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 F736F F D FAD43ABDFB7A1A7F7AABAA454B1D0ABE4B751>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4D F736F F D FAD43ABDFB7A1A7F7AABAA454B1D0ABE4B751>"

Transcription

1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2012 年 5 月 頁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羅 因 提 要 佛 教 自 從 東 漢 傳 入 中 國 以 來, 與 中 國 本 土 文 化 的 互 動 就 從 來 沒 有 停 止 過 在 宋 代 理 學 復 興 儒 學 的 時 代 壓 力 之 下, 佛 教 人 士 提 出 三 教 會 通 思 想 者, 有 愈 來 愈 多 的 趨 勢 在 儒 佛 會 通 思 想 史 上, 元 初 宰 相 耶 律 楚 材 以 居 士 身 分, 推 動 儒 家 政 治, 建 立 佛 教 徒 政 治 家 前 所 未 有 的 功 業, 他 本 身 的 儒 佛 思 想 就 相 當 值 得 探 討 有 關 耶 律 楚 材 儒 佛 思 想 的 研 究, 有 些 學 者 認 為 他 墨 名 而 行 儒 名 釋 而 實 儒, 也 有 學 者 認 為 他 重 佛 輕 儒 本 文 不 再 以 選 邊 站 的 思 考 方 式 處 理 耶 律 楚 材 的 儒 佛 思 想, 而 是 尊 重 耶 律 楚 材 三 教 根 源 本 自 同 的 思 想 根 柢, 認 為 耶 律 楚 材 既 不 是 名 釋 而 儒 行, 也 不 是 重 佛 輕 儒, 承 認 他 既 是 真 正 的 儒 者, 也 是 真 誠 的 佛 教 徒 他 的 儒 佛 思 想 是 以 大 乘 菩 薩 的 濟 世 精 神 與 儒 家 的 入 世 主 義 會 通, 從 根 本 處 取 消 佛 家 出 世 與 儒 家 入 世 的 對 立 並 從 實 用 主 義 的 立 場, 擷 取 儒 家 治 國 之 長 與 佛 家 治 心 之 長, 使 儒 佛 相 資 以 為 用, 使 佛 家 教 理 和 禪 修 參 悟 的 實 際 修 為, 成 為 心 靈 安 定 的 力 量 源 泉, 以 此 回 饋 一 己 之 政 治 理 想, 成 就 一 番 儒 家 禮 樂 中 原 澤 世 安 民 的 功 業 關 鍵 詞 : 元 代 耶 律 楚 材 儒 佛 三 教 現 任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專 任 副 教 授

2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一 前 言 耶 律 楚 材 ( A.D.) 字 晉 卿, 元 初 宰 相, 遼 東 丹 王 突 欲 八 世 孫 父 親 耶 律 履 以 學 行 見 稱, 在 金 世 宗 朝 特 見 親 任, 官 至 尚 書 右 丞 楚 材 於 金 章 宗 明 昌 元 年 (1190A.D.) 生 於 燕 京 ( 今 北 京 ) 父 親 因 左 傳 楚 雖 有 材, 晉 實 用 之, 取 名 為 楚 材 1 三 歲 喪 父, 在 母 親 楊 氏 的 撫 育 下, 楚 材 博 通 經 史, 旁 通 天 文 地 理 律 曆, 術 數 及 釋 老 醫 卜 之 說 二 十 四 歲 金 章 宗 授 開 州 同 知 2 金 貞 祐 二 年 (1213A.D., 宋 嘉 定 六 年 ) 三 月 蒙 金 議 和, 五 月 金 宣 宗 決 定 遷 都 汴 京, 此 舉 引 起 成 吉 思 汗 極 大 不 滿, 戰 爭 再 起 1215 年 蒙 古 軍 隊 攻 陷 中 都 ( 北 京 ) 耶 律 楚 材 閒 居 在 家 1218 年 成 吉 思 汗 聞 耶 律 楚 材 之 賢 名, 在 蒙 古 召 見 他, 並 留 用 於 左 右 第 二 年 隨 成 吉 思 汗 大 軍 征 西 域, 至 1224 年 才 東 歸, 在 西 域 征 戰 凡 六 年 3 耶 律 楚 材 因 多 次 占 卜 預 言 應 驗, 成 為 成 吉 思 汗 的 重 要 謀 臣, 每 次 征 討, 都 命 耶 律 楚 材 占 卜 並 向 三 子 窩 闊 臺 說 : 此 人, 天 賜 我 家, 爾 後 軍 國 庶 政, 當 悉 委 之 4 元 太 祖 二 十 二 年 (1227AD) 成 吉 思 汗 駕 崩, 由 元 太 宗 窩 闊 臺 繼 位, 太 宗 即 位 的 儀 制, 乃 由 楚 材 制 定, 從 此 之 後, 元 朝 才 有 了 跪 拜 之 禮 太 宗 三 年 (1231AD) 以 楚 材 為 中 書 令, 掌 管 制 度 財 政 等 事 太 宗 曾 經 在 諸 國 使 臣 面 前, 誇 耀 大 元 有 耶 律 楚 材 這 樣 的 賢 相, 又 說 朕 所 以 得 安 枕 者, 卿 之 力 也, 5 可 見 備 受 倚 重 耶 律 楚 材 在 政 治 上 貢 獻 良 多, 具 體 政 策 包 括 反 對 封 建, 廢 除 連 坐 和 奴 隸 制, 設 立 戶 口 稅 制 和 商 法, 以 儒 治 國 6 元 朝 開 國 初 年, 在 耶 律 楚 材 的 輔 政 之 下, 出 現 了 華 夏 富 庶 羊 馬 成 群, 旅 不 齎 糧, 稱 時 治 平 7 的 盛 世 在 以 儒 治 國 方 面, 由 於 元 初 ( 尤 其 是 最 初 二 十 年 間 ) 蒙 古 人 對 漢 地 文 化 及 社 會 傳 統, 不 僅 認 識 膚 淺, 而 且 漠 不 關 心 儒 家 政 治 學 說 主 張 偃 武 修 文, 化 民 成 俗 和 藏 富 於 民, 與 蒙 古 人 征 服 漢 地 僅 在 於 經 濟 掠 奪 的 目 的, 南 轅 北 轍, 儒 士 的 用 途 受 到 忽 視 窩 闊 臺 即 位 後, 耶 律 楚 材 受 重 用, 從 而 以 儒 道 進 說, 並 請 恢 復 漢 地 的 舊 秩 序 及 安 揖 士 人, 據 宋 子 貞 中 書 令 耶 律 公 神 道 碑 說 : 因 時 時 進 說 周 孔 有 關 耶 律 楚 材 命 名 傳 說 的 考 證, 詳 見 劉 曉 : 耶 律 楚 材 評 傳 ( 南 京 :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2001 年 9 月 ), 頁 參 考 新 校 本 元 史 耶 律 楚 材 傳 (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1977 年 10 月 ), 頁 3455 參 考 耶 律 楚 材 著 向 達 校 注 : 西 遊 錄 前 言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年 10 月 ), 頁 1 新 校 本 元 史 耶 律 楚 材 傳, 頁 3456 新 校 本 元 史 耶 律 楚 材 傳, 頁 3460 參 考 方 滿 錦 : 耶 律 楚 材 之 儒 政 研 究, 能 仁 學 報 第 10 期 (2004 年 12 月 ), 頁 新 校 本 元 史 太 宗 本 紀, 頁

3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之 教, 且 謂 天 下 雖 得 之 馬 上, 不 可 以 馬 上 治 上 深 以 為 然 國 朝 之 用 文 臣, 蓋 自 公 發 之 8 在 楚 材 的 策 動 之 下, 採 取 了 一 連 串 行 動, 恢 復 以 儒 士 為 中 心 的 漢 地 舊 秩 序, 如 設 置 十 路 徵 收 稞 稅 使, 以 儒 者 為 之 (1229A.D.); 恢 復 孔 元 措 衍 聖 公 的 職 位, 使 孔 門 得 早 已 取 得 號 的 釋 道 領 袖 相 抗 禮 (1233 A.D.); 設 立 編 修 所 經 籍 所 於 平 陽 太 原 (1235 A.D.) 等 等, 而 考 選 儒 士 設 置 儒 戶 便 是 這 一 連 串 努 力 的 延 續 9 耶 律 楚 材 在 政 治 上 推 動 的 一 系 列 保 護 儒 士 振 興 儒 術 的 措 施, 顯 然 是 一 派 儒 者 風 範 然 而, 他 同 時 又 是 一 位 熱 衷 禪 學 修 心 的 佛 教 徒, 曾 經 追 隨 萬 松 行 秀 禪 師 參 禪 三 載, 盡 得 其 道, 號 湛 然 居 士 10 耶 律 楚 材 雖 然 曾 經 說 自 己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是 行 權, 言 下 之 意, 他 還 是 比 較 認 同 自 己 是 一 位 佛 教 徒 然 而, 查 看 耶 律 楚 材 的 一 生 行 略, 大 多 屬 於 儒 政 儒 行, 這 樣, 行 權 之 說 便 很 難 產 生 說 服 力 了 清 光 緒 年 間 芳 郭 無 名 人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後 序 說 : 觀 居 士 之 所 為, 跡 釋 而 心 儒, 名 釋 而 實 儒, 言 釋 而 行 儒, 述 釋 而 治 儒 11 王 國 維 繼 承 其 說, 在 耶 律 文 正 公 年 譜 餘 記 就 說 : 楚 材 於 禪 學 所 得 最 深, 然 其 所 用 以 佐 蒙 古 安 天 下 者 皆 儒 術 也 公 對 儒 者 則 唱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之 說 而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則 又 自 謂 此 語 為 行 權 然 予 謂 致 萬 松 一 書 亦 未 始 非 公 之 行 權 也 公 雖 洞 達 佛 理, 而 其 性 格 實 與 儒 家 近, 其 毅 然 以 天 下 生 民 為 己 任, 古 之 士 大 夫 學 佛 者, 絕 未 見 有 此 種 氣 象 古 所 謂 墨 名 而 行 儒 者, 公 之 謂 歟! 12 潘 桂 明 中 國 居 士 佛 教 史 認 為 耶 律 楚 材 是 以 儒 家 政 治 思 想 學 說 為 指 導, 輔 之 以 佛 教 禪 宗 心 性 理 論 13 然 而, 日 本 學 者 窪 德 忠 就 認 為 耶 律 楚 材 是 以 佛 教 為 根 本 的 三 教 歸 一 論 者 14 王 月 珽 則 認 為 耶 律 楚 材 的 思 想 是 儒 佛 結 合, 以 佛 援 儒 15 劉 曉 耶 律 楚 材 評 傳 就 認 為 : 王 國 維 等 學 者 強 調 耶 律 楚 材 是 一 位 儒 者, 並 認 為 他 的 重 禪 不 過 是 一 種 行 權, 這 種 看 法 恐 怕 是 一 種 誤 解, 認 為 從 耶 律 楚 材 的 文 章 來 看, 字 裡 行 間 都 充 斥 著 禪 宗 至 上 的 觀 8 元 蘇 天 爵 編 : 國 朝 文 類 ( 上 海 : 上 海 商 務 印 書 館, 縮 印 元 刊 本 ), 頁 蕭 啟 慶 : 元 代 史 新 探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3 年 6 月 ), 頁 9 10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序, 四 部 叢 刊 初 編 集 部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65 年 8 月 ), 頁 1 11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後 序, 頁 4 12 王 國 維 : 耶 律 文 正 公 年 譜, 收 入 中 國 少 數 民 族 古 籍 集 成 ( 漢 文 版 ) 第 19 冊 ( 成 都,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2002 年 11 月 ), 頁 潘 桂 明 : 中 國 居 士 佛 史 ( 北 京,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00 年 9 月 ), 頁 窪 德 忠 : 金 代 的 新 道 教 與 佛 教, 收 入 劉 俊 文 主 編, 許 洋 主 等 譯 : 日 本 學 者 研 究 中 國 史 論 著 選 譯 第 7 卷 ( 北 京, 中 華 書 局, 年 ), 頁 王 月 珽 : 耶 律 楚 材 經 世 思 想 發 微 兼 論 其 士 的 品 格, 內 蒙 古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 第 1 期 (1992 年 ), 頁

4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點 16 那 麼, 耶 律 楚 材 到 底 是 儒 者? 還 是 佛 教 徒 呢? 如 果 說 他 是 儒 者, 要 如 何 理 解 他 對 禪 宗 以 及 佛 法 的 讚 嘆 仰 慕 呢? 如 果 說 他 是 一 位 佛 教 徒, 那 又 如 何 解 釋 他 的 儒 政 儒 行 呢? 佛 教 自 從 東 漢 傳 入 中 國 以 來, 與 中 國 本 土 文 化 的 互 動 便 逐 漸 展 開 與 深 化, 從 早 期 的 格 義 佛 教, 到 儒 釋 道 三 教 的 互 相 激 盪 衝 突 融 合, 這 是 一 個 漫 長 的 歷 史 過 程 這 樣 的 文 化 互 動, 在 中 國 思 想 史 上, 從 來 沒 有 停 止 過 到 了 唐 宋 兩 代, 隨 著 儒 學 本 土 文 化 意 識 的 抬 頭, 三 教 的 激 烈 競 爭 關 係, 更 加 到 達 了 顛 峰 理 學 家 甚 至 認 為 儒 佛 勢 不 兩 立, 入 於 佛 則 非 儒, 入 於 儒 則 非 佛 然 而, 宋 代 理 學 在 基 本 立 場 上 雖 然 以 闢 佛 自 居, 但 是, 就 學 說 內 容 來 看, 卻 是 融 合 三 教 思 想 於 一 爐 的 產 物 在 宋 代 理 學 興 起 的 時 代 壓 力 之 下, 站 在 佛 教 立 場 提 出 三 教 會 通 思 想 的 僧 人 或 佛 教 居 士, 也 有 愈 來 愈 多 的 趨 勢 終 於 匯 聚 成 晚 明 三 教 合 一 思 想 的 洪 流 17 本 來 儒 家 主 張 入 世, 佛 家 主 張 出 世, 在 價 值 取 向 上, 確 實 存 在 著 難 以 調 和 的 矛 盾 現 代 學 者 也 反 省 到 這 種 困 難, 有 的 人 直 接 了 當 地 說 : 儒 佛 會 通 或 調 和 論 是 行 不 通 的 18 有 的 人 說 : 所 謂 會 通, 其 實 是 模 糊 概 念, 表 面 上 看 似 乎 是 會 通 了, 其 實 又 不 然 19 這 個 說 法 雖 然 比 較 委 婉, 事 實 上 就 是 認 為 佛 教 傳 入 以 來, 歷 史 上 重 要 的 儒 佛 會 通 的 論 證 都 不 能 成 立 20 這 種 儒 佛 價 值 取 向 上 的 對 立, 過 去 的 儒 佛 會 通 或 儒 佛 調 和 論 者, 不 是 站 在 儒 家 本 位 的 立 場 來 會 通 調 和 佛 家, 就 是 站 在 佛 家 本 位 的 立 場 來 會 通 調 和 儒 家, 表 面 上 看 似 會 通 了, 調 和 了, 但 總 是 不 免 有 所 輕 重 取 捨 評 議 因 為 三 教 的 價 值 取 向 截 然 不 同, 談 三 教 會 通, 第 一 個 問 題 就 是 會 通 者 到 底 是 以 那 一 家 的 價 值 取 向 為 底 蘊? 換 言 之, 這 是 一 個 到 底 是 以 儒 道 通 佛 或 是 以 佛 通 儒 道 的 問 題 其 間 隱 含 著 孰 為 本 末 的 重 大 價 值 判 斷 元 初 宰 相 耶 律 楚 材 以 居 士 身 分, 推 動 儒 家 政 治, 那 麼 他 在 三 教 會 通 思 想 上, 又 有 何 表 現 呢? 本 文 在 既 肯 定 耶 律 楚 材 服 膺 儒 家 思 想, 對 佛 家 教 理 又 有 真 實 信 仰 的 前 提 下, 探 討 耶 律 楚 材 對 於 儒 佛 道 三 教 到 底 是 如 何 抉 擇 調 和 會 通 的? 又 是 如 何 融 攝 三 教 思 想 ( 尤 其 是 儒 佛 思 想 ) 回 饋 一 己 的 生 命 實 踐 呢? 劉 曉 : 耶 律 楚 材 評 傳, 頁 239 唐 艷 秋 彭 戰 果 : 一 二 之 辯 與 方 以 智 三 教 合 一 思 想, 山 東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 第 1 期 (2009 年 1 月 ), 頁 張 仲 娟 高 永 旺 : 簡 論 儒 佛 道 三 教 關 系 的 演 變 及 發 展 規 律, 青 海 民 族 學 院 學 報 第 1 期 (2009 年 1 月 ), 頁 周 慶 華 : 佛 教 與 儒 家 的 對 諍 式 對 話 發 微, 第 五 屆 儒 佛 會 通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 華 梵 大 學 哲 學 系,2001 年 5 月 ), 頁 林 義 正 : 儒 佛 會 通 方 法 研 議, 佛 學 研 究 中 心 學 報 第 7 期 (2002 年 7 月 ), 頁 詳 細 論 證 請 參 閱 林 義 正 : 儒 佛 會 通 方 法 研 議 一 文 從 事 三 教 會 通 的 研 究, 在 宋 代 和 明 代 方 面 都 有 相 當 多 的 研 究 成 果, 但 是, 在 元 代 的 研 究 上, 早 期 卻 比 較 少, 一 方 面 是 因 為 元 代 時 間 比 較 短, 比 較 缺 乏 如 宋 明 時 期 那 樣 影 響 深 遠 的 三 教 融 合 作 品 ; 另 一 方 面 可 能 是 外 族 統 治 的 關 係, 在 民 族 情 感 上, 漢 人 也 比 較 不 願 意 研 究 這 一 段

