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Transcription

1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2010 年 07 月 頁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袁 光 儀 * 摘 要 本 論 文 主 要 藉 由 李 贄 的 九 正 易 因 一 書 中 對 蒙 卦 的 闡 釋, 與 其 眾 所 週 知 的 童 心 說 作 一 對 照 與 印 證 李 贄 長 期 被 視 為 反 道 學 之 異 端, 多 數 論 者 以 童 心 說 作 為 李 贄 學 術 之 核 心, 而 認 為 童 心 乃 與 儒 者 所 提 倡 之 天 理 ( 義 理 之 性 ) 兩 相 對 立 ; 然 而 李 贄 生 平 最 後 一 部 著 作 九 正 易 因, 卻 自 述 其 書 為 法 文 王, 法 孔 子 之 作, 此 書 此 衷 與 其 反 道 學 之 形 象 大 相 逕 庭, 卻 長 期 被 學 者 所 忽 略, 故 李 贄 之 九 正 易 因 與 其 學 術 之 真 正 性 格, 實 當 再 加 辨 析 童 心 者, 心 之 初 與 蒙 卦 為 物 之 穉 的 象 徵 正 相 彷 彿, 李 贄 對 蒙 卦 的 詮 解, 與 童 心 說 對 照, 正 有 互 文 足 義 之 效 ; 此 外, 對 比 其 他 學 者 之 蒙 卦 解, 更 可 看 出 童 心 說 與 孔 孟 儒 學 間 之 關 係 與 異 同, 此 即 本 文 所 欲 申 述 者 關 鍵 詞 : 李 贄 ( 李 卓 吾 ) 童 心 說 九 正 易 因 蒙 卦 啟 蒙 教 育 * 國 立 臺 北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助 理 教 授 51

2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Meng Yi Yang Zheng ( 蒙 以 養 正 ) :Li Zhi s Interpretation of Meng Gua in Jiu Zheng Yi Yin and His Theory of Childlike Heart Yuan Guang-Yi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compare Li Zhi s interpretation of Meng Gua ( 蒙 卦, the Developing Hexagram) in his book Jiu Zheng Yi Yin ( 九 正 易 因 ) with his well-known work Theory of Childlike Heart ( 童 心 說 ). Li Zhi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n anti-moralistic heretic. Most scholars have deemed Theory of Childlike Heart the core of Li Zhi s learning and thus regard childlike heart as an opposite of the justice of nature ( 天 理 ) (the nature of righteousness, 義 理 之 性 ) proposed by Confucians. However, in Jiu Zheng Yi Yin, the last work in his life, Li Zhi himself states that the work follows King Wen and Confucius ( 法 文 王, 法 孔 子 ). Such an idea, which is totally divergent from his anti-moralist image, has been ignored by researchers.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 Zhi s Jiu Zheng Yi Yin and the essence in his learning deserv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The concept that the so-called childlike heart refers to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heart is similar to interpreting Meng Gua metaphorically as the starting stage of beings ( 物 之 穉 ). Comparing Li Zhi s explication of Meng Gua with his notion of childlike heart leads to a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both work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contrasts other scholars understandings of Meng Gua and present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ory of Childlike Heart and Confucianism. Keywords: Li Zhi (Li Zhuo-Wu), The Theory of Childlike Heart, Jiu Zheng Yi Yin, Meng Gua (the Developing Hexagram), enlightening education 52

3 袁 光 儀 :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袁 光 儀 一 前 言 李 贄 ( ) 的 童 心 說, 原 本 只 是 收 於 焚 書 中 的 一 篇 文 字 1, 然 而, 因 其 中 具 開 創 性 的 文 學 主 張, 使 得 童 心 說 成 為 文 學 史 家 探 討 其 文 學 理 論 的 重 要 文 本 ; 諸 哲 學 史 若 要 對 李 贄 學 術 化 繁 為 簡 概 括 說 之, 亦 往 往 即 以 其 童 心 說 為 核 心 2 ; 各 種 有 關 李 贄 的 專 書 論 著 中, 亦 多 有 對 童 心 說 的 專 章 探 討 3, 而 其 中 六 經 語 孟, 乃 道 學 之 口 實, 假 人 之 淵 藪 也, 斷 斷 乎 其 不 可 語 於 童 心 之 言 明 矣 的 大 膽 議 論, 更 是 學 者 們 引 證 其 反 道 學 的 重 要 論 據 之 一 然 而, 即 如 李 贄 答 焦 漪 園 中 自 謂 : 李 氏 焚 書, 大 抵 多 因 緣 語 忿 激 語, 不 比 尋 常 套 語 4, 其 忿 激 之 處, 則 似 袁 中 道 ( ) 所 言 : 矯 枉 之 過, 不 無 偏 有 重 輕, 唯 有 舍 其 批 駁 謔 笑 之 語, 細 心 讀 之, 方 能 恰 當 理 解 李 贄 學 術 之 真 意 乃 大 有 補 於 世 道 人 心 5 故 對 所 謂 李 贄 反 道 學 的 本 質, 在 近 二 十 多 年 來 已 漸 有 了 新 的 看 法, 如 李 焯 然 所 言 : 李 贄 只 反 假 儒 假 道 學 他 是 要 辯 明 真 儒 與 偽 1 焚 書 卷 3, 張 建 業 等 編, 李 贄 文 集 第 一 卷 ( 北 京 : 社 會 科 學 文 獻,2000), 頁 又 : 本 論 文 引 用 李 贄 之 著 作 版 本, 皆 採 用 張 建 業 等 編 之 李 贄 文 集 全 七 卷, 以 下 引 述 時 不 再 一 一 加 註 2 如 張 學 智, 明 代 哲 學 史 ( 北 京 大 學,2000) 第 二 十 章 即 以 李 贄 的 童 心 說 為 標 題 ; 蔡 方 鹿, 宋 明 理 學 心 性 論 ( 成 都 : 巴 蜀 書 社,2009) 第 四 章 第 八 節 則 題 為 李 贄 的 童 心 說 及 其 對 理 學 的 批 判 3 如 左 東 嶺, 李 贄 與 晚 明 文 學 思 想 ( 天 津 : 天 津 人 民,1997) 第 三 章 第 三 節 : 童 心 說 與 李 贄 的 人 生 價 值 觀 ; 許 建 平, 李 贄 思 想 演 變 史 ( 北 京 : 人 民,2005) 第 五 章 : 反 思 儒 學 與 童 心 說 反 理 性 思 想 的 形 成 4 焚 書 卷 1, 頁 7 5 袁 中 道, 李 溫 陵 傳, 李 贄 文 集 第 一 卷 附, 頁

4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儒 之 別 龔 鵬 程 克 己 復 禮 的 路 向 : 晚 明 思 潮 的 再 考 察 一 文, 則 更 進 一 步 批 6 7 判 早 期 以 李 贄 為 反 禮 教 之 類 的 研 究 實 為 畫 歪 了 臉 譜, 而 指 出 儒 者 之 克 己 復 禮, 方 為 李 贄 學 術 思 想 之 核 心 雖 然 李 贄 已 漸 由 反 道 學 的 異 端, 逐 步 正 名 為 高 倡 真 道 學 的 陽 明 嫡 傳, 但 對 照 不 同 學 者 對 童 心 內 涵 的 詮 釋, 卻 仍 意 見 紛 紜, 莫 衷 一 是 有 學 者 順 龔 鵬 程 之 研 究, 進 而 指 出 李 贄 關 懷 重 點 依 然 在 於 超 越 的 道 德 心, 論 證 李 贄 童 心 說 8 對 於 王 學 之 繼 承 與 發 展 9 10 ; 但 更 多 的 專 著 仍 著 重 以 道 家 佛 教 系 統 的 觀 點 詮 釋 之, 此 外 更 強 調 其 說 與 儒 者 良 知 之 學 有 根 本 不 同, 如 張 學 智 認 為 : 童 心 不 包 括 天 賦 道 德 意 識, 不 單 如 此, 童 心 的 喪 失, 正 是 道 德 意 識 道 德 規 範 佔 據 以 至 戕 害 本 心 的 結 果 許 建 平 則 分 析 : 李 贄 肯 定 童 心 也 就 肯 定 真 心 最 初 一 念 和 自 然 11 私 心, 佛 教 認 為 無 明 是 惡, 儒 學 認 為 情 欲 是 惡, 在 童 心 說 中 則 被 視 為 真 的 內 涵 而 六 經 語 孟 所 宣 揚 的 仁 義 禮 智 的 善 的 內 涵, 在 童 心 說 裡 則 被 視 為 假, 視 為 真 的 對 立 面 許 蘇 民 則 更 斷 言 : 所 謂 童 心 即 與 封 建 的 義 12 理 之 性 相 對 立 的 氣 質 之 性 說 穿 了, 童 心 即 人 欲, 而 且 是 毫 無 掩 飾 的 人 欲 諸 說 自 然 亦 皆 引 述 李 贄 文 本 以 為 論 據, 然 則 童 心 之 真 與 超 越 的 道 13 德 心, 究 竟 是 一 是 二? 如 何 在 此 看 似 矛 盾 的 兩 端 間 尋 求 合 理 一 貫 的 說 解? 似 乎 仍 須 作 進 一 步 釐 清 有 鑑 於 李 贄 思 想 之 複 雜 性, 筆 者 曾 以 道 德 或 反 道 德 李 贄 及 其 童 心 說? 的 再 詮 釋 一 文, 闡 明 李 贄 正 視 並 肯 定 自 然 人 欲 的 存 在, 乃 將 其 劃 為 非 道 德 14 6 論 李 贄 在 明 代 思 想 史 上 的 地 位, 氏 著 明 史 散 論 ( 臺 北 : 允 晨,1987), 頁 龔 鵬 程, 晚 明 思 潮 ( 臺 北 : 里 仁,1994) 第 一 章, 頁 蕭 義 玲, 李 贄 童 心 說 的 再 詮 釋 及 其 在 美 學 史 上 的 意 義, 東 華 人 文 學 報 2(2000), 頁 溫 愛 玲, 從 雙 溪 經 典 觀 看 李 卓 吾 之 童 心 說 析 論 童 心 說 對 於 王 學 之 繼 承 與 發 展, 東 方 人 文 學 誌 2:4(2003) 10 如 許 建 平, 李 贄 思 想 演 變 史 ( 同 註 3) 藉 維 摩 詰 經 理 解 童 心 說 思 想 之 形 成 ; 左 東 嶺 : 李 贄 與 晚 明 文 學 思 想 ( 同 註 3) 除 佛 學 外, 更 借 老 莊 思 想 詮 釋 並 定 位 童 心 說 內 涵 11 張 學 智, 明 代 哲 學 史 ( 同 註 2), 頁 同 註 3, 許 建 平, 李 贄 思 想 演 變 史, 頁 許 蘇 民, 李 贄 的 真 與 奇 ( 南 京 : 南 京 出 版 社,1998), 頁 袁 光 儀, 道 德 或 反 道 德? 李 贄 及 其 童 心 說 的 再 詮 釋,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2(2007), 54

5 袁 光 儀 :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之 領 域, 排 除 於 道 德 判 斷 之 外 ; 至 於 童 心 之 真 作 為 其 學 術 之 最 高 價 值 判 準, 其 真 亦 即 真 道 德, 與 孟 子 即 心 善 言 性 善 之 超 越 普 遍 性 的 本 質 實 無 二 致 但 童 心 說 分 明 對 六 經 語 孟 有 激 烈 批 判, 僅 以 其 為 矯 枉 之 過, 不 無 偏 有 重 輕 之 因 緣 語 忿 激 語, 亦 難 以 盡 釋 諸 疑, 無 怪 諸 多 學 者 皆 無 法 正 面 肯 定 童 心 與 孔 孟 儒 學 之 關 係 ; 故 以 童 心 說 為 核 心, 當 如 何 對 李 贄 之 真 道 學 作 更 真 切 的 了 解, 應 再 尋 求 多 方 論 證 現 有 的 李 贄 研 究, 大 多 關 注 其 焚 書 藏 書 等 著 作, 卻 忽 略 了 李 贄 另 有 詮 釋 周 易 的 九 正 易 因 一 書, 乃 其 生 平 最 後 一 部 著 述, 代 表 其 學 術 最 完 熟 的 型 態 15, 九 正 易 因 書 首 一 篇 讀 易 要 語, 李 贄 特 別 加 註 曰 : 真 要 語, 幸 勿 草 草, 其 中 明 言 : 法 神 聖 者, 法 孔 子 者 也, 法 文 王 者 也, 則 其 餘 亦 無 足 法 矣! 16 即 可 見 其 醇 儒 的 立 場, 故 其 所 謂 反 道 學, 實 據 文 王 孔 子 之 高 標 準, 而 對 後 世 儒 者 有 愛 深 責 切 之 批 判 17 若 說 焚 書 藏 書 多 因 緣 語 忿 激 語, 僅 為 一 種 破 執 之 論, 遮 詮 之 說, 則 唯 有 九 正 易 因, 方 為 李 贄 對 其 所 謂 真 道 學 之 正 面 表 詮 周 易 原 為 上 古 占 筮 之 書, 相 傳 文 王 作 易, 夫 子 解 易, 此 說 雖 在 近 代 疑 古 考 證 之 風 興 起 後, 已 漸 不 被 採 信, 然 而 卻 是 李 贄 研 易 之 基 本 態 度, 其 讀 易 要 語 揭 示 了 李 贄 只 以 文 王 孔 子 之 神 聖 為 法 的 精 神, 此 外 他 認 為 六 十 四 卦 之 卦 辭 爻 辭 ( 包 括 解 卦 爻 辭 之 彖 傳 小 象 ), 乃 發 明 神 聖 大 人 事 ; 六 十 四 卦 之 大 象, 發 明 君 子 學 人 事, 大 象 乃 為 中 下 人 說 法, 與 卦 爻 辭 是 完 全 不 同 層 次 的 立 論, 兩 途 各 別, 不 可 得 而 混 故 九 正 易 因 中 移 大 象 於 每 卦 末, 與 其 他 版 本 易 經 之 編 排 不 同 ; 而 其 書 申 論 旨 在 取 法 乎 上, 以 文 王 卦 爻 辭, 及 孔 子 彖 傳 小 象 之 神 聖 心 事 為 主 換 言 之, 文 王 孔 子 是 李 贄 心 目 中 的 真 聖 人, 九 頁 袁 中 道 李 溫 陵 傳 載 : 初 公 病, 病 中 復 定 所 作 易 因, 其 名 曰 九 正 易 因, 常 曰 : 我 得 九 正 易 因 成, 死 快 矣 易 因 成, 病 轉 甚 ( 同 註 5, 頁 132) 16 九 正 易 因. 讀 易 要 語, 李 贄 文 集 卷 7, 頁 袁 光 儀,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初 論 一 條 擴 展 李 贄 與 儒 學 研 究 的 新 路 徑,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8 (2010) 55

6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正 易 因 所 詮 釋 者, 則 為 李 贄 心 目 中 的 真 道 學 然 則, 李 贄 所 詮 釋 的 文 王 孔 子, 究 竟 是 對 儒 學 的 扭 曲 變 造, 或 確 實 突 破 了 世 俗 的 成 見 障 蔽, 而 指 出 了 文 孔 二 聖 超 越 時 代 的 真 精 神? 其 友 馬 經 綸 ( 誠 所, ) 盛 讚 曰 : 李 卓 吾 先 生 者 樂 聖 人 之 道, 詮 聖 人 之 經, 若 世 所 梓 行 易 因 及 道 古 錄 諸 書, 具 上 足 以 闡 羲 文 孔 孟 之 心 傳, 下 足 以 紹 周 邵 陳 王 之 嫡 統 者 也 18 就 算 是 視 李 贄 為 洪 水 猛 獸 批 判 李 贄 不 遺 餘 力 的 四 庫 館 臣, 論 及 此 書, 仍 必 須 給 予 肯 定 的 評 價, 曰 : 贄 所 著 述, 大 抵 皆 非 聖 無 法, 惟 此 書 尚 不 敢 詆 訾 孔 子, 較 他 書 為 謹 守 繩 墨 云 19 便 可 見 即 使 站 在 正 統 道 學 的 立 場, 亦 無 法 否 認 李 贄 的 詮 解 為 謹 守 繩 墨, 合 乎 儒 者 之 精 神 李 贄 每 卦 自 身 解 說 之 後 亦 附 錄 前 代 諸 家 說 解, 自 王 弼 伊 川 朱 子 等 皆 在 其 列, 當 然 亦 表 示 對 相 關 詮 解 之 吸 納 與 認 同, 凡 此 皆 可 認 定 九 正 易 因 確 是 一 部 儒 學 系 統 下 的 著 作 但 從 另 一 方 面 看, 學 者 亦 可 從 中 發 掘 九 正 易 因 所 體 現 的 李 贄 的 反 傳 統 思 想 20, 可 見 其 書 內 涵 與 眾 所 認 知 的 童 心 說 之 精 神, 當 然 仍 是 一 貫 而 非 矛 盾 者 然 則 其 法 神 聖 而 又 反 傳 統 之 精 蘊 何 在, 實 值 得 深 入 辨 析 周 易 本 身 包 涵 豐 富 的 哲 理, 九 正 易 因 詮 釋 易 經 六 十 四 卦, 其 思 想 涵 括 面 向 自 亦 十 分 多 元, 其 中 與 童 心 說 最 可 相 互 對 照 者, 當 屬 李 贄 對 蒙 卦 的 闡 釋, 但 現 有 論 童 心 說 之 著 述, 尚 未 見 與 其 蒙 卦 解 相 互 參 證 者, 故 本 論 文 即 就 此 作 一 辨 析, 以 下 先 闡 述 九 正 易 因 申 述 蒙 卦 之 內 涵, 再 與 童 心 說 之 思 想 作 一 對 照, 期 對 李 贄 童 心 說 及 其 真 道 學 之 本 質, 有 更 深 入 的 了 解 18 馬 經 綸, 與 當 道 書, 收 入 潘 曾 紘 編 : 李 溫 陵 外 紀 ( 臺 北 : 偉 文,1977), 卷 4, 頁 紀 昀 等, 欽 定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經 部 7, 易 類 存 目 1, 九 正 易 因 條,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第 一 冊,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頁 張 建 業, 李 贄 與 九 正 易 因, 第 三 節 標 題 原 載 北 京 師 院 學 報 (1988/1), 收 入 中 國 人 民 大 學 書 報 資 料 中 心, 複 印 報 刊 資 料, 頁 此 筆 者 所 見 關 於 探 討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唯 一 一 篇 論 著 如 林 慶 彰 主 編, 經 學 研 究 論 著 目 錄 ( 臺 北 : 漢 學 研 究 中 心, 先 後 三 冊, 分 別 於 出 版 ), 黃 尚 信, 周 易 著 述 考 ( 臺 北 : 國 立 編 譯 館,2002), 收 錄 有 關 九 正 易 因 之 研 究 資 料 皆 僅 此 一 篇 其 他 依 國 家 圖 書 館 之 博 碩 士 與 期 刊 論 文 等 資 料 庫 之 搜 尋 亦 未 有 所 得 56

