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家 圖 書 館 出 版 品 預 行 編 目 資 料 許 衡 對 朱 子 學 的 傳 承 與 發 展 / 李 蕙 如 著 -- 初 版 -- 新 北 市 : 花 木 蘭 文 化 出 版 社,2014 民 103 目 面 ;19 26 公 分 ( 中 國 學 術 思 想 研 究 輯 刊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國 家 圖 書 館 出 版 品 預 行 編 目 資 料 許 衡 對 朱 子 學 的 傳 承 與 發 展 / 李 蕙 如 著 -- 初 版 -- 新 北 市 : 花 木 蘭 文 化 出 版 社,2014 民 103 目 2+218 面 ;19 26 公 分 ( 中 國 學 術 思 想 研 究 輯 刊"

Transcription

1 研 究 輯 刊 ㈩ ㈨ 編 林 慶 彰 主 編 第 15 冊 許 衡 對 朱 子 學 的 傳 承 與 發 展 李 蕙 如 著 文 化 出 版 社

2 國 家 圖 書 館 出 版 品 預 行 編 目 資 料 許 衡 對 朱 子 學 的 傳 承 與 發 展 / 李 蕙 如 著 -- 初 版 -- 新 北 市 : 花 木 蘭 文 化 出 版 社,2014 民 103 目 面 ;19 26 公 分 ( 中 國 學 術 思 想 研 究 輯 刊 十 九 編 ; 第 15 冊 ) ISBN ( 精 裝 ) 1.( 元 ) 許 衡 2. 學 術 思 想 3. 朱 子 學 國 術 思 想 研 究 輯 刊 ㈩㈨ 編 第 ㈩㈤ 冊 ISBN: 許 衡 對 朱 子 學 的 傳 承 與 發 展 作 者 李 蕙 如 主 編 林 慶 彰 總 編 輯 杜 潔 祥 副 總 編 輯 楊 嘉 樂 編 輯 許 郁 翎 出 版 花 木 蘭 文 化 出 版 社 長 高 小 娟 聯 絡 址 235 新 北 市 中 和 區 中 安 街 七 二 號 十 三 樓 電 話 : / 傳 真 : 網 址 信 箱 hml @gmail.com 印 刷 普 羅 文 化 出 版 廣 告 事 業 封 面 設 計 劉 開 工 作 室 初 版 2014 年 9 月 定 價 十 九 編 25 冊 ( 精 裝 ) 新 台 幣 42,000 元 版 權 所 有 請 勿 翻 印

3 許 衡 對 朱 子 學 的 傳 承 與 發 展 李 蕙 如 著

4 作 者 簡 介 李 蕙 如, 東 吳 大 文 研 究 所 博 士 畢 業, 現 為 淡 江 大 國 文 系 專 任 助 理 教 授, 教 授 國 思 想 史 ㆕ 書 等 課 程 研 究 方 向 為 國 術 思 想 史 宋 明 理 朱 子 等 相 關 課 題 著 博 士 論 文 許 衡 對 朱 子 的 傳 承 與 發 展 碩 士 論 文 陳 淳 研 究, 及 單 篇 論 文 ㆓㈩ 餘 篇 提 要 由 宋 明, 元 於 理 之 傳, 是 不 可 少 的 承 啟 環 節, 許 衡 便 是 當 時 的 堅 物 許 衡, 字 仲 平, 生 於 泰 和 ㈨ 年 ( 西 元 1209 年 ), 卒 於 元 世 祖 元 ㈩㈧ 年 ( 西 元 1281 年 ), 河 內 ( 今 河 南 沁 陽 ), 世 稱 魯 齋 先 生 宋 元 案 魯 齋 案 稱 他 表 章 程 朱 之 興 絕 於 北 方, 時 稱 皇 元 受 命, 降 真 儒 : 北 許 衡, 南 吳 澄 傳 播 程 朱 理 的 許 衡, 並 非 閉 門 造 車, 而 是 在 歷 史 的 脈 動, 以 經 世 的 熱 忱, 致 力 於 理 的 推 動, 為 理 做 了 寬 泛 的 解 釋 許 衡 的 歷 史 貢 獻 主 要 ㆓ 個 方 面 :㆒ 是 緊 密 結 合 時 所 面 臨 的 重 大 問 題, 總 結 出 少 數 民 族 統 治 者 入 主 原 必 行 漢 法 的 規 律, 也 影 響 元 初 的 政 治 走 向 ;㆓ 是 開 元 朝 國 之 先 河, 奠 定 了 元 朝 國 的 教 育 制 度, 發 展 朱 子 說, 將 術 思 想 應 用 在 實 際 作 為 這 是 許 衡 的 殊 點, 因 為 他 不 僅 堅 持 了 先 秦 儒 家 以 來 的 政 治 理 想, 也 延 續 了 兩 宋 理 的 精 神, 為 元 初 儒 強 烈 的 用 世 氣 氛, 注 入 ㆒ 股 清 流 影 響 所 及, 使 朱 成 為 官 方 術 正 統, 教 化 民 的 主 要 憑 藉 本 論 文 除 了 就 許 衡 傳 承 及 發 展 朱 子 作 ㆒ 全 面 的 分 析 與 探 討 外, 也 是 對 許 衡 在 思 想 史 位 的 評 騭 ; 而 且, 在 陳 述 研 究 成 果 的 同 時, 再 次 襯 托 出 許 衡 在 思 想 史 之 重 要 性 最 後, 就 本 論 文 未 來 展 望, 欲 以 許 衡 為 基 準 點, 將 視 野 擴 及 整 個 朱 子 的 深 入 探 究, 不 管 是 對 思 想 史 的 詮 釋, 或 是 儒 史 的 補 綴, 乃 元 術 的 闡 發, 皆 冀 能 求 更 為 宏 觀 完 整 的 思 想 內 容

5 目 次 目 次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1 第 二 節 前 人 研 究 成 果 3 第 三 節 研 究 之 方 法 與 步 驟 9 一 研 究 之 方 法 9 二 研 究 之 步 驟 11 第 二 章 許 衡 其 人 及 其 書 15 第 一 節 許 衡 生 平 傳 略 15 一 生 平 略 述 15 二 師 友 關 係 32 三 仕 隱 抉 擇 44 第 二 節 許 衡 著 作 介 紹 47 第 三 章 許 衡 對 先 秦 儒 道 思 想 之 評 論 51 第 一 節 對 孔 孟 思 想 的 評 論 54 一 對 孔 子 的 評 論 54 二 對 孟 子 的 評 論 68 三 儒 家 工 夫 論 73 第 二 節 對 先 秦 道 家 思 想 的 評 論 77 一 對 老 子 的 評 論 79 二 對 莊 子 的 評 論 89 - 目 1-

6 許 衡 對 朱 子 學 的 傳 承 與 發 展 第 四 章 許 衡 推 動 朱 學 官 學 化 的 歷 程 95 第 一 節 發 軔 期 96 第 二 節 發 展 期 98 一 行 漢 法 98 二 推 動 教 育 104 三 國 子 監 書 院 化 117 四 朱 子 理 學 的 通 俗 化 119 五 宣 揚 儒 家 經 典 121 第 三 節 完 成 期 146 一 理 學 家 從 祀 孔 廟 146 二 恢 復 科 舉 取 士 制 度, 試 藝 以 經 術 為 先 146 三 理 學 發 展 的 停 滯 153 第 五 章 許 衡 的 影 響 及 歷 史 評 價 155 第 一 節 許 衡 的 影 響 155 一 許 衡 門 人 156 二 許 衡 對 王 學 的 影 響 167 第 二 節 歷 代 對 許 衡 的 評 價 171 一 正 面 評 價 172 二 負 面 評 價 184 第 六 章 結 論 193 參 考 書 目 201 附 錄 目 2-

7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節 緒 緒 論 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中國哲學史上之論理學 曰宋曰明 故命之曰宋明理學元代理學則是 介於宋代朱子學與明代陽明學兩大高峰之間的轉折處 一般視為低谷 學者 往往略略帶過 甚至不予論述在學術上雖沒有重大發展 然而 由宋至明 元於理學之傳 其實縷縷不絕 是不可少的承上啟下環節 許衡便是當時的 中堅人物許衡 字仲平 生於金泰和九年 西元 1209 年 卒於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 西元 1281 年 河內 今河南沁陽 人 世稱魯齋先生 宋元學 案 魯齋學案 中稱他 表章程朱之學 興絕學於北方 時稱 皇元受命 天降真儒 北有許衡 南有吳澄 註 1 而在明清之際儒者孫奇逢 註 2 的 理學宗傳 中 未載入吳澄 而舉許衡 耶律楚材 劉因三儒其實 許 衡在元代理學史上與劉因 吳澄鼎足而三 影響又在二人之上在心性理三 者關係上 他既不完全同於朱熹 也有別於陸九淵 認為心性理三者一以貫 之 在如何識見天理的心性修養方法上 許衡也游離於朱熹的窮理以明心和 元 揭傒斯 揭傒斯文安集 吳澄神道碑 頁 45 註 2 孫奇逢 明末清初理學大家 字啟泰 號鐘元 起初信奉陸 王之學 後傾於朱子理學晚年講學於輝縣夏峰村二十餘年 從者甚眾 世 稱夏峰先生孫奇逢著述頗豐 他的學術著作主要有 理學宗傳 聖學 錄 北學編 洛學編 四書近旨 讀易大旨 註 1 1

8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陸九淵的明心以窮理二者之間此外 傳播程朱理學的許衡 並非閉門造車 而是在歷史的脈動下 以經世的熱忱 致力於理學的推動 為理學做了寬泛 的解釋侯外盧等人在 宋明理學史 中的說法是 經南宋朱陸的爭論 到了元代 復又折衷融合 從而又導致了朱陸 的合流而明代王陽明所謂 範圍朱陸而進退之 這或者可以說是 沿承元代朱 陸合流的趨勢 不只是王陽明以陸學為主 在朱陸之 間更加圓融周備 鎔鑄而為所謂 博大 精細 的王學體系從這 一點來說 元代的理學 是宋明之間的過渡環節 註 3 因此 許衡與元中期和會朱陸的吳澄 都以朱學為標誌 被視為朱學的徒 裔 但他們由朱學的心外格物 移到陸學的直求本心 從而萌發了一種屬於 後來王學的東西 這是值得注意的思想演變跡象 註 4 蒙培元也有類似 的看法 註 5 也是將許衡視為 依違於朱 陸之間 或 和會朱陸 的理 學家因此 雖說朱陸為研究的主流 但筆者以為 非主流的許衡會更接近 當時的規範或情況 並對主流說法進行質疑與省思 本論文特意選取這個時期來研究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 凸顯儒學的基本 精神 重點在於補足理學的空白 重新探討是怎樣的文化力量造成這一時期 思想史的撰寫者常常在他們的著作中留下一些空白的時間段 在這些時間段 中彷彿沒有甚麼思想之所以有這些空白的時間段 主要是思想史家在自己 的視野中 沒有搜尋到高明的人物或異常的思想因此 如果改變一下思想 史寫作的思路 把思想的平庸 停滯甚至是倒退的時代也看成是一種 歷史 也許思想史會更具有連續性 註 6 在元代 作為宋學核心的程朱之學還沒有 僵化 程朱理學和朱熹傳注尚有發展生機 因此 在元代理學的大環境中 實具有特殊的代表意義然長期以來人們對許衡的關注多放在元代儒臣 定 位似乎僅放在傳遞朱學規模 並提供會通朱陸的可能嘗試 然而 這個概括 是籠統的 沒有說明許衡的特殊地位何況 許衡與宋儒有何根本歧異 應 梳理這一重要關節本文試圖結合元代的社會歷史背景 通過研究許衡本身 侯外盧等 宋明理學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民國 86 年 相關資料參見侯外盧等 宋明理學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民國 86 年 註 5 相關資料可參見蒙培元 理學的演變 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 福州 福 建人民出版社 民國 87 年 註 6 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 第二卷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 頁 280 註 3 註 4 2

9 第一章 緒 論 及 元史 註 7 魯齋全書 註 8 魯齋遺書 註 9 宋元學案 魯 齋學案 註 10 許魯齋考歲略 註 11 許魯齋先生年譜 註 12 以 及 河南志 註 13 等書 考察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希望綜合許衡 的學術思想與實際作為 探索他如何實踐修己治人之方 而且 在時代限制 下 許衡卻能影響當時的政治社會 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希望藉由此課題 的討論 對朱子學研究作出一些貢獻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在研究進行之前 當吾人以一種詮釋觀點去解析甚至於評定思想家及其 成就時 勢必要留意到這些觀點是否為共識 或是其具有爭議 因此 參考 前人研究成果便相當重要雖然 研究成果難免蘊涵著建立動機與時代意義 此乃無法避免的 即便如此 這些資料的價值確實是不言而喻的 因為不同 的評論家或研究者 以其或主觀 或客觀的立場立論 均提供後人研究時多 面相的思維方式在本論文中 筆者試圖重新挖掘許衡思想的內涵 對其人 與朱學官學化之間的關係進行討論 固然期望以客觀的態度回歸歷史原貌 但詮釋的過程中難免帶有主觀的成份因此 在回顧既有的研究成果之餘 對於偏執甚或有欠公允之處應予以避免 至於卓絕可資效法處便予以深究 長期以來 許衡的研究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一些專著和論文相繼發 表 以下簡述前人研究成果 首先 就專書方面 如勞思光 中國哲學史 註 14 馮友蘭 中國哲 本文採用 元史 的版本是翁獨建等人以 百衲本 為底本 參校其他相關 史料而成之點校本 北京 中華書局 1976 年 以下不贅 註 8 元 許衡 魯齋全書 台北 廣文書局 據日文中文出版社影印日本刊 本 1991 年 註 9 元 許衡 魯齋遺書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四庫全書珍本 1973 年 註 10 清 黃宗羲 宋元學案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 年 註 11 元 耶律有尚 許魯齋考歲略 臺南 莊嚴出版社 1996 年 四庫全書 存目叢書 註 12 清 鄭士範 許魯齋先生年譜 光緒十六年 周正誼堂編 註 13 清 徐松 河南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4 年 註 14 勞思光 中國哲學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81 年 註 7 3

10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學史 註 15 韋政通 中國思想史 註 16 賈豐臻 中國理學史 註 17 等僅就朱熹 陸九淵 王守仁等進行論述 對許衡的介紹則付之闕如 羅光的 中國哲學思想史 元明篇 第三章 北方理學家 則指出 許衡 對於理學的性理思想 所有講述 散見在 語錄 和 讀易私言 兩卷裏 註 18 至於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 則做概要式的闡述 僅列 從元到明 知識 思想與信仰世界的一般狀況 註 19 文中認為許衡推廣程朱理學 卻很少有新的進境此外 近年來出版的一些有關教育史的通論性的專著 大多涉及許衡的教育思想 教學方法等問題 如毛禮銳 沈灌群主編 中國 教育通史 第三卷 李才棟等 中國教育管理制度史 陳學恂主編 中國 教育史研究 宋元分卷等皆是而在葛榮晉等人主編的 中國實學思想史 註 20 中 則以實學考察思想家的表現一開始就肯定許衡的熱心用世 對 有些理學家批評許衡 粗跡 並不贊同該書特別指出許衡不以沿襲陳說而 滿足 直接批評宋末理學的隱僻空疏 認為此有害於道更進一步認為 理 不僅是儒道之理 也是事物實在之理 一切道理要驗之於事物 觸及事物的 道理而其重人倫 治生最為先務的主張 都是其實學思想的發揮 依照 葛榮晉等人的說法 實學 的概念雖然隨時代轉變迭有新見 但大都以 實 體達用之學 的立場為主 他特別歸納出宋明理學家的 實學 想法是 依 據儒家的內聖外王的原則 宋明實學家必須由實體轉向達用 將內聖之實體 轉化為為外王之實用 才能成為真正的聖人所謂達用 在實學家那裡 又 有兩層涵義 一曰經世之學 即用於經國濟民的經世實學 二曰實測之學 即用於探索自然奧秘的自然科學 職是之故 許衡落乎生活體驗與實踐 重視推己及人的內聖外王之道 可謂實學的代表人物 至於具有斷代性質的如下 侯外廬等人編的 宋明理學史 註 21 指出 許衡理學雖繼承程朱 但卻未嚴守朱學門戶 許衡由朱熹的心外格物轉為陸 註 15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 年 年 註 17 賈豐臻 中國理學史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4 年 註 18 羅光 中國哲學思想史 元明篇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1 年 頁 註 19 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頁 註 20 葛榮晉 中國實學思想史 北京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 年 註 21 侯外盧 宋明理學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註 16 韋政通 中國思想史 台北 水牛出版社

11 第一章 緒 論 象山的直求本心 並使陽明思想得以萌發 在心性理三者合一的立場上 他 的回答似乎朱陸皆可同意 但對於如何識見天理的心性修養方法上 游離於 朱熹 窮理以明心 和陸象山 明心以究理 二者之間此外 張立文 中 國學術通史 宋元明卷 註 22 僅列 許衡 北傳理學 記述生平梗要 理學思想 為簡要介紹 並未分點至於徐遠和的 理學與元代社會 註 23 中第二章 魯齋學派 分列兩節 第一節 元代理學宗師 第二節為 魯齋 學派傳人 前者主要說明許衡思想 後者僅列姚燧 耶律有尚二人 為泛論 性的寫法而在孫克寬的 元代漢文化之活動 註 24 書中有 惟有許魯 齋出來 才大開庭戶 使有元一代 尊崇儒學 程朱義理 定於一尊 的定 論 然而對於許氏 生於憂患 太怕事了 常常以退為進 的作風 孫氏 雖 不願苛求 卻不免批評其人 學術規模 終嫌狹小 尊經與尊君有同樣 的作用因而開明清以來 絕對專制政體 卻是許學的流弊 評論中難免有 春秋微辭賢者的意味至於秦志勇 中國元代思想史 註 25 書中 有 元 代理學的先驅許衡及其理學思想 一文專論許衡 分為 天道觀 許衡論 心性 許衡論知行 許衡的歷史觀 四部分 但篇幅不多又如蒙培元 理學的演變 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 註 26 視朱熹以後的思想家都是 朱學的修正或反動 所以整本書的論述方式 都是以朱學為準 評論其他思 想家的內涵蒙氏認為 在當時的朱熹後學中 影響較大的有許衡 吳澄等 人 他們進一步發展了朱熹哲學中的心學思想 並與陸學結合起來 因而出 現了朱陸合流的趨勢 此乃基於學術史的立論 附以許衡思想又如 中國 儒學史 宋元卷 註 27 專章討論許衡儒學思想 分成 理本論 知行觀 人性論 治生論 四節文中指出許衡思想的兩個特點 其一為朱學路 數 其一為重經世致用而忽於講求義理 文末則補充姚燧及耶律有尚兩位弟 註 22 張立文主編 中國學術通史 宋元明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頁 註 23 徐遠和 理學與元代社會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頁 年 註 25 秦志勇 中國元代思想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頁 註 26 蒙培元 理學的演變 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民國 87 年 註 27 方旭東 中國儒學史 宋元卷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年 頁 註 24 孫克寬 元代漢文化之行動 台北 中華書局 民國 5

12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子 以上諸書 觀其內容 基本上屬概要式的介紹 是一種學術史式的寫法 並非深入的解析 其中關於思想的論述 雖然舉出一些綱要 但在這些標題 下的論述卻顯得較為空泛 對義理的分析也較簡略 這是寫作上的限制 因 而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若以許衡專題式書籍來看 如王民信 許衡 註 齋評述 註 28 袁國藩 元許魯 29 前者對於許衡著作版本敘述甚詳 惜未標章立目 大多數 的內容仍屬入門導引 不夠深刻 後者有近十萬字的敘述 共分七節 首章 前言 次章行事編年 三四章則述及許衡教育與政治貢獻 最後縷述交遊唱 和 但在義理上猶有許多值得進行系統性整理與分析之處 部分圖書也未涉 及又如王素美 許衡的理學思想與文學 註 30 作者將許衡這位理學大 師置於蒙族入主中原的實現視野中 結合元代的時代精神對許衡學術著作進 行反覆深入細致的考察上編闡述許衡的理學思想 中編闡述文道不分的理 學思想 下編為詩文創作 並未涉及與朱子關係至於陳正夫 何植靖的 許 衡評傳 註 31 是目前為止較完整的著作 書中廣泛論及 許衡的時代 生 平及學術交往 哲學思想 政治思想 經濟思想 處世哲學與倫理 思想 科學與文化思想 教育思想 許衡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社會影響 等等全書討論許衡思想內涵是採用思想範疇的歸納模式 並且指出 許衡 同程朱一樣 都是以抽象的人性論為封建的綱常名教作論證 掩蓋封建綱常 名教的階級實質 為封建地主階級加強封建專制統治服務 註 32 這似乎 有些過分強調理學與封建統治者聯繫的一面 而未注意許衡與程朱以人的理 智之心對人的本性和情感加以控制和把握 使之符合道德理性 以使社會生 活正常運轉的一面 並忽視理學把道德約束也指向統治者 要求其 清心寡 欲 正君心 的理學人性修養論的特點 註 33 此外 該書指出許衡傳播 程朱理學 促使程朱理學在元朝居學術上統治地位 許衡的思想也推進 朱 註 28 王民信 許衡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 年 註 29 袁國藩 元許魯齋評述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2 年 年 註 31 陳正夫 何植靖 許衡評傳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民國 84 年 註 32 陳正夫 何植靖 許衡評傳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民國 84 年 頁 117 註 33 蔡方鹿 讀 許衡評傳 東方論壇 第 1 期 1996 年 頁 82 註 30 王素美 許衡的理學思想與文學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3 第一章 緒 論 陸合流 成為從朱熹 理學 到王守仁 心學 的中心環節最後 該書將 許衡與儒家孔孟 朱熹比較 分別從政治事業上是否順利 學術上是否建立 體系 教育上弟子入仕的多寡 三方面討論許衡在歷代儒家人物中的特殊 性 單篇論文方面 諸如張帆的 退齋記與許衡 劉因的出處進退 元 代儒士境遇 心態之一斑 註 34 丁昆健 元許衡的教育思想 註 35 蕭啟慶 忽必烈的時代潛邸舊侶考 註 36 中則談許衡僅是正統儒學集團的 一份子 對其事功未能論述而在龔道運 元儒許衡之朱子學 註 37 一文 中 則將許衡視為朱學的流裔 然較不強調許衡與朱陸間的區分又 丁冠 之 明清學者 治生 論述略 註 38 文中指出許衡所說的治生問題 其 內容與意義遠超過 史記 所言範圍至於白鋼 許衡與傳統文化在元代的 命運 註 39 文中考察了許衡一生的際遇及其政治思想 理學思想 教育 等問題 認為他雖不失為中原傳統文化在元代的傳人 但學術成就遠不如吳 澄他的地位與其說是學術成就 不如說是歷史機遇造成的而在徐西華 許 衡思想探索 註 40 中 主要考察宋元之際朱子之學官學化 心學化過程中 許衡所起的地位及其作用 認為經過許衡的修正 朱學變成心學 碩博士論文則有以下幾本 林錦雲 許衡對元初中統之治的貢獻 註 41 主要就歷史角度切入 安贊淳 明代理學家文學理論研究 註 42 中分析許 衡的文學理論有三 求理之真而不當馳騁文筆 不期文而自文 詩文出於性 註 34 張帆 退齋記與許衡 劉因的出處進退 元代儒士境遇 心態之一班 元代政治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打印稿 134 期 1983 年 註 36 蕭啟慶 忽必烈的時代潛邸舊侶考 大陸雜誌 第 25 卷第 1 3 期 註 37 龔道運 元儒許衡之朱子學 國立編譯館館刊 第 8 卷第 2 期 民國 68 年 註 38 丁冠之 明清學者 治生 論述略 中韓實學史研究 第五屆東亞實 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山東大學出版 1998 年 註 39 白鋼 許衡與傳統文化在元代的命運 元史論叢 第五輯 北京 中華書 局 1993 年 註 40 徐西華 許衡思想探索 中國哲學 第九輯 上海 三聯書店 1983 年 註 41 林錦雲 許衡對元初中統之治的貢獻 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68 年 註 42 安贊淳 明代理學家文學理論研究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1999 年 註 35 丁昆健 元許衡的教育思想 華學月刊 第 7

