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劉子學評點研究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劉子學評點研究"

Transcription

1 國立政治大中國文系研究所 博士位論文 政 治 劉子 新探索 大 國 egch 指導教授 : 游志誠博士 研究生 : 黃承達撰 中華民國一 八年六月

2 摘要 本論文以 劉子新探索 為題 討論 劉子 的作者 版本與明清兩代的 評點 作者部分 分成兩部分來討論 一是從陳志平先生最新的考究文獻為據 進 行商榷與補充 另一部分則以類感說為據 進行 劉子 文心雕龍 的比對 利用新文獻與新方法 從兩部分把 劉子 的著作權還給劉勰 礎工程 並以新梳理出 劉子 版本的術脈絡 版本部分則蒐羅目前考據的版本文獻 歸納版系的系統 作為研究文獻的基 國 評點則分成明代的文性評點與清代的版本校勘類評點 討論明代的孫鑛 蔣以化與清代的咸伯恭和張紹仁等四家 明末的孫鑛蔣以化在文壇上都是復古 派陣營的人 對於當代追求新變的聲浪不是完全認同 但又希望可以找出一種兼 解的方式 於是 劉子 在兩人心中各自成為一種能融古鑄今的典範 兩人以文 性評點為 劉子 解讀 可深刻地看出 除說理明晰外 劉子 文性極高 可以翻轉 劉子 文性不足的新評價 而清代日人漢家咸伯恭與張紹仁的 版 egch 本性評點 可以補足善本的優劣 理解各代在用字遣詞上的細微差異 更能進 一步了解傳統漢的校勘與版本的操作 而最終通過兩代的差異比較 可以看出 劉子 史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關懷點 反映時代命題 關鍵字 劉子 文心雕龍 劉勰版本評點 2

3 A New Explorat of Lu Z Abstract Ths dsstat, wth the ttle of "A New Explorat of Lu Z", dscusses the author of Lu Z, as well as ts ss ad ltar crtques from the Mg ad Qg Dastes. 國 政 治 The dscuss of the author s dded to two parts: oe s supplemeted b Mr. e Zhpg's latest pap; the oth part s comparg ad cotrastg Lu Z ad 大 The Ltar Md ad the Carg of Dragos, based o the ot that how the world s pceed a huma seses ad the applcat of ew ltature ad methods, to retur the coprght of Lu Z to Lu Xe. egch It so collects ad categorzes the ltar texts of the curret ss as the bases of the ltature reew, ad orgazes the research cotext of the ss of Lu Z. As for the crtques, the are dded to the ltar crtques from the Mg Dast ad the s collat from the Qg Dast b explorg the four scholars Su Kuag ad Jag Yhua of the Mg Dast og wth Xa Bogog ad Zhag Shaore of the Qg Dast. The Late Mg Dast scholars Su Kuag ad Jag Yhua we cosded cosate the ltar world. The dd ot completel agree wth the cotemporar pursut of ew chages, but hoped to fd a wa to compromse betwee. Thus, Lu Z, was tpreted b them respectel as a paradgm to fuse the ew ad the old. Both Su ad Jag applauded the ltar 3

4 ue of Lu Z addt to ts sold argumets, whch could be sed as ew crtques to rese the preus oes that Lu Z lacked ltar ue. I addt, the crtque of the s collat made b the Japaese sologsts Xa Bogog ad Zhag Shaore helps supplemet the mts ad flaws of the preus ss ad comprehed the subtle dffeces ther choces of words, whch facltates the udstadg of s collat method adopted b the tradt Solog. Through the comparso of the aforemeted crtques made Mg ad Qg dastes, t ca be see that tms of the research of Lu Z, scholars from dffet dastes ue dffet academc tests that correspod wth ther tmes. kewords "Lu Z", "We X Dao Log", Lu We, s, commetar 國 egch 4

5 目次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擴大龍研究的視域 1 二 劉子 研究成果綜述 6 三研究步驟與範疇 第二章 17 論 劉子 作者 22 第一節 外緣研究 文獻與舊說的檢討 22 一前言 陳志平觀點的轉變 二 劉子 劉勰著的提法 三新說法的辨證與補述 國 四小結 22 第二節 內證研究 文心雕龍 與 劉子 的類感論 一問題的導出 劉勰 文心雕龍 類感論的源頭 二漢代易中的象數如何發揚類感論 三由漢易象數脈絡再探 文心雕龍 的類感說 劉子 的版本 第三章 五小結 四 劉子 的類感模式 40 第一節 劉子 版本的研究現況 第二節 傳世版本研究 egch 一唐寫卷 83 二宋後四大版系 舊合字本子彙本道藏本漢魏叢書本 91 三相關版本 116 四小結 117 第四章 劉子 評點類型之一 文評點 119 第一節 孫鑛評點 劉子 研究 120 一超越與轉向 文法為導向的評點 120 二闡述與比較 兩種方法為主的評點 125 1

6 三技巧與修辭 文評點 134 四內容與主題 經子集融合的評點 144 五小結 147 第二節 蔣以化本評點 劉子 研究 149 一蔣以化的復古與奇趣 149 二評點命題 形式的 奇 和內容的 153 三時代命題 如何能 奇 170 四小結 176 第五章 劉子 評點類型之二 版本校勘 178 第一節 咸伯恭評點 寶曆本 研究 178 治 二咸伯恭對寶曆本的考訂和修正 政 大 三咸伯恭對寶曆本袁註的保存與廓清 一寶曆本的重要性 四小結 咸校的釋義功能與價值 210 國 第二節 張紹仁評點 盧校程榮本 研究 一評點 劉子 條目最多的作者 二張紹仁的校定和考證 213 結論 三小結 211 第一節 研究成果與現況反思 第二節 延伸思考與未來研究展望 egch 徵引與參考文獻 313 一傳統文獻 313 二 劉子 專類 313 三 文心雕龍 專類 316 四其他書目 318 附錄一張紹仁校本的異體字差異 321 附錄二評點本的袁註差異比較 322 附錄三劉子匯評 含序跋 350 2

7 緒論 一研究動機 擴大龍研究的視域 文心雕龍 體大思精 以黃侃 文心雕龍札記 為起點 近百年來 者 們投入 文心雕龍 的註釋校勘和理論發展 鑽研許久 代有專精 開啟近代龍 的發展 深受各地華文界的重視 及今雕龍結穴 有 文心 之稱號 蔚 為大觀 1 其中臺灣在六七零年代更是兩岸三地龍研究的重鎮 王更生在 臺灣近 五十年 文心雕龍 研究論著摘要 將民國三十八年至八十八年間的臺灣龍分 為四期 初期開拓的艱辛中期發展的猛進近期成果的輝煌晚期趨於平緩 國 由此敘述 檢視臺灣龍現階段的研究成果 似乎有轉淡的趨勢 2而劉渼於王 書出版兩年後所出版的 臺灣近五十年 文心雕龍 研究 一書 則以為 在四期之外 更可以加上第五期 轉型期 謂臺灣龍仍有研究優勢 需重新亟 尋龍新生命 轉型 的方向 方能延續龍研究的拓展 3 然而想要拓展 就應該檢視前人豐碩的研究成果中 還有甚麼努力的空間 過去百年的文心 大概可以分成 校勘 和 理論 兩類 egch 校勘類 又分成兩部分 即 文本校勘 和 劉勰生平考證 文本校 勘 專精於 文心 一書的校注訓釋 精於考索字句 溯本追源 然而在諸字 的定義上 如 自然 之 道 是何種自然 何種道 各家說法雖能自圓其理 文心 一詞可參見 文心雕龍綜覽 一書 此書綜述 文心 研究在兩岸三地日 韓美歐前蘇聯的脈絡起伏與發展概況 可窺見龍在華文界所受到的重視 見楊明照 主編 文心雕龍綜覽 上海 上海書店 1995 2 王更生著 台灣近五十年 文心雕龍 研究論著摘要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9 頁6 12 3 劉氏以為 轉型期 一九九一年至二 年 之特色在於 此期 文心雕龍 研究從多 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再度出發 有朝著自由化術化科技化整合化全球化等方向發展 的新趨勢 其轉變是相當明顯的 參見劉渼 台灣近五十年 文心雕龍 研究 頁3 4 1 1

8 但不見得能得到最正確的解答 生平考證 則窮究於劉勰出生年月生平歷鍊 與仕宦交遊 按年繁事非常詳備 然劉勰生卒之年究竟是終於五十六歲 公元五 二二 或七十二歲 五三三年 卻尚未有公定的說法 雖說考據過程有助於劉 勰生平的廓清 但除非新證據的出土 否則生卒與後半生經歷懸案 永遠只能懸 而未決 理論類則往往借西方理論 利用跨界研究 重新貫串其體系 試圖深化理論 思考 建構體大慮周的新龍 只是中西彙通者 雖所在多有 然而術源流本 來就不一樣 一但兩相類比 便自陷於中國 印象批評理論 的缺失 4 沈謙曾 治 政 大 理論組頗有竟志未深之感 總此看來 不能不說理論組雖企欲突破 但仍有相應 為此辯駁 也只能說印象式批評 雖有偏失 然貢獻亦不可磨滅也 便可看出 的焦慮 在這個基礎上 黃維樑先生對於 龍應用 別出機杼 為了避免文化 國 失落乃至於文化自卑的況味 試圖進行了 文心雕龍 理論的實際應用 以駁 正傳統批評法受到的批評 其文 讓雕龍成為飛龍 文心雕龍 理論 用於 今 用於洋 舉隅 便是很好的示範 5只是文論研究需要找出系統性 才能 茲舉 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 的漢家為例 其中提到夏志清和普實克顏元叔 三位先生 為了擁護或反對傳統文批評 曾有針鋒相對的筆戰 對於擁護傳統批評法的夏志 清先生 雖替傳統批評法中的 感性 閱讀 經驗說話 也將兩者努力融合成為一位 以建 印象為法則的批評家 可是對傳統的 印象批評法 卻也有相應的焦慮 書中寫道 無論是普 實克的 主觀批評 還是顏元叔的 印象主義批評 這類責難首先說明了夏志清文研究中鮮 明的批評家感性特點 那麼 夏志清到底是不是以 主觀 印象 為主呢 這讓人聯想到中國 古代文中非常典型的印象式批評 劉勰之 玩 味 鍾嶸之 品 嚴羽之 妙悟 都注重 讀者對文作品的主觀感覺和體會 其發展至極致則難免以讀者的主觀感覺代替作者本身 甚至 讀者的主觀感覺瞬間頓悟亦是 羚羊掛角 無處可尋 與此相適應的批評方式 則以印象式 詞語形象之喻為主 意義模糊 難以界定 夏志清自己對古代詩話 用的批評字眼 給人飄忽 不定 含糊不清的感覺 頗有微詞 這段話可看出所謂傳統批評的 印象式的批評理論 多 半是以直覺思維的方式去觀照和體味批評對象的整體審美風神 故容易以讀者的主觀感覺代替作 者本身 而少了系統性的理性分析和邏輯的推演過程 使得讀者的主觀感覺瞬間頓悟亦是 羚 羊掛角 無處可尋 夏志清先生所謂的能 建印象為法則的批評家 其實包含了分析和比較 在內 進而也有發展出了一種中西會通的批評式觀照法 夏志清先生的作法 既是對全然西化的 一種反撥 也是對傳統印象式批評的改造 建構了個人的 體悟式批評 即便如此 仍不免受 到外界對傳統批評的責難 而有些失去信心 另外的重點是從三人的論戰裡 可看出來古典文 批評方法上受到的挑戰 其中還特別也點名了劉勰的 文心雕龍 之 玩 味 都是典型的印 象批評 實側指龍理論研究的限制性 在於感性閱讀經驗的互文論證 難以系統化的問題 見李鳳亮 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 台北 威秀資訊科技 2016 頁219 5 所謂 印象式批評 指 批評者訴諸主觀之感覺而發之批評者 判斷之批評 即 根據既定 之規則與標準以衡視作品者也 此語的定義及其批評可參見沈謙 文心雕龍 批評論發微 2 4 egch

9 真正建構出應用的方法 有鑑於此 筆者的碩士論文 就以 文心雕龍創作論實 際批評 為題 延伸黃維樑先生的發想 試圖建構文心創作論體系 並推演其如 何實際操作在所舉的文章中 以論述其批語並不空泛 實際上是有非常精密的分 析過程的 只是中國文批評 重要的從來不是言說 而是不言之處 這也是理 論和實際無可避免的矛盾 是以筆者在進行碩士論文的時候 仍不免發現 校勘和理論組 雖都打下了 堅實的基礎 但對於校勘組來說 劉勰生平術 志趣懷抱文章字義 等 還有許多申論的空間 對於理論組來說 也受限於 文心雕龍 材料本身的範疇 治 政 大 不論是窮究劉勰生平 或是深耕理論研究 文心都在找一個可以尋找突 除非得到可以互參的新證據 否則難以結合成劉勰其人與著述的擴大研究 破的點 如何提升 文心 為 劉勰 正是筆者企欲提出的觀察重心 筆 國 者認為 劉子 評點就是這個擴大的起點之一 那麼 我們想進一步追問 為什麼 劉子 可以當作擴大的起點 他的價 值是甚麼 可信度為何 就是本論文接著思考與著力的地方 完成於魏晉南北朝的 劉子 其思想體系 上開宇宙形上的論辯 下承經 世致用的道理 雜揉諸家以用世 體制完備 楊明照研究並彙整後代者對 劉 子 的評論 評道 egch 劉子 是北朝子書之最優秀者 前賢稱其詞采秀倩 豐腴壽整 腴秀逸 俊 遒煉雋逸 並非過譽 全書五十五篇 二萬九千四百餘字 部頭雖然 不大 內容卻相當豐富 涉及的方面也較廣 含哲政治經濟農業 軍事文藝等方面 6 台北 聯經出版社 1977 頁95 99 另黃維樑之文乃收錄在上海復旦大第二屆 中國文論國際術研討會所發表的文章篇名 全名曰 讓雕龍成為飛龍 文心雕龍 理論 用於今 用於洋 舉隅 也提出了印象式批評 不一定沒有系統 而是可通過詳銓 進一步 應用 6 楊明照 新增劉子校注 四川 巴蜀書社 2008 頁1 3

10 其謂 北朝子書之最優秀者 是綜合文辭與內容二者來看 除了肯定文辭的秀 逸外 更點出了 劉子 一書在當代傑出的思想成就 祈志祥觀察美發展的脈 絡 亦指出 劉子 一書的美思想是中國美史上值得關注的一個點 該書會通儒 道 一方面以 神恬心清 謙下守柔 為人生最高境界的美 另一方面 又援儒入道 主張以儒家的 忠孝仁義 中和 之道節制 情欲 走 治 政 大 人深思的意見 而且在審美的主客體辯證關係方面作出過深刻分析 是對 向道家的 神恬心清 之美 它不僅在適性之美和適用之美方面發表過發 劉勰等人相關思想的重大發展 7 國 祈文認為 劉子 不但會通儒道 更援儒入道 將兩者如何適性和適用 做了簡 要說明 同時 也看到了 劉子 值得關注之處 事實上 所有的美背後 必 然有堅實的哲底蘊 尤其 當祈文指出了 劉子 是 劉勰等人相關思想的重 大發展 的同時 如何重大 怎樣深刻分析 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明 也反映了 劉子 思想細究上還有很大的空間 然而至黃侃文心研究伊始 百年間卻未 egch 有更多人對此作更多深入的研究 又以八零年代後 文心 碰到轉型的瓶 頸 恰巧 在歷代著錄文獻之資料 以及近代出土敦煌寫卷作 劉協作 等多項 證據 推定當為劉勰之作的同時 劉子 一書便躍升為 文心雕龍 最新可以 研究的資料 正如今人程天祜云 現存各種 文心雕龍 研究的專著論文 鮮有涉及 劉子 者 近來 祈志祥 試論劉晝的美思想 廣州大報 第四卷第七期 2005年七月 頁1 2 4 7

11 術界有的論者重新提出 劉子 的作者問題 認定劉子的作者是劉勰而 不是劉晝或其他人 並主張在 劉子 書名之下 直接署名梁劉勰撰 這 不能不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 如果論者確有的據 則對既往之 文心 之 研究有如爆發一次九級地震 一切都要翻一個過 取得一次術研究的重 大進展 但是如果張冠李戴 以訛傳訛 則不啻於一池清水中 濫施朱黃 把已經相當複雜的劉勰思想研究攪成一鍋粥 在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如果 發生這麼一場混戰 於界是幸耶 抑是不幸 8 治 政 大 細的判讀 反而會造成更大波瀾 雖指出濫施朱黃 可能會帶來的弊端 但從另 程文預示此書若為劉勰之作 將帶給文心界彷彿九級地震的震撼 然而若未仔 一面想 劉子 一書的研究價值 也在於此 如果能夠更進一步的解讀劉勰 國 將可以找到更精博的劉勰思想原貌 近代龍起步至今 文心 研究已蔚成大 觀 然 劉子 研究著作和 文心雕龍 龐大的研究量相比 單篇論文不過數十 篇 位論文甚至不到十本 幾乎可說是開展未全 真是 劉子 研究的一大缺 憾 更遑論 劉子 與 文心 兩者的整合研究 幸而近年以來 逐漸被重 視 討論也漸漸變多 我們可從兩岸研究現況作為分項檢視 也透過資料文獻的 檢證 找出 劉子 何以開拓 文心 的疆域 成就新龍的可能 egch 本文以為龍研究的轉型 透過 劉子 一書的深入探索 必能有新的質越 若再細究 更能深入劉勰思想的博大精深 成就 劉勰 的偉岸 9但 劉子 並非拔地而起的熱點 許多有識之人 早在數百年前 見證了其價值 楊明照先 生提出 劉子 流傳廣 版本多 從隋季虞世南的 北堂書鈔 起 采掇因 程天祜 劉子作者辯 吉林大社會科報 第6期 長春 1986年 2013年山東大會議中 由詹福瑞先生所作的序言也說 劉子 研究對全面認識劉勰及 文心雕龍 都有重要的術價值 本次會議有林其錟陳志平與拙作分別都有討論 劉子 與 文心雕龍 的關係 見戚良德 儒視野中的 文心雕龍 上海 上海古籍 2014 頁6 7 5 8 9

12 襲者不乏其人 而在唐代有特別突出的現象 10李隆獻考證說 天子如唐太宗 后妃如武則天 史臣如虞世南魏徵長孫無忌 方外高 士如釋道世湛然 詩人如李太白白樂天 或採其文入書 或受其影響 11 從本段可以看出 上至天子 下至名僧名士皆讀 劉子 此外 我們還可從 陳志平的 從 劉子 在唐代的流行看其作者 的考究裡發現 連民間 隨身寶 治 政 大 宋以後才漸次更多關注 也就是說劉勰的 劉子 實比 文心雕龍 更早受到重 一切經音義 這樣的普通讀本 也收錄了 劉子 12反觀 文心雕龍 要待 視 也更早被世人發現其書的價值 直至術熱點的轉向 才一反態勢 國 是故 從龍擴展為 劉勰 除了 文心雕龍 本身深耕外 還要 拓展材料 以建置更大的體系 而 劉子 研究 正是得以拓展的材料範圍 成為轉型期的亮點之一 除了 劉子 思想內容的探索和掌握 還有諸多值 得開展的空間 如明清蓬勃的評點討論 劉子 的名家很多 如著名的評 點家孫纊和嘉隆末五子集團友好的蔣以化還有日本著名漢家 皆川 淇園 漢名咸伯恭 清代黃丕烈張紹仁 等等都曾聚焦於此 或討論 egch 作者真偽 或對內容和版本提出意見 有很多評點條目 及其書序來印證 可做為劉勰的一個側面 俾使其人其文面貌更為清晰 借鑑於評點家的眼 力 挖掘 劉子 的內涵 為 劉子 一根基 二 劉子 研究成果綜述 大體上來說 劉子 的研究仍以校注為多 單篇論文焦點多著眼於作者的 楊明照校注陳應鸞增補 增訂劉子校注 四川 巴蜀書社 2008 頁6 李隆獻 劉子者問題再探 台北 台大中文報 1988年11月 頁1 陳志平 魏晉南北朝諸子研究 武漢 武漢大 2017年 頁310 315 6

13 爭論 真正討論 劉子 內容與思想性的專著還是太少 一直到2010年才有 了質的進步 兩岸的 劉子 研究 雖互相有消長 但仍有各自的殊性 可以互 相對話 大體上說來 台灣自王叔岷先生的考證起 便和楊明照先生分庭抗禮 在版本研究考據上 打下了基礎 惟台灣處理了比較多思想內容性的問題 成了一個時期的獨熱點 大陸地區 則起步較晚 並且著力在作者問題 思想 研究則是近十年來才得到更多的關注 茲分兩岸研究內容說明之 一 臺灣地區的研究現況 臺灣地區研究 劉子 的者有王叔岷游師志誠江建俊 等 其中王 叔岷先生在 劉子集證 中對於 劉子 的版本序跋 收錄的資料非常詳細 專精於校正考索 他以 劉子 的道藏本為底本 綴輯諸家之說 修正補苴 國 寫成集證十卷 該書備總說 審取捨 多創見 注釋完善 也明白指出 劉子 思想內容的豐富性 對於入門的研究者提供相當多的資料 可說是臺灣 劉子 研究的領頭羊 13但未及評點和袁註的討論 便是本論文在版本考證上 可進一 步研究之處 江建俊先生的 劉子新論 重點再將 劉子 一書譯成白話 可供入門研究 對 劉子 有初步認識 導言也對 劉子 內容做了數千言的概論分析 綜論了 egch 劉子的修養政治人才正名兵美等七個向度 系統性的介紹了 劉 子 一書 是系統性研究的前鋒 14 單篇論文上 多著墨於劉子作者問題 可以李隆獻先生為代表 在李隆獻先 生1988年寫出 劉子作者問題再探 認為是劉晝的作品後 當時界缺新 證據對話 大部分論點也差不多 無從有新論點激盪 故李文可作為當時的一家 代表 15另 李軍先生的單篇論文 劉晝 劉子 教育思想初探 文中則專對 劉 王叔岷 劉子集證自序 台灣 商務印書館 1961 江建俊校注 新編劉子新論 台北 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1年3月 李隆獻 劉子者問題再探 台北 台大中文報 1988年11月 7

14 子 的教育內容發揮 有對內容作分析 可說是在前賢的基礎上 開始就專門領 域來深入探討 16方介 劉子 正賞篇 與 文心 知音篇 之比較 17則討論 了兩文的讀者論述 比較兩者的異同 此外 後續研究的碩士論文方面僅有四篇 是市臺北教育大應用語文所 在職進修班 莊淑萍的碩士論文 題為 劉子思想研究 18從形上的哲觀分述 其政治教育文藝 思想等 算是臺灣較有系統的研究了 此後還有高師大 的歐志祥 劉子 儒家思想研究 19與彰師大王薇寧 劉子對道家思想的轉化與 繼承 20政大張雅華 劉子 的政治思想研究 21分別從儒道與政治方面對 劉 治 政 大 不和 文心雕龍 相論 自然也就未得從 劉勰 的角度發揮了 子 進行分析 然而在作者考究部分 皆未斷言 劉子 一書的作者是劉勰 也 故 綜觀臺灣地區對劉子與劉勰的研究 確實有待界進一步開拓 然而 國 在臺灣 劉子 研究的術史上 游師志誠寫成二書 一方面解決了自八零年代 後 對研究 劉子 作者問題 停留在劉晝說法的諸多盲點 進行深入的分析 另一面 也分析了 文心雕龍 和 劉子 互文性 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是游師在2010年先出 文心雕龍與劉子系統研究 希望透過術 流派分析 重定位 文心 和 劉子 二書 他歸結二書皆宗於易思想 且多 所匯通 不但思辯之法體系成書結構關鍵詞都多所相同 游師甚至逐篇 egch 將 劉子 和 文心雕龍 相似處比較 認為既然兩者背後使用的思維體系完全 相通 要說二書成於不同人之手 實難信服於人 如同游師所言 李軍 魏晉南北朝儒教育理論的復興與發展 劉晝 劉子 教育思想初探 孔孟報 1994年3月 頁153 181 17 方介 劉子正賞 篇與 文心知音 篇的比較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984年 9月 頁62 67 18 莊淑萍 劉子思想研究 臺北 市台北教育大應用語文所在職進修班 2006年 19 歐志祥 劉子 儒家思想研究 高雄 高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2015年 20 王薇寧 劉子對道家思想的轉化與繼承 彰化 彰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2013年 21 張雅華 劉子 的政治思想研究 台北 政治大中文所在職進修班 2013年 8 16

15 劉子 與 文心雕龍 二書之基本思想相通 歸究其極 無非子論之雜 家 文心 一書看似 言為文之用心 但此書為文 為文章之文 凡聖 賢書辭 經史諸子之文 文心 皆視之為文 故而 文心 一書所論在 文章 所涵蓋之問 皆兼包經史子 難怪彥和術之歸屬 多屬 雜家 之列 但是 雜家一詞當作深解 所謂雜 非謂駁雜 蓋乃匯聚諸家 雜 合為一家之 這是自魏晉以下 子論興盛之後 智士才子勤勤志 自 期一生成就之所在 此一時期之讀書人 撰仿篇章 已不能冒經仿經 亦 不敢隨意私撰史志 而集部以個人篇章 彙為一集 此時集部非專指文集 治 政 大 究天人之際 適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 的胸懷 殆為子論之共同志趣 之集 故而個人著作往往自期高超 冀能匯為一家之言 所以 像司馬遷 於是 像 呂覽 淮南子 書等作 皆在雜家之列 雜家竟在 牢籠天 國 地 範圍宇宙 即使未必盡善 亦每望 越世高談 自開戶牖 自漢以 下 王充 論衡 葛洪 抱朴子 可謂典型之作 而劉勰 文心雕龍 與 劉子 二書 順流而發 別開蹊徑 結合文集日盛 文論日繁之集部 與子論家之胸襟抱負 撰作此二書 相較於彥和以前之術 既有承 襲 亦有開創 但總歸之子論雜家之 實為至論 22 egch 本段先說明 文心 實乃子論之書 可證明魏晉以下 士人皆希望成就一家之 子 故而劉勰也有 牢籠天地 範圍宇宙 之志 並以子家自居 自然也會進 一步創作 劉子 自期為一生成就之所在 同時也在此段說明了 文心 也是 融裁經典而來 劉子 內容更是對前賢經典的繼承 實有高義 絕非論者以為 遠不及 文心雕龍 將 劉子 視為龐雜沒系統的雜家 劉子 的核心思想非 侷限儒道二家 而是統合百家後以呈現一家子 後世者若能以子家來看待 劉勰 便能由此身分重新建新系統 使劉勰得到新的開展 書中並以 明刊 22 游志誠 文心雕龍與劉子系統研究 台北 文史哲 2010 頁278 279 9

16 批校本 劉子 跋析論 劉子 與 易經 初論 劉子 思想溯源 劉 子非劉勰所作考辨 劉子 與 文心雕龍 比較 等專節中 對 劉子 深 廣的了解進行深入的討論分析 也將劉勰做進一步的衍生 此書可說是對 劉 子 開拓性研究的起端 而後在2013年 游師則進一步寫成 文心雕龍與劉子跨界論述 此書 批評由於目錄家長期的錯誤著錄 將文心分在集部 卻未知劉勰述志的用心 故游師以子為基 替 劉子 翻案 強調劉勰以子著書 以文通子的決心 遂 有 劉子 傳世 展現劉勰博通的術功力 真正做到 子集合一 的術融合 更重要的是 劉子 一書的價值 較 文心 更能代表劉勰術的重心 游師還說 國 文心與 劉子 貫通經史百家之的文本性之繁複多元意義 完全符合西 方文本理論有 互文性 的本質存在 至於 劉子 末章提出 儒道二化 之說 採用的是當前界最流行的 跨界 思考 這種跨領域跨文化的思 想方法 不是只有在 劉子 出現 文心雕龍 也一樣 因此 用跨界 的概念 最能描述劉勰一生總體風格的理論特色 展現劉勰子集合一的 術性格 標誌劉勰情理雙修 以及 儒道二化 的跨界內涵 全書最後引 egch 用 跨界 概念總結劉勰文心與 劉子 二書的特色 寄望博大精深的劉 勰術推向當代世界的思想高峰 並確立 劉子 的作者當為劉勰 23 游師目標在匯通二書 並引進跨界的概念 將兩書比對 以百萬字篇幅論述 劉 子 找出劉勰如何儒道二化 又如何情理雙修 將 子 集 作為完整的統 一 游師認為 文心雕龍 劉子 最適宜用跨界來理解跨界 不論是術源 流上的 儒 道 修身致道的 情 理 分類上的 子 集 劉勰都將 23 游志誠 文心雕龍與劉子跨界論述 台北 華正 2013 頁1068 1069 10

17 其了成功的 跨界 兩書合觀便更能將博大精深的劉勰術推向當代巔峰 較 2010年的 文心雕龍與劉子系統研究 更進一步 該書主要將兩本相通處提 出比對 本書則以 互證 內證 研究 除定位 劉子 是劉勰所著的說法 並提出對 劉勰 提出整體性的宏觀 進一步討論 劉子 深厚的義理影響 文心 文論和 劉子 思想間如何相生相成 從文化脈絡進行影響分析 展現 跨界的重要論述成果 也由此得證 劉子 研究必能開拓 劉勰 的道路 擴 大龍的世界 游師的兩部書可以說是現階段台灣對 劉子 研究裡 開始系統專門化的 治 政 大 互參 成為研究論述的堅固基石 介紹 劉子 與 文心 對作者問題內容思想和 文心雕龍 的理論如何 國 二 大陸地區的研究現況 大陸地區主要討論可分三部分來談 其一是校注訓釋 首開 劉子 校注先鋒推楊明照先生 1938年便在 文年報 上發表 了 劉子校注 24他以舊合字本為底本 輔以多個本子 針對 劉子 版本作出 精細的校勘 也作了全面的注釋 修正了唐人袁孝政的疏漏之處 王叔岷先生評 egch 為是 近人討治劉子 用力最勤者 25 傅亞庶先生在 劉子校釋 一書中以舊合字本為底本 並收錄了袁註 加以 考訂 同時援引了諸多旁證 包含類書子書拾遺補闕等 復以自己的論斷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下 還有自己的評註 其書的最大貢獻 在書後對於 劉子 主要版本序跋詳細列出 對於研究 劉子 的版本多所助益 26後來 更有陳 應鸞先生針對楊明照先生的校訂作增補 加入了 何允中本 子苑 纂要 參見 楊明照校注 劉子校注 成都 巴蜀書社 1988年4月 王叔岷 劉子集證自序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 頁18 26 傅亞庶 劉子校釋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年9月第1版 2010年4月北京第 3次印刷

18 雜說 金丹 寶曆本 雲笈七籤 等版本 作成 增訂劉子校注 也 修正了部分傅亞庶修改的意見 如果一定要選出一本研究 劉子 不可或缺的版 本 則是2012年 林其錟先生所撰的 劉子集校合編上下集 本書乃費 三十年積漸而成 以寶曆本為底本 囊括了多種西域敦煌殘卷宋刻本明清 抄本刻本等四十種 不但收錄了唐袁孝政註 加以和近人傅增湘羅振玉孫 楷第王重民楊明照和並對版本作者都作了一番考證 居功厥偉 27 其實 任朝霞在 劉子校釋 簡評 已對多家的校釋進行評論28 在他的介 紹中 可以看出 劉子 的校釋 是前期研究的熱點 不過大體看來 大陸和臺 治 政 大 而後世除了對於 劉子 作者有疑慮外 劉子 一書的別名也有爭議 據 灣一般 仍未做深論述論 亦未及與劉勰結合之研究 有待進一步生發耕耘 此 陳志平 論孫星衍跋南宋小字本 劉子 則對書名的流傳做了一番考據29 國 他認為 劉子 一書雖然有多種名稱 但像 德言 石匏子 雲門子 孔 昭子 等四種稱呼 是文人和書賈為了增加銷售量而易名再版 而 流子 一名 流子 顯然是假借字的問題 基本上是在敦煌地區流行 從中可以窺見此書在當時流行的程度 至於何以改作 又 劉子 稱為 劉子新論 或 新論 則是諸名稱中最值得討論的問題 從目前的史志公私書目和筆記類書來看 南宋還沒有稱 劉子 為 劉子新 egch 論 或 新論 的記載 此稱謂在明代筆記類書最為多見 陳志平先生對目錄 的掌握甚深 目前唯一能證宋代 劉子 稱 劉子新論 的是孫星衍的南宋小字 本 劉子 但該書的目錄和一二卷是以明刻本添補 已不足證 根據袁孝政 簡注來推測 劉子新論 或 新論 出現的時間 合理程度還有待檢驗 在目前 版本考據的情況下 陳志平先生認為 劉子 是該書的本名 流子 是 假借 楊明照校注 陳應鸞增訂 增訂劉子校注序 成都 巴蜀書社 2008 頁8 13 任朝霞 劉子校釋 簡評 古籍整理研究刊 第5期 2000年 29 陳志平 論孫星衍跋南宋小字本 劉子 古籍整理研究刊 第6期 2006年11 月

19 名 新論 或 劉子新論 是明代才流行的新名 德言 石匏子 孔昭 子 等名則可能只是為譁眾取寵醒人耳目而已30 其二是思想內容 就思想性 討論較多的主題是 劉子 的文藝美觀 討論過的者有 張辰曹俊英 劉晝文藝觀初探 31皮朝綱詹杭倫 試論劉晝的美思想 32 陰曉儒 劉晝美思想評述 33 內容不脫討論質文的辯證 美醜的相對性 實用為美的論 比較近期的則有蔡欣 劉子文藝範疇辨析 以名實性情聲 樂賞評四個方面分析34 皆能分析 劉子 一書對文藝作品的評賞價值 其 實也拉近了 劉子 和 文心 的距離 只是仍未確 劉子 即劉勰作 也就 難拓其思想核心 特別的是兩岸皆關注了 劉子 的教育思想 燕國材在其 劉晝的教育心理 國 思想 一文中 認為 新論 包蘊著深厚的教育理論 涉及形心神關係習心 理德育心理差異心理與測驗心理等 體現出罕有的辯證思維和科素養 具 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 35還有侯應南在 劉子 論述人才與教育 一篇 中 用 劉子 書中的觀點來看其對後世教育態度的影響36韓玉蘭的 劉子 與 顏氏家訓 比較 則是將 劉子 一書的思想與其他重要著作分析與比較37都 C h 黃崗師範院報 第28卷第2期 2008 參見陳志平陳明華 劉子 名稱考 e h c g 年4月 頁42 30 張辰 曹俊英 劉晝文藝觀初探 內蒙古大報 人文社會科版 1989年第 3期 頁19 26 32 皮朝綱 詹杭倫 試論劉晝的美思想 西南師範大報 人文社會科版 19 84年04期 頁95 102 33 陰曉儒 劉晝美思想述評 廣西大報 哲社會科版 1991年04期 頁57 60 34 蔡欣 劉子 文藝範疇辨析 嘉興院報 第19卷第1期 2007年1月 頁8 0 85 35 燕國材 劉晝的教育心理思想 南通大報 社會科版 第27卷第1期 200 5年3月 頁26 32 36 侯應南 劉子 論述人才與教育 新華社北京 6月9日 37 韓玉蘭 劉子 與 顏氏家訓 比較 青島民族院報 社會科版 第4期 1 996年 除此之外 相關議題的討論還有 楊明照 增訂劉子校注 前言 四川大報 哲社會科版 第4期 2001年 譚家健 劉子新論 新論 長沙電力院報 社會科版 第17卷第2期 2002年5月 涂光御 劉子 貴農章 經濟思想考察 貴州民族院報 哲社會科版 第3期 2007年 林其錟 魏晉玄思想與劉 13 31

20 算別具一格的作品 此外 也有多篇致力於 劉子 與 文心雕龍 比對 如林其錟 魏晉玄 與劉勰思想 兼論 文心雕龍 與 劉子 的體用觀 38周振甫 劉子 與 文心雕龍 思想差異 39 雖然論不一 都在透過內證法辨別作者問題 也可以旁觀出 劉子 蓬勃發展的可能 其三是作者爭論 研究 劉子 的大陸者有楊明照鄭韶程天祐杜黎均李慶曹道衡 陳志平等都發表過 關於 劉子 作者 這個主題的期刊論文或文章 例如 李 治 政 大 蓉蓉 關於劉勰 文集 的考辨 是認為 劉子 一書作者不是劉勰 並對此書 政林 劉子 作者為劉勰之說商榷 針對 劉勰一說 作更進一步的探討40孫 進作者身分的考察41 主要以版本考究 紀錄為劉晝 為多 故認為作者應該還 國 是劉晝 另 周紹桓先生認為是劉晝原因是 有才無位的劉晝為行其書 而竊取 劉勰之名 編造了劉勰負 劉子 候沈約的故事所導致的 諸家皆就袁注的論點 發揮 質疑 劉子 是劉勰的可能性 但也未確實斷言一定不是劉勰的作品 42 而其中林其錟陳鳳金兩位先生對於 劉子 的研究最為受到注目 並獲得 多位者的認同 且輯校 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 論及 劉子 版本成書 年代流行朝代等 林其錟陳鳳金先生 以歷史考據為背景 分析出作者為劉 egch 勰的結論 也開啟了 劉子 作者的爭議 勰思想 兼論 文心雕龍 與 劉子 的體用觀 許昌院報 第27期第4卷 200 8年 38 林其錟 魏晉玄與劉勰思想 兼論 文心雕龍 與 劉子 的體用觀 許昌院報 第27卷第4期 2008第四期 頁43 48 39 周振甫 文心雕龍二十二講 四川 重慶大 2010年 40 李政林 劉子 作者為劉勰之說商榷 南昌大報 入社版 第30卷第3期 1 999年9月 除此之外 相關議題的討論還有 陳志平 劉子 作者和創作時間新考 古 籍整理研究刊 第4期 2007年7月 陳應鸞 劉子 作者補考 文化遺產 第三 期 2008年 陳祥謙 劉子 作者新証 武漢科技大報 社會科版 第10卷 第5期 2008年10月 朱文民 再論 劉子 的著作者為劉勰 魯東大報 哲 社會科版 第26卷第1期 2009年1月 41 孫蓉蓉 關於劉勰 文集 的考辨 古籍整理研究刊 第5期 2003年9月 42 周紹恒 從劉勰負 劉子 候沈約的故事看該書的作者 劉子 為劉晝所撰新證 河南大 漢語言文研究 第3期 2016年 頁4 19 14

21 作者論之所以轉向劉勰作的說法 除了林其錟先生力主劉勰作之外 和20 05年朱文民先生出版了 劉勰傳 一書 提出了 劉勰 的新觀察 有很大 的關係 他在總結說到 我在研究 劉子 作者問題時就把楊明照先生的反駁考慮在內 對各家的 不同觀點和論據作了比較 並結合劉勰公認的所有著作和劉晝生平及 劉 子 一書的內容 尤其把劉勰及其著作放到六朝玄思潮大背景下綜合考 慮 試圖按照陳寅恪先生的要求 與立說之人處於同一境界 而對於其 治 政 大 先生的論據比楊明照等先生的論據充分得多 儘管有的者尚不同意 劉 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 表一種之同情 認為林其錟和陳鳳金二 子 作者為劉勰 但我認為承認 劉子 劉晝作是荒唐的 因為既然承認 國 劉子 已載入阮孝緒 七錄 和劉杳劉遵等梁人書目中 而梁人書目 成書之時 劉晝是一位尚不能著書的小孩子 這一問題不能超越 其他理 由都將不值得推敲 而林陳二先生的 劉子作者考辨 發表後 反對者 提出的否定 劉子 作者為劉勰的辯駁論據是經不起推敲的 也難以令人 信服 而 劉子 與劉勰的 文心雕龍 與其他公認的著作 與思想基礎 到語言風格和謀篇布局 又是那樣驚人的相似 因而 我主張把 劉子 egch 的著作權還給劉勰 43 朱文民先生以 劉勰傳 為其治的首要著述 他從 劉子 在目錄上記錄的 時間 對應了劉晝生平 發現書目成書之時 劉晝還是小孩 駁斥了劉晝作此書 的可能性 他不但關心劉勰生平 也關注到 文心雕龍 劉子 二書的相似性 可以說是看到了 劉勰 重要的連結 朱文民的 劉勰傳 一書以歷史背景 仔細考證劉勰生平 並結合 劉子 一書產生的背景 論點信而有據 我們在此 43 朱文民 劉勰傳 西安 三秦 2006 頁409 410 15

22 段雖不能確知 劉子 的成書時間 但 劉子 已載入阮孝緒 七錄 和劉杳 劉遵等梁人書目中 而梁人書目成書之時 劉晝是一位尚不能著書的小孩子 至 少可證明 七錄 成書時 劉子 已面世 按繫年來說 絕不可能是劉晝所寫 職是之故 成為否定劉晝作的鐵證 此外 後續研究的碩博士論文方面僅有五篇碩論可以一提 劉向輝的 劉 子 研究 44著意於以文性評價子書 自然是承襲明代以後的評書觀點 給筆 者一些啟發 但其文未定論作者 申論之處不免受到限制 蔡欣 劉子 文藝 思想研究 45承其期刊論文而來 論述分析了 劉子 的正賞觀均評觀因窘 治 政 大 文心雕龍 有隱然的連結 另外還有晁瑞蓮 劉子 詞匯及語料價值研究 而發志美醜無定形不以名實眩惑不為古今易情之道 也側指出 劉子 和 重點論述了 劉子 雙音節複音詞各類型的結構方式 和詞性構成並對其詞彙 國 46 特點作了歸納 也針對其多襲用套用前人用語的特點從字詞句語法等 方面對 劉子 及其源文獻進行了系統的異文整理和研究 然而 這些論文在作 者上 仍未斷言是劉勰所作 所以也未能成為劉勰的論述基石 更值得注意的是 山東大在龍大家戚良德先生的坐陣下 在2015年 出了一本碩論 陳家婷 文心雕龍 與 劉子 文藝思想比較研究 47 通過 比較兩者文藝思想 去探究二書的相同 釐清 劉子 作者是劉勰的說法 很有 egch 參考的價值 另外2016年萬明 劉子 的人才管理思想研究 48 也呼應 這個脈絡 從劉勰的生平角度 討論當時的官制拔擢人才的方式 對劉勰用世 之心的打擊 而決心寫出改制的人才管理方式 可是都還沒正式的博士論文提出 研究 可見界還有許多更值得深入更值得進一步開拓的空間 劉向輝 劉子 研究 廣西 廣西師範大碩士論文 2011年 蔡欣 劉子 文藝思想研究 江西 江西師範大碩士論文 2005年 46 晁瑞蓮 劉子 詞匯及語料價值研究 廣州 暨南大碩士論文 2007 47 陳家婷 文心雕龍 與 劉子 文藝思想比較研究 山東 山東大碩士論文 201 5 48 萬明 劉子 的人才管理思想研究 廣西 廣西大碩士論文 2016

23 三 小結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 版本的校注訓釋到作者和思想內容的探討 可以 看出兩岸對這個議題關注的人變多了 尤其對於作者和思想內容與 文心雕龍 互訓互參 幾乎可說是新的研究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 相對現代的研究 古代的 研究成果亦不得輕忽 只是 文心 與 劉子 的數量相比 劉子 的研究真 需要再加把勁 倘或研究有成 復能以兩書合觀 豈不更能證成 劉勰 的重 要性 以豐沛龍術史的內容 而 劉子 評點能藉由古人眼光 更深入理解 劉子 內容 職是之故 站在前人研究的肩膀上 我們可以看到諸多者基於版本註釋 作者思想的研究上 進一步再去梳理整合作者版本思想三要素的基本功夫 國 又復以評點為新範疇 關注 劉子 版本與文評點 希望可以為 劉子 的新 探索 下文介紹拓展的方法與範疇 三研究步驟與範疇 當今界如果能以 劉子 材料當作範疇 再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便能重 新認識劉勰的術身分 辨明劉勰的術流派 也能夠擴大龍研究視域 替 文 egch 心雕龍 注入研究活水 是故 為達成辨明 劉子 文心雕龍 為同一作者 本文擬進一步提出最新的術觀點作參考和辨析 並進一步對兩書思想基模進行 比對 觀照其不同於六朝一般子思考模式的 內證 作為兩者可以彙通的證 明 進而將 劉子 材料再深入爬梳 以評點為底 重探其價值 除了確 劉子 作者和劉勰的身分 為了劍指 劉子 的核心 本論文 並透過版本的系統性梳理 加上收集寓藏於國家圖書館評點本的善本資料 當作 研究範疇 進行 過校和分類 輔以 精密閱讀 耙梳評點內容 復又和 文 心雕龍 相參 互校 方得 劉子 及其評點研究範圍的完整性 茲分述研 17

24 究方法如下 一 過校分類精密閱讀評點本 要討論 劉子 自然又以 精密閱讀 劉子 文本為第一要務 而 劉子 精密閱讀 實即明清兩代之 劉子 評點 透過古人對 劉子 的評點 借古人 閱讀 劉子 的方法 及批語之關懷 評論之新說 便能基於歷史的肩膀上 見這些文家藏書家評點家在讀 劉子 的同時 如何多元豐富的生發其義 並旁通子集 治 政 大 要註釋的地方 卻常常是評點者再三細究的關鍵字詞 這些字詞的選擇 牽繫著 就筆者目前整理的評點裡 最大宗是版本的考訂 許多看似簡要近乎不需 時代風氣語用環境評注者養與思想體系的參照 實在大有來頭 評點家以 國 版本的互校參對 決定去留存參 本就是一種在發明 若我們輕率略之 其實是 失去了看問題的眼光 甚至是發現問題的能力 是故 如何精密閱讀評點者的版 一大關鍵 本 多家彙整和比較 成為機械繁複的梳理 卻真正踏實接軌 劉子 術的 又 在另一些不屬版本相校評點裡 或談 劉子 之文章辭氣 或較 劉子 之結構佈局 或析 劉子 之思想精象 或判 劉子 之子新創 可謂批語精 egch 要 短言片語 其中孕含多少 劉子 文本之奧旨 是故 註解雖附麗於文本 但實際也是作者理解詮釋的再閱讀 甚至以文 注我 所以讀評點的時候 或多或少也能進一步括探評點者的宏圖與想法 這麼 一來 劉子 一書 不僅可作子書讀 亦可幫助文章至妙之評賞 而此種 劉 子 雙重身分之閱讀法 悉保留在 劉子 評點善本書中 劉子 評點之重 要價值 當可自本論文之研究成果而呈現之 也就可以將 劉子 評點用在文 心的新研究領域 並看出 劉子 評點之前瞻價值 18

25 二 與 文心雕龍 互著別裁 再來 為達此目標 首先一定要援引古人在文獻著錄與校讎通例的方法 即 利用 互著 別裁 之兩體例 重新解讀比較 與歸納劉勰 文心 與 劉 子 二書之實際內容 方能辨別 劉子 一書正確的內涵 與兩書作者的關係 此方式游師已在 文心雕龍與劉子跨界論述 舉一校正的誤證為例 即 劉子 開篇的 清神 章 七竅者 精神之戶牖也 志氣者 五臟之始候也 耳目之於聲色 鼻口之 於芳味 肌體之於安適 其情一也 七竅蔽於攻取 則精神馳鶩而不守 志氣靡於趣捨 則五臟滔蕩而不安 嗜慾連綿於外 心腑壅塞於內境 而 國 不敗德傷生者 蓋亦寡矣 這是說人的耳目鼻口等五官 即精神受到動搖的門戶 而志氣則是人生作用出來 的心神力量 可以使役感官的發用 如果陷溺於感官 便會精神志氣便騁鶩不守 拘絆不捨 流連於荒淫奢靡的環境中 敗壞德行 虧損生命 傅亞庶先生透過前 人典故的考索 以為劉子既雜揉諸家 便引先典為據 參考王念孫的 讀書雜志 egch 改 淮南子 的方式來更動原文 將 志氣者 五臟之始候也 的 志氣 修 改成 血氣 49這麼一來 就把原文的 七竅者 精神之戶牖也 志氣者 五臟 之始候也 改成 血氣者 五臟之始候也 50雖語意仍通順 但文句的層次 就不能被梳理出來 五臟已有 血氣 之意 而七竅五臟亦停在 血氣 的層次 就陳應鸞增訂的校注中提到 按 文子 九守 夫孔竅者 精神之戶牖 血氣者 五臟 之使侯 韓非子 喻老 空竅者 神明之戶牖也 而志氣者 五臟之使候也 王念孫 讀書 雜志 謂 氣志 當作 血氣 傅亞庶據此說改 志氣 為 血氣 見陳應鸞 增定劉子校 注 成都 巴蜀書社 2008 頁77 50 所引見 傅亞庶先生在 劉子清神章 注 二三 血氣 原作 志氣 志氣 當作 血 氣 淮南精神 篇 耳目淫於聲色之樂 則五臟搖動而不定 則血氣滔蕩而不休矣 血氣 滔蕩而不休 則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矣 據改 見傅亞庶 劉子校釋 北京 中華書局 19 98年 頁8 19 49

26 無法和 精神 一起控制之 如果參照 文心雕龍 同樣用 志氣 的地方 就更能發現 志氣 較 血 氣 佳 神思篇 說 故思理為妙 神與物游 神居胸臆 而志氣統其關鍵 物沿耳目 而辭令 管其樞機 樞機方通 則物無隱貌 關鍵將塞 則神有遁心 51 劉勰認為文思需先觀照外物 孕育寫作之情 才能鋪展文詞 組構篇章 而 神 治 政 大 不是只有神思而已 尚須藉助作家之 志氣 統管一切文思 非僅僅只有文思運 居胸臆 而志氣統其關鍵 物沿耳目 而辭令管其樞機 談運思成文之過程 隱貌地表達作家真正的體悟 國 作 清楚表明劉勰講作家神思 需先依 志氣 統合感官接受的關鍵 才能物無 故 劉子 的 清神 志氣 一詞不能被修改 拿 文心雕龍 來參照 改成血氣 便失去了劉勰的匠心獨運 便可知其 志 所創發之義 實超越前人 並非全然援引 一但被傅亞庶先生修 從此例觀之 更能針對劉勰 文心 與 劉子 二書的思想體系一致性之特 點 引用 理校法 出校 進行 劉子 原典的義理論證 便能增加 劉子 校 egch 刊的可信度 52 關於二書內證與互見 如前所述 已有游師志誠二書先開展其寬闊的視野 筆者更一步想提的是明清兩代之 劉子 評點 如前所述 三法互見可以開展劉 勰的可能 是故 筆者認為只有奠基於二方法之研究成果基礎 再繼之以 精 密閱讀 之 劉子 文本 用這三法來理解 劉子 不但可以與 文心雕龍 本論文引述 文心雕龍 原典文句 皆據 元至正本文心雕龍 為底本 另與黃霖編 文 心雕龍彙評 對參 此本集 16 家評點 可謂備矣 並與近人楊明照 文心雕龍校注拾遺補正 范文瀾 文心雕龍注 李曰剛 文心雕龍斠詮 詹鍈 文心雕龍義證 王更生 文心雕 龍讀本 等互作參照校正 下文引 文心 之文皆省略 52 此說據游師志誠說法 亦可見游師 文心雕龍與劉子跨界論述 台北 華正 2013 頁1087 1089 20 51

27 達到互見的效果 俾使劉勰其人其 再次顯豁於界 展示文心之新面貌 還可以更正確的解讀 劉子 國 egch 21

28 第二章 論 劉子 作者 第一節 外緣研究 文獻與舊說的檢討 一前言 陳志平觀點的轉變 緒論已提及 本論文目的是想藉 劉子 研究擴大劉勰的可能 故 第一 個直面不可迴避的問題 便是 劉子 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劉勰 在文獻回顧時 我們發現 台灣目前現有關於 劉子 的碩博士術論文 要不是停留在王叔岷 治 政 談作者爭議 僅就 劉子 文章進行片段分析 大 至李隆獻先生當年的結論 將 劉晝為作者 的說法 存而不疑 要不然就是避 然而 就後者操作的方法來說 去掉作者脈絡 頂多只能就文本上進行分類 國 怎麼進行思想分析 怎麼詮釋 尤其在面臨難解的爭議時 缺少外圍的證據來協 助解決 便只會在字詞上爭議不休 所以我們還是要再一次釐清問題 去解決 劉 子 作者的議題 這時 我們可從最新的研究資料裡 去理解 劉子 作者的問題 劉子 作者研究的考辯裡 陳志平先生作了很多史料的辨析工作 他本來是反對劉勰作 劉子 的悍將之一 2006年的舊作 劉子 作者和創作時間新考 的論 egch 述 提出 劉子 是魏晉間的作品 產生的時間是公元220 288間 作者未 詳 1 從其文內容來看 他先前不認同 劉子 是劉勰著的原因 乃是囿於四庫館臣的 陳志平 劉子 作者和創作時間新考 古籍整理研究刊 2007年7月 第4期 頁14 18 22 1

29 三點反對意見 其一 史惟稱其傳 文心雕龍 其二 樂府 殷整思於 西河 西音以興 辨樂 篇中 殷辛作靡靡之樂 使為北音 兩者迥異其 三 劉勰長於佛理 劉子 歸心道教 再加上 他考察 劉子 對梁武帝名 號並不避諱 認為該書不可能是劉勰所著 不過 陳志平先生當時也不贊同是劉 晝所作 因為從劉晝生平與史傳紀錄 根本不可能完成該書 然而 十年後 陳 志平先生修正了他的想法 他服膺於林其錟先生的考證 呼應游師志誠的說法 和朱文民先生一樣 成為把 劉子 著作權還給劉勰的同路人 也可以說 陳志 平先生將 劉子 作者確認為劉勰 其實背後有很多前賢研究的累積 如果我們 治 政 大 更多 劉子 的生平思想與劉勰的相容處 以確其如何互文的可能 可以進一步分析陳志平先生的觀點 不但可以爬梳出術史的意義 還可以了解 陳志平先生在2017年12月底的 魏晉南北朝諸子研究 提出的觀點 國 成為 劉子 為劉勰作的最新翻案文章 2文中洋洋灑灑以萬餘字 橫陳新證 一方面再駁劉晝作的可能性 一方面論述劉勰作的原因 陳志平先生的轉向不是 孤 標誌界的新風向 實際上 在2011年 陳志平的 三十年 劉子 研究綜述 3 就已經討論 劉子 術史的動向的轉變 可以看出來陳志平先 生的轉向 再經過術研究史的梳理 也確認了界將 劉子 的作者標記為劉 勰的方向是正確的 且其中有諸多觀點皆可以進一步發明與補充 下文論述之 egch 二 劉子 劉勰著的提法 過去陳志平先生駁斥劉晝作 劉子 的說法 在舊文中著墨較少 只引劉晝 生平論述劉晝年紀太小 不能成 劉子 一書 原文主力在引四庫館臣的說明 來申論劉勰不可能是作者的原因 然而他在 魏晉南北朝諸子研究 的修正說 法裡 提出 劉子 的作者不可能是劉晝的原因卻大幅的增加篇幅 並以此側面 2 3 陳志平 魏晉南北朝諸子研究 武漢大出版社 2017 陳志平 三十年劉子研究 古代文理論研究 2014年01期 頁325 341 23

30 論述是劉勰的可能 他提出五點 第一 論者多以袁孝政的注 與唐代張鷟撰寫的 朝野僉載 的兩則紀載 判別 劉子 是劉晝所作 因為二人是唐人 離時代近 且袁孝政為注者 張鷟 為鴻儒 故值得一參 然而這兩條材料都大有問題 首先 陳振孫 直齋書錄題解 與章如愚 群書考索 對袁孝政的唐人身分 提出質疑 認為他是 近出之人 也就是袁孝政乃是宋人 非唐人 降低了袁 注的可信度 而袁孝政考證多所錯誤 余嘉錫認為袁是 粗識之無不通文意者 又是說 即便袁孝政有考索作者的問題 仍不具太多的參考價值 簡言之 袁孝 治 政 大 者 翻轉了著作權 而現代者寧信其材料 實在很需要再進一步討論 所以這 政離此書成書時間甚遠 較近的唐代多以為劉勰所作 卻被一個識普通的偽注 一條證據的可信度很低 國 而張鷟的 朝野僉載 更是一大問題 此書在明代已亡佚 今本是後人拾 掇 多所錯誤 疏漏百出 又本書性質本來就是野史 可信度更低 再說張鷟以 為劉晝竊取劉勰之名來行書 更值得懷疑 一來劉晝名氣不小 同時編入 北齊 書 和 北史 的 儒林傳 無須借劉勰之名 再來行書為名 豈有竊他人之 名 反掩蓋自己的名字以行書之理 以及劉勰是佛教徒 而劉晝堅決反佛 怎麼 可能借劉勰之名來流傳著作 egch 是故 兩條據傳為是唐代的材料皆不可信 第二 最能證明 劉子 是劉勰所作 還是應該回歸書目的紀載 就各種史 書的書目紀錄來看 宋元後雖主張劉晝者聲勢漸強 但唐代之前其實皆標注是劉 勰所作 陳志平先生批孫蓉蓉先生的考辯 認為孫先生雖列出13家支持劉晝 只有4家支持劉勰的說法 但是作者問題不能靠 多數決 來辨析 陳志平又舉 從 一切經音義 隨身寶 到清嘉慶 莒州志藝文 與民國 重修莒州 志藝文 的統計 錄著 劉子 是劉勰著有19家 難道就能夠確定作者是劉 勰了嗎 24

31 值得探究的是 史書上的書目之所以列劉晝著 實際上僅是按照當時所見書 目著錄的作者所標 以示存真 並非真的肯定作者是劉晝 諸家所引書目 實際 上乃據趙希弁陳振孫晁公武的判語來的 但其判語顯然也對 劉晝是作者 抱持存疑 並不能作為一定是劉晝的依據 第三 陳志平更以南北方風俗分野來考證 劉子 他先提四庫館臣著 指 出他們懷疑劉晝生平和 劉子 文風思想差異太大 可能不是 劉子 的作者 雖然余嘉錫以痛惜天下分裂 衣冠文物存於江表 而非流離於江表 便能夠稍解 釋劉晝從未來過南方 何來 播遷江表 的疑問 但仍嫌牽強 就陳志平先生細 治 政 大 景物多 如 樟木合歡採菱揚荷 等都可見 劉子 對南方風俗的熟悉 讀以後 此書肯定是南方人所傳 不可能是劉晝所著 因為 文中用字多以南方 以從未來過江南的劉晝 不可能如此信手拈來 國 第四陳志平先生還考證了唐宋時代的流行史 認為唐代 劉子 此書廣為 流行 從小類書 雜抄 佛經 一切經音義 隨身寶 乃至 舊唐書經 籍志 咸認為是劉勰所作 可以說 唐人普遍認為 劉子 的作者是劉勰 北宋時 劉子 流傳不廣 但歐陽修的 新唐書藝文志 仍以其作者為劉勰 直到南宋時 帶有袁孝政著的 劉子 一度流行 然袁注實是宋人假托 直齋 書錄解題 等書目轉引袁注 才引起爭論 後又以黃震王應麟逐步 建構 出 egch 來劉晝的可能性 然陳志平提出的問題是 今人不信時間距 劉子 更近的文獻 和正史 反信南宋人 轉引 的資料 豈非怪事 故 應以更近於 劉子 原著 的時間點的唐人看法 可信度應較高 第五陳志平先生也探討了劉勰創作 劉子 的心態 要言之 劉子 一書 乃子傳統著作 繼承傳統子書的寫法 重點在議論說理 少有個人生活和情感 的紀錄 故而隱去作者並不奇怪 就生平考索看來 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昭明太子 登基服務 為未來的皇帝謀劃 可說和呂不韋替秦始皇籌作 呂氏春秋 目的相 同 然昭明太子去世 希望破滅 劉勰不希望自己涉入宮廷鬥爭中 也不希望此 25

32 書再有昭明太子的影子 便將時代和作者信息悉數隱去 然此書又未被作者毀滅 仍希望傳世 故也較難從書中的信息 找到作者的影子了 此又可作為 劉子 作者之所以不明顯標註是劉勰之因 三新說法的辨證與補述 針對陳志平先生的說法 我們可進一步提出分析 首先陳先生認為非劉晝作 的部分 其實和2006年舊文的方向一致 只是在新的文章中 又再一次從非 劉晝的考辯裡 探究是劉勰的可能 這種做法比較容易出現需要增補的空間 以 治 政 大 早年陳志平先生提的四庫館臣的說法 其實禁不起進一步的辨析 史 惟 增加說服力 便是本文需要進一步著力的地方 稱其傳 文心雕龍 不代表史傳未稱 劉子 為劉勰所作 就足夠作為不是其 國 作的證據 其二 樂府 殷整思於西河 西音以興 辨樂 篇中 殷辛作靡 靡之樂 使為北音 兩者迥異 原因在於 樂府 討論的是音樂的起源 而 辨 樂 要辨別的是淫樂的問題 兩者本就扞格 其三 劉子 並非歸心道教 而 是著重在儒道彙通的嘗試 進而應用 實為子家身分的自居 絕非館臣以為的 道教之流 也不可以佛教徒身分貶斥之 另外 六朝文避諱並不嚴格 以 劉子 不避梁武帝之諱 便作非劉勰的證據未免輕率 陳先生雖未駁正自己過去的觀 egch 4 點 但實際上已難以服眾 最重要的是陳志平先生新提出來證據中 多有前輩者已驗證過的證據 或 可再與之相參 以期再詳密的進一步確認中 定位 劉子 作者的身分 以下就 陳志平先生提出的五點分析 前文提過 陳志平先生自我推翻的新論據大可分成五項 其一是從袁注和張 林其錟先生 劉子集校前言 說 避諱問題比較複雜 首先是南北朝時期避諱並不嚴格 其次在 劉子 的一些版本裡 也有疑似避梁諱字的存在 就林先生的考證來說 避諱問題當 證據並不可靠 見林其錟陳鳳金先生 劉子集校合編 上海 華東師範大 2012 頁44 26 4

33 鷟的不實來駁斥劉晝說 其二是以目錄的紀錄來判定作者不是袁注說的劉晝 仍 是劉勰的可能性大其三是以書中南方的用語考證劉子為南方人 駁斥劉晝的可 能 其四仍在討論目錄問題 以南宋前後的資料論證劉子的作者是劉勰更近於 史實 其五是從劉勰著書目的來討論為什麼他必須寫成 劉子 一書 又第二和 第四點都是從目錄的問題衍生而來 可以併成一項 故下列分成四項與陳志平 先生進行補充和商榷 一 袁註和張鷟的質疑 就陳志平先生的說法 他參考了林其錟先生的考證 我們仔細比對一下他的 參考範疇 可以發現林其錟陳鳳金先生的 劉子作者考辨 的確影響很大 首 先關於袁孝政偽注 林陳先生的說法是 國 袁孝政是為 劉子 作注的 他曾經作過一篇序 全文已失 今僅能夠見 事參軍之職 其他事跡及其序之所本 均不可考 5 宋陳振孫引錄的一段 晝傷己不遇 按 袁孝政今只知其任過播州錄 對張鷟的 朝野僉載 林陳先生的說法是 egch 宋劉克莊 後村大全集詩話續集 曾引 朝野僉載 劉子 書咸以 為劉勰所傳 乃渤海劉晝所制 人莫知也 按 今本 朝野僉載 並無 上述紀錄 6 顯然陳志平先生是針對這兩條 按 作了一番追究 並考證兩條來源的可信度極 林其錟陳鳳金先生 劉子作者考辨 收錄於其氏 劉子集校合編下 上海 華東師大 出版社 2012 頁1181 6 林其錟陳鳳金先生 劉子作者考辨 收錄於其氏 劉子集校合編下 上海 華東師大 出版社 2012 頁1181 27 5

34 低 但實際上朱文民先生早就針對林陳二人寫的部份作了考據 由於袁孝政生平不可考 今本的張鷟 朝野僉載 又沒有關於劉子作者的 話 袁孝政的 劉子序 全文也已不存 都僅是南宋人的引錄 是實錄還 是腰斬已不可辨 其真實性不免有些折扣 袁孝政和張鷟說 時人 莫知 謂為劉勰 而他們又是怎麼知道的 程天祜先生為了證明張鷟 的話是正確的 說張是如何有問的人 以此邏輯推理 那麼袁孝政的 問是界公認的淺薄 袁孝政關於劉子劉晝的話顯然是錯誤的 這不是 治 政 大 當朝一流者 而且又是一幫人 再說 朝野僉載 屬於小說類 內中 正以反面證明 劉子袁序 沒有參考價值嗎 再者 我想兩唐書編者也是 所記 是 街談巷語 道聽塗說者之造也 具體到某一件事未必屬實 如 國 果太當真 可是會上當受騙的 從 新唐書 所引資料看 歐陽修是見 過 朝野僉載 的 他沒有把其中 劉子 與劉晝的資料采到 新唐書 中 而是用了舊唐書的資料 這說明內中有兩種可能 一是 朝野僉載 7 中根本沒有劉子劉晝著的說法 二是即使有 他認為不可據 故而不用 egch 由時間上推來 朱文民先生早於陳志平先生12年 就提出四大論述駁斥袁注和 朝野僉載 的說法 其一是南宋人轉錄存疑 其二是袁孝政問可疑 其三是 兩唐書的一流編者們 也校錄了 劉子 劉勰作的說法 其四是 朝野僉載 本 身性質不可高估 連歐陽修看過都不願信之 這都可以補充陳志平先生的論點並 非孤證 加上陳志平先生找出章若愚 群書考索 的說法 更可證明此二條資料 不足證明劉晝作的說法 朱文民 把劉子的著作權還給劉勰 收於其氏著 劉勰傳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6 頁405 406 28 7

35 二 目錄紀錄的真偽 陳志平先生提出史書目錄多列劉晝著 實際上僅是按照當時所見著錄的作者 所標 以示存真 並非真的肯定作者是劉晝 且多是據趙希弁陳振孫晁公武 的判語來的 但三個人的判語顯然也對 劉晝是作者 抱持存疑 並不能作為一 定是劉晝的依據 對此 朱文民先生也說的非常詳細 他把歷代文獻關於 劉子 的注錄列表分類 分成 主劉勰者 主劉晝者 存疑者 三類 主劉勰者 自不必多言 大凡是南宋以前的共識 而 主劉晝 或 存疑 者 都發生在南宋以後 朱文民先生分析了原因 作的判定 劉子 為劉晝作的 另一種是目錄書中照錄了所藏 劉子 署名作者 主劉晝者 有兩種情況 其中一種情況是腰斬和曲解了陳振孫和晁公武所 國 為劉晝的 他並舉了三本書為例 一本是紀昀 他雖從劉晝所作的說法 但也說 姑仍晁氏陳氏二家之目 題晝之名 表現了他雖然題了劉晝之名 但對其 文也是懷疑的 一本是王應麟 玉海 他在書中只是照錄了 劉子 署名的題 署 和晁公武的觀點 並未表明自己的意見 只以晁的 未知孰是 作結 嚴格 的說 王應麟是存疑派 另一本是張之洞的 書目答問 張之洞署名劉晝作 連劉晝的籍貫和朝代都弄不對 還是范希曾的 補正 才補上 疑不能明也 顯見張之洞的說法有些問題 egch 主存疑者 的情況有四種 一種是直接表明存疑 如王堯臣晁公武陳 振孫趙希弁等 一種是沒有表達自己的意見 只是照錄了別人的話 如馬端麟 的 文獻通考 第三種是只記書名 不記作者 或是因為原刻本本來就沒有署 名 也有可能是因為拿不準 莫衷一是 第四種是傾向劉勰 但又沒有把握 比 方胡應麟說 宋景濂謂劉勰撰者 近之 但又另有疑問 也不敢確知 8 朱文民先生以詳實的歷史資料排序 進行詳細的考證 更可以補充陳志平先 說法參見朱文民 把劉子的著作權還給劉勰 收於其氏著 劉勰傳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6 頁407 408 29 8

36 生所提的目錄問題 確認了 劉子 的作者當為劉勰 也回應了林其錟陳鳳 金說的 通過對歷代著錄的考察 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現象 距劉子成書的時間越近 對於劉勰的著作權是信多疑少 距離其成書年代越遠 則對劉勰持懷疑和 否定態度的人反而多了起來 並且轉相徵引 由是變疑 由疑而非 似成 定論 其實 不少徵引是同事實和原意相背離的 9 治 政 大 因是 目錄家如何歸類和分類 的問題 尤其是四庫全書 逕自把劉勰歸於集 值得注意的是 從目錄的觀察來看 之所以有 劉子 的作者爭議 主要的原 部 囿於劉勰的文家身分 也忽略劉勰以子家自居的用心 國 對此 前賢已多有論述 明代曹佺說 彥和雖是子類 然會其大全 要 之中正 所以為難 10就點出了劉勰的子家性質 雍正九年 西元1731年 日人岡白駒校正的 文心雕龍 認為 文心 一書乃 入道見志 之書 故也將 其歸入於子部 更有鄔國平先生提出 文心雕龍 是一部子書 專文 討論劉 勰乃以子家自居的企圖心 就子家的論述來看 文心雕龍 比較像是政治入 門磚 呈給沈約 爾後獲得經世致用的門票 然而 對於 經世致用 之說 更 egch 應產出一部子書 以述個人的思想 游師說 蓋劉勰規劃自身一生問路向 序志 篇已略述之 歸結之 經史二部 之 序志篇 已主觀表明述而不作 所餘者 子集二部 然而劉勰所 處之世 術分辨 詳於經史 若論子集 則有分有合 尚難定限 劉勰 暗許自己成一家之子 但又傾心旁及晉宋以後專門著述之興 於是早歲 林其錟陳鳳金先生 劉子作者考辨 收於林其錟撰 劉子集校合編 上海 華東師大出 版社 2012 頁1177 1211 10 黃霖 文心雕龍彙評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6月 頁164 30 9

37 先勒成集部之作 文心雕龍 雖曰此書個人著述專集 然而已雜入子部 架構 始知劉勰一生的術歸類 不在經史 當屬之子集 明的是 集部之書 暗的是子家之 然則最終仍歸之自成一家之子 晚年再刊 劉子新論 以完成一生的術理想 11 這裡說 劉勰自身的期許 乃是成就一家之言 寫成子書 故劉勰在術的歸類 上 應歸於子部 而非集部 劉子 正是他實現自我的傑作 正是在這樣的脈 絡下 陳志平先生也將劉勰在 文心雕龍諸子 篇的批評 迄至魏晉 作者 間出 讕言兼存 璅語必錄 類聚而求 亦充箱照軫矣 12聯繫起 劉子 的 創作 他說 國 自魏晉以來 子書撰寫體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一派繼承先秦 荀子 之路 如桓範 世要論 劉勰 劉子 單篇觀點鮮明 邏輯清晰 全書 結構完整 自成體系 另一派則以曹丕 典論 為代表 繼承者如梁元帝 頗類後世筆記 劉勰所批評者便是後者 13 egch 蕭繹 金樓子 單篇雜記諸事 且抄撮前人 無所歸依 全書不成體系 也就是說 從 文心雕龍諸子篇 看來 劉勰對當代子書不滿溢於言表 讕 言兼存 璅語必錄 便是駁斥魏晉諸子書的散漫無架構 乃至於 充箱照軫 簡直一無是處 簡言之 這一段論述中 陳志平先生以 諸子 篇論述 認為劉 勰的子家系統繼承先秦 和當代子書不同 正因為 劉子 是一本繼承先秦諸子 的書 便拿此先體制的標準 去評定當代諸子們 也就得到當代的子家抄雜前人 無甚價值的結論 陳志平先生還聯繫起他的批評來看 認為劉勰除了批評當代子 游師著 文心雕龍與劉子系統研究 台北 文史哲 2010年 頁371 黃霖 文心雕龍彙評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6月 頁64 陳志平 魏晉南北朝諸子研究 武漢 武漢大出版社 2017年12月 頁226 31

38 家 劉子 更是將其批評實際應用的成果 他必然將以自己的理論 去指導他 的專書創作 成就自成一家的子體系 這樣直接把 諸子篇 批評當代的話 去驗證 劉子 一定是劉勰繼承先秦 諸子體制的作品 難免有些太快論證的疑慮 不過這樣的論證早有者前行研究 只要從內證下手 從兩書的對諸子術史脈絡是否具一致性來看 也許便可解 答 此論一樣可從游師志誠的論述可供比對 游師將 文心雕龍 的 諸子 的 說法 至鬻熊知道 而文王諮詢 餘文遺事 錄為鬻子 子自肇始 莫先於茲 與 劉子 的 九流 篇首段的 道者 鬻熊老聃關尹莊周之類也 對讀 發現二文有三點共識 國 其一儒家不以孔子為首 蓋尊孔子為聖 為經 故而儒家從孟荀晏嬰述 子 與 九流 同舉鬻熊為首 其次老聃 14 起 其二此兩篇皆不述小說家 其三道家為子之最早 且道家之祖 諸 和莊子 天下篇 荀子 非十二子 呂氏春秋不二 漢書藝文志 的 諸 子略 大異 尤其以鬻子為首 和儒道二化 是劉勰自己歸納諸家後的創見 和 egch 當代不太一致 二文並成 其實可以看出 劉勰早年的 文心雕龍 與成書於 晚期的新論 以子家自居的劉勰 對子系統始終前後如一的看法 15游師還 說 劉勰對諸子九流的態度 全採取 俱會治道 與 歸趣無異 的立場 在 諸子篇 提出 一撮綱要 覽華食實 的作法 在 九流篇 則提示 游師志誠 文心雕龍與劉子系統研究 台北 文史哲 2010年 頁347 游師志誠 文心雕龍與劉子系統研究 台北 文史哲 2010年 頁378 379 32

39 相滅相生 相反相成 兼容並蓄的觀點 對待諸子百家 採取擇善取 長的方法 既符合劉勰治寬廣的胸襟 也印證文心與新論二書同出一人 之手 16 游師的見解 不但可以說明陳志平先生所提 劉勰 劉子 單篇觀點鮮明 邏 輯清晰 全書結構完整 的原因 而正是站在 諸子 一撮綱要 覽華食實 的前提下 劉勰遍覽了先秦兩漢的諸子說 以自己的認識論系統性的組織起來 以完成劉子 九流篇 相滅相生 相反相成 兼容並蓄的觀點 成就一套由 治 政 大 的 諸子 篇 會和 劉子 的方針相關 進而成就這一部曠世之作的核心原因 內而外 修身致道的法則 經過對讀和內證 便更能夠補足為什麼 文心雕龍 國 三 南方用語的考證 陳志平也從劉勰是南方人 故書中多南方用語 來解釋劉晝不可能是作者 這個部分倒是很有新意 不過 文辭是可以習染的 南北方生活用語故有差異 但是文中所描述樟木合歡採菱揚荷 的意象 不見得不能為北方人所用 尤其劉子以 駢文 寫成 駢文本身就有引典來對仗的習慣 是故 這些用語只 能證明作者有習經驗 不代表必然是生活經驗 劉勰必然是支持習可以打破 egch 地域界線的 我們可引 文心雕龍 的 麗辭篇 來論證 要知道 劉子 以 駢文寫成 其中文句被譽為 豐腴壽整 這其實可看出來 劉勰如何透過自己 的習 實際操作在作品中 還可看見劉勰認為文辭背後一定有龐大知識脈絡 方能引導文句以更精緻的駢文手法呈現 麗辭篇 說 故麗辭之體 凡有四對 言對為易 事對為難 反對為優 正對為劣 言 對者 雙比空辭者也 事對者 并舉人驗者也 反對者 理殊趣合者也 16 游師志誠 文心雕龍與劉子系統研究 台北 文史哲 2010年 頁379 33

40 正對者 事異義同者也 17 劉勰將文辭對偶歸為兩大類 一是言對二是事對 又在言對和事對的用法上再 分成反對正對 並認為在類型上 言對易 事對較難 用法上反對優 正對則 相形較差 又說 是以言對為美 貴在精巧 事對所先 務在允當 若兩言相配 而優劣不 均 是驥在左驂 駑為右服也 若夫事或孤立 莫與相偶 是夔之一足 趻踔而行也 若氣無奇類 文乏異采 碌碌麗辭 則昏睡耳目 18 這是說 言對 只在詞面上求其相偶 重在做得精巧 事對 要求內容的事例 國 相偶 重在事例要允當 所以言對之美 以精緻巧妙為貴 事對之美 則以公允 恰當為優 倘若言對優劣不均衡 如 驥在左驂 駑為右服 就失去了對偶的 均衡美 而事對所用的事例若孤 沒有適當的他事來相偶 麗辭也就失去其麗 另外 如果所作的偶辭事理相悖 對而不稱 既無法產生氣勢 更缺乏采麗 那 就只有更讓讀者生厭昏睡了 換言之 劉勰強調的言對事對 需要事理相偕 才能造成好的對稱 而言對如何精巧事對如何允當 本身已經需要對語言精確 egch 掌握 故可推知 麗辭 背後牽涉的習歷程 並不能限於生活經驗 更牽涉到 龐大的習與正確的使用 習才是 麗辭 的關鍵 便造就 劉子 以駢句寫 成全書 並且能詞采秀倩豐腴壽整的原因 而劉勰重的主張 如 神思篇 便提到 積以儲寶 酌理以富才 研閱以窮照 馴致以懌辭 然後使元解之宰 黃霖 文心雕龍彙評 麗辭 頁119 黃霖 文心雕龍彙評 麗辭 頁119 34

41 尋聲律而定墨 獨照之匠 窺意象而運斤 此蓋馭文之首術 謀篇之 大端 19 這裡劉勰提出 積識理 以達辭的方式 談構思前的先備功夫 分論對作者的 四個要求 積以儲寶 要求平時就要積累問 增長知識 作為文思的基 礎 酌理以富才 要求培養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 研閱以窮照 是對 作者所閱歷的事物 從表象分析出本質 進而 馴致以懌辭 按文情的需要去 選擇和運用文辭 進入 辭達 的階段 正是 辭達 才能讓 劉子 的 豐 治 政 大 重的產出 這麼一來 所以當有主張劉晝的人說 劉勰生活在京師建康 劉晝 腴壽整 變成可能 故 神思 這段話可作為劉勰重的明證 而 麗辭 便是 生活在農村 故文中所提 窮岫之陰 是劉晝生活在農村的依據 這樣武斷的 國 詞句解釋 好像不生活在農村就不懂 窮岫之陰 就是輕忽了劉勰重所開出 的文章價值 再說 不論劉勰是否飽過可以寫出 窮岫之陰 這樣的句子 姑 格看 認為 就定林寺處鍾山之上 難道不能感受 窮岫之陰 嗎 還有陳應鸞先生從藝術風 劉子 的文風 屬北朝文範疇 與 水經注序 洛陽伽藍記序 齊 egch 民要術序 嚴輯 全後魏文 和 全北齊文 的藝術風格相近 20 陳應鸞先生在此提出劉晝說的作法 比較簡略 並沒有先作定義 什麼是北朝文 風 何以南方做不出來此文風 而只是引幾本書 便說其相近 使得觀點有些失 之主觀 尤其 南方的劉勰 難道不能因為習染的相近 或是作者獨特的氣性 而有和這些書目相近的語言風格嗎 這種以詞判斷的方式 未免難以信服對手 黃霖 文心雕龍彙評 神思 頁94 陳應鸞 增訂劉子校注 成都 巴蜀書社 2008 頁4 35