7 袁 光 儀 :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二 周 易. 蒙 卦 與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由 於 周 易 文 辭 簡 略 古 奧, 給 予 後 人 創 造 性 詮 釋 的 極 大 空 間, 將 諸 多 註 家 之 蒙 卦 詮 解 對 比 而 讀, 幾 乎 看 不 到 完 全 相 同 者, 大 同 小 異 尚 屬 正 常, 亦 有 完 全 歧 異 難 以 融 通 者 雖 然 學 者 讀 周 易 各 有 啟 迪, 其 引 申 發 揮 不 同 處, 亦 未 必 代 表 此 是 彼 非, 但 諸 多 論 點 紛 歧 實 無 法 一 一 羅 列 並 舉, 故 以 下 僅 先 簡 介 前 人 詮 釋 蒙 卦 的 大 概 方 向 與 主 流 意 見, 其 後 仍 以 李 贄 本 身 之 詮 解 為 重, 而 以 可 與 李 贄 相 互 參 證 之 說 法 略 作 補 充, 至 於 諸 多 分 歧 處 則 不 多 所 辨 析 ( 一 ) 前 人 之 蒙 卦 闡 釋 略 說 蒙 卦 為 六 十 四 卦 中 第 四 卦, 序 卦 曰 : 有 天 地, 然 後 萬 物 生 焉 盈 天 地 之 間 者, 唯 萬 物, 故 受 之 以 屯 ; 屯 者 盈 也, 屯 者 物 之 始 生 也 物 生 必 蒙, 故 受 之 以 蒙 ; 蒙 者 蒙 也, 物 之 稺 ( 穉, 稚 ) 也 故 蒙 卦 象 徵 稚 幼 蒙 昧 之 時 前 輩 21 學 者 對 此 卦 多 有 闡 釋, 資 料 庫 可 查 詢 之 單 篇 論 文 已 逾 二 十 篇, 大 抵 以 教 育 的 觀 點 來 看 此 卦 的 價 值, 如 陳 雅 賢 由 易 經 蒙 卦 論 中 國 古 代 教 育 思 想 ; 或 更 具 體 地 指 出 22 其 所 論 教 育 的 重 點 階 段 即 在 於 啟 蒙, 如 劉 瀚 平 周 易 教 育 思 想 探 微 從 蒙 卦 看 啟 蒙 教 育 ; 即 使 泛 論 易 經 整 體 思 想, 如 曾 春 海 易 教 的 人 文 精 23 神 及 時 代 意 義, 欲 拈 出 六 十 四 卦 中 探 討 教 育 原 理 者, 亦 必 舉 蒙 卦 為 說 24 25, 凡 此 皆 可 見 蒙 卦 中 所 指 示 之 教 育 原 理 與 方 法, 在 論 易 經 乃 至 整 個 古 代 儒 家 教 育 思 想 時 的 重 要 性 及 其 代 表 性 何 如 然 而, 周 易 本 為 占 筮 之 書, 卦 爻 辭 本 為 上 古 遺 留 之 占 辭, 經 過 後 世 之 整 21 周 易. 序 卦, 周 易 正 義 ( 十 三 經 注 疏 分 段 標 點 1, 臺 北 : 新 文 豐 ), 頁 孔 孟 月 刊 413(1997), 頁 嘉 義 師 院 學 報 8(1994), 頁 哲 學 與 文 化 272(1997), 頁 該 文 第 四 節 論 易 書 的 教 育 原 理 與 方 法, 即 以 蒙 卦 為 主 ( 頁 28-29), 另 提 及 觀 卦, 則 重 在 社 會 教 化 方 面 此 外 如 張 文 政, 從 易 經 蒙 卦 看 大 易 哲 學 的 教 育 思 想, 中 華 易 學 213 (1997), 提 及 坎 卦 巽 卦, 而 指 蒙 卦 為 對 整 個 教 育 的 理 念 方 法 與 態 度 上 作 了 最 完 備 的 探 討 ( 頁 21) 57

8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理 而 流 傳, 各 卦 之 卦 辭 與 六 爻 辭 是 否 成 於 一 人 之 手, 或 者 必 成 其 一 貫 之 理 路, 學 者 多 有 異 說 ; 即 使 後 世 學 者 讀 蒙 卦 而 啟 發 其 對 教 育 原 理 之 看 法, 但 此 是 否 為 蒙 卦 之 本 義, 亦 可 有 討 論 之 空 間, 尤 其 因 初 六 爻 辭 有 謂 利 用 刑 人, 上 九 爻 辭 則 謂 擊 蒙, 此 是 否 即 先 人 主 張 體 罰 之 於 啟 蒙 教 育 之 必 然 性? 黃 志 傑 易 經. 蒙 卦 本 義 試 探 26 即 對 此 有 一 反 思, 而 論 證 蒙 卦 之 本 義 並 非 探 討 教 育 思 想, 卦 辭 與 六 爻 辭 之 間 亦 各 自 獨 立 成 文, 故 不 能 以 擊 蒙 等 文 句 論 證 古 人 贊 成 體 罰 考 六 爻 之 文 句, 如 九 二 爻 辭 : 包 蒙, 吉 納 婦, 吉 子 克 家 六 三 爻 辭 : 勿 用 取 女, 見 金 夫, 不 有 躬, 無 攸 利 明 言 婚 娶 之 事, 欲 皆 與 教 育 牽 合, 雖 諸 位 學 者 亦 有 說 解, 而 各 有 不 同, 皆 不 免 於 過 度 引 申 之 嫌 ; 前 代 亦 有 多 家 註 解 僅 就 字 句 疏 釋, 而 不 必 皆 以 教 育 通 說 之, 如 黃 氏 已 指 出 王 弼 程 頤 朱 子 解 卦 辭 皆 僅 釋 字 面 文 意, 認 為 富 含 教 育 原 理 者 乃 自 孔 穎 達 之 說 解 始 27 故 黃 志 傑 之 研 究, 亦 有 助 於 吾 人 擺 脫 既 有 框 架, 疑 者 存 疑, 而 不 必 勉 強 取 一 說 而 欲 通 卦 辭 與 六 爻, 對 蒙 卦 各 爻 辭 的 教 育 精 神 作 過 度 詮 釋 然 而, 僅 以 蒙 卦 取 蒙 稺 ( 稚 ) 之 義, 及 彖 傳 大 象 明 言 蒙 以 養 正, 聖 功 也 君 子 以 果 行 育 德 來 看, 即 可 見 周 易 經 傳 之 作 者, 對 於 象 徵 物 之 稺 的 蒙 卦, 啟 蒙 ( 推 而 廣 之 即 教 育 ) 確 實 是 其 所 賦 予 的 重 要 意 涵 之 一 ; 且 卦 辭 所 言 匪 我 求 童 蒙, 童 蒙 求 我, 亦 確 實 指 引 了 從 事 教 育 的 幾 個 根 本 原 理, 與 儒 者 思 想 乃 至 後 世 教 育 理 論 皆 可 相 互 印 證, 不 論 是 從 教 師 的 立 場 論 師 道 尊 嚴, 引 證 所 謂 禮 聞 來 學, 不 聞 往 教 28, 或 從 受 教 者 的 角 度 來 看 童 蒙 才 是 學 習 之 主 體 ; 乃 至 從 教 學 方 法 上 強 調 不 憤 不 啟, 不 悱 不 發 29, 學 生 自 主 學 習 較 之 填 鴨 式 教 育 更 有 成 效 等 等, 匪 我 求 童 蒙, 童 蒙 求 我 之 卦 辭, 不 僅 可 與 上 述 教 育 原 理 之 精 神 相 呼 應, 且 更 因 其 創 造 性 詮 釋 的 空 間, 可 給 予 後 人 種 種 反 思 與 啟 發 由 此 再 看 爻 辭 中 所 言 之 發 蒙 ( 初 六 ) 包 蒙 ( 九 二 ) 困 蒙 ( 六 四 ) 童 26 孔 孟 月 刊 486(2003), 頁 同 前 註, 頁 語 出 禮 記. 曲 禮 上, 禮 記 注 疏 ( 上 ) ( 十 三 經 注 疏 分 段 標 點 10, 臺 北 : 新 文 豐 ), 頁 論 語. 述 而 第 8 章 ( 朱 熹, 四 書 集 註, 臺 北 : 學 海,1988), 頁 95 58

9 袁 光 儀 :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蒙 ( 六 五 ) 擊 蒙 ( 上 九 ), 與 其 論 證 其 本 義 與 教 育 無 關, 似 乎 不 如 仍 就 教 育 的 角 度, 以 啟 蒙 應 有 的 態 度 與 方 法 尋 求 恰 當 詮 釋, 或 許 更 加 簡 易 直 截 一 些 總 之, 作 為 上 古 占 筮 之 紀 錄, 蒙 卦 卦 辭 與 各 爻 辭 文 句 之 本 義 或 未 必 為 教 育 而 發, 然 而, 將 周 易 整 理 成 書 者 尤 其 是 彖 傳 象 傳 之 作 者, 卻 無 疑 地 十 分 重 視 蒙 卦 物 之 稺 的 象 徵, 且 亦 深 刻 體 認 啟 蒙 這 一 教 化 事 業 的 重 要 性, 而 將 其 對 此 中 問 題 之 思 考, 以 簡 要 之 文 句, 豐 富 的 象 徵 意 涵 流 傳 後 世, 故 後 世 學 者 皆 可 藉 蒙 卦 而 對 教 育 理 論 與 實 踐 原 則 作 一 申 發 雖 然, 後 世 學 者 學 思 所 得, 或 未 必 皆 同, 亦 未 必 盡 符 合 卦 爻 辭 文 句 之 本 義, 但 所 當 辯 難 者 或 不 在 此 就 其 個 人 學 術 而 言, 若 其 詮 解 有 其 一 貫 理 路 且 自 成 體 系, 而 無 語 焉 不 詳 前 後 矛 盾 之 蔽, 則 皆 成 其 為 一 家 之 言 ; 所 當 反 思 者, 是 其 一 家 之 言 是 否 僅 是 仁 者 見 之 謂 之 仁, 知 者 見 之 謂 之 知 30 之 各 抒 一 見 ; 或 亦 揭 示 某 些 顛 撲 不 破 的 真 理, 足 供 後 人 再 三 反 思 玩 味, 甚 至 依 其 所 言 奉 行, 亦 可 百 世 以 俟 聖 人 而 不 惑 31? 僅 以 體 罰 為 例, 如 黃 志 傑 顯 然 反 對 前 人 以 蒙 卦 爻 辭 論 證 其 深 具 體 罰 觀 念 32, 而 其 他 申 述 蒙 卦 教 育 精 神 者, 則 或 不 諱 言 體 罰 在 中 國 傳 統 教 育 觀 念 上 是 被 允 許 的 33, 然 而, 發 蒙 擊 蒙, 是 否 舍 體 罰 外 不 能 為 功? 或 發 蒙 擊 蒙 之 道 多 方, 體 罰 僅 是 長 期 存 在 的 諸 多 方 式 之 一? 若 自 此 一 角 度 反 思, 則 可 知 即 使 以 教 育 觀 點 詮 釋, 初 六, 發 蒙, 利 用 刑 人, 用 脫 桎 梏, 以 往 吝, 以 及 上 九, 擊 蒙, 不 利 為 寇, 利 禦 寇, 仍 有 各 種 詮 釋 的 可 能 性, 亦 未 必 即 論 證 易 教 贊 成 體 罰 以 上 對 前 輩 學 者 以 蒙 卦 為 主 題 之 論 文 略 作 討 論, 簡 而 言 之, 除 黃 志 傑 外, 大 抵 皆 以 教 育 觀 點 闡 釋 其 意 涵 ; 然 而, 若 再 解 析 卦 辭 及 各 爻 辭 之 內 涵, 則 異 說 甚 多 若 以 歷 代 各 家 註 解 來 看, 則 未 必 皆 明 言 蒙 卦 之 教 育 思 想 ; 即 使 以 教 育 精 神 闡 釋 卦 辭 及 彖 傳 大 象, 亦 未 必 即 以 教 育 觀 點 通 釋 六 爻 在 諸 家 各 自 不 同 的 詮 解 中, 吾 30 周 易. 繫 辭 上 第 4 章, 同 註 21, 頁 中 庸 第 29 章, 同 註 29, 頁 同 註 26, 頁 同 註 22, 頁 6 59

10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人 自 無 法 執 一 廢 百, 在 其 中 選 定 任 何 一 家 作 為 標 準 答 案, 僅 能 回 到 本 文 的 主 題 :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對 蒙 卦 之 詮 解, 而 對 照 其 與 歷 代 諸 家 有 何 異 同 李 贄 對 蒙 卦 之 簡 評 為 取 象 尤 難, 問 學 至 盡 34, 可 見 李 贄 基 本 上 亦 從 教 育 的 角 度 解 析 其 內 涵, 所 謂 問 學, 則 見 其 主 要 是 由 學 習 者 ( 蒙 者 ) 的 立 場 看 問 題 蒙 卦 之 蒙 稚 象 徵, 與 童 心 人 之 初, 心 之 初 之 階 段 正 相 彷 彿 35, 而 力 主 童 心 不 可 失 的 李 贄, 對 於 所 謂 啟 蒙 與 問 學 的 意 義, 正 有 別 具 心 眼 的 見 解, 值 得 詳 加 考 察 ( 二 ) 李 贄 蒙 卦 解 之 內 容 探 析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對 蒙 卦 之 說 解, 乃 先 順 卦 辭 彖 傳 加 以 申 發, 其 後 再 就 各 爻 辭 作 一 貫 串 解 釋, 因 此, 就 李 贄 觀 點 而 言, 蒙 卦 之 卦 爻 辭 乃 一 整 體, 而 皆 是 聖 人 對 問 學 之 意 義 方 法 態 度 乃 至 終 極 目 標 之 指 引 由 於 李 贄 往 往 融 周 易 經 傳 之 文 句 於 其 解 說 之 中, 故 以 下 先 引 述 蒙 卦 經 傳 之 內 容 : 蒙 : 亨 匪 我 求 童 蒙, 童 蒙 求 我 初 筮 告, 再 三 瀆, 瀆 則 不 告 利 貞 彖 曰 : 蒙, 山 下 有 險, 險 而 止, 蒙 蒙, 亨, 以 亨 行, 時 中 也 匪 我 求 童 蒙, 童 蒙 求 我, 志 應 也 初 筮 告, 以 剛 中 也 再 三 瀆, 瀆 則 不 告, 瀆 蒙 也 蒙 以 養 正, 聖 功 也 初 六 : 發 蒙, 利 用 刑 人, 用 說 桎 梏, 以 往 吝 象 曰 : 利 用 刑 人, 以 正 法 也 九 二 : 包 蒙, 吉 納 婦, 吉 子 克 家 象 曰 : 子 克 家, 剛 柔 接 也 六 三 : 勿 用 取 女, 見 金 夫, 不 有 躬, 無 攸 利 象 曰 : 勿 用 取 女, 行 不 順 也 六 四 : 困 蒙, 吝 象 曰 : 困 蒙 之 吝, 獨 遠 實 也 六 五 : 童 蒙, 吉 象 曰 : 童 蒙 之 吉, 順 以 巽 也 34 九 正 易 因, 頁 童 心 說 : 童 子 者, 人 之 初 也 ; 童 心 者, 心 之 初 也 ( 焚 書 卷 3, 頁 92) 60

11 袁 光 儀 :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上 九 : 擊 蒙 不 利 為 寇, 利 禦 寇 象 曰 : 利 用 禦 寇, 上 下 順 也 36 象 曰 : 山 下 出 泉, 蒙 ; 君 子 以 果 行 育 德 蒙 卦 卦 象 坎 下 艮 上, 坎 為 水, 為 險, 艮 為 山, 為 止 ; 九 二 以 陽 爻 居 下 卦 之 中, 故 曰 剛 中, 為 師 位, 即 匪 我 求 童 蒙, 童 蒙 求 我 之 我, 六 五 之 童 蒙, 與 九 二 乃 一 陰 一 陽, 為 正 應, 故 曰 志 應 ; 彖 傳 即 就 卦 象 本 身 解 析, 大 抵 為 易 經 解 卦 之 通 義 此 外, 蒙 卦 唯 九 二 上 九 為 陽 爻, 其 他 為 陰 爻, 故 九 二 上 九 象 徵 師 尊, 而 其 他 陰 爻 象 徵 處 於 不 同 境 況 下 之 蒙 者, 以 教 育 觀 點 解 卦 者, 其 論 釋 或 詳 略 互 見, 而 大 抵 不 違 背 此 原 則 李 贄 的 說 解 基 本 上 先 依 彖 傳 作 發 揮, 曰 : 山 下 有 險, 險 而 止, 以 此 卦 下 險 上 止 象 也 夫 方 其 止 也, 混 混 沌 沌, 莫 知 所 之 童 蒙 如 此, 聖 人 如 此, 雖 欲 不 止, 其 可 得 乎! 然 既 以 險 而 止, 則 必 以 亨 通 而 行, 及 其 亨 通 而 行 也, 聖 人 如 此, 童 蒙 如 此, 雖 欲 不 行, 又 可 得 乎! 故 曰 : 蒙, 亨 以 亨 行, 時 中 也 言 時 止 即 止, 時 行 即 行, 即 此 便 是 時 中 聖 人, 與 蒙 無 異 矣 然 則 蒙, 乃 人 之 正 性 ; 養 蒙, 即 所 以 養 正, 而 為 做 聖 之 實 功, 是 以 利 貞 也 匪 我 求 童 蒙, 童 蒙 求 我 者, 言 我 與 五 之 志 相 應, 故 五 自 相 求, 非 求 我 告 也, 童 蒙 在 中 本 自 無 餘, 我 特 承 順 而 包 納 之, 足 矣! 彼 何 求 而 我 又 何 告! 初 筮 告 者, 初 六 方 出 門, 即 筮 得 二 之 剛 中, 而 來 求 發 其 蒙, 然 至 於 再, 37 至 於 三, 終 不 與 告 者, 非 不 告 也, 恐 瀆 蒙 也 故 曰 : 瀆 則 不 告 以 上 幾 乎 是 彖 傳 之 隨 文 註 釋, 但 無 論 其 論 止 論 亨 論 時 中, 皆 強 調 童 蒙 本 性 之 自 足 至 足, 與 聖 人 無 二 無 別, 則 顯 然 與 一 般 論 啟 蒙 者 強 調 後 天 教 育 之 重 要 性 有 極 大 差 別, 亦 呈 現 了 李 贄 獨 立 於 各 家 註 釋 之 外 的 個 人 特 色 因 此, 李 贄 論 啟 蒙 的 意 義 與 他 家 之 重 點 不 同, 他 指 出 蒙, 乃 人 之 正 性 ; 養 蒙, 即 所 以 養 正, 對 照 李 贄 童 心 說 之 主 張, 則 可 見 其 力 保 心 之 初 的 童 心, 實 出 於 童 心 即 人 之 正 性 之 信 念, 即 以 孟 子 論 性 善 之 超 越 普 遍 性 為 前 提 其 教 育 之 目 標 亦 是 純 粹 儒 學 的 : 養 蒙, 即 所 以 養 正, 即 求 此 做 聖 之 實 功, 而 教 36 九 正 易 因, 頁 103 此 依 李 贄 順 序 將 大 象 移 至 最 後 37 九 正 易 因, 頁

