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Transcription

1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中 文 摘 要 王 充 (27-100) 的 人 性 論 本 於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主 張 人 性 先 天 上 有 善 有 惡, 進 而 批 評 在 其 之 前 諸 家 的 各 種 陳 言, 斷 其 優 劣, 在 中 國 人 性 論 發 展 史 上 十 分 突 出 尤 其 視 孟 子 ( B.C.) 性 善 為 人 性 先 天 本 善, 視 荀 子 ( 約 B.C.) 性 惡 為 人 性 先 天 本 惡, 王 充 當 是 歷 史 上 第 一 人 ; 因 該 說 法 未 見 於 其 先 前 的 董 仲 舒 ( 約 B.C.) 職 是 之 故, 欲 考 察 儒 學 從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的 源 流 發 展, 王 充 對 人 性 論 的 見 解 實 不 能 忽 略 王 充 身 處 一 片 讖 緯 風 尚 之 中, 其 謂 論 衡 之 作, 一 言 以 蔽 之 曰 疾 虛 妄 其 談 論 人 性 的 態 度 亦 是 如 此 本 文 指 出 王 充 所 以 為 的 人 性 意 義 如 下 : 一 宇 宙 萬 物 均 由 氣 所 構 成, 故 人 性 亦 由 氣 所 決 定 二 人 性 內 容 有 善 有 惡, 乃 稟 氣 之 厚 薄 不 同 所 致 三 不 管 任 何 人 的 人 性, 或 多 或 少 均 具 五 常 之 氣, 故 或 多 或 少 具 有 五 常 之 性 四 王 充 所 謂 人 性 三 品, 乃 是 就 所 有 的 人 總 體 論 說, 即 天 下 或 許 有 些 人 性 是 極 善 極 惡 ( 但 仍 包 含 少 量 善 惡 ), 但 大 多 數 為 中 人 之 性 五 人 性 包 含 實 踐 能 力, 即 所 謂 識 知 或 知 慧, 論 者 稱 為 才 性, 保 證 人 性 得 以 展 現 六 人 性 呈 顯 在 於 後 天 教 化, 率 性 言 由 此 言 之, 亦 在 於 教, 不 獨 在 性 也 即 是 王 充 人 性 論 的 歸 宗 正 是 基 於 此, 王 充 批 評 孟 子 等 六 家 人 性 說, 斷 其 未 能 得 實 王 充 才 性 說 開 啟 魏 晉 時 代 的 討 論 ; 天 道 與 人 道 之 分 亦 影 響 了 理 學 的 思 維 255

2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方 式 王 充 的 人 性 展 現 有 其 局 限, 僅 止 於 個 人 道 德 修 養, 與 家 國 治 亂 無 關 家 國 治 亂 取 決 於 命, 人 之 富 貴 貧 賤 亦 然 人 的 道 德 修 養 無 法 改 善 人 自 降 生 便 已 決 定 的 命 此 乃 來 自 王 充 宿 命 傾 向 的 宇 宙 觀 故 欲 理 解 王 充 的 人 性 論, 不 可 不 注 意 此 點 為 集 中 探 析 王 充 所 以 為 的 人 性, 本 文 區 分 三 點 陳 述 : 一 析 論 王 充 宿 命 論 的 認 知, 二 研 析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三 陳 述 王 充 對 人 性 展 現 的 見 解 最 後 作 一 結 論 關 鍵 辭 :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人 性 論 氣 教 化 256

3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On Wang Chong s Human Nature Cheng-Wei Liu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human nature, Wang Chong has a noticeable status. He is famous for his doctrine that human nature innately has both good and evil elements, and also famous for his critique of previous theories. Moreover, probably he is the first philosopher to interpret Mencius thesis of human nature is good as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good, and XunZi s thesis human nature is evil as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evil. His theory and interpretations have noticeable influence up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Wang Chong s philosophical attitude is against unfounded and unreal beliefs. The points of his theory: 1) Human beings, as every other things, are constituted by Air (Qi). So that human nature is also determined by Air; 2) the content of human nature is determined by the thinness or thickness of Air, so it contains both good and evil elements; 3) The constituting air of human beings has more or less elements of five constant virtues, so any human being has more or less the nature of five constant virtues; 4) The nature of different individual human beings can be classified as three degrees, but most individuals are of the Middle Degree; 5) Human beings have practical power of recognition or wisdom for actualizing their nature; 6) The actualization of human nature needs another condition education. The ultimate conclusion 257

4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of Wang Chong s theory is that (human cultivation) not only depends upon human nature, but also upon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doctrine, he criticized Mencius theory (and others) as unreal. Moreover, his doctrine of three degrees of human nature opened the discourse about the nature of talent 才 性 in Wei-Jin dynasties. Finally, hi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way of heaven and the way of human being has great influence on Neo-Confucianism. The limit of Wang Chong s philosophy is his cosmological fatalism. According to him, human cultivation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rise and fall of a nation or society, also nothing to do with human well-being. These affairs are wholly determined by fate or fortune. This article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1) Wang Chong 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nately has both good and evil elements ; 2) Wang Chong s critique of other theories; 3) the actualization of human nature. Key words:wang Chong, Human Nature Innately Has Both Good And Evil Element, Human Nature, Air (Qi), Education 258

5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前 言 王 充 (27-100) 的 人 性 論 本 於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主 張 人 性 先 天 上 有 善 有 惡, 以 之 為 據, 綜 合 批 評 在 其 之 前 諸 家 的 各 種 陳 言, 斷 其 優 劣, 在 中 國 人 性 論 發 展 史 上 十 分 突 出 考 其 所 論, 最 能 引 人 注 目 者, 乃 在 視 孟 子 ( B.C.) 性 善 為 人 性 先 天 本 具 善 性, 視 荀 子 ( 約 B.C.) 性 惡 為 人 性 先 天 本 具 惡 性 孟 荀 人 性 主 張, 吾 人 曾 予 陳 述, 顯 與 王 充 所 見 甚 有 歧 義 1 同 時, 王 充 該 說 法 未 見 其 先 前 的 大 儒 董 仲 舒 ( 約 B.C.) 2, 且 對 董 氏 人 性 論 有 所 疵 議 因 此, 欲 考 察 儒 學 從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的 源 流 與 發 展, 王 充 對 人 性 的 見 解 實 不 能 予 以 忽 略 王 充 學 思 主 要 保 存 於 論 衡 85 篇 中 3, 主 旨 泰 半 致 力 於 肅 清 古 今 思 想 習 俗 之 謬 誤 4 但 歷 代 學 者 對 之 評 斷 褒 貶 各 半 5 理 學 * 本 文 為 國 科 會 補 助 民 國 94 年 度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部 分 內 容, 計 畫 名 稱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失 落 環 節 之 研 究 (II-I), 計 畫 編 號 NSC H , 特 此 誌 之 文 曾 發 表 於 華 梵 大 學 哲 系 主 辦 第 十 屆 儒 佛 會 通 暨 文 化 哲 學 學 術 研 討 會 中 國 哲 學 的 心 性 論 (2007 年 3 月 日 ) 上 感 荷 匿 名 審 察 者 給 予 意 見, 慷 慨 大 度 指 出 若 問 題 及 論 述 不 妥 處, 深 為 感 激 至 於 較 大 議 題 抑 或 是 立 場 問 題, 當 能 作 為 筆 者 爾 後 進 一 步 研 析 方 向 然 仍 須 聲 明 是, 本 文 所 論, 不 敢 必 自 以 為 是, 但 決 可 訴 諸 公 論 闡 釋 缺 失 遺 漏 在 所 難 免, 敬 盼 賢 友 不 吝 批 評 指 正 1 參 拙 著, 孟 子 性 善 說 芻 議, 刊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2 卷 2 期 ( ), 頁 37-76; 荀 子 性 惡 說 芻 議, 刊 東 華 人 文 學 報,6 期 ( ), 頁 俱 收 於 從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一 個 儒 學 核 心 概 念 轉 化 之 探 討 ( 臺 中 : 光 鹽 出 版 社,2006), 頁 參 拙 著, 董 仲 舒 性 待 教 而 為 善 的 人 性 論, 刊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4 卷 1 期 ( ), 頁 本 文 所 據 論 衡 文 本, 乃 以 北 京 中 華 書 局 1990 年 出 版 黃 暉 之 論 衡 校 釋 為 據 後 文 出 於 論 衡 者 只 注 篇 名, 不 另 列 注 4 蕭 公 權 ( ) 語, 見 中 國 政 治 思 想 史 ( 臺 北 : 華 岡 出 版 公 司,1966), 頁 參 論 衡 校 釋, 論 衡 校 釋 附 編 三 : 論 衡 舊 評, 頁 林 麗 雪, 王 259

6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為 盛 的 宋 代 反 對 最 為 激 烈, 理 由 主 要 是 為 了 問 孔 刺 孟 和 不 隱 瞞 其 祖 先 弱 點 兩 個 原 因 6 ; 朱 熹 ( ) 語 類 中 未 見 其 名, 可 作 一 旁 證 按 王 充 身 處 於 一 片 讖 緯 風 尚 中 7, 面 對 此 景, 自 云 : 詩 三 百, 一 言 以 蔽 之, 曰 思 無 邪 ; 論 衡 篇 以 十 數, 亦 一 言 也, 曰 疾 虛 妄 ( 佚 文 ) 疾 虛 妄 的 精 神, 即 在 訂 其 真 偽, 辯 其 實 虛 ( 對 作 ), 是 可 見 及 王 充 求 真 之 態 度 8 王 充 討 論 人 性 亦 是 如 此 王 充 論 人 性, 特 點 亦 如 董 仲 舒 一 樣, 有 一 宇 宙 論 的 根 本 預 設 不 同 地 是, 董 氏 的 宇 宙 論 具 有 內 在 目 的 性, 因 此 人 性 發 展 必 然 朝 向 既 定 的 內 在 目 的 前 行 9 ; 但 王 充 所 以 為 的 宇 宙 論, 基 本 上 偏 向 充 ( 臺 北 : 東 大 圖 書 公 司,1991), 第 一 章, 頁 1-51 李 維 武, 王 充 與 中 國 文 化 ( 貴 陽 : 貴 州 人 民 出 版 社,2000), 第 七 章, 頁 徐 道 鄰, 王 充 論 原 刊 於 東 海 學 報, 卷 3 第 1 期 ( ), 頁 ; 收 於 項 維 新 劉 福 增 主 編, 中 國 哲 學 思 想 論 集 兩 漢 魏 晉 隋 唐 篇 ( 臺 北 : 水 牛 出 版 社,1988), 頁 引 文 見 是 書 頁 173 胡 適 ( ) 說 : 漢 代 的 歷 史, 從 漢 武 帝 提 倡 種 種 道 士 迷 信 以 後, 直 到 哀 帝 平 帝 王 莽 的 時 候, 簡 直 是 一 個 災 異 符 瑞 的 迷 信 時 代 西 漢 末 年 最 特 別 是 讖 緯 的 書 但 是 漢 朝 的 君 王 和 學 者 都 是 神 迷 了 心 竅, 把 這 些 書 奉 作 神 聖 的 經 典, 用 來 改 元 定 曆, 決 定 嫌 疑 見 王 充 的 論 衡 原 刊 現 代 學 生, 1 卷 4, 6, 8-9 期 (1931); 收 於 論 衡 校 釋, 論 衡 校 釋 附 編 四, 頁 ; 引 文 見 頁 王 充 於 對 作 中 說 : 論 衡 細 說 論 微, 解 釋 世 俗 之 疑, 辨 照 是 非 之 理, 使 後 進 曉 見 然 否 之 分 俗 傳 蔽 惑, 偽 書 放 流 ; 賢 通 之 人, 疾 之 無 已 是 反 為 非, 虛 轉 為 實, 安 能 不 言? 浮 妄 虛 偽, 沒 奪 正 是 心 濆 涌, 筆 手 擾, 安 能 不 論? 論 則 考 之 以 心, 效 之 以 事 ; 虛 浮 之 事, 輒 立 證 驗 考 之 以 心 效 之 以 事, 以 理 性 邏 輯 陳 述, 以 事 實 證 據 檢 驗, 去 俗 傳 偽 書 等 浮 妄 虛 偽 之 說, 如 是 方 能 明 是 非 然 否 虛 實 與 真 偽 由 是 即 可 見 及 其 求 真 之 精 神 董 仲 舒 於 春 秋 繁 露 深 察 名 號 中 言 : 故 性 比 於 禾, 善 比 於 米, 米 出 禾 中 而 禾 未 可 全 為 米 也, 善 出 性 中 而 性 未 可 全 為 善 也 善 與 米, 人 所 繼 天 而 成 於 外, 非 在 天 所 為 之 內 也 天 之 所 為, 有 所 至 而 止, 止 之 內 謂 之 天 性, 止 之 外 謂 之 人 事 事 在 性 外, 而 性 不 得 不 成 德 董 仲 舒 區 分 天 性 與 人 事 天 性 是 指 天 之 所 為, 其 有 所 止 ; 而 於 其 所 止 之 外 的 作 為, 稱 為 人 事, 一 內 一 外 善 與 米, 是 人 承 繼 天 之 意 志 成 就 出 來 的, 不 是 上 天 作 為 之 內 所 完 成 的 260

7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現 今 對 自 然 世 界 的 認 知, 故 對 董 氏 之 說 提 出 批 判, 但 卻 呈 顯 濃 厚 的 宿 命 論 傾 向 10 ; 於 是, 王 充 對 人 性 的 理 解 也 就 帶 了 命 定 的 蘊 味 基 本 上, 王 充 不 認 為 天 的 運 行 具 有 何 種 意 志, 亦 不 認 為 天 人 得 以 感 應, 天 的 運 行 只 是 自 然 無 為 而 已 ; 天 自 然 無 為 之 因 乃 在 於 氣, 氣 的 特 性 是 恬 澹 無 欲, 無 為 無 事 者 也 ( 自 然 ) 相 對 於 天 的 自 然 無 為, 人 之 行, 求 有 為 也 ; 人 道 有 為, 故 行 求 ( 說 日 ) 所 以, 天 道 與 人 道 不 同, 何 能 交 感? 但 天 與 人 有 一 共 同 的 元 素, 即 是 氣 人 與 物 就 稟 氣 而 言 則 同, 但 人 因 具 有 知 慧 則 異 於 其 他 萬 物 ( 見 辨 崇 ) 因 天 人 之 間 無 感 應 問 題, 於 是 王 充 批 評 五 行 災 異 符 瑞 譴 告 等 謬 說, 得 出 夫 人 不 能 以 行 感 天, 天 亦 不 隨 行 而 應 人 ( 明 雩 ) 的 結 論 而 欲 理 解 王 充 人 道 之 有 為, 則 當 自 其 所 認 知 的 人 性 入 手 本 文 集 中 探 析 王 充 所 以 為 的 人 性, 區 分 三 點 陳 述 : 一 析 論 王 充 宿 命 論 的 認 知, 二 研 析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三 陳 述 王 充 對 人 性 展 現 的 見 解 最 後 作 一 結 論 一 宿 命 論 的 認 知 根 本 上, 王 充 不 認 為 天 的 運 行 具 有 何 種 意 志, 亦 不 認 為 天 人 得 以 感 應, 天 的 運 行 只 是 自 然 如 此 而 已 ; 此 自 然 如 此 的 原 因 在 於 氣 王 充 說 : 10 天 之 動 行 也, 施 氣 也, 體 動 氣 乃 出, 物 乃 生 矣 由 人 動 氣 所 以 人 事 作 為 是 在 天 之 作 為 外 的, 故 人 性 成 德 是 人 之 作 為, 而 且 成 德 是 不 得 不 的 趨 向 又 董 仲 舒 以 為 天 是 完 美 的 化 身, 為 一 有 意 志 之 主 宰, 故 謂 其 宇 宙 論 是 具 有 內 在 目 的 性 的 有 關 論 述, 參 拙 著 董 仲 舒 性 待 教 而 為 善 的 人 性 論 一 文 蕭 公 權 指 出 論 衡 最 大 之 特 點 為 其 以 自 然 主 義 為 根 據 之 宿 命 論, 中 國 政 治 思 想 史, 頁

8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也, 體 動 氣 乃 出, 子 亦 生 也 夫 人 之 施 氣 也, 非 欲 以 生 子, 氣 施 而 子 自 生 矣 天 動 不 欲 以 生 物, 而 物 自 生, 此 則 自 然 也 施 氣 不 欲 為 物, 而 物 自 為, 此 則 無 為 也 謂 天 自 然 無 為 者 何? 氣 也 ; 恬 澹 無 欲, 無 為 無 事 者 也 ( 自 然 ) 天 的 運 行 在 於 氣 之 推 行, 於 是 萬 物 便 存 在 了, 小 孩 便 出 生 了 但 人 之 施 氣, 目 的 不 在 生 出 小 孩, 而 是 因 為 氣 運 行 小 孩 便 自 然 而 然 地 降 生 此 皆 是 自 然 如 此, 所 以 說 天 動 不 欲 以 生 物, 而 物 自 生, 此 則 自 然 也 ; 是 毫 無 主 觀 作 為 的, 故 言 施 氣 不 欲 為 物, 而 物 自 為, 此 則 無 為 也 天 自 然 無 為 之 因 即 在 氣, 氣 的 特 性 是 恬 澹 無 欲, 無 為 無 事 者 也 相 對 於 天 的 自 然 無 為, 人 之 行, 求 有 為 也 ; 人 道 有 為, 故 行 求, 所 以, 天 道 與 人 道 不 同, 何 能 交 感? 但 天 人 有 一 共 同 的 元 素 氣 : 人, 物 也, 萬 物 之 中 有 知 慧 者 也 其 受 命 於 天, 稟 氣 於 元, 與 物 無 異 ( 辨 崇 ) 人 與 物 稟 氣 則 同, 但 人 具 有 知 慧 則 異 於 其 他 萬 物 王 充 認 為, 天 地 萬 物 均 是 合 氣 自 生, 並 無 目 的, 他 說 : 儒 者 論 曰 : 天 地 故 生 人 此 妄 言 也 夫 天 地 合 氣, 人 偶 自 生 也 猶 夫 婦 合 氣, 子 則 自 生 也 夫 婦 合 氣, 非 當 時 欲 得 生 子, 情 欲 動 而 合, 合 而 生 子 矣 且 夫 婦 不 故 生 子, 以 知 天 地 不 故 生 人 也 然 則 人 生 於 天 地 也, 猶 魚 之 於 淵, 蟣 虱 之 於 人 也 因 氣 而 生, 種 類 相 產, 萬 物 生 天 地 之 間, 皆 一 實 也 ( 物 勢 ) 萬 物 的 存 在 是 自 然 如 此, 不 具 任 何 內 外 目 的, 人 的 產 生 亦 是 偶 然, 如 同 夫 婦 合 氣, 目 的 不 在 生 子, 而 是 情 欲 衝 動 交 合, 小 孩 自 然 生 出 可 知 天 地 是 無 意 志 產 生 人 的, 所 以 說 天 地 不 故 生 人 也 人 存 在 於 天 地 之 間, 就 像 魚 存 在 於 水 淵, 虱 子 存 在 於 人 身 上 一 樣, 自 然 而 然, 就 是 如 此 究 其 原 因, 乃 是 氣 運 行 之 故 因 藉 氣 存 262

