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教案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经络学教案"

Transcription

1 上部总论第一章经络概论 针灸经络学 上部总论 总纲 1. 经络概念及经络学说 经 络 脉三者之不同, 含义 2. 经络的起源, 与内气运行 腧穴的关系 3. 经络命名的含义 : 灵 脉度 : 气之不得无行也, 如水之流, 如日月之行不休, 故阴脉营其脏, 阳脉营其府, 如环之无端, 莫知其纪, 终而复始 灵 五乱 : 经脉十二者, 以应十二月, 十二月者, 分为四时, 四时者, 春秋冬夏, 其气各异 4. 经络系统的组成 内容 5. 十二经脉概说 内行外行, 流注, 表里, 分布, 循行 6. 经络的功能 : 灵 经脉 经脉者, 所以决死生, 处百病, 调虚实, 不可不通 一 经络的概念及其涵义 第一章经络概论 针灸虽几经磨难, 但现在依然生机勃蓬的原因, 其中之一就是因为经络系统的精确及完善 从体表至内脏其理论皆反映真正的人体变体, 虽来自于解剖, 但却高于解剖, 更符合人体功能活动的实质 通过对现代解剖及古代经络理论的对比, 可以发现, 经络体系是非常完善, 是在当时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完整理论体系 而这种思维方法是相当超前的, 即使是在现在亦是先进的 1. 什么是经络? 经络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指人体运行气血 联络脏腑 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的径路 十四经发挥 : 谓之经者, 以血气流行, 经常不息者而言 谓之脉者, 以血理分行邪体者言也 经络学说 : 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即是探讨经络内容的学说 经络名称的出处在 内经 中多是将经 络分称, 如经脉 络脉等, 但亦有将经络合称 - 1 -

2 针灸经络学 灵枢 本输 : 凡刺之道, 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络脉之所别处, 五输之所留, 六府之所与合, 四时之所出入, 五藏之所溜处, 阔数之度, 深浅之状, 高下所至, 愿闻其解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 : 阴之与阳也, 异名同类, 上下相会, 经络之相贯, 如环无端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 : 切循其经络之凝濇, 结而不通者, 此于身皆为痛痹 灵枢 小针解 :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 言经络各有所主也 素问 五常政大论 : 夫经络已通, 血气已从 素问 厥论 : 阳气衰, 不能渗营其经络 同时有 素问 经络论 专篇 其后,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有 中经维络 汉书 艺文志 则将 经脉 经络 合成一词 曰 : 医经者, 原人血脉 经络 骨髓 阴阳 表里, 以起百病之本 2. 经 络 脉 的涵义及异同 经 : 有路径, 通道之义, 贯通肌体, 沟通肌体内外纵行于深层, 是经络的主干 ; 络 : 是经脉的分支, 分布呈纵横交错遍布于肌体浅表层, 有网络之义 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为经络 脉 : 脉 之原义为血管 (1) 经的涵义 [1] 1 经 : 指纵行的主线为经, 在古人天人相应的概念下, 天地分为经 纬, 正如地球仪上的纵线为经, 横线为纬 因经脉皆为纵向走行, 故称为经 考工记 匠人 : 南北为经, 东西为纬 在时辰上则子午为经, 卯酉为纬 释名 释典艺 : 经, 径也, 如路径之无所不通可常用也 故经脉也可从人身联络体系的分布纵横与行走方向作为说明 2 经 : 指经曲和法度, 经脉乃人身经常存在的合乎典范的沟通联系的基本体系 汉书 司马迁传 : 夫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此天道之大经也 素问 离合奇邪论 : 天有宿度, 地有经水, 人有经脉 灵枢 经脉 : 经脉十二者, 外合于十二经水, 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地有经常存在的水之常川, 人也有经常存在的身之常脉 素问 脉要精微 : 察之有纪, 从阴阳始, 始之有经, 从五行生, 生之有度, 四时为宜 说明经乃是天地阴阳变化的常规和常法 3 经是指经常和恒定, 经脉乃是正常和恒定的脉象 素问 三部九候论 : 必先知经脉, 然后知病脉 即是以正常的脉象为基准, 以测知异常的病理脉象 故此处之经脉, 乃是指经常和恒定的生理脉象, 而非指经脉的本体与实质 4 经 : 是指度量与里数 经脉是划分与度量人体表面的分界线, 也是经脉所经过的地方 诗 大雅 灵台 : 经始灵台 注 : 经, 度也 国语 楚语 注曰 : 经谓经度之, 立其基础也 周礼 序官 : 体国经野 注 : 经谓之里数 遂人 : 以土地之图经田野 注 : 经, 割分界也 指经为划分土地之分界线 淮南子 原道 : 经纪山川 注 : 经, 行也 ; 纪, 通也 凡是经过的地方都可称为经, 如经历 故经脉也是各经的分布范围与长度之意, 并因其所经过之处而有阴阳表进而的不同名称 经 : 是指治理与经略 经脉也可指为是经营治理受病之脉 庄子 渔父 : 吾请释吾之所有, 而经子之所以 注 : 经, 略也 略亦为治理之意 因此经脉亦可解释 - 2 -

3 上部总论第一章经络概论 为是对人身的经脉经营治理, 使之不为邪所干也 素问 示从容论 : 年长者求之于腑, 年少者求之于经, 年壮者求之于脏 又曰 : 夫圣人治病, 当循法守度, 援物比例, 化之冥冥, 循上及下, 何必守经 是指脏与经相对, 当遵循取象比类的法度与规律而神明变化, 不能为治理经脉的局部情况所拘泥 (2) 络的涵义 [1] 1 络 : 网络之意 络脉是指包罗网络之脉 扬雄 解难 : 绵络天地 注 : 谓包络之也 灵枢 动输 : 夫四末阴阳之会者, 此气之大络也 灵枢 玉版 : 经隧者, 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素问 痹论 : 故能循脉上下, 贯五脏络六腑也 如心包络 脾之大络大包亦指包罗网络之脉之意 2 络 : 是缠绕之意, 络脉乃是指缠绕裹缚之脉 山海经 海内经 : 有九邱之水络之 注 : 络, 绕也 广雅 释诂 : 络, 缠也 楚辞 招魂 : 郑绵络兮 注 : 络, 缚也 人身有许多络脉裹缚缠绕, 使周身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 络 : 是络縸与张罗之貌, 络脉是指人身张罗屏幕之脉 后汉书 马融传 : 纤罗络縸 注 : 络縸张罗貌也 縸与幕通 人身有无数络脉, 从而组成人体表层的屏幕, 起到张罗覆盖的作用 4 络 : 是指正经的旁支, 络脉是正经以外的支派之脉, 包括经络体系之络脉 后汉书 隗嚣传 : 断绝地络 注 : 络, 犹经络也 广雅 释器 : 络, 犹经络也 灵枢 本输 : 并太阳之正, 入络膀胱, 约下焦 都是以正经与旁支互相对待而言 5 络 : 是联络与维系之通称, 不同的经脉就有不同的络脉 灵枢 经脉 : 人经不同, 络脉异所别也 是指人身有不同的经脉, 因而也各有其旁行别出的络脉 (3) 脉的涵义 脉 : 脉 之原义为血管, 说文 : 血理分袤 ( 斜 ) 行体者 所以在 内经 时期或更早, 对实体解剖所发现的血管是经络系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原型 经络古称 脉, 在 帛书 中全部十一条循行线皆以 脉 命名, 至 内经 中始出现的经 络的名词, 可以推断 经 络 名词的出现较 脉 为晚, 也就是说在 帛书 中所称的 脉, 在 内经 中分别称为 经 络 脉 (4) 经与络 十四经发挥 : 络脉传注, 周流不息 络脉者, 本经之旁支, 而别出以联络于十二经者也 本经之脉, 由络脉而交他经 他经之交, 亦由是焉 传注周流, 无有停息也 夫十二经之有络脉, 犹江汉之有沱潜也, 络脉之传注于他经, 犹沱潜之旁导于他水也 承淡安注云 : 所谓经络, 分而言之, 经为经, 络是络, 内经上所谓 伏行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者为经, 其常见者皆脉络也 他指的似乎经是动脉, 络是静脉 如果经络二字合言之, 经络亦名经脉, 就是内经上指的十二经脉, 是 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的经络 又说 直行者曰经, 支而旁出者为络 这就是指的经为本干, 络为旁支, 每一经络, 皆有旁支, 称为络脉, 分络于皮肤之间, 是经与经之间的连系线, 像河道的支流, 可以彼此交通, 于是十二经籍支络的联系, 此衔彼接, 连贯一气, 输送营养, 如环无端的周流不息 ( 注 : 沱潜是指地下隐藏之水湾, 亦喻络脉潜于于经脉之间 ) [1] 周楣声 : 灸绳, 青岛出版社,1998,

4 针灸经络学 3. 经 络的异同与区别 灵枢 脉度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 灵枢 经脉 : 雷公曰 : 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黄帝曰 : 经脉者常不可见也, 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灵枢 经脉 : 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 必行绝道而出, 入复合于皮中, 其会皆见于外, 故诸刺络脉者, 必刺其结上, 甚血者虽无结, 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 留之发为痹也 灵枢 经脉 : 经脉十二者, 伏行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 其常见者, 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 无所隐故也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 二 经络的起源及发展 经络最早的起源, 是源自于古代的解剖学 : 在远古时代, 古人从朴素的唯物观入手, 对人体进行的解剖, 正如 灵枢 经水 所载 : 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剖可视之 说明在 内经 时期, 在活体与尸体上既有解剖观察 通过尸体解剖对脏腑组织器官进行测量, 得知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 由此确定了五脏六腑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同时, 从 内经 各篇中, 如 骨度 脉度 中对人体各部位的解剖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而 难经 则对解剖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说明当时的解剖学是非常先进的 只是由于在天人相应这种至今仍是超前的哲学思想指导下, 后世医学走向了从外取象, 以测其内的辨证论治方法, 从而舍弃了对解剖学的更深一步的研究 从而使中医学走向与西医实证方法不同的医学研究之路 经络系统的发现从朴素的唯物论角度, 可以认为是在古代解剖基础上的一种对人体的认知 如经脉是指血管, 而经筋则是指肌肉, 经别则是古人在血管以外发现的深在的与经脉相似走行的通路, 如淋巴管 神经等, 皮部则是指皮肤, 因此, 由内至外则是经脉 经别 经筋 皮肤, 由线至网 至条 至面 形成一个立体的图象 经是指纵行的大的通道, 其命名亦是依据古天文之理, 天文地理中能经纬之说, 经是指纵行, 纬是指横行, 而人体经脉则全部为纵行之在道, 故以经命名, 同时, 必有血液流在内, 故以脉名之 而络则是网络 联络, 是指体表之纵横交错的部分 经与络的区别就在于一为主干, 一为分支 ; 一在深部, 一在表浅 经与纬相对, 经为纵行, 纬为横行, 故经是指人体中纵行的通道, 而脉则指血管, 内有血液的流动 因此, 最早的经脉实是指纵行的血管 1. 经络名称是古之脉的延续 在古代著作中最早出现的是 脉, 又作 血, 马王堆汉墓帛书写作 温, 其本义是指血管 从字源上蕴含着古人朴素的自然观及取类比象的认识方法, 它把人体的血液流动比喻为自然界之水流 管子 水地 水者地之血气, 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中所阐述的观点正反映这种宏观的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 灵枢 九针十二原 中记载的五输穴 出 溜 注 行 入 理论, 也形象说明了经脉的运行如水之流注 灵枢 经水 曰 : 经脉十二者, 外合于十二经水, 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经脉者, 受血而营之 即是将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条河流相比象, 并指出经脉是受血液而营灌全身 - 4 -

5 上部总论第一章经络概论 从字源考证上, 在 内经 中 脉 经 络 三者同时并见, 并常将 经脉 连称 随着实践水平和认识的提高, 在 内经 中又将不同部位的 脉 作了进一步的分解, 灵枢 脉度 认为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 就是将 脉 按其深浅 大小的差异分别称作 经脉 络脉 孙脉, 而经脉多指深在的大血脉, 表浅的静脉由称之为络脉 但经脉亦有浅而可见者, 如 灵枢 经脉 载 经脉十二者, 伏行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 ; 其常见者, 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 无所隐故也 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可见之经正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的全身最大的浅静脉大隐静脉, 这从一个侧面更加证实了经络的相当一部分就是血管中的动脉或静脉 从经脉命名上, 在 帛书 中全部十一条循行线皆以 脉 命名, 并没有后来 内经 中出现的经络一词, 由此可以推断 经 络 名词的出现较 脉 为晚, 也就是说在 帛书 中所称的 脉, 在 内经 中分别称为 经 络 脉 脉 之原义为血管, 所以在 内经 时期或更早, 对实体解剖所发现的血管是经络系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原型 说明古人发现经络的循行路线并不是凭空想象的, 而是有解剖实物基础的, 但此时的脉并不完全等同于 灵枢 经脉 篇中的十二经脉 这也说是现代指出的十二正经的循行路线与血管吻合率达 50% 以上的客观实据 2. 经络系统的完善与升华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其理论的生成和完善在同一历史时期自然也会遵循同样的法则 在藏象理论的形成过程中, 经络作为信息传递的通路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发展学角度分析, 经络理论的形成与完善和藏象理论一样, 都是在 天人相应 的 有其内必形诸外 的整体思想的指导下, 通过 上穷天纪, 下极地理, 远取诸物, 近取诸身 的方法, 将 人与天地相参 融会于认识论当中, 从而得出 十二经脉者, 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的理论 具体来说, 经络的形成是在古代解剖所发现的血管基础上, 结合临床诊治实践及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感传路线而形成的 大量临床实践发现的 循经性疼痛 与 循经性异感 为经络学说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实证 另外, 古代的养生思想以及 导引行气 等 气 在体内循环的感觉也是经络形成的依据之一 微针的广泛使用, 一方面促进了腧穴的精确定位, 促进了腧穴学的发展 ; 另一方面由于针刺技术的提高, 大大增强了针刺感应 ( 知觉 ), 出现气的感传现象, 更加重视得气和感传, 逐渐将含糊不清的 血气 概念加以分离, 分化为精确特指的 经气 血脉 概念 如 灵枢 小针解 说 : 上守机 者, 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 者, 知气之虚实, 用针之徐疾也 并在 灵枢 九针十二原 中说 : 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 说明此时已注意到针刺得气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这些都为经络的形成及完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 经络也成为针刺的必备条件和原理所在, 正如 灵枢 禁服 所说 : 凡刺之理, 经脉为始 在藏象学说的影响和促进下, 结合阴阳 脏腑 手足, 经络由最初的雏形 ( 帛书 十一脉 ) 渐而演变为十二经脉, 脏腑亦由 形脏四, 神脏五 的九脏增至六脏六腑十二脏腑, 以与十二经相配属 至此, 经络与藏象理论在相互沟通促进下共同达到极致, 趋于完善 综上所述, 经络学说在解剖血管的基础上, 结合针刺感传路线 循经性感觉病以及导引行气的诸多感传现象, 在中医整体观及循环论思想, 及 有其内必形诸外 的理论指导下, 采用 不以数推, 以象之谓 的方法, 对经络的循环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升华, 经 - 5 -

6 针灸经络学 络由十一条增加至十二条, 以将 经脉十二者, 以应十二月, 并将阴阳两经相配以应藏象理论, 每经都与相应的脏腑相络属, 以起到 内属于府藏, 外络于肢节 的作用, 起于手太阴肺经, 终止于足厥阴肝经, 最终形成了以十二正经 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 的经络主体 在 灵枢经 中存在的以五输穴为代表的向心性循行 ( 见于 灵枢 九针十二原 和 灵枢 本输 等篇 ) 和十二经循环流注 ( 见于 灵枢 经脉 篇 ) 两种不同的循环体系, 也说明了经络的循行路线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 经络 经脉的不同内涵及意义 内经 中有关经络 经脉的记载可见于 : 灵枢 经脉 : 完整的记述了十二经脉 十五络脉的组成 分布和病候 灵枢 脉度 : 测量了十二经脉的长度 灵枢 营气 : 指明了十二经络经气的流注顺序 灵枢 本输 : 是经络学说唯一的独立专章, 是经络学说的根本 经脉是以血为基础, 是运行营气的经隧, 即是指血管, 故其循行是如环之无端 而经络则是以气为基础, 是向心性循行 对经络的完整当属 灵枢 经脉 篇中, 对十二正经的循行记载非常完善, 也正因其完善, 所以五千年后的今天, 学习经络学时, 依然是按照 灵枢 经脉 篇的原文, 没有发展和进步 细观 灵枢 经脉 原文, 其宗旨是在强调十二经气血的循环流注 这是在长沙汉墓帛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纵观 内经 全文, 其时受哲学影响很深, 对于人体生理 病理的解释亦是以天人相应的观点 这是在其前的文献中少见 因此, 灵枢 经脉 所载的经络循行是在哲学理念指导下, 经过哲学的加工和整理的 在强调天地之气六十甲子一循环的天人一体的观念指导下, 灵枢 经脉 中所载的十二经皆是首尾相衔, 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路 这也是在 内经 中特别强调的一个要点 如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有 : 阴之与阳也, 异名同类, 上下相会, 经络之相贯, 如环无端 灵枢 经脉 灵枢 动输 : 营卫之行也, 上下相贯, 如环之无端 其脉阴阳之道, 相输之会, 行相失也, 气何由还? 岐伯曰 : 夫四末阴阳之会者, 此气之大络也, 四街者, 气之径路也 故络绝则径通, 四末解则气从合, 相输如环 黄帝曰 : 善 此所谓如环无端, 莫知其纪, 终而复始, 此之谓也 三 经络与自然界和脏腑的关系 1. 藏象学说的生成及条件 中医理论的产生, 应当依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以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 文化进化论观点认为, 文化的进化与生物的进化类似, 它的结构和类型都是适应生存环境造就选择了特殊的文化类型 中医体系是适应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产物, 同时又构成了其体系内外新信息的选择环境 只有适应这个体系特点的新信息, 才能得到这个体系的认同, 也只有保持这个体系的特点, 才能使这个体系适应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 - 6 -

7 上部总论第一章经络概论 在远古时代, 古人从朴素的唯物观入手, 对人体进行粗浅的解剖, 正如 灵枢 经水 所载 : 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剖可视之 通过尸体解剖对脏腑组织器官进行测量, 得知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 由此确定了五脏六腑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脏象, 唐王冰注曰 : 象, 所见于外, 可阅者也 明人张介宾认为 : 象, 形象也, 藏居于内, 形见于外, 故曰脏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内脏功能及其相互联系规律的科学, 但它所用的方法, 不是从内脏的细微结构去认识其功用, 而是把内脏系统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其表象测知其内脏的功能活动 因此, 用 取类比象 理论, 推导 描述 模拟内脏结构功能 模型, 是用解剖工具无法得到的, 它是对活着的 存在系统整体调节机制的机体认识, 自然与原来的解剖结构不会完全相同, 而是对原型的提炼和概括及延伸 众所周知, 藏象学说中的心 肝 脾 肺 肾五脏, 其概念中所包涵的内涵和外延远远大于实际解剖的脏腑器官, 但不可否认的是藏象学说中的五脏, 其最初的雏形则是来自于古代解剖学中所见到的五脏 但这种解剖所得的脏腑器官并不能有效的解释临床现象, 指导临床治病, 因此在当时先进的哲学思维方法的影响下, 即整体观, 宇宙观, 取类比象等, 内经 作者并不局限于实际所见的解剖脏器, 而是通过对前人创立的方法进行总结 对比 分析, 经过临床诊治的反复验证, 加之对外部现象的精细观察 反思, 以及治疗经验的增加, 依靠四诊直接取得的 象 的变量, 用其独特推导联系理论工具, 来描述 模拟 脏 的功能结构的 逐步发现了内在实体的脏腑与外部表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从而形成了以解剖五脏为主体的脏腑系统, 即藏象学说, 譬如 : 心之生理功能有 : 主神志 开窍于舌 主血脉 其华在面 在液为汗等理论, 还遗留有解剖所得的认识, 其内涵又大大超过实体解剖中固定的 客观的 一成不变的脏腑组织器官, 表现为更灵活 全面 更具有整体性和内部联系的藏象理论, 以此理论指导临床则可解释几乎所有的临床现象, 至此藏象学说得到了升华和完善, 体现了中医的特色 - 7 -

8 针灸经络学 第二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 在经络系统中, 主要可以分为经 络两大系统, 一 十二经脉的命名 经系统 络系统 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大络孙络浮络 第一节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 在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上, 结合中医脏腑 阴阳理论而形成的 二 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 其气血之多少是强调阴阳气血的平衡 气为阳, 血为阴, 脏腑阴阳气血多少皆须平衡, 如太阴为脏, 脏属阴, 故太阴为多气少血 以求阴阳之平衡 太阳为腑, 多血少气, 少阴为脏, 少血多气 故为表里配合 少阳为腑, 少血多气, 厥阴为脏, 多血少气, 故为表里配合 太阴为脏, 多气少血, 阴阳为腑, 多气多血, 故为表里配合 承淡安 : 阳明气血皆多, 与太阴多气少血相配, 似有未合, 然古人以血与了皆生于阳明, 故阳明经之气血, 理应相等均多, 不能有一多一少的 气血多少之说, 古人并不是指实质的气或血的分量而言, 而是从临床实践中得出的推论, 作为抽象的原则, 向后人指示出对各经治疗方法上的宜忌 如果太阳发生变动而有病, 可以多用刺络法出血, 少血的就不宜多用刺络法 1. 十二经脉名称的衍变 帛书 称 : 足 ( 臂 ) 泰阴之脉 或 肩脉 齿脉 耳脉 将足臂在前, 阴阳在后, 未与脏腑发生关连 内经 称 : 肺手太阴之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 等 将脏腑 手足 阴阳排列 晋王叔和 脉经 始称为 经 : 如肺手太阴经 胆足少阳经 唐孙思邈 千金方 称 :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阳膀胱经 即现在对十二经脉的称谓最早始于孙思邈 千金方 - 8 -

9 2. 十二经脉的天人相应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一节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在天人相应,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立论的经脉体系 灵枢 经别 : 余闻之, 人之合乎天道也, 内有五脏 外有六腑 而合之十二月, 十二辰, 十二节, 十二经水, 十二时, 十二经脉者, 此五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素问 阴阳别论 : 人有四经十二从, 何谓? 岐伯对曰 : 四经应四时, 十二从应十二月, 十二月应十二脉 四经王冰认为是指春弦 夏洪 秋浮 冬沉四时之经脉 十二从意为十二辰 (1) 十二经脉取法于自然界的十二个月 一年的十二月中可分为四季, 十二经可分为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阳四部分 十二月中春夏属阳, 秋冬属阴 ; 手足三阴为阴, 手足三阳为阳 ; 一年四季之中, 春为阳中之阳, 夏为阳中之阴 ; 秋为阴中之阴, 冬为阴中之阳 ( 素问 脉要精微论 : 冬至四十五日, 阳气微上, 阴气微下 ; 夏至四十五日, 阴气微上, 阳气微下 ) 一日四时之中 ( 平旦 日中 日入 夜半 ), 上午为阳中之阳, 下午为阳中之阴, 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手三阳为阳中之阳 ( 以象春 ), 手三阴为阴中之阳 ( 以象冬 ), 足三阳为阳中之阴 ( 以象夏 ), 足三阴为阴中之阴 ( 以象秋 ) 十二经脉与自然 人体 阳 阴 四时 平旦为阳中之阳 日中为阳中之阴 日入为阴中之阴 夜半为阴中之阳 四季 春为阳中之阳 夏为阳中之阴 秋为阴中之阴 冬为阴中之阳 经脉 手三阳为阳之阳 手三阴为阳之阴 足三阴为阴之阴 足三阳为阴之阳 人体 手 外侧 上部 背腰 六腑 足 内侧 下部 胸腹 五脏 (2) 十二经与十二地支 1 向心与离心十二经配属十二地支 素问 天元纪大论 曰 : 子午之岁, 上见少阴 ; 丑末之岁, 上见太阴 ; 已亥之岁, 上见厥阴 从而把离心与向心的十二经脉的三阴三阳配属到十二地支中 三阴三阳与十二地支的配属关系 地支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三阴三阳 少阳 阳明 太阳 厥阴 少阴 太阴 少阳 阳明 太阳 厥阴 少阴 太阴 气的多少 一阳 二阳 三阳 一阴 二阴 三阴 一阳 二阳 三阳 一阴 二阴 三阴 2 全向心十二经脉配属十二地支 灵枢 阴阳系日月 曰 : 寅者正月之生阳也, 主左足之少阳 亥者十月主左 足之厥阴, 此两阴交尽, 故曰厥阴 从而对足经脉的三阴三阳配属到十二地支中 [1] [1] 李庸准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 十二经脉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3 卷增刊 :

10 针灸经络学 足经脉三阴三阳与十二地支的配属关系 阴阳 阳阴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之阳 四季 春 夏 秋 冬 地支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辛 酉 戌 亥 子 丑 左右 左 右 右 左 经脉 左足少阳 左足太阳 左足阳明 右足阳明 右足太阳 右足少阳 右足少阴 右足太阴 右足厥阴 左足厥阴 左足太阴 注 : 十二月配经脉的规律 : 十二月配经脉, 只与足六经相配, 按 1 6;2 5; ;8 11;9 10 的规律, 其经脉由为少阳 太阳 阳明, 按阳气之生旺次序, 故 1-6 月, 阳气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 同时, 阳经先左, 后右 而六阴经, 则由少阴 太阴 厥阴次序, 由 9 月开始厥阴 少阴 太阴 再厥阴 灵枢 阴阳系日月 曰 : 甲主左手之少阳, 已主右手之少阳 壬主左手之太阴 之说, 因此, 把手经脉, 三阴三阳配属到十天干中 [1] 手经脉三阴三阳与十二地支的配属关系 甲 乙 丙 丁 戌 己 庚 辛 壬 癸 左手少阳 左手太阳 左手阳明 右手阳明 右手太阳 右手少阳 右手少阴 右手太阴 左手太阴 左手少阴 左三焦 左小肠 左大肠 右大肠 右小肠 右三焦 右心 右肺 左肺 左心 灵枢 阴阳系日月 篇中, 并未提到手厥阴经脉, 从而可知这是在说明全向心经脉 ( 内经 时代的十一经脉均属全向心经脉, 而在 内经 时代, 并没有半向心半远心的十一经脉 ) 十二经筋的走向是全向心, 而且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的分布基本一致, 据此, 将全向心十二经脉的手经脉与足经脉配属到十二地支中, 这与 灵枢 经筋 篇中把十二经筋的三阴三阳配属到十二地支是一致的 因此根据 灵枢 经筋 篇将全 向心十二经脉的三阴三阳配属到十二地支中 [1] 全向心十二经脉三阴三阳与十二地支的配属关系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足少阳 足太阳 足阳明 手阳明 手太阳 手少阳 足少阴 足太阴 足厥阴 手厥阴 手太阴 手少阴 胆 膀胱 胃 大肠 小肠 三焦 肾 脾 肝 心包 肺 心 3. 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律 十二经脉的名称主要包括三个要素 : 即阴阳 手足 脏腑 阴阳分功能 : 三阴三阳的多少决定脏腑的功能特点手足分上下 : 手经在上 足经在下脏腑分表里 : 脏在里属阴 腑在表属阳 (1) 脏腑命名规律 : 左足少阴

11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一节十二经脉 每一经脉皆连属于某一脏或腑, 因此, 每一经脉必以脏 腑之名名之 从而完成经脉 内属于府藏, 外络于肢节 的作用 (2) 十二经脉手足命名规律 : 因经脉以脏腑为依归, 所以手足经脉的命名亦以脏腑所居的位置而定 手足经脉皆是以五脏为依据 将胸腹部以横膈为界, 横膈以上为上焦, 横膈至脐为中焦, 脐以下为下焦 上焦为心 肺 心包 ; 中焦为脾 胃 ; 下焦为肝 肾 位于上焦的脏所连属的经脉则为手经 ; 中 下焦脏所连属的经脉则为足经 因此, 心为手少阴 肺为手太阴 心包为手厥阴 ; 肝为足厥阴 脾为足太阴 肾为足少阴 根据脏腑相表里的关系, 阴阳经脉组成 六合, 故在脏为手经者, 其表里的腑所连属的经脉亦为手经, 脏为足经者, 其相表里的腑所连属的经脉亦为足经 因此, 心 小肠为手太阳 肺 大肠为手阳明 心包 三焦为手少阳肝 胆为足少阳 脾 胃为足阳明 肾 膀胱为足太阳 (3) 十二经脉阴阳命名规律 : 1 三阴 三阳的涵义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曰 : 帝曰 : 原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岐伯曰 : 气有多少, 异用也 帝曰 : 阳明何谓也? 岐伯曰 : 两阳合明也 帝曰 : 厥阴何也? 岐伯曰 : 两阴交尽也 这里 气有多少, 异用也 的含义是随阴阳气的多少, 表现出不同的形的盛衰 ; 而 两阳合明 的含义是少阳与太阳相合, 从而使阳明之形最盛 ; 两阴交尽 的含义是少阴与太阴相合, 从而使厥阴之形最盛 ( 尽 是指达到极限的意思 ) 又 素问 皮肤论 中用阳明 害蜚 厥阴 害肩来说明阳明与厥阴 这里蜚是飞之义, 肩是沉重之义 这说明因阳的形势太盛, 从而妨碍了向天空飞起 ( 阳极生阴 ); 又因阴的形势太盛, 从而妨碍了下沉 ( 阴极生阳 ) 即全向心十二经脉是在说明形的盛衰, 因此, 把三阴三阳的盛衰程度可以如下表示 : 阳明 > 太阳 > 少阳 ; 厥阴 > 太阴 > 少阴 因阴阳是相对的概念, 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因此, 在辰 巳中, 阳的形最盛, 而阴的形最衰的少阴位于其里 ; 在戌 亥中, 阴的形最盛, 而阳的形最衰的少阳位于其里 ; 而且, 在寅 末中, 因阳的形最衰, 而阴的形最盛的厥阴位于其里 ; 在辛 丑中, 因阴的形最衰, 因此, 阳的形最盛的阳明位于其里 并且, 春与秋, 夏与冬相反, 因此, 寅的少阳与辛的少阴, 卯的太阳与酉的太阴, 辰的阳明与戊的厥阴, 巳的阳明与亥的厥阴, 午的太阳与子的太阴, 未的少阳与丑的少阴相互成为表里 即在形的盛衰中太阳 与太阴, 阳明与厥阴, 少阳与少阴成为相互表里关系 [R] 2 三阴 三阳与表明节气之寒热医学源于哲学并最终回到哲学 对中医的三阴三阳学说往往重视不够或语焉不详 实际上, 在阴阳学说的发展史上, 三阴三阳的问题至关重要,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对中国哲学范畴的重大发展, 而且是阴阳学说当中一个质的改变 即从对阴阳的定性研究, 转而为对阴阳双方的具体的定量标定 它甚至关涉到中医理论演绎模式等重大问题, 例如, 人们通常认为中医理论是经验性的, 是自发的 朴素的系统观, 这实际上忽略了中医理论产生背景中更为广泛的理性及科技因素

12 针灸经络学 如果将一年四季改分为六个阶段, 将春夏秋冬更换为厥阴, 少阴, 少阳, 太阴, 阳明, 太阳, 那么气候的变迁似比分为四季更为贴切, 第一段厥阴是最寒冷而转为将暖的季节, 这时阴气将尽, 阳气正长 第二段少阴, 虽然还有寒的余力, 但总的天气却温暖起来 第三段少阳, 则是由暖变热的阶段, 第四段太阴, 正是酷暑蒸热, 大雨盛行, 第五段则由蒸热的暑季转为天高气清的干燥阶段, 第六段则是天始寒转入寒冷的阶段 它强调的是太虚大气与地之五行之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此结果便是风热寒暑燥湿六气 [B ] 五行 五运与六气表 厥阴 少阴 少阳 太阴 阳明 太阳 风 热 暑 湿 燥 寒 阴气将尽, 阳气正长 还有余寒, 但逐渐变暖 由暖变热酷暑蒸热, 雨盛行 天高气清的干燥 天始寒转入寒冷 3 三阴 三阳表示位置的内外开合枢是合谐的自组织行为在 阴阳离合论 : 歧伯曰 : 太阳为开, 阳明为合, 少阳为枢, 太阴为开, 厥阴为合, 少阴为枢 所谓开, 当指释放与吸收 合, 应指储存能量 枢, 指开合之间的一种变频与转换能力, 所以是一种高度有序的 合谐的自组织行为 那么根据 血气形志篇 :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再根据 阴阳离合论 : 阴阳鸵, 积传为一周, 气里形表而为相成 之意, 当是一个人形的柱状图 三阴三阳涵义 太阳为开 阳明为合 少阳为枢 三阳为父 二阳为卫 一阳为纪 膀胱 小肠 胃 大肠 胆 三焦 最外 卫外 游部 释放 藏无形之能量 将无形转为有形 释放与吸收 储存能量 开合之间的变频与转换能力 吸收 藏有形之能量 将有形转为无形 最里 内守 独使 肺 脾 心包 肝 心 肾 三阴为母 二阴为雌 一阴为独使 太阴为开 少阴为合 厥阴为枢 太阴太阳居最外最里, 其功能在于释放或吸收 从经脉言, 太阳膀胱小肠主释放, 太阴脾肺有吸收之功 阳明少阴当为合, 上储藏能量, 阳明藏无形之能量, 少阴藏有形之能量 大肠与胃都去渣滓而储精华, 心肾为人体之动能 少阳厥阴当为枢, 主变频与转换 少阳主将无形转换成有形, 厥阴主将有形转换成无形 阴阳类论 中黄帝曰 : 三阳为父, 二阳为卫, 阳为纪 三阴为母, 二阴为雌, 一阴为独使 张介宾 马莳等均指出 阴 当指厥阴 张介宾 : 阴, 足厥阴肝经也 杨上善 : 一阴, 厥阴也 王冰 : 阴, 谓心主之脉 马莳 : 一阴者厥阴也, 厥阴为里之游部, 将军谋虑, 所以为独使

