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绪 论"

Transcription

1 第 1 章 ( 一 ) 名词解释 1 骸, 泛指骨骼 百骸, 指全身骨骼 2 辨证, 就是将四诊 ( 望 闻 问 切 ) 所收集的资料 症状和体征, 通过分析 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 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 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3 指人体具有生机的阳气 4 指同一疾病, 可因人 因时 因地的不同, 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所表现的证候不同, 因而治法亦异 5 五脏一体观, 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 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 是完整统一的整体 6 形神一体观, 又称 形与神俱 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 不可分割, 形乃神之宅, 神乃形之主, 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7 不同的疾病, 在其发展过程中, 出现相同的证, 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8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 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 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9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包括病因 病位 病性及邪正关系 10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 健康 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 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 二 ) 填空题 1 辨证论治 2 伤寒论 金匮要略 3 基础 动力主宰 4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5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6 脉经 7 黄帝内经 8 心 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 9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 10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11 隋巢元方 12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 对医学的渗透 13 慧 安 加甚 ( 二 ) 判断题 1 正确 2 正确 3 正确 4 正确 1

2 5 错误 6 错误 7 正确 ( 三 ) 简答题 1 1 注重整体观念, 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又强调人与自然 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2 系统地将反映当时文化进步的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等引入医学领域, 作为思维方法以解释人体生命的产生 生命过程的维系 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及诊断防治等 3 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 较详细地描述了脏腑的生理功能 其主要成就 :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2 伤寒论 以六经论伤寒, 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纲领 ; 金匮要略 以脏腑病机论杂病 二书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成为历代医学辨证论治的楷模 3 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辨证是认识疾病, 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 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 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 论治是辨证的延续, 也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辨证准确, 立法无误, 则疗效确切 4 是关于中医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 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其内容包括 :1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包括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以及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2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 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内容包括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学说等四部分 3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包括病因 发病 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5 含义 : 是包括理 法 方 药在内的整体, 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其特征是 : 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以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6 1 辨病因, 即利用病因理论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推导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得出以病因命名的证候, 为针对病因治疗提供依据 2 辨病位, 即确定病证所在的部位 3 辨病性, 即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 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 人体正气奋起抗邪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结果 4 辨病势 : 即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7 形体, 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 经络 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 气 血 津液等 神,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 广义的神, 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 ; 狭义的神, 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与神的关系表现为 : 形与神是相互依附, 不可分离的 形是神的藏舍之处, 神是形的生命体现 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 有形才能有神, 形健则神旺 而神一旦产生, 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8 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 :1 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 规范, 如 20 世纪 60 年代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 内经讲义, 发展为 70 年代的 中医学基础, 再分化为 80 年代的 中医基础理论 ;2 用哲学 控制论 信息论 系统论 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 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 ;3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 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 创新之路 9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10 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 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 ;2 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 ;3 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 ;4 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 ;5 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 11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1 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可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 ;2 昼夜晨昏变化, 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 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 ;3 地域气候的差异, 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 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 ;4 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积极的 主动的, 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 而且能 2

3 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 美化环境, 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 四 ) 论述题 1 病 : 即疾病, 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 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 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 : 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因 病位 病性及邪正关系 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 有内在联系的 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 : 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 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 孤立的现象, 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如恶寒发热 恶心呕吐 烦躁易怒等 ( 称症状 ), 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 如舌苔 脉象等 ( 称体征 ) 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病是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在疾病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阶段, 而证揭示了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 证又由症组成, 症是疾病的现象, 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 由于证比症更全面 更深刻, 比病更具体, 所以中医既辨病, 更重视辨证论治 2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但亦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 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 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1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主要探讨人体的生 长 壮 老 已的生命规律 人体的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 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2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 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 ( 生物 ) 的属性, 还具有社会属性 人生活在社会中, 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 社会环境的变更, 人的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的变化, 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 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3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 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 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等, 阐述关于生命 健康 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 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4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 古代的天文学 气象学 地理学 物候学 农学 生物学 矿物学 植物学 军事学 数学以及酿酒技术 冶炼技术等, 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 3 辨证与辨病, 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 以确定证候为目的, 从而根据证候来确立治法, 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 ; 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 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辨证与辨病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 一为确诊疾病 辨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诊断疾病的过程, 也就是通过四诊来采集有关病变的资料, 并作相应的物理和生化方面的检查, 然后分析综合所有有关疾病的材料, 作出疾病诊断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疾病的诊断确定后, 就要根据 病 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某些病可用有特异性治疗作用的中药单方或复方治疗, 如疟疾则可用常山治之, 痢疾一般可用黄连 三颗针 马齿苋等治之, 肠痈一般可用大黄牡丹汤治之等 但以一方一药治疗一种疾病, 并非中医学治病方法的主流 在辨证思维过程中, 以证候作为辨析目标反映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特色 但若只考虑证候的差异, 即只考虑疾病的阶段性和类型性, 不考虑疾病的全过程和全貌, 要想认识疾病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 必定是困难的, 辨证的准确率也必定不会高 反之, 若只将疾病诊断清楚, 而没有运用辨证思维辨出反映疾病阶段性和类型性本质的证候, 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疗 因此, 要发扬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诊治特色, 提高中医的临床诊治水平, 提高辨证的准确率, 必须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思路 运用辨病思维来确诊疾病, 对某一病的病因 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 再运用辨证思维, 根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 辨析该病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 从而确立当时该病的 证候, 然后根据 证候 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 此即通常所说的 以辨病为先, 以辨证为主 的临床诊治原则 对某些难以确诊的病症, 可发挥辨证思维的优势, 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 辨出证候, 随证施治 4 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 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 形体 官窍组成的, 而各个脏腑 形体和官窍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但它们不是孤立的 肢解的 彼此互不相关 3

4 的, 而是相互关联 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 因此, 各个脏腑形体官窍, 实际上是人体结构的一部分 ; 各个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 实际上是整体功能的一部分 1 生理上的整体性 : 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 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 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即五脏一体观 ; 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 不可分割的, 即形神一体观 2 病理上的整体性 : 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 着眼于整体, 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 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 既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 3 诊治上的整体性 : 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 各脏腑 经络 形体 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因而在诊察疾病时, 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 官窍 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 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 从而作出正确诊断, 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治疗也应从整体出发, 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如目赤肿痛可用清泻肝火的方法治疗等 由于形和神是统一的整体, 形病可致神病, 神病亦可致形病, 故中医学强调形神共养以养生防病, 形神共调以康复治疗疾病 5 1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 社会环境不同, 造就了个体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 这是因为社会的变迁, 会给人们的生活条件 生产方式 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带来相应的变化, 从而影响人的身心机能的改变 政治 经济地位的高低, 对人的身心机能有重要影响 政治, 经济地位过高, 易使人骄傲 霸道 目空一切 ; 政治 经济地位的不同, 又可影响个体体质的形成 2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 社会环境常有变更, 人的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也随之而变 剧烈 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 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有较大的影响, 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尝贵后贱 可致 脱营 病, 尝富后贫 可致 失精 病, 说明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的剧烈变化, 常可导致人的精神情志的不稳定, 从而影响人体脏腑精气的机能而致某些身心疾病的发生 不利的社会环境, 如家庭纠纷, 邻里不和, 亲人亡故, 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 可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及心理的协调和稳定, 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 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如冠心病 高血压 糖尿病 肿瘤的病情加重或恶化, 甚至死亡 6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 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 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贯穿在生理 病理 诊断与防治等各个方面, 是构筑中医学思想体系的主导思想, 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7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等医学专著的成书,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包括 : 1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 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天文 历算 物候 农学 植物学 矿物学以及冶炼 酿造技术也有诸多创新 这些都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 在哲学思想方面出现了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的局面, 形成了道 儒 法 兵 阴阳等诸家 这一有利的文化氛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医药知识的积累 : 从原始社会医药的起源, 到战国时期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我国古代医药学家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 并将此总结 升华, 建立起一些医学理论雏形, 为战国以后医药学的发展及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 古人为了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先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 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是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 整体观察法是把活着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 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 结合已有的解剖知识, 并运用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 从而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4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 先秦时期出现的精气 阴阳 五行各学说, 作为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精气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对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辨证论思想, 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8 1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 古人以 天地 名 4

5 之 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故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 A. 季节气候的影响 : 人体生理随着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 如春夏人体气血趋于表, 汗多尿少 ; 秋冬气血趋于里, 汗少尿多 ; 脉象春弦 夏洪 秋毛 冬石的规律性变化 ; 同时, 风雨晦明对经络气血的运行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 天温日明, 气血易行 ; 天寒日阴, 气血涩滞难行 第 2 章 ( 一 ) 名词解释 1 即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2 指运动着的和谐之气 3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 从而产生万物 4 是从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 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5 炎, 热也 ; 上, 向上 炎上, 是指火具有温热 向上升腾的特点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 向上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均归属于火 6 亦称滋养肺肾法 肺属金, 肾属水, 金能生水, 故补肺阴即可以滋肾阴 另一方面, 肾阴是五脏之阴根本, 所以滋肾阴又可以达到补肺阴的目的 因而临床上对于肺肾阴虚者多采用两脏同补, 金水互生以治两脏之阴虚 7 从, 由也 ; 革, 变革 从革, 即说明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 ( 革土生金 ) 金之质地沉重, 且常用于杀戮, 因而凡具有沉降 肃杀 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均归属于金 8 在古代哲学中, 精的基本概念有 :1 一般泛指气, 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2 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9 有形之精与气可以相互转化, 即有形之精可散而为无形之精气, 无形之精气又可聚积而成有形之精 10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 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 11 揆度, 即衡量 ; 奇恒, 即异常与正常的意思 内经 中所谓 揆度奇恒, 就是一种用比较方法进行鉴别的手段 12 又称 援物比类 或 取象比类 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 或两类事物 ) 进行比较, 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 ( 属性相同 ), 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性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 13 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传变 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 谓之母病及子 14 曲, 屈也 ; 直, 伸也 曲直, 是指树木树干能屈能伸 向上向外舒展的状态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 升发 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均归属于木 15 即用补脾益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 主要用于肺气虚弱或肺脾两虚之证 16 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一种治法, 又称敦土利水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 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17 在古代哲学中, 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18 在古代哲学中, 气化是指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9 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 因泻子能令母虚 ( 子盗母气 ), 故实则泻其子 20 即对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查, 提出初步设想, 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 然后根据措施在对象身上所得到的反应, 对原有设想作适当修改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思维方法 21 润, 滋润 ; 下, 下行 ; 水曰润下, 是指水具有滋润 向下的特性, 引申为具有滋润 向下 寒凉 闭藏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均归属于水 22 春种曰稼, 秋收曰穑 稼穑, 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 5

6 承载 受纳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均归属于土 23 目 舌 口 鼻 耳五个感觉器官 24 五行气化而表现出的植物的生 长 化 收 藏五个生长阶段 25 青 赤 黄 白 黑五种颜色 26 机体的筋 脉 肉 皮毛 骨五种形体组织 27 酸 苦 甘 辛 咸五种味道 28 五行, 指木 火 土 金 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9 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 引起其所不胜行的报复性制约, 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30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31 指木 火 土 金 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 制约的关系 32 指木 火 土 金 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 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33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即反克, 又称 反悔 34 属古代哲学范畴 是研究木 火 土 金 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 并以此来认识世界 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35 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 事物必须有克有生, 相反相成, 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 36 汗 涕 泪 涎 唾五种液体 37 怒 喜 思 悲 恐五种情志变化 38 心主火, 火属南方 ; 肾主水, 水属北方 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 又称泻火补水法, 滋阴降火法 用于肾阴不足, 心火偏旺, 水火不济, 心肾不交之证 39 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 因补母能令子实 ( 母能生子 ), 故虚则补其母 40 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 以归纳所得到一般的共性的结论为依据, 去研究个别的, 尚未深入研究的事物以探求新的结论 41 阴偏衰产生的 阴虚则热 的虚热证 ( 阳病 ), 治疗当滋其阴 ( 治阴 ), 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 此即阳病治阴 42 指物质从有形蒸腾气化为无形的过程 43 阳, 指阳热 ; 阴, 指阴液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 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 伤阴的病证 44 当阳气虚损到一定程度, 就会累及阴精, 使阴精化生不足, 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 45 治疗阴虚时, 在补阴剂中, 适当佐以补阳药, 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46 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47 是疏肝与健脾相结合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治法, 又称疏肝健脾法, 调理肝脾法, 平肝和胃法 适用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48 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 抑强 主要用于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抑其强者, 则弱者自然易于恢复 扶弱 主要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扶助弱者, 加强其力量, 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49 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方法, 又称温肾健脾法, 温补脾肾法 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50 阳偏衰产生的 阳虚则寒 的虚寒证 ( 阴病 ), 治疗当壮其阳 ( 治阳 ), 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 此即阴病治阳 51 指物质由无形之气凝聚成有形之物的过程 52 即阴阳平秘 平, 饱满之意 ; 秘, 即秘密 潜藏之意 阴平阳秘, 即阴阳充盛, 相互潜藏而不外亢 6

7 53 阴, 指阴寒 ; 阳, 指阳气 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 必伤阳气而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 54 当阴精亏损到一定程度, 就会累及阳气, 使阳气生化无源, 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 55 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 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56 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 都包含着另一方, 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57 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 具有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的关系 58 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59 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的 60 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并以对立统一理论阐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61 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 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62 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63 治疗阳虚时, 在补阳药中, 适当佐以补阴药, 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64 又称 中庸 中行 中道, 涵有平衡, 和谐之意, 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 65 指阴阳转化的机理 重, 有程度深之意, 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 谓阳气过甚, 必然向对立面阴的方面转化 66 指阴阳转化的机理 重, 有程度深之意, 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 谓阴气过甚, 必然向对立面阳的方面转化 67 即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又称滋肾养肝法, 滋补肝肾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 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68 又称 子盗母气 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传变 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 母脏, 称为子病犯母 69 是滋肺阴清肝火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 又称 滋肺清肝法 适用于肺阴不足 无力制肝而肝火犯肺者 ( 二 ) 填空题 1 比较 2 神 3 阴阳交感 4 比较 5 虚寒阴病治阳 6 虚热阳病治阴 7 镇之以静胜之以阳 8 生 制 发育无由亢而为害 9 曲直炎上稼穑从革润下 10 害 制 生化 11 阳之守也阴之使也 12 补母泻子抑强扶弱 13 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 泻南补北 14 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 金水相生 15 诸内诸外 16 水地说 无形有形 17 神 7

8 18 先秦时期元气说 ( 元气一元论 ) 19 精 气 神 20 云气说 21 协调通畅 22 气聚气消 23 相克相克反克反侮 24 传 受 25 相乘相侮 26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27 肺金肾水肾水肺金 28 一般个别 29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30 相生关系的传变相克关系的传变 31 疏肝健脾肝旺脾虚疏肝健脾 调理肝脾平肝和胃 32 肾阳脾阳温肾健脾温补脾肾 33 损其有余 ( 实者泻之 ) 补其不足 ( 虚者补之 ) 34 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消彼亦消 此长彼亦长 35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与互藏 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阴阳自和与平衡 36 太过不及 37 土乘水 子病及母土侮木母病及子 38 消息法 39 中医的哲学方法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中医学中的具体方法 40 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与反证 41 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的研究 擅长哲学的思维强调功能联系 ( 二 ) 判断题 1 错误 2 错误 3 错误 4 错误 5 正确 6 错误 7 错误 8 错误 9 错误 10 错误 11 正确 12 正确 13 错误 14 正确 15 正确 16 错误 17 错误 18 正确 8

9 19 正确 20 正确 21 正确 22 正确 23 正确 24 正确 25 错误 26 错误 27 正确 28 错误 29 正确 30 错误 31 错误 32 错误 33 错误 34 错误 35 错误 36 错误 37 错误 38 错误 39 错误 40 错误 41 正确 42 正确 43 错误 44 错误 45 错误 46 错误 47 正确 48 错误 49 正确 50 错误 51 正确 52 正确 53 正确 54 错误 55 错误 56 正确 57 正确 58 错误 59 错误 60 正确 61 正确 62 正确 9

10 63 错误 64 错误 ( 三 ) 简答题 1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 累及其子行, 导致其母子两行皆异常 母病及子的一般规律是 : 母脏虚弱, 引起子行亦不足, 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 如 : 水生木, 水为母, 木为子 若水不足, 不能生木, 导致木亦虚弱, 终致水竭木枯, 母子俱衰 2 推演络绎法是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方法中的一种 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 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例如, 已知肝属木, 由于肝合胆 主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因此可推演络绎胆 筋 爪 目皆属于木 同理, 心属火, 则小肠 脉 面 舌与心有关, 故亦属于火等等 3 五行制化, 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 又相互制约, 维持平衡协调, 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五行制化的规律是 : 木生火, 火生土, 而木又克土 ; 火生土, 土生金, 而火又克金 ; 土生金, 金生水, 土又克水 ; 水生木, 木生火, 而水又克火 如此循环往复 4 阴阳自和, 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自和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中医学运用阴阳自和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自动协调促使病势向愈和机体恢复健康的内在机制 5 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 影响到其母行, 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子病及母的一般规律有两种 : 一是子行亢盛, 引起母行亦亢盛, 结果子母两行皆亢盛, 一般称为 子病犯母 如火旺导致木亢, 终至木火皆亢 二是子行虚弱, 上累母行, 引起母行亦不足, 终致子母俱不足, 一般称为 子盗母气 如木不足导致水枯, 终至木水皆不足 6 取象比类法是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方法中的一种 取象, 即是从事物的形象 ( 形态 作用 性质 ) 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 ; 比类, 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 与某种事物所特有征象相比较, 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 则将其归属于木 ; 与水的特性相类似, 则将其归属于水 ; 其他以此类推 如以方位配五行 : 日出东方, 与木升发特性相类似, 故东方归属于于木 ; 南方炎热, 与火特性相类似, 故南方归属于火 ; 日落于西方, 与金之沉降相类似, 故西方归属于金 ; 北方寒冷, 与水之特性相类似, 故北方归属于水 ; 中原地带土地肥沃, 万物繁茂, 与土之特性相类似, 故中央归属于土 7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 任何一行都存在着 克我 和 我克 的关系,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 我克者为我所胜 8 五行相乘, 是指五中一行对其所胜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又称 倍克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即木乘土, 土乘水, 水乘火, 火乘火, 金乘木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二 : 一是某一行过于亢盛, 对其所胜行过度克制, 如 木旺乘土 ; 二是某一行过于虚弱, 难以抵御其所不胜行的过度克制, 如 土虚木乘 9 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 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相克的反向, 即木侮金, 金侮火, 火侮水, 水侮土, 土侮木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有二 : 一是某一行过于强盛, 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反受到它的反向克制, 如 木亢侮金 ; 二是某一行过于虚弱, 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 反而被其 反克, 如 土虚水侮 10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 特性 生克制化乘侮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 发展 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其基本观点是 :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 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 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11 阴阳消长, 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转化, 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 在一定的 10