9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在, 萬 物 各 自 依 其 種 類 繁 殖, 故 萬 物 存 在 天 地 間 的 道 理 都 是 一 樣 的, 是 所 謂 因 氣 而 生, 種 類 相 產, 萬 物 生 天 地 之 間, 皆 一 實 也 之 義 王 充 又 說 : 夫 天 不 能 故 生 人, 則 其 生 萬 物 亦 不 能 故 也 天 地 合 氣, 物 偶 自 生 矣 ( 仝 上 ) 萬 物 的 產 生, 只 是 天 地 合 氣 中 偶 然 出 現 的, 萬 物 之 生, 皆 稟 元 氣 ( 言 毒 ), 故 萬 物 存 在 不 具 含 任 何 目 的 依 之, 天 無 法 譴 告 人, 人 亦 不 能 動 天, 故 五 行 災 異 符 瑞 譴 告 之 謬 說, 皆 可 依 實 駁 之 11 以 譴 告 論, 王 充 說 : 如 譴 告 人, 是 有 為, 非 自 然 也 ( 譴 告 ) 故 譴 告 之 有 為 與 天 道 自 然 之 無 為 不 類 又 說, 造 成 譴 告 之 因, 在 於 末 世 衰 微, 上 下 相 非, 災 疑 時 至, 則 造 譴 告 之 言 矣, 人 以 心 准 况 之 也 ( 自 然 ), 末 世 微 言, 心 無 所 依 託, 遂 而 主 觀 任 意 比 附 以 得 出 某 種 說 法 對 之, 王 充 認 為 譴 告 於 天 道 尤 詭 ( 譴 告 ) 總 地 來 說, 王 充 認 為 人 不 能 以 行 感 天, 天 亦 不 隨 行 以 應 人 ( 明 雩 ), 天 人 區 別 是 十 分 明 顯 的 時 人 肯 認 王 充 者 多 是 著 眼 於 此 並 予 以 引 申 發 揮 12 然 而, 王 充 破 除 感 應, 其 目 的 在 闡 明 悲 觀 之 宿 命 論 13, 是 否 果 真 如 此, 如 感 類 言 : 聖 人 純 完, 行 無 缺 失 矣, 何 自 責 有 五 過? 然 如 書 曰, 湯 自 責, 天 應 以 雨 湯 本 無 過, 以 五 過 自 責, 天 何 故 雨? 以 無 過 致 旱, 亦 知 自 責 不 能 得 雨 也 由 此 言 之, 旱 不 為 湯 至, 雨 不 應 自 責 然 而 前 旱 後 雨 者, 自 然 之 氣 也 以 天 的 運 行 乃 自 然 如 此 之 氣, 駁 斥 天 譴 告 人 人 感 動 天 之 說 又 人 以 五 行 勝 剋 理 解 世 事, 王 充 於 物 勢 說 : 凡 萬 物 相 刻 賊, 含 血 之 蟲 則 相 服 至 於 相 啖 食 者, 自 以 齒 牙 頓 利, 筋 力 優 劣, 動 作 巧 便, 氣 勢 勇 桀 若 人 之 在 世, 勢 不 與 適, 力 不 均 等, 自 相 勝 服, 以 力 相 服 則 以 刃 相 賊 也 故 與 五 行 勝 剋 無 關 夭 異 符 瑞 亦 非 確 然, 見 商 蟲 講 瑞 是 應 寒 溫 譴 告 變 動 變 虛 等 篇 實 論 衡 主 旨 意 義 即 是 在 此 如 蔡 元 培 ( ) 言 : 其 抱 革 新 之 思 想, 而 敢 與 普 通 社 會 奮 鬪 者, 王 充 也 見 中 國 倫 理 學 史 ( 北 京 : 東 方 出 版 社,1996), 頁 66 胡 適 說 : 王 充 的 哲 學 動 機, 只 是 對 於 當 時 種 種 虛 妄 和 種 種 迷 信 的 反 抗 王 充 哲 學 的 方 法, 只 是 當 時 科 學 精 神 的 表 現 王 充 的 批 評 哲 學 的 最 大 貢 獻 就 是 提 倡 這 三 種 態 度 : 疑 問, 假 設, 證 據 見 王 充 的 論 衡, 頁 諸 此 等 等 東 洋 與 西 洋 對 之 認 知 的 肯 定, 亦 多 在 此, 參 林 麗 雪, 王 充, 頁 蕭 公 權, 中 國 政 治 思 想 史, 頁

10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按 下 不 表, 但 王 充 認 為 宇 宙 萬 物 的 產 生 均 是 偶 然 機 遇 : 命, 吉 凶 之 主 也, 自 然 之 道, 適 偶 之 數 ; 非 有 他 氣 旁 物, 厭 勝 感 動, 使 之 然 也 ( 偶 會 ) 此 自 然 之 道, 適 偶 之 數 王 充 稱 為 命, 其 以 為 人 世 間 一 切 均 由 命 安 排, 人 的 作 用 是 無 能 為 力 的, 故 而 呈 顯 了 宿 命 的 蘊 味 他 說 : 自 王 公 逮 庶 人, 聖 賢 及 下 愚, 凡 有 首 目 之 類, 含 血 之 屬, 莫 不 有 命 命 當 貧 賤, 雖 富 貴 之, 猶 涉 禍 患, 失 其 富 貴 矣 ; 命 當 富 貴, 雖 貧 賤 之, 猶 逢 福 善, 離 其 貧 賤 矣 故 命 貴 從 賤 地 自 達, 命 賤 從 高 位 自 危 故 夫 富 貴 若 有 神 助, 貧 賤 若 有 鬼 禍 ( 命 祿 ) 莫 不 有 命, 說 明 了 王 充 所 認 為 的 宇 宙 間 個 物 均 受 一 必 然 趨 勢 之 束 縛, 如 言 命 為 貧 賤 者, 即 使 後 來 富 貴 了, 也 會 牽 涉 禍 患 ; 命 為 富 貴 者, 即 使 後 來 貧 賤, 也 會 遭 逢 福 善 的 所 以, 王 充 認 為 命 貴 從 賤 地 自 達, 命 賤 從 高 位 自 危, 富 貴 若 有 神 助, 貧 賤 若 有 鬼 禍, 此 為 命 定 義 ; 而 此 命 定, 乃 是 順 其 對 宇 宙 認 知 而 來 的 王 充 對 宇 宙 認 知, 並 不 認 為 天 地 有 一 起 始, 因 為 有 始 即 該 有 終 若 天 地 有 一 起 始, 那 麼 亦 應 有 一 結 束, 與 他 認 為 天 地 是 長 生 不 死 無 始 無 終 不 合 王 充 說 : 天 地 不 生 故 不 死, 陰 陽 不 生 故 不 死 死 者 生 之 效, 生 者 死 之 驗 也 夫 有 始 者 必 有 終, 有 終 者 必 有 始 唯 無 始 無 終 者, 乃 長 生 不 死 ( 道 虛 ) 王 充 自 云, 其 言 天 道 自 然 無 為 是 違 儒 家 之 說, 合 黃 老 之 義 ( 自 然 ) 事 實 上, 王 充 之 見 與 黃 老 之 說 猶 有 差 異, 因 黃 老 天 道 自 然 無 為 為 一 有 始 有 終 之 說, 起 於 渾 淪 虛 廓, 如 淮 南 子 天 文 訓 264

11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天 地 陰 陽 所 構 成 的 宇 宙 是 不 生 不 死 的, 因 此 是 無 始 無 終 ; 其 與 萬 物 不 同 萬 物 之 所 以 存 在, 乃 是 由 於 氣 的 積 聚 ; 萬 物 之 所 以 消 失, 乃 是 由 於 氣 的 消 散 萬 物 有 生 死, 有 始 終, 前 題 即 是 立 基 於 無 始 無 終 之 氣 上 的 因 此, 對 王 充 而 言, 宇 宙 本 身 有 一 恆 定 的 規 律, 是 不 變 的 法 則, 如 言 : 夫 變 異 自 有 占 候, 陰 陽 物 氣 自 有 始 終, 履 霜 以 知 堅 冰 必 至, 天 之 道 也 ( 譴 告 ) 此 顯 然 是 指 自 然 律 (nature law), 乃 一 類 似 永 恆 性 之 原 則 如 是 物 氣, 王 充 認 為 : 凡 物 能 相 割 截 者, 必 異 性 者 也 ; 能 相 奉 成 者, 必 同 氣 者 也 ( 仝 上 ) 同 氣 相 成 異 性 相 截, 已 然 是 對 萬 物 加 以 分 類 不 僅 如 此, 王 充 並 以 之 解 釋 自 然 現 象, 如 : 火 金 殊 氣, 故 能 相 革 如 俱 火 而 皆 金, 安 能 相 截? ( 仝 上 ) 又 言 : 凡 萬 物 相 刻 賊, 含 血 之 虫 則 相 服, 至 於 相 啖 食 者, 自 以 齒 牙 頓 利, 筋 力 優 劣, 動 作 巧 便, 氣 勢 勇 桀 ( 物 勢 ) 異 性 相 截, 故 萬 物 相 刻 賊, 甚 具 現 代 適 者 生 存 之 見 除 此 自 然 律 之 必 然 外, 王 充 亦 認 為 外 在 世 界 充 滿 了 偶 然, 如 謂 天 地 合 氣, 物 偶 自 生 矣 萬 物 的 偶 自 生, 則 是 建 立 於 自 然 律 的 必 然 之 上, 他 說 : 世 謂 秋 氣 擊 殺 穀 草, 穀 草 不 任, 凋 傷 而 死 此 言 失 實 夫 物 以 春 生 夏 長, 秋 而 熟 老, 適 自 枯 死, 陰 氣 適 盛, 與 之 會 遇 何 以 驗 之? 物 有 秋 不 死 者, 生 性 未 極 也 ( 偶 會 ) 穀 草 春 生 夏 長, 至 秋 熟 而 老 並 枯 死, 是 為 外 在 世 界 之 必 然 ; 時 正 好 是 季 節 變 化, 至 秋 天 陰 氣 轉 盛 如 是 兩 個 必 然 只 是 偶 然 相 遇, 不 是 秋 氣 造 成 穀 草 老 死, 因 為 有 些 事 物 於 秋 天 未 死, 原 因 是 其 生 性 未 終 又 如 螻 蟻 行 於 地, 人 舉 足 而 涉 之, 足 所 履, 螻 蟻 笮 死 15 ; 足 所 不 蹈, 全 活 不 傷 ( 幸 偶 ), 螻 蟻 行 於 地 與 人 舉 足 而 行 均 是 必 然, 15 笮 死, 原 作 苲 死 黃 暉 引 孫 詒 讓 ( ) 之 說, 並 注 : 說 文 : 笮, 265

12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但 有 些 螻 蟻 被 足 踩 死 則 是 偶 然 故 王 充 認 為 的 宇 宙 事 實 是 二 偶 參 合, 遭 適 逢 會, 他 說 : 夫 寒 溫 之 應 急 舒, 猶 兆 數 之 應 令 問 也, 外 若 相 應, 其 實 偶 然 何 以 驗 之? 夫 天 道 自 然, 自 然 無 為 二 偶 參 合 16, 遭 適 逢 會, 人 事 始 作, 天 氣 已 有, 故 曰 道 也 使 應 政 事, 是 有 為 17, 非 自 然 也 ( 寒 溫 ) 天 氣 寒 溫 與 卜 筮 兆 數 皆 為 自 然 無 為 之 道, 但 人 事 則 是 有 為 的 歷 程, 天 人 之 間 似 有 關 聯, 但 只 是 偶 合, 故 謂 使 應 政 事, 是 有 為, 非 自 然 也, 並 非 是 因 果 關 係 王 充 認 為, 在 對 宇 宙 事 實 的 清 楚 認 知 下, 人 才 能 理 解 到 人 為 的 目 的, 人 不 能 改 變 自 然 律, 僅 能 順 遂 自 然 律 施 以 輔 助 作 用 以 完 善 人 為, 譬 如 他 說 : 雖 為 自 然, 亦 須 有 為 輔 助 耒 耜 耕 耘, 因 春 播 種 者, 人 為 之 也 ; 及 穀 入 地, 日 夜 長 大 18, 人 不 能 為 也 或 為 之 者, 敗 之 道 也 宋 人 有 閔 其 苗 之 不 長 者, 就 而 揠 之, 明 日 枯 死 夫 欲 為 自 然 者, 宋 人 之 徒 也 ( 自 然 ) 迫 也 依 之 為 是 見 論 衡 校 釋, 頁 原 作 二 令 參 偶, 黃 暉 注 云 : 當 作 二 偶 參 合 令 合 形 誤, 文 又 誤 倒 偶 會 篇 : 二 偶 三 合, 似 若 有 之, 其 實 自 然 文 義 同 遂 盼 案 : 令 疑 為 合 之 形 譌 二 合 與 三 偶 為 駢 文 也 論 衡 校 釋, 頁 631 就 文 義 言, 與 偶 會 同, 故 作 二 偶 參 合 黃 暉 引 吳 檢 齋 ( ) 云 : 有 下 脫 一 為 字 又 云 : 有 為 自 然, 與 上 自 然 無 為 二 義 相 應 譴 告 篇 云 : 如 譴 告 人, 是 有 為, 非 自 然 也 文 句 正 同 論 衡 校 釋, 頁 631 原 作 日 夜 長 夫, 劉 盼 遂 校 為 日 夜 長 大, 從 之 論 衡 校 釋, 頁

13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春 耕 播 種 是 人 為, 然 穀 物 入 地 自 長 是 自 然, 穀 物 成 熟 遲 早 是 其 偶 然 ; 自 然 之 道 人 不 可 為, 若 欲 為 之 即 如 揠 苗 助 長 般 地 敗 亡 於 此, 王 充 論 及 了 人 為 與 宇 宙 事 實 間 的 關 係, 人 對 宇 宙 中 的 必 然 與 偶 然 只 能 順 遂, 人 為 僅 在 輔 助 因 此, 在 人 道 上 必 須 認 清 自 然 之 道, 適 偶 之 數 之 命 ; 命 之 內 蘊 有 二, 其 與 宇 宙 中 的 必 然 與 偶 然 相 配 王 充 說 : 凡 人 稟 命 有 二 品 : 一 曰 所 當 觸 值 之 命, 二 曰 強 弱 壽 夭 之 命 所 當 觸 值, 謂 兵 燒 壓 溺 也 ; 強 弱 壽 夭, 謂 稟 氣 渥 薄 也 ( 氣 壽 ) 人 之 一 生, 皆 受 所 當 觸 值 之 命 以 及 強 弱 壽 夭 之 命 之 配 當 所 謂 所 當 觸 值 之 命, 乃 指 如 遭 兵 燹 火 災 受 迫 沉 迷 之 類, 是 為 偶 然, 如 其 云 及 遭 禍 福, 有 幸 與 不 幸, 及 觸 賞 罰, 有 偶 有 不 偶 ( 幸 偶 ) 至 於 強 弱 壽 夭 之 命, 則 是 稟 氣 而 來, 人 稟 元 氣 於 天, 各 受 壽 夭 之 命 ( 無 形 ), 因 此 人 之 貧 富 貴 賤 由 之 而 定 19 無 論 何 樣 之 命, 皆 是 人 為 所 不 可 著 力 者, 故 王 充 說 : 命 則 不 可 勉, 時 則 不 可 力, 知 者 歸 之 於 天 ( 初 稟 ) 形 不 可 變 化, 命 不 可 減 加 ( 無 形 ) 於 是 人 之 命 運 打 從 氣 稟 自 然 聚 合 時 便 已 決 定, 如 漢 初 高 祖 ( 劉 邦, B.C.) 與 張 良 (?-189 B.C.) 韓 信 (?-196 B.C.): 夫 高 祖 命 當 自 王, 信 良 之 輩 時 當 自 興, 兩 相 遭 遇, 若 故 相 求 ( 偶 會 ) 認 為 漢 高 祖 與 張 良 韓 信 雖 若 故 相 求, 但 事 實 上 只 是 雙 方 各 自 有 其 必 然 之 命, 碰 巧 遭 遇 到 了 王 充 認 為, 此 均 是 期 數 自 至, 人 行 偶 合 也 ( 仝 上 ) 於 是, 行 善 行 惡 的 行 舉 與 人 的 目 的 追 求 並 無 太 大 關 聯, 因 為 宇 宙 一 切 皆 已 命 定 是 故, 人 在 整 體 宇 宙 的 必 然 與 偶 然 之 下, 則 呈 顯 了 十 足 宿 命 的 傾 向 19 如 初 稟 云 : 人 生 性 命 當 富 貴 者, 初 稟 自 然 之 氣, 養 育 長 大, 富 貴 之 命 效 矣 命 義 云 : 命 當 夭 折, 雖 稟 異 行, 終 不 得 長 ; 祿 當 貧 賤, 雖 有 善 行, 終 不 得 遂 等 等 267

