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
|
- 螳 危
- 2 years ago
- Views:
Transcription
1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2012 年 06 月 頁 205~238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劉 昭 明. 彭 文 良 [ 摘 要 ] 蘇 軾 詠 梅 詩 詞 質 精 量 多, 廣 泛 流 播, 影 響 深 遠, 推 動 提 升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的 發 展 與 地 位 蘇 軾 謫 居 黃 州, 作 紅 梅 三 首 其 一, 首 倡 梅 格 ; 隨 後 又 將 此 詩 檃 栝 成 定 風 波. 詠 紅 梅 將 自 己 得 意 詩 作 通 篇 檃 括 入 詞, 蘇 軾 為 第 一 人 蘇 軾 這 組 紅 梅 詩 詞 既 有 創 意 巧 思, 亦 見 思 想 深 度, 自 宋 以 來 廣 受 重 視 賞 愛 蘇 軾 馳 騁 藻 思, 與 石 延 年 爭 勝, 蘊 含 高 超 的 書 寫 策 略 和 深 刻 文 藝 精 要, 本 文 詳 加 剖 析, 以 供 借 鏡 一 刻 意 選 調, 重 視 傳 播 蘇 軾 詠 紅 梅 由 詩 入 詞, 載 體 不 同, 然 轉 化 完 美, 佳 妙 如 一, 古 今 同 賞, 巧 選 體 式 最 接 近 之 定 風 波 詞 牌, 實 乃 一 大 關 鍵, 是 其 首 要 書 寫 策 略 以 詩 入 詞, 以 被 管 絃, 便 於 傳 唱, 以 廣 流 傳, 亦 是 必 要 書 寫 策 略 二 物 我 雙 寫, 自 明 心 志 蘇 軾 詠 紅 梅, 以 人 擬 花 花 中 有 人, 物 我 雙 寫, 藉 花 明 志, 梅 格 即 人 格 詠 梅 即 詠 人 三 以 註 明 詩, 批 判 前 賢, 議 論 風 發, 彰 明 作 意, 引 人 注 意, 此 亦 蘇 詩 慣 用 技 法 為 彰 顯 梅 格 之 說, 蘇 軾 以 註 明 詩, 強 化 論 述, 補 強 詩 意, 點 名 道 姓, 批 判 石 延 年, 直 斥 其 陋, 抑 人 揚 己, 吸 引 目 光 蘇 軾 梅 格 之 論 精 闢 深 刻, 千 古 不 易, 又 以 精 巧 書 寫 策 略 體 現 梅 格, 有 理 論, 有 實 踐, 有 深 刻 思 想 意 涵, 故 能 傳 頌 千 載 關 鍵 詞 : 蘇 軾 黃 州 梅 花 詩 梅 花 詞 書 寫 策 略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教 授 ( 第 一 作 者 ) 重 慶 大 學 中 文 系 講 師 ( 第 二 作 者 ) 收 稿 日 期 :2012 年 2 月 1 日, 審 查 通 過 日 期 :2012 年 5 月 21 日
2 206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一 選 題 與 作 意 蘇 軾 詠 梅 詩 詞 質 精 量 多, 廣 泛 流 播, 影 響 深 遠, 推 動 提 升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的 發 展 與 地 位 最 特 別 的 是, 蘇 軾 認 為 人 有 人 格, 花 有 花 格, 在 中 國 詠 梅 詩 史 上, 他 是 首 位 提 出 梅 格 的 詩 人, 成 功 深 化 詠 梅 詩 的 意 涵 此 外, 就 書 寫 形 式 來 說, 將 自 己 得 意 詩 作 通 篇 檃 括 入 詞, 蘇 軾 亦 是 第 一 人, 前 所 未 見 結 合 以 上 兩 項 第 一, 蘇 軾 詠 紅 梅 詩 詞 之 書 寫 策 略 藝 術 技 法 既 有 創 意 巧 思, 思 想 意 涵 亦 見 深 度, 自 宋 以 來 廣 受 重 視 賞 愛, 值 得 深 入 析 探 宋 神 宗 元 豐 五 年 (1082) 春, 蘇 軾 謫 居 黃 州, 作 紅 梅 三 首 其 一 云 : 怕 愁 貪 睡 獨 開 遲, 自 恐 冰 容 不 入 時 故 作 小 紅 桃 杏 色, 尚 餘 孤 瘦 雪 霜 姿 寒 心 未 肯 隨 春 態, 酒 暈 無 端 上 玉 肌 詩 老 不 知 梅 格 在, 更 看 綠 葉 與 青 枝 ( 蘇 軾 自 註 : 石 曼 卿 紅 梅 詩 云 : 認 桃 無 綠 葉, 辨 杏 有 青 枝 ) 1 蘇 軾 詠 紅 梅 原 作 三 首, 首 篇 最 佳, 蘇 軾 情 有 獨 鍾, 以 詩 入 詞, 檃 括 成 定 風 波. 詠 紅 梅 : 好 睡 慵 開 莫 厭 遲 自 憐 冰 臉 不 時 宜 偶 作 小 紅 桃 杏 色, 閒 雅, 尚 餘 孤 瘦 雪 霜 姿 休 把 閒 心 隨 物 態, 何 事, 酒 生 微 暈 沁 瑤 肌 詩 老 不 知 梅 格 在, 吟 詠, 更 看 綠 葉 與 青 枝 2 1 紅 梅 三 首 其 一, 見 宋. 蘇 軾 撰, 孔 凡 禮 點 校 : 蘇 軾 詩 集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7 年 10 月,1 版 2 刷 ), 冊 4, 頁 1107 本 文 引 用 典 籍 於 各 節 首 次 出 現 時, 註 釋 詳 載 朝 代 作 者 書 名 冊 數 頁 數 出 版 地 出 版 社 出 版 年 月 與 版 次, 以 便 覆 覈 再 引 用 時, 僅 載 書 名 冊 數 頁 數, 以 省 篇 幅 出 版 年 月 一 律 以 西 元 紀 年 標 記 正 文 註 釋 號 序 統 一 置 於 標 點 符 號 之 後 帝 王 年 號 紀 年 於 各 節 首 次 出 現 時, 夾 註 西 元 紀 年 書 中 人 物, 除 帝 王 之 外, 一 律 連 名 帶 姓, 使 用 全 稱 2 定 風 波. 詠 紅 梅, 見 宋. 蘇 軾 撰, 鄒 同 慶 王 宗 堂 編 校 : 蘇 軾 詞 編 年 校 註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2 年 9 月,1 版 1 刷 ), 冊 中, 頁 462 本 書 將 蘇 軾 此 詞 繫 年 於 元 豐 五 年, 今 從 之 近 人 孔 凡 禮 編 撰 三 蘇 年 譜 ( 北 京 : 北 京 古 籍 出 版 社,2004 年 10 月,1 版 1 刷 ), 誤 將 蘇 軾 紅 梅 三 首 重 覆 繫 年 於 元 豐 四 五 年 春, 二 者 應 擇 一 而 從, 當 訂 正 參 見 冊 2, 頁
3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207 蘇 軾 一 代 才 人, 詩 詞 成 就 宋 代 第 一, 時 將 自 己 得 意 佳 句 相 互 轉 化, 然 多 屬 零 星 字 句, 3 唯 獨 詠 紅 梅 詩 詞 是 通 篇 轉 化, 自 是 蘇 軾 得 意 佳 作, 表 面 雖 無 得 意 之 辭, 自 詡 之 情 明 白 可 見, 清. 王 文 誥 蘇 文 忠 公 詩 編 註 集 成 評 云 : 以 上 逐 句 並 切 紅 梅, 至 第 六 句 能 以 無 端 二 字 扣 住, 緊 密 之 甚 本 集 論 詠 物 詩, 以 曼 卿 此 聯 為 至 陋 語, 乃 村 學 堂 中 體 合 觀 此 詩, 乃 自 詡 其 前 六 句, 謂 非 曼 卿 之 所 知 也 然 入 結 愈 見 窘 步, 似 又 特 意 討 巧, 取 其 四 字 作 收 也 4 蘇 軾 馳 騁 藻 思, 精 心 創 作 紅 梅 詩 詞, 既 以 自 詡, 與 前 賢 爭 勝, 亦 廣 獲 後 人 稱 美, 自 宋 至 今, 回 響 熱 烈, 餘 音 裊 裊, 從 中 或 可 窺 豹 其 書 寫 策 略 文 藝 精 要, 供 吾 人 借 鏡 師 法 3 4 茲 略 舉 數 例, 蘇 軾 將 自 己 得 意 詩 句 轉 化 入 詞, 如 寄 黎 眉 州 云 : 且 待 淵 明 賦 歸 去, 共 將 詩 酒 乘 年 華 望 江 南 云 : 且 將 新 火 試 新 茶, 詩 酒 乘 年 華 余 過 溫 泉 壁 有 詩 云 : 直 待 眾 生 總 無 垢, 我 方 清 冷 混 常 流 問 人 云 長 老 可 遵 作, 遵 已 退 居, 圓 通 亦 作 一 絕 云 : 若 信 眾 生 本 無 垢, 此 泉 何 處 覓 寒 溫 如 夢 令. 元 豐 七 年 十 二 月 十 八 日, 浴 泗 州 雍 熙 塔, 戲 作 如 夢 令 兩 闕 此 曲 本 唐 莊 宗 製, 名 憶 仙 姿, 嫌 其 名 不 雅, 故 改 為 如 夢 令 蓋 莊 宗 作 此 詞, 卒 章 云 : 如 夢 如 夢, 和 淚 出 門 相 送 因 取 以 為 名 云 : 輕 手, 輕 手, 居 士 本 來 無 垢 九 日 次 韻 王 鞏 云 : 明 日 黃 花 蝶 也 愁, 南 鄉 子. 重 九 涵 輝 樓 呈 徐 君 猷 云 : 明 日 黃 花 蝶 也 愁 食 甘 ( 柑 ) 云 : 清 泉 蔌 蔌 先 流 齒, 香 霧 霏 霏 欲 噀 人 浣 溪 沙 云 : 香 霧 噀 人 驚 半 破, 清 泉 流 齒 怯 初 嘗 次 韻 送 張 山 人 歸 彭 城 云 : 水 洗 禪 心 都 眼 淨, 山 供 詩 筆 總 眉 愁 臨 江 仙. 惠 州 改 前 韻 云 : 水 光 都 眼 淨, 山 色 總 眉 愁 蘇 軾 將 自 己 得 意 詞 句 轉 化 入 詩, 如 沁 園 春. 赴 密 州 早 行 馬 上 寄 子 由 云 : 身 長 健, 但 優 遊 卒 歲, 且 斗 樽 前 和 孔 君 亮 郎 中 見 贈 云 : 優 遊 共 我 聊 卒 歲, 骯 髒 如 君 合 倚 門 定 風 波 云 : 回 首 向 來 蕭 瑟 處 歸 去 也 無 風 雨 也 無 晴 獨 覺 云 : 回 首 向 來 蕭 瑟 處, 也 無 風 雨 也 無 晴 參 見 蘇 軾 詩 集, 冊 3, 頁 ; 冊 4, 頁 ; 冊 5, 頁 1686; 冊 7, 頁 2284 蘇 軾 詞 編 年 校 註, 冊 上, 頁 ; 冊 中, 頁 見 清. 王 文 誥 輯 訂 : 蘇 文 忠 公 詩 編 註 集 成 ( 台 北 : 台 灣 學 生 書 局,1979 年 8 月, 再 版 ), 冊 4, 頁 2539
4 208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二 刻 意 選 調 重 視 傳 播 蘇 軾 詠 以 詩 入 詞, 重 視 傳 播, 刻 意 選 調, 檃 括 平 聲 韻 七 律, 必 用 體 式 最 接 近 之 定 風 波 詞 牌, 此 乃 蘇 軾 紅 梅 詩 詞 首 先 考 量 的 書 寫 策 略 此 項 策 略 運 用 成 功, 為 通 篇 詩 詞 的 轉 化 書 寫 奠 定 美 好 基 礎, 詩 有 詩 味, 詞 有 詞 韻, 處 處 可 見 蘇 軾 巧 思 蘇 詞 檃 括 之 作 共 六 首, 各 有 其 書 寫 特 色 與 表 現 方 法, 5 然 並 非 篇 篇 佳 妙, 間 亦 受 人 批 評 如 唐. 張 志 和 漁 父 云 : 西 塞 山 前 白 路 鷺 飛 桃 花 流 水 鱖 魚 肥 青 箬 笠, 綠 蓑 衣 斜 風 細 雨 不 須 歸 6 蘇 軾 將 之 檃 括 成 浣 溪 沙. 玄 真 子 漁 父 詞 極 清 麗, 恨 其 曲 度 不 傳, 故 加 數 語, 令 以 浣 溪 沙 歌 之 云 : 西 塞 山 邊 白 鷺 飛 散 花 洲 外 片 帆 微 桃 花 流 水 鱖 魚 肥 笠, 相 隨 到 處 綠 簑 衣 斜 風 細 雨 不 須 歸 7 自 庇 一 身 青 篛 清. 劉 熙 載 藝 概. 詞 曲 概 評 說 : 張 志 和 漁 歌 子 西 塞 山 邊 白 鷺 飛 一 闋, 風 流 千 古 東 坡 嘗 以 其 成 句 用 入 鷓 鴣 天, 又 用 於 浣 溪 沙 然 其 所 足 成 之 句, 猶 未 若 原 詞 之 妙 通 造 化 也 參 見 鄭 園 撰 : 東 坡 詞 研 究. 東 坡 雜 體 詞 研 究 : 以 檃 括 詞 為 主 以 詩 為 詞 的 考 察 之 二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2010 年 3 月,1 版 1 刷 ), 頁 唐. 張 志 和 : 漁 父, 見 張 璋 黃 畲 編 : 全 唐 五 代 詞 ( 台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1986 年 10 月, 台 1 版 ), 頁 56 7 浣 溪 沙, 見 蘇 軾 詞 編 年 校 註, 冊 上, 頁 見 清. 劉 熙 載 撰, 王 氣 中 箋 注 : 藝 概 箋 注 ( 貴 陽 : 貴 州 人 民 出 版 社,1986 年 9 月,1 版 1 刷 ), 頁 310 按, 將 張 志 和 漁 歌 子 櫽 括 成 鷓 鴣 天 詞 者, 非 蘇 軾, 是 黃 庭 堅, 表 弟 李 如 箎 云 : 玄 真 子 漁 父 語, 以 鷓 鴣 天 歌 之, 極 入 律, 但 少 數 句 耳 因 以 玄 真 子 遺 事 足 之, 憲 宗 時, 畫 玄 真 子 像, 訪 之 江 湖, 不 可 得, 因 令 集 其 歌 詩 上 之 玄 真 之
5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209 蘇 軾 喜 愛 張 志 和 漁 父 詞 清 詞 麗 句 與 超 曠 意 境, 恨 其 不 被 管 絃, 故 將 之 櫽 括 成 浣 溪 沙, 終 不 如 原 作 自 然 天 成 蘇 軾 詠 紅 梅, 由 詩 入 詞, 載 體 不 同, 轉 化 完 美, 佳 妙 如 一, 古 今 同 賞, 無 異 辭, 巧 選 定 風 波 詞 牌, 可 說 是 一 大 關 鍵! 此 種 抉 擇, 決 非 偶 然, 而 是 蘇 軾 匠 心 獨 運 的 書 寫 策 略 蘇 軾 紅 梅 詩 乃 平 聲 韻 七 律, 檃 括 入 詞, 為 保 留 詩 句 原 貌, 蘇 軾 刻 意 選 用 定 風 波 詞 牌 加 以 檃 括 因 定 風 波 上 下 片 共 8 個 7 字 句,3 個 2 字 句, 與 七 律 詩 體 最 接 近, 稍 加 點 染 即 可 成 篇, 最 便 於 呈 現 原 詩 風 貌 蘇 軾 深 明 箇 中 巧 妙, 檃 括 七 律 必 用 定 風 波 詞 牌, 無 一 例 外! 如 唐. 杜 牧 九 日 齊 山 登 高 原 作 為 七 律 : 江 涵 秋 影 雁 初 飛, 與 客 攜 壺 上 翠 微 塵 世 難 逢 開 口 笑, 菊 花 須 插 滿 頭 歸 但 將 酩 酊 酬 佳 節, 不 用 登 臨 恨 落 暉 古 往 今 來 只 如 此, 牛 山 何 必 獨 霑 衣 9 元 豐 三 年 (1080) 重 九, 蘇 軾 與 黃 州 知 州 徐 大 受 登 高 宴 遊, 作 定 風 波. 重 陽 括 杜 牧 之 詩 : 與 客 攜 壺 上 翠 微 江 涵 秋 影 雁 初 飛 塵 世 難 逢 開 口 笑 年 少 菊 花 須 插 滿 頭 歸 酩 酊 但 酬 佳 節 了 雲 嶠 登 臨 不 用 怨 斜 暉 古 往 今 來 誰 不 老 多 少 牛 山 何 必 更 沾 衣 10 同 樣 的 情 況, 紅 梅 三 首 原 作 亦 是 平 聲 韻 七 律, 蘇 軾 將 之 檃 括 入 詞, 既 要 合 於 音 律, 被 之 管 絃, 又 要 與 原 詩 似 同 非 同, 別 有 風 韻, 定 風 波 自 是 最 佳 選 擇 : 兄 松 齡, 懼 玄 真 放 浪 而 不 返 也, 和 答 其 漁 父 云 : 樂 在 風 波 釣 是 閒 草 堂 松 桂 已 勝 攀 太 湖 水, 洞 庭 山 狂 風 浪 起 且 須 還 此 余 續 成 之 意 也 : 西 塞 山 邊 白 鷺 飛 桃 花 流 水 鱖 魚 肥 朝 廷 尚 覓 玄 真 子, 何 處 如 今 更 有 詩 青 箬 笠, 綠 蓑 衣 斜 風 細 雨 不 須 歸 人 間 底 是 無 波 處, 一 日 風 波 十 二 時 編 案 : 此 首 別 入 曾 慥 本 東 坡 詞 卷 下, 見 唐 圭 璋 編 : 全 宋 詞. 黃 庭 堅 ( 台 北 : 洪 氏 出 版 社,1985 年 4 月, 再 版 ), 冊 1, 頁 九 日 齊 山 登 高, 見 唐. 杜 牧 撰, 清. 馮 集 梧 注 : 樊 川 詩 集 注 ( 台 北 : 漢 京 文 化 公 司, 1983 年 9 月, 初 版 ), 頁 定 風 波. 重 陽 括 杜 牧 之 詩, 見 蘇 軾 詞 編 年 校 註, 冊 上, 頁 295
6 210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好 睡 慵 開 莫 厭 遲 自 憐 冰 臉 不 時 宜 偶 作 小 紅 桃 杏 色, 閒 雅, 尚 餘 孤 瘦 雪 霜 姿 休 把 閒 心 隨 物 態, 何 事, 酒 生 微 暈 沁 瑤 肌 詩 老 不 知 梅 格 在, 吟 詠, 更 看 綠 葉 與 青 枝 蘇 軾 定 風 波. 詠 紅 梅 62 字, 上 片 30 字 5 句 3 平 韻, 韻 腳 遲 宜 姿 ; 下 片 32 字 6 句 2 平 韻, 韻 腳 肌 枝 通 篇 一 韻 到 底, 上 下 片 皆 不 間 入 仄 韻, 前 人 定 風 波 無 此 體, 11 與 前 述 檃 括 詞 定 風 波 重 陽 括 杜 牧 之 詩 不 同, 與 黃 州 時 期 所 作 定 風 波 ( 莫 聽 穿 林 打 葉 聲 ) 亦 不 同, 蘇 詞 不 為 格 律 束 縛, 不 願 遷 就 音 律 以 害 詞 意, 於 此 又 一 例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下 片 上 拍 首 句, 休 把 閒 心 隨 物 態, 與 下 拍 首 句 詩 老 不 知 梅 格 在, 位 置 相 同, 遙 相 呼 應, 依 詞 譜 不 必 押 韻, 然 二 句 以 詩 入 詞, 自 然 成 韻 此 外, 下 片 上 拍 次 句 何 事 之 事, 屬 第 三 部 去 聲 志 韻, 然 古 音 方 言 與 代 (tai 7 ) 同 音, 12 恰 好 與 首 句 休 把 閒 心 隨 物 態 的 態 自 然 成 韻, 同 屬 第 五 部 去 聲 代 韻 經 由 這 些 有 心 無 意 的 安 排, 蘇 軾 定 風 波. 詠 紅 梅 雖 屬 變 體, 然 音 韻 諧 和, 自 然 天 成, 不 遜 定 格 13 蘇 軾 詠 紅 梅, 由 詩 入 詞, 因 體 式 不 同, 平 仄 有 別, 部 分 文 字 必 稍 作 調 整, 以 就 音 律, 然 蘇 軾 苦 心 孤 詣, 刻 意 選 調 書 寫, 儘 量 留 存 原 貌 於 是, 尚 餘 孤 瘦 雪 霜 姿 詩 老 不 知 梅 格 在, 更 看 綠 葉 與 青 枝 移 詩 入 詞, 一 字 未 改, 原 汁 原 味, 原 音 重 現 略 有 不 同 的 是, 蘇 軾 為 遷 就 音 律 與 詞 情 不 得 不 稍 微 調 整 文 字, 甚 至 刻 意 避 開 對 仗, 避 免 板 滯, 如 怕 愁 貪 睡 獨 開 遲 點 化 成 好 睡 慵 開 莫 厭 遲, 自 恐 冰 容 不 入 時 點 化 成 自 憐 冰 臉 不 時 宜, 故 作 小 紅 桃 杏 色 點 化 成 偶 作 小 紅 桃 杏 色, 寒 心 未 肯 隨 春 態 點 化 成 休 把 閒 心 隨 物 態, 酒 暈 無 端 上 玉 肌 點 化 成 酒 生 微 暈 沁 瑤 肌 詩 詞 完 全 不 同 的 是, 蘇 軾 為 對 應 詞 的 音 節, 於 上 下 參 見 潘 慎 編 撰 : 詞 律 辭 典. 定 風 波. 十 五 體 ( 太 原 : 山 西 人 民 出 版 社,1991 年 9 月, 1 版 1 刷 ), 頁 如 閩 南 語 事 志 (tai 7 ci 3 ), 事 先 (tai 7 sing 1 ), 無 事 (bo 5 tai 7 ), 啥 事 (sia 2 tai 7 ) 13 定 風 波 詞 牌 以 五 代 蜀. 歐 陽 炯 定 風 波 ( 暖 日 閒 窗 映 碧 紗 ) 宋. 蘇 軾 定 風 波 ( 莫 聽 穿 林 打 葉 聲 ) 為 定 格 參 見 龍 沐 勛 撰 : 唐 宋 詞 格 律 ( 台 北 : 九 思 出 版 公 司,1979 年 3 月, 台 1 版 ), 頁