11 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 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都是阴阳运动变化的过程和形式,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 阴阳消长是在阴阳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基础上表现出的量变过程, 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12 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 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称之为阴阳互为消长 例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 从冬至春及夏, 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 这是 阳长阴消 的过程 ; 由夏至秋及冬, 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 这是 阴长阳消 的过程 13 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 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称之为阴阳皆消皆长 例如人体生理活动中, 饥饿时出现的气力不足, 即是由于阴 ( 精 ) 不足, 不能化生阳 ( 气 ) 而导致阳的不足, 属阳随阴消的阴阳皆消变化 ; 而补充营养物质 ( 阴 ), 产生能量, 增加了气力, 则属阳随阴长的阴阳皆长的消长变化 14 阴阳学说, 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其基本观点是 :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15 二气共同之处均为细小而分散的物质 不同之处 : 无形之气以弥散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 且肉眼难以看到 形质之气以凝聚的状态存在, 且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16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 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 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2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之气交感 阴阳二气合和 ;3 精气有 有形 与 无形 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17 阴阳之间的对立, 是指阴和阳的属性是相反的, 主要表现于二者之间的互斗争 相互制约 如寒与热 水与火 动与静等 所以, 只有相反的的事物和现象, 才能区分其阴阳的属性 阴阳之间的制约, 是指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着的相互对持, 而是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可以制约阳, 阳也可以制约阴 如寒可以制热, 热也可以制寒 ; 动可以制静, 静也可以制动等等 18 阴阳互根, 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 具有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上与下 寒与热 明与暗 升与降等阴阳关系中, 主要是因相互依赖而存在 若阴阳互根关系被破坏, 变会导致 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 甚则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而死亡 阴阳互用, 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 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阴精与阳气的关系中, 阴精能促进阳气的化生, 阳气又能固护阴精 主要存在着相互资助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若阴阳互用关系失常, 则出现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 19 气化是指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气化的形式主要有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四种 20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其形式多种多样, 但主要有升 降 聚 散几种 气的升降聚散运动使整体宇宙充满了生机, 推动着宇宙万物的生成 发展 变化和消亡, 维持着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平衡 气的运动止息, 宇宙则失去了生生之机 21 脏腑分阴阳, 则五脏属里, 藏精气而不泻, 故为阴 ; 六腑属表, 传化物而不藏, 故为阳 五脏再分阴阳, 则心肺居于上属阳, 而心属火, 主温通, 为阳中之阳 ; 肺属金, 主肃降, 为阳中之阴 肝 脾 肾居于下属阴, 而肝属木, 主升发, 为阴中之阳 ; 肾属水, 主闭藏, 为阴中之阴 ; 脾属土, 居中焦, 为阴中之至阴 22 事物的阴阳属性, 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 不同的功能属性 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 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 一般地说, 凡是运动的 外向的 上升的, 温热的 无形的 明亮的 兴奋的都属于阳 ; 相对静止的 内守的 下降的, 寒冷的 有形的 晦暗的 抑制的都属于阴 23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是养生防病的一条重要原则 临床根据这一原则, 对 能夏不能冬 11

12 的阳虚阴盛体质者, 夏用温热之药预培其阳, 则冬季不易发病 ; 对 能冬不能夏 的阴虚阳亢体质者, 冬用凉润之品预养其阴, 则夏季不易发病 此即所谓 冬病夏治 夏病冬养 之法 24 气的运动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 :1 宇宙中的任何事物自身都具备运动特性及升降聚散等运动形式, 即所谓 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 ;2 气的运动使宇宙充满了生机, 促进新生事物的孕育和发生, 引致旧事物的衰败与消亡, 维持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平衡 ;3 气的运动止息, 宇宙则失去生生之机 25 人的情志活动, 属五脏功能之一, 而情志活动异常, 又会损伤相应内脏 由于五脏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故人的情志变化也有相互抑制作用 临床上可以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 如怒伤肝, 悲可以胜怒 ; 喜伤心, 恐可以胜喜 ; 思伤脾, 怒可以胜思等等 26 中药的性能, 主要依据药物的四气 五味和升降浮沉而定 四气中的寒凉属阴, 温热属阳 ; 五味中的辛甘 ( 淡 ) 属阳, 酸苦咸属阴 ; 升降浮沉中的升浮属阳, 沉降属阴 27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阴阳属性相互转化,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和以比较分阴阳三个方面 28 1 万物相互感应的机理是 类同则召, 气同则合, 声比则应, 即 ( 周易 ) 所谓 同气相求 ; 2 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是精气或气 29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 既是有机联系的, 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 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部分 如以人体内外而言, 则体表为阳, 体内为阴 ; 以内脏而言, 则五脏为阴, 六腑为阳 ; 以气血而言, 则气为阳, 血为阴 ; 五脏中心为阳中之阳, 肺为阳中之阴, 脾为阴中之至阴, 肝为阴中之阳, 肾为阴中之阴等等 故 素问 宝命全形论 说 :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30 精可化气, 气可化精, 精气互化 ; 精气生神, 精气养神 ; 神则统驭精与气, 故三者不可分离 精为生命的基础 ( 本原 ); 气为生命活动的动力 ( 维系 ); 神乃生命活动的主宰 31 精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包括 :1 精气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 精气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32 五行的特性是 :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33 在针灸疗法中, 针灸学家将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井 荥 输 经 合 五输穴 分别配属于木 火, 土 金 水五行 在治疗脏腑疾病时, 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如治疗肝虚证时, 根据 虚则补其母 的原则, 取肾经的合穴阴谷, 或本经合穴曲泉进行治疗 若治疗肝实证, 根据 实则泻其子 的原则, 取心经荥穴少府, 或本经荥穴行间治疗, 以达到补虚泻实, 恢复脏腑正常功能之效 34 中医学诞生在中国古代, 受当时实验科学尚不发达等因素的影响, 因而不得不更多地借助于古代哲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理病理现象 因此, 在中医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中国的古典哲学被运用于中医学中的各个领域, 对中医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离开了这些哲学思想, 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很多问题是难以理解的 35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 : 抑强和扶弱 抑强, 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 扶弱, 适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 :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四种 36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是 : 补母和泻子, 即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 : 滋水涵木法 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四种 37 包括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六个方面 38 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 物极 阶段, 即所谓 物极必反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正如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所说的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这里的 重 极 就是阴阳消长变化发展到极点而导致阴阳转化发生的条件 若没有消长的量变过程, 就不会有转化的质变过程 阴阳转化既可以表现为 12

13 渐变形式, 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 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 即属于 渐变 的形式 ; 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 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转为体温下降 四肢厥冷等, 即属于 突变 的形式 39 确定证候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核心, 而辨别阴证 阳证又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原则, 在临床诊断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如八纲辨证中, 表证 热证 实证属阳 ; 里证 寒证 虚证属阴 在脏腑辨证中, 脏腑精气阴阳失调无外乎阴阳两大类 总之, 只有分清阴阳, 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 做到执简驭繁 40 大体可分为中医的哲学方法, 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具体方法等三个层次 41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42 中医学思维方法具有注重宏观观察 注重整体研究 擅长哲学思维 强调功能联系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 四 ) 论述题 1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1 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在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影响下, 中医学构建了精气生命理论, 认为人体之精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认为人体之气是生命力很强 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气的不断运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进程 ; 人体诸气皆为一身之气的分化 ; 人气分阴阳, 阴阳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维持人体生命进程 ; 气是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2 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促使中医学建立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 构建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2 精概念的形成 :1 源于 水地说, 即由水 地生万物发展而来 2 中医学有关精的认识, 对哲学中精气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3 古代哲学家在 水地说 与对人体之精认识的基础上, 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形而动的极细微物质, 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概念的形成 :1 源于 云气说, 即日常生活中直接观察到的云气 风气 水气 大气等是气概念产生之源 2 中医学对人体之气的认识, 也是气概念产生的基础 3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 则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 即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 3 类比, 是根据两个 ( 或两类 ) 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 是由一事物推到另一事物的推理方法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 常以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与人体内的事物相类比去探索和论证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问题 如中医学把人体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进行类比推理, 形成了病因理论中的 六淫学说 例如自然界的风具有轻扬向上, 善动不居的特性, 类比到人体的病理变化, 则凡具有轻扬开泄 善行数变主动等特性的病症表现, 如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 皮肤瘙痒无定处 头痛游移 抽搐等, 皆属外感风邪为患, 治疗时应采用祛风的方法 此外, 在中医治法中的 增水行舟法 提壶揭盖法 导龙入海法 等均属类比思维而创立的治疗方法 4 生我 我生 克我 我克, 是五行生克关系中用以说明其中一行与其它四行的联系方式 从五行相生关系来说, 每一行都有两行与其相联系, 即 生我 与 我生, 以木为例, 则 生我 者为水, 我生 者为火, 难经 称 生我 者为母, 我生 者为子 从五行相克关系来说, 每一行都有两行与其相联系, 即 克我 与 我克 仍以木为例, 则 克我 者为金, 我克 者为土 内经 中称 克我 者为 所不胜, 我克 者为 所胜 5 五行胜复, 是指五行中的一行亢盛 ( 即胜气 ), 则引起其所不胜 ( 即复气 ) 的报复性制约, 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五行胜复的规律是 : 有胜则复 五行中一行亢盛, 则按相克次序克制, 引起其所不胜 ( 即复气 ) 旺盛, 以制约该行的亢盛, 使之复归于常 如以木行亢盛为例, 木旺克土引起土衰, 土衰则制水不及而致水盛, 水盛克火而使火衰, 火衰则制金不及而致金旺, 金旺则克木, 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复 13

14 6 阴阳互藏, 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 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 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 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 阴阳互藏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 ; 阴阳互藏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 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7 阴阳交感, 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和, 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在自然界, 天之阳气下降, 地之阴气上升, 阴阳二气交感, 形成云 雾 雷电 雨露, 生命得以诞生, 从而化生出万物 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 万物才得以成长 在人类, 男女媾精, 新的生命个体诞生, 人类得以繁衍 如果没有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 就没有生命, 也就没有自然界 可见, 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阴阳交感合和的内在机制是阴阳互藏 天之阳气为何能降, 地之阴气为何能升? 古代哲学家是用 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者亲下 来解释的, 也就是说, 天气虽在上, 但内涵地之阴气, 即阳中有阴, 有 亲下 之势, 故天气在其所涵地之阴气的作用下降于地, 地气虽居下, 但内寓天之阳气, 即阴中有阳, 有 亲上 之势, 故地气在其所涵天之阳气的作用下上升于天 如此则阴升阳降, 天地之气交感合和 8 所谓阴阳平衡, 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 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这种平衡, 是动态的常域平衡 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域平衡的关系, 在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 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 ; 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 有序 协调 9 阴阳自和, 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对生命体来说, 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 中医学运用阴阳自和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自动协调促使病势向愈和机体健康恢复的内在机制, 用以阐明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 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深层次运动规律, 它可以揭示人体疾病自愈的内在变化机制 10 中和, 又称 中庸 中行 中道, 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维方式 中, 即不偏不倚, 无太过, 无不及的平衡状态 ; 和, 是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协调, 使之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 因此, 中和包含着平衡与和谐两层意思 在中国古代, 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把中和这种平衡 和谐 适中 适应看作是事物内在的最好也是最理想的状态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 人体要保持其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和谐, 人的生命活动才能进行下去 中和这种哲学思想正好反映了中医学这种本质的内在要求, 因而中和思想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中和思想的核心是平衡和和谐, 这种平衡和和谐的思想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如阴阳学说认为, 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协调意味着健康 若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 出现阴阳的平衡失调, 则人体由生理状态转为病理状态 针对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阳平衡失调, 治疗原则是 损其有余, 补其不足, 即所谓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11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运动形式主要有升 降 聚 散等几种 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称为气化 气化过程分为 化 与 变 两种不同的类型 : 化是指气的缓和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 类似于 量变 ; 变是指气的剧烈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 类似于 质变 化与变, 皆取决于气的运动 因此,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前提和条件, 而在气化过程中又寓有气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12 事物的阴阳属性, 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 不同的功能属性 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 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 因此, 事物的阴阳属性, 既有绝对性的一面, 又有相对性的一面 若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 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 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主要表现在其属阴属阳的不可变性, 即不可反称性 如水与火, 水属阴, 火属阳, 其阴阳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 不可反称的 水不论多热, 对火来说, 仍属阴 ; 火不论多弱, 对水来说, 仍属阳 13 精, 又称精气, 在古代哲学中, 一般泛指气, 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 ( 指肉眼看不见形质 ) 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 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是构成人 14

15 类的本原 在中医学中, 精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是人体生命之源 既包括父母遗传的性命物质, 称先天之精 : 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 称后天之精 气, 在古代哲学中, 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在中医学中, 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 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气的不断运动, 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 激发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负载和传递着生命信息, 推动和调控着脏腑的机能, 从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气的运动停止, 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因此, 古代哲学的精与气, 其内涵是同一的, 是关于宇宙本原的概念 ; 中医学所讲的人体内的精与气, 其内涵是有别的, 是关于人体生命的产生和维系的认识 精与气的概念, 在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是有明显区别的 : 人体内的精与气的概念是具体的, 宇宙中的精或气的概念是极为抽象的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 是被中医学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来应用的 14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 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木有生长 升发 舒畅 条达的特性,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有疏通气血 调畅情志的功能, 故以肝属木 ; 火有温热 向上 明亮的特性, 心主血脉以维持体温恒定, 心主神明以为脏腑之主, 故以心属火 ; 土性敦厚, 有生化万物的特性, 脾主运化水谷 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 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以脾属土 ; 金性清肃 收敛, 肺具有清肃之性, 以清肃下降为顺, 故以肺属金 ; 水具有滋润 下行 闭藏的特性, 肾有藏精 主水功能, 故以肾属水 15 五行学说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 即五脏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1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如肝生心即木生火, 肝藏血以济心, 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 2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如肾制约心即水克火, 肾水上济于心, 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等 3 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五脏中的每一脏都具有生我 我生和克我 我克的生理联系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 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 ; 又因有他脏的制约和克制而不至于过亢 ; 本脏之气太盛, 则有他脏之气制约 ; 本脏之气虚损, 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脾土之气, 其虚, 则有心火生之 ; 其亢, 则有肝木克之 16 不同的药物, 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 以颜色分, 有青 赤 黄 白 黑五色, 以气味辨, 则有酸 苦, 甘 辛 咸五味 药物的五色 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 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 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 即青色 酸味入肝 ; 赤色 苦味入心 ; 黄色 甘味入脾 ; 白色 辛味入肺 ; 黑色 咸味入肾 如白芍 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 ; 丹参味苦色赤入心经以活血安神 ; 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 ; 白术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 ; 玄参 生地色黑味咸人肾经以滋养肾阴等 17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 五脏中一脏有病, 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 如肝有病可以影响到心 肺 脾 肾等脏 心 肺 脾 肾有病也可以影响肝脏 不同脏腑的病变, 其传变的规律不同 因此, 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 还要根据其传变规律, 治疗其他脏腑, 以防止其传变 如肝气太过, 或郁结或上逆, 木亢则乘土, 病将及脾胃, 此时应在疏肝 平肝的基础上, 预先培补脾气, 使肝气得平, 脾气得健, 则肝病不得传于脾 如 难经 七十七难 所说 : 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 18 阴阳学说认为,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疾病的发生, 是阴阳出现偏盛 偏衰 互损, 协调平衡关系遭到破坏的结果 因此, 阴阳学说用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等来概括疾病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 阴盛则阳病, 阴盛则寒 ; 阳盛则阴病, 阳盛则热 阴阳偏衰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 阴虚则阳亢, 阴虚则热 ; 阳虚则阴盛, 阳虚则寒 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 当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出现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 终致阴阳两虚 19 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 而偏盛 偏衰和互损又是基本表现形式, 因而在把握阴阳失调状况的基础上, 调整阴阳偏盛偏衰和互损, 恢复阴阳的协调和平衡, 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15

