一一法皆顯空義 今此分二 一 觀煩惱如何生起 二 觀煩惱如何對治 這裡有兩個名詞先解釋之 謂 煩惱 及 顛倒 煩惱 即煩動惱亂

屬心所 謂心不寧靜 使現在未來都不安樂 能引苦報 是心理作用之一部分 如貪嗔癡慢疑等 顛倒 謂行相錯亂 心對境界認識不正確 這錯誤 不單屬於境 也不單屬於心 如於諸行無常計以為常 非樂計樂 無我執我 不淨計淨等 此名 四顛倒 亦是煩惱心所中 引起之錯誤見解 煩惱之範圍較寬 不僅限於認識的顛倒 從憶想分別 生於貪恚癡 淨不淨顛倒 皆從眾緣生 此頌是外人的立有 一般小乘學者 聞說一切空 總覺得有許多不空 故引證經說 貪恚癡 是三種煩惱 貪是對自我及自我的境界所起的染欲 如於金錢財物等境起貪愛 恚 即嗔 對他人不能容忍 引起心理的不滿意 發出暴戾行為 故恚與貪相反 貪是對滿意境 嗔是對極不滿意境 癡 謂愚癡 對境不明白了解 即無明 此非同普通發狂白癡之類 是指對人生真理不了解 則為癡 世間的大學問家 幾乎無所不知的 但在佛法看來 也屬於癡 所以平常說聰明人不作聰明事 也根本為了這癡的存在 所以不能踏上中道的正四雜染世間之觀察一二五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二六途 這三種煩惱名三毒 又名三不善根 一切不正當的心理 皆從此三毒所引發 故修行調煩惱 主要就是要降伏這貪嗔癡 此貪嗔癡是如何生起呢 貪是由淨相 ( 合意境 ) 引起樂意的感覺 故生貪愛 嗔是由不淨境 ( 不合意 ) 引起惡感覺 生嗔恚 皆由對淨不淨境錯誤不了解故 引發貪嗔癡 故煩惱亦由因緣起 淨不淨的分別 在境界上也不能說沒有 如美術圖畫 有些確實是美的 有些卻令人看了討厭的 這就違了淨的原則 取相後 用心分別 有不正確 即成顛倒原因 淨相不是沒有 但眾生於一點點淨相 就把它誇大 認為十分可愛 即錯誤 於境不能恰當了解 又如吃過一點好味 覺得好 下次吃的覺得不好 這是從憶想分別而生的顛倒 淨不淨境 也是有的 不是說成了聖者 什麼都不分別 淨不淨都無所知 不過聖者是不會把境相誇大 或從憶想而起種種顛倒分別 普通人都是從憶想分別而起煩惱顛倒 外人不承認一切空 故引佛說 從憶想分別 生於貪恚癡 有貪恚癡即不空 以此為煩惱實有

性之證 若因淨不淨 顛倒生三毒 三毒即無性 故煩惱無實 這是作簡單的批評 既云煩惱是從憶想分別 淨不淨等境眾緣所生 即是煩惱無性 若有性何必從眾緣生呢 故煩惱非實有 在一般人看 因緣生故實有 在龍樹看 因緣生故空 其實三毒無自性 淨不淨顛倒亦無自性 但眾生皆於淨不淨境生顛倒 從憶想分別生煩惱 不是說沒有淨不淨境相 但淨不淨顛倒 是非實有的 淨不淨與心理有密切關係 如看月亮 有觀月而詩興大發 有看月而黯然淚下 故淨與不淨 與生理組織 心理習慣及境界都有關係 故不但三毒無性 淨不淨顛倒亦無性 我法有以無 是事終不成 無我諸煩惱 有無亦不成 本來龍樹所批評 都已圓滿 但執實有者仍不服 故再從種種觀察 要知煩惱是我與心及心所的關係 心所是屬於心 不是獨立的 佛法中有兩類人 一 主張有我實體 煩惱心所是我之不淨作用 二 主張無我 心所是屬於心四雜染世間之觀察一二七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二八 如有些主張我能見 有主張沒有我 是眼識能見 有些說心從無始即為貪嗔癡所染污 有人主張心本清淨 又有人主張我是常住清淨的 今且考察煩惱與我與心之關係如何 許多經說如來藏 真心等 皆可於此了解 此頌譯得不很明顯 與他譯本略有不同 但只要了解空宗要義 文字的出入也不要緊 我法有以無 就是說 我是有呢 還是沒有呢 如犢子部 賢冑部等 都主張有我 設問 若有我 怎麼有呢 從因緣有我呢 還是從無因緣有我呢 無論如何 此我都不成立 若謂從因緣有 則此我不能成立 外道說我是實在常住不變的 若因緣有 不合我的定義 若無因緣 怎麼會有我呢 無因無緣而有 即落無因外道 故無因緣亦建立不起 外人主張的我 是常住不變 清淨妙樂的 或名不可說我 或立不可思議我 只管說妙 說不思議 此我終不能成立的 考察其從因緣有 從無因緣有 皆不成立 無我諸煩惱 有無亦不成 若主張無我 說有諸煩惱 亦不成 煩惱是眾生內心之錯亂心所 有煩惱故有流轉生死 眾生與我是同一意義 平常說