7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211 片 增 添 三 處 符 合 詞 情 的 短 促 二 字 句 : 閒 雅 何 事 吟 詠, 強 化 情 境 氛 圍, 增 添 衍 遞 流 動 之 感 經 過 詩 句 微 調 與 短 句 增 添, 蘇 軾 紅 梅 詩 詞 書 寫 旨 趣 如 出 一 轍, 詞 作 情 韻 卻 較 原 詩 委 婉 含 蓄, 柔 曼 悠 長, 詩 詞 各 有 其 情 韻 孫 康 宜 蘇 軾 與 詞 體 地 位 的 提 升. 詩 詞 之 辨 評 說 : 律 詩 的 兩 組 中 聯 乃 對 仗 也, 其 凝 重 感 是 律 詩 不 能 像 詞 一 般 換 頭 過 片 的 原 因 所 以, 律 詩 的 關 懷 不 論 是 抒 情 或 記 述, 總 是 缺 乏 進 程 上 的 向 度 相 反 的, 詞 乃 長 短 句 的 搭 配, 根 本 不 受 對 仗 掣 肘 這 種 寫 作 上 的 彈 性, 應 該 也 是 蘇 軾 喜 歡 詞 的 緣 故 或 許 正 因 如 此, 他 才 把 前 人 或 自 己 的 律 詩 改 寫 成 為 長 短 參 差 的 小 令 以 他 的 兩 首 小 令 定 風 波 為 例, 便 都 在 這 種 情 況 下 填 就 試 比 較 原 版 律 詩 與 新 版 令 詞, 我 們 即 可 想 見 新 的 口 語 結 構 如 何 展 現 出 一 種 新 的 知 覺 構 造 : 原 來 的 律 詩 裡 的 二 三 聯, 是 整 首 詩 意 象 世 界 完 整 的 大 支 柱, 如 今 卻 因 長 短 句 的 改 寫 而 摧 毀 殆 盡 此 事 一 眼 可 辨, 不 消 多 說 讀 者 更 覺 驚 詫 的 是, 律 詩 第 三 聯 的 靜 態 畫 面, 在 詞 裡 居 然 改 頭 換 面 變 成 祈 使 句, 還 尾 隨 一 行 疑 問 句 詞 版 裡 的 新 詞 組 必 需 如 此 才 能 避 開 對 仗, 從 而 加 強 詞 片 的 衍 遞 這 種 改 寫 方 式 是 蘇 詞 的 典 型, 片 與 片 之 間 的 轉 換 也 都 有 賴 這 種 寫 法 聚 照 出 來 蘇 詞 的 下 片 又 常 以 險 字 領 頭, 氣 氛 突 變, 但 頗 收 強 調 之 效 14 蘇 軾 以 詩 入 詞, 雖 有 意 打 破 詩 詞 藩 籬, 卻 也 意 識 到 詩 詞 文 體 不 同, 情 韻 宜 有 分 別, 故 轉 化 紅 梅 詩 詞 選 用 與 平 聲 韻 七 律 體 式 最 接 近 定 風 波 詞 牌, 刻 意 選 調, 細 微 調 整, 書 寫 策 略 運 用 成 功 此 外, 蘇 軾 詠 紅 梅, 移 詩 入 詞, 固 是 得 意 佳 作, 情 有 所 鍾 ; 而 以 詩 入 詞, 以 被 管 絃, 便 於 傳 唱, 以 廣 流 傳, 亦 是 重 視 作 品 流 播 之 必 要 書 寫 策 略 蘇 軾 檃 括 詞 書 寫 目 的 是 便 於 傳 唱, 以 廣 流 傳, 其 題 序 再 三 強 調 此 作 意, 如 水 調 歌 頭 題 序 云 : 14 參 見 孫 康 宜 撰, 李 奭 學 譯 : 蘇 軾 與 詞 體 地 位 的 提 升, 中 外 文 學 20 卷 6 期, 頁
8 212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歐 陽 文 忠 公 嘗 問 余 : 琴 詩 何 者 最 善? 答 以 退 之 聽 穎 師 琴 詩 最 善 公 曰 : 此 詩 最 奇 麗, 然 非 聽 琴, 乃 聽 琵 琶 也 余 深 然 之 建 安 章 質 夫 家 善 琵 琶 者, 乞 為 歌 詞 余 久 不 作, 特 取 退 之 詞, 稍 加 櫽 括, 使 就 聲 律, 以 遺 之 云 15 浣 溪 沙 題 序 云 : 玄 真 子 漁 父 詞 極 清 麗, 恨 其 曲 度 不 傳, 故 加 數 語, 令 以 浣 溪 沙 歌 之 16 哨 徧 題 序 云 : 陶 淵 明 賦 歸 去 來, 有 其 詞 而 無 其 聲 余 治 東 坡, 築 雪 堂 於 上, 人 俱 笑 其 陋 獨 鄱 陽 董 毅 夫 過 而 悅 之, 有 卜 鄰 之 意 乃 取 歸 去 來 詞, 稍 加 櫽 括, 使 就 聲 律, 以 遺 毅 夫 使 家 僮 歌 之, 時 相 從 於 東 坡, 釋 耒 而 和 之, 扣 牛 角 而 為 之 節, 不 亦 樂 之 17 醉 翁 操 題 序 云 : 琅 琊 幽 谷, 山 川 奇 麗, 泉 鳴 空 澗, 若 中 音 會 醉 翁 喜 之, 把 酒 臨 聽, 輒 欣 然 忘 歸 既 去 十 餘 年, 而 好 奇 之 士 沈 遵 聞 之 往 遊, 以 琴 寫 其 聲, 曰 醉 翁 操, 節 奏 疏 宕, 而 音 指 華 暢, 知 琴 音 以 為 絕 倫 然 有 其 聲 而 無 其 辭 翁 雖 為 作 歌, 而 與 琴 聲 不 合 又 依 楚 詞 作 醉 翁 引, 好 事 者 亦 倚 其 辭 以 製 曲 雖 粗 合 韻 度, 而 琴 聲 為 詞 所 繩 約, 非 天 成 也 後 三 十 餘 年, 翁 既 捐 館 舍, 遵 亦 沒 久 矣 有 廬 山 玉 澗 道 人 崔 閑, 特 妙 於 琴 恨 此 曲 之 無 詞, 乃 譜 其 聲, 而 請 於 東 坡 居 士 以 補 之 云 18 木 蘭 花 令 題 序 云 : 15 水 調 歌 頭, 見 蘇 軾 詞 編 年 校 註, 冊 上, 頁 浣 溪 沙, 見 蘇 軾 詞 編 年 校 註, 冊 上, 頁 哨 徧, 見 蘇 軾 詞 編 年 校 註, 冊 中, 頁 醉 翁 操, 見 蘇 軾 詞 編 年 校 註, 冊 中, 頁 451
9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213 與 郭 生 游 寒 溪 主 簿 吳 亮 置 酒 郭 生 喜 作 挽 歌, 酒 酣 發 聲 坐 為 淒 涼 郭 生 言 恨 無 佳 詞, 因 为 略 改 樂 天 寒 食 詩 歌 之, 坐 客 有 泣 者 19 可 見 蘇 軾 詠 紅 梅, 以 詩 入 詞, 目 的 是 便 於 傳 唱, 以 廣 流 傳, 這 是 蘇 軾 為 廣 泛 傳 播 自 己 作 品 的 書 寫 策 略 從 宋 代 的 蘇 詞 流 傳 形 式 來 看, 傳 唱 確 為 重 要 傳 播 途 徑, 據 宋 人 陳 鵠 所 撰 西 塘 耆 舊 續 聞 所 載, 蘇 詞 在 當 時 是 世 所 共 歌, 20 故 蘇 軾 以 詩 入 詞 大 概 也 為 迎 合 此 種 傳 播 方 式 21 蘇 軾 向 來 重 視 作 品 之 流 播, 期 待 發 揮 影 響 力, 產 生 實 際 政 治 功 效, 乞 郡 劄 子 自 稱 : 昔 先 帝 召 臣 上 殿, 訪 問 古 今, 敕 臣 今 後 遇 事 即 言 其 後 臣 屢 論 事, 未 蒙 施 行, 乃 復 作 為 詩 文, 寓 物 托 諷, 庶 幾 流 傳 上 達, 感 悟 聖 意 而 李 定 舒 亶 何 正 臣 三 人, 因 此 言 臣 誹 謗, 臣 遂 得 罪 22 王 安 石 推 行 新 法, 蘇 軾 透 過 詩 文 傳 播, 批 判 時 政, 感 悟 宋 神 宗, 期 盼 扭 轉 政 策, 發 揮 實 際 影 響 力, 這 可 說 是 其 早 期 的 政 治 書 寫 傳 播 策 略 烏 臺 詩 案 之 後, 蘇 軾 貶 黃 州, 自 稱 多 難 畏 人, 憂 讒 懼 禍, 雖 亦 關 心 朝 政 民 瘼, 然 不 再 大 張 旗 鼓, 明 目 張 膽 地 寫 作 政 治 諷 諭 詩, 轉 而 大 量 填 詞 抒 發 情 志, 進 而 將 自 己 得 意 詩 篇 檃 括 入 詞, 期 被 管 絃, 入 樂 傳 唱, 以 廣 流 傳, 以 明 心 志, 這 是 蘇 軾 謫 居 黃 州 的 書 寫 傳 播 策 略, 黃 州 詞 量 多 質 精 亦 緣 於 此 雖 說 政 海 浮 沉, 因 地 制 宜, 人 為 刀 俎, 我 為 魚 肉, 不 得 不 然, 蘇 軾 重 視 詩 詞 傳 播 之 心 始 終 如 一 事 實 上, 蘇 軾 一 生 之 文 學 創 作 在 當 時 確 實 廣 為 流 傳, 不 管 是 正 面 或 負 面, 對 政 局 黨 爭 與 個 人 仕 宦 皆 有 所 影 響 清. 趙 翼 甌 北 詩 話 載 : 19 木 蘭 花 令, 見 蘇 軾 詞 編 年 校 註, 冊 中, 頁 見 宋. 陳 鵠 撰, 孔 凡 禮 點 校 : 西 塘 耆 舊 續 聞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2 年 8 月,1 版 1 刷, 與 師 友 談 記 曲 洧 舊 聞 合 刊 本 ), 頁 299 關 於 詞 的 傳 播 形 式, 參 見 彭 文 良 撰 : 論 唐 宋 詞 的 傳 播 形 式, 燕 山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 第 4 期 (2009 年 12 月 ), 頁 乞 郡 劄 子, 見 宋. 蘇 軾 撰, 孔 凡 禮 點 校 : 蘇 軾 文 集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6 年 2 月,1 版 4 刷 ), 冊 3, 頁 829
10 214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東 坡 一 生 以 才 得 名, 亦 以 才 得 禍 當 熙 寧 初, 王 安 石 初 行 新 法, 舉 朝 議 論 沸 騰, 劉 貢 父 出 倅 海 陵, 坡 送 之 詩 云 : 君 不 見 阮 嗣 宗 臧 否 不 挂 口, 莫 誇 舌 在 齒 牙 牢, 是 中 惟 可 飲 醇 酒 是 固 知 當 時 語 言 文 字 之 必 得 禍 矣 及 身 自 判 杭, 則 又 處 處 譏 訕 新 法, 見 於 吟 詠, 致 有 烏 臺 詩 案, 幾 至 重 辟 或 疑 彼 既 早 見 及 此, 何 以 作 詩 草 制, 不 加 檢 點, 稍 為 諸 人 留 餘 地? 蓋 才 人 習 氣, 落 筆 求 工, 必 盡 其 才 而 後 止, 所 謂 矢 在 弦 上, 不 得 不 發 也 23 所 言 甚 是! 蘇 軾 密 州 通 判 廳 題 名 記 云 : 余 性 不 慎 言 語, 與 人 無 親 疏, 輒 輸 寫 腑 臟, 有 所 不 盡, 如 茹 物 不 下, 必 吐 出 乃 已 24 思 堂 記 亦 稱 : 言 發 於 心 而 衝 於 口, 吐 之 則 逆 人, 茹 之 則 逆 余 以 為 寧 逆 人 也, 故 卒 吐 之 25 錄 陶 淵 明 詩 又 重 述 此 意 : 清 晨 聞 扣 門, 倒 裳 自 往 開 問 子 為 誰 與, 田 父 有 好 懷 壺 漿 遠 見 候, 疑 我 與 時 乖 襤 縷 茅 簷 下, 未 足 為 高 棲 一 世 皆 尚 同, 願 君 汩 其 泥 深 感 父 老 言, 稟 氣 寡 所 諧 紆 轡 誠 可 學, 違 己 誰 非 迷 且 共 歡 此 飲, 吾 駕 不 可 回 此 詩 叔 弼 愛 之, 予 亦 愛 之 予 嘗 有 云 : 言 發 於 心 而 衝 於 口, 吐 之 則 逆 人, 茹 之 則 逆 予, 以 謂 寧 逆 人 也, 故 卒 吐 之 與 淵 明 詩 意 不 謀 而 合, 故 并 錄 之 清. 趙 翼 : 甌 北 詩 話, 見 郭 紹 虞 編 選, 富 壽 蓀 校 點 : 清 詩 話 續 編 ( 台 北 : 木 鐸 出 版 社,1983 年 12 月, 初 版 ), 冊 中, 頁 密 州 通 判 廳 題 名 記, 見 蘇 軾 文 集, 冊 2, 頁 思 堂 記, 見 蘇 軾 文 集, 冊 2, 頁 錄 陶 淵 明 詩, 見 蘇 軾 文 集, 冊 5, 頁 2111
11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215 可 見 質 性 自 然, 剛 正 直 言, 不 吐 不 快, 一 肚 子 不 合 時 宜, 確 是 蘇 軾 特 具 的 質 性 蘇 軾 以 此 名 揚 天 下, 以 此 見 知 於 宋 神 宗, 亦 以 此 得 罪 新 黨 政 敵, 授 人 把 柄, 屢 遭 構 陷, 屢 遭 罪 謫, 初 謫 黃 州, 再 謫 惠 州, 三 謫 昌 化, 皆 緣 於 此, 蘇 軾 對 此 亦 有 自 知 之 明, 常 有 所 感 嘆 然 蘇 軾 一 代 才 人, 下 筆 必 求 酣 暢 盡 意, 而 政 敵 虎 視 眈 眈, 刻 意 媒 孽 入 罪, 主 客 觀 因 素 皆 非 自 己 所 能 掌 控, 實 亦 無 可 奈 何 不 管 如 何, 蘇 軾 重 視 作 品 流 播 之 心 顯 明 可 見, 詠 紅 梅 以 詩 入 詞, 便 於 傳 唱, 以 廣 流 傳, 不 脫 此 意 事 實 上, 蘇 軾 詠 梅 之 作 在 宋 代 流 播 甚 廣, 成 為 提 升 推 動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的 一 大 動 力, 近 人 榮 斌 一 代 詠 梅 成 正 聲 論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創 作 熱 評 說 : 任 何 一 個 時 代 時 髦 文 學 的 創 作 總 會 有 自 己 的 領 袖 人 物 的 領 袖 人 物 的 倡 導 作 用 示 範 作 用 和 帶 動 作 用, 對 這 安 種 文 學 形 式 ( 或 題 材 ) 的 創 作 具 有 舉 足 輕 重 的 意 義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的 發 展 過 程 中, 有 三 座 高 峰 特 別 令 人 矚 目, 那 就 是 林 逋 蘇 軾 陸 游 蘇 軾 ( ), 是 宋 代 文 壇 上 成 就 最 大 影 響 也 最 大 的 一 位 詩 人, 堪 稱 文 壇 一 代 領 袖 蘇 軾 一 生 充 滿 了 挫 折 和 磨 難, 坎 坷 曲 折 的 生 活 使 他 與 梅 花 成 了 知 己 蘇 軾 一 生 作 過 50 餘 首 詠 梅 詩 詞, 他 以 如 椽 巨 筆 寫 纖 小 梅 花, 滿 腔 熱 情 地 謳 歌 了 梅 花 的 堅 貞 純 潔 和 多 情, 強 化 了 梅 花 超 凡 脫 俗 的 品 格, 表 現 出 狂 狷 超 邁 清 逸 孤 高 的 豐 富 情 感 由 於 蘇 軾 在 文 壇 上 的 影 響 極 大, 所 以 他 的 熱 心 詠 梅, 具 有 極 強 的 榜 樣 作 用 和 示 範 作 用 蘇 門 弟 子 ( 如 秦 觀 黃 庭 堅 晁 補 之 等 ) 及 其 後 詩 人, 相 際 推 出 了 一 批 詠 梅 佳 作, 這 顯 然 與 文 壇 巨 擘 蘇 軾 的 影 響 有 關 林 逋 蘇 軾 陸 游 詠 梅 詩 詞 的 創 作 實 績, 在 宋 代 詠 梅 詩 發 展 中, 起 到 了 良 好 的 示 範 作 用 固 然, 林 逋 的 受 人 關 注 主 要 不 是 因 為 他 是 詩 人 而 是 隱 士, 但 他 在 宋 代 詠 梅 詩 史 上 所 起 的 作 用 卻 是 具 有 決 定 意 義 的 這 一 點, 僅 從 疏 影 暗 香 兩 句 影 響 之 深 遠, 即 可 見 一 斑 至 於 詩 壇 巨 擘 蘇 軾 陸 游 詠 梅 成 就 所 具 有 的 示 範 作 用, 就 更 加 明 顯 了 尤 其 是 蘇 軾, 作 為 一 代 文 壇 領 袖, 他 的 示 範 作 用 具 有 強 大 的 號 召 力 和 推 動 力 27 蘇 軾 梅 花 詩 詞 質 精 量 多, 又 廣 為 傳 播, 影 響 深 遠, 竟 推 動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向 前 進 化 27 榮 斌 : 一 代 詠 梅 成 正 聲 論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創 作 熱, 東 嶽 論 叢 24 卷 1 期 (2003 年 1 月 ), 頁