13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一节十二经脉 也 由此, 厥阴应与少阳同为枢, 少阳为纪 为游部 ; 厥阴为独使 为朔晦, 可变来变去, 主转变, 难窥其行止 少阴当与阳明为合, 阳明象战士 样卫外, 少阴象少女一样内守 老子曰 : 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它代表着事物的无限变化性和可能性, 所以有人认为三代 表混乱与邪恶 [B] [B] 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及其临床意义 : 中针 二 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特点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主要可分为躯干和四肢两部分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遵循阳经行阳面 ( 肢体外侧 ) 阴经行阴面 ( 肢体内侧 ) 的规律, 肢体内 外侧的阴 阳经分布对称 但这一规律在躯干部有例外 经脉在躯干部有内 外行之分 内行线循行部位较深, 它行于胸腹腔内, 属络脏腑, 起到沟通内外 联络脏腑的作用 ; 外行线循行表浅, 分布对称, 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 输注于体表 故经穴均应分布在经脉的外行线上 [T] 1. 内行 : 1 内属于府藏 : 2 脏腑表里联系 : 每一经脉皆具有属络脏腑的联系途径 即属于本脏腑, 络于相表里的腑脏 构成属于脏者络于腑, 属于腑者络于脏 从而加强表里经之间的内在联系 正是因为有了经络的表里属络联系, 从而才形成了脏腑的表里关系, 这有一个因果的关系问题 现代因为先讲脏腑, 首先提及了脏腑的表里联系, 之后才讲述经络, 所以容易产生一种误解, 就是因为脏腑有表里关系, 所以经络才属脏络腑 属腑络脏 其实不然, 而是因为有了经络的属络关系, 才形成了脏腑的表里关系, 也就是说经络是构成脏腑表里联系的物质基础 2. 外行 : (1) 分布要点 1 四肢部 : 在四肢的十二经脉循行中, 阴经行在上下肢的内侧 阳经行在上下肢的外侧 在上下肢的内侧 ( 阴经 ) 走行中 : 太阴在前 厥阴在中 少阴在后 ; 在上下肢的外侧 ( 阳经 ) 走行中 : 阳明在前 少阳在中 太阳在后 其中有一个特例 : 即在内踝上八寸以下, 足三阴经的分布是 : 厥阴在前 ( 胫骨内侧面上 ), 太阴在中 ( 胫骨内侧面后缘 ), 少阴在后 ( 跟腱及腓肠肌前缘 ) 2 躯干部 : 胸部 : 正中线为任脉, 旁开二寸为肾经, 旁开四寸为胃经 ( 锁骨下至第五肋间 ) 肝经 ( 第六肋间 ) 胆经 ( 第七肋间 ), 旁开六寸为肺经 ( 锁骨下及第一肋间 ) 脾经 ( 第二肋间至第五肋间 )

14 针灸经络学 腹部 : 正中线为任脉, 旁开半寸为肾经, 旁开二寸为胃经, 旁开四寸为脾经, 腋中线为胆经 背腰部 : 脊柱正中为督脉, 旁开一寸半第一侧线及旁开三寸第二侧线为膀胱经 (2) 分布特例 人体背腰部属阳, 胸腹部属阴 手足三阴经在躯干部的循行仍遵循 阴经行阴面 的规律, 循行分布于胸腹部 ; 手足三阳经中, 手三阳行于肩背项部, 足太阳分布于背腰部, 足少阳居于体侧, 与此规律相符 而足三阳中阳气最盛的足阳明未行于背腰部, 而是分布于胸腹近中央部 外行线循行表浅, 分布对称, 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 故经穴均应分布在经脉的外行线上 在胸腹部, 手足三阳及手三阴腧穴分布符合此规律, 而足三阴有违这一规律 如 : 足太阴 入腹, 属脾, 络胃, 上膈, 挟咽 ; 足少阴 贯脊属肾, 络膀胱, 其直者 ; 从肾上贯肝膈, 入肺中, 循喉咙 ; 足厥阴 抵小腹, 挟胃, 属肝, 络胆, 上贯膈, 布胁肋, 循喉咙之后 三经进入腹腔后, 属络脏腑, 上行胸腔, 抵达咽喉, 未浅出体表 除此循行线外, 三经在胸腹部无其它循行线分布 而三经位于胸腹部的腧穴, 如足太阴的冲门 府舍 腹结 大包, 足少阴的横骨 大赫 气穴 俞府, 足厥阴的章门 期门等, 似有无所依附之嫌 出现此现象可能有以下原因 ; 一是脱简 由于记载 灵枢 经脉原文的简板脱失, 造成某一段原文缺如, 此现象在古代绝非罕见 但此处这种可能性极小, 因记载足三阴胸腹部外行线原文的简板同时脱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二是先天不足 由于对经络认识未达到一定深度所致 事实上, 属第二种原因的可能性亦极小 其一 ; 恰巧足三阴同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不大 ; 其二 ; 灵枢 之后二千年来的历代医家均未发现其 缺陷 的可能性更微 这种 缺陷 应从经脉, 尤其是阴经的循行特点来理解 经脉是 立体 结构, 其 厚度 依经脉阴阳属性及循行部位的不同而异 足三阴循行部位较深, 在胸腹腔内循行过程中既入络脏腑, 同时又将其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相应径路上 如此方能正确理解足三阴在胸腹部的循行特点 综上所述, 十二经脉的分布虽有基本规律, 但亦存在某些特殊规律 如阳气最盛的手阳明的远体点位于食指的阴面, 足阳明在躯干部的循行部位同样是阴面 ; 阴气最衰的足厥阴的远体点位于大趾的阳面, 而其循行更上至巅顶, 到达人体的至阳之处等 这种阴阳经分布的特殊性, 表面看违背了阴阳经的分布规律, 但本质上则真正体现出阴阳之 间, 阴阳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体现了阴阳的生长消亡过程及阴阳的互根性 [T] [1] [T] 侯书伟 胡志强 谭奇文 (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灵枢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探讨, 湖北中 医学院学报,2001,3(3):5-6 十二经脉分布的特殊部位 : 1 内踝上七八寸以下, 厥阴在前, 太阴在中, 少阴在后 2 足厥阴经上至巅顶 : 十四经发挥 : 而厥阴则又上出于巅, 盖厥阴阴之尽也, 所以然者, 示阴无可尽之理, 亦犹易之硕果不食, 示阴无可尽之义也 然易之阴以气 [1] 侯书伟 胡志强 谭奇文 (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灵枢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探讨,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1,3(3):

15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一节十二经脉 言, 人身之阴阳以藏象言, 气则无形, 而藏象有质, 气阳而质阴也 然则无形者贵乎阳, 有质者贵乎阴与 主干与分支 灵枢 经脉 篇分支的形成, 带有较多的推理之意, 明显受气血 脏腑及阴阳学说的影响, 主要起着理论完善的作用 经脉分支的这种性质, 也是区别经络学说的理论 阐释作用与临床实用意义所必须认识的一个要点 [A] [2] (1) 十二经脉主干与分支的不同 十二经脉有主脉 支脉之分, 其循行有有穴通路 无穴通路之别 一般说来, 阴经的有穴通路多为主脉 如足三阴 手太阴 手少阴, 其腧穴全部分布在主脉上 手三阳腧穴分布亦有一定规律 ; 三者位于上肢 肩部的腧穴皆分布在主脉上 ; 位于颈项 头面部的腧穴皆分布在支脉上 足三阳腧穴分布较复杂 ; 足少阳除听会 上关二穴分布在耳旁的支脉上外, 余穴皆分布在主脉上 ; 足阳明头面 胸腹部腧穴分布在主脉上, 颈部 下肢腧穴分布在支脉上, 故其体表主脉并非连续性行走, 而是呈间断性分布, 异于它经 足太阳头项及背部第一侧线肾俞以上腧穴 ( 其第二侧线腧穴除外 ) 分布在主脉上, 余穴分布在支脉上 由此特点可知 ; 本经第二腰椎平面以下无主脉分 布, 故其外行线支脉长度明显超过主脉, 分布在主脉上的穴位仅占总数的 1 /3 [T] [1] 再者, 腧穴功能的差异与分布在主脉或支脉上无任何必然联系, 如听宫 人迎 足三里 丰隆 膏肓 委中等重点穴皆分布在支脉上 十二经脉中, 手厥阴明显异于它经, 其腧穴全部分布在支脉上, 体表无主脉行走 (2) 分支的起源与及发展 就现有医学文献来看, 经脉循行分支从出现到基本形成, 经历了简帛医书与 内经 两个阶段, 阴阳十一脉灸经 中尚无经脉分支, 足臂十一脉灸经 仅有 4 条分支, 至 灵枢 经脉 已多达 23 条 经脉分支的大量出现, 不仅扩大了经脉循行分布范围, 而且构成表达经脉功能的 形态 基础 1). 支脉的沿革 1 足臂 医书时代的经脉分支 足臂 中有关经脉分支内容, 呈现以下特点 : 一是数量少, 仅 足臂 的足太阳 足少阳脉各有 2 条 ; 二是行程短, 有的还较为模糊, 如足少阳脉由踝至膝循行中的分支 枝于骨间, 从胁经腋至项循行中有 枝于肩薄 ; [2] 赵京生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经脉分支的形成过程与意义,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2):

16 针灸经络学 三是皆支行, 即经脉以主干循行至终点而不是分支, 分支皆于主干循行途中分出, 如足太阳脉以主干行止于鼻, 其 枝颜下之耳 的分支则在由项至鼻的主干循行中分出 ; 四是应病候, 足臂 所记病候皆与脉行部位对应一致, 经脉分支也是这样, 如足太阳脉面部分支行于颜下和耳, 其病候中即有 颜寒, 产聋 2 阴阳 的经脉分支 : 虽无经脉支行的描述, 但其经脉循行包括部分 足臂 分支行经部位, 而且也有与病候对应的倾向 明显的例子如 阴阳 中足太阳脉, 其循行 下颜, 与 足臂 同 ; 因其循行仅及颜而不至耳, 故 是动则病 中只有 头痛 而无耳病 又如 阴阳 足少阳脉, 在下肢的循行为 系于外踝之前廉, 上出鱼股之外, 其小腿部的循行虽略而不记, 但实已包括, 而 足臂 此脉 枝于骨间 的行经部位并未出其范围 上述内容提示, 简帛医书时代经脉分支的概念刚开始出现, 集中于少数阳脉并因此 行于体表, 分支路径一般不超过经脉循行主干带, 具有说明病候 ( 部位 ) 的临床意义 3 内经 时代的经脉分支 灵枢 经脉 载述的经脉分支相当复杂, 各经脉均有分支, 如手经中, 除太阴 阳明 少阴经各有 1 条分支外, 其余各经均有 2 条分支 ; 足经中, 太阴 少阴各 1 条分支, 厥阴 2 条分支, 太阳 少阳各 3 条分支, 而阳明有 4 条之多 ; 其中, 阴经有 8 条分支, 阳 经为 15 条, 总计有 23 条分支 如果除去简帛医书中尚未出现的手厥阴经, 则十一经脉的 分支数目实由 4 条增至 21 条 十二正经分支统计表 经脉 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阳 脏腑 肺 心包 心 大肠 三焦 小肠 脾 肝 肾 胃 胆 膀胱 分支 合计 ). 分支的作用 经脉 中只有五脏阴经以主干行至终点, 阳经则除足少阳外皆以分支为经脉循行 的终点 ( 手厥阴经亦是如此 ) 对十二经脉循行的记述, 除手少阴经外又均以分支为终 此与简帛医书明显不同 对照简帛医书经脉分支, 经脉 篇的分支在数目上虽然大大增多, 但其中具有 足臂 始见分支概念意义的新增分支仅 6 条 ; 在循行距离上, 不少分支的行程都很长, 如足阳明经的分支从 胃口 直至中趾, 足太阳经由肩胛到小趾的分支, 手厥阴经自胸至中指的分支等, 长度几近其经脉循行的全程 ; 在分支与主干的关系上, 阳经 ( 除足少阳 ) 及手厥阴经皆以分支行至其终点而不是主干, 名为分支而实行主干之职 ; 在与病候的关系上, 病候与新增分支循行分布的对应并不紧密 ( 仅手少阴 足阳明经有较为明显 的相关性 ), 而连接阴阳经脉的 11 条分支的出现则原本即与病候无关, 故 经脉 中多 数分支的意义不在直接说明病候与经脉的关系

17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一节十二经脉 灵枢 经脉 中的 23 条支脉,11 条是为手足 阴阳经脉的循环交接 余下的 12 条 分支, 情况不尽相同 : 1 手厥阴经之名不见于简帛医书, 其由胸至中指的分支亦为后出 2 足阳明经自胫至中趾有 1 条分支, 而 足臂 和 阴阳 载该经循行皆止于胫部, 所以这是新增的一条延长其循行路径的分支 3 足厥阴经在面部有分支 从目系下颊里, 环唇内, 简帛医书中仅 阴阳 述其 上行至 大渍 ( 眦 ) 旁, 故为新增 手少阴经唯一的分支 从心系上挟咽, 系目系, 所行路径完全为新见 4 足阳明经从 大迎前 下行内连脾胃 从 胃口 至中趾的 2 条分支在腹内及胫以 下的循行段, 足少阳经从目外眦下至肝胆绕毛际而横入髀枢的 1 支, 均为新增, 主要体 现了与内脏的联系 5 足太阳经 从腰中下挟脊贯臀, 入国中 1 支, 当是 足臂 该经脉的 枝之下月 句升 因为 足臂 所记病候与述脉顺序和部位严格对应, 故从病候部位或位置可基本推断其脉行部位, 而与病候中 月隹 ( 臀 ) 痛, 产 ( 生 ) 痔 位置相应的为 枝之下月句升 月句升, 广雅 释音 : 臀谓之月句升, 痔 之病位亦在此范围, 故 足臂 这一分支大体部位在臀 因此, 经脉 足太阳经此支路线早已出现 足太阳经 从巅至耳上角 一支, 其分出部位由 足臂 中的 颜 上移至 巅, 行止部位由 耳 变为 耳上角, 属 足臂 分支的演化而非新增 678 手太阳 手少阳 足少阳经的各 1 条分支, 其所经路线在简帛医书中已出现, 原为循行的主干, 而 经脉 却作为支行部分 如足少阳经 其支者, 从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 至目锐眦后, 足臂 作 其 直者贯腋, 出于项 耳, 出 ( 枕 ), 出目外渍 ( 眦 ), 张家山汉简 脉书 为 出耳前 因此, 这三条分支都不宜视为新增者 前述构成十二经脉环形连接的 11 条分支中, 手阳明 手少阳 足太阳经分支的部分 路径也属这种情况 如此看来, 这 12 条分支中属前所未见的新增加者, 包括手厥阴经在 内亦不过 7 条, 分布在足阳明 足少阳 足厥阴和手少阴等 4 条经脉上, 其中仅足阳明经 即占 3 条 而 经脉 中作为主干的循行路线, 却有不少是新增加的 足臂 的足少 阳脉 2 条分支在 经脉 中已消失 [A] [1] 3). 灵枢 经脉 经脉分支完善的意义 1 首先在于大多数分支将十二经脉首尾相接而如环无端, 通过这种连接方式, 既说 [1] 赵京生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经脉分支的形成过程与意义,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2):

18 针灸经络学 明气血循环流行于周身功能活动的有形基础, 也是为了说明脏腑之间的生理关系, 兼以 表述气血的来源与输布, 而且这些内容都统一在阴阳理论之下 如果没有这 11 条分支的 连接, 就不能完成经脉对气血循环流行 脏腑表里相合 阴阳协调转化等认识的严密表 达, 也就是说, 这种思想认识是 11 条分支路径形成的基础 2 其次, 另一类新增分支主要不在于直接反映病候与经脉所行经部位的关系, 更多的是出于说明脏腑与经脉理论结合后两者间关系的需要 如足少阳经分支 绕毛际, 乃是以足少阳 足厥阴两经的循行联系表达肝胆的表里关系 ; 并与腧穴归经的需要有关 ; 素问 气府论 所论脉气所发之穴中, 足太阳经背部诸穴 足少阳经面颊与髀枢部穴 足阳明经胃脘与气街部穴, 都需以行经该处的分支说明其经脉的归属 此外, 灵枢 邪客 记载的手太阴 心主之脉, 尚无分支, 对两脉循行的描述均自手起, 心主之脉尚未称手厥阴 ( 同样情况也见于 灵枢 本输 篇 ), 成文当在 灵枢 经脉 之前, 但从其对经脉循行描述的详细程度和与相应内脏的连接关系来看, 出 现亦不会很早, 似提示各经脉普遍见有分支是较晚的事, 且在一个较短时期内完成 [A ] [1] 4. 十二经脉的起止点 十二经脉的端点有近体点 ( 经脉位于头身的端点 ) 远体点 ( 经脉位于四肢的端点 ) 之分 经脉端点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 阳经的端点位于阳面 ( 肢体的上 外 背面 ), 阴经的端点位于阴面 ( 肢体的下 内 腹面 ) 在上肢经脉中, 手太阳的远体端点少泽位于小指外侧, 手少阳关冲位于无名指外侧, 手太阴少商位于大指内侧, 手少阴少冲位于小指内侧 手六经中唯手阳明与此规律相违 ; 如上肢远端点商阳位于食指的内侧 下肢经脉中, 足阳明厉兑位于第二趾外侧, 足少阳足窍阴位于第四趾外侧, 足太阳至阴位于小趾外侧, 足太阴隐白位于大趾内侧, 足少阴涌泉位于足底 ( 该经起点位于 小趾之下 ) 足六经中唯足厥阴不遵循此规律 ; 其下肢远端点大敦位于大趾外侧 经脉近体点又有体内近体点 ( 经脉位于胸腹腔的端点 ) 体表近体点 ( 经脉外行线位于头身部的端点 ) 之分 六阴经体内近体点中 ; 手少阴 起于心中, 手厥阴 起于胸中, 足太阴 注心中, 足少阴 注胸中, 足厥阴 上注肺 以上可见六阴经的体内近体点多位于胸腔中, 与此规律相违的是手太阴 ; 起于中焦, 这是十二经脉的起点, 亦是十二经脉气血的来源 经脉体内近体点的这种不对称性分布, 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 经脉体表近体点中, 足三阳阳明 太阳 少阳的近体点承泣 晴明 瞳子谬分别位于目下 内眦 外眦 ; 手三阳阳明 太阳 少阳的近体点迎香 听宫 耳门分别位于鼻旁和耳前 足三阴太阴 少阴 厥阴的近体点大包 俞府 期门及手三阴太阴 厥阴 少阴的近体点中府 天池 极泉均位于胸胁部 以上可知经脉体表近体点的分布规律为 ; 阳经近体点位于头面, 阴经近体点居于胸胁 但十二经脉中亦有与此规律相违的现象, 如足三阴的 无穴 近体点 ; 足厥阴 与督脉会于巅, 足太阴 连舌本 散舌下, 足少阴 挟舌本, 以及手少阴 系目系, 均位于头部 [T] [1] [1] 侯书伟 胡志强 谭奇文 (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灵枢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探讨,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1,3(3):

19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一节十二经脉 5. 对特殊经络现象的解释 : 1 为何足阳明胃经做为阳经, 却行于胸腹部的阴侧面? 素问 金匮真言论 中提到 外为阳, 内为阴, 背为阳, 腹为阴, 这与十二经脉的分布是大至相同的 但只有足阳明胃经走向于胸腹前方, 从而与 背为阳, 腹为阴 不相符合 在人体中手为阳, 足为阴 ; 气的多少属阳, 而形的盛衰属阴 因此, 在手中气的多少突出地表现出来, 而在足中形的盛衰突出地表现出来 又在形的盛衰, 三阴三阳中的阳明之形与厥阴之形最亢盛 因此, 足阳明胃经由于阳极生阴而走向于胸腹前方, 而足厥阴肝经是由于阴极生阳而走向于足背部及巅顶部 但手阳明经与手厥阴经由于气的多少一面更突出, 因此, 不存在手阳明经走向于阴的部位或手厥阴经走向于阳的部位等这种情况 2 为何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而非足趾? 足太阴与足厥阴在内踝上八寸以下交叉? 而足太阴经脉与足厥阴经脉在内踝上八寸交叉与足少阴经脉走行于足心 ( 涌泉 ) 的原因是 : 由于在形的盛衰中太阳与太阴 阳明与厥阴 少阳与少阴互相成为表里关系 因此, 在内踝上八寸以下, 足厥阴经脉走向于足太阴经脉的前方而足少阴经脉走行于足 心, 从而在位置上, 全向心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也是成立的 [R][2] 三 十二经脉的走行方向 1. 六个离心与六个向心 阴升阳降 十二经脉走向即 灵枢 逆顺肥瘦 所谓 脉行之逆顺, 十二经的走行方向正如 灵枢 逆顺肥瘦篇 概括为 :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胸 十二经脉以手足阴阳分为四组, 手三阴从胸走手 足三阴从足走胸, 六阴经呈向上走行方向 ( 对于手三阴三, 当直立 举手过头 ); 手三阳从手走头 足三阳从头走足, 六阳经呈向下的走行方向 因此, 对于十二经脉的走行方向可概括为 阴升阳降 阴经起于下部, 但向上行走 ; 阳经起于上部, 却向下行走 含阴阳相互转化之寓义 这是符合阴阳升降转化之理的 何谓阴, 在下为阴, 何谓阳, 在上为阳, 上阳下阴, 所以阳当下行以济阴, 阴当上行以接阳, 如此才能阴阳相交, 阴阳既济 素问 : 天气下为雨, 地气上为云 即是此意 阴升阳降 仅是十二经脉循行的总体规律, 其外行线 有穴通路与此完全相符, 但某些内行线与此规律相违 如手太阴 下络大肠 ; 手少阴 下膈, 络小肠 ; 手厥阴 下膈, 历络三焦 ; 手少阳 从膻中, 上出缺盆, 上项, 系耳后, 直上出耳上角 ; 足厥阴 从目系下颊里, 环唇内 等 2. 全向心循行 在 灵枢 经脉 篇的十二经循环流注, 即向心与离心各半的经脉循行体系以外, 在 灵枢 九针十二原 灵枢 本输 灵枢 邪客 篇中尚有十二经脉全部向心性循行的另一经脉循行体系 [2] 李庸准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 十二经脉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3 卷增刊 :

20 针灸经络学 3. 全向心十二经脉与半向心半远心十二经脉的关系 两种十二经脉路线并存 但需注意在提半向心半远心十二经脉路线时使用 流注 这个词, 而提全向心十二经脉路线时用 走向 这个词 即 流注 这个词是指十二经脉如环无端, 终而复始 ( 说明营气的循环 ), 而 走向 这个词是指经脉的走向, 不包含如环无端, 终而复始的意思 虽然存在两条十二经脉路线, 但这并不意味着十二经脉有两条流注路线 以手三阴经为例, 不是说营气的循环既是远向心, 又是始于四肢末端, 而是只有远向心的流注 即应该把半向心半远心十二经脉路线看作营气的循环路线, 而把全向心十二经脉路线看作与营气的循环无关 脏腑是以五行运动为主, 相反, 经络是以从五行运动中分化出来的三阴三阳运动为主 即三阴三阳最能表现出经络的特性 [R] [1] 素问 保命全形论 中提到 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这说明人体除了有从内接受营养物质 ( 后天之气 ) 而形成形体之外, 还有从外接受先天之气 ( 天气与地气 ) 形成形体的路线, 即全向心十二经脉是从外吸收天气与地气的专用路线, 因此, 全向心十二经脉起于四肢末端 根结与标本理论是古人认识的全向心十二经脉路线 根 指树根, 结 指果实凝聚 凝结 结束等的含义, 本 指树根或树杆, 根本之义 标 指 ( 事物的 ) 末端的意思 这是不在说十二经脉的流注概念, 而是在说走向概念 因此, 天气是由手经脉中相当于 根 的位置的井穴或者由相当于 本 的位置的上肢末端吸收到相当于 标 结 的位置的头 胸 腹 ( 三结 ) 中去, 而地气是由足经脉中相当于 根 的位置的井穴或者由相当于 本 的位置的下肢末端吸收到相当于 标 结 的位置的头 胸 腹 ( 三结 ) 中去 那么为什么先天之气 ( 天气与地气 ) 结于头 胸 腹呢? 这是因为先天之气为了滋养位于头 胸 腹 ( 三结 ) 的四海 四海不仅由后天之精来滋养, 而且也由先天之气来滋养 即位于头部的髓海, 胸部的气海, 上腹部的水谷之海, 下腹部的血海, 从四末开始接受先天之气 ( 天气与地气 ) 而结于头 胸 腹, 从而滋养四海 其根据如下 : 髓海做为元神之府与神有关 而神是由 先天之精 与 后天水谷之精 的共同作用产生的 ; 血海 ( 冲脉 ) 起于胞中, 与肾 ( 先天之本 ) 有关 ; 气海是宗气所聚之处, 宗气是由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的共同作用产生的 ; 水谷之海与元气有密切的关系, 脾胃论 脾胃胜衰论 云 养生即实元气, 谷实元气, 当调脾胃, 因元气根于肾, 故与先天之气有密切的关系 即从外界吸入的天气与地气通过四海, 播散到脏腑与经络中从而形成人体的形 把上面所讲到的两种经脉路线关系用植物来举例说明, 则与植物中的水管与筛管的关系是同理的 水管是从植物的根吸收营养的路线 ( 只有一个走向 ), 而筛管是把从水管吸收的营养与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播散到植物中的所有的部位, 从而滋养植物的路线 ( 如环无端 ) 人体经脉也与此相同, 是由相当于水管的全向心十二经脉与相当于筛管 的半向心半远心十二经脉相调和而并存, 并构成总的一个十二经脉体系 [R] [1] [1] 李庸准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 十二经脉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3 卷增刊 :

21 四 十二经脉的循行流注 1.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一节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从手太阴肺经起, 最终止于足厥阴肝经 其流注次序为 :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其流注规律为 : 按表里经和同名经, 由手至足依次相传 每四经形成一个小循环, 十二经是由三个小循环组成, 三个小循环是太阴阳明 少阴太阳 厥阴少阳 阴经 阳经的传接次序皆是按照阴阳经脉中阴 阳之多少, 由多至少相传 灵枢 营气 十二流注并不只是十二经之间依次流注, 在肝经之后, 其有别支至督脉而任脉, 说明任督二脉亦参与十二的流注, 只是不在大经之内, 说明任督将十二经的一个流注的气血灌注于任督脉中, 故任督可蓄溢十二经气血, 同时, 督为阳脉之海, 任为任脉之海, 十二经将气血之阴 阳两部分分注任 督 故有大周天与小周天之分 十四经发挥 : 其气常以平旦为纪, 以漏水下百刻, 昼夜流行, 与天同度, 终而复始也 营气常以平旦之寅时为纪, 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阴, 以次流行也 适当明日之寅时, 而复会于手太阴 2. 经脉交接皆以支脉完成 ( 除手少阴经 ) 经脉 篇中上下相邻经脉以起止部位的相接或重叠, 构成十二经脉首尾相贯的连接方式 由于经脉主干各行于特定区域, 欲以一定顺序衔接阴阳两条经脉, 则须借助新的分支路径, 上述阴阳经脉循行 分支及表述特点, 盖出于这种需要 由此可知, 在 灵枢 经脉 篇 23 条分支中, 为表达十二经脉环形连接方式的即占 11 条 ( 除手少阴经外 ) [A] [1] 3.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依次衔接 首尾相连, 构成环状整体 需要注意的是 ; 其起始经脉手太阴 终止经脉足厥阴的衔接点不在手太阴的起点中焦, 而在肺中 故其环状整体并非 完美无缺 经脉有主脉 支脉之分, 十二经脉中除手少阴是通过主脉与手太阳直接相通 外, 其余经脉全部是通过支脉与相续经脉衔接 [T] [2] [1] 赵京生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经脉分支的形成过程与意义,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2):11-13 [2] 侯书伟 胡志强 谭奇文 (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灵枢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探讨,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1,3(3):

22 针灸经络学 十二经络阴阳二气盛衰和经脉交接规律, 是以阴阳盛衰角度而传注的 阴气最盛为太阴, 其次少阴, 再次为厥阴 ; 阳气最盛为阳明, 其次为太阳, 再次为少阳 十二经络阴阳二气和经脉交接顺序为 : 肺经 ( 太阴, 阴盛, 交于手 ) 大肠经 ( 阳明, 阳盛, 交于头 ) 胃经 ( 阳明, 阳盛, 交于足 ) 脾经 ( 太阴, 阴盛, 交于心 ) 心经 ( 少阴, 阴次之, 交于手 ) 小肠经 ( 太阳, 阳次之, 交于头 ) 膀胱经 ( 太阳, 阳次之, 交于足 ) 肾经 ( 少阴, 阴次之, 交于胸 ) 心包经 ( 厥阴, 阴少, 交于手 ) 三焦经 ( 少阳, 阳少, 交 于头 ) 胆经 ( 少阳, 阳少, 交于足 ) 肝经 ( 厥阴, 阴少, 交于胸 ) 肺经 1 在头面及手足交接的经络, 表里经及同名经相交接阴阳二气为等量变化, 手足相交者, 阴阳性质互变, 在头面相交者, 阴阳性质不变 2 在胸部交接的经络阴阳二气为不等量变化, 盛变弱, 弱变盛 如足少阴交于手厥阴, 经气由阴次之变阴少, 足厥阴交于手太阴, 经气由阴少变阴盛 3 阴阳经相交接阴阳二气为等量变化, 如手太阴交于手阳明, 足阳明交于足太阴, 手少阴交于手太阳, 足太阳交于足少阴, 手厥阴交于手少阳, 足少阳交于足厥阴 阴经交阴经阴阳二气为不等量变化, 如足太阴交手少阴, 足少阴交手厥阴, 足厥阴交手太阴 阳经交阳经阴阳二气为等量变化, 如手阳明交足阳明, 手太阳交足太阳, 手少阳交足少阳 4 表里经相交接阴阳二气将变化性质 ( 即阴气变阳气, 阳气变阴气 ), 因表里经相交于手足, 手足为阳气和阴气的变换之所 同名经相交接经气性质相同, 因同名经相交均为阳经在头相交, 头为诸阳之汇, 故阳变阳性质不变 ; 非表里经且非同名经者交接性质不变, 因其相交于胸, 胸为五脏所居 阴气汇集之所, 故交接变换性质均为阴 5 六阴经交接均在胸中, 六阳经相交均在头 ; 六腑同名经相交, 六脏同名经不相交 ; 三阴经变三阳经在手, 三阳经变三阴经在足 从上述规律的特点看, 头胸手足为十二经脉交接区 经脉交接中的阴阳二气量的变化 性质的变化 交接位置的分布对于认识经络的规律及六腑与六脏的关系 六阴经及六脏与胸的关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经络阴气变阳气在于手, 阳气变阴气在于足 手在上属阳属天, 足在下属阴属地 故十二经中经络阴气始于足, 汇于胸, 上散于手 ; 十二经络阳气始于手, 汇于首 ( 头 ), 下泻于足 阴阳二气交换转变形成大周天 从临床上看, 手足对三阴经三阳经经气的功能调节作用, 头对六阳经的调节作用, 胸对六阴经的调节作用等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z][1] 4. 对经脉流注起于手太阴经的解释 为何十二经起于手太阴肺经? 1. 人之生, 先为哭泣, 而不是笑 呻等, 按现代医学理论, 婴儿初生, 使其哭是开 始肺的呼吸 而在中医理论中, 肺之声为哭, 故哭为肺气启动的标志 2. 肺主一身之气, 肺位居最高, 为脏腑之华盖 主气, 朝百脉 [1] 马廷辉 ( 甘肃省永登县中医院 ): 十二经络阴阳二气和经脉交接规律的认识, 针刺研究,2002,27(4):

23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一节十二经脉 最终形成营卫气如环无端的循环, 称为 五十营 五 十二经脉循环与流注揭示的是营 卫气二气的循行特点 1. 营气 营血 血液与脉 内经 中虽以 经 络 作为经络系统的主要名词, 但始终还若隐若现的保留有 脉 的遗迹, 并且 脉 与 经 还经常交互出现, 如 灵枢 经脉别论 曰 : 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 经气归于肺, 肺朝百脉 那么脉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素问 脉要精微 说的很清楚 脉者, 血之府也, 王冰注曰 : 府, 聚也, 言血之多少, 皆聚见于经脉之中 同时 灵枢 决气 亦云 壅遏营气, 令无所避, 是谓脉, 说明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灵枢 经脉 曰 : 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 骨为干, 脉为营, 筋为刚, 肉为墙, 皮肤坚而毛发长 谷入于胃, 脉道以通, 血气乃行 表明脉中所运行的为营气 营, 通于荣, 以其具有营养作用而言, 故营气又称为荣气 营血 营血来自于中焦脾胃的化生, 是水谷精气中之精者 灵枢 营卫生会 说 :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 而营血的化生途径为 营出于中焦, 中焦亦并胃口, 出上焦之后, 此所受气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化而为血, 以奉生身, 莫贵于此, 故独行于经脉, 命曰营气 同时 素问 痹论 叙其功能为 : 营者, 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乃能用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 贯五脏, 络六腑也 营气为水谷精气之精微, 分布于血脉之中, 成为血液的部分则是在经脉之中运行以循脉上下, 营运周身 即所谓 营在脉中, 卫在脉外 正如 灵枢 营气 所云 : 营气之道, 内谷为宝, 谷入于胃, 气传之肺, 流溢于中, 布散于外, 精专者行于经髓, 常营无已, 终而复始 灵枢 营气 记载营气的循行为 : 故气从太阴出, 注于阳明, 上行至面, 注足阳明 下行至跗上, 注大指间, 与太阴合, 上行抵脾 从脾注心中, 循手少阴出腋下臂, 注小指之端, 合手太阳 上行乘腋出内, 注目内眦, 上巅下项, 合足太阳 循脊下尻, 下行注小指之端, 循足心注足少阴, 上行注肾 从肾注心, 外散于胸中, 循心主脉出腋下臂, 出两筋之间, 入掌中, 出中指之端, 还注小指次指之端, 合手少阳 上行注膻中, 散于三焦 从三焦注胆出胁, 注足少阳 下行至跗上, 复从跗注大指间, 合足厥阴 上行至肝, 从肝上注肺, 上循喉咙, 入颃颡之窍, 究于畜门 此营气之行, 逆顺之常也 与 灵枢 经脉 中的十二正经的循环流注次序及路径完全一致, 说明营气的循行是依十二经的流注次序而运行不息 的, 亦即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主要是营气 ( 血 ) 的运行, 由手太阴肺经始, 经手阳明 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至足厥阴肝经而终 再经任 督二脉, 又复合于手太阴肺经, 是为一周 营气和卫气沿十二经脉 营周不休, 五十而复大会, 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 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度, 夜则入于阴亦二十五度,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相并而行 灵枢 本脏 曰 :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 营复阴阳, 筋骨劲强, 关节清利矣 从另一个角度又说明血液和调则经脉流行通利, 而营养周身组织关节 综上所述, 可以清楚的看到 灵枢 经脉 中的十二经循行即是营气的运行路径, 而营气即是指具有营养作用的营血, 营血又循行于脉中, 由此可推论出 脉 即是 经络

