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Transcription

1 夏注 梅堯臣詩 的詩學意義 吳淑鈿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近代學者夏敬觀 於 1940 年出版了六本唐宋金詩選注其一為 梅堯臣 1 詩 梅堯臣的詩歌在宋代備受推崇但元明後肯定其成就者卻不多清代至後期 2 始由同光派重新提倡 夏敬觀是同光派中最大力推舉梅詩的學人對梅詩作了深入 3 研究選注之外尚對全部詩作做了校注 於現代梅詩研究有重要意義具有探討 價值本論文以夏注梅詩的詩學意義作為研究範圍考察夏氏選注的詩學思想詩 歌審美觀念與詩史作用全文就此分為三個部份論述第一部份討論夏注梅詩所表 現的詩學思想夏敬觀賞識梅堯臣詩是據清末以來同光派主張 詩品出於人品 的 詩學觀念體認梅堯臣其人其詩之 高 梅詩表現的寒士精神與君子道德深合夏氏 各本均收入商務印書館的 學生國學叢書 孟郊詩 陳與義詩 上海1940 年 1940 梅堯臣詩 王安石詩 楊誠齋詩 元好問詩 長沙 年 學生國學叢書 於 1925 至 1940 年間刊行目的是以新法整理古書適應二十年代整理國故運動興起 後群趨國學研究的青年讀者的需求王雲五和朱經農的編輯方法是挑選國學要籍每 書選擇精要內容分段標點詳加注釋書前設 導言 介紹作者生平略敘內容提 要示讀者以研究門徑便利閱讀由於讀者對象是未涉國學藩籬的中學或中學以上程 度的學生這些經整理的易讀經典讀本一方面擴大了接受經典的讀者群一方面達文 化普及的社會作用使傳統文化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參劉洪權 王雲五與商務印書館 的古籍出版 出版科學 2004 年第 2 期 元明間整體論述梅堯臣的資料甚少明代除了正統和萬曆諸篇重刻集序外只見於 詩 源辯體 後集 的九條清代論述資料中讚賞梅詩的如 宋詩鈔 宛陵詩鈔序 葉燮 原 詩 及翁方綱 石洲詩話 等見 中華大典 文學典 宋遼金元文學分典 南京 江蘇古 籍出版社1999 年 梅堯臣 論述 頁 夏敬觀校注梅堯臣詩前兩卷見於 1936 年 藝文雜誌 其後曾克耑在香港分別覓得夏 敬觀與趙熙的兩種梅詩校注遂輯為 梅宛陵詩評注 六十卷請章斗航於臺灣出版章 交當時臺灣參謀總長黎公璽黎命吉樹繕正歷七年完成見章斗航 1982 年 梅宛陵詩 評注序 載曾克耑 梅宛陵詩評注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頁 3

2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詩史作用夏氏體認梅詩繼承古詩風雅傳統的價值突出梅詩在創作上的自覺精 神於近代詩壇予以大力提倡使梅詩得以再受注意論文最後藉探討朱東潤的梅 詩論著特點歸結夏注的現代梅詩研究價值 一 夏敬觀屢言生平最欣賞的兩個詩人是孟郊與梅堯臣尤其後者章斗航 梅宛陵詩評 5 注序 說 新建夏先生論宋詩舉宛陵為冠 夏氏亦自謂於古典詩歌研究致力最 我生平於宋代的詩最崇拜的是梅堯臣他的 深的是梅詩 梅堯臣詩 導言 云 詩我研究的工夫為日最久致力最深我如今選他這部詩覺著比較選他人的 6 詩有點把握 夏氏崇拜梅詩緣自他對詩人的道德和寒士精神的肯定 這與他 讚揚孟郊詩在持論標準上是一貫的 夏氏本同光體詩學觀從詩品出於人品的角度確立梅堯臣詩的價值指出梅詩 表現了詩人的高尚道德他在 導言 中論梅堯臣的詩品曰 高深 論人品曰 高峻 並多次評點歐陽修等宋人的評論認為只有與梅堯臣同時代的人才能精闢地指出 7 梅詩的價值 他引歐評四則 聖俞覃思精微以深遠閑淡為意 六一詩話 其初喜為清麗閑肆平淡久則涵演深遠閒亦琢刻以出怪巧 然氣完力餘 益老勁其應於人者多故辭非一體為人仁厚樂易未嘗忤於物 至其窮 愁感憤有所罵譏笑謔一發於詩用以為歡而不怨懟可謂君子人也 梅聖俞墓誌 夏氏於唐詩研究中特重孟郊諸選注本中唐詩只注郊詩一種夏氏深識孟郊其人的真 摯性行對其詩的窮奇深重新作出評價為郊詩於中唐詩史中定位相關論述見吳 淑鈿 從同光體詩學觀論夏敬觀說孟郊詩 清華學報 新 36 卷第 1 期 2006 年 6 月 頁 曾克耑 梅宛陵詩評注 頁 1 梅堯臣詩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 頁 1 6以下凡引 導言 不 另作注 夏氏所有詩論作品皆用評點方式

3 夏注 梅堯臣詩 的詩學意義 305 其體長於本人情狀風物英華雅正變態百出哆兮其似春淒兮其似 秋使讀之可以喜可以悲陶暢酣適不知手足之將鼓舞也 書梅聖俞 詩稿後 梅翁事清切石齒潄寒瀨作詩三十年視我猶後輩文辭愈清新心意雖 老大譬如妖韶女老自有餘態近詩尤古硬咀嚼苦難嘬初如食橄欖 其味久愈在 梅窮獨我知古貨真 今 難賣 水谷夜行寄聖俞子美 這四則歐公詩評表現了梅詩的藝術品格及其與詩人人品的關係 覃思精微 體現藝 術構想的深刻 辭非一體 變態百出 是風格多樣化 其味久愈在 是含蓄隽永 這樣的詩風與仁厚樂易雖窮愁感憤而不怨懟的 君子人也 密不可分 夏氏又引其他宋人詩評為據引張舜民 張芸叟詩評 云 梅聖俞詩如深山道 人草衣葛屨土形木質雖王公大人見之不覺屈膝 引 邵博聞見後錄 云 晁 以道問予梅二詩何如黃九 予曰 魯直詩到人愛處聖俞詩到人不愛處 引陸游 梅 先生天資卓偉其於詩非待學而工然學亦無出其右方落筆時 聖俞外集序 云 置字如大禹之鑄鼎鍊句如后虁之作樂成篇如周公之致太平使後之能者欲學 而不得欲贊而不能 前兩條夏氏寄意鮮明 雖王公大人見之不覺屈膝 與 到人 不愛處 正就是人品高峻的君子人也末條之大禹后虁周公則言其詩高古入人 後學難能歸結梅詩詩品高深夏氏總結上引宋人諸評曰 不僅將他的詩品高深 形容盡致便是他人品的高峻也借此表現 他指出聖俞的人品 是仁厚樂易不忤 於物的其高傲處是能使王公大人見而屈膝 梅詩文辭則 是能覃思精微的是 能本人情狀風物造清麗英華雅正真切閑肆平淡深遠怪巧變化 各種境界的但又是古貨是土形木質是不求人愛的 然其氣如春秋之感人使 人不知不覺悲喜鼓舞雖嬉笑怒罵己以為歡人亦不以為忤 夏氏評梅詩的詩 學思想於此可見 夏氏評堯臣其詩其人表面雖只發揮前人論見屬評點性質但其實蘊含深邃 的道德理想包括對古代寒士精神的企慕之情他由梅詩認取詩人的道德品格見 於選注中各條如注 觀永叔畫真 云 堅謂金明謂玉以比內有之文章道德 8 言無意於高名貴位也 言雖貧 也 又注 依韻和永叔勸飲酒莫吟詩雜言 云 不俯首乞人也 頁 177 文學表現人格是清代宋詩派偏重的文藝審美觀點夏氏 的品味亦沿此路數他強調 雖貧不俯首乞人 的道德內涵正與他評價堯臣的 能使 王公大人見而屈膝 的 高傲處 相應再參注 聚蚊 一首云 詩意以喻小人眾多欺 善類而媚顯貴蝙蝠鳴蟬以譏臺諫 頁 4 注 和永叔桐花十四韻 云 言欲為政 者行平直之道勿作偽以沽名假祥瑞以媚上也 頁 70 注 司徒陳公挽詞 云 8 梅堯臣詩 頁 249以下凡引用詩注只列頁數

4 306 吳淑鈿 陳執中 然性嚴重語言簡直與人少周旋接賓客以至親戚骨肉未嘗從容談 笑尤靳恩澤士大夫多怨之唯仁宗嘗曰 不昧我者唯陳執中耳 頁 203 又注 聞高平公殂謝述哀感舊以助挽歌 其三 詩末 貧賤常甘分崇高不解諛雖然 門館隔泣與眾人俱 數語云 堯臣於仲淹之文章功業皆未之深許且於 前後靈 烏二賦 及 諭烏詩 深致不滿蓋仲淹嘗以堯臣叔詢為呂夷簡所拔用而於堯臣疏 之也此詩末數語尤為顯明 頁 200 夏氏從梅詩見諷諭又從梅之交友看其同 道於注文中讚揚堯臣在政治上不媚顯貴不媚上不媚俗情不愧行直道而直刺時 弊的士人 媚 與 直 的昭然對比可見這 直 是一種雖貧而不俯首於人的不屈膝的 直但夏氏說聖俞不惟不俯首屈膝於人更且能使王公大人見而屈膝這裏面所講的 貧 的道德可說是寒士精神的最高道德理想並由此突現夏氏所推崇聖俞的可貴 處所謂寒士精神是指中國古代早期的中下層知識分子雖出身貧寒但意氣昂 揚傲視權貴具遠大的人生理想對品格有很高要求的一種進取精神 9 林庚說寒士精神的最可貴處在於不肯苟求富貴不屑低首權貴 這種精神在盛 唐和中唐士人中最為昂揚唐代以來的科舉制度為寒士開闢進身道路但中唐後由 於門閥士族把持科舉一般布衣入仕艱難人才積聚在下遂有韓愈所發的不平之 鳴韓愈在中唐的復古運動中主張用先王之道重新確立一套治國的世界觀由科 舉選出才德兼備的士人執行政令並指出有德有能者與王公大人是平等的 與鳳翔 邢尚書書 云 布衣之士身厲窮約不借勢於王公大人則無以成其志王公大人功業 顯著不借譽於布衣之士則無以廣其名是故布衣之士雖甚賤而不諂王公大人雖 10 甚貴而不驕其事勢相須其先後相資也 把布衣之士與王公大人的相因關係說 得透徹突出了布衣雖賤不諂的寒士精神論者注意到韓愈同代的文人如孟郊李 翱張籍等的作品中都表現了道德上的自我堅持孟郊是最著名的例子孟郊詩歌 發揚中唐復古思潮中重視道德品格的精神他雖失意道窮而並無放棄貞潔清高充 份表現了寒士的風骨值得注意的是孟郊乃夏敬觀於梅堯臣之外所最推崇的詩人 夏氏論孟郊時自謂首重詩人性行稱其 以文章之妙補綴為衣遊於王公之門笑 11 傲自若將以明其文之在身亦即道之所存也 遊於王公之門而笑傲自若即韓 愈所說雖賤不諂之意夏氏在 泗州楊杏城侍郎詩序 云 予生平喜唐孟東野宋梅聖俞之詩 義山官止使下員外與東野之終於興 元參謀聖俞之終於都官員外郎數奇正相類 然則詩人之窮達利鈍 固非其詩有以致之也 然則詩人之窮達利鈍又政理之盛衰有以操之 豈其人之詩溫而裕者遂足以回天之命而利達其身也哉 忍古樓文 林庚 中國文學簡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年 頁 屈守元常思春 主編 韓愈全集校注 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年 頁 1191 孟郊詩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 頁 23