12 216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達 到 巔 峰 三 物 我 雙 寫 自 明 心 志 蘇 軾 詠 紅 梅, 以 人 擬 花 花 中 有 人, 物 我 雙 寫, 藉 花 明 志, 梅 格 即 人 格 詠 梅 即 詠 人, 乃 其 重 要 書 寫 策 略 蘇 軾 以 梅 自 喻, 彰 顯 心 曲, 其 來 有 自 次 韻 楊 公 濟 奉 議 梅 花 十 首 其 七 云 : 應 笑 春 風 木 芍 藥, 豐 肌 弱 骨 要 人 醫 28 再 和 楊 公 濟 梅 花 十 絕 其 二 云 : 天 教 桃 李 作 輿 臺, 故 遣 寒 梅 第 一 開 29 在 蘇 軾 心 中, 梅 花 最 堅 毅, 最 清 雅, 寒 冬 百 花 凋 零, 梅 花 卻 越 冷 越 開 花, 欺 霜 傲 雪, 獨 放 清 香, 其 形 象 地 位 至 高 至 潔, 無 花 樹 可 與 比 擬 宋. 趙 令 畤 侯 鯖 錄 載 田 承 君 之 言 云 : 東 人 王 居 卿 在 揚 州, 孫 巨 源 蘇 子 瞻 適 相 會 居 卿 置 酒 曰 : 疏 影 橫 斜 水 清 淺, 暗 香 浮 動 月 黃 昏 此 和 靖 梅 花 詩, 然 而 為 詠 杏 花 與 桃 李 皆 可 東 坡 曰 : 可 則 可, 恐 杏 花 與 桃 花 不 敢 承 當! 一 座 為 之 大 笑 30 宋 神 宗 熙 寧 七 年 (1074) 十 月, 蘇 軾 罷 杭 州 通 判 任, 改 知 密 州, 與 好 友 孫 洙 北 行 至 揚 州 太 守 王 居 卿 於 平 山 堂 設 宴 款 待, 席 中, 王 居 卿 論 詩, 大 發 謬 論, 蘇 軾 深 不 以 為 然, 然 身 為 客 人, 禮 當 尊 重 主 人, 僅 以 玩 笑 口 吻 加 以 駁 斥 蘇 軾 認 為 林 逋 山 園 小 梅 詠 梅 名 句 : 疏 影 橫 斜 水 清 淺, 暗 香 浮 動 月 黃 昏 31 只 有 梅 花 足 以 當 之, 決 不 能 移 易 於 他 花, 梅 花 在 蘇 軾 心 中 的 崇 高 地 位 由 此 可 見 百 花 之 中, 蘇 軾 最 喜 歡 以 梅 自 比, 也 曾 作 西 江 月. 梅 花 詞 悼 念 隨 侍 嶺 南 病 逝 惠 州 的 義 妾 28 次 韻 楊 公 濟 奉 議 梅 花 十 首 其 七, 見 蘇 軾 詩 集, 冊 6, 頁 再 和 楊 公 濟 梅 花 十 絕 其 二, 見 蘇 軾 詩 集, 冊 6, 頁 宋. 王 直 方 : 王 直 方 詩 話, 見 吳 文 治 主 編 : 宋 詩 話 全 編 ( 南 京 :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社, 1998 年 12 月,1 版 1 刷 ), 冊 2, 頁 1194 另 參 元. 方 回 選 評, 李 慶 甲 集 評 校 點 : 瀛 奎 律 髓 彙 評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5 年 4 月,1 版 1 刷 ), 冊 中, 頁 786 宋. 林 逋 山 園 小 梅 二 首 其 一, 見 北 京 大 學 古 文 獻 研 究 所 編 : 全 宋 詩 冊 2(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1991 年 7 月,1 版 1 刷 ), 頁 1218
13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217 王 朝 雲, 32 詠 梅 詩 詞 在 蘇 軾 詠 物 文 學 中 具 有 特 殊 的 意 義, 最 能 發 見 蘇 軾 內 心 深 處 真 實 情 感 蘇 軾 詠 紅 梅, 首 倡 梅 格, 自 我 觀 照, 書 寫 心 志, 歌 詠 梅 花 與 陶 寫 情 志 合 二 為 一, 詩 詞 所 謂 自 恐 冰 容 不 入 時, 自 憐 冰 臉 不 時 宜, 故 作 小 紅 桃 杏 色, 尚 餘 孤 瘦 雪 霜 姿, 寒 心 未 肯 隨 春 態, 休 把 閒 心 隨 物 態, 處 處 閃 現 蘇 軾 罪 謫 黃 州 的 身 影 花 因 人 而 有 生 命 力, 人 因 花 而 具 象 化, 人 花 合 一, 不 可 分 離, 蘇 軾 紅 梅 詩 詞 的 意 象 因 而 特 別 豐 美 宋. 張 炎 詞 源. 詠 物 云 : 詩 難 於 詠 物, 詞 為 尤 難 體 認 稍 真, 則 拘 而 不 暢 ; 模 寫 差 遠, 則 晦 而 不 明 33 蘇 軾 詠 紅 梅 詩 詞 無 此 缺 失, 物 我 雙 寫, 形 神 兼 似, 既 見 藝 術 巧 思, 自 我 觀 照, 更 見 心 志 氣 節 蘇 軾 之 所 以 鍾 愛, 後 人 之 所 以 稱 美, 其 來 有 自 對 此, 前 人 已 有 所 論, 如 清. 紀 昀 深 愛 此 詩, 評 說 : 細 意 鉤 剔, 卻 不 入 纖 巧 中 有 寓 託, 不 同 刻 畫 形 似 故 也 34 昀 評 蘇 軾 紅 梅 詩 雖 著 意 摹 寫, 刻 畫 精 微, 意 態 俱 佳, 形 神 兼 備, 卻 不 傷 於 纖 弱 最 難 得 的 是, 運 思 巧 妙, 花 中 有 人, 其 中 寓 有 蘇 軾 的 心 志, 故 為 其 所 稱 道 清. 劉 熙 載 藝 概. 詞 曲 概 則 評 說 : 蘇 軾 西 江 月. 梅 花 : 玉 骨 那 愁 瘴 霧, 冰 姿 自 有 仙 風 海 仙 時 遣 探 芳 叢 倒 挂 綠 毛 幺 鳳 素 面 翻 嫌 粉 涴, 洗 妝 不 褪 脣 紅 高 情 已 逐 曉 雲 空 不 與 梨 花 同 夢 見 蘇 軾 詞 編 年 校 註, 冊 中, 頁 785 蘇 軾 此 詞, 以 惠 州 梅 花 之 玉 骨 冰 肌 頌 美 朝 雲 之 玉 潔 冰 清 貞 毅 過 人, 以 南 海 珍 禽 倒 挂 子 映 襯 朝 雲 識 見 才 藝 之 不 凡, 以 惠 州 梅 花 之 素 面 紅 唇 稱 美 朝 雲 之 朱 脣 粉 面 清 麗 脫 俗, 人 花 雙 寫, 形 神 兼 似, 妙 語 雙 關, 前 無 所 承, 自 發 新 意 最 後, 蘇 軾 更 毫 不 保 留 地 抒 發 自 己 對 朝 雲 的 哀 悼 與 悲 思, 自 誓 從 此 斷 情 絕 愛, 語 氣 極 傷 悲, 極 堅 決, 極 感 人 相 關 論 述, 參 見 劉 昭 明 撰 : 蘇 軾 西 江 月 梅 花 詞 的 藝 術 與 創 意, 第 四 屆 文 學 藝 術 與 創 意 研 發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頁 1-40 見 宋. 張 炎 撰, 夏 承 燾 校 注 : 詞 源 注 ( 台 北 : 木 鐸 出 版 社,1987 年 7 月, 初 版, 與 樂 府 指 迷 箋 釋 合 刊 本 ), 頁 20 見 清. 紀 昀 評 點 : 蘇 文 忠 公 詩 集 ( 台 北 : 宏 業 書 局,1969 年 6 月, 未 載 版 次 ), 頁 926
14 218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東 坡 定 風 波 云 : 尚 餘 孤 瘦 雪 霜 姿, 荷 華 媚 云 : 天 然 地 別 是 風 流 標 格 雪 霜 姿, 風 流 標 格, 學 坡 詞 者, 便 可 從 此 領 取 35 劉 熙 載 論 詞, 要 求 詞 家 作 品 中 體 現 偉 大 思 想 與 高 尚 人 品, 特 別 推 崇 蘇 軾 是 具 高 度 思 想 性 的 詞 人, 肯 定 其 詞 品 與 人 品 的 一 致 性 後 人 學 蘇 詞, 須 從 其 詞 品 領 會 其 人 品, 然 後 才 能 模 仿 學 習 其 藝 術 風 格 而 蘇 軾 定 風 波 詠 紅 梅 之 雪 霜 姿, 荷 花 媚 詠 荷 花 之 風 流 標 格, 詞 中 有 人, 可 說 是 蘇 軾 人 品 氣 性 與 蘇 詞 藝 術 風 格 的 體 現 36 清. 馮 煦 認 為 劉 氏 析 論 深 刻, 洞 隱 燭 微, 蒿 庵 論 詞 評 說 : 興 化 劉 氏 熙 載, 所 著 藝 概, 於 詞 多 洞 微 之 言, 而 論 東 坡 尤 為 深 至 觀 此 可 以 得 東 坡 矣! 37 蘇 軾 荷 花 媚 38 歌 詠 荷 花 之 飄 逸 灑 脫 非 本 文 討 論 範 疇, 姑 置 不 論 定 風 坡 書 寫 紅 梅 不 畏 嚴 寒, 具 霜 雪 風 姿, 確 是 物 我 雙 寫, 既 頌 美 紅 梅 孤 傲 瘦 勁, 欺 霜 傲 雪, 更 是 蘇 軾 高 潔 堅 毅 心 志 之 自 我 寫 照 近 人 鄭 園 東 坡 的 詠 物 詞 : 物 象 的 作 用 亦 云 : 定 風 波 ( 好 睡 慵 開 莫 厭 遲 ), 從 字 面 上 看 只 是 一 首 普 通 的 賞 梅 之 作 但 此 詞 所 著 重 者, 與 前 一 首 ( 按 : 指 哀 悼 王 朝 雲 之 西 江 月. 梅 花 ) 相 同, 乃 在 梅 格 : 自 憐 冰 臉 不 時 宜, 道 出 作 者 雖 知 不 合 時 宜 仍 保 持 見 藝 概 箋 注. 詞 曲 概, 頁 315 參 見 邱 世 友 : 劉 熙 載 的 詞 品 說 融 齋 詞 論 之 一 殷 大 云 : 劉 熙 載 藝 概. 詞 曲 概 初 探, 徐 林 祥 主 編 : 劉 熙 載 美 學 思 想 研 究 論 文 集 ( 成 都 : 四 川 大 學 出 版 社,1993 年 2 月,1 版 1 刷 ), 頁 清. 馮 煦 : 蒿 庵 論 詞, 見 唐 圭 璋 編 : 詞 話 叢 編 ( 台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8 年 2 月, 台 1 版 ), 冊 4, 頁 荷 花 媚. 荷 花 云 : 霞 苞 露 荷 碧 天 然 地 別 是 風 流 標 格 重 重 青 蓋 下, 千 嬌 照 水, 好 紅 紅 白 白 每 悵 望 明 月 清 風 夜, 甚 低 迷 不 語, 夭 邪 無 力, 終 須 放 船 兒 去, 清 香 深 處, 任 看 伊 顏 色 見 蘇 軾 詞 編 年 校 註, 冊 上, 頁 22
15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219 孤 高 之 態, 尚 餘 孤 瘦 雪 霜 姿 休 把 閒 心 隨 物 態, 在 在 不 忘 的 仍 是 不 隨 物 轉 移 的 高 潔 品 格 39 以 上 諸 說, 詮 釋 方 向 雖 然 正 確, 然 所 論 皆 不 週 全, 不 足 以 概 括 蘇 軾 詠 紅 梅 之 自 我 觀 照 與 書 寫 蘇 軾 因 烏 臺 詩 案 罪 謫 黃 州, 以 孤 傲 不 隨 忠 言 得 罪 者 的 心 眼 觀 照 梅 花, 聯 繫 人 格 與 梅 格, 將 梅 花 擬 人 化, 轉 化 梅 格 為 人 格, 進 而 豐 富 深 化 紅 梅 詩 詞 指 涉 的 人 物 精 神 與 意 涵 : 剛 毅 不 屈 的 精 神, 不 合 時 宜 的 性 格, 堅 持 理 想 不 茍 合 取 容 隨 世 浮 沉 的 心 志, 這 些 都 是 蘇 軾 紅 梅 詩 詞 之 自 我 觀 照 與 書 寫 蘇 軾 透 過 詠 紅 梅 彰 明 心 志, 向 世 人 宣 示 : 這 就 是 蘇 軾! 只 有 綜 合 這 三 項 人 格 特 質, 才 能 完 整 體 會 蘇 軾 筆 下 的 梅 格, 才 能 全 面 認 識 特 立 獨 行 的 蘇 軾 頌 其 詩, 貴 知 其 人! 40 蘇 軾 之 所 以 透 過 紅 梅 詩 詞 自 我 觀 照 書 寫 此 三 項 特 立 獨 行 的 人 格 特 質, 與 其 經 歷 烏 臺 詩 案 罪 謫 黃 州 的 遭 遇 有 密 切 關 係, 從 相 關 詩 詞 文 史 資 料 可 找 到 印 證, 彼 此 可 相 發 明 近 來 古 典 文 學 史 料 學 日 受 重 視, 要 求 詮 釋 考 查 文 學 歷 史 須 尊 重 善 用 文 獻 資 料, 詩 詞 文 史 雖 是 不 同 載 體, 然 若 能 妥 善 運 用, 以 蘇 軾 證 蘇 軾, 詩 詞 互 證, 以 文 史 資 料 發 明 詩 詞, 確 實 可 發 揮 知 人 論 世 的 功 效, 有 助 於 深 入 了 解 相 關 詩 詞 的 意 涵 這 不 僅 是 個 人 多 年 來 所 提 倡 的 蘇 學 研 究 法, 也 是 本 節 證 成 蘇 軾 詠 紅 梅 物 我 雙 寫 以 人 擬 花 花 中 有 人 的 書 寫 策 略 詩 可 美 刺, 自 詩 經 早 已 有 之, 宋 神 宗 又 曾 面 諭 蘇 軾 : 凡 在 館 閣, 皆 當 為 朕 深 思 治 亂, 指 陳 得 失, 無 有 所 隱 41 方 今 政 令 得 失 安 在, 雖 朕 過 失, 指 陳 可 也 42 蘇 軾 眼 見 新 法 擾 民, 弊 端 百 出, 遂 以 詩 諷 諫, 希 望 上 達 聖 聽, 感 悟 神 宗 無 奈 政 敵 以 諷 諫 為 誹 謗, 43 處 心 積 慮 收 集 箋 注 其 詩, 誣 為 為 惡 不 悛, 怙 終 自 若, 謗 訕 譏 罵, 無 所 不 為 44 包 藏 禍 心, 怨 望 其 上, 訕 讟 謾 罵, 而 無 復 人 臣 之 節 45 蘇 軾 因 而 得 罪 下 獄, 納 之 憂 患 場, 磨 以 百 日 愁 46 經 歷 九 死 一 生, 受 盡 見 東 坡 詞 研 究, 頁 84 見 藝 概 箋 注. 詩 概, 頁 諫 買 浙 燈 狀, 見 蘇 軾 文 集, 冊 2, 頁 上 神 宗 皇 帝 書, 見 蘇 軾 文 集, 冊 2, 頁 乞 郡 劄 子, 見 蘇 軾 文 集, 冊 3, 頁 監 察 御 史 裏 行 何 大 正 劄 子, 見 宋. 朋 九 萬 編 錄 : 東 坡 烏 臺 詩 案 ( 長 沙 : 商 務 印 書 館,1939 年 12 月, 初 版 ), 頁 1 45 監 察 御 史 裏 行 舒 亶 劄 子, 見 東 坡 烏 臺 詩 案, 頁 2
16 220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精 神 與 肉 體 折 磨 之 後, 蘇 軾 貶 謫 黃 州, 更 連 累 許 多 親 朋, 蘇 轍 貶 監 筠 州 鹽 酒 稅 務, 王 鞏 貶 監 賓 州 鹽 酒 務, 王 詵 追 兩 官 勒 令 停 職, 另 有 二 十 二 個 收 受 蘇 軾 譏 諷 文 字 未 申 繳 者 各 罰 銅 二 三 十 斤 47 宋. 劉 安 世 評 論 烏 臺 詩 案, 曾 為 蘇 軾 叫 屈 : 東 坡 何 罪? 獨 以 名 太 高, 與 朝 廷 爭 勝 耳! 48 蘇 軾 杭 州 召 還 乞 郡 狀 云 : 臣 緣 此 懼 禍 乞 出, 連 三 任 外 補 而 先 帝 眷 臣 不 衰, 時 因 賀 謝 表 章, 即 對 左 右 稱 道 黨 人 疑 臣 復 用, 而 李 定 何 正 臣 舒 亶 三 人, 構 造 飛 語, 醞 釀 百 端, 必 欲 致 臣 於 死 先 帝 初 亦 不 聽, 而 此 三 人 執 奏 不 已, 故 臣 得 罪 下 獄 49 蘇 轍 亡 兄 子 瞻 端 明 墓 誌 銘 亦 載 : 徙 知 湖 州, 以 表 謝 上 言 事 者 擿 其 語 以 為 謗, 遣 官 逮 赴 御 史 獄 初, 公 既 補 外, 見 事 有 不 便 於 民 者, 不 敢 言, 亦 不 敢 默 視 也 緣 詩 人 之 義, 託 事 以 諷, 庶 幾 有 補 於 國 言 者 從 而 媒 糱 之 上 初 薄 其 過, 而 浸 潤 不 止, 是 以 不 得 已 從 其 請 既 付 獄 吏, 必 欲 寘 之 死, 鍛 鍊 久 之, 不 決, 上 終 憐 之, 促 具 獄, 以 黃 州 團 練 副 使 安 置 子 由 自 南 都 來 陳 三 日 而 別, 見 蘇 軾 詩 集, 冊 4, 頁 宋. 李 燾 撰, 上 海 師 範 大 學 古 籍 整 理 研 究 所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古 籍 整 理 研 究 所 點 校 : 續 資 治 通 鑑 長 編 元 豐 二 年 十 二 月 庚 申 紀 事 : 祠 部 員 外 郎 直 史 館 蘇 軾 責 授 檢 校 水 部 員 外 郎 黃 州 團 練 副 使 本 州 安 置, 不 得 簽 書 公 事, 令 御 史 臺 差 人 轉 押 前 去 絳 州 團 練 使 駙 馬 都 尉 王 詵, 追 兩 官 勒 停 著 作 佐 郎 簽 書 應 天 府 判 官 蘇 轍 監 筠 州 鹽 酒 稅 務 正 字 王 鞏 監 賓 州 鹽 酒 務, 令 開 封 府 差 人 押 出 門, 趣 赴 任 太 子 少 師 致 仕 張 方 平 知 制 誥 李 清 臣 罰 銅 三 十 斤 端 明 殿 學 士 司 馬 光 戶 部 侍 郎 致 仕 范 鎮 知 開 封 府 錢 藻 知 審 官 東 院 陳 襄 京 東 轉 運 使 劉 攽 淮 南 西 路 提 點 刑 獄 李 常 知 福 州 孫 覺 知 亳 州 曾 鞏 知 河 中 府 王 汾 知 宗 正 劉 摯 著 作 佐 郎 黃 庭 堅 衛 尉 寺 丞 戚 秉 道 正 字 吳 琯 知 考 城 縣 盛 僑 知 滕 縣 王 安 上 樂 清 縣 令 周 邠 監 仁 和 縣 鹽 稅 杜 子 方 監 澶 州 酒 稅 顏 復 選 人 陳 珪 錢 世 雄 各 罰 銅 二 十 斤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4 年 9 月,2 版 1 刷 ), 冊 12, 頁 7333 見 宋. 劉 安 世 口 述, 宋. 馬 永 卿 編, 明. 王 崇 慶 解 : 元 城 語 錄 解 ( 台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未 載 出 版 年 月 與 版 次 ), 卷 下, 頁 杭 州 召 還 乞 郡 狀, 見 蘇 軾 文 集, 冊 3, 頁 亡 兄 子 瞻 端 明 墓 誌 銘, 見 欒 城 集, 冊 下, 頁 1414
17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221 蘇 軾 之 所 以 下 獄 貶 黃 州, 全 因 獨 立 不 隨 得 罪 新 黨, 假 如 他 肯 隨 波 逐 流, 降 志 辱 身, 決 不 會 落 到 今 天 的 下 場 對 這 種 利 害 關 係, 蘇 軾 極 清 楚, 杭 州 召 還 乞 郡 狀 云 : 是 時 王 安 石 新 得 政, 變 易 法 度, 臣 若 少 加 附 會, 進 用 可 必 51 然 道 不 同 不 相 為 謀, 蘇 軾 眼 見 所 行 新 政, 皆 不 與 治 同 道 立 條 例 司, 遣 青 苗 使, 斂 助 役 錢, 行 均 輸 法, 四 海 騷 動, 行 路 怨 咨 自 宰 相 以 下, 皆 知 其 非 而 不 敢 爭 52 於 是 上 書 勸 諫, 作 詩 譏 刺, 期 盼 上 達 天 聽, 扭 轉 宋 神 宗 心 志 然 政 敵 齒 牙 為 禍, 蘇 軾 遂 得 罪 下 獄 貶 黃 州 蘇 軾 罪 謫 黃 州, 喜 藉 梅 花 書 寫 內 心 情 懷, 如 元 豐 三 年 正 月 被 押 赴 貶 所, 過 黃 州 麻 城 春 風 嶺, 作 梅 花 二 首 云 : 春 來 幽 谷 水 潺 潺, 的 皪 梅 花 草 棘 間 一 夜 東 風 吹 石 裂, 半 隨 飛 雪 度 關 山 ( 其 一 ) 何 人 把 酒 慰 深 幽, 開 自 無 聊 落 更 愁 幸 有 清 溪 三 百 曲, 不 辭 相 送 到 黃 州 ( 其 二 ) 53 蘇 軾 此 二 詩 表 面 寫 高 潔 幽 獨 的 梅 花 遭 風 雪 吹 落 飄 零, 實 乃 感 歎 自 我 遭 遇, 把 酒 賞 慰 梅 花, 實 乃 自 我 慰 勉 清. 紀 昀 評 說 : 以 梅 自 比! 前 首 借 喻, 此 首 說 明, 章 法 不 茍 54 紀 昀 可 謂 深 得 蘇 軾 罪 謫 黃 州 之 情 烏 臺 詩 案 雖 予 蘇 軾 極 大 的 打 擊, 然 其 忠 君 愛 民 之 心 並 未 有 所 變 易, 於 赴 黃 州 貶 所 中 途, 自 述 恫 瘝 在 抱 關 心 民 瘼 的 心 志, 正 月 十 八 日 蔡 州 道 上 遇 雪, 次 子 由 韻 二 首 云 : 下 馬 作 雪 詩, 滿 地 鞭 箠 痕 佇 立 望 原 野, 悲 歌 為 黎 元 可 見 蘇 軾 託 事 以 諷 時 弊 的 故 習 依 然 未 改 事 實 上, 蘇 軾 謫 居 黃 州 仍 寫 詩 譏 刺 時 弊, 不 因 一 時 災 禍 困 頓 變 易 自 己 心 志 操 持 同 詩 又 云 : 大 雪 從 壓 屋, 我 非 兒 女 萱 55 初 至 黃 州, 寓 居 定 惠 院, 作 卜 算 子, 歇 拍 云 : 揀 盡 寒 枝 不 肯 棲, 寂 寞 沙 洲 冷 56 託 物 明 志, 以 景 傳 情, 假 借 孤 鴻 抒 寫 自 己 甘 受 寂 寞 孤 苦, 不 肯 茍 合 取 容 隨 世 浮 沉 的 心 志 氣 節, 蘇 軾 一 生 富 貴 不 淫 貧 賤 不 移 威 武 不 屈 的 面 影 躍 然 可 見 在 黃 州 51 杭 州 召 還 乞 郡 狀, 見 蘇 軾 文 集, 冊 3, 頁 再 上 皇 帝 書, 見 蘇 軾 文 集, 冊 2, 頁 梅 花 二 首, 見 蘇 軾 詩 集, 冊 4, 頁 見 清. 紀 昀 評 點 : 蘇 文 忠 公 詩 集, 頁 正 月 十 八 日 蔡 州 道 上 遇 雪, 次 子 由 韻 二 首 其 二, 見 蘇 軾 詩 集, 冊 4, 頁 卜 算 子. 黃 州 定 慧 院 寓 居 作, 見 蘇 軾 詞 編 年 校 註, 冊 上, 頁 275
