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1-黃東陽-演繹的風流.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1-黃東陽-演繹的風流.doc"

Transcription

1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頁 1-26 二 一 二 年 三 月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 黃 東 陽 摘 要 本 文 以 專 門 纂 集 民 間 流 傳 東 坡 和 佛 印 對 答 為 戲 的 專 冊 東 坡 問 答 錄 ( 以 下 簡 稱 問 答 錄 ) 為 研 究 文 本, 考 察 是 書 的 文 體 特 徵 及 思 想 脈 絡, 用 以 理 解 社 會 活 動 對 文 體 遷 變 的 影 響 外, 並 發 明 雅 笑 話 的 特 質 和 形 式 已 知 問 答 錄 用 蘇 軾 個 人 偏 好 調 謔 的 才 性 作 為 塑 造 人 物 的 基 礎, 復 以 蘇 軾 及 佛 印 間 調 謔 且 急 智 的 對 答 作 為 敘 述 的 範 型, 一 方 面 依 照 書 中 人 物 的 重 要 性 為 次 序, 複 製 著 與 原 型 才 性 相 仿 的 人 格 及 形 象, 組 構 出 智 識 階 級 的 群 體 意 識, 另 一 方 面 也 再 製 兩 人 相 同 的 互 動 模 式, 建 立 起 既 定 的 敘 事 模 式 至 於 敘 事 邏 輯, 則 以 證 明 蘇 軾 及 佛 印 等 的 言 語 確 實 含 括 著 才 識 和 智 慧 為 準 則 在 問 答 的 制 式 行 文 中, 主 要 採 取 各 自 闡 發 及 層 遞 推 述 的 敘 事 策 略, 讓 主 客 皆 能 得 到 展 述 己 見 的 機 會 和 空 間, 方 便 於 正 面 地 表 述 此 群 體 特 有 的 才 學 和 性 情 問 答 錄 經 營 出 一 個 絕 對 優 越 和 風 雅 的 名 士 氛 圍, 並 負 起 指 導 讀 者 觀 賞 和 理 解 的 責 任, 將 謔 浪 猥 褻 的 對 答 內 容, 看 待 成 風 雅 且 具 智 慧 的 應 對 問 答 錄 為 傾 慕 風 流 的 民 眾, 輯 錄 甚 而 改 寫 著 各 種 與 兩 人 有 關 的 新 聞 和 傳 說, 自 貼 近 群 眾 的 智 識 想 像 及 理 解, 而 對 後 來 的 通 俗 小 說 及 戲 曲 創 作, 能 發 揮 著 重 要 及 深 遠 的 影 響 關 鍵 詞 : 東 坡 問 答 錄 蘇 軾 佛 印 笑 話 書 宋 代 文 言 小 說 * 國 立 中 興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專 任 助 理 教 授 ( 收 稿 日 期 : ; 通 過 刊 登 日 期 : ) 1

2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壹 引 言 魏 晉 時 因 著 對 個 人 才 性 的 重 視 及 表 彰, 適 時 引 動 了 時 人 更 加 對 言 語 表 現 的 注 目 與 關 心, 一 種 最 直 接 將 心 理 活 動 與 思 維 反 應 於 外 的 方 式 此 能 展 現 個 人 才 性 的 外 徵, 能 由 世 說 新 語 裡 以 品 題 談 吐 的 記 錄 最 夥 以 及 所 擬 立 並 排 序 言 語 規 箴 排 調 輕 詆 讒 險 等 攸 關 對 答 篇 目 中 得 到 應 證 從 中 可 獲 悉 六 朝 時 對 言 語 甚 為 重 視 的 消 息, 更 證 成 了 當 時 確 將 言 語 與 才 性 予 以 連 繫, 呈 現 出 內 在 才 性 和 外 在 言 語 的 聯 結 及 對 等 關 係 1 職 故, 品 藻 言 語 的 意 義, 在 於 依 此 外 徵 便 可 品 題 那 內 在 幽 微 的 才 性 本 質 依 此 思 路, 所 謂 微 諷 可 觀 傳 統 文 論 的 主 張 及 雅 笑 話 的 思 路, 意 味 著 高 明 的 言 語 可 令 人 激 賞, 傾 向 於 正 面 賞 譽 說 話 者 的 急 智 與 聰 慧, 止 於 調 笑 者 固 有 可 觀, 已 不 免 攙 雜 反 向 譏 諷 他 人 ( 被 諷 者 ) 的 缺 憾 和 疏 失, 至 下 便 流 於 詆 罵 文 人 當 引 為 戒 了 藉 由 世 說 可 以 知 悉 六 朝 時 已 建 立 起 雅 笑 話 的 文 體 規 模, 傳 達 著 智 識 份 子 以 自 我 及 文 人 階 級 為 本 位 的 濃 厚 意 識, 支 配 著 後 來 雅 笑 話 作 者 的 創 作 心 理 與 撰 文 方 式 : 一 方 面 強 烈 批 評 通 俗 笑 書 淺 俗 悅 笑 的 粗 鄙 不 堪, 另 一 方 面 又 專 記 文 人 軼 事 或 鈔 撮 古 籍 以 為 創 作, 將 此 群 體 高 明 的 言 談 轉 化 成 可 以 讀 誦 的 文 字, 形 構 出 雅 笑 話 撰 文 的 習 例, 連 繫 起 文 人 ( 名 人 ) 及 笑 言 間 的 有 效 關 聯 2 而 此, 形 成 不 斷 強 化 及 突 顯 文 人 情 性 表 徵 與 區 隔 其 他 階 級 身 份 的 循 環, 建 立 起 作 者 與 讀 者 共 通 的 思 維 及 語 言 此 一 撰 述 的 模 式 入 宋 後, 已 見 新 變, 一 種 未 見 於 前 例 的 專 冊 出 現, 即 成 書 於 南 宋 的 東 坡 佛 印 問 答 錄 此 書 號 稱 採 集 了 名 人 蘇 軾 及 佛 印 的 詼 諧 對 答, 有 著 和 世 說 亦 為 追 蹤 魏 晉 名 士 行 止 的 相 同 命 題, 敘 事 則 模 擬 抑 或 記 錄 了 當 時 所 流 行 說 話 表 演 的 原 來 資 料, 將 當 時 所 風 行 兩 人 或 數 人 間 彼 此 調 侃 及 機 辯 作 為 內 容 的 市 井 表 演, 轉 換 成 案 頭 讀 物 的 形 式 此 書 有 著 啟 人 一 笑 鮮 明 的 撰 述 目 的, 今 人 自 歸 於 笑 話 書 只 是 此 一 新 體 展 現 出 獨 特 的 書 寫 形 式 與 展 1 2 世 說 的 分 門 及 次 序, 本 具 有 判 別 才 性 高 低 的 品 評 意 味, 若 以 和 言 語 有 關 的 題 目 觀 察, 亦 和 才 性 的 高 下 呈 現 正 相 關 考 論 可 參 黄 東 陽, 六 朝 志 人 小 說 考 論 ( 臺 北 : 花 木 蘭 文 化 出 版 社, 2009 年 9 月 ), 頁 世 說 雖 非 笑 書 專 冊, 亦 自 成 世 說 體, 但 和 雅 笑 話 關 係 密 切 檢 笑 書 自 曹 魏 笑 林 面 世 後, 亦 開 啟 了 雅 俗 笑 書 間 的 爭 競 雅 笑 書 的 作 者 多 採 取 講 究 文 辭 注 明 出 處 文 人 活 動 作 為 手 段, 去 認 定 自 己 的 創 作 屬 乎 於 雅 正 而 有 別 於 通 俗 笑 書, 皆 合 於 世 說 及 世 說 體 中 有 關 排 調 篇 目 的 文 體 特 徵 及 命 意, 其 淵 源 和 關 係 由 此 可 見 詳 論 參 黄 東 陽, 辭 雖 傾 回, 義 歸 義 正 宋 人 笑 書 開 顏 集 雅 俗 之 辨 釋 義, 臺 北 市 立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第 38 期 (2007 年 5 月 ), 頁

3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現 方 法, 在 歸 納 體 類 和 披 尋 淵 源 時 仍 存 在 的 疑 難 : 就 題 材 上 而 言 雖 號 稱 直 錄 名 人 的 嘉 言 逸 事, 然 卻 多 屬 自 我 作 古 而 難 徵 實, 與 世 說 體 一 系 亦 鈔 集 名 士 言 行 的 體 例 有 所 不 同 外, 體 例 上 係 依 循 題 目 所 標 舉 問 答 即 往 返 式 的 行 文 為 主 要 規 模, 也 和 雅 笑 話 仍 以 記 錄 故 事 為 要 的 撰 文 方 法 有 著 顯 著 區 隔, 一 種 形 似 志 人 之 作 又 和 雅 笑 書 主 流 有 別 的 新 體 就 此, 本 文 即 以 此 書 為 研 究 文 本, 依 照 是 書 作 者 採 擷 內 容 的 敘 事 觀 點 和 方 法, 分 出 本 文 綱 要 : 先 就 此 書 近 於 雅 笑 話 表 述 人 物 優 越 的 敘 事 特 質, 依 從 所 標 舉 蘇 軾 佛 印 兩 位 人 物, 尋 繹 出 其 中 凌 越 常 人 才 性 的 命 題 內 容, 以 發 明 其 中 呈 現 的 意 識 形 態 ; 其 次, 續 以 解 構 所 採 用 的 行 文 策 略, 掌 握 是 書 的 思 考 脈 絡 與 撰 文 手 法, 以 期 能 清 楚 且 親 切 地 發 掘 其 文 體 的 特 徵 和 內 涵 就 此, 足 能 獲 悉 社 會 文 化 及 活 動 對 文 體 遷 變 的 可 能 影 響, 以 回 饋 及 重 塑 雅 笑 書 的 判 定 準 則, 對 於 雅 笑 話 甚 而 中 國 的 笑 話 書 的 主 要 特 色, 提 供 了 新 的 詮 釋 視 角 及 見 解 貳 論 述 的 必 然 : 出 於 自 我 優 越 感 的 基 礎 性 格 日 藏 東 坡 居 士 佛 印 禪 師 問 答 鈔 本, 又 題 東 坡 佛 印 語 錄 問 答, 撰 者 不 詳, 明 人 刊 印 寶 顏 堂 秘 笈 收 此 書, 題 為 東 坡 問 答 錄 問 答 錄, 與 日 本 鈔 本 不 同 ; 又 增 題 撰 者 蘇 軾, 則 屬 偽 託 3 書 中 所 採 飛 來 峰 典 故 出 於 孝 宗 在 位 年 間 ( ), 可 作 為 此 書 的 撰 文 上 限 外, 4 王 楙 野 客 叢 書 中 以 鳥 對 僧 條 記 云 : 又 有 時 聞 啄 木 鳥, 疑 是 扣 門 僧 出 東 坡 佛 印 語 錄 5 所 引 內 容 見 於 今 本 問 答 錄 的 首 則, 知 所 見 非 他 書, 書 前 王 楙 自 序 謂 是 書 成 於 嘉 泰 二 年 (1202), 推 得 問 答 錄 成 於 日 本 鈔 本 未 題 作 者, 秘 笈 本 則 題 為 蘇 軾 據 趙 開 美 東 坡 問 答 錄 題 辭 云 : 東 坡 以 世 法 遊 戲 佛 法, 佛 印 以 佛 法 遊 戲 世 法 二 公 心 本 無 法, 故 不 為 法 縛, 而 詼 諧 謔 浪, 不 以 順 逆 為 利 鈍, 直 是 滑 稽 之 雄 也 彼 優 髠 視 之, 失 所 據 矣, 刻 東 坡 佛 印 問 答 錄 視 此 書 乃 東 坡 佛 法 對 答 內 府 的 實 錄, 知 作 者 乃 刻 秘 笈 本 時 所 增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云 : 東 坡 問 答 錄 一 卷 藏 本 舊 本 題 宋 蘇 軾 撰 所 記 皆 與 了 元 往 復 之 語, 詼 諧 謔 浪, 極 為 猥 褻 ; 又 載 佛 印 環 疊 字 詩 及 東 坡 長 亭 詩, 詞 意 鄙 陋, 亦 出 於 委 巷 小 人 之 所 為, 為 偽 書 中 之 至 劣 者 也 除 知 內 府 藏 本 即 已 增 加 作 者 的 秘 笈 本 外, 館 臣 由 內 容 過 於 猥 褻, 直 斷 非 出 於 蘇 軾 之 手, 而 是 民 間 的 委 巷 小 人 所 作, 自 是 合 理 引 文 分 見 宋 佚 名, 問 答 錄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7 月 影 印 叢 書 集 成 初 編 本 ), 頁 40 清 紀 昀 等 撰,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97 年 9 月 ), 頁 2848 考 論 請 參 張 政 烺, 問 答 錄 與 說 參 請, 收 於 張 政 烺 著, 張 政 烺 文 史 論 集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4 年 4 月 ), 頁 宋 王 楙 撰, 王 文 錦 點 校, 野 客 叢 書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7 年 7 月 ), 頁 221 3

4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這 四 十 年 間, 在 南 宋 中 葉 前 已 然 流 傳 目 前 所 見 版 本 有 二, 皆 為 一 卷 : 一 是 永 正 五 年 (1508) 的 手 鈔 本, 今 藏 於 日 本, 台 北 天 一 出 版 社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古 本 小 說 集 成 皆 用 此 影 印 ; 二 是 明 寶 顏 堂 秘 笈 本, 台 南 莊 嚴 出 版 社 四 庫 全 書 存 目 叢 書 影 印 即 據 此 本, 商 務 印 書 館 叢 書 集 成 初 編 北 京 語 文 出 版 社 三 蘇 全 書 則 用 此 而 排 印 相 較 寶 顏 堂 秘 笈 本 及 日 本 鈔 本, 已 有 不 同 : 就 文 字 而 言, 除 日 本 鈔 本 因 有 別 字 而 致 有 異 外, 秘 笈 本 已 對 文 字 加 以 更 動, 若 此 書 秘 笈 本 繫 於 東 坡, 故 標 題 多 略 去 東 坡 二 字, 或 者 以 為 文 字 雅 馴 不 足, 就 更 題 或 改 動, 如 為 佛 印 真 贊 題 答 文 末 日 本 鈔 本 作 蓋 以 子 瞻 乃 謂 蘇 蘇 鬍 也, 秘 笈 本 更 為 蓋 子 瞻 多 髯 也 即 為 此 例 ; 就 內 容 來 看, 秘 笈 本 較 日 本 鈔 本 多 兩 則 外, 日 本 鈔 本 亦 有 多 處 文 字 溢 於 秘 笈 本 : 題 僧 詩 軸 文 末 日 本 鈔 本 有 大 杜 者, 杜 甫 也 ; 小 杜 者, 乃 杜 牧 之 也 牧 之 王 ( 主?) 詩, 時 人 謂 之 小 杜 杜 字 與 肚 同 音, 公 以 此 譏 之, 不 知 狀 彼 僧 為 何 物 耶 的 對 於 藕 斷 鷺 鷥 飛 後 日 本 鈔 本 有 注 文 鷺 鶿 ( 按 當 作 鷥 ) 謂 藕 斷 絲 出 絲 長 也 東 坡 疊 字 詩 後 日 本 鈔 本 有 使 者 終 日 思 之 不 得, 自 是 不 復 言 兩 句 交 代 敘 事 結 果 ; 登 廁 譏 行 者 日 本 鈔 本 作 東 坡 登 廁, 並 於 題 後 有 小 注 取 笑 行 者 這 些 溢 出 文 字 多 為 內 容 的 注 解, 但 對 具 有 文 人 身 份 的 刻 書 人 而 言 又 近 於 常 識 而 多 餘, 在 刊 刻 此 書 時 允 許 對 文 字 略 作 潤 色 的 態 度 下, 刪 去 這 些 注 解, 可 以 想 見 然 大 致 來 說, 秘 笈 本 刪 去 部 份 注 文 與 更 動 少 許 文 字, 且 較 日 本 鈔 本 多 兩 則 外, 其 實 就 正 文 而 言 差 異 性 並 不 大, 今 即 用 商 務 印 書 館 據 秘 笈 本 所 排 印 的 問 答 錄 為 討 論 底 本 此 部 號 稱 出 於 蘇 軾 之 手, 收 錄 蘇 軾 與 佛 印 二 人 間 的 急 智 問 答, 內 容 不 經 又 甚 俚 俗, 然 文 本 亦 非 全 然 無 據 檢 正 史 中 的 蘇 軾, 不 僅 在 朝 時 能 針 貶 時 政 且 不 畏 權 勢, 於 地 方 為 官 亦 以 民 為 念 並 多 行 德 政 這 位 耿 直 的 國 士, 卻 已 用 調 謔 之 語, 刺 諷 權 臣 的 行 事, 為 文 又 多 置 嬉 笑 怒 罵 之 辭, 6 自 特 出 於 當 時, 也 成 為 民 間 敬 仰 東 坡 者 言 談 的 素 材 惟 正 史 中 未 記 錄 東 坡 和 僧 人 間 的 交 游, 亦 未 言 及 佛 印 但 從 當 時 筆 記 與 佛 教 僧 傳 中, 也 可 鉤 沈 出 兩 人 近 於 史 實 的 互 動 過 程 宋 時 禪 師 多 兼 通 儒 釋, 與 文 人 往 來, 互 相 寄 送 禪 語, 佛 印 即 預 其 一, 當 時 亦 頗 知 名, 7 至 於 蘇 軾 也 和 禪 師 關 係 密 切, 也 不 僅 佛 印 一 人, 8 已 6 7 引 據 元 脫 脫, 宋 史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8 年 7 月 ), 頁 有 關 佛 印 與 當 時 文 人 的 交 游, 可 參 杜 繼 文 魏 道 儒, 中 國 禪 宗 通 史 ( 南 京 : 江 蘇 人 民 出 版 社, 2007 年 7 月 ), 頁

