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最初的格言偈 无数生死轮回中, 无法寻获造屋人, 每次流转都是苦 造屋的人已发现, 无法再造屋子了 一切椽木已摧毁, 柱梁也都已折断 心已不再去造作, 一切爱欲皆尽灭 十二缘起法之流转 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于老 死 愁 悲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佛陀最初的格言偈 无数生死轮回中, 无法寻获造屋人, 每次流转都是苦 造屋的人已发现, 无法再造屋子了 一切椽木已摧毁, 柱梁也都已折断 心已不再去造作, 一切爱欲皆尽灭 十二缘起法之流转 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于老 死 愁 悲"

Transcription

1 佛教朝暮课诵 法增比丘编译 中国法增尊者佛弟子众倡印 ( 第七版二印 )

2 佛陀最初的格言偈 无数生死轮回中, 无法寻获造屋人, 每次流转都是苦 造屋的人已发现, 无法再造屋子了 一切椽木已摧毁, 柱梁也都已折断 心已不再去造作, 一切爱欲皆尽灭 十二缘起法之流转 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于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生起, 如是起了这整堆苦

3 南传佛教朝暮课诵 二零一三年第七版 ( 二零一六年三月第二次印刷 ) 目录 前行 1 供佛 7 早课 11 晚课 22 三宝经 36 吉祥经 38 慈爱经 40 慈心功德经 42 念佛 43 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44 攀缘四识住 45 世间 45 色无常 46 守护六根 46 迦罗摩经 48 荤腥经 56 大念处经 58 修习安般念 59 安般念五法饶益 60 念处经 61 乐四念处 66 四念处修习 67 转法轮经 67 济历曼南达经 72 七处善 三种观义 77 盐喻经 79 i

4 编者 : 法增比丘出版者 : 中国法增尊者佛弟子众 ( 第七版 ) 祥云山崇圣寺 ( 第一版 ) 马来西亚霹雳州新板佛教会 ( 第二版 ) 祥云山崇圣寺 ( 第三版 ) 台湾法雨道场 ( 第四版 ) 印于香港马来西亚江沙观音佛堂 ( 第五版 ) 中国法增尊者佛弟子众 ( 第六版 ) 印于广州中国法增尊者佛弟子众 ( 第七版 ) 印于广州 Web: 南传上座部佛教 中华南传佛友协会 dhammavaro@qq.com Qzone: 法增法师的空间 Group: 学习佛法 Blog: 皈依三宝 学习南传佛法 学习南传佛法 版次 : 第一版 2000 本 (2002) 第二版 3000 本 (15/3/2004) 第三版 5000 本 (2007) 第四版 5000 本 (2009) 第五版 5000 本 (2012) 第六版 1100 本 (2013) 图書编号 :KKGT 版权所有 KKGT Publications 2013 若人活百年, 破戒不修定, 不如活一日, 持戒与修定 若人活百年, 无智无禅定, 不如活一日, 具慧修禅定 若人活百年, 怠惰不精进, 不如活一日, 坚心行精进 若人活百年, 不见生灭法, 不如活一日, 得解生灭法 若人活百年, 不见不死道, 不如活一日, 得睹不死道 若人活百年, 不见无上谛, 不如活一日, 得睹无上谛 ---- 南传法句经 偈 愿众生安乐! 若欲翻印, 请先联絡作者, 请勿删改 ii

5 前行 礼佛 男众 双足跟竖立, 双手合十, 作弧括形, 如莲花瓣, 置于胸前 双手提至额前, 双拇指触至鼻梁 五体投地 ; 全身扑下, 双手平置地面, 置于额角, 双手距离不过五英寸, 双足竖立 ( 三拜 ) 1

6 礼佛 女众 双足跟平放, 双手合十, 作弧括形, 如莲花瓣, 置于胸前 双手提至額前, 双拇指触至鼻梁 五体投地 ; 全身扑下, 双手平置地面, 置于额角, 双手距离不过五英寸, 双足平放 ( 三拜 ) 2

7 赞佛 VANDAN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 SAMBUDDHASSA. ( 3 Times ) 礼敬于世尊, 阿罗汉 ( 应供 ) 正自觉者 ( 三称 ) 皈依 TISARANA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GACCHĀMI. GACCHĀ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再皈依佛, 再皈依法, 再皈依僧 三皈依佛, 三皈依法, 三皈依僧 求授三皈 ( 与随分 ) 五戒 ĀRĀDHANĀ TISARANA PAÑCASILA MAYAM * BHANTE VISUM VISUM RAKKHANATTHĀYA TISARANENA SAHA PAÑCA SILĀNI YĀCĀMA # DUTIYAMPI MAYAM* BHANTE VISUM VISUM RAKKHANATTHĀYA TISARANENA SAHA PAÑCA SILĀNI YĀCĀMA # TATIYAMPI MAYAM* BHANTE VISUM VISUM RAKKHANATTHĀYA TISARANENA SAHA PAÑCA SILĀNI YĀCĀMA # * : 一人改为 AHAM #: 一人改为 Y C MI 求受者念 : 尊者大德我 ( 们 ) 向您求授三皈 ( 与随分 ) 五戒 第二次, 尊者大德我 ( 们 ) 向您求授三皈 ( 与随分 ) 五戒 第三次, 尊者大德我 ( 们 ) 向您求授三皈 ( 与随分 ) 五戒 3

8 赞佛 VANDANĀ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 SAMBUDDHASSA. ( 3 Times ) 礼敬于世尊, 阿罗汉 ( 应供 ) 正自觉者 ( 三称 ) 皈依 TISARANA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GACCHĀMI. GACCHĀ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再皈依佛, 再皈依法, 再皈依僧 三皈依佛, 三皈依法, 三皈依僧 PAÑCASILA 五戒 PĀNĀTIPĀTĀ VERAMANI SIKKHĀ- PADAM SAMĀDIYĀMI. ADINNĀDĀNĀ VERAMAN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KĀMESU MICCHĀCĀRĀ VERA-MAN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MUSĀVĀDĀ VERAMAN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SURĀMERAYAMAJJAPAMĀDAT- THĀNĀ VERAMAN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IMĀNI PAÑCA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3 Times) 我愿学习受持不杀生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偷盗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邪淫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妄语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饮酒戒 ( 任何能致使神志迷乱之物, 皆属酒类之范围 ) 这就是五项应该学习持守的戒律 ( 三遍 ) 4

9 BHIKKHU : SILENA SUGATIM YANTI SILENA BHOGASAMPADĀ SILENA NIBBUTIM YANTI TASMĀ SILAM VISODHAYE LAITY :SĀDHU 比丘祝福如下 : 因持戒将给你带来安乐, 因持戒将给你带来财富, 因持戒将使你达证涅槃, 故此, 你 ( 们 ) 应该严持此净戒 受戒者俯首回答 : 善哉 求授三皈八戒 ĀRĀDHANĀ TISARANA ATTHASILA MAY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ATTHA SILĀNI YĀCĀMA, DUTIYAMPI MAY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ATTHA SILĀNI YĀCĀMA, TATIYAMPI MAY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ATTHA SILĀNI YĀCĀMA. 求受者念 : 尊者大德我 ( 们 ) 向您求授三皈八戒 第二次, 尊者大德我 ( 们 ) 向您求授三皈八戒 第三次, 尊者大德我 ( 们 ) 向您求授三皈八戒 PUBBABHĀGANAMAKĀRA PĀTHA 赞佛偈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 SAMBUDDHASSA. ( 3 Times ) 比丘先诵敬佛文 : 礼敬于世尊 阿罗汉 ( 应供 ) 正自觉者 ( 三称 ) SARANAGAMANA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PĀTHA 三皈依 我以佛为皈依处, 我以法为皈依处, 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第二次我以佛为皈依处, 第二次我以法为皈依处, 第二次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5

10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Ā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Ā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ĀMI. BHIKKHU : TISARANA GAMANAM NITTHITAM. LAITY : ĀMA BHANTE. PĀNĀTIPĀTĀ VERAMAN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ADINNĀDĀNĀ VERAMAN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ABRAHMACARIY VERAMAN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MUSĀVĀDĀ VERAMAN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SURĀMERAYAMAJJAPAMĀ- DATTHĀNA VERAMAN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VIKĀLABHOJANĀ VERAMAN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NACCAGITAVĀDITA VISŪKA- DASSANĀ MĀLĀGANDHA VILEPANA DHĀRANA MANDANA VIBHŪSANATTHĀNĀ VERAMAN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UCCĀSAYANA MAHĀSAYANĀ VERAMAN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IMĀNI ATTHA SIKKHĀPADANI SAMĀDIYĀMI. (3 Times) BHIKKHU : SILENA SUGATIM YANTI, SILENA BHOGASAMPADĀ, SILENA NIBBUTIM YANTI, TASMĀ SILAM VISODHAYE. LAITY : SĀDHU. ATTHASILA 八戒 第三次我以佛为皈依处, 第三次我以法为皈依处, 第三次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比丘说 : 三皈已授完毕 受戒者答 : 是的, 大德 我愿学习受持不杀生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偷盗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淫戒 ( 梵行戒 ) 我愿学习受持不妄语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饮酒戒 ( 任何能致使神志迷乱之物皆属酒类之范围 ) 我愿学习受持不非时 ( 日中后至黎明 ) 进食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唱歌 不跳舞 不奏乐 不观看娱乐 不以鲜花 香水及化妆品装饰美化身体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坐睡高贵奢侈大床戒 这就是八项应该学习持守的戒律 ( 三遍 ) 接着比丘祝福受戒者如下 : 因持戒将给你带来安乐, 因持戒将给你带来财富, 因持戒将使你达证涅槃, 故此, 你 ( 们 ) 应该严持此净戒 受戒者俯首回答 : 善哉 6

11 PŪJĀ 供佛 OFFERING OF CANDLES, JOSS-STICKS AND FLOWERS IMĀNI MAYAM BHANTE DIPA DHŪPA PUPPHĀNI RATANATTAYA SSEVA ABHIPŪJAYĀMA AMHĀKAM RATANATTAYASSA PŪJĀ DIGHA-RATTAM HITASUKHĀVAHĀ HOTU ĀSAVAKKHAYA PPATTIYĀ. SUPADIPA DĀNA SUPADIPAM AHAM DAMMI UDDISSA LOKANĀYAKAM IMINĀ PUÑÑAKAMMENA VINEYYAM ANDHAKARAKAM SUGANDHAKA DĀNA SUGANDHAKAM AHAM DAMMI UDDISSA LOKANĀYAKAM IMINĀ PUÑÑAKAMMENA VINEYYAM DUTTHUGANDHAKAM SUPUPPHAKA DĀNA SUPUPPHAKAM AHAM DAMMI UDDISSA LOKANĀYAKAM IMINĀ PUÑÑAKAMMENA VINEYYAM ĀMAGANDHAKAM OFFERING OF KRATHONG MAYAM IMĀNI PADIPENA ASUKĀYA NAMMADĀYA, NADIYĀ PULINE THITAM, MUNINO P DAVALAÑJAM ABHIPŪJEMA AYAM PADIPENA MUNINO PĀDAVALAÑJASSA PŪJĀ AMHĀKAM DIGHARATTAM HITĀYA SUKHĀYA SAMVATTATU 请供灯 香及花尊者大德, 请让我们供给这些蜡烛 ( 油灯及灯油 ) 柱香及鲜花给法会及三宝 愿我们供养予法会及三宝的功德, 能带给我们长恒的利益与安乐, 并帮助消除我们的烦恼与业障 供灯敬供佛明灯, 世上无上士, 愿以此功德, 除愚痴黑暗 供香敬供佛妙香, 世上无上士, 愿以此功德, 除邪恶臭味 供花敬供佛鲜花, 世上无上士, 愿以此功德, 除无戒臭味 供浮灯尊者大德, 请让我们供给法会这些浮灯, 以便标志佛陀唯一北方的南无达雅的沙滩 愿供明灯给法会的功德, 能带给我们长恒的利益与安乐 7

12 PRESENTATION OF KATHINA ROBE (THORD KATHIN) IMAM BHANTE SAPARIVĀRAM KATHINA CĪVARADUSSAM SANGHASSA ONOJAYĀMA SĀDHU NO BHANTE SANGHO IMAM SAPARIVĀRAM KATHINADUSSAM PATIGGANHĀTU PATIGGAHETVĀ CA IMINĀ DUSSENA KATHINAM ATTHARATU AMHĀKAM DIGHARATTAM HITĀYA SUKHĀYA OFFERING OF FOOD AND WATER TO THE BUDDHA IMAM SŪPABAYAÑJANNASAM- PANNAM BHOJANAM SAUDAKAM VARAM BUDDHASSA PŪJEMI ASPIRATION AT THE TIME OF OFFERING SUDINNAM VATA ME DĀNAM ĀSAVAKKHAYĀVAHAM NIBBĀNAM HOTU ME ANĀGATE KĀLE SUPHOJANA DĀNA SUBHOJANAM AHAM DAMMI UDDISSA LOKANĀYAKAM IMINĀ PUÑÑAKAMMENA VINEYYAM KHUDDACHĀTAKAM SUPANIYA DĀNA SUPĀNIYAM AHAM DAMMI UDDISSA LOKANĀYAKAM IMINĀ PUÑÑAKAMMENA VINEYYAM PARILĀHAKAM OFFERING OF LIGHTS GHANA SĀRAPPA DITTENA DIPENA TAMA DHANSINĀ TILOKA DIPAM SAMBUDDHAM PUJAYĀMI TAMO NUDAM. 供结夏功德衣尊者大德, 请让我们供给这些功德衣与其它用品给僧团, 敬请大德们接受这些供养 愿我们供养的功德, 能带给我们长恒的利益与安乐 请供食物与水请让我们恭敬的供养这些食物与水给佛陀 供食物的心愿这些经过细心烹调的食物, 我 ( 们 ) 供养三宝 愿这供养能消除我 ( 们 ) 的烦恼与业障, 并使我 ( 们 ) 能在将来证悟涅槃 供食物敬供佛食物, 世上无上士, 愿以此功德, 除贪欲饥渴 供水敬供佛食水, 世上无上士, 愿以此功德, 除贪爱饥渴 供灯敬供佛明灯, 世上无上士, 愿以此功德, 除愚痴黑暗 8

13 OFFERING OF INCENSE GANDHA SAMBHĀRA YUTTENA DHUPENĀHAM SUGANDHINĀ PUJAYE PUJANIYAM TAM PUJA BHĀJANA MUTTAMAM OFFERING OF FLOWER VANNA GANDHA GUNOPETAM ETAM KUSUMA SANTATIM PUJAYĀMI MUNINDASSA SIRI PĀDA SARORUHE PUJEMI BUDDHAM KUSUMENA NENA PUÑÑENA METENA CA HOTU MOKKHAM PUPPHAM MILĀYĀTI YATHĀ IDAM ME KĀYO TATHĀ YĀTI VINĀSA BHĀVAM OFFERING OF WATER ADHIVĀSETU NO BHANTE PANIYAM PARIKAPPITAM ANUKAMPAM UPĀDĀYA PATIGANHATU MUTTAMAM OFFERING OF FOOD ADHIVĀSETU NO BHANTE BHOJANAM PARI KAPPITAM ANUKAMPAM UPĀDĀYA PATIGANHATU MUTTAMAM OFFERING OF MEDICINAL DRINKS ADHIVĀSETU NO BHANTE GILĀNĀ PACCHAYAM IMAM ANUKAMPAM UPĀDĀYA PATIGANHĀTU MUTTAMAM CETIYA VANDANĀ VANDĀMI CETIYAM SABBAM SABBA THĀNESU PATITTHITAM SĀRIRIKA DHĀTU MAHĀ BODHIM BUDDHARŪPAM SAKALAM SADĀ 供香敬供佛妙香, 世上无上士, 愿以此功德, 除邪恶臭味 供鮮花我以这把花, 鮮摘而美丽, 奉献予佛陀, 神圣之莲足 敬供佛鮮花, 思身如花萎, 愿以此功德, 助我早解脫 供水敬供佛食水, 世上无上士, 愿以此功德, 除贪爱饥渴 供食物敬供佛食物, 世上无上士, 愿以此功德, 除贪欲饥渴 供药汤敬供佛药汤, 世上无上士, 愿以此功德, 除贪爱饥渴 礼敬佛塔我永远礼拜, 十方诸佛塔, 舍利菩提树, 以及佛圣像 9

14 BODHI VANDANĀ YASSA MULE NISSINNO VA SABBĀRI VIJAYAM AKĀ PATTO SABBAÑÑUTAM SATTHĀ VANDETAM BODHI PĀDAPAM. IME ETE MAHA BODHI LOKA NATHENA PUJITA AHAM PI TE NAMASSAMI BODHI RAJA NAMATTHU TE 礼敬菩提树礼敬菩提树, 佛陀坐树下, 摧服众魔障, 得成正自觉 此大菩提树, 佛陀所崇敬, 我亦当崇敬, 大菩提树王 供佛赞叹偈 YO SO BHAGAVĀ ARAHAM SAMMĀSAMBUDDHO, SVĀKKHĀTO YENA BHAGAVATĀ DHAMMO, SUPATIPANNO YASSA BHAGAVATO SAVAKASANGHO, TAMMAYAM BHAGAVANTAM SADHAMMAM SASANGHAM IMEHI SAKKĀREHI YATHĀRAHAM ĀROPITEHI ABHIPUJAYĀMA. SĀDHU NO BHANTE BHAGAVĀ SUCIRAPARI NIBBUTOPI PACCHIMĀJANATĀ NUKAMPAMĀNASĀ, IME SAKKĀRE DUGGATAPANNĀKĀRABHŪTE PATIGGANHĀTU, AMHĀKAM DIGHARATTAM HITĀYA SUKHĀYA. 世尊, 远离尘垢 断尽无明烦恼的阿罗汉, 自证成正等正觉 ; 法, 世尊已善妙及详尽解说 ; 世尊之追随者, 良好修行于道的僧伽 我今向佛 法及僧伽致以无上崇高的敬礼, 在此, 我们献上这些供品 愿已久入涅槃的圣洁世尊, 慈悲怜悯而接受这微薄的供养, 以便让我们及后世行者, 获得长恒的利益与幸福吧! 10

15 早课 { 注 : 有括号 ( ) 之文, 唯领诵者念 } 敬礼三宝 ARAHAM SAMMĀSAMBUDDHO BHAGAVĀ BUDDHAM BHAGAVAMTAM ABHIVĀDEMI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DHAMMAM NAMASSAMI SU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SANGHAM NAMĀMI (HANDAMAYAM BUDDHASSA BHAGAVATO PUBBABHĀGA-NAMAKĀRAM KAROMA SE)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 3 Times ) (HANDAMAYAM BUDDHĀBHI-THUTIM KAROMA SE): YOSO TATHAGATO ARAHAM SAMMĀSAMBUDDHO VIJJĀCARANA SAMPANNO SUGATO LOKAVIDŪ ANUTTARO PURISA DAMMASĀRA-THI SATTHA DEVAMANUSSĀNAM BUDDHO BHAGAVĀ YO IMAN LOKAM SADEVAKAM SAMĀRAKAM SABRAHMAKAM SASSAMANABRAHMANIM PAJAM SADEVAMANUSSAM SAYAM ABHIÑÑĀ SACCHIKATVĀ PAVADESI 世尊, 远离尘垢 断尽无明烦恼的阿罗汉, 自证成正等正觉, 我礼敬佛陀 世尊 [ 一拜 ] 法, 世尊已善妙及详尽解说, 我礼敬法 [ 一拜 ] 世尊之追随者, 良好修行于道的僧伽, 我礼敬僧伽 [ 一拜 ] ( 现在让我们礼赞佛陀世尊 )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自觉者 [ 三称 ] ( 现在让我们来赞颂佛陀 ) 至尊的如来 阿罗汉 ( 应供 ) 正自觉 明行足 善逝 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 天人师 佛 世尊 他以最高智慧, 亲证而后一律平等的开导于此界的天神 魔王 梵天 沙门 婆罗门 国王与人们, 使他们依教奉行 他所指示之法, 前善 中善 11

16 YO DHAMMAM DESESI ĀDIKALYĀNAM MAJJHEKALYĀNAM PARIYOSĀNAKALYĀNAM SĀTTHAM SABYAÑJANAM KEVALAPARIPUNNAM PARISUDDHAM BRAHMACARIYAM PAKĀSESI TAMAHAM BHAGAVAN-TAM ABHIPŪJAYĀMI TAMAHAM BHAGAVANTAM SIRASĀ NAMĀMI (HANDAMAYAM DHAMMĀBHI-THUTIM KAROMA SE) YO SO SVĀKKHA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TT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 TAMAHAM DHAMMAM ABHIPŪJAYĀMI TAMAHAM DHAMMAM SIRASĀ NAMAMI (HANDAMAYAM SANGHĀ BHI- THUTIM KAROMA SE) YO SO SU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UJU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NAYA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SĀMICI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YADIDAM CATTĀRI PURISAYU- GĀNI ATTHAPURISAPUGGALĀ ESA BHAGAVATO SĀVAKASAGHO AHUNEYYO PAHUNEYYO DAKKHINEYYO ĀÑJALIKARANIYO ANUTTARAM PUÑÑAKKHETTAM 后亦善 词义具足, 教示梵行, 清净高尚, 了解经义, 配合修行, 以证完善与圆满的行为 我最虔诚的礼敬世尊, 于世尊, 我俯首顶礼 [ 一顶礼 ] ( 现在让我们来赞颂法 ) 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 须经学习和奉行, 亲自体会和自见, 是可奉行, 可得成果, 超越时间与空间 ; 请来亲自查看, 向内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 我最虔诚的礼敬法, 于法, 我俯首顶礼 [ 一顶礼 ] ( 现在让我们来赞颂僧伽 )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 良好的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 直接的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 正确的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 适当的依教奉行, 修习清净梵行 他们即是四双八辈行者, ( 向须沱洹, 须沱洹 [ 初果 ]. 向斯沱含, 斯沱含 [ 二果 ] 向阿那含, 阿那含 [ 三果 ]. 向阿罗汉, 阿罗汉 [ 四果 ]) 那才是世尊的追随者僧伽, 应当虔诚礼敬, 应当热忱欢迎, 12

17 LOKASSA TAMAHAM SANGHAM ABHPŪJAYĀMI TAMAHAM SANGHAM SIRASĀ NAMĀMI (HANDAMAYAM RATANATTAYAP-PANĀMAGĀTHĀ YO CEVA SAMVEGAPARIKITTANAPĀTHAÑ CA BHANAMA SE) BUDDHO SUSUDDHO KARUNĀ MAHANNAVO YOCCANTASUDDHABBARAÑĀNA LOCANO LOKASSA PĀPUPA KILESA GHĀTAKO VANDĀMI BUDDHAM AHAMĀDARENA TAM DHAMMO PADIPO VIYA TASSA SATTHUNO YO MAGGAPĀKĀMATABHEDA- BHINNAKO LOKUTTARO YO CA TADATTHADIPANO VANDAMI DHAMMA AHAMĀDARENA TAM SANGHO SUKHETTĀBHA- YATIKHETTA SAÑÑITTO YO DITTHASANTO SUGATĀNUBODHAKO LOLAPPAHINO ARIYO SUMEDHASO VANDAMI SANGHAM AHAMĀDARENA TAM ICCEVAMEKANTABHIPŪJA- NEYYAKAM VATTHUTTAYAM VANDAYATĀ BHISANKHATAM, PUÑÑAM MAYĀ YAM MAMA SABBUPADDAVĀ MA HONTU VE TASSA PABHĀVASIDDHIYĀ IDHA TATHĀGATO LOKE UPPAN- NO ARAHAM SAMMĀSAMBUDDHO DHAMMO CA DESITO NIYYĀNIKO 应当布施供养, 应当合十敬礼, 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我最虔诚的礼敬僧伽, 于僧伽, 我俯首顶礼 [ 一顶礼 ] ( 现在让我们来诵赞叹三宝之偈, 以及增益警惕心之章节 ) 圣洁的佛陀, 悲心大似海, 具足慧眼, 完全净洁, 已摧灭世间的罪恶与垢染 我真诚的礼敬佛陀 世尊之法, 有如一盏光芒明亮的灯, 如此的分为道及果, 超越世间, 指导走向解脱圣道之正确方向 我真诚的礼敬于法 僧伽是无上之福田, 随佛而觉悟, 已见真, 心寂静, 已断变幻不定的无明烦恼, 是圣人, 是智者 我真诚的礼敬僧伽 以此礼敬三宝的殊胜功德, 愿一切的障碍皆止息, 为成功之力所取代 如此, 如来现于此世, 远离尘垢, 自悟圆满正觉, 开示出离三界的正道 是熄灭烦恼, 趋向究竟涅槃的工具, 善逝如此的宣说圆满的教理 13