18 222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作 次 韻 孔 毅 父 久 旱 已 而 甚 雨 三 首 其 一 又 自 稱 : 形 容 可 似 喪 家 狗, 未 肯 聑 耳 爭 投 骨 57 蘇 軾 在 烏 臺 詩 案 雖 飽 受 摧 殘, 卻 宣 稱 寧 願 接 受 橫 逆 打 擊, 寧 願 忍 受 寂 寞 愁 苦, 也 不 肯 摧 眉 折 腰, 見 風 轉 舵, 依 附 新 黨 權 貴 蘇 軾 愛 妾 王 朝 雲 之 所 以 說 : 學 士 一 肚 皮 不 入 時 宜! 58 正 緣 於 此, 王 朝 雲 對 蘇 軾 的 心 志 確 實 有 很 深 的 體 會 元 豐 七 年 (1084), 蘇 軾 自 黃 州 量 移 汝 州, 往 筠 州 見 蘇 轍, 作 別 子 由 三 首 兼 別 遲 其 一 云 : 知 君 念 我 欲 別 難, 我 今 此 別 非 他 日 風 裏 楊 花 雖 未 定, 雨 中 荷 葉 終 不 濕 59 蘇 軾 以 風 裏 楊 花 與 雨 中 荷 葉 自 喻 處 境 與 志 節, 趙 仁 珪 釋 說 : 用 複 喻 形 容 自 己 坎 坷 飄 泊 而 守 志 不 渝, 60 所 言 甚 是 其 後, 蘇 軾 量 移 汝 州, 復 朝 奉 郎, 起 知 登 州 到 任 僅 五 日, 以 禮 部 郎 中 召 還, 作 登 州 謝 宣 召 赴 闕 表 云 : 仕 路 崎 嶇, 群 言 摧 沮, 雖 死 生 不 變 乎 己, 況 用 舍 豈 累 其 懷! 61 此 時 的 蘇 軾 雖 已 遠 離 黃 州 罪 謫 生 活, 他 卻 特 別 強 調 說, 無 論 是 死 是 生 是 用 是 捨, 永 遠 不 會 改 變 自 己 的 心 志 氣 節 蘇 軾 元 祐 還 朝, 身 陷 黨 爭, 作 與 楊 元 素 云 : 某 近 數 章 請 郡, 未 允 數 日 來, 杜 門 待 命, 期 於 必 得 耳 公 必 聞 其 略, 蓋 為 臺 諫 所 不 容 也 昔 之 君 子, 惟 荊 是 師 今 之 君 子, 惟 溫 是 隨 所 隨 不 同, 其 為 隨 一 也 老 弟 與 溫 相 知 至 深, 始 終 無 間, 然 多 不 隨 耳 致 此 煩 言, 蓋 始 於 此 然 進 退 得 喪, 齊 之 久 矣, 皆 不 足 道 老 兄 相 知 之 深, 恐 願 聞 之, 不 須 為 人 言 也 62 熙 寧 年 間, 王 安 石 當 權, 朝 臣 一 窩 蜂 吹 捧 新 法, 趨 炎 附 勢 ; 元 祐 更 化, 司 馬 光 主 政, 一 心 廢 除 新 法, 全 面 恢 復 舊 法, 大 家 又 競 相 附 和 政 治 無 情, 世 態 炎 涼, 令 蘇 軾 寒 心 昔 日, 蘇 軾 因 反 對 新 法, 與 王 安 石 意 見 不 合, 備 受 打 壓, 不 安 於 朝, 自 請 外 放 守 郡 ; 最 後, 甚 且 鋃 鐺 入 獄, 身 陷 囹 圄, 罪 謫 黃 州 如 今, 蘇 軾 還 朝, 57 次 韻 孔 毅 父 久 旱 已 而 甚 雨 三 首 其 一, 見 蘇 軾 詩 集, 冊 4, 頁 見 宋. 費 袞 : 梁 谿 漫 志. 侍 兒 對 東 坡 語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1990 年 9 月,1 版 1 刷 ), 卷 4, 頁 8 59 別 子 由 三 首 兼 別 遲 其 一, 見 蘇 軾 詩 集, 冊 4, 頁 見 郭 預 衡 主 編 : 中 國 古 代 文 學 史 長 編. 宋 遼 金 卷 ( 北 京 : 北 京 師 範 學 院 出 版 社,1993 年 1 月,1 版 1 刷 ), 頁 登 州 謝 宣 召 赴 闕 表, 見 蘇 軾 文 集, 冊 2, 頁 與 楊 元 素 之 十 七, 見 蘇 軾 文 集, 冊 4, 頁
19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223 堅 持 原 則, 不 盲 從 司 馬 光 廢 免 役 法, 又 遭 諫 官 攻 擊 楊 元 素, 即 楊 繪, 曾 任 杭 州 知 州, 是 蘇 軾 通 判 杭 州 的 直 屬 長 官, 兩 人 交 好, 故 蘇 軾 不 拘 小 節, 暱 稱 之 為 老 兄, 蘇 軾 向 其 說 明 眼 前 政 治 情 勢, 抒 發 內 心 感 慨 蘇 軾 堅 持 理 想 的 氣 節, 獲 得 司 馬 光 門 人 劉 安 世 的 尊 敬, 元 城 語 錄 解 載 : 先 生 因 言 及 東 坡 先 生 曰 : 士 大 夫 只 看 立 朝 大 節 如 何, 若 大 節 一 虧, 則 雖 有 細 行, 不 足 贖 也 東 坡 立 朝 大 節 極 可 觀, 才 意 高 廣, 惟 己 之 是 信 在 元 豐 則 不 容 於 元 豐, 人 欲 殺 之 ; 在 元 祐 則 雖 與 老 先 生 議 論, 亦 有 不 合 處 非 隨 時 上 下 人 也 63 劉 安 世 乃 司 馬 光 門 下 士, 故 尊 稱 為 老 先 生, 而 不 稱 其 名 元 祐 時 期, 劉 安 世 與 蘇 軾 分 屬 不 同 政 治 集 團, 論 政 常 針 鋒 相 對, 互 不 退 讓 64 然 至 晚 年, 劉 安 世 回 顧 蘇 軾 一 生 立 身 行 事, 發 現 其 論 政 言 事, 不 慮 禍 福, 不 畏 權 貴, 熙 寧 元 豐 時 期 不 迎 合 王 安 石 新 法, 元 祐 時 期 不 茍 同 司 馬 光 舊 法, 一 切 以 獨 立 判 斷 人 民 禍 福 為 依 歸, 故 極 力 推 崇 其 風 骨 氣 節 以 上 這 些 詩 詞 文 史 資 料 可 與 蘇 軾 詠 紅 梅 詩 詞 參 看 發 明, 蘇 軾 以 人 擬 花 花 中 有 人 梅 格 即 人 格 詠 梅 即 詠 人 的 書 寫 策 略 更 加 彰 顯, 蘇 軾 剛 毅 不 屈 不 合 時 宜 堅 持 理 想 不 茍 合 取 容 隨 世 浮 沉 的 心 志 與 身 影 更 加 具 體, 呼 之 欲 出, 是 花 是 人, 已 不 可 分 清. 賀 裳 載 酒 園 詩 話 評 說 : 山 谷 酴 醾 詩 : 露 濕 何 郎 試 湯 餅, 日 烘 荀 令 炷 爐 香 楊 誠 齊 云 : 此 古 人 未 有 余 又 思 此 二 語 雖 佳, 尚 不 及 東 坡 紅 梅 詩 寒 心 未 肯 見 宋. 劉 安 世 口 述, 宋. 馬 永 卿 編, 明. 王 崇 慶 解 : 元 城 語 錄 解, 卷 上, 頁 6 宋. 邵 博 撰, 李 劍 雄 劉 德 權 點 校 : 邵 氏 聞 見 後 錄 載 : 劉 器 之 與 東 坡 元 祐 初 同 朝, 東 坡 勇 於 為 義, 或 失 之 過, 則 器 之 必 約 以 典 故 東 坡 至 發 怒 曰 : 何 處 把 上 ( 原 注 : 把, 去 聲 農 人 乘 以 事 田 之 具 ) 曳 得 一 劉 正 言 來, 知 得 許 多 典 故 或 以 告 器 之, 則 曰 : 子 瞻 固 所 畏 也, 若 恃 其 才, 欲 變 亂 典 常, 則 不 可 又 朝 中 有 語 云 : 閩 蜀 同 風, 腹 中 有 虫 以 二 字 各 從 虫 也 東 坡 在 廣 坐 作 色 曰 : 書 稱 立 賢 無 方, 何 得 乃 爾! 器 之 曰 : 某 初 不 聞 其 語, 然 立 賢 無 方, 須 是 賢 者 乃 可, 若 中 人 以 下, 多 繫 土 地 風 俗, 安 得 不 為 土 習 風 移? 東 坡 默 然 至 元 符 末, 東 坡 器 之 各 歸 自 嶺 海, 相 遇 於 道, 始 交 驩 器 之 語 人 云 : 浮 華 豪 習 盡 去, 非 昔 日 子 瞻 也 東 坡 則 云 : 器 之, 鐵 石 人 也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7 年 12 月,1 版 2 刷 ), 頁 159
20 224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隨 春 態, 酒 暈 無 端 上 玉 肌 尤 無 痕 跡 當 時 卻 盛 稱 其 海 棠 詩 : 朱 唇 得 酒 暈 生 臉, 翠 袖 捲 紗 紅 映 肉 此 猶 屏 甘 鮮 而 專 取 厚 胾 也 65 蘇 軾 初 至 黃 州, 寓 居 定 惠 院, 作 海 棠 詩, 66 其 中 有 句 云 : 朱 唇 得 酒 暈 生 臉, 翠 袖 捲 紗 紅 映 肉, 以 美 人 醉 酒 摹 寫 花 色, 論 體 物 之 精 細, 不 遜 寒 心 未 肯 隨 春 態, 酒 暈 無 端 上 玉 肌 一 籌 二 詩 皆 作 於 黃 州, 皆 詠 物 名 篇, 皆 見 蘇 軾 身 影, 海 棠 詩 整 體 藝 術 成 就 甚 至 高 於 紅 梅 詩 而 賀 棠 之 所 以 獨 賞 寒 心 未 肯 隨 春 態, 酒 暈 無 端 上 玉 肌 一 聯, 人 花 雙 寫, 綰 合 無 痕, 梅 姿 蘇 影, 心 志 朗 現, 是 花 是 人, 密 不 可 分, 斯 為 主 因 清. 薛 雪 一 瓢 詩 話 : 詠 物 以 託 物 寄 興 為 上, 67 論 詠 物 之 作, 摹 寫 物 態 之 外, 宜 有 所 寄 託 清. 沈 祥 龍 論 詞 隨 筆. 詞 中 詠 物 亦 云 : 詠 物 之 作, 在 借 物 以 寓 性 情 凡 身 世 之 感, 君 國 之 憂, 隱 然 蘊 於 其 內, 斯 寄 託 遙 深, 非 沾 沾 焉 詠 一 物 矣 68 黃 永 武 先 生 詠 物 詩 的 評 價 標 準 亦 云 : 詠 物 詩 的 基 本 條 件 是 體 物 得 神, 參 化 工 之 妙, 使 神 態 全 出 詠 物 詩 必 須 因 小 見 大, 有 所 寄 託, 才 能 使 筆 有 遠 情 詠 物 詩 最 好 有 作 者 生 命 的 投 入, 從 物 質 世 界 中 喚 起 生 命 世 界 與 心 靈 世 界 詠 物 詩 自 然 會 觸 及 民 族 思 想 及 文 化 理 想 69 蘇 軾 詠 紅 梅 符 合 上 述 詠 物 詩 詞 的 評 價 標 準, 表 相 雖 是 詠 梅, 然 借 物 言 志, 其 中 實 有 深 沉 寓 意, 從 中 可 見 蘇 軾 心 志 身 影, 可 感 受 到 中 華 民 族 儒 家 聖 賢 歷 代 相 傳 的 道 德 節 操, 蘇 軾 詠 紅 梅 自 我 觀 照 書 寫 心 志 的 策 65 清. 賀 裳 : 載 酒 園 詩 話, 見 清 詩 話 續 編, 冊 上, 頁 寓 居 定 惠 院 之 東 雜 花 滿 山 有 海 棠 一 株, 土 人 不 知 貴 也 云 : 江 城 地 瘴 蕃 草 木, 只 有 名 花 苦 幽 獨 嫣 然 一 笑 竹 籬 間, 桃 李 漫 山 總 粗 俗 也 知 造 物 有 深 意, 故 遣 佳 人 在 空 谷 自 然 富 貴 出 天 姿, 不 待 金 盤 薦 華 屋 朱 唇 得 酒 暈 生 臉, 翠 袖 卷 紗 紅 映 肉 林 深 霧 暗 曉 光 遲, 日 暖 風 輕 春 睡 足 雨 中 有 淚 亦 悽 愴, 月 下 無 人 更 清 淑 先 生 食 飽 無 一 事, 散 步 逍 遙 自 捫 腹 不 問 人 家 與 僧 舍, 拄 杖 敲 門 看 修 竹 忽 逢 絕 豔 照 衰 朽, 歎 息 無 言 揩 病 目 陋 邦 何 處 得 此 花, 無 乃 好 事 移 西 蜀 寸 根 千 里 不 易 到, 銜 子 飛 來 定 鴻 鵠 天 涯 流 落 俱 可 念, 為 飲 一 樽 歌 此 曲 明 朝 酒 醒 還 獨 來, 雪 落 紛 紛 那 忍 觸 見 蘇 軾 詩 集, 冊 4, 頁 清. 薛 雪 : 一 瓢 詩 話, 見 丁 福 保 編 : 清 詩 話 ( 台 北 : 木 鐸 出 版 社,1988 年 9 月, 初 版 ), 頁 704 清. 沈 祥 龍 : 論 詞 隨 筆. 詞 中 詠 物, 見 詞 話 叢 編, 冊 5, 頁 4058 參 見 黃 永 武 : 詩 與 美 ( 台 北 : 洪 範 書 店,1987 年 12 月,4 版 ), 頁
21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225 略 應 用 極 成 功 四 以 註 明 詩 批 判 前 賢 以 註 明 詩, 議 論 風 發, 批 判 人 物, 彰 明 作 意, 引 人 注 意, 是 蘇 詩 慣 用 技 法, 作 於 惠 州 之 荔 支 歎 為 箇 中 典 範 : 十 里 一 置 飛 塵 灰, 五 里 一 堠 兵 火 催 顛 阬 仆 谷 相 枕 藉, 知 是 荔 支 龍 眼 來 飛 車 跨 山 鶻 橫 海, 風 枝 露 葉 如 新 採 宮 中 美 人 一 破 顏, 驚 塵 濺 血 流 千 載 永 元 荔 支 來 交 州, 天 寶 歲 貢 取 之 涪 至 今 欲 食 林 甫 肉, 無 人 舉 觴 酹 伯 游 ( 蘇 軾 自 註 : 漢 永 元 中, 交 州 進 荔 支 龍 眼 十 里 一 置, 五 里 一 堠, 奔 騰 死 亡, 罹 猛 獸 毒 蟲 之 害 者 無 數 唐 羌, 字 伯 游, 為 臨 武 長, 上 書 言 狀 和 帝 罷 之 唐 天 寶 中, 蓋 取 涪 州 荔 支, 自 子 午 谷 路 進 入 ) 我 願 天 公 憐 赤 子, 莫 生 尤 物 為 瘡 痏 雨 順 風 調 百 榖 登, 民 不 飢 寒 為 上 瑞 君 不 見 武 夷 溪 邊 粟 粒 芽, 前 丁 後 蔡 相 籠 加 ( 蘇 軾 自 註 : 大 小 龍 茶, 始 於 丁 晉 公, 而 成 於 蔡 君 謨 歐 陽 永 叔 聞 君 謨 進 小 龍 團, 驚 歎 曰 : 君 謨 士 人 也, 何 至 作 此 事! ) 爭 新 買 寵 各 出 意, 今 年 鬥 品 充 官 茶 ( 蘇 軾 自 註 : 今 年 閩 中 監 司, 乞 進 鬥 茶, 許 之 ) 吾 君 所 乏 豈 此 物, 致 養 口 體 何 陋 耶 洛 陽 相 君 忠 孝 家, 可 憐 亦 進 姚 黃 花 ( 蘇 軾 自 註 : 洛 陽 貢 花, 自 錢 惟 演 始 ) 70 蘇 軾 詠 紅 梅 亦 用 此 技 法, 為 彰 顯 梅 格 之 說, 蘇 軾 以 註 明 詩, 強 化 論 述, 補 強 詩 意, 點 名 道 姓, 批 判 石 延 年, 直 斥 其 陋, 抑 人 揚 己, 吸 引 目 光, 乃 其 重 要 書 寫 策 略 宋. 石 延 年 作 紅 梅 云 : 70 荔 支 歎, 見 蘇 軾 詩 集, 冊 7, 頁 相 關 論 述, 參 見 劉 昭 明 : 引 物 連 類 直 斥 本 朝 昏 君 佞 臣 蘇 軾 荔 支 歎 的 譏 刺 典 範 與 創 意, 文 與 哲 第 9 期 (2006 年 12 月 ), 頁
22 226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梅 好 唯 傷 白, 今 紅 是 絕 奇 認 桃 無 綠 葉, 辨 杏 有 青 枝 烘 笑 從 人 贈, 酡 顏 任 笛 吹 未 應 嬌 意 急, 發 赤 怒 春 遲 71 春 蘭 秋 菊 夏 荷 冬 梅, 百 花 各 有 其 美, 各 有 其 風 韻 格 調 梅 花 天 生 具 特 殊 標 格, 石 延 年 不 識 其 氣 格, 從 梅 桃 杏 三 種 花 樹 枝 葉 特 徵 入 手, 辨 別 各 自 不 同 之 處, 以 無 綠 葉 有 青 枝 辨 認 摹 寫 紅 梅, 形 容 入 俗, 黏 皮 帶 骨, 形 容 入 俗, 如 童 稚 之 語, 引 人 發 笑 蘇 軾 書 鄢 陵 王 主 簿 所 畫 折 枝 二 首 其 一 云 : 論 畫 以 形 似, 見 與 兒 童 鄰 賦 詩 必 此 詩, 定 非 知 詩 人 72 蘇 軾 論 詩 畫, 重 神 輕 形, 要 求 寫 意 重 於 繪 形, 反 對 詩 人 畫 家 從 事 藝 術 創 作 只 求 形 似, 過 於 著 題, 石 延 年 詠 紅 梅 正 有 此 失, 故 蘇 軾 一 再 加 以 譏 誚 紅 梅 三 首 其 一 末 聯 云 : 詩 老 不 知 梅 格 在, 更 看 綠 葉 與 青 枝 又 以 註 明 詩, 點 名 道 姓, 批 判 石 延 年 : 石 曼 卿 紅 梅 詩 云 : 認 桃 無 綠 葉, 辨 杏 有 青 枝 檃 括 成 定 風 波. 詠 紅 梅, 結 拍 又 譏 諷 : 詩 老 不 知 梅 格 在, 吟 詠, 更 看 綠 葉 與 青 枝 到 了 宋 哲 宗 元 祐 三 年 (1088), 蘇 軾 作 評 詩 人 寫 物 再 次 點 名 道 姓 譏 誚 石 延 年, 藉 以 教 導 三 子 蘇 過 寫 詩 之 道, 對 石 氏 之 批 判 可 謂 不 遺 餘 力 : 詩 人 有 寫 物 之 功 桑 之 未 落, 其 葉 沃 若 他 木 殆 不 可 以 當 此 林 逋 梅 花 詩 云 : 疏 影 橫 斜 水 清 淺, 暗 香 浮 動 月 黃 昏 決 非 桃 李 詩 皮 日 休 白 蓮 詩 云 : 無 情 有 恨 無 人 見, 月 曉 風 清 欲 墮 時 決 非 紅 蓮 詩 此 乃 寫 物 之 功 若 石 曼 卿 紅 梅 詩 云 : 認 桃 無 綠 葉, 辨 杏 有 青 枝 此 至 陋 語, 蓋 村 學 中 體 也 元 祐 三 年 十 二 月 六 日, 書 付 過 73 蘇 軾 評 詩 人 摹 寫 物 象 須 得 其 風 神 特 色 始 見 功 力, 石 延 年 詠 紅 梅, 直 接 從 梅 桃 杏 三 種 花 樹 枝 葉 特 徵 入 手, 辨 明 各 自 不 同 之 處, 詩 語 幼 稚 拙 劣, 如 幼 兒 謎 語, 雖 富 童 趣, 卻 不 見 文 學 修 飾, 彷 彿 鄉 村 私 塾 教 童 蒙 辨 認 物 之 語, 但 見 植 物 外 表 特 徵, 71 宋. 石 延 年 : 紅 梅, 見 全 宋 詩 冊 3(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1995 年 3 月,1 版 1 刷 ), 頁 書 鄢 陵 王 主 簿 所 畫 折 枝 二 首 其 一, 見 蘇 軾 詩 集, 冊 5, 頁 評 詩 人 寫 物, 見 蘇 軾 文 集, 冊 5, 頁 2143