5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鋪 衍 下 兩 人 多 有 往 來 且 好 相 交 詰 的 社 會 氛 圍 何 況 兩 人 確 有 言 語 上 的 交 鋒, 據 南 宋 初 釋 曉 瑩 雲 臥 紀 譚 的 記 錄 可 知 : 佛 印 禪 師 平 居 與 東 坡 昆 仲 過 從, 必 以 詩 頌 為 禪 悅 之 樂 住 金 山 時, 蘇 黃 門 子 由 欲 謁 之, 而 先 寄 以 頌 曰 : 麤 砂 施 佛 佛 欣 受, 怪 石 供 僧 僧 不 嫌 ; 空 手 遠 來 還 要 否, 更 無 一 物 可 增 添 佛 印 即 酬 以 偈 云 : 空 手 持 來 放 下 難, 三 賢 十 聖 聚 頭 看 ; 此 般 供 養 能 歆 享, 木 馬 泥 牛 亦 喜 歡 然 黃 門 佛 印 以 斯 道 為 際 見 之 歡 9 佛 印 與 蘇 軾 兄 弟 頗 有 往 來, 亦 用 詩 偈 相 互 酬 答, 此 中 蘇 軾 以 自 己 未 帶 一 物 的 來 訪 作 頌 詞, 似 自 嘲 又 若 反 諷, 佛 印 答 以 不 執 於 物 的 偈 語, 適 切 地 回 應 東 坡 先 生 的 頌 語, 已 饒 意 趣 外, 頗 有 爭 勝 的 意 味 釋 惠 洪 禪 林 僧 寶 傳 也 記 有 兩 人 的 交 遊 : ( 雲 居 佛 印 元 禪 師 ) 又 四 住 雲 居, 凡 四 十 年 之 間, 德 化 緇 白, 名 聞 幼 稚 縉 紳 之 賢 者, 多 與 之 遊 蘇 東 坡 謫 黃 州, 廬 山 對 岸, 元 居 歸 宗, 詶 酢 妙 句, 與 煙 雲 爭 麗 及 其 在 金 山 則 東 坡 得 釋 還 吳 中, 次 丹 陽 以 書 抵 元 曰 : 不 必 出 山, 當 學 趙 州 上 等 接 人 元 得 書 徑 來, 東 坡 迎 笑 問 之 元 以 偈 為 獻 ( 或 作 戲 ) 曰 : 趙 州 當 日 少 謙 光, 不 出 三 門 見 趙 王 ; 爭 似 金 山 無 量 相, 大 千 都 是 一 禪 床 東 坡 撫 掌 稱 善 10 兩 人 為 鄰 時 就 相 互 酬 詞, 遠 別 再 會 又 用 言 語 為 戲, 兩 人 情 誼 由 此 可 見 佛 印 待 蘇 軾 亦 與 他 人 不 同, 當 時 已 有 佛 印 為 招 待 蘇 軾 於 寺 中 備 豬 肉 招 待 的 傳 聞, 11 也 略 見 佛 印 於 當 時 人 的 眼 目 中 頗 染 六 朝 名 士 的 任 誕 風 氣 約 與 上 述 記 錄 同 時 的 道 融 叢 林 盛 事 普 濟 五 燈 會 元 等 也 記 下 佛 印 解 東 坡 玉 帶 的 著 名 公 案, 12 皆 點 明 南 宋 中 葉 前 時 人 皆 8 蘇 軾 和 禪 師 往 來 密 切, 可 參 孫 昌 武, 蘇 軾 與 佛 教, 文 學 遺 產 1994 年 第 1 期 (1994 年 1 月 ), 頁 宋 釋 曉 瑩, 雲 臥 紀 譚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7 月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第 八 十 六 冊 ), 頁 宋 釋 惠 洪, 禪 林 僧 寶 傳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7 月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第 七 十 九 冊 ), 頁 活 動 於 北 宋 末 的 周 紫 芝 已 多 記 蘇 軾 軼 事, 佛 印 燒 豬 待 東 坡 的 典 故 即 出 於 此 見 宋 周 紫 芝, 竹 坡 詩 話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年 4 月 歷 代 詩 話 本 ), 頁 分 見 宋 道 融, 叢 林 盛 事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7 月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第 八 十 六 冊 ), 頁 686 宋 普 濟, 五 燈 會 元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4 年 10 月 ), 頁

6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有 東 坡 佛 印 二 人 個 性 詼 諧, 又 多 好 用 佛 理 對 答 的 觀 感, 正 是 問 答 錄 文 體 及 命 名 主 要 的 社 會 基 礎 及 淵 源, 13 亦 在 此 書 的 記 錄 中 回 饋 和 揭 示 了 當 時 民 間 對 二 人 傳 聞 的 傳 述 方 法 : 由 問 答 去 開 展 出 含 括 了 說 參 請 商 謎 合 生 說 諢 話 等 各 種 說 話 型 的 急 智 應 對, 一 種 包 賅 眾 體 的 新 型 14 問 答 錄 援 用 了 當 時 人 們 對 兩 人 習 用 佛 理 酬 對 的 既 有 想 法, 故 亦 採 用 禪 宗 公 案 之 問 答 體 作 為 書 名 及 形 式, 但 輯 錄 或 撰 寫 時 已 不 拘 於 具 有 佛 理 的 應 對 以 致 於 在 形 式 上 以 對 答 為 體, 內 容 則 用 意 趣 與 巧 思 作 為 準 則, 形 構 與 收 集 故 事, 以 突 顯 及 聚 焦 二 人 能 即 時 應 答 的 資 質 及 才 情 職 故, 演 繹 人 物 的 內 在 才 性 於 形 諸 於 外 的 言 語, 是 問 答 錄 所 欲 表 呈 的 主 題, 係 由 二 人 原 本 的 關 係 和 互 動, 擬 設 並 開 發 其 他 人 物 的 形 象 基 調, 以 及 敘 事 的 基 礎 模 式 一 用 建 立 智 識 階 級 氛 圍 形 塑 人 物 性 格 蘇 軾 與 佛 印 的 交 游 及 互 動, 已 帶 引 出 兩 人 具 有 詼 諧 急 智 與 博 識 的 基 礎 才 性, 在 宋 時 已 盛 傳 兩 人 詼 諧 卻 又 俚 俗 的 附 會 新 聞 15 不 過 就 人 格 的 形 塑 上, 止 於 採 用 蘇 軾 在 群 眾 中 的 形 象 作 為 原 型, 旁 落 了 佛 印 原 本 在 佛 教 傳 記 中 較 近 於 真 實 的 樣 貌 其 思 維 的 理 路, 可 依 人 物 於 此 書 中 的 重 要 性 依 序 拆 解 如 次 : 13 張 政 烺 云 : 此 書 託 東 坡 居 士 佛 印 禪 師 為 賓 主, 以 參 禪 悟 道 之 體 述 詼 諧 謔 浪 之 言, 其 事 皆 荒 謬 無 稽, 其 辭 多 鄙 俚 猥 褻, 雖 以 語 錄 問 答 為 名, 純 屬 小 說 舌 辯 一 流, 故 知 是 說 參 請 之 話 本 也 將 此 書 視 作 說 參 請 的 說 話 底 本 雖 推 說 太 過, 然 由 是 書 內 容 沿 用 了 禪 宗 賓 主 的 對 答, 指 出 確 能 契 合 題 為 語 錄 問 答 的 書 名, 自 有 見 的 故 胡 士 莹 張 兵 等 沿 用 此 論, 當 鑒 於 此 分 見 張 政 烺 著, 張 政 烺 文 史 論 集, 頁 239 胡 士 莹 撰, 話 本 小 說 概 論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0 年 5 月 ), 頁 及 張 兵, 宋 遼 金 元 小 說 史 ( 上 海 : 復 旦 大 學 出 版 社,2007 年 3 月 ), 頁 關 於 此 書 體 例, 程 毅 中 就 問 答 錄 中 含 有 商 謎 性 質 合 生 成 份, 故 以 為 不 當 侷 限 舊 有 話 本 的 分 門, 而 為 說 諢 話 的 底 本, 舉 證 歷 歷, 自 有 見 的 今 延 伸 程 氏 之 說, 知 問 答 錄 以 文 言 文 記 錄 為 主, 尚 得 環 疊 字 書 字 意 詩, 恐 非 說 話 人 所 能 採 用, 當 好 事 者 選 集 蘇 軾 在 民 間 流 傳 的 各 種 傳 聞, 亦 含 括 了 說 話 人 所 依 據 的 原 來 資 料, 可 能 亦 記 述 說 話 人 的 表 演 內 容, 如 此 解 釋, 當 更 近 實 情 詳 可 參 程 設 中, 宋 元 話 本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3 年 4 月 ), 頁 及 宋 人 說 諢 說 與 問 答 錄 宋 元 小 說 研 究 訂 補 之 二, 收 於 程 毅 中 著, 程 毅 中 文 存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6 年 9 月 ), 頁 問 答 錄 纂 成 的 年 代, 就 流 傳 各 種 蘇 軾 佛 印 相 互 嘲 弄 的 傳 聞 宋 人 黃 震 就 指 出 : 自 古 可 怪 可 笑 人 情 樂 聞 之 說, 往 往 轉 相 附 會, 未 必 盡 有 其 實 我 朝 東 坡 蘇 公, 一 世 人 豪, 惟 其 善 於 笑 談, 喜 納 浮 屠, 故 至 今 謔 浪 俚 談 類, 必 託 之 東 坡 佛 印, 且 曰 東 坡 之 見 辱 於 佛 印 者 如 此, 而 本 無 其 實 也 其 流 行 可 見 引 見 宋 黃 震, 黃 氏 日 鈔 ( 北 京 : 北 京 圖 書 館 出 版 社,1998 年 9 月 影 印 四 庫 全 書 本 ), 頁 145 6

7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 一 ) 樣 版 範 型 以 複 製 核 心 人 物 為 法 式 佛 印 是 書 中 蘇 軾 對 談 的 主 要 對 象, 在 論 辯 上 作 為 足 堪 與 蘇 軾 匹 敵 的 對 手 其 性 格 可 由 上 引 燈 錄 或 僧 傳 中 得 知, 即 令 佛 印 和 蘇 軾 對 答 中 語 多 幽 默, 仍 維 繫 著 溫 良 的 長 者 形 貌 在 五 燈 會 元 佛 印 的 專 傳 中, 將 其 形 容 成 少 小 發 言 成 章, 語 合 經 史 的 神 童, 又 才 思 俊 邁, 風 韻 飄 然 志 慕 空 宗, 投 師 出 家, 其 後 出 為 宗 匠 九 坐 道 場, 四 眾 傾 向, 名 動 朝 野 16 而 為 大 和 尚, 即 使 時 人 有 目 佛 印 僧 了 元, 滑 稽 人 也, 然 其 詼 諧 仍 不 失 敦 厚 而 頗 節 制, 17 自 與 問 答 錄 好 逞 言 近 於 輕 薄 的 性 格 不 侔 此 形 象 的 落 差, 出 於 此 書 在 描 繪 人 物 時 以 蘇 軾 為 核 心 人 物, 依 照 他 既 有 的 性 格 印 象 摹 寫 主 軸, 用 佛 印 與 其 他 人 物 去 旁 襯 演 繹 這 位 急 智 又 才 高 的 箭 垛 人 物 蘇 軾 本 長 於 應 答, 又 嘗 流 於 逞 口 舌 之 快 與 蘇 軾 活 動 時 間 相 近 的 曾 慥, 便 記 下 東 坡 好 以 言 語 刺 諷 的 軼 事 : 東 坡 聞 荊 公 字 說 新 成, 戲 曰 : 以 竹 鞭 馬 為 篤, 以 竹 鞭 犬, 有 何 可 笑? 又 曰 : 鳩 字 從 九 從 鳥, 亦 有 證 據 詩 曰 : 鳴 鳩 在 桑, 其 子 七 兮 和 爺 和 娘, 恰 是 九 箇 18 王 安 石 撰 字 說 喜 望 字 生 義 以 釋 字, 已 為 時 人 所 詬 病, 不 過 蘇 軾 除 了 依 其 思 路 辯 證 其 說 的 荒 謬 外, 後 引 詩 經 作 字 說 的 輔 證, 甚 具 反 諷 的 力 道, 此 敘 事 生 動 地 描 寫 出 王 安 石 聽 聞 蘇 軾 刺 諷 後 踧 踖 不 安 的 窘 況 而 時 人 亦 謂 蘇 軾 好 行 令 調 謔, 應 答 形 式 和 問 答 錄 相 近 : 蘇 子 瞻 與 姜 潛 同 坐, 潛, 字 至 之, 先 舉 令 云 : 坐 中 各 要 一 物, 是 藥 名 乃 指 子 瞻 曰 : 君 藥 名 也 問 其 故, 對 曰 : 子 蘇 子 瞻 應 聲 曰 : 君 亦 藥 名 也, 同 註 12, 宋 普 濟, 五 燈 會 元, 頁 1026 此 為 與 佛 印 同 時 的 朱 彧 所 記 之 軼 事 原 文 記 云 : 僧 了 元, 滑 稽 人 也, 與 蔣 ( 之 奇 ) 相 善, 一 日 見 蔣, 手 捫 其 贅, 蔣 心 惡 之, 了 元 徐 曰 : 沖 卿 在 前, 穎 叔 在 後 蔣 即 大 喜 佛 印 以 手 捫 好 友 蔣 之 奇 的 項 上 瘰 癤, 引 蔣 氏 不 快, 卻 能 用 吳 充 雖 罹 此 疾 仍 得 上 相 等 語, 期 勉 也 欲 扭 轉 亦 得 此 病 的 蔣 氏 勿 以 此 為 忌 佛 印 語 雖 略 有 調 侃, 然 實 為 箴 言 而 顧 得 大 體 另 曾 慥 高 齋 漫 錄 亦 記 佛 印 曾 向 王 觀 文 陞 座 說 法, 義 歸 佛 法 卻 寄 託 諷 意, 情 形 和 朱 彧 所 記 亦 同 引 見 宋 朱 彧, 萍 洲 可 談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7 年 11 月 ), 頁 119 宋 曾 慥, 高 齋 漫 錄, 頁 511 宋 曾 慥, 高 齋 漫 錄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7 月 ), 頁 509 另 同 書 亦 載 東 坡 好 友 錢 穆 父 直 稱 蘇 軾 可 謂 善 戲 謔 者 也 ( 頁 510), 可 見 一 斑 7

8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君 若 非 半 夏, 便 是 厚 朴 問 其 故, 曰 : 非 半 夏 厚 朴, 何 故 謂 之 薑 制 之 19 姜 潛 用 蘇 軾 的 姓 諧 音 藥 名 為 戲, 蘇 軾 能 立 即 用 以 子 之 矛 攻 其 之 盾, 引 伸 姜 潛 字 至 之 的 字 義 而 得 藥 名, 巧 思 更 具, 自 饒 意 趣 此 類 筆 記 的 記 錄 時 間 與 蘇 軾 甚 近, 已 顯 露 蘇 軾 在 當 時 已 予 時 人 好 諧 謔 為 戲 的 印 象 20 對 群 眾 而 言, 本 不 措 意 亦 不 甚 明 晰 這 位 文 學 大 家 在 文 章 或 政 治 上 的 建 樹, 卻 必 興 味 於 未 必 符 實 且 能 表 徵 蘇 軾 巧 辯 善 謔 的 軼 事, 而 此 傾 向, 使 得 蘇 軾 喜 戲 謔 此 一 印 象 中 的 人 格, 導 引 並 建 立 民 間 所 傳 述 蘇 軾 和 佛 印 互 動 的 敘 事 進 程, 佛 印 成 了 蘇 軾 此 一 性 格 投 射 出 的 鏡 面 人 物, 補 充 或 投 映 出 人 們 所 欲 強 調 而 再 造 的 蘇 軾 形 貌, 並 據 此 延 展 和 再 造 同 樣 出 現 於 敘 事 中 的 各 色 人 物 : 蘇 軾 和 佛 印 關 係, 原 本 就 建 立 在 詼 諧 的 互 動 上 由 此 純 粹 的 概 念 擴 充 或 擇 選 人 物, 構 成 了 問 答 錄 中 以 蘇 軾 為 人 際 核 心 的 關 係 網 絡 : 圖 一 問 答 錄 中 人 物 的 關 係 網 絡 圖 核 心 人 物 ( 構 思 主 軸 ) 次 要 人 物 ( 複 製 範 型 ) 蘇 轍 蘇 軾 ( 樣 版 ) 交 游 ( 樣 版 ) 血 緣 蘇 小 妹 姻 親 佛 印 交 游 秦 觀 黃 庭 堅 其 他 智 識 份 子 範 型 強 弱 示 意 強 弱 宋 孔 平 仲, 談 苑 ( 鄭 州 : 大 象 出 版 社,2006 年 1 月 ), 頁 蘇 軾 好 與 人 調 笑 事 頗 眾, 散 見 於 宋 人 筆 記, 南 宋 尤 多 明 人 王 世 貞 據 此 輯 有 調 謔 編, 為 數 甚 夥, 由 此 可 見 一 斑 是 書 收 於 王 世 貞 所 編 蘇 長 公 外 紀 8