42 必要加入更有利的論點 朱文民先生便有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說法 他將 劉子 和梁武帝的 淨業篇 比對 發現 劉子 的 清神 防欲 去情 上觀點與梁武帝的觀點諸多相 同 這麼一來 我們可以在史傳上確知 劉晝是排道反佛的儒生 不可能和崇佛 的梁武帝觀點相合 且從南朝皇帝的著述比對 顯然不是北朝劉晝能夠輕易見到 並且還要首肯其意見 進而寫在文中 成為體系重要的核心價值 如果這樣的觀 點成 便更能確知 決不是劉晝作 21 如果我們能擴大思考朱文民先生的思考 不只比對崇佛的梁武帝 淨業篇 而是從 劉子 借參佛教術語或思辯之法來考證 更能證成 劉子 絕非劉晝的 作品 游師寫過關於 劉子 借參佛教的論點 包含 劉子 思路上大量採用 國 僧肇的 四句絕 論證法 傷讒 篇不用 無有 用了 空有 防欲 慎 獨 薦賢 殊好 等皆有類似 香 字為比喻 古書罕用香字 皆用味字 香 字乃東漢佛教傳入東土後才盛行 劉子 以 芳 香 互訓 是參用 佛教教義 或受到佛沾溉影響之後的必然結果 又從 和性 貴卒 說明 智 術之子的 智 近於 大勢至菩薩 主 智 的教義 清神 的 垢滅 則內欲永盡 神清則外累不入 也是吸收佛教 惑毒垢淨心 的 垢滅 功夫 egch 論 又引入儒家的 節欲 說而成 防欲 的 處於止足之泉 於無害之岸 用 岸 字比喻道之所在 此 岸 字和佛教 以岸喻法 相近 表現 劉子 思想系統 雜揉佛教概念 另外還有 觀量 的 量 字吸收了佛教無量的概念 妄瑕 的 妄 近似佛法講 妄相 妄議 的概念 識 字接收了佛教 六 根六識 的概念 另外 識通塞 一詞也啟發了 劉子 設 通塞 章的論述 游師以細讀的方式 類比佛理與相關術語作考據 論證劉勰的 劉子 不論 在用字上和思想方法上 都有借用佛教的概念 但這不是說 劉子 表現了佛教 21 朱文民 劉勰傳 西安 三秦 2006 頁388 36

43 思想 而是被吸納在劉勰思想中 他提出 劉子 此書批判佛教 宗教信仰 的層次 但並不反對劉勰的 論證方 法義 與 文心雕龍 此書對佛教選擇立場完全一致 22 游師的考察 一方面論證了 劉子 長於用佛方法的思辨高度 卻不溺於佛理 並非歸心於釋家 而是有系統的將其吸收轉化 另一方面 這又是主張排佛的劉 晝做不出的高度 通過游師對 劉子 用字遣詞與佛理的考察 更能確認劉勰的 身分才有可能是 劉子 的作者 四 劉勰著書時間與目的 國 之前提過 朱文民先生提出的 劉子 成書目的乃是為了應試而作 劉 子 的寫作時間 應在普通三年 西元522年 五月 當時梁武帝下詔要求郡 國舉祥良方正之士時 應時所寫 以為治國之用 陳志平先生則認為 劉子 是 為了昭明太子登基所作 兩造說法不同 故這一點也很值得再商榷 我們可參游師在 文心雕龍與劉子系統研究 的說法 游師認為 劉子 內 容有時代性 文中常暗中針貶時下人物或風氣 比方說 貴言 篇乃諷刺梁武 egch 帝深惡臣下諫言 實際上是以當時的賀琛為鑑 又如在 辨施 篇 實際是朱异 為鑑 也都具時代性 朱异在梁武帝時 位居權要三十年 據梁書所言 四方 所饋 財貨充積 性吝嗇 未嘗有散施 脗合 辨施 篇 德行未著 而稱我 能 望人信之 實為難矣 便在慨嘆朱异乃名公貴親 而無惠人之姿 游師並說 辨施篇 與朱异的關係 推而廣之 可判定 劉子 一書必作於昭明太 子歿後 凡東宮官屬皆罷 劉勰自嘆不遇 困居於後生之時 蓋昭明太子 22 游師志誠 文心雕龍與劉子跨界論述 台北 華正 2013 頁903 37

44 薨 東宮官署皆罷 朝中機謀 掌於朱异 至侯景亂前 朱异皆居貴位 劉勰眼看託付無望 失勢無依 固有嘆怨 不敢明謂 乃作辨施寄意 23 這麼一來 書既作成於昭明薨後 從時間點上 昭明太子已無登基的可能 尤其 書中所撰寫之事 多昭明薨後才發生的史事 又 遇不遇 也很顯見皆是蕭統亡 故後所寫 與其說是為昭明太子登基而作 不如說 更是劉勰自己術已然走到 巔峰 鎔鑄百家 翔集經史 貫通三道 自然寫成 目的除了梁武帝下詔要求應 試 更大的可能的原因是 辨施寄意 完成自我懷抱的目的 治 四小結 政 大 簡言之 陳志平先生的新說法 其實融貫了諸家精要 再進行梳理 進行了 國 完整的爬梳 除了文中多次提到引用林其錟陳鳳金先生的說法外 版本考究的 部分 也和朱文民先提出的說法有呼應 完整的提出可信服人的歷史脈絡 本文 更能強調 劉子 作者乃劉勰的證據 並加上游師志誠內證的結果 作為檢證 除了部分商榷了陳志平先生的說法外 本文欲基在最新證據的基礎上 從陳志平反駁是劉晝作的同時 同時加入 了更多應為劉勰作的證據 希望更能補足陳先生論時 更重於駁斥非劉晝 而 egch 較少補充為劉勰之處 並檢證一些意上的矛盾 進而從新證據裡 證成劉勰和 劉子 的關係 本文結論以為 對於袁孝政註與張鷟的不實說 林其錟朱文民先生的考據 早已說過 陳志平先生能加上章若愚 群書考索 的說法 證成此二條資料不足 信為劉晝作的說法 就目錄著錄來看 距劉子成書的時間越近的目錄 都顯示 為劉勰所作 反而距離其成書年代越遠 則持懷疑和否定態度的人反而多 這種 不合理的懷疑 不該作為劉晝作的證據 另外 目錄者如何評判子書 如何理 23 游師志誠 文心雕龍與劉子系統研究 台北 文史哲 2010年 頁334 336 38

45 解 文心雕龍 也是造成目錄分類差異的原因 是故 唯有將 文心雕龍 的 性質釐清與比對 並內證二者 才能更看出兩書的關係 而用語的考證中 不應 該只從南方語彙或是北方語彙來判准 忽略了習的可能 加上 劉子 乃是以 駢文寫成 用語勢必更不會局限於生活經驗 反而是從用語背後 如朱文民指出 劉子 如何援引佛教經典 或游師指出 劉子 用了佛教方法 更能證明絕不 可能是詆佛的劉晝 應是劉勰才能產出這樣的巨作 最後回到目的性 本文覺得 陳志平先生提出的為昭明太子登基所作值得商榷 因為書成之時 昭明太子已經 亡故 而朱文民先生提出應試而作 較有歷史信據 但就筆者觀察 也應該是劉 治 政 大 環境雖有誘因 更符合實際情況的應是時機的水到渠成 勰經歷了養經驗思想整合性的高峰 自自然然便要寫出留世的作品 外在 此外 筆者還想進一步透過 類感模式 的方法 來論證兩書的作者實為同 國 一人 類感模式是人對於天地至道的思考過程 透過觀天習地 來衍生對天地運 作的思考 一方面深受時代影響 一方面又和後天論有關 遂能演譯一套基模 來詮釋自我和道的方式 每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有差異 是故 對類感的方法也 有一定程度的區別 也就是說 因為類感模式 人人殊異 我們便可以透過類感論述去比較 文 心雕龍 劉子 二書的差異 去確認兩書的作者問題 並透過比對更進一步論 egch 證兩書的內涵 更可為二書的內證互著別裁精密閱讀打下基礎 所以下一 節 我們將要把焦點先建出 文心雕龍 的類感論 再來討論 劉子 並對 照兩者 39

46 第二節 內證研究 文心雕龍 與 劉子 的類感論 一問題的導出 劉勰 文心雕龍 類感論的源頭 人對於事物的認知 皆來自於認知事物的模式 同時 個人的獨特認知 皆 導因於認知模式的殊異 體大思精的 文心雕龍 不論是在當代 甚或是現代 都有其獨出機杼的見地 若我們想知道這些見地因何而來 就得認識它的感知模 式 了解其如何看待世界組合事物的方式 而當我們想透過 感知模式 來認識 文心雕龍 的同時 就要檢證整部 文 發現 龍 世界的輪廓 及它如何深植在社會文化環境中的狀態中 進一步 心雕龍 所構成的整體環境脈絡 自然又可從其前沿的漢易象數的追索 重新 國 我們因此可以透過這所謂 感知模式 去討論文史的議題 即 劉子 一書和 文心雕龍 是否皆為劉勰所著的問題 如果他們的認知方式和結果一致 二書 就更有可能出自一人之手 於是我們便可以從類感論進行分析 類感 即因類相感 因萬物同構同類 故推而能通天地萬物 掌握宇宙精微 可說是中國認識論的起源 類感理論的源 頭甚早 整部透過 感而遂通天下 模式的 周易 都可說是先人感物的智慧 egch 結晶 我們可引 周易繫辭傳 的一段話 作為易上早已運用類感系統 類 比天地萬物的證明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 觀鳥獸之文 與 地之宣 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 於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 之情 24 朱曉海認為此談 包犧氏透過各種觀察和經驗累積 而後歸納抽繹 才獲致這份 24 據 十三經注疏 台北 藝文印書 1997 頁166 40

47 洞見 25陳德興則認為這是談 卦乃聖人據經驗法則仰觀俯察天地人物之情 將其極深之意蘊寄於八卦符號之中 因而演之 以求通達造物之神妙萬有變化 之軌跡 從卦爻演繹的過程中 以陰陽之性能證成天地人間的基本德性 26這些 固然都能對此段作解釋 然而我們想進一步問的是 繫辭 的 類 怎麼 相類 如何能通 細分此段 其 類 感方法可分成三層次 一是觀於天地 從 天象地法與鳥獸之文 直接 類比 二是 近取諸身 與 遠取諸物 以同 理的方式去取自身與萬物之連接 進行概括性的 類化 然而第三種的 通神 明之德 與 類萬物之情 則進一步以抽象性的類感思維 從已知來推測未知 治 政 大 明之德 而 類萬物之情 了 追究人與萬物生命背後的存有 通過這三層次 物和我的關係就能合一的 通神 從上段看來 類感 方法論已經在易發展起來了 可除了類感的方法外 國 類感之所以能 類 還牽涉內在建構的元素 只有萬物有共質 方才可因 類 共感 這就牽涉到了 氣化 論的基礎 因萬物皆 氣 構成 而能 類感 說 其言 可說是易基礎上開展的共識 鄭毓瑜將傳統氣類感應的方式 整合為 連類 人感應出世界 也身處世界之中 更重要的是 世界的整體於是在人的個 egch 體上顯現 而出自個體身心的文就是整體世界的舞臺 這是彼此相互包 含與顯現的 個人 整體 在這樣的 連類 角度下 我們也許 可以想像 在 宇宙 身體 中其實沒有以物質形軀出現或者僅僅以封閉 在內的心志所呈現的 人 反而是瀰漫擴張彼此穿通而無所窒礙的 氣 態 存在 亦即如果我們要談到屬於宇宙也屬於人之身心的 文 我們 朱曉海 讀易小識 台北 文史哲 1987 頁99 陳德興 氣論釋物的身體哲 陰陽五行精氣理論的身體形構 台北 五南 200 9 頁47

48 首先就不能忽略這樣一種 體 氣 的顯示 27 這段話中 不難發現鄭毓瑜通過傳統的氣化思考 結合 宇宙 身體 而確人 可通達 感 她所整理的 連類 說法是有現代意義的 王德威評價她的論點 認為她透過中國傳統認識論的再認識 將 情 與 物 兩者之間的交錯關係 更整體性的整合 從體氣到感通 連結了 有情個體 和 物象相繫 的部分 並讚美她的發端 不但深化了傳統 也再次發明了傳統 28此外 筆者覺得更 重要的是 連類 的論點得以揚棄西方批評理論和中國傳統的扞格 重新理解 治 政 大 認識論視域下 所展開文的更高價值 傳統文批評中 道 的規準 進一步解釋文非技藝 而能 原道 得出傳統 所以我們更能明白 文心雕龍 為何開篇就要以 原道 來解釋 文 原 國 道 說 文之為德也大矣 與天地并生者何哉 夫玄黃色雜 方圓體分 日月疊璧 以垂麗天之象 山川煥綺 以鋪理地之形 此蓋道之文也 仰觀吐曜 俯 察含章 高卑定位 故兩儀既生矣 惟人參之 性靈所鍾 是謂三才 為 五行之秀 實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 言立而文明 自然之道也 egch 29 從氣化到類感的脈絡來理解 可知劉勰想通過傳統認識論的再思考 開宗明義標 文 乃人 類感 天的體現 進而彰顯文的重要性 上文中 劉勰以道 視作文的根本 卻由道落實的 德 開始說 德 是道的歷程 文 則借 由 道 經 德 自然而生 使得 文之為德 的命題被引了出來 便由天人間 鄭毓瑜 文 與 明 從 天文 和 人文 的類比談起 收於其氏著 引譬連類 文 研究的關鍵詞 台北 聯經 2012 頁35 28 王德威 序詩與物 引譬連類 文研究的關鍵詞 收於鄭毓瑜著 引譬連類 文 研究的關鍵詞 頁3 9 29 黃霖編 文心雕龍彙評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頁13 14 42 27

49 的哲範疇 過渡到文範疇 因此 文就有 道 的表現意義 然而 道 如 何通過人再體現成文 以至自然一詞 如何和 道 並觀 都導致詮釋者對 自 然之道 是個什麼 道 莫衷一是 事實上關於劉勰宗儒一事 龍界早有定見 其在 文心雕龍 序志 抒發 寫作動機源於 夢執丹漆之禮器 隨仲尼而南行 又大力標榜 宗經 的樞紐 地位 另 原道 篇屢稱三聖崇孔子稱唐虞重仁孝等方面 幾可認定 文 心雕龍 歸原於儒的用心 劉勰一心想宏揚儒家之方 卻未走注經之路 是因為 序志 馬鄭諸儒 弘之已精 就有深解 未足家 於是他轉而選擇走弘 治 政 大 面涵藏的內蘊 並由此建一套指導創作的文理論 揚經典的文價值之路 試圖將經典提昇為文創作的最高典範 開發其文方 此創闢文理論的宏願 使其理論構築在 本乎道 師乎聖 體乎經 酌乎 國 緯 變乎騷 之上 建構以經典為最高評準的文觀 並據經典而 正緯辨騷 揭明人類世界的常道之不可變 與文發展應有的語言藝術之變 都明確的顯示 其內在的儒性格 但為什麼界還是不能斬釘截鐵說 原道就是原儒之道呢 這和我們對儒 經易闡發出的 類感 說不夠了解 致使者認為劉勰的類感說 有源於道家 佛家或是三教兼解的歧異 如果我們可以從漢代 易 的經流變 來理解劉勰 egch 類感論的源頭 也許可以得到更全面的看法 而 文心雕龍 類感論的源流爬梳 龔鵬程先生已有了發端之功 他將於魏 晉文之所以轉向抒情 乃至 文心雕龍 類感的源頭 推源到漢代思想 撰 從 呂氏春秋 到 文心雕龍 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 一文 論述 呂氏春秋 通過類感 使漢代人發展 氣感 與 起情 的觀念 確人有 感性主體 可將抒情和體道二為一 在正視情欲之餘 進而從各種不同角度來 理情性 故能開展出魏晉緣情說的先驅 這篇的提出 點明了朱自清提出 魏晉時期是文獨的新時代 的說法有 43

50 盲點 進一步還證成了漢代大經思想非對文的箝制 而有其推波之功 此說當然是對前輩的挑戰 而此文更細膩處理了漢人由氣感論述 帶出的性 情論述 乃至於對文的影響 只是其文從 呂氏春秋 到 文心雕龍 作為範 圍來討論 佐證的材料從 呂氏春秋 為起首 旁及 禮記樂記 淮南子 春秋繁露 雖都是先秦到漢代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材料 若想從而論證 文 心雕龍 的思想進程 卻還有商榷的空間 固 呂氏春秋 對劉勰影響深刻 然 而 啟發不等於 直接 影響 當中應有階段脈絡可循 另外 龔文亦直接斷言 劉勰之言虛靜 也屬氣感哲中應有之義 只能溯源於董仲舒 不當旁求於老 治 政 大 罩在易脈絡之下 如不從易脈絡來理解 實顯得不夠周延 子莊周論情之感物 30 此說也有更值得細膩推敲的地方 因為這些材料 仍籠 正如張濤在 秦漢易思想研究 所言 國 綜觀秦漢思想的發展歷程 不難看出 周易 及易的啟示和影響始終 是貫穿其中的 許多思維模式思想方法的推出和運用 許多重要概念 詮釋 周易 研究運用易來完成的 31 egch 論點的提出和展開 許多思想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主要是通過解說 張濤認為 秦漢思想實透過對易的不斷註解 豐富了思想概念 對照龔文上述所 引材料 明顯亦是受於大時代易發展的影響 而完成的智慧結晶 另一方面 我們也深知 文心雕龍 從成書形式和思想 都和易緊密結合 也許應通過整 體易的類感系統之脈絡 明白其如何將天體的生成結構 對應於天道 再對應 於人事 進而將 情 的內涵統攝進來 又推而影響 文心雕龍 對情字的思考 龔鵬程 從 呂氏春秋 到 文心雕龍 自然氣感到抒情自我 收於柯慶明 蕭馳主編 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下冊 台北市 台大出版中心 2009 頁704 31 張濤 易和秦漢思想的發展 收於 秦漢易思想研究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頁389 44 30

51 本章為了比對二書的類感模式 將先從龔鵬程先生的說法為起點 討論由 呂 氏春秋 下的發展兩漢易如何發揚類感說 怎麼對應情 再進一步討論 文心 雕龍 對兩漢易中的類感論述的繼承和發展是什麼 可看出劉勰什麼獨到之處 此外 便可以討論 劉子 一書的類感思想 是否和 文心雕龍 的類感模式相 同 從而檢證二書為劉勰所著的可能 二漢代易中的象數如何發揚類感論 易經 在結構和思想上 如何影響劉勰 游師志誠在 文心雕龍與劉子系 治 政 大 漢代易論 文心雕龍 隱秀 發文討論 該文指出 統研究 已有兩篇專文討論32 而縮小到關於漢易如何影響劉勰 亦有楊焄 從 國 劉勰在 隱秀 篇中論 隱 時所提到的 互體 主要是受到了漢代 易 的影響 其中尤為重要的是鄭玄的說 通過對鄭氏 易 注諸多特點 的分析 可以有助於我們對 隱 有一個較為準確的理解 33 該文雖就 隱 來談漢易中的 互體說 如何對劉勰產生影響 但實際上已經 撥出一條漢易引導劉勰的路 尤其鄭玄在象數易的成就極高 該文雖確認了鄭玄 egch 象數易對劉勰思路的影響 然又何止鄭玄一人影響劉勰 實不如放大的談劉勰對 漢易的思維的接收 怎麼轉化於文論應用更為關切 此外 還有朱青的 文心 雕龍 與漢代易 談及劉勰用易的語言層面所做的釋析 提出 劉勰雖依漢易象數之以為論文之道 但卻從古文經的治理念出發 游師志誠 劉勰與 易經 初論 劉勰與 易經 再論 收於游師著 文心雕龍與劉子 系統研究 台北 文史哲 2010年 33 楊焄 從漢代易論 文心雕龍 隱秀 收於徐中玉郭豫適所編 古代文理論研究 24輯中國文論的常與變 上海 華東師範大出版社 2006 頁343 344 45 32

52 只吸取其互體飛伏等解易體例 從而揚棄了象數易中繁瑣的解易套路 也拋棄了今文經中的論陰陽災異的神秘主義內容 通過以上考釋與 解析 對劉勰所撰 文心雕龍 的理論體系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就易史 而言 文心雕龍 的易基礎是漢代象數之 就經史而言 屬古文 經系統 總之 文心雕龍 歸屬於儒家經體系 34 朱文主要確劉勰使用象數術語 進行文理論的建置 然而 語言層面的使 用背後 應有更高層次的思想指導 光是從語言比對 不能全面理解劉勰的思想 治 政 大 展後 在天人哲的高度成就 而天人相感的模式之建置 才是劉勰建置 文心 層次 筆者進一步以為 要談漢代易的影響 就不能揚棄象數自孟喜京房發 理論的功臣 賴貴三先生說 國 象數易則更進一步將陰陽五行的宇宙變化歸納為神秘的象數命運 用象 數的神秘來預示人生與社會的過去與未來 京房易的價值在於以新 的易思維方式 建立了不同於 易傳序卦 卦序的系統 揭示了六十四 卦內在的關係 京房易作為一種適應時代潮流的天人之 目的在於以 神道設教 正人倫 明王道 匡救漢代吏政 調整社會秩序 egch 35 此文指出象數易的重要性 它歸納出可以通達抽象神祕系統的方法 並能適應 時代潮流 在 天人之 和 社會秩序 的互相闡發下 成為易的重要成就 這些象數 解釋人類與自然社會的繁雜關係 使得漢代象數易在思想史上 不容忽視 若能消解對漢代象數易的成見 由其思想層面進行觀察 也許我們 更能認識象數如何高度發展類感說 從而討論漢代象數易裡 感 的具象 朱清 文心雕龍 與漢代易 南都壇 人文社會科報 第25卷第6期 2 005年11月 頁62 66 35 賴貴三 易思想與時代易論文集 台北 文津 2007 頁272 46 34

53 化歷程是甚麼 由孟喜卦氣說而來 一路從焦贛京房鄭玄到虞翻的深化 如 何能 類 怎麼相 感 並且透過這些脈絡的梳理 再而理解劉勰對漢易思 想接受的過程 一 漢代象數易如何發揚類感 規律性法則向抽象的轉化 要問漢代象數易的類感發展 可能要對漢代象數易的演變歷程有基本的 理解 實際上 通過目前界研究漢代象數易的演變史 也可以看到一個由規律 性法則 向抽象轉化的歷程 36 兩漢象數易可說是從孟喜卦氣說作為發端的 將六十四卦 與體現陰陽 1規律性推演宇宙法則的易新起點 孟喜的卦氣說 國 之氣消長進退的四時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相互配合 於是產生四 正卦說十二消息卦說六日七分法七十二候說 37孟喜發端的卦氣說 實將 周易 與曆法結合起來 將變動的天道進行常態性的歸納 以陰陽之氣的消長 對應於規律的宇宙周期 將氣和時連結一起談 得到一種規律性的驗證 也綰合 易的不變性和宇宙連結的關係 和人事接軌 2大成於占驗之術 焦贛京房 值星八宮五行 egch 孟喜所提的規律性 還是有變動 或與常法難相合的情況 這時的矛盾衝突 在曆法上可以改曆 但在易理上就必須解釋變動的原因 繼起的焦贛 為了占驗 關於漢代象數易的發展及其哲化的建構 本段主要參照高懷民 兩漢易史 台北 中國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70 梁書弦 漢易卦氣研究 濟南 齊魯書社 2007 朱伯崑 易哲史 北京 崑崙出版社 2005 王新春 易與中國哲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2012 等書的脈絡參照整理之 37 梁書弦將卦氣說整理的非常詳盡 參其說可知卦氣說的參照方法 卦氣說基本精神是將坎 離震兌四卦 分主四時和方位 並依其二十四爻 分別表示一年二十四節氣 而節氣的陰陽 之氣有消長進退 故孟喜又在六十四卦中選擇出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遯否觀 剝坤十二個卦 使之配對一年十二個月 從卦象就可看出陰陽之氣的循環不斷的歷程 另 二 十四節氣又可進一步劃分三分 這樣使一月有六氣 一年共七十二氣 因每一氣配一候 故稱七 十二候 孟喜將六十卦配以七十二候 得出易上的七十二候說 進而利用卦將三百六十五又四 分之一日除以六十卦 則每卦得六又八十分之七日 折合成今天時制為一卦當六日又二小時零六 分 47 36

54 的更有效性 便創了用卦值日的筮占之術 強化了 變 這就從曆法層次下 推移到人事的變動 替外在的變因找出某種規律 依焦氏之見 人們不僅要明常態 更應當明變動的 非 常態 才可把握天 道 從而適切回應 以便用天道人道 這種對從天道 常 與 非常 的掌握 充分反映了易占候之術的特質 也是當時重陰陽災異的社會習尚之典型體現 繼而集大成的京房 則在孟喜卦氣的曆法圖式中 和焦贛的理論下 進一步 開展了他的說 他按照八宮排列 將天干地支放入卦中 不但援引了西漢天文 曆法醫政治等科的最新成果 除和孟喜一般將六十四卦與四時五行 治 政 大 納甲世應飛伏五行與六親等 並通過方術來闡釋卦象 提出了一種新世界 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等天地之象結合起來 又更講究 筮法 包含 結構 進一步構成了一個獨特的宇宙 這種說創造性地詮釋轉化了 易 國 也建構獨特的八宮易 京房的筮占法 將 周易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通 過五行一一配上六親 構成了一個家庭宗法社會的關係網 創造了由 感 而 神 的常模 並能驗應吉凶 治易的同時 實具 五常 經天地理人 朱伯崑 易哲史 指出京房的價值 egch 倫而明王道 順陰陽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 表達了象數家的人文精神 京房將八卦和六十四卦看成是世界的模式 認為 周易 既是自然界又是 人類社會的縮影 作為世界變易的基本法則即陰陽二氣的運行和五行之氣 的生剋 即表現在八卦和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之中 這樣 便將西漢 以來的自然哲更加系統化了 儘管他將 周易 中的筮法 引向占候之 術 宣揚了天人感應的迷信 但他提出的世界圖式對後來的哲家們探討 世界的普遍聯繫 很有啟發的意義 朱伯崑 易哲史 170 171 48

55 這個說法比較客觀的提出京房對 宇宙觀和天人相感 說的貢獻 不過此說仍 強調天人感應的迷信 如果我們拋棄 天人感應 是迷信的成見 來討論京房占 驗中的方法和步驟 會發現納甲筮法是將天干地支 納入卦爻中 並考慮五行的 生剋變化 而緊接的世應飛伏六親等 都指涉了更為抽象的 感應 的神祕 內涵被具現的方法 神 牽涉了當下情境的全然感知 懂得 神 之用 才能 從狀況中 找出一條適切回應的方式 而此天道感應下 神 非單指涉宗教概 念 而是由天道向人事演變的關節點 能透過象數的步驟 指向 客觀事物 的 精妙易理和神妙變化 故感應之 神 已有傾向 智 的思考 3深化於注經之中 荀爽乾坤昇降說鄭玄爻辰說虞翻旁通說 漢末則湧現了荀爽鄭玄虞翻三位影響極為深遠的易大家 國 荀爽提出乾升坤降說 以易條例 談乾坤之氣相互作用的法則 荀爽主張 陽宜升 陰宜降 使天地萬物在大宇宙背景下 各有適切定位 從而達成井然有 序 和諧有致的格局 鄭玄易的核心則在爻辰說 源於鄭玄獨特的經背景 他的爻辰圖式 結 合了之前的卦氣圖式 又更細緻的以 爻 涵攝了整體宇宙陰陽二氣之消長 故物候節氣時序之更替 萬物萬象之生化 都可以透過爻辰相對 一窺其奧 egch 更取 乾 坤 兩卦十二爻與十二律呂相配 再而將漢代經的人文禮樂精神 重建於易之中 以爻辰說完備地傳達 凸顯禮樂文化精神 使易有了全新的 底蘊 虞翻易則基於他獨特的旁通說 旁通說借兩卦之間用陰陽相對的彼卦 來解釋此卦 透過一顯一隱相互涵攝流變互通的 詮顯了大宇宙和社會人生 中各種事象間的旁通關係 提升了荀爽卦變思想 在易史上推出了較為完備的 卦變說 虞翻另提出 易傳 中的當位失位說 在肯定當位得正爻的合理性 前提下 以六爻皆得圓成的既濟為最終期許 這一說倡導人守位之正 積極促 49

56 成宇宙有序和諧之理想格局 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易中的高度人文價值 荀爽鄭玄到虞翻這些經家 皆通過注經來談爻的 變 動 試圖歸納 方法來理解宇宙和人事間的對應 更重要的是 他們所建象數易 將陰陽五 行的宇宙變化 歸納為神秘象數預示的具現 從那些八卦九宮數四象之數五 行生成數五位相合數大衍之數與天地之數 包括爻體與爻氣說等內容的角度 來聯繫卦象 涵攝世間萬有 體現易的 天人感應 系統 4象數豐富了神字的定義 由上述討論來看 漢代象數易實具有高度哲性的天人之 雖是利用卜 占來解經 推演出繁瑣至極的條例 卻也可看出其將 感而遂通天地 之 感 具現化的用心 也就是說 通過漢代象數易的開展 能確的是人感通天地萬物 國 有一定的步驟和方法 感 便不只是宗教思維下的神祕感 而是 智 的 通 與 受 下的超越體驗 從孟喜卦氣說而來的規律性宇宙圖式轉向到京房易 中的神秘傾向 再經過荀爽鄭玄虞翻的注經中 宇宙萬物的變動 在錯綜複 現的 道 轉化神祕的 感 成為可能的過程 雜的變動下都有規律 而規律透過某種程序的感應 便能抽象的理解宇宙最終實 所謂 感 而能通天地的 神 的狀態 是一種體道後全知形貌 非嚴密的 egch 分析 而是直接從對 象 的感官來把握神秘思維 進而透過認知 理解到一種 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理體驗 它非邏輯推驗 超越感性 但又沒有脫離感性 是從既定的步驟和方法中 逐步把 感 物象 和 神 連結起來 將天地人 之道 以 感 貫通 5龔文的商榷 前已言及 龔鵬程將 文心雕龍 類感的源頭 推源到漢代思想的發韌 又 言 劉勰之言虛靜 也屬氣感哲中應有之義 只能溯源於董仲舒 不當旁求 50

57 於老子莊周論情之感物 39有其偏頗 我們並非否認董仲舒天人說對劉勰的影 響 但要補充的是 除了董仲舒的發韌 將陰陽結合起來 提出一種更為系統 更為神秘的陰陽說外 此後孟喜的卦氣說的氣 一路發展到京房 將五行之說 全面引入易領域 在重視陰陽之氣的同時 尤為重視用五行對陰陽四時之氣 做出進一步詳盡的說明 在陰陽五行說的全面運用後 使漢代象數易得以更 完善的發展了類感系統 故劉勰並非只接受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 便發展了文的類感系統 而是備 齊於整體漢代象術易的知識 承繼了這個基模 再展開在其文理論上 總體而 治 政 大 乃透過物象的演繹 通天下之道 進一步達到 神與物游 的可能 而 神與物 言 漢代象數易確了人能對抽象事物能感應的條件 而感應抽象事物的 神 游 又怎麼 情理相應 又還要進一步討論 才能明白 感 和 情 之間的 國 繫聯 才能了解劉勰如何轉向人事體現 再轉向文評價的方式 二 由感而調理情 洩情以通神的關鍵 氣化宇宙的認識逐漸發展完足後 陰陽和五行之氣 被用來說明不同物質如 何相反相成的交互作用 互相類感 又進一步通過漢代象數易的發明 將 感而 遂通天地 的感 變成以規模條列化的方式 解決神秘難測的關鍵 這也是劉 勰基的點 egch 劉勰從 呂氏春秋 以降 吸收了漢代象數易的根基 相信人也有感通天地 的能力 才能進一步理解道 進而以能呈現道的感知當規準 作為評價文章好壞 的標的 而評價即審美的實際操作 也就進一步將道 聯繫到審美的判准上 故 而這層認識又進一步可以推及文審美論的更深層展現 致使開出 文心雕龍 將對道的感應 具體落實在 文之為德 上 但是想到達文的審美體驗 感 字還有更深層的意蘊要被開展才可以 正如龔鵬程的分析說 39 龔鵬程 從 呂氏春秋 到 文心雕龍 自然氣感到抒情自我 頁704 51

58 漢代天人感應說 蓋即有此類經驗 春氣暖 秋氣清 人仰觀天地生物之 意 切感萬物同氣相依之情 直契天心 若可知其災異變化之意 其實就 是讓人在一美的覺知裡 達到宗教性神交的感悟 此一感悟 亦詩人之情 也 40 神 作為象數易裡 貫通天人的狀態 欲明神 先要通過覺知的 感 才 能到達 而前已說明 感 是心理體驗 不是邏輯推驗 超越感性 又沒有脫 治 政 大 地人的存在 納入陰陽五行世界圖式的架構令宇宙生化的運作可被 知 性來 離感性 但大致上 象數易的感 實通過陰陽五行與氣之交感為通感路徑 把天 那就需要再進一步思索 國 理解 並操控 但這個覺 知 是否帶有 情 感 是否可以稱為 詩人之情 如果龔文所言因氣感而通天心之智與萬物相契的狀態 實和上述所言象數 易發展的 神 的狀態相合 那麼 神 的狀態中 是否包括 相依之情 又 假設 感與外物相交以後 情應然而生 那麼 文心雕龍物色 所言 物 色之動 心亦搖焉 微蟲猶或入感 四時之動物深矣 物色相召 人誰獲安 一葉且或迎意 蟲聲足以引心 這種由外物相召的 感 才有了足點 但從 egch 上述漢易象數與感的討論來看 我們還是不能進一步肯定在兩漢象數易上 感 和 情 字之間的關聯 也就是類感與情的問題 而劉勰勢必也要處理這個問題 才能進一步推展龔文中所謂 以情感與萬物交會感通 進而 感悟自然 並形 成 審美意識 要解決此系列問題的關鍵在於 難道漢易象數的通感 不會處理到情的問 題嗎 這個部分界確實長期忽略了 我們還是要從漢代象數易來找答案 在象數易濃厚的哲傾向下 我們的假設是 感 和 物 中間過程裡 40 龔鵬程 從 呂氏春秋 到 文心雕龍 自然氣感到抒情自我 頁697 698 52

59 不只確了人的感知主體 可以感應天地之道 同時也從感應之中 得到情感上 的相應 使得情感有其系統性 自然產生 類感起情 的可能 如前文所引 秦漢思想實透過對易不斷深化的過程而來 包含天人相感模 式 實存易之中 在董仲舒的天人相感說裡 人的情感和德性都取化於天 故言 人之德行 化天理而義 人之好惡 化天之暖清 人之喜怒 化天之寒暑 也就確了性情是與天地相副的 是天人感應的結果 故 天亦有喜怒之氣哀 樂之心 與人相副 以類合之 天人一也 春 喜氣也 故生 秋 怒氣也 故 殺 夏 樂氣也 故養 冬 哀氣也 故藏 四者天人同有之 人不但形體肇 治 政 大 不僅人上類於天 以傳達人之情感 所以天氣與人氣二間之間有神秘的感應作用 自上天 就是精神血氣思想感情喜怒哀樂也分別體現了天的各個方面 氣可 天亦與人相副 所以說 以類合之 天人一也 這就說明了一條由外向內的路 國 繼董仲舒以降的象數 更在占筮過程中 對物象寄託進行詮釋 同時 感 和物之間連結的情怎麼發展就變得可感 而證成 感 不只是上對天道 還要能 下對人事 故象數易雖大講節氣物候天文曆法 實際上是借天道而講人道 說由 天 而 人 的對應關係上發展的更完整 甚至將天道和人的性與情呼應起來 加上京房象數以降 把陰陽二氣和五行 由於天地人都肇自太極 化合 陰陽 因是同構的 天有四時 地有 egch 五行 人也應之相對 形成相互影響的 互感 關係 使天道變化和人的身體反 應遂成一系統性 故而鄭玄注 乾鑿度 說 易者 所以經天地 理人倫而明 王道 因此 它以八卦配五常 變成了 八卦之氣成 則五氣變形 故人生 而應八卦之體 得五氣以為五常 仁義禮智信是也 就帶出了以自然五行配人 文五常的論調 魏伯陽的 周易參同契 則是帶入了五行帶入了身體 認為人生 天地間 首為乾 腹為坤 呼日吸月 與天地同一陰陽 離為心火 坎為腎水 坎離匡郭 水火既濟 一身之生理變化 陰陽升降 皆在人體中 41在漢代象數 41 周升 參同契 建構的人天模型 收於周升 兩漢易與道家思想 上海 上海文 53

60 的發展下 抽象的倫理道德 或具象的身體官能 都和宇宙模式相應 並能以數 類推 正如陳德興所言 兩漢哲借氣化宇宙論開顯出來的身體思想無疑是極高明的 其以氣範疇 切入人的形神結構探討 人 之存在的理想狀態 基本上就是 天人一 體的思想氛圍天人底蘊的同質預設下 對人之存在樣態存在品質之提 升的可能性之探討 然而 不論是陰陽五行釋物秩序所鋪陳之世界 圖式 或是精氣神的釋物假借 卦爻法象 的符號方法所開展出來的修 治 政 大 情 這個方法是傾向與 周易 實在論精神及數理化的天道內涵為探索的 真奧旨 皆可目為兩漢的思想家企圖以數理運算的精神掌握天道運行的實 目的 而此方法此目的所預設之對象 在冥冥之中主宰了漢儒對天道思 國 想的宇宙論側面之關注 同時 或也遮敝了宇宙論域之外離形去智的天 道奧域 42 這段文章指出在象數易的發達下 漢代的身體論述是認為人的身體觀 和天道有 具體的繫連 人的樣態和品質和天道相關 性和情的展現自然也和天道有關 依 附在天道變化之下 氣 為根源 陰陽 C h 萬物 是氣化世界的實然表現 egch 五行 層層相因 演繹物物互動的秩序 保證氣的變化之必然性相應性和絕 對性 而氣的變化 可以影響人的狀態和品質 就使得兩漢易在氣感活動中 氣能積極施動 而人能受動 在交感之下 依氣類感通 便因之可開顯道德與情 感兩端 只是情感與物相接 並非處於澄明狀態時 情感就變成鬱積體內不得不 發的憂愁 便阻止了明道通神的途徑 故作為漢代官方論述代表的 白虎通德論 的性善情惡說 可以放在易身 化出版社 2001 頁201 42 陳德興 氣論釋物的身體哲 陰陽五行精氣理論的身體形構 頁193 54

61 體思維的脈絡下思考 白虎通德論 認為情性都是人稟自天氣而生 但性情二 者卻是有區別的 它說 性者陽之施 情者陰之化也 人稟陰陽氣而生 故內 懷五性六情 在它看來 陽氣者仁 陰氣者貪 故情有利欲 性有仁也 人 生而有五常之性即 仁義禮智信 也有所謂六情指 喜怒哀樂愛惡 要 扶成 五性 故認為人要用 五常之性 來治理時時想念的 六情 43這麼一來 就 牽涉了由漢易象數氣化宇宙論發展下 逐漸深化的性善情惡說 情阻礙了 性 以明 神 但又不能禁止情的產出 只能以洩導的方式 幫助人重新回到靈明的狀態 寫文以洩情 變成一種理情的工作 可幫助性歸於 治 政 大 然而由感而情的調理 也就使劉勰轉向 文論 論的 神 的同時 也需要處理 道 繼而感通 神 由此可以推演的是 漢易強調的是類感對 神 字的觀照 情 怎麼對應的問題 才能進一步在審美和感應上找出一條創作的道路 國 三由漢易象數脈絡再探 文心雕龍 的類感說 上述討論下可知 董仲舒到漢代象數的類感說發展以降 以 氣 為萬物的 本源論幾成傳統認識論的定見 混一於氣的事物中 可依氣類推尋 逆推其間之 道 便能呈現身處事的定則 而象術易 就是確感應活動中 可透過一定 的步驟方式去感知 方能進一步體氣明道而通神 egch 上已言及 原道 從廣義的天地自然之文 到落實的文之文 將有常的 天道確後 再要人通過 感 的體會 明白 文之為德 之所以大的原因 尤 是典型氣感的例證 故確知劉勰體道的基模 亦建在氣感脈絡發展的論述上 所以我們要先比對的是 文心雕龍 如何承繼其氣感論 而這樣的建構和漢代象 數易比較之下 又有何轉發 這時我們可先考察文心雕龍談 氣 的問題 包含 一 外氣如何和體氣 改寫自祝瑞開 性理情 說與 中和 論 收自 兩漢思想史 上海 上海古籍 19 89 頁288 55 43

62 感知 二 感知和神之間怎麼透過 氣 繫連 三 體氣怎麼變成文氣 三 個問題 一方面可以組織劉勰的氣感說 一方面可進一步比附漢代象數易 耙梳 其中的關聯 一 外氣如何和體氣感知 在人與道的關係中 氣固然是主導變化的 但作為能感通的人 更需要能施 與變化 故在物我關係中 一方面 情以物興 以物我的作用方向展開 一方 面也 物以情觀 呈我往物的作用方向推去 形成了相互從屬雙向作用的關係 這樣 劉勰就從象數易的陰陽氣類五行互感論中 演繹出他的審美感應論 如 物 色 說 國 春秋代序 陰陽慘舒 物色之動 心亦搖焉 蓋陽氣萌而玄駒步 陰律凝 而丹鳥羞 微蟲猶或入感 四時之動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心 英華秀 其清氣 物色相召 人誰獲安 是以獻歲發春 悅豫之情暢 滔滔孟夏 egch 物有其容 情以物遷 辭以情發 44 鬱陶之心凝 天高氣清 陰沉之志遠 霰雪無垠 矜肅之慮深 歲有其物 這裡一開始就說陰陽相交 不斷變化 於是表現為四季推移而萬物 入感 微 小的蟲蟻尚能感受外物的感召 可見四季變化影響萬物的深刻 人亦如是 所以 春日人們會感到愉悅舒暢 夏天鬱悶在心中凝結 秋日引起深遠之思慮 冬季思 想會變得嚴肅而深沉 四季使人的感情因而變化 在這一系列的有規律的連鎖反 應中 人也自然要發生相應的變化 可知劉勰繼承了漢代象數易下高度發揚的類 感論 而演繹感物論 然而這個感物的重心 並非確人能感物 而更是要確保 這個感應可以落在文字之上 44 黃霖編 文心雕龍彙評 頁149 150 56

63 再綜合 明詩 人稟七情 應物斯感 的說法來看 人的七情一旦受外物 的刺激就會產生相應的情感反應 故 山沓水匝 樹雜云合 目既往還 心亦吐 納 春日遲遲 秋風颯颯 情往似贈 興來如答 使物我相應後 便能把作者 自身的情感寄託與物 使物中有我 同時 有我之情的物反過來剌激 引起新的 反應 在雙方相互反饋的過程中 物我逐漸融為一體 正如郁沅羊列榮謝 昕在 文心雕龍 審美感應論探微 所言 劉勰鈎勒出了審美主客體的共同運動軌跡 外 內 外 由外而內 是 治 政 大 的境界的過程 也是客體從冷漠無情的 無識之物 向表象轉換並在獲得 主體獲得更為廣闊的運動空間 擺脫外境萬物的束縛 從而走向更為自由 生命中昇華為審美意念象的過程 也即由 外感應 內感應 的過程 由 國 內而外 則是主體運用表現符號和手段將其情志意象物態化的過程 也是 客體載負看意象從心理空間向語言空間轉化的過程 審美感應論 在 了其中重要的一環 45 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 是一條不斷的索鏈 毫無疑問 劉勰的思想構成 這裡點出劉勰的審美感應論有其運動軌跡 在 物色 的觀念裡 這宇宙不單只 egch 是物理作用及反作用的機械場所 還是一個大化生命流行的瑰麗境界 人是生命 物 自然山川草木鳥獸也是生命物 人與之通感中 既把自己的生命活動外溢到 自然物中 也從自然物中觀照到自已的生命活動 由 感 彙通物而落實成文 如此人對天道的感知 便紮實地足於宇宙認知圖式中 推動了人能天人一體的 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 這種由情彙通天地而落實成文的進路 是否可稱為劉勰對情 郁沅羊列榮謝昕 文心雕龍 審美感應論探微 收於日本九州大中國文會主編 文心雕龍國際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市 文史哲 民81 頁115 57 45

64 字的重視 而擺脫兩漢易發展出 性善情惡 的傳統呢 蔡鐘翔認為 陸機所云 詩緣情而綺靡 雖然僅是片言只語 卻標志著緣情說的確立 緣情說的意義不在于情感的發現 而在于情感的解放 即容許情感脫離儒 和經的羈絆 從陸機開端 緣情說在文論中便日益滋長擴展 尤其到了南朝 緣情說的聲勢已蓋過了言志說 在南朝 緣情說雖已 發場光大 但使緣情說成為系統理論的是劉勰 劉勰文論中以情為 本的觀念是極為明確的 我們把情感視為劉勰創作論的核心 似乎並不 為過 46 就蔡文的看法 緣情說是對性善情惡說的反動 而劉勰則正面的肯定了情的價值 國 這麼一來 劉勰則和漢代經傳統斷裂了 也脫離了儒和經的籠罩 但我們 進一步思考 劉勰本於宗經徵聖的儒批評體系的建構宗旨 怎麼任情縱性導 致於情的殊異呢 但如果我們把抒情的論點 聯繫起鄭毓瑜 文作為療癒的說 法 來看 也許可以發現其中並非悖離 而是繼承而開展的過程 鄭毓瑜在 從病體到個體 體氣 與早期抒情說 認為 傳統認識論下的 個體其實是一種氣態 隨時牽引於環境的變動 當氣所牽動的情 盈而反鬱而 egch 舒 的時候 抒情陳詩 則成為一種 病態體氣 的舒放方式 即療癒身體不 適的方法 是故抒情寫作的目的 並非只在表現自覺 實是體現一個動情盪氣的 存在世界的必要方式 47 若我們承此觀點進一步聯繫起漢代 性善情惡論 的說法 為情而文實為病 態體氣的抒放方式 情導致了氣的病態 正如 物色 所言 人誰獲安 換言 蔡鍾翔 劉勰與緣情說一兼論魏晉南北朝時期情感的解放 收於中國文心雕龍會編 論 劉勰及其 文心雕龍 北京 苑出版社 2000 頁166 169 47 參鄭毓瑜 從病體到個體 體氣 與早期抒情說 收於柯慶明 蕭馳主編 中國抒情傳 統的再發現下冊 台北市 台大出版中心 2009 頁53 58 46

65 之 情仍是惡 因而動情實會妨害天性對道的體現 是故 若將劉勰對情字論述 放回類感一系的體道脈絡上 則知情仍為惡 仍是通天道的負累 但為情而文便 能宣洩鬱悶之氣 藉由文字交換平衡 唯有平衡後 道才能繼續化通 使天人合 一成為可能 這個論點也就和魏晉時人不同 表現了劉勰的獨特性 黃偉倫認為 魏晉是 情 的自覺時代 將其時代的情性通觀的說 對於 情 的看重與珍視是魏晉士人的一項重要特徵 他們不再拘錮於 性 善清惡 的框架 把 情 視為 性 的對治對象 而是從人的自然本性 治 政 大 時自然的感情或情緒 它基本上繫屬於個人的 並充分張顯了個人的個性 來理解 情 認為 情 是人天生所具有的 應該給予珍惜與重視 同 特徵 它表現的個體在面對刺激時所產生的喜悅憤怒悲傷痛苦快 國 樂愛好驚懼憎恨欲求等心理感受 是一種帶有著獨特的鮮明的 也有待個體意識的覺醒方才成為可能 48 個性的感情 而這種植基於對個體生命的關注所緣生的對於 情 的尊重 與時代相較 劉勰若真是繼承漢代象數易的類感論 而演繹出審美感應論 自然 難以擺落 性善情惡 的籠罩 否則便將自放於認知系統的矛盾裡 若將 情是 egch 動盪不安的性 來理解 便知道他不是尊重情 而是將情作為需要紓解的對象時 就不能說劉勰是不再拘錮於 性善清惡 的框架 而是在此框架下深化 故能開 展文特有的平衡作用 抒情目的在於平衡體氣 體氣平衡為了完成天人一體 天人一體就通達於一種至高的 神 這麼一來 就開創了一條由抒情之文而通 神的路 也才能繫連起劉勰整體類感思想的脈絡 這種抒情為文的說法 不能不 說是劉勰繼承漢代象數開展的性情思想後之創見 不同於當代的縱情任情 更是繼承漢代象數開展出的術思路 確天人相合的基點下 才能落實在文 48 黃偉倫 魏晉文自覺論題新探 台北 台灣生 2006 頁81 59

66 章裡 接著 我們就要拉出感應的關節點 神 來看 進一步說明劉勰所重非 情 而是 神 二 感知和神之間怎麼繫連 氣 感 關節點 神 劉勰 文心雕龍 對 神 範疇高度關注 或單用如 神居胸臆 或合用 如 神理 為用 神道 闡幽 神明 樞機等 乃至於以 神 命創作論的 首篇 神思 並專篇談之 可見得劉勰對神的高度重視 劉勰解釋道 古人云 形在江海之上 心存魏闕之下 神思之謂也 文之思也 其 神遠矣 故寂然凝慮 思接千載 悄焉動容 視通萬里 吟詠之間 吐納 國 珠玉之聲 眉睫之前 卷舒風雲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 49 神 作為 感 的最高狀態時 思 便能無遠弗屆 當作家靜思之時 可 以聯想到千年之前 而在動容的時候 已觀照到萬里之外 在吟哦推敲語句之時 像聽到了珠玉般的聲音 而當注目凝思之時 又出現風雲變幻的景色 這就是思 想的神妙之致 於是 形在江海之上 心存魏闕之下 聲音影像都能透過 神 egch 思 活現出來 打破時空的限制 故曰 文之思也 其神遠矣 即感之 神 不受現實侷限之故 作家寫作時的精神活動是無邊際的 換言之 神思 篇的 神 是感通天地 橫跨宇宙象度的狀態 要找到這 種 神 狀態 劉勰提出保持 虛靜 來培獲 其言 神居胸臆 而志氣統其關鍵 物沿耳目 而辭令管其樞機 樞機方通 則 物無隱貌 關鍵將塞 則神有遁心 是以陶鈞文思 貴在虛靜 疏瀹五藏 49 黃霖編 文心雕龍彙評 頁94 60

67 澡雪精神 50 這是說 神 之感本蘊於心 能否感知則由心統關鍵 而事物呈現於耳目之前 由語言來表達 語言通暢了 事物本質就無從隱藏 相對的 心靈的關鍵滯塞了 神思也就無從生發 所以運用文思 貴在 虛靜 無雜念 為此要疏通肺腑 蕩 滌胸懷 然而 為何求 虛靜 呢 細分其因 因為虛能容物 靜能觀物 所以 作者保持一種沉澱的心境 自然能使內心自由想像和揮灑 便能夠獲得精妙的思 想 而這樣虛靜的做法 如果放入象數易在占筮時 要心念虛靜 觀照物象 以 治 政 大 而此虛靜後所感受的神 即帶有形上或本體色彩 在天道變化或規律下 還 冥合萬物 超越時空 以通天地之神的方法一致 帶有智性的理解 才能進一步成為可被審美的文 當然 要達至這種靈明之境 國 還得有先備條件配合 故除心靜之外 劉勰更要求積識理的方式 談找到 神 之前的先備功夫 並和 智 的培養息息相關 神思 篇接著說 積以儲寶 酌理以富才 研閱以窮照 馴致以懌辭 然後使元解之宰 尋聲律而定墨 獨照之匠 窺意象而運斤 此蓋馭文之首術 謀篇之大端 51 egch 這裡分論對作者的四個要求 積以儲寶 要求平時就要積累問 增長知識 作為文思的基礎 酌理以富才 要求培養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 研閱以窮 照 是對作者所閱歷的事物 從表象分析出本質 進而 馴致以懌辭 按文情 的需要去選擇和運用文辭 進入 辭達 的階段 劉勰認為通此四個進程後 人 的主體 元解之宰 就能 尋聲律而定墨 窺意象而運斤 成為創作文章 的首端 接著就能將感通的 神 化為文字傳達給讀者 更可以看出 神思 黃霖編 文心雕龍彙評 頁94 黃霖編 文心雕龍彙評 頁94 61

68 的神 是尚智重識的 將感通天地的神祕性 更側重於智性的理解天地 積儲寶這種尚智的主張 又明確將儒放進劉勰體系大脈絡裡 可是者 論述時 卻往往單就 虛靜 說 就把劉勰推落道或釋家一系 無視劉勰整體 術脈絡的依歸 也無視他 尚智 重文 和道釋家旨歸的悖離 道家要求 棄 聖絕智 釋家雖有 尚智 教義 但和積以儲寶並不一致 要是從 易經 的經史脈絡中的象數來理解 虛靜 不但能替 窺意象而運斤 的 意象 感發而走向 運斤 找到源流 因為象數本是借通過物象的規則找到感發天地的 可能 還能結合劉勰宗經下的崇思想 替漢代象數易的轉折找到一個承先啟後 治 政 大 來理解劉勰氣類感應說的 站在這層理解上 所以我們可以再回到 原道 的關鍵點 白 原道 篇的語境和象數易的密切關係 原道 國 具體意義 只有將 神 理解為 事物變化莫測的內在深層律動 時 才能更明 人文之元 肇自太極 幽贊神明 易 象惟先 庖犧畫其始 仲尼翼其 終 而乾坤兩位 獨制文言 言之文也 天地之心哉 若迺河圖孕乎八卦 洛書韞乎九疇 玉版金鏤之實 丹文綠牒之華 誰其尸之 亦神理而已 52 egch 劉勰指出 易 為庖犧作畫 仲尼作翼 是有心之文 出自太極 與天道神明相 通 故能幽贊神明 河圖洛書也是如此 富於天地靈性 是天地大美之呈現 這一段既標 易 為通神之書 又聯繫起文字乃神理的表現 神 指的是自 然界奧祕莫測之極 以人的思維智慧之靈明 超越人的感官的限度 對 神 的觀照或體悟之狀態 簡言之 漢代象數易中的 神 論 是基於人與世界萬物的根本關係在感通 之後 而進一步提出行處的原則 劉勰的創發則是在象數易提出天地人的根 52 黃霖編 文心雕龍彙評 頁14 62

69 本象術繫連關係外 著手賦予 神 創作的意義 將此神應用在文論上 要求人 通過天地之美萬物之理的 感 的仲介而聯繫在一起 流露出對天地道德的體 驗情懷 將生命置於通天地之神的博大境界之中 使美自然而生 行於文 除了以氣感神的問題之外 我們還要想到 漢代象數易開展的人性論中 還 有所謂稟氣說 人的稟氣不同 造就了人的殊異 而人的殊異怎麼體現在文章裡 即可化約成 體氣 如何影響 文氣 的問題 聯繫上文 抒情若是宣洩體氣 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動態平衡 那麼同時文章也應載負了體氣的質地 形成文氣 這就連繫了 體性 的大旨 三 體氣怎麼變成文氣 體性 講文的風格 風格的風 實氣之流動 也就用到氣的發展概念 國 他在開篇解釋 體 與 性 的關係說道 夫情動而言形 理發而文見 蓋沿隱以至顯 因內而符外者也 然才有庸 儁 氣有剛柔 有淺深 習有雅鄭 並情性所鑠 陶染所凝 是以筆區 雲譎 文苑波詭者矣 53 egch 此言天下文章皆是作者由 內到外 的顯現過程 然而先天才能 氣 質殊異 後天的問習染又有不同 造就作品多種不同的樣貌 然而在多種樣貌的背後 有一定的成因 所以此處指出先天氣化的性情後天陶鑄兩個 因內 的部份 進而才能 符外 的討論外在顯現的文章關係 即有不同 文氣 的可能 這裡還有回應上述感應的問題是 在文章顯現的過程中 因內 的 內 是一種 主體 主體才氣習加上獨特的情性 去 感 外在物色的變動 有 所感 動 或感 發 才能 符外 寫出文章 寫出獨特的風格 這就強調了 53 黃霖編 文心雕龍彙評 頁97 63

70 稟氣不同的人 對物感的殊異 也會形成不同的創作之意 故 風骨 說 詩總六義 風 冠其首 斯乃化感之本源 志氣之符契也 故辭之待 骨 如體之樹骸 情之含風 猶形之包氣 結言端直 則文骨成焉 意氣 駿爽 則文風清焉 54 又說 思不環周 索莫乏氣 則無風之驗也 55 兩者結合來看 劉勰把氣與風一齊並論 風是外在氣動的表現 是化感之本源 國 牽動內在志氣 透過文辭安排 表現文氣 不致成為 索莫乏氣無風之驗 這其實都符合氣感論以來的氣的思維脈絡 因為外在大環境的氣之感發 和內在 氣的感應 致使生發出文章的過程 這裡可以看出劉勰談氣 有其繼承前氣類 相感的思想的部分 又提出文字也是 感 後的發動 故意氣駿爽的人 自能寫 出文風感人的清 這就把 感 更進一步到成 文的展演 也就是說象數易實 關注的是人的感知方法 怎麼感通天地之道的歷程 而劉勰則將感道的歷程落實 egch 到文的開展上 在經和文論的結合上起了重要意義 但更值得一提的是 劉勰還用了 養氣 談氣對作文的重要性 養氣 旨 在強調作者惟有精氣飽滿 才能在運思才力時 保持警覺性 不會讓壅塞紛亂的 思理造成瑕累 養氣 重視培養創作過程中清醒的精神 以保對文字的審慎 故 養氣 道 黃霖編 文心雕龍彙評 頁99 100 黃霖編 文心雕龍彙評 頁100 64

71 昔王充著述 制養氣之篇 驗己而作 豈虛造哉 夫耳目鼻口 生之役也 心慮言辭 神之用也 率志委和 則理融而情暢 鑽礪過分 則神疲而氣 衰 此性情之數也 56 此引王充為論 說明前人已開始重視養氣自守的重要 接著劉勰指出耳目口 鼻 是為生命役使的感官 可感知外物 而心思言辭 則是精神運用的結果 自 然諧和的順著情感發展來作文 就能思理融和情緒順暢 相對的 如果大量消 耗精力 弄得精神疲乏而氣力衰竭 必難理融而情暢 寫出具有自然之美的佳作 來 從這一段章義中 我們知道 養氣 是要求調適作者之氣 進而顯現文章之 氣 但是作者到底是要調適什麼氣呢 歸納諸家則有三種說法 一說是養生理之 國 氣 一說是養神 一說是養一種直抒胸臆的自然狀態 57三種說法皆與創作時的 精神狀態有關 並交互影響 因為生理之氣盛了 神 就能暢達 精神暢達 了 作者感通的 神 就能完整的將情志清晰呈現 再而透過一種從容不迫 的心境 將胸臆中的情理直抒出來 展現作品的文氣 所以 養氣 的氣之含義 牽涉了形體到神感過程中 最終落實在 文氣 的展現 可見得三種說法並不衝 突 可合而觀之 egch 可進一步看出 劉勰承接漢代象數的氣感思想 但更重視內在氣的蘊含變化 凸顯人之稟氣 如何顯現其獨特 文氣 這層論述 不同於 人是因氣被動的 感知 除了討論氣對個體的施動外 也分析人主體感知的模式 實對氣感作更 深度的思考 確了 感 的互動方式 也成就一種繼承式的開展 黃霖編 文心雕龍彙評 頁137 如 王更生 所以作者愈求志氣清明 文氣流暢 首須保愛精神 使一己之血氣健旺 這 就是彥和寫 養氣 篇的動機 養 血氣 和生理之氣較相關 王禮卿認為 此為主論神氣 但亦 與形氣密邇相連 即本篇旨在養 神氣 但又與形氣有關 王元化從 率志委和 一語 認為 養氣 篇談的是 創作過程中一種從容不迫直接書寫的自然態度 筆者則以為三者可 互相對參 善養氣的作品應要達到形神氣與文氣的貫通 王更生語見 文心雕龍讀本下篇 頁231 王禮卿語見 文心雕龍通解 台北 黎明文化 1986 頁769 770 王 元化見 讀文心雕龍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07 頁218

72 對應象數氣感論的被動基型 文心雕龍 不啻是進步涵義豐富的 對於 感應說氣感如何起情和通神和風格的範疇都發展得更加深化了 從而明白 文 心雕龍 因銜接易的脈絡 造就特殊的認知模式 故能獨出當代的對 通神 和 起情 來思考 接著我們想問的是 將著作權爭議不休的 劉子 之類感認 知模式進行類比 會得到什麼結果 四 劉子 的類感模式 要談 劉子 的類感思想和象數易 我們要先確認 劉子 對象數易的態 治 政 大 即像天地陰陽等幽微難以理解的宇宙狀態 皆可以藉著占候卜筮等數理之方來 度 心隱 篇所言 天地陰陽之難明 猶可以術數揆 而耳目可知 意 測度 得讓人透過耳聞目見而認識 這就說明 劉子 一書 確實的肯定了人可 國 透過漢代象數之方 以明天道致人道的可能 而 思順 又說 七緯順度 以光天象四 五性順理 以成人行 行象為美 美于順也 夫 人度理為失 失在於逆 故七緯逆 則天象變 五性逆 則人道敗 58 此處將日月五星等七緯和人性類比 使天象璨然明亮 C h 認為星象順著軌度而運行 egch 人亦有仁義禮智信五性 順性而行 將使獲得完善 否則悖理犯義 人 道自敗 正如七緯逆行而有變異之災 這就繼承了象數易發展下的類比思路 將 天道和人道比附在一起 把人放在宇宙認知模式來論道 以上兩點可證 劉子 對象數易有所承繼 劉子 一書甚以 類感 一文專論 感應 的問題 細 查其內容 和象數易的關係實不可分割 首言 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 聲以同應 氣以異乖 其類苟聚 雖遠不離 其群 58 傅亞庶 劉子校釋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 頁99 66

73 苟分 雖近未台 故銅山崩蜀 鐘鳴于晉 淄澠共川 色味異質 感應必 類 自然之數也 59 氣如何相互觸發 劉子的 類感 篇援用了從象數易的類感思想 更細膩的詮釋 了這個部分 雖然 繫辭 和 易乾文言 已分別說了 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 聲以同應 氣以異乖 兩句 談性質類近聚集在一起 萬物則各依其群落加以 區分 聲息相同就互相應和 氣相共則互相排斥 但後來 銅山崩蜀 鐘鳴于晉 例證出於漢孝武帝之事 可見劉子認可漢代象數易形成的陰陽災異的感應 才 會援引當作例證以證明類感之理 類感 還引述常理難解的例證說 夏至而鹿角解 月虧而蚌蛤胎 麒麟鬥而日蝕 鯨魚死而彗星出 東風至 國 而酒盈溢 蠶含絲而商弦絕 新穀祭而舊谷缺 龍舉一井而雲彌九天 虎 嘯一穀而風扇萬里 陽燧在掌而太陽火 方珠運握而少陽水 類感之也 箕麗於月 而飄風起 畢動於天 而驟雨散 天將風也 纖塵不動 而鴆 自鳴 旦且雨也 寸雲未布 而蟻蚓移矣 巢居知風 穴處識雨 風雨方 至 而鳥蟲應之 太白暉芒 雞必夜鳴 火精光盛 馬必晨驚 雞為兌禽 金為兵精 馬者離畜 火為武神 干戈戢興 介駟將動 而禽獸應之 蛙 egch 鳴於野 鱉直於淵 騰蛇雄鳴於上風 雌鳴於下風 而化成形 以斯至精 相應 不待召而自感者 類之所應也 若呼之與響 形之與影 故抱薪投 火 燥者先燃 平地注水 濕者先濡 彈角剛目搖 鼓舟而波湧 60 這裡舉了諸多類感的例證 夏至鹿角脫落月缺蚌蛤肉癟縮麒麟爭鬥發生日月 蝕鯨魚死便有彗星現春風屬木性酸 故吹酒便能發酵蠶吐絲時 商絃聲細 傅亞庶 劉子校釋 頁475 傅亞庶 劉子校釋 頁475 476 67

74 易斷新穀成熟了 陳糧相對少龍從雲虎從風 陽遂 可聚焦取火 方諸 置於月下能承露取水箕星附月起風 畢星附月則雨鳥知風 蟲覺雨太白星 火星主兵禍 雞 馬 便同類感應而驚啼蛙鳴則鱉和雄雌騰蛇受風呼應 就能受孕孵化 木材從乾處先燒起平地倒水 水從低濕處積水彈奏角音則樹 木搖動敲擊羽音致波濤洶湧 劉子認為這都是至精之氣相交感的證明 在 劉子 看來 這些物類相感並非迷信 天與人各目的系統中 本存在著 關連性的對應關係 並體現某種秩序法則 若能對於這種秩序的關聯性有所知 則天地萬物之 類 才能被感 而得 神 故曰 治 政 大 物以類相感 神以氣相化也 豈以人情者哉 61 國 這裡便具體的點明了 事物因同類而相感應 進而以氣相通則能之神的變化 非 一體的可能 使人對天道的感知被確 可用常理論斷 這些思維便是從象數易足於宇宙認知圖式中 推動了人能天人 然確了 劉子 和象數易的態度後 本章的另一個重心 是要建構 劉 子 一書的類感論的脈絡 進一步比對他和 文心雕龍 的異同 劉勰在 文心 雕龍 提出了 心物交融 的系統理論 將情與物交互作用的過程 談了情感隨 egch 著外物的變化而變化的命題 情以物遷 也談了 物以辭發 的雙向互動 利 用文章洩導人情 進而體會平和 直到心物交融 而趨近於神的過程 仔細觀察 劉子 的類感起情論 可以發現 劉子 亦談了一種類感通神的運動過程 五 關觸物生情慾 情慾動傷性 洩情以回性 回性以通神 通過這個脈絡化 我們可以進一步組織劉子的類感說的脈絡 比附漢代象數易 耙梳其中的關聯 又可和劉勰類感論來比較 下文將順此而發 一 五關 感官情慾傷性 61 傅亞庶 劉子校釋 頁476 68

75 前文提到 象數以降到 文心 劉勰順勢發展了一套應物斯感的系統 面對外在景物的變化 將致使不同的情緒對應 劉勰認為這是 物沿耳目 劉 子 則進一步談物如何沿耳目 殊好章 說 人之與獸 共稟二儀之氣 俱抱五常之性 雖賢愚異情 善惡殊行 至于 目見日月 耳聞雷霆 近火覺熱 履冰知寒 此之麤識 未宜有殊也 62 人或動物眼睛能看到光芒 耳朵能聽到聲音 近火就覺得熱 履冰覺得冷 這些 治 政 大 與獸的差異 劉子更進一步提出所謂的 五關 即通過眼耳口鼻等慾望 都是氣化後的 共性 感知客觀性存在 然而這些客觀性的感官並不能區分人 的門戶 便會刺激情慾 拖累質性 甚至落為愚庸 防慾章 說 國 五關者 情慾之路 嗜好之府也 目愛綵色 命曰伐性之斤 耳樂淫聲 命曰攻心之鼓 口貪滋味 命曰腐腸之藥 鼻悅芳馨 命曰燻喉之煙 身 安鑾駟 命曰召蹶之機固 此五者 所以養生 亦以傷生 耳目之於聲色 鼻口之於芳味 肌體之於安適 其情一也 然亦以知死 亦以之生 或為 賢智 或為庸愚 由於處之異也 63 egch 這裡說感官是情慾的來源 像眼睛嗜愛美色 會砍伐天性 耳好靡音 會瓦解心 房 嘴巴貪食 會腐爛腸胃 鼻子醉於芳香 會薰嗆咽喉 身體安逸於駟馬高車 會招來痿庳 感官所帶來的感受都是一樣的 然或因此而死生 或成為賢智庸愚 是由於心態不同的緣故 這也是劉勰說 志氣統其關鍵 的原因 換言之 五關 只是帶來官能的好惡之感 進而誘發情慾 而節制多餘的情與慾的方法 即在不 傅亞庶 劉子校釋 頁376 377 傅亞庶 劉子校釋 頁10 69

76 要光是顧及感官享樂 而要由人的五常之性去抗衡感官 以順從本性 應自然之 情 故劉子 清神章 說 七竅者 精神之戶牖也 志氣者 五臟之使候也 耳目誘於聲色 鼻口之 於芳味 肌體之於安適 其情一也 則精神馳驁而不守 志氣縻於趣捨 則五臟滔蕩而不安 嗜慾連綿於外 心腑壅塞於內 蔓衍於荒淫之波 留 連於是非之境 而不敗德傷生者 蓋亦寡矣 64 治 政 大 動情慾 若此心的志氣被情慾取捨所拘絆 五臟就搖蕩不安 更導致 神 躁動 這是因為外物為氣化 而本質的氣透過七竅 經由感受 使心的志氣受到波動而 而無法安定 自然無法通 神 之狀態 而提出行處的原則 是故 外在受嗜慾 國 牽連 內在臟腑又被情思攪擾 自無法形全而敗德傷生 這就和象數易的 通神 思維一致 這裡提出 志氣者 五臟之使候也 和 文心雕龍 神思 所謂 而志氣 統其關鍵 的 志氣 皆指心的 氣感 這種氣感如上文所說 就是基在象 數易氣化宇宙脈絡之上 而接氣感物的主體即是 性 性 接氣感物而後若有 情動 自然難以清而得神 所以劉子在 去情章 說 egch 情者 是非之主 而利害之根 有是必有非 能利亦能害 是非利害存於 衷 而彼此還相礙 故無情以接物 在遇而恒通 有情以接人 觸應而成 礙 由此觀之 則情之所處 物之所礙也 65 情 則是人的感物而動 進而產生是非利害 各種成見和算計盤寄在腦海中 傅亞庶 劉子校釋 頁1 2 傅亞庶 劉子校釋 頁1 70

77 就會亂人心神 故有 情之所處 物之所礙 之論 聯繫上文 不難發現在劉子 思想裡與 情 相關的是 欲 欲 由於 情 而 欲 害 情 顯示了劉 子強調去情止慾的重要 而去情止欲的目的 還是在回復本性 進而通神 情慾 高漲會違背清靜純正的本性 故性明才能消解情慾之失 故 防慾章 開篇點明 人之禀氣 必有情性 性之所感者 情也 情之所安者 慾也 情出於性 而情違性 慾由於情而慾害情 性貞而情銷 情熾則性滅 是以殊瑩 則塵埃不能附 性明而情欲不能染也 66 治 政 大 人類稟受天地自然之氣 都具備性與情 性的感受叫做情 情所沉溺的 就是慾 情感雖出於天性 卻每每違背本性 慾從情出 而每每妨害真情 這裡承接氣化 國 為性的思想 認為性進一步接受到外在的刺激 而表現出來的好惡就是 情 而有滿足好遠離惡的需求 就是慾 這個觀點和魏晉的情論不太相類 何善盟 論 魏晉情論 說 情 在魏晉時代的重要性也就可見一斑了 玄理玄論玄風之中 無一不包含著情感的因素 無一不具有情感的特點 情 成為了士人的 egch 基本特徵 故在這一時期才有 一往而有深情 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當為情死 這樣的呼聲 士人對於情的推崇程度也就可以想見 而 魏晉士人亦將這種 深情 投入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 情 的內涵也就 隨之而豐富 與先秦兩漢之際的情感理論相比 魏晉情論的特點也是非常 明顯的 67 傅亞庶撰 劉子校釋 頁10 何善蒙 魏晉情論之基本特徵 收於何善蒙著 魏晉情論 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 07 頁172

78 由何文看來 將劉子和魏晉思潮的重情之論相較 劉子性情論中 採的是性善情 惡的看法 更進於象數易發展的類感思考下 情惡 的面向 非要 當為情死 而是透過順情理情的方式 達到一種平衡 而養生和傷身的關鍵就在於這種平衡 也和 文心雕龍 的養氣說法一致 耳目鼻口 生之役也 要不役於此 才能 進一步 率志委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 這個情慾的情比較接近感覺 而非情 感 並非 物色 所謂 情以辭發 的情 但這非指劉子和劉勰的情的定義不同 前文提到 情以辭發 的 情 是物我感應後的情感覺知 感官只是覺知的先備條件 非下就轉換情感的覺知 對於情感覺知的部分 激通章 篇所言 情 和 物色 相感的 情 較為接近了 登峭嶺者 則欲望遠 臨浚谷者 必欲窺墟 墟墓之間使情哀 清廟之中 國 使心敬 此處無心而情偽之發者 地勢使之然也 68 我們所處的環境會令人產生不同的情感 例如登臨高山處於墳墓之間 或於 清廟之中 都會產生不同的慾望與情感 這是 外 的景色 導致慾望和情感的 變化 情偽之發 指情為之發動 乃因環境擾了本心 而觸動了情和欲的產生 而這種情感的情 就可以為文而宣洩 並通過宣洩換得一種平衡 如 惜時章 egch 說 歲之秋也 涼風鳴條 清露變葉 則寒蟬抱樹而長叫吟 烈悲酸瑟于落日 之際 何也 哀其時命迫于嚴霜 而寄悲於苑柳 今日向西峰 道業未就 鬱聲於窮岫之陰 無聞於休明之世 已矣夫 亦奚能不霑衿於將來 染意 於松煙者哉 傅亞庶 劉子校釋 頁498 傅亞庶 劉子校釋 頁504 72

79 此言秋風吹樹作響 清露使葉發黃 寒蟬悲吟 落日斜暉 益增蕭瑟 之所以興 悲 乃因傷悼氣命為時節所迫 只能透過文墨 松煙 加以抒發 這就肯定了時 節的推移類感了人的情緒 而情緒的擾動 而要為文抒發的必要 也就是在生活 中受到外物時令的感動作用 要借用文章將真實想法和情感抒發出來 而時氣對 應情緒的變動 仍有其系列的相應關係 事可以必誠 理可以情通 睇秋月明 而知孀婦思 聞林風響 而見舟人 驚 陽氣主生 物所樂也 陰氣主殺 物所憾也 故春葩含日似笑 秋葉 70 泫露如泣回 國 這段文字可分成兩組 一是事物的類推 將秋月暮婦的憂思 林風和行船人的驚 嘆聯繫起來 二是季節性的類推 將春氣和秋氣對應萬物生生滅滅和人的情感變 化聯繫起來 並以說明 誠 與 情 可感通事理 這麼一來 就同 文心雕龍 所言的 情動而言形 理發而文見 的 情動 和 理發 聯繫起來 談了情感 隨著外物的變化而變化的命題 即 情以物遷 後感受到外在時空的迫窘 故前 文所言的 染意於松煙者 便能如同 物以辭發 的雙向互動 將氣感帶來鬱悶 egch 的情感宣洩出來 也進而強調了天人一體感受的必然 自然也有通達於至高 神 的可能 二 洩情以回性 如要理解劉子的 性 論 可從 大質章 篇看起 火之性也 大寒慘淒 凝冰裂地 而炎氣不為之衰 大熱煊赫 金爍石 70 傅亞庶 劉子校釋 頁509 510 73

80 而炎氣不為之熾者 何也 有自然之質 而寒暑不能移也 故丹可磨 而 不可奪其色 蘭可燔 而不可滅其馨 玉可碎 而不可改其白 金可銷 而不可易其剛 各抱自然之性 非可強變者也 士有忠義之性 懷真直之 操 不移之質 亦如茲者也 71 劉子從火丹蘭玉金等東西觀察 發現氣化形成的自然本性 並不因為外 在環境的惡劣而喪失 人由氣化而與生俱來的 忠義之性真直之操不移之質 亦如茲者也 劉子將 性 理解為 忠孝仁義 的道德 是氣化而來的共性 治 政 大 但情和慾皆由外在刺激而來 故劉子說 即是認為此性乃善且與生俱有 那為何會為情慾拖累呢 因為性雖可知 可向善 國 故明者刳情以遣累 約慾以守貞 食足以充虛接氣 衣足以蓋形禦寒 靡 麗之華 不以滑性 哀樂之感 不以亂神 處於止足之泉 立於無害之岸 此全性之道也 72 所以明達的人 能去除情感以排遣累害 約束嗜慾以守住貞節 食無求多 衣不 求緞 不讓美麗的華彩迷惑本性 不因外在情緒擾亂 神 的感知狀態 才是保 egch 全天性的方法 這就和漢代象數易中的 神 論一致 基於人與世界萬物的根本 關係在感通之後 而進一步提出行處的原則 洩情止欲 而 文心 的進一步創 發是 神 創作的意義 要求人通過天地之美萬物之理的 感 的仲介 透過 文平衡以通神 但兩者思考的基點顯然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 劉子如何提神字的作用呢 上文的 哀樂之感 不以亂神 藏了一個重要命題 神 感官外在情緒的感受 會擾亂內心的 神 此 神 傅亞庶 劉子校釋 頁359 傅亞庶 劉子校釋 頁10 11 74