18 UPASAMIKO PARINIBBĀNIKO SAMBODHAGĀMI SUGATAPPAVEDITO MAYANTAM DHAMMAM SUTVĀ EVAM JĀNĀMA JĀTIPI DUKKHĀ JARĀPI DUKKHĀ MARANAMPI DUKKHAM SOKAPARIDEVA DUKKHA DOMANASSUPĀ YĀSĀPI DUKKHĀ APPIYEHI SAMPAYOGO DUKKHO PIYEHI VIPPAYOGO DUKKHO YAMPICCHAM NA LABHATI TAMPI DUKKHAM SANKHITTENA PAÑCUPĀDĀ- NAKKHANDHĀ DUKKHĀ SEYYATHIDAM RUPŪPĀDĀNAKKHANDHO VEDANŪPĀDĀNAKKHANDHO SAÑÑŪPĀDĀNAKKHANDHO SANKHARŪPĀDĀNAKKHANDHO VIÑÑANŪPĀDĀNAKKHANDHO YESAM PARIÑÑAYA DHARAMĀNO SO BHAGAVĀ EVAM BAHULAM SĀVAKE VINETI EVAM BHĀGĀ CA PANASSA BHAGAVATO SĀVAKESU ANUSĀSANI BAHULĀ PAVATTATI RŪPAM ANICCAM VEDANA ANICCĀ SAÑÑA ANICCĀ SANKHARA ANICCĀ VIÑÑANAM ANICCAM RŪPAM ANATTĀ VEDANA ANATTĀ SAÑÑA ANATTĀ SANKHARA ANATTĀ VIÑÑANAM ANATTĀ SABBE SANKHĀRĀ ANICCĀ SABBE DHAMMĀ ANATTĀ TI TE (Female: TA) MAYAM OTINNĀMHA JĀTIYĀ 我们已聆听了此法, 故知生是苦, 衰老是苦, 死是苦, 忧 悲 苦恼与失望是苦, 怨憎相会是苦, 爱别离是苦, 求不得是苦 ; 简言之, 五执取蕴是苦, 它们如下 : 色执取蕴, 受执取蕴, 想执取蕴, 行执取蕴, 识执取蕴 为使追随者肯定通晓这五蕴, 世尊住世时, 常如是教诲追随者, 于追随者间, 世尊常对他们如是教诲, 提醒与强调 : 色是无常, 受是无常, 想是无常, 行是无常, 识是无常 ; 色是无我, 受是无我, 想是无我, 行是无我, 识是无我 ; 一切因缘法无常, 一切法无我 14

19 JARĀMARANENA DOMANASSEHI UPĀYĀSEHI DUKKHOTINNĀ DUKKHAPARETĀ APPEVANĀMIM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ANTAKIRIYĀ PAÑÑAYETHĀ TI CIRAPARINIBBUTAMPI TAM BHAGA-VANTAM UDDISSA ARAHANTAM SAMMĀSAMBUDDHAM SADDHĀ AGĀRASMĀ ANAGĀRIYAM PABBAJJITA TASMIM BHAGAVATI BRAHMACARIYAM CARĀMA BHIKKHŪNAM (SĀMANERĀNAM) SIKKHĀSĀJIVA SAMĀPANNĀ TAM NO BRAHMACARIYAM IM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Ā ANTAKIRIYĀYA SAMVATTATŪ CIRAPARINIBBUTAMPI TAM BHAGAVANTAM SARANAM GATO (Female GATĀ) DHAMMAÑ CA SANGHAÑ CA TASSA BHAGAVATO SĀSANAM YATHĀSATI YATHABALAM MANASIKAROMA ANUPATIPAJJĀMA SĀSĀNO PATIPATTI, IM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ANTAKIRIYĀYA SAMVATTATŪ (HANDAMAYAM ABHINHAPACCA-VEKHANAPĀTH AM BHANĀMA SE) 我们全体, 为生老病死 忧悲苦恼失望之所支配困扰着, 为苦所困, 为苦所障, 怎么做才能知悉此苦聚之完全止息? 出家众诵 虽然世尊 离垢 正觉, 已久远涅槃, 以信心故, 我们从家来到非家向世尊修学圣洁清净的梵行, 诸比丘 ( 沙弥 ) 具足了戒律与法, 为养活生命的工具 愿以此修习奉行清净梵行的力量, 此苦聚, 让它们完全的止息吧! 在家众诵 虽然世尊 离垢 正觉, 已久远涅槃, 不过我们还是以他为皈依处, 皈依法与皈依僧 我们将尽力的随智随力, 以身口意奉行世尊的教诲 愿以此依教奉行的力量, 此苦聚, 让它们完全的止息吧! 五法应常思惟 ( 现在让我们诵应常思省之文 ) (1) JARĀDHAMMOMHI JARAM ANATITO (Female: ANATĪTĀ) (2) BYĀDHIDHAMMOMHI BYĀDHIM ANATĪTO (Female: ANATĪTĀ) (3) MARANADHAMMOMHI MARA- NAM ANATĪTO (Female: ANATITĀ) 15 (1) 衰老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并不能超越衰老 ; (2) 病苦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并不能超越病苦 ; (3) 死亡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并不能超越死亡

20 (4) SABBEHI ME PIYEHI MANĀPEHI NĀNĀBHĀVO VINĀBHĀVO (5) KAMMASSAKOMHI KAMMADĀYĀDO (Female: KAM- MADĀYĀDĀ) KAMMAYONI KAMMABANDHU KAMMAPATISARANO (Female:KAMMAPATISARANĀ) YAM KAMMAM KARISSAMI KALYANAM VĀ PĀPAKAM VĀ TASSA DĀYĀDO (Female:DĀYĀDĀ) BHAVISSAMI EVAM AMHEHI ABINHAM PACCAVEKKHITABBAM (HANDAMAYAM OVĀDAPĀTIMOK-KHAGĀTHĀYO BHANĀMA SE) SABBA PĀPASSA AKARANAM KUSALASS ŪPASAMPADĀ SACITTA PARIYODAPANAM ETAM BUDDHĀNA SĀSANAM KHANTI PARANAM TAPO TĪTIKKHĀ, NIBBĀNAM PARAMAM VADANTI BUDDHĀ NA HI PABBAJJITO PARUPAGHĀTI SAMANO HOTI PARAM VIHETHAYANTO ANŪPAVADO ANŪPAGHĀTO PĀTIMOKKHE CA SAMVARO MATTAÑÑUTA CA BHATTASMIM PANTAN CA SAYANĀSANAM ADHICITTE CA ĀYOGO ETAM BUDDHĀNA SĀSANAN TI (4)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不论是喜欢或珍惜的, 最后将会与我们背离或分散的 (5) 我们是业的主人, 是自己业的继承人, 由自己的业而生, 是自己业的亲族, 依自己的业的支撑而活 不论我们造何种业, 善的或恶的, 我们必将去承担, 这是肯定的, 我们应当天天如此的思惟及反省 佛的教诫 一切恶莫作, 一切善奉行, 自调净其意, 是诸佛所教 忍辱为最高的苦行, 所有觉者都说涅槃为最高无上的 杀害他者不名为出家人, 恼害他者不名为沙门 不诽谤与不侵害, 严持于戒律 饮食应知节量, 深居简处于幽僻之地, 精勤于修习增上定, 此为诸佛所教导 16

21 (HANDAMAYAM KHEMĀKHEMA- SARANAGAMANAPARI DIPIKĀ GĀTHĀ YO BHANĀMA SE) BAHUM VE SARANAM YANTI PABBATĀNI VANĀNI CA ĀRĀMA RUKKHA CETYĀNI MANUSSĀ BHAYA TAJJITĀ N ETAM KHO SARANAM KHEMAM N ETAM SARANA MUTTAMAM N ETAM SARANA MĀGGAMMA SABBA DUKKHĀ PAMUCCATI. YO CA BUDDHAÑ CA DHAMMAÑ CA SANGHAÑ CA SARANAM GATO (Female: GATĀ) CATTĀRI ARIYA SACCĀNI SAMMAPPAÑÑĀYA PASSATI DUKKHAM DUKKHA SAMUPPĀDAM DUKKHASSA CA ATIKKAMAM ARIYAÑCATTHANGIKAM MAGGAM DUKKHŪPASAMA GĀMINAM ETAM KHO SARANAM KHEMAM ETAM SARANAMUTTAMAM ETAM SARANAMĀGAMMA SABBA DUKKHĀ PAMUCCATI TI SABBE SANKHĀRĀ ANICCĀ SABBE SANKHĀRĀ DUKKHĀ SABBE DHAMMĀ ANATTĀ ADHUVAN JIVITAM DHUVAM MARANAM AVASSAM MAYĀ MARITABBAM MARANAPARIYOSĀNAM ME JĪVITAM JĪVITAM ME ANIYATAM MARANAM ME NIYATAM 真正的皈依处 诸人恐怖故, 去皈依山岳, 或皈依树林, 园苑, 树, 浮屠 此不是安稳的皈依处, 此不是最上的皈依处, 此不是皈依的道, 像这样皈依的人, 不能离一切苦 若人以佛法僧为皈依, 由于正确的智慧, 得见于四圣谛 那即是见到苦, 苦生起的原因, 苦的熄灭及导致苦熄灭的八支圣道 这才是最安稳的皈依处, 这才是无上的皈依处, 这才是皈依的道, 像这样皈依的人, 能解脱一切苦 因缘和合法之审查 一切因缘和合法无常, 一切因缘和合法是苦, 一切法无我 生命不是恒常的, 死亡才是必然的 我们将会死, 那是肯定的, 生命的结局即是死亡 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 不能保持不变的, 我们的死亡才是确定的 17

22 VATA, AYAM KAYO, ACIRAM APETAVIÑÑĀNO CHUDDO ADHISESSATI PATHAVIM KALINGARAM IVA NIRATTHAM ANICCĀ VATASANKHĀRĀ UPPĀDAVA YA DHAMMINO UPPAJJITVĀ NIRUJJHANTI TESAM ŪPASAMO SUKHO (HANDAMAYAM PATHAMA-BUDDHABHĀSITAGĀT HĀYO BHANĀMA SE) ANEKAJĀTISANSĀRAM SANDHĀ-VISSAM GAHAKĀRAM GAVESANTO DUKKHĀ JĀTI PUNAPPUNAM GAHAKĀRAKA DITTHOSI PUNA GEHAM NA KĀHASI SABBA TE PHĀSUKĀ BHAGGĀ GAHAKŪTAM VISANKHATAM VISANKHĀRAGATAM CITTĀM TANHĀNAM KHAYAMAJJHAGĀ (HANDAMAYAM TANKHANIKA-PACCAVEKKHANA PĀTHAÑCA BHANĀMA SE) PATISANKHĀ YONISO CĪVARAM PATISEVĀMI YĀVADEVA SĪTASSA PATIGHĀTĀYA UNHASSA PATIGHĀTĀYA DAM SAMAKA-SAVĀTĀTAPASIRIMSAPAS AMPHAS-SĀNAM PATIGHĀTĀYA YAVADEVA HIROPINA PATICCHĀDANATTHAM PATISANKHĀ YONISO PINDAPATAM PATISEVĀMI NEVA DĀVAYA NA MADAYA NA 实在的啊! 这个身体, 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 一旦没有了识, 即被抛弃了, 将埋在泥堆下, 就像朽木一般, 没有任何的用处了 一切因缘和合法无常, 生起了必将灭去, 有了也会消失的 当一切的行完全止息, 寂灭才是最快乐的 佛陀最初的格言偈 无数生死轮回中, 无法寻获造屋人, 每次流转都是苦 造屋的人已发现, 无法再造屋子了 一切椽木已摧毁, 柱梁也都已折断 心已不再去造作, 一切爱欲皆尽灭 资具取用前的省思 衣的省思我应当正念地省思我所受用的衣物, 那只是为了排除寒冷, 为了排除炎热, 为了抵御恶风 烈日 虻 蚊以及一切爬虫类的侵扰, 同时以便覆盖身体, 得以遮羞 食的省思我应当正念地省思我所受用的饮食, 那不是为了纵情玩乐, 18

23 MANDANĀYA NA VIBHŪSANĀYA YĀVADEVA IMASSA KĀYASSA THITIYĀ YĀPANĀYA VIHIMSUPARATIYĀ BRAHMACARIYĀ NUGGAHĀYA ITI PURĀNAÑCA VEDANAM PATIHANKHĀMI NAVAÑCA VEDANAM NA UPPĀDESSĀMI YĀTRĀ CA ME BHAVISSATI ANAVAJJATĀ CA PHĀSUVIHĀRO CĀTI PATISANKHĀ YONISO SENĀSANAM PATISEVĀMI YĀVADEVA SITASSA PATIGHĀTĀYA UNHASSA PATIGHĀTĀYA DAM SAMAKASAVĀTĀTAPASIRIMSAPA- SAMPHASSĀNAM PATIGHĀTĀYA YĀVADEVA UTUPARISSAYAVINO-DANAM PATISALLĀNĀRĀMATTHAM PATISANKHĀ YONISO GILĀNPACCAYA BHESAJJAPARIKKHĀRAM PATISEVĀMI YĀVADEVA UPPANNĀNAM VEYYĀBĀDHIKĀNAM VEDANĀNAM PATIGHĀTĀYA ABYĀPAJJHA PARAMATĀYĀTI (HADAMAYAM DHĀTUPATIKULA- PACCAVEKKHANA PĀTHANCA BHANĀMA SE) YATHĀPACCAYAM PAVATTAMĀ-NAM DHĀTUMATTAMEVETAM YADIDAM CĪVARAM TADUPA-BHUÑJAKO CA PUGGALO DHĀTU-MATTAKO NISSATTO NIJJĪVO SUÑÑO SABBĀNI PANA IMĀNI 那不是为了肥壮, 那不是为了美丽, 那不是为了装饰, 只为了维持这个身体, 让它能够支延生存下去, 令不损伤, 以便助于修习梵行 依照如此的实行, 我将消除旧有的 ( 饥饿 ) 感受, 以及不令新的 ( 饱胀 ) 感受产生, 这样我才不致受苦, 而得以无过的安住 住的省思我应当正念地省思我所受用的房舍 卧具, 那只是为了排除寒冷, 为了排除炎热, 为了抵御恶风 烈日 虻 蚊以及一切爬虫类的侵扰, 同时也是为了防御恶劣的天气所引起的险难, 以便让行者拥有安全修行的地方 药的省思我应当正念地省思我所受用以治疗病痛的药物 药具, 那只是为了消除种种疾病所引起的苦受 以便使自己从病痛中解脱出来, 以得安适与自在 ( 现在让我们诵四物元素与身不净的省思章节 ) 这套衣服与受用衣服者的出现以及它维持存在的因缘, 只是自然界不同元素的组合而已, 就只有不同的元素, 没有一个人, 它不具有永远生存的原则, 空而无我或无灵魂 这衣服本 19

24 CĪVARĀNI AJIGUCCHANIYĀNI IMAN PUTIKĀYAM PATVĀ ATIVIYA JIGUCCHANIYĀNI JĀYANTI YATHĀPACCAYAM PAVATTAMĀ-NAM DHĀTUMATTAMEVETAM YADIDAM PINDAPĀTO TADUPA-BHUÑJAKO CA PUGGALO DHĀTUMATTAKO NISSATTO NĪJJIVO SUÑÑO SABBO PANĀYAM PINDAPĀTO AJIGUCCHANIYO IMAN PUTIKAYAM PATVĀ ATIVIYA JIGUCCHANIYANI JĀYATI 非不净, 但在接触到这污臭的身躯后, 就变得污秽不净 这些饮食与受用饮食者的出现以及它维持存在的因缘, 只是自然界不同元素的组合而已, 就只有不同的元素, 没有一个人, 它不具有永远生存的原则, 空而无我或无灵魂 这些饮食本非不净, 但在接触到这污臭的身躯后, 就变得污秽不净 YATHĀPACCAYAM PAVATTAMĀ-NAM DHĀTUMATTAMEVETAM YADIDAM SENĀSANAM TADUPA-BHUÑJAKO CA PUGGALO DHĀTU-MATTAKO NISSATTO NIJJĪVO SUÑÑO SABBĀNI PANA IMĀNI SENĀSANAM AJIGUCCHANIYANI IMAN PUTIKĀYAM PATVĀ ATIVIYA JIGUCCHANIYĀNI JĀYANTI YATHĀPACCAYAM PAVATTAMĀ-NAM DHĀTUMATTAMEVETAM YADIDAM GILĀNA PACCAYA BHESAJJA PARIKKHĀRO TADUPA-BHUÑJAKO CA PUGGALO DHĀTU-MATTAKO NISSATTO NIJJĪVO SUÑÑO SABBO PANĀYAM GILĀNA PACCAYA BHESAJJA PARIKKĀRO AJIGUCCHANIYO IMAN PUTIKĀYAM PATVĀ ATIVIYA JIGUCCHANIYANI JĀYATI 这房舍卧具与受用这房舍卧具者的出现以及它维持存在的因缘, 只是自然界不同的元素的组合而已, 就只有不同的元素, 没有一个人, 它不具有永远生存的原则, 空而无我或无灵魂 这房舍卧具本非不净, 但在接触到这污臭的身躯后, 就变得污秽不净 这些药物和药具与受用药物药具者的出现以及它维持存在的因缘, 只是自然界不同的元素的组合而已, 就只有不同的元素, 没有一个人, 它不具有永远生存的原则, 空而无我或无灵魂 这些药物和药具本非不净, 但在接触到这污臭的身躯后, 就变得污秽不净 20

25 (HANDAMAYAM PATTIDĀNA-GĀTHĀYO BHANĀMA SE) YĀ DEVATĀ SANTI VIHARAVĀSINĪ THŪPE GHARE BODHIGHARE TAHIM TAHIM TA DHAMMA-DĀNENA BHAVANTU PŪJITĀ SOTTHIM KARONTEDHA VIHĀRAMANDALE THERĀ CA MAJJHĀ NAVAKĀ CA BHIKKHAVO SĀRĀMIKĀ DĀNAPATĪ UPĀSAKĀ GĀMĀ CA DESĀ NIGAMĀ CA ISSARĀ SAPPĀNABHŪTĀ SUKHITA BHAVANTU TE JALĀBUJA YEPI CA ANDASAMBHAVĀ SAMSEDAJĀTĀ ATHA VOPAPĀTIKĀ NIYĀNIKAM DHAMMAVARAM PATICCA TE SABBEPI DUKKHASSA KARONTU SANKHAYAM THĀTU CIRAM SATAM DHAMMO DHAMMADDHARĀ CA PUGGALĀ SANGHO HOTU SAMAGGOVA ATTHĀYA CA HITĀYA CA AMHE RAKKHANTU SADDHAMMO SABBEPI DHAMMACĀRINO VUDDHIM SAMPAPUNEYYĀMA DHAMME ARIYAPPAVEDITE 回向功德 ( 法增译 ) 以此礼敬的功德, 居于支提 寺院中, 菩提树边天神众, 庇佑我们福安乐 愿这寺院新旧僧, 以及诸位长老们, 居于寺中的男女 优婆塞及优婆夷 村中的人及首领, 乃至一切有情众, 愿彼幸福与安乐 普愿一切四生众, ( 胎 卵 湿 化 ), 均得佛法的滋润, 趋向善道而解脱 愿众奉法修行人, 获得长寿正法住 愿僧为我增利益 愿法护卫奉法者, 愿彼成长圣正道 愿众生对佛教法, 都能生起虔诚信 愿大地风调雨顺, 欣欣向荣人民乐 愿住正法统治者, 护卫子民如父母 21

26 晚课 { 注 : 有括号 ( ) 之文, 唯领诵者念 } 敬礼三宝 ARAHAM SAMMĀSAMBUDDHO BHAGAVĀ BUDDHAM BHAGAVANTAM ABHIVĀDEMI 世尊, 远离尘垢, 断尽无明烦恼的阿罗汉, 自证成正等正觉, 我礼敬佛陀 世尊 [ 一顶礼 ] SVĀKKHĀTO DHAMMO DHAMMAM BHAGAVATĀ NAMASSĀMI SU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SANGHAM NAMĀMI (HANDA MAYAM BUDDHASSA BHAGAVATO PUBBABHĀGANAMA KĀRAM KAROMA SE)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 SAMBUDDHASSA {tikkhatum} (HANDA MAYAM BUDDHĀNUS- SATINAYAM KAROMA SE); TAM KHO PANA BHAGAVANTAM EVAM KALYĀNO KITTISADDO ABBHUGGATO ITIPI SO BHAGAVĀ ARAHAM SAMMĀSAMBUDDHO VIJJĀCARANA SAMPANNO SUGATO LOKAVIDŪ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I SATTHĀ DEVAMANUSSĀNAM BUDDHO BHAGAVĀ'TI 法, 世尊已善妙及详尽解说, 我礼敬法 [ 一顶礼 ] 世尊之追随者, 良好修行于道的僧伽, 我礼敬僧伽 [ 一顶礼 ] ( 现在让我们礼赞佛陀, 世尊 )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自觉者 [ 三称 ] ( 现在让我们来诵忆念佛陀之德行 ) 世尊的名声与威望, 普遍的传扬着 如是世尊,( 远离尘垢, 断尽无明烦恼的 ) 阿罗汉 ( 应供 ), 正自觉 ( 正等正觉, 正遍知 ) 明行足 善逝 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 天人师 佛 善教之尊者 22

27 (HANDAMAYAM BUDDHĀBHIG TIM KAROMA SE): BUDDH VĀRAHANTA VARATĀ DIGUNĀ BHIYUTTO SUDDHĀBHIÑANA KARUNĀHISĀMAGATATTO BODHESI YO SUJANATAM KAMALAM VA SŪRO VANDĀMAHAM TAMARANAM SIRASĀ JINENDAM BUDDHO YO SABBAPĀNĪNAM SARANAM KHEMAMUTTAMAM ( 现在让我们来礼赞佛陀 ) 佛陀具有阿罗汉之崇高美德 清净 无上智, 与大悲共聚于一身, 他觉醒有智者, 犹如太阳照耀, 莲花绽放 我礼敬无上清净的征服者 ( 征服无明烦恼 ) 佛陀是一切众生最安稳的皈依处 PATHAMĀNUSSATITTHĀNAM VANDĀMI TAM SIRENAHAM BUDDHASSĀHASMI DĀSO (Female: DĀSĪ) VA BUDDHO ME SĀMIKISSARO BUDDHO DUKKHASSA GHĀTĀ CA VIDHĀTĀ CA HITASSA ME BUDDHASSĀHAM NIYYĀDEMI SARIRAÑJĪVITAÑCIDAM VANDANTOHAM (Female:VANDANTĪHAM) CARISSĀMI BUDDHASSEVA SUBODHITAM NATTHI ME SARANAM AÑÑAM BUDDHO ME SARANAM VARAM ETENA SACCA VAJJENA VADDHEYYAM SATTHUSĀSANE. BUDDHAM ME VANDAMĀNENA (Female : VANDAMĀNĀYA) YAM PUÑÑAM PASUTAM IDHA SABBEPI ANTARĀYĀ ME MĀHESUM TASSA TEJASĀ KĀYENA VĀCĀYA VA CETASĀ VĀ BUDDHE KUKAMMAM PAKATAM MAYĀ YAM BUDDHO PATIGGANHATU ACCAYANTAM KĀLANTARE SAMVARITUM VA BUDDHE 第一项, 我以至高崇敬之心如此忆念, 我俯首礼敬佛陀 我是佛陀的仆侍, 佛陀是我伟大之善导 ; 佛陀是众苦的摧毁者, 赐于我灭苦的利益与幸福, 对于佛陀, 让我奉献此身心, 对于佛陀至上觉悟的真理, 我将恭敬的奉行 于我并无其它皈依处, 卓越的佛陀是我真正的皈依处 以此虔诚的真实语, 愿我在导师的正道中成长 以此礼敬佛陀所生的一切功德, 愿一切险难都不生起 [ 一顶礼并俯首诵 ] 从我的身 口 意, 对于佛, 我所造的任何恶业, 请求佛容受及原谅一切过失, 在将来, 对于佛, 我会更谨慎 23

28 (HANDAMAYAM DHAMMANUS SATINAYAM KAROMA SE): SVĀKKH 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TT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Ī TI (HANDAMAYAM DHAMMABHI- GITIM KAROMA SE) SVĀKKH TATĀDIGUNAYOGA- VASENA SEYYO YO MAGGAPĀKAPARIYAT- TIVIMOKKHABHEDO DHAMMO KULOKAPATANĀ TADADHĀRIDHARĪ VANDĀMAHAM TAMAHARAM VARADHAMMAMETAM DHAMMO YO SABBAPĀNĪNAM SARANAM KHEMAMUTTAMAM DUTIYANUSSATITTHĀNAM VANDĀMI TAM SIRENAHAM DHAMMASSĀHASMI DĀSO (Female: DĀS ) VA DHAMMO ME SĀMIKISSARO. DHAMMO DUKKHASSA GHĀTĀ CA VIDHĀTĀ CA HITASSA ME DHAMMASSĀHAM NIYYĀDEMI SARĪRANJĪVITAÑCIDAM VANDANTOHAM (Female: VANDATĪHAM) CARISSĀMI DHAMMASSEVA SUDHAMMATAM NATTHI ME SARANAM AÑÑAM DHAMMO ME SARANAM VARAM ETENA SACCA VAJJENA VADDHEYYAM SATTHUSĀSANE DHAMMAM ME VANDAMĀNENA ( 现在让我们来诵忆念法之功德 ) 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 须经学习和奉行, 亲自体会和自见 ; 是可奉行, 可得成果, 超越时间与空间 ; 请来亲自查看, 向内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 ( 现在让我们来礼赞法 ) 法具有善妙及详尽的殊胜功德, 可分为道与果, 学位与解脱位, 护持法者, 依教奉行的人, 将免堕恶道 我虔诚的礼敬卓越的法, 黑暗的摧毁者 法是一切众生最安稳的皈依处 第二项, 我以至高崇敬之心如此忆念, 我俯首礼敬法 ; 我是法之仆侍, 法是我伟大之善导 ; 法是众苦的摧毁者, 赐于我灭苦的利益与幸福 对于法, 让我奉献此身心 对于法至上善妙的真理, 我将恭敬的奉行 于我并无其它皈依处, 卓越的法是我真正的皈依处 以此虔诚的真实语, 愿我在导师的正道中成长 24