9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蘇 軾 及 佛 印 微 具 調 侃 又 具 機 鋒 的 對 談, 為 建 立 行 文 進 程 和 內 容 的 基 礎 兩 人 是 書 中 的 要 角 而 以 知 交 作 為 聯 結, 那 麼 佛 印 本 來 就 應 當 在 巧 言 好 謔 上 全 然 具 備 和 蘇 軾 相 近 的 言 行 與 品 德, 方 能 在 對 談 中 達 成 勢 均 力 敵 互 有 勝 負 的 語 境 與 效 果, 這 也 是 有 學 者 認 為 此 書 反 映 了 與 今 日 相 聲 相 近 說 話 底 本 的 原 因 ; 21 次 要 的 人 物 若 秦 觀 蘇 小 妹 黃 魯 直 甚 至 未 有 名 姓 然 有 智 識 份 子 身 份 等, 負 責 概 括 承 受 接 續 主 要 人 物 的 話 頭 由 於 主 要 人 物 的 對 答 已 被 限 定 在 具 有 調 侃 及 巧 辯 的 範 圍 內, 參 與 活 動 的 輔 助 性 人 物 同 樣 地 也 必 須 具 有 和 蘇 軾 相 近 的 能 力 和 特 色, 這 些 多 為 蘇 軾 友 人 亦 為 重 要 的 文 學 家, 其 任 務 止 於 輔 證 與 建 立 蘇 軾 及 佛 印 天 縱 的 才 情, 全 然 脫 去 於 史 傳 及 筆 記 中 多 元 及 立 體 的 鮮 明 性 格, 人 物 形 貌 扁 平 及 呆 板 而 無 生 氣 此 以 蘇 軾 為 核 心 的 人 際 關 係 網 絡, 乃 用 交 游 及 血 緣 去 作 扣 合 所 建 立 交 游 乃 個 體 意 氣 相 投 的 結 果, 屬 性 自 然 雷 同, 血 緣 則 代 表 因 遺 傳 而 有 著 外 形 及 內 在 的 同 質 性, 在 相 同 家 庭 的 教 養 和 更 多 的 互 動 下, 讓 個 性 與 蘇 軾 更 為 近 似 故 蘇 轍 蘇 小 妺 在 問 答 錄 中 性 格 較 為 清 晰, 尤 以 並 非 真 有 其 人 的 蘇 小 妹, 更 不 受 歷 史 記 錄 的 拘 執, 可 隨 意 地 建 立 關 係 及 再 塑 形 貌 她 不 僅 成 為 秦 觀 的 妻 子, 也 幾 為 蘇 軾 的 翻 版 : 與 秦 觀 間 的 對 談, 實 若 蘇 軾 與 朋 友 的 對 答, 而 此 概 念, 也 是 後 來 以 蘇 小 妹 為 題 者 所 遵 循 的 描 繪 準 則 由 問 答 錄 中 人 物 的 關 係 中, 已 能 看 出 此 書 是 以 蘇 軾 巧 言 善 辯 的 特 質, 作 為 建 構 人 物 言 行 的 主 線, 用 與 佛 印 相 互 嘲 戲 作 為 記 述 的 主 要 內 容, 兩 人 形 成 了 核 心 的 人 物 及 敘 事 範 型, 其 他 人 物 則 用 交 游 及 血 緣 建 立 與 蘇 軾 的 關 係, 並 複 製 人 物 及 敘 事 的 範 型, 以 達 到 形 成 具 有 智 識 氛 圍 及 情 境 的 目 的 ( 二 ) 解 讀 機 辯 為 求 證 成 天 性 中 的 聰 慧 問 答 錄 建 立 起 以 蘇 軾 為 核 心 的 智 識 社 群, 使 用 共 通 的 語 言 和 話 題 互 通 消 息, 藉 此 不 斷 地 加 深 此 群 體 共 通 的 內 在 特 質 因 著 本 書 書 名 已 揭 示 為 問 答 錄, 屬 禪 宗 公 案 式 的 詰 辯, 其 中 當 存 在 著 禪 機 的 判 別 與 佛 理 的 解 讀 只 是 對 一 般 人 來 說, 禪 宗 所 選 擇 的 公 案 偏 好 古 怪 的 言 行, 以 致 多 有 違 背 常 情 處 令 人 難 解 其 中 的 對 話 和 機 鋒, 22 在 難 此 特 點 乃 程 毅 中 所 指 出, 而 謂 : 這 些 都 是 說 話 人 編 出 來 的 笑 話, 類 似 現 代 的 相 聲, 而 問 答 錄 則 是 專 講 蘇 東 坡 和 佛 印 互 相 嘲 弄 的 笑 話 集 而 此 確 為 問 答 錄 的 重 要 特 徵 程 毅 中, 宋 元 小 說 研 究 ( 句 容 :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社,1998 年 2 月 ), 頁 252 有 關 禪 宗 公 案 表 現 的 特 色 和 本 質, 周 裕 鍇 指 出 : 原 來, 禪 宗 選 擇 公 案, 喜 歡 選 擇 稀 奇 古 怪 的 言 行, 這 是 因 為 公 案 的 性 質 所 決 定 所 謂 公 案, 是 指 祖 師 具 有 典 範 性 質 並 需 要 解 釋 判 別 的 言 行, 9

10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解 其 中 佛 理 下, 就 解 讀 成 對 話 的 巧 妙 和 聰 慧 即 為 禪 理 那 麼 問 答 錄 所 記, 一 如 世 俗 中 巧 妙 言 語 的 表 現, 這 也 是 程 毅 中 將 此 書 視 為 說 諢 話 底 本 的 原 因, 一 種 單 純 詼 諧 戲 謔 的 對 話 23 故 此, 表 述 於 外 的 言 語 本 非 表 述 的 命 題 所 在, 不 過 是 說 話 者 心 理 活 動 的 結 果, 尚 需 進 一 步 去 體 察 領 略 說 話 者 自 身 特 殊 的 才 性 ( 資 質 性 格 ) 與 素 養 ( 環 境 教 育 ) 此 一 社 群 所 欲 傳 達 的 共 同 特 質, 可 由 以 下 的 例 證 得 見 : 東 坡 與 佛 印 同 飲 佛 印 曰 : 敢 出 一 令, 望 納 之 不 鏗 不 富, 不 富 不 慳 轉 慳 轉 富, 轉 富 轉 慳 慳 則 富, 富 則 慳 東 坡 見 有 譏 諷, 即 答 曰 : 不 毒 不 禿, 不 禿 不 毒 轉 毒 轉 禿, 轉 禿 轉 毒 毒 則 禿, 禿 則 毒 ( 納 佛 印 令 ) 24 蘇 軾 因 見 有 譏 諷, 故 即 時 扣 住 佛 印 的 和 尚 身 份 亦 回 敬 具 有 諷 意 的 行 令, 道 出 蘇 軾 不 能 忍 人 的 性 格 ( 性 ), 而 足 能 立 即 回 應 文 字 雙 關 嘲 語 的 本 事, 交 代 了 蘇 軾 天 生 的 才 情 和 天 份 ( 才 ) 除 了 才 性 之 外, 行 令 屬 於 文 人 階 層 的 游 戲, 此 身 份 需 要 後 天 的 教 育 方 能 養 成, 也 再 增 予 參 與 此 群 體 的 附 加 要 求 復 依 照 上 述 人 物 形 塑 的 原 則, 佛 印 及 其 他 參 與 此 社 團 的 個 體, 也 必 須 具 有 與 蘇 軾 相 同 或 近 似 的 特 質 若 佛 印 為 僧 人 卻 同 樣 地 需 先 交 代 佛 印 未 為 僧 日, 乃 儒 家 流, 群 書 無 不 偏 讀, 滑 稽 應 對, 當 時 無 出 其 右 者 25, 一 種 與 蘇 軾 相 仿 的 人 物 概 念 及 印 象 在 另 一 場 佛 印 佔 上 風 的 對 答 裡, 更 能 察 覺 側 重 在 表 述 個 人 內 在 才 性 的 敘 事 視 角 : 東 坡 一 日 攜 宅 眷 遊 西 湖, 因 往 靈 隱, 適 見 佛 印 臨 瀾 掬 水, 怡 然 忘 機 坡 詰 之, 答 曰 : 聞 此 中 有 花 紋 小 蚌 可 愛, 欲 得 數 枚, 置 之 盆 池, 間 以 供 閒 玩, 猶 恨 未 獲 東 坡 戲 之 曰 : 佛 印 水 邊 尋 蚌 吃 佛 印 應 聲 答 云 : 子 瞻 船 上 帶 家 來 蚌 與 家 二 字, 借 意 也 坡 頗 恨 之, 各 分 散 而 去 ( 佛 印 譏 謔 ) 26 即 判 別 是 非 正 邪 的 典 型 案 例 如 果 言 行 符 合 佛 經, 就 不 需 要 解 釋 判 別, 所 以 祖 師 越 奇 怪 的 言 行 越 適 合 作 公 案, 讓 人 生 疑 惑, 在 疑 惑 中 獲 得 覺 悟, 才 算 是 透 過 禪 關 頗 中 肯 綮, 本 文 亦 沿 用 其 說 引 見 周 裕 鍇, 百 僧 一 案 參 悟 禪 門 的 玄 機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7 年 8 月 ), 頁 同 註 14, 程 設 中, 宋 元 話 本, 頁 同 註 3, 宋 佚 名, 問 答 錄, 頁 同 註 同 註 24 10

11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此 次 交 手 始 於 蘇 軾 的 諷 語 : 用 雙 關 語 引 出 依 佛 印 的 和 尚 身 份 若 尋 蚌 吃 將 犯 葷 戒 ( 吃 蚌 ) 接 受 懲 罰 ( 吃 棒 ) 的 因 果 關 係, 因 而 佛 印 的 答 語 則 用 攜 帶 家 眷 ( 帶 家 ) 被 貶 謫 ( 帶 枷 ), 去 應 對 蘇 軾 人 生 中 習 有 被 貶 謫 而 攜 家 眷 至 任 所 的 境 遇, 令 蘇 軾 大 為 不 堪 佛 印 同 樣 有 不 能 自 忍 的 性 格 與 即 時 應 聲 回 覆 的 才 情, 能 通 雙 關 語 又 能 寄 託 刺 諷 亦 屬 文 人 本 事, 透 顯 出 與 蘇 軾 相 同 的 才 性 及 有 習 文 墨 的 成 長 背 景 由 此, 皆 在 證 成 蘇 軾 佛 印, 甚 至 能 參 與 當 中 問 答 的 個 人 都 有 共 通 的 才 情, 惟 在 層 次 上 仍 以 蘇 軾 佛 印 最 為 高 明, 復 按 與 蘇 軾 關 係 的 親 厚 區 別 高 下, 呈 現 由 深 而 淺 的 智 識 光 譜 ( 參 圖 一 ) ( 三 ) 定 義 學 識 強 調 社 會 中 智 識 的 身 份 制 式 的 行 令 聯 詩 解 謎 等 活 動, 除 了 能 作 為 參 與 者 黠 慧 的 試 金 石, 也 在 揭 示 及 區 隔 此 等 人 物 不 同 於 一 般 群 眾 的 社 會 階 層, 本 來 文 字 游 戲 就 是 一 種 存 在 於 文 人 生 活 圈 的 娛 樂 故 於 題 目 中, 已 知 商 謎 需 有 射 覆, 起 令 與 的 對 皆 有 起 有 續, 採 行 一 起 一 答 的 形 式, 考 驗 著 文 人 如 何 將 習 知 的 語 詞 及 典 故 化 為 應 對, 餘 者 即 使 單 純 為 詩 句, 也 務 將 設 下 謎 面, 再 次 去 分 別 未 有 黠 慧 的 一 般 文 人 而 此, 疊 字 詩 不 過 是 增 以 謎 面 的 詩 作, 將 可 重 覆 的 詞 彙, 依 照 七 言 詩 上 四 下 三 的 句 法 安 置 其 中, 讀 時 需 經 回 復 的 手 續 還 原 本 有 七 言 詩 的 形 式 而 已 然 在 斟 酌 拆 解 次 序 的 同 時, 被 認 定 成 辨 分 是 否 屬 乎 其 族 類 的 指 標, 以 下 依 序 節 引 書 中 秦 觀 蘇 小 妺 及 蘇 軾 的 疊 字 詩 如 次, 以 檢 此 中 想 法 : 并 疊 字 詩 一 首 憶 別 離 時 聞 漏 轉 期 歸 阻 久 伊 思 靜 秦 之 書 記 既 到, 值 坡 與 妹 遊 湖 上 得 秦 詩 且 會 其 意, 因 覩 物 用 其 體, 成 採 蓮 歌 云 : 一 闕 新 歌 聲 嗽 玉 津 楊 綠 在 人 蓮 採 11

12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東 坡 亦 和 疊 字 詩 一 首 : 酒 力 微 醒 時 已 暮 飛 如 馬 去 歸 花 賞 27 秦 觀 以 相 憶 為 題 寄 予 妻 子 疊 字 詩 一 首, 蘇 小 妹 也 續 以 應 景 的 詠 採 蓮 詩 為 覆, 然 詩 意 並 不 回 應 前 詩, 蘇 軾 更 接 以 飲 酒 詩, 命 題 更 遠 三 首 各 自 為 政 且 又 不 佳 的 詩 作, 能 被 解 讀 成 具 有 文 采 的 表 現 方 式, 原 因 在 於 此 則 聚 焦 在 寫 詩 者 能 夠 設 出 有 解 謎 意 味 的 疊 字 詩 以 及 解 讀 者 亦 是 寫 詩 者 能 解 譯 並 再 創 作 上, 此 過 程 足 夠 證 明 三 者 的 聰 慧 及 學 識, 可 以 忽 視 詩 能 言 志 的 功 能 與 要 求 美 感 的 形 式 問 答 錄 將 擁 有 解 讀 含 括 了 行 令 在 內 的 各 類 詩 謎 及 再 創 作 相 同 的 詩 句 者, 視 作 有 文 才 的 證 明 書 中 已 借 蘇 軾 之 口, 歎 賞 能 當 下 解 讀 佛 印 環 疊 字 詩 的 蘇 小 妺 乃 使 汝 作 男 子, 名 位 必 在 我 上, 妹 因 喜 得 縱 觀 翰 苑 未 見 之 書 28, 肯 定 著 解 詩 與 學 識 的 關 係, 更 相 信 就 此 可 證 蘇 小 妹 才 情 已 凌 越 了 自 己 而 這 明 證, 不 過 是 蘇 小 妹 一 覽 便 了 然 詩 謎 所 指 而 已 就 此, 書 中 不 斷 地 用 文 人 的 文 字 游 戲, 認 定 了 能 毫 不 思 索 便 得 解 開 難 題, 可 證 成 了 個 人 本 質 的 聰 慧 和 超 越 一 般 文 人 的 學 識, 由 之 去 辨 分 此 類 夙 慧 型 的 人 物, 有 著 在 自 我 認 證 後, 再 去 確 認 那 屬 乎 少 數 真 正 名 士 的 次 序 二 以 模 擬 文 人 閱 讀 群 心 態 的 撰 述 原 則 問 答 錄 用 蘇 軾 這 位 具 有 指 標 性 的 名 士, 延 展 他 與 佛 印 蘇 小 妹 及 蘇 門 學 士 等 互 動 經 驗, 致 力 建 構 出 以 蘇 軾 為 核 心 能 超 拔 於 眾 人 之 上 的 小 團 體 對 閱 聽 大 眾 來 說, 此 撰 文 的 手 法 能 給 予 讀 者 參 與 並 生 成 應 是 我 輩 的 閱 讀 經 驗, 但 這 經 驗 並 非 讓 人 有 融 入 和 扮 演 當 中 角 色 的 感 受, 而 是 有 身 臨 其 境 卻 又 維 持 相 當 距 離 欣 賞 這 些 人 物 的 精 彩 互 動, 近 似 觀 賞 說 話 人 的 當 下 展 演 此 書 所 欲 達 成 的 閱 讀 效 果, 仍 在 於 參 與 其 中 而 得 以 產 生 的 心 理 反 應 : 能 與 一 流 人 物 相 親, 而 生 成 共 同 的 經 歷, 讓 被 觀 賞 者 ( 名 士 )/ 觀 賞 者 ( 讀 者 ) 兩 下 不 同 的 生 活 型 態 中, 能 產 生 共 鳴 同 註 24, 頁 43 同 前 註 12

13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 一 ) 優 越 的 回 應 由 於 問 答 錄 暗 示 並 導 引 讀 者 們 認 可 與 相 信 蘇 軾 等 的 諸 多 對 談, 即 使 是 上 文 已 引 述 單 純 的 調 笑 或 止 於 文 字 游 戲 的 詩 令, 其 中 必 寄 寓 著 高 明 的 內 容 和 意 涵, 更 直 接 認 定 這 些 吐 咳 珠 玉 的 個 人, 也 僅 止 於 和 具 有 相 同 特 質 的 文 人 往 來 讀 者 在 閱 讀 的 過 程 中, 也 同 樣 地 經 由 書 中 的 引 導, 依 序 解 讀 出 與 編 纂 者 相 同 判 定 的 解 答 及 立 場, 由 此 方 式 參 與 其 中, 雖 仍 屬 於 旁 觀 者 的 身 份, 卻 因 著 同 情, 而 得 到 相 同 的 見 解, 產 生 了 共 鳴 此 共 鳴 係 讀 者 承 認 此 群 體 的 優 越 感 具 有 正 當 性, 頗 有 證 成 著 社 會 中 確 然 存 在 具 有 清 望 階 層 的 意 圖 這 經 歷 著 參 與 同 情 與 認 同 的 閱 讀 履 歷, 已 使 書 中 諸 多 本 流 於 低 俗 卻 號 為 風 流 的 語 對, 轉 變 成 此 群 體 所 透 露 出 親 切 的 一 面, 未 曾 被 看 待 成 粗 鄙 的 言 語 這 種 群 體 的 優 越 感, 已 讓 庸 俗 的 事 物 於 此 書 中 少 見 記 錄, 一 種 不 同 於 此 群 體 所 有 的 特 質 及 格 調 相 反 地, 當 所 謂 庸 俗 出 現 時, 此 群 體 便 能 立 即 辨 別 並 強 烈 的 排 斥 在 此 書 中 僅 得 兩 則 庸 俗 者 與 蘇 軾 的 互 動 中, 便 呈 現 出 強 烈 的 排 他 性 : 佛 印 令 一 僧 每 於 東 坡 前 言 詩, 公 甚 鄙 之 一 日, 僧 乃 攜 詩 軸 求 公 為 序, 正 所 謂 持 布 鼓 過 雷 門 也 公 戲 之 曰 : 大 杜 之 下 有 小 杜, 小 杜 之 下, 翹 然 傑 出, 非 吾 師 而 誰? ( 題 僧 詩 軸 ) 29 此 僧 人 被 視 作 庸 俗 的 原 因, 在 於 止 於 略 能 通 詩, 竟 在 文 學 大 家 蘇 軾 面 前 大 言 論 詩, 故 敘 事 者 就 直 接 站 在 蘇 軾 的 立 場, 批 評 此 僧 布 鼓 雷 門 的 班 門 弄 斧 然 蘇 軾 詩 詞 皆 屬 大 家, 此 為 一 般 常 識, 是 未 能 由 是 書 中 多 屬 打 諢 應 答 的 詩 作 中 抽 繹 而 得, 卻 已 在 作 者 刻 意 地 引 導 下 讓 讀 者 亦 相 信 出 於 蘇 軾 之 手 的 這 些 詩 作, 亦 屬 於 高 明, 否 則 號 為 蘇 軾 回 覆 的 諷 詩, 乃 粗 鄙 又 毫 無 巧 思 地 用 大 小 杜 明 喻 僧 人 乃 大 小 肚, 實 難 說 服 他 人 相 信 蘇 軾 之 手, 僅 單 純 地 因 著 此 僧 未 能 言 詩 的 情 況 下, 便 判 定 為 俗 在 此 書 的 指 導 下, 讀 者 亦 能 獲 悉 此 俗 僧 未 有 與 蘇 軾 相 當 的 才 情 和 學 識 的 訊 息, 其 欲 躋 身 其 列 的 舉 動 再 被 判 定 成 愚 昧, 不 能 知 悉 自 己 與 風 流 人 物 的 差 別 由 此, 已 將 未 有 黠 慧 者 排 除 在 此 群 體 之 外 另 外, 似 已 將 此 才 情 上 的 優 越, 擴 展 成 對 世 俗 利 益 的 超 脫 : 東 坡 與 佛 印 最 厚, 往 來 不 ( 按 不 當 作 平 ) 常 一 日 去 訪 佛 印, 語 言 酬 答, 不 覺 坐 久, 東 坡 倉 皇 登 廁 有 一 行 者 會 意, 便 隨 後 送 些 茅 紙 與 之 東 坡 喜 其 會 事, 次 29 同 註 24 13

