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摘要"

Transcription

1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東 山 法 門 禪 法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陳 劍 鍠 博 士 研 究 生 : 李 枝 憙 撰 中 華 民 國 103 月 7 月

2

3 謝辭 四年前 抱持著對文學的喜愛 進入中文研究殿堂 驚艷中文的美與 妙 三年前 在劍鍠老師的指引下 莫名其妙的進入浩瀚的佛學領域 卻 仿佛找到 回家 的路 然當時對於佛學卻是個一無所知的門外漢 大正 藏 中的毎一個字看似相識卻又陌生 別說要看懂文義 連句讀都困難重 重 在劍鍠老師的鼓勵下 一整個暑假全沉浸於電子版的 大正藏 與 佛 光大辭典 中 始學會斷句 三年間 劍鍠老師總是百忙之中抽空破除我 腦中不斷冒出的疑惑 不論是學術或實際修行的問題 並叮嚀我於生活中 老實念佛 讓我得以將學術與生活結合 快樂學習 終於要畢業了 回首來時路 心中充滿感謝 感謝黃惠菁老師 簡貴雀 老師 柯明傑老師 林秀蓉老師 余昭玟老師 黃文車老師及大陸周明強 教授 是他們無私的付出與札實的國學訓練 讓半路出家的我也能一窺中 文的奧博 更感謝劍鍠老師無微不至的關懷與不厭其煩的指導 對於我這 個 好奇寶寶 的包容 讓我優游於無際的佛海中 感謝口試委員林其賢 老師與黃國清老師鞭辟入裡的見解及一針見血的建議 使得論文架構 義 理論述 資料徵引...等等都能更臻完備 還要謝謝家人四年來對於我的支持與體諒 讓我 無後顧之憂地完成進 修的心願 感謝口試當天為我準備檸檬水 簡當午餐與水果盒的宜蓁 好友 感謝新埤國小同事對於工作與學業的協助 感謝新埤國小連續三年畢業生 對常睡眠不足的我的關懷與貼心 同時對於無餘力帶給他們更多 元的學習 環境而深感歉意 感謝聖俊學弟在我遇挫時 總是給我安慰與激勵 讓我 重拾信心 並於學術上互相切磋 離清義理 於寫作時 更得心應手 感謝 一起在劍鍠老師家上課的蓮友 瓊華姊 碧霞姊 玉真姊 麗容 婉菁 伊綿及聖俊等 因為有您們 使得我有機會多上老師的課 並於輕鬆 愉 快 溫馨的情況下學習 對淨土教門有進一步的認識 利於論文寫作與修 行 感謝堅意法師與宗音法師陪我們去日本京都 除了佛法的討論外 他 們於生活中實踐佛法的作為 讓我懂得何謂學佛 心中滿滿的感謝 卻紙短情長 言不盡的感謝 還是只能化作一句 謝 謝您

4 東山法門禪法研究 摘 要 東山法門之四祖道信 依史書所云 擇地開居 營宇立象 於黃梅 雙峰山建立道場 嗣法弘忍 移居至雙峰山之東的馮茂山 大啟方便之門 根機不擇 為禪宗在弘傳上的一大轉折 促使禪法通俗化 此與初祖 二 祖 三祖等之情況 實有天壤之別 然弘忍之後形成 多頭弘化 之局面 其後世弟子為構建 祖師系譜 而編造史料 導致史料記載紛歧 因而 本文擬先從龐雜的文獻資料中 爬梳弘道信與忍生平事蹟與其思想脈絡 接著析釐達摩 凝住壁觀 道信 守一不移 與弘忍 守本真心 的禪法 辨章各位祖師 觀心法門 的思想脈絡 並考察其傳承與衍變 接續從 文 殊說般若經 一行三昧的觀點 探討道信之念佛禪法與弘忍 念佛名 令 淨心 之念佛禪 並辨析其與淨土法門之 稱名念佛 的異同 最後探究 東山法門之念佛禪對東山門下的影響 本文研究所得結論 有以下數點 (一) 隋大業年間 道信始獲得度牒 配住吉州寺 於此期間 曾教城民念 般若波羅蜜 以退賊 足見其對 摩訶般若蜜法門 已有深切的信 解 後應僧俗之請 留止盧山大林寺十年 故其禪法不免能受三論宗 和天台宗的影響 (二)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廣引諸經論及傅大士與天親菩薩之論述 還 有 天台智顗之說與老 莊之說 顯然道信 的禪法融攝有般若 涅槃 天 臺 淨土與華嚴等 思想 道信禪法援引 文殊說般若經 的 一行 三 昧 的性空思想 會通達摩以來 楞伽 經 如來 藏的心性論 對如 來藏思想融攝般若思想作出理論論證 (三)弘忍 木訥沉厚 的個性 反映於幽山修行生活上 並承紹道信 農 禪 並重 之禪風 解 決僧團民生問題 對 後世禪宗影響深遠 東山門 下 人才濟濟 史有 十大弟子 之說 分 頭弘化 遂使禪宗成 為具有 支配地位的佛教宗派 (四)根據前人研究 現存史料及 最上乘論 之內容 足知 最上乘論 為 弟子輯錄弘忍所開 示 師徒問答之禪法 可視為弘忍禪法之 著述而 加以分析 I

5 ( 五 ) 在 禪 修 方 面, 達 摩 以 壁 觀, 道 信 以 念 佛 及 守 一, 而 弘 忍 以 守 心, 皆 教 行 者 藉 觀 心 法 門 以 修 心 而 達 安 心 境 界, 終 而 能 明 心 見 性, 解 脫 成 佛 ( 六 ) 從 達 摩 至 弘 忍 皆 主 張 眾 生 本 具 如 來 藏 自 性 清 性 心, 但 為 煩 惱 客 塵 所 遮 覆 而 不 能 顯 發, 其 禪 法 思 想 基 礎 始 終 不 離 楞 伽 心 性 論 與 般 若 實 相 說 的 融 攝, 而 般 若 思 想 的 依 經 典, 有 逐 漸 轉 移 至 金 剛 經 之 傾 向 不 論 神 秀 或 惠 能 之 禪 法, 皆 未 脫 以 楞 伽 經 如 來 藏 思 想 融 攝 般 若 空 性 思 想 的 禪 法 範 疇, 而 神 秀 側 重 楞 伽 經, 惠 能 則 側 重 金 剛 經 ( 七 ) 東 山 法 門 及 北 宗 淨 眾 宗 與 宣 什 宗 大 抵 是 以 念 佛 為 淨 心 的 方 便 然 道 信 以 來, 念 佛 只 一 種 方 便, 依 附 於 禪 門 心 法 之 中, 而 將 般 若 思 想 融 會 於 參 禪 悟 法 的 方 法 中, 強 調 念 佛, 心 是 佛 ; 其 義 理 已 全 然 不 同 於 廬 山 慧 遠 的 念 佛 禪, 也 迥 異 於 善 導 道 綽 所 倡 的 淨 土 教 門 旨 趣 關 鍵 詞 : 東 山 法 門 道 信 弘 忍 守 心 念 佛 II

6 Study on chan of the East Mountain Teachings Abstract Daoxin ( 道 信 ), the fourth patriarch of the East Mountain Teachings((Dongshan Dharma 東 山 法 門 ), as written in the history books, chose the right place to settle down, established the Chan monastery and erected the Buddha statues. He constructed his ritual site in the Doublet Mountain in Huangmei( 黃 梅 雙 峰 山 ). He passed down the Dharma to Hongren ( 弘 忍 ), who later moved to the east of the Doublet Mountain Fengmao Mountain( 馮 茂 山 ). Hongren opened the door of convenience and lifted the restrictions on basic Buddhist capacity. It was a significant transition of Chan School s transmitting the Dharma. It gave rise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an philosophy. The circumstances became worlds apart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in the time of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patriarchs. However, after Hongren, it turned into a phenomenon of multiple heads of Dharma transmission( 多 頭 弘 化 ). It led to a differenti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because their later followers made up some historical data when they tried to put together the family of the patriarch line( 祖 師 系 譜 ). in this text, I will first systemizes the occurrences in Hongren s lif Hence, to begin with, from some huge loads of scattered historical writings, this text scrutinizes the occurrences in Hongren s and Daoxin s life and their thoughts. Then, it analyzes the teachings of Bodhidharma s( 菩 提 達 摩 的 ) gazing and facing-wall meditation ( 凝 住 壁 觀 ), Daoxin s guarding the one without diversion( 守 一 不 移 ), and Hongren s guarding the original true mind ( 守 本 真 心 ). This text also tells apart the different threads of thoughts about the teachings of contemplating the mind( 觀 心 法 門 ) of the above patriarchs. Meanwhile, it observes their legacy and evolution. N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e-practice Samadhi( 一 行 三 昧 ) in the Saptasatika-prjnaparamita-sutra (Wemsji Bore Jing 文 殊 說 般 若 波 羅 蜜 I

7 經 ), Daoxin s reciting the name to chant Buddha as well as Hongren s of Chanting the name to purify the mind( 念 佛 名, 令 淨 心 ). both Doxin s Dharma practice of chanting-the-name approach ( 念 佛 禪 法 ) and Hongren s chanting-the-name meditation ( 念 佛 禪 ) of chanting the name to purify the mind are explored. Further, this text analyzes and distinguish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teachings and the Pure Land Teachings addressing the name and chanting Buddha. ( 淨 土 法 門 之 稱 名 念 佛 ). At the end, it looks into the influence the East Mountain Teachings chanting-the-name meditation( 念 佛 名, 令 淨 心 ) had on its followers. This text has com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In the years of Da Yeh( 大 業 ) in Sui Dynasty, Daoxin became the Buddhist monk of Chi Zhou Temple( 吉 州 寺 ). During the period, he has taught the people to read prajna-paramita( 般 若 波 羅 蜜 ) in order to resist the wicked. It shows that Prajñāpāramitā Dharma( 摩 訶 般 若 蜜 法 門 ) has been profoundly believed. Afterwards, because of the invitation of the monks, he has stayed in Da Lin Temple of Lu Mountain( 廬 山 大 林 寺 ) for 10 years. His Chan was hence influenced by San Lun zong (Three Treatise zong 三 論 宗 )and Tien Tai zong ( 天 台 宗 ). (2) Convenient teaching of peacefulness( 入 道 安 心 要 方 便 法 門 ) cites different classics and discoures of Fu Dashi ( 傅 大 士 ), Tien Ching Buddha( 天 親 菩 薩 ) and Tien Tai Zhiyi( 天 台 智 顗 ) as well as Lao Tzu( 老 子 ) and Chuang Tzu( 莊 子 ). Apparently, Daoxin s Chan includes the thoughts of highest wisdom( 般 若 ), Nirvana( 涅 槃 ), Tien Tai( 天 台 ), pure land( 淨 土 ) and Hua Yen( 華 嚴 ). Daoxin Chan cites empty essence of One Practice Samadhi of Wen Shu Yue Ben Ruo Ching to combine it with theory Tathagat agarbha nature of mind( 如 來 藏 心 性 論 ) of The Lankavatara Sutra( 楞 伽 經 ). (3)Hongren s tongue-tied and sincere personality was reflected in his practitioner s life in the deep mountains. He inherited Doxin s style of equal stress on agriculture and Dharma practice( 農 禪 並 重 ), which solved the problem of food in the monastery. It had a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II

8 later Chan philosophy. The East Mountain Teachings had many talented followers. Based on the historic data, it is said to have had the ten great disciples( 十 大 弟 子 ). They taught and spread Dharma respectively, and thus Chan was made a dominant Buddhist school. (4)Based on some previous researches, existing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content of the Supreme Sutra( 最 上 乘 論 ), we can infer that The Supreme Sutra was a collection, compiled by his disciples, of Hongren s teachings and the Q&As between him and his disciples. It can be taken as a writing of Hongren s Chan philosophy and thus be analyzed accordingly. (5)In doing Dharma practices, Bodhidharma taught wall meditation, Daoxin preached chanting Buddha and gurading the one, and Hongren advocated guarding the mind. They all taught practitioners to cultivate the mind to reach a state of peaceful mind with an approach of contemplating the mind, and hopefully they may enlighten their mind and see the nature, and eventually free themselves to attain Buddhahood. (6)The one continuous line succession from Bodhidharma to Daoxin and then Hongren, the bases of Chan thoughts had never divert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the mind-nature theory of the Lankavatara Sutra and the true-form notion of the Prajna sutra( 般 若 經 ). They both claimed that all sentient beings are born with a pure mind, but it is often covered by troubles. According to classics, the highest wisdom gradually turns to The Diamond Sutra( 金 剛 經 ). Shenxiu s or Huineng s Chan is in Chan of empty essence of The Lankavatara Sutra. Shenxiu( 神 秀 ) focuses on The Lankavatara Sutra, whereas Huineng( 惠 能 ) pays attention to The Diamond Sutra. (7) Roughly speaking, the East Mountain Teachings, Northern Schoo( 北 宗 ), Pure Beings School( 淨 眾 宗 ) and Huangshe School ( 宣 什 宗 ) all took chanting the name as a convenience to purify the mind. Nevertheless, from Daoxin on, chanting the name became merely a kind of convenience and was attached to the mind approaches of Chan teachings. He converged the prajna thoughts into the methods of practicing the Dharma and realizing III

9 the philosophy, laying stress on chanting the name, the mind is Buddha. Its contents and meanings turned out to be different from the chanting-the-name meditation of Huiyuan on Lu Mountain ( 廬 山 慧 遠 ), and distinct from the themes and meanings of the Pure Land Teachings( 淨 土 教 門 ) initiated by Sandao( 善 導 ) and Daoxuo( 道 綽 ). Key words: the East Mountain Teachings, Daoxin, Hongren, guard the mind, the chanting-the-name meditation IV

10 東山法門禪法研究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5 一 道信與弘忍生平及其著述之研究... 6 二 守心禪法之研究 三 東山法門念佛禪之研究 第三節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生平與著述 第一節 道信生平事蹟 第二節 道信禪戒合一的主張 第三節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第四節 弘忍之生平 一 未詳身世的影響 二 養性山中的修行 三 農禪並作的生活 四 開枝散葉的弘傳 第五節 最上乘論 一 真偽諍議 二 內容探析 第三章 守心禪法分析 第一節 菩提達摩之二入四行 一 菩提達摩與其弟子 二 達摩禪法 第二節 從凝住壁觀 守一不移到守本真心 一 達摩之凝住壁觀 二 道信之守一不移 三 弘忍之守本真心 I

11 東山法門禪法研究 第三節 第四章 從 楞伽經 到 金剛經 的轉移 東山法門之念佛禪 第一節 道信一行三昧之念佛禪 一 理論淵源 二 操持方法 第二節 弘忍念佛淨心之念佛禪 第三節 弘忍門下之念佛禪 一 北宗神秀 二 淨眾宗 三 宣什宗 第五章 結論 徵引文獻 II