14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又如孫建平 元代理學官學化初探 註 研究 註 43 卞軍鳳 許衡的教育心理思想 44 前者指出元初政治的動蕩 漢人在元朝帝王心中地位的不穩 定 使理學家們在北方的努力舉步惟艱 討論對象則以吳澄 劉因等主 對 許衡著墨較少 後者則關注於教育層面 以理論為主至於金永炫的 元代 北許南吳 理學思想研究 註 45 比較許衡與吳澄理學思想 認為許 吳兩人都是繼承程朱學說 但也有接受象山學說的部分 特別是從 心即理 觀念的認同中 建立心性一源論的理學架構此外 他們同時在朱 陸影響 下 主張 兼尊德性與道問學 及 知行兼該 而與陽明之學也有密切關係 金氏之說乃順思想史發展現象 然而 就兩人所處的社會背景與當時的學術 風氣而言 實並不相同此外 吳澄明言 和會朱陸 許衡卻對象山隻字未 提 若以吳之說企圖含括許衡 是否恰當 仍待商榷而在馬行誼的 許衡 的倫理道德價值體系 註 46 中 廣泛地觸及前代對許衡諸如 仕隱 夷 夏 易簡 粗跡 治生 科舉 心 的詮釋與 和會朱陸 等的 兩極化論斷 並試圖從其倫理道德價值體系的發展中 給予公允的評述 並 得出許衡順承儒家的大傳統 並由兩宋理學家的啟發 所成立的一套因應時 局的策略的結論 筆者也從中得到許多啟發 筆者觀察學者研究成果 有關許衡研究的重點是許衡的教育思想 許衡 與元初政治 許衡的教學理論 許衡與理學的傳承以及許衡仕元的心態等問 題 無論是就篇幅或內容來說 都還有進行深入與詳盡探討的空間另一方 面 多半集中在政治或教育方面的探討 對於思想方面等相關資料略為不足 然而 這並不表示研究學者對此議題不重視 相反的 在論述的過程中 揭 示了許衡的理學思想線索 提供了架構更完整的元代理學史的另一種可能 性所以 通過此一研究或可以提供許衡思想研究不同的思考面相 使之有 較整體而全面的理解 註 43 孫建平 元代理學官學化初探 湖南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 2003 年 註 44 卞軍鳳 許衡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上海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 論文 2008 年 註 45 金永炫 元代 北許南吳 理學思想研究 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論文 民國 76 年 註 46 馬行誼 許衡的倫理價值體系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3 年 8

15 第一章 第三節 緒 論 研究之方法與步驟 一 研究之方法 當我們研究中國道統學問的時候 方法 是一個似乎既被人極端重視又 令人深感迷惑的問題因中國道統學問的特殊性格 因此 在研究中國學問 的時候 常常無法使用有嚴格意義的方法獲致明確可認知的結論熊十力曾 指斥對科學方法的迷信 每見青年問學 開口必曰方法 此極可惜須知問學方法 必待學 成而後能明其所以至求學時代 則全仗自家一副精心果力 暗中 摸索 方方面面 不憚繁雜 經歷許多層累曲折 如疑惑 設計 集證 決斷 會通 類推等等 其間所歷困難與錯誤 正不如幾許 窮年屹屹 而後有成 一旦豁然 回思經歷 方自見有其所循之方 法 可舉以告人者 註 47 沒有一個研究是孤立的 研究問題的發展像前進的工作 一個研究計畫可輕 易地導引出另外一個研究 因為它引起研究者先前未考慮到的議題 註 48 因此 勞思光以其對西方與中國哲學理解的深厚基礎 提出了 基源問題研 究法 所謂 基源問題研究法 是以邏輯意義的理論還原為始點 而以史 學考證工作為助力 以統攝個別哲學活動於一定設準之下為歸宿 註 49 勞氏此法的 邏輯意義 事實上是循著中國思想家的思想脈絡 作一番追本 溯源的工作 再以順流而下的形式加以解釋 說明 然而 將每位思想家的 理論 視作是對某一問題的答覆 並且特別闡明 設準 的作用 通常做哲學史工作的人 每每諱言自己有自己的觀點 其實 除非 不下全面的判斷 否則 必有一定的觀點作根據這種觀點當然可 能不為人所接受 但那是不重要的因為 一切理論本都可以有人 反對 註 47 熊十力 十力語要 卷四 與鄧子琴等書 上海 上海書店 2007 年 Giddens, Anthony. 社會學 下冊 台北 唐山出版社 1997 年 頁 299 註 49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 一 台北 三民書局 1986 年 頁 15 註 48 見 9

16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問題只在於我們能否自覺地將自己的論據表述出來我所以將這種 觀點稱為 設準 目的即在於避免獨斷氣息但我們又必須明白 我們雖不願獨斷 卻仍不能不有一組理論的 設準 否則我們自己 即根本沒有提出甚麼理論來 註 50 勞氏以為史家皆受其立場 觀點的影響 而論述的重點不同 其言固然甚是 但轉用這樣的理由 直接以明確的設準作為哲學史判斷的依據 就不免偏差 了因為哲學史 思想史乃是哲學 思想的歷史 其本身自有客觀性 今以 個人的設準當作論述思想史發展的憑據 表現出來的 便很難是思想史的真 實情形因此 本論文以基源問題研究法為基準 配合文獻研究但不可否 認的是文獻研究有其陷阱 不同的文獻正確性往往也就有差異 職是之故 筆者使用資料時將盡可能評估它們的真實性而且 文史哲分系專研 也許 是實質上的需要 但研究問題者 卻不宜心存畛域 而應盡量做知識的融匯 以求歷史與經典的並重如唐君毅所言 世之言哲學與言歷史者 恆相視為殊科言哲學者之以究心於宇宙 之普遍之大理為目標 或以名言概念之解析為事者 皆輕歷史之 物 哲人能觀宇宙之大 其心可謂大矣然此心終屬於此哲人之為人 而此人因存在於歷史文化社會中也則徒聘此心以思宇宙之大者 不如兼能反省此心之屬於此人 此人所在之歷史文化社會 而兼於 此運其哲思者 其所思之尤大也 註 51 上引語確係的論若以孟子的 知人論世 為補充說明 則 知人 為傳記 研究法 論世 則為歷史社會研究法 透過哲學和史學這兩種意識形態領 域的類型 可發現彼此既各自獨立 又有相互影響的密切關係元代理學作 為一種哲學體系 必然在觀點和方法上對當時的史學有重要影響 而史學往 往為理學提供了經驗和事實上的依據 註 52 因此 如何將許衡思想發展的 註 50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 一 台北 三民書局 1986 年 頁 15 註 51 哲學研究領域至廣 知識論 形上論等等皆隸屬焉而唐君毅以為必歸結於 歷史文化之反省研究 則史學在他心目中可以想見按對歷史作哲學的反省 研究 歷史哲學 很明顯是第二序的 第一序乃係對歷史之本身作研究 史 學研究 第二序的研究必先仰賴第一序的基礎研究本此 唐君毅既重視第 二序的研究 即無疑涵蘊了重視第一序的研究 註 52 見周少川 元代史學思想研究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 年 頁 10

17 第一章 緒 論 軌跡 如實而曲折地呈現出來 乃是首要的課題以客觀態度 當著手研究 之際 先順著許衡的思想去思想 隨其人思想之展開而展開 才能真正了解 他中間所含藏的問題 及其所經過的曲折 由此而提出懷疑 評判 才能與 許衡思想的本身相應筆者擬將許衡放置在歷史事件的背景中 使其思想的 基礎變成可理解的對象其次 在思想的各個尖峰之間 藉由外在事件的探 索 尋找出思想發展線索中相對平庸的部分 以填補思想精華之間的裂痕 如此 從思想理論的橫切來看 恢復了思想史複雜的層次 深度 由歷史發 展縱切而言 則避免了單軌 直線的演化過程 期能給予許衡一妥當適切的 評價 二 研究之步驟 本論文探討元代學者許衡繼承和發展朱子學的問題 為了解許衡發展 朱子學的貢獻 本論文擬分為幾個步驟逐漸推進 首先是對許衡生平著作 做一基本的討論 其次 則是交待其所處的時代背景 並討論許衡對先秦 儒道的看法 接著探究許衡對朱子學說的傳承與修正 許衡一方面遵循朱 熹學說 一方便卻有所取捨從本章的討論 可對許衡思想有進一步的理 解雖以 魯齋全書 與 魯齋遺書 作為主要文本 但是 對於時間與空 間的轉換所產生的隔閡仍難消除 因此 無法完全還原文本最初的真正涵 義不過 仍舊可將許衡著作放置於所處的歷史脈絡與自身的義理血脈之 中 推敲出其原始樣貌同時 透過閱讀比較程朱等理學家的相關著作 則 可輔助筆者對許衡思想的掌握與理解 也才能逐一搜尋其對朱子思想發展與 繼承的部分基於上述探討 接著討論許衡推動朱子官學化的歷程 此研究 面向也可發現許衡其人哲學內部義理的發揮 以及思想理論的實踐開展而 且 不僅當時 對於後代評價與影響 也將一併討論基於上述 筆者將以 微觀的角度與宏觀的視野 審視並詮釋許衡繼承和發展朱子學的價值與意 義因此 本論文擬由以下六章進行論述 第一章是 緒論 主要說明論文的研究方向以及思想進路呈現出論文 初期問題的萌發基點為何 以及想要解決的問題所在 列為 研究動機與目 的 一項 其次 針對前人研究成果做一大致梳理 最後 是對本文研究方 3 11

18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法與步驟的說明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筆者依憑元代以降的相關文獻 將魯齋其 人其書逐步呈現關於許衡的資料 主要根據 元史 註 53 元史本證 註 54 許文正公遺書 註 55 許魯齋先生年譜 註 56 許文正公考 歲略續 註 57 元朝名臣事略 註 58 蒙兀兒史記 註 59 等史料記 載 並參考相關方志與官書 期能對許衡的相關課題有所裨益 填補空白不 足之處對於其著作的整理 主要針對 魯齋全集 及 魯齋遺書 等作品 進行闡釋透過以上的文獻資料 具體呈現許衡其人其書 第三章 許衡對先秦儒道思想之評論 許衡雖繼承程朱理學 常借程朱 理學之說解釋某些觀念 甚至直以程朱著作興學教人 並以 捍儒學 斥道 家 為其基本的學術態度 然而 相較於程 朱所處的時代 身處元代異族 統治下的許衡 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及歷史脈絡下進行其思想闡釋 對先秦 儒道的評論 許衡所著重的焦點為何 是否公允而恰當 從環境氛圍與學術 景況 進一步解析許衡自身的思想理論體系 也對於他推動朱學官學化有更 進一步的理解而在理解許衡思想的背景及取捨後 除了反思許氏對朱子學 說思想的演化外 有必要關注許衡發揚朱子學說 在社會政治方面所起的重 要作用 第四章 許衡推動朱學官學化之歷程 許衡將程朱理學轉化為適合元朝 統治者的需要 因此在延祐年間 代表元代理學主流的朱學被列為科場程式 理學從而成為官學 在政治上進一步確立了主流思想的地位然而 這樣的 結果並非一蹴可幾的 乃是經過發軔 發展 終至完成從許衡推動程朱理 學官學化的時代氛圍探討 可看出他在歷史的脈動下 如何以經世的熱忱 致力於理學的推動 第五章 許衡的影響及歷史評價 本章除了探討元 明 清歷代學者對 註 53 元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76 年 註 54 清 汪輝祖 元史本證 台北 文海出版社 民國 73 年 註 55 元 許衡 許文正公遺書 清光緒丁亥刊本 註 56 清 鄭士範 許魯齋先生年譜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 年 註 57 元 耶律有尚 許文正公考歲略續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 年 註 58 元 蘇天爵 元朝名臣事略 北京 中華書局 1996 年 註 59 清 屠寄 蒙兀兒史記 台北 鼎文書局 民國 67 年 12

19 第一章 緒 論 許衡的評價 更將觸角深及其門生與王陽明 討論許衡所帶來的影響透過 此一論題的研究 對於朱子學的相關論述 而有些線索可尋 第六章 結論 從第三章的內在義理到第四章的外在事功 可藉此釐正 許衡傳承與發展之功因此 本章順著前面幾章的研究理路 進行本文的重 點回顧 並說明所獲得的成果與限制 進而提出可以透過此成果而進一步的 工作除了向前人對許衡的評價提出商榷 而後提供不同的視域 以建立自 身的路向 13

20

21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一節 許衡其人及其書 許衡其人及其書 許衡生平傳略 一 生平略述 許衡為元代重要理學家 世稱魯齋先生 註 1 宋元學案 魯齋學案 中稱他 表章程朱之學 興絕學於北方 因而有 北許南吳 之稱但 現今學界對他的生平及里籍的相關探討卻不多 專著方面有王民信 許衡 註 2 袁國藩 元許魯齋評述 註 3 陳正夫 何植靖的 許衡評傳 註 4 馬行誼的 許衡的倫理道德價值體系 註 5 等書然而 上述諸 書多針對許衡思想為主 或許是因為受限於所要闡述的內容較多 關於生平 部分則相對顯得所佔篇幅較少筆者則對此加以著墨 以補充其不足之處 其中 許衡評傳 一書論及 許衡的時代 與 生平及學術交往 是內容 豐富的專著該書將許衡的一生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金泰和九年 西 元 1209 年 至南宋理宗淳祐元年 西元 1241 年 這是他出生成長 接受 除了許衡外 宋儒王柏 西元 年 亦號魯齋王柏 字會之 婺 州金華人從楊時受 易 論語 與朱熹 呂祖謙等人相往還 2 王民信 許衡 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78 年 3 袁國藩 元許魯齋評述 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72 年 4 陳正夫 何植靖 許衡評傳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民國 84 年 5 馬行誼 許衡的倫理道德價值體系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民國 92 年 5 月 註 1 註 註 註 註 15

22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教育和打下學業基礎時期 第二階段是南宋理宗淳祐二年 西元 1242 年 至南宋理宗開慶元年 西元 1259 年 這是許衡鑽研程朱理學和開展教育實 踐活動時期 第三階段是元中統元年 西元 1260 年 至至元七年 西元 1270 年 是許衡參與朝政 為元統治者出謀獻策時期 第四階段是至元八年 西 元 1271 年 至至元十八年 西元 1281 年 是他為元王朝培養人才和制訂 授時曆 時期 註 6 此外 因限於許衡相關資料 陳正夫等人拜訪許衡 的二十三代孫許昭貢 二十四代孫許來斌 從有關的材料得悉 許衡仕元第 一次辭官歸來後 是居住在河內的沁陽 即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向鎮兆魯村 後來又搬到沁陽的泗溝村 即今河南省博愛縣泗溝村 不久 他又把家從 泗溝村搬到李封村 即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王封鄉李封村 並長期在李 封村安家北魯村 泗溝村和李封村 在元代都屬於覃懷地區在此 筆者 回顧既有的研究成果 並從其中予以深究 而在單篇文章方面 則有安懷音 許衡的身世與學術 註 7 以及馬世之 許衡里籍問題探討 註 8 等文 前者是發表於報紙的文章 故略嫌簡略 後者對許衡家世和史跡進行全面考察 而知許衡生於新鄭 祖籍沁陽 別墅 在博愛 故里在焦作 內容詳實然而 對於許衡的生平卻少有著墨是故 筆者以時代脈絡為經 事情發展為緯 試圖構築許衡的生平及其身後事略 除了參考上述資料外 也根據 元史 元史本證 許文正公遺書 許 魯齋先生年譜 許文正公考歲略續 元朝名臣事略 蒙兀兒史記 等 史料記載 並參考相關方志與官書 然而 有關許衡生平資料不少 但重複 性高 因此 除非有必要者 本文方做出處說明期能對許衡的相關課題有 所裨益 填補空白不足之處 而能對許衡的生平情況有一廓清之機會 一 祖籍河內 世代為農 關於許衡的祖籍 元史 許衡傳 與 中州名賢文表 皆為以下文字 許衡字仲平 懷之河內人也 世為農父通避地河南 註 9 許衡出生於一個世為農的家庭 祖籍 河內 原名 野王縣 隋天皇十六年 陳正夫 何植靖 許衡評傳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民國 84 年 中央日報 民國 47 年 2 月 註 8 馬世之 許衡里籍問題探討 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院學報 第 23 卷第 1 期 2007 年 3 月 註 9 明 劉昌 中州名賢文表 一 臺北 華文書局 中華文史叢書之七 清康熙刊本影印 1968 年 頁 11 註 6 註 7 16

23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596 改稱河內 註 10 元代河內縣的地域範圍甚廣 大體上包括今之沁陽 市 博愛縣全境及焦作市的一部分金代河內縣屬河東南路懷州郡轄元初 仍稱河內縣 懷孟路設總管府 河內縣屬總管府轄 後改懷孟路為懷慶路 屬中書省燕南河北道懷慶路轄 元代河內縣即今沁陽市1913 年 河內縣改 稱沁陽縣 1989 年改縣設市沁陽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 沁河下游 關於此地 許衡曾有兩首詩作 其一 別友人 永懷不得遂 偃臥惜 分陰 沁北田園計 山東故舊心 註 11 其二 病中有感 故里歡遊 頻入夢 春城凝眺獨消魂 如何藉我知音力 五畝歸耕沁北村 註 12 沁 北村 位於河內縣城西北十餘公里處 因在沁河北岸而得名許家祖籍於此 相傳是西漢末年酒泉都尉許揚之後裔 居住於該村西北隅的十字街 稱為 許 家十字 許衡三十多歲時 曾由河北大名回到沁北村後因水患移居河內縣 城東北的景賢村河內沁北村即今沁陽市西向鎮北魯村 許衡逝世後 為了 紀念他 將沁北村改稱魯村 直到清代道光年間 此地一直叫 魯村 後因 沁河南岸有個南魯村 魯村才改名 北魯村 又稱許魯村 或許魯古鎮根 據馬世之 許衡里籍問題探討 註 13 研究 今沁陽市境內關於許衡的史跡 有 沁北許氏祖塋 沁北許魯齋故里碑 註 14 河內許衡祠 註 15 河內許 魯齋故里碑 河內許文正公故里碑 註 16 註 10 相關資料可見 清 阿思哈 嵩貴纂修 河南通志 輿地志 卷二至四 沿 革 北大圖書館館藏 清乾隆三十二年刻本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 220 冊 台北 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6 年 註 11 元 許衡 魯衡遺書 卷十一 註 12 元 許衡 魯衡遺書 卷十一 註 13 馬世之 許衡里籍問題探討 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院學報 第 23 卷第 1 期 2007 年 3 月 註 14 在許衡祠前 刻立於元皇慶二年 1313 年二月正面鐫 元許魯齋故里 碑文云 國家者 唯公一人而已 非他人所可及也孟子曰 君子之所為 眾人固不識也 河內縣志 載 許文正公故里碑 在縣城內祠前 表崇先儒之故里 藉此使人肅然起敬 註 15 可見 明一統治 懷慶府 祠廟 記載 許文正公祠 在府治東南 河內縣 學西 鄉人慕其道而立之元皇慶二年建 祀許衡 以及 許文正公遺書 卷十二 祠堂圖說 乾隆五十五年藏繡版 祠堂在懷慶府城內河內縣學之 西 元皇慶二年達魯花達虎都赤敕特建明洪武七年 西元 1374 年 懷慶衛 指揮紀洪修葺 何瑭 縣河內祠堂記 亦載 元魯齋許文正公祠 在河 內縣儒學西蓋元時所創 以祀公者迭毀迭修 有碑可考 該祠面闊五 間 進深二間 單簷懸山式建築 註 16 該碑在許衡祠前正面鐫 元許文正公故里 碑文云 大元正學垂憲佐運 17