5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二 濟 世 澤 民 與 高 蹈 歸 隱 的 情 懷 耶 律 楚 材 是 一 位 雄 材 大 略 的 政 治 家, 雖 然 他 留 心 經 史, 旁 通 天 文 地 理, 出 入 三 教, 但 是, 並 沒 有 足 以 呈 現 其 思 想 體 系 的 專 門 論 著, 元 史 耶 律 楚 材 傳 亦 只 記 述 其 重 要 的 生 平 事 略 和 政 治 成 就 因 此, 要 探 討 他 的 思 想, 目 前 主 要 是 根 據 他 文 集 中 的 詩 文 和 他 西 征 歸 來 所 著 的 西 遊 錄 中 的 隻 字 片 言 然 而, 詩 以 言 志 為 其 特 色, 哲 學 思 辨 並 非 所 長 因 此, 他 對 三 教 的 評 價 與 取 捨, 猶 如 吉 光 片 羽, 未 見 體 系 性 的 發 明, 唯 討 論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也 只 有 透 過 深 入 考 察 其 詩 文, 並 參 照 其 生 平 事 略, 庶 幾 能 梳 理 出 一 些 頭 緒 在 耶 律 楚 材 的 文 集 中, 隨 處 可 見 他 欲 實 現 儒 家 仁 政 的 願 望, 如 : 當 年 西 域 未 知 名, 四 海 無 人 識 晉 卿 扈 從 鸞 輿 三 萬 里, 謀 謨 鳳 閣 九 重 城, 衣 冠 異 域 真 余 志, 禮 樂 中 原 乃 我 榮 ( 和 武 川 嚴 亞 之 見 寄 五 首 其 一 ) 澤 民 濟 世 學 英 雄, 風 雲 未 會 我 何 往? 唯 思 仁 義 濟 蒼 生, 豈 為 珍 羞 列 方 丈 ( 用 前 韻 感 事 二 首 其 二 ) 君 子 之 學 道 也, 非 己 為 也 吾 君 堯 舜 之 君, 吾 民 堯 舜 之 民, 此 其 志 也 使 時 期 的 三 教 交 涉 歷 史 參 見 野 上 俊 靜 : 元 代 道 佛 二 教 の 確 執, 大 谷 大 學 研 究 年 報 第 2 輯 (1943 年 3 月 ), 頁 圀 下 大 慧 : 元 初 於 帝 室 禪 僧 關 係 就, 東 洋 學 報 第 11 卷 第 4 號 (1921 年 ), 頁 但 二 戰 之 後, 這 樣 的 情 況 已 大 大 改 觀, 日 本 方 面 對 於 耶 律 楚 材 的 研 究 也 頗 有 一 些 研 究 成 果, 如 飯 田 利 行 耶 律 楚 材 の 精 神 史 的 系 譜 ( 専 修 国 文 (20), p , 1976) 青 木 弥 生 長 春 真 人 と 耶 律 楚 材 元 代 道 仏 論 争 の 遠 因 ( 東 海 史 学 (17), p23-55, 1982) 阿 部 肇 一 萬 松 行 秀 傳 と 湛 然 居 士 集 : 金 代 曹 洞 禪 の 發 展 ( 東 京 : 國 書 刊 行 會,1984 年, 頁 ) 飯 田 利 行 定 本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譯 ( 東 京 : 國 書 刋 行 會,1985 年 ) 前 川 亨 耶 律 楚 材 論 : 金 朝 滅 亡 前 後 における 思 想 狀 況 と 政 治 狀 況 の 牽 聯 ( 駒 澤 大 學 禪 硏 究 所 年 報 3 号,1992 年, 頁 ) 飯 田 利 行 耶 律 楚 材 : 大 モンゴル 禪 人 宰 相 ( 東 京 : 柏 美 術 出 版,1994 年 ) 原 田 弘 道 耶 律 楚 材 と 萬 松 行 秀 ( 駒 澤 大 學 佛 敎 學 部 硏 究 紀 要 55 号,1997 年, 頁 1-17) 陳 舜 臣 耶 律 楚 材 ( 東 京 : 集 英 社,2000 年 ) 白 蓮 杰 耶 律 楚 材 の 仏 教 思 想 に 関 する 一 考 察 (Bulletin of the Sinological Society Ochanomizu University. (30), P79-97, ) 等 大 陸 方 面 的 研 就 更 為 可 觀, 如 : 李 愼 儀 耶 律 楚 材 評 傳 ( 史 學 月 刋 1981 年 4 期, 頁 20-25) 楊 樹 森 論 耶 律 楚 材 ( 東 北 師 大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 1982 年 3 期, 頁 75-82) 黃 時 鑒 耶 律 楚 材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986) 王 月 珽 耶 律 楚 材 道 敎 觀 剖 析 ( 內 蒙 古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1991 年 2 期, 頁 26-35) 劉 曉 : 耶 律 楚 材 評 傳 ( 南 京 :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2001 年 ) 張 勇 論 湛 然 居 士 的 和 諧 佛 教 觀 ( 民 族 文 學 硏 究 2009 年 2 期, 頁 ) 等 在 有 關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研 究 方 面, 對 於 他 的 思 想 底 蘊 到 底 是 儒 還 是 佛 的 問 題, 仍 然 是 討 論 的 重 點 之 一

6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一 夫 一 婦 不 被 堯 舜 之 澤 者, 君 子 恥 諸 ( 貧 樂 庵 記 ) 22 類 似 這 種 表 現 其 儒 家 濟 世 情 懷 的 詩 文, 可 說 俯 拾 皆 是 同 樣 的, 表 達 他 嚮 慕 歸 隱, 和 讚 嘆 佛 法 的 詩 文, 亦 在 所 多 有 : 一 入 空 門 我 暢 哉, 浮 雲 名 利 已 忘 懷 無 心 對 鏡 誰 能 識, 優 缽 羅 花 火 裡 開 ( 過 天 山 和 上 人 韻 二 絕 之 二 ) 何 日 功 成 歸 舊 隱, 五 湖 煙 浪 樂 餘 生 ( 和 武 川 嚴 亞 之 見 寄 五 首 其 一 ) 別 後 無 緣 得 再 參, 新 詩 重 寄 代 和 南 他 年 放 我 休 官 去, 只 向 雲 川 結 小 庵 ( 寄 西 庵 上 人 害 舊 韻 四 首 之 一 ) 看 盡 人 間 萬 卷 書, 較 量 佛 法 總 難 如 ( 警 世 ) 23 高 蹈 歸 隱 代 表 佛 道 的 出 世 情 懷, 濟 世 澤 民 代 表 儒 家 入 世 的 關 懷 由 於 兩 者 並 存 於 耶 律 楚 材 的 詩 文 中, 加 上 他 推 動 的 儒 家 政 治 和 學 佛 參 禪 的 深 刻 體 證, 遂 引 起 儒 家 佛 家 到 底 孰 為 他 的 思 想 根 柢 的 爭 議 要 解 決 這 個 問 題, 就 要 進 一 步 探 討 他 的 三 教 思 想 了 三 三 教 之 邪 要 深 入 了 解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態 度, 或 許 可 以 先 從 他 對 世 俗 之 三 教 批 判 切 入, 他 在 西 游 錄 序 中 說 : 楊 朱 墨 翟 田 駢 許 行 之 術, 孔 氏 之 邪 也 ; 西 域 九 十 六 種, 此 方 毗 盧 糠 瓢 白 經 香 會 之 徒, 釋 氏 之 邪 也 ; 全 真 大 道 混 元 太 乙 三 張 左 道 之 術, 老 氏 之 邪 也 24 楊 朱 墨 翟 田 駢 許 行 分 別 屬 於 先 秦 不 同 學 派, 在 元 代 已 無 實 際 影 響, 之 所 以 把 他 們 列 為 孔 氏 之 邪, 主 要 是 為 了 把 三 教 放 在 同 一 天 秤 上 評 量 然 而, 對 於 宋 以 來 興 起 的 理 學, 他 並 不 願 意 斥 之 為 儒 學 之 邪, 但 是 他 對 理 學 剽 竊 佛 學 充 實 儒 學 內 容 的 做 法 卻 相 當 不 以 為 然 : 吾 儒 中 喜 佛 乘 者, 固 亦 多 矣, 具 全 信 者 鮮 焉 或 有 攘 竊 相 似 之 語, 以 為 皆 出 於 吾 書 中, 何 讀 經 然 後 為 佛? 此 輩 尤 可 笑 也! 且 竊 人 之 財 猶 為 盜, 22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卷 4,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西 游 錄 序 卷 8, 頁

7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矧 竊 人 之 道 乎? 25 耶 律 楚 材 對 理 學 的 批 判, 主 要 是 理 學 一 方 面 吸 收 佛 學 義 理 充 實 己 說, 另 一 方 面 又 闢 佛 詆 佛 的 行 徑 他 認 為 此 輩 既 可 笑 又 可 惡, 乃 稱 之 為 盜 賊 不 過, 相 較 於 釋 氏 之 邪 和 老 氏 之 邪, 耶 律 楚 材 對 他 們 的 批 判 可 謂 火 力 全 開, 不 遺 餘 力 在 金 元 之 間 成 立 的 新 道 派, 有 太 一 教, 由 蕭 抱 珍 始 創 於 金 熙 宗 天 眷 初 (1138A.D.), 據 元 史 釋 老 傳 所 載, 太 一 教 乃 傳 太 一 三 元 法 箓 之 術, 26 大 抵 是 以 太 一 神 為 信 仰 核 心 的 符 箓 道 派 全 真 道 在 金 初 新 興 起 的 道 派 中, 成 立 最 晚, 勢 力 卻 最 大, 由 王 重 陽 於 正 隆 四 年 (1159A.D) 創 立 其 教 主 三 教 合 一, 以 成 仙 證 真 為 信 仰 目 標 27 大 道 教 於 金 熙 宗 皇 統 二 年 (1142A.D.) 由 劉 德 仁 創 立, 其 教 以 苦 節 危 行 為 要, 而 不 妄 取 於 人 不 苟 侈 於 己 者 也 28 元 代 除 了 這 三 大 道 派 之 外, 符 籙 道 派, 尤 其 是 張 陵 子 孫 主 持 的 龍 虎 宗 繼 全 真 道 之 後, 得 元 代 皇 室 的 禮 遇 耶 律 楚 材 之 所 以 視 這 些 道 派 為 老 氏 之 邪 的 原 因, 在 思 想 理 論 上, 主 要 是 因 為 老 子 五 千 言 並 沒 有 飛 昇 成 仙 煉 丹 服 食 呼 吸 導 引 等 思 想, 這 些 顯 然 都 是 後 世 道 教 徒 偽 託 的 虛 妄 之 言 邵 薛 村 道 士 陳 公 求 詩 就 說 : 玄 言 聖 祖 五 千 言, 不 説 飛 昇 不 説 仙, 焼 藥 煉 丹 全 是 妄, 吞 霞 服 氣 苟 延 年 29 耶 律 楚 材 雖 然 視 元 代 這 些 道 派 為 老 氏 之 邪, 然 而, 他 最 反 感 的, 是 全 真 道 他 在 西 遊 錄 中 列 舉 全 真 道 丘 處 機 的 十 大 罪 狀, 其 中 最 重 嚴 厲 的 一 項 就 是 指 責 全 真 道 毀 孔 廟 占 佛 寺, 頗 有 擯 棄 二 教 之 志 : 天 城 毀 夫 子 廟 為 道 觀, 及 毀 坼 佛 像, 奪 種 田 圃, 改 寺 院 為 庵 觀 者 甚 多 以 景 州 毀 像 奪 寺 事 致 書 於 從 樂 居 士, 潤 過 飾 非, 天 地 所 不 容 此 曹 始 居 無 像 之 院, 後 毀 有 像 之 寺, 初 奪 山 林 之 精 舍, 豈 無 冀 覦 城 郭 之 伽 藍 乎? 從 遠 至 近, 從 少 至 多, 深 存 奄 有 之 志, 亦 所 圖 不 淺 矣 此 曹 首 以 修 葺 寺 舍 救 護 聖 像 為 辭 居 既 久, 漸 毀 尊 像, 尋 改 額 名, 有 磨 滅 佛 教 之 意 大 丈 夫 竊 人 之 宇 舍 毀 人 之 祖 宗, 以 為 己 能, 何 異 鼠 竊 狗 盗 邪? 兵 火 之 事, 代 代 有 之, 自 漢 歷 唐, 降 及 遼 宋, 代 謝 之 際, 干 戈 繼 作, 未 嘗 有 改 寺 為 觀 之 事 30 耶 律 楚 材 與 丘 處 機 曾 經 有 過 一 段 交 情, 當 時 成 吉 思 汗 征 詔 丘 處 機, 丘 處 機 一 行 在 25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楞 嚴 外 解 序 卷 13, 頁 新 校 本 元 史 釋 老 傳, 頁 參 考 卿 希 泰 主 編 : 中 國 道 教 史 第 3 卷 ( 成 都,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1996 年 ), 頁 新 校 本 元 史 釋 老 傳,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邵 薛 村 道 士 陳 公 求 詩 卷 7, 頁 耶 律 楚 材 著, 向 達 校 注 : 西 遊 錄, 頁

8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1221 年 11 月 8 日 到 撒 麻 耳 干 城 31 耶 律 楚 材 是 成 吉 思 汗 的 重 臣, 負 責 接 待 丘 處 機 由 於 厚 待 殷 勤, 兩 人 一 為 道 士, 一 為 佛 徒 的 隔 閡 漸 消, 經 常 聯 句 和 詩, 焚 香 煮 茗, 春 遊 邃 圃, 夜 話 寒 齋 然 而, 隨 著 交 往 日 久, 瞭 解 日 深, 耶 律 楚 材 自 謂 對 丘 處 機 學 問 窮 其 底 蘊, 知 其 未 窺 祖 道 之 藩 籬, 況 其 堂 奧? 從 此, 與 丘 處 機 只 是 保 持 表 面 禮 貌, 實 則 面 待 而 心 輕 之 32 然 而, 這 都 不 是 耶 律 楚 材 與 丘 處 機 交 惡 的 主 要 原 因 真 正 的 原 因 是, 金 元 之 際 天 下 大 亂, 有 些 人 為 了 逃 避 徭 役 而 出 家, 但 是 在 佛 教 出 家, 還 俗 不 易, 所 以 出 家 為 僧 者 少, 而 出 家 為 道 士 者 多 戰 火 以 來, 佛 寺 精 舍 大 多 遭 受 破 壞, 於 是 全 真 道 有 些 人 便 把 廢 棄 的 佛 寺 改 裝 為 道 觀, 據 為 己 有, 在 辨 偽 錄 卷 三 中, 對 全 真 道 人 侵 占 佛 寺 的 事 實 有 詳 細 的 記 錄 這 樣 的 事 情 引 起 佛 教 徒 的 極 大 不 滿 全 真 道 人 辯 稱 在 戰 火 破 壞 之 下, 佛 寺 本 來 已 經 廢 棄 不 用 了, 道 教 徒 經 過 修 繕 之 後 繼 續 使 用, 並 沒 有 什 麼 不 對 但 是, 耶 律 楚 材 認 為 自 漢 歷 唐, 降 及 遼 宋, 改 朝 換 代 之 際, 戰 爭 難 免, 佛 寺 廢 棄 的 事 也 不 是 沒 有 發 生 過, 卻 沒 有 任 何 一 代 的 道 教 徒 把 佛 寺 據 為 己 有 的 全 真 教 這 樣 的 行 為, 無 異 於 鼠 竊 狗 盗, 天 地 不 容 有 人 認 為 剽 奪 寺 院 的 事, 丘 處 機 可 能 不 知 情 然 而, 耶 律 楚 材 在 西 遊 錄 中 對 丘 處 機 知 情 不 禁 的 事 實 指 證 歷 歷 33 這 正 是 耶 律 楚 材 對 新 興 道 派, 尤 其 是 全 真 道 乃 至 丘 處 機 非 常 反 感 的 背 景, 加 上 老 子 沒 有 長 生 成 仙 煉 養 飛 昇 的 思 想, 更 加 強 了 耶 律 楚 材 痛 斥 金 元 新 興 道 派 ( 尤 其 是 全 真 道 ) 為 邪 教 的 理 由 在 釋 氏 之 邪 中, 白 經, 向 達 認 為 有 可 能 是 指 白 衣 之 會, 隋 代 的 彌 勒 會 徒 俱 著 白 衣, 大 概 是 指 白 蓮 教 34 另 外, 據 周 良 宵 顧 菊 英 元 代 史 所 載, 南 方 又 有 白 雲 宗 流 行, 也 是 襲 取 佛 教 佛 義 的 民 間 信 仰 35 所 以, 白 經 可 能 是 指 白 蓮 教 和 白 雲 宗 等 民 間 宗 教 團 體 香 會, 大 概 是 指 唐 代 從 波 斯 傳 來 的 摩 尼 教, 因 被 視 為 西 域 九 十 五 種 外 道 之 一, 故 耶 律 楚 材 便 把 他 歸 類 為 釋 氏 之 邪 36 然 而, 耶 律 楚 材 最 深 惡 痛 絕 的 是 糠 禪, 著 墨 也 最 多 : 31 丘 處 機 的 行 程 考 證 詳 見 劉 曉 : 耶 律 楚 材 評 傳, 頁 耶 律 楚 材 著, 向 達 校 注 : 西 遊 錄, 頁 耶 律 楚 材 著, 向 達 校 注 : 西 遊 錄 : 客 曰 : 予 聞 諸 行 之 人 云 : 其 剽 奪 寺 院 毀 撤 佛 之 事, 皆 左 古 蒙 蔽 所 致, 丘 公 實 知 也 居 士 曰 : 若 丘 公 果 不 知 此 事, 予 聞 丘 公 之 歸 也, 當 宿 於 天 城 之 文 成 觀, 縣 學 之 碑 石 猶 在, 何 不 責 改 觀 之 道 人 也? 又 去 歲 致 手 書 於 從 居 士 云 : 近 有 景 州 佛 寺, 村 民 施 與 道 士 居 止, 今 已 建 立 道 像, 舊 僧 構 會 有 司 欲 為 改 正 今 後 再 有 似 此 事, 請 為 約 束 予 見 收 此 書, 會 將 勒 石, 永 垂 後 世, 庶 使 明 眼 人 鑑 其 是 非 耳 頁 耶 律 楚 材 著, 向 達 校 注 : 西 遊 錄, 頁 周 良 宵 顧 菊 英 元 代 史 ( 上 海 : 人 民 出 版 社,1993 年 10 月 ), 頁 739 又 白 雲 宗 的 創 教 始 末, 見 釋 氏 稽 古 略 卷 4,CBETA, T49, no. 2037, p. 886, a3-b5 36 佛 祖 統 紀 卷 39: 太 宗 時, 波 斯 穆 護 進 火 祆 教, 救 建 大 秦 寺 武 后 時, 波 斯 拂 多 誕 進 二 宗 經 厥 後, 大 歷 間, 荊 揚 洪 越 等 州, 各 建 摩 尼 寺 是 蓋 西 土 九 十 五 外 道 之 類 歟!