12 東山法門禪法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禪 源自古印度的瑜伽 本是梵文 禪那(dhyana) 之音 譯 意譯作 思維修 意味 冥想 1 淨影寺慧遠解釋云 言禪那者 此名思惟修 亦名功德叢林 上界靜法 審觀方成 名思惟修 能生諸德 故復說為功 德叢林 2 禪是用心於方法上不斷地觀照 使紛亂的心安靜 而能產生智 慧 神通 四無量等功德 禪源諸詮集都序 則解釋曰 禪是天竺之語 具云禪那 中華翻為思惟修 亦名靜慮 皆定慧之通稱也 悟之名慧 修之名定 定慧通稱為禪那 3 玄奘(602或 )譯為 靜慮 4 殆有 寂靜而正審思慮之意 5 阿毘達磨俱舍論 即曰 依何義故立靜慮名 由此寂靜能審慮故 審慮即是實了知義 諸等持內 唯此攝支 止觀 均行 最能審慮 6 寂靜 是指心遠離散亂而處於安定的狀態 從而保 持明睿沉穩的心境 也就是將心凝注於一處之平等安定之狀態 含有 平 等持心 之義 靜慮也就是禪定 並於定中生智慧 佛教將 禪 列入 三 學 六度 和 八正道 之中 其法要求修習者趺坐靜思 將雜亂的心 念集中於一定的對象 從而獲得 無我 之空性的智慧 禪宗可謂是印度佛教思想與中國傳統思想相互交融的產物 7 因其主張 以禪定概括佛教全部修行而得名 又因自稱 傳佛心印 以覺悟眾生本原 之佛性為主旨 即以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總括其精義 故亦名 佛心 宗 參閱 日 柳 田聖 山著 毛 丹青 譯 禪與 中國 (臺 北 桂冠 圖書 有 限 公司 1992 年 5 月) 頁 1 釋聖 嚴 禪 與悟 (臺 北 東 初出 版社 1993 年 11 月) 頁 9 鄭 龍 云 談禪 宗在 中 國的 形 成 黑龍 江教 育學 院學 報 1998 年第 2 期 頁 尤 其頁 11 隋 釋 慧 遠 大 乘義 章 大正 藏 第 44 冊 頁 705b 唐 釋 宗 密 禪 源諸 詮集 都序 大正 藏 第 48 冊 頁 399a 如 若 菩薩 摩訶 薩 欲行 少分 布施 淨 戒 安 忍 精進 靜 慮 般 若 為諸 有情 方便 善 巧 迴向 無上 正 等菩 提 便得 無量 無邊 功 德 應學 般若 波羅 蜜多 唐 釋 玄奘 譯 大 般若 波羅 蜜 多經 大 正藏 第 5 冊 頁 12c 參閱蔡 日 新 中 國禪 宗的 形成 (臺 北 雲 龍 出版 社 2000 年 3 月) 頁 17 唐 釋 玄 奘譯 阿毘 達磨 俱舍 論 大 正藏 第 29 冊 頁 145b 禪宗與 老 莊思 想存 有許 多不 謀而 合之 處 老莊 思 想是 通過 玄學 為 中介 而對 禪宗 產生 影 響 參閱 蔡日 新 中國 禪宗 的形 成 頁 18 及 鄭龍 云 談禪 宗在 中國 的形 成 頁 11 1

13 自 唐 代 會 昌 法 難 之 後, 中 國 佛 教 寺 院 大 多 歸 屬 於 禪 門, 職 是, 禪 宗 在 佛 教 界 占 有 舉 足 輕 重 的 地 位, 成 為 中 國 佛 教 史 上 流 傳 最 廣 影 響 最 深 的 宗 派 然 禪 宗 始 成 立 於 何 時, 學 界 意 見 紛 歧, 藍 日 昌 將 其 眾 說 紛 紜 之 說 法 歸 納 為 六 種, 其 中 有 一 派 認 為 禪 宗 始 於 弘 忍 ( ) 東 山 法 門 建 立 之 時, 或 說 肇 始 於 道 信 ( ) 而 完 成 於 弘 忍 8 劉 釗 更 斬 釘 截 鐵 說 : 禪 宗 的 正 史 應 當 從 東 山 法 門 寫 起, 東 山 法 門 的 開 創, 標 誌 禪 宗 的 歷 史 形 成 9 蔡 日 新 則 將 中 國 禪 宗 的 形 成 分 三 個 歷 史 階 段 : 從 依 隨 佛 教 傳 入 中 國 的 禪 學 思 想 到 菩 提 達 摩 (369~ 或 536) 東 來, 為 萌 芽 期 ; 自 達 摩 來 華 到 五 祖 弘 忍 東 山 法 門 的 創 立 視 為 發 育 期 ; 自 東 山 法 門 的 開 創 到 南 能 北 秀 的 形 成 視 為 形 成 期 10 楊 曾 文 則 將 禪 宗 分 為 四 期 : 初 祖 達 摩 到 三 祖 僧 璨 (504 或 ) 為 醞 釀 期 ; 唐 初 弘 傳 東 山 法 門 的 四 祖 道 信 五 祖 弘 忍 為 初 創 期 ; 慧 能 弘 傳 頓 教 禪 法 與 神 秀 及 其 弟 子 普 寂 弘 傳 漸 教 禪 法, 為 南 北 宗 並 立 期 ; 神 會 與 北 宗 辯 論, 終 取 得 正 統 地 位 為 南 宗 獨 盛 期 11 顧 偉 康 以 為 東 山 禪 即 是 禪 宗 六 變 的 第 二 變 12 無 論 學 者 認 為 禪 宗 成 立 於 何 時, 或 將 禪 宗 歷 史 如 何 區 別, 顯 然 禪 思 與 禪 法 在 道 信 與 弘 忍 所 創 之 東 山 法 門 發 生 丕 變, 是 禪 宗 的 一 大 轉 折, 也 足 見 東 山 法 門 在 禪 宗 發 展 史 上 佔 有 重 要 地 位 菩 提 達 摩 於 南 北 朝 劉 宋 ( ) 間, 乘 船 東 來, 在 中 國 展 開 異 於 早 期 禪 學 之 禪 法, 以 二 入 四 行 為 禪 觀 之 修 持, 被 尊 稱 為 中 國 禪 宗 初 祖, 後 以 四 卷 楞 伽 經 傳 法 二 祖 慧 可 ( ), 慧 可 傳 三 祖 僧 璨, 僧 璨 傳 四 祖 道 信, 道 信 傳 五 祖 弘 忍, 13 弘 忍 門 下 有 十 大 弟 子 於 各 地 弘 傳 東 山 法 門, 8 藍 日 昌 將 禪 宗 成 立 何 時 的 意 見 歸 納 為 六 種 : 第 一 種 是 傳 統 的 看 法, 即 以 達 摩 為 此 宗 之 祖 ; 第 二 種 則 以 為 自 佛 陀 扇 多 在 嵩 山 少 林 寺 開 始 ; 第 三 種 以 為 惠 能 之 後 才 有 禪 宗, 惠 能 之 前 則 只 能 說 是 禪 學 ; 第 四 種 則 以 為 神 會 才 是 新 禪 學 的 建 立 者 ; 第 五 種 則 折 衷 認 為 是 惠 能 與 神 會 共 同 努 力 結 果 ; 第 六 種 則 認 為 弘 忍 的 東 山 法 門 建 立 時 即 是 禪 宗 的 開 始, 與 此 相 近 的 則 以 為 是 開 始 於 道 信 而 完 成 於 弘 忍 參 閱 藍 日 昌 : 佛 教 宗 派 觀 念 發 展 的 研 究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2010 年 8 月 ), 頁 劉 釗 : 東 山 法 門 是 禪 宗 形 成 的 標 誌, 佛 學 研 究 1994 年, 頁 參 閱 蔡 日 新 : 中 國 禪 宗 的 形 成, 頁 參 閱 楊 曾 文 : 中 國 禪 宗 的 傳 統 及 其 時 代 精 神, 收 入 黃 夏 年 主 編 : 黃 梅 禪 研 究 ( 上 ) ( 鄭 州 : 中 洲 古 籍 出 版 社,2012 年 4 月 ), 頁 7 12 顧 氏 定 義 禪 宗 六 變 為 達 摩 禪 東 山 禪 曹 溪 禪 南 禪 宋 元 明 清 禪 當 代 禪 參 閱 顧 偉 康 : 禪 宗 六 變 ( 臺 北 : 東 大 圖 書 公 司,2006 年 6 月 ), 目 次 頁 13 法 如 行 狀 曰 : 南 天 竺 三 藏 法 師 菩 提 達 摩 神 化 幽 賾, 入 魏 傳 可, 可 傳 粲, 粲 傳 信, 信 傳 忍 ( 唐 中 岳 沙 門 釋 法 如 禪 師 行 狀, 收 入 日 柳 田 聖 山 : 初 期 禅 宗 史 書 の 研 究, 京 都 : 法 藏 館,2000 年 10 月, 頁 488) 此 一 紀 錄, 完 成 中 土 禪 宗 傳 2

14 東山法門禪法研究 致使禪宗 一花開五葉 14 遂成中國佛教的一大教派 東山 之名得於弘忍所居的馮茂山 憑墓山) 因其位於雙峰山 (又 名破頭山 破額山 )之東 故稱為 東山 曆代法寶記 15 即載曰 得 付法袈裟 居憑茂山 在雙峯山東西相去不遙 時人號為東山法師 門 ) 16 將弘忍於東山所弘傳 之禪法稱為東山法門 楞伽師資記 弘忍傳 曰 唐朝蘄州雙峯山幽居寺大師 諱弘忍 承信禪師後 忍傳法 妙法人尊 時號為東山淨門 又緣京洛道俗稱歎 蘄州東山多有得果人 故 東山法 門也 17 又 楞伽師資記 神秀傳 記載 則天大聖皇后問神秀禪師曰 所傳之法 誰家宗旨 答曰 稟蘄州東山法門 18 從以上資料來 看 東山法門係指弘忍及其門下之法系 又稱東山淨門 宋高僧傳 神秀 傳 曰 忍與信俱住東山 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 19 因弘忍繼承道信禪 法 東山法門實則包含道信與弘忍兩人之禪法 綜合上 述記錄 可謂東山 法門係指道信 弘忍及其門人所弘傳之禪法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年來因大陸湖北黃梅縣的觀光開發 召開數次針對四祖寺相關議題 之學術研討會 對道信的研究如雨後春筍 相較之下 弘忍之研究卻往往 是 附帶 於道信研究之末 或只散落於各禪宗史或禪宗思想史中 蜻蜓 點水般地提到 深入而完整探究其禪法之專文不算多 然 東山法門在禪宗 史上應據一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不可漠視 故而欲從文獻史料中爬梳道 信與弘忍的行誼及其禪法脈絡與修持方法 (一)四祖道信之前的禪師 大都遵行頭陀行 四處行腳 或隱居山林 致 法系 譜 念 珠 式 的 結構 並首 次記 載 僧粲 與道 信 的傳 承關 係 (參 閱 黃 青萍 敦 煌北 宗文 本的 價 值及 其禪 法 禪 籍的 歷 史性 與文 本性 頁 尤其 153 ) 14 達 摩 偈 預 言 吾 本 來 唐 國 傳 教 救 迷 情 一 花 開 五 葉 結 菓 自 然 成 (唐 釋法 海集 南宗 頓教 最 上大 乘摩 訶般 若 波羅 蜜經 六祖 惠能 大師 於 韶州 大梵 寺施 法壇 經 大正 藏 第 48 冊 頁 344a ) 15 曆 代法 寶 記 之 曆 代 應 指 以 往各 代 當為 歷代 因此 有學 者將 曆代 法 寶記 寫 為 歷 代法 寶記 16 撰者不 詳 曆代 法寶 記 大正 藏 第 51 冊 頁 182a 17 唐 釋 淨 覺集 楞伽 師資 記 大 正藏 第 85 冊 頁 1298b 18 唐 釋 淨 覺集 楞伽 師資 記 大 正藏 第 85 冊 頁 1290a 19 宋 釋 贊 寧等 宋高 僧傳 大 正 藏 第 51 冊 頁 756a 3

15 文 獻 對 禪 師 生 平 事 蹟 之 記 錄 殘 缺 不 全 然 因 四 祖 擇 地 開 居, 營 宇 立 象, 有 固 定 的 道 場, 法 門 大 啟, 根 機 不 擇 20, 導 致 道 俗 受 學 者, 天 下 十 八 九 21, 亦 致 有 關 四 祖 道 信 與 五 祖 弘 忍 之 文 獻 資 料, 則 較 前 面 幾 位 祖 師 為 豐 富 唯 禪 宗 後 世 弟 子 為 爭 法 統 而 構 建 祖 師 系 譜, 22 對 於 道 信 弘 忍 之 記 錄 不 免 添 油 加 醋, 尤 其 是 弘 忍 的 事 蹟, 總 依 其 對 法 脈 正 統 性 有 無 利 弊 而 增 刪 史 料, 杜 繼 文 就 曾 說 : 若 全 信 禪 家 自 己 的 記 載, 當 成 無 誤 的 史 實, 非 上 當 不 可 ; 但 若 完 全 離 開 它 們, 對 禪 宗 的 研 究 就 無 從 進 行 23 印 順 導 師 於 中 國 禪 宗 史 對 道 信 與 弘 忍 生 平 的 介 紹 過 於 簡 略, 仍 有 許 多 探 究 空 間, 諸 如 道 信 禪 法 具 有 禪 戒 合 一 的 特 色 弘 忍 對 農 禪 的 實 踐 弘 忍 十 大 弟 子 之 說 的 論 究 本 文 擬 從 龐 雜 的 禪 宗 文 獻 資 料 中, 爬 梳 出 一 個 較 完 整 可 靠 的 道 信 和 弘 忍 生 平 事 蹟 與 其 思 想 脈 絡 ; 綜 合 學 者 說 法 及 就 現 有 資 料 考 辨 入 道 安 心 要 方 便 法 門 與 最 上 乘 論 24 是 否 可 視 為 道 信 弘 忍 禪 法 之 著 述 ; 析 釐 入 道 安 心 兩 段 文 字 引 自 唐. 杜 胐 : 傳 法 寶 紀, 收 入 日 柳 田 聖 山 : 初 期 禅 宗 史 書 の 研 究 ( 京 都 : 法 藏 館,2000 年 10 月 ), 頁 570 其 中 營 宇 立 象 原 作 營 宇 玄 象, 今 依 印 順 導 師 中 國 禪 宗 史 第 44 頁, 改 正 如 文 唐. 杜 胐 : 傳 法 寶 紀, 收 入 日 柳 田 聖 山 : 初 期 禅 宗 史 書 の 研 究, 頁 567 伯 蘭 特. 佛 爾 說 : 該 宗 派 ( 禪 宗 ) 的 主 要 特 徵 之 一 是 它 將 其 祖 師 系 譜 的 構 建 一 直 回 溯 到 菩 提 達 摩 我 們 在 法 如 行 狀 中 第 一 次 看 到 這 種 構 建 的 努 力, 該 文 本 列 出 了 六 代 祖 師 : 菩 提 達 摩 慧 可 僧 粲 道 信 弘 忍 及 法 如 自 己 傳 法 寶 紀 利 用 了 這 樣 一 個 系 譜, 並 將 其 推 進 得 更 遠, 增 補 神 秀 為 七 祖, 並 在 其 序 言 中 勾 勒 出 印 度 世 系 在 尋 求 合 法 性 的 新 禪 宗 潮 流 能 夠 僅 需 向 上 追 溯, 勾 勒 一 個 完 整 的 印 度 祖 師 序 列 ; 也 可 以 僅 需 順 流 而 下, 提 出 中 國 六 位 祖 師 或 七 位 祖 師 的 問 題 然 而, 從 菩 提 達 摩 到 道 信 這 個 最 基 本 的 繼 承 順 序 從 未 受 到 質 疑 ( 法 伯 蘭 特. 佛 爾 著, 蔣 海 怒 譯 : 正 統 性 的 意 欲 -- 北 宗 禪 之 批 判 系 譜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2010 年 12 月 ), 頁 ) 關 於 禪 宗 祖 師 序 列 相 關 議 題, 尚 可 參 閱 李 文 生 : 論 中 國 佛 教 禪 宗 定 祖 之 爭, 敦 煌 研 究 2008 年 第 3 期, 頁 86-92, 尤 其 頁 91-92; 李 文 生 : 讀 禪 宗 大 師 珪 和 尚 紀 德 幢 書 後 -- 禪 宗 史 上 又 一 個 六 祖 和 七 祖, 敦 煌 研 究 2004 年 第 6 期, 頁 22-26, 尤 其 頁 26; 冉 雲 華 : 禪 宗 第 七 祖 之 爭 的 文 獻 研 究, 中 國 文 化 研 究 所 學 報 第 6 期, 頁 , 尤 其 頁 與 434; 王 慶 書 楊 富 學 : 傳 法 寶 記 的 作 者 及 其 禪 學 思 想, 敦 煌 研 究 2006 年 第 5 期, 頁 , 尤 其 頁 ; 王 慶 書 楊 富 學 : 曆 代 法 寶 記 所 見 達 摩 祖 衣 傳 承 考 辨, 敦 煌 學 輯 刊 2006 年 第 3 期, 頁 , 尤 其 頁 159 和 164; 杜 斗 城 : 敦 煌 本 曆 代 法 寶 記 與 蜀 地 禪 宗, 敦 煌 學 輯 刊 1993 年 第 1 期, 頁 53-63, 尤 其 頁 59; 杜 斗 城 : 敦 煌 本 曆 代 法 寶 記 的 傳 衣 說 及 其 價 值, 社 科 縱 橫 1993 年 第 5 期, 頁 14-18, 尤 其 頁 14; 樊 波 : 從 石 刻 文 獻 看 禪 宗 早 期 的 傳 燈 體 系, 中 國 國 家 博 物 館 館 刊 2012 年 第 7 期, 頁 72-78; 袁 德 領 : 法 如 神 秀 與 北 宗 禪 的 肇 始, 敦 煌 研 究 2001 年 第 1 期, 頁 等 杜 繼 文 魏 道 儒 : 中 國 禪 宗 通 史 ( 南 京 : 江 蘇 人 民 出 版 社,2007 年 7 月 ), 頁 闡 明 弘 忍 禪 法 的 著 作 稱 為 最 上 乘 論, 亦 名 修 心 要 論, 為 達 本 文 的 一 致 性, 以 下 若 談 及 敦 煌 寫 本 時, 用 修 心 要 論 稱 之, 其 餘 時 候, 除 非 引 文 或 特 別 需 要, 皆 以 4