12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童 蒙 學 做 聖 人, 絕 非 教 其 舍 己 外 求, 相 反 地, 當 知 童 蒙 如 此, 聖 人 如 此, 童 蒙 在 中 本 自 無 餘, 以 現 代 的 語 言 來 說, 教 育 的 意 義 便 是 啟 發 童 蒙 自 身 的 主 體 性, 唯 有 自 尊 自 重, 自 信 自 立, 方 可 學 為 聖 人, 倘 若 童 蒙 一 味 地 被 動 依 賴 師 長, 期 待 外 來 的 標 準 答 案, 豈 不 喪 失 自 身 的 主 體 性, 豈 不 違 背 啟 蒙 之 本 質 目 標! 此 所 以 瀆 則 不 告 也 故 童 蒙 求 我 正 在 其 主 體 性 之 發 揚, 為 師 所 須 做 的, 唯 九 二 之 包 蒙 : 承 順 而 包 納 之, 順 著 童 蒙 的 本 性 去 啟 發 他 的 自 覺, 包 容 其 不 同 氣 質 而 能 因 材 施 教, 除 此 之 外, 彼 何 求 而 我 又 何 告! 下 文 繼 而 闡 釋 曰 : 今 觀 其 繫 初 之 辭 曰 : 爾 勿 筮 我 求 告, 欲 我 開 發 爾 之 蒙 昧 為 也, 是 自 加 桎 梏 也, 正 宜 利 用 刑 人, 用 正 法 以 解 脫 其 不 如 法 之 桎 梏 耳 不 然, 吾 恐 其 以 往 而 吝, 反 加 愛 惜, 不 可 脫 矣 不 見 六 四 乎, 本 老 實 人 也, 反 以 為 不 美 而 獨 遠 之 本 蒙 也, 反 以 為 不 美, 而 謂 天 困 之 夫 彼 方 以 蒙 為 困 矣, 其 吝 又 可 脫 邪? 所 謂 38 以 往 吝 者, 正 指 四 之 謂 矣 順 上 文 以 蒙, 乃 人 之 正 性 之 義, 李 贄 對 發 蒙 的 闡 釋 亦 不 同 於 各 家, 反 謂 欲 我 開 發 爾 之 蒙 昧 實 是 自 加 桎 梏, 因 此 他 對 爻 辭 利 用 刑 人, 用 說 桎 梏 之 刑 解 為 正 法 ( 即 蒙 乃 人 之 正 性 之 正 ), 說 解 為 脫, 而 解 作 用 正 法 以 解 脫 其 不 如 法 之 桎 梏 : 啟 發 其 自 身 蒙 之 正 性 而 擺 脫 外 在 價 值 觀 之 束 縛 ; 如 六 四 之 困 蒙, 說 其 本 老 實 人 也, 反 以 為 不 美 而 獨 遠 之 本 蒙 也, 反 以 為 不 美, 而 謂 天 困 之 夫 彼 方 以 蒙 為 困 矣, 其 吝 又 可 脫 邪? 凡 此 皆 可 看 出 李 贄 之 以 蒙 為 美 以 蒙 為 正 的 態 度 故 困 蒙 之 困 不 在 困 於 蒙 昧, 而 在 其 不 能 自 覺 蒙 之 正 性, 39 六 四 小 象 所 謂 獨 遠 實 也 之 實, 在 李 贄 之 詮 釋, 即 蒙 本 質 之 正 性, 故 發 蒙 的 過 程, 不 在 於 去 除 蒙 昧, 不 在 於 使 童 蒙 遠 離 蒙 昧 狀 態, 而 在 於 啟 發 蒙 者 之 自 覺 其 正 自 信 其 美, 換 言 之, 即 認 清 自 身 生 命 之 本 質 與 價 值 相 反 地, 若 求 外 在 的 價 值 取 代 自 身 蒙 之 正 性, 獨 遠 其 實, 則 為 自 加 桎 梏, 以 往 而 吝, 不 可 脫 矣 38 九 正 易 因, 頁 諸 家 註 實 多 依 王 弼 注 : 陽 稱 實 也 ( 同 註 21, 頁 89) 即 六 四 上 下 兩 爻 皆 陰, 獨 遠 於 九 二 與 上 九, 困 於 蒙 昧, 不 能 比 賢, 以 發 其 志 ( 同 前, 頁 88), 故 稱 其 獨 遠 實 李 贄 說 解 看 似 不 同 於 各 家, 但 以 實 為 正 性, 仍 是 陽 ( 師 ) 所 象 徵 的 本 質 意 義, 故 其 精 神 與 諸 家 亦 不 矛 盾 62

13 袁 光 儀 :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以 上 以 初 六 及 六 四 合 併 解 說, 以 下 則 再 就 九 二 六 五 之 居 中 正 應 對 比 六 三 上 九 處 上 爻 之 不 合 中 道, 而 將 六 爻 之 吉 凶 在 其 以 蒙 為 正 的 義 理 系 統 下 成 其 一 貫 之 說 解, 曰 : 六 五 柔 順 居 中, 若 以 為 婦, 則 為 童 蒙 之 婦 ; 若 有 子, 亦 為 童 蒙 克 家 之 子 故 九 二 以 包 蒙 之 吉, 成 六 五 童 蒙 之 吉, 而 後 六 五 能 以 己 之 童 蒙, 順 以 巽 入 於 九 二 之 包 蒙 然 則 二 與 五 之 無 不 吉 也, 固 宜 若 六 三, 則 知 識 大 開, 行 已 不 順 於 蒙 矣 大 抵 世 之 蒙 者, 聰 明 日 廣, 往 往 見 金 而 不 見 其 身 是 故 以 聞 一 知 十 者 為 大 賢, 而 日 貨 殖 焉, 反 以 空 空 者 為 鄙 夫, 屢 空 者 為 貧 乞 瀆 之 則 喜, 告 40 之 則 喜, 加 之 以 桎 梏 則 又 喜 所 謂 為 寇 也, 非 禦 寇 也 李 贄 以 九 二 六 五 之 居 中 正 應, 而 將 九 二 爻 辭 包 蒙, 吉 納 婦, 吉 子 克 家, 與 六 五 小 象 童 蒙 之 吉, 順 以 巽 也, 作 一 聯 繫 貫 串, 而 得 出 無 不 吉 的 贊 辭, 表 現 了 對 爻 辭 所 述 之 全 盤 接 納 與 肯 定 其 要 義 已 在 前 釋 卦 辭 時 申 論 過, 故 未 多 加 贅 述, 要 言 之, 即 以 二 五 兩 爻 正 具 體 顯 示 了 卦 辭 之 匪 我 求 童 蒙, 童 蒙 求 我 之 精 神, 九 二 承 順 而 包 納, 六 五 則 順 以 巽, 此 是 教 學 雙 方 最 理 想 的 互 動, 六 五 柔 順 居 中, 能 保 其 蒙 之 正 性, 則 不 論 納 婦 生 子, 皆 無 往 而 不 吉 六 三 居 下 卦 之 上, 又 以 陰 居 陽 位, 在 易 經 中 一 向 象 徵 行 不 順, 乃 須 反 省 戒 懼 的 狀 況, 對 比 李 贄 之 以 蒙 為 正, 六 三 則 是 盲 目 迷 失 遠 離 蒙 之 本 質 的 象 徵 就 一 般 常 情 而 言, 知 識 大 開 聰 明 日 廣, 聞 一 知 十 從 商 貨 殖, 似 乎 即 是 教 育 ( 尤 其 是 現 代 教 育 ) 崇 尚 的 目 標, 但 李 贄 卻 反 而 嚴 加 批 判, 若 以 現 今 傳 遞 知 識 的 教 育 觀 念 來 看, 則 難 以 理 解 李 贄 所 論, 然 而, 若 對 照 童 心 說 批 判 道 理 聞 見 乃 令 童 心 喪 失 的 論 點, 則 可 見 其 學 術 之 一 貫 在 李 贄 來 看, 蒙 之 正 性 才 是 至 善 至 美, 後 天 灌 輸 給 我 們 的 知 識 系 統 與 追 求 金 錢 財 貨 的 價 值 觀, 則 是 強 加 桎 梏, 使 我 們 迷 失 本 性 ( 見 金 不 見 其 身 ) 然 而, 一 旦 以 那 些 外 在 價 值 觀 為 美 善, 則 生 命 自 然 流 於 不 斷 地 外 逐, 看 不 起 質 樸 ( 空 空 者 ) 看 不 起 貧 窮 ( 屢 空 者 ), 而 自 身 便 須 不 斷 追 求 知 識 財 貨 以 傲 人, 無 異 於 不 斷 地 自 加 桎 梏, 李 贄 直 接 借 上 九 爻 辭 之 為 寇 為 喻, 世 俗 教 育 以 知 識 聰 明 貨 殖 為 價 值, 就 李 贄 看 來 皆 是 斲 傷 蒙 之 正 性 之 寇, 40 九 正 易 因, 頁

14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所 當 禦 之, 不 當 為 之, 由 此, 爻 辭 所 言 不 利 為 寇, 利 禦 寇, 亦 在 李 贄 獨 具 心 眼 的 詮 釋 下, 有 了 全 新 的 意 義 以 上 李 贄 論 教 育 與 啟 蒙, 與 世 俗 常 情 之 理 解 似 乎 有 極 大 不 同, 但 卻 是 儒 者 尊 德 性 而 道 問 學 之 本 義, 李 贄 在 蒙 卦 解 說 後 附 錄 了 王 畿 ( 龍 溪, ) 41 之 易 說, 正 可 互 相 參 證 : 王 畿 曰 : 山 下 出 泉, 本 靜 而 清, 水 之 源 也, 不 決 於 東 西, 不 汨 於 泥 沙, 順 以 尋 之, 自 然 可 達 於 海 君 子 法 蒙 之 象, 果 行 以 育 其 德 水 行 而 不 息, 故 曰 果 ; 山 止 而 不 擾, 故 曰 育 夫 純 一 未 發 之 謂 蒙, 蒙 者, 聖 之 基 也 自 蒙 之 義 不 明, 世 之 學 者 以 蒙 為 昏 昧, 妄 意 開 鑿, 助 成 機 智, 汨 以 泥 沙 之 欲, 決 以 東 西 之 趨, 反 使 純 一 之 體 漓, 清 靜 之 源 窒, 非 徒 無 益 而 害 之 也 夫 聖 功 之 要, 全 在 於 蒙 42 純 一 未 發 之 謂 蒙, 蒙 者, 聖 之 基 也, 正 是 儒 者 性 善 人 皆 可 以 為 聖 之 通 義, 世 之 學 者 以 蒙 為 昏 昧, 妄 意 開 鑿, 助 成 機 智, 汨 以 泥 沙 之 欲, 決 以 東 西 之 趨, 則 是 後 天 物 質 生 命 利 欲 交 纏, 蒙 蔽 了 先 天 至 善 本 體 的 結 果, 李 贄 童 心 說 批 判 道 理 聞 見 的 真 義, 對 照 王 畿 此 說, 亦 可 得 到 更 清 楚 的 理 解, 其 以 激 烈 的 言 辭 掃 除 外 在 聞 見 道 理 的 障 蔽, 強 調 絕 假 純 真, 最 初 一 念 之 本 心, 實 基 於 此 聖 功 之 要, 全 在 於 蒙 的 信 仰 與 堅 持, 因 為 唯 有 確 立 道 德 主 體 性, 認 清 本 體 至 善 才 是 至 高 無 上 的 價 值, 才 能 有 做 聖 之 實 功, 否 則 盲 目 依 循 外 在 價 值 追 逐 知 識 美 名 與 財 貨, 除 了 造 就 一 堆 口 是 心 非 的 偽 君 子, 更 擅 於 勾 心 鬥 角 爭 名 逐 利 之 外, 世 界 非 但 不 會 因 此 更 美 好, 反 而 更 添 亂 源 而 已 重 新 以 蒙, 人 之 正 性 理 解 李 贄 學 術 以 童 心 說 為 核 心 之 精 義 所 在, 則 可 知 李 贄 法 神 聖 之 精 神, 實 是 一 純 粹 的 道 德 理 想 主 義 然 而, 對 照 現 實 人 情 之 複 雜 面 向, 若 樂 觀 以 為 人 人 自 反 而 縮, 皆 能 保 其 童 心, 真 心 之 純 粹, 沒 有 陰 暗 邪 惡 的 一 面, 則 不 啻 為 癡 人 說 夢 故 對 於 上 九 爻 辭 之 所 謂 擊 蒙, 李 贄 仍 以 刑 罰 在 教 化 中 的 意 義 作 一 思 考 與 詮 釋, 曰 : 41 中 庸 第 27 章, 同 註 29, 頁 九 正 易 因, 頁

15 袁 光 儀 :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嗚 呼! 乾 坤 之 後, 既 得 震 為 長 男 以 作 之 君, 復 得 坎 為 中 男 以 作 為 師, 又 得 艮 為 少 男 始 作 刑 官, 以 弼 成 其 師 之 教 之 所 不 逮, 而 後 知 艮 止 之 大 功 矣 43! 不 然 其 順 於 蒙 者, 二 能 包 之 ; 其 不 順 者, 雖 二 亦 且 奈 之 何! 要 使 上 下 皆 順, 非 艮 剛 不 能 以 是 知 有 教 則 必 有 刑, 刑 非 無 因 而 設 也 故 曰 : 利 用 刑 人, 以 正 法 也 ; 利 用 禦 寇, 上 下 順 也 聖 人 惓 惓 欲 人 作 聖, 而 施 養 正 之 功 於 無 可 奈 何 之 地 也, 固 如 此 44 蒙 下 卦 為 坎, 上 卦 為 艮, 李 贄 以 坎 ( 九 二 ) 為 師, 而 艮 ( 上 九 ) 則 象 徵 刑 官, 九 二 之 包 蒙, 是 正 面 引 導 的 教 化 力 量, 以 承 順 包 納 所 有 順 以 巽 而 能 受 教 的 學 生, 但 正 因 人 存 在 自 由 意 志, 其 不 順 者, 雖 二 亦 且 奈 之 何! 一 味 承 順 包 納, 畢 竟 無 法 令 所 有 頑 石 皆 能 點 頭, 故 有 教 則 必 有 刑, 對 於 不 依 正 道 的 學 生, 適 度 的 刑 罰 禁 其 為 非, 並 要 求 其 順 服, 仍 是 必 要 的 在 此 李 贄 再 引 用 初 六 及 上 九 小 象 利 用 刑 人, 以 正 法 也, 利 用 禦 寇, 上 下 順 也, 其 刑 仍 取 刑 罰 義, 而 禦 寇 之 道, 當 然 亦 不 脫 刑 罰 之 用, 然 而 刑 罰 當 以 正 法 為 原 則, 以 蒙, 人 之 正 性 的 精 神, 當 然 是 一 種 基 於 人 性 化 的 管 理 ; 所 謂 禦 寇 亦 是 協 助 學 生 避 免 錯 誤 價 值 觀 扭 曲 其 本 性, 因 此 是 與 學 生 站 在 同 一 陣 線 的 禦 寇, 而 不 是 與 學 生 敵 對 的 為 寇 總 而 言 之, 刑 罰 之 施 乃 無 可 奈 何 不 得 已 而 用 之, 只 是 消 極 的 禁 人 為 非, 並 非 教 育 的 目 的, 聖 人 惓 惓 欲 人 作 聖, 懷 抱 此 大 愛 精 神, 希 望 啟 發 所 有 人 的 良 善 本 質, 使 其 自 覺 其 生 而 為 人 至 高 無 上 的 價 值, 這 才 是 教 育 最 終 的 目 標, 也 是 李 贄 心 目 中 文 王 孔 子 之 神 聖 心 事 以 上 將 李 贄 解 說 蒙 卦 之 全 文 分 段 闡 釋, 相 較 於 各 家 註 解 與 前 輩 學 者 之 相 關 論 文, 確 實 可 看 出 李 贄 不 同 於 各 家 之 獨 特 見 解, 但 此 乃 易 經 極 簡 的 文 辭 中 所 本 具 的 創 造 性 詮 釋 之 空 間, 對 照 各 家 論 述, 雖 重 點 或 有 不 同, 但 其 精 神 方 向 往 往 並 不 矛 盾 如 前 已 引 述 李 贄 附 錄 王 畿 之 易 說, 與 其 學 說 之 精 蘊 正 可 相 互 參 證, 而 上 九 艮 剛 有 教 必 有 刑 之 施 教 原 則, 如 朱 熹 ( ) 周 易 本 義 與 王 夫 之 43 此 乃 李 贄 發 揮 乾 坤 屯 蒙 四 卦 順 序 之 精 神 屯 震 下 坎 上, 蒙 坎 下 艮 上, 說 卦 傳 有 震 長 男 坎 中 男 艮 少 男 之 說 ( 第 10 章, 同 註 21, 頁 678), 而 屯 之 卦 辭 曰 : 利 建 侯, 故 李 贄 以 震 為 君, 而 坎 為 師 艮 為 刑 官, 則 依 蒙 卦 九 二 上 九 之 象 徵 而 發 揮 如 此 44 九 正 易 因, 頁

16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 ) 周 易 內 傳 的 詮 釋 皆 可 參 看, 曰 : 以 剛 居 上, 治 蒙 過 剛, 故 為 擊 蒙 之 象, 然 取 必 太 過, 攻 治 太 深, 則 必 反 為 之 害 惟 捍 其 外 誘, 以 全 其 真 純, 則 雖 過 於 嚴 密, 乃 為 得 宜, 故 戒 占 者 如 此 45 凡 事 皆 然, 不 止 為 誨 人 也 童 蒙 德 本 巽 順, 雖 知 有 未 逮, 而 心 無 邪 僻 但 憂 外 至 之 惡, 相 誘 相 侵, 須 為 防 護 若 苛 責 太 甚, 苦 以 難 堪, 則 反 損 其 幼 志 養 蒙 之 道, 止 其 非, 幾 勿 使 狎 46 於 不 順 而 已 矣 童 蒙 本 質 之 真 純 巽 順 心 無 邪 僻, 是 儒 者 之 共 同 信 念 ; 捍 其 外 誘, 或 曰 憂 外 至 之 惡, 相 誘 相 侵, 須 為 防 護, 則 為 施 用 刑 罰 之 由 ; 但 取 必 太 過, 攻 治 太 深, 則 必 反 為 之 害, 苛 責 太 甚, 苦 以 難 堪, 則 反 損 其 幼 志 養 蒙 之 道, 故 動 用 刑 罰 時 務 必 戒 慎 為 之, 亦 是 所 有 惓 惓 欲 人 作 聖 的 儒 者 必 有 的 體 悟 由 此 回 頭 再 看 前 文 提 及 之 體 罰 問 題, 當 可 知 其 固 為 刑 罰 之 一 種, 前 代 儒 者 並 未 禁 用, 亦 未 正 面 肯 定, 故 是 否 施 用 與 如 何 施 用, 唯 看 其 是 否 能 達 到 捍 其 外 誘, 以 全 其 真 純 的 目 標, 或 將 反 損 其 幼 志 養 蒙 之 道? 須 先 解 答 此 一 問 題, 才 能 進 一 步 言 其 贊 同 或 反 對 體 罰, 否 則 用 或 不 用, 皆 不 能 保 證 其 能 達 成 教 育 之 目 標 對 照 朱 子 與 王 夫 之 的 說 解, 更 可 見 蒙, 人 之 正 性 之 說, 並 非 高 倡 童 心 的 李 贄, 或 包 括 王 畿 的 左 派 王 學 特 有 的 詮 釋, 而 是 所 有 儒 者 之 共 同 前 提 ; 而 蒙 以 47 養 正, 惓 惓 欲 人 作 聖, 則 是 儒 者 論 教 育 之 共 同 目 標 李 贄 之 學 術, 不 論 童 心 說 或 九 正 易 因, 其 核 心 精 神 實 乃 一 以 貫 之, 其 蒙 卦 所 闡 釋 之 問 學 要 旨, 亦 處 處 可 與 童 心 說 作 一 印 證, 以 下 將 再 詳 加 析 論 45 朱 熹, 周 易 本 義 ( 王 雲 五 主 編, 四 庫 全 書 珍 本 六 集,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 卷 1, 頁 6 下 46 王 夫 之, 周 易 內 傳 ( 濟 南 : 山 東 友 誼 書 社,1992), 頁 如 韓 國 學 者 趙 顯 圭 論 朱 子 之 教 育 思 想, 亦 概 括 曰 : 朱 熹 教 育 的 意 義 在 於 使 人 明 白 人 性 之 美 善, 而 為 學 的 本 質 即 在 彰 顯 自 身 本 有 的 內 在 秉 彝, 為 己 而 不 為 人 ( 朱 熹 人 文 教 育 思 想 研 究, 臺 北 : 文 津,1998, 頁 102) 即 可 見 不 論 古 今 中 外, 真 知 儒 者 其 道 固 無 不 同! 66