24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上述兩首詩中 許衡將精神寄託在山水之上 寧靜和諧的自然風光恰與 所處的紛亂社會形成一強烈對比更由於仕元的不順遂 使他對於故鄉的思 念情懷 註 17 尤其展現無遺 二 泰和九年 生於新鄭 1. 生年記載問題 關於許衡的出生 有以下的記載 元史 許衡 與 中州名賢文表 均載 父通 避地河南 以泰 和九年九月生衡於新鄭縣 魯齋全書 新鄭祠堂記 新鄭縣 西山大隗山之左 里曰陽緩 元魯齋先生許文正公所生之地也先生世家河內 金季 其先人避 兵是邑 實先生生於里中 金大和己巳歲也 許文正公家譜 載 一世衡 字仲平 號魯齋 金泰和九年己巳 丙寅生於新鄭邑中 神道碑 書作 金太和九年己巳九月丙寅 生於新鄭邑中 元新鄭縣令鄭沖霄在 許文正公祠堂記 中 先生道號魯齋 諱衡 字仲平 金大安元年 1209 己巳生於新鄭縣陽緩里 註 18 耶律有尚撰 行實 金太和己巳 生於新鄭寓舍 註 19 元朝名臣事略 左丞許文正公 金大安己巳 生於河南新鄭寓 舍 註 20 許衡之父許通和母李氏 原居河內 於金泰和八年 西元 1208 年 為避戰亂 而離鄉背井 來到黃河以南的新鄭縣西約十公里處的陽緩 即今新鄭市辛店 鎮許崗村 是大隗山麓的一個小荒村許衡即在此地出生此時金朝立國已 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魏國公諡文正許魯齋之墓 此碑與元皇慶二年的故 里碑均佚 註 17 相關詩句尚有 題武郎中桃溪歸隱圖 門外秋千擺翠煙 籬邊雞犬亦閒 閒 又如 別西山 奕奕草木光 熙熙禽鳥訓 上述兩詩皆出自 魯 齋全書 卷十一 相關資料亦可見張春麗 許衡的價值理想與詩文創作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 年第 4 期第 21 卷 頁 註 18 元 鄭沖霄 許文正公祠堂記 新鄭縣志 藝文志 清乾隆四十一年 註 19 元 耶律有尚 行實 收於 魯齋遺書 註 20 蘇天爵 左丞文正公 元朝名臣事略 卷八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年 18

25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近百年 統治者昏庸愚昧 政出無狀 官員驕奢荒淫 當時情況正如金末劉 祈所言 當路者惟知迎合其意 僅守簿書而已 為將者但知奉承近侍 以偷 榮幸寵 無效死之心 註 21 因此 來自北方的蒙古政權夾著統一草原 肇建新汗國的強大氣勢 逐漸侵逼金國的北方要塞 金國節節敗退當時的 蒙古君 聞命以殺為嬉 註 22 導致 城郭為圩 暴骨如莽 註 23 許 衡家族為避兵亂 從河內遷至河南新鄭 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新鄭位於河南省中部 隸屬省會鄭州金 新鄭縣屬南京路鈞州元 設行中書省 新鄭縣屬河南省汴梁路根據馬世之 許衡里籍問題探討 註 24 研究 今新鄭市境內關於許衡的史跡有 陽緩許魯齋故里碑 註 25 陽 緩許衡祠 註 26 新鄭許衡祠 註 27 此外 從上述資料看來 關於許衡出生時間記載有二 其一為金太和九 年 其二為永濟大安元年其中 太和為金章宗完顏景的年號 大安為衛紹 王完顏永濟的年號金章宗在位二十年 西元 年 是金朝的極盛 時期章宗之死 代表金源氏盛世的結束新即位的衛紹王則是代表沒落的 開始 在蒙古人眼中是懦弱 無威的代名詞 註 28 至於金泰和九年與永濟 大安元年 二者同為己巳年 衛紹王於這年九月改元為大安 此年為南宋嘉 定二年及元太祖成吉思汗四年 亦即西元 1209 年因此 記載雖不同 實則 並無不同 而許衡就在這變亂伊始的時候誕生 註 21 金 劉祈 歸潛志 卷十二 辨亡 註 22 見 靜修集 卷十七 孝子田喜墓碑 註 23 見 秋澗先生大全集 卷三十九 堆金塚記 註 24 馬世之 許衡里籍問題探討 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院學報 第 23 卷第 1 期 2007 年 3 月 註 25 位於新鄭市辛店鎮許崗村橫額碑書 元朝一人 其下方嵌一圓頂 上書 許魯齋故里 乃清雍正二年 西元 1721 年 重建所立 註 26 位於新鄭縣許崗村西路北的崗坡上 清乾隆二年 西元 1737 年 修建有大 殿 東西廂房 戲樓 大門 二門 現已毀壞 註 27 明一統志 開封府 載 許文正公祠 在新鄭縣學元許衡生陽緩裡 故 為立祠 此外 據許衡弟子 新鄭縣尹鄭沖霄所撰 許文正公祠堂記 載 予初受業於先生之門 大德辛丑 西元 1301 年 居新鄭縣尹詢於部民 訪先生故居 先生盛朝元老 當代真儒 理宜建祠 歲時景仰 以人傑 地靈之驗 大德七年 西元 1303 年 冬開工 次年夏季落成元 明以來 多次修葺 今不存 註 28 相關資料見王民信 中國歷代思想家 十二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西 元 1978 年 頁 53 19

26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2. 幼年早慧 入學受教 關於許衡的早慧 有以下的記載 幼有異質 七歲入學授章句 問其師曰 讀書何為 師曰 取 科第耳 曰 如斯而已乎 師大奇之每授書又能問其旨義 久之 師謂父母曰 兒聰悟不凡 他日必有大過人者吾非其師也 遂辭去父母強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三師 註 29 先生幼有異稟 賦性端愨 與群兒嬉 即畫作進退周旋之節 群兒 莫敢犯年七八歲 受學於鄉師時國家多事 學校廢弛 惟農隙 之際 下第老儒會閭裡正句讀 以糊口爾先生凡三易師焉 所授 書輒不忘 亂後 先生知三師皆遇難而無後 每歲時設位祭之 終身 註 30 先生十餘歲時 有道士謁其門 謂父母曰 此兒骨清而神全 目光 射人 當謹視之 茍非名冠天下 即當神遊八表 馳騁方外者也 人間富貴不足道也 但兩額頗暗 清節有餘 而安逸不足 惜乎 父母俱不得而見之 註 31 爬梳上述資料可得以下幾個要點 其一 以 相 觀之 骨清而神全 目光 射人 茍非名冠天下 即當神遊八表 道出許衡風貌 其二 以志向觀之 對大多數的傳統士人而言 習舉業乃必經之路 讀書進仕的觀念已深植其中 許衡卻能在七歲之際 伏案思索 對此事提出 如斯而已 的疑問 而可窺 志趣所在而且 許衡的三位老師後皆遇難 又無後代以祀 許衡乃設靈位 終身歲時祭祀 其尊師重道亦由是可見 三 師承交遊 金朝入主中原 在其統治下的北方流傳傳統的漢唐儒學 講究章句訓詁 並為士子攫取功名的工具 如金末劉祈所言 金朝取士 止於詞賦 經義學 士大夫往往局於此 不能多讀書 註 32 而且 金宣宗時儒生 學文止於 詞章 不知講明經術為保國保民之道 註 33 凡此 顯然將學問作為干求 註 29 元史 卷一百五十八 註 30 元朝名臣事略 註 31 魯齋遺書 卷十三 考歲略 註 32 元 劉祈 歸潛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註 33 元 劉祈 歸潛志 北京 中華書局 年 卷七 年 卷十二

27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利祿的工具然而 宋室南遷 理學在南宋繼續發展 朱熹成為理學集大成 者 但對當時的北方士人來說 程朱理學則少有傳聞生於金朝的許衡雖長 期接受官方特重的詩賦文章之學 但卻隱而不顯 反而對於朱子學說能終生 由之 從中必須先釐清 是在怎樣的機緣下 許衡得以接觸程朱理學 則此 需從許氏師承交遊觀察 壬寅 雪齋隱蘇門 傳伊洛之學於南士趙仁甫先生 即詣蘇門 訪 求之 得伊川 易傳 晦庵 論孟集註 中庸 大學章句 或 問 小學 等書 讀之深有默契中 遂一一手寫以還聚學者謂 之曰 昔者授受 殊孟浪也今始聞進學之序 若必欲相從 當悉 棄前日所學章句之習從事於 小學 洒掃應對 以為進德之基 不然當求他師 眾皆曰 唯 遂悉取向來簡帙焚之 使無大小 皆自 小學 入 先生亦旦夕講誦不輟 篤志力行 以身先之雖 隆冬盛暑不廢也 諸生出入惴慄惟謹 註 34 壬寅年為南宋理宗淳祐二年 西元 1242 年 許衡時年三十四歲當時他從 姚樞處獲得其得自於趙復的程朱理學著作 深受啟發 從柳城姚樞得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書 益大有得 尋居蘇門 與樞 及竇默相講習 凡經傳 子史 禮樂 名物 星曆 兵刑 食貨 水利之類 無所不講 而慨然以道為己任 嘗語人曰 綱常不可一 日而亡於天下茍在上者 無以任之 則下之任也 註 35 從上述資料可知許衡與姚樞 竇默相講習 並重實學 與元代社會風氣相合 關於與兩人的交遊則見於下文 師友 一節 故此處不再贅述值得注意的 是 元史 花了許多的篇幅描述許衡的學習歷程 藉由這些內容 可以間接 掌握許衡接受程朱理學的真正心態許衡接受程朱理學 是較後期的事 先 前他曾廣博學習許多事物 在日後的政務推動上 確實有很大的效果 註 36 註 34 魯齋遺書 卷十三 考歲略 註 35 元史 卷一百五十八 許衡列傳 註 36 魯齋遺書 考歲略 中記載許衡幼年時 刻意墳典 欲求古者為治為學之 序 操心行己之方 一言一行必質諸書 此外 他曾從舅氏學吏事 時民 間徭戍繁迫 舅氏適典縣史 先生從授吏事 參摭名議 考求立法用刑之原 久之 以應辦宣宗山陵州縣 追呼旁午 代舅氏分辦 因見執政 方怒舅 氏不敢見即見先生應對 則以溫言撫慰及還 嘆曰 民不聊生而事督 則以自免 吾不為也 遂不復詣縣而決意求學 因此 當他奉詔定官制 乃稽古辨今 先生歷考古今設官分職之本 沿革之由 與夫上下統屬之序 21

28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然而 他並未繼續堅持章句之學 曾謂 今者能文之士 道堯舜周孔曾孟之 言 如出諸其口 由之以責其實 則霄壤矣使其無意於文 由聖人之言 求聖人之心 則其所得 亦必有可觀者 註 37 他對章句之學的看法 基 本上和兩宋理學家是一致的進行一種學術的轉向 實則與個人心志相關 同時也是他生命事業的一大轉折許衡是正統儒學集團的代表人物 他的主 張在日後的政治實務與教化的內涵上 均有所回應由此觀之 在當時的學 術環境下 許衡的思想別具意義 因為不僅堅持了先秦儒家以來的政治理想 也延續了兩宋理學的精神 為元初儒學強烈的用世氣氛中 注入一股清流 同時也適應了元朝統治者駕馭人心 穩定統治的需要 從而在北方廣泛傳播 開來 註 38 四 建元以後 屢被召旨 根據 魯齋遺書 考歲略 記載 建元以來 十被召旨 末嘗不起然卒不肯枉尺直尋而去每入奏 對 以格君心為己任 氣質雍容 誠敬交孚 言雖切直而無忤也 衛士或舉手加額曰 是欲澤被生民 堯舜其君者也 註 39 許衡自元世祖居潛邸時接受徵召 一直到至元十八年 西元 1281 年 衡卒於 鄉 其間屢召屢辭可以推想的是 許衡的心裡是相當矛盾的 一方面認為 從道義氣節上說不應出仕 擔心 賈禍而召怨 註 40 另一方面 從儒家 出世 外王的角度看 許衡欲利用儒家治國理論改造蒙古政權 使其符合儒 其權攝增置冗長倒置行之有弊者 率皆不取 自省都郡縣體統之正 左右臺 院輔弼之制 內外百司聯屬控制之差 后妃儲藩隆殺之防 悉圖為定制以聞 魯齋遺書 卷十三 考歲略 註 37 魯齋遺書 卷一 語錄上 註 38 詳見周少川 元代史學思想研究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 年 頁 1 註 39 見 許衡集 卷十三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07 年 頁 315又據卷十三 行 實 所引 許衡去就年月如下 元中統元年五月 應召北上二年五月授太 子太保 力辭不受 改國子祭酒九月以疾辭歸三年九月應召北上至元 元年正月辭歸二年十月應召北上詔入省議事四年正月辭歸十一月應 召北上奉定官制七年正月拜中書左丞 力辭不允八年四月改集賢大學士 兼國子祭酒七月以遷葬辭歸十三年七月應召北上 脩授時曆十五年三 月授集賢大學士兼教頭太史院事十七年春曆成 八月辭歸十八年三月薨 以上辭就 共計五次 並非耶律有尚所云 十被召旨 頁 註 40 許衡 魯齋遺書 卷九 與子聲義之 22

29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治理想基於此 他並不反對出仕 其實 南宋理宗淳祐十一年 西元 1251 年 許衡時年四十三歲 其好 友姚樞 竇默接受蒙古政權之召北上 許衡也面臨是否出仕的抉擇此時 忽必烈已經受封京兆 今西安 分地 南宋理宗寶祐二年 西元 1254 年 王 府派人於大名召許衡為京兆教授 許衡應召前往南宋理宗寶祐三年 西元 1255 年 廉希憲為京兆宣撫 任命許衡為京兆提學 許衡力辭不受 遯於 大名 他在 辭勉京兆提學狀 中說 竊提學官師表之任也 儀刑多士 檢正學業 實風化人才之所自緣 某早年羈旅 學無淵源 於舉業工夫未至成就 若不量度 叨冒寵 榮 取四方之譏 辱王府之命 不止為罪於一身也 事有所繫 義 在必辭 註 41 在與劉秉忠 仲晦 張易 仲一 信 註 42 中 許衡更反復陳說不能出仕之 因由 在在可以看出許衡尚未有出仕之準備在寫給竇默的送別詩 註 43 中 更可得知許衡仍不願出仕忽必烈繼位後 召竇默至京 竇默以許衡薦於世 祖 許衡在得知後寫信給竇默 堅表拒絕 註 44 其實 元世祖中統元年 西 元 1260 年 以前 許衡經歷了金朝滅亡後北方動蕩時期 當時 國日以蹙 民皆轉徙 無從師授 亦無書籍 為了生計 許衡跟隨日者學 占候之術 據 元史 所載 許衡真正接受徵召是在忽必烈稱帝後 中統元年 世祖即 皇帝位 召至京師 耶律有尚 考歲略 亦載 庚申 上正位宸極 應詔 北行 該年為元世祖中統元年 西元 1260 年 許衡年五十二 關於此次許衡至京 元末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 徵聘 記有軼事 據載 劉因曾問許衡 公一聘而起 毋乃太速乎 許衡答曰 不如此 則道不 行 註 45 姑且不論此事是否為真 實則 忽必烈急於求治的心情固然積 註 41 許衡 魯齋遺書 卷九 辭勉京兆提學狀 註 42 許衡 魯齋遺書 卷九 與仲晦仲一 註 43 許衡 魯齋遺書 卷十一 送竇清叔 初來識君面 此行見君心 匡時有 長策 慮遠憂且深俗親取近效 雅意入幽沉 人生貴所依 所依貴知音 知音得長布 身將比黃金我本貧賤士 多思委相尋 未得辦一飯 胡為遽 分襟 征鴻出遠塞 西風動疎 林 去去渺萬里 何年酒同斟 含情望無極 白雲障孤岑 註 44 許衡 魯齋遺書 卷九 與竇先生書 註 45 劉因生於蒙古海迷失稱制元年 西元 1249 年 至中統元年方十二歲 故似 乎不應提出如此問題 且該段對話亦不見其他史料然據 元史 本傳所載 23

30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極 而許衡急於得君行道的心情更是表露無遺此外 還可看出許衡與劉因 兩人所重之道相同 皆為程朱之學 然而 對於仕隱問題的看法卻有所不同 許衡重道行 劉因則重道尊 元世祖中統二年 西元 1261 年 許衡五十三歲 因與丞相王統意見不 合 九月 辭官南歸 在沁北村居住一段時間 後因水患移居河內縣城東北 的景賢村 景賢村後來又分為南 北景賢 北景賢即今博愛縣許良鎮陳范 村 南景賢即今博愛縣磨頭鎮崔莊博愛縣位於河南省西北部 太行山南麓 東與焦作市 武陟縣 修武縣接壤 西至丹河與沁陽市相連 北與山西省晉 城市毗鄰 南抵沁河與溫縣隔河相望景賢村一帶關於許衡的史跡有 景賢 許衡別墅 註 46 景賢許衡祠 註 47 景賢許氏祠田 註 48 景賢許衡書院 註 49 景賢許衡竹園 註 50 在此建立書院 閒時教授懷孟生徒 註 51 忙時則墾荒種植由 魯齋全書 中的記載 中統辛巳詔許衡即其家 教 因天資過人 三歲識書 日記千百言 過目即成誦 六歲能詩 七歲能屬 文 落筆驚人 是故 十二歲提問也非不可能之事又云 公卿過保定者 眾 聞因者 往往來謁 故許衡赴京途經保定而見劉因 則亦有可能 註 46 明一統志 懷慶府 古跡 許衡別墅在府城東北景賢村 大清一統 志 懷慶府 古跡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年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本 中記載 許衡別墅 在河內縣東北十五里景賢村 註 47 何瑭 柏齋集 卷七 許文正公祠田記 公祠凡三 一在河內縣儒學之 側 一在縣東北李封公墳墓 子孫在焉一在景賢村 公別墅也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年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註 48 清道光五年 河內縣志 城北十五里景賢村 有文正公祠田二十八畝 許 氏子孫世守之 註 49 考歲略 續 當元世祖時 公奉旨教授懷生徒 地內修建書院數楹 往 來通衢 南達驛道 而寬亦擬之 迄今故址猶存焉 註 50 清人蕭家芝詩云 村村門外水 處處竹為鄰 便是對此景觀的描述迄今 不存 註 51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後 設立諸路提舉學校官作為當時北方管理地方儒學教 育的機構中統元年 西元 1260 年 宋子貞 請建國學教冑子 敕州郡提 學課試諸生 三年一貢舉 有旨命中書次第施行之 元史 卷一百五十 九 宋子貞傳 王鶚也向世祖提出 學校久廢 無以作成人材 宜選博學 洽聞之士 提舉各路學校 嚴加訓誨 以備他日選用 結果 上可其奏 為立十路提舉學校官 蘇天爵 元朝名臣事略 卷十二 內翰王文康公 此外 趙琦的 大蒙古國時期儒士的處境及文化傳承 內蒙古大學博士論文 列印稿 頁 轉引自申萬里 元代教育研究 中 考證出在懷孟 路等地方當過提舉學校官之人 24

31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懷孟生徒 註 52 至元戊子召許衡於懷孟 註 53 十七年丁亥 許衡 致仕官 其子師可為懷孟路總管 以便侍養 註 54 可見元世祖中統三 年 西元 1262 年 許衡第二次被召至大都 至元元年 西元 1264 年 正 月辭還懷孟路至元二年 西元 1265 年 十月 忽必烈在檀州後山召見許 衡 不客氣地對他說 竇漢卿讀言王以道 王文統 當時汝何為不言 豈孔子教法使汝若 是也 汝不尊孔子教法自若是耶 往者不咎 今後勿稱也是云是 非云非 可者行 不可者勿行我今召汝無他 省中事前屬命汝 汝意猶未悉 今面命汝人皆譽汝 想有其實汝之名份 其斟酌 在我 國事所以無失 百姓所以得安 其謀謨在汝謂汝年老未為 老 謂汝年小不為小 正當黽勉從事 毋負汝平生所學 註 55 由此也可看出忽必烈對許衡的看重元世祖至元五年 西元 1268 年 許衡 被召至大都 編輯 歷代帝王嘉言善政錄 為君王提供治國資鑒之後 忽 必烈則下詔 命許衡與太保同定朝儀 詔與太保劉秉忠 徐世隆等同定朝儀 儀成奏上之 帝御高果後行宮觀之 大悅 舉酒賜之 註 56 隔年 許衡 則為元朝制定官制 歷考古今設官分職之本 沿革之由 與夫上下統屬之序 其權攝增 置行之有弊者 率皆不取 自省都郡縣體統之正 左右台院輔弼之 制 內外百司連署控制之差 后妃儲藩隆殺之防 悉圖為定制以聞 翌日使集公卿雜議中書院台行移之體 公曰 中書佐天子總國政 院台亦具呈 時商挺在樞密 高鳴在台 皆不樂 欲定為咨稟 因大言以動公曰 無論國制耳 何與於人 遂以其言質帝前 帝曰 衡言是也朕意亦若是 時至元六年 註 57 制定朝廷官職 關涉朝廷的行政大事 也可見忽必烈對許衡的肯定從中統 元年許衡初次受召 到至元七年被任命為中書省左丞的十年間 是許衡在元 朝的從政時期從屢辭屢召的情況來看 許衡的從政 除了議定官制外 對 註 52 魯齋遺書 頁 註 54 魯齋遺書 頁 63 註 55 蘇天爵 元朝名臣事略 卷八 左丞許文正公 註 56 以上引文見 許文正公遺書 考歲略 續 註 57 許文正公遺書 考歲略 續 註 53 魯齋遺書 頁 25

32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當時的政壇並沒有產生明顯的影響 許衡也認識到依靠儒家理想改造元政權 並不是單他本人的努力所能做到的 於是 許衡開始將主要精力用於教育 試圖通過培養通曉 儒治 人才 逐步改變元朝政權 並在大都城南金朝樞 密院舊址設立國子學 元世祖至元八年 西元 1271 年 忽必烈授許衡集賢大學士 國子祭酒 令教蒙古生員數人 許衡以為從事教化工作在乎用 而且重在能為 國用 是故 嘗問諸生此章書義若推之自身 今日之事 有可用否 大凡欲踐其行 不貴徒說也 先生嘗謂蒙古生質樸未散 視聽專一 茍置之好伍曹中 涵養三數年 將來必能為國家用 註 58 此外 許衡還奏請召舊弟子散在 四方者十二人為國子學伴讀 期望能通過伴讀 薰陶浸潤沒有儒學基礎的蒙 古 色目生員 提高教學水準從元世祖至元八年 西元 1271 年 到元世祖 至元十年 西元 1273 年 的三年間 在他的努力下 國子學教育取得很大的 成功 元人蘇天爵評論說 國學之置 肇自許文正公 文正自中書罷政為之師 是時 風氣 渾厚 人材樸茂 文正故表章朱子 小學 一書以先之 勤之以灑 掃應對 以折其外 嚴之以出入遊息 而養其中 掇忠孝之大綱 以立其本 發禮法之微權 以通其用於是數十年彬彬然號稱名卿 才大夫者 皆其門人也 註 59 元人王惲也評論說 朝廷立國子學 命許衡為祭酒 選朝右貴近子弟 令教授之不滿 五歲 其諸生俱能通經達禮 彬彬然為文學之士及其入仕 皆明 敏通疏 果於從政如子諒侍儀之正大 子金中丞之剛直 康提刑 之仕優進學 弟親臣之經明行修 堅童君永之識事機 子亨待制之 善書學 企中客省之貞幹 揚歷省台 蔚為國用 豈小補哉 註 60 由此可知 許衡入仕 一切以福國利民為主 著重學術文章 道德教化 更 期盼為元朝的長治久安奠定基礎然而 許衡晚年仍不免受到輿論的壓力 他最後一次應召時 東平儒世王旭寫 上許魯齋先生書 註 61 勸他不要 註 58 以上引文皆見 魯齊遺書 卷十三 國學事蹟 註 59 蘇天爵 元朝名臣事略 卷八 左丞許文正公 註 60 王惲 秋澗先生大全文集 卷九十 復議國子學 四部叢刊初編本 註 61 蘇天爵 元文類 卷三十七 台北 商務印書館 年