81 實為一感知狀態 只有在沉靜的狀態下 不受情的干擾 自然能夠通達 神 這不但是 劉子 一書所關注的大命題 也和 文心雕龍 的神論如出一轍 下 文續談之 三 回性以通神 劉子首章標 清神章 並以此通照全書 就是因為此感知為最高狀態 要透過能動能感的 性 彰顯 才能通達宇宙之理 而劉子的所清之神 實同 易 中的 神 與 神思 之 神 都是一種感知天地之道的狀態 只有達到感知 狀態的全然清明 才能心和而形全 劉子說 形者 生之器也 心者 形之本也 神者 心之寶也 故神靜而心和 心 國 和而形全 神躁則心蕩 心蕩則形傷 將全其形 先在理神 故恬和養神 則自安於內 清虛棲心 則不誘於外 神恬心清 則形無累矣 73 這裡說形體是寄託生命的器言 心則是形體的主宰 而對 神 的感應則稱得上 是心最重要的珍寶 因 神 的感應故能恬 受感應的心就能平和 則形體可得 保全 相反的 躁動不安 擋住了對 神 狀態的感知 又使心波蕩動搖 則形 egch 骸也不免憔悴 是以要想保全形體 先須調理神 倘若能以清靜平和來涵養神 那麼內在自然安詳 心氣常保清明虛靈 則可不受外在慾望的誘惑 若果神恬心 清 形體也就無所困累 這一段其實也在強調 神 的智性 強調感的重要 這又顯現劉子所提出的神 這樣的感知狀態 一樣非宗教神秘性 而轉向一 種尚智的 劉子 崇章 提出關於本質的看法 也和 神 結合起來談 是 非常有意思的談法 73 傅亞庶 劉子校釋 頁1 75

82 至道無言 非立言無以明其理 大象無形 非立象無以測其奧 道象之妙 非言不津 津言之妙 非不傳 未有不因而鑒道 不假以光身者 也 人之不 則才智腐於心胸 情性未煉 則神明不發 譬 諸金木 金性苞水 木性藏火 故煉金則水出 鑽木而火生 人能務 鑽煉其性 則才惠發矣 74 本段強調習 先言至道靜默無聲 須借助語言來明理 大象無形 可借助圖示 來推測奧秘 但道象兩者之妙 都得借助語言才能傳授 要理解其中語言 又非 治 政 大 家去聖絕智的傳統的 另強調習 認為不借助習 潛能會在胸中腐爛 更未 得借助習不可 道象之妙 非言不津 津言之妙 非不傳 是非常悖離道 有不因憑習而明道榮身的 這種 鑒道 光身 的思想又和儒家入世的積極 國 精神相關 又其中 金性苞水 木性藏火 又和象數易發展的五行變化有直接相 關 都可以看出劉子一書積極的重視習的性格 更值得注意的是 情性未煉 則神明不發 又把修 情 而明 性 通達 於理的 神 和 結合起來 正如 神思 篇所言的神脈絡一致 都要通 過積儲寶後才能得到 並以此說明通過 崇 才可激發 性 而明 神 的目的 這種以智為善又崇以通神的思路 明顯的也是在象數易脈絡的影 egch 響下 而非道釋之 而兩者對於通神的進路 又都在治上 不只專注於象數 的神秘性 不但是兩書的創見 也可旁證兩書有極高的相關性 實可作為兩書 皆為劉勰所著旁證之一 五小結 目前界已經肯定了 易經 和 文心雕龍 的基本體系有極大的關係 在 易經 裡 世界是永恆的變動之流 任何經驗性事物皆不可膠著固定 因為陰 74 傅亞庶 劉子校釋 頁36 76

83 陽二氣會不停交感 推動生生不已的世界 而在不斷變化的歷程中 表層是 物 以類聚 方以群分 的並列世界 但底層卻是不斷交感 所有的關係皆在互相滲 透中 變成變化連綿互相指涉的多重多面之一體流行 而這些交感變化 有著某種秩序 隨之而來的是人怎麼理解秩序的方式 便 能夠通感變化 鑒往知來 而找出自身行處之道 這種變化的歷程在漢代象數易 看來 可透過象數之方 使人屈伸相感往神知來 便能由宇宙模式通往人道方 向 二而一的發展完成對於最高境界 神 的感知 漢易象數派解 易 將陰陽之氣五行干支等納入卦象 從而將卦爻 治 政 大 卦爻象與物象之間卦爻象與卦爻辭之間的相互關係 使卦象之 象 實際上又 與五行這兩大系統結合起來 不僅豐富了物象範圍 且強化了卦象與爻象之間 蘊藏萬事萬物 而漢象數家便進而取象和取數 將各種物象事象 數量納 國 入卦爻象 以找出卦爻辭與卦爻象的邏輯關聯 又由於萬物皆源出於道的前提已 被確認 因此 在氣類感召下 人與天和物遂有感應的可能 感應若通達於道德 的 便能往 神 的路開展 通達於 情感 的 便往 情 的路耽溺 在董仲 舒開展到象數易的天人感應系統下 性為陽為善 情為陰為鄙 所以性善情惡 要理情以回性 要回性才能通 神 進而明陰陽之化而達道 這個性善情惡的論述發展到了魏晉有了轉變 魏晉時人以 一往而有深情 egch 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當為情死 這樣的呼聲為傲 發展了一股任情的士風 然而 從總體上看 劉勰 文心雕龍 繼承漢代象數易 宇宙論 和 性情論 的相互感應 是不能夠走向任情的道路的 他反對 任情失正 史傳 而是要 通過情的洩導 療癒不平衡的體氣 進而 持人情性 控引情源 達到一條平 衡的路 在氣化物 物感人 人動心 將情感上乃至於情緒的體驗 透過 目既 往還 心亦吐納 的過程中聯類無窮 從而 為情而造文 落實於文字世界的 建構 將情感經驗轉化成為道德經驗 進一步宗經徵聖原道的 溝通天文與 人文 透過情志活動的中間傳導 詩人與外部世界建了一種體的對話關係 77

84 一方面自我開發建構 另一方面 對大千世界雙向交流 著力於辨識其中意義 進而將 神 轉用於文理論 透過虛靜說和積說 從而提升了文藝的崇高地 位 也增益了文藝的內蘊 凸顯了漢代象數易從經而來 本質上屬儒家經 傳統的感知模式 劉子 的感知模式 對於漢代象數易的繼承和開創 和 文心雕龍 幾 可吻合 不論是類感方式 對於 神 的認知及重視 還有天人感應說下性善情 惡的思考見地 皆和魏晉強調的 為文任情 的說法大有殊異 這也可說是 文 心雕龍 劉子 創見 而創見又源自於 認知模式 類感說 而 認 治 政 大 權 又更能從劉晝手上還給劉勰 進而使龍研究的材料更為豐贍了 知模式 類感說 又和象數易有高度的關聯 這麼一來 劉子 的著作 故本章分成兩個部分 直面的梳理 劉子 作者的問題 第一部分在於先援 國 引陳志平先生翻案的最新資料 補充其論證 對其補充不足 援引他人資料的地 方加以梳理 並除了他的論點外 加上朱文民先生的考據 與游師志誠的內證 進一步討論 袁注和張鷟的不實例證有誤 從目錄的紀錄判定劉勰更近於史實 除了書中南方的用語考證劉子為南方人外 更能從 劉子 和梁武帝 淨業篇 觀點的相似性 和全書諸多援引佛理和佛教術語的地方 駁斥劉晝的可能 最後 是從劉勰著書目的來商榷陳志平先生的說法 認為該書乃劉勰有感而作 也是不 egch 得不作 非作不可的重要個人術關懷 第二部分則從類感思考 來討論兩者的相同 正因為類感乃是個人認識世界 宇宙的特殊模式 故類感論最能標示個體的獨特性 而 文心雕龍 劉子 二 書繼承了漢易術數理論 也繼承了性善情惡說的基準 將洩導情以回性通神 視 作通往道的方式 明顯和當時重情任性的思想不合 又可以呼應陳志平先生提過 劉子 一書和當代子書明顯不同的更根本的原因 顯見 劉子 為劉勰所著的 可能 78

85 第三章 劉子 的版本 第一節 劉子 版本的研究現況 劉子 的版本是繁雜待釐清的問題 隨著新材料的出現 與舊材料的互校 永遠有再發現的空間 並且整理出新的術脈絡觀點 光是儒道二化 先儒或先 道的次序 在不同版本裡便有不同的差異 更別提用字的選裁文句的增減 都 會隨著時代或作者理解脈絡不同 而校出不同結果 可以說是 劉子術史 上 的基礎研究工程 目前就傅增湘羅振玉王重民楊明照傅亞庶林其錟 陳鳳金顧廷龍許建平陳志平 等諸位先生的努力蒐羅之下 約可看出 敦煌寫卷九種 宋本明刻本清刻本 加之以民國後的各種版本 總數 國 多達60種以上 非常豐富 然對其校跋的真偽具體的刊刻和流傳的時間 使用的祖本和參校的版本 以至於冒充的版本 和互校後的新版本等 都有考辨的難度 而評點使用的版子 也會牽涉理解的差異 想要了解劉子的評點 必得了解整個 劉子 版本發展的脈絡 再進行版 本分析與重要評點本的介紹 目前前賢對 劉子 的版本的考訂工作 主要在介 egch 紹版本特色 也有針對 劉子 的不同版本來比較同異 相關的期刊論文 計有 以下12篇1 1林其錟 陳鳳金 一種未被著錄的 劉子 敦煌殘卷附校記 2林其錟 陳鳳金 一種未被著錄的 劉子 敦煌殘卷附校記 勘誤表 3林其錟 陳鳳金 劉子 兩鈔本考索 4李山 介紹劉勰著 劉子 的集大成校本 1 按照發表先後順序排列 79

86 5林其錟 陳鳳金 劉子 影宋抄本 辨正 6顧廷龍 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 序 7許建平 敦煌本 劉子 殘卷舉善 8林其錟陳鳳金 五卷本 劉子 和日本古代者的論述 9許建平 敦煌遺書 劉子 殘卷校證 10 許建平 敦煌遺書 劉子 殘卷校證補 11 許建平 殘卷書 所引 劉子 殘卷考略 12 陳志平 論孫星衍跋南宋小字本 劉子 治 政 大 劉子 敦煌殘卷 這些篇章建構出 劉子 版本研究的初期方向 其中又以 的研究占大多數 再來便是討論宋本抄本寶曆本的問題 顧廷龍的 敦煌 國 遺書劉子殘卷集錄 序 即為是書的序文 許建平的研究則是針對羅振玉所刊行 敦煌石室碎金 排印本 劉子 殘卷2一卷王重民 敦煌古籍敘錄 3 以及 其他十種 劉子 版本4作出對勘 居功甚偉 而由林其錟陳鳳金二人所研究 的部分 結集成 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 5可說是敦煌寫本的總集合 另 林其錟陳鳳金二人還針對明鈔本 劉子注 及明 龍川精舍 劉子 鈔本影宋抄本及五卷本作了一番研究考訂 仔細分析每一個版本的價值及特 egch 羅振玉編 敦煌石室遺書百廿種 敦煌石室碎金 劉子殘卷 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5年 頁73 87 3 王重民編 敦煌古籍敘錄新編 第九冊 劉子新論 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6 年6月台一版 頁306 363 4 即海寧陳氏影印明刻 劉子袁注 舊合字本 龍谿精舍叢書 新論 龍谿 本 影印 明萬曆刻本 子彙 劉子 子彙 本 民國元年鄂官書處重刊 子書百家 劉子 官書處本 台灣影印之 文淵閣四書全書 劉子 文淵閣本 上海涵芬樓影 道藏舉要 殘本 劉子 影 道藏 本 畿輔叢書 劉子 畿輔 本 明程榮校 漢魏叢書 劉子新論 程榮本 乾隆56年重刊 漢魏叢書 新論 王謨本 明萬曆六年吉藩榮德書院刻 二十家子書 劉子 吉府本 見許建平 敦煌本 劉子 殘卷舉善 敦煌研究 1989年03期 頁79 5 林其錟陳鳳金輯校 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 上海 上海書店 1988年10月 此書影印了六種敦煌遺書 劉子 殘卷 其中兩種係過録本 五種敦煌遺書有關 劉子 作者 著録資料 並對六種 劉子 殘卷作了標點校對 卷前有張光年 在中國文心雕龍會第二届 年上的講話 代序 顧廷龍 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録序 前言 卷後附録有 敦煌遺書劉 子殘卷校跋敘録 敦煌遺書劉子殘卷常見異體字 敦煌遺書劉子殘卷存篇示意圖 80 2

87 色6 李山文中所介紹的即是前述林其錟陳鳳金所集校的 劉子集校 一書 陳志平所寫的 論孫星衍跋南宋小字本 劉子 針對南宋小字本 劉子 提出 諸多疑點7 以及該南宋刻本卷3至卷6的價值8 這些單篇論文替劉子版本訂的研究基礎 但在幾個版本的介紹上 我們還 可以再進一步更全面介紹不同的版本 現存的 劉子 刻本繁多 先了解版本 有助於協助我們對版本更進一步掌握 並理解劉子的傳播過程 版本部分 我們可依林其錟先生的 劉子集校 與陳志平 劉子研究 整 理 來進一步理解界目前收錄整理的整體情形 並且針對兩者說的時間和祖本 治 政 大 煌殘卷 接著唐代有六種敦煌殘卷流傳下來 吐魯蕃也發現寫有 劉子 的殘卷 作進一步商榷 大體上說來 劉子 最早的傳世版本是抄寫於六朝末期的敦 一種 由此可看出 劉子 在隋前以由中土拓展至西域 並在吐蕃也有殘卷 知 國 其傳播之廣 宋刻本是南宋小字本 惟前兩卷亡佚了 現是由明刻本補配 元刻 本見於元代蘇應龍諸子 諸子瓊林 保存了部分 約有七千字 可以看出元時 字本 代表 清代則多從明本而來 版本的局部情形 明刻本則以 道藏 本程榮 漢魏叢書 本 子彙 本 活 而這些版本裡 又有一些源流的關係 我們可以從 袁孝政注 袁孝正簡 注 疑奚克讓音注 無注 來分 C h 一 南宋小字本系列 同道藏本活字 egch 本系列都有 袁孝政注 二 漢魏叢書本系列是 袁孝政簡注 三 子彙本 系列僅有 疑奚克讓音注 四 二十家子書廣漢魏叢書本則無注 依此系列 分判 蓋可知其祖本源流 若再可依作者標為誰 版次與用字語句 與評點者 詳見林其錟 陳鳳金 劉子 兩鈔本考索 文獻 1986年03期 頁181 19 0 林其錟 陳鳳金 劉子 影宋抄本 辨正 文獻 1986年03期 頁169 173 林其錟 陳鳳金 五卷本 劉子 和日本古代者的論述 文獻 1989年04 期 頁269 272 7 該書有 流傳過程有疑該書有三種甚至更多種字體該書避諱字有時缺筆 有時則無以 及12卷的注釋與後8卷的注釋不同後8卷的格式不統一 等諸多疑點 見陳志平 論孫 星衍跋南宋小字本 劉子 古籍整理研究刊 第6期 2006年11月 頁58 60 8 從校訂文本新 音注 的發現宋本 袁注 的異文對程榮 漢魏叢書 本 劉子 的 重新認識等各方面來說明該南宋刻本的價值 見陳志平 論孫星衍跋南宋小字本 劉子 古 籍整理研究刊 第6期 2006年11月 頁60 62 81 6

88 就能更清楚版本與評點的關係 本章將依根據陳志平校錄 林其錟陳鳳金 劉子集校 傅亞庶 劉子校 釋 和嚴靈峰 周秦漢魏諸子之見書目 等著錄 及筆者於國家圖書館目見 合 併分析比對 以幫助 劉子 進一步考察 文章分兩部分介紹 先介紹傳世版 本 再由介紹有代表性的評點本 提供論據分析的背景知識 說明作為本論文的 研究材料 國 egch 82

89 第二節 傳世版本研究 一唐寫卷 根據林其錟的 劉子集校彙編 發現目前存有九種寫卷本 還復以參照陳 志平 劉子研究 對照 可整理出一些矛盾的地方 包含殘錄的回目字句 與 寫卷時間點等 分析如下 (一) 隋前 法藏敦煌寫本伯三五六二卷 簡稱伯三五六二卷 治 政 大 包含 韜光 崇 專 辯 履信 思順 慎獨 貴農 這份殘卷不避唐諱 且多六朝或隋碑異體字 可能是目前最早的寫卷 內容 術 的 術藏於內 部分 書法用筆端秀逎麗 王重民認為 此卷不必唐諱 當出於六朝之末 如 慎獨 顏淵不以 國 愛民 從化 法術 篇 自 韜光 的部分殘文 谷之泥 起 訖於 法 夜浴改容 之 淵 字 足不蹑履 是夷民也 之 民 字 貴農 衣食者 斷為 隋時寫本 或 出六朝之末 9 民之本也 民者 國之本也 之 民 字 愛民 中之 民 俱不避諱 故判 姜亮夫 莫高窟年表 則認為時間點當在更早以前 他認為此卷也不避隋文 egch 帝和煬帝諱 如 履信 冬之得寒 寒不信則水土不堅 水土不堅則安靜之德 廢 愛民 仁愛附人 堅于金石 之 堅 字 思順 若懷桑之條以貫 其鼻 縻以尋綯 被發童子騎而策之 風于廣 澤 恣情所趨 何者 十步行 之 非遠于 廣 澤之 廣 字都不避諱 故列此卷為 隋前寫本 筆者就二文判定之 覺得當在 隋前 此卷於一九 年在敦煌鳴沙山千 下引王重民的說法見 敦煌古籍敘録 北京 中華書局 1979 此書有羅校敦煌唐寫 本 劉子殘卷 法藏敦煌 劉子殘卷 伯三五六二伯二五四六伯三七 四 敘録四則 另 有 校記 一篇 乃羅校敦煌本與法藏敦煌本伯三五六二卷之對校 此外 敦煌殘卷 雜抄 伯 三六三六卷 也有 劉子 敘録內容 9 83

90 佛洞第二八八窟被發現 又可判別 劉子 對佛教的影響 也看得出佛教對此書 的流傳 以佛教場論之 更可判別 劉子 絕非謗佛的劉晝作品 該卷文字與現今版本差異頗大 篇目上 今本俱作 專 此卷作 專務 內容上如 韜光 周雞斷尾 獲免於犧牲 伯3562作 獲免於犧 專 務 視不關耳而耳不見 聽不關目而目不聞者 伯3562 聞 見 二 字互易 此外卷末有後人塗鴉文字 至心歸依十方道寶 也恭忝秘 本 可判斷當是佛教徒所為 也可知入藏敦煌莫高窟佛寺前 即已被作為秘藏 之古本了 更可證佛教對此書的珍視 已將其納入體系 治 政 大 os Tou ho og 3562 一九八八年影印收入上海書店出版的 敦煌 一九 八年被法國人伯希和所掠 今藏巴黎法國國圖書館 編號為 Pellt 遺書劉子殘卷錄 亦可在林其錟的 劉子集校 裡 可見到翻印本 國 二 唐代高宗武后之際 法藏敦煌寫本伯二五四六卷 簡稱伯二五四六 卷 此殘卷內容包含 知人 薦賢 因顯 三整篇 鄙名 託附 兩殘 篇 及 審名 五個半字 起於 審名 蔽其真此之謂 訖至 託附 前半 則 一翥萬里非其 一行大概有三十至三十一字不等 字小行密 egch 時間點上 王重民認為此卷是唐代開元天寶所作 諱世之字為代 治之 字為理 則寫於開天之世也 字小行密 然頗清秀 10 許建平則從 知人 禹為匹夫 位有功名 堯深知之 使理水焉 豫子 范中行之亡虜也 蒙異於智伯 名尊而身顯 榮滿於當代 代之烈士 願為 賞者授命 薦賢 以此而言 則政致理 折沖厭難者 舉賢之效也 才 苟適理 不問代冑 中之 代 理 在今本中均作 世 治 可知此卷避 諱改此二字 而 知人 名尊而身顯 薦賢 蔽賢蒙顯戮 因顯 柳 10 王重民 敦煌古籍敘錄 商務印書館 1958 頁185 84

91 下惠不遇仲尼 則貞潔之行不顯 之 顯 字未諱 判斷此書應在高宗武后時 期 即公元650 705年 11 筆者從許建平看法 也認為就諱字來看 當早於開元天寶之際 開元天寶 際常用避諱缺筆 此處未見 應早於此時 本卷亦見於林其錟的 劉子集校 裡 可見到翻印 三 唐代高宗武后之際 法藏敦煌寫本伯三七零四卷 此卷內容包含 風俗 利害 禍福 貪愛 類感 正賞 六整 篇 此卷避 世 字諱 如 正賞 有善曲者 托以伯牙之聲 世人竟習之 此卷為 代竟習之 故時間點上 王重民認為 與2546當是同卷 為開天 時寫本 12 且依行文判別 同樣未用到高宗武后之後的避諱缺筆原則 當成 國 於高宗武后之時 13 然 林其錟就行字數與筆跡來看 伯2564是一行30或31字 字距差 不多 伯3704一行大概25字到32字 行字數不一 筆跡上也有差別 僅 俱此尚難斷定兩者抄寫相同 高宗武后時 故就時間點的考量上 就避諱來看 也應該早於開元天寶之際 而提前到 egch 四 唐憲宗元和年間 法藏敦煌寫本伯三六三六卷 簡稱伯三六三六卷 這份寫卷並非以 劉子 為書名 而是以筆記類書的形式留存下來的 除了 劉子 此卷還有 易乾鑿度 東觀漢記 魯連子 等十餘種書 故 此卷名 雜鈔 或名 隨身寶 珠玉鈔 益世文 等 其中卷中的 九流 和 四異 兩篇題目下 有抄錄了 劉子九流 第五十五 缺末兩段 和 風 許健平 敦煌遺書 劉子 殘卷校証 杭州師範大報 1989年第5期 王重民 敦煌古籍敘錄 商務印書館 1958 頁186 13 據 陳垣認為 避諱缺筆 當起於唐高宗之時 故時間可往高宗後再推 見陳垣 史諱舉 例 浙江 金華書局 2004 頁6

92 俗 中的文字 就王重民 敦煌古籍敘錄 記載 此卷長可兩丈 首尾殘缺 書名不可知 卷中民字缺筆 當寫於唐代 閱其內容 似為類書 然編次無法 且無類目 頗 似人之讀書札記 又以為 卷中 九流 一條 目下注云 事在 流子 第五十五章 然依家數 新論九流篇 原文於次 唐人稱 劉子 為 流子 余在二七二一與三六四九兩卷中並見之 雖未得其解 而此卷引作 流子 唐 人故有此稱也 王重民說此卷頗似人之讀 即類現代人的筆記雜抄 把重要篇章謄寫至筆 治 政 大 一次見到 換言之 此假借字的流行使用 可看出此書在林已有一定的流布 記中 可見 劉子 當代的影響力 應是通俗可見之書 而 流子 別名也非第 故會有簡省的假借別名替之繁寫字 國 兩段文字 一段以 九流 起篇首 訖 觀此九家之 雖理有深淺 詞 有詳略 形反流分 另其標目 四異 的部份 其實內容抄錄了 風俗 篇 起於 越之東有軫沐 按 此卷作 脈沐 之國 訖於 此皆四夷之俗異也 九流 篇題下有小字 事在 流子 第五十五章節 註文 九家分段各以 道 儒 陰陽 名 法 墨 縱橫 雜 農 大字領頭 每 行二十至二十七字不等 行草字體 egch 時間點上 按所引 劉子 中 敬受民時 以厚生民 之 民 缺筆 但 以為政治 以為治本 之 治 無缺避 可以判定此卷不會抄於太宗時 陳 志平先生據陳垣說法 認為此本當抄於唐憲宗後 五 唐憲宗年間 劉幼雲舊藏唐卷卷子 劉子殘卷 簡稱劉藏唐卷子 新 零六八八 此殘卷內容包含 貴農 愛民 從化 法術 賞罰 審名 鄙 名 知人 薦賢 因顯 等篇 內容起自 貴農 第十一末段 先生之其 86

93 如此 而給衣食之衣食 訖於 因顯 題目 計存一殘篇 貴農 與 愛民 到 薦賢 八個整篇 及 因顯 篇題 共帶兩百九十行 含篇題殘行 每 行十二至二十一字不等 多數是十五至十九字 篇題一般不另起 多在上一篇末 終行之下 此卷原為劉幼雲私藏 從未給別人看過 一直到一九三九年 劉希亮 劉幼 雲長子 才出示傅增湘看影寫本 傅並過錄在 光緒紀元夏月湖北崇文書局開雕 的 百子全書 本 劉子 上 據傅氏記述 唐人卷子本 按 指劉幼雲藏本 自 愛民 第十二章首起 章名失去一行 至 薦賢 第十九章 矧傅抑賢乎 治 政 大 家解經委員會分得者 昔年在青島曾履借不得 昨其長君希亮見眎 因校於鄂局 句止 共存二百四十行 每行十七八字不等 此卷舊為劉幼雲所藏 即從何秋輦 百子 本上 國 由於劉幼雲當時不示人 除傅增湘見到過影寫本外 鮮有人知 實際上劉希 亮出示的影寫本並未據全以告 而傅增湘過錄的字 和劉幼雲舊藏本也有不少差 異 榮新江先生在 兩種流散的敦煌劉子寫本下落 提到 一九八一年七月 北京圖書館善本組編印了 敦煌刼餘録續編 揭示出 一九四九年以後該館入藏的敦煌遺書一 六五件 其中的 新 六八八 egch 號為 劉子新論 卷中九篇 始於 下可 終於 第廿 並記其 共 十四紙 二八八行 但因其來歷不明 未引起人們注意 最近 北京圖 書館尚林先生根據館藏檔案 查清這件 劉子 寫本 就是劉幼雲舊藏 經張子厚黃某之手 於五十年代入藏北圖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 此本現 存二八八行 林其錟按 實存二九 行 首部殘闕過甚 第四行始於 貴 農 第十一的 廟 下可以 林其錟按 實始於 衣食 故農祥旦 末行至 因顯 第廿 篇名 較傅增湘校本多出四十八行 林其錟按 實是四十七行半 可知當年劉希亮出示給傅增湘的影寫本並非首尾俱全 87

94 其遮住殘闕部分的目的 大概是為求高價 劉幼雲舊藏卷書寫精美 原有 行間校訂 他日得暇細校 必有可以訂正傅校本處 14 林其錟陳鳳金當年寫 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録 時 劉幼雲舊藏本下落不明 故而使用了傅增湘校湖北崇文書局光緒年間木刻二卷本 劉子 來加以影印 後 來就林其錟的說法 一九八三年 他在整理 劉子 版本時 在北京圖書館發現 了傅增湘的過録本 將其過録文字與其他敦煌 劉子 寫本加以比勘 特別是與 伯三五六二卷伯二五四六卷重疊部分進行校對 不僅起訖點全不合 而文字相 治 政 大 遺書總目索引 所著録的唐寫字本 劉子 才獨出來 成為新的殘卷寫本 名 異者亦多 故疑為別本 後經版本目録家顧廷龍先生復勘 斷定是未被 敦煌 之為劉藏唐卷子 國 至於此卷的時間 林其錟先生的判別是 因避唐太宗諱 民 多缺末筆作 於初唐之手 民 亦有不缺者 世 亦作 代 書勢亦頗縱逸 不類經生謹飭 當亦出 陳志平採顧炎武的考證 據出 已祅不諱 之例 又據陳垣 史諱舉例 舉 出缺筆當從高宗始 故其判別約為唐憲宗以後 筆者從陳志平先生說法 值得注 意的是 民有缺筆或不缺筆 應該跟祖本抄寫有關 更可證明當在高宗武后之 egch 後 15 六 中晚唐 何穆忞舊藏唐卷子 劉子殘卷 羅振玉舊藏卷 簡稱何藏唐卷 子 榮新江 兩種流散的敦煌 劉子 寫本下落 收於 書窗 1993年第1期 轉引與 對校於二書 見 陳志平 劉子研究 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 頁146林其錟 劉子集校合編 上海 華東師範大 2012 頁812 15 林其錟曾認為從 民 字缺避 而 治 字不避改的情況看 抄寫時間亦當在貞觀之世 亦 殆出初唐之手 但陳志平據陳垣 史諱舉例 避諱缺筆 當起於唐高宗之世 又據顧炎武 日 知錄 卷二十三 已祧不諱 條 文宗開成中 刻石經 凡高祖太宗及肅代德順憲 穆敬七宗諱 并缺點畫 高中睿玄四宗 已祧則不缺 判定當為唐憲宗元和元年之後 見陳志平 劉子研究 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 頁147 88 14

95 此寫本殘卷起於 去情 之後半 怒 向之評者 訖於 思順 前半的 水 必歸海 存整篇五 包含 韜光 崇 專 辨樂 履信 殘篇 二 共兩百零二行 含篇題殘行 每行十五至十八字不等 此卷避唐太宗諱 民 或缺末筆為 民 亦有不缺筆者 世 或作 代 卷原為何穆态舊藏 1914年春 傅增湘曾經校錄過此本 1922年原 卷歸羅振玉所得 但文字已較傅氏校時少了一百四十二字 羅氏亦作有校勘記 以為 書勢頗縱逸 有褚薛意 與經生書體謹飭者不同 殆出初唐人手 16并 將校文別刊于 敦煌石室碎金 中 陳志平則以本卷是晚唐時期所書 治 政 大 亦有不諱 可能抄寫的底本是有諱的 又搭配 祆後不諱 條例為佐證 筆者認 討論該卷的時間點 蓋從缺筆條例來看 應該開天後仍有增補 民 有諱 為中唐後較有可能 故以為羅振玉提出的時間太早 而陳志平說法又太晚了些 國 此卷原文為江陰何震彝 字鬯威 號穆忞 又稱何倉葦 所藏 一九二二年 壬戌 歸羅振玉 曾被認為下落不明 後來榮新江在日本東京國博物館發現 了它的蹤跡 後又流入日本 直至一九九三年榮新江先生撰文披露其在日本東京 所見 故知今藏於東京國博物館 編號為 TB 1240 前文提到 傅增湘曾於1914年作了校録 他在 劉子跋 稱 何穆忞 藏唐卷子本 劉氏子 二百八行 蓋敦煌石室之秘笈也 值得注意的是 傅氏 egch 過録本起點與今藏本同 訖點則在 思順篇 不行十步 若環桑之條 以 比 今藏本多六行 羅振玉於一九二三年 癸亥 亦對此卷做了校録 並收録一九二 四年編印的 敦煌石室碎金 之中 其起訖點與今藏本相同 也見二版仍有一 些落差 一九八八年上海書店出版的 敦煌遺書劉子殘卷輯録 即以此影印收入 七 太宗後 敦煌遺書 劉子 殘卷斯六零二九卷 羅振玉撰 劉子校記 載於 永豐鄉人雜著續編 題 上虞羅氏凝清室 據羅氏自敘 校 記 係以江陰何氏藏敦煌唐寫本 劉子殘卷 校其異同於明人 子彙 本上 並以別紙録為 校 記 一卷 89 16

96 此係殘卷 僅存十五行半 內容只有 兵術 篇殘文 起於 太古存樸 訖於 千牛俱奔 田單之策 之 田 字 以刊本上下行手字相接字為推算 每 行約三十至三十三字不等 從文中兩 民 字均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作 人 的 情況看 可知乃寫於唐太宗後 八 高宗武后時期後 敦煌遺書 劉子 殘卷斯一二零四二卷 此為寫本 首尾並殘 僅存六殘行 計四十字 內容包含 慎獨 篇末 上 可以接神明 殘存之 神明 二字 下接 貴農 先王知其如此 而給民衣食 殘存之 給民 二字兩篇 殘文五 民 字皆缺末筆 據此可知寫於唐代高宗 武后時期之後 也可能存於開元天寶之際 九 塔里木盆地遺址出土 劉子 殘卷 MT 零六二五卷 國 本文存 劉子 的 禍福 殘片 是斯坦因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麻札塔格遺址 發現 前人未能比定 榮新江考為 禍福 篇殘文 陳國燦過錄並作校勘 殘片 僅存七殘行四十二字 首起 禍福 第四十八 吳兵大勝以為福也而有姑蘇之困 如下 的 之困 訖 禍福 第四十八 亳有栽桑榖拱生於朝 之 桑 字 存殘文 egch 前缺 囗之困 囗 馬伯樂作 蘇 陳國燦將 困 作 國 林其 錟以其誤讀 越 接 之霸 接 林其錟疑非是 武王 林其錟 武王 當作戎王 駢出奔 以為禍已類推 昔宋人有〇 北有胡馬之利 以至〇 修 善 即妖反為祥 見丁之時 毫有災幸 後缺 總結說來 唐寫卷保留了隋前高宗武后太宗憲宗到中晚唐的片段樣貌 除了在校證上可以參考和比對 了解原貌外 還可知道 劉子 在術流傳上 並未因時中斷 並從中原傳播至西域 可見其流傳之廣遠 就遺跡多達九種來看 90

97 實際流傳應該更多 在當代的重要價值便不言而喻 二宋後四大版系 舊合字本子彙本道藏本漢魏叢書本 在唐代敦煌寫卷之後 我們可將現存的版本再分成四大體系 分別是 舊 合字本 一系 子彙本 一系 道藏本 一系 漢魏叢書本 一系 並藉此 爬梳 劉子 版本傳承的關係 這四個體系在形式上有明顯不同 可成為進行判 別和考訂的基本原則 並梳理出劉子在宋後的術史脈絡 不同本式 表現出 劉子 也有差距 我們可以從不同版本的不同袁註式樣作者的提法還有音 治 政 大 原則上 南宋小字本 道藏本 活字本 是袁孝政注 漢魏叢書 是 註上來辨認之 袁孝政簡注 子彙 百子全書 系統僅有音注 廣漢魏叢書 二十家子書 國 系列則無注 於是此後的版本可以從相同或相類的注文方式 可以判別祖本的承 襲關係 此外 除了注文特色上的差別 在標示作者上 也有標示通事舍人或東 莞劉勰著北齊劉晝著只存袁孝政註和缺而不論的不同論點 關係著校定者 是完全依袁孝政觀點 或有採袁註卻不採作者論的觀點 甚至根本不採袁註的說 法的場 另 還有在音注上 目前還有音注的版本乃 南宋小字 本蘇應 龍的 諸子瓊林 子彙本 及 道藏本 其中南宋小字本和蘇應龍的 諸子 egch 瓊林 與 子彙本 系統的音注較為一致 都是 X X 反 道藏本 則是 XX 切 可見二者的關係不完全相同 以上三個特色可以幫助我們建構版本和評點 本的流布方式 下列便由版本系列介紹 以說明 劉子 宋後版本的特色傳播 和評點情形 也可供研究者以系統性來釐清版本的問題 一 舊合字本 包含龍川精舍鈔影鈔本 舊合字本系統最早可推從南宋刊小字本來的 大體保留了袁孝政的註 但不 從袁註的 劉晝 著書說 反題為 梁通事舍人劉勰 作 故也可以從此標注作 91

98 者之名 來辨別和舊合字本相承的本子 後來 有些版本雖不題 梁通事舍人劉 勰 傳 即接收了袁註 卻又不完全同意袁註的看法 故缺而不論作者姓名 如 果是後者 便可以再從卷數與行數來判斷其傳承關係 這個本子分十卷 每半頁 十行 行滿十八字 加上軼文異字來辨明 就會發現 龍川精舍鈔 影鈔本 也皆承此系統而來 下文將屬於此系統的介紹如下 1宋本 南宋刊小字本 劉子 孫星衍黃丕烈跋宋刻 劉子新編 十卷 此本原為孫星衍藏 孫並考訂為南宋所刊 書中有註 題 梁通事舍人劉勰 撰 播州録事參軍袁孝政註 卷首有孫星衍題記 已殘缺 卷末有黃丕烈手跋 也有五個字殘破不能辨明 就正文來看 一二卷已亡佚 乃以明覆宋刻本補 後八卷也有諸多校補之 國 處 統計如下 風俗 篇全缺 無補 文武 均任 全缺 全補 法術 殘五字 賞罰 殘三字 審名 缺補一百四十九個字 又缺字 黃公美女 起 至 而不知敗其實弗審其 止 約二百二十五字 另殘破不能辨明的有四字 鄙 名 則殘缺三字 知人 自 為君者授命 至末 缺約三十字 薦賢 存自 東 閭不達麾士 至篇末 共四十四字 其中有二字補 餘均佚缺 因顯 補十八 字 心隱 補八字 慎言 補三行五十四字 殘佚一字 貴言 殘佚四字 慎 egch 隟 則從 夏書曰 起 訖於 安國釋田甲之慢此皆遇 中間缺了一整頁 計一 百六十六字 誡盈 殘佚三字 殊好 殘佚二字 閱武 殘佚一字 明權 僅存半頁 自篇首至 以舊死也故溺 以下缺佚 貴速 篇首至 驥所以見珍 者以 止 缺半頁 觀量 殘一字 隨時 自 強國以大治威福諸侯 起迄篇 末均殘佚 另殘一字 利害 僅存 是以智者見利而思難 至篇末一段 禍福 補三字殘三字 貪愛 補三字 類惑 補八字 惜時 補二字 九流 補 八字 全書四冊 每行十八字 宋刻中縫除書名卷數頁碼外 尚有每頁字數 92

99 左邊線上角也有小字篇名 如 正賞 激通 等 而明覆宋刻一二卷則無每 頁字數 可看出兩個版本的差異 另外 賞罰 有一頁同 審名 倒裝 全書共 留二十八枚印章 後來北京大圖書館出版社出版 劉子 一函四冊 底本即為上海圖書館藏 孫星衍跋南宋小字本 2黃丕烈校跋明覆宋刻 劉子新論 十卷 此本有袁孝政註 題 梁通事舍人劉勰撰 播州録事參軍袁孝政註 每半 頁十一行 行滿十八字 卷首有 劉子新論目錄 正文天頭有朱筆批語二十六 條 卻不是黃丕烈的字跡 就印章來看 朱筆的批語疑係瞿鏞父子所為 書中有 六種印章 黃丕烈的五種 剩一種題 鐵琴銅劍樓 乃常熟藏書家瞿鏞 字子 國 雍 註有 鐵琴銅劍樓書目 瞿秉淵 字敬之 鏞子 藏書章 卷末另頁有黃 丕烈手跋 指明 此本係明覆宋刻 書中朱筆旁註係黃丕烈手校 全書共留八 枚印章 3明龍川鈔本 龍川精舍鈔 劉子 此本無題署 但有袁孝政註 惟在書中夾一字條 上云 集 劉子新編 egch 十卷 梁劉勰著 抄本 是書分五十五篇 文體與 文心雕龍 相近 正文前 有目録 已殘缺 僅存卷五 通塞 第二十二起至末 正文不缺 書為單藍絲闌 每半頁十行 行滿十八字 中縫單魚尾向上 下標 龍川精舍 全書留有印章 五枚 傅增湘 藏園羣書經眼録 謂 此天一閣一書 可知原為天一閣藏書 林其錟陳鳳金認為 它同現存最早的刻本 即孫星衍黃丕烈校並跋的 南宋 版本 和 明覆宋刻 本十分相近 不僅卷佚分合 每行字數均同 而且佚文異 字也基本相近 4明刊活字本 93

100 此本有註 共五冊 單魚尾 中縫中標卷數 下標頁碼 正文每半頁九行 行滿十五字 有注 注文低一格 為袁孝政注 沒有小字音注 影鈔活字本海 寧陳乃乾影印 並被傅增湘題為 舊合字本 者實出自此書 此書原為周仲漣收藏 周仲漣過世後 轉被黃丕烈收藏 20世紀初為上海 古書處所得 陳乃乾影印了該書 將原書售吳忠許博明 後下落不明 據陳乃乾 過校本新論十卷跋 介紹 余初見此書時 書友陸君指為活字本 余未敢信 乃假歸校閱 見互倒之字甚多 使疑之 而卷七十一頁中 竟有倒文 與 字 方知此書之為活字本無疑 又由此可證此書祖活字本的證據 5影鈔活字本 劉子 大字本 五冊 十卷 不署作者姓名 但題 播州録事參軍袁孝政註 有 國 註 書無框線 式樣同明刊活字本 上邊標有卷數 下標頁數 卷首有 劉子目 録 二頁 卷末有影寫黃丕烈 己卯季冬 手跋 據林其錟陳鳳金考證 該書出自黃丕烈藏的 活字本 活字本雖刻印在 明正統前 卻不會早於元 更不會是宋 陳鱣 簡庄文鈔續編 卷一 劉子注跋 載 余復屬堯圃以厚價雇人摹鈔活字本 以歸而以舊鈔本校之 當是此本 全書留有 天一藏書 東莞莫氏 葉啟芳藏 葉印啟芳 天涯芳草 egch 葉啟芳丁酉六十藏書 印盧所藏精品 等印章共三十六方 6傳鈔黃丕烈藏本 劉子 此本有袁孝政註 也不署作者 只題 播州録事參軍袁孝政註 共五冊 十卷 書無邊框行線 中縫標有卷數頁碼 卷首有 劉子標目 卷末録有 黃丕烈 己卯季冬 跋 式樣同明刊活字本 也就是說 書貌款式也同於影鈔 活字本 劉子 是以故 慎隟 章 魏后泄張繡之讐 註文 張繡是袁紹軍將 與曹操格戰 句中 與 字倒文 閱武 中有 宋闕依明本補 旁註 是當時 以活字本底本為宋本的明證 可看出版本與影鈔本同 但字體不如影鈔本工整 94

101 確屬傳鈔 鈔者已難考定 此書卷首有 惠棟之印 等朱印五枚 書後有黃丕烈 堯圃手鈔跋 故可以判別出於黃丕烈藏之 活字本 7海寧陳氏景印明刻本 劉子袁註 十卷 簡稱舊合字本 此本有註 共五冊 單魚尾 中縫中標卷數 下標頁碼 正文每半頁九行 行滿十五字 有注 注文低一格 為袁孝政注 沒有小字音注 款式為 劉子 卷之一播州錄事參軍袁孝政注 卷前有 劉子目録 分卷與影鈔本傳鈔黃丕 烈藏本並同 扉頁有 舊合字本 劉子 十卷 傅增湘書 及 甲子季夏海寧陳 氏景印 等語 以及富晉書社廣告 另頁有傅增湘校跋及影印的黃丕烈 己卯季 冬 跋 各卷首均只署 播州録事參軍袁孝政注 活字本卷七第十一頁 是袁 紹下軍將與曹操格戰 之 與 原倒文 此本已扶正 卷八第十六頁原缺 此本 國 也已經補足 全書文字與影鈔本傳抄黃丕烈藏本大體相同 僅無 與 字倒置和 宋闕 依明本補 的旁註 故這三種本子應同屬一個版系 而舊合字本當比影鈔本的母 8楊明照 劉子校注 巴蜀書店1988年版 egch 本為晚 此本全書僅有 言菀 有朱筆校點 無批語 校點者也無可考 楊明照的 劉子校注 的底本便是從舊合抄本一系來的 前身是 劉子斠注 本載於 文周報 一九三八年第四期 卷首有 附記 云 余鼓篋上庠之明 年 即玩索是書 而為之拾遺補蓺 詞求所祖 事探其原 諸本之異同 類書之 援引 皆迻録如不及 至字句勘證 力避繁瑣 以殺篇幅 無關宏旨 及前 人已具者 則不復贅云 斠註 乃以海寧陳氏景印舊合字本 簡稱楊校録合 字本 為底本 一九八七年巴蜀書社再版 卷首收 劉子理惑 和 再論劉子的 作者 二文 再版題 劉子校注 二 八年再出 增訂劉子校注 簡稱 斠 註 或 校注 增訂校注 95

102 9傅亞庶 劉子校釋 傅亞庶是以楊明照的 劉子校注 為底本 自然也是拿 舊合字本 當作底 本 並於198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傅亞庶並佐以明以前不同源流的刻本鈔 本為主 校其異同 還收入袁孝政註和部分 四庫 本註文 並加以訂正辨析 同時收入 子彙 本音註 卷前有 序言 本書所據版本書目 本書所用訂 書目 卷後有 劉子 佚文 北齊書 及 北史 之 劉晝傳 主要版本序 跋 校註諸家序跋 諸書著録 諸家考證 劉子作者辨證 等 資料編 輯完整 可以說是重要的校對材料 10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瀾閣四庫全書本 二 子彙本 系統 由 諸子瓊林 到 子彙本 再到 百子全書 國 子彙本 是 劉子 版本裡非常重要的系統之一 以諸子系統論 劉子 可以說是看到 劉子 的用世之心 深切 劉子 著書之意 目前版本裡 首先 可見元代蘇應龍輯 諸子瓊林 保存了部分袁孝政注和音注 約有七千字 可 以看出元時版本的局部情形 後到了明萬曆四年到五年間 南京國子監刊周子義 編的 子彙本 將 劉子 收入 未收袁註 並保留了 諸子瓊林 部分音注 egch 成為重要的版本依據之一 後有陳乃乾校跋 子彙本 子彙本的特色是保留了 音注 上承 諸子瓊林 的系統 下開 百子全書 一系 故也可以從音注來判 別何以 子彙本 為祖本 另外 子彙本 雖不收袁註 卻從袁孝政的說法 將作者題為劉晝 也是 子彙本 一系共有的矛盾 介紹如下 1 諸子瓊林 由蘇應龍所輯的 諸子瓊林 保存了 部分 袁孝政注 且已較袁註簡化 可能是因為版本印刷簡便之故 有音注 全文約有七千字 可以看出元時版本的 局部情形 96

103 2 子彙 本 萬曆五年 1577 南京國子監刊周子義編 子彙 本 子彙 是一部套書 共收二十四種 乃南京國子監刊周子義所編 劉子 在第十二冊 兩卷 前有序 介紹此書曰 其書泛論治國修身之要 雜以九 流之說 無甚高論 然引物連類 有可意思者 故滙刻之篇中 是多見傳記 語 亦頗顯淺 注可略也 故弗錄 丁丑夏日志 值得注意的是 子彙本 的序言提到 注可略也 故其特色是減去袁孝 政注 但文中夾有雙行小字音注 音注的部分中縫魚尾上有 萬曆五年刻 中 有 劉子 x 如序上下 下有 前一 及 付汝光一百八十六 等字 半 雙線框邊 半頁十行 行自二十一字 中縫上刻 萬曆四年刊 或 萬曆五年刊 頁10行21字 其款式為 此本分上下二卷 無註 題 劉晝孔昭撰 書黑 國 中刻 劉子上 或 劉子下 下刻頁碼刻工姓名字數 卷首有識語 署 丁 丑夏日至 卷末題 劉子 下終 子彙 第十二冊 而 X X 反 這種音注系列在 子彙 本被保存了下來 也可判定其和南宋 別 小字本應也有參照關係 卻署劉晝著 可見編者雖不完全認同袁註對作者的判 3陳校 子彙 本 陳乃乾校跋明萬曆五年刊 子彙 本 劉子 二卷 egch 此本之底本即萬曆五年刊 子彙 本 唯一不同的是有陳乃乾校跋 陳氏手 校筆跡有朱墨二色 卷首天頭陳乃乾跋 就活字本 劉子 袁校政註十卷 每半頁九行 行滿十五字 線黑口單邊 首行題 劉子 卷之一 次行題 播 州録事參軍袁孝政註 註文比正文低一格 有璜川吳氏惠定宇汪閬原潘 菽坡諸藏印 復翁手跋 卷末有 癸亥十月十六日鐙下勘畢 乃乾記 並 留 乃乾 印章一枚 後來的 子書百家 百子全書 本皆從 子彙 本系統 也不收袁註 僅保留音注的部分 97

104 4光緒元年 1879 湖北崇文書局刊 子書百家 本 子書百家 本第68冊為 劉子 兩卷 半頁12行24字 此文無註 分上下卷 題 北齊劉晝孔昭撰 書為黑雙線邊框 半頁十二行 行滿二十四 字 扉頁正面大書金文 劉子 書背題 光緒紀元夏月湖北崇文書局開雕 51912年湖北官書處重刊 百子全書 本 簡稱官書處本 一九一二年鄂官書處重刊 百子全書 劉子 二卷 除少數文字外 基本面 目同於崇文書局刊 子書百家 本 扉頁背面題 中華民國元年鄂官書處重刊 6民國八年 1919 上海掃葉山房 百子全書 石印本 上海圖書館藏 叢書第1冊題 圈點百子全書 掃葉山房發行 劉子 二卷在第50冊 國 扉頁背面題 民國八年石印 掃葉山房 71963年台北古今文化出版社景印 子書百家 本 81969年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元明善本叢書 景印 子彙 本 9浙江古籍出版社新編小四書影印 百子全書 本 底本為掃葉山房本 兩卷 也提 北齊劉晝孔昭撰 egch 10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據浙江圖書館藏明隆慶元年含山縣儒本影印 百家 類纂 三 道藏本 除了敦煌千佛洞出土的 劉子 寫本 唐慧琳 一切經音義 也記錄了劉子 劉勰著的說法 可看出 劉子 被佛教吸納為典籍 然而 其清神去情防欲 等工夫論述 也被道教奉為圭臬 納入系統 目前最早可見 劉子 被收入北宋 道教經典叢書 雲笈七籤 雲笈七籤 有小道藏之稱 是道藏經典的縮小 98

105 版 而 道藏 編纂的時間很長 很難具體考證 劉子 入 道藏 的時間 但因為 雲笈七籤 收錄之故 可知北宋時已編入道教系統 然而 元世祖至元 十八年 1281 道藏 經板全毀 到了元末 道藏 剩餘的各處版本 更 因戰爭之故 也消失殆盡 直自明永樂中 明成祖重新命令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 初纂校 道藏 才在北京進行輯校的工作 可惜的是 還沒編成的時候 成祖 就崩殂了 仁宗宣宗相繼嗣位 卻沒有繼續執行編纂的工作 一直到明英宗正 統九年重新刊板 並招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 增加篇幅 至明英宗十年 刊本才 完工 是為 正統道藏 書以千字文為函目 使 無 字至 英 字 今存的 治 政 大 道藏本 的特色是保留了近乎完整的袁孝政注 卻不提作者 可以說是大 道藏 本 劉子 排在 英 字號前 是明 正統道藏 之一種 體繼承了袁孝政的說法 但對作者之疑存而不論 歸屬於 道藏版 一系的有 國 雲笈七籤 道藏本 世恩堂刊本蔣以化校本道藏輯要王叔岷校注 皆是由此本而來 雖然 道藏版 的袁註保存完整 而且還有音注 是最完善的 注本 但勘校 道藏版 的勘校者們 不一定認同袁註劉晝作的說法 遂只保留 1 雲笈七籤 其版本 注者 不署作者姓名 故只可從注的繁簡 看出來祖於 道藏 一系 下列說明 egch 此為道教類書 成於北宋宋真宗天禧年間 1017 1021 由張君 房編 有 小道藏 之稱 分道書為 三洞四輔 七部 三洞 洞真洞玄洞 神四輔 太玄太平太清正一 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 裡引用了 劉 子 一千多字 2道藏本 劉子 現收於 道藏 太玄部 無 字號 十卷 有袁孝政注 注文字同 正文大小 抬頭低一格 另文中夾有有雙行小字音注 半頁十行 行十七字 其 99

106 款式為 劉子卷之 X 如 一 播州錄事參軍袁孝政注 不署作者 3顧本 顧雲程校明萬曆世恩堂刻本 劉子 十卷 此本有袁註 無題署 卷前手書 晁氏 讀書志 齊劉晝孔昭撰 唐袁 孝政註 凡五十五篇 言修心治身之道 而辭頗薄俗 或以為劉勰 或以為劉孝 標 有小字殘宋本明覆宋本孫鑛評本活字本 漢魏叢書 有之 此世 恩堂刻本 海虞顧雲程校 全書留有 澗欄主人 等三枚印章 兩冊 十卷 中縫魚尾上有 世恩堂 三字 魚尾下有 卷之x 如 一 字 卷首中有澗瀾主人印章 有袁孝政注 半頁10行20字 20 5x13 5cm 顧雲程 1535 1608 字務遠 常熟人 萬曆五年進士 授淳安 國 知縣 調嘉興 擢御史 官至南京太常卿 卒年七十三 4萬曆間蔣以化刊本 此本保留了袁註 和 道藏本 一樣不提作者 只題 播州録事參軍袁孝政 註 吳人後蔣以化校 書為雙黑線單口邊框 每半頁十行 行滿二十字 中 縫上標 世恩堂 中標卷數 下標頁碼 卷首有另紙貼頁 墨筆手書録蔣以化 egch 入長安德 道藏 本因刻於孝昌署中 等語的後記 還刊有李維楨 劉子敘 敘後有 劉子目録 篇目不分卷 院墨刊有蔣以化 刻劉子引 全書留有印章 六枚 此書乃 王金銛藏書 此書中縫魚尾上方題 世恩堂 嚴靈峰認為 此書系據世恩堂刊本 板心 下加 朱彥真 等刻書姓名 挖去 海虞顧云程校 六字 改刻 吳人後蔣以 化校 八字 並加李維楨 劉子敘 及蔣以化 刻劉子引 而成 實系竊版為之 一如實向高之剽竊沈津之 百家類纂 然 明人術風氣之敗壞於此可見 故 稱此書為 剽刻劉子注 然嚴靈峰此言太過 細看此書魚尾下除記卷次 如 卷之 x 還記有刻工 100

107 名 如朱彥真胡一定等 尤其正文文字 也與世恩堂刊本略有不同 如 清 神 耳目之於聲色 鼻口之於芳味 肌體之於安適 其情一也 七竅蔽於攻取 則精神馳騖而不守 世恩堂本無 耳目之於聲色 鼻口之於芳味 肌體之於安 適 其情一也 二十二字 蔣本有 但 耳目之於聲色 作 耳目誘於聲色 七 竅蔽於攻取 蔣本同 世恩堂刊本 儒在道前 可見蔣以化刊本並非世恩堂刊 本的翻刻本 書卷首有李維楨敘 書後有萬曆壬辰蔣以化 刻劉子引 稱 壬辰 以計 事人長安 偶挾長安友人徘徊道院 觀其架上所識殘經 抽而讀之 居然 劉子 治 政 大 之 則可知蔣以化刊本的底本是 道藏 本 至於為何在何允中縫署 世恩堂 全帙也 余迫欲得之 據攜以歸附剞劂氏 刻於孝昌署中 欲於四分操觚者共 刊刻 原因還需考究 國 5葉子寅許心扆跋 張紹仁題款 黃丕烈陸拙生校並跋明抄 劉子新論 十卷 這本書很特別 內容看起來是道藏本 但作者說法卻用了舊合字本 張紹仁 並以此本校過 劉子 可見道藏本的價值 此書原為吳中袁氏五硯樓所藏 分 三冊十卷 雙藍線邊框 每半頁九行十七字 黃丕烈稱此鈔本為 舊鈔 並 egch 說 卷端題 劉子 卷下又有 無一 至 無十 號 其為 藏 本無疑 也 就是說 之所以可以判別祖於 道藏本 無 字號便是其判別的關鍵 陳鱔也 在 簡庄文鈔續編 卷一 劉子注跋 載 吳中袁氏五硯樓向得舊鈔 藍格錦 紙 尚是明中葉時人從 道藏 本錄出 此書有袁孝政的詳註 但作者卻提 梁通事舍人劉勰撰 播州録事參軍袁孝 政註 採的說法顯然和 道藏本 不同 是從 舊合字本 一系來的 應也有 祖於宋本之意 扉頁墨筆大字 道藏目録詳註卷第四 無字號計十卷 下有 黃丕烈朱筆小字 宋刻分卷與此異 其十卷則同 所異在每卷分合 又墨筆 101

108 大字 劉子 下朱筆大字 宋本二冊 見季滄葦 振宜 延令書目 題曰 劉 子新編 孫氏五松園所藏即此本 今借校於此本上 其勝處固多 其脫誤處當 以 藏 本活本參之 下墨筆録孫星衍 宋本劉子新論跋 並述 黃丕烈 朱筆録 宋刻面目 黃丕烈跋 葉子寅跋 許心扆跋 在正文 劉子 卷之一 下有黃筆手書 宋本用明翻本補兩卷 茲以黃筆校 卷一末有黃丕烈以黃筆 手跋二則 卷二末有黃丕烈手書 丙子秋 道藏 本覆校 貴農 第十一末 有陸拙生黃筆書 嘉慶十七年補校畢 拙生 卷三末有黃丕烈墨筆手書 丙 子八月 道藏 本校 另有朱筆手跋一則 卷四末頁有黃丕烈手書 丙子秋 治 政 大 最後一行有黃丕烈手書 萬曆五年刊 子彙 本校正文 邊框外有陸拙生朱 八月 道藏 本校 末頁背面第三行手書 道光癸未秋日長州張紹仁借讀 筆手書 四月十二日宋本覆校一過 陸拙生 卷五末頁有黃丕烈手書 丙子 國 秋八月校 道藏 本 卷七末頁正面第三行下有黃丕烈手書 丙子秋仲八日 校 道藏 正面末行有黃丕烈手書 萬曆五年刊 子彙 本校正本 背 面末行有陸拙生朱筆手書 四月十三日宋本覆校畢 拙生 卷八末有黃丕烈 手書 丙子秋校 道藏 卷九末有黃丕烈手書 丙子秋八月校 道藏 卷十末有黃丕烈手書 丙子八月八日戌刻校 道藏 本畢 萬曆五年刊 子 彙 本校正文 庚午五月六日讀畢 五硯樓藏 子彙 本 劉子 校正文 egch 頗有佳處 朱筆小字 壬申四月 假得孫淵如觀察所藏小字殘宋刻本手校一 過 首二卷全缺 他卷亦多脫葉 覆翁記 是書校宋不憚至再至三 每校一 次即得訛字幾處 書之難校 掃葉拂塵 可謂至論 四月十八第三次校畢記 下有陸拙生手書 嘉慶十七年四月十四日復校畢 陸雲士記 書後白紙有黃 丕烈末筆手跋四則 跋稱 前人朱墨二筆校改增損者不復再加區別 其為何人 手筆 未能辨識 全書共留八十一枚印章 林其錟陳鳳金認為此鈔本 最大可能性是出於葉盛 價值在於它集中了 明清許多校勘大家的校刊成果 集合了宋本附宋刻本活字本子彙本等多種 102

109 善本校文於其上 除了校文的價值 本書不採 道藏 本不署作者的說法 改 提 梁通事舍人劉勰撰 也可見其鈔本判斷為劉勰的可能性較高 6光緒三十二年 1906 成都二仙庵重刊 道藏輯要 本 此底本以嚴雁峰家藏本 彭翰然光緒丙午 1906 重刊道藏輯要 序 說 今有嚴君雁峰家藏 道藏輯要 全書一部 其中言天人合一之原 性命雙 修之旨 雖由纂輯而成 實刮全藏而無餘蘊 重刻凡例說 重刻此書 系照 原本式樣 其中雖字句隱而不愜 亦敬闕以俟 未敢輕改 以增罪戾 重刻 道 藏 有增刻續刻字樣 系前書所無 重刻時所採入者 非關係緊要 蓋不濫編 治 政 大 7 四庫全書 文津閣本 劉子 十卷 簡稱文津本 國 此本有袁註 共三冊 提要 之後録有 原序 即明萬曆壬辰 二十年 蔣以化刻 劉子 十卷李維楨撰 劉子敘 全文 全書無目録 第一卷卷首題 劉 子卷一 然而作者題的是 北齊劉晝撰 每卷正文首頁正上方並蓋有朱印 文 津閣寶 每卷末蓋有 太上皇帝之寶 避暑山莊 兩朱印 四庫 本的底本 是蔣本 但其文字與蔣本不完全相同 應曾參校其他版本 其中有獨與後來發現 的敦煌唐寫本相合者 也有與各本不同者 可見其編纂時比較複雜 對於作者的 爭議 則從 子彙本 的判斷 egch 8上海涵芬樓景印 道藏 本 此本為上海涵芬樓影印 道藏 太玄部 第六百七十三至六百七十四共二冊 題 播州録事參軍袁孝政註 扉頁背面標明 中華民國十四年二月上海涵芬樓 影印 正文上下有黑粗細雙橫線 每頁正面天頭左角有小字 劉子 二字 背 面天頭右角小字 卷 第 正面無行線 半頁十行 行滿十七字 註低一格 在正文第五六行間有小字標明卷數頁數 無序跋 無目録 亦不署作者姓名 103

110 9王叔岷 劉子集証 劉子集證 書分成上下二冊 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 一九六一 年出版 二 七年中華書局作為 王叔岷著作集 再版 此書以涵芬樓影印 道 藏 本為底本 以海寧陳氏影印舊合字本明沈津 百家類纂 本潛菴 子彙 本程榮 漢魏叢書 本清王謨重刻 漢魏叢書 本王灝刻 畿輔叢書 湖北崇文書局刻 百子全書 本為參校本 前有 自序 後有附録 劉子 佚 文 北齊書 及 北史 之 劉晝傳 所據本 序跋 諸書著録 諸家考 證 101973年台北考正公司景印 道藏輯要 本 1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道藏要輯選刊 本 底本為涵芬樓影印本 國 12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文物出版本社重印 道藏 本 1996年1 版4次印刷 據涵芬樓 道藏 本影印 四 漢魏叢書本 明代程榮 漢魏叢書 本所收的 劉子 袁註則被有意識地改寫了 在字句 上 刪減變成簡注 在作者上 亦不從袁註劉晝說 將 劉子 的作者定為劉勰 egch 可見得程榮校本對袁註的評價不高 也不認可劉晝作 何允中勘刻的 漢魏叢書 本也提為劉勰撰 也就是說 如果是袁孝政簡注又從劉勰說的版本 皆是程榮 漢魏叢書 一系 或與 漢魏叢書 一系相通 但有不同的是 廣漢魏叢書 廣漢魏叢書 沒有收袁註 也將作者提為 梁東莞劉勰 有趣的是 和舊合 字本 南宋本 一系題為 梁通事舍人劉勰 顯然在 稱號 上有意別之 下列分別介紹之 1漢魏叢書 104

111 1 程榮刊 漢魏叢書 本 兩冊 十卷 半頁9行20字 中縫有 新論卷 x 如 一 偶或有 仇 高 等刻工字 觀量 頁十十一有補鈔痕跡 款式為 梁東莞劉勰著 播州 袁孝政注 明新安程榮校 漢魏叢書 為浙江括蒼人何鏜所創編輯 何鏜 字振卿 號賓岩 嘉靖 進士 漢魏叢書 原輯書一百種 分經史子集四部 萬曆已卯 157 9 屠隆為之改排為典雅奇麗鴻肆藻豔四部 寫有序文 但未刊行 新 安書估程榮 購得其書38種 經籍11種史籍4種子籍23種 計251 大概是介購者 劉子 排子籍十五 卷 仍分經史子 集部全缺 於壬辰年 1592 年刻行 有屠隆序 國 2 黃丕烈校跋陸損之校明萬曆程榮刻 漢魏叢書 本 劉子新編 十卷 此本有註 題 梁東莞劉勰註 播州袁孝政註 明新安程榮校 半頁九行 二十字 卷首 劉子新論目録 天頭有黃丕烈手書 孫星衍校藏殘宋本 缺目 並一二卷 餘稍有欠頁 已將正文並註校於舊鈔本上 復以 漢魏叢書 本校 正文 一仍宋刻之舊 覆翁記 自 閱武 第四十一 卒與不練卒交鋒 起訖 明權 第四十二 季友之酖叔牙 止 自 正賞 第五十一 能辯各曰 起訖 egch 正賞篇 末 均手書補闕 卷末有黃丕烈手跋 全書共留六枚印章 3 盧文弨校跋明刻 新論 十卷 此本題 梁東莞劉勰註 陳燁然閱 書為單黑線框 半頁九行二十字 新 論 卷一首頁天頭有盧文弨朱筆手書 道藏 本作 劉子 有播州録事參軍 袁孝政註 淺陋無卒論耳 又 乾隆丙子春 盧文弨以程榮本校 癸卯夏六 日 弓父又以 道藏 本校 可見這本是由程榮本為底 並以道藏本為校本 全書留有印章九枚 105

112 而後 民國十四年 1925 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 漢魏叢書 本19 59年台灣新興書局景印 漢魏叢書 本吉林大出版社1992年版程榮刊 漢魏叢書 本 也是據明萬曆新安程氏刊本影印並用他本補缺 4 程遵岳校乾隆 重刊漢魏叢書 本 新論 十卷 簡稱程校本 此本無註 題 梁東菀劉勰著 南昌程遵岳校 書為單黑線框 每半頁九 行 行滿二十字 卷首有 新論目録 此書與 淮南鴻烈解 合為一冊 為 漢 魏叢書 第二十六 第一冊扉頁題作 乾隆辛亥重鐫 漢魏叢書 本衙藏版 第一冊卷首刊有 乾隆壬子孟秋上浣桂林陳蘭森撰 之 重刊漢魏叢書本敘 萬 曆壬辰屠隆緯真甫纂 之 漢魏叢書序 以及何允中題識 另有墨筆手書跋 末 題 光緒己亥初秋仲良記 國 5 四庫全書 文淵閣本 劉子 十卷 簡稱文淵本 此本有註 共三冊 每冊封面黑粗細雙線長框 內題 欽定四庫全書 下 劉子卷 下文標該冊卷數 框外分行署評校官總校官 雙行小字 子部 校對官謄寫者官職姓名 每冊卷首留 文淵閣寶 冊末留 乾隆御覽之寶 陽文朱印各一方 首冊有提要 無目録及序 雙線邊框 烏絲行線 蝴蝶裝 每 egch 半頁八行 行滿二十字 每卷首行題 欽定四庫全書 次行上署 劉子卷 下題 北齊劉晝撰 第三行篇名 從正文注文比勘 與程本基本一致 但有 少量文字經過校改 在作者的爭議上 保留了袁註劉晝作的說法 是既信袁註又 不完全相信袁註 後來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本也承此本而來 6 孫鑛評本 明刻孫鑛評 劉子 二卷 藏於國家圖書館 全幅高28公分 寬17 6公分 每半頁十二行 行二 十四字 注文以低一格處理 此本有袁孝政簡註 分上下二卷 題 北齊劉晝著 播州袁孝政註 東海孫 106

113 鑛評 單黑線框 每半頁九行 行滿二十字 註比正文低一格 評語在天頭 卷首有武林王道焜所題 北齊劉子序 全書留有印章十枚 其中二枚為墨章 此書目録缺 思順篇 正文亦有缺 原文經刪節者也多 書中有黃丕烈 堯圃 手鈔 朱文方印及手書題記 另外有 合諸名家批點諸子全書 本孫月峯評定北齊 劉子 二卷 題有 武 林段景亭發行 泰和殿藏版 內容與孫評本同 7 明刊 五家言合刻 鍾惺評 德言 二卷 簡稱 五家言 本 此本為 五家言合刻 之第二冊 前半冊為 辯言 鬼谷子 三卷 後 半冊為 德言 有註 分上下卷 題 北齊劉晝註 播州袁孝政註 竟陵鍾惺 評 卷首有 德言目録 無序跋 第一冊有 敍五家言 中有 予嘗上下古 國 今 而於周齊梁間得五人 曰辛計然鬼谷先生公孫子秉劉晝劉勰 等 敍文末行已殘半行 敍言 各頁中縫上作 五家言鍾序 全書留有印章三 枚 8 清謹軒藍格鈔 劉子新論 此書僅有 防慾 去情 韜光 辨樂 知人 託附 通塞 遇 egch 不遇 命相 適才 文武 傷讒 辨施 殊好 激通 言菀 九流 等十七篇 不分卷 不分卷 合一冊 半頁九行 行二十字 卷首有 新 論 敘 卷末有跋 卷首有 新論敍文 晝字孔昭 傷己不遇 播遷江表 故 作此書 其文雋彩警拔 殆齊梁之挺秀也 正文第一行上標 新論 第二行 下題 北齊劉晝著 卷末跋云 孔昭以鮮麗為書 卒章究論儒道 識所依歸 書為雙線藍框 每半頁九行 行滿二十字 中縫雙魚尾向上 上標 新論 下 標 清謹軒 全書留有印章六枚 2增訂漢魏叢書本 107

114 增訂漢魏叢書本 乃王謨嫌程榮本體例不夠完善 故而重刊之 與之體例 相合的還有紅杏山房本 都是以 漢魏叢書 為底本 但不收袁註 值得注意的 是 龍谿精舍 的抄本也沒有收袁註 但提為劉晝著 可見其對袁註的保留 但 文又從其說的矛盾 和 子彙本 又可一參 1 乾隆五十六年 1791 王謨刊 增訂漢魏叢書 本 一冊十卷 卷首有 新論 目錄 中縫於魚尾上有 新論 字 每半頁9行 每行20字 書中有圈點 無注釋 書末有汝上王謨 劉子 跋 上題 梁 東莞劉勰著 南昌程遵岳校 程遵岳 生年不詳 可能是當時南昌生員 王謨 約1731 約1817 字仁圃 別字汝上 江西金溪人 乾隆丁酉 1777 進士 本授知縣 自請 國 教職 選建昌府教授 好著述 嘗輯 漢魏遺書 五百餘種 撰 江西考古錄 豫章文獻錄 等20餘種書 程遵岳嫌程榮何允中 漢魏叢書 義例未善 乃就署增訂為八十六種 經 1 刊行 義20種 別史16種 子餘22種 載輯27種 於乾隆五十六年 179 叢書前有桂林陳蘭森 重刻漢魏叢書 序和屠隆原序 但無何允中序 另有 egch 凡例 九條 詳細交代了叢書的來源和刊刻緣起 可摘三種 明史 藝文志 載有屠隆 漢魏叢書 六十卷 即何氏所見緯本 但不 應何本又冠以屠序也 今據武林何氏原本 重鐫而仍以屠序列諸簡端 從 其朔也 括蒼何氏初輯叢書百種 本來版行 惟新安程氏武良何 氏二本並行於世 而何本流行較廣 據屠龍作序年月在萬曆壬辰臘月 則 此書或即刻於是時 今二百餘年 何本原本儘有存者 坊間所鬻多以建舊 叢林所刻 漢魏名文乘 冒充 由原本久以漫漶 後又未有重刻者 所以 108

115 真本難得而可貴也 漠癖愛是書 因家藏真本 頗為完善 故謀鏤版以公 同好 漢魏古書流傳已久本多魚魯亥豕之訛 何氏叢書校勘亦不甚精 且多脫誤 書近時俱有校正善本 今亦未能參訂 以此書祇就何氏原 版翻刻 未別繕稿 這裡交代了屠龍序的作用性 而程本何本相較 何本本來流傳更多 但因為時 日積累 便多冒名頂替刊刻 故王謨得舊本重新刊刻 以流傳之 2 陳乃乾過校本 新論 十卷 簡稱過校本 此本封面朱筆題 新論 十卷 陳乃乾過校本 其底本與上文敘述程遵 岳校乾隆刊本同 不同處有五點 其一 卷首有汝上王謨題識 墨筆手抄 子彙 國 本 劉子序 其二 卷一正文第一頁天頭有陳乃乾跋 記黃丕烈藏本書貌 與 陳校 子彙 本 劉子 所録同 第一行有陳乃乾校字符號說明 以朱墨二 色分別代表黃丕烈藏本和 子彙 本 其三 在 貴速 天頭有陳乃乾手書云 萬曆壬辰海虞蔣以化覆刻 道藏 本 十行二十字 江安傅氏藏 殘帙存卷九 至卷十 借校於此 乙丑閏四月丙朔卯刻校 凡將本與 子彙 同者不註 其 四卷末有陳乃乾朱墨二筆手書校記 書末空白頁正面朱筆手抄宋本復翁手跋 egch 背面墨筆手抄蔣以化 刻劉子引 其五書內有陳乃乾三種本子對校字 書內 留有印章二枚 簡言之 此本是陳乃乾以 子彙 本蔣以化本道藏本校對的工作本 正 文前還抄有 子彙 本序正文後抄黃丕烈跋南宋小字本序與蔣以化 刻劉子 引 以及 陳乃乾癸亥十月十二日夜札記 一篇 此書底本是王謨刊 增訂漢魏 叢書 本 故王謨跋見於書前 3 光緒三年 1877 紅杏山房重修 子餘增訂漢魏叢書新論 十卷 簡 稱紅杏本 109

116 重修的 增訂漢魏叢書 共一百冊 劉子 收在第七十八至七十九冊 十 卷前三卷與 人物志 合冊 後七卷為一冊 有圈點 卷首有重刻 漢魏叢書 小引 記作 光緒三年仲夏月蜀南馬胡聲秉鈞識於紅杏山房 卷末有跋 題 汝 尚王謨識 光緒三年聲秉鈞校勘 文同汝上王謨 劉子 跋 半頁9行 行2 0字 款式同於乾隆五十六年 1791 王謨刊 增訂漢魏叢書 本 不收袁註 題 梁東菀劉勰著 南昌程遵岳校 書為單黑線框 每半頁九 行 行滿二十字 卷首有 新論目録 卷末有跋 題 汝上王謨識 光緒三年 盧秉鈞校刊 漢魏叢書 第一冊扉頁正面有 板藏四川宜賓縣 盧氏家藏 中 治 政 大 重鐫 紅杏山房藏版 卷首有萬曆屠隆緯真甫 漢魏叢書序 乾隆陳蘭森 重 華民國乙卯年仲夏月 蜀南馬湖盧樹枏梓卿補修 等語 背面題 光緒丙子二年 刊漢魏叢書敘 國 4 湖南藝文書局1894年 增訂漢魏叢書 本 叢書扉頁右上角題 光緒甲午年 正中題 漢魏叢書 左下角題 湖南藝 文書局校刊 有屠龍序光緒甲午善化楊廷瑞 重刻漢魏叢書序 以及 增訂 漢魏叢書凡例 收經義20種 別史16種 子餘22種 載輯28種 文字 款式同於王謨 增訂漢魏叢書 本 egch 5 宣統三年 1911 上海大通書局石印 增訂漢魏叢書 本 叢書前有宣統三年夏月張謇重 敘 扉頁右上題 全書計九十六種 正中 題 精校大字漢魏叢書 左下題 上海大通書局發行 文字款式同於王謨 增 訂漢魏叢書 本 6 民國四年 1915 四川盧氏修補刊紅杏山房本 增訂漢魏叢書 本 叢書第一冊扉頁正面有 版藏四川宜賓縣盧氏家藏 中華民國已卯年仲夏 月 蜀南馬湖盧樹枬梓卿補修 等語 背面題 光緒丙子二年重鐫 紅杏山房 110

117 藏版 卷首有重刻 漢魏叢書 小引 光緒三年仲夏月蜀南馬湖盧秉鈞識於紅 杏山房 萬曆壬辰臘月屠隆緯真甫 漢魏叢書序 乾隆壬子孟秋陳蘭森重刊 漢 魏叢書敘 以及中華民國四年歲次乙卯種下月上浣 按 字模糊 屏山盧樹枬 氏序於養志齋書屋之東軒 修補漢魏叢書 小序 文字款式同於紅杏山房本 7 林其錟陳鳳金 劉子集校 以程遵岳校乾隆重刊 漢魏叢書 本為底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一九八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此書以乾隆壬子重刊 子餘增訂漢魏叢書 程 遵岳校 新論 十卷 簡稱程校本 為底本 以包括 敦煌寫本 宋刊本 明 鈔本 在內的四十種版本加以集校 顧廷龍題簽 李希泌題詞 馬伯煌序 卷前有書影八幀 劉子主要版本卷帙分合一覽表 前言 集校所用版本及 國 書目提要 卷後附録二 歷代主要序跋 劉子作者考辨 3 二十子家書 一系 1 隆慶沈津編 百家類纂 本 百家類纂 是明沈津編選的一部子書選 書前有隆慶元年 1567 資 政大夫南京兵部尚書致仕明州張時徹和賜進士出身奉訓大夫張思忠撰的序言 以 及沈津寫的凡例 egch 凡例說 是編名百家類纂何 百家者 總諸子之群書也 類者 以類者相從 也 纂者 鉤其玄而去其疵也 全書共四十卷 分為儒家道家兵家等類 每類有序 序前又有題辭介紹 卷三十七為 劉子新論 入雜家類 全書總題 北齊劉晝著 劉子新論 前題辭 和 二十家子書 諸子奇賞 本前序相同 此本 劉子 無篇目 無卷數 文中偶爾有雙行小字注 不全 注文內容同 漢 魏叢書 本袁孝政簡注 故可知二十家子書一系乃由此出 2 吉府本 萬曆六年 1578 吉藩崇德書院刊 二十家子書 本 111

118 此本不分卷 獨成冊 為 二十家子書 之第六家 沒有註解 也沒有署 上作者姓名 每半頁十一行 一行二十二字 天頭有十毫米橫格 刊有評語 中 縫上標 崇德書院 中標 劉子 和頁碼 下標刻工姓名 白口 魚尾上有 崇 德書院 四字 魚尾下書 劉子 最下方有刻工姓名 白棉紙印 目録在第一 冊總目録中 本冊卷首有 劉子序 未署名 第一冊有 劉子書序 和 吉府 刻二十家子書序 前者署 吉藩潭州道人德山子 後者署 閔長樂幼溪陳省 全書留有印章六枚 查 明史 諸王世表 吉藩宣王翊鑒 隆慶六年封 萬曆 四十六年薨 書當為翊鑒所刻 全書首序署名吉蕃潭州道人德山序 具體情況 治 政 大 文中僅在書眉有少量注釋 如 思順 注 孟說 紂時勇士 知人 注 九 不詳 方堙 伯樂弟子 薛燭識純鉤湛廬 命相 注 子文名彀於菟 以虎乳之 國 故 楚人名虎曰於菟 正賞 靈均 屈原字 既非袁孝政注 也非袁孝政簡 注 來源不詳 葉德輝 書林清話 明時諸藩府刻書之盛 條說 明時官刻書 為南北 京監本為最盛 南監多存於宋監元路舊版 其無正德以後修補者 品不亞於 宋元 在明刻 劉子 中 二十家子書 本為較善之本 民國時潘景鄭就曾 用過它來和程榮何鏜本互相校刊過 C h 著硯樓書跋 劉子新論校本 載 egch 劉子 以宋巾箱本為最古 惜未見傳世 其次則明活字本 又次於 子 彙 道藏 二本 至程榮何鏜所刊 則等之自鄶以下矣 近見明萬曆 崇德書院二十二子書 不分卷 每本半頁十一行 行二十二字 余按晁志 稱為書五卷 朱修伯云 嘗合校各本 子彙 與 道藏 略同 頗可正 程榮何鏜二本之謬 檢校 諸子奇賞 所載 是五卷本 校之果是善本 未所說是五卷者 果為善本 此書雖不分卷 而卷首序稱五卷五十五篇 其出自五卷本無疑 夾中僅藏榮 何鏜兩本 崇德書院本校勘一過 其補 112