9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夫 糠 孽 乃 釋 教 之 外 道 也, 此 曹 毁 像 謗 法, 斥 僧 滅 教, 棄 布 施 之 方, 杜 懺 悔 之 路, 不 救 疾 苦, 敗 壊 孝 風, 寔 傷 教 化 之 甚 者 也 昔 劉 紙 衣 扇 偽 說 以 惑 衆, 迨 今 百 年, 未 甞 聞 竒 人 異 士 羽 翼 其 説 者 夫 君 子 之 擇 術 也, 不 可 不 愼 37 耶 律 楚 材 對 糠 禪 非 常 反 感, 稱 之 為 糠 孽, 在 辨 邪 論 序 中 說 糠 孽 為 佛 教 之 患, 38 在 糠 孽 教 民 十 無 益 論 序 中, 說 糠 禪 叛 教 穨 風 39 糠 禪 是 金 天 會 年 間 劉 紙 衣 所 創, 實 即 佛 教 中 修 苦 行 的 頭 陀 行 者, 所 以 稱 為 糠, 據 降 魔 變 文 : 外 道 之 徒 總 是 糠, 大 風 一 起 無 收 掇, 以 及 入 楞 嚴 經 卷 十 云 : 未 來 世 有 人, 噉 糠 愚 癡 種 無 因 而 邪 見, 破 壞 世 間 人, 40 是 批 評 者 之 誣 稱 41 頭 陀 梵 文 dhuta, 是 去 除 塵 垢 煩 惱 的 一 種 苦 行, 在 早 期 佛 教 中, 頭 陀 行 是 相 當 被 肯 定 的, 認 為 釋 迦 牟 尼 佛 之 所 以 能 成 正 覺, 也 是 因 為 能 長 久 收 集 苦 行 功 德 之 故 42 在 雜 阿 含 經 中, 佛 陀 也 非 常 讚 嘆 頭 陀 行, 說 : 若 有 毀 呰 頭 陀 法 者, 則 毀 於 我 ; 若 有 稱 歎 頭 陀 法 者, 則 稱 歎 我 所 以 者 何? 頭 陀 法 者, 我 所 長 夜 稱 譽 讚 歎 43 頭 陀 行 有 十 二 項 規 定, 44 總 的 來 說, 是 堅 守 戒 行, 少 欲 知 足, 堅 苦 卓 越 此 法 雖 然 是 小 乘 法, 但 是, 在 大 乘 佛 教 中, 仍 然 相 當 受 到 肯 定 45 頭 陀 行 在 魏 晉 傳 入 以 來, 經 歷 魏 晉 唐 宋, 雖 然 並 未 大 盛, 但 亦 不 絕 如 縷 至 金 初 劉 紙 衣 禪 師 加 以 繼 承 而 光 大, 至 十 三 傳 清 安 法 雲, 已 經 到 了 元 代 46 糠 禪 當 時 頗 有 影 響 力, 據 耶 律 楚 材 所 見, 儒 之 信 糠 者 止 二 三 子 而 已 矣 市 井 工 商 之 徒, 其 法 不 茹 葷 飲 酒, 晝 寢 夜 興, 以 香 為 信, 陰 相 交 結, 稱 為 善 友 CBETA, T49, no. 2035, p. 370, a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趙 帥 書 卷 8,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辨 邪 論 序 卷 8,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糠 孽 教 民 十 無 益 論 序 卷 13, 頁 入 楞 伽 經 卷 10,CBETA, T16, no. 671, p. 578, b 周 良 宵 顧 菊 英 : 元 代 史, 頁 雜 阿 含 經 卷 25: 佛 母 摩 訶 摩 耶 夫 人 天 上 來 下, 詣 諸 眾 僧 所, 號 咷 啼 泣 : 嗚 呼! 苦 哉! 是 我 之 子 經 歷 阿 僧 祇 劫, 修 諸 苦 行, 不 顧 勞 體, 積 德 成 佛, 今 者 忽 然 消 滅 (CBETA, T02, no. 99, p. 179, b11-14) 43 雜 阿 含 經 卷 41,(CBETA, T02, no. 99, p. 301, c25-29) 44 頭 陀 行 有 十 二 項 規 定, 分 別 是 一 者 在 阿 蘭 若 處, 二 者 常 行 乞 食, 三 者 次 第 乞 食, 四 者 受 一 食 法, 五 者 節 量 食, 六 者 中 後 不 得 飲 漿, 七 者 著 弊 納 衣, 八 者 伹 三 衣, 九 者 塚 間 住, 十 者 樹 下 止, 十 一 者 露 地 坐, 十 二 者 但 坐 不 臥 佛 說 十 二 頭 陀 經 卷 1,(CBETA, T17, no. 783, p. 720, b24-c10) 45 佛 說 十 二 頭 陀 經 卷 1: 佛 告 迦 葉 : 見 阿 蘭 若 處, 十 方 諸 佛 皆 讚 歎, 無 量 功 德 皆 由 此 生 求 聲 聞 者 得 聲 聞 乘, 求 緣 覺 者 得 緣 覺 乘, 求 大 乘 者 速 得 無 上 正 真 之 道 (CBETA, T17, no. 783, p. 720, b24-c10) 46 參 考 王 見 川 連 立 昌 : 金 元 時 期 之 糠 禪 初 探, 圓 光 佛 學 學 報 第 3 期 (1999 年 2 月 ), 頁

10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信 糠 者 十 居 四 五 47 可 見, 不 但 一 般 市 井 小 民 十 居 四 五 信 奉 糠 禪, 即 使 是 朝 庭 公 卿 甚 至 是 儒 家 的 讀 書 人, 信 奉 糠 禪 者, 也 不 在 少 數 48 趙 德 明 元 帥 作 頭 陀 賦 對 糠 禪 大 加 推 揚, 引 起 耶 律 楚 材 的 極 大 不 滿, 致 書 趙 元 帥, 請 他 毀 頭 陀 賦, 否 則 不 惜 絕 交 可 見, 耶 律 楚 材 對 糠 禪, 可 說 是 深 惡 痛 絕 根 據 順 天 府 志 所 載, 糠 禪 以 慈 儉 為 宗, 伏 妄 想 為 切 務, 自 持 清 苦, 以 禪 定 為 解 脫 之 關 鍵 49 因 為 慈 儉 自 持, 故 不 求 施 主 布 施 由 於 強 調 伏 妄 想, 故 不 事 懺 悔 等 佛 事 以 解 脫 為 務, 故 不 以 濟 眾 為 志 這 大 抵 就 是 耶 律 楚 材 所 說 的 棄 布 施 之 方, 杜 懺 悔 之 路, 不 救 疾 苦 然 而, 糠 禪 的 苦 行 自 勵, 到 底 是 對 是 錯, 是 好 是 壞, 乃 是 見 仁 見 智 的 問 題 50 不 過, 在 耶 律 楚 材 對 糠 禪 的 批 判 中, 確 切 可 考 的, 主 要 有 三 點 : 一 是 毀 像 : 根 據 辯 偽 錄 所 載, 糠 禪 任 志 堅 曾 經 入 觀 音 殿 毀 壞 觀 音 像 : 涿 州 行 滿 寺 觀 音 殿, 有 白 玉 石 觀 音 菩 薩, 坐 高 三 尺, 有 糠 禪 任 志 堅, 夜 中 打 碎 共 十 一 塊 51 二 是 惑 眾 : 據 寂 照 禪 師 道 碑 載, 糠 禪 假 借 彌 勒 立 教, 自 劉 紙 衣 創 教 至 元 代, 代 代 相 傳 52 萬 松 老 人 評 唱 天 童 覺 和 尚 拈 古 請 益 錄 載, 劉 紙 衣 創 教 時 自 稱 彌 勒 下 生, 宣 講 彌 勒 菩 薩 上 生 兜 率 陀 天 經 和 彌 勒 大 成 佛 經 招 攬 信 眾 53 然 而, 根 據 彌 勒 菩 薩 上 生 兜 率 陀 天 經 明 文 所 載, 彌 勒 菩 薩 現 在 兜 率 天 上 說 法, 在 五 十 六 億 萬 年 之 後 將 下 生 閻 浮 提 成 佛 54 糠 禪 祖 師 自 稱 彌 勒 下 生, 完 全 違 背 正 統 佛 教 經 義, 可 謂 妖 言 惑 眾 耶 律 楚 材 對 糠 禪 偽 說 相 當 不 滿, 在 寄 德 明 47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糠 孽 教 民 十 無 益 論 序 卷 13, 頁 如 元 初 中 順 大 夫 李 鑑 稱 七 傳 寂 照 : 清 淨 寡 欲, 而 自 以 為 足 翰 林 學 士 閻 復 稱 十 一 傳 溥 光 : 平 生 戒 行 清 修, 有 合 吾 儒 惡 衣 惡 食 而 志 于 道 者 張 之 洞 等 總 纂 : 順 天 府 志 ( 臺 北 : 文 海 書 局,1965 年 ), 頁 繆 荃 孫 纂 : 順 天 府 志 : 貪 瞋 癡 為 世 之 通 患, 須 定 力 以 攝 之 頭 陀 氏 以 衣 食 住 為 人 之 甚 欲, 先 戒 行 以 節 之 由 戒 入 定 發 慧, 定 慧 勝 而 貪 癡 遠, 貪 癡 遠 而 佛 道 立 矣 其 學 以 慈 儉 為 宗, 真 實 為 據, 伏 妄 想 為 切 務 以 為 飲 食 不 可 以 生 愛 也, 故 宅 幽 以 遠 俗 衣 服 不 可 以 生 愛 也, 故 敝 縕 以 燠 體 處 不 可 以 生 愛 也, 故 宅 幽 以 遠 俗 啟 三 摩 解 脫 之 關, 技 六 根 清 淨 之 蠹 頁 如 周 良 宵 顧 菊 英 元 代 史 就 說 : ( 糠 禪 ) 這 種 禁 欲 主 義 教 義 是 宋 金 之 交 所 有 宗 教 異 端 的 共 同 思 潮, 是 對 過 份 驕 奢 貴 幸 的 道 佛 正 宗 的 反 動 頁 辯 偽 錄 卷 3,CBETA, T52, no. 2116, p. 767, b11-13) 52 元 熊 夢 祥 : 析 津 志 輯 佚 : 如 來 以 法 心 付 彌 勒, 彌 勒 以 正 法 垂 世 立 教 而 修 頭 陀 行 ( 北 京 : 北 京 古 籍 出 版 社,1983 年 ), 頁 萬 松 老 人 評 唱 天 童 覺 和 尚 拈 古 請 益 錄 卷 2: 糠 蠥 之 祖 劉 紙 衣, 自 稱 彌 勒 下 生, 廣 引 上 生 下 生 二 經 CBETA, X67, no. 1307, p. 503, a 詳 見 佛 說 觀 彌 勒 菩 薩 上 生 兜 率 天 經,CBETA, T14,no

11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中 譏 諷 說 : 彌 勒 下 生 何 太 早, 莫 隨 邪 見 說 無 因 55 三 是 謗 法 : 糠 禪 有 以 杖 責 身 的 修 行 方 式, 雖 然 修 行 相 當 嚴 格, 但 與 佛 教 治 心 之 法 頗 有 距 離, 佛 祖 歷 代 通 載 有 以 下 的 記 載 : 糠 禪 背 杖 戒 身 見 帝 ( 元 世 祖 ) 帝 問 曰 : 此 杖 何 為? 回 奏 云 : 身 有 過 失, 以 杖 責 之 帝 曰 : 過 失 在 心, 鞭 身 何 益? 與 其 責 身, 莫 若 責 心 56 萬 松 老 人 評 唱 天 童 覺 和 尚 拈 古 請 益 錄 : 萬 松 嘗 問 糠 禪 : 背 插 荊 挺 何 也? 糠 曰 : 遺 教 經 云 : 譬 如 牧 牛 之 人, 執 杖 視 之, 勿 令 縱 逸, 犯 人 苗 稼 萬 松 笑 曰 : 癡 人 面 前 不 得 說 夢, 明 言 譬 喻, 邪 執 為 實 57 牧 牛 譬 喻 最 早 見 於 雜 阿 含 經, 58 是 以 牧 牛 譬 喻 修 行 人 不 著 諸 境, 順 向 涅 槃 的 禪 修 方 式 糠 禪 執 譬 為 實, 背 負 荊 杖, 身 有 過 失, 則 杖 責 己 身 糠 禪 自 稱 稟 承 釋 迦 彌 勒 正 法 而 修 頭 陀 行, 這 在 正 統 佛 教 徒 如 萬 松 行 秀 耶 律 楚 材 看 來, 不 僅 愚 癡 可 笑, 更 是 謗 法 的 行 為 以 上 種 種 都 成 為 耶 律 楚 材 痛 斥 糠 禪 為 釋 氏 之 邪 的 原 因 在 釋 氏 之 邪 和 老 氏 之 邪 中, 耶 律 楚 材 提 到 的 異 端 邪 說, 都 是 當 時 影 響 甚 巨 的 佛 道 新 興 教 派 作 為 一 個 正 統 佛 教 徒, 他 對 佛 教 的 信 仰 態 度 是 很 明 白 的 從 他 的 詩 文 來 看, 他 對 道 家 老 莊 思 想 並 不 排 斥, 他 所 抨 擊 的, 只 是 金 元 之 際 興 起 的 新 道 派, 尤 其 是 以 全 真 教 為 代 表 從 他 這 種 態 度 來 看, 他 對 於 儒 道 佛 三 家 的 原 創 思 想 是 相 當 肯 定 的, 所 不 滿 的 是 後 來 興 起 的 佛 道 異 端 以 及 理 學 剽 襲 佛 說 的 行 徑 四 三 教 相 融 ( 一 ) 三 教 根 源 本 自 同 三 教 同 源 是 耶 律 楚 材 的 基 本 態 度, 他 在 過 太 原 南 陽 鎮 題 紫 微 觀 三 首 之 三 中 說 : 三 教 根 源 本 自 同, 愚 人 迷 執 強 西 東, 59 認 為 三 教 之 爭, 都 是 一 般 人 愚 癡 55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德 明 卷 6, 頁 佛 祖 歷 代 通 載 卷 22,CBETA, T49, no. 2036, p. 723, b 萬 松 老 人 評 唱 天 童 覺 和 尚 拈 古 請 益 錄 卷 2,CBETA, X67, no. 1307, p. 488, c 查 今 本 遺 教 經 實 無 牧 牛 的 譬 喻, 據 牧 牛 圖 頌 序 所 稱, 牧 牛 之 譬 始 自 契 經 契 經 即 雜 阿 含 經, 乃 是 釋 迦 牟 尼 佛 之 遺 教, 或 即 糠 禪 所 謂 的 遺 教 經 59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過 太 原 南 陽 鎮 題 紫 薇 觀 三 首 卷 6, 頁

12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迷 執 的 區 分 而 已 題 西 菴 歸 一 堂 說 : 三 聖 眞 元 本 自 同, 隨 時 應 物 立 宗 風 道 儒 表 裏 明 墳 典, 佛 祖 權 實 透 色 空 曲 士 寡 聞 能 異 議, 達 人 大 觀 解 相 融 60 他 認 為 三 教 的 精 神 其 實 是 相 融 的, 只 是 隨 順 不 同 時 代 和 社 會 的 需 求 而 形 成 不 同 的 學 派 宗 風 儒 道 在 中 國 文 化 中, 儒 家 重 視 名 物 制 度, 禮 樂 教 化, 道 家 重 精 神 修 養, 一 表 一 裡, 相 輔 相 成 佛 教 開 權 顯 實, 洞 察 色 不 異 空 空 不 異 色 即 世 間 即 涅 槃 的 真 理 一 般 鄉 曲 之 士 孤 陋 寡 聞, 妄 生 異 議, 使 三 教 互 相 排 斥, 在 通 達 三 教 宗 旨 的 人 看 來, 三 教 本 來 是 可 以 相 融 無 礙 的 因 此, 雖 然 耶 律 楚 材 信 仰 佛 教 懷 抱 儒 家 經 世 之 志, 但 是, 他 卻 並 不 排 斥 老 莊 道 家, 他 在 西 遊 錄 中 說 : 三 聖 人 教 皆 有 益 於 世 者, 嘗 讀 道 德 二 篇, 深 有 起 予 之 嘆, 欲 致 吾 君 高 踏 羲 皇 之 跡 61 復 用 前 韵 唱 玄 說 : 當 年 學 道 頗 得 趣, 魚 兔 入 手 忘 筌 蹄 殘 編 斷 簡 披 莊 子, 日 日 需 當 誦 秋 水, 62 可 見 對 於 老 莊 亦 頗 能 認 同, 尤 其 喜 愛 莊 子, 他 欲 歸 隱 湖 山 的 願 望, 除 了 佛 教 之 外, 莊 子 的 逍 遙 自 適 未 嘗 不 是 他 嚮 慕 隱 逸 的 因 素 之 一 總 之, 三 教 同 源, 應 物 立 宗 雖 有 不 同, 然 皆 有 益 於 世, 本 可 相 互 融 通, 不 必 強 作 分 別 異 議, 這 是 耶 律 楚 材 面 對 三 教 思 想 的 基 本 態 度 然 而, 佛 家 追 求 出 世 的 價 值 觀 和 削 髮 出 家 的 事 實, 在 在 都 與 儒 家 入 世 的 精 神 和 對 社 會 人 倫 的 重 視 相 違 背 事 實 上, 這 也 是 理 學 家 批 判 佛 教 最 嚴 厲 之 處, 如 程 頤 就 說 : 佛 逃 父 出 家, 便 絶 人 倫, 只 為 自 家 獨 處 於 山 林, 63 朱 熹 說 : 佛 之 失, 出 於 自 私 之 厭, 厭 薄 世 故, 而 盡 欲 空 了 一 切 者, 佛 氏 之 失 也, 又 說 : 佛 老 之 學 不 待 深 辨 而 明, 只 是 廢 三 綱 五 常 這 一 事, 已 是 極 大 罪 名, 其 他 更 不 消 說 64 黄 震 把 佛 教 比 之 於 楊 墨, 說 : 孟 子 闢 楊 墨 為 異 端, 而 近 世 佛 氏 之 害 尤 甚, 世 亦 以 異 端 目 之 65 然 而, 耶 律 楚 材 一 方 面 以 推 行 儒 家 禮 樂 教 化 為 己 任 ; 另 一 方 面 又 皈 依 佛 門, 參 禪 打 坐, 篤 信 佛 教, 嚮 往 歸 隱 到 底 他 是 如 何 調 和 三 教 ( 尤 其 是 儒 佛 ) 之 間 的 矛 盾 的 呢? 他 到 底 是 在 怎 樣 的 基 礎 上 說 三 教 同 源 呢? 辨 邪 論 序 說 : 聖 人 設 教 立 化, 雖 權 實 不 同, 會 歸 其 極, 莫 不 得 中 凡 流 下 士, 惟 務 求 奇 好 異, 以 眩 耳 目 噫! 中 庸 之 為 德 也, 民 鮮 久 矣 者, 良 以 此 夫! 吾 夫 子 云 : 中 人 以 下 不 可 語 上 也 老 氏 亦 謂 : 下 士 聞 道 大 笑 之 釋 典 云 : 無 60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題 西 菴 歸 一 堂 卷 2, 頁 耶 律 楚 材 著, 向 達 校 注 : 西 遊 錄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年 ),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復 用 前 韵 唱 玄 卷 2, 頁 程 顥 程 頤 撰 : 二 程 遺 書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0 年 12 月 ), 頁 宋 黎 靖 德 編, 王 星 賢 點 校 : 朱 子 語 類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9 年 6 月 ), 頁 黄 氏 日 鈔 卷 2 讀 論 語 ( 清 乾 隆 三 十 三 年 刊 本, 據 日 本 立 命 館 大 學 圖 書 館 藏 書 影 印, 臺 北 : 大 化 書 局,1984 年 12 月 ), 頁