16 故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说 :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 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 故总的治疗原则是 : 实则泻之, 即 损其有余 具体而言, 阳偏盛的实热证采用 热者寒之 的治疗方法 ; 阴偏盛的实寒证采用 寒者热之 的治疗方法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 阴阳偏衰形成的是虚证, 故总的治疗原则是 : 虚则补之, 即 补其不足 具体而言, 阴偏衰的虚热证, 当滋阴制阳, 用 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 的治法, 内经 称之为 阳病治阴 ; 阳偏衰的虚寒证, 当扶阳抑阴, 用 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 的治法, 内经 称之为 阴病治阳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 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 故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 阴损及阳当补阴为主, 兼以补阳 ; 阳损及阴当补阳为主, 兼以补阴 20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说 :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这说明在临床诊断疾病过程中, 将望 闻 问 切四诊所搜集的各种资料, 包括即时的症状和体征, 以阴阳理论辨析其阴阳属性是非常重要的 如观察色泽的明暗, 可以辨别病情的阴阳属性 色泽鲜明者为病属于阳 ; 色泽晦暗者为病属于阴 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 听其发出的声音, 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 语声高亢宏亮 多言而燥动者, 多属实, 属热, 为阳 ; 语声低微无力 少语而沉静者, 多属虚 属寒, 为阴 呼吸微弱, 多属于阴证 ; 呼吸声高气粗, 多属于阳证 再如辨脉之部位 动态 至数 形状也可以分辨病证的阴阳属性 以部位分, 寸为阳, 尺为阴 ; 以动态分, 至者为阳, 去者为阴 ; 以至数分, 数者为阳, 迟者为阴 ; 以状态分, 浮大洪滑者为阳, 沉涩细小者为阴 21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1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 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 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天地之气交感 阴阳二气合和 2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 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升 降 聚 散 ; 气的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 ; 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变化的过程, 称为气化, 主要形式有 :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四种 3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 精气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 精气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4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 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 ; 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22 阴阳的消长变化主要有两类八种形式 : 一类是阴阳的互为消长, 包括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 阴长阳消和阳长阴消 ; 一类是阴阳的皆消皆长, 包括阴随阳消 : 阳随阴消 阴随阳长和阳随阴长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 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第一类消长形式主要由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所决定, 阴盛制阳, 表现为阴长阳消 ; 阳盛制阴, 表现为阳长阴消 ; 阴衰不能制阳, 表现为阴消阳长 ; 阳衰不能制阴, 表现为阳消阴长 第二类消长形式由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所决定, 阴虚不能生阳或阳虚不能生阴, 表现为阴阳的此消彼亦消 ; 滋阴以生阳或益阳以生阴, 表现为阴阳的此长彼亦长 23 在中医学中, 运用较多的思维方法有以下五种 :(1) 比较 : 即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2) 演绎 : 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 是以一般的共性结论为依据, 去研究个别的, 尚未深入研究的或新出现的事物, 再探求新的结论, 如此推理下去, 得出许多新的结论 (3) 类比 : 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 ( 或两类事物 ) 进行比较, 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 ( 属性相同 ), 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性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 (4) 以表知里 : 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 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5) 试探和反证 : 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作考查, 提出设想, 并依据设想采取相应措施, 然后根据措施在对象身上所得到的反应, 适当修改原设想, 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思维方法 反证法则是从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 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24 精 气 神是中医精气学说中三个最基本 最重要的概念 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这三者, 把它们视为生命的根本, 故称 三宝, 并以此创立 精气神学说 精气神学说中的精, 主要指肾中所藏之精 这种精禀受于先天, 并受后天水谷精气之滋养而充盈 肾精化生元气, 运行全身, 促进人体的生长 发育和生殖, 并且推动和调节全身的生理功能活动,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同时, 肾精又是生殖之精, 对个体及其种族繁衍至关重要 该学说中的气, 是指由肾精所化生之气 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三者共同组成人体的精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是人体生 16

17 命活动的动力 精气神学说中的神, 主要指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 包括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主宰者 它是生命存在的表现 神虽由精 气生养, 但神有统驭精气的作用 此学说尤其重视神的作用 精 气 神三者相互资生, 关系密切, 存则俱存, 亡则俱亡 精气生神, 精气养神, 而神则统驭精与气, 三者不可分离, 是生命的根本, 称其为人身 三宝 25 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 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两类 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母病及子, 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 如肾属水, 肝属木, 水能生木, 故肾病及肝, 即属母病及子 ; 子病及母, 是指疾病的传变, 从子脏传及母脏 如肝属木, 心属火, 木能生火, 故肝为母脏, 心为子脏 心病及肝, 即是子病及母 相克关系的传变, 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相乘, 是相克太过致病 如肝属木, 脾胃属土, 正常情况下, 肝木能克脾土 若肝气郁结, 或肝气上逆, 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 出现胸胁苦满, 脘腹胀痛 泛酸 泄泻等表现时, 称为 木旺乘土 相侮, 是反向克制致病 如肺金本能克制肝木, 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 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 反遭肝火反向克制, 而出现急躁易怒, 面红目赤, 甚则咳逆上气, 咯血等肝木反侮肺金的症状, 称为 木火刑金 26 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主要呵概括三个方面 : 一是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 二是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环境 : 三是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五脏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生理联系 27 阴阳转化发生的内在根据是阴阳互藏 阴中寓阳, 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 ; 阳中藏阴, 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 阴阳转化的必备条件是阴阳的消长运动 如以阴阳消长为量变过程的话, 那么变化之极, 就可发生阴阳转化的质变 正如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中所说的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这里的 重 和 极 就是阴阳转化发生的条件 没有消长的量变的过程, 就不会有转化的质变过程 28 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 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 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故事物阴阳属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相对的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 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性 ;2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3 同一层次中, 比较的对象不同, 其阴阳属性不同 第 3 章 ( 一 ) 名词解释 1 罢极之本 : 指肝 肝藏血而主筋, 筋司运动 筋膜得肝之气血充养而强劲有力, 活动自如, 且能消除疲劳, 故称 ( 罢, 读作 ba, 免去 消除之意 ; 极, 疲困之意 罢极, 即消除疲劳 ) 2 贲门 : 即胃之上口 贲, 奔也, 食物经食道下行, 经贲门直奔胃中, 故称 3 仓禀之官 : 仓禀, 指贮藏粮食的仓库 仓禀之官, 是言脾胃如同掌管国家粮库的官员, 对饮食物有消化 吸收和转输作用 4 藏象 : 即人体内在脏腑的形象及其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 5 藏象学说 : 是研究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 生理活动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6 唇四白 : 唇四周的白肉, 能反映脾脏精气的盛衰 腠理 : 即皮肤 肌肉和脏腑的纹理 腠, 指肌肉的纹理 ; 理, 指皮肤的纹理 8 大肠主津 : 指大肠重新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 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 故称 9 飞门 : 指口唇 飞 与 扉 相通, 即门扇, 由于口唇像门扇一样自由开合, 故称 10 肺朝百脉 : 即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会聚于肺, 经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 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布到全身 11 肺开窍于鼻 : 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 鼻为呼吸气出入之通道, 其通气与嗅觉必赖肺气的和利, 故称 12 肺其华在毛 : 肺输布精气, 充养于皮肤之毛发, 故其精气盛衰 功能强健与否可从毛发之荣枯反映出来 13 肺为水之上源 : 由于肺为华盖, 其位最高, 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 使水液经肺气推动下 17

18 输于肾, 故称 14 肺性清肃 : 清肃, 即清洁 肃清 指肺具有肃清其本身和呼吸道内的异物, 以保持呼吸道洁净 通畅的特性, 是保证肺气宣降运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15 肺在体合皮 : 指肺宣散卫气和津液温润皮肤 ; 皮肤之汗孔可随肺气宣肃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 助肺司呼吸之功能 肺在液为涕 : 涕为肺之阴津所化, 赖肺气宣发至鼻窍, 以润鼻, 肺气敛肃使涕不外流, 故称 17 肺在志为悲忧 : 悲为肺之精气气化而表现于外的情志变化, 悲忧太过则耗肺气, 肺气虚则易悲忧 18 肺主呼吸之气 : 指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通过肺的吸清排浊, 吐故纳新, 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19 肺主气 : 是指人身之气均由肺所主持, 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20 肺主通调水道 : 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 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调节作用, 又称 肺主行水 21 肺主一身之气 : 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 ( 尤其是宗气 ) 和调节气机的作用 22 肺主治节 : 指肺通过治理调节气机而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 血 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 23 分肉 : 即肌肉 肌 肌肉外层为白肉, 内层为赤肉, 赤白相分, 界限分明, 故称 24 腐熟 : 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而形成食糜的意思 25 肝藏血 : 是指肝有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作用 26 肝调节血量 : 是指肝对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 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27 肝开窍于目 : 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 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 故称 28 肝其华在爪 : 爪为筋之余, 爪和筋均赖肝之气血的营养, 爪甲之荣枯可反映肝之精气的盛衰, 故称 肝肾同源 : 肝藏血, 肾藏精, 肝肾精血相互滋生, 阴液互相滋养, 且同具相火, 故称肝肾同源, 又称乙癸同源 30 肝体阴而用阳 : 肝主疏泄, 其用属阳 ; 又主藏血, 故有 肝体阴而用阳 之说 31 肝为 血海 : 因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与女子月经有关, 故称 32 肝为刚脏 : 肝为风木之脏, 主升 主动, 喜条达而恶抑郁, 其气易逆易亢, 其性刚强, 故称 33 肝在液为泪 : 泪为肝之阴精所化, 经肝气疏泄至目, 滋润和保护眼目, 肝气收摄, 使泪不外流, 故称 34 肝在志为怒 : 怒为肝之精气经气化而表现于外的一种情志变化, 久怒则伤肝气, 故称 35 肝主筋 : 筋束骨, 系于关节, 其运动强劲有力而灵活, 须赖肝之气血的营养, 故称 36 肝主谋虑 : 指肝藏血而主疏泄, 有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 情绪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37 肝主生血 : 指肝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 即肾精输于肝, 经肝之气化而化为血, 故称 38 肝主疏泄 : 是指肝具有疏通 宣泄气机以保持全身气机通畅条达, 通而不滞, 散而不郁的作用 39 孤腑 : 即三焦 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 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 惟其最大, 无以匹配, 故称 官窍 : 泛指器官和孔窍 官指舌 鼻 口 目 耳等五个器官, 简称五官 除五官之外, 咽喉也属于官之范畴 窍有阳窍 阴窍 阳窍有七, 一般称七窍, 是头面部 ( 眼二 耳二 鼻孔二和口 ) 七个窍的合称 头面部的七窍, 又称上窍 清窍 阳窍 阴窍有二, 指前后二阴 ( 前阴尿道口和后阴肛门 ) 二阴, 又称下窍 18

19 41 鬼门 : 即汗孔 鬼, 古通魄, 肺藏魄, 肺气通于皮毛, 汗从皮肤而出, 称魄汗 汗孔则称为鬼门 42 后天之本 : 指脾 ( 胃 ) 人出生之后, 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所以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43 后天之精 : 又称脏腑之精 是源于水谷, 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及脏腑代谢产生的精微物质 44 户门 : 即牙齿 户, 即门户, 引申为把守 因食物入口, 必经齿之咀嚼才能下咽, 故称 45 华盖 : 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 有保护诸脏 抵御外邪的作用, 故称肺为华盖 46 将军之官 : 指肝 因肝具有刚强之性, 其气急而动, 易亢易逆, 但肝藏血而主谋虑, 反映了肝既刚且柔, 如同将军有勇有谋, 故称 47 娇脏 : 指肺 肺通过口鼻和皮毛直接与外界相通 ; 且肺朝百脉, 他脏之邪可通过经脉传至于肺 ; 而肺为清虚之体, 不耐寒热, 易被邪侵, 故称 48 金破不鸣 : 指肺虚影响及喉而失音 金实不鸣 : 指肺为邪壅, 影响及喉而失音 筋之府 : 即膝, 因膝为筋汇集之处, 故称 51 精 ( 医学 ): 广义之精,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 生殖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有形精微物质的统称 ( 包括精 气 血 津液等 ) 狭义之精, 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 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 又称生殖之精 精明 : 即眼睛, 为视觉器官, 能视万物, 别黑白, 审长短 决渎之官 : 即三焦 因三焦有疏通水道 运行水液的功能, 故称 54 阑门 : 即小肠下口与大肠上口相接处 阑, 即遮拦, 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于此得到阻拦, 故称 55 六腑以通为用 : 由于六腑传化水谷, 需要不断地受纳 消化 传导和排泄, 虚实更替, 宜通而不宜滞, 故称 56 命门 :1 内经 谓 命门者目也 2 难经 始命门被赋予 生命之门, 它是先天之气蕴藏之所在, 人体生化的来源, 生命的根本 目系 : 又称眼系 目本, 为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皮腠 : 皮肤的纹理及皮肤与肌肉间隙处的组织, 为腠理的组成部分 59 脾开窍于口 : 指脾气之运化正常与否, 可从饮食口味的情况反映出来 脾气健运则饮食口味正常 60 脾其华在唇 : 口唇为肌肉的一部分,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光泽, 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状态的反映, 故称 61 脾在液为涎 : 涎为口津, 是脾之阴津所化, 经脾气运化至口腔, 润口 助吞咽和消化, 脾气固摄, 使涎而不外流, 故称 62 脾在志为思 : 思虑是以脾之精气为物质基础, 经脾气气化而表现于外的一种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状态, 故称 63 脾主肌肉 : 指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化生气血, 营养全身肌肉, 使之丰满健壮, 故称 64 脾主升清 : 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 并上输于心 肺 头目, 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 以营养全身 ; 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65 脾主四肢 :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升清阳, 四肢得清阳之气则轻劲有力, 故称 66 脾主统血 : 指脾有统摄血液, 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逸于脉外的功能 67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 食物经过胃肠消化吸收后, 其水谷精微必经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 心, 以输布营养全身, 故称 68 脾主运化 :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 ( 饮食物 ) 化为精微, 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19

20 69 脾主运化水湿 : 又称运化水液, 指脾对水液的吸收 转输和布散作用 70 魄门 : 下极为魄门, 即肛门 魄, 古通粕 糟粕由此排出体外, 故称 71 七冲门 : 即唇为飞门, 齿为户门, 会厌为吸门, 胃之上口为贲门, 太仓下口为幽门, 大小肠会为阑门, 下极为魄门 奇恒之府 : 即脑 髓 骨 脉 胆 女子胞的总称 奇, 异也 恒, 常也 因其形似腑, 为中空性器官 ; 功似脏, 能贮藏精气, 似脏非脏, 似腑非腑, 故名 73 气门 : 即汗孔 因汗孔有随肺气的宣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作用, 故称 肉腠 : 肌肉的纹理称肌腠, 又称肉腠 分理 75 三焦气化 : 三焦有疏通水道 运行水液的作用, 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其对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为 三焦气化 76 三余 : 即爪为筋之余, 发为血之余, 齿为骨之余 山根 : 突于两眶之间连于额的部位, 又称安页 下极 王宫 78 上焦如雾 : 雾, 雾露 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 指上焦心肺宣发水谷精气如天降雾露的生理特点 79 神 : 在人体, 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 狭义之神, 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情志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80 肾藏精 : 指肾具有贮存 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 81 肾精 : 即肾所藏之精气 82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 耳主听觉, 听觉系于脑, 肾精化髓通于脑, 肾精充则脑髓得养而听觉灵敏, 故称 二阴, 即前后阴 前阴主生殖和排尿, 后阴主排便, 均赖肾中精气之气化方可正常进行, 故称 83 肾气 : 肾精所化生之气 84 肾生髓 : 髓分骨髓 脊髓 脑髓, 皆由肾中精气化生, 故称 85 肾为胃关 : 关, 关卡 饮食之受纳在于胃, 便溺之排泄关乎肾, 如同胃之出口 关卡, 故称 86 肾阳 : 又称元阳 真阳 真火, 为人体阳气的根本, 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 温煦 兴奋 化气作用 87 肾阴 : 又称元阴 真阴 真水, 为人体阴液的根本, 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 濡润 宁静 成形和制约阳热作用 88 肾在液为唾 : 唾为肾中阴精所化, 经肾之气化而出于舌下的液体, 肾气封藏, 可使唾不外逸, 故称 89 肾在志为恐 : 恐为肾之精气经气化而表现于外的一种情志活动, 肾气虚则易恐, 大惊卒恐则伤肾气 肾之标 : 即牙齿 牙齿和骨骼的营养来源相同, 均赖肾精滋养而生长, 故称 91 肾主骨 : 因肾藏精, 精生髓而养骨, 骨的生理功能与肾精有密切关系, 故称 92 水谷之海 : 即胃 饮食入口, 经过食管, 容纳于胃, 故称 93 四末 : 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 是人体之末, 故称四肢为四末 髓之府 : 即骨, 骨内有腔隙, 内藏骨髓, 故称 95 太仓 : 又称大仓, 即胃 因胃有受纳食物的作用, 故称 96 天癸 : 是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 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 天柱 : 自额以下至鼻准, 又称鼻梁 鼻茎 98 胃气 :1 狭义指构成胃, 并维持胃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 2 广义指构成脾胃并维持脾胃运化功能的物质 3 脾胃的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 即脉象和缓有力 五神藏 : 即心 肺 肝 脾 肾 因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故称 100 吸门 : 即会厌 会厌是食管与气管的相会处, 既是食物下达食管的必经之处, 又是呼吸气体 20

21 的门户, 故称 溪谷 : 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 为体内气血汇聚之所, 亦是经气所在之处 大的缝隙处称谷, 小的凹陷处称溪 下焦如渎 : 渎, 沟渠 是对下焦大小肠 肾和膀胱渗泄水液, 泌别清浊, 排泄二便作用的生动描述 103 先天之本 : 指肾 因肾藏先天之精, 主生殖, 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 生命之源, 故称 104 先天之精 : 是禀受于父母, 与生俱来, 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105 小肠主化物 : 小肠接受自胃传送之食糜, 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将水谷化为营养物质, 由脾吸收转输, 糟粕则由此下输于大肠 106 小肠主液 :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 也吸收大量的水液, 从而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 故称 107 心藏神 : 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 思维 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又称心主神志 108 心开窍于舌 : 又称舌为心之苗 心之本脉系舌根, 心之气血通于舌, 舌主味觉和言语的功能赖心主血脉及心神的荣养和支配, 故称 109 心其华在面 : 华, 光彩之意 即心的精气的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 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心肾相交 :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 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 使肾水不寒 ; 肾水必须上济于心, 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 使心火不亢, 这种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关系, 称为心肾相交, 又称 水火既济 111 心在体合脉 : 心脏与脉管相连, 心脉之气相通, 在心气的推动下, 二者相互配合以完成血液的正常运行 112 心在液为汗 :1 因心主神态, 精神情志而引起的出汗与心直接相关 ;2 汗为津液所化, 津血同源, 血汗同源, 心主血, 故称汗为心之液 113 心在志为喜 : 喜是以心之气血为物质基础, 经心气之气化作用而表现于外的一种情感反映, 故心气有余则喜笑不休, 心气虚则悲忧 心之苗 : 即舌 因舌能反映心的功能状况, 为心之外候, 故称 115 心主血脉 : 指心气与脉气相通, 心具有生血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营养全身的作用 形体 :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形体, 泛指人体的身形 狭义的形体, 指脉 筋 肌肉 皮肤 骨五种组织结构 117 玄府 : 是汗液排泄的孔道, 又称气门 汗孔 因其细微幽玄不可见, 故称 乙癸同源 : 即肝肾同源 古人根据五行学说将脏腑与天干相配, 则肝属乙木, 肾属癸水, 故称 119 幽门 : 即胃下口 小肠之上口 幽者, 深也 食物入胃, 经胃之受纳 腐熟, 食糜必在胃中有一定时间的停留以利精微的吸收, 然后再经此处下输小肠, 故称 元神之府 : 即脑 人之灵机记性 思维语言 视 听 嗅等均为脑所主, 故称 月困 : 人体肌肉较丰厚处 ( 膨大部分 ) 122 脏腑 : 人体内脏的总称, 分为脏 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中焦如沤 : 沤, 沤渍 是指胃对水谷腐熟为乳糜状态的形容 中焦脾胃有消化饮食 吸收精微 蒸化津液的作用, 故称 124 中精之府 : 即胆 由于胆贮藏精汁, 即胆汁, 故名 ( 二 ) 填空题 1 心心 21