14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儘 管 如 此, 王 充 指 出 天 道 自 然 無 為 的 目 的 乃 在 對 襯 出 人 道 之 有 為, 自 然 之 道, 非 或 為 之 也 ( 自 然 ), 人 道 有 為, 故 求 行 欲 理 解 人 道 之 有 為, 王 充 認 為 應 自 對 人 性 的 認 識 切 入 二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建 基 於 命 定 之 宇 宙 的 認 知 上, 王 充 認 為 人 亦 受 命 運 束 縛, 所 以 人 性 與 命 運 之 關 係 十 分 緊 密 : 命, 謂 初 所 稟 得 而 生 也 人 生 受 性, 則 受 命 矣 性 命 俱 稟, 同 時 並 得, 非 先 稟 性, 後 乃 受 命 也 ( 初 稟 ) 自 然 賦 予 的 初 稟 之 氣, 不 但 決 定 了 人 的 貧 富 貴 賤, 同 時 也 決 定 了 人 的 賢 愚 善 惡, 所 以 人 性 先 天 上 便 具 有 了 善 惡 王 充 說 : 豆 麥 之 種, 與 稻 梁 殊, 然 食 能 去 飢 ; 小 人 君 子, 稟 性 異 類 乎? 譬 諸 五 穀 皆 為 用, 實 不 異 而 效 殊 者, 稟 氣 有 厚 泊, 故 性 有 善 惡 也 殘 則 受 仁 之 氣 泊 20, 而 怒 則 稟 勇 渥 也 仁 泊 則 戾 而 少 慈 21, 勇 渥 則 猛 而 無 義 而 又 和 氣 不 足, 喜 怒 失 時, 計 慮 輕 愚 ; 妄 行 之 人, 非 故 為 惡 22 人 受 五 常, 含 五 臟, 皆 具 於 身 稟 之 泊 少, 故 其 操 行 不 及 善 人, 猶 酒 或 厚 或 泊 也 23, 非 厚 與 泊 殊 其 釀 也, 多 少 使 之 然 也 是 故 酒 之 泊 厚, 同 一 ; 人 之 善 惡, 共 一 元 氣 氣 有 多 少, 故 性 有 賢 愚 ( 率 性 ) 五 穀 雜 糧 因 稟 氣 不 一 而 有 不 同 功 效, 但 就 人 食 去 飢 而 言 其 功 效 20 原 作 殘 則 授 不 仁 之 氣 泊, 吳 檢 齋 云 : 授 當 作 受 不 字 衍 文 受 仁 氣 泊 故 殘, 稟 勇 氣 渥 故 怒, 文 正 相 對 下 文 云 仁 泊 勇 渥, 其 無 不 字 可 知 論 衡 校 釋, 頁 慈 原 作 愈, 黃 暉 據 元 本 校 論 衡 校 釋, 頁 楊 守 敬 ( ) 謂 : 罪 疑 非 訛 故 與 固 同 論 衡 校 釋, 頁 原 無 酒 字, 依 吳 檢 齋 校 論 衡 校 釋, 頁

15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則 是 一 樣 的 同 理, 人 性 稟 氣 之 內 蘊 不 同 遂 有 善 惡 不 一, 稟 氣 厚 薄 決 定 了 人 性 的 善 惡, 如 殘 暴 之 人 是 因 含 仁 氣 薄, 故 而 少 慈 ; 憤 怒 者 是 因 所 受 勇 氣 厚, 故 而 無 義 而 此, 就 如 同 多 少 決 定 所 釀 之 酒 的 好 壞 一 樣, 所 以 說 氣 有 多 少, 故 性 有 賢 愚 由 是 觀 之, 如 仁 慈 義 勇 等 德 性 均 為 氣 之 屬 性 人 性 既 由 氣 所 決 定, 因 此 先 天 上 人 性 中 必 然 蘊 含 五 常 等 德 性, 而 人 人 不 同 差 異 的 呈 顯 則 在 稟 氣 厚 薄 不 同 之 故, 故 謂 : 性 本 自 然, 善 惡 有 質 ( 本 性 ) 但 如 前 已 指 出 的, 人 與 他 物 猶 有 區 別, 區 別 在 於 人 是 有 知 慧 的, 王 充 說 : 人 生 稟 五 常 之 性, 好 道 樂 學, 故 辨 於 物 蟲 三 百, 人 為 之 長 ; 天 地 之 性, 人 為 貴, 貴 其 識 知 也 ( 別 通 ) 人 性 與 物 性 均 為 氣 所 構 成, 然 人 性 貴 於 物 性, 因 具 識 知 能 力, 此 即 是 王 充 所 指 之 知 慧 由 人 生 稟 五 常 之 性, 好 道 樂 學, 故 斷 言 人 與 他 物 有 別 24, 遂 引 孝 經 聖 治 章 天 地 之 性, 人 為 貴 為 證 顯 見 識 知 或 知 慧 之 能 力 是 先 天 具 含 的, 是 為 人 性 內 蘊 之 一 ; 對 此, 牟 宗 三 ( ) 首 稱 為 才 性 25 又 人 的 存 在 即 稟 受 著 五 常 之 性, 於 是 好 道 樂 學, 由 是 可 知 識 知 能 力 是 建 基 於 五 常 之 性 上 的 所 以, 就 王 充 言, 無 論 何 人 實 都 具 含 或 多 或 少 的 五 常 之 性, 也 正 代 表 了 其 識 知 或 知 慧 能 力 的 多 寡 這 個 多 寡, 意 指 人 稟 氣 之 厚 薄 而 偶 合 出 來 的 陳 拱 謂 王 充 所 論 之 人 性 非 就 每 一 個 人 立 說, 而 是 就 所 有 人 而 言 24 好 道 樂 學, 故 辨 於 物, 黃 暉 云 : 御 覽 引 辨 作 別 按 : 辨 讀 作 別 言 好 道 樂 學 者, 則 能 與 物 相 異 論 衡 校 釋, 頁 牟 宗 三, 才 性 與 玄 理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78), 頁 5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臺 北 : 三 民 書 局,1988),( 二 ), 頁 132 林 麗 雪, 王 充, 頁 252 李 維 武 視 為 精 神 現 象 因 王 充 說 : 陰 氣 主 為 骨 肉, 陽 氣 主 為 精 神 ( 訂 鬼 ) 人 之 形 體 由 陰 氣 構 成, 人 之 精 神 由 陽 氣 構 成, 人 因 兩 者 合 則 存 在, 兩 者 分 則 消 亡 見 李 維 武 的 分 析 討 論, 王 充 與 中 國 文 化, 頁

16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26 此 就 王 充 的 譬 喻 性 對 比 的 解 說 來 看, 並 無 不 妥, 如 王 充 舉 例 的 五 穀 雜 糧 等, 均 是 如 是 言 說 但 考 王 充 主 張, 其 是 認 定 任 何 人 或 多 或 少 均 懷 五 常 之 性 的, 除 上 述 陳 論 外, 王 充 於 他 處 亦 曾 說 道 : 夫 不 肖 者 皆 懷 五 常, 才 劣 不 逮, 不 成 純 賢, 非 狂 妄 頑 囂, 身 中 無 一 知 也 ( 藝 增 ) 人 之 所 以 聰 明 智 惠 者, 以 含 五 常 之 氣 也 ; 五 常 之 氣 所 以 在 人 者, 以 五 藏 在 形 中 也 ( 論 死 ) 上 世 之 人 所 懷 五 常 也, 下 世 之 人 亦 所 懷 五 常 也 俱 懷 五 常 之 道, 其 稟 一 氣 而 生 夫 上 世 之 士, 今 世 之 士 也, 俱 含 仁 義 之 性, 則 其 遭 事 并 有 奮 身 之 節 ( 齊 世 ) 不 僅 認 為 人 先 天 上 稟 受 或 多 或 少 的 五 常 之 氣, 而 且 主 張 人 人 皆 具 五 常 之 性, 不 因 時 代 更 迭 而 有 不 同, 因 為 都 是 稟 一 氣 而 生 職 是 之 故, 王 充 所 謂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不 僅 僅 是 就 所 有 人 之 整 體 人 性 分 說, 更 明 白 是 指 每 一 個 個 人 而 言 的 就 所 有 人 整 體 而 論, 王 充 則 首 提 人 性 三 品 說 27 ; 就 個 人 善 惡 混 而 論, 此 即 是 其 批 判 其 先 前 論 說 陳 拱 言 : 王 充 所 謂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不 是 就 每 一 個 人 (Every Man) 的 性 而 說 的, 而 是 就 一 切 人 (All Men) 的 性 而 說 的 就 每 一 個 人 的 性 而 說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乃 是 說 每 一 個 人 的 性 中 有 善 的 成 份, 亦 有 惡 的 成 份 那 是 人 性 善 惡 混 的 意 思, 那 是 董 仲 舒 和 揚 雄 的 講 法 王 充 並 不 如 此 王 充 所 謂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乃 是 指 一 切 人 中, 有 一 部 分 的 性 善, 另 一 部 分 的 性 惡, 合 而 全 體 的 人 性 之 有 善 有 惡 見 王 充 思 想 評 論 ( 臺 中 : 私 立 東 海 大 學,1978), 頁 考 王 充 所 論 人 性 有 上 下 及 中 人 是 先 天 本 具 並 區 分 三 品, 故 性 三 品 說 的 理 論 陳 述, 王 充 當 為 第 一 人 張 岱 年 ( ) 即 言 : 最 初 明 白 的 講 性 有 三 品 的, 是 王 充 見 中 國 哲 學 大 綱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1982), 頁 205 論 者 多 謂 性 三 品 說 始 於 董 仲 舒, 然 仔 細 研 析 春 秋 繁 露 旨 意 恐 須 修 正 董 氏 於 深 察 名 號 中 云 : 聖 人 之 性 不 可 以 名 性, 斗 筲 之 性 又 不 可 以 名 性, 名 性 者 中 民 之 性 蘇 輿 注 言 : 夫 人 生 皆 中 民 也, 以 教 則 性 勝 情, 謂 之 聖 人 ; 失 教 則 情 勝 性, 謂 之 斗 筲 非 性 有 三 等 見 春 秋 繁 露 義 證, 頁 309 考 董 氏 人 性 論 之 主 旨 在 於 性 待 教 而 為 善, 人 透 過 教 化 以 完 善 不 得 不 為 的 內 270

17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的 基 礎 28 王 充 談 論 人 性 較 多 是 整 體 人 性 的 區 判 其 以 土 地 肥 沃 貧 瘠 為 例, 說 明 人 性 三 品 的 觀 點, 他 說 : 實 者,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猶 人 才 有 高 有 下 也 高 不 可 下, 下 不 可 高 謂 性 無 善 惡, 是 謂 人 才 無 高 下 也 稟 性 受 命, 同 一 實 也 命 有 貴 賤, 性 有 善 惡 ; 謂 性 無 善 惡, 是 謂 人 命 無 貴 賤 也 九 州 田 土 之 性, 善 惡 不 均, 故 有 黃 赤 黑 之 別, 上 中 下 之 差 ; 水 潦 不 同, 故 有 清 濁 之 流, 東 西 南 北 之 趨 人 稟 天 地 之 性, 懷 五 常 之 氣, 或 仁 或 義, 性 術 乖 也 ; 動 作 趨 翔, 或 重 或 輕, 性 識 詭 也 ; 面 色 或 白 或 黑, 身 形 或 長 或 短, 至 老 極 死, 不 可 變 易, 天 性 然 也 余 固 以 孟 軻 言 人 性 善 者, 中 人 以 上 者 也 ; 孫 卿 言 人 性 惡 者, 中 人 以 下 者 也 ; 揚 雄 言 人 性 善 惡 混 者, 中 人 也 若 反 經 合 道, 則 可 以 為 教 ; 盡 性 之 理, 則 未 也 ( 本 性 ) 人 之 才 能 對 比 具 有 高 下, 然 依 其 高 不 可 下, 下 不 可 高, 顯 然 是 先 天 義 因 此, 王 充 論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自 指 人 性 先 天 上 即 是 混 雜 善 惡 的 王 充 以 九 州 田 土 之 性 區 分 黃 赤 黑 之 上 中 下 為 例, 又 28 在 目 的 之 善 因 此, 對 董 氏 人 性 三 分 的 理 解, 時 人 曾 振 宇 范 學 輝 在 天 人 衡 中 : 春 秋 繁 露 與 中 國 文 化 ( 開 封 : 河 南 大 學 出 版 社,1998) 一 書 中 的 理 解 值 得 參 究 : 指 的 是 天 下 芸 芸 眾 生 在 社 會 化 過 程 中, 由 於 所 處 文 化 環 境 不 同 個 人 道 德 自 覺 體 認 和 努 力 不 同, 從 而 形 成 的 三 種 不 同 的 人 性 面 貌 這 是 對 社 會 人 性 現 象 的 客 觀 描 述 與 分 類, 而 且 僅 僅 只 是 現 象 性 的 描 述, 而 不 是 對 人 性 學 說 的 高 度 哲 學 概 括 見 是 書, 頁 116 王 充 於 本 性 中 批 評 其 之 前 六 家 論 人 性, 皆 是 就 該 說 焦 點 而 予 以 反 駁 的 以 告 子 主 性 無 善 惡 之 分 為 例, 王 充 以 之 乃 為 環 境 染 患 之 故, 是 以 此 說 有 病, 即 引 孔 子 下 智 下 愚 不 移 反 證, 至 於 極 善 極 惡, 非 復 在 習 性 有 善 不 善, 聖 化 賢 教, 不 能 復 移 易 也 之 語, 斷 告 子 之 言 僅 適 於 中 性 之 人, 無 法 論 及 所 有 人 之 人 性 職 是 之 故, 若 將 善 惡 混 僅 視 為 性 三 品 說 中 之 中 人 之 性, 顯 然 不 是 王 充 的 主 張 詳 參 文 後 論 述 271

18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以 水 潦 之 清 濁 與 四 方 趨 向 為 喻, 以 之 說 明 人 稟 受 天 地 之 性 而 懷 藏 五 常 之 氣, 也 許 稟 受 仁 氣 抑 或 是 義 氣, 此 乃 是 性 術 不 同 ; 動 作 步 伐, 有 輕 有 重, 乃 是 因 性 識 有 別 29 ; 臉 部 顏 色 是 白 或 黑, 身 體 或 長 或 短, 至 老 死 都 不 能 改 變, 這 是 天 性 如 此 因 此, 人 稟 受 何 樣 氣 的 內 容, 便 決 定 了 其 人 性 的 內 蘊 如 是 的 總 體 人 性, 王 充 區 分 三 種 : 一 是 如 孟 子 言 性 善, 乃 為 中 人 以 上 ; 二 是 如 荀 子 言 性 惡, 乃 為 中 人 以 下 ; 三 是 如 揚 雄 (53 B.C.-18 A.D.) 言 善 惡 混, 乃 視 為 中 人 先 天 上 善 惡 之 人, 其 人 之 質 性 恐 怕 是 無 法 變 更 的 ; 然 就 王 充 論 點 言, 天 下 恐 無 純 善 抑 或 是 純 惡 的 人 性, 故 對 上 下 之 人 性, 我 們 只 能 理 解 為 性 善 者 含 具 善 的 成 份 特 多 性 惡 者 含 具 善 的 成 份 特 少 30 至 於 中 人 之 性, 先 天 上 具 備 善 惡 混 雜 之 質 性, 但 可 透 過 教 化 使 之 變 化, 所 以 說 : 夫 中 人 之 性 在 所 習 焉, 習 善 而 為 善, 習 惡 而 為 惡 也 ( 仝 上 ) 所 以, 王 充 性 三 品 的 觀 點 是 就 整 體 人 之 性 予 以 論 說 的 王 充 又 說 : 論 人 之 性, 定 有 善 有 惡 其 善 者, 固 自 善 矣 ; 其 惡 者, 故 可 教 告 率 勉 使 之 為 善 凡 人 君 父 審 觀 臣 子 之 性, 善 則 養 育 勸 率, 無 令 近 惡 ; 近 惡 則 輔 保 禁 防, 令 漸 於 善 善 漸 於 惡, 惡 化 於 善, 成 為 性 行 ( 率 性 ) 討 論 人 性, 定 有 善 有 惡 倘 若 性 善, 其 自 然 為 善 ; 惡 則 需 教 黃 暉 注 云 : 禮 記 樂 記 : 聲 音 動 靜, 性 術 之 變 疏 : 性 術, 性 之 道 路 後 漢 書 馬 融 傳 : 識 能 匡 欲 者 鮮 矣 李 注 : 識, 性 也 論 衡 校 釋, 頁 142 牟 宗 三 即 言 : 所 謂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不 能 就 個 體 人 分 別 地 分 類 說 有 人 的 氣 性 是 善, 有 人 的 氣 性 是 惡, 有 人 的 氣 性 可 善 可 惡 只 能 說 : 有 人 的 氣 性, 善 的 傾 向 分 數 多 ; 有 人 的 氣 性, 善 的 傾 向 分 數 少 而 此 義 進 一 步, 落 在 個 體 人 身 上 說, 便 是 每 一 人 的 氣 性 皆 有 善 與 惡 的 傾 向, 或 善 惡 混 雜 的 傾 向 才 性 與 玄 理, 頁

19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告 率 勉, 教 育 告 戒 引 導 與 勉 勵, 使 之 為 善 君 與 父 對 臣 與 子 之 觀 察 亦 當 著 眼 於 此, 養 育 勸 率 於 善, 無 令 近 惡 ; 若 發 現 近 惡 傾 向, 則 應 輔 導 禁 制, 使 之 漸 染 轉 變 為 善 31 善 為 惡 所 漸 染 而 為 惡, 惡 為 善 所 遷 化 而 為 善, 這 是 所 謂 性 行 故 成 善 成 惡 之 行 舉 並 非 先 天, 欲 使 人 成 善 則 是 透 過 教 告 率 勉 漸 染 於 善 方 能 有 得 王 充 以 練 絲 為 例, 染 之 藍 則 青, 染 之 丹 則 赤, 人 之 性, 善 可 變 為 惡, 惡 可 變 為 善, 猶 此 類 也 ; 復 本 荀 子 勸 學 引 言 蓬 生 麻 中, 不 扶 自 直 ; 白 紗 入 緇, 不 練 自 黑 為 證, 進 而 總 結 說 : 彼 蓬 之 性 不 直, 紗 之 直 不 黑, 麻 扶 緇 染, 使 之 直 黑 夫 人 之 性 猶 蓬 紗, 在 所 漸 染 而 善 惡 變 矣 ( 仝 上 ) 此 是 就 個 人 人 性 善 惡 混 而 言 由 是 可 知, 王 充 認 為 中 人 之 性 是 可 改 變 的, 但 命 則 無 法 變 更, 性 命 對 立 十 分 明 顯 王 充 云 : 夫 性 與 命 異, 或 性 善 而 命 凶, 或 性 惡 而 命 吉 操 行 善 惡 者, 性 也 ; 禍 福 吉 凶 者, 命 也 或 行 善 而 得 禍, 是 性 善 而 命 凶 ; 或 行 惡 而 得 福, 是 性 惡 而 命 吉 也 性 自 有 善 惡, 命 自 有 吉 凶 使 命 吉 之 人, 雖 不 行 善, 未 必 無 福 ; 命 凶 之 人, 雖 勉 操 行, 未 必 無 禍 孟 子 曰 : 求 之 有 道, 得 之 有 命 性 善 乃 能 求 之, 命 善 乃 能 得 之 性 善 命 凶, 求 之 不 能 得 也 ( 命 義 ) 性 與 命 異, 操 持 施 行 善 惡 是 性, 福 禍 吉 凶 已 定 為 命 對 之, 論 衡 他 處 亦 言, 如 骨 相 : 貴 賤 貧 富, 命 也 ; 操 行 清 濁, 性 也 本 性 : 命 有 貴 賤, 性 有 善 惡 所 以, 有 行 善 而 得 禍, 是 性 善 而 命 凶 者 ; 有 行 惡 而 得 福, 是 性 惡 而 命 吉 者 王 充 以 孟 子 求 之 有 道, 得 之 有 命 ( 孟 子 盡 心 上 ) 為 證, 使 性 為 善 是 能 追 求 的, 31 黃 暉 云 : 廣 雅 釋 詁 : 漸, 漬 也 考 工 記 鍾 氏 注 : 漬, 染 也 楚 詞 七 諫 : 漸 染 而 不 自 知 兮 王 注 : 稍 漬 為 漸 見 論 衡 校 釋, 頁

