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Transcription

1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何繼文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引論 蘇軾 黃庭堅 一直是宋詩特徵的典範其毀譽反映著宋詩 地位的升降自宋迄明不少崇唐抑宋的詩學家往往強烈批評蘇黃以表示整 體的宋詩不能繼承唐音例如胡應麟說 大曆而後學者溺於時趨罔知反正 宋元諸子亦有志復古而不能者其說有二 一則氣運未開 一則鑒戒未備 1 蘇黃矯晚唐而為杜得其變而不得其正故生澀崚嶒而乖大雅 他受復古思潮 影響將單一風格作為標準認為蘇黃未能學杜之正所以宋詩不能將大曆以來 的詩風回復到盛唐那樣明末清初一反過去崇唐抑宋之風宗宋思潮越唱越盛 那些論者既不滿明人極意貶損宋詩又厭棄明人學盛唐而得其膚廓於是大力推崇 主議論重學問表性靈的宋詩 翁方綱 於宋代詩人同樣推崇蘇軾和黃庭堅但對兩人的詩史地位則 有截然不同的評價翁方綱作詩瓣香蘇軾卻認為蘇詩變態百出才力超越流俗 後世難以追攀學習亦不易所以對於形成宋詩一代風氣影響不及黃庭堅相 反黃庭堅寫詩能勤苦鍛煉精深細密足可為後人師法於是慢慢奠定宋詩獨特 的藝術特徵因此對黃庭堅的評價更能反映出翁方綱的宋詩觀 翁方綱主張以肌理論詩又提出歷代詩之間有 詩法 聯繫一般人認為詩法只 是寫詩的技巧和方法但翁方綱所說的 詩法 包括義理文理兩方面既指對詩 人修養作品主題風格面貌精神氣韻等等的要求也兼及形式技巧章法結 構格律體制範圍不限於一篇一句可以說翁方綱的 詩法 是指歷代詩歌創作 2 的原理原則當中講究源流發展傳承演變脈絡貫通 翁方綱既以黃庭堅為宋 1 2 胡應麟 詩藪 續修四庫全書 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外篇卷五頁 172 關於翁方綱的詩法理論可參拙著 翁方綱的 由蘇入杜 說 漢學研究 第 28 卷第 3 期 2010 年 9 月 頁 ICS indd /12/19 4:28:32 PM

2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他的意見能否真得黃詩的精髓期望進一步分析翁方綱的宋詩發展史觀 宋詩宗祖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評價甚高最明顯者首推 石洲詩話 中一條著名的評論他將黃 庭堅視為宋詩傳承的關鍵稱之為宋詩宗祖那則詩話全文如下 談理至宋人而精說部至宋人而富詩則至宋而益加細密蓋刻抉入裏實 非唐人所能囿也而其總萃處則黃文節為之提挈非僅 江西派 以之為 祖實乃南渡以後筆虛筆實俱從此導引而出善夫劉後村之言曰 國初詩人如潘閬魏野規規晚唐格調 楊劉則又專為 崑體 蘇梅二 子稍變以平澹豪傑而和之者尚寡 至六一 坡 公巋然為大家學者 宗焉然各極其天才筆力之所至非必綴 鍛 鍊勤苦而成也豫章稍後出 會粹百家句律之長究極歷代體製之變蒐討古書穿穴異聞作為古律 自成一家雖隻字半句不輕出遂為本朝詩家宗祖 按此論不特深切豫章 抑且深切宋賢三昧不然而山谷自為 江西派 之祖何得謂宋人皆祖之 且宋詩之大家無過東坡而轉祧蘇祖黃者正以蘇之大處不當以南北宋 風會論之舍元祐諸賢外宋人蓋莫能望其肩背其何從而祖之乎 呂居仁 作 江西宗派圖 其時若陳後山徐師川韓子蒼輩未必皆以為銓定之公 也而山谷之高之大亦豈僅與厭原一刻爭勝毫釐 蓋繼往開來源遠流 長所自任者非一時一地事矣論者不察而于 宋詩鈔 品之曰 宋詩 宋 宗 祖 是殆必將全宋之詩境與後村立言之旨一一研勘也觀其所 鈔則又不然專以平直豪放者為宋詩則山谷又何以為之宗祖 蓋所鈔全 集與其品山谷之言初無照應非知言之選也 3 這段評論包含兩個重點 一 黃庭堅薈萃宋詩精華是宋詩特徵的典範 二 黃庭 堅不只是江西詩派之祖更是 宋詩家宗祖 兩者又互相關連黃庭堅既要代表宋 詩特徵才能成為宋詩之祖 首先就 宋詩家宗祖 而言論詩者一般只著重黃庭堅對江西詩派的影響翁方 綱卻極力突出黃庭堅的宋詩宗祖地位強調黃詩承上啟下影響有宋一代不能以 3 翁方綱 石洲詩話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年 卷四頁 ICS indd /12/19 4:28:33 PM

3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233 一時一派拘限劉克莊 的評語出自 江西詩派小序 文字略為不同 4 劉氏原文後面有 為本朝詩家宗祖在禪學中比得達摩不易之論也 幾句 宋詩 5 鈔 則改為 為宋詩家宗祖江西詩派皆師承之 劉克莊以禪喻詩以達摩創立 中國禪宗來比喻黃庭堅開創江西詩派 宋詩鈔 將此意寫得更明白相比之下翁 方綱更加強調黃庭堅為宋詩宗祖而淡化開創江西派的意思他認為蘇軾才華超 凡憑仗天資無人能及學習成功的人亦不多黃庭堅則詩法奇高刻苦鍛煉 薈萃歷代詩家所長後人有法可循有跡可依可以學習故改變宋初梅堯臣的 平 澹 蘇舜欽的 豪傑 奠定宋詩特徵開啟南宋詩歌風尚從詩歌發展史看他的 意見也未嘗不對南宋以來學蘇的人甚眾但多得其豪橫奔放能卓然有成者並不 多見詩話反問 何得謂宋人皆祖之 又說 蓋繼往開來源遠流長所自任者非 一時一地事矣 正是要表明黃庭堅在唐宋詩的傳承發展中具有關鍵作用不應僅僅 標舉他是江西派之祖可見翁方綱認為黃庭堅師法杜甫 而建立起宋詩的特 色影響一代詩家甚至後世詩歌發展不只局限於一時一地的江西派 自方回 提出 一祖三宗 之說論詩者便以為黃庭堅學杜只是江西 派的淵源問題翁方綱卻不從江西派之宗祖來看杜甫與宋代詩人的關係而強調從 詩歌發展史看學杜為宋詩承先啟後的表徵藉著評論元好問 和王士禎 的論詩絕句翁方綱提出自己的主張強調黃庭堅繼承杜甫而成為宋詩 宗祖元好問 論詩絕句 有云 古雅難將子美親精純全失義山真論詩寧下涪 6 翁拜未作江西社裏人 表明不學江西詩派之意雖認為黃庭堅高出江西派卻 沒有將黃庭堅置於江西詩派之外翁方綱引申其說 只此一箇寧字其心眼不薄江 西派而其尊重山谷之意與其置山谷於子美義山之後之意層層圓到面面具 7 足 將 寧 字解為寧願意思是黃庭堅的成就超出作為江西詩派之祖翁方綱認 為杜甫的 古雅 李商隱 的 精純 都是難以企及的黃庭堅則能繼承 和拓展建立起宋詩的藝術特徵黃庭堅與李商隱的詩歌面貌雖各有不同但實際 上均從杜法而來得其精微之旨因此翁方綱明言 彼但以江西派目山谷者特以 一方之音限之非通徹上下原流者也若以論詩之脈而不以方隅之見限之乃能 8 下涪翁之拜知是子美門庭中人耳 這樣黃庭堅的地位就從江西派中提升起來 劉克莊 後村集 四庫全書 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卷二四頁 253 吳之振呂留良吳自牧 編 宋詩鈔 北京 中華書局1996 年 頁 889 郭紹虞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小箋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頁 82 石洲詩話 卷八頁 245翁方綱又說 唐之李義山宋之黃涪翁皆杜法也先生 撮在此一首中真得其精微矣 石洲詩話 卷七頁 237 另於 蘇齋筆記 卷十云 此其欲以黃詩儕諸西江派而於論義山之精純連類及於山谷乃真知山谷者也乃善 言杜法者也 京城府 古典刊行會影印無窮会図書館神習文庫藏本1933 年缺頁碼 意思相同可以互參 石洲詩話 卷八頁 245 ICS indd /12/19 4:28:33 PM

4 何繼文 234 他承接杜甫影響下的詩歌發展脈絡代表了宋詩的典型特徵翁方綱使宋詩與唐詩 併軌宋詩得以在詩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王士禛在 戲倣元遺山論詩絕句 中襲用元好問詩的詞句卻稱讚黃詩之創新 能自獨立開闢門庭不必規模杜甫王詩云 涪翁掉臂自清新未許傳衣躡後 塵卻笑兒孫媚初祖強將配饗杜陵人 王啟浣注云 山谷詩得未曾有宋人強 9 以擬杜反來後世彈射要皆非文節知己 王士禛認為黃庭堅詩創新能開宗立 派後人不明所以而強立 一祖三宗 之說把杜甫視為黃庭堅的淵源王士禛在 這裏不是要探討黃庭堅能否學杜而是譏諷江西詩派強牽祖宗的毛病掩蓋了黃庭 10 堅的創新精神 翁方綱認為王士禛此詩忽略了黃庭堅對杜甫的繼承所以批評 先生鈔 七言詩 凡例 云 山谷雖脫胎於杜顧其天姿之高筆力之雄 自闢門庭宋人作 江西宗派圖 以配食子美要亦非山谷意也 按此 凡例 數語自是平心之論其實山谷學杜得其微意非貌杜也即或後人以配 食杜陵亦奚不可 而此詩以為 未許傳衣 則專以 清新 目黃詩又與所 作 七言詩凡例 之旨不合矣遺山云 論詩寧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裏人 此不以山谷置 江西派圖 中論之也漁洋云 卻笑兒孫媚初祖強將配食 杜陵人 此專以山谷置 江西派圖 中論之也山谷是 江西派 之祖又何 待言 然而因其作 江西派 之祖即不許其繼杜則非也吾故曰 遺山詩 初非斥薄 江西派 也正以其在論杜一首中與義山並推其繼杜則即不作 一方之音限之可矣此不斥薄 江西派 愈見山谷之超然上接杜公耳 11 翁方綱強調 因其作 江西派 之祖即不許其繼杜則非也 從其他資料看王士 禛確實是奉黃庭堅為江西詩派之祖例如他在 居易錄 說 山谷千古奇作於杜 12 韓蘇之外自闢一宗故為江西初祖 又有詩云 一代高名孰主賓 中天坡 13 谷兩嶙峋瓣香只下涪翁拜宗派江西第幾人 另一方面王士禛並沒有否定黃 庭堅學杜其意也如翁方綱所說那樣 山谷學杜得其微意非貌杜也 例如王士 14 禛說 予謂從來學杜者無如山谷山谷語必己出不屑稗販杜語 又說 魯直 王士禛 戲倣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二首 其十二載李毓芙牟通李茂肅 漁洋精華錄 集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卷二頁 336 張健認為王士禛此詩強調了黃庭堅學杜的獨創性見張健 王士禛論詩絕句三十二首箋 證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 頁 石洲詩話 卷八頁 244 王士禛 居易錄 四庫全書 本卷三頁 345 王士禛 冬日讀唐宋金元諸家詩偶有所感各題一絕於卷後凡七首 載 漁洋精華錄集 釋 卷四頁 644 王士禎 香祖筆記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卷二頁 39 ICS indd /12/19 4:28:33 PM

5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得杜意 就是要指出黃庭堅學杜而得其精神沒有摹仿語言技巧的毛病既使王 士禛在 七言詩凡例 謂 脫胎於杜 但也說 配食子美要亦非山谷意 與 未許 傳衣躡後塵 的意思並無矛盾俱強調創新一面王士禛在詩中推許黃庭堅學杜而能 變偏重在變化創新一面 翁方綱也推許黃庭堅學杜而能變不過則偏重在繼承一 面總之翁方綱提出 將黃庭堅局限在江西詩派裏不如將黃庭堅上接杜甫與 李商隱同置於詩史脈絡之中 這更能探求出黃詩的重要性 再就黃庭堅所代表的宋詩特徵而言劉克莊僅僅突出黃氏在句律用典上的成 就翁方綱所提出的宋詩特徵其實已超出劉氏的範圍更能探得宋詩精華所在他 肯定宋詩的精詣在於 細密精深 指出 談理至宋人而精說部至宋人而富詩則至 宋而益加細密蓋刻抉入裏實非唐人所能囿也 研究者分析這幾句話往往著眼 於 談理 說部 認為它們是說宋詩重學問主說理好議論這些也是宋詩的 特色但是難免用了我們今天看宋詩的眼光來理解翁方綱的說話仔細推敲文意 談理至宋人而精說部至宋人而富詩則至宋而益加細密 幾句的重點應該在最後 一句前面兩句用宋人談理寫小說的情況來映襯點明宋人詩歌理學小說均 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談理寫小說固然對詩歌有影響但不能直接等同於宋 詩的特色更不是翁方綱想要表達的看法翁氏真正要強調的是宋詩 益加細 密 將詞句鍛煉得 刻抉入裏 刻劃人情物態細緻運用文字句法縝密敘事有 法義理精深張健分析這則詩話時指出 翁方綱強調詩歌應該有細肌密理他認 16 為宋詩的肌理較前代細密而在宋詩中黃庭堅詩體現得最為典型 所論十分精 確最接近翁方綱的原意 對於翁方綱來說 細密精深 之處才是宋詩的精髓所在 宋詩鈔 雖推舉黃庭 堅為宋詩宗祖但仍 專以平直豪放者為宋詩 所以不能認識宋詩的真髓 宋詩 鈔 嘉賞蘇軾雄闊豪橫的特徵認為 子瞻詩氣象洪闊舖敘宛轉子美之後一人而 已 但不滿 用事太多不免失之豐縟 主張 汰其過於豐縟者然後有真蘇詩 17 也 翁方綱認為此說未能盡得宋詩的精詣他批評 宋之元祐諸賢正如唐之開 元天寶諸賢自有精腴非徒雄闊也即東坡妙處亦不在於豪橫吳鈔大意摠 取浩浩落落之氣不踐唐跡與宋人大局未嘗不合而其細密精深處則正未之別 18 擇 翁氏並沒有否認宋詩具雄闊豪橫的外貌特徵但認為精華所在是其內裏的 細 密精深 之處如果只以外貌視之學詩者便專學 雄闊豪橫 一種遂流於傖直粗 疏淺俗鄙俚摹擬貌襲之弊 王士禎 撰 張宗柟 編 帶經堂詩話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 卷一 頁 20 張健 清代詩學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頁 718 頁 628 宋詩鈔 東坡詩鈔小序 石洲詩話 卷三頁 112 ICS indd /12/19 4:28:33 PM