22 2 主 根 出 纳 3 阳 阴 4 肺 肾 5 气和 营卫 6 传导 变化 7 相傅 治节 8 仓禀 五味 9 受盛 化物 10 君主 11 气 12 蛰 封藏 精 13 肾 14 水 津液 15 心 16 肺 17 飧泄 月真胀 18 胃 不利水 19 肿 脾 20 气化 21 肾气的固摄 22 通行诸气 运行水液 23 贮存 排泄 决断 24 宣肃 气体 25 华盖 娇脏 主宣发肃降 26 主气司呼吸 主行水 朝百脉 主治节 27 宣发 肃降 28 全身 气机 29 皮 鼻 30 受盛 传化水谷 31 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 防止出血 32 主升 主动 主散 33 主疏泄 主藏血 肝为刚脏 肝主升发 34 筋 目 35 降 通 36 通 通 37 血肉之心 神明之心 38 颅 髓 39 月经 孕育胎儿 40 主运化 主统血 41 升清 升举内脏 42 气的固摄 43 后天 先天 44 气血生化之源 45 雾 沤 渎 22

23 46 疏通水道 运行水液 47 水气凌心 48 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主水 主纳气 49 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 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50 禀受于父母 机体发育成熟后自己产生 51 精明 元神 52 心 诸经 肝脏 53 上脘 贲门 54 下脘 幽门 55 受纳 腐熟 主通降 喜润恶燥 56 血脉 藏神 57 脉 舌 58 喜 汗 59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 60 心肝脾肾 冲任 61 化生 贮藏精气 62 内脏 生理功能的特点 63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 二 ) 判断题 1 正确 2 正确 3 正确 4 错误 5 正确 6 错误 7 错误 8 正确 9 正确 10 正确 11 正确 12 正确 13 正确 14 错误 15 正确 16 错误 17 正确 18 错误 19 正确 20 错误 21 正确 22 错误 23 正确 24 正确 23

24 25 错误 26 正确 27 错误 28 错误 29 错误 30 正确 31 错误 32 错误 33 错误 34 正确 35 正确 36 正确 37 错误 38 错误 39 错误 40 正确 41 正确 42 正确 43 错误 44 错误 45 正确 46 错误 47 错误 48 错误 49 正确 50 错误 51 错误 52 正确 53 错误 54 正确 55 错误 56 错误 57 正确 58 正确 59 正确 60 正确 61 错误 ( 三 ) 简答题 1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有 :1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2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吸人自然界之清气, 并将吸人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 以资元气 :2 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它脏腑以濡润之 ;3 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 成为尿液生成之源泉 3 1 治理调节呼吸运动 ;1 调理全身气机 ;3 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 ;4 治理调节津液代谢 24

25 4 1 肝为刚脏 : 是指肝气主升主动, 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2 肝主升发 : 是指肝具有升生阳气以启迪诸脏, 升发阳气以调畅气机的作用 5 肝的疏泄功能失常, 称为肝失疏泄,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 : 一为肝气的疏泄功能不及, 常因抑郁伤肝, 肝气不舒. 疏泄失职, 气机不得畅达, 形成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 称为 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多见闷闷不乐, 悲忧欲哭, 胸胁 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 二是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 常因暴怒伤肝, 或气郁日久化火, 导致肝气亢逆, 升发太过, 称为 肝气上逆, 多表现为急躁易怒 失眠头痛 面红目赤 胸胁乳房常走窜胀痛, 或使血随气逆吐血 咯血, 甚则卒然昏厥等 6 肝为刚脏, 是指肝气主升主动, 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7 心肾不交指心肾阴阳水火关系失调的病变 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 均能使两者失去正常协调关系 主要表现为失眠 心烦 多梦 心悸 怔忡 遗精等 8 藏象学说, 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 各脏腑的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脏腑之间, 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 大致有以下四方面 :1 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2 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3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4 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9 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 并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 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0 肾阴, 是肾气中的具有凉润 宁静 抑制 凝结等作用的部分, 为一身阴气之源, 能滋养五脏六腑之阴, 能抑制和调控脏腑的各种机能 各脏腑之阴亏虚, 久必累及肾阴, 导致肾阴不足. 故病变发展到肾阴亏虚, 则标志着一身阴气的亏虚 11 五脏之精, 是指五脏所藏的有濡养 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所属的六腑 形体 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 包括先天禀赋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 五脏之气, 是指由五脏之精化生的无形而运行不息, 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 也是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的部分 五脏之气可分阴阳 : 五脏之阴, 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 宁静 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 五脏之阳, 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 推动 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精气阴阳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三方面 :1 五脏藏精 ;2 精化为气 ; 3 气分阴阳 12 心主血脉, 即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流注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13 脏腑, 即内脏的总称, 包括脏 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主要是以生理功能特点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的 14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 贮藏和排泄胆汁 : 胆汁来源于肝, 由肝精 肝血化生, 或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 胆汁生成后, 进入胆腑, 由胆腑浓缩并贮藏 贮藏于胆腑的胆汁, 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 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2 主决断 : 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 具有判断事物 作出决定的作用 这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 以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 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 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5 1 肺为华盖 : 肺位于胸腔, 覆盖五脏六腑之上, 位置最高, 因而有 华盖 之称 2 肺为娇脏 : 肺脏生理上清虚而娇嫩, 吸之则满, 呼之则虚, 为脏腑之华盖, 百脉之所朝会 ; 病理上, 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 常易犯肺为病 ; 其他脏腑病变, 亦常累及于肺 3 主宣发与肃降 :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 16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 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一身之气. 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17 肝藏血, 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以下五个方面 :1 涵养肝气 : 肝贮藏充足的血液, 化生和涵养肝气. 使之冲和畅达, 发挥其正常的疏泄功能, 防止疏泄太过而亢逆 2 调节血量 : 肝贮藏充足的血液, 可根据生理需要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 3 濡养肝及筋目 : 肝贮藏充足的血液, 可以濡养肝脏及其形体官窍, 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4 为经血之源 : 女人以血为本, 肝藏血充足. 冲脉血液充盛, 是其月经按时来潮的重要保证 5 防止出血 : 25

26 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 18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 肝的疏泄功能, 能调畅气机, 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 气能运血, 气行则血行, 故说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 使之畅达而无瘀滞 气又能行津, 气行则津布, 故说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 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 2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 : 肝气疏泄, 调畅气机, 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 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另一方面, 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 能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3 调畅情志 : 肝气的疏泄功能, 能调畅气机, 因而能使人心情舒畅, 既无亢奋, 也无抑郁 4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 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 男子的排精等, 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19 肾的主水功能,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 : 肾气及肾阴肾阳对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之气的功能, 尤其是脾肺之气的运化和输布水液的功能, 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 肾气及肾阴肾阳通过对各脏腑之气及其阴阳的资助和促进作用, 主司和调节着机体水液代谢的各个环节 2 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 尿的生成和排泄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 水液代谢过程中. 各脏腑形体官窍代谢后产生的浊液, 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肾或膀胱, 肾气的蒸化作用下, 分为清浊 : 清者回吸收, 由脾气的转输作用通过三焦水道上腾于肺, 重新参与水液代谢 ; 浊者则化为尿液, 在肾与膀胱之气的推动作用下排出体外 只有肾阴肾阳协调平衡, 肾气的蒸化和推动作用发挥正常, 输于肾或膀胱的水液才能升清降浊, 化生尿液和排泄尿液 20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 受纳水谷 : 受纳, 即接受和容纳 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 2 腐熟水谷 : 即胃气对饮食物初步消化, 并使之成为食糜的作用 21 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位于胸中, 在五行属火. 为阳中之阳, 故称为阳脏 心主通明. 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 心神以清明为要 22 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互相影响 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和支配, 而心神又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才能正常地进行 23 满而不实 是对五脏共同生理特点的概括.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所以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 但必须要流通布散而不应郁滞 实而不满 是对六腑共同生理特点的概括,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所以六腑内应有水谷食物, 但必须不断传导变化, 以保持虚实更替永不塞满的状态 24 脾主运化, 以运为健 由于内湿 外湿皆易困遏脾气, 致使脾气不升, 影响运化功能, 故脾欲求干燥清爽, 即所谓 脾喜燥而恶湿 25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 ( 生血行血 ) 主脉两大方面 心 脉 血三者密切相连, 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 血之化生需 心阳化赤 作用, 而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 必须以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 脉管通利为基本条件 其中心气充沛激发心脏的正常搏动, 对血液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主导作用, 故称 心主血脉 26 女于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 女子胞的发育, 全赖于 天癸 的作用 天癸, 是人体内肾精 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徽物质, 具有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机能的作用 只有在天癸的作用下, 女子生殖器官才能发育成熟, 月经来潮, 为孕育胎儿准备条件 人进入老年, 由于 天癸 渐竭, 就进入绝经期, 形体衰老, 胞宫萎缩而丧失生育能力 27 脾主升清, 是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 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 肺等脏, 通过心 肺的作用化生气血. 以营养濡润全身 28 因心藏神, 神能驭气统精, 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 而精藏于五脏之中而为五脏之精, 五脏之精所化之气为五脏之气, 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五脏的功能, 因此, 心神通过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以达到调控各脏腑功能之目的, 故称心为 五脏六腑之大主 29 肾的生理特性是主蛰守位 主蛰, 喻指肾有潜藏 封藏 闭藏之生理特性, 是对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 守位, 是指肾中相火涵于肾中. 潜藏不露. 以发挥其温煦, 推动等作用 30 肺叶娇嫩, 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 ; 肺位最高又上通鼻窍, 外合皮毛, 与自然界息息相通, 26

27 易受外邪侵袭, 故有 娇脏 之称 31 胃的生理特性有 :1 主通降, 以降为和 由于饮食必先受纳于胃, 经胃气的初步消化后, 又必须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逐级向小肠和大肠传递, 形成粪便经魄门排出体外, 故说胃主通降, 以降为和 2 喜润恶燥 由于胃为腑, 属阳土, 必赖充足津液的滋养, 才能正常发挥其受纳和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 因而说胃喜润恶燥 ( 四 ) 论述题 1 肺主治节,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 血 津液的作用 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画 :1 治理调节呼吸运动 : 肺气的宜发与肃降作用协调, 维持通畅均匀的呼吸, 使体内外气体得常交换 2 调理全身气机 : 通过呼吸运动, 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 保持全身气机调畅 3 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 : 通过肺朝百脉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辅佐心脏, 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4 治理调节津液代谢 : 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排泄 2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精血同源 : 肝藏血, 肾藏精, 精血互生 肝血 肾精同源于水谷精微, 而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精的资助, 肾精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 肾精肝血二者,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故称 精血同源, 又称 肝肾同源 2 藏泄互用 : 肝主疏泄, 肾主闭藏, 二者之间相互为用 相互制约 肝气之疏泄可使肾气开合有度, 生殖之精得以正常的化生与施泄 ; 肾气的封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 这种肝肾藏泄互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 生育和男子排精等方面 肝肾藏泄失调, 可致月经失调, 男子泄精的异常 3 肝肾之阴阳互滋互制 : 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 肾阴滋补肝阴, 共同制约肝阳, 可使肝阳不致上亢, 肾水与肝木的这种关系谓之 水能涵木 若肾阴不足, 不能涵养肝木, 即 水不涵木, 可导致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 甚则化风的病变 同样, 肝阴不足, 也可导致肾阴不足, 形成肝肾阴虚的病变 3 胃气充足, 则脾胃运化功能正常, 才能化生精, 气 血 津液等营养物质, 以供给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的需求, 使之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特别是一身之气的盛衰, 与胃气的盛衰更是密切相关 由胃气的作用所化生的水谷之精进而化成的水谷之气, 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有 人以胃气为本 之说 若胃气损伤, 则一身之气虚弱, 脏腑功能失常, 防御功能减退, 百病丛生 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 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 所以临床上常把 保胃气 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4 脾与肾在病理方面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 :1 脾肾精气阴阳之间相互资助和相互促进关系的失调 脾为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 先天与后天, 在生理上相互资生, 相互促进 在病理上, 一方亏虚, 常累及另一方 如水谷之精化生不足, 不能充养肾精, 以致肾精亏虚, 可出现发育迟缓等症 ; 脾气不运, 气生无源, 日久及肾, 以致肾气亦虚, 或先天之气不足, 不能资助后天之脾气, 终致脾肾气虚, 出现少气乏力 二便失禁等症 ; 脾阳不足, 日久损及肾阳, 或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 从而形成脾肾阳虚, 出现畏寒肢冷 泄泻 水肿等症 ; 肾阴虚衰, 不能滋养脾阴和胃阴, 或脾胃阴虚, 日久累及肾阴, 也可致脾肾阴虚而见五心烦热 口舌生疮 饥不欲食等症 2 水液代谢失常, 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 脾气不能运化水液, 肾气失其蒸化之职, 均可致水液停聚而成痰饮水肿 脾肾阳虚是慢性水肿的最常见病机 5 满而不能实 和 实而不能满 概括了五脏与六腑各自的生理特点, 阐明了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满而不能实 是强调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 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 ; 实而不能满 是强调六腑内应有水谷食物, 但必须以保持虚实更替永不塞满的状态 脏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 有重要指导意义, 般来说病理上 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 治疗上 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6 脾为生痰之源, 是指痰饮的生成主要因于脾气的运化功能失常 脾气具有运化水液的作用, 脾气健运, 则津液四布, 以濡养全身脏腑组织, 若脾失健运, 水湿不化, 聚湿生痰 肺为贮痰之器, 主要是指肺是痰饮易停滞之所 停聚于肺中的痰饮, 究其成因, 一是因肺气宣发肃降, 津液不得布散, 停聚于肺而成痰 ; 二是因脾失健运, 津液不得正常输布, 停聚于肺中为痰 是病其标在肺, 而其本在 27

28 脾, 故有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之说 这一理论说明了痰与肺脾两脏之间的关系, 临床上治疗痰饮伏肺证, 除治肺之外, 还要调脾, 令痰生无源 一般规律是病急治肺为主, 病缓调脾为要 7 肾者胃之关, 是指肾能控制和调节水液和糟粕的排泄而言 饮食物和水饮人于胃后, 水液的代谢及糟粕的排泄, 需要多个脏腑协调完成, 但主要依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 若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协调, 则水液和糟粕化为尿和粪便得以正常排出 ; 若肾气衰弱, 蒸化与固摄功能失常, 则水液和糟粕排泄障碍, 出现腹泻或便秘 尿闭或失禁, 以及水肿等症 所以说 肾者胃之关 8 心开窍于舌, 是指心之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常变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 因而观察舌的变化可以了解心的主血脉及藏神功能是否正常 1 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 手少阴之别络连舌本 2 心主血脉, 而舌体血管丰富, 外无表皮覆盖, 故舌色能灵敏地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3 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 心主血脉, 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 使之发挥鉴别五味的作用 4 舌与言语 声音有关, 舌体运动及语言表达功能依赖心神的统领 因此, 心的主血 藏神功能正常, 则舌体红活荣润, 柔软灵活. 味觉灵敏, 语言流利 若心有病变, 亦可从舌上反映出来 9 由于胆在解剖形态上属于空腔器官, 在生理功能上有助于传化水谷, 且附于肝之短叶间, 其经脉与肝之经脉相互络属于肝胆, 构成表里关系, 所以说胆为六腑之一 但因胆贮藏的胆汁, 为清净之精汁, 类似于五脏之藏精 ; 胆又不盛纳水谷, 无直接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 与一般的六腑有所不同, 故又属奇恒之腑 10 脾胃同居中焦, 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 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人出生之后, 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 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故称脾胃为 后天之本 11 脾主运化分为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 运化食物, 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 ( 谷精 ) 的功能 食物须经脾气的推动 激发作用, 才能被消化 其精微部分, 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 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 分别化为精 气 血 津液, 内养五脏六腑, 外养四肢百骸 皮毛筋肉 2 运化水液, 是指脾气的吸收 转输水精, 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 一是将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 即水精, 以及大肠吸收的水液, 由肾气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 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 二是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 脾居中焦, 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 凡水液的上腾下达, 均赖于脾气的枢转使之上行下达, 畅通无阻, 从而维持了水液代谢的平衡 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 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 二者是同时进行的 两者皆主要依赖脾气的作用 12 三焦 ( 部位三焦 ) 是诸气升降运行的通道 元气由肾精所化, 以三焦为通道自下而上布散全身, 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宗气由脾胃化生的谷气与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 积聚于胸中气海, 可以三焦为通道自上而下运行, 以资先天元气 元气与宗气相合为一身之气, 推动和调节精血津液的代谢和脏腑经络的功能, 因此说三焦能通行诸气 13 肾气由肾精所化, 主要属先天之气, 与元气, 真气的概念类同 肾阳是肾气中具有温煦 推动 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又称元阳或真阳 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 具有促进全身脏腑阳气的作用, 所以肾阳旺, 则全身脏腑阳气皆旺, 五脏之阳气, 非此不能发 肾阴是肾气中具有凉润 宁静 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又称元阴或真阴 肾阴是一身阴气之本, 具有滋养全身脏腑阴气的作用, 所以肾阴充足, 则全身脏腑阴气皆充足, 五脏之阴气, 非此不能滋 若肾阳虚衰则可导致全身脏腑之阳虚衰; 肾阴亏虚则可导致全身脏腑之阴亦虚 而任何脏腑阴阳的偏衰, 日久也会累及肾之阴阳, 导致肾阴肾阳的不足 所以说肾阴肾阳为各脏阴阳之根本 14 肾和膀胱在组织结构上直接相通,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于肾和膀胱, 互为表里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 实际上是肾气蒸化和固摄作用的延续, 故膀胱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直接与肾有关 如肾气充盈, 蒸化和固摄有权, 则膀胱既能固摄, 又能通利, 开合有度, 以维持正常的贮尿和排尿 相反, 肾气不足, 蒸化和固摄无权, 则膀胱既缺乏固摄, 又缺乏通利, 开合不利, 从而导致尿频 遗尿 失禁 或小便不利 尿有余沥等 在湿热下注膀胱时, 日久亦必影响及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 而使病情加剧 28