17 袁 光 儀 :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三 童 心 說 與 李 贄 解 易 之 義 理 融 貫 李 贄 童 心 說 要 旨 可 略 分 析 如 下 : 首 先 其 在 彰 明 童 心 之 為 最 初 最 真 最 可 貴, 萬 不 可 失 的 無 上 價 值, 曰 : 童 心 者, 真 心 也 夫 童 心 者, 絕 假 純 真, 最 初 一 念 之 本 心 也 若 失 卻 童 心, 便 失 卻 真 心 ; 失 卻 真 心, 便 失 卻 真 人 人 而 非 真, 全 不 復 有 初 矣 童 子 48 者, 人 之 初 也 ; 童 心 者, 心 之 初 也 夫 心 之 初 曷 可 失 也! 其 次, 則 在 論 述 童 心 之 喪 失, 完 全 是 因 成 長 過 程 中 種 種 聞 見 道 理 從 外 而 入, 從 此 以 外 在 的 價 值 作 主 宰, 而 喪 失 童 心 之 真 純, 曰 : 蓋 方 其 始 也, 有 聞 見 從 耳 目 而 入, 而 以 為 主 於 其 內 而 童 心 失 其 長 也, 有 道 理 從 聞 見 而 入, 而 以 為 主 於 其 內 而 童 心 失 其 久 也, 道 理 聞 見 日 以 益 多, 則 所 知 所 覺 日 以 益 廣, 於 是 焉 又 知 美 名 之 可 好 也, 而 務 欲 以 揚 之 而 童 心 失 ; 知 不 美 之 名 之 可 醜 也, 而 務 欲 以 掩 而 童 心 失 夫 既 以 聞 見 道 理 為 心 矣, 則 所 言 者 皆 聞 見 道 理 之 言 豈 非 以 假 人 言 假 言, 而 事 假 事, 文 假 文 乎? 蓋 其 49 人 既 假, 則 無 所 不 假 矣 由 對 童 心 真 心 的 無 上 推 崇, 李 贄 提 出 一 極 開 放 的 文 學 見 解, 曰 : 天 下 之 至 文, 未 有 不 出 於 童 心 焉 者 也 苟 童 心 常 存, 則 道 理 不 行, 聞 見 不 立, 無 時 不 文, 無 人 不 文, 無 一 樣 創 制 體 格 文 字 而 非 文 者 詩 何 必 古 選, 文 何 必 先 秦 降 而 為 六 朝, 變 而 為 近 體 ; 又 變 而 為 傳 奇, 變 而 為 院 本, 為 雜 劇, 為 西 厢 曲, 為 水 滸 傳, 為 今 之 舉 子 業, 皆 古 今 至 文, 不 可 得 而 時 勢 先 50 後 論 也 此 一 以 童 心 之 真 為 標 準, 而 將 傳 奇 小 說 皆 推 為 古 今 至 文 的 開 放 性 見 解, 無 疑 打 破 正 統 文 學 之 觀 念, 故 李 贄 進 一 步 破 除 人 們 對 六 經 語 孟 的 盲 目 推 崇, 而 曰 : 48 焚 書 卷 3, 頁 焚 書 卷 3, 頁 焚 書 卷 3, 頁 92 67

18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夫 六 經 語 孟, 非 其 史 官 過 為 褒 崇 之 詞, 則 其 臣 子 極 為 讚 美 之 語 又 不 然, 則 其 迂 闊 門 徒, 懵 懂 弟 子, 記 憶 師 說, 有 頭 無 尾, 得 後 遺 前, 隨 其 所 見, 筆 之 於 書 後 學 不 察, 便 謂 出 自 聖 人 之 口 也, 決 定 目 之 為 經 矣, 孰 知 其 大 半 非 聖 人 之 言 乎? 縱 出 自 聖 人, 要 亦 有 為 而 發, 不 過 因 病 發 藥, 隨 時 處 方, 以 救 此 一 等 懵 懂 弟 子, 迂 闊 門 徒 云 耳 藥 醫 假 病, 方 難 定 執, 是 豈 可 遽 以 為 萬 世 之 至 論 乎? 然 則 六 經 語 孟, 乃 道 學 之 口 實, 假 人 之 淵 藪 也, 斷 斷 乎 其 不 51 可 以 語 於 童 心 之 言 明 矣 以 上 看 似 激 烈 批 判 聖 人 經 教 的 背 後, 李 贄 批 判 的 其 實 是 後 人 盲 目 依 循 經 教 文 字, 而 喪 失 主 體 精 神 思 辨 能 力 的 愚 行 聖 人 有 為 而 發 因 病 發 藥, 隨 時 處 方 的 指 導 豈 不 亦 出 自 童 心 之 真? 但 若 後 人 執 其 一 時 之 言 而 為 萬 世 之 至 論, 則 六 經 語 孟 已 徹 底 淪 為 一 種 外 在 的 聞 見 道 理, 無 法 引 發 生 命 最 真 切 的 感 動, 反 不 如 傳 奇 小 說 之 啟 迪 人 心 一 味 依 循 經 教 文 字, 食 古 不 化, 則 無 法 真 切 面 對 生 命, 無 法 保 有 童 心, 又 如 何 掌 握 生 命 的 主 體 性? 童 心 說 全 文 意 旨 大 抵 如 是, 可 見 其 除 了 推 崇 童 心 之 真, 並 批 判 外 在 道 理 聞 見 之 假, 而 著 重 破 除 道 理 聞 見 ( 聖 人 經 教 ) 之 障 蔽 外, 並 沒 有 充 分 論 證 其 童 心 之 真 何 以 當 為 無 上 價 值? 一 般 人 的 成 長 過 程, 便 以 擺 脫 童 稚 蒙 昧 多 識 道 理 聞 見 為 目 標, 李 贄 之 說 難 道 不 是 違 反 常 識 與 常 情? 如 何 理 解 其 以 聞 見 為 蔽 之 真 義? 然 則 若 聞 見 道 理 不 足 為 貴, 吾 人 又 當 何 學? 童 心 說 亦 有 言 : 古 之 聖 人, 曷 嘗 不 讀 書 哉! 然 縱 不 讀 書, 童 心 固 自 在 也, 縱 多 讀 書, 亦 以 護 52 此 童 心 而 使 之 勿 失 焉 耳, 非 若 學 者 反 以 多 讀 書 識 義 理 而 反 障 之 也 可 見 讀 書 識 義 理, 亦 未 必 便 障 蔽 童 心, 且 聖 人 正 是 讀 書 識 義 理 亦 能 護 此 童 心 者! 由 此 來 看, 李 贄 豈 不 獨 尊 聖 人? 但 聖 人 之 讀 書 識 義 理, 與 一 般 人 之 以 聞 見 道 理 障 童 心, 究 竟 異 同 何 在? 以 上 種 種 問 題 童 心 說 皆 未 正 面 解 答, 因 此, 單 就 童 心 說 一 文 來 看, 李 贄 實 破 而 未 立, 僅 有 遮 詮 而 未 有 表 詮 然 而, 前 述 焚 書 卷 3, 頁 焚 書 卷 3, 頁 龔 鵬 程 即 批 評 曰 : 反 覆 強 調 勿 以 道 理 聞 見 障 蔽 童 心, 卻 未 從 盡 心 發 揚 本 心 明 覺 功 能 方 面 去 申 論 ( 同 註 7, 頁 9) 然 而 單 看 童 心 說 ( 或 焚 書 藏 書 之 因 緣 語 忿 激 語 ) 固 有 此 病, 但 九 68

19 袁 光 儀 :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則 恰 可 正 面 闡 明 童 心 之 內 涵 與 價 值, 並 申 述 聞 見 道 理 何 以 為 蔽, 此 外, 更 進 一 步 對 啟 蒙 問 學 真 正 的 意 義 態 度 方 法 與 目 標, 有 深 刻 的 思 考, 以 下 再 綜 合 析 論 之 : ( 一 ) 童 心 之 正 童 心 說 僅 說 童 心 是 真 心, 是 絕 假 純 真, 最 初 一 念 之 本 心, 但 真 一 定 能 等 於 價 值 嗎? 若 如 論 者 所 謂 童 心 即 人 欲, 人 欲 固 是 真, 但 人 欲 真 能 作 為 價 值 判 準 嗎? 故 童 心 真 心 做 為 李 贄 學 術 之 最 高 價 值, 其 內 涵 決 當 再 加 辨 析 李 贄 之 童 心 固 是 真, 因 為 真, 使 他 亦 必 正 視 人 欲 的 存 在, 亦 必 不 能 忍 受 任 何 虛 偽 矯 飾 的 態 度 ; 簡 言 之, 人 欲 做 為 存 在 的 事 實, 是 童 心 之 真 所 不 能 迴 避 而 必 正 視 的 對 象, 卻 不 是 童 心 的 本 質 內 涵 ; 此 絕 假 純 真, 最 初 一 念 之 本 心 之 所 以 萬 不 可 失, 乃 因 其 同 時 亦 即 是 善 即 是 美, 即 儒 者 所 論 先 天 至 善 的 道 德 主 體 此 在 童 心 說 未 嘗 明 言, 但 九 正 易 因 蒙, 人 之 正 性, 聖 人 如 此, 童 蒙 如 此 之 說, 則 可 印 證 李 贄 心 目 中 的 童 心, 即 與 聖 人 相 同 之 正 性 此 外, 可 再 看 九 正 易 因 釋 坤 卦 六 二 爻 辭 直 方 大, 不 習 無 不 利 之 申 述 曰 : 人 之 生 也 直, 直 疑 不 方 矣 今 言 直 而 又 言 方 者, 以 人 但 知 直 而 不 知 直 之 無 不 方 耳 直 者 為 正, 方 者 為 義 ; 正 者 以 行, 方 者 以 止 直 者 是 敬, 敬 非 著 意, 唯 其 內 之 直 而 已 ; 方 者 是 義, 義 非 襲 取, 唯 其 行 之 利 而 已 此 豈 有 待 於 54 學 習 而 後 利 哉! 固 不 習 而 無 不 利 者 也, 夫 何 疑! 即 如 四 庫 館 臣 評 九 正 易 因 為 謹 守 繩 墨, 人 之 生 也 直, 直 者 是 敬 方 者 是 義, 敬 非 著 意 義 非 襲 取, 此 豈 有 待 於 學 習 而 後 利 哉! 李 贄 此 段 論 釋, 與 傳 統 儒 者 全 無 二 致, 若 如 論 者 所 言 童 心 說 與 儒 者 義 理 之 性 相 對 立, 則 李 贄 此 一 坤 卦 解, 無 異 為 一 種 自 我 矛 盾 與 自 我 背 叛 ; 但 敬 非 著 意 正 易 因 與 道 古 錄 諸 書, 卻 不 乏 正 面 闡 述 者, 尚 待 後 學 發 掘 之 54 九 正 易 因, 頁 97 69

20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義 非 襲 取 不 待 學 習 而 後 利 者 的 主 張, 對 照 童 心 之 絕 假 純 真, 最 初 一 念 的 精 神, 亦 全 然 綰 合, 由 此 對 照, 即 可 見 李 贄 之 真, 實 即 一 種 由 主 體 精 神 出 發, 全 無 刻 意 徇 名 或 虛 矯 外 飾 ( 著 意 襲 取 ) 之 真 道 德, 故 李 贄 之 所 以 能 賦 予 童 心 至 高 無 上 的 價 值 定 位, 正 以 其 對 道 德 主 體 先 天 本 在 ( 不 待 學 習 ) 的 信 仰 與 堅 持 此 一 精 神, 在 四 勿 說 論 禮 與 非 禮 處 亦 充 分 彰 顯 : 蓋 由 中 而 出 者 謂 之 禮, 從 外 而 入 者 謂 之 非 禮 ; 從 天 降 者 謂 之 禮, 從 人 得 者 謂 之 非 禮 ; 由 不 學 不 慮 不 思 不 勉 不 識 不 知 而 至 者 謂 之 禮, 由 耳 目 聞 55 見, 心 思 測 度, 前 言 往 行, 仿 佛 比 擬 而 至 者 謂 之 非 禮 由 中 出 從 天 降 由 不 學 不 慮 不 思 不 勉 不 識 不 知 而 至, 簡 而 言 之, 即 出 自 童 心 之 絕 假 純 真, 最 初 一 念, 才 是 真 正 的 禮 ; 相 反 地, 從 外 入 從 人 得 由 耳 目 聞 見, 心 思 測 度, 前 言 往 行, 仿 佛 比 擬 而 至 者, 換 言 之, 即 是 使 童 心 喪 失 的 聞 見 道 理, 則 全 是 非 禮 這 一 對 禮 與 非 禮 的 定 義, 可 說 違 反 世 俗 常 識 的 認 知, 唯 有 對 照 前 述 所 謂 敬 非 著 意 義 非 襲 取, 才 能 了 解 李 贄 乃 以 童 心 之 最 高 標 準 要 求 吾 人 之 道 德 實 踐 : 絕 不 當 摻 雜 任 何 外 飾 之 假 與 利 欲 美 名 之 追 逐, 而 唯 有 出 於 先 天 至 善 主 體 之 應 然 當 然, 才 是 禮, 才 是 56 真 道 德! 為 了 確 立 童 心 之 真 為 唯 一 真 道 德, 故 李 贄 極 言 從 外 入 之 聞 見 道 理 為 假, 但 試 問 現 實 教 育 難 道 不 正 在 教 導 學 子 聞 見 道 理 嗎? 縱 使 聞 見 道 理 對 照 先 天 本 在 的 童 心 之 真 而 為 假, 假 又 豈 等 於 無 價 值 又 豈 能 等 於 惡 呢? 故 李 贄 大 悖 常 情 之 主 張 背 後 的 意 義 所 在, 當 須 再 加 辨 析 ( 二 ) 聞 見 之 蔽 前 人 以 童 心 說 對 六 經 語 孟 的 批 判, 便 以 為 李 贄 反 對 聖 人 經 教 反 對 儒 者 道 學, 但 對 照 其 九 正 易 因 之 以 文 王 孔 子 之 神 聖 為 法, 則 其 中 矛 盾 將 不 55 焚 書 卷 3, 頁 實 則 前 輩 學 者 對 李 贄 童 心 說 乃 在 建 立 真 道 德 之 旨 亦 有 所 見, 如 許 蘇 民 曰 : 肯 定 人 的 情 感 欲 望 追 求 之 合 理 性, 才 能 在 此 基 礎 上 建 立 一 種 真 正 合 乎 人 性 的 道 德, 才 能 打 破 那 種 本 質 上 是 不 道 德 的 虛 偽 的 道 德 氛 圍 ( 同 註 13, 頁 113) 若 將 儒 學 等 同 於 封 建 禮 教 之 虛 偽 道 德, 則 李 贄 童 心 固 與 儒 學 相 對 立, 但 李 贄 所 論, 實 是 儒 者 真 精 神, 此 其 所 以 能 自 謂 為 真 道 學 之 故 70

21 袁 光 儀 :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可 索 解 上 文 已 析 論 其 蒙 卦 闡 釋, 一 反 世 俗 以 聰 明 貨 殖 為 價 值, 而 批 判 其 為 自 加 桎 梏 ; 回 頭 對 照 童 心 說 之 批 判 道 理 聞 見, 則 亦 可 再 加 反 思 李 贄 以 道 理 聞 見 為 蔽 之 真 義 所 在 若 能 認 清 李 贄 與 儒 者 的 道 德 理 想 主 義, 其 教 育 之 終 極 目 標 乃 在 於 惓 惓 欲 人 作 聖, 則 可 知 李 贄 之 問 學 完 全 是 以 道 德 教 育 的 本 質 作 思 考, 其 反 對 道 理 聞 見, 其 實 是 對 知 識 教 育 與 道 德 教 育 本 質 之 歧 異 作 一 辨 析 如 以 六 經 語 孟 為 從 外 入 的 道 理 聞 見, 則 只 是 一 套 外 在 的 知 識 系 統, 不 能 培 養 自 身 的 道 德 主 體, 遑 論 其 作 聖 之 實 功 ; 但 古 之 聖 人, 曷 嘗 不 讀 書 哉! 以 自 覺 自 身 蒙 之 正 性 為 先, 則 多 讀 書 識 義 理, 當 然 亦 是 護 此 童 心 而 使 勿 失 的 重 要 工 夫, 李 贄 自 身 小 說 戲 曲 無 所 不 讀 的 好 學 精 神, 難 道 不 亦 在 多 讀 書 識 義 理 嗎? 重 要 的 是, 他 所 謂 義 理 的 核 心 即 人 人 本 具 的 童 心 之 正 性, 教 人 復 其 本 心 即 教 育 之 首 要 目 標, 此 即 蒙 卦 問 學 之 精 神 此 問 學 之 旨, 李 贄 在 其 道 古 錄 中 的 一 段 闡 釋 亦 可 作 為 印 證 : 人 之 德 性, 本 自 至 尊 無 對, 所 謂 獨 也, 所 謂 中 也, 所 謂 大 本 也, 所 謂 至 德 也 然 非 有 修 道 之 功, 則 不 知 慎 獨 為 何 等, 而 何 由 至 中, 何 由 立 本, 何 由 凝 道 乎! 故 德 性 本 至 尊 無 對 也, 然 必 由 問 學 之 功 以 道 之, 然 後 天 地 之 間 至 尊 至 貴 可 愛 可 求 者 常 在 我 耳 此 道 問 學 與 尊 德 性 所 以 不 容 有 二 也 重 問 學 者, 所 以 尊 德 性 也 能 尊 德 性, 則 聖 人 之 能 事 畢 矣 於 是 焉 或 欲 經 世, 或 欲 出 世, 或 欲 隱, 或 欲 見, 或 剛 或 柔, 或 可 或 不 可, 固 皆 吾 人 不 齊 之 物 情, 57 聖 人 且 任 之 矣 以 上 釋 中 庸 尊 德 性 而 道 問 學 的 精 神, 重 問 學 者, 所 以 尊 德 性 也, 即 千 古 儒 者 一 貫 的 理 念, 李 贄 非 但 未 嘗 反 之, 甚 且 極 力 申 明 之 唯 有 教 導 童 蒙 認 清 人 之 德 性, 本 自 至 尊 無 對, 天 地 之 間 至 尊 至 貴 可 愛 可 求 者 常 在 我 耳, 確 立 其 道 德 主 體 之 自 信 自 立, 才 是 教 育 之 根 本 目 標, 其 他 或 欲 經 世, 或 欲 出 世, 或 欲 隱, 或 欲 見, 或 剛 或 柔, 或 可 或 不 可, 每 個 人 的 才 性 氣 質 是 天 生 的 不 平 等, 無 法 以 單 一 標 準 要 求 之, 要 其 適 才 適 性, 則 不 論 往 何 方 向 發 展, 皆 唯 有 承 順 而 包 納 之 任 之 而 已 因 此, 知 識 系 統 的 灌 輸, 唯 有 因 材 施 教, 而 不 可 求 備 焉, 若 以 知 57 李 贄 文 集 第 七 卷, 道 古 錄 卷 上, 第 11 章, 頁