14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日 以 一 本 度 牒 與 披 剃, 一 寺 僧 行 駭 然, 纔 知 其 因 送 茅 紙 有 功 也 後 坡 又 訪 佛 印, 因 而 再 至 廁 所, 眾 行 者 喧 閧 相 爭, 各 將 茅 紙 進 前 東 坡 在 廁 所, 聞 外 嘈 雜 作 聲, 以 福 字 遂 問 其 故, 左 右 以 實 對 東 坡 笑 曰 : 行 者 們, 自 去 腹 上 增 修 字 代 腹 字, 不 可 專 靠 那 屙 屎 處! ( 登 廁 譏 行 者 ) 30 東 坡 至 佛 印 處 言 語 酬 答 的 內 容, 在 書 中 其 它 處 有 所 記 錄, 被 作 者 定 義 為 超 凡 的 證 明, 前 文 已 有 論 及, 依 此 思 路 被 解 譯 成 無 涉 於 俗 世 種 種 的 言 談, 便 與 欲 尋 得 世 俗 利 益 有 求 於 蘇 軾 的 眾 行 者 們 的 行 為, 有 著 超 越 / 世 俗 兩 下 的 鮮 明 對 比 藉 此 閱 讀, 讓 讀 者 理 解 認 同 作 者 所 認 定 蘇 軾 的 高 尚 品 行 與 形 諸 於 外 的 巧 妙 言 語, 一 種 不 同 於 凡 俗 的 行 止 及 立 場 ( 二 ) 身 份 的 自 覺 當 認 同 此 一 群 體 之 後, 讀 者 需 進 一 步 認 可 由 文 人 意 識 所 指 涉 的 社 會 身 份 此 身 份 並 非 單 純 劃 限 在 智 識 的 階 層, 而 是 複 加 上 能 會 通 儒 教 的 個 人, 所 以 在 儒 生 的 文 人 階 層 之 外, 尚 得 含 括 能 會 通 儒 家 熟 讀 經 書 及 能 寫 文 章 的 僧 侶 書 中 側 重 描 述 詩 文 的 對 答 或 典 籍 的 應 用, 不 斷 凝 聚 能 通 文 墨 者 的 共 通 意 志, 於 字 裡 行 間 中 呈 現 文 士 的 自 我 意 識 : 東 坡 即 拾 一 片 紙, 畫 一 和 尚, 右 手 把 一 柄 扇, 左 手 把 長 柄 笊 籬, 與 佛 印 云 : 可 商 此 謎 佛 印 沈 吟 良 久 : 莫 是 關 雎 序 中 語 歟? 東 坡 曰 : 何 謂 也? 佛 印 曰 : 風 以 動 之, 教 以 化 之, 非 此 意 乎? 東 坡 曰 : 吾 師 本 事 也 相 與 大 笑 而 已 ( 與 佛 印 商 謎 ) 31 蘇 軾 用 詩 大 序 設 計 謎 面, 兼 寄 僧 人 似 以 佛 法 教 化 眾 生 實 有 化 緣 的 目 的 來 調 弄 佛 印, 兩 人 在 儒 釋 不 同 的 社 會 身 份 下 亦 能 彼 此 領 會, 就 已 道 出 熟 悉 傳 統 古 籍 為 兩 人 共 通 的 文 化 基 礎, 聯 結 起 此 群 體 的 彼 此 關 係, 此 意 識 甚 至 凌 駕 在 原 來 的 社 會 身 份 之 上 畢 竟 蘇 軾 和 佛 印 也 偏 好 嘲 弄 彼 此 士 大 夫 及 和 尚 的 身 份 為 樂, 為 辨 別 是 否 屬 乎 我 輩 的 主 要 指 標 這 些 未 從 事 農 工 生 產 事 業 的 特 殊 身 份, 竟 已 有 直 露 對 其 他 行 業 有 著 漠 然 和 疏 離 態 度 的 消 息 : 同 註 24, 頁 同 註 24, 頁 42 14

15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東 坡 黃 魯 直 佛 印 禪 師 三 人, 同 在 百 花 亭 上 賞 花 飲 酒, 至 數 盃 後, 佛 印 起 去 小 解 子 瞻 遂 問 去 那 里 佛 印 答 云 : 小 僧 忙 片 時 至, 佛 印 來 坐 子 瞻 道 : 我 今 行 個 忙 令 便 道 云 : 我 有 百 畝 田, 全 無 一 葉 秧, 夏 已 相 將 半, 問 君 忙 不 忙? 黃 魯 直 云 : 我 有 百 箔 蠶, 全 無 一 葉 桑, 春 已 相 將 老, 問 君 忙 不 忙? 佛 印 曰 : 和 尚 養 婆 娘, 相 牽 正 上 床, 夫 主 外 面 入, 問 君 忙 不 忙? ( 佛 印 納 東 坡 令 ) 32 佛 印 的 答 語 以 自 嘲 的 方 法 有 效 結 合 性 話 題 違 背 禮 法 的 禁 忌 內 容, 有 著 予 人 極 具 反 差 的 梯 突 效 果, 作 為 此 事 的 結 尾, 能 收 嘲 弄 之 效, 也 止 於 述 及 自 己 的 階 級 身 份 而 已 但 蘇 軾 及 黃 庭 堅 皆 以 農 家 主 要 生 產 為 題, 呈 現 出 在 其 眼 目 中 的 其 他 階 級 : 種 稻 但 秧 苗 未 發, 卻 已 接 近 收 成 的 秋 日 ; 養 蠶 也 將 吐 絲 結 繭, 桑 葉 卻 無, 描 寫 著 農 家 心 焦 若 焚 的 慘 況, 雖 合 於 忙 令 卻 不 免 失 之 厚 道 而 無 同 情, 已 不 合 正 史 中 蘇 軾 與 民 同 悲 喜 的 胸 襟, 卻 可 就 此 不 符 史 傳 出 於 群 眾 想 像 的 描 繪 中, 揭 示 著 問 答 錄 所 理 解 的 蘇 軾 及 其 友 人, 有 著 與 其 他 百 業 隔 絕 的 心 態, 一 種 事 不 干 己 近 於 冷 漠 對 待 的 心 理 當 中 所 滲 透 出 近 於 自 負 和 自 矜 的 自 我 意 識, 如 實 地 讓 讀 者 感 受 到 陌 生 復 與 書 中 人 物 有 著 距 離 感, 此 感 受 則 可 自 解 成 在 現 實 中 與 當 時 名 人 的 真 正 關 係, 單 純 的 企 羨 和 仰 慕 此 處 用 企 慕 心 理 再 造 和 形 塑 出 的 蘇 軾, 即 令 違 背 東 坡 受 到 民 眾 愛 戴 的 核 心 原 因 以 民 為 念, 卻 在 欲 達 成 此 群 體 優 越 性 的 目 的 下 被 忽 略, 能 被 視 作 一 時 未 必 有 心 的 快 語 ; 另 一 方 面, 作 者 已 讓 筆 下 此 等 人 物 懷 抱 著 欲 與 流 俗 有 別 的 優 越 心 態, 在 和 書 中 所 指 稱 世 俗 人 事 物 的 區 隔 中, 生 成 了 自 我 社 會 身 份 的 發 現 及 覺 悟, 釋 放 出 已 預 風 流 的 消 息 及 氣 氛, 也 回 饋 及 實 現 生 活 中 無 法 真 正 加 入 名 士 活 動 的 遺 憾 以 群 眾 所 能 理 解 的 巧 辯 及 知 悉 的 典 故, 作 為 詮 釋 原 本 難 以 言 喻 又 遙 不 可 及 名 士 的 言 談 和 氣 質, 已 能 讓 多 數 止 能 略 通 文 句 的 市 民 讀 者 能 參 與 其 中 而 有 共 鳴, 在 閱 讀 中 體 會 身 為 風 流 人 物 的 優 越 感 受, 並 意 識 到 自 己 在 社 會 上 與 一 般 農 工 階 級 的 差 異 參 敘 事 的 邏 輯 : 不 能 自 忍 於 常 識 的 行 文 結 構 無 論 是 在 應 答 中 交 叉 詰 辯 中, 去 領 略 那 已 被 定 義 為 精 緻 高 雅 的 詩 句 聯 詞 或 針 鋒 相 對 的 語 言 激 辯, 抑 或 欣 賞 觀 察 在 對 談 間 人 物 形 諸 於 外 的 心 理 活 動 及 情 緒 反 應, 皆 是 問 32 同 註 24 15

16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答 錄 所 要 達 成 撰 文 的 核 心 命 題 及 目 的, 品 題 著 書 中 人 物 在 設 計 及 運 用 思 考 論 辯 的 巧 思, 和 領 略 那 由 此 衍 生 出 常 人 所 不 能 逆 料 結 果 的 敘 事 趣 味 因 而 能 令 讀 者 開 顏 的 技 巧 及 方 法, 一 種 笑 書 最 基 本 的 功 能 和 特 質, 成 為 問 答 錄 被 視 作 笑 書 的 主 要 原 因 書 中 這 些 形 似 禪 詩 的 詩 句, 當 中 且 無 禪 宗 公 案 欲 破 執 著, 若 與 蘇 軾 習 常 所 撰 成 寄 寓 人 生 體 悟 的 詩 句 相 較, 自 判 然 兩 分, 33 亦 可 就 此 也 能 鑑 別 出 此 書 的 屬 性 及 意 義 問 答 錄 於 敘 事 時 的 思 維 進 程, 可 用 正 向 的 推 論 及 逆 向 的 詰 辨 予 以 分 述 一 能 脫 於 俗 : 以 層 次 證 成 說 話 者 的 超 越 心 態 是 書 將 蘇 軾 及 佛 印 同 列 為 嘲 戲 之 雄, 適 為 旗 鼓 相 當 的 對 手, 因 而 延 續 此 先 行 的 概 念, 兩 人 在 彼 此 的 譏 嘲 後, 也 就 應 當 開 展 出 多 具 勝 負 的 結 果 但 檢 所 記, 卻 又 多 屬 未 見 高 下 或 彼 此 會 心 作 為 結 束 導 引 此 敘 寫 策 略 的 癥 結, 可 用 前 文 所 述 及 以 蘇 軾 作 為 原 型 來 形 塑 或 投 映 佛 印 的 人 格, 令 兩 人 具 有 高 度 的 同 質 性 予 以 解 釋 兩 人 看 似 具 備 獨 立 的 人 格, 事 實 上 卻 是 蘇 軾 才 性 與 情 緒 的 投 影, 彼 此 調 弄 或 設 難 的 目 的 不 在 於 求 得 勝 出, 而 是 藉 著 諸 多 難 題 的 擬 設 又 在 設 題 及 回 應 主 被 動 身 份 的 不 斷 互 換 下, 製 造 出 具 有 層 遞 感 的 敘 事 進 程, 達 到 多 次 證 成 兩 方 甚 至 多 方 的 優 越 身 份 作 者 已 暗 示 出 於 蘇 軾 群 體 的 話 語 深 具 寓 意, 所 以 此 進 程 未 必 能 令 讀 者 發 覺 或 體 悟 到 其 中 的 高 下 分 判, 卻 能 獲 悉 兩 人 或 此 群 體 的 對 答, 回 應 者 的 答 語 確 實 能 貼 合 之 前 話 頭 的 命 題 就 此, 形 似 各 自 表 述 的 行 文, 必 也 合 乎 蘇 軾 等 口 吐 機 鋒 的 預 設 : ( 一 ) 各 自 闡 說 此 等 作 者 未 加 提 點, 以 致 未 能 即 刻 體 察 前 後 話 語 勝 負 的 應 對, 適 為 問 答 錄 最 習 慣 及 常 見 的 範 型, 在 行 令 的 條 目 中, 也 趨 於 各 自 表 述 的 景 況, 由 以 下 引 文 就 能 知 此 敘 事 的 習 慣 : 東 坡 過 天 竺 謁 佛 印 款 語 間, 因 言 窗 前 兩 松, 昨 為 風 折 其 一, 悵 悵 成 一 聯, 竟 33 蘇 軾 詩 中 多 有 人 生 體 悟 智 慧, 以 寄 禪 意 周 裕 鍇 言 : 蘇 軾 的 詩 卻 更 多 地 展 現 了 宋 詩 重 思 辨 多 理 趣 的 審 美 特 徵 蘇 軾 中 到 處 是 妙 趣 橫 生 的 比 喻 和 睿 智 聰 明 的 哲 理, 但 卻 再 難 找 到 徹 底 摒 棄 思 辨 痕 迹 的 妙 諦 微 言 與 鏡 花 水 月 般 的 藝 術 意 境 了 換 言 之, 蘇 軾 體 悟 人 生 而 明 佛 理, 以 此 而 入 詩, 自 與 問 答 錄 多 為 造 語 之 巧 不 同 引 參 周 裕 鍇, 中 國 禪 宗 與 詩 歌 ( 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992 年 7 月 ), 頁 86 16

17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未 得 續 其 後, 舉 以 示 坡 云 : 龍 枝 已 逐 風 雷 變, 減 卻 虛 窗 半 日 涼 坡 續 云 : 天 愛 禪 心 圓 似 鏡, 故 添 明 月 伴 清 光 佛 印 喜 其 敏 捷, 歎 服 不 已 ( 聯 佛 印 松 詩 ) 34 佛 印 僅 得 上 聯, 適 蘇 軾 來 訪 請 其 接 續 下 聯, 果 能 將 原 來 屬 乎 頹 意 的 詩 句, 轉 向 有 助 參 禪 的 情 景, 而 獲 佛 印 的 認 同 當 中 或 有 些 許 蘇 軾 才 情 略 高 於 佛 印 的 可 能, 但 此 則 於 敘 事 間 並 未 用 即 應 聲 等 語, 少 了 兩 人 競 相 捷 對 的 氛 圍 外, 況 佛 印 乃 歎 服 蘇 軾 的 巧 答, 意 味 著 下 聯 詞 意 亦 深 得 他 心, 可 讓 整 體 的 意 涵 更 能 滿 圓 及 完 整 在 作 者 有 意 的 導 引 下, 否 定 了 當 中 存 在 爭 競 的 可 能, 形 成 了 主 客 間 的 對 答 樣 式 :( 主 ) 設 下 題 目 題 上 聯 ( 客 ) 回 覆 題 目 接 下 聯 ( 主 ) 回 應 歎 賞 的 邏 輯 結 構, 書 中 行 令 游 戲 詩 等, 皆 同 此 例 另 商 謎 的 敘 事, 也 多 採 用 此 方 式 來 組 構 敘 事, 若 記 云 : 佛 印 持 二 百 五 十 錢 示 東 坡 云 : 與 你 商 此 一 箇 謎 東 坡 思 之, 少 傾 謂 佛 印 云 : 一 錢 有 四 字, 二 百 五 十 箇 錢, 乃 一 千 箇 字 莫 非 千 字 文 謎 乎? 佛 印 笑 而 不 答 ( 佛 印 與 東 坡 商 謎 ) 35 謎 面 由 佛 印 所 設, 由 東 坡 回 應, 採 行 主 客 的 問 答 為 式 :( 主 ) 設 下 題 目 設 計 謎 面 ( 客 ) 回 覆 題 目 解 開 謎 底 ( 主 ) 回 應 笑 而 不 答, 游 戲 的 形 式 雖 有 不 同, 但 在 敘 事 的 進 程 實 則 無 別 此 結 構 建 立 在 所 設 題 目 必 然 巧 妙 而 困 難 的 預 設 上, 因 為 題 目 出 於 具 有 優 越 特 質 的 個 體, 亦 可 逆 向 地 看 待 成 出 於 優 越 個 體 所 設 的 題 目, 所 以 題 目 自 然 深 具 巧 思 而 不 易 回 覆 的 弔 詭 詮 釋, 由 此 就 能 開 展 出 解 題 者 和 出 題 者 具 有 相 同 的 身 份 和 特 質, 方 能 解 構 及 回 覆 原 來 命 題 的 解 答, 藉 由 文 末 命 題 者 對 回 覆 的 正 面 肯 定, 已 承 認 此 一 答 覆 合 於 命 題 者 原 始 的 想 法, 形 成 主 客 相 互 證 成 及 彰 顯 才 智 的 敘 事 邏 輯 ( 二 ) 層 遞 表 述 除 了 止 於 各 展 己 才 的 敘 事 外, 仍 存 在 著 有 高 下 判 定 的 對 答 結 構 此 勝 負 的 存 在, 並 非 指 前 者 的 論 點 為 後 者 所 否 決, 而 是 答 題 後 明 確 地 得 到 此 書 作 者 的 勝 敗 判 定 此 敘 事 結 構 的 行 文 方 式 的 目 的, 便 與 各 自 表 述 形 式 的 手 法 有 所 差 別 若 記 云 : 同 註 24 同 註 24, 頁 42 17