24 一经脉 的路线并存 [R] [1] 针灸经络学 之义, 亦即血管的走行路径, 它是以早期的血管解剖为基础, 逐渐形成的, 两者之间密不可分, 然而必须指出 灵枢 经脉 中的十二经的循行并不完全等同于原始解剖所见的血管解剖, 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完善和升华 六 经脉循行及方向在 帛书 内经 中的不同记载 1. 帛书 对经脉的记载 1973 年在长沙汉墓 帛书 中有两种经络古本, 阴阳十一脉灸经 和 足臂十一脉灸经, 论述了人体十一脉的循行 主病和灸法 足臂十一脉灸经 主要论述了人体十一脉的循行 主病和灸法 足脉有六条 : 足泰阳脉, 足少阳脉, 足阳明脉, 足少阴脉, 足泰阴脉, 足 ( 通 厥 ) 阴脉 臂脉有五条 : 臂泰阴脉, 臂少阴脉, 臂泰阳脉, 臂少阳脉, 臂阳明脉, 亦缺少了手厥阴脉 记载的十一脉的循行方向都是向心性的, 即十一脉均由四肢末梢的手部或足部起始 止于躯体中心部的胸腹部或头部 阴阳十一脉灸经 主要论述了人体十一脉循行 主病和灸法 其记载的十一脉的循行也是沿向心性方向 除此之外, 肩脉和大阴脉已改为远心性的循行方向, 即由躯体中心部向四肢末梢部的方向循行, 其循行路线与 灵枢 经脉 中的经络路线有极大的相似性 足臂十一脉灸经 的成书时期大体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之际, 甚至更早 比 阴阳十一脉灸经 略早 而 内经 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当在先秦战国或西汉时期, 晚于帛书 从而可以证实在 帛书 与 内经 之间经络体系的延续性和发展 2. 内 难 时期存在三种经脉的不同记载 (1) 十二经脉不同的循行路线 1 灵枢 经脉 灵枢 营气 等篇中记载的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 终于足厥阴肝经, 复还于手太阴肺经 如此存在如环无端, 终而复始的经脉路线 ( 把这种经脉路线浅显地称为 半向心半远心十二经脉 ) 2 灵枢 脉度 篇中记载 手之六阳, 从手至头 手之六阴, 从手至胸中, 足之六阳, 从足上至头八尺 足之六阴, 从足至胸中, 六尺五寸 这样, 十二经脉的走向都是始于四肢末端 ( 把这种经脉路线浅显地称为 全向心十二经脉 ) 又 难经 二十三难 中记载 手三阳之脉, 从手至头 手三阴之脉, 从手至胸中, 足三阳之脉, 从足至头 足三阴之脉, 从足至胸, 与 灵枢 脉度 篇中所记载的走向是一致的 而且, 同篇中又记载 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 阳明注足阳明太阴, 太阴注手少阴太阳, 太阳注足太阳少阴, 少阴注手心主少阳, 少阳注足少阳厥阴, 厥阴复环注手太阴 这与 灵枢 经脉 篇以及 灵枢 营气 篇中的半向心半远心十二经脉路线基本相同 从而可以看出, 内经 与 难经 中均同时记载了半向心半远心十二经脉路线与全向心十二经脉路线 3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1973 年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 汉墓中出土的 足臂十一脉灸经 中提到阴经与阳经均始于四肢末端, 这是 灵枢 脉度 篇中所述经脉路线的雏形 而 阴阳十一脉灸经 中却提到九条经脉始于四肢末端, 另两条经脉 ( 肩脉, 足太阴脉 ) 走行是远心走向, 这是 灵枢 经脉 篇中所述经脉路线的雏形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确实有 全向心十一经脉 的路线与 半向心半远心十

25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一节十二经脉 (2) 十一经与十二经的演变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并存 针灸经穴与原气 ( 何之中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一书中认为 : 十一经脉到十二经脉的演变不是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灵枢 经脉, 而是二个途径, 其一为 足臂十一脉灸经 灵枢 脉度 ( 全向心的十二经脉 ); 其二为 阴阳十一脉灸经 灵枢 经脉 ( 半向心半远心十二经脉 ), 从而可以看出确 实是从十一经脉演变成十二经脉, 并且也证实了当时确实有两种经络路线并存 [R] [1] 七 经脉病候 1. 是动病与所生病的源流 (1) 是动 病是指脉诊病候, 以脉口治之 对于 是动则病 本意, 古代文献早有明确解释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曰 : 厥阴有过则脉结动, 动则腹肿 少腹肿 正是 阴阳 所载厥阴脉 是动 病症候之一 何谓 动? 仓公传 曰 : 切其脉大而实, 其来难, 是厥阴之动也 可见这里的 动 即 变动 之义, 凡与常 ( 平 ) 脉, 或众脉不同的异常脉象皆统称为 动 灵枢 经脉 即根据脉之 寒 热 坚 及 陷且空 等与众脉 ( 其他各诊脉处 ) 不同的变化而知 何脉之动, 以诊有过之脉 脉经 卷二载有经脉及奇经八脉各种具体的病脉主病内容, 而卷十所载相应的病脉 ( 督, 任 冲三脉见于卷二第四 ) 皆统作 动 是动则病 的原意很简单, 是动 即 此 ( 脉 ) 动 ( 异常脉动 ), 动则患病 显然, 是动 病原本是脉诊病候 只是这里的诊脉法不是独取寸口的三部九候法, 而是多脉遍诊法, 这种诊法仍可见于 脉书 素问 等早期文献 素问 三部九候论 载有九处诊脉部位, 其中腕踝附近的脉诊部位共六处, 均以三阴三阳命名 至西汉中末期 易纬通卦验 所载四肢诊脉部位十二处, 除 心主脉, 手心主脉 外, 同样也以三阴三阳命名 今据 周礼 天官 贾公彦注, 素问 王冰注以及 素问 至真要大论 等文献, 可知这些诊脉处的具体部位 例如 : 手太阴脉, 或 手太阴脉口 ( 早期文献中 脉口 并不特指寸口脉 ) 即手腕部经渠 太渊穴之间的脉动处, 手阳明脉 ( 口 ) 即合谷 阳溪穴之间的脉动处等 对于这些脉口处所诊断病症的系统总结, 即成为相应脉口的脉诊病候 脉是指脉口, 而非指经脉 正因为 素问 脉解 所注解之病候本是脉诊病候, 故通篇皆以十二消息卦 ( 又称 十二月卦 十二辟卦 等 ) 卦象解释, 而不是以经络学说注解 ( 不了解这一点, 则很难读通该篇原文 ) 易纬通卦验 所载十二脉诊病候, 同样以西汉盛行的卦气说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 该书所载十二脉名中尚未出现 手厥阴脉 之名, 而其 心主脉 手心主脉 分别相当干 手少阴脉 手厥阴脉 至于原本为脉诊病候的 是动 病如何成为相应的经脉病候, 这与经络学说起源有关 [1] 李庸准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 十二经脉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3 卷增刊 :

26 针灸经络学 对于这些脉诊病候, 古人即刺灸相应的脉口处以治之, 后来脉口处成为固定的腧穴 ( 古代脉诊处一般都演变为重要的腧穴处 ), 仍以与原脉口相同的三阴三阳命名, 例如 : 手太阴脉口处即 手太阴 穴 尽管这些腧穴后又改作他名, 其主治病症也逐浙增多, 但其中应当包含了原相应脉口的诊 疗病症 也就是说, 阴阳 所载十一脉 是动 病应当见于最早的腧穴书 明堂经 所载相应脉口处腧穴主治症中 试以足厥阴脉 是动 病为例说明如下 足厥阴脉口即足背部太冲脉, 相当太冲 行间穴之间的脉动处 [C ] [1] (2) 所生 病是指经脉循行病候, 足臂 所载十一脉病候相当于 阴阳 病候中的 其所产病 内容, 但其病候表述形式为 其病, 而无 所产, 或 所生 二字 经认真分析后发现, 足臂 所载病候多为该书所述相应经脉体表循行部位的病变, 而且病症的排列顺序是从四肢向躯干头面, 与其经脉的循行方向完全一致 如果我们将 足臂 所载十一脉病候所述部位相连接, 则与其相应的经脉体表循行线非常接近, 而且其循行方向也相同, 由此可见, 古人将周身体表病变 ( 以后逐渐涉及到相关内脏病变 ), 参照经脉体表循行部位加以归纳, 分成相应的若干组, 即形成最初的经脉病候, 在 阴阳 中则被称作 其所产病 体表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痛 肿 不仁 寒 热等症 灵枢 刺节真邪 所谓 有一脉生数十病者, 或痛, 或痈, 或热, 或寒, 或痹, 或不仁, 变化无穷, 正是对 所生 病特点的概括 此外, 病候计数并达数十之多者只见于 所生 病 由于体表经脉循行线上任一部位都可出现病变, 不同医家的侧重点不同, 归纳出的经脉病候自然会有所出入 而且, 不同时期的经脉循行线也不尽相同, 其 所生 病症也随之变化, 故 足臂 阴阳 经脉 三者之间的经脉病候差异集中反映在 所生 病中 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 今天所见之 足臂 病候中已附加 了不同时期医家所补充的内容, 而不完全是原书旧貌 [C] [1] 2. 是动病与所生病含义的后世理解 (1) 是动病 : 是主的含义是本经脉 腧穴主治的病候 是动是指本经脉 脏腑的病变 (2) 所生病的三种解释 1 经脉所连属的本脏腑疾病, 如五条阴经分别主治五脏所生的病候 ; 六条阳经及心包经分别主治气 血 津液 筋 骨 脉七个方面的病候 2 本经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候 3 本经脉可以调治的其它经或其它脏腑的病候 如足阳明胃经为血所主病者, 但疟 湿淫 汗出 口歪等显然不属于血所生病的范围, 而是邪热入里 湿热风寒客于阳明等引起的病候 与胃经的功能有关 是动与所生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大的重复, 说明脉动异常的病候与本经循行部位的一致性 古代对经脉的认识即为脉 血管, 严格的说就是动脉, 通过诊查动脉的搏动而诊断疾病, 即 三部九候诊法, 当脉搏异常时的病证即为是动, 是指本经, 动指搏动 [1] 黄龙祥 : 经脉病候考源, 中华医史杂志,1994,24(4):

27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一节十二经脉 所生病是指本脉搏动异常所诱发的本经循行病候 所生即是本经所派生的病证 因此, 所生病皆有本经循行的经脉病候 厥, 不同于现代之厥, 现代厥是厥逆, 指突然昏倒, 不醒人事之证, 而经脉之厥则是指经脉的气血阻逆 如手太阴之臂厥, 因手太阴行于儒臂, 上肢, 故有臂厥, 而臂厥的证状则可在所生病中有解说, 即儒臂内前廉痛厥 是动病 所生病的不同解释 是动病 所生病 难经 气 血 难经 本经 他经 张引安 外因 内因 陈必留 本经经脉病 ( 经脉 ) 与连属发生的脏腑病 ( 脏腑 ) 上海 经脉发生异常 经气异常时经穴主治病症 黄龙详 脉诊病候 经脉循行病候 个人理解 本经异常出现的各种病症 本经病变所引发的他经病, 以及相关连经的病证 (3) 对六阳经主气血津液筋骨脉的理解 中医学说包括两部分, 一是脏腑器官的生理 病理及相互关系 ; 二是精 气 血 津液的生理 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在论五阴经时, 重点突出是主五脏所生病, 在论述六阳经及手厥阴经时突出主气血津液以及五脏所属的脉筋骨 气血 : 三焦主持诸气, 总司人体气化的作用, 为通行元气的通路 胃为水谷之海,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主血 津液 : 津液包括唾液 胃液 肠液 关节腔内的液体以及泪 涕 汗 尿等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 但饮食入胃, 需要小肠和大肠的吸收, 水分才能进入血液, 然后经过脾 肺 三焦 肾等脏的功能, 才能输布全身, 起着滋润 濡养的作用 脉 : 心主血脉, 心包是心脏的外围, 有保护心脏之作用, 骨 筋 : 肾主骨 肝主筋是从生理方面讲的, 经络病候讲胆主骨, 膀胱主筋, 是从治疗方面讲的 前者的主是主管的意思, 后者的主是主治的意思 临床胆和膀胱经穴用于治疗筋骨不用之病最多, 如半身不遂 小儿麻痹后遗症 腰腿痛等 参考文献 [R] 李庸准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 十二经脉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3 卷增刊 : [A] 赵京生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经脉分支的形成过程与意义,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8 针灸经络学,13(2):11-13 [z] 马廷辉 ( 甘肃省永登县中医院 ): 十二经络阴阳二气和经脉交接规律的认识, 针刺研究,2002,27(4): [T] 侯书伟 胡志强 谭奇文 (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灵枢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探讨,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1,3(3):5-6 [C] 黄龙祥 : 经脉病候考源, 中华医史杂志,1994,24(4):

29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二节奇经八脉 第二节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考 : 凡人一身, 有经脉络脉, 直行曰经, 旁行曰络, 经凡十二 络凡十五 其二十七气, 相随上下, 如泉之流, 如日月之行, 不得休息 故阴脉营于五脏, 阳脉营于六腑, 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 莫知其纪, 终而复始, 其流溢之气, 入于奇经, 转向灌溉, 内蕴脏腑, 外濡腠理 奇经凡八脉, 不拘制于十二正经, 无表里配合, 故为之奇 盖正经犹夫沟渠, 奇经犹夫湖泽, 正经之脉隆盛, 则溢于奇经 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 沟渠溢满, 霈妄行, 流于湖泽, 此发灵枢未发之旨也 八脉散在群书, 略而不悉 医不知此, 罔探病机 ; 仙不知此, 难安炉鼎 李时珍指出 : 督脉 为阳脉之总督 ; 任脉 为阴脉之承妊 ; 冲脉 直冲于上, 为诸脉之冲要, 带脉横围于腰, 状如束带, 所以总约诸脉者也 ; 阳跷 阴跷 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 ; 阳维 阴维 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 这些论述既有其含义, 又有生理功能, 尚可以了解其病理反应 以带脉而言 : 其主病主要是约束失调所致, 可见腰痛 赤白带下 白淫等症 ; 同时带下证也是由于带脉不固, 湿秽随带脉而下所致 一 概念 1. 奇经八脉的概念 是指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 包括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 因这八条经脉与十二正经不同, 别道奇行, 故名奇经 奇经八脉 这一名称最早见于 难经 2. 奇 之涵义 奇 (jī): 奇数, 奇偶之奇, 单数之义 表明其与十二正经不同, 无脏腑络属的表里配偶关系, 不成对 在奇经八脉中除阴阳跷脉 阴阳维脉以外呈左右对称, 双侧分布以外, 其它主要的四条奇经任 督 冲 带皆是独立而行, 无左右对称 灵枢 根结 曰 : 阴道偶, 阳道奇 十四经发挥 : 脉有奇常, 十二经者, 常脉也, 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 故谓之奇经 类经图翼 引虞氏之言 : 奇者, 奇零之奇, 不偶之义 谓此八脉, 不系正经阴阳, 无表里配合, 别道奇经, 故曰奇经也 奇 (qí): 1 异也, 即特殊之义 表明奇经八脉不同于十二正经 十二正经循行具有非常明确的规律性, 如与脏腑相属络 ; 阴阳经表里联系 ; 阴经行于内侧 阳经行于外侧 ; 手经行于手 足经行于足等, 而奇经八脉则各自走行, 无明确的规律性 难经 二十七难 : 凡此八法, 皆不拘于经, 故曰奇经八脉 难经 二十七难 : 奇经八脉者, 不拘于十二经 2 奇异, 零余之意 指这八条经的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 是十二正经之余 3 不同之意 考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不同, 从命名 循行 腧穴分布 与阴阳 表里 脏腑的关系上都有异于十二正经, 但通过交会穴和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0 二 奇经八脉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经络学 最早散见于 内经 难经 则提出奇经八脉的总的名称, 至 甲乙经 则记载穴位, 在后世对奇经八脉发展具有贡献的有, 元代窦汉卿首次将八脉交会穴推广, 从而扩大了八脉的治疗作用 ; 明代的李时珍则是对八脉最具贡献者, 著 奇经八脉考 至清代叶天士则从药物理论上又对奇经八脉进行了论述, 即 奇经用药 世人皆知李时珍是杰出的药物学家, 其实他又是一个高深的内功家, 在对内气的修炼中, 于书中多次提及 内视 返照 等, 可以看出其对奇经八脉的考证应不只限于文字上的考证和修订, 还有从内功气的运行角度对八脉的理解 故而其对药物和脉学都有着精深的见解 例如 : 药物具有四气 ( 升 降 浮 沉 ) 五味 ( 酸 苦 甘 辛 咸等 ) 归经的理论, 但至今, 虽然对其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但始终未能明了其来源, 它是在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 用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的总结, 而是在此指导下, 结合对药物的认识及药物进入体内对人体内气机的作用而感觉出来的的, 并不是简单的 神农尝百草, 一日而遇七十毒 那么简单 同时脉学也不单是手指的切诊, 应是以医者之气来触发患者之气 三 奇经八脉的命名涵义及功能 古人对奇经八脉的命名与衣物服饰品相关, 其意当在通过日常显百易见的服饰特征, 形象地表明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 使初学者望文或闻音而知其意, 便于学习 古人这种功能与循行定位相结合的命名形式在针灸学中比比皆是, 了解奇经八脉这一命名形式 则更有助于我们对经脉的理解和掌握 [1] 1. 任脉 本义 : 任, 古通衽, 指衣襟前面两幅交界的中缝 康熙字典 有衽 谓裳幅所交 裂也 一说, 与任脉行前正中线相同 ;[1] (1) 任 的本义为妊养 有载 担任 负担 任受之义 ; 为担负之具 说文 : 任, 保也 从人 壬声 壬, 甲骨文作 I, 表示肩股段 全文和简书皆居中加大圆点变成 王 表示孕腹膨隆 篆文规范笔画, 将圆点突出变长, 横大于两端, 变象形为指事兼象形成 壬, 说文 解壬有 象人裹妊之形 朱训 史记 律书 : 壬之为言任也, (2) 妊养 孕胎养子, 为 生养之本 释名 释天 : 壬, 妊也, 阴阳交物, 怀妊也, 至子而荫也 可见其本义是任养, 孕胎养子 故 经籍纂诂 中 : 壬, 任也, 取其怀任, 正字通 : 任, 与妊 姬同 又由 说文 : 妊, 孕也, 从妊 壬亦声 知壬既义兼声, 可见任 妊 女任 任女的古字都是壬, 都是妊养义的今字和今字的异体宇 任更接近壬, 是壬的最早今字, 加 亻 表示指人, 以别兽畜, 后因任引申义增多, 加 女 专指孕义 说文通训定声 云 : 任, 假借为妊, 为壬 此假借实为词义转移, 壬的孕义 [1] 马仁智 杨骏 ( 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 ): 奇经八脉命名考新得, 中国针灸,1996,(12):

31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二节奇经八脉 先转给任, 再转于妊 所以任有妊养之义, 此脉主妊养胎儿, 与生育功能有关 故 难经 杨玄操注曰 : 任者, 妊也 此是人之生养之本 素问 骨空论 王冰注 : 所以谓之任脉者, 女子得之以任养也 故经云 : 此病 其女子不孕也 [2] (3) 同衽, 衣襟也 担负 从循行上理解, 任者抱也, 国语 齐语 曰 : 背任担荷, 往 : 背曰负, 肩曰担, 任, 抱也, 荷, 揭也, 人衣襟称 衽, 难经疏注 谓 : 任与衽通, 其循腹里上行, 犹衽之在于腹前也, 此脉行身之前, 为人身所怀抱, 与衣襟接近而得名 所以任脉的命名, 取其行于身前, 总任身阴经脉气之义 [1] 总之, 此脉起于胞中, 出于会阴, 有 任主胞胎 之称, 女子妊养有赖其濡养, 胚胎正常发育有赖其充盈和坚固 ; 其上行于腹正中, 犹衣衽之在于腹前, 腹为阴, 且其脉气与手足诸阴经皆在胸腹部相交会, 故对全身阴经经气有总揽 总任之功用, 有 总任 诸阴 和 阴脉之海 之称 以 任 命名, 取其行于身前, 主妊养生殖之义 [2] 2. 督脉 本义 : 督 古代又指上衣背正中的衣缝 六书故 : 衣缝当背之中达上下者 谓之督 这与督脉行腰背正中 贯彻上下的循行特点相应 [3] (1) 本意为背缝 迭印 ( 衣缝当背之中, 达上下者 ) 督 : 是叔衣之通假字 见 说文段注 : 古多假督为叔衣, 说文通训定 声 : 督假借为叔衣 叔衣是上衣应脊的背缝或迭印, 平时晾晒熨迭之纲 [1] (2) 本义为观察 审察 督字的本义为观察 审察 说文 : 督, 察也 汉书 王褒传 : 使离娄督绳, 公输削墨 督绳, 意指瞄准墨线以达到正直 引申其义为统率 督促 总督 监督 正中等 (3) 从循行上看, 督指正中之义 ( 督率两旁者 ) 说文段注 : 以中道察视之, 人身督脉在一身之中, 衣之中缝亦曰督缝 庄子养生主 : 缘督以为经, 李颐释 : 缘, 顺也督, 中也, 郭象注 : 顺中以为常也, 丹波元胤 难经疏证 有 : 先子曰 : 督, 古与叔衣通, 其脉循脊上行, 故以背缝名之, 辞源 : 身后之中脉曰督, 督为中之义, 所以督脉之 督 反映了其循行于背部正中, 行线如叔衣之特点 [2] 裴晓华 高希言 ( 河南中医学院 ): 奇经八脉命名初探, 中医研究,1997,10(1):9 [1] 裴晓华 高希言 ( 河南中医学院 ): 奇经八脉命名初探, 中医研究,1997,10(1):9 [2] 蒙珊 ( 广西中医学院 96 级硕士研究生, 指导 : 谢感共 ): 奇经八脉命名浅释, 国医论坛,1999,14(5):45 [3] 马仁智 杨骏 ( 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 ): 奇经八脉命名考新得, 中国针灸,1996,(12):

32 针灸经络学 戴仲达 六书故 云 : 督 : 人身督脉 当身之中, 贯彻上下 故衣缝当背之中, 达上下者, 亦谓之督, 别作叔衣 戴将督叔衣假借关系倒置 (4) 从功能上解, 督有总督, 统率, 总管, 都纲之义 吕广曰 : 督脉者, 阳脉之海也, 李时珍 奇经八脉考 云 : 督脉 为阳脉之总督, 滑伯仁 十四经发挥 亦云 : 督之为言都也, 行背部之中行, 为阳脉之都纲, 正因为督脉为阳脉之海, 具有总督, 统率全身阳气的作用, 故名之为 督 所 以督脉的命名, 取其统领诸脉 及行于正中之义 [1] 总之, 从经脉循行上看, 此脉起于胞官, 出于会阴, 行于腰背正中, 上至头面, 为人体背部独居正中 贯彻上下之脉, 其络入脑, 与脑和脊髓有密切联系 从功能上看, 其脉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 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 管理和督促的作用 ; 足太阳和足少阴二经是决定卫阳之气盛衰的根本, 督脉通过与二经相络, 对卫气的敷布有维护作用 ; 体内脏腑亦通过足太阳经背俞穴受督脉经气支配 故督脉对全身阳经均有调节作用, 总统一身之阳气, 有 阳脉之都纲 阳脉之海 之称 此脉命名 为 督, 取其行于背正中, 总督一身之阳之义 [1] 3. 冲脉 本义 : 冲 者, 康熙字典 : 垂饰貌曰冲, 即古人在身前垂挂饰品的带子, 与冲脉在胸腹前侧面循行特点相仿 ; (1) 冲 原作 冲, 有冲要 要道的含义, 为 通 难经 杨玄操注 : 冲者, 通也 言此脉下行于足, 上至于头, 通受十二经之气血, 故曰冲焉 说明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 脏腑经络之气血都汇于冲脉, 故能转输调节全身气血而得名, 全身血气之运行, 其动力出于冲脉, 如杨上善所言 : 脐下肾间动气, 人之生命, 是十二经脉根者, 此冲脉血海, 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也, 渗于诸阳, 灌于诸精 故五藏六府皆禀而有之 是则脐下动气, 在于胞也 ; 上下行者, 为冲脉也 (2) 指升 突 宜速而入, 从其功能上, 冲有动的意义 广雅 释为 动也 行也, 集韵 言 : 冲, 要也 (3) 从循行上看, 冲 字可理解为纵横交错的通路 说文 曰 : 冲, 通道也, 从行, 童 ( 重 ) 声 左传 昭公元年 : 执戈逐之, 及冲, 击之以戈, 注 : 冲, 交道 冲脉在人体分布最广, 上下内外, 前后左右无所不到, 行于前者, 通过任脉交会而与诸阴经相通, 行于后者, 与督脉相通而行于诸阳经, 行干上者, 在头面能灌注诸阳, 行于下者, 于下肢能渗人三阴 内自溪谷外至肌肤, 阴阳表里无所不涉, 故可认为冲脉为十二经之要道 所以冲脉之命名, 取其经 上至于头, 下至于足, 贯穿全身, 通受十二经气血而行于全身之特征 [2] (4) 以水注人, 蓄水之处 总之, 从循行上看, 此脉起于胞中, 出于会阴, 夹脐而行, 冲而直上行至于头, 下 [1] 蒙珊 ( 广西中医学院 96 级硕士研究生, 指导 : 谢感共 ): 奇经八脉命名浅释, 国医论坛,1999,14(5):45 [2] 裴晓华 高希言 ( 河南中医学院 ): 奇经八脉命名初探, 中医研究,1997,10(1):9-32 -

33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二节奇经八脉 行至于足, 前散于胸, 后循脊里, 曰 冲 乃言其形也 ; 从功能上看, 此脉贯穿全身, 通受十二经气血, 脏腑经络之气血皆汇于此, 由其转输又可灌注诸阳 渗入三阴, 故其为十二经通行之要道, 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 有 十二经之海 血海 之称 以 冲 命名, 取其能涵蓄十二经气血, 为诸脉之冲要之 义 [1] 4. 带脉 本义 : 带, 礼记 王藻 : 束带, 凡带必有佩玉 辞海 曰 : 带在古代则多指官僚贵族腰间系的大带 带脉横行于腰腹之间, 回身一周, 状如大带故称为带脉 (1) 束衣之腰带, 有约束之意, 统束全身直行之脉 如 广雅 : 带, 束也, 难经 杨玄操注, 带之为言, 束也 言总束诸脉, 使得调柔也 绕身一周, 犹如束带 奇经八脉考 : 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 同足少阳循带脉穴, 围周身一周, 如束带然 说明带脉具有总束诸脉之功能, 凡上下纵行过腰腹之脉无不受其约束 并且胞胎亦靠带脉提系, 傅青主女科 曰 : 带脉者, 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 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 必然胞胎不固 带脉环腰一周相当于腰带部位, 故从循行上讲, 带 字指腰带 说文 : 带, 绅也 象系佩之形 ; 佩必有巾, 从重巾, 绅 指 大带, 即腰带的下垂部分, 带字的上半, 象腰带横于腰部, 可佩系各种装饰品, 下半重叠二 巾 字, 指其下垂部分 ( 绅 ) 辞源 释 : 带, 束衣的带子, 是丝制的束在外衣的大带, 围于腰间, 结在前面, 两头垂下, 称为绅, 形象地描述了带脉的循行特点是围腰一周, 束腰而前垂, 所 以带脉命名, 取其横腰腹一周, 统束全身直行之脉之义 [1] (2) 带下 总之, 从其循行上看, 十二经与奇经其他七脉皆上下同流, 惟带脉起于季胁, 回身一同, 恰为束腰带之部位, 状亦如束带 从功能上看, 其横行于腰腹之间, 统束着全身直行的经脉, 使之不妄行, 着失其所束, 则妇人多患带下等生殖系统之疾患 以 带 命名, 取其循行如带状, 能约束诸经 之义 [2] 5. 阴跷脉 阳跷脉 本义 : 跷者, 屐也, 太素 : 古之跷即今之鞋. 跷脉则由其经脉从足而出名之 (1) 跷 字原意为举足行高, 从下行上也 说文 : 跷, 举足小高也, 段注 : 跷, 举足也, 跷跷, 形容强盛健步的样子 诗 鲁颂 : 其马跷跷, 引申其义为形容骄傲 ; 诗板 : 小子跷跷, 太素 跷脉字从间作 乔, 乔即有高义 字可读如乔 翘, 平声 上声或人声 后人写作 跷 汉书 高帝纪 : 可跷足待, 即举足可待的意思 (2) 从功能上讲, 跷脉之 跷 有跷捷之作用, 身轻足捷, 矫健也 如杨玄操 难经 注 : 跷, 捷疾也 是人行走之机要, 动足之所由 (3) 跷, 又与 履 通, 指草鞋或本履 [1] 裴晓华 高希言 ( 河南中医学院 ): 奇经八脉命名初探, 中医研究,1997,10(1):9 [2] 蒙珊 ( 广西中医学院 96 级硕士研究生, 指导 : 谢感共 ): 奇经八脉命名浅释, 国医论坛,1999,14(5):

34 针灸经络学 史记 虞卿传 说 : 蹑跷 意指足穿草履 因跷脉起于根都, 与足之健步有关, 故以为名 [1] (4) 指足踝以下部分, 外踝下曰阳跷, 内踝下曰阴跷 (5) 通 桥, 桥梁之义 总之, 从起点及循行上看, 阳跷脉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左右, 阴跷脉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左右, 皆自下上行, 如举足行高 从功能上看, 阳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阳, 阴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 并同沟通和平衡一身左右之阴阳, 并司下肢运动, 为人行走 平衡之机要 人之寤寐有赖于卫气夜行于阴而日入于阳, 而卫气从阳经入阴经的桥梁是阳跷脉, 从阴经入阳经的桥梁是阴跷脉, 二脉交于目内眦, 共司眼睑之开合 故二脉以 跷 命名, 取其自下上行 使人行矫健及 为卫气出入之桥梁之义 [2] 6. 阴维脉 阳维脉 本义 : 维与帷近, 周礼 中 掌帷幕幄亦巾绥之事, 郑玄注云 : 在旁曰帷 帷 指幕旁下垂之帷幔丝带, 与维脉分布在下肢和躯干两侧并至头前侧而终类似 [3] (1) 维 字的原意是指纲维 ( 大的绳索 ), 用作维系和连结, 所以具有维系主持的作用 诗经 小雅 节南山 : 秉国之均, 四方是维 周礼 大司马 : 以维邦国 说文解字 段注 : 凡相系者曰维 说文 : 维, 车盖也 经籍纂诂 曰 : 维者纲也 ; 素问 阴阳类论 王冰注曰 : 维, 谓维持 ; 中华大辞典 释为 : 维者, 持也, 纲也 ; 难经 杨玄操注 : 维者, 维持之义也 此脉为诸脉之网维, 故曰维脉也 ; (2) 联系 连结 维络纪齐卿注 : 阳维者, 维络于阳之脉, 阴维者, 维络于阴之脉, 所以阴阳能相维者, 经血满足, 通达四旁, 能维络于诸经也 说明维脉有连结阴经和阳经, 以通于任 督的作用 从循行上理解, 维脉之 维 字, 说文 曰 : 维, 车盖维也 ;( 诗经 小雅节南山 ): 四方是维 说明维脉循行于人体周身, 有维络诸阴阳之经的特性 所以维脉的命名, 体现其行于周身, 维络阴阳, 调节气血的含义 [1] (3) 方向 分布 循行之意 广雅 释言 : 维, 隅也 ; 隅, 方业, 角也 淮南子 天文 曰 : 东北为报德之维 注曰 : 四角为维也 素问 气交变大论 : 土不及四维 注 : 四维为乾坤艮巽, 东南西北也 说明维脉循行于人体周身, 分布广泛 古代医家用 维 字命名维脉, 体现了维脉 [3] 马仁智 杨骏 ( 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 ): 奇经八脉命名考新得, 中国针灸,1996,(12):50 [1] 裴晓华 高希言 ( 河南中医学院 ): 奇经八脉命名初探, 中医研究,1997,10(1):9-34 -

35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二节奇经八脉 的功能作用和循行特性两方面的含义 总之, 从其循行上看, 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 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 分别与诸经相络行于人体周身, 犹人体之网络, 诸脉之纲维 从功能上看, 阴维脉行于营分, 维络诸阴, 管理五脏六腑之谐和, 主一身之里 ; 阳维脉行于卫分, 维络诸阳, 负责里外功能之健顺, 主一身之表 二脉相互维系, 对阴阳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的作用, 维持内外 阴阳 脏腑之平衡协调 以 维 命名此二脉, 取其网络全身之形, 维络内外 阴阳 脏腑及诸脉, 为诸脉 之纲维之义 [2] 7. 总结 奇经八脉命名涵义 奇经 涵义 八脉 任 同妊, 为孕, 妊娠之义, 有载 负担之义, 为同衽, 衣襟也 为 生养之本担负之具 ; 督 督者, 察视也 督催也 ; 督者都也, 有总督 督者中央也, 所衣缝当背之中首领之义以督率两旁者 ;, 达上下者 冲 指要冲 要道 ; 指升 突 宜速而入以水注人, 蓄水, 有动之义 ; 之处 带 束衣之腰带 妇女之带下 指足踝以下部分, 外踝下跷曰阳跷, 内踝下曰阴跷物之细长者, 如绳, 纲维维, 喻大的绳索 ( 蒙珊 ( 广西中医学院 举足行高, 从下行上也维系 维络之义 身轻足捷, 矫健也 通 桥, 桥梁之义 96 级硕士研究生, 指导 : 谢感共 ): 奇经八脉命名浅释, 国医论坛,1999,14(5):45) 四 奇经八脉涵义及生理功能 1. 任脉 督脉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 任脉总管一身之阴 此处的阴阳, 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阳气和阴气 阴阳之大义在于阳主动, 阴主静 ; 阳主升, 阴主降 ; 阳主无形 ( 精神 功能 ), 阴主有形 ( 形质 器官 ) 所以, 在这个理论下指导的临床应该是气血下而不升者, 督脉主之, 气血升而不降者, 任脉主之 ; 气血散漫而不收者, 督脉主之, 气血静滞而不流通者, 任脉主之 ; 运动系统疾病 功能性疾病, 督脉主之, 征瘕积聚 器质性疾病, 任脉主之 以积聚为例, 当以任脉为主, 督脉 为辅, 这样就做到了阴阳兼顾 [1] 至于任 督二脉之间的密切联系, 高武 针灸聚英 认为 : 任与督, 一源而二岐 督则由会阴而行背, 任则由会阴而行腹 夫人身之有任督, 犹天地之有子午也 人身之任督, 以腹背言, 天地之子午 ; 以南北言, 可以分, 可以合者也 分之, 以见阴阳之不杂, 合之, 以见浑沦之无间, 一而二, 二而一者也 [2] 蒙珊 ( 广西中医学院 96 级硕士研究生, 指导 : 谢感共 ): 奇经八脉命名浅释, 国医论坛,1999,14(5):45 [1] 马琴 周德安 王麟鹏 (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 ): 奇经八脉探讨, 中国针灸 2003,23(6):