5 夏注 梅堯臣詩 的詩學意義 307 孟郊詩下開宋人夏氏說其詩史地位是 於貞元元和間有一無二 聖俞欣賞孟 郊且嘗以孟郊自喻 12 二家詩體詩風相近夏氏論二家詩從其人的際遇切入 深感郊梅皆遭逢窮鈍而其 窮達利鈍 乃 政理盛衰 所致他說孟郊稱其人能抱 道而終其詩率情而書 卻遇著代宗德宗的時代 說梅堯臣則稱其人品高峻 詩品高深但 鬱其所畜不得奮見於事業 引歐序 然二家雖窮而守潔自高孟 郊詩中 貧士 與 志士 的 飢 與 節 常互見堯臣詩亦常寄此意如 依韻和永叔勸 王公謁請眾去早既衰 飲酒莫吟詩雜言 自言厭倦謁見王公的勞苦寧寫詩自遣 愈懶身到遲 厭此勞苦不喜出唯有文字時能為 故夏氏唐詩只注孟郊宋詩 傾力校注梅詩又常並論郊梅實以梅為韓孟以來的寒士精神的發展韓孟與 梅堯臣是一脈相承的 夏氏雖並稱郊梅但兩者之中他更欣賞梅堯臣因為梅堯臣比孟郊更貼近他 的君子理想這又要回到 使王公大人見而屈膝 的道德境界上去韓孟以來的寒士 精神是才德之士保持對王公大人的高傲做到賤而不諂詩作能反映民瘼但這 一輩詩人的處窮態度是憤激而怨懟的帶忿忿不平之氣故孟郊詩被稱寒苦其人 甚至被元好問稱為 詩囚 論詩三十首 性情的偏狹矯激於此可見一斑相對孟 郊梅堯臣的不諂於人更少了一份苦澀感讓人感受 仁厚樂易 的君子性情這 樣的君子風範令人肅然起敬使韓愈所說的相資關係再生一推進點 王公大人不只 貴而不驕更見之而心生折服夏氏選注郊詩深許其失意亦絕不肯苟且周容 且 13 吾意雖高欲致身以事君未有其力, 力在君子之聽納也 孟郊的高是 眾醉而 我獨醒 的自負的孤高是詩人內心自我感覺的外現詩人時刻渴望得到君子的聽 納汲汲求仕情至意切梅詩的高則是 一發於詩用以為歡而不怨懟 的溫厚 不怨的 高峻 永叔內翰見過 一首最能看見堯臣的性行 固非傲不往心實厭擾 擾 詩人說自己非因驕傲而不屑競逐名利場而是實在不耐世俗的紛擾故家中雖 依舊抱糜麨 庭有藜莧 而 壺無醪醴 卻 乃喜百事稀來此與世矯 頁 122 但堯臣並非刻意逃世的隱者他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政治上作偽沽名的事絕不 容忍夏氏注 和永叔桐花十四韻 便揭示他對當時 假祥瑞以媚上 的為政者作出尖 銳的批判他在道德上的鮮明自覺與孟郊是一樣的但他不像孟郊的只居窮守約 而往往能推己及人 但恨無餘資豈及療我鄰筆頭不中書聊可備急人 詠 梅堯臣自比孟郊意在詩文革新中他與歐公的並肩比力見 和永叔內翰 載朱東潤 梅堯臣集編年校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頁 926 別後寄永叔 載同 468 書頁 歐公亦以郊比梅見 讀蟠桃詩寄子美 載 歐陽修全集 香港 廣智書 局未注明日期 頁 15 孟郊詩 頁 21

6 308 吳淑鈿 懷 故夏氏再申歐公之評價說 堯臣這人是有憂思感憤之鬱積的其詩是多興於 怨刺的是能道羈臣寡婦之所歎的是能寫人情之難言的 頁 2 此正梅詩更超過 孟郊的境界其性行表現更合乎夏氏的道德理想故曰 君子人也 夏氏一方面將 敬仰之情貫注於梅詩的校注與選注中一方面躬行實踐梅詩之道章斗航 新建夏先生 傳 曰 方嚴持躬直道事人持大義不苟毫髮於後進寒士獎掖如不及 凡 先生精魂之所蘊結皆文化瓌寶 又曰 先生既精研宛陵於是遣辭樹骨具體入 14 神而又自出新意守一先生之意而不為所囿汪師辟畺以為此吷庵之過人者也 夏氏一生躬行直道不肯苟且尤喜獎掖寒士此正韓孟梅之精魂所蘊結雖然 流露其中的是一種士人的末世情懷 梅詩所表現的寒士精神和君子道德更合乎夏氏的文化理想這與他作為清末同 光詩人的思想本位有關同光體非常強調 窮 的道德推崇韓孟一派學者詩人特 別是韓愈但晚清衛道之士尊崇韓愈並非欣賞他的不平之鳴而是出於政治的目 15 的 他們想效法韓愈挽救淪亡的道統也挽救崩潰的政制力圖維繫舊的一套社 會價值觀陳三立形容當時情況是 去聖日久遠 禮樂壞不修 陳衍也說 今日道 16 喪文敝殆不讓於五季 韓愈學說既 將個人的道德修養與治國平天下的原理緊 17 密聯繫 同光文人便希望承傳其道以彌補時代缺失一方面極力尊韓如陳衍詩 云 昌黎道德稱大儒 月蝕詩 又云 昌黎稱大儒道德亦彌縫 戲作飲酒和 陶 另方面強調士人德學鼓勵雖窮而守約 抑邪與正辨時俗之所惑 韓愈 與宰相書 希望凝聚道德力量結集人才恢復固有的政制與秩序林庚說寒士 18 同光派於末世標榜寒士傲骨嚮往的正是 這樣的一種精神由時代背景看夏氏三十九歲開始校注梅詩時為 1914 年他帶 精神是古代社會上升時期的精神力量 著同光的末代文化情意結評價梅詩之說是可以成立的 19 從這一角度體認夏氏賞識 梅詩的詩學思想乃出於韓孟與梅詩的一脈相承更且梅詩表現寒士的處窮精神更 勝孟郊然而同光詩人中夏氏是唯一極力推尊梅詩的人這又要從他的詩學審美理 想作更進一步的考察 忍古樓詩吷盦詞合刊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1970 年 頁 3 葛曉音 從詩人之詩到學者之詩 論韓詩之變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地位 載所著 漢唐 文學的嬗變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年 頁 154 陳三立 日本嘉納治五郎以考察中國學務來江南既宴集陸師學堂感而有贈 載 散原精 舍詩 續修四庫全書 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上卷頁 20 陳衍 覆 趙堯生書 載 陳石遺集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年 頁 孟郊詩 頁 141 參林庚 中國文學簡史 導言 頁 5 7 梅宛陵集校注序 云 予於甲寅 1914 後閒為引證群書箋注題下 於全 集之當校注者殆十得六七 載 忍古樓文 上海圖書館藏鈔本無頁碼

7 309 夏注 梅堯臣詩 的詩學意義 二 夏注梅詩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是強調梅詩能開拓宋詩新境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梅 詩能開平淡的多種境界二是肯定梅詩開宋詩的生新格調兩者都與夏氏唐宋一體的 同光體詩學觀有關綜融唐宋開發詩歌無窮境界是夏氏於古典文學發展末期的 詩學審美理想平淡是梅詩研究的老話題南宋以來論梅堯臣之詩史地位多著眼於 此如嚴羽高舉盛唐而稱賞梅詩學唐人平淡處方回評梅詩五律平淡豐腴而有味為 20 詩藪 宋代第一 胡應麟認為宋詩不及唐詩梅詩 雖時有宋氣而多近唐人 21 云 梅詩和平簡遠淡而不枯麗而有則實為宋人之冠學王右丞者梅聖俞 22 此等 宋代第一 宋人之冠 乃自唐詩風格作肯定與論者本身的詩學觀念有關 然亦可見平淡乃梅詩藝術最大特點堯臣自言 因吟適情性稍欲到平淡 依 韻和晏相公 中作淵明詩平淡可比倫 寄宋次道中道 作詩無古今唯造 平淡難 讀邵不疑學士詩卷 平淡是詩人在創作上的自覺追求陶詩是他的學習 對象夏氏說梅詩不惟造平淡而且是 造清麗英華雅正真切閑肆平淡 深遠怪巧變化各種境界的 頁 2 則梅詩之平淡與夏氏所體認的各種境界有何關 係 這其實寄寓了夏氏站在同光末世的一種士人詩學理想平淡本是明清學者論唐詩 的重要審美標準胡應麟以梅詩學王維而稱其和平簡遠與淡而不枯是賞識他得唐人 之正宗明代詩家推崇唐人稱許右丞者不少 詩藪 說王詩 窮幽極玄 色相俱 23 世以李杜為大家王維高岑為傍戶殆非也摩詰 空 世稱正鵠 陸時雍說 24 杜甫 沉雄博大多 寫色清微已望陶謝之藩矣 屠隆更指杜詩獨缺右丞的平淡 25 所包括獨少摩詰之沖然幽適泠然獨往 右丞詩之空靈幽遠乃平淡表徵是唐詩 派論調王漁洋說神韻亦沿此路數獨推右丞之不事雕飾沖和淡遠天然而工以 26 王詩之平淡是一種境界徐增主唐音也偏重右丞之無迹可尋 但清代宋詩派對這 嚴羽 滄浪詩話 詩辨 載 滄浪詩話校釋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年 頁 26 方回 瀛奎律髓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卷一陳簡齋 與大光同登封州小 閣 頁 13 卷二二梅詩 和永叔中秋夜會不見月酬王舍人 頁 287 胡應麟 詩藪 收入 明詩話全編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年 外編卷五頁 5616 參考聶巧平李光地 論瀛奎律髓對梅堯臣五律的評點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4 年 第 2 期頁 150 胡應麟 詩藪 內編卷六頁 5527 內編卷五頁 5505 陸時雍 詩鏡總論 收入 歷代詩話續編 北京 中華書局1983 年 頁 1412 清仇兆鰲 注 杜詩詳注 北京 中華書局1979 年 諸家論杜 頁 2328 徐增 而菴詩話 收入 清詩話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頁 426