18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東 坡 與 子 由 佛 印 同 飲 于 水 閣, 偶 見 一 婦 人 浣 衣 腳 白 坡 云 : 玉 筋 插 銀 河 印 曰 : 紅 裙 蘸 碧 波 子 由 大 笑, 戲 後 二 句 云 : 更 行 三 五 步, 浸 著 老 僧 窠 ( 聯 句 嘲 僧 ) 36 蘇 軾 及 佛 印 戲 題 聯 句, 止 於 形 容 婦 人 露 足 浣 衣 的 樣 態, 蘇 轍 在 承 繼 前 兩 句 的 文 意 外, 更 兼 對 佛 印 寄 有 色 戒 的 戲 弄 此 結 構 為 :( 主 ) 設 下 題 目 題 上 聯 ( 客 一 ) 回 覆 題 目 接 下 聯 ( 客 二 ) 總 結 回 應 嘲 弄 主 題 此 一 敘 事 中, 最 後 總 結 的 蘇 轍 並 無 否 定 前 述 兩 位 聯 句 的 企 圖, 但 由 題 目 和 語 意, 足 能 知 蘇 轍 推 展 蘇 軾 佛 印 的 聯 句, 於 此 次 交 手 中 已 然 勝 出, 它 證 明 的 是 蘇 轍 於 此 次 的 交 手 中, 凌 越 了 兩 位 長 於 嘲 弄 他 人 的 箭 垛 人 物 而 此 層 遞 的 敘 事 手 法, 多 能 表 述 出 此 一 群 體 在 智 識 上 的 優 越 性 在 以 下 的 例 證 中, 更 清 楚 地 交 代 勝 負 的 結 果 : 東 坡 閒 居, 日 與 秦 少 游 夜 宴 坡 因 捫 得 虱, 乃 曰 : 此 是 垢 膩 所 生 秦 少 游 曰 : 不 然, 綿 絮 成 耳 相 辨 久 而 不 決 相 謂 曰 : 明 日 質 疑 佛 印, 理 曲 者 當 設 一 席 以 表 勝 負 及 酒 散, 少 游 竟 往 扣 門, 謂 佛 印 曰 : 適 與 坡 會, 因 辨 虱 之 所 由 生 坡 曰 生 於 垢 膩, 愚 謂 成 於 綿 絮, 兩 疑 不 釋, 將 決 吾 師 師 明 日 若 門, 可 答 生 自 綿 絮, 容 勝 後 常 作 食 不 飥 會 既 去 傾 之, 坡 復 至, 乃 以 前 事 言 之, 祝 令 答 以 虱 本 生 于 垢 膩, 許 作 冷 淘 明 日 果 會, 具 道 詰 難 之 意 佛 印 曰 : 此 易 曉 耳! 乃 垢 膩 為 身, 絮 毛 為 腳, 先 吃 冷 淘, 後 吃 食 不 飥 二 公 大 笑, 具 宴 為 樂 ( 因 捫 虱 詰 辨 ) 37 此 則 起 於 蘇 軾 認 為 垢 膩 生 虱, 秦 觀 則 回 以 由 綿 絮 所 生 的 爭 執, 欲 請 佛 印 作 最 後 的 裁 決 ; 蘇 秦 二 人 且 皆 私 下 賄 賂 並 請 託 佛 印 判 己 勝 出, 而 佛 印 竟 能 巧 作 判 決, 以 戲 謔 解 決 必 得 罪 一 方 的 兩 難 中, 至 末 能 得 到 原 本 爭 執 不 下 二 人 的 歎 賞 此 敘 事 結 構 一 如 前 者, 亦 作 :( 主 ) 設 下 題 目 立 論 一 ( 客 一 ) 回 覆 題 目 立 論 二 ( 客 二 ) 總 結 回 應 嘲 弄 主 題, 惟 此 次 的 勝 負 甚 為 明 顯, 但 在 文 末 安 置 了 原 本 持 論 不 同 的 兩 位 接 受 亦 明 白 了 佛 印 的 巧 妙 回 答, 消 弭 了 兩 下 的 衝 突, 使 得 原 本 藉 由 層 遞 僅 突 顯 及 讚 賞 佛 印 急 智 的 敘 事, 在 蘇 秦 的 參 與 後 也 間 接 地 說 明 兩 人 亦 有 著 與 佛 印 相 近 的 品 格, 而 非 僅 佛 印 一 人 同 註 24 同 註 24 18

19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而 已 此 一 手 法 能 達 成 使 這 群 體 的 才 情 表 呈, 更 趨 清 晰 而 收 生 動 的 果 效 二 否 定 前 論 : 逆 向 地 反 駁 對 談 者 的 原 來 立 場 由 於 論 辯 中 以 理 服 人 本 為 常 態, 然 而 在 決 定 勝 負 後 將 否 定 其 中 一 方 的 立 論, 就 不 能 兼 顧 所 有 參 與 者 才 智 的 彰 顯 ; 再 者, 此 書 本 標 榜 對 談 能 出 人 意 表, 但 按 理 而 論 又 多 近 於 人 情 及 常 識, 未 能 對 應 此 書 的 特 質 於 是 在 問 答 錄 聚 焦 在 應 答 間 即 時 靈 巧 的 言 語 下, 或 因 此 傾 向 捨 棄 論 理 的 素 材, 以 避 免 理 屈 的 一 方 被 貶 抑 及 看 待 成 笨 拙 愚 昧 的 個 人, 導 引 出 和 此 書 立 意 相 左 的 解 讀 結 果 此 撰 述 心 態, 也 反 映 在 書 中 以 理 服 人 的 篇 目 甚 少 上 這 些 為 數 不 多 有 著 論 理 成 份 的 記 錄, 在 行 文 及 取 材 上, 作 者 便 採 取 迴 避 一 方 全 然 敗 落 的 描 述, 或 採 用 人 們 不 熟 悉 的 論 題 作 為 因 應 : ( 一 ) 單 純 的 否 定 其 論 述 方 式 並 非 針 對 前 者 的 立 論 加 以 反 駁, 係 採 取 援 用 對 方 相 同 的 諷 刺 手 法, 甚 而 只 是 譏 嘲 加 以 回 應 在 前 引 納 佛 印 令 佛 印 譏 謔 題 僧 詩 軸 等 皆 採 此 方 式 而 成 篇, 純 粹 地 用 辛 辣 的 言 詞 交 鋒 在 以 下 的 敘 事 裡 似 有 著 以 理 互 詰 的 樣 式, 細 繹 後 卻 又 不 然 : 東 坡 一 日 會 為 佛 印 禪 師 題 真 贊 云 : 佛 相 佛 相, 把 來 倒 掛, 只 好 擂 醬 別 一 日, 佛 印 禪 師 卻 與 東 坡 居 士 題 云 : 蘇 鬍 蘇 鬍, 比 上 不 足, 比 下 有 餘 蓋 子 瞻 多 髯 也 ( 為 佛 印 真 贊 題 答 ) 38 書 中 的 蘇 軾 好 用 佛 印 的 和 尚 身 份 為 戲, 此 次 則 用 和 尚 光 滑 的 頭 形 比 況 研 磨 用 的 擂 棒, 故 佛 印 回 敬 了 蘇 軾 多 鬍 外 形 的 特 徵 此 型 以 ( 主 ) 設 題 刺 諷 對 方 ( 客 ) 回 覆 刺 諷 對 方 為 結 構, 甚 為 簡 易 但 原 來 嘲 諷 對 象 乃 是 和 尚 光 頭 的 外 在 特 徵, 回 覆 的 內 容 卻 是 蘇 軾 多 鬚 的 形 體 樣 貌, 兩 句 僅 在 諷 刺 形 貌 上 有 著 交 集 : 止 於 以 形 體 為 諷 亦 用 形 體 反 諷 的 理 路 關 係, 未 能 針 對 原 來 的 諷 詞 加 以 駁 斥 進 而 否 定, 只 是 以 其 人 38 同 註 24 按 蘇 軾 多 髯, 非 無 據 能 親 見 蘇 軾 的 邵 伯 溫 便 記 云 : 秦 少 游 在 東 坡 坐 中, 或 調 其 多 髯 者 少 游 曰 : 君 子 多 乎 哉? 東 坡 笑 曰 : 小 人 樊 須 也 蘇 軾 用 了 論 語 中 孔 子 批 評 弟 子 樊 須 事, 並 寄 繁 髯 自 我 調 侃, 自 饒 意 趣 外, 可 知 蘇 軾 多 髯 當 屬 實 引 見 宋 邵 伯 溫, 邵 氏 聞 見 後 錄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3 年 8 月 ), 頁

20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之 道 還 治 其 人 之 身 而 已 由 此 嘲 弄 方 式 的 相 關 性, 已 能 讓 讀 者 連 結 起 前 後 語 言 的 關 係, 後 者 因 著 能 準 確 地 複 製 原 來 嘲 弄 者 的 原 來 方 法 和 命 題, 自 能 被 視 作 高 明, 得 到 高 下 之 分 ( 二 ) 依 理 而 反 駁 故 問 答 錄 以 問 答 的 體 例, 卻 幾 乎 用 各 自 表 述 作 為 主 要 法 式, 即 使 亦 存 在 比 例 甚 少 有 著 論 理 意 味 且 分 辨 高 下 的 言 語 互 動, 卻 採 取 辯 論 方 式 及 命 題 上 的 仿 習 而 有 節 制 然 此 書 確 實 存 在 著 直 接 反 駁 否 定 問 者 意 味 的 應 答, 屬 於 理 論 上 的 辯 證 即 與 佛 印 問 答 此 則 記 下 蘇 軾 及 佛 印 的 佛 理 交 詰, 或 因 能 回 應 書 名 而 被 輯 入, 成 為 此 書 唯 一 能 和 書 名 相 稱 的 記 載 此 篇 似 為 一 則, 但 依 闡 明 一 理 為 單 元, 可 分 成 四 事 : 東 坡 得 杭 州 倅 一 日 過 天 竺, 與 佛 印 遇 于 九 里 松 握 手 縱 步, 坡 見 一 峰 峭 拔 稍 可 愛, 因 問 何 山 佛 印 曰 : 此 飛 來 峰 也 坡 曰 : 何 不 飛 去? 印 曰 : 一 動 不 如 一 靜 坡 曰 : 若 欲 靜 來 作 麼? 答 曰 : 既 來 之 則 安 之 及 寺 門, 見 捏 塑 金 剛 壯 麗 問 佛 印 曰 : 二 金 剛 何 者 為 重? 印 曰 : 握 拳 者 尊 及 至 殿, 見 有 奉 佛 者 齋 供 羅 列, 香 燭 具 陳, 復 詢 曰 : 金 剛 尊 大, 齋 供 不 及, 何 也? 佛 印 曰 : 彼 司 門 戶, 恃 勢 張 盛, 降 魔 護 法, 無 預 齋 供 所 以 時 人 有 詩 嘲 云 : 撐 肩 努 眼 惡 精 神, 捏 合 從 來 假 似 真 ; 剛 被 法 門 借 權 勢, 不 知 身 自 是 泥 人 後 至 上 天 竺, 見 觀 音 手 持 數 珠 坡 曰 : 觀 音 既 是 佛, 持 念 珠 果 何 意 耶? 印 曰 : 亦 不 過 念 佛 號 耳 復 詢 念 何 佛 號 印 曰 : 亦 只 念 觀 音 佛 號 坡 曰 : 彼 自 是 觀 音, 自 誦 其 號, 未 審 何 謂? 印 曰 : 求 人 不 如 求 己 復 見 座 前 致 經 一 卷 于 其 上 云 : 呪 咀 諸 毒 藥, 所 欲 害 身 者, 念 彼 觀 音 力, 還 著 於 本 人 坡 喟 然 歎 曰 : 佛, 仁 人 也, 豈 有 免 一 人 之 難 而 害 一 人 之 命 乎? 是 亦 去 彼 及 此, 與 夫 不 愛 者 何 異 也? 因 謂 佛 印 曰 : 今 我 體 佛 之 意, 而 改 正 之 可 乎? 曰 : 咒 咀 諸 毒 藥, 所 欲 害 身 者, 念 彼 觀 意 力, 兩 家 都 沒 事 佛 印 曰 : 善 坡 贊 云 : 南 海 大 士 真 奇 絕, 手 持 數 珠 一 百 八 ; 始 知 求 己 勝 求 人, 自 念 觀 世 音 菩 薩 ( 與 佛 印 問 答 ) 39 上 引 四 段 乃 作 者 合 數 事 為 一 則 宋 人 張 端 義 貴 耳 集 記 云 : 39 同 註 24, 頁

21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孝 宗 幸 天 竺 及 靈 隱, 有 輝 僧 相 隨 見 飛 來 峰, 問 輝 曰 : 既 是 飛 來, 如 何 不 飛 去? 對 曰 : 一 動 不 如 一 靜 又 有 觀 音 像, 手 持 數 珠, 問 曰 : 何 用? 曰 : 要 念 觀 音 菩 薩 問 : 自 念 則 甚? 曰 : 求 人 不 如 求 己 因 進 圓 覺 經 二 句 : 使 虛 妄 心 若 無, 六 塵 則 不 能 有 經 本 四 字 一 句, 以 三 句 合 而 為 二 句 孝 宗 大 喜, 有 奎 翰 入 石 40 明 人 曾 鳳 儀 楞 嚴 經 宗 通 田 汝 成 西 湖 遊 覽 記 等 所 載 亦 同, 皆 源 自 此 據 貴 耳 集 書 前 自 序 知 書 成 於 淳 祐 元 年 (1241), 張 端 義 也 主 要 活 動 於 理 宗 年 間, 上 距 孝 宗 已 遠, 雖 不 知 所 記 是 否 屬 實, 卻 必 為 時 人 所 傳, 問 答 錄 所 據 亦 出 於 時 聞, 以 此 作 為 合 篇 的 基 礎 故 復 加 入 五 代 何 光 遠 鑑 誡 錄 所 錄 蔣 貽 恭 的 詠 金 剛 : 揚 眉 斗 目 惡 精 神, 捏 合 將 來 恰 似 真 剛 被 時 流 借 拳 勢, 不 知 身 自 是 泥 人 41 最 末 東 坡 改 觀 音 咒 事 已 見 於 東 坡 志 林, 而 記 云 : 觀 音 經 云 : 咒 咀 諸 毒 藥, 所 欲 害 身 者, 念 彼 觀 音 力, 還 著 於 本 人 東 坡 居 士 曰 : 觀 音, 慈 悲 者 也 今 人 遭 咒 咀, 念 觀 音 之 力 而 使 還 著 於 本 人, 則 豈 觀 音 之 心 哉? 今 改 之 曰 : 咒 咀 諸 毒 藥, 所 欲 害 身 者, 念 彼 觀 音 力, 兩 家 總 沒 事 42 和 問 答 錄 相 同 全 篇 末 的 贊 語, 回 應 了 出 自 貴 耳 集 觀 音 求 人 不 如 求 己 的 典 故, 作 為 總 結 作 者 由 於 分 別 輯 自 與 佛 教 有 關 的 故 實 並 加 以 調 整 改 寫, 各 篇 的 主 旨 亦 不 同 除 第 四 則 為 束 合 全 文, 非 論 辯 文 字 外, 前 三 則 皆 依 理 而 論, 環 環 相 扣 第 一 則 以 飛 來 峰 乃 由 天 竺 飛 來 的 典 故 為 辯 論 之 始, 43 引 起 蘇 軾 既 能 飛 來 何 不 飛 去 的 質 疑, 佛 印 答 以 一 動 不 如 一 靜, 蘇 軾 再 提 欲 求 靜 當 時 又 何 必 飛 來 的 問 題, 佛 印 用 既 來 之 則 安 之 作 為 解 答 其 構 成 以 ( 主 ) 提 問 ( 客 ) 回 覆 ( 主 ) 提 問 ( 客 ) 回 覆 的 制 式 結 構, 只 是 前 後 問 題 間 乃 層 層 相 扣, 具 有 論 理 的 前 後 邏 輯 性, 答 題 皆 能 確 實 回 應 提 問 的 內 容, 40 宋 張 端 義, 貴 耳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1 年 11 月 宋 元 筆 記 小 說 大 觀 本 ), 頁 五 代 何 光 遠, 鑑 誡 錄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5 年 7 月 ), 頁 宋 蘇 軾, 東 坡 志 林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年 9 月 ), 頁 祖 庭 事 苑 記 云 : 呼 猿 靈 隱 之 名 由 慧 理 至 曰 : 此 吾 西 竺 靈 隱 鷲 峰 也, 飛 來 隱 於 此 地 人 未 之 信 理 曰 : 彼 山 白 猿 呼 之 可 驗 因 呼 猿, 猿 為 之 出 今 寺 之 前 有 呼 猿 澗 飛 來 峰 故 其 山 曰 靈 隱 後 來 佛 祖 統 紀 亦 記 此 事 略 同 引 見 宋 善 卿, 祖 庭 事 苑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7 月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第 六 十 四 冊 ), 頁 327 宋 志 磐, 佛 祖 統 紀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7 月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第 四 十 九 冊 ), 頁