36 2. 带脉 冲脉 针灸经络学 带脉与冲脉都在人体正中, 区别就是一横行一纵行, 二者与十二经都有联系 就带脉的功能之一而言, 素问 中说 : 天枢以上者, 天气主之, 天枢以下者, 地气主之 带脉在人体上下划分的中间, 所以可以理解为带脉是上下之气相互交流的 枢纽所在 凡是上下之气不交流者 ( 带脉收束太过者 ), 在 内经 中被称为 隔 者, 都可以取带脉来治疗 例如在临床上见到的腰痛患者, 有一种类型其主诉为 : 腰疼 ( 亦包括重 麻 ), 好像上下两截断开一样 这也许就是 难经 二十九难 带脉病 候中所提到的 腰溶溶, 如坐水中 诊其两脉, 可见寸实尺虚或寸虚尺实, 此为典型的人体上下之气不交流者, 为带脉上下枢机不利造成, 取带脉治疗, 效好 带脉的另一功能在经言之曰 约束诸经, 如果带脉收束不利, 可造成腹大 带下 内脏脱垂 阳明宗筋不束而足痿不收等症 所以, 上述疾病应考虑用带脉进行治疗 唐 杨玄操注释 难经 时说 : 带之为言束也, 言总束诸脉, 使得调柔也 张子和说 : 十二经与奇经七脉, 皆上下周流, 唯带脉起少腹之侧, 季胁之下, 环身一周, 络腰而过, 如束带之状 而冲任二脉, 循腹胁, 夹脐旁, 传流气冲, 属于带脉, 络于督脉 ; 冲 任 督三脉, 一源而三歧, 皆络带脉 傅青主 : 带脉者, 约束胞胎之系也 唐容川说 : 带脉虽系于腰肾, 然其脉绕中焦膜网一周, 故又属脾土 沈金鳌 杂病源流犀烛 带脉源流 : 是知一身上下, 机关全在带脉, 带脉不能自持其气, 其症皆陷下而不上 带脉的生理功能 [2] (1) 带脉为先天之根, 后天之本 带脉生于先天, 秉赋元精 元气 元神, 先于奇经 七脉而充, 先于十二经脉而成, 得交通脾 肾而蓄其精微而充盛, 在整体系统制约下主司人体生 长 壮 老 已生命过程 (2) 带脉为天癸之源 当人体脏腑发育充盛之期, 带脉与冲任二脉协调制约肝 脾 肾及生殖器官, 而主孕育 (3) 带脉为天枢之机 带脉环腰贯脐, 居六合坐镇中宫 腰以上为天属阳, 腰以下为 地属阴, 阴阳相交之处名曰天枢, 使上下通行的经脉, 虚者受其充溢, 实者得以疏利, 使阴阳交泰, 气血冲和, 升降开阖有序 带脉功能正常, 则约束有职, 十二经及奇经脉气上下运行有序, 故带脉是气机升降 阴阳交泰之关键 (4) 带脉为督 冲 任三脉之源 向来对督 冲 任三脉起源之说诸家议论, 分歧较 大 或曰起于胞中, 或曰起于少腹下 设若解释为 : 督 冲 任三脉始于先天, 至后天得气血充养而启动生理活动各司其属, 发挥督为阳脉之海, 任为阴脉之海, 冲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生理功能 其实, [2] 王联庆 王瑞道 : 浅述带脉的功能与循行结构, 中国针灸 1998,(6):

37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二节奇经八脉 督 冲 任 带四脉以络脉相互沟通, 合而为一, 分而为四, 在生理活动过程中, 枯则俱枯, 荣则俱荣 在病理过程中亦相互影响, 出现病证也互有挟杂 治疗原则是相互兼顾 如傅青主论带下证一文中曾言 : 盖带脉通于任 督, 任 督病而带脉始病 带脉者, 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 而在临证论治胞胎病证, 又多责之冲任及督带四脉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言下之意, 在周身的经络调节作用中, 冲脉是范围最广 最无偏性 最安全无副作用的一条经脉 但是奇怪的是如此重要的一条经脉, 无论针药, 临床应用却极少 后发现道家 藏密等修炼者对于冲脉却青眼有加 经多方考证, 发现冲脉在道家或藏密功法中是行于人体正中靠前的位置, 若在肚脐处找冲脉的一点的话, 应该是前三后七的位置 这点也正是道家功法 黄庭经 中所讲的 黄庭 的位置 所以说, 冲脉不仅是有其中气血容易上冲 上逆之趋势的含义, 更有位于人体几乎正中的 中脉 之含义了 因其行于人体前后左右之正中, 不宜取刺, 这样就不难理解临床应用冲脉来治疗疾病比较少的情况了 ( 除妇科疾病外 ) 另, 冲脉又被称为血海, 言其重在通行血脉方面, 通治一切血病 这是因为冲脉起于胞中, 分为两支, 一支上行, 一支下 行 ( 所以临床上见到的奔豚气既有上行的, 亦有下行的 ) 内经 记载上行支至膻中, 又云女子膻中气盛, 则随胞脉下入胞中而称天癸, 此处之胞脉其实就是指冲脉的上行支 这就是临床上冲脉在妇科疾病方面有独到疗效的理论基础, 并且如果在针灸治疗中酌情配合膻中穴, 疗效会更佳 另外, 对于冲脉的交会穴公孙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因为冲脉的循行在各个版本的记载中是不经过公孙的, 而是从太溪入踝, 前出跗阳, 入于太冲的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中提出 : 女子三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七七, 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此处将冲脉称为太冲脉, 似乎不应该是巧合 且太冲穴在治疗各种气逆上冲之病症当是临床首选, 且疗效肯定 而且金针王乐亭王老将内关 太冲作为四关, 用开四关的手法治疗一些病症尤其是急症 昏迷等疗效佳, 亦是用太 冲这一八脉交会穴调动着冲脉这一人体重要经脉的作用 [1] 冲脉的生理功能 [2] * 调节十二经气血 : 冲脉为 十二经脉之海, 说明冲脉具备组合诸经的生理作用, 并由此而产生了统率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 则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 ; 而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 冲脉又能给予灌注和补充, 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 * 主血海 : 冲脉起于胞中, 它具有主宰 血海 的功能 血海指什么? 在女子当指内 生殖器, 已属无可非议 血海接受冲脉的调摄, 表现在 : 冲脉隆盛则血海充盈, 月经应时而下 ; 冲脉受损则血海败乱, 出现月经失调等证 男子亦有血海, 在男子则冲脉与血室为化精之所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这个 化精之所 在男子当指睾丸 前列腺等生殖器官 冲脉盛则 精气溢泻 而有子, 冲脉受恶伤则精衰无子 * 主管生殖 : 冲脉具有促进生殖的功能 素问 上古天真论 有 : 太冲脉盛, 月 事以时下, 故有子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坏无子也 言 : 是以女子不育, 多责之冲脉 冲脉无病, 未有不生育者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1] 马琴 周德安 王麟鹏 (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 ): 奇经八脉探讨, 中国针灸 2003,23(6): [2] 周秀萍 韩培玲 : 祖国医学对冲脉的认识, 中国针灸 1998,(9)

38 针灸经络学 灵枢 五音五味 说 : 宦者去其宗筋 ( 当指睾丸 ), 伤其冲脉 故须不生 天宦不脱于血, 而任冲不盛, 宗筋不强, 有气无血, 唇口不荣, 故须亦不生 宦者阉也, 天宦者天阉也, 均无生殖能力 系男子后天冲脉损伤或先天冲脉未充, 导致生殖机能衰退, 副性征缺如等一系列表现 由此可见, 冲脉所主宰的生殖功能实质上包括了部分内分泌功能在内 * 主肾间动气 : 肾间动气 原出于 难经, 亦即先天之原气,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动力, 构成和营养人体脏腑 经络的要素 所以 难经 六十六难 说 : 脐下肾间动气者, 人之生命也, 十二经之根本也 清楚地指出冲脉主肾间动气 3. 阴跷脉 阳跷脉 阴跷与阳跷, 分别统领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而且两脉在头内相交如环, 共会于目内眦 其结构与主治类似于椎基底动脉环, 可以调节头部及眼部的供血, 还可以治疗癫痫等症 灵枢 寒热病 中记载阴阳跷脉的主治为 阳盛则嗔目, 阴盛则暝目 后人据此仅理解为阴阳跷脉此功能主要是用来治疗睡眠障碍的 但并非如此, 颈椎病的患者在临床上往往主诉有两目沉涩 怕光 不欲睁眼等症状, 其实此症状也属于 阴盛则目暝 的范畴 可以取申脉 照海配合天柱穴位治疗 至于 阳盛则目嗔, 相对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因为阳不入阴而致的入睡困难来讲, 把它理解为甲亢 眼内压增高等原因引起的眼目嗔胀更合适一些, 应调阳跷脉 另外, 跷有健行之意, 这就说明跷脉也可主治经筋病 下肢及腰背的痹症, 在临床 上此类疾患若应用阴阳跷脉的交会穴治疗, 效果显著 [1] 跷脉的生理功能特点 [2] (1). 调脑之阴阳阴跷脉下出于肾经, 上通脑海, 阴精循此上达, 充益脑髓 阳跷脉下连足太阳经, 上入脑中, 主持阳气, 与阴跷脉相合, 阴升阳降, 阴阳各主其时, 使脑中阴阳台化, 阴平阳秘, 清明内持, 则脑有所主, 神有所依, 元神因此而收发自如 因此跷脉是脑保持阴阳平稳, 正常发挥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 (2). 主一身之动静 跷者, 捷也 跷脉与人身之动静关系密切, 动则为阳, 静则为阴, 两脉皆起于跟中, 行于下肢内外 身体前后, 均上达于脑, 卫气通行全身又与跷脉密不可分 昼日阳出于外而阳气盛, 卫气行于阳则阳跷脉满盛, 以司人体正常活动, 使行动矫捷, 目张而不寐 入夜阳入于阴而阴气盛, 阴气盛则阴跷脉满盛, 主静而休眠, 目闭而欲寐, 故阴阳跷脉与人体昼夜节律密切相关, 主持机体的动静与寤寐 (3). 分主表里阴跷脉行于前 行于里, 与五脏之气相联通 相感应, 蓄积 调节诸阴经经气 ; 阳跷脉行于后 布于表, 联系六腑之气, 主持诸阳经经气 跷脉的这一功能是与任脉 督脉 阴维 阳维 足少阴 足太阳的功能密不可分的, 正如张洁古所言 : 阳跷在肌肉之上, 阳脉所通, 连贯六腑, 主持诸表 阴跷在肌肉之下, 阴脉所行, 连贯五脏, 主持诸里, 故 标幽赋 概括曰 : 阳跷阳维并督带, 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 阴跷阴维任冲脉, 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1] 马琴 周德安 王麟鹏 (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 ): 奇经八脉探讨, 中国针灸 2003,23(6): [2] 刘清国 : 跷脉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上海针灸杂志,1999,18(2)

39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二节奇经八脉 4. 阴维脉 阳维脉 阴维与阳维脉在循行路线方面是奇经八脉中很值得商榷的两条经脉 在 内经 中明确提到阴维 阳维脉具体部分的条文有两处 : 素问 刺腰痛篇 中 : 阳维之脉, 令人腰痛, 痛上怫然肿, 刺阳维之脉, 脉与太阳合 下间, 去地一尺所, 飞阳之脉, 在内踝上五寸, 少阴之前, 与阴维之会 这就是后人认为阴维 阳维脉起于下肢上行至头的所有文字证据 但是关于阴阳维脉的循行路线, 我们略加思考就会发现以下问题 : (1) 难经 二十九难 阳维为病苦寒热, 阴维为病苦心痛 脉经 平奇经八 脉病 诊得阳维脉浮者, 暂起目眩, 阳盛实者, 苦肩息, 洒洒如寒 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者, 苦胸中痛, 胁支满, 心痛 文中无一处提到腰痛或下肢病症 相反阳维主病与手三阳经相似, 阴维主病与手三阴经主病暗合, 这岂不违反了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这一基本的原则? (2) 在 素问 刺腰痛篇 倒是提到了阴阳维主腰痛等的病症, 可是看 素问 刺腰 痛篇 全篇发现, 文中和阴阳维脉并提的是 散脉 解脉 束脉 昌阳之脉 等, 除阴阳维脉之外没有一处提及十二正经或其它的奇经八脉 其治疗方法全部是 刺三 刺二 上下和之出血 血变而止 等 所以, 综其对脉和治疗方法的描述来看, 这显然是一篇刺络放血疗法的专论, 所刺之处为络, 而不是经 阳维 之名与奇经八脉之阳维显然所指不同 至于 飞阳之脉 与阴维之会 一条, 其主治及部位皆与阴跷脉合, 所以我们疑此处 阴维 为 阴跷 的传抄之误 这样看来, 后人根据此两条文将阳维 阴维脉的循行定在下肢理由并不充分 (3) 奇经八脉主要作用在于联络 蓄溢十二正经, 阴阳跷脉行于下肢, 蓄溢联络足三 阴 足三阳 那么如果阴维 阳维亦行于下肢, 又起什么作用呢? 何况手三阴 手三阳经之间的联络 蓄溢作用又由谁来担任呢? (4) 如果阴阳维脉行于下肢, 那为什么其交会穴却在上肢呢? 由于存在以上诸多疑点, 笔者提出个人见解 阴维脉 阳维脉循行于上肢, 起联络蓄溢手三阴 三阳经的作用 这样不仅上述疑问迎刃而解, 经络系统也更加完善了 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张红林等提到 内关穴通阴维脉的经脉循行路线 外关穴通阳维脉的经脉循行路线 描述了他们所观察到的阴阳维感传线路是从手至头 胸的, 而与下肢无关 临床观察, 阴阳维脉以治疗上肢 胸胁 外感等病为长 例如带状疱疹, 若发于头肩部, 对其后遗痛当取阳维脉, 以外关 风池二穴效好 ; 若是发于胸胁处的疱疹, 其后遗痛的治疗当取阴维交会穴内关, 同时配合五枢 维道 足临泣效好 [1] 五 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及阴阳属性 1. 奇经八脉的阴阳 表里配偶 难经 督脉原文是 ; 督脉者, 起于下极之俞, 并于脊里, 上至风府, 入属于脑 [1] 马琴 周德安 王麟鹏 (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 ): 奇经八脉探讨, 中国针灸 2003,23(6):

40 针灸经络学 至 甲乙经 时补上了 上巅循额, 至鼻柱, 阳脉之海也 十二字 从八脉交会穴的分布规律上, 可以看出, 任 冲 阴跷 阴维属阴 ; 督 带 阳跷 阳维为阳 奇经八脉有阴阳 表里的配偶 经言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 腹为阴, 少腹居下为阴中之阴, 任脉起于胞中, 行身前腹胸正中线, 足三阴经的脉气都交任脉于中极 关元, 阴维脉交任脉于天突与廉泉, 冲脉交任脉于阴交 足三阴上行于手三阴经, 实际上任脉联系了所有的阴经 因此任脉具有任养和总调阴经脉气的功能, 故任脉为阴脉之海, 主一身之阴气 背为阳, 督脉循行腰脊正中至头面 手足三阳经的脉气都交会督脉于大椎 带脉出于十四椎, 阳维交督脉于哑门 风府, 故督脉又称阳脉之海, 总督一身之阳 阴阳维脉 阴阳跷脉本身在名字上, 作用上都存在着阴阳的配偶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 阳主表而阴主里 奇经八脉虽然存在阴阳的配偶, 所以同样也就存在着表里的配偶 如督脉行腰背, 任脉行于腹胸, 任 督二脉交会于龈交穴, 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 沿下肢外侧上行, 经腰背至头面与六阳经相联系, 合于督脉, 主一身之表, 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 循足少阴肾经行于下肢内侧面, 上入少腹至太阴脾经与阴经相联, 会于任脉, 主一身之里 阳跷脉起于跟中, 循外踝沿下肢外侧上行, 主一身左右之阳 ( 表 ), 阴跷 脉起于跟中, 循内跟上行至咽喉, 主一身之阴 ( 里 ) 其生理功能, 阴阳跷脉出入相交, 阳入阴, 阴出阳交于目内眦 若表里经气互相协调, 则气并相还且目濡 若表里脉气不和, 则气不相荣且目不合 若表里脉气之间失去平衡, 阳气则盛真目, 阴气盛则瞑目 同时还能产生阳缓而阴急或阳急而阴缓的病理现象 [1] 2. 一源三歧 最早由王冰 素问 骨空论 注中提出, 指出 然任脉冲脉督脉者, 一源三歧也 明 李时珍 奇经八脉考 曰 : 冲为经脉之海, 又曰 血海, 其脉与任督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 针灸临床中发现, 一部分妇女背痛的发生似与胞宫经血的盛衰有关, 并认为此现象从临床角度证实了古人提出的 一源三歧说 是有一定的生理病理基础的 三脉都有主干或分支上循于背部, 凡妇女背痛与胞宫经血的盛衰有关 凡脾虚型崩漏或产后受风患者大部分伴有背痛 在治原发病好转的同时, 背痛也消失 说明胞宫与冲 任 督三脉 存在病理上的联系 [2] 3. 循行方向 灵枢 营气 篇中提到 上行至肝, 从肝上注肺, 上循喉咙, 究于畜门 其支别者 : 上额, 循巅, 下项中, 循脊, 入骶 是督脉也 这说明在任脉中营气的运行方向是从下而上, 而在督脉中营气的运行方向是从上而下 ( 阴升阳降, 出入之机 ) [1] 钱志云 ( 湖北中医学院 ): 从 针灸学 教学与临床实践中探讨研究奇经八脉几个问题,1 针灸临床杂志,1998,14 (1):56-57 [2] 朱江 (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 ): 从妇女背痛看 一源三歧 的生理病理基础, 中国针灸,1998,(1):

41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二节奇经八脉 但在形的盛衰中 ( 天气与地气的吸收路线 ) 因天气是由任脉吸收, 而地气是由督脉吸收的 ( 因任脉为阴脉之海, 故阴极生阳, 且开始吸收天气 ; 而督脉为阳脉之海, 故阳极生阴, 且开始吸收地气 ), 因此, 任脉的走向是从上而下, 而督脉的走向是从下而上 [3] 营气的运行 形之盛衰 任脉 下至上 阴升 吸收天气 上至下 督脉 上至下 阳降 吸收地气 下至上 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4. 奇经八脉与脏有所属关系 素问 骨空论 曰 : 督脉者 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 其少腹直上者, 贯脐中央上贯心 说明督脉不仅属肾, 而且与心脏有直接的联系 带脉属足少阴经的经别, 它必然源于肾经, 即从肾经别出, 入走内脏, 是肾经别行的支脉, 着重加强表里两经脏腑之间的联系 灵枢 经别 篇曰 : 足少阴之正, 至腘中, 别走太阳而合, 上至肾, 当十四椎, 出属带脉 说明带脉与膀胱腑有联系 冲脉与肾及脏腑关系密切 : 灵枢 逆顺肥瘦 篇指出 夫冲脉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 灵枢 动腧 篇曰 : 冲脉者, 十二经脉之海也, 足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 任脉则与肾关系密切 : 虚脱病证的治疗我们常取关元 气海 神阙 命门等腧穴 任脉为阴脉之海, 关元为足三阴经之会穴是阴中有阳的穴位, 为三焦原气所出, 联系命门真阳, 是人身元气之根本, 用以振奋肾阳, 当元阳外脱, 取其阴中救阳 神阙为真气所系, 生命之根蒂, 故用大艾重灸二穴以救重危之阳, 灸命门以温肾阳, 配关元 气海 神阙能补肾以固脬 若任督二脉不直接与肾脏有联系怎么能回阳救逆补肾的作用呢? [1] 5. 奇经八脉受十二经脉循行制约 奇经八脉有一部分是从十二经脉中分出来的, 它在循行散布的过程中, 又同各经脉交叉衔接, 说奇经八脉的循行不受十二经脉制约的说法是欠妥的, 元代滑伯仁考证了奇经八脉中任督之后, 提出了十四经流源 督脉为阳脉之海, 总督一身之阳气, 任脉为阴脉之海, 总任一身之阴气, 因此任督二脉不仅参加十二经脉循行流注, 而且起统帅一身之阳气及总调一身之阴气的功能 经络腧穴学教程 指出 : 奇经八脉, 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 对其余经脉起统帅 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带脉本身就是肾经的经别, 怎么能不受十二经脉循行次序的制约呢? 素问 灵枢 对冲脉的论述中, 四条经文中有三条支脉循行都与肾经循行相同, 怎么能说奇经循行不受十二经脉的制约呢? 否则怎样来解释 夫冲脉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 冲脉者, 十二经脉之海也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针灸学 关于奇经八脉的归纳的几点, 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 也无阴阳表里的 配偶之说是欠妥的 既然把 奇 解释为奇特, 奇异, 不读 (ji 机 ) 的音, 那就承认奇经八 脉存在阴阳表里的关系 [1] [3] 李庸准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 十二经脉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3 卷增刊 : [1] 钱志云 ( 湖北中医学院 ): 从 针灸学 教学与临床实践中探讨研究奇经八脉几个问题,1 针灸临床杂志,1998,

42 针灸经络学 6. 从经气看奇经八脉 素问 经脉别论篇 : 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 经气归于 肺, 肺朝百脉, 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 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 留于四脏 ( 心肝脾肾 ) 心肝脾肾除生理消耗外, 则流溢于八脉 八脉运行经气, 除发育成长 修补组织外, 溢蓄于骨空中, 以备转向灌溉, 内蕴脏腑, 外濡腠理 骨空盈溢, 其轻者上输于脑, 必 须有赖于 少火 煦炼才能升华, 此乃 少火之气壮 就是在正常生理情况下 ( 体温 正常 ) 的正常经气运行 如若是 壮火, 病邪侵袭肌体 ( 体温升高 ), 不但不能升华, 反 而消耗经气, 所谓 壮火食气, 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 少火生气 就是在经气运行中的八脉作用 因而经气运行的全过程, 是十二经脉炼精化气, 奇经八脉炼气化神 其中精是物质, 神是信息, 传精注神, 有赖于气的能量, 构成了精 气 神的生命现象 八脉的主要功能是神, 其根在脑, 经气运行的最后归之于脑, 脑是无限量的, 其用也是无限度的 生命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经气 神的本质, 是视 听 闻 味 意 志 思 虑 智等, 显露于情的, 尤为两目 如 : 喜 怒 悲 恐 惊 忧等所有精神活动, 其主宰都在脑, 脑为元神之府, 司生理功能, 又为识神所居, 司信息交换, 维护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 因而经气运行的功能, 先天是由里及表, 从内到外, 无论发育成长, 思维活动, 修补组织, 是奇经八脉的作用 后天是由表及里, 从外到内, 无论大气 谷气都是十二经脉的作用 二者相互调节, 相互为用, 以维护生命活动 奇经八脉是与生俱有的, 秉先天之道, 阴阳之理, 其本在脑, 其结在脐, 其布在身, 其用在神, 神之导使, 智之本能, 对十二经脉 脏腑 四肢 百骸 五官 九窍都起着主导作用 十二经脉是 内属于府藏, 外络于肢节 其功能 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 筋骨, 利关节者也 作用是 能决死生, 处百病, 调虚实, 不可不通 [2] 四 奇经八脉的作用 纵观人体的经络系统, 人体就是一个球体, 这个球体有三个剖面 : 任 督 冲构成了纵剖面, 带脉构成了球体的横剖面, 阳维 阴维 阳跷 阴跷构成了冠状面, 而十二正经就是行于球体表面和深入球体内心的各条经纬线, 奇经八脉行于正经之间 这是一个完整的 任何部分都不可或缺的经络系统 奇经八脉正是在这个结构的基础上发挥着 统领 联络和蓄溢诸经的功能 [3] 1. 沟通 联络作用 沟通就使十二正经相互交贯, 从而形成一个气血运行通道的整体, 不只是十二正经的循环流注 这就解释了临床上的一些现象, 如以局部穴治病, 可以理解为 以痛为腧 的腧穴局部作用 ; 而远部同经 表里经 同名经取穴则是依照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的原则 ; 但还有一类治疗, 其穴位与经脉并不构成必然的联系, 如下关治膝关节疼痛 (1):56-57 [2] 红为 ( 指导 : 王品山 ) 奇经八脉探析 论经脉的功能作用,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5):204 [3] 马琴 周德安 王麟鹏 (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 ): 奇经八脉探讨, 中国针灸 2003,23(6):

43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二节奇经八脉, 不能屈伸等, 这就很难解释, 但如果以八脉对十二经的沟通关系理解, 则可以认为, 通过八脉的湖泊作用, 使十二经的河流气血溶为一体, 相互渗灌 十二正经系统由经 络 经别构成 ( 经筋和皮部属于皮肉筋骨脉层次上的归属, 故不 列入 ) 十二正经间的联络作用主要由络脉和经别完成 络脉主要负责表里二经之间的 沟通, 经别则偏重于同名经间的沟通, 阳经之间行于背部的由督脉来沟通, 阴经之间行于胸腹的由任脉来沟通, 上下之间经脉由带脉来沟通 如此看来对于沟通四肢百骸的精密的经络系统来说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缺陷 难道少阴和太阴之间就没有沟通吗? 太阳和阳明之间就没有沟通吗? 概括来说, 是不是整个经络系统中不是同名经不是表里经之间就没有沟通呢? 非也, 此处起作用的正是奇经八脉 行于上肢的阴经之间 ( 手太阴 手少阴 手厥阴之间 ) 由阴维脉来沟通, 阳经 ( 手阳明 手太阳 手少阳之间 ) 由阳维脉来沟通 ; 行于下肢的阴经之间 ( 足少阴 足厥阴 足太阴之间 ) 由阴跷脉来沟通, 阳经之间 ( 足太阳 足阳明 足少阳之间 ) 由阳跷脉来沟通 由此看来, 奇经八脉的确是行于各自管辖的区域中 ( 其管辖区域详见奇经八脉个性 ), 然后把每个区域中经脉联络起来, 这样经络系统才能称得上是个相互联通的网 络系统 [1] 因此, 通过奇经八脉的沟通与联系作用, 使全身各部的阴 阳正经之间得以交通 融合, 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 手足阳经之间脉气相通 ; (2) 三阳之间脉气相通 ; (3) 阳经以督脉为主 : 阳维联络阳经 起于诸阳之会 的头部, 与督脉会于项部的 风府 哑门, 足三阳与督脉会于头项部的大椎 陶道 百会 ; (4) 阴经的外经不上头部, 所以其会穴较少 ; (5) 阴经以任脉为主 : 阴维联络阴经 起于诸阴交 的腹部, 与任脉会于颈部的天 突 廉泉 ; 足三阴与任脉会于下腹部的中极 关元 [2] 2. 统率 主导作用 奇经八脉纵横于周身, 与十二经脉构成复杂的联系, 任脉在关元 气海处与足三阴经交会, 总领诸阴经, 故称任脉为阴脉之海 ; 督脉在大椎处与手足三阳经交会, 总领诸阳经, 故称为阳脉之海 ; 冲脉上到头而下至足, 上行并于少阴肾经, 下行并于阳明胃经, 肾为先天之本, 胃为后天之本, 同时, 冲脉主胞胎与月经, 故称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五脏六腑之海 血海 [1] 马琴 周德安 王麟鹏 (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 ): 奇经八脉探讨, 中国针灸 2003,23(6): [2] 戴居云, 李鼎 ( 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 奇经八脉的临床应用特点, 中国针灸,1996,(12):

44 针灸经络学 带脉环腰一周, 主约束诸经 阴 阳维脉维络于诸阴 阳经, 故阴维脉维络一身在里之阴, 阳维脉维络一身在表之阳 ; 阴 阳跷脉起于足下, 阴跷起于肾经, 阳跷起于膀胱经, 上行至目, 故阳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阳, 阴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 因此说, 任脉妊之, 督脉煦之, 阴阳维之, 内外跷之, 带脉束之, 因而胎儿运行的是先天元气 3. 渗灌 蓄溢 调节作用 难经 二十八难 :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 沟渠满溢, 流于深湖, 故圣人不能拘通也 而人脉隆盛, 入于八脉而不环周, 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也 如果说十二正经就像地面的河流, 奇经八脉实际上就是地下水系统, 或者说就是水库, 就是人体气血的缓冲池 在十二正经气血较盛时, 奇经八脉吸收管辖区域的多余的气血存于内 ; 在十二正经气血较虚时, 它则供出所贮存的气血, 这就是奇经八脉的 蓄溢 功能 难经 中说 : 沟渠满溢, 流于深湖 入脉隆盛, 入于八脉而不环周 笔者认为, 八脉和十二正经之间的气血是 环周 的! 八脉的气血由十二正经而来, 同时亦可以在需要时流向十二正经, 有 蓄 有 溢, 这才是 蓄溢 的真正含义 内经 中多次提到 上工平气 平人 经脉匀平, 这个 平 字是平衡之意, 而经络之间的蓄溢功能是实现经络平衡的基础 手足同名经之间要平衡, 表里二经之间要平衡, 一条经的上下段要平衡, 不同名的经络间也要平衡 通过奇经八脉来调节 全身经络系统的整体平衡就是八脉运用的精华所在 [1] 是否可以理解为, 八脉之湖泊犹如河流之溢满而成, 有固定不移之湖泊, 如洞庭湖 潘阳湖等, 此圣人可以明查, 其中又有一些为水聚溢而成湖, 水枯则湖灭, 为不着形迹者, 变化莫测, 既使圣人也难以了解? 4. 调和阴阳, 养护元气 李时珍认为任督二脉是人身之子午, 在人体中起了重要作用 他指出此二脉是元气之所出, 真息之所由, 人能通此二脉, 则百脉皆通 这对于现代针灸处方选穴及气功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他喻道 : 鹿运尾间能通督脉, 龟纳鼻息能通任脉, 故二物皆长寿, 认为任督二脉通畅则能长寿 诚然什灸用药固然重要, 而养身 气功 导引等保健方法, 依靠和调整人体自身内在的潜力更加重要 在自身调整中, 奇经八脉的作用占了重 要地位, 这就给养生学说的研究提供了科研课题 [1] 五 奇经八脉病候 1. 督脉的病机及病候 : (1) 督脉病的特点 : 督脉病证是常见的经络病证, 早在 内经 中就有认识, 尔后除秦越人 李时珍 叶天士等极少数医家有所发挥外, 大多弃而勿论, 期整理提高而计, 笔者兹作探析 [1] 李万瑶 (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 ): 李时珍对奇经八脉研究的贡献, 中国针灸,1996,(6):

45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二节奇经八脉 大凡六淫内侵人督, 或跌打闪扭 金石伤督 或情志内伤, 脏腑十二经气血失调, 延及督脉, 皆可导致督脉机能失调, 督脉所过部位产生一系列症状 素问 骨空论 说 : 督脉为病, 脊强反折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内, 女子人系廷孔, 其孔溺孔之端也,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 ; 绕篡后, 别绕臀, 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 合少阴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眦, 上额交巅, 上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膊内, 侠脊抵腰中, 入循膂络肾 ;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 与女子等 ; 其少腹直上者, 贯脐中央, 上贯心入喉, 上颐环唇, 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此生病, 从少腹上冲心而痛, 不得前后, 为冲疵, 其女子不孕, 僵痔遗溺隘干 ( 灵枢 经脉 ) 云 : 实则脊强, 虚则头重高摇之 脉经 平奇经八脉励曰 : 大小癫痫, 小儿风痫 ( 素问 骨空论 ) 云 : 督脉生病, 治督脉, 治在骨上 经脉运行气血, 以充盛通畅为顺 因此, 督脉病证的治疗, 当以通补为法, 实证搜邪通督, 虚证填补壮督 叶天士指出 : 实证 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 虚者 必辛甘温补, 佐以流行脉络, 务在气血调和 ; 并主张使用动物药, 说 : 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 俾飞者升, 走者降, 血无凝, 气可宣通 ; 参芪不能固阳以益其虚, 归桂地等无能养营以却邪 ; 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 声气不相应 ; 当以 柔剂阳药, 通奇脉不滞, 以 血肉有情栽培身之精血 (2) 督脉病的病候分型 : 辨治当分清外感内伤 寒热虚实, 常见证候有风邪犯督 火热灼督 寒凝督脉 湿滞督脉 督脉气滞 瘀血阻督 督脉阳虚 督脉精血不足 痰注督脉等, 实证当搜邪通 督, 虚证宜填补壮督 [1] (3) 督脉病用穴 : 督脉有自身穴位二十八个, 但以长强 腰俞 脊中 中枢 大椎 百会 水沟等为主 2. 任脉的病机及病候 : (1) 任脉病的特点 : 任有 总任 之义, 能够总任一身之阴经, 为 阴脉之海, 主持元阴, 任养一身之阴气, 参与主持生殖活动的全过程, 特别是对妇女的经带胎产有极重要的作用 故其为病的特点是阴气受损, 机体失于滋养, 生殖机能障碍为主 素问 骨空论 云 : 任脉为病, 男子内结七疝, 女子带下瘕聚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云 : 任脉虚, 太冲脉衰少, 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坏而无子也 灵枢 五味篇 指出 : 其有天宦者, 其任冲不盛, 宗筋不成, 有气无血, 唇口不荣, 胡须不生 (2) 任脉病的病候分型 : 任脉为阴脉之海, 主持元阴, 妊养全身, 故任脉病证之治贵在固护阴气, 分清寒热虚实, 实则祛邪救阴安任, 虚则滋补阴精以固邪任, 临床上常见候有七种 辨治当分清寒热虚实, 常见证候有热伏任脉 寒凝任脉 任脉亏虚 痰湿注任 任 脉不固 湿热注任 任脉瘀阻等 ; 实证当祛邪救阴安任, 虚证当滋阴补精固任 [2] [1] 刘绪银 石海澄 石凯歌 ( 邵阳正骨医院 ): 督脉病证治辨析 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一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1):6-8 [2] 刘绪银 ( 邵阳正骨医院 ) 肖建 : 任脉病证治辨析

46 针灸经络学 (3) 任脉病用穴 : 任脉有自身穴位二十四个, 但以中极 关元 气海 神阙 三脘 膻中 天突 廉泉 承浆等为主主 3. 冲脉的病机及病候 : (1) 冲脉病的特点 : 冲脉循行分布面较广, 其为病则表现复杂, 涉及诸脏腑经络 冲脉为十二经气血之要冲和血海, 五脏腑十二经皆禀其气血以养之, 故冲脉为病, 则气血失调, 脏腑十二经受累, 气机紊乱, 素问 骨空论 云 : 冲脉为病, 逆气里急 临证指南, 产后 曰 : 冲脉逆则诸脉皆动 冲脉注少阴, 与性功能 生殖机能密切相关 若冲脉为病, 气血失调, 不能下注于肾, 则性功能 生殖机能障碍 灵枢 五音五味篇 指出 : 其有天宦者, 其任冲不盛, 宗筋不成, 有气无血, 唇口不荣, 故须不生 临证指南医案 卷九 云 : 凡女人月水诸络之血, 必汇集血海而下, 血海者, 冲脉也, 男子藏精, 女子系胞, 不孕 经不调, 冲脉病也 冲脉为气血之要冲, 上下循行,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宜流行不止, 故治冲脉病证贵在调和气血, 以通补为法, 诚如叶天士所言, 实者 : 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 其虚者辛甘温 补, 佐以流行脉络, 务在气血调和 [1] (2) 冲脉病的病候分型 : 冲脉病证是因各种原因导致冲脉机能失调, 以冲气逆急, 所过部位不适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临床上常分八种证候 常见证候有冲气郁逆 寒凝冲脉 热伏冲脉 痰湿阻冲 冲脉瘀阻 湿热注冲 冲气不固 冲脉虚弱等, 治疗以调和气血为核心 [1] (3) 冲脉病用穴 : 可用其交会穴及八脉交会穴 4. 带脉病机及病候 : (1) 带脉病的特点 : 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 与其他七奇经共同密切十二正经关系, 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人体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和冲 任 督 阴跷 阳跷 阴维 阳维七奇经上下循行, 行气血而协调阴阳, 沟通脏腑表里上下 肢节官窍, 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脉气的正常运行, 而脉气的正常运行则依赖于带脉的约束功能 带脉为病与其他脏腑经络病变一样, 有虚实两端, 实者乃邪气客带, 带脉不和 ; 虚者乃带脉虚衰, 固约不力 带脉行肌腠出表入里, 外邪可由皮毛而入客于带脉, 导致带脉不和而为病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 其性趋下, 带脉绕腰腹一周居下之阴位, 故外邪客带以湿邪为主 带脉与十二经及其他奇经关系密切, 脏腑 十二经脉及其他七经为病, 日久不愈, 则可迁移入 带, 导致带脉不和 [2] 带脉病尤其与脾 肾 肝 胆 冲 任 督等脏腑经络失调密切相关 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三,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 第 7 卷第 8 期, [1] 刘绪银 石海澄 周霖 ( 邵阳正骨医院 ): 冲脉病证治辨析 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二,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2):56-57 [2] 刘绪银 : 带脉病证治辨析 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四,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2):