119 正兩本訛脫處甚多 如卷一 清神章 七竅 下 程本脫 誘聲色 塞 字 何本改為 狗子好惡 又 防欲章 口貪滋味 章下 兩本俱脫 命 曰腐腸之藥 鼻悅芳馨 十字 又 去情章 虛心觸己 句下 兩本俱 脫 雖有忮心 而不怒者 以彼無情子擊觸也 十六字 又 專章 傾 心聽之 句下 二本俱脫 則奕敗矣 四字 又 卷耳易采 而不盈聽傾 筐 句下 二本俱脫 專與不專也 五字 卷二 思順章 后稷 下 二本俱脫 其可得乎雖 五字 卷三 審名章 堯漿禹粮 句下 二本 俱脫 謂之飲食 四字 卷五 妄瑕章 袁精目鮑 下 二本俱脫 升 治 政 大 脫 而不慄 以其將刑 而不憂生也 今士槍白刃而不顧死 赴水 二十 不衣絲麻不食五谷 荷擔 十一字 卷八 兵術章 履兵 下 二本俱 三字 其他顛倒衍訛 可校正者 且百餘事 蓋亦明刻中之善者矣 宋槧 國 及明活字本 余未之見 子彙 道藏 二本 並未得校 吾知所據必 有勝此本者 又聞有六朝人寫本 流在海外 惜無從蹤跡知 此本舊為嚴 鐵橋藏書 嚴跋中誤稱崇德書院為明初刊本 精鑒如嚴 猶不免千慮之一 失 可知目錄版本之 真談何容易也 乙亥三月二十三日 潘景鄭的校錄裡 明確的訂正出了吉府本的訛誤 逐章逐句的細校 並且說明了 egch 嚴可均考證版本的問題 但仍肯定此版本的成就 只是其稱 近見明萬曆崇德書 院二十二子本 實應為 二十家子書本 近人王欣夫 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 中也著錄有此書 稱 劉子一卷一冊 北齊阜城劉晝撰 明萬曆六年吉藩崇德書院刻本 清島程 嚴可均手跋 世傳有宋刊巾箱本 今未見 而周子義本外 程榮何 鏜孫鑛諸刻 皆在其後 在明刻中 當為較善之本 113

120 此書由謝汝韶輯刊於明萬曆六年 題 二十家子書 確非刊於明初 從潘景鄭 的校勘中 可見此書實為 明刻中之善者 書中可見前序是沈津的 百家類纂 但注又不同於袁孝政簡注 只能說祖本可能脫胎於沈津的 二十二家子書本 又自成一系 3 嘉靖 十四子本 此叢書上海圖書館著錄為 十四書 明佚名輯 嘉靖中崇德書院刊本 無 序跋 收 列子衝虛真經 文子通玄真經 鬻子 公孫龍子 鬼谷子 等十四種書 其中有 劉子 收第6冊 不分卷 前有序 同於 百家類纂 本序 全書款式同於 二十家子書 本 此叢書應該是 二十家子書 本的殘本或翻印本 國 4 巴蜀書社據光緒三十二年 1906 成都二仙庵重刊 道藏輯要 本 節選 清神一 防欲二 去情三 韜光四 崇五 專六 辨 樂七 履信八 思順九 慎獨十 共十篇 無注 前有 劉子 序 同於 4 龍谿精舍叢書 百家類纂 本序 本書實非出自 道藏 本 而出自 二十家子書本 egch 龍谿精舍叢書 本 新論 從註解和版面配置來看 乃從 程榮本 編 排而來 然而又和 程榮本 有所差異 程榮本有改寫袁孝政注 並提為 劉勰 傳 然而 龍谿精舍叢書 和 廣漢魏叢刊本 皆不採袁註 但龍谿本卻採了 子 彙本 的說法 改題為劉晝注 但版型亦屬此體系 1 龍谿 本 龍谿精舍叢書 本 新論 二卷 此書無註 分上下卷 題 北齊劉晝孔昭撰 為 叢書 第八十二冊 扉 頁 新論 書名下題 丙辰冬韌叟勞乃宣署 朝陽鄭氏用程榮本校刻 卷首 114

121 刊有 四庫全書提要 目録 卷末題 廣陵邱義卿邱紹周監刻 揚州張旭東 刊 2 民國六年 1917 朝陽鄭國勛刊 龍谿精舍叢書 本 一冊兩卷 在叢書第82冊 扉頁 新論 書名下題 丙辰冬韌叟勞乃宣署 背面題 朝陽鄭氏用程榮本校刻 卷首刊有 四庫全書劉子題要 目錄 文中 有小字音注 中縫魚尾上題 新論 下題 卷 x 如 上 下 龍溪精舍 校刊 半頁10行20字 款式為 劉子 x 如 上 下 北齊劉晝孔昭 撰 3 諸子集成補編 本 國 四川大古籍整理所中華諸子寶藏編纂委員會編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據 龍谿精社刊本 影印 4畿輔叢書本一系 簡注 可見承於漢魏叢刊本 但作者又題為劉晝著 egch 畿輔叢書 匯集各本 收了四庫提要的序 同時也收了袁孝政注 但是是 1 光緒五年 1879 定州王氏謙德堂刊 畿輔叢書 本 畿輔叢書 共170種1530卷 清光緒年間王灝輯刊 王灝 182 0 1880 字文泉 河北省定州西關人 主要著作有 畿輔叢書 括齋 文集 畿輔文徵 和 畿輔地名考輯刊 等 一冊十卷 書前有 欽定四庫全書 劉子 提要 半頁10行22字 有雙 行小字簡注 中縫有 劉子卷 x 字 此本有註 題 齊阜城劉晝著 播州袁孝 政註 書為黑粗細雙線框邊 每半頁十行 行滿二十二字 註文作夾行小字 在正文下 卷首刊有 四庫全書提要 無目録 叢書 第一冊卷首有貴筑黃彭 115

122 年序 並有 叢書 總目録 劉子新論 居第十三 2 民國二十二年 1933 上海商務印書館 叢書集成初編 排印本第5 95冊 底本為 畿輔叢書 本 三相關版本 其他部分想特別介紹兩個本子 一個是有咸伯恭 皆川淇園 評點的日本寶 曆八年 1758 新雕劉子 本 另一個是林其錟先生特別收錄的明刊本 諸 子奇賞 劉子襍篇 年間 寫本 寶曆七年 丁丑 咸伯恭始校 寶曆八年 戊寅 公元一七八五年 日本寶曆八年 1758 新雕劉子 本此底本為應永 相當我國明洪武 國 在日本東京刊梓 封面題 劉子全書 扉頁兩旁上下異向雲龍圖案 正中央上 面橫排隸書 全編 下大籀直書 劉子 捲前有播磨清絢撰於 寶曆戊寅 的 行事書寫 劉子序 和皆川淇園 即該書的校勘者咸伯恭 撰於 寶曆戊寅正月 的 劉子序 繼之為新雕 劉子目録 十一篇合為一卷 書蝴蝶裝 烏絲欄 黑粗框線 框高十八點六公分 框寬十四公分 正文每半頁八行 行滿十七字 中縫頂框題 新雕劉子 單魚尾向下題卷數小字題篇名頁數 橫線之下頂 egch 下框底線題刊刻者 皇都書鋪 每卷首行頂格題 新雕劉子卷 次行下屬 梁 劉勰著 第三行與著者並列並署 唐袁孝政註 篇題單行低兩格 咸伯恭評點 正文有句讀號 字旁或有日文訓讀 咸伯恭校字小字刻於天頭並加細黑框醒目 註有不知名的漢文音註 有者認為即 宋史藝文志 奚克讓 劉子音釋 和 劉子音義 的殘存 和袁孝政註 註文皆在字下或句下 雙行小字 無句讀號 或有日文訓讀 每卷卷末當頁末行頂格題 新雕劉子卷 終 書後有署 城南 滕璋識 撰於 寶曆戊寅春 的 書劉子後 序跋署名之下並刊印作者個字 的漢字陽文陰文墨章兩方 書尾末頁右署 寶曆八年戊寅孟春榖旦 左署 皇 都書肆西村平八山田三郎兵位梓行 此本在日本中國大陸台灣均有收 116

123 藏 還有一本林其錟先生特別收錄的明刊本 諸子奇賞 劉子襍篇 諸子奇賞 分前後二集 共三十冊 一百十一卷 前集收書自成周迄於先秦 共二十八種五 十一卷 後集收自漢迄於五代 共三十二種六十卷 乃明人陳仁錫評選 刊於明 天啟六年 丙寅 公元一六二六年 劉子雜篇 在後集第五十一卷 卷首有序 序稱 按 劉子 五卷 五十五篇 北齊書 以為劉晝字孔昭撰 邵懿辰 增 訂四庫簡明目録標註 云 朱修伯曰 晁 志 稱是書 按指 劉子 五卷 嘗校核各本 子彙 與 道藏 本略同 頗可正程氏何氏本之謬 後檢 諸 治 政 大 賞 目次 劉子節録 稱 今節取其清新粹美者 凡廿五篇 實際收録 慎 子奇賞 是五卷本 校之 果是善本 因知五卷本明末尚有流傳也 諸子奇 獨 愛民 法術 通塞 命相 妄瑕 適才 均任 傷讒 慎 國 隟 殊好 兵術 閱武 貴速 隨時 利害 禍福 類感 正 賞 激通 言菀 共有二十九篇 五卷本流傳現僅見此本 其異文佚字確有 與諸本不同者 惜僅收二十九篇 中且有刪節 未能見其全貌 此本經清人查子 四小結 egch 穆手校 留有手跋二則 朱章五枚 總覽由唐寫卷至宋後四大版系 與諸本刻本 我們觀察到版本的派系分類 從而看出校訂者對作者的認定對字句的校釋對 劉子 的評價 及如何詮釋 字彙的問題 而透過對書目的系統性整理 便是我們衍生下一個問題的基礎 並 透過處理版本和評點互相參照下 可以發現更多因版本帶來的差異問題 接著我 們再從版本裡找出兩個重點 首先 有哪些版本有評點的紀錄 可供分析參考 其次 碰到版本的問題 應該由四大版系中那些代表版本進行檢錄覈證 可以 更接近 劉子 原意 或理解評點家隱微的用心 仔細搜集目前的版本 有較完整的評點著述包含 孫評本蔣以化校本 寶 117

124 曆本張紹仁校本等 其中孫評本蔣評本閱讀精細 多採鑑賞角度 對章法 內容等也有分析 尤其孫鑛是著名的評點家 其批語精要 實為最佳 完全可以 看出其如何借評點發揮己說 申論文本 蔣以化本批語 從序文則可看出蔣以化 與嘉隆末五子集團的李維楨交遊甚善 而評點者如何閱讀評價 劉子 也值 得進一步討論 不但可以理解 劉子 內容 還可以借 劉子 考察晚明文風改 變 進而影響評點的觀察點 在版本評點上 則有寶曆本的咸伯恭精於校對 考 察其校出之處 甚至有目前本子皆未見的地方 可見日本漢保持 劉子 部分 的完整性 張紹仁評點本則蒐羅和校對了諸本 計有宋本道藏本程榮本子 彙本等 是目前評點裡對校最完整的 本文擬以此四家為研究對象 進一步理解 評點對 劉子 的價值 國 egch 118

125 第四章 劉子 評點類型之一 文評點 經過了版本的系統整理後 我們要進一步追問的是 有哪些版本有評點 這 些評點對 劉子 有甚麼重要意義呢 評點是透過圈點評論的方式來影響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和詮釋 評點家認為 作品中具有客觀的 文法 可以深契作者之意 並作閱讀和寫作的指導 正因 為它位於作者 評論家 以及讀者三重身分的微妙關係 而後輩評點者 又 會不斷的在閱讀文本時和前者論辯 使得閱讀評點成為一種熱鬧又充滿張力的 治 政 大 與其中 再加上其中有關文字辭藻的鑑賞內容 在內容到形式上都作了析論 所 賞味活動 所以評點是一種對 正確意義 的動態解讀 使每個讀者皆可參 以整理 劉子 的評點 自是對彌足珍貴的龍文獻致敬的最好方式 國 更重要的是 評點既負擔了理解 又負擔了詮釋 以其自身的系統 對於另 一套系統進行 細部批評 進而詮釋辯駁補充或衍生 具有個別殊性 解 所以透過兩相對照性的研究 對於 劉子 典範的內容和意義 將有更深刻的詮 是故 我們在作 劉子 的評點研究時 一方面必須抽絲剝繭的找出評點者 的理論意義 作深入的美系統開拓 透過分析 將之評點系統化 還要將時代 egch 背景也納入考量 如此始可掌握 劉子 評點的內容 將評點者詩意的品評具體 化 另一方面 還要透過版本間的對校 來釐清校注者對 劉子 原文的詮釋 以了解 劉子 評點的文獻價值所在 及其在漢的影響與接受過程 如版本章所述 唐代敦煌寫卷已有多所研究 可看出 劉子 在當代傳播之 速之廣 連一般的讀本都可見其抄寫 除了可以看到 劉子 在當代到唐代的 術價值 更可以在校對上還原 劉子 原貌 而本論文進一步欲處理的 劉子 評點 將以晚明後到清代的評點本為主 有的針對文性進行分析 有的用評 點展示不同版本的對校 則而對校後的取與捨 則可看出明清代如何承繼或轉 119

126 化宋本的關鍵 可見整個明代以後到清代 對 劉子 研究的複雜脈絡 故本 論文將包含 孫月峯評點蔣以化本評點咸伯恭本評點張紹仁本評點為主 這些評點家或論文或論質 在形式和內涵上深究 對於 劉子 的內容和意義 亦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接下來的部分將依文性評點和版本性評點進行分析 文性評點指作者明 確地透過評點研究其文法與意義 檢視評點家對理法的文法的探討 版本性評 點則看出評點者在選字度字中 如何理解劉子的原文脈絡 及其對註的更深入 詮釋 這兩個範疇分析研究的工作中 主要也藉由王叔岷楊明照傅亞庶陳 治 政 大 論出 劉子 的內蘊 架構其術史的脈絡 與版本的再深入研究 應鸞林其錟陳鳳金先生的考據 作參照性的分析比對 希望透過評點可以析 國 第一節 孫鑛評點 劉子 研究 一超越與轉向 文法為導向的評點 劉子 作為一部子書 研究子書的文性評點 可能能達到兩個目的 其 一明人以後 閱讀策略的改變 導致於子部的內容被不同的眼光發掘了 可以 看到思想內容的深化外 還可以進一步理解內容和書寫形式如何相應的問題 其 egch 二證成作者為劉勰的可能 界否定 劉子 為劉勰作的原因 有一種意見是 認為 劉子 的文采不佳 例如張少康先生說 可以說全篇都是從各家雜抄而 來 沒有深度 平庸無奇 又說 至於從 劉子 一書的文筆風格來看 則更 沒有辦法把它歸入劉勰的著作 劉勰 文心雕龍 文筆雅麗 出自獨創 而 劉 子 文筆鄙淺 只是賣弄文辭 還說 說這樣的書竟然是劉勰所著 豈非糟蹋 了劉勰 這樣的觀點 也許和文點評的參照後 可以修正1 更能理解 劉子 和 文心 的相通處 這都是藉由文性的評點眼光 重新評價 劉子 的文采 1 張少康 劉勰及其 文心雕龍 研究 北京 北京大 2010 頁36 120

127 後 可以再探的 甚至進一步理解發揮 劉子 和 文心 的內涵與互注之處 這兩種目的 不同於版本性的考究 讀法成為一種超越和轉向的讀法 孫鑛 1543 1613 字文融 初號越峰 中年更號月峰 別署月 峰主人湖上散人 餘姚縣梅川鄉孫家境 今屬慈溪市橫河鎮孫家境村 人 明 萬曆二年會元 殿試二甲第四名進士 歷仕文選郎中兵部侍郎加右都禦史 素有 姚江奇才 之譽 問廣博 精擅文史經子諸 兼通天文曆法 地理兵制書法繪畫戲曲音韻 乃至堪輿之術 可謂全才 其著述宏富 約計九十餘種 種類之多 範圍之廣 實世所罕見 一生博覽群書 選評著作甚 治 政 大 自然也有一定標的性 職是之故 孫評 劉子 的寶貴資料 不但可以豐富 劉 多 遍及經史子集四部 作為萬曆年間評點大家 孫鑛願意評點的書籍 子 的內容 更是重要的繫連 作為評點家的代表標的 他的明代術脈絡身 國 分 會如何詮解 劉子 處理跨時代的關係 這麼一來 要談孫鑛對 劉子 的評點 我們就需要先了解兩個部分 其一孫鑛評點是在明代何種文思潮脈 絡底下 而此脈絡如何影響他的評點特質 其二這個評點特質如何應用在 劉 從而理解上述的問題 子 一書評點上 帶出了什麼別出的見解 這就要從孫鑛的 周文漢詩 說起 目前研究仍贊同孫鑛是歸屬於前後七子擬古派的 郭紹虞說 孫月峯就 egch 可視為七子文論之後勁 2胡淑冰 孫鑛 詩經批評 研究 認為 孫鑛對李夢陽最為服膺 他所謂的 古 即為 自空同倡為盛唐漢魏之 說 大曆以下悉捐棄 天下靡然從之 此最是正路 然而即便這樣仍不 夠盡其徹底崇古的意願 愚今更欲進之 古之詩則建安以前 文則七雄 詩則 三百篇 為主 兼之楚騷風雅廣逸漢魏 詩乘 一意精詣 大約已定志 將 詩經 奉若圭臬 其地位便列為 三墳 之一 餘 2 郭紹虞 中國文批評史下冊 台北 明倫出版社 1969 頁296 121

128 皆可不觀矣 又說 若立程 愚以為止詩一家 則 詩 騷 古逸 漢魏詩紀選 至 杜集 止 可見 他的法古宗經是惟 詩 之 馬首是瞻 比李夢陽的復古又精進了許多 3 胡文先說明孫鑛對李夢陽的服膺 點明了孫鑛擬古派的背景 再從孫鑛的 與呂 甥玉繩論詩文 書 證明其 周文漢詩 說 極度尊崇先秦文和漢代詩歌 又較 李夢陽擬古一派更徹底崇古 而趙俊玲在介紹 孫鑛 孫月峰先生評文選 說 治 政 大 揚自己的復古思想 來提倡心目中精腴簡奧的理想文風 並具體探討了達 作為一個比七子派更進一步的復古論者 孫鑛實際期望通過評點文選來宣 到這種理想文風的途徑 那就是掌握為文之法和對作品進行反復錘煉 4 國 趙文不但贊同孫鑛乃七子派擬古論者 而且實際通過法的評點 標示了 法 的 可行性 供創作者反覆鍛鍊 以達到復古的理想文風 龍向洋 簡論孫鑛的 詩 經 評點 也有同樣的看法 他認為孫鑛的重點在文法上 具有 文思想上的 宗經思想 是 以文的方式來評點 他 細緻入微的以文鑒賞的角度評析 詩篇的思想內容 揣摩詩篇語脈命意 體會詩人的意圖 C h 進而把握詩篇總體風格 egch 5 龍文此段更點明了孫的特殊之處 正因其用文法的角度來欣賞詩經 便將經 作進一步文化的解讀了 自然開啟了解讀經典的新路徑 這些研究 對我們理解孫鑛的評點思想有啟發意義 孫鑛受到七子的影響 其創作中體現擬古思想 用文閱讀模式 把經典的佳法之處點出 找出可以 習的路 然而 我們如何確認孫鑛的 周文漢詩 說 是對前後七子的超越精進 而非推向文章抄襲剽竊的死胡同 胡淑冰 孫鑛 詩經批評 研究 新疆 新疆師範大碩士論文 2006 頁3 趙俊玲 文選評點研究 上海 上海古籍 2013 頁145 龍向洋 簡論孫鑛的 詩經 評點 江西社會科 2002 年第二期 122

129 這又要放大到擬古派的脈絡來看了 如果我們仔細一點看前面的引文 皆 不用 擬古 稱之 而用 復古 派稱前後七子 其實已顯露端倪 對明代的 擬古派 廖可斌先生早就不用 擬古派 而用 復古派 囊括 明代前後七子等文集團 顯然是替 擬古派 的 擬 隱含的抄襲剽竊之意 去汙名化 他在 復古派與明代思潮 一書中 談起前後七子 乃至於陳子龍等 人 不但稱揚他們是 當時統治集團中比較正直的士大夫 而且用 醉心於古 典審美理想 的派別 把擬 復 古派說成是 實際上是以復古的形式 不自覺 的表達了當時人們力圖擺脫程朱理的束縛 開始追求主體自由的新的歷史要求 治 政 大 程朱理自宋而明 蔚然蓬勃 在思想的理路上影響甚鉅 甚至已潛移默化 復古運動就不僅是復古 同時也具有創新的意義 6 成為思想根柢 如何另外開展 主體自由 已然艱難 又如是以復古當作擺脫宋 國 明理的道路 不啻是在創新的路上先綁上了腳 想要兼具復古和創新 著實矛 盾 然而凡裂縫必有光透出來 擬古派就妙在竟於此矛盾的縫隙裡 以高度的 詩 法 文法 催生了一條道路 如果我們是習得古人的詩法或文法 而利用自己 的特性去開創 會不會反而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達到更高的位置呢 龔鵬程先 生闡述極好 法是規矩 凡是木匠 誰能不用規和矩呢 都用規矩 做出來的 egch 器物可不會一樣 所以擬古派為了講求古典模範 又不想走入一味抄襲剽竊 便 得以才情為主幹 來統御格與法 創作自我的新文章 而詩法文法越多 能夠 掌握的工具也多 自然更能通過習表達才氣 7 這麼一來 文法不但有益於作文 還能擺脫理只能專注義理的老路 加添 了新的解讀方式 而評點正可迅捷的點出佳妙 便為擬古派重要的說解方法 也 就能迅速瀰漫 蔚為風潮 而當中的評點大家 孫鑛 就成為不能忽視的亮點 6 7 參見廖可斌 復古派與明代思潮 台北 文津 1994 頁676 677 參見龔鵬程 中國文史 復古論法之風 台北 里仁 2009 頁265 266 123

130 在他身上 不但能古 還能變通為審美的準的 進而演變成以文性的評點來 看經史子之書 印證晚明思潮的內部轉向的成果 對於從嘉靖後期開始產生的明代新文藝思潮 張少康先生說了這一段話 文藝上出現了一股新的思潮 核心是 強調文源於人的心靈 以師心 代替師古 要求文衝破禮教的藩籬 擺脫理的羈絆 充分體現人的個 性 主張任性而為 不受任何束縛 以真實自然自然與化工造物同體 為最高的審美原則 8 治 政 大 此說法是說明李贄 童心說 到公安竟陵一路鋪展開的小品文風潮 作背景論 述 就張少康的說法 當時文藝和道可說是一分為二 文章只為了情性抒發的自 國 由而作 表現出當時思潮充滿了二元對 提倡真情就要反對禮教 主張師心就 是反對復古 然而辯證從來不是簡單的對關係 繼承傳統 也不一定就要失去 真情 師古有時反是提供一種新的審美尺度 而超越於古 萬曆前期 主張 獨 抒性靈不拘格套 的袁宏道在此思潮下 主張 周文漢詩 的擬古派大家孫鑛 自然也在這波大思潮下 9可以說 孫鑛用文法的方式來論經史子三部書 其實也是在潮流下發展的新嘗試 egch 郭紹虞在 中國文批評史 中說 明人於文 確實專攻 任何書籍 都 用文眼光觀之 10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 傳統知識份子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 他們更能用藝術心態領悟其中的妙趣 而孫鑛以自己獨有的特色進行 劉子 評點 非常值得細究 筆者認為 這 個獨特的方式就是將 劉子 視做一部文的書來剖析 下文將針對此來發展 參見張少康 中國文理論批評發展史 北京 北京大出版社 1995 頁190 可參袁震宇劉明今的說法 其在王運熙顧易生主編的中國批評文通史五說 可見孫鑛 評經活動 與公安派的形成在時間上大致是同步的 他們都出於對七子派末流的某種程度的揚棄 或否定 然而論與取徑則大不相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頁502 10 郭紹虞 中國文批評史下冊 台北 明倫出版社 1969 頁299

131 先討論孫鑛評點 劉子 的模式再討論關鍵詞進一步梳理孫鑛對 劉子 的 評價 並進行比對 希冀可以肯定 劉子 能以優美的文詞博得一代評點家青睞 絕非只有思想性而沒有文性 也替 劉子 被張少康先生說成 文辭淺鄙 糟 蹋劉勰 的說法翻案 重振 劉子 的文價值 二闡述與比較 兩種方法為主的評點 首先要談的是解讀模式 在孫評 劉子 裡 大致可分兩類 一類是單就內 文進行分析補充 稱之為闡述型 另一類則加入了相似段落的比較 或指出出 處 或點出 劉子 文章的特出 稱之為比較型 11下文試論之 一 闡述型評點 國 基本型評點指的是以評點注釋合用的方式來進行評點 此方式裡 又可再 細分成兩種 其一是對文意做歸納闡述與說明 其二是關注其中的文法與修 辭 針對 劉子 的行文 進行藝術性的鑑賞 分述如下 1文意歸納與闡述 不論是復古或是擬古 其精神本質本從 出發 然而 非形式 仍 egch 要先通曉其意之後 才能進一步評價其語言載體的佳妙 找出可做為典範的模組 以資後續效法 孫鑛亦常在批語裡進行統整或闡述 對文章重要段落作註腳 如 下兩條 水木者 所以養魚鳥也 養之失理 必至燋爛 聲色芳味 所以悅人也 張盼盼在討論孫鑛的 左傳 評點的特性 認為 孫鑛 左傳 評點的最大特點是評注 考相結合 增添了評點這一文樣式的特點 比較特點 更加突顯 左傳 的藝術特點 評注 考結合比較評點給評點批評樣式注入了新的因素 張文分析了孫評模式中的 評註考結合 比較評點 兩種模式 本文借其分類觀點進一步分析 將評註考結合的部分稱作基本型 又在 基本型裡分文意類和文法類 又其 比較評點 分成出處類和特點類兩種 張文見其著 孫鑛 左 傳 評點研究 河南 河南大碩士論文 2014 頁9 12

132 悅之過理 還以害生 故明者刳情以遣累 約慾以守貞 食足以充虛接氣 12 衣足以蓋形禦寒 孫評 取物 廉則累目寡 今法者則溺於古律 儒者則拘於舊禮 而不識情移法宜變改也 此可與守 法而施教 不可與論法而立教 孫評 常人可與 守常 難於更狀 第一條是針對 劉子 的 防欲 篇而發 過度的照顧魚鳥之類 反足以害之 正如五色五音等感官誘惑 過度迷人心神 還以害生 故人應刳情以遣累 約 治 政 大 物廉少 只取簡單所需 免於因外物眩惑五官而傷性 第二條出自於 法術 篇 慾以守貞 孫鑛言簡意賅的批 取物廉則累目寡 註解了此段用意乃勸人取 法術篇談及法和變法的方式 批評當代的法者 溺於舊法 不能順時而變 孫 國 評則進一步補充說 常人可與守常 難於更狀 點出了常人安於故習 溺於 所聞也 另外像 言苑 篇 仁義所在 匹夫為重 仁義所去 則尊貴為輕 孫評 似說國策生王之 頭 不狀死士之壟翻來 孫鑛舉了 國策 顏斶說齊王 一事補充此句 齊宣王見顏斶 要顏斶前進 egch 顏斶不從 反要齊宣王靠近 並以秦攻齊時 靠近柳下季墓者 格殺勿論 對比 得齊王頭者 賞萬戶侯賜千金 反而顯得 生王之頭 曾不若死士之壟也 13 此例意欲說明歸於仁義 則得尊崇 終身不辱 作為文意的衍生 孫鑛能將典 故信手拈出 也顯見其博見 以上大致可看出孫鑛對 劉子 一書的領略 然而在這些批語裡 多為接受 本文孫鑛評語皆出於 明 孫鑛評本 王道焜題本 黃丕烈校跋 後引孫評皆出於此 不再 復述 見文末附錄 13 漢 劉向集錄 戰國策附馬王堆 戰國縱橫家書 等資料22種 台北 台灣古籍出版 社 2012 頁407 408

133 和補充 並未看到批判 自然和孫鑛閱讀書籍關注的點有關 孫評 劉子 55 條目中 既未在思想性上多花功夫 必在其他的地方關照多一些 那麼 那個多 關照的地方是哪裡 2章法文辭鑑賞 顯然對孫鑛來說 光是應允其說並不夠 他更著力將鑑賞實際應用在評點上 把好的用字遣詞句法修辭章法結構等圈點起來 以資習 我們便進一步討 論章法文辭的鑑賞 仔細讀其對於章法文辭的批語 會發現孫鑛非常重視章法 結構 也對於文辭修飾帶來的美感非常在意 治 政 1 章法 字詞句式篇章布局的整體協調 大 國 先介紹審字詞之美的批語 如 正賞篇 鬼魅質虛 而犬馬形露也 質虛者 可托怪以示奇 形露者 不可誣罔以 是非 難以其真而見妙也 托怪於無象 可假非而為是 取範於真形 則 雖是而疑非 孫評 賞評情理 妙字疏得層迭 egch 劉子 這一章本在說明批評鑑賞的不易 鬼怪無實體 可托怪異來展現奇特 有形體存在的 則因難以逼真 再完美也有瑕疵 往往難以見其 妙 孫鑛覺 得這個 妙 字用得好 能將 質虛 者 形露 者的差異 梳理出來 故言 妙字疏得層迭 是肯定 劉子 用字精確 能以 妙 字區隔出兩者差異 使層次井然 再介紹評句法的批語 如 殊好 篇 五音 六律 咸池 簫韶 人之所樂也 獸聞而振 懸瀨碧潭 瀾波洶湧 魚龍之所安也 人入而畏 飛鼯甘煙 走貊美鐵 雲雞嗜蛇 人好芻豢 鳥獸與人 受性既殊 形質亦異 所居隔絕 嗜好不同 未足 127

134 怪也 孫評 短語奇 麗可稱寸錦 本段多為四字的短語排列 節奏鏗鏘 偶夾二句散句 句式上又有變化 而 飛 鼯甘煙 走貊美鐵 雲雞嗜蛇 又透過詞性的轉化加以變化 飛 走 是動 詞轉形容詞 而本來作形容詞的 甘 美 又轉化為動詞 造成了陌生化的效 果 而題材上 嗜煙的鼯嗜鐵的貊嗜蛇的雞 透過四字短語的鋪排 令人大 開眼界 嘖嘖稱奇 孫鑛點出其特色 評之為 奇麗 又以美麗的寸錦比之 足見孫鑛慧眼見出 劉子 的句法之美 接下來孫鑛也注意段落結構上的層次 如 履信 篇 信者 行之基 行者 人之本 人非行無以成 行非信無以立 故信之行 國 於人 譬濟之須舟也 信之於行 猶舟之待橶也 將涉大川 非舟何以濟 之 欲泛方舟 非橶何以行之 今人雖欲為善而不知立行 猶無舟而濟川 也 知欲立行而不知立信 猶無檝而行舟也 是適郢土而首冥山 背道愈 遠矣 孫評 以信喻舟以為 層迭 分疏宛轉詳細 本段說明信是德行的基礎 而德行又是做人的基礎 是故信乃仁的根基 接著以 egch 行船靠槳為喻 說明德行之於信 就像渡船之於槳 必得依靠槳的協助 才能撐 船過河 人必得依賴信的基礎 才能成就德行 如果想成德卻不信 就像去南 方的郢山 卻朝著北方的冥山走 只會越來越遠 劉子 此段利用了兩個層遞 為喻 其一是信 德行 人 其二是槳 舟 涉大川 兩相類比 說明了信為成 德的一切基礎 論層次分明 孫鑛便指出了這段落的技巧好在二處 一是比喻 的精當 二是層次分疏的詳細 可見其關注到段落結構上的完整 在 崇 第 二段中 則提出 128

135 人能務 鑽煉其性 則才慧發矣 青出於藍 而青于藍 染使然也 冰 生於水 而冷于水 寒使然也 鏡出於金 而明于金 瑩使然也 戎夷之 子 生而同聲 長而異語 教使然也 孫評 文 中呼應法 本段旨在說明 的重要 只有通過 才能鑽鍊其性 發其才慧 並透 過一連串的例證 青出於藍水生於冰鏡出於金戎夷之子之事 呼應了 崇 篇第一段 道象之妙 非言不津 津言之妙 非不傳 未有不因而鑒 道 不假以光身者也 也啟下 非積而不成 之說 孫鑛看出其中的關係 點出了 文中呼應法 一語 要讓讀評點者看到此段的承上啟下之功 也照看了 全文章法的完整性 國 2 文性的鑑賞 文句之美的錘鍊 除了字詞段落章法的選用與照看之外 孫鑛也注意文句的美感 例如 辯 樂 篇段首 五帝殊時 不相沿樂 三王異世 不相襲禮 各像勳德 應時之變 故黃 帝樂曰 雲門 顓頊曰 五莖 帝嚳曰 六英 堯曰 咸池 舜曰 簫 egch 韶 禹曰 大夏 湯曰 大濩 武王曰 大武 此八代之樂所以異名 也 先王聞五聲 播八音 非苟欲愉心娛耳 聽其鏗鏘而已 將以順天地 之體 成萬物之性 協律呂之情 和陰陽之氣 調八風之韻 通九歌之分 孫評 說 得洪偉 此段言上古時期 三皇五帝各因不同功業德澤 適應不同朝代 而有不同稱呼 列八代音樂之名 說明音樂如何順應天地規律 確萬物本性 調和音樂律度 宣和陰陽二氣 調八方之風的氣韻 通九宮之歌的分際 此段依時代順序羅列古 129

136 代樂名 把五聲八音放進天地萬物陰陽律呂八風九歌的系統中 自然感受到音樂的偉大 這些詞語和系統的建置 相輔相成 故孫鑛評 說的洪 偉 其實正是點出了其文辭的鋪排 造就出文章的氣勢 另外像 韜光 篇 若使翠斂翮於丹丘之林 則解羽之患永脫 龜曳尾於暘谷之泥 則鑽灼之 悲不至 丹伏光於舂山之底 則磨肌之患永絕 石亢體於玄圃之喦 則剖 琢之憂不及 孫評 羅 羅清疎 治 政 大 本篇談如何韜光養晦 透過隱藏貌美的形質 而能得以全身自保 劉子 在其 中羅列了美麗的翠羽通靈的神龜赤紅的丹砂通透的玉石 要它們隱藏形質 國 於丹丘之林暘谷之泥舂山之底玄圃之喦 就不會遭逢解羽鑽灼磨肌 剖琢之悲 文辭上揀選得宜 典故貫串其中 句法上採整齊的錯縱排比 故孫鑛 實際上 也就是讚美 劉子 筆法排列的優美精巧 說 羅羅清疎 羅羅指的是例子的排組有條理 清疎指的是清晰合宜不紊亂 從上述的 劉子 評點中 可看出孫鑛將更多的注意力 集中在文法和修辭 的評點 標示文章的精妙之處 盡自己所能 一一點出其妙 以標示後人 以茲 egch 效法 整體說來 孫鑛對字句章法非常重視 也特意將 劉子 的佳處標出 顯現 劉子 在章法結構的優勢 二 比較型評點 孫鑛 劉子 評點的另一特點 就是比較型評點 由於孫鑛研讀典籍甚豐 在評點 劉子 時 通過與其他典籍的聯繫比較 挖掘其中隱含的文風格 突 出了 劉子 行文特色 有的是直接點出與什麼典籍相似 如 130

137 故農祥晨正 辰集娵訾 陽氣憤盈 土木脉發 天子親耕於東郊 后妃躬 桑於北郊 國非無良農也 而王者親耕 世非無蠶妾也 而后妃躬桑 上 可以供宗廟 下可以勸兆民 孫評 酷 似戴禮 假使天下瓦礫悉化為和璧 沙石皆變為隋珠 如傎水旱之歲 瓊粒之年 則璧不可以禦寒 珠未可以充飢也 雖有奪日之鑑 代月之光 歸於無用 也 孫評 與坡翁喜 雨亭記識水券 治 政 大 第一則評語說酷似戴禮 據楊明照考證 是從 禮記 祭統 篇來 是故天子 親耕於南郊 以共齊盛 王后蠶於北郊 以共純服 天子諸侯 非莫耕也 國 王后夫人 非莫蠶也 身致其誠信 誠信之謂盡 盡之謂敬 敬盡然後可以 事神明 此祭之道也 14另一則是向下比類了東坡的 喜雨亭記 其文寫道 使天而雨珠 寒者不得以為襦 使天而雨玉 饑者不得以粟 15孫鑛將二者 類比 認為兩文相似 上篇替文句追根溯源 下篇替文句找出影響 然而除了找 出文章相似的地方外 孫鑛還常注意到行文的語句 如 通塞 篇 egch 故處穴大呼 聲鬱數仞 順風長叫 響通百里 入井望天 不過圓蓋 登 峰眺目 極於煙際 孫評 較荀子登高而 招等語 此尤組鍊 荀子 勸 說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長也 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 聲非加疾也 而聞者彰 和 劉子 此段一樣在談順勢而為 可以加強效果的道理 一樣也 是透過聽覺和視覺兩個層次 然 劉子 寫出在穴中和順風的情形差異下 聲音 楊明照校注 陳應鸞增訂 增訂劉子校注 成都 巴蜀書社 2008 頁209 2 10 15 王更生編著 蘇軾散文研讀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2001 頁186 187

138 傳播的或遠或近 而視覺則因在井底和登峰的狀況不同 所見的視野也天差地別 又比荀子探討的情形更完整 而選字也更有變化 荀子已是先秦文章中以詞采相 襯著稱的 但相對於劉子 通塞 篇 又變化出音量的大小視野的開闔 在用 字遣詞上 孫鑛覺得 劉子 更為組鍊 意指整治得更為精鍊 另外 在 韜 光 篇說 是故翠以羽自殘 龜以智自害 丹以含色磨肌 石以抱玉碎質 此四者 生於異俗 與人非不隔也 託性於山林 寄情於物外 非有求於人也 然 而自貽伊患者 未能隱其形也 孫評 此喻類見 然自是切 醒 筆機洒脫 伯仲 蒙莊 前已提過 韜光 篇旨在韜隱其質 周全其命 劉子 舉出四例 說明禍患往 國 往來自於優點過分招搖 孫鑛評之 認為此論真切 可以令人警醒 而其段落內 愛 篇 涵超拔灑脫 不受拘束 有莊子不溺於世的意蘊 故可相提並論 同樣的有 貪 昔蜀侯性貪 秦惠王聞而欲伐之 山澗峻險 兵路不通 乃琢石為牛 多 與金 日置牛後 號牛糞金 言以遺蜀侯 蜀侯貪之 乃斬山填谷 使五 egch 丁力士以迎石牛 蜀侯貪之 乃斬山填谷 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 秦人帥 師隨後而至 滅國亡身 為天下所笑 以貪小利失其大利也 孫評 簡 勁似老子 此段乃舉蜀侯貪婪之例 說明貪得小利小愛 則損害大利 遭逢大禍 正如後文 引老子所言 甚愛必大費 多藏必厚亡 的 多藏必厚亡 在思想上 和老子 有相通之處 而最後一句 善用 對比 以貪對失 以小利對大利 言簡而有 勁道 亦似老子簡勁的風格 故孫鑛也拿來類比 知人 篇 132

139 龍之潛也 慶雲未附 則與魚鱉為鄰 驥之伏也 孫陽未賞 必與駑駘同 櫪 士之翳也 知己未顧 亦與庸流雜處 自非神機洞明 莫能分也 孫評 軒 豁 清 麗 可壓淵明 士不遇賦 本段談知人 如果不能心識清明 實無法辨別聖凡的差異 就像龍與魚鱉皆藏於 水 良馬駑馬皆隱於槽 在庸流雜處間皆隱而不顯 孫鑛以為佳處更勝陶淵明 士 不遇賦 若無知己的神機洞明賞識 將落得賢愚不分的處境 值得注意的是軒 豁清麗的批語 軒豁指的是開闊 聲勢浩大 清麗則指清新可喜 知人 篇起 頭連用三個排比 將龍之潛驥之伏士之翳並列 堆疊出氣勢 故言之 軒豁 清麗 比較有爭議的是 類感 篇 國 是以飛行者 陽之群也 蟄伏者 陰之類也 孫評 靈樞理 解 鴻 烈 文 心 故日夏至而鹿角解 月虧而蚌蛤消 麒麟鬥而日月蝕 鯨魚死而彗星出 東風至而酒盈溢 蠶 萬里 陽燧在掌而太陽火 孫評 似月 令而語奇狀 egch 含絲而商絃絕 新穀登而舊穀缺 龍舉一井而雲彌九天 虎嘯一谷而風扇 孫鑛說似 月令 但在 月令 裡其實看不到相似的段落 而與 淮南子 天 文訓 物類相動 本標相應 故陽燧見日 則燃而為火 方諸見月 則津而為 水 虎嘯而穀風至 龍舉而景雲屬 麒麟鬥而日月食 鯨魚死而彗星出 蠶珥絲 而商絃絕 賁星墜而勃海決 人主之情上通於天 故誅暴則多飄風 枉法令則多 蟲螟 殺不辜則國赤地 令不收則多淫雨 16多有雷同 而其伊始就批出淮南 鴻烈之語 也絕非孫鑛錯引其書 顯然是孫鑛把重點放在 奇狀 上 月令 談的是12個月的時令 記述政府的祭祀禮儀職務法令禁令 並與五行系 16 何寧撰 淮南子集釋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 頁172 178 133

140 統結合 此處有夏至有陰陽變化之差異 然而更多奇狀 是 月令 未載的 故說 語奇狀 大概針對夏至鹿角脫落月缺蚌肉縮癟 麒麟鬥爭日月蝕 鯨 魚死而彗星出等等 異象稱奇不已 從以上數則 綜觀孫鑛對 劉子 進行的比較型評點 參考的書目甚多 除 了 老子 莊子 荀子 禮記 戰國策 等先前的典籍 也有拉到個人 董仲舒 士不遇賦 宋代與蘇軾 喜雨亭記 比較 孫鑛以其博 加入了比 較的特點 如 簡勁洒脫軒豁清麗組鍊 突顯 劉子 的藝術特點與 風格 治 政 大 在談適性舉才的 輸之刻鳳也 然後讚其奇而稱其巧 評道 文采陸離 對一本思想性著作 他卻針對了文采來評價 如在談人物鑑賞的知人篇 公 適才篇 紫貂白狐 製以為裘 適才所施 隨時成務 各有宜也 評道 國 筆端華彩 允稱賦手 都在在顯見其著力之處 乃在文鑑賞的部分 三技巧與修辭 文評點 綜合上文 可看到孫鑛在評點的時候著力於 劉子 文法性的鑑賞 我們可 以進一步問 孫鑛喜歡用那些關鍵字評論 劉子 看見了 劉子 甚麼特質 如何連結周文漢詩說 仔細分析發現孫鑛常用 簡鍊疎暢麗雅勁奇 egch 等文批評等字評點 劉子 歸納這些評點關鍵詞的作用 有的點出 劉子 在形式設計上的巧構 重視優美形式的設計 有的點出在內容使用上佳妙 將語 意透過更好的調整進行表達 或可更進一步昭示了孫鑛對 劉子 一書的高度肯 定 並確 劉子 的文技巧之高 下文分就此說 一 形式上 以簡鍊疎麗作為優美形式的要求 1挑文揀字的簡鍊 前文在 貪愛篇 舉出孫鑛用 簡 評定文辭 該段用字簡而寓有深意 並 134

141 以老子相較 認為該段具有簡勁的特質 孫鑛在 與余君房論文書 說道 玩 味諸經 乃知文章要領惟在法 精腴簡奧 乃文之上品 17 從字面上來看 精 和腴是一組 簡和奧是一組 要求文章精實卻豐腴 文辭則要簡潔而意奧 故簡 對孫鑛來說 是一種文字的簡鍊 但這種簡鍊並非簡單 而是能表現深入的意義 以收意賅之效 如 知人 篇 鴻毳性輕 積之沉舟 魯縞質薄 疊之折軸 以毳縞之輕微 能敗舟軸者 積多之所致也 故牆之崩隤 必因其隙 劍之毀折 皆由於璺 尺蚓穿堤 能漂一邑 寸煙洩突 致灰千室 孫評 簡鍊 譬策類箴銘 箴銘類用於勸戒 大多是用來戒勉的 此段出於慎隙 要人防範招怨 正如鴻毛 國 積多可以沈船 絲帛堆重了亦可折斷車軌 牆由縫隙而裂 劍由裂痕而折 蚯蚓 穿堤之小洞 可引發大洪水 爐灶的星火 可以焚千室 在一連串的引喻下 孫 鑛以簡鍊評之 在用字上 因為精於揀字 所以句子簡短卻生動 更重要的是 能警策人見微知著 為了表現這段的特質 孫鑛特以箴銘體的軌範說明此段 箴 是規戒性的韻文 銘在古代常刻在器物上或碑石上 兼用于規戒褒贊 兩者都 宜精簡而貴於勸諫 對孫鑛來說 此段文字的簡鍊是值得效法的 egch 另外我們也要衍生 鍊 字 之前在 通塞篇 已經討論過 處穴大呼 極於煙際 一段 孫評比之於荀子 認為此段的選字更為鉏鍊 肯定其用字精簡 而文意卻更為充實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鍊字出自於 誡盈 篇 易 曰 以貴下賤 大得民也 是以君子高而能卑 富而能儉 貴 而能賤 智而能愚 勇而能怯 辯而能訥 博而能淺 明而能暗 是謂損 而不窮也 17 孫評 莊 鍊似左 孫鑛 與余君房論文書 出於 月峰先生居業次編 卷三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 135

142 誡盈 章旨要求持盈保泰 此段以易開頭 接下來化用 說苑 敬慎篇 的典 故 敬慎篇的第四則有一故事 子路取水 滿水溢之 孔子感嘆滿而溢之理 子路進一步問老師持滿之道與減損之道 孔子答 高而能下 滿而能虛 富而 能儉 貴而能卑 智而能愚 勇而能怯 辯而能訥 博而能淺 明而能暗 是謂 損而不極 18 誡盈 此段可說出於此句 卻又將此句三字改動 下 改成 卑 卑 改成 賤 極 改成 窮 第一句 下 改成 卑 在單詞上更能對 比凸顯地位尊卑 而後第四句重複的 卑 就以 賤 改動之 更突出富貴貧賤 治 政 大 曉鍊法鍊篇鍊調鍊句鍊字 實際上是就是看到左傳的善於鍊文 對愛 之理 讀起來也更和諧 帶出文字的莊重感 清代的邵廷采說 不讀左傳 不 19 好左傳的孫鑛來說 相比其 莊鍊 也是肯定此段改動的佳處 有所本而有所 國 改 使改動更精緻 2句式鋪排下的疎暢與華采 值得注意的是 孫鑛也常用疎字評點 疎字同疏 除了前面提過的 羅羅 清疎 評價 韜光篇 疏得層迭 評價 正賞篇 都看中 劉子 能以齊整 不呆版的句式 有層次的將材料排列 加強了論述的要旨 另外像 閱武 篇 egch 孔子曰 以不教民戰 是謂棄之 易 曰 君子以修戎器 戒不虞 是以春蒐夏苗秋獮冬狩 皆於農鄛 以講武事 三年而治兵 習戰 敵也 出曰治兵 治其事也 入曰振旅 言整眾也 還歸而飲至 告於廟 所以昭文章 明貴賤 順少長 辨等列 習威儀 孫評 疎 暢有勢 引文參見左松超 說苑集證 左於此亦案曰 劉子 誡盈 是以君子高而能卑 是 謂損而不窮也 即用本文 參見其著 說苑集證 台北 編譯館 2001年 頁624 6 25 19 清邵廷采 思復堂文集 附錄 見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251冊 台北 莊嚴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 1997 頁261

143 本段先引孔子與 易經 說明教戰修武以備不時之需的重要 接著說明四時不同 的打獵儀式可在農閒時修武 三年大演習可熟作戰技巧 出兵時可治兵 凱旋歸 來時 則整飭將士 文彩鮮明貴賤有別少長有序等級不亂此處脈絡清晰 有二字三字的短句 有隔句的對仗排列 製造了很好的效果 孫鑛所謂的文勢 其實正是建在章句的精心巧構上 又如利害篇 利害者得失之本也 得失者成敗之源也 故就利而避害 愛得而憎失 物 治 政 大 由失以至得 有知利之為害 害之為利 得之成失 失之成得 則可與談 之恒情也 人皆知就利而避害 莫知緣害而見利 皆識愛得而憎失 莫識 利害而語得失矣 夫內熱者之飲毒藥 非不害也 疽痤用砭石 非不痛也 國 然而為之者 以小痛來而大痛滅 細害至巨害除也 飢而倍食 渴而大飲 熱而投水 寒而入火 雖暫怡性 必為後患 孫評 章法 三轉下有勢 第一轉 利害者得失之本也 得失者成敗之源也 故就利而避害 愛得而僧失 物之但情也 人皆知就利而避害 莫知緣害而見利 皆識愛得而憎失 莫識失由 以至得 先說明就利避害是人之常情 第二翻轉為 有知利之為害 害之為利 egch 得之成失 失之成得 則可與談利害而語得失矣 利害二者互傍而生 利不一 定無害 而有害反而是利 第三轉則以引例說明 飢而倍食 渴而大飲 熱而投 水 寒而入火 雖暫怡性 必為後患 些微害處反解心頭之患 而暫時獲利痛 快 往往成為後患 此三轉文句形式各異 但各自以整齊句式舖疊 造就了各小 段的完整 卻也流暢的將各段納在一起 造就三轉之文勢 故孫評曰 章法三轉 下有勢 乃見此形式設計的巧思 3文句的麗 137

144 前文已提在知人篇有 軒豁清麗 的批語在殊好有 短語奇麗 的評語 都是針對句式而發 還有一則值得注意的 麗 字 也在句式上 出現在託附章 夫含氣庶品 未有不託附物勢 以成其便者也 故霜雁託於秋風 以成輕 舉之勢 騰蛇附於春霧 以希凌霄之遊 蹶鼠附於蛩蛩 以攀追日之步 碧蘿附於青松 以茂凌雲之葉 孫評 工 麗 本段結構簡單 先總論凡有生命的眾類 沒有不依附物事的推助 尋求更好的發 治 政 大 在麗字前加了一個工字 強調了對句樣形式的工巧 顯見其對文句鋪排之功的重 展的 接著用工整的句式 舉出霜雁騰蛇蹶鼠碧蘿 各依其物 成就志業 視 國 孫鑛標示出 劉子 文字的簡而奧 章句的疏暢和麗 以證成形式設計上的 1注重用典的雅 二 內容上 以雅勁奇觀照表意方法的特出 精巧構思 雅 辭的出現 往往伴隨著典故的運用合宜 以營造一種精緻的優雅感受 egch 如 辨樂 篇 五帝殊時 不相沿樂 三王異世 不相襲禮 各像勳德 應時之變 故黃 帝樂曰 雲門 顓頊曰 五莖 帝嚳曰 六英 堯曰 咸池 舜曰 簫 韶 禹曰 大夏 湯曰 大濩 武王曰 大武 此八代之樂所以異名 也 先王聞五聲 播八音 非苟欲愉心娛耳 聽其鏗鏘而已 將以順天地 之體 成萬物之性 協律呂之情 和陰陽之氣 調八風之韻 通九歌之分 孫評 說 得洪偉 奏之圓丘 則天神降 用之方澤 則幽祗昇 擊拊球石 即百獸舞 138

145 樂終九成 則瑞禽翔 上能感動天地 下則移風易俗 此德音之音 雅樂 之情 盛德之樂也 孫評 語多典雅 樂 記之羽翼耶 鼓吹耶 就楊明照先生的考訂 本段首四句出自 樂記 說明音樂可以感動天地 感動 各樣禽獸飛舞 對上而言可感動神明 對下而言可改變風俗 是盛世之音的表現 20 孫評說 語多典雅 典是 典故 應用的流暢並陳 透過線性的溯源 纚纚如 貫珠 將五帝三皇以降的音樂型態做了梳理 不但氣勢宏偉 排列中自有一種音 樂性的節奏 所以孫鑛說這段是樂記中的鼓吹 自然是看到 劉子 營造的節奏 治 政 大 同樣是用典 鄙名 篇說 感 國 堯遭洪水 浩浩滔天 蕩蕩懷山 下民昏墊 禹為匹夫 未有功名 堯深 知之 使治水焉 乃鑿龍門 斬荊山 導熊耳 通鳥鼠 櫛奔風 淋驟雨 面目黧皯 手足胼胝 冦掛不暇取 經門不及過 使百川東注於海 生民 免為魚鱉之患 於是眾人咸歌詠 始知其賢 孫評 典 雅 劉子 一樣透過典故的鋪陳 將堯禪讓禹 禹努力治水之偉大事蹟 透過流暢 egch 的敘述 點出了英雄不怕出身低的可貴 孫鑛亦在此處評上 典雅 一詞 還是 從其用典之妙來說的 又如在 賞罰 篇裡 昔王良之善御也 識馬之飢飽規矩 徐疾之節 故鞭策不載而千里可期 然不可以無鞭策者 以馬之有佚也 聖人之為治也 以爵賞勸善 以仁化 養民 故刑罰不用 太平可致 然而不可廢刑罰者 以民之有縱也 是以 20 參見楊明照 增訂 劉子 校注 考證 成都 巴蜀書社 2008 頁155 139

146 賞雖勸善 不可無罰 罰雖禁惡 不可無賞 賞平罰當 則理道立矣 孫評 恬 雅 之 文 悠然 可 味 劉子 用了王良御馬為典 王良熟識馬性 不用鞭子也可讓馬致千里 但不能 捨棄鞭子 是為了預防馬兒奔逸 聖人為治 以仁化民 雖有獎賞 但也不能捨 棄刑罰 只有兩者兼顧 賞的恰當 罰的公平 才能穩固地治理百姓 孫子評論 道 恬雅之文 悠然可味 恬雅 之處當然是 劉子 不偏於罰 而是一種不 急不徐的方式 肯定賞以勸善 可帶來太平之致 卻又不偏廢的以曲筆寫出不可 治 政 大 道理 用典以申論 對賞罰尺度的掌握上 值得玩味 以無鞭策者不可以廢刑罰者 故恬在不以恫嚇性的字眼 而以緩和之氣 說出 此處特別的地方 在於內容談的是相對生硬的道理 但孫鑛卻看出了 恬雅 國 之處 用文的角度 來欣賞這樣不偏倚的文字表達 同樣的在 觀量 篇 項羽不一藝 韓信不營一餐 非其心不愛藝 口不嗜味 由其性大不綴 細業也 晉文種米 曾子架羊 非性暗惷 不辯方隅 以其運大不習小務 也 智伯 庖人亡炙一篋而即知之 韓魏將反而不能知 邯鄲子陽 園亡一桃而即覺之 其自忘也而不能知 斯皆銳情於小 而忘其大者也 egch 孫評 句 甚雅潤 全段幾乎是典故的組合 談人專注於其小 結果因小而失大 並以項羽不能好 一種技藝 韓信無法謀餐 晉文公以米下種 曾子以羊來拉車 說明致力於於大 事 小事則難熟習 相對的 智伯不能發現韓魏將叛變 卻能很快抓到廚師丟 失東西 而邯鄲子不知自己將要敗亡 卻能很快的知道園丁丟失了桃子 也是專 注於其小 必也失大 一連串典故透過句式作對照 孫鑛評為句甚雅潤 其雅之 處 和對典故的習和應用脫不了干係 正因為有典故切入 把單調的 因小失 140

147 大 潤飾成一種優美文雅的語言 2巧於映襯的勁 孫鑛在 劉子 評點中 多次使用勁來表現具有力量氣勢的文句 而這個 勁字 常常通過 對比 而產出 比方前文以評過 貪愛 篇的孫評 簡勁似老 子 其源出自於大小利的對比 另外 還可看到兩個勁字 和對比有關 首先 是 薦賢章 篇 夫連城之璧 瘞影荊山 夜光之珠 潛輝合浦 玉無翼而飛 珠無脛而行 揚聲於章華之臺 炫耀於綺羅之堂者 蓋人君之舉也 賢士有脛而不肯至 者 蠹材於幽岫 腐智於柴蓽者 蓋人不能自薦 未有為之舉也 人臣競 國 舉所知 爭引其類 才苟適治 不問世冑 智苟能謀 奚妨粃行 昔時人 君拔奇於囚虜 擢能於屠販 內薦不避子 外薦不隱讐 身受進賢之賞 名有不朽之芳 孫評 筆 力遒勁 這是說 價值連城的和氏璧 本埋光於楚山中 而隋侯珠的夜光之美 本隱含在 幽涯裡 和璧無翅卻能飛騰 夜明珠的無腳卻能流行 皆靠君王的珍視 相對的 egch 賢人沒沒無聞 常是因為沒有門道推薦自己的緣故 古時的人臣相繼薦舉所識的 賢才 爭相提拔有才能的同輩 不論是否貴族 或是道德有瑕疵也無妨 齊桓公 從囚犯裡舉出管仲 漢高祖從屠戶裡舉出樊噲 祈奚舉才不避親或仇人 是以獲 得進賢的美名 而流芳百世 本則利用強烈的對比 珍貴的珠玉藏身於幽暗的山 海之晦高貴的賢相出於市井斗宵之人 激盪出薦賢之人的重要 而此對比造成 筆力的 勁 道 更能發人深省 文武 篇 文以讚治 武以凌敵 趨舍殊律 為績平焉 秦之季葉 土崩瓦解 漢祖 141

148 躬提三尺之劍 為黔首請命 跋涉山川 蒙犯矢石 出百死以績一生 而 爭天下之利 奮武厲誠 以決一旦之命 孫評 筆 甚 有 勁 當斯之時 冠章甫 衣縫 掖 未若戴金冑而擐犀甲也 嬴項既滅 海內大定 以武創業 以文止戈 徵鄒魯諸生 而制禮儀 修三代之樂 朝萬國於咸陽 當此之時 修文 者榮顯 習武者慚忸 一世之間而文武遞為雄雌 以此言之 治亂異時 隨務引才也 此章旨在強調文武不可偏廢 引文分講武力的重要 先提到秦末亂世 漢高祖奮 治 政 大 弱儒生 是不如戰士的 而後指出海內平定後 則文士則制禮作樂 朝會諸侯 起威武的精神 親提三尺劍 興起義軍 為爭天下百姓之利 這個時候 顯然文 地位十分顯要 透過先講武 在對比文 評價兩者兼要 孫鑛在此段的中間 評 國 筆甚有勁 就是點出文武對比下 更突出 跋涉山川 蒙犯矢石 出百 3搜詭掘怪的奇 死以績一生 奮武厲誠 以決一旦之命 這些句式氣勢磅礡的 勁 奇字常表現在取材的誇張上 前已提過在 殊好 篇 孫評過 短語奇麗 一詞 其中的奇 可說是針對飛鼯甘煙 走貊美鐵 雲雞嗜蛇等特殊題材上而發 另外 命相 篇說 egch 子文之生 妘子棄之 虎乃乳之 遂收養焉 卒為楚相 橐離國王侍婢有 娠 王欲殺之 婢曰 氣從天來 故我有娠 及子之產 捐猪圈中 猪以氣噓之 棄馬櫪中 馬復噓之 故得不死 卒為夫餘之王 孫評 較后稷 鳥覆翼事尤奇 命相篇談命定 並舉奇事說明取於天 不可力強而致 此例舉楚文子誕生之時 妘子棄之於山 結果老虎以乳餵之 妘子便抱回收養 成為楚國宰相 夫餘國王 142

149 母親為一侍婢 出生後便被丟棄在豬圈馬欄中 結果被豬與馬口中的氣呵護而未 死 兩件事孫鑛皆覺奇特 甚至覺得比 詩經 講述了后稷神話之事更奇 后稷 之母踩到野外的大腳印 而順利懷孕分娩 但出生不祥 故生後被丟在巷道上 受到了牲畜的保護 又丟到森林裡 得到了伐木人的照料 最後被置於凍實的河 冰面上 又有飛鳥用雙翅覆蓋掩護他 足證后稷得到了上帝神靈的保佑 但楚文 子被哺以老虎 夫餘王被餔以豬馬之噓 對孫鑛來說更是詭奇 均任 章 騕豫一騖 騰光萬里 絕塵掣徹 有迅足之勢也 孫評 漢武天 馬歌無此奇矯 治 政 大 本段說騕豫這種千里馬 奔馳起來如一道光束 足不沾塵土 地不留蹄跡 孫鑛 拿來和武帝所作 天馬歌 來比對 天馬歌 最早見載於 史記 卷二十四 樂 國 書 有兩首 一首是 天馬之歌 歌曰 太一貢兮天馬下 沾赤汗兮沫流赭 騁容與兮萬里 今安匹兮龍為友 極言天馬乃天帝賞賜 其汗流如血沫噴似 赭 飛奔萬里神態從容 與龍為友無可匹敵 另一首 西極天馬之歌 曰 天 馬來兮從西極 經萬里兮歸有德 承靈威兮降外國 涉流沙兮四夷服 則說來 自大宛的天馬 蹋石汗血 一日千里 得以抒發降服外國使四夷賓服 21然而 兩詩皆不若此句的誇奇描述 egch 箕麗於月 而飄風起 畢動於天 而驟雨散 天將風也 纖塵不動 而云 鳥日鳴 旦且雨也 寸雲未布 而蟻蚓移矣 巢居知風 穴處識雨 風雨 方至而鳥蟲應之 太白暉芒 雞必夜應 火精光盛 馬必晨驚 雞為兌禽 孫評 似班漢中 淫讖奇古之極 金為兵精 馬者離畜 火為武神 干戈戢興 介駟將動 而禽獸 應之 21 漢 司馬遷撰 裴駰等三家注 史記 台北 宏業書局 1995 頁1180 143

150 孫鑛提出 此段和班固所撰的 白虎通 取材讖語的陰陽五行之事 十分相類 尤其奇詭 孫鑛於與 余君房論詩書 中 自言 弟四十以前 大約惟枕籍班 馬二史 以雄肆質峭為工 可見其對班固的熟稔 而此用 奇古 一詞 也不脫 題材的詭怪 可見得孫鑛對 劉子 所評的奇 是事奇 和題材事件相關 從雅 勁奇三點來論 可見孫鑛對 劉子 表意技巧多有肯定 肯定其能從博中碾 出典故 重視題材 善用文字張力而論說之 四內容與主題 經子集融合的評點 治 政 大 工麗 內容上喜歡善用典故堆砌的雅利用對比製造的勁還在題材上注意奇 總結上文可知 形式上可看出孫鑛要求文字簡鍊 章句結構疎暢 句式精巧 然而 這卻和王書才先生對孫鑛的看法有落差 國 王書才先生在 文選評點略述 孫鑛與孫月峰先生評文選 總結了其評點文 選的批語 歸納出他評點的標準與原則 認為孫鑛古為標 自然貶抑 近今 故而得出結論如下 從上引孫鑛的褒貶評語可以歸結道 其所謂古 即表意含蓄 筆力遒勁 結構渾然 畦徑條理不甚分明 章法跌宕有致 味致濃郁 餘味悠長 風 egch 格質樸 出語自然而不雕琢 句式不求對仗 而作為貶語的近今 則恰與 此相反 乃指在六朝唐宋詩文賦寫作中所有的一種傾向 即用語講求精雕 細琢 對偶力求工細嚴整 章法結構講求條理分明 以及從而導致的筆力 纖弱 缺乏蒼勁骨力 22 這裡的看法 固然像是區隔了孫鑛對先秦文和六朝文的兩種態度 也像是吻合了 周文漢詩說的古之精神 然而 這個說法和孫鑛評點 劉子 的標準 卻有一些 22 王書才 文選評點略述 上海 上海古籍 2012 頁243 144

151 歧異 首先 層次上的 畦徑條理不甚分明 和孫鑛評的疏得 層迭 羅羅 清疎的層次分明詳細不太一樣 其次又談到 用語不雕琢 不求對仗 和寸 錦般 奇麗 的短語 或是軒豁 清麗 的評價 也有扞格 第三 我們的確在 孫評 文選 和孫評 劉子 上 看到一些突兀的地方 像 工麗 一詞 在 劉 子 的 託付 章裡的批語並非缺點 然而 到了 文選 顏延年的 贈王太常 詩 裡 玉泉龍風等語 盡工麗 第太嚴重 非詩家本色 工麗 卻又變的不 好了 評顏延之 宋郊祭祀歌 極典重極工細然乏風致 殆似箴銘爾 此 處先不論典重或工細好壞 但很明顯的似 箴銘 乃貶抑的使用 是乏風致的 治 政 大 更重要的是 周文漢詩說標榜的是 周 文 劉子 乃 魏晉 子書 照 做法 和前文 簡鍊警策似箴銘 又不盡相同 理來說 孫鑛應會多有批評 然而 除了讚美之處 我們卻檢視不出這55條批 國 語 評價出一處責備的重話 這該怎麼解釋呢 難道是孫鑛本身評點的矛盾嗎 我們先解決王先生所舉孫曠標古的段落 是否可以修正 如班固的 東都賦 的總評 張衡的 東京賦 皆是賦篇 很難認為其用語不雕琢 對偶不嚴整 而且 四庫全書總目 評孫鑛 經本不可僅以文論 鑛乃竟用評閱時文之 式 一一標舉其字句之法 詞意纖仄 鍾譚流派已兆其先聲矣 23雖是對孫鑛 評點的負面評價 但正可反面看出孫鑛在字句之法的用功之處 怎麼說他會反對 egch 用字精鍊 對偶工整之句呢 這麼一來 如果王書才先生的說法不是為了孫鑛的 復古論述翻案 說明其非重視句式的整飭 不然就要再次商榷 筆者認為 這其中的修正關鍵點其實就在 劉子 的古 劉子 一書雜 採百家之書 在化為己說 用字遣詞 章法構句 多從先秦兩漢文章師法 江建 俊先生講的詳細 由於 劉子新論 雜採諸子百家之說 尤其於 左傳 戰國策 莊子 23 清 永瑢等撰 四庫全書總目 北京 中華書局 282 283 145

152 吳越春秋 呂氏春秋 淮南子 新序 說苑 論衡 等引用 特多 但以能定以己意 對當時政治社會 必有某些現實意義 固本書時 具備相當的史料價值 24 此段話除了點出 劉子 的用世之意 其實還強調了將經典 定以己意 其實 劉子 常引經典 或將其貫通鎔鑄成辭 或如 辨樂篇 將 樂記 重組梳理 都是有經典可循 故楊明照引黃震 黃氏日鈔 讀 劉子 的 往往雜取九流百 家之說 王應麟 玉海 藝文類諸子的 雜以九流之說 四庫提要 的 劉子 治 政 大 意的是 孫鑛常在這些融通後的句子進行評點 其實也是替他的周文漢詩說作註 提要卷一一七的 采掇諸子之言 來說明其好緝綴成文 都可證明之 25值得注 腳 就是通過這樣的 加上 劉子 自身的才氣 以復古為己用 才可以超越 國 於古 達到更高的境地 而孫鑛不喜過於機械的排比對仗 卻不能說他反對工麗 反對章法修辭 而應該說反對過與不及的工整 而失去了文字的美 這麼一來 王書才先生的論點 其實可以更進一步的辯證 其所謂古 即 表意含蓄 筆力遒勁 結構渾然 沒有問題 但 畦徑條理不甚分明 應該修正 成在不機械的章法下 句法可麗 然而論述要層疊分疏 使文章跌宕有致 進而 才能達成 味致濃郁 餘味悠長 風格質樸 而 出語自然而不雕琢 句式不 egch 求對仗 是在博通經典後 善於選取簡鍊莊重的字詞 轉化經典塑造雅潤之句 復引奇譎生動的題材 善用對比與映襯製造文章勁道等 自自然然寫出的麗字佳 句 尋 劉子 路數 便得如法炮製出佳文 但是這個法又非生硬 必得出自於習後方能徹底實踐 劉子 一書既是 子書 又是六朝 卻能得獲得孫鑛的青睞 評點其中又無負評 顯見 周文漢詩 說非拘泥 而是一種可以操作的活用尺規 跨古論今的評價作品 而非專限制於 江建俊校注 新編劉子新論 台北 台灣古籍 2001 頁35 楊明照校注 陳應鸞增訂 增訂劉子校注 成都 巴蜀書社 2008 頁4 146

153 時代 將後代的優秀作品束書不觀 孫評 劉子 實際上也更讓我們看見孫鑛 作為一代文人的高度 並非窄仄泥古之人 更重要的是 透過孫鑛評點 我們還能發現 劉子 一書的文性 對孫鑛 來說 文字上用字簡鍊 章句上結構疎暢 句式中精巧工麗 內容裡善用典故堆 砌的雅修辭上能利用對比製造的勁還在題材上多選奇事 故文性非常高 透過眼光高妙的孫鑛來讀 在形式上 或在內涵上 都非陋儒一蹴可幾 絕非過 去論者所謂其文辭不美 和 文心雕龍 用字大相逕庭 故硬是割裂兩書的共通 作者 逕自區分為二 治 五小結 政 大 本文以孫鑛評點 劉子 為討論對象 孫鑛在明季新文思潮脈絡底下 企 國 欲翻轉宋明理造就經典解讀的一元性 通過文性的批評閱讀法 一方面重新 被彰現出來 解讀經史子 一方面建文法性的新探索 使得 劉子 一書的文趣味能 孫鑛的評點模式可分成兩型 一類是基本型 不同於普遍的單就文意歸納統 整 孫鑛將注意力集中在文法修辭的上 標示文章的精妙之處 以示後人效法 另一類則加入了比較 或指出處 或點出 劉子 文章的特出 稱之為進階型 egch 而此比較評點 參考的書目甚多 除了 老子 莊子 荀子 禮記 戰 國策 等先前的典籍 也有拉到個人陶淵明 士不遇賦 宋代與蘇軾 喜雨亭 記 比較 孫鑛以其博 加入了比較的特點 如 簡勁洒脫軒豁清麗組 鍊 突顯 劉子 的藝術特點與風格 其常用的關鍵字有 簡鍊疎暢麗雅勁奇 等 歸納其形式上 可看出孫鑛要求文字簡鍊 章句結構疎暢 句式精巧工麗 內容上喜歡善用典故 堆砌的雅利用對比製造的勁還在題材上注意奇 以 周文漢詩 說來看孫鑛 評 劉子 似乎多有扞格 全批語五十五條 竟無一條是負面評價 按理說 劉 147

154 子 為六朝文 正是孫鑛批評 近今 的起點 然而 劉子 采掇先秦兩漢諸 子之言 進而化為己用 卻成了孫鑛的典範 孫鑛要的正是這種能以古用今 從 經典中提煉 進而豐繕文采的方法 故其批語多在此類中點出佳處 竟成為孫鑛 評點的模範生 顯見 劉子 本身點石成金的文采 透過孫鑛評點 劉子 我們可以發現兩處 其一 可發現 劉子 一書的 文性 劉子 既能以優美的文詞博得一代評點家青睞 絕非只有思想性而沒 有文性 不但在用字遣詞到章法結構 或是內容表意的特殊技巧 都有值得注 目的地方 其二 孫鑛評點並不因時廢文 雖有 周文漢詩 說的復古論進化版 治 政 大 掘 劉子 的內涵 不但替 劉子 被張少康先生說成 文辭淺鄙 糟蹋劉勰 卻不因為其復古論 一概貶抑時文 如此一來 我們便可借鑑於孫鑛的眼力 挖 的說法翻案 找出 劉子 的文價值 也通過孫鑛的閱讀策略 深化 劉子 國 的內涵 這是透過孫鑛文性評點可得的底蘊 egch 148

155 第二節 蔣以化本評點 劉子 研究 一蔣以化的復古與奇趣 要研究蔣以化評點本的評點 先要討論評點的作者是誰 因為在此版本的序 言裡 都未確實記錄批點者的身分 就文獻上來看 最有可能是序言中可見的李 維楨蔣以化 也可能是清代光緒年間的沈韻瑲所為 而筆者觀蔣評本沈韵滄後 記所言 注 乾隆間詔開四庫 廣採遺書 亦僅具漢魏叢書 無注本著錄 未睹袁 劉子十卷五十五篇 又名新論 袁孝政為之序注 自明㠯來諸家刊本俱無 國 注全書 是編為萬曆中虞山蔣氏從道藏錄出校刊 流傳極少 雖孝政原序 已佚 而注文完善無闕 實為罕覩秘秩 稱足寶貴 蒨藏石琢堂殿撰家 今歸余齋云 光緒癸未二月歸安沈韵滄記 此序文裡有四點可以進一步討論 首先 本段中只有說沈韵滄收藏 也未提及有 做評點之事 其二沈因為此本有完整的袁注 認為值得稱貴 然而卻未在評點上 egch 有任何關於袁註的討論 和後記所言不同 此外 就筆跡看來 批語的字跡和沈 字亦不相類 加之承上節討論中 可知明代評點有將子書當文來讀的習慣 相 對來說 清代評點較重視實考證 或對典故出處 或義理闡發 文性相對較 輕 故以評點內容來看 筆者推斷應為明代人所作 應非沈韵滄的評點 而評點 字跡近似蔣以化 和李維楨較不類 故以蔣以化的可能性最高 故此節作蔣以化 本評點 以蔣以化為討論對象 討論蔣以化本的評點 如何形成晚明的 劉子 評點的另一歷程碑 又目前界關於蔣以化的研究尚付之闕如 並無專書或期刊的研究 我們只 能擬就其對 劉子 的序言評點 並結合時代背景 提出文獻上的分析和觀察 149

156 他和同代的評點大家 孫鑛 皆注意到 劉子 並以文評點的方式進行評 點 或許評點條目與成就不如孫鑛 但他怎麼評 劉子 評出甚麼特殊之處 評點 劉子 有何目的 能看出甚麼意義 又成就多少 劉子 術史的貢獻 這些對於建構 劉子 術史仍具重要的意義 還需進一步建構 蔣以化 字仲 號養庵 明常熟 今江蘇常熟 人 生卒年不詳 與其兄 蔣以忠因文而俱知名 官至監察御史 他是明穆宗隆慶二年 西元1568年 時舉人 可推測他的主要活動時期應為隆慶到萬曆年間 此時是明代文主流從 復古派的後七子 過度轉型到獨抒性靈的公安派之重要歷程點 於是研究他的 評點 除了進一步了解 劉子 評點的內容外 更可觀察出明代文趨勢的轉向 與 劉子 在明代的價值 蔣以化好輯刊古籍 刻有道藏本 劉子 十卷 並對 劉子 一書進行評 國 點 雖然評點條目不多 僅二十六條 但值得一探的是 扣除單純講述內容的 評點後 會發現其餘評點的關切面向 當中共使用了 奇 字四次 妙 字四 次 新 字兩次 峭絕 兩次 尚以評句的 勁 與 尖 來稱讚 劉子 現他對 奇趣 的關注 章法或文句 但整篇卻對 雅 正 這樣強調正宗意味的術語隻字未提 顯 劉子 作為劉勰之作 內容大抵承襲 文心雕龍 宗經徵聖的思想 egch 依周勛初先生將 梁代文論 分 復古派 趨新派 和 折衷派 之 三派 說 劉勰是屬於 折衷派 的代表 根源在於劉勰並不主張只追求 新變 觀 點與技巧 而是要求 通變 的期望 要在融經鑄史基礎上 有所深化和衍生 26 換句話說 若 文心雕龍 和 劉子 作者是同一人 絕不能以追求 奇詭 之作當作標準 也就是說 這樣的評點 可能會是一種 誤讀 的評點 又或 者 蔣以化否定了 劉子 作者是劉勰的可能 這點 在蔣以化附於書後的 刻 三派說可參考周勛初先生在 中國文批評小史 的分類 見 高雄 麗文文化出版社 2 007 頁51

157 劉子引 就能找到答案 劉子初不知其為何代人 余見其分類鑄辭 尊仲尼悲百家 一 似 文心雕龍 語 謂必梁舍人劉勰所著也 會京山李太史雲杜與 余善 走筆乞敘 而太史五庫百家 定為北齊人劉晝所著 非勰也 詳 具太史敘中 然則 劉子 不惟余表章其書 且得太史表彰其人矣 劉 子可不謂遭乎哉 不者 劉子 苦心著作 不令表見於世 而徒槽櫪於 黃冠緇服之手也 亦足悲矣 遂揭其慨以引諸首 時萬曆壬辰冬日 海 虞後蔣以化仲甫書於思補齋中 這一段話可以看到兩個線索 第一 蔣以化認為 劉子 是劉勰所作 因為分 國 類上尊仲尼卑百家類 文心雕龍 語 而鑄辭上也似 文心雕龍 語 第二 蔣以化認為 劉子劉勰著 的觀點 雖未被其友嘉隆末五子 屠隆趙用賢 李維楨魏允中胡應麟 中的李維楨所接受 但透過蔣以化肯定其文李維 楨肯定其人 足見 劉子 一書的價值 正如李維楨在蔣評本的序言中說 明府以其語類 文心雕龍 C h 定為勰撰 不佞固莫能決也 孔孟沒而 egch 微言隱 大義乖 火於秦 黃老於漢 佛於晉宋齊梁 道術為天下裂久 矣 劉子咀英吐華 成一家言 其大指不謬于聖人 是所謂千里一賢猶 比肩 百世而遇猶旦暮也 而必屏諸門牆之外 無乃已甚乎 千金之裘 非一狐之腋 故孔子集大成而孟子大取人為善 言詢蒭蕘道在糠粃 皆是物也 假令劉子生處洙泗 時與聞善誘 庶幾備身通六藝之科 矣 不佞懼失執宋儒之見以求多於是書者 而稍為之張大其說 是亦蒭 蕘糠粃云耳 閎覽博物之君子或有采焉 151