29 15 肺主行水主要有两个方面 :1 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 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 向上向外布散, 上至头面诸窍, 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 ; 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 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2 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 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 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 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肾 ( 或膀胱 ), 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输布水液, 故说 : 主行水 16 脾胃的运化功能, 体现在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 平衡协调, 这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肝气疏泄, 调畅气机, 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 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另一方面, 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因为胆汁是参与饮食物消化和吸收的 精汁 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 其分泌和排泄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 正因为肝的疏泄作用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肝病常影响脾胃及胆等脏腑的机能, 常出现肝木乘土 ( 脾胃 ) 及胆汁郁滞不畅的病变 若肝病以影响脾土为主的, 多称之为 : 肝脾不调 或 肝脾不和 17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宰生命活动, 主精神意识和感觉运动 脑, 是机体进行精神 意识 思维活动的器官, 故称脑为 元神之府 人体的视 听 言 动 嗅等功能活动都属于脑 但是, 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功能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 故以人的精神 意识 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所主, 称心为 五脏六腑之大主, 精神之所舍也 ; 同时又分属于五脏, 即是将神 魂 魄 意 志分属于心 肝 肺 脾 肾所藏 18 脾气主升的生理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 : 一是升清, 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 肺等脏, 通过心 肺的作用化生气血, 以营养濡润全身 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 浊气亦不得下降, 则上不得精气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 精神疲惫, 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脘满闷, 下有精气下流而见便溏 泄泻 ; 二是升举内脏, 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 防止下垂的作用 若脾气虚弱, 无力升举而下陷, 则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 如胃下垂 肾下垂 子宫脱垂 脱肛等病症 19 脾与肾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先天与后天之间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 先天与后天, 相互资生, 相互促进 先天激发资助后天, 后天充养培育先天 如脾之运化, 赖肾阳之温煦 ; 肾藏之精, 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等 在病理上, 则相互影响, 互为因果 如肾阳不足, 不能温煦脾阳, 见腹中冷痛 下利清谷或水肿等症 ; 脾气久虚后天之精化生无源, 不能充养先天之精, 可致肾精虚亏而见机体的发育迟缓 另外, 脾与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 : 脾主运化水液, 肾主宰水液代谢, 二者相互为用, 共同完成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20 脾与胃同居中焦,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 因而构成表里关系 脾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同司饮食物的消化 吸收和转输, 体现为水谷纳运相得 气机升降相因 阴阳燥湿相济等三个方面, 但性能上各有不同 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 ; 胃气主降, 脾气主升 ; 胃为腑, 属阳土, 性喜润而恶燥 ; 脾为脏, 属阴土, 性喜燥而恶湿 二者纳运协调, 升降相因, 燥湿相济, 阴阳相合, 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 故称脾胃为 后天之本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 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若脾为湿困, 运化失职, 清气不升, 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 而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和运化, 从而出现腹胀 泄泻等症 21 奇恒之腑与五脏之间在生理上密切相关, 具有相同的生理特点, 即 藏精气而不泻, 均与奇经八脉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1 脑 髓 骨, 都由肾精所化之髓所充养 : 肾藏精, 精化髓, 髓充骨腔中则称骨髓, 充养脊髓腔中则称脊髓, 脊髓汇于脑则称脑髓 肾精充足, 则骨坚而脑髓充足, 故为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2 女子胞的发育及其主持月经 孕育胎儿的功能, 与肾精 肾气的充盈及其生成的 天癸 有关, 与心主血而藏神 肝藏血而调畅气机,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以维持的气血和调环境也有关 3 脉为血之府, 隶属于心主血脉的功能, 但与脾气的统摄 肝气的疏泄 肺气的推动功能也有关 4 胆, 又属六腑之一, 与肝相连, 胆汁是藉肝之余气而化生, 其分泌排泄, 又受肝主疏泄的控制和调节 所以说,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 实际上是有关脏的生理功能的延续 因而五脏与奇恒 29

30 之腑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助 相互为用的关系 22 肾精是有形的藏于肾中的精华物质, 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主体, 加之部分水谷之精的充养而成 肾气是由肾精化生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与元气的概念相近, 具有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 生殖及脏腑气化等作用 肾精可化为肾气, 肾气又可聚为肾精, 两者可分不可离 肾气涵有阴阳两种成分 : 肾阳是其中具有温煦 推动, 兴奋 宣散等作用的部分, 又称为元阳 真阳, 为一身阳气之根 ; 肾阴是其中具有凉润 宁静 抑制 凝聚等作用的部分, 又称元阴, 真阴, 为一身阴气之本 肾阴与肾阳对立统, 协调共济, 则肾气冲和畅达 23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调节关系 1 肺气助心行血 : 心主身之血脉, 推动血液循环, 肺朝百脉, 主一身之气, 肺气贯注心脉以行血, 两者配合, 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 宗气具有贯心脉 司呼吸的功能, 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 故肺病则可影响心血的运行, 出现胸闷 呼吸不利 心悸 唇紫等血瘀之病证 2 心血载运肺气 : 血为气母, 血载气行 肺吸人的清气必须得到血的运载才能输布全身 故心功能异常, 如心气不足 心阳不振 瘀阻心脉等导致血行异常时, 也会导致肺之功能异常, 宜肃失职而出现咳嗽 气促等肺气上逆的病理表现 由于宗气与心肺之气的生成有关, 故为连结心之搏动与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24 心与脾在生理上的联系, 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1 在血液的生成方面 : 血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而脾主运化, 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血脉, 化赤以生血, 心血供养于脾, 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 心脾共同协作, 血液才能化生充足 脾气充足, 则心血充盈 ; 心血旺盛, 脾得濡养, 则脾气健运 2 在血液运行方面 : 心行血, 脾统血, 心脾功能正常, 则血行脉中而不外逸, 共同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 在病理上, 心脾两脏常相互影响, 如思虑过度, 既暗耗心血, 又影响脾之运化 若脾气虚弱, 运化失职, 气血生化乏源, 致使血虚而心无所主 ; 若脾不统血而致血液妄行, 也会造成心血不足 由于心脾之间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 最后可形成 心脾两虚 证, 临床上可见心悸 失眠 多梦 眩晕 面色无华 腹胀, 食少, 倦怠等症 25 心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 称之为 心肾相交 ; 心与肾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失调, 称为 心肾不交 心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水火既济 : 心在五行属火, 位居于上而属阳 ; 肾在五行属水, 位居于下而属阴 心肾阴阳 水火 上下之间必须相互交通, 即心火必须下降于肾, 以助肾阳, 共同温煦肾阴, 使肾水不寒 ; 肾阴必须上济于心, 以滋心阴, 共同涵养心阳, 使心火不亢 2 精神互用 : 心藏神, 肾藏精 精能生神, 神能御精 精足则神安, 神清则精固 3 君相安位 : 心为君火, 肾寓相火 君火以明, 相火以位 若心肾之间的水火 阴阳 精神生理平衡失调, 则为心肾不交, 表现为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 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可见失眠 心悸怔忡 心烦 腰膝酸软及男子梦遗 女子梦交等 此外, 心肾阴阳之间, 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心或肾病变时, 亦相互影响 肾阳虚水泛, 能上凌于心, 而见水肿 惊悸等水气凌心的证候 ; 心阴虚, 亦能下汲肾阴, 而致心肾阴虚 26 女子的月经来潮和胎儿的孕育, 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生理因素 : 1 肾精 肾气及天癸的作用 : 肾藏精而主生殖, 肾精化肾气, 肾气促进天癸的产生, 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 女子月经来潮及排卵 2 冲任二脉的作用 : 冲任皆起于胞中,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任脉为阴脉之海, 冲任二脉气血充盛, 可使月事调匀, 并能妊养胎儿, 故有 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 之说 3 心 肝 脾三脏的作用 : 女子以血为本, 心主血, 肝藏血, 脾为血液生化之源并统血, 使血液化生充足并运行正常, 有助于月经来潮及胎儿的孕育 ; 心主神明而驾驭诸气, 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 可致五脏安和, 气血和调, 有助于行经和孕育 27 二者的区别主要有 : 在解剖形态学方面, 脏多为实质性脏器, 腑多为空腔性器官 ; 在生理特点方面, 脏的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故需满而不实, 腑的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故需实而不能满 ; 在临床上, 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 所以治疗上脏病宜补, 腑病宜泻 第 4 章 ( 一 ) 名词解释 30

31 1 25, 指宗气, 具有行气血 助呼吸 助语声等作用 2 指对于汗多津伤的患者, 不宜采用破血 逐血之峻剂 3 指对于失血或血虚的患者, 不宜采用汗法治疗 4 指水谷精气, 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 5 汗为津液所化, 而津液与血同源于水谷精微且相互化生, 津血既同源, 汗血亦同源 汗出过多则伤津, 津伤则血虚, 故曰 汗血同源 6 津液与血液都来源于水谷精微, 而且能相互滋生 相互转化, 故称 7 津液是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包括津和液两部分 8 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 是人体生命的本原, 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 精与血皆由水谷精微化生, 来源相同 ; 彼此之间互相滋生, 相互转化, 即藏于脏腑中的精可融入血脉中而为血, 血脉中的血液输送到脏腑中也可充养脏腑之精 精与血之间的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 称为 精血同源 10 指元气,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1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不断运动着的 具有很强活力的极精微物质 12 指气的外出运动受阻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 13 指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 又称膻中 14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各种变化 15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16 是对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的描述 17 指人生活的场所, 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互相交汇的地方 18 1 气冲穴别名 ;2 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 ;3 指腹股沟动脉处 19 指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 又称气结 20 指气的上升运动太过所引起的病理状态 21 指气的外出运动太过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 出现机体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22 是气对血的关系的概括, 主要体现在气能生血 行血 摄血三个方面 23 指气的下降运动太过或上升运动不及所引起的病理状态 24 是研究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生成 输布及其生理功能的学说 25 指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 又称气郁 26 指气的运动受阻较甚, 在某一局部淤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27 说明了气的温煦功能 气有温煦人体的作用, 故称 28 即营气, 因其富有营养, 能使机体荣润 光泽, 故称 29 1 指两乳中间的部位, 是宗气所聚之处, 又称气海 ;2 指心包 ;3 穴位名, 在任脉上, 两乳头正中 30 广义的神,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 狭义的神, 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 31 指卫气, 因其来源于水谷, 其性慓悍滑疾, 故称 32 指天地之六气, 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33 是运行于脉外的具有护卫肌表 防御外邪的气, 又称卫阳 34 即卫气, 因卫气慓悍滑疾, 主卫外, 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 故称 35 指天之气, 因其随时令的变化而表现为风 暑 湿 燥 寒, 故称五气 又指五脏之气 36 指呼吸的通道, 是宗气所过之处 37 又名胃之大络, 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 在此可测知宗气的盛衰 31

32 38 行于脉中的具有丰富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39 即脉, 因脉为血行之道, 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 故称 40 是血对气的关系的概括, 主要体现在血能载气 养气两个方面 41 说明了血的功能 血有滋润和营养全身的作用, 故称 42 是与血共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气, 又称荣气 营阴 43 因营气与血共行于脉中, 可分而不可离, 故常营血并称 44 即营气, 因营气清柔和顺, 主内守, 与卫气相对而言属阴, 故称 45 由肾精化生,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是人体最基本 最重要的气, 又称原气 真气 46 是人身之气在形成了脏腑经络等形体结构之后, 便藏于其中, 变为各脏腑经络之气 其是构成脏腑经络的基本物质, 也是维持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47 即中焦之气, 因脾胃位居中焦, 故中气主要指脾胃之气 48 是由水谷精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于胸中的气, 有推动血行和促进呼吸等作用, 又称动气 大气 ( 二 ) 填空题 1 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 2 气逆 气郁 气结 气闭 3 精神 4 煦之 濡之 5 脾统血 肝藏血 6 濡养 滑利血脉 7 津 液 8 肾 肝 9 物质基础 10 产物 物质基础 11 本原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12 精血同源 13 神之母 14 防邪入侵 驱邪外出 15 护卫肌肤体表 防御外邪入侵 16 激发 促进 17 气机 升 降 出 入 18 升降出入 19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20 代谢 21 脾胃 22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23 濡养 化血 化气 化神 24 肾 25 物质来源充足 脏腑功能正常 26 膻中 丹田 27 驭气统精 28 营气 津液 32

33 29 温 寒 30 推动 固摄 31 血能载气 血能养气 32 血能养气 血能载气 33 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 34 十二经脉 任督二脉 35 不可离 营血 36 肾中精气 三焦 37 脾胃 运化 38 肾 肺 39 虚里 脉象 40 走息道以行呼吸 贯心脉以行气血 沿三焦下行资先天元气 41 ( 上 ) 气海 虚里 ( 二 ) 判断题 1 错误 2 错误 3 正确 4 正确 5 错误 6 错误 7 正确 8 正确 9 正确 10 错误 11 错误 12 正确 13 错误 14 错误 15 正确 16 正确 17 正确 18 正确 19 错误 20 正确 21 正确 22 错误 23 正确 24 错误 25 错误 26 错误 27 正确 28 正确 29 正确 33

34 30 正确 31 错误 32 正确 33 错误 34 正确 35 正确 36 错误 37 正确 38 错误 39 错误 40 正确 41 错误 42 错误 43 正确 44 错误 45 错误 46 错误 47 错误 48 错误 49 正确 50 错误 51 正确 52 错误 53 正确 54 正确 55 正确 56 正确 57 错误 58 正确 59 错误 60 错误 61 错误 62 正确 ( 三 ) 简答题 1 是津血同源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 因汗为津化, 汗多则伤津, 津伤则血虚, 故曰 :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2 人体之精, 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组成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 是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 ;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 又称 水谷之精, 由脾胃化生 人体之精的来源, 以先天之精为本, 得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 先后天之精相互促进, 相互辅助, 使人体之精逐渐充盛 3 主要依靠汗 尿 呼气和粪便等途径 4 精的施泄有两种方式 : 一是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中, 濡养脏腑, 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 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生命 5 精气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 精可化气, 气能生精, 精与气之间相互化生 1 气能生精摄 34

35 精, 使精不无故耗损外泄 ;2 精为气化生的本源, 精足则人身之气得以充盛, 故精足则气旺, 精亏则气衰 6 气闭为气不外达而结聚于内较甚, 突然出现昏厥的病理状态 ; 气脱为气不内守而外脱, 出现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7 可导致多汗 自汗 漏汗 多尿 尿失禁 流涎 泛吐清水 泄泻滑脱等 8 在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得以具体体现 9 禀于父母, 藏于肾的先天之精气 ; 源于水谷, 化生于脾胃的水谷之精气 ; 后天之精不断充养先天之精, 先天之精又可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 二者相辅, 使人体之精不断充盛 10 1 推动与调控作用 ;2 温煦与凉润作用 ;3 防御作用 ;4 固摄作用 ;5 中介作用 11 气逆为气的上升运动太过或下降不及的病理状态 ; 气陷为气的上升运动不及或下降太过的病理状态 12 津血同源 13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又是生命活动的总体现, 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1 能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2 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3 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14 面色红润 肌肉的丰满壮实 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 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 15 除与先天禀赋, 后天饮食的营养及自然界环境等有关外, 主要与肺 脾胃 肾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协调平衡有关 16 元气由肾中先天之精气所化生, 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培育而成 ; 元气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 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推动和调控血 津液 精的运行 输布和代谢, 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17 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 化源相同 ; 二者之间相互资生, 相互转化, 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而且藏于脏腑中的精融入血液中, 则化为血 血脉中的血液不断输送到脏腑中充养脏腑之精 肾藏精, 肝藏血, 精能生血, 血可化精, 精血之间互相滋生 互相转化的关系称为 精血同源, 又称为 肝肾同源 18 饮食营养的优劣与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 营气和津液由脾上输于心, 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 贯注心脉, 化赤为血 肾藏精, 精化生为血 19 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 20 因气能摄血 21 气能行津 22 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 宗气聚于胸中, 贯注于心肺之脉, 上循咽喉, 下行至足 ; 主要功能 是走息道以行呼吸, 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 三是沿三焦下行资先天元气 ( 四 ) 论述题 1 精是生命本原, 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极其重要的极精微物质 ;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的关系 精可化气, 气能生精, 精与气之间相互化生 ; 精气生神, 精气养神, 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 而神又统驭精与气 因此, 精 气 神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是养生防病 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 推测病势的重要理论依据 精 气 神三者之间可分不可离, 称为人身 三宝 2 气的运动, 称为气机 其基本形式为升 降 出 人四种 人体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 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 故气的升降出入只有在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 才能得到具体体现 如肺的呼吸功能和宣发肃降, 脾气升清, 胃气降浊, 肾气的蒸腾气化 升清降浊等 3 二者在性状 分布和功能方面, 均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 津较清稀, 流动性较大, 主要分布于体表 皮肤 肌肉和孔窍, 并能渗注于血脉, 对机体起滋润作用 液较稠厚, 流动性较小, 主要灌注 35