33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應召即是在官場上屢次進退的許衡 在中書省 國子學任官多年 除了直 接參與主持定官制外 也參與修訂曆法的工作修訂曆法 確定時日 是中 國歷史上的重要之事元世祖至元十三年 西元 1276 年 忽必烈在原本襲 用的金朝 大明曆 中發現問題 註 62 因此決定重修曆法 以圖有新氣象 朝廷詔令許衡進京 任命為 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 教領院事 與王恂 郭守敬等人 於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西元 1280 年 完成修曆忽必烈引 曆 象日月星辰 敬授人時 之意 命為 授時曆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西元 1281 年 朝廷詔令開始實施新曆 以與許衡共事的官場同僚觀之 基本上都是主張實行漢法的各級官員 許衡與他們交流 一方面能增加元朝內部漢法派的力量和影響 另一方面他 本人也能從中得到幫助 加強在元政權的地位和影響可知許衡仕異族 並 非貪戀富貴功名 而是志在傳承聖道 扶植名教 進而使施政者能 澤被生 民 明儒薛瑄甚至認為許衡的行徑與心態 堪與孔子周遊列國 以求用世時 相比 註 63 然而 由於宦海沉浮 政治風雲變幻莫測 許衡屢辭屢召 當 政治抱負無法加以實現時 即獻身於教育 魯齋全書 考歲略 註 64 對此 情形有如下記載 先生居鄉里 凡喪葬亦遵古制 不用二氏懷州士夫家內以為俗 四方聞風亦有效之者每遇其徒 未嘗面詆其非 但從容款話 其 人已不覺內愧發赤 或涕出 悔其陷溺之深也近舍有德公者 年 百餘歲 嘗謂先生曰 老僧苦行百年 亦不能作佛 徒為不孝之人 羞見祖宗於地下但願勸小僧輩曷若還俗 以壽汝祖宗之嗣 從 此不度一人 考歲略 續 中亦有相關記載 公還懷 簡絕人事 常處山下 課童僕 事耕墾 居家勤儉 強於 自治 公愛兼盡 不嚴而整閨門之內若朝廷 然夫婦相待如賓 註 62 元朝蒙古入主中元後 所使用的是沿襲金朝的 大明曆 但 大明曆 沿用 過久 舛誤不少而且 蒙古人既為新朝廷 故設新曆法也是理所當然 註 63 薛文清公云 視富貴如浮雲 許魯齋其人也 又曰 魯齋 朱子之後 一人而已 又曰 魯齋 召之未嘗不往 往則未嘗不辭 善學孔子者也 又曰 魯齋出處合乎聖人之道 又曰 魯齋以王道望其君 不合則去 未嘗稍貶以徇世 真聖人之學也 魯齋全書 卷二 頁 註 64 魯齋全書 頁 89 27

34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而夫人謙順自牧 周旋道義 公亦賴其內助焉 對此時期 許衡有詞作 沁園春 墾田東城 註 65 自述心境 月下簷西 日出籬東 曉枕睡餘喚老妻忙起 晨飧供具 新炊藜 糝 舊醃鹽蔬飽後安排 城遣墾斲 要占蒼煙十畝居閑談裏 把從前荒穢 一且軀除 為農換卻為儒 任人笑謀身拙更迂 念 老來生業 無他長技 欲期安穩 敢避崎嶇 達士聲名 貴家驕蹇 此好胸中一點無 歡然處 有膝前兒女 几上詩書 另有詩作 答董端卿 註 66 二首 性鈍難開似石堅 可當名與士人連 中懷負赧逃無地 老日歸休幸 友賢但想諸兒傳世業 豈虞七載綴民編 區區力穡何堪道 不是 顏家郭外田 钁靡胼起掌中堅 簷穩椎高與項連 涉世更誰如我拙 保身從昔慕 君賢 青山有約期終老 白日無功悅舊編 慚負新詩未能謝 且容 竭力趁耕田 凡此 皆可看出許衡的耕讀生活宦海浮沉 且面對朝中聚斂之臣 他不禁 感慨於自我的 性鈍 是故 將現實生活中的挫敗寄託於田園之間 如歸鄉 途中寫了 有感 一詩 明白道出心境 何如早還鄉 山陽墳壠在平生所願心 輾轉不得遂 所貴還 故鄉 徹骸近先祖他事足傷嗟 西風動寰宇 註 67 在另一首 病中雜言 中 作者傾訴自己的失望與灰心 世間巧拙俱相伴 常欲幽居遠市塵 註 68 此外 許衡一生曾經多次返懷或辭官歸懷 此 懷 即指 懷州 或 懷孟路 而言 懷州始置於北魏天安二年 西 元 467 年 隋大業初廢唐武德二年 西元 619 年 復置金天會六年 西 元 1125 年 改名南懷州 天德三年 西元 1151 年 復名懷州元憲宗七年 西元 1257 年 改為懷孟路元延祐六年 西元 1319 年 改懷孟路為懷慶 路 註 65 魯齋全書 頁 355 註 66 劉昌 中州名賢文表 一 台灣華文書局印行 中華文史叢書之七 清康 熙刊本影印 王有立主編 頁 註 67 清 顧嗣立編 元詩選 初集 註 68 清 顧嗣立編 元詩選 初集 28

35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五 故里焦作 葬於李封 元世宗至元十年 西元 1273 年 許衡時年六十五歲 據 元朝名臣事 略 左丞許文正公 載 言為年老殘疾 上世有數喪未葬 欲歸了此一事 根據 神道碑 許衎墓誌 和 許師義墓誌 內容 可以譜出焦作李封許 氏家族從許通到許從宏上下四代的世系簡表 並說明許通曾居住於李封如 有元故潛齋先生許仲和墓誌 稱 潛齋先生姓許諱衎 字仲和 以金興定 三年生於河南新鄭縣 祖居河內李封 註 69 因此可以想見 許衡辭官回 歸李封 親自督工建造 遷許通於此的原因了此事在清道光十八年編 許 文正公家譜 中亦載 通 其先河內人 避地河南 隱德弗耀 贈銀青榮祿 大夫司徒 封魏國公 諡和 配李氏 追封魏國夫人葬李封村正東 修武界 內 而後 授時曆 完成那年 許衡已七十二歲 本係體弱多病 至是病情 益重 皇太子真金知悉 遂奏請大汗准衡還鄉養病元世宗至元十八年 西 元 1281 年 春 許衡 疾甚醫生診之曰 偏陰偏陽謂之疾 今六脈皆平 先生其少瘳乎 對此 許衡以為 久病而脈平者不治 遂不服藥 註 70 據 元朝名臣事略 載 臨終前許衡囑咐其子許師可說 我平生虛名所累 竟不能辭官 死後慎勿請諡立碑 必不可也 便書許某之墓四字 使子孫識 其處足矣賢耶不賢耶 碑于人何有 未幾 適逢仲春祭祀 仍勉力支撐 故奠獻如禮又扶杖至門前 心悸 遂瞑目而坐 歌朱熹小詞一闋 死生何異人 精神能有幾 世事何時窮 遂發嘆歌子朱子 睡起林 風瑟瑟 覺來山月團團 身心無累久輕安 況有清涼池館 句穩翻 嫌白俗 情高卻笑郊寒蘭 膏元自少陵殘 好處金章不換 歌罷 奄然而逝 註 71 許衡藉詠朱熹詞作 西江月 來抒發個人情懷 實乃一生註解雖因時代環 境的紛擾 又因仕隱問題遭人訾議 然而 膏元之修養非官位所能代替的 亦非仕宦所能比擬的由此觀之 享年七十三歲的許衡之用心則昭然若揭 了其子謹記其言 故死後葬懷慶 河南沁縣 城東北李封村 無碑既葬 註 69 王興亞 馬懷雲 河南歷史名人里籍研究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頁 310 註 70 相關資料可見 許衡遺書 考歲略 註 71 魯齋遺書 卷十三 考歲略 29

36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四方學者有不遠千里而來哭於墓者 朝野不論識與不識 莫不為其哀傷死 後葬於李封村東南 焦作李封一帶關於許衡的史跡有 李封許通墓地 註 72 李封許衡神道碑 註 73 許魯齋祠 註 74 許魯齋墓 註 75 其中 許魯齋祠坐落懷慶府河內縣李封村一所 去城七十里 家廟三間 又坐落懷 慶府河內縣景賢村一所 去城十五里 家廟三間許魯齋墓則坐落懷慶府河 內縣東北清上鄉李封村 去城七十里 奉敕脩造享堂三間宰牲房 三間拜殿 三間大門 三間碑 十餘座墓田 一百三十畝 葬六十餘塚 祭田二十八畝 註 76 李封村位於焦作 該市原轄四個市轄區 現增加一新市區高新區 四個縣 代管二個縣級市 即 解放區 山陽區 中站區 馬村區 修武縣 武陟縣 溫縣 博愛縣 沁陽市 孟州市焦作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 北依 太行與山西省接壤 南臨黃河與鄭州 洛陽相望元分屬燕南河北道懷慶路 孟州 河南江北行省卞梁路1913 年 河內縣改為沁陽縣1927 年沁陽縣 東部劃出 成立博愛縣1945 年 9 月 8 日建立焦作市1948 年 3 月改為焦 作縣 基於上述 一般都將許衡故里定於焦作李封如 祠堂圖說 云 河內 註 72 亦名許氏老塋 先塋 祖塋 許衡父許通葬此 修武縣志 許惠公通墓 在田澗西北 文正之父也 註 73 歐陽玄撰文 全稱為 大元敕賜故中書左丞集賢大學士國子監祭酒贈正學垂 憲佐運功太傅開封儀同三司追魏國文正公許先生神道碑 刻於元代至元元年 1335 十一月二十六日 河內縣志 載 許魯齋神道碑在李封村文正墓 上 歐陽文公之文也幾五千言 所敘多與史合 現僅存殘石數塊 註 74 祠堂圖說 河內縣東北李封村 公之故居也其後族裔聚族而處者甚夥 內有家廟一所 現稱 許衡紀念館 大門對聯曰 山陽鴻儒光照日月 元代重臣名垂先秋 額題 百世之師 註 75 明一統志 懷慶府 陵墓 許衡墓 在修武縣西北 塋堂圖 載 元世祖賜公墓田一百三十畝 又敕建牌坊一座 享堂三間 坐落河內縣東 北李封村之東南隅至元元年 順帝又賜神道碑樹墓前 附葬者 公之子居 左 公之孫居右 昭穆相承 世世為序 許衡長子許師可所撰 瑩域之 圖 碑記稱墓地 外方 東西橫直二百零九步 南北縱直二百八十步 內心 除瑩域縱橫各一百二十步 植木為林 以壯神靈棲息之所 外餘贍墳地三百 畝 令宗子世守 以供歲時拜掃之用 現存之許衡墓坐北朝南 封土直徑 十六米 高七米 周邊以青石砌築 長達五十餘米 墓前樹 元儒許文正公 墓 以許衡墓為中心 有許師可 許師敬 許從宸 許從寬等子孫附葬其 旁2000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註 76 馬世之 許衡里籍問題探討 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院學報 第 23 卷第 1 期 2007 年 3 月 30

37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縣東北李封村 公之故居也其後裔聚族而處者甚夥 中州名人傳略 載 許衡 年 字仲平 號魯齋 元河內縣 今河南焦作 人 註 77 王興亞 馬懷雲在 許衡籍貫的變遷 中說 許衡故里在元代河內縣 李封村元之河內縣 即明清時期的河內縣 今地為河南沁陽市但河內李 封村 今地卻不在河南沁陽市內 而是在焦作市內因此 今人在言及許衡 籍貫河內人今地時標注為河南沁陽 是不確切的其原因 在於沒有注意到 今之行政區劃是將原河內縣之地一分為二 原河內縣城及所轄大部分地區劃 歸今沁陽市 一小部分地區劃歸焦作市而許衡故里所在地的李封村 恰恰 是劃歸焦作市的那一部分地區 此則提出不同看法 說明行政劃分下所形 成的歧義 從以上的討論可知 許衡世為農 祖籍沁陽 泰和九年 生於新鄭 辭 官教學 居於景賢 故里焦作 葬於李封現今河南也留下不少相關史跡 而在當時 由於元代儒學重視鄉賢祠的建設 如元人謝應芳認為 學校以明 倫為本 育才為務 風化之所由出也 如追慕前賢 褒嘉忠孝節義等事 樹 之風聲 使化行俗美 則於學校之教豈小補哉 註 78 因此 如武岡路新 寧縣先賢祠稱十先生祠 以許衡等 以大學之道傳世祖皇帝 為萬世無疆之 基 文正之功不可誣 而宋諸君子治道益以明矣 為理由 將許衡等十人列 入從祀 註 79 此外 元朝名臣事略 卷八亦載 皇慶二年 詔與宋儒周 程 張 邵 司馬 朱 張 呂九人從祀夫子廟廷 註 80 又如清儒劉 昌 中州名賢文表 註 81 則載 宣聖像四配十哲皆具 門有三碑 一已斷 裂 一剝脫 惟一可誦乃許文正公子師可為懷孟路總管時所建 昌因集里 中子弟得警敏俊偉者百人置兩師 使讀書其中 且戒其父老完繕其門廡 既 踰年 昌再至 則煥然備矣又作講堂於殿後 以處其教者學者時倡所提學 奚止百餘 區其庸俗吏雖督責 猶視為迂緩 弗加葺而清化之 父老纔一戒 飭則完繕 恐後文正公德化之遠不益有微於是哉三歎景仰 用記於籍 成 註 77 任克裏 葛紀謙 王興亞 中州名人傳略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9 年 頁 299 註 78 謝應芳 與林掌教論請建先賢祠書 龜巢稿 卷十一 註 79 劉性 十先生祠記 嘉靖 湖廣圖經志書 卷十六 寶慶府 藝文 註 80 元朝名臣事略 卷八 頁 165 註 81 劉昌 中州名賢文表 一 台灣華文書局印行 中華文史叢書之七 清康 熙刊本影印 王有立主編 頁

38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化紀元之四月在修武 凡此 皆可見許衡一生之寫照 二 師友關係 禮記 學記 七年視論學取友 謂之小成 荀子 勸學 君子居 必擇鄉 遊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是以 從一個人的論學取友中 得以觀見其為人處世之道許衡一生交遊 雖不刻意抉結 然性之所近 多 為賢良篤學之士 而能 以文會友 以友輔仁 正如 魯齋遺書 所載 凡取友必須向正 當切磋琢磨 有益於己者若乃邪僻卑汙 與夫 柔佞不情 相誘為非者 謹勿近之凡在朋儕中 切戒自滿 惟虛 故能受 滿則無所容人不我告 則止於此耳 不能日益也故一 人之見不足以兼十人 我能取之十人是兼十人之能矣 取之不已 至千百人千人則在我者 可量也哉 註 82 凡求益之道在於能受盡言 或議論經旨有見不到 或撰文字有所未 工 以至凡在己者或有未善 人能為我盡言之 我則致恭盡禮 虛 心而納之 果有可從 則終身服膺而不失 其或不可從 則退而自 省也 註 83 因此 以德義相交 乃為君子行世之準則子曰 德不孤 必有鄰 為人 處世 若能自身行正 必有好德之士與之同行今察 宋元學案 魯齋學案 首列趙復 並將許衡列作 江漢所傳 江漢學派多在太行山麓地區 亦稱 太 行學派 這一派學術思想的開山者是趙復 領袖此派的是許衡 姚樞 竇默 為 魯齋講友 乃一同羽翼鼓吹者 張文謙為 魯齋同調 楊奐為 魯齋 學侶 王粹 郝經為 江漢學侶 硯彌堅為 江漢同調 劉因為 江漢別 傳 因此 筆者歸結許衡師友關係 探討以上諸位對許衡思想脈絡的影響 以期對許衡學養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一 師承 趙復 師承代表教與學的相傳關係 以師道為內在鞏固原則 表現出穩定而帶 有人生託付意義的求學行為在生平略述中 曾提及許衡早慧 凡更三師 其師資料闕之弗如經筆者查檢典籍資料 許衡師承特色不明顯 所能考察 註 82 魯齋遺書 卷一 語錄上 註 83 魯齋遺書 卷一 語錄上 32

39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的僅 江漢別傳 一系 師承趙復在 元儒考略 中有如下記載 趙復 字仁甫 德安人元太宗命太子庫春征德安 俘得趙時姚 樞以行臺郎中同行中書省楊惟中從軍樞奉命搜訪人才 見復與語 大悅之復以九族俱殘 不欲生 因與樞訣 樞恐自裁 留帳中共 宿既覺 月色皓然 惟寢衣在 遽馳馬 周號 積屍閒無有也 行至水際 見復已被髮徒跣 仰天而號 欲投而未入 樞曉以徒死 無益 汝存則子孫或可以緒傳百世 隨吾而北 可必無他 復強從 之先是南北道絕 載籍不相通 洛閩之學 惟行於南 北方之士 惟崇眉山 有蘇氏之學 至是復以所記程朱之書 錄以付樞 惟中 間復議論 始嗜其學 乃與樞謀建太極書院 立周子祠 以二程張 楊游朱六君子配食 選取遺書八十餘卷請復講授其中 復以周程 而後其書廣博 學者未能貫通 乃推原羲 農 堯 舜 所以繼天 立極 孔子 顏 孟所以垂世立教 周 程 張朱氏所以發明紹續 者 作 傳道圖 而以書目條列於後 別著 伊洛發揮 以標其宗 旨朱子門人散在四方 則以見諸登載 與得傳聞者共五十有三人 乃作 師友圖 以寓私淑之志 又取伊尹 顏淵言行 作 希賢錄 使學者知所嚮慕 然後求端用力之方備矣樞既退隱蘇門 乃即復 傳其學 而由是許衡 郝經 劉因皆得其書而尊信之 北方之有程 朱之學者 自復始 註 84 金朝攻滅北宋政權後 理學諸家也隨之而南但金朝境內的一批儒學之士如 趙秉文 西元 年 王若虛 西元 年 李純甫 西元 年 等人並沒有放棄對道學或心性問題的探求 理學在金朝後期 甚至有復甦的跡象 註 85 但總的來說 金代理學畢竟是呈現出衰微的狀況 元史 趙復列傳 北方知有程朱之學 自復始 趙復在理學北傳的過 程中 進行了幾項重要工作 其一是將程朱的相關著作 全抄錄授與姚樞 其二則是在太極書院講習理學 其三是撰寫 傳道圖 伊洛發揮 師友 圖 希賢錄 士人潛心專研理學 往往從事編撰或版刻理學書籍 這又為 理學的傳播提供了必要條件隨著理學家和書籍的北來 以及理學的傳播和 註 84 明 馮從吾 元儒考略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 知服齋叢書本 遼宋 元傳記資料叢刊 卷一 頁 1 註 85 魏崇武 金代理學發展初探 歷史研究 第 33 3 期 2000 年

40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書籍的編纂和印行 理學逐漸在北方流布 如郝經所言 吳楚巴蜀之儒與其 書浸淫而北 至於秦雍 復入於伊洛 泛入三晉齊魯 遂至燕雲遼海之間 註 86 敏於求學的儒士聚居講習 互相研討 對理學表達熱情當時 程 朱書至雪齋 姚樞 倡而明之輝 魯齋得而講之魏 先生 高鳴 得而廣之 趙 註 87 而從清末今文學家皮錫瑞 西元 年 的記述中也可 看出當時經學動向 金 元時 程學盛於南 蘇學盛於北 北人雖知有朱夫子 未能盡 見其書元兵下江 漢 得趙復 朱子之書 始傳於北 姚樞 許 衡 竇默 劉因輩翕然從之於是 元仁宗延佑定科舉法 易 用 朱子 本義 書 用蔡沈 集傳 詩 用朱子 集傳 春秋 用胡安國 傳 惟 禮記 猶用鄭注 是則可謂小統一矣 註 88 在金朝時代 即許衡三十歲前後的學問頗受蘇學 註 89 影響 是不可否認的 有關受蘇學影響而援佛 道以闡述儒學者 耶律有尚於 考歲略 中 簡潔 地指稱為 泛濫釋老 至於金朝的蘇學 既有 金人以蘇氏兄弟 得文明全 體之神 的論述 其推崇蘇學者 則有元好問 耶律履 李純甫等人 註 90 柯劭忞 新元史 儒林傳 序中對於元初儒學的淵源也有相關論述 自趙復至中原 北方學者始讀朱子之書許衡 蕭奭講學為大師 皆誦法朱子者也金履祥私淑於朱子門人 許謙又受業於履祥 朱 子之學得履祥與謙而益尊迨南北混一 衡為國子祭酒 謙雖屢徵 不起 為朝廷所敬禮 承學之士 聞而興起 四書集注章句 及 近思錄 小學通行於海內矣延祐開科 遂以朱子之書為取士 之規程 終元之世 莫之改易焉 註 91 元朝的統一 打破了 天限南北 的局面 漢文化得以重新在全國範圍內交 流金元之際 是時南北不通 程朱之書少及於北方 註 92 宋端平二年 註 86 郝經 與漢上趙先生論性書 陵川集 卷二十四 註 87 杜秉彝 高文忠公廟碑 明嘉靖 彰德府志 卷四 祠祀 註 88 清 皮錫瑞著 周予同注釋 經學歷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61 年 頁 註 89 蘇學概指宋時蜀學蘇洵 蘇軾 蘇轍父子之學也 註 90 吉川幸次郎 朱子學北傳前史 宇野哲人先生白壽祝賀紀念東洋學論叢 東方學會 1974 年 註 91 清 柯劭忞 新元史 台北 藝文印書館 註 92 儘管南宋時期程朱之學已被官方承認 但由於統治版圖的侷限 程朱之學的 34