8 310 吳淑鈿 27 種 假天籟為宮商寄至味於平淡 的詩歌審美取向卻另有體認途徑 由於唐詩派推 崇的平淡神韻多由直尋興會之妙悟而得強調唯在天分性情否定學問和功力的作 用因而引起了清人對明人空疏的不滿主張以學力充實性情如在翁方綱的肌理說 中便要以經術來充實王漁洋的神韻覃溪說 使斯文元氣復還於沖淡淵粹之本然 28 而後徐徐以經術實之也 宋詩派的平淡是要以真才實學去表現的如此才能 一矯浮滑空疏之弊唐宋詩之爭至乾嘉前後學者多主張調和性情興會與學問 29 功力 清末同光詩人在長期的論爭結束後雖以宗宋為號召實從一體相關角 度綜融兩派審美觀既重性情也重學力陳衍即謂 余生平論詩必具學人之 30 根柢詩人之性情而後才力與懷抱相發越 儘管經過如此調和宋詩派所說的 性情非盡幽適獨往之趣所謂平淡也非主王孟但是對於平淡風格的推崇已經成為 詩界審美的共識這是夏氏稱讚梅詩平淡的詩學背景 夏氏推崇梅詩平淡與唐詩派認為梅詩學王右丞的出發點有所不同在王漁 洋的論說裏平淡只是王孟一種境界而夏氏認為梅詩之好在於能開出多種境 界這正是宋詩勝過盛唐之處王孟之平淡雖為唐詩派所崇尚的一種境界但他 們也看到了盛唐境界的變化不多認為杜甫和宋詩更能開多種境界如胡應麟說 盛唐一味秀麗雄渾杜則精粗鉅細巧拙新陳險易淺深濃淡肥瘦靡 31 不畢具參其格調實與盛唐大別其能薈萃前人在此濫觴後世亦在此 清代 宋詩派葉燮說 盛唐之詩濃淡遠近層次方一一分明能事大備宋詩則能事 32 益精諸法變化非濃淡遠近層次所得而該刻畫掉換無所不極 陳衍也認為 盛唐以下詩歌境界始大 一人各具一筆意 初唐猶然至王右丞而兼有華 麗雄壯清適三種筆意至老杜而各種筆意無不具備大曆十子筆意略同元 和以降又各人各具一種筆意昌黎則兼有清妙雄偉磊砢三種筆意 又說唐宋 33 詩之變乃由開天元和的 一人不一其聲貌 而來 夏氏認為唐宋以後詩歌境界 王士禎 師友詩傳續錄 收入 清詩話 頁 151 翁方綱 神韻論下 載 清代文論選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年 頁 597 吳宏一指出清人論詩一特色是喜調和前人不同主張在理論上多趨圓融而無偏頗之失 又說神韻格調性靈肌理諸說雖於性情與學力兩方面持論上各有所偏實則兩者並重清 中葉後詩論則多沿襲舊說鮮出新義參吳宏一 清代詩學研究 臺北 國立政治大 學碩士論文1978 年 頁 陳衍 石遺室文集 聆風簃詩敘 載 陳石遺集 頁 688 胡應麟 詩藪 內編卷四頁 5495 葉燮 著 霍松林 校注 原詩 與 一瓢詩話 說詩晬語 同本 北京 人民文學出 版社 年 外篇下頁 陳衍 石遺室詩話 卷一八載 陳衍詩論合集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年 頁 257 劍懷堂詩草敘 載同書頁 1059

9 夏注 梅堯臣詩 的詩學意義 311 仍可不斷開拓他在 況夔笙蕙風詞話詮評 說 詩詞文章雖前賢名作如林仍有 無窮境界待後人開發書卷醞釀得之於前人者也性靈流露則得之於目前之 34 境地得之於平昔之學養 梅詩既能臻於王維的平淡之境又能在前賢之後開發 多種境界將學養和性靈融為一體自然最符合夏氏的論詩理想此其 宋詩之第一 人 之義而且處於末世背負著歷代文學遺產豐富積累的重壓 仍有無窮境界 待後人開發 的觀點也無疑是為行將衰亡的古典文學樹立了可以繼續發展的信 心由此看來夏氏對梅詩的提倡又有證實這種觀點的當下意義 比較孟郊夏氏更欣賞梅堯臣這與梅詩之平淡有關在歐陽修的北宋詩文革 新運動中梅堯臣遠承中唐詩歌的現實精神而中唐詩特別是歐梅等繼承其道的 韓孟詩派並不以平淡為上韓孟詩派以其時代因素失意科場的寒士基於一種 變 態的審美心理 取拙險之調作苦澀生硬之詩堯臣在宋代所開的新境則能於韓 孟的古硬苦澀中見蘊藉閑雅與平淡天然梅詩於古硬中所見之平淡是造平淡即朱 自清所說是韓詩的 艱宕怪變得往往造平淡 35 葛曉音說 梅堯臣的平淡中又自 有 古健寫奇秀 的氣骨使韓孟盧仝的苦辭險韻和硬語臻於圓熟最後造成平淡淳 36 厚的境界 梅詩滲透著古健的氣骨但渾然天成平淡淳厚而無孟郊的苦澀味 再者梅詩能開多種境界孟郊不能故夏氏更為推重 夏注梅詩所表現的另一詩歌審美觀念是肯定梅詩開創宋詩之生新他在 導 言 中就歐評的 辭非一體變態百出 引伸出 一種淺說 概括為三個方面 1 熟意鍊生生意鍊熟 熟意不能鍊之使生則是稗販古人的陳舊思想 古人 既已說過要你說他做甚生意不能鍊之使熟則說來不自然妙處不表現 2 熟辭鍊生生辭鍊熟 熟辭不能鍊之使生則顏色朽敗生辭不能鍊之使 熟則斧鑿痕跡太露 3 熟調鍊生生調鍊熟 熟調不能鍊之使生則閒架呆 板不能脫去一種腔殼生調不能鍊之使熟則怪模怪樣看去不順眼 三條所論都在強調生與熟的關係他說梅詩在意辭調三方面都表現了鍊的工 夫由此可體現夏氏綜融唐宋的詩學觀 生新 是宋詩藝術特點宋人佳處在生在 務去陳熟而唐詩派之弊在熟在未求生故夏氏主張作詩要生中鍊熟熟中鍊生 導言 就上述 淺說 指出梅詩生與熟的具體表現 同聲月刊 2 卷 2 號頁 42 朱自清 宋五家詩鈔 說 平淡有二 韓詩云 梅平淡是此種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1 年 梅堯臣 頁 1 葛曉音 北宋詩文革新的曲折歷程 載 漢唐文學的嬗變 頁 243

10 312 吳淑鈿 堯臣的詩在第一項中凡人人用正面寫的他卻用反面寫 人人用反面寫 的他卻用正面寫人人愛說的意思他卻不說人人不說的他卻要說 又能聚集許多瑣碎的意思貫串成文人們讀之祇覺其妙不覺其雜在 第二項中人人整用的他太半打碎了用人人零用的他卻整躉的用一 字之鍊必有來歷而人不覺在第三項中往往挪移前後次序使章法變 換不見其首不見其尾令人捉摸不定 梅詩獨創於 人人 之外者便是化熟為生 而人不覺 令人捉摸不定 則是鍊 得爐火純青他指示後學云 讀者就我上所說的三項仔細研求必能悟到那不可 言而告的妙處 導言 意在就梅詩之能鍊和求生新說明其開宋詩面目的詩史意 義在善於學唐而能有樹立梅詩能開中國詩歌新境界此夏氏推崇之由而力求 以生鍊熟熟中求生又正是處於末代的詩歌開發無窮境界的具體途徑夏氏在這 近代詩鈔述評 方面躬行實踐由梅詩所體現的 淺說 追求開創自家面目的理想 劍丞為皮鹿門高足今之學人於詩尤刻意鍛鍊不肯作一猶人語 喜其 云 37 能自樹立不隨流俗為轉移耳 總而言之夏氏選注梅詩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是一方面詩要平淡自然開 多種境界 一方面詩要熟中鍊生有所樹立此其綜融唐宋開闢無窮境界的詩學 審美理想兩方面的內在關聯是希望藉此挽救古典詩歌的生命在文化上是一種 不甘沒落的時代心理 三 夏氏選注梅詩的詩學意義再可就其表現的詩史作用說夏氏體認梅詩繼承古詩風 雅傳統的價值突出梅詩在創作上的自覺精神於同光派中獨力提倡使梅詩於新 時代得再受注意上文論述夏氏突出梅詩是透過對其道德內涵的認識強調士人 精神 這與他肯定古詩傳統對梅詩風雅觀念表現的體認是有關係的夏氏於 導 言 開篇即強調梅詩合於風雅 他的詩是十五國風是大小雅是士大夫潤色的 里巷歌謠 繼引歐陽修 梅宛陵集序 云 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放於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 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鬱積其興於怨刺以道 羈臣寡婦之所歎而寫人情之難言聖俞鬱其所蓄不得奮見於事業亦自 以其不得志者樂於詩而發之故其平生所作於詩尤多 37 陳衍 陳衍詩論合集 頁 873

11 313 夏注 梅堯臣詩 的詩學意義 他說此語乃 透過數層不是尋常恭維的門面話 頁 1 歐序所含義蘊乃北宋詩 文革新的時代精神針對唐末五代到西崑的詩道之衰而發要了解此中要義才能 掌握他讚美梅詩的真正內涵和梅詩於傳統風雅觀念的體認從而領略夏氏引述的 深意找出他強調梅詩合於風雅的論述目的歐梅等領導北宋詩文革新是為了 38 掃蕩當時浮偽的文風與他們的政治思想有密切關係 宋初承五代文風浮豔調悲格弱柳開與王禹偁起而矯之柳王都標榜復 古但道不相同柳開學韓重道輕文好空談高言王禹偁不好空談道統於創 作中倡言復古合中唐新樂府諷刺時弊及古文運動推崇道德的精神明確標舉以風 騷為本的詩道王禹偁 還揚州許書記家集 云 生無風教興王化死無勳爵貽孫 39 謀可憐詩道日已替風騷委地何人收 這一觀念已開歐梅之先但後起之西 崑文人為粉飾太平依然標榜傳統的 越風騷以追二雅 專取 無有怨謗吟詠情 40 性宣導王澤 的詩 歐梅變革由漢至唐以騷為變風的傳統詩教觀推崇風騷 的正面評價梅堯臣常被引述的 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汝見贈述詩 一首表達 了他的詩論思想 聖人於詩言曾不專其中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自下而磨 上是之謂國風雅章及頌篇刺美亦道同不獨識鳥獸而為文字工屈原作離 騷自哀其志窮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蟲邇來道頗喪有作皆言空煙雲寫形 41 象葩卉詠青紅人事極諛諂引古稱辨雄經營唯切偶榮利因被蒙 明確 提出雅頌也要以刺美為根本正式統一興諷刺美與怨嘆成為風雅觀的完整內涵發 展了白居易以來肯定風騷怨刺的詩觀 42 歐陽修與梅堯臣是詩文革新的同道者對 梅詩表現的詩歌觀念深為賞識故藉讚美梅詩指出 憂思感憤 與 興於怨刺 的關 係意在揭示士人的社會責任感由夏氏的寒士理想觀之他引錄 透過數層 的歐 序當亦深有同感他在 導言 開篇先落實梅詩合乎風雅傳統歸結梅詩詩品高深 本朝詩惟宛陵為開山祖師宛陵出而後桑濮之哇淫稍 時又引 後村詩話 一條 息風雅之氣脈復續 皆因梅堯臣的風雅觀與他對梅詩的寒士精神和道德內涵的認 識是一致的 參葛曉音 北宋詩文革新的曲折歷程 頁 215 王禹偁 小畜集 文淵閣四庫全書 本 電子版 卷一二無頁碼 楊億 武夷新集 溫州聶從事雲堂集序 文淵閣四庫全書 本 電子版 卷七無頁 碼 朱東潤 梅堯臣集編年校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頁 336 葛曉音 從詩騷辨體看 風雅 和 風騷 的示範意義 兼論歷代詩騷體式研究的思路 和得失 一文指出梅堯臣風雅觀的歷史意義 如果說白居易還沒有完全承認騷的怨思和 風人美刺的一致性那麼梅堯臣就比白居易更明確地把美刺和自哀其志等同起來了 載 中華文史論叢 2006 年第 3 期頁 120