6 何繼文 236 翁方綱認為 宋詩鈔 就是過分強調宋詩的獨特創新以為不踐唐跡於是其評 論也容易有誤差因此提出宋詩的外貌雖是 雄闊豪橫 其妙處卻在當中有 細密精 深處 以避免清初以來學宋者的流弊所謂宋詩的細密肌理翁方綱認為從雄闊豪 橫樸實率直的詩中更能體現出來吳之振 有詩云 奪胎換骨義難 19 羈詩到蘇黃語益奇一鳥不鳴翻舊案前人定笑後人癡 他稱許黃詩就是著重 新奇一面沒有將 會萃百家 之意突顯出來翁氏批評他未得真諦不無道理翁 方綱沒有沿襲句律之新用典之奇的批評方向可謂具真知灼見 刻抉入裏 一語用來說明達致肌理 細密精深 的方法翁方綱好用 劚石破 20 山先觀鑱跡 來描寫勤苦鍛煉這句話的用詞亦與 刻抉 同類 翁方綱指出這種 細密功夫要以讀書為本 宋人精詣全在刻抉入裏而皆從各自讀書學古中來所 21 以不蹈襲唐人也 詩人若具備學問性情下字用語自然講究看事物也別具慧 眼所作的詩歌會予人精深厚重之感翁方綱以為宋詩的細密不是憑空虛造有書 本為基礎故精深而不淺易 詩人將各自的性情和遭遇寫入詩中故不會蹈襲摹 擬讀書學古不等於復古擬古而是要經過繼承與創新這比起劉克莊句律體制 的說法更能道出黃詩的價值清初以來無論尊唐還是宗宋都知道學問對作詩 的重要性但還沒有人像他那樣把學問作為宋詩的根本譬如施閏章 認 22 同黃庭堅所說以探經治史作為根柢令詩歌內容言之有物 翁方綱則贊同宋代 戴復古 1167? 所說 本朝詩出于經 強調學問對詩歌之作用以為 此皆務本之 23 言 詩人以探經治史作為詩學之本詩作內容必趨向務實深厚風格不會流於 平直豪放俚鄙粗疏翁方綱更視之為宋詩的精神可謂切中其本質 刻抉入裏 體現在詩歌內容特色上即翁方綱所指 唐詩妙境在虛處宋詩妙境 在實處 唐詩境象超詣善寫風月山川表現深摯纏綿的感情而 宋人之學全 在研理日精觀書日富因而論事日密 所以宋詩刻抉入裏對社會政治人生百 24 態等等有詳盡細緻的描寫 在這種 論事日密 的文化環境下詩人自然對具體事 吳之振 黃葉邨莊詩集 後集 載傅璇琮 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 黃庭堅和江西詩 派卷 北京 中華書局1978 年 頁 269 例如翁方綱 甌北詩集序 和 同學一首贈吳穀人 載 復初齋文集 臺北 文海出版社 影印光緒丁丑年 1877 李彥章重校本1967 年 卷四頁 160 卷十五頁 按 此語出自白居易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序 石洲詩話 卷四頁 120 施閏章 蠖齋詩話 說 山谷言 近世少年不肯深治經史徒取助詩故致遠則泥 此最為詩人鍼砭詩如其人不可不慎浮華者浪子 叫嚎者麤人 窘瘠者淺 痴肥者 俗風雲月露鋪張滿眼識者見之直是一葉空紙耳故曰 君子以言有物 載丁福 保 編 清詩話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頁 石洲詩話 卷四頁 同上注頁 ICS indd /12/19 4:28:33 PM

7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237 物刻劃透徹對物態情理深刻反思見解精深所以 詩則至宋而益加細密 翁方 綱進一步指出宋詩的 實處 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學術 如熙寧元祐 一切用人行政往往有史傳所不及載而于諸公贈答議論之章略見其概至如茶 馬鹽法河渠市貨一一皆可推析南渡而後如武林之遺事汴士之舊聞 25 故老名臣之言行學術師承之緒論淵源莫不借詩以資考據 他認為宋詩具 論時事是追求實境的表現後人能以資考據翁方綱讚許 劉屏山 汴京紀事 諸 26 作精妙非常 就因為詩作 有關一代事跡 為了寫實宋詩便要鋪陳刻劃描 寫生活事物注意事理的因果是非形成新的藝術造詣翁方綱提及唐宋詩的分別 27 就是 時說 唐人之詩但取興象超妙至後人乃益研核情事耳 研核情事 宋詩以 刻抉入裏 創造 實處 的方法宋人小說之作多載時事可用來參照解詩 但兩者到底是不同的藝術體裁翁方綱並不認為宋人將詩歌當作小說來寫 28 宋人確實好談理有時也會在詩中說理然而翁方綱反對在詩中用理語以為 會失諸直露他語帶嘲諷地說 吳孟舉之鈔宋詩若用其本領以鈔邵堯夫陳白 29 沙莊定山諸公之詩或可成一片段耳 宋詩鈔 喜歡豪放直率的詩風翁方綱 認為如以此為標準則會抄錄不少語錄體詩分明是說直用理語不是宋詩的精詣那 麼宋詩與理有甚麼關係呢 翁方綱主張詩之理應以形象帶出以詠嘆帶出從性情 自然流出他說杜甫 所謂理者 是 理之中通也而理不外露故俟讀者而後知之 30 云爾若白沙定山之為 擊壤 派也則直言理耳非詩之言理也 面對 宋詩 近於道學 的批評翁方綱沒有認同詩歌可以直言理而是指出詩之言理自有其方 式即所謂 理之中通也而理不外露 道學詩是直言理故不可取宋詩之言理 與杜甫詩之言理一樣是詩之言理故可成佳作即是說詩歌可涉理路但不能 直接見諸字面而是自細密的肌理表現出來翁方綱稱許朱熹 的詩句云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 朱子 次陸子靜韻 詩也朱子詩自以此種 31 為正脈蓋從道中流露也而吳鈔轉不之及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朱熹這一聯詩 同上注 同上注頁 131 同上注卷一頁 30 翁方綱云 說部之書至宋人而富如姚令威洪容齋胡元任葛常之劉後村之 屬不可枚舉此即宋人注宋詩也不此之取而師心自用庸有當乎 石洲詩 話 卷三頁 116 宋詩多涉時事即所謂今典若當時沒有注解後人難以明白詩意 故他說可借助同樣涉及時事的小說 石洲詩話 卷三頁 121按同樣道理翁方綱也不贊賞直接議論如 朱子謂李泰伯 李覯 文字得之經中皆自大處起議論 但翁方綱認為 此不可以詩人論也 石洲詩 話 卷三頁 87 翁方綱 杜詩 精熟文選理 理字說 載 復初齋文集 卷十頁 石洲詩話 卷四頁 133 ICS indd /12/19 4:28:33 PM

8 何繼文 238 沒有用比興也無甚理趣佳處全在洞察治學之理體悟真切文字對偶縝密精 準新知也會變成舊學舊學又翻出新知相反相承商量即反覆研討訂正舊 學因此而邃密 培養即不斷積累擴展新知所以能深沉如此來看談理只是部 份宋詩的特徵細密才是宋詩精詣所在 劉克莊評黃庭堅 會粹百家句律之長究極歷代體製之變 單從技藝性的詩法 來立論黃庭堅論詩確實著重法度歷來論者稱黃詩驚奇創新基本上都是就此而 言的 句律 就是句法黃庭堅論詩時談及 詩律 格律 律 主要不是指聲 32 即 律而是指詩法詩格 莫礪鋒也指出黃庭堅所謂句法包括 聲調的拗峭 33 兼有聲律的元素 體製 是各種詩體的體式歷代創作既久逐漸形成固定的格 式和風格要求與句法同屬技藝層面黃庭堅故意打破圓熟的格律多作八句的拗 律就是 究極歷代體製之變 的表現事實上黃庭堅論詩崇尚句法提出 句法 34 用句法來審視詩歌的 俊逸清新詞源廣大精神建安才六七子開元數兩三人 源流演變來衡量歷代作家的高下他又經常主張學習歷代詩歌的句法如 比來工 五字句法妙何遜 無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 寄我五字詩句法窺鮑謝 35 即使評論別人的詩作他也從句法著眼如稱蘇軾 句法提一律堅城受我降 稱 36 陳師道 其作詩淵源得老杜句法 稱張耒 傳得黃州新句法 然而劉克莊所 言偏向形式技法不能涵蓋黃庭堅所謂句法的意義黃庭堅談句法之妙往往涉及 氣格神韻能夠創造風格之美 而且認為法度純熟可以達致整體的超妙入神 37 曾說 安排一字有神 事須鉤深入神 下筆不無神 等 因此翁方綱改用 細 密 一詞更能把握黃庭堅詩的佳妙之處 錢志熙 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 頁 188 莫礪鋒說黃庭堅所謂句法主要包括三點內容 第一聲調的拗峭 第二句意的凝煉 新奇 第三語法上的散文化傾向見莫礪鋒 江西詩派研究 濟南 齊魯書社1986 年 頁 49 黃庭堅 再用前韻贈子勉 其三載 黃庭堅全集 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2001 年 頁 202 上引詩句分見 元翁坐中見次元寄到和孔四飲王夔玉家長韻因次韻率元翁同作寄湓城 黃 庭堅全集 頁 937 奉答謝公定與榮子邕論狄元規孫少述詩長韻 頁 12 寄陳適用 頁 956 按 奉答謝公定與榮子邕論狄元規孫少述詩長韻 雖憶述從謝師厚學得句法但 是 秋月自澄江 融化謝朓詩句而詩中又云 小謝有家法 應有學習謝朓句法之意 上引詩句分見 子瞻詩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堅體蓋退之戲效孟郊樊宗師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後 生不解故次韻道之 黃庭堅全集 頁 16 答王子飛書 頁 467 次韻文潛立春日 三絕句 其二 頁 279 錢志熙 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 頁 按所引詩句分見 荊南簽判向和卿用 予 六 言 見 惠 以 韻 奉 酬 四 首 其 三 黃 庭 堅 全 集 頁 203 贈 高 子 勉 四 首 其 三 頁 201 次韻答高子勉十首 其二 頁 133 ICS indd /12/19 4:28:34 PM

9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239 況且 句律 體製 不是黃庭堅最終的追求他在晚年追求自然平澹之中見 精深無意為詩之中見法度即所謂 無意而意已至 不煩繩削而自合 黃庭堅 說 寧律不諧而不使語弱 用字不工而不使句弱此庾開府之所長也然有意 於詩也至於淵明則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雖然巧於斧斤者多疑其拙窘於檢 38 括者輒病其放 他不是反對句律但要求無意於詩外貌似是樸拙豪放實質 上鍛煉雕琢之後達到自然入神除了推許陶淵明黃庭堅又認為杜甫是這方面的典 範 子美詩妙處乃在無意於文夫無意而意已至 所以 但熟觀杜子美到夔州後 古律詩便得句法簡易而大巧出焉平淡如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 39 就更無斧鑿痕乃為佳作耳 很多學者指出黃庭堅晚年受杜甫啟發也不反 40 對句律只是更強調技藝純熟至極可自然與詩法契合從心所欲自然渾成 黃 庭堅確實因此不再追求文章之奇而將重點放在用意上謀求語言渾成用意精 好作奇語自是文章病但當以理為主理得而辭順文章自然出群拔 深他指出 41 萃觀杜子美到夔州後詩韓退之自潮州還朝後文章皆不煩繩削而自合矣 黃庭堅提出 以理為主 文章便能達致自然渾成之境翁方綱的 細肌密理 正能 夠揭示 句法 的意義何況翁方綱所謂刻苦鍛煉也是追求歸於自然他認為 刻 42 苦正須從敷愉中出 押韻應做到 自然渾成不知有韻 他又肯定黃庭堅無意為 又說 詩的說法以為能道出杜詩的真詣 所以他評黃詩 節奏章法天然合筍 45 山谷於五古亦用巧織如古律然特其氣骨高耳 都是強調鍛煉後歸於自然氣 骨貫注不覺其工巧翁方綱將劉克莊所說的 句律 轉移為 細密 不高舉奇崛創 新而強調文字背後的義理更能完整地把握黃庭堅詩的藝術特徵 黃庭堅 題意可詩後 載 黃庭堅全集 頁 665 黃庭堅 大雅堂記 載 黃庭堅全集 頁 437 與王觀復書 二 載同書頁 471 例如錢志熙說自然平淡無意為詩 是指在藝術與思想上都已經高度成熟自覺後才能達 到的所以從總體上看這是法度純熟之後的自由表達狀態 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 頁 247 鄭永曉說 不煩繩削而自合 其宗旨並非不要錘煉雕琢而是通過刻意經營 而抹去雕琢之迹看似簡易而實含大巧貌似平淡卻從絢麗而來最終泯滅雕琢鍛煉痕 迹達到類似杜甫那樣的自然渾成之境 關於黃山谷學杜的歷史爭議及重新認識 廣 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5 年第 8 期頁 62 黃庭堅 與王觀復書 一 載 黃庭堅全集 頁 470 石洲詩話 卷三頁 86 翁方綱 杜詩附記 序 云 漁洋之言詩得詩味矣深繹而熟思之此特漁洋之詩耳非 盡可以概杜詩也一日讀山谷 大雅堂記 而有會焉曰 諸先生之論說皆賸語耳 續 修四庫全書 本頁 226 翁方綱評黃庭堅 送范德孺知慶州 載翁方綱 重訂五七言詩鈔 蘇齋叢書 本 上 海 博古齋1924 年 七言詩歌行 卷十頁一下 石洲詩話 卷四頁 119 ICS indd /12/19 4:28:34 PM