16 東山法門禪法研究 要方便法門 與 最上乘論 之禪思 (二) 最上乘論 曰 行知法要 守心第一 此守心者 乃是涅槃之根本 入道之要門 十二部經之宗 三世諸佛之祖 25 最上乘論 中與 守 心 義理雷同之名相 尚有 守真心 守本淨心 守我本心 守 本真心 等等 足見 弘忍禪法以 守心 為核心 從字義來解讀 守 心 即守自本心 不使放失 然 守心 是守何心 又如何 守心 而禪宗代代相傳 自 菩提達摩東來至弘忍 一脈相傳 其禪法 之間必 然有所傳承與發展或超越 本論文擬析釐達摩 凝住壁觀 道信 守 一 不移 與弘忍 守 本真心 的禪法 同 時藉杷梳弘忍 守心 禪法 所 守之心與其操持方 法過程 辨章祖師們 觀心法門 思想脈 絡之傳 承與衍變 析釐其禪法依據經典的轉移 (三)楊惠南在 禪史與禪思 一書中指出弘忍的 念佛名 與唐初新興的 淨土法門之 稱名念佛 有很多相通處 且弘忍與道綽 ( )及善 導( )活動年代相同或稍晚 26 楊氏雖提供 相通處 年代相 仿 的線索 卻未進 一步引用史料來佐證 又提到 念佛名 與道信 的 思想中的 一行三 昧 有關 而 一行 三昧 之念佛法門始 自道信 提倡 經弘忍發揚 終由神秀繼承 27 卻無論證道信 弘忍如何將念佛 法 門融攝於禪法之中 本文擬從 文殊說 般若經 一行三昧的 觀點 探 討道信如何將念佛 法門融攝入禪修中 之 法要 並探究弘忍引 用 念 佛 名 於其禪法中之 來龍去脈 同時就法 義 辨析弘忍 禪法中 齊速 念 佛名 令淨心 與 淨土法門之 稱名念 佛 的異同 再進一 步耙梳 東山法門融攝念佛法門對後繼來者的影響及如何衍變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相較於初祖菩提達摩與四祖道信之相關研究 學界對於弘忍禪法之研 究相對較少 對其研究論述散見於禪宗史或禪宗思想史 及 為數不多的單 最 上乘 論 稱 之 唐 釋 弘 忍 最 上乘 論 大正 藏 第 48 冊 頁 377c 參閱楊 惠 南 禪 史與 禪思 (臺 北 東大 圖 書 公司 2008 年 4 月) 頁 73 參閱楊 惠 南 禪 史與 禪思 頁 73 及 106 5

17 東山法門禪法研究 篇期刊或研討會論文 本節擬以前人對弘忍的研究為軸 向外擴展 來探 討前人研究成果 關於道信與弘忍之前人研究成果評述如下 一 道信與弘忍生平及其著述之研究 印順導師 中國禪宗史 一書常為近代學者所徵引 其 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可見一斑 書中 從史料與師徒相傳關係的兩個論點 推 論道信確實學法於僧璨 並認為道信教大眾念 摩訶般若波羅蜜 而退賊 的記載 顯示其在江南遊學時 受到 摩訶般若波羅蜜 法門深切的影響 從現有史料中推論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為記錄道信禪法的論著 弘忍 門下開法傳禪 都與戒有關 足知道信禪法是禪戒合一 也確實有 菩薩 戒法 相傳 這在撰寫道信生平與著述時 提供探究的方向 印順導師又 以現存各種 最上乘論 版本為依據 比對傳為慧可禪法的 略說修道明 心要法 內容差異 認定 最上乘論 為弘忍所說 由其弟子擴充改編而 成 可代表東山法門觀心一流 此有助於撰寫本文時 將 最上乘論 視 為弘忍禪法的著述而加以分析 並從 多頭弘化 的角度詮釋何以僧傳對 弘忍十大弟子之說不一 並認為十大弟子應為 荊州神秀 路州法如 安 州玄賾 資州智詵 華州慧藏 隋州玄約 嵩山老安 楊州 (高麗僧)智德 白嵩山劉主簿 韶州慧能 28 此提供方向 以利析釐各僧傳對 十大弟子 之紀錄 胡適 之 楞伽宗考 一文亦為學術界所注重 其中 道 信與弘忍 一節 認為在道信傳法給弘忍之前 楞伽宗是沒有 付法傳衣 的制度 而依 續高僧傳 可知道信在當時的長江流域是一位有名大師 僧徒紛紛趕往蘄州求見 足見黃梅禪在當時的重要地位 胡氏以為依 楞 伽師資記 與 唐書 神秀傳 所載 弘忍卒年同為咸亨五年 應該可信 關於弘忍十大弟子之說 當以玄賾所記最為可信 因玄賾著 楞伽人法志 時 法統之爭尚未開始 文中亦提到淨覺所否認的忍禪師 禪法一本 大 概指 續藏經 的 最上乘論 一卷 和巴黎所藏敦煌寫本中 蘄州忍和 尚道凡趣聖悟解脫宗修心要論一卷 胡氏並未針對此說法進一步加以評論 28 參閱釋 印 順 中 國禪 宗史 (新 竹 正聞 出 版 社 2003 年 8 月) 頁

18 29 此 文 對 弘 忍 卒 年 與 最 上 乘 論 概 為 淨 覺 否 認 為 弘 忍 所 述 之 論 著 等 議 題, 引 發 筆 者 的 好 奇, 欲 從 更 多 文 獻 資 料 中 一 窺 究 竟 楊 曾 文 在 其 唐 五 代 禪 宗 史 的 第 三 章, 認 為 有 關 道 信 生 平 紀 錄 以 續 高 僧 傳 楞 伽 師 資 記 與 傳 法 寶 紀 等 紀 錄 較 為 可 信, 而 曆 代 法 寶 記 所 載 有 不 足 憑 信 之 處 並 就 史 料 分 析 道 信 生 平 事 蹟, 並 分 析 法 顯 善 伏 與 玄 爽 至 蘄 州 雙 峰 山 參 學 的 可 能 性 次 細 分 三 部 分 探 討 弘 忍 及 最 上 乘 論 的 是 否 為 弘 忍 禪 法 之 論 述 : 一 就 傳 記 所 載 加 以 探 討 弘 忍 的 生 平 與 禪 法 ; 二 根 據 僧 傳 定 義 東 山 法 門 及 略 述 弘 忍 弟 子 法 如 惠 安 玄 賾 印 宗 和 惠 明 等 生 平 事 蹟 ; 三 就 中 國 筆 錄 所 聞 的 習 慣, 主 張 最 上 乘 論 為 弘 忍 弟 子 抄 錄 而 輾 轉 流 傳 下 來 ; 此 外, 還 蒐 集 中 外 史 料, 詳 細 記 載 目 前 可 見 的 最 上 乘 論 版 本 ; 30 此 文 幫 助 筆 者 釐 清 東 山 法 門 之 定 義 ; 論 述 祖 師 生 平 時 要 參 酌 哪 些 史 料 有 方 向 ; 而 中 國 人 筆 錄 所 聞 的 習 慣, 則 提 供 最 上 乘 論 為 弘 忍 之 禪 法 論 述 的 可 靠 佐 證 洪 修 平 之 禪 宗 思 想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主 張 弘 忍 完 成 中 國 禪 宗 的 創 建, 而 其 禪 法 傳 承 自 道 信 洪 氏 從 歷 史 資 料 談 東 山 法 門 定 義, 以 東 山 法 門 應 涵 蓋 道 信 與 弘 忍 兩 人 的 禪 法, 後 就 兩 人 禪 法 探 究 師 承 關 係 根 據 前 人 研 究, 駁 斥 最 上 乘 論 不 為 弘 忍 著 述 之 說, 主 張 可 將 最 上 乘 論 視 為 弘 忍 禪 法 來 分 析 31 洪 氏 針 對 十 地 經 論 如 何 詮 釋 清 淨 心 的 論 述, 引 發 筆 者 對 最 上 乘 論 所 引 用 經 典 的 興 趣, 企 圖 了 解 原 典 如 何 詮 釋 佛 法, 進 而 針 對 最 上 乘 論 所 徵 引 的 佛 典 加 以 考 證, 並 分 析 弘 忍 如 何 徵 引 經 論 蔡 日 新 之 中 國 禪 宗 的 形 成 將 中 國 禪 宗 的 發 展 過 程, 分 為 萌 芽 期 發 育 期 形 成 期, 將 達 摩 東 來 到 弘 忍 創 立 東 山 法 門 視 為 發 育 期 弘 忍 大 師 的 行 狀 一 節, 關 於 弘 忍 生 卒 年, 引 楞 伽 師 資 記 載 卒 年 為 咸 亨 五 年 (674), 與 宋 高 僧 傳 載 圓 寂 於 上 元 二 年 (675), 以 為 僅 相 差 一 年, 毋 須 再 作 過 多 的 考 證 以 弘 忍 年 歲 與 史 料 所 載 道 信 事 蹟 的 時 間 年 代, 駁 斥 栽 松 道 者 參 閱 胡 適 : 楞 伽 宗 考, 收 入 胡 適 文 集 5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1998 年 11 月 ), 頁 參 閱 楊 曾 文 : 唐 五 代 禪 宗 史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1999 年 5 月 ), 頁 及 楊 氏 在 其 著 作 中, 闡 明 弘 忍 禪 法 的 著 作 稱 為 修 心 要 論, 為 達 本 文 的 一 致 性, 除 非 引 文 或 特 別 需 要, 以 下 皆 稱 最 上 乘 論 參 閱 洪 修 平 : 禪 宗 思 想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 南 京 : 江 蘇 人 民 出 版 社,2011 年 3 月 ), 頁

19 之 說 論 及 弘 忍 因 具 有 厚 重 踏 實 苦 幹 的 精 神 和 體 恤 下 人 的 品 德, 而 具 備 了 擔 任 叢 林 住 持 的 基 本 條 件 32 弘 忍 大 師 的 禪 法 一 節, 闡 述 弘 忍 繼 承 了 道 信 遠 離 政 治 的 山 林 幽 居 清 修 原 則 ; 弘 忍 沉 默 厚 重 的 氣 質 體 現 在 其 禪 法 較 著 重 於 行, 並 把 禪 修 貫 徹 在 生 活 的 每 一 個 細 節 中, 使 達 摩 以 降 的 歷 代 祖 師 之 禪 學 思 想 得 以 落 實 弘 忍 亦 突 出 道 信 農 禪 作 風, 役 力 以 申 供 養, 法 侶 資 其 足 焉 33, 使 禪 者 能 安 心 修 道, 故 在 道 信 示 寂 後, 四 方 龍 象 奔 驟 其 門 下 弘 忍 的 禪 法 亦 注 重 坐, 乃 繼 承 道 信 入 道 安 心 要 方 便 法 門 中 坐 禪 理 論 並 加 以 發 揚 ; 其 對 禪 坐 具 體 的 指 導, 圓 融 止 觀 二 學, 同 時 開 顯 心 地 法 門 作 者 指 出 弘 忍 的 禪 教 有 諸 如 念 佛 一 行 三 昧 等 眾 多 方 便, 能 廣 攝 群 機, 使 東 山 禪 業 更 為 興 旺 而 弘 忍 門 下 僧 才 濟 濟, 於 其 圓 寂 後, 分 頭 弘 化, 致 使 達 摩 禪 系 成 為 天 下 叢 林 之 主 流, 為 弘 忍 一 生 最 為 成 功 也 貢 獻 最 大 之 處 34 此 文 撰 寫 弘 忍 行 狀 時, 異 於 他 人 的 思 考 面 向, 激 發 筆 者 也 從 多 面 向 思 索 弘 忍 的 生 平 紀 錄 所 呈 現 的 歷 史 意 義, 並 在 陳 述 生 平 過 程 中, 融 入 其 思 想 禪 法 ; 同 時 此 文 清 楚 闡 述 道 信 與 弘 忍 的 師 承 關 係, 利 於 從 道 信 來 論 述 念 佛 與 禪 的 關 係 賴 賢 宗 在 修 心 要 論 之 文 獻 考 察 與 守 心 禪 法 的 重 檢 一 文 中, 先 依 據 鈴 木 大 拙 全 集. 禪 思 想 史 第 二 第 頁 的 文 獻 整 理, 再 加 以 選 擇, 成 一 校 勘 表, 於 表 中 標 註 所 引 用 經 論 與 各 版 本 刪 補 情 形 ; 並 依 最 上 乘 論 ( 修 心 要 論 ) 的 內 容 分 析, 指 出 可 將 最 上 乘 論 視 為 弘 忍 對 道 信 的 禪 法 加 以 說 明 而 有 的 作 品 35 又 一 學 者 支 持 將 最 上 乘 論 視 為 弘 忍 禪 法 來 探 究 任 繼 愈 之 弘 忍 與 禪 宗 闡 論 弘 忍 養 性 山 中 的 思 想 與 莊 子 相 似 ; 弘 忍 這 種 寓 出 世 於 世 間 的 心 性 修 養 方 法, 能 擴 大 禪 宗 的 影 響, 亦 符 合 大 成 佛 教 濟 世 度 人 的 宗 旨 將 弘 忍 的 禪 學 主 張 歸 納 為 三 點 : 一 弘 忍 承 續 了 道 信 的 坐 禪 修 養 方 法 ; 二 弘 忍 認 為 除 坐 禪 外, 尚 有 其 他 途 徑 同 樣 能 體 現 佛 道 ; 三 貫 徹 般 若 大 乘 空 宗 掃 除 名 相 的 宗 旨 ; 而 這 三 點 大 抵 涵 蓋 後 來 禪 宗 蔡 日 新 : 中 國 禪 宗 的 形 成, 頁 169 唐. 釋 淨 覺 集 : 楞 伽 師 資 記, 大 正 藏 第 85 冊, 頁 1289b 參 閱 蔡 日 新 : 中 國 禪 宗 的 形 成, 頁 參 閱 賴 賢 宗 : 修 心 要 論 之 文 獻 考 察 與 守 心 禪 法 的 重 檢,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第 30 期 (2008 年 3 月 ), 頁 59-78, 尤 其 頁