20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但 人 之 命 為 福 才 能 擁 有, 故 即 使 性 為 善 但 命 為 凶, 追 求 亦 無 法 擁 有 的 如 前 已 指 出 的, 人 之 一 生, 皆 受 所 當 觸 值 之 命 以 及 強 弱 壽 夭 之 命 之 配 所 以, 人 行 善 行 惡 與 人 自 身 的 追 求 實 並 無 太 大 關 聯, 因 為 宇 宙 一 切 皆 已 命 定 至 此, 王 充 陳 述 似 乎 顯 得 前 後 不 一 一 方 面 認 為 性 命 相 對, 另 一 方 面 則 又 主 張 性 命 俱 稟, 同 時 並 得, 性 猶 命 也 例 如 : 夫 物 不 求 而 自 生, 則 人 亦 有 不 求 貴 者 矣 人 情 有 不 教 而 自 善 者, 有 教 而 終 不 善 者 矣 夫 性 猶 命 也 ( 命 祿 ) 然 於 理 論 上 猶 有 圓 詮 之 處 就 性 對 善 惡 的 決 定 層 面 言, 與 命 對 貴 賤 貧 富 的 決 定 性 來 說 是 一 樣 的, 因 此 才 說 用 氣 為 性, 性 成 命 定 就 性 與 命 的 來 源 論 之, 均 是 稟 氣 而 決 定 的, 故 性 命 均 是 一 類, 所 以 說 性 命 俱 稟, 同 時 並 得, 性 猶 命 也 性 命 相 對 的 意 義, 在 於 細 分 性 與 命 各 自 決 定 的 層 面 內 涵 不 同, 性 主 人 之 操 行 清 濁 的 善 惡, 命 主 人 之 禍 福 吉 凶 的 貴 賤, 無 法 相 互 影 響, 因 此 操 行 良 善 但 無 命 之 富 貴 者 大 有 人 在, 是 為 人 生 之 無 奈 論 者 有 見 於 此, 謂 王 充 所 論 之 性 實 有 歧 出, 故 而 作 出 氣 性 與 才 性 之 別 意 指 才 性 者, 性 命 相 對 ; 意 指 氣 性 者, 即 為 性 成 命 定 之 性 32, 甚 能 言 之 成 理 但 總 觀 王 充 人 性 論 的 核 心, 可 借 率 性 結 語 說 明 : 由 此 言 之, 亦 在 於 教, 不 獨 在 性 也 換 句 話 說, 人 性 是 可 因 受 教 而 呈 顯 良 善 的 對 之 可 能 的 基 礎, 即 是 建 立 於 人 性 是 有 善 有 惡 的 混 合 體 之 上, 如 是 混 合 乃 是 基 於 稟 氣 而 論 的 先 天 觀, 因 此 善 惡 混 一 說 是 就 每 一 個 人 的 人 性 而 立 說 王 充 正 是 以 之 論 點, 批 評 了 在 其 之 前 他 家 所 主 張 的 人 性 說, 就 整 個 儒 學 人 性 議 題 的 發 展 來 看, 呈 顯 了 理 論 轉 折 的 重 要 痕 跡 王 充 於 本 性 中 肯 定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一 家 說 法 可 為 旁 證, 他 說 : 32 林 麗 雪 云 : 氣 性 偏 重 於 具 體 的 物 質 性, 可 以 理 性 知, 才 性 偏 重 於 抽 象 274

21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周 人 世 碩 33 以 為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舉 人 之 善 性, 養 而 致 之 則 善 長 ; 惡 性 34, 養 而 致 之 則 惡 長 如 此, 則 情 性 各 有 陰 陽, 善 惡 在 所 養 焉 故 世 子 作 養 性 書 一 篇 35 密 子 賤 漆 雕 開 公 孫 尼 子 之 徒 亦 論 情 性, 與 世 子 相 出 入, 皆 言 性 有 善 有 惡 ( 本 性 ) 世 碩 以 為 人 性 先 天 上 有 善 有 惡, 成 為 善 人 抑 或 是 惡 人 則 是 後 天 可 以 培 養 的 與 世 碩 主 張 相 同 者, 尚 有 密 子 賤 (502-? B.C.) 漆 雕 開 (540-? B.C.) 公 孫 尼 子 諸 人 王 充 是 肯 認 此 說 的, 故 言 : 自 孟 子 以 下, 至 劉 子 政, 鴻 儒 博 生, 聞 見 多 矣, 然 而 論 情 性 竟 無 定 是 唯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之 徒 頗 得 其 正 ( 仝 上 ) 王 充 以 之 為 據, 批 評 其 他 六 家 陳 述, 這 六 家 包 含 了 孟 子 告 子 荀 子 陸 賈 ( B.C.) 董 仲 舒 與 劉 向 (77-6 B.C.) 至 於 揚 雄 善 惡 混 之 說, 王 充 則 視 為 主 張 中 人 之 性 其 中, 最 值 得 注 意 是 王 充 對 孟 荀 人 性 論 的 理 解 王 充 稱 孟 子 性 善 : 謂 人 生 於 天 地, 皆 稟 善 性, 長 大 物 交 接 者, 放 縱 悖 亂, 不 善 日 以 生 矣 ( 仝 上 ) 顯 然 認 為 人 降 生 即 具 善 性 又 謂 : 性 惡 者, 以 為 人 生 皆 得 惡 性 也 偽 者, 長 大 之 後, 勉 使 為 善 也 ( 仝 上 ) 亦 理 解 荀 子 性 惡 為 人 先 天 上 即 具 含 惡 性 王 充 認 為 各 有 所 偏, 故 取 世 碩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揚 雄 善 惡 混 之 見, 言 : 余 固 以 孟 軻 言 人 性 善 者, 中 人 以 上 者 也 ; 孫 卿 言 人 性 惡 者, 中 人 以 下 者 也 ; 揚 雄 言 人 性 善 惡 混 者, 中 人 也, 則 可 以 為 教, 盡 性 之 理, 則 未 也 的 精 神 性, 須 以 感 性 解 見 王 充, 頁 漢 書 藝 文 志 : 世 子 二 十 一 篇, 名 碩, 陳 人 也 七 十 子 之 弟 子 王 充 云 為 周 人, 與 漢 志 異 ; 然 是 否 指 朝 代 言, 未 悉 34 本 作 性 惡 孫 蜀 丞 於 論 衡 舉 正 中 云 : 本 作 惡 性, 養 而 致 之 則 惡 長, 與 上 善 性, 養 而 致 之 則 善 長 對 文 今 作 性 惡, 蓋 誤 倒 也 見 王 暉 注 引, 論 衡 校 釋, 頁 則 情 性 各 有 陰 陽 與 故 世 子 作 養 性 書 一 篇, 雙 引 號 中 的 字, 依 王 應 麟 玉 海 卷 53 補, 見 黃 暉 注 引, 論 衡 校 釋, 頁

22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 仝 上 ) 遂 而 易 使 人 以 為 王 充 人 性 論 僅 是 折 衷 於 孟 荀 之 見 而 已 36 實 則, 王 充 已 然 對 孟 荀 人 性 之 說 作 了 全 新 的 詮 釋, 這 個 詮 釋 即 是 將 孟 子 性 善 視 為 先 天 本 善 荀 子 性 惡 視 為 先 天 本 惡, 開 創 了 前 所 未 見 的 人 性 本 然 內 含 善 惡 的 論 述 37 三 人 性 的 展 現 依 王 充 理 解, 人 是 氣 之 交 合 偶 然 產 生 的, 故 為 萬 物 之 一 38, 但 人 不 同 於 其 他 萬 物, 乃 在 人 具 有 知 慧 或 識 知 能 力, 此 能 力 保 證 人 雖 受 性 命 界 定, 卻 是 可 以 成 就 出 道 德 人 格 的 王 充 認 為 性 決 定 了 人 具 有 善 惡 之 質 性, 命 則 決 定 人 命 定 的 貧 賤 富 貴 ; 命 無 法 變 更, 但 性 則 能 透 過 教 化 使 之 為 善 ( 亦 能 使 之 為 惡 ), 即 使 是 惡 人, 教 導 以 學, 漸 漬 以 德, 亦 將 日 有 仁 義 之 操 ( 率 性 ); 此 即 是 因 為 人 具 有 知 慧 或 識 知 能 力 之 故 王 充 如 是 認 知, 乃 基 於 對 人 之 反 省 不 應 僅 停 留 於 感 官 認 識 階 段, 而 當 進 入 詮 訂 於 內 必 開 心 意 的 理 性 思 索 有 關 : 夫 論 不 留 精 澄 意, 苟 以 外 效 立 事 是 非, 信 聞 見 於 外, 不 詮 訂 於 內, 是 用 耳 目 論, 不 以 心 意 議 也 夫 以 耳 目 論, 則 以 虛 象 馮 友 蘭 引 率 性 論 人 之 性, 實 有 善 有 惡 段 云 : 此 亦 取 孟 荀 對 於 人 性 之 見 解, 折 衷 之 也 見 中 國 哲 學 史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95), 頁 597 人 性 本 然 內 含 善 惡 的 論 述, 王 充 或 為 第 一 人 然 至 少 孟 子 荀 子 以 及 董 仲 舒 未 如 是 闡 述, 參 拙 著 之 孟 子 性 善 說 芻 議 荀 子 性 惡 說 芻 議, 以 及 董 仲 舒 性 待 教 而 為 善 的 人 性 論 諸 文 如 王 充 云 : 儒 者 論 曰 : 天 地 故 生 人 此 妄 言 也 夫 天 地 合 氣, 人 偶 自 生 也 猶 夫 婦 合 氣, 子 則 自 生 也 夫 婦 合 氣, 非 當 時 欲 得 生 子, 情 欲 動 而 合, 合 而 生 子 矣 且 夫 婦 不 故 生 子, 以 知 天 地 不 故 生 人 也 然 則 人 生 於 天 地 也, 猶 魚 之 於 淵, 蟣 虱 之 於 人 也 因 氣 而 生, 種 類 相 產, 萬 物 生 天 地 之 間, 皆 一 實 也 ( 物 勢 ) 276

23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為 言, 虛 象 效, 則 以 事 實 為 非 是 故 是 非 者, 不 徒 耳 目, 必 開 心 意 ( 薄 葬 ) 留 精 澄 意, 即 是 現 代 強 調 的 理 性 態 度, 是 故 是 非 者, 不 徒 耳 目, 必 開 心 意, 是 非 價 值 判 斷 不 可 止 於 耳 目 的 感 官 認 知, 當 應 透 過 開 闊 的 人 心 理 解 在 此 基 礎 上, 王 充 提 出 事 莫 明 於 有 效, 論 莫 定 於 有 證 ( 仝 上 ) 的 檢 證 原 則 又 說 : 凡 天 下 之 事, 不 可 增 損, 考 察 前 後, 效 驗 自 列 自 列, 則 是 非 之 實 有 所 定 矣 ( 語 增 ) 效 驗 乃 因 考 察 前 後 而 自 列, 是 非 即 順 之 呈 顯, 故 考 察 前 後 方 是 檢 證 標 準 此 即 是 王 充 所 謂 知 慧 或 識 知 之 能 力 的 呈 顯 因 此, 即 使 王 充 整 體 論 述 傾 向 宿 命, 但 其 卻 相 當 有 信 心 地 認 為 人 是 可 以 成 就 出 美 好 道 德 人 格 的 39 王 充 清 楚 指 出, 人 先 天 上 稟 受 或 多 或 少 的 五 常 之 氣 人 之 有 賢 與 不 賢 的 不 同 乃 是 性 所 造 成 的 ; 性 造 成 的 不 同 乃 在 於 稟 受 之 氣 或 多 或 少 或 厚 或 薄 之 故, 所 以 即 使 再 頑 劣 狂 妄 者 亦 稟 受 著 些 許 的 五 常 之 氣 如 是 便 能 理 解 人 性 三 分 中 所 謂 極 善 極 惡 者 無 法 變 化 ; 理 論 上 極 善 必 然 是 稟 受 五 常 之 氣 較 為 純 粹, 而 極 惡 者 稟 受 五 常 之 氣 則 甚 為 薄 弱 至 於 中 人 之 性, 則 稟 五 常 之 氣 外 尚 有 其 他 雜 質, 故 而 有 善 有 惡 對 於 中 人 之 性 者, 王 充 認 為 是 可 以 教 化 的, 他 舉 例 說 道 : 魏 之 行 田 百 畝, 鄴 獨 二 百, 西 門 豹 灌 以 漳 水, 成 為 膏 腴, 則 畝 收 一 鐘 夫 人 之 質 猶 鄴 田, 道 教 猶 漳 水 也, 患 不 能 化, 不 患 人 性 之 難 率 也 雒 陽 城 中 之 道 無 水, 水 工 激 上 雒 中 之 水, 日 夜 馳 流, 水 工 之 功 也 由 此 言 之, 迫 近 君 子, 而 仁 義 之 道 數 加 39 至 於 如 是 能 力 如 何 保 證 人 必 然 成 就 道 德 人 格, 王 充 似 僅 有 樂 觀 的 認 定, 並 無 進 一 步 的 論 述 這 與 孟 子 論 及 人 之 能 力 ( 才 )( 或 指 思 良 知 良 能 等 ), 是 實 踐 人 性 良 善 的 保 證 有 些 雷 同, 但 孟 子 亦 無 進 一 步 說 明 此 亦 可 看 出, 傳 統 中 國 哲 學 並 無 區 判 何 謂 知 識 理 性 或 道 德 理 性 277

24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於 身, 孟 母 之 徙 宅, 蓋 得 其 驗 人 間 之 水 污 濁, 在 野 外 者 清 潔 俱 為 一 水, 源 從 天 涯, 或 濁 錯 清, 所 在 之 勢 使 之 然 也 南 越 王 趙 佗, 本 漢 賢 人 也, 化 南 夷 之 俗, 背 畔 王 制, 好 之 若 性 陸 賈 說 以 漢 德, 懼 以 聖 威, 蹶 然 起 坐, 心 覺 改 悔, 奉 制 稱 蕃, 其 於 椎 髻 箕 坐 也, 惡 之 若 性 前 則 若 彼, 後 則 若 此 由 此 言 之, 亦 在 於 教, 不 獨 在 性 也 ( 仝 上 ) 魏 國 本 行 一 夫 百 畝 之 制, 然 鄴 地 因 土 地 貧 瘠 故 實 行 一 夫 二 百 畝, 西 門 豹 執 政 並 引 漳 水 灌 溉, 使 貧 瘠 土 地 成 為 膏 腴 沃 土, 收 穫 甚 豐 王 充 認 為, 人 之 質 性 猶 如 鄴 地 之 土 地, 道 德 教 育 猶 如 灌 溉 之 漳 水, 重 點 在 患 不 能 化, 不 患 人 性 之 難 率 也 由 是 可 見, 王 充 談 論 人 性 的 主 旨 在 強 調 教 化 40 又 如 雒 陽 城 中 水 道 無 水, 水 工 引 雒 水 使 之 有 水, 水 工 就 是 使 雒 陽 城 良 善 之 人 ; 如 同 人 應 接 近 有 德 君 子, 仁 義 之 道 便 會 增 加 於 身, 孟 母 三 遷 即 是 明 證 水 經 過 人 多 之 地 就 顯 得 污 濁, 但 於 野 外 便 顯 得 清 潔, 同 樣 是 水, 源 自 天 涯, 或 清 或 濁, 乃 在 於 外 在 環 境 之 勢 的 關 係 就 如 同 南 越 王 趙 佗 ( 約 B.C.), 本 為 漢 朝 賢 人, 後 為 南 夷 風 俗 所 化, 以 為 是 其 質 性 ; 陸 賈 以 漢 德 遊 說, 其 吃 驚 聳 身 盤 坐, 惡 視 南 夷 風 俗 為 其 質 性, 並 心 覺 悔 改 此 前 後 不 一, 重 點 不 在 人 性, 而 在 於 教 化 所 以, 王 充 說 : 是 故 王 法 不 廢 學 校 之 官, 不 除 獄 理 之 吏, 欲 令 凡 眾 見 禮 義 之 教 學 校 勉 其 前, 法 禁 防 其 後, 使 丹 朱 之 志 亦 將 可 勉 ( 仝 上 ) 教 育 是 使 頑 劣 者 如 丹 朱 一 般 者 亦 能 改 過 遷 善, 完 善 人 格 其 方 有 內 外 兩 面, 內 是 學 校 的 勉 勵, 外 是 法 律 的 禁 制, 正 是 基 於 此, 王 40 趙 雅 博 說 : 行 善 行 惡, 王 充 認 為 在 根 本 上 說 是 在 教 化, 而 不 在 人 性 如 何, 實 在 教 化 的 功 能, 就 是 要 將 賦 性 不 良 的 人, 由 教 化 而 化 為 性 善 見 秦 漢 思 想 批 判 史 ( 臺 北 : 文 景 書 局,2001), 下 冊, 頁