12 314 吳淑鈿 夏氏對梅詩繼承風雅的體認與他強調梅詩 是古貨是土形木質是不求人愛 的 有關詩人在創作上能堅持自我既不歌功頌德以取悅上位者甚至不在乎朋輩 的欣賞與否劉熙載 詩概 云 聖俞詩深微難識即觀歐陽公云 知聖俞莫如修 常問聖俞生平所最好句聖俞所自負者皆修所不好聖俞所卑下者皆修所極 賞是其苦心孤詣且不欲徇非常人之意況肯徇常人意乎 夏氏 劉融齋詩概詮 說 評點此條曰 此條既明指品格則非謂不討人說好可知愛好固非不入品格者 43 也誇耀於人又當別論文章之事實至名歸自炫無濟也 是聖俞與孟郊一 樣胸中有抱負堅持己道性行上孤高自賞創作上具高度自覺精神夏氏也評郊 詩不求人愛然而郊詩的不求人愛與梅詩是有分別的孟郊詩古貌古心反映性行褊 44 隘的文化心理不虛飾自己不求人愛表現真摯的最高境 梅詩反映人品高峻是 王公大人見而屈膝的君子風度不求人愛表現刺美精神的深刻內涵但二人詩歌的不 求人愛都體現了逆時矯世獨立自負的反流俗精神梅詩比郊詩更博大自覺繼承 風雅傳統的思想也更合乎夏氏的時代文化心理故夏氏特加推重 夏氏是清代以來最大力提倡梅詩的學者這方面也表現了梅詩研究的詩史作 用元明以後如朱東潤所云由於重唐不重宋推許梅詩者甚少直至清末始被 重新提倡 石遺室詩話 所載可作說明 初梅宛陵無人道及沈乙庵言詩夙喜山谷余偶舉宛陵君乃借余宛陵詩 亟讀之余並舉殘本為贈時蘇戡居漢上余一日和其詩有 著花老樹初無 幾試聽從容長醜枝 句蘇戡曰 此本宛陵詩 乃知蘇戡亦喜宛陵因贈 余詩有云 臨川不易到宛陵何可追憑君嘲老醜終覺愛花枝 自是始有 言宛陵者 同光派中陳衍和鄭孝胥都喜歡梅詩陳衍說 余蓋與蘇戡首表章宛陵者 1937 年 陳衍編 宋詩精華錄 選梅詩二十四首是宋初詩人中作品數量最多的一位但陳衍 47 宛陵用意命筆多體香山 陳 是由另一角度欣賞梅詩的 石遺室詩話 卷十四云 48 衍晚年最稱香山以白詩最得清新真摯之旨又認為宋詩乃由白詩變化而來 甚 詩概詮說 載所著 唐詩說 臺北 河洛出版社1975 年 頁 149 吳淑鈿 從同光體詩學觀論夏敬觀說孟郊詩 頁 285 陳衍 石遺室詩話 卷一 載 陳衍詩論合集 頁 133曾克耑在 論同光體詩 中 亦轉引此段載鄺健行吳淑鈿 編選 香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選粹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年 頁 12 陳衍 石遺室詩話 卷一四載 陳衍詩論合集 頁 197 同上注頁 198 陳衍云 白詩之妙實能於杜韓外擴充境界宋詩十之七八從 長慶集 中來皆能以 不平變化其平處 陳衍詩論合集 石遺先生談藝錄 頁 1020

13 315 夏注 梅堯臣詩 的詩學意義 至主張將同光派標舉的杜韓蘇黃換成杜韓白蘇皆因山谷詩雖固佳而 實無若何深遠 49 高妙處 50 可以說清末梅詩得再受注意陳衍有大輅椎輪的作用 但對梅詩大 力褒揚確立其詩壇地位的則是夏敬觀夏氏 梅宛陵集校注序 云 歲甲寅予 在北京朋曹約於陳后山逝日設祭法源寺座間論及宋代之詩予舉宛陵為冠 羅子掞東楊子昀谷不韙予言昀谷且賦詩為辨有宛陵僅造一關之語雖一時戲 51 劍丞謂 言如二子者豈不知宛陵談諧詼詭至可玩味也 詩話 卷十四云 唐宋詩人獨有一梅聖俞耳昀谷大非之稍訾及宛陵因取決於余余平解之曰 論詩固不必別白黑而定一尊劍丞言似太過然十數年前蘇戡有與余詩云 臨川 不易到宛陵何可追 陳衍說詩不必尊於一家純就創作上 利在易肖弊在太肖 52 不肖不成太肖無以自成也 的學詩利弊而言 同光詩人於詩確多不尊主一家鄭 孝胥曰臨川易到宛陵難追曾克耑引申說同光詩人學韓不到的總要在王門走一遭 53 因為荊公是宋詩中一條比較易走的路又說梅詩造到平淡地步轉覺難覓賞音 夏 氏獨排眾家之見力追宛陵校注之外又加選注 梅宛陵集校注序 云 夫宛陵詩宋固已顯矣歷元明至清轉趨沈寂宋詩若半山東坡山谷后山 簡齋莫不有為之詮注者幾於家誦戶籀 獨於宛陵之詩未嘗有探索蘊積 闡其宗風以告當世學人者豈膾炙羊棗口之於味嗜有不同至大羮不 和大音希聲則喻者難之耶 54 期以 探索蘊積闡其宗風 的時代責任自許發掘梅詩的深刻內涵和思想價值在 明人論梅詩之 第一 後再於新時代衡量其兼具開創與稱冠的 宋詩之第一人 的雙 重意義然而夏氏對梅詩的體認知之者少他的寂寞也透現了自己 不猶人 的論詩 自覺無論如何夏氏除了服膺梅詩在創作上亦身體力行且得時譽石遺說 劍丞詩最佳者 用筆造語皆得髓於宛陵而神似之世之服膺宛陵者一時恐 55 夏劍丞 未有其匹 汪辟疆論同光詩人各有所宗時亦說夏氏學梅詩而詩名夙著 之學宛陵 皆能本其所學發為高文樹骨堅蒼吐辭典贍皆學有餘於詩外 陳衍 陳衍詩論合集 石遺先生談藝錄 頁 1013 汪辟疆 近代詩派與地域 云 石遺初則服膺宛陵山谷戞戞獨造迥不猶人晚年返 閩乃亟推香山誠齋漸平淡 又云 沈曾植 與陳石遺相遇武昌乃始為宛陵山谷 之詩 載 汪辟疆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 頁 忍古樓文 石遺室詩話 及曾克耑 論同光體詩 都有記述此事見陳衍 石 遺室詩話 卷一四載 陳衍詩論合集 頁 196 曾克耑 論同光體詩 頁 12 陳衍 石遺室詩話 卷一四載 陳衍詩論合集 頁 197 曾克耑 論同光體詩 頁 1211 忍古樓文 陳衍 石遺室詩話 卷一四載 陳衍詩論合集 頁

14 316 吳淑鈿 56 者也 可說夏氏是梅詩於近代的知音 總之夏注梅詩表現了他對詩歌傳統的價值體認與創作上的自覺精神他的論 析與提倡在梅詩研究上實具詩史作用 上世紀六十年代朱東潤對梅堯臣詩作了更深入的研究現代學者研究梅詩都 57 以朱注為主 但朱氏的編年校注不少是以夏氏的校注為根據的朱東潤自述於 年至 1965 年間探討梅詩 至文革後才出版 梅堯臣傳 中華書局1979 年 梅堯臣詩選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年 和 梅堯臣集編年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三種著作 59 他得到夏氏梅詩校注的稿本以夏本為主要參考對象於各 60 本傳注的序言中都表示對夏氏的研究十分推崇 從朱氏的論述可知他意在為詩 人作出身生活學習詩風轉變等多方面的評價而聚焦在梅詩深刻的現實性上 豐富了梅詩平淡的論述層面也批判了詩人的 仁厚樂易 而指出其為 鬥爭性 的一 面 61 將朱氏的梅詩觀點與夏氏的論述作比較便突顯了兩者由於時代背景不同而 62 認取的意義有別朱注固然具有現代梅詩研究的重要文獻價值 而夏氏作為清代 同光體末期的詩人在古典文學的衰微階段本傳統士人情懷和極力維繫古代文化 價值的苦心就自己的文學欣賞品味和詩史觀念認取梅詩藝術精神深具經典意義 的一面推介與當時的年青讀者這樣的選注意義也實在是值得回顧及細味的 汪辟疆 近代詩派與地域 頁 301 王水照稱朱東潤的編年校注是 迄今為止最佳的梅集定本 見 三副筆墨鑄詩魂 朱 東潤先生的宋代文學研究 文匯報 電子版 年 月 27 日 陳尚君 朱東潤先生的治學方法 以 梅堯臣傳 為例 載 文匯讀書周報 電子版 2006 年 12 月 15 日 說朱氏寫 梅堯臣傳 始於 1963 年 4 月 1 日到同年 10 月 23 日脫 稿梅堯臣三書寫成於六十年代前期中心是 梅堯臣傳 朱東潤另有梅詩論文三篇載 中國文學論集 北京 中華書局1983 年 關於梅堯臣 詩的一些議論 1962 梅堯臣詩的特點 1964 梅堯臣作詩的主張 1964 頁 梅堯臣詩的評價 原載 中華文史論叢 第七輯 1978 年 頁 朱氏於 梅堯臣集編年校注 前言 說得到呂貞白 惠借所過錄的夏敬觀先生 梅宛陵集校 注 的稿本 頁 1 朱東潤 梅堯臣集編年校注 頁 258另陳尚君 朱東潤先生的治學方法 說朱東潤推 崇梅堯臣在一系列政治事件中表達了耿介而不趨附的立場可作 鬥爭性 的注腳 朱氏 編年校注 的著述用心主在考察梅詩與北宋政治史的關係為寫 梅堯臣傳 作文獻 準備