20 各 派 的 宗 旨 和 修 法 禪 宗 自 弘 忍 始 制 定 教 團 的 生 活 規 範, 一 方 面 修 心, 一 方 面 從 事 生 產, 自 給 自 足 而 儒 教 消 融 禪 宗, 經 五 代 北 宋, 禪 宗 文 化 漸 成 文 人 禪 參 話 禪, 與 士 大 夫 合 流, 走 向 市 塵 36 對 於 農 禪 的 論 述 觀 點, 認 為 耕 作 自 給 的 小 農 經 濟, 是 禪 宗 講 究 自 我 解 脫 的 宗 教 思 想 必 然 結 果 因 此, 探 討 弘 忍 生 平 時, 農 禪 便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環 劉 方 在 弘 忍 大 師 生 平 與 思 想 考 辨 一 文 從 史 料 記 載 分 析 弘 忍 卒 年 有 咸 亨 五 年 上 元 年 上 元 二 年 等 三 說, 並 加 以 辨 析, 認 為 弘 忍 生 於 隋 仁 壽 元 年 (601), 卒 於 唐 上 元 元 年 (674) 而 弘 忍 出 家 之 歲 有 七 歲 與 十 二 歲 二 說, 依 印 順 導 師 中 國 禪 宗 史 之 說, 推 論 江 西 吉 州 與 湖 北 黃 梅 相 距 甚 遠, 七 歲 孩 童 不 可 能 至 吉 州 從 道 信 出 家 ; 而 弘 忍 十 二 歲 時, 道 信 住 持 廬 山 大 林 寺, 而 弘 忍 原 籍 潯 陽 正 是 廬 山 所 在 地, 最 可 能 隨 道 信 出 家 作 者 以 為 弘 忍 十 大 弟 子 的 不 同 說 法 展 現 三 種 情 形 : 一 弘 忍 弟 子 人 才 濟 濟 ; 二 弘 忍 再 傳 弟 子 為 抬 高 師 門 而 在 文 字 上 動 手 腳 ; 三 分 頭 弘 化 與 親 承 付 囑 的 矛 盾, 透 露 禪 宗 史 發 生 巨 大 變 化 的 訊 息 37 本 文 提 供 弘 忍 卒 年 各 史 料 的 紀 錄, 便 於 按 圖 索 驥 ; 然 其 推 論 過 程 顯 然 雜 有 太 多 個 人 主 觀 意 識, 稍 欠 妥 當 作 者 在 史 傳 對 十 大 弟 子 有 不 同 的 記 載 之 分 析, 非 常 值 得 參 考 王 政 芳 論 黃 梅 禪 宗 文 化 在 佛 教 史 上 的 影 響 與 地 位 一 文, 將 弘 忍 對 禪 宗 的 貢 獻 分 為 四 方 面 闡 述, 其 中 有 三 項 涉 及 生 平 事 蹟 : 一 改 變 禪 門 舊 規, 改 一 脈 單 傳 為 傳 衣 一 人, 傳 法 萬 眾, 亦 改 天 竹 火 葬 為 全 身 塔 葬 ; 二 提 倡 山 居 修 禪, 山 居 思 想 為 後 世 效 仿, 為 馬 祖 道 一 建 叢 林 百 丈 懷 海 制 定 清 規 提 供 了 理 論 依 據 ; 三 不 拘 常 規 嗣 法, 將 衣 法 密 傳 於 當 時 尚 未 出 家 受 戒 的 慧 能 38 此 對 撰 寫 弘 忍 生 平 事 蹟 時, 有 助 於 多 方 思 考, 得 以 析 釐 祖 師 更 為 完 整 的 生 平 楊 富 學 敦 煌 本 歷 代 法 寶 記. 弘 忍 傳 考 論 一 文 針 對 在 敦 煌 發 現 的 歷 代 法 寶 記. 弘 忍 傳 八 種 寫 卷 互 校, 以 P.2125 為 底 本, 參 以 他 本, 校 錄 出 較 可 信 從 的 本 子 收 於 其 中 具 體 分 析 弘 忍 傳 所 反 映 的 幾 個 問 題, 參 閱 任 繼 愈 : 弘 忍 與 禪 宗, 佛 學 研 究 1994 年, 頁 參 閱 劉 方 : 弘 忍 大 師 生 平 與 思 想 考 辨, 自 貢 師 專 學 報 1998 年 第 2 期, 頁 36-40, 尤 其 頁 參 閱 王 政 芳 : 論 黄 梅 禪 宗 文 化 在 佛 教 史 上 的 影 響 與 地 位, 黄 岡 職 業 技 術 學 院 學 報 第 11 卷 第 4 期 (2009 年 12 月 ), 頁 3-5, 尤 其 頁 5 9

21 如 撰 者 對 南 北 禪 及 劍 南 禪 的 態 度 ; 弘 忍 十 大 弟 子 中 惠 能 神 秀 玄 賾 智 詵 地 位 的 變 遷 ; 弘 忍 的 卒 年 ; 弘 忍 吉 州 退 敵 的 真 偽 ; 唐 高 宗 是 否 召 請 過 弘 忍 等 楊 氏 以 為 從 行 文 中 可 看 出 傳 者 為 南 宗 禪 的 信 徒 ; 東 山 法 門, 即 為 馮 茂 山 也, 非 嵩 山 是 也 一 語, 是 借 山 言 禪 法, 為 彰 南 宗 而 抑 北 宗 的 思 想, 體 現 在 對 弘 忍 弟 子 的 排 序 上 更 為 明 顯, 同 時 極 力 提 高 劍 南 禪 派 創 始 人 智 詵 的 地 位 楊 氏 認 為 弘 忍 的 卒 年 當 為 上 元 二 年 而 對 於 唐 高 宗 曾 兩 度 請 弘 忍 出 山 一 事, 因 不 見 其 他 史 傳, 對 其 真 偽 持 保 留 態 度 依 據 吉 安 府 志 與 江 西 通 志 中 的 記 載 時 間, 以 為 吉 州 退 敵 之 事 是 撰 者 誤 將 道 信 事 竄 入 弘 忍 傳 中 39 此 文 對 歷 代 法 寶 記. 弘 忍 傳 的 考 證 詳 實, 值 得 效 仿, 亦 談 到 弘 忍 之 後 代 弟 子 們 對 漸 頓 禪 修 法 門 看 法 的 不 同 而 引 起 門 戶 之 爭, 也 致 使 相 關 僧 傳 在 撰 寫 時 焦 點 的 不 同, 於 引 用 史 傳 過 程, 不 得 不 注 意 其 客 觀 性 與 背 後 隱 含 的 意 涵 黃 青 萍 敦 煌 北 宗 文 本 的 價 值 及 其 禪 法 -- 禪 籍 的 歷 史 性 與 文 本 性 的 博 士 論 文, 在 前 人 研 究 的 基 礎 上, 更 完 整 的 收 集 整 理 有 關 北 宗 的 文 獻, 製 成 各 種 圖 表 ; 並 詳 細 分 析 版 本 間 文 字 紀 錄 的 差 異, 而 論 述 北 宗 各 系 禪 法 的 傳 承 與 衍 變 ; 從 禪 籍 中 梳 理 各 系 譜 的 建 立 與 燈 史 所 呈 現 的 正 統 之 爭 40 將 史 上 對 北 宗 敦 煌 研 究 完 整 歸 納, 易 於 瞭 解 各 學 者 的 研 究 成 果 ; 論 文 中 提 供 各 種 圖 表, 能 快 速 掌 握 各 系 譜 及 其 如 何 進 行 正 統 之 爭 韓 傳 強 禪 宗 北 宗 研 究 一 書, 對 於 北 宗 文 獻 的 整 理 較 黃 青 萍 更 有 條 理, 也 更 完 整, 更 易 於 檢 視 北 宗 文 獻 的 法 脈 及 版 本 的 演 變 敦 煌 出 土 的 修 心 要 論 寫 卷 共 有 11 份, 可 區 分 為 非 固 定 連 寫 本 和 固 定 連 寫 本 ; 並 分 析 其 抄 本 的 演 變 傳 達 了 禪 宗 諸 派 系 之 間 的 傳 承 與 對 立 韓 氏 進 一 步 指 出 在 某 一 程 度 上, 可 說 北 宗 開 啟 了 禪 淨 合 流 的 濫 觴 對 弘 忍 的 十 大 弟 子 各 種 說 法 有 粗 略 的 介 紹, 並 耙 梳 隸 屬 北 宗 的 法 如 老 安 神 秀 及 玄 賾 的 生 平 禪 法 及 其 弟 子 的 介 紹 41 此 書 提 供 完 整 而 有 條 理 的 修 心 要 論 之 敦 煌 文 獻, 並 就 修 心 要 論 諸 本 演 變 及 內 容 本 身 分 析 其 思 想 結 構, 各 製 成 簡 表, 易 參 閱 楊 富 學 : 敦 煌 本 歷 代 法 寶 記. 弘 忍 傳 考 論, 佛 學 研 究 中 心 學 報 第 6 期 (2001 年 7 月 ), 頁 參 閱 黃 青 萍 : 敦 煌 北 宗 文 本 的 價 值 及 其 禪 法 -- 禪 籍 的 歷 史 性 與 文 本 性 ( 臺 北 :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學 位 論 文,2008 年 ), 頁 參 閱 韓 傳 強 : 禪 宗 北 宗 研 究 ( 北 京 : 宗 教 文 化 出 版 社,2013 年 9 月 ), 頁 及

22 東山法門禪法研究 於粗略瞭解弘忍的禪學思想及各系傳承間的差異 不論是撰寫弘忍生平 十大弟子之說或探究 修心要論 內容時 此文都提供了有利的參酌資料 二 守心禪法之研究 印順導師 中國禪宗史 一書中 詳細介紹史傳 中對菩提達摩充滿傳 奇色彩的記載 並論述其 二入四行 禪法及 壁觀 所蘊含修持之義理 歸結其禪法主要是以 楞伽經 的如來藏思想融攝 維摩詰經 及 般若 經 的般若思想 亦對道信禪法詳細析釐 歸納為三大特色 戒與禪合一 楞伽 與 般若 合一 念佛與成佛合一 道信亦特重 守一不移 的 方便法門 為後世 看淨 看心 一流的禪觀次第 詳述弘忍如何依 守 一不移 發展出 守本真心 的法門 42 根據此文對道信 守一不移 法 門的論述 有益於探討弘忍如何操持 守心 法門 楊曾文在 唐五代禪宗史 的 第二章論證 二入四行論 為記錄達摩 禪法的著述 並詳細 分析 二入四行 的思想脈絡 43 第三章將道信禪法 區分為 諸佛心第一 和 一行三昧 的禪法依據 與 守一 和 看心 的對禪師之要求兩部分探論 以 最上乘論 為依據 就一切眾生本具清 淨之心為解脫成佛的內在根據 和 守心 是達到覺悟解脫的根本法門兩 部分 闡述弘忍的禪法 44 楊氏對 守一 看心 清淨之心 與 守 心 的論述 於撰寫第三章 守心禪法分析 時 受益頗多 洪修平 徐長安在 東山法門與禪宗初創 指出 中國禪宗初創於道 信 基本完成於弘忍 自道信至弘忍的 東山法門 在禪法思想 傳法方 式 判教說法和活動範圍等都已具備了禪宗的特點 文中論述達摩禪法圍 繞 安心 展開 把心性本淨與般若實相結合 慧可提出 是心是佛 是 心是法 法佛無二 45 認為心性就是真如 僧璨提倡任性逍遙的修行生 活 主張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 46 道信實現達摩門下由 悟宗 趨於 參閱釋 印 順 中 國禪 宗史 頁 及 參閱楊 曾 文 唐 五代 禪宗 史 頁 參閱楊 曾 文 唐 五代 禪宗 史 頁 及 宋 釋 延 壽集 宗鏡 錄 第 26 卷 大 正藏 第 48 冊 頁 566a 隋 釋 僧 璨 信 心銘 大 正藏 第 48 冊 頁 376c 11

23 悟 心 的 轉 變, 形 成 以 心 傳 心 的 正 統 法 系 道 信 以 一 行 三 昧 的 念 佛 與 楞 伽 的 諸 佛 心 第 一 相 結 合, 用 即 假 而 空 生 佛 不 二 的 實 相 念 佛 法 門, 把 繫 心 一 佛 與 繫 念 自 心 連 結 起 來 ; 其 所 說 的 心, 已 通 過 般 若 實 相 說 而 轉 向 當 下 念 佛 的 現 實 之 人 心 文 中 略 述 弘 忍 生 平 事 蹟, 並 述 弘 忍 恪 守 道 信 坐 作 並 重 的 禪 修 模 式, 與 保 持 對 上 層 人 物 不 合 作 的 態 度 弘 忍 禪 法 思 想 主 要 為 最 上 乘 論 所 圍 繞 的 守 心 主 題 ; 對 後 世 最 具 影 響 在 於 觀 心 而 息 妄 念 與 行 住 坐 臥 真 心 不 失 兩 點 文 中 最 後 歸 結 五 個 理 由 主 張 從 道 信 到 弘 忍 已 具 備 禪 宗 特 點 : 一 東 山 法 門 包 含 南 北 禪 宗 的 基 本 思 想 與 方 便 法 門 ; 二 有 比 較 固 定 的 徒 眾 ; 三 以 蘄 州 黃 梅 為 中 心, 湖 北 一 代 已 為 弘 忍 及 其 門 下 的 主 要 活 動 範 圍 ; 四 打 出 傳 佛 心 印 的 教 外 別 傳 之 旗 號, 形 成 禪 宗 特 有 的 判 教 ; 五 南 能 北 秀 爭 法 統 之 歷 史 事 實, 反 映 出 禪 宗 於 弘 忍 時 已 經 初 創 47 此 文 一 再 強 調 道 信 與 弘 忍 之 間 的 師 承 關 係, 及 對 弘 忍 時 期 已 具 備 禪 宗 特 點 的 論 述, 提 供 探 究 弘 忍 生 平 與 禪 法 之 際, 注 意 道 信 的 行 跡 和 思 想 是 否 與 弘 忍 有 所 相 關, 更 欲 進 一 步 向 上 推 究 與 初 祖 菩 提 達 摩 禪 法 的 相 關 性 洪 修 平 亦 在 略 論 五 祖 弘 忍 門 下 的 分 頭 弘 化 中 闡 明 禪 宗 東 土 五 祖 在 禪 學 思 想 和 禪 行 方 便 上 的 聯 繫, 乃 以 融 合 為 特 徵, 包 含 對 印 度 與 華 夏 兩 種 民 族 文 化 的 融 合 對 般 若 實 相 說 與 楞 伽 心 性 論 的 融 攝, 及 對 各 種 不 同 禪 行 方 便 的 兼 攝 有 關 於 弘 忍 的 論 述 與 東 山 法 門 與 禪 宗 初 創 一 文 雷 同, 並 無 新 意 48 賴 賢 宗 在 修 心 要 論 之 文 獻 考 察 與 守 心 禪 法 的 重 檢 一 文 中, 闡 明 最 上 乘 論 所 蘊 含 的 守 心 禪 法, 歸 納 文 本 中 與 守 心 同 義 的 詞 尚 有 守 真 心 守 本 淨 心 守 我 本 心 守 本 真 心 等 等, 而 守 心 即 是 觀 心 之 一 法, 進 一 步 論 證 觀 心 即 看 心 最 後 提 到 最 上 乘 論 所 說 的 一 字 觀 或 日 想 觀, 被 認 為 是 弘 忍 禪 法 中 非 常 顯 著 的 特 色 49 守 心 乃 是 觀 心, 觀 心 即 看 心 的 詮 釋, 產 生 欲 探 究 從 菩 提 達 摩 道 信 與 參 閱 洪 修 平 徐 長 安 : 東 山 法 門 與 禪 宗 初 創, 南 京 大 學 學 報 1996 年 第 2 期, 頁 參 閱 洪 修 平 : 略 論 五 祖 弘 忍 門 下 的 分 頭 弘 化, 收 入 高 紀 言 主 編 : 禪 學 研 究. 第 二 輯 ( 江 蘇 :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社,1994 年 11 月 ), 頁 參 閱 賴 賢 宗 : 修 心 要 論 之 文 獻 考 察 與 守 心 禪 法 的 重 檢, 頁