22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達 成 駁 倒 前 者 論 題 的 目 的 而 此 結 構 及 邏 輯, 亦 同 樣 地 表 現 在 後 二 則 的 故 事 : 蘇 軾 兩 次 以 世 俗 眼 光, 請 佛 印 解 答 金 剛 護 法 的 尊 卑 榮 寵, 佛 印 亦 用 人 世 權 勢 巧 妙 的 應 答, 成 功 地 獲 取 論 理 上 的 勝 利 ; 蘇 軾 復 用 觀 音 持 佛 珠 念 佛 的 不 近 情 理 為 題, 在 經 歷 兩 次 辯 證 後, 至 末 得 到 佛 印 求 人 不 如 求 己 的 人 生 智 語, 也 居 劣 勢 佛 印 既 為 僧 人, 對 佛 理 體 悟 自 較 文 人 來 得 深 入, 蘇 軾 在 這 些 辯 論 中 處 於 下 風, 可 得 到 眾 人 同 情 的 理 解, 不 致 於 否 定 蘇 軾 的 才 智, 況 且 最 末 以 蘇 軾 的 贊 語 作 結, 也 能 回 復 部 份 東 坡 才 不 如 佛 印 的 印 象 那 麼 在 佛 理 之 外 的 詰 辯, 便 不 能 得 見 兩 人 在 論 理 上 有 著 高 下 的 判 定, 就 其 來 有 自 了 肆 結 論 專 輯 民 間 所 傳 續 東 坡 及 佛 印 對 答 嘲 弄 的 問 答 錄, 除 了 反 映 了 東 坡 軼 事 於 南 宋 流 行 的 盛 況 及 內 容, 亦 如 實 地 揭 示 小 說 所 具 備 負 載 社 會 文 化 實 況 的 功 能 及 特 質 也 因 此 問 答 錄 示 現 著 身 為 旁 觀 者 ( 群 眾 ) 對 以 蘇 軾 為 代 表 之 名 士 的 觀 感, 而 與 出 於 亦 身 為 參 與 者 ( 正 統 文 人 ) 的 筆 記 有 所 不 同, 呈 顯 出 自 成 體 系 的 思 維 脈 絡 與 行 文 策 略 問 答 錄 係 依 循 作 者 自 身 對 蘇 軾 佛 印 的 看 法 及 理 解, 搜 集 二 人 有 關 的 新 聞 和 傳 說 : 就 人 物 形 塑 和 敘 事 模 式 而 言, 認 定 蘇 軾 具 有 不 能 忍 人 的 性 格 天 生 的 聰 慧 及 過 人 的 學 識, 能 逞 言 語 上 好 調 謔 他 人 的 習 性, 由 此 作 為 人 物 的 原 型, 造 作 出 佛 印 的 形 象, 復 依 照 書 中 人 物 的 重 要 性 以 及 和 蘇 軾 的 親 疏 關 係 為 次 序, 複 製 著 與 原 型 ( 蘇 軾 ) 才 性 相 仿 卻 又 有 著 深 淺 差 異 的 人 格 及 形 象, 去 組 構 具 有 文 人 身 份 及 智 識 階 級 的 群 體 意 識 ; 其 敘 事 模 式 也 依 蘇 軾 和 佛 印 間 調 謔 且 急 智 的 對 答 作 為 敘 述 範 型, 準 此 在 這 群 體 中 不 斷 再 製 相 同 的 互 動 模 式, 無 論 是 言 語 的 辯 詰 或 文 字 的 游 戲, 皆 在 證 成 參 與 此 群 體 的 人 物 有 著 天 生 聰 敏 的 才 性 問 答 錄 定 義 出 具 有 優 越 感 和 自 覺 性 的 群 體, 其 行 止 被 群 眾 視 作 名 士 真 實 的 活 動 內 容, 讀 者 在 作 者 的 導 引 下, 更 貼 身 的 觀 察 甚 至 獲 取 參 與 其 中 的 感 受, 領 略 著 當 中 所 寄 寓 及 界 定 的 才 辯, 和 由 此 所 引 申 而 出 的 風 雅 至 於 此 書 的 敘 事 邏 輯, 聚 焦 在 如 何 辨 證 蘇 軾 及 佛 印 等 的 言 語 往 返 中, 確 實 含 括 著 智 慧 和 才 識 在 主 客 對 答 的 制 式 敘 事 中, 是 書 主 要 採 取 各 自 闡 發 及 層 遞 推 述 為 方 法, 讓 參 與 者 皆 能 得 到 展 述 己 見 的 機 會 和 空 間, 方 便 正 面 地 表 彰 此 群 體 所 特 有 的 才 學 和 性 情 ; 問 答 錄 刻 意 地 避 免 收 錄 以 理 服 人 的 論 辯, 在 所 收 錄 則 數 不 多 具 有 理 論 辯 證 色 彩 的 對 答 中, 或 用 仿 效 對 方 的 諷 刺 方 法 當 作 回 應, 可 避 免 因 針 鋒 相 對 令 一 方 全 然 敗 落, 而 被 視 為 愚 昧, 或 採 納 人 們 所 不 熟 悉 的 佛 理 論 題 且 讓 僧 人 佛 印 勝 出, 在 同 情 的 理 解 下, 敗 落 的 蘇 軾 亦 不 致 於 承 受 太 多 才 性 不 高 上 的 質 疑 由 此 得 見 問 答 錄 致 力 於 經 營 一 個 絕 對 優 越 和 風 雅 的 名 士 階 級 22

23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和 氛 圍, 且 指 導 讀 者 觀 賞 和 理 解 的 方 法, 讓 俚 俗 又 輕 鄙 的 對 答 聯 詩 內 容, 被 視 作 風 雅 且 智 慧 的 應 對, 與 現 實 中 蘇 軾 的 創 作 相 去 不 啻 雲 泥, 44 亦 印 證 著 紀 昀 對 此 書 詼 諧 謔 浪, 極 為 猥 褻 45 的 評 語 是 知 此 書 選 擇 了 最 具 話 題 又 深 受 眾 人 欽 羨 的 蘇 軾 及 佛 印, 作 為 正 面 賞 析 的 範 型, 輯 錄 甚 而 改 寫 著 各 種 與 兩 人 有 關 卻 未 驗 其 實 的 新 聞 和 傳 說, 自 不 受 如 世 說 體 記 錄 當 言 必 有 據 的 撰 文 限 制, 有 著 更 大 自 我 作 古 的 創 作 空 間, 也 與 通 俗 笑 話 偏 好 夸 寫 的 愚 人 愚 行 大 相 逕 庭 職 故, 問 答 錄 脫 離 史 實 太 遠, 雖 必 受 文 人 的 輕 鄙 及 批 評, 但 相 較 於 其 他 各 類 史 料 和 筆 記, 傾 慕 風 流 又 貼 近 民 眾 思 維 的 問 答 錄, 對 後 來 的 通 俗 小 說 戲 曲 有 著 更 重 要 及 深 遠 的 影 響, 46 就 不 能 令 人 感 到 意 外 了 44 王 季 思 謂 : 我 們 從 他 的 作 品 裡 不 僅 接 受 了 有 關 歷 史 文 化 的 許 多 知 識 與 作 者 對 人 生 的 某 些 啟 示, 已 道 出 蘇 軾 作 品 的 特 質, 而 錄 下 號 為 蘇 軾 所 撰 多 見 鄙 詞 少 有 生 氣 詩 句 的 問 答 錄, 便 不 辯 自 明 與 蘇 軾 無 涉 參 王 季 思, 王 季 思 教 授 古 典 文 學 論 文 選 ( 廣 州 : 廣 東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1996 年 10 月 ), 頁 清 紀 昀 等 撰,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頁 胡 蓮 玉 由 始 見 於 問 答 錄 的 記 錄 若 蘇 小 妹 事, 多 被 後 來 小 說 戲 曲 所 採 用 及 再 創 作, 由 此 確 認 了 是 書 在 文 學 上 的 重 要 性, 立 論 可 採 詳 參 胡 蓮 玉, 蘇 軾 佛 印 故 事 在 戲 曲 小 說 中 的 流 傳 及 演 變, 南 京 師 範 大 學 文 學 院 學 報 第 3 期 (2003 年 9 月 ), 頁

24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參 考 書 目 傳 統 文 獻 五 代 何 光 遠, 鑑 誡 錄,(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5 年 ) 宋 孔 平 仲, 談 苑,( 鄭 州 : 大 象 出 版 社,2006 年 ) 宋 王 楙 撰, 王 文 錦 點 校, 野 客 叢 書,(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7 年 ) 宋 朱 彧, 萍 洲 可 談,(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7 年 ) 宋 志 磐, 佛 祖 統 紀,(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本 ) 宋 周 紫 芝, 竹 坡 詩 話,(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年 歷 代 詩 話 本 ) 宋 邵 伯 溫, 邵 氏 聞 見 後 錄,(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3 年 ) 宋 張 端 義, 貴 耳 集,(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1 年 宋 元 筆 記 小 說 大 觀 本 ) 宋 蘇 軾, 東 坡 志 林,(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年 ) 宋 善 卿, 祖 庭 事 苑,(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本 ) 宋 普 濟, 五 燈 會 元,(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4 年 ) 宋 曾 慥, 高 齋 漫 錄,(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 宋 黃 震, 黃 氏 日 鈔,( 北 京 : 北 京 圖 書 館 出 版 社,1998 年 影 印 四 庫 全 書 本 ) 宋 道 融, 叢 林 盛 事,(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 宋 佚 名, 問 答 錄,(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影 印 叢 書 集 成 初 編 本 ) 宋 釋 惠 洪, 禪 林 僧 寶 傳,(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本 ) 宋 釋 曉 瑩, 雲 臥 紀 譚,(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本 ) 元 脫 脫, 宋 史,(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1998 年 ) 清 紀 昀 等 撰,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97 年 ) 近 代 論 著 王 季 思, 王 季 思 教 授 古 典 文 學 論 文 選,( 廣 州 : 廣 東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1996 年 ) 杜 繼 文 魏 道 儒, 中 國 禪 宗 通 史,( 南 京 : 江 蘇 人 民 出 版 社,2007 年 ) 周 裕 鍇, 中 國 禪 宗 與 詩 歌,( 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992 年 ) 24

25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周 裕 鍇, 百 僧 一 案,(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7 年 ) 胡 士 莹 撰, 話 本 小 說 概 論,(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0 年 ) 張 兵, 宋 遼 金 元 小 說 史,( 上 海 : 復 旦 大 學 出 版 社,2007 年 ) 程 設 中, 宋 元 話 本,(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3 年 ) 程 毅 中, 宋 元 小 說 研 究,( 句 容 :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社,1998 年 ) 黃 東 陽, 六 朝 志 人 小 說 考 論,( 臺 北 : 花 木 蘭 文 化 出 版 社,2009 年 ) 期 刊 論 文 胡 蓮 玉, 蘇 軾 佛 印 故 事 在 戲 曲 小 說 中 的 流 傳 及 演 變, 南 京 師 範 大 學 文 學 院 學 報 2003:3(2003 年 ), 頁 孫 昌 武, 蘇 軾 與 佛 教, 文 學 遺 產 1994:1(1994 年 ), 頁 張 政 烺, 問 答 錄 與 說 參 請, 張 政 烺 文 史 論 集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4 年, 頁 ) 程 毅 中, 宋 人 說 諢 說 與 問 答 錄 宋 元 小 說 研 究 訂 補 之 二, 程 毅 中 文 存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6 年 ), 頁 黃 東 陽, 辭 雖 傾 回, 義 歸 義 正 宋 人 笑 書 開 顏 集 雅 俗 之 辨 釋 義, 臺 北 市 立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38 期 (2007 年 ), 頁

26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The Deduced Scholarly Gathering: A Study on the Editing and Narrating Skill of the South Song Joke Book The Dialogue between Su Dong Po and Zen Master Fo Yin Tung-yang Huang *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kill of writ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narratives in the book, The Dialogue between Su Dong Po and Zen Master Fo Yin.( 東 坡 問 答 錄 )This book used the personal fondness of playing tricks in Su Dong Po s aptitude as the basis of character modeling, and employed the quick wit of Su Dong Po( 蘇 東 坡 )and Fo Yin ( 佛 印 )in their dialogue as the paradigm of narration. On one hand, it followed the order of importance in coping moral character and appearance similar to Su Dong Po s aptitude. On the other hand, it re-created the same interactive model for both persons and established an un-changeable style of narration. As for the logics of narration, the exemplary model was to prove that the speech of Su Dong Po and Fo Yin truly had insight and wisdom. The author created an absolutely superior and elegant scholarly organization, with members shoulder to shoulder taking up the task of guiding readers to enjoy and comprehend this book, striving to interpret the ridiculous and indecent question/answer in the book with elegant and intelligent dialogue. Keywords: The Dialogue, Su Dong Po, Fo Yin, joke book, Song Dynasty novels in literary language. *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26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九 期 2015 年 6 月 頁 129 ~ 17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柳 宗 元 河 間 傳 析 論 兼 論 子 厚 對 人 欲 的 省 思 與 書 寫 方 介 * 提 要 柳 宗 元 與 韓 愈 同 倡 古 文, 同 主 文 以 明 道, 然 而, 傳 世 柳 集 中, 卻 有 河 間 傳 一 文, 以 極 大 膽 之 筆 法 書 寫 女 子

More informatio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2014 年 3 月 頁 255-29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論 老 殘 遊 記 中 的 身 體 隱 喻 許 暉 林 * 摘 要 晚 清 以 降, 以 身 體 譬 喻 國 體 成 為 理 解 國 民 與 國 家 關 係 的 重 要 方 式 藉 由 對 老 殘 遊 記 中 身 體 譬 喻 的 分 析, 我 試 圖 提 出 以 下 的 觀 察

More information

續論

續論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第 19 卷 第 1 期 (95 年 3 月 )23~50 王 士 禎 的 山 水 詩 ( 下 ): 神 韻 與 山 水 23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王 士 禎 的 山 水 詩 ( 下 ): 神 韻 與 山 水 * 黃 雅 歆 摘 要 引 領 康 熙 詩 壇 的 王 士 禎, 匯 聚 有 清 以 來 詩 人 對 詩 歌 創 作 的 主 張, 加 以

More information

188 一般論文 The Pursuit of Reality in Family Catastrophe and Crystal Boys Hung, San-Hui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

188 一般論文 The Pursuit of Reality in Family Catastrophe and Crystal Boys Hung, San-Hui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 2011 年 4 月 頁 187-204 國立台灣文學館 家變 與 孽子 中的父子關係與對 真實 世界的追求 洪珊慧 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 王文興與白先勇同為 現代文學 雜誌的重要成員 王文興 家變 與 白先勇 孽子 亦是七 與八 年代台灣文學史上兩部重要的長篇小說 家 變 以父親出走為始 逐章敘述范曄與父親的關係變化 其小說內容與其獨特 的文字表現 引發當時台灣文壇的注目 孽子 則以兒子出走

More information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2016 年 3 月 頁 43 ~ 94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黃 啟 書 * 提 要 歷 來 學 者 根 據 有 限 文 獻, 對 於 漢 代 經 學 發 展 之 描 述, 堪 謂 完 備 然 在 兩 漢 經 說 文 獻 多 半 亡 佚 的 情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誤入與遊歷_黃東陽_p _.doc

Microsoft Word - 6-誤入與遊歷_黃東陽_p _.doc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九 期, 頁 167-188 1 二 七 年 九 月 誤 入 與 遊 歷 宋 傳 奇 王 榭 仙 鄉 變 型 例 探 究 黃 東 陽 摘 要 肇 興 六 朝 的 仙 鄉 傳 說 不 僅 騰 播 於 當 時, 後 世 亦 多 仿 摹 其 撰 寫 體 制 及 內 容, 嘗 為 小 說 及 戲 曲 的 重 要 命 題 惟 於 六 朝 所 奠 定 下 仙 鄉 的 基 本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列 仙 傳 列 異 傳 神 仙 鬼 怪 方 術 研 究 A study of Lie Xian Zhuan and Lie Yi Zhuan 研 究 生 : 林 昀 佑 Yun-You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六 期 2014 年 12 月 頁 151-176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蘇 軾 與 李 方 叔 書 內 容 析 探 兼 論 蘇 李 軼 事 及 情 誼 許 雅 貴 * 摘 要 蘇 軾 與 李 方 叔 書, 是 寫 給 門 生 李 廌 的 一 篇 書 信 文, 信 中 主 要 提 出 了 四 點 : 一 推 辭 薦 引 之 因 二 君 子 相 交 之 道 三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5 年 01 1 34 林 逸 論 林 量 錄 歷 錄 數 行 行 行 類 理 林 便 老 林 行 來 論 1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 Zi s Sayings by Buddhism in Xi-Yi Lin s Verbal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 Zi Min-Chie Chiu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09仇小屏.doc

09仇小屏.doc 2003 11 247-264 * * 247 The Phenomena of the Time Structure From Permanent to Momentary and its Aesthetics Examination on Neo Poetry Chou Hsien-p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More information

05

05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109-140 20 2 91 12 ** 947 147-167 * ** 109 110 20 2 1 2 3 1 1995 1448 2 1449 1451-1452 3 111 4 5 6 1994 192 4 1450 5 6 1990 241-292 112 20 2 7 8 9 283-363 10 7 2001.6 7 171-221

More information

¡È±m v

¡È±m v 2004 3 217 251 1 5 5 2 1 602 1 (1 5 2 5-1 6 0 4 2 3 9 1-2411 - H - 001-038 - A C 1 1 997 11 28 1 988 2 1976 458 3 1973 53 572-217- 4 5 3 2 38 4 1 969 4-13 1 995 2 72-310 1 995 1 03-116 2 6 2 002 1 2 1988

More information

《布袋和尚传》笺释

《布袋和尚传》笺释 布 袋 和 尚 传 所 透 露 的 禅 宗 的 旨 刘 泽 亮 内 容 提 要 : 明 州 定 应 大 师 布 袋 和 尚 传 是 据 传 名 为 契 此 的 唐 五 代 布 袋 和 尚 的 传 记 本 文 以 昙 噩 所 撰 传 述 为 文 本 依 据, 节 选 其 中 部 分 内 容 予 以 笺 释, 并 讨 论 其 与 禅 宗 思 想 的 内 在 关 联 及 其 在 禅 林 中 的 广 泛 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2012 年 06 月 頁 205~238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劉 昭 明. 彭 文 良 [ 摘 要 ] 蘇 軾 詠 梅 詩 詞 質 精 量 多, 廣 泛 流 播, 影 響 深 遠, 推 動 提 升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的 發 展 與 地 位 蘇 軾 謫 居 黃 州, 作 紅 梅 三 首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2010 年 07 月 頁 51-82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袁 光 儀 * 摘 要 本 論 文 主 要 藉 由 李 贄 的 九 正 易 因 一 書 中 對 蒙 卦 的 闡 釋, 與 其 眾 所 週 知 的 童 心 說 作 一 對 照 與 印 證 李 贄 長 期 被 視

More information

174 ( ) ( ) [ 1 ] [2] ( ) [3] [1] (1884) [2] ( [3]