22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識 學 習 能 否 聞 一 知 十 分 其 高 下 優 劣, 則 此 外 在 價 值 觀 的 桎 梏, 唯 有 令 童 蒙 以 種 種 外 在 價 值 為 美 惡 之 判 準, 反 以 自 身 之 蒙 昧 為 可 鄙, 習 於 外 逐 的 生 命, 要 如 何 肯 定 自 我 生 命 至 尊 無 對 的 價 值 呢? 李 贄 此 一 對 德 性 與 知 識 的 態 度, 對 照 王 陽 明 ( ) 之 說, 亦 可 有 更 清 楚 的 了 解, 陽 明 曰 : 學 校 之 中, 惟 以 成 德 為 事 ; 而 才 能 之 異, 或 有 長 於 禮 樂, 長 於 政 教, 長 於 水 土 播 植 者, 則 就 其 成 德, 而 因 使 益 精 其 能 於 學 校 之 中 迨 夫 舉 德 而 任, 則 使 之 終 身 居 其 職 而 不 易 用 之 者 惟 知 同 心 一 德, 以 共 安 天 下 之 民, 視 才 之 稱 否, 而 不 以 崇 卑 為 輕 重, 勞 逸 為 美 惡 ; 效 用 者 亦 惟 知 同 心 一 德, 以 共 安 天 下 之 民, 苟 當 其 能, 則 終 身 處 於 煩 劇 而 不 以 為 勞, 安 於 卑 瑣 而 不 以 為 賤 其 才 質 之 下 者, 則 安 其 農 工 商 賈 之 分, 各 勤 其 業, 以 相 生 相 養, 而 無 有 希 高 慕 外 之 心 ; 其 才 能 之 異, 若 皋 夔 稷 契 者, 則 出 而 各 效 其 能 故 稷 勤 其 稼, 58 而 不 恥 其 不 知 教, 視 契 之 善 教, 即 己 之 善 教 也 教 所 有 學 子 成 德, 才 是 教 育 唯 一 具 普 遍 性 的 目 標, 至 於 才 能 之 異, 則 唯 有 順 其 各 自 的 專 長 發 展, 而 不 以 崇 卑 為 輕 重, 勞 逸 為 美 惡, 苟 當 其 能, 則 終 身 處 於 煩 劇 而 不 以 為 勞, 安 於 卑 瑣 而 不 以 為 賤, 各 勤 其 業, 以 相 生 相 養, 而 無 有 希 高 慕 外 之 心, 稷 勤 其 稼, 而 不 恥 其 不 知 教, 視 契 之 善 教, 即 己 之 善 教 也, 以 上 描 述, 說 是 儒 者 的 理 想 國 藍 圖 亦 不 為 過, 簡 而 言 之, 當 人 們 只 以 德 性 為 無 上 價 值, 而 不 在 知 識 才 能 地 位 權 勢 等 種 種 天 生 不 平 等 的 差 異 上 作 比 較 時, 則 人 與 人 間 只 有 無 私 的 付 出, 而 無 無 謂 的 爭 逐, 彼 此 才 能 的 不 同, 只 有 互 相 欣 賞 互 相 依 賴 與 互 相 信 任, 而 無 須 羨 慕 嫉 妒, 更 不 必 爭 權 奪 利 拼 個 你 死 我 活! 李 贄 獨 倡 童 心 之 真 童 蒙 之 正, 乃 至 所 有 儒 者 之 尊 德 性, 即 在 此 一 道 德 理 想 主 義 之 嚮 往 與 堅 持, 而 其 以 道 理 聞 見 為 障 蔽, 批 判 世 之 蒙 者, 聰 明 日 廣, 往 往 見 金 而 不 見 其 身, 便 是 對 世 俗 誤 以 知 識 才 能 論 價 值 的 反 思 與 批 判 童 蒙 德 性 之 真 純 本 與 聖 人 無 別, 但 其 才 能 之 異 則 可 能 相 去 懸 絕, 若 以 聞 見 道 理 為 價 值, 既 知 美 名 之 可 好, 不 美 之 名 之 可 醜, 則 才 質 之 下 者, 如 何 能 免 於 希 高 慕 外? 又 如 何 能 避 免 種 58 傳 習 錄 卷 中 答 顧 東 橋 書, 陳 榮 捷, 王 陽 明 傳 習 錄 詳 註 集 評, 臺 北 : 學 生,1983, 頁

23 袁 光 儀 :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種 虛 偽 巧 詐 與 明 爭 暗 鬥? 又 如 何 能 保 其 德 性 之 真 純? 經 此 反 思, 則 知 種 種 人 世 之 惡, 固 以 聞 見 道 理 障 童 心 而 生 也 李 贄 此 一 對 聞 見 道 理 的 反 省 批 判, 其 實 王 陽 明 亦 早 已 言 之, 曰 : 聖 人 之 所 以 為 聖, 只 是 其 心 純 乎 天 理 而 無 人 欲 之 雜 ; 猶 精 金 之 所 以 為 精, 但 以 其 成 色 足 而 無 銅 鉛 之 雜 也 蓋 所 以 為 精 金 者, 在 足 色, 而 不 在 分 兩 ; 所 以 為 聖 者, 在 純 乎 天 理, 而 不 在 才 力 也 後 世 不 知 作 聖 之 本 是 純 乎 天 理, 欲 專 去 知 識 才 能 上 求 聖 人, 不 務 去 天 理 上 著 工 夫, 徒 弊 精 竭 力, 從 冊 子 上 鑽 研 知 識 愈 廣 而 人 欲 愈 滋, 才 力 愈 多 而 天 理 愈 蔽 : 正 如 見 人 有 萬 鎰 精 金, 不 務 鍛 鍊 成 色 而 乃 妄 希 分 兩 分 兩 愈 增 而 成 色 愈 下, 既 其 59 梢 末, 無 復 有 金 矣 王 陽 明 以 成 色 喻 聖 人 本 心 之 純 乎 天 理, 而 以 分 兩 喻 個 人 才 力 大 小 之 不 同, 成 色 才 是 聖 之 所 以 為 聖 的 關 鍵, 人 人 皆 有 可 學 而 致 ; 而 分 兩 大 小 知 識 才 力 之 別, 非 但 無 關 於 作 聖 之 功, 且 若 不 知 正 確 價 值 之 方 向, 則 知 識 愈 廣 而 人 欲 愈 滋, 才 力 愈 多 而 天 理 愈 蔽 此 正 具 體 指 出 了 一 個 事 實 : 若 以 知 識 才 力 為 凌 駕 於 天 理 之 上 的 價 值, 則 道 德 不 必 然 能 隨 知 識 才 力 同 步 增 長, 甚 且 可 能 正 成 反 比! 若 欲 肯 定 人 人 之 價 值 平 等 皆 可 為 聖, 卻 以 天 生 不 平 等 的 知 識 學 習 為 價 值 判 準, 豈 非 搞 錯 了 方 向? 又 豈 可 能 達 成 惓 惓 欲 人 作 聖 的 教 育 目 標 呢? 經 由 以 上 之 討 論 分 析, 當 可 重 新 理 解 李 贄 以 道 理 聞 見 為 弊 之 真 諦, 非 但 不 是 前 人 所 認 為 的 反 對 聖 人 經 教, 相 反 地, 李 贄 是 以 極 端 認 真 的 高 標 準 反 思 問 學 ( 教 育 ) 的 本 質, 唯 在 啟 發 童 心 道 德 主 體 的 自 覺, 而 徹 底 摒 除 以 知 識 才 能 論 優 劣 的 世 俗 價 值 觀 聞 見 知 識 的 擴 充, 只 須 依 其 才 能 之 異 而 適 性 發 展, 即 使 才 質 之 下 者, 作 生 意 者 但 說 生 意, 力 田 作 者 但 說 力 田, 鑿 鑿 有 味, 真 有 德 之 言, 各 行 各 業 60 的 人 士 皆 是 社 會 不 可 或 缺 的 小 螺 絲 釘, 其 價 值 皆 與 聖 人 無 二 無 別! 因 此, 與 其 說 李 贄 旨 在 打 破 聖 人 經 教, 不 如 說 他 所 批 判 而 要 打 破 的, 是 知 識 分 子 自 以 為 是 的 優 越 感! 但 此 一 批 判, 莫 說 是 專 制 時 代 難 以 為 統 治 階 層 所 接 納, 即 使 在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今 日, 59 傳 習 錄 卷 上 薛 侃 錄, 同 前 註, 頁 答 耿 司 寇, 焚 書 卷 1, 頁 28 73

24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位 居 金 字 塔 頂 端 的 階 級, 又 有 幾 人 真 正 視 社 會 底 層 的 庶 民 之 生 命 價 值 與 其 平 等? 實 則 是 知 識 無 限 地 擴 充, 亦 未 嘗 弭 平 人 間 種 種 不 公 不 義, 反 有 愈 拉 愈 大 的 貧 富 差 距, 人 人 平 等 依 然 只 是 口 號 然 則 以 知 識 財 貨 為 桎 梏 而 視 聖 凡 為 平 等 的 李 贄, 焉 往 而 不 為 異 端? 而 千 古 以 來 一 意 以 尊 德 性 為 上 的 儒 者, 又 如 何 不 被 視 為 迂 遠 而 闊 於 事 情 61 呢? ( 三 ) 啟 蒙 之 道 前 文 已 說 到, 單 就 童 心 說 一 文 而 言, 旨 在 獨 倡 童 心 之 真, 並 破 除 從 外 入 之 聞 見 道 理 之 蔽, 但 童 心 之 真 何 以 當 為 至 高 無 上 之 價 值? 聞 見 道 理 又 何 以 不 得 做 為 主 宰 吾 人 言 行 之 標 準? 若 不 以 聞 見 道 理 為 學, 則 啟 蒙 ( 或 曰 教 育 ) 之 意 義 又 當 何 在? 單 看 童 心 說, 實 破 而 未 立, 而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則 恰 可 補 足 其 正 面 意 涵 童 心 之 真 即 蒙 之 正 性, 讀 書 識 義 理 亦 在 護 此 童 心 而 勿 失, 體 認 童 蒙 在 中 本 自 無 餘 ; 故 啟 蒙 教 育 之 目 標, 不 在 於 灌 輸 外 在 知 識 價 值 取 代 其 蒙 之 正 性, 而 在 啟 發 其 自 覺 童 蒙 如 此, 聖 人 如 此 之 價 值 尊 嚴 李 贄 關 於 啟 蒙 之 道 的 見 解, 童 心 說 固 未 能 及 之, 然 而 蒙 卦 九 二 承 順 而 包 納 之 的 精 神, 在 焚 書 中 早 有 申 明, 李 贄 自 述 其 學 術 乃 真 為 下 下 人 說, 恐 其 沉 溺 而 不 能 出 62, 而 欲 下 下 人 慕 聖 學 聖, 豈 能 責 以 道 學 家 ( 知 識 分 子 ) 的 高 標 準? 故 他 主 張 : 聖 人 不 責 人 之 必 能, 是 以 人 人 皆 可 以 為 聖 63, 不 責 人 之 必 能, 亦 即 蒙 卦 九 二 承 順 包 納 的 胸 襟 ; 李 贄 詮 釋 孔 子 教 其 子 鯉 以 詩 禮 的 態 度, 便 是 如 此 循 循 善 誘 : 終 不 以 不 入 而 遽 已, 亦 終 不 以 不 入 而 遽 強 的 不 責 其 必 能, 他 認 為 此 即 中 者 養 不 中, 才 者 養 不 才 之 道 : 只 可 養, 不 可 棄, 只 可 順, 不 可 逆 逆 則 相 反, 順 則 相 成 64 此 外, 他 對 論 語 舉 直 錯 諸 枉 的 理 解, 亦 在 強 調 此 一 包 容 的 精 神 : 即 諸 枉 亦 要 錯 置 之, 使 之 得 所, 未 忍 終 棄 也 司 馬 遷, 史 記. 孟 子 荀 卿 列 傳 ( 瀧 川 龜 太 郎, 史 記 會 註 考 證, 臺 北 : 洪 氏,1986), 頁 復 鄧 石 陽, 焚 書 卷 1, 頁 9 63 答 耿 司 寇, 焚 書 卷 1, 頁 以 上 引 文 皆 與 友 人 書, 焚 書 卷 2, 頁 復 京 中 友 朋, 焚 書 卷 1, 頁 18 又 : 以 上 討 論 詳 見 袁 光 儀, 為 下 下 人 說 法 的 儒 學 李 74

25 袁 光 儀 :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總 之, 唯 有 懷 抱 對 所 有 蒙 者 ( 不 論 其 不 中 不 才 或 曰 枉 ) 的 大 愛, 肯 定 所 有 生 命 同 等 的 尊 嚴 與 價 值, 才 是 李 贄 心 目 中 文 王 孔 子 的 神 聖 心 事 如 九 正 易 因 詮 釋 觀 卦 曰 : 此 卦 四 陰 在 下, 臣 民 之 象, 下 觀 者 也 二 陽 在 上, 君 子 之 象, 觀 天 下 者 也 然 上 九 一 陽, 但 可 謂 之 大 觀 在 上, 必 有 九 五 中 正 以 觀 天 下, 然 後 自 然 下 觀 而 化 矣 觀 九 五 者, 真 同 觀 於 天 哉! 但 下 之 觀 五 者 以 天, 而 五 之 所 觀 者 即 我 ; 下 之 觀 五 者 如 神, 而 五 之 觀 我 者 即 民 我 生 民 生, 無 二 無 別, 是 謂 天 下 之 平, 此 所 以 不 言 而 喻, 而 下 觀 自 化 與? 而 觀 者 不 一, 化 者 不 一, 則 各 隨 深 66 淺, 自 不 能 一 也 觀 卦 九 五 所 象 徵 的, 便 是 李 贄 理 想 中 的 聖 王 精 神 : 下 之 觀 五 者 以 天, 而 五 之 所 觀 者 即 我 ; 下 之 觀 五 者 如 神, 而 五 之 觀 我 者 即 民 我 生 民 生, 無 二 無 別 聖 人 在 凡 人 眼 中, 自 然 如 天 如 神 ; 但 真 正 的 聖 人 必 不 自 聖, 必 以 萬 物 為 一 體, 以 聖 凡 為 平 等, 看 重 每 一 民 命 與 我 有 同 等 的 價 值! 而 其 教 化 萬 民, 又 豈 在 設 立 一 套 價 值 判 準 分 其 優 劣 促 其 爭 逐? 觀 者 不 一, 化 者 不 一, 則 各 隨 深 淺, 自 不 能 一 也, 此 處 所 描 繪 的 聖 王 教 化, 便 是 如 此 不 責 人 之 必 能 地, 以 不 一 為 正 常, 讓 所 有 人 民 能 依 其 才 性 方 向, 各 隨 深 淺 地 無 須 比 較, 自 由 地 發 展 他 自 己! 這 一 理 想, 在 封 建 專 制 時 代 固 然 是 個 太 天 真 的 神 話, 即 使 到 現 在 號 稱 自 由 多 元 的 社 會, 同 樣 是 個 迂 遠 而 闊 於 事 情 的 夢 想 數 不 清 的 父 母 師 長, 依 然 以 考 取 熱 門 科 系 作 為 教 育 目 標, 而 不 論 其 是 否 適 才 適 性, 這 樣 的 教 育, 難 道 符 合 啟 蒙 的 本 質? 但 以 知 識 財 貨 論 高 下 的 社 會, 當 然 唯 有 適 者 生 存, 不 適 者 淘 汰 的 流 血 競 逐, 生 命 又 何 嘗 能 有 各 隨 深 淺 的 自 由 呢? 然 而, 藉 由 李 贄 之 法 神 聖, 是 否 亦 可 提 醒 吾 人 重 新 反 思 : 人 類 文 明 發 展 至 今, 究 竟 是 要 繼 續 以 追 求 知 識 財 貨 為 價 值, 或 亦 當 適 時 教 導 學 子 認 清 生 命 本 質 不 假 外 慕, 無 不 具 足 的 意 義 呢? 67 由 李 贄 對 觀 卦 聖 王 精 神 的 詮 釋, 當 可 更 加 具 體 印 證 蒙 卦 九 二 所 謂 承 贄 對 陽 明 心 學 之 繼 承 擴 展 及 其 疑 難,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3(2007), 頁 九 正 易 因. 觀, 頁 傳 習 錄 卷 上 薛 侃 錄 : 各 人 儘 著 自 己 力 量 精 神, 只 在 此 心 純 乎 天 理 上 用 功, 即 人 人 自 有, 箇 箇 圓 成, 便 能 大 以 成 大, 小 以 成 小, 不 假 外 慕, 無 不 具 足 ( 同 註 58, 頁 129) 75

26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順 而 包 納 之 的 胸 襟 與 大 愛 雖 然, 以 如 此 堅 信 童 心 之 正 的 樂 觀 人 性 論, 亦 不 能 否 認 現 實 中 的 蒙 者 未 必 皆 能 下 觀 自 化 順 則 相 成 藉 蒙 卦 初 六 之 利 用 刑 人 與 上 九 之 擊 蒙, 李 贄 亦 論 及 有 教 則 必 有 刑 之 義, 然 而 其 中 除 了 正 面 肯 定 艮 剛 刑 官 在 弼 成 師 教 之 不 及 處, 確 有 其 必 要 性 之 外, 所 謂 施 養 正 之 功 於 無 可 奈 何 之 地, 即 可 見 李 贄 對 於 刑 罰 乃 採 不 得 已 而 用 之 的 消 極 態 度 李 贄 對 政 刑 的 態 度, 單 看 蒙 卦 本 文 或 嫌 簡 略, 以 下 再 引 用 其 他 相 關 論 釋 對 照 說 明 首 先 是 九 正 易 因 釋 噬 嗑 卦 辭 利 用 獄, 而 以 九 四 六 五 二 爻 辭 ( 噬 乾 胏, 得 金 矢, 利 艱 貞, 吉 ; 噬 乾 肉, 得 黃 金, 貞 厲, 無 咎 ) 與 其 爻 象 爻 位 之 關 係 作 一 對 照, 而 申 述 曰 : 九 四 中 一 奇 畫, 有 噬 乾 胏 而 得 金 矢 之 象 六 五 噬 乾 肉 而 得 黃 金, 故 曰 得 當 言 位 雖 不 當, 以 之 斷 獄 正 得 當 者 所 謂 利 用 獄 是 也 何 也? 柔 中 也 如 九 四 剛 不 中 正, 雖 有 金 矢 之 才 亦 必 以 利 艱 貞 戒 之 縱 以 艱 貞 獲 吉, 夫 子 亦 以 為 未 光 則 知 獄 貴 情 恕, 用 在 柔 中, 過 剛 者 之 不 足 以 斷 獄, 審 矣! 賁 之 象 曰 : 君 子 以 明 庶 政, 無 敢 折 獄 嗚 呼! 黜 剛 明 於 不 用, 聖 人 好 生 之 心 何 如 68 哉! 學 者 宜 細 思 之 此 段 說 解 之 重 點, 在 於 以 九 四 剛 不 中 正 與 六 五 之 柔 中 作 一 對 比, 六 五 陰 爻 居 陽 位, 本 不 當 位, 但 以 之 斷 獄 則 正 得 當, 其 因 在 於 獄 貴 情 恕, 用 在 柔 中, 相 反 地, 過 剛 者 則 不 足 以 斷 獄, 故 九 四 雖 有 金 矢 之 才 亦 必 戒 之 而 所 以 黜 剛 明 而 不 用 者 無 他, 唯 在 聖 人 好 生 之 心 而 已 能 包 容 不 知 不 能 者 誤 觸 法 網, 夫 子 忠 恕 之 道, 即 使 在 用 刑 治 獄 時, 依 然 是 一 以 貫 之 如 歐 陽 修 瀧 岡 阡 表 中, 記 其 父 深 夜 秉 燭 為 死 刑 犯 求 生 路 的 精 神, 便 可 見 所 謂 獄 貴 情 恕, 千 載 真 儒 皆 心 同 理 同 此 一 包 容 精 神, 擴 而 充 之, 亦 為 王 者 治 天 下 的 胸 襟, 九 正 易 因 之 晉 卦 解, 即 就 文 明 柔 中 之 主 作 一 申 發, 曰 : 今 觀 六 五 以 文 明 柔 中 之 主, 廣 大 地 之 度, 順 遍 照 之 容, 當 時 諸 侯 凡 有 失 得, 皆 一 切 勿 恤 而 不 與 校 矣 此 群 下 所 以 畢 見 其 忱 而 往 吉, 無 不 利 與! 以 陰 居 68 九 正 易 因. 噬 嗑, 頁