29 (Female:VANDAMĀNĀYA) YAM PUÑÑAM PASUTAM IDHA SABBEPI ANTARĀYĀ ME MĀHESUM TASSA TEJASĀ KĀYENA VĀCĀYA VA CETASĀ VĀ DHAMME KUKAMMAM PAKATAM MAYĀ YAM DHAMMO PATIGGANHATU ACCAYANTAM KĀLANTARE SAMVARITUM VA DHAMME (HANDAMAYAM SANGHĀNUS-SATINAYAM KAROMA SE): SU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UJU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Ñ YA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SĀMĪCI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YADIDAM CATTĀRI PURISAYUGĀNI ATTHAPURISAPUGGALĀ ESA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ĀHUNEYYO PĀHUNEYYO DAKKHINEYYO AÑJALĪKARANĪYO ANUTTARAM PUÑÑAKKHETTAM LOKASSĀ'TI (HANDAMAYAM SANGHĀBHIGĪTIM KAROMA SE): SADDHAMMAJO SUPATIPAT- TIGUNĀ DIYUTTO YOTTHABBHIDHO ARIYAPUG- GALA SANGHASETTHO SĪLĀDIDHAMMA PAVARĀSAYA KĀYACITTO VANDĀMAHAM TAMARIYĀNA GANAM SUSUDDHAM 以此礼敬法的一切功德, 愿一切险难都不生起 [ 一顶礼并俯首诵 ] 从我的身 口 意, 对于法, 我所造的任何恶业, 请求法容受及原谅一切过失, 在将来, 对于法, 我会更谨慎 ( 现在让我们来诵忆念僧伽之功德 ):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 ( 弟子 ), 良好的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 ( 弟子 ), 直接的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 ( 弟子 ), 正确的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 ( 弟子 ), 适当的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 他们即是四双八辈人, 那才是世尊的追随者僧伽, 应当虔诚礼敬, 应当热忱欢迎, 应当布施供养, 应当合十敬礼 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 现在让我们来礼赞僧伽 ) 从法而生, 僧伽具有良好修持之美德 由此八位贤圣所组成 : ( 向须沱洹, 须沱洹 [ 初果 ]. 向斯沱含, 斯沱含 [ 二果 ] 向阿那含, 阿那含 [ 三果 ]. 向阿罗汉, 阿罗汉 [ 四果 ]), 以善持戒律与多种美德 ( 法 ) 25

30 SANGHO YO SABBAPĀNĪNAM SARANAM KHEMAMUTTAMAM TATIYĀNUSSATITTHĀNAM VANDĀMI TAM SIRENAHAM SANGHASSĀHASMI DĀSO VA SANGHO ME SĀMIKISSARO SANGHO DUKKHASSA GHĀTĀ CA VIDHĀTĀ CA HITASSA ME SANGHASSĀHAM NIYYĀDEMI SARIRAÑJIVITAÑCIDAM VANDANTOHAM CARISSĀMI SANGHASSOPATIPANNATAM NATTHI ME SARANAM AÑÑAM SANGHO ME SARANAM VARAM ETENA SACCA VAJJENA VADDHEYYAM SATTHUSĀSANE SANGHAM ME VANDAMĀNENA YAM PUÑÑAM PASUTAM IDHA SABBEPI ANTARĀYĀ ME MĀHESUM TASSA TEJASĀ KĀYENA VĀCĀYA VA CETASĀ VĀ SANGHE KUKAMMAM PAKATAM MAYĀ YAM SANGHO PATIGGANHĀTU ACCAYANTAM KĀLANTARE SAMVARITUM VA SANGHE 引导其身心, 我礼敬那过着清净梵行的圣众 僧伽是一切众生最安稳之皈依处 第三项, 我以至高崇敬之心如此忆念, 我俯首礼敬僧伽, 我是僧伽的仆侍, 僧伽是我伟大之善导 ; 僧伽是苦的摧毁者, 赐于我灭苦的利益与幸福, 对于僧伽, 让我奉献此身心 对于僧伽之良好修持, 我将恭敬的奉行 于我并无其它皈依处, 卓越的僧伽是我真正的皈依处 以此虔诚的真实语, 愿我在导师的正道中成长 以此礼敬僧伽的一切功德, 愿一切险难都不生起 [ 一顶礼并俯首诵 ] 从我的身 口 意, 对于僧伽, 我所造的任何恶业, 请求僧伽容受及原谅一切过失, 在将来, 对于僧伽, 我会更谨慎 26

31 四梵住 (HANDAMAYAM BRAHMAVIHĀRA- PHARANAM KAROMA (Mettā) SABBE SATTĀ AVERĀ HONTU ABYĀPAJJHĀ HONTU AN GHĀ HONTU SUKHĪ ATT NAM PARIHARANTU (Karunā) SABBE SATTĀ DUKKHĀ PAMUCCANTU (Muditā) SABBE SATTĀ MĀ LADDHASAMPATTITO VIGACCHANTU (Upekkhā) SABBE SATTĀ KAMMASSAKĀ KAMMADĀYĀDĀ KAMMAYONĪ KAMMABANDHŪ KAMMAPATISARANĀ SE) YAM KAMMAM KARISSANTI KALYĀNAM VĀ PĀPAKAM VĀ TASSA DĀYĀDĀ BHAVISSANTI ( 现在让我们来诵念四梵住 ): ( 慈 ) 一切众生, 愿他们无仇怨之心, 愿他们都不互相侵犯残害, 愿他们都安乐, 没有身心的苦恼, 愿他们善于保护自己, 远离一切灾难与苦痛 ( 悲 ) 一切众生, 愿他们脱离众苦 ( 喜 ) 一切众生, 愿他们不失去所获得的利益 ( 舍 ) 一切众生, 是自己业的主人, 是自己业的继承人, 由自己的业而生, 是自己业的亲族, 依自己的业支撑而活 不论他们造的是何种业, 善的或恶的, 他们必将去承担 27

32 三法印 (HANDA MAYAM TILAKKHANĀDI GĀTHĀYO BHANĀMA SE) ( 现在让我们来诵念三法印偈 ) 法增译 SABBE SANKHĀRĀ ANICCĀ TI YADĀ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Ā SABBE SANKHĀRĀ DUKKHĀ 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Ā SABBE DHAMMĀ ANATTĀ 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Ā APPAKĀ TE MANUSSESU YE JANĀ PĀRAGĀMINO ATHĀYAM ITARĀ PAJĀ TĪRAMEVA NUDHĀVATI YE CA KHO SAMMA DAKKHĀTE DHAMME DHAMMĀNUVATTINO TE JANĀ PĀRAMESSANTI MACCU DHEYYAM SUDUTTARAM KANHAM DHAMMAM VIPPAHĀYA SUKKAM BHĀVETHA PANDITO OKĀ ANOKAMĀGAMMA VIVEKE YATTHA DŪRAMAM TATRĀ BHIRATIMICCHEYYA HITV KĀME AKIÑCANO PARIYODAPEYYA ATTĀNAM CITTAKLESEHI PANDITOTI 若人以慧观, 得见行无常, 厌倦于溺苦, 此乃清净道 若人以慧观, 得见行是苦, 厌倦于溺苦, 此乃清净道 若人以慧观, 得见法无我, 厌倦于溺苦, 此乃清净道 于此人群中, 鲜有渡彼岸, 至于其余人, 徘徊于此岸 彼善遵正法, 依教奉行者, 则能达彼岸, 渡死亡领域 智者舍黑法, 开展明净法 由俗家舍家, 喜处幽僻地, 所求唯法乐, 舍欲而无求, 智者喜清净, 除自心污垢 28

33 五蕴重荷 (HANDA MAYAM BHARASUTTAGĀTHĀYO BHANĀMA SE) ( 现在让我们来诵念五蕴重荷偈 ) 法增译 BHĀR HAVE PAÑCAKKHANDHĀ BHĀRAHĀRO CA PUGGALO BHĀRADANAM DUKKHAM LOKE BHĀRANIKKHEPANAM SUKHAM NIKKHIPITVĀ GARUM BHĀRAM AÑÑAM BHĀRAM ANĀDIYA SAMŪLAM TANHAM ABBUY HA NICCHĀTO PARINIBBUTO TI 五蕴难背负, 世人背负它, 背负乃重苦, 舍去是安乐 圣者已舍弃, 舍弃此重担, 欲望已拔除, 熄灭不余留 (HANDA 世尊最后的教诲 MAYAM PACCHIMABUDDHOVĀDHAPĀTHAM BHANĀMA SE) ( 现在让我们来诵念世尊的最后教诲偈 ) 法增译 HANDADĀNI BHIKKHAVE ĀMANTAYĀMI VO VAYADHAMMĀ SANKHĀRĀ APPAMĀDENA SAMPĀDETHA AYAM TATHĀGATASSA PACCHIMA VĀCĀ 众比丘们当醒觉, 因缘之法必败坏, 各位精勤莫放逸, 此乃如来之遗教 四资具取用后的省思 (HANDA MAYAM ATĪTAPACCAVEKKHANAPĀTHAM ( 现在让我们来诵念四资具取用后的省思 ) BHANĀMA SE) AJJA MAYĀ APACCAVEKKHITVĀ YAM CĪVARAM PARIBHUTTAM TAM YĀVADEVA SĪTASSA PATIGHĀTĀYA UNHASSA PATIGHĀTĀYA DAM SAMAKASA-VĀTĀTAPASI RIMSAPASAMPHA-SSĀNAM PATIGHĀTĀYA YĀVADEVA HIRIKOPINA PATICCHĀDANATTHAM 衣的省思 今天我所用过的任何衣物中, 尚未经过省思的, 那些衣物, 只是为了排除寒冷, 为了排除炎热, 为了抵御恶风 烈日 虻 蚊, 以及一切爬虫类的侵扰, 同时以便覆盖身体, 得以遮羞 29

34 AJJA MAYĀ APPACCAVEKKHITVĀ YO PINDAPĀTO PARIBHUTTO SO NEVA DAVĀYA NA MADĀYA NA MANDANĀYA NA VIBHŪSANĀYA YĀVADEVA IMASSA KĀYASSA THITIYĀ Y PAN YA VIHIMSU- PARATIYĀ BRAHMACARIYĀ- NUGGAHĀYA ITI PURĀNAÑCA VEDANAM PATIHANKHĀMI NAVAÑCA VEDANAM NA UPP DESSĀMI YĀTRĀ CA ME BHAVISSATI ANAVAJJATĀ CA PHĀSUVIHĀRO CĀTI AJJA MAYĀ APACCAVEKKHITVĀ YAM SENĀSANAM PARIBHUTTAM TAM YĀVADEVA SĪTASSA PATIGHĀTĀYA UNHASSA PATIGHĀTĀYA DAM SAMAKASAVĀTĀTAPA- SIRIMSAPASAMPHASSĀNAM PATIGHĀTĀYA YĀVADEVA UTUPARISSAYA- VINODANAM PATISALLĀNĀ RĀMATTHAM AJJA MAYĀ APACCAVEKKHITVĀ YO GILĀNAPACCAYABHESAJJA PARIKKHĀRO PARIBHUTTO SO YĀVADEVA UPPANNĀNAM VEYYĀBĀDHIKĀNAM VEDANĀNAM PATIGHĀTĀYA ABYĀPAJJHAPARAMATĀYĀTI 食的省思 住的省思 药的省思 30 今天我所用过的任何饮食中, 尚未经过省思的, 使用那些饮食, 那不是为了纵情玩乐, 那不是为了肥壮, 那不是为了美丽, 那不是为了装饰, 只为了维持这个身体, 让他能够支延生存下去, 令不损伤, 以便助于修习梵行 依照如此的实行, 我将消除旧有的 ( 饥饿 ) 感受, 以及不令新的 ( 饱胀 ) 感受产生, 这样我才不致 ( 生理上 ) 受苦, 而得以无过的安住 今天我所用过的任何房舍卧具中, 尚未经过省思的, 那些房舍 卧具, 是为了排除寒冷, 为了排除炎热, 为了抵御恶风 烈日 虻 蚊以及一切爬虫之类的侵扰, 同时也是为了防御恶劣的天气所引起的险难, 以便让行者拥有安全修行的地方 今天我所用以治疗病痛的药物 药具, 还未经过省思的, 那只是为了消除种种疾病所引起的苦受, 以便使自己从病痛中解脱出来, 以得安适与自在

35 蕴护卫偈 KHANDHAPARITTA 法增译 VIRŪPAKKHEHI ME METTAM METTAM ERĀPATHEHI ME CHABYĀPUTTEHI ME METTAM METTAM KANHĀGOTAMA KEHI CA APĀDAKEHI ME METTAM METTAM DIPĀDAKEHI ME CATUPPADEHI ME METTAM METTAM BAHUPPADEHI ME MĀ MAM APĀDAKO HIMSI MĀ MAM HIMSI DIPĀDAKO MĀ MAM CATUPPADO HIMSI MĀ MAM HIMSI BAHUPPADO SABBE SATTĀ SABBE PĀNĀ SABBE BHŪTĀ CA KEVALĀ SABBE BHADRĀNI PASSANTU MĀ KIÑCI PĀPAMĀGAM APPAMĀNO BUDDHO APPAMĀNO DHAMMO APPAMĀNO SANGHO PAMĀNAVANTĀNI SIRIMSAPĀNI AHI VICCHIKĀ SATAPADĪ UNNĀNĀBHĪ SARABŪ MŪSIKĀ KATĀ ME RAKKHĀ KATĀ ME PARITTĀ PATIKKAMANTU BHŪT NI SOHAM NAMO BHAGAVATO NAMO SATTANNAM SAMM SAMBUDDHĀNAM 我散发慈心给予广目, 对伊罗钵多我发慈心, 我散发慈心予舍婆子, 对黑瞿昙我散发慈心 慈心给予无足的众生, 两足的众生我发慈心, 我发慈心予四足众生, 多足的众生我发慈心 愿无足众生别伤害我, 愿两足众生别伤害我, 愿四足众生别伤害我, 愿多足众生别伤害我 一切有情 生物和生命, 愿一切众生远离险难, 愿他们都吉祥与幸福 佛无量 法无量 僧无量 但爬行众生, 蛇 蝎 蜈蚣 蜘蛛 蜥蜴 鼠却有限量, 愿我在此作出的护卫, 使这些众生都避开我, 于此我虔诚礼敬世尊, 我礼敬七位正自觉者 盎哥摩罗护卫偈 ANGULIMALAPARITTA 法增译 YATOHAM BHAGINI ARIYĀYA JĀTIYĀ JĀTO NĀBHIJĀNĀMI SAÑCICCA PĀNAM JĪVITĀ VOROPETĀ ETENA SACCENA SOTTHI TE HOTU SOTTHI GABBHASSA 姐妹自我入圣以来, 我不曾取众生生命, 我以这真实的话语, 愿你平安胎儿平安 31

36 七觉支偈 BOJJHANGAPARITTA BOJJHANGO SATISANKHĀTO DHAMMĀNAM VICAYO TATTHĀ VIRIYAM PĪTI PASSADDHI BOJJHANGĀ CA TATHĀPARE SAMĀDHUPEKKHA BOJJHANGĀ SATTETE SABBADASSINĀ MUNINĀ SAMMADAKKHĀTĀ BHĀVITĀ BAHULĪKATĀ SAMVATTANTI ABHIÑÑĀYA NIBBĀNĀYA CA BODHIYĀ ETENA SACCAVAJJENA SOTTHI TE HOTU SABBADĀ EKASMIM SAMAYE NĀTHO MOGGALLĀNAÑCA KASSAPAM GILĀNE DUKKHITE DISVĀ BOJJHANGE SATTA DESAYI TE CA TAM ABHINANDITVĀ ROGĀ MUCCIMSU TANKHANE ETENA SACCAVAJJENA SOTTHI TE HOTU SABBADĀ EKADĀ DHAMMARĀJĀPI GELAÑÑENĀBHIPILITO CUNDATTHERENA TAÑÑEVA BHANĀPETVĀNA SĀDARAM SAMMODITVĀ CA ĀBĀDHĀ TAMHĀ VUTTHĀSI THĀNASO ETENA SACCAVAJENA SOTTHI TE HOTU SABBADĀ PAHĪNĀ TE CA ĀBĀDHĀ TINNANNAMPI MAHESINAM MAGGĀHATAKILESĀVA PATTĀNUPPATTIDHAMMATAM 开悟的条件即是 : 念觉支择法觉支, 精进觉支喜觉支, 轻安觉支定觉支, 以及第七舍觉支 这是牟尼所详说 若不断修习提升, 获神通悟道涅槃 以此真实的话语, 愿你平安和无恙 目犍连和大迦叶受到疾病的折磨, 佛开示七觉支法 他们获得法喜乐, 即从病痛得解脱, 以此真实的话语, 愿你常平安无恙 有一次法王染病, 佛叫纯陀长老诵, 这篇七觉支经文, 他亲切关怀诵经, 当佛获得法喜乐, 即从病中得解脱, 以此真实的话语, 愿你平安和无恙 三位大圣者的病, 得以顺利而去除, 就如正道破烦恼, 32

37 ETENA SACCAVAJJENA SOTTHI TE HOTU SABBADĀ 依自然法得解脱 以此真实的话语, 愿你平安和无恙 缘起法 PATICCASAMUPPADA PĀTHA AVIJJĀPACCAYĀ SANKHĀRĀ SANKHĀRĀPACCAYĀ VIÑÑĀNAM VIÑÑĀNA- PACCAYĀ NĀMARŪPAM NĀMARŪPAPACCAYĀ SALĀYATANAM SALĀYA- TANAPACCAYĀ PHASSO PHASAPACCAYĀ VEDANĀ VEDANĀPACCAYĀ TANHĀ TANHĀPACCAYĀ UPĀDĀNAM UPĀDĀNAPACCAYĀ BHAVO BHAVAPACCAYĀ JĀTI JĀTIPACCAYĀ JARĀ MARANAM SOKAPARIDEVA- DUKKHADOMANASSUPĀYĀSĀ SAMBHAVANTI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ASSA SAMUDAYO HOTI 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于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生起, 如是起了这整堆苦 AVIJJĀYATVEVA ASESAVIRĀGANIRODHĀ SANKHĀRANIRODHO SANKHĀRANIRODHĀ VIÑÑĀNANIRODHO VIÑÑĀNANIRODHĀ NĀMARŪPANIRODHO NĀMARŪPANIRODHĀ ALĀYATANANIRODHO SALĀYATANANIRODHĀ PHASSANIRODHO PHASSANIRODHĀ VEDANĀNIRODHO VEDANĀNIRODHĀ TANHĀNIRODHO TANHĀNIRODHĀ UPĀDĀNANIRODHO UPĀDĀNANIRODHĀ BHAVANIRODHO BHAVANIRODHĀ JĀTINIRODHO JĀTINIRODHĀ JARĀ MARANAM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ĀYĀSĀ NIRUJJHANTI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NIRODHO HOTI 无明灭则行灭 行灭则识灭 识灭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入灭 六入灭则触灭 触灭则受灭 受灭则爱灭 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灭, 如是灭了这整堆苦 33

38 回向功德 (HANDA MAYAM UDDISANĀDITTHANAGĀTHĀYO BHANĀMA SE) ( 现在让我们来诵念回向功德 ) 法增译 IMINĀ PUÑÑAKAMMENA UPPAJJHĀYĀ GUNUTTARĀ ĀCARIYŪ PAKĀRĀ CA MĀTĀ PITĀ CA ÑĀTAKĀ SURIYO CANDIMĀ RĀJĀ GUNAVANTĀ NARĀPI CA BRAHMAMĀRĀ CA INDĀ, CA LOKA PĀLĀ CA DEVATĀ. YAMO MITTĀ MANUSSĀ CA MAJJHATTĀ VERIKĀPI CA; SABBE SATTĀ SUKHĪ HONTU PUÑÑĀNI PAKATĀNI ME SUKHAM CA TIVIDHAM DENTU KHIPPAM PĀPETHA VO MATAM IMINĀ PUÑÑAKAMMENA, IMINĀ UDDISENA CA KHIPPĀHAM SULABHE CEVA TANHUPĀDĀNACHEDANAM YE SANTĀNE HINĀ DHAMMĀ YĀVA NIBBĀNATO MAMAM NASSANTU SABBADĀ YEVA YATTHA JĀTO BHAVE BHAVE. UJUCITTAM SATIPAÑÑĀ SALLEKHO VIRIYAMHINĀ MĀRĀ LABHANTU NOKĀSAM KĀTUÑCA VIRIYESU ME. BUDDHĀ DHIPAVARO NĀTHO, DHAMMO NĀTHO VARUTTAMO NĀTHO PACCEKABUDDHO CA SANGHO NĀTHOTTARO MAMAM TESOTTA-MĀNUBH VENA MĀROKĀSAM LABHANTU MĀ PAÑCA MĀRE JINE NĀTHO PATTO SAMBODHIMUTTAMAM CATUSACCAM PAKĀSESI MAHĀVERAM SABBABUDDHE NAMĀMIHAM ETENA SABBE MĀLĀ PHALĀ YANTU IDAM NO ÑĀTINAM HOTU SUKHITĀ HONTU ÑĀTAYO 愿以此功德, 我回向给予, 大恩德戒师, 善教导师长, 父母亲眷属, 日月神国王, 崇高德行者, 梵天帝释魔, 天神众护法, 阎罗及人类, 怨亲与债主, 不相识的人, 愿他们得到, 和平与安乐, 带来福吉祥, 盈溢三种乐, 现 来 涅槃乐, 直到证涅槃 愿以此功德, 回向给众生, 使我能断除, 欲望及执取, 心中的污染, 在我未证悟, 涅槃境之前, 须摧毁障碍, 每一生一世, 以正念智慧, 无比的精进, 铲除诸烦恼, 令魔无得乘, 破坏我精进 佛为皈依处, 法为皈依处, 僧为皈依处, 以及辟支佛, 以此之威力, 不让魔破坏 正觉是皈依, 已降五欲魔, 自证最上智, 已宣示四谛, 摧服众魔军, 我礼敬诸佛 34

39 愿以此真语, 愿众魔消失, 愿往生亲戚, 获得我功德, 愿他们离苦, 愿他们安乐 功德回向偈 法增译 (HANDAMAYAM KAROMA SE) PATTIDANAM ( 现在让我们做功德回向 ): PUÑÑASSIDĀNI KATASSA YĀNAÑÑANI KATĀNI ME TESAÑCA BHĀGINO HONTU SATTĀNANTĀPPAMĀNAKĀ YE PIYĀ GUNAVANTĀ CA MAYHAM MĀTĀPITĀ DAYO DITTHĀ ME CĀPYADITTHĀ VĀ AÑÑE MAJIHATTAVERINO SATTĀ TITTHANTI LOKASMIM TEBHUMMĀ CATUYONIKĀ PAÑCEKACATUVOKĀRĀ SAMSARANTĀ BHAVĀBHAVE ÑĀTAM YE PATTIDĀNAMME ANUMODANTU TE SAYAM YE CIMAM NAPPAJĀNANTI DEVĀ TESAM NIVEDAYUM MAYĀ DINNĀNAPUÑÑĀNAM ANUMODANAHETUNĀ SABBE SATTĀ SADĀ HONTU AVERĀ SUKHA JĪVINO KHEMAPPADAÑCA PAPPONTU TESĀSĀ SIJJHATAM SUBHĀ 愿我所作之功德, 现在或是过去者, 回向给于诸有情, 无量无边无穷尽, 我所敬爱有德者, 父亲母亲如斯等, 能见或是不见者, 中立或是敌对者, 世间一切的众生, 三界四生诸有情, 五蕴一蕴或四蕴, 轮回大小世界中, 在此回向之功德, 愿诸有情皆随喜, 尚未知此回向者, 唯愿天人代传报, 由此随喜所作因, 及我回向之功德, 愿诸有情常安乐, 远离一切仇与怨, 愿诸众生获安乐, 一切愿望皆成就 35

40 三宝经 (Ratana Sutta)1 ( 宝经 南传大藏经经集 第二品 ) 译者不详, 法增润饰 天空或地上, 众生来聚集, 愿众生安乐, 汝等应谛听, 如来所说法,( 千万劫难遇 ) 天地诸神祇, 汝等应谛听, 人民日与夜, 献奉诸供品, 应慈爱彼等, 精进施佑护 于此处他界, 或于诸天上, 无论何种宝, 难与如来等, 唯于佛陀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释迦之圣者, 亲证般涅槃, 解脱于贪欲, 无生最尊上, 别无有他法, 可与其比伦,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2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乔达摩教中, 离贪比丘众, 坚心勤修持, 进趋不死城, 享受涅槃乐, 于诸僧伽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如石柱 3 立地, 不为四风撼, 佛子见圣谛, 真信亦如是,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了解圣谛人, 极崇八正道, 世尊之教法, 具最上智慧, 彼诸难调服, 亦不受八生 4, 于诸僧伽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慧眼证道者, 远离于三法, 谓身见怀疑, 戒取诸邪仪, 解脱四恶趣 5, 不作六逆罪 6, 于诸僧伽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由诸身口意, 彼所作恶业, 悉皆不覆藏, 智慧见道者, 若造新恶业, 实为难思议, 于诸僧伽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36