24 弘 忍 間 的 觀 心 法 門 如 何 演 變 之 興 趣, 而 弘 忍 禪 教 中 又 如 何 守 本 心, 本 論 文 第 三 章 即 依 此 議 題 而 發 展, 擬 辨 析 達 摩 道 信 與 弘 忍 三 位 祖 師 觀 心 禪 法 思 想 間 的 傳 承 與 衍 變 王 政 芳 論 黃 梅 禪 宗 文 化 在 佛 教 史 上 的 影 響 與 地 位 一 文, 將 道 信 禪 學 的 特 點 及 影 響 歸 納 為 三 個 方 面 : 一 戒 禪 合 一, 改 遊 方 戒 行 為 聚 眾 定 居 修 禪, 對 佛 教 諸 宗 及 禪 宗 以 後 的 發 展 影 響 深 遠 ; 二 農 禪 雙 修, 作 與 坐 並 行, 即 要 求 僧 眾 日 出 而 作 日 暮 而 禪, 解 決 門 徒 及 道 俗 的 吃 飯 問 題, 亦 為 發 展 寺 院 經 濟 擴 大 寺 院 規 模 弘 揚 佛 法 等 創 造 了 物 質 基 礎 ; 又 主 張 行 住 坐 臥 皆 可 修 禪 成 佛 ; 三 楞 伽 與 般 若 雙 持, 道 信 晚 年 意 識 到 成 佛 既 可 漸 修, 亦 可 頓 悟, 關 鍵 在 於 心, 心 靜 即 佛, 佛 即 是 心 為 其 禪 法 綱 要, 也 為 禪 宗 的 形 成 奠 定 了 思 想 基 礎 王 氏 亦 將 弘 忍 禪 學 歸 納 為 每 個 人 都 有 佛 性 每 個 人 只 要 頓 悟 就 能 成 佛 守 本 真 心 是 入 道 之 要 等 三 個 特 點 ; 談 論 弘 忍 對 禪 宗 的 貢 獻 時, 論 及 改 奉 東 山 法 門 經 典, 將 漸 悟 為 旨 的 楞 伽 經 改 奉 以 頓 悟 為 旨 的 金 剛 經, 金 剛 經 遂 為 禪 宗 的 立 宗 經 典 50 王 氏 談 論 道 信 及 弘 忍 的 禪 學 特 點 及 影 響, 有 助 於 瞭 解 東 山 法 門 的 禪 法 內 容 董 群 之 論 東 山 法 門 在 禪 宗 史 上 的 地 位 一 文, 提 到 道 信 的 地 位 在 禪 宗 史 上 是 一 個 重 大 轉 折, 將 其 貢 獻 分 為 五 點 : 一 由 重 楞 伽 經 轉 向 亦 重 般 若 經 典 文 殊 說 般 若 經 ; 二 第 一 次 創 立 人 數 眾 多 得 禪 宗 僧 團, 但 董 氏 以 為 如 此 不 足 說 明 道 信 創 立 禪 宗, 禪 宗 是 由 惠 能 完 成 的 ; 三 開 創 農 禪 並 重 的 傳 統, 中 國 佛 教 與 印 度 佛 教 在 這 一 點 上 有 明 顯 區 別 ; 四 實 施 當 根 對 機 的 接 引 教 學 手 段, 對 於 上 根 之 人, 只 須 任 運 而 修, 對 下 根 之 人, 則 可 行 看 心 之 法, 對 於 初 心 之 人, 則 強 調 方 便 法 門 ; 五 提 出 解 行 證 並 重 的 禪 學 思 想 這 些 對 道 信 在 禪 宗 史 的 貢 獻 分 析, 提 供 撰 寫 道 信 守 一 禪 法 時, 有 益 的 思 考 方 向 與 材 料 關 於 弘 忍 對 禪 宗 史 的 影 響 則 分 為 六 點 陳 述 : 一 除 重 楞 伽 經 外, 兼 重 金 剛 經, 首 創 以 金 剛 經 作 為 禪 宗 重 要 宗 經 ; 二 進 一 步 擴 大 了 僧 團 的 規 模 ; 三 繼 承 和 發 揚 農 禪 並 重 的 傳 統, 解 決 龐 大 僧 團 的 經 濟 問 題 ; 四 注 重 佛 性 論 的 禪 理 ; 五 樹 立 禪 門 領 袖 親 力 親 為 真 參 實 修 的 典 範 ; 六 打 破 一 脈 單 傳 的 傳 統, 培 養 了 一 批 傳 人 51 此 參 閱 王 政 芳 : 論 黄 梅 禪 宗 文 化 在 佛 教 史 上 的 影 響 與 地 位, 頁 4-5 參 閱 董 群 : 論 東 山 法 門 在 禪 宗 史 上 的 地 位, 收 入 黃 夏 年 主 編 : 黃 梅 禪 研 究 ( 上 ) 13

25 文 對 弘 忍 在 禪 宗 史 上 的 影 響 之 論 述, 提 供 撰 寫 弘 忍 禪 法 時 的 另 一 思 考 面 向 莫 中 偉 菩 提 達 摩 禪 學 思 想 研 究 之 碩 士 論 文 中, 梳 理 前 人 對 菩 提 達 摩 生 平 的 研 究, 認 為 因 早 期 傳 記 所 載 不 詳, 近 代 又 無 新 資 料 的 發 現, 學 者 各 說 各 話, 不 可 判 定 孰 是 孰 非 對 傳 為 達 摩 著 述 者 也 根 據 前 人 研 究 加 以 辨 析, 為 學 界 所 肯 定 僅 二 入 四 行 與 安 心 法 門 二 篇 分 析 楞 伽 經 如 來 藏 思 想, 進 而 探 討 達 摩 二 入 四 行 壁 觀 禪 法 及 安 心 法 門 與 楞 伽 經 如 來 藏 思 想 之 關 聯 52 莫 氏 在 闡 述 壁 觀 禪 法 的 修 證 方 式 時, 便 引 用 道 信 和 弘 忍 的 禪 坐 修 持 方 法 來 說 明, 誘 發 進 一 步 追 究 三 位 祖 師 在 禪 學 思 想 間 的 傳 承 與 衍 變 關 係 此 文 有 利 於 瞭 解 達 摩 的 生 平 及 其 禪 法 思 想, 而 其 所 整 理 當 代 學 者 對 壁 觀 的 釋 名 表, 亦 有 助 於 釐 清 壁 觀 之 思 想, 並 提 供 豐 富 的 參 酌 資 料 源 頭 黃 青 萍 敦 煌 北 宗 文 本 的 價 值 及 其 禪 法 -- 禪 籍 的 歷 史 性 與 文 本 性 之 博 士 論 文, 仔 細 校 對 敦 煌 各 寫 本 的 差 異 ; 就 道 信 入 道 安 心 要 方 便 法 門 與 弘 忍 修 心 要 論 各 敦 煌 寫 本, 分 析 從 道 信 到 弘 忍 門 下 對 守 心 看 心 看 淨 等 禪 法 間 的 傳 承 及 衍 變, 更 進 一 步 分 析 各 系 間 禪 法 的 傳 承 與 衍 變 53 此 文 就 敦 煌 寫 本 來 論 述 弘 忍 的 禪 法, 偶 有 異 於 一 般 學 者 的 看 法, 利 於 撰 寫 本 論 文 時 能 從 不 同 角 度 看 弘 忍 的 守 心 禪 法 韓 傳 強 禪 宗 北 宗 研 究 一 書, 就 敦 煌 文 獻 探 究 北 宗 禪 法 的 流 變, 梳 理 有 關 守 心 禪 法 之 佛 教 文 獻 資 料, 足 知 守 心 並 非 弘 忍 所 獨 創, 而 早 已 出 現 在 印 度 佛 教 中, 在 隋 唐 時 期 或 得 空 前 的 發 展, 包 含 善 導 道 宣 法 藏 等 高 僧 之 著 述 中 都 有 涉 及 守 心 之 法 ; 先 探 究 道 信 守 一 不 移 與 弘 忍 守 心 禪 法 間 的 關 係, 次 以 分 析 修 心 要 論 對 守 心 的 詮 釋, 最 後 探 討 南 北 宗 對 守 心 的 承 繼 與 揚 棄, 包 含 修 心 要 論 連 寫 本 所 呈 現 的 禪 法 54 此 文 對 佛 教 文 獻 中 守 心 之 法 的 整 理, 能 對 守 心 之 觀 點 有 更 深 廣 的 理 解 ; 有 關 道 信 守 一 不 移 與 弘 忍 守 心 的 關 聯 之 論 述, ( 鄭 州 : 中 洲 古 籍 出 版 社,2012 年 4 月 ), 頁 參 閱 莫 中 偉 : 菩 提 達 摩 禪 學 思 想 研 究 ( 嘉 義 : 南 華 大 學 哲 學 系 碩 士 論 文,2005 年 12 月 ), 頁 參 閱 黃 青 萍 : 敦 煌 北 宗 文 本 的 價 值 及 其 禪 法 -- 禪 籍 的 歷 史 性 與 文 本 性, 頁 參 閱 韓 傳 強 : 禪 宗 北 宗 研 究, 頁

26 東山法門禪法研究 對於撰寫本論文第三章 守心禪法 頗有助益 三 東山法門念佛禪之研究 楊惠南在 禪史與禪思 一書中指出弘忍的 念佛名 與道信的 一 行三昧 思想有關 而 一行三昧 是一種念佛法門 始自道信的提倡 經弘忍的發揮 終至神秀的繼承 且與唐初新興的淨土法門之 稱名念佛 有很多相通處 弘忍與道綽及善導活動年代相同或稍晚 弘忍正看準淨土 法門提倡 稱名念佛 之 易行道 而成為唐代大宗派 也 法門大啟 根機不擇 念起佛號來 55 楊氏之論點 引發對弘忍禪法與淨土法門之關 係的探究興趣 進而想了解弘忍為何要將 念佛 融入禪法之中 又是如 何融攝 禪 與 念佛 劉方之 弘忍大師生平與思想考辨 一文 指出道信 入道安心要方 便法門 強調念佛是一無所念 弘忍 最上乘論 說專念佛名是初學者入 道之門 若為上根之人則發現本心才是更重要的修行 並論述如何將 念 佛 轉向 守心 之禪法 56 劉氏認為弘忍 將傳統的通過念佛 淨心 坐禪等方法所欲達到的外在目標轉向內在自心 57 只說明念佛在禪修的 作用 並未說明何謂 外在目標 而 內在自心 又如何呈顯 此文引發 探索道信與弘忍禪修中為何融攝念佛法門 而其傳承間又有何關聯之興 趣 陳金鳳之 四祖道信江西行迹及其禪學論析 中 道信學法廬山及其 主要相關活動 一節 提到道信被僧俗邀留廬山 一表示當時道信已為時 人所敬重 二表示道信亦有意在廬山大林寺學佛 而廬山為中國南方佛學 中心 智顗( )及其弟子居廬山弘法 大林寺遂為天台宗 三論宗 的傳播點 所傳之思想理論與禪觀肯定是道信學習的重要內容 自東晉慧 遠( )於東林寺結社念佛以來 廬山成為傳揚淨土法門的重要區域 淨土教義自然也是道信努力學習的對象 而弘忍可能在江州或廬山依止道 參閱楊 惠 南 禪 史與 禪思 頁 及 106 參閱劉 方 弘忍 大師 生平 與思 想考 辨 頁 劉方 弘忍 大師 生平 與思 想考 辨 頁 40 15

27 信, 後 隨 道 信 居 於 廬 山 陳 氏 指 出 道 信 活 動 於 江 西 二 十 餘 年, 一 住 廬 山 十 年, 得 以 學 習 般 若 禪 觀 天 台 宗 三 論 宗 淨 土 法 門 等 佛 教 思 想, 奠 定 其 發 展 禪 學 思 想 的 基 礎 58 此 文 提 供 有 利 證 據, 說 明 道 信 與 弘 忍 的 禪 法 思 想 與 淨 土 法 門 有 密 切 關 係, 本 論 文 第 四 章 節 即 對 此 議 題 加 以 探 究, 擬 追 究 道 信 與 弘 忍 禪 法 融 攝 念 佛 法 門 的 思 想 脈 絡 及 此 思 想 對 後 世 的 影 響 陳 劍 鍠 之 道 信 入 道 安 心 要 方 便 法 門 之 念 佛 與 念 心 -- 以 念 佛 淨 心 與 一 行 三 昧 為 核 心 之 考 察 中 指 出 道 信 擇 定 開 居, 營 宇 立 象, 致 習 禪 問 道 有 地 方 ; 弘 忍 則 法 門 大 啟, 機 根 不 擇, 齊 速 念 佛 名, 令 淨 心 59, 使 禪 法 通 俗 化 道 信 採 用 念 佛 淨 心, 是 專 就 了 脫 生 死 之 功 德 而 論 此 文 亦 詳 細 闡 論 道 信 如 何 融 攝 文 殊 般 若 經 的 念 佛 看 淨 與 楞 伽 經 的 看 心 ; 教 導 信 徒 透 過 禪 坐, 修 學 般 若 波 羅 蜜 外, 並 以 繫 念 佛 名 的 方 式 證 入 一 行 三 昧, 實 踐 看 心 看 淨, 而 淨 心 即 見 性, 因 而 念 佛 即 念 心 60 此 文 詳 盡 且 有 條 理 地 論 述 如 何 將 念 佛 融 入 禪 法 中, 益 於 釐 清 東 山 法 門 之 念 佛 與 禪 修 的 思 想 關 聯 印 順 導 師 中 國 禪 宗 史 一 書, 對 於 念 佛 此 議 題 引 用 經 論 詳 細 探 究, 大 乘 法 門 將 念 佛 分 為 二 流 : 以 般 若 經 為 主 的 實 相 念 佛, 與 以 華 嚴 經 為 主 的 唯 心 念 佛, 道 信 將 兩 者 合 一 這 被 弘 忍 繼 承 並 發 展 為 念 佛 名, 令 淨 心 的 觀 心 法 門 此 文 對 於 撰 寫 道 信 與 弘 忍 之 念 佛 禪 時 有 更 清 楚 的 思 考 方 向 印 順 導 師 淨 土 與 禪 中 東 山 法 門 的 念 佛 禪 一 章 節, 詳 述 文 殊 說 般 若 經 一 行 三 昧 的 思 想 義 理, 及 與 東 山 法 門 如 何 援 引 般 若 與 念 佛 合 一 特 性 而 成 速 疾 成 佛 的 法 門 ; 從 壇 經 與 大 乘 無 生 方 便 門 等 記 載, 論 述 東 山 門 下 北 宗 之 念 佛 淨 心 ; 從 史 料 記 錄, 闡 述 淨 眾 與 宣 什 宗 如 何 援 引 念 佛 入 禪 修 中, 及 與 道 信 及 弘 忍 之 念 佛 禪 的 法 脈 傳 遞 關 係 61 此 文 對 撰 寫 道 信 念 佛 禪 及 東 山 門 下 對 念 佛 禪 的 傳 承 時, 提 供 相 當 豐 富 的 文 獻 資 料 釋 宗 舜 略 論 禪 宗 與 念 佛 -- 以 四 祖 至 六 祖 為 中 心 一 文, 除 略 述 道 參 閱 陳 金 鳳 : 四 祖 道 信 江 西 行 迹 及 其 禪 學 論 析, 收 入 黃 夏 年 主 編 : 禪 文 化. 第 一 輯 ( 鄭 州 : 中 州 古 籍 出 版 社,2011 年 4 月 ), 頁 唐 杜 胐 : 傳 法 寶 紀, 收 入 日 柳 田 聖 山 : 初 期 禅 宗 史 書 の 研 究, 頁 570 參 閱 陳 劍 鍠 : 道 信 入 道 安 心 要 方 便 法 門 之 念 佛 與 念 心 -- 以 念 佛 淨 心 與 一 行 三 昧 為 核 心 之 考 察, 收 入 黃 夏 年 主 編 : 黃 梅 禪 研 究 ( 上 ), 頁 釋 印 順 : 淨 土 與 禪 ( 新 竹 : 正 聞 出 版 社,2003 年 4 月 ), 頁