13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為 小 乘 人 說 大 乘 法 66 與 隨 時 應 物 立 宗 風 的 意 見 一 樣, 在 辨 邪 論 序 中, 耶 律 楚 材 認 為 三 教 聖 人 雖 然 設 教 立 化 有 所 不 同, 但 會 歸 其 極, 則 本 源 相 同, 莫 不 得 中 在 三 教 會 通 論 中, 佛 教 徒 雖 然 認 為 三 教 仍 有 深 淺 遠 近 之 別, 但 是, 在 導 人 向 善 這 一 點 上, 卻 是 沒 有 差 別 的, 這 是 佛 教 調 和 三 教 的 基 本 方 向 如 宋 朝 的 智 圓 ( A.D.) 就 說 : 言 事 有 遠 近, 不 得 不 異 也, 至 於 遷 善 遠 罪, 勝 殘 去 殺, 不 得 不 同 也 67 契 嵩 ( A.D.) 說 : 古 之 有 聖 人 焉, 曰 佛 曰 儒 曰 百 家, 心 則 一, 其 迹 則 異 夫 一 焉 者, 其 皆 欲 人 為 善 者 也 異 焉 者, 分 家 而 各 為 其 教 者 也 聖 人 各 為 其 教, 故 其 教 人 為 善 之 方, 有 淺 有 奧 有 近 有 遠 68 又 說 : 夫 聖 人 之 教, 善 而 已 矣 69 時 至 元 代, 劉 謐 著 三 教 平 心 論, 亦 謂 : 三 教 之 意 無 非 欲 人 之 歸 於 善 耳 70 耶 律 楚 材 認 為 三 教 有 益 於 世 的 思 想, 與 以 上 諸 家 之 見, 基 本 上 是 一 致 的 然 而, 談 三 教 會 通, 必 然 牽 涉 到 三 教 之 中 到 底 孰 淺 孰 深? 孰 近 孰 遠? 又 以 哪 一 家 思 想 為 根 本 融 攝 其 他 二 家 等 問 題 這 些 問 題 沒 有 解 決, 則 三 教 高 下 之 爭 仍 將 永 無 休 止 在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評 論 中, 他 相 當 努 力 地 消 解 三 教 高 下 之 分, 他 認 為 三 教 之 爭, 出 自 凡 流 下 士 之 求 奇 好 異 而 已 他 所 謂 的 凡 流 下 士, 指 實 而 言, 就 是 孔 子 所 謂 的 中 人 以 下 老 子 所 說 的 下 士, 也 就 是 說 資 質 平 庸 無 論 聰 明 才 智 或 悟 性 都 在 中 等 以 下 的 人 比 較 特 別 的 是, 他 把 佛 教 中 的 小 乘 人 也 視 為 中 人 以 下 的 凡 流 下 士 在 這 裡, 就 顯 現 出 耶 律 楚 材 對 大 小 乘 佛 教 的 價 值 判 斷 了 雖 然 中 國 佛 教 屬 於 大 乘 佛 教 系 統, 在 自 利 利 他 的 大 乘 菩 薩 精 神 中, 本 來 就 對 小 乘 行 者 多 所 貶 抑 但 是, 耶 律 楚 材 對 小 乘 的 批 評, 並 不 僅 止 於 大 乘 佛 教 的 彈 小 讚 大 而 已, 更 進 一 步 是 他 會 通 三 教 的 切 入 點 菩 薩 在 無 量 阿 僧 祇 劫 中 廣 修 六 度 萬 行, 在 佛 陀 的 本 生 故 事 中, 菩 薩 曾 經 當 過 國 王 宰 相 梵 王 乃 至 獼 猴 王 鹿 王, 以 不 同 的 身 分 出 現 在 不 同 的 時 空 中, 捨 己 救 人 利 益 眾 生 教 化 人 民, 甚 至 為 了 堅 持 戒 律 或 拯 救 眾 生 而 不 惜 犧 牲 性 命 這 樣 的 無 我 利 他 精 神, 與 儒 家 人 文 化 成 的 入 世 精 神, 並 不 存 在 尖 銳 的 對 立 這 是 耶 律 楚 材 化 解 三 教 對 立 的 基 礎 也 就 是 說, 他 所 信 仰 的 佛 教 是 利 他 主 義 的 大 乘 佛 教, 而 不 是 只 求 自 了 的 小 乘 佛 教 在 這 樣 的 思 想 脈 絡 之 下, 儒 家 的 入 世, 未 嘗 66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辨 邪 論 序 卷 8, 頁 佛 祖 統 紀 卷 10,CBETA, T49, no. 2035, p. 205,b 契 嵩 : 鐔 津 文 集 卷 2,CBETA, T52, no. 2115, p. 660, a 契 嵩 : 鐔 津 文 集 卷 2,CBETA, T52, no. 2115, p. 657, a 劉 謚 : 三 教 平 心 論,CBETA, T52, no. 2117, p. 781, b

14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不 可 以 視 為 一 種 菩 薩 行 的 示 現 因 此, 在 耶 律 楚 材 看 來, 他 信 仰 佛 教, 與 懷 抱 儒 家 經 世 之 志, 並 不 存 在 根 本 對 立 之 處 先 以 大 小 乘 分 判 佛 法 之 高 下, 再 以 大 乘 菩 薩 思 想 與 儒 家 淑 世 關 懷 的 價 值 觀 會 通, 消 弭 彼 此 的 激 烈 對 立, 這 是 耶 律 楚 材 三 教 思 想 的 特 色 他 與 過 去 的 三 教 調 和 論 者 不 同 的 地 方 是, 在 於 他 勇 於 在 佛 教 的 體 系 中 先 作 一 番 抉 擇, 把 無 法 與 儒 家 精 神 方 向 相 容 的 小 乘 佛 教 剔 除 在 外, 以 大 乘 佛 教 慈 悲 救 世 的 菩 薩 精 神, 與 儒 家 入 世 的 方 向 會 通, 消 解 二 教 在 價 值 取 向 上 的 對 立 ( 二 ) 實 用 主 義 的 三 教 融 通 立 場 除 了 以 大 乘 佛 教 的 菩 薩 精 神 消 弭 三 教 對 立 之 外, 他 又 以 中 來 統 攝 三 教, 說 三 教 會 歸 其 極, 莫 不 得 中 辨 邪 論 序 說 : 三 聖 之 說 不 謀 而 同 者, 何 哉? 蓋 道 者 易 知 易 行, 非 掀 天 拆 地, 翻 海 移 山 之 詭 誕 也 所 以 難 信 難 行 耳 舉 世 好 乎 異, 罔 執 厥 中, 舉 世 求 乎 難, 弗 行 厥 易 致 使 異 端 邪 說, 亂 雅 奪 朱, 而 人 莫 能 辨 71 耶 律 楚 材 認 為 三 教 聖 人 之 說 所 不 謀 而 同 者, 都 是 易 知 易 行, 並 無 任 何 詭 誕 不 經 的 色 彩 所 以 難 信 難 行, 是 因 為 世 人 好 異, 不 能 執 其 中, 世 人 求 難, 不 能 行 其 易 所 致 問 題 是, 三 聖 之 中 到 底 應 該 如 何 理 解 呢? 這 或 許 可 以 從 寄 趙 元 帥 書 中 得 到 一 些 線 索 : 夫 吾 夫 子 之 道 治 天 下, 老 氏 之 道 養 性, 釋 氏 之 道 修 心, 此 古 今 之 通 議 也, 舎 此 以 徃, 皆 異 端 耳 72 儒 家 之 道 在 於 治 國 平 天 下, 這 樣 的 認 知 並 無 問 題 老 氏 之 道 在 於 養 性, 這 是 金 元 以 來 全 真 道 教 的 說 法, 如 重 陽 真 人 授 丹 陽 二 十 四 訣 說 : 是 這 真 性 不 亂, 萬 緣 不 掛, 不 去 不 來, 此 是 長 生 不 死 也 73 所 說 的 性 即 是 心, 而 其 修 性 成 仙 的 思 想, 亦 頗 有 禪 宗 明 心 見 性, 見 性 成 佛 的 意 味 可 見, 修 養 心 性 可 以 說 是 全 真 道 的 核 心 思 想, 全 真 道 是 金 元 期 間 影 響 力 最 大 的 道 派, 耶 律 楚 材 雖 然 極 其 厭 惡 全 真 道, 然 其 老 氏 之 道 養 性 的 說 法, 基 本 上 不 出 全 真 道 對 老 子 的 解 讀 不 過, 耶 律 楚 材 對 全 真 道 的 譏 評, 其 實 與 現 實 宗 教 衝 突 有 關, 並 沒 有 深 刻 的 思 想 論 難, 因 此, 在 這 些 地 方 以 全 真 道 的 觀 點 論 老 氏 之 學, 就 不 足 為 奇 了 至 於 佛 教 的 修 行, 一 開 始 就 著 重 心 的 修 持, 如 最 早 傳 入 的 禪 經 安 般 守 意 經 序 71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辨 邪 論 序 卷 8,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趙 元 帥 書 卷 8, 頁 重 陽 真 人 授 丹 陽 二 十 四 訣, 正 統 道 藏 第 26 冊 ( 北 京, 華 夏 出 版 社,2004 年 1 月 ), 頁

15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就 說 : 心 之 溢 盪 無 微 不 浹, 怳 惚 髣 髴 出 入 無 間 穢 欲 寂 盡 其 心 無 想, 謂 之 淨 也, 得 安 般 行 者 厥 心 即 明 74 說 明 修 習 禪 定 的 目 的 在 於 洗 心 滌 垢, 達 到 心 境 明 淨 的 境 地 到 了 禪 宗, 更 強 調 明 心 見 性, 見 性 成 佛, 佛 祖 統 紀 達 磨 禪 宗 說 : 直 指 人 心, 見 性 成 佛, 至 矣 哉! 斯 吾 宗 觀 心 之 妙 旨 也 誠 由 此 道 以 心 為 宗, 離 言 說 相 故 75 因 此, 耶 律 楚 材 說 釋 氏 之 道 修 心 亦 可 謂 得 其 實 從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評 論 來 理 解 他 所 說 的 中 的 義 蘊, 其 實 是 指 三 教 的 宗 旨 或 核 心 教 義 : 儒 家 的 宗 旨 在 於 治 天 下, 老 氏 之 宗 旨 在 養 性, 釋 氏 之 宗 旨 在 修 心 在 耶 律 楚 材 看 來, 儒 釋 道 三 家 各 有 所 長, 大 可 相 資 為 用, 各 取 所 長, 不 必 妄 生 分 別 如 寄 用 之 侍 郎 說 : 用 我 必 行 周 孔 教, 舍 予 不 負 萬 松 軒, 76 這 大 有 窮 則 以 禪 學 獨 善 其 身, 達 則 以 儒 學 兼 善 天 下 之 意 又 說 : 窮 理 盡 性 莫 尚 佛 乘, 濟 世 安 民 無 如 孔 教, 77 這 都 是 對 儒 佛 學 說 宗 旨 的 肯 定 和 尊 重 耶 律 楚 材 對 於 三 教 的 差 異, 有 充 分 的 理 解, 並 不 想 簡 單 地 取 消 三 者 的 歧 異, 以 他 的 話 來 說, 就 是 聖 人 設 教 立 化, 無 論 權 與 實 都 不 相 同, 但 是, 如 何 做 到 會 歸 其 極, 莫 不 得 中 呢? 這 就 是 他 會 通 三 教 的 關 鍵 從 道 者 易 知 易 行, 舉 世 好 乎 異, 罔 執 厥 中, 舉 世 求 乎 難, 弗 行 厥 易 這 幾 句 來 看, 我 認 為 耶 律 楚 材 會 通 三 教 的 關 鍵 點, 就 是 超 越 學 派 的 成 見, 把 握 三 教 的 宗 旨 ( 即 執 中 ), 從 實 用 主 義 的 立 場, 融 合 三 教 以 回 饋 一 己 的 生 命 實 踐 因 此, 他 提 出 了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78, 正 是 他 三 教 會 通 的 基 本 立 場, 此 中 並 沒 有 涉 及 三 教 高 下 的 價 值 判 斷 以 儒 家 佛 教 分 屬 不 同 的 領 域, 在 宋 代 的 三 教 調 和 論 者 中, 早 就 這 樣 劃 分 了, 宋 代 的 智 圓 ( ) 就 曾 經 說 吾 修 身 以 儒, 治 心 以 釋 79 契 嵩 ( ) 則 說 : 儒 者 聖 人 之 大 有 為 者 也 佛 者 聖 人 之 大 無 為 者 也 有 為 者 以 治 世, 無 為 者 以 治 心 80 宋 孝 宗 ( ) 說 : 以 佛 修 心, 以 老 養 生, 以 儒 治 世, 斯 可 也 81 可 見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並 不 是 耶 律 楚 材 的 創 見 然 則, 在 三 教 會 通 史 上, 我 們 應 該 給 他 一 個 怎 麼 樣 的 定 位 呢? 我 以 為 耶 律 楚 材 三 教 思 想 的 價 值, 不 在 於 他 思 想 理 論 上 的 創 發, 而 在 於 他 作 為 一 個 政 治 家, 如 何 在 其 政 治 乃 至 軍 旅 生 涯 中 擷 取 二 家 之 長, 融 貫 於 一 己 生 命 實 踐 的 示 範 在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序 74 大 安 般 守 意 經,CBETA, T15, no. 602, p. 163, b 佛 祖 統 紀 卷 29,CBETA,T49,no.2035,p.291,a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用 之 侍 郎 卷 6, 頁 61 又 因 為 老 氏 之 養 性 與 佛 家 之 修 心 頗 有 相 近 之 處, 且 楚 材 個 人 學 問 趨 向 近 於 儒 佛, 所 以, 他 的 三 教 評 論, 比 較 多 談 儒 佛 而 少 及 老 莊 77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用 之 侍 郎 卷 6,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卷 13, 頁 中 庸 子 傳 ( 上 ), 續 藏 經 第 一 輯, 第 二 編, 第 六 套, 第 一 冊, 卷 1 80 鐔 津 文 集 卷 8,CBETA, T52, no. 2115, p. 686, b 佛 祖 統 紀 卷 47,CBETA, T49, no. 2035, p. 430, a

16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中, 萬 松 行 秀 記 錄 了 與 耶 律 楚 材 之 間 的 一 段 對 話, 充 分 反 映 了 他 如 何 融 佛 法 修 行 於 政 治 生 涯 之 中 : 湛 然 居 士 年 二 十 有 七, 受 顯 訣 于 萬 松, 其 法 忘 死 生, 外 身 世 毀 譽 不 能 動, 哀 樂 不 能 入 湛 然 大 會 其 心, 精 究 入 神, 盡 得 其 道 萬 松 面 授 衣 頌, 目 之 為 湛 然 居 士 從 源 自 古 宗 師 印 證 公 侯, 明 白 四 知, 無 若 此 者 萬 松 一 日 過 其 門, 見 執 菜 根, 蘸 油 鹽, 飯 脫 粟 萬 松 曰 : 子 不 太 儉 乎? 曰 : 圍 閉 京 城, 絕 粒 六 十 日, 守 職 如 恆, 人 無 知 者 以 至 扈 從 西 征 六 萬 餘 里, 歷 艱 險, 困 行 役 而 志 不 少 沮 跨 崑 崙, 瞰 瀚 海 而 志 不 加 大 客 問 其 故 而 曰 : 汪 洋 法 海 涵 養 之 力 也 82 在 西 游 錄 序 中, 耶 律 楚 材 也 有 似 類 的 說 法 : 古 君 子 南 逾 大 嶺, 西 出 陽 關, 壯 夫 志 士 不 無 銷 黯 予 奉 詔 西 行 數 萬 里, 確 乎 不 動 心 者, 無 他 術 焉, 蓋 汪 洋 法 海 涵 養 之 效 也 83 據 王 國 維 耶 律 文 正 公 年 譜 的 考 察, 耶 律 楚 材 十 七 歲 參 與 金 章 宗 的 殿 試, 辟 為 掾 二 十 五 歲 時 金 宣 宗 南 渡, 他 留 守 中 都, 是 歲 始 參 萬 松 行 秀 這 年 的 六 月 蒙 古 兵 圍 中 都, 耶 律 楚 材 圍 閉 京 城, 84 絕 糧 六 十 日, 守 職 如 恆 耶 律 楚 材 此 期 在 萬 松 行 透 門 下 苦 參 三 年, 二 十 七 歲 於 佛 法 大 徹 大 悟, 在 為 子 鑄 作 詩 三 十 韻 中, 也 有 記 錄 : 禪 理 窮 畢 竟, 方 年 二 十 七 萬 松 行 秀 對 他 在 佛 法 上 的 體 證, 也 相 當 肯 定, 說 他 能 大 會 其 心, 精 究 入 神, 並 說 自 古 公 侯 修 學 佛 法 的 境 界, 無 人 能 出 其 右 1218 年 春 三 月, 耶 律 楚 材 二 十 九 歲, 蒙 成 吉 思 汗 徵 詣 行 在, 並 得 到 成 吉 思 汗 的 器 重 年 隨 成 吉 思 汗 西 征, 西 遊 錄 中, 記 述 了 西 征 的 種 種 行 歷 : 天 兵 大 舉 西 伐, 道 過 金 山 時 方 盛 夏, 山 峰 飛 雪, 積 冰 千 尺 許 上 命 斲 冰 為 道 以 度 師 自 此 而 西, 抵 黑 色 印 度 城 盛 夏 置 錫 器 於 沙 中, 尋 即 鎔 鑠, 馬 糞 墮 地 為 之 沸 溢, 月 光 射 人 如 中 原 之 夏 日 遇 夜, 人 輒 避 暑 於 月 之 陰 尋 思 干 去 中 原 幾 二 萬 里, 印 度 國 去 尋 思 干 又 等, 可 弗 叉 國 去 印 度 國 亦 等 雖 縈 迂 曲 折, 不 為 不 遠 矣, 不 知 其 幾 里 也 86 在 西 征 六 萬 餘 里 的 軍 旅 生 涯 中, 所 經 歷 的 艱 難 險 阻, 確 實 難 以 想 像 且 親 眼 目 睹 戰 爭 之 慘 烈 戰 勝 者 的 生 殺 任 情 乃 至 跨 崑 崙 瞰 瀚 海 所 帶 來 的 心 理 衝 擊 等 等 在 82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序, 頁 1 83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西 游 錄 序 卷 8, 頁 王 國 維 : 耶 律 文 正 公 年 譜, 收 入 中 國 少 數 民 族 古 籍 集 成 ( 漢 文 版 ) 第 19 冊, 頁 王 國 維 : 耶 律 文 正 公 年 譜, 收 入 中 國 少 數 民 族 古 籍 集 成 ( 漢 文 版 ) 第 19 冊, 頁 耶 律 楚 材 著, 向 達 校 注 : 西 遊 錄, 頁

17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這 些 困 難 險 阻 乃 至 壯 烈 的 人 生 情 境 中, 能 做 到 確 乎 不 動 於 心 的 原 因, 耶 律 楚 材 自 認 為 都 是 靠 平 日 在 佛 法 中 的 真 實 修 行, 所 謂 汪 洋 法 海 涵 養 之 效 也 在 露 天 山 和 上 人 韻 二 絕 中, 他 自 述 了 一 生 戎 馬 而 心 境 寂 然 的 佛 法 修 持 境 界 : 從 征 萬 里 走 風 沙, 南 北 東 西 總 是 家, 落 得 冑 中 空 索 索, 凝 然 心 是 白 蓮 花 87 可 見, 佛 法 的 修 行, 不 僅 不 會 造 成 他 出 世 入 世 的 價 值 觀 上 的 衝 突, 而 且, 還 為 他 的 政 治 生 涯 提 供 心 靈 穩 定 的 力 量 耶 律 楚 材 自 從 追 隨 成 吉 思 汗 以 後, 從 未 再 離 開 過 統 治 核 心, 所 以 他 那 些 嚮 慕 隱 逸 的 詩 文, 一 方 面 可 以 視 為 他 對 於 退 休 隱 逸 生 活 的 嚮 往, 另 一 方 面 也 可 以 視 為 他 超 然 於 政 治 俗 務 的 心 靈 寫 照 他 之 所 以 能 在 戎 馬 倥 傯 中 保 持 心 境 的 凝 寂 超 然, 那 都 是 佛 法 修 持 的 成 果 而 這 種 超 然 平 靜 的 心 境, 是 他 能 夠 處 理 繁 重 的 政 治 事 務 的 根 本, 耶 律 楚 材 在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中 說 : 戴 經 云 : 欲 治 其 國, 先 正 其 心 ; 未 有 心 正 而 天 下 不 治 者 也 是 知 治 天 下 之 道 為 治 心 之 所 兼 耳 88 可 見, 耶 律 楚 材 對 治 心 與 治 國 的 關 係, 是 有 高 度 自 覺 的 他 認 為 治 國 平 天 下 的 事 功, 其 實 是 要 建 立 在 治 心 的 基 礎 上 的 現 在 的 問 題 是, 儒 家 亦 有 誠 正 修 齊 治 平 之 說, 何 不 一 以 貫 之, 以 儒 治 心 治 國? 或 以 佛 法 心 治 國? 而 要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呢? 我 以 為 原 因 主 要 有 三 點 : 一 家 族 背 景 : 耶 律 楚 材 在 為 子 鑄 作 詩 三 十 韻 中, 列 舉 了 先 祖 遼 太 祖 的 顯 赫 帝 業 和 先 父 耶 律 履 的 事 功 學 問, 說 : 儒 術 勿 疏 廢, 祖 道 宜 薰 炙 汝 父 不 足 學, 汝 祖 真 宜 式 89 在 這 樣 顯 赫 的 家 族 背 景 影 響 下, 耶 律 楚 材 也 許 對 紹 繼 先 祖 先 父 的 學 問 事 功 有 一 分 心 理 上 的 期 許 和 責 任 二 儒 學 之 所 長 在 於 治 天 下, 而 非 治 心 :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說 : 是 ( 儒 ) 道 不 足 以 治 心, 僅 能 治 天 下 90 耶 律 楚 材 之 所 以 認 為 儒 學 之 長 處 並 非 在 治 心, 主 要 跟 他 對 儒 學 治 心 之 道 的 認 知 有 關, 他 在 再 用 韵 贈 國 華 中 說 : 儒 門 已 悟 如 心 恕, 91 換 言 之, 他 認 為 儒 學 治 心 之 要 在 於 恕 道 而 已, 因 此, 在 治 心 的 深 刻 度 來 說, 遠 遠 不 及 佛 教 當 然, 儒 學 治 心 之 道 是 否 僅 止 於 恕 道 而 已, 這 是 值 得 商 榷 的 問 題 但 是, 耶 律 楚 材 的 對 儒 家 治 心 之 學 的 認 知 如 此, 這 與 儒 家 87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過 天 山 和 上 人 韻 二 絕 卷 7,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卷 13, 頁 湛 然 居 土 文 集 為 子 鑄 作 詩 三 十 韻 卷 12,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卷 13,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再 用 韵 贈 國 華 卷 4, 頁 36: 儒 門 已 悟 如 心 恕, 道 藏 能 窮 象 帝 先 似 海 詞 源 涵 萬 水, 如 緣 飲 量 吸 長 川