41 犹如丛林顶, 初夏花盛开, 佛陀微妙法, 指引涅槃路, 教证臻至善, 唯于佛陀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无比至善者, 真知善施舍, 圆满戒定慧, 广演四真谛, 唯于佛陀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不顾于过去, 不欣于将来, 永断于生死, 贪欲不再生, 命尽如油灯, 油耗而寂灭 7, 于诸僧伽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 佛说此经已, 尔时萨迦天王等闻法欢喜, 顶礼三宝, 愿一切众生, 信受奉行, 得大安乐, 即于佛前, 以偈而赞三宝曰 ): 天空或地上, 来集此神祇, 我等应敬礼, 圆满佛陀尊, 人天所崇敬, 愿一切安乐 天空或地上, 来集此神祇, 我等应敬礼, 圆满达摩尊, 人天所崇敬, 愿一切安乐 天空或地上, 来集此神祇, 我等应敬礼, 圆满僧伽尊, 人天所崇敬, 愿一切安乐 注 :( ) 括号内之文句原文没有 以此真实语, 愿你无痛苦 以此真实语, 愿你无怖畏 以此真实语, 愿你无病患 注释 : 1. 三宝经 也称 宝经 关于此经的来源, 各注释书所说的是因为吠舍离 (Vesali) 城先发生饥荒, 而后鬼怪和虫灾为患, 造成许多人死亡 居民惶恐不安, 在不知所措时, 有人提议邀请佛陀从王舍城来此解难, 离车国 (Licchavi) 的皇族立即派人去王舍城邀请佛陀, 佛陀接受了邀请, 与众多比丘到时, 吠舍离城即下了一场大雨, 把饥荒饿死的死尸都冲走了, 空气也清新了, 佛陀于是开示此经, 并命阿难陀在吠舍离城四处诵念此经, 并以佛钵遍洒诵经水, 鬼怪受不了, 都逃离吠舍离城, 此城居民才恢复安宁 2. 四双八辈即是 : 向须陀洹道及须陀洹果, 向斯陀含道及斯陀含果, 向阿那含道及阿那含果, 向阿罗汉道及阿罗汉果 3. 石柱 是忉利天 ( 三十三天 ) 的天王帝释的主要柱子, 一般高而坚固 注释书所说的是竖立于城内或城外的高大八角木柱或砖柱, 柱基极深, 不易动摇, 用以保佑城市 4. 证初果 (Sotapanna, 须陀洹果 ) 的圣者, 只会回来人天道受生七次就涅槃, 所以 37

42 说不受八生 5. 四恶趣是地狱 饿鬼 畜生 及阿修罗 (Asura) 6. 六逆罪是杀父 杀母 杀阿罗汉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团 邪信 7. 觉者的心犹如一盏油尽灯灭的枯灯, 再也点燃不起来 所有履行八正道者都会证涅槃 佛陀说完此句, 手指着一盏供给某某天神的油灯, 那油灯即刻熄灭 吉祥经 (Mangala Sutta) ([ 小部 ]-[ 小诵经 ]-[ 南传大藏经 ], 法增译 )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1 祗树给孤独园 2, 于深夜时, 有一金光四射天神, 莅临佛所, 遍照祗园, 行近佛前, 顶礼佛足, 立于一边, 以偈而问佛 3: 诸天与世人, 企求诸善德, 思惟吉祥义 4, 祈佛为示知 ( 尔时佛慈愍, 天神与人众, 开示胜吉祥 5, 以偈而答曰 :) 不亲近愚人, 应亲近智者, 敬礼有德者, 此为最吉祥 家居择善处, 往昔修善业, 决心行正道, 此为最吉祥 广学善工巧, 戒学具律仪, 真实柔和语, 此为最吉祥 孝顺于父母, 护养妻与子, 正命维生计, 此为最吉祥 布施修十善, 扶助诸亲族, 不作诸罪业, 此为最吉祥 禁绝造诸恶, 不染麻醉物, 精勤修善法, 此为最吉祥 恭敬与谦逊, 知足常感恩, 适时听闻法, 此为最吉祥 忍辱易受教, 诣沙门僧伽, 请教于佛法, 此为最吉祥 善御修梵行, 彻了四圣谛, 亲证悟涅槃, 此为最吉祥 虽接触世法, 清静无忧恼, 安稳离垢染, 此为最吉祥 人天如是修, 能胜诸怨敌, 随处皆安乐, 此为最吉祥 38

43 注释 :( ) 括号内之文句原文没有 1. 舍卫国, 在现今印度的 Sahet-Mahet, 靠近 Balrampur 市 2. 给孤独长者, 因为常布施给孤寡贫苦者, 故名 ; 原名须达多 (Sudatta), 祗园 (Jetavana) 原是祗陀 (Jeta) 太子的园林, 须达多皈依了佛陀后, 向祗陀太子把园林以金叶铺地买下后, 建立了这座寺院送给佛陀, 佛陀大半生是在祗树给孤独园度过, 许多经文都是在这里讲的 3. 注释书说当时在家人常谈论吉祥事, 有一组人说见到吉祥征兆如带着小孩的妇女, 鹦鹉, 白牛, 水瓶, 小孩子, 见到人触地或触到柔软的东西是好预兆 ; 另一组说听到吉祥悦耳的声音如美满, 幸福, 吉日良辰, 或其它妙音等是好预兆 ; 还有一组说吉祥预兆是闻到异香, 尝到美味食物等 因此这三组人都不同意对方的见解, 消息传到天上乃至梵天, 天神众都议论纷纷, 讨论了十二年, 不得定论, 他们请问仞利天王帝释 (Sakka, 萨迦天王 ), 仞利天王就派了一位天神来请求佛开示吉祥事 4. 吉祥的巴利文 Mangala, 有三个音节,Man 意为恶趣,ga 意为去到,la 意为截断 ; 即是指截断去到苦处的意思 5. 佛宣示的吉祥事共有三十八事 : (1) 不亲近愚人 (Asevana ca balanam); (2) 应亲近智者 (Panditanam ca savana); (3) 敬礼有德者 (Puja ca pujaniyanam); (4) 家居择善处 (Patirupa desa vasoca); (5) 往昔修善业 (Pubbe ca katapuññata); (6) 决心行正道 (Atta samma panidhi ca); (7) 广学 (Bahu saccanca); (8) 善工巧 (Bahu sippañca); (9) 戒学具律仪 (Vinayo ca susikkhito); (10) 真实柔和语 (Subhasita ca ya vacca); (11) 孝顺于父母 (Mata pitu upatthanam); (12) 护养妻与子 (Putta darassa sangaho); (13) 正命维生计 (Anakula ca kammanta); (14) 布施 (Danam); (15) 修十善 (Dhamma-cariya); (16) 扶助诸亲族 (Natakanan ca sangaho); (17) 不作诸罪业 (Anavajjani kammani); (18) 禁造诸恶 (Arati papa); (19) 绝造诸恶 (Wirati papa); (20) 不染麻醉物 (Majjapana ca saññamo); (21) 精勤修善法 (Appamado cadhammesu); (22) 恭敬 (Garavo ca); (23) 谦逊 (Nivato ca); (24) 知足 (Santutthi ca); (25) 常感恩 (kataññuta); (26) 适时听闻法 (Kalena dhamma savanam); (27) 忍辱 (Khanti ca); (28) 易受教 (Sovacassata); (29) 诣沙门僧伽 (Samananam ca dasanam); (30) 请教于佛法 (Kalena dhamma sakaccha); (31) 善御 (Tapo ca); (32) 修梵行 (Brahmacariya ca); (33) 彻了四圣谛 (Ariya saccana dasanam); (34) 亲证悟涅槃 (Nibbana sacchikiriya ca); (35) 虽接触世法, 清静无忧恼 (Putthassa lokadhammehi cittam yassa na kampati); (36) 安稳离垢染 (Asokam); (37) 能胜诸怨敌 (Viriyam); (38) 随处皆安乐 (Khemam) 39

44 慈爱经 (Karaniya Metta Sutta) ( 南传大藏经 经集 第一品, 法增译 ) ( 这是佛向五百位比丘开示的 慈爱经 因为比丘众在树林修禅时, 树神来捣乱, 令比丘众无法住下去, 他们回去向佛报告后, 佛为他们开示此经, 比丘众再回原地时先修慈爱, 树神因而为慈心所感化 ) 如是修习之贤善, 以此亲证寂清凉, 常养勤快与真诚, 正直言语意和婉, 待人和蔼不骄慢 知足易养俗务少, 俭朴六根悉平静, 谨慎谦虚不俗攀 慎勿违犯纤细罪 1, 以免将来智者诃, 应常散发慈爱心, 惟愿众生得福安 普愿一切诸众生, 心常喜悦住安乐 凡有生命强或弱, 高壮中等矮粗细, 可见或是不可见, 居于邻近或远方, 已生或是将生者, 一切众生 2 常安乐 愿彼恒于一切处, 不鄙视亦不欺瞒, 假使忿怒怨恨时, 心亦不念彼得苦 犹如母亲以生命, 护卫自己独生子, 愿能如此于众生, 施放无限慈爱心 3 慈爱遍及全世界, 上下地平四维处 4, 遍满十方无障碍 5, 无有仇恨或敌意 无论行住或坐卧, 若是心中觉醒时, 应常培育此正念, 此乃最高之德行 40

45 心中不落于邪见, 具足戒德与慧观, 去除欲乐之贪恋, 必定不再生于胎 6 注 :( ) 括号内原文无有 注释 : 1. 指佛对出家众所制的微细戒, 包括波逸提与众学法戒条, 见 律藏 2. 这里佛指出十四类的众生 : 强 弱, 高 壮 中等 矮, 粗 细, 可见 不可见, 居于邻近 远方, 已生 将生者 他们包括无色界 色界和欲界的众生, 不论他们是一蕴 四蕴 或五蕴 欲界的众生有色 受 想 行 识五蕴, 因此常为色 声 香 味 触 法尘所困扰 欲界或色界有五蕴, 无色界有四蕴, 无想天的众生只有一蕴, 即是色的命根九法 ( 地 水 火 风四界, 加上颜色 香 味 食素 命 ) 3. 以母亲身份对众生修慈 --- 这是在笫七偈里 ; 犹如母亲以生命, 护卫自己独生子, 愿能如此于众生, 施放无限慈爱心 这是平等慈的修习 4. 慈爱遍及全世界, 上下地平四维处, 这是有限遍满慈心解脱, 这是依七种行相修习, 即 : (1) 一切女人 ; (2) 一切男子 ; (3) 一切圣者 ; (4) 一切非圣者 ( 凡夫 ); (5) 一切天神 ; (6) 一切人 ; (7) 一切恶道众生 5. 遍满十方无障碍, 无有仇恨或敌意 这是十方遍满慈心解脱, 这是依十种行相修习, 即 : (1) 东方 ; (2) 西方 ; (3) 北方 ; (4) 南方 ; (5) 东南隅 ; (6) 西北隅 ; (7) 东北隅 ; (8) 西南隅 ; (9) 下方 ; (10) 上方 这是佛陀在阿含经中常教配合修慈的方法 6. 泛指胎 卵 湿 化四生 若今生未能证阿罗汉果, 也能生在大梵天 41

46 慈心功德经 ( 增支部 法增译 ) 如是我闻 : 一时,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长者的祗树园精舍 世尊召集比丘们, 然后对他们说 : 比丘们! 熟悉慈心观的行者将能证得心解脱 经常修习培育慈心的行者, 长养慈心渐次掌握它, 以慈心为方便并常珍惜它, 心住于慈, 身行于慈, 该行者经过培育慈心后将能获得十一种利益 这些利益是 : ( 一 ) 他睡时安稳 ; ( 二 ) 醒时精神舒畅 ; ( 三 ) 不做恶梦 ; ( 四 ) 人所敬爱 ; ( 五 ) 非人也敬爱 ; ( 六 ) 天神护卫 ; ( 七 ) 刀兵火毒不能侵害 ; ( 八 ) 心易入定 ; ( 九 ) 仪态安祥 ; ( 十 ) 死时心不颠倒 ; ( 十一 ) 今生若未证得阿罗汉果也将能生到梵天界 比丘们! 熟悉慈心观的行者将能证得心解脱 经常修习培育慈心的行者, 长养慈心渐次掌握它, 以慈心为方便并常珍惜它, 心住于慈, 身行于慈, 该行者经过培育慈心后将能获得这十一种利益 佛陀说完已, 众比丘皆欢喜信受 42

47 念佛 (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广演品第三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 闻如是 :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 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 已修行一法, 便有名誉, 成大果报, 诸善普至, 得甘露味, 至无为处,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逮沙门果, 自致涅槃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佛 佛告诸比丘 : 云何修行念佛, 便有名誉, 成大果报, 诸善普至, 得甘露味, 至无为处,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槃? 尔时, 诸比丘白世尊曰 : 诸法之本, 如来所说, 唯愿世尊, 为诸比丘, 说此妙义 诸比丘从如来闻已, 便当受持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 谛听, 谛听, 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广分别之 答曰 : 如是, 世尊 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 : 若有比丘, 正身正意, 结跏趺坐, 系念在前, 无有他想, 专精念佛 观如来形, 未曾离目, 已不离目, 便念如来功德 如来体者, 金刚所成, 十力具长 1, 四无所畏 2, 在众勇健 如来颜貌, 端正无双, 视之无厌 戒德成就, 犹如金刚, 而不可毁 清净无瑕, 亦如琉璃 如来三昧, 未始有减, 已息永寂, 而无他念 憍慢强梁, 诸情憺泊, 欲意 恚想 愚惑之心 犹豫慢结 皆悉除尽 如来慧身, 智无崖底, 无所挂碍 如来身者, 解脱成就, 诸趣已尽, 无复生分, 言我当更堕于生死 如来身者, 度知见城, 知他人根, 应度不度, 死此生彼, 周旋往来, 生死之际, 有解脱者, 无解脱者, 皆具知之, 是谓修行念佛, 便有名誉, 成大果报, 诸善普至, 得甘露味, 至无为处, 便成神通, 除诸乱想, 获沙门果, 自致涅槃 是故, 诸比丘, 常当思惟, 不离佛念, 便当获此诸善功德 如是, 诸比丘, 当作是学! 尔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43

48 注释 : 1. 十力 : ㈠知觉处非处智力. ㈡知三世业报智力. ㈢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㈣知诸根胜劣智力. ㈤知种种解智力 ( 知解 ). ㈥知种种界智力 ( 境界 ). ㈦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 行道因果 ). ㈧知天眼无碍智力. ㈨知宿命无漏智力. ㈩知永断习气智力 2. 四无畏 : ㈠一切智无畏 ㈡漏尽无畏 ㈢说障道无畏 ㈣说尽苦道无畏 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 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 在罗阅城耆闍崛山中 与大比丘众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 当以十一想思念如来 已思念, 当发慈心于如来所 云何为十一? 戒意清净 ( 一也 ) 威仪具足( 二也 ) 诸根不错( 三也 ) 信意不乱( 四也 ) 常有勇健意( 五也 ) 若更苦乐, 不以为忧 ( 六也 ) 意不忘失( 七也 ) 止观现在前( 八也 ) 三昧意无休息( 九也 ) 智慧意无量 ( 十也 ) 观佛无厌足( 十一也 ) 如是比丘, 当以此十一想思念如来 已思念如来, 当发慈心于如来所 是谓比丘, 于比丘中修行念佛 彼比丘已修行念佛, 于二果当求一果, 于现法中得自在, 成无余阿那含 尔时诸比丘,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44

49 攀缘四识住 ( 节录大正大藏经, 杂阿含六十四经 ) 攀缘四识住 何等为四? 谓色识住, 色攀缘, 色爱乐增进, 广大生长 于受 想 行识住,( 受 想 行 ) 攀缘, 爱乐增进, 广大生长 比丘! 识于此处, 若来 若去 若住, 若起 若灭,( 爱乐 ) 增进, 广大生长 比丘! 离色界贪已, 于色意生缚亦断 ; 于色意生缚断已, 识攀缘亦断, 识不复住, 无复 ( 爱乐 ) 增进, 广大生长 受 想 行界离贪已, 于受 想 行意生缚亦断 受 想 行意生缚断已, 攀缘亦断, 识无所住, 无复 ( 爱乐 ) 增进, 广大生长 识无所住故, 不增长 ; 不增长故, 无所为作 ; 无所为作故, 则住 ; 住故, 知足 ; 知足, 故解脱 ; 解脱故, 于诸世间都无所取 ; 无所取故, 无所著 ; 无所著故, 自觉涅槃 世间 ( 大正大藏经, 杂阿含二三三经 ) 如是我闻 : 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 我今当说世间, 世间集 世间灭 世间灭道迹 谛听! 善思 云何为世间? 谓六内入处 云何六? 眼内入处, 耳 鼻 舌 身 意内入处 云何世间集? 谓当来有爱 喜 贪俱, 彼彼集着 云何世间灭? 谓当来有爱 喜 贪俱, 彼彼集着无余断, 已舍 已吐 已尽 离欲 灭 止 没 云何世间灭道迹? 谓八圣道, 正见 正志 ( 思惟 )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佛说此经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45

50 色无常 ( 大正大藏经, 杂阿含一经 ) 如是我闻 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 当观色无常, 如是观者, 则为正观 正观者, 则生厌离 ; 厌离者, 喜贪尽 ; 喜贪尽者, 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 想 行 识无常, 如是观者, 则为正观 正观者, 则生厌离 ; 厌离者, 喜贪尽 ; 喜贪尽者, 说心解脱 如是, 比丘! 心解脱者, 若欲自证, 则能自证 :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 如观无常 苦 空 非我亦复如是 时,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守护六根 ( 大正大藏经, 杂阿含二七九经 ) 如是我闻 :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于此六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执持 不修习,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何等为六根? 眼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修习 不执持,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耳 鼻 舌 身 意根亦复如是 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 执受相, 执受随形好, 任彼眼根趣向, 不律仪执受住,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 以漏其心 此等不能执持律仪, 防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复如是 如是于六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执持 不修习,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46

51 云何六根善调伏 善关闭 善守护 善执持 善修习, 于未来世必受乐报? 多闻圣弟子眼见色, 不取色相, 不取随形好, 任其眼根之所趣向, 常住律仪,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能生律仪, 善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复如是 如是六根善调伏 善关闭 善守护 善执持 善修习, 于未来世必受乐报 即说偈言 : 于六触入处, 住于不律仪, 是等诸比丘, 长夜受大苦 ; 斯等于律仪, 常当勤修习, 正信心不二, 诸漏不漏心 ; 眼见于彼色, 可意不可意, 可意不生欲, 不可不憎恶 ; 耳闻彼诸声, 亦有念不念, 于念不乐着, 不念不起恶 ; 鼻根之所嗅, 若香若臭物, 等心于香臭, 无欲亦无违 ; 所食于众味, 彼亦有美恶, 美味不起贪, 恶味亦不择 ; 乐触以触身, 不生于放逸, 为苦触所触, 不生过恶想 ; 平等舍苦乐, 不灭者令灭 ; 心意所观察, 彼种彼种相, 虚伪而分别, 欲贪转增广, 觉悟彼诸恶, 安住离欲心 ; 善摄此六根, 六境触不动, 摧伏众魔怨, 度生死彼岸 佛说此经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47

52 迦罗摩经 ( 巴利经典 增支部 3.65 Kalama Sutta, 法增译 ) 如是我闻 一时, 佛游行于憍萨罗国 (kosala)1, 和大比丘众到达克沙仆塔 (kesaputta)2 村落, 其族人是迦罗摩族姓子, 他们听闻到佛的名声, 尊敬的乔达摩沙门, 释迦的子嗣, 游行于憍萨罗国, 来到克沙仆塔村弘扬佛法, 他是如来 阿罗汉 正自觉 明行具足 善逝 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 天人师 佛 世尊 他确知此世间, 在此世的天 魔 梵 沙门与婆罗门 国王与人们中, 他观修而得最高智慧, 他所教示的佛法, 前善 中善 后亦善 词义具足, 教示梵行, 完善清净, 能遇见世尊是很殊胜的 克沙仆塔村的迦罗摩人知道佛来了就来见他 到达后, 有的敬礼佛后, 坐在一边 ; 有的亲切问候后, 坐在一边 ; 有的恭敬合掌礼拜后, 坐在一边 ; 有的告知其名字与家族后, 坐在一边 ; 有些默默然, 坐在一边 克沙仆塔村的迦罗摩人向佛问道 : 世尊! 有些沙门和梵志 3 到克沙仆塔, 他们只解说弘扬他们自己的教义, 而蔑视 非难 排斥其它教义 然后又来了其它的沙门和梵志, 他们也同样的只解说弘扬他们的教义, 而蔑视 非难 排斥其它的教义 但是对我们来说, 我们一直都怀疑而感到迷惘, 不知道在那些可敬的沙门和梵志当中, 到底谁说的是真实话? 谁说的是假话? 佛说 : 是的, 迦罗摩人啊! 你们的怀疑, 你们的迷惘是正当的, 因为对于一件可疑的事, 是应当生起怀疑的, 迦罗摩人啊! 你们要注意 : ㈠不可听信他人多次口传的 4 ㈡不要盲从传统 5 ㈢不要妄听谣言 6 48

53 ㈣不要肯定经书所记载的 7 ㈤不可相信符合逻辑的 8 ㈥不要依赖哲理 9 ㈦不可单凭常理或外相 10 ㈧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 11 ㈨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 12 ㈩不可考虑因为这沙门是我们的导师 13 迦罗摩人, 当你自己知道, 这些事是恶的, 这些事是会被责备的, 智者所不赞许, 在接受和修持后, 将会导致伤害和病患, 那就应舍弃它们 你认为如何呢, 迦罗摩人? 一个心中生起贪欲的人, 对他是有益或是有害呢? 对他是有害的, 世尊! 迦罗摩人, 一个人为贪欲所乘, 为贪欲所制, 心中充满贪欲, 他会杀生 偷盗 邪淫和妄语等 他也会怂恿他人同样作恶 他会否长时受苦呢? 是的, 世尊 你认为如何呢, 迦罗摩人? 一个心中生起瞋恚的人, 对他是有益或是有害呢? 对他是有害的, 世尊! 迦罗摩人, 一个人为瞋恚所乘, 为瞋恚所制, 心中充满瞋恚, 他会杀生 偷盗 邪淫和妄语等 他也会怂恿他人同样作恶 他会否长时受苦呢? 是的, 世尊! 你认为如何呢, 迦罗摩人? 一个心中生起愚痴的人, 对他 49

54 是有益或是有害呢? 对他是有害的, 世尊! 迦罗摩人, 一个人为愚痴所乘, 为愚痴所制, 心中充满愚痴, 他会杀生 偷盗 邪淫和妄语等 他也会怂恿他人同样作恶 他会否长时受苦呢? 是的, 世尊! 你认为如何呢, 迦罗摩人? 这些事是善或是恶的呢? 恶的, 世尊! 会不会被责备呢? 会被责备的, 世尊! 被智者批判或赞许的呢? 批判的, 世尊! 在接受和修持后, 这会否导致伤害和病患呢? 你们理解它吗? 在接受和修持后, 这会导致伤害和病患, 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意 : 所以我们说, 迦罗摩人, 前此说过, 迦罗摩人, 你们要注 ㈠不可听信他人多次口传的 ㈡不要盲从传统 ㈢不要妄听谣言 ㈣不要肯定经书所记载的 ㈤不可相信符合逻辑的 ㈥不要依赖哲理 50

55 ㈦不可单凭常理或外相 ㈧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 ㈨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 ㈩不可考虑因为这沙门是我们的导师 迦罗摩人, 当你自己知道, 这些事是恶的, 这些事是会被责备的, 智者所不赞许的, 在接受和修持后, 将会导致伤害和病患, 那就应舍弃它们 来吧! 迦罗摩人, 你们要注意 : ㈠不可听信他人多次口传的 ㈡不要盲从传统 ㈢不要妄听谣言 ㈣不要肯定经书所记载的 ㈤不可相信符合逻辑的 ㈥不要依赖哲理 ㈦不可单凭常理或外相 ㈧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 ㈨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 ㈩不可考虑因为这沙门是我们的导师 迦罗摩人, 当你自己知道, 这些事是善的, 这些事是不被责备的, 智者所赞许, 在接受和修持后, 将会导至利益和快乐, 就应来住于善法 你认为如何呢, 迦罗摩人? 一个心中没有生起贪欲的人, 对他是有益或是有害呢? 对他是有益的, 世尊! 51

56 迦罗摩人, 一个人不为贪欲所乘, 不为贪欲所制, 心中没有贪欲, 他不会杀生 不会偷盗 不犯邪淫和不说妄语 他会鼓励他人行善 他会否长时得到利益和快乐呢? 是的, 世尊! 你认为如何呢, 迦罗摩人? 一个心中没有生起瞋恚的人, 对他是有益或是有害呢? 对他是有益的, 世尊! 迦罗摩人, 一个人不为瞋恚所乘, 不为瞋恚所制, 心中没有瞋恚, 他不会杀生 不会偷盗 不犯邪淫和不说妄语 他会鼓励他人行善 他会否长时得到利益和快乐呢? 是的, 世尊! 你认为如何呢, 迦罗摩人? 一个心中没有生起愚痴的人, 对他是有益或是有害呢? 对他是有益的, 世尊! 迦罗摩人, 一个人不为愚痴所乘, 不为愚痴所制, 心中没有愚痴, 他不会杀生 不会偷盗 不犯邪淫和不说妄语 他会鼓励他人行善 他会否长时得到利益和快乐呢? 是的, 世尊! 你认为如何呢, 迦罗摩人? 这些事是善或是恶的呢? 善的, 世尊! 会不会被责备呢? 不会被责备的, 世尊! 被智者批判或赞许的呢? 赞许的, 世尊! 在接受和修持后, 这会导致利益和快乐吗? 你们理解它 52