28 信 生 平 禪 戒 合 一 的 禪 法 及 對 菩 提 達 摩 禪 法 的 傳 承 外, 先 詳 論 道 信 念 佛 禪 受 天 台 智 顗 之 影 響, 但 有 取 捨 ; 並 針 對 念 佛 目 的 修 持 念 佛 方 式 他 力 與 自 力 觀 相 與 稱 名 不 取 相 等 四 點 差 異 做 說 明 其 次, 強 調 弘 忍 的 念 佛 思 想 雖 承 續 自 道 信, 卻 不 完 全 採 用 道 信 念 佛 名 的 操 持 模 式, 以 觀 想 為 入 定 之 方 便, 並 闡 明 弘 忍 之 念 佛 與 淨 土 教 門 往 生 西 方 的 訴 求 不 同, 只 是 入 定 觀 心 得 一 種 手 段 最 後 從 現 存 史 料 分 析 南 能 北 秀 對 念 佛 的 見 解, 神 秀 仍 以 念 佛 淨 心 方 便 ; 惠 能 對 西 方 淨 土 的 看 法 雖 仍 同 於 道 信 和 弘 忍 的 觀 點, 卻 已 不 用 念 佛 之 方 便, 而 且 是 徹 底 的 否 認 62 此 文 對 道 信 受 天 台 智 顗 影 響 的 論 述, 對 於 本 論 文 杷 梳 道 信 念 佛 禪 的 思 想 淵 源, 及 撰 寫 道 信 念 佛 禪 與 淨 土 教 門 念 佛 觀 的 差 異 比 較 等 方 面, 受 益 頗 多 龔 雋 念 佛 禪 -- 一 種 思 想 史 的 解 讀 主 張 慧 遠 著 重 於 定 中 念 佛, 具 有 觀 想 性 質, 學 界 普 遍 認 為 其 念 佛 三 昧 觀 念 是 受 般 舟 三 昧 經 的 影 響 亦 談 及 道 信 受 天 台 宗 的 影 響, 並 從 念 佛 與 無 相 及 往 生 與 淨 心 等 兩 方 面, 說 明 道 信 與 天 台 宗 的 念 佛 思 想 差 異 ; 詳 細 比 較 道 信 與 弘 忍 援 引 觀 經 意 圖 的 差 別 ; 闡 述 神 秀 觀 心 論 提 到 念 佛 淨 心 的 方 便, 主 張 攝 心 內 照, 覺 觀 常 明 的 心 念 而 反 對 口 誦 ; 金 和 尚 無 相 以 無 憶 無 念 莫 忘 三 句 教 來 接 引 信 徒, 而 無 念 恰 是 透 過 念 佛 而 逐 漸 湊 泊 的, 且 金 和 尚 傳 法 時, 有 先 教 引 聲 念 佛, 盡 一 氣 念 絕 聲 停 63 的 淨 心 方 法 ; 宣 什 宗 主 要 是 藉 傳 香 而 存 佛, 存 佛 是 由 口 念 息 意, 轉 而 以 觀 想 伏 心, 最 終 成 就 無 想 得 道 64 此 文 關 注 慧 遠 與 般 舟 三 昧 經 的 關 係, 致 間 接 思 索 道 信 念 佛 禪 是 否 與 般 舟 三 昧 經 有 相 通 處 之 想 法, 而 試 圖 從 前 人 研 究 與 般 舟 三 昧 經 本 身 義 理 探 究 與 道 信 念 佛 禪 的 關 係 ; 此 文 亦 提 供 相 當 豐 富 有 關 道 信 到 東 山 門 下 念 佛 禪 的 史 料, 得 以 按 圖 索 驥, 利 於 撰 寫 第 四 章 東 山 法 門 之 念 佛 禪 黃 青 萍 敦 煌 北 宗 文 本 的 價 值 及 其 禪 法 -- 禪 籍 的 歷 史 性 與 文 本 性 一 文, 引 述 並 耙 梳 前 人 的 研 究 結 果, 針 對 闡 述 神 秀 禪 法 之 觀 心 論 與 五 參 閱 釋 宗 舜 : 略 論 禪 宗 與 念 佛 -- 以 四 祖 至 六 祖 為 中 心, 慈 光 禪 學 學 報 第 2 期,2001 年 12 月, 頁 6-33 撰 者 不 詳 : 曆 代 法 寶 記, 大 正 藏 第 51 冊, 頁 185a 參 閱 龔 雋 : 念 佛 禪 -- 一 種 思 想 史 的 解 讀, 普 門 學 報 第 7 期 (2002 年 1 月 ), 頁

29 東山法門禪法研究 方便門 等敦煌寫本做細緻的梳理 且認為 五方便門 應該完成於普寂 而非神秀 亦從正統之爭的角度介紹神秀生平 並從敦煌寫本分析神秀禪 法 65 此文對撰寫神秀念佛禪法 頗有助益 韓傳強之 禪宗北宗研究 收錄可分析神秀禪法的 觀心論 及 五 方便系列 的敦煌寫本 探究其歸屬問題 分析 觀心論 及 大乘五方 便北宗 內容結構與思想並整理成各類表格 66 撰寫神秀念佛禪前 能概 括瞭解神秀禪法思想 亦於徵引 觀心論 與 大乘五方便北宗 時 除 大正藏 版本外 提供參酌的其他版本 然此文卻缺乏對 身心離念 解釋 成佛 的詳細論述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現代學術研究講求嚴謹的系統化研究 而各類別的學術寫作也各有其 基本規範與不盡相同的研究方法 若能選擇並運用適切的研究方法 對研 究資料進行探討與剖析 則能使論證內容不偏離闡述論點 進而發掘研究 論題的意義及價值 在文獻或思想闡述上 能明確地鋪陳論述事件的來龍 去脈或思想在文化 時空中的價值 並予以清晰的呈現 吳汝鈞將佛學研 究方法歸為文獻學方法 考據學方法 思想史方法 哲學方法 (包括維也納 學派的方法 京都學派的方法) 實踐修行法及其他(如白描法) 67 本文以 文獻學方法與思想史方法為貫穿首末之研究進路 欲運用各種文獻資料 尋求歷史的事實及事件間的相關性 梳理弘忍禪法的特色與核心 以達到 預期的目標 所謂的文獻 又稱為文獻資料 文 原指典籍 獻 原指宿賢的 言論 如今泛指記錄知識或信息的一切載體 其內容必須帶有文字 語 言 符號 圖像 聲頻 或視頻的特徵 若欠缺此等特徵 大概還稱不上 文獻 只能當成文物 68 文獻學的範疇包括校訂 整理 翻譯 註釋資 參閱黃 青 萍 敦 煌北 宗文 本的 價值 及 其禪 法 禪 籍的 歷史 性 與文 本性 頁 及 參閱韓 傳 強 禪 宗北 宗研 究 頁 吳汝鈞 佛 學研 究方 法論 (臺 北 台灣 學 生 書局 2006 年 4 月) 頁 94 及目錄 蔡耀明 佛 教的 研究 方法 與學 術資 訊 (臺 北 法 鼓文 化 2006 年 6 月) 頁 62 18

30 東山法門禪法研究 料的原典及原典與譯文的字彙對照等 69 而文獻學方法即是 使用文獻學 的工具 盡可能適切地且一步接著 一步施加在做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上 以 至於就文獻層次所關注的議題 可 望依次得到探討 釐清 解釋 論斷 或解決 70 本論文在運用文獻學方法上可分為四部分 (一)蒐集各種相關 文獻資料 爬梳道信的生平事蹟 對照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所援引 的 原典經論 進一步析釐道信思想脈絡 (二)先蒐集 對讀各種校正版本的 最上乘論 考據其文字使用的差異情形 並反覆閱讀與思維文本 盡可 能理解其中各種名相之意涵 適切的掌握文句意義 再 對照文本所引用之 原典經論 進一步理解弘忍所要表達的旨意 同時 蒐集學界對 最上乘 論 是否可為弘忍禪法代表著作之看法 作出合理的論斷 (三)對照各僧 傳 燈錄對弘忍生平事蹟之記載 試圖從中耙梳出一個合理而完整的生平 並藉此探尋弘忍思想與生平相關性的蛛絲馬跡 其 次 整理各項史料記錄 歸納出弘忍十大弟子之說的異同 進而探索弟子間排列次序所呈現的法統 意涵 (四)根據學界的研究結果 從未因爭法統而編造史料的信史中 探 討菩提達摩的生平事蹟 並辦析菩提達摩 道信與弘忍三祖思想的相關性 佛學的研究任務之一即 在於釐清佛教思想本身的各種看法 見解 71 又 一切學術之研鑽 莫不以史的尋究為最先最要 蓋由此之事實之因果 關係 及其變遷發達 而後得合理且精確之解釋也 72 胡適亦說 禪 學運動是中國佛教史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而中國佛教史又是中國一般 思想史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我們只有把禪放在它的歷史背景中去加以 研究 才能得到適當的理解 這與中國哲學其他任何宗派一樣 都必須放 到它的歷史背景中去加以研究 理解才行 73 足見 思想史的研究之重 要 而對於禪宗思想更須放置其歷史脈絡中加以研究 理解 思想史研究 的重點在於研究 思想 發展的歷史 包含思想發生的時代背景 思想家 的生平 師友關係 及思想家思想演進的歷程 價值 地位與影響等 吳汝鈞 佛 學研 究方 法論 頁 97 蔡耀明 佛 教的 研究 方法 與學 術資 訊 頁 66 蕭振邦 佛 學研 究一 般方 法論 正觀 雜誌 第 24 期(2003 年 3 月) 頁 129 呂澂 佛學 研究 法 (臺北 新 文豐 出 版公 司 1996 年 2 月) 頁 59 胡適 中國 的 禪 它的 歷史 和方 法 收入 胡適 等著 禪 宗的 歷史 與文 化 (臺 北 新潮 社文 化事 業 有限 公司 1991 年 4 月) 頁 36 參閱王 開 府 思想 研 究法 綜論 以 中國 哲學 為例 國 文學 報 第 27 期(

31 東山法門禪法研究 是 思想與歷史的結合 與考據學和哲學都有關 75 文獻學以解明佛教 思想為目的 在充分蒐集 閱讀文獻資料之後 期能進一步探究文獻中所 隱含的思想及其思想脈絡 本文在閱讀 整理 最上乘論 時 發現弘忍 禪法首重 守心 如何 守心 便成為一重要論題 又從文獻中發現 守心 禪法可推溯至菩提達摩的 壁觀 操持方式 再由道信傳承並轉 變為 守一不移 的操持方式 故本文應用思想史方法 先釐清菩提達摩 道信至弘忍於思想上的承續與衍變 其次 弘忍禪法融 攝念佛是較引人注 意的 從文獻中發現此做法可溯流徂源至道信的禪法 故擬根據道信與弘 忍的生平事蹟記載及當時歷史背景 探究弘忍為何融攝 念佛法門 入禪 修 並考察弘忍如何承襲道信之思想 同時企圖辨析 二位禪宗祖師的念佛 禪觀與淨土教門的念佛思想之間的差異 75 年 6 月) 頁 尤其 頁 162 吳汝鈞 佛 學研 究方 法論 頁

32 東山法門禪法研究 第二章 生平與著述 禪宗四祖道信是禪宗史上承先啟後 光大門庭的關鍵人物 之前的二 祖慧可 三祖僧璨 皆遵循印度佛教傳統 奉頭陀行 四處行腳或隱居山 林 因而產生 行無轍迹 動無彰記 1 的情況 導致文獻記載殘缺不全 而難以評述其生平 歷來對於禪師生平事跡之研究 大抵由分散於各種史 傳等資料 在斷簡殘篇中予以拼湊整合 重新構造出來 2 道信一改過去禪 宗所奉行的陀頭行 而營建叢林 定居弘禪 廣接群品 坐作並行 禪戒 合一 致使禪宗又一次的大變革 成為中國禪宗史上的另一里程碑 有關 其生平事蹟與著述 也因此易從史料中找到相關記載 五祖弘忍之生平事 跡 則因繼承四祖營宇弘禪之模式 居有定處 動有彰記 故有關五祖弘 忍之文獻資料 相較於前面幾位祖師則較豐富 然因後世弟子為爭法統而 有編造史料之情形 有關弘忍之文獻雜有附會之說 致其生平事蹟諍議性 較道信高 有關弘忍生平記述 在敦煌禪籍被發現之前 僅有宋 贊寧 宋高僧 傳 與依據禪宗洪州系智炬 寶林傳 (成書於 801) 3 而撰寫的宋 道原 景 唐 杜 胐 傳法 寶紀 收 入 日 柳 田 聖山 初 期禅 宗 史書 の研 究 京都 法 藏 館 2000 年 10 月 頁 570 參閱龔 雋 唐宋 佛教 史 傳中 的禪 師想 像 比較 僧傳 與燈 錄有 關 禪師 的書 寫 佛 學研 究中 心學 報 第 10 期 2005 年 7 月 頁 尤其 頁 155 宋 釋 本 覺編 集 釋 氏通 鑑 新 纂 卍續 藏 第 76 冊 頁 105c 寶 林傳 全 稱 大 唐 韶 州 雙 峰 山 曹 溪 寶 林 傳 諸 經 所 紀 錄 寶 林 傳 之 編 集 者 不 一 或 為 智 炬 惠炬 慧 炬及 法炬 等 如 釋 氏通 鑑 記錄 編集 者 為慧 炬 而根 據賈 晉 華的 考據 認 為 其編 撰 者 可 能是 馬 祖 道 一 的弟 子 懷 暉 而 智 炬 可能 是 懷 暉 的字 (參 閱 寶 林 傳 著者 及編 撰 目的 考述 文獻 季刊 2011 年 4 月第 2 期 頁 ) 據日 本留 學 僧 圓 仁 ( )所 蒐 集 的 入 唐 求 法 目 錄 慈 覺 大 師 在 唐 送 進 錄 與 入 唐 新 求 聖 教 目 錄 等 三 個 佛 教 典 籍 的 目 錄 書 目 中 皆 錄 有 寶 林 傳 說 明 此 書 在 唐 代 相 當流 行 (參 閱 楊曾 文 唐五 代禪 宗史 頁 462) 寶林 傳 應有 十卷 現 僅存 卷一 至六 及卷 八 而 其中 原典 籍之 卷二 久佚 現存 者乃 是 於 北宋 咸平 元 年 (998)以 聖冑 集 的 相應 部 分 補充 之 (參 閱 日 椎 名宏 雄 寶 林 傳 の 異 本 印度 學 佛教 學 研究 第 49 卷第 1 號 2000 年 12 月 頁 尤其 頁 68 日 椎名 宏雄 寶 林傳 逸文 の研 究 駒 澤大 學佛 教學 部 論集 第 11 號 1980 年 11 月 頁 尤 其頁 )此書 的 主 體結 構 應 為西 天 二 十 八 祖 與東 土 六 祖的 傳 記 而 第 八卷 結 束於 三祖 僧璨 (參 閱 日 柳田 聖山 初期 禅 宗史 書の 研究 頁 與 )然此書 文 字鄙 俗 序致 煩亂 不類 學者 著 書 (宋 釋 契 嵩編 傳 法 正宗 論 大 正藏 第 51 冊 頁 774b) 因此史 料價 值 大 打折 扣 邱高 興 更認 為 以 寶 林 傳 為 分 界點 前期 的 禪 史對 諸祖 的勾 勒 基本 上以 史實 為基 礎 進行 細節 的 加工 和豐 富 而 自 寶林 傳 後 史實 已經 由主 材 變為 輔料 以心 傳 心的 創作 成為 中 心 ( 歷 21