15 The Significance of Xia Jingguan s Annotation of The Poetry of Mei Yaochen in Chinese Poetics (A Summary) Ng Suk Tin Xia Jingguan published six volumes of selected annotations of Tang, Song and Jin poems in 1940, one of which being The Poetry of Mei Yaochen. Mei Yaocheng s poems were highly acclaimed in the Song dynasty, but not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In late Qing they became popular again thanks to the Tong Guang School, in which Xia was the one who most strongly recommended Mei. We can exa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Xia s annotations of The Poetry of Mei Yaochen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emphasis on the spirit of scholars hailed from a humble social origin and the gentleman s ideals in his poetics; second, the expression of aesthetic notions that synthesize Tang and Song poetics and develop infinite poetic realm; and third, Xia s recognition of Mei s fengya 風 雅 heritage and the impact of Xia s promotion of Mei s poems on the history of poems in modern studies of Mei s poem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underscoring the values of Xia s annotations in regard to modern studies of Mei s poems. 關鍵詞 夏敬觀 梅堯臣詩 同光派 Keywords: Xia Jingguan, The Poetry of Mei Yaochen, Tong Guang School

16 中 國 文 化 研 究 所 學 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50 03 3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0No. Mar. 03 0087 I 07. A 000-599 03 0-007- 00 986 0-0-8 73 3 4 00 3 4 6 0 3 00 867 906 0 74 03 46 56 3 3 4085 886 98 75 885 76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81-311 19 2 90 12 987-1053 987?-1053? * 281 282 19 2 1034-1038 1 2 1 1957 3 91-98 James R. Hightower, The Song Writer Liu Yung, part 1 & 2,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More information

曹美秀.pdf

曹美秀.pdf 2006 3 219 256 (1858-1927) (1846-1894) 1 2 3 1 1988 70 2 1998 51 3 5 1991 12 37-219-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1998 5 1998 6 1988 7 1994 8 1995 725-732 9 1987 170 10 52 11 1994 121 12 2000 51 13

More information

明新學報第31期

明新學報第31期 明 新 學 報 31 期 pp.37-55 Volume 31, Ming Hsin Journal, October 2005 李 商 隱 審 美 觀 之 形 成 及 其 理 論 初 探 陳 靜 芬 明 新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部 摘 要 唐 代 詩 歌 雲 蒸 霞 蔚, 詩 人 各 擅 其 場, 李 商 隱 是 晚 唐 詩 壇 最 後 的 絕 響, 在 深 美 閎 約 的 詩 歌 花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 13 卷 摇 第 2 期 2014 年 6 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Vol. 13 摇 No. 2 Jun. 摇 2014 芍 药 作 为 中 国 爱 情 花 冶 之 史 考 于 晓 南 1,2, 苑 庆 磊 1 1, 郝 丽 红 (1. 北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文 與 哲 第 十 九 期 2011 年 12 月 頁 87~116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唐 代 江 南 諸 曲 的 轉 化 記 憶 與 書 寫 廖 美 玉 [ 摘 要 ] 本 文 以 唐 代 江 南 諸 曲 作 為 研 究 文 本, 首 先 探 討 由 南 音 到 華 夏 正 音 的 江 南 諸 曲, 闡 述 樂 府 詩 流 傳 與 政 權 的 密 切 關 係 接 著 探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刘平

Microsoft Word - 刘平 中 国 邪 教 的 由 来 与 演 变 刘 平 ( 山 东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山 东, 济 南,250100) 摘 要 : 所 谓 邪 教, 就 是 被 历 代 政 府 合 法 宗 教 和 主 流 社 会 所 排 斥 的 民 间 教 派 如 果 以 中 国 历 史 上 有 代 表 性 的 邪 教 活 动 作 为 中 国 邪 教 演 变 阶 段 的 标 准 的 话, 中 国 邪 教 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第 26 期 頁 63-87 東 海 大 學 中 文 系 2013 年 12 月 曹 學 佺 湘 西 紀 行 的 探 究 許 建 崑 提 要 天 啟 二 年 (1622) 曹 學 佺 授 命 為 廣 西 布 政 使 司 右 參 議, 次 年 四 月 十 二 日 出 發, 自 福 建 福 州 啟 程, 取 道 江 西 廣 東, 再 到 廣 西 桂 林 七 月 四 日 抵 達 公

More information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1612 1678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1612 1678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清代坊刻考試用書的影響與朝廷的回應 * 沈俊平 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 緒言 1 考試用書早在唐代隨著科舉考試制度的確立便已開始出現 在宋元明三代迭有 2 出版 入清以後出版環境極為艱辛 其後坊刻考試用書出版漸多在嘉道年間 3 甚至出現了 如山如海 的繁盛局面 在這兩個多世紀期間坊間充斥著幫助士子了 解經書意旨的四書五經講章指導寫作四書文和五經文章法結構的制義考據訓詁 四書人物事物的參考書八股文選本試律詩選本等

More information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何繼文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引論 蘇軾 1036 1101 黃庭堅 1045 1105 一直是宋詩特徵的典範其毀譽反映著宋詩 地位的升降自宋迄明不少崇唐抑宋的詩學家往往強烈批評蘇黃以表示整 體的宋詩不能繼承唐音例如胡應麟說 大曆而後學者溺於時趨罔知反正 宋元諸子亦有志復古而不能者其說有二 一則氣運未開 一則鑒戒未備 1 蘇黃矯晚唐而為杜得其變而不得其正故生澀崚嶒而乖大雅

More information

<3236372D333036B3AFBF432DB1E4ACFCA8712E706466>

<3236372D333036B3AFBF432DB1E4ACFCA8712E706466> 2007 3 267 306 (1810-1882) 1 2 3 1 1990 4 219 15b 2 1996 3 3 1998 1-16 2000 162 1988 25 2 1996 10 8 1995 1-267- 4 5 (1854) (1855) 6 (1856) 7 (1858) (1860) 8 (1871) 9 (1876) 10 4 1993 317 1975 669 5 4 29b

More information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佛 教 与 中 国 士 大 夫 的 人 文 精 神 上 海 社 会 科 学 院 哲 学 所 夏 金 华 内 容 提 要 : 佛 教 自 东 汉 传 入 本 土 后, 一 直 与 中 国 的 封 建 士 大 夫 们 保 持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事 实 上, 他 们 在 有 意 无 意 中 充 当 了 吹 鼓 手 的 角 色 因 而 佛 教 对 他 们 的 影 响 也 是 全 方 位 的 本 文 仅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77-307 20 1 91 6 1904 1920 20 1922 15 Phlip de Vargas 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1891-1962 1887-1936 Chinese * 277 278 20 1 Renaissance 1873-1929 1 2 3 1902

More information

論文封面

論文封面 6 21 1973 13 274 A Study of Children s Poetry by Lin Huan-Chang Chen, Chun-Yu National Taitung Teachers College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ldren s Literature Abstract Lin Huan-Chang, the poet who devoted

More information

206 雜但總的來說陳維崧仍然受到肯定特別是陳廷焯 對陳維崧有了再 發現 侯雅文的文章試圖抽樣選取不同時期的清詞選本來探討陳維崧詞的經典化 內涵及其過程不過其中與本文有關係的只有王昶 國朝詞綜 一種雖然前後對 照多少揭示了其價值但對如何反映雍乾詞學傾向尚未能展開 李睿的文章全 面

206 雜但總的來說陳維崧仍然受到肯定特別是陳廷焯 對陳維崧有了再 發現 侯雅文的文章試圖抽樣選取不同時期的清詞選本來探討陳維崧詞的經典化 內涵及其過程不過其中與本文有關係的只有王昶 國朝詞綜 一種雖然前後對 照多少揭示了其價值但對如何反映雍乾詞學傾向尚未能展開 李睿的文章全 面 雍乾詞壇對陳維崧的接受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晚清譚獻 1832 1901 討論清詞時曾提出過一個著名論斷 錫鬯其年出而本 朝詞派始成 他認為朱彝尊 1629 1709 和陳維崧 1625 1682 是清詞發展中的 1 重要代表人物並特別指出 嘉慶以前為二家牢籠者十居七八 譚獻是在詞學 理論上具有卓越建樹的批評家他的看法歷來為學界所重視 從具體實踐來看對 於朱彝尊的研究已經證明了他的這一論斷正確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參 行 玲 年 年 理 行 年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關 懷, 使 得 作 品 內 涵 有 著 生 命 悲 嘆 生 死 的

More information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Temple Theatre Lu-wei Wang* Abstract Drama performance in Buddhist temples and at specialized performance venues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Temple Theatre Lu-wei Wang* Abstract Drama performance in Buddhist temples and at specialized performance venues 45 * ** 45-86 TAIPEI THEATRE JOURNAL 24 (2016) : 45-86 School of Theatre,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2015.11.20 2016.6.22 * 14BZS079 13BZS017 1980 15CZW044 **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More information

David Faure

David Faure 300350 2009 2014 K24 K25 A 1005-605X 2016 01-0150- 19 A Summary Study on the Cla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Recent Years CHANG Jian - hua Center for Chinese Social History Studies Nankai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 1 61 146 167 374 36 14 2 2 1 1 9 1 3 2 3 1 7 1 1 3 1 1 3 28 4 104 35 5 22 3 3 2 1 2 1 11 5 10 2 3 1 1 2 2 1 1 2 1 2 1 1 3 1 3 2 1 3 3 2 1 5 1 600 166 77 50 6 5 8 2 22 5 1 1 2 6 1 3 1 3 5 1 1 3 17 1

More information

: ( ),,,,, 1958,,, , 263, 231, ,,,,,,, 4, 51, 5, 46, 1950, :,, 839, 3711, ( ) ( ) 20 ( ),, 56, 2, 17, 2, 8, 1,,,,, :,,,, ;,,,,

: ( ),,,,, 1958,,, , 263, 231, ,,,,,,, 4, 51, 5, 46, 1950, :,, 839, 3711, ( ) ( ) 20 ( ),, 56, 2, 17, 2, 8, 1,,,,, :,,,, ;,,,, : (1950 1955) 1950,,,,,,, 1949, ( 200433) 10,,, 1950,,,,,,, : 1950,,,,,,??,,,,,,,,,,, :,,, 1991, 1, 3 178 : (1950 1955),,,,, 1958,,, 1950 1955, 263, 231, 32 1950,,,,,,, 4, 51, 5, 46, 1950, :,, 839, 3711,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01 12 93-122 * 2012.7.10 2012.12.5 * 94 638-712 677-744 709-788 749-814 -850-867 1 980-1052 1007-1072 1037-1101 1010-1071 1032-1098 1007-1072 1009-1059 2 1023-1063 992-1049 1002-1069 * 1 2 49 880 199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9.doc