18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治 心 之 學 的 真 實 如 何, 這 是 兩 個 不 同 層 次 的 問 題 這 篇 文 章 只 討 論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態 度, 因 此, 在 這 個 問 題 的 探 討 上 就 從 略 了 三 出 於 天 性 和 對 佛 法 的 體 證 : 琴 道 喻 五 十 韵 以 勉 忘 懮 進 道 並 序 卷 十 二 : 予 幼 而 喜 佛, 蓋 天 性 也 壯 而 涉 獵 佛 書, 稍 有 所 得, 頗 自 矜 大 後 悟 佛 書 之 理 未 盡, 遂 謁 萬 松 老 人, 旦 夕 不 輟, 叩 參 者 且 三 年, 始 蒙 見 許 是 知 聖 諦 第 一 義 諦 不 在 言 傳, 明 矣! 92 據 耶 律 楚 材 的 自 述, 他 自 幼 喜 愛 佛 教 思 想, 此 乃 出 自 天 性, 年 紀 漸 長, 開 始 涉 獵 佛 書, 稍 有 心 得 後 來 參 訪 萬 松 老 人, 日 夜 參 禪 三 年, 盡 得 萬 松 老 人 之 心 法 可 見 對 於 佛 教 思 想 不 僅 喜 愛, 而 且 頗 有 心 得 體 悟 基 於 耶 律 楚 材 的 家 族 背 景 對 儒 家 治 心 之 學 的 理 解 對 佛 理 的 喜 愛, 以 及 在 參 禪 學 佛 上 的 真 實 體 證, 使 他 對 佛 教 治 心 之 學 有 更 深 刻 的 體 會 然 而, 儒 家 禮 樂 治 國 的 思 想 和 方 法, 不 僅 是 濟 世 澤 民 的 良 方, 也 是 他 的 人 生 理 想 既 然 儒 佛 各 有 所 長, 亦 皆 有 益 於 世, 他 認 為 大 可 兼 而 習 之, 不 必 囿 於 門 派 之 爭 而 忘 論 高 下 不 過, 既 然 說 治 天 下 之 道 為 治 心 之 所 兼, 那 麼, 治 心 是 治 國 之 根 本, 佛 教 善 於 治 心, 儒 家 只 是 善 於 治 國, 我 們 當 然 可 以 推 論 : 耶 律 楚 材 的 思 想 學 問 是 以 佛 教 為 根 本, 以 禪 宗 為 至 上 今 觀 耶 律 楚 材 的 詩 文, 的 確 有 很 多 讚 嘆 禪 宗 歸 心 佛 教 的 文 字 然 而, 在 他 的 文 集 中, 自 陳 儒 家 濟 世 安 民 的 理 想 抱 負 的 詩 文, 也 所 在 多 有, 我 們 也 一 樣 可 以 認 為 他 是 以 佛 法 修 心 的 工 夫, 來 助 成 儒 家 理 想 的 實 現 那 麼, 到 底 耶 律 楚 材 為 什 麼 會 讓 人 有 這 兩 種 截 然 不 同 的 看 法 呢? 他 的 思 想 根 柢 到 底 是 佛, 還 是 儒 呢? ( 三 ) 假 名 不 實 的 三 教 觀 三 教 根 源 本 自 同 是 耶 律 楚 材 會 通 三 教 的 基 本 態 度, 在 確 認 三 教 的 宗 旨 各 自 不 同 的 基 礎 上, 以 易 知 易 行 的 實 用 主 義 立 場, 以 大 乘 佛 教 的 濟 世 精 神 與 儒 家 的 入 世 主 義 會 通, 熔 冶 佛 教 治 心 之 長 與 儒 家 治 國 之 長 於 一 爐, 是 他 理 想 中 的 三 教 關 係 : 資 生 無 畏 濟 人 深, 便 見 能 仁 六 度 心 93 湛 然 稍 異 香 山 老, 不 學 空 門 不 學 仙 94 未 能 離 欲 超 三 界, 必 用 麾 旄 混 九 州, 致 主 澤 民 元 素 志, 陳 書 自 薦 我 無 由 92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琴 道 喻 五 十 韵 以 勉 忘 懮 進 道 並 序 卷 12,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和 博 宵 韵 代 水 陸 疏 文 因 其 韵 為 十 詩 卷 4,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用 劉 正 叔 韵 卷 5, 頁

19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95 在 耶 律 楚 材 看 來, 佛 陀 之 所 以 偉 大, 並 不 是 因 為 他 避 世 逃 禪, 遁 入 空 門, 而 是 在 無 量 阿 僧 祗 劫 中 修 六 度 萬 行, 救 度 眾 生, 最 後 才 證 得 無 上 菩 提 耶 律 楚 材 所 追 求 的 佛 教 境 界, 也 不 是 孜 孜 於 個 人 的 離 欲 出 世, 而 是 在 無 量 阿 僧 祗 劫 中 實 踐 六 波 羅 蜜 的 菩 薩 行 這 是 佛 教 之 所 以 感 動 他, 也 是 他 認 為 三 教 可 以 互 補 相 容 之 處 致 主 澤 民 本 來 就 是 他 一 生 的 政 治 理 想 和 人 生 抱 負 他 認 為 在 治 國 之 方 中, 未 有 如 儒 學 之 優 勝 者 ( 濟 世 安 民 無 如 孔 教 ) 既 然 他 尚 未 達 到 超 出 三 界 的 涅 槃 之 境, 那 麼 逃 禪 於 空 門 或 離 世 修 仙, 絕 對 不 是 他 的 選 擇 既 然 儒 學 長 於 治 國, 佛 學 善 於 修 心, 二 者 都 有 助 於 他 實 現 人 生 的 最 高 理 想, 對 他 來 說, 佛 儒 相 資 為 用, 似 乎 是 自 然 不 過 的 事 情, 此 中 並 不 一 定 要 分 個 高 低 上 下 來, 所 以 他 才 說 三 教 根 源 本 自 同, 愚 人 迷 執 強 西 東 然 而, 引 發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是 否 為 行 權 的 爭 議 的, 是 在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中, 對 儒 家 頗 有 批 評 : 是 ( 儒 ) 道 不 足 以 治 心, 僅 能 治 天 下, 則 固 為 道 之 餘 滓 矣 孔 子 稱 夷 齊 之 賢, 求 仁 而 得 仁, 死 而 不 怨, 後 世 行 者 難 之 又 安 知 視 死 生 如 逆 旅, 坐 脫 立 亡, 乃 衲 僧 之 餘 事 耳 且 五 善 十 戒, 人 天 之 淺 教, 父 益 慈, 子 益 孝, 不 殺 之 仁, 不 妄 之 信, 不 化 自 行 於 人 荒 之 外, 豈 止 有 恥 且 格 哉! 是 知 五 常 之 道, 已 為 佛 教 之 淺 者 兼 而 有 之 96 以 上 這 段 文 字, 耶 律 楚 材 從 三 方 面 比 較 了 三 教 的 優 劣 勝 負 :(1) 他 站 在 修 道 的 立 場 來 比 較 三 教, 認 為 只 有 從 心 上 做 工 夫, 才 能 體 道 證 道, 儒 學 之 長 不 在 治 心, 僅 能 治 天 下, 與 修 道 體 道 無 關, 故 為 道 之 餘 滓 (2) 在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方 面, 伯 夷 叔 齊 餓 死 首 陽 山, 孔 子 稱 讚 他 們 是 求 仁 得 仁, 後 世 皆 以 為 難 但 是, 在 佛 教 教 義 中, 視 生 死 如 逆 旅, 這 對 於 高 僧 大 德 來 說, 只 是 道 德 之 餘 事 而 已, 因 此, 佛 教 在 面 對 死 亡 時, 顯 現 出 更 為 豁 達 的 態 度 (3) 在 社 會 教 化 方 面, 佛 教 之 五 戒 十 善, 只 是 人 天 乘 之 淺 教, 但 是, 已 經 足 足 可 以 使 父 益 慈 子 益 孝 佛 教 不 殺 生 之 教 義, 是 仁 的 表 現, 不 妄 語 之 教, 是 信 的 表 現, 比 儒 家 有 恥 且 格 更 勝 一 籌 人 天 之 教 在 佛 教 教 義 來 說, 只 是 很 顯 淺 的 教 義, 但 卻 可 以 涵 蓋 儒 家 五 常 之 教 可 見, 佛 教 確 實 是 比 儒 家 優 勝 因 為 耶 律 楚 材 對 儒 家 之 學 有 這 樣 的 批 評, 所 以 劉 曉 朋 烏 恩 都 說 耶 律 楚 材 95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感 事 四 首 其 二 卷 5,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卷 13, 頁

20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有 重 佛 輕 儒 的 意 識 97 與 王 國 維 芳 郭 無 名 人 等 人 的 說 法 完 全 不 同 那 麼, 耶 律 楚 材 到 底 是 重 佛 輕 儒, 抑 或 是 名 釋 而 實 儒 呢? 我 以 為 兩 種 說 法 都 有 不 妥 之 處 : 首 先, 如 果 因 為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對 儒 家 的 評 價, 就 認 定 耶 律 楚 材 重 佛 輕 儒 的 話, 那 麼, 他 很 多 表 現 儒 家 理 想 和 抱 負 的 詩 文 又 該 如 何 解 釋 呢? 雖 然 在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中 說 到 一 般 儒 士 對 他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之 說 是 頗 不 能 接 受 的, 因 此, 他 這 樣 的 說 法 是 為 了 誘 導 一 般 儒 士 接 受 佛 法 而 已 98 然 而, 那 些 充 滿 濟 世 澤 民 熱 情 欲 實 現 儒 家 禮 樂 教 化 的 詩 句, 以 及 在 其 從 政 生 涯 中 所 推 動 的 儒 學 政 策, 應 該 不 能 解 釋 成 為 了 曲 從 現 實 才 這 麼 說 這 麼 做 的 吧! 再 者, 如 果 真 的 像 他 在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中 所 說 的, 佛 法 能 兼 儒 學 治 國 之 道, 那 麼 他 大 可 以 直 接 以 佛 治 國 就 好 了, 何 必 說 : 用 我 必 行 周 孔 教 濟 世 安 民 無 如 孔 教 呢? 從 另 一 方 面 看, 也 是 因 為 他 的 儒 政 儒 行, 王 國 維 芳 郭 無 名 人 才 說 他 是 墨 名 而 儒 行 名 釋 而 實 儒 不 過, 我 認 為 這 種 說 法 也 有 未 安 之 處 耶 律 楚 材 曾 經 三 年 苦 參, 盡 得 萬 松 心 法, 在 人 生 困 窘 乃 至 軍 旅 行 役 中, 佛 法 一 直 都 是 提 供 他 心 靈 安 定 的 重 要 力 量, 他 自 己 也 說 舍 予 不 負 萬 松 軒 窮 理 盡 性 莫 尚 佛 乘 又 說 看 盡 人 間 萬 卷 書, 較 量 佛 法 總 難 如 這 些 都 是 對 佛 法 的 真 實 體 會 嚮 往 和 讚 嘆, 並 不 能 視 為 表 面 上 的 虛 偽 信 仰 既 然 兩 種 說 法 都 有 所 未 安, 那 麼, 應 該 如 何 理 解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信 仰 和 對 三 教 的 評 論 呢? 說 他 重 佛 輕 儒 的 觀 點, 主 要 是 根 據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中 對 儒 家 的 評 論 然 而, 到 底 要 如 何 解 讀 此 書 對 儒 家 的 貶 抑 言 論 呢? 這 是 回 應 重 佛 輕 儒 說 的 關 鍵 這 或 許 可 以 從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的 寫 作 動 機 說 起 萬 松 老 人 認 為 以 佛 家 治 心 之 學 一 以 貫 之, 就 可 以 成 就 治 世 的 功 業, 根 本 不 需 要 求 助 於 儒 學 這 封 信 是 因 為 萬 松 老 人 來 信 指 責 耶 律 楚 材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之 說, 是 屈 佛 道 以 徇 儒 情 99 而 作 的 回 覆 為 了 回 應 萬 松 老 人 的 指 責, 耶 律 楚 材 在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中 才 有 那 麼 一 段 貶 抑 儒 學 的 話, 又 說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只 是 一 種 行 權, 目 的 是 為 了 誘 導 一 般 庸 儒 為 信 佛 之 漸 所 以, 我 認 為 此 書 對 儒 學 的 貶 抑, 與 其 說 是 耶 律 楚 材 對 儒 學 的 真 實 評 價, 不 如 說 是 為 了 安 撫 萬 松 老 人 的 方 便 說 辭 而 已 王 國 維 說 : 予 謂 致 萬 松 一 書, 亦 末 始 非 公 之 行 權 100, 正 指 出 了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這 一 段 評 擊 儒 學 的 隱 衷, 不 是 完 全 沒 有 道 理 的 97 劉 曉 : 耶 律 楚 材 評 傳, 頁 朋 烏 恩 : 耶 律 楚 材 儒 釋 道 觀 評 析, 內 蒙 古 社 會 科 學 ( 漢 文 版 ) 第 22 卷 第 2 期 (2001 年 3 月 ),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卷 13, 頁 137: 以 是 語 餌 東 教 之 庸 儒, 為 信 道 之 漸 焉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庸 儒 已 切 齒 謂 弟 子 叛 道 忘 本 矣, 又 安 足 以 語 大 道 哉! 99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卷 13, 頁 王 國 維 : 耶 律 文 正 公 年 譜, 收 入 中 國 少 數 民 族 古 籍 集 成 ( 漢 文 版 ) 第 19 冊, 頁

21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不 過, 耶 律 楚 材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之 說, 也 引 起 一 些 儒 者 的 批 評, 說 他 叛 道 忘 本 他 在 寄 用 之 侍 郎 序 說 : 用 之 侍 郎 遺 書 誡 以 無 忘 孔 子 之 教 101 又 萬 松 老 人 亦 致 書 指 責 他 屈 佛 道 以 徇 儒 情 可 見, 他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之 說, 確 實 是 兩 面 不 討 好 的 從 儒 佛 兩 方 人 士 的 批 評 中, 也 反 映 出 儒 佛 對 立 的 現 實 情 境 不 過, 耶 律 楚 材 卻 認 為 用 我 則 行 宣 尼 之 常 道, 舍 我 則 樂 釋 氏 之 真 如, 何 為 不 可 也? 102 事 實 上, 他 不 僅 窮 則 樂 釋 氏 之 法, 達 則 用 仲 尼 之 道, 即 使 是 在 備 受 器 重 的 政 治 生 涯 中, 他 一 直 都 是 把 儒 學 與 佛 學 緊 密 結 合 在 一 起, 以 佛 教 安 心, 並 回 饋 一 己 的 政 治 理 想 的 除 了 以 大 乘 菩 薩 行 的 精 神 會 通 儒 家 經 世 之 志 之 外, 耶 律 楚 材 在 面 對 三 教 紛 紜 對 立 的 種 種 現 象 乃 至 思 想 歧 異 時, 他 其 實 是 從 更 高 的 角 度 來 消 弭 三 教 對 立 的 : 多 士 雲 奔 奠 上 下, 釋 迦 遺 像 亦 行 城 旌 幢 錯 落 休 迷 色, 鐘 磬 鏗 鏘 豈 在 聲 宣 父 素 心 施 有 政, 能 仁 深 意 契 無 生 儒 流 釋 子 無 相 諷, 禮 樂 因 緣 盡 假 名 103 這 首 詩 的 寫 作 背 景 是 耶 律 楚 材 隨 成 吉 思 汗 西 征 東 歸 之 後 六 年,1227 年 秋 七 月 成 吉 思 汗 駕 崩,1229 年 秋, 太 宗 即 位 天 下 初 定, 王 巨 川 建 立 孔 聖 廟, 並 於 同 年 年 二 月 八 日 率 領 士 大 夫 舉 行 盛 大 的 祭 孔 儀 式, 儒 生 們 都 非 常 高 興, 互 相 道 賀, 說 : 吾 道 有 光 矣 104 因 為 二 月 八 日 剛 好 也 是 佛 誕 節, 所 以 佛 教 四 眾 弟 子 也 奉 迎 釋 迦 遺 像 行 城, 相 當 熱 鬧 105 耶 律 楚 材 是 兩 邊 的 慶 典 都 參 加 了, 我 想 他 除 了 感 受 到 兩 邊 的 歡 樂 氣 氛 之 外, 或 許 也 感 受 到 些 許 儒 佛 互 相 嘲 諷 的 對 立 氣 息 吧! 不 難 設 想 擁 有 儒 生 與 佛 教 徒 雙 重 身 分 的 耶 律 楚 材, 面 對 這 樣 的 情 境, 免 不 了 被 雙 方 指 責 排 斥, 大 有 兩 面 不 討 好 的 感 覺 吧! 然 而, 這 對 他 來 說, 並 不 會 造 成 太 大 的 困 擾, 因 為 他 認 為 儒 學 佛 學 乃 至 現 象 世 界 的 種 種, 都 是 假 名 不 實 的 在 這 裡, 他 是 把 儒 佛 的 對 立, 收 攝 於 般 若 空 觀 中 在 般 若 空 義 中, 徹 底 消 弭 儒 佛 的 對 立 當 然, 我 們 也 可 以 認 為 耶 律 楚 材 以 般 若 空 觀 融 攝 三 教 對 立 的 思 想, 本 身 就 已 經 是 以 一 種 價 值 判 斷, 是 以 佛 統 儒 道 的 做 法 然 而, 如 果 對 般 若 學 畢 竟 空 的 思 想 有 一 點 了 解 的 話, 我 們 就 不 難 理 解 耶 律 楚 材 以 空 觀 取 消 三 教 對 立 的 做 法, 用 意 只 在 徹 底 破 除 世 人 三 教 高 下 的 妄 論, 而 不 是 以 佛 統 儒 道 當 然, 我 們 可 以 說 從 這 裡 可 以 看 出 佛 法 才 是 耶 律 楚 材 思 想 學 問 的 底 蘊, 但 卻 不 能 說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是 以 佛 統 儒 道 的 事 實 上, 我 們 若 細 察 他 的 詩 文, 雖 然 有 很 多 謳 歌 禪 宗, 讚 101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用 之 侍 郎 卷 6,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用 之 侍 郎 卷 6,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釋 奠 卷 3,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釋 奠 卷 3, 頁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釋 奠 序 卷 3, 頁