27 袁 光 儀 :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陽, 宜 有 悔, 居 離 之 中, 其 德 大 明, 而 下 皆 順 從, 則 其 悔 亡 69 廣 大 地 之 度, 順 遍 照 之 容, 凡 有 失 得, 皆 一 切 勿 恤 而 不 與 校, 便 是 儒 者 理 想 中 三 代 聖 王 能 受 萬 國 擁 戴 的 真 精 神 不 在 於 征 服 掠 奪 宰 制 管 控, 而 僅 在 於 創 造 一 個 和 平 無 爭 的 環 境, 故 不 必 嚴 守 一 套 價 值 判 準 記 其 失 得, 較 其 高 下 優 劣, 而 可 任 各 國 依 其 自 然 環 境 之 不 同 狀 況 各 自 發 展 唉, 果 真 是 個 只 存 在 於 上 古 傳 說 中 的 理 想 社 會 呀! 然 而, 歷 經 二 十 世 紀 兩 次 世 界 大 戰 的 人 類, 依 然 不 能 真 正 洞 徹 和 平 的 真 諦, 依 然 以 自 身 文 化 的 價 值 強 加 於 他 國, 徒 釀 衝 突 爭 端, 較 之 儒 者 理 想 之 迂 遠 而 闊 於 事 情, 當 今 的 人 類, 又 真 能 自 詡 為 更 進 步 嗎? 以 上 由 李 贄 為 下 下 人 說 之 精 神, 看 其 對 啟 蒙 之 道 的 發 揮, 可 知 其 重 在 循 循 善 誘, 故 唯 有 承 順 而 包 納, 不 責 其 必 能 ; 以 文 王 孔 子 之 神 聖 為 法, 則 當 知 我 生 民 生, 無 二 無 別, 尊 重 每 一 生 命 之 個 別 差 異 與 同 等 價 值 故 即 使 不 能 否 認 刑 罰 之 施 或 有 其 必 要 性, 但 李 贄 皆 強 調 大 愛 包 容 的 精 神, 師 者 面 對 每 一 個 別 的 蒙 者 固 是 如 此, 王 者 面 對 天 下 百 姓 不 同 族 群 之 間 的 差 異 時 更 是 如 此 此 一 大 愛 與 包 容, 即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屢 屢 申 言 的 法 神 聖 之 道, 實 亦 程 顥 ( 明 道, ) 所 謂 仁 者 以 天 地 萬 物 為 一 體 70 的 具 體 闡 釋, 此 一 仁 者 之 真 誠 惻 怛, 即 童 心 真 心 之 自 然 發 露, 故 孟 子 曰 : 大 人 者, 不 失 其 赤 子 之 心 者 也 71 此 心 此 理, 乃 千 載 真 儒 所 共 知 共 能, 而 盲 目 追 尋 外 在 價 值 的 偽 道 學 無 與 焉 四 結 語 童 心 說 乃 眾 多 研 究 李 贄 的 學 者 所 必 不 忽 略 的 重 要 文 本, 但 九 正 易 因 作 為 其 生 平 最 後 一 部 十 分 重 視 的 著 作, 卻 少 有 學 者 關 注 以 上 藉 九 正 易 因 中 蒙 69 九 正 易 因. 晉, 頁 黃 宗 羲, 宋 元 學 案 ( 臺 北 : 廣 文, 何 紹 基 等 校 勘 本 ), 卷 13, 明 道 學 案 上, 頁 孟 子. 離 婁 下 第 12 章, 同 註 29, 頁

28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卦 及 相 關 說 解 的 內 涵, 對 李 贄 童 心 說 遮 詮 背 後 的 宗 旨 所 在, 重 新 作 一 闡 釋 對 照 焚 書 中 的 因 緣 語 忿 激 語, 與 九 正 易 因 法 文 王 孔 子 的 真 要 語, 在 看 似 矛 盾 衝 突 的 背 後, 實 可 看 出 李 贄 對 於 儒 學 精 神 的 掌 握, 確 有 超 越 凡 俗 之 真 知 洞 見, 故 以 極 高 的 標 準 激 烈 批 判 言 行 相 違 的 偽 道 學, 批 判 以 虛 偽 外 飾 箝 制 人 心 的 僵 化 禮 教 在 晚 明 專 制 政 體 已 然 腐 敗 不 堪 的 現 實 中, 李 贄 童 心 之 真, 正 如 直 指 國 王 沒 有 穿 新 衣 的 小 孩, 不 僅 令 眾 人 難 堪, 亦 撼 動 了 既 有 的 權 威 秩 序, 若 執 著 於 一 時 的 成 敗 得 失, 當 然 要 視 其 為 洪 水 猛 獸 ; 然 而, 文 王 孔 子 之 為 至 聖, 正 在 其 能 超 越 成 王 敗 寇 的 政 治 現 實, 而 能 指 引 人 類 文 化 發 展 之 方 向 彰 顯 精 神 文 明 的 永 恆 價 值, 此 心 此 理, 千 載 以 下 獨 立 於 政 權 之 外 的 真 道 學, 則 皆 可 洞 徹 故 即 使 焚 書 中 眾 多 的 因 緣 語 忿 激 語, 使 眾 人 誤 以 李 贄 為 反 道 學, 但 真 知 李 贄 的 摯 友 們, 如 馬 經 綸 袁 中 道, 及 焦 竑 ( 弱 侯, ) 劉 東 星 ( 晉 川, ) 等 人, 則 皆 知 其 儒 者 本 懷, 甚 且 推 尊 其 為 聖 人 72 李 贄 學 術 所 有 看 似 矛 盾 的 主 張, 一 言 以 蔽 之, 即 : 待 下 下 人 極 寬, 而 待 道 學 家 極 嚴, 其 實 皆 在 其 聖 凡 平 等 的 信 念 下 所 可 一 以 貫 之 者 證 之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則 知 其 一 方 面 為 蒙 者 言 童 蒙 如 此, 聖 人 如 此 之 正 性, 一 方 面 為 師 者 倡 論 承 順 而 包 納 之 的 大 愛, 在 以 尊 德 性 為 上 的 基 本 精 神 下, 對 於 憑 藉 才 能 高 下 聞 見 知 識 財 貨 名 位 等 分 判 優 劣 的 世 俗 價 值 觀, 便 採 取 嚴 格 批 判 的 態 度 因 其 不 以 任 何 外 在 價 值 分 優 劣, 故 待 所 有 蒙 者 皆 極 寬 ; 但 以 法 文 王 孔 子 之 高 標 準 要 求 所 有 為 師 者 為 政 者, 則 在 世 俗 價 值 之 爭 競 下 取 得 優 勢 的 上 位 者, 皆 如 面 對 照 妖 鏡 一 般, 赤 裸 裸 地 顯 現 其 口 談 道 德 而 志 在 富 貴 忘 卻 童 心 溺 於 私 欲 的 醜 陋 面 目 在 人 類 社 會 無 論 何 時 皆 奉 行 著 適 者 生 存, 不 適 者 淘 汰 的 叢 林 法 則 的 現 實 中, 李 贄 焉 往 而 不 為 異 端? 但 他 所 體 認 的 真 道 學, 對 照 王 陽 明 以 成 色 分 兩 論 聖 人 程 明 道 言 仁 者 以 天 地 萬 物 為 一 體 的 精 神, 又 豈 有 所 別? 老 者 安 之, 朋 友 信 之, 少 者 懷 之, 此 孔 子 之 志 也 73, 然 而 若 失 去 童 心 失 去 蒙 72 沈 德 符 : 溫 陵 李 卓 吾 聰 明 蓋 代, 議 論 間 有 過 奇, 然 快 談 雄 辯, 益 人 意 智 不 少 秣 陵 焦 弱 侯, 沁 水 劉 晉 川, 皆 推 尊 為 聖 人 ( 萬 曆 野 獲 編. 四, 二 大 教 主, 臺 北 : 偉 文, 卷 27, 頁 1821) 73 論 語. 公 冶 長 第 25 章, 同 註 29, 頁 82 78

29 袁 光 儀 :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以 養 正 的 信 念, 這 一 人 人 互 信 互 愛 互 助 的 理 想 社 會, 當 然 永 遠 只 是 個 無 法 實 現 的 烏 托 邦 ; 而 李 贄 法 神 聖 者, 法 孔 子 者 也, 法 文 王 者 也, 則 其 餘 亦 無 足 法 矣 的 堅 持, 難 道 不 正 立 足 於 他 對 聖 人 理 想 境 界 之 深 刻 體 悟 上 嗎? 所 謂 對 道 學 家 之 嚴, 實 乃 李 贄 自 身 律 己 的 標 準, 即 其 自 言 : 清 謹 勇 往, 只 可 74 責 己, 不 可 責 人 袁 中 道 描 述 李 贄 : 本 狷 潔 自 厲, 操 若 冰 霜 人 也, 而 深 惡 枯 75 清 自 矜 刻 薄 瑣 細 者, 謂 其 害 必 在 子 孫 便 是 一 方 面 責 己, 而 一 方 面 堅 決 反 對 以 此 標 準 責 人 的 態 度 李 贄 待 人 之 寬 與 責 己 之 嚴, 在 答 鄧 明 府 一 文, 亦 可 為 具 體 的 例 證 : 間 或 見 一 二 同 參 從 入 無 門, 不 免 生 菩 提 心, 就 此 百 姓 日 用 處 提 撕 一 番 如 好 貨, 如 好 色, 如 勤 學, 如 進 取, 如 多 積 金 寶, 如 多 買 田 宅 為 子 孫 謀, 博 求 風 水 為 兒 孫 福 蔭, 凡 世 間 一 切 治 生 產 業 等 事, 皆 其 所 共 好 而 共 習, 共 知 而 共 言 者, 是 真 邇 言 也 且 愚 之 所 好 察 者, 邇 言 也 而 吾 身 之 所 履 者, 則 不 貪 財 也, 不 好 色 也, 不 居 權 勢 也, 不 患 失 得 也, 不 遺 居 積 於 後 人 也, 不 求 風 水 以 圖 福 蔭 也 言 雖 邇 而 所 為 復 不 邇 者 何 居? 愚 以 為 此 特 世 之 人 不 知 學 問 者 以 為 不 邇 耳, 自 大 道 觀 之, 則 皆 邇 也 ; 未 曾 問 學 者 以 為 邇 耳, 自 大 道 觀 之, 則 76 皆 不 邇 也 肯 定 世 間 一 切 治 生 產 業 等 事, 乃 緣 於 李 贄 對 所 有 下 下 人 蒙 者 的 關 懷 與 接 引 ; 但 唯 有 自 身 不 貪 財 不 好 色 不 居 權 勢 的 道 德 修 養 與 實 踐, 才 能 保 持 童 心 不 被 欲 望 雜 染 的 純 粹 然 而, 李 贄 始 終 強 調 的 是, 以 此 高 標 準 責 己, 尚 不 足 以 為 真 道 學 ; 唯 有 一 方 面 責 己, 一 方 面 包 容 世 間 凡 眾 之 不 知 不 能, 才 是 真 以 天 地 萬 物 為 一 體 的 真 道 學 問 世 間 有 幾 人 當 得 起 李 贄 的 高 標 準? 然 則 曰 李 贄 為 異 端, 不 亦 宜 乎? 且 合 童 心 說 與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申 明 李 贄 學 術 之 基 本 要 義 : 童 心 之 真, 即 蒙 之 正 性, 即 童 蒙 如 此, 聖 人 如 此, 人 人 先 天 本 具 之 平 等 價 值 ; 除 74 豫 約. 感 慨 平 生, 焚 書 卷 4, 頁 同 註 5, 頁 答 鄧 明 府, 焚 書 卷 1, 頁 36 79

30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此 之 外, 任 何 以 後 天 外 在 之 標 準 作 爭 競 比 較, 分 判 其 高 下 優 劣 的 行 為, 則 皆 適 足 以 斲 傷 童 心 迷 失 本 性 唯 有 打 破 對 外 在 價 值 觀 的 盲 從, 找 回 本 心 正 性 之 自 主 自 律, 才 是 教 育 的 目 標, 而 聖 人 面 對 才 質 高 下 不 齊 的 蒙 者, 知 其 逆 則 相 反, 順 則 相 成, 則 唯 有 承 順 包 納 地 因 材 施 教, 而 不 當 過 於 苛 責, 損 其 幼 志 養 蒙 之 道 雖 然, 李 贄 ( 儒 者 ) 的 理 想 始 終 距 離 現 實 很 遠, 但 洞 徹 人 皆 可 以 為 堯 舜 的 真 平 等, 而 能 落 實 於 教 育 中, 致 力 於 啟 發 學 子 道 德 主 體 之 自 覺, 便 是 儒 學 超 越 時 代 的 永 恆 價 值 77 而 正 是 在 這 逐 漸 開 放 多 元 的 時 代, 儒 者 的 理 想, 當 能 更 容 易 被 恰 當 了 解 : 蒙 以 養 正, 本 是 所 有 教 育 者 所 當 秉 持 的 信 念 ; 至 於 才 能 之 異, 絕 不 該 是 分 判 學 子 高 下 優 劣 的 標 準, 如 何 給 孩 子 更 多 的 自 由, 使 其 得 以 適 性 發 展, 而 別 再 以 成 績 扼 殺 其 自 信, 也 該 是 當 前 教 育 所 當 努 力 的 目 標 吧! 77 如 郭 齊 家 等 早 期 學 者 對 宋 明 儒 學 皆 多 有 負 面 評 價, 然 仍 要 肯 定 其 教 育 思 想 為 人 類 崇 高 的 道 德 教 育 學 說 提 供 了 豐 富 的 思 想 資 料 ( 中 國 教 育 思 想 史, 臺 北 : 五 南,1980, 頁 243), 二 十 一 世 紀 之 今 日, 當 更 能 客 觀 理 解 並 發 掘 儒 學 之 普 世 價 值 如 洪 錦 淳, 陽 明 啟 蒙 教 育 的 內 涵 與 義 蘊 ( 國 立 臺 中 護 理 專 科 學 校 學 報 5,2006) 一 文, 對 王 陽 明 論 啟 蒙 教 育 之 思 想 要 旨 有 更 詳 密 之 分 析, 且 合 當 代 西 方 教 育 理 論 如 蒙 特 梭 利 等 之 主 張 相 互 印 證, 本 文 限 於 篇 幅, 無 法 詳 加 引 述 討 論, 但 亦 可 見 儒 者 對 於 教 育 本 質 ( 成 德 ) 之 思 考, 絕 非 過 時 落 伍, 相 反 地, 時 代 愈 進 步, 愈 可 認 清 其 思 想 之 高 度 80

31 袁 光 儀 :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引 用 書 目 李 贄 著, 張 建 業 等 編, 李 贄 文 集 全 七 冊, 北 京 : 社 會 科 學 文 獻,2000 潘 曾 紘 編, 李 溫 陵 外 紀, 臺 北 : 偉 文,1977 周 易 正 義, 十 三 經 注 疏 分 段 標 點 1, 臺 北 : 新 文 豐 禮 記 注 疏, 十 三 經 注 疏 分 段 標 點 10, 臺 北 : 新 文 豐 司 馬 遷, 史 記, 瀧 川 龜 太 郎 : 史 記 會 註 考 證, 臺 北 : 洪 氏,1986 朱 熹, 周 易 本 義, 王 雲 五 主 編, 四 庫 全 書 珍 本 六 集,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朱 熹, 四 書 集 註, 臺 北 : 學 海,1988 王 陽 明, 傳 習 錄, 陳 榮 捷, 王 陽 明 傳 習 錄 詳 註 集 評, 臺 北 : 學 生,1983 王 夫 之, 周 易 內 傳, 濟 南 : 山 東 友 誼 書 社,1992 黃 宗 羲, 宋 元 學 案, 臺 北 : 廣 文, 何 紹 基 等 校 勘 本 沈 德 符, 萬 曆 野 獲 編, 臺 北 : 偉 文, 未 標 出 版 年 紀 昀 等, 欽 定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李 焯 然, 明 史 散 論, 臺 北 : 允 晨,1987 龔 鵬 程, 晚 明 思 潮, 臺 北 : 里 仁,1994 左 東 嶺, 李 贄 與 晚 明 文 學 思 想, 天 津 : 天 津 人 民,1997 許 蘇 民, 李 贄 的 真 與 奇, 南 京 : 南 京 出 版 社,1998 張 學 智, 明 代 哲 學 史, 北 京 大 學,2000 許 建 平, 李 贄 思 想 演 變 史, 北 京 : 人 民,2005 蔡 方 鹿, 宋 明 理 學 心 性 論, 成 都 : 巴 蜀 書 社,2009 趙 顯 圭, 朱 熹 人 文 教 育 思 想 研 究, 臺 北 : 文 津,1998 郭 齊 家, 中 國 教 育 思 想 史, 臺 北 : 五 南,1980 林 慶 彰 主 編, 經 學 研 究 論 著 目 錄 全 三 冊, 臺 北 : 漢 學 研 究 中 心, 黃 尚 信, 周 易 著 述 考, 臺 北 : 國 立 編 譯 館,2002 張 建 業, 李 贄 與 九 正 易 因, 北 京 師 院 學 報 1988, 收 入 中 國 人 民 大 學 書 81

32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報 資 料 中 心 複 印 報 刊 資 料 劉 瀚 平, 周 易 教 育 思 想 探 微 從 蒙 卦 看 啟 蒙 教 育, 嘉 義 師 院 學 報 8(1994) 曾 春 海, 易 教 的 人 文 精 神 及 時 代 意 義, 哲 學 與 文 化 272(1997) 陳 雅 賢, 由 易 經 蒙 卦 論 中 國 古 代 教 育 思 想, 孔 孟 月 刊 413(1997) 張 文 政, 從 易 經 蒙 卦 看 大 易 哲 學 的 教 育 思 想, 中 華 易 學 213(1997) 蕭 義 玲, 李 贄 童 心 說 的 再 詮 釋 及 其 在 美 學 史 上 的 意 義, 東 華 人 文 學 報 2 (2000) 黃 志 傑, 易 經. 蒙 卦 本 義 試 探, 孔 孟 月 刊 486(2003) 溫 愛 玲, 從 雙 溪 經 典 觀 看 李 卓 吾 之 童 心 說 析 論 童 心 說 對 於 王 學 之 繼 承 與 發 展, 東 方 人 文 學 誌 2:4(2003) 洪 錦 淳, 陽 明 啟 蒙 教 育 的 內 涵 與 義 蘊, 國 立 臺 中 護 理 專 科 學 校 學 報 5(2006) 袁 光 儀, 道 德 或 反 道 德 李 贄 及 其 童 心 說 的 再 詮 釋,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2(2007) 袁 光 儀, 為 下 下 人 說 法 的 儒 學 李 贄 對 陽 明 心 學 之 繼 承 擴 展 及 其 疑 難,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3(2007) 袁 光 儀,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初 論 一 條 擴 展 李 贄 與 儒 學 研 究 的 新 路 徑,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8(2010) 82

33-57

33-57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3-57 19 2 90 12 1465-1547 1 2 * 1 1990 4 2 1 4-5 33 34 19 2 3 4 3 1995 3 138 147-149 1990 7 400-407 1994 19 19 23 1980 34 162 177 1971 3 3 27 1961 78 3 1988.6 175-183 4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27-256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張 俐 盈 摘 要 方 東 樹 (1772-1851) 論 詩 名 著 昭 昧 詹 言, 係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與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所 選 名 家 之 作, 一 一 論 其 詩 法 而 成 全 書 凡 二 十 一 卷, 其 中

More information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與 改 造 王 汝 華 摘 要 以 發 皇 新 孔 學 為 畢 生 志 業 的 民 初 大 儒 梁 漱 溟, 其 由 佛 歸 儒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泰 州 學 派 本 文 乃 扣 緊 梁 漱 溟 與 泰 州 學 派 的 關 係 而 發, 參 稽 梁 漱 溟 的 系 列 著 作 ; 檢 視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99-117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 探 析 * 吳 聲 佑 摘 要 筆 者 檢 視 劉 氏 文 本, 釐 清 待 議 問 題 者 有 三 首 探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之 因, 究 得 清 代 揚 荀 學 風 荀 子 從 祀 荀 子 升 經 三 端 次 就 三 傳 荀 子 相