我 人 眾生 壽者 都是同一內容 只是名詞不同而已 若無我 則煩惱無所依 從何能起作用 又 無我 即煩惱因無引起眾生生死流轉之果 故無我 煩惱亦不成 無所依因 無所起果故 誰有此煩惱 是即為不成 若離是而有 煩惱則無屬 汝說有煩惱 誰有此煩惱呢 是我為煩惱所依 我之有無 前已考察過 若離我 煩惱則無屬 依佛法說 到底有我 無我 佛法中可分三派 一派主張法有我無 如唯識及小乘有部 這學派有什麼欠缺呢 即欠缺眾生之統一性 事實上 我們的身心都有互相相應的統一性的 另一派立不可說我 又一派說有真我 這不是從現象說 是從形而上的思想而說 許多印度外道 如吠檀多哲學等 說我 也說得很圓滿 研究起來 與佛教學派說的真我 也相差不遠 佛法說現象是變動的 故說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但一些人感覺到眾生是有內在統一性的 覺得無我則生死輪迴等都不好講 故要成立我 空宗怎麼說四雜染世間之觀察一二九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三〇呢 他說有我 不同他們那樣說 無我 也不同他們這樣說 他說有我 是假我 是依五蘊 十八界等而有統一性之眾生建立 有假我之作用 雖有此假我 而我之自性不可得 故無我 此理 對緣起法有了解 則能明白 因緣和合 與數學的加法不同 加法 如二與三相加起來為五 十 即等於二與三與五之和 因緣和合之義不同 如三角 平線與直線和合成一角 角有角的特性 定律 決不等於平線與直線之和 所以 緣起和合 就有新的內容發現 有作用 有形態 但這是不能離開因緣的 還是無實在性的 又如一個家庭 表面看有父有母有子女 幾個人就叫一家 其實一個家庭 非止這樣簡單 由於彼此的統一性 而有複雜的內容 故五蘊和合現起之假我是統一性 若把它拆開分析 亦找不到我 故實我不可得 而假我非無作用 故依因緣生法 生死輪迴可得建立 中觀依緣起說 一切事都能圓滿建立 龍樹說 世間 有五蘊世間 器世間 眾生世間 五蘊與眾生 似無不同 而五蘊是法 眾生屬我 我法皆是從因緣生 空宗不是說煩惱沒有 也不是說我沒有 是說

有煩惱而無實性 有我即假我 故緣起法不破瓌 一切皆能成立 如身見五種 求之不可得 煩惱於垢心 五求亦不得 此說煩惱與心之關係 身見即我見 於身執我 故名我見 此我見 用五種方法推求 皆不可得 我是統一性 或用色等五蘊推求 或用眼等六根推求 ⑴ 即蘊是我 ⑵ 離蘊是我 ⑶ 我在蘊中 ⑷ 蘊在我中 ⑸ 蘊屬於我 外道不出此五求 依佛法觀察 五種推求 都不成立有我 若說眼即我 不通 我是全體 眼是部分 不能以部分為全體 如說指即拳是不通的 且眼是無常是苦 與我義不同 設問曰 怎麼知道有我呢 必曰 我能見 我能聞 我能覺 我能知 我能輪迴生死等 但是若離了色等五蘊 離了一切精神活動 那裡有我呢 故離亦不可得 這是佛法破我的根本方法 煩惱於垢心 五求亦不得 垢心 佛法也有二說 一 主張心本清淨 為煩惱染之則污 二 說心本染污 煩惱於垢心亦可用此五種觀察 ⑴ 即煩惱是垢心 ⑵ 離煩惱有垢心 ⑶ 煩惱在垢心中 ⑷ 垢心在煩惱中 ⑸ 煩惱屬於四雜染世間之觀察一三一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三二垢心 若說貪煩惱即心 嗔煩惱即不能成立 煩惱有各樣不同 心亦應有各樣不同 又 同一時候 可起許多煩惱 若煩惱即心 則同一時有許多心 故煩惱即心不能成立 佛法中有一派 ( 經部 ) 認心所即心 故作此破 若離煩惱實有心 煩惱是煩惱 心是心 ( 有部及唯識均作此說 ) 心與煩惱有別體而無關係 則煩惱起來 可以沒有心 同時 心是認識 煩惱亦是認識 故離心有煩惱亦不成 此破心所非心派 其實心所是差別相 心是總體 差別中不妨有統一 統一中不妨有種種差別 心所與心皆無自性 故煩惱與我 五求不可得 煩惱與垢心 亦五求不可得 所以非承認一切法緣起 則一切不成立 一切都被破斥 2 觀煩惱之治滅如是顛倒滅 無明則亦滅 以無明滅故 諸行等亦滅