174 ( ) ( ) [ 1 ] [2] ( ) [3] [1] (1884) [2] ( [3] BIBLID 1026-5279 (2005) 94:2 p. 173-206 (2005.12) 173 1794-1857 1797-1866 1794-1857 1797-1866 Keywords Documentary Science Guo Han Ma Han Xu Shan Dong Documentary E-mail: ting6153@scu.edu.tw 174 (2005.12)

More information

組合 1.pdf

組合 1.pdf 32 2016 12 1-29 2016-03-31 2016-10-26 DOI: 10.6183/NTUJP.2016.32.1 1257 2 32 Fofa Daming Lu Jing-huei Tsau Abstract Fofa Daming Lu consists of 20 volumes advocating the thought of the three teachings harmonious,

More information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43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教 授 摘 要 韓 儒 鄭 道 傳 (?~1398) 是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大 儒, 他 在 當 時 的 朝 代 更 迭 之 際, 有 極 大 的 影 響 力 由 於 他 得 到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的 信 任, 得 以 實 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4 期 2008 年 3 月 頁 165~192 165 葛 洪 抱 朴 子 內 篇 與 魏 晉 玄 學 神 仙 是 否 可 學 致 與 聖 人 是 否 可 學 致 的 受 命 觀 李 宗 定 摘 要 葛 洪 以 抱 朴 子 內 篇 一 書 奠 定 道 教 史 上 承 先 啟 後 的 地 位, 書 中 講 神 仙 方 術 養 生 延 年, 又 繼 承 魏 伯 陽

More information

33-57

33-57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3-57 19 2 90 12 1465-1547 1 2 * 1 1990 4 2 1 4-5 33 34 19 2 3 4 3 1995 3 138 147-149 1990 7 400-407 1994 19 19 23 1980 34 162 177 1971 3 3 27 1961 78 3 1988.6 175-183 4

More information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2004 11 179 ~ 222 * 92.9.15 93.10.20 * 180 From Rough Overview to Subtle Narrative : Narrational Differences in Two Stories Appearing in both Zhiguai and Chuanqi Texts Kang, Yun-mei * Abstract This paper

More information

1.第二卷第二期p1

1.第二卷第二期p1 通 識 學 刊 : 理 念 與 實 務,3(1),1-42 1 圖 解 思 考 法 在 申 論 題 寫 作 上 的 運 用 : 以 蕭 颯 死 了 一 個 國 中 女 生 之 後 為 例 馬 琇 芬 ( 投 稿 日 期 :2014/11/11; 修 正 日 期 :2015/01/21; 接 受 日 期 :2015/01/26) 摘 要 申 論 是 一 種 培 養 學 生 思 考 能 力 的 寫 作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 暑 碩 專 班 )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明 清 幫 會 與 結 社 研 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cret Societies

More information

The Rise of Printing media and the Formation of Song Poem Features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

The Rise of Printing media and the Formation of Song Poem Features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 2007 10 39-76 39 The Rise of Printing media and the Formation of Song Poem Features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strengths of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4 年 07 55-86 老 論 老 了 老 老 老 若 李 句 六 老 了 錄 老 行 類 老 見 老 連 不 老 錄 老 55 Discussion on Interpretation of Laoism by Zen Chiu, Min-chieh ABSTRACT Mutual linkage between Buddhism and Laoism has opened the way to

More information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 98 年 4 月 only a small part can be seen. Literature creation is just like iceberg floating on the sea, readers can only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 98 年 4 月 only a small part can be seen. Literature creation is just like iceberg floating on the sea, readers can only 冰 山 理 論 下 的 文 藝 創 作 觀 : 王 鼎 鈞 千 手 捕 蝶 析 論 ( 上 ) 頁 93~104 冰 山 理 論 下 的 文 藝 創 作 觀 : 王 鼎 鈞 千 手 捕 蝶 析 論 ( 上 ) Views of Literature Creation under Iceberg (Part I) 黃 雅 莉 Ya-Li Huang 新 竹 教 育 大 學 語 文 系 教 授 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540 2 3 4 2 1983 7 1068 3 1284 1983 183 617 4 5 43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540 2 3 4 2 1983 7 1068 3 1284 1983 183 617 4 5 43 BIBLID 0254-4466(2010)28:1 pp. 157-189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 民 國 99 年 3 月 ) ** * 1526-1590 忬 1507-1560 1 2009 2 11 2009 5 26 2010 1 27 * ** NSC93-2411-H-031-016 NSC94-2411-H-031-014 1 2002 157 158 漢 學

More information

204 戲劇學刊 第一幕 場景 縹緲村中 樵夫上 整理著一個大竹簍 另一個村民甲路過 村民甲 又要上山啊 樵 夫 是啊 拿些蔬菜水果給山裡來了的那個婆婆 婆婆挺有意思的 會說許多的妖怪 故事 今兒個不知又會說些什麼 村民甲 真有意思的 改天也給我說說 樵 夫 那有什麼問題 只怕我說得不好 整理好竹簍

204 戲劇學刊 第一幕 場景 縹緲村中 樵夫上 整理著一個大竹簍 另一個村民甲路過 村民甲 又要上山啊 樵 夫 是啊 拿些蔬菜水果給山裡來了的那個婆婆 婆婆挺有意思的 會說許多的妖怪 故事 今兒個不知又會說些什麼 村民甲 真有意思的 改天也給我說說 樵 夫 那有什麼問題 只怕我說得不好 整理好竹簍 新編京劇 狐仙故事 Fox Tales 趙雪君* Chao, Hsueh-Chun 戲劇學刊 第十四期 頁203-245 民國一 年 臺北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TAIPEI THEATRE JOURNAL 14 2011 : 203-245 School of Theatre,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收稿日期 2011.3.13 通過日期

More information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By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本 论 文 乃 获 取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 中 文 系 ) 的 部 分 条 件 A di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By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本 论 文 乃 获 取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 中 文 系 ) 的 部 分 条 件 A di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MASTER OF ARTS (CHINESE STUDIES) 拉 曼 大 学 中 华 研 究 院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I TUNKU ABDUL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七 期 2011 年 9 月 頁 1-24 論 陶 淵 明 的 讀 史 述 九 章 黃 世 錦 摘 要 述 是 古 代 的 一 種 文 體 陶 淵 明 有 讀 史 述 九 章 之 作, 此 九 章 不 僅 詠 贊 先 賢, 且 兼 有 述 懷 之 意 歷 來 對 此 九 章 微 旨 之 探 索, 自 宋 蘇 東 坡 東 坡 題 跋

More information

致 谢 本 论 文 能 得 以 完 成, 首 先 要 感 谢 我 的 导 师 胡 曙 中 教 授 正 是 他 的 悉 心 指 导 和 关 怀 下, 我 才 能 够 最 终 选 定 了 研 究 方 向, 确 定 了 论 文 题 目, 并 逐 步 深 化 了 对 研 究 课 题 的 认 识, 从 而 一

致 谢 本 论 文 能 得 以 完 成, 首 先 要 感 谢 我 的 导 师 胡 曙 中 教 授 正 是 他 的 悉 心 指 导 和 关 怀 下, 我 才 能 够 最 终 选 定 了 研 究 方 向, 确 定 了 论 文 题 目, 并 逐 步 深 化 了 对 研 究 课 题 的 认 识, 从 而 一 中 美 国 际 新 闻 的 叙 事 学 比 较 分 析 以 英 伊 水 兵 事 件 为 例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Narration of Sino-US International News Case Study:UK-Iran Marine Issue 姓 名 : 李 英 专 业 : 新 闻 学 学 号 : 05390 指 导 老 师 : 胡 曙 中 教 授 上 海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人 文 藝 術 學 院 語 文 與 創 作 學 系 語 文 教 學 碩 士 班 ( 暑 期 班 ) 碩 士 論 文 Master Program of Language Instruction ( Summer Program)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Creative Writ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More information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2014 年 06 月 頁 91-122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朱 鶴 齡 書 元 裕 之 集 後 及 其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文 淵 閣 及 文 津 閣 本 文 獻 的 存 佚 問 題 與 其 意 義 邱 怡 瑄 * 摘 要 清 代 經 學 大 家 朱 鶴 齡 (1606-1683) 於 明 清 鼎 革 後 專 意 著 述, 終 生

More information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 1 61 146 167 374 36 14 2 2 1 1 9 1 3 2 3 1 7 1 1 3 1 1 3 28 4 104 35 5 22 3 3 2 1 2 1 11 5 10 2 3 1 1 2 2 1 1 2 1 2 1 1 3 1 3 2 1 3 3 2 1 5 1 600 166 77 50 6 5 8 2 22 5 1 1 2 6 1 3 1 3 5 1 1 3 17 1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79-306 21 1 92 6 * 279 280 21 1 1 1130-1200 Ernst Cassirer, 1874-1945 Sprache und 1 1990 1 1 281 Mythos symbols organs 2 holy priority 3 2 1998 9-10 3 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99-117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 探 析 * 吳 聲 佑 摘 要 筆 者 檢 視 劉 氏 文 本, 釐 清 待 議 問 題 者 有 三 首 探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之 因, 究 得 清 代 揚 荀 學 風 荀 子 從 祀 荀 子 升 經 三 端 次 就 三 傳 荀 子 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doc

Microsoft Word - 1-1.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 期 第 1-16 頁 2000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律 賦 在 唐 代 典 律 化 之 考 察 簡 宗 梧 游 適 宏 * 摘 要 通 常 中 國 文 學 史 專 著 述 及 賦 時, 總 會 提 到 唐 代 的 律 賦 此 一 論 述 透 露 了 多 種 意 義 : 一 是 就 中 國 文 學 史 言, 唐 代 律 賦 可

More information

10 Subjective Realit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Taiwan Writers in the Modernism Generation on the Chinese Civil War Huang Chi-Feng Assistant Professor

10 Subjective Realit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Taiwan Writers in the Modernism Generation on the Chinese Civil War Huang Chi-Feng Assistant Professor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九期 2014 年 10 月 頁9-49 國立台灣文學館 主觀的真實 論台灣現代主義世代小說家的國共內戰書寫 黃啟峰 亞東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摘要 本論文以現代主義世代小說家作品中的 戰爭想像與恐怖書寫 為主 題 討論該時代作家如何面對上一代不願面對的 戰爭創傷 議題 並進一步 透過 主觀的真實 面相 去勾勒人在戰爭現場或戰時體制下的情貌與選擇 討論的文本包含白先勇 李渝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01 12 93-122 * 2012.7.10 2012.12.5 * 94 638-712 677-744 709-788 749-814 -850-867 1 980-1052 1007-1072 1037-1101 1010-1071 1032-1098 1007-1072 1009-1059 2 1023-1063 992-1049 1002-1069 * 1 2 49 880 1997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n JI Xiaolan s (1724-1805)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紀 曉 嵐 (1724 1724-1805 1805) 生 平 資 料 斠 正 及 對 聯 聯 論 研 究 LI Ha 李 夏 THE UNIVER

A Study on JI Xiaolan s (1724-1805)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紀 曉 嵐 (1724 1724-1805 1805) 生 平 資 料 斠 正 及 對 聯 聯 論 研 究 LI Ha 李 夏 THE UNIVER Title A study on Ji Xiaolan's (1724-1805)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 Ji Xiaolan (1724-1805) sheng ping zi liao jiao zheng ji dui lian, lian lun yan jiu Author(s) Li, Ha; 李 夏 Citation Li,

More information

YANGTZE RIVER ACADEMIC 2013 4 40 2013 No. 4 Serial No. 40 100081 1960 1992 2004 1974 2004 2000 1 27 2013 4 1992 25 27 1983 1 2006 144 145 2000 111 28 2006 144 2007 28 3330 29 30 2013 4 2006 78 2006 174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1-3 蘇全正教授.doc

Microsoft Word - 21-3 蘇全正教授.doc 霧 峰 林 家 的 女 性 學 佛 人 以 台 中 靈 山 寺 德 真 法 師 為 例 61 霧 峰 林 家 的 女 性 學 佛 人 以 台 中 靈 山 寺 德 真 法 師 為 例 蘇 全 正 摘 要 : 霧 峰 林 家 在 臺 的 發 跡 歷 程, 由 地 方 豪 強 經 歷 清 初 林 爽 文 抗 清 事 件 的 頓 挫 及 其 後 遷 徙 至 霧 峰 重 整 崛 起 沒 落, 家 勢 幾 度

More information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文 學 院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溫 瑞 安 中 短 篇 武 俠 小 說 研 究 A Study In Rui-an Wen's Short and Medium-Length

More information

1 2 3 1 19996 361 4 80 4 5 6 7 8 9 10 81 11 12 13 14 15 82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83 25 26 27 84 85 28 29 86 87 30 31 88 32 33 34 35 89 90 37 91 38 39 40 41 42 92 43 44 45 93 94 46 47 48 95 96 1976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王建國.doc

Microsoft Word - 2.王建國.doc 文與哲 台灣南區大學中文系策略聯盟學術論叢 2014 年 6 月 頁 53~92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清 代 學 術 研 究 中 心 風景與心境的鏡像 日據時期新詩中的海洋書寫 以林修二之詩為例 王建國 摘 要 本文主要著眼於台灣古典與現代海洋文學書寫之變異 首先 以日據時期新 舊文學作品中頗具代表性之 黑潮 為考察對象 倘若古典 舊 黑潮是封建體 制下的產物 則現代 新 黑潮則頗為貼近新時代的脈動

More information

15

15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377-397 20 2 91 12 * 377 378 20 2 2001 11 8 8 1 1 2 2 2002.1 2 379 2 18 1 3 273 2 27 2001.12 120 2002.1.11 http://www.bamboosilk.org.index.htm 3 2002.1.11 380 20 2 251.1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19-248 19 1 90 6 1614 - * 219 220 19 1 3 1664 1 2 utopian 3 4 5 6 D.N. Voskresensky a multifaceted novel 7 1 1614 17 1847 2 1990 344 1986 158-174 3 D.N. Voskresensky, Utopian

More information

2012 2 157 No. 2 2012 Jinan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57 100871 I127. 41 A 1000-5072 2012 02-0002 - 10 4 1 1 2 1540 1503 2 2011-06 - 27 1969 1 1985 19 2 3 1997 1998 3 2 34 2 3 1540

More information

,,,,, (,1988: 630) 218

,,,,, (,1988: 630) 218 * 1 19 20 * 1,,,,, (,2006) 217 2018. 1 1959 453 1959 472 1 20 20 1928 1929 2014 20 30 1,,,,, (,1988: 630) 218 2003 405 1930 2005 1 2005 2 20 20 1930 2003 405 1934 1936 2003 411 2003 413 2005 206 2005 219

More information

序 閱 讀 能 力 的 養 成 是 國 家 推 動 多 年 的 政 策 楊 見 成 校 長 閱 讀 能 力 是 國 家 推 動 多 年 的 政 策, 各 縣 市 政 府 亦 不 遺 餘 力 推 動 各 教 育 階 段 閱 讀 平 台, 提 供 多 樣 的 知 識 庫, 誘 導 學 生 多 閱 讀,

序 閱 讀 能 力 的 養 成 是 國 家 推 動 多 年 的 政 策 楊 見 成 校 長 閱 讀 能 力 是 國 家 推 動 多 年 的 政 策, 各 縣 市 政 府 亦 不 遺 餘 力 推 動 各 教 育 階 段 閱 讀 平 台, 提 供 多 樣 的 知 識 庫, 誘 導 學 生 多 閱 讀, 序 閱 讀 能 力 的 養 成 是 國 家 推 動 多 年 的 政 策 楊 見 成 校 長 閱 讀 能 力 是 國 家 推 動 多 年 的 政 策, 各 縣 市 政 府 亦 不 遺 餘 力 推 動 各 教 育 階 段 閱 讀 平 台, 提 供 多 樣 的 知 識 庫, 誘 導 學 生 多 閱 讀, 從 閱 讀 中 增 長 智 慧, 及 除 從 閱 讀 中 學 習 思 考 及 知 識 外, 亦 是 希

More information

02廖美玉.doc

02廖美玉.doc 37 * * 2003 11 37-78 The Formation of Consciousness in Returning to Farm and the Acquisition of Joyfulness in Suppositional Writing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 黃州詩景 李妮庭.doc

Microsoft Word - 2 黃州詩景  李妮庭.doc 東 華人文 學報 第十七期 頁 21-59 2010 年 7 月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黃州詩景 張耒的地方表述與遷謫意識 李妮庭 提 要 如同蘇軾在黃州的居遊為宋人所樂道 張耒的黃州詩也喚起了宋人對黃州這 一地方的情感與想像 然而 與前人迥異 張耒詩卻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地方感 顯現其遷謫意識 具體而言 張耒詩中所描寫的黃州 意味著 非吾土 的南方 北方的城市映像與荒山野水的現實 相互對立 激盪

More information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 教 学 大 纲 辽 宁 大 学 文 学 院 汉 语 言 文 学 专 业 1 基 础 写 作 教 学 大 纲 一 课 程 基 本 情 况 ( 一 ) 课 程 名 称 : 基 础 写 作 Basic Writing ( 二 ) 课 程 编 号 :0120114 0122062 ( 三 ) 课 程 性 质 基 础 写 作 是 汉 语 言 文 学 专 业 广 告 学 专 业 的 艺 术 设 计 学 专 业

More information

七侠五义2.PDF

七侠五义2.PDF DONG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820BDD7A848B171A4E5AABAA55FA8CAAED1BC6720B071C541B5B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820BDD7A848B171A4E5AABAA55FA8CAAED1BC6720B071C541B5BE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57-284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論 沈 從 文 的 北 京 書 寫 郝 譽 翔 摘 要 在 沈 從 文 作 品 中, 以 都 市 為 題 材 的 小 說 份 量 幾 乎 與 鄉 土 相 當, 鄉 土 與 都 市 可 說 是 沈 從 文 同 時 擁 有 的 兩 副 臉 孔 兩 種 聲 音, 矛 盾 並 存 在 他 的

More information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2006 6 105 138 105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Fu-Yung Instructor, Center for