41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1235 元軍南下攻陷德安 今湖北安陸 大凡有儒 道 釋 醫 卜占 的專門人才 都被搜羅北歸儒士趙復被俘 中書省事楊惟中 姚樞在燕京 創建太極書院 立周子祠 以二程 張載 楊時 游酢 朱熹六人配食 選 取遺書八千餘卷 延請趙復為主講 註 93 趙復將書院作為研究與傳播程朱 理學的重要基地 講述程朱理學的道統論 並初步建立學問師承體系 為北 方理學奠定基礎他認為周 程而後 其書廣博 學者未能貫通 乃原羲 農 堯 舜所以繼天立極 孔 顏 孟所以垂世立教 周 程 張 朱所以 發明紹續者 作傳道圖 而以書目條列於後太極書院因此成為程朱理學北 傳的大本營 一般認為 理學從此在北方獲得廣泛傳播以程朱理學開創者 周敦頤所提倡的 太極 命名 表明其宗旨是傳播程朱理學與此相應 教 學內容也以程朱理學為主 其中尤以朱熹的 四書集注 為重黃百家對太 極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功績有相當高的評價 自趙江漢以南冠之囚 吾 道入北 而姚樞 竇默 許衡 劉因之徒 得聞程 朱之學以廣其傳 由是 北方之學鬱起 如吳澄之經學 姚燧之文學 指不勝屈 皆彬彬鬱鬱矣 註 94 許衡便是元初北方學者中 接受趙復理學思想的突出代表 註 95 有學者認為趙復北傳程朱之學是歷史機緣 註 96 假若在趙復之前 北 方人對道學一無所知 則趙復的北上 就不可能有所呼應 有所影響從這 影響主要集中在江漢地區北方學者雖然見到程朱理學的著述 但 皆弗得 其傳 未免臨深以為高也 郝經 陵川集 卷二十六 太極書院記 四庫 全書 1192 冊 頁 289 因此 出現所謂聲教不通 也是情理中事 黃宗羲 宋元學案 卷九十 魯齋學案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 年 頁 2995 註 93 元史 趙復傳 宋元學案 皮錫瑞 經學歷史 俱稱趙復首傳理學於 北方元儒郝經 與漢上先生論性書 也提到伊洛二程之學 南傳至閩 其 後又由趙復載其學 泛入於三晉 齊 魯 以至燕雲 遼海關於趙復的生 平 學行 史載資料不多元代以來各家述及趙復生平 多本於姚燧 序江 漢先生死生 一文 見 元文類 卷三十四 註 94 相關資料參見 宋元學案 魯齋學案 以及 明 陳邦瞻 北方諸儒之學 收於 宋史紀事本末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該章始於姚樞建太 極書院於燕京 以趙復北渡 為北方儒學的開端 而將許衡諸人之學行出處 紀為本章之中心史實 註 95 宋元學案 魯齋學案 河北之學 傳自江漢先生 而魯齋其大宗也 元時實賴之 徐遠和 洛學源流 第十一章第三節 在趙復影響下 轉向 程朱理學而又有建樹的北方學者 首推許衡 他本人被稱為元代理學宗 師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 年 頁 352 註 96 參閱陳榮捷 元代之朱子學 收入 朱學論集 臺北 學生書局 民國 71 年 35

42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個意義上來講 正是因為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基礎上 許衡已有一定道學基礎 因此 這無異是許衡在學術上的重大轉折 使他 自得伊洛之學 冰釋理順 美如芻豢 嘗謂終夜以思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註 97 但是 元代 的 春秋 學雖祖述趙復 即趙復於太極書院講述 春秋胡氏傳 姚樞受之 而傳於許衡 許衡於 春秋 學卻未必有會心 於 易 理則有深厚的造詣 鑒於趙復對北方理學的傳播發揮的重要推動作用 元史 儒學傳 把他列在 首位雖然許衡不提趙復 但趙復的北上確實為他重新接續北宋的正宗 對 許衡思想的影響是不爭的事實 二 講 友 禮記 學記 獨學而無友 則孤陋而寡聞 因此 專研程朱的許 衡與講友姚樞 竇默研習學問 相互砥礪 進而利於進德修業 以下則就兩 人與許衡交流情形分述之 1. 姚 樞 據 元儒考略 中所載 姚樞 字公茂 號雪齋 柳城人 後遷洛陽元初以楊惟中薦為燕 京行臺郎中 從軍德安 詔樞搜訪人才 得名儒趙復 從復得覩程 朱理學之書時 伊囉斡齊行臺 惟事貨賂 以樞幕長 分及之 樞一切拒絕 棄官隱於蘇門 墾荒田數百畝 築茅為屋 置私廟於 室中堂 肖魯司寇容 傍列周 程 張 邵 司馬六君子像 讀書 鳴琴其間 以道學自任許衡 竇默咸從遊 師友淵源斯道 若將 終身 註 98 姚樞從趙復處得到程朱理學典籍 註 99 南宋理宗淳祐二年 西元 1242 年 許衡到蘇門訪求 盡錄以歸 時年許衡三十四歲南宋理宗淳祐十年 西元 1250 年 許衡生病還鄉 經過衛輝路 聽說家鄉懷孟路政治苛虐 於是在蘇 門定居下來 與姚樞為鄰居 授徒為生許衡曾有詩作 送姚敬齋 及 和 註 97 魯齋遺書 卷十三 考歲略 註 98 明 馮從吾 元儒考略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 知服齋叢書本 遼宋 元傳記資料叢刊 卷一 頁 2 註 99 據蘇天爵 元朝名臣事略 卷八 左丞姚文獻公 元太宗七年 西元 1235 年 姚樞與楊惟中一起從諸王闊出征南宋 蒙古軍攻破德安 江漢先生趙 復被俘 趙復欲自殺 為姚樞所救 趙復於是盡出程 朱二子性理之書付姚 樞 36

43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姚先生韻 如下 凜凜姚敬齋 風節天下奇 終焉托君侯 君侯賢可知 人生貴得友 得友真朋龜 則善善無遺 輔仁仁克推 仁善既皆有 受福將自期 我來歌吉祥 真情寄荒詩 一祈仁政蘇民疲 一祈善政賙民飢 豐 功偉績鐫長碑 千年萬年感激人心無了時 註 100 去去迷途莫問津 來還惟恐不知真 因時用舍固有命 與道卷舒宜 在人 百尺竿頭愁據險 一庵床下樂為鄰 孰輕孰重何須論 夢恐 故園桑柘春 註 101 除了創立太極書院延聘趙復講學外 姚樞退隱蘇門之後 與許衡等人一同講 學 昌明程朱之學這一時期 許衡對現實生活基本上是滿意的 他慶幸自 己在社會動亂中生存下來 這樣的心態表現在 偶成 一詩中 萬物備梧身 身貧道未貧觀時見物理 主敬得天真心爽星辰夜 情新草木春自憐斲喪後 能作太平民 註 102 清初理學家孫奇逢在 太極書院考 中認為姚樞在蘇門講學之地亦名太極書 院 註 103 但根據元人許有壬的記載卻有所不同 姚樞攜家來輝 置私廟奉祠四世 中堂龕魯司寇容 傍垂周 程 張 邵 司馬六君子像 讀書其間 衣冠莊嚴 以道學自鳴 汲汲 以化民成俗為心 板 小學 論 孟 或問 家禮 俾楊 中書板 四書 田尚書板 詩折衷 易程傳 書蔡傳 春秋 胡傳 又以 小學 流布未廣 教弟子楊古為沈氏活板 與 近思 錄 東萊經史論說 諸書散之四方時魯齋許公在魏 公過魏與 竇漢卿相聚 茅齋 魯齋聽公言議正粹 遂造蘇門 盡錄是數書以 歸 謂其徒曰 曩所授皆非 今始聞進學之序 註 104 此外 姚樞首進金蓮川幕府 以中國仁義之說感動元世祖 元史 竇默列傳 曾記世祖之言 如姚公茂之才 竇漢卿之心合而為一 斯可謂全人矣 姚 樞最大的成功 是在初見忽必烈時的獻策 差不多把中原儒治的規模 皆為 預定 此後姚即侍從左右 以 不殺人能一天下 的道理 來規勸忽必烈攻 註 100 元 許衡 魯齋全書 卷六 頁 6 註 101 元 許衡 魯齋全書 卷六 頁 12 註 102 傅習采編 皇元風雅前集 卷一 四部叢刊初編本 註 103 衛輝縣志 卷三十九 孫奇逢 太極書院考 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 註 104 許有壬 圭堂小稿 卷六 雪齋書院記 四庫全書 第 1211 冊 頁

44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下大理 而不屠城 從此得到四方歸心 上奇其才 由是動必見詢 使授太 子經 乙太師淇陽王之兄 故丞相土木各兒 故右相不華吉丁 今司徒買奴 為之伴讀 日以三綱五常 先哲格言 薰陶德性 這幾件事 對儒學的傳 播 皆是大關節目性理之書能夠傳於北方 蒙古統治者能夠稍知儒學 姚 樞先容之功 實不可沒至於許衡在程朱之學北傳的過程中能發揮重要作用 與姚樞的努力也不無關係更精確地說 沒有姚樞 元代北方之學不能開啟 中元儒治亦無法實現 儘管他沒有留下性理著作 但學案將他列為 魯齋學 派 固有崇高地位者 胥即在此 2. 竇 默 竇默 字子聲廣平肥鄉 今屬河北 人 自幼嗜學 由於許衡幼年生活在蒙金戰爭的動蕩年代 學校廢弛 民皆傳徙 無從 師授 亦無書籍 註 105 因此無法獲得良好的教育環境此後 為了在 亂世中求得生存 許衡父母命之習吏 習醫 習占卜之術尤其他在習吏時 注意 刻意墳典 考求古者為治為學之序 操心行己之方 註 106 情況 艱難而後 許衡 竇默同居於魏 今河北魏縣 二人時常危坐終日 探 討學問姚樞早年投靠楊惟中 戰後不滿色目人牙老瓦赤的統治方式 歸輝 縣 今河南輝縣 蘇門山務農 得知竇默 許衡的情況後 也 過魏相與聚 居 考歲略 記載許衡輾轉從姚樞處獲得其得自於趙復的程朱理學著作 僅靠抄錄程朱理學的作品 自行修讀 並與竇默 姚樞兩學友相講習 卻能 終身奉之 守之不悖 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看法 而且有 任道之意 註 107 而薛瑄所謂 真知實踐 註 108 正足以說明他一生的堅持許衡有詩作二 首記載與竇默之間的關係 初來識君面 此行見君心 匡時有長策 慮遠憂且深 俗情取近效 雅意入幽沉 我本貧賤士 多思委相尋 未得辦一飯 胡為遽分 襟 征鴻出遠塞 西風動疏林 去去渺萬里 何年酒同斟 含情望 無極 白雲障孤岑 註 109 註 105 元史 竇默列傳 註 106 蘇天爵 元朝名臣事略 卷八 左丞姚文獻公 中華書局 註 107 元 許衡 魯齋遺書 卷十三 考歲略 註 108 元 許衡 魯齋遺書 卷十四 薛文清公讀書錄 註 109 元 許衡 魯齋全書 卷六 送竇清叔 頁 年版

45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西山山下覓幽村 水竹鄰居擬蔔君 豈意天書下白屋 便收行李入 青雲功名准自英賢立 得失防因去就分 萬里風沙沙南北 請歸 消息幾時聞 註 110 從仕隱關係來看 竇默和許衡看法相近只是竇默先出來當官 許衡 含情 望無極 乃可見二人友誼珍貴 則面對仕隱課題 許衡也可能是受竇默影響 三 同 調 據 宋元學案 中所載 將張文謙與硯彌堅兩人列為同調 1. 魯齋同調 張文謙 張文謙 字仲謙邢州沙河 今屬河北 人 與劉秉忠 同學 因薦於忽必烈 命掌王府書記 治理邢州有功 日見信任 從忽必烈 征大理 攻宋 建言勿屠城中統元年 西元 1260 年 拜中書左丞 當時 王文統為中書平章事 文統素殘刻 而張文謙獨以安國便民為務元世祖至 元元年 西元 1264 年 以中書左丞行省西夏中興等路 浚唐來 漢延二渠 民受其利 七年 拜大司農卿十三年 遷御史中丞 為阿合馬所忌改昭 文館大學士 領太史院事十九年 拜樞密副使 卒諡追封魏國公 諡忠宣 註 111 張文謙與許衡的交遊乃在政事方面 據 魯齋學案 註 112 所載 帝以先生多病 令五日一至省四年聽歸踰年 復召赴闕 與太 常徐世隆定朝儀儀成 帝臨觀 甚悅又詔與太常劉秉忠 右丞 張文謙定官制先生歷考古今分并統屬之序 舉省部院臺郡縣與夫 后妃儲藩百司所聯屬統制定為圖 奏之 元時官制 由於官職權責的混淆 常生弊端許衡與張文謙能遂加以補充制 定朝儀 官制 可見有王佐之才 2. 江漢同調 硯彌堅 據 魯齋學案 註 113 所載 硯彌堅 字伯固 應城人硯氏莫究其始所出 其師初命其名曰彌 堅 其父止命堅 故先生在官稱彌堅 自稱曰堅 蓋不忘父師之訓 也生七年 學于黃氏家塾十六 從鄉先生王景宋學景宋名登 註 110 元 許衡 魯齋全書 卷六 送竇先生行 頁 註 111 元史 頁 3695 註 112 宋元學案 魯齋學案 卷九十 頁 130 註 113 宋元學案 魯齋學案 卷九十 頁

46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以進士起家 仕至京西路提刑 京湖制置大使司參謀 為人卓犖奇 偉先生學得其梗概 慨然有志于事功年十八 又從袁州劉仁卿 學議論歲乙未 元師徇地漢上 先生與江漢先生趙復俱以名士 為大將招致而北戊戌 詔試儒士 先生試西京中選家真定 著 儒籍 專以授徒為業先生通諸經 善講說 士執經從而問疑者日 盛先生告以聖賢之旨 諄切明白 不繳繞于章句容城劉因 中 山滕安上皆從之受經 燕南宣閫及部使者嘉其行義 又共薦之 擢 為本部教授 凡十餘年 循循為教 始終不倦至元二十四年 召 為國子司業 律身嚴以有禮 屢以陽城忠孝之說訓迪諸生居歲餘 移疾歸先生問學淳正 文章質實 務明道術以敷其教 自少至老 清苦嚴重 士咸服其學 推其行有 鄖城集 十卷二十六年卒 年七十有八子禹功 禹謨 皆明經學禹功 冀州儒學教授 太宗七年蒙古用兵南宋 楊惟中以行中書省事隨軍 與姚樞一起奉詔在軍前 求儒 道 釋 醫 卜士 帶回一批南宋及金亡前後流落南宋的亡金士人 其中有不少經通理學的儒生硯彌堅曾以國子司業任真定 今河北正定 教 授 劉因曾從學於他 他以 通諸經 善講說 見稱很多儒士執經問疑 硯彌堅都能告以聖賢之旨 諄切明白不繳繞於章句 四 學 侶 1. 魯齋學侶 楊奐 楊奐 字煥然 號紫陽乾州奉天 今陜西乾縣 人金 末舉進士不中 歸而教授鄉里金亡 北渡寓冠氏 今山東冠縣 帥趙天錫 幕府 仍以教書為業在 元儒考略 中有如下記載 未冠 夢遊紫陽閣 景趣甚異 後因以自號 長師鄉先生吳榮叔 迥出倫輩讀書厭科舉之學 遂以濂洛諸儒自期時金末嘗作萬 言策 指陳時弊 辭旨剴切 皆人所不敢言者詣闕 欲上之不果 註 114 元太宗十年 西元 1238 年 以儒生就試東平 兩中賦論第一耶律楚材薦 為河南課稅所長官兼廉訪使 有政績在官十年 請老歸 博覽強記 作文 有新意 時有關西夫子 註 115 之稱有 還山遺稿 他在金的名位甚高 中 註 114 明 馮從吾 元儒考略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 年 卷一 頁 7 註 115 魯齋學案 卷九十 梓材謹案 先生為姚牧庵妻父 牧庵序先生文集云 紫 40

47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試後 即居顯位為元初漢文化啟蒙做出貢獻 對後進的接引不少事蹟見 元史 本傳 註 江漢學侶 王粹 郝經 據 魯齋學案 註 117 所載 王粹 字子正 右北平人楊中令當國 議所以傳繼道學之緒 必 求人而為之師 聚書以求其學乃于燕都築院貯江 淮書 立周子 祠 刻 太極圖 及 通書 西銘 等于壁 請雲夢趙復為師儒 先生佐之 選俊秀之有識度者為道學生 雖未見與許衡交遊情形 但王粹於元太宗時 建太極書院 受聘講授儒學 註 118 與許衡或有所交流 郝經 字伯常 澤州陵川 今山西陵川 人被譽為 元 初理學名儒 文章事業彪炳宇宙 註 119 其家世代業儒 六世祖曾受教 於北宋理學家程顥 曾叔祖父郝震 號東軒 以程氏之學教授鄉里 祖父郝 天挺之門又出過高足元好問郝經承伊洛墜緒 從青年時代起 即立志 不 學無用學 不讀非聖書 不為憂患移 不為利欲拘 不務邊幅事 不做章句 儒 註 120 主張學貴乎用而他身為元好問的學生 學術淵源應屬金源 文化的一脈 但立身大節以傳統經學和伊洛理學為主 一以窮理盡性 修 己治人為本 註 121 兼及諸史子集可見其理學思想以淵源於二程之學 又受到宋元之際北傳的朱熹理學影響 故全祖望將之列入江漢學案之內他 是忽必烈身旁著名的政論家 還結合時事 發表一些有關正統和蒙漢華夷問 題的見解 曾提出重要的政治命題 今日能用士 而能行中國之道 則中 陽先生長先世父少師文獻公十有五年 交友間 少師獨畏而不敢字者 言必 稱先生 又云 先生 酅國世家 傳及平生嗜學 述作之富 與一世之士 服為 關西夫子 者 有遺山 江漢 西庵三先生之碑銘之集序言 又 跋 張夢卿所藏紫陽墨蹟 云 嘗聞其幼時 文已奇古 歌 白水滿長干 紫陽 閣底清風細 之句 遂號紫陽初名煥 更為奐 後受太宗簡文判誤 奐 為 英 不敢私更 始就名英云 註 116 元史 頁 3621 註 117 魯齋學案 卷九十 頁 136 註 118 元史 頁 3467 註 119 陵川文集 序文 註 120 陵川集 卷二十一 志箴 註 121 郝文忠公文集 卷首茍宗道 故翰林侍讀學士國信使郝公行狀 41

48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國主也 註 122 而且 他認為一般儒臣對於吏治應該 以國朝之成法 按唐宋之典故 參遼金之遺制 設官分職 立政安民 成一王法 註 123 而後元初釐定官制 大致是從此角度開始曾隨忽必烈統師伐宋的郝經 獻 取宋之策 並於中統元年 西元 1260 年 奉忽必烈之命 以翰林侍讀學士 充大蒙古國國使 出使南宋 被南宋當局拘禁達十六年之久 始終不屈至 元十二年 西元 1275 年 始獲歸元 當年病卒事蹟具 元史 本傳卷一 百六十八 以 辨天下之大事 立天下之大節 濟天下之大難 註 124 做為奮鬥目 標的郝經 雖與許衡並無明確交遊記錄 但兩人皆強調踐履篤實 而與許衡 積極投身於元初社會變革的政治實踐可謂志同道合如許衡於至元元年上的 時務五事主張用漢法以立儒治的根本 與郝經在中統元年 西元 1260 年 八 月上的 立政議 註 125 相為表裡 可為一例 五 江漢別傳 劉因 據 元儒考略 所載 劉因 字夢吉 初名駰 字夢驥保定容城 今屬河北 人父述 邃於性理之學元中統初官左三部尚書 因天資絕人 日記千百言 弱冠閱古方冊 思得如古人者友之 作 希聖解 見志國子司業 硯彌堅教授真定 因從之游 初為經學 究訓詁釋疏之說 輒嘆曰 聖人精義殆不止此 得周 程 張 邵朱呂之書 一見即曰 我 固謂當必有是也 及評其學之所長 曰 邵 至大也 周 至精 也 程 至正也 朱子極其大 盡其精 而貫之以正也 註 126 觀 元史 本傳云 劉 因天資過人 三歲識書 日記千百言 過目即成 註 122 郝文忠公文集 卷三十七 與宋國兩淮制置使書 註 123 蒙兀兒史記 卷八十四 郝經傳 註 124 陵川集 卷二十四 上紫陽先生論學書 註 125 參閱 元文類 卷十四 該文開端先請建立綱紀禮義 夫綱紀禮義者 天下 之元氣也 文物典章者 天下之命脈也 非是則天下之器不能安 為儒 治的根本 其次則歷敘歷代賢君 並提出蒙古立國不行漢法的弊害 此外 陳述歷來異族入主中原實行漢法的成效 文末則提書具體建議 方今之勢 在於卓然有為 斷之而已去舊染 立新政 創法制 辨人才 綰結皇綱 藻飾王化 偃戈息馬 文致太平 陛下今日之事也 註 126 明 馮從吾 元儒考略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 知服齋叢書本 遼宋 元傳記資料叢刊卷二 頁 1 42