158 李維楨此處雖說對 劉子 劉勰作 莫能決也 但十分肯定 劉子 一書的 價值 他認為 劉子 一書 雖經 道術而為天下裂 的時代 但其仍成一家 之言 庶幾備身通六藝之科矣 且文章 大指不謬于聖人 十分具有閱讀的 價值 李維楨固然常為書序 書序也常有追捧之作 但至少可以看出 其與蔣 以化的交情 故 此段序言還可透漏出第三個線索 從交友關係來看 蔣以化 和嘉隆末五子李維楨友好 文派別上應該歸屬後七子的復古派 絕非全然 的獵奇重怪的審美趣味 但這要怎麼解釋 他的評點術語呢 尤其 蔣以化的 劉子 在其序言裡面清楚地寫下評點的時間 是在萬曆 治 政 大 未艾的好奇尚詭審美傾向 這也顯現兩者的矛盾 正如李忠達 晚明文評點 壬辰冬日 也就是萬曆二十年 西元1592年 這個時間恰巧顯現晚明方興 視域下的 藥地炮莊 所言 國 追求 奇 與 怪 是晚明文化的一項特徵 在這股風潮中傳統經典作品 的地位和閱讀方式受到挑戰 通俗小說奇書才子書等原本處在邊緣地 位的作品躍入讀者視野 改變作者與讀者的主從關係 新的作品風格與價 值標準也滲入閱讀經驗當中 讀者不但有意識地追求新奇奇怪的作 品 評點者由此著眼 務必推陳出新滿足讀者的口味 有時也可從中獲得 egch 可觀的利潤 這種求奇求怪的讀者口味 可說是晚明評點讀者的一種期待 視野 horzo of expectat 27 晚明讀者對奇與怪的期待視野 使傳統經典作品的地位和閱讀方式受到挑戰 除 了在文類上表現為 奇書 與 才子書 的評點愛好 我們還要倒回來問的是 如何挑戰傳統作品的閱讀 而這樣的挑戰 一定是背離嗎 還是其實是另一種整 李忠達 晚明文評點視域下的 藥地炮莊 清華報 48卷4期 2018 頁 735 738

159 合 評點作為一種閱讀 同時也是一種批評 傳統復古派如何使用評點閱讀文本 並處理他們所看見的 奇 的文特色 又如何為後代文演變鋪路 上述疑問 也許可以從蔣以化評點 劉子 的問題談起 蔣以化作為與嘉隆末五子交好的文 體系 如何一面呼應他們的文主張 一面又和時代轉銜 過渡為明代晚期新 的文觀之養分 本節將通過蔣以化評點 探索 劉子 在好奇尚詭的晚明重新 被討論的可能原因 二評點命題 形式的 奇 和內容的 治 政 大 蔣以化本評點 劉子 共二十六條 在序言中 余見其分類鑄辭 尊仲尼 悲百家 一似 文心雕龍 語 謂必梁舍人劉勰所著也 這句話除了承認劉勰 國 是 劉子 的作者外 背後還涉及兩書的類比 正因為兩書相似 故可知蔣以化 對 文心雕龍 的理論有一定程度的瞭解 才能進一步比附二書 所以 在討論 蔣以化評點的同時 我們同時與 文心雕龍 理論進行對比 一方面借助 文心 雕龍 的理論閱讀 劉子 一方面可更清楚知道蔣以化認為兩書相類的原因 為了討論上的方便 下面將他的文法評點分成章法構句用字內容方面 談 他如何用評點對 劉子 進行詮釋與批評 egch 一 從章法來說 奇峭陡絕 文心雕龍 很重視結構佈局的問題 如何按照謀定的規律來設計文采 把 作品組成一個有機和諧的整體 是劉勰創作方法的主軸 其中 劉勰 鎔裁 針對文思的布局 提出 三準說 作為章法 凡思緒初發 辭采苦雜 心非權衡 勢必輕重 是以草創鴻筆 先標 三 準 履端於始 則設情以位體 舉正於中 則酌事以取類 歸餘於終 153

160 則撮辭以舉要 然後舒華布實 獻替節文 繩墨以外 美材既斵 故能首 尾圓合 條貫統序 若術不素定 而委心逐辭 異端叢至 駢贅必多 28 劉勰認為文思萌發之時 往往苦於思緒無定 所以作者在創作時 應對於情事 文三個方面作謀劃 使三者達到和諧的統一 據此 他提出 三準說 一是 設 情以位體 根據內容確主題選定文體 依思想感情的需要安排全文結構 表達清楚的主題思想 這是佈局過程的第一個步驟 二是 酌事以取類 要求 作者斟酌材料 選擇適合的題材來描寫 將作家心中朦朧的情志 轉化成鮮明的 治 政 大 舉要 應用合適的文辭確切地表達文意 提出精闢的辭語突出文章的要點 使 意象或具體的事類 使事切而情舉 這是佈局過程的第二個步驟 三是 撮辭以 讀者清楚地感受到作者的情志 這就是佈局過程的第三個步驟 國 以三準來 鎔 鑄情理 進而化為文章 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作家需經過權 衡損益輕重 把紛紜雜杳的情理 鎔鑄成首尾圓合 條貫統序的作品 再好的材 料 若不合三準的原則 皆予以削去 文章就可達蕪穢不生綱領昭暢的效果 倘若三準未 術不素定 臨文之際 隨心所欲 無所檢束 那就會有異端叢至 駢贅必多的弊病 如前所言 劉子 各篇中的章法 必然與 文心雕龍 所談 的創作論 合而為一 egch 蔣以化在評點的時候 注意到許多 劉子 章法佳妙之處 如 去情 篇尾 蔣以化總評 一篇但言情之爲害 至末方收去情上來 結構甚佳 此評點旨在綜覽全篇布局 劉子 的 去情 開篇先談 情者 是非之主 而 利害之根 有是必有非 能利亦能害 是非利害存於衷 而彼此還相疑 故無 28 黃霖 文心雕龍彙評 上海 上海古籍 2005 頁111 154

161 情以接物 在遇而恒通 有情以接人 觸應物成礙 由此觀之 則情之所處 物 之所疑也 將情定義為是非與利害的根源 認為人一旦主觀的先入為主 受到情 的影響 便容易懷疑彼此 開篇處先否定 情 因為判斷失據 而失去客觀判 別的能力 結尾 是以聖人棄智以全身 遣情以接物 不為名屍 不為謀府 混 然無際 而俗莫能累矣 這是說聖人拋棄智巧排遣情慾以應世 故不為名聲 所縛不會成為謀策的機關 而無差別 便不會被沉思俗擾所拘累 所以結論仍 放在 遣情以接物 不要有是非和利害的主觀判斷 而影響明白事物原理的本 性 去情 開頭評 主觀是非利害造成的問題 結尾收在 修養去情之道 治 政 大 構之所以甚佳 篇首與篇尾呼應結合 是符合劉勰構篇法則的 這樣談也許還不 故蔣以化本評點說 一篇但言情之爲害 至末方收去情上來 結構甚佳 其結 夠清楚 我們還可聯繫兩個 去情 篇評點對照 其一是開篇的 國 情者 是非之主 而利害之根 蔣評 起 得直峭 這句是 劉子 的 去情 開篇第一句 意思是說 所謂情 是一切是非利 害判斷的根本 蔣以化本評點此處評 起得直峭 峭字 指內容上的嚴厲 也 指形式上的險峻 一來開篇直接破題 內容切中要害的將 情 與 是非利害 egch 點出 二來也指這樣的破題 切斷了情字可能有的其他意涵 限縮範圍 鎖定在 是非利害 來談 便能暢言 情之為害 可知蔣以化本評點很重視一篇文章 開頭 開頭拔高 論點才能下得深重 接著 蔣以化本評點也很重取 事類 對來論 針對 去情 一段說 向之評者 與鏡無殊 然而嚮怨今慙者 以鏡無情 而人有心故也 三人 居室 二人交爭 必取信於不爭者 以辯彼此之得失 夫不爭者未必平 而交爭者未必偏 而信於不爭者何也 以爭者之心 並挾勝情故也 蔣評 喻言至 155

162 此 真絕 妙奇文 這一段是說 人有是非利害的情 會蒙蔽主觀感受 即便人自己照鏡子的時候 雖然能自覺五官並不端正 一旦被別人所評論醜的時候 還是會很生氣 只因為 鏡子無知無情 而人則有喜歡比較感受阿 三個人中兩人互相爭吵 那定然得採 納不爭者的裁奪 來分辨彼此的對錯 然而不爭的人未必平正 何以要求第三方 來裁判 只是人有爭勝的心 故難以辨別真實 只好依託他人 但其實無助於真 相 喻 是指告知明白 喻言指的便是欲使人曉暢的道理 劉子談爭勝之心 治 政 大 響 故不能對真理有正確掌握 蔣以化本評點覺得能舉這樣的事例 是絕妙奇文 用了美醜照鏡 和請第三人定奪的事例為喻 說明人在爭勝的時候 受到主觀影 就此二例談構篇 我們回到劉勰的 三準說 來評 去情 一是 設情以 國 位體 蔣以化本評點指出 去情 談去情的重要性 主旨非常清晰 二是 酌 事以取類 在構篇上 劉勰要求作者斟酌材料 使事切而情舉 去情 用以申 論的材料上 大談情之為害 目的就是為了凸顯去情的重要性 取類上也完全沒 有偏題的風險 三是 撮辭以舉要 比較偏向章句用字如何扣住 去情 的 討論 會在下一點討論 大體看來 去情 的主旨和取材舉證 都有很完整的 安排 符合 文心雕龍 對 設情以位體 酌事以取類 的要求 egch 又 慎言 篇 日月者 天之文也 山川者 地之文也 言語者 人之文也 天文失 則 有謫蝕之變 地文失 必有崩竭之災 人文失 必有傷身之患 蔣評 突 起陡絕 慎言 說 日月星辰是天空的色彩 山川景物是大地的文彩 而言語是人類 的文彩 天文有缺失 就會產生日月虧蝕的現象 地文失衡 必然會出現山崩地 裂水旱災害 至於人文有差錯 也將造成傷害身體的禍患 拿了日月山川的 156

163 重大災害 對比人文語言的過失造成的傷害亦復如是 蔣以化本評點認為此類比 是 突起陡絕 意即開篇就將文章拔高 在 酌事以取類 取天地山川之類 說明 慎言 和天地山川等高 可知其重要 並定錨於此 因為已把語言講的那 麼危峻 便得論更深來說服別人 故陡絕指一方面指論高 一方面指能開拓 的更深 思順 篇 后稷雖善播植 不能使禾稼冬生 逆天時也 禹善治水 鑿山穴川 不能 治 政 大 處情 雖愚惷可以立名 反道為務 雖為賢哲猶有禍害 君子如能忠孝仁 迴水西流 逆地勢也 人雖才藝卓絕 不能悖理成行 逆人道也 故循理 義 履信思順 自天祐之 吉無不利也 蔣評 愈 平愈奇 國 思順 的重點在合於道應於時順於勢依於理 方能順利地得到好的結果 而舉了后稷大禹等聖賢為例 談的即便是才藝卓絕 也需要順理而行 只要理 順了 即便是愚蠢的人 也能揚名萬 反之 若不依理而行 便會招來禍害 是故君子當秉行忠孝仁義之節 並且履行信用 順應形勢 便能吉無不利 這裡 舉后稷大禹等聖賢為例 酌事以取類 說明即便是聖賢 也要順理而行 透 egch 過 劉子 的鋪排 將文氣拉拔起來 一方面有說服力 一方面氣勢也強 造成 文章之奇 聯繫上文 去情 篇 還可以發現 蔣以化本評奇之處 常常是觀點 事例和句型的搭配得宜 尤其如何以事例闡述觀點 是蔣以化本相當重視的癥結 處 崇 篇 青出於藍而青於藍 染使然也 冰生於水而冷於水 寒使然也 鏡出於金 而明於金 瑩使然也 戎夷之子 生而同聲 長而異語 教使然也 蔣評 以客形主 157

164 文章 之要 崇 這段是從荀子 勸 改寫來的 大意是指 靛青是從蓼藍草中提煉出 來的 但顏色卻比蓼藍草還深 這是漂染所致 冰 是水凝結的 卻比水更冷 這是寒凍的緣故 鏡子 是從鏡子磨亮而來的 卻比一般金屬明亮 這是琢磨所 達到的 像戎夷等族人 他們剛生下時哭啼的聲音是一樣的 待長大後語言顯 然就有了差別 這是由於後天所受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 這裡用染料冰鏡子 來比喻後天教育可以使人變得更好 所以蔣以化評本說以客 草冰鏡子 來 治 政 大 總觀其構篇來看 蔣以化本的評點約可分成兩塊 一塊是方法式的 如其談 談主 習 的重要性 去情 篇 講結構 說明整篇都在說明 情 的主觀偏執 最後才神來一筆的 國 提出去情之要 以收束全篇 故題 結構甚佳 大量化用荀子 勸 的 崇 一段 說明此處是 以客形主 之要 這都是談文章作法 另外一塊則是鑑 賞式 例如說 去情 的開頭 直峭 說 去情 取類是絕妙 奇 文說 慎 言 的開頭 陡絕 說 思順 越平越奇 不難發現 對蔣以化本評點來說 奇 峭 陡絕 這些辭 是他評賞文章的關鍵 egch 二 從構句來說 勁尖與峭絕 劉勰對構句的要求 在 章句 寫得很清楚 他認為 啓行之辭 逆萌中篇之意 絕筆之言 追媵前句之旨 故能外文綺交 內義脈注 跗萼相銜 首尾一體 若辭失其朋 則羈旅而無友 事乖其 次 則飄寓而不安 是以搜句忌於顛倒 裁章貴於順序 斯固情趣之指 歸 文筆之同致也 黃霖 文心雕龍彙評 上海 上海古籍 2005 頁116 158

165 這是說 在開頭的文句 啟發出中段的意思 結尾的文句 也承照前句 所以外 部的文辭像錦緞的花紋交錯 內部的義理像體內血脈貫注 文句和意義間要緊密 的結合 而忌諱的是 一辭句孤不相應 句和句不銜接 二事義乖亂了次 序 章與章安排不當 故字句的安排上 重於順適 忌於顛倒 更不可裁斷章節 這是處理章句的共同法則 此處點出如何安排章 處理句的方法 對於章句 要求要注意前後起伏照應 脈絡貫通 對於語句次序則以通順為貴 基本上可 以看出 劉勰強調的是成句時表意的目的 大於形式的詭怪 蔣以化本針對文句提出評點的部分 一共有五條 首先是 防慾 篇 耳目之於聲色鼻口之於芳味肌體之於安適 其情一也 然必以之死亦 國 以之生 或為賢智或為庸愚 由於處之異也 蔣評 二句更 妙於前二句 這段文句 乍看之下 前句鋪成排比清楚有條目 後句則看起來未有前句的形式 之美 但仔細分析之 就會發現蔣以化本的判斷極有眼光 因為前一句說明人的 本性一致 如耳朵和眼睛的辨識聲音和顏色 鼻子和口舌的辨嘗香臭五味 肌 膚谷底的感受安和舒適 這是人的本性 大家都是一樣的 這以排比句型 整 egch 齊劃一的將 耳對聲目對色鼻對芳口對味肌對安體對適 排列的非常 齊整 再用 其情一也 統收 句法上完全符合劉勰所謂 絕筆之言 追媵前句 之旨 自然有其可取之處 後段進一步談 然或因慾望而死生 或成為賢智 或落為庸愚 這是由於處理的態度有所不同的緣故 也就是說 耳目聲色安適等 慾望 處理得當 得生並能進一步成聖成賢 反之 則成為落為愚庸 甚至招致 死亡 然必以之死亦以之生 或為賢智 或為庸愚 由於處之異也 兩句之 所以妙於前句 其一是句意仍承襲前句而來 討論 其情一也 卻終落得 死生 賢庸 智愚 的差異 提出 處異 的重要 完全可以顯現劉勰說的 內義 159

166 脈注 在句型上既排比又對比 句型雖重複 但 死生 賢庸 智愚 的 對比 能製造層次感 形成 跗萼相銜 的 將內容像花型一般托起來 而文句 內容又警醒 相較於前面完整的排比 後者在排比之上 還多了一個對比與轉折 將 其情一 和 所處異 的賢愚之別 一語道破 所以的確是比前句更妙 就劉勰章句理論來說 防慾 此段的句子不但符應了劉勰理論 符合 章 句 所提 前後呼應 內部相照 句型上也相當順適 漸次帶出輕重 無乖訛 段落鋪成也看得出精心安排的 蔣以化本能看出兩段層次 並指出後二句妙於 前二句 確實有獨到的眼光 防慾 篇 是棄輕患 而負重害 不亦倒乎 蔣評 句勁 國 這句用了激問 說 這無異於逃棄輕微的禍患 反去承擔重大的災害 豈不與 常情悖反 更加奇怪嗎 以 棄 對 負 輕患 對 重害 再加上一個 反問 便把利害關係分析的更加深入 這也符合劉勰 章句 所提的原則 讓 不 亦倒乎 這個 絕筆之言 能 追媵前句之旨 把真正防慾的重要性提點出來 所以蔣以化本說 句勁 原因在此 去情 篇 egch 向之評者 與鏡無殊 然而向怨今之慙者 以鏡無情 而人有心也 蔣評 佳 句峭絕 這句本意是以鏡和人對比 認為鏡所呈現的 與人所評論的並沒有不同 為何卻 怪罪人有眼無珠 只因為鏡子無知無情 相對公正 而人則有偏私之心 在這個 句中 以向對今 以鏡對人 以無情對有心 並以有情對比去情的重要 也符合 劉勰所謂的 外文綺交 內義脈注 跗萼相銜 首尾一體 蔣以化本說這句是 160

167 峭絕的佳句 應該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是指句子依賴對比 形成一種雙重論述的 結構 比出無情和有心的差異 另一方面也是嚴厲的批評人因情造成的偏失 因 為通過對比 強調主觀的情 控制人對感受的限制 進而造成不正確的判斷 故 能夠建拔高的批判論 此二者正是此句峭絕所在 而 怨不怨 的評判標準 正是句末所提的 鏡無情 與 人有心 此 絕筆之言 又能 追媵前句之旨 故蔣以化本以為佳句 崇 篇 人不涉 猶心之聾盲 不知遠祈明師 以攻心術 性之蔽也 蔣評 句尖 這句話說 人若不涵泳於習上 那心智不開竅 就有如心的聾盲 反不知遠 國 求明師以指點改進 來治心性 這豈不是有所蒙蔽嗎 蔣以化本所評的尖字 意指尖銳 將人之不 和心之聾盲並列 提出性之蔽也的沉重批判 故說 句 尖 指的是批判既銳利 用字亦尖銳 專 篇 卷耳易採 而不盈頃筐 專與不專也 蔣評 句 可補詩註 egch 采采卷耳 不盈頃筐 出自 國風周南卷耳 是一首相思念遠的詩篇 主人公摘採卷耳 因為過度思念 導致於不盈筐 這裡做了引申 將原因歸咎給 不夠專心 茯苓草易採集 卻採不滿一淺筐 在乎專心與不專心而已 劉勰在 事 類 也提出好的用典要 故事得其要 雖小成績 譬寸轄制輪 尺樞運關也 30 這說明引用事例只要恰當合理並抓住事類的要點 雖然很小也能顯現出它的 成效 劉勰由此並指出所謂適當的引用 非為文辭華美而引例 而是為情理的需 30 黃霖 文心雕龍彙評 上海 上海古籍 2005 頁127 161

168 要而引例 進而達到眾美輻輳 表裡發揮的結果 卷耳 的引用 恰可符合劉 勰所言 借用了 詩經 的話語 一方面表現經典 一方面又衍生經典之意 蔣 以化本認為這樣的轉易 可以補詩註 態度顯然是很讚許的 除了特別點出 劉子 構句化用詩經典故外 總體上看來 蔣以化本評點的 構句部分 提的是 勁 尖 峭絕 等詞 拈出的句子 一方面要求精確 一方面也多在強而有力的批判 有振聾發聵的效果 三 從用字來說 達意但要見 新 意 創作者對於用字的精細計較程度 會決定文章標達的精確性 劉勰 章句 篇說 國 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 積句而成章 積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 章無疵 也 章之明靡 句無玷也 句之清英 字不妄也 振本而末從 知一而萬 畢矣 31 作者由字而句而章 積展成篇 佳作必須各章都沒有毛病 敘述明白 好段落又 沒有病句 清英的佳句 必須能用準確而有表現力的字眼去表達 而懂得章句的 egch 基本規則 並妥善用之於創作中 就好比振動樹根 枝梢樹葉就隨之搖動一般 能 知一而萬畢矣 換言之 佳句的要領 就是 字不妄 對於用字部份 可分成兩個部份探 討 其一是字義的考證 蔣以化本用了理校法 談論字的合適性 並解釋字與句 間的連結 其二 他討論了用字的佳處 字如何不妄 能不能改動 作者是否實 在而貼切地善於運用句中虛字 從而使文章結構更加嚴密 例如 崇 篇 31 黃霖 文心雕龍彙評 上海 上海古籍 2005 頁115-116 162

169 矧伊傭人而可怠哉 蔣評 傭 疑是庸 崇 這句原文的意思是說 何況我們這些資質平凡的人可以怠惰嗎 所 以 傭人 一詞在句子裡 語意不清 而蔣以化本的判別是 傭疑是庸 查 傭 這個字 明鈔影鈔 子彙 蔣顧舊 鈔 奇賞 文津 舊合字 道 藏 崇文本並作 傭 伯三五六二卷何藏唐卷子宋本文淵等並作 庸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類纂 本王謨本 畿輔 本亦並脫伊字 傭並作庸 程榮本亦作庸 舊合字本 百子 本傭字並同 傭庸古本通用 惟此傭字 治 政 大 字 只留下偏旁 故誤植為傭 事實上 本文 庸人 者 正是 凡庸 之人也 恐涉伊字而誤加人旁也 就王叔岷意思是 庸之所以誤為傭 乃是因為脫漏 伊 與上 聖賢 對言 當從蔣以化本改 所以蔣以化本從理校法來判斷 很有邏輯 國 性 也的確找出了相對正確的字 貴言 篇 故臨死者 謂無良醫之蔽 將敗者 謂無直諫之臣 蔣評 蔽疑 似是救字 貴言 這一段是說 將死之人 總抱怨沒有良醫保護 國家將要滅亡的 總 egch 抱怨沒有直言諫諍的忠臣 實際上 蔽 字於意不順 蔣以化本便就字面上 校改為 救 字 查 蔽 字 紅杏過校本作 藥 餘本並作 蔽 林其錟 認為作 蔽 非 當從紅杏過校本改 藥 便能夠解決於意不順的問題 但 蔣未從版本來校 而是由文意來校是很有理據的 也是明末風氣使然 更可推測 非清代後所作 前兩則批語都是 字不妄 的範例 接著我們要談蔣以化本怎麼討論用字的 佳處 怎麼討論字與句的連結 首先 防慾 163

170 身之有慾 猶樹之有蝎 樹抱蝎則還自鑿 身抱慾則反自害 故蝎盛則木 折 慾熾則身亡 蔣評 抱字新 這裡原意說 人身體之有嗜慾 就好比樹幹上長了蛀蟲 樹一孳生蛀蟲則回過頭 來腐蝕自己 人懷著慾望 同樣會使自己受害 所以蛀蟲猖獗則樹木朽折 嗜慾 熾盛則身體衰亡 講 懷 著慾望 不如劉子以 抱 實寫抽象的 慾 將慾 具象化 故蔣以化本認為這個動詞用的好 說 抱 字新 新 指的是用字 意標新 但又能符合語意 並不會悖理難解 專 篇 非奕道暴深 情有蹔闇 猾之也 蔣評 此猾 字更新更典 國 這句本來是談奕秋之典故 弈秋是全國公認最擅長於奕棋的人 而正當對弈時 倘若有吹笙的人經過 恰巧他聽到 一時分神 便輸了棋 並不是棋道一下子變 得深奧 而是他的頭腦暫時糊塗了 被突發出的笙聲 擾亂他本然的清明 猾 字當作攪亂的意思 但查伯三五六二卷何藏唐卷子並作 滑 可知 egch 早期的本子多作 滑 猾 字反而是形誤 實際上 按 廣雅釋詁 猾 亂也 的確有攪亂的意思 故 猾 字意義可通 蔣以化本看到了這個字 認 為這個字用的 更新 更典 更新 指的是用字很新奇 更典 指的是用 字很文雅別緻 一方面也值得習 視為典範 是很特別的評價 不過就字的本 源來說 這很可能是美麗的誤會 這樣更 新 的用字 不一定能符合劉勰 字 不妄 的標準 聯繫起第一個談 抱 字的 新 與第二則談 猾 字的 新 可以看出 蔣以化本對用字遣詞的品味 顯然蔣以化本將 新 作為一種標準 希望的是 164

171 用字特出 但又要符合文意正確 又如 貴農 篇 充 字 如值水旱之歲 瓊粒之年 則璧不可以禦寒 珠未可以充飢也 蔣評 易 療 字何如 這個評點很有趣 原文本來是勸勉國者施政的統治 務必強調農桑的本業 而 捨棄奢華不實的享樂 把穀粟布帛當作珍寶 視明珠玉璽如糞土 為什麼要這樣 呢 因為珠玉僅止於供賞作玩 而米穀布帛卻具有維生的實用價值 倘若天下的 治 政 大 貴勝過瓊瑤 祇因為玉璧不能用來禦寒 明珠也不可能解決飢荒 蔣以化本的評 瓦礫都化成和氏璧 砂石都變成隨侯珠 一遇水旱災肆虐的荒年饑歲 粒米的珍 點 針對 充飢 一詞 改為 療飢 療飢 一詞 意指解除飢餓 和充飢相 國 同 出處在摯虞 思游賦 吸朝霞以療飢兮 降廩泉而濯足 與王融 永明 十一年策秀才文 五首之四 豈非療飢不期於鼎食拯溺無待於規行 後來 宋末元初時 黃庚的 雜詩 也用了 療飢 耽書自笑已成癖 煮字原來不療 飢 蔣以化本將 充 字易 療 一方面用典 一方面又較少見 可以見出 他追求用字的 新 顯現 奇趣 的內涵 這也顯現了非常標準的以文審子 的審美況味 egch 另外 他也注意虛字的使用 像 去情 篇 無情于傷辱也 雖獲毀而無憾 蔣評 也 字增得妙 劉勰提過虛字的功用在 據事似閑 在用實切 巧者迴運 彌縫文體 將令數句 之外 得一字之助矣 虛字的確不含任何意思 但章句的關係來看 它可以輔 助句子發展未盡之意 在表達語氣和語意轉折方面 有其切實功用 能夠巧於運 用 可使章句組織更為嚴密 情意表達更為完滿 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只要拋 165

172 下主觀的情緒主導 即使受到傷辱 不會心存憾恨 而 無情于傷辱也 雖獲 毀而無憾 這個 也 字之妙 在 無情於傷辱 的結尾下 發揮了助歎的作 用 無情于傷辱 多了一個 也 字 不但在語氣上更加舒緩 還能聯繫起下 句的字數 使得兩句間形成一個相應的節奏 所以蔣評 也字增的妙 是很對的 蔣以化本也非常重視字和整個句子如何連貫 如何組織 防慾 篇 將收情慾 必在脆微 情慾之萌 如木之將蘗 火之始熒 手可掣而斷 露可滴而滅 蔣評 木喻 脆 火喻微 治 政 大 防慾 這一段是說 想要收斂情慾 一定得從情慾還很脆弱很微小時下手 因為情慾的萌生 就如樹木剛發芽 又如火種才點燃 這時 一手可將萌芽扯斷 國 露水也可將火種滴滅 脆微 是很特殊的形容詞 將脆弱微小並列在一起 蔣以化本不但點出這個特別的形容詞 更將樹木剛發芽和脆弱 繫連起火種剛點 萬畢矣 通過木火為喻 聯繫起整個章句 燃和火光的微小 串起章句間的關係 便能呼應劉勰所提 振本而末從 知一而 從用字上看來 蔣以化本用了兩個 新 字 表現出他對用字新奇的追求 他並試圖更動字句 易 充飢 為 療飢 或是分析虛字的作用 也可看出他 egch 對 字 的考究 然而他也重視字和句子的從屬關係 要求字和句子之間 要有 緊密的關聯 並且要達意 所以也從理校法 特意改了二字 四 從內容來說 蔣以化本就內容評點 既討論內容有時也評價文章與作用 甚至涉及風格 評判 單純討論內容的有 履信 篇 故豚魚著 信之所及也 蔣評 豚魚 江猪也 起則風 至 時刻不爽 故易曰信及豚魚 166

173 這個評點單純補充釋義 解釋 豚魚 屢信 篇借 易中孚 中的 信及豚 魚 談到 即使用豚魚祭獻 物雖薄而心存誠信 則能感神降福而得吉 並說 明無誠無信不足以成事 而豚魚 指的是一種鯨類 俗作江豬 故蔣以化本也對 此補充 並補充信及豚魚的原因 因為傳說若看見 江豚 的頭探出水面 即是 暴風雨來臨的警訊 另外 也有討論作用的 像 去情 篇 是以媒揚譽人 而受譽者不以為德 取庸強飯 而蒙飽者不以為惠 蔣評 奇 妙之談資 這是說 媒人大力稱讚想媒合的對象 被稱讚的人並不感謝 僱用的傭工 催促 國 他多吃飯 然而此被填飽的人不認為是主人家施以恩德 原因在於謀仁和主人有 所目的 已失去客觀的標準 這裡 蔣以化本評為奇妙之談資 談資是指話題 蔣以化本認為媒人的言語 和僱者的勸勉人加餐食 心態差異 經 劉子 點出 還有討論內容意義的 像 防慾 篇 egch 可以做閒談玩味之材料 故林之性靜 所以動者 風搖之也 水之性清 所以濁者 土渾之也 人 之性貞 所以邪者 慾眩之也 蔣評 凡言性 處皆與聖語合 這段拿林木水和人性類比 林木的本性是安靜的 騷動是因為風的吹拂 水 的質性是清淨的 混濁是由於泥土的混雜 人的天性原本善良 其所以為惡 正 由於嗜慾的迷惑 就楊明照的考證 這段談林水人的性 結合 呂氏春秋 淮南子 的論述 32蔣以化本所謂與 聖語合 一方面是指其性情之語出有典 32 見傅亞庶註釋提法 楊明照曰 呂氏春秋本生篇 夫水之性情 土者抇之 故不得清 167

174 一方面還是在強調 劉子 的 性 論是有所本的 又如前章在類感論述所提 劉子 的性論其實承襲漢代儒家經體系而來 故聖語也是以儒為本 另外 九流 篇 今治世之賢 宜以禮教爲先 嘉遁之士 應以無爲是務 則操業俱遂 而 身名兩全也 蔣評 儒術以濟 世 取道術以周身 劉子 認為現在位居高位的賢能之士 應當以濟世為要 推展禮教 至於適時 治 政 大 到兼顧 使身體和聲名都可以獲得成全 蔣以化本解讀這段 認為這段是先採儒 退隱的人 就應取法道術 崇尚自然無為 保全自身 那麼操行與事業 都能得 家本位 再取道家的兼容之方 以成就形與名 故說 周身 亦即可保全生命 國 之意 以上四則評點 都是針對內容作說明與分析 但接著 蔣以化本還有很多鑑 賞式的評點 如 鄙名 篇 盜持衣出耨 其母呼之曰 盜 吏因縛之 其母呼敺喻吏 遽而聲不 轉 但言 敺 敺 吏因敺之 盜幾至於殪 egch 蔣評 奇想 奇想是指故事的奇思異想 鄙名 篇故事中 齊國莊裡有戶人家 給長子取名 為 盜 次子取名為 敺 有一天盜拿著衣服出門耕田 他的母親在後頭追著 喊 盜 盜 官差聽到 就把 盜 捆了起來 他的母親情急下直叫次子 敺 去解釋 但慌忙間話又講不清楚 一味的叫著 敺 敺 官差便痛打 盜 高註 抇 讀曰骨 骨 濁也 淮南俶真篇 水之性情 而土抇之 人之性安 而欲亂之 庶按 原作 水之性真清 而土抇之 人性安靜 而嗜欲亂之 楊氏蓋依王念孫說 王叔 岷曰 亢倉子全道篇 水之性清 土者滑之 故不得清 人之性壽 物者滑之 故不得壽 傅亞庶 劉子校釋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 頁13 168

175 使 盜 差點被打死 可見名字取得不好 則身受其害 這個故事說明名字的重 要性 但因為故事很有趣 被蔣以化本評為 奇想 是讚美故事的新奇有趣之 意 言苑 篇 故神龜以智見灼 靈蛇以神見曝 孰知不智為智 不神為神乎 蔣評 道要 劉子認為真正有智慧的人並非露才揚己 正如 靈驗的寶龜以具有預知吉之智 治 政 大 清楚不以智為智才是大智 不以神為神才是真的神之道理 這種不以逞能以為 而招致火燒 方用來占卦 神異靈蛇以具有神性而被曝曬 用來求雨 誰能真正 能 對蔣以化本來說 是重要且肯切的道理 故曰 道要 萬物居温則柔 入寒則剛 蔣評 精理 國 言苑 篇 言苑 這句話的意思是 天地萬物處於溫暖則柔軟 一入寒就變得剛強 認 為所處的環境差異 會決定萬事萬物的生存樣貌 而蔣以化本認為此句是精微的 egch 大旨 所以評 精理 而 韜光 篇 是以古之有德者 韜迹隱智 以密其外 澄心封情 以定其內 內定則神 腑不亂 外密則形骸不擾 以此處身 不亦全乎 蔣評 風逸 風逸謂灑脫奔放 這一段談隱士韜光養晦 說古代有德的聖賢 都能隱藏行跡 掩蓋聰明以慎密外形 又澄徹心慮封閉情慾 來鎮靜內在 內心不被淆亂 形 169

176 體不受干擾 表現隱士精神的灑脫無累 並用風逸評點這樣的脫俗人格 從內容來說 蔣以化本提出 易經 佐證 重視 聖語合 求精理道要 也求 道儒術 的兼備 甚至達到人格上的 風逸 這些對內容的消化 變成 評點指導時 可以推知蔣以化強化 養 的用心 正因為 養 才能在內 容上深入 進而如 劉子 兼備儒道 又能 聖語合 又能 精理 道要 但他也評 奇想 一詞 這便牽繫蔣以化的閱讀趣味 而 如何能 奇 就是我們想進一步理解的關鍵 三時代命題 如何能 奇 治 政 大 蔣以化本評點 劉子 是在萬曆二十年 而萬曆時期正是文風格轉換丕 變的時候 正如熊禮滙先生在 明清散文流派論 所言 國 在萬曆年間 隨著王左派後狂放思想的流行 人們是那樣重視個體價 值 是那樣猖狂自恣張揚個性 是那樣樂於自我表現和希望他人表現自 我 是那樣自信 動輒獨闢蹊徑 走自己的路 面對這樣一種社會心態 任何一種有所依傍的散文復古都顯得不合時宜 人們要推動散文發展 必 然會最大限度地以我為主 自我作 古 從理論建構到創作實踐 都會 egch 最大限度地體現此一時代士人斬斷羈絆高揚主義精神的特點 33 就熊先生的話來看 這時候的文壇和出版品 必然會最大限度地以我為主 自 我作 古 蔣以化卻於此時出版一本評點魏晉時期的子書 不但特做評點 還 請當時著名的嘉隆末五子的李維楨作序 李維楨是一個有溝通折衷性質的復古 論者 因應時代求變問題 李維楨必須作出更能觀照全面的反思 34蔣以化一方 熊禮滙 明清散文流派論 武漢 武漢大出版社 2003 頁349 謝旻琪 論李維楨的文史觀 彰師大國文誌 第20期 2010 頁270 271

177 面請李為序 一面評點 奇趣 刊刻出版 顯然別有深意 前言提到 蔣以化 理論性質親近於末五子的文集團 所以如果借末五子文集團的文理論 用 來檢視蔣以化本的評點意義 也許可以對蔣以化本的 奇趣 做更進一步的認識 蔡鎮楚在 中國文批評史 提到 末五子 這個文集團說 末五子 作為明代七子的一個支派 雖有上承七子復古論的一面 亦有 超越七子藩籬的一面 明代復古派內部的不斷分化 謝榛王世貞以 及王世懋胡應麟屠隆等 通過對擬古派歷史的反思 表現出超凡的藝 術覺醒 從營壘內部加速了明七子復古運動的衰落 35 蔡鎮楚的意思是末五子自 王世懋 始經胡應麟屠隆等人 通過對擬古派的 國 反思 表現出超凡的藝術覺醒 從而加速復古運動的衰落 實際上 如後七子部 分成員即王世貞等喜奇美之文 追求奇趣 這是晚明文壇流行之風 從蔣以化本 評點中多 奇 妙 新 峭絕 句 勁 句 尖 等詞 卻隻字未提 的共性在文人中產生廣泛的響應 如強調正宗意味的術語 雅 正 顯現他對奇趣的關注 也顯現以奇趣為美 但是 劉勰絕對是反對逐奇而失正好奇尚詭 認為這類是文偏差 所以 egch 如果蔣以化認為 文心雕龍 劉子 是同一作者 那麼他對奇的意蘊該如何說 解 如何突出奇與正的聯繫 反而將 奇趣 這種表現形式 成為撥正文章美 的追求方向 這才是研究蔣以化本評點的真正內容與意義 這種內涵其實和 文 心雕龍 的折衷論密不可分 正如 定勢 篇所提出 執正馭奇 的說法 就是 借 奇 以撥正文章正典之美的 正文明白 而常務反言者 適俗故也 然密會者以意新得巧 苟異者以失 35 蔡鎮楚 中國文批評史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 頁282 171

178 體成怪 舊練之才 則執正以馭奇 新之銳 則逐奇而失正 勢流不反 則文體遂弊 秉茲情術 可無思耶 36 定勢 篇的意思是指 雅正的文章通常寫得清楚明白 但人們常追求反常的言 辭 只為了適應時俗 然而 精通寫作的人能夠用新穎的 文義 寫出精巧的文 章 而違背文體反而荒誕不經 所以真正久經鍛鍊的寫作人才 懂得掌握正常 的寫法原則 去寫出新奇的文章 新寫作的人 則喜歡追逐新奇而違反正常的 寫作原則 如果這種追逐新奇的趨勢不糾正 那文章的正常體統都敗壞了 所 治 政 大 之意 用來精確的表達文章 劉勰這種說法 就能指出蔣以化本之所以好 奇趣 以奇辭的重點不是在於逐怪 而是在符合文體的規範下 較前人翻出更 新穎 的原因 這並不是追奇尚詭 而是撥亂反正的方式 陳曉芬 中國古典散文理論 國 史 說明明朝晚年的文品味對 奇 的修正 便舉東林黨黨魁顧憲成與東林三 君之一的趙南成為例 顧憲成論奇主要針對擬襲之風 他在 崇正文選序 指出 世人之所謂奇 不過是 捨大道而旁馳騖 殉影響而工掇拾 表面上奇而凌千古之上 實質上 率以艱深之詞文淺易之識 是拾古人的餘滓殘瀝而已 所以他 egch 的結論是 世之所謂奇 要不過奇之優孟也 他本人為奇下定義云 奇 之為言 一而無偶之謂也 如同 左傳 史記 漢書 及唐宋諸大 家 以六經為源 自出於心神性靈 各各自操把柄 自出手眼 自為千 古 這樣的奇 等同於賢人君子的奇 奇而不失正之本質 與模擬剿襲 以為奇的習尚截然不同 趙南星也將奇與正並提 而他欲抵制的主要是追求怪異的風尚 他表 36 黃霖 文心雕龍彙評 上海 上海古籍 2005 頁107 172

179 示文章求奇是合理的 且認定正而不奇為迂 但要防止的是因奇而誤入邪 僻怪異之途 這就必須把奇與正結為一體 他以古聖人為正奇相合的典範 甚至提出 不見其奇 奇之至也 的見解 如此論奇充滿了正統意味 37 東林黨的顧憲成 1550 1612 趙南星 1550 1572 的活 躍時代約略和李維楨 1547 1626 蔣以化 與李維楨同期進士 時 期相當 顧憲成批評當時世人對奇的追求 不過只是 率以艱深之詞文淺易之識 而趙南星指出的 不見其奇 奇之至也 的見解 也表現了奇是要合於正的典範 治 政 大 式奇詭的同時 可推論當時追求奇詭已然成為一種風尚 另外一方面 又反對奇 才能不落於正的迂 此處有兩個面向可探究 一方面當政壇領袖表態反對追求形 詭不代表不追求奇 他們追求的奇 和劉勰提出的 執正馭奇 說是相合的 通 國 過他們對 奇趣 的看法 可知當代蔣以化本評點之所以關注於奇趣 乃是當時 文法評點討論的熱點所致 就上文分析來看 蔣以化本二十六條批語當中共使用了 奇 字四次 妙 字四次 新 字兩次 峭絕 兩次 用以評句的 勁 與 尖 來稱讚 劉 子 章法或文句 但是當代有見識的者 絕對都同意在文法上 絕不可落入形 式尚詭的 奇峭 而已 那麼 蔣以化本解讀 劉子 的奇趣時 如何既能脫前 egch 人窠臼 又能吻合他對創作觀的發揮 是一件值得探討的事 筆者認為關鍵點就 在如何解釋內容 評點既具備自我習的可能 另一方面 也是指導習的過程 它包含了怎 麼什麼的意義 這麼一來 評點的內容就變成重要的事 如果仍以模仿的 老路 或是條條款款靠著奇章詭句的法式來寫作 自然不能繼承正統的核心價 值 這麼一來 句可補詩註 要和 詩 對比 履信 以 易 註解江豚 37 陳曉芬 中國古典散文理論史 上海 華東師範大 2010 頁393 394 173

180 兩者都是與經典相較 而 此猾字更新更典 的 典 重點不只 新 更上一 層的指導方式還須符合 典 而 凡言性處皆與聖語合 的 聖語 顯然仍是 有聖賢意義在 另外 道要 的 道 精理 的 理 儒術以濟世取道術 以周身 的 濟世 周身 就有了更豐富的意義 在奇趣之外 更重要的還 是經典與其豐富的價值依歸 可以知道 這樣的奇趣 實際上也是透過信古而來 蔣以化轉介擬古派中 信 古 的成分 在評點的 中 尋找一種能表現與 聖語合 的奇句 實是繼 承復古理論中的 蔣以化所關心不只是 劉子 文句的奇趣 而是如何 治 政 大 占了一半的篇幅 但要穩固奇趣的最終方式 其實是肯定正典價值 於是評點 劉 提升這個奇趣的質地 使奇趣創造文詞 又不失正 於是他在評奇趣的地方 雖 子 本身變成 的一種方式 正因為 劉子 本身就兼具兩種特質的結合 國 蔣以化的評點 顯然有其特殊所指 目的即在於希望在高揚 以我為主 自我 作古 追求 奇趣 的當代 以此書之評點 導正 奇趣 的內容方向 具有 撥亂反正的意義 這又完全可以回到 通變 的 望今制奇 參古定法 要旨 劉勰對當代的 文壇是 魏晉淺而綺 宋初訛而新 好綺追新 但他也不是完全抱持著反對意 見 而是要求在 變 上 冠上了 通 字當前提 要求變應該要吻合一定的規 egch 準 正如游師志誠在 文心雕龍五十篇細讀 裡提到的 通變 文章如此之變 每況愈下 劉勰乃力思如何拯救 力愈挽狂瀾於傾倒之際 遂提出 望今制奇 參古定法 之說 而劉勰所謂的 一定 之法 則必 屬恆久正道不能刊改之經典 故而文心全書首立 宗經 定理 作為文章 不變 而一定之法則 簡言之 通變篇 講述的 變 是指文章辭令華 彩此類 體貌 之變 而 不變 則指經典內涵的常道定理 這個定理 174

181 要由 述道言志 或 入道見志 表出之 38 放進蔣以化本評點的脈絡來看 游師的論述裡 認為劉勰所強調的 不變的宗經 常道 正如蔣以化本批語的 典 聖語 道 理 都是在奇趣的 文章 辭令華彩 下的前提 故而這在萬曆二十年提出的 劉子 評點 恰可展現劉勰 這種折衷的論述 也為興起於萬曆最末十年的 鐘伯敬體 起了很好的先導作用 曾守仁先生說 治 政 大 有衝口而發 謂之性靈的文主張 以及前後七子的擬古復古 而止 明季的鍾譚 作為詩文壇上更後至的來者 他們如何修正公安派不擇而 於摹擬 惜取字面上類似 而由此一轉 成為強調古而去取在我的精神 國 接續 是以鍾譚一方面強調 厚 但前提是要保有 靈 心 所謂 厚出於靈 而靈者不即能厚 這樣的理論架構 就非常能凸顯竟陵派 的典型意趣 這種修正其實即是 信心 和 信古 的融合以及彼此的高 度互文 然而卻非二者的疊加 在其理論上是以道家虛靜心為引 因之有 嚴冷 薄帷之與俗人相隔 而主體之我因為對古的虛位以待 需不斷 的強調 別腸別趣 讀出更深的意味 尋幽而發隱至顯 egch 39 這是說鍾惺所創的竟陵派 作為公安派的修正 轉介了擬古派中 信古 的成分 使得公安派一味專求心 真 不顧文句 不擇而有衝口而發 的輕薄 能轉 得更為 厚 實 不再只是 不拘格套 下的庸俗文詞 而是在 中 得到 一種能表現自我精神 轉化出表現 厚 的奇句 曾守仁之所以提出竟陵的 厚 是 信心 和 信古 的融合以及彼此的高度互文 然而非二者的疊加 實 游師志誠 文心雕龍五十篇細讀 台北 文津 2017 頁294 見曾守仁 冷人幽器與鬼趣 試論鍾譚的人詩與批評 的結語 收於中山大 文 與哲 第18期 2011年6月 頁424

182 是更深刻的看到了竟陵派對擬古格調理論中的 的內容 有所超越 鍾惺 所關心不只是公安派提出的性靈之心 而是如何提升這個心靈的質地 使得性靈 創造詩心 一面讀出詩的幽處 一面寫出更好的詩 蔣以化本的 劉子 評點 既為一種閱讀方式 同時也是一種批評方式 蔣 以化處理當代所追求的 奇 的特色 卻更重視 經典 挑戰閱讀傳統子書 下的新嘗試 找出子書的 奇 變 卻也同時說明 奇 變 基在正典 的可能 這麼一來 蔣以化本評點所帶之風氣 也為後代文演變鋪路 在公安 派準備大張旗鼓的時候 提供一種看是制衡 其實反而是充實的可能 也才有更 治 政 大 文化觀察 也可由此縫合信古派與信新派的斷裂 找出風氣轉化的痕跡之一 後來竟陵派鍾惺等人在信心和信古的整合 這是研究蔣以化本的評點下可看到的 國 四小結 本文首先考察蔣評本的評點者 因為蔣評本在序跋言中皆未明確提到作者 但筆者以字跡和評點內容重視文性 判斷是晚明的蔣以化所作 並以此論述蔣 以化本的評點的特殊意義 首先 他身處在明代 已經力駁眾議 認為 劉子 的作者必然為劉勰 和四百年後的術考證幾然吻合 完全可以看出他的見地 這個見地 必然建構在對 劉子 和 文心雕龍 深入認識的基礎上 其次 結 egch 合 文心雕龍 的理論 可看出 劉子 如何實踐文心理論 一方面可內證二者 一方面透過文心理論更深入蔣以化本評點的內涵 更能夠看出他評 劉子 的奇 趣 討論 劉子 如何結合文法創作出 奇 新 峭絕 的句子 但背後是 以正馭奇的寫出 道要 精理 並與 聖語合 的思想內容 呼應了劉勰的 通變主張 蔣以化本評點 劉子 有針貶時代的意義 在萬曆年間那樣追求奇 趣的年代 蔣以化通過 劉子 提出 奇 背後的 經典 古 內涵 在 劉 子 術史上 蔣以化透過評點李序重新翻刻 試圖帶動劉子的討論 並且示 範如何挑戰傳統子作品的品讀 雖然在章法上 蔣以化還是不停顯現一種奇趣 176

183 的審美觀 但這樣的挑戰 卻非背離正統 而是另一種將新變折衷進傳統的整合 蔣以化使用了評點 去處理他們所看見的 奇 的文特色 也為後代文 演變鋪路 在公安派準備大張旗鼓的時候 提供一種看是制衡 其實反而是充實 的可能 也才有後續竟陵派鍾惺等人在信心和信古的整合 蔣以化的評點 展演 出明末的文法信古和通變的折衷 雖然蔣以化評點的條目不多 而批語分析也 很難成體系 蔣以化通過評點 劉子 展現他對於文章要求的想像 就是用實 際批評為範例 建構 劉子 的經典價值 也成就了建構 劉子 史重要的意 義 國 egch 177

184 第五章 劉子 評點類型之二 版本校勘 第一節 咸伯恭評點 寶曆本 研究 一寶曆本的重要性 咸伯恭是日本漢大儒 皆川淇園的漢文名 皆川淇園 1734 18 07 京都人 江戶中期的儒家 漢名 姓咸 名愿 字伯恭 別號笻齋 有斐齋吞海子 通稱文藏 精研經史百家之書 著有 名疇六篇 周易 書 易原 蓍卜考誤辨正 易開物 荀子篇旨 問舉要 詩經 左 經 詩經 儀禮 周禮 四書 老子 莊子 列子 等釋解 及 國 傳 史記 等助字法虛字解前後篇實字解前後篇虛字詳解習文錄五篇 唐詩通解 唐詩絕句選 杜律詳註 醫案類語 遊記類語 王道昆 尺牘注 淇園詩話 同文訣 同答要 同唱和吟 歐蘇文彈 物服 文彈 等 樹日本的 新格調派 入門弟子有三千餘人 文化四年五月十六 日歿 年七十四 日人尊稱為 明經先生 1 而日本寶曆八年 新雕劉子 五卷本 簡稱寶曆本 是非常重要的版本 egch 作者提為 梁劉勰著唐袁孝政註 並由咸伯恭進行評點 其序提到 丁丑冬 京師之刻 劉子 者 廣索異本 得應永寫本 就予校之 明版 諸本 註皆闕者 此獨巋然 餘既哀乎其遺文 而惜其所以存也 乃正其 誤訛 而疑者闕焉 2 關於皆川淇園的生平與沈德潛和格調派的關係 與他創的 新格調派 相關資料 見范建 明 論中日詩壇上的 新格調派 以沈德潛與皆川淇園為中心 蘇州大報 哲社 會科版 第6期 2007 頁53 2 原序文見林其錟 劉子集校合編 頁834 全真影印可見頁497 498 此書有影 印寶曆本全貌 上海 華東師大出版社 2012 亦可見後文附錄三 178 1

185 序中的 應永寫本 提到的應永年號 相當明代朱元璋建國後的洪武年間 正 因此本甚早 保持了明初版本的樣貌 正如前章所提 目前唐代寫卷並不齊整 元代只有 雲笈七籤 保留了部分元代版本原貌 南宋小字本也是配明代本子才 完整 故關乎 應永寫本 的寶曆本和咸註的留存 不但是少見的五卷本 更可 能是現存最早的 完整 劉子 版本 地位更是不可輕視 故可知 應永寫本 的校對 並付梓的寶曆本 本身已具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又其校對者乃是漢 大儒咸伯恭 其評點版本對校的價值自是不可言喻 此書於寶曆七年 西元一七八四年 由咸伯恭校註 寶曆八年 西元一七八 治 政 大 貌 從校註的比對 還可以看到明清以降文字的訛正與變化 五年 在日本東京刊梓 大概是清代乾隆年間出版 可以看出明代初始流傳的樣 此外 如前章所述 寶曆本的版式也很特殊 封面題 劉子全書 扉頁兩 國 旁上下異向雲龍圖案 正中央上面橫排隸書 全編 下大籀直書 劉子 卷前 有播磨清絢撰於 寶曆戊寅 以 行草 寫的 劉子序 和平安咸愿 即該書 的校勘者咸伯恭 撰於 寶曆戊寅正月 的 劉子序 繼之為新雕 劉子目録 十一篇合為一卷 故共有五卷 書蝴蝶裝 烏絲欄 黑粗框線 框高十八點六公 分 框寬十四公分 正文每半頁八行 行滿十七字 中縫頂框題 新雕劉子 單魚尾向下題卷數小字題篇名頁數 橫線之下頂下框底線題刊刻者 皇都書 egch 鋪 每卷首行頂格題 新雕劉子卷 次行下屬 梁劉勰著 第三行與著者 並列並署 唐袁孝政註 篇題單行低兩格 皆咸伯恭點 正文有句讀號 字旁 或有日文訓讀 咸伯恭的校字小字 則刻於天頭 並加細黑框醒目 然而 我們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是 到底是寶曆本祖本於 應永寫本 還 是咸伯恭拿 應永寫本 來校註寶曆本 並將寫本註記在底本上 這又關係著寶 曆本與咸伯恭評點 何者才是 應永寫本 的問題 要解決這個疑義 我們先看 寶曆本後有城南藤璋寫 書劉子後 怎麼提咸伯恭校對的過程 179

186 洛人刻 劉子 者 請校余友咸伯恭 伯恭用應永寫本讐對勘正而付梓 矣 而其寫本者 復藏諸菅廟書府 以存其舊云 3 就城南藤璋的序文來看 只有寫到咸伯恭用 應永寫本 校對而刊梓 是以 應 永寫本 作底本 還是以 應永寫本 作校本來加註 實未可知 但針對前引的 兩段序文 林其錟陳鳳金先生在 五卷本 劉子 和日本古代者的論述 提 到 治 政 大 可能是寺廟藏書 的 應永寫本 為底本 並經平安咸愿與他本進行 讐 寶曆八年 新雕劉子 是在廣索異本的基礎上 選擇了來自 菅廟書府 對勘正 之後 付梓 的 4 國 換言之 林其錟先生認為寶曆本是以 應永寫本 為底本 並且認為咸伯恭用了 他本對勘 再進行出版 他在 劉子集校合編下 更明確的指出 此本底本為應永 相當我國明洪武年間 寫本 寶曆七年 丁丑 咸伯恭 始校 寶曆八年 戊寅 公元一七五八年 在日本京都刊梓 egch 5 然而 就兩篇序文來看 我們還是沒辦法知道 林其錟確認 應永寫本 為底本 的依據為何 這還牽涉到咸伯恭的 他本 是哪一本的問題 再考陳志平先生的 說法 則顯得保守一點 他在閱讀完書序後 只說 原序文見林其錟 劉子集校合編 頁1130 全真影印可見頁801 802 林其錟陳鳳金 五卷本 劉子 和日本古代者的論述 文獻 1989年第四期 頁2 71 5 林其錟 劉子集校合編下 頁813

187 同時平安咸愿序和南藤璋書後都指出此書曾用 應永寫本 校勘 應永為 日本室町時代的年號 1394 1428 相當於明代初期 則 應 永寫本 時間尚在 道藏 本前 其價值不可小看 6 上引陳志平的說法 在 南藤璋 的名字上有缺字 應為城南藤璋 值得注意的 是 本段主要還是提到 應永寫本 是校勘用 並沒有確實提到底本為何 那麼 有沒有可能是寶曆本自有底本 而咸伯恭以 應永寫本 來校註 並將批語寫在 寶曆本上 如此一來 咸伯恭的評點 才是真正保存了 應永寫本 呢 治 政 大 本本身的字句 和其校註的內文來回答 一方面可以看咸校的寶曆本字句之誤為 今從書序中並看不出來底本為何 這個問題可能要回到咸伯恭怎麼考據寶曆 何 而寶曆本有沒有明確的漏字句 可資判斷是抄本的失誤 還可以從咸伯恭 國 的校註來考證 和那些本子較為近似 以判斷他的註解本可能偏向甚麼時期 兩 方面並進 來推敲 應永寫本 究竟是拿來當底本 還是拿來當校本的問題 而咸伯恭如何校註呢 整體上來說 咸伯恭的校註 常常在有爭議的字句中 標上 一本作〇 告訴我們他在校本裡看到的差別 又有些〇出來的字 甚至 是目前所未見的字樣 值得再細考之 作為論述的依據 又咸校的考註裡 還有 很多 疑 字的考訂 也可以幫助後人對寶曆本與袁註的再考察 egch 前文已提 其註有不知名的漢文音註 有者認為即 宋史藝文志 奚克 讓 劉子音釋 和 劉子音義 的殘存 和袁孝政註 對比明中葉後的袁註版本 更完整 註文皆在字下或句下 雙行小字 無句讀號 或有日文訓讀 每卷卷末 當頁末行頂格題 新雕劉子卷 終 書後有署 城南滕璋識 撰於 寶曆戊寅 春 的 書劉子後 序跋署名之下並刊印作者個字的漢字陽文陰文墨章兩 方 書尾末頁右署 寶曆八年戊寅孟春榖旦 左署 皇都書肆西村平八山 6 陳志平 劉子研究 頁117 181

188 田三郎兵位梓行 7總體看來 咸伯恭評點對 劉子 原文的考訂和袁註的考訂 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林其錟先生的的 劉子集校合編下 對寶曆版本的考證 可說是界目前最 全面的校釋 他以寶曆本為底本 仔細過校了目前可見的本子 不但包含敦煌寫 本九種 與前章所提的四大版系中的各本 幾無遺漏 用力甚勤 並在注釋中收 錄了大部分的咸注 據筆者仔細地再考察 除了 清神 至當作止 崇 譞一作儇 索 一作素 貴農 今一作令 貴言 榮一作策 五條沒有收錄到注釋外 治 政 大 討或分析 便是本文得以進一步憑前賢之力發揮之處 其他條目皆收錄了 只是很多部分也只是收錄 沒有針對咸伯恭的校釋進一步檢 8 下文便以林其錟的考訂後的校釋為中心 並復以王叔岷楊明照傅亞庶 國 陳應鸞的考訂為參考 檢視咸伯恭如何針對寶曆本定錨和校正 又如何對袁孝政 的註解保存和考訂 去拆解應永寫本究竟是底本還是校本的問題 也能使得咸伯 恭評點的特色與價值 可以作進一步廓清 二咸伯恭對寶曆本的考訂和修正 由前文可知 應永寫本 是明代初期的作品 跟宋本最為接近 而咸伯恭 egch 的校註與出版的時間約在乾隆前後 經過了時間差 恰可由咸校 來看出 劉子 其版本面貌可參考林其錟 劉子集校合編下 此書有影印寶曆本全貌 上海 華東師大出 版社 2012 頁813 814 7 8 據林其錟說 其書參考九種敦煌殘卷宋本及三十五種明清抄本和刊本加以比對 對袁孝政 註則以宋本道藏本程榮本孫評本文津本文淵本影抄本等七種加以比勘集校 又因 為該書參校較多 為避免煩累 對以下六個同出一個版系的版本 在相同時一般只校出一個版本 餘本則從略 一影鈔活字本傳鈔黃丕烈藏本陳乃乾校錄活字本陳乃乾校錄黃丕烈藏本 楊明照校錄合字本 二道藏本 道藏舉要本 三程榮本景程榮本程榮殘本 四畿輔叢 書本畿輔集成本 五百子全書本崇文書局百子全書本鄂官書處重刊百子全書本 六乾 隆壬子重刊子餘增訂漢魏叢書程遵岳校本何允中輯廣漢魏叢書本紅杏山房子餘增訂漢魏叢書 本 以目前所見版本考對寶曆本 重要本子幾無遺漏 居功厥偉 182

189 原文漸次改易的證據 首先 咸伯恭常用 一作〇〇 來表示校正的版本和寶曆 本的不同處 將差異標示出來 進而 我們便可以咸註做為字義訓詁的參照 再 將諸位大家如 王叔岷楊明照傅亞庶陳應鸞林其錟先生的考據有疑義之 處 或未釋疑清楚的地方進一步釐清 成為新的有利證據 此外 我們還可從咸 伯恭使用校本裡 發現和漢魏叢書一系的程榮本文淵本近似 但又有至今未見 之處 值得關注 只有細讀校釋 才能考察寫本的痕跡 另外 他也使用 理校法 校正字句 有兩處 疑 字 表現了他對寶曆本 特定字句的懷疑 下文依咸伯恭評點的兩種手法 以〇一作〇 與 〇疑 分述 一 以〇作〇 表現版本的差異 之 國 首先我們要討論的是 以〇一作〇 的手法 這表現了校本和底本的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 透過咸評點 我們可以發現 有寶曆本於意較佳者 也有後本更 符合原意者 這又必須再將後來諸家的分析納入比對 故 我們可分兩部分討論 1寶曆本底本較佳者 其一是寶曆本底本較佳者 其二是後本較佳者 再分兩點詳述之 egch 清神 人不照於昧金 而照於瑩鏡者 咸校 昧 一作爍 昧 與 爍 字 目前就考證上來看 寫 昧 字的有 舊合字一系如 南宋 小字本明鈔影鈔舊鈔 子彙 一系 與 漢魏叢書 一系的孫評本吉 府本龍川鈔本崇文本 道藏 一系蔣本顧本四庫 文津 本亦作 昧 然而 程榮 程校 龍谿 紅杏過校本並作 爍 即可見咸校本和 程 榮 本的關係相近 又依楊明照 校註 按 昧 爍 二字 誼並得通 183

190 但楊明照又找出 臣軌 公正章 所引 劉子 章句 夫不照於昧金而照於瑩 鏡者 以瑩能明也 不照於波 而鑒於靜水者 以靜能清也 鏡水以明之性 故 能形物之形 蓋襲於此 筆者據楊明照以 臣軌 公正章 得到的考證 可知武后時所見古本作 昧 而宋本寶曆本也皆作 昧 可知 昧 為較早的版本 也可作為寶曆本底本 較接近原始版本 就時間來看為寫本的可能性更高 防慾 耳目誘於聲色 鼻口之於芳味 肌體之於安適 其情一也 咸校 一本無 誘 字 換句話說 咸伯恭的校本作 耳目於聲色 鼻口之於芳味 肌體之於安適 其 國 情一也 然而 屬漢魏叢書的吉府本屬道藏本的顧本並無此二十二字 但舊合 字本的明鈔影鈔作 耳目之於聲色 鼻口之於芳味 道藏 及蔣以化刊本 子彙 本及其系統的崇文本有卻作 鼻口誘於芳味 和寶曆本 耳目誘於聲色 鼻口之於芳味 的 誘 字位置顛倒 孫楷第 校釋 則認為 鼻口之於芳味 以下十六字 乃 防慾篇 文誤入此篇者 吉府本刪十六字是也 七竅者精神 之戶牗也 志氣者五臟之使候也 與 耳目誘於聲色 則精神馳騖而不守志 氣 egch 糜於趣舍 則五臟滔蕩而不安 一義相屬 著十六字則文勢不順 換言之 孫 認同吉府本顧本刪字的作法 而實際上林其錟溯源於 文子 守清 老子曰 人受氣於天者 耳目之於聲色也 鼻口之於芳臭也 肌膚之於寒燠 其情一也 淮南子 俶真 夫人之所受於天者 耳目之於聲色也 口鼻之於芳臭也 肌 膚之於寒燠 其情一也 即其所本 換言之 此段並沒有刪節的必要 而寶曆本也有留下 更可確認早期的本子 是有此句的 反而是 誘 字擺放的位置不一 惟後來的本子皆沒有這樣寫法 可能是寶曆本底本是寫本之故 又此為錯綜句型 兩字互易位置並不影響文意 184

191 仍然相偕 這便是借寶曆本和咸評可側面證實有保留的必要 又這樣的文字位置 的改易 更可能出於 寫本 之故也 再提 防慾 篇 七竅於則 咸校 一本 七竅 於 精神馳騖而不守 志氣縻 於趣捨 則五臟滔蕩而不安 漢魏叢書一系的 盧文本 畿輔 程遵岳校本並作 七竅狥於好惡 舊合字 治 政 大 龍谿 本並作 七竅 於 舊合字本並奪此六字 漢魏叢書本一系又分 程榮 本一系的 宋覆宋龍川鈔並作 七竅 於 然 明鈔影鈔舊鈔 吉府本作 七竅誘於聲色 文淵本作 七竅紛於視聽 道藏本一系 道 國 藏 未收此六字顧本作 七竅誘於聲色 道藏本蔣本 文津 作 七竅蔽於 攻取 子彙 與崇文本並奪此六字 可見此處顯現的校本和宋本覆宋龍川 鈔程榮 龍谿 本接近 目 關於此段闕文 孫楷第 校釋 吉府 二十子 本刪十六字甚是 而改 耳 為 七竅 殊乖文理 活字本 子彙 本衍十六字 而 誘 字 尚不 誤 范本程榮本逕改 誘 為 之 以犂就 防慾篇 文 後於 其情一也 egch 下增 七竅 於 句以足其文 則去原文愈遠矣 孫楷第顯然未見過寶曆 本 其所舉的版本 皆有奪字 竟以為是它本衍字 王叔岷 集證 也贊同他的 觀點 說 孫氏謂 鼻口之於芳味 以下十六字 乃 防慾篇 文誤入此篇者 是也 然而楊明照的 斠註 有不同看法 其言 彙函 本作 七竅蔽於 攻取 王謨本作 七竅狥於好惡 畿輔 本同 諸本詞字雖不同 然並足證 此本 指合字本 之奪 傅亞庶 劉子校釋 庶按 楊説謂有脱文 是 王 念孫曾校明萬曆年間刻白口本 明萬曆蔣以化本有 七竅蔽於攻取 句 據增 作 攻取 乃承前 拔擢 而言 且 七竅蔽於攻取 又與下 血氣糜於趣舍 185

192 對言 按 林其錟以理校法從傅説 於文章較為合理 更可看出來寶曆本是寫 本的可能性高 有明顯的漏字 而此漏字卻可以判別後者裁奪之失 其價值便在 保留明初的闕文上了 而咸校本則看出此闕文造成的文意不協 若從蔣文津等 本改 則文句上於理較合 便可透過寶曆本和咸註 證成孫楷第和王叔岷的缺失 崇 人性譞惠非積而不成 咸校 譞一作儇 治 政 大 子 曰 人性譞慧 非積而不成 皆是言字邊的譞 又 敦煌本伯三五六 查 譞惠 一詞 和 帝範 崇文 篇的 性懷辨慧非積不成 句下註 劉 二卷與舊合字本一系的 南宋小字本影鈔本 與 道藏 一系的文津本 與 國 漢魏叢書一系的 吉府本 與 子彙 本一系的子彙本崇文本等並同 皆是言 字邊的譞 而何藏唐卷子 龍谿 等本則作 懁惠 漢魏叢書一系的 程榮程校 紅杏 畿輔 本道藏本的 文淵本 則作 懁慧 但都沒有咸校本的 儇 從人字邊的偏旁 對此 王叔岷 集證 懁 借字 譞 儇音 義同 説文 譞 慧也 方言 亦云 儇 慧也 譞惠 爲複語 帝範 注引此 egch 惠作慧 古通 推測咸校本校出的 譞一作儇 可能有未見版 但從字義上來看 從人比 從心字的偏旁更為通順 可見校本的精細 專 衍字不只如此 還有 卷耳易採而不盈倾筐 專與不專也 咸 校 一本無專與不專也 186

193 伯三五六二卷何藏唐卷子舊合字本一系的 明鈔影鈔舊鈔舊合字 子 彙 本一系的子彙本崇文本道藏本的顧本蔣本文津 漢魏叢書 一系 的吉府本孫評本 五家言 龍谿 並同 皆有 專與不專也 然宋本 漢 魏叢書 一系的程榮本文淵本皆缺 專與不專也 五字 盧文弨 拾補 五 字脱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王謨本畿輔本亦並脱 專與不專也 五字 可見諸家認為這是缺字 而寶曆本也有此字 應是明代中後期才缺 可見寶曆本 保存文獻之功 此又可見其與宋本或 漢魏叢書 一系的程榮本或文淵本相近 辨樂 帝嚳曰六英 咸校 一本無 帝 字 國 敦煌本伯三五六二卷何藏唐卷子與舊合字本一系 明鈔影鈔舊合字 舊鈔 子彙 一系 子彙本崇文本 漢魏叢書 吉府孫評 龍谿 道藏 一系 蔣顧文津 道藏 與 五家言 奇賞 並作 帝嚳曰 六英 宋程榮文淵 畿輔 程校紅杏本並無 帝 字 指的便是宋程榮文 淵 畿輔 程校紅杏本此類無帝字的本子 盧文弨在 拾補 認為 帝 脱 亦即為脫字之故 此可看出來寶曆本接近古本 更能看出其當為 應永寫 egch 本 履信 夫商鞅 强秦之柱臣 咸校 一本無强字 何藏唐卷子本無 商 字 鞅 下有 者 字 作 夫鞅者 强秦之柱臣 然 唐寫卷如 何藏唐卷子羅校敦煌本 與版本較早的寶曆本皆有 強 字 但舊 合字本一系 宋本後道藏子彙系統皆無強字 可見後來無強字本多 連通用 187

194 的楊明照傅亞庶本子皆未見強字 可知 強者 為較早的本子 咸校本應是後 出者 又 妄暇 馳光於千載 咸校 載一作里 目前可見 千載 的本子有 舊合字本一系的 宋本明鈔影鈔舊合字 子 彙 本一系的 子彙 崇文本 道藏本的一系的 顧本蔣本文津 道藏 治 政 大 載 其他如舊鈔程榮本文淵本作 千里 故可知咸校 載 一作里 漢魏叢書 一系的吉府本孫評 五家言 龍谿 以及 奇賞 並作 千 應是見舊鈔程榮本文淵本相合的本子之故 國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文武 或㼵盆榼 或契缾盂 㼵 字咸校 㼵 有本作提 目前據各本可見並作 提 林其錟考證 㼵 玉篇 小盆也 擬古本實 作 㼵 因音近而誤以為 提 C 遂由名詞轉為動詞 下之 挈 字 疑原亦是 hegch 名詞 如 淮南修務訓 甕 之類 因上先勿以為 提 後又妄改為 挈 以對應耳 但是 挈 懸提提起也 盂 盛湯漿或食物之器 挈盂 動賓不 諧 故吉府本又改做 執 故由寶曆本的咸校 可以確定明代初期仍從 㼵 字 反而是 挈 字於理不合 應有誤 從寶曆底本保存了早期的字樣 一方面 推定底本是應永寫本 更可見林其錟先生校對的準確性 又 慎言 是以頭充穢器 咸校 充一作為 188

195 查 充 這個字 宋覆宋刻本並作 充 後所見餘本皆作 為 此處又可見 寶曆本底本和宋本版本接近 又就咸校來看 充 為 字不影響文意 但應 以古本較合原貌 可見得寶曆本的保存價值 明權 權之於用 咸校 權之於用 一作權之輕重 治 政 大 言 更能夠表現劉子駢言的特性 就所見各本而言 寶曆本保存的版本 在此句 於用 各本並作 輕重 就文意來說 權之於用 與上文 道之於用 對 上極富參考 咸伯恭的評點則提出了諸本的通見 具點醒之功 國 又 隨時 今使去梁 非不能去也 非異代之所宜行也 一句 咸校 異代 一作今日 異代 宋覆宋明鈔影鈔舊鈔龍川鈔文津舊合字 道藏 本並 作 畢代 子彙 蔣顧崇文本並作 異代 程榮文淵紅杏程校 egch 龍谿 本並作 今日 咸校本評點 今日 一詞 又可證明如前述 應見程 榮文淵本 異代 較勝 今日 之故可從兩點參考 首先 畢 乃 異 之 訛字 可見得宋覆宋明鈔影鈔舊鈔龍川鈔文津舊合字 道藏 本接續了這樣的訛義 換言之 其前本當作 異代 較有可能產生形式上的誤 差 又 今日 一詞 和前句 今使 的 今 重複且不通順 故可證寶曆本的 來源較早 又以 異代 為佳 薦賢 朝之乏賢 若鳳虧六翮 欲望背磨青天臆衝絳煙 路莫由也 咸 校 189

196 路一作終 只有劉藏唐卷子作 路 同 餘本 路 並作 終 林其錟認為作 路 義較 佳 多了指向目的之意 可見寶曆本的保存價值 此外 可看出寶曆本竟然和劉 藏之卷相合 可見在宋後版本中 最能保持接近唐代的面貌 又可見其版本的珍 貴性 2後本更符合原意的有 若寶曆本底本乃是 應永寫本 自然可能有傳鈔上的謬誤 甚或可見錯字 整段漏植 或是誤置的情形 這幾個例子 便可證明寶曆本是 應永寫本 分 國 析如下 專 而聽之 則奕敗矣 咸校 一作有吹笙過者 傾心聽之 將圍未圍之際 問以奕道 則不知也 何藏唐卷子舊合字本一系的 明鈔影鈔 子彙 本一系的 子彙 吉府 egch 孫評 五家言 舊鈔 道藏 崇文並作 乍而聽 而奕敗矣 伯三五六 二卷同 但 乍而聽之 矣 等五字已殘不可辨 王重民校録作 乍而聽 矣 蔣顧文淵舊合字本並作 乍而聽之 則奕道敗矣 餘本作 傾心聽之將 圍未圍之際 問以奕道 則不知也 但宋本龍川鈔本 將圍未圍 作 將〇 未〇 覆宋本作 將聞未聞 咸校本中 一作 有吹笙過者 傾心聽之 將圍未圍之際 問以奕道 則不 知也 不但可以讓 弈秋 與下 隸首 並舉 下有 當算之際 有鳴鴻過者 彎弧擬之 將發未發之間 間以三五 則不知也 雖然前本如敦煌本宋本 190

197 乃至寶曆本並缺 但是下句沒有相對應的字句 並不切合文法 林其錟則以為當 作 當弈之時 有吹笙過者 乍而聽之 將圍未圍之際 間以奕道 則弈敗矣 而寶曆本沒有 乍 字 就從更早的敦煌等本補 於法便合 筆者則以為 雖然語法合 但前本的確未見 咸校本的過錄 應該也有看出 補上後 語法更為相合 此則可證明寫本的漏植 又可見後出本字樣 較寶曆底 本抄寫更佳之例 履信 一篇 故言必如言信之行也 咸校 行 一作 符 考伯三五六二卷 行 作 符 何藏唐卷子 府 如 作 而 其他各本作 國 符 王叔岷 集證 府 符 古通 作 符 較勝 下有 指麾動 靜 不失其符 正相對 故寶曆本應是抄錯字 可見咸校之精細 在里 可疑 又 鄙名 在里有人 字其長子曰盜 次子曰敺 咸校 egch 於是我們可以比對諸本 宋本並作 在里 程校本作 莊公時 覆宋程榮 盧 畿輔 本並作 莊公 文淵本無 在里 二字 餘本並作 莊里 盧文 弨校作 莊里 拾補 里 誤 公 這個部分 可以參考楊明照 斠 註 最清楚 按 尹文子大道 下篇 莊里丈人字其長子曰盜 次子曰敺 故可知 莊里 為是 在 乃 莊 之筆畫的殘誤 於理不合 又可見寫本的 缺失 更知可看出咸校本的乃以理校判別其失 看了其他版本尚覺可疑故也 另 薦賢 篇 唐昇二八流睦睦之美 周保十亂播濟濟之詠 一句 咸校 191

198 美 一作風 關於 美 字與 風 字的版本 在敦煌寫卷裡 伯二五四六八劉藏唐卷子皆 作 美 舊合字本一系 明鈔舊鈔 漢魏叢書 吉府 龍谿 道藏一系 蔣文津 道藏 本 子彙本一系的崇文本並同 美 然 覆宋本 畿輔 本程榮文淵龍川 影鈔 並作 風 孫評 五家言 本奪此十八字 就版本看來 早期的版本寫 美 為多 但以字義來看 風 較合理 才能符 應前文的 流 字 於韻亦偕 託付 志絺凌霄之道 咸校 絺 一作希 國 絺 伯二五四六卷作 締 宋本作 絺 餘本作 希 可看出宋本和寶曆 本更為相近 然而林其錟考察敦煌本的 締 字 以 說文 解 結而不可解 也 與 楚辭悲回風 心譏羈而不形兮 氣繚轉而自締 以及王逸註 締 字曰 肝膽繫結難解釋也 思念緊捲而成結也 等說法 故可知 作 締 比較合乎文義 宋本寶曆本作 絺 乃形誤 無義 其他的本子則改 egch 作 希 只能翻作希望 沒辦法解釋糾結的樣子 故當從敦煌本 改成 締 字更佳 可以從此看出字型如何漸次的誤植於他本 而也可從考證裡翻得更好的 字義 託付 珠圓羅網 雖女子運巧 咸校 網一作縐 珠圓羅 網 各本並作 縐 只有寶曆本作 網 從 詩鄘風君子偕老 192

199 蒙其縐絺 是紲袢也 傳 絺之糜者為縐 可知縐是織出波紋的精緻 製品 顯見寶曆本有誤 當從各本改作 縐 咸校此處可見寶曆本之錯字 風俗 異鵲以見利而忘身 且怵於莊王 咸校 王 一作周 且怵於莊王 一句 伯三七 四卷作 故見彈於莊生 各本並作 且怵於莊 周 莊王的王 可能是生字的脫誤 而各本作 怵於莊周 應為義校 怵於莊 治 政 大 上句 黄口以貪餌而忘害 故取禽於羅者 相對 且怵於莊周 雖文句能解 王 之難解 故改王字為周字 卻未見 異鵲以見利而忘身 故見彈於莊生 與 但文句的對偶就不夠完整了 寶曆本書 莊生 作 莊王 乃 王 乃 生 國 之殘 補足了為何寫本作莊生 但後來的本子卻作莊周的過度 原來是中間時期 周 的誤差 版本有誤 而勘誤誤作 周 之故 也看看出來前本有錯字在先 便漸次影響 生 一本作則欲二字 激通 登峭領者眺望遠 眺 字咸校 egch 宋覆宋刻本程榮文淵 子彙 龍谿 等各本並作 登峭領者則欲望遠 還有誤改掉 望 字的 如 顧龍川鈔本作 眺 登峭領者眺眺遠 林其錟 認為作 則欲 較佳 因為 則欲望遠 與下 必欲窺墟 對言 可寶曆本版本 抄寫的失誤 也可見後出的版本校正的痕跡 二 以 疑 字表現理校 193