More information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Temple Theatre Lu-wei Wang* Abstract Drama performance in Buddhist temples and at specialized performance venues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Temple Theatre Lu-wei Wang* Abstract Drama performance in Buddhist temples and at specialized performance venues 45 * ** 45-86 TAIPEI THEATRE JOURNAL 24 (2016) : 45-86 School of Theatre,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2015.11.20 2016.6.22 * 14BZS079 13BZS017 1980 15CZW044 **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More information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頁 189-216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6, pp.189-216, December 2010 也談元代散曲中的茶文化 莊淑紅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在中國文學中 唐詩 宋詞 元曲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它們記錄並傳承著中 古時代的東方文化 記敘了那個時空下璀璨的中國歷史 在本論文中

More information

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he revolt of Li Ch'iao "Spring of Lan cai xia" Li HuiRu Abstract "Spring of Lan cai xia " namely assumed appears the Taiwan prostit

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he revolt of Li Ch'iao Spring of Lan cai xia Li HuiRu Abstract Spring of Lan cai xia  namely assumed appears the Taiwan prostit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104 年 9 月 頁 1 13 1 李喬 藍彩霞的春天 中的反抗哲學 李蕙如 摘 要 台灣文學作家李喬於一九八五年的著作 藍彩霞的春天 中 呈顯出一部 微縮的台灣妓女悲史 在金錢與暴力的制約中 貧窮與柔弱成了強權壓迫的對 象 小說中的主角 藍彩霞 無法抵抗貧窮的命運 被父親所賣 淪落風塵 作者所描繪的悲壯心聲 實乃意欲讀者能夠從一個充斥著 妓的世界 裡思考 某種社會倫理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106陳怡良.doc

106陳怡良.doc 111 1. 2. * 2005 7 111 146 Hsieh Lingyun s Aesthetic Accomplishment and the Artistic Beauty in His Scenery Poems Chen Yi-Lia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經解與神話-tangshong.doc

Microsoft Word - 經解與神話-tangshong.doc 湯 說 演 繹 陳 惠 玲 摘 要 墨 子 兼 愛 下 載 及 湯 說, 文 闕 不 全, 引 起 後 人 諸 多 爭 辯 筆 者 同 意 下 列 三 家 之 說 : 一, 孫 詒 讓 : 湯 說 是 湯 禱 旱 於 桑 林 之 辭 黃 暉 論 衡 感 虛 注 文 主 之 二, 徐 時 棟 : 湯 說 有 二, 一 為 伐 桀, 是 為 今 文 ; 一 為 禱 旱, 錯 見 於 古 文 梅 氏 竊

More information

335-365

335-365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35-365 21 1 92 6 * 335 336 21 1 1 2 3 4 5 6 7 1 1963 8 2 1978 250-251 3 1 7 4 3 2 5 1997 163 6 1984 7 1975 70 337 8 9 10 11 12 13 8 1992 331 333 9 1998 298 10 2001 187 1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學報-1.doc

Microsoft Word - 學報-1.doc 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第十五期 121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特殊教育中心 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 民1 0 2 1 5 期 1 2 1-1 4 0 頁 靜聽無彩視界者的心聲 從大學視障生的需求談校園無障礙環境改善 黃義翔 楊熾康 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摘 要 本 研究 主要 探討 大學 視障 生對校園無障礙環境的改善需求 參與者為四名東部某大 學之視障生 三名 低視力 和一名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2012 年 6 月 頁 121 144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 張 政 偉 摘 要 學 界 對 清 初 文 人 廖 燕 的 文 學 創 作 與 理 論 的 研 究 逐 漸 展 開, 並 且 獲 致 一 定 的 成 果 然 而 目 前 似 乎 將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歸 類 為

More information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2006 12 107-136 1661-107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2031342D3320B3B7C475ADABC5E3C149AE76A5CDA5ADBB50B3B7C475A443B6B0A4A7A6D2BFEB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2031342D3320B3B7C475ADABC5E3C149AE76A5CDA5ADBB50B3B7C475A443B6B0A4A7A6D2BFEB2E646F63> 臺 大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四 期 民 96 年 12 月, 臺 北 : 臺 灣 大 學 文 學 院 / 佛 學 研 究 中 心 頁 77-118 黃 繹 勳 法 鼓 佛 教 研 修 學 院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雪 竇 重 顯 (980 1052) 為 禪 宗 雲 門 派 下 重 要 之 禪 師, 本 文 以 呂 夏 卿 ( 活 躍 於 約 1025 1077) 所 著 明 州 雪 竇 山

More information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Unexpected Inter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Scholars: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Gathering of Heroes from C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Unexpected Inter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Scholars: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Gathering of Heroes from C 2007 7 117-152 1833-1834 117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Unexpected Inter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Scholars: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Gathering of Heroes from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1...v...doc

Microsoft Word - 001...v...doc 政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05 年 12 月 59-78 頁 陸 游 評 價 的 系 譜 愛 國 詩 人 與 國 家 主 義 高 津 孝 摘 要 本 文 以 南 宋 詩 人 陸 游 為 檢 點 的 焦 點, 從 文 學 史 的 角 度 考 察 陸 游 的 評 價 歷 史, 探 討 文 學 研 究 所 隱 含 的 政 治 性 問 題 和 國 家 主 義 問 題 文 學 史 在 取 舍 評

More information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32 3 2011 347 359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2 No. 3 2011 100190 1001 1120 120 11 20 N092 A 1673-1441 2011 03-0347-13 J. Needham 1900 1995 1 287 1 2 R. K. Merton

More information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 2007 4 1-44 着 1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ore information

A Critic of Archetype by Wen Yiduo 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Book of Songs Chu Meng-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

A Critic of Archetype by Wen Yiduo 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Book of Songs Chu Meng-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 2007 10 77-116 77 A Critic of Archetype by Wen Yiduo 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Book of Songs Chu Meng-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National Taipei

More information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by StudentSu-Chen Lee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More information

171-200

171-200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171-200 19 2 90 12 * 171 172 19 2 1 2 1 1979 232-233 2 1968 3 125 35 700 173 3 4 3 2000.4 4 1989 12 541-542 174 19 2 5 6 7 8 9 10 5 1987 9 432 6 5 17 539 7 1988 6477 8 4

More information

饶 阳 县 人 民 法 院 司 法 察 大 队 邢 台 县 人 民 法 院 司 法 察 大 队 武 安 市 人 民 法 院 司 法 察 大 队 山 西 省 临 汾 市 中 级 人 民 法 院 司 法 察 支 队 大 同 市 矿 区 人 民 法 院 司 法 察 大 队 介 休 市 人 民 法 院 司

饶 阳 县 人 民 法 院 司 法 察 大 队 邢 台 县 人 民 法 院 司 法 察 大 队 武 安 市 人 民 法 院 司 法 察 大 队 山 西 省 临 汾 市 中 级 人 民 法 院 司 法 察 支 队 大 同 市 矿 区 人 民 法 院 司 法 察 大 队 介 休 市 人 民 法 院 司 黑 龙 江 省 司 法 厅 厅 刘 义 昌 沃 岭 生 上 海 市 司 法 局 局 吴 军 营 江 苏 省 司 法 厅 厅 缪 蒂 生 浙 江 省 司 法 厅 厅 赵 光 君 安 徽 省 司 法 厅 厅 孙 建 新 王 翠 凤 福 建 省 司 法 厅 厅 陈 义 兴 江 西 省 司 法 厅 厅 马 承 祖 山 东 省 司 法 厅 厅 程 辉 河 南 省 司 法 厅 厅 王 文 海 湖 北 省 司 法

More information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2004 5 157 ~ 198 * 92.09.18 93.04.14 * 158 159 A New Research on Feng Yu-hsiang and the People's Anti-Japanese Allied Army, 1933 Li, Chun-shan* Abstract The People's Anti-Japanese Allied Army in Chahar

More information

Travel, Exoticism and Archaism: Peng Hui in Kubo Tenzui's Chinese Poetry Lee Chia-Yu Associate Professor,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Department

Travel, Exoticism and Archaism: Peng Hui in Kubo Tenzui's Chinese Poetry Lee Chia-Yu Associate Professor,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Department 2007 10 117-142 1875-1934 7 1932 117 Travel, Exoticism and Archaism: Peng Hui in Kubo Tenzui's Chinese Poetry Lee Chia-Yu Associate Professor,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Department, National Taipei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2012) 民 國 101 年 6 月 出 版 1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林 文 彬 * 摘 要 易 經 艮 卦 艮 之 本 義 傳 統 上 都 以 注 視 解 之, 引 申 為 止 是 指 目 視 之 所 注 止 本 文 則 認 為 艮 之 本 義 或 當 為 不 見, 引 申 的 止 義 是 說 因 不 見 而 目 視 為 之 止, 艮 卦

More information

10 1997 Business Study 1991 30 9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Master of International 52 53

10 1997 Business Study 1991 30 9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Master of International 52 53 1961 年 出 生 的 朱 慧 芳, 在 事 業 上 有 2 個 10 年, 她 分 別 專 注 於 外 商 金 融 圈 有 機 市 場 這 兩 個 截 然 不 同 的 領 域, 各 自 成 績 斐 然 1961 1983 4 80 80 1990 50 51 10 1997 Business Study 1991 30 9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Master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4呂素端83-120

Microsoft Word - 04呂素端83-120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2012 年 6 月 頁 83 120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西 遊 記 之 逆 境 商 數 一 個 閱 讀 模 式 的 提 出 * 呂 素 端 摘 要 西 遊 記 的 逆 境 商 數, 表 現 在 人 物 面 對 各 種 逆 境 考 驗 時 的 反 應 及 態 度, 依 據 這 個 反 應 及 態 度, 研 究 者 藉 以 解 讀 評 估 該 人

More information

The Idea Changing of Father & Son between Two Dynasty Chou Wan-Yu Kao* Abstract Chinese is proud of its country with courtesy and justice. The courtes

The Idea Changing of Father & Son between Two Dynasty Chou Wan-Yu Kao* Abstract Chinese is proud of its country with courtesy and justice. The courtes * 92 2 14 92 6 3 * The Idea Changing of Father & Son between Two Dynasty Chou Wan-Yu Kao* Abstract Chinese is proud of its country with courtesy and justice. The courtesy means everyone s behavior should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465.doc

Microsoft Word - 465.doc 第 13 卷 第 4 期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13 No4 2007 年 8 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Aug 2007 幽 人 空 山, 过 雨 采 蘋 唐 代 诗 歌 蘋 意 象 探 微 张 俊 峰 (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江 苏 南 京,210097) 摘 要 : 蘋 意 象 源 自

More information

00. - 0-000 0 10 0 00-0 0 11 12 13 14 15 b 16 17 18 19 0 - 20 0 0-0 0 21 22 H.Mead 0-0 - ( ) 23 ( ) 24 ( ) 25 ( ) 26 27 00 0 00 0 28 29 30 31 ( ) 0 0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 ) Northrop F.S.C.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文 與 哲 第 十 九 期 2011 年 12 月 頁 87~116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唐 代 江 南 諸 曲 的 轉 化 記 憶 與 書 寫 廖 美 玉 [ 摘 要 ] 本 文 以 唐 代 江 南 諸 曲 作 為 研 究 文 本, 首 先 探 討 由 南 音 到 華 夏 正 音 的 江 南 諸 曲, 闡 述 樂 府 詩 流 傳 與 政 權 的 密 切 關 係 接 著 探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目錄.doc

Microsoft Word - 00-目錄.doc 東海中文學報 第 24 期 頁 217 240 東海大學中文系 2012 年 7 月 病恙與凝視 海派女性小說三大家 的疾病隱喻與影象手法 周芬伶 * 提要 歷來論早期海派作家 一向與新感覺派以下等諸多男性作家脫離不了關 係 他們的影象手法與現代感也向為人所注意 他們的疾病書寫多以男人凝 視下的女病人為主軸 女性成為被觀看的客體 新感覺派由引領風騷的一群 風流才子所組成 他們的出現就像慧星一般燦爛

More information

208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6 期 节 目 录 上 卷 一 所 载 篇 名, 乃 总 目 录 中 篇 名 之 误, 正 文 卷 一 收 录 篇 名 为 月 支 使 者 玄 觉 杜 凝 妻 灌 国 婴 女 独 狐 及 吕 卿 均 五 篇

208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6 期 节 目 录 上 卷 一 所 载 篇 名, 乃 总 目 录 中 篇 名 之 误, 正 文 卷 一 收 录 篇 名 为 月 支 使 者 玄 觉 杜 凝 妻 灌 国 婴 女 独 狐 及 吕 卿 均 五 篇 第 19 卷 第 6 期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19 No.6 2013 年 12 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Dec. 2013 篇 目 考 辨 三 则 以 韩 藏 详 节 为 校 勘 依 据 盛 莉 ( 江 汉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湖 北 武 汉,430056) 摘 要 : 详 节 为 朝 鲜 时 期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53-276 20 1 91 6 * 253 254 20 1 1724-1805 1 1729-1781 2 3 4 1 1980 6 3 2 1974 54 1967 223 3 1755 1980 106 4 1966 7 255 5 6 7 8 5 1325 4 7 6 1979 1933 7 19 7 8 4 2000.1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第 26 期 頁 63-87 東 海 大 學 中 文 系 2013 年 12 月 曹 學 佺 湘 西 紀 行 的 探 究 許 建 崑 提 要 天 啟 二 年 (1622) 曹 學 佺 授 命 為 廣 西 布 政 使 司 右 參 議, 次 年 四 月 十 二 日 出 發, 自 福 建 福 州 啟 程, 取 道 江 西 廣 東, 再 到 廣 西 桂 林 七 月 四 日 抵 達 公

More information

中 正 歷 史 學 刊 第 十 五 期 The Real Prince Lanling Yan Hao * Abstract Prince Lanling, who is famous of the Battle of Mangshan, was an important general in th

中 正 歷 史 學 刊 第 十 五 期 The Real Prince Lanling Yan Hao * Abstract Prince Lanling, who is famous of the Battle of Mangshan, was an important general in th 中正歷史學刊 民國一百零一年 第十五期 頁 33~62 嚴昊 * 摘要 蘭陵王高長恭是北齊後期一位重要的將領 以邙山之戰的表現為人 所知 歌頌其勇武作戰的 蘭陵入陣曲 至今仍有流傳 因此在民間傳 說甚至一些史家的論著中 蘭陵王被視為一員百戰百勝的名將 身繫國 家安危 筆者通過分析相關史料 將蘭陵王真實面目還原 認為其人盛 名之下其實難副 雖然本身具備一定的軍事才能 但絕非折衝之將 其 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皇室出於為維護其凌駕於其他勛貴之上的目的而進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27-256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張 俐 盈 摘 要 方 東 樹 (1772-1851) 論 詩 名 著 昭 昧 詹 言, 係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與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所 選 名 家 之 作, 一 一 論 其 詩 法 而 成 全 書 凡 二 十 一 卷, 其 中

More information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臺 大 歷 史 學 報 第 40 期 BIBLID I0 I 2-8514(2007)40p. I -18 2007 年 12 月, 頁 1~18 2007.9.11 收 稿, 2007.1 1.1 9 通 過 刊 登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以 論 語 孟 子 為 例 黃 俊 傑 提 要 本 文 討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中 日 韓 各

More information

; 4,, 1, :,,? (3) : ( ) ; (4) GBK 18000,, ( ) : (2) 2 ; 1 (1) (1987:p ) 2 (1944:p119)

; 4,, 1, :,,? (3) : ( ) ; (4) GBK 18000,, ( ) : (2) 2 ; 1 (1) (1987:p ) 2 (1944:p119) 10 11 2011 11 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10 No11 Nov 2011 ( ) 1 (, 100871) : ; : ; ; ; :H1133 :A :1671-6132(2011)11-0049-12, (1987 ) (1986 ) (1988 ) (1999 ) ( (2003 ) ) (1993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39B4C12D41B1D0A87CBB50AAC0B77CACECBEC7C3FE2DAB65ABE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39B4C12D41B1D0A87CBB50AAC0B77CACECBEC7C3FE2DAB65ABE12E646F63> 高 雄 師 大 學 報 2010, 29, 27-49 台 灣 高 齡 教 育 的 先 驅 - 高 雄 市 長 青 學 苑 的 起 源 與 發 展 楊 志 和 1 摘 要 高 雄 市 長 青 學 苑 被 譽 為 台 灣 地 區 第 一 個 有 計 畫 有 組 織 的 高 齡 教 育 機 構, 以 公 辦 民 營 的 合 作 模 式, 成 為 政 府 與 民 間 合 作 推 廣 高 齡 教 育 的 成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期 2010 年 11 月 頁 109-132 論 文 心 雕 龍 中 的 意 象 與 比 興 陳 秋 宏 提 要 本 文 以 文 心 雕 龍 中 的 神 思 物 色 比 興 等 篇 章 為 出 發 點, 藉 由 打 破 篇 章 侷 限 的 論 述, 試 圖 從 物 象 心 象 ( 文 字 ) 意 象 ( 語 言 文 字 層 面 ) 的 創 作 活 動 架 構,

More information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八 期 2012 年 3 月 頁 205-234 北 宋 茶 俗 掠 影 以 蘇 軾 茶 詞 為 主 的 探 討 陳 金 英 摘 要 宋 代, 是 一 個 茶 風 熾 盛 的 朝 代, 而 代 表 宋 代 的 文 學 體 裁 宋 詞, 正 是 蘊 含 大 量 飲 茶 風 俗 的 重 要 文 獻 然 而 歷 來 研 究 宋 詞 或 研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應制詩之審美特徵__以張九齡應制詩為觀察對象_吳元嘉_編輯稿.doc

Microsoft Word - 01應制詩之審美特徵__以張九齡應制詩為觀察對象_吳元嘉_編輯稿.doc 應 制 詩 之 審 美 特 徵 以 張 九 齡 應 制 詩 為 觀 察 對 象 吳 元 嘉 吳 鳳 技 術 學 院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1 應 制 詩 之 審 美 特 徵 以 張 九 齡 應 制 詩 為 觀 察 對 象 吳 元 嘉 摘 要 中 國 文 學 史 上, 從 詩 經 雅 頌 開 始 到 漢 代 梁 園 賓 客 賦 詠, 從 曹 魏 鄴 下 文 士 唐 初 上 官 體 宋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