49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誦 六歲能詩 七歲能屬文 落筆驚人 如此早熟的他 十二歲便對許衡 發問 亦非不可能又云 公卿過保定者眾 聞因者 往往來謁 註 127 則許衡赴京途經保定 會見神童則未嘗不可能不論如何 此事的真實與否 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表明了許衡與劉因之間的不同的政治觀念 同時也揭櫫 了許衡入京為蒙元政權服務是為許多漢族文人所不認可的史實因此 作為 研究許衡思想的史料仍具有特殊價值據歐陽玄撰 靜修像贊說 微點之狂 而有沂上風雲之樂 資由之勇 而無北鄙鼓瑟之聲 於 裕皇之仁 而見不可留之四皓 以世祖之略 而遇不能致之兩生 註 128 許衡創立魯齋學派 差不多同時劉因也創立自己的學派 稱為靜修學派由 於時代條件 個人遭遇和學術修養的不同 相異的學者所創立的思想體系 也具有不同的風格和內容正如歐陽玄所言 將劉因與曾點 子由相比擬 點之狂 由之勇 皆是高明豁達一路 靜修的學問趨於深沉邁往 與許魯齋 的謹篤自守不同劉因有詩作 蠢齋 莫倚蠢愚遂自疏 保身須要畏刑書 頭邊既有儒冠在 誰為齋名赦得渠 由於許衡 號魯齋 魯 本取之於孔 子魯人劉因在這首詩中取魯之蠢意 諷刺意味可見一斑 從中可看出劉因 本人文辭犀利 指斥淋漓的個性劉因有安熙 蘇天爵等一傳和再傳弟子遞 相授受 成為不同色彩的元代理學的重要學派劉因 於趙江漢復而得周 程 張 邵 朱 呂之書 因愛諸葛亮 靜以修身 之語 故將住室命名為 靜修 主講靜修書院達二十餘年 對程朱之學推崇備至蒙元統一全國之 後 劉因不像許衡與元蒙積極合作 直至元世祖至元十九年 西元 1282 年 雖詔徵為右贊善大夫未幾 以母疾辭歸再詔徵 以疾固辭著有 四書 精要 靜修集 等延祐年間卒 追封容城郡公 諡文靖 經由史料的考證 瞭解許衡思想進路的形成 由於趙復的啟發 以及姚 樞等友人切磋 對於學術交流與思想的精進助益極大而且 趙係南方老儒 不能有聲氣之呼應 姚係名宦 不能專力於講學 因此無法在北方學術界立 足 惟有許衡一出 才大開庭戶 使有元一代 尊崇儒學 程朱義理也定於 一尊 註 127 元史 卷一百一十七 頁 4007 註 128 元文類 卷十八 43

50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三 仕隱抉擇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許衡 具有以道自任的強烈意識 尊信 士志於 道 任重而道遠 論語 天下無道 以身殉道 窮不失義 達不 離道 孟子 盡心上 關於許衡一生仕隱經過 魯齋遺書 中有如下 的記載 甲寅 京兆宣撫使廉公奉潛藩命來徵乙卯 授京兆提學 辭不受 中統元年五月 應召北上二年五月授太子太保 力辭不受 改國 子祭酒九月以疾辭歸三年九月應召北上至元元年正月辭歸 二年十月應召北上 詔入省議事四年正月辭歸十一月應召北上 六年奉定官制七年正月拜中書左丞 力辭不允八年四月改集賢 大學士 兼國子祭酒十年七月以遷葬辭歸十三年七月應召北上 脩授時曆十五年三月授集賢大學士兼教領太史院事十七年春曆 成 八月辭歸十八年三月薨 年七十三皇慶二年 詔與宋儒周 程 張 邵 司馬 朱 張 呂九人 從祀夫子廟廷 註 129 元初或仕或隱都是複雜的決定 在屈事異族與經世濟民兩難的抉擇中 更是 考驗儒者的操守大多數文人透過讀書 修身 主要目的是要建立一種穩固 的 道德感 並貫徹到日常生活的行動之中按照儒家以德治國的理想 從 君臣到百姓 都要以道德修養作為自己的行為規範 然後走向治國 平天下 的道路而且 社會責任的實現必須通過最高統治者君主才能如願如耶律 楚材說 澤民致主本予志 澤民濟世學英雄 註 130 行藏俯仰且隨時 被褐懷珠人未知 註 131 郝經引史為證 以此為儒者合理的選擇 伊尹五 就湯 嚴陵不漢臣 所履元不殊 心跡孰與辨 濟時與全節 亦各適所願 註 132 他們所共同抒發的 是一種經世濟民的高尚情懷 且透露出某種因 時處順的智慧 堅持行道而且因時乘勢的抉擇蘇天爵歸納元初儒者的心態 後 為當時儒者提出辯解 士君子之出處 有義存焉 審其時而後動 合乎禮而後應 是以屢 召而不行者 非敢故存亢也蓋本諸道義之正 循於禮節之宜自 註 129 魯齋遺書 卷十三 行實 註 130 湛然居是集 卷五 感事 註 131 湛然居是集 卷二 丁亥過沙井和耶律子春韻二首 註 132 陵川集 卷二 寓興 44

51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昔君子 進退出處之際 莫不皆然 註 133 仕 隱 之間 蘊含複雜的因素 不能單以 仕 而責其 隱 也不因 隱 而非其 仕 許衡詩集中有兩首關於仕隱態度 其一是 去去迷途莫 問津 來還唯恐不知真 因時用舍固有命 與道卷舒宜在人 註 134 身 居畎畝思致君 身在朝廷思濟民 但期磊落忠信存 莫圖茍且功名新 註 135 干戈姿爛漫 無人救時屯中原救失鹿 滄海變飛塵 註 136 皆可看 出作者傷時憂世的現實情懷 對學問的追求並沒有讓他忘了周圍的社會現 實 註 137 然而 許衡曾有書信表達立場 老病侵尋 歸心急迫 思所以上請 未得其門也邇來相從 實望 見教 不意復有引薦之言聞之踧踖 且驚且懼邸舍中 懇陳所 以不可之故 至於再三始蒙惠許 違別三數日 復慮他說間之 不終前惠 是用喋喋重陳向來懇禱之意 嘗謂天下古今 一治一 亂 治無常治 亂無常亂 亂之中有治焉 亂極而入於治 治極則 入於亂 亂之終 治之始也 治之終 亂之始也 治亂相尋 註 138 從 實望見教 可知許衡原本以為竇默能瞭解他不願出仕之心 沒想到竇默 仍勸他為官 故 且驚且懼 而且 許衡看到歷史過程運動變化的必然性 這種一治一亂 治極而亂 亂極而治的歷史觀包含了相互對立 相互轉化 意即許衡的天命歷史觀與那些空洞虛誕 依靠天命神意 五行災祥進行說教 的天命觀不同 他重在強調封建綱常秩序的合理性 此一合理性應以理學王 道德治的政治目標來衡量治世或亂世的 除了老疾之外 許衡隱退主因 應是 權臣屢毀漢法 諸生廩餼或不繼 註 139 不過 許衡基本的態度是入世的 來去間依於 道 奉行孔子 論 語 泰伯 所言 天下有道則見 無道則隱邦有道 貧且賤焉 恥也 邦 無道 富且貴焉 恥也 邦有道則仕 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論語 衛靈公 此外 可以 論語 微子篇 中所述及仕隱與行道的關係來進一 註 133 滋溪文稿 卷三 七聘堂記 註 134 魯齋遺書 卷十一 和姚先生韻 註 135 魯齋遺書 卷十一 訓子 註 136 魯齋遺書 卷十一 訓子 註 137 相關資料可見徐子方 與道共進退 許衡及其心態 南通師範學院學 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17 卷第 1 期 2001 年 3 月 註 138 魯齋遺書 卷九 與竇先生 註 139 元史 卷一百五十八 許衡傳 45

52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步探討許衡作為 微子去之 箕子為之奴 比干諫而死孔子曰 殷有三仁焉 柳下 惠為士師 三黜 人曰 子未可以去乎 曰 直道而事人 焉往而 不三黜 枉道而事人 何必去父母之邦 朱子註殷的三仁是行雖不同 而同出於至誠惻怛 但不背乎愛之理 而有以 全其心之德柳下惠可謂和矣 然不能枉道之意 是不自失孔 孟皆以 士 志於道 為中心 要使道行 也應是士之職責 及平治天下 舍我其誰之義 許衡以孔子為標的 積極入世 細察可知 乃是一種急欲撥亂反正的態度 為了實現經世濟民的理想 必然地導致許衡對政治的參與 使自身能夠與政 治和君主產生密切的聯繫 達到 行道 的目的有基於此 許衡曾對世祖 說過這樣的一段話 孟子以責難於君謂之恭 陳善避邪謂之敬 孔子謂 以道事君 不 可則止 臣之所守 大意蓋如此也 註 140 從中以明心志 由此可見其操守因此 許衡心目中的賢臣形象乃是只求義 理的孔明 不問利害 只求義理 孔明見得真 當時只以復漢討賊為當然至 於成敗利鈍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歸之天而已 只得如此做 便 是聖賢之心 常人必計其成敗利害也 註 141 孔明以復漢討賊為己任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只求義理的許衡 身處動亂 時期 在面對 士至於道 這個問題上 所遇到的矛盾更為強烈 在如何實 現人生價值的考慮上更加複雜但他以推動儒家學說為念 不因外在困頓與 嘲諷而有所改變 許衡認為 孔子不通於時 只為欲尊君父 當時魯三家 晉六卿 齊田 氏譖逼如此 孔子之道不能行也 故筆之於經 註 142 許衡認為孔子之 道不能行 就在於諸侯的譖逼 元初時局亦然 在仕隱 進退 忠君守節與 順乎天命等課題上都面臨著更為尖銳的考驗在許衡的著作中基本上不提 忠 試探其因 元蒙統治集團入主中原而取代趙宋統治 若強調 忠 無異 會把大批漢族知識份子和宋代遺下的精英推到自己的對立面而他與世祖的 註 140 元史 卷一百五十八 許衡傳 註 141 魯齋遺書 卷一 語錄上 註 142 魯齋遺書 卷二 語錄下 46

53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對話 也可視為是孟子所謂 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 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 道而往者 與鑽穴隙之類也 孟子 滕文公 的具體實現所以儒家 得 志 澤加於民 不得志 修身見於世 的理想 對許衡而言 不僅是一套理 論 更是實踐的準則因此 比起為舊王朝犧牲生命的忠臣而言 許衡的做 法或許具有更積極的歷史意義 第二節 許衡著作介紹 許衡的著作經後人多次搜集編成 歐陽玄撰 神道碑 稱 先生有 魯 齋集 及 中庸語意 門人記載 語錄 行於世 實則死後二十餘年才有 人為之輯集文獻記載最早收集許衡著述的為元成宗大德九年 西元 1305 年 所載 中齋蘇公來牧安成 既以先生 大學撮要 鋟梓暇日 復出遺 稿 註 143 主持其事的是 安成 河南汝南縣東南 縣尹蘇顯忠 書 前有楊學文序 次年 西元 1306 年 刻梓此外 天祿琳瑯書目續錄 稱 魯齋遺書 一函兩冊 元許衡撰 書六卷 分奏議 雜著 書簡 詩 章 樂府 編年歌括 瞿鏞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 踵其餘云 此乃大德九年刻本 前有楊學文序 及大德元年贈諡詔 內翰王文 秉贊 卷一奏議 卷二卷三無總目 自 讀易私言 至 答丞相問 大學明明德 凡五篇 皆論學之文 卷四雜著 卷五書簡 卷六 詩章樂府 編年歌括 分卷與明刊本絕異 卷一後有題識二行 云右數段皆非全文 偶見別紙草稿 今附錄於此是則 魯齋集 以此本為最初 卷一為遺書 卷二為奏議 含上時務書二首 為君難六事 雜疏四首 對御 卷三為說書 含直說大學要略 讀易私言 讀文獻公揲蓍說 論陰陽消長 小學大義 小大學或問 答丞相問 論大學明明德 論生來所稟 答或問不 遷怒 卷四為雜著 含拿仲叔二首 論子玉請復曹衛 辨說 高凝字說 王 生名字說 吳氏傷寒 辨疑論序 祭鄒國公文 祭李生文炳文 留別譚彥清 呈丞相乞致仕狀 辭免京兆提學狀 並含與竇先生 與耶律惟重 與子師可 與子聲義之二執事 與仲晦仲一二首 與友人 與孫謙甫 與孫伯玉二首 與張仲謙二首 與廉宣撫五首 代李和叔與兄子書簡 卷五為附錄 含贈榮 註 143 楊學文 魯齋遺書 序 47

54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祿大夫司徒諡文正公制 大元敕賜故中書左丞集賢大學士國子祭酒贈正學垂 憲佐運功臣代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魏國文正公許先生神道碑 卷六為元史本 傳 國學事蹟 古今儒先議論明憲宗成化七年 西元 1471 年 劉昌刻 中 州名賢文表 對於是書有詳細敘述 註 144 此 錄本 得自懷慶守呂恕劉 昌以蘇顯忠本殘編斷簡 多所失遺 而錄本亦多缺誤 遂重加訂定為五卷 復以制詞神道碑為附錄一卷 其缺誤而無考者略去十之四 雖如是 劉昌仍 尊舊本 無語錄 直解 註 145 此外 明成化十年 西元 1474 年 懷慶府知府倪顒 在陜西學宮看到 遺 書 六卷本的雕版 或多脫落 謀諸付梓 相關資料可見於 魯齋遺書 的 舊序 先生有 遺書 六卷 梓傳於世 其版在陜西學宮 邇來不復印行 想多脫落成化辛卯 1471 顒承乏來守是郡 即拜謁於先生祠下 既而訪求遺書 先生六世孫邑庠生綸出示是書寫本 而字多訛舛 又訪於致仕西安府同知河內王君濟安 購得其刻本 適鳳翔府學致 仕教授修武韓君俊在家 遂托其校正 俾寫 刻二本 參互考訂於 其間 書頗可觀又幸遇巡撫都堂楊公 提學憲副陳公作興中州文 教 顒遂謀諸同寅 命工鏝梓 以廣其傳焉 從劉昌及倪顒的說法 可推測元朝應有兩個本子 皆為殘缺的本子至於明 朝的本子主要是 高傑刊本 與 嘉靖本 前者可見於國家圖書館 著錄謂 魯齋全書 七卷六冊 明郝綰編 明正德戊寅 十三年 河內知縣高傑刊 本 郝綰 衡七世孫壻 字亞卿 曾任四川按察司副使綰輯未竟而卒 河內教諭宰廷俊繼成 何瑭有序 高傑刊行該書初編輯時係郝綰受高傑囑 託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 稱此書 較元刊本多性理一種 附錄一卷 其篇 目已改元刊之舊 視嘉靖本較為近古 四庫全書 所收明嘉靖四年 魯齋遺書 蕭鳴鳳汴梁刊本 此乃河南 巡撫王亹齋提議重刊 讓蕭鳴鳳負責重校 又得友人應元忠在開封襄助 將 註 144 中州名賢文表 遺書 六卷大德十年 安成縣尹蘇顯忠刻梓當時已 謂殘編斷簡 多所失遺 況昌所得者乃錄本 尤多缺誤故重加訂定 為五 卷 復以制詞 神道碑 為附錄一卷其缺誤之無考者並用 略去蓋十之四 云 註 145 具體內容 卷一許文正公奏議 奏對 卷二許文正公雜著 卷三許文正公雜 著 韻語 墓誌 卷四許文正公詩章詞調 卷六許文正公附錄 48

55 第二章 許衡其人及其書 舛誤一一糾正不僅糾舛正訛 而且認為 全書 之謂欠妥 可能會有其他 的佚文 因此更名為 遺書 註 146 其中一部分是給學生上課的講稿 這些 講稿都 詞求通俗 無所發明 註 147 原北平圖書館有藏 今存臺北故宮 博物院在國家圖書館的善本書目中著錄 魯齋遺書 十卷 遺書 八卷 附錄二卷 三冊 蕭鳴鳳並自為序 復有題識 註 148 至於清乾隆五十五年 西元 1790 年 鐫刻的 許文正公遺書 其內容 是 卷首為像贊附 元朝詔誥 續考歲略 卷一為語錄上 卷二為語錄下 卷三為小學大義 大學要略 大學詩解 孝經直解 論大小學 卷四為大學 直解 卷五為中庸直解 中庸說 孟子標題 四箴說 卷六為讀易私言 陰 陽消長論 揲蓍說 卷七為奏疏 卷八為雜著 卷九為書狀 卷十為稽古千 文 編年歌括 卷十一為古風 絕句 律詩 樂府 卷十二為授時曆經 卷 末前為古槐重榮 國學事蹟 神道碑 元史本傳 塋堂圖 神祠圖 卷末後 為名儒論贊 祭文 詩詞 記 序 附附錄後文三篇日本 靜嘉堂文庫書 目 著錄有 許文正公遺書 係此刊本另外 魯齋心法 則為四庫本所 無 然為日本元祿四年 西元 1691 年 和刻本 故特此一提近年則有 許 衡集 註 149 的出版 該書點校以 魯齋遺書 四庫全書本作為底本 並參 以他書以底本與校參本相互補全 並且輯錄各版本的序 跋 尚存疑義處 亦能列出己見 置於注釋以為參考 註 146 可從序文得知 鳴鳳方校是書 適予友應內翰元忠奉使過汴 因得就正焉 元忠謂 舊本次第似有未當 乃重編如左續得 心法 並 大學 中庸 直解 俱以增入舊本舛訛甚多 當正無疑者今即改正 有可疑者 不敢 輕改 恐相去益遠也舊本名 魯齋全書 竊謂先生之書 當多散逸 未敢 謂之全也 故更名遺書云 註 147 四庫全書總目 集部 別集類 魯齋遺書 註 148 主要內容有 前二卷是 語錄 第三卷為 小學大義直說 大學要略 大 學直解 第四卷分上 下卷 上卷等為 中庸直解 下卷為 讀易私言 讀文獻公揲蓍說及陰陽消長 一篇 第五卷為奏疏 第六卷亦分上 下卷 上卷為雜著 下卷為書狀 第七第八卷為詩 樂府 附錄二卷 則像贊 誥 敕之類及後人題識之文 註 149 元 許衡著 王成儒點校 許衡集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07 年 49

56

57 第三章 第三章 許衡對先秦儒道思想之評論 許衡對先秦儒道思想之評論 從元代學術的大動向來看 由於政局混亂 刀兵四起 大量的儒者流離 四方 儒學的傳承早已見土崩瓦解之勢 學術思想傳承的工作大多停擺儒 士或亡於戰火 或委身黃寇 而士大夫則流徙四方 朝不保夕 註 1 因此 更遑論挺身傳播儒學 直至忽必烈獎掖儒學 大興儒家思想之後 北方的儒 者才開始在政治上施展長才而許有壬 上都孔子廟記 則說 燕廟學汨於 道流 奪而歸之儒 註 2 此外 馬祖常 大興府學孔子廟碑 時城新刳 於兵 學官攝於老氏之徒迨世祖皇帝教命下 始正儒師 復學官 廟事孔 子 歸儒垣四侵地 勒石具文 作新士子 註 3 由此可見國子學的由道 歸儒 顯然發生儒家原有經世濟民的熱情 理精義熟的儒者也常懷有闡道 斯教的使命感 因此 經由儒學內部的自省轉化 學術思想正走向一個整合 深化的過程 身處當時的許衡 其早年跟著北方的 落第老儒 學習儒家的 句讀訓 解 特別是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接受了孔孟儒學 對孔 孟推崇備至 註 4 宋使徐霆於元太宗七年訪燕京時曾曰 外有亡金之大夫 混於雜役 墮於屠 沽 去為黃冠 皆尚稱舊官王宣撫家有推車數人 呼 運使 呼 侍郎 長春宮多有亡金朝士 既免跋焦 免賦役 又得衣食 最令人慘傷也 詳 見彭大雅撰 黑韃事略 台北 藝文出版社 民國 56 年 註 2 元 許有壬 至正集 卷四十四 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 1985 年 頁 43 上 註 3 元 馬祖常 石田文集 卷十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年 頁 1 上 註 4 相關資料可見陳正夫 許衡評傳 頁 註 1 51

58 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自稱其齋曰魯 並具有接續堯舜周孔道統之功 註 5 此外 受程朱理學引 孔說孟的影響 許衡繼志述事 曾對世祖之問而曰 學孔子 也自言責善於 君 乃宗孟子之教 從中可見許衡將儒家的教化傳遞給異族者的同時 也以 維繫道統為己任 註 6 尊崇儒家之學 推崇朱熹的許衡 能致力推動儒學 致使儒學超越佛 道而代之 皇慶二年 西元 1313 年 遂詔令考試皆出自朱 子所定四書出題 而詮釋亦以朱子 四書章句集注 為主 於是 以後數百 年之文官考試不出朱學的界限 註 7 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許衡雖繼承程朱 理學 同時 常借程朱理學之說解釋某些觀念 甚至直以程朱著作興學教人 並以 捍儒學 斥道家 為其基本的學術態度 筆者對許衡經世的熱忱予以 肯定 但並不能武斷地判定其學術思想皆全然複製朱子學說 他接受朱學時 的雀躍 固然是來自經世的熱情 卻必然也有因受時代影響或事在發揚過程 中發現若干說法有些出入正如高達美 H.Gadamer 所說 作為歷史對象 的整個流傳物並不是像單個文本對於語文學家那種意義上的文本 註 8 從 哲學詮釋學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的立場來看 詮釋者必須恢復和發 現的 不是作者的個性與世界觀 而是支配著文本的基本關注點 即文本力 圖回答並不斷向它的解釋者提出的問題假如這種把握住由文本提出的問題 的過程 僅僅被想像為科學地提取出 本來的 問題 那它就不會導致一種 真正的對話 只有當解釋者被主題推動著 在主題所指示的方向上作進一步 的詢問時 才會出現真正的對話 註 9 因此 相較於程 朱所處的時代 當時的北方儒學型態中 以為中國孔孟之教與儒學的基本精神 是中國民族 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且 無論是治學 出仕 都是出於救世的動機然而 孔孟與許衡的情況 境遇不盡相同在政治上 孔孟並不順遂 許衡則為元 最高統治者所重視 在學術上 孔孟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 許衡則主要為闡 發他們與朱子的思想 教育上 孔孟學生學者型較多 仕朝較少 許衡則反 之 學生學者型較少 進仕任丞相 御史的比比皆是相關論述參見孫克寬 元代漢文化之活動 台北 中華書局 民國 57 年 9 月 頁 陳 正夫 何植靖 許衡評傳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民國 84 年 頁 詳見蕭啟慶 忽必烈潛邸舊侶考 元代史新探 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 民國 72 年 7 相關資料可參見陳榮捷 朱門之特色及其意義 收於氏著 朱子門人 台 北 台灣學生書局 民國 71 年 頁 高達美著 洪漢鼎譯 在現象學與辯證法之間 收入 真理與方法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下冊 頁 戴維 E 林格 David E.Linge 編者導言 收入林格編 高達美著 夏 鎮平譯 哲學解釋學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頁 12 註 5 註 註 註 註 52