More information

續論

續論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第 19 卷 第 1 期 (95 年 3 月 )23~50 王 士 禎 的 山 水 詩 ( 下 ): 神 韻 與 山 水 23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王 士 禎 的 山 水 詩 ( 下 ): 神 韻 與 山 水 * 黃 雅 歆 摘 要 引 領 康 熙 詩 壇 的 王 士 禎, 匯 聚 有 清 以 來 詩 人 對 詩 歌 創 作 的 主 張, 加 以

More information

NCUE Journal of Humanities Vol. 5, pp. 93-112 March 2012 Theme Awareness and Writing Skills on the Image of Teacher in Chen Heng-jia s Fiction Lian-pe

NCUE Journal of Humanities Vol. 5, pp. 93-112 March 2012 Theme Awareness and Writing Skills on the Image of Teacher in Chen Heng-jia s Fiction Lian-pe 國 立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文 學 院 學 報 第 五 期, 頁 93-112 二 一 二 年 三 月 論 陳 恒 嘉 小 說 寫 作 技 巧 與 主 題 意 識 1 以 老 師 形 象 的 創 作 為 核 心 葉 連 鵬 摘 要 長 期 身 處 教 育 界 的 陳 恒 嘉, 對 於 教 育 相 關 問 題 也 就 十 分 熟 悉 且 關 切, 以 致 於 他 的 小 說 人 物 當 中, 有

More information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2016 年 3 月 頁 43 ~ 94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黃 啟 書 * 提 要 歷 來 學 者 根 據 有 限 文 獻, 對 於 漢 代 經 學 發 展 之 描 述, 堪 謂 完 備 然 在 兩 漢 經 說 文 獻 多 半 亡 佚 的 情

More information

實施在家教育之個案研究

實施在家教育之個案研究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第 二 十 五 期 2006 年 9 月 頁 327-358 鍾 理 和 疾 病 書 寫 探 析 洪 玉 梅 摘 要 鍾 理 和 一 生 坎 坷 多 舛 貧 病 交 迫, 然 而, 他 熱 愛 人 生 熱 愛 文 學, 始 終 以 溫 馨 敏 銳 的 筆 觸, 僕 僕 風 塵 於 創 作 之 途, 倒 在 血 泊 中 死 而 後 已 歷 來, 研 究 鍾 理 和 的

More information

15

15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377-397 20 2 91 12 * 377 378 20 2 2001 11 8 8 1 1 2 2 2002.1 2 379 2 18 1 3 273 2 27 2001.12 120 2002.1.11 http://www.bamboosilk.org.index.htm 3 2002.1.11 380 20 2 251.1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i ii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to encourage and help employees to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so that they can fully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s goals. The main

More information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東華漢學 第 20 期 47-98 頁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 2014 年 12 月 春秋晉國 中大夫 考 黃聖松** 摘要 本文討論 左傳 國語 所載 中大夫 之含義及職司內容 認為 中大夫 不可與 上大夫 下大夫 排比 視為 大夫 等 第 左傳 所載 大夫 一詞前常冠以其他名詞 如 中軍大夫 上軍大夫 下軍大夫 七輿大夫 公族大夫 及 僕大 夫 筆者認為 冠諸 大夫 前名詞即是該大夫職司範圍

More information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八 期 2012 年 3 月 頁 205-234 北 宋 茶 俗 掠 影 以 蘇 軾 茶 詞 為 主 的 探 討 陳 金 英 摘 要 宋 代, 是 一 個 茶 風 熾 盛 的 朝 代, 而 代 表 宋 代 的 文 學 體 裁 宋 詞, 正 是 蘊 含 大 量 飲 茶 風 俗 的 重 要 文 獻 然 而 歷 來 研 究 宋 詞 或 研

More information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by StudentSu-Chen Lee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More information

1-34

1-34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1-34 18 2 89 12 * 1 2 1 2 1 38 1981.6 854 2 11 1982.6 15-34 1992.4 232-250 3 3 3 1965.6 20 5 60 983-984 4 4 5 6 7 4 1980 20 1388 15005 5 1994.11 10 23 6 1980 11 387 8276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106陳怡良.doc

106陳怡良.doc 111 1. 2. * 2005 7 111 146 Hsieh Lingyun s Aesthetic Accomplishment and the Artistic Beauty in His Scenery Poems Chen Yi-Lia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43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教 授 摘 要 韓 儒 鄭 道 傳 (?~1398) 是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大 儒, 他 在 當 時 的 朝 代 更 迭 之 際, 有 極 大 的 影 響 力 由 於 他 得 到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的 信 任, 得 以 實 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四 期 2009 年 4 月 頁 1-28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日 本 復 仇 觀 管 窺 以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 李 隆 獻 摘 要 本 文 延 續 筆 者 對 復 仇 / 復 仇 觀 的 歷 時 性 考 察, 以 日 本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管 窺 日 本 復 仇 觀 的 淵 源 與 嬗 變 之 跡 要 點 如 下 : 一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五期 2007年10月 頁217-258 國立台灣文學館 文化遺產與知識鬥爭[ ] 戰爭期漢文現代文學雜誌 南國文藝 的創刊 柳書琴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1937年7月台灣報刊廢止漢文欄 漢文文學雜誌紛紛停刊 然而 就在1941年12月1日 大東亞戰爭爆發前一週 台北市日 新町意外發行了一份帶有重建純文學理想的漢文雜誌 南國 文藝 何以一份漢文純文學雜誌得以在太平洋戰爭前夕

More information

2 P30 ~ / 2 P P P122 3 P

2 P30 ~ / 2 P P P122 3 P 2 0 1 2 7 July 2 0 1 2 4 1 4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41 No. 4 I210. 97 A 1004-8634 2012 04-0118- 11 030012 1 P70 1. 2 P31 2. 2012-03-21 1953-118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n JI Xiaolan s (1724-1805)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紀 曉 嵐 (1724 1724-1805 1805) 生 平 資 料 斠 正 及 對 聯 聯 論 研 究 LI Ha 李 夏 THE UNIVER

A Study on JI Xiaolan s (1724-1805)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紀 曉 嵐 (1724 1724-1805 1805) 生 平 資 料 斠 正 及 對 聯 聯 論 研 究 LI Ha 李 夏 THE UNIVER Title A study on Ji Xiaolan's (1724-1805)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 Ji Xiaolan (1724-1805) sheng ping zi liao jiao zheng ji dui lian, lian lun yan jiu Author(s) Li, Ha; 李 夏 Citation Li,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期 2010 年 11 月 頁 109-132 論 文 心 雕 龍 中 的 意 象 與 比 興 陳 秋 宏 提 要 本 文 以 文 心 雕 龍 中 的 神 思 物 色 比 興 等 篇 章 為 出 發 點, 藉 由 打 破 篇 章 侷 限 的 論 述, 試 圖 從 物 象 心 象 ( 文 字 ) 意 象 ( 語 言 文 字 層 面 ) 的 創 作 活 動 架 構,

More information

9 21-40 2004 12 * * 22 9 1 2 3 1 1992 2 1960 2 3 1984 8 87 23 4 5 1697 AD 1779 6 7 8 9 10 11 12 4 1977 109-112 5 87 41993 13-38 6 614 7 8 632 9 1974 8 10 631 11 12 632 9 24 13 14 13 1990 14 25 15 16 15

More information

23-46

23-46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3-46 19 1 90 6 1 2 * 1 121 1982.11 3124-3125 2 1988.3 6 23 24 19 1 3 4 3 1986.12 4 1980.9 505 25 5 6 7 8 5 9 1993.10 425 6 579-580 7 552-554 8 26 19 1 9 10 11 12 Benedetto

More information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67 7 8 7 21 8 3 9 10 11 12 168 169 13 14 13 66 14 15 16 17 15 66-67 16 34 17 37 1 6 170 18 19 20 18 34 19 79 8 5 20 37 1 6-7

More information

00. - 0-000 0 10 0 00-0 0 11 12 13 14 15 b 16 17 18 19 0 - 20 0 0-0 0 21 22 H.Mead 0-0 - ( ) 23 ( ) 24 ( ) 25 ( ) 26 27 00 0 00 0 28 29 30 31 ( ) 0 0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 ) Northrop F.S.C.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05 009 4ZXB005 04 6 04 60 4 5 4 5 0 6 988 7 7-7 6 7 6 ( ) 4 4 48 67 46 980 00 46 6 09 46 66 6 ( ) 98 8 69 64 4 5 4 5 9-94 5 4 96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2012 年 6 月 頁 121 144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 張 政 偉 摘 要 學 界 對 清 初 文 人 廖 燕 的 文 學 創 作 與 理 論 的 研 究 逐 漸 展 開, 並 且 獲 致 一 定 的 成 果 然 而 目 前 似 乎 將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歸 類 為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75-398 19 2 90 12 1763-1820 1911-1992 1 2 * 1 1962 11 2 1994 475-481 1994 539-546 375 376 19 2 3 4 5 6 7 8 9 3 1964 440-446 4 1967 10 18 1967 17 1 5 13 22 6 7 1936 452-465

More information

中國飲食色彩初探

中國飲食色彩初探 37 The Introduction of Colors on Chinese Food and Drinks Tzong-Ho Yeh Abstract Fro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food is human being s best activity on the example of nature s humanization.

More information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37 39 1 94 37 54 1 2 3 4 -- NSC92 2411 H 024 003 1 2 1988 27 3 17 257 4 2001 3 1 1652 38 5 1611 1693 6 7 1618 1683 8 9 1724 1805 10 11 12 13 14 5 6 1401 2002 143 7 8 1313 72 101 9 15 54 10 68 12 2901 11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2031342D3320B3B7C475ADABC5E3C149AE76A5CDA5ADBB50B3B7C475A443B6B0A4A7A6D2BFEB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2031342D3320B3B7C475ADABC5E3C149AE76A5CDA5ADBB50B3B7C475A443B6B0A4A7A6D2BFEB2E646F63> 臺 大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四 期 民 96 年 12 月, 臺 北 : 臺 灣 大 學 文 學 院 / 佛 學 研 究 中 心 頁 77-118 黃 繹 勳 法 鼓 佛 教 研 修 學 院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雪 竇 重 顯 (980 1052) 為 禪 宗 雲 門 派 下 重 要 之 禪 師, 本 文 以 呂 夏 卿 ( 活 躍 於 約 1025 1077) 所 著 明 州 雪 竇 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2012) 民 國 101 年 6 月 出 版 1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林 文 彬 * 摘 要 易 經 艮 卦 艮 之 本 義 傳 統 上 都 以 注 視 解 之, 引 申 為 止 是 指 目 視 之 所 注 止 本 文 則 認 為 艮 之 本 義 或 當 為 不 見, 引 申 的 止 義 是 說 因 不 見 而 目 視 為 之 止, 艮 卦

More information

19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二 期 Shi-Jing, Shu-J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chieve Virtues: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of Citation of Shi-Jing, Shu-Jing in Wu-

19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二 期 Shi-Jing, Shu-J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chieve Virtues: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of Citation of Shi-Jing, Shu-Jing in Wu- 2012 年 5 月 頁 195 216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詩 書 與成德之教 郭店楚簡 五行 與 緇衣 引 詩 書 的儒學詮釋 謝君直 摘要 1993 年出土之郭店楚墓儒家竹簡文獻 其中 五行 與 緇衣 本文表現出引證 詩 書 之章法經由 五行 與 緇衣 所引 詩 書 文獻與相關詞章義理之對比 可知 五行 篇引 詩 乃證道德心與天人合德 緇衣 篇乃引 詩 書 證德政 刑罰之道 言行的道德性

More information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 三 十 九 期 2015 年 01 月 頁 223~25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由 心 到 腦 從 腦 的 語 義 脈 絡 論 晚 清 民 初 的 文 化 轉 型 * 徐 瑞 鴻 提 要 傳 統 的 中 醫 理 論 以 心 為 神 明 之 主, 掌 管 思 維 記 憶 與 情 感, 此 一 觀 點 在 近 現 代 受 到 西 方 解 剖 學 的 巨

More informatio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Painting and poetry are comp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Painting and poetry are comp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2008 年 10 月 頁 23-6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 張 高 評 提 要 繪 畫 之 局 限, 詩 歌 可 以 相 濟 ; 詩 歌 之 藝 術, 繪 畫 往 往 借 鏡 之 因 此, 詩 與 畫 由 於 同 趣, 故 會 通 較 易 ; 又 因 異 迹, 故 借 鏡 可 成 本 論 文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國 立 臺 南 大 學 人 文 與 社 會 研 究 學 報 第 44 卷 第 2 期 ( 民 國 99.10):1-24 山 海 經 校 注 與 袁 珂 的 神 話 研 究 鍾 佩 衿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中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生 摘 要 作 為 中 國 神 話 研 究 的 重 要 學 者, 袁 珂 的 研 究 重 心 即 在 於 對 山 海 經 神 話 進 行 詮 釋 與 探 討 ; 研

More information

稡 2010 06 141-161 * 2010.03.31. 2010.05.15. 2010.06.04. 141 2010.06. 1 2 3 4 5 1 451 1994 1992 2 稡 1987 3 4 1997 14-25 5 91950 1989 1990 3 19 142 6 7 232 叀 叀 8 9 17:1 6 1996 14-15239340-342 7 1982 222-223

More information

-0?- 000 --

-0?- 000 -- Journal of Theater Studies 00 - 唱 一 個 殘 夢 到 黃 粱 * 論 邯 鄲 夢 的 飲 食 和 語 言 一 字 字 俱 費 經 營 0- * 00 00 1-00 0 -- -0?- 000 -- 唱一個殘夢到黃粱 論 邯鄲夢 的飲食和語言 時至今日 湯顯祖對戲曲語言藝術的重視 早已為學界所普遍認同 但論者 泰半是從聲律的角度 或 湯沈之爭 即戲曲創作 聲律 辭采

More information

 

  二 六 年 十 二 月 第 三 十 八 期 專 題 論 文 宋 朝 士 大 夫 的 仁 義 觀 為 紀 念 文 天 祥 誕 辰 七 百 七 十 週 年 而 作 王 德 毅 1 明 代 燒 荒 考 兼 論 其 生 態 影 響 邱 仲 麟 25 試 論 黃 宗 羲 政 治 思 想 的 歷 史 意 義 中 西 公 私 觀 演 變 的 一 個 比 較 王 遠 義 65 職 分 與 制 度 錢 賓 四 與 中

More information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 2007 4 1-44 着 1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ore information

The Idea Changing of Father & Son between Two Dynasty Chou Wan-Yu Kao* Abstract Chinese is proud of its country with courtesy and justice. The courtes

The Idea Changing of Father & Son between Two Dynasty Chou Wan-Yu Kao* Abstract Chinese is proud of its country with courtesy and justice. The courtes * 92 2 14 92 6 3 * The Idea Changing of Father & Son between Two Dynasty Chou Wan-Yu Kao* Abstract Chinese is proud of its country with courtesy and justice. The courtesy means everyone s behavior should

More information

ISSN 1021-4542

ISSN 1021-4542 老子 道德經 中的道論與修道思想 77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高雄師大學報 2007,22,77-89 老子 道德經 中的道論與修道思想 劉見成 1 摘 要 一般以老子為修道思想開宗之祖 道德經 一書自然成為修道之根本 經典 老子 道德經 中的修道思想是以其道論作為基礎 老子之道論可分 為 天道 與 人道 兩部分 天道 所指為 本體義的道 即以道為 天地萬物之本根 道為天地根 為萬物之宗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I II III The Study of Factors to the Failure or Success of Applying to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Abstract For years,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has been Taiwan s goal and we are on the way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2006 6 139 170 1849 139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More information

171-200

171-200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171-200 19 2 90 12 * 171 172 19 2 1 2 1 1979 232-233 2 1968 3 125 35 700 173 3 4 3 2000.4 4 1989 12 541-542 174 19 2 5 6 7 8 9 10 5 1987 9 432 6 5 17 539 7 1988 6477 8 4

More information

A Critic of Archetype by Wen Yiduo 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Book of Songs Chu Meng-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

A Critic of Archetype by Wen Yiduo 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Book of Songs Chu Meng-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 2007 10 77-116 77 A Critic of Archetype by Wen Yiduo 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Book of Songs Chu Meng-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National Taipei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4BFAC4BAEFC5FA16DBADEA46CA16EA142A16DB6C0ABD2A57CB867A16EBB50A16DA950A9F6A145C3B4C3E3B6C7A16EA4D1B944BB50AA76B944A4A7A4F1B8FB2E646F63>

<4D F736F F D20B4BFAC4BAEFC5FA16DBADEA46CA16EA142A16DB6C0ABD2A57CB867A16EBB50A16DA950A9F6A145C3B4C3E3B6C7A16EA4D1B944BB50AA76B944A4A7A4F1B8FB2E646F63> 曾 春 海 : 管 子 黃 帝 四 經 與 周 易 繫 辭 傳 天 道 與 治 道 之 比 較 65 管 子 黃 帝 四 經 與 周 易 繫 辭 傳 天 道 與 治 道 之 比 較 曾 春 海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哲 學 系 教 授 摘 要 當 前 學 界 對 周 易 的 研 究, 大 致 上 已 達 成 經 傳 學 的 共 識 四 庫 提 要 卷 一 概 括 易 學 研 究 的 類 型 可 分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3 4 2014 467 47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4 2014 030006 20 20 N092 O6-092 A 1000-1224 2014 04-0467-12 200 13 Roger Bacon 1214 ~ 1292 14 Berthold Schwarz 20 Luther Carrington

More information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 漱 溟 對 陽 明 學 的 思 考 向 度 與 時 代 回 應 - 以 析 辨 大 學 暨 發 皇 心 學 為 雙 軸 王 汝 華 台 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以 當 代 新 孔 學 行 動 的 儒 者 等 封 譽 躋 身 民 初 學 術 之 林 的 梁 漱 溟, 其 回 歸 儒 學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陸 王 心 學, 本 文 緊 扣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2012 年 06 月 頁 205~238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劉 昭 明. 彭 文 良 [ 摘 要 ] 蘇 軾 詠 梅 詩 詞 質 精 量 多, 廣 泛 流 播, 影 響 深 遠, 推 動 提 升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的 發 展 與 地 位 蘇 軾 謫 居 黃 州, 作 紅 梅 三 首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4 期 2008 年 3 月 頁 165~192 165 葛 洪 抱 朴 子 內 篇 與 魏 晉 玄 學 神 仙 是 否 可 學 致 與 聖 人 是 否 可 學 致 的 受 命 觀 李 宗 定 摘 要 葛 洪 以 抱 朴 子 內 篇 一 書 奠 定 道 教 史 上 承 先 啟 後 的 地 位, 書 中 講 神 仙 方 術 養 生 延 年, 又 繼 承 魏 伯 陽

More information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330 330340 CHIA-NAN ANNUAL BULLETIN VOL. 30, PP. 330 340, 2004 331 (1) (2) (3) (4) (5) (6) (7) 1. (8) 332 2. (9) (15) 333 3. (10) 4. 334 (11) 335 (12) (13) 1. 336 2. (14) 3. 337 4. 5. 6. 338 1. 69 2. 321

More information

188 一般論文 The Pursuit of Reality in Family Catastrophe and Crystal Boys Hung, San-Hui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

188 一般論文 The Pursuit of Reality in Family Catastrophe and Crystal Boys Hung, San-Hui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 2011 年 4 月 頁 187-204 國立台灣文學館 家變 與 孽子 中的父子關係與對 真實 世界的追求 洪珊慧 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 王文興與白先勇同為 現代文學 雜誌的重要成員 王文興 家變 與 白先勇 孽子 亦是七 與八 年代台灣文學史上兩部重要的長篇小說 家 變 以父親出走為始 逐章敘述范曄與父親的關係變化 其小說內容與其獨特 的文字表現 引發當時台灣文壇的注目 孽子 則以兒子出走