Microsoft Word - 9.doc P.1 香 港 中 學 中 史 教 科 書 應 吸 收 新 的 史 學 研 究 成 果 方 駿 香 港 教 育 學 院 香 港 的 中 學 中 史 教 科 書 具 有 內 容 全 面 體 系 完 整 敘 事 客 觀 持 論 平 實 製 作 精 美 等 諸 多 優 點, 但 也 有 一 些 值 得 完 善 改 進 和 提 高 的 地 方, 如 筆 者 以 為 的 內 容 方 面 略 顯 陳 舊, 對

More information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5 顾 城 水 银 组 诗 的 水 意 象 解 读 内 容 摘 要 : 意 象 长 久 以 来 扮 演 着 沟 通 人 与 物 之 间 的 桥 梁 在 顾 城 的 诗 歌 中, 意 象 更 发 挥 了 回 归 到 本 身 及 本 质 上 的 功 用 本 文 旨 在 探 讨 顾 城 组 诗 水 银 里 意 象 所 拼 凑 出 来 的 有 关 复 归 本 源 / 自 然 的 命 题 在 顾 城 笔 下,

More information

9 21-40 2004 12 * * 22 9 1 2 3 1 1992 2 1960 2 3 1984 8 87 23 4 5 1697 AD 1779 6 7 8 9 10 11 12 4 1977 109-112 5 87 41993 13-38 6 614 7 8 632 9 1974 8 10 631 11 12 632 9 24 13 14 13 1990 14 25 15 16 15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27-256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張 俐 盈 摘 要 方 東 樹 (1772-1851) 論 詩 名 著 昭 昧 詹 言, 係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與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所 選 名 家 之 作, 一 一 論 其 詩 法 而 成 全 書 凡 二 十 一 卷, 其 中

More information

093_114_Koh_khee_heong

093_114_Koh_khee_heong !"#$%!"#$%&'()*+,-.!"#$%&'!"#$%&'()1389 1464!"#$%&'()*+,-./01!"#$% &'()*+,!-.(/0123456789!"#$%&'()*+,-./01234567*8+,79:;!"#$%&'()*+,-./0/123(456789:;

More information

2 2004 7 ~ 2 1620-1664 1 2 p.38 2 3 4 5 2 3 5 3 6 7 袴 8 6 7 5 8 4 2 9 1620 10 1644 1645 11 12 9 10 11 12 5 13 15 13 14 6p.231-232 15 6 2 1649-1651 鬬 礮 刼 16 4 7 8 p.99 1653 p.104 17 p.30-31 17 2 p.121 p.12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4廖美玉.doc

Microsoft Word - 104廖美玉.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八 期 2010 年 04 月 頁 125-156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記 夢 謁 墓 與 前 身 唐 宋 人 學 杜 的 情 感 路 徑 廖 美 玉 * 摘 要 由 唐 入 宋, 杜 詩 逐 漸 發 展 成 為 顯 學, 學 杜 成 為 詩 壇 主 流, 注 杜 論 杜 與 學 杜 的 討 論 空 間 很 大 不 同 於 歷 來 詩 學 建 構

More information

171-200

171-200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171-200 19 2 90 12 * 171 172 19 2 1 2 1 1979 232-233 2 1968 3 125 35 700 173 3 4 3 2000.4 4 1989 12 541-542 174 19 2 5 6 7 8 9 10 5 1987 9 432 6 5 17 539 7 1988 6477 8 4

More information

-0?- 000 --

-0?- 000 -- Journal of Theater Studies 00 - 唱 一 個 殘 夢 到 黃 粱 * 論 邯 鄲 夢 的 飲 食 和 語 言 一 字 字 俱 費 經 營 0- * 00 00 1-00 0 -- -0?- 000 -- 唱一個殘夢到黃粱 論 邯鄲夢 的飲食和語言 時至今日 湯顯祖對戲曲語言藝術的重視 早已為學界所普遍認同 但論者 泰半是從聲律的角度 或 湯沈之爭 即戲曲創作 聲律 辭采

More information

2 48 Y 0 5 80.2% 3% 6.8% M7 Y-STR ( RegionV 9 bp 9.7% 3 ) 986 987 996 (758) ( ) 53 994 2003 9 986 42 987 2 3 996 3

2 48 Y 0 5 80.2% 3% 6.8% M7 Y-STR ( RegionV 9 bp 9.7% 3 ) 986 987 996 (758) ( ) 53 994 2003 9 986 42 987 2 3 996 3 52 ( 厦 门 大 学 历 史 系 福 建 厦 门 36005) [ ] 本 文 首 先 辨 析 前 人 研 究 客 家 由 来 的 观 点 提 出 客 家 主 要 出 自 中 原 但 是 唐 代 形 成 说 太 早 元 明 形 成 说 太 晚 安 史 之 乱 对 客 家 形 成 的 影 响 不 大 南 朝 末 年 的 侯 景 之 乱 虽 然 促 使 江 淮 人 大 举 南 迁 江 西 但 是 真

More information

鉢 5 2007 6 81~102 鬪 81 鉢 1 1940 2 113 1999 3 114 1999 82 5 邨 册 册 册 邨 册 册 册 册 83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鉢 册 84 5 4 6821952 5 811952 6 册 7 85 峯 邨 8 86 5 册 87 鉢 88 5 咏 89 勲 90 5 煕 峯 91 峯 峯 敎 92 5 邨 93 邨 94 5 邨 敎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2012 年 6 月 頁 121 144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 張 政 偉 摘 要 學 界 對 清 初 文 人 廖 燕 的 文 學 創 作 與 理 論 的 研 究 逐 漸 展 開, 並 且 獲 致 一 定 的 成 果 然 而 目 前 似 乎 將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歸 類 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2012 年 06 月 頁 205~238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劉 昭 明. 彭 文 良 [ 摘 要 ] 蘇 軾 詠 梅 詩 詞 質 精 量 多, 廣 泛 流 播, 影 響 深 遠, 推 動 提 升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的 發 展 與 地 位 蘇 軾 謫 居 黃 州, 作 紅 梅 三 首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1...v...doc

Microsoft Word - 001...v...doc 政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05 年 12 月 59-78 頁 陸 游 評 價 的 系 譜 愛 國 詩 人 與 國 家 主 義 高 津 孝 摘 要 本 文 以 南 宋 詩 人 陸 游 為 檢 點 的 焦 點, 從 文 學 史 的 角 度 考 察 陸 游 的 評 價 歷 史, 探 討 文 學 研 究 所 隱 含 的 政 治 性 問 題 和 國 家 主 義 問 題 文 學 史 在 取 舍 評

More information

10 湖 南 人 文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总 第 118 期 国 山 河 为 目 的 游 记 ; 表 达 自 己 对 新 中 国 新 国 民 新 道 德 新 思 想 期 盼 与 希 望 的 书 信 等 等, 都 是 蔡 东 藩 的 论 说 范 围 但 不 论 何 种 题 材, 其 取 材 立 论

10 湖 南 人 文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总 第 118 期 国 山 河 为 目 的 游 记 ; 表 达 自 己 对 新 中 国 新 国 民 新 道 德 新 思 想 期 盼 与 希 望 的 书 信 等 等, 都 是 蔡 东 藩 的 论 说 范 围 但 不 论 何 种 题 材, 其 取 材 立 论 第 1 期 2011 年 01 月 湖 南 人 文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 1 Jan. 2011 蔡 东 藩 著 述 考 释 范 志 强 ( 浙 江 万 里 学 院 文 化 与 传 播 学 院, 浙 江 宁 波 315100 ) [ 摘 要 ] 蔡 东 藩 作 为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0)18: pp. 175-198 18 89 12 * 175 176 20 177 1980 1982 1985 1985 1972 -p -t -k 178 1985 1987 1990 1992 1991 1985 1980 1980 1980 1981 1981 1980 1990 1995 1982 1991 1985 1993 1992 1992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戲劇研究 第十期 京劇逐漸茁壯的同時 戲劇演出相關評論也隨之興起 這些評論除了出現在 3 傳統書籍形式的出版品以外 近代報刊 的興起 更是提供了京劇或是其他地方 劇種的評論極大的發展空間 特別是進入清末民初時期 這些評論主要以報刊為 媒介 散見於報刊雜誌的藝文版面 報刊劇評的流行與京劇的發展成為相輔

戲劇研究 第十期 京劇逐漸茁壯的同時 戲劇演出相關評論也隨之興起 這些評論除了出現在 3 傳統書籍形式的出版品以外 近代報刊 的興起 更是提供了京劇或是其他地方 劇種的評論極大的發展空間 特別是進入清末民初時期 這些評論主要以報刊為 媒介 散見於報刊雜誌的藝文版面 報刊劇評的流行與京劇的發展成為相輔 戲 劇 研 究 第 10 期 Journal of Theater Studies 2012 年 7 月 頁69-108 近代劇評的發生 順天時報 與辻聽花 1 吳宛怡 日本京都大學人間 環境學研究科博士 緒論 依據中國戲劇發展史 我們可以得知 清代道光 1782-1850 至咸豐 1831-1861 同治 1862-1874 年間 經歷了徽調 秦腔 漢調的合流 並 吸收了崑曲 京腔特長的新興劇種

More information

瑏瑡 B ~ 瑏瑡

瑏瑡 B ~ 瑏瑡 210093 1200 K928. 6 A 1005-605X 2014 04-0059- 10 The Taihu Lake Basin in the Regional History Study Jiangnan or West Zhejiang GAO Yi - fan FAN Jin - min Histor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eanings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parts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eanings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parts 中 文 系 一 四 年 度 碩 士 位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陳 睿 宏 教 授 鄭 玄 易 緯 注 及 其 詮 釋 述 評 研 究 生 : 邵 吉 辰 通 過 日 期 : 一 五 年 六 月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制度缺失与家国利益 晚清内务府腐败问题探析 强光美 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 北京 100872 摘 要 晚清内务府以腐败著称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制度设计及现实执行的种种缺失 即内务 府管理的封闭性 监督机制的失效 内务府大臣整体素质的降低及皇室的奢靡与包庇 作为满洲特权的某 种象征和代表 腐败不堪的内务府成为时人诟病清室的口实 随着清末民族主义的觉醒和立宪运动的展 开 整肃 改革内务府成为朝野上下的一致呼声

More information

01何寄澎.doc

01何寄澎.doc 1 * ** * ** 2003 11 1-36 Imitation and the 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non: Lu Chi s Nigushi Ho Chi-p e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su Ming-ch

More information

,,,,,,,,,,1861 12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1 1 1953 1953 18731953 ( ) 54440 3

,,,,,,,,,,1861 12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1 1 1953 1953 18731953 ( ) 54440 3 ()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2000 5 No. 5 2000 ( 200433) [] [ ],,,, [] K254 C921 [] A [ ] 0257 0289(2000) 05 0033 012 The Effect of the War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n the Population of Zhejiang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論 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ture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Doctorate Dissertation 徐 孚 遠 在 世 變 下 之 生 命 情 懷 Xu Fu-Yuan's Life Feeling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More information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頁 189-216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6, pp.189-216, December 2010 也談元代散曲中的茶文化 莊淑紅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在中國文學中 唐詩 宋詞 元曲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它們記錄並傳承著中 古時代的東方文化 記敘了那個時空下璀璨的中國歷史 在本論文中