47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二节奇经八脉 (2) 带脉病的病候分型 : 带脉病可见于外感湿热而致湿热蕴带 外感寒湿 邪客带脉而致寒湿阻带 火热灼带 跌仆闪扭 损伤带脉而致带脉瘀滞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摄失当而致带脉失约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而致带脉不固等 (3) 带脉病用穴 : 带脉病之治疗以安带 固带为总则, 实则散邪安带, 虚则填补固带振带 带脉 五枢 维道 足临泣 命门多可用于治疗带脉病 带脉 : 出于 灵枢 癫狂, 为足少阳 带脉之会, 与脐相平处, 带脉所行处 针灸聚英 带脉 : 带脉者, 起于季肋, 回身一周, 其为病也, 腰腹纵容 如囊水之状 其脉气所发 在季肋下一寸八分 正名带脉 以其回身一周如带也. 又与足少阳会于维道 此带脉所发 针灸大成 : 其脉气所发, 正名带脉, 以其回身一周如带也 又与足少阳会于带脉 五枢 维道, 此带脉所发, 凡六穴 故取带脉穴疏通带脉, 调理带脉之经气从而治疗带脉病 五枢 : 为足少阳与带脉的交会穴, 枢为致动之机, 本穴正当人身长度之折中 人当扭转身躯 或跪拜五体投地时, 本穴正位于腰部转折之处 又五者, 数之义也, 故五枢为中枢之义, 可治寒疝 卵缩 小腹痛 里急女子带下等病 维道 : 为带脉与足少阳的交会穴, 三穴各具分工, 而有互助之用, 在治疗带脉疾病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足临泣 : 属八脉交会穴之一, 胆经穴通于带脉, 命门 : 命门出自于 针灸甲乙经, 为带脉所发处 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 起于季肋下, 围绕腰腹一周, 足少阴经别与足太阳经别会合, 上行至肾, 当十四椎处出属带脉 灵枢 经别 足少阴之正, 别走太阳而合, 上至肾, 为十四椎, 出属带脉 由此可见, 胆经与带脉较之其它经脉具有更为着密切的关系 5. 跷脉的病机及病候 (1) 跷脉病的特点 : 主理特点是阴阳失调, 表现为下肢运动失常 肌张力发生改变, 睡眠失常 难经 二十九难 曰 : 阴跷为病, 阳缓而阴急 ; 阳跷为病, 阴缓而阳急 治疗贵在调和阴阳, 实则泻邪安跷, 虚则补跷 (2) 跷脉病的病候分型 : 常见证候有六种 : 热灼跷脉, 寒湿阻跷, 跷脉瘀滞 阴阳不交 阴盛阳虚 跷脉虚 衰 治疗当调和阴阳, 实则祛邪, 虚则补跷 [1] (3) 跷脉病用穴 : 可用跷脉的交会穴及八脉交会穴, 如照海 申脉等 6. 维脉的病机与病候 (1) 维脉病的特点 : (2) 维脉病的病候分型 : (3) 维脉病用穴 : [1] 刘绪银 ( 邵阳正骨医院 ): 跷脉病证治辨析 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五,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 第 8 卷第 8 期,449,

48 针灸经络学 六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区别与联系 1. 奇经八脉不隶属于脏腑, 也无表里关系 2. 奇经八脉除任 督二脉在自已的独立腧穴外, 其它六脉皆寄于十二正经 3. 奇经八脉的循行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 并与正经多处交会 正如 难经 二十八难 所说, 十二正经为 沟渠, 八脉为 湖泊

49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二节奇经八脉 参考文献 [Q] 马琴 周德安 王麟鹏 (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 ): 奇经八脉探讨, 中国针灸 2003,23( 6): [W] 裴晓华 高希言 ( 河南中医学院 ): 奇经八脉命名初探, 中医研究,1997,10 (1):9 [R] 李庸准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 十二经脉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3 卷增刊 : [2] 朱江 (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 ): 从妇女背痛看 一源三歧 的生理病理基础, 中国针灸,1998,(1):58 [S] 钱志云 ( 湖北中医学院 ): 从 针灸学 教学与临床实践中探讨研究奇经八脉几个问题,1 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56 57 [F] 马仁智 杨骏 ( 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 ): 奇经八脉命名考新得, 中国针灸,1996,(12 ):50 [V 蒙珊 ( 广西中医学院 96 级硕士研究生, 指导 : 谢感共 ): 奇经八脉命名浅释, 国医论坛,1999,14(5):4 5 ] [G] 红为 ( 辽宁省政府机关门诊部, 指导 : 王品山 ) 奇经八脉探析 论经脉的功能作用,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5):204 [J] 戴居云, 李鼎 ( 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 奇经八脉的临床应用特点, 中国针灸,1996,(12) :

50 针灸经络学 [VV] 李万瑶 (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 ): 李时珍对奇经八脉研究的贡献, 中国针灸,1996,(6): [MM] 刘绪银. 带脉病证治辨析 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四,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2):47-48 [ML] 刘绪银 1 石海澄 2 周霖 2(1. 邵阳正骨医院 ): 冲脉病证治辨析 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二,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2):56-57 [KL] 刘绪银 ( 邵阳正骨医院 ) 石海澄 石凯歌 : 督脉病证治辨析一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一, 湖南中医 药导报,2001,7(1):6-8 [PO] 刘绪银 ( 邵阳正骨医院 ) 肖建 : 任脉病证治辨析 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三,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 第 7 卷第 8 期,

51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三节十二经筋 第三节十二经筋 一 概念 : 十二经筋是以十二正经为纲的十二条筋肉循行系统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 是十二经脉的外在连属部分, 具有联缀四肢关节, 约束骨骼, 维络周身, 主司运动的功能 经筋为病, 涉及的病种非常广泛, 且多数为针灸治疗的适应证 深入探讨经筋理论, 对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涵义 : 经筋从其发生源流上讲, 就是古人在解剖基础上所发现的肌肉, 即骨骼肌 经脉的意义, 从经脉的发生学角度上即是指血管, 由此成为经脉之原形, 故在 内经 中, 无论经 络皆称之为脉, 即血之流动之意 后经内功修炼, 体查经气在经络之中的流动, 再加之哲学理念的升华而成 与此同理, 在解剖中, 又发现有皮肤 肌肉, 与之相合的经络体系中则有十二皮部 十二经筋 现代解剖学注重体内组织的形态, 如骨骼肌的起止点, 大小 形状 功能, 但只限于单一肌肉的作用 然而人体的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都不可能是由单一肌肉完成的, 而是由一组骨骼肌协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西医的解剖学于临床实际诊病中缺少指导意义 经筋理论的提出, 则是在整体功能活动的基础上, 通过将一系列功能活动相近的肌肉联缀在一起而形成经筋体系, 它具有很强的临床实效性, 能解释及治疗各种功能活动损伤所导致的经筋疾病 经筋系统的描述是基于对功能运动基础上的一个功能活动体系, 已超越了肌肉之形质, 演变为一个肌肉功能活动的系统 经筋是由经脉气血所濡养的 然而按现代经络学理解, 十二正经中有六条经脉是离心性走行的 如手三阴 足三阳皆离心而去 然而十二经筋则皆是向心性走行, 在此六经中, 经与筋方向相反, 那么如何可以濡养经筋? 因此, 必须认识到, 在经脉十二经流注以外, 尚有另外的流注体系, 即原气流注, 而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本输 中皆十分强调经气流动的向心性, 并是在五输穴与原穴中提出的, 因此, 原气循行当是从四末向心走行 经五输与原穴流注 三 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 1. 经筋的分布特性 经筋的分布虽然具有循经性, 与相应的十二经脉相并而行 但其分布较广, 呈面状分布, 其循行特点可概括为结 聚 散 络 (1) 结 : 经筋在循行过程中, 不断与邻近部位相 结 这种 边行边结 的方式, 使十二经脉之气不断散布于经筋所过之处的筋肉组织 关节骨骼 十二经筋在其循行途中, 每遇关节及筋肉丰厚之处则结合 联结, 如足太阳之筋结于踵 踝 小腿 膝 国 臀, 手阳明之筋结于腕 肘 肩, 手太阴之筋结于鱼际等 结的含义 : 结 字含义的理解, 各家不尽一致 有人认为 结 为 结合, 指经筋的聚拢处, 为肌腱所在, 这种解释有机械之嫌 应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进行理解 其一, 结 不仅是经筋的聚拢之处, 亦是经筋密布或散布之处 可以是肌腱所在, 亦可是肌束所在 如足少阳经筋 起于小指次指, 上结于踝, 此处之 结 是肌腱

52 针灸经络学 所在处 但其 上走髀, 前者结于伏兔之上, 则是指股四头肌束 其二, 从功能的角度理解, 结 为经筋将十二经脉经气集中布散之处, 多为关节 肌腱 肌束 ( 群 ) 所在, 亦可是胸中 缺盆 贲等大的部位 唯此, 才能全面理解 灵枢 经筋 结 字之旨义 根据经筋循行部位 分布复杂程度等不同, 其 结 亦有多 寡之异 一般说来, 阴经 结 处较少, 阳经 结 处较多 [1] (2) 聚 : 1 经筋结聚的特点 : 手足三阳经筋与手足三阴经筋之间也没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亦没有十二经脉那样的流注程序 经筋在其循行途中, 遇关节及筋肉丰盛之处则结聚, 十二经筋之间也在人体特定部位结 聚而发生联系, 以加强彼此间的协同作用, 如足三阳 手阳明经筋皆结于 九页 ( 颧部 ), 足三阴 阳明经筋皆聚于 阴器, 手三阴经筋合结于 贲 ( 胸部 ) 等 此外, 某些经筋间还通过相合 相交而发生联系 [2] 2 经筋结聚部位的规律 : 一般都结聚于四肢关节部位, 但在其他重要的部位也发生结聚, 如结于脐 结于腹 结于缺盆 结于完骨等 如 : 足三阴经筋和足阳明经筋都结聚于阴器 足三阳经筋都结聚于头部 手三阳经筋结于头角 手三阴经筋结于贲 ( 胸中 ) 脐为生命之根蒂, 胸为宗气所居之处, 腹为精神之所舍, 缺盆为头与躯干联系之通道 3 经筋结聚的意义 : 经筋结聚之处都是在关节附近或重要部位 正如骨骼肌一样, 所有骨骼肌的共同特性就是都是跨关节分布, 即一个肌肉在两个骨骼上, 如此才能发挥其屈伸, 使关节活动的目的 因此, 在骨骼的两端, 都是非常粗糙的隆起 粗隆等, 以使骨骼肌附着于此, 而是平滑的骨组织 而经筋亦是如此, 故经筋多在关节附近结聚, 以使关节活动 (3) 散 : (4) 络 : 经筋的止点, 均位于头面 躯干及胸 腹腔 少数经筋止于一点, 如手少阴经筋 下系于脐, 足少阴经筋 结于枕骨, 足厥阴经筋 结于阴器 其他经筋止于多处, 如足太阳经筋止于肩偶 舌本 鼻 九页 完骨等处 故用 止点 的概念不如 端点 更能确切地表示经筋在头身的分布情况 十二经筋中, 以足三阳经筋在头身的端点最多, 这与足三阳经筋的循行特点完全一致 此外, 经筋的止点与经脉的近体点不尽一致, 甚至 离经叛道 如足少阴肾经行于内脏, 止于舌本, 其经筋则 循膂内挟脊, 上至项, 结于枕骨 但正是由于经筋分布的复杂性, 扩大了经脉的主治范围, 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笔者曾用足少阴肾经的涌泉 太溪穴治疗枕部疼痛, 收到良好疗效 再者, 经筋的止点不同于起点, 用 点 的概念已不能完全概括 因不少止点呈 条 束 片 状, 如足太阴经筋 其内者着于脊, 附着于脊柱上, 呈条束状 [1] 侯书伟 胡志强 谭奇文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灵枢 十二经筋分布规律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 6):19-20 [2] 刘金洪 ( 浙江中医学院研究生 ): 灵枢 经筋 探讨,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4):

53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三节十二经筋 ; 手厥阴经筋 散胸中, 结于贲, 止于膈部, 呈片 ( 面 ) 状 经筋的走向, 完全遵循起于四肢末端, 走向头身的原则 虽与手三阳 足三阴经脉走向相同, 但此相同仅应视为偶合, 而与经络理论中的标 本 根 结, 根 溜 注 入等理论完全一致 这种一致性与经筋的功能相统一 经气始发于根部 本部 ( 四肢末端 ), 弥漫散布于结 标 ( 头面胸腹 ) 十二经脉的功能之一是 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 这种濡养皮肉筋骨的作用, 最后通过经筋的布散才得以体现 经筋止点的条 束 片状, 更体现出经 气的这种布散情况 [1] 2. 经筋的循行方向 : 经筋的走行是 : 从四肢的末梢上达头面或躯干的向心性走行 具体分布 : 手三阴经筋从手指向上分布于桡内到达胸部 手三阳经筋从手指向上分布于桡外, 上肢外侧, 上肩到头 足三阴经筋从足趾开始向上分布到腹内, 再向上到腹部 足三阳经筋从足趾开始向上分布到腹外, 再向上终止于面部 在经络系统中, 经筋 经别等皆是向心性走行, 独经脉是向心与离心各半, 说明经脉的循行不只如此 3. 经筋均不入属脏腑, 只分布在体表 筋肉 手三阴经筋和足太阴经筋散布于胸中和腹内, 其连系的是内脏之筋膜, 而非脏腑 经筋的这一特性亦相当于人体现代解剖学中的骨骼肌, 人体中的肌肉可分为骨骼肌 平滑肌等, 骨骼肌是不入内脏, 与内脏发生联系的 而经筋正是如此, 即使是到胸腹部, 也是与腹部的筋膜相联系, 而非内脏 正如胸腹部也有骨骼肌一样, 胸部有胸大肌 胸小肌 前锯肌 肋间内肌 肋间外肌等, 腹部则有腹直肌 腹内肌 腹外斜肌 十二经筋没有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的属络关系, 故手足三阴三阳经筋的命名也未冠以脏腑之名 但经筋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却离不开由脏腑所化生之气血的濡养, 尤其与肝 脾 胃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肝藏血 生筋, 在体合筋, 主身之筋膜 ; 脾主运化, 主肌肉四肢, 与胃共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素问. 经脉别论 曰 : 食气入 胃,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 十二经筋有赖于肝血的滋养和营卫之气的濡润温煦 [2] 4. 各条经筋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会合 经筋间通过结 聚 交 合的方式发生联系, 十二经筋之间在人体特定部位结 聚而发生联系, 以加强彼此间的协同作用 诸经筋之间具有相互沟通 汇合的特性, 如 : (1) 诸筋会合 : 有些部位是诸经筋会合之处, 如 角 耳后完骨 九页 等 循行至九页部的更有 4 条经筋之多足三阴 足阳明经筋皆至阴器 如足少阴 厥阴 结于阴器 ; 足阳明 足太阴 聚于阴器 [1] 侯书伟 胡志强 谭奇文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灵枢 十二经筋分布规律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 6):19-20 [2] 刘金洪 ( 指导 : 方剑乔, 浙江中医学院 ): 十二经筋探讨, 中国针灸,1998,(5):

54 针灸经络学 足三阳经筋皆在 九页 部相合 ; 如足太阳 足少阳 手阳明 结于九页 足阳明 合于九页 手三阳经筋在头角部发生相合的关系 ; 如手阳明 上左角, 络头 手少阳 结于角 手三阴经筋在胸中 贲 的位置相合 如手太阴 合贲下 手心主 结于贲 手少阴 循贲 正因为经筋表现的是一类功能活动的肌肉连属关系, 因此, 相应的经筋之间必然发生联系, 或协同, 或拮抗 如同骨骼肌, 任何一个骨骼肌, 都必然存在一个相反的拮抗肌 有屈肌则必有相应的伸肌 如此才能完成一个协调的功能活动 虽然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应, 但其总体之和则相等 这种协调关系, 以中医理论解释则是阴阳平衡 而经筋为完成活动则与其它经筋联络 (2) 经筋之间相交会 : 阴阳表里经筋也相合, 如足少阴经筋与足太阳经筋相合 经筋相互交会较少, 仅半数经筋与他经筋相交, 多者仅与两条经筋相交会 如 : 足阳明经筋 其支者, 结于外辅骨, 合少阳 下结于鼻, 上合太阳 手少阴经筋 上入腋, 交太阴 5. 足三阳经筋上于头面, 都分布于眼睑, 共同维持着眼睑的开合运动 阳经的经筋大都分布于眼的周围 其中 足阳明之筋 太阳为目上纲, 阳明为目下纲, 少阳经筋其支者结于目眦, 为外围 少阳主枢, 通于跷脉, 主眼睑之开合, 可用于治各种眼病, 如眼睑下垂 ( 睑废 ) 目目真 ( 张目 ) 面瘫 面肌痉挛 面痛等, 故张士杰取足三阳经的足部穴位治疗面部疾病 另外, 足部为根 为本, 可治面部之标病 结病 6. 强调足厥阴经筋 络诸器 是 肝主筋 的依据 灵枢 经筋 足厥阴之筋 结于阴器, 络诸筋 足三阴经筋 足阳明经筋皆会合于阴器, 故有阴部为 宗筋之所聚 的称谓 因肝之经筋联络各个器官, 主要包括阴器, 所以为肝主筋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 经筋的生理 病理 1. 经筋的生理功能 灵枢 天年 对经筋的生理功能描述有 五脏坚固 肌肉解利 故能长久 肌肉解利 是经筋的生理常态 灵枢 大惑 同时又论证了 筋与脉并为系 即经筋与经脉是相互联系 共同完成躯体的功能活动 经筋也有刚柔之分, 正常情况下, 刚柔相济, 来维持人体的屈伸拮抗运动, 如 素问 痿论 所云 : 宗筋, 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临床上治疗痿证 足下垂 采用活筋 排刺之法, 可消除筋脉驰缓 软弱无力之病症, 使该部位经筋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1] [1] 李春梅, 吴深涛 (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经筋刺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针灸临床杂志,1999,15(3):

55 2. 经筋的病因病机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三节十二经筋 灵枢 经筋 在分别论述各筋病候后, 总括曰 : 经筋之病, 寒则筋急, 热则筋弛纵不收 说明十二经筋病候虽各不相同, 但其病理变化总不外筋急与筋纵两个方面 (1) 经筋病的病理表现 1 筋急筋急者, 人体筋肉组织多发生拘急 扭转 痉挛 肿胀 强直 引掣等病理改变, 临床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症, 以肌筋拘急疼痛 关节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 如 灵枢. 经筋 足太阳之筋病 小指支, 跟肿痛, 国挛, 脊反折, 项筋急, 肩不举, 腋支, 缺盆中纽痛, 不可左右摇 由于十二经筋在其循行途中还结聚系络于五官九窍, 因而筋急也能引起相关器官的病变, 如口僻 目不合 耳中鸣痛 舌卷 阴缩等 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 其拘急可致痫 瘛 痉等以肢体抽搐 痉挛 强直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手太阴与手心主之筋皆结散于胸中及贲, 其筋拘急可致以右胁下积块 喘咳为主症的 息贲 病 手少阴之筋结于胸中, 循贲下系于脐, 其病拘急可致积块如梁伏于心下至脐上的 伏梁 症 此外, 筋急还可致 筋痿 之症, 如 素问 痿论 曰 : 筋膜干则筋急而挛, 发为筋痿 临床表现为肌筋挛急萎缩 关节僵硬不用等 2 筋纵筋纵者, 人体筋肉组织发生松弛纵缓的病理改变, 临床多表现为眼睑下垂 口角歪邪 阳萎等一类以肌筋弛纵不收 乏力不用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如足阳明之筋病 热则筋纵, 目不开 有热则筋弛纵, 缓不胜收, 故僻 ; 足厥阴之筋病 阴器不用, 伤于内则不起 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 灵枢 经筋 ) 此外, 筋纵也可致 筋痿 之症, 如 素问 痿论 曰 :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 临床表现为肌筋弛缓无力 肢体萎废不用等 (2) 经筋病的病因病机 1 外感寒邪则筋急, 外感热邪则筋纵 : 灵枢 经筋 颊筋有寒, 则急引颊移口 ; 素问 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 在于筋则屈不伸 寒为阴邪, 其性收引, 经筋受寒则收缩而挛急, 以致拘挛作痛, 屈伸不利 风寒湿热之邪外侵如汗出当风, 露卧受寒, 冒雨涉水, 或久居寒湿之处,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 稽留肌肤筋肉之间, 致气血凝涩不通, 经筋失养, 且寒主收引, 而发为筋肉酸楚 疼痛 麻木 拘挛 引掣 强直 活动受限等病变 灵枢 经筋 ( 颊筋 ) 有热则筋弛纵缓 ;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 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 弛长为痿 热为阳邪, 其性燔灼, 易耗气伤津, 气津不足则经筋失于濡润温煦, 感受风热之邪, 或素体阳盛, 寒郁化热, 热淫经筋, 致使经筋弛纵不收 肿胀 疼痛等 若外感湿热之邪, 或过食膏粱厚味, 久嗜辛辣酒醴, 蕴湿积热, 侵淫经筋, 导致筋脉失其润养而造成经筋的拘挛 伸缩失常 弛纵不收 痿软无力等病变 2 肝胆气热则筋急, 脾胃虚弱则筋纵 : 素问. 五藏生成 多食辛, 则筋急而爪枯 ; 素问. 疏五过论 始富后贫, 虽不伤邪, 皮焦筋屈, 痿 为挛 ; 素问. 四时刺逆从论 少阳有余, 病筋痹胁满 时筋急目痛 ;

56 针灸经络学 素问. 痿论 肝气热, 则胆泄口苦筋膜干, 筋膜干则筋急而挛 素问 痿论 肝主身之筋膜, 若肝血不足, 筋膜失养, 可致手足振颤, 肢体 麻木, 屈伸不利, 甚则 [1] 肝胆相合, 主身之筋膜, 由于饮食 情志等所伤, 肝胆火热内生, 耗伤阴血, 灼干 筋膜, 故拘急而挛 [2] 素问. 生气通天论 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 ; 素问. 痿论 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宗筋弛纵 素问 痿论 曰 : 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 主润宗筋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 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易损伤脾胃, 若脾胃虚弱, 受纳运化功能失常, 气血津液之源不足, 经筋失于濡养则弛纵不收, 形成宗筋弛纵, 四肢不用的病变 ; 如脾虚生湿, 湿聚成痰, 痰湿流注经筋结于颈项 腋下, 可致痰核瘰疬等症 3 肝脉不荣则筋急, 阳气损伤则筋纵 灵枢 经脉 曰 : 厥阴者, 肝脉也 脉弗荣则筋急 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 有伤于筋, 纵, 其若不容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曰 : 阳气者, 柔则养筋 素问. 痿论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肝血虚亏或厥阴经气绝竭而无力推动血行, 则肝血不能循脉荣养筋膜, 筋膜失养则干枯而挛缩, 以致筋络拘强不舒, 甚则致舌卷 卵缩等重症 经筋得阳气温养则柔韧刚劲 若阳气损伤, 经筋失其温养则弛纵不用 4 扭伤劳损则筋急, 针刺中筋则筋纵 :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中筋则筋缓, 素问. 刺要论 刺脉无伤筋, 筋伤则内动肝, 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急性扭伤和慢性劳损中医均称为 伤筋 急性扭伤者, 因气滞血瘀, 筋气失调, 而致筋急, 表现为关节周围肿胀疼痛, 关节运动障碍 跌打闪挫, 强力负重这些外在因素可使肢体关节周围的经筋过度扭曲或牵拉, 引起扭伤 肿胀 错位甚或撕裂等病变, 同时络脉也随之受损, 瘀血壅滞局部 如果迁延日久, 瘀血停留, 经筋失养, 可致受损部位筋肉萎缩, 变为慢性劳损病变 慢性劳损者, 因肝肾不足, 筋膜失养, 而致筋急, 表现为肌筋拘急疼痛, 关节活动不 利 若针刺时, 刺中经筋, 筋气受损, 则可致筋纵, 表现为肌筋弛缓不收 关节不用 [1] 临床表现为受伤部位肿胀疼痛, 关节活动障碍等等 五 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经筋与十二正经相伴而行, 虽方向不同, 但需得到经脉气血的温养, 及经气的调节, 其中以足厥阴 足阳明 足太阳经及跷脉与经筋关系最为密切 经筋与经脉的关系, 实际是 筋与脉 的关系, 皆以经名, 是因经为路径, 纵向循行之干线 故经筋与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 筋系 与 脉系 从原始意义和解剖主体而言, 经筋是指筋肉 ( 肌肉 肌腱 韧带 关节囊 附属的软组织等 ), 而经脉则指血管 经隧 [1] 张军 (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 ): 十二经筋理论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1):22-23 [2] 刘金洪 ( 指导 : 方剑乔, 浙江中医学院 ): 十二经筋探讨, 中国针灸,1998,(5): [1] 刘金洪 ( 指导 : 方剑乔, 浙江中医学院 ): 十二经筋探讨, 中国针灸,1998,(5):

57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三节十二经筋 灵枢 大惑 曰 : 筋与脉并为系 在组织结构上, 经筋 中无有孔 ( 太素 ), 故不能通行气血 ; 而经脉 中有孔隙, 成为隧道 从循行盛衰上, 经筋盛于溪谷, 结聚于关节 ; 经脉起于井穴, 盛于合穴, 没有结聚 从作用而言, 经脉着床于经筋之中, 以其运输之血气渗灌濡养五脏六腑和经筋 肢节 ; 经筋以其 攀络系结 之特性, 维络脏腑与经脉, 相互依存, 互为君使 从生理功能而言, 经筋 主束骨而利机关, 即人体的运动功能 ; 经脉 内属于府藏, 外络于肢节, 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 即营养和联络作用, 以及抗御外邪的作用 从病候而言, 经筋病候即寓于经脉病候之中, 又有自已的特点 1. 经筋赖经脉气血的濡养 : 经筋是十二经脉所联属的筋肉系统, 分布于十二经脉的同名经范围, 接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润和滋养 肝藏血, 肝为 罢极之本, 肝又主疏泄, 肝之气血通过经脉布达于体表的同名经筋, 并通过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而营养周身经筋, 且足厥阴经筋络诸筋, 足厥阴筋气充实则能发挥对全身筋气的调节作用 胃为水谷之海, 气血生化之源, 多气多血, 脾胃化生的营卫之气通过足阳明经脉而温养全身经筋 故 素问 痿论 曰 : 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 膀胱为太阳, 太阳为一身之长, 足太阳经脉和经筋在人体的循行分布最为广泛,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曰 : 太阳之气, 生于膀胱之中, 而为诸阳主气, 阳气者, 柔则养筋 足太阳经气充足, 经筋得阳气温养, 则肌筋柔韧刚健, 关节活动自如 跷脉可交通一身阴阳之气, 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 经筋的功能活动还有赖于阴阳跷脉的调节, 若阴 阳跷脉失去平衡, 刚柔失济, 则可表现为肢体内外侧肌张力的失调 难经 曰 : 阴跷为病, 阳缓而阴急 ; 阳跷为病, 阴缓而阳急 从平面看, 经络系统有点 ( 穴 ) 线 ( 经 ) 条 ( 筋 ) 和面 ( 皮 ) 的不同 从立体看, 正经有深浅 宽窄 高低的不同, 各种不同的经络系统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 如一条大河, 必有深浅, 宽窄的不同, 同时, 河面多宽阔而河床则多狭窄, 可看做是一条线, 因此可以认为, 河两岸为经筋, 河中央为经脉 而皮部则是络脉之余气所滋养, 形成的面状分布 点 线 面 ( 穴 ) ( 经 ) ( 筋 ) 网 面 ( 络 ) ( 皮 ) 经筋的分布是与相应的正经密不可分, 内经将经脉譬之为经水, 即十二条大江 大河, 内流气血 而江河之旁常有树木生长, 比之无河之处草木要茂盛, 皆因江河之旁可得水之滋润, 而正经犹如江河, 而经筋则如河边之树木, 树木赖河水之溉, 而经筋亦需经脉气血之濡养 2. 经筋功能活动有赖经脉的调节 经筋伴经脉分布, 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脉所运行气血的温煦濡养以及经气的调节, 其中以足厥阴 足阳明 足太阳经及跷脉与经筋关系最为密切 肝所藏之血, 通过足厥

58 针灸经络学 阴经脉的运行而到达体外的同名经筋, 并通过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而营养周身肌筋关节, 且足厥阴之筋络诸筋, 足厥阴筋气充实, 则能发挥对全身筋气的调节作用 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素问 痿论 曰 : 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 脾胃所化生的营卫之气通过足阳明经脉而温养全身经筋 足太阳经脉和经筋在人体的循行分布最为广泛,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曰 : 太阳之气, 生于膀胱之中, 而为诸阳主气, 阳气者, 柔则养筋 足太阳经气充足, 经筋得其阳气温养, 则肌筋柔韧刚健, 关节活动自如 跷脉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 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 经筋的功能活动, 还有赖于阴阳跷脉的调节, 若跷脉脉气失调, 则会导致肢体内外侧肌张力失衡, 难经 曰 : 阴 跷为病, 阳缓而阴急 ; 阳跷为病, 阴缓而阳急 [1] 3. 经筋的循行具有循经性, 与经脉一致 (1) 各经筋的循行分布路线基本上与其同名经脉的走行一致 即某经脉循行径路周围的筋肉组织, 多为同名经筋所统辖 部分经筋还循行至同名经脉未及之处, 如足太阳之筋结于肩谬 完骨, 手阳明之筋绕肩胛 挟脊 个别经筋的循行分布短于经脉, 如足厥阴之筋仅循行至阴器而止 手足三阳之筋上布于头面而维系五官, 均不入胸腹 ; 手足三阴筋中, 手三阴 足太阴之筋内行于胸腹廓中, 也不入脏腑 [1] (2) 经筋与经脉的区别与不同 1 分布范围经筋是条面状分布, 位于表浅部位, 正经则是线状分布, 位于肢体的深部 由于筋属木, 其华在爪, 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 而后盛于辅骨, 结于肘腕, 系于膝关, 联于肌肉, 上于头项, 而终于头面, 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 不能简单看成是由足 小腿 膝关节 头部和头面的筋肉总合而形成各条经筋 十二经筋与十二经 脉的走向有异同之处, 如经筋与经脉起始之处相同, 而终结之处则异 [2] 比较而言, 阳经经筋较经脉复杂, 变异较大 ; 阴经经筋相对变异较小 而阳经经筋 中, 足三阳经筋又明显较手三阳经筋复杂 [3] 2 循行特点经脉有有主干 旁支之分, 经筋循行亦与十二经脉相似, 有主干 旁支之分, 但阳经经筋旁支的数量较多, 分布较广 十二经脉中, 足阳明支脉达 4 条之多 经筋中, 足太阳经筋旁支达 6 条之多, 且明显超出足太阳经脉分布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 手 足三阴经筋几无旁支, 唯手厥阴有一旁支, 而十二经脉皆有支脉 此特点既异于十二经脉, 亦明显异于手 足三阳经筋 阳经经筋皆有旁支, 总数达 15 条之多 十二经脉中, 除手三阴不与他经相交外, 余者皆与他经相交 足少阳更与 7 条经脉 ( 包括督脉 ) 相交会 经筋相互交会较少, 仅半数经筋与他经筋相交, 多者仅与两条经筋相交会 [1] 刘金洪,( 指导 : 方剑乔, 浙江中医学院 ): 十二经筋探讨, 中国针灸,1998,(5): [2] 黄国松 ( 中国台湾台北 ): 经筋手疗法初探, 广西中医药,1999 年 11 月第 22 卷增刊 (1999 柳州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学术会议论文集 )64-65 [3] 侯书伟 胡志强 谭奇文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灵枢 十二经筋分布规律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 6):

59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三节十二经筋 3 循行方向 经筋走向全是向心走行 ; 而十二经脉的流注方向则是离心与向心参半 4 两者之间是层次不同的概念 经筋是连属十二经脉的外周筋肉系统 十二经筋连缀全身的骨骼, 维系联络周身,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运动体系, 各有定位 5 经筋与经脉的功能不同 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路, 因此经脉是一切经络的根本和主干 而经筋则起着联络肢 节的作用, 不能营运气血, 没有经筋则四肢百骸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没有经脉 则一切组织得不到气血的荣养 经筋 经脉 分布状态 带状分布 线状分布 分布层次 浅, 为筋肉组织, 行于肌腠之间 深, 伏行分肉之间 分布规律 循经性, 与经脉走行基本一致 手足阴阳经脉具有明确的分布规律 循行盛衰 盛于溪谷, 结聚于关节 起于井穴, 盛于合穴, 没有结聚 循行特点 结聚散络 表里经 与脏腑属络 循行方向 皆向心性走行 六离心 六向心 结构特点 中无有孔, 不能通行气血 中有孔隙, 为隧道 生理功能 联缀四肢百骸 主束骨而利机关 行气血而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 相互关系 赖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 气血运行通路, 主运行气血 主病 多为筋肉 五官眼目病 经脉循行病候及脏腑气血病症 六 经筋的作用 在十二经脉的调节之下, 依赖于经络所输布的气血濡养 灵枢 经脉 : 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 骨为干, 脉为营, 筋为刚, 肉为墙, 皮肤坚而毛发长, 谷入于胃, 脉道以通, 血气乃行 1. 联缀百骸 维络周身 素问 五脏生成 曰 : 诸筋者皆属于节 经筋连缀周身的皮肉筋骨, 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十二经筋纵横交错, 结聚散络, 广泛分布于四肢 头面 躯干等全身各部, 维系连络各组织器官, 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十二经筋在全身各关节部位结聚, 从而使得周身百骸相互连结, 或支撑人体以坐立走行, 或相互协同以产生运动 2. 约束骨骼, 主司关节运动 素问 痿论 曰 :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经筋使散在骨骼联系在一起, 使人体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 同时, 联系的骨骼以使之运动 在十二经脉的调节之下, 阴阳经筋之间相互维系, 相互配合, 完成经筋的伸缩活动 诸筋者, 附着 连属于骨骼, 结聚于关节, 通过对骨骼的约束和联缀, 而使整个躯体得以保持一定的位置和形态 在经气的调节下, 阴阳经筋协同作用, 刚柔相济, 主司人体各关节的正常运动, 如屈伸 旋转 俯仰 内收 外展等 3. 护卫脏腑经络及全身各组织器官 灵枢 经脉 曰 : 筋为刚, 肉为墙 人体筋肉组织以其刚劲柔韧之性充实于体表与四肢, 形成抗御外邪和保护机体各组