23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227 未 體 會 梅 花 精 神 氣 韻 蘇 軾 不 但 指 出 石 延 年 紅 梅 詩 缺 失, 更 以 自 己 作 品 示 人 以 金 鍼, 詠 梅 不 但 要 體 物 得 神, 更 要 重 點 突 出 其 孤 傲 挺 立 欺 霜 傲 雪 的 精 神 風 姿, 這 就 是 所 謂 梅 格 蘇 軾 詠 紅 梅, 詩 老 之 稱 既 重 覆 形 之 於 詩 詞, 又 以 註 明 詩, 日 後 更 以 文 明 詩, 點 名 道 姓, 直 指 詩 老 即 石 延 年, 唯 恐 世 人 不 知, 毫 不 隱 飾, 冷 嘲 熱 諷, 臧 否 前 賢, 爭 妍 鬥 勝 之 心, 抑 人 揚 己 之 意, 明 白 可 見, 打 通 後 壁 說 亮 話, 74 不 引 人 注 意 也 難, 這 是 蘇 軾 詠 紅 梅 的 書 寫 策 略, 也 達 到 預 期 的 效 果, 回 響 熱 烈, 歷 代 不 絕 上 文 已 見 引 證 評 述, 再 條 舉 數 例, 如 宋. 王 直 方 王 直 方 詩 話 云 : 石 曼 卿 詠 紅 梅 云 : 認 桃 無 綠 葉, 辨 杏 有 青 枝 東 坡 云 : 詩 老 不 堪 梅 格 在, 更 看 綠 葉 與 青 枝 75 又 釋 云 : 作 詩 貴 彫 琢, 又 畏 有 斧 鑿 痕, 貴 破 的 又 畏 黏 皮 骨, 此 所 以 為 難 李 商 隱 柳 詩 云 : 動 春 何 限 葉, 撼 曉 幾 多 枝 恨 其 有 斧 鑿 痕 也 石 曼 卿 梅 詩 云 : 認 桃 無 綠 葉, 辨 杏 有 青 枝 恨 其 黏 皮 骨 也 能 脫 此 二 病, 始 可 以 言 詩 矣 76 王 直 方 從 蘇 軾 遊, 不 僅 傳 述 梅 格 之 說, 並 進 一 步 加 以 闡 釋 元. 方 回 瀛 奎 律 髓 評 說 : 石 曼 卿 紅 梅 詩 云 : 認 桃 無 綠 葉, 辨 杏 有 青 枝 坡 謂 此 兩 語 村 學 堂 中 體 也 范 石 湖 著 梅 譜, 因 詩 老 二 字 誤 以 為 聖 俞 詩, 非 矣 清. 劉 熙 評 說 : 東 坡 詩 打 通 後 壁 說 話, 其 精 微 超 曠, 真 足 以 開 拓 心 胸, 推 倒 豪 傑 藝 概 箋 注. 詩 概 釋 說 : 打 開 後 壁 說 話, 打 通 後 壁 說 亮 話 的 歇 後 語, 指 蘇 軾 詩 開 門 見 山, 一 針 見 血 的 表 現 頁 208 編 校 : 堪 一 作 知 宋. 王 直 方 : 王 直 方 詩 話, 見 宋 詩 話 全 編, 冊 2, 頁 1161 同 前 註, 冊 2, 頁 1147 又 見 宋. 葛 立 方 : 韻 語 陽 秋, 宋 詩 話 全 編, 冊 8, 頁 8316 見 瀛 奎 律 髓 彙 評, 冊 中, 頁 798
24 228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石 曼 卿 紅 梅 詩, 范 成 大 范 村 梅 譜 誤 以 為 是 梅 堯 臣 所 作, 78 方 回 特 指 出 其 誤 此 事 雖 小, 卻 可 顯 示 蘇 軾 梅 格 之 說 廣 為 後 人 留 意, 雖 小 錯 必 加 以 訂 正 明. 陳 霆 渚 山 堂 詞 話 云 : 東 坡 詠 梅 成 三 十 篇, 其 紅 梅 云 : 詩 老 不 知 標 格 在, 更 看 綠 葉 與 青 枝 謂 石 曼 卿 有 認 桃 無 綠 葉, 辨 杏 有 青 枝 之 句 也 胡 平 仲 因 用 坡 句 作 減 字 木 蘭 花 令 云 : 天 然 標 格 不 問 青 枝 和 綠 葉 彷 彿 吳 姬 酒 暈 無 端 上 玉 肌 怕 愁 貪 睡 誰 謂 傷 春 無 限 意 乞 與 徐 熙 畫 出 橫 斜 竹 外 枝 夫 紅 梅 與 桃 杏 迥 異, 不 待 觀 枝 葉 而 辨 已 明 矣 予 甚 愛 坡 語, 用 特 錄 胡 詞, 貽 之 好 事 者 79 宋. 胡 平 仲 賞 愛 蘇 軾 紅 梅 詩, 特 集 蘇 軾 詩 句 作 減 子 木 蘭 花. 詠 梅, 80 雖 見 才 學, 然 雕 琢 過 甚, 時 露 斧 鑿 之 痕, 不 若 蘇 軾 原 作 自 然 清. 馮 班 評 說 : 認 桃 無 綠 葉, 辨 杏 有 青 枝 惡 詩 81 蘇 軾 雖 不 喜 歡 石 延 年 紅 梅 詩, 然 基 於 對 詩 老 前 輩 的 尊 重, 評 論 較 委 婉 馮 氏 則 單 刀 直 入, 直 截 了 當, 直 稱 之 為 惡 詩 兩 人 下 筆 輕 重 有 別, 意 旨 卻 一 脈 相 承, 馮 班 完 全 接 受 蘇 軾 的 評 論 清. 王 士 禛 花 草 蒙 拾 則 評 : 疏 影 橫 斜, 月 白 風 清 等 作, 為 詩 人 詠 物 極 致 若 認 桃 無 綠 葉, 辨 杏 有 青 枝 豈 非 詩 詞 一 劫! 程 村 常 云 : 詠 物 不 取 形 而 取 神, 不 用 事 而 用 意, 二 語 可 謂 簡 盡 宋. 范 成 大 : 范 村 梅 譜, 見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冊 845(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1985 年 2 月, 初 版 ), 頁 10 明. 陳 霆 : 渚 山 堂 詞 話, 見 詞 話 叢 編, 冊 1, 頁 357 見 全 宋 詞. 胡 平 仲, 冊 5, 頁 3591 見 瀛 奎 律 髓 彙 評, 冊 中, 頁 799 清. 王 士 禛 : 花 草 蒙 拾, 見 續 修 四 庫 全 書 編 纂 委 員 會 編 : 續 修 四 庫 全 書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2 年 3 月,1 版 1 刷 ), 冊 1733, 頁 193
25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229 王 氏 用 取 神 不 取 形 用 意 不 用 事 之 語 發 明 蘇 軾 梅 格 之 說, 深 得 蘇 軾 之 心 清. 汪 師 韓 蘇 詩 選 評 箋 釋 評 說 : 不 著 意 紅 字 則 泛 衍, 然 一 落 色 相 又 如 塗 塗 附 矣 石 延 年 句 豈 不 貼 切, 而 詩 謂 其 不 知 梅 格, 知 此 可 與 言 詩 83 蘇 軾 表 面 尊 稱 石 延 年 為 詩 老, 先 加 以 尊 崇, 抬 高 其 地 位, 再 加 以 貶 抑 嘲 諷, 石 延 年 從 此 遺 笑 千 年, 紅 梅 詩 淪 為 村 童 習 作, 屢 遭 譏 評, 成 面 詩 人 詠 物 的 負 面 教 材 石 延 年 紅 梅 詩 之 所 以 廣 為 人 知, 緣 於 蘇 軾 之 評 論, 可 惜 非 令 名, 多 惡 評 相 反 的, 蘇 軾 廣 獲 美 名, 梅 格 之 說 令 人 稱 賞, 佳 評 如 潮, 歷 代 不 絕 從 傳 播 效 應 來 看, 蘇 軾 詠 紅 梅 的 書 寫 策 略 極 成 功 就 道 德 層 面 來 說, 蘇 軾 刻 意 誇 大 凸 顯 石 延 年 詠 梅 詩 之 失, 導 致 其 形 象 暴 跌, 不 識 梅 格 之 說 村 童 習 作 之 論 深 入 人 心, 成 為 千 年 笑 柄 世 人 或 對 石 延 年 心 生 不 忍, 寄 予 同 情, 為 其 緩 頰 飾 說, 如 宋. 黃 徹 溪 詩 話 云 : 曼 卿 紅 梅 云 : 認 桃 無 綠 葉, 辨 杏 有 青 枝 坡 謂 有 村 學 中 體, 嘗 嘲 之 曰 : 詩 老 不 知 梅 格 在, 強 拈 綠 葉 與 青 枝 至 于 未 應 嬌 意 急, 發 赤 怒 春 遲 成 均 瞽 宗, 無 以 加 也 84 宋. 劉 克 莊 後 村 詩 話 云 : 曼 卿 紅 梅 詩 云 : 認 桃 無 綠 葉, 辨 杏 有 青 枝 坡 公 以 為 村 學 堂 中 語 然 卒 章 云 : 未 應 嬌 意 急, 發 赤 怒 春 遲 不 害 為 佳 作 也 85 或 以 牙 還 牙, 以 子 之 矛, 攻 子 之 盾, 直 接 攻 擊 蘇 軾, 譏 其 詩 句 亦 蹈 石 延 年 覆 轍, 如 近 人 王 水 照 云 : 清. 汪 師 韓 : 蘇 詩 選 評 箋 釋, 見 四 川 大 學 中 文 系 唐 宋 文 學 研 究 室 編 : 蘇 軾 資 料 彙 編. 詩 評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4 年 4 月,1 版 1 刷 ), 下 編, 頁 1820 宋. 黃 徹 : 溪 詩 話, 見 宋 詩 話 全 編, 冊 3, 頁 宋. 劉 克 莊 : 後 村 詩 話, 見 宋 詩 話 全 編, 冊 8, 頁 8420
26 230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蘇 軾 作 詩 亦 有 與 石 曼 卿 詩 句 構 思 句 式 一 致 者, 如 戲 作 鮰 魚 一 絕 : 粉 紅 石 首 仍 無 骨, 雪 白 河 豚 不 藥 人, 言 鮰 魚 比 之 石 首 魚 河 豚, 只 是 無 骨 無 毒 而 已 ; 書 林 逋 詩 後 : 詩 如 東 野 不 言 寒, 書 似 西 臺 差 少 肉, 言 林 逋 詩 如 孟 郊 但 不 作 寒 苦 之 語, 書 法 如 李 建 中 但 卻 瘦 勁 ; 過 子 忽 出 新 意, 以 山 芋 作 玉 糝 羹, 色 香 味 皆 奇 絕 天 上 酥 陀 則 不 可 知, 人 間 決 無 此 味 也 : 香 似 龍 涎 仍 釅 白, 味 如 牛 乳 更 全 清, 亦 言 玉 糝 羹 之 香, 味 可 比 龍 涎 牛 乳, 而 釅 白 澄 清 則 過 之 86 蘇 軾 詩 逾 三 千 首, 不 可 能 句 句 佳 妙, 王 氏 之 說 或 為 石 延 年 張 目, 或 炫 耀 博 學, 然 未 免 吹 毛 求 疵, 稍 嫌 苛 刻 況 且, 細 加 比 較, 王 氏 所 舉 蘇 詩, 其 詩 句 構 思 句 式 表 面 與 石 延 年 詠 紅 梅 類 似, 其 中 意 涵 實 有 不 同 最 重 要 的 是, 蘇 詩 對 指 涉 事 物 有 評 論, 意 涵 較 豐 富, 如 稱 美 鮰 魚 肉 多 無 骨 味 美 無 毒 ; 稱 美 林 逋 詩 書 清 而 不 寒 韻 而 瘦 勁 ; 稱 美 蘇 過 玉 糝 羹 白 而 香 清 而 釅, 合 詩 題 而 觀, 其 中 更 有 蘇 軾 對 蘇 過 孝 心 的 稱 美 與 感 動 可 見 蘇 詩 表 面 雖 樸 拙 直 觀, 意 涵 實 較 豐 美, 與 石 延 年 僅 較 論 梅 桃 杏 枝 葉 特 徵, 對 其 氣 韻 毫 無 評 論, 明 顯 不 同, 高 下 有 別 況 且, 梅 有 梅 格, 鮰 魚 與 玉 糝 羹 卻 無 格 可 論, 物 象 不 同, 層 次 精 神 有 別, 不 能 類 比, 王 氏 以 蘇 軾 對 詠 梅 詩 的 要 求 去 評 價 飲 食 詩 戲 作 可 說 不 倫 不 類, 既 不 公 平, 也 無 意 義 近 人 程 杰 作 美 人 與 高 士 兩 個 詠 梅 擬 象 的 遞 變, 從 詠 梅 詩 史 的 演 變 分 析 蘇 軾 石 延 年 紅 梅 詩 的 優 劣 得 失, 最 見 學 養 識 見, 論 說 林 逋 是 宋 代 首 位 大 量 詠 梅 的 詩 人, 孤 山 八 梅 筆 法 多 樣, 有 正 面 描 寫, 如 著 名 的 疏 影 暗 香 雪 後 園 林 等 聯 有 側 面 暗 示 渲 染 襯 託, 如 霜 禽 欲 下 先 偷 眼, 粉 蝶 如 知 合 斷 魂, 橫 隔 片 煙 爭 向 靜, 半 黏 殘 雪 不 勝 清 等 聯 ; 還 有 一 些 暗 喻 比 較 等, 但 無 擬 人 手 法 石 延 年 紅 梅 詩 以 摹 形 繪 色 為 主 石 氏 此 詩 出 名 緣 於 蘇 軾 的 批 評, 蘇 軾 對 石 延 年 的 批 評 開 始 詠 梅 技 巧 的 轉 向 蘇 軾 不 滿 石 延 年 認 桃 無 綠 葉, 辨 杏 有 青 枝 一 聯, 認 為 只 知 在 枝 葉 外 形 上 比 短 較 長 殆 如 村 童 習 作 其 實 石 延 年 如 此 寫 作 有 其 原 委, 當 時 紅 梅 是 梅 中 異 品, 較 罕 見, 尤 其 是 像 石 氏 這 樣 生 活 於 淮 河 以 北 的 人 來 說, 極 易 把 紅 梅 與 杏 花 混 為 一 物, 如 何 區 分 兩 者, 是 描 寫 紅 梅 的 首 要 任 務, 也 是 抓 揭 事 物 特 點 技 藝 是 淺 陋 的, 但 情 有 可 原 針 對 石 延 年 的 詩 作, 蘇 軾 精 心 推 出 紅 梅 三 首, 其 中 第 一 首 最 成 功 蘇 軾 全 然 出 以 擬 人 化 的 描 寫, 輔 以 86 見 王 水 照 選 注 : 蘇 軾 選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8 年 10 月,1 版 2 刷 ), 頁 144
27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231 議 論 來 演 繹 紅 梅 的 特 徵 : 紅 梅 較 一 般 的 江 梅 開 得 遲, 正 如 一 位 貪 睡 慵 倦 的 美 人 懶 得 早 起, 她 擔 心 自 己 凌 寒 犯 霜 模 的 樣 不 討 人 喜 歡, 便 竭 力 作 出 桃 杏 豔 容, 但 終 難 掩 其 高 潔 孤 瘦 本 色 那 份 嬌 豔 不 能 視 為 媚 俗, 其 實 是 美 人 掩 抑 不 住 的 率 性 恣 意 這 樣 的 演 繹, 與 石 氏 那 種 本 草 常 識 般 的 比 較 辨 認 相 比, 差 別 很 大 也 非 一 般 形 似 方 面 的 類 比 聯 想, 而 是 把 花 當 人 寫, 或 者 說 把 花 寫 作 人, 這 是 一 種 充 分 的 擬 人 化 手 法 這 種 擬 人 化 的 手 法 在 蘇 軾 同 類 題 材 的 創 作 中 運 用 得 較 為 普 遍, 藝 術 上 也 較 成 功 藝 術 技 巧 的 創 新, 是 古 人 審 美 情 趣 發 展 變 化 所 決 定 擬 人 化 手 法 的 發 展, 是 蘇 黃 時 代 重 神 似 崇 尚 主 體 意 趣 美 學 思 潮 在 描 寫 技 巧 上 的 體 現 與 認 桃 辨 杏 尋 枝 摘 葉 正 面 繪 形 相 比, 擬 人 的 手 法 不 能 說 完 全 脫 離 形 似 基 礎, 但 已 超 越 事 物 外 形 的 刻 板 描 摹, 偏 重 表 現 事 物 的 整 體 感 覺 和 風 韻 尤 其 是 以 人 的 心 理 思 想 去 揣 度 演 繹, 更 賦 予 精 神 意 志, 不 僅 直 接 導 致 形 象 的 生 動, 拓 寬 感 覺 的 張 力, 更 重 要 的 是 為 人 格 精 神 的 比 擬 寄 託 奠 定 了 基 礎, 為 梅 花 人 品 格 象 徵 意 義 的 發 掘 大 開 方 便 之 門 石 延 年 紅 梅 詩 在 認 桃 辨 杏 後 也 展 開 了 擬 人 化 的 描 寫 : 烘 笑 從 人 贈, 酡 顏 任 笛 吹 未 應 嬌 意 急, 發 赤 怒 春 遲 想 像 紅 梅 之 紅 是 佳 人 怒 姿 或 醉 態 蘇 軾 紅 梅 三 首 中 酒 暈 玉 肌 玉 人 頩 頰 云 云, 明 顯 受 到 石 氏 構 思 的 啟 發 但 蘇 軾 在 擬 人 基 礎 上, 展 開 更 富 連 慣 性 的 想 像, 著 意 演 繹 梅 花 抗 顏 脫 俗 的 品 格 所 謂 寒 心 未 肯 隨 春 態 尚 餘 孤 瘦 雪 霜 姿 云 云, 都 不 只 是 交 待 顏 色 之 紅 白 這 屬 於 寫 形, 而 是 蘇 軾 賦 予 了 強 烈 心 靈 的 心 氣 意 志, 寫 出 紅 梅 俗 態 卻 不 媚 世, 豔 麗 其 外 卻 無 礙 品 性 氣 節 蘇 軾 筆 下 的 梅 花 帶 上 了 詩 人 主 觀 寫 意 的 濃 重 色 彩, 深 刻 打 上 人 格 志 趣 的 烙 印 87 古 今 較 論 蘇 軾 石 延 年 詠 紅 梅 得 失, 以 此 最 公 允 深 刻 周 全, 既 分 析 石 延 年 得 失, 又 彰 顯 蘇 軾 藝 術 創 意 與 成 就, 故 能 饜 服 人 心 平 心 較 論, 蘇 軾 詠 紅 梅, 物 我 雙 寫, 體 物 得 神, 意 態 俱 佳, 詩 中 有 人, 躍 然 紙 上, 確 是 佳 構 梅 格 之 論 更 精 闢 深 刻, 千 古 不 易, 又 以 精 巧 創 作 為 梅 格 之 說 提 供 具 體 呈 現, 有 理 論, 有 實 踐, 故 能 博 得 掌 聲, 傳 頌 千 載 石 延 年 詠 紅 梅, 頷 聯 認 桃 無 綠 葉, 辨 杏 有 青 枝, 雖 落 痕 跡, 樸 拙 可 笑, 末 聯 未 應 嬌 意 急, 發 赤 怒 春 遲, 確 有 韻 致, 誠 為 佳 句, 值 得 稱 美 蘇 軾 評 石 延 年 詠 梅, 一 味 誇 大 頷 聯 瑕 疵, 不 道 末 聯 之 美, 但 道 人 之 短, 不 稱 人 之 美, 稍 嫌 不 公 平 不 厚 道, 石 氏 地 下 有 靈 當 為 之 氣 結 不 過, 無 論 如 何, 從 後 人 討 論 之 熱 烈 來 看, 蘇 87 程 杰 : 美 人 與 高 士 兩 個 詠 梅 擬 象 的 遞 變, 南 京 師 大 學 報 ( 社 會 科 學 版 ) 第 6 期 (1999 年 11 月 ), 頁