前面說煩惱依因緣生 故煩惱無性 並說煩惱與我 及煩惱與心之關係 以顯煩惱無實 今說煩惱之治滅 眾生之煩惱 皆依修行對治 先使煩惱伏住 漸漸至斷滅 煩惱既有滅 在滅當中 即可了解煩惱無自性 無自性故 才可以滅 故此觀煩惱之治滅 以顯空無自性 向來學大乘者 都說小乘有煩惱可斷 大乘無煩惱可斷 若了達佛法意義 作此說亦無妨 若不了佛法意義 說此則生錯誤 所言大乘無煩惱可斷者 謂煩惱無實性也 若從現象上看 怎能說不斷呢 凡是了生死 皆由斷煩惱 不過無實性之煩惱可斷 不同一部分小乘之講法而已 此頌文 本來前面還有很長的文 今略去 從顛倒滅說起 如是觀察顛倒無性 則顛倒不起 顛倒不起則無明亦滅 無明有二義 ⑴ 無明是一切煩惱根本 能引發一切煩惱 ⑵ 無明是煩惱之通相 凡是煩惱 對真理都是蒙昧不了解 如貪嗔癡慢疑等 皆蒙蔽真理 缺乏通達真理的一種通相 眾生不了諸法空 不了緣起性 皆以無明為煩惱根本 無明是煩惱之總相 無明與不明白不四雜染世間之觀察一三三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三四同 無明之 明 本是智慧之別名 此明是指了緣起性空 了第一義諦之智慧 若與第一義空相反之錯誤認識 名為無明 非單指常說的無智慧 無明從何而來呢 無明之現起 必依顛倒 於境相不能恰當了解 故起無明 若觀顛倒性空 不生不滅 無明自然亦不現前 眾生之無明現起 皆由於境界不能無錯誤 無顛倒 若了自性不可得 智慧現前 即無明滅 以無明滅故 諸行等亦滅 此說十二緣起 無明若滅 則諸行乃至生老死等皆滅 諸行等 即是業 業依煩惱而有 若無明滅 不造業 則生死苦果解脫 世間一切有漏皆得解脫 說到十二緣起中之無明 即是平常說斷無明見中道之無明 小乘斷此無明證涅槃 即見第一義空中道 不過小乘一部分沒有說緣起性空 由此 一分大乘學者 即以為小乘十二緣起很淺 以為在三界生死十二緣起之外 另建立大乘之十二緣起 然無明皆依自性顛倒而起 由自性顛倒而起常樂我淨等一切顛倒 此自性顛倒 即根本煩惱 即生死根本 必要斷此無明 才能把生死根本

割斷 依 中論 說 大乘斷無明 即十二緣起之無明 故平常許多學大乘佛法者 謂小乘知我空 斷煩惱障之無明而解脫 大乘知我法空 斷所知障之無明而解脫 但依空宗說 此無明 不但是煩惱障 亦是所知障 是大小乘所共斷的無明 總之 十二緣起之無明 即大小乘所共斷 什麼是無明 在 大般若經 有一個定義 經云 諸法無所有 如是有 如是無所有 愚夫不知 名為無明 諸法無所有 即法性空 雖法性空 但好像有 雖然好像有 而實無所有 那些無智慧的人不曉得這道理 故名無明 總言之 對於我法執實有自體 即是無明 也就是十二緣起之無明 若煩惱性實 而有所屬者 云何當可斷 誰能斷其性 假使照一般人的見解 把煩惱看為實有自體 則煩惱不可斷 但眾生要成聖者 不能說不斷煩惱 此頌說 若煩惱是實有 或有所屬 ( 屬於心或屬於我 與我或心發生連繫的 ) 既云煩惱有實性 有所屬 云何可斷呢 既是有性 誰能把其性斷滅呢 或與心與我有連繫 亦不能使其分離 要知道 凡是可四雜染世間之觀察一三五

中觀論選頌講記一三六滅的 皆是假有 必非實有 若煩惱虛妄 無性無屬者 云何當可斷 誰能斷無性 若煩惱是虛妄 無性亦無所屬 又斷什麼呢 這 無性 是否指前說無自性呢 若說無性 無所屬 則是可滅 但這裡說的無性與空宗所說不同 例如他說空 是說什麼都沒有 與空宗所說亦不同 在外人觀念中之無性 不但無體 連假用假相亦不建立 故像他的想法 把煩惱看成空華 佛法中說此是空華外道 要知道 緣起法非但從主觀錯誤而有 空華則唯因眼病故有 若空中之花是因緣有 則於空中有礙 風吹會碰著它 但病目所見之空花則不然 於空無礙無觸 眼病治癒則不見 故依此種說無性 即破壞緣起大用 不同空宗說的無性無屬 若煩惱如空花 兔角 龜毛 則不必斷 亦無能斷 空宗以緣起法說無自性 而有假相假用 故要斷 他說煩惱無性 與煩惱性實相反 說有性無性皆不合中道 故復為龍樹所破 常說斷煩惱 到底怎樣叫斷煩惱呢 這不必說高深的道理 今就淺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