10 何繼文 240 以質厚為本 論者往往注意黃庭堅詩奇崛創新的一面翁方綱則經常舉出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 本 二語作為黃庭堅的詩學要旨申明詩人應以學問品德所培養的性情為根本才 可寫出佳作郭紹虞在談論黃庭堅對翁方綱的影響時據翁氏 詩法論 一文提出 所謂以質厚為本者即是正本探源之法 所謂以古人為師者又是窮形盡變之 法 又認為 由正本探源之法言可見其受考據的影響 由窮形盡變之法言又可 46 窮形盡變之法 指形 見其受山谷的影響 正本探源之法 指學問性情即義理 式技巧即文理然而據 詩法論 所說無論 正本探源之法 還是 窮形盡變之 47 法 其實都 必求諸古人 有淵源有發展 那麼翁氏斷無只有形式技巧才主張 學古人之理再就使用情況來看翁方綱固然主張效法古人的詩藝如認為杜甫 戲 48 為六絕句 蓋欲俾之考求古人源流知以古人為師耳 但是更多時候翁方綱連 用這兩句話重點其實在 以質厚為本 指培養詩學根柢提高學問和性情的素 質而 以古人為師 只是籠統言之說明取徑的方法換句話說 以古人為師以 質厚為本 兩句當一氣讀之重點在後句即學習古人以質厚性情為詩人之本 此二語俱出自黃庭堅 與宜春朱和叔 一信原是談論書法可見翁方綱主張 以 質厚為本 亦受黃庭堅影響信中說 承頗留意於學書修身治經之餘誠勝他 習然要須古人為師筆法雖欲清勁必以質厚為本古人論書以沈著痛快為善 唐之書家稱徐季海 浩 書如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其大意可知凡書之害姿媚是 其小疵輕佻是其大病直須落筆一一端正至於放筆自然成行草則雖草而 49 筆意端正最忌用意裝綴便不成書 黃庭堅認為學書者欲筆法清勁就應避免 姿媚輕佻用意裝綴之病所以學古人之書法要得其質厚之本落筆端正這 樣即使放筆寫草書也能筆意端正達到 沈著痛快 的境地很明顯筆法一句是 保持性情端 用來說明 質厚為本 的使用情況指即使放筆疾書仍要以 古人為師 正這是從 修身治經 來論書法的藉書法來陶冶性情表現修養 郭紹虞 中國文學批評史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頁 翁方綱在 詩法論 說 法之立也有立乎其先立乎其中者此法之正本探原也 有立 乎其節目立乎其肌理界縫此法之窮形盡變也 夫惟法之立本者不自我始之 則先河後海或原或委必求諸古人也夫惟法之盡變者大而始終條理細而一字之 虛實單雙一音之低昂尺黍其前後接筍乘承轉換開合正變必求諸古人也 復 初齋文集 卷八頁 又在 神韻論下 說 學者惟以讀書切己為務日從事於 探討古人考析古人則正惟恐其不能徹悟于神韻矣 復初齋文集 卷八頁 346 這裏所謂 探討古人考析古人 必是兼指義理和文理才可與 讀書切己 徹悟神韻 連繫 石洲詩話 卷一頁 50 黃庭堅 與宜春朱和叔 載 黃庭堅全集 頁 499 ICS indd /12/19 4:28:34 PM

11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241 黃庭堅在 跋歐陽元老王觀復楊明叔簡後 說 王觀復窮而不違仁達而 50 不病義讀書學文必以古人為師 造次顛沛必求知義者為友 這段文字大量 化用 論語 的句子推崇持守道德而 以古人為師 與 求知義者為友 對舉也有 見賢思齊之意在指導後學時黃庭堅常常強調效法古人對讀書修養的重視如 說 方將講明養心治性之理與諸君共學之惟勉思古人所以任己者 又說 學問文 章如甥才器筆力當求配於古人勿以賢於流俗遂自足也然孝友忠信是此物 51 根本 又說 甥人物之英也然須治經自探其本行止語默一一規摹古人 由 此得知黃庭堅提出 以古人為師 偏重於學習倫理道德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的說法翁方綱年輕時已提出他一開始便偏重於 後一句據 刻黃詩全集序 所載他 年十九誦浙滸陳蘇庵輯 漢書 輒奉先生 質 厚為本 一語為問學職志今將四十年所與學侶敬申修辭立誠之訓者不外乎 52 此 蘇庵是明代陳許廷之號乾隆十六年 1751 翁方綱十九歲讀到陳氏所輯的 53 漢書 大為敬佩將書室命名 蘇齋 翁方綱提出 以質厚為本 作為 問學職 志 主張學者要以讀經治史來陶冶性情 同年 讀 漢書 愛揚子雲覃思之語自 54 號覃溪 揚雄晚年讀經著書探索玄妙深奧的義理班固稱他 淵哉若人 實 好斯文初擬相如獻賦黃門輟而覃思草法篹玄斟酌六經放易象論潛于 55 法言 等著作學問淵深可見翁方綱對精深 篇籍以章厥身 認為揚雄 太玄 學問的追求乾隆十八年 1753 翁方綱在 丁受堂字說 提出 近一二年與 陸子象星往復論說頗知變化氣質而磨礱浸潤之方自覺去之益遠山谷云 以 56 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不第為學書言之也 他說人要做到謙虛首在 變化氣 質 減卻少年意氣並進一步引用黃庭堅語申明讀書對涵養性情的作用 乾隆五十一年 1786 至五十四年 1789 翁方綱提督江西學政黃庭堅是江西 人翁氏便因勢利導常以黃庭堅這兩句話教導後學 刻黃詩全集序 一文即寫於 黃庭堅 跋歐陽元老王觀復楊明叔簡後 載 黃庭堅全集 頁 698 上引黃庭堅說分見 孟子斷篇 黃庭堅全集 頁 507 與洪駒父 頁 1365 與徐 師川書 頁 1868 翁方綱 刻黃詩全集序 載 復初齋文集 卷三頁 126翁方綱作品的寫作年代除 特別說明外皆據沈津 翁方綱年譜 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年 翁方綱 寶蘇室研銘記 說 予年十九日課誦 漢書 一千字明海鹽陳文學許廷輯本 也文學號蘇庵則願以蘇齋名書室竊附私淑前賢之意 復初齋文集 卷五頁 239 另參 彝齋四圖記 復初齋文集 卷五頁 239 後來在乾隆三十三年 1768 翁方綱購得蘇軾 天際烏雲帖 等 因自號蘇齋 見翁方綱 翁氏家事略記 收入 復 初齋文集 上海 同文圖書館1916 年 卷首頁十九可見蘇齋的含義不斷豐富 翁方綱 家事略記 收入 復初齋文集 卷首頁十二下 班固 漢書 北京 中華書局1962 年 卷一百下 敘傳下 頁 4265 翁方綱 丁受堂字說 載 復初齋文集 卷十頁 419 ICS indd /12/19 4:28:34 PM

12 何繼文 242 乾隆五十三年 1788 距離翁方綱首次提出黃庭堅二語 今將四十年 仍然以它為 修辭立誠之訓 強調培養淳厚之性情乾隆五十五年 1790 翁方綱撰 貴溪畢生 時文序 云 吾嘗寶山谷二言曰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三十年來與天下 57 賢哲論文不出此語而況於江西哉 文中讚揚畢生的文章能表現江西風格說 惟貴溪畢生雖老且貧而神智愈壯骨力愈勁為文亦愈深且肆予視學使還生 賦五言詩為贈其感知篤學之意肫然出天性此真江西文也 所言妙處全從學 問性情出發這一年翁方綱正在撰寫 七言詩三昧舉隅 推衍三昧之義在評 虞集 在朝稿賦程以文竹雨山房 二首時說 此雖近體視此二首之神 韻敻出者似微有間然附錄之以見道園 虞集 根柢讀書深意夫辭也者各指其 所之要以樸學為歸耳豈僅於 羚羊挂角 之悟而已 方綱在江西日與學侶研 尋舉山谷二言曰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今雖僅為漁洋偶拈三昧仍日三復 58 斯義云爾 翁方綱不忘在江西與學侶商量黃庭堅二語之義他列舉與神韻異趣的 作品強調詩人根柢在於 讀書 以樸學為歸 翁方綱曾評虞集詩 性情之能事 59 才藻之能事卷軸之能事到此鍊精融液已臻極至 可見他推崇人品學問與修 辭技巧渾然一體的詩乃由質厚之本所造成 乾隆五十七年 1792 翁方綱作 漁洋先生精華錄序 談到王士禛詩的精華 有注意學唐學宋之辨有著眼學韋柳學王維之爭有以為重學問有以為主妙 悟各執一詞翁方綱仍舉在江西談黃庭堅為例說明精華所在 山谷之詩或云 由崑體而入杜也又或謂其善於使事又或謂其純用逆筆也此果皆山谷之精華 乎 愚在江西三年日與學人講求山谷詩法之所以然第於中得二語曰 以古人為 60 師以質厚為本 推其意亦是重本之言重視詩人的倫理品德即 七言詩三 昧舉隅 所謂 豈僅於 羚羊挂角 之悟而已 的意思 更何況翁方綱往往將黃庭堅這兩句話單舉 質厚為本 一句以概其全例 61 如他在 三元說序 說 夫士以學養為歸以質厚為本此讀書立身之要言 以 學養為歸 與 以質厚為本 兩句同是 讀書立身之要言 又如在 送張肖蘇之汝陽序 說 山谷有言曰 以質厚為本姜白石曰 離而能合此二語是詩文書法之總訣 62 也然其道要在於平心易氣靜虛以涵之是又養氣卻疾之一法矣 以質厚 翁方綱 貴溪畢生時文序 載 復初齋文集 卷四頁 190 翁方綱 小石帆亭著錄 蘇齋叢書 本卷五頁二四上該段評論結尾云 庚戌九 月十八日燈下記 庚戌是乾隆五十五年 1790 翁方綱 重訂五七言詩鈔 七言詩歌行 卷十四頁一上 翁方綱 漁洋先生精華錄序 載 復初齋文集 卷三頁 137 翁方綱 三元說序 載 復初齋文集 卷三頁 147此文作於乾隆四十六年 1778 翁方綱 送張肖蘇之汝陽序 載 復初齋文集 卷十二頁 512此文作於乾隆五十年 1785 ICS indd /12/19 4:28:34 PM

13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243 為本 需從虛靜涵養得來關乎性情品德在詩作中他既說 質厚為之本萬派洄 道出黃庭堅以 質厚 作為寫作的根 一淵 又謂 詞章所根柢質厚為之主 本胸次所存不是一片空濛澹遠而是從讀書中得來的性情翁方綱題黃庭堅 墨 跡說 肫然性情果何物不在裹飯來提壺質厚為本跋書語此語豈止書跋 65 乎 這種質厚的性情貫徹於他的詩文書法成為總體的藝術特徵治經探史也是 重要的但這是因性情是果舉性情以包學問故獨說 以質厚為本 66 翁方綱如此推許黃庭堅 質厚 之說正由於他亦有相似的詩學觀點他評徐禎 卿 詩說 夫徐子知少作之非悟學古之是此時若有真實學古之人 67 必將引而深之由性情而合之學問此事遂超軼今古矣 翁方綱重視學問性情在 詩學上的作用認為 真實學古之人 應是學古人以學問培養性情不單是學詩歌的 形式技巧而已對他來說詩人的首要任務是讀書治經培養性情 為詩者實由天 68 性忠孝篤其根柢而後可以言情可以觀物耳 這不是指詩歌要寫經史的內容 而是詩人應以忠孝德性來看世界以其規範來抒情翁方綱甚至認為僅言辭藻不足 論詩 每念文字之真契出於忠孝非區區藻繢之藝所能工也今安生日抱遺經 69 研究古人心得之祕剖析其同異 他並不反對藻繢但認為 研究古人心得之秘 更重要詩人應在作品文字之間流露忠孝性情有了質厚的性情即使淺近平易的 詩歌也變得深厚 70 對翁方綱來說學問性情不僅是詩人的根柢也是詩的本體甚麼是詩 他 71 在 漁洋詩髓論 解釋 詩者忠孝而已矣溫柔敦厚而已矣性情之事也 又 翁方綱 六月十二日山谷先生生日拜像賦詩用乙未題正集韻 載 復初齋詩集 續修 四庫全書 本卷三四頁 672此詩作於乾隆五十二年 1787 翁方綱 再送手山二首 載 復初齋詩集 卷五三頁 此詩作於嘉慶四年 1799 翁方綱 黃文節二帖墨蹟 載 復初齋詩集 卷四十頁 40此詩作於乾隆五十五年 1790 翁方綱用這兩句話也有側重在學問的例子如 謝蘊山詠史詩序 說 有才人之詩有 學人之詩二者不能兼也山谷云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然吾嘗見山谷手蹟薈 萃史事巨細不遺自后山以下得其隸事之法而所以學其學者知者蓋罕矣 復初 齋集外文 嘉業堂叢書 本卷一頁十六上撰於嘉慶二年 1797 又如 銅鼓書堂 藏印序 說 黃文節公云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蓋於體物造耑研經講藝之理 一以貫之 復初齋集外文 卷一頁五下撰於嘉慶四年 翁方綱 徐昌穀詩論一 載 復初齋文集 卷八頁 翁方綱 舟山詩稿序 載 復初齋文集 卷四頁 170 翁方綱 安我素先生集序 載 復初齋文集 卷三頁 翁方綱 發南昌述懷十六首 之五說 平易初何害質厚乃完璞 復初齋詩集 卷 25 三八頁 翁方綱 小石帆亭著錄 卷五頁二五上 ICS indd /12/19 4:28:34 PM