60 针灸经络学 织器官及脏腑经络的外周组织体系 七 经筋病候 从 搏于筋, 则筋挛 ( 灵枢 卫气 ) 来看, 筋挛 聚结 等可示为经筋的病理变态 又 候痛所在 ( 灵枢 卫气失常 ) 以痛为腧 ( 灵枢 经筋 ) 得气血为定 ( 灵枢 四时气 ) 的立论, 指出了经筋病症的诊断法则, 而 按其处, 应在中而解 ( 灵枢 背俞 ) 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 ( 灵枢 卫气 ) 则进一步指出了手触诊查方法 [1] 杨上善曰 : 明堂依穴疗筋病者, 此乃依脉引筋气也 1. 一般特点 经筋病有一般肢体的经筋病及特殊筋病 特殊筋病是经筋受邪后累及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和五官九窍的疾患 如息贲 伏梁 耳鸣耳痛 目不合 舌卷 溃疝 阴器不用 维筋相交等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支节, 经筋是经脉的外在联属部分, 当经筋受邪时, 可以影响经脉及其所属的脏腑及五官九窍, 而出现以上病症 其中 息贲 伏梁, 与西医学的肺气肿 支气管扩张 膈肌痉挛 心包炎 胃癌相似 ; 维筋相交 与西医学的脑神经损伤后遗症极为相 似 目前在临床上, 针灸治疗某些特殊筋病疗效较好 [2] (1) 多表现为经筋所分布的筋肉组织的疾病, 其表现主要是筋肉的挛急 迟缓 疼痛等, 重者可出现肢体运动障碍等 经筋的病症不同于经脉, 经筋主要表现在肌肉的异常, 如果不能弄清经筋与经脉病, 则治疗效果不能满意 既经筋病当用经筋疗法, 如腓肠肌痉挛, 属于足太阳经筋病变, 若以之为正经病而治之以经穴则效不显, 应以经筋疗法治以按摩 走罐则效佳 正经病候可有内外 脏腑 经之不同, 因正经有内外经行的部位, 而经筋则只分布于表面 正经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肢节, 是内外联系的枢纽, 而经筋则只有皮毛筋肉, 因此正经病候可有外经之疼症, 内可有脏腑之证 而经筋则只表现为筋肉之证 (2) 经筋受病和所受病邪的寒热及受病部位的阴阳属性有关 经筋之病, 寒则反折筋急, 热则驰纵不收 ; 阳急则反折, 阴急则俯不伸 这里包括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辨病邪的性质, 一是辨病邪的位置 1 病邪性质, 寒性收引, 正如金属的热胀冷缩一样, 寒邪伤人则肌肉拘急收引, 热则使肌肉松驰萎软 如腹部受寒, 多俯身弯腰按腹, 未见挺胸突腹者, 此则寒主收引之意 2 病邪位置 : 内为阴, 外为阳, 若阳部经筋病变, 则反折, 如精神病之角弓反张则为此例 若阴部病变, 如手指掌侧, 则会屈指不伸 但此寒热的病邪性质, 不一定是指邪气侵入的性质 邪气的性质可因体质而入里化热, 或入里化寒 因经筋位在表浅, 因此其症候多直接表现所受外邪之性质, 而不似正经, 因病较深在, 病邪之性可因侵入人体而发生传化, 从阴化寒, 从阳化热 所以在临证时, 其现与当时所感之邪已并不十分吻合 (3) 经筋病多表现为沿经筋循行部位的肌肉系统病变 [1] 李世华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经筋疗法的源起与发展 中国民间疗法,1997,(3):49 [2] 张军 (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 ): 十二经筋理论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1):

61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三节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维系周身百骸, 在人体的分布极为广泛, 因而其病候亦复杂多样, 从 灵枢 经筋 所载病症看, 主要涉及了运动系统 神经系统及相关器官的病变 十二经筋病候虽各不相同, 但其病理变化总不外筋急与筋纵两端 筋急者, 人体筋肉组织多发生拘急 扭转 痉挛 肿胀 强直 引掣等病理改变, 临床多表现为十二经 筋的痹证, 以肌筋拘急疼痛 关节运动障碍为其主要特征 [1] 2. 几个特殊的病候 1 耳鸣 耳痛 目瞑 应理解为五官和经筋的关系 阳气盛则目真目, 阴气盛则瞑目, 因足三阳经筋主眼睑之开合 2 维筋相交 灵枢 经筋 : 足少阳之筋 维筋急, 从左之右, 右目不开, 上过右角, 并跷脉而行, 左络于右, 故伤左角, 右足不用, 命曰维筋相交 3 阴器不用 灵枢 经筋 : 足厥阴之筋 阴器不用, 伤于内则不起, 伤于寒则阴缩入, 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阴器之病, 并不皆是由命门火衰, 肾阴阳不足所致, 其中有因经筋所致病者, 若足厥阴经筋受损则亦会出现阴茎缩入或纵挺不收之疾, 前阴不能运用 4 舌卷 灵枢 经筋 : 手少阳之筋 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 舌卷 5 口眼歪斜 灵枢 经筋 : 足阳明之筋 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 热则筋纵, 目不开 颊筋有寒, 则急引颊移口 ; 有热则筋弛纵缓, 不胜收故僻 6 息贲 伏梁 经筋虽不入属脏腑, 但分配于腹内肌腹上 二个病证应为五脏积之类证 灵枢 经筋 : 手太阴之筋 其成息贲 ; 手心主之筋 息贲 ; 手少阴之筋 心承伏梁 肝积 肥气 ; 心积 伏梁 ; 脾积 痞气 ; 肺积 息贲 ; 肾积 奔豚 五积之病首见于, 肥气是指伏梁是指痞气是指息贲是指奔豚是指 7 阴器扭痛 灵枢 经筋 : 足太阴之筋 阴器纽痛 3. 经筋病与四季关系 灵枢 经筋 将十二经与一年的十二月, 四时四季相合, 每季中又分孟 仲 季的顺序 十二经筋与四季相合 足六筋 四季痹 手六筋 四季痹 足 足少阳之筋 孟春痹 手 手少阳之筋 孟夏痹 三 足太阳之筋 仲春痹 三 手太阳之筋 仲夏痹 [1] 刘金洪 ( 浙江中医学院研究生 ): 灵枢 经筋 探讨,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4):

62 针灸经络学 足阳明之筋 季春痹 手阳明之筋 季夏痹 足 足厥阴之筋 孟秋痹 手 手心主之筋 孟冬痹 三 足太阴之筋 仲秋痹 三 手太阴之筋 仲冬痹 阴 足少阴之筋 季秋痹 阴 手少阴之筋 季冬痹 七 经筋治疗 1. 经筋病的辨证要点 灵枢 经筋 记载十二经筋所主病候几十余种, 涉及四肢 关节 头项 五官 躯干 脏腑多个部位 临床辨别诸多经筋病, 当掌握以下要点 (1) 辨病位即根据经脉 ( 筋 ) 循行部位和脏腑所属部位确定经筋病位 具体方法 : 1 从经筋病症出现部位进行定位 ; 2 从经筋功能异常的局部进行定位 ; 3 从经脉 ( 筋 ) 相关脏腑功能特性进行定位 (2) 辨病性即综合患者一系列症状 体征, 按照八纲进行辨证, 确定疾病性质 1) 辨阴阳阴阳在经筋病候中表现为 : 1 两组相拮抗又相互协调肌群的病变 ; 2 筋肉组织中两种相对立的病理变化, 即筋急为阳, 筋缓为阴 通过阴阳辨证可掌握经筋病变部位及机体功能状态 2) 辨寒热寒热在经筋发病中, 属病因辨证范畴 灵枢 经筋 曰 : 经筋之病, 寒则筋急, 热则筋弛纵不收 通过寒热辨证可掌握经筋病候发病原因及病情发展变化情况 3) 辨表里在经筋中, 行于体外者属表, 行于体内者属里, 病发于表出现四肢 躯干 头面部筋急 疼痛及功能障碍等, 病发于里则出现脏腑病征 4) 辨虚实经筋病属实者多为感受外邪 跌打损伤所致, 属虚者多为脏腑虚弱 气血不足所致 通过虚实辨证可掌握机体邪正盛衰, 以判断预后 临床辨证时, 应将辨病位 病性合参, 综合进行分析 (3) 经筋病候分析经筋由人体肌肉 肌腱 韧带 系膜等组织构成, 倘若发生病变多出现运动系统疾病, 临床表现为疼痛, 功能障碍及经筋局部病变, 若手三阴及足太阴经筋病变还可出现 脏腑病症 [1] 2. 经筋病的治疗方法 经筋病可采用毫针刺, 以及膏熨 敷贴 牵引 食疗 按摩等方法综合治疗, 以疏经活血, 调养筋气, 使缓者急, 急者缓, 则筋柔颜正 对病在脊内, 针所难及者, 则治之以 熨引饮药, 即采用温熨 导引及饮服汤药的方法以舒筋养血 对病变局部肿胀明显, 刺而肿不退者, 则 复而锐之, 即采用以锐利之针点刺患 [1] 郑利岩 ( 辽宁中医学院 ): 十二经筋理论探析,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2):

63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三节十二经筋 处的刺血疗法, 以活血消肿, 行气舒筋 [8] [2] (1) 经筋病治疗选穴 : 以痛为输 局部取穴 阿是穴 灵枢 经筋 : 治在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以痛为输 知, 即以病获效或病愈 数指针刺次的限度 即火针针刺以病愈为准 1 关于 以痛为输 以痛为输 的原由, 隋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经筋 曰 : 输, 谓孔穴也, 言筋但从筋所痛之处, 即为孔穴, 不必要须依诸输也 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 中无有空, 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 然邪入腠袭筋为病, 不能移输, 遂以病居痛处为输 2 现代疼痛分类 : 按现代医学病因学分类, 可分为原发性即原因不明的疼痛和继发性即症状性疼痛两 大类, 但其治疗均要求针对病因, 切忌盲目止痛 [3] [1] 以痛为腧 所言的疼痛, 包括了病人的主诉疼痛和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的某些部位产生的痛感 而对疼痛性质的把握, 则更偏重于病人主体对疼痛以及与疼痛并存的多种感觉的描述, 然后依据这些感觉的描述来进行辨证论治 如是灼痛还是冷痛, 即影响其判断为寒为热 ; 是胀痛还是刺痛, 即可使理气偏向活血 而运动系统病变, 大多是局部的肌腱 滑囊等软组织损伤, 它常无全身性明显的寒热虚实, 便易陷入无证可辨的窘境, 而统概之为不盛不虚, 气滞血瘀之类 即如经筋病的切诊, 传统方法也仅是简单的靠医生用手揣摩病变部位, 以推断病因 病位 病变性质, 但这就对医生的实际经验要求很高, 而且无论是按之快感, 还是痛感, 仍依赖于患者的描述, 难以排除患 者个体对刺激反应的敏感程度, 表述能力乃至情绪的影响, 缺乏客观评价标准 [3] [1] 在一部分浅表疼痛, 如皮肤 筋膜 浅层腱鞘 骨膜引起的疼痛反映于体表确实可提供比较明确的病位, 但深层躯体结构如深层骨膜 韧带 关节囊 肌腱 筋膜和肌肉, 其疼痛的特征则是钝痛 弥散和不易定位, 并可远离原发部位 [4] 3 以痛为输的不足痛处不一定便是病位 : 确定原发病位, 是治疗经筋病的关键所在 痛处未必是最佳针刺点 : 疼痛作为患者的一种感觉, 它能够提供疾病的某些信息, 但远不是疾病的本质 因而, 建立在其上的痛处即腧穴的思维方法是不全面的 痛感处既不能反映病因 病位, 也就不一定是最佳针刺部位 从中医理论来认识,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 几乎完全是十二经脉的伴行者, 十二经脉主于血气, 内营五脏六腑, 外营头身四肢, 因此, 有许多经穴能主治经筋病 如取同名经穴疏通经络, 导引筋气 ; 阳陵 太冲舒筋利节 行气止痛 ; 申脉 照海疏调跷脉 缓急止痛等等 4 急 慢性治疗之不同 : 对应于临床, 经筋病急性期, 如局部水肿 出血 渗出较甚, 应以马上局部压迫止血 减少渗出为主, 不宜局部针刺, 此时如在局部取穴, 并加以强刺激, 则可加重其出血 水肿 渗出使疼痛更甚 而采用循经取穴或其它远端取穴法, 其止痛疏利的效果更好 ; 而在慢性期, 重在解散局部瘀血 粘连 疤痕等, 则当在局部取穴, 以行气活血 疏通经络 同时必须对局 [2] 刘金洪 ( 指导 : 方剑乔, 浙江中医学院 ): 十二经筋探讨, 中国针灸,1998,(5): [3] 王茵萍 (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98 级针灸博士生 ). 经筋病 以痛为腧 刍议 : 中国针灸,2000,(6):

64 针灸经络学 部病理变化进行分析, 找到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的主要环节, 才可能选择最佳针刺点进行治疗 如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 因肱二头肌短头起自于肩胛骨喙突尖部, 当遇突然的屈肘 后旋前臂的动作, 或日久慢性劳损, 最先伤及的为起始部的肌腱, 治疗则应选在喙突部 ;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则是由于肱二头肌长头附着于肩胛骨的盂上粗隆, 其肌腱为腱鞘包绕, 经过肱骨结节间沟, 而易致磨损病变, 治疗重点则应放在结节间沟 这些病变, 如能仔细检查, 其痛处基本上可反映病位, 也可以是较好的针刺点 另一些病变如坐骨神经痛, 同样见臀部压痛并伴放射痛, 属坐骨神经间质炎所致者, 可选用坐骨神经通路上的环跳 殷门 委中 承山等穴 ; 属梨状肌损伤压迫所致者, 则当按照梨状肌的解剖结构, 着力于缓解痉挛的梨状肌肌束, 而重点选择臀部的相应穴位 只有抓住引起 疼痛的主要矛盾, 选择准确的针刺部位,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 结语 : 即是根据病变的部位, 针刺相应的痛点 以痛为输首见于 内经, 但并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有效的, 有些针阿是穴反而疼痛加重, 则应治经而非治筋 以痛为输, 即阿是穴, 因此阿是穴之法原是治疗经筋病所用, 后世引为各经 各层次疾病 对内脏病亦取之, 则无可想象 如胃痛, 取胃痛之点刺之是对经络的歪曲 我的学生张文兵则发明 反阿是穴之法, 即经筋病取其所伤之肌肉的两端, 即起始端和终止端治之 与我的经络首尾取穴治疗本经疾病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 对于经筋疼痛, 可以在痛点针刺, 亦可在其上下经筋所行处寻找 结筋点, 上下同治, 更能收到良效 5 查找病理性反映 结筋点 揭示出病理性 筋结 是筋性疾病的致病因素, 并研究了筋性疾病的特殊形征及在人体客观分布的规律, 从而创立了 经筋查灶法, 不但提供了简便易行的诊查方法, 而且为治疗筋性疾病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2) 经筋病刺法 : 灵枢 经筋 : 经筋之病, 寒则筋急, 热则筋弛纵不收, 阴痿不用 阳急则反折, 阴急则俯不伸 粹刺者, 刺寒急也, 热则筋纵不收, 无用燔针 筋肉缓急与受邪寒热有关, 治以 燔针劫刺 对寒性筋病则应治以燔针, 以热祛寒之法 因经筋病变常会在体表出现 结筋点, 即经筋之反应点, 故可与火针治之, 且因经筋之病多表现为拘急寒症, 故以火针可温经通脉 1 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 灵枢 经筋 : 治在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以痛为输 类经 十二经筋痹刺 曰 : 燔针, 烧针也 劫刺, 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 以知为数, 知其气至为度也 以痛为输, 即其痛处是穴也 又曰 : 燔针者, 盖纳针之后, 以火燔之使暖也 燔针当是指进针后火烧针使暖的温 针法 [1] 针刺深度以患者得气为限, 盖经筋之病, 其位多在筋肉分理之间, 气至则已达 病处, 不可再行深刺, 以免中骨 2 关刺 恢刺 浮刺 : 灵枢 官针 : 关刺者, 直刺左右尽筋上, 刺关节附近肌腱的近旁 ; [1] 王茵萍 (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98 级针灸博士生 ). 经筋病 以痛为腧 刍议 : 中国针灸,2000,(6): [2] 李世华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经筋疗法的源起与发展 中国民间疗法,1997,(3):49 [1] 刘金洪 : 燔针并非火针. 中医杂志,1992,(6):

65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三节十二经筋 恢刺者, 直刺傍之, 举之, 前后恢筋急, 一针多向, 刺肌腱, 配合关节功能活动 ; 横刺筋膜的 浮刺 3 分刺 合谷刺 : 灵枢 官针 : 分刺者, 刺分肉之间也 即将针直接刺达病变的分肉肌肉组织 合谷刺者, 左右鸡足, 针于分肉之间 一针三向, 刺肌肉丰厚处 4 刺血法 : 灵枢 经筋 : 其为肿者, 复而锐之 筋急肿胀, 刺而肿不退者, 复以锐利之针刺之出血 5 毫针补泻法 : 根据 灵枢 经脉 :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原则, 脾胃虚弱 阳气损伤 针刺中筋者属虚证, 针用补法 ; 外感热邪筋纵者属本虚标实证, 宜补泻兼施 外感寒邪及急性扭伤者属实证, 针用泻法 ; 肝脉不荣及慢性劳损者属虚证, 针用补法 ; 肝胆气热者属 本虚标实证, 宜补泻兼施 足内翻者补申脉泻照海, 足外翻者泻申脉补照海 [2] 6 艾灸法 : 艾灸能温补阳气, 荣养经筋 如 眼科锦囊 载 : 上睑低垂轻证, 灸三阴交 ; 神灸经纶 曰 : 阴痿, 灸命门 肾俞 气海 然谷 阳谷 (3) 按摩疗法清 吴谦在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中指出 十二筋经之罗列序属, 又各不同, 故必素知其体相, 识其部位, 一但临证, 机触于外, 巧生于内, 手随心转, 法从手出, 正是 经筋手疗法 的滥觞 按摩是针对经筋病的一种特效疗法, 通过手法的推 按 揉 掐等, 可舒筋止痛, 从而达到治疗经筋病的目的 按摩疗法现在多用于治疗骨伤 软组织疾病, 但在以前以按摩治疗内科 妇科 儿科是一种特殊的疗法, 现几失传, 一是因为按摩医师文化水平不高, 难以著书立说, 二是按摩地位低下, 三是按摩需要内功的修炼 四是按摩治内科病需时很长, 但又收费不高, 因此, 现在临床已很少应用 经筋手疗法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1). 治疗原则 : 阳经有病, 需先松阴再解阳 ; 阴经有病, 则先松阳再解阴 可以单手按压一条经筋的筋结点, 或两手同时按压表里经的小阴阳 大阴阳两点 ( 单腿或单手为人体的小阴阳 ; 两腿或两手则是人体的大阴阳 ) 手法治疗的顺序是由下往上, 即由足往头部方向治疗 2). 按摩部位 : 1 足底 : 以足底前后中线为界限, 分内 1/2 和外 1/2, 内 1/2 的施力方向, 由中心线往内推 ; 外 1/2 的, 施力方向由中心线往外推 可用指腹压带推, 或肘尖压带推 2 足背 : 以手指的指腹按压并牵引, 内 1/2 往外牵引, 外 1/2 往内牵引 3 小腿 : 前外侧 顺着腓骨或胫骨平行方向, 以指腹或肘前方压 前内侧 : 与胫骨平行方向, 用指腹或肘前方压 后侧 与小腿平行方向分内 1/2 和外 1/2 两部分, 内 1/2 施力方向由中心线往内推 ; 外 1/2 线施力 [2] 刘金洪 ( 指导 : 方剑乔, 浙江中医学院 ): 十二经筋探讨, 中国针灸,1998,(5):

66 针灸经络学 方向由中心往外推, 以指腹或肘前方压 4 大腿 : 外侧 以指腹或肘前方推压均可, 以髂胫束为中心线分前 1/2 与后 1/2 两部份, 前 1/2 由中心线往前推压, 后 1/2 由后往中心线推压 内侧 手法同上, 以股薄肌为中心线分前 1/2 与后 1/2 两部分, 前 1/2 由中心线往前推压, 后 1/2 由后往中心线推压 后侧 手法同上, 与骰骨平行, 分内 1/2 与外 1/2 两部分, 推压方法亦同 5 臀部 : 包括骶骨在内, 以肘前方推压为施力要点, 注意髂骨上沿 骶骨两侧与坐骨下外方 6 腰部 : 以拇指指腹推压或肘尖推压 7 背部 : 以拇指指腹或肘前方推压 8 腹部 : 以指腹或掌根推压 9 胸部 : 以指腹或掌心推压 10 颈椎与头颅 : 以掌根 ( 即大或小鱼际肌 ) 或拇指 食指指腹行按或推压方法 3). 治疗手法中国的传统治疗手法颇多, 易筋经 中的八法为提 举 推 拿 揪 按 抓 拧 而清 吴谦编著的 医宗金鉴 中的八法为摸 接 端 提 按 摩 推 拿 至于其他医者的手法种类就更多了 经筋的治疗手法是笔者在医疗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几种手法, 常用手法亦分为八种, 即按 压 推 扣 拨 扭 捻和擦等八法, 其中按 压 推三法还可用作诊断手法 一般在手法治疗前, 有一个准备手法, 即用两个手掌轻轻地在病人的表浅皮肤上作上下按压, 一方面让病人有一个适应过程, 另一方面医者顺便在作准备手法时, 检查有无肌肉紧张 局部过敏区域 治疗手法进行完毕后还有一个整理手法, 即用双手掌在刚才作过治疗手法的区域周围作上下左右按压或拍打, 以缓解治疗时引起的痠痛麻胀等不适感 1 按 : 用双手拇指或中 食指的第一指节指腹为接触面, 垂直施压于接触点是为按 也可以用掌心或掌根部 ( 大小鱼际肌 ) 来按压经筋通道或有关的病位, 逐渐用力, 要求有痠 或麻 或痛 或胀的感觉, 才能见效 按法在 黄帝内经 中就有很多的描述 : 按字从手从安, 以手探穴而安与其上也, 按, 谓抑按皮肉 膘悍者按而收之 按之则气血散, 故按之痛止 按之则热气至, 热气至则痛止 其作用有通经活络 开通闭塞 行气活血 散瘀止痛, 故有按而散之的说法 全身检查以按兼压为主, 局部性治疗, 在肌肉较薄的地区, 手法也用按兼压 ; 如肋骨表层 头颅骨 手背 足背等处 2 压 : 有指腹压 掌心压 掌根压 肘前方压和肘尖压, 也可以说是在按的基础上加重力量和加深深度, 将身体的重量, 由腰带动转移到接触点上是为压 全身肌肉厚实区或, 以肘前方压带推为主 ; 其余视肌肉厚薄, 可采用指腹压或掌心压 ; 肘间压适宜足底与第五腰椎横突处 3 推 : 将压点往一侧移动是为推, 根据需要, 可向任何方向推 推可在按的基础上, 也可在压的基础上进行, 即按中带推, 或压中带推 推时移动宜缓, 以病人能自然承受为限 筋结点深 区域大或痛感敏锐的位置可用按带推或压带推 推法有舒通经筋 理筋活血 散瘀消结作用, 在经筋手法中较为常用 4 扣 : 用指腹, 往肌纤维或肌腱深层滑进, 再往外压是为扣 肌腱或肌束纤维化, 形成条索状, 易滑动, 按压困难时, 则用扣法 扣法适用于肩关节前后侧, 肘窝或膝窝上下, 可用扣带拨以疏通经筋 通利血脉 行气止痛 5 拨 : 将纤维化或钙化的肌腱 神经等, 由一侧滑向他侧是为拨 本手法适用于头部 手背 腿部 可以舒经活血 打通经筋阻塞的病位 也可松解粘连

67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三节十二经筋 6 转 : 活动关节, 以动转移痛, 协助压 推 扣 拨的变化动作 本手法适用于头部 手臂 腿部 可以打通经筋阻塞的通道, 消瘀 散结 止痛 7 捻 : 压带转则成捻 压痛感因转而减轻 手掌或足掌软组织结构僵硬可用捻转手法使之软化 捻法可以滑利关节 消肿止痛 8 擦 : 用双手指或掌部的大 小鱼际肌, 贴于身体某部位, 沿直线做上下或来回擦动, 速度宜快 擦而温之, 故擦法可温筋散寒 行气活血 祛风除湿止痛 [7][1] 除上述传统针灸疗法外, 头皮针 电针 水针也是临床治疗经筋病的有效方法 灵枢 经筋 中还论述了按摩 导引 膏贴 温熨 牵引 汤药 食疗等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时也可配合使用 (4) 经筋病与经脉关系密切, 治病求本, 调其经脉, 取其经输 如有些肌肉痛, 则是经脉的病变, 此时单治经筋则无效, 而应治其正经 如手指疼痛可能是神经病变, 此时当治神经而非肌肉, 此时神经又相当于正经 因经脉是经筋的营养来源, 同时又是通达内府的通道 因此采用经穴亦可治表浅之经筋病, 是通经以舒筋之法 这是因为经筋之病常为拘急而压迫经脉的正常流行, 从而可产生相应的经脉病候, 通过疏通正经亦可开通经筋之痹 尤如河岸之木枯, 可因树木之疾, 亦可因河中无水, 无以灌溉, 故疏通经络亦为治经筋之法 (5) 治疗当分辨阴阳缓急 对于内外侧的经筋病变, 其治疗方法是不同, 根据 阳缓则阴急, 阴缓则阳急 的病理特点, 足内翻和足外翻的病理分别是阴筋拘急和阳筋拘急的不同受损, 或治疗时应分别治疗 1) 筋纵的针灸治疗 1 治疗原则 : 补气益血, 荣养经筋 2 取穴原则 : Ⅰ. 病变局部腧穴 : 灵枢 卫气失常 曰 : 筋部无阴无阳, 无左无右, 候病所在 取局部腧穴以疏经活络, 调养筋气 ; Ⅱ. 阳明经穴 : 阳明多气多血, 取阳明经穴以壮五脏六腑之海, 而滋气血生化之源, 俾润诸筋 Ⅲ. 足太阳经穴 : 灵枢 经脉 曰 : 膀胱足太阳之脉 是主筋所生病者 取足太阳经穴以振奋阳气, 温养经筋 Ⅳ. 阳陵泉 太冲穴 : 筋会阳陵泉能调养全身筋气 ; 足厥阴经太冲穴, 能导引足厥阴经气, 以益血养筋 Ⅴ. 随证选穴 : 如脾胃虚弱者, 取中脘 胃俞 脾俞 三阴交 ; 阳气损伤者, 取大椎 命门 关元 气海等 3 刺灸方法 : Ⅰ. 分刺 : 灵枢 官针 : 分刺者, 刺分肉之间也 即将针直接刺达病变的肌肉组织 Ⅱ. 毫针补泻法 : 脾胃虚弱 阳气损伤 针刺中筋者属虚证, 针用补法 ; 外感热邪筋纵者属本虚标实证, 宜补泻兼施 Ⅲ. 艾灸法 : 艾灸能温补阳气, 荣养经筋 如 眼科锦囊 上睑低垂轻证, 灸三阴交 ; 神灸经纶 : 阴痿, 灸命门 肾俞 气海 然谷 阳谷 除上述传统针灸疗法外, 头皮针 电针 水针也是临床治疗经筋病的有效方法 [1] 黄国松 ( 中国台湾台北 ): 经筋手疗法初探, 广西中医药,1999 年 11 月第 22 卷增刊 (1999 柳州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学术会议论文集 )

68 针灸经络学 灵枢 经筋 中还论述了按摩 导引 膏贴 温熨 牵引 汤药 食疗等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时也可配合使用 2) 筋急的针灸治疗 1 治疗原则 : 祛邪扶正, 舒筋缓急 2 取穴原则 : Ⅰ. 以痛为腧 : 太素 : 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 中无有空, 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 然邪入腠袭筋为病, 不能移输, 遂以病居痛处为输 Ⅱ. 同名经经穴 : 经筋伴经脉分布, 赖其气血以濡养, 取同名经经穴可疏通经络, 导引筋气, 太素 曰 : 明堂依穴疗筋病者, 此乃依脉引筋气也 Ⅲ. 阳陵泉 太冲穴 : 阳陵泉为筋会, 能舒筋利节 缓急止痛 太冲为足厥阴经输穴, 又为肝之原穴, 能舒筋缓急 行气止痛 Ⅳ. 申脉 照海穴 : 为八脉交会穴, 分别通于阳跷 阴跷脉 阳跷病则阳筋急而阴筋缓, 为足外翻 ; 阴跷病则阴筋急而阳筋缓, 为足内翻 两穴合用以疏调跷脉脉气, 舒筋缓急 Ⅴ. 随证选穴 : 即随证候不同而选取相应腧穴, 如肝胆气热者, 取肾俞 太溪 行间 侠溪 ; 肝脉不荣者, 取肝俞 肾俞 曲泉 太溪等 3 刺灸方法 : Ⅰ. 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 灵枢 经筋 治筋痹法 类经 曰 : 燔针, 烧针也 劫刺, 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 以知为数, 知其气至为度也 又曰 : 燔针者, 盖纳针之后, 以火燔之使暖也 燔针, 有似现时的温针法 Ⅱ. 关刺 恢刺 合谷刺 : 灵枢 官针 : 关刺者, 直刺左右尽筋上, 刺关节附近肌腱的近旁 ; 恢刺者, 直刺傍之, 举之, 前后恢筋急, 一针多向刺, 配合关节功能活动 ; 合谷刺者, 左右鸡足, 针于分肉之间, 一针三向, 刺肌肉丰厚处 Ⅲ. 毫针补泻法 : 根据 灵枢 经脉 :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原则, 外感寒邪及急性扭伤者属实证, 针用泻法 ; 肝脉不荣及慢性劳损者属虚证, 针用补法 ; 肝胆气热者属本虚标实证, 宜补泻兼施 足内翻者补申脉泻照海, 足外翻者泻申脉补照海 Ⅳ. 刺血法 : 灵枢 经筋 : 其为肿者, 复而锐之 筋急肿胀, 刺而肿不退 者, 复以锐利之针刺之出血 [1] 3. 其它经筋疗法 经筋疗法在研究了 内经 关于经筋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 经筋系统与经络关系等理论后, 将经筋的主要生理功能总结为机械性与反应性两大类 又结合人体动态活动 超阈限 度的加深而产生累及性与演进性的特点, 揭示出经筋病症的病理机制 通过临床实践, 沿着经筋的 疼痛 筋挛 聚结 等线索, 摸索出经筋病症以 疼痛 等为主要症状的八类常见表现和以 经筋病灶点 为阳性体征的十一类特殊表现, 揭示出经筋病灶的形征特点及在人体呈点 线 面与多维性分布的规律, 并以九大高发区给以总结, 奠定了经筋性疾病的诊断基础, 为经筋疗法的辨证施治原则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筋疗法在探查经筋 筋结点 的基础上, 在 内经 以痛为腧 的启示下, 将 经筋病灶点 定为施治的主要部位, 创导了 以灶为腧 的施术原则, 拟定了理筋法 刺筋法 经筋拔罐法及三联施治法等为基础的 经筋消灶解结法, 用以治疗筋性疾病 对疑难复杂的疾病, 由于多维性筋结点的分布, 除采用 综合消灶 ( 三联施治法 ) 的施术方法外, 通过临床实践, 又创出了 系列解结 多维解锁 整体调机 等更为复杂的施治技术, 从而能够使机体获得广泛的 舒筋减压 及 以通得补 全面 [1] 刘金洪 ( 指导 : 方剑乔, 浙江中医学院 ): 十二经筋探讨, 中国针灸,1998,(5):

69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三节十二经筋 疏通 的治疗效果 经筋疗法, 它立足于经筋本身, 从筋与经 筋与脉 筋与络 筋与脏腑关系中, 获得了切合人体经筋实际的深层认识, 通过探查筋结的位置和阳性体征的不同表现, 以及有无内在规律性联系等, 找出原发与继发 ( 累及 ) 性结灶 复合 ( 点 线 面 ) 与多维性结 灶等, 分别予以筋性辨证施治, 是取得根治筋性疾病的关键 [2] 参考文献 [1] 刘金洪 : 燔针并非火针. 中医杂志,1992,(6):56 [2] 刘金洪 ( 浙江中医学院研究生 ): 灵枢 经筋 探讨,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13(4): [3] 王茵萍 (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98 级针灸博士生 ). 经筋病 以痛为腧 刍议 : 中国针灸,2000,(6): [4] 何广新, 曲延华 : 疼痛针灸治疗学.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53 [5] 李世华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经筋疗法的源起与发展 中国民间疗法,1997, (3):49 [6] 李春梅, 吴深涛 (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经筋刺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针灸临床杂志,1999,15(3):39-40 [7] 黄国松 ( 中国台湾台北 ): 经筋手疗法初探, 广西中医药,1999 年 11 月第 22 卷增刊 (1999 柳州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学术会议论文集 )64-65 [8] 刘金洪 ( 指导 : 方剑乔, 浙江中医学院 ): 十二经筋探讨, 中国针灸,1998,( 5): [9] 郑利岩 ( 辽宁中医学院 ): 十二经筋理论探析,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2 [2] 李世华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经筋疗法的源起与发展 中国民间疗法,1997,(3):

70 针灸经络学 ):79-80 [0] 张军 (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 ): 十二经筋理论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 97,20(1):22-23 [L] 侯书伟 胡志强 谭奇文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灵枢 十二经筋分布规律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6):

71 针灸经络学 第四节十二经别 经别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十二正经循行分布之外, 另行深入体腔的别行分支, 在理论和临床运用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经别独特的循行及分布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经气的沟通, 扩大了本经经气输注的范围, 为部分十二经脉经穴主治非本经病症提供了取穴依据 十二经别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研究其理论, 有助于经络学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针灸疗效 [1] 一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 : 1. 具有离 入 出 合的特点 其循行为在四肢末端与正经别出, 向上向心性入走行于体腔深部, 再从头部浅出, 与相表里阳经相合 即 由浅入深, 由深出浅 ( 除手少阳经别外, 其余经别均是从四肢部别出, 深入体内, 再浅出体表 ) 注 : 现全国统编 经络学 教材与 灵枢 经别 原文不符, 部分是错误的 离 经别在四肢部与正经别离为离概念 : 离是指经别从十二经脉中同名经分出 ( 又称别出 ) 的现象 部位 : 离的部位大体在肘膝以上, 无确切起点 ( 穴位 ) 规律 : 手太阳 阳明经别别于肩 ; 手三阴经别别于腋 ; 足太阳 少阴经别别于 中 ; 足阳明 太阴 少阳经别别于髀 特殊现象 : 手少阳经别 别于巅 ; 足厥阴经别 别跗上 [1] 入 深入体腔纵行为入概念 : 入是指十二经别别离同名经脉后进入体腔的现象 部位 : 入的部位大体在躯干 规律 : 手经经别入于胸 ; 足经经别入于腹 特殊现象 : 足三阴经别依附于足三阳经别入腹腔 [1] 出 在头面部浅出体表为出概念 : 出是指经别在体腔与脏腑联系后再浅出体表的现象 部位 : 出的部位大体在颈项头面部 规律 : 一合经别出于项 ; 二合经别出颔中 ; 三合经别出于口 ; 四合 ( 阴 ) 经别出于面 ; 五合 ( 阴 ) 经别出耳后 ; 六合经别出缺盆 特殊现象 : 手太阳 少阳经别入体腔后不再浅出体表 [1] 合 在头颈部与正经相合为合概念 : 合是指阴经经别合入互为表里的阳经, 阳经经别合入同名正经的现象, 十二经别按表里关系分别组合成六组, 称 六合 部位 : 合的部位大体在头面部 规律 : 大多数经别与阳经合于颈项 头面部 ; 足太阴 厥阴在躯干即与相表里阳经相伴而行, 到头面部无合为一体的描述 特殊现象 : 手太阳 少阳经别不上出颈项与本经相合 经别的循行特点为离入出合, 不能写作离合出入, 如此则不能表明经别的实际循行 [1] 郑利岩 肖凯 ( 辽宁中医学院 ): 十二经别理论探折,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3):