25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法 不 廢 學 校 之 官, 不 除 獄 理 之 吏, 因 此 強 調 禮 義 之 教 除 此 之 外, 王 充 認 為 禮 樂 之 所 以 存 在, 目 的 就 在 使 人 之 性 情 保 持 於 一 定 軌 道 之 中, 不 可 逾 越 : 情 性 者, 人 治 之 本, 禮 樂 所 由 生 也 故 原 情 性 之 極, 禮 為 之 防, 樂 為 之 節 性 有 謙 卑 辭 讓, 故 制 禮 以 適 其 宜 ; 情 有 好 惡 喜 怒 哀 樂, 故 作 樂 以 通 其 敬 禮 所 以 制 樂 所 為 作 者, 情 與 性 也 ( 本 性 ) 此 本 荀 子 樂 論, 指 出 人 之 事 實 展 現 的 根 本 在 情 性, 情 指 人 之 六 欲 的 呈 顯, 性 指 如 謙 卑 辭 讓 之 德 行, 各 由 作 樂 制 禮 使 之 為 正, 毋 令 誤 入 歧 途 因 此, 王 充 遂 強 調 率 性, 其 意 旨 是 : 性 善 者 勸 率 無 令 近 惡, 性 惡 者 率 勉 使 之 為 善 41 前 文 已 然 指 出 王 充 教 告 率 勉 之 旨, 如 麻 扶 緇 染 使 之 直 黑 般, 人 之 性 善 可 變 為 惡 同 時 惡 亦 可 變 為 善, 此 乃 是 環 境 影 響 之 故, 所 以 說 人 之 性 猶 蓬 紗, 在 所 漸 染 而 善 惡 變 矣 故 王 充 在 談 論 率 性 是 可 能 時, 皆 是 循 事 例 以 證 之, 如 言 : 傳 曰 : 堯 舜 之 民 可 比 屋 而 封, 桀 紂 之 民, 可 比 屋 而 誅 斯 民 也, 三 代 所 以 直 道 而 行 也 聖 主 之 民 如 彼, 惡 主 之 民 如 此, 竟 在 化, 不 在 性 也 聞 伯 夷 之 風 者, 貪 夫 廉 而 懦 夫 有 立 志 ; 聞 柳 下 惠 之 風 者, 薄 夫 敦 而 鄙 夫 寬 徒 聞 風 名, 猶 或 變 節, 況 親 接 形 面 相 敦 告 乎?( 率 性 ) 此 引 陸 賈 新 語 論 語 與 孟 子 之 言 42, 證 明 人 民 德 行 劉 盼 遂 ( ?) 語, 見 論 衡 校 釋, 頁 68 陸 賈 新 語 無 為 : 故 曾 閔 之 孝, 夷 齊 之 廉, 豈 畏 死 而 為 之 哉? 教 化 之 所 致 也 故 曰 堯 舜 之 民 可 比 屋 而 封, 桀 紂 之 民, 可 比 屋 而 誅 者, 教 化 279

26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乃 受 上 位 者 作 風 影 響 甚 深 聞 風 即 能 化 性, 故 若 是 親 接 形 面 相 敦 告 的 聖 王 之 教, 性 更 是 必 然 可 化 譬 如 子 路, 未 入 孔 子 門 時, 戴 雞 佩 豚, 勇 猛 無 禮 ; 聞 誦 讀 之 聲, 搖 雞 奮 豚, 揚 脣 吻 之 音, 聒 聖 賢 之 耳, 惡 至 甚 也, 然 受 孔 子 教 導, 漸 漬 磨 礪, 闓 導 牖 進, 猛 氣 消 損, 驕 節 屈 折, 卒 能 政 事, 序 在 四 科, 此 者 蓋 變 性 使 惡 為 善 之 明 效 也 ( 仝 上 ), 即 是 使 惡 變 化 為 善 最 明 的 顯 例 子 不 僅 如 此, 教 化 不 但 能 使 惡 成 善, 更 能 與 善 者 同 甚 至 超 越 之, 王 充 說 : 夫 肥 沃 墝 埆, 土 地 之 本 性 也 肥 而 沃 者 性 美, 樹 稼 豐 茂 ; 墝 而 埆 者 性 惡, 深 耕 細 鋤, 厚 加 糞 壤, 勉 致 人 功, 以 助 地 力, 其 樹 稼 與 彼 肥 沃 者 相 似 類 也 地 之 高 下, 亦 如 此 焉 以 钁 鍤 鑿 地, 以 埤 增 下, 則 其 下 與 高 者 齊 如 復 增 钁 鍤, 則 夫 下 者 不 徒 齊 者 也, 反 更 為 高, 而 其 高 者 反 為 下 使 人 之 性 有 閃 有 惡, 彼 地 有 高 有 下, 勉 致 其 教 令, 不 善 則 將 與 善 者 同 之 矣 善 以 化 渥, 釀 其 教 令, 變 更 為 善, 善 則 且 更 宜 反 過 於 善 猶 下 地 增 加 钁 鍤, 更 崇 於 高 地 也 ( 仝 上 ) 如 是 說 明, 實 甚 具 信 心 關 鍵 處 在 於 不 論 性 善 性 惡, 必 須 以 後 天 的 教 化 努 力 方 能 成 之, 如 同 墝 埆 土 地, 經 過 深 耕 細 鋤, 厚 加 糞 壤 的 加 工, 可 與 肥 沃 土 地 生 長 之 樹 稼 相 當 ; 又 如 低 窪 之 地, 經 過 以 钁 鍤 鑿 地, 以 埤 增 下, 不 但 可 與 高 地 齊 甚 至 能 超 越 之 王 使 然 也 斯 民 也, 三 代 所 以 直 道 而 行 也 語 出 論 語 衛 靈 公 孟 子 萬 章 下 云 : 伯 夷, 目 不 視 惡 色, 耳 不 聽 惡 聲, 非 其 君 不 事, 非 其 民 不 使 ; 治 則 進, 亂 則 退, 橫 政 之 所 出, 橫 民 之 所 止, 不 忍 居 也 思 與 鄉 人 處, 如 以 朝 衣 朝 冠 坐 於 塗 炭 也. 當 紂 之 時, 居 北 海 之 濱, 以 待 天 下 之 清 也 故 聞 伯 夷 之 風 者, 頑 夫 廉, 懦 夫 有 立 志 柳 下 惠, 不 羞 汙 君, 不 辭 小 官. 進 不 隱 賢, 必 以 其 道 遺 佚 而 不 怨, 阨 窮 而 不 憫 與 鄉 人 處, 由 由 然 不 忍 去 也 爾 為 爾, 我 為 我, 雖 袒 裼 裸 裎 於 我 側, 爾 焉 能 浼 我 哉? 故 聞 柳 下 惠 之 風 者, 鄙 夫 寬, 薄 夫 敦 王 充 取 其 意 280

27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充 又 以 千 金 之 劍 為 例, 如 棠 谿 魚 腸 龍 泉 太 阿 等, 原 先 只 是 山 中 之 恒 鐵, 但 經 過 冶 工 鍛 鍊, 成 為 銛 利 ; 同 樣 的, 即 使 拿 一 把 普 通 之 劍, 更 熟 鍛 鍊, 足 其 火, 齊 其 銛, 也 是 能 成 為 千 金 之 劍 的 因 此, 王 充 說 : 夫 鐵 石 天 然, 尚 為 鍛 鍊 者 變 易 故 質, 況 人 含 五 常 之 性, 賢 聖 未 之 熟 鍛 鍊 耳, 奚 患 性 之 不 善 哉? ( 仝 上 ) 正 是 基 於 此, 王 充 樂 觀 認 為, 勉 致 其 教 令, 不 善 則 將 與 善 者 同 之 矣 至 於 性 惡 之 人, 王 充 猶 是 樂 觀 地 說 : 凡 含 血 氣 者, 教 之 所 以 異 化 也 三 苗 之 民, 或 賢 或 不 肖, 堯 舜 齊 之, 恩 教 加 也 楚 越 之 人, 處 莊 嶽 之 間, 經 歷 歲 月, 變 為 舒 緩, 風 俗 移 也 故 曰 : 齊 舒 緩, 秦 慢 易, 楚 促 急, 燕 戇 投 以 莊 嶽 言 之, 四 國 之 民, 更 相 出 入, 久 居 單 處, 性 必 變 易 夫 性 惡 者, 心 比 木 石, 木 石 猶 為 人 用, 況 非 木 石! 在 君 子 之, 庶 幾 可 見 ( 仝 上 ) 是 以 只 要 是 血 氣 之 驅 者 必 能 教 化, 即 使 性 惡, 透 過 教 化, 加 以 率 勉, 亦 能 進 入 君 子 之 列 如 同 急 燥 的 楚 人 與 散 慢 的 秦 人, 於 齊 國 莊 嶽 間 住 久 了, 也 會 變 成 如 齊 人 般 的 和 緩 所 以, 環 境 影 響 人 的 性 格 甚 大 職 是 之 故, 王 充 認 為 人 必 須 於 良 好 的 環 境 中 學 習, 是 以 率 性 強 調 : 不 患 性 惡, 患 其 不 服 聖 教 亦 在 於 教, 不 獨 在 性 也 所 謂 良 好 環 境, 即 是 其 所 言 之 聖 教 王 充 進 一 步 指 出, 聖 教 使 學 有 益 於 身, 如 同 人 加 工 於 他 物 般, 譬 如 夫 人 之 不 學, 猶 穀 未 成 粟 米 未 成 飯 也, 唯 學 士 簡 練 於 學, 成 熟 於 師, 身 之 有 益, 猶 穀 成 飯, 食 之 生 肌 腴 也 ( 量 知 ) 而 學 之 目 的, 在 於 反 情 治 性 盡 材 成 德, 王 充 說 : 夫 儒 生 之 所 以 過 於 文 吏 者, 學 問 日 多, 簡 練 其 性, 彫 琢 其 材 也 故 夫 學 者 所 以 反 情 治 性, 盡 材 成 德 也 材 盡 德 成, 其 281

28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比 於 文 吏, 亦 彫 琢 者, 程 量 多 矣 ( 仝 上 ) 人 能 反 情 與 治 性, 盡 材 而 成 德, 那 麼 便 能 保 持 文 化 於 不 墜, 故 言 : 諸 夏 之 人 所 以 貴 於 夷 狄 者, 以 其 通 仁 義 之 文, 知 古 今 之 學 也 ( 別 通 ) 仁 義 乃 五 常 之 性 發 顯 後 之 德 行, 知 古 今 之 學 是 後 天 努 力 的 加 工, 是 識 知 的 呈 顯 ; 倘 若 飽 食 快 飲, 慮 深 求 臥, 腹 為 飯 坑, 腸 為 酒 囊, 是 則 物 也 ( 仝 上 ) 由 是 可 知, 王 充 認 為 人 性 呈 顯 在 於 識 知 的 學 習, 也 是 人 存 在 的 價 值 所 在 ; 性 是 需 要 治 的 通 仁 義 之 文, 知 古 今 之 學 皆 是 學 習 得 來, 故 云 人 才 有 高 下, 知 物 由 學, 學 之 乃 知, 不 問 不 識 ( 實 知 ) 所 以 人 只 要 肯 學, 有 朝 一 日 亦 能 成 為 聖 賢, 故 王 充 說 : 所 謂 聖 者, 須 學 以 聖 ( 仝 上 ) 此 處 強 調 學 習 重 要, 即 使 是 才 智 高 於 一 般 人 之 聖 人, 亦 須 透 過 精 思 好 問 之 學 習 方 能 成 就 故 欲 躋 身 聖 賢 之 境, 乃 建 立 於 人 自 省 之 上, 如 西 門 豹 性 急, 董 安 于 性 緩, 但 其 均 知 自 身 缺 點, 故 佩 韋 以 自 緩 帶 弦 以 自 促, 以 使 自 身 人 格 完 善 ( 見 率 性 ), 故 謂 聖 人 可 勉 成 也 ( 知 實 ) 43 王 充 所 論 人 性 展 現 已 如 上 所 述, 唯 尚 有 一 茫 點 待 解, 即 情 與 性 的 關 係 為 何? 對 此, 王 充 並 未 明 說 不 過, 王 充 認 為 人 之 喜 怒 哀 樂 等 情 不 可 斷 然 視 之 為 惡, 如 言 : 富 貴 皆 人 所 欲 也, 雖 有 君 子 之 行, 猶 有 飢 渴 之 情 ( 答 佞 ) 所 以 其 不 認 為 老 子 ( 約 ? B.C.) 所 言 的 無 欲 以 及 無 欲 可 帶 來 延 壽 的 說 法 44 對 於 人 情 之 實, 王 充 認 為 要 有 所 節 制, 以 納 入 正 軌, 謂 : 君 子 耐 以 禮 防 情 45, 以 義 割 欲, 43 李 維 武 言 : 值 得 重 視 的 是, 王 充 講 率 性 不 僅 是 指 要 接 受 後 天 的 教 化, 而 且 包 括 人 對 自 己 本 能 的 自 覺 改 造 見 王 充 與 中 國 文 化, 頁 如 於 道 虛 云 : 夫 恬 淡 少 欲, 孰 與 鳥 獸? 鳥 獸 亦 老 而 死 鳥 獸 含 情 欲, 有 與 人 相 類 者 矣, 未 足 以 言 草 木 之 生 何 情 欲? 而 春 生 秋 死 乎! 夫 草 木 無 欲, 壽 不 踰 歲 ; 人 情 多 欲, 壽 至 於 百 此 無 情 欲 者 反 天, 有 情 欲 者 壽 也 夫 如 是, 老 子 之 術, 以 恬 淡 無 欲 延 壽 度 世 者, 復 虛 也 45 耐 原 作 則, 依 黃 暉 校 改 論 衡 校 釋, 頁 517 同 頁 黃 暉 在 注 解 時 說 282

29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故 得 循 道, 循 道 則 無 禍 ; 小 人 縱 貪 利 之 欲, 踰 禮 犯 義, 故 進 得 苟 佞, 苟 佞 則 有 罪 ( 仝 上 ) 以 禮 防 情, 以 義 割 欲, 方 能 依 循 正 道 而 行 不 僅 如 此, 禮 義 不 止 於 抑 制 人 之 情 欲, 同 時 更 是 國 家 存 亡 的 關 鍵 : 國 之 所 以 存 者, 禮 義 也 民 無 禮 義, 傾 國 危 主 ( 非 韓 ) 由 是 查 考, 王 充 所 論 之 道 德 善 惡, 與 先 天 人 性 所 具 之 善 惡, 蘊 義 頗 有 差 距, 例 如 他 說 : 傳 曰 : 倉 廩 食, 民 知 禮 節 ; 衣 食 足, 民 知 榮 辱 讓 生 於 有 餘, 爭 起 於 不 足 穀 足 食 多, 禮 義 之 心 生 ; 禮 豐 義 重, 平 安 之 基 立 矣 故 饑 歲 之 春, 不 食 親 戚 ; 穰 歲 之 秋, 召 及 四 鄰 不 食 親 戚, 惡 行 也 ; 召 及 四 鄰, 善 義 也 為 善 惡 之 行, 不 在 人 質 性, 在 於 歲 之 饑 穰 由 此 言 之, 禮 義 之 行, 在 穀 足 也 ( 治 期 ) 韓 信 寄 食 於 南 昌 亭 長, 何 財 之 割? 顏 淵 簞 食 瓢 飲, 何 財 之 讓? 管 仲 分 財 取 多, 無 廉 讓 之 節, 貧 乏 不 足, 志 義 廢 也 ( 定 賢 ) 外 在 禮 義 的 彰 顯, 並 非 建 基 於 是 人 必 須 追 求 的 標 的, 而 是 建 基 於 人 之 飲 食 等 欲 望 滿 足 之 上 的 46 所 以, 王 充 反 對 孔 子 民 無 信 不 立 的 說 法 ( 見 問 孔 ) 由 是 可 知, 王 充 認 為 即 使 是 人 性 先 天 具 含 善 性, 但 並 不 等 同 後 天 實 現 出 來 的 道 德 行 為 ; 人 之 所 以 能 成 就 道 德 行 為, 乃 在 於 受 到 外 在 環 境 影 響 之 故 47 因 此, 對 於 人 性 的 展 現, 道 : 宋 元 天 啟 本 並 作 割 欲 朱 校 同 程 錢 黃 王 崇 文 本 並 作 制 欲 本 性 篇 云 : 禁 情 割 欲 程 材 篇 云 : 割 切 將 欲 則 作 制 欲 非 也 故 若 以 之 云 王 充 主 張 以 義 制 欲, 亦 是 非 也 王 充 於 人 性 論 上 所 言 善 惡, 與 禮 樂 國 家 所 要 求 的 道 德 價 值, 顯 然 是 不 甚 一 致 的 因 為 王 充 將 人 性 善 惡 視 為 是 由 氣 稟 而 來 的 先 天 內 容, 也 就 具 有 了 先 天 道 德 的 意 義 王 充 論 述 社 會 價 值 有 荀 子 的 痕 跡 荀 子 認 為 性 惡, 乃 指 人 性 欲 望 相 同 且 無 節 制 但 物 質 有 限 的 前 題 下, 造 成 爭 亂 的 後 果 而 論 惡 ; 禮 樂 制 度 實 現 的 善 惡 並 不 是 就 價 值 意 義 而 論 的, 參 拙 著 荀 子 性 惡 說 芻 議 論 述 亦 有 如 是 傾 向 曾 春 海 云 : 值 得 注 意 者, 他 ( 按 指 王 充 ) 對 人 性 的 善 惡 傾 向, 不 側 重 在 人 自 283

30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除 了 教 化 之 外, 猶 需 配 合 刑 罰 之 禁, 所 以 說 : 學 校 勉 其 前, 法 禁 防 其 後, 使 丹 朱 之 志, 亦 將 可 勉 再 者, 王 充 認 為 個 人 的 道 德 行 為 與 禍 福 貧 賤 無 關, 他 常 說 : 修 身 正 行, 不 能 來 福 ; 戰 栗 戒 慎, 不 能 避 禍 禍 福 之 至, 幸 不 幸 也 ( 累 害 ) 然 夫 惡 人 之 命 不 短, 善 年 之 人 不 長 天 不 命 暗 人 常 享 一 百 載 之 壽, 惡 人 為 殤 子 惡 死, 何 哉?( 福 虛 ) 才 行 高 潔, 不 可 保 以 必 尊 貴 ; 能 薄 濁 操, 不 可 保 以 必 卑 賤 或 高 才 潔 行, 不 遇, 退 在 下 流 ; 伯 能 濁 操, 遇, 在 眾 上 ( 逢 遇 ) 禍 福 不 在 善 惡, 善 惡 之 證 不 在 禍 福 ( 治 期 ) 一 句 話, 凡 人 遇 偶 及 遭 累 害, 皆 由 命 也 ( 命 祿 ) 不 僅 如 此, 個 人 道 德 行 為 亦 與 家 國 天 下 安 危 無 關, 如 言 : 教 之 行 廢, 國 之 安 危, 皆 在 命 時, 非 人 力 也 世 之 治 亂, 在 時 不 在 政 ; 國 之 安 危, 在 數 不 在 教 賢 不 賢 之 君, 明 不 明 之 政, 無 能 損 益 ( 仝 上 ) 因 此, 人 性 展 現 只 能 就 個 人 論 王 充 認 為, 正 確 作 法 是 : 信 命 者, 則 可 幽 居 俟 時, 不 須 勞 精 苦 形 求 索 之 也, 猶 珠 玉 之 在 山 澤, 不 求 貴 價 於 人, 人 自 貴 之 48 ( 命 祿 ) 如 是 之 見, 與 其 對 宇 宙 宿 命 論 的 認 知 息 息 相 關 由 是, 論 者 謂 王 充 是 一 位 不 提 供 理 想, 只 指 明 人 間 的 是 非 之 論 斷 49, 是 很 合 乎 王 充 理 論 實 境 的 然 考 其 人 性 論 及 人 性 展 現 的 意 義, 筆 者 認 為 猶 是 承 續 儒 家 核 心 論 題 的 關 身 的 自 覺 自 主 性, 而 側 重 於 外 在 環 境 的 影 響 見 兩 漢 魏 晉 哲 學 史 ( 臺 北 : 五 南 圖 書 公 司,2002), 頁 105 這 點, 近 於 荀 子 主 張, 參 拙 著 荀 子 性 惡 說 芻 議 48 不 求 貴 價 於 人, 人 自 貴 之, 據 太 平 御 覽 引 補 論 衡 校 釋, 頁 陳 麗 桂, 王 充, 頁 1; 收 於 王 壽 南 總 編, 中 國 歷 代 思 想 家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87),( 二 ) 284