22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嘆 佛 法 的 文 句, 那 可 以 反 映 他 對 佛 法 的 好 樂, 但 是, 卻 不 一 定 代 表 他 的 三 教 態 度, 這 是 兩 個 不 同 層 次 的 問 題 在 論 及 三 教 思 想 的 詩 文 中, 他 一 直 都 是 強 調 三 教 同 源, 絕 口 不 提 三 教 高 下 的, 因 此, 我 以 為 三 教 平 等 是 他 三 教 思 想 的 特 色 鄭 志 明 謂 : 一 般 三 教 論 者, 多 偏 向 於 義 理 疏 通, 停 留 在 觀 念 的 交 融 互 攝, 較 少 從 實 踐 進 路 兼 容 並 蓄, 至 明 代 林 兆 恩 才 真 正 反 省 到 三 教 合 一 的 工 夫 修 鍊 與 宗 教 體 驗 的 問 題 106 其 實, 以 三 教 會 歸 於 生 命 體 驗 此 一 理 路, 在 耶 律 楚 材 身 上 就 已 經 相 當 顯 著 了, 在 他 的 詩 文 中, 除 處 可 見 不 同 的 是, 林 兆 恩 明 確 提 出 三 教 歸 於 儒 耶 律 楚 材 則 真 的 想 以 三 教 同 源 的 方 式 尊 重 三 教 之 核 心 教 義, 盡 量 避 談 三 教 高 下 然 而, 我 們 從 耶 律 楚 材 經 常 處 在 兩 面 不 討 好 的 窘 境 可 知, 在 三 教 仍 然 處 於 對 立 狀 態 的 時 代, 三 教 不 分 高 下 的 做 法, 雖 然 是 以 平 等 開 放 的 態 度 對 待 三 教, 但 是, 卻 沒 有 在 理 論 上 達 成 會 通 若 要 在 理 論 上 會 通 三 教, 就 必 然 要 選 擇 其 一 為 根 本, 以 一 統 三, 然 而, 這 樣 又 回 到 孰 為 根 本 的 老 問 題 上 了 從 現 代 多 元 文 化 多 元 價 值 的 角 度 看 三 教 問 題, 耶 律 楚 材 這 種 平 等 開 放 的 態 度, 或 許 反 而 是 不 錯 的 處 理 方 式 五 結 論 自 從 佛 教 傳 入 中 國 以 來, 中 國 文 化 就 展 開 了 三 教 互 動 的 漫 長 歷 史, 在 這 歷 史 長 河 中, 剛 開 始 的 時 期 是 漣 漪 陣 陣, 繼 而 是 波 瀾 壯 闊 衝 突 激 盪, 最 後 是 互 相 融 合 互 相 滲 透, 匯 聚 成 中 國 思 想 的 滔 滔 洪 流 隨 著 理 學 家 在 復 興 儒 學 上 的 努 力, 佛 教 感 受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思 想 壓 力, 三 教 會 通 的 聲 音 更 成 為 學 術 界 的 重 要 議 題 之 一 在 三 教 會 通 的 思 想 發 展 史 上, 元 初 宰 相 耶 律 楚 材 是 一 位 相 當 特 別 的 人 物 他 除 了 是 一 位 成 功 的 政 治 家 飽 學 的 儒 士 之 外, 也 是 一 位 於 佛 法 深 有 體 會 的 佛 教 居 士 雖 然 耶 律 楚 材 以 美 髯 中 書, 白 衣 居 士 自 居, 又 頗 多 讚 美 佛 教 的 言 論, 但 是, 由 於 他 一 生 推 動 的 儒 家 政 治 頗 多, 言 辭 之 間 亦 時 時 流 露 出 儒 家 式 經 世 濟 民 的 理 想 和 懷 抱, 因 此, 王 國 維 等 人 便 說 他 是 墨 名 而 行 儒 名 釋 而 實 儒 又 因 為 耶 律 楚 材 文 集 中, 頗 有 批 評 儒 家 的 言 論, 因 此, 也 有 學 者 認 為 他 是 重 佛 輕 儒 本 文 平 衡 處 理 耶 律 楚 材 的 儒 佛 言 論, 尊 重 他 三 教 根 源 本 自 同 的 思 想, 探 討 他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在 三 教 會 通 上 的 意 義 認 為 耶 律 楚 材 既 不 是 名 釋 而 儒 行, 也 不 是 重 佛 輕 儒, 他 是 真 真 正 正 地 欣 賞 讚 嘆 三 教 思 想 的 三 教 平 等 者, 把 三 教 放 在 同 一 個 高 度 來 看 待 然 而, 在 三 教 對 立 氣 氛 仍 然 相 當 濃 106 詳 見 鄭 志 明 : 明 代 三 一 教 主 研 究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88 年 8 月 ), 頁

23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厚 的 時 代 裡, 他 這 樣 的 做 法 是 兩 面 不 討 好 的, 這 從 他 既 不 見 諒 於 萬 松 老 人, 又 受 到 友 人 指 責 的 處 境 中, 可 以 得 到 證 明 這 也 正 顯 示 出 三 教 會 通 實 際 上 的 困 難 : 三 教 到 底 孰 為 根 柢 呢? 理 學 家 以 儒 學 為 根 柢 會 通 佛 學, 所 以 對 佛 家 多 所 貶 抑 佛 教 徒 以 佛 學 為 根 柢 會 通 儒 學, 所 以 極 致 判 儒 學 為 人 天 法 門, 雖 然 表 面 上 是 融 通 儒 學, 實 質 上 仍 然 是 貶 抑 儒 學 這 樣 的 會 通, 其 實 是 不 平 等 的 會 通, 反 而 比 較 接 近 判 教 的 性 質 所 以 會 通 的 結 果, 反 而 造 成 儒 佛 更 強 烈 的 對 立, 最 後 往 往 要 以 表 態 到 底 是 儒? 是 佛? 作 為 了 結 這 樣 的 現 象, 在 宋 明 理 學 家 中, 所 在 多 有 耶 律 楚 材 雖 然 在 學 問 之 最 根 柢 處, 仍 然 不 免 流 露 出 更 多 的 佛 學 色 彩, 但 是, 他 是 帶 著 自 覺 地 盡 量 把 儒 佛 道 放 在 同 一 個 天 秤 上 平 等 對 待 的 與 宋 代 智 圓 契 嵩 等 主 張 三 教 會 通 的 高 僧 頗 為 不 同, 耶 律 楚 材 不 是 思 想 家, 也 不 是 宗 教 家, 而 是 實 際 參 與 政 治 活 動 的 政 治 家, 這 樣 的 身 分, 或 許 他 三 教 會 通 的 觀 點 缺 乏 精 微 的 義 理 論 究, 這 是 他 三 教 思 想 的 缺 點, 也 是 為 什 麼 他 的 三 教 思 想 在 三 教 會 通 史 上, 未 能 佔 一 重 要 地 位 的 原 因 然 而, 他 踐 履 三 教 思 想 的 生 命 行 歷, 或 許 能 給 我 們 另 一 種 啟 示 : 在 個 人 生 命 實 踐 上, 三 教 其 實 並 非 水 火 不 容, 相 反 的, 三 教 可 以 相 資 為 用, 滿 全 實 踐 主 體 在 身 心 靈 社 會 文 化 事 功 信 仰 等 多 方 面 的 人 生 需 求 如 何 擷 取 三 教 思 想 回 饋 一 己 生 命 實 踐? 這 一 方 面 受 主 體 之 家 庭 社 會 文 化 背 景 的 影 響, 另 一 方 面 也 是 個 人 性 格 氣 質 的 抉 擇 就 性 格 氣 質 而 言, 耶 律 楚 材 滿 溢 著 先 祖 先 父 的 政 治 才 華, 這 使 他 在 參 悟 禪 理 之 餘, 並 沒 有 走 入 獨 善 其 身 的 隱 逸 之 途, 而 是 選 擇 了 投 效 成 吉 思 汗, 以 實 現 其 濟 世 澤 民 推 動 儒 家 教 化 的 政 治 理 想 這 樣 的 抉 擇, 與 偏 向 出 世 的 小 乘 佛 教 是 格 格 不 入 的, 反 倒 更 接 近 儒 家 的 入 世 精 神, 這 也 是 王 國 維 等 人 認 為 耶 律 楚 材 墨 名 而 行 儒 的 原 因 然 而, 對 耶 律 楚 材 來 說, 這 未 嘗 不 可 以 是 大 乘 菩 薩 精 神 的 表 現 要 之, 耶 律 楚 材 在 修 心 上 受 益 於 佛 教 修 行 頗 多, 學 問 上 也 對 佛 法 深 深 折 服 ; 而 其 性 格 氣 質, 則 接 近 儒 家 事 功 派 的 人 格 氣 象 對 他 本 人 來 說, 儒 佛 是 完 全 可 以 兼 容 不 悖 的 然 而, 對 後 人 來 說, 卻 未 免 徒 增 理 解 上 的 諸 多 困 擾

24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引 用 書 目 (Bibliography) 一 傳 統 文 獻 (Classic bibliography)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四 部 叢 刊 初 編 集 部,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65 年 8 月 (Zhan-Ran Lay-Buddhist Corpus. Four-Collection Compilation Department of The Commercial Press: Taipei, August 1965.) 西 遊 錄,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年 10 月 (Record of Journey to the West. Zhonghua Book Company: Beijing, October 1981.) 二 程 遺 書,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0 年 12 月 (The Legacy of Cheng Brothers.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Shanghai, December 2000.) 朱 子 語 類,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9 年 6 月 (Record of Zhu-Xi Lectures. Zhonghua Book Company: Beijing, June 1999.) 黄 氏 日 鈔, 臺 北 : 大 化 書 局,1984 年 12 月 (Huang Notes.Daha book company: Taipei, December 1984.) 新 校 本 元 史,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1977 年 10 月 (New Modified Yuan History. Ting-Wen Book Company: Taipei, October 1977.) 重 陽 真 人 授 丹 陽 二 十 四 訣, 正 統 道 藏 第 26 冊, 北 京 : 華 夏 出 版 社,2004 年 1 月 (24 Danyang Tips from Chung-Yang Wang. Twenty-six book of Real Daoism Collection. Hashia Press, January 2004.) 雜 阿 含 經,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經, 第 2 冊 (Samyukta-agama Sutra, Second Book of Da-Zhen New Modified Da-Zhang Scripture.) 大 安 般 守 意 經,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經, 第 15 冊 (Maha-anapana Smrti Sutra, Fifteenth Book of Da-Zhen New Modified Da-Zhang Scripture.) 佛 說 十 二 頭 陀 經,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經, 第 17 冊 (Buddhist Speech 12-Tou-Tuo Scripture. Seventeenth Book of Da-Zhen New Modified Da-Zhang Scripture.) 佛 祖 統 紀,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經, 第 49 冊 (Buddhist Tong-Ji, Forty-Ninth Book of Da-Zhen New Modified Da-Zhang Scripture.) 原 道 論,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經, 第 49 冊 (Original Dao Theory, Forty-Ninth Book of Da-Zhen New Modified Da-Zhang Scripture.) 鐔 津 文 集,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經, 第 52 冊 (Tan-chun Anthology, Fifty-Second Book of Da-Zhen New Modified Da-Zhang Scripture.) 中 庸 子 傳, 續 藏 經 第 一 輯, 第 二 編, 第 六 套, 第 1 冊 (Biography of

25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Zhung-Yung-Zhi, First Album of Second Compiling of Sixth Set of First Book of Buddhist Scriptures Serial.) 元 熊 夢 祥 : 析 津 志 輯 佚, 北 京 : 北 京 古 籍 出 版 社,1983 年 (Mengxiang Xiong, Yuang dynasty. Lost Record of Xi-Jin-Zhi. Beijing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983.) 張 之 洞 等 總 纂 : 順 天 府 志, 臺 北 : 文 海 書 局,1965 年 (Zhang Zhidong et al edited: Shuntian Government Journal. Wen-Hai Book Company, Taipei, 1965.) 朱 熹 : 點 校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臺 北 : 長 安 出 版 社,1990 年 2 月 (Zhu Xi: Corrected Four Books Annotations. Chang'an Publishing House. Taipei, February 1990.) 二 近 人 論 著 (The modern works) 方 滿 錦 : 耶 律 楚 材 之 儒 政 研 究, 能 仁 學 報 第 10 期,2004 年 12 月 (Man-Jin Fang, Study of Confucian Policies of Yelüchucai in Nengren Academic Journal : Issue 10, December 2004.) 王 見 川 連 立 昌 : 金 元 時 期 之 糠 禪 初 探, 圓 光 佛 學 學 報 第 3 期,1999 年 2 月 (Jian-Chuan Wang, Li-Chang Lian, First Exploration of Kan-Zhan in Jin and Yuan Dynasties in Halo Buddhist Journal: February 1999.) 王 國 維 : 耶 律 文 正 公 年 譜, 收 入 中 國 少 數 民 族 古 籍 集 成 ( 漢 文 版 ) 第 19 冊, 成 都 :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2002 年 11 月 (Guo-wei Wang, Chronological Life of Yelüchucai. 19 th Book of Chinese Minority People Literature Integration (Chinese Version).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Chengdu, November 2002.) 任 繼 愈 : 中 國 佛 教 史,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1993 年 8 月 (Ji-Yu Ren, History of of Chinese Buddhism.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Beijing, August 1988.) 存 懷 : 耶 律 楚 材 與 儒 釋 道 的 關 係, 五 臺 山 研 究 第 6 期,1986 年 (Chuen-Huai, The Relation between Yelüchucai and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Wu-Tai Mt. Research: Issue 6, 1986.) 周 良 宵 顧 菊 英 : 元 代 史, 上 海 : 人 民 出 版 社,1993 年 10 月 (Lian-Xiao Zhou, Ju-Ying Gu, History of Yuan Dynasty.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Shanghai, October 1993.) 周 慶 華 : 佛 教 與 儒 家 的 對 諍 式 對 話 發 微, 第 五 屆 儒 佛 會 通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華 梵 大 學 哲 學 系,2001 年 5 月 (Ching-Hua Zhou, Interactive Dialogue between Buddhist and Confucian in Proceedings of the 5t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Conferenc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Hua Fan University: May

26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2001.) 朋 烏 恩 : 耶 律 楚 材 儒 釋 道 觀 評 析, 內 蒙 古 社 會 科 學 ( 漢 文 版 ) 第 22 卷 第 2 期,2001 年 3 月 (Peng Wuen, Critics of Yelüchucai's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Perspectives in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Chinese Version): Issue 2, Book 22, March 2001.) 林 義 正 : 儒 佛 會 通 方 法 研 議, 佛 學 研 究 中 心 學 報 第 7 期,2002 年 7 月 (. Yi-Zheng Lin, Discussion of the Learning Method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 Buddhism Research Center Journal, Issue 7, July 2002.) 洪 修 平 : 中 國 儒 佛 道 三 教 關 係 研 究,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11 年 1 月 ( Xiu-Ping Hong. Relationship Research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Beijing, January 2011.) 卿 希 泰 主 編 : 中 國 道 教 史, 成 都 :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1996 年 (Xi-Tai Ching Edited, History of the Chinese Taoism.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Chengdu, 1996.) 唐 艷 秋 彭 戰 果 : 一 二 之 辯 與 方 以 智 三 教 合 一 思 想, 山 東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 第 1 期,2009 年 1 月 (Yian-Chiu Tang, Zhan-Guo Peng, 12 Debate and Syncretism of Yizhi Fang in Shandong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ersion): Issue 1,January 2009.) 荒 木 見 悟 著, 廖 肇 亨 譯 注 : 佛 教 與 儒 教, 臺 北 : 聯 經 出 版 社,2008 年 3 月 ( Arakikengo, Zhao-Hen Liao translated,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Linking Publishing: Taipei, March 2008.) 張 仲 娟 高 永 旺 : 簡 論 儒 佛 道 三 教 關 係 的 演 變 及 發 展 規 律, 青 海 民 族 學 院 學 報 第 1 期,2009 年 1 月 (Zhong-Juan Zhang, Yung-Wang Kao,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n Qinghai Nationalities College Journal : Issue 1, January 2009.) 郭 朋 : 中 國 佛 思 想 史, 福 建 : 福 建 人 民 出 版 社,1994 年 9 月 (Peng Guo, Ideological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Fujian, September 1994.) 劉 立 夫 : 朱 熹 的 儒 佛 之 辨, 哲 學 研 究 第 11 期,2008 年 11 月 (Li-Fu Liu, Zhu Xi's Confucianism Debates in Philosophy Research: Issue 11, November 2008.) 劉 曉 : 耶 律 楚 材 評 傳, 南 京 :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2001 年 9 月 (Xiao Liu, Critics and Biography of Yelüchucai.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Nanjing, September 2001.) 潘 桂 明 : 中 國 居 士 佛 教 史,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00 年 9 月 (Guei-Ming

27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Pan, Buddhism History of Chinese Lay Buddhists.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Beijing, September 2002.) 蕭 啟 慶 : 元 代 史 新 探,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3 年 6 月 (Chi-Ching Xiao, New Exploration of Yuan History., Sin-Wen-Feng Co.: Taipei, June 1983.) 賴 永 海 : 宋 元 時 期 佛 儒 交 融 思 想 探 微, 中 華 佛 學 學 報 第 5 期,1992 年 1 月 (Yung-Hai Lai, Buddhist and Confucian integrated Thoughts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n Chinese Buddhist Journal: Issue 5, January 1992.) 三 外 文 著 述 (Foreign works) 久 保 田 量 遠 : 支 那 儒 道 佛 三 教 史 論, 東 京 : 囯 書 刊 行 会,1986 年 (Ryoen Kubota, Historical Treatise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Kokusyokankokai Corporation: Tokyo, August 1986.) 久 保 田 量 遠 : 支 那 儒 道 佛 涉 史, 東 京 : 大 東,1943 年 2 月 (Ryoen Kubota, History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aito: Ferbruary Tokyo, 1943.) 圀 下 大 慧 : 元 初 に 於 ける 帝 室 禪 僧 關 係, 東 洋 學 報 第 11 卷 第 4 號,1921 年 (Hirosato Kokushita, Relation between Imperial Family and Zhan Monks in Early Yuan in Toyo Gakuho: No. 4 of Book 11, 1921.) 常 盤 大 定 : 支 那 に 於 ける 佛 教 と 儒 教 道 教, 東 京 : 東 洋 文 庫,1930 年 10 月 (Daizyo Tokiwada,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China. Toyo Bunko: Tokyo, October 1930.) 野 上 俊 靜 : 元 代 道 佛 二 教 の 確 執, 大 谷 大 學 研 究 年 報 第 二 輯,1943 年 3 月 (Syunzyo Nogami, Discord of Taoism and Buddism in Yuan Dynasty in Otanidai University Annual Research Report: Album 2, Mar )