72 2. 具有六合的特点 :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四节十二经别 阴经与阳经相联系谓之合 而经别则是阴经的经别与相表里的阳经在头面部相合 头为诸阳之会 正是因为手足三阳经上于头, 而手足三阴经则不上头, 故头为诸阳经会聚之处 正因为阴经的经别上行头面与阳经相合, 所以才有头面为十二经气血之聚之理论基础, 才可能有眼针 头针 耳针等, 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其物质基础就是经别的上行头面的循行路径 3. 与阳经并行 : 阴经的经别在其走行中, 多是与同相表里的阳经并行, 或合于阳经之经别 尤其是在头面部, 因六阴经不上头面, 故六阴经之络脉在头面部的循行则与相表里的阳经并行 灵枢 经别 : 手太阴之正 ( 经别 ), 别入渊腋少阴之前, 入走肺, 散之大肠, 上入缺盆, 循喉咙, 复合阳明 灵枢 经脉 : 大肠手阳明之脉 从缺盆上颈, 贯颊, 入上齿中, 4. 沟通互为表里的脏腑, 与脏腑对应 经别和相应的脏腑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这种对应与十二正经相同 (1) 与本经及表里经脏腑相联系 : 手足三阳 手太阴 厥阴经别共入者 (2) 只与本脏相联系 : 手少阴经别 (3) 合表里阳经与脏腑相联系 : 足三阴经别在躯干合于足三阳经别, 入腹腔联系脏腑 在沟通表里脏腑上阳经经别起着主导作用 [1] 灵枢 经别 : 足阳明之正, 上至髀, 入于腹里, 属胃, 散之脾, 上通于心, 上循咽, 出于口, 上安页出页, 还系目系, 合于阳明也 5. 与心联系 : 经别在体内循行过程中, 大都和心相联系, 从而为 心为君主之官,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的理论确立了经络的物质基础 体现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思想, 从其理论渊源上, 可知其理论思想应早于经脉篇, 一为向心性, 与帛书相同 ; 二为与心的联系, 后世多忽略, 使心之君主成为空位, 足三阳 手太阳在 灵枢 经别 中有明确的记载 足三阴因与足三阳相合而到心 足阳明之正, 上至髀, 入于腹里, 属胃, 散之脾, 上通于心, 上循咽, 出于口, 上頞出页, 还系目系, 合于阳明也 足太阳之正, 别入于腘中, 其一道下尻五寸, 别入于肛, 属于膀胱, 散之肾, 循膂, 当心入散 ; 直者, 从膂上入于项, 复属于太阳 足少阳之正, 绕髀, 入毛际, 合于厥阴 ; 别者入季胁之间, 循胸里属胆, 散之肝, 上贯心 手太阳之正, 指地, 别于肩解, 入腋走心, 系小肠也 手少阴之正, 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 属于心, 上走喉咙, 出于面, 合目内眦 足太阴之正, 上至髀, 合于阳明 与别俱行, 上结于咽, 贯舌本 ( 因足阳明经别上心, 而足太阴经别是与足阳明经别一同上行, 故也上心 ) 足少阴之正, 至腘中, 别走太阳而合, 上至肾, 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 直者系舌本, 72

73 针灸经络学 复出于项, 合于太阳 ( 少阴经别虽未明确与心联系, 但在腘部即与太阳经别相合, 而太阳经别上心 ) 足厥阴之正, 别跗上, 上至毛际, 合于少阳, 与别俱行 ( 因足少阳经别上心, 而足厥阴经别是与足少阳经别一同上行, 故也上心 ) 手少阳经别散于胸中, 则必然与心也有联系 手心主之正, 别下渊腋三寸, 入胸中, 别属三焦, 上循喉咙, 出耳后, 合少阳完骨之下 手少阳之正, 指天, 别于巅, 入缺盆, 下走三焦, 散于胸中也 只有手阳明的经别没有明确的记载 手阳明之别, 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 属于肺, 上循喉咙, 出缺盆, 合于阳明也 6. 向心性走行 ( 向心趋首 ): 从循行方向看, 十二经别循行皆为向心性, 并走向头面 (1) 向心循行 : 直接联系 : 足太阳 ( 足少阴 ) 当心入散 ; 足少阳 ( 足厥阴 ) 贯心 ; 足阳明 ( 足太阴 ) 上通于心 ; 手太阳 走心 ; 手少阴 属于心 间接联系 : 手少阳 厥阴入胸中, 间接与心相通 特殊现象 ; 手阳明 太阴不入心 [1] (2) 趋首循行 : 十二经别中不仅大部分阳经经别合于本经上达头面部, 而且大部分阴经经别合入相表里的阳经后也到达头面部 除手太阳经别外, 其它的经别均上出于头面 这与经脉有截然的不同, 经脉是六经向心 ( 手三阳 足三阴 ), 六经离心 ( 手三阴 足三阳 ), 而经别则皆为向心, 说明了经络理论的衍变 正是由于经别的循行, 才使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具有物质基础, 否则单从经脉循行上, 只有心 小肠经才与心发生联系, 其它经脉联系于心则是在属络关系之外 无法体现心为君主之官的论点 因此, 心君之令亦无法下达 7. 加强了头面器官的联系 大部分经别直接或间接上达头面部 1. 直接联系 : 经别中足少阴 系舌本 ; 足少阳 ( 足厥阴 ) 系目系 ; 足阳明 出于口 系目系 ; 足太阴 结于咽, 贯舌本 ; 手少阴 合目内眦 ; 手厥阴 出耳后 ; 手太阴 上循喉咙 2. 间接联系 : 足太阳经别借本经与目 耳 脑相联 ; 手阳明经别借本经与齿 口 鼻相联 3. 特殊现象 : 手太阳 手少阳经别不上达头面部 经别这一特点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器官的联系, 为头面部全息针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1] 8. 重要经别探讨 : 1 手阳明之正 : 灵枢 经别 : 手阳明之正, 从手循膺乳, 别于肩偶, 入柱骨 [1] 郑利岩 肖凯 ( 辽宁中医学院 ): 十二经别理论探折,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3):

74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四节十二经别, 下走大肠, 属于肺, 循喉咙, 出缺盆, 合于阳明 教材插图及语释示体现原文本意 实则此句为倒装句, 应理解为 从手别于肩偶, 循膺乳 ; 属于肺, 下走大肠 ; 出缺盆, 循喉咙 [3][2] 2 手太阳之正 : 灵枢 经别 : 手太阳之正, 指地, 别于肩解, 入腋走心, 系小肠也 其中 指地 意指为何? 杨上善 太素 曰 : 地, 下也, 手太阳之正, 从手至肩, 下行走心, 系小肠, 为指地也 张介宾 类经 曰 : 指地者, 地属阴, 居天之内, 手太阳内行之脉, 别于肩解, 入腋走心, 系于小肠, 皆自上而下, 自外而内, 故曰指地 均认为 指地 概括了 手太阳之正 ( 手太阳经别 ) 由上往下行走 然而, 根据经络理论, 十二经别从肘膝以上分出, 入胸腹腔, 出头面, 主要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及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 灵枢 经别 曰 : 手阳明之正 下走大肠, 属于肺, 上循喉咙, 出缺盆, 足太阳之正, 别入于 中, 其一道下尻五寸, 别入于肛 直者, 从膂上出于项 足少阴之正 上至肾, 当十四椎出, 属带脉 ; 直者, 系舌本, 足少阳之正, 绕髀 入毛际, 合于厥阴 ; 别者, 入季胁之间 其中 上 下 别者 其一道 出 直者 等词描述了经别或有曲折回转 或有分支 因此, 总的来说, 经别从四肢发出走向头面, 但不排除它在向上行进过程中有曲折环绕, 或向其它方向分支, 指地 应该只是 手太阳之正 某一段的情况 那么 手太阳之正 是怎样联系头面的呢? 分析 灵枢 经别 篇其它内容, 发现经别在胸腹至头面全程是阴阳表里相合的, 十二经别共同组成六对, 称六合 如 足厥阴之正, 别跗上, 上至毛际, 合于少阳, 与别俱行, 此为二合也 足太阴之正, 上至髀, 合于阳明, 与别俱行 此为三合也 因此, 手太阳之正 的上行部分当是与之相表里的 手少阴之正 的 上走喉咙, 出于面, 合目内眦 杨上善 太素 曾曰 : 手之六经, 唯此一经下行, 余并上行向头 只属随文注释, 不足为据 3 手少阳之正 :( 手少阳经别 ) 循行, 灵枢 经别 : 手少阳之正, 指天, 别于巅, 入缺盆, 不走三焦, 散于胸中也 其中 指天 是何意? 它一方面在头部从手少阳经分出, 向下入缺盆, 下走上中下三焦, 另一方面 指天 指天 具体怎样走, 原文未作交待, 同样可参照与之相表里的手厥阴经别, 当是 灵枢 经别 手心主之正 中 上循喉咙, 出耳后, 合少阳完骨之下 段 杨上善 太素 : 天, 上也, 手少阳之正, 提 上巅, 为指天也 正是此意 而张介宾 类经 : 指天者, 天属阳, 运于地之外, 手少阳之正, 入缺盆, 下走三焦, 散于胸中, 包罗藏府之外, 故曰指天 今人李鼎 经络学 : 手少阳经别, 起于巅顶, 其部位在上, 故称指天, 似穿凿附会, 曲解经旨 [1] [2] 倪素华 ( 成都中医学院针灸系 ): 经别刍议,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4,17(4):11-13 [1] 沈晓明 ( 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 ): 手太阳经别和手少阳经别循行之我见, 中国针灸,1998:(5)318 74

75 针灸经络学 二 十二经别与十二正经的区别与联系 1. 命名 : 十二经别起于十二经脉中的同名经, 是十二经脉别行的通路, 因此命名同十二经脉, 但因经别无十二经脉循行中规范的脏腑属络关系, 故命名未冠以脏腑名称 2. 循行方向 :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 胸 ) 而十二经别走行的方向均呈向心趋首性, 即手三阳 足三阴经别循行方向与同名经脉相同, 手三阴 足三阳经别循行方向与同名经脉相反 3. 脏腑联系 : 十二经脉在内隶属于脏腑, 阳经属腑络脏, 阴经属脏络腑, 阴经与阳经相互联络 十二经别进入体腔后大部分经别直接间接联系本经表里脏腑, 其有别于十二经脉的是, 除手阳明 手太阴经别外均直接 间接与心相通, 扩大了十二经脉与脏腑联系的通路 4. 躯体分布 : 十二经脉在外分布于躯体, 阳经位于肢体外侧, 阴经行于肢体内侧, 手经行于上肢及胸肩部, 足经行于下肢及躯干部, 诸阳经又上行头面 十二经别大多数从同名经脉肘膝以上部位经过离合出入有规律地分布, 在头项部阴阳经别组成 六合 经脉与经别有各自的分布规律, 又有密切的联系, 如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及二经经别均与目相联, 类似这种经别与同经脉 互为表里经脉间多途径相互关联遍布于头面 躯干及脏腑, 体现了经络系统的整体性 [1][1] 十二经别与十二经脉既有区别, 又息息相关, 故十二经别又有 别行正经 之说 经别经脉涵义别行正经直行的主干, 气血运行的通路命名不以脏腑命名冠以手足 阴阳 脏腑走向全为向心性走行六离心 六向心联系脏腑无明显脏腑属络关系, 多数经有明显的表里脏腑属络关系别皆间接或直接与心发生联系 循行规律 从四肢别出, 有离合出入的循行规律, 浅出头面 六合 在体表分布有明显的规律, 阳经在外侧, 阴经在内侧 ; 手经在上, 足经在下 三 十二经别与十五络脉的区别与联系 经别之行不同于络脉, 络脉大多只行于浅表, 不入内脏, 而经别则多入体腔, 与脏腑发生属络关系 十二经别与十二络脉均为十二经脉分出的支脉, 同有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 但两者有区别 1. 分布规律 : 十二经别由同名经脉分离后, 经过离入出合的循行, 主要加强了表里经及相关脏腑在深部的联系 ; 十二络脉从同名经脉络穴分出, 少数深入体腔联系脏腑, 多者分布于体表, 主要加强了表里经在体表的联系 2. 表里相合 : 十二经别中, 阴附于阳, 构成 六合 关系 ; 十二络脉中阴经之络表里阳经, 阳经之络走向表里阴经, 无经别的依附关系 3. 脏腑联系走向 : 十二经别与十二络脉联系脏腑各不同, 十二经别均与脏腑联系, 其中有十条经别直接 间接与心相通 ; 而十二络脉只有五条联系脏腑, 其中四者与心相通, 此特点与十二经别相似 经别 络脉与心联系, 从一侧面说明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依 [1] 沈晓明 ( 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 ): 手太阳经别和手少阳经别循行之我见, 中国针灸,1998:(5)318 75

76 靠经络分布而实现的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四节十二经别 4. 主治病候 : 灵枢 经别 虽无十二经别主治病候的记载, 但因经别为经脉分支, 又与脏腑密切相关, 故古人及今人已应用经别理论治疗多种疾病 ; 而 灵枢 经脉 记载了络脉之名 ( 即络穴 ), 并列举了络穴主治络脉虚 实证候, 治疗范围较经别具体 [1] 经别 络脉 分布 主内 主外 部位 深, 深入体腔深部 浅, 多走在体表 状态 为线状循行走向 多呈纵横交错的网状分布 走向 皆为向心性走行 主干多为离心, 大分支可向心走行 联系脏腑 与表里脏腑联系, 尤其与心的联系密 不入体腔与脏腑联系 切 与正经关系 从体表别离正经, 又浅出头面部与表里阳经汇合 在肘膝关节以下从本经分出, 走向表里, 阴经络脉合于阳经, 阳经络脉合于阴经 与表里经联 加强表里两经在躯干及头面部的联系 沟通表里两经在四肢部的联系 系 主病 无所属穴位, 亦无所主病症 从络脉分出处有络穴, 有所主病症 四 十二经别在经络系统中的作用 经别的作用是取决于其循行的特点, 有其循行则有其功能 1. 加强了表里二经之联系 (1) 为体内之联系, 脏腑的属络 (2) 为在头面部结合, 说明了经别以阳统阴, 以阳为主的学术思想 2. 加强了体表和体内 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对扩大经络之间的联系和由外向内的传导感应具有重大意义 3. 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重要性 : 阴经的经别皆在头项与阳经经别会合, 因而弥补了十二经手足三阴经不达头面的不足, 为近代发展的耳针 鼻针 面针 舌针 眼针等奠定了基础 4. 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 弥补了十二正经所不到之处 如 : 足太阳经别, 别入于肛 治痔疾足少阴经别, 从十四椎下出属带脉 临床妇科病从肾论治手太阴经别, 上出缺盆 治缺盆中痛 5. 加强了经脉对脏腑之间的联络作用, 尤其突出了心和其它脏腑经络的联系途径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故主明则下安, 心不明则十二官危 76

77 针灸经络学 生理功能 解说 应用举例 加强了表里二经 之联系 加强了体表和体内 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联系 扩大了十二经脉分布范围和主治作用加强了各经与心的联系, 突出了心和其它脏腑经络的联系途径 经别从本经别出, 深入体腔后, 表里两经相并而行, 经过相表里脏腑, 使表里两经之间又增加了一重联系 加强了躯体内的表里两经联系 十二经脉有六条为离心走行, 而经别的向心性走行, 对扩大经络之间的联系及其由外向内 由四肢向脏腑的传导感应具有重大意义十二经别 ( 除手太阳经别外 ) 均上出于头面, 阴经合于阳经, 由此, 各阴经与上达头部, 突出头部在全身中的重要地位 经别的循行弥补了十二正经所不到之处, 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如足太阳经别 别入于肛 等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通过经别的与心联系, 加强了经脉对脏腑之间的联络作用, 使 主 ( 心 ) 不明则十二官危 具有经络的联系基础 肺经受邪发热, 取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 曲池 手阙阴经穴内关治胃心胸病, 针感可治上肢内侧传感至心胸胃部 如足少阴经穴涌泉治巅项痛, 照海治目开合不利 足太阳经穴承筋 承山治痔疾 足阳明经治 惕然而惊, 心欲动 ; 足少阳经 心下澹澹 ; 足太阳经 狂 癫疾 等 经络系统立体结构示意图 经脉为主干, 纵行, 其支脉与络脉不同, 而络脉亦有主干 大分支及孙络 浮络, 而经别亦是与经脉在深部的循行, 经筋是以经脉为滋养, 皮部是以络脉为滋养 在皮部与经筋之间则是腠理 ( 脂肪 ) 77

78 上部总论第三章经络系统组成及内容第四节十二经别 标本根结与经脉关系示意图 四肢末端为经脉之根 本, 络脉为经脉别出的浅表分支, 又有大络 小络之不同, 小络之孙络 浮络正如树枝及树叶中的脉络 大络则联系表里两经 五 经别理论的临床应用 1. 弥补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使经穴可用于治疗一些经脉循行不到的疾病 如阴经经别上达头面, 故阴经腧穴可治头痛 膀胱经别 别入于肛, 故膀胱经穴可用于治疗肛门病 2. 治疗内脏器官疾病 : 由于绝大多数经别都与心相联, 故十二经脉大多能治心神失常的病证 如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虽没有与心相联, 但足阳明经别 上通于心, 足少阳经 上贯心, 从而为治疗神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足太阳膀胱经很多穴治神志病变, 一则是因为膀胱经 从巅入络脑, 一则是经别 循膂当心入散, 沟通了足太阳经脉与心的联系 3. 治疗头面器官疾病 : 经别加强了经脉与某些组织器官的联系 如手太阳经 手少阳经与喉咙并无直接联系, 但少泽 前谷 后溪, 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 天井皆能治疗咽喉肿痛, 是因为互为表里的手少阴经别 上走喉咙, 手厥阴经别 上循喉咙 参考文献 [1] 郑利岩 肖凯 ( 辽宁中医学院 ): 十二经别理论探折,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3 ): [2] 沈晓明 ( 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 ): 手太阳经别和手少阳经别循行之我见, 中国针灸,19 78

第六章 按摩与保健 205 图 6唱 17 常用穴位示意图 三 选穴原则 穴位按摩是针对穴位进行点 按 揉 推等多种手法的刺激 引起局部出现 酸 麻 胀 痛或温热感觉 一般每天按摩 1 2 次 每次可选用 3 6 个 对 穴 位交替进行按摩 同时 穴位的选择应根据人体的体质和病情 从全身的穴位中 选出一些对某种病症有效的穴位 也称配穴 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一 一般规律 虽然全身的穴位很多 每个穴位的主治功能又有不同

More information

98

98 /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 /... 人本与物本 翻译 与 语义谱系分析比较 牛云平, 杨秀敏 (., ;., ) : 翻译 与 的语义谱系有着根本不同之处 : 前者的本义是语官及其解释活动, 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 ; 后者的本义则是物体搬移行为, 具有明显的物化特征 两词的语义谱系不同, 决定了各自理论发展形态有别, 证明了中西翻译学自然而然地有着不同的研究重心和研究取向 因此, 中国学人强求与西人苟同乃是不智之举,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司乐如 一轨 外交和 二轨 外交都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内容 前者有助于说明两国在政府外交层面的表现 对后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在外交现象背后起作用的观念因素 本文的研究试图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融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之中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本文通过提供关于 认知 的更为精确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并通过术语统计和定性的案例分析 深入印度专家的视角 深化人们对中印安全互动的了解

More information

零九己丑年股市运行易学预测

零九己丑年股市运行易学预测 丙 申 年 股 市 运 行 易 学 猜 想 三 阳 开 泰 2016 年 2 月 4 日 声 明 : 本 文 仅 作 为 学 术 交 流 之 用, 不 构 成 对 任 何 人 投 资 建 议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在 各 类 媒 体 发 布 本 文 正 式 发 布 渠 道 只 有 三 阳 开 泰 国 富 平 安 微 信 群 1 杨 国 平 : 三 阳 开 泰 国 富 民 丰 平 安 是 福 1987-1997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1, :,,, ;,,,, (, ),,,,, 1,,, (,, )

,,,,,,, ;,, ;, ;, (, / ),, ;,,.,,,,,,,,,,,,,,,,, ;,,,,,,, 1, :,,, ;,,,, (, ),,,,, 1,,, (,, ) 刘世定 内容提要 : 本文在嵌入性视角的引导下, 进入关系合同理论领域 对关系合同的 分析, 以威廉姆森的合同治理结构理论作为基点 在分析了他的理论脉络和隐含假 设后, 本文提出了三个假定, 即约前关系导入 多元关系属性 对关系属性的有限控 制 在新的假设下, 首先讨论了合同治理结构和嵌入关系结构之间不同的对应关系, 并特别探讨了两者间的结构性摩擦 继而, 在关系合同的研究中引入了委托 - 代理关系,

More information

长 安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基 于 数 据 仓 库 和 数 据 挖 掘 的 行 为 分 析 研 究 姓 名 : 杨 雅 薇 申 请 学 位 级 别 : 硕 士 专 业 : 计 算 机 软 件 与 理 论 指 导 教 师 : 张 卫 钢 20100530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 3系统架构设计 行为分析数据仓库的应用模型由四部分组成 如图3 3所示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马 骏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谁来使用权力 如何使用权力 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 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 通过历史比较分析 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世纪的欧洲道路 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 这意味着 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亚 健 康 是 怎 样 一 回 事? 人 不 可 能 每 天 都 健 康, 活 力 充 沛 何 谓 亚 健 康? 就 是 似 病 非 病 全 身 乏 力, 精 神 不 振, 原 因 是 肝 太 劳 累 了 肝 主 疏 泄, 调 畅 气 机, 使 气 血 正 常 运 作, 反 之, 肝 气 郁 结,

亚 健 康 是 怎 样 一 回 事? 人 不 可 能 每 天 都 健 康, 活 力 充 沛 何 谓 亚 健 康? 就 是 似 病 非 病 全 身 乏 力, 精 神 不 振, 原 因 是 肝 太 劳 累 了 肝 主 疏 泄, 调 畅 气 机, 使 气 血 正 常 运 作, 反 之, 肝 气 郁 结, 钟 荣 甫 医 师 推 拿 舆 经 络 敲 打 保 健 法 28.03.2015 足 少 阳 胆 经 : 晚 上 子 时,11 时 1 时, 胆 经 当 令, 当 令 的 意 思 就 是 值 班, 这 时 胆 经 最 旺, 胆 汁 正 在 运 作, 骨 髓 造 血, 正 是 身 体 修 养 和 休 复 的 时 刻 以 养 生 的 角 度 来 看, 我 们 应 该 怎 样 配 合 呢? 一 句 话 是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周 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 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 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 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 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黄柯鑫博士 甘特图 A B C D E F G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甘特图的优点 : 直观明了 ( 图形化概要 ); 简单易懂 ( 易于理解 ); 应用广泛 ( 技术通用 ) 甘特图的缺点 : 不能清晰表示活动间的逻辑关系 WBS 责任分配矩阵 ( 负责〇审批

More information

三国时期墓葬特征述论 韩国河 朱 津 三国时期墓葬制度是从 汉制向 晋制的转变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墓葬形制同东汉时期相比有较大的改变 突出表现在曹魏和东吴地区 随葬器物组合方面基本沿用东汉晚期 但又 出现了一些新器型 此外各区域间的墓葬文化表现出频繁交流的特点 综合以上诸要素可知 晋制 的形成主要源自于中原地区的曹魏墓葬 种类亦被中原地区所接纳 成为西晋墓中典型的器物组合 三国 汉制 薄葬 晋制 突出表现在墓葬形制和葬俗方面

More information

片 要求小王等同学对这些文物用两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说出分类标准和结果 其所考查的目标实则是呼应了一般学习能力中的 整理信息 的要求 即从图片材料 中提取历史信息 对所获材料进行归类 开卷的第三题以 古代少数民族问题 为材料主题 体现交往与融合在文明发展 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 集中考查学生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对文 献 实物 口传等不同种类史料 材料 的运用水平 包括对有关史实的再现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卢学峰 陈桂琛 彭敏 刘光秀 沈永平 (, ) (, ) 本文研究了乌鲁木齐河上游大西沟地区的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调查表明, 该地区现有种子植物 种, 隶属 属, 科 种子植物科的组成以世界分布型 科为主 ; 属的组成以北温带分布型为主 ; 种的组成以温带亚洲分布为主 区系成分的分析结果说明, 该地区植物区系是东天山植物区系的组成部分, 具有典型的北温 带植物区系特征 该地区植物区系具有山地植物区系和垂直变化的特点,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朱相云杜玉芬 (, ) 人们对外来种的研究给予较大的关注, 尤其在研究外来种的适应机理和生存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基于这样的背景, 本文作者对我国豆科植物外来种进行了全面的整理, 对一些种类进行了详实的考证, 并以 馆藏标本为蓝本, 对部分种类的原产地进行了核实和 确认 中国豆科植物外来种有 属 种 ( 含亚种及变种 ) 外来种 ; 豆科 ; 中国 - - (,, ). -.,,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章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第 一 章 阴 阳 五 行 阴 阳 学 说 中 医 学 五 行 学 说 第 一 节 阴 阳 学 说 一 阴 阳 的 基 本 概 念 原 始 意 义 : 日 光 的 向 背, 向 日 为 阳, 背 日 为 阴 引 申 意 : 气 候 的 寒 暖 古 代 思 想 家 的 应 用 : 自 然 界 各 种 事 物 和 现 象 中 普 遍 存 在 的 对 立 的 两 个 方 面 阴 阳 的 对 立 属 性 空

More information

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始于近代西方国家 现代以来呈现出法典化 系统化趋势 法国文化遗 产法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 迄今已形成以 遗产法典 为核心 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体的比较完善的 法律保护体系 颇具典型性 法国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在立法体系 制度设计 理念应用等方面的经验 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法国 文化遗产 法律保护 中国 借鉴 叶秋华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More information

第 一 章 绪 论 什 么 是 中 医 学? 中 医 学 是 研 究 人 体 生 理 病 理, 以 及 疾 病 的 诊 断 和 防 治 等 的 一 门 科 学, 它 有 独 特 的 理 论 体 系 和 丰 富 的 临 床 经 验 它 以 整 体 观 念 为 主 导 思 想, 以 脏 腑 经 络 的

第 一 章 绪 论 什 么 是 中 医 学? 中 医 学 是 研 究 人 体 生 理 病 理, 以 及 疾 病 的 诊 断 和 防 治 等 的 一 门 科 学, 它 有 独 特 的 理 论 体 系 和 丰 富 的 临 床 经 验 它 以 整 体 观 念 为 主 导 思 想, 以 脏 腑 经 络 的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第 一 章 绪 论 什 么 是 中 医 学? 中 医 学 是 研 究 人 体 生 理 病 理, 以 及 疾 病 的 诊 断 和 防 治 等 的 一 门 科 学, 它 有 独 特 的 理 论 体 系 和 丰 富 的 临 床 经 验 它 以 整 体 观 念 为 主 导 思 想, 以 脏 腑 经 络 的 生 理 和 病 理 为 基 础, 一 辨 证 论 治 为 诊 疗 特 点 的

More information

抗战时期湖南教育发展述论 # # # # #

抗战时期湖南教育发展述论 # # # # # 暨爱民 抗战时期湖南教育在其他各业遭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取得罕见的发展 小学教育 中等教育 职业教育 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 规模空前扩大 教学质量提高 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布局进一步合理 尤其是中等教育的发展跃居全国前列 为湖南后来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湖南战时教育既具满足战争需要 服务抗战 又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教育在战时湖南之所以有如此进展 是由于湖南各界军政领导的重视 湖湘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湖湘文化精神的支承

More information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第 期 总第 期 年 月 研究生教育研究 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例 孙 蓝 陈纪梁 邢鸿飞 刘海清 万洪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系 安徽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合肥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在当今多元社会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英语语言教育者的任务不是去寻求更好的教学法 而是要探索一套能够满足学生需求且与学生学习体验相一致的教与学的策略 为此 有必要构建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More information

¹

¹ 复仇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 杨经建 彭在钦 复仇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 也是以超常态的 极端性方式为特征的人类自然法则的体现 而在中外叙事文学中以 复仇 为取向的创作大致有三种母题形态 血亲复仇 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 第三类复仇 本文在对这三类复仇叙事模式进行艺术解析的前提下 发掘并阐释了蕴涵其中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指向 复仇母题 叙事文学 创作模式 文化蕴涵 ¹ º » ¼ ½ ¹

More information

从制度视角看马来西亚华人的参政空间 朱陆民 华人参政是华人维护自身政治 经济利益的必经之路 基于马来西亚历史 文化传统的主要制度结构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华人参政的广度和深度 本文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视角对马来西亚影响 制约华人参政的主要制度进行了剖析 由此揭示了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参政空间 作者认为 华人的政治参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制度的视角或许并不能解释该问题的全部 但制度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着华人参政的前景和命运

More information

第四章 102 图 4唱16 基于图像渲染的理论基础 三张拍摄图像以及它们投影到球面上生成的球面图像 拼图的圆心是相同的 而拼图是由球面图像上的弧线图像组成的 因此我 们称之为同心球拼图 如图 4唱18 所示 这些拼图中半径最大的是圆 Ck 最小的是圆 C0 设圆 Ck 的半径为 r 虚拟相机水平视域为 θ 有 r R sin θ 2 4畅11 由此可见 构造同心球拼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投影图像中的弧线图像

More information

»

» 世纪 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日新月异 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也开始进入 我们的生活 中国的城市文学趋向活跃 年轻一代的作家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和反思 积极地探寻着新的审美表现力 但总体看来 城市文学依然很不充分 作家的视野中并没有深刻和开放的城市精神 文学作品没有找到表现更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状况的方式 城市文学依然是一种无法解放和现身的 他者 并且被无限期延搁于主体的历史之侧 城市 现代性 乡土 幽灵化

More information

????????