More information

051_072_Zhang_yi

051_072_Zhang_yi !"#$%&'()*+,-!"#$%&' *!"#$%& * 1 2!"#$%&'()*+,-./0!12345678("#$90!"#$%&'()*+,-.#/0123#45(6789:;#&!"#$%&'()*+(,-./0123456789:;2

More information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 2007 4 1-44 着 1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ore information

38

38 5 2007 6 37~50 37 38 5 羣 璂 璂 39 40 5 冲 41 42 5 峯 峯 峯 43 棅 竪 棅 譌 遡 棅 44 5 譌 45 咏 46 5 47 48 5 璂 49 Ch ing Scholars reconsideration of Yen Yu Poetics Hung-Chang Liao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高 餐 通 識 教 育 學 刊 第 七 期 頁 93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十 二 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7, pp.93, Dec 2011 洗 滌 神 州 舊 淚 痕 論 于 右 任 詩 書 之 頓 挫 美 柯 耀 程 國 立 高 雄 餐 旅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兼 任 講 師 摘 要 于 右 任 為 中 華 民 國

More information

瑏瑢 瑏瑢 0 0 0

瑏瑢 瑏瑢 0 0 0 0 0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0No. Jan. 0 I 0. A 000-0 0-00- 0 0-0-0 000 00 00 00 00 0 00 00 0 瑏瑢 瑏瑢 0 0 0 0 0 瑏瑢 瑏瑣 瑏瑤 瑏瑢 瑏瑣 瑏瑤 00 0 0 00 0 0 000 00 00 0 00 瑏瑢 瑏瑢

More information

複本 2016 P1 P2 P5 得獎名單.xls

複本 2016 P1 P2 P5 得獎名單.xls 香 港 數 學 奧 林 匹 克 學 校 Hong Kong Mathematical Olympiad School 主 辦 第 二 十 三 屆 香 港 小 學 數 學 奧 林 匹 克 比 賽 2016 小 五 比 賽 得 獎 名 單 金 獎 (67 名 ) ( 答 對 18 題 或 以 上 ) 學 校 提 名 王 炳 權 聖 公 會 仁 立 小 學 布 懷 熙 順 德 聯 誼 總 會 李 金 小

More information

1. 60

1. 60 2015 1 NO 1 2015 115 The Journal of Ming - Qing Fiction Studies General NO 115 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 DOI:10.13674/j.cnki.32-1017/i.2015.01.004 1 2 59 1. 60 818 2. 61 62 3. 63 64 65 66 1127 1628

More information

2015 3 NO 3 2015 117 The Journal of Ming - Qing Fiction Studies General NO 117 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 DOI:10.13674/j.cnki.32-1017/i.2015.03.015 1. 1958 1 1980 2 191 1933 1703 1695 3 2. 1988 4 199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2012) 民 國 101 年 6 月 出 版 1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林 文 彬 * 摘 要 易 經 艮 卦 艮 之 本 義 傳 統 上 都 以 注 視 解 之, 引 申 為 止 是 指 目 視 之 所 注 止 本 文 則 認 為 艮 之 本 義 或 當 為 不 見, 引 申 的 止 義 是 說 因 不 見 而 目 視 為 之 止, 艮 卦

More information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2006 6 105 138 105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Fu-Yung Instructor, Center for

More information

5 05 5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No. May 05 0087 I 07. A 000-599 05 0-07- 4 5 05-0-0 4 5 96 6 994 4 008 408 409 8 05 979 984 96 5 9 987 55 006 67 0 05 00 987 57

More information

中文版样板

中文版样板 第 17 卷 第 3 期 衡 水 学 院 学 报 Vol. 17, No. 3 2015 年 6 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Jun. 2015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5.03.005 董 仲 舒 : 儒 学 发 展 史 上 的 一 座 丰 碑 钱 耕 森 ( 安 徽 大 学 哲 学 系, 安 徽 合 肥 230039)

More information

張 佳 114 古改革目的在於塑造明政權 承古先聖王之統 的正統地位以期加強民眾對新政 權的認同 同時借助對胡漢服飾習俗的嚴格區分刻畫一個異於 中國 傳統的 胡 4 元 形象以此反襯自身政權的正統性明初通過對士庶日常服飾的嚴格規範細 緻地刻畫了各個群體和階層 君臣 官民 良賤 的身份界限建立起一套與

張 佳 114 古改革目的在於塑造明政權 承古先聖王之統 的正統地位以期加強民眾對新政 權的認同 同時借助對胡漢服飾習俗的嚴格區分刻畫一個異於 中國 傳統的 胡 4 元 形象以此反襯自身政權的正統性明初通過對士庶日常服飾的嚴格規範細 緻地刻畫了各個群體和階層 君臣 官民 良賤 的身份界限建立起一套與 重整冠裳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 張 佳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引言 1 改正朔易服色 是中國歷代王朝開國必經的兩道程序分別象徵對天道的順應 和對社會秩序的調整用以塑造新政權的合法性明代開國也未能自外於這一傳 統在明初一系列開國制作當中服飾制度改革幾乎貫徹洪武朝的始終構成了禮 制重建的重要內容衣裳冠履除去蔽體保暖 修飾容止的實用功能還被附加上了 諸多文化內涵 衣冠 幾乎成為 文明 文化 的同義詞有賴中國服飾史和元明

More information

/ / /

/ / / G257.2 Booklists Recommended to Freshmen in the Reading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Wang Bo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s practice

More information

˘ªF¶Î

˘ªF¶Î 2004 3 129 153 1 2 NSC 92-2411 - H - 001-009 - A C 1 1 968 1 0 2 003 C. R. Boxer, The Christian C e n t u ry in Japan, 1549-165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Boxer 2 Helen J. Baroni,

More information

311121 xudajun@ 263. net 15ZDB074 14BZW066 Title The Play-text Forms of Early Zaju and Narrative Sanqu in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Abstract The setting of the recitative protagonist is the core of Sanqu

More information

49 0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49No. Mar. 0 0087 J 0 A 000-599 0 0-009- 470 5 0--0 98 40 0 4 4 4 00 4 0 99 00 00 4 988 540 44 0 7 4 54 8 5 9 6 56 47 瑏瑠 4 5 6 7 8

More information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八 期 2012 年 3 月 頁 205-234 北 宋 茶 俗 掠 影 以 蘇 軾 茶 詞 為 主 的 探 討 陳 金 英 摘 要 宋 代, 是 一 個 茶 風 熾 盛 的 朝 代, 而 代 表 宋 代 的 文 學 體 裁 宋 詞, 正 是 蘊 含 大 量 飲 茶 風 俗 的 重 要 文 獻 然 而 歷 來 研 究 宋 詞 或 研

More information

5 49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classificationcultural significance 1 p p373 3 p494 4 p p27b

5 49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classificationcultural significance 1 p p373 3 p494 4 p p27b 45 5 Vol. 45 No. 5 2012 10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Oct. 2012 32001 / I206. 2 A 1000-579201205 - 0048-12 Classification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Female Poets Poetic

More information

0 national history 80 regional history 0 80 80 6 606 7 78 67 0 00 8 90 0 Michel Foucault 96 98 006 9 0 8

0 national history 80 regional history 0 80 80 6 606 7 78 67 0 00 8 90 0 Michel Foucault 96 98 006 9 0 8 0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No. 0 00 0-0- * 00 9 8 00 7 009 6 90 9 9 0 national history 80 regional history 0 80 80 6 606 7 78 67 0 00 8 90 0 Michel Foucault 96 98 006 9 0 8 0 7 9 0 70 6 69 0 00 /

More informatio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2014 年 3 月 頁 255-29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論 老 殘 遊 記 中 的 身 體 隱 喻 許 暉 林 * 摘 要 晚 清 以 降, 以 身 體 譬 喻 國 體 成 為 理 解 國 民 與 國 家 關 係 的 重 要 方 式 藉 由 對 老 殘 遊 記 中 身 體 譬 喻 的 分 析, 我 試 圖 提 出 以 下 的 觀 察

More information

97 3 ヽ ヽ ヽ ヽ ヽ 10 ヽ

97 3 ヽ ヽ ヽ ヽ ヽ 10 ヽ 113~136 97 3 Journal of Kun Shan University, Vol.5, pp.113~136 (Mar, 2008) 1 2 ヽ - 113 - 97 3 ヽ 3 4 5 6 ヽ 7 8 9 ヽ ヽ ヽ 10 ヽ - 114 - 11 4 1650 12 ヽ ヽ ヽ 13 ヽ ヽ - 115 - 97 3 14 ヽ ヽ ヽ ヽ 16 17-116 - ヽ 19 20

More information

60,,,, ( ) ;,,,,,,,, ( ),, :,,,,,,,,,,,,,,,,,,,,,,,,, ;,,,,,, : :,,,,,,,,,,,,,,,,,, ( ),,( ) 11

60,,,, ( ) ;,,,,,,,, ( ),, :,,,,,,,,,,,,,,,,,,,,,,,,, ;,,,,,, : :,,,,,,,,,,,,,,,,,, ( ),,( ) 11 ,,,,,,, ;,, ;,, () ( ), ; ( ),,,,,,,,, ;,,,,,,,,,,,,,,,,,,,,,, 60,,,, ( ) ;,,,,,,,, ( ),, :,,,,,,,,,,,,,,,,,,,,,,,,, ;,,,,,, : :,,,,,,,,,,,,,,,,,, ( ),,( 1983 1940 ) 11 61,,,,,,,,,,,,,,, ( )!,,,,, :,,,?,,,?,,,,,,,,,?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人 文 藝 術 學 院 語 文 與 創 作 學 系 語 文 教 學 碩 士 班 ( 暑 期 班 ) 碩 士 論 文 Master Program of Language Instruction ( Summer Program)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Creative Writ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991201--蕭慧媛--327-348.doc

Microsoft Word - 991201--蕭慧媛--327-348.doc 蕭 慧 媛 南 亞 技 術 學 院 觀 光 與 休 閒 事 業 管 理 系 摘 要 傳 統 中 國 戲 曲 演 出 大 都 與 里 社 酬 神 有 關, 酬 神 演 戲 可 說 從 來 已 久 戲 曲 戲 班 和 戲 園 最 早 開 始 於 北 宋 末 年 的 戲 文 和 南 戲 而 讓 戲 曲 演 出 成 為 假 酬 神 真 自 娛, 且 盛 況 空 前 則 非 明 代 莫 屬 明 中 晚 期 後,

More information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分 类 号 密 级 UDC 编 号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文 化 意 蕴 学 位 申 请 人 : 童 尚 兰 学 科 专 业 : 古 代 文 学 指 导 教 师 : 吴 昌 林 教 授 答 辩 委 员 会 主 席 : 答 辩 日 期 :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BIBLID 0254-4466(2009)27:4 pp. 147-17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1376-1383 * 1310-1381 1357-1402 2008 11 3 2009 10 21 * 147 14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1 2 3 1 1993 164 John Dardess John Dardess, Confucianism