31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懷, 正 如 徐 復 觀 ( ) 指 出 : ( 王 充 ) 在 正 面 論 到 人 性 時, 除 中 人 之 性 可 善 可 惡, 固 須 教 化 而 成 以 外, 並 在 率 性 篇 中 為 性 惡 也 開 出 一 條 自 立 之 路, 這 在 他 全 盤 的 思 想 中, 固 然 顯 得 突 出 而 不 調 和 但 正 賴 有 此 一 突 出, 使 我 們 可 以 承 認 他 的 思 想 家 的 地 位 50 事 實 上, 王 充 一 生 踐 履 即 充 分 表 現 身 載 重 任, 至 於 終 死 ( 效 力 ) 的 奮 發 精 神, 正 為 人 性 的 可 能 展 現 提 供 一 個 活 生 生 的 注 腳 51 結 論 王 充 學 思 龐 雜, 於 論 述 間 產 生 甚 多 矛 盾 嫌 疑, 肯 定 者 多 指 其 具 反 對 虛 妄 求 真 求 是 之 精 神, 否 定 者 多 就 其 論 點 矛 盾 並 違 背 儒 家 聖 教 而 予 以 批 駁 前 者 如 章 炳 麟 ( ): 作 為 論 衡, 趣 以 正 虛 妄, 審 鄉 背, 懷 疑 之 論, 分 析 百 端, 有 所 發 擿, 不 避 孔 氏 漢 得 一 人 焉, 足 以 振 恥, 至 於 今, 亦 未 有 能 逮 者 也 52 後 者 如 宋 代 黃 震 ( ) 云 隨 事 各 主 一 說, 彼 此 自 相 背 馳 明 代 胡 應 麟 ( ) 謂 其 文 猥 爾 沓, 世 所 共 輕 53 近 有 論 者 提 出 一 個 解 說, 認 為 論 衡 中 前 後 許 多 言 論 看 似 矛 盾, 實 則 他 是 在 和 人 辯 論, 故 其 觀 點 因 時 因 事 在 進 行 變 化 54, 甚 有 新 義 本 文 重 點 無 意 於 此 但 從 王 充 所 論 人 性 觀 之, 其 論 點 之 一 致 性 倒 是 十 分 明 顯 的, 其 目 的 在 指 出 人 之 受 教 的 可 能 性, 即 使 含 蘊 惡 質 甚 多 者 亦 能 透 過 教 化 而 遷 善, 理 論 基 礎 則 在 於 人 具 有 知 慧 或 識 知 之 能 力, 徐 復 觀 ( ), 增 訂 兩 漢 思 想 史 卷 二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76), 頁 638 參 李 維 武 的 分 析, 王 充 與 中 國 文 化, 頁 章 炳 麟 著 徐 復 注, 訄 書 詳 注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0), 學 變 第 八, 頁 90 黃 震 之 言 見 黃 氏 日 抄 卷 57 諸 子 三, 胡 應 麟 之 言 見 少 室 山 房 筆 叢 卷 28 九 流 緒 論 ; 收 於 論 衡 校 釋 附 編 三 : 論 衡 舊 評 論 衡 校 釋, 頁 1243 鄧 紅, 王 充 新 八 論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03), 頁

32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所 以 可 說 : 行 善 行 惡, 王 充 認 為 在 根 本 上 說 是 在 教 化, 而 不 在 人 性 如 何 55 本 文 以 為, 王 充 主 張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之 說 的 主 旨 如 下 : 一 人 性 的 基 礎 有 其 宇 宙 論 的 背 景, 宇 宙 萬 物 均 由 氣 所 構 成, 故 人 性 亦 由 氣 所 決 定 二 人 性 內 容 有 善 有 惡, 乃 因 稟 氣 之 厚 薄 不 同 所 致, 但 未 明 言 如 何 本 具 善 惡 56 三 不 管 任 何 人 的 人 性, 或 多 或 少 均 具 五 常 之 氣, 故 而 稟 受 或 多 或 少 之 五 常 之 性 ( 王 充 : 五 常 之 道, 仁 義 智 信 也 ( 問 孔 ), 且 五 常 內 蘊 乃 是 漢 代 儒 者 所 共 認 ) 四 王 充 所 謂 人 性 三 品, 乃 是 就 所 有 的 個 人 論 說, 即 使 是 極 善 極 惡 之 人, 分 別 亦 多 少 具 含 惡 善 之 質 五 人 性 包 含 人 實 踐 的 能 力, 即 所 謂 識 知 或 知 慧, 論 者 稱 此 為 才 性, 保 證 了 人 性 是 得 以 展 現 的 六 人 性 的 呈 顯 在 於 後 天 的 教 化, 率 性 所 言 由 此 言 之, 亦 在 於 教, 不 獨 在 性 也, 即 是 王 充 人 性 論 的 歸 宗 七 人 性 與 命 有 一 致 亦 有 區 隔, 一 致 部 分 是 就 氣 之 決 定 而 論, 區 隔 在 於 命 決 定 人 的 貴 賤 貧 富, 命 定 無 法 變 更 ; 性 決 定 人 之 操 行 清 濁 之 善 惡, 無 論 先 天 之 性 內 蘊 為 何, 透 過 教 化 均 可 使 之 由 惡 轉 善 八 人 性 與 情 亦 有 差 別, 情 指 好 惡 喜 怒 哀 樂 等 人 情 之 實, 需 樂 以 節 之 而 呈 敬 ; 與 性 之 善 惡 呈 顯 的 謙 卑 辭 讓, 故 而 制 禮 使 之 行 舉 合 宜, 甚 有 差 異 正 是 基 於 如 是 原 則, 王 充 批 評 了 孟 子 純 善 與 荀 子 純 惡 的 人 性 說 ; 告 子 性 無 善 惡, 則 未 考 慮 到 上 智 與 下 愚 不 移 之 極 善 極 惡 的 少 部 分 人 之 人 性 ; 又 董 仲 舒 性 陽 情 陰 之 說, 未 能 注 意 到 夫 人 情 性, 同 生 於 陰 陽, 情 性 各 有 其 內 蘊, 顯 然 亦 各 具 其 善 惡 劉 向 所 言 情 陽 性 陰, 並 非 依 據 本 性 稟 受 的 根 源 立 論, 所 以 故 更 不 值 得 一 駁 了 趙 雅 博, 秦 漢 思 想 批 判 史 ( 臺 北 : 文 景 書 局,2001), 下 冊, 頁 361 勞 思 光 說 : 王 充 自 身 對 價 值 根 源 問 題 ( 即 好 壞 及 善 惡 之 意 義 如 何 出 現 之 問 題 ) 可 說 全 無 立 場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二 ), 頁 132 另 陳 拱 批 評 : 稟 氣 厚 泊 乃 是 量 的 多 少, 善 惡 則 涉 及 質 的 規 定, 王 充 顯 然 並 未 說 明 量 如 何 轉 化 為 質 見 王 充 思 想 評 論, 頁

33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歷 史 上, 孟 子 主 張 性 善, 旨 在 彰 顯 人 性 是 呈 顯 出 善 的, 是 人 後 天 戮 力 為 之 而 呈 顯 的, 並 無 所 謂 宇 宙 論 或 本 體 論 的 預 設 ; 朱 熹 的 性 本 善 固 然 保 持 了 孟 子 性 善 主 張 的 部 分 蘊 義, 然 而 卻 將 人 性 訴 諸 天 理, 不 但 是 本 體 論 的 說 法, 亦 訴 諸 於 太 極 陰 陽 的 宇 宙 大 化 之 論 57 但 王 充 視 孟 子 性 善 說 視 為 人 性 先 天 本 善 將 荀 子 性 惡 說 視 為 人 性 先 天 本 惡, 當 為 歷 史 上 的 第 一 人 另 外, 其 又 肯 定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一 脈, 甚 至 是 揚 雄 等 對 人 性 論 的 主 張, 人 性 有 善 有 惡, 舉 人 之 善 性, 養 而 致 之 則 善 長 ; 惡 性, 養 而 致 之 則 惡 長 是 其 標 宗, 意 指 人 性 先 天 上 即 具 善 惡, 行 舉 善 性 養 之 則 為 善 行, 反 之 則 為 惡 行 其 行 舉 能 力 乃 屬 人 性 內 蘊 的 識 知 或 知 慧 之 才 性, 如 是 開 啟 了 魏 晉 時 代 的 討 論 58 王 充 又 同 董 仲 舒 談 論 人 性, 均 直 接 將 人 性 內 蘊 直 接 訴 諸 宇 宙 論, 則 開 起 了 理 學 將 人 之 道 德 價 值 視 為 先 天 並 將 其 根 源 訴 諸 於 天 理 的 思 維 理 路 59 因 此, 倘 若 將 王 充 人 性 論 看 法 置 於 從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的 大 脈 絡 觀 之, 便 呈 顯 了 其 特 殊 的 意 義, 同 時 提 供 一 個 由 經 驗 義 理 轉 化 為 宇 宙 論 預 設 之 理 論 轉 化 的 重 要 解 答 參 拙 著 從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一 個 儒 學 核 心 概 念 轉 化 之 探 討, 刊 東 華 人 文 學 報,7 期 ( ), 頁 牟 宗 三, 才 性 與 玄 理, 序, 頁 2 勞 思 光 說,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二 ), 頁 徐 復 觀 指 出 : 所 以 有 這 種 歧 出, 一 方 面 原 於 王 充 思 想 本 來 很 駁 雜 ; 同 時 也 是 因 為 唯 氣 論 對 人 性 的 解 釋 太 單 純 化 了, 難 於 順 著 一 條 直 線 作 解 釋 的 原 故 宋 儒 周 敦 頤 二 程 朱 元 晦, 皆 受 有 漢 儒 唯 氣 論 的 影 響 ; 而 朱 元 晦 特 顯 出 理 氣 二 元 論, 從 某 一 角 度 看, 這 是 漢 儒 唯 氣 論 的 合 理 發 展, 也 解 除 了 王 充 不 自 覺 地 所 遭 遇 到 的 難 題 增 訂 兩 漢 思 想 史 卷 二, 頁 637 時 賢 理 解 儒 家 人 性 論, 大 體 區 分 以 理 論 性 與 以 氣 論 性 兩 路, 此 說 固 為 精 確, 然 亦 未 能 清 楚 解 釋 孟 子 性 善 何 以 一 躍 為 朱 熹 性 本 善 此 外, 即 使 是 以 理 論 性 之 理 學, 其 理 氣 關 係 亦 是 一 大 關 鍵 是 以 筆 者 以 為, 兩 漢 儒 者 以 宇 宙 論 闡 發 人 性, 或 許 已 為 理 學 式 人 性 之 形 上 層 面 預 作 準 備 王 充 之 見 即 為 一 例 287

34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參 考 文 獻 一 統 文 獻 漢 賈 誼 新 語 ; 收 於 諸 子 集 成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1986 據 三 十 年 代 上 海 世 界 書 局 編 印 ), 第 7 冊 漢 劉 安 淮 南 子 ; 收 於 諸 子 集 成, 第 7 冊 漢 王 充 論 衡 ; 收 於 諸 子 集 成, 第 7 冊 漢 王 充 著 現 代 黃 暉 撰 論 衡 校 釋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0) 漢 班 固 漢 書 ; 收 於 二 十 四 史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7), 第 2 冊 宋 邢 昺 論 語 注 疏 ( 臺 北 : 藍 燈 文 化 事 業 公 司 依 阮 元 刻 十 三 經 注 疏, 重 刊 宋 本 論 語 注 疏 附 校 勘 記 ) 孝 經 注 疏 ( 臺 北 : 藍 燈 文 化 事 業 公 司 依 阮 元 刻 十 三 經 注 疏, 重 刊 宋 本 孝 經 注 疏 附 校 勘 記 ) 宋 孫 奭 孟 子 注 疏 ( 臺 北 : 藍 燈 文 化 事 業 公 司 依 阮 元 刻 十 三 經 注 疏, 重 刊 宋 本 孟 子 注 疏 附 校 勘 記 ) 清 蘇 輿 撰, 現 代 鍾 哲 點 校 春 秋 繁 露 義 證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2) 清 王 先 謙 荀 子 集 解 ; 收 於 諸 子 集 成, 第? 冊 二 近 人 論 著 牟 宗 三 才 性 與 玄 理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78) 李 維 武 王 充 與 中 國 文 化 ( 貴 陽 : 貴 州 人 民 出 版 社,2000) 金 春 峰 漢 代 思 想 史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1997) 周 桂 鈿 虛 實 之 辨 : 王 充 哲 學 的 宗 旨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1994) 林 麗 雪 王 充 ( 臺 北 : 東 大 圖 書 公 司,1991) 胡 適 王 充 的 論 衡 原 刊 現 代 學 生, 1-4,6,8-9 期 ( ) 收 於 黃 暉, 論 衡 校 釋 附 編 四, 頁 徐 復 觀 增 訂 兩 漢 思 想 史 卷 二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76) 徐 道 鄰 王 充 論 ; 原 刊 於 東 海 學 報, 卷 3 第 1 期 ( ), 頁 ; 收 於 收 於 項 維 新 劉 福 增 主 編, 中 國 哲 學 思 想 論 288

35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集 兩 漢 魏 晉 隋 唐 篇 ( 臺 北 : 水 牛 出 版 社,1988), 頁 陳 拱 王 充 思 想 評 論 ( 臺 中 : 私 立 東 海 大 學,1978) 陳 叔 良 王 充 思 想 體 系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82) 陳 麗 桂 王 充 ; 收 於 王 壽 南 總 編, 中 國 歷 代 思 想 家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87),( 二 ) 張 岱 年 中 國 哲 學 大 綱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1982) 章 炳 麟 著 徐 復 注 訄 書 詳 注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0) 馮 友 蘭 中 國 哲 學 史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95)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臺 北 : 三 民 書 局,1988),( 二 ) 曾 春 海 兩 漢 魏 晉 哲 學 史 ( 臺 北 : 五 南 圖 書 公 司,2002) 曾 振 宇 范 學 輝 天 人 衡 中 : 春 秋 繁 露 與 中 國 文 化 ( 開 封 : 河 南 大 學 出 版 社,1998) 蔡 元 培 中 國 倫 理 學 史 ( 北 京 : 東 方 出 版 社,1996) 趙 雅 博 秦 漢 思 想 批 判 史 ( 臺 北 : 文 景 書 局,2001) 秦 漢 思 想 批 判 史 ( 臺 北 : 文 景 書 局,2001) 鄧 紅 王 充 新 八 論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03) 劉 文 典 三 餘 札 記 ( 合 肥 : 黃 山 書 社,1990) 董 仲 舒 性 待 教 而 為 善 的 人 性 論, 刊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4 卷 1 期, , 頁 1-34 從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一 個 儒 學 核 心 概 念 轉 化 之 探 討, 刊 東 華 人 文 學 報,7 期 ( ), 頁 荀 子 性 惡 說 芻 議, 刊 東 華 人 文 學 報,6 期 ( ), 頁 孟 子 性 善 說 芻 議, 刊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2 卷 2 期 ( ), 頁 蕭 公 權 中 國 政 治 思 想 史 ( 臺 北 : 華 岡 出 版 公 司,1966) 289

36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六 卷 第 二 期 290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劉 振 維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人 性 本 善, 乃 是 宋 明 理 學 對 先 秦 儒 學 人 性 論 的 發 明 基 本 上, 宋 明 理 學 家 們 接 受 天 理 流 行 的 宇 宙 觀, 在 理 一 分 殊 的 思 維 下, 藉 禮 記 中 庸

More information

ISSN 1021-4542

ISSN 1021-4542 老子 道德經 中的道論與修道思想 77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高雄師大學報 2007,22,77-89 老子 道德經 中的道論與修道思想 劉見成 1 摘 要 一般以老子為修道思想開宗之祖 道德經 一書自然成為修道之根本 經典 老子 道德經 中的修道思想是以其道論作為基礎 老子之道論可分 為 天道 與 人道 兩部分 天道 所指為 本體義的道 即以道為 天地萬物之本根 道為天地根 為萬物之宗

More information

380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三 期 前 言 莊 子 ( 約 369-286 B.C.) 於 齊 物 論 一 文 的 結 尾, 提 及 莊 周 夢 蝶 的 故 事, 最 後 以 周 與 蝴 蝶 則 必 有 分 矣, 此 之 謂 物 化 作 結 物 化 一 語, 不 僅 文 學 家 視 其 是 事

380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三 期 前 言 莊 子 ( 約 369-286 B.C.) 於 齊 物 論 一 文 的 結 尾, 提 及 莊 周 夢 蝶 的 故 事, 最 後 以 周 與 蝴 蝶 則 必 有 分 矣, 此 之 謂 物 化 作 結 物 化 一 語, 不 僅 文 學 家 視 其 是 事 論 莊 子 物 化 的 哲 學 蘊 義 379 論 莊 子 物 化 的 哲 學 蘊 義 劉 振 維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莊 子 ( 約 369-286 B.C.) 於 齊 物 論 一 文 的 結 尾, 提 及 莊 周 夢 蝶 的 故 事, 最 後 以 周 與 蝴 蝶 則 必 有 分 矣, 此 之 謂 物 化 作 結 物 化 一 語, 歷 來 論 者 單

More information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330 330340 CHIA-NAN ANNUAL BULLETIN VOL. 30, PP. 330 340, 2004 331 (1) (2) (3) (4) (5) (6) (7) 1. (8) 332 2. (9) (15) 333 3. (10) 4. 334 (11) 335 (12) (13) 1. 336 2. (14) 3. 337 4. 5. 6. 338 1. 69 2. 321