200 咸伯恭也有幾處以 疑 字表現寶曆本有些文句不甚通暢處 便用 疑 字 表現他對文句意義上的改訂 如 辨樂 歌之舞之 容發於音聲 形發於動靜 而入於至道 咸校 發字疑衍 首先 我們先由 疑衍 一詞判別 咸校應該作 歌之舞之 容於音聲 形於動 靜 而入於至道 那麼其他版子怎麼看這一段呢 伯三五六二卷何藏唐卷子 治 政 大 煌兩本删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歌之舞之 四字 他本皆同 蓋後人妄 並無 歌之舞之 四字 楊明照 斠註 便說 按 歌之舞之 四字 當據敦 加 後本之所以有歌之舞之 當和袁註註文 歌則聽其音聲 舞則觀其容也 國 十二字有關 因袁註有此文 固加之 實被袁註所囿 而 音聲 唐寫本如 伯三五六二卷何藏唐卷子舊合字本一系 明鈔影鈔舊合字舊鈔 子 彙 一系 子彙本崇文本 漢魏叢書 吉府 龍谿 道藏一系 蔣顧文 津 道藏 並作 音聲 程榮文淵等餘本則作 聲音 舊鈔本在 容發於 音聲 下 註文 歌則聽其音聲 舞則觀其容也 十二字誤入正文 容發於音 聲 句下袁註 歌則聽其音聲 舞則觀其容色 按 宋程榮孫評文淵 egch 本註脱 靜 伯三五六二卷作 靖 明顯是誤植 而人於至道 伯三五六 二卷 何藏唐卷本並無 於 字 何藏唐卷子在 至道 下有 者 字 算通順 孫楷第 校釋 而入於至道 當作 人之道也 看不出必然 故由這些線索觀之 以最早的敦煌寫本合為 容發於音聲 形發於動靜 而入至道者 頗為合適 又容發與形發相對 若從咸伯恭校註改去發字 則變 成 容於音聲形於動靜 於理雖精簡 但缺以動示容的感受 又目前可見諸本 皆有發字 沒有刪字的必要 咸伯恭的疑衍可略 倒是 歌之舞之 很有可能是 註的抄寫誤植到正文之中 194

201 辨樂 夫樂者 聲樂而心和 所以非爲樂也 句下 咸註 非字疑衍 細考此句 不同版有不同的樣式 連敦煌本 也有很大的不同 如伯三五六二卷 作 所以悲爲樂也 何藏唐卷子本作 不以悲爲樂也 道藏一系 蔣本文津 本並作 非以悲爲樂也 與舊合字本一系 明鈔影鈔舊合字舊鈔 子彙 一系的崇文本 漢魏叢書一系的 龍谿 本 並作 所以爲樂也 而漢魏叢書 一系的程校本作 所以和爲樂也 大部分諸本並作 所以非爲樂也 諸家說法 則有 陳昌齊 正誤 按 所以非爲 非 字疑衍 國 王叔岷 集證 羅録敦煌本作 不以悲爲樂也 與下文 是以悲爲樂也 對言 是也 不誤爲所 悲壞爲非 則不可通矣 子彙 本 百子 本並作 所 以爲樂也 改非爲和以强通之 並非此文之舊 按 王叔岷以理校來對照此句 言之成理 又林其錟引阮籍 樂論 樂者 使人精神平和 衰氣不入 天地交泰 遠物來集 故謂之樂也 認為此句乃以 爲所本 故當從何藏唐卷子改 egch 也就是說咸註雖參其他本子 認為非字乃衍字 是編排的時候出版誤植之故 雖有校出此字 但卻未能解釋其義 何藏唐卷子本和王叔岷的校註恰可為證 此處正可證明咸校的指標性 對考據 劉子 版本來說 咸伯恭不但可作日 本第一人 對版本上也多有貢獻 另外 漢魏叢書一系的孫評 五家言 本並 闕自此起迄 豈所謂樂哉 止共七十八字 又可旁證 孫評版 五家言 二版 的高度相關 也是版本考證的收穫之一 辨施 相馬者失在於瘦 求千里之步虧也 一句 咸校 195

202 疑衍求字 求 字 子彙 龍谿 崇文本並奪 作 相馬者失在於瘦 千里之步虧也 孫評 五家言 本闕此起訖 求恩惠之迹缺也 止 此處可推論咸校本應該沒 看到 子彙 龍谿 崇文本的樣式 所以用 疑 字 不用 一本作〇〇 的說法 還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考證是 當作 咸伯恭則於此直接訂正了寶曆本的底 本 即 因顯 篇 惜有賣良馬於市者 已三旦以而人不顧 咸校 已當作比 國 按 戰國策燕策二 人有賣駿馬者 比三旦市 人莫知之 往見伯樂曰 臣有駿馬 欲賣之 比三旦於市 人莫與言 願子還而視之 去而顧之 臣 請獻一朝之賈 此乃文本所本 故咸校本的 已 字 依 戰國策 原文 可知此乃咸以養校註 非只憑版本而來 egch 三 補充了目前所存版本未見的條例 的確作 比 字佳 只是作 已 亦通 而從寫本到伯二五四六卷並各本皆作 已 我們仔細比對 如前所述 寶曆本有一些漏字露段訛抄還有文字順序 改動的地方 又參看其字 多接近宋本 或敦煌寫卷 可見得寶曆本底本是 應 永寫本 的機會高 然而咸本就將寫本可能的錯誤 透過版本比對 標示出來 在而 由證據上 雖然有幾條未見於今本 不過大部分和程榮本文淵本相近 至於無本可對的那些註記 便可以補充進劉子版本 有重大參考的價值 如 崇 情纏典索 不可以一讀能也 咸校 196

203 索一作素 索 除了文淵本外 所見餘本皆作 素 林其錟考證認為 索 素 通 並引了 左傳 昭十二年 是能讀 三墳 五典 八索 九丘 杜 預註 皆古書名 又 八索 九邱 釋文 索 本作素 典素 猶 典墳 也 可見兩字相偕 不過寶曆本所存的 索 字較少見到 崇 繢以其黼 則王侯扶之 咸校 其黼當作黼黻 從敦煌本便寫作 織為縑紈 繢以黼黻 後各本並作 黼黻 惟寶曆本作其黼 國 從各本改 此處可見咸伯恭校釋的正確 此處他不以 一作〇〇 而寫 當作 〇〇 便可知咸伯恭認為寶曆本此處有誤 雖然底本版本較早 但字和文句不 價值 相對 不符合 劉子 句法 加上現在可以考證敦煌寫本 便可知咸伯恭評點的 又 貴農 今一人更 而百人食之 為螟螣 咸校 今一作令 egch 仔細考查現有各本 並作 今一人更 而百人食之 其爲螟螣 相比寶曆本多 了一個 其 字 句法上也較整齊 可能是寫本漏字了 咸校所謂 今一作令 目前版本皆未見 此又多一種版本 賞罰 虛設輕威 可以懲奸 矧復張厚賞以餌下 揀大威以駈民哉 咸 校 197

204 駈一作臨 林其錟提到 駈 是 驅 異體字 其他本皆未見 臨 字 咸校字可能有誤 然而 傅亞庶校釋中便提到舊合字本作 臨 傅校釋為 驅 陳應鸞以道藏本 為底本 也作 臨 雖然臨字於意不合 但舊合字和道藏本皆用此 可見非林 其錟所言未見 9 通塞 目非暴昧 咸校 目 一本作日 林其錟認為原文 聲非卒嗄 目非暴昧 而聞見局者 其勢雍也 對應下句 聲 國 非孟賁 目非離婁 而響徹眺遠者 其勢通也 可知聲目相對 咸校 一本 作日 就諸本來看並未見之 可知當時仍有別本 現則未見 二子一作聖賢 言苑 膽苦棗酸二子甘之 咸校 egch 二子 一詞 宋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顧孫評 五家言 舊鈔 奇賞 文津 舊合字 龍谿 道藏 崇文本並作 二子 程榮 文淵紅杏 畿輔 過校本並作 聖賢 盧文弨校作 二子 拾補 二 子 俗稱 聖賢 判斷上來說 二子一詞當較早 而從咸校來說 可見其和 程榮本文淵本相近 但咸校裡也有兩則未見之處 一是 貴言 一是 閱武 貴言 從善如轉圓 遣惡如讐敵 咸校 9 見林其錟 劉子集校合編下 920 921 198

205 遣一作違 目前各本皆沒看到 遣一作違 的本子 又可見到咸校的校本特別之處 不 過作違字於義不通 不知何有此說 閱武 故為鼓鐸以逆其耳 咸校 逆 一作通 治 政 大 逆 應該是 通 的形 逆 各本並作 通 逆字較難解釋 於理校來說 誤 應該是寶曆本的筆誤 寫本的緣故 可從諸本改 國 三咸伯恭對寶曆本袁註的保存與廓清 咸伯恭以非常嚴肅的態度考證袁孝政的註解 首先 他的評點中 校對袁註 的版本 特別點出了寶曆本袁註和後本不同的地方 可看出寶曆本保留了袁註早 期的面貌 更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條目僅見於咸伯恭抄錄裡 和原版文字考證一 樣 於今本未見之 故咸評有保存袁註之功 然而 他顯然也對袁註的說法有所 egch 保留 我們仔細校對咸伯恭對袁註的校註 便可以發現他時常提及哪些字 疑衍 認為是多出來的 那些典故 可疑 是不正確的 在這些不信任的地方 他 會在校註裡 用 疑 字來標註出來 另外 咸伯恭的評點中 亦可以判別出他 所用校証的版本 和程榮本文淵本本子相近 而前文提出目前未見的版本 還 值得將來進一步探索 茲分三部分說明 一 保留目前未見的袁註 目前僅見於咸伯通抄錄的評點 未在他本見之的袁註有 199

206 貴速 故勢移而身逐 一句 咸校 按 身逐 下脫註文 睢在魏被饞 折脅摺齒 伏匿更名姓 入秦拜 為客卿 因閒言宣太后專制 穰侯擅權 昭王大懼 廢太后 逐穰侯 太 史公曰 秦所以稱帝於天下者 穰侯之功也 一夫開說 身折勢奪 而 以憂死 況於羇旅之臣乎 七十九字 治 政 大 有值得細考 可惜目前各家收錄中的 劉子 版本皆未得見 咸校本所保留的七十九字註文至於今本未見 可見咸校本的底本還值得一探 仍 又 激通 范雎若無廁中之辱 不懷復魏之心 咸校 國 之心下脫註文 張儀范雎事並見 史記 九字 考諸筆者目見版本考證的 之心下 一句 有袁註唯有二本 其一是 程榮本 袁註作 雎從須賈使齊 齊賜金酒 以為私告國事 簣溺厠中 及為秦相 賈 膝行謝罪 雎嘆曰 為我告魏王 急持魏齊頭來 不然 我且屠大梁 其二 egch 是 文淵本 袁註作 雎從須賈使齊 齊賜金酒 魏齊以為私告國事 溺雎厠 中 及為齊相 賈膝行謝罪 雎嘆曰 為我告魏王 急持魏齊頭來 不然 我 且屠大梁 兩文只在 以為私告國事 與 魏齊以為私告國事 兩句有差異 文淵本多了 魏齊 宋孫評 道藏 影鈔本註並脫 現存版本也未見脫註 的九字 故咸校之底本 現未得見 可一證也 隨時 燕噲為義而滅 一句 句下袁註 燕噲好行仁義 為妻弟趙襄 子所滅也 咸校 200

207 妻弟趙襄子 當作 其相子之 可知咸校本作 燕噲好行仁義 為其相子之所滅也 而孫評本作 燕噲好行仁義 為趙襄子於會稽滅之 道藏 影鈔本作 燕噲好行仁義 被妻弟趙襄子於會稽 所滅之 都和咸校與寶曆本有些不同 然而宋本註文已佚 餘本也尚未得見 其 相子之 一句 可見得咸評保存之功 前章已提 漢魏叢書的版本 是改動後的簡化的表格的袁註 咸伯恭的校本 因為近於程榮本文淵本 卻保留了更多的袁註 可推測咸校本的底本 應該比 治 政 大 我們還可補充一條 九流篇 順序的咸校 九流 篇的排序上 咸伯恭亦 程榮本文淵本早 可能是早期的漢魏叢書式樣 甚至是漢魏叢書祖本 有校對出不同本子的差異 咸校 國 一本道家出儒後 程榮本宗儒 故儒家並在道家前 已被王叔岷 劉子集證 批評 程榮本首述 儒家 而道次之 蓋由尊儒之故 妄事顛倒 大乖作者之旨 可見咸校本和 漢魏叢書關係較大 而漢魏叢書又分多版 而咸校版因保留了一些連程榮本也未 egch 見之條目 可見其校本也當有重要價值 二 咸伯恭考證袁註的三種方法 咸伯恭以三種方法考證 袁註 以考疑袁註有問題的地方 分別是用後校 本來對之 用字句情理的安排理校之 還有以養質疑其典故出處之 再分三點 說明 1以 後本 校之 清神 篇 故神靜而心和 句下袁註 201

208 心靜無勞汝形 閒靜不擾其性情者 去塵遠穢 故天青而白日昭 河清而 聖人出 時清即太平 水清即魚躍 神清無躍 神清即影直 神者深智之 名 清者不濁之稱 若能清潔其身 則垢穢不染焉 靜其心神 身無損累 故孔子稱伯夷叔齊可謂清矣 咸伯恭校 神清無躍 四字疑衍 考 神清無躍 神清即影直 一句的袁註 道藏 影鈔本並作 神清即無累 心清即影直 可知 神清無躍一句並非衍句 而是漏字和錯置的結果 將無累 治 政 大 心清即影直 不同 又 則垢穢不染焉 靜其心神 身無損累 故孔子稱伯夷 心清一詞 錯寫為神清無躍 另外下文 神清即影直 也和 道藏 影鈔本作 叔齊可謂清矣 而 道藏 影鈔本 作 垢不染穢 能靜其心神 身無損累 國 故孔子言伯夷叔齊可謂清矣 則垢穢不染焉 都可以看出來 寶曆本所保留的 袁註和 道藏 影鈔本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 漢魏叢書本 一系採 袁孝政簡註 如孫評本 此則作 心 靜無勞汝形 閒靜不擾其性情 則垢不染穢焉 能靜其心神 身無損累 則心若 空虛 純白獨生而吉祥至矣 就更精簡化 完全刪去了這些對句 也可看出編 者版本的使用差異 咸伯恭校出了 神清無躍 四字疑衍 是看出了這四字於文 egch 意不通之處 便是校釋出寶曆本袁註排版漏字衍字導致文句不合的問題 又 韜光 篇 夫含奇佩美衒異露才者 未有不以此傷性毀命者也 句下 袁註 凡一世萬物 好佩華美衒出於佳異迥露才者 未有不可以此傷性毀命也 咸校 可字疑衍 我們可對照孫評本 道藏 影鈔本的註文 發現其作 未有不以此傷性者也 202

209 的確無 可 字 但也無 毀命也 直接作 者也 可揣度咸伯恭校註有理校 但也應有參它本 而宋本程榮本文淵本皆脫此註 咸伯恭的參校本可能有缺 此文的證據 所以只作 可字疑衍 而非作 一本作傷性者也 又 慎獨 中有一句 故蘧瑗不以昏行變節 此句下有袁註 昏行 夜闇也 此明百王執禮不移 蘧瑗夜行乘車 至衛君門前過 下馬 揖過而過衛君在内問之 乘車至門不聞行車之聲 夫人曰 必是蘧瑗也 咸校 過而 之 過 疑衍 治 政 大 宋程榮文淵本此註並作 衛靈公與夫人夜坐 聞車聲轔轔 至闕而止 過 闕復有聲 公問夫人曰 知此爲誰 曰 蘧伯玉也 孫評本註作 衛蘧 國 瑗夜行 乘車至君門 下車揖門而過 衛君在門内聞之 乘車至門不聞車聲 何也 南子曰 此必蘧伯玉也 咸校本的判斷是很正確的 如 影鈔本便 作 下車揖門而過 而 道藏 本也作 下車揖門而過 可見得 下馬揖過而 2以 理校 校之 過 有冗贅之嫌 egch 清神 虛室生白 吉祥至矣 句下袁註 人心內若生白而不濁則吉祥至矣 膽比不闋者 虛室生白 人心若空 則純白獨生 司馬彪曰 闋 空也 止也 咸注 至當作止 此為對校法 莊子人間世篇 虛世生白 吉祥止止 淮南真篇 虛世生白 吉祥止也 都是用止字 可見也是針對袁註進行修正 咸校本還保留了未見的 袁註的功能 比方像 適才 楚之士偷天下之大盜 一句 句下袁註 203

210 齊王攻楚 遣子反將兵拒之 楚王君臣問謀畫計 不能卻齊君 子反少時 好愛伎道之事 楚有市偷來詣子反門下 曰 我聞君好愛伎道之士 我是 天下之事偷 子反聞之 冠不暇戴 衣不暇戴 自出迎之 遂與之語 後齊齊攻楚以為無計 市偷於是密入齊軍營中 偷齊將幃帳 送與子反 子反差人送還齊君 至明夜 又往齊軍營 偷齊將簪送與子反 子反送還 齊將 至明夜又入齊將營中 偷齊將袍 送與子反 子反又送還齊將 使 者謂將曰 今夜須去 君若不去 今夜來取你頭 齊將驚懼 逥軍使還 也 咸校 後齊二字疑衍 宋本 齊齊攻楚 作 齊之攻楚 道藏 影抄本作 發兵攻楚 咸校本則以 國 理校 認為只需 齊攻楚 實際上 齊齊 雖有意義 但並不影響過多文意上 的解釋 故後來宋本道藏本影抄本均有省改 如果參看孫評本註 袁孝政簡 註系統 作 齊王攻楚 楚遣子反將兵拒之 有市偷來語與子反曰 聞軍好士 我是天下之市偷 子反聞之 冠不暇戴 出迎市偷 市偷乃密入齊營 偷齊幃 帳與子反 子反送還於齊君 又盜齊將簪與子反 子反亦送還齊王 又復偷其袍 子反覆送還之 使人謂齊將曰 C 今夜軍若不去 將盜而軍頭 齊將驚遁 hegch 則改得更多 可見寶曆本保持了早期的袁註原貌 可作為另外保存的貢獻 3質疑 典故 又有像寶曆本 韜光 原句 獲免於犧牲 10咸校更對句下袁註提出質疑 周文王欲以殺雄雞祭廟 其雞知毛色合度 乃自斷齕其尾 於是尾斷不 此句文句亦有探究的必要 但和咸註無關 茲考於註解 敦煌本伯三五六二卷便無 牲 字 另 舊合字本一系的 宋覆宋與漢魏叢書一系的程榮程校 龍谿 紅杏 畿輔 本無 於 字 王叔岷 集證 牲字因犧字聯想而衍 當删 類纂 本 程榮本 王謨本 畿輔 本皆作 獲免犧牲 蓋不知牲爲衍文 而臆删於字 以與下文相儷耳

211 中祭祀 神明不歆 遂免死者也 咸校 文王 可疑 筆者以為此處可以看出咸校本對袁註寫典故的質疑 孫評本此註與寶曆本註文相 合 可見袁註本來就有文王事 之所以可疑 乃咸伯恭對袁註的不信任也 考 雄 雞斷尾一事 出自 左傳 乃周景王與賓孟之事 來到郊的地方 看見一隻雄 雞把自己美麗的尾巴弄斷了 賓孟覺得奇怪 便問隨行的侍者說 雄雞自斷尾 巴 這是怎麼回事 侍者回答說 這隻雄雞害怕人們見了喜歡牠 而把牠抓 去用作祭祀的犧牲品 所以本段非字句的考核 還標出很多 可疑 的地方 像 崇 宣尼臨没手不釋卷 仲舒垂卒口不輟誦 句下袁註 董仲舒 廣川人 下帷讀書 七年不窺園圃 兄弟不面 乘馬三年 不知 國 牝牡 咸校 乘馬不知牝牡 非仲舒事 可疑 此處表現了咸校對袁註的謹慎 按 宋本漢魏叢書採簡註的程榮文淵本 對 此註作 廣川人 下帷講誦 三年不窺園 未寫出乘馬三年 不知牝牡 可 看出簡註本已懷疑此段 而咸校之所以懷疑的原因 可能也是校對過此簡註之故 又按 此段可考劉知幾的 史通 C h 董生乘馬 三年不知牝牡 一句 可見其來 egch 有自 薦賢 臧文仲不顯展禽仲尼謂之竊位 臧文仲不顯展禽仲尼謂之竊位 句下袁註 展禽名柳下惠 三爲士師 無喜色 三已之無慍色 孔子知其清潔 乃以女妻之 時人始知其賢也 咸校 孔子妻之 可疑 此處咸校 孔子妻之 可疑 關於孔子女兒事 可見 論語 公冶長 篇 205

212 子謂公冶長 可妻也 雖在縲紲之中 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可見孔子把女兒嫁給公冶長 而非柳下惠 只是各袁註本皆註此事 可知此乃咸 伯恭對袁註的不信任 並用可疑標示出來 標示出其誤 這又可以和他的序文放 在一起討論 咸伯恭的書序說 劉子 或號曰 新論 而劉子舊斥其人不定 或曰劉孝標 唐志 曰 治 政 大 遇 天下陵夷 播遷江表 故作此書 時人莫知 謂為劉勰 劉晝豈齊 劉勰 馬氏 通考 載陳氏語 引袁孝政此書舊 序 則云 晝傷己不 之為 六合賦 者邪 顧此徒斷簡見之 且安知其名晝非字孔昭也 蓋鄭 國 樵作 通志 高似孫作 子略 並取其勰之作也 以二子之博洽而莫之 軍 而其始末不詳 或曰名政 亦未知孰是也 議也 從之為善 勰 梁人 字子昭 孝政者 相傳唐人 為播州錄事參 這裡反映了咸伯恭不但對袁孝政的身分質疑 也認為劉晝不可能是 劉子 的作 者 咸伯恭並引鄭樵高似孫的說法 認為從劉勰作才是對的 這顯然不只是單 egch 就書目判斷而已 就咸伯恭校對 劉子 袁註的諸多問題來說 也是他不信任袁 註說法的關鍵 三 校本和程榮本文淵本相近 可能屬漢魏叢書本一系 兵術 黃帝戰於涿鹿 咸校 按涿鹿下脫註文 神農世衰 諸侯相侵伐 帝習用干戈以征不享 諸 侯咸來賓 而蚩尤作亂不用命 乃徵師戰於涿鹿之野 擒殺蚩尤 四十字 206

213 此註在寶曆本已脫 但今傳程榮文淵本尚存 可知校本應近於程榮本文淵本 一系 又 觀量 韓信不營一飡 咸校 一飡 下脫註文 不治生商賈 常從人寄食 人多厭之 十四字 考證後會發現 底本宋孫評 道藏 影抄本註並脫 程榮文淵本並有註 治 政 大 還有 利害 篇 有兩個句子 能證成咸校本的底本和程榮本文淵本關係 註文同咸校十四字相同 可見咸本和 文淵 和 程榮本 相關性很高 又一證 最近 其一是 地有隋珠 一句 咸校 國 隋珠下脫註文 隋侯珠也 四字 孫評本是簡註 以脫註 而 道藏 影鈔本註亦並脫 他本亦未見 程榮文 淵本同作 隋侯珠也 文津本則無 也 字 可看出來其和程榮文淵本相關 又 利害 路有西施 一句 咸校 egch 西施下脫註文 吳王妃也 四字 由林其錟考證 發現 程榮文淵本作 吳王妃也 而孫評 道藏 影鈔 文津本脫註11 值得注意的是 由 利害 二註可以看到 隋珠 註成 隋侯珠 西施 文津本脫註考 林其錟此註誤植為 程榮文淵本作 吳王妃也 孫評 道藏 影鈔 文淵本脫註 前本說文淵本註為 吳王妃也 後說文淵本脫註 於理不合 細考之 脫註的當 為文津本 見林其錟 劉子集校合編下 1084頁

214 註成 吳王妃 其實必要性不大 可看出寶曆本未收的原因 而咸校本因校本有 便保留了下來 又 激通 班超憤而習武 一句 咸校 習武下脫註文 班超事見前註 六字 程榮文淵本句下並有註 超家貧 常為官傭書以供養 輟投筆嘆曰 大丈夫 當功西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竟征西域 封定遠侯 按 宋本 孫評 道藏 影鈔本此註並脫 也與今本與所見不同 還有 言苑 大禹昌言 一句 咸校 昌言下脫註文 皐陶謨 禹拜昌言曰命九字 國 程榮本 昌言 下袁註 皐陶謨 禹拜昌言曰命 文淵本 昌言 下袁 註 皐陶謨 禹拜昌言曰俞 又看到宋孫評 道藏 影鈔本註脫 而 宋本和寶曆本脫註 然而漢魏叢書本卻有註 一個可能是宋本和寶曆本的缺漏 但也有可能是後人增補 值得注意的是程榮本 因為此註只保留在程榮本完全相 合 可見其相關性較高 egch 只是如前提過的 韜光 篇 夫含奇佩美衒異露才者 未有不以此傷性毀 命者也 句下袁註 凡一世萬物 好佩華美衒出於佳異迥露才者 未有不可以此傷性毀命也 咸校 可字疑衍 咸伯恭校有註 而宋本程榮本文淵本卻脫此註 結果咸伯恭未寫成 不可以 作不以 只說疑衍 可見校對本可能沒有這個註腳可參 又前提的 貴速 激 208

215 通 隨時 亦各有二本未見的袁註 可見得底本仍有再深掘的空間 咸伯恭校註中還包括補充了釋義 針對典故進行補充 也有校正版本的功用 還保留了音註 與日文五十音的標註 有助於推廣 劉子 在日本漢的流布 如 崇 懸巖滴溜終能穿石 咸校 枚乘曰 泰山之霤穿石 單極之便斷幹 水非石之鑽 索非木之鋸 漸靡 使然也 此段引出典故出處 考索其原來自枚乘 可看出咸伯恭對義校的補充 辨樂 通九歌之分 句下袁註 國 樂有九奏 金奏擊金 敘請之鍾鎛也 晉人作樂 先歌 四夏 爲初 先奏金 次歌文王之樂 九奏者 九夏 也 九夏 是曲名 王夏 昭夏 納夏 章夏 齊夏 族夏 鷔夏 移夏 四夏 咸校 周禮 鍾師奏 九夏 一 王夏 二 肆夏 三 韶夏 四 納夏 五 章夏 六 齊夏 七 族夏 八 陔夏 九 驁夏 egch 雖然有點疊床架屋的解釋 但可看出咸伯恭意在解釋何為九德之歌 從化 故權衡雖正 不能無毫釐之差 鈞石雖平 不能無抄撮之較 一 句 咸校 三十斤爲鈞 漢志 四鈞爲石 石重百八十斤 漢書 註 凡稱 石者 言其重也 209

216 可以看出來是咸校此處是為釋義而補 這三個義校的補充 雖不能看出咸伯恭有 甚麼驚人的見解 但可以思考的是 咸伯恭為 劉子 的補充 應是為了日人 習 劉子 時 得以更快理解內文而作 復以日文音註 都可以讓寶曆本更為日 本漢給吸收 所以咸註還有推廣 劉子 於日本漢的價值 四小結 咸校的釋義功能與價值 從咸伯恭對以他本校寶曆版本的校對看來 寶曆本保存的文字和宋本更為接 近 可見得其為 應永寫本 的可能性高 而 劉子 原文中的一些字 和後來 治 政 大 寶曆本保留了更早的原貌 而咸伯恭的評點可協助考察和後本的差異 在版本上 的流傳版本有不少差異 還有袁註的部分 也因時代的關係 越到後來刪改越多 功不可沒 也提醒了後世讀者應對袁孝政註抱持質疑 國 而咸伯恭的評點 便充分發揮了在字句上考證的重要性 對於後代 劉子 文本的章句訓詁 許多重要的字的爭議 比方說楊明照王叔岷傅亞庶林其 據 錟先生意見不合的地方 都可以從寶曆本的原版和咸註的考據 作為再判斷的依 又細考咸校手校的本子 許多則近於程榮本和文淵本 可見他校的本子 屬 於漢魏叢書一系 其中的袁註體系是改動過的袁孝政的簡註 透過咸校的考察 egch 可以見到其中和早先本子的差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咸校本有些地方 於今本 未見 都可以增補 通過本文以咸伯恭評點出發 仔細考據 便能確咸伯恭對 寶曆本評點的價值 還給咸伯恭評點一個應得的地位 210

217 第二節 張紹仁評點 盧校程榮本 研究 一評點 劉子 條目最多的作者 張紹仁 字安 號訒庵 別號巽翁巽夫 清代著名藏書家 江蘇人 一 生專心於藏書和校勘 不事舉業 淡於仕途 張紹仁與著名藏書家黃丕烈同時 均為藏書校書的愛書人 兩人始自嘉慶 十九年 1814 黃丕烈借張 秘冊匯函 中的 大唐創業起居注 等書 有 了暨體的交遊 後黃丕烈亦曾多次造訪張的藏書樓 並借觀藏書 由此結為摯友 黃曾說 余友張君訒庵 讎校書甚精審 黃氏亦稱 雖宋元版刻不甚儲蓄 而 張紹仁年紀較黃丕烈小 社經地位也遠不及 但因精於校讎 深得黃丕烈的認可 國 名校舊刊時一收之 故知交中 張 最為莫逆焉 更見兩人交情 12 張紹仁所藏元明刊本頗多 國朝名臣事略 舊抄本 賀方回集 慶湖遺 老詩集 齊民要術 道德真經指歸 東坡全集 硯箋 五代史補 等 書 均散見於各家書目著錄 另 張紹仁家藏抄本有 宋高似孫 硯箋 4卷 黃休復 茅亭客話 10卷 明盧襄 石湖志略 1卷 文略 1卷 他曾經 校勘有 四庫全書 齊民要術校釋 等書 並作有跋語 其藏書處有 綠筠廬 egch 執經堂 讀異齋 靜寄東軒 等 藏書印多達70餘枚 主要有 讀異齋 校正善本 張紹仁圖書印 訒庵抄藏秘冊 張氏執經堂 茂苑張紹仁 安家藏 訒庵居士 枕經籍書 清河郡圖書印 張安 執經堂張氏 藏書印 吳郡張紹仁校 豈為聲名勞七尺 安收藏圖籍之印 等 可作 為判別的證據 13 張在 劉子 校本的序言中說 文中事可見劉斯倫 張紹仁黃丕烈書籍交往初探 文獻雙月刊 第1期 2017年一 月 頁137 147 13 資料見李玉安黃正雨 中國藏書家通典 香港 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 2005年

218 嘉慶辛未年 1811 四月 訒盫居士取餘姚盧氏抱經堂善本 手校於 綠筠廬 盧氏所據乃道藏本也 佛誕日記 昔度抱經堂校于此以為佳本也 今見道藏本始知盧氏所校多未詳盡 今仍 用朱筆補校 盧氏以其註淺陋 置而不論 茲得讀之 果辭句極繁蕪鄙譾 序事多差誤無稽 實不足取 然不讀其文 焉知其謬 明人所刻皆佚 其 註即此本中略存梗概 亦經後人竄改 並非元本面目 余惜古書之日就湮 沒也 因悉錄之復知黃蕘翁有從殘宋刻校本 借來覆勘宋本藏本 並有謬 偽 是在讀者互相印證 舍短取長 闕其可疑 擇善而從 可也 道光癸 未 1823 初夏重校時有作 輟十月始畢 張紹仁記於讀異齋 序言分兩部分 第一段說明張紹仁校 劉子 時 是以盧文弨補校的漢魏叢書本 國 一系的程榮本為底本 第二部份則說明過去他認為盧校是很好的版本 因為盧文 弨取道藏本以校程榮本後 能補脫正訛 自成善本 但一與宋本對勘後 仍有些 待商榷的字詞 另外 程榮本 是從漢魏叢書一系來的 除了文字上和道藏體系 有差異外 袁註本來就是被刪減的版本 而盧文弨以道藏本補校了內文與袁註進 去後 張紹仁復以向黃丕烈借的殘宋刻本與藏本再來校勘 一方面校正了程榮本 的缺失 另一方面也對盧文弨補校的地方再商榷 可見得張紹仁對校註評點的執 egch 著 不但費心版本的問題 還逐字就手邊的資料校對 歷時十個月手校 以完整 呈現本子的差異 確字句的信度 值得注意的是 羅列哪些資料 本身也是一種評論方式 例如 如何呈現字 詞的相異 為什麼有的特別再改正 有的用 疑 有的盧已有校改 還要重複 的提出 這可看見他的關注點 而在評點的同時 可以發現他對當時已有權威的 盧文弨校注的不同意見 另外 序文沒提到的是 在 觀量 篇後 他還用子彙 本進行了校對 整體而言 可見其用心 就 劉子 評點來說 張紹仁評點條目 最多 對版本考究可謂最細 有非常大的研究意義 212

219 我們將通過逐條研究 說明其意義和價值為何 二張紹仁的校定和考證 為了進一步分析張紹仁評點的方式跟價值 我們將討論他的版本評點 與諸 本相較之後 他用甚麼方法確 劉子 原文的信度 並透露了那些值得注意的 關鍵 本文將分四部分來談 其一在序言已提 漢魏叢書本改動甚多 而張紹仁 所引的程榮本是漢魏叢書本來的 故以宋本為校時 自然校出非常多的差異 而 治 政 大 子 版本的脈絡史 可說是張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其二再校藏本又能見到什麼 這些差異是有意義的 從張紹仁完善的羅列中 若能進一步分析 便能建構 劉 差異 其三張紹仁既以程榮本盧校本為底本 卻另外將部分盧校的補充 收 國 錄於版本評點裡 這樣的收錄 到底是畫蛇添足 還是另有意義 又張紹仁特別 提出 子彙本 其用意何在 為什麼要特別指出少數幾條子彙本的差異 以及 張紹仁對 劉子 文句的字或袁註的補充 有沒有包含了張紹仁個人的意見 其 四 漢魏叢書沒有詳細的袁註 盧文弨將大部分的袁注再謄寫過 當張驗證盧文 弨所抄的藏本袁校時 他的評點還能發現甚麼意義嗎 下文便依分類項目 逐條分析他的校註內容 egch 一 對讀宋本 張紹仁以宋本為校的時候 通常是直接把和 盧校的程榮本 不一樣的地方 補注 1篇名類 張會直接將不同的地方校出來 在 專 章 張紹仁註便寫道 宋疑 務 213

220 此處張紹仁針對篇名作校 談篇名之差異 寶曆本此處也作 專 但宋作 務 諸本作 專 為多 文章內容也多討論專心為的重要性 故作 專 解較為正確 張紹仁評點了 疑 字 其實便暗含了對 務 一詞的質疑 2缺文類 除校正篇名外 張紹仁也校正了諸多缺文 審名 篇首的缺頁 張紹仁校 轉之以上宋本缺 國 審名 句上 斯雖成其名而不知敗 其實弗審詞而不察其形 張紹仁校 詞而以上宋缺葉 仔細考察兩段 宋本的 審名 殘破嚴重 僅存首尾兩段 可分兩部分說明 其 一 自篇首開始 到 愚谷智叟而像頑稱 止漏一大段 其二自 詞而不察其 egch 形 起 迄篇末止 原文佚失整整三頁 僅存的兩段中 亦有殘缺 宋本一系流 傳的本子多由後人據明本補寫 如黃丕烈有的明鈔本便是 其中補寫最長的一段 達七行 每行有十七字十八字十九字者 同宋本每行十八字不一致 可知差 異 張紹仁看到了 宋本缺 宋缺葉 將缺損處如實紀錄 宋本闕文並非一處 又如 知人 篇 世之烈士願為賞者授命 句下 張紹 仁校 為賞已下宋本缺葉 214

221 宋本自本篇目起迄 故口者言語之 止 皆以明鈔本補上 由黃丕烈明鈔本校的 序言 宋本鈔補第六卷首三葉 第一葉有季振宜藏書印 又有玈谿印 向來藏 書家已留此舊鈔 故校宋本後仍用墨筆校如此 可知缺頁是以明本補 慎隙 篇 夏書曰 句下 張紹仁校 夏書以下 宋本缺葉 皆遇止 治 政 大 明鈔本校註 夏書 至 皆遇 宋本脫葉 可參見 從張校可知宋本自 夏書曰 起 迄 安國釋田甲之慢此皆遇 止皆缺 黃丕烈 明權 故溺而捽父 句下 張紹仁校 國 宋本八卷缺第六葉 而捽起至 貴速篇 者以止 此即宋本截自 故溺 而止 下皆為闕文 宋本 貴速 篇 自篇名起迄 驥所以見珍者以 止皆佚闕 張紹仁並在此 句校 egch 宋本缺葉者以止 便是將 明權 到 貴速 篇的闕文釐清 隨時 人富兵強國以大治 句下 張紹仁校 強國以下宋本缺三葉 215

222 細考張校中所謂的缺三葉 即宋本截 人富兵 而止 自 強 字起 迄 利害 篇末 且怵於莊周 止並缺 3對字的檢核 除了缺頁部分的範圍被詳實紀錄外 張紹仁也對字的部分仔細檢核 可分三 部分 異體字別字虛字來討論 而其對文句的脫佚歧出 亦很細心的校出 下文再從張校處分析之 (1)異體字 方隸定時擇一字為正體 其他就變成異體 非正體字就是 俗寫 也就是 異 指同一字 意義相同 但寫法稍有不同 出現異體字是因為造字有異 當官 國 體字 一種可能是構件位置不同 如 群 和 羣 一種是形聲有別 如 糧 和 粮 改用了不同的聲符 故有不同的寫法 這兩種都不是別字 從化 鵕非冠飾而競之者隨君所好也 盧校改 鵕非冠飭而競之者隨 君所好也 句下 張紹仁校 盧改 飾 宋作 飭 egch 飾 跟 飭 兩字是異體字 鵕非冠飾 的 飾 盧校改 飾 為 飭 由 宋本以來皆作 飭 多 龍川鈔 龍谿 崇文本作 飾 更早的敦煌本如 伯三五六二卷劉藏唐卷子並作 餝 子彙 本作 餙 盧文弨 拾補 飾 誤 飭 王叔岷 集證 餝即飭之俗 又 餙即飭之俗 飾飭古通 而寶曆本亦作 飭 所以 飾 飭 餝 餙 是古代的異體字 而就版 本看來 筆者以為 飭 為佳 知人 冠絓不暇取 句下 張紹仁校 216

223 絓 宋作 掛 絓 掛 兩字是異體字 而寶曆本同宋本 也作 冠掛不暇取 實際上 絓 掛 意通同 可從宋本改 命相 五岳崔嵬有峻極之勢 句下 盧校改為 五嶽崔嵬有峻極之勢 張紹仁 嶽 宋本 岳 治 政 大 嶽 岳 二字通同意義 皆指山 此句乃異體字之故也 命相 夏孔甲畋於萯山 大風晦暝 句下 盧校改為 夏孔甲畋於萯山 國 大風晦冥 張紹仁校 暝 冥 二字都是昏暗不清 是異體字 冥 宋本 暝 命相 後來而産是子不勝終必有殃 句下 盧校改為 后來而産是子不 egch 勝終必有殃 張紹仁校 後 宋本 后 是 後 后 兩字異體 張紹仁以為當作 后 但程校本 奇賞 文淵 龍 谿 本並作 后 餘本均作 後 寶曆本也作 後 盧文弨 拾補 后 誤 後 陳昌齊 正誤 按 後 當作 后 楊明照 斠註 後 當作 后 都和張紹仁的見解相同 實前後字古多假 后 爲之 故因致誤 217

224 後 后 二字實為同義 故改動意義也不大 可存而不論 妄瑕 以夫二儀七耀之聖 句下 盧校改為 以夫二儀七曜之聖 張 紹仁校 曜 宋本 耀 宋覆宋程榮盧文淵 畿輔 龍川鈔本並同 皆作 耀 其餘本並作 曜 盧文弨 拾補 曜 俗 耀 張紹仁的校本保留此二字的差異 治 政 大 榮盧文淵 畿輔 也作 聖 即 耀 聖 為一組 而龍川抄本作 靈 值得注意的是 此句 聖 字張紹仁竟無校 較為可疑 仔細觀察宋覆宋程 餘本並作 曜 靈 張紹仁校藏本卻略過此 可見得此處主要以盧校為主 國 而忽略了 聖 字 妄瑕 量小不足以包大形 器大無分小瑕也 句下 張紹仁校 宋無 以 字 包 作 苞 無作至 苞 宋本同寶曆本 作 量小不足苞大形 器大無分小瑕也 其他各本作 以 egch 包 林其錟考察 苞 包 古通 無 以 爲勝 無分 宋覆宋刻本並 作 至分 孫楷第 校譯 案 分 當作 妨 王叔岷 集證 作 分 義自可通 無煩改字 故從宋本寶曆本當是 慎言 智伯失言於水灌 句下 盧校改為 知伯失言於水灌 張紹仁 校 知 宋本 智 注俱同 218

225 寶曆本同宋本 皆做 智 知 智 義同 故從宋本可也 貴言 必假櫛以修束 句下 盧校改為 必假櫛以脩束 張紹仁校 以修 宋 以脩 比較特別的是 除了 修 脩 二字為異體字以外 還討論了字詞順序 宋本 的 脩 乃束脩之意 而孫楷第 校釋 案 修束 當作 束修 如依孫 之說法 貴言 必假櫛以修束 不但當依宋本改字 還需調動字序 更符合 治 政 大 從版本發展的時代來認識 張紹仁比對宋本和程榮本的評點 可以由異體字 原意 的差別 作為文字發展演進在版本上呈現的差異 並作為協助判別版本的依據 國 張紹仁點出了 飾 跟 飭 絓 跟 掛 嶽 跟 岳 冥 跟 暝 後 跟 后 曜 跟 耀 包 跟 苞 知 跟 智 以修 跟 以 脩 等 這些因應時代改變的異體字型 通過張紹仁的評點 可以看到在版本發 展的差異 能幫助我們釐清各個本子的源頭 而且 盧文弨解釋異體字的部分 張紹仁都特別再校正 可見張紹仁對文字檢覈的用力之勤 egch 2 別字 指不同字 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字詞不同 解釋不同 不論是抄本或是刻本 常常有筆誤 或是誤植 甚至 因為解讀的差異 更動為完全不同的字詞 成為完全不同意義的段落 因著張紹 仁的努力 我們可以透過比對版本發展 進一步分析前人的判讀 或是版本在傳 鈔時的錯誤 或刻印時的缺失 尤其張紹仁用當時最早的宋本校對 能夠看出版 本中的 時間 造成的差異 這不是說宋本就是最早最好的本子 而是通過比 較 方能夠確哪一個更符合原文 愛民 君仁而萬人不盛矣 句下 盧校改為 君仁而萬民不盛矣 張 219

226 紹仁校 萬 民 宋本 人 查 人 與 民 字 宋覆宋蔣顧盧龍川鈔 畿輔 本並作 人 餘本作 民 楊明照 斠註 法藏敦煌本 人 作 民 按敦煌本是也 從敦煌本改 上 仁愛附人 而人不可離 人者卉木 又伯三五六二卷 劉藏唐卷子 人 並作 民 故推測 人 字較晚出 應該作 民 當從程榮 治 政 大 從化 故唐堯之世而四凶 縱殷紂之時而三仁貞 句下 盧校改為 故 本改 唐堯之世而四凶 縱殷紂之時而三人貞 張紹仁校 國 三 人 宋作 仁 考伯三五六二卷並無 唐 殷 二字 仁 作 人 劉藏唐卷子本 唐 作 當 世 作 代 殷 作 當 仁 作 人 四凶 下 三仁 下 並有 獨 字 明鈔本影鈔本舊鈔本 文淵 道藏 本 仁 並作 人 egch 林其錟從義斷 以為 作 唐堯 殷紂 是 有兩 獨 字勝 作 世 作 人 並是 可能是為了避諱來的 當從程榮本改 從以上兩例可看出來 程榮本在部分用字上 反而更符合敦煌寫卷的樣貌 值得我們注意 又 從化 篇 䍧非羙毳 句下 張紹仁校 非美 作 羊毳 220

227 查宋本作 䍧羊毳毳 黃丕烈明鈔本校註 宋本 羊 疑誤 應作羙毳 以 為老羊之毛也 故張紹仁有此校註 但依宋本只能解出䍧羊毳毳 是老羊皮的毛 衣 但疊字毳毳於意難解 故黃丕烈有疑誤之說 張紹仁把宋本的用字校出來 可為再補正之功 當從程榮本改 從化 餓死者多 句下 盧校改為 饑死者多 張紹仁校 饑 宋作 餓 治 政 大 飢只是指一般的肚 藏 崇文本並作 飢 許建平 敦煌遺書劉子殘卷校證 饑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顧舊鈔文津舊合字 龍谿 道 子餓 當沒有飯吃而受到死亡威脅時則作 餓 晏子春秋外篇 楚靈王好 國 細腰 而國中多餓人 荀子君道 楚莊王好細腰 故朝有餓人 皆作 餓 似作 餓 爲當 對 劉子 語句研究深入一點 便會知道 劉 改 子 文句多琯合諸家 以典故來說 似從 餓 較符合 劉子 語感 當從宋本 而 知人 故見其朴而知其巧者 句下 張紹仁校 朴 宋本 材 egch 朴 是樸素和 巧 對比 而 材 是原料 雖其意也通 但無法以對比 巧 相較字意來說 朴 較 材 更好 故 朴 為佳 當從程榮本改 薦賢 斯前識之良規 後代之明鏡矣 句下 盧校改 斯前識之良相 後代之明鏡矣 張紹仁校 相 宋本 規 221

228 規 寶曆本同宋本也作 斯前識之良規 後代之明鏡矣 明鈔影鈔 子 彙 吉府孫評 五家言 舊鈔舊合字崇文本並作 相 王叔岷 集證 相即規之誤 故從宋本皆為合理 因顯 猶此火鏡假吹瑩也 句下 盧校 此 改為 比 張紹仁校 比 宋本作 此 治 政 大 王叔岷以義辨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程榮本 畿輔 本 比 並誤 此 宋覆宋程榮文淵龍川鈔 畿輔 本並同 此 餘本 此 並作 比 之 比 較為合意 故當從盧校改 比較合理 國 因顯 故吹成火之光句下 盧校改 故吹為火之光句下 張紹仁校 為 宋本作 成 成 明鈔影鈔吉府蔣孫評 五家言 舊鈔文津舊合字 龍谿 道藏 崇文本並作 爲 寶曆本亦作 成 兩句意思相同 從版本發展來 egch 看 當從宋本改 知人 漆身趙地 盧校補 漆身趙郊 句下 張紹仁校 郊 宋 地 郊 宋覆宋程榮文淵程校 畿輔 紅杏過校本並作 地 餘本作 郊 寶曆本亦作 郊 於意義也不影響 可從盧校本改為 郊 託附 志希凌霄之道 句下 張紹仁校 222

229 希 宋作 絺 絺 乃夏季涼爽的粗布 寶曆本亦作 絺 但於 志向遠大希望經世濟民 的 本意不同 當作 希 於意為佳 當從程榮本改 又 託附 以夫鳥獸蟲卉之智 猶知陰風假霧 託迅附高 以成其事 句 下 盧校改為 以夫鳥獸蟲卉之志 張紹仁校 宋本作 智 智 宋覆宋程榮文淵盧 畿輔 本並同 餘本並作 志 就義判 國 別 當指鳥獸蟲卉的智性不夠 都知道依託自然之勢 故以宋本為佳 當從宋本 改 奚 藏作 何 宋本 奚 egch 託附 奚況於人 句下 盧校改 奚 為 何 張紹仁校 藏本作 何 此外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孫評 五家言 舊鈔 文津舊合字崇文本也作 何 而宋本作 奚 寶曆本作 矣 矣 為 奚 之形誤 諸本改作 何 可能就是 矣 於意不合 故諸本改之 按照版本發 展來看 當從宋本改 託附 蟨鼠附於蛩蛩以攀追日之步 句下 張紹仁校 宋本作 蚩蛩 223

230 蛩蛩 宋本作 蚩蛩 本書 審名篇 蛩蛩巨虚 其實一獸 呂氏春 秋不廣 北方有獸 名曰蹶 蹶有患害也 蛩蛩巨虚必負而走 故宋 本此處應有誤 當作 蛩蛩 當從程榮本改 託附 珠圓羅網雖女子運巧 句下 盧校改為 珠圓羅網雖女工運巧 張紹仁校 工 宋本 子 治 政 畿輔 本並同 餘本 女子 並作 女工 盧文弨大 拾補 工 誤 子 女子 宋覆宋寶曆程榮文淵吉府盧龍川鈔清謹軒鈔 道藏 採盧文弨說法 作 女工 為是 從盧文弨改 國 心隱 有形可見不能限其跡 句下 盧校改為 有形可見不能隱其跡 張紹仁校 隱 作 限 隱 宋覆宋程榮文淵盧龍川鈔 畿輔 本並作 限 餘本 限 egch 作 隱 盧文弨 拾補 隱 誤 限 可知盧校作 隱 實際從意校 來看 的確做隱之意較佳 故宋本應有誤 當從程榮本改 心隱 程榮本作 內之於內 無所取徵也 盧校改 外之於內 無所 取徵也 句下 張紹仁校 外 宋作 內 查 內之 宋本寶曆本皆作 內之 但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舊 224

231 鈔文津舊合字 道藏 崇文本並作 外之 文淵本作 納之 盧校作 外 之 內之於內 乃承上 心在人之內 而智又在其內 而言 若作 外之於內 則不合語法格式 就版本發展看來 內之 較早 外之於內 的 外 字當為 誤植 故當從宋本 心隱 情伏於衷 非可以算數測也 句下 盧校改為 情伏於裏 非可 以算數測也 張紹仁校 宋本作 衷 治 政 大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孫評 五家言 舊鈔 奇賞 舊合字 道藏 崇文本並作 裏 盧文弨 拾補 裏 誤 衷 可知其以為當作 裏 國 字 裏 為內之意 於意較合 故從程榮本為佳 張紹仁校 心隱 以子貢之明而不能見 知人之難也 句下 盧校改 而 為 見 宋爲 見 作 而 egch 而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孫評 五家言 文津舊合字 道 藏 崇文本並作 見 宋本同寶曆本作 而 楊明照 斠註 程榮本王 謨本 畿輔 本並作 而不能見 知人之難也 以楊明照說法 當按從宋 本程榮本改 通塞 遭否會屈不專膚蔽 非其智所迴 盧校改為 遭否會屈不專膚 蔽 豈其智所迴 張紹仁校 豈 宋本 非 225

232 豈其 影鈔吉府孫評 五家言 舊鈔舊合字 道藏 本 作 豈非 而 子彙 龍谿 崇文本作 豈其 寶曆本和宋本同 皆作 非其 從版 本發展來看 非其 為是 當從宋本改 遇不遇 命運應遇危不必禍遇不必窮 句下 盧文弨改 命運難遇危不 必禍愚不必窮 張紹仁校 難 宋本 應 愚 宋本 遇 治 政 大 宋本作 應 子 難 明鈔影鈔吉府舊合字 道藏 本並作 難 彙 顧孫評 五家言 崇文本並作 苟 蔣文津本並作 一 盧文弨 國 校作 難 張紹仁校宋本 並對 遇不必窮 校出 遇 字的謬誤 故當從盧 校本改 遇不遇 魏之干木 遁代幽居 文侯敬之 句下 盧校改為 魏之干木 遁世幽居 文侯敬之 張紹仁校 世 宋本 代 egch 世 明鈔 影鈔 子彙 吉府顧孫評 五家言 龍川鈔舊鈔文 津舊合字 龍谿 道藏 崇文本並作 世 說郛 本作 迹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遁世幽居 說郛 卷六 讀子隨識 世 作 迹 類纂 本程榮本王謨本 畿輔 本 世 皆作 代 蓋唐人避太宗諱所改 本書 世 字多諱作 代 故宋本作 代 寶曆本亦作 代 依王說應該是避 諱之故 當從程榮本改 命相 降及凡庶 句下 盧補校改為 降生凡庶 張紹仁校 226

233 生 宋 及 生 寶曆本同宋本 也作 及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顧孫評 五家言 龍川鈔舊鈔文津舊合字 道藏 崇文本並作 生 楊明照 斠註 程榮本王謨本 畿輔 本 降生 並作 降及 按 及 字是 從版本發展來看 及 較合原文 故從宋本改 命相 修短吉匈 制氣結胎受生之時 句下 盧校改為 修短吉凶 制 氣結胎受生之時 張紹仁校 凶 宋本 匈 胎 宋本 始 國 匈 始 諸本皆作 凶 胎 可見宋本誤植 當從程榮本改 命相 今人不知命之有限 而妄覬於分貧 句下 盧校改為 今人不知 宋本 分貧 命之有限 而妄覬於多貪 張紹仁校 egch 宋本寶曆本作 分貧 覆宋刻本文淵本作 非分 蔣本作 多貧 奇賞 作 分貪 宋本程榮 畿輔 本 餘本如 龍川 子彙 等皆作 多貪 盧文弨在 分貧 旁邊改成 多貪 拾補 在 多貪 俗 分愿 就字 義來看 盧說是 故可從餘本改 妄瑕 日月有謫蝕之變 星有孛彗之妖 句下 盧校改為 日月有薄蝕 之變 星有孛彗之妖 張紹仁校 227

234 薄 宋本 謫 孛 宋本 悖 謫蝕 宋覆宋程榮盧文淵 畿輔 本並同 餘本並作 薄蝕 悖 彗 龍谿 本作 孛慧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龍川鈔 奇賞 文 淵舊合字 道藏 崇文本並作 孛彗 而寶曆本同宋本 以版本發展來判 別 當從宋本為是 妄瑕 是書空而尋迹 句下 張紹仁校 書 宋本 畫 宋本作 畫 覆宋刻本程榮本何允中本盧校本龍川鈔本文淵閣本 國 王謨本程校本龍谿本畿輔本作 書 盧文弨拾補 書 俗 畫 傅亞庶曰 書空 蓋六朝常語 如 書空咄咄 當是 故可從程榮本改 妄瑕 披水而見路 句下 盧校補 披水而覓路 張紹仁校 覓 宋本 見 egch 覓 宋覆宋程榮龍川鈔文淵 畿輔 本並作 見 明鈔本作 覺 餘本並作 覓 盧文弨 拾補 覓 俗 見 林其錟按 當作 覓 同上 尋 對言 當從盧校改 妄瑕 文侯捨吳起之小失 句下 張紹仁校 侯 宋作 王 文侯 宋覆宋刻本作 文王 其他本皆作文侯 作文侯當是 指魏文侯和 228

235 吳起之事 非指文王 當從程榮本改 妄瑕 而吳起必埋名於貪好 句下 張紹仁校 好 宋作 婬 貪婬 宋覆宋寶曆本 龍川鈔本並作 貪婬 孫評 五家言 本並作 好貪 程榮程校文淵本並作 貪好 可證前所言 盧校本和文淵本體系 同 近於漢魏叢書本 又就版本發展來考察 貪婬 較為早 故當作 貪婬 治 政 大 妄瑕 宇宙庸流能自免於怨謗而無悔恡邪 句下 盧校改為 宇宙儒流 為是 當從宋本改 能自免於怨謗而無悔恡邪 張紹仁校 國 儒 宋本 庸 查 庸流 一詞 宋本作 宇宙庸流 能自免於怨謗而無悔恡邪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孫評 五家言 舊鈔 奇賞 文津舊合字 道藏 崇文本並作 儒流 盧文弨 拾補 楊明照 斠註 按 C h 儒 誤 庸 egch 庸 字是 儒 蓋 庸 之誤 從意義看來 庸 義為佳 當從宋本改 妄瑕 崇山廓澤不辭污穢 句下 張紹仁校 穢 宋作 疾 穢 宋覆宋龍川鈔本並作 疾 他本包含寶曆本都作 不辭污穢 當 作 不辭污穢 較合原意 當從程榮本改 妄瑕 臣進策謀之士 句下 盧校補改為 臣進奇謀之士 張紹仁校 229

236 奇 宋本 策 奇 宋覆宋程榮盧龍川鈔文淵 畿輔 本並同 策 餘本並作 奇 盧文弨 拾補 奇 與本傳同 俗誤 策 按 盧說是 從 道 藏 吉府蔣本等改作 奇 為佳 妄瑕 以人之小惡妄其大美 句下 張紹仁校 宋作 以人之小惡棄其大美 妄 宋龍川鈔本並作 棄 餘本作 忘 林其錟以下段文句校 仲尼見 國 人一善而忘其百非 鮑叔聞人一過而終身不忘 認為作 忘 才對 妄 乃 程榮本改 忘 之形似而誤 宋本的 棄 可能是 妄 字意不協 後人誤改之故 當據 張紹仁校 適才 壓管蒼蒯 編以簑笠 句下 盧校改為 黶管蒼蒯 編以簑笠 egch 黶 宋本 壓 笠 宋本 芒 黶管 宋覆宋蔣盧龍川鈔文淵清謹軒鈔舊鈔 畿輔 作 壓 菅 餘本並作 黶管 盧文弨 拾補 黶 誤 壓 從盧說可 又 管 當作 菅 可細改之 芒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顧孫評 五 家言 龍川鈔舊鈔 奇賞 文淵舊合字 龍谿 道藏 崇文本並作 笠 盧文弨 拾補 笠 誤 芒 就芒義實為難解 故王叔岷 集證 盧云 (程榮本)黶誤壓 笠誤芒 岷案 王謨本 畿輔 本黶亦並誤芒 230

237 可見得此句當據宋本 子彙 等本改為 壓菅蒼蒯 編以簑笠 適才 長脛者使之鍾 句下 盧校改為 長脛者使之鍤 張紹仁校 宋本 脛 作 頸 鍤 宋本 鍾 頸 除宋本外 寶曆本及餘本皆作 脛 應為宋本誤植 鍤 明鈔影鈔 子彙 蔣顧孫評 五家言 舊鈔 奇賞 文津舊合字 龍谿 道 藏 崇文本並作 鍤 程榮紅杏等作 鍾 文淵本作 跖钁 盧文弨 拾 治 政 大 子齊俗篇 故伊尹之興土功也 修脛者使之跖钁 即爲所本 當從程榮本 補 鍤 誤 鍾 按 鍾 無義 乃 鍤 之形誤 當作 鍤 淮南 改 國 適才 雖使甘蘇聘說彼必與之較辯不 句下 盧校改為 雖使甘蘇聘說 彼必與之較辨不 張紹仁校 辨 宋本 辯 宋本同寶曆本 皆作 與之較辯不 可見早本為 辯 C h 而他本作 與之較辨不 egch 後出者才校 辨 言字部的 辯 有辯論之意 於意較佳 當從宋本 適才 得食而相呼也 句下 盧校改為 得食而自呼也 張紹仁校 自 宋本 相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孫評 五家言 舊合字 道藏 崇文本並作 自 宋本同寶曆本作 相 楊明照 斠註 按 相 字較勝 又就版本發展來 看 從 相 較符合本義 故從宋本改 231

238 適才 是以人物交泰各盡其分而功焉 句下 盧校改為 賢能人物交 泰各盡其分而功焉 張紹仁校 賢 宋本 用 查 賢能 一詞 宋覆宋龍川鈔本並作 用能 而明鈔影鈔 道藏 子 彙 吉府蔣顧舊鈔 奇賞 文津舊合字崇文本並作 賢能 程榮 畿輔 文淵 龍谿 等餘本並作 是以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程榮 治 政 大 與版本發展來看 一方面 用能 與上 善能 對言 一方面宋本寶曆本皆作 王謨 畿輔 本 賢能 並作 是以 疑涉上文 是以 而誤 依上下文句 用能 字源較早 是以當作 用能 當從宋本改 國 慎言 不惟喉舌 句下 盧校改 不慎喉舌 張紹仁校 惟 宋本 慎 下俱同 慎 宋寶曆明鈔 道藏 影鈔舊鈔本並作 慎 吉府本作 摜 餘本作 惟 或 唯 王叔岷 集證 C h 岷案 子彙 本程榮本王謨本 egch 畿輔 本 百子 本慎並作惟 喻林 八十引同 是也 又 惟唯古 通 按 王說是 不惟 與上 非惟 對應 故宋本寶曆乃至於 道藏 體系 皆應有誤 故從程榮 子彙 等本改為佳 慎言 禍患之宮亡 句下 盧校改為 禍患之官亡 張紹仁校 官 宋本 宮 宮 宋覆宋寶曆本程榮文淵顧盧舊鈔 畿輔 本並同 餘本 232

239 作 官 當作 宮 較合原意 且同下 府 字對應 官 宮 形近 應為 誤植 當從宋本改 貴言 昔堯設招諫之鼓 句下 張紹仁校 堯下本 脫 子彙本作 置 堯 影鈔舊合字本作 帝堯 明鈔舊鈔 道藏 本作 堯帝 設 宋 道藏 本都沒有 設 這個字 孫評 五家言 本並作 懸 影鈔舊 治 政 大 校註 堯 招 宋本 堯 下 招 上有脫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昔 合字本並作 建 子彙 吉府 龍谿 崇文本並作 置 黃丕烈明鈔本 堯帝招諫之鼓 舊合字本作 昔帝堯建招諫之鼓 疑是本書之舊 子彙 本 國 百子 本 堯帝 並作 堯置 程榮本王謨本 畿輔 本並作 堯設 疑皆臆改 張紹仁說 堯下本脫 乃宋本可見 昔堯招諫之鼓 的確於理不 合 寶曆本作 昔堯設招諫之鼓 意義完足 可為信 當從寶曆本改 張紹仁校 傷讒 性美以成德為恆 情妒以傷人為務 句下 盧校改 性 為 情 性 宋作 情 egch 性 宋本明鈔 子彙 吉府舊鈔 道藏 石匏子 作 情 孫評本 五家言 本奪此十四字 餘本並作 性 寶曆本和宋本不同 作 性 陳應鸞認為 性 字較合文意 依句型也當性情分殊而論 方能與下句合 當 從寶曆本與程榮本改 傷讒 輝空成有 句下 盧校改為 輝空為有 張紹仁校 233

240 爲 宋 成 宋本 成 和寶曆本同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孫評 五家言 奇賞 文津舊合字 龍谿 崇文 石匏子 並作 爲 然就版本發展來說 成 字 為早 當從宋本改 傷讒 第五倫三娶孤女 而世人謂笞婦妐 此皆聽虛而責響 盧校改 而 世人譖其撾 張紹仁校 宋作 而世人笞婦妐 謂笞婦妐 覆宋程榮本何允中本盧校本文淵本王謨本程校本 國 畿輔本作 謂笞 龍川抄本作 諧其笞 第五倫三娶孤女 皆無父 卻有人說 他做官時笞妻父 後以此作為無故受人毀謗中傷的典故 而宋本 而世人笞婦妐 此段看不出來此意 應該是漏字 故盧校另改為 譖其撾 但就版本看來只要 補上字 意義便可以完足 故從程榮本改 傷讒 墨子所以悲素絲 句下 盧校改為 墨子所以泣素絲 張紹仁 校 egch 泣 宋 悲 泣 宋覆宋程榮盧孫評 五家言 龍川鈔文淵清謹軒鈔 畿 輔 本作 悲 寶曆本亦作 悲 餘本並作 泣 楊明照 斠註 按 泣 字疊用嫌覆 當以一作 悲 者爲是 因為下句談 楊朱所以泣歧路 重複 泣字確實不佳 故從宋本 當作 悲 傷讒 諅富貴之在己上 句下 盧校改為 諅富貴之在其上 張紹仁 234

241 校 其 宋 己 在其上 明鈔本影鈔 子彙 吉府舊合字傳鈔 龍谿 道藏 崇文 石匏子 並作 在其上 宋本和寶本皆作 在己上 從版本發展上 在 己上 較合原意 當從宋本改 慎隟 故其來也不自悔 其成也怨不可防 句下 盧校改 故其來也 不可悔 其成也不可防 張紹仁校 可 宋 自 國 可 除宋覆宋程榮文淵蔣顧龍川鈔 畿輔 本並作 自 寶 曆本亦作 自 餘本並作 可 此處應參盧文弨 拾補 可 誤 自 可 於義較合 從餘本改 慎隟 敗舟車者 句下 盧校改為 敗舟軸者 張紹仁校 軸 宋 車 egch 車 宋覆宋程榮文淵盧龍川鈔舊鈔 畿輔 本並同 餘本並作 軸 盧文弨 拾補 軸 俗 車 實際上 宋本便作 車 就版本 發展看來 寶曆本也作 車 故從宋本改 慎隟 故墻之崩隤 句下 張紹仁校 隤 作 陁 宋 235

242 隤 宋覆宋龍川鈔本並作 陁 程榮文淵本並作 隤 林其錟按 作 阤 是 並舉 周語 聚不阤崩而物有所歸 註 大曰崩 小曰阤 故 從宋本字校合於本意 慎隟 每畏輕微懔懔焉 句下 張紹仁校 懔懔 宋作 懔悷 治 政 大 故據 龍谿 等本改 (懔) 懼貌 二義不同 又 懔懔 承上 每畏 懔悷 宋本寶曆本作 懔悷 各本並作 懔懔 集韻 懔悷 悲貌 寶曆本 懔悷焉 下袁註 敬懼也 可知作 懔懔 是 故從諸本改 國 誡盈 此人之恒情也 句下 盧校改為 此之恒也 張紹仁校 無 人 字 情 字 宋 道藏 子彙 有 人 字 人 孫評 五家言 本並奪 影鈔本等作 理 盧文弨 拾補 此 下 衍 人 情 宋明鈔影鈔 龍 C h 子彙 吉府蔣顧文津舊合字 egch 谿 道藏 崇文本並奪 孫評 五家言 本並作 理 王叔岷 集證 此 人之恒情也 與上文 此天之常道也 對言 於文爲長 王說有理 此之恒 情 不通 當從宋本將 人 字補上從寶曆本將 情 字補上 於義較合 明謙 以高下卑 句下 盧校改為 以高從卑 張紹仁校 從 宋 下 下 宋覆宋程榮吉府盧龍川鈔文淵 畿輔 本並同 寶曆本也 236

243 作以高下卑 餘本並作 從 盧文弨校作 從 拾補 從 俗 下 兩字意義互通 就版本發展看來 宋本同寶曆本相同 可見早期的本子作 下 故可從宋本 明謙 情恒忘善 句下 盧校改為 情常忘善 張紹仁校 常 宋 恒 恒 宋覆宋明鈔程榮顧龍川鈔文淵 畿輔 本並作 恒 但 治 政 大 實際上 恒 常 字義兩同 固可通用 從宋本佳 宋本缺末筆 按 宋本近古 恒 缺筆乃避宋真宗諱 龍谿 何本等作 常 明謙 發言裁典 句下 盧校改為 伐言裁典 張紹仁校 國 伐 宋作 發 發 寶曆本也作發 明鈔本而降也作 伐 蓋為音故 應從宋本可 大質 不可以威脇而變其操 句下 盧校改為 不可以威恊而變其操 張紹仁校 egch 恊 宋本 脇 脇 明鈔影鈔孫評舊鈔舊合字 道藏 本並作 恊 寶曆本同宋 本 以版本發展的源頭看來 古本當作 脇 是 當從宋本改 大質 大熱煊赫 句下 盧校改為 大熱烜赫 張紹仁校 烜 宋本 煊 237

244 烜 宋覆宋寶曆本程榮盧龍川鈔文淵程校紅杏 畿輔 本 並同 其餘諸本多作 烜 盧文弨 拾補 烜 誤 煊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大熱煊赫 王謨本 畿輔 本烜亦並誤煊 烜赫 盛貌 玉篇 烜 火盛貌 說文 赫 火赤貌 亦有盛義 故就王叔岷考 從 子 彙 龍谿 等本改 大質 後迅捷露焉 句下 盧校改為 後迅便露焉 張紹仁校 梗 宋本 捷 子彙 便 迅捷 宋本同寶曆本 明鈔本影鈔吉府蔣舊鈔文津舊合字 道 國 藏 本並作 迅梗 孫評本 五家言 本作 迅槩 子彙 龍谿 崇文 本並作 迅便 王叔岷 集證 梗 即 便 之誤 就版本看來 迅捷 於義爲優 更接近古本 梗 即 捷 之誤為是 故從宋本改 軟而國滅齊商公懦而身亡 張紹仁校 商 宋本作 簡 egch 和性 昔徐偃王軟而國滅齊簡公懦而身亡 句下 盧校改為 昔徐偃王 商公 寶曆本宋本作簡公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顧孫評 五 家言 舊鈔文津舊合字 道藏 崇文本並作 商公 就史實言 指田恆 軾齊簡公事 當從宋本改 和性 以純剛取害 句下 盧校改 以純剛致害 張紹仁校 致 宋本作 取 238

245 除宋本外 覆宋寶曆程榮顧龍川鈔文淵 畿輔 本並作 取害 餘 本並作 致害 盧文弨 取 校作 致 兩者字形雖相似 就發展看來 當從 宋本改 殊好 賀陽文之婉姿 句下 盧校改為 貿陽文之婉姿 張紹仁校 貿 宋本 賀 治 政 大 文淵本作 賞 百子 等餘本作 貿 按 賀 乃 貿 之形誤 賀 無 貿 宋覆宋程榮盧龍川鈔清謹軒鈔 畿輔 本並作 賀 義 當作 貿 弗貿 同上句 不易 相對成文 從 百子 本改為貿字較合 國 原意 殊好 不易龍肝之味 句下 盧校改為 不易熊肝之味 張紹仁校 熊 宋本 龍 熊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顧孫評 五家言 舊鈔舊合字 egch 奇賞 文津 道藏 崇文本並作 熊 而宋本寶曆本作 龍 查 晉 書潘尼傳 厥肴伊何 龍肝豹胎 可知龍肝說法為是 殊好 海人悅至臭之夫不愛芬馨之氣 句下 盧校改為 海人悅至臭之 夫不愛芳馨之氣 張紹仁校 芳 宋本 芬 芳馨 明鈔影鈔舊合字本作 芳聲 程榮文淵程校過校並作 芳 239

246 馨 盧文弨校 芬 作 芳 芬芳兩者同義 實二者皆可 兵術 世薄時澆 則爭起而戰萌生焉 句下 盧校改為 世薄時澆 則爭起而戰鬭生焉 張紹仁校 鬭 宋 萌 宋寶曆本程榮文淵紅杏過校程校本等作 戰萌生 明鈔本作 戰 鬪 影鈔 子彙 吉府蔣顧 奇賞 文津舊合字龍川鈔 龍谿 治 政 大 作鬪 何來萌義 此句 争起 與 戰萌 對言 起和萌相對 故從作宋本寶 道藏 崇文本作 戰鬪生 盧文弨 拾補 鬭 俗 萌 鬭 俗 曆本一系 作 萌 是 國 兵術 不戰而勝 善之善也 句下 張紹仁校 而 宋作 不 不戰而勝 宋覆宋刻本並作 不戰不勝 若依宋本 不 字義不合 當 從諸本改 egch 兵術 別九地之勢 句下 盧校改為 列九地之勢 張紹仁校 列 宋 別 別 斯六 二九卷作 辯 蔣顧明鈔舊鈔影鈔 畿輔 本等並作 列 王叔岷 集證 列即別之形誤 故依王叔岷說法 當從宋本為是 兵術 是以萬弩齊彀 句下 盧校改為 是以萬弩上彀 張紹仁校 240

247 上 宋 齊 上 斯六 二九卷宋覆宋程榮文淵盧龍川鈔 畿輔 本作齊 餘本並作 上 孫楷第 校釋 案 彀 當作 發 王叔岷 集證 疑 作 上彀 乃本書之舊 說文 彀 張弩也 按孫楷第的說法 萬弩齊彀 意義不明 故改為齊發 王叔岷則認為上彀語意已足 然觀宋本寶曆本皆作齊 彀 也可以作 統一上彀 解 故盧改本也作 齊 從版本上 從宋本為是 兵術 故𨢿醪注流軍士通醉 句下 盧校改 故𨢿醪注流軍下通醉 張紹仁注 下 宋作 士 國 查 軍士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顧 奇賞 龍谿 道藏 崇文本並作 軍下 盧校: 下 俗 士 寶曆本作 軍士 可知明代後 已改為 士 當從諸本改 貪愛 其角當心 句下 盧校改為 生角當心 張紹仁校 生 宋作 其 egch 宋覆宋寶曆程榮文淵盧龍川鈔舊鈔 雲門子 並作 其角當心 伯三七 四卷作 生而角當其心 餘本並作 生角當心 就版本發展來看 伯 卷統攝二者 意義完足 可從敦煌本改 正賞 託以伯牙之聲 句下 張紹仁校 託 作 必 241

248 宋覆宋刻本 必 同 伯三七 四卷程榮文淵等本並作 託 寶曆本作 託 託語意較為通順 可從諸本改 正賞 後知是石因捧匣而棄之 句下 張紹仁校 捧 作 棒 伯三七 四卷作 捧 而 是 作 其 棄 作 捐 石 下有 也 字 治 政 正賞 不没纖芥之善 句下 張紹仁校 大 宋本 捧 誤作 棒 從諸本改 國 芥 作 介 伯三七 四卷 不 字殘 芥 作 介 奪 善 字 作 〇没纖介之 傅 校録許董鈔唐本 没 作 可見本句版本保存情況不佳 就伯本宋本看 作介可也 介 芥 古通 亦符合本義 無煩改字 激通 鳥激則能翔青雲之際矢驚則能踰白雲之嶺 盧校改 激 為 飛 egch 張紹仁校 宋無下則字 激 飛 查 激 宋本寶曆本皆作 激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舊鈔 奇 賞 文津舊合字 龍谿 道藏 崇文本皆作 飛 就版本發展來看 激 較為早 且下文 因激以致高遠之勢 承於此 下無則字 寶曆本同諸本皆有 兩個 則 字 應該是宋本漏字 當從諸本補 242

249 激通 登峭嶺者欲望遠 句下 盧校改為 登峭嶺者則欲望遠 張紹 仁校 宋作 眺 眺 宋覆宋刻本寶曆本同 程榮文淵 子彙 龍谿 等各本並作 則 欲 就文意來說 則欲望遠 與下 必欲窺墟 對言 當從程榮等本改 作 則 欲 是 惜時 被麗絃歌 句下 張紹仁校 被 宋 彼 國 被 宋覆宋刻本作 彼 寶曆本及諸本皆作 被 被 較合原意 應為 誤植 當從寶曆本改 以上逐條分析完張紹仁校注 就宋本校 盧校改程榮本 的 劉子 來看歸 類並統計 當依宋本改共有35次 其中宋本有缺 則再依與其本子最近似的寶 曆本改3次 依程榮本改較合理有23次 其中是依盧文弨的再校有5次 依藏 egch 本改較佳則有3次 而考證的同時 從敦煌本比對 依敦煌本修改1次 另外 有些解釋較不完整的 參考更後出的百子本1次 子彙本1次 其它例如 郊 與 地 意義不影響 芬 與 芳 意義不影響 芥 與 介 意義古通 亦 不影響 共3次 以上統計數字 可指出的意義是 當 劉子 原文的宋本與程榮本不同時 從宋本為多 可知宋本文字未經後人多加改隸 因此更完整 若再延續咸伯恭的 校注來看 會發現寶曆本與宋本最為近似 又甚少缺文 可看出寶曆本的價值 有23次的校正 出自程榮本可知 宋本也有一些難以完整解釋之處 出自揀字 243

250 或傳鈔的缺失 相對來說 程榮本的改正 有其不可忽視的意義 又從這些別字裡 統計程榮本與宋本程榮本與道藏本的相合次數 程榮本 與宋本共計47次 程榮本與道藏本則只有計15次 可推知程榮本受宋本影響 較高 祖本上相近處較多 張紹仁把這些字都校注出來之後 表現了宋本到程榮 本的版本發展的紀錄 對於版本的評點史的連貫作用 居功厥偉 3 虛字 宋本和張紹仁校本許多虛字用法不同 劉勰對 虛字 非常在意 他認為虛字有 彌縫文體 的貢獻 故 文心雕 龍章句 中說 又 詩 人以 兮 字入於句限 楚辭 用之 字出句外 尋 兮 字 國 成句 乃語助餘聲 舜詠 南風 用之久矣 而魏武弗好 豈不以無益 文義耶 至於夫惟蓋故者 發端之首唱 之而於以者 乃劄 句之舊體 乎哉矣也 亦送末之常科 據事似閑 在用實切 巧者 迴運 彌縫文體 將令數句之外 得一字之助矣 外字難謬 況章句歟 劉勰特別提出來在 章句 篇討論 認為虛字在句中的位置及其作用都關乎文章 egch 的呈現 比如 兮 在句中或句末 都作為語助詞 可用以舒緩語氣 像 夫 惟蓋故 等 都是用於句首的虛詞 有發端承接等作用 像 之而於 以 等 都是用於句中的虛詞 有連接轉承等作用 像 乎哉矣也 等 都是用於句尾的虛詞 有結尾助歎等作用 這些常用的虛字 說明其確實有用 既可彌縫文體 又可使文辭生色 就事義而言 虛字的運用 的確不含任何意思 但就章句的關係來看 它輔助句子發展未盡之意 若能夠巧於運用 在表達語氣 和語意轉折方面 可使章句組織更為嚴密 情意表達更為完滿 虛詞的使用能否 妥切 對文章的巧拙關係很大 244

251 劉勰重視虛字 自然而然 在 劉子 上也有很多虛字的應用 然而 在版 本校對上 我們發現虛字被改寫了 有時增加 有時減少 這都影響原文的語氣 從張紹仁的評點裡 也會發現他校對虛字是很精細的 愛民 亦國之足也 句下 張紹仁校 藏無 也 字 宋有 伯三五六二卷劉藏唐卷子宋覆宋程榮盧龍川鈔文淵 畿輔 楊 校録合字本並同 寶曆本亦有也字 張紹仁指出藏本奪 也 字 就早期版本來 看 應補也字為佳 從化 或者以爲 上化而下不必隨君好 而人未必同也 句下 張紹仁 藏本無 者 以 二字 宋本有二字 國 校 或者以爲 伯三五六二卷劉藏唐卷子宋覆宋刻程榮盧龍川 鈔 文淵 畿輔 本並同 吉府本奪 或者以 三字 明鈔蔣顧舊鈔 egch 文津 道藏 本並奪 者以 二字 餘本作 或謂 黃丕烈明鈔本校註 宋 本 或 下有 者以 二字 爲 不作 謂 蓋 或者以爲 四字成文也 張紹仁比較宋本和藏本的差異 有 或者以爲 或為 兩種用法 而寶曆本也 作 或者以爲 就寫卷來看 早期應有 或者以爲 多了 者以 兩字較佳 法術 明法者 欲人之循治也 轡不均齊 馬失軌也 法不適時 人乖 理也 句下 張紹仁校 之 宋本無 藏本無 之 字 245