14 何繼文 244 在晚年寫成的 蘇齋筆記 中闡明此意 詩言志經訓也至於後人作詩詩之流 別日廣家數體格日益繁密則言志之訓仍歸於讀書以養其源禔躬以植其本然 後興觀群怨之旨不差焉涉世則作忠教孝裨益風化 贈答則擇交慎言有關勸 72 懲此為言志之正路也 讀書以養其源禔躬以植其本 可以作為 以古人為師 以質厚為本 的注釋翁方綱繼承儒家的傳統文學觀強調文學的道德教化作用他 還進一步指出這種功用是源於詩人修養作詩者先要立本縱使體裁技巧等等千 變萬化但學問性情的根柢必不可缺這樣才可產生道德感染力量翁方綱讚美 延暉閣集 做到 文章政事合一 認為 學者涵養深醇之候與歲俱進與日偕 長然後仰見延暉之義無微弗徹誠以貫之勤以永之備諸體以綜百家是有 73 然後既誠且勤學習 準乎繩墨之上而立乎格韻之先者 詩人應先 涵養深醇 百家諸體這裏 準乎繩墨之上立乎格韻之先 如同 詩法論 形容 正本探源之 法 翁氏的主張也有合理之處如詩人自恃聰明炫耀文采必不顧及真情實感 容易貌襲格韻形式技巧畢竟是詩人的繩墨如受牽引反而成害 黃庭堅在 書王知載 朐山雜詠 後 對其重性情的主張有詳細解說 詩者人 之情性也非強諫爭於庭怨忿詬於道怒鄰罵坐之為也其人忠信篤敬抱道而 居與時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並世而不聞情之所不能堪因發於呻吟 調笑之聲胸次釋然而聞者亦有所勸勉比律呂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詩之 74 美也 從其詩來看黃庭堅確能達到自己的要求甚少直接說理抒情有節有 制鎔經鑄史則表現出胸襟遠大性情高雅感染讀者極深 黃庭堅當時的後學已經知悉黃詩在性情和品德修養方面的特點例如洪炎 豫章 黃先生退聽堂錄序 說 大抵魯直於文章天成性得落筆巧妙他士莫逮而尤長 於詩其發源以治心修性為宗本放而至於遠聲利薄軒冕極其致憂國愛民 75 忠義之氣藹然見於筆墨之外 以為黃庭堅得力於 治心修性 的功夫從理學修養 中得到性情的忠厚誠摯造成興託高遠寓感於微的風格明人蔣芝也曾高舉黃庭 堅詩中所表現的性情以為 內篇 有風人之遺教 他認定黃庭堅 本之有孝愛 宣之有忠誠樹之有風節居之有義命 由是發於聲詩則機籟之鳴性情之會 76 中和懿秀之微 所以 其為詞蹶而肆窮而愈工和平婉厚之氣想味猶見 其 性情合乎儒家思想的規範忠孝節義有益於教化這是從儒家重視倫理道德的詩 學觀來看黃庭堅詩的價值也涉及 和平婉厚 等藝術特徵由此可見翁方綱以 質 厚為本 看黃庭堅確實能揭示黃詩的真諦 翁方綱 蘇齋筆記 卷十一 翁方綱 延暉閣集序 載 復初齋文集 卷四頁 208 黃庭堅 黃庭堅全集 頁 666 洪炎 豫章黃先生退聽堂錄序 載 黃庭堅全集 頁 2380 蔣芝 嘉靖刊黃詩內篇序 載 黃庭堅全集 頁 2418 ICS indd /12/19 4:28:35 PM

15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245 翁方綱更進一步指出黃庭堅這個重視倫理性情的詩學主張是源於杜甫歷來學 者研究黃庭堅學杜也很少注意到翁氏可謂獨具慧眼其說值得注意翁方綱倡導 的 杜法 既指 法之窮形盡變 也包括 法之正本探原 前者的繼承者以蘇軾為 代表後者則是黃庭堅翁方綱認為詩歌在思想感情的意蘊上也有基本法則這就 是要具備從學問品德所培養的性情但詩人就其稟賦經歷性情可有不同表 現由此來衡量歷代詩杜甫也是古今上下萬法一源者 談及 救七言浮濫之弊 時翁方綱指出 惟勸高才善學者先以治經為本 窮理養氣為之根柢而既言學詩則必上由三百篇積基漢魏精熟盛唐諸大 77 家尤以杜詩為古今上下萬法一源之處人惟內養充實則不醫病而病自去矣 他強調詩人 以治經為本窮理養氣為之根柢 然後學習歷代詩家也得以杜甫為 歸源因杜甫不只會技巧也內養充實翁方綱以為杜甫重視學問情性影響後世 此 很大 自立風格從自立人品學問中來一言蔽之則杜公云 法自儒家有 學問中事矣吾故於宋人五律推半山於元人五律推道園也此皆從讀破萬卷出 78 也豈其學右丞豈其學少陵哉 王安石和虞集不是貌襲王維杜甫而是得其 重視學問的精神事實上杜甫至情至性故讀其詩可以見其忠厚纏綿之性民胞 物與之情不能掩抑自然流露杜詩確能表現其人的性情胸襟即使拙樸的文 字也能感人翁方綱提出黃庭堅學杜首先傳承其 內養充實 一面這比單從技法 看出兩人的關連更為全面 關於杜甫這種深厚之性情的來源翁方綱則反覆舉 法自儒家有 以證之明確 提出得自儒家六經翁方綱說 杜公之學所見直是峻絕其自命稷契欲因文扶 樹道教全見於 偶題 一篇所謂 法自儒家有 也此乃羽翼經訓為風騷之本 79 不但如後人第為綺麗而已 他從 因文扶樹道教 看杜甫指出杜甫以儒家思想為 風騷之本闡揚經訓不汲汲追求綺麗辭藻那麼杜甫追求甚麼呢 藉著杜詩 偶 前輩飛騰入餘波綺麗為 兩句翁方綱曾細繹自己的看法 繼之者將如何 題 將繼以 綺麗 乎 固不甘以 餘波 自處也是則 飛騰 一 入 而難為繼也繼之 奈何 曰 以厚而已矣天地之精華萬物之發洩其可以悠久而不變者惟深厚 足以承之所以勸人多讀書以植其根柢 則前人之所謂 飛騰 者皆歸於切實矣 80 餘波 前人之所謂 入 者至此彌深於精微矣 他認為 前輩 指建安黃初 翁方綱 書李石桐重訂主客圖後二首 載 復初齋文集 卷十八頁 780 翁方綱 蘇齋筆記 卷十 翁方綱 石洲詩話 卷一頁 48 翁方綱 論杜詩 前輩飛騰入 句示饒州諸同學 見賴貴三 校釋 臺灣師大圖書館鎮 館之寶 翁方綱 翁批社詩 稿本校釋 臺北 里仁書局2011 年 頁 583又可參吳 銘能 沈津著 翁方綱年譜 暨輯 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 補遺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 16 卷第 1 期 2006 年 3 月 頁 149 ICS indd /12/19 4:28:35 PM

16 何繼文 246 指徐陵庾信 建安黃初是文學盛世繼之者卻以綺麗為詩於是提出 深厚 作 為詩歌發展之途翁方綱以 入 字表示繼承 漢道 飛騰 狀寫藻繪玄思 餘波 帶貶義謂詩人不歸於 厚 容易走上纖巧綺麗之途頓成無力的餘波末流因 此翁氏強調走 切實 之途 偶題 接著四句是 後賢兼舊制歷代各清規法自儒家有心從弱歲疲 翁 方綱將 法自儒家有 解釋成 多讀書以植其根柢 所讀之書當然是儒家經籍意思 是 於儒家經術師法相承貫穿上下數千百年之間問津討源中流砥柱舍我其誰 81 也 在翁方綱來看詩學如同經學傳經講究師法相承作詩也有詩法相承在 正本探源之法 方面那就是以儒家經術培養的性情翁方綱認為作詩者有了深厚 的根柢才能體現詩理 精微 之秘這是貫穿歷代詩歌演變的原理 逆筆 在前引的 漁洋先生精華錄序 中翁方綱說黃庭堅 質厚 比 逆筆 重要然而翁 例如 分明撥鐙書逆筆卓我前 山 方綱還在其他地方談及黃庭堅善用 逆筆 82 谷之逆筆不可以概歐梅 甚至撰有 黃詩逆筆說 闡述其說可見這仍是十分重 要的評論 逆筆 是就黃庭堅詩的技巧而言在翁方綱的詩法論中屬於 窮形盡變 之法 逆 的觀念在古代評點家中經常使用 逆 與 正 順 相對意思是逆敘 反說使筆法曲折例如韓愈 雜說 其一起句 龍噓氣成雲 後接著說 雲固弗 靈於龍也 又說 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 83 一般相信龍依憑雲而靈這裏卻 李剛己評這幾句為 逆筆 易經 云 雲從龍 反說雲因龍而靈故云逆筆在詩詞批評中不少人從逆的觀念來剖析作品例如 84 浦起龍評杜甫 秋笛 說 詩用逆局筆筆凌空着紙飛去 蔣弱六評杜甫 發秦 85 州 說 此詩亦用逆局文格故不平直 兩人所用的 逆局 一語皆有倒敘的 意思 翁方綱 與即墨張肖蘇孝廉論杜偶題詩 載 杜詩附記 續修四庫全書 本卷十 五頁 537 上引翁方綱說分見 六月十二日山谷先生生日拜像賦詩用乙未題正集韻 載 復初齋詩 集 卷三四頁 672 王文簡古詩平仄論序 載 清詩話 頁 223 高步瀛 唐宋文舉要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頁 156 楊倫 杜詩鏡銓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卷六頁 261 秋笛 首句便說 清商欲盡奏 點明演奏即將結束然後再句句補寫笛聲之苦 楊倫 杜詩鏡銓 卷七頁 288 發秦州 首四句點明 思南州 同谷 再用十二句 寫想像中同谷之佳美然後八句述離開秦州之因最後八句寫眼前道中之情景這與平 常的思路相反 ICS indd /12/19 4:28:35 PM

17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247 翁方綱所謂 逆筆 則不同於一般批評家並非從形式技法上著眼他借用書法 的觀念探析黃庭堅詩變化莫測奇峭不俗的背後理論最終從理論層面解釋黃詩 句法用典等技巧的運用仍歸於密栗深邃的 肌理 翁方綱在 黃詩逆筆說 一文 闡釋 逆筆 之義 逆筆者即南唐後主作撥鐙法也逆固順之對順有何害而 必逆之逆者意未起而先迎之勢將伸而反蓄之右軍之書勢似欹而反正豈 其果欹乎 非欹無以得其正也逆筆者戒其滑下也滑下者順勢也故逆筆以 制之 撥鐙法 是書法中執筆運指之法防止筆勢順勢滑下 借用到詩歌藝 術翁方綱提出 逆筆 講求行文順暢直下時要處處起波瀾時時見曲折產生 節 制 下滑的作用這個觀念運用到黃庭堅的詩歌中就是打破尋常順勢的筆法奇兵突 起曲折變化尤其是針對氣勢奔放的古詩 長瀾抒瀉 事事言情 在抒情 增加含蓄遠 說理方面比較直接用逆筆則可使詩句 時時有節制 處處見提掇 韻表現精義 88 從 逆筆 來論黃庭堅詩翁方綱認為 山谷之書卷典故非襞績為工也 比興 89 寄托非借境為飾也要亦不外乎虛實乘承陰陽翕辟之義而已矣 書卷典 故 比興寄托 就是指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等等的手法論者或以此為病推許者 亦只著重在學問和新奇來看翁方綱則不同欣賞書卷比興背後的義理點鐵成 金奪胎換骨不是為了模擬古人新奇拗峭不是要使詩歌變得破碎艱澀而是要起 到節制作用令情與景理與事似斷還連開合變化從縝密的肌理中產生韻 90 味翁方綱謂黃詩逆筆有 虛實乘承陰陽翕辟之義 也就是 窮形盡變之法 論 者或以為這僅談詩歌技藝但是翁方綱所言 詩法 需包括義理文理才完整所以 逆筆 應是在文字間見精義不只是關乎技法 方東樹 生於翁方綱之後也曾着力運用逆的觀念來分析黃庭堅詩 他說 大抵山谷所能在句法上遠 凡起一句不知其所從何來斷非尋常人胸臆 翁方綱 黃詩逆筆說 載 復初齋文集 卷十頁 421 翁方綱 撥鐙法贊 說 炷火以為鐙撜鐙實撥火不聞發的時手或礙於笴不聞撇 舟時手或牽於舵火燭為之樞以指為關鎖山谷論亦云病右常豐左似欹實乃 正爭上非偏頗或云逆筆是逆亦非由我所以東坡云守駿莫如跛 復初齋文 集 卷十三頁 翁方綱論肌理的作用往往強調節制而且以為古體詩最應講究例如評 徐仲車 大 河 一篇一筆直寫至二百韻殊無紀律詩自有篇法節制若此則不如發書一通也 李太白 雜言 一首亦空叫囂尚在任華之下 石洲詩話 卷三頁 113 這是因為 一般觀念認為律詩屬於精品會用心錘煉苦心經營 翁方綱 黃詩逆筆說 載 復初齋文集 卷十頁 421 翁方綱 詩法論 指出 窮形盡變之法 所涉及的範圍 夫惟法之盡變者大而始終條理 細而一字之虛實單雙一音之低昂尺黍其前後接筍乘承轉換開合正變必求諸古人 也 復初齋文集 卷八頁 ICS indd /12/19 4:28:35 PM

18 何繼文 248 中所有 尋常人胸臆口吻中當作爾語者山谷則所不必然也此尋常俗人所以凡 近蹈故庸人皆能不羞雷同如山谷方能脫除凡近每篇之中每句逆接無 91 一是恆人意料所及句句遠來 這是說黃庭堅詩在句法上取勝務求打破尋常俗 人的思考方式曲折新穎以此超越前人除了 逆接 方東樹又提出 逆入 如 評 次韻子瞻和子由觀韓幹馬因論伯時畫天馬 逆入題 評 再答黃冕仲 逆入 92 妙 評 再答陳元輿 起逆入奇氣傑句跌宕有勢 他認為黃庭堅透過 逆 接 逆入 等製造新奇峭拔的句法表達不落凡近的詩意流露兀傲奇崛的氣概 雖然方東樹試圖解釋詩人非凡的胸襟但是所謂 逆 仍然偏重在技巧方面如 逆 入 指章法倒敘的意思可見他未有如翁方綱般揭示其內裏的理論作用 除了逆筆黃庭堅也運用其他寫作手法翁方綱以 活筆 來加以整合和深化 以見作詩的精妙變化他在 黃詩逆筆說 談及 知瘦與肥非二則順與逆欹與正 非二也 順逆與尖圓肥瘦正欹等運用的方法都是一樣的它們相反而相成 應互相配合不宜單獨使用言下之意是指它們皆能產生節制作用翁方綱 尖圓肥 瘦說 一文也結合書法來說明這個問題謂 瘦 是 純任自然 肥 是 加藻飾 肥則易滋偽也瘦則易見真也 所以瘦較可取而 尖每易瘦圓每易肥 所以 尖較可取 在理論上 尖而瘦 是最佳的搭配 93 可是實際上並不如此詩法應配合詩人之我追求窮形盡變翁方綱云 若見 古人用筆之尖而欲尖筆效之見古人圓筆而欲以圓筆效之未有不滯者也然則將 如何而二筆如一筆皆得其所以然乎 吾則為進一解曰 用活筆而已活筆斯不呆 不滯而尖者圓者皆真筆矣 不浮不飾而瘦者肥者皆真物矣夫然後可免於剪綵 之為花刻木之為魚內求之於立品求之於胸次焉外求之於書卷求之於講習 94 焉尖圓肥瘦夫豈二事也哉 由此可見尖圓肥瘦是講求千變萬化參 差互用惟詩人以其性情學問來驅使才可呈現真面目而不摹擬翁氏指出活筆 的變化皆根源於讀書 書卷講習 性情 人品胸次 的自然流露黃庭堅就是能用 活筆變化出自己的風格所以翁方綱推舉說 圓筆之瘦則山谷也圓筆而肥 95 則凡競言肉彩者家隋珠而戶和璧矣 圓筆容易入肥體藻繪雕麗綺靡繁縟 人人言好黃庭堅卻能配合真我個性詩作雖然多用典故鍛煉辭藻注重章法 方東樹 昭昧詹言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年 卷十二頁 314 同上注頁 翁方綱 尖圓肥瘦說 載 復初齋文集 卷十頁 梁章鉅 浪跡叢談 卷十 蘇 齋師說蘇詩 載翁方綱用 圓筆 論詩甚詳尋其義圓指完足尖指突兀 完足則形容完 備突兀則跳躍奇險見梁章鉅 撰 陳鐵民 點校 浪跡叢談 續談 三談 北京 中 華書局1981 年 頁 翁方綱 尖圓肥瘦說 載 復初齋文集 卷十頁 424 同上注頁 423 ICS indd /12/19 4:28:35 PM