More information

9 21-40 2004 12 * * 22 9 1 2 3 1 1992 2 1960 2 3 1984 8 87 23 4 5 1697 AD 1779 6 7 8 9 10 11 12 4 1977 109-112 5 87 41993 13-38 6 614 7 8 632 9 1974 8 10 631 11 12 632 9 24 13 14 13 1990 14 25 15 16 15

More information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 2006 6 211 238 211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belief in Ji-Gong

More information

5 05 5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No. May 05 0087 I 07. A 000-599 05 0-07- 4 5 05-0-0 4 5 96 6 994 4 008 408 409 8 05 979 984 96 5 9 987 55 006 67 0 05 00 987 57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More information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 呂 湘 瑜 龍 華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唐 彪 乃 清 初 浙 江 名 儒, 其 讀 書 作 文 譜 簡 潔 地 呈 現 了 對 於 讀 書 作 文 以 及 文 學 的 種 種 看 法 其 以 為 無 論 是 讀 書 或 者 作 文, 都 必 須 以 靜 凝 神 為 出 發 點, 先 求 得 放

More information

1-26

1-26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1-26 20 1 91 6 * 1 2 20 1 1 2 1 1991 215 2 22 1999.1 173-186 23 2000.1 1-17 3 3 1. 2. 4 5 6 3. 7 3 1997 26 4 1973 3 5 4 216 6 4 161 7 1982 886 4 20 1 8 9 19 10 11 12 8 1961

More information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封面.doc

Microsoft Word - 封面.doc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楊 樹 達 文 字 形 義 理 論 初 探 研 究 生 : 周 孟 樺 指 導 教 授 : 李 淑 萍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95 年 7 月 25 日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圖 書 館 碩 博 士 論 文 電 子 檔 授 權 書 (95 年 7 月 最 新 修 正 版 ) 本 授 權 書 所 授 權 之 論 文 全 文 電 子

More information

王 岱 舆 宗 教 哲 学 思 想 及 其 意 义 中 文 摘 要 王 岱 舆 是 中 国 回 族 穆 斯 林 的 著 名 学 者, 是 中 国 伊 斯 兰 哲 学 的 重 要 代 表 人 物, 是 中 国 伊 斯 兰 学 术 研 究 的 先 驱 者, 是 中 国 穆 斯 林 运 用 中 文 全 面

王 岱 舆 宗 教 哲 学 思 想 及 其 意 义 中 文 摘 要 王 岱 舆 是 中 国 回 族 穆 斯 林 的 著 名 学 者, 是 中 国 伊 斯 兰 哲 学 的 重 要 代 表 人 物, 是 中 国 伊 斯 兰 学 术 研 究 的 先 驱 者, 是 中 国 穆 斯 林 运 用 中 文 全 面 王 岱 舆 宗 教 哲 学 思 想 及 其 意 义 中 文 摘 要 王 岱 舆 是 中 国 回 族 穆 斯 林 的 著 名 学 者, 是 中 国 伊 斯 兰 哲 学 的 重 要 代 表 人 物, 是 中 国 伊 斯 兰 学 术 研 究 的 先 驱 者, 是 中 国 穆 斯 林 运 用 中 文 全 面 系 统 论 述 伊 斯 兰 教 义 和 哲 理, 并 刊 行 其 汉 文 译 著 的 第 一 人 他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中 國 文 學 系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肉 蒲 團 研 究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肉 蒲 團 研 究 The Research of Rou Pu Tuan 研 究 生 : 林 欣 穎

More information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by StudentSu-Chen Lee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More information

:

: A Study of Huangtao : I Abstract Abstract This text focuses on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Huangtao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Fukien, by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Huangtao s thought,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75-398 19 2 90 12 1763-1820 1911-1992 1 2 * 1 1962 11 2 1994 475-481 1994 539-546 375 376 19 2 3 4 5 6 7 8 9 3 1964 440-446 4 1967 10 18 1967 17 1 5 13 22 6 7 1936 452-465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第一章 詩 經 之 植 物 素 材 概 說 詩 經 之 植 物 素 材 概 說 周 明 儀 台 南 女 子 技 術 學 院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講 師 摘 要 詩 經 為 中 國 最 早 之 詩 歌 總 集, 其 內 容 之 豐, 儼 然 如 上 古 時 期 之 動 植 物 百 科 辭 典, 而 其 作 法 及 內 容 對 後 世 文 學 作 品 更 有 深 遠 影 響 就 植 物 素 材 而 言, 現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Co-construction Contract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Co-Construction Contract ( ) ABSTRACT Co-constructio in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holds the quite

More information

33-57

33-57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3-57 19 2 90 12 1465-1547 1 2 * 1 1990 4 2 1 4-5 33 34 19 2 3 4 3 1995 3 138 147-149 1990 7 400-407 1994 19 19 23 1980 34 162 177 1971 3 3 27 1961 78 3 1988.6 175-183 4

More information

00. - 0-000 0 10 0 00-0 0 11 12 13 14 15 b 16 17 18 19 0 - 20 0 0-0 0 21 22 H.Mead 0-0 - ( ) 23 ( ) 24 ( ) 25 ( ) 26 27 00 0 00 0 28 29 30 31 ( ) 0 0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 ) Northrop F.S.C.

More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新 媒 体 环 境 下 公 务 员 在 线 培 训 模 式 研 究 作 者 姓 名 : 学 科 专 业 : 导 师 姓 名 : 完 成 时 间 : 潘 琳 数 字 媒 体 周 荣 庭 教 授 二 一 二 年 五 月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217010311110028谢雯雯.doc

Microsoft Word - 24217010311110028谢雯雯.doc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MASTER S DEGREE DISSERTATION 80 后 女 硕 士 生 择 偶 现 状 以 武 汉 市 七 所 高 校 为 例 POST-80S FEMALE POSTGRADUATE MATE SELECTION STATUS STUDY TAKE WUHAN SEVEN UNIVERSITIES

More information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2016 年 3 月 頁 43 ~ 94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黃 啟 書 * 提 要 歷 來 學 者 根 據 有 限 文 獻, 對 於 漢 代 經 學 發 展 之 描 述, 堪 謂 完 備 然 在 兩 漢 經 說 文 獻 多 半 亡 佚 的 情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05 009 4ZXB005 04 6 04 60 4 5 4 5 0 6 988 7 7-7 6 7 6 ( ) 4 4 48 67 46 980 00 46 6 09 46 66 6 ( ) 98 8 69 64 4 5 4 5 9-94 5 4 960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Master Dissertation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on the Christian Charity Career in the Modern Times of Suzhou (18501937) Master Candidate:Wu Xiaodi Supervisor: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8-邱湘雲(223-260).doc

Microsoft Word - 18-邱湘雲(223-260).doc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七 期, 頁 223-260 1 二 六 年 九 月 禪 學 對 唐 代 詩 歌 美 學 的 影 響 邱 湘 雲 摘 要 禪 宗 大 顯 於 唐 朝, 詩 歌 也 大 盛 於 唐 朝, 禪 學 與 詩 學 交 會 於 一 時, 進 而 又 激 發 出 美 學 的 火 花 禪 與 詩 所 追 求 的 境 界 之 美 有 許 多 相 通 之 處, 例 如 重 直 觀

More information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Study of Emperor Qianlong as Manjusri Bodhisattva Lo Chung C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 Abstract Abstract Kendzaburo Oa and Mo Yan are the writers from Japan and China who have great literature influence and strongly hometown sick in their creations. There are many places that communicate

More information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 漱 溟 對 陽 明 學 的 思 考 向 度 與 時 代 回 應 - 以 析 辨 大 學 暨 發 皇 心 學 為 雙 軸 王 汝 華 台 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以 當 代 新 孔 學 行 動 的 儒 者 等 封 譽 躋 身 民 初 學 術 之 林 的 梁 漱 溟, 其 回 歸 儒 學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陸 王 心 學, 本 文 緊 扣

More information

10 湖 南 人 文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总 第 118 期 国 山 河 为 目 的 游 记 ; 表 达 自 己 对 新 中 国 新 国 民 新 道 德 新 思 想 期 盼 与 希 望 的 书 信 等 等, 都 是 蔡 东 藩 的 论 说 范 围 但 不 论 何 种 题 材, 其 取 材 立 论

10 湖 南 人 文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总 第 118 期 国 山 河 为 目 的 游 记 ; 表 达 自 己 对 新 中 国 新 国 民 新 道 德 新 思 想 期 盼 与 希 望 的 书 信 等 等, 都 是 蔡 东 藩 的 论 说 范 围 但 不 论 何 种 题 材, 其 取 材 立 论 第 1 期 2011 年 01 月 湖 南 人 文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 1 Jan. 2011 蔡 东 藩 著 述 考 释 范 志 强 ( 浙 江 万 里 学 院 文 化 与 传 播 学 院, 浙 江 宁 波 315100 ) [ 摘 要 ] 蔡 东 藩 作 为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生 死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吳 晟 詩 文 作 品 中 生 命 觀 之 研 究 A Study On Life Viewpoint Of Wu S heng's Poems and Essays 研 究 生 : 施 玉 修 指 導 教 授 : 廖 俊 裕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5 月 14 日 謝 誌 感 謝 我 的 父 母, 賦 予 我 一 個 圓 滿 的 生

More information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0 No. 0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 南 京 大 学 历 史 系, 江 苏 南 京 009) 新 文 化 运 动 以 后, 中 国 的 文 史 学 术 界 大 致 分 为 南 北 两 大 系 统, 以 新 旧 为 重 要 分 野 其 中, 位 于 南 京 的 东 南 大 学 多 被 视 为 南 方 旧 学 的 重 镇 9 年 南 京 国 民 政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doc

Microsoft Word - 24.doc 水 陸 畢 陳 晚 明 飲 食 風 尚 初 探 蕭 慧 媛 桃 園 創 新 技 術 學 院 觀 光 與 休 閒 事 業 管 理 系 摘 要 飲 食 是 人 類 維 持 與 發 展 生 命 的 基 礎 之 一, 飲 食 風 尚 會 隨 著 社 會 地 位 物 質 條 件 以 及 人 為 因 素 轉 移, 不 同 階 層 的 飲 食 方 式, 往 往 標 誌 著 他 們 的 社 會 身 分, 甚 至 反

More information

中 正 歷 史 學 刊 第 十 五 期 The Real Prince Lanling Yan Hao * Abstract Prince Lanling, who is famous of the Battle of Mangshan, was an important general in th

中 正 歷 史 學 刊 第 十 五 期 The Real Prince Lanling Yan Hao * Abstract Prince Lanling, who is famous of the Battle of Mangshan, was an important general in th 中正歷史學刊 民國一百零一年 第十五期 頁 33~62 嚴昊 * 摘要 蘭陵王高長恭是北齊後期一位重要的將領 以邙山之戰的表現為人 所知 歌頌其勇武作戰的 蘭陵入陣曲 至今仍有流傳 因此在民間傳 說甚至一些史家的論著中 蘭陵王被視為一員百戰百勝的名將 身繫國 家安危 筆者通過分析相關史料 將蘭陵王真實面目還原 認為其人盛 名之下其實難副 雖然本身具備一定的軍事才能 但絕非折衝之將 其 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皇室出於為維護其凌駕於其他勛貴之上的目的而進

More information

10 Subjective Realit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Taiwan Writers in the Modernism Generation on the Chinese Civil War Huang Chi-Feng Assistant Professor

10 Subjective Realit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Taiwan Writers in the Modernism Generation on the Chinese Civil War Huang Chi-Feng Assistant Professor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九期 2014 年 10 月 頁9-49 國立台灣文學館 主觀的真實 論台灣現代主義世代小說家的國共內戰書寫 黃啟峰 亞東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摘要 本論文以現代主義世代小說家作品中的 戰爭想像與恐怖書寫 為主 題 討論該時代作家如何面對上一代不願面對的 戰爭創傷 議題 並進一步 透過 主觀的真實 面相 去勾勒人在戰爭現場或戰時體制下的情貌與選擇 討論的文本包含白先勇 李渝

More information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释 奠 礼 乐 之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金 圣 基 中 文 提 要 : 本 文 是 为 了 探 究 释 奠 祭 礼 之 乐 舞 的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释 奠 礼 指 在 文 庙 祭 奠 孔 子 等 先 圣 先 贤 的 仪 式 释 奠 是 自 古 以 来 本 着 儒 学 的 独 特 文 化 意 识, 从 学 校 奉 行 下 来, 而 备 受 关 注 本 文 主 要 对 形 成 释 奠

Mor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ediatric standard databas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Master s Degree Candidate:linan Adviser:Prof. Han Xinmin Nanjing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ediatric standard databas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Master s Degree Candidate:linan Adviser:Prof. Han Xinmin Nanjing 密 级 : 公 开 学 号 :20081209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 医 儿 科 标 准 数 据 库 建 设 研 究 研 究 生 李 楠 指 导 教 师 学 科 专 业 所 在 学 院 毕 业 时 间 韩 新 民 教 授 中 医 儿 科 学 第 一 临 床 医 学 院 2011 年 06 月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ediatric standard database

More information

《红楼梦》中茗烟与李贵的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茗烟与李贵的对比分析 第 13 卷 第 2 期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13 No.2 2007 年 4 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Apr. 2007 红 楼 梦 茗 烟 与 李 贵 形 象 比 较 研 究 李 鸿 渊, 奉 旨 亨 ( 湖 南 科 技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湖 南 湘 潭,411201) 摘 要 : 茗 烟 与

More information

中國飲食色彩初探

中國飲食色彩初探 37 The Introduction of Colors on Chinese Food and Drinks Tzong-Ho Yeh Abstract Fro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food is human being s best activity on the example of nature s humanization.

More information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Scholars of all the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Scholars of all the 2007 12 183-210 The Chényù-Dùncuò (Profound and Forceful) Theory in Zhan-Tai Wu s 183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4 期 2008 年 3 月 頁 165~192 165 葛 洪 抱 朴 子 內 篇 與 魏 晉 玄 學 神 仙 是 否 可 學 致 與 聖 人 是 否 可 學 致 的 受 命 觀 李 宗 定 摘 要 葛 洪 以 抱 朴 子 內 篇 一 書 奠 定 道 教 史 上 承 先 啟 後 的 地 位, 書 中 講 神 仙 方 術 養 生 延 年, 又 繼 承 魏 伯 陽

More information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 21 卷 第 3 期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2011 年 9 月 Vol.21 No.3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Sept. 2011 学 术 名 家 研 究 史 学 大 家 安 作 璋 先 生 访 谈 录 康 香 阁 (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编 辑 部, 河 北 邯 郸 056005) 摘 要 : 安 作 璋 先 生 是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最 早 从 事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99-117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 探 析 * 吳 聲 佑 摘 要 筆 者 檢 視 劉 氏 文 本, 釐 清 待 議 問 題 者 有 三 首 探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之 因, 究 得 清 代 揚 荀 學 風 荀 子 從 祀 荀 子 升 經 三 端 次 就 三 傳 荀 子 相

More information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2006 12 137-178 The Various Viewpoints of Yao Ying s Jail-period Poems 137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More information

16 (),,, ,,,,, ;,, ;,,,,,,,,,,,,,, :,,, 1982,,, [2 ]63,,?,,,,, 1954, 1975, ,,1978,,1954, 1975,,1975,,,, 1975, 197

16 (),,, ,,,,, ;,, ;,,,,,,,,,,,,,, :,,, 1982,,, [2 ]63,,?,,,,, 1954, 1975, ,,1978,,1954, 1975,,1975,,,, 1975, 197 2008 3 ( 61 ) ( ) J OURNAL OF SJ TU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 3, 2008 Vol. 16 SUM, No. 61 1950 (, 200240) : 1950,,,,,1950 : ; ; 1950 :D6 :A :100827095 (2008) 0320015212 19,,,,,,,,,,,,,, [1

More information

M M. 20

M M. 20 37 1 Vol. 37 No.1 2 0 1 6 1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Jan. 2 0 1 6 4. 0 100872 1. 0 2. 0 3. 0 4. 0 4. 0 4. 0 G640 A 1001-4519 2016 01-0006 - 10 DOI 10. 14138 /j. 1001-4519. 2016. 01. 000610 11-12 18

More information

2015 1 330 GLOBAL EDUCATION Vol. 44 No1 2015 / 300387 / 300387 20 20 1926 20 1912 1912 1918 1919 34 1919 1921 1 1922 1923 1925 7 100 2 1922 3 1923 5 1923 1924 4 1927 1949 20 1. 20 5 35 2. 20 20 1927 1949

More information

1-34

1-34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1-34 18 2 89 12 * 1 2 1 2 1 38 1981.6 854 2 11 1982.6 15-34 1992.4 232-250 3 3 3 1965.6 20 5 60 983-984 4 4 5 6 7 4 1980 20 1388 15005 5 1994.11 10 23 6 1980 11 387 8276

More information

桃創學報

桃創學報 陳 佳 穗 桃 園 創 新 技 術 學 院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在 臺 灣, 地 名 形 成 的 原 因 包 含 了 政 治 自 然 地 理 環 境 種 族 語 言 歷 史 傳 說 及 產 業 結 構 等 因 素, 其 中 的 傳 說 一 項, 往 往 結 合 其 他 各 項 因 素 作 為 變 因, 使 地 名 的 形 成 沿 革 在 單 純 的 故 事 主 體 外, 又 結 合 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980103修.doc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980103修.doc 淡 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呂 正 惠 蘇 敏 逸 博 士 博 士 倚 天 屠 龍 記 愛 情 敘 事 之 研 究 研 究 生 : 陳 麗 淑 撰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 月 淡 江 大 學 研 究 生 中 文 論 文 提 要 論 文 名 稱 : 倚 天 屠 龍 記 愛 情 敘 事 之 研 究 頁 數 :128 校 系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2-李若鶯.doc

Microsoft Word - 012-李若鶯.doc 論 莊 子 處 世 哲 學 的 基 本 功 忘 287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高 雄 師 大 學 報 2003,15,287-307 論 莊 子 處 世 哲 學 的 基 本 功 忘 ] 李 若 鶯 摘 要 莊 子 哲 學 不 是 理 論 的 思 維 哲 學, 而 是 實 用 的 生 活 哲 學, 是 經 由 觀 照 人 生, 思 考 存 在 本 質, 歸 納 出 的 性 命 對 應 莊 子

More information

250 Discussion of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Kuei-Fang Liu* Abstract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have the bright artistic feature and individ

250 Discussion of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Kuei-Fang Liu* Abstract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have the bright artistic feature and individ 249270 * ( 93 6 30 93 12 1 ) * 250 Discussion of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Kuei-Fang Liu* Abstract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have the bright artistic feature and individuality. Those poems