33 德 傳 燈 錄 (1004 上 呈 ) 4 及 宋. 契 嵩 傳 法 正 宗 記 ( 成 書 於 1061) 5, 為 南 宗 的 史 書 記 載, 其 中 不 免 夾 雜 有 利 肯 定 南 宗 為 正 統 的 假 史 料 敦 煌 遺 書 出 世 後, 唐. 淨 覺 楞 伽 師 資 記 ( 成 書 於 年 間 ) 6 唐. 杜 胐 傳 法 寶 紀 ( 成 書 於 唐 開 元 四 至 二 十 年 之 間 ( )) 7 及 撰 者 不 可 考 的 曆 代 法 寶 記 ( 成 書 約 於 唐 代 宗 大 歷 年 間 ( )) 8 等 三 部 史 傳, 學 者 以 為 可 提 供 較 客 觀 的 資 料 傳 法 寶 紀 屬 於 北 宗, 楞 伽 師 資 記 屬 於 荷 澤 宗, 亦 歸 於 北 宗 ; 曆 代 法 寶 記 是 無 住 禪 師 的 弟 子 參 考 楞 伽 師 資 記 和 傳 法 寶 紀 兩 部 書 史 料 的 基 礎 上, 用 保 唐 禪 派 的 觀 點 撰 寫 而 成, 代 表 南 宗 的 禪 法 思 想 9 本 論 文 擬 以 楞 伽 師 資 記 傳 法 寶 紀 曆 代 法 寶 記 三 部 史 傳 為 主, 宋 高 僧 傳 與 景 德 傳 燈 錄 為 輔, 考 察 弘 忍 的 生 平 事 蹟 本 章 擬 從 龐 雜 的 禪 宗 文 獻 資 料 中, 爬 梳 道 信 弘 忍 生 平 事 蹟 與 其 思 想 脈 絡 ; 先 從 史 料 中 爬 梳 道 信 生 平, 次 探 析 入 道 安 心 要 方 便 法 門 之 內 容 宇 對 照 其 所 引 經 論, 分 析 其 思 想 脈 絡, 後 分 析 道 信 禪 戒 合 一 的 禪 法 思 想 ; 並 擬 借 鑑 前 人 研 究 成 果, 考 辨 最 上 乘 論 是 否 可 視 為 弘 忍 禪 法 之 著 述 ; 史 記 憶 中 的 禪 宗 四 祖 道 信, 收 入 黃 夏 年 主 編 : 禪 文 化. 第 一 輯, 頁 , 尤 其 頁 234) 然 寶 林 傳 所 編 造 的 西 天 二 十 八 祖 傳 承 世 系 佛 祖 傳 法 偈 懺 偈 等, 幾 乎 為 後 來 所 有 禪 宗 燈 史 祖 堂 集 景 德 傳 燈 錄 等 繼 承 ( 楊 曾 文 : 唐 五 代 禪 宗 史, 頁 473) 釋 印 順 : 中 國 禪 宗 史. 序, 頁 1 釋 印 順 : 中 國 禪 宗 史. 序, 頁 1 契 嵩 雖 不 屬 南 宗 禪 師, 但 傳 法 正 宗 記 是 依 據 且 多 有 批 評 寶 林 傳 而 成, 故 仍 將 歸 為 南 宗 史 書 梁 紅 : 有 關 楞 伽 師 資 記 的 幾 點 研 究, 收 入 覺 群 主 編 : 覺 群. 學 術 論 文 集. 第 三 輯 ( 北 京 : 宗 教 文 化 出 版 社,2004 年 7 月 ), 頁 336 楊 曾 文 亦 認 為 成 書 於 此 期 間 內 ( 楊 曾 文 : 唐 五 代 禪 宗 史, 頁 56), 然 冉 雲 華 以 為 成 書 於 717 年 ( 禪 宗 見 性 思 想 的 發 展 與 定 型, 中 華 佛 學 學 報 第 8 期 (1995 年 7 月 ), 頁 60), 印 順 導 於 中 國 禪 宗 史. 序 言 著 於 713 年 ( 中 國 禪 宗 史. 序, 頁 2), 但 於 淨 土 與 禪 卻 記 為 720 頃 ( 淨 土 與 禪, 新 竹 : 正 聞 出 版 社,2003 年 4 月, 頁 183 ) 今 採 用 梁 紅 之 說 楊 曾 文 : 唐 五 代 禪 宗 史, 頁 168 而 日 本 學 者 則 多 認 為 成 書 於 開 元 元 年 (713) ( 參 閱 王 慶 書 楊 富 學 : 傳 法 寶 記 的 作 者 及 其 禪 學 思 想, 頁 , 尤 其 頁 99) 王 慶 書 楊 富 學 : 曆 代 法 寶 記 所 見 達 摩 祖 衣 傳 承 考 辨, 頁 158 印 順 導 師 以 為 約 撰 於 775 年 ( 中 國 禪 宗 史. 序, 頁 2) 參 閱 楊 曾 文 : 唐 五 代 禪 宗 史, 頁 213 曆 代 法 寶 記 在 題 目 之 後 註 有 : 亦 名 師 資 眾 脈 傳, 亦 名 定 是 非 摧 邪 顯 正 破 壞 一 切 心 傳, 亦 名 最 上 乘 頓 悟 法 門 ( 撰 者 不 詳 : 曆 代 法 寶 記, 大 正 藏 第 51 冊, 頁 179a) 這 些 書 名 傳 達 此 書 撰 寫 意 涵 : 此 書 是 記 述 歷 代 佛 法 的 歷 史 ; 是 記 載 禪 宗 歷 代 師 徒 傳 承 法 系 的 歷 史 ; 是 記 錄 確 定 禪 法 的 是 非, 摧 毀 邪 法, 顯 揚 正 法 的 心 法 ; 書 中 弘 傳 最 上 乘 之 頓 悟 法 門 的 禪 法 此 書 卷 首 引 用 37 種 書 名, 表 明 書 中 內 容 具 有 可 靠 的 依 據 ; 然 其 所 引 用 的 經 論 卻 包 含 有 偽 經, 如 清 淨 法 行 經 金 剛 三 昧 經 道 教 西 升 經 與 周 書 異 記 等 本 書 編 寫 層 次 是 從 佛 教 傳 入 中 國 後 的 盛 行, 寫 到 禪 法 傳 承 的 法 系, 最 後 寫 保 唐 禪 派 無 住 的 生 平 與 傳 法 語 錄, 篇 幅 甚 長, 約 占 全 書 的 五 分 之 三 22

34 東山法門禪法研究 再對照 最上乘論 所引經論 釐 析 最上乘論 與所引用經論之間的思 想關係及弘忍引用經論之情形 第一節 道信生平事蹟 道 信 生 於 陳 國 太 建 十 二 年 (隋 朝 開 皇 前 一 年 580) 卒 於 唐 永 徽 二 年 (651)八月 10 世壽七十有二 俗姓司馬 河內人(今河南省沁陽市) 11 後因 其父任永寧令 遷徙至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 12 道信七歲(586)因慕空宗的各種解脫門 13 薙髮出家 因其師戒行不純 屢勸諫其師守戒 其師不聽勸 便 密懷齋檢 五年 而其師不知 14 足 知 道信幼年出家時 即十分重視戒行 十三歲(592)歸 靜修禪業 於舒 州 公山(今安徽安慶市)的僧璨 修習禪法十年(依學年數各傳不一 或說 九年 或說十五年) 後僧璨欲往羅浮(今廣東惠州市) 不許相逐 15 師 徒方纔分道 道信 遂遊方施化 16 渡過長江 到南方遊學 隋大業年 間( ) 國訪賢良 許度出家 道信始獲得政府發給度牒 配住 吉州寺(今江西吉安市) 17 在此期間 正值隋季喪亂 吉州 被賊圍城 七 十餘日 城中乏水 人皆困弊 道信自城外歸來 井水復溢 道信又教導 傳 法寶 紀 載 道 信坐 化於 永徽 二年 八 月 而 曆代 法寶 記 續高 僧 傳 景 德傳 燈錄 等 皆 載示 寂於 永徽 二年 閏九 月 唐 朝第 四祖 信禪 師 俗姓 司馬 河 內 人 撰 者不 詳 曆代 法寶 記 大正 藏 第 51 冊 頁 181c 景德 傳 燈錄 後 徙於 蘄州 之廣 濟 縣 ( 大 正藏 第 51 冊 頁 222b) 蘄州 誌 仙 釋 傳 道 信 姓 司 馬 氏 其 先 世 居 河 內 後 徙 蘄 之 廣 濟 ( 天 一 閣 藏 明代 方志 選刊 蘄州 誌 上 海 上海 古 籍書 店 1962 年 6 月 頁 261) 宋 釋 道 原纂 景德 傳燈 錄 大 正藏 第 51 冊 頁 222b 參閱唐 釋道 宣 續 高僧 傳 大 正藏 第 50 冊 頁 606b 參閱唐 釋道 宣 續 高僧 傳 大 正藏 第 50 冊 頁 606b 唐 杜 胐 傳法 寶 紀 收入 日 柳田 聖山 初期 禅宗 史 書の 研究 頁 566 參 閱 唐 杜 胐 傳 法 寶 紀 收入 日 柳 田 聖 山 初期 禅 宗 史 書 の 研 究 頁 566 印 順 導 師 推 論 道 信 離 開 公 山 後 在 吉 州 一 帶 遊 學 才 會 配 住 在 吉 州 寺 參 閱 釋 印 順 中 國 禪 宗 史 頁 48 又 廣 弘 明 集 錄 大 業三 年 正 月 二 十 八 日 隋煬 帝行 道度 人天 下 勅 詔曰 建 立勝 緣 州 別請 僧七 日行 道 仍總 度 一千 人出 家 (唐 釋道 宣 廣 弘明 集 大正 藏 第 52 冊 頁 328c)推測 道信 應受 此 詔敕 而 於大 業三 年 (607)得 度 碟 配 住 吉 州 寺 另 伊 吹 敦 表 示 在 東 山 法 門 裡 不 拘 泥 於 度 牒 或 戒 牒 的 有 無 幾 乎 沒 有 出 家 與 在 家 之 間的 區 別 印 可 無 關 得 度 受戒 之 有 無 僅 與 領 悟 有關 這或許與道信學佛二十多年才獲度牒有關聯 此議題可再深究 參閱 日 伊吹 敦 東 山法 門的 修 行生 活以 及禪 觀 的意 義 收 入莊 國彬 主 編 佛 教禪 坐傳 統研 討會 論文 集 (臺 北 法 鼓文 化 2012 年 1 月) 頁

35 東山法門禪法研究 城民齊念 般若波羅蜜 賊眾因此見大力士現於四牆角 威猛絕倫 繼而 奔散 使吉州城得以保全 18 足見 道信此時已對 摩訶般若蜜法門 有 深切的信解 賊既平定 道信欲往衡岳 途經江州 (今江西九江市) 應僧 俗之請 留止盧山大林寺 於此住錫十年 大林寺的創建者為智 鍇( ) 19 是天台宗祖師智顗的高 足 該寺系是天台宗之重鎮 道信於大林 寺十年 可能是智鍇晚年時或已滅度 而其禪法極可能受三論宗和天台宗 的學風影響 武德七年(624) 道信應蘄州緇素之邀 至江北黃梅縣造寺傳法 道信 定居蘄州雙峰山三十年 期間 擇地開居 營宇立象 廣開方便法門 接 引四方信眾 諸州學道 無遠不至 20 甚至 荊州法顯 常州善伏 皆 北面受法 21 而刺史崔義玄( )也 聞而就禮 22 最終門下徒眾 達五百餘人 貞觀十七年(634) 太宗三次敕使 禮請道信入京 皆辭老不 赴 23 足見 道信傳法主要依賴的是下層百姓 對上層統治者則採取不合 作的態度 道信臨終 語弟子弘忍為之造塔 以示紹續禪業 代宗大歷年 間( ) 賜謚 大醫禪師 塔曰 慈雲 24 第二節 道信禪戒合一的主張 根據淨覺 楞伽師資記 記載 其信禪師 再敞禪門 宇內流布 有 菩薩戒法 一本 及制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25 道信活動的時期恰 是中國佛教廣為弘揚大乘菩薩行的時期 如天台宗智顗說 菩薩戒義疏 華嚴宗法藏撰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職是 道信有 菩薩戒法 一本為極 18 參閱唐 釋道 宣 續 高僧 傳 大 正藏 第 50 冊 頁 606b 釋 智鍇 姓夏 侯 豫章 人 少出 家在 楊 州興 皇寺 聽 朗公 講三 論 善 受玄 文 有名 當日 開皇十五年遇天台顗公 修習禪法 特有念力 顗歎重之 唐 釋道宣 續 高僧 傳 大 正藏 第 50 冊 頁 570b 20 唐 釋 道 宣 續 高僧 傳 大正 藏 第 50 冊 頁 606b 21 唐 杜 胐 傳法 寶紀 收 入 日 柳田 聖 山 初 期 禅宗 史書 の研 究 頁 唐 釋 道 宣 續 高僧 傳 大正 藏 第 50 冊 頁 606b 23 參閱撰 者 不詳 曆代 法寶 記 大 正藏 第 51 冊 頁 181c 唯此 事 續高 僧傳 與 傳法 寶紀 均不 載 24 宋 釋 道 原纂 景德 傳燈 錄 大 正藏 第 51 冊 頁 222c 25 唐 釋 淨 覺集 楞伽 師資 記 大 正藏 第 85 冊 頁 1286c 24 19