???????? 深度学习 项目简介 葛丽丽 译 西蒙菲沙大学 教育学院 富有想像力的教育研究中心 电邮 ierg-ed@sfu.ca 网址: http://www.ierg.net 基本思想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 每个学生都会接到一个任意布置的主题 从此将围绕这个主题 进行深度学习 这些主题可能包括 鸟 苹果 马戏团 火车 和 太阳系 等内容 在接下来的小学 初中以及高中阶段 除了基本课程以外 学 生将继续深入地学习指定的题目

More information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汪朝光 抗战时期 日本扶植的沦陷区伪政权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电影检查 从沦陷初期各地各自为政的电影检查 到沦陷中后期分别集中于汪伪 华北和东北三个伪政权统治地域内的统一电影检查 从汪伪政权表面上沿袭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 到华北伪政权另行自己的电影检查 再到东北伪政权基本上照搬日本电影检查制度 但万变不离其宗 沦陷区电影检查的实质是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的 是为了禁止可能出现的反映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独立精神和民族感情的影片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共和模式 的困境 ¹ 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李明欢 卡琳娜 盖哈西莫夫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More information

旅游科学

旅游科学 旅 游 科 学 王春雷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院校对于会展办学的整体设计 因而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构建 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 更缺乏实证性的研究 本 文基于文献综述的发现和会展专业的特点 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项目驱动型会展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进而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 侧重从教育理念 培养目标 培养过程 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项目驱动型 会展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More information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战争制胜的秘密 评 军事力量 解释现代战争中的 胜利与失败 李 卓 近年来 美国国际安全研究中关于军事行动制胜因素的研究非常活跃 本文评述了此类研究的代表人物比德尔的 军事力量 解释现代战争中的胜利与失败 一书 对书中提出的 军事力量部署差异制胜论 的研究问题 分析框架 经验论证等主要研究环节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本文从理论 方法论等角度总结了此书的成就 认为该书通过构建以 军事力量部署 这一非物质变量为核心的安全理论

More information

朱 捷 周 翔 平 刘 荣 波 陈 宪 卢 春 燕 李 真 林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5年 3月第 21卷第 3期 262 J P ract R ad io,l M a r 2005, V o l 21, N o. 3 图 2A ~ C 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 (箭头 )与起 自肠系膜上动脉的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 (黒箭 )在胰头 前方吻合 成胰十二指 肠前动脉 弓 ( 粗白箭 ) 图 3 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版 李雁南 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代 随着大日本帝国的建立 日本文学中形成了 东方主义 视角 拥有了一套用来表述其他亚洲国家的霸权话语体系 中国由于悠远的历史 广袤的国土 适度的距离成为大正年代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 东方异国 的主体 他们用经典文本中的幻象取代中国的实体 在中国寻找神秘浪漫的异国情调 同时 中国作为日本的 东方 使日本作家自身的殖民者身份得以确认 中国因此成为日本帝国文化的有效参照系

More information

方 展 强 等 罗 非 鱼 脑垂 体结 构 研 究 期 结 腺 垂体 前 叶 的 超 微 结构 果 脑 垂 体 的般 结 构 性成熟 的 尼 罗 非 卿 脑 垂 体 呈 鸡 心 形 实 心 腺 体 图 版 和 腺 垂体 两 部分 构 成 和 脑垂体 细胞 维 叶 形 成 树 根 状 结构 分布 到

方 展 强 等 罗 非 鱼 脑垂 体结 构 研 究 期 结 腺 垂体 前 叶 的 超 微 结构 果 脑 垂 体 的般 结 构 性成熟 的 尼 罗 非 卿 脑 垂 体 呈 鸡 心 形 实 心 腺 体 图 版 和 腺 垂体 两 部分 构 成 和 脑垂体 细胞 维 叶 形 成 树 根 状 结构 分布 到 方 展 强 等 罗 非 鱼 脑垂 体结 构 研 究 期 结 腺 垂体 前 叶 的 超 微 结构 果 脑 垂 体 的般 结 构 性成熟 的 尼 罗 非 卿 脑 垂 体 呈 鸡 心 形 实 心 腺 体 图 版 和 腺 垂体 两 部分 构 成 和 脑垂体 细胞 维 叶 形 成 树 根 状 结构 分布 到 腺 垂 体各 腺 垂 体 由前 叶 由神 经 垂 体 神经 垂 体 由 不 同 类 型 的神 经 分

More information

% %

% % 兼论 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的制作和运用 苏智良! 吴俊范 #! 由于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存在着学科分野的界限 致使已往的 景观概念缺乏全面性 其结果是 不仅地理学的景观研究缺少历史的底蕴与含量 而且历史学领域内系统的景观史研究也一直处于缺失状态 本文分别从宏观的理论角度和以 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为中心例证 探讨在新的景观概念基础上和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 研究区域景观史的必要性 可行性以及具体的研究路径与操作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导 论 内 容 : 导 论 : 中 医 学 理 论 体 系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中 医 学 理 论 体 系 的 基 本 特 点 ( 整 体 观 念 辨 证 论 治 ) 重 点 : 中 医 学 理 论 体 系 形 成 的 条 件 和 标 志 对 整 体 性 的 认 识, 中 医 学 的 整 体

导 论 内 容 : 导 论 : 中 医 学 理 论 体 系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中 医 学 理 论 体 系 的 基 本 特 点 ( 整 体 观 念 辨 证 论 治 ) 重 点 : 中 医 学 理 论 体 系 形 成 的 条 件 和 标 志 对 整 体 性 的 认 识, 中 医 学 的 整 体 导 论 内 容 : 导 论 中 医 学 理 论 体 系 的 概 念, 中 医 学 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重 点 : 什 么 是 中 医 学, 中 医 学 理 论 体 系 包 括 哪 些 基 本 要 素,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特 征 是 什 么 难 点 : 中 医 学 与 民 族 医 学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中 儒 道 等 思 想 对 中 医 学 的 影 响 ; 天 人 合 一,

More information

2013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

2013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 2013 年 中 医 执 业 医 师 考 试 大 纲 : 中 医 诊 断 学 第 一 单 元 绪 论 1. 中 医 诊 断 的 基 本 原 理 2. 中 医 诊 断 的 基 本 原 则 第 二 单 元 望 诊 细 目 一 : 望 神 1. 得 神 失 神 少 神 假 神 的 常 见 临 床 表 现 及 其 意 义 2. 神 乱 的 常 见 临 床 表 现 及 其 意 义 细 目 二 : 望 面 色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吴易风 : 本文考察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 : 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对 新资本主义 的构想 ; 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 ; 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 市场与政府平衡 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 ;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 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 本文最后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作了分析和评论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1 :,,,,,,,,,,? :,, :. ( ) :, ( ) :, ( ) : :,. : :, 1,,, ;,,,,, :,,,,,,

年第 期 1 :,,,,,,,,,,? :,, :. ( ) :, ( ) :, ( ) : :,. : :, 1,,, ;,,,,, :,,,,,, 冯国栋 在汉文佛教文献研究与整理工作取得相当成绩的今天, 有必要建立一门专门处理汉 文佛教文献的学科, 即汉文佛教文献学 本文初步提出汉文佛教文献学的概念, 并在此 基础上初步建构了汉文佛教文献学的学科体系, 认为汉文佛教文献学应由实体层面 方 法层面 历史层面与理论层面四部分的研究组成 关键词 : 汉文佛教文献学必要性体系 作者冯国栋, 年生, 文学博士,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 1 :,

More information

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建筑协同设计平台研究与应用

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建筑协同设计平台研究与应用 邓雪原 苏 昶 孙 朋 王国俭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上海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 集团 有限公司 上海 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 协同设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建筑 协同设计的发展需要经过二维协同设计向三维协同设计的过渡 接着对适合于大型建筑设计企业的建筑 协同设计平台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 通过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一个实际工程项目 详细描述了建筑工程协同设计的方法与过程 然后对建筑协同设计的标准统一 工种协同等特点和高效沟通及超大项目的应用优势进行了讨论

More information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龚 关 清末到民国前期是华北集市的一个重大发展时期 表现为集市数量大幅度增加 集市网络层级结构更加分明 其功能也有重大变化 同时 这一时期也正是华北地区集镇的勃兴时期 集市的发展和集镇的勃兴同步进行 集镇的勃兴并没有使集市黯然失色 集市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既是华北地区在近代尤其是清末到民国前期商品化快速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 也是华北区域市场发展迥异于江南地区的一个特点 近代华北地区集市 近代史研究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区位学理论思考 潘允康 [ 美 ] 约翰. 罗根 [ 美 ] 边馥琴 [ 美 ] 边燕杰关颖卢汉龙 过去在理论界研究中国家庭结构特点的影响因素时主要从中国的家庭传统和社 会现实生活需求两方面展开, 本文则在此基础上集中从住房的角度分析家庭结构的 影响因素 它依据 年在津 沪两地进行的住房与家庭生活调查的有关资料, 运 用区位学理论, 指出住房是影响中国家庭模式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居民住房状况的改变和住房政策的变化,

More information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1,,,. %,. % 2,, %, ;,,,, 3,,,, 4 ( ) ( ) ( ) (),, %, 5,,,,,,,,, 1 :,, ://.. / / - / /., 2 :,, 3 :, 4,,, 5 ( ),,, ( ),, ( ), ( ), (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1,,,. %,. % 2,, %, ;,,,, 3,,,, 4 ( ) ( ) ( ) (),, %, 5,,,,,,,,, 1 :,, ://.. / / - / /., 2 :,, 3 :, 4,,, 5 ( ),,, ( ),, ( ), ( ), ( ); 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 李培林李炜 : 改革开放 年来, 农民工作为中国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 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基于 年和 年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的数据, 对近年来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年数据反映出农民工在收入水平较低 劳动强度较高的情况下, 却保持着较为积极的社会态度 ; 近两年的新变化是,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北京 哲学是民族化 个性化的 只有民族的语言 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 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 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 象 意范畴 语言符号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 言 象与意义 意境是 言与意 象与意的关系 言尽象与不尽象 言尽意与不尽意的争论 以及由 得象忘言 得 意忘象 而推致 得意忘言 历来见仁见智 在和合语言哲学语境中 尽与不尽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谢忠厚 谢丽丽 笔者在 华北 甲 一八五五细菌战部队之研究一文 载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中 比较系统地揭露了华北 甲 一八五五细菌部队的组织系统及其进行活人实验 实施细菌战的罪行 本文作为前文的补充 主要依据档案文献 以时间为序 对华北 甲 一八五五部队的细菌战罪行进行更深入 更具体的考察和揭露 华北 甲 一八五五部队 细菌战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华北 甲

More information

第 期 丘志力等 从传世及出土翡翠玉器看我国清代翡翠玉料的使用

第 期 丘志力等 从传世及出土翡翠玉器看我国清代翡翠玉料的使用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丘志力 吴 沫 谷娴子 杨 萍 李榴芬 根据最新发现的广州海关清代同治 光绪年间玉石的进口记录以及其它翡翠资源开发的资料 通 过分析中国主流博物馆清代传世及出土的翡翠玉器 国际著名拍卖公司专场拍卖的清代翡翠玉器以及云南 等九省 市出土的清代翡翠玉器 统计分析了中国清代翡翠玉器的来源与材质特征 指出该时期进入中国市场 的翡翠玉料数量可能相当巨大 广州是翡翠玉料最重要的进关口岸之一

More information

Conductix-Wampfle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IPT 2

Conductix-Wampfle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IPT 2 IPT 产品简介 非接触式动力和数据传输系统 Conductix-Wampfle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IPT 2 Conductix-Wampfle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IPT 3 9 1 2 3 4 5 6 7 8 4 2 3 4 1 8 5 7 9 6 ² ² ² - 无限的应用可能性... 用于变速箱总装线上的 AGV 小车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明欢 内容提要 : 本文以对身处欧洲的温州移民的经验研究为基础, 提出对 跨国移民 的研究, 不能基于单一理论进行阐述, 除了考察他们迁移的经济动因外, 还要考察 文 化小传统 的影响 ; 而在长期移民历史中形成的社会网络, 则成为信息传递和移居治 业的桥梁,,,,,,, 1,, :, ;, ( &,, - ),,, ; ( - ),,,, 2,,,, ( ), 1 2,,,,,, : :,

More information

!! ! ! 华侨华 人 历 史 研 究 发 现 苗头 就 严 加管 教 和 制 止 而 美 国 父 亲却 认 为 这 是 女儿 的 自 由 和 权 力 女 儿 有众 多的 男朋 友 表 明 她 长 得 漂 亮 的 应 该为之 感 到 骄傲 有 吸 引力 做 父母 由 于 美 国 父 母对 子 女 更 多 地 采 取 肯 定 尊 重 甚 至 放 任 自流 的 做 法 而华 人 父 母 更

More information

祐公 荫佳公各支百一世至百五世

祐公 荫佳公各支百一世至百五世 专题研究 明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 栾成显 婺源腴川程氏宗谱和休宁二十七都五图黄册底籍所载资料证实 明 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相当普遍 绝非个别现象 同宗继子乏人是异姓承继的原 因之一 保全家产为异姓承继的重要经济因素 异姓承继亦有感情问题 血缘关 系是宗族组织建立的基础 宗祧承继为宗法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 明清异姓承继 的普遍及有关法规的调整 表明封建宗法关系的松弛 宋代以后的宗族既有发展 的趋势 也有从内部开始瓦解的倾向

More information

生命科学研究 房 蓓 武泰存 王景安 以玉米沈单 号为材料 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缺锌 低锌和正常供锌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进一步明确了一定量低锌比缺锌对玉米的伤害更大 并对其 同工酶谱及蛋白质表达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一定浓度的低锌培养使玉米生长受抑及受害最重 且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更敏感 低锌和缺锌处理时 种同工酶的酶谱和蛋白表达与正常供锌时均有明显的差异 尤其在一定量低锌浓度时 有些同工酶的表达增强或被特异性诱导

More information

模拟测试卷(一)

模拟测试卷(一) 模 拟 测 试 卷 ( 一 ) 一 名 词 解 释 :( 每 题 4 分, 共 20 分 ) 1. 阴 阳 2. 藏 象 3. 奇 恒 之 腑 4. 体 质 5. 横 指 同 身 寸 二 判 断 题 :( 每 题 1 分, 共 10 分 ) 1. 肝 开 窍 于 目 ( ) 2. 肾 为 先 天 之 本 ( ) 3. 风 邪 侵 犯 人 体 引 起 的 疼 痛, 其 疼 痛 的 部 位 往 往 固

More information

床 上 八 段 锦

床 上 八 段 锦 床 上 八 段 锦 图 解 锦 是 用 不 同 颜 色 的 丝 织 成 的 丝 织 品 古 人 把 他 们 创 造 的 保 健 动 作 比 作 美 观 悦 目 五 颜 六 色 的 锦 ; 又 因 保 健 动 作 有 八 段, 所 以 称 之 为 八 段 锦, 含 有 动 作 简 练 而 效 用 显 著 之 意 八 段 锦 历 史 悠 久, 分 为 站 式 八 段 锦 和 坐 式 八 段 锦 这 套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抗战时期的中国留学教育!!!! #!! # %

抗战时期的中国留学教育!!!! #!! # % 孔繁岭 七七事变后 主要激于爱国义愤 欧美留学生的近半 关内留学生的几乎全部 毅然回国 投入抗战洪流之中 在教育 科技 文化等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有 名左右滞留海外 战时 鉴于外汇的紧缺和战后的需要 国民政府留学政策经历了前严后松的变化 约有 名学子被派赴海外 主要前往美英 与此同时 沦陷区各伪政权积极推行留日奴化教育 连同台湾 约有 万人前往敌国 整个抗战时期 这两万余名在海外的学子 情况各异

More information

中 医 药 理 论 概 要 - 阴 阳 思 想 漫 谈 内 容 提 示 : 阴 阳 的 概 念 阴 阳 理 论 基 本 思 想 阴 阳 思 想 的 应 用 要 求 : 掌 握 阴 阳 理 论 基 本 思 想

中 医 药 理 论 概 要 - 阴 阳 思 想 漫 谈 内 容 提 示 : 阴 阳 的 概 念 阴 阳 理 论 基 本 思 想 阴 阳 思 想 的 应 用 要 求 : 掌 握 阴 阳 理 论 基 本 思 想 中 医 药 理 论 概 要 阴 阳 思 想 漫 谈 彭 崇 胜 博 士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二 0 一 四 年 三 月 中 医 药 理 论 概 要 - 阴 阳 思 想 漫 谈 内 容 提 示 : 阴 阳 的 概 念 阴 阳 理 论 基 本 思 想 阴 阳 思 想 的 应 用 要 求 : 掌 握 阴 阳 理 论 基 本 思 想 中 医 药 理 论 概 要 - 阴 阳 思 想 漫 谈 阴 阳 思 想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李集临 徐香玲 大豆的电离辐射诱发突变 1 M1 茎扁化 叶片畸形 2 M2 弱株矮生型 3 M 无主茎类型 斗 Mz 典型矮生型 Me 茎扁化 主茎分裂为2 一个结实 一个完全不孕 6 M 主茎不孕 侧枝结实 7 M2 十胜长叶 中出现的多分枝 两侧分枝 株形收敛 分枝少类型及不孕株 B M2 短果校 长花序突变单株 图版 I 李集临 徐香玲 大豆的电离辐射诱发突变 9 对照 减数分裂中期 X1

More information

八卦治病灵方.doc

八卦治病灵方.doc 一 阴 阳 1 平 衡 阴 阳 :1070 2264380.165370 2 平 调 阴 阳 助 肾 阳 利 胆 和 胃 : 或 助 气 清 头 降 浊 化 瘀 如 00500 3 调 和 阴 阳 通 经 络 ( 关 节 痛 ) 如 :100700 20007000 3 650.70.80 4 健 脾 施 布 调 合 阴 阳 通 络 祛 邪 :6500.030.820 5 扶 正 固 本 调 和 阴

More information

呼 吸 系 统

呼 吸 系 统 健 康 灸 内 科 篇 呼 吸 系 统 呼 吸 系 统 疾 病 支 气 管 炎 支 气 管 哮 喘 感 冒 慢 性 咽 炎 慢 性 鼻 炎 感 冒 灸 法 治 疗 原 则 治 宜 解 表 散 寒 扶 正 祛 邪 一 寒 生 百 病 寒 病 热 治 灸 法 有 温 经 散 寒 舒 筋 活 络 温 通 气 血 扶 阳 固 脱 消 瘀 散 结 防 病 保 健 之 功 效 灸 相 应 的 解 表 穴 位 可

More information

宋守信 教授 杨书宏 教授级高工 傅 贵 教授 许开立 教授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安全工程专业试点工作组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培训部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北京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沈阳 简要介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的发展状况和主要做法 详细阐述安全工程专业认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和以质量保证及质量改进为出发点的基本特点

More information

重 点 讲 解 中 医 体 系 奠 基 阶 段 的 四 本 经 典 专 著, 中 医 学 具 有 鲜 明 的 整 体 观 念 恒 动 观 念 和 辨 证 论 治 特 点 1. 熟 悉 中 国 医 药 学 的 起 源, 以 及 孕 育 中 医 学 术 的 人 文 背 景 2. 了 解 中 医 学 的

重 点 讲 解 中 医 体 系 奠 基 阶 段 的 四 本 经 典 专 著, 中 医 学 具 有 鲜 明 的 整 体 观 念 恒 动 观 念 和 辨 证 论 治 特 点 1. 熟 悉 中 国 医 药 学 的 起 源, 以 及 孕 育 中 医 学 术 的 人 文 背 景 2. 了 解 中 医 学 的 教 学 大 纲 前 言 中 国 医 药 学 有 数 千 年 的 历 史, 是 我 国 传 统 文 化 宝 库 中 的 瑰 宝 中 医 学, 是 一 个 具 有 独 特 风 格 的 完 整 的 学 科 体 系, 属 于 生 命 科 学 范 畴 是 临 床 医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是 医 学 生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的 重 要 内 容 之 一 通 过 中 医 教 育 引 导 医

More information

80-大纲-06.4.doc

80-大纲-06.4.doc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教 学 大 纲 ( 供 中 医 系 中 医 专 业 骨 伤 专 业 本 科 ; 中 西 医 临 床 系 中 西 医 临 床 专 业 本 科 ; 针 灸 推 拿 系 针 灸 推 拿 专 业 本 科 使 用 ) 前 言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是 中 医 学 的 专 业 基 础 课 通 过 本 课 程 的 学 习, 要 求 学 生 掌 握 有 关 中 医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More information

昆曲青春版 牡丹亭 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胡 丽 娜 青春版 牡丹亭 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 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 回顾 世纪以来 牡丹亭 跨文化传播的历程 青春版 牡丹亭 对昆曲的播扬可谓居功至伟 它将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 相结合的战略 立足本土与辐射世界的双重定位 坚持传统与调和现代的审美准则 为当下中 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More information

笹 种类约有 种 辉夜姬诞生于何种竹子呢 目前日本学者 笹 門川大作 環境 人 優 素材 竹 载 竹 年第 号第 页 桝本頼兼 竹 我 国 和 産主要竹類 研究 葦書房 年 第 辺政俊 竹取物語 世界 二 数字 三! 载 竹 年第 号 第 页 綽 竹 知 本 地人書館 年 第 页 辺政俊 竹取物語

笹 种类约有 种 辉夜姬诞生于何种竹子呢 目前日本学者 笹 門川大作 環境 人 優 素材 竹 载 竹 年第 号第 页 桝本頼兼 竹 我 国 和 産主要竹類 研究 葦書房 年 第 辺政俊 竹取物語 世界 二 数字 三! 载 竹 年第 号 第 页 綽 竹 知 本 地人書館 年 第 页 辺政俊 竹取物語 竹取物语 与日本竹文化 任敬军 竹取物语 承载着的日本竹文化 本文通过考证小说的几个关键情节论证此竹之传奇已经成为日本竹文化的象征 竹取物语 日本竹文化 象征 考证 笹 笹有着向人类传达神意的魔力 作为神的附体之物 几千年来 笹 笹 秆箨早落 竹秆高大者称为竹 分为七个属 箨鞘宿存 成竹后箨鞘不自秆 笹 意为小竹 分为六个属 綽 竹 法政大学出版局 转自 笹 种类约有 种 辉夜姬诞生于何种竹子呢 目前日本学者

More information

食 品 与 生 物 技 术 学 报 第 卷 列入我国 的植物多酚黄酮抗氧剂 防治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

食 品 与 生 物 技 术 学 报 第 卷 列入我国 的植物多酚黄酮抗氧剂 防治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 第 卷第 期 年 月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植物多酚黄酮抗氧化剂与人体健康 尤新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生产应用工业协会 北京 主要综述了对植物多酚黄酮类物质的生物活性和安全性 其内容包括 茶多酚 甘草黄酮 竹叶黄酮 大豆异黄酮以及从各种鲜果提取物的功能成分 如葡萄提取物 杨梅提取物 橄榄提取 物 乌饭树果提取物等 介绍了植物多酚黄酮的国际市场信息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 多酚 黄酮 健康 食 品 与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江红英 国民政府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 面对战争带来的新情况 顺应时势需要 将职业介 绍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常态工作 采取了许多发展职业介绍的措施 如设专门机构管理 办理难民 职业介绍 发展公立职业介绍机构 加强对私人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 指导职业介绍机构规范化运 作等 从效果上看 职业介绍对解决失业者的就业难题有所帮助 但职业介绍的作用因各种原因而 有限 特别是政府赋予职业介绍以沉重的社会责任 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

More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柳向阳 论奥古斯丁时间观与罗伯特 潘 沃伦的诗歌创作 柳向阳 在 世纪美国作家中 罗伯特 潘 沃伦以博学多才的文艺复兴式人物著称 但沃伦文学生涯的核心成就是在诗歌领域 在六十余年的诗歌生涯中 沃伦有意识地将 奥古斯丁时间观引入诗歌创作 一方面借鉴奥古斯丁时间的结构特征 通过探索时间向度的变化 展示生命的历程和自我的发现 另一方面挖掘奥古斯丁时间的生命和诗学内涵 通过 对时间的体验 将时间的心灵和生命的属性赋予诗歌中的人和物

More information

!

! 件内酸 胺 酶 抑制剂 的 研 究 进 展 胡 宗礼 朱铃 英 第 二 军 医 大 学 基 础 部药 理 教研 室 当 今 在 国 内 外 临 床 细 菌 的 耐 药性 普 遍 上海 困 扰着 医 生 与 患 者 对 感染 性疾 病 特 别是 危 重 感 染构成 威 肋 内酞 胺类 抗生 素 甲 氧 苯青 霉素 金 葡 菌 尤 其是 耐 产生 耐 药性 的 重 要机 制 之 卜 内 酞胺 酶 抑 制

More information

降钙素

降钙素 药 品 名 降 钙 素 英 文 名 Rhubarb and Sodium Bicarbonate 别 名 固 通 宁 ; 鲑 鱼 降 钙 素 ; 国 大 固 强 ; 合 成 鲑 鱼 抑 钙 激 素 ; 合 成 鳗 降 钙 素 ; 金 尔 力 ; 卡 西 蒙 ; 考 克 ; 鳗 鱼 降 钙 素 ; 密 盖 息 ; 赛 康 尼 ; 山 德 士 降 钙 素 ; 斯 迪 诺 ; 依 降 钙 素 ; 益 盖

More information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真实 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 二 德阳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冲击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真实 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 二 德阳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冲击 兼评最高人民法院法函 号 刘 燕 一 问题的提出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真实 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 二 德阳案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冲击 法学研究 年第 期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真实 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 三 会计界的 真实性 概念及其所蕴含的制度理性 法学研究 年第 期 四 什么是 虚假验资报告 法律上的含义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真实 法律界与会计界的对立 法学研究 年第 期 验资报告的 虚假 与

More information

一 报 考 条 件 1. 遵 守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宪 法 和 法 律 ; 2. 品 行 端 正, 组 织 纪 律 性 强 ; 3. 年 龄 不 超 过 22 周 岁 (1990 年 9 月 1 日 以 后 出 生 ), 未 婚 ; 4. 身 体 健 康 二 政 审 政 审 主 要 包 括

一 报 考 条 件 1. 遵 守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宪 法 和 法 律 ; 2. 品 行 端 正, 组 织 纪 律 性 强 ; 3. 年 龄 不 超 过 22 周 岁 (1990 年 9 月 1 日 以 后 出 生 ), 未 婚 ; 4. 身 体 健 康 二 政 审 政 审 主 要 包 括 云 南 省 监 狱 管 理 局 云 南 省 招 生 考 试 院 文 件 云 狱 发 2012 296 号 云 南 省 监 狱 管 理 局 云 南 省 招 生 考 试 院 关 于 做 好 2012 年 云 南 司 法 警 官 职 业 学 院 招 生 工 作 的 通 知 各 州 市 监 狱 管 理 科 招 生 考 试 机 构 : 根 据 教 育 部 司 法 部 有 关 文 件 精 神, 以 及 云 南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林 星 在以往的抗战内迁研究中 人们多关注中国沿海地区政府机构 工厂 学校 银行等向西南地区的迁移及其影响 但内迁还有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即在本省范围内的迁移 抗战爆发 后 随着省会迁往内地山区 东南沿海省份的工厂 学校 银行等纷纷迁移到本省内地山区 给当地 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内地城市现代化以及本省区域内城市体系的变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支持 然而内地城市的这种发展随着抗战结束后的回迁而又趋于沉寂

More information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 沛 张 丹 本文以过去史学界较少论及的抗日战争后期国统区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为研究对象 从运动的缘起 运动在国统区的扩展 运动背后的党团纷争等几个方面 力求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进行较为完整而准确的理解和评价 本文认为 应肯定青年学生从军的爱国热情 客观考察当时国民党政权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目的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从军运动及青年军在促进战时国统区社会风气的转变 提高国民革命军素质乃至促进军队改革 国民党整党及行政效率的改革方面

More information

大 学 化 学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微 囊化技 术 在 生 物 医 学 中的 应 用 俞 耀 庭 陈 长 治 南 开 大学分 子 生物研 究 所 本 文 概 述 了微囊 固 定化技术基 本 应 用 原 理 摘要 的生 物 血液 相溶性 及 通透 性能 胞 在治 疗 肾 衰 肝 衰 及 清除 人体 内 中毒药物 般 性介 绍 微 囊 人 工 细 胞 的 一 般制 备方 法 各种 膜 材 料 对 人

More information

대한한의학원전학회지26권1호-앞뒤.hwp

대한한의학원전학회지26권1호-앞뒤.hwp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제26권 1호 (2013 年 2 月 ) J. Oriental Medical Classics 2013:26(1)71-77 Orignal Article 遼寧中醫藥大學针灸推拿学院 1 2 ㆍ圓光 Digital 大學醫史文獻硏究所 Needling Metho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Zhenjiu Jiayijing( 针灸甲乙经

More information

3

3 封面人物 Cover Celebrity 七届会 贵宾室重逢一瞬 两只大手紧紧相握 两条 汉子 亲切相拥 两颗诚心 一脉相通 这是俩人三年来的第二次相逢 第二次握手 前一次是三年前在武汉的 六届会 这一次则是在长沙会 议贵宾室 两人差距甚大 一人年富力强 风华正茂 一人 年至七旬 形同朽木 一人是名扬世界的学术巨子 一人是 离岗十载的退休老头 但他们俩人却有着相同的心路历程 报效祖国 右为王中林院士

More information

科 学 出 版 社 职 教 技 术 出 版 中 心 www.aboo 科 学 出 版 社 职 教 技 术 出 版 中 心 www.aboo 科 学 出 版 社 职 教 技 术 出 版 中 心 www.aboo 科 学 出 版 社 职 教 技 术 出 版 中 心 www.aboo 科 学 出 版 社 职 教 技 术 出 版 中 心 www.aboo 科 学 出 版 社 职 教 技 术 出 版

More information

降 低 美 国 人汉 语学 习 的 认 知负 担 标 准语 构 建 以词 汇 为 核 心 融 会 贯 通 语 音 语 义 语 法 语用 汉 字 知 识 的 字 词 句 直 通 车 教 学 体 系 教 学 生认 识 汉 字 的 形 义 来 源 是 字 源 古今 很 多 经 典 书 例 如 狭 义地说 同 源字 是让 学 生 能 够 写 出 结 构 正 确 的 句 子 构 也 就 体 现着 语 法 规

More information

18 210102015 数 字 化 摄 影 ( 颅 骨 颏 顶 位 ) 70.00 上 海 市 医 疗 机 构 医 疗 服 务 项 目 19 210102015 数 字 化 摄 影 ( 颧 弓 颏 顶 位 ) 70.00 上 海 市 医 疗 机 构 医 疗 服 务 项 目 20 210102015

18 210102015 数 字 化 摄 影 ( 颅 骨 颏 顶 位 ) 70.00 上 海 市 医 疗 机 构 医 疗 服 务 项 目 19 210102015 数 字 化 摄 影 ( 颧 弓 颏 顶 位 ) 70.00 上 海 市 医 疗 机 构 医 疗 服 务 项 目 20 210102015 序 号 编 码 项 目 名 称 价 格 标 准 ( 元 ) 收 费 依 据 文 件 内 外 科 检 查 1 110500001c 一 般 健 康 体 检 ( 内 科 ) 0.00 上 海 市 医 疗 机 构 医 疗 服 务 项 目 2 110500001c 一 般 健 康 体 检 ( 外 科 ) 0.00 上 海 市 医 疗 机 构 医 疗 服 务 项 目 3 110500001c 一 般 健 康

More information

2013上半年真题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3上半年真题教育知识与能力 1 1 2 0 1 5 0 2 0 1 3 ( ) 2 L L L ( 2 1 2 4 2 ) 2 B 1 ( ) A B C D 2? ( A B C D 3 ( ) A B C D 4 ( ) A B C D 5 ( ) A B C D 6 1 9 4 9 ( ) A B C D 9 1 7 ( ) B C D 8? ( C A B D 9 ( ) A B C D 1 0 ( ) A B C D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P. 401 ( 一 ) 西昆文士主持各类贡举考试 P P P P P P. 267

P. 401 ( 一 ) 西昆文士主持各类贡举考试 P P P P P P. 267 许瑶丽 西昆文风除了表现在诗歌 四六文以外, 还风靡于科场律诗 赋当中太宗 真宗朝 贪才 佑文 的风 气, 加上日渐严密的取士制度, 使得作为学者宗师的馆阁词臣与科场之间以 文 为中心密切互动以杨亿为代 表的西昆文士频频担任各级贡举考试官, 并利用其在文学上的话语权大量奖掖后进 编选文集, 使西昆文风在 科场中风靡一时以律赋为例, 其西昆风格表现为形式上的精工律切, 内容上的博雅典赡馆阁与科场间的互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3招生联合发文.doc

Microsoft Word - 2013招生联合发文.doc 云 南 省 监 狱 管 理 局 云 南 省 招 生 考 试 院 文 件 云 狱 发 2013 235 号 云 南 省 监 狱 管 理 局 云 南 省 招 生 考 试 院 关 于 做 好 2013 年 云 南 司 法 警 官 职 业 学 院 招 生 工 作 的 通 知 各 州 ( 市 ) 监 狱 管 理 科 招 生 考 试 机 构 : 根 据 教 育 部 司 法 部 有 关 文 件 精 神, 以 及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¹

国际政治科学 ¹ ¹ 中国在领土争端中的政策选择 聂宏毅 李 彬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能够同多数国家通过和平谈判方式顺利解决边界问题 但同印度 苏联和越南曾一度兵戎相见 在解决与陆地邻国边界问题上 中国为何有宽和与强硬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 作者发现 邻国的边界政策属性对中国的政策选择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中国的政策选择是 强硬对扩张 宽和对现状 即如果邻国奉行扩张性边界政策 中国的态度趋于强硬 反之 如果邻国奉行维持现状的边界政策

More information

( ),, :1 : : ( ), 2 :, 3 : ( ), 4 : 5 : :, 6 :,,,,,,,,, :,,,.....,,,, 1, ;2,

( ),, :1 : : ( ), 2 :, 3 : ( ), 4 : 5 : :, 6 :,,,,,,,,, :,,,.....,,,, 1, ;2, 张 翼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原因作了社会学意义的探索和研究 认为家族主义与以家庭为最小生产单位的农业劳作方式, 家庭人口再生产对男婴的需 求与国家人口再生产对出生人数的限定, 以及妇女经济地位的相对低下等, 是造成出 生性别比升值的基本社会动因 指出, 在影响人口再生产的三只手 国家 家庭和市场中, 惟有借助于国家强有力的调控手段, 才能使失衡的出生性别比在短期内渐次 回落 作者 :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

!! ! !! 水 图 生 生 物 报 学 第 卷 江豚 表 层皮 肤 的 扫 描 电 镜 照片 叩 月 力 户人 口月 矛 口了 间 隙 的 层状 材 料 密 集 而 成 束 的 张 力 原 纤 维 包 围在 膜 被 颗 粒 的两 侧 图 版 此 层 细 胞 由厚 为 基底 层 一 微 米的 一 层 柱状 细 胞组 成 在表 皮 暗 的 基 部有 丰 富 的 黑 色 素 颗 粒 它 们 成 群 地 沿

More information

生男生女早知道2013:【转载】生男生女早知道!不用医生告诉你!

生男生女早知道2013:【转载】生男生女早知道!不用医生告诉你! 生 男 生 女 早 知 道 2013: 转 载 生 男 生 女 早 知 道! 不 用 医 生 告 诉 你! wizgie.com http://wizgie.com 生 男 生 女 早 知 道 2013: 转 载 生 男 生 女 早 知 道! 不 用 医 生 告 诉 你! 别 恐 慌, 她 总 得 给 咱 B 超 单 吧! 1 7W+1D 的 BC 数 据 胎 囊 2.91.9 生 的 是 男 孩

More information

!!

!! 药学 实践 杂志 药理 年第 卷第 期 生 物 技 术 药 品 近年 来 的 发 展 杨玉 龙 任海 祥 南 京军 区 南京 总 医 院 南京 本 文 概 述 了 近 年 来 国 内 外 生 物 技 术 药 品 与 生 化 药 品 的 研 究 与 发 展 论 述 了生 物 技 术与 生 物 药 品 摘要 间 的 关 系 介 绍 了 近 代 生物 技 术 在某 些 生 物 药 品 生 产 中 的应 用

More information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夫一妻制的伦理思考姓名 : 任晓晴申请学位级别 : 硕士专业 : 伦理学指导教师 : 李桂梅 20061101 一夫一妻制的伦理思考 作者 : 任晓晴 学位授予单位 : 湖南师范大学 被引用次数 : 1 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 (9 条 ) 1. 谭永一夫一妻制的哲学基础

More information

汉语译著中的西洋姓名问题 近百年的西学汉语著作中存在着大量名不从主人 名不副实的虚幻洋名 姓名颠倒 把复姓当全名 胡乱选择姓名简称等错误在词条 索引 著者目录中经常出现 名不正则言不顺 各行各业早晚都要与国际惯例接轨 为了提高西学水平 有必要引进西洋姓名学 姓氏是象征血缘遗传的家庭伦理标志 是风俗嬗变的化石 姓名演变与民族文化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折射传统特色 正确理解和著录西洋姓名 对提高西学和外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More information

王道尊等 期 表 背 甲 肌 肉 中 矿 物 元 素 的组 成 中华 盆 肌 肉 背 甲 中矿 物 元 康 的 含 肌肉 背甲 钾 锑 镁 锰 名 铬 石 锌 镍 两 # 磷 % #% # 锡 (S n ) 汞 (H g ) 鳃 (S r) 锡 (C d )

王道尊等 期 表 背 甲 肌 肉 中 矿 物 元 素 的组 成 中华 盆 肌 肉 背 甲 中矿 物 元 康 的 含 肌肉 背甲 钾 锑 镁 锰 名 铬 石 锌 镍 两 # 磷 % #% # 锡 (S n ) 汞 (H g ) 鳃 (S r) 锡 (C d ) 卷 第 第 年 水 生 生 物 学 报 期 兀 月 中华 鳖 生 化 组 成 的分 析 背 甲 肌 肉 中矿 物 元 素 的 组成 王 道尊 汤 峥嵘 上 海 水 产 大学 摘要 本 文 对 中华 鳖 谭玉 钧 上海 龄 鳖 体重 叮 二 龄 鳖 体重 和 三 龄 鳌 体重 结 果 表 明 中华 鳖 体 内含 有 含 量 丰富 在 肌 肉 中含 量 分别 为 单 位 创 中华鳖 创 犯 在 背 甲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 年第 期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 年第 期 % & # # # 论抗日根据地兵器工业的建立与兵工企业之运作 曹敏华 抗日战争初期 八路军 新四军及各地人民抗日武装先后办起 多家修械所和炸 弹厂 修理军械 制造兵器 为根据地兵器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着战局的推展 根据地兵器工业逐步发展 呈现出诸多鲜明特征 抗日根据地实行军区 军分区和县武装部三结合的兵工生产体 制 通过颁布有关军事后勤工作的条例和兵工生产的训令 规章等 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 实行严格 的管理制度

More information

2012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儿科学

2012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儿科学 2012 年 中 医 执 业 医 师 考 试 大 纲 中 医 儿 科 学 第 一 单 元 中 医 儿 科 发 展 简 史 细 目 一 : 历 代 儿 科 名 家 扁 鹊 淳 于 意 巢 元 方 钱 乙 陈 文 中 万 全 陈 复 正 吴 瑭 细 目 二 : 著 名 儿 科 专 著 颅 囟 经 诸 病 源 候 论 小 儿 卫 生 总 微 论 方 小 儿 药 证 直 诀 幼 幼 新 书 育 婴 家 秘

More information

总论部分

总论部分 第 一 章 经 络 总 论 1. 腧 穴 经 络 2. 循 行 分 布 病 理 变 化 3. 体 表 络 脉 4. 筋 肉 关 节 外 周 连 属 5. 肺 经 肝 经 6. 胞 中 一 源 三 歧 7. 大 包 胸 胁 8. 隐 白 大 包 9. 睛 明 跗 阳 10. 腋 内 动 脉 寸 口 之 中 1, 针 灸 学 中 所 提 及 的 标 本 主 要 是 指 经 脉 腧 穴 分 布 的 上 下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长城殷燕敏 内容提要 : 本文用社会学的视野审视了日常生活中日显重要而往往被社会学家 所忽略的金融市场, 尤其是证券市场 主要运用大众行为理论 感染理论 价值增加理论 收敛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等社会理论来研究证券市场, 同时考察 了几种情景因素与市场行为的关系以及时髦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等,,,,,,,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