More information

Tenure-track Tenure-track WTO Peer Effect 46

Tenure-track Tenure-track WTO Peer Effect 46 2004 ~ 2014 * 21 Tenure-track 2004 2004 Tenure-track * 45 2015 1 3 21 2003 Tenure-track Tenure-track WTO 2004 985 Peer Effect 46 2007 Tenure-track Tenure AAUP 1915 12 31 1 1940 7 1 Tenure-track 2 Tenure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1期 阅江学刊 2016 年 2 月 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No 1 Feb 2016 审美文化研究 植物审美专辑 论 红楼梦 中的桂花 俞香顺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 210097 摘要 红楼梦 继承了桂花的原型意义 比德 思路 用桂花形容袭人的性格 还使用了 蟾桂 折桂 两个与桂花有关的典故 红楼梦 中出现的桂花既有秋桂 也有南方特有的春 桂 红楼梦 中有两次赏桂活动

More information

1

1 Activity- based Cost Management: A New Mode of Medical cost Management () 1 Activity - based Cost Management A New Mode of Medical cost Management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market, the defects

More information

David Faure

David Faure 300350 2009 2014 K24 K25 A 1005-605X 2016 01-0150- 19 A Summary Study on the Cla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Recent Years CHANG Jian - hua Center for Chinese Social History Studies Nankai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10384 X9908009 UDC Study On Causation Of Civil Tort Liability 2004 4 2004 2004 2004 4 [M] 1991476 [M] 1996635 ABSTRACT ABSTRACT Theory of causation, which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thorny of tort law,

More information

their careers and left so many important poem works to be on everybody s lips which achieved that it can never be decayed and also it affected the lat

their careers and left so many important poem works to be on everybody s lips which achieved that it can never be decayed and also it affected the lat 95 12 71 103 Journal of Yuanpei University No. 13, December 2006 P. 71 P. 103 The Poems of Analyzed Theories in Journey of Yangtze Gorges that the Four Great Poets Traveled by the Time of the Tang Dynasty

More information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A study on sex totem of Taiwan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士 樹 德 科 技 大 學 人 類 性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Gradu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A study on sex totem of Taiwan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士 樹 德 科 技 大 學 人 類 性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Gradu 樹 德 科 技 大 學 人 類 性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撰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A study on sex totem of Taiwan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More information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中 古 诗 人 对 远 意 的 追 求 以 谢 灵 运 陶 渊 明 为 例 THE PURSUIT OF OVERTONE OF DISTANCE IN WEI-JIN LYRIC POETRY: EXEMPLIFIED BY XIE LINGYUN AND TAO YUANMING 戴 琦 DAI QI 新 加 坡 国 立 大 学 中 文 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More information

2 ( ) ,,,,, ( ),, ;, ( ) ; ; 2. (1), (2), (3) ,,

2 ( ) ,,,,, ( ),, ;, ( ) ; ; 2. (1), (2), (3) ,, 2002 3 RESEARCH ON EDUCA TION TSIN GHUA UN IV ERSIT Y No. 3 2002 (, ) 10 ; G647 A 100124519 (2002) 0320001210 1993 10, 1. 1992,1993, ( ) 1993 6, 1993 12 7 32, 1994 1 5, 200225213 (1946 - ), ; 1 2 (2002

More information

/ / /

/ / / G257.2 Booklists Recommended to Freshmen in the Reading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Wang Bo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s practic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5.doc

Microsoft Word - 11-5.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1 期 第 83-108 頁 2005 年 12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以 文 化 符 號 學 之 觀 點 剖 析 大 紅 燈 籠 高 高 掛 的 主 題 思 想 與 文 化 意 涵 周 安 邦 * 摘 要 大 紅 燈 籠 高 高 掛 是 以 山 西 的 喬 家 大 院 為 拍 攝 場 景, 在 電 影 裏 喬 家 大 院 是 一 個 資

More information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何繼文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引論 蘇軾 1036 1101 黃庭堅 1045 1105 一直是宋詩特徵的典範其毀譽反映著宋詩 地位的升降自宋迄明不少崇唐抑宋的詩學家往往強烈批評蘇黃以表示整 體的宋詩不能繼承唐音例如胡應麟說 大曆而後學者溺於時趨罔知反正 宋元諸子亦有志復古而不能者其說有二 一則氣運未開 一則鑒戒未備 1 蘇黃矯晚唐而為杜得其變而不得其正故生澀崚嶒而乖大雅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n Grading and Sequencing of Senses of Grade-A Polysemous Adjectives in A Syllabus of Graded Vocabulary for Chinese Proficiency 2002 I II Abstract ublished in 1992, A Syllabus of Graded Vocabulary

More information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頁 189-216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6, pp.189-216, December 2010 也談元代散曲中的茶文化 莊淑紅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在中國文學中 唐詩 宋詞 元曲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它們記錄並傳承著中 古時代的東方文化 記敘了那個時空下璀璨的中國歷史 在本論文中

More information

19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二 期 Shi-Jing, Shu-J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chieve Virtues: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of Citation of Shi-Jing, Shu-Jing in Wu-

19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二 期 Shi-Jing, Shu-J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chieve Virtues: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of Citation of Shi-Jing, Shu-Jing in Wu- 2012 年 5 月 頁 195 216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詩 書 與成德之教 郭店楚簡 五行 與 緇衣 引 詩 書 的儒學詮釋 謝君直 摘要 1993 年出土之郭店楚墓儒家竹簡文獻 其中 五行 與 緇衣 本文表現出引證 詩 書 之章法經由 五行 與 緇衣 所引 詩 書 文獻與相關詞章義理之對比 可知 五行 篇引 詩 乃證道德心與天人合德 緇衣 篇乃引 詩 書 證德政 刑罰之道 言行的道德性

More information

余 光 中 对 马 华 作 家 的 影 响 研 究 A STUDY OF YU KWANG-CHUNG S INFLUENCE ON MALAYSIAN CHINESE WRITERS LEE SOO CHEE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CHINESE STUDIES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TUNKU ABDUL RAHMAN

More information

1 2 1901 1906 1906 1 2 3 3 1895 1897 4 20 4 5 52 1 2 1894 1911 1865 1936 1882 1888 1895 1897 1900 1901 1981 26 ~ 41 1987 41 ~ 96 3 1981 1982 1991 1993

1 2 1901 1906 1906 1 2 3 3 1895 1897 4 20 4 5 52 1 2 1894 1911 1865 1936 1882 1888 1895 1897 1900 1901 1981 26 ~ 41 1987 41 ~ 96 3 1981 1982 1991 1993 2012 9 3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September 2012 No. 3 * 361005 1897 1899 1898 1901 1901 1906 K257. 1 A 1002-5162 2012 03-0051 - 11 Rise and Growth of Zhong He Tang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Hsing

More information

50 03 3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0No. Mar. 03 0087 I 07. A 000-599 03 0-007- 00 986 0-0-8 73 3 4 00 3 4 6 0 3 00 867 906 0 74 03 46 56 3 3 4085 886 98 75 885 76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HKU_Scholars_Hub_2011.doc

Microsoft Word - HKU_Scholars_Hub_2011.doc Title Using System theory approaches to interpret traditional Chinese thinking: Lao Zi s philosophical thought Author(s) Tsui, WK Citation Issued Date 211 URL http://hdl.handle.net/1722/138591 Rights 以

More information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第五卷第一期 壹 引言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思想 對於傳統文化有過廣泛 而持久的影響 1 從商周至近代 縱觀陰陽五行學說的發展歷程 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 表現出不同的特色 關於陰陽五行 的起源 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理論與見解 至今仍是見仁見智 2 古 代正史當中 以 五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第五卷第一期 壹 引言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思想 對於傳統文化有過廣泛 而持久的影響 1 從商周至近代 縱觀陰陽五行學說的發展歷程 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 表現出不同的特色 關於陰陽五行 的起源 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理論與見解 至今仍是見仁見智 2 古 代正史當中 以 五 蕭 吉 五 行 大 義 的 陰 陽 五 行 與 空 間 分 割 思 想 林 敏 勝 蕭 吉 五 行 大 義 的 陰 陽 五 行 與 空 間 分 割 思 想 林 敏 勝 國 立 清 華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博 士 生 摘 要 本 文 透 過 隋 代 蕭 吉 的 五 行 大 義 一 書 文 本, 以 略 窺 陰 陽 五 行 與 空 間 分 割 思 想 之 間 的 關 係 蕭 吉 廣 羅 蒐 集

More information

, (? - 960) (? - 960), ( ) ; (963),,, ( ) (966),, :, (950-1005), (975), ( ), (963-1008) (968-1022, 997-1022),, (? - 1063) (1010-1063, 1022-1063),,,,,,

, (? - 960) (? - 960), ( ) ; (963),,, ( ) (966),, :, (950-1005), (975), ( ), (963-1008) (968-1022, 997-1022),, (? - 1063) (1010-1063, 1022-1063),,,,,, ( ) 25 2 JOURNAL OF J INAN UN IV ERSITY Vol. 25 No. 2 2003 3 (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r., 2003 (920-966) Ξ (, ) [ ],,,,,,,, [] ;; ; [] K244 []A [ ]1000-5072 (2003) 02-0099 - 017 ( ), (927-976,

More information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Viktor E. Frankl (logotherapy) (will-to-meaning) (creative values) Ture (Good) (Beauty) (experiential values) (attitudinal values) 1 2 (logotherapy) (biological) (2) (psychological) (3) (noölogical) (4)

More information

元代題畫女性詩歌研究

元代題畫女性詩歌研究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元 代 題 畫 女 性 詩 歌 研 究 The Research of Painting Poetries of Women Pictures in Yuan Dynasty 研 究 生 : 張 書 容 指 導 教 授 : 張 高 評 中 華 民 國 一 二 年 七 月 摘 要 元 代 題 畫 詩 在 唐 宋 完 善 的 基 礎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I II Title of Thesis: The Analysis on the Need of Reading on the Journal of Foreign Lablr for Foreign Labors and their Employers Name of Institute: Graduate of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Institut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p0329-c10.doc

Microsoft Word - 06-p0329-c10.doc 第 14 卷 第 3 期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14 No3 2008 年 6 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Jun 2008 儒 家 政 治 秩 序 建 构 的 合 法 性 基 础 胡 锐 军 ( 国 家 教 育 行 政 学 院 社 科 部, 北 京,102617) 摘 要 : 儒 学 是 一 个 以 全 面

More information

97 3 ヽ ヽ ヽ ヽ ヽ 10 ヽ

97 3 ヽ ヽ ヽ ヽ ヽ 10 ヽ 113~136 97 3 Journal of Kun Shan University, Vol.5, pp.113~136 (Mar, 2008) 1 2 ヽ - 113 - 97 3 ヽ 3 4 5 6 ヽ 7 8 9 ヽ ヽ ヽ 10 ヽ - 114 - 11 4 1650 12 ヽ ヽ ヽ 13 ヽ ヽ - 115 - 97 3 14 ヽ ヽ ヽ ヽ 16 17-116 - ヽ 19 20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 D332DBBB7AA46B371C3D1BEC7B3F85F F32A8F731B4C15F30365FB2F8AEDBAD5EB169A9BEB4BC5FB3B0B4E5C3D8A7C7A4E5AA52BDD72E646F63>

<4D F736F F D D332DBBB7AA46B371C3D1BEC7B3F85F F32A8F731B4C15F30365FB2F8AEDBAD5EB169A9BEB4BC5FB3B0B4E5C3D8A7C7A4E5AA52BDD72E646F63> 遠 東 通 識 學 報 第 二 卷 第 一 期 2008 年 1 月 頁 73~84 遠 東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陸 游 贈 序 文 析 論 * 莊 桂 英 張 忠 智 摘 要 本 文 旨 在 分 析 陸 游 贈 序 文 體 之 散 文, 首 先, 說 明 贈 序 之 名 義 與 內 涵, 及 陸 游 贈 序 文 之 寫 作 時 地 其 次, 分 析 陸 游 贈 序 文 中 的

More information

/ 理 论 研 讨 /Theoretical Discussion 的 样 子 其 次, 残 疾 人 有 接 受 教 育 的 能 力 据 专 家 介 绍, 一 个 人 除 非 是 植 物 人, 都 有 学 习 和 劳 动 的 能 力, 这 是 人 与 生 俱 来 的 天 性 前 些 年, 香 港 理

/ 理 论 研 讨 /Theoretical Discussion 的 样 子 其 次, 残 疾 人 有 接 受 教 育 的 能 力 据 专 家 介 绍, 一 个 人 除 非 是 植 物 人, 都 有 学 习 和 劳 动 的 能 力, 这 是 人 与 生 俱 来 的 天 性 前 些 年, 香 港 理 Theoretical Discussion / 理 论 研 讨 / 关 于 融 合 教 育 的 阐 释 与 思 考 * 厉 才 茂 摘 要 本 文 介 绍 了 发 展 融 合 教 育 的 社 会 意 义, 阐 释 了 国 外 融 合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和 潮 流 趋 势, 对 我 国 融 合 教 育 的 现 状 和 问 题 进 行 了 分 析, 提 出 相 应 的 对 策 建 议 在 发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A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RADUATE INSTITUTE IN PUBLISHING NAN HUA UNIVERSITY THE OPERATION MODELS OF WRITERS PRESSES IN TAIWAN ADVISOR: PH.D. CHEN CHUN-JUNG GRADUATE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n JI Xiaolan s (1724-1805)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紀 曉 嵐 (1724 1724-1805 1805) 生 平 資 料 斠 正 及 對 聯 聯 論 研 究 LI Ha 李 夏 THE UNIVER

A Study on JI Xiaolan s (1724-1805)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紀 曉 嵐 (1724 1724-1805 1805) 生 平 資 料 斠 正 及 對 聯 聯 論 研 究 LI Ha 李 夏 THE UNIVER Title A study on Ji Xiaolan's (1724-1805)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 Ji Xiaolan (1724-1805) sheng ping zi liao jiao zheng ji dui lian, lian lun yan jiu Author(s) Li, Ha; 李 夏 Citation Li,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2014 年 第 5 期 ( 总 第 225 期 ) 厦 门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 Social Sciences) No. 5 2014 General Serial No. 225 真 理 的 语 用 和 限 度 周 建 漳, 王 摇 展 ( 厦 门 大 学 哲 学 系, 福 建 厦 门 361005)

More information

zt

z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二 六 年 十 二 月 第 三 十 八 期 專 題 論 文 宋 朝 士 大 夫 的 仁 義 觀 為 紀 念 文 天 祥 誕 辰 七 百 七 十 週 年 而 作 王 德 毅 1 明 代 燒 荒 考 兼 論 其 生 態 影 響 邱 仲 麟 25 試 論 黃 宗 羲 政 治 思 想 的 歷 史 意 義 中 西 公 私 觀 演 變 的 一 個 比 較 王 遠 義 65 職 分 與 制 度 錢 賓 四 與 中

More information

1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_第三次印).doc

1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_第三次印).doc 37 92 1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The Strategy Research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i-Na F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Kaohsiung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1036王振勳136.doc

Microsoft Word - 001036王振勳136.doc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民 國 93 年,2(1),1-36 櫟 社 詩 人 的 社 會 意 識 與 女 性 態 度 之 研 究 王 振 勳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櫟 社 是 台 灣 日 治 時 期 由 中 部 詩 人 所 組 成 的 詩 社, 藉 以 彼 此 透 過 擊 缽 酬 吟 增 益 感 情, 豐 富 個 人 生 活 與 提 升 文 采, 初 期 成

More information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 98 年 4 月 only a small part can be seen. Literature creation is just like iceberg floating on the sea, readers can only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 98 年 4 月 only a small part can be seen. Literature creation is just like iceberg floating on the sea, readers can only 冰 山 理 論 下 的 文 藝 創 作 觀 : 王 鼎 鈞 千 手 捕 蝶 析 論 ( 上 ) 頁 93~104 冰 山 理 論 下 的 文 藝 創 作 觀 : 王 鼎 鈞 千 手 捕 蝶 析 論 ( 上 ) Views of Literature Creation under Iceberg (Part I) 黃 雅 莉 Ya-Li Huang 新 竹 教 育 大 學 語 文 系 教 授 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01 12 93-122 * 2012.7.10 2012.12.5 * 94 638-712 677-744 709-788 749-814 -850-867 1 980-1052 1007-1072 1037-1101 1010-1071 1032-1098 1007-1072 1009-1059 2 1023-1063 992-1049 1002-1069 * 1 2 49 880 1997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27-256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張 俐 盈 摘 要 方 東 樹 (1772-1851) 論 詩 名 著 昭 昧 詹 言, 係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與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所 選 名 家 之 作, 一 一 論 其 詩 法 而 成 全 書 凡 二 十 一 卷, 其 中

More information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客 家 文 化 學 院 客 家 社 會 與 文 化 學 程 碩 士 論 文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教

More information

UDC The Policy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UDC The Policy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10384 200106013 UDC The Policy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2004 5 2004 2004 2004 5 : Abstract Many scholars have discussed the questio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icy on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一 区域法治发展的本体论研究 在一个理论体系中,本体论居于逻辑起点的地位,它所要探究的是一定的社会现象赖以存在的 根基 区域法治发展的本体研究亦不例外,它涵盖了区域法治的概念内涵 必要性与可行性 合法性 与合理性 区域法治发展的各种基础 发展模式( 道路) 发展动力( 机制) 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构

一 区域法治发展的本体论研究 在一个理论体系中,本体论居于逻辑起点的地位,它所要探究的是一定的社会现象赖以存在的 根基 区域法治发展的本体研究亦不例外,它涵盖了区域法治的概念内涵 必要性与可行性 合法性 与合理性 区域法治发展的各种基础 发展模式( 道路) 发展动力( 机制) 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Jan. 2014 / No. 1 区域法治发展的法理学思考 一个初步的研究构架 夏锦文 [ 摘 要] 随着区域科学的兴起与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区域法治发展成为法治国家建设领域 中一个全新的论题,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区域法治发展理论是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 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也是在形成基础上构建的 加强区域法治发展理论研究 具有促进法学理论发展与推动现实问题解决之双重意义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9352D3131382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9352D3131382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嘉 大 教 育 研 究 學 刊, 第 2 5 期 : 9 5-1 1 7 2 0 1 0 國 立 嘉 義 大 學 蔡 元 教 隆 育 朱 學 啟 系 華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初 等 學 校 課 後 補 習 經 驗 初 探 蔡 元 隆 朱 啟 華 衛 生 系 講 師 摘 要 本 文 旨 在 探 討 臺 灣 日 治 時 期 (1927-1945 年 ) 初 等 學 校 ( 含 小 學 校 公 學 校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