28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Yelu Chucai s idea between Confucianism, Toaismand Buddhism Law, Yan Abstract Since the import of Buddhism during Eastern Han Era, the Chinese culture has never ceased being influenced by Buddhism. During the Song Era, when the Neo-Confucianism rose and the Teachings were greatly stressed upon, more and more Buddhist scholars raised the ideology of combining the Three Teachings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On the history of the fusion of the Three Teachings, Yelu Chucai, the Minister of the early Yuan Dynasty, and an advisor to the Mongol Empire, started to govern with Confucianism, and thus established policies and achievements that Buddhist never were able to. The ideology of Yelu Chucai himself, with the fusion of Buddhist and Confucius Teachings, is well worth looking into. For this part of study,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he held the ideas of Using the name of Mohism, and practicing Confucianism, or Using the name of Buddhism, while practicing Confucianism, and there are still some, who considered him valuing Buddhism more than Confucianism. This study no longer focuses on which Teaching (especially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Yelu Chucai stresses upon, but believes and respects his idea that the Three Teachings originated from the same root. This study believes he neither practiced Confucianism in the name of Buddhism, nor valued Buddhism more than Confucianism ; but acknowledges that he was a true Confucianism scholar, as well as a real Buddhist. His ideology of both was a combination of Mahayana s (a strain of Buddhism) world saving spirit, and of Confucianism s ideology of serving the world. And from the basis, has written off the conflicts between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Yelu Chucai also focused on the practical issues and took the strength of Confucianism in policy, as well as the strength of Buddhism in personal virtue, and thus created a co-existence and co-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Teachings, allowing the Buddhist practices of the heart and soul to become the source of energy that tranquilised the heart, and feedback to the political ideas he held. Thus creating a wide spread state of peace, wealth and tranquillity in China. Keywords: Yuan Dynasty, Yelu Chucai, Confucianism, Buddhism, Three Teachings Dr. Law, Yan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與 改 造 王 汝 華 摘 要 以 發 皇 新 孔 學 為 畢 生 志 業 的 民 初 大 儒 梁 漱 溟, 其 由 佛 歸 儒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泰 州 學 派 本 文 乃 扣 緊 梁 漱 溟 與 泰 州 學 派 的 關 係 而 發, 參 稽 梁 漱 溟 的 系 列 著 作 ; 檢 視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55-83

55-83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55-83 20 1 91 6 * 55 56 20 1 7 1 2 1 1997.10 7 260 2 7 1 262 57 17 3 94 4 3 1989.3 662-663 4 1976.10 2456-2457 58 20 1 5 74 6 100 7 92 8 64 9 33 5 1978.10 472-473 6 1951-1952

More information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佛 教 与 中 国 士 大 夫 的 人 文 精 神 上 海 社 会 科 学 院 哲 学 所 夏 金 华 内 容 提 要 : 佛 教 自 东 汉 传 入 本 土 后, 一 直 与 中 国 的 封 建 士 大 夫 们 保 持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事 实 上, 他 们 在 有 意 无 意 中 充 当 了 吹 鼓 手 的 角 色 因 而 佛 教 对 他 们 的 影 响 也 是 全 方 位 的 本 文 仅

More information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東華漢學 第 20 期 47-98 頁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 2014 年 12 月 春秋晉國 中大夫 考 黃聖松** 摘要 本文討論 左傳 國語 所載 中大夫 之含義及職司內容 認為 中大夫 不可與 上大夫 下大夫 排比 視為 大夫 等 第 左傳 所載 大夫 一詞前常冠以其他名詞 如 中軍大夫 上軍大夫 下軍大夫 七輿大夫 公族大夫 及 僕大 夫 筆者認為 冠諸 大夫 前名詞即是該大夫職司範圍

More informatio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Re-examination of the Core Value in Yi Jing Studies of Xun Shuang: Constructing the Confucius Meaning via Phenomenon and Number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Re-examination of the Core Value in Yi Jing Studies of Xun Shuang: Constructing the Confucius Meaning via Phenomenon and Number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2016 年 3 月 頁 1-28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縱 橫 象 數, 儒 門 義 理 荀 爽 易 學 核 心 價 值 的 重 建 與 再 定 位 * 曾 暐 傑 摘 要 荀 爽 (128-190) 易 學 歷 來 為 人 所 關 注 的 即 其 乾 升 坤 降 的 學 說, 並 將 此 視 為 其 易 學 的 核 心 觀 念 順 此,

More information

311121 xudajun@ 263. net 15ZDB074 14BZW066 Title The Play-text Forms of Early Zaju and Narrative Sanqu in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Abstract The setting of the recitative protagonist is the core of Sanqu

More information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BIBLID 1026-5279 (2005) 94:2 p. 155-172 (2005.12) 155 1324 1254 1 330 1936 1747 [ 1 ] Keywords Ma Tuan-lin Wen-hsien T ng-k ao Catalog Edition E-mail: craacl@faculty. pccu.edu.tw [1] 1626 6 156 (2005.12)

More information

 

  二 六 年 十 二 月 第 三 十 八 期 專 題 論 文 宋 朝 士 大 夫 的 仁 義 觀 為 紀 念 文 天 祥 誕 辰 七 百 七 十 週 年 而 作 王 德 毅 1 明 代 燒 荒 考 兼 論 其 生 態 影 響 邱 仲 麟 25 試 論 黃 宗 羲 政 治 思 想 的 歷 史 意 義 中 西 公 私 觀 演 變 的 一 個 比 較 王 遠 義 65 職 分 與 制 度 錢 賓 四 與 中

More information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2016 年 3 月 頁 43 ~ 94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黃 啟 書 * 提 要 歷 來 學 者 根 據 有 限 文 獻, 對 於 漢 代 經 學 發 展 之 描 述, 堪 謂 完 備 然 在 兩 漢 經 說 文 獻 多 半 亡 佚 的 情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藕 益 智 旭 的 菩 薩 思 想 之 研 究 A Study of Ouyi Zhixu s thought on Bodhisattva Precepts 研 究 生 : 釋 延 明 指 導 教 授 : 黃 國 清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十 九 日 論文摘要 智旭身處的時代背景 可謂是政治腐敗 社會經濟紊亂的態勢

More information

5 05 5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No. May 05 0087 I 07. A 000-599 05 0-07- 4 5 05-0-0 4 5 96 6 994 4 008 408 409 8 05 979 984 96 5 9 987 55 006 67 0 05 00 987 57

More information

1邱敏捷-人文.indd

1邱敏捷-人文.indd 39 2 94 1 27 1 1 1893 1964 2 3 NSC93 2411 H 024 003 1 80 2 76 878 3 80 12 21 59 2 4 437 495 5 6 7 343 413 8 4 72 12 3649 5 5568 6 7 147 167 334 416 8 6 91998 2 280 3 9 10 11 1990 1847 2073 2778 4382 9

More information

093_114_Koh_khee_heong

093_114_Koh_khee_heong !"#$%!"#$%&'()*+,-.!"#$%&'!"#$%&'()1389 1464!"#$%&'()*+,-./01!"#$% &'()*+,!-.(/0123456789!"#$%&'()*+,-./01234567*8+,79:;!"#$%&'()*+,-./0/123(456789:;

More information

續耳談

續耳談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三 期 2016 年 6 月 頁 69-11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踵 事 增 華 與 雜 湊 稗 販 續 耳 譚 之 編 纂 及 其 性 質 考 論 * 賴 信 宏 摘 要 續 耳 譚 今 存 內 閣 文 庫 早 稻 田 大 學 二 藏 本, 由 於 保 留 於 域 外, 歷 來 論 者 不 多 現 存 二 本 版 式 雖 同, 卻 存 在 兩

More information

YANGTZE RIVER ACADEMIC 2013 4 40 2013 No. 4 Serial No. 40 100081 1960 1992 2004 1974 2004 2000 1 27 2013 4 1992 25 27 1983 1 2006 144 145 2000 111 28 2006 144 2007 28 3330 29 30 2013 4 2006 78 2006 174

More information

鉢 5 2007 6 81~102 鬪 81 鉢 1 1940 2 113 1999 3 114 1999 82 5 邨 册 册 册 邨 册 册 册 册 83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鉢 册 84 5 4 6821952 5 811952 6 册 7 85 峯 邨 8 86 5 册 87 鉢 88 5 咏 89 勲 90 5 煕 峯 91 峯 峯 敎 92 5 邨 93 邨 94 5 邨 敎

More information

預期壽命與生命之道——以當代中國與法國哲學家為例

預期壽命與生命之道——以當代中國與法國哲學家為例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 Comparativ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中外醫學哲學 Volume 12 Issue 2 Article 8 2014 預期壽命與生命之道 以當代中國與法國哲學家為例 Huaihong He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More information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 21 卷 第 3 期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2011 年 9 月 Vol.21 No.3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Sept. 2011 学 术 名 家 研 究 史 学 大 家 安 作 璋 先 生 访 谈 录 康 香 阁 (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编 辑 部, 河 北 邯 郸 056005) 摘 要 : 安 作 璋 先 生 是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最 早 从 事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mode of puzzle-solving

mode of puzzle-solving 91 12 145 174 * * 146 1 1 mode of puzzle-solving 91 12 147 83-105 148 2 3 2 3 151 91 12 149 150 4 4 101-104 91 12 151 identity 5 6 7 5 6 7 100 140 152 8 9 10 8 31-32 9 27-29 10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01 12 93-122 * 2012.7.10 2012.12.5 * 94 638-712 677-744 709-788 749-814 -850-867 1 980-1052 1007-1072 1037-1101 1010-1071 1032-1098 1007-1072 1009-1059 2 1023-1063 992-1049 1002-1069 * 1 2 49 880 1997

More information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私 立 東 吳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林 伯 謙 教 授 中 國 素 食 文 化 與 漢 傳 佛 教 關 係 之 研 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Vegetarianism and Mahayana 研 究 生 : 方 廉 豐 撰 民 國 一 Ο 四 年 六 月 1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 13 卷 摇 第 2 期 2014 年 6 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Vol. 13 摇 No. 2 Jun. 摇 2014 芍 药 作 为 中 国 爱 情 花 冶 之 史 考 于 晓 南 1,2, 苑 庆 磊 1 1, 郝 丽 红 (1. 北

More information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by StudentSu-Chen Lee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acred mountains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importance of mountain in Chinese t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acred mountains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importance of mountain in Chinese t 2002 12 143~165 Sacred Mountains as Location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Daoism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and Daoism in Tiantai Mountai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 Lin Chia-jung 143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組合 1.pdf

組合 1.pdf 32 2016 12 1-29 2016-03-31 2016-10-26 DOI: 10.6183/NTUJP.2016.32.1 1257 2 32 Fofa Daming Lu Jing-huei Tsau Abstract Fofa Daming Lu consists of 20 volumes advocating the thought of the three teachings harmonious,

More information

9 21-40 2004 12 * * 22 9 1 2 3 1 1992 2 1960 2 3 1984 8 87 23 4 5 1697 AD 1779 6 7 8 9 10 11 12 4 1977 109-112 5 87 41993 13-38 6 614 7 8 632 9 1974 8 10 631 11 12 632 9 24 13 14 13 1990 14 25 15 16 15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6 4 2015 385 ~ 397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6 No. 4 2015 1951 ~ 1956 100049 100190 1951 ~ 1966 1951 ~ 1956 N092 P62-092 A 1673-1441 2015 04-0385-13 1951 ~ 1966

More information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從 模 仿 到 創 新 的 百 年 探 索 旅 程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改 革 進 入 新 的 戰 略 調 整 期 59 從 模 仿 到 創 新 的 百 年 探 索 旅 程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改 革 進 入 新 的 戰 略 調 整 期 * 霍 力 岩 ** 李 敏 誼 摘 要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現 代 化 走 過 了 一 百 多 年 的 發 展 歷 程, 其 中 經 歷 了 四 次

More information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朱 書 萱 博 士 文 徵 明 師 門 書 藝 傳 承 研 究 研 究 生 : 黃 乾 殷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二 年 八 月 文 徵 明 師 門 書 藝 傳 承 研 究 摘 要 明 代 吳 中 書 派 自 祝 允 明 文 徵 明 一 出, 引 領 時 代 潮 流, 將 整 個 吳 中 書 法 藝 術

More information

: ( ),,,,, 1958,,, , 263, 231, ,,,,,,, 4, 51, 5, 46, 1950, :,, 839, 3711, ( ) ( ) 20 ( ),, 56, 2, 17, 2, 8, 1,,,,, :,,,, ;,,,,

: ( ),,,,, 1958,,, , 263, 231, ,,,,,,, 4, 51, 5, 46, 1950, :,, 839, 3711, ( ) ( ) 20 ( ),, 56, 2, 17, 2, 8, 1,,,,, :,,,, ;,,,, : (1950 1955) 1950,,,,,,, 1949, ( 200433) 10,,, 1950,,,,,,, : 1950,,,,,,??,,,,,,,,,,, :,,, 1991, 1, 3 178 : (1950 1955),,,,, 1958,,, 1950 1955, 263, 231, 32 1950,,,,,,, 4, 51, 5, 46, 1950, :,, 839, 3711,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27-256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張 俐 盈 摘 要 方 東 樹 (1772-1851) 論 詩 名 著 昭 昧 詹 言, 係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與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所 選 名 家 之 作, 一 一 論 其 詩 法 而 成 全 書 凡 二 十 一 卷, 其 中

More information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2006 12 137-178 The Various Viewpoints of Yao Ying s Jail-period Poems 137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More information

曹美秀.pdf

曹美秀.pdf 2006 3 219 256 (1858-1927) (1846-1894) 1 2 3 1 1988 70 2 1998 51 3 5 1991 12 37-219-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1998 5 1998 6 1988 7 1994 8 1995 725-732 9 1987 170 10 52 11 1994 121 12 2000 51 13

More information

104王三慶.doc

104王三慶.doc 2005 12 95 120 4 2 437-464 On Establishment and Abolishment of 95 New Words made by Wu Tse-t ien, as well as Multiple Version of Written Languages Wang San-Ch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More information

35-55

35-55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35-55 18 2 89 12 * 35 36 1 1 24 1980 802-805 37 2 2 128 1959 3223 38 3 4 36 5 6 7 3 5 179 4 14 1805 5 6 258-260 6 127 3215 7 6 255 87 39 8 9 10 11 12 13 14 8 5 1986 642 9

More information

2015 1 47 1962 1960 72 20 2002 2005 2008 2 3-113 113 108

2015 1 47 1962 1960 72 20 2002 2005 2008 2 3-113 113 108 20 xiazhongyi@vip. 163. com TitleThe Ethics of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An Investigation Through Liu Xizai's General Principles of Art AbstractThis paper starts with a discussion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81-311 19 2 90 12 987-1053 987?-1053? * 281 282 19 2 1034-1038 1 2 1 1957 3 91-98 James R. Hightower, The Song Writer Liu Yung, part 1 & 2,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3 4 2014 467 47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4 2014 030006 20 20 N092 O6-092 A 1000-1224 2014 04-0467-12 200 13 Roger Bacon 1214 ~ 1292 14 Berthold Schwarz 20 Luther Carrington

More information

50 03 3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0No. Mar. 03 0087 I 07. A 000-599 03 0-007- 00 986 0-0-8 73 3 4 00 3 4 6 0 3 00 867 906 0 74 03 46 56 3 3 4085 886 98 75 885 76

More information

focused o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 Addres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500 Dongchuan Road Shanghai China. 1

focused o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 Addres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500 Dongchuan Road Shanghai China.  1 500 200241 shunhuali@ 163. com 11BZW060 0515 Title The Conflicts between Elegance and Vulgarity Leng Qian Prosody and the Changes of Rites and Music in the Ming Dynasty Abstract Like the exterior and interior

More information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1612 1678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1612 1678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清代坊刻考試用書的影響與朝廷的回應 * 沈俊平 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 緒言 1 考試用書早在唐代隨著科舉考試制度的確立便已開始出現 在宋元明三代迭有 2 出版 入清以後出版環境極為艱辛 其後坊刻考試用書出版漸多在嘉道年間 3 甚至出現了 如山如海 的繁盛局面 在這兩個多世紀期間坊間充斥著幫助士子了 解經書意旨的四書五經講章指導寫作四書文和五經文章法結構的制義考據訓詁 四書人物事物的參考書八股文選本試律詩選本等

More information

68 ( ) 2006,,,,,,,,,, (narrative history),,, [1 ] (P ),,,,,,, [ 2 ] ( P ), ;,,,,,,,,,,,,,, (1917),, 30,,,, :,, ;,,,,, ( ) ( ), :,,,,,,,,,,

68 ( ) 2006,,,,,,,,,, (narrative history),,, [1 ] (P ),,,,,,, [ 2 ] ( P ), ;,,,,,,,,,,,,,, (1917),, 30,,,, :,, ;,,,,, ( ) ( ), :,,,,,,,,,, 43 2 2006 3 ( )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 Vol. 43, No. 2 Mar. 2006 (, 100871) :,,,,,,,,,, : ; ; ; : I20616 :A :100025919 (2006) 0220067211,,,, 20,, (, ),,,,,,, ( ),,,,,,,,,,,,,,,,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77-307 20 1 91 6 1904 1920 20 1922 15 Phlip de Vargas 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1891-1962 1887-1936 Chinese * 277 278 20 1 Renaissance 1873-1929 1 2 3 1902

More information

論文封面

論文封面 6 21 1973 13 274 A Study of Children s Poetry by Lin Huan-Chang Chen, Chun-Yu National Taitung Teachers College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ldren s Literature Abstract Lin Huan-Chang, the poet who devoted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2010 年 07 月 頁 51-82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袁 光 儀 * 摘 要 本 論 文 主 要 藉 由 李 贄 的 九 正 易 因 一 書 中 對 蒙 卦 的 闡 釋, 與 其 眾 所 週 知 的 童 心 說 作 一 對 照 與 印 證 李 贄 長 期 被 視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人 文 藝 術 學 院 語 文 與 創 作 學 系 語 文 教 學 碩 士 班 ( 暑 期 班 ) 碩 士 論 文 Master Program of Language Instruction ( Summer Program)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Creative Writ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More information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 2010 年 10 月 頁 95~114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經 學 研 究 所 中 庸 釋 疑 以 慎 獨 等 九 則 詞 語 為 例 黃 忠 天 摘 要 朱 熹 萃 聚 群 賢 之 論, 推 敲 注 釋, 傾 其 畢 生 心 血, 完 成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自 元 仁 宗 皇 慶 二 年 (1313 年 ) 以 降, 此 書 更 成 為 科 舉 考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5 年 01 1 34 林 逸 論 林 量 錄 歷 錄 數 行 行 行 類 理 林 便 老 林 行 來 論 1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 Zi s Sayings by Buddhism in Xi-Yi Lin s Verbal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 Zi Min-Chie Chiu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威 慑 和 实 战 能 力 1 按 照 机 械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需 要 保 持 一 定 的 员 额, 按 照 信 息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则 需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威 慑 和 实 战 能 力 1 按 照 机 械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需 要 保 持 一 定 的 员 额, 按 照 信 息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则 需 2012 年 5 月 当 代 中 国 史 研 究 May,2012 第 19 卷 第 3 期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 Vol. 19 No. 3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刘 志 青 [ 摘 要 ] 中 共 十 六 大 以 来, 中 国 军 事 变 革 在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指 导 下, 注 重 实 际,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93-797 tb20150504赵宏宇s-高校教改纵横.doc