19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249 但風格或清勁瘦硬或簡淡古拙做到 圓筆之瘦 不落凡近這裏所謂 活筆 大抵源自宋人 活法 之說但是翁方綱將詩歌技藝的詩法與詩人性情真偽結合強 調詩藝源於深厚的人品學問配合真我來運用技巧就能避免 剪綵為花刻木為 魚 徒具外貌藻麗的蹈襲之病黃庭堅學古力求創新足為典範翁方綱能探其 原甚為切當 黃庭堅寫詩好奇創新既表現在句法也表現在 奪胎換骨 點鐵成金 字 96 字有出處 等借鑑古人作品的技巧所謂 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譽 之者不過謂為奇崛創新貶之者則縷縷不絕宋人魏泰說 黃庭堅喜作詩得名好 用南朝人語專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綴葺而成詩自以為工其實所見之 97 僻也故句雖新奇而氣乏渾厚 批評他只顧好奇傷害詩歌的自然情韻張戒 措辭尤烈 蘇黃用事押韻之工至矣盡矣然究其實乃詩人中一害使後生只知 98 用事押韻之為詩而不知詠物之為工言志之為本也 金人王若虛直指 奪胎 99 換骨 點鐵成金 是 特剽竊之黠者 以為它們只是摹擬的伎倆無甚深義 清 初吳喬 圍爐詩話 也朝著這個方向批評 宋人每言奪胎換骨去瞎盛 100 唐字倣句摹有幾 詩貴見自心耳偶同前人何害 作意蹈襲偷勢亦是賊 翁方綱則能從不同的角度超越鎔鑄古語的技法直探黃詩整體的藝術成就例如 他反駁魏泰 氣乏渾厚 的批評指出 此論雖切然未盡山谷之意 言下之意是黃 庭堅詩奇崛中有精義 101 事實上黃庭堅寫詩雖多用書卷典故所關注的卻在比興寄託高情遠韻黃 庭堅在 胡宗元詩集序 提出 不怨之怨 的看法認為 士有抱青雲之器而陸沉林皋 之下 謂其怨邪 則其言仁義之澤也 謂其不怨則又傷己不見其人然則其言 不怨之怨也 又以此評胡宗元詩 其興寄高遠則附於國風 其憤世疾邪則附 於楚辭 102 他強調詩人不應直接發洩怨怒其於身世之感時世之悲在和平婉厚 中流露出來講究寄託遠韻錢志熙說黃庭堅 強調詩歌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幽微深遠和超曠高遠不是粗率裸露的表達而是具有諷興曲喻諧婉等效果於 黃庭堅 以右軍書數種贈丘十四 載 黃庭堅全集 頁 1249 魏泰 臨漢隱居詩話 載何文煥 編 歷代詩話 北京 中華書局1981 年 頁 327 張戒 歲寒堂詩話 卷上載丁福保 編 歷代詩話續編 北京 中華書局1983 年 頁 452 王若虛 滹南詩話 卷三載 歷代詩話續編 頁 523 吳喬 圍爐詩話 卷五載郭紹虞 編 清詩話續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頁 605 翁方綱 石洲詩話 卷三頁 黃庭堅 黃庭堅全集 頁 ICS indd /12/19 4:28:36 PM

20 何繼文 250 是他提出了 興寄高遠 興託深遠 的思想 所謂 興寄高遠 從根本上說是 詩人超越世俗高風絕塵的人格的表現 103 王水照由興波也指出黃庭堅在詩歌 書法上都主張詩人主體精神的不俗工拙不是最根本重要的是以 韻 勝 藉著多 讀書提高學識修養來獲得和孕育 韻 104 翁方綱論黃庭堅詩著眼於其寄託和遠韻例如 次韻子瞻題郭熙畫秋山 一詩 前十句描寫蘇軾在玉堂觀賞郭熙畫對畫中秋山有細緻形容後六句寫黃庭堅向郭 熙索畫以 畫取江南好風日慰此將老鏡中髮 寫仕宦心境與蘇軾謫黃州心境遙 遙呼應最後設想郭熙作畫 十日五日一水石 翁方綱評云 前有玉堂一幅實景作 105 襯故後半又於空中宕出一幅佇發遠神 前面描寫蘇軾看郭熙畫刻意鋪陳 後半便轉到己身只言 畫取江南好風日 卻不說出所思山水的具體面貌令人發 興於山水恬靜之間想見其歸隱之心雖面對政治風波不為物礙全詩真的是情 韻悠揚又如 再次韻兼簡履中南玉 中四句云 李侯短褐有長處不與俗物同條 106 生經術貂蟬續狗尾文章瓦釜作雷鳴 李侯 兩句寫得有點拙樸直露但接著 兩句化用成語對偶麗密既譏諷經學衰弊社會不公也簡煉地概括出寒士之怨 忿襯托出李任道百折不撓的胸次持節自守的情操翁方綱評云 凡山谷詩實處 107 即其空處粘處即其脫處 便是指出此詩屢用典故而能寄興高遠令人聯想到守 節寒士的性情品格 從源流發展看翁方綱認為 逆筆 是黃庭堅承傳杜甫詩法所產生的新變黃庭 堅學杜的得失一直引起詩評家爭論有以為得其精髓有以為僅得皮毛論者多 從句法用典看例如明末清初人錢謙益 在 讀杜小箋 批評 魯直之 學杜也不知杜之真脈絡所謂前輩飛騰入餘波綺麗者而擬議其橫空排奡奇 108 句硬語以為得杜衣鉢此所謂旁門小徑也 反對黃庭堅以好奇尚硬作為杜甫真 傳然而這只是從外貌形式上看至於詩學精神上兩人亦有共通處譬如前面 談到黃庭堅推舉杜甫 無意於文 學者認為他學杜的真諦就在此 109 翁方綱則提出 逆筆 才是黃庭堅學杜的關鍵杜甫能於技法中見精義黃庭堅既重視倫理性情 也能在技法上自成一家故可上接杜甫 錢志熙 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 頁 王水照由興波 論黃庭堅詩學思想和書法理論的互通與互補 南昌大學學報 人文 社會科學版 2006 年第 2 期頁 翁方綱 重訂五七言詩鈔 七言詩歌行 卷十頁二上 詩有三首此為第三首見 黃庭堅全集 頁 173 翁方綱 小石帆亭著錄 卷五頁十八上 錢謙益 牧齋初學集 卷一 六收入 錢牧齋全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頁 2153 例如錢志熙和鄭永曉見上注 40 ICS indd /12/19 4:28:36 PM

21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251 翁方綱云 義山以移宮換羽為學杜是真杜也 山谷以逆筆為學杜是真杜 110 也然而義山山谷何嘗自謂學杜哉 可見學杜甫而不似杜甫才是得到杜法的 真傳 真杜 就是要不離不合的師法古人翁方綱認為 逆筆 技法使黃庭堅詩形 成深奧槎枒的風格這有別於杜甫的沉鬱頓錯李商隱的綺麗精密蘇軾的豪放恣 肆所以黃庭堅能變出自家面貌然而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肌理渾然無 跡自成法度又義理精深是故翁方綱說 詩至坡公才力之雄肆風格之深厚 殆無可以復變矣是以山谷用逆筆矯變出之遂以蘇黃並稱又其使事工於運用 111 無鑪鞴之跡而肌理所從出則實仍杜法也 誠然精益求精變而復變才可 推陳出新但仍要不離詩法的原則可知翁方綱不說 奪胎換骨 不說 點鐵成 金 而標舉黃庭堅 逆筆 正是要從整體看黃詩的技法成就它是對杜甫詩法的傳 承和創新除了詩藝也包含義理的法則即學問性情黃庭堅以逆筆見精微蘇 軾以雄肆奔放見精微李商隱能真學杜則是以 移宮換羽 見精微 李商隱和黃庭堅都極講究聲律對偶用典就李商隱言翁方綱認為 蓋義山 之精微自能上追杜法而其以綺麗為體者則斥為新聲但以其聲言之 112 雕章 麗句聲律嚴整只是李商隱詩的外貌精微才是他的精神黃庭堅同樣著眼句 律所走的方向卻不同 李商隱從嚴整縝密來看聲律對偶用典黃庭堅則又 改變為拗折奇崛但是翁方綱認為兩人有相通處 漁洋云 山谷用崑體工夫而直 造老杜渾成之境禪家所謂更高一著也錢籜石云 山谷純用逆筆方綱按 坡公 113 之外又出此一種絕高之風骨絕大之境界造化元氣發洩透矣 王士禎的說 話出自宋代朱弁 風月堂詩話 114 宋初有西崑體作詩學李商隱所謂 崑體工夫 即指李商隱的詩藝翁方綱大概以為 逆筆 也是這個意思指黃庭堅變化李商隱的 綺麗新聲用聲律辭藻典故等創造高遠出塵的意境像杜甫晚年詩語句驚人而 渾厚自然李黃二人都是繼承杜甫詩法面貌雖各不相似而均具精深義理由 此可見翁方綱將學杜的問題從宏觀角度來梳理加以系統化解說 結語 綜上所論翁方綱從三方面評論黃庭堅詩的價值其一是宋詩宗祖其二是質厚為 本其三是逆筆三者互有關連而且統攝於翁方綱的 詩法 理論之下翁方綱認 為 詩法 是指歷代詩歌的創作原則原理包括義理文理兩方面的在詩法論 翁方綱 同學一首送別吳穀人 載 復初齋文集 卷十五頁 632 翁方綱 蘇齋筆記 卷十 翁方綱 石洲詩話 卷七頁 235 翁方綱 重訂五七言詩鈔 七言詩歌行 卷十頁一上 朱弁 風月堂詩話 北京 中華書局1988 年 頁 112 ICS indd /12/19 4:28:36 PM

22 何繼文 252 下黃庭堅的讀書養性倫理道德不俗胸襟等等屬於 正本探源之法 其詩的句 法用典章法等等是 窮形盡變之法 翁方綱認為細肌密理是宋詩的特徵也是 宋詩傳承唐詩而繼續發展的方向他指出黃庭堅作為宋詩藝術特徵的集大成者寫 詩不但精深細密而且以逆筆來創造其肌理的特色當中表現的精深義理就是質厚 性情 翁方綱從宏觀的角度看黃庭堅詩先據藝術特徵將他定位為宋詩的典範然後 置其詩於歷代詩歌發展史中展現他的詩藝成就與上下傳承的情況這樣不但使 黃詩的研究具有廣度深度更可以進一步確立宋詩的地位說明詩歌演變的原理 翁方綱稱 以質厚為本 是 山谷詩法 黃庭堅又以逆筆學杜換句話說黃庭堅在 學問性情方面學杜在肌理細密方面學杜能深得杜甫萬法一源的精髓亦即 詩法 論 中 正本探源之法 和 窮形盡變之法 這無疑是利用肌理說的理論給詩歌史勾 勒出一個發展脈絡又自成一個系統 清初宗宋者推重黃庭堅詩專在奇崛創新一面翁方綱則歸結於精義強調詩 人的性情質厚以讀書品德培養氣質即使偏重在技巧的逆筆也能產生節制作用 令鋪陳排比奔放豪雄的詩歌不是一瀉無遺而是隱含精深義理這樣看來翁方 綱能發掘黃庭堅詩的意蘊不只著眼在外貌形式來批評黃庭堅受理學影響其詩 著重表現學問倫理胸襟忠義等等雖然早已有人談及一直卻受到忽視清 代中葉談到這方面的人越來越多像張宗泰 說黃詩 意境大開則 115 實能闢古今未洩之奧妙 而 登快閣 一詩能表現其 胸襟 又如姚鼐 論詩著重胸襟性情認為 古之善為詩者不自命為詩人者也其胸中所蓄 高矣廣矣遠矣而偶發之於詩則詩興之為高廣且遠焉 而黃庭堅等詩人 忠義 之氣高亮之節道德之養經濟天下之才捨而僅謂之一詩人耳此數君子 116 豈所甘哉 可是對於性情與詩歌關係的探索所論仍不算深入翁方綱則十 分著力揭櫫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的要旨使清初評黃詩的方向為之一 變由偏重奇崛創新的技藝轉到了具備學問性情的胸臆後來何紹基 提出 臨大節而不可奪 的不俗論 陳衍 主張 學人之言與詩人之言 張宗泰 跋張戒歲寒詩話 載 魯巖所學集 台北 大華印書館1968 年 卷十四 頁 842 姚鼐 荷塘詩集序 載 惜抱軒全集 台北 世界書局1984 年 文集卷四頁 37 這是何紹基的著名詩論他經常論及如 使黔草自序 說 顧其用力之要何在乎 曰 不俗二字盡之矣所謂俗者非必庸惡陋劣之甚也同流合污胸無是非或逐時好 或傍古人是之謂俗直起直落獨來獨往有感則通見義則赴是謂不俗 前 哲戒俗之言多矣莫善於涪翁之言曰 臨大節而不可奪謂之不俗欲學為人學為詩 文舉不外斯旨 見 何紹基詩文集 長沙 岳麓書社1992 年 頁 782 ICS indd /12/19 4:28:36 PM