28 232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軾 詠 紅 梅 以 註 明 詩 點 名 道 姓 批 判 前 賢 引 人 注 意 的 書 寫 策 略 極 成 功, 套 用 現 代 廣 告 用 語 : 吸 睛 指 數 百 分 百! 蘇 軾 可 說 是 文 藝 創 造 的 行 銷 專 家, 精 心 書 寫, 巧 妙 裝 飾, 自 產 自 銷, 成 功 推 廣 紅 梅 詩 詞 及 梅 格 之 論, 迴 響 千 年, 餘 音 不 絕 這 給 我 們 一 個 啟 發 : 現 今 流 行 文 化 創 意, 只 要 物 品 精 美, 包 裝 妥 善, 引 人 注 意, 產 銷 有 方, 每 一 位 文 人 都 是 文 創 產 業 行 銷 專 家, 都 是 自 我 行 銷 專 家 法 國 符 號 學 家 羅 蘭. 巴 特 (Roland Barthes) 曾 說 : 當 一 篇 文 字 激 起 智 力 的 泉 源 時, 可 以 把 讀 者 從 消 費 者 變 成 生 產 者 蘇 軾 紅 梅 詩 詞 不 僅 提 供 文 藝 美 學 的 貢 獻, 對 吾 人 文 藝 創 作 文 創 行 銷 也 都 有 啟 發 五 結 語 綜 上 所 論, 蘇 軾 謫 居 黃 州, 所 作 紅 梅 三 首, 首 篇 最 佳, 蘇 軾 情 有 獨 鍾, 隨 即 檃 括 成 定 風 波. 詠 紅 梅 一 詞 蘇 軾 千 古 才 人, 詩 詞 兼 擅, 時 將 自 己 得 意 佳 句 相 互 轉 化, 渾 融 無 跡, 然 多 屬 零 星 字 句, 唯 獨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是 通 篇 轉 化, 全 盤 檃 栝, 自 詡 之 情 自 不 待 言 此 組 詩 詞, 從 創 作 現 象 上 說, 屬 於 同 題 共 作, 這 是 蘇 軾 創 作 的 一 大 顯 著 特 徵, 也 是 蘇 軾 以 詩 為 詞 88 的 重 要 內 涵 之 一 ; 從 創 作 形 式 上 論, 屬 於 檃 栝, 毋 庸 贅 言 要 注 意 的 是, 蘇 軾 以 詩 入 詞, 並 非 簡 單 地 移 詩 入 詞 由 詩 到 詞, 蘇 軾 精 心 結 撰, 巧 妙 構 思, 通 過 本 文 剖 析, 我 們 知 道, 其 中 包 含 著 至 少 三 重 書 寫 策 略 : 第 一 刻 意 選 調, 重 視 傳 播 蘇 軾 紅 梅 詩 乃 七 律, 韻 屬 平 聲, 要 援 引 入 詞, 既 要 保 留 詩 句 原 貌, 又 須 保 證 稍 加 點 染 即 可 成 篇, 只 能 選 擇 與 七 律 詩 體 最 接 近 的 詞 牌, 故 必 用 定 風 波 只 要 比 較 蘇 軾 另 一 首 定 風 波. 重 陽 括 杜 牧 之 詩 與 杜 牧 原 作 九 日 齊 山 登 高 即 可 明 白, 此 乃 蘇 軾 刻 意 選 調 的 結 果 同 時, 從 存 在 形 態 而 言, 詞 作 在 宋 代 是 一 種 音 樂 文 學, 要 求 被 之 管 弦, 口 耳 相 傳 蘇 軾 以 詩 入 詞, 也 是 為 了 迎 合 這 種 傳 播 方 式, 以 廣 流 播 從 實 際 效 果 上 看, 蘇 軾 可 說 已 達 到 目 的 第 二 物 我 雙 寫, 自 明 心 志 蘇 軾 貶 謫 黃 州, 以 梅 花 為 題, 湧 現 大 量 作 品, 故 此 組 紅 梅 詩 詞 的 出 現 絕 非 偶 然, 與 蘇 軾 此 期 心 境 緊 密 聯 繫 蘇 軾 忠 而 被 謗, 信 而 見 疑, 其 風 神 與 梅 花 暗 合, 故 他 以 孤 傲 不 隨 忠 言 得 罪 者 的 心 眼 觀 照 梅 花, 聯 繫 人 格 與 梅 格, 將 梅 花 擬 人 化, 轉 化 梅 格 為 人 格, 進 而 豐 富 深 化 紅 88 何 謂 以 詩 為 詞, 可 參 彭 文 良 撰 : 蘇 軾 以 詩 為 詞 涵 義 綜 論, 長 春 師 範 學 院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版 ) 第 6 期 (2008 年 11 月 ), 頁 79-84
29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233 梅 詩 詞 指 涉 的 人 物 精 神 與 意 涵 : 剛 毅 不 屈 的 精 神, 不 合 時 宜 的 性 格, 堅 持 理 想 不 茍 合 取 容 隨 世 浮 沉 的 心 志, 這 正 是 蘇 軾 紅 梅 詩 詞 之 自 我 觀 照 與 書 寫, 詠 梅 即 言 志 第 三 以 註 明 詩, 批 判 前 賢 以 註 明 詩, 批 判 人 物, 彰 明 作 意, 引 人 注 意, 是 蘇 詩 慣 用 技 法, 長 篇 名 作 荔 支 嘆 即 典 型 範 例, 膾 炙 人 口 蘇 軾 詠 紅 梅, 詩 老 之 稱 既 重 覆 形 之 於 詩 詞, 先 以 註 明 詩, 日 後 復 以 文 明 詩, 點 名 道 姓, 直 指 詩 老 即 石 延 年, 唯 恐 世 人 不 知, 毫 不 隱 飾, 冷 嘲 熱 諷, 臧 否 前 賢, 爭 妍 鬥 勝 之 心, 抑 人 揚 己 之 意, 明 白 可 見, 遂 引 起 後 人 高 度 注 意, 回 響 熱 烈, 歷 代 不 絕, 果 然 達 到 預 期 效 果 簡 言 之, 蘇 軾 此 組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梅 格 之 論 精 警 超 拔, 書 寫 策 略 巧 妙 綿 密, 思 想 意 涵 深 刻 真 實, 理 論 與 實 踐 人 品 與 作 品 完 美 結 合, 宜 其 傳 頌 千 載
30 234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引 用 文 獻 孔 凡 禮 編 撰 : 三 蘇 年 譜, 北 京 : 北 京 古 籍 出 版 社,2004 年 10 月,1 版 1 刷 方 回 選 評, 李 慶 甲 集 評 校 點 : 瀛 奎 律 髓 彙 評,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5 年 4 月,1 版 1 刷 王 士 禛 撰 : 花 草 蒙 拾, 續 修 四 庫 全 書 編 纂 委 員 會 編 : 續 修 四 庫 全 書 ( 冊 1733),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2 年 3 月,1 版 1 刷 王 文 誥 輯 訂 : 蘇 文 忠 公 詩 編 註 集 成, 台 北 : 台 灣 學 生 書 局,1979 年 8 月, 再 版 王 水 照 選 注 : 蘇 軾 選 集,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8 年 10 月,1 版 2 刷 王 直 方 撰 : 王 直 方 詩 話, 吳 文 治 主 編 : 宋 詩 話 全 編 ( 冊 2), 南 京 :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社,1998 年 12 月,1 版 1 刷 四 川 大 學 中 文 系 唐 宋 文 學 研 究 室 編 : 蘇 軾 資 料 彙 編,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4 年 4 月,1 版 1 刷 石 延 年 撰 : 石 延 年 詩, 北 京 大 學 古 文 獻 研 究 所 編 : 全 宋 詩 ( 冊 3),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1995 年 3 月,1 版 1 刷 李 燾 撰, 上 海 師 範 大 學 古 籍 整 理 研 究 所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古 籍 整 理 研 究 所 點 校 : 續 資 治 通 鑑 長 編,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4 年 9 月,2 版 1 刷 杜 牧 撰, 馮 集 梧 注 : 樊 川 詩 集 注, 台 北 : 漢 京 文 化 公 司,1983 年 9 月, 初 版 沈 祥 龍 撰 : 論 詞 隨 筆, 唐 圭 璋 編 : 詞 話 叢 編 ( 冊 5), 台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1988 年 2 月, 台 1 版 朋 九 萬 編 錄 : 東 坡 烏 臺 詩 案, 長 沙 : 商 務 印 書 館,1939 年 12 月, 初 版 林 逋 撰 : 林 逋 詩, 北 京 大 學 古 文 獻 研 究 所 編 : 全 宋 詩 ( 冊 2),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1991 年 7 月,1 版 1 刷 邵 博 撰, 李 劍 雄 劉 德 權 點 校 : 邵 氏 聞 見 後 錄,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7 年 12 月,1 版 2 刷 邱 世 友 撰 : 劉 熙 載 的 詞 品 說 融 齋 詞 論 之 一, 徐 林 祥 主 編 : 劉 熙 載 美 學 思 想 研 究 論 文 集, 成 都 : 四 川 大 學 出 版 社,1993 年 2 月,1 版 1 刷 紀 昀 評 點 : 蘇 文 忠 公 詩 集, 台 北 : 宏 業 書 局,1969 年 6 月, 未 載 版 次 唐 圭 璋 編 : 全 宋 詞, 台 北 : 洪 氏 出 版 社,1985 年 4 月, 再 版 孫 康 宜 撰, 李 奭 學 譯 : 蘇 軾 與 詞 體 地 位 的 提 升, 中 外 文 學,20 卷 6 期
31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235 殷 大 云 撰 : 劉 熙 載 藝 概. 詞 曲 概 初 探, 徐 林 祥 主 編 : 劉 熙 載 美 學 思 想 研 究 論 文 集, 成 都 : 四 川 大 學 出 版 社,1993 年 2 月,1 版 1 刷 張 炎 撰, 夏 承 燾 校 注 : 詞 源 注, 台 北 : 木 鐸 出 版 社,1987 年 7 月, 初 版, 與 樂 府 指 迷 箋 釋 合 刊 本 張 璋 黃 畲 編 : 全 唐 五 代 詞, 台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1986 年 10 月, 台 1 版 郭 預 衡 主 編 : 中 國 古 代 文 學 史 長 編 宋 遼 金 卷, 北 京 : 北 京 師 範 學 院 出 版 社, 1993 年 1 月,1 版 1 刷 陳 鵠 撰, 孔 凡 禮 點 校 : 西 塘 耆 舊 續 聞,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2 年 8 月,1 版 1 刷, 與 師 友 談 記 曲 洧 舊 聞 合 刊 本 彭 文 良 撰 : 論 唐 宋 詞 的 傳 播 形 式, 燕 山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 第 4 期, 2009 年 12 月, 頁 : 蘇 軾 以 詩 為 詞 涵 義 綜 論, 長 春 師 範 學 院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版 ) 第 6 期,2008 年 11 月, 頁 程 杰 撰 : 美 人 與 高 士 兩 個 詠 梅 擬 象 的 遞 變, 南 京 師 大 學 報 ( 社 會 科 學 版 ) 第 6 期,1999 年 11 月, 頁 費 袞 撰 : 梁 谿 漫 志,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1990 年 9 月,1 版 1 刷 馮 煦 撰 : 蒿 庵 論 詞, 唐 圭 璋 編 : 詞 話 叢 編 ( 冊 4), 台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 1988 年 2 月, 台 1 版 黃 永 武 撰 : 詩 與 美, 台 北 : 洪 範 書 店,1987 年 12 月,4 版 黃 徹 撰 : 溪 詩 話, 吳 文 治 主 編 : 宋 詩 話 全 編 ( 冊 3), 南 京 :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社,1998 年 12 月,1 版 1 刷 榮 斌 撰 : 一 代 詠 梅 成 正 聲 論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創 作 熱, 東 嶽 論 叢 24 卷 1 期, 2003 年 1 月 趙 翼 撰 : 甌 北 詩 話, 郭 紹 虞 編 選, 富 壽 蓀 校 點 : 清 詩 話 續 編 本 ( 冊 中 ), 台 北 : 木 鐸 出 版 社,1983 年 12 月, 初 版 劉 安 世 口 述, 馬 永 卿 編, 王 崇 慶 解 : 元 城 語 錄 解, 台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未 載 出 版 年 月 與 版 次 劉 克 莊 撰 : 後 村 詩 話, 吳 文 治 主 編 : 宋 詩 話 全 編 ( 冊 8), 南 京 :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社,1998 年 12 月,1 版 1 刷 劉 昭 明 撰 : 引 物 連 類 直 斥 本 朝 昏 君 佞 臣 蘇 軾 荔 支 歎 的 譏 刺 典 範 與 創 意, 文 與 哲 第 9 期,2006 年 12 月, 頁
32 236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 蘇 軾 西 江 月 梅 花 詞 的 藝 術 與 創 意, 第 四 屆 文 學 藝 術 與 創 意 研 發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劉 熙 載 撰, 王 氣 中 箋 注 : 藝 概 箋 注, 貴 陽 : 貴 州 人 民 出 版 社,1986 年 9 月,1 版 1 刷 潘 慎 編 撰 : 詞 律 辭 典, 太 原 : 山 西 人 民 出 版 社,1991 年 9 月,1 版 1 刷 鄭 園 撰 : 東 坡 詞 研 究,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2010 年 3 月,1 版 1 刷 龍 沐 勛 撰 : 唐 宋 詞 格 律, 台 北 : 九 思 出 版 公 司,1979 年 3 月, 台 1 版 薛 雪 撰 : 一 瓢 詩 話, 丁 福 保 編 : 清 詩 話, 台 北 : 木 鐸 出 版 社,1988 年 9 月, 初 版 蘇 軾 撰, 孔 凡 禮 點 校 : 蘇 軾 文 集,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6 年 2 月,1 版 4 刷 : 蘇 軾 詩 集,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7 年 10 月,1 版 2 刷 蘇 軾 撰, 鄒 同 慶 王 宗 堂 編 校 : 蘇 軾 詞 編 年 校 註,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2 年 9 月,1 版 1 刷
33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237 A Study on the Writing Strategy of Su Shih s Huangzhou Poetry and Tz u on Red Plum Liu, Chao-ming Peng, Wen-liang [Abstract] Su Shih had composed many well-written poems and tz u on chanting the plum blossoms. Due to these great works, the chants on the plum blossoms have received a lot of attention on the studies of the poetry and tz u in Sung dynasty. On Su s deposition to Huang-chou, he first claimed character of plum in his composition of Hong Mei San Shou. In addition, he incorporated his poetry into tz u, and made Ding Fong Po. Yong Hong Mei. Su s works of the red plum blossoms were not only creative but also indicated Su s profound thinking to that time, which has made Su a highly valued literatus since Sung dynasty. Furthermore, in the literature, Su had often been compared to Shi Yan Nian because they were both famous writers in Sung dynasty. In this paper, I tried to analyze the excellent writing strategies, the context, and the consonance included in the chant on the plum blossoms. First, for the purpose of chanting the plum blossoms works and incorporating his poem lines with tz u, Su particularly picked out the Ding Feng Po tz u pattern, which had the closest pattern with the chants on the plum blossoms. This was the main writing strategy to make this work more appealing and easier to be chanted. Besides, incorporating poems into tz u so that the chant on the plum blossoms could spread widely is also the necessary writing strategy. Secondly, Su compared plum blossom in Ding Feng Bo.Yong Hong Mei to himself to show his willingness to serve in the government. Su assimilated a gentleman as the plum blossom and argued that characters of plum blossom was indeed the character of a gentleman. Finally, writing poems to express his thoughts, make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ment, and satirize people of the former times were the writing strategies Su always used. 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Chongqing University.