252 劉藏唐卷子等本作 之循 傅録劉藏唐卷子宋本影鈔等本只有 循 字 但宋本在 循 自右旁有墨筆加 之 字 何人所加無法斷定 故張紹仁說 宋 本無 藏本也無 之 字 寶曆本也有 按時代推論 宋後到明初本子可能都 因添的 之 字而補上 但原句裡應該是沒有 之 的 此字亦不影響文意 又 賞罰 是以明主 一賞罰善惡 句下 張紹仁校 無 一 字 治 政 大 宋吉府本同 餘本 賞 上並有 一 字 劉藏唐卷子 明主 下有 之 無 善 惡 二字 孫楷第 校譯 案 一 當作 之 楊明照 斠註 國 案 一 字誤 校譯 謂當作 之 是也 林其錟則認為 善 惡 二字不必有 有 之 字是 從劉藏唐卷子刪補 而寶曆本無 一 字 也無 知人 未有功而知其賢者 句下 張紹仁校 宋本無 其 字 之 字 可見明初本子流傳的本子已同各家說 於意較完整 有保留的必要 egch 寶曆本與諸本皆有其字 於義較合 可能是宋本漏字 故從諸本改 託附 巢破子裂者所託危也 句下 盧校改為 巢破子裂是所託危也 張紹仁校 是 宋作 者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顧孫評 五家言 舊鈔文津舊合字 龍 246

253 谿 道藏 崇文本並作 是 宋本和寶曆本作 者 版本發展看來 作者 較早 而文義亦諧 故從宋本改 命相 許負見其餓死 句下 盧校改為 許負見於餓死 張紹仁校 於 宋本 其 寶曆本作 許負見於餓死 和宋本亦不同 其 字更能指涉許負見周亞夫之事 故從宋本為佳 妄瑕 小惡不足傷其大美也 句下 盧校改為 小惡不足傷其大美者也 張紹仁校 國 宋有 以 字 無 者 字 宋覆宋文淵顧盧龍川鈔本 足 下並有 以 字 蔣孫評 五 家言 畿輔 本並無 以 字 餘本亦並無 以 字 在 大美 下且有 者 字 奇賞 舊合字本有 者 字 本句從 淮南氾論 其小惡不足妨大美 也 轉出 故 以 者 不必有 不影響文意 egch 妄瑕 俗之觀士者 見其威儀屑屑 好行細潔 乃謂英彥 句下 張紹 仁校 乃 謂 下宋有 之 字 宋本在 謂 下有 之 字 寶曆本亦有 之 當補 因為下句有 謂之棄人 兩句可相對 傷讒 萋斐之辭作 句下 張紹仁校 247

254 無 之 字 之辭 子彙 盧龍川鈔文淵清謹軒鈔 龍谿 崇文本並同 程榮 本 之辭 作夾行小字 本並餘本並奪 之 字 實際上 有 之 字的話 符 合對句的原則 當據 子彙 等本補 又 明鈔本影鈔本等 辭 並誤作 亂 但張紹仁沒校 可見其未得此本 傷讒 讒諂之流弊 句下 張紹仁校 之 作 於 國 之 宋本作 於 寶曆本作之 明鈔本等諸本並奪 覆宋程榮本同寶 曆本有 之 字 當從寶曆本改 無 而 字 辯施 豈得輟口而惠人 句下 張紹仁校 egch 而 程榮文淵等本同宋本 而 當有 與下一句方能對句 兵術 是以列宿滿天下而明不及朧月 句下 盧校改為 是以列宿滿天 下而明不及朧月者 張紹仁校 者 宋無 張紹仁此句校釋未確 宋本同寶曆本作 是以列宿滿天不及朧月 孫評 五 家言 本闕自此起訖 心不一力不齊也 止 影鈔舊合字本並作 是以列宿滿 248

255 天下而明不及朧月者 明鈔 子彙 吉府蔣龍川鈔 奇賞 文津 龍 谿 道藏 崇文本在 朧月 下並有 者 字 盧文弨校有 者 字 拾補 者 脫 楊明照 斠註 按 下 疑衍 各本皆無 下而明 三字 按 盧校是 與下 受制於人者 才能相偕 故從 子彙 等本補 正賞 由於貴古而賤今 句下 張紹仁校 於 作 是 治 政 大 張紹仁以程榮本為底本 校出了許多和宋本與道藏本不同的虛字 我們統計 由於 宋本作 由是 寶曆本及諸本皆作 由於 作 於 字較佳 了宋本與道藏本所使用的虛字內容 和程榮本各自不同的地方 可以判別程榮本 國 經過了甚麼樣的修正 以及三書之間的繫連 分析說明依序如下 a.程榮本同宋本 愛民 亦國之足也 句 宋本 亦國 下亦有 也 字 道藏本則無 從 化 或者以爲 上化而下不必隨君好 而人未必同也 句 宋本亦有 者以 二字 道藏本皆無 託附 篇 巢破子裂者所託危也 句 宋本 巢破子裂 egch 下亦為 者 字 道藏本為 是 字 命相 篇 許負見其餓死 句 宋本同 道藏本為 許負見於餓死 妄瑕 篇 小惡不足傷其大美也 句 宋本 足 字下有 以 字 道藏本無 此處道藏本同程榮本 又程榮本宋本 也 字上 無 者 字 道藏本有 兵術 篇 是以列宿滿天下而明不及朧月 句 道藏 本 朧月 下有 者 字 此處宋本同程榮本無 b.程榮本同藏本 賞罰 篇 是以明主 一賞罰善惡 句 宋本 賞 字上無 一 字 道 藏本則有 知人 篇 未有功而知其賢者 句 宋本 賢者 上無 其 字 249

256 道藏本則有 辯施 篇 豈得輟口而惠人 句 宋本無 而 字 藏本同程榮 本作 而 字 妄瑕 篇 俗之觀士者 見其威儀屑屑 好行細潔 乃謂英彥 句 宋本 英彥 上有 之 道藏本無 傷讒 篇 讒諂之流弊 句 宋本作 讒諂於流弊 道藏本同程榮本作 之 字 正賞 篇 由於貴古而賤今 句 宋本作 由是 道藏本作 由於 c.程榮本獨有的虛字 法術 篇 明法者 欲人之循治也 轡不均齊 馬失軌也 法不適時 人 乖理也 句 宋本與道藏本 循 字上皆無 之 字 獨程榮本有 傷讒 篇 萋斐之辭作 句 宋本道藏本皆作 萋斐辭作 獨程榮本有 之 字 綜觀上述 程榮本與宋本採用相同虛字 但道藏本沒有的共四字 程榮本與 國 道藏本採用相同虛字而宋本缺的共五次 程榮本與宋本皆缺虛字而道藏有的共二 字 程榮本與道藏本皆缺虛字而宋本有的共一字 程榮本獨有的虛字則有兩次 以總和來看 程榮本使用的虛字最多 共13字 此外才是宋本道藏本各 9字 雖然有些是缺字的問題 仍可看出虛字隨著時代有增加的趨勢 這可能和 劉子 對虛字的要求有關 明代後虛字的增加 或可說虛字在明代以後更靈活 因為上下文句的需要被增補了 4 脫字句 egch 脫字句指的是比對版本後 可以發現有脫漏的詞句 如 愛民 大絃急 則小絃絕 則大絃閼矣 句下 盧校改 大絃急則小絃絕 小絃絕則大絃閼矣 張紹仁校 宋脫 小弦絶 此三字 宋覆宋程榮吉府孫評 五家言 畿輔 本並同 伯三五六二卷等本 250

257 小絃絶 下並重 小絃絶 三字 文淵本 大弦急 作 張弦急 盧文弨 拾 補 大弦急則小弦絶小弦絶 脫三字 黃丕烈明鈔本註 疑宋本脫誤 張紹仁從盧黄的說法 判斷應從餘本補 實際上 伯本亦有此 故當補 小絃 絶 三字 法術 法術者 人主之所執爲治之樞也 句下 盧校改為 法術者 人 主之所執爲治之樞機也 張紹仁校 機 宋無 治 政 大 樞 伯三五六二卷劉藏唐卷子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顧孫 評 五家言 龍川鈔舊鈔文津舊合字龍谿 道藏 崇文本並作 樞 國 機 只有宋本單作 樞 故盧文弨 拾補 曰 機 脫 故可從敦煌本 等諸本補 機 字 又 鄙名 今野人晝見蟢子者 以為有喜樂之瑞 夜夢見雀者 以為有爵 位之像 句下 張紹仁校 宋本無 以為有 三字 egch 劉藏唐卷子無 子 字 有 字 夢 下 見 字 作 今野人晝見蟢者 以 為喜樂之瑞 夜夢雀者 爵位之像 伯二五四六卷無 子 樂 見 字作 今野人晝見蟢者 以為有喜之瑞 夜夢雀者 爵位之像 林其錟認為 子 字衍 當從敦煌本刪 與下 夢雀者 一律 影鈔本舊合字本亦無 夢 下 見 字 爵位之像 宋本同 各本並作 以為有位之象 劉藏唐卷子無 有 字 按 爵位之象 上 以為有 三字當有 與上 以為有喜樂之瑞 句才能相諧 故從諸本補 宋本乃脫此句也 251

258 知人 自非洞明莫能分也 句下 盧校補 自非神機洞明莫能分也 張紹仁校 宋本無 神機 二字 此處出現了兩種差異 宋本寶曆本 同伯二五四六卷 覆宋程榮文淵顧 程榮本清謹軒鈔 舊鈔本皆無神機二字 盧則補上 神機 二字 與其餘諸本 相合 而從劉藏唐卷子亦有 故當從敦煌本補 知人 西被於流沙 一句 張紹仁校 宋無 西被於流沙 句 國 西被於流沙 伯二五四六卷劉藏唐卷子宋本並無此五字 孫楷第 校譯 西被於流沙 五字當删 此寫者熟於 尚書 文而誤衍 王重民 敘録 友人孫書有 新論校譯 一卷 知人篇 使百川東注於海 西被於流沙 子書以意校 西被於流沙 五字為衍文 此卷子本 按 指法藏敦煌本伯二五四 六卷 正無此五字 因歎子書校書之精 蓋之古本之可貴也 林其錟就時代論 egch 以為當從兩敦煌本宋本删 但寶曆本有 西被於流沙 句 可知此句至少在明 代初期便有 不是明中葉後妄加 傷讒 故讒者知害嫉於他人 而不知傷所說之主 句下 盧校補 故讒 者但知害嫉於他人 而不知傷所說之主 張紹仁校 宋無 而不 下 知 字 藏無 宋有 宋本寶曆本作 知害 明鈔 子彙 吉府蔣孫評 五家言 龍川鈔 252

259 舊鈔 奇賞 文津舊合字 龍谿 道藏 崇文 石匏子 多一個 但 字 作 但知害 盧文弨 拾補 但 脫 按盧說當據 子彙 等本補 他人 寶曆本作 佗 孫評 五家言 本奪 佗 字 就寶曆本言 佗 他 同 可改作常用字 他 不知 明鈔影鈔吉府舊鈔舊合字 過校本 道藏 本並奪 知 字 宋本 寶曆本皆有 就版本發展看來 當有 知 字較合於原意 誡盈 故陽極而降 陰極而昇 句下 盧校補 故陽極而陰降 陰極而 陽升 張紹仁校 陰 陽 宋無二字 國 宋覆宋程榮龍川鈔文淵 畿輔 本和寶曆本並同 皆作 故陽極而降 陰極而昇 餘本並在 降 上有 陰 字 在 昇 上有 陽 字 盧補上陰 陽二字 王叔岷 集證 作 故陽極而降陰極而昇 蓋妄刪陰陽二字 大質 色潤不改 句下 張紹仁校 潤 宋本 藏無 egch 從盧王二說 當補 潤 宋本寶曆本有 而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顧孫評 五家 言 舊鈔文津舊合字 道藏 崇文本皆無潤字 就版本發展看來 當從 宋本增 辯施 潭深而魚自歸之 句下 張紹仁校 宋本脫一 潭 字 253

260 宋本脫一 潭 字 而諸本皆有 當從諸本補 使語意合 兵術 練人者謀 句下 盧校改 明人謀者 張紹仁校 明人者 無 謀 字 斯六 二九卷宋明鈔影鈔蔣舊鈔文津舊合字 道藏 本並作 明 人者 子彙 孫評 五家言 奇賞 崇文本並作 明人謀者 寶曆本作 治 政 大 者 辯地勢者 該句便應作練人謀者 寶曆本也作 練人謀者 符合句式排 練人謀者 此承上文之詞 故將者 必明天時辯地勢練人謀 明天時 列 當從寶曆本改 國 明權 語稱可與適道 未可與權 句下 盧校補 論語稱可與適道 未 可與權 張紹仁校 論語 稱 論 宋無 語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舊鈔文津舊合字 龍谿 道藏 egch 崇文本並作 論語 實際上 就字面判別 語 與 易 對言 故從宋本改 正賞 楊子雲之才非爲亞於董仲舒 句下 盧校改為 楊子雲之才非爲 劣於董仲舒 張紹仁校 宋本脫 劣 字 不論 亞 劣 二字 宋本並無 而伯三七 四卷明鈔影鈔 子彙 吉 府蔣顧孫評 五家言 舊鈔 奇賞 文津舊合字 龍谿 道藏 254

261 崇文本並作 劣 寶曆本作 楊子雲之才非爲亞於董仲舒 作亞 盧文弨 拾 補 劣 俗 亞 張紹仁校了宋本 發現沒有劣字 並註記之 就意義 來說 當從盧校本等諸本改 正賞 由於美惡混糅 真偽難分 模法以度物爲情 信心而定是非也 句下 張紹仁校 宋本無 模 字 治 政 大 伯三七 四卷作 棄法 分行小字 宋本覆宋刻本寶曆本並同 皆無 模 這裡的 模 字值得探究 模法 程榮程校等本皆作 模法 程榮本另作 餘本作 模法 文淵本作 置法 除了 模 字外 爲情 一詞在伯三七 國 四卷中 無 爲 字 而蔣顧文津本並奪 法以度物爲情 信心而定是非也 十三字 美 紅杏程校本作 善 餘本並作 美 糅 程榮盧龍川 鈔文淵 畿輔 本並作 揉 明鈔影鈔舊合字本並作 楺 餘本並作 糅 盧文弨 拾補 糅 誤 揉 下 以 作 而不以 無 爲情 二字 而孫楷第 校譯 案 模法以度物爲情 當作 不模法以度物情 下文 摹法以測物 則真偽易辯矣 C h 是 美惡混糅真偽難分 與 模法度物 egch 其事相反 今奪 不 字則文義不明 呂氏春秋貴直論壅塞篇 高註 情 實也 韓非子外儲左下 云 主不審其情實 論衡實知篇 云 須 任耳目以定情實也 物情即物之實 物之實不可見 故設法以度之 若謂模法 以度物之實 則爲不詞 且 物情與 是非 對文 今衍 爲 字 而文亦參差 不齊矣 王重民 敦煌古籍敘録 棄法以度物情 今本誤作 模法以度物 爲情 子書校作 不模法以度物爲情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美惡混糅 王謨本作 善惡混揉 畿輔 本亦作 揉 古通 舊合字本作楺 誤 摸法 以度物爲情 舊合字本摸作模 百子本作摹 摸與摹同 摹摸古通 惟此文 255

262 當從敦煌本作 棄法以度物情 爲是 孫說近之 就諸賢考據來看 此句在增 改版時有了很多改正 實是從宋本就有誤之故 當從敦煌本 正賞 越人臛蛇以饗秦客 甘之以爲鯉也 盧校補 越人臛蛇以饗秦 客 秦客甘之以爲鯉也 張紹仁校 宋本 秦客 下重 甘之 宋覆宋明鈔程榮盧龍川鈔 畿輔 本並同 伯三七 四卷 治 政 大 客 下脫 秦客 二字 而王叔岷 集證 越人臛蛇以饗秦客 下 王謨 等餘本 其上並有 秦客 二字 盧文弨並校有 秦客 二字 其 拾補 秦 本 畿輔 本並脫 秦客 二字 盧校王說並是 從敦煌等本補 值得一 國 提的是 蛇 宋本作 地 張紹仁未校出 實際上作 地 亦不能解 故疑 為刻意忽略 經統計 宋本共脫字句12次 藏本共脫3次 比起兩個版本 藏本在傳刻 的解讀上更為精細 故補足了很多脫字的問題 的時候更完整 而程榮本的修正 尤其是經盧文弨校對過的版本 顯然是對文字 最後 就分類的四點可以看出 宋本與程榮本相合度比藏本高 而宋本的改 egch 易也較少 相對更近於 劉子 原意 只是宋本脫漏字多 字型上也用了一些較 為早期的異體字 更特別的是 宋本的虛字 較後出的本子多 可見虛字在明 清代受到了一些刪改 二 對讀藏本 道藏本乃明英宗正統九年重新刊版 並招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 增加篇幅 至明英宗十年 刊本才完工 是為 正統道藏 以時間上說來 較孫星衍所存 的宋本晚得多 而張紹仁就內容比對藏本 校對的內容 以下亦分四部分談 256

263 1異體字 妄瑕 蕭曹斗筲之吏 句下 盧校改為 蕭曹㪷筲之吏 張紹仁校 斗 藏作 㪷 㪷 程榮 子彙 文淵 龍谿 等本並作 斗 因為 㪷 斗 通 諸本同藏本較多 皆作 㪷 此 㪷 字可出藏本用字的差異 和其他本子比 較不一樣之處 2別字 思順 蹇利西南就土 順也 盧校改 蹇利東南就土 順也 張 國 紹仁校 西 改 東 西南 傅校録何藏唐卷子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顧舊鈔文 津舊合字 道藏 本並作 東南 蹇 利 C h 而楊明照 斠註 從易經蹇卦 egch 西南 不利東北 利見大人 貞吉 故曰 按 西 字是 故東字應為誤 應照程榮本改 知人 蒙異於智伯 盧校改為 蒙知於智伯 張紹仁校 異 藏作 知 宋本作 異 就版本發展看來 宋本寶曆本也作異 可見作 異 為早 從宋本改 薦賢 臧文仲不進展禽 句下 張紹仁校 257

264 進 藏作 顯 伯二五四六卷劉藏唐卷子明鈔舊鈔影鈔吉府蔣顧孫評 五家 言 道藏 龍谿 崇文等本作 顯 而覆宋文淵程榮 畿輔 龍 川 等餘本並作 進 就版本發展來看 從唐卷作 顯 為早 從藏本改 心隱 少正卯 魯之文人也 句下 盧校改 少正卯 魯之聞人也 張 紹仁校 治 政 大 藏作 文 盧校改 聞 國 宋本寶曆本藏本等早期的本子皆作 文 盧校改 聞人 據楊明照考證 論 語 講瑞篇 內文 亦作 夫少正卯 魯之聞人也 今夫子為政而始誅之 或者 為失乎 魯之聞人 意指魯國著名之人 故當作 聞 從盧校改 命相 或應龍跡氣夢 盧校改為 或感龍跡氣夢 張紹仁校 應 藏作 感 egch 或應龍跡氣夢 宋覆宋程榮文淵蔣盧龍川鈔清謹軒鈔 畿輔 本 或 下有 應 字 餘本有 感 字 寶曆本有缺字 盧文弨 拾補 應 藏 感 王叔岷 集證 或感 字 舊合字本 子彙 本 百子 本皆同 王謨本 畿輔 本 感 亦並作 應 從句法上看 應 字當從 宋本等補 或應 與上 或感 相對言 故當補上應字較佳 命相 張良感狐星 句下 盧校改 弧 字 並在旁邊補上 道藏本 作 狐 字 張紹仁校 258

265 藏本 狐星 盧改 弧 狐 子彙 龍谿 崇文本並作 弧 盧文弨校作 弧 拾補 弧 誤 狐 林其錟先生認為 盧校是有道理的 弧星 古星宿名 又稱 弧 矢 天弓 簡稱爲 弧 屬井宿 共九星 在天狼星東南 八星如弓形 外 一星像矢 在大犬船尾兩星座內 弧狐形近而誤 當據 子彙 等本改 妄瑕 雖有小過 不足以爲累 盧校改 雖有小疵 不足以爲累 張 紹仁校 過 藏作 疵 國 疵 程榮文淵盧 畿輔 本作 過 餘本並作 疵 咸校 疵 作 過 楊明照 斠註 程榮本王謨本 畿輔 本 疵 並作 過 按 諸本並是 從句法上來判讀 從藏本作 疵 較勝 與上 小瑕 對言 誡盈 則賤盈滿之危 盧校改 則賤盈泛之危 張紹仁校 egch 滿 藏作 泛 宋誤 之 滿 宋本作 之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顧孫評 五家言 龍川鈔舊鈔文津舊合字 道藏 崇文本並作 泛 程榮本作 滿之 二字 為夾行小字 盧文弨 拾補 滿 藏 泛 宋本 滿 作 之 疑乃 泛 之殘誤 就寶曆本來看 也有滿字 當從寶曆本作 則賤盈滿之危 較符合原意 誡盈 財聚則散 句下 盧校改 財聚必散 張紹仁校 259

266 則 必 則 宋覆宋程榮盧龍川鈔文淵本並同 道藏本及餘本並作 必 盧文弨 拾補 必 誤 則 是認為當從 必 實此四句為 勢積則 損 財聚必散 年勝反衰 樂極還悲 若作 則 則犯前一句 故從 必 較 佳 當從藏本改 明權 若唐棣之華 反而更合也 盧校改為 若棠棣之華 反而更合 也 張紹仁校 唐 藏作 棠 宋作 唐 國 唐棣 宋覆宋寶曆本程榮文淵盧龍川鈔 畿輔 本並同 影鈔 舊合字本 唐 作 棠 奪 棣 字 餘本並作 棠棣 孫評 五家言 本 並奪此十字 盧文弨 拾補 唐 藏 棠 就版本發展看來 宋本 寶曆本皆從 唐 字 故從宋本補 貪愛 乃發大府之財與 衆出府之寶以賜人 句下 盧校改 乃發大府 egch 之財與 衆出府之寶以賦人 張紹仁校 賜 藏作 賦 宋作 賜 伯三七 四卷作 乃發大府之貨與 衆出府庫之兵以賦人 把張校本的 財 作 貨 寶 作 兵 賜 作 賦 在次 府 下有 庫 字 而明鈔 影鈔 子彙 舊鈔舊合字 道藏 崇文 雲門子 在次句下同伯本 府 下並有 庫 字 賜 並作 賦 吉府 龍谿 本有 庫 字 蔣文津本 260

267 並有 庫 字 賜 並作 富 盧文弨 拾補 庫 脫 賜 藏 賦 孫楷第 校釋 案 道藏 本 子彙 本作 出府庫之寶以賦人 當據正 案此文下句與上句意複 疑本作 出高庫之兵以賦人 就版本發展史來看 伯三七 四卷語意完整 當從敦煌本補 並改 人 字 貪愛 蜀侯之貪石牛 牛逾近而身轉危 句下 盧校改為 蜀侯之迎秦 牛 牛逾近而身轉危 張紹仁校 貪石牛 藏作 迎秦牛 宋作 貪石 治 政 大 舊鈔文津 龍 貪石牛 明鈔 子彙 吉府蔣顧孫評 五家言 谿 道藏 崇文本並作 迎秦牛 影鈔舊合字本並作 亡迎秦牛 影鈔 國 本諸本應是將 之 誤為 亡 字 而就版本看來 敦煌本宋本覆宋刻本 寶曆本皆作 貪石牛 故從宋本為是 庫 匣 言苑 則猶玉屑盈匣 句下 盧校改為 則猶玉屑盈庫 張紹仁校 egch 匣 宋覆宋文淵盧龍川鈔清謹軒鈔 畿輔 本並同 餘本並作 庫 傅亞庶 劉子校譯 庶按 匣 是 盈匣 與下 滿篋 相對 按 傅 說是 作 匣 義長 張劭仁校 庫 字 是引 藏 本與 子彙 為校 分析張紹仁針對藏本和程榮本校對的差異 我們可以觀察出 當依宋本改共 有5次 其中宋本有缺 再依寶曆本改1次 依程榮本改較合理有1次 其中依 盧文弨的再校有1次 依藏本改則有3次 考證的同時 我們比對敦煌本 依敦 煌本修改有1次 另外 有些解釋較不完整的 參考更後出的子彙本1次 從這些別字裡 統計程榮本與宋本程榮本與道藏本的相合次數 發現 程 261

268 榮本與宋本共計7次 程榮本與道藏本則只有計2次 可推知程榮本受宋本影響 較高 在祖本上相近處較多 張紹仁把這些字都校注出來之後 表現了宋本到程 榮本的版本發展紀錄 對於版本評點史的繫聯 起了一定作用 3虛字 審名 傳彌廣而理逾乖 名彌假而實逾反 句下 盧校改 傳彌廣理逾 乖 名彌假實逾反 張紹仁校 藏本無二 而 字 寶曆本 奇賞 本作 傳彌廣而理逾乖 名彌假實逾反 程榮程校盧 國 龍川鈔文淵 畿輔 本在 廣 下 假 下並有 而 字 餘本並無兩 而 字 依版本發展來看 而 字可能是次第減少 可能寶曆本後單一個 而 字 於句不協 後者便奪之 故從盧校等諸本 當補上 實一獸 因其詞煩分為二 張紹仁校 藏本無 而 字 egch 審名 蛩蛩巨虛其實一獸 因其詞煩分而為二 盧校改 蛩蛩巨虛其 而 影鈔 子彙 奇賞 舊合字 道藏 崇文本並奪 但劉藏唐卷子 而 作 如 楊明照 斠註 按 而 字當有 與上一律 從盧校本補 鄙名 命其狗曰富 命其子曰樂 方祭而狗入於室 句下 盧校改 命 其狗曰富 命子曰樂 方祭而狗入於室 張紹仁校 藏無 其 字 宋本亦無 262

269 劉藏唐卷子作 命其狗為富 名其子為樂 方祭之時如狗入於室 即兩 曰 字並作 為 次 命 作 名 下有 其 字 祭 下有 之時 二字 而 作 如 宋明鈔 道藏 子彙 蔣舊鈔 龍谿 陳校録黃 畿輔 本 命 下無 其 餘本 命 下並有 其 字 就句型看來 其 字當有 對句才會完整 可從唐卷子等本補 知人 薛燭之賞劍也 雖未陸斬玄犀 水截輕羽 盧校改為 薛燭之 賞劍也 雖未陸斬玄犀 水截蛟龍 張紹仁校 治 政 大 藏無 也 字 蛟龍 宋本 輕羽 國 此處分兩處談 先談宋本的 輕羽 盧文弨 拾補 蛟龍 訛 輕羽 故張紹仁特別點出宋本是輕羽 乃重覆檢核盧文弨說法 輕羽 劉藏唐卷子 宋覆宋程榮文淵盧清謹軒鈔 畿輔 本並同 龍川鈔本亦作 輕羽 查寶曆本也作 薛燭之賞劍也 雖未陸斬玄犀 水截輕羽 依版本發展來看 作 輕羽 較佳 而劉藏唐卷子程榮本等 賞劍 下有 也 字 張紹仁點出 藏本無也字 林其錟認為 有 也 較勝 應從唐卷子等本補上 也 egch 遇不遇 典冠加之衣 盧改校為 典冠加之以衣 張紹仁校 以 藏有宋無 以衣 宋程榮文淵 畿輔 本並無 以 字 餘本其上並作 以衣 盧校在 加之衣 補上以字 認為有 以 字較勝 故補之 和性 剛而濟其柔 張紹仁校 263

270 藏無 而 字 宋有 剛濟其柔 影鈔本作 剛而濟其柔 明鈔 子彙 龍谿 崇文本並無 而 字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而字涉上文而衍 百字 本亦無而字 柔抑其 强 影鈔本舊合字本並作 柔其抑强 蔣本顧本文津本並作 柔以抑其 强 龍川鈔本作 柔而抑其强 與下文 柔抑其强 來看 與上 剛濟其柔 對言 不需要 而 字 當從藏本改 閱武 闔閭習武 試其民於五湖 句下 張紹仁校 藏無 其 宋有 國 諸本有其字 藏本無 呂氏春秋用民 篇 闔閭試其民於五湖 加 其 字 於意較合 而版本發展上看來 宋本寶曆本等諸本皆有 當從宋本並諸本補 閱武 是以蓬蒙善射 句下 盧校改為 是以逢蒙善射 張紹仁校 藏無 以 字 宋有 以 egch 是以 明鈔吉府舊鈔 道藏 本並奪 以 字 而諸本皆有 王叔岷謂 底本以字原脫 並補以字 可見王叔岷認為當補 以 字 就版本發展看來 宋本寶曆本皆有 以 字 故從宋本補 以上是張紹仁以程榮本為底本 校出了和宋本與道藏本不同的虛字 統計宋 本與道藏本所使用的虛字內容 和程榮本各自不同的地方 可以判別程榮本經過 修正 並發現兩點 1 程榮本同宋本虛字五處 264

271 審名 篇 蛩蛩巨虛其實一獸 因其詞煩分而為二 句 宋本同程榮本有 而 字 道藏本則無 知人 篇 薛燭之賞劍也 雖未陸斬玄犀 水截輕羽 宋本 薛燭之賞劍 句下亦有 也 字 道藏本則無 和性 篇 剛而濟其柔 句 道藏本作 剛濟其柔 無 而 字 宋有 閱武 篇 闔閭習武 試其民 於五湖 句 道藏本無 其 字 宋有 閱武 篇 是以蓬蒙善射 句 道藏 本無 以 字 宋有 2 程榮本獨有的虛字有三字 審名 篇 傳彌廣而理逾乖 名彌假而實逾反 句 宋本及道藏本皆無二 而 字 此處獨程榮本有 鄙名 篇 命其狗曰富 命其子曰樂 方祭而狗 入於室 句 宋本及道藏本皆為 命子曰樂 脫 其 字 此處獨程榮本有 國 綜觀上述 程榮本與宋本採用相同虛字 但與道藏本不同的共五字 程榮本 與道藏本採用相同虛字 卻是宋本所沒有的 反而一字也沒有 而程榮本獨有的 虛字則有三字 這裡面可以看出 程榮本有自己補校虛字的主張 所以 校對虛字 程榮本和宋本比較相似 比宋本多了兩個虛字 可見得清 代對虛字的處理 有其獨到的地方 以宋本道藏本程榮本三者對校時 程榮 本虛字最多 此處對校藏本 程榮本還多了兩個特有的虛字 可見得虛字在後期 egch 才增加的 而且是校對後新增改的 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4脫字 清神 七竅 於 張紹仁校 藏本無 七竅云云 六字亦不空格 程榮本 七竅 於 空格明顯有缺漏 想補足原文 還原可能的版本的校註 者很多 實際上 宋覆宋程榮龍川鈔 龍谿 本也作 七竅 於 265

272 而吉府顧本作 七竅誘於聲色 盧本則校作 七竅狥於好惡 蔣 文津 石匏子 作 七竅蔽於攻取 文淵本作 七竅紛於視聽 張紹仁則校道藏本 並記下了無此段落 然而除了道藏本 實際上明鈔影鈔 子彙 舊鈔舊合 字崇文本亦無此段落 孫楷第 校譯 吉府 二十子 本刪十六字甚是 而 改 耳目 爲 七竅 殊乖文理 活字本 子彙 本衍十六字 而 誘 字 尚不誤 范本程榮本逕改 誘 爲 之 以犂就 防慾篇 文 後於 其情一 也 下增 七竅 於 句以足其文 則去原文愈遠矣 孫楷第指出本段應 有誤植 王叔岷 集證 孫氏謂 鼻口之於芳味 以下十六字 乃 防慾篇 文誤入此篇者 是也 正解釋了此意 而傅亞庶 劉子校譯 庶按 楊說謂 有脫文 是 王念孫曾校明萬曆年間刻白口本 在參明萬曆蔣以化本有 七竅蔽於攻取 國 句 據增 作 攻取 乃承前 拔擢 而言 且 七竅蔽於攻取 又與下 血氣 縻於趣舍 對言 寶曆本則作 七竅於則精神馳騖而不守 志氣縻於趣捨 則五臟滔蕩而不安 可知本有缺字 通過張紹仁的補校 可以發現兩件事 其一 七竅於 三字後 應有缺字 寶曆本是抄本 故而有漏字的情況 其二 王念孫所校 血氣縻於趣 捨 寶曆本作 志氣 在文心雕龍中亦用志氣作為情慾連結的關節點 此志氣 egch 較血氣更合劉勰原意 故此處二書互校 更能找回原意 從蔣以化的校本等本改 修補 會使文意更完全 專 當筭之時 有鳴鴻過者彎弧擬之 張紹仁校 藏本無當 筭之時 當筭之時 筭 同 算 義 伯三五六二卷何藏唐卷子明鈔影鈔 子 彙 吉府蔣顧孫評 五家言 舊鈔文津舊合字 龍谿 道藏 266

273 崇文本並奪此四字 宋覆宋龍川鈔本並作 當筭之 餘本並作 當筭之 時 黃丕烈覆宋刻本校註 作際 按 奕秋隸首 兩例相對 上有 當 奕之時 下應有 當筭之際 方能相儷 際 比 時 較勝 依宋本及黃丕烈 校字改 許建平 敦煌遺書劉子殘卷校證 案 隸首之算 所算者乃如何才能准 確地射中鳴鴻 故 將發未發之間 正是隸首激烈運算之際 此時專心於鴻 問以三五 其不知固宜也 若前加 當筭之時 則於情理不合 鳴鴻尚未來到 試問隸首所算者何 此蓋後世淺者因上奕秋例中有 當奕之時 四字 認爲前 治 政 大 兩敦煌本近古 蓋 劉子 原貌如此 後必相儷 故妄加之 劉子 非純爲四六 安能處處皆儷 羅本亦無此四字 林其錟認為許建平的說法不完全正確 正如奕秋之業在奕一樣 隸首之業在 國 算 即今之數 而不是 所算者乃如何才能准確地射中鳴鴻 也 有飛鴻過 者 彎弧擬之 正是中斷了他的算思 故 問以三五 則不能知 因此有 當 筭之際 更合情理 故藏本應有缺 校 因顯 莫不相眄以愕 按劍而怒 何者 爲無因而至也 句下 張紹仁 藏無 不 字 egch 敦煌本宋本覆宋本子彙何允中本程榮程校本 皆有 不 字 藏本 影抄本舊合字本 無 不 字 就版本發展史看來 原書當有 不 字 心隱 奚況世人而能推勝己耶 句下 張紹仁校 藏無 勝 字 宋有 267

274 而能推己邪 宋覆宋寶曆程榮盧校本龍川文淵閣程校本諸本 有勝字 而道藏本無 傅亞庶謂 有勝字義勝 據補 實際上 以宋本寶曆 本皆有的情況看 早期的本子應該有 妄瑕 平雖美丈夫 如冠玉耳 其中未必有可用也 張紹仁校 藏無 美 字 宋本有 治 政 大 餘本同藏本並奪 美 字 就版本發展看來 早期版本當有 美 字 並且於意 美丈夫 宋覆宋寶曆本程榮顧盧龍川鈔文淵 畿輔 本並同 較合 國 明謙 故能以高就卑 盧校改 故能以高而就卑 張紹仁校 疑當作無往不復藏無 以 字宋 以高而就卑 以高而 宋舊鈔本同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顧文淵舊合 字 龍谿 道藏 崇文本並作 高而 程榮紅杏過校程校作 以高 egch 盧文弨校作 高而 本處有三種說法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程榮本王謨 本 畿輔 本 高而就卑 並作 以高就卑 與上文 以貴下民 相對 是也 王按照句型改 據程榮本等刪 而 字 較合於文句句勢 當從王說改 貪愛 石乞諫曰 句下 張紹仁校 藏脫 乞 字 宋本有 宋本寶曆本皆有 乞 明鈔影鈔吉府顧孫評 五家言 舊鈔文 268

275 津舊合字 道藏 本並奪 乞 字 楊明照 斠註 按 乞 字當有 就版本發展時間看來 乞字當有 後才脫字 經統計 以上脫字的部份 我們觀察出 程榮本共脫字三字 宋本脫四字 藏本共脫十二字 可能是藏本的祖本有疑義 又或是校勘的失誤 結合和宋本對 校來看 宋本是殘卷 所以殘缺的部分多 以篇章的脫字來看 藏本沒有宋本完 整 5其他 九流 道者 關尹老聃 龐涓 環淵 莊周之類也 以空虚爲本 清淨爲心 謙挹爲德 卑弱爲行 居 處 無爲之事 行不言之教 裁成宇宙 不見其跡 亭毒萬物 不有其功 然而薄者 全棄忠孝 杜絶仁義 專任清虚 國 欲以爲治也 句下 張紹仁校 宋本次第如道藏 每家圈格接行如此刻本 藏本以道者居首 宋本先關尹 後老聃 此次第反映程榮本盧校本次第已有改之 而宋本和藏本的差異 在關尹和老聃 egch 之別 可作為刻本以意改動原句之證 也可看出編纂者 在思想本體的建構上 知道檢審用字或排序 這個條目可看出張紹仁校對的精細程度 也可以看出他關注了字詞版型格 式次第 雖未直接評論 但其實也內含評論的意義 三 對讀盧校子彙本及其他 1對讀盧校 盧文弨 1717年 1796年 清朝中期著名者校刊家考據 269

276 家目錄家教育家 字召弓 一字檠齋 號磯漁 晚號弓父 抱經 是 其堂號 世稱 抱經先生 盧文弨校程榮本 其序言以朱筆手書 道藏 本 作 劉子 有播州録事參軍袁孝政註 淺陋無卒論耳 又 乾隆丙子春 盧 文弨以程榮本校 癸卯夏六日 弓父又以 道藏 本校 可見這本是程榮本為 底 並以道藏本為校本 全書留有印章九枚 張紹仁對讀盧校時 還特別提出幾 條批語 表示標注 此舉不但有強調的意味 另也有其用心 亦依上文分四類來 談 1 異體字 審名 言以繹理 句下 盧校改為 言以譯理 張紹仁校 國 譯 繹 劉藏唐卷子明鈔 子彙 吉府蔣舊鈔 奇賞 文津 龍谿 道藏 崇文本並作 譯 盧文弨 拾補 譯 俗 繹 實際上宋本無此四字 覆宋本補寫作 繹 繹 譯 古通 張紹仁校此字 蓋繼承盧說 明謙 所以棄其姱驕 競垂世則也 句下 盧校改為 所以棄其誇驕 競垂世則也 張紹仁校 egch 姱 音 誇 姱 宋覆宋程榮盧 畿輔 本並同 餘本並作 誇 盧文弨校作 誇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程榮本王謨本 畿輔 本誇並作姱 古通 陳應 鸞亦認為二者相通 不必改 但張紹仁注 姱音誇 只作音注 有意將姱視為 正確的字形 特標音注 彰顯其地位 270

277 總觀上述 張紹仁同意盧校改的 繹 譯 古通 但不同意將 姱 改 為 誇 2 別字 崇 人爲禮儀 雕以文藻 盧校改為 人爲禮儀 絲以文藻 張紹仁校 盧曰 雕 藏本作 絲 疑 緣 盧文弨 拾補 藏 本作 絲 疑 緣 此處張紹仁保留盧校 彫 何藏唐卷子本做 則彫 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舊鈔孫評 五家言 國 奇賞 舊合字 道藏 崇文本並作 絲 蔣顧文津本並作 餙 餘 本作 雕 傅亞庶 劉子校譯 庶按 絲 乃 飾 之借字 廣韻 飾 屬審母 職韻 絲 屬心母之韻 飾以文藻 與上 繪以黼黻 義正相對 從版本 說不足據 看來 彫雕古通 藏本作絲字 應是形誤 故王叔岷認為 盧氏疑爲緣 臆 egch 最早的伯三五六二卷便作 雕 何藏唐卷子作 彫 我們亦可由 文心雕 龍情采 莊周云 辯雕萬物 謂藻飾也 互證 雕 彫 同 就 文 心 來校 劉子 原句 雕應更符合原文 崇 不知智之深 句下 盧校改為 不知智之源 張紹仁校本 深 作 源 盧校 宋覆宋程榮文淵程校紅杏 畿輔 並作 深 伯三五六二卷何藏 271

278 唐卷子寶曆明鈔影鈔 子彙 蔣孫評 五家言 奇賞 文津舊 合字 龍谿 道藏 崇文本並作 源 張紹仁引盧文弨的 拾補 藏 作 源 並附錄於校本 此字可參楊明照 斠註 的解釋 按 深 字非是 王叔岷 集證 深 涉上文 深谷 字而誤 故作源較佳 崇 懸巖滴溜 終能穿石 句下 盧校改為 懸巖滴溜 終能穴石 張紹仁校 藏作 穴石 義雖相似 下云 然而斷穿者 不若藏作 斷穴 爲長 盧校 穿 伯三五六二卷何藏唐卷子宋明 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顧 國 孫評 五家言 龍川鈔 舊 鈔本同 而 奇賞 文津舊合字 道藏 崇文本並作 穴 下 然而斷穿者 亦作 穴 盧文弨 拾補 藏 作 穴 石 義雖相似 下云 然而斷穿者 不若 藏 作 斷穴 爲便於讀 張 紹仁意見和盧校相同 亦即本句當作終能穴石 才能符合下文句意 崇 自碎其掌 盧校改為 自焠其掌 張紹仁校 藏本 碎 盧以 焠 egch 碎義難解 此處盧文弨的 拾補 應是繼承 荀子解蔽 有子惡臥而焠掌 焠 是燒灼的意思 較符合原義 故盧校為焠 遇不遇 典官加之衣 覺而問之 知典官有愛於己者 以越職之故 而 加諸焉 句下 盧校改為 典冠加之衣 覺而問之 知典冠有愛於己者 以越職 之故 而加諸焉 張紹仁校 272

279 冠 字皆盧改 者 宋本 也 典冠 宋本覆宋本道藏本等諸本皆作 典官 盧校 韓非子 改作典冠 楊明照校 官 當作冠 是也 可從盧校改 而 也 宋本同寶曆本也作 愛 於己也 故從宋本改 可符合版本發展原貌 誡盈 未有謙尊而不光 句下 盧校改為 未有挹損而不光 張紹仁 校 挹 盧校 抱 宋覆宋明鈔影鈔 子彙 吉府蔣顧龍川鈔舊鈔文津舊合字 國 並作 抱損 龍谿 崇文本並作 挹損 寶曆本程榮本王謨本 畿輔 本作 謙尊 盧文弨 拾補 挹損 誤 謙尊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百子 本 抱損 作 挹損 與盧氏 拾補 合 是以 抱 乃 挹 之形 誤 挹損 猶 抑損 若據 易謙彖傳 之文改之 不足據 從文本看 盧校王說並是 明謙 有 在榮以挹損爲基 句 可為內證 故從盧校本改 明謙 明稱伐功 啟繇陳謨 句下 盧校改為 明稱伐功 咎繇陳謨 egch 張紹仁校 伐 當作 我 盧文弨 拾補 伐 當作 我 咎 誤 啓 這段盧校可以分兩部分 討論 一是 伐當作我 但諸本皆無作 我 不必從盧改 下句 啟繇陳謨 除了程榮本何允中本盧校本龍谿本作 啟 外 諸本皆作 咎 但張紹 仁未校其字 包含道藏宋本校訂時都沒有校出來 頗為可疑 273

280 大質 不可以利害趨其情矣 盧校改為 不可以利害移其情矣 張紹 仁校 趨 盧校 移 移 各本並作 趨 程校本作 移 盧文弨 拾補 移 誤 趨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王謨本 趨 正作 移 就陳應鸞觀察 早本當作 移 後本誤抄作趍 漸改為趨 盧校是 實際上作 移 義較合 故從盧校改 風俗 越之東有軫沐之國 句下 盧校改為 越之東有輒沐之國 張紹 仁校 國 見 列子 軫 伯三七 四卷作 輒 傅校録許董鈔唐本作 輮 吉府本作 轍 盧 文弨校作 輒 拾補 輒 誤作 軫 楊明照 斠註 按 軫 當 作 輆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有軫沐之國 盧氏據 列子 改軫為輒 似當作輒沐為是 從版本發展看 敦煌本正作 輒 盧改有據 當從之 egch 惜時 今人進不知退臭腐榮華 剗絶嗜慾 句下 盧校改為 今人退 不知進臭腐榮華 剗絶嗜慾 張紹仁校 退 盧校 進 盧校 盧文弨 拾補 說 退 具誤 進 不知 下衍 退 而 進不知退 的 進 紅杏程校本並作 皆 盧校本作 楷 何本作 皆退不知 影鈔 舊合字本並奪 只作 退不知 蔣顧文津本作 進不知 文淵本作 退不 274

281 知進 餘本並作 進不知退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舊合字本作 今人退不 知臭腐榮華 與 拾補 合 是也 就文意看 不知退 當作 退不知 與下文 進不能 相對成文 故從盧本改 九流 偕僪形反流分乖隔 句下 盧校改為 偝僪形反流分乖隔 張 紹仁註 偕 盧校 偝 治 政 大 陳乃乾過校本校註 蔣本 偕 硃筆改 偝 孫楷第 校譯 案當作 乖 偕僪形反 文淵本作 說殊形反 盧文弨 拾補 偝 俱誤 偕 隔分流 與 偝僪形反 相對爲文 楊明照 斠註 按 偕 當作 偝 國 依盧校楊明照說法合理 當從盧校改 就上述數字比對 我們觀察到 當依宋本改共有2次 依程榮本改較合理有 1次 其中是依盧文弨的再校有5次 依藏本改較佳則有2次 而考證的同時 較高 祖本上可能相近處較多的相同結論 3 虛字 egch 我們還可從敦煌本比對 再依敦煌本修改有1次 而也可得出程榮本受宋本影響 觀量 豈非質小者而枝條蔇之 而體大者節目踈乎 句下 張紹仁校 而 之而 三字疑衍 查 而枝條 三字 子彙 吉府顧孫評 五家言 文淵 龍谿 崇文 本並無 而 字 盧文弨 拾補 而 疑衍 蔇之 孫評文淵本無 之 字 而體大者 蔣文津本 而 在 者 下 盧文弨 拾補 之 275

282 而 二字疑衍 陳乃乾過校本校註 蔣本有 而 字 二 而 疑衍 之 字亦衍 王叔岷 集證 盧氏疑而字為衍文 是也 惟蔇下 之而 二字 之字蓋涉上下文而衍 而字似非衍字 就版本發展看來 早期皆有 而 之 而 修改後不影響文意 不必從盧改 觀量 篇的 豈非質小者而枝條蔇之 而體大者節目踈乎 句 宋本及道藏本同程榮本具 而之而 三字 三版本皆 同 綜觀上述統計出 程榮本與宋本道藏本使用相同虛字共三字 盧校改欲刪 去 可見得當虛字無實際作用之時 在清代考據校讎下 盧文弨採取的作法是刪 去求精簡 2子彙本 國 明萬曆四到五年間 南京國子監刊周子義編的 子彙本 特色是保留了音 注 另外 子彙本 雖不收袁註 卻從袁孝政的說法 將作者題為劉晝 也是 子彙本 一系共有的矛盾 張紹仁對校時 並未對校音注的部分 只重文字的 1 別字 差異 而且條目並不多 一共只有六條 分三類依序討論 egch 法術 未有不因世而欲治 不隨時而成化 以斯治政 未爲衷也 句 下 盧校改為 未爲忠也 張紹仁校 子彙本作 中 查此句 劉藏唐卷子無 未有 化 三字 因世 作 因勢 次 治 作 理 衷 宋覆宋程榮文淵盧龍川鈔本並同 劉藏唐卷子作 折衷 明 鈔影鈔蔣顧舊鈔文津舊合字本並作 忠 道藏 作 忠 盧文 弨校作 忠 餘本並作 中 張紹仁單錄子彙本作 中 應該是因為他只能 276

283 夠看見這三個版本 實際上 就敦煌本宋本寶曆本來看 都作 衷 不需 要從 道藏本 子彙本改 兵術 無顧於後 句下 張紹仁校 後 子彙作 死 斯六 二九卷無 無顧於後 四字 後 子彙 奇賞 作 死 王叔岷 集 證 岷案 尉繚子武議篇 無天於上 無地於下 無主於後 無敵於前 治 政 大 下 無敵於前 無君於後 傅亞庶 校譯 以上文考之 此 無顧於後 心書出師篇 軍中事 不由軍命 皆由將出 若此 則無天於上 無地於 當作 無君於後 查 無顧於後 諸本一致 且與上 無敵於前 儷 義亦 國 自通 不必拘泥舊典輕易改動 故 就版本發展史上 作 後 是 與上 前 對言 不必從 子彙本 改 貴速 則蜚馳灌之 句下 盧校改為 則蜚馳灌火 張紹仁校 子彙 作 灌 之 egch 火 程榮文淵 龍谿 子彙 崇文程校本並作 之 王叔岷 集證 作之 喻林 引同 是也 作火 涉上文而誤 就文本而言 當從子彙本 改 隨時 非今日之所宜行也 句下 盧校改為 非異代之所宜行也 張 紹仁校 子彙 作 異代 277

284 異代 宋覆宋明鈔影鈔舊鈔龍川鈔文津舊合字 道藏 本並 作 畢代 子彙 蔣顧崇文本並作 異代 程榮文淵紅杏程校 龍谿 本並作 今日 就版本發展來看 異代 較早 畢 乃 異 之訛 故依子彙本改 由對讀子彙本 可以看出當從宋本改共有2次 依子彙本修改有2次 而子 彙本雖是後出的版本 許多從文意上的修正 就方法和結果論而言 仍有可參考 之處 2 脫字 妄瑕 非可以影響 句下 張紹仁校 國 子彙本影響下有 求 字宋本無字 影響 下有 求 字的有 子彙 吉府何文淵 龍谿 崇文本並作 影 響求 寶曆本及餘本並無 求 字 從上下文句看 影響求 與下 毀譽稱 相對 故楊明照 斠註 求 字亦當有 也說當有 可據 子彙 本補 利害 非好疾而愛毒 以破斫之患疾螫也 句下 盧校改為 非好疾而 egch 愛毒 以鈹斫之患疾其螫也 張紹仁校 子彙 作 甚疾螫也 患 下當有 甚於 二字 甚螫 伯三七 四卷作 有甚疾螫 覆宋影鈔程榮盧舊合字 畿輔 本並作 疾螫 明鈔孫評 五家言 舊鈔 道藏 本並作 疾其螫 吉 府顧本作 甚瘕螫 蔣文津本並作 疾於瘕螫 餘本並奪 於 字作 甚 疾螫 盧文弨 拾補 之患 下當有 甚於 二字 此承上文 疾 指 278

285 瘕疾填胸 螫 指 蠆尾螫跗 甚於疾螫 與盧校合 故作 甚於疾螫 是 可從盧本改 不必從 子彙 改 對讀子彙本後 會發現宋本共脫字句二字 藏本共脫二字 程榮本共脫字三 字 可知子彙本的修正 補足了脫字的問題 四 袁註的補充 漢魏本一系的 劉子 本來就是幾乎沒有袁註的本子 存的註解不多 故 程榮本留存的袁註很少 留的也是簡化過的袁註 張紹仁的校 把盧文弨補改的 道藏本袁註與宋本比對 如 愛民 昔太王居邠 句下袁註 程榮孫評 文淵本全篇註脫 盧文弨手抄 太王是周太王也 古公 亶甫也 后稷十五代 孫居邠土 行仁愛於百姓 一年成市 兩年成邑 三年成都 所以然者 仁愛有 國 餘也 張紹仁校曰 宋本小註雙行列正文 下後同 此便是盧抄錄道藏本 張紹仁記錄了道藏本本來的形式 以為校注之用 值得注 意的是 張紹仁用的是宋本 但盧抄的是藏本 才需另付錄宋本形式來比對 egch 又如 兵術 拽柴揚塵欒枝之譎 句下袁註程榮作 晉國將也 兵少勢 弱 使軍卒佯突柴動 衆望塵起 以謂晉兵甚盛也 盧校增補 欒枝是晉國 將 兵少 使軍卒佯拽柴 柴動塵起 衆望唯見塵起 謂晉大有兵馬以動塵也 張紹仁校袁註 拽 作 突 末 塵 字誤 度 皆宋注 宋本 曳 作 突 道藏 作 拽 宋本 動塵 作 動度 寶曆本作 渡 279

286 河 道藏 影鈔本並作 動塵 而文淵本 欒枝是晉國將 兵少 使軍拽 柴起塵 柴動塵起 楚望唯見塵起 謂晉大有兵馬以動塵也 孫評本修改後袁 註最簡 作 欒枝 晉將 兵少 使軍卒佯拽柴木動塵起 衆見塵起謂晉大兵 動塵也 可見宋本袁註意義不確 故後本修改者多 張紹仁的死校法保留了宋 本袁註 但判斷起來 袁註從藏本較完整 換言之 張紹仁對了宋本跟藏本以後 推測就袁註來說 藏本比宋本可靠 又如 從化 冬之德陰而有寒炎 蕭丘 夏之德陽而有霜霰 一句 在 蕭丘 下有程榮本袁註 蕭丘山自生之火常以春起秋滅 其丘方千里 火徧 中生 霜霰 下有程榮本袁註 霰雨雜下也 張紹仁校 注中 徧 作 偏 方 作 萬 疑誤 下注中脫 雪 字 國 這裡的注一 火徧中生 宋本作 火偏中生 徧作偏不同 另一個問題 其丘 方千里 宋本作 其丘萬千里 張紹仁對 徧作偏 保留 而 其丘方千里 則認為宋本作 萬千里 是不對的 從 疑誤 的用詞 可知張紹仁認為當從藏 本 而原文因 蕭丘 二字於句型不協 疑由袁注增加出來的 查 而有寒炎蕭 丘 伯三五六二卷劉藏唐卷子本並作 而有炎震 蔣顧文津本並奪 寒 egch 炎 二字 孫詒讓 札迻 此以 寒炎 對 霜霰 不當有 蕭丘 二字 下文別以 蕭丘寒炎 對 華陽温泉 與此不同 疑此二字乃袁註誤入正文 楊明照 斠註 按敦煌本是 而有炎震 與 而有霜霰 對 今本蓋涉下而 衍 王叔岷 集證 岷案 而有寒炎蕭丘 楊氏從敦煌本作 而有炎震 是也 此涉下文 而有蕭丘寒炎 而誤 又 孫氏疑 蕭丘 二字乃袁註誤 入正文者 未審 按孫楊王說並是 從兩敦煌本刪改 審名 黃軒四面非有八目 之句下袁註 程榮本作 黃帝使諸侯分理 四方 因以為四面 即今之方伯也 而盧校改 黃軒 是軒轅黃帝也 治國 280

287 乃使諸侯至於四方 因以為四面 時人傳之言黃軒有四面 故言非有八目也 張紹仁校 黃軒注中為作名無 箇 字 故 作 亦而 這是說宋本袁註裡 沒有故 箇字疑誤 字 而作 亦而 和 道藏 故言 非有八目也 不同 而 亦而言非有八目 轉折詞作 亦而 實有些不協 當從藏本 治 政 大 賈曰 欲買璞乎 曰 欲之 出其璞 視之 乃死鼠也 因謝不取 盧 審名 周人玉璞 其實死鼠 句下袁註 程榮本作 周人懷璞謂鄭 校補曰 周人 是周國人 周國貴玉璞 其人不識玉璞 傍道市人有人誑其謂 國 死鼠為玉璞 賣與周人 以五綵裹之 於寶匣藏之 天下人謂其實是玉璞 卞和 聞之 故往其家 借而觀之 乃死鼠也 卞和笑之曰 此是死鼠 非玉璞 其人 懷慚 并寶匣棄之也 張紹仁校 聞之 以下宋本缺 egch 此處闕文甚多 可證明宋本袁註殘缺 張紹仁兩本參照 很快就發現道藏本的袁 註較佳 而 鄙名 曾子還軔 程榮本脫註 盧手抄道藏本袁註 軔 輪也 曾 子欲往鄭而至勝母里 礙輪而不踐其里 旋車而迴也 另 亭名栢人 漢後夜 遁 程榮本亦脫註 盧手抄漢 後 改為 后 后 誤 後 並抄錄道藏 本袁註 漢后是漢高祖也 夜過栢人亭欲宿 問曰 此何亭 左右曰 此名栢 人亭 高祖曰 若名栢人亭 逼迫於人 速須急去 後果俠客來欲害高祖 至旦 尋覓不見 乃是趙人貫高 王遂恕其罪 不以為怨也 張紹仁校 281

288 上注中無 而 字 下注中 俠 作 使 宋本作 軔 輪也 曾子欲往鄭 至勝母里 礙輪而不踐其里 旋車而迴也 藏本於 至勝母里 前多加一個 而 字 下注宋本作 漢后是漢高祖也 夜 過栢人亭欲宿 問曰 此是何亭 左右曰 此名栢人亭 高祖曰 若名栢人亭 逼迫於人 速須急去 去後果刺客來欲害高祖 至旦尋覓不見 乃是趙人貫高 王遂恕其罪 不以為怨也 宋本同寶曆本 而下注中 俠 應作 刺 非 使 治 政 大 知人 范蠡吠於犬竇文種聞而拜之 程榮本亦脫註 盧手抄袁註 范 此處為張紹仁誤校 蠡是越人 文種亦是越人 文種為越王大夫 蠡見文種從門前過 蠡於狗竇中吠 國 文種 種曰 狗當吠人 范蠡以我為人 迴車至蠡門入內而拜 蠡薦為越王左相 越王欲伐吳 一用文種范蠡計謀 遂誅吳王 范蠡謂種曰 越王勾踐 長頸鳥喙 可與同苦 不可與同樂 後必害我 我欲去 文種曰 臣之事君 殺身以成名 縱後害我 就死無恨 終身不有背君之名 吾不去 范蠡於是 泛 五湖釣魚 自號漁父 終身不出 越王思蠡 遂鑄金為蠡形象 四時祭祀 文種事越王 未 經載年 犯事 果被越王所害 如蠡之言也 張紹仁校 egch 泛 宋作 逃於 宋本此句作 范蠡是越人 文種亦是越人 文種為越薦為越王左相 越王欲伐 吳 一用文種范蠡計謀 遂誅吳王 范蠡謂種曰 越王勾踐長頸鳥喙 可與同 苦 不可與同樂 後必害我 我欲去 文種曰 臣之事君 殺身以成名 縱後 害我 就死無恨 終身不有背君之名 吾不去 范蠡於是逃於五湖釣魚 自號 漁父 終身不出 越王思蠡 遂鑄金為蠡形象 四時祭祀 文種事越王 未經載 282

289 年 犯事 果被越王所害 如蠡之言也 藏本作 泛五湖 宋本作 逃於五 湖 寶曆本作 自遁五湖 影鈔本同藏本 程榮文淵本皆脫註 寶曆本語意 最佳 可從寶曆本改 故 知人 未報知己虛左之故 國士之遇也 程榮本脫註 盧手抄袁註 虛左之故者 謂空車內左邊擬坐處也 國士遇者 即是智伯豫讓以國士之禮也 而在 空車內 旁 張紹仁校袁註 注 謂空車內 宋本作 千明空車已 五字 以做報 治 政 大 宋本作 虛左之故者 千明空車已左邊擬坐處也 目上遇者 即是智伯豫讓報 國士之禮也 藏本與宋本的差異在於 謂空車內 與 千明空車已 國士遇 國 者 與 目上遇者 以國士之禮 與 報國士之禮 故曰 以做報 另 國 士遇者 與 目上遇者 張紹仁未校出 又 宋本作 千明空車已 寶曆本作 較通順 汙明空車已 疑寶曆本有誤 但語意上仍是藏本 謂空車內左邊擬坐處也 適才 雞鳴之客 程榮本句下脫註 盧校本藏本袁註 馮驩爲孟嘗君 之客 孟嘗君 齊公之子 其家有客三千人 上客得肉 中客得魚 下客得菜 egch 驩處下客之中 三年孟嘗君不識 驩乃彈琴而歌曰 大丈夫歸去來兮 食無魚 君進之以魚 又琴歌曰 大丈夫歸去來兮 出無車 君又進之以車 後孟嘗 君入秦 被秦王囚之 欲殺孟嘗 孟嘗遣人啓秦王夫人求救之 夫人曰 孟 嘗君先獻王一狐白裘 若更與我一狐裘 我令放君去 使者還與孟嘗君說 君 曰 前我唯只有一狐裘 以獻王訖 如何更得 時有客馮驩 夜入秦王宮中 盜取狐裘 得出送與夫人 夫人得知歡喜 乃謂王曰 孟嘗君是齊之公子 王 若殺之 與齊爲怨 不如放之 王信夫人之言 遂放孟嘗君 孟嘗君得出 又 慮盜事發 遂夜走還齊國 至秦關 天未明關未開 馮驩作雞鳴 關所雞盡鳴 283

290 作犬吠 犬亦吠 其關吏聞雞鳴犬吠 乃開關 孟嘗君度關三十里 齊王來追之 不及 張紹仁校袁注 馮驩 作 馮喧 得菜 作 食疎 啓 作 咨 使者 還 與 孟嘗君說 還 作 依 唯只 有一狐裘 宋本作 進祇 以 獻 王訖 宋本作 已 夜入秦王宮 中 宋作 內 天未明 關未開 宋本作 門未開 乃開 關 宋本作 門 齊王 來追之不及 宋本 作 秦兵 治 政 大 而宋本作 馮喧為孟嘗君之客 孟嘗君 齊之公子 其家有客三千人 上客得 肉中客得魚下客食疎 喧處下客之中三身 孟嘗不識 喧乃彈琴而歌曰 大 國 丈夫歸去來兮 食無魚 君進之以魚 又琴歌曰 大丈夫歸去來兮 出無車 君 又進之以車 後孟嘗君入秦 被秦王囚之 欲殺孟嘗 孟嘗遺人咨秦王夫人求救 之 夫人曰 孟嘗君先獻王一狐白裘 若更與我一狐裘 我令放君去 使者還與 孟嘗君說 君曰 唯只有一狐裘已獻之王訖 如何更得 時有客馮喧夜入秦王宮 內盜取狐裘 得出送與夫人 夫人得之懽喜乃謂王曰 孟嘗君是齊之公子 王若 殺之與齊為怨 不如放之 王信夫人之言 遂放孟嘗君 孟嘗君得出又慮盜事發 egch 遂夜走還齊國 至秦關天未明門未開 馮喧作雞鳴 關所雞盡鳴 作犬吠犬亦吠 其關吏聞雞鳴犬吠乃開門 孟嘗君度關三十里 秦兵來追之不及 查寶曆本與宋本同 就文章可看出來 馮驩 作 馮喧 宋本與戰國策音 讀較合 得菜 作 食疎 比起來 藏本 得菜 句型較協 啓 作 咨 宋本作 咨 有詢問的意思 於意較協 使者 還 與孟嘗君說 還 作 依 依 有造 原樣 的意思 還 有 再 回去 的意思 宋本和藏本意義 不同 唯只 有一狐裘 宋本作 進祇 唯 可能是 進 的筆誤 所以宋 本應較早 以 獻王訖 宋本作 已 藏本 以 作 用來 解釋 宋本 已 284

291 作 已經 來解釋 藏本較佳 夜入秦王宮 中 宋作 內 中 作 內 兩者皆可 天未明 關未開 宋本作 門未開 乃開 關 宋本作 門 宋 本 關 皆作 門 字 實 關 之意較符合原境 可從宋本 齊王 來追之 不及 宋本作 秦兵 宋本意思較合 從字義上看來 藏本可能改寫過 貴言 必資榜檠以成弴弓 句下袁註 正弓所用 以定曲直 矯而 不正者也 張紹仁校 宋無 而 字 治 政 大 榜檠選弓之器物 道藏 無此七字 程榮校本也沒有 宋本有此七字 但張 紹仁沒有補此七字 張紹仁注意到的是沒有 而 字 乃從盧校之故 國 貴言 趙盈佩九言之箴 程榮本句下袁註 無姤亂 無怙寬 無恃 寵 無雷同 無徹禮 無嫉能 無移怒 無誅非德 無犯非義也 盧於前校補 箴 陳也 九言箴者 等七字 無嫉能 改成 無儉能 張紹仁校曰 孟 宋 盈 注 陳 作 諫 儉 作 驗 egch 孟宋盈 宋覆宋程榮蔣盧龍川鈔舊鈔 畿輔 本並同 文淵本 作 趙鞅 餘本 趙盈 作 趙孟 盧文弨 拾補 孟 誤 盈 從 盧改當作 孟 趙孟 名志父 亦稱趙鞅趙簡子 事見 左傳定公四年 從 龍谿 子彙 等本改 張紹仁的注乃在校正盧校改的地方 他發現宋本的 陳作諫 儉作驗 便將其標示出來 查 箴 陳也 九言箴者 無始亂無土寬 無恃寵無雷同無徹禮無驕能無遷怒無好非德無犯非義也 這一段 宋本 陳 作 諫 始 作 姤 土 作 牯 驕 作 驗 遷 作 几 好 作 誠 道藏 文津影鈔本 始 作 姤 土 作 怙 驕 285

292 作 儉 遷 作 泛 好 作 誅 程榮本無 箴 陳也 九言箴者 七 字 始 作 姤 土 作 怗 驕 作 嫉 遷 作 移 好 作 譏 無 也 字 文淵本 土寬 作 怙富 雷同 作 違同 驕能 作 嫉能 遷怒 作 移怒 無好 作 無謀 無上 箴 陳也 九言箴者 及末 也 計十字 但是張紹仁只有針對盧校作補充 貴言 吳王不聽枚乘之言終受夷滅之禍 程榮本句下無袁註 盧校補 枚乘 是吳王之臣 枚皋之父 吳王作亂 枚乘諫之不用其言 遂至滅國也已 張紹仁校 宋無 已 字 國 宋本作 枚乘 是吳王之臣 枚皋之父 吳王作亂 枚乘諫之不用其言 遂至 滅國也 宋本差 已 字 孫評本無 也 字 但 枚皋之父 寶曆本作 枚 乘之時 從藏本影鈔本作 也已 較完整 傷讒 昔人興讒於青蠅 句下程榮本脫註 盧校補 魏武公信讒詞 詩刺言曰 營營青蠅止于樊 豈弟君子無信讒言 言青蠅點白成黑者也 張紹 仁校 egch 樊豈弟 蕃凱悌 宋無 者 字 宋本作 魏武公信讒詞 詩 刺言曰 營營青蠅 止於藩 凱悌君子 無信 讒言 言青蠅點白成黑也 藏本 魏武公信讒詞 詩 刺言曰 營營青 蠅 止於樊 豈弟君子 無信讒言 言青蠅點白成黑者也 張紹仁校 蕃凱 悌 三字 寶曆本作 魏武公信讒詞 詩 刺之曰 營營青蠅 止於藩 凱 悌君子 無信讒言 言青蠅點白成黑也 孫評影鈔本 藩凱悌 作 樊豈 286

293 弟 同藏本 但查宋本 藩凱悌 三字 同寶曆本 就版本發展來看 當從宋 本 傷讒 第五倫三娶孤女 而世人謂笞婦妐 程榮本無袁註 盧校補袁註 第五倫 後漢人也 三娶孤女 讒說云倫前時曾撾婦翁也 張紹仁校注 三娶孤女作娶三嫁婦 倫前 宋本 前 作 癡駮前 曾撾婦翁 宋本作 笞夫之兄 治 政 疑有脫字 盧校從藏本於意較合 故從藏本改 大 查寶曆本作 第五倫 後漢人也 三娶 人讒說云 前時曾笞夫之兄也 大質 昔子閭之刼也擬之白刃而其心不傾 程榮本句下袁註 楚白公 國 勝作亂 殺子西劫子閭 謂曰 從我則免 否即殺 乃以白刃刺閭心 閭益兢不 從也 盧校本作 楚白公勝作亂 殺子西又劫子閭 謂子閭曰 同我者即免 紹仁校袁註 不同我者即殺 乃以白刃擬刺子閭而子閭亦不同 故云 不趨利而逃害也 張 宋本注中無兩 者 字 而作心亦不同下有亥字 趨下利字 從宋本補 egch 查宋本 楚白公勝作亂 殺子西 又劫子閭 謂子閭曰 同我即免 不同我即 殺 乃以白刃擬刺子閭心 子閭亦不同亥 故云不趨利而逃害也 宋本無兩 者 字不影響文意 刺子閭心 一詞可補程榮本註文 亥 字當為誤寫 趨下利 字 從宋本補 於意較完足 孫評本袁註較簡略 無 謂子閭 三字 道藏 孫評影鈔本兩 我 下並有 者 字 乃以白刃擬刺子閭心 孫評 道藏 影鈔本無 心 字 程榮本有心字 盧校從藏本 故刪去 心 字 子閭亦不同 矣 宋本 矣 作 亥 疑有誤 孫評 道藏 影鈔本 子 上有 而 無 287

294 矣 故云不趨利而逃害也 道藏 無 利 字 影鈔本 逃 作 迯 藏 本較宋本完足 當從藏本改 大質 不引烏號 奚以知其勁也 句下袁註 烏號弓 以蘭桑木爲 之 黃帝殿前有桑一枝 上有長條 烏嘗飛其上嗚咽 帝見之 曰 此本應堪 材用也 遂取爲弓 極美 故曰烏號弓 說文 云黃帝於鼎湖山上 得仙而 遺弓 君臣見之 一時皆泣 又云 南嶺山有枯木 烏每棲其上 因名烏號也 盧補校袁註改為 烏號是角桑之木為弓也 黃帝殿前有桑樹 上有長條 烏飛 集其上 烏起未高條返彈烏 烏乃號 因名烏號 黃帝見之曰 此木應堪材用也 治 政 大 見之一時號哭 因名烏號弓 又云 南嶺山有枯木 烏每日在其上鳴因名之烏號 遂取為弓 極美妙 故曰 烏號弓 說文云 黃帝於鼎湖山上得仙人遺弓 群臣 弓也 張紹仁校袁註 國 宋本無別作鳴其條屈桂地還起上九字因曰烏三字作目名二字 查 烏號 諸本皆有 之弓 二字 唯孫評 道藏 影鈔本無 之弓 二字 而程榮本文淵本無 之 字 張紹仁未將宋本 之弓 二字校出來 而 是角 桑之木爲弓也 孫評 道藏 唯影鈔本無 是 C影鈔本皆同 h e g 角桑之木爲弓也 h c 字 其他本作 蘭桑木 黃帝殿前有桑一枝 寶曆本作 黃帝殿前有桑樹 上有長條 烏飛集其上鳴 張紹仁校 集 作 在 即 上有長條 烏飛在 其上鳴 而孫評本影鈔本同道藏本 程榮文淵本作 烏嘗飛其上嗚咽 值 得注意的是 盧補校與程榮本皆無 其條屈掛地還起 然道藏本有 宋本亦有 但宋本 掛 誤作 桂 而程榮本與盧校皆無此八字 應補 孫評本 道藏 影鈔本作 烏起未高條反彈烏 烏乃號 因名烏號 影鈔本 乃 上無 烏 字 黃帝見之 程榮文淵本 黃帝 作 帝 盧校程榮本亦改作 黃帝 曰 此本應堪材用也 遂取爲弓 極美妙 故曰烏號弓 孫評本無 故曰 288

295 烏號弓 五字 程榮文淵本無 妙 字 盧校有 說文 云黃帝於鼎湖山上 得仙而遺弓一張 宋 道藏 影鈔本 而 作 人 程榮文淵本無 一張 二字 盧校有 孫評本兩句作 黃帝於鼎湖山仙昇 遺弓一張 君臣見之 一 時號哭 宋孫評 道藏 影鈔本皆作 號哭 程榮文淵本 號呼 作 皆 泣 而盧校改為 號哭 因名烏號弓 宋本 因 作 目 無 烏 字 張紹仁特別校出來 道藏 名 作 曰 影鈔本作 名之 孫評本無 弓 字 程榮本無 因名烏號弓 五字 盧校本補上此句 程榮本 又云 南嶺山 有柘木 烏每日在其上鳴 盧校程榮本 柘 作 枯 日 作 棲 無 在 治 政 大 程榮本作 號弓也 無 因名之烏 孫評本註 又云 以下文字皆脫 從張紹 鳴 二字 因名之烏號弓也 宋 道藏 影鈔本並無 者 字 寶曆本有 仁校可看出來藏本較完整 而盧補校雖說是依藏本 但仍有 別作鳴其條屈掛地 國 還起 未補 張紹仁未依盧補校 仍將此句補上 故仍是藏本版子較齊全 和性 夫歐冶鑄劍 程榮本袁註 越王時姓聶名干將 善能歐治鑄劍 盧校補 越王鑄劍之人姓趙名干將 善能歐冶鑄劍 張紹仁校曰 趙宋作聶 末名上有治字 egch 查 趙 宋作 聶 一句 道藏 影鈔本 聶 並作 趙 盧校從道藏本 而 越王鑄劍之人 程榮本簡化作 越王時 文淵本簡化作 越王時人 善 能歐治鑄劍 張紹仁校 末名上有治字 實際上宋本 劍 下有 治名 二字 當作 善能歐治鑄劍治名 道藏 影鈔本作 劍名 無 治 字 則此處一 當從藏本 多 治 字無意義 和性 昔徐偃王軟而國滅 程榮本句下袁註 周穆王西巡狩 聞徐子 僣號 命楚伐徐 徐子愛民無權 不忍鬪 北走彭城 將死 曰 吾賴於文德 而不明武備 故至此 盧補校 徐國名偃是王子也 好行仁義 善修文德 289

296 不專預備 後被鄰國破之 臨死之時曰 吾但好行文德 不知人有詐也 張紹 仁校 詐下有心字 宋本 徐 國名 偃是王子也 好行仁義 善修文德 不專預備 後被鄰國破 之 臨死之時曰 吾但好行文德 不知人有詐心也 道藏本此句作 徐 國 名 偃是王子也 好行仁義 善修文德 不專預備 後被鄰國破之 臨死之時曰 治 政 大 異 孫評本此句作 徐偃 好行仁義 善修文德 不專預備 後被鄰國破之 嘆 吾但好行文德 不知人有詐也 宋本跟道藏本只差在 詐心 與 心 之差 曰 吾但好行文德 不知人有詐也 故無心字並不影響文意 當從藏本 而 國 程榮本文淵本作 周穆王西巡狩 聞徐子僣號 命楚伐徐 徐子愛民無權 不 忍鬪 北走彭城 將死 曰 吾賴於文德而不明武備 故至此 可看出來程 榮本註是另外一個體系 和宋本道藏本皆不同 鼠也 好食火炮爲美也 張紹仁校袁註 鼯鼠作生鳥火炮作火煙 egch 殊好 蜚鼯甘烟 句下 程榮本袁註 飛鼯好食火煙 盧校補 飛鼯 宋本本句作 飛生 鳥也 好食火烟爲美也 藏本作 飛鼯 鼠也 好食火 炮爲美也 故張紹仁紀錄的宋本與藏本的差別為 宋本 鼯 作 生 鳥 作 鼠 火炮 作 火煙 而盧校本同藏本 另 孫評本作 飛鼯 鼠也 好食火 程榮本文淵本皆作 飛鼯好食火煙 可見和藏本意義相合 兵術 顓頊爭於不周 程榮本句下袁註 共工氏與顓頊戰於不周 工 氏敗績 以頭觸不周山 盧校補曰 不周 山名 在西海 共工氏與顓頊戰 290

297 於不周山 工氏敗績 以頭觸不周 山傾 天柱跌 四維絶 故西北傾 令日落 西 工氏以腳踏東方 得地道絶 故水向東流 俗云天傾西北隅 地絶東南界也 張紹仁校袁註 落西 宋本西作高 東南界 宋作角 查宋本與藏本應有二個差別 宋本作 令日落高 道藏本作 令日落西 影鈔 本作 今日落西 地絕東南 角 也 道藏 影鈔本作 界 宋本作 令日 治 政 大 盧校改為 援皷杖也 兵術 援皷之時 程榮本袁註 擊皷杖也 落高 於意不合 當從藏本改 角 與 隅 相對 從 角 當從宋本改 張紹仁校曰 國 藏本注在時下 宋本注在援字下作打鼓杖也 宋本 擊 作 打 道藏 本作 援 鼓杖也 文津本無 也 字 而孫評 影鈔本註脫 傅亞庶校 子彙 本 時 小下註 援鼓杖 景 四庫 本 援 下有 桴 字 其下註曰 本子 本 C h 擊鼓杖也 枹 原作 鼓 egch 龍谿 本並作 枹 以 子彙 本註文觀之 則此正當作 枹 援枹 乃 鼓之常語 據改 實際上 本文出自 尉繚子 援枹而鼓亡其身 當為劉 子所本 故從藏本較符合原意 兵術 故𨢿醪注流軍士通醉 句下程榮本袁註 越勾踐行營有使獻酒 一罇 踐曰 餉吾此酒 衆不偏 遂以酒瀉河中 軍士於下飲之 皆醉 盧校改 越王勾踐行營 有使獻一罇酒 踐曰 餉吾此酒眾不偏 遂以酒瀉河 中 隨水流下軍士於下飲之 皆聞水作酒味 俱醉飽也 張紹仁校袁注 291

298 瀉作寫 查 遂以酒瀉河中 各本皆作 瀉 唯宋本作 寫 故因為通同字 當從藏 本改 觀量 項羽不一藝 句下程榮本袁註 少時書不成 去 劍又 不成 梁怒 籍曰 書足以記名姓而已 劍一人敵 不足 萬人敵 梁 乃教籍兵法 盧校改 楚王少時父遣書 書未成 乃言曰 書足以記姓名 而已 歸挈劍 只有一夫之力 乃萬人之敵 後與漢爭天下 故言不書而 劍者也 張紹仁校袁注 少 作小 宋無者字 國 查 楚王少時 宋本 少 作 小 諸本皆作 少 道藏 影鈔本無 擊 字 宋本有 張紹仁補 寶曆本亦有 故當補之 故言不書而劍者也 宋 本較相似 本跟寶曆本無 者 諸本皆有 據此可判斷寶曆本與宋本較接近 而諸本和藏 利害 異鵲以見利而忘身且怵於莊王 句下程榮本袁註 雕陳園有鵲 egch 尾長七尺 周持彈射之 心怵惕曰 此乃王栗園 王勿知之 言我偷王栗 於是挾彈而退 盧校補 莊周雕陳園 有鵲尾長七尺且有怪 周持彈入園欲彈 此鵲 心且怵惕而驚曰 此是王栗園 今向內彈鵲王 忽知之言 我偷王粟 於 是挾彈而退也 張紹仁校 宋本缺葉 心且止 查宋本缺 葉 缺 心且 的後面 前文各本並同 292