23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合 都可見後繼之跡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論在清代宋詩學上有很重要的地 位於此可見一斑 翁方綱對黃詩的評價是與師法杜甫的問題相結合他所提出黃詩的三方面成 就都是黃庭堅繼承杜甫而發揚光大的事實上兩人均能學古集大成性情忠 厚好用典故注重技法歷來研究者常常爭論黃庭堅是否得到杜詩真諦翁方綱 不糾纏於此而從 詩法 論的角度來看兩人的傳承關係提出杜黃間既有相同 處亦有相異處似與不似關乎詩歌史的繼承和創新翁方綱認為歷代詩總不離肌 理細密義理精微黃詩也不外如此大原則一樣體現的方法呈現的面貌則有 所不同而已可見他用 肌理說 來統攝杜黃的傳承關係不執著於外貌之相似 這可以為黃庭堅學杜的問題提供另一種解答方法 118 陳衍在 近代詩鈔敘 說 文端學有根柢與程春海侍郎為杜為韓為蘇黃輔以曾文 正何子貞鄭子尹莫子偲之倫而後學人之言與詩人之言合而恣其所詣於是貌 為漢魏六朝盛唐者夫人而覺其面目性情之過於相類無以別其為若人之言也 見 近 代詩鈔 上海 商務印書館1961 年 卷首 ICS indd /12/19 4:28:36 PM

24 Weng Fanggang s Appraisal of Huang Tingjian s Poetry (Abstract) Ho Kai Man Weng Fanggang points out that shifa (the method of creating poetry) is not just simply a type of skills. It also involves a poet s cultivation, his style as well as the themes he has chosen for his work. The principle of creating shi (poetry)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a sentence level; it should also includ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al elements. Scholars of the Ming dynasty generally belittled the Song dynasty shi. It was not until the Qing dynasty that the attitude changed and the study of Song shi came to the fore. By using shifa lun (poetry theory), Weng Fanggang examines the value and status of Huang Tingjian s poetry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hi. All in all, he appraises Huang s shi from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1) Huang displays a blend of the strengths of Song shi: he is the founder of Song shi and his compositions, being precise and meticulous in style, re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 qualities of Song shi; (2) Yi guren wei shi, yi zhihou wei ben (i.e. to regard ancestors as teachers; to regard moral and ethics as principles to live by); Huang emphasizes that knowledge, morality and integrity of a poet form the basis of his works, which should in turn reveal his spontaneous virtuous mind; (3) Huang uses nibi, and he opines that the method of putting the words of ancient classical texts or contents into one s own poetry is not just a skill, it contains theories and has a controlling effect in producing a work of deep significance or meaning. This paper maintains that Weng Fanggang, through his own poetic theory, truly grasps the essence of Huang s shi. From a broader view, he also ably points out the links between Huang and Du Fu, providing explan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i with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關鍵詞 詩法 宋詩之祖 質厚 逆筆 宋詩學 Keywords: shifa, founder of the poetry of the Song dynasty, zhihou, nibi, study of Song poetry ICS indd /12/19 4:28:36 PM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27-256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張 俐 盈 摘 要 方 東 樹 (1772-1851) 論 詩 名 著 昭 昧 詹 言, 係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與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所 選 名 家 之 作, 一 一 論 其 詩 法 而 成 全 書 凡 二 十 一 卷, 其 中

More information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夏注 梅堯臣詩 的詩學意義 吳淑鈿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近代學者夏敬觀 1875 1953 於 1940 年出版了六本唐宋金詩選注其一為 梅堯臣 1 詩 梅堯臣的詩歌在宋代備受推崇但元明後肯定其成就者卻不多清代至後期 2 始由同光派重新提倡 夏敬觀是同光派中最大力推舉梅詩的學人對梅詩作了深入 3 研究選注之外尚對全部詩作做了校注 於現代梅詩研究有重要意義具有探討 價值本論文以夏注梅詩的詩學意義作為研究範圍考察夏氏選注的詩學思想詩

More information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分 类 号 密 级 UDC 编 号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文 化 意 蕴 学 位 申 请 人 : 童 尚 兰 学 科 专 业 : 古 代 文 学 指 导 教 师 : 吴 昌 林 教 授 答 辩 委 员 会 主 席 : 答 辩 日 期 :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More information

論文封面

論文封面 6 21 1973 13 274 A Study of Children s Poetry by Lin Huan-Chang Chen, Chun-Yu National Taitung Teachers College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ldren s Literature Abstract Lin Huan-Chang, the poet who devoted

More information

曹美秀.pdf

曹美秀.pdf 2006 3 219 256 (1858-1927) (1846-1894) 1 2 3 1 1988 70 2 1998 51 3 5 1991 12 37-219-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1998 5 1998 6 1988 7 1994 8 1995 725-732 9 1987 170 10 52 11 1994 121 12 2000 51 13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 13 卷第 2 期 2012 年 4 月 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13 No. 2 Apr. 2012 晚清女诗人刁素云诗作 德冶 之表征论 贺摇 闱 (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241) [摘摇 要] 摇 刁素云的诗歌表现出对传统 妇德冶 与 母德冶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eanings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parts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eanings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parts 中 文 系 一 四 年 度 碩 士 位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陳 睿 宏 教 授 鄭 玄 易 緯 注 及 其 詮 釋 述 評 研 究 生 : 邵 吉 辰 通 過 日 期 : 一 五 年 六 月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5 年 01 1 34 林 逸 論 林 量 錄 歷 錄 數 行 行 行 類 理 林 便 老 林 行 來 論 1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 Zi s Sayings by Buddhism in Xi-Yi Lin s Verbal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 Zi Min-Chie Chiu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Scholars of all the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Scholars of all the 2007 12 183-210 The Chényù-Dùncuò (Profound and Forceful) Theory in Zhan-Tai Wu s 183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ore information

古 典 漢 語 題 材 的 現 代 轉 化 -- 余 光 中 洛 夫 楊 牧 詩 中 的 古 典 策 略 精 簡 報 告 計 畫 主 持 人 : 丁 旭 輝 壹 中 英 文 摘 要 摘 要 : 余 光 中 洛 夫 楊 牧 是 成 就 最 高 的 現 代 詩 人, 作 品 中 出 現 大 量 對 中

古 典 漢 語 題 材 的 現 代 轉 化 -- 余 光 中 洛 夫 楊 牧 詩 中 的 古 典 策 略 精 簡 報 告 計 畫 主 持 人 : 丁 旭 輝 壹 中 英 文 摘 要 摘 要 : 余 光 中 洛 夫 楊 牧 是 成 就 最 高 的 現 代 詩 人, 作 品 中 出 現 大 量 對 中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古 典 漢 語 題 材 的 現 代 轉 化 - 余 光 中 洛 夫 楊 牧 詩 中 的 古 典 策 略 研 究 成 果 報 告 ( 精 簡 版 ) 計 畫 類 別 : 個 別 型 計 畫 編 號 :NSC 99-2410-H-151-025- 執 行 期 間 :99 年 08 月 01 日 至 100 年 07 月 31

More information

襍 0-6 - -162-

襍 0-6 - -162- 00 6 章 太 炎 早 年 的 春 秋 左 傳 學 與 清 代 公 羊 學 的 關 係 以 春 秋 左 傳 讀 為 討 論 中 心 一 引 言 (6-6) () (06-0) 000 0-161- 襍 0-6 - -162- 6 6 00-6 - (6-) -0 0-6 - 00-00 - 6- -163- 二 公 羊 學 三 科 九 旨 簡 述 疎 10 11 10 6 b 11 00-164-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生 死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吳 晟 詩 文 作 品 中 生 命 觀 之 研 究 A Study On Life Viewpoint Of Wu S heng's Poems and Essays 研 究 生 : 施 玉 修 指 導 教 授 : 廖 俊 裕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5 月 14 日 謝 誌 感 謝 我 的 父 母, 賦 予 我 一 個 圓 滿 的 生

More information

1-34

1-34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1-34 18 2 89 12 * 1 2 1 2 1 38 1981.6 854 2 11 1982.6 15-34 1992.4 232-250 3 3 3 1965.6 20 5 60 983-984 4 4 5 6 7 4 1980 20 1388 15005 5 1994.11 10 23 6 1980 11 387 8276

More information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540 2 3 4 2 1983 7 1068 3 1284 1983 183 617 4 5 43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540 2 3 4 2 1983 7 1068 3 1284 1983 183 617 4 5 43 BIBLID 0254-4466(2010)28:1 pp. 157-189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 民 國 99 年 3 月 ) ** * 1526-1590 忬 1507-1560 1 2009 2 11 2009 5 26 2010 1 27 * ** NSC93-2411-H-031-016 NSC94-2411-H-031-014 1 2002 157 158 漢 學

More information

元代題畫女性詩歌研究

元代題畫女性詩歌研究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元 代 題 畫 女 性 詩 歌 研 究 The Research of Painting Poetries of Women Pictures in Yuan Dynasty 研 究 生 : 張 書 容 指 導 教 授 : 張 高 評 中 華 民 國 一 二 年 七 月 摘 要 元 代 題 畫 詩 在 唐 宋 完 善 的 基 礎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2012 年 6 月 頁 121 144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 張 政 偉 摘 要 學 界 對 清 初 文 人 廖 燕 的 文 學 創 作 與 理 論 的 研 究 逐 漸 展 開, 並 且 獲 致 一 定 的 成 果 然 而 目 前 似 乎 將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歸 類 為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n Grading and Sequencing of Senses of Grade-A Polysemous Adjectives in A Syllabus of Graded Vocabulary for Chinese Proficiency 2002 I II Abstract ublished in 1992, A Syllabus of Graded Vocabulary

More information

180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1 期 乐 府 诗 集 相 和 歌 辞 相 和 曲 下 陌 上 桑 : 蚕 饥 妾 复 思, 拭 泪 且 提 筐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农 书 齐 民 要 术 中 拭 的 使 用 范 围 很 广, 不 但

180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1 期 乐 府 诗 集 相 和 歌 辞 相 和 曲 下 陌 上 桑 : 蚕 饥 妾 复 思, 拭 泪 且 提 筐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农 书 齐 民 要 术 中 拭 的 使 用 范 围 很 广, 不 但 第 19 卷 第 1 期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19 No.1 2013 年 2 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Feb. 2013 拭 揩 抹 擦 搌 的 历 史 演 变 与 方 言 分 布 王 娟 ( 太 原 师 范 学 院 文 学 院, 山 西 太 原,030012;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中 文 系, 上

More information

35-55

35-55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35-55 18 2 89 12 * 35 36 1 1 24 1980 802-805 37 2 2 128 1959 3223 38 3 4 36 5 6 7 3 5 179 4 14 1805 5 6 258-260 6 127 3215 7 6 255 87 39 8 9 10 11 12 13 14 8 5 1986 642 9

More information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朱 書 萱 博 士 文 徵 明 師 門 書 藝 傳 承 研 究 研 究 生 : 黃 乾 殷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二 年 八 月 文 徵 明 師 門 書 藝 傳 承 研 究 摘 要 明 代 吳 中 書 派 自 祝 允 明 文 徵 明 一 出, 引 領 時 代 潮 流, 將 整 個 吳 中 書 法 藝 術

More information

60,,,, ( ) ;,,,,,,,, ( ),, :,,,,,,,,,,,,,,,,,,,,,,,,, ;,,,,,, : :,,,,,,,,,,,,,,,,,, ( ),,( ) 11

60,,,, ( ) ;,,,,,,,, ( ),, :,,,,,,,,,,,,,,,,,,,,,,,,, ;,,,,,, : :,,,,,,,,,,,,,,,,,, ( ),,( ) 11 ,,,,,,, ;,, ;,, () ( ), ; ( ),,,,,,,,, ;,,,,,,,,,,,,,,,,,,,,,, 60,,,, ( ) ;,,,,,,,, ( ),, :,,,,,,,,,,,,,,,,,,,,,,,,, ;,,,,,, : :,,,,,,,,,,,,,,,,,, ( ),,( 1983 1940 ) 11 61,,,,,,,,,,,,,,, ( )!,,,,, :,,,?,,,?,,,,,,,,,?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5, Jun 2014, pp. 151-178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Era of Suffe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5, Jun 2014, pp. 151-178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Era of Suffe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2014 年 06 月 頁 151-178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時 代 苦 難 論 甲 午 戰 爭 詩 張 柏 恩 * 摘 要 梁 啟 超 云 : 喚 起 吾 國 四 千 年 之 大 夢, 實 自 甲 午 一 役 始 也 1894 年 甲 午 戰 爭 把 整 個 清 廷 從 鴉 片 戰 爭 以 來 的 努 力 打 垮, 中 國 陷 入 極 大 的

More information

01何寄澎.doc

01何寄澎.doc 1 * ** * ** 2003 11 1-36 Imitation and the 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non: Lu Chi s Nigushi Ho Chi-p e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su Ming-ch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doc

Microsoft Word - 24.doc 水 陸 畢 陳 晚 明 飲 食 風 尚 初 探 蕭 慧 媛 桃 園 創 新 技 術 學 院 觀 光 與 休 閒 事 業 管 理 系 摘 要 飲 食 是 人 類 維 持 與 發 展 生 命 的 基 礎 之 一, 飲 食 風 尚 會 隨 著 社 會 地 位 物 質 條 件 以 及 人 為 因 素 轉 移, 不 同 階 層 的 飲 食 方 式, 往 往 標 誌 著 他 們 的 社 會 身 分, 甚 至 反

More information

明新學報第31期

明新學報第31期 明 新 學 報 31 期 pp.37-55 Volume 31, Ming Hsin Journal, October 2005 李 商 隱 審 美 觀 之 形 成 及 其 理 論 初 探 陳 靜 芬 明 新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部 摘 要 唐 代 詩 歌 雲 蒸 霞 蔚, 詩 人 各 擅 其 場, 李 商 隱 是 晚 唐 詩 壇 最 後 的 絕 響, 在 深 美 閎 約 的 詩 歌 花

More information

The Rise of Printing media and the Formation of Song Poem Features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

The Rise of Printing media and the Formation of Song Poem Features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 2007 10 39-76 39 The Rise of Printing media and the Formation of Song Poem Features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strengths of

More information

,,,,,,,,,,1861 12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1 1 1953 1953 18731953 ( ) 54440 3

,,,,,,,,,,1861 12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1 1 1953 1953 18731953 ( ) 54440 3 ()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2000 5 No. 5 2000 ( 200433) [] [ ],,,, [] K254 C921 [] A [ ] 0257 0289(2000) 05 0033 012 The Effect of the War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n the Population of Zhejiang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77-307 20 1 91 6 1904 1920 20 1922 15 Phlip de Vargas 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1891-1962 1887-1936 Chinese * 277 278 20 1 Renaissance 1873-1929 1 2 3 1902