More information

P

P 100871 I0-03 A 1671-7511 2011 04-0072 - 11 6 18 1 2 3 4 2010-01 - 04 1 2 3 4 72 1 20 2 1 P309 310 1 2 73 1 3 2 1933 1 2 3 74 13 1976 7 2 1 2 P281 1929 1930 1935 1937 1948 1 2 1933 3 25 11 1998 5 ~ 1999

More information

題目:消解羈囚情結的不同嘗試:柳宗元永州遊記的重新解讀

題目:消解羈囚情結的不同嘗試:柳宗元永州遊記的重新解讀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九 期 2012 年 9 月 頁 1-30 消 解 羈 囚 情 結 的 不 同 嘗 試 : 柳 宗 元 永 州 遊 記 的 重 新 解 讀 鄧 城 鋒 摘 要 關 於 柳 宗 元 永 州 遊 記 的 研 究 甚 多, 然 而 對 始 得 西 山 宴 遊 記 等 個 別 篇 章 的 理 解 不 夠 準 確, 未 能 圓 滿 解 釋 這

More information

38

38 5 2007 6 37~50 37 38 5 羣 璂 璂 39 40 5 冲 41 42 5 峯 峯 峯 43 棅 竪 棅 譌 遡 棅 44 5 譌 45 咏 46 5 47 48 5 璂 49 Ch ing Scholars reconsideration of Yen Yu Poetics Hung-Chang Liao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2

2 Zhouyi(Zhou Dynasty Book of Changes) and the Literature By ProfKangChuanCheng Far East College ABSTRACT Book of Changes is not only a book of divination but also a classic booksince its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More information

335-365

335-365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35-365 21 1 92 6 * 335 336 21 1 1 2 3 4 5 6 7 1 1963 8 2 1978 250-251 3 1 7 4 3 2 5 1997 163 6 1984 7 1975 70 337 8 9 10 11 12 13 8 1992 331 333 9 1998 298 10 2001 187 11

More information

09仇小屏.doc

09仇小屏.doc 2003 11 247-264 * * 247 The Phenomena of the Time Structure From Permanent to Momentary and its Aesthetics Examination on Neo Poetry Chou Hsien-p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5\376\275\327\244\3451029)

(Microsoft Word - \245\376\275\327\244\3451029) 第 三 期 (2007 年 9 月 ) 天 問 題 名 意 義 及 其 與 道 家 思 想 的 關 連 張 政 偉 摘 要 天 問 全 篇 以 詰 問 的 方 式 進 行 論 述, 歷 來 以 為 本 篇 是 屈 原 所 作, 於 是 探 索 其 間 的 憂 思 憤 懣 成 為 主 要 的 解 釋 方 向 但 是 近 來 的 研 究 對 於 天 問 作 者 傳 統 說 法 產 生 懷 疑, 並 且

More information

曹美秀.pdf

曹美秀.pdf 2006 3 219 256 (1858-1927) (1846-1894) 1 2 3 1 1988 70 2 1998 51 3 5 1991 12 37-219-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1998 5 1998 6 1988 7 1994 8 1995 725-732 9 1987 170 10 52 11 1994 121 12 2000 51 13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學 研 究 期 刊 泰 國 農 業 大 學 บ นทอนเช นก น และส งผลก บ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จา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มาเป นบทภาพยนตร และบทละคร โทรท ศน ด วยเช นก น จากการเคารพ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ต นฉบ บเป นหล

中 國 學 研 究 期 刊 泰 國 農 業 大 學 บ นทอนเช นก น และส งผลก บ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จา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มาเป นบทภาพยนตร และบทละคร โทรท ศน ด วยเช นก น จากการเคารพ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ต นฉบ บเป นหล วารสารจ นศ กษา มหาว ทยาล ยเกษตรศาสตร การเล อกสรรของย คสม ยท แตกต างก น โดยว เคราะห 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 บทละครโทรท ศน หร อบทภาพยนต จากผลงานคลาสส 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 สม ยใหม ของจ น The Choice of Times Film Adaptation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42EC555A5DFA5C1A7EFADB2B67DA9F1A548A8D3A4A4A640B0EAAE61B56FAE69BED4B2A4B357B9BA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42EC555A5DFA5C1A7EFADB2B67DA9F1A548A8D3A4A4A640B0EAAE61B56FAE69BED4B2A4B357B9BA2E646F63> 改 革 開 放 以 來 的 中 共 國 家 發 展 規 劃 : 以 經 濟 發 展 為 中 心 的 探 討 顧 立 民 國 防 大 學 戰 略 研 究 所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鄧 小 平 於 1978 年 提 出 改 革 開 放 的 國 家 戰 略, 並 提 出 三 步 走 的 國 家 發 展 策 略, 江 澤 民 進 一 步 表 示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頭 二 十 年, 是 中 共 國 家

More information

《紅樓夢》中的「石榴花」-賈元春新論

《紅樓夢》中的「石榴花」-賈元春新論 2004 5 113 ~ 156 * 93.02.04.93.04.14 * 114 Pomegranate Flower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Jia Yuan-chun Ou, Li-chuan * Abstract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flower symbol of Yuan-chun

More information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 2010 年 10 月 頁 95~114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經 學 研 究 所 中 庸 釋 疑 以 慎 獨 等 九 則 詞 語 為 例 黃 忠 天 摘 要 朱 熹 萃 聚 群 賢 之 論, 推 敲 注 釋, 傾 其 畢 生 心 血, 完 成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自 元 仁 宗 皇 慶 二 年 (1313 年 ) 以 降, 此 書 更 成 為 科 舉 考

More information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 立 臺 灣 藝 術 大 學 藝 術 與 人 文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本 論 文 獲 國 家 教 育 研 究 院 博 ( 碩 ) 士 論 文 研 究 獎 助 課 外 讀 物 對 於 國 小 低 年 級 國 語 科 教 科 書 輔 助 性 之 研 究 - 以 新 北 市 100 年 度 國 民 小 學 推 動 閱 讀 計 畫 優 良 圖 書 為 例 指 導 教 授 : 張 純

More informati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 ADVERB AT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LEVEL A Th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 ADVERB AT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LEVEL A Thes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对 外 汉 语 初 中 级 副 词 情 境 教 学 研 究 与 实 践 院 系 : 国 际 文 化 交 流 学 院 学 科 专 业 :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姓 名 : 顾 妍 指 导 教 师 : 缪 俊 2016 年 5 月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information

組合 1.pdf

組合 1.pdf 32 2016 12 1-29 2016-03-31 2016-10-26 DOI: 10.6183/NTUJP.2016.32.1 1257 2 32 Fofa Daming Lu Jing-huei Tsau Abstract Fofa Daming Lu consists of 20 volumes advocating the thought of the three teachings harmonious,

More information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5 顾 城 水 银 组 诗 的 水 意 象 解 读 内 容 摘 要 : 意 象 长 久 以 来 扮 演 着 沟 通 人 与 物 之 间 的 桥 梁 在 顾 城 的 诗 歌 中, 意 象 更 发 挥 了 回 归 到 本 身 及 本 质 上 的 功 用 本 文 旨 在 探 讨 顾 城 组 诗 水 银 里 意 象 所 拼 凑 出 来 的 有 关 复 归 本 源 / 自 然 的 命 题 在 顾 城 笔 下,

More information

1-26

1-26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1-26 20 1 91 6 * 1 2 20 1 1 2 1 1991 215 2 22 1999.1 173-186 23 2000.1 1-17 3 3 1. 2. 4 5 6 3. 7 3 1997 26 4 1973 3 5 4 216 6 4 161 7 1982 886 4 20 1 8 9 19 10 11 12 8 1961

More information

13-4-Cover-1

13-4-Cover-1 106 13 4 301-323 302 2009 2007 2009 2007 Dewey 1960 1970 1964 1967 303 1994 2008 2007 2008 2001 2003 2006 2007 2007 7 2013 2007 2009 2009 2007 2009 2012 Kendall 1990 Jacoby 1996 Sigmon 1996 1 2 3 20062000

More information

[1] 350 [1] 1991

[1] 350 [1] 1991 BIBLID 1026-5279 (2001) 90:1 pp. 115-148 (2001.6) 1 1 5 1897-1960 Keywords Xiantang Wang Diary Documentary Science E-mail: ting6153@mail.scu.edu.tw 116 2001.6 [1] 350 [1] 1991 1 1 7 1897-1960 7 1918 10

More information

/ 1942 11 1937 2 1936 10 4 1936 8 1 2 1936 10 110 1934 10 2 6 40 1 2 4 5 3 13 No. 709 3 20 1 1936 5 10 11 8 5 10 200 50 1937 2 110 10 2 3 30 20 1942 1

/ 1942 11 1937 2 1936 10 4 1936 8 1 2 1936 10 110 1934 10 2 6 40 1 2 4 5 3 13 No. 709 3 20 1 1936 5 10 11 8 5 10 200 50 1937 2 110 10 2 3 30 20 1942 1 2016 3 30 122 May 2016 NO. 3 1942 100091 K26 E297 A 1009-3451 2016 03-0012 - 19 Vivid Descriptions and Tensile Force of Life in Narrative Texts during the Early Long March Interpretation of the 1942 Editio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黃東陽-演繹的風流.doc

Microsoft Word - 1-黃東陽-演繹的風流.doc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頁 1-26 二 一 二 年 三 月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 黃 東 陽 摘 要 本 文 以 專 門 纂 集 民 間 流 傳 東 坡 和 佛 印 對 答 為 戲 的 專 冊 東 坡 問 答 錄 ( 以 下 簡 稱 問 答 錄 ) 為 研 究 文 本, 考 察 是 書

More information

The Six Dynasties to Live in Seclusion the Culture Newly to Change Huang Wei-Lu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National Kaohsiung Nor

The Six Dynasties to Live in Seclusion the Culture Newly to Change Huang Wei-Lu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National Kaohsiung Nor 2007 12 1-26 1 The Six Dynasties to Live in Seclusion the Culture Newly to Change Huang Wei-Lu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More information

ºB€`¶p

ºB€`¶p 2004 3 105 128 1 2 3 1 1992 2 1 993 1 3 11 3 2 000 1 2 000 1 2000 4-105- 4 5 (Bodhidharma,? - 528) 6 7 (1 5 9 2) (1 6 0 2) 4 2 000 2 2 20 2000 657-658 5 6 7 1 997 2 16-217 1 984 487-491 1997 3 193-270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4 年 07 55-86 老 論 老 了 老 老 老 若 李 句 六 老 了 錄 老 行 類 老 見 老 連 不 老 錄 老 55 Discussion on Interpretation of Laoism by Zen Chiu, Min-chieh ABSTRACT Mutual linkage between Buddhism and Laoism has opened the way to

More information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教 科 書 研 究 第 六 卷 第 三 期 (2013 年 12 月 ),59-94 民 國 初 年 小 學 國 語 課 本 的 實 用 主 義 傾 向 以 黎 錦 暉 編 寫 版 本 為 主 要 分 析 對 象 郭 澤 寬 1 陳 祥 丹 2 實 用 主 義 曾 在 上 世 紀 初 前 後, 深 刻 影 響 中 國 發 展 自 本 土, 承 續 洋 務 運 動 素 樸 的 致 用 思 維, 與 來

More information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九 期 2015 年 6 月 頁 129 ~ 17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柳 宗 元 河 間 傳 析 論 兼 論 子 厚 對 人 欲 的 省 思 與 書 寫 方 介 * 提 要 柳 宗 元 與 韓 愈 同 倡 古 文, 同 主 文 以 明 道, 然 而, 傳 世 柳 集 中, 卻 有 河 間 傳 一 文, 以 極 大 膽 之 筆 法 書 寫 女 子

More information

8 戲劇學刊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Peking opera and Modern Drama in Shanghai during the Isolated Island Perio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MingmoYihen and t

8 戲劇學刊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Peking opera and Modern Drama in Shanghai during the Isolated Island Perio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MingmoYihen and t 田村容子 孤島 時期上海跨劇種的互動關係 兩種 明末遺恨 及 改良 之口號 孤島 時期上海跨劇種的互動關係 兩種 明末遺恨 及 改良 之口號* 田村容子** 中文摘要 近年 以抗戰時期的上海話劇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在中國相繼出版問世 但是另一方面 不僅僅局限於話劇 而對同時期的其它諸如京劇 平劇 文明 戲以及申曲 越劇之類的演劇形態也加以關注 並從這些劇種都在 抗戰時期的 上海 這一特殊歷史時空中並存共生這一視角出發所做的研究卻不多

More information

Вера Ивановна Засулич

Вера Ивановна Засулич 1881 2 16 Вера Ивановна Засулич 2 3 3 8 1963 268 14 1963 269 1974 925 1962b 9 1 1 1 2001 10 1 44 10 23 12 15 2018. 2 Georg Ludwig von Maurer in asuperior form arevival 1963 432 1 Fridrich 1 1872-1873 1963

More information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 Reproducing Men Wu 2010 Reproducing Women 1 Men 2 * 17SRC

* Reproducing Men Wu 2010 Reproducing Women 1 Men 2 * 17SRC * Reproducing Men Wu 200 Reproducing Women Men 2 * 7SRC05 2 972 60 26 Reproduction folkways mores institution 2005 3-5 2005 204 984 2004 935 940 940 200 27 208. 5 20 203 2004 935 940 940 979 989 203 28

More information

Travel, Exoticism and Archaism: Peng Hui in Kubo Tenzui's Chinese Poetry Lee Chia-Yu Associate Professor,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Department

Travel, Exoticism and Archaism: Peng Hui in Kubo Tenzui's Chinese Poetry Lee Chia-Yu Associate Professor,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Department 2007 10 117-142 1875-1934 7 1932 117 Travel, Exoticism and Archaism: Peng Hui in Kubo Tenzui's Chinese Poetry Lee Chia-Yu Associate Professor,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Department, National Taipei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1966 93 2 1966 2003 THE RESEARCH OF CHANG HSIAO-FENG'S LYRICAL ESSAYS 1966 2003 8911213 172 LAN PEI CHEN Hsu Hsin yi Keywords CHANG, HSIAO-FENG Modern Prose Lyrical Taiwanese Literature Abstract CHANG,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September, 2013, Vol. 8, No. 2, pp. 23-52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e Mult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September, 2013, Vol. 8, No. 2, pp. 23-52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e Mult 主 題 論 文 課 程 研 究 8 卷 2 期 2013 年 9 月 頁 23-52 十 二 年 國 教 變 革 下 高 中 課 程 與 大 學 多 元 入 學 方 案 關 係 之 研 究 丘 愛 鈴 摘 要 在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的 變 革 下, 本 研 究 目 的 有 三 : 一 分 析 高 中 教 育 與 大 學 多 元 入 學 政 策 目 標 的 關 係 ; 二 探 討 大

More information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 98 年 4 月 only a small part can be seen. Literature creation is just like iceberg floating on the sea, readers can only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 98 年 4 月 only a small part can be seen. Literature creation is just like iceberg floating on the sea, readers can only 冰 山 理 論 下 的 文 藝 創 作 觀 : 王 鼎 鈞 千 手 捕 蝶 析 論 ( 上 ) 頁 93~104 冰 山 理 論 下 的 文 藝 創 作 觀 : 王 鼎 鈞 千 手 捕 蝶 析 論 ( 上 ) Views of Literature Creation under Iceberg (Part I) 黃 雅 莉 Ya-Li Huang 新 竹 教 育 大 學 語 文 系 教 授 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174 Analysis of Yao Bat le between Cin and Jin --also its Application on Chinese Teaching Kuang-Ming Chien* Abstract <Yao Battle between Cin and Jin>

174 Analysis of Yao Bat le between Cin and Jin --also its Application on Chinese Teaching Kuang-Ming Chien* Abstract <Yao Battle between Cin and Jin> 173 198 * ( 94 3 31 94 6 31 ) * 174 Analysis of Yao Bat le between Cin and Jin --also its Application on Chinese Teaching Kuang-Ming Chien* Abstract ( ) is a famous chapter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劉 振 維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人 性 本 善, 乃 是 宋 明 理 學 對 先 秦 儒 學 人 性 論 的 發 明 基 本 上, 宋 明 理 學 家 們 接 受 天 理 流 行 的 宇 宙 觀, 在 理 一 分 殊 的 思 維 下, 藉 禮 記 中 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1...v...doc

Microsoft Word - 001...v...doc 政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05 年 12 月 59-78 頁 陸 游 評 價 的 系 譜 愛 國 詩 人 與 國 家 主 義 高 津 孝 摘 要 本 文 以 南 宋 詩 人 陸 游 為 檢 點 的 焦 點, 從 文 學 史 的 角 度 考 察 陸 游 的 評 價 歷 史, 探 討 文 學 研 究 所 隱 含 的 政 治 性 問 題 和 國 家 主 義 問 題 文 學 史 在 取 舍 評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 13 卷 摇 第 2 期 2014 年 6 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Vol. 13 摇 No. 2 Jun. 摇 2014 芍 药 作 为 中 国 爱 情 花 冶 之 史 考 于 晓 南 1,2, 苑 庆 磊 1 1, 郝 丽 红 (1. 北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79-306 21 1 92 6 * 279 280 21 1 1 1130-1200 Ernst Cassirer, 1874-1945 Sprache und 1 1990 1 1 281 Mythos symbols organs 2 holy priority 3 2 1998 9-10 3 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

More informatio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2014 年 3 月 頁 255-29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論 老 殘 遊 記 中 的 身 體 隱 喻 許 暉 林 * 摘 要 晚 清 以 降, 以 身 體 譬 喻 國 體 成 為 理 解 國 民 與 國 家 關 係 的 重 要 方 式 藉 由 對 老 殘 遊 記 中 身 體 譬 喻 的 分 析, 我 試 圖 提 出 以 下 的 觀 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高 餐 通 識 教 育 學 刊 第 七 期 頁 93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十 二 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7, pp.93, Dec 2011 洗 滌 神 州 舊 淚 痕 論 于 右 任 詩 書 之 頓 挫 美 柯 耀 程 國 立 高 雄 餐 旅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兼 任 講 師 摘 要 于 右 任 為 中 華 民 國

More information

58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壹 研 究 動 機 與 背 景 教 育 成 敗, 繫 於 師 資 之 良 窳 教 育 部 於 2010 年 8 月 召 開 第 八 次 全 國 教 育 會 議 中, 師 資 培 育 與 專 業 發 展 為 一 項 重 要 的 討 論 議 題, 其 中 研 修

58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壹 研 究 動 機 與 背 景 教 育 成 敗, 繫 於 師 資 之 良 窳 教 育 部 於 2010 年 8 月 召 開 第 八 次 全 國 教 育 會 議 中, 師 資 培 育 與 專 業 發 展 為 一 項 重 要 的 討 論 議 題, 其 中 研 修 國 立 臺 南 大 學 特 殊 教 育 學 系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民 99,24 期,57 79 57 臺 灣 與 中 國 大 陸 視 障 教 育 師 資 培 育 制 度 之 比 較 以 臺 南 大 學 與 南 京 特 殊 教 育 職 業 技 術 學 院 為 例 莊 素 貞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特 殊 教 育 學 系 袁 東 浙 江 省 寧 波 市 盲 童 學 校 摘

More information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2006 12 107-136 1661-107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2014 年 06 月 頁 91-122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朱 鶴 齡 書 元 裕 之 集 後 及 其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文 淵 閣 及 文 津 閣 本 文 獻 的 存 佚 問 題 與 其 意 義 邱 怡 瑄 * 摘 要 清 代 經 學 大 家 朱 鶴 齡 (1606-1683) 於 明 清 鼎 革 後 專 意 著 述, 終 生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