Microsoft Word - 793-797 tb20150504赵宏宇s-高校教改纵横.doc 微 生 物 学 通 报 Microbiology China tongbao@im.ac.cn Apr. 20, 2016, 43(4): 793 797 http://journals.im.ac.cn/wswxtbcn 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504 高 校 教 改 纵 横 生 物 工 程 专 业 发 酵 课 程 群 建 设 探 索 * 赵 宏 宇

More information

03

03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57-80 20 2 91 12 vs. 1684-? * 57 58 20 2 1 2 3 4 5 transmission transformation 6 Whiggish interpretation 1 2000 8 559-563 539-558 1993 4 64-67 16 4 1995 3-7 2 1978 3 4 HPM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參 行 玲 年 年 理 行 年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關 懷, 使 得 作 品 內 涵 有 著 生 命 悲 嘆 生 死 的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論 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ture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Doctorate Dissertation 徐 孚 遠 在 世 變 下 之 生 命 情 懷 Xu Fu-Yuan's Life Feeling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More information

0 No. 0 6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6 0087 K09 A 00-0 0-00- 90 89 0-0-8 0JJD77000 < > 99 97 98 00 07 0 90 9 97 9 90 000 998 99 9 96 9 7 9 6 99 99 989 9 9 9 000 60 007 687 0 6 7 8 9 瑏瑠 90 6 7

More information

253-277

253-277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53-277 21 1 92 6 1085 1055-1101 1 * 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 1 253 254 21 1 1036-1101 2 : 3 1048-1116 1977 280d 10 1974 6b-7a 1991 155 2 11 7b-8b 26 1982 1374 809

More information

continuous eastward dissemination of the jades of Khotan into Dunhuang and the Central Plains as well as into the other kingdoms along the Silk Road s

continuous eastward dissemination of the jades of Khotan into Dunhuang and the Central Plains as well as into the other kingdoms along the Silk Road s DUNHUANG RESEARCH NO. TOTAL 10 11 荣新江 1 朱丽双 2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 ;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北京 ) ;; ; ; ( ) DOI10.13584/j.cnki.issn1000-4106.2014.03.026 From Tribute to Trade Eastward Dissemination of the Jades of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2012 年 6 月 頁 121 144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 張 政 偉 摘 要 學 界 對 清 初 文 人 廖 燕 的 文 學 創 作 與 理 論 的 研 究 逐 漸 展 開, 並 且 獲 致 一 定 的 成 果 然 而 目 前 似 乎 將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歸 類 為

More information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興大人文學報 第五十三期頁 167-192 二 一四年九月 從萬物有靈到聖王崇拜 臺灣三官信仰流變之探析 李建德* 摘 要 三官信仰源於漢末古天師道歷經各朝的發展正一 靈寶 上清 樓觀 全 真等道教宗派及明代以來的新興民間秘密教派皆參與其發展使三官信仰產生極大 的變革進而影響當代臺灣社會對三官神的認知筆者透過文獻研究法先考證三 官神由漢末至宋 元的流變提出 正一發其端而靈寶成其大 的觀點 其次對 明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99-117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 探 析 * 吳 聲 佑 摘 要 筆 者 檢 視 劉 氏 文 本, 釐 清 待 議 問 題 者 有 三 首 探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之 因, 究 得 清 代 揚 荀 學 風 荀 子 從 祀 荀 子 升 經 三 端 次 就 三 傳 荀 子 相

More information

12-2-人文封面

12-2-人文封面 105 12 2 135-157 515-577 150-250 1996 1996 136 1 1994 2 3 515 4 1 [ ] 1996 17 50 563-564 2 [ ] 1994 6 49 180 3 19791984 19941998 1998 20012001 20062007 200820082008 4 [ ] 1994 6 49 179 137 529 5 maha-yana

More information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臺 大 歷 史 學 報 第 40 期 BIBLID I0 I 2-8514(2007)40p. I -18 2007 年 12 月, 頁 1~18 2007.9.11 收 稿, 2007.1 1.1 9 通 過 刊 登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以 論 語 孟 子 為 例 黃 俊 傑 提 要 本 文 討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中 日 韓 各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43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教 授 摘 要 韓 儒 鄭 道 傳 (?~1398) 是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大 儒, 他 在 當 時 的 朝 代 更 迭 之 際, 有 極 大 的 影 響 力 由 於 他 得 到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的 信 任, 得 以 實 行

More information

2012 2 157 No. 2 2012 Jinan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57 100871 I127. 41 A 1000-5072 2012 02-0002 - 10 4 1 1 2 1540 1503 2 2011-06 - 27 1969 1 1985 19 2 3 1997 1998 3 2 34 2 3 1540

More information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李元皓 二十世紀初期京劇淨行演員及其唱腔研究 以 牧虎關 御果園 為例 二十世紀初期京劇淨行演員及其唱腔研 究 以 牧虎關 御果園 為例* 李元皓** 中文摘要 形成於十九世紀的京劇 在二十世紀初時 發展的勢頭風潮臻於極盛 新興 的唱片錄音科技也於十九世紀末抵達中國 留下了一批珍貴的老唱片 以不同於 書面文字的方式 記錄著京劇有聲的過往 老唱片所能記錄的雖然只有聲音 然 而聲音 亦即 唱腔 正是戲曲藝術的核心之一

More information

續論

續論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第 19 卷 第 1 期 (95 年 3 月 )23~50 王 士 禎 的 山 水 詩 ( 下 ): 神 韻 與 山 水 23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王 士 禎 的 山 水 詩 ( 下 ): 神 韻 與 山 水 * 黃 雅 歆 摘 要 引 領 康 熙 詩 壇 的 王 士 禎, 匯 聚 有 清 以 來 詩 人 對 詩 歌 創 作 的 主 張, 加 以

More information

第2期定稿.FIT)

第2期定稿.FIT) 云梦学刊 第 37 卷 第 2 期 Vol.37袁 No.2 Journal of Yunmeng 2016 年 3 月 Mar. 2016 言意之辨 要要 要魏晋玄学的语言论 韩扬文 渊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袁 云南 昆明 650091冤 摘 要院野言意之辨冶为魏晋玄学崤函之固袁后世讲论此期文学袁多探及该题遥 在野言意之辨冶中袁欧阳建尧张韩主要论及野言冶 与野意冶的关系袁而荀粲尧王弼的界说则包含了对于野言冶野象冶野意冶三者的讨论遥

More information

穨1-林聖欽.doc

穨1-林聖欽.doc 1 39 92 11 Geographical Research No. 39, November. 2003 * The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study of the Taiwanese christening culture: A case of Xuei-gia-liau, Xuei-gia Bau, Yan-Shui-Gang Ting in Japanese Rule

More information

护国运动时期云南都督府的“拥护共和”奖功制度

护国运动时期云南都督府的“拥护共和”奖功制度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 史 学 研 究, 2016, 4(1), 1-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6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ojhs http://dx.doi.org/10.12677/ojhs.2016.41001 Protection Republic Award

More information

A.hóng B.jiàng A.sh n B.shàn

A.hóng B.jiàng A.sh n B.shàn YANGTZE RIVER ACADEMIC 2014 2 2014 2 42 2014 No. 2Serial No. 42 1 2 1.100871 2.430062 48 31 17 8 9 30 1 1967 1938 2013 13WYB005 2014 2013 104 105 48 48 4 1. A.hóng B.jiàng 1 2 1 2 2. A.sh n B.shàn 1 2

More information

~-' 一 ~ U 百 陳 子 展 ( ), 本 名 炳 聾, 字 子 展, 以 字 行 於 世, 湖 南 長 沙 人 幼 時 曾 在 私 塾 求 學, 後 入 長 沙 縣 立 師 範 學 校, 再 入 東 南 大 學 教 育 系, 因 病 輯 學 回 湖 南, 寄 住 長 沙

~-' 一 ~ U 百 陳 子 展 ( ), 本 名 炳 聾, 字 子 展, 以 字 行 於 世, 湖 南 長 沙 人 幼 時 曾 在 私 塾 求 學, 後 入 長 沙 縣 立 師 範 學 校, 再 入 東 南 大 學 教 育 系, 因 病 輯 學 回 湖 南, 寄 住 長 沙 2 0 12 年 9 月 頁 1 65~ 19 0 臺 北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ISSN 1021-7 851 陳 子 展 研 究 詩 經 方 法 述 評 * 史 甄 陶 * * ( 收 稿 日 期 : 1 01 年 3 月 3 1 日 ; 接 受 刊 登 日 期 : 10 1 年 7 月 15 日 ) 提 要 本 文 探 討 陳 子 展 研 究 詩 經 的 方 法

More information

5 /04 0 0 4 0 0 70 5 6 50 7 4 5 6 7 985 7 990 9 99 5 99 5 996 004 07 7 949 ~ 00 4 9 50 005 005 980 005 006 5 0 95 7 96 96 948 00 96 0 96 98 97 98 98 4

5 /04 0 0 4 0 0 70 5 6 50 7 4 5 6 7 985 7 990 9 99 5 99 5 996 004 07 7 949 ~ 00 4 9 50 005 005 980 005 006 5 0 95 7 96 96 948 00 96 0 96 98 97 98 98 4 90 0 0 70 K45 A 007 87 04 05 069 0 4 5 0 0-0 80 0 6 99 994 4 006 986 006 008 008 6 009 4 006 986 006 008 4 007 4 5 99 6 Public History 007 69 5 /04 0 0 4 0 0 70 5 6 50 7 4 5 6 7 985 7 990 9 99 5 99 5 996

More information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五期 2007年10月 頁217-258 國立台灣文學館 文化遺產與知識鬥爭[ ] 戰爭期漢文現代文學雜誌 南國文藝 的創刊 柳書琴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1937年7月台灣報刊廢止漢文欄 漢文文學雜誌紛紛停刊 然而 就在1941年12月1日 大東亞戰爭爆發前一週 台北市日 新町意外發行了一份帶有重建純文學理想的漢文雜誌 南國 文藝 何以一份漢文純文學雜誌得以在太平洋戰爭前夕

More information

P

P 100871 I0-03 A 1671-7511 2011 04-0072 - 11 6 18 1 2 3 4 2010-01 - 04 1 2 3 4 72 1 20 2 1 P309 310 1 2 73 1 3 2 1933 1 2 3 74 13 1976 7 2 1 2 P281 1929 1930 1935 1937 1948 1 2 1933 3 25 11 1998 5 ~ 1999

More information

23-46

23-46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3-46 19 1 90 6 1 2 * 1 121 1982.11 3124-3125 2 1988.3 6 23 24 19 1 3 4 3 1986.12 4 1980.9 505 25 5 6 7 8 5 9 1993.10 425 6 579-580 7 552-554 8 26 19 1 9 10 11 12 Benedetto

More information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 漱 溟 對 陽 明 學 的 思 考 向 度 與 時 代 回 應 - 以 析 辨 大 學 暨 發 皇 心 學 為 雙 軸 王 汝 華 台 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以 當 代 新 孔 學 行 動 的 儒 者 等 封 譽 躋 身 民 初 學 術 之 林 的 梁 漱 溟, 其 回 歸 儒 學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陸 王 心 學, 本 文 緊 扣

More information

/ 1942 11 1937 2 1936 10 4 1936 8 1 2 1936 10 110 1934 10 2 6 40 1 2 4 5 3 13 No. 709 3 20 1 1936 5 10 11 8 5 10 200 50 1937 2 110 10 2 3 30 20 1942 1

/ 1942 11 1937 2 1936 10 4 1936 8 1 2 1936 10 110 1934 10 2 6 40 1 2 4 5 3 13 No. 709 3 20 1 1936 5 10 11 8 5 10 200 50 1937 2 110 10 2 3 30 20 1942 1 2016 3 30 122 May 2016 NO. 3 1942 100091 K26 E297 A 1009-3451 2016 03-0012 - 19 Vivid Descriptions and Tensile Force of Life in Narrative Texts during the Early Long March Interpretation of the 1942 Edition

More information

<3236372D333036B3AFBF432DB1E4ACFCA8712E706466>

<3236372D333036B3AFBF432DB1E4ACFCA8712E706466> 2007 3 267 306 (1810-1882) 1 2 3 1 1990 4 219 15b 2 1996 3 3 1998 1-16 2000 162 1988 25 2 1996 10 8 1995 1-267- 4 5 (1854) (1855) 6 (1856) 7 (1858) (1860) 8 (1871) 9 (1876) 10 4 1993 317 1975 669 5 4 29b

More information

¡È±m v

¡È±m v 2004 3 217 251 1 5 5 2 1 602 1 (1 5 2 5-1 6 0 4 2 3 9 1-2411 - H - 001-038 - A C 1 1 997 11 28 1 988 2 1976 458 3 1973 53 572-217- 4 5 3 2 38 4 1 969 4-13 1 995 2 72-310 1 995 1 03-116 2 6 2 002 1 2 1988

More information

9 41-60 2004 12 * * 42 9 1 2 1619-1692 3 1 1996 152 2 1981 95 198 2000 38-47 3 1998 13 499 2 1 241-242 43 4 5 6 7 4 1982 147 5 1986 700 5 25 6 701 75 38 7 1 5 1027 44 9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59 16 1114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2007 4 131-170 prototype theory 131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 1980,,,,, 1980, (, J,1980) (,,1980) (,,1982) (,1980) (,1982) (, 1983) (,1983) (, 1983) (,1983) (,1985) (, C,1985), 1981 1982,,, : (1980 ),,,,,, (

,,,, 1980,,,,, 1980, (, J,1980) (,,1980) (,,1982) (,1980) (,1982) (, 1983) (,1983) (, 1983) (,1983) (,1985) (, C,1985), 1981 1982,,, : (1980 ),,,,,, ( 2006 2 No. 2,2006 122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122 (, 100875 ;, 100006) [ ],, [ ] [ ] K092 [ ]A []100225332 (2006) 0220001211, :,,,,,,,,,,,,,,,,,,,,,, [] 2005212220 1924 ;,, ( :,,1924 ),,,,,,,,,

More information

瑏瑡 B ~ 瑏瑡

瑏瑡 B ~ 瑏瑡 210093 1200 K928. 6 A 1005-605X 2014 04-0059- 10 The Taihu Lake Basin in the Regional History Study Jiangnan or West Zhejiang GAO Yi - fan FAN Jin - min Histor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More information

中文篇吊

中文篇吊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民國九十五年十月 167-222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陳平坤 摘 要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是秦漢時期以道家哲學為主軸的兩部 重要典籍 本文扣緊 感應 思維以及其所涉及的義理問題 嘗試 分析與探討呈現在這兩部著作中的感應論述 而希望能對這個議題展 開稍進一步的思索 本文首先解釋 感應 觀念之義涵 接著指出感應思維所關注的 哲學問題重點

More information

240 ( )

240 ( ) BIBLID 1026-5279 (2007) 96:2 p. 239-252252 (2007.12) 239 國家圖書館館刊 九十六年索引 ( 一 ) 中文 96 1 2007.6 87-122 96 1 2007.6 41-86 綉 綉 96 1 2007.6 1-39 96 2 2007.12 91-159 96 1 2007.6 96 1 2007.6 41-86 96 2 2007.12

More information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夏注 梅堯臣詩 的詩學意義 吳淑鈿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近代學者夏敬觀 1875 1953 於 1940 年出版了六本唐宋金詩選注其一為 梅堯臣 1 詩 梅堯臣的詩歌在宋代備受推崇但元明後肯定其成就者卻不多清代至後期 2 始由同光派重新提倡 夏敬觀是同光派中最大力推舉梅詩的學人對梅詩作了深入 3 研究選注之外尚對全部詩作做了校注 於現代梅詩研究有重要意義具有探討 價值本論文以夏注梅詩的詩學意義作為研究範圍考察夏氏選注的詩學思想詩

More information

以经解影之《一代宗师》:《周易》作为华莱坞电影分析的新框架

以经解影之《一代宗师》:《周易》作为华莱坞电影分析的新框架 周 易 作 为 华 莱 坞 电 影 分 析 的 新 框 架 : 以 经 解 影 之 一 代 宗 师 1 姚 锦 云 ( 浙 江 大 学 传 播 研 究 所, 浙 江 杭 州 310028) [ 摘 要 ]: 华 莱 坞 电 影 分 析 的 最 大 问 题, 就 是 缺 乏 本 土 理 论 框 架, 言 必 称 西 方 本 文 尝 试 用 周 易 的 理 论 框 架, 来 解 读 王 家 卫 电 影

More information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教 科 書 研 究 第 六 卷 第 三 期 (2013 年 12 月 ),59-94 民 國 初 年 小 學 國 語 課 本 的 實 用 主 義 傾 向 以 黎 錦 暉 編 寫 版 本 為 主 要 分 析 對 象 郭 澤 寬 1 陳 祥 丹 2 實 用 主 義 曾 在 上 世 紀 初 前 後, 深 刻 影 響 中 國 發 展 自 本 土, 承 續 洋 務 運 動 素 樸 的 致 用 思 維, 與 來

More information

1989 20 80 1979 2 / 3 / 20 80 62

1989 20 80 1979 2 / 3 / 20 80 62 2011 2 No. 2 2011 114 TAIWAN RESEARCH JOURNAL General No. 114 100732 I206 A 1002-1590 2011 02-0061 - 12 2003 1 61 1989 20 80 1979 2 / 3 / 20 80 62 4 5 20 80 6 20 80 7 8 1894 9 10 11 63 20 20 50 1987 216

More information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 1945,,,,,,,,4,,,,,,,,, ( ), ;, ;,,,? (1992 ) (,1993 ), (1945 4 7 ), () 3,143, ( ) ( ), ( ) :,015 2 15

,,,,, 1945,,,,,,,,4,,,,,,,,, ( ), ;, ;,,,? (1992 ) (,1993 ), (1945 4 7 ), () 3,143, ( ) ( ), ( ) :,015 2 15 ,,,,,,,,,,,,,,,,,,,,,1945 8,1946,,,,,,,, 14 ,,,,, 1945,,,,,,,,4,,,,,,,,, ( ), ;, ;,,,? (1992 ) (,1993 ), (1945 4 7 ), () 3,143, ( ) ( ), ( ) :,015 2 15 2002 1,,,,,, :( ),,,,,,, ;,,,,,,,:,, (1945 8 29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四 期 2009 年 4 月 頁 1-28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日 本 復 仇 觀 管 窺 以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 李 隆 獻 摘 要 本 文 延 續 筆 者 對 復 仇 / 復 仇 觀 的 歷 時 性 考 察, 以 日 本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管 窺 日 本 復 仇 觀 的 淵 源 與 嬗 變 之 跡 要 點 如 下 : 一

More information

<D2BDC1C6BDA1BFB5CDB6C8DAD7CAB8DFB7E5C2DBCCB3B2CEBBE1C3FBB5A52E786C7378>

<D2BDC1C6BDA1BFB5CDB6C8DAD7CAB8DFB7E5C2DBCCB3B2CEBBE1C3FBB5A52E786C7378> 参 会 人 员 名 单 Last Name 姓 名 公 司 Tel Fax Bai 柏 煜 康 复 之 家 8610 8761 4189 8610 8761 4189 Bai 白 威 久 禧 道 和 股 权 投 资 管 理 ( 天 津 ) 有 限 公 司 8610 6506 7108 8610 6506 7108 Bao 包 景 明 通 用 技 术 集 团 投 资 管 理 有 限 公 司 8610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