More information

-0?- 000 --

-0?- 000 -- Journal of Theater Studies 00 - 唱 一 個 殘 夢 到 黃 粱 * 論 邯 鄲 夢 的 飲 食 和 語 言 一 字 字 俱 費 經 營 0- * 00 00 1-00 0 -- -0?- 000 -- 唱一個殘夢到黃粱 論 邯鄲夢 的飲食和語言 時至今日 湯顯祖對戲曲語言藝術的重視 早已為學界所普遍認同 但論者 泰半是從聲律的角度 或 湯沈之爭 即戲曲創作 聲律 辭采

More information

YANGTZE RIVER ACADEMIC 2013 4 40 2013 No. 4 Serial No. 40 100081 1960 1992 2004 1974 2004 2000 1 27 2013 4 1992 25 27 1983 1 2006 144 145 2000 111 28 2006 144 2007 28 3330 29 30 2013 4 2006 78 2006 174

More information

9 * B0-0 * 16ZD097 10 2018 5 3 11 117 2011 349 120 121 123 46 38-39 12 2018 5 23 92 939 536 2009 98 1844 13 1 25 926-927 3 304 305-306 1 23 95 14 2018 5 25 926-927 122 1 1 self-ownership 15 22 119 a b

More information

206 雜但總的來說陳維崧仍然受到肯定特別是陳廷焯 對陳維崧有了再 發現 侯雅文的文章試圖抽樣選取不同時期的清詞選本來探討陳維崧詞的經典化 內涵及其過程不過其中與本文有關係的只有王昶 國朝詞綜 一種雖然前後對 照多少揭示了其價值但對如何反映雍乾詞學傾向尚未能展開 李睿的文章全 面

206 雜但總的來說陳維崧仍然受到肯定特別是陳廷焯 對陳維崧有了再 發現 侯雅文的文章試圖抽樣選取不同時期的清詞選本來探討陳維崧詞的經典化 內涵及其過程不過其中與本文有關係的只有王昶 國朝詞綜 一種雖然前後對 照多少揭示了其價值但對如何反映雍乾詞學傾向尚未能展開 李睿的文章全 面 雍乾詞壇對陳維崧的接受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晚清譚獻 1832 1901 討論清詞時曾提出過一個著名論斷 錫鬯其年出而本 朝詞派始成 他認為朱彝尊 1629 1709 和陳維崧 1625 1682 是清詞發展中的 1 重要代表人物並特別指出 嘉慶以前為二家牢籠者十居七八 譚獻是在詞學 理論上具有卓越建樹的批評家他的看法歷來為學界所重視 從具體實踐來看對 於朱彝尊的研究已經證明了他的這一論斷正確

More information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2012) 民 國 101 年 6 月 出 版 1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林 文 彬 * 摘 要 易 經 艮 卦 艮 之 本 義 傳 統 上 都 以 注 視 解 之, 引 申 為 止 是 指 目 視 之 所 注 止 本 文 則 認 為 艮 之 本 義 或 當 為 不 見, 引 申 的 止 義 是 說 因 不 見 而 目 視 為 之 止, 艮 卦

More information

00. - 0-000 0 10 0 00-0 0 11 12 13 14 15 b 16 17 18 19 0 - 20 0 0-0 0 21 22 H.Mead 0-0 - ( ) 23 ( ) 24 ( ) 25 ( ) 26 27 00 0 00 0 28 29 30 31 ( ) 0 0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 ) Northrop F.S.C.

More informati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 ADVERB AT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LEVEL A Th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 ADVERB AT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LEVEL A Thes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对 外 汉 语 初 中 级 副 词 情 境 教 学 研 究 与 实 践 院 系 : 国 际 文 化 交 流 学 院 学 科 专 业 :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姓 名 : 顾 妍 指 导 教 师 : 缪 俊 2016 年 5 月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information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東華漢學 第 20 期 47-98 頁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 2014 年 12 月 春秋晉國 中大夫 考 黃聖松** 摘要 本文討論 左傳 國語 所載 中大夫 之含義及職司內容 認為 中大夫 不可與 上大夫 下大夫 排比 視為 大夫 等 第 左傳 所載 大夫 一詞前常冠以其他名詞 如 中軍大夫 上軍大夫 下軍大夫 七輿大夫 公族大夫 及 僕大 夫 筆者認為 冠諸 大夫 前名詞即是該大夫職司範圍

More information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 2007 4 1-44 着 1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ore information

P

P 100871 I0-03 A 1671-7511 2011 04-0072 - 11 6 18 1 2 3 4 2010-01 - 04 1 2 3 4 72 1 20 2 1 P309 310 1 2 73 1 3 2 1933 1 2 3 74 13 1976 7 2 1 2 P281 1929 1930 1935 1937 1948 1 2 1933 3 25 11 1998 5 ~ 1999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I I Abstract Abstract This thesis mainly approaches Wu Wengying s ci poetry through his different class artistic style, and make a subject comment on the controversy of whether its has modernist element

More information

目 次 論 漢 代 的 宴 飲 文 化... 韓 秀 利 1 北 宋 市 肆 飲 食 的 美 感 追 求 以 東 京 夢 華 錄 為 中 心 的 考 察... 劉 香 蘭 19 旅 行 社 資 訊 管 理 系 統 課 程 及 專 業 認 證 推 廣 可 行 性 之 研 究 以 醒 吾 技 術 學 院 觀 光 系 為 例... 丁 寧 李 菊 芬 39 我 國 國 內 線 航 空 公 司 競 合 賽

More information

营养学于一身的著作 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膳专书 书中许多内容对今天人们的饮食 营养 食疗食补 养生避忌等有着指导性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问世之后进献元朝文宗皇帝 文宗批示 命中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 兹举也 意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 推 ①忽思慧又作和斯辉 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 恩泽之厚

营养学于一身的著作 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膳专书 书中许多内容对今天人们的饮食 营养 食疗食补 养生避忌等有着指导性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问世之后进献元朝文宗皇帝 文宗批示 命中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 兹举也 意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 推 ①忽思慧又作和斯辉 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 恩泽之厚 元代宫廷饮食文化探秘 文章编号 1001-5558 2011 01-0202-06 双 金 摘要 成书于 1330 年的 饮膳正要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集饮食文化与营养学于 一身的著作 是元朝蒙古族医学家 营养学家忽思慧于担任元仁宗宫廷饮膳太医期间 在积 累丰富的烹饪技术 营养卫生及饮食保健等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该书在我国蒙古 族 汉族医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饮膳正要 元代 宫廷 饮食文化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 ),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 ),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 * 92 1 冃 3 92 5 30 *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1498-1583),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ekiang, who was very much concerned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75-398 19 2 90 12 1763-1820 1911-1992 1 2 * 1 1962 11 2 1994 475-481 1994 539-546 375 376 19 2 3 4 5 6 7 8 9 3 1964 440-446 4 1967 10 18 1967 17 1 5 13 22 6 7 1936 452-465

More information

¡È±m v

¡È±m v 2004 3 217 251 1 5 5 2 1 602 1 (1 5 2 5-1 6 0 4 2 3 9 1-2411 - H - 001-038 - A C 1 1 997 11 28 1 988 2 1976 458 3 1973 53 572-217- 4 5 3 2 38 4 1 969 4-13 1 995 2 72-310 1 995 1 03-116 2 6 2 002 1 2 1988

More information

清代詞論中的「比興寄託《說析論

清代詞論中的「比興寄託《說析論 清 代 詞 論 中 的 比 興 寄 託 說 析 論 1 以 雲 間 陽 羨 浙 西 三 大 詞 派 為 探 究 中 心 本 文 發 表 於 2010 年 6 月, 彰 師 大 國 文 系 彰 師 大 國 文 學 誌 第 二 十 期, 頁 7-58 黃 雅 莉 摘 要 比 興 寄 託 說, 在 傳 統 詵 學 中 有 著 悠 久 的 歷 史, 詞 作 為 一 種 娛 樂 文 學, 原 本 並 沒 有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79-306 21 1 92 6 * 279 280 21 1 1 1130-1200 Ernst Cassirer, 1874-1945 Sprache und 1 1990 1 1 281 Mythos symbols organs 2 holy priority 3 2 1998 9-10 3 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中 文 摘 要 王 充 (27-100) 的 人 性 論 本 於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主 張 人 性 先 天 上 有 善 有 惡, 進 而 批 評 在 其 之 前 諸 家 的 各 種 陳 言, 斷 其 優 劣, 在 中 國 人 性 論 發 展 史 上 十

More information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與 改 造 王 汝 華 摘 要 以 發 皇 新 孔 學 為 畢 生 志 業 的 民 初 大 儒 梁 漱 溟, 其 由 佛 歸 儒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泰 州 學 派 本 文 乃 扣 緊 梁 漱 溟 與 泰 州 學 派 的 關 係 而 發, 參 稽 梁 漱 溟 的 系 列 著 作 ; 檢 視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1期 阅江学刊 2016 年 2 月 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No 1 Feb 2016 审美文化研究 植物审美专辑 论 红楼梦 中的桂花 俞香顺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 210097 摘要 红楼梦 继承了桂花的原型意义 比德 思路 用桂花形容袭人的性格 还使用了 蟾桂 折桂 两个与桂花有关的典故 红楼梦 中出现的桂花既有秋桂 也有南方特有的春 桂 红楼梦 中有两次赏桂活动

More information

 

  二 六 年 十 二 月 第 三 十 八 期 專 題 論 文 宋 朝 士 大 夫 的 仁 義 觀 為 紀 念 文 天 祥 誕 辰 七 百 七 十 週 年 而 作 王 德 毅 1 明 代 燒 荒 考 兼 論 其 生 態 影 響 邱 仲 麟 25 試 論 黃 宗 羲 政 治 思 想 的 歷 史 意 義 中 西 公 私 觀 演 變 的 一 個 比 較 王 遠 義 65 職 分 與 制 度 錢 賓 四 與 中

More information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89 12 27 60 * * 28 1 2 1 2 89 12 29 3 3 30 4 4 89 12 31 5 5 negative thinking inferior thinking 32 6 6 self so situation 89 12 33 34 7 8 ideal type 9 7 8 9 89 12 35 36 10 10 self so 89 12 37 38 strange

More information

2010 年 度 报 告 2010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国合会 是 1992 年由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由中外方高层 人士与权威专家学者组成的高级国际咨询机构 其主要职责是交流传播国际环发领域的成功经验 针对中国环发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 向中国政府提出前瞻性 战略性 预警性政策建议 支 持促进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推动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一届国合会 1992-1996年 主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六 期 2014 年 12 月 頁 151-176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蘇 軾 與 李 方 叔 書 內 容 析 探 兼 論 蘇 李 軼 事 及 情 誼 許 雅 貴 * 摘 要 蘇 軾 與 李 方 叔 書, 是 寫 給 門 生 李 廌 的 一 篇 書 信 文, 信 中 主 要 提 出 了 四 點 : 一 推 辭 薦 引 之 因 二 君 子 相 交 之 道 三

More information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 18 卷 第 4 期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2008 年 12 月 Vol.18 No.4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Dec. 2008 赵 文 化 研 究 论 赵 都 邯 郸 与 赵 国 都 城 研 究 问 题 朱 士 光 (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地 理 研 究 所, 陕 西 西 安 710062) 摘 要 : 战 国 七 雄 之 一 的 赵 国 都 城

More information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九 期 2015 年 6 月 頁 129 ~ 17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柳 宗 元 河 間 傳 析 論 兼 論 子 厚 對 人 欲 的 省 思 與 書 寫 方 介 * 提 要 柳 宗 元 與 韓 愈 同 倡 古 文, 同 主 文 以 明 道, 然 而, 傳 世 柳 集 中, 卻 有 河 間 傳 一 文, 以 極 大 膽 之 筆 法 書 寫 女 子

More information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43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教 授 摘 要 韓 儒 鄭 道 傳 (?~1398) 是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大 儒, 他 在 當 時 的 朝 代 更 迭 之 際, 有 極 大 的 影 響 力 由 於 他 得 到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的 信 任, 得 以 實 行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2007 4 131-170 prototype theory 131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Вера Ивановна Засулич

Вера Ивановна Засулич 1881 2 16 Вера Ивановна Засулич 2 3 3 8 1963 268 14 1963 269 1974 925 1962b 9 1 1 1 2001 10 1 44 10 23 12 15 2018. 2 Georg Ludwig von Maurer in asuperior form arevival 1963 432 1 Fridrich 1 1872-1873 1963

More information

2001 4,,,,, 1983,,, :,,,,,,,,,, :, 70 80, 1984,,,,,,,,,, 80,, ( ),,,,,,,,,,,,,,,,,,,, 4

2001 4,,,,, 1983,,, :,,,,,,,,,, :, 70 80, 1984,,,,,,,,,, 80,, ( ),,,,,,,,,,,,,,,,,,,, 4 :,,,,, : 1978,,,, ( ),,,,, 20,,,,,,,,,,,,,, 3 2001 4,,,,, 1983,,, :,,,,,,,,,, :, 70 80, 1984,,,,,,,,,, 80,, ( ),,,,,,,,,,,,,,,,,,,, 4 ,,,,, ( ),,,,,,,,,,,,,,,,,,,,,,,,,,,,,, :,,,,,,,, ( ),?, :?,,,,, 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1...v...doc

Microsoft Word - 001...v...doc 政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05 年 12 月 59-78 頁 陸 游 評 價 的 系 譜 愛 國 詩 人 與 國 家 主 義 高 津 孝 摘 要 本 文 以 南 宋 詩 人 陸 游 為 檢 點 的 焦 點, 從 文 學 史 的 角 度 考 察 陸 游 的 評 價 歷 史, 探 討 文 學 研 究 所 隱 含 的 政 治 性 問 題 和 國 家 主 義 問 題 文 學 史 在 取 舍 評

More information

高職教師教學成敗歸因之研究

高職教師教學成敗歸因之研究 論羊令野 貝葉 組詩的 象 與 意 21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高雄師大學報 2006,20,21-38 論羊令野 貝葉 組詩的 象 與 意 曾進豐 摘 要 本文首先透過鳥瞰 貝葉 詩集 宏觀整體取材與思想流動 釐清詩人 美感經驗及創作基調 其次 聚焦 貝葉 組詩 就 取象 與 鑄意 兩 大 面向來 開展 探討 貝葉 組詩 典故 意象之 運用 細分 為 佛 學典故 意象 神話 聖經典故意象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 D333533B45FADECBB50B56FA9FA2DAAF7B0F6C5742E706466>