57 吗? 在接受和修持后, 这会导致利益和快乐的, 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所以我们说, 迦罗摩人, 前此说过, 迦罗摩人, 你们要注意 : ㈠不可听信他人多次口传的 ㈡不要盲从传统 ㈢不要妄听谣言 ㈣不要肯定经书所记载的 ㈤不可相信符合逻辑的 ㈥不要依赖哲理 ㈦不可单凭常理或外相 ㈧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 ㈨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 ㈩不可考虑因为这沙门是我们的导师 迦罗摩人, 当你自己知道, 这些事是善的, 这些事是不会被责备的, 智者所赞许的, 在接受和修持后, 这会导致利益和快乐, 就应来住于善法 圣弟子, 迦罗摩人, 任何人若这样消除贪欲 瞋恚 有智明, 清楚理解和具正念, 住于慈念, 遍满一方, 如是二方 三方 四方 上方与下方遍满, 驻于慈念, 因各方众生遍布, 到处乃至整个世界, 都充满着广大无量圣洁的慈心, 无有瞋恨或害意 14 他住于悲念, 遍满一方, 如是二方 三方 四方 上方与下方遍满, 驻于悲念, 因各方众生遍布, 到处乃至整个世界, 都充满着广大无量圣洁的悲心, 无有瞋恨或害意 15 53

58 他住于喜念, 遍满一方, 如是二方 三方 四方 上方与下方遍满, 驻于喜念, 因各方众生遍布, 到处乃至整个世界, 都充满着广大无量圣洁的喜心, 无有瞋恨或害意 16 他住于舍念, 遍满一方, 如是二方 三方 四方 上方与下方遍满, 驻于舍念, 因各方众生遍布, 到处乃至整个世界, 都充满着广大无量圣洁的舍心, 无有瞋恨或害意 17 圣弟子, 迦罗摩人, 任何人具此无瞋心, 具此无害意, 具此无烦恼心和具此清净心, 此人就在此时此地, 能获得四种利益 : 假使有后世, 因善恶之业会得到果实或成果, 那么在身坏命终之后, 将 ( 因善业 ) 生于天界, 享受极乐 这是此人能得的第一种利益 18 假使无后世, 善恶之业也不会得到果实或成果, 即使在此世间, 此时此地, 无有瞋心, 无有害意, 安全和快乐, 此人能维护自己 这是此人能得的第二种利益 19 假使恶果落在造恶者身上, 此人, 心不对任何人起邪念, 若没做恶业, 那么恶果又怎么能影响此人呢? 这是此人能得的第三种利益 20 假使恶果不落在造恶者身上, 那时此人观自己, 在任何情况下, 本已清净 这是此人能得的第四种利益 21 圣弟子, 迦罗摩人, 任何人具此无瞋心, 具此无害意, 具此无烦恼心和具此清净心, 此人在此时此地, 能获得这四种利益 如是, 世尊! 如是圣者 圣弟子们, 世尊! 任何人具此无瞋心, 具此无害意, 具此无烦恼心和具此清净心, 此人在此时此地, 能获得这四种利益 假使有后世, 因善恶之业会得到果实或成果, 那么在身坏命终之后, 将 ( 因善业 ) 生于天界, 享受极乐 这是此人能得的第一种利益 54

59 假使无后世, 因善恶之业也不会得到果实或成果, 即使在此世间, 此时此地, 无有瞋心, 无有害意, 安全和快乐, 此人能维护自己 这是此人能得的第二种利益 假使恶果落在造恶者身上, 此人, 心不对任何人起邪念, 若没做恶业, 那么恶果又怎么能影响此人呢? 这是此人能得的第三种利益 假使恶果不落在造恶者身上, 那时此人观自己, 在任何情况下, 本已清净 这是此人能得的第四种利益 圣弟子, 世尊, 任何人具此无瞋心, 具此无害意, 具此无烦恼心和具此清净心, 此人在此时此地, 能获得这四种利益 妙极了, 世尊! 妙极了, 世尊! 有如, 世尊! 一个人把倒下的东西扶正它, 把隐秘的揭现岀来, 给迷途者指示方向, 在黑暗中举起明灯, 作如是念 : 那些有眼者能够见到东西, 世尊以各种善巧方便为众生说法 我们要皈依导师世尊, 皈依法和皈依比丘僧团 请导师世尊, 接受我们为追随者, 从今日起, 我们尽形寿皈依三宝 注释 : 1. 憍萨罗国 (kosala), 在今印度的上部省 (Uttar Pradesh) 近尼泊尔处 为古印度大国, 公元前六世纪政治与经济极盛 首都舍卫城 (Savathi), 在阿吉柔哇底河畔 2. 克沙仆塔 (kesaputta) 村, 今称 kesaria, 位于印度的比哈省 (Bihar), 属古印度的憍萨罗国, 为迦罗摩族人居地 3. 沙门和梵志 (Samana,Brahmana), 佛时有六师外道 在佛时代的印度, 虽说主流社会信奉的是婆罗门教, 但仍然有对吠陀学派批判的自由思想家, 提倡否定吠陀权威的学说 这些学说合称为 六十二见, 並总称为 六师外道 这六师其后各有十六個弟子继承, 並继而发展成为九十六种外道 4. Ma anussavena, 多次口传的, 因口误而失真 5. Ma paramparaya, 不追随传统 6. Ma itikiraya, 不听谣言 7. Ma Pitakasampadanena, 不随经书所言, 不加思索的接受 8. Ma takkahetu, 不相信符合逻辑性的 9. Ma nayahetu, 不要依赖哲理或符合你的人生观 10. Ma akaraparivitakkena, 不可单凭常理或外相 55

60 11. Ma ditthinijjhanakkhantiya, 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 12. Ma bhabbarupataya, 不可因为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 13. Ma samano no garu ti, 不要因为这是导师的话就全盘接受 14. 慈梵住 15. 悲梵住 16. 喜梵住 17. 舍梵住 18. 若行善得善果, 升天享福, 善有善报 19. 若行善不得善果, 自心本已清净, 自能维护自己 20. 恶果落在造恶者身上, 自己没造恶, 不必担心 21. 恶果不落在造恶者身上, 自心本已清净, 不会愿别人受苦 荤腥经 ( 经集 小品第二章, 郭良鋆译 ) 那些食用正当取得的娑摩迦 金古罗迦 支那迦 1 和叶果 根果 藤果的人, 他们不为了感官欲望而说谎 吃别人施舍的 精心制作的精美食品, 吃稻米制作的食品, 迦叶啊! 这样的人吃荤腥 你说道 : 荤腥对我不适宜 梵天的亲属 2 啊! 而你又吃精心制作的鸟肉米饭 迦叶啊! 我问个问题 : 你说的荤腥是什么? 毁灭生命 杀 砍 捆 偷盗 说谎 行骗 欺诈 虚伪 与他人之妻同居 荤腥是这些, 而不是食肉 放纵爱欲 贪食美味 沾染污垢 信奉虚无 不公正 难顺应 荤腥是这些, 而不是食肉 粗暴 鲁莽 背后骂人 背叛朋友 冷酷 骄傲 吝啬 不肯向任何人施舍 荤腥是这些, 而不是食肉 恚怒 迷醉 固执 偏颇 欺诳 妒忌 吹牛 骄傲自大 与恶人交往 荤腥是这些, 而不是食肉 那些卑鄙的人在世上作恶, 他们品行恶劣, 负债累累, 造谣 56

61 诽谤, 弄虚作假 荤腥是这些, 而不是食肉 那些人在世上对众生肆无忌惮, 取人之物却又伤人之身, 邪恶 残忍 粗暴 无礼 荤腥是这些, 而不是食肉 那些人贪婪, 充满杀机, 经常作恶, 因此, 他们死后走向黑暗, 头朝下堕入地狱 荤腥是这些, 而不是食肉 鱼肉 斋戒 裸体 削发 束发 身上涂灰 穿粗皮衣 侍奉祭火 世上许多不朽的苦行 颂诗 供奉 祭祀 顺应节气, 所有这些都不能净化一个没有摆脱疑惑的人 智者守护感官, 控制感官, 立足于正法, 喜欢正直和温和 他摆脱束缚, 抛却一切痛苦, 不执着所见所闻 世尊就这样反复地讲述这个道理, 这位摆脱荤腥 无所执着 难以效仿的牟尼用各种偈颂阐明这个道理, 这位通晓颂诗者明白了这个道理 听了佛陀讲述的这些摆脱荤腥 排除痛苦的妙语, 他谦恭地向如来致敬, 当场选择出家 注释 : 1. 食用植物 2. 指婆罗门 57

62 大念处经 ( 节录 ) Mahasatipatthana Suttam (DN 22 长部 22 经 ) 诸比丘! 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 诸比丘! 于此, 比丘往森林, 往树下, 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 思念现前 彼正念而入息, 正念而出息, 或长入息, 而知 : 我在长入息, 又长出息者, 知 : 我在长出息 又短入息, 知 : 我在短入息, 又短出息者, 知 : 我在短出息 修习 : 我觉知全身 1 而入息, 修习 : 我觉知全身而出息 修习 : 我止身行而入息, 修习 : 我止身行 2 而出息 诸比丘! 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 或长转 ( 辘驴 ) 者, 知 : 我在长转, 或短者, 知 : 我在短转 诸比丘! 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 知 : 我在长入息, 或长出息者, 知 : 我在长出息 短入息者, 知 : 我在短入息, 短出息者, 知 : 我在短出息 修习 : 我觉知全身而入息, 修习 : 我觉知全身而出息 修习 : 我止身行而入息, 修习 : 我止身行而出息 如是, 或于内身 3 之观身而住 ; 又于外身 4 之观身而住 ; 或于内外身 5, 观身而住 或于身, 观生法 6 而住 ; 又于身, 观灭法 7 而住 ; 又于身, 观生灭法 8 而住 尚又对于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 皆会有 身 9 之思念现前 彼当无所依 10 而住, 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 11 而住 诸比丘! 比丘如是, 于身观身而住 注释 : 1. 觉知全身而入息出息, 巴 sabbakayapatisamvedt, 即觉知息的前中后阶段 2. 止身行, 指身体靜止, 出入息放慢 到此为止, 佛陀教导的是四阶的安般念 即 : 1) 或长入息, 而知 我在长入息, 又长出息者, 知 : 我在长出息 2) 又短入息, 知 我在短入息, 又短出息者, 知 我在短出息 3) 我觉知 ( 息 ) 全身而入息, 修习我觉知 ( 息 ) 全身而出息 4) 我止 ( 平静息 ) 身行而入息, 修习我止 ( 平静息 ) 身行而出息 在 [ 增支部 10.60] 的 [ 济历曼南达经 ] 里佛陀教导的是十六阶的安般念, 即 : 58

63 1) 正念入息, 正念出息 2) 长入息, 长出息 ; 短入息, 短出息 3) 全息入息, 全息出息 4) 静止全息入息, 出息 5) 体验喜入息, 出息 6) 体验乐 ( 轻安 ) 入息, 出息 7) 体验受想行入息, 出息 8) 静止心行入息, 出息 9) 体验心静 ( 四禅 ) 入息, 出息 10) 体验心悦 ( 止与观 ) 入息, 出息 11) 心定入息, 出息 12) 心解脱 ( 五盖 ) 入息, 出息 13) 观察 ( 五蕴 ) 无常入息, 出息 14) 观察远离入息, 出息 15) 观察灭入息, 出息 16) 观察舍弃入息, 出息 3. 内身, 指入息 4. 外身, 指出息 5. 内外身, 指出入息 6. 生法, 出入息依身, 鼻和识而生起 7. 灭法, 每一出入息的消失和成为过去 8. 生灭法, 出入息的生起和消失 9. 有身, 只是身体而已, 没有 我, 我的, 或 我的身体 10. 无所依, 巴 anissito, 独立而无所依 无贪及邪见 11. 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 证阿罗汉果而无所执取 修习安般念 ( 大正大藏经, 杂阿含八零三经 )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 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 多修习者, 得身心止息, 有觉有观, 寂灭 纯一, 明分想 ( 净念 ) 修习满足 何等为修习安那般那念, 多修习已, 身心止息, 有觉有观, 寂灭 纯一, 明分想修习满足? 是比丘若依聚落 城邑止住, 晨朝着衣持钵, 入村乞食, 善护其身, 守诸根门, 善系心住 乞食 59

64 已, 还住处, 举衣钵, 洗足已, 或入林中 闲房 树下, 或空露地, 端身正坐, 系念面前, 断世贪爱, 离欲清净, 瞋恚 睡眠 掉悔 疑断, 度诸疑惑, 于诸善法心得决定, 远离五盖烦恼, 于心令慧力羸, 为障碍分, 不趣涅槃 念于内息, 系念善学 念于外息, 系念善学 息长息短, 觉知一切身入息, 于一切身入息善学 觉知一切身出息, 于一切身出息善学 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 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学 觉知一切身行息出息, 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学 觉知喜, 觉知乐, 觉知心行, 觉知心行息入息, 于觉知心行息入息善学 觉知心行息出息, 于觉知心行息出息善学 觉知心, 觉知心悦, 觉知心定, 觉知心解脱入息, 于觉知心解脱入息善学 觉知心解脱出息, 于觉知心解脱出息善学 观察无常, 观察断, 观察无欲, 观察灭入息, 于观察灭入息善学 观察灭出息, 于观察灭出息善学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 身止息, 心止息, 有觉有观, 寂灭 纯一, 明分想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安般念五法饶益 ( 节录大正大藏经, 杂阿含八零一经 )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 有五法, 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何等为五? ㈠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 律仪 威仪, 行处具足, 于微细罪能生怖畏, 受持学戒, 是名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㈡复次, 比丘! 少欲 少事 少务, 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60

65 ㈢复次, 比丘! 饮食知量, 多少得中, 不为饮食起求欲想, 精勤思惟, 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㈣复次, 比丘! 初夜 后夜不着睡眠, 精勤思惟, 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㈤复次, 比丘! 空闲林中, 离诸愦闹, 是名五法多种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念处经 ( 南传大藏经, 中部经典一, 第十 ) 如是我闻 一时, 世尊在库卢国康摩萨单摩之聚落 尔时, 世尊呼诸比丘曰 : 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世尊言: 世尊! 世尊乃曰 : 诸比丘! 于此, 为有情之净化 愁悲之超越 苦忧之消灭 正道之获得 涅槃之作证, 此有一法, 即四念处也 四者何耶? 曰 : 比丘! 于此, 于身随观身, 热心而注意, 甚深持念, 于世间除去贪忧 于受随观受, 热心而甚注意, 有持念, 于世间除去贪忧 于心随观心, 热心而甚注意, 有持念, 于世间除去贪忧 于法随观法, 热心而甚注意, 有持念, 于世间除去贪忧 ( 如是谓四念处 ) 诸比丘! 如何是比丘于身随观身耶? 诸比丘! 于此, 比丘或行于闲林 或行于树下 或行于空闲处, 结跏趺坐, 以身正直, 当前立念 彼念而出息, 念而入息 或长出息, 知 予长出息 ; 或长入息, 知 予长入息 或短出息, 知 予短出息 ; 或短入息, 知 予短入息 或修观 予觉一切身而出息 ; 或修观 予觉一切身而入息 又修观 予令静止身行而出息 ; 或修观 予令静止身行而入息 诸比丘! 恰如精巧之辘轳工或辘轳工之弟 61

66 子, 或长旋转而知 予长旋转, 或短旋转而知 予短旋转, 如是, 比丘或长出息而知 予长出息, 乃至 修观 予令静止身行而出息 如是, 于内身而随观身, 于外身而随观身, 于内外身而随观身 于身而随观集法 于身而随观灭法 于身而随观集灭之法 彼现 身是存在 之念, 如是资其慧, 资其思念 彼无有依止而住, 即不执着世间 如是, 比丘则于身随观身也 诸比丘! 复次, 比丘或行, 而知 予在行, 或立而知 予在立, 或坐而知 予在坐, 或卧而知 予在卧 如彼身之所示, 其知如是 如是, 于内身而随观身 不执着世间也 如是, 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诸比丘! 复次, 比丘是往 是归, 善识之 ; 前观 后观, 善识之 ; 欲屈 欲伸, 善识之 ; 欲持大衣 衣钵, 善识之 ; 在啖 饮 嚼 味, 善识之 ; 大小便时, 善识之 ; 在行 住 坐 眠 寤 言 默, 善识之而住 如是, 于内身随观身 不执着世间也 如是, 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复次, 诸比丘! 比丘善观此身, 从头顶至足底止, 皆为皮肤所覆, 其中充满种种不净, 即 : 于此身有发 毛 爪 齿 皮 肉 筋 骨 髓 肾 心 肝 肋 脾 肺 肠 脏腑 胃 粪 脑 胆汁 痰 脓 血 汗 脂 泪 膏 唾 洟 滑液 小便也 诸比丘! 恰如有两口之袋, 以充 ( 填 ) 种种谷物, 即 : 稻 粟 绿豆 豆颗 胡麻 米 以此, 具眼者出而观察 此是稻 此是粟 此是绿豆 此是豆颗 此是胡麻 此是大米也 如是, 比丘善观此身, 从头顶至足底止, 为皮肤所覆, 其中充满种种不净, 即 : 此身有发 毛 爪 齿 皮 肉 筋 骨 髓 肾 心 肝 肋 脾 肺 肠 脏腑 胃 粪 脑 胆汁 痰 脓 血 汗 脂 泪 膏 唾 洟 滑液 小便也 如是, 于内身随观身.. 不执着世间 如是, 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复次, 诸比丘! 比丘以此身, 其如所置 如其所示, 以观察 62

67 界, 即 : 此身有地界 水界 火界 风界 诸比丘! 恰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 于衢屠牛, 坐于路口, 一分一分以割其体 如是, 比丘以界观察此身, 其如所置 如其所示, 以观察界, 即 : 此身有地界 水界 火界 风界也 如是, 于内身随观身 不执着世间 如是, 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复次, 诸比丘! 譬如比丘, 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 或经一日 或二日 或三日, 膨胀而变色青黑, 分化腐烂, 彼致念此身 : 观此身亦如是法, 成为如是, 难免如此之状况 如是, 于内身随观身 不执着世间 复次, 诸比丘! 譬如比丘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 或被鸟 兀鹰 鹫 野狗 豺, 或被种种虫类啄啖, 彼致念此身 : 观此身亦如是法, 成为如是, 难免如是之状况 如是, 于内身随观身.. 不执着世间 复次, 诸比丘! 比丘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 骸骨之连锁, 尚带血肉, 被筋连缚 又, 连锁之骸骨 ( 已经 ) 肉溃血污, 被筋连缚 又, 血肉皆无, 唯筋连缚 又, 骨节解散, 散乱诸方, 手骨 足骨 胫骨 腿骨 腰骨 脊骨 头骸骨等, 各于异处 彼致念此身 : 此身亦如是之法, 成为如是, 彼难免如此之状况 如是, 于内身随观身 而不执着世间 复次, 诸比丘! 比丘见死尸被遗弃于墓地, 其骨白似螺色, 经年堆积, 又腐烂而为碎, 彼致念此身 : 观此身亦如是之法, 成为如是, 彼难免如此之状况 如是, 于内身随观身 于外身随观身 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 于身随观集法 于身随观灭法 于身随观集灭之法而住 彼现 身存在 之念, 如是资其慧, 资其思念 彼无有依止而住, 不执着世间, 如是, 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 诸比丘! 比丘如何于受随观受而住耶? 于此, 比丘受乐受而知 : 予受乐受 ; 受苦受而知 : 予受苦受 ; 受不苦不乐受而知 : 予受不苦不乐受 ; 受物质之乐受而知 : 予受物质之乐受 ; 受非物质之乐受而知 : 予受非物质之乐受 ; 受物质之苦受而知 : 予受物质之苦受 ; 受非物质之苦受而知 : 予受非物质之苦受 ; 63

68 受物质之不苦不乐受而知 : 予受物质之不苦不乐受 ; 受非物质之不苦不乐受而知 : 予受非物质之不苦不乐受 如是, 于内受而随观受, 于外受而随观受, 于内外受而随观受 于受而随观集法 于受而随观灭法 于受而随观集灭之法而住 彼现 受存在 之念, 如是资其慧, 资其思念, 彼无有依止而住 不执着世间, 如是, 比丘于受随观受而住 诸比丘! 比丘如何于心随观心而住耶? 于此, 比丘有贪欲心而知 : 有贪欲心, 无贪欲心而知 : 无贪欲心 ; 有瞋恚心而知, 有瞋恚心, 无瞋恚心而知 : 无瞋恚心 ; 有愚痴心而知 : 有愚痴心, 无愚痴心而知 : 无愚痴心 摄心而知: 摄心, 散心而知 : 散心 高广心而知: 高广心, 非高广心而知 : 非高广心 有上心而知 : 有上心, 无上心而知 : 无上心, 定心而知 : 定心, 非定心而知 : 非定心, 解脱心而知 : 解脱心, 非解脱心而知 : 非解脱心 如是, 于内心随观心 于外心随观心 于内外心随观心而住 于心而随观集法 于心而随观灭法 于心而随观集灭之法而住 彼现 心存在 之念, 如是资其慧, 资其思念 彼无有依止而住, 不执着世间, 如是, 比丘于心随观心而住 诸比丘! 比丘如何于法随观法而住耶? 曰 : 于此, 比丘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 比丘如何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耶? 诸比丘! 于此, 比丘内存有爱欲而知 : 予内存有爱欲, 若内无爱欲而知 : 予内无爱欲 未生之爱欲生起者, 其知之 ; 已生之爱欲舍离者, 其知之 ; 所舍离之爱欲于未来不生者, 其知之 又, 于内有瞋恚而知 : 予内有瞋恚, 内无瞋恚而知 : 予内无嗔恚 有未生之瞋恚生起者, 其知之 ; 有已生瞋恚之舍离者, 其知之 ; 所舍离之瞋恚于未来不生者, 其知之 于昏沉睡眠 掉悔及疑, 亦如是 如是, 于内法随观法 于外法随观法 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 于法随观集法而住 于法随观灭法而住 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 彼现 法存在 之念, 如是资其慧, 资其思念 彼无有依止而住, 不执着世间, 如是, 比丘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 64

69 复次, 诸比丘! 比丘于五取蕴之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丘! 比丘如何于五取蕴之法随观法而住耶? 于此, 比丘于 : 有如是色 有如是色之集 有如是色之没 有如是受 有如是受之集 有如是受之没 有如是想 ( 乃至 ) 想之没 有如是行 ( 乃至 ) 行之没 有如是识 有如是识之集 有如是识之没 如是, 于内法随观法 不执着世间, 如是, 比丘于五取蕴之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 诸比丘! 比丘于六内外处之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丘! 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之法随观法而住耶? 于此, 比丘知眼 知色 知缘此两者而生结 未生之结生起者, 其知之 ; 已生之结舍离者, 其知之 ; 所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 其知之 知耳 知声 知缘此两者而生结 ( 乃至 ) 知鼻 知香 知缘此两者而生结 知舌 知味 知缘此两者而生结 知身 知触 知缘此两者而生结 知意 知法 知缘此两者而生结 未生之结生起者, 其知之 ; 已生之结舍离者, 其知之 ; 已舍离之结于未来不生者, 其知之 如是, 于内法随观法而住 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六内外处之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 诸比丘! 比丘于七觉支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丘! 比丘如何于七觉支法随观法而住耶? 诸比丘! 于此, 比丘内有念觉支而知 : 予内有念觉支, 内无念觉支而知 : 予内无念觉支 若未生念觉支有生起者, 其知之 ; 有已生念觉支修习完满者, 其知之 内有择法觉支而知 : 予内有择法觉支, 内无择法觉支而知 : 予内无择法觉支, 未生之择法觉支有生起者, 其知之 ; 有已生之择法觉支修习完满者, 其知之 ( 乃至 ) 知精进觉支 ( 乃至 ) 喜觉支 ( 乃至 ) 轻安觉支 ( 乃至 ) 定觉支 ( 乃至 ) 舍觉支 如是, 于内法随观法 不执着世间, 如是比丘于七觉支之法随观法而住 复次, 诸比丘! 比丘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 比丘如何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耶? 诸比丘! 比丘于此如实知 : 此是苦, 如 65