299 正賞 張伯松遠羨仲舒之博近遺子雲之美 句下程榮本脫註 盧校補 張伯松者漢時人 董仲舒前漢人也 張紹仁校袁注 宋無張字 宋本與寶曆本皆作 伯松者漢時人 仲舒 前漢人也 孫評 道藏 影鈔 本 伯松 作 張伯松 可知 越後來的本子都補上了姓氏 仲舒亦同 故孫 評本 仲舒 作 董仲舒 當為後人加補 治 政 盧校補 幌是屏風之別名也 張紹仁校袁注 大 正賞 堂列黼幌 綴以金魄 句下程榮本袁註 幌是屏風別名 國 宋無之字 查宋本寶曆本皆作 幌是屏風別名 無 之 字亦無 也 字 程榮本亦 看來 當無 之 也 二字 可見藏本虛字較多 同 而藏本影鈔本作 幌是屏風之別名也 而孫評本註脫 就宋本同寶曆本 隨時 故救餓者以圓寸之珠 不如與之橡菽 句下程榮本袁註 木子 egch 也 盧校補 橡 木子也 菽 大豆也 張紹仁校袁注 注 宋作非是大豆也 查宋本作 橡木子 非是大豆也 寶曆本同宋本 影鈔本作 樣 木子 也 菽 大豆也 影鈔本應為字誤 就語意來說 非是大豆 實是一種很沒有 意義的註解 大抵註解應當解釋是為何物罕物 特別提 非是大豆 有為註而 註的刻意 藏本在時代上是比宋本晚出的本子 亦即有可能是懷疑此條例之不必 293

300 要 進而改寫過 兵術 温辭一灑師人挾纊 句下程榮本袁註 楚莊王出兵 天大雪 三軍皆凍 王以温辭慰勞 士卒聞之 身皆如挾纊綿 盧校補 楚莊王出兵 值天大雪 三軍皆凍 王以温辭慰勞 士卒聞其言 皆如挾細綿在身中温暖 張紹仁校袁注 纊 宋細 治 政 大 為 細 應該是從諸本改之故 宋本與諸本皆作 皆如挾細綿在身中 程榮本作 身皆如挾纊綿 盧校補改 纊 殊好 海人悅至臭之夫不愛芳馨之氣 句下 程榮本註脫 盧校補 海 國 人者 其人在海畔住 樂聞死人極臭之氣 有一人獨來海邊 其人受性身作死人 臭 海人聞之 競逐自死人臭 竟日聞氣不足也 張紹仁校袁註 宋無 獨 字 來 夾 作 逐自死人 下無 自死 字 宋本作 海人者 其人在海畔住 樂聞死人極臭之氣 有一人夾海邊 其人受 egch 性身作死人臭 海人聞之 競逐臭人 竟日聞氣不足也 道藏本作 海人者 其人在海畔住 樂聞死人極臭之氣 有一人獨來海邊 其人受性身作死人臭 海 人聞之 競逐死人臭 竟日聞氣不足也 盧補充了 自死 二字 於 競逐死 人臭中 變成 競逐自死死人臭 可見得 宋本與藏本皆無 自死 二字 不 必加字 又宋本 來 誤作 夾 程榮文淵本註脫 而孫評本作 海畔有臭 夫 一人樂聞之 競逐竟日不足也 張紹仁對袁註的評點 原則上就是把盧文弨補改的道藏本袁註與宋本比對 這麼一對 不但會發現袁註誤入正文的問題 也會發現宋本袁註常常有誤字 例 294

301 如上文所提 動度 誤作 動塵 其丘方千里 誤作 萬千里 趙盈 誤 作 趙孟 瀉 誤作 寫 令日落西 誤作 令日落高 來 誤作 夾 都是誤字 還有 打皷杖也 當改為 援皷杖也 就完整性來說 宋本袁註也 有闕文 如 審名 缺一大段 又像 虛左之顧者 謂空車內左邊擬坐處也 有 些意義不確 又如 宋本 仲舒 藏本作 董仲舒 宋本 伯松 藏本作 張 伯松 都可看出來藏本更完整 而 大質 篇 別作鳴其條屈掛地還起 一例 也是藏本比較完整 傷讒 篇談第五倫的典故 宋本也語意不清 當從藏本解釋較確 又 隨 治 政 大 註看起來太沒有必要 所以又被藏本改寫了 殊好 中宋本作 生鳥 藏本卻 時 的袁註 故救餓者以圓寸之珠 不如與之橡菽 宋作 非是大豆也 這個 作 鼠 完全是不同動物 而孫評本程榮本文淵本皆作 飛鼯 可見仍從 國 藏本 當作是鼠類 便和宋本袁註差異更大 又轉折詞也有生硬處 如 故言非有八目也 宋作 亦而言非有八目也 另外 適才 篇關於馮諼客孟嘗君一事 可以看出藏本在句型上 較為協調 但語意上兩者在動詞 連詞上多有不類之處 可見藏者可能是經修改成更通順的 版本 而虛字上 藏本的 者 而 之 也 都比宋本多 而多餘的贅詞 如 和性 篇在道藏本也因冗贅刪去 治 心 字 egch 由於依照時代看來 藏本是後出的本子 張紹仁的校法保留了宋本袁註的情 況 也可見藏本與更後來的程榮本 對袁註的修改者多 但判斷起來 袁註從藏 本較完整 唯一兩個藏本袁註的缺失一是范蠡 泛五湖 的部分 宋本作 逃於五湖 寶曆本作 自遁五湖 而程榮文淵本皆脫註 就文辭看來寶曆本語意最佳 可從寶曆本改 通過張紹仁的評點 從袁註上的比較 會發現宋本袁註和寶曆本袁註相似度 最高 但宋本袁註有些不精確難以解釋的地方 相對來說道藏本的袁註比宋本語 295

302 意更完整 而藏本袁註相對字數添補較多 包含虛字 漏句等都有增補 而程榮 本袁註則是更有條件的修改過 和宋本道藏已經很多不相似的地方 六 其他 總觀張紹仁評點的部分 大部分是用來校刊版本差異 但也有兩條和版本無 涉 故分在此類 其一是 心隱 貌愿而行慢 句下 張紹仁校 愿 敬也 喜也 這一條比較特別的地方是 張紹仁替字詞做了解釋 對於愿字 解釋為謹慎 喜 悅之意 另 兵術 堯戰丹水 句下 張紹仁校 國 案 呂氏春秋堯戰於丹水之浦服南蠻 此條比較特殊的地方在於 張紹仁在此處補了一個案語 將堯戰於丹水的出處補 上 認為這條是從 呂氏春秋 出來的 原因是此句程榮本袁註寫了 未詳 查宋本孫評本道藏本影鈔本註脫 盧校 堯戰丹水 下註 未詳 可 egch 刪 張紹仁的案語乃在補充袁註與盧校 三小結 總結張紹仁的評點 就異體字的部分 張紹仁點出了 飾 跟 飭 絓 跟 掛 嶽 跟 岳 冥 跟 暝 後 跟 后 曜 跟 耀 包 跟 苞 知 跟 智 以修 跟 以脩 等字型上的差異 而藏本 則用了 㪷 和他本的 斗 不一樣 盧校改程榮本則將 繹 改為 譯 姱 改為 誇 當我們整理出來後 便是最基本可以幫助辨別本子的方式之一 296

303 而就不同的別字 將張紹仁的評點 劉子 版本差異 進一步分析後 統計 可修正的部分 當依宋本改共有44次 其中宋本有缺 則再依與其本子最近似 的寶曆本改有4次 依程榮本改較合理則有25次 其中又是依盧文弨的校者有 11次 依藏本改較佳則有8次 敦煌本有 則依敦煌本修改有3次 另外 有 些在三本中 仍無法正確釋義不夠完整的 我們還可以參考更後出的百子本修 正共1次 子彙本修正共4次 以及將宋本程本差異皆保留 難以評論好壞有 三次 包含 郊 與 地 芬 與 芳 芥 與 介 等 不妨依盧校改 或保留原貌亦可 治 政 大 宋本為多 故可知宋本文字雖未經後人多加改隸 但也應此更完整 若能再延續 這樣的統計數字 可指出的意義是 當 劉子 原文的三個版子不同時 從 咸伯恭的寶曆本的校注來看 會發現寶曆本與宋本最為近似 又甚少缺文 更可 國 以看出寶曆本的價值 再從這些別字裡 統計程榮本與宋本程榮本與道藏本的 相合次數 發現和宋本相合卻不同藏本共47次 而與道藏本相合 不予宋本相 同的 則只有計15次 故可推知程榮本受宋本影響較高 祖本上可能相近處較 多 然而 由有多次的校正 出自後本的程榮本可知 宋本可能也有一些難以完 整解釋之處 可能是當時刻書時 揀字或傳鈔的缺失 相對來說 程榮本的改正 其實也有其不可忽視的意義 egch 張紹仁校對的部分 也包含了虛字的差異 總體來說 程榮本共使用虛字2 3字 宋本使用虛字17字 道藏本使用虛字13次 這顯然牽涉虛字雖然無義 但和時代版本校勘者的審美態度不無關係 通過統計 可為研究提供一個基礎 便於研究者進一步探討 從虛字的查核上 我們還會發現兩點 大部分宋本有的 虛字 程榮本也有 相對來說 兩個版本比較接近 又程榮本更多了自己對虛字 的補校 又見得後代對虛字的重視 就字句的脫字來看 宋本共脫字18次 藏本共脫17字 但就宋本是殘篇 來說 宋本殘缺的頁數雖多 但以篇章的脫字來看 藏本可能沒有宋本完整 而 297

304 程榮本的修正 雖也有脫字六字 但是經盧文弨校對過的版本 顯然是對文字的 解讀上更為精細 故補足了很多脫字的問題 而子彙本的修正 補足了程榮本三 個脫字的問題 也是後出版本在解讀上的進步 又由他重複提出盧校的說法來看 張紹仁在校勘工作中 十分注意汲取前人的經驗 充分加以運用 把別人校勘一 書所作的校語校記 加以傳錄 這樣就能汲取他人之長 為自己校勘提供幫助 還有幾條值得關注的評點 如 九流 這個條目可看出來張紹仁校對的精細 也可以看出來他評點的觀察 除了包含字詞版型格式次第等 雖未評論 但 其實也有隱約在評價之意 還有兩條評點 一條在釋義一條點明典故出處 都 治 政 大 就袁註上的比較來看 會發現宋本袁註和寶曆本袁註相似度最高 藏本袁註 是除了校勘字句之外的評點 相對字數添補較多 而程榮本袁註則是更有條件的修改過 很多條註釋都是大幅 國 度的刪改 和宋本道藏已經很多不相似的地方 可見得袁註在歷代出版的時候 經過很多次的修改 大概也是袁孝政註存疑的旁證 袁註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誰 後世的不停改易和修正 顯然不只是牽涉了對袁註內容的疑信 甚至在很多人的 序跋裡也多次懷疑袁孝政是唐人的真偽 包含上文的 蔣以化咸伯恭盧文弨 張紹仁等 都覺得袁註內文非常可議 張紹仁甚至說 不讀其文 焉知其謬 來指責袁註的荒謬 故在作者爭議問題上 要相信袁孝政提出的劉晝說 論的 egch 基礎顯然有點薄弱 從張紹仁比對宋本和程榮本的評點中 如進一步從版本發展的時代來認識 和分析 就可以由異體字的差別 作為文字發展演進在版本上呈現的差異 並作 為協助判別版本的依據 皆是因應時代改變的異體字型 通過張紹仁的評點 就 可以看到這些字在版本發展的差異 幫助我們釐清各個本子的源頭 另外 盧文 弨解釋異體字的部分 張紹仁都特別再校正一次 可見張紹仁對文字檢覈的用力 之勤 從上文分析來看 張紹仁評點 劉子 的方法 就是校讎中的 死校法 298

305 原則上 一點一畫 照錄而不改 雖有誤字 必存原文 大致上以恢復古書舊觀 為要 校出之脫衍訛 校出而不改易 目的在所校底本上保留其他版本面貌 他選了盧校本為底 抄之道藏本的袁孝政註 並且將宋本道藏本子彙本作為 校本 而後羅列 再互為參校 多方購求借鈔古書善本 謹而慎之 至再 至三 以求盡美 他的作法並未擅改一字 反對憑主觀臆斷 妄改古書本來面目 流毒後世 不如不改 校書尤其以宋本道藏為主 子彙本只改了部分 大體上 認為宋本道藏可信 可以說 經此法所校之 劉子 可稱之為真正的善本 正如陳濬寬的整理 治 政 大 死校派者 以顧廣圻盧文弨黃丕烈等為代表 他們堅持校勘需有版本 依據 重視古本舊本 不輕改底本 若遇異文 羅列待考 此即 不校 國 校之 的校勘原則 不校 並非真的不校 一來 是為了解決歷代傳刻 校勘時常常 誤於校者 的弊端 存不校之誤 避免錯至無法校治 二 之法校書乃是最謹慎求真之道 14 來 是為了保存各本異文 待後人考辨原本之真而不妄改 是故 以不校 雖未提到張紹仁 但提到死校法的精神 是很正確的 版本性評點的功能 其實 egch 正是死校法的價值 也是避免主觀之誤的最好方法 但若讀者可由此評點 若進 一步分析 便可以補足善本的優劣 而經統計 又可再探張紹仁的分析意義 本章除了證明咸伯恭張紹仁校註的價值外 也想提供一個分析 版本性評 點 的方式 過去的評點 較重於文性評點的研究 而忽略釋義版本考據的 分析 本章試圖進一步替傳統漢的校勘與版本 提出新的操作方式 看見不同 的可能 陳濬寬 阮元 毛詩注疏校勘記 探析 台中 私東海大中國文系碩士論文 20 11 頁61

306 政 治 大 國 egch 300

307 結論 劉子 一書的研究 因作者是劉勰的疑義 近二十年來逐漸被關注 遂成 為龍轉型期拓展的新戰場 本論文主要的關注點 在於 劉子 作者的新考 證版本系統性的新梳理進而分析明清兩代的文性評點與版本性評點等新 內容 以完成 劉子 版本與文評點的新探索 下文便總結本論文的研究成果 依章節進行說明 並提出反思 及未來可以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政 治 第一節 研究成果與現況反思 大 研究 劉子 首要之務 便是確作者是劉勰 分兩部份討論之 第一部份 國 借陳志平最新論述 劉子 作者的文章 與林其錟陳鳳金朱文民游師志誠 的說法 再進行分析比對 進而從四點談 劉子 是劉勰著的原因 首先在歷史 考據上 先引眾說 證明袁孝政註與張鷟認為是劉晝作的說法有誤 再來就目錄 著錄來看 距 劉子 成書時間越近的目錄 都顯示為劉勰所作 反而到了南 宋 方有劉晝作的說法 於理亦不通 又 目錄分類失誤 錯認兩書性質不同 進而有作者的殊異之說 如能重新理解 文心雕龍 的子書性質 並內證二者 egch 才能更看出兩書的相通性 第三從用語的考證中 筆者以為陳志平先生從南 北方語彙來判准可能不構精確 不如從用語背後的思想來詮釋得當 例如朱文民 先生指出 劉子 內容援引佛教經典 或游師指出 劉子 援引佛教思維方法 更能證明 劉子 絕不可能是詆佛的劉晝所作 反是精解佛理的劉勰 才能寫出 這樣的作品 最後回到目的性 本文覺得陳志平先生提出的為昭明太子登基所作 值得再商榷 因為書成之時 昭明太子已經亡故 而朱文民先生提出應試而作 較有歷史信據 但就筆者觀察 也應該是劉勰經歷了養經驗思想整合性的 高峰 自然寫出的傳世作品 301

308 第二部份則援引 類感 論進行分析 發現劉勰 文心雕龍 的類感說 乃 繼承漢代象數易 宇宙論 和 性善情惡論 的體系而來 反對 任情失正 的創作 而是要通過情的洩導 療癒不平衡的體氣 進而 持人情性 控引情 源 達到一種原道的高度 此又和魏晉的任情重性的思維不同 造就劉勰非常 獨特的創作觀 而 劉子 的感知模式和 文心雕龍 幾可吻合 不論是類感方 式 對 神 的認知及重視 還有天人感應說性善情惡的思考見地 皆和魏晉 強調的 為文任情 的說法不同 這也可說是 文心雕龍 劉子 在當代的獨 特性 並以此內證 劉子 的作者為劉勰 治 政 大 上的基礎研究工程 目前就傅增湘羅振玉王重民楊明照傅亞庶林其錟 本文的第三章旨在建構版本與評點本的新系統 此系統可說是 劉子術史 陳鳳金顧廷龍許建平陳志平 等諸位先生的努力蒐羅之下 版本總數多 國 達60種以上 故需先整理版系分類 了解版本差異 才能進一步看出校訂者如 作下基礎 何認定作者校釋字句詮釋字彙甚至評價 劉子 的問題 也才能為評點工 目前唐寫卷存有九種寫卷本 保留了隋前高宗武后太宗憲宗到中晚 唐的片段樣貌 除了在校證上可以參考和比對 還可知道 劉子 在術流傳上 並未因時中斷 並從中原傳播至西域 可見其流傳之廣遠 egch 而宋後現存的版本又再分成四大體系 分別是 舊合字本 一系 子彙本 一系 道藏本 一系 漢魏叢書本 一系 分別是 1舊合字本 包含龍川精舍鈔影鈔本 舊合字本系統最早可推從南宋刊小字本來的 大體保留了袁孝政的註 但不 從袁註的 劉晝 著書說 反題為 梁通事舍人劉勰 作 故也可以從此標注作 者之名 來辨別和舊合字本相承的本子 後來 有些版本雖不題 梁通事舍人劉 勰 傳 即接收了袁註 卻又不完全同意袁註的看法 故缺而不論作者姓名 如 302

309 果是後者 便可以再從卷數與行數來判斷其傳承關係 1 南宋刊小字本 劉子 孫星衍黃丕烈跋宋刻 劉子新編 十卷 2 黃丕烈校跋明覆宋刻 劉子新論 十卷 3 明龍川鈔本 龍川精舍鈔 劉子 4 影鈔活字本 劉子 5 傳鈔黃丕烈藏本 劉子 6 明刊活字本 7 海寧陳氏景印明刻本 劉子袁註 十卷 簡稱舊合字本 治 政 大 9 傅亞庶 劉子校釋 8 楊明照 劉子校注 巴蜀書店1988年版 10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瀾閣四庫全書本 國 11 舊鈔本 2 子彙本 系統 子彙本 是 劉子 版本裡非常重要的系統之一 以諸子系統論 劉子 可以說是看到 劉子 的用世之心 深切 劉子 著書之意 目前版本裡 首先 可見元代蘇應龍輯 諸子瓊林 保存了部分袁孝政注和音注 約有七千字 可 egch 以看出元時版本的局部情形 後到了明萬曆四年到五年間 南京國子監刊周子義 編的 子彙本 將 劉子 收入 未收袁註 並保留了 諸子瓊林 部分音注 成為重要的版本依據 後有陳乃乾校跋 子彙本 子彙本的特色是保留了音注 上承 諸子瓊林 的系統 下開 百子全書 一系 故也可以從音注來判別何以 子彙本 為祖本 另外 子彙本 雖不收袁註 卻從袁孝政的說法 將作者 題為劉晝 也是 子彙本 一系共有的矛盾 1 諸子瓊林 2 子彙 本 萬曆五年 1577 南京國子監刊周子義編 子彙 303

310 本 3 陳校 子彙 本 陳乃乾校跋明萬曆五年刊 子彙 本 劉子 二卷 4 光緒元年 1879 湖北崇文書局刊 子書百家 本 5 1912年湖北官書處重刊 百子全書 本 簡稱官書處本 6 民國八年 1919 上海掃葉山房 百子全書 石印本 上海圖書 館藏 7 1963年台北古今文化出版社景印 子書百家 本 8 1969年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元明善本叢書 景印 子彙 本 治 政 大 兩卷 也提 北齊劉晝孔昭撰 9 浙江古籍出版社新編小四書影印 百子全書 本 底本為掃葉山房本 10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據浙江圖書館藏明隆慶元年含山縣儒本影印 國 百家類纂 3道藏本 劉子 書中的清神去情防欲 等工夫論述 也被道教奉為圭臬 納 入系統 目前最早可見 劉子 被收入北宋道教經典叢書 雲笈七籤 雲 笈七籤 有小道藏之稱 是道藏經典的縮小版 道藏本 的特色是保留了近乎 egch 完整的袁孝政注 卻不提作者 可以說是大體繼承了袁孝政的說法 但對作者之 疑存而不論 歸屬於 道藏版 一系的有 雲笈七籤 道藏本 世恩堂刊本 蔣以化校本道藏輯要王叔岷校注 皆是由此本而來 雖然 道藏版 的袁註 保存完整 而且還有音注 是最完善的注本 但勘校 道藏版 的勘校者們 不 一定認同袁註劉晝作的說法 遂只保留注者 不署作者姓名 故只可從注的繁簡 看出來祖於 道藏 一系 下列說明其版本 1 雲笈七籤 2 道藏本 304

311 3 顧本 顧雲程校明萬曆世恩堂刻本 劉子 十卷 4 萬曆間蔣以化刊本 有評點 5 葉子寅許心扆跋 張紹仁題款 黃丕烈陸拙生校並拔明抄 劉子 新論 十卷 6 光緒三十二年 1906 成都二仙庵重刊 道藏輯要 本 7 四庫全書 文津閣本 劉子 十卷 簡稱文津本 8 上海涵芬樓景印 道藏 本 9 1973年台北考正公司景印 道藏輯要 本 10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道藏要輯選刊 本 11 傳世藏書本 12 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文物出版本社重印 道藏 本 19 國 96年1版4次印刷 據涵芬樓 道藏 本影印 13 王叔岷 劉子集証 4漢魏叢書本 明代程榮 漢魏叢書 本所收的 劉子 袁註則被有意識地改寫了 在字句 上 刪減變成簡注 在作者上 亦不從袁註劉晝說 將 劉子 的作者定為劉勰 egch 可見得程榮校本對袁註的評價不高 也不認可劉晝作 何允中勘刻的 漢魏叢書 本也提為劉勰撰 也就是說 如果是袁孝政簡注又從劉勰說的版本 皆是程榮 漢魏叢書 一系 或與 漢魏叢書 一系相通 但有不同的是 廣漢魏叢書 廣漢魏叢書 沒有收袁註 也將作者提為 梁東莞劉勰 有趣的是 和舊合 字本 南宋本 一系題為 梁通事舍人劉勰 顯然在 稱號 上有意別之 1 漢魏叢書 a程榮刊 漢魏叢書 本 b黃丕烈校跋陸損之校明萬曆程榮刻 漢魏叢書 本 劉子新編 十卷 305

312 c盧文弨校跋明刻 新論 十卷 d程遵岳校乾隆 重刊漢魏叢書 本 新論 十卷 簡稱程校本 e 四庫全書 文淵閣本 劉子 十卷 簡稱文淵本 f孫鑛評本 明刻孫鑛評 劉子 二卷 g明刊 五家言合刻 鍾惺評 德言 二卷 簡稱 五家言 本 h.清謹軒藍格鈔 劉子新論 2 增訂漢魏叢書本 a乾隆五十六年 1791 王謨刊 增訂漢魏叢書 本 治 政 大 c光緒三年 1877 紅杏山房重修 子餘增訂漢魏叢書新論 十卷 簡 b陳乃乾過校本 新論 十卷 簡稱過校本 d湖南藝文書局1894年 增訂漢魏叢書 本 國 稱紅杏本 書館藏 e宣統三年 1911 上海大通書局石印 增訂漢魏叢書 本 上海圖 f民國四年 1915 四川盧氏修補刊紅杏山房本 湖北圖書館藏 g林其錟陳鳳金 劉子集校 3 二十子家書 一系 egch a隆慶沈津編 百家類纂 本 b吉府本 萬曆六年 1578 吉藩崇德書院刊 二十家子書 本 c嘉靖 十四子本 d巴蜀書社據光緒三十二年 1906 成都二仙庵重刊 道藏輯要 本 4 龍谿精舍叢書 a 龍谿 本 龍谿精舍叢書 本 新論 二卷 簡稱 b民國六年 1917 朝陽鄭國勛刊 龍谿精舍叢書 本 c 諸子集成補編 本 306

313 5 畿輔叢書本一系 a光緒五年 1879 定州王氏謙德堂刊 畿輔叢書 本 b民國二十二年 1933 上海商務印書館 叢書集成初編 排印本第 595冊 底本為 畿輔叢書 本 仔細搜集目前的版本 有完整的評點著述 又可再分成兩類 針對 文性 評點 作品的有 孫鑛評袁孝政簡註本評點蔣以化評道藏本評點 針對 版本 性評點 則有 咸伯恭的寶曆本評點張紹仁校漢魏叢書本評點等 本論文便承 此範疇 接續著第四章第五章分析 文性評點 版本性評點 治 政 大 一方面重新解讀經 宋明理造就經典解讀的一元性 通過文性的批評閱讀法 第四章先談孫鑛評點 劉子 孫鑛在明季新文思潮脈絡底下 企欲翻轉 史子 一方面建文法性的新探索 使得 劉子 的文趣味能被彰現出來 國 孫鑛的評點模式可分成兩型 一類是基本型 將注意力集中在文法修辭上 標示文章的精妙之處 以供後人效法 另一類則加入了比較 突顯 劉子 的藝 術特點與風格 其常用的關鍵字有 簡鍊疎暢麗雅勁奇 等 歸納 其形式上 可看出孫鑛要求文字簡鍊 章句結構疎暢 句式精巧工麗 內容上喜 歡善用典故堆砌的雅利用對比製造的勁還在題材上注意奇 劉子 全書批 語五十五條 竟無一條是負面評價 按理說 劉子 為六朝文 正是孫鑛 周 egch 文漢詩 說批評為 近今 的起點 然而 劉子 采掇先秦兩漢諸子之言 進 而化為己用 正是這種能從經典中提煉 進而豐繕文采的方式 深得孫鑛的肯定 顯見 劉子 本身點石成金的文采 透過孫鑛評點 劉子 我們可以發現兩處 其一 可發現 劉子 的文性 不但在用字遣詞章法結構 或是內容表意的 特殊技巧 都有值得效法的地方 其二 孫鑛評點並不因時廢文 雖有 周文漢 詩 說的復古論 卻不一概貶抑不合周文漢詩的文章 如此一來 我們便可借鑑 於孫鑛的眼力 挖掘 劉子 的內涵 不但替 劉子 被張少康先生說成 文辭 淺鄙 糟蹋劉勰 的說法翻案 找出 劉子 的文價值 也通過孫鑛的閱讀 307

314 策略 深化 劉子 的內涵 接著 我們要比較同是萬曆年間的蔣以化 劉子 評點 蔣以化的評點數量 和質量雖然沒有孫鑛高 但藉由蔣評 仍可以發現幾個特殊之處 一他在明代 的時候 已經力駁眾議 認為 劉子 的作者必然為劉勰 和四百年後的術考 證幾然吻合 必然建構在對 劉子 和 文心雕龍 深入認識的基礎上 故我們 可以從他所讚揚的地方 結合 文心雕龍 的理論 看出 劉子 如何實踐文心 理論 更能夠看出他評 劉子 的 奇趣 二他表面著重在討論 劉子 如 何結合文法創作出 奇 新 峭絕 的句子 但背後重點在如何 以正馭奇 治 政 大 變主張 三蔣以化評點 劉子 有針貶時代的意義 在萬曆年間那樣追求 奇 的寫出 道要 精理 並與 聖語合 的思想內容 反映出和劉勰一樣的通 趣 的年代 通過 劉子 的奇處 闡揚背後的經典價值與古內涵 在 劉 國 子 術史上 蔣以化不但確信 劉子 是劉勰所作 還透過請嘉隆末五子中的 李維楨為序 加上自己的評點 重新翻刻 試圖帶動 劉子 的討論 並且示範 如何挑戰傳統子作品的品讀 雖然在章法上 蔣以化還是不停顯現一種 奇趣 的整合 的審美觀 而這樣的挑戰 卻非背離正統 而是另一種將 新變 折衷進 傳統 蔣以化使用了評點 去處理其在 劉子 所見的 奇 峭絕 之特色 某 egch 種程度上也為後代文演變鋪路 在公安派準備大張旗鼓的萬曆年間 提供一種 看似制衡 其實反是充實的可能 其討論順應了時代風氣的需要 才有更後來竟 陵派鍾惺等人 在信心和信古的融合 蔣以化的評點 其實展演明末的文法信 古和通變的折衷 通過 劉子 展現蔣以化對於文章要求的想像 但也成就建構 劉子 史重要的意義 我們把兩人的評點拉回萬曆年間的背景 會發現孫蔣都是復古派陣營的人 對於當代追求新變的聲浪不是完全認同 但又希望可以找出一種兼解的方式 於 是 劉子 在兩人心中各自成為一種能融古鑄今的典範 兩人以文性評點為 劉 308

315 子 解讀 深刻的看出除了說理明晰外 劉子 的文性價值極高 還有開創 的可能 第五章談 版本性評點 清代以後 劉子 一書 反而變成版本性評點更 為突出 版本性評點方式跟清代重視實樸有關 可看出評點者在選字理 字中 如何理解 劉子 的原文脈絡及其詮釋 研究者將版本評點作參照性的分 析比對後 可以比較不同版本下 劉子 的語意的差異 亦可架構其術史的脈 絡 故第五章則分成兩個部份 第一部份談咸伯恭 皆川淇園 的寶曆本評點研 究 作者提為 梁劉勰著唐袁孝政註 底本為應永寫本 推測抄寫時間在明代 治 政 大 保留了更早的原貌 時間早 和後來的流傳版本 在原文和袁註上都有不少差異 朱元璋洪武年間 可能為現存最早的並 完整 劉子 版本 寶曆本因為底本 加上咸伯恭的版本評點 充分發揮了字句考證的重要性 對於後代 劉子 文本 國 的章句訓詁 許多重要的字的爭議 比方說楊明照王叔岷傅亞庶林其錟先 生意見不合的地方 都可從寶曆本的原版 和咸伯恭評點的考據 作為再判斷的 依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咸伯恭校本有些地方 於今本未見 都可以替今本增 補 顯見咸伯恭寶曆本評點的價值極高 應給予咸伯恭評點一個應得的地位 接著討論張紹仁評點 他利用盧文弨校的程榮本作底本 透過觀察道藏宋 本子彙本與底本的不同 評點當中差異 總結張紹仁的評點 可分成幾個結論 egch 就異體字的部分 張紹仁點出了 飾 跟 飭 絓 跟 掛 嶽 跟 岳 冥 跟 暝 後 跟 后 曜 跟 耀 包 跟 苞 知 跟 智 以修 跟 以脩 㪷 跟 斗 繹 跟 譯 姱 跟 誇 等字型上的 差異 是最基本幫助辨別版系的方式之一 整理如附表一 進一步統計版本別字的差異後 可看出來 當 劉子 原文的三個版子不同 時 從宋本為多 故可知宋本文字雖未經後人多加改隸 但也應此更完整 若能 再與寶曆本對校 會發現寶曆本與宋本最為近似 甚少缺文 又可證成寶曆本的 價值很高 同時 也可推知程榮本受宋本影響較高 祖本上相近處較多 然而 309

316 由有多次的校正 出自後本的程榮本可知 宋本可能也有一些難以完整解釋之處 可能是當時刻書時 揀字或傳鈔的缺失 相對來說 程榮本的改正 有其不可忽 視的意義 從虛字的查核上 我們還會發現兩點 大部分宋本有的虛字 程榮本也有 除了上述兩個版本比較接近的結論外 程榮本更多了自己對虛字的補校 可見得 後代對虛字的重視 就字句的脫字來看 宋本共脫字18次 藏本共脫17字 但就宋本是殘篇 來說 宋本殘缺的頁數雖多 但以篇章的脫字來看 藏本可能沒有宋本完整 而 治 政 大 解讀上更為精細 故補足了很多脫字的問題 而子彙本的修正 補足了程榮本3 程榮本的修正 雖也有脫字6字 但是經盧文弨校對過的版本 顯然是對文字的 個脫字的問題 也看出後來版本在解讀上的進步 又由他重複提出盧校的說法來 國 看 張紹仁在校勘工作中 十分注意汲取前人的經驗 充分加以運用 把別人校 勘一書所作的校語校記 加以傳錄 這樣就能汲取他人之長 為自己校勘提供 有利的證據 還有幾條值得關注的評點 如 九流 這個條目可看出來張紹仁校 對的精細 也可以看出來他評點的觀察 除了包含字詞版型格式次第等 比 較特別的是有兩條評點 一條在釋義一條點明典故出處 都是除了校勘字句之 外的評點 egch 就袁註上的比較來看 我們從張紹仁的校註裡 看到袁註在宋本道藏本 到程榮本的差異很大 宋本袁註和寶曆本袁註相似度最高 藏本袁註相對字數添 補較多 而程榮本的改動最多 很多條註釋都是大幅度的刪改 可見得袁註的版 本經過多次的調整 後世不停改易和修正 顯然不只是牽涉了對袁註內容的疑信 甚至在很多人的序跋裡 包含蔣以化 也都懷疑袁孝政其人的真偽 而盧文弨 張紹仁的補注 在序言中也否定袁註的價值 是故 在作者爭議問題上 要相信 袁孝政提出的劉晝說 論的基礎顯然有點薄弱 也可作袁孝政註堪疑的旁證 從上文分析來看 張紹仁評點 劉子 的方法 即是校讎上的 死校法 310

317 原則上 一點一畫 照錄而不改 雖有誤字 必存原文 大致上以恢復古書舊觀 為要 校出之脫衍訛 校出而不改易 目的在所校底本上 保留其他版本面 貌 他選了盧校本為底 抄之道藏本的袁孝政註 並且將宋本道藏本子彙本 作為參校本 而後羅列之 謹而慎之 至再至三 以求盡美 他的作法並未擅改 一字 反對憑主觀臆斷 妄改古書本來面目 校書尤其以宋本道藏為主 子彙 本只改了部分 大體上認為宋本原文可信 道藏次之 可以說 經此法所校之 劉 子 可稱之為真正的善本 相較於兩種版本評點 孫鑛和蔣以化文性的評點 不但點出了 劉子 的 治 政 大 代 版本性評點 不但可以補足善本的優劣 更能進一步了解傳統漢的校勘 文性 兩家以復古為論據 卻能看出 劉子 如何融經鑄史的別出新裁 但清 與版本的操作方式 進而看見不同的可能 其意義和價值 亦不可小覷 國 第二節 延伸思考與未來研究展望 通過本文的研究成果 可發現明清不同的風 影響著 劉子 評點者的 評論角度 明清兩代的 劉子 評點著作恰可看作兩個不同的群體 它們之間 存在著明顯差異 帶著各自時代的鮮明特徵 也可看出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 本文所選的明代的評點者C 孫鑛蔣以化 重視以一己之情志主觀介入作品 hegch 喜分析作品藝術形式 這與當時的風有關 人們每喜空談性理 而不究事情之 原委隱曲 治不以嚴謹見長 而以議論相高 文人讀書 也喜抒一己之情 發 一己之見 重主觀鑑賞評析 而輕客觀考訂詮釋 即如復古派陣營的孫鑛蔣以 化 評論標準仍是藝術形式 然而 到了清代 包含日本漢 也隨著風的轉 變 興起 死校法 這種扎實的版本性評點 以 著實 的校對作為詮釋文本的 方式 可見 評點形態絕不僅僅是形式問題 也並不只是任由評點者隨心所欲 而是不同的風 帶來評點視角的變化 它們又共同影響著評點者對評點形態的 選擇 311

318 值得注意的是 就目前筆者分析評點過的袁註 大概可看出來 袁註在各個 版本的差異很大 整理如附表二 但未涉及評點條目外的差異 若能仔細比對 各本間的缺漏與差異 進一步分析更多版本的資料 了解袁註改動的痕跡 也許 更能從考證的論據中 確認袁孝政註的真偽與流傳的差異 未來可以本論文為基 礎上 進一步衍生探討 又 本論文所採這些評點本 從序言到藏書章 可看出經多次易手 如孫 鑛評本 後則落入黃丕烈藏書 並有黃丕列校為善本 而蔣以化評本 後於光緒 年間又進入沈韻滄手 實際上 如能進一步分析這些版本評點的收藏史 更能釐 治 政 大 步建構 筆者礙於力有限 未能進一步全面的分析 劉子 評點中的參與者的 清術集團的區塊與 劉子 流傳的術地圖 對於劉子的脈絡 定能有進一 身分 有俟於下一階段 在進行更全面的討論 國 此外 經由本論文對於諸家版本分析之後 認為寶曆本的版本價值非常高 若能依寶曆本為底本 幫助文字與文義的釐清 進而以此為基礎 作出思想性的 比較分析 當更有意義 也才能真正將 劉子 版本脈絡 應用在義理的領域裡 總之 本論文建在作者版本術的基礎工作上 進行評點的分析和論 但只是初探輪廓 如何更全面的和劉勰術史進行對話 除了將 劉子 義理的 更系統化規模化外 劉勰如何因此書總結子家 以及總結深淺多少 都是值得 egch 進一步問的問題 還有 如何納入 史 的座標 研究 劉子 如何被建構和接 受 成為真正的一種 術之範疇 還有待諸家齊力建構 也都是本論文未竟 之處 上述提問 延續本論文關注之處 有些涉及資料進一步統整和判讀 有些拓 及進一步的理論建構 有些拓及 劉子 接受史的過程 筆者才力有限 疏漏與 未完之處不少 補苴罅漏 俟諸來日 請前輩方家不吝指點賜教 312

319 徵引與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十三經注疏 台北 藝文印書 1997年 漢 司馬遷撰 裴駰等三家注 史記 台北 宏業書局 1995年 漢 劉向集錄 戰國策附馬王堆 戰國縱橫家書 等資料22種 台北 台 灣古籍出版社 2012年 清 永瑢等撰 四庫全書總目 北京 中華書局 1965年 二 劉子 專類 國 一 劉子 相關著作 王叔岷 劉子集證自序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年 江建俊校注 新編劉子新論 台北 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1年3月 王重民編 敦煌古籍敘錄新編 第九冊 劉子新論 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6年6月台一版 林其錟陳鳳金輯校 敦煌遺書劉子殘卷集錄 上海 上海書店 1988年 egch 10月 林其錟陳鳳金 劉子集校合編上 上海 華東師範大 2012年 林其錟陳鳳金 劉子集校合編下 上海 華東師範大 2012年 侯應南 劉子 論述人才與教育 新華社北京 6月9日 陳志平 劉子研究 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9年 傅亞庶 劉子校釋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年9月第1版 2010年4 月北京第3次印刷 楊明照校注 劉子校注 成都 巴蜀書社 1988年4月 313

320 楊明照 新增劉子校注 四川 巴蜀書社 2008年 楊明照校注 陳應鸞增訂 增訂劉子校注 成都 巴蜀書社 2008年 羅振玉編 敦煌石室遺書百廿種 敦煌石室碎金 劉子殘卷 台北 新文豐出 版公司 1985年 二 碩博士論文 王薇寧 劉子對道家思想的轉化與繼承 彰化 彰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20 13年 晁瑞蓮 劉子 詞匯及語料價值研究 廣州 暨南大碩士論文 2007 陳家婷 文心雕龍 與 劉子 文藝思想比較研究 山東 山東大碩士論文 2015年 國 莊淑萍 劉子思想研究 臺北 市台北教育大應用語文所在職進修班 2 006年 張雅華 劉子 的政治思想研究台北 政治大中文所在職進修班 2013 年 萬明 劉子 的人才管理思想研究 廣西 廣西大碩士論文 2016年 劉向輝 劉子 研究 廣西 廣西師範大碩士論文 2011年 egch 歐志祥 劉子 儒家思想研究 高雄 高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 2015年 蔡欣 劉子 文藝思想研究 江西 江西師範大碩士論文 2005年 三 期刊與單篇論文 方介 劉子正賞 篇與 文心知音 篇的比較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1984年9月 皮朝綱 詹杭倫 試論劉晝的美思想 西南師範大報 人文社會科 版 第4期 1984年 朱文民 再論 劉子 的著作者為劉勰 魯東大報 哲社會科版 314

321 第26卷第1期 2009年1月 任朝霞 劉子校釋 簡評 古籍整理研究刊 第5期 2000年 李軍 魏晉南北朝儒教育理論的復興與發展 劉晝 劉子 教育思想初探 孔孟報 1994年3月 李政林 劉子 作者為劉勰之說商榷 南昌大報 入社版 第30卷 第3期 1999年9月 李隆獻 劉子者問題再探 台北 台大中文報 1988年11月 林其錟 陳鳳金 劉子 兩鈔本考索 文獻 第三期 1986年 治 政 大 文獻 第4期 林其錟陳鳳金 五卷本 劉子 和日本古代者的論述 林其錟 陳鳳金 劉子 影宋抄本 辨正 文獻 第三期 1986年 1989年 國 周紹恒 從劉勰負 劉子 候沈約的故事看該書的作者 劉子 為劉晝 所撰新證 河南大 漢語言文研究 第3期 2016年 七月 祈志祥 試論劉晝的美思想 廣州大報 第四卷第七期 2005年 凃光御 劉子 貴農章 經濟思想考察 貴州民族院報 哲社會科 版 第3期 2007年 egch 孫蓉蓉 關於劉勰 文集 的考辨 古籍整理研究刊 第5期 2003 年9月 張辰 曹俊英 劉晝文藝觀初探 內蒙古大報 人文社會科版 第 3期 1989年 陰曉儒 劉晝美思想述評 廣西大報 哲社會科版 第4期 1991年 陳志平 論孫星衍跋南宋小字本 劉子 古籍整理研究刊 第6期 2 006年11月 315

322 陳志平 劉子 作者和創作時間新考 古籍整理研究刊 第4期 20 07年7月 陳志平陳明華 劉子 名稱考 黃崗師範院報 第28卷第2期 2008年4月 陳志平 三十年劉子研究 古代文理論研究 第1期 2014年 陳應鸞 劉子 作者補考 文化遺產 第三期 2008年 陳祥謙 劉子 作者新証 武漢科技大報 社會科版 第10卷第 5期 2008年10月 治 政 大 第5期 198 許建平 敦煌遺書 劉子 殘卷校証 杭州師範大報 許建平 敦煌本 劉子 殘卷舉善 敦煌研究 第3期 1989年 9年 國 程天祜 劉子作者辯 長春 吉林大社會科報 第6期 1986 年 2001年 楊明照 增訂劉子校注 前言 四川大報 哲社會科版 第4期 榮新江 兩種流散的敦煌 劉子 寫本下落 書窗 第1期 1993年 蔡欣 劉子 文藝範疇辨析 2007 C 嘉興院報 h e g c h 第19卷第1期 年1月 韓玉蘭 劉子 與 顏氏家訓 比較 青島民族院報 社會科版 第4期 1996年 譚家健 劉子新論 新論 長沙電力院報 社會科版 第17卷第 2期 2002年5月 三 文心雕龍 專類 一 文心雕龍 相關著作 316

323 王元化 讀文心雕龍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07年 王更生 文心雕龍讀本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8年 王更生總編定 台灣近五十年 文心雕龍 研究論著摘要 台北 文史哲出版 社 1999年 王禮卿 文心雕龍通解 台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6年 沈謙 文心雕龍 批評論發微 台北 聯經出版社 1977年 沈謙 文心雕龍之文理論與批評 台北 華正書局 1990年7月再版 周振甫 文心雕龍二十二講 四川 重慶大 2010年 治 政 大 戚良德 儒視野中的 文心雕龍 上海 上海古籍 2014年 張少康 劉勰及其 文心雕龍 研究 北京 北京大 2010年 黃霖編 文心雕龍彙評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 國 游志誠 文心雕龍與劉子系統研究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2010年 游志誠 文心雕龍與劉子跨界論述 台北 華正書局 2013年 游志誠 文心雕龍五十篇細讀 台北 文津出版社 2017年 游志誠 劉子五十五篇細讀 台北 文津出版社 2019年7月 楊明照主編 文心雕龍綜覽 上海 上海書店 1995年 劉渼 台灣近五十年 文心雕龍 研究 台北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 egch 001年 龔鵬程 從 呂氏春秋 到 文心雕龍 自然氣感到抒情自我 收於柯慶明 蕭馳主編 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下冊 台北 台大出版中心 2009年 二 期刊與單篇論文 朱清 文心雕龍 與漢代易 南都壇 人文社會科報 第25卷 第6期 2005年11月 林其錟 魏晉玄與劉勰思想 兼論 文心雕龍 與 劉子 的體用觀 許 317

324 昌院報 第27卷第4期 2008年 郁沅羊列榮謝昕 文心雕龍 審美感應論探微 收於日本九州大中國文 會主編 文心雕龍國際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2 年 楊焄 從漢代易論 文心雕龍 隱秀 收於徐中玉郭豫適所編 古代文 理論研究24輯中國文論的常與變 上海 華東師範大出版社 200 6年 蔡鍾翔 劉勰與緣情說一兼論魏晉南北朝時期情感的解放 收於中國文心雕龍 會編 論劉勰及其 文心雕龍 北京 苑出版社 2000年 國 一 書籍 四其他書目 王更生編 蘇軾散文研讀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2001年 王重民 敦煌古籍敘錄 台北 商務印書館 1958年 王書才 文選評點略述 上海 上海古籍 2012年 王新春 易與中國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年 egch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 中國批評文通史五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 6年 王德威 序詩與物 引譬連類 文研究的關鍵詞 收於鄭毓瑜著 引譬 連類 文研究的關鍵詞 台北 聯經 2012年 左松超 說苑集證 台北 編譯館 2001年 朱文民 劉勰傳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6年 朱伯崑 易哲史 北京 崑崙出版社 2005年 朱曉海 讀易小識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7年 何寧撰 淮南子集釋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年 318

325 何善盟 魏晉情論 北京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7 頁172 李鳳亮等著 中國古典文論現代觀照的海外視野 台北 威秀資訊科技 20 16年 周升 參同契 建構的人天模型 兩漢易與道家思想 上海 上海文化 出版社 2001年 周勛初 中國文批評小史 高雄 麗文文化出版社 2007年 清 邵廷采 思復堂文集 附錄 見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251冊 台北 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年 祝瑞開 性理情 說與 中和 論 兩漢思想史 上海 上海古籍 198 9年 孫鑛 與余君房論文書 月峰先生居業次編 卷三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 國 00年 高懷民 兩漢易史 台北 中國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70年 張少康 中國文理論批評發展史 北京 北京大出版社 1995年 5年 張濤 易和秦漢思想的發展 秦漢易思想研究 北京 中華書局 200 陳志平 魏晉南北朝諸子研究 武漢 武漢大 2017年 egch 陳垣 史諱舉例 浙江 金華書局 2004年 陳德興 氣論釋物的身體哲 陰陽五行精氣理論的身體形構 台北 五 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 陳曉芬 中國古典散文理論史 上海 華東師範大 2010年 梁書弦 漢易卦氣研究 濟南 齊魯書社 2007年 郭紹虞 中國文批評史下冊 台北 明倫出版社 1969年 黃偉倫 魏晉文自覺論題新探 台北 台灣生書局 2006年 廖可斌 復古派與明代思潮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4年 319

326 趙俊玲 文選評點研究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 熊禮滙 明清散文流派論 武漢 武漢大出版社 2003年 鄭毓瑜 從病體到個體 體氣 與早期抒情說 收於柯慶明 蕭馳主編 中 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下冊 台北 台大出版中心 2009年 鄭毓瑜 引譬連類 文研究的關鍵詞 台北 聯經 2012年 蔡鎮楚 中國文批評史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年 賴貴三 易思想與時代易論文集 台北 文津出版社 2007年 龔鵬程 中國文史 復古論法之風 台北 里仁書局 2009年 二 碩博士論文 胡淑冰 孫鑛 詩經批評 研究 新疆 新疆師範大碩士論文 2006年 國 張盼盼 孫鑛 左傳 評點研究 河南 河南大碩士論文 2014年 陳濬寬 阮元 毛詩注疏校勘記 探析 台中 私東海大中國文系碩士 論文 2011 三 期刊 李忠達 晚明文評點視域下的 藥地炮莊 清華報 第48卷第4 期 2018年 egch 曾守仁 冷人幽器與鬼趣 試論鍾譚的人詩與批評 文與哲 第18 期 2011年6月 龍向洋 簡論孫鑛的 詩經 評點 江西社會科 第二期 2002 年 320

327 附錄一張紹仁校本的異體字差異 政 治 大 國 egch 32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第一章導言第一章 導 言 1-1 人一生的年齡變化和老年的概念 1994 0 14 15 6465 20 WHO 44 45 59 60 74 1 1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青老年,75-84 歲稱為 中老年,85 歲以上稱為 老老年 ( 鈕則誠,2006);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年輕老人期 (the youngold),75-84 歲稱為 中度老人期 (moderately),85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專題研究專題研究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兼析中西意識流文體之異同 王蒙意識流小說淺論 An Introduction of Wang Mon s Ideological Novels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ical Novels 林文軒 (Lin,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Photoshop CC Camera Raw Photoshop Camera Raw Step 1 3 1 2 3 SCOTT KELBY Step 2 B Camera Raw 088 Chapter 3 Camera Raw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3-4 -100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75-50 Step 4 0 ( 下一頁

More information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因素與 飛航安全 人為因素 7 7 8 人為因素的類別 H 1972 E. Edward SHELL S S L E software, H handware, E environment, L liveware L SHELL 20 2014 3 495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2014 3 495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凡發生過的必留下痕跡 同位素分析的考古應用? 如何考古 06 2013 9 489 經由人骨中碳和氮同位素的分析, 提供考古學家另一個探討古代攝食系統的途徑 另外, 可以藉由鍶同位素分析了解人群的來源與遷移過程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13 15 13 12 15 14 13 15 13 12 15 13 15 13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2013 9 489 07 δ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四技二專統測國文科 93 ~ 98 年 表一 單元名稱 字音辨正 ( 正確讀音 形近字讀音辨識 ) 字形測驗 ( 正確字形 同音字形使用辨識 ) 字 詞義 解釋 ( 一字多義 古今異義

四技二專統測國文科 93 ~ 98 年 表一 單元名稱 字音辨正 ( 正確讀音 形近字讀音辨識 ) 字形測驗 ( 正確字形 同音字形使用辨識 ) 字 詞義 解釋 ( 一字多義 古今異義 93 98 臺中高工 張麗美老師 93 98 93 10 98 19 93 98 -- 四技二專統測國文科 93 ~ 98 年 表一 單元名稱 93 94 95 96 97 98 1. 字音辨正 ( 正確讀音 形近字讀音辨識 ) 1 2 1 1 1 1 2. 字形測驗 ( 正確字形 同音字形使用辨識 ) 3 3 3 3 2 4 3. 字 詞義 解釋 ( 一字多義 古今異義 2 2 3 2 2 3 4.

More information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撰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育瑋 3 目錄 幸福拼圖 序文...p.2 引言 能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 就是最大的幸福!...p.6 幸福方程式 : 我 + 你 = 幸福關鍵一 我...p.10 關鍵一 你...p.20 關鍵一 +...p.28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撇步 附錄一...p.48

More information

1

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8 15 9 10 11 12 13 16 14 17 18 19 20 21 22 15 23 2.3 不同的分析角度 以上種種對影響健康因素的分析 其實來自不同的學說和理論 它們從不同角度分析 健康 建立對健康及影響健康因素的不同理解 這些角度包括 1 生物 2 社 會 3 心理 4 靈性 5 生態及

More information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高雄市立茄萣國中國中 103 學年度第一學期八年級 英文補救教學彈性學習課程計畫表 一 教材來源 : 二 教學節數 : 每週 (1) 節, 學期共 ( 20 ) 節 三 各單元內涵分析 : 週次 第一週 第二週 第三週 第四週 9/1 9/5 9/8 9/12 9/15 9/19 9/22 9/26 Lesson1 ( 一 ) Lesson1 ( 一 ) Lesson2 ( 二 ) Lesson2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46 2011 11 467 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 7 2011 11 467 47 3 DBGameSys 48 2011 11 467 正規化資料模組 如何配置並儲存電子化資料 以 便減少資料被重覆儲存的程序 DBGameSys的主要功能模組包 學習者 審核評分模組 含 正規化資料模組 審核評分 模組 高分列表模組3大區塊 系統資料庫 在正規化資料模組的執行 高分列表模組 過程中 先要求學習者瀏覽遊戲

More information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第 6 卷第 1 期中華民國 97 年 1 月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 現狀與問題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Central-Local Relation Reforms in China 林文軒 (Lin, Wen-Hsuan)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所博士生 1 摘要 關鍵詞 : 權力下放 職能轉換 地方主義 部門利益 壹 前言 1 76 吉首大學學報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BOOK 山 與 溪 谷 社 編 堀 內 一 雄 執 筆 蕭 雲 菁 譯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練 068 心 率 計 為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93 8 94 1 98 1 101 98 102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1 2 3 4 98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98 99 100 101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93 8 94 1 98 1 101 98 102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1 2 3 4 98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98 99 100 101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國文考科 景美女高 涂釋仁 老師 發行人 陳炳亨 出 版 民國一 一年九月 總召集 周耀琨 發行所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總編輯 蔣海燕 編輯部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1 號 主 編 陳俊龍 電 話 (06)2619621 #314 校 對 游振姍 E-mail periodical@hanlin.com.tw 美 編 宋易儒 翰林我的網 http://www.worldone.com.tw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 14 學 年 度 大 學 繁 星 推 薦 入 學 - 第 一 類 學 群 至 第 七 類 學 群 各 校 系 一 覽 表 21 中 學 系 16 16 22 外 國 語 文 學 系 23 劇 場 藝 術 學 系 2 2 24 企 業 管 理 學 系 1 11 2 資 訊 管 理 學 系 學 測 術 科 考 試 分 發 比 序 科 目 檢 定 及 級 分 項 目 檢 定 及 分 數 項 目 4 4 學

More information

關心教會 溝通會友 關心教會 溝通會友 探索生命 溝通會友 探索生命 2009年3月1日 第30卷第1期 香港浸信教會家訊 屬於全體會友的家訊 馨風 創刊至今已30年 你可曾見證 她 的面世與改變 又或 許伴著你成長 她 可曾幫助你認識教會的人和事 當中的 生命故事 也曾給你激 勵和提醒 展望未來 我們仍朝著創刊的目標 關心教會 溝通會友 探索生命 讓 馨 風 成為每位讀者的祝福 我們更需要您的參與和支持

More information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百變的 廚房世界 廚藝與感官的饗宴 5 26 2014 2 494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2014 2 494 27 28 2014 2 494 食物的物理變化 5 廚房好比是一個食物實驗室, 運作時, 都在進行無數的物理與化學變化, 才能把樸實的原料食材轉為一道道令人驚嘆的美味 食物的化學變化 C 2014 2 494 29 62 65 廚房的魔術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 01 用 ActionScript 3.0 開始認識 Flash CS3 Flash 是應用在網路上非常流行且高互動性的多媒體技術, 由於擁有向量圖像體積小的優點, 而且 Flash Player 也很小巧精緻, 很快的有趣的 Flash 動畫透過設計師的創意紅遍了整個網際網路 雖然很多人都對 Flash 可以做精美的網路動畫並不陌生, 但是實際上 Flash 不僅如此, 只要搭配 ActionScript

More information

N3489_PYE_SChi_Cover-back

N3489_PYE_SChi_Cover-back 保華建業集團 業務方針 業務方針 保華建業1946年始建於上海 逾六十年來致力為香港及各 地城市打造宏偉景觀與世界級基建設施 保華建業作風穩 健 積極進取 專注發展其多元化的工程及房地產業務 保華建業的核心業務涵蓋承建管理 物業發展管理及房地 產投資 集團於香港 澳門 中國內地以至海外均擁有龐 大的客戶網絡 保華建業集團 願景 以創新精神 專業態度以及對品質的追求 提供一條龍的房地產服務 從而在香港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行 政 第 二 十 三 卷, 總 第 八 十 八 期,2010 No.2,267 275 267 * 憲 法 和 基 本 法 是 澳 門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憲 制 基 礎, 體 現 在 二 個 方 面 第 一, 一 國 兩 制 的 實 施 需 要 制 度 化 和 法 律 化, 制 度 化 就 是 設 立 特 別 行 政 區, 法 律 化 就 是 制 定 特 別 行 政 區 基 本 法 制 度

More information

heepwoh-cover

heepwoh-cover 2016-2017年度 enquiry@heepwoh.edu.hk PDF processed with CutePDF evaluation edition www.cutepdf.com 目 錄 一 本校辦學團體...P. 3 二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教育事工部組織架構...P. 3 三 願景 使命及核心價值...P. 3 四 辦學宗旨...P. 3 五 校徽 校訓...P. 3 六 校歌...P.

More information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色 彩 是 人 的 視 覺 機 制 所 創 造 出 來 用 以 探 究 環 境 的 工 具, 它 不 僅 能 提 供 辨 識 的 作 用, 還 具 有 知 覺 與 文 化 上 的 意 涵, 並 能 引 發 強 烈 到 超 越 理 智 的 情 緒 反 應, 對 人 類 的 生 活 影 響 十 分 深 遠 2120 21 3 30 20109453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More information

臺南一中 / 程美鐘老師國文考科 壹前 言 貳選擇題命題趨勢分析 101 年 ~104 年學測題型統計表 測驗目標 年度 基礎形音義 字音 字形 字 詞義 成語 文法與修辭 理解與

臺南一中 / 程美鐘老師國文考科 壹前 言 貳選擇題命題趨勢分析 101 年 ~104 年學測題型統計表 測驗目標 年度 基礎形音義 字音 字形 字 詞義 成語 文法與修辭 理解與 臺南一中 / 程美鐘老師 發行人 陳炳亨出版 民國一 四年九月 總召集 周耀琨 總編輯 蔣海燕 發行所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編輯部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1 號 主編 江欣穎電話 (06)2619621 #314 校對 陳慧君 E-mail periodical@hanlin.com.tw 美編 李懿娟 杜政賢翰林我的網 http://www.worldone.com.tw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1830 Barthelemy Thimonnier 1840 Elias Howe 1846 250 2014 2 494 51

1830 Barthelemy Thimonnier 1840 Elias Howe 1846 250 2014 2 494 51 奇 縫 高 手 縫 紉 機 2 18 科 學 史 上 著 名 的 夢 Singer 1790 Thomas Saint 50 2014 2 494 1830 Barthelemy Thimonnier 1840 Elias Howe 1846 250 2014 2 494 51 實 用 的 家 用 縫 紉 機 誕 生 1853 Issac Singer 20 S 對 後 世 深 遠 的 影 響 40

More information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PROSPECT EXPLORATION 第 10 卷第 9 期中華民國 101 年 9 月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Issue Concerning Assistant Police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s Regulation: Suzhou as an Example 陳銘聰

More information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5: 43-48 Stephen F. Olford 5: 43 神厭惡罪 神愛罪人 Henry Drummond 愛的偉大卻被它的缺乏所勝過 5: 48 200 N. Main Street, Milltown, NJ 08850, U.S.A Tel: 732-828-4545 Fax: 732-745-2878 E-mail: info@crmnj.org 237 118 Tel: (0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2 3 4 5 ~ 6 1. 2. 3. 4. 7 ~ 8 9 ~ 10 11 12 13 14 1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五 執行方式 一 甄試過程照片 16 17 18 夣 19 20 21 22 23 24 2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26 27 28 . 29 30 31 32 33 . 34 . 3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

More information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6 20114460台灣綠建築政策的成就 台灣的建築產業消耗了大量的水泥, 也排放了很多的營建廢棄物, 建築物的壽命卻嚴重偏低 建築的環保時代已來臨 1992 199212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1998 1996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27.22 34 1 6 20114460 7 8 201144604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壹 題 目 1: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玉 井 芒 果 乾 禮 盒 )... 3 貳 題 目 2: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紅 磚 布 丁 精 選 禮 盒 )... 5 參 題 目 3: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晶 鑽 XO 醬 禮 盒 ).

目 錄 壹 題 目 1: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玉 井 芒 果 乾 禮 盒 )... 3 貳 題 目 2: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紅 磚 布 丁 精 選 禮 盒 )... 5 參 題 目 3: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晶 鑽 XO 醬 禮 盒 ). 行 動 電 子 商 務 管 理 師 行 動 電 子 商 務 規 劃 師 術 科 考 試 題 解 製 作 單 位 :TMCA 台 灣 行 動 商 務 運 籌 管 理 協 會 證 照 評 測 試 務 中 心 1 目 錄 壹 題 目 1: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玉 井 芒 果 乾 禮 盒 )... 3 貳 題 目 2: 新 增 商 品 ( 商 品 名 稱 為 紅 磚 布 丁 精 選 禮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軍人干政/ 軍人中立 提法的不當 221

軍人干政/ 軍人中立 提法的不當 221 第五節統獨篇 1990 220 軍人干政/ 軍人中立 提法的不當 221 53-60 1990 222 省籍 / 統獨 / 權術來解釋李郝現象之不當 1990 223 224 從 台灣乎? 中國乎? 分析李登輝之不當 225 paternalistic 威權體制的重返 提法之不當 226 19 16 227 1991 520 在這個時期的 李登輝 - 省籍 情結, 有其特定的右派傾向 228 17

More information

2013~2015 保健食品產業專業人才 供需調查 2011 5 2011529 2012 2013~2015 2012 44.67% 2011 11.96% 2013~2015 ... 1... 1... 5... 10... 12... 13... 14... 19... 20... 22... 24... 12... 19... 21... 22 III IV 1... 1 2... 3

More information

2 3 13 17 22 26 1 2 8 100738 +86 (10) 8508 5000 +86 (10) 8518 5111 www.kpmg.com.cn 2006 4 2002 2006 1 28% 2006 17 8 500 2006 2006 2006 7 2.5 2 1 500 500 40% 500 10 16 14 12 10 8 6 4 2 2002-2006 5.1 5.9

More information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珍惜生命 目錄 一 可以再多想想, 放下自殺念頭 4 二 正確的價值觀, 破解自殺迷思 9 三 肯定自我價值, 實踐生命意義 11 四 落實人文關懷, 成功防治自殺 15 五 放下自責內疚, 勇敢承擔責任 19 六 呼吸就是財富, 活著就有希望 23 七 重新檢視媒體, 重視精神生活 28 八 重建媒體道德, 善盡社會責任 30 九 不做成功的人, 做個實在的人 33 十 逆境讓人成長, 打擊磨練意志

More information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3 家庭變遷對健康的影響 在經濟起伏時 家庭支持十分重要 在 兩地三岸社會政策 一書中 魏雁濱 曾群 在 社會排斥 一文提及一項研究發現 在北歐六國和蘇格蘭 家人支持對防止失業 青年陷入貧窮發揮重要作用 在福利制度相對比北歐較弱的南歐國家如意大利 家庭 和社會網絡對失業者起較大的支持和保護作用 在中國人社會 家庭支持也十分重要 根據本港社會服務聯會

More information

2

2 990027 Chinese 248 30 (02)2299-9006 (02)2299-9110 99 5 1 1 二 詩 詩 文 本 趙 幼 文 曹 植 集 校 注 一 書 2 2 3 4 2 此 處 論 點 參 見 張 淑 香,< 三 面 夏 娃 - 漢 魏 六 朝 詩 中 女 性 美 的 塑 像 >, 中 外 文 學 第 15 卷 第 10 期 ; 及 趙 彩 花,< 先 秦 到 漢 代 詩

More information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透視地球深處 的窗戶? extreme condition extreme environment 94.5 1 270 21 3.9 12.3 6,400 300 4,000 1864 Jules Gabriel Verne 1959 2008 1990 Paul Preuss 2003 24 2013 2 482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人間喜劇 縴夫的 愛 202 召喚亡靈的行動 219 流氓無產者 與國債 239 小塊農地的金融化 251 現代社會靠無產階級過活 260 跋一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276 跋二向馬克思學習 281

第三章 人間喜劇 縴夫的 愛 202 召喚亡靈的行動 219 流氓無產者 與國債 239 小塊農地的金融化 251 現代社會靠無產階級過活 260 跋一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276 跋二向馬克思學習 281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大國 是怎樣 崛起 的? 馬克思對經濟學的革命 002 金箍棒 與 緊箍咒 : 債務驅動的暴力 010 人 如何成為 世界貨幣 026 文明的辯證法 049 反對 資本主義 不等於反對 資本 066 社會主義與金融 085 第二章古典經濟學的 扯淡 批判 與 扯淡 122 市場經濟的起源 125 信用 : 貨幣化的道德 140 銀行券 : 債務貨幣 157 怎樣讀懂 資本論 167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The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Of The Seafood Industry Studies In Taiwan. I II 目 錄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9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與研究的目的 第二節: 研究的步驟與研究方法 1-7 8 第三節: 資料蒐集 9 第四節:本文組職 9 第二章: 台灣的水產加工及全球水產供需 10-44 第一節: 台灣的地理位置與水產資源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談 人 : 聖 嚴 法 師 ( 法 鼓 山 創 辦 人 )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談 人 : 聖 嚴 法 師 ( 法 鼓 山 創 辦 人 ) 無 名 問 無 明 目 錄 無 名 問 無 明 2 知 足 感 恩 從 名 利 中 解 脫 3 把 握 當 下 走 出 菩 薩 大 道 9 現 場 問 答 17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More information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鄭燕祥教授演講座座無虛席專題追蹤電子學習電子學習如何提升 學與教 模式? 學與教博覽 2010 論壇直擊報道 整理 : 蘇家輝 2 學與教博覽 2010 於本年 7 月 15 日至 17 日假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其中 電子學習提升 學與教 模式 論壇邀請了多位學者 專家和官員就相關話題發表意見, 當中不乏具啟發性的觀點, 值得老師參考和細思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More information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第二節民主式人民主義策略 conjuncture 446 common sense agent of articulation 447 vs vs vs 448 第二節民主式人民主義策略 449 平等分享塑造性偏好的權力 450 多元主義 : 自由派 vs 人民民主 451 self-legitimizing 更精確地說, 如 452 果某個團體就地共同決定的反宰制實踐, 沒有遭到其他人民主體 (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K 0.9K 05 () 0.9K 3.2K K 9.8K K 20.6K K 28.9K K 41K

contents K 0.9K 05 () 0.9K 3.2K K 9.8K K 20.6K K 28.9K K 41K contents 01 20 0K 0.9K 05 () 0.9K 3.2K 06 07 3.2K 9.8K 08 09 10 9.8K 20.6K 11 12 13 14 15 70801 6 06 299 1111 16 17 20.6K 28.9K 18 19 20 308 28.9K 41K 21 22 23 41K 52.5K 24 25 22 6 06 272 6988 fl jintainan@gmail.com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通 報 一 一 年 第 四 週 100 年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度 調 查 結 果 內 政 部 統 處 8 成 5 的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對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各 項 服 務 表 示 有 7 成 5 表 示 會 介 紹 他 人 使 用 有 接 受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協 助 洗 澡 協 助 換 穿 衣 服 協 助 吃 飯 協 助 起 床 站 立

More information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與中共推動中華文化話語權的詮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1 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美國之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與中共推動中華文化話語權的詮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1 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美國之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與中共推動中華文化話語權的詮釋 Marxism s Sinicization and Communist China s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Discourse Privilege 趙春山 (Chao, Chun-Shan)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林祐斳 (Lin, You-Chin)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班研究生 摘要 Soft Power

More information

ZX 102 國 文 科 大 甲 高 中 朱 碧 霞 老 師 壹 前 言 102 99.07.29 1. 2. 3. 4. 99 101 38 2 76 1 24 102 1. 20 2. 6 18 1 貳 試 題 分 析 99 101 102 一 選 擇 題 1 99~101 年 試 卷 架 構

ZX 102 國 文 科 大 甲 高 中 朱 碧 霞 老 師 壹 前 言 102 99.07.29 1. 2. 3. 4. 99 101 38 2 76 1 24 102 1. 20 2. 6 18 1 貳 試 題 分 析 99 101 102 一 選 擇 題 1 99~101 年 試 卷 架 構 102 四技二專 統一入學測驗 大甲高中 朱碧霞 老師 共同科目 國文 發行人 陳炳亨 總召集 周耀琨 總編輯 蔣海燕 主 編 陳俊龍 校 對 黃筱閔 美 編 林靖雨.本書內容同步刊載於翰林我的網 出 版 民國一 二年一月 發行所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編輯部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1 號 電 話 (06)2619621#314 E-mail periodical@hanlin.com.tw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69-8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百回本 西遊記 之 敘事矛盾 孫悟空到底贏了誰的 瞌睡蟲 提要 關鍵字 : 西遊記 敘事矛盾 瞌睡蟲 天王 69 百回本 西遊記 之 敘事矛盾 孫悟空到底贏了誰的 瞌睡蟲 一 引言 兩種不同形態之 瞌睡蟲 70 二 兩種異說與兩種假設 71 72 73 74 75 76 三 內證上的思索 77 78 79 四 由完美之作看敘事矛盾

More information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第 一 章 1 2 3 4 第 二 章 5 6 7 8 1. 2. 9 3. 4. 5. 6. 7. 8. 9. 10. 11.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第 三 章 p 12 b / B 0.75 13 p 14 15 D = l 20 +10 16 17 p l D l D l D 3 p 4 3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ore information

1

1 1 () () 2 () () 1987 1988 () () 2010 來 理 3 () () () () () 4 () ( ) ( ) 來 理 () 1 5 高中生對手搖杯飲料之成癮度探討 高中生對手搖杯飲料之成癮度探討 以東港海事為例 價格便 宜 14% 離家近 12% 特色茶 飲 店面 19% 設計 3% 品牌 10% 促銷活 動 8% 品質 14% 碳酸 咖啡 6% 2% 服 務 態 度

More information

... 03... 10 2... 15...20... 26... 30... 34

... 03... 10 2... 15...20... 26... 30... 34 99 ... 03... 10 2... 15...20... 26... 30... 3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概念類 1. 理解概念 2. 空間概念 3. 速度概念 4. 專注力 5. 記憶力 6. 數概念 理解概念 空間概念 認知概念發展教具

More information

Hz 1 k ,186 Hz k 4 k 8 k 2 k

Hz 1 k ,186 Hz k 4 k 8 k 2 k 樂音或噪音! 頻率與音高 6 215 2 56 44 16 25, Hz 2 2 K Hz 27.5 4,186 Hz 2196.16 47 13289.75 9397.27 77 8372.2 5587.65 4186.1 3729.31 44. 261.63 41.2 32.7 27.5 18.35 16.35 2 25 5 Hz 1 k 27.5 4,186 Hz 63 125 2 k 4 k

More information

貳 肆 公司治理報告 一 組織系統 ( 一 ) 組織結構 ( 二 ) 組織系統圖 14 中華民國 98 年中華郵政年報

貳 肆 公司治理報告 一 組織系統 ( 一 ) 組織結構 ( 二 ) 組織系統圖 14 中華民國 98 年中華郵政年報 14 16 24 30 24 25 26 26 27 27 28 29 29 一 組織系統二 董事 監察人 總經理 副總經理 各部門及分支機構主管資料三 公司治理運作情形 ( 一 ) 董事會運作情形 ( 二 ) 公司治理運作情形及其與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差異情形及原因 ( 三 ) 揭露公司治理守則及相關規章之查詢方式 ( 四 ) 揭露其他足以增進對公司治理運作情形瞭解之重要資訊 ( 五 ) 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狀況

More information

CU0594.pdf

CU0594.pdf 8 SOHO 1 3 003 SOHO SOHO Coder Programmer HTML CSS PHP JavaScrip 009 LECTURE 1-1 1 048 PART 2 LECTURE 1-1 1 049 SOHO Landing Page Landing 050 PART 2 LECTURE 1-1 1 SEO SEO P.093 SEO SEO SEO SEO SEO 051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國 中 數 學 基 本 學 習 內 容 補 救 教 材 第 一 冊 一 -1 單 元 一 數 線 與 整 數 的 加 減 運 算 主 題 一 正 數 負 數 的 意 義 一 正 數 和 負 數 : 尋 找 寶 藏 北 西 東 小 明 南 小 明 無 意 間 得 到 了 一 張 藏 寶 圖, 圖 上 的 黑 點 代 表 小 明 現 在 站 的 地 方, 每 個 腳 印 都 代 表 1 步 若 要 在

More information

奇 妙 的 24 摘 要 從 撲 克 牌 中 隨 機 抽 取 4 張 牌 可 以 有 1820 種 牌 組, 在 這 1820 種 牌 組 中, 有 1362 組 可 經 由 四 則 運 算 的 方 式, 算 出 24 點, 有 458 組 無 解 快 速 求 解 的 方 法 有 相 加 法 因 數

奇 妙 的 24 摘 要 從 撲 克 牌 中 隨 機 抽 取 4 張 牌 可 以 有 1820 種 牌 組, 在 這 1820 種 牌 組 中, 有 1362 組 可 經 由 四 則 運 算 的 方 式, 算 出 24 點, 有 458 組 無 解 快 速 求 解 的 方 法 有 相 加 法 因 數 金 門 地 區 第 55 屆 中 小 學 科 學 展 覽 會 作 品 說 明 書 科 別 : 數 學 組 組 別 : 國 小 組 作 品 名 稱 : 奇 妙 的 24 關 鍵 詞 :24 點 四 則 運 算 ( 最 多 3 個 ) 編 號 :( 由 主 辦 單 位 填 寫 ) 奇 妙 的 24 摘 要 從 撲 克 牌 中 隨 機 抽 取 4 張 牌 可 以 有 1820 種 牌 組, 在 這 1820

More information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看 骨 頭 說 故 事 骨 頸 的 大 小 與 形 狀 1 1 20 2013 9 489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2013 9 489 21 DNA 5 X B6 人 骨 與 獸 骨 的 異 同 B7 28 32 36 22 2013 9 489 B6 B2 3 5 B7 2013 9 489 23 基 於 部 分 動 物 的 移 動 性 低, 透

More information

pico說明書繁體new

pico說明書繁體new P ICO 智慧型微投影機 使用手冊 電話 + 8 8 6-2 - 2 7 9 0-6 3 0 8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新湖一路90號4樓 w w w. q p o i n t e k. c o m * 內容僅供參考 功能會隨系統版本有所變動 * 如有操作上的問題請洽詢經銷商 本公司或至官網 支援服務..T.I. QP Q.P.T.I. Corporation 索 引 1. 內 容 物 2. 功 能

More information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您選對雷射了嗎 40 1917 1959 Maiman 1963 20 1983 AndersonParrish 22 2013 5 485 以往須以手術 磨皮等方法才能去除的刺青, 現在用雷射就可以輕易處理 此外, 各種皮膚血管病變 痣 疤痕, 乃至於皺紋的去除, 也可以用雷射來達成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585 590 595 600 1.5 40 4

More information

2

2 4 1 2 第一節清末與國民政府時期的大陸保險市場 3 第二節中共建政初期的大陸保險市場 3 2001 24 4 第三節大陸保險市場的發展階段 5 4 1990 72-73 6 2-1 7 2-1 12 Trans America New York Life Met Life CIGNA Allianz AXA Gerling Scadinavia Samsung 8 第一節大陸保險法規的演進過程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30332EAAFEA5F3A440A142A447A142A454A142A57CA147BEC7A5CDB14DB77EC3D2B7D3BEC7B2DFA661B9CF2E786C73>

<30332EAAFEA5F3A440A142A447A142A454A142A57CA147BEC7A5CDB14DB77EC3D2B7D3BEC7B2DFA661B9CF2E786C73> 嶺 東 科 技 大 學 財 務 金 融 系 日 四 技 學 生 專 業 學 習 地 圖 02 年 6 月 28 日 0 學 年 度 第 二 學 期 財 務 金 融 系 課 程 委 會 議 通 過 名 稱 微 積 分 ( 一 ) 微 積 分 ( 二 ) 個 體 經 濟 學 商 業 套 裝 軟 體 ( 二 ) 應 用 統 計 學 ( 一 ) 期 貨 與 選 擇 權 國 際 - 管 理 學 保 險 學 商

More information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生 態 環 境 產 生 很 嚴 重 的 傷 害, 為 確 保 農 業 的 永 續 發 展 與 安 全

More information

2014 : 706 2 3 4 5 6 12 15 簡明綜合損益及其他全面收入報表 截至二零一四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 二零一三年 3 3,796 4,738 3,796 4,738 4 1,983 1,837 (27,319) (26,934) (21,540) (20,359) 5 (64) (92) (21,604) (20,451) 6 159 196 期 7 (21,445) (20,255)

More information

財 訊 雙 週 刊 2012 年 8 月 30 日 81 把 非 主 流 變 主 流 將 推 向 舞 辦 楚 並 因 此 功 將 推 向 請 要 複 製 這 樣 經 驗 當 年 讓 舞 上 引 起 注 目 生 1942 年 現 職 珠 寶 牌 Chi ha paura... 共 同 辦 人 暨 總

財 訊 雙 週 刊 2012 年 8 月 30 日 81 把 非 主 流 變 主 流 將 推 向 舞 辦 楚 並 因 此 功 將 推 向 請 要 複 製 這 樣 經 驗 當 年 讓 舞 上 引 起 注 目 生 1942 年 現 職 珠 寶 牌 Chi ha paura... 共 同 辦 人 暨 總 封 面 故 事 開 講 專 訪 楚 辦 人 海 斯. 巴 克 要 甩 掉 複 製 膽 秀 自 己 他 屢 獲 獎 知 將 送 上 舞 重 要 推 手 而 且 他 也 淵 源 甚 深 深 知 業 優 缺 點 財 訊 地 赴 專 訪 楚 辦 人 海 斯. 巴 克 以 他 協 助 打 天 豐 富 經 驗 娓 娓 道 對 建 議 www.wealth.com.tw 80 財 訊 雙 週 刊 2012 年 8

More information

74743 (Project Leader) IPO_.indb

74743 (Project Leader) IPO_.indb 520,000 208,000 DTZ Worldwide Limited DTZ Worldwide Limited 52 208 (i) (ii) 88 (i) (ii) (i)(ii) 201020158.8% 2015 34.3% 201020159.0% 1,080 370 58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More information

第一部分論文與報告 國際比較與民族主義 一 國際體系與文化個性 昨天與今天 貝詩萊 (Jean BAECHLER) 巴黎四大歷史社會學教授法蘭西研究院道德與政治科學院院士 14 16 19 polities 認同與全球化 當代中國民族主義悖論 transpolitie hiérocratie 1566 1848 14 15 16 18 19 一 轉型國家運作機制 1. 歐洲的昨天 539 6 一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