34 238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order to emphasize the idea of the equivalence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plum blossom and the character of a gentleman, Su made a severe criticism on Shi Yan Nian and assimilated Su himself as the plum blossom. In conclusion, Su embodied the argument of character of plum blossom by using ingenious writing strategies. Hence, the argument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plum blossom and the relevant works have received a lot of attention and serve as the main topic of this paper. Keywords: Su Shih, Huangzhou, plum blossom poetry, plum blossom tz u, writing strategy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30395FA4E9AA76AEC9A54EBB4FC657B5FCAAC0AAECB1B45FBD735F2E646F63>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十 八 期 2009 年 11 月 頁 185-212 日 治 時 代 臺 灣 詞 社 初 探 蘇 淑 芬 提 要 日 治 時 期, 全 臺 僅 有 二 個 詞 社, 包 括 臺 北 地 區 的 巧 社 與 嘉 義 地 區 的 小 題 吟 會 本 論 文 探 討 兩 詞 社 成 立 背 景 社 集 活 動, 詞 作 主 題, 包 括 悼 亡 懷 古 述 懷 節 序 反 戰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27-256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張 俐 盈 摘 要 方 東 樹 (1772-1851) 論 詩 名 著 昭 昧 詹 言, 係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與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所 選 名 家 之 作, 一 一 論 其 詩 法 而 成 全 書 凡 二 十 一 卷, 其 中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中 國 文 學 系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肉 蒲 團 研 究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肉 蒲 團 研 究 The Research of Rou Pu Tuan 研 究 生 : 林 欣 穎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人 文 藝 術 學 院 語 文 與 創 作 學 系 語 文 教 學 碩 士 班 ( 暑 期 班 ) 碩 士 論 文 Master Program of Language Instruction ( Summer Program)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Creative Writ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頁 189-216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6, pp.189-216, December 2010 也談元代散曲中的茶文化 莊淑紅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在中國文學中 唐詩 宋詞 元曲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它們記錄並傳承著中 古時代的東方文化 記敘了那個時空下璀璨的中國歷史 在本論文中
106 曾 夢 涵 / 南 台 學 報 第 37 卷 第 4 期 2012 年 12 月 105-120 壹 前 言 蘇 軾 因 烏 臺 詩 案, 而 貶 謫 黃 州, 身 為 罪 人, 苦 悶 之 情, 不 言 而 喻, 初 到 黃 州, 人 生 地 不 熟, 幸 有 知 州 徐 大 受, 對 蘇
曾夢涵 南台學報 第 37 卷第 4 期 2012 年 12 月 105-120 105 蘇軾與徐大受交遊詩詞文評析 曾夢涵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m981010004@student.nsysu.edu.tw 摘要 蘇軾以詩 詞 文紀錄與徐大受情誼 本篇文將蘇軾與徐大受交遊之況做一整理 並找出歷代文人 對於相關詩詞文的評析 以明白歷代文人重視蘇軾作品的哪些藝術性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論述 第一個 部分為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81-311 19 2 90 12 987-1053 987?-1053? * 281 282 19 2 1034-1038 1 2 1 1957 3 91-98 James R. Hightower, The Song Writer Liu Yung, part 1 & 2,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八 期 2012 年 3 月 頁 205-234 北 宋 茶 俗 掠 影 以 蘇 軾 茶 詞 為 主 的 探 討 陳 金 英 摘 要 宋 代, 是 一 個 茶 風 熾 盛 的 朝 代, 而 代 表 宋 代 的 文 學 體 裁 宋 詞, 正 是 蘊 含 大 量 飲 茶 風 俗 的 重 要 文 獻 然 而 歷 來 研 究 宋 詞 或 研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文 與 哲 第 十 九 期 2011 年 12 月 頁 87~116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唐 代 江 南 諸 曲 的 轉 化 記 憶 與 書 寫 廖 美 玉 [ 摘 要 ] 本 文 以 唐 代 江 南 諸 曲 作 為 研 究 文 本, 首 先 探 討 由 南 音 到 華 夏 正 音 的 江 南 諸 曲, 闡 述 樂 府 詩 流 傳 與 政 權 的 密 切 關 係 接 著 探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icrosoft Word - CGJ6-1-05陳伯軒.doc
長 庚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6:1(2013),99-121 命 題 作 文 的 深 度 審 題 與 多 元 思 考 陳 伯 軒 摘 要 審 題 與 立 意 是 作 文 首 要 的 步 驟, 在 諸 多 的 作 文 教 學 研 究 中 都 有 所 強 調 然 而 絕 大 多 數 陳 陳 相 因, 並 未 更 深 入 研 探 審 題 與 立 意 的 方 法 本 研 究 以 教 學 經 驗, 配 合
Microsoft Word - 1-1.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 期 第 1-16 頁 2000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律 賦 在 唐 代 典 律 化 之 考 察 簡 宗 梧 游 適 宏 * 摘 要 通 常 中 國 文 學 史 專 著 述 及 賦 時, 總 會 提 到 唐 代 的 律 賦 此 一 論 述 透 露 了 多 種 意 義 : 一 是 就 中 國 文 學 史 言, 唐 代 律 賦 可
Microsoft Word - 001封面.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三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87-126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論 歸 有 光 詩 中 的 海 戰 書 寫 兼 述 其 古 文 中 的 禦 寇 思 想 * 顏 智 英 摘 要 本 文 針 對 歸 有 光 24 首 與 抗 倭 海 戰 相 關 的 詩 篇 作 深 入 的 探 討, 以 溯 源 頭 觀 流 變 的 研 究 方 式, 具 體 見 出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2006 12 107-136 1661-107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Microsoft Word - z-ww377-03
台 灣 學 誌 第 二 期 2010 年 10 月 頁 49-77 日 治 時 期 府 城 士 紳 王 開 運 的 憂 世 情 懷 及 其 化 解 之 道 施 懿 琳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教 授 shyyilin@gmail.com 陳 曉 怡 崑 山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講 師 mayfennel@gmail.com 摘 要 王 開 運 是 日 治 至
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
2002 10 1-28 Inquiry into Yan Yan-Zhi s The Chant of Five Virtuous Men and Xiao Tong s The Chant of Shan Tao and Wang Rong Chiang Chien-Chun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1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untitled
101 12 93-122 * 2012.7.10 2012.12.5 * 94 638-712 677-744 709-788 749-814 -850-867 1 980-1052 1007-1072 1037-1101 1010-1071 1032-1098 1007-1072 1009-1059 2 1023-1063 992-1049 1002-1069 * 1 2 49 880 1997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論 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ture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Doctorate Dissertation 徐 孚 遠 在 世 變 下 之 生 命 情 懷 Xu Fu-Yuan's Life Feeling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250 Discussion of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Kuei-Fang Liu* Abstract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have the bright artistic feature and individ
249270 * ( 93 6 30 93 12 1 ) * 250 Discussion of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Kuei-Fang Liu* Abstract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have the bright artistic feature and individuality. Those poems
Microsoft Word - 18-邱湘雲(223-260).doc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七 期, 頁 223-260 1 二 六 年 九 月 禪 學 對 唐 代 詩 歌 美 學 的 影 響 邱 湘 雲 摘 要 禪 宗 大 顯 於 唐 朝, 詩 歌 也 大 盛 於 唐 朝, 禪 學 與 詩 學 交 會 於 一 時, 進 而 又 激 發 出 美 學 的 火 花 禪 與 詩 所 追 求 的 境 界 之 美 有 許 多 相 通 之 處, 例 如 重 直 觀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980103修.doc
淡 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呂 正 惠 蘇 敏 逸 博 士 博 士 倚 天 屠 龍 記 愛 情 敘 事 之 研 究 研 究 生 : 陳 麗 淑 撰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 月 淡 江 大 學 研 究 生 中 文 論 文 提 要 論 文 名 稱 : 倚 天 屠 龍 記 愛 情 敘 事 之 研 究 頁 數 :128 校 系 (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九 期 2015 年 6 月 頁 129 ~ 17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柳 宗 元 河 間 傳 析 論 兼 論 子 厚 對 人 欲 的 省 思 與 書 寫 方 介 * 提 要 柳 宗 元 與 韓 愈 同 倡 古 文, 同 主 文 以 明 道, 然 而, 傳 世 柳 集 中, 卻 有 河 間 傳 一 文, 以 極 大 膽 之 筆 法 書 寫 女 子
論文封面
6 21 1973 13 274 A Study of Children s Poetry by Lin Huan-Chang Chen, Chun-Yu National Taitung Teachers College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ldren s Literature Abstract Lin Huan-Chang, the poet who devoted
60,,,, ( ) ;,,,,,,,, ( ),, :,,,,,,,,,,,,,,,,,,,,,,,,, ;,,,,,, : :,,,,,,,,,,,,,,,,,, ( ),,( ) 11
,,,,,,, ;,, ;,, () ( ), ; ( ),,,,,,,,, ;,,,,,,,,,,,,,,,,,,,,,, 60,,,, ( ) ;,,,,,,,, ( ),, :,,,,,,,,,,,,,,,,,,,,,,,,, ;,,,,,, : :,,,,,,,,,,,,,,,,,, ( ),,( 1983 1940 ) 11 61,,,,,,,,,,,,,,, ( )!,,,,, :,,,?,,,?,,,,,,,,,?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元代題畫女性詩歌研究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元 代 題 畫 女 性 詩 歌 研 究 The Research of Painting Poetries of Women Pictures in Yuan Dynasty 研 究 生 : 張 書 容 指 導 教 授 : 張 高 評 中 華 民 國 一 二 年 七 月 摘 要 元 代 題 畫 詩 在 唐 宋 完 善 的 基 礎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43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教 授 摘 要 韓 儒 鄭 道 傳 (?~1398) 是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大 儒, 他 在 當 時 的 朝 代 更 迭 之 際, 有 極 大 的 影 響 力 由 於 他 得 到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的 信 任, 得 以 實 行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2006 12 137-178 The Various Viewpoints of Yao Ying s Jail-period Poems 137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Painting and poetry are comp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2008 年 10 月 頁 23-6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 張 高 評 提 要 繪 畫 之 局 限, 詩 歌 可 以 相 濟 ; 詩 歌 之 藝 術, 繪 畫 往 往 借 鏡 之 因 此, 詩 與 畫 由 於 同 趣, 故 會 通 較 易 ; 又 因 異 迹, 故 借 鏡 可 成 本 論 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論 年 六 ii 離 年 拾 領 更 年 不 論 不 不 年 良 年 力 兩 年 不 料 利 論 論 劉 精 了 論 論 更 不 領 六 更 老 論 見 老 老 見 論 句 讀 見 論 更 立 年 歷 不 不 累 便 iii 論 領 易 領 領 來 年 歷 了 數 累 了 數 不 參 領 年 年 老 零 螺 不 力 說 類 更 度 識 不 留 料 螺 料 理 理 念 林 了 略 林 力 螺 iv Chiang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5 顾 城 水 银 组 诗 的 水 意 象 解 读 内 容 摘 要 : 意 象 长 久 以 来 扮 演 着 沟 通 人 与 物 之 间 的 桥 梁 在 顾 城 的 诗 歌 中, 意 象 更 发 挥 了 回 归 到 本 身 及 本 质 上 的 功 用 本 文 旨 在 探 讨 顾 城 组 诗 水 银 里 意 象 所 拼 凑 出 来 的 有 关 复 归 本 源 / 自 然 的 命 题 在 顾 城 笔 下,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實施在家教育之個案研究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第 二 十 五 期 2006 年 9 月 頁 327-358 鍾 理 和 疾 病 書 寫 探 析 洪 玉 梅 摘 要 鍾 理 和 一 生 坎 坷 多 舛 貧 病 交 迫, 然 而, 他 熱 愛 人 生 熱 愛 文 學, 始 終 以 溫 馨 敏 銳 的 筆 觸, 僕 僕 風 塵 於 創 作 之 途, 倒 在 血 泊 中 死 而 後 已 歷 來, 研 究 鍾 理 和 的
摘要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客 家 語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台 灣 客 家 童 謠 以 月 光 光 起 興 作 品 研 究 研 究 生 : 黃 彥 菁 指 導 教 授 : 王 帅 華 博 士 陳 秀 琪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一 月 摘 要 月 光 光 是 一 首 流 傳 已 久 的 童 謠, 以 此 為 主 題 的 文 本 數 量 甚 多 這 些 大 量 流 傳 下 來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七 期 2011 年 9 月 頁 1-24 論 陶 淵 明 的 讀 史 述 九 章 黃 世 錦 摘 要 述 是 古 代 的 一 種 文 體 陶 淵 明 有 讀 史 述 九 章 之 作, 此 九 章 不 僅 詠 贊 先 賢, 且 兼 有 述 懷 之 意 歷 來 對 此 九 章 微 旨 之 探 索, 自 宋 蘇 東 坡 東 坡 題 跋
NCUE Journal of Humanities Vol. 5, pp. 93-112 March 2012 Theme Awareness and Writing Skills on the Image of Teacher in Chen Heng-jia s Fiction Lian-pe
國 立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文 學 院 學 報 第 五 期, 頁 93-112 二 一 二 年 三 月 論 陳 恒 嘉 小 說 寫 作 技 巧 與 主 題 意 識 1 以 老 師 形 象 的 創 作 為 核 心 葉 連 鵬 摘 要 長 期 身 處 教 育 界 的 陳 恒 嘉, 對 於 教 育 相 關 問 題 也 就 十 分 熟 悉 且 關 切, 以 致 於 他 的 小 說 人 物 當 中, 有
their careers and left so many important poem works to be on everybody s lips which achieved that it can never be decayed and also it affected the lat
95 12 71 103 Journal of Yuanpei University No. 13, December 2006 P. 71 P. 103 The Poems of Analyzed Theories in Journey of Yangtze Gorges that the Four Great Poets Traveled by the Time of the Tang Dynasty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六 期 2014 年 12 月 頁 151-176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蘇 軾 與 李 方 叔 書 內 容 析 探 兼 論 蘇 李 軼 事 及 情 誼 許 雅 貴 * 摘 要 蘇 軾 與 李 方 叔 書, 是 寫 給 門 生 李 廌 的 一 篇 書 信 文, 信 中 主 要 提 出 了 四 點 : 一 推 辭 薦 引 之 因 二 君 子 相 交 之 道 三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 呂 湘 瑜 龍 華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唐 彪 乃 清 初 浙 江 名 儒, 其 讀 書 作 文 譜 簡 潔 地 呈 現 了 對 於 讀 書 作 文 以 及 文 學 的 種 種 看 法 其 以 為 無 論 是 讀 書 或 者 作 文, 都 必 須 以 靜 凝 神 為 出 發 點, 先 求 得 放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By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本 论 文 乃 获 取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 中 文 系 ) 的 部 分 条 件 A di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MASTER OF ARTS (CHINESE STUDIES) 拉 曼 大 学 中 华 研 究 院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I TUNKU ABDUL
高職教師教學成敗歸因之研究
論羊令野 貝葉 組詩的 象 與 意 21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高雄師大學報 2006,20,21-38 論羊令野 貝葉 組詩的 象 與 意 曾進豐 摘 要 本文首先透過鳥瞰 貝葉 詩集 宏觀整體取材與思想流動 釐清詩人 美感經驗及創作基調 其次 聚焦 貝葉 組詩 就 取象 與 鑄意 兩 大 面向來 開展 探討 貝葉 組詩 典故 意象之 運用 細分 為 佛 學典故 意象 神話 聖經典故意象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BIBLID 1026-5279 (2005) 94:2 p. 155-172 (2005.12) 155 1324 1254 1 330 1936 1747 [ 1 ] Keywords Ma Tuan-lin Wen-hsien T ng-k ao Catalog Edition E-mail: craacl@faculty. pccu.edu.tw [1] 1626 6 156 (2005.12)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by StudentSu-Chen Lee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 21 卷 第 3 期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2011 年 9 月 Vol.21 No.3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Sept. 2011 学 术 名 家 研 究 史 学 大 家 安 作 璋 先 生 访 谈 录 康 香 阁 (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编 辑 部, 河 北 邯 郸 056005) 摘 要 : 安 作 璋 先 生 是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最 早 从 事
230 東華漢學 第18期 2013年12月 的瑞兆象徵 而乾隆皇帝的題詩跋語亦可視為其登基六十年的 時代 筆記 三希堂 位處全國政治權力中樞 但 三希堂 所藏不過是前代 所遺而與政治權力無關的三件歷史文物 亦因為如此 三希堂 的設 立本身便有混淆政治文化兩種面貌的可能性 而面對 快雪時晴帖 這位文
東華漢學 第 18 期 229-274 頁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 2013 年 12 月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之 接受 研究 試以乾隆皇帝之題詩跋語為探討對象 陶玉璞 摘要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自康熙年間進獻入宮 之後 又陸續獲得王 獻之 中秋帖 王珣 伯遠帖 乾隆十一年 乾隆皇帝遂於養心殿西 暖房闢成一室 易其名曰 三希堂 然而 這位風雅皇帝卻未平等對 待 三希 此從其於 快雪時晴帖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中 正 漢 學 研 究 2012 年 第 一 期 ( 總 第 十 九 期 ) 2012 年 6 月 頁 111~134 國 立 中 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111 從 哀 傷 到 哀 而 不 傷 : 陳 子 昂 與 張 九 齡 的 感 遇 詩 對 比 研 究 * 丁 涵 摘 要 在 中 國 古 典 文 學 語 境 中, 一 個 主 題 的 奠 立 往 往 需 要 歷 時 彌 久, 而 這 本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99-117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 探 析 * 吳 聲 佑 摘 要 筆 者 檢 視 劉 氏 文 本, 釐 清 待 議 問 題 者 有 三 首 探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之 因, 究 得 清 代 揚 荀 學 風 荀 子 從 祀 荀 子 升 經 三 端 次 就 三 傳 荀 子 相