< D333533B45FADECBB50B56FA9FA2DAAF7B0F6C5742E706466> 2007 3 307 353 1 2 (NSC92-2420-H-224-005) 1 1978 4 2 1993 15-307- (1842-1917) (1842) (1856) (1868) (1875) (1879) (1884) (1893) (1895) 3 (1914) 3 1994 62 1983 1984-308- 4 5 6 (1890) (1895) (1903) 4 2002

More information

211-234 ¿ Ê£º˝

211-234 ¿ Ê£º˝ 2003 9 211 234 1 5 7 8-1 6 4 5 1 2 1 1 974 1998 2-211- 3 4 5 3 1 49-150 4 1980 17-19 5 1980 8-9 2000 12-16 39-42 -212- 6 7 8 6 1-22 7 1 9 9 7 7 47 8 8 149-213- 1 0 11 1 2 1 3 14 9 9 151 10 77 11 1955 15

More information

9 21-40 2004 12 * * 22 9 1 2 3 1 1992 2 1960 2 3 1984 8 87 23 4 5 1697 AD 1779 6 7 8 9 10 11 12 4 1977 109-112 5 87 41993 13-38 6 614 7 8 632 9 1974 8 10 631 11 12 632 9 24 13 14 13 1990 14 25 15 16 1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第 26 期 頁 63-87 東 海 大 學 中 文 系 2013 年 12 月 曹 學 佺 湘 西 紀 行 的 探 究 許 建 崑 提 要 天 啟 二 年 (1622) 曹 學 佺 授 命 為 廣 西 布 政 使 司 右 參 議, 次 年 四 月 十 二 日 出 發, 自 福 建 福 州 啟 程, 取 道 江 西 廣 東, 再 到 廣 西 桂 林 七 月 四 日 抵 達 公

More information

171-200

171-200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171-200 19 2 90 12 * 171 172 19 2 1 2 1 1979 232-233 2 1968 3 125 35 700 173 3 4 3 2000.4 4 1989 12 541-542 174 19 2 5 6 7 8 9 10 5 1987 9 432 6 5 17 539 7 1988 6477 8 4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劉 振 維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人 性 本 善, 乃 是 宋 明 理 學 對 先 秦 儒 學 人 性 論 的 發 明 基 本 上, 宋 明 理 學 家 們 接 受 天 理 流 行 的 宇 宙 觀, 在 理 一 分 殊 的 思 維 下, 藉 禮 記 中 庸

More information

50 03 3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0No. Mar. 03 0087 I 07. A 000-599 03 0-007- 00 986 0-0-8 73 3 4 00 3 4 6 0 3 00 867 906 0 74 03 46 56 3 3 4085 886 98 75 885 76

More information

輥輯訛 % 2010~ %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1. J., 1994, 3 14~ J., ~150.

輥輯訛 % 2010~ %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1. J., 1994, 3 14~ J., ~150. 1001-5558 2012 01-0029-11 G75 A 12 BGA070049 07JHQ006 1. 50 J., 1999, 5 46~54. 2. J. 1998, 2 3~24.. J. 2008, 6 2 3~42. N. W. Journal of Ethnology 2012 1 72 2012.No.1 Total No.72 12 34 56 78 910 輥輯訛 2009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4 年 07 55-86 老 論 老 了 老 老 老 若 李 句 六 老 了 錄 老 行 類 老 見 老 連 不 老 錄 老 55 Discussion on Interpretation of Laoism by Zen Chiu, Min-chieh ABSTRACT Mutual linkage between Buddhism and Laoism has opened the way to

More information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2006 12 107-136 1661-107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論 年 六 ii 離 年 拾 領 更 年 不 論 不 不 年 良 年 力 兩 年 不 料 利 論 論 劉 精 了 論 論 更 不 領 六 更 老 論 見 老 老 見 論 句 讀 見 論 更 立 年 歷 不 不 累 便 iii 論 領 易 領 領 來 年 歷 了 數 累 了 數 不 參 領 年 年 老 零 螺 不 力 說 類 更 度 識 不 留 料 螺 料 理 理 念 林 了 略 林 力 螺 iv Chiang

More information

至 北 美 及 发 展 中 国 家 在 全 球 化 进 程 中, 这 种 交 往 形 式 适 应 了 城 市 地 位 的 上 升, 友 好 城 市 由 情 感 型 开 始 向 重 视 经 济 和 社 会 利 益 的 务 实 型 方 向 转 变, 进 而 成 为 城 市 外 交 的 主 要 形 式 国

至 北 美 及 发 展 中 国 家 在 全 球 化 进 程 中, 这 种 交 往 形 式 适 应 了 城 市 地 位 的 上 升, 友 好 城 市 由 情 感 型 开 始 向 重 视 经 济 和 社 会 利 益 的 务 实 型 方 向 转 变, 进 而 成 为 城 市 外 交 的 主 要 形 式 国 2011 年 11 月 阿 拉 伯 世 界 研 究 Nov. 2011 第 6 期 Arab World Studies No.6. 人 文 外 交 中 阿 友 好 城 市 发 展 的 现 状 及 前 景 分 析 贾 伶 摘 要 : 友 好 城 市 是 各 国 城 市 与 地 方 政 府 对 外 关 系 的 重 要 平 台 和 对 外 交 流 合 作 的 重 要 渠 道, 也 是 城 市 外 交 和

More information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37 39 1 94 37 54 1 2 3 4 -- NSC92 2411 H 024 003 1 2 1988 27 3 17 257 4 2001 3 1 1652 38 5 1611 1693 6 7 1618 1683 8 9 1724 1805 10 11 12 13 14 5 6 1401 2002 143 7 8 1313 72 101 9 15 54 10 68 12 2901 11

More information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八 期 2012 年 3 月 頁 205-234 北 宋 茶 俗 掠 影 以 蘇 軾 茶 詞 為 主 的 探 討 陳 金 英 摘 要 宋 代, 是 一 個 茶 風 熾 盛 的 朝 代, 而 代 表 宋 代 的 文 學 體 裁 宋 詞, 正 是 蘊 含 大 量 飲 茶 風 俗 的 重 要 文 獻 然 而 歷 來 研 究 宋 詞 或 研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More information

2003 5 ; ;, ; :, ;, ;, :, ; :, ;, 500 ( 770 221 ) : ; ; ; ;,, :,,,, : 168

2003 5 ; ;, ; :, ;, ;, :, ; :, ;, 500 ( 770 221 ) : ; ; ; ;,, :,,,, : 168 :, ;,, : ;, ; ; ; 167 2003 5 ; ;, ; :, ;, ;, :, ; :, ;, 500 ( 770 221 ) : ; ; ; ;,, :,,,, : 168 ( ),, :,, ;, ; ; gλυ, ; ;, ;,,,, ;, 1 : : : gλυ 169 2003 5, 11, 15 16 ; ( ) :, ;,,,, ;,, / / : ; ; ; : 1993

More information

附件1:

附件1: 附 件 1: 全 国 优 秀 教 育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论 文 推 荐 表 单 位 名 称 : 西 南 大 学 论 文 题 目 填 表 日 期 :2014 年 4 月 30 日 数 学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的 课 堂 管 理 攻 硕 期 间 及 获 得 硕 士 学 位 后 一 年 内 获 得 与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有 关 的 成 果 作 者 姓 名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学 科 专

More information

UDC The Policy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UDC The Policy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10384 200106013 UDC The Policy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2004 5 2004 2004 2004 5 : Abstract Many scholars have discussed the questio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icy on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3 4 2014 467 47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4 2014 030006 20 20 N092 O6-092 A 1000-1224 2014 04-0467-12 200 13 Roger Bacon 1214 ~ 1292 14 Berthold Schwarz 20 Luther Carrington

More information

<3236372D333036B3AFBF432DB1E4ACFCA8712E706466>

<3236372D333036B3AFBF432DB1E4ACFCA8712E706466> 2007 3 267 306 (1810-1882) 1 2 3 1 1990 4 219 15b 2 1996 3 3 1998 1-16 2000 162 1988 25 2 1996 10 8 1995 1-267- 4 5 (1854) (1855) 6 (1856) 7 (1858) (1860) 8 (1871) 9 (1876) 10 4 1993 317 1975 669 5 4 29b

More information

5 05 5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No. May 05 0087 I 07. A 000-599 05 0-07- 4 5 05-0-0 4 5 96 6 994 4 008 408 409 8 05 979 984 96 5 9 987 55 006 67 0 05 00 987 57

More information

2015 1 330 GLOBAL EDUCATION Vol. 44 No1 2015 / 300387 / 300387 20 20 1926 20 1912 1912 1918 1919 34 1919 1921 1 1922 1923 1925 7 100 2 1922 3 1923 5 1923 1924 4 1927 1949 20 1. 20 5 35 2. 20 20 1927 1949

More information

2012 2 157 No. 2 2012 Jinan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57 100871 I127. 41 A 1000-5072 2012 02-0002 - 10 4 1 1 2 1540 1503 2 2011-06 - 27 1969 1 1985 19 2 3 1997 1998 3 2 34 2 3 1540

More information

瑏瑡 B ~ 瑏瑡

瑏瑡 B ~ 瑏瑡 210093 1200 K928. 6 A 1005-605X 2014 04-0059- 10 The Taihu Lake Basin in the Regional History Study Jiangnan or West Zhejiang GAO Yi - fan FAN Jin - min Histor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More information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5 顾 城 水 银 组 诗 的 水 意 象 解 读 内 容 摘 要 : 意 象 长 久 以 来 扮 演 着 沟 通 人 与 物 之 间 的 桥 梁 在 顾 城 的 诗 歌 中, 意 象 更 发 挥 了 回 归 到 本 身 及 本 质 上 的 功 用 本 文 旨 在 探 讨 顾 城 组 诗 水 银 里 意 象 所 拼 凑 出 来 的 有 关 复 归 本 源 / 自 然 的 命 题 在 顾 城 笔 下,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81-311 19 2 90 12 987-1053 987?-1053? * 281 282 19 2 1034-1038 1 2 1 1957 3 91-98 James R. Hightower, The Song Writer Liu Yung, part 1 & 2,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More information

™¯™L

™¯™L 2003 9 263 303 1 1 1 995 6 5 04 1 989 3 22-263- 2 (1884-1919) 3 1 994 2 53-256 1 992 1 55-163 2 003 2 81-318 5 7 2 002 11 1 02-140 1 998 19-21 2 (Benjamin A. Elman) 1995 3 2000 26-39 -264- (Benjamin A.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1036王振勳136.doc

Microsoft Word - 001036王振勳136.doc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民 國 93 年,2(1),1-36 櫟 社 詩 人 的 社 會 意 識 與 女 性 態 度 之 研 究 王 振 勳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櫟 社 是 台 灣 日 治 時 期 由 中 部 詩 人 所 組 成 的 詩 社, 藉 以 彼 此 透 過 擊 缽 酬 吟 增 益 感 情, 豐 富 個 人 生 活 與 提 升 文 采, 初 期 成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B8ADACC2A7672DB4E5C3C0A9F3C0B8A141A6DCB5BDA9F3C3C0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B8ADACC2A7672DB4E5C3C0A9F3C0B8A141A6DCB5BDA9F3C3C02E646F63> 2009 年 12 月 頁 17-36 游 藝 於 戲, 至 善 於 藝 - 論 孔 子 與 席 勒 思 想 的 交 通 You Yi Yü Shi, Jr Shan Yü Yi- Discourse on the Thought Interflow between Confucian and Friedrich Schiller 葉 玲 君 Yeh Ling-Chun 摘 要 人 類 對 美 的

More information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興大人文學報 第五十三期頁 167-192 二 一四年九月 從萬物有靈到聖王崇拜 臺灣三官信仰流變之探析 李建德* 摘 要 三官信仰源於漢末古天師道歷經各朝的發展正一 靈寶 上清 樓觀 全 真等道教宗派及明代以來的新興民間秘密教派皆參與其發展使三官信仰產生極大 的變革進而影響當代臺灣社會對三官神的認知筆者透過文獻研究法先考證三 官神由漢末至宋 元的流變提出 正一發其端而靈寶成其大 的觀點 其次對 明

More information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330 330340 CHIA-NAN ANNUAL BULLETIN VOL. 30, PP. 330 340, 2004 331 (1) (2) (3) (4) (5) (6) (7) 1. (8) 332 2. (9) (15) 333 3. (10) 4. 334 (11) 335 (12) (13) 1. 336 2. (14) 3. 337 4. 5. 6. 338 1. 69 2. 321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傳 播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人 鬼 共 生 與 存 在 的 自 由 : 從 語 藝 觀 點 分 析 華 語 鬼 電 影 的 故 事 敘 說 The Symbiosis of Beings and the Ghosts and the Freedom of Existence: A Rhetor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Ghost Movies 研 究 生

More information

1.第二卷第二期p1

1.第二卷第二期p1 通 識 學 刊 : 理 念 與 實 務,2(3),53-74 53 將 性 別 議 題 融 入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 以 漢 樂 府 陌 上 桑 羽 林 郎 兩 首 詩 為 例 王 璟 ( 投 稿 日 期 :2014/06/17; 修 正 日 期 :2014/08/29; 接 受 日 期 :2014/09/01) 摘 要 在 性 別 意 識 高 漲 的 今 日, 兩 性 議 題 備 受 各 領

More information

2 : 87,,, :,,,,;,,,,,,,,,,,,,,,,,, :,, [ 3 ],,,,,,,,,,, ;,,,, :,,,,,,,,,, : (),,,, [ 2 ] ( ),,,,,, [ 2 ] ( ),,, [ 2 ] ( ),,,,,,,,,,, :,, %, [ 4 ] 25,

2 : 87,,, :,,,,;,,,,,,,,,,,,,,,,,, :,, [ 3 ],,,,,,,,,,, ;,,,, :,,,,,,,,,, : (),,,, [ 2 ] ( ),,,,,, [ 2 ] ( ),,, [ 2 ] ( ),,,,,,,,,,, :,, %, [ 4 ] 25, 372 2006 3 ( ) JOURNAL OF NANCHANG UN IVERSITY Vol. 37 No. 2 Mar. 2006 1, 2 (1., 200433; 2., 130012) :,,,,, : ; ; ;; : I207. 22: A : 1006-0448 (2006) 02-0086 - 012,,,,,,,,, :, [ 1 ] ( ),,,,, ;,,,,, : (,,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 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 Elfin Excel I II III ABSTRACT Since Ming Hwa Yuan Taiwanese Opera Company star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Chinese orchestra, the problem of how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music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