70 实知 : 此是苦之集, 如实知 : 此是苦之灭, 如实知 : 此是致苦灭之道 如是, 于内法随观法而住 于外法随观法而住 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 于法随观集法 于法随观灭法 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 彼现 法存在 之念, 如是资其慧, 资其思念 彼无有依止而住, 不执着世间, 如是, 比丘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丘! 此等四念处如是修习七年者, 彼于二果中可豫期一果 : 即于现法得究竟智 ; 又, 若有依者, 则不还位也 虽不至七年 六年 五年 四年 三年 二年 或一年, 修习此四念处者, 不, 虽不至一年, 于七个月修习此四念处者, 彼于二果中可豫期一果 : 于现法得究竟智 ; 若有依者, 则不还位也 不, 虽不至七月, 实于六月 五月 四月 三月 二月 一月, 或半月 不, 虽不至半月, 仅七日修习此四念处者, 彼于二果中可豫期一果 : 即于现法得究竟智 ; 又, 若有依者, 则不还位也 如此说 : 诸比丘! 于此, 为有情之净化 愁悲之超越 苦忧之消灭 正道之到达 涅槃之作证, 有此一法, 即四念处也 是缘此而说之也 世尊如是说已, 彼等比丘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乐四念处 ( 节录大正大藏经, 杂阿含五三五经 ) 大目犍连语尊者阿那律言 : 云何名为乐四念处? 尊者大目犍连! 若比丘身身观念处, 心缘身正念住调伏 ( 观内外不净, 无常败坏之法, 如是住正念正智, 则烦恼灭 ) 止息 寂静, 一心增进 ; 如是受 心 法念处, 正念住调伏 止息 寂静, 一心增进 尊者大目犍连! 是名比丘乐四念处 66

71 四念处修习 ( 节录大正大藏经, 杂阿含五三六经 ) 尊者大目犍连问尊者阿那律 : 云何名为四念处修习多修习? 尊者阿那律语尊者大目犍连言 : 若比丘于内身起厌离想, 于内身起不厌离想 厌离不厌离俱舍想, 正念正知 如内身, 如是外身 内外身, 内受 外受 内外受, 内心 外心 内外心, 内法 外法 内外法, 作厌离想 不厌离想 厌离不厌离俱舍想, 住正念正知 如是, 尊者大目犍连! 是名四念处修习多修习 转法轮经 相应部 经 ) 法增比丘汉译 如是我闻 一时,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在这里, 世尊对五比丘们说 : 诸比丘! 有二种极端出家比丘所不为 :( 一 ) 对诸欲而贪爱欲乐者, 是下劣 卑贱 凡夫行 非圣贤, 无意义 ( 二 ) 对自我折磨修苦行者, 是苦, 非圣贤, 无意义 诸比丘! 如来舍弃这两种极端, 以中道为如来所现正觉 这是资助眼生 智生 导向寂静 证智 正觉 涅槃 诸比丘! 如何能使如来以中道现正觉, 资助眼生 智生 导向寂静 证智 正觉 涅槃呢? 这就是八支圣道 即 :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诸比丘! 这是如来所现正觉之中道, 这是资助眼生 智生 导向寂静 证智 正觉 涅槃 67

72 诸比丘! 苦圣谛者, 即是 :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 简言之 : 五取蕴是苦 诸比丘! 苦集谛者, 即是 : 由渴爱而产生后有 喜贪俱行 随处生起喜乐, 即是 : 欲爱 有爱 无有爱 诸比丘! 苦灭圣谛者, 即是 : 对这渴爱的无余舍离 灭除 舍弃 断除 解脱 无执着 诸比丘! 苦灭道圣谛者, 是八支圣道 即是 : 正见 正思惟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诸比丘! 对这苦圣谛, 先前未闻之法, 我 ( 法 ) 眼生 智生 慧生 明生 光明生 诸比丘! 对这苦圣谛应遍知, 先前未闻之法, 我 ( 法 ) 眼生 智生 慧生 明生 光明生 诸比丘! 对这苦圣谛已遍知, 先前未闻之法, 我 ( 法 ) 眼生 智生 慧生 明生 光明生 诸比丘! 对这苦集圣谛, 先前未闻之法, 我 ( 法 ) 眼生 智生 慧生 明生 光明生 诸比丘! 对这苦集圣谛应断除, 先前未闻之法, 我 ( 法 ) 眼生 智生 慧生 明生 光明生 诸比丘! 对这苦集圣谛已断除, 先前未闻之法, 我 ( 法 ) 眼生 智生 慧生 明生 光明生 诸比丘! 对这苦灭圣谛, 先前未闻之法, 我 ( 法 ) 眼生 智生 慧生 明生 光明生 诸比丘! 对这苦灭圣谛应现证, 先前未闻之法, 我 ( 法 ) 眼生 智生 慧生 明生 光明生 诸比丘! 对这苦灭圣谛已现证, 先前未闻之法, 我 ( 法 ) 眼生 智生 慧生 明生 光明生 68

73 诸比丘! 对这苦灭道圣谛, 先前未闻之法, 我 ( 法 ) 眼生 智生 慧生 明生 光明生 诸比丘! 对这苦灭道圣谛应修习, 先前未闻之法, 我 ( 法 ) 眼生 智生 慧生 明生 光明生 诸比丘! 对这苦灭道圣谛已修习, 先前未闻之法, 我 ( 法 ) 眼生 智生 慧生 明生 光明生 诸比丘! 只要我对这四圣谛如是的三转十二行的透彻如实智见, 还未达完全清净前, 诸比丘! 我在天 魔 梵世, 在沙门 婆罗门 人 天众生中, 不会宣称为现正觉之无上正自觉 诸比丘! 因为我对这四圣谛, 如是的三转十二行的透彻如实智见, 已达完全清净, 诸比丘! 我在天 魔 梵世, 在沙门 婆罗门 人 天众生中, 才宣称为现正觉之无上正自觉 智与见于我 ( 心中 ) 生起, 我的解脱不动摇, 这是我的最后生, 再也不受后有 世尊如是说已, 五比丘欢喜 信受于世尊之所说 当世尊宣说这教示时, 具寿憍陈如生起远尘离垢之法眼 : 有集法者, 皆是灭法 世尊转如是法轮时, 地居诸天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地居诸天之声的四大天王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四大天王诸天之声的忉利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忉利诸天之声的焰摩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 69

74 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焰摩诸天之声的兜率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兜率诸天之声的化乐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化乐诸天之声的他化自在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他化自在诸天之声的梵身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梵身诸天之声的梵辅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梵辅诸天之声的大梵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大梵诸天之声的少光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少光诸天之声的光音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光音诸天之声的少净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70

75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少净诸天之声的无量净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无量净诸天之声的遍净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遍净诸天之声的广果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广果诸天之声的无烦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无烦诸天之声的无热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无热诸天之声的善现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善现诸天之声的善见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听到善见诸天之声的色究竟诸天, 发言说 : 世尊在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 转如此无上之法轮, 沙门 婆罗门 天 魔 梵或世间之任何者, 皆不能击退 如是在那一剎那, 那须臾之间, 诸天之声上达梵世 这十千世界震动, 大震动, 强烈震动, 有无量 广大的光明, 超越诸天威力的光明出现在世间 71

76 当时, 世尊称赞说 : 憍陈如确实已了知! 憍陈如确实已了 知! 于是具寿憍陈如就称为阿若 ( 确知 ) 憍陈如 济历曼南达经 增支部 Girimananda Sutta - AN Piyadassi Thera 英译, 法增比丘汉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 1 祗树给孤独园 2 尔时具寿 3 济历曼南达感染严重病疾 4, 因此具寿阿难前往佛所, 头面礼足, 坐于一边已, 告诉世尊说 : 世尊! 具寿济历曼南达感染严重病疾, 为了怜悯他, 愿世尊能前往看望他 佛说 : 阿难! 你可以代我前往看望他, 向他念诵十种观修法 5, 那位济历曼南达比丘听完后病就会好的 是那十种观修法呢? 观修无常想 ; 观修无我想 ; 观修不净想 ; 观修危厄想 ; 观修舍弃想 ; 观修远离想 ; 观修灭想 ; 观修对世间的厌倦想 ; 观修诸行无常想 ; 和正念出入息 ( 一 ) 阿难! 如何观修无常想 6 呢? 于此, 比丘前往林中, 树下, 闲房空地, 如是观修 : 色是无常, 受是无常, 想是无常, 行是无常, 识是无常 如此住于 7 观修五蕴是无常 阿难! 如是观修无常 ( 二 ) 阿难! 如何观修无我想 8 呢? 于此, 比丘前往林中, 树下, 闲房空地, 如是观修 : 眼是非我, 色 ( 相 ) 是非我 ; 耳是非我, 声是非我 ; 鼻是非我, 香是非我 ; 舌是非我, 味是非我 ; 身是非我, 触是非我 ; 意门是非我, 意境是非我 如此住于观修六内处与六外处是非我 阿难! 如是于色观修无我 72

77 ( 三 ) 阿难! 如何观修不净想 9 呢? 于此, 阿难! 比丘观修此身 : 这个身体, 从脚跟上, 从头顶下, 为皮所包, 充滿不净, 这身体有 : 发 毛 爪 齿 皮 肉 腱 骨 骨髓 肾脏 心脏 肝脏 肋膜 脾脏 肺脏 肠 肠间膜 胃 粪 ; 胆汁 痰 脓 血 汗 脂 泪 膏 唾 涕 关节滑液 尿 头脑 如此住于观修不净于此身 阿难! 如是于色观修不净 ( 四 ) 阿难! 如何观修危厄想 10 呢? 于此, 比丘前往林中, 树下, 闲房空地, 如是观修 : 此身诸多苦楚, 此身诸多危厄, 众多疾病由此身起, 诸如 : 眼视疾, 耳闻疾, 鼻疾, 舌疾, 身疾, 头疾, 耳疾, 口疾, 齿疾, 咳嗽, 哮喘, 支气管炎, 胃炎, 发热, 胃病, 昏晕, 腹泻, 红肿, 腹绞痛, 麻疯, 脓肿, 淋巴结核, 肺痨, 羊癫, 皮肤病, 痒, 疮痂, 涩疹, 疥疮, 内外出血与黄疸, 糖尿, 痔疮, 肿瘤, 溃疡 疾病由胆汁所引起, 由痰所引起, 或由风所引起 ; 四大不调 ; 天气所引起 ; 自身举止不审所致 ; 他人加害 ; 业果成熟 11; 冷, 热, 饥, 渴, 大便, 小便等 如此住于观修此身危厄 阿难! 如是于色观修危厄 ( 五 ) 阿难! 如何观修舍弃想 12 呢? 于此, 阿难! 比丘不容一毫欲念生起于心, 但求放下, 排除, 竭止, 断灭它 他不容一毫嗔念生起于心, 但求放下, 排除, 竭止, 断灭它 他不容一毫害念生起于心, 但求放下, 排除, 竭止, 断灭它 他不容任何时候之恶念, 不利之念生起于心, 但求放下, 排除, 竭止, 断灭它 阿难! 如是观修舍弃 ( 六 ) 阿难! 如何观修远离想 13 呢? 于此, 阿难! 比丘前往林中, 树下, 闲房空地, 如是观修 : 此是寂静, 此是殊胜 14, 即是寂止诸行法, 放下一切执取 15, 灭绝贪爱, 无执 16, 涅槃 阿难! 如是观修远离 ( 七 ) 阿难! 如何观修灭想 17 呢? 于此, 阿难! 比丘前往林中, 树下, 闲房空地, 如是观修 : 此是寂静, 此是殊胜, 即是 73

78 寂止诸行法, 放下一切执取, 灭绝贪爱, 灭尽, 涅槃 阿难! 如是观修灭 ( 八 ) 阿难! 如何观修对世间的厌倦想 18 呢? 于此, 阿难! 比丘舍弃对这世间的执著, 舍弃我慢, 邪信念, 以及对这世间的潜在烦恼, 不执取它们, 放下, 不参与 19 阿难! 如是观修对世间的厌倦 ( 九 ) 阿难! 如何观修诸行无常想 20 呢? 于此, 阿难! 比丘对诸行生忧患, 惭耻, 厌恶心 21 阿难! 如是观修诸行无常 ( 十 ) 阿难! 如何正念出入息 22 呢? 于此, 阿难! 比丘前往林中, 树下, 闲房空地, 结跏趺坐, 端身正坐, 正念面前, 正念入息, 正念出息 长入息, 知道我长入息 ; 长出息, 知道我长出息 ; 短入息, 知道我短入息 ; 短出息, 知道我短出息 正念知道我全息 23 入息, 如是善学 24; 正念知道我全息出息, 如是善学 静止身行 25 入息, 如是善学 ; 静止身行出息, 如是善学 体验喜 26 入息, 如是善学 ; 体验喜出息, 如是善学 体验乐 27( 轻安 ) 入息, 如是善学 ; 体验乐 ( 轻安 ) 出息, 如是善学 体验心行 ( 受想行 )28 入息, 如是善学 ; 体验心行 ( 受想行 ) 出息, 如是善学 体验静止心行 29 入息, 如是善学 ; 体验静止心行出息, 如是善学 体验心静 30 入息, 如是善学 ; 体验心静出息, 如是善学 体验心知足 31( 止与观 ) 入息, 如是善学 ; 体验心知足 ( 止与观 ) 出息, 如是善学 74

79 善学 心定 ( 四禅 )32 入息, 如是善学 ; 心定 ( 四禅 ) 出息, 如是 心解脱 33( 五盖 ) 入息, 如是善学 ; 心解脱 ( 五盖 ) 出息, 如是善学 观照 ( 五蕴 ) 无常 34 入息, 如是善学 ; 观照 ( 五蕴 ) 无常 出息, 如是善学 观照远离 35 入息, 如是善学, 观照远离出息, 如是善学 观照灭 36 入息, 如是善学 ; 观照灭出息, 如是善学 观照舍弃 37 入息, 如是善学 ; 观照舍弃出息, 如是善学 如此, 阿难! 如是正念修习出入息 阿难! 如果你前往看望济历曼南达比丘, 向他念诵这十种 观修法, 那位济历曼南达比丘听完后病就会好的 于是具寿阿难于世尊所听完这十种观修法后, 前往具寿济历曼南达所, 向他念诵这十种观修法 那位具寿济历曼南达听完后, 病马上好起来, 具寿济历曼南达因此由重病痊愈 注释 : 1. Savattiyam, 舍卫国 2. Jetavane Anathapindikassa ārāme, 祗园精舍, 祗树给孤独园 佛陀在此住了很长时间, 并开示了许多佛法 3. āyasmā, 大德, 具寿 4. ābadhiko, dukkhito, bālhagilāno, 患病, 受苦, 病笃 感染严重病疾 5. dasasaññā, 十种想, 十种观修法 Aniccasaññā, anattasaññā, asubhasaññā, ādinavasaññā, pahānasaññā, virāgasaññā, nirodhasaññā, sabbaloke anabhiratasaññā, sabbasankharesu aniccasaññā, ānāpānasati. 观修无常想 ; 观修无我想 ; 观修不净想 ; 观修危厄想 ; 观修舍弃想 ; 观修远离想 ; 观修灭想 ; 观修对世间的厌倦想 ; 观修诸行无常想 ; 和正念出入息 6. Aniccasaññā, 无常想 五蕴是生灭法, 皆是无常 这是四念处的法念处 7. viharati, 住于 8. anattasaññā, 无我想 五蕴, 六内处与六外处皆是无常, 所以非我, 无我 这是四念处的法念处 75

80 9. Asubha sañña, 不净想 kesā, lomā, nakhā, dantā, taco, mamsam, nahāru, atthi, attimiñja, vakkam, hadayam, yakanam, kilomakam, pihakam, papphasam, antham, antagunam, udariyam, karisam, pittam, semham, pubbo, lohitam, sedo, medo, assu, vasā, khelo, singhānikā, lasikā, muttam, mattake matthalungan. 发 毛 爪 齿 皮 肉 腱 骨 骨髓 肾脏 心脏 肝脏 肋膜 脾脏 肺脏 大肠 小肠 胃 粪 胆汁 痰 脓 血 汗 脂 泪 膏 唾 涕 关节滑液 尿 头脑 三十二身分皆是四大所造, 颜色, 形状, 气味皆异, 污秽不堪, 故是不净 这是四念处的身念处 10. ādinavasaññā, 危厄想 身体常为众多疾病所危害 这是四念处的身念处 11. kamma-vipaka, 业果成熟 12. pahānasaññā, 舍弃想 烦恼生起能查觉并舍弃它, 这是四念处的心念处 13. virāgasaññā, 远离想 这是四念处的心念处 14. Etam santam, etam panitam, 此是寂静, 此是殊胜 15. sabbupadhipatinissaggo 一切 sabba, 执取 upadhi, 舍弃 patinissagga, 放下一切执取 16. virāgo, 远离, 无执 这是四念处的心念处 17. nirodhasaññā, 灭想 这是四念处的心念处 18. sabbaloke anabhiratasaññā, 对世间一切的厌倦想 这是四念处的心念处 19. te pajahanto, viramati na upādiyanto, 不执取它们, 放下, 不参与 这是四念处的心念处 20. sabbasankharesu aniccasaññā, 观修诸行无常想 这是四念处的法念处 21. attiyati, harayati; jigucchati, 忧患, 惭耻, 厌恶心 这是四念处的法念处 22. ānāpānasati, 正念出入息 这里以下是四念处的身念处 23. Sabbakāya patisamvedi, 清净道论译为 全息 24. sikkhati, 如是善学 25. Passambhayam kāyasankharam, 静止身行 26. Piti patisamvedi, 体验喜, 二禅 这里以下是四念处的受念处 27. Sukha patisamvedi, 体验乐, 三禅 28. Cittasankhāra patisamvedi, 体验心行 这里以下是四念处的心念处 29. Passambhayam cittasankhāra patisamvedi, 体验静止心行 30. Cittapatisamvedi, 体验心 31. Abhippamodayam cittam, 体验心知足 依止观无所求, 故知足 32. Samadhaham cittam, 心定, 四禅 33. Vimocayam cittam, 心解脱 34. Aniccānupassi, 观照 ( 五蕴 ) 无常 这里以下是四念处的法念处 35. Virāgānupassi, 观照远离 36. Nirodhānupassi, 观照灭 37. Patinissaggānupassi, 观照舍弃 76

81 七处善 三种观义 ( 大正大藏经, 杂阿含四十二经 ) 如是我闻 一时, 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 有七处善, 三种观义 尽于此法得漏尽, 得无漏, 心解脱 慧解脱 现法自知, 身作证具足住 :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 云何比丘七处善? 比丘! 如实知色 色集 色灭 色灭道迹, 色味 色患 色离如实知 如是受 想 行 识 识集 识灭 识灭道迹 识味 识患 识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 诸所有色, 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 是名为色 如是色如实知 云何色集如实知? 爱喜是名色集 如是色集如实知 云何色灭如实知? 爱喜灭是名色灭 如是色灭如实知 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 : 正见 正志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是名色灭道迹 如是色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色味如实知? 谓色因缘生喜乐 是名色味 如是色味如实知 云何色患如实知? 若色无常 苦 变易法 是名色患 如是色患如实知 云何色离如实知? 谓于色调伏欲贪 断欲贪 越欲贪 是名色离 如是色离如实知 云何受如实知? 谓六受 : 眼触生受,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受 是名受 如是受如实知 云何受集如实知? 触集是受集 如是受集如实知 云何受灭如实知? 触灭是受灭 如是受灭如实知 云何受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 : 正见, 乃至正定 是名受灭道迹 如是受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受味如实知? 受因缘生喜乐 是名受味 如是受味如实知 云何受患如实知? 若受无常 苦 变易法 是名受患 如是受患如实知 云何受离如实知? 若于受调伏欲贪 断欲贪 越欲贪 是名受离 如是受离如实知 云何想如实知? 谓六想 :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 77

82 生想 是名为想 如是想如实知 云何想集如实知? 触集是想集 如是想集如实知 云何想灭如实知? 触灭是想灭 如是想灭如实知 云何想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 : 正见, 乃至正定 是名想灭道迹 如是想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想味如实知? 想因缘生喜乐 是名想味 如是想味如实知 云何想患如实知? 若想无常 苦 变易法 是名想患 如是想患如实知 云何想离如实知? 若于想调伏欲贪 断欲贪 越欲贪 是名想离 如是想离如实知 云何行如实知? 谓六思身 : 眼触生思,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思 是名为行 如是行如实知 云何行集如实知? 触集是行集 如是行集如实知 云何行灭如实知? 触灭是行灭 如是行灭如实知 云何行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 : 正见, 乃至正定 是名行灭道迹 如是行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行味如实知? 行因缘生喜乐 是名行味 如是行味如实知 云何行患如实知? 若行无常 苦 变易法 是名行患 如是行患如实知 云何行离如实知? 若于行调伏欲贪 断欲贪 越欲贪 是名行离 如是行离如实知 云何识如实知? 谓六识身 : 眼识, 耳 鼻 舌 身 意识身 是名为识 如是识如实知 云何识集如实知? 名色集是识集 如是识集如实知 云何识灭如实知? 名色灭是识灭 如是识灭如实知 云何识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 : 正见, 乃至正定 是名识灭道迹 如是识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识味如实知? 识因缘生喜乐 是名识味 如是识味如实知 云何识患如实知? 若识无常 苦 变易法 是名识患 如是识患如实知 云何识离如实知? 若于识调伏欲贪 断欲贪 越欲贪 是名识离 如是识离如实知 比丘! 是名七处善 云何三种观义? 比丘! 若于空闲 树下 露地, 观察阴 界 入 1, 正方便思惟其义 是名比丘三种观义 是名比丘七处善, 三种观义 尽于此法得漏尽, 得无漏, 心解脱 慧解脱 现法自知, 作证具足住 :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 78

83 佛说此经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注释 : 1. 南传巴利三藏 相应部 22 相应 57 经. 七处经 对应此处的记载为 : 观察界 观察处 观察缘起 此处宜以巴利经文内容参详之 盐喻经 中阿含. 业相应品, 东晋罽宾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译 我闻如是 一时, 佛游舍卫国, 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 : 随人所作业, 则受其报 如是, 不行梵行不得尽苦 若作是说 随人所作业, 则受其报 如是, 修行梵行便得尽苦 所以者何? 若使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谓有一人不修身,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慧 寿命甚短, 是谓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 欲令水咸不可得饮, 于意云何? 此一两盐能令少水咸叵饮耶? 答曰 : 如是, 世尊! 所以者何? 盐多水少, 是故能令咸不可饮 如是, 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谓有一人不修身,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慧, 寿命甚短, 是谓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復次, 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谓有一人修身, 修戒, 修心, 修慧 寿命极长, 是谓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 欲令水咸不可得饮, 于意云何? 此一两盐能令恒水咸叵饮耶? 答曰 : 不也, 世尊! 79

84 所以者何? 恒水甚多, 一两盐少, 是故不能令咸叵饮 如是, 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谓有一人修身, 修戒, 修心, 修慧. 寿命极长, 是谓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復次, 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谓有一人不修身,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慧 寿命甚短, 是谓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犹如有人夺取他羊 云何有人夺取他羊, 谓夺羊者, 或王, 王臣, 极有威势 彼羊主者, 贫贱无力, 彼以无力故, 便种种承望, 叉手求索, 而作是说 : 尊者! 可见还羊, 若见与直, 是谓有人夺取他羊 如是, 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谓有一人不修身,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慧, 寿命甚短 是谓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復次, 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谓有一人修身, 修戒, 修心, 修慧 寿命极长, 是谓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犹如有人虽窃他羊, 主还夺取 云何有人虽窃他羊, 主还夺取? 谓窃羊者贫贱无势, 彼羊主者或王, 王臣, 极有威力, 以有力故收缚窃者, 还夺取羊, 是谓有人虽窃他羊, 主还夺取 如是, 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谓有一人修身, 修戒, 修心, 修慧, 寿命极长, 是谓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復次, 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谓有一人不修身,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慧, 寿命甚短, 是谓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犹如有人负他五钱, 为主所缚, 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 云何有人负他五钱, 为主所缚, 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 谓负债人贫无力势, 彼贫无力故, 负他五钱, 为主所缚, 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 是谓有人负他五钱, 为主所缚, 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 如是, 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 80

85 报? 谓有一人不修身,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慧, 寿命甚短, 是谓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 復次, 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谓有一人修身, 修戒, 修心, 修慧, 寿命极长, 是谓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犹如有人虽负百钱, 不为主所缚, 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 云何有人虽负百钱, 不为主所缚, 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 谓负债人产业无量, 极有势力, 彼以是故, 虽负百钱, 不为主所缚, 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 是谓有人虽负百钱, 不为主所缚, 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 如是, 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云何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谓有一人修身, 修戒, 修心, 修慧, 寿命极长, 是谓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现法之报, 彼于现法设受善恶业报而 ( 其业报 ) 轻微也 佛说如是, 彼诸比丘,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81

86 Idam me punnam asavakhaya vaham hotu Idam me punnam nibbanssa paccayo hotu Mama punnam sabba sattanam bhagam bhajemi Te sabbe me samam punna bhagam labhantu 愿以此功德, 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 为证涅槃缘, 我以此功德, 回向诸有情, 愿诸有情众, 同得此功德 Sadhu! Sadhu! Sadhu! 萨度! 萨度! 萨度! 82

87 世尊最后的教诲 众比丘们当醒觉, 因缘之法必败坏, 各位精勤莫放逸, 此乃如来之遗教 十二缘起法之还灭 无明灭则行灭 行灭则识灭 识灭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入灭 六入灭则触灭 触灭则受灭 受灭则爱灭 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灭, 如是灭了这整堆苦

88 法施胜众施, 法味胜众味, 法喜胜众乐, 愛尽灭众苦 失眠者夜长, 倦困者路长, 愚人不知法, 生死轮回长 南传法句经 354 偈 南传法句经 60 偈 世常燃烧中, 有何可喜乐? 汝常在暝暗, 何不求光明? 得生人道难 ; 人生长寿难 ; 听闻佛法难 ; 值佛出世难 法句经 146 偈 法句经 182 偈 内部资料免费结缘 --- 敬希恭敬礼拜法宝中国法增尊者众佛弟子倡印公历二零一六年三月

绗竴绡?鍓嶈

绗竴绡?鍓嶈 前行 男众 礼佛 双足跟竖立, 双手合十, 作孤括形, 如莲花瓣, 置於胸前 双手提至額前, 双拇指触至鼻梁 五体投地 ; 全身扑下, 双手平置地面, 置於額角, 双手距离不过五英寸, 双足竖立 ( 三拜 ) 1 女众 礼佛 双足跟平放, 双手合十, 作孤括形, 如莲花瓣, 置於胸前 双手提至額前, 双拇指触至鼻梁 五体投地 ; 全身扑下, 双手平置地面, 置於額角, 双手距离不过五英寸, 双足平放

More information

鏅?璇?