36 于骨节 脏腑 脑 髓等组织, 对机体起濡养作用 津与液的联系是 : 两者同源于水谷精微, 同属于人体正常水液, 相互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 4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之精是生命的本原, 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其本始含义仅指繁衍后代的生殖之精, 此为狭义之精 从精华 精微的角度出发, 人体之内的血 津液 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 均属于精的广义范畴 但从具体物质的生成与功能而言, 精与血 津液 髓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一般, 精概念的范畴, 仅限于先天之精 水谷之精 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 不包含血 津液 髓 5 1 由肾精化生的生殖之精, 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 ;2 精能滋润濡养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 使其生理机能得以正常发挥 ;3 精可以转化为血, 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 4 精可以化生为气, 使机体生命活动旺盛 5 精能化神, 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 只有积精, 才能全神, 这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 6 气为血之帅 :(1) 气能生血, 指血的生成, 离不开气 ( 营气 ) 和气化作用 ;(2) 气能行血, 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 ;(3) 气能摄血, 气可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 血为气之母 : (1) 血能载气, 血是气的载体, 血载气以行 ;(2) 血能养气, 气存血中, 血不断地为气提供营养 7 (1) 气能生津, 指气的气化作用是津液化生的动力 (2) 气能行津, 指气的运动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 如脾气的散精 ; 肺气的宣发肃降 ; 肾气的蒸腾气化 升清降浊 ; 三焦之气的决渎行水等 (3) 气能摄津, 指气的固摄作用可以控制津液的分泌量和排泄量 (4) 津能生气, 指津液受到各脏腑阳气的升腾气化, 可化生为气 (5) 津能载气, 指气必须依附于津液之中才能存于体内 8 人体之精分藏于五脏, 但主要藏于肾中 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 也有部分藏于其他脏腑中 后天之精源于水谷, 化为脏腑之精, 部分贮藏于肾中, 不断充养先天之精 肾藏精, 为 先天之本, 主要依赖肾气的封藏作用, 使精藏肾中而不妄泄, 保证肾精发挥各种生理功能 肾所藏之精, 一是施泄于各个脏腑, 濡养之, 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 一方面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生命 9 津液与血液都源于水谷精微, 且二者可以相互滋生 相互转化, 故曰 津血同源 汗为津液所化, 汗多则伤津, 津伤则血虚, 故曰 血汗同源 临床上病人失血过多时, 可见口渴 尿少 皮肤干燥等津液不足之症 因此, 对于失血和血虚的病人, 不宜用汗法 故 黄帝内经 有 夺血者无汗, 伤寒论 有 衄家不可发汗 和 亡血家不可发汗 之诫 若津液大量耗损时, 不仅渗入脉内的津液不足, 甚至脉内的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 形成血脉空虚, 津枯血燥和津亏血瘀等病变 因此, 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 不可轻易地使用破血 逐血之剂 故 黄帝内经 有 夺汗者无血 的告诫 10 中医学中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神的内涵是广泛的, 既是一切生理活动 心理活动的主宰, 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 其中又将精神 意识 思维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 人体五脏功能的协调, 精气血津液的贮藏与输布, 情志活动的调畅等, 都必须依赖神的统帅和调控 中医学的神与古代哲学中的神, 有严格的区别 前者是对生命的认识, 其产生有对精气等物质的依赖性 11 精 血 津液都是液态物质, 与气相对而言, 其性质均归属于阴 生理上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化生 相互补充的关系 例如精血之间相互化生 相互转化称为 精血同源 ; 津液与血液之间互相渗透 互相转化, 称为 津血同源 病理上三者之间往往互相影响, 一荣俱荣, 一衰俱衰, 如 夺汗者无血 衄家不可发汗 亡血家不可发汗 则是临床治疗上的运用原则 12 (1) 这两句话均是对血的主要生理功能的概括, 血主濡之 是指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 血沿脉管循行于全身, 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 全身各部分无一不是在血的濡养作用下发挥其生理功能的 (2) 血气者, 人之神 是指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 血液与神志活动有密切关系, 内经 说: 血者, 神气也 血脉和利, 精神乃居 13 血的生成 : 与脾胃 肾 肝 心 肺有关 脾胃有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 ; 肺气 心阳有化赤 36

37 作用 ; 肾有藏精作用, 肝有藏血作用, 精血相互转化 (2) 血的运行 : 与心 肺 肝 脾有关 心主血脉, 是血液运行的动力 ; 肺朝百脉, 有助心行血的作用 ; 脾主统血, 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促进和维持血行正常 ; 肝又主藏血, 能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 14 二者均以水谷精气为来源 营气为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其性柔顺, 行于脉中, 主内守而属阴 ; 功能 : 营养全身, 化生血液 卫气为水谷精气中的刚悍部分所化生, 其性慓疾滑利, 行于脉外, 主卫外而属阳 ; 功能 : 温养脏腑, 护卫肌表 在生理上, 二者阴阳相随内外相资, 运行协调, 如环无端, 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 相对恒定的体温 昼精夜寐及防御外邪的能力 15 气化, 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诸如体内物质的化生及输布, 精微物质之间 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以及废物的排泄等等都属气化 在中医学中, 气化实际上是指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代谢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 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是气化的基本形式 具体地说 : 精 气 血 津液的生成与相互转化 ; 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和糟粕 ; 水谷精微化生为气 血 津液 ; 津液转化为汗液 尿液等, 均属于气化的体现 第 5 章 ( 一 ) 名词解释 1 为络脉中较大者, 又称 大络 十二正经及任脉 督脉各分出一支络脉, 加上脾之大络, 合称 十五别络 若加胃之大络, 共有十六别络 2 是指对经穴作针灸或推拿等刺激时, 受者局部或沿经络循行部位有酸 麻 胀 重及触电等感觉, 而施行者也同时有针下沉紧或吸针等感觉, 表示经气已至, 治疗有效, 故曰 得气 3 指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4 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 针刺中的 得气 现象和 行气 现象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表现 5 即别行的正经, 它们是从十二正经别出, 深入躯体深部, 循行于胸 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又称为 十二经别 6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 聚 散 络于筋肉 关节的体系, 又称 十二经筋, 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 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7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系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8 经络学说, 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 构成 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 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 9 又称经络之气, 是一身之气分布到经络的部分 经气循经运行, 发挥感应传导各种信息以调节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以及抗御外邪侵袭等作用 10 1 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 合, 十二经别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 称为 六合 2 指上下四方 11 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 又称 十二皮部 12 奇, 异也 指有异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 包括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 由于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 与脏腑无属络关系, 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与十二正经不同, 故称为 奇经 13 任脉起于胞中, 与女子月经来潮 妊养胎儿及生殖功能密切相关, 故曰 任主胞胎 14 十二经脉, 是经脉中的主要部分, 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包括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阳共十二条 十二经脉又称为正经 15 指冲脉 冲脉上至头, 下至足, 后行于背, 前布胸腹, 贯穿全身, 分布广泛, 为一身气血要冲 而且, 上行者行脊内渗诸阳, 下行者行下肢灌诸阴, 能容纳和调节十二经气血, 故称为 十二经 37

Template

Template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 一 掌握 * 1.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 熟悉 # 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 了解 0 教学目标 1. 精气的基本概念,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及特性 属性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

More information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答案(一)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答案(一) 第二藏象 第二 : 藏象第一 : 藏象学说概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藏象的概念 ; 2. 掌握五脏 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 3. 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 4. 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教学内容 1. 藏象的基本概念 : 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形态 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环境相通应的现象 藏的基本涵义与象的基本涵义 ( 约 10 分钟 ) 2. 藏象学说的形成 : (1)

More information

作品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 教师姓名 周慧敏 课程名称 藏象学说 职 称 讲师 授课对象 护理学本科学生 联系电话 教材信息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所需学时 10 学时 教学目标 : 教学背景 中医护理学基础 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是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

作品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 教师姓名 周慧敏 课程名称 藏象学说 职 称 讲师 授课对象 护理学本科学生 联系电话 教材信息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所需学时 10 学时 教学目标 : 教学背景 中医护理学基础 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是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 湖北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比赛 中医护理学基础 教学设计方案 作品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参赛教师 ( 签名 ): 周慧敏所在院系 ( 盖章 ): 护理学院 填表日期 :2018 年 3 月 15 日 作品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 教师姓名 周慧敏 课程名称 藏象学说 职 称 讲师 授课对象 护理学本科学生 联系电话 18062571813 教材信息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所需学时

More information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 阴阳五行学说 浙江省台州医院针灸推拿科 李小军 带着一个问题听课 中医西医有什么不一样? 阴阳五行论 中国古代唯物辩证法 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 : 基本概念 特性 基本内容 在中医护理学中应用 五行学说 : 基本概念 特性 基本内容 在中医护理学中应用 ( 一 ) 阴阳的基本概念 最初涵义 : 日光的向背 ( 向日者为阳 ; 背日者为阴 ) 逐步引申 : 代表温热 明亮者为阳如白昼 春夏 火等 寒凉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木 第一章 阴阳五行 水 火 第二节 五行学说 金 土 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指木 火 土 金 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 是研究木 火 土 金 水五类物质的特性 归类方法及调节机制, 并用以阐释世界万物的发生 发展 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中国古代哲学学说 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有深刻影响 ( 一 )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More information

<B5DAB6FED5C22020D6D0D2BDD1A7B5C4D5DCD1A7BBF9B4A12E D20BCC7CAC2B1BE>

<B5DAB6FED5C22020D6D0D2BDD1A7B5C4D5DCD1A7BBF9B4A12E D20BCC7CAC2B1BE>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典型试题 一 选择题 ( 一 )A 型题 1. 古代哲学认为, 宇宙的构成本原是 : A. 水 B. 天 C. 地 D. 风 E. 气 2. 气的根本属性是 : A. 上升 B. 下降 C. 外出 D. 运动 E. 静止 3.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 A. 互根互用 B. 对立制约 C. 交感合和 D. 消长平衡 E. 相互转化 4. 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 精

More information

4. 肺朝百脉 主治节 2 5. 肺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2 6. 肺开窍于鼻 2 7. 肺在志为悲 2 8. 肺在液为涕 2 ( 三 ) 脾 1. 脾主运化 2 2. 脾主升清 2 3. 脾主统血 2 4. 脾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2 5. 脾开窍于口 2 6. 脾在液为涎 2 7. 脾在志为思 2

4. 肺朝百脉 主治节 2 5. 肺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2 6. 肺开窍于鼻 2 7. 肺在志为悲 2 8. 肺在液为涕 2 ( 三 ) 脾 1. 脾主运化 2 2. 脾主升清 2 3. 脾主统血 2 4. 脾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2 5. 脾开窍于口 2 6. 脾在液为涎 2 7. 脾在志为思 2 考试学科中医学基础 19 年中药学讨论群 :818655642,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19 年初级中药师考试大纲 - 相关专业知识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 试 科 目 一 中医学 ( 一 )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内容 2 理 ( 二 ) 辨证论治 1. 症 证 病 2 论体系的基 2. 辨证论治 2 本特点 3.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2 二 阴阳学 ( 一 )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及其特性

More information

绪 论

绪    论 第 1 章 ( 一 ) 名词解释 1 骸, 泛指骨骼 百骸, 指全身骨骼 2 辨证, 就是将四诊 ( 望 闻 问 切 ) 所收集的资料 症状和体征, 通过分析 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 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 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3 指人体具有生机的阳气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第二章第三节藏象学说 教学目标 识记 1. 简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脏腑变化的规律 理解 1. 理解五脏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一 概述 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 脏象 ), 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脏藏于内, 象见于外 藏象 藏 象 zàng cáng 形象表象 最宝贵的器物 喻指人体的内脏深藏于内 贮藏 解剖形态之象 生理之象 病理之象 广义 狭义 精 神 泛指内脏 五脏 狭义的脏

More information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More information

第六章 按摩与保健 205 图 6唱 17 常用穴位示意图 三 选穴原则 穴位按摩是针对穴位进行点 按 揉 推等多种手法的刺激 引起局部出现 酸 麻 胀 痛或温热感觉 一般每天按摩 1 2 次 每次可选用 3 6 个 对 穴 位交替进行按摩 同时 穴位的选择应根据人体的体质和病情 从全身的穴位中 选出一些对某种病症有效的穴位 也称配穴 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一 一般规律 虽然全身的穴位很多 每个穴位的主治功能又有不同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绝密 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 2015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代码 :02972 本试卷分 A B 卷, 使用 2000 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 A 卷, 并将答题纸上卷别 A 涂黑 ; 使用 2012 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 B 卷, 并将答题纸上卷别 B 涂黑 不涂或全涂, 均以 B 卷记分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 写在答题纸上 注意事项 : A 卷 选择题部分 1. 答题前,

More information

<B5DAD2BBD5C22020B5BC20C2DB2E D20BCC7CAC2B1BE>

<B5DAD2BBD5C22020B5BC20C2DB2E D20BCC7CAC2B1BE> 第一章导论 典型试题 一 选择题 ( 一 )A 型题 1. 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 A. 医古文 B. 中医基础理论 C. 中医临床医学 D. 中医预防医学 E. 中国医学史 2. 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 A. 中国 B. 日本 C. 印度 D. 埃及 E. 古希腊 3. 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黄帝内经 C. 难经 D. 神农本草经 E.

More information

一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1.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 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 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 ;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 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 ;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一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1.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 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 精气 阴阳 五行学说 ;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 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 经络 体质 ;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050010 课程英文名 :BASIC THEORY OF TH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性质 : 专业基础课课程类别 : 必修课先修课程 : 学分 :5 总学时数 :90 周学时数 :5 适用专业 : 中医学 针灸推拿学适用学生类别 : 内招生 外招生开课单位 : 医学院中医学系 一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1.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More information

中医药理论概要 - 脏腑经络浅说 内容提示 : 脏腑 经络的概念脏腑学说主要内容 观点经络学说基本思想 要求 : 了解脏腑 经络的人体构架系统

中医药理论概要 - 脏腑经络浅说 内容提示 : 脏腑 经络的概念脏腑学说主要内容 观点经络学说基本思想 要求 : 了解脏腑 经络的人体构架系统 中医药理论概要 脏腑经络浅说 彭崇胜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二 0 一四年三月 中医药理论概要 - 脏腑经络浅说 内容提示 : 脏腑 经络的概念脏腑学说主要内容 观点经络学说基本思想 要求 : 了解脏腑 经络的人体构架系统 中医药理论概要 - 脏腑经络浅说 基本概念 六腑 奇恒之府 经络系统名称及分类 经络循行分布 经络的生理功能 脏腑经络关系 脏 腑 基本概念 脏腑 -- 内脏的总称, 按功能特点分为五脏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第六讲 中医药理论概要 - 五行学说探析 彭崇胜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二 0 一二年十月 第六讲中医药理论概要 - 五行学说探析 内容提示 : 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基本思想 要求 : 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思想 第六讲中医药理论概要 - 五行学说探析 五行的基本概念及产生背景 五行学说的基本思想 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五行的基本概念及产生背景 左传 : 天生五材, 民并用之, 废一不可 五材 木 火 土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年度 第一学期 第一周 教具 时间分配 使 内 容 用教材和参考书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 课堂讲授为主 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教师 : 胡冬裴 授课时间 : 年度 第一学期 第一周 教具 时间分配 使 内 容 用教材和参考书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 课堂讲授为主 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学年 :2010-2011 学期 : 第一 课程名称 : 中医基础理论 题目 : 中医基础理论 时数 : 112 学时 本次课程要求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与古代哲学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病因病机 疾病的防治等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使学习中医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员基本掌握 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周 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 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 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 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 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2017 年医学院 ( 含转化院 遗传所 )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成绩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 外语政治业务 1 业务 2 总成绩 备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2017 年医学院 ( 含转化院 遗传所 )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成绩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 外语政治业务 1 业务 2 总成绩 备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2017 年医学院 ( 含转化院 遗传所 )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成绩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 外语政治业务 1 业务 2 总成绩 备注 10335700091248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72 72 242 0 386 103357000912003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71 72 242 0 385 103357000911503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77 73 234 0 384 103357000911098

More information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耳鼻咽喉科学 ( 专业学位 ) 非定向 全国统考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耳鼻咽喉科学 ( 专业学位 ) 非定向 全国统考 2017 年医学院 ( 含转化院 遗传所 ) 硕士研究生上线考生名单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 外语政治 业务 1 业务 2 总分 报考类别 考试方式 备注 103357000912484 72 72 242 0 386 非定向 全国统考 103357000912003 71 72 242 0 385 非定向 全国统考 103357000911503 77 73 234 0 384 非定向 全国统考 103357000911098

More information

第六讲中医药理论概要 - 阴阳思想漫谈 内容提示 : 阴阳 五行的概念阴阳理论基本思想阴阳思想的应用 要求 : 掌握阴阳理论基本思想

第六讲中医药理论概要 - 阴阳思想漫谈 内容提示 : 阴阳 五行的概念阴阳理论基本思想阴阳思想的应用 要求 : 掌握阴阳理论基本思想 第五讲 中医药理论概要 - 阴阳思想漫谈 上海交通大学二 0 一三年七月 第六讲中医药理论概要 - 阴阳思想漫谈 内容提示 : 阴阳 五行的概念阴阳理论基本思想阴阳思想的应用 要求 : 掌握阴阳理论基本思想 第六讲中医药理论概要 - 阴阳思想漫谈 阴阳思想溯源 阴阳理论核心思想 中医药学中的阴阳思想 现代医药学中的阴阳思想 生物学中的阴阳思想 数理学科中的阴阳思想 人文艺术科学中的阴阳思想 阴阳思想溯源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 3 版编写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 ( 药 ) 学的专业基础课 ꎬ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自 2006 年出版发行后 ꎬ 受到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们的认可 ꎮ 为从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完善 ꎬ 我们进行了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 第 3 版 ) 的修订 ꎮ 修订原则如下 : 本书主要是根据现行最新国家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教材为版本 ꎻ 将一些文字性的表述或者比较烦琐的表格进行修改 ꎬ 并增加一些示意图