A Study on JI Xiaolan s (1724-1805)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紀 曉 嵐 (1724 1724-1805 1805) 生 平 資 料 斠 正 及 對 聯 聯 論 研 究 LI Ha 李 夏 THE UNIVER
Title A study on Ji Xiaolan's (1724-1805)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 Ji Xiaolan (1724-1805) sheng ping zi liao jiao zheng ji dui lian, lian lun yan jiu Author(s) Li, Ha; 李 夏 Citation Li,
Microsoft Word - 2 黃州詩景 李妮庭.doc
東 華人文 學報 第十七期 頁 21-59 2010 年 7 月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黃州詩景 張耒的地方表述與遷謫意識 李妮庭 提 要 如同蘇軾在黃州的居遊為宋人所樂道 張耒的黃州詩也喚起了宋人對黃州這 一地方的情感與想像 然而 與前人迥異 張耒詩卻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地方感 顯現其遷謫意識 具體而言 張耒詩中所描寫的黃州 意味著 非吾土 的南方 北方的城市映像與荒山野水的現實 相互對立 激盪
中 國 學 研 究 期 刊 泰 國 農 業 大 學 บ นทอนเช นก น และส งผลก บ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จา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มาเป นบทภาพยนตร และบทละคร โทรท ศน ด วยเช นก น จากการเคารพ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ต นฉบ บเป นหล
วารสารจ นศ กษา มหาว ทยาล ยเกษตรศาสตร การเล อกสรรของย คสม ยท แตกต างก น โดยว เคราะห 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 บทละครโทรท ศน หร อบทภาพยนต จากผลงานคลาสส 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 สม ยใหม ของจ น The Choice of Times Film Adaptation of Chinese
206 雜但總的來說陳維崧仍然受到肯定特別是陳廷焯 對陳維崧有了再 發現 侯雅文的文章試圖抽樣選取不同時期的清詞選本來探討陳維崧詞的經典化 內涵及其過程不過其中與本文有關係的只有王昶 國朝詞綜 一種雖然前後對 照多少揭示了其價值但對如何反映雍乾詞學傾向尚未能展開 李睿的文章全 面
雍乾詞壇對陳維崧的接受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晚清譚獻 1832 1901 討論清詞時曾提出過一個著名論斷 錫鬯其年出而本 朝詞派始成 他認為朱彝尊 1629 1709 和陳維崧 1625 1682 是清詞發展中的 1 重要代表人物並特別指出 嘉慶以前為二家牢籠者十居七八 譚獻是在詞學 理論上具有卓越建樹的批評家他的看法歷來為學界所重視 從具體實踐來看對 於朱彝尊的研究已經證明了他的這一論斷正確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期 2010 年 11 月 頁 109-132 論 文 心 雕 龍 中 的 意 象 與 比 興 陳 秋 宏 提 要 本 文 以 文 心 雕 龍 中 的 神 思 物 色 比 興 等 篇 章 為 出 發 點, 藉 由 打 破 篇 章 侷 限 的 論 述, 試 圖 從 物 象 心 象 ( 文 字 ) 意 象 ( 語 言 文 字 層 面 ) 的 創 作 活 動 架 構,
188 一般論文 The Pursuit of Reality in Family Catastrophe and Crystal Boys Hung, San-Hui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
2011 年 4 月 頁 187-204 國立台灣文學館 家變 與 孽子 中的父子關係與對 真實 世界的追求 洪珊慧 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 王文興與白先勇同為 現代文學 雜誌的重要成員 王文興 家變 與 白先勇 孽子 亦是七 與八 年代台灣文學史上兩部重要的長篇小說 家 變 以父親出走為始 逐章敘述范曄與父親的關係變化 其小說內容與其獨特 的文字表現 引發當時台灣文壇的注目 孽子 則以兒子出走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38 93 43 59 43 44 1 2 1621 1645 1646 3 1647 1649 4 1 1996 12 121 2 1988 1 54---79 3 1990 2 39 4 1987 8 16 19 1649 27---28 45 1651 5 1656 1662 1664 1667 1668 6 1681 1683 7 13 1958 2 1651 2002 11 67 1961
[1] 350 [1] 1991
BIBLID 1026-5279 (2001) 90:1 pp. 115-148 (2001.6) 1 1 5 1897-1960 Keywords Xiantang Wang Diary Documentary Science E-mail: ting6153@mail.scu.edu.tw 116 2001.6 [1] 350 [1] 1991 1 1 7 1897-1960 7 1918 10
55-83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55-83 20 1 91 6 * 55 56 20 1 7 1 2 1 1997.10 7 260 2 7 1 262 57 17 3 94 4 3 1989.3 662-663 4 1976.10 2456-2457 58 20 1 5 74 6 100 7 92 8 64 9 33 5 1978.10 472-473 6 1951-1952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2016 年 3 月 頁 43 ~ 94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黃 啟 書 * 提 要 歷 來 學 者 根 據 有 限 文 獻, 對 於 漢 代 經 學 發 展 之 描 述, 堪 謂 完 備 然 在 兩 漢 經 說 文 獻 多 半 亡 佚 的 情
untitled
I Abstract Abstract Kendzaburo Oa and Mo Yan are the writers from Japan and China who have great literature influence and strongly hometown sick in their creations. There are many places that communicate
余 光 中 对 马 华 作 家 的 影 响 研 究 A STUDY OF YU KWANG-CHUNG S INFLUENCE ON MALAYSIAN CHINESE WRITERS LEE SOO CHEE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CHINESE STUDIES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TUNKU ABDUL RAHMAN
335-365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35-365 21 1 92 6 * 335 336 21 1 1 2 3 4 5 6 7 1 1963 8 2 1978 250-251 3 1 7 4 3 2 5 1997 163 6 1984 7 1975 70 337 8 9 10 11 12 13 8 1992 331 333 9 1998 298 10 2001 187 11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eanings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parts
中 文 系 一 四 年 度 碩 士 位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陳 睿 宏 教 授 鄭 玄 易 緯 注 及 其 詮 釋 述 評 研 究 生 : 邵 吉 辰 通 過 日 期 : 一 五 年 六 月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2010 年 07 月 頁 51-82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袁 光 儀 * 摘 要 本 論 文 主 要 藉 由 李 贄 的 九 正 易 因 一 書 中 對 蒙 卦 的 闡 釋, 與 其 眾 所 週 知 的 童 心 說 作 一 對 照 與 印 證 李 贄 長 期 被 視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參 行 玲 年 年 理 行 年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關 懷, 使 得 作 品 內 涵 有 著 生 命 悲 嘆 生 死 的
<322DB57BA5C9BBF DA4BAA4E52E706466>
2009 9 47-94 1945-1947 1945-1947 42 15 228 15 15 15 34 1946 35 3 4 15 15 15 15 228 228 15-47- 21 The Sales of Tai-Sugar during 1945-1947: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150,000 Metric Tons
Microsoft Word - 2.王建國.doc
文與哲 台灣南區大學中文系策略聯盟學術論叢 2014 年 6 月 頁 53~92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清 代 學 術 研 究 中 心 風景與心境的鏡像 日據時期新詩中的海洋書寫 以林修二之詩為例 王建國 摘 要 本文主要著眼於台灣古典與現代海洋文學書寫之變異 首先 以日據時期新 舊文學作品中頗具代表性之 黑潮 為考察對象 倘若古典 舊 黑潮是封建體 制下的產物 則現代 新 黑潮則頗為貼近新時代的脈動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2006 6 105 138 105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Fu-Yung Instructor, Center for
97 3 ヽ ヽ ヽ ヽ ヽ 10 ヽ
113~136 97 3 Journal of Kun Shan University, Vol.5, pp.113~136 (Mar, 2008) 1 2 ヽ - 113 - 97 3 ヽ 3 4 5 6 ヽ 7 8 9 ヽ ヽ ヽ 10 ヽ - 114 - 11 4 1650 12 ヽ ヽ ヽ 13 ヽ ヽ - 115 - 97 3 14 ヽ ヽ ヽ ヽ 16 17-116 - ヽ 19 20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75-398 19 2 90 12 1763-1820 1911-1992 1 2 * 1 1962 11 2 1994 475-481 1994 539-546 375 376 19 2 3 4 5 6 7 8 9 3 1964 440-446 4 1967 10 18 1967 17 1 5 13 22 6 7 1936 452-465
中 國 茶 詩 與 文 人 茶 道 生 活 顏 鸝 慧 人 社 科 院 / 人 文 藝 術 教 學 中 心 摘 要 飲 茶 的 起 源, 歷 來 眾 說 紛 紜, 根 據 文 獻 資 料 顯 示, 在 唐 代 之 前, 飲 茶 只 是 一 種 區 域 性 的 生 活 風 俗 然 西 漢 時 已 有
明 新 科 技 大 學 校 內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中 國 茶 詩 與 文 人 茶 道 生 活 A Study of Chinese Tea Poetry and The Tea Rule of Poet 計 畫 類 別 : 整 合 型 計 畫 個 人 計 畫 計 畫 編 號 : MUST- 97- 人 藝 -02 執 行 期 間 : 97 年 03 月 01 日 至 97 年
1.第二卷第二期p1
通 識 學 刊 : 理 念 與 實 務,3(1),1-42 1 圖 解 思 考 法 在 申 論 題 寫 作 上 的 運 用 : 以 蕭 颯 死 了 一 個 國 中 女 生 之 後 為 例 馬 琇 芬 ( 投 稿 日 期 :2014/11/11; 修 正 日 期 :2015/01/21; 接 受 日 期 :2015/01/26) 摘 要 申 論 是 一 種 培 養 學 生 思 考 能 力 的 寫 作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夏注 梅堯臣詩 的詩學意義 吳淑鈿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近代學者夏敬觀 1875 1953 於 1940 年出版了六本唐宋金詩選注其一為 梅堯臣 1 詩 梅堯臣的詩歌在宋代備受推崇但元明後肯定其成就者卻不多清代至後期 2 始由同光派重新提倡 夏敬觀是同光派中最大力推舉梅詩的學人對梅詩作了深入 3 研究選注之外尚對全部詩作做了校注 於現代梅詩研究有重要意義具有探討 價值本論文以夏注梅詩的詩學意義作為研究範圍考察夏氏選注的詩學思想詩
Microsoft Word - 10-朴庸鎮+徐真賢.doc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第 28 期 頁 227-248 東 海 大 學 中 文 系 2014 年 12 月 新 羅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語 言 研 究 隅 朴 庸 鎮 徐 真 賢 提 要 1908 年 法 國 Pelliot( 伯 希 和 ) 在 中 國 甘 肅 省 敦 煌 莫 高 窟 裡 發 現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寫 本, 並 將 其 公 諸 於 世 韓 中 日 三 國 學
174 ( ) ( ) [ 1 ] [2] ( ) [3] [1] (1884) [2] ( [3]
BIBLID 1026-5279 (2005) 94:2 p. 173-206 (2005.12) 173 1794-1857 1797-1866 1794-1857 1797-1866 Keywords Documentary Science Guo Han Ma Han Xu Shan Dong Documentary E-mail: ting6153@scu.edu.tw 174 (2005.12)
untitled
1 47 1 102 1~18 DOI 10.3966/207352192013044701001 年 行 六 兩 行 六 2 歷 更 歷 歷 列 2005 10,770 4.86% 523 令 靈 療 不 易 1 2 3 4 1 ( 歷 1997 12 ) 12 2 更 歷 3 4 歷 不 不 更 3 不 5 靈 靈 6 靈 異 7 靈 神 神 益 靈 神 益 不 切 靈 8 靈 句 靈 寧 數
Microsoft Word - xb1202-15 牛尚鹏.doc
68. 道 经 语 词 词 义 的 文 化 阐 释 举 隅 以 太 上 洞 渊 神 咒 经 为 例 牛 尚 鹏 [ 南 开 大 学 天 津 300071] [ 摘 要 ] 道 经 中 保 存 了 大 量 具 有 特 殊 的 道 教 文 化 蕴 涵 的 语 词, 为 此 用 文 化 求 义 的 方 法 考 释 了 其 中 的 乌 民 饮 丹 丹 水 本 行 原 蒙 云 刚 擢 质 等 文 化 语 词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典藏
Schoenfeld Sternberg Krutetskii I II An analysis of Mathematics Problem-solving Processes of Gifted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with General Intelligent Ability Huang Chia-Chie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tional
2012 2 157 No. 2 2012 Jinan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57 100871 I127. 41 A 1000-5072 2012 02-0002 - 10 4 1 1 2 1540 1503 2 2011-06 - 27 1969 1 1985 19 2 3 1997 1998 3 2 34 2 3 1540
續論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第 19 卷 第 1 期 (95 年 3 月 )23~50 王 士 禎 的 山 水 詩 ( 下 ): 神 韻 與 山 水 23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王 士 禎 的 山 水 詩 ( 下 ): 神 韻 與 山 水 * 黃 雅 歆 摘 要 引 領 康 熙 詩 壇 的 王 士 禎, 匯 聚 有 清 以 來 詩 人 對 詩 歌 創 作 的 主 張, 加 以
第一章
詩 經 之 植 物 素 材 概 說 詩 經 之 植 物 素 材 概 說 周 明 儀 台 南 女 子 技 術 學 院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講 師 摘 要 詩 經 為 中 國 最 早 之 詩 歌 總 集, 其 內 容 之 豐, 儼 然 如 上 古 時 期 之 動 植 物 百 科 辭 典, 而 其 作 法 及 內 容 對 後 世 文 學 作 品 更 有 深 遠 影 響 就 植 物 素 材 而 言, 現
Microsoft Word - 104蔡孟珍.doc
談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二 期 2011 年 3 月 頁 87-124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從 明 清 縮 編 版 到 現 代 演 出 版 牡 丹 亭 崑 劇 重 構 的 幾 個 關 鍵 蔡 孟 珍 * 摘 要 戲 劇 為 搬 演 而 設 格 高 調 雅 的 文 士 劇 本, 宜 於 案 頭 清 玩, 卻 未 必 適 合 場 上 表 演 玉 茗 四 夢, 曲 壇 向
-0?- 000 --
Journal of Theater Studies 00 - 唱 一 個 殘 夢 到 黃 粱 * 論 邯 鄲 夢 的 飲 食 和 語 言 一 字 字 俱 費 經 營 0- * 00 00 1-00 0 -- -0?- 000 -- 唱一個殘夢到黃粱 論 邯鄲夢 的飲食和語言 時至今日 湯顯祖對戲曲語言藝術的重視 早已為學界所普遍認同 但論者 泰半是從聲律的角度 或 湯沈之爭 即戲曲創作 聲律 辭采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李元皓 二十世紀初期京劇淨行演員及其唱腔研究 以 牧虎關 御果園 為例 二十世紀初期京劇淨行演員及其唱腔研 究 以 牧虎關 御果園 為例* 李元皓** 中文摘要 形成於十九世紀的京劇 在二十世紀初時 發展的勢頭風潮臻於極盛 新興 的唱片錄音科技也於十九世紀末抵達中國 留下了一批珍貴的老唱片 以不同於 書面文字的方式 記錄著京劇有聲的過往 老唱片所能記錄的雖然只有聲音 然 而聲音 亦即 唱腔 正是戲曲藝術的核心之一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2004 11 1 ~ 24 * 1941 1943 1943 1 5 93.8.15 93.10.20 * 2 3 The Banning and "Revival" of Han Music in Wartime Taiwan: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Made by the Taiwan Music Investigation Team in 1943 Ying-fen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致 谢 本 论 文 能 得 以 完 成, 首 先 要 感 谢 我 的 导 师 胡 曙 中 教 授 正 是 他 的 悉 心 指 导 和 关 怀 下, 我 才 能 够 最 终 选 定 了 研 究 方 向, 确 定 了 论 文 题 目, 并 逐 步 深 化 了 对 研 究 课 题 的 认 识, 从 而 一
中 美 国 际 新 闻 的 叙 事 学 比 较 分 析 以 英 伊 水 兵 事 件 为 例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Narration of Sino-US International News Case Study:UK-Iran Marine Issue 姓 名 : 李 英 专 业 : 新 闻 学 学 号 : 05390 指 导 老 师 : 胡 曙 中 教 授 上 海
中 文 摘 要 : 我 國 工 會 法 自 有 強 制 入 會 相 關 規 定 以 來, 已 經 將 近 九 十 年 但 過 去 由 於 長 期 戒 嚴 下 工 會 運 動 處 處 受 到 管 控, 強 制 入 會 條 款 充 其 量 只 是 美 化 團 結 權 之 表 徵 而 已, 在 近 百 年
科 技 部 補 助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期 末 報 告 強 制 入 會 與 工 作 權 保 障 之 衝 突 與 調 和 計 畫 類 別 : 個 別 型 計 畫 計 畫 編 號 :NSC 102-2410-H-034-016- 執 行 期 間 :102 年 08 月 01 日 至 103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法 律 學 系 ( 所 )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
2007 4 1-44 着 1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untitled
II I Abstract Abstract This thesis mainly approaches Wu Wengying s ci poetry through his different class artistic style, and make a subject comment on the controversy of whether its has modernist element
09仇小屏.doc
2003 11 247-264 * * 247 The Phenomena of the Time Structure From Permanent to Momentary and its Aesthetics Examination on Neo Poetry Chou Hsien-p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 2010 年 10 月 頁 95~114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經 學 研 究 所 中 庸 釋 疑 以 慎 獨 等 九 則 詞 語 為 例 黃 忠 天 摘 要 朱 熹 萃 聚 群 賢 之 論, 推 敲 注 釋, 傾 其 畢 生 心 血, 完 成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自 元 仁 宗 皇 慶 二 年 (1313 年 ) 以 降, 此 書 更 成 為 科 舉 考
0 No. 0 6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6 0087 K09 A 00-0 0-00- 90 89 0-0-8 0JJD77000 < > 99 97 98 00 07 0 90 9 97 9 90 000 998 99 9 96 9 7 9 6 99 99 989 9 9 9 000 60 007 687 0 6 7 8 9 瑏瑠 90 6 7
Microsoft Word - 1-黃東陽-演繹的風流.doc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頁 1-26 二 一 二 年 三 月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 黃 東 陽 摘 要 本 文 以 專 門 纂 集 民 間 流 傳 東 坡 和 佛 印 對 答 為 戲 的 專 冊 東 坡 問 答 錄 ( 以 下 簡 稱 問 答 錄 ) 為 研 究 文 本, 考 察 是 書
1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_第三次印).doc
37 92 1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The Strategy Research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i-Na F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Kaohsiung
Japan He Bin Professor,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 daily life, the food on the table in the fa
2007 10 177-196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Food in the First Lunar Month between China and 177 Japan He Bin Professor,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 daily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2012) 民 國 101 年 6 月 出 版 1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林 文 彬 * 摘 要 易 經 艮 卦 艮 之 本 義 傳 統 上 都 以 注 視 解 之, 引 申 為 止 是 指 目 視 之 所 注 止 本 文 則 認 為 艮 之 本 義 或 當 為 不 見, 引 申 的 止 義 是 說 因 不 見 而 目 視 為 之 止, 艮 卦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
177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ent of Oriental Literature, Tzu Chi University
9 21-40 2004 12 * * 22 9 1 2 3 1 1992 2 1960 2 3 1984 8 87 23 4 5 1697 AD 1779 6 7 8 9 10 11 12 4 1977 109-112 5 87 41993 13-38 6 614 7 8 632 9 1974 8 10 631 11 12 632 9 24 13 14 13 1990 14 25 15 16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