鏅?璇? 晚课 { 注 : 有括号 ( ) 之文, 唯领诵者念 } 敬礼三宝 ARAHAM SAMMĀSAMBUDDHO BHAGAVĀ BUDDHAM BHAGAVANTAM ABHIVĀDEMI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DHAMMAM NAMASSĀMI SU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SANGHAM NAMĀMI (HANDA MAYAM

More information

绗簩绡?鏃╄

绗簩绡?鏃╄ 早课 { 注 : 有括号 ( ) 之文, 唯领诵者念 } 敬礼三宝 ARAHAM SAMMĀSAMBUDDHO BHAGAVĀ BUDDHAM BHAGAVAMTAM ABHIVĀDEMI SVĀKKHĀTO BHAGAV Ā DHAMMO DHAMMAM NAMASSAMI SU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SANGHAM NAMĀMI (HANDAMAYAM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 Evening prayers.doc

Microsoft Word - 3 Evening prayers.doc 佛教课诵经文集 第三篇晚课 { 注 : 有括号 ( ) 之文, 唯领诵者须念 } ARAHAM SAMMĀSAMBUDDHO BHAGAVĀ, BUDDHAM BHAGAVANTAM ABHIVĀDEMI,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DHAMMAM NAMASSĀMI, SU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NGHO, SANGHAM NAMĀMI.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 Morning prayers.doc

Microsoft Word - 2 Morning prayers.doc 佛教课诵经文集 第二篇早课 { 注 : 有括号 ( ) 之文, 唯领诵者须念 } YO SO BHAGAVĀ ARAHAM SAMMĀSAMBUDDHO, SVĀKKHĀTO YENA BHAGAVATĀ DHAMMO, SUPATIPANNO YASSA BHAGAVATO SAVAKASANGHO, TAMMAYAM BHAGAVANTAM SADHAMMAM SASANGHAM, IMEHI

More information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revere. 世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revere. 世 TISARATANA VANDANA Salutation To The Triple Gems 禮敬三寶 求授三皈八戒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More information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 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 Sambuddhassa 佛教朝暮课诵 法增比丘编译 中国法增尊者佛弟子众倡印 ( 第七版 ) 佛陀最初的格言偈 无数生死轮回中, 无法寻获造屋人, 每次流转都是苦 造屋的人已发现, 无法再造屋子了 一切椽木已摧毁, 柱梁也都已折断 心已不再去造作, 一切爱欲皆尽灭 十二缘起法流转 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于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生起, 如是起了这整堆苦

More information

百业经白话文

百业经白话文 百 业 经 白 话 文 法 王 晋 美 彭 措 金 刚 上 师 传 讲 堪 布 索 达 吉 译 梵 文 : 嘎 玛 夏 嘎 达 (Karma Xia Gatha) 藏 文 : 勒 呷 巴 汉 文 : 百 业 经 译 序 百 业 经 是 我 等 大 师 释 迦 牟 尼 佛 宣 说 因 果 不 虚 的 一 部 甚 深 经 典 共 有 一 百 多 个 公 案, 涉 及 到 比 丘 比 丘 尼 沙 弥 沙

More information

prayer2015slides

prayer2015slides Cultivation Vandanâ Homage Namô Tassa Bhagavatô Arahatô Sammâ- Sambuddhassa (3x) Homage to the Triple Gems Homage to Him, the Blessed One, the Exalted One, the Fully Enlightened One. Ti-Sarana The Thre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8 Punna.doc

Microsoft Word - 8 Punna.doc 佛教课诵经文集 第八篇超度往生者 ( 为死者积福德 ) (1) 供养僧伽食用供养 ( 回向于死者 ) SAŃGHADĀNA ( Dedicated to the deceased ) 法增译 IMĀNI MAYAM BHANTE MATAKA BHATTĀNI SAPARIVĀRĀNI BHIKKUSAŃGHASSA OŅOJAYĀMA SĀDHU NO BHANTE BHIKKHUSAŃGHO IMĀNI

More information

超度往生者

超度往生者 Vandana 南传度亡偈颂 Chanting for the departed, TheravdaTradition 礼敬世尊 应供 等正觉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 sambuddhassa (X3) Homage to the Buddha 礼赞佛陀世尊 Honour to Him, the Blessed

More information

超度往生者

超度往生者 Chanting for the departed 超度往生者 Vandan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 sambuddhassa (X3) Homage to the Buddha 礼赞佛陀世尊 Honour to Him, the Blessed One, the Worthy One, the fully Enlightened One. (X3)

More information

家居择善处 [7], 往昔修善业 [8], 决心行正道 [9], 此为最吉祥 广学 [10] 善工巧 [11], 戒学具律仪 [12], 真实柔和语 [13], 此为最吉祥 孝順于父母 [14], 护养妻 [15] 与子, 正命 [16] 维生计, 此为最吉祥 布施 [17] 修十善 [18], 扶

家居择善处 [7], 往昔修善业 [8], 决心行正道 [9], 此为最吉祥 广学 [10] 善工巧 [11], 戒学具律仪 [12], 真实柔和语 [13], 此为最吉祥 孝順于父母 [14], 护养妻 [15] 与子, 正命 [16] 维生计, 此为最吉祥 布施 [17] 修十善 [18], 扶 吉祥经 (Mangala Sutta) ([ 小部 ]-[ 小诵经 ]-[ 南传大藏经 ], 法增 2005 年译及注释 )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1] 祗树给孤独园 [2], 于深夜时, 有一金光四射天神, 莅临佛所, 遍照祗园, 行近佛前, 顶礼佛足, 立于一边, 以偈而问佛 [3]: 诸天与世人, 企求诸善德, 思维吉祥 [4] 义, 祈佛为示知 尔时佛慈愍, 天神与人众, 开示胜吉祥,

More information

其比伦, 实尔达摩 [11] 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12],(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13]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14],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

其比伦, 实尔达摩 [11] 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 修定念相继, 净念无间断 [12],( 可证殊胜果 ), 实尔达摩中, 具足如斯宝, 由此真谛故, 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 [13] 者, 贤者所称赞, 佛陀之弟子, 施彼得大果 [14], 唯诸僧伽中, 具足如 三宝经 [1] (Ratana Sutta) ([ 宝经 ]-[ 小诵经 ]-[ 小部 ]-[ 南传大藏经 ]) 译者不详, 法增比丘 1999 年润饰及 2005 年注释 ) 天空或地上, 众生 [2] 来聚集, 愿众生安乐, 汝等应谛听, 如来 [3] 所说法,( 千万劫难遇 ) 天地诸神祗, 汝等应谛听, 人民日与夜, 献奉诸供品 [4], 应慈爱彼等, 精进施佑护 于此处他界, 或于诸天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pujabook1.doc

Microsoft Word - pujabook1.doc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HOMAGE TO THE BUDDHA Homage to Him, The Blessed One, The Worth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4 Parita.doc

Microsoft Word - 4 Parita.doc 佛教课诵经文集 第四篇护卫偈请法偈 ĀRĀDHANĀ DHAMMADESANĀ BRAHMĀ CA LOKĀDHIPATΙ SAHAMPATI, KATAÑJALĪ ANDHIVARAM AYĀCATHA, SANTĪDHA SATTĀPPARAJAKKHA- JĀTIKĀ, DESETU DHAMMAM ANUKAMPIMAM PAJAM. 梵天天王, 世界最高的天主, 莎汉跋帝, 恭敬合掌向佛劝请

More information

Vandana Buddhist Recitals (BMV)

Vandana Buddhist Recitals (BMV) PAÑÑĀ UDAPĀDI (WISDOM AROSE) ( 智慧湧現 ) Vandanā Buddhist Recitals 诵经 II BUDDHIST MAHA VIHARA Continuing the spread of Buddhism in Malaysia for over 117 years. The Sangha Sunday School Meditation Class Helping

More information

如来禅修中心和闭关负责人欢迎禅修者来参加密集内观禅修 我们希望这次禅修能为修行者提供一个机会培养对于获得导向涅槃的内观智至关重要的正念 闭关中, 禅师将会给出坐禅, 行禅和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指导 并根据小参中禅修者的报告给出开发内观阶智的意见 本闭关手册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闭关基本规定, 小参报告的

如来禅修中心和闭关负责人欢迎禅修者来参加密集内观禅修 我们希望这次禅修能为修行者提供一个机会培养对于获得导向涅槃的内观智至关重要的正念 闭关中, 禅师将会给出坐禅, 行禅和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指导 并根据小参中禅修者的报告给出开发内观阶智的意见 本闭关手册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闭关基本规定, 小参报告的 闭关手册 如来禅修中心 v1.2 updated 7/25/2017 1 如来禅修中心和闭关负责人欢迎禅修者来参加密集内观禅修 我们希望这次禅修能为修行者提供一个机会培养对于获得导向涅槃的内观智至关重要的正念 闭关中, 禅师将会给出坐禅, 行禅和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指导 并根据小参中禅修者的报告给出开发内观阶智的意见 本闭关手册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闭关基本规定, 小参报告的规则 每日日程安排,TMC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理 AnagarikaDhammajivi 1 1. 禮 2. 3. 利 4. 念 禮 5. 輪 6. 7. 8. 9. 10. 11. 12. Metta-Bhavana 13. 論 論 14. 15. 24 16. 羅 17. 律 18. 19. 20. 理 Saccakiriyagatha 21. 路 22. 23. 念 marananussati 念 vupasamanussati 24.

More information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Dhamma Venerable Nyanatiloka The Word of the Buddha DIgha NikAya Majjhima NikAya Samyutta NikAya AGguttara NikAya Dhammapada Visuddhi magga NANamoli Kabbala dukkha kilesas

More information

转正法轮

转正法轮 去 尘 除 垢 转 正 法 轮 ( 转 法 轮 经 无 我 相 经 皮 带 束 缚 经 ) 禅 修 开 示 与 问 答 寻 法 比 丘 中 译 缅 甸 帕 奥 禅 师 讲 by Venerable Pa-Auk Sayadaw 1 帕 奥 禅 师 序 转 正 法 轮 目 录 帕 奥 禅 师 序 -----------------------------------------------------------------------------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 目 錄 專 題 報 導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0.1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之 芻 議 ( 上 ) / 觀 淨 尊 者...1 0.2 願 正 久 住 台 灣 慶 定 長 老 往 緬 甸 隨 喜 供 養 帕 奧 禪 師 暨 禮 邀 之 紀 錄...

Content 目 錄 專 題 報 導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0.1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之 芻 議 ( 上 ) / 觀 淨 尊 者...1 0.2 願 正 久 住 台 灣 慶 定 長 老 往 緬 甸 隨 喜 供 養 帕 奧 禪 師 暨 禮 邀 之 紀 錄... Content 目 錄 專 題 報 導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0.1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之 芻 議 ( 上 ) / 觀 淨 尊 者...1 0.2 願 正 久 住 台 灣 慶 定 長 老 往 緬 甸 隨 喜 供 養 帕 奧 禪 師 暨 禮 邀 之 紀 錄... 52 0.3 大 金 塔 前 的 省 思 從 佛 教 深 植 於 緬 甸 的 盛 況 談 我 們 的

More information

《奉持八关斋戒》

《奉持八关斋戒》 奉 持 八 关 斋 戒 苏 达. 法 拉. 布 达 哥 斯 阿 阇 黎 ( 那 那 瓦 拉 上 座 ) 编 著 比 丘 康 塔 斯 罗 泰 译 英 第 一 版 :1992 年 8 月 12 日 第 二 版 :1993 年 10 月 3 日 由 僧 王 秘 书 办 公 室 出 版 自 由 出 版 社 出 品 电 话 :222-1928,225-0401 泰 国 H.N. 集 团 有 限 公 司 印 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7 \252\376\277\375\245|.doc)

(Microsoft Word - 37 \252\376\277\375\245|.doc) 116 附錄四 : 附錄四 : 資具取用時的省思 護衛經 發願與回向功德 資具 ( 衣 食 住 藥 ) 取用時的省思 Ta kha ikapaccavekkha apā ha Pa isa khā yoniso cīvara pa isevāmi, yāvadeva sītassa pa ighātāya, u hassa pa ighātāya, a sa-makasa-vātātapa-siri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 Paramatthajotika () Bhikkhu Santagavesaka (use foreign1 font)... 1... 14... 32... 38... 39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 羅 11 Buddham 1 利 saranam gaccham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More information

慈爱的功德 我们先说修慈爱有什么功德 : 1 他睡时安稳 ; 2 醒的时候精神非常好, 不会因为我们睡的少就精神疲倦 ; 3 不会做恶梦 ; 4 人会喜欢我们 ; 5 非人也喜欢我们 ; 6 天神会护卫 ; 7 刀兵火毒不能侵害我们 ; 8 我们的心很容易入定 ; 9 我们的仪态非常安详, 不会紧梆

慈爱的功德 我们先说修慈爱有什么功德 : 1 他睡时安稳 ; 2 醒的时候精神非常好, 不会因为我们睡的少就精神疲倦 ; 3 不会做恶梦 ; 4 人会喜欢我们 ; 5 非人也喜欢我们 ; 6 天神会护卫 ; 7 刀兵火毒不能侵害我们 ; 8 我们的心很容易入定 ; 9 我们的仪态非常安详, 不会紧梆 慈心修习 法增尊者 2017 年春讲于福鼎资国寺, 安雅笔录 目录慈爱的功德 慈爱经 怎样在我们的内心升起慈爱心对自己散发慈爱心对他人散发慈爱心对喜欢的人修慈爱对普通的人修慈爱对讨厌的人修慈爱对无量众生修慈爱, 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回向功德 慈爱的功德 我们先说修慈爱有什么功德 : 1 他睡时安稳 ; 2 醒的时候精神非常好, 不会因为我们睡的少就精神疲倦 ; 3 不会做恶梦 ; 4 人会喜欢我们

More information

A I U A A DIgha-nikAya Majjhima-nikAya S ṁyutta-nikaya A guttara-nikaya DIgha-nikAya,22. Dhammacakkappavattana-Vagga Dutiya Tathagatena Vutta 1 1.Evam me sutam ekam samayam BhagavA BArANasiyaM

More information

欲的出离与修断

欲的出离与修断 欲的出离与修断 法增比丘 攀缘四识住 贪欲的生起, 乃是因为五根接触五尘时, 心识对可爱之境产生的贪着 这在 杂阿含 七五二经里佛说: 佛告迦摩: 欲谓五欲功德, 何等为五? 谓眼识明色可爱 可意 可念, 长养欲乐, 如是, 耳 鼻 舌 身 识触可爱 可意 可念, 长养欲乐 ; 是名为欲 然彼非欲, 于彼贪著者, 是名为欲 因接触境之后心中所生的思念, 对这思念常去引欲是贪欲, 为何去思念它呢? 这是因为对所触境的爱乐

More information

Venerable Dhammavaro 釋法增

Venerable Dhammavaro 釋法增 破除概念的方法 礼敬世尊, 应供,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什么是概念 (pabbatti)?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 我们所遇到的无非是两种法 (Dhamma), 第一个是色法 (rupa); 从天空到山河大地, 以及在这地上的一切, 动的和不动的, 见的到与见不到的, 和我们色身的色蕴, 过去, 现在, 未来, 内, 外, 粗, 细, 美, 丑, 远, 近的种种色法,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hree Paritta Chanting.doc

Microsoft Word - Three Paritta Chanting.doc Tisaraõa Vandanà 礼敬三宝 Homage to the Triple Gem Arahaü, Sammà-sambuddho Bhagavà, Buddhaü Bhagavantaü abhivàdemi. (x1) 世尊是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我礼敬佛陀世尊 ( 一拜 )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Enlightened One,

More information

Daily Dhamma Reflection 每日佛法省思 PĀḶI CHANTING 巴利課誦 Pāḷi-English-Chinese 巴英中三語 CONTENTS 目錄 Devārādhanā Inviting the Deities 邀請諸天... 5 Vandanā Homage [to the Buddha] 禮敬佛陀... 5 Sambodhi-Udāna Inspired Utterance

More information

MAHA MANGALA SUTTA

MAHA MANGALA SUTTA MAHĀ MANGALA SUTTA Great Blessings Discouse 大吉祥经 Evam Me Sutam : EkamSamayam 嘿汪美书当嘿刚沙麻阳 Thus have I heard : one time 如是我闻 : 一时 Bhagavā Sāvatthiyam Viharati 巴咖哇沙哇提央 the Exalted One was dwelling near Savatthi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0F\252\371\252G\270g\301\277\270q-0524.docx)

(Microsoft Word - \250F\252\371\252G\270g\301\277\270q-0524.docx) 目 錄 序 言... I 沙 門 果 經... 1 沙 門 果 經 講 義... 51 第 一 講 經 文 背 景... 51 第 二 講 國 王 見 佛... 83 第 三 講 六 師 諸 見... 131 第 四 講 出 家 功 德... 167 第 五 講 具 足 戒 行... 199 第 六 講 定 慧 四 緣... 239 第 七 講 捨 離 五 蓋... 265 第 八 講 成 就 初

More information

在 杂阿含 279 经 中佛说 : 眼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修习 不执持,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耳 鼻 舌 身 意根亦复如是 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 执受相, 执受随形好, 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 执受住,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 以漏其心 此等不能执持律仪, 防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

在 杂阿含 279 经 中佛说 : 眼根不调伏 不关闭 不守护 不修习 不执持, 于未来世必受苦报 耳 鼻 舌 身 意根亦复如是 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 执受相, 执受随形好, 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 执受住, 世间贪 忧 恶不善法, 以漏其心 此等不能执持律仪, 防护眼根 耳 鼻 舌 身 意根, 亦 厌离 离欲 与灭尽 -- 修行的次第 --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修行从凡夫到圣人有不同的层次, 佛陀在不同的地方对 不同根性的人说不同层次的修法 归纳有以下几种 : 1. 修习厌离 离欲 与灭尽 如在 杂阿含 28 经 中佛说 : 于色生厌, 离欲, 灭尽, 不起诸漏, 心正解脱, 是名比丘见法涅盘 先要认识三界和诸苦, 才能生厌离, 生起出离之心, 然后才去找苦的原因,

More information

身心清淨靜坐法 Rest for mind and body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身心清淨靜坐法 Rest for mind and body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身心清淨靜坐法 Rest for mind and body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身心清淨靜坐法 Rest for mind and body Ven. Dr. Bodagama Chandima Nāgānanda International Buddhist University Printed in Taiwan (R.O.C.) First Printing: 2018 ISBN: 978-955-4995-09-3

More information

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

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 法的真义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敬法偈 Dhamma Vandana (PALI 原文 )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tt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āyiko 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 ti. ([ 大典尊经 ], 六 ) 译文 彼世尊所善说之法, 是现见 即时 来见 诱导,

More information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3) 无记 (abyākata) 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 (1) 色想 (2) 声想 (3) 香想 (4) 味想 (5) 触想 (6) 法想 在 杂阿含 109 经 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 : 云何见想即是我? 谓六想身 眼触生想, 耳 鼻 舌 身 意触生想, 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 是名想即 观照想的生灭 法增比丘 我们若只是浅显的观察, 我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那即是身体是我, 心也是我 若观察的更深一点, 除了确定色体是我之外, 还有我的感受 想念 造作 和意识活动 佛陀将它们归纳为色 受 想 行 识 若是不同意, 我们可以继续观察下去, 看看除了五蕴, 能再找到什么? 因为佛法是要靠自己来探究, 自己思考, 自己行道, 自己证果的 ; 没人会替我们做, 也没有神或佛菩萨会替我们做的

More information

日常课诵.doc

日常课诵.doc 日常课诵本 整理者 :Anagarika Dhammajivi( 性恩 ) PDF 文档制作 :fjland.net ( 非卖品 自修用 ) 目录 1 礼赞佛陀 三皈依... 1 2 十学处... 1 3 制戒的十种利益... 2 4 佛 法 僧随念 ( 礼敬三宝 )... 2 5 转法轮经... 4 6 无我相经... 7 7 吉祥经... 10 8 宝经... 12 9 户外经... 15 10

More information

Access to the Breath

Access to the Breath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 asambuddhassa 禮敬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大念處經析解 在這次禪修營當中 我要為大家詳細地解說 大念處 經 這部經是佛陀住在 俱盧國 Kuru 的 劍磨瑟曇城 Kammasadhamma 時所開示的 據說 在劍磨瑟曇城 裡沒有適合世尊居住的處所 但在城外則有一處水源充 足 風景宜人的大樹林 世尊就住在那個樹林裡 並且以

More information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和法 四念处的修持有三个重点 : 第一是维持正念 ; 第二是调伏贪忧等烦恼 ; 第三是精勤方便 念 念, 它有三个意义 ; 即强烈的以专注心投入目标, 急速地不带思考的投入目标, 以正念广布整个目标 正念的生起能紧系的深入于 ( 不漂浮 不肤浅 ) 目标的性质 正念的功能是未曾错过或忽略目标 正念的 安般念业処 法增比丘 安般念 (anāpānasati) 是以呼吸作为目标, 來修习定的一个法门 它的修习是将我们的心导向宁静, 直到它到达安止定 (appana samadhi) 的阶段 止, 巴利文 samatha 奢摩他, 意义是止, 依业处修止而得住心, 不再散漫, 代表心的宁静 定, 巴利文 samadhi 三摩地, 三昧, 义为定, 等持 当心不再被烦恼占有时, 心达到心解脱, 这时心里没有丝毫的思惟,

More information

印 度 菩 提 伽 耶 金 刚 座 释 迦 摩 尼 佛 等 身 像 我 只 宣 说 一 法 苦 的 起 因, 以 及 朝 向 灭 苦 的 道 路 正 如 海 水 只 有 一 味, 我 的 教 法 只 涉 及 苦 及 苦 之 息 灭

印 度 菩 提 伽 耶 金 刚 座 释 迦 摩 尼 佛 等 身 像 我 只 宣 说 一 法 苦 的 起 因, 以 及 朝 向 灭 苦 的 道 路 正 如 海 水 只 有 一 味, 我 的 教 法 只 涉 及 苦 及 苦 之 息 灭 印 度 菩 提 伽 耶 金 刚 座 释 迦 摩 尼 佛 等 身 像 我 只 宣 说 一 法 苦 的 起 因, 以 及 朝 向 灭 苦 的 道 路 正 如 海 水 只 有 一 味, 我 的 教 法 只 涉 及 苦 及 苦 之 息 灭 Sayalay Susīlā 善 戒 法 师 善 戒 法 师,2015 年 本 书 为 非 卖 品, 免 费 赠 阅 可 以 无 须 经 作 者 同 意 而 重 印 本

More information

无上的布施

无上的布施 无上的布施 缅甸毛淡棉帕 有两种布施 : 一 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 ; 二 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你喜欢那一种呢? 请回答 在此讲座中, 我想说明佛陀对其弟子 (savaka) 在实行布施时的期望 你的期望与佛陀的期望可能相同, 也可能不同 让我们看 布施分别经 DakkhinavibhavgaSutta 中的例子: 一时, 佛陀住在释迦国 (Sakyancountry) 迦毗罗卫城 (Kapilavatthu)

More information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 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 Sambuddhassa 南 传 护 卫 经 偈 法 增 比 丘 编 译 中 国 法 增 尊 者 佛 弟 子 众 倡 印 ( 初 版 ) 大 悲 世 尊 偈 具 大 悲 心 的 世 尊, 为 了 众 生 的 利 益, 圆 满 一 切 波 罗 蜜, 自 证 无 上 的 菩 提, 以 这 真 实 的 话 语, 愿 诸 障 碍 皆 消 除 具 大 悲 心 的 世 尊, 为 了 众 生 的 幸 福, 圆 满 一 切 波 罗 蜜, 自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15\355\325n_\260\315\235h\214\246\325\325_.doc)

(Microsoft Word - \315\355\325n_\260\315\235h\214\246\325\325_.doc) Sàyaõhavandanà Araha sammāsambuddho bhagavā, Buddha bhagavanta abhivādemi.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Dhamma namassāmi. Supa 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 gho, Sa gha namāmi.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2. Sikkhapadavannana ( ) Bhikkhu Santagavesaka (use foreign1 font) 2-1.Sikkhapadapathamatika Evam saranagamanehi sasanotaram dassetva sasanam otinnena upasakena va pabbajitena va yesu sikkhapadesu pathamam

More information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正覺者! 巴利課誦 巴利三藏譯叢 05 智行尊者觀淨尊者編輯 Bhante U Nyanacara, Bhante U Sopāka 瑪欣德尊者等翻譯 Bhante U Mahinda 簡要目錄 簡要目錄 簡要目錄... 1 詳細目錄... 3 第一篇皈依與受戒... 7 第二篇早課...