More information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107 页 1. 内痔 (2) 湿热下注 [ 方剂应用 ] 脏连丸 ( 茯苓 金银花 牛膝 车前子 此花地丁 ) 加减 1. 内痔 (2)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郁证是以情志抑郁 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有上述表现者, 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107 页 1. 内痔 (2) 湿热下注 [ 方剂应用 ] 脏连丸 ( 茯苓 金银花 牛膝 车前子 此花地丁 ) 加减 1. 内痔 (2) 2018 年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 -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2018 年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大纲已公布, 为帮助广大考生备考复习, 与 2017 年考试大纲相比会有点小变化, 小编整理了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 希望广大考生及时复习备考和进行下载, 具体内容如下 : 中药学专业知识 ( 一 ) 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从事药品质量监管和药学服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 用于评价执业药师对中药学各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

More information

ZYJCML

ZYJCML 中医学笔记系列丛书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主编谢宁 编委于涛宋琳郑杨 林晓峰符强 北京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医学笔记系列丛书的一本, 结构概括为 两栏四框 :1 板书与教案栏 : 针对现行中医各种考试参照教材不一的情况, 本书与近 20 年来国家统编的枟中医基础理论枠五版 六版 人卫版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等教材配套, 综合浓缩教材精华, 省去记录及相互参照时间, 使学习效率倍增 ; 2 测试与考研栏 :

More information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85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69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85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69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2018 年秋季报考博士上线考生名单 序号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名称 学位类型外语成绩专业基础课成绩报考类别 备注 1 180371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2 180393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3 180427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4 180436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5 180474

More information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招收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具有选拔性质的自主命题考试科目, 目的是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术型硕士所需要的医学 ( 中医 西医 ) 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确保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招收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具有选拔性质的自主命题考试科目, 目的是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术型硕士所需要的医学 ( 中医 西医 ) 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确保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招收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具有选拔性质的自主命题考试科目, 目的是科学 公平 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术型硕士所需要的医学 ( 中医 西医 ) 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确保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 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包括病理学 西医内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 要求系统掌握病理学和西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

More information

16 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 资格培训教程 图 1 4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Super 1990 的时候 由于工作者角色的中断 个人又缺乏其他角色可以替代它满足个人 的心理需求 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乃至出现严重的适应不良状况 角色和显著角色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评估一个人在工作 学习 家庭 休 闲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投入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影响 从而帮助个人协 调平衡生活各部分的内容 丰富个人的生活空间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第 一 章 绪 论 什 么 是 中 医 学? 中 医 学 是 研 究 人 体 生 理 病 理, 以 及 疾 病 的 诊 断 和 防 治 等 的 一 门 科 学, 它 有 独 特 的 理 论 体 系 和 丰 富 的 临 床 经 验 它 以 整 体 观 念 为 主 导 思 想, 以 脏 腑 经 络 的

第 一 章 绪 论 什 么 是 中 医 学? 中 医 学 是 研 究 人 体 生 理 病 理, 以 及 疾 病 的 诊 断 和 防 治 等 的 一 门 科 学, 它 有 独 特 的 理 论 体 系 和 丰 富 的 临 床 经 验 它 以 整 体 观 念 为 主 导 思 想, 以 脏 腑 经 络 的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第 一 章 绪 论 什 么 是 中 医 学? 中 医 学 是 研 究 人 体 生 理 病 理, 以 及 疾 病 的 诊 断 和 防 治 等 的 一 门 科 学, 它 有 独 特 的 理 论 体 系 和 丰 富 的 临 床 经 验 它 以 整 体 观 念 为 主 导 思 想, 以 脏 腑 经 络 的 生 理 和 病 理 为 基 础, 一 辨 证 论 治 为 诊 疗 特 点 的

More information

17 RCT 1 [5] 60% 1.4 缺乏对品种有利的循证医学及药物经济学数 Jadad 据支持, 无力应对政策调整带来的新挑战 RCT 中成药 功能 主治 A 益气, 养血, 安神 心悸气血两虚证, 可改善头晕目眩, 心悸, 失眠, 多梦 B 补肾益智

17 RCT 1 [5] 60% 1.4 缺乏对品种有利的循证医学及药物经济学数 Jadad 据支持, 无力应对政策调整带来的新挑战 RCT 中成药 功能 主治 A 益气, 养血, 安神 心悸气血两虚证, 可改善头晕目眩, 心悸, 失眠, 多梦 B 补肾益智 朱文涛 1,2, 王煊 3, 刘小亚 4, 乔延江 5* 1. 029 2. 029 3. 029 4. 061 5. 0102 通过文献研究及调查研究发现, 中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中药材质量难保证 中药材资源 难持续 同质化现象严重 中药产品临床定位不清, 适应证不明确 产品缺乏有利的循证医学及药物经济 学数据支持 缺乏系统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等制约因素为促进中药企业健康发展, 提出应保证中药材质量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中医药学报14-01.FIT)

中医药学报14-01.FIT) 理论研究 肾藏象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14.01.01 周安方 ( 湖北中医药大学, 武汉 430065) 摘要 : 肾具有藏精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主水液 主纳气 主气化 生髓主骨充脑化血 主二便等功能 ; 其功能失常的病证主要表现在气化 蛰藏 固摄不及, 气化 蛰藏 固摄太过, 生长 性事 排尿异常, 发育 生殖障碍, 生髓 化血不足,

More information

四 川 大 学 华 西 医 院 北 京 协 和 医 院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同 济 医 学 院 附 属 同 济 医 院 重 庆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第 二 医 院 北 京 大 学 人 民 医 院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西 南 医 院 第 四 军 医 大 学 唐 都 医 院 重 庆 医 科

四 川 大 学 华 西 医 院 北 京 协 和 医 院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同 济 医 学 院 附 属 同 济 医 院 重 庆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第 二 医 院 北 京 大 学 人 民 医 院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西 南 医 院 第 四 军 医 大 学 唐 都 医 院 重 庆 医 科 复 旦 版 2011 年 度 最 佳 专 科 医 院 排 行 榜 榜 单 病 理 科 医 院 平 均 声 誉 值 1 复 旦 大 学 附 属 肿 瘤 医 院 10.24 2 北 京 协 和 医 院 8.83 3 四 川 大 学 华 西 医 院 8.30 4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总 医 院 6.07 5 北 京 大 学 第 三 医 院 4.04 6 中 山 大 学 附 属 第 一 医 院 2.70

More information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3) 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3) 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2017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考试大纲 2017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考试大纲已经顺利公布, 壹医考搜集整理 如下, 请广大执业药师考生参考 : 大单元 小单元 细目 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的基本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More information

WQ.mps

WQ.mps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 供中职护理 助产 检验 药剂 卫生保健 康复 口腔工艺 影像技术 中医 中西医结合等专业使用 中医学基础 ( 第二版 ) 主编伍利民巨守仁蒋琪副主编张钧伟王立照刘水章编者 ( 以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 陈 粤 柳州市卫生学校 王立照 益都卫生学校 邓芝伶 桂林市卫生学校 王永武 武威市卫生学校 黄儒普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伍利民 桂林市卫生学校

More information

< CBB6CABFC2BCC8A1C7E9BFF6202D20B8B1B1BE2E786C73>

< CBB6CABFC2BCC8A1C7E9BFF6202D20B8B1B1BE2E786C73> 001 基础医学院 071003 生理学 8 276 325 301.9 001 基础医学院 071005 微生物学 5 282 364 321.2 001 基础医学院 071006 神经生物学 2 308 310 309.0 001 基础医学院 071007 遗传学 5 293 336 312.6 001 基础医学院 071009 细胞生物学 4 294 369 323.0 001 基础医学院 071010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邱 江 吴玉亭 张庆林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重庆 选取 个具体内容的条件命题作为实验材料 以小四 初一 高一 大三的学生为被试 探讨了命题内容对青少年条件推理的影响机制及其发展特点 结果表明 对同一年级而言 不同内容的条件命题的相同推理 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对不同年级而言 相同内容的条件命题的四种推理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青少年的条件推理过程似乎是一种基于对事件发生概率估计的直觉判断 这一判断过程主要取决于个体知识经验的增长和主体认知水平的提高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À Á Â

¼ ½ ¾ À Á Â 追求知识神话的终结者 评马洛的戏剧人物浮士德 邓亚雄 在西方文学里 求知神话的传统历史悠久 浮士德 既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又是它的终结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到来 神被边缘化 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 人的意志取代了神的观念 人们渴望认识自然 获得驾驭自然力的知识 在求知精神与新教意识形态严重冲突的语境下 马洛在继承神话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他的塑造能力 通过再现和改变神话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卢全 章等 鳗鲡 肾病病原 菌 的研 究 期 鱼 放 人 水 族箱 中 饲 养 观 察 发 病情 况 生 化试 验 采用 和 常 规 方 法 药物 敏 感 试验 用 试 管稀释 方法 步 骤 和 结果 鳗鲡 肾病 症 状 病 鳗 症 状 主 要 表 现 在 鳗 鱼 前 腹 部 区 部 位 肿 大 严

卢全 章等 鳗鲡 肾病病原 菌 的研 究 期 鱼 放 人 水 族箱 中 饲 养 观 察 发 病情 况 生 化试 验 采用 和 常 规 方 法 药物 敏 感 试验 用 试 管稀释 方法 步 骤 和 结果 鳗鲡 肾病 症 状 病 鳗 症 状 主 要 表 现 在 鳗 鱼 前 腹 部 区 部 位 肿 大 严 卢全 章等 鳗鲡 肾病病原 菌 的研 究 期 鱼 放 人 水 族箱 中 饲 养 观 察 发 病情 况 生 化试 验 采用 和 常 规 方 法 药物 敏 感 试验 用 试 管稀释 方法 步 骤 和 结果 鳗鲡 肾病 症 状 病 鳗 症 状 主 要 表 现 在 鳗 鱼 前 腹 部 区 部 位 肿 大 严重 时 区 腹 部 皮 肤 软 化 溃 烂 穿 孔 脏 露 出 的 粘稠 状 液 体 肾脏 部 位和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弱, 也可结合滋肾, 加强肝脏的恢复 这种利用生克来防治, 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是否需要来决定 ; 如能 直接解决, 就不必要强调生克, 牵涉到其他方面 以上是临床上运用五行生克的大纲大法 现在再分相生和相克两个方面来谈其具体运用 由于经验 缺乏, 存在一些空白点, 请补充和指正 一 相生规律在临床的运

弱, 也可结合滋肾, 加强肝脏的恢复 这种利用生克来防治, 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是否需要来决定 ; 如能 直接解决, 就不必要强调生克, 牵涉到其他方面 以上是临床上运用五行生克的大纲大法 现在再分相生和相克两个方面来谈其具体运用 由于经验 缺乏, 存在一些空白点, 请补充和指正 一 相生规律在临床的运 五行学说的具体运用 祖国医学里引用了五行学说, 成为基本理论之一 今夭谈的是关于生克方面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通过实际问题, 可能有助于进一步对理论的探讨, 减少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不恰当的用法 五行学说, 本来以相生相克的规律说明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临床上运用五行学说, 主要也是解释人体内脏的相互联系及生理 病理的复杂变化, 从其正常和不正常情况下所反映的现象, 作为推断病情和确定治法的依据之一

More information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 七 ) 体质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4. 经

(4) 肝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5) 肾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 五 )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六 ) 经络 ( 七 ) 体质 4. 六腑的生理功能 5. 奇恒之腑 6.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 气 2. 血 3. 津液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2. 十二经脉 3. 奇经八脉 4. 经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大纲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的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基本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与运用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相互关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 二 ) 阴阳学说系 (3) 阴阳的消长平衡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3.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站 辨证论治

第一站 辨证论治 2016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考试大纲 2016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考试大纲已经顺利公布,24 小时医学搜 集整理如下, 请广大执业药师考生参考 :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 一 ) 中医学 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 2. 辨证论治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 2. 阴阳的相互关系

More information

本文通过对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 提出了体能文 化的概念 论述了体能文化的国际化和民族性及其对人类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 会生活多方面的影响 文章指出 国际竞技体育运动是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全 球化的先导 是当代世界各民族 各国家和平共处 平等参与 公平竞争机制实现程度最高的国际事务 是人类社会国际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整合的范例 是展望 新世纪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着眼点 同时提示了进行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

More information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阴火 为由内伤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 邪气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阴火 为由内伤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 邪气 名师汇讲 指导 严世芸 男 生 浙江宁海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名中医 上海市教学名师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 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现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国家教育部及上海市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带头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副组长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网 球 / 排 球 1 教 师 硕 士 四 级 男 性 诊 断 教 研 室 1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本 科 阶 段 为 临 床 医 学 专 业, 男 士 温 病 教 研 室 2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中 医 专 业 中 医 诊 断 教 研 室 诊 断 学 / 中 医 诊

网 球 / 排 球 1 教 师 硕 士 四 级 男 性 诊 断 教 研 室 1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本 科 阶 段 为 临 床 医 学 专 业, 男 士 温 病 教 研 室 2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中 医 专 业 中 医 诊 断 教 研 室 诊 断 学 / 中 医 诊 校 本 部 工 程 项 目 管 理 或 土 木 工 程 医 学 类 / 计 算 机 / 图 书 馆 专 业 1 专 技 硕 士 以 上 六 级 1 专 技 硕 士 以 上 六 级 1 年 以 上 工 程 造 价 管 理 或 现 场 施 工 管 理 经 验 的 ( 限 男 性 ) 中 医 药 类 专 业 1 编 辑 博 士 六 级 医 学 或 生 物 学 专 业 医 学 或 生 物 学 专 业 2 实

More information

丁光训文集 研读札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 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 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对上帝和基督 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 变化 丁光训神学思想 当代中国基督教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中医类 (E) 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 针灸推拿 中医类 (E) 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 针灸推拿 中医类 (E) 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 中药 中医类 (E) 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 中药

中医类 (E) 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 针灸推拿 中医类 (E) 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 针灸推拿 中医类 (E) 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 中药 中医类 (E) 高密市井沟镇卫生院 中药 现将 2018 年高密市卫生计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进入面试人员名单公示如下 : 注 : 现场资格审查时间另行公告, 请考生及时关注中国高密网站发布的相关信息, 因本人原因错过重要信息而影响考试聘用的, 责任自负 高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2018 年 8 月 24 日 考号 报考专业 报考单位 报考岗位 成绩 名次 3707270818 综合类 (A) 高密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法律 73.5

More information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的基本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 二 ) 阴阳学 2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的基本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 二 ) 阴阳学 2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的基本特点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论治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 二 ) 阴阳学 2. 阴阳的相互关系 (3) 阴阳的消长平衡说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3. 阴阳学说的临床 (1)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应用

More information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基于经济全球化两个重要假说的实证研究 刘志彪 吴福象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贸易一体化水平持续上升 对此虽然可以利用引力模型加以说明 但其解释力是有限的 本文在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一体化进行统计描述和计量检验的基础上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的贸易竞争状况进行了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 经济体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 贸易量越大 贸易一体化程度也越高 通过各种因素的传导 经济体的出口竞争能力增强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24 小时客服电话 :010-82311666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综合运用所学的各项知识和技能, 正确分析 处理和解决在开展药品质量管理和指导合理用药工作中所遇到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集中反映执业药师 理论联系实际 有效开展药学服务的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 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医理论 ( 包括民族医药 ) 知识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的

More information

考生编号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成绩 复核结果 翻译硕士英语 66 无误 翻译硕士英语 65 无误 翻译硕士英语 58 无误 日语 ( 外 )

考生编号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成绩 复核结果 翻译硕士英语 66 无误 翻译硕士英语 65 无误 翻译硕士英语 58 无误 日语 ( 外 ) 考生编号 科目代码 科目名称 成绩 复核结果 110659850003734 211 翻译硕士英语 66 无误 110659850004303 211 翻译硕士英语 65 无误 110659850007372 211 翻译硕士英语 58 无误 110659850009803 245 日语 ( 外 ) 65 无误 110659850005177 308 护理综合 170 无误 110659850006267

More information

¹

¹ 复仇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 杨经建 彭在钦 复仇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 也是以超常态的 极端性方式为特征的人类自然法则的体现 而在中外叙事文学中以 复仇 为取向的创作大致有三种母题形态 血亲复仇 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 第三类复仇 本文在对这三类复仇叙事模式进行艺术解析的前提下 发掘并阐释了蕴涵其中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指向 复仇母题 叙事文学 创作模式 文化蕴涵 ¹ º » ¼ ½ ¹

More information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本科课程学习大纲 课程名 : 中医学 课程课时 : 72 学分 : 3.5 开课单位 : 中医学教研室 广州医科大学教务处编印 二〇一六年九月 一 课程简介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 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 中医学 集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药学 方剂学 针灸经络学 腧穴学及针灸治疗学等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为一体, 选其精华部分向学生讲授 理论授课主要讲授阴阳五行学说

More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柳向阳 论奥古斯丁时间观与罗伯特 潘 沃伦的诗歌创作 柳向阳 在 世纪美国作家中 罗伯特 潘 沃伦以博学多才的文艺复兴式人物著称 但沃伦文学生涯的核心成就是在诗歌领域 在六十余年的诗歌生涯中 沃伦有意识地将 奥古斯丁时间观引入诗歌创作 一方面借鉴奥古斯丁时间的结构特征 通过探索时间向度的变化 展示生命的历程和自我的发现 另一方面挖掘奥古斯丁时间的生命和诗学内涵 通过 对时间的体验 将时间的心灵和生命的属性赋予诗歌中的人和物

More information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俄克拉何马大学现代语言 文学及语言学系 美国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俄克拉何马大学教育学院 美国 世界文学是美国初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种美国中学的世界文 学教科书共选录中国文学作品 篇 包括先秦典籍 中古诗词 现当代作品 民间故事 美国华裔 文学等 教科书对中国文学评价很高 在选录时 重视中国文学中能够反映普世价值的作品 教材或以主题编目 或以区域和时代划类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汪丁丁贾拥民 (, ) 本文是一个从理论出发, 最终又回到理论的 案例研究 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习俗 习俗如果能够经受住不断发生的独僻性冲击, 就可以成为传统 这是对梅纳德史密斯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拓展 独僻性相当于变异或者突变, 演化稳定策略只经受了一次独僻性的冲击, 只有在随机地不断出现的冲击下保持稳定的习俗, 才能成为培顿杨所定义的传统, 这就是随机稳定均衡 义乌市场的发展,

More information

(3) 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4) 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5) 肺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6) 肺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7) 肺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8) 肝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9) 肝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10) 脾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1) 心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2) 肺与志 液

(3) 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4) 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5) 肺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6) 肺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7) 肺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8) 肝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9) 肝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10) 脾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1) 心与志 液 体 华 窍的关系 (2) 肺与志 液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1. 整体观念 ( 一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 辨证论治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1) 症 证 病的区别 (2)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1. 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2. 阴阳的相互关系 ( 二 ) 阴阳 学说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3) 阴阳的消长平衡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3. 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1)

More information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接本科教育考试 中医学 / 针灸推拿学专业考试说明 第一部分 : 中医基础理论 Ⅰ. 课程简介 一 内容概述与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 考试, 是为招收中医学 / 针灸推拿学专业专科接本科学生而实施的入学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 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目标重在阐释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原则 其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More information

( 四 ) 藏象 1. 五脏的生理功能 (1) 心的生理功能 (2) 肺的生理功能 (3) 脾的生理功能 (4) 肝的生理功能 (5) 肾的生理功能 2. 五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的主要生理关系 (2) 心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3) 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4) 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5)

( 四 ) 藏象 1. 五脏的生理功能 (1) 心的生理功能 (2) 肺的生理功能 (3) 脾的生理功能 (4) 肝的生理功能 (5) 肾的生理功能 2. 五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的主要生理关系 (2) 心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3) 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4) 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5)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综合运用所学的各项知识和技能, 正确分析 处理和解决在开展药品质量管理和指导合理用药工作中所遇到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集中反映执业药师理论联系实际 有效开展药学服务的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 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医理论 ( 包括民族医药 ) 知识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中药联合用药和特殊人群用药等合理用药的综合知识与技能

More information

附属八一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04 普通外科疾病中西医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 07 内分泌疾病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妇科学 01

附属八一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04 普通外科疾病中西医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 07 内分泌疾病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妇科学 01 2014 级七年制选择 5+3 培养模式转段结果 学号 拟录取单位 拟录取专业 研究方向 备注 032014101 002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5701 中医内科学 06 肾脏病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032014102 024 附属八一医院 105709 中西医结合临床 02 肿瘤内科诊治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032014103 002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5709 中西医结合临床 02 心血管疾病中西医临床研究

More information

%!