59 第三章 許衡對先秦儒道思想之評論 身處元代異族統治下的許衡 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及歷史脈絡下進行其思想 闡釋 對先秦儒道的評論 許衡所著重的焦點為何 是否公允而恰當 首先 爬梳許衡著作中提到孔孟學說的部分 除分敘孔 孟外 並依天 人思想以及工夫論的脈絡進行討論就理論脈絡來看 先必須著手的是人及 宇宙萬物的普遍 共同的本質的探討 然而 人和萬物既同源於道 意即稟 受一個天理 必有相當程度的同質性 因此 最終目的乃在闡明天道 人道 彼此溝通的可能最後 進一步討論工夫論 藉由工夫的下學與上達之間達 到天人合一此外 對天人和諧的追求實乃許衡理學體系建構的基本原則 他奉孔孟為宗 在繼承前儒的基礎上 透過經典的詮釋 也成為其思想內涵 的來源許衡處於群體持續形成的歷史 文化與溝通脈絡之中 憑個人理解 而契入著作中的意義載體 因而使文化造成轉化 Transformation 與發生 Geschehen 而能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 再造學術思想的新格局 註 10 其次 對 道家思想 的範疇界定在先秦時老子 莊子 列子三人 主 要是由於許衡在其著作中所談 僅涉及上述三人 又以對老子的批評為主 附以莊子 至於列子則僅備一格而已此外 除了上述的道家人物外 兩漢 時的道家思想代表便是雜揉君術的黃老之學 但許衡多從史實上資料分析評 論 並未對其思想內容加以探討再者 黃老之學雖承自老子 然實則融合 陰陽 法 儒 墨等各家說法 與先秦老莊思想並不相類 故此處暫不討論 筆者欲藉由許衡對先秦道家思想的詮釋進路 以探索許衡對於儒 道間 甚 或正統與異端間的基本態度 以求得知以下兩點 其一 試圖釐清身為儒者 的許衡 對先秦道家思想是抱持著怎樣的態度 其二 透顯出元代之際的儒 道間的關係 並且說明理學又是如何得以發展 基於上述所言 筆者以為許衡對道家思想的批評 確實與時代環境的體 認有關而許衡早年出入釋道的經歷 也使他對此二家學說的了解尤其深入 亂後先生隱居於魏 時竇默子聲以針術得名累被 出入經傳 泛濫 釋老 下至醫藥 卜筮 諸子百家 兵刑 貨殖 水利 算數之類 註 10 許衡詮釋朱學所追求的並非主體的一種行動 而是歷史轉化與文化體現 所 以具有人間對話 歷史溝通 群體了解等因素詮釋者本身與歷史之間進行 兼有 體會 與 了解 兩個層面的對話 同時也讓詮釋者本身培養其道德 意識與文化意識 也就是同時完成個人的生存與社群的生存 相關資料可參 看宋灝 普遍理解與個人理解 以現代詮釋學看程朱詮釋學 收於 理 解 詮釋與儒家傳統 台北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2010 年 頁

建筑学院建筑学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

建筑学院建筑学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 郑 州 大 学 建 筑 学 院 建 筑 学 本 科 专 业 建 设 发 展 规 划 (2015-2018) 编 制 人 : 郑 东 军 联 系 电 话 :13903719743 1. 专 业 定 位 及 人 才 培 养 目 标 1.1 专 业 定 位 坚 持 求 实 创 新 的 办 学 思 想 以 国 家 和 行 业 发 展 需 求 为 导 向, 围 绕 中 原 城 乡 建 设 的 需 求, 追 踪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SBN 753387669C 5.00 200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太平广记 五 宋 李昉 等著 1 出版社 中国计量出版社 书号 ISBN 7-5026-2028-5 版权所有 北京烨子工作室 类别 历史文学名著 出版时间 2005-1-1 字数 29万 内容提要 臣昉等言 臣先奉敕撰集太平广记五百卷者 伏以六籍既 分 九流并起 皆得圣人之道 以尽万物之情 足以启迪聪明 鉴照今古 伏惟皇帝陛下 体周圣启 德迈文思 博综群言 不遗众善 以为编秩既广 观览难周 故使采拮菁英

More information

BQY.PS2

BQY.PS2 中 华 藏 典 之 : 人 生 百 科 全 书 第 四 卷 主 编 齐 豫 生 夏 于 全 吉 林 摄 影 出 版 社 责 任 编 辑 : 程 琳 封 面 设 计 : 胡 凯 中 华 藏 典 人 生 百 科 全 书 齐 豫 生 夏 于 全 主 编 吉 林 摄 影 出 版 社 ( 长 春 市 人 民 大 街 124 号 ) 787 1092 毫 米 16 开 字 数 :3900 千 字 2002 年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2EABEDA473A5C1B6A1B6C7BBA1AAECB1B4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2EABEDA473A5C1B6A1B6C7BBA1AAECB1B42E646F63> 東 華 人 文 學 報 第 十 九 期 2011 年 7 月 頁 9-63 東 華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學 院 恆 山 民 間 傳 說 初 探 丁 肇 琴 提 要 筆 者 2010 年 7 月 至 山 西 師 範 大 學 參 加 東 方 文 學 與 藝 術 國 際 學 術 研 討 會, 提 出 恆 山 民 間 傳 說 初 探 以 文 獻 資 料 為 範 圍 一 文, 會 後 赴 大 同

More information

书 名 : 额 尔 古 纳 河 右 岸 作 者 : 迟 子 建 出 版 社 : 北 京 十 月 文 艺 出 版 社 出 版 日 期 :2005-12-1 开 本 : 正 16 开 页 数 :262 ISBN:7530208365 1

书 名 : 额 尔 古 纳 河 右 岸 作 者 : 迟 子 建 出 版 社 : 北 京 十 月 文 艺 出 版 社 出 版 日 期 :2005-12-1 开 本 : 正 16 开 页 数 :262 ISBN:7530208365 1 书 名 : 额 尔 古 纳 河 右 岸 作 者 : 迟 子 建 出 版 社 : 北 京 十 月 文 艺 出 版 社 出 版 日 期 :2005-12-1 开 本 : 正 16 开 页 数 :262 ISBN:7530208365 1 国 作 协 会 员, 黑 龙 江 省 作 家 协 会 副 主 席 迟 子 建, 女,1964 出 生, 汉 族, 著 名 作 家 中 迟 子 建 是 当 代 中 国 具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 : : ( 124 ) 7871092 16 95 1500 2002 7 1 2002 7 1 : 3000 ISBN7538505644/ I403 : 128000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001 (131 ) 8501168 32 380 1998 9 1 1998 9 1 : 1-1000 ISBN 7-224 - - / : 28. 50

)001 (131 ) 8501168 32 380 1998 9 1 1998 9 1 : 1-1000 ISBN 7-224 - - / : 28. 50 )001 (131 ) 8501168 32 380 1998 9 1 1998 9 1 : 1-1000 ISBN 7-224 - - / : 28. 50 1,,,,,,,,,,,,,,, :,,,,,,,,,, :,, 2,,,,,,,,,,,,,,,,,,,,,,,,,,,,,,,,,, 3,, :,,,,,,,,, 1997 3 26 1,,,,,,,,,? 1.,,,,,,,,, ;,,,,,

More information

...T.U.p65

...T.U.p65 3 1 2 3 4 5 10 12 14 16 18 22 24 26 28 30 6 36 38 40 42 44 48 50 52 54 56 7 58 60 62 64 66 70 72 74 76 78 81 8 10 11 12 有電子字典 會使 用字典 讀書認字 更容易 教學說明 1 指導查字典的方法 2 舉例說明如何找出部首 13 14 教學說明 1 介紹收看新聞的各種方法 2 介紹一般報紙登載的內容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 4 ) : : : : : 25 : 010 61265727 : 102600 : : 400 : 787 1092 : 5000 : 2007 11 1 ISBN 978-7 - 900722-98 - 0 : 20, 100, 1800. 00 ( ) ( 1 ) ( 4 ) ( 7 ) ( 10 ) ( 13 ) ( 14 ) ( 16 ) ( 18 ) ( 20 ) ( 22 ) (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SBN L-0000-00753/ I222 : 15 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More information

()001 ( 131 ) : ISBN / I1021 :7.50

()001 ( 131 ) : ISBN / I1021 :7.50 ()001 ( 131 ) 787 1092 32 7 118 1998 9 1 1998 9 1 : 110000 ISBN 7-224 - 04867-4/ I1021 :7.50 ,,,,,,,,,,,?,,,, 1 ,,,,,, :, ;,,,,,,,, 1998.7. 2 ,,,,,,,!,,,?,, :!, ( :, 1 ),,??,?,,,,,,,,,, :,?, :,,,,,,,!,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 4 ) : : : : : 25 : 010 61265727 : 102600 : : 400 : 787 1092 : 5000 : 2007 11 1 ISBN 978-7 - 900722-98 - 0 : 20, 100, 1800. 00 ( ) ( 1 ) ( 2 ) ( 3 ) ( 4 ) ( 5 ) ( 8 ) ( 10 ) ( 10 ) ( 12 ) ( 12 ) ( 13

More information

马来西亚、约旦(上).doc

马来西亚、约旦(上).doc ( 20 010010) 787 1092 1/32 498.25 4 960 2004 9 1 2004 9 1 1 500 ISBN 7-204-05944-1/K 02 1600.00 ( 20.00 ) ...1...6...44 1 2 3 4 5 6 7 8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SBN L-0000-00774/ I246.4 : 15 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More information

()001 ( 131 ) : ISBN / I1020 :6.50

()001 ( 131 ) : ISBN / I1020 :6.50 ()001 ( 131 ) 7871092 32 6.25 106 1998 9 1 1998 9 1 : 110000 ISBN 7-224 - 04866-6/ I1020 :6.50 ,,,,,,,,,,,?,,,, 1 ,,,,,, :, ;,,,,,,,, 1998.7. 2 ,,,,,,,!,,,?,, :!, ( :, 1 ),,??,?,,,,,,,,,, :,?,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黃玉緞 _民間文學教案設計_民歌擬作舉隅

Microsoft Word - 黃玉緞 _民間文學教案設計_民歌擬作舉隅 2016 海 峽 兩 岸 民 間 文 學 學 術 研 討 會 地 點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曉 峰 紀 念 館 時 間 :2016 年 5 月 13 日 民 間 文 學 教 案 設 計 : 民 歌 擬 作 舉 隅 黃 玉 緞 一 前 言 筆 者 於 上 個 學 年 起 開 始 任 教 本 校 中 文 系 文 藝 組 民 間 文 學 課, 依 循 文 化 大 學 大 學 部 民 間 文 學 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8-柯香君-原稿初修-0516.doc

Microsoft Word - 8-柯香君-原稿初修-0516.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4 期 第 99-129 頁 2007 年 6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明 代 徽 商 與 戲 曲 關 係 之 研 究 柯 香 君 摘 要 明 代 中 葉, 商 業 經 濟 繁 盛, 新 興 商 幫 勢 力, 成 為 主 導 明 代 戲 曲 走 向 之 重 要 群 體 組 織 以 鹽 致 富 之 徽 商, 在 快 速 累 積 財 富 後, 並

More information

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重大项目

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重大项目 媒 体 眼 中 的 武 汉 外 国 语 学 校 李 鸿 朗 主 编 2008 年 10 月 前 言 武 汉 外 国 语 学 校 是 在 周 恩 来 和 陈 毅 等 国 家 领 导 人 亲 切 关 怀 下, 于 六 十 年 代 初 期 建 立 的 全 国 首 批 7 所 外 国 语 学 校 之 一 武 汉 外 国 语 学 校 的 发 展 经 历 了 四 个 阶 段 创 办 初 期, 老 一 代 武 外

More information

树木(一)

树木(一) ISBN 7-80173-166-2/ S 01 698.00 I..................................................................... ...... 177...................................................... II 177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SBN L-0000-00785/ II246.4 : 15 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SBN L-0000-00714/ II242.43 : 15 00 5 6 12 16 21 26 31 36 41 1 47 52 58 63 69 75 80 86 91 96 100 105 110 2 115 120 125 130 134 138 142 146 150 155 159 164 3 168 172 177 181 186 190 193 197 202 207 212

More information

朝鲜、韩国(四)

朝鲜、韩国(四) ( 20 010010) 787 1092 1/32 498.25 4 960 2004 9 1 2004 9 1 1 500 ISBN 7-204-05944-1/K 02 1600.00 ( 20.00 ) ...1 II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More information

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   一 句 顶 一 万 句 作 者 : 刘 震 云 出 版 社 : 长 江 文 艺 出 版 社 ISBN:7535439765 出 版 时 间 :2009-03 页 数 : 大 32 开 /362 页 定 价 :29.80 元 作 品 简 介 一 句 胜 过 千 年 本 书 是 刘 震 云 酝 酿 创 作 了 三 年 的 小 说 也 是 他 迄 今 最 成 熟 最 大 气 的 作 品 小 说 的 叙 事

More information

校园之星

校园之星 x L U L L L U U U OK OK W W k k W W W W W ISBN G ISBN G ISBN G ISBN G ISBN G

More information

硕士论文正文

硕士论文正文 / 20054 ISBN 7-5039-2718-6 ... VI... 1... 8... 19... 22.... 35... 47... 52... 60... 71... 81... 86... 92... 96... 102... 111... 114... 120... 127... 142... 146... 172... 177... 184... 188... 194...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 1 - ISBN 7801157620/X 45 4.00-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More information

(1) (5) (1) (1) (3) (3) (6) (7) (7) (9) (11) (13) (13) (15) (16) (22) (23) (25) (26)

(1) (5) (1) (1) (3) (3) (6) (7) (7) (9) (11) (13) (13) (15) (16) (22) (23) (25) (26) (1) (5) (1) (1) (3) (3) (6) (7) (7) (9) (11) (13) (13) (15) (16) (22) (23) (25) (26) (26) (28) (33) (33) (35) (36) (38) (39) (41) (42) (43) (44) (45) (47) ( ) (47) ( ) (48) (49) (50) (52) (53) (54) (56)

More information

( 三 ) 加 强 指 导, 创 新 机 制 在 统 筹 规 划 的 前 提 下, 有 效 利 用 各 方 面 教 育 资 源, 引 导 社 会 办 学 单 位 参 与 会 计 人 员 继 续 教 育, 并 不 断 丰 富 继 续 教 育 内 容, 创 新 继 续 教 育 方 式, 整 合 继 续

( 三 ) 加 强 指 导, 创 新 机 制 在 统 筹 规 划 的 前 提 下, 有 效 利 用 各 方 面 教 育 资 源, 引 导 社 会 办 学 单 位 参 与 会 计 人 员 继 续 教 育, 并 不 断 丰 富 继 续 教 育 内 容, 创 新 继 续 教 育 方 式, 整 合 继 续 会 计 人 员 继 续 教 育 规 定 财 会 2013 18 号 第 一 章 总 则 带 格 式 的 : 要 点, 字 体 : ( 默 认 ) 仿 宋, ( 中 文 ) 仿 宋, 四 号 删 除 的 内 容 : 征 求 意 见 稿 带 格 式 的 : 字 体 : ( 默 认 ) 仿 宋, ( 中 文 ) 仿 宋, 四 号 第 一 条 为 加 强 会 计 人 员 继 续 教 育 管 理, 推 进 会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 ( ) 2006 ( C I P ) :, 2002. 6 ( ) ISBN7-80176 - 022-0 /. -... - -. I207. 37 CIP ( 2002 ) 035745 ( ) : : : ( 100089) 1 : : : 8501168 1 /32 : 2, 715 : 104. 5 : 2002 6 1 : 2006 5 3 : ISBN7-80176 - 022-0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 ( ) 2006 ( C I P ) :, 2002. 6 ( ) ISBN7-80176 - 022-0 /. -... - -. I207. 37 CIP ( 2002 ) 035745 ( ) : : : ( 100089) 1 : : : 8501168 1 /32 : 2, 715 : 104. 5 : 2002 6 1 : 2006 5 3 : ISBN7-80176 - 022-0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 ) ( ) 2006 ( C I P ) /. - :, 2002. 6 ( ) ISBN7-80176 - 022-0... - -. I207. 37 CIP ( 2002 ) 035745 ( ) : : : ( 100089) 1 : : : 8501168 1 /32 : 2, 715 : 104. 5 : 2002 6 1 : 2006 5 3 : ISBN7-80176 - 022-0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 ) ( ) 2006 ( C I P ) /. - :, 2002. 6 ( ) ISBN7-80176 - 022-0... - -. I207. 37 CIP ( 2002 ) 035745 ( ) : : : ( 100089) 1 : : : 8501168 1 /32 : 2, 715 : 104. 5 : 2002 6 1 : 2006 5 3 : ISBN7-80176 - 022-0

More information

( CIP ) 2003. - :, 2003.1 ISBN 7-5014 - 2617-1... - - - - -.D926.13 CIP (2001)086873 2003 7871092 16 15.75 196 2003 1 1 2003 1 1 ISBN 7-5014 - 2617-1D

( CIP ) 2003. - :, 2003.1 ISBN 7-5014 - 2617-1... - - - - -.D926.13 CIP (2001)086873 2003 7871092 16 15.75 196 2003 1 1 2003 1 1 ISBN 7-5014 - 2617-1D : ( CIP ) 2003. - :, 2003.1 ISBN 7-5014 - 2617-1... - - - - -.D926.13 CIP (2001)086873 2003 7871092 16 15.75 196 2003 1 1 2003 1 1 ISBN 7-5014 - 2617-1D1240 : 30.00 ,, :,,, ;,,, ;,,, ;,,,,,, 2003 1 ),,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 : ( CIP).,. :, 2000. 4 ISBN 7-5371- 3677-7............ - - - - - -. I211 CIP ( 2000) 08781 ( 100 : 830001) 850 1168 32 1100 35000 2000 4 1 2000 4 1 : 1 2000 ISBN7 5371 3677 7/ I 1347 : 3988 00 ,, ( )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4

未命名-14 20 世 纪 军 政 巨 人 百 传 偷 袭 珍 珠 港 山 本 五 十 六 传 [ 日 ] 阿 川 弘 之 著 张 承 译 时 代 文 艺 出 版 社 图 书 在 版 编 目 (CIP) 数 据 20 世 纪 军 政 巨 人 百 传 宋 长 琨 主 编, 长 春 : 时 代 文 艺 出 版 社,2001.12 ISBN 7-5387 -1629-7 Ⅰ. 20. Ⅱ. 宋. Ⅲ. 军 政 人 物

More information

( CIP ) /,. - :,2005.10 ISBN 7-5601-3285-5............ - - - - - -.K878.2 CIP (2005) 077921 : : ( ) ( 421 ) : 8801230 1/ 32 : 6.125 : 154 ISBN 7-5601-

( CIP ) /,. - :,2005.10 ISBN 7-5601-3285-5............ - - - - - -.K878.2 CIP (2005) 077921 : : ( ) ( 421 ) : 8801230 1/ 32 : 6.125 : 154 ISBN 7-5601- ( CIP ) /,. - :,2005.10 ISBN 7-5601-3285-5............ - - - - - -.K878.2 CIP (2005) 077921 : : ( ) ( 421 ) : 8801230 1/ 32 : 6.125 : 154 ISBN 7-5601-3285-5 2005 10 1 2005 10 1 : 1-1000 : 12.00 ,,,, 1995

More information

(CIP) /.:, 1998.6(2001.11 ) ISBN 7 5338 2936 0..........I207.2 CIP (2001)080091 (347 310006) ( ) 8501168 1/ 32 13 2 299000 12013770 1998 6 1 2001 11 2

(CIP) /.:, 1998.6(2001.11 ) ISBN 7 5338 2936 0..........I207.2 CIP (2001)080091 (347 310006) ( ) 8501168 1/ 32 13 2 299000 12013770 1998 6 1 2001 11 2 (CIP) /.:, 1998.6(2001.11 ) ISBN 7 5338 2936 0..........I207.2 CIP (2001)080091 (347 310006) ( ) 8501168 1/ 32 13 2 299000 12013770 1998 6 1 2001 11 2 ISBN 7 5338 2936 0/ G2913 : 18.00 1 5 5 14 25 33 34

More information

内页.FIT)

内页.FIT) 图 书 在 版 编 目 渊 CIP 冤 数 据 / 何 德 强 著. 要 天 津 院 百 花 文 艺 出 版 社 袁 2012.12 渊 文 心 藏 趣 丛 书 冤 ISBN 978-7-5306-4954-5 玉. 噎 域. 何 噎 芋. 长 篇 小 说 - 中 国 - 当 代 郁.1569.868 中 国 版 本 图 书 馆 CIP 数 据 核 字 渊 2012 冤 第 999689 号 书 名

More information

(CIP) / : 2006 8 ISBN7 218 05313 0 Ⅰ Ⅱ Ⅲ (1466 1560) - Ⅳ B248 99 CIP (2006)077534 850 11681/32 5 3 200 20068 120068 1 ISBN7 218 05313 0/B 190 20 00 (0

(CIP) / : 2006 8 ISBN7 218 05313 0 Ⅰ Ⅱ Ⅲ (1466 1560) - Ⅳ B248 99 CIP (2006)077534 850 11681/32 5 3 200 20068 120068 1 ISBN7 218 05313 0/B 190 20 00 (0 (CIP) / : 2006 8 ISBN7 218 05313 0 Ⅰ Ⅱ Ⅲ (1466 1560) - Ⅳ B248 99 CIP (2006)077534 850 11681/32 5 3 200 20068 120068 1 ISBN7 218 05313 0/B 190 20 00 (020 83795749) ( : ) 2 (1466) 40 ( ) 16 27 29 40 63

More information

1

1 CIP /. - 2005. 12 ISBN 7-80171 - 425-3 Ⅰ. Ⅱ. Ⅲ. - Ⅳ. C933. 2 CIP 2005 124813 1 100007 787 1092 1 /16 2005 12 1 2006 1 1 1-3000 ISBN 7-80171 - 425-3 /C28 998. 00 1 2 2006 1 1139 1139 1139 1140 1143 1146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2006.2 ( CIP ) ISBN 7-204 - 04505 - X / :..........I106 CIP (2006)015695 * ( 20 ) : 8501168 1/ 32 :400 : 4800 2006 2 2 2006 2 1 :3000 ISBN 7-204 - 04505 - X/ I810 (38 ) : 998.00 ,,,,, :,,,,,,,,,,,,,,,,,,,,,,,,,

More information

( CIP ) /. - :, 1999.10 ( ) ISBN 7-200 - 03791-5... - - - - -. K291 CIP ( 1999 ) 32637 * ( 6 ) : 100011 * 199 1 199 1 ISBN :

( CIP ) /. - :, 1999.10 ( ) ISBN 7-200 - 03791-5... - - - - -. K291 CIP ( 1999 ) 32637 * ( 6 ) : 100011 * 199 1 199 1 ISBN : ( CIP ) /. - :, 1999.10 ( ) ISBN 7-200 - 03791-5... - - - - -. K291 CIP ( 1999 ) 32637 * ( 6 ) : 100011 * 199 1 199 1 ISBN : , 1616,, 295 1635, 276 1644, 267, ( 1840 ), 1616 ( ) 1661 ( ), 1662 ( ) 1795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2006.2 ( CIP ) ISBN 7-204 - 04505 - X / :..........I106 CIP (2006)015695 * ( 20 ) : 8501168 1/ 32 :400 : 4800 2006 2 2 2006 2 1 :3000 ISBN 7-204 - 04505 - X/ I810 (38 ) : 998.00 ,!,,!,,,,,?,,,,,,!,,!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2006.2 ( CIP ) ISBN 7-204 - 04505 - X / :..........I106 CIP (2006)015695 * ( 20 ) : 8501168 1/ 32 :400 : 4800 2006 2 2 2006 2 1 :3000 ISBN 7-204 - 04505 - X/ I810 (38 ) : 998.00 ,,,,,,,,,,,,,,,,,,,,,,,?,,,!,,,,?,,,,,,,,

More information

(CIP),. - :, ISBN E296 CIP ( 2003) ( ) : : : : 6 1 : : : : 32 ( ) : 680 : : 5000 : :

(CIP),. - :, ISBN E296 CIP ( 2003) ( ) : : : : 6 1 : : : : 32 ( ) : 680 : : 5000 : : ( ) 2003 (CIP),. - :,2003.9 ISBN 7-80136 - 915-7... - -.E296 CIP ( 2003) 067822 ( ) : : : : 6 1 : 100080 : : : 32 (8801230 ) : 680 : 29.75 : 5000 : 2003 12 1 : 2003 12 1 ISBN 7-80136 - 915-7K781 : 49.80

More information

( CIP) /. - :, ( ) ISBN I CIP ( 2002) ( ) : : : ( ) 1 : : : /32 : 208 : 5, 400 :

( CIP) /. - :, ( ) ISBN I CIP ( 2002) ( ) : : : ( ) 1 : : : /32 : 208 : 5, 400 : 2006 ( CIP) /. - :, 2002. 6 ( ) ISBN7-80176 - 023-9... - -. I106. 2 CIP ( 2002) 035734 ( ) : : : ( 100089) 1 : : : 8501168 1 /32 : 208 : 5, 400 : 2002 6 1 : 2006 5 3 : ISBN7-80176 - 023-9 : 636. 00 ( 26.