More information

然后我们才能做佛说的众善奉行 (kusalassupa sampada), 只有当我们把修行带入自己心里, 奉持佛陀给我们制定的戒律, 我们才会开始修习善行 人们总是到处在找福德, 却不知就算是我们坐在家中, 我们也可以在修福德 如何作呢? 皈依三宝, 奉持五戒, 修习慈爱, 观照无常等等 然后我们

然后我们才能做佛说的众善奉行 (kusalassupa sampada), 只有当我们把修行带入自己心里, 奉持佛陀给我们制定的戒律, 我们才会开始修习善行 人们总是到处在找福德, 却不知就算是我们坐在家中, 我们也可以在修福德 如何作呢? 皈依三宝, 奉持五戒, 修习慈爱, 观照无常等等 然后我们 增益福德的方法 礼敬世尊, 阿罗汉, 等正觉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福德的意义 (Puñña) 佛陀说 : 福德是福德业, 是幸福 如意 喜乐 可亲 愉悦的别语 ( 如是语 22) 福德业是善业, 善的行为 在佛经里常提到的是十善业 : 不杀, 不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恶口, 不两舌, 不绮语, 不贪, 不嗔, 不痴 善业引生世间的利益, 譬如好的重生 财富 美貌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453A5CD6C7BBDBD6AECAF75CD0C2BDA8CEC4BCFEBCD05C323031344A756C7931715C323031344A756C7954755CB7E2C3E6BACDB0E6C8A8C9F9C3F72E646F63>

<453A5CD6C7BBDBD6AECAF75CD0C2BDA8CEC4BCFEBCD05C323031344A756C7931715C323031344A756C7954755CB7E2C3E6BACDB0E6C8A8C9F9C3F72E646F63> 智 慧 之 树, 不 返 之 流 观 禅 的 修 行 与 进 程 慈 济 瓦 禅 师 著 雷 叔 云 汤 华 俊 译 休 斯 顿 禅 修 中 心 主 持 出 版 2014 年 9 月 ( 更 新 信 息 请 查 阅 www.houstonmeditationc.com ) 版 权 声 明 一 本 书 版 权 属 休 斯 敦 禅 修 中 心 所 有, 只 要 不 擅 加 增 删, 欢 迎 任 何 单

More information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福报与功德

福报与功德 福报与功德礼敬世尊, 应供, 等正觉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世人日日求福, 而福却不至, 人但断却众恶, 福报自然临门 若再增上修慈, 慈悲於一切如母众生, 福报倍增, 功德无量, 众恶缘转减或消除, 邪魔远离, 事事如意 行善自得福报, 但会用的完 持戒修定观照自得功德, 越积越多, 乃至圆满解脱 福报指善业 (kusala) 的功德 (puñña) 所带來的善果报,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nikaya_selected.doc

Microsoft Word - nikaya_selected.doc 目 次 巴 利 學 習 系 列 Ⅱ. 尼 柯 耶 選 讀 一 S. 56:11 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m 轉 法 輪 經 二 S.22:59 Anattalakkhanasuttam 無 我 相 經 三 M.2 Sabbasavasuttam 一 切 漏 經 四 M.13 Mahadukkhakkhandhasuttam 大 苦 蘊 經 漢 巴 對 讀 分 析 文 法

More information

Pâ LI CHANTING THAI TRADITION/ 巴利课诵泰国式. ARADHANA DEVâ 邀请天众 * 沙满达甲咖蛙累素阿达拉卡展杜爹蛙达 * SAMANTA CAKKAVALESU ATRAGACCHANTU DEVATA, 愿来自十方世界的诸天天众, 皆来云集于此, 沙贪芒目尼

Pâ LI CHANTING THAI TRADITION/ 巴利课诵泰国式. ARADHANA DEVâ 邀请天众 * 沙满达甲咖蛙累素阿达拉卡展杜爹蛙达 * SAMANTA CAKKAVALESU ATRAGACCHANTU DEVATA, 愿来自十方世界的诸天天众, 皆来云集于此, 沙贪芒目尼 RATANATTAYA VANDAN! 1 礼敬三宝 阿拉汉 三妈三扑拖 怕卡蛙 瀑汤趴卡弯当 阿劈蛙 贴咪 ARAHAM SAMMASAMBUDDHO BHAGAVA, BUDDHAM BHAGAVANTAM ABHIVADEMI. (prostrate) 世尊是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我礼敬佛陀世尊 ( 五体投地一拜 ) 顶礼佛宝拜下时念 :Buddho me nàtho. 佛是我的归依处 洒蛙卡多怕卡蛙搭贪摸贪忙哪妈萨咪

More information

早课

早课 - 1 - 目 录 早 课 1 中 国 上 座 部 佛 教 早 晚 课 诵 本 ( 巴 汉 对 译 )version 1.0 改 变 自 : 法 乐 在 家 众 早 晚 课 诵 本 依 据 : 玛 欣 德 长 老 在 家 众 早 晚 课 录 音 编 译 : 上 座 部 YY 学 习 频 道 群 (QQ 群 号 :193528555 193528555) 早 晚 课 诵 本 编 译 组 礼 敬 1 自

More information

佛弟子 日常課誦本 - 目次 - 1. 禮讚佛陀 三皈依 2. 十學處 3. 制戒的十種利益 4. 隨念佛 法 僧 ( 禮敬三寶 ) 5. 轉法輪經 6. 無我相經 7. 吉祥經 8. 寶經 9. 戶外經 10. 寶藏經 11. 慈愛經 12. 慈愛修習 Mettā-Bhāvanā 13. 法集論

佛弟子 日常課誦本 - 目次 - 1. 禮讚佛陀 三皈依 2. 十學處 3. 制戒的十種利益 4. 隨念佛 法 僧 ( 禮敬三寶 ) 5. 轉法輪經 6. 無我相經 7. 吉祥經 8. 寶經 9. 戶外經 10. 寶藏經 11. 慈愛經 12. 慈愛修習 Mettā-Bhāvanā 13. 法集論 佛弟子 日常課誦本 目次 整理者 :Anāgārikā Dhammajīvī( 釋性恩 ) 1 佛弟子 日常課誦本 - 目次 - 1. 禮讚佛陀 三皈依 2. 十學處 3. 制戒的十種利益 4. 隨念佛 法 僧 ( 禮敬三寶 ) 5. 轉法輪經 6. 無我相經 7. 吉祥經 8. 寶經 9. 戶外經 10. 寶藏經 11. 慈愛經 12. 慈愛修習 Mettā-Bhāvanā 13. 法集論 - 論母

More information

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 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应 ( 供 ), 等正觉! 前二路者, 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 三不善法 贪, 恚, 害觉 其右路者, 谓三善觉 ; 出

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 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应 ( 供 ), 等正觉! 前二路者, 谓众生狐疑 左路者, 三不善法 贪, 恚, 害觉 其右路者, 谓三善觉 ; 出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证悟初果的方法 法增比丘 学佛的人要知道, 佛说我们就像病人, 既然病了那就要看医生, 医师有很多, 佛是所有医师中最好最精明的 好的医师诊断病人, 他会很仔细的观察病人, 马虎不得, 要找到正确的病因, 是季节变化? 是风寒? 是吃错食物? 是疲劳损身? 或外因伤害等等 然后问病人的一些生活的资料, 才能开正确的药剂给病人服用 ; 是要针炙? 要发汗? 要泻? 要吐? 或服药?

More information

南传法师论著

南传法师论著 向 智 尊 者 作 品 选 集 Ven. Nyanaponika Thera 舍 断 今 生 与 来 世 古 老 的 自 由 之 歌 ------------------------------------------- 2 舍 断 今 生 来 世, 如 蛇 蜕 旧 皮 -------------------------- 6 破 除 渴 爱 我 慢 贪 欲 --------------------------------1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Metta.doc

Microsoft Word Metta.doc 光碟 1; 资料夹 01; 轨道 11 METTĀ 灭大 Sabbe Sattā Sabbe Pānā 萨贝萨打萨贝巴那 Sabbe Bhūtā Sabbe Puggalā 萨贝布打萨贝仆卡拉 Sabbe Attabhāvā-pariyāpannā 萨贝阿大巴哇八利呀爸拿 Sabbā Itthiyo Sabbe Purisā 萨巴依地哟萨贝布立洒 73 慈爱 LOVING-KINDNESS 慈爱 May

More information

家居擇善處 [7], 往昔修善業 [8], 決心行正道 [9], 此爲最吉祥 廣學 [10] 善工巧 [11], 戒學具律儀 [12], 真實柔和語 [13], 此爲最吉祥 孝順于父母 [14], 護養妻 [15] 與子, 正命 [16] 維生計, 此爲最吉祥 布施 [17] 修十善 [18], 扶

家居擇善處 [7], 往昔修善業 [8], 決心行正道 [9], 此爲最吉祥 廣學 [10] 善工巧 [11], 戒學具律儀 [12], 真實柔和語 [13], 此爲最吉祥 孝順于父母 [14], 護養妻 [15] 與子, 正命 [16] 維生計, 此爲最吉祥 布施 [17] 修十善 [18], 扶 吉祥經 (Mangala Sutta) 及注釋 ( 南傳大藏經 小部 小誦經, 法增 2005 年譯及注釋 ) 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舍衛國 [1] 祗樹給孤獨園 [2], 于深夜時, 有一金光四射天神, 莅臨佛所, 遍照祗園, 行近佛前, 頂禮佛足, 立于一邊, 以偈而問佛 [3]: 諸天與世人, 企求諸善德, 思維吉祥 [4] 義, 祈佛爲示知 : 爾時佛慈愍, 天神與人衆, 開示勝吉祥, 以偈而答曰

More information

增壹阿含经

增壹阿含经 增壹阿含经 符秦建元二十一年 (385 年 ) 据兜怯勒国沙门昙摩难提译 增壹阿含经 目录 增壹阿含经第 1-5 卷增壹阿含经第 6-10 卷增壹阿含经第 11-15 卷增壹阿含经第 16-20 卷增壹阿含经第 21-25 卷增壹阿含经第 26-30 卷增壹阿含经第 31-35 卷增壹阿含经第 36-40 卷增壹阿含经第 41-45 卷增壹阿含经第 46-50 卷 2 增壹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More information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目錄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2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8 三 皈依三寶的方法 19 四 皈依三寶的利益 29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0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1 12 皈依三寶的意義 1. 2. (1) (2)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Buddhist Devotions.docx

Microsoft Word - Buddhist Devotions.docx BUDDHIST DEVOTIONS It is the duty of every Buddhist to pay homage to the Buddha before the commencement of any Buddhist recitatio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 Pali should be recited thrice and only after

More information

《聖道行跡》

《聖道行跡》 圣道行迹 法增尊者 (Bhikkhu Dhammavaro) 目录 一. 礼赞佛陀 3 二. 如理思惟 4 三. 皈依三宝 8 四. 布施, 持戒 10 布施的果报 10 五戒的传授 14 五戒分析 16 五戒的持守 18 五戒的违犯 22 犯戒的对治 25 持戒的功德 30 五. 禅定 32 经行法 32 经行法四阶 34 经行法的观照 35 静坐的方法 41 六. 观照 44 我们对身体的错误看法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五蕴法与名色法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定力的培育 安般念 四种正知的修习 经行 四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五蕴法与名色法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定力的培育 安般念 四种正知的修习 经行 四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法增法师指导 身观身念处密集禅修法 ( 二零一三年修订版 / 二零一六年二印 ) ~~ 目录 ~~ 1.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 1 2. 身心的真相 23 3. 五蕴法与名色法 27 4. 破除概念以见真实法 40 5. 定力的培育 57 6. 安般念 61 7. 四种正知的修习 71 8. 经行 77 9. 四威仪与其他姿势的观照 85 10. 三十二身分 98 11. 念身之四界

More information

實用 巴利語文法 附錄 蔡奇林編 2000 年 8 月修訂第二版 附錄目次 A.INTRODUCTION TO PALI (A.K.Warder) 習題及參考解答一 巴翻英習題與單字提示 (1-16 課 )... A-1 二 巴翻英 (1-16 課 ) 及英翻巴 (1-15 課 ) 習題解答... A-13 B. 發音練習... B-1 C. 法句經選讀 (40 頌 )... C-1 D. 略談巴利語...

More information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阮艳萍 在今天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中 各类传承和保护主体纷纷登场 除了传统的民间的传承人之外 中央和地方政府 学者 商人 新闻媒体等也都纷纷加入了这场博弈 与数字化技术同步进入这场运动的还有一类新型主体 那就是 数字传承人 他们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播 生存和发展的又一类新型主体 他们的数字传承活动 使文化遗产从唯一 不可共享和不可再生的变成了无限 可共享和可再生的 文化遗产 数字传承人 民间传承人 遗产表述

More information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邓殿臣赵桐译 [ 题解 ] 大念处经 是巴利三藏中经藏 长部尼伽耶 的第二十二经, 又名 四念处经 此经论述真修实证的修行法门, 即以修习四念住, 内观身 受 心 法, 了知 身不净 受是苦 心无常 法无我, 以对治净 乐 常 我等四颠倒想, 修得慧观 知见苦 无常 无我之三法印, 达至 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漏断尽, 述于涅槃之境 在初期佛教经典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此经代表了佛教早期亲修实证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 ( 6 ) : 100011 : www. bph. com. cn * 2005 11 1 2005 11 1 1-10000 ISBN 7-200-06064-X/I.904 : 12.00

* ( 6 ) : 100011 : www. bph. com. cn * 2005 11 1 2005 11 1 1-10000 ISBN 7-200-06064-X/I.904 : 12.00 * ( 6 ) : 100011 : www. bph. com. cn * 2005 11 1 2005 11 1 1-10000 ISBN 7-200-06064-X/I.904 : 12.00 ,,,,,,,,,,,,,,,,,,,,,, 1 ,,,,? :,,, ;,!,,,,,,,,,,,,, : 2 ,,?,,,,,,,,,,,,,,,,, 3 ,,,,,,,,,,,,?,,,,,,,

More information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道 澄 尊 者 开 示 集 感 恩 父 母 经 墙 外 经 开 示 Bhadanta Visuddhà cà ra 道 澄 尊 者 目 录 一 PART ONE 1 感 恩 父 母 经 1 前 言 3 感 恩 父 母 经 开 示 5 分 隔 插 图 37 二 PART TWO 39 墙 外 经 39 前 言 41 问 题 集 一 44 墙 外 经 开 示 45 问 题 集 二 79 结 缘 与 助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200 1 3 4 5 15 28 58 69 92 104 106 2 40 200 5 8:00 8:50 8:50 9:40 9:40 10:30 10:30 10:50 10:50 11:40 11:40 12:30 / 200 3 66 2:15 Henrietta C. Mears J. Vernon MacGee John Balchin 4 66 40 1600 39 5 12 5

More information

如是言 : 我欲诣某城, 某村, 某聚落, 当示我路 时, 知路者即示彼路, 语言 : 士夫, 从此道去, 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如是言 : 我欲诣某城, 某村, 某聚落, 当示我路 时, 知路者即示彼路, 语言 : 士夫, 从此道去, 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 ; 复有坑涧渠流, 复当舍左从右 ; 复有丛林, 复当舍左从右 ; 汝当如是渐渐前行, 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 : 其譬如是, 不知路者, 譬愚痴凡夫 其知路者, 譬如来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自觉者 证悟初果的方法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二零零三年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学佛的人要知道, 佛说我们就像病人, 既然病了那就要看医生, 医师有很多, 佛是所有医师中最好最精明的 好的医师诊断病人, 他会很仔细的观察病人, 马虎不得, 要找到正确的病因, 是季节变化? 是风寒? 是吃错食物? 是疲劳损身? 或外因伤害等等 然后问病人的一些生活的资料,

More information

佛法的修习, 入流分为四个层次 : 即亲近善知识, 听闻佛法, 如理思惟, 及法次法向 一个人若欲修行, 最重要的是把这四个层次思惟清楚, 以免事倍功微, 或是毫无成绩 1. 亲近善知识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 独自无师自证, 断除一切烦恼缠结, 意识完全净化, 无有任何污垢, 值得人天的崇敬 他完全

佛法的修习, 入流分为四个层次 : 即亲近善知识, 听闻佛法, 如理思惟, 及法次法向 一个人若欲修行, 最重要的是把这四个层次思惟清楚, 以免事倍功微, 或是毫无成绩 1. 亲近善知识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 独自无师自证, 断除一切烦恼缠结, 意识完全净化, 无有任何污垢, 值得人天的崇敬 他完全 学佛的次第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认识苦 我们虽然遭受到苦, 但是我们却不会因此而认识苦, 所以在应用佛法时犹如隔靴抓痒, 对学佛者来说将很困难, 不能相应 就好比一个通晓经济学的未必会作生意一样 因为有了色身, 以及执著外在的色相 ; 所以才有各种的色相的事情生起 ; 产生种种的缠系 ; 错误的认为这些色身及色相是我或我所拥有的 如此的生起执著于苦或乐的感受, 并且混淤的把五蕴的色,

More information

入 学 考 试 重 点 考 查 学 生 的 基 础 专 业 知 识 基 本 实 验 操 作 技 能 独 立 思 考 和 动 手 能 力 笔 试 和 面 试 的 试 题 都 有 足 够 的 难 度, 以 利 择 优 录 取 新 录 取 的 研 究 生 第 一 次 见 面, 池 先 生 会 作 一 次

入 学 考 试 重 点 考 查 学 生 的 基 础 专 业 知 识 基 本 实 验 操 作 技 能 独 立 思 考 和 动 手 能 力 笔 试 和 面 试 的 试 题 都 有 足 够 的 难 度, 以 利 择 优 录 取 新 录 取 的 研 究 生 第 一 次 见 面, 池 先 生 会 作 一 次 严 师 慈 母 池 际 尚 院 士 培 养 研 究 生 记 实 叶 德 隆 叶 德 隆, 男,1936 年 12 月 初 生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 武 汉 )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教 授 1960 年 北 京 地 质 学 院 岩 石 矿 物 学 专 业 毕 业 并 留 校 任 教,1962 年 北 京 地 质 学 院 研 究 生 毕 业 主 要 从 事 岩 浆 岩 岩 石 学 晶 体 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Sacca_01. Final Copy.doc

Microsoft Word - Sacca_01. Final Copy.doc S A C C A A Newsletter for the Members of UNSW Buddhist Society http://www.unibuds.unsw.edu.au Publication December 2005 February 2006 Buddhism: the Here and Now Unibuds UNSW BUDDHIST SOCIETY S A C C A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壹、端正法 3.7.doc

Microsoft Word - 01壹、端正法  3.7.doc 佛 陀 的 教 法 壹 端 正 法 釋 開 仁.2011/3/18 目 次 : ( 壹 ) 總 論 一 說 法 次 第 : 先 說 端 正 法, 後 說 正 法 要 二 三 福 之 業 三 得 人 天 涅 槃 之 正 道 ( 一 ) 八 正 道 是 正 道 ( 二 ) 十 善 是 正 道 ( 三 ) 布 施 是 正 道 ( 四 ) 修 無 常 想, 便 無 瞋 恚 愚 惑 之 想, 是 為 正 道

More information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归命彼世尊, 应供, 正自觉 目录名色法身见四种执取身体的色法如何破除身见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观因缘生灭法经行法正念于当下厌离观照的成果 破身见的技巧和方法 澳洲蓝山佛宝寺, 法增法师 名色法我们不瞭解轮回的真相, 因此执着于有个 我 的实体或自性 [1], 生起 贪爱 与 无明, 所以产生轮回 但这 我 只是两个部份, 一份是身体, 一份是心 佛陀把它们拆开来, 称它们为 五蕴 [2] 这五蕴 (khanddha)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羅 理 Anagarika Dhammajivi 羅 說 (1) (2) (3) 不 (4) (5) (6) (7) (8) 1 羅 說 1. 2. 羅 了 露 說 都 了 來 3. 兩 不 4. 1. 2. 裡 3. 4. 5. 來 6. 來 7. 8. 數 9. 裡 了 了 都 數 了 數 都 數 1 不 了 不 了 了 了 來 數 行 離 了 類 離 離 了 說 了 了 了 了 ( 若 臘 兩行

More information

沙門行果

沙門行果 沙 門 果 經 (Sāmaññaphala Sutta) 菩 提 比 丘 (Bhikkhu Bodhi) 原 著 德 雄 比 丘 (Bhikkhu Guṇavīra) 譯 目 錄 英 譯 序 iii 中 譯 序 vii 導 讀 ix I. 經 文 篇 1 II. 註 疏 篇 41 群 臣 之 言 41 耆 婆 之 言 52 沙 門 果 之 問 56 外 道 六 師 及 其 教 理 61 1. 布 蘭

More information

The Vinaya

The Vinaya 目录 I 目录 I 目录 Daily Morning Chants...1 ( 早课 )...1 1. Anekajāti...2 ( 许多生偈 )...2 2. Paṭicca-samuppāda...3 ( 缘起法 )...3 3. Paccayā...8 ( 二十四缘 )...8 4. pubbaṇhasuttaṁ...9 ( 午前经 )...9 5. Sumaṅgala gāthā...

More information

<AA6BA8A3A4BAA4E56C6F676F2E706466>

<AA6BA8A3A4BAA4E56C6F676F2E706466> Sutta Nip ta Erich Fromm1 William Blake2 chandag, 913 chand nun to, 731 791 1. 2. 3. 4. 5. 6. 3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 1. 2. 3. 4. 1. 2. 3. 4. anup disesa-nibb nadh tu yogakkhema 5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20 1 66 1 20 2 66 2 20 3 66 N WAKIN 20 WAKIN 20 20 20 3 20 4 66 4 20 5 66 Dear Wakin, I m a Chinese girl living in Denmark together with my parents. I started to listen to your music at the age of 14 and

More information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苦 这五蕴就是苦的种子, 它所带来的味只是苦 在 弥兰王问经 第三品第四经中, 龙军为国王解答行的生起时说 : 大王有眼与色即有眼识, 有眼识即有眼触, 有眼触即有受, 有受即有爱, 有爱即有取, 有取即有 ( 业 ) 有, 有 ( 业 ) 有即有生, 有生即有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如是为此全

苦 这五蕴就是苦的种子, 它所带来的味只是苦 在 弥兰王问经 第三品第四经中, 龙军为国王解答行的生起时说 : 大王有眼与色即有眼识, 有眼识即有眼触, 有眼触即有受, 有受即有爱, 有爱即有取, 有取即有 ( 业 ) 有, 有 ( 业 ) 有即有生, 有生即有老 死 愁 悲 苦 忧 恼 如是为此全 如何认识苦? 法增比丘 苦的认知 世间实在苦, 凡夫当乐处, 三宝实无价, 世人尽不知 在佛经里佛常把不知苦, 不懂生死的道理, 不知因果业报, 又不信三宝的人称作愚痴无闻凡夫 这些迷失的有情众生因为对上述的道理不能如实知道, 又不求取圣道, 灭寂诸行而清净解脱, 所以对圣道 该求的不求 因为见解根本错误的关系, 为诸苦所逼恼时, 不但不知断恶修善, 积集来世福德资粮, 卻反而纵欲, 乐于追逐世间八法

More information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110 小 说 历 史

More information

敬信三宝

敬信三宝 1 第一章敬信三宝 礼敬于世尊, 应供, 等正觉 ( 三次 ) 信 信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 大智度论 里说道 : 佛法大海, 信为能入 就是说这个 佛经里曾记载许多在家众, 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 生起净信, 于是就礼拜佛足, 而自称从今日始归依三宝 : 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 并请佛听许他们成为清信男 ( 优婆塞 U p a s a k a ) 和清信女 ( 优婆夷 U p a s i k a ),

More information

缘起 二 在缘起的语言中, 没有所谓的 人 自我 我们 他们 可成为受苦的人 灭苦的人, 或在轮回中流转的人 三 在缘起的语言中, 没有所谓的 乐, 只有 苦 和 苦的止息, 因为 乐 是常见的所依 因 乐 易引生常见, 而 苦 易引生断见, 所以缘起中不谈 乐 除非用在日常用语的解说上, 才把不苦

缘起 二 在缘起的语言中, 没有所谓的 人 自我 我们 他们 可成为受苦的人 灭苦的人, 或在轮回中流转的人 三 在缘起的语言中, 没有所谓的 乐, 只有 苦 和 苦的止息, 因为 乐 是常见的所依 因 乐 易引生常见, 而 苦 易引生断见, 所以缘起中不谈 乐 除非用在日常用语的解说上, 才把不苦 真实的缘起法 法增尊者编 目录 缘起的原则佛陀真实的教法缘起的目的是正见 缘起法是属于胜义谛, 所以必须以法的语言来解说 清净道论 (Visuddhimagga) 里所提的三世轮回的缘起是错误的, 它误导了学佛者超过 1000 年 我们必须要以佛陀讲的 噶拉玛经 (Kalama suttam) 和 大般涅槃经 (Maha parinibbana suttam) 中所说 四大教法 的原则去找寻正确的缘起教法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論 理 理論 索 A Philosophical Study of Life-and-Death Persectives in Early Buddhism Focus on the Reserching of Paticcasamuppada Theory 年六 理 理論 索 讀 理論 索 流 理論 理論 論 念 理論 論 力 兩 歷來 不 念 不 念 理論 度 來 流 論 六 論 句 來 念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