%! 黑龙江社会科学 李春玲 经济改革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 的社会群体逐步增长 尤其 自本世纪开始以来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产人群 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并有极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 不过 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以农民和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另外 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科 学 出 版 社 职 教 技 术 出 版 中 心 www.aboo 科 学 出 版 社 职 教 技 术 出 版 中 心 www.aboo 科 学 出 版 社 职 教 技 术 出 版 中 心 www.aboo 科 学 出 版 社 职 教 技 术 出 版 中 心 www.aboo 科 学 出 版 社 职 教 技 术 出 版 中 心 www.aboo 科 学 出 版 社 职 教 技 术 出 版

More information

考生编号政治政治分外语外语分科目 1 科目 1 分科目 2 科目 2 分总分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考试方式报名号 思想政治理论缺考英语一 45 生物综合 38 生理学缺考 药理学全国统考 思想政治理论

考生编号政治政治分外语外语分科目 1 科目 1 分科目 2 科目 2 分总分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考试方式报名号 思想政治理论缺考英语一 45 生物综合 38 生理学缺考 药理学全国统考 思想政治理论 100019008910001 思想政治理论缺考英语一 45 生物综合 38 生理学缺考 83 078006 药理学全国统考 110190172 100019008910002 思想政治理论 61 英语一缺考药学综合 ( 缺考生理学 51 112 078006 药理学全国统考 110199187 100019008910003 思想政治理论缺考英语一缺考生物综合缺考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缺考 --

More information

关注医考,精助辅导

关注医考,精助辅导 2017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考试大纲 2017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大纲 已经公布, 华图中 健医考网及时整理如下,2017 年执业中药师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大纲 相比 2016 年无变化, 希望广大考生及时复习备考, 具体内容如下 :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综合运用所学的各项知识和技能, 正确分析 处理和解决在开展药品质量管理和指导合理用药工作中所遇到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More information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与分级 3. 并发症 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 诊断 6. 西医治疗 7. 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二 : 支气管哮喘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临床表现 4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与分级 3. 并发症 4.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 诊断 6. 西医治疗 7. 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二 : 支气管哮喘 要点 : 1. 西医病因 发病机制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临床表现 4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 临床表现与分级 3. 并发症 5. 诊断 细目二 : 支气管哮喘 及控制水平分期 细目三 : 肺炎 和病理 细目四 : 肺结核 1. 西医病因 病理 发病机制 5. 诊断及鉴别诊断 8. 预防 [page] 细目五 : 原发性支气管癌 1. 西医病因 病理和分类 细目六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 并发症 5.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6.

More information

八卦治病灵方.doc

八卦治病灵方.doc 一 阴 阳 1 平 衡 阴 阳 :1070 2264380.165370 2 平 调 阴 阳 助 肾 阳 利 胆 和 胃 : 或 助 气 清 头 降 浊 化 瘀 如 00500 3 调 和 阴 阳 通 经 络 ( 关 节 痛 ) 如 :100700 20007000 3 650.70.80 4 健 脾 施 布 调 合 阴 阳 通 络 祛 邪 :6500.030.820 5 扶 正 固 本 调 和 阴

More information

贾根良 马国旺 后凯恩斯经济学 多样性 共同基础 综合 后凯恩斯经济学是自 凯恩斯革命 以来 一直致力于完成 流产 的 凯恩斯革命 并以反新古典主流面目存在的一支异端经济学流派 它是对凯恩斯经济学范式的恢复和拓展 凯恩斯 卡莱茨基 斯拉法和老制度主义的思想构成了其理论渊源 该学术传统经历了三代的 传承演进 今天 后凯恩斯主义者在方法论 宏观经济学 微观定价理论和内部综合等方面已经 取得了重大进展 成为西方经济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流派

More information

Negative Vol.5 No 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古老的理论概念很难直译成现代 [2] 汇合 通过右心的梳状肌和肉柱混合混匀 使静脉血 的医学科学理论 中医的理论数千年未变 从它诞 的分类特征消失 出右心后上行入肺转换成动脉血成 生的那一刻起 就几乎没有被修正过 想从这里寻找 分

Negative Vol.5 No 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古老的理论概念很难直译成现代 [2] 汇合 通过右心的梳状肌和肉柱混合混匀 使静脉血 的医学科学理论 中医的理论数千年未变 从它诞 的分类特征消失 出右心后上行入肺转换成动脉血成 生的那一刻起 就几乎没有被修正过 想从这里寻找 分 DOI:10.13276/j.issn.1674-8913.2014.03.007 血液自然运动与中西医理论的整合统一 蒋术一1 蒋宏岩2 1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1 2锦州市中心血站 辽宁 锦州 121000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ories with blood natural movement

More information

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英汉语心理词库联想反应的具体性 效应对比研究 张 萍 本研究探讨具体性效应对一语 汉语和英语 和二语 英语 心理词库联想反应的影响 依据 的认知语法理论 本文从空间概念和感官体验两个角度首次对不同词性的具体性进行定义 并用量表验证所选词的具体性程度 研究表明 具体性效应没有改变一语心理词库语义联结的特质 但对二语心理词库有一定影响 其具体词的语义 非语义反应比差远高于抽象词的语义 非语义反应比差 且抽象词的横组合反应明显示弱

More information

公共管理研究 第 卷 # # # #

公共管理研究 第 卷 # # # # 岳经纶 陈泽涛! 中国既是产烟大国 也是世界上吸烟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国公众 的吸烟状况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后果 对于中国的公共卫生状况乃至社会发展 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 对中国控烟运动和控烟政 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梳理 指出中国的控烟运动是一场多方不情愿的运 动 本文运用公共政策的理论和概念 分析了中国控烟运动疲弱的原因 并尝试提出推动中国控烟运动的政策措施! 控烟运动 控烟政策

More information

1. 感冒 1.1 概念 : 感冒 时行感冒 虚体感冒的概念 1.2 病因病机 1.3 类证鉴别 : 与温病早期相鉴别 1.4 辨证论治 : 风寒证 风热证 暑湿证以及虚体感冒 ( 气虚感冒 阴虚感冒 ) 等各证型的症状 治法 方药 2. 咳嗽 2.1 概念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

1. 感冒 1.1 概念 : 感冒 时行感冒 虚体感冒的概念 1.2 病因病机 1.3 类证鉴别 : 与温病早期相鉴别 1.4 辨证论治 : 风寒证 风热证 暑湿证以及虚体感冒 ( 气虚感冒 阴虚感冒 ) 等各证型的症状 治法 方药 2. 咳嗽 2.1 概念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 中医内科学 ( 一 ) 总论 1. 绪论 1.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1.2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概况 2. 气血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2.1 气 : 虚证 ( 气虚 气陷 ) 实证( 气滞 气逆 ) 各证型的主要脉证 治则 方药 2.2 血 : 出血 血瘀 血虚等各证型的主要脉证 治则 方药 3. 风寒燥火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3.1 风 :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等各证型的主要脉证 治则 方药

More information

% %

% % 兼论 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的制作和运用 苏智良! 吴俊范 #! 由于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存在着学科分野的界限 致使已往的 景观概念缺乏全面性 其结果是 不仅地理学的景观研究缺少历史的底蕴与含量 而且历史学领域内系统的景观史研究也一直处于缺失状态 本文分别从宏观的理论角度和以 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为中心例证 探讨在新的景观概念基础上和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 研究区域景观史的必要性 可行性以及具体的研究路径与操作方法

More information

食 品 与 生 物 技 术 学 报 第 卷 列入我国 的植物多酚黄酮抗氧剂 防治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

食 品 与 生 物 技 术 学 报 第 卷 列入我国 的植物多酚黄酮抗氧剂 防治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 第 卷第 期 年 月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植物多酚黄酮抗氧化剂与人体健康 尤新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生产应用工业协会 北京 主要综述了对植物多酚黄酮类物质的生物活性和安全性 其内容包括 茶多酚 甘草黄酮 竹叶黄酮 大豆异黄酮以及从各种鲜果提取物的功能成分 如葡萄提取物 杨梅提取物 橄榄提取 物 乌饭树果提取物等 介绍了植物多酚黄酮的国际市场信息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 多酚 黄酮 健康 食 品 与

More information

第 期 曹 源 等 形式化方法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第 期 曹 源 等 形式化方法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曹 源 唐 涛 徐田华 穆建成 为了确保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设计和开发的正确性 比较了仿真 测试和形式化 种能够验证 系统设计正确性的方式 根据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对安全的苛求性 提出了 个与系统安全相关的重要特性 即实时性 混成性 分布 并发 性 反应性 并分析了与这些特性相关的具体形式化方法 通 过对每种形式化方法的数学基础和应用范围的分析和归类 给出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More information

: : 00 9 : : : : : : : : : : : :

: : 00 9 : : : : : : : : : : : : 0 ( ) 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 ANDPHILOSOPHY No.0(SerialNo.) 陈 来 : 仁学本体论是以仁体统摄儒家传统的各种形上学观念 将仁发展为一本体的观念或发展为 一仁的本体论传统儒学 万物一体 的思想既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指万物关联共生的整体 这种整体就是 仁体仁体论把传统儒学的一体之仁与生生之仁作了有机结合仁本体与关联共生的万有是 全体是用 全用是体

More information

下 下 向康复方 向转化 把 心 肌 坏 死 限 制在最 小限 度 内 这 是 临床对 急性 心 肌 梗 死 治 疗 中 个 十 分 今 考 文 献 重 要 而 可 能解 决 的 问题 究 的 动向 之 七 公 毛 于 向心 肌 供 氧 与心 肌 耗 氧之 间 的 平 衡 取决 因此 损伤 措施 所 依据 的 基 础 少 论述 此处 不 再 赘 述 三 二 资料 生理 专机 赵 明伦 孙 希浩 生

More information

阶段, 因而成书于这一时期的 内经 理论全面地接受了这一哲学思想, 其中所载的全部医药学知识, 处处散发着浓郁的精气理论气息 其中将气概念引入到医学领域之后, 构建了一个以医学理论为主体的庞大的气论知识体系, 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科学的各个层面, 其内涵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内经 中

阶段, 因而成书于这一时期的 内经 理论全面地接受了这一哲学思想, 其中所载的全部医药学知识, 处处散发着浓郁的精气理论气息 其中将气概念引入到医学领域之后, 构建了一个以医学理论为主体的庞大的气论知识体系, 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科学的各个层面, 其内涵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内经 中 2018 年 12 月 第 13 卷 第6期 中 医 药 文 化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December., 2018 Vol. 13 No.6 人文探究 论 黄帝内经 理论建构的哲学基础 张登本 孙理军 李翠娟 摘 要 哲学是有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黄帝内经 之所以要运用精气 阴阳 五行 乃至以此为基 本知识内核所表达的 神 这样的哲学理念来建构自己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

More information

80-大纲-06.4.doc

80-大纲-06.4.doc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教 学 大 纲 ( 供 中 医 系 中 医 专 业 骨 伤 专 业 本 科 ; 中 西 医 临 床 系 中 西 医 临 床 专 业 本 科 ; 针 灸 推 拿 系 针 灸 推 拿 专 业 本 科 使 用 ) 前 言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是 中 医 学 的 专 业 基 础 课 通 过 本 课 程 的 学 习, 要 求 学 生 掌 握 有 关 中 医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More information

!!

!! 徐二明 陈 茵 以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 从企业吸收能力这一概念入手 剖析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研究组织管理机制对企业吸收能力构建和发展的影响 依据吸收能力经典文献对吸收能力的前因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类 对现有文献中各种思路有一定的整理和明示作用 通过研究两种吸收能力的 类影响因素 辨识出中国企业在吸收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弱势 通过实证方法全面衡量和验证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两者之间以及两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More information

57

57 包心鉴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其本质和功能来说, 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具体体现协商民主制度化程 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密切相适应这就要求 : 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 科学确立协商民主制度化构建的基 本原则 ; 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 深刻认识广泛开展协商民主的重大意义 ; 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律, 积极完 善我国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 协商民主制度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56 57

More information

2016年临沂市市直事业单位医疗卫生岗位公开招聘计划

2016年临沂市市直事业单位医疗卫生岗位公开招聘计划 0 年 市 事 业 单 公 开 招 聘 计 划 招 招 笔 报 名 序 号 主 管 部 门 招 聘 单 单 层 级 名 称 别 业 别 描 述 聘 计 划 历 要 求 要 求 业 要 求 聘 对 象 其 他 条 件 试 目 咨 询 电 话 (0 备 注 9) 市 民 诊 外 从 事 诊 外 临 床 外 ( 诊 外 校 普 通 全 日 制 报 考 ; 具 有 执 业 师 市 民 诊 内 A 从 事 诊

More information

,, 1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景天魁 内容提要 : 本文认为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 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 概念是建构社会理论的核心 本文从时空角度讨论了传统 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 确定了社会时空的基本含义, 在此基础上界定和阐释了时空压缩概念, 并针对吉登斯的 时空延伸概念作了一些讨论 本文用时空压缩概念描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性结构, 初步显示了这一概念的解释力??,,,? :,,,,,,,,,,,,,,,,,,,,,,,,,,,,,,

More information

骨头的故事

骨头的故事 头 1 图 206 33 7 12 5 5 4 12 2 54 10 200-400 3 500 图 类 图 图 动 节 4 5 图 发 图 节 180 Youtube 180 [1] 7 2 7 6 9 270 6 图 树懒 块颈 13-25 14 17 25 7 图 扭头 头鹰 鹅 8 图 红 为 关节 绿 为 关节 9 图 类 10 图 类 11 图 盘 动 类 图 阴 犸 艺 你可能会以为图

More information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学 04 肺脏病临床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学 05 肝脏病临床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105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学 04 肺脏病临床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学 05 肝脏病临床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105 2011 级七年制选择 5+3 培养模式学生转段结果学号录取单位录取专业 方向 032011245 003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105701 中医内科学 01 肾脏病临床研究 032011253 003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105701 中医内科学 01 肾脏病临床研究 039011116 003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105701 中医内科学 01

More information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年以来 中国的医改决策经历了医疗卫生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医疗卫生公 益性衰减 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回归的基本历程 为中国新时期医改决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要坚持正确的决策价值导向 要发扬决策民主 要走渐进改革的道路 要不断增强政 府的环境回应能力和政策学习能力 年以来 医改决策 医疗卫生事业 一 年以来中国医改决策的基本历程 一 年 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钟裕民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More information

; ~ : ; [1] : 327

; ~ : ; [1] : 327 10 3 2013 3 ChineseJournalofManagement Vol.10No.3 Mar.2013 * 齐善鸿肖华 ( 南开大学商学院 ) : 通过对科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讨 反思了管理科学在这 2 个方面的状态 探讨 了因人文性的缺失而导致的发展困境提出管理科学要在科学二重性的统一中寻找发展之 路 让管理回归本质 从管理的根源和核心入手 将管理主体的自我管理作为突破困境的支点

More information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 一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公共领域 特征与性质 ( & (!! # # ) #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 一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公共领域 特征与性质 ( & (!! # # ) # 世界政治 年第 期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王 军 近年来 网络空间下中国大众民族主义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外交的新因素 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政治社会属性和作用上看 它正拓展着中国的公共领域 以国家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为核心议题 催生着中国市民社会的新构造 反映着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 推动着网络内外中国大众的民族主义行动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 中国大众的网络民族主义因其信息获取能力增强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司乐如 一轨 外交和 二轨 外交都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内容 前者有助于说明两国在政府外交层面的表现 对后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在外交现象背后起作用的观念因素 本文的研究试图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融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之中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本文通过提供关于 认知 的更为精确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并通过术语统计和定性的案例分析 深入印度专家的视角 深化人们对中印安全互动的了解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