More information

367_392_Wong Wang-chi

367_392_Wong Wang-chi !"#$%&'#(!"#$%&'()!"#$%&!"#$%&'()*+,-./ 1!"#$%&'()*!"#!"#$%&'()*(+!"#$%&'()*+,-./0"123456789:;"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99-117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 探 析 * 吳 聲 佑 摘 要 筆 者 檢 視 劉 氏 文 本, 釐 清 待 議 問 題 者 有 三 首 探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之 因, 究 得 清 代 揚 荀 學 風 荀 子 從 祀 荀 子 升 經 三 端 次 就 三 傳 荀 子 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36 () 2009,,,,,, 22,,,,,,,,, :,,,,,,,,, (Bright) (Cobden) ( Gladstone),,,,,,,,,,;,,,,,, :,,,,,,, ;,,,!,,,,,,,,,,,,,,,,,,,,,,,, :,,,,,,, 18, , :,

36 () 2009,,,,,, 22,,,,,,,,, :,,,,,,,,, (Bright) (Cobden) ( Gladstone),,,,,,,,,,;,,,,,, :,,,,,,, ;,,,!,,,,,,,,,,,,,,,,,,,,,,,, :,,,,,,, 18, , :, 46 2 2009 3 ()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 Vol. 46, No. 2 Mar. 2009 (, 100871) :, 1898,,,,,,:, ;,,, ; ( ), : ; ; ; : I20615 :A :100025919 (2009) 0220035214,,,,,,, (,1868

More information

106陳怡良.doc

106陳怡良.doc 111 1. 2. * 2005 7 111 146 Hsieh Lingyun s Aesthetic Accomplishment and the Artistic Beauty in His Scenery Poems Chen Yi-Lia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高 餐 通 識 教 育 學 刊 第 七 期 頁 69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十 二 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7, pp.69, Dec 2010 水 淫 茶 癖 : 晚 明 張 岱 的 感 官 世 界 潘 江 東 國 立 高 雄 餐 旅 大 學 台 灣 飲 食 文 化 產 業 研 究 所 副 教 授 兼 副 校 長 羅 保 羅 明 新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49-279 19 2 90 12 1161-1189 1115-1234 120 1161-1189 * 249 250 19 2 1 1261 1265 2 3 1 1985 2 404 2 1962 32 10-11 1967 81 1 3 Hok-lam Chan, 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465.doc

Microsoft Word - 465.doc 第 13 卷 第 4 期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13 No4 2007 年 8 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Aug 2007 幽 人 空 山, 过 雨 采 蘋 唐 代 诗 歌 蘋 意 象 探 微 张 俊 峰 (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江 苏 南 京,210097) 摘 要 : 蘋 意 象 源 自

More information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 清 末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論 析 * 李 林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歷 史 系 引 言 清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1903), 歲 次 癸 卯 是 年 清 廷 補 行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1 因 京 師 貢 院 毀 於 拳 禍, 遂 借 闈 河 南 各 省 公 車 甘 冒 風 雪, 趨 之 若 鶩 翌 年 甲 辰 (1904),

More information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興大人文學報 第五十三期頁 167-192 二 一四年九月 從萬物有靈到聖王崇拜 臺灣三官信仰流變之探析 李建德* 摘 要 三官信仰源於漢末古天師道歷經各朝的發展正一 靈寶 上清 樓觀 全 真等道教宗派及明代以來的新興民間秘密教派皆參與其發展使三官信仰產生極大 的變革進而影響當代臺灣社會對三官神的認知筆者透過文獻研究法先考證三 官神由漢末至宋 元的流變提出 正一發其端而靈寶成其大 的觀點 其次對 明

More information

排版稿.FIT)

排版稿.FIT) 第 30 卷 第 2 期 2015 年 4 月 Journal ofjingdezhen University Vol.30No.2 Apr.2015 弘 扬 陶 瓷 文 化 提 升 名 城 价 值 特 约 栏 目 主 持 人 韩 晓 光 教 授 景 德 镇 是 闻 名 世 界 的 瓷 都, 千 年 不 息 的 窑 火 创 造 了 辉 煌 璀 璨 的 陶 瓷 艺 术, 同 时 也 积 淀 了 博 大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 13 卷第 2 期 2012 年 4 月 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13 No. 2 Apr. 2012 晚清女诗人刁素云诗作 德冶 之表征论 贺摇 闱 (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241) [摘摇 要] 摇 刁素云的诗歌表现出对传统 妇德冶 与 母德冶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劉 振 維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人 性 本 善, 乃 是 宋 明 理 學 對 先 秦 儒 學 人 性 論 的 發 明 基 本 上, 宋 明 理 學 家 們 接 受 天 理 流 行 的 宇 宙 觀, 在 理 一 分 殊 的 思 維 下, 藉 禮 記 中 庸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06

06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141-163 20 2 91 12 414?-466 403-444 * 141 142 20 2 420-479 439 1745-1794 129 121 1 438 444 2 444 436-453 3 453 442-453 1 2000 106 2 Su Jui-lung, Versatility within Tradition:

More information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一 基 本 信 息 课 程 代 码 : 2110011 课 程 学 分 : 2 面 向 专 业 : 全 校 所 有 本 科 专 业 课 程 性 质 : 通 识 教 育 必 修 课 开 课 院 系 :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教 学 部 使 用 教 材 : 主 教 材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More information

9 61-89 2004 12 * * 62 9 1 2 3 4 5 6 1 3 4 5 6 7 8 2 3 4 5 6 63 7 8 12 1 1 1 1 2 3 1 6 1 1 9 56 11 13 24 2 7 8 9 64 9 7 7 3 4 9 10 23 11 1357 2468 11 10 19 2003 10 1 65 7 5 3 1 2 4 6 8 1 6 8 4 4 6 1 30

More information

¡È±m v

¡È±m v 2004 3 217 251 1 5 5 2 1 602 1 (1 5 2 5-1 6 0 4 2 3 9 1-2411 - H - 001-038 - A C 1 1 997 11 28 1 988 2 1976 458 3 1973 53 572-217- 4 5 3 2 38 4 1 969 4-13 1 995 2 72-310 1 995 1 03-116 2 6 2 002 1 2 1988

More information

,,,,,,,,,,,,, :, ;,, :,,,, ( ),,,,,,, history( ), his( ) story( ),,,,, 1 2,,,,,,,,,,,,, :, ;,,,,,,,,,,,,,,,,,,,,,, ,,,,,,,, :,, :,,,,,,,,,,,,,,,,, 3 1 1. : 2 2. : 11 3. : 16 4. : 23 33 1. : 34 2. :, 38

More information

985 Journal of CUPL No.2 A Bimo nt hly Mar ch 2 0 1 0 ABSTRACTS Getting to the Root and Compromising China with the West: Rebuilding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5 Yu Ronggen /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护国运动时期云南都督府的“拥护共和”奖功制度

护国运动时期云南都督府的“拥护共和”奖功制度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 史 学 研 究, 2016, 4(1), 1-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6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ojhs http://dx.doi.org/10.12677/ojhs.2016.41001 Protection Republic Award

More information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BIBLID 1026-5279 (2005) 94:2 p. 155-172 (2005.12) 155 1324 1254 1 330 1936 1747 [ 1 ] Keywords Ma Tuan-lin Wen-hsien T ng-k ao Catalog Edition E-mail: craacl@faculty. pccu.edu.tw [1] 1626 6 156 (2005.12)

More information

, (? - 960) (? - 960), ( ) ; (963),,, ( ) (966),, :, (950-1005), (975), ( ), (963-1008) (968-1022, 997-1022),, (? - 1063) (1010-1063, 1022-1063),,,,,,

, (? - 960) (? - 960), ( ) ; (963),,, ( ) (966),, :, (950-1005), (975), ( ), (963-1008) (968-1022, 997-1022),, (? - 1063) (1010-1063, 1022-1063),,,,,, ( ) 25 2 JOURNAL OF J INAN UN IV ERSITY Vol. 25 No. 2 2003 3 (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r., 2003 (920-966) Ξ (, ) [ ],,,,,,,, [] ;; ; [] K244 []A [ ]1000-5072 (2003) 02-0099 - 017 ( ), (927-976,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茶 詩 與 文 人 茶 道 生 活 顏 鸝 慧 人 社 科 院 / 人 文 藝 術 教 學 中 心 摘 要 飲 茶 的 起 源, 歷 來 眾 說 紛 紜, 根 據 文 獻 資 料 顯 示, 在 唐 代 之 前, 飲 茶 只 是 一 種 區 域 性 的 生 活 風 俗 然 西 漢 時 已 有

中 國 茶 詩 與 文 人 茶 道 生 活 顏 鸝 慧 人 社 科 院 / 人 文 藝 術 教 學 中 心 摘 要 飲 茶 的 起 源, 歷 來 眾 說 紛 紜, 根 據 文 獻 資 料 顯 示, 在 唐 代 之 前, 飲 茶 只 是 一 種 區 域 性 的 生 活 風 俗 然 西 漢 時 已 有 明 新 科 技 大 學 校 內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中 國 茶 詩 與 文 人 茶 道 生 活 A Study of Chinese Tea Poetry and The Tea Rule of Poet 計 畫 類 別 : 整 合 型 計 畫 個 人 計 畫 計 畫 編 號 : MUST- 97- 人 藝 -02 執 行 期 間 : 97 年 03 月 01 日 至 97 年

More information

tation but was also the new model's first important articulation and as such had tremendous literar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ation but was also the new model's first important articulation and as such had tremendous literar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2014 2 95 1 2 200234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Wuse Colors of Things chapter of Liu Xie's Wenxin diaolong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an important change

More information

180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一 前 言 河 豚 於 史 載 甚 早, 東 漢 王 充 ( 西 元 27-97 年 ) 在 論 衡 裡, 已 將 河 豚 視 為 毒 魚 1 南 北 朝 時 期, 開 始 有 人 把 河 豚 剁 成 魚 醬 供 給 日 常 食 用, 漸 成 老 饕

180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一 前 言 河 豚 於 史 載 甚 早, 東 漢 王 充 ( 西 元 27-97 年 ) 在 論 衡 裡, 已 將 河 豚 視 為 毒 魚 1 南 北 朝 時 期, 開 始 有 人 把 河 豚 剁 成 魚 醬 供 給 日 常 食 用, 漸 成 老 饕 BIBLID 0254-4466(2013)31:4 pp. 179-208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 民 國 102 年 12 月 ) 直 那 一 死 ** 明 代 的 河 豚 文 化 謝 忠 志 * 摘 要 明 人 的 食 魨 習 尚, 實 際 上 源 自 北 宋 時 期 的 蘇 軾 梅 堯 臣, 稱 其 味 美 值 死 明 人 不 單 是 品 嚐 河 豚, 亦 著 手 統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