More information

,,, 19, 370,,,,,,, (CIP) /. :, ISBN R28 CIP (2002 ) * * : / 16 : : : 1 4

,,, 19, 370,,,,,,, (CIP) /. :, ISBN R28 CIP (2002 ) * * : / 16 : : : 1 4 ,,, 19, 370,,,,,,, (CIP) /. :, 2002. 2 ISBN 7-5624-2576-0.......... R28 CIP (2002 ) 007159 * * : 787 1092 1/ 16 : 16. 25 : 424 2002 2 1 2002 2 1 : 1 4000 ISBN 7-5624-2576-0/ R 161 :22. 00 ,,,,,,,,,,, :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 ) / / ( CIP) /, :, 2005. 8 (, 2., ) ISBN 7-5634 - 2116-5......... - - -. I565. 44 CIP ( 2005 ) 102498 : : : : ( ) ( 105 : 133002) 8501168 1 /32 10 240 2006 2 2 1 ISBN 7-5634 - 2116-5 / I294 12 : 237.

More information

( CIP ) /. - :, ( ) ISBN F CIP ( 1999 ) * ( 6 ) : * ISBN :

( CIP ) /. - :, ( ) ISBN F CIP ( 1999 ) * ( 6 ) : * ISBN : ( CIP ) /. - :, 1999.10 ( ) ISBN 7-200 - 03791-5... - -. F727. 1 CIP ( 1999 ) 32679 * ( 6 ) : 100011 * 199 1 199 1 ISBN : ,,, ; ;,,,,,,, 6 ;,,, ( ) 938 ( ),,,,,, 1153 ( ),,, 1272 ( 9 ),, 1403 ( ), 1420

More information

校园之星

校园之星 ISBN G ISBN G ISBN G ISBN G ISBN G ISBN G ISBN G ISBN G ISBN G ISBN G U U Y X

More information

c.pdf

c.pdf 64 1936- 65 42 58 45 66 Hippocrates 67 54 1. 1975 2. 1978 3. 1983 4. 1984 5. 1986 6. 1986 7. 1987 8. 1988ISBN 9622860095 9. 1989ISBN 7020003435 10. 1990ISBN 7536007612 11. 1991 ISBN 9575831713 12. 1991ISBN

More information

战神(上).doc

战神(上).doc 项 目 策 划 : 阎 安 丛 书 统 筹 : 龙 的 天 空 责 任 编 辑 : 阎 安 特 约 编 辑 : 孙 健 李 文 雅 责 任 印 制 : 刘 志 恒 图 书 在 版 编 目 (CIP) 数 据 战 神 / 秋 凡 著. 北 京 : 海 洋 出 版 社,2005.8 ( 幻 城 系 列 ) ISBN 7-5027-6388-0 Ⅰ. 战 Ⅱ. 秋 Ⅲ. 科 学 幻 想 小 说 中 国 当

More information

灵魂战记.doc

灵魂战记.doc 项 目 策 划 : 阎 安 丛 书 统 筹 : 白 羽 工 作 室 责 任 编 辑 : 阎 安 特 约 编 辑 : 朱 俊 飞 李 婷 图 书 在 版 编 目 (CIP) 数 据 灵 魂 战 记 / 何 子 丘 著. 北 京 : 海 洋 出 版 社,2005.1 ( 幻 城 系 列 ) ISBN 7-5027-6191-8 Ⅰ. 灵 Ⅱ. 何 Ⅲ. 科 学 幻 想 小 说 中 国 当 代 Ⅳ.I247.5

More information

图 书 在 版 编 目 (CIP) 数 据 鼓 励 孩 子 100 金 句 / 刘 超 平 等 编 著. - 北 京 : 金 城 出 版 社,2006.1 ISBN7-80084-748-9 Ⅰ. 鼓 Ⅱ. 刘 Ⅲ. 家 庭 教 育 - 语 言 艺 术 Ⅳ.G78 中 国 版 本 图 书 馆 CIP

图 书 在 版 编 目 (CIP) 数 据 鼓 励 孩 子 100 金 句 / 刘 超 平 等 编 著. - 北 京 : 金 城 出 版 社,2006.1 ISBN7-80084-748-9 Ⅰ. 鼓 Ⅱ. 刘 Ⅲ. 家 庭 教 育 - 语 言 艺 术 Ⅳ.G78 中 国 版 本 图 书 馆 CIP 鼓 励 孩 子 100 金 句 刘 超 平 等 / 编 著 图 书 在 版 编 目 (CIP) 数 据 鼓 励 孩 子 100 金 句 / 刘 超 平 等 编 著. - 北 京 : 金 城 出 版 社,2006.1 ISBN7-80084-748-9 Ⅰ. 鼓 Ⅱ. 刘 Ⅲ. 家 庭 教 育 - 语 言 艺 术 Ⅳ.G78 中 国 版 本 图 书 馆 CIP 数 据 核 字 (2005) 第 120711

More information

雅各書5-6

雅各書5-6 () Hope Media (http://www.voiceofhope.com/) 1 --...3...4...5...6...7...8...10...11...12...12...13...14...14...15...16...16...17...18...19 2 6 3 4 4 5 6 7 8 14:17 9 mince 祢 祢 祢 10 11 12 Anthony Giddens

More information

8 3C 3C

8 3C 3C 8 3C 3C 5 6 1 2 3 4 01 05 06 08 10 11 19 23 01 02 0304 05 3 06 07 08 1. 2. 3. 4. 1. 2. 3. 4. 09 5. 6. 7. 8. 9. 10. 11. 12. 1. 2. 10 11 100 6 29 12 59 1. 2. 3. 4. 5. 13 90 10 31 14 8 15 102 5 8 16 35 36

More information

书 名 : 作 者 : 出 版 社 : 中 国 电 影 出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 烨 子 工 作 室 类 别 : 中 国 传 世 情 爱 小 说 出 版 时 间 :2005 年 10 月 字 书 数 :150 千 字 号 :ISBN 7-106-02353-1/B 0030

书 名 : 作 者 : 出 版 社 : 中 国 电 影 出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 烨 子 工 作 室 类 别 : 中 国 传 世 情 爱 小 说 出 版 时 间 :2005 年 10 月 字 书 数 :150 千 字 号 :ISBN 7-106-02353-1/B 0030 编 著 中 国 电 影 出 版 社 书 名 : 作 者 : 出 版 社 : 中 国 电 影 出 版 社 版 权 所 有 : 烨 子 工 作 室 类 别 : 中 国 传 世 情 爱 小 说 出 版 时 间 :2005 年 10 月 字 书 数 :150 千 字 号 :ISBN 7-106-02353-1/B 0030 内 容 提 要 è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SBN 7 9792 6683 471/F 5.00 ! ???????????????? ????????? !?! 18 18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 6 50 90! 6 5 7? ( )? 19 2000 !! !?!

More information

( ) / ISBN /D ( )

( ) / ISBN /D ( ) ( 20 010010) 787 1092 1/32 460.25 4 000 2004 8 1 2004 8 1 1 1 000 ISBN 7-204-05942-5/D 120 1920.00 ( 16.00 ) ...1...7... 13... 16... 19... 26... 30... 34 18... 38... 42... 44... 47... 51 I ... 53... 55

More information

经典案例(三)

经典案例(三) ( 20 010010) 7871092 1/32 460.25 4 000 2004 8 1 2004 8 1 11 000 ISBN 7-204-05942-5/D120 1920.00 ( 16.00 ) ...1...5... 10... 15... 20... 22... 28.. 35... 39... 44... 52... 55... 57... 65 I .. 74... 86...

More information

中 国 俗 文 化 研 究 第 三 辑 壳 ( 宁 化, 县 名, 下 同 ) 讲 述 盘 古 开 辟 天 地 后, 天 上 的 玉 皇 大 帝 派 人 和 各 种 动 物 下 到 凡 间 来 玉 帝 宠 信 人, 就 让 人 长 寿 不 死, 老 了 只 要 到 门 后 角 落 蜕 下 一 层 皮

中 国 俗 文 化 研 究 第 三 辑 壳 ( 宁 化, 县 名, 下 同 ) 讲 述 盘 古 开 辟 天 地 后, 天 上 的 玉 皇 大 帝 派 人 和 各 种 动 物 下 到 凡 间 来 玉 帝 宠 信 人, 就 让 人 长 寿 不 死, 老 了 只 要 到 门 后 角 落 蜕 下 一 层 皮 福 建 民 间 故 事 与 福 建 文 化 何 绵 山 ( 福 建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闽 文 化 研 究 所, 福 建 福 州 350003 ) 提 要 : 福 建 文 化 是 由 古 越 文 化 中 原 文 化 海 外 文 化 民 俗 文 化 宗 教 文 化 及 各 种 艺 术 相 互 激 荡 而 形 成, 福 建 民 间 故 事 与 这 些 民 间 文 化 关 系 密 切, 是 这 些 民

More information

一 项 目 申 请 人 情 况 申 请 人 姓 名 王 艳 云 性 别 男 民 族 汉 族 出 生 日 期 1996/07/21 所 在 学 院 生 物 与 化 学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15 级 化 学 本 科 班 ( 化 学 ) 项 目 名 称 草 莓 种 植 及 产 品 加 工 通 讯 地

一 项 目 申 请 人 情 况 申 请 人 姓 名 王 艳 云 性 别 男 民 族 汉 族 出 生 日 期 1996/07/21 所 在 学 院 生 物 与 化 学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15 级 化 学 本 科 班 ( 化 学 ) 项 目 名 称 草 莓 种 植 及 产 品 加 工 通 讯 地 附 件 2 云 南 省 大 学 生 创 新 创 业 训 练 计 划 项 目 立 项 申 请 表 推 荐 学 校 : 普 洱 学 院 项 目 名 称 : 无 公 害 草 莓 种 植 及 产 品 加 工 项 目 申 报 类 别 : 所 属 一 级 学 科 名 称 : 创 业 训 练 化 学 申 请 人 : 王 艳 云 所 在 学 院 及 年 级 : 生 物 与 化 学 学 院 2015 级 指 导 教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SBN 7 6924 8803 3/F 323 5.00 A B C D A (1) (2) ( ) (3) (4) (5)! (1) (2) (3) (4) (5) (6) ( 5 (7) ) (8) I (9) (10) (11)!! (1) (2) (3) ? ?? (1812 1854) 1848 (1851 ) 1853 () ( ) 1852 ? ( ) 1854 ( ? (1)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5 5 ISBN 7 5567 4036 C 2005 3 / 4.00 83 1 2 606 1 2 3 4 5 6 7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4 5 1 2 3 4 OK 1 1 2 2 3 4 5 6 1 2 3 4 5 1 2 3 4 1 3 5.5kg 2 3 17 30 1786 1789 7 14 1831 1836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 CIP). :, 2006 ISBN 7-224-07586-8... ( ). E289. 413 - - CIP (2006) 022989 ( 147 : 710003) 787mm 1092mm 16 29 24 650 2006 3 1 2006 3 1 1 1000 ISBN 7-224-07586-8 E 57 128.00 ISBN 7-224-07586-8 E 57 : 128.00

More information

CIP ) / :,2006.2 ISBN 7-80702 - 188-8..........K.23 CIP (2006) 080136 :960 640mm 1/ 16 : 55 :1080 2006 3 2 1 :5000 ISBN 7-80702 - 188-8/ K 23 ( 3 ) :

CIP ) / :,2006.2 ISBN 7-80702 - 188-8..........K.23 CIP (2006) 080136 :960 640mm 1/ 16 : 55 :1080 2006 3 2 1 :5000 ISBN 7-80702 - 188-8/ K 23 ( 3 ) : CIP ) / :,2006.2 ISBN 7-80702 - 188-8..........K.23 CIP (2006) 080136 :960 640mm 1/ 16 : 55 :1080 2006 3 2 1 :5000 ISBN 7-80702 - 188-8/ K 23 ( 3 ) : 260.00 ( 1 ) ( 1 ) ( 1 ) ( 2 ) ( 3 ) ( 3 ) ( 4 ) (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 : (CIP) / :, 2006.3 ISBN 7-5385 - 2026-0..........I222 CIP (2006) 021873 :8501168mm 1/ 32 :200 :3000 2006 1 2 : 2000 ISBN 7-5385 - 2026-0/ I393 :498.00 ( 22 ) : : : ,,,,,,,,,,, : 7 8, 8 8, 8 9, 9 10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 : (CIP) / :, 2006.3 ISBN 7-5385 - 2026-0..........I222 CIP (2006) 021873 :8501168mm 1/ 32 :200 :3000 2006 1 2 : 2000 ISBN 7-5385 - 2026-0/ I393 :498.00 ( 22 ) : : : ,,,,,,,,,,, : 7 8, 8 8, 8 9, 9 10

More information

<D5FDCEC42E733932>

<D5FDCEC42E733932> 图 书 在 版 编 目 (CIP) 数 据 与 考 场 / 张 克 敏, 兰 燕 主 编. 重 庆 : 西 南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2003.10 ISBN 7 唱 5621 唱 2973 唱 8 Ⅰ 畅 畅 畅 畅 Ⅱ 畅 1 张 畅 畅 畅 2 兰 畅 畅 畅 Ⅲ 畅 文 课 高 中 教 材 Ⅳ 畅 G634 畅 341 中 国 版 本 图 书 馆 CIP 数 据 核 字 (2003)

More information

(CIP) :, 2003 ISBN 7 81010 715 1 /...........R151.2 CIP (2002) 105855 ( 530 200032) 850 mm1168 mm 1/ 32 11.25 283 1 4 100 2003 4 1 2003 4 1 ISBN 7 810

(CIP) :, 2003 ISBN 7 81010 715 1 /...........R151.2 CIP (2002) 105855 ( 530 200032) 850 mm1168 mm 1/ 32 11.25 283 1 4 100 2003 4 1 2003 4 1 ISBN 7 810 (CIP) :, 2003 ISBN 7 81010 715 1 /...........R151.2 CIP (2002) 105855 ( 530 200032) 850 mm1168 mm 1/ 32 11.25 283 1 4 100 2003 4 1 2003 4 1 ISBN 7 81010 715 1/ R680 22.00 ,,,,,,,,,,,,,,,,,,,,, 20,,,,,,,,,,,,,,,,,,,,

More information

: : Zhenren ( 105 ) 850 1168 1/ 32 12.75 310 2000 1 1 2000 1 1 : 1 6 000 ISBN 7-5317-1242-3/ I 1178 : 19.80

: : Zhenren ( 105 ) 850 1168 1/ 32 12.75 310 2000 1 1 2000 1 1 : 1 6 000 ISBN 7-5317-1242-3/ I 1178 : 19.80 : : Zhenren ( 105 ) 850 1168 1/ 32 12.75 310 2000 1 1 2000 1 1 : 1 6 000 ISBN 7-5317-1242-3/ I 1178 : 19.80 1 37 77 110 144 178 205 215 233 254 270 284 298 312 332 350 360 370 380 393 1,,,,,,,,,,,,,!,??,,,,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中医科学院文件

中国中医科学院文件 中 国 中 医 科 学 院 2014 年 度 职 称 评 审 工 作 实 施 方 案 一 申 报 范 围 1 凡 中 国 中 医 科 学 院 在 岗 职 工, 遵 守 国 家 法 律 法 规, 热 爱 本 职 工 作, 具 备 良 好 的 职 业 道 德 和 敬 业 精 神, 能 够 认 真 履 行 岗 位 职 责, 完 成 工 作 任 务 在 任 期 内, 年 度 考 核 均 为 合 格 以 上,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SBN 72079954344028 5.00 1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3 4 5 6 10 11 12 4 5 6 7 8 1 2 3 4 5 6 8 1 2 3 5 7 10 11 2 3 4 5 6 7 ,,,,,, PARTY 1 76 48 48 Why? ,.,,. [] [] ,,.,. ,. ,,.

More information

( CIP ) /. - :, ( ) ISBN , -. K CIP ( 1999 ) * ( 6 ) : * ISBN :

( CIP ) /. - :, ( ) ISBN , -. K CIP ( 1999 ) * ( 6 ) : * ISBN : ( CIP ) /. - :, 1999.10 ( ) ISBN 7-200 - 03791-5..., -. K892. 41 CIP ( 1999 ) 32680 * ( 6 ) : 100011 * 199 1 199 1 ISBN : 1997 2 10, :, :,,,,,,,,,,,, 1984,,,,,,, 1 ,,?,, 2 ( 1 ) ( 3 ) 1. ( 3 ) 2. ( 7 )

More information

(CIP) /. :, 2004.1 ISBN7-81060 - 342-6......... - -.TS971-49 CIP (2003) 085575 818 : 200433 / : 021-65493093 : 850 1168 1/ 32 : 9.625 : 255 2004 1 1 2

(CIP) /. :, 2004.1 ISBN7-81060 - 342-6......... - -.TS971-49 CIP (2003) 085575 818 : 200433 / : 021-65493093 : 850 1168 1/ 32 : 9.625 : 255 2004 1 1 2 (CIP) /. :, 2004.1 ISBN7-81060 - 342-6......... - -.TS971-49 CIP (2003) 085575 818 : 200433 / : 021-65493093 : 850 1168 1/ 32 : 9.625 : 255 2004 1 1 2004 1 1 : 13 000 ISBN 7-81060 - 342-6/ T012 : 19.70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IP ) /,. - :,2004. 4 ISBN 7-81100 - 114-4... - -. G861. 1 CIP (2004) 020066 100084 8501168 1/ 32 6 2004 4 1 1 6000 ISBN 7-81100 - 114-4/ G105 13. 00 ( ) , 2002 8,,,,,,,,,,,,,,,,,,,

More information

本 資 料 如 下 : 1. 資 料 來 源 : 臺 北 市 政 府 衛 生 局 2. 依 著 作 權 法 規 定, 所 有 資 料 未 經 著 作 權 人 許 可, 不 可 擅 自 應 用 於 個 人, 會 議 等 資 料 中 8 3C 3C 4 1 2 3 01 05 06 08 10 11 14 17 21 25 職業性下背痛防治手冊 腰好酸噢 志明和春嬌是一 對恩愛的夫妻 我也是 我們一起

More information

8 3C 3C

8 3C 3C 8 3C 3C 4 1 2 3 05 01 06 08 10 14 11 17 21 25 01 02 03 04 05 06 1. 2. 3. 4. 5. 55%~85% 1. 2. 07 08 3. 4.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98 5 1 1. 2. 5-10 220 15-25kg http://www.cla.gov.tw/ 17 18 19 20 1 02-2771-8151

More information

憌??折?.indd

憌??折?.indd 075 Contents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44 46 48 50 52 54 56 8 10 12 14 16 18 6 6 10 8 16 12 14 18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44 46 48 50 52 54 56 075

More information

8 訴 告 確 提 供 內 容 幾 乎 全 部 錯 誤 許 懂 信 毫 根 據 話 真 正 控 結 校 提 供 提 供 錯 誤 現 象 偶 告 訴 根 源 乎 整 結 構 權 配 權 宰 即 支 配 迫 告 訴 告 訴 錯 誤 控 章 講 解 開 控 啞 謎 通 往 解 放 集 解 放 門 把 鑰

8 訴 告 確 提 供 內 容 幾 乎 全 部 錯 誤 許 懂 信 毫 根 據 話 真 正 控 結 校 提 供 提 供 錯 誤 現 象 偶 告 訴 根 源 乎 整 結 構 權 配 權 宰 即 支 配 迫 告 訴 告 訴 錯 誤 控 章 講 解 開 控 啞 謎 通 往 解 放 集 解 放 門 把 鑰 放 解 抑 7 台 灣 校 台 灣 據 接 台 灣 基 把 概 最 層 甚 提 即 層 校 提 供 般 殖 器 官 圖 解 仍 道 異 器 官 究 竟 模 書 圖 解 真 照 片 粗 略 幾 筆 解 剖 圖 部 由 陰 戶 位 置 靠 近 肛 門 致 連 殖 器 模 道 校 最 章 提 解 答 錯 誤 讀 校 照 街 頭 巷 尾 朋 友 電 影 告 訴 1. 8 訴 告 確 提 供 內 容 幾 乎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