36 可 能 之 事 26 道 信 菩 薩 戒 法 已 失 佚, 其 內 容 無 明 文 可 考, 然 從 弘 忍 門 下 所 傳 之 戒 法 略 可 窺 探 一 二 弘 忍 門 下 的 開 法 傳 禪, 皆 與 戒 有 關 惠 能 壇 經 曰 : 菩 薩 戒 經 云 : 戒 本 源 自 性 清 淨 識 心 見 性, 自 成 佛 道 淨 名 經 云 : 即 時 豁 然, 還 得 本 心 27 其 傳 戒 儀 式 先 為 傳 自 性 五 分 法 身 香, 次 授 無 相 懺 悔, 發 四 弘 誓 願 及 授 無 相 三 歸 依 戒 28, 惠 能 說 摩 訶 般 若 波 羅 蜜, 受 無 相 戒, 即 為 戒 禪 相 融 神 秀 之 五 方 便, 在 正 式 授 禪 法 之 前, 先 發 誓 願, 請 師, 受 三 歸, 問 五 能, 懺 悔, 受 菩 薩 戒, 此 即 是 受 菩 薩 戒 的 次 第 正 受 菩 薩 戒, 如 大 乘 無 生 方 便 門 所 說 : 菩 薩 戒 是 持 心 戒, 以 佛 性 為 戒 性 心 瞥 起, 即 違 佛 性, 是 破 菩 薩 戒 護 持 心 不 起, 即 順 佛 性, 是 持 菩 薩 戒 29 神 秀 所 傳 的 以 佛 性 為 戒, 與 一 念 淨 心, 頓 超 佛 地 30 的 禪 法, 同 樣 為 戒 禪 合 一 又 道 信 有 菩 薩 戒 法 及 入 道 安 心 要 方 便 法 門, 顯 其 禪 門 有 戒 有 禪 足 知, 弘 忍 門 下 的 禪 風, 為 禪 與 菩 薩 戒 合 一, 其 戒 法 旨 在 抑 止 禪 修 過 程 泛 起 妄 念, 亦 是 承 續 道 信 之 門 風 菩 薩 戒 為 大 乘 戒 律, 是 諸 佛 之 本 源, 菩 薩 之 根 本 ; 是 大 眾 諸 佛 子 之 根 本 31 重 在 戒 心, 首 重 發 無 上 菩 提 心, 上 求 佛 道 以 自 利, 下 化 眾 生 以 利 他, 與 小 乘 聲 聞 重 在 戒 行 之 所 受 持 的 戒 律 不 同 初 祖 達 摩 至 三 祖 僧 璨, 皆 奉 行 頭 陀 行, 而 十 二 頭 陀 行 本 屬 聲 聞 乘 儀 律, 然 達 摩 二 入 四 行 禪 法 中, 已 融 入 大 乘 思 想, 尤 其 是 稱 法 行 32, 強 調 於 三 輪 體 空 中 實 踐 大 乘 26 參 閱 日 柳 田 聖 山 : 大 乘 戒 經 としての 六 祖 壇 經, 印 度 學 佛 教 學 研 究 第 12 卷 第 1 號 (1964 年 ), 頁 65-72, 尤 其 頁 71; 韓 金 鎮 戊 : 論 道 信 禪 -- 以 楞 伽 師 資 記 為 中 心, 收 入 賴 永 海 主 編 : 禪 學 研 究. 第 四 輯 ( 南 京 :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社,2008 年 8 月 ), 頁 , 尤 其 頁 楊 曾 文 校 寫 : 敦 煌 新 本 六 祖 壇 經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3 年 10 月 ), 頁 原 經 文 曰 : 我 本 願 自 性 清 淨 依 梵 網 經 改 我 字 為 戒 ; 又 本 無 淨 名 經 云 四 字, 據 惠 昕 本 補 之 28 元. 釋 宗 寶 編 : 六 祖 大 師 法 寶 壇 經, 大 正 藏 第 48 冊, 頁 353c-355a 29 撰 者 不 詳 : 大 乘 無 生 方 便 門, 大 正 藏 第 85 冊, 頁 1273b 此 經 雖 非 神 秀 所 著, 但 學 界 認 為 是 神 秀 所 述, 其 弟 子 記 述 或 補 充 ; 或 為 其 弟 子 們 所 撰, 仍 可 代 表 神 秀 的 禪 法 ( 參 閱 釋 印 順 : 中 國 禪 宗 史, 頁 138 及 洪 修 平 : 中 國 禪 學 思 想 史, 臺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1998 年 4 月, 頁 141) 其 內 容 闡 述 入 道 五 門 : 總 彰 佛 體 開 智 慧 門 顯 示 不 思 議 明 諸 法 正 性 自 然 解 脫 無 礙 道 30 撰 者 不 詳 : 大 乘 無 生 方 便 門, 大 正 藏 第 85 冊, 頁 1273c 31 姚 秦. 鳩 摩 羅 什 譯 : 梵 網 經, 大 正 藏 第 24 冊, 頁 1004b 有 關 菩 薩 戒 議 題, 請 參 閱 釋 聖 嚴 : 戒 律 學 綱 要 ( 臺 北 : 法 鼓 山 文,2013 年 6 月 ), 頁 , 尤 其 及 ; 釋 聖 嚴 : 菩 薩 戒 指 要 ( 臺 北 : 法 鼓 文 化,1999 年 12 月 ), 頁 , 尤 其 ;54-69 及 楞 伽 師 資 記. 菩 提 達 摩 傳 曰 : 法 體 無 慳 於 身 命, 則 行 檀 捨 施, 心 無 悋 惜 達 解 三 空, 不 倚 著, 但 為 去 垢 攝 眾 生, 而 無 取 相 此 為 自 復 地, 亦 能 莊 嚴 菩 提 之 道 25

37 菩 薩 的 六 度 萬 行, 33 自 利 利 他, 莊 嚴 菩 提 之 道 34, 與 菩 薩 戒 的 精 神 無 二 致, 為 禪 宗 受 持 菩 薩 戒 之 濫 觴 道 信 定 居 建 寺 後, 以 菩 薩 戒 取 代 頭 陀 行, 即 是 順 理 成 章 的 事, 如 此 使 禪 與 菩 薩 戒 行 相 聯 合, 才 能 為 道 俗 所 供 修 35 又 據 史 料 記 載, 梁 武 帝 自 稱 菩 薩 戒 弟 子, 續 高 僧 傳. 慧 約 傳 載 云 : ( 天 監 ) 十 八 年 己 亥 四 月 八 日, 天 子 發 弘 誓 心, 受 菩 薩 戒, 乃 幸 等 覺 殿, 暫 屏 袞 服, 恭 受 田 衣, 宣 度 淨 儀, 曲 躬 誠 肅 于 時, 日 月 貞 華, 天 地 融 朗, 大 赦 天 下, 率 土 同 慶 36 隋 煬 帝 在 天 台 山 智 顗 大 師 座 下 受 菩 薩 戒, 其 受 戒 發 願 文 載 於 廣 弘 明 集. 隋 煬 帝 於 天 台 山 顗 禪 師 所 受 菩 薩 戒 文 : 開 士 萬 行 戒 善 為 先, 菩 薩 十 受 專 持 最 上, 誠 復 能 仁 奉 為 和 上, 文 殊 冥 作 闍 梨, 而 必 藉 人 師 顯 傳 聖 授, 自 近 之 遠 感 而 遂 通, 波 崙 罄 髓 於 無 竭, 善 財 亡 身 於 法 界, 經 有 明 文, 非 徒 臆 說, 深 信 佛 語, 幸 遵 時 導 既 受 戒 己, 便 舉 法 名, 詺 帝 為 總 持 菩 薩 也 37 廣 弘 明 集 亦 載 有 陳 文 帝 受 菩 薩 戒 一 事, 38 足 見 當 時 受 菩 薩 戒 風 氣 之 盛 行 39 又 天 台 宗 因 智 顗 作 菩 薩 戒 義 疏, 該 宗 於 當 時 盛 弘 菩 薩 戒 法 40 職 是, 道 信 著 重 菩 薩 戒, 顯 然 是 受 了 當 時 風 尚 的 影 響 智 顗 作 菩 薩 戒 義 疏, 紀 錄 當 時 傳 戒 儀 式 有 六 本 : 一 梵 網 本, 二 地 持 本, 三 高 昌 本, 四 瓔 珞 本, 五 新 撰 本, 六 制 旨 本 41 而 主 要 流 傳 的 菩 薩 戒 經 典 有 兩 個 系 統 : 一 是 瑜 伽 菩 薩 戒 本, 為 北 涼 曇 無 讖 ( ) 譯 的 菩 薩 地 持 經, 是 瑜 伽 師 地 論. 本 地 分. 菩 薩 地 中 的 一 檀 度 既 爾, 餘 五 亦 然 為 除 妄 想, 修 行 六 度, 而 無 所 行 是 為 稱 法 行 唐. 釋 淨 覺 集 : 楞 伽 師 資 記, 大 正 藏 第 85 冊, 頁 1285b 33 此 一 思 想 為 道 信 所 承 續, 楞 伽 師 資 記. 道 信 傳 即 載 曰 : 深 行 菩 薩, 入 生 死 化 度 眾 生, 而 無 愛 見 若 見 眾 生 有 生 死, 我 是 能 度, 眾 生 是 所 度, 不 名 菩 薩 度 眾 生 如 度 空, 度 空 何 曾 有 來 去? 金 剛 經 云 : 滅 度 無 量 眾 生, 實 無 有 眾 生 得 滅 度 者 ( 唐. 釋 淨 覺 集 : 楞 伽 師 資 記, 大 正 藏 第 85 冊, 頁 1287c ) 34 楞 伽 師 資 記. 菩 提 達 摩 傳 曰 : 法 體 無 慳 於 身 命, 則 行 檀 捨 施 心 無 悋 惜, 達 解 三 空, 不 倚 著 但 為 去 垢, 攝 化 眾 生, 而 無 取 相, 此 為 自 利 復 能 利 地, 亦 能 莊 嚴 菩 提 之 道 唐. 釋 淨 覺 集 : 楞 伽 師 資 記, 大 正 藏 第 85 冊, 頁 1285b 35 釋 印 順 : 中 國 禪 宗 史, 頁 唐. 釋 道 宣 : 續 高 僧 傳, 大 正 藏 第 50 冊, 頁 469b 37 唐. 釋 道 宣 : 廣 弘 明 集, 大 正 藏 第 52 冊, 頁 305c 38 唐. 釋 道 宣 : 廣 弘 明 集, 大 正 藏 第 52 冊, 頁 333a 39 菩 薩 戒 為 大 乘 戒, 中 華 一 向 重 大 乘, 故 並 流 行, 齊 梁 之 時, 如 梁 武 帝 等, 均 成 菩 薩 戒 弟 子 ( 湯 用 彤 : 漢 魏 兩 晉 南 北 朝 佛 教 史, 臺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2008 年 10 月, 頁 827) 40 參 閱 釋 常 證 : 東 山 法 門 之 淵 源 及 其 影 響, 收 入 中 國 佛 教 學 術 論 典 96, 頁 隋. 釋 智 顗 說, 釋 灌 頂 記 : 菩 薩 戒 義 疏, 大 正 藏 第 40 冊, 頁 568a 26

38 東山法門禪法研究 分 一 是 梵 網 經 戒 本 為 鳩 摩 羅 什 ( )所 譯 受戒之作法出於 梵網經 心地品 天台宗之圓頓戒 即為此本 但為偽經 其所載與 其 他 大乘經律殊不合...其經文乃取 曼殊千臂 與 優婆塞戒 等 參以私意 加以改造 42 以眾生本具之佛性為戒體 修行是為顯發自身 本淨的佛性 持戒是為保持戒體的清淨 梵網經 卷下即曰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一切意識色心 是情是心 皆入佛性戒中 43 天台宗的 觀 心持戒 性具發顯 觀 禪宗以無念為宗 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之 無相 戒法 皆可溯源於此 而從南能北秀的戒法 以自性清淨佛性為菩提戒體 而言 可推論道信之 菩薩戒本 應為梵網戒本 第三節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自達摩以降之諸禪師 大都 不出文記 因此所謂闡述禪師禪法之著 作 乃是門人的記錄或輯錄 或為他人所作而誤傳 道信也不例外 收錄 於 楞伽師資記 中的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即是 淨覺所撰 楞伽師資記 是根據玄賾的 楞伽人法志 而玄賾是弘忍 的弟子 道信的再傳 其傳承關係的時間上相當密合且相距不遠 所述當 可信 又道宣( 晚道信 16 年示寂)所作 續高僧傳 曰 釋善 伏 又上荊襄蘄部 見信禪師 示以入道方便 44 足見 道宣當時已 知道信以 入道方便 (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教人 故 楞伽師資記 所記的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可為代表道信的禪法著述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 安心方便法門的 主體部分 即為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之主要內容 揭示以 文殊說般 湯用彤 漢魏 兩晉 南 北朝 佛教 史 頁 827 隋代 法經 錄 將 梵網 經 歸 為疑 品 湯用 彤 認 為 此經 於北 魏太 武帝 滅佛 後 北 方僧 人 依 菩薩 地 持經 曼殊 千臂 經 等 經典 中 抄錄 並 參 以僧 人的 私意 加以 改寫 而成 關 於 梵網 經 真 偽之 辯 請參 考閱 屈大 成 從 古 文獻 記載 論 梵 網經 之 真偽 普 門學 報 第 38 期(2007 年 3 月) 頁 屈大 成 從 文 本論 梵 網經 之 真偽 普門 學報 第 39 期(2007 年 5 月) 頁 釋聖 嚴 戒 律學 綱要 頁 及 姚秦 鳩 摩羅 什譯 梵網 經 大 正藏 第 24 冊 頁 1003c 唐 釋 道 宣 續 高僧 傳 大正 藏 第 50 冊 頁 602c 603a 27

39 若 經 為 心 要 45, 並 強 調 心 的 不 可 思 議 46 二 先 假 立 問 題, 然 後 以 信 曰 來 回 答 之 問 答 方 式 的 闡 論, 依 行 者 不 同 的 根 機 而 作 深 淺 差 別 的 解 釋, 並 開 示 行 者 應 具 之 正 見, 顯 然 是 門 下 所 集 錄 的 ; 三 雜 錄, 為 修 禪 的 實 踐 方 便, 又 分 三 方 面 :( 一 ) 守 一 不 移 的 修 行 方 法 及 其 定 義 ;( 二 ) 初 學 坐 禪 之 次 第 方 便, 乃 更 詳 盡 闡 述 第 一 部 分 之 端 坐 念 實 相, 為 第 一 懺 悔 之 義 理 ;( 三 ) 修 坐 禪 看 心 的 具 體 方 法 入 道 安 心 要 方 便 法 門 開 宗 明 義 曰 : 我 此 法 要, 依 楞 伽 經 諸 佛 心 第 一, 又 依 文 殊 說 般 若 經 一 行 三 昧 47 便 標 明 根 據 楞 伽 經 之 諸 佛 心 第 一 與 文 殊 師 利 所 說 摩 訶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之 一 行 三 昧 而 制 定 入 道 安 心 法 門, 足 見, 道 信 之 禪 法 是 以 楞 伽 經 的 諸 佛 心 第 一 與 文 殊 說 般 若 經 的 一 行 三 昧 念 佛 法 門 相 結 合 的 安 心 禪 法 又 說 : 皆 依 經 文 所 陳, 非 是 理 外 妄 說 48 於 經 中 廣 泛 引 證 經 論, 以 證 其 禪 法 禪 思 契 合 佛 所 說, 茲 將 所 徵 引 之 經 論 列 表 如 下 : 入 道 安 心 要 方 便 法 門 之 文 句 文 殊 說 般 若 經 云 : 文 殊 師 利 言 : 世 尊! 云 何 名 一 行 三 昧? 佛 言 : 法 界 一 相, 繫 緣 法 界, 是 名 一 行 三 昧, 如 法 界 緣, 不 退 不 壞, 不 思 議, 無 礙 無 相 善 男 子 善 女 人, 欲 入 一 行 三 昧, 應 處 空 閑, 捨 諸 亂 意, 不 取 相 貌, 繫 心 一 引 用 經 論 之 文 句 文 殊 師 利 所 說 摩 訶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卷 2 曰 : 文 殊 師 利 言 : 世 尊! 云 何 名 一 行 三 昧? 佛 言 : 法 界 一 相, 繫 緣 法 界, 是 名 一 行 三 昧 若 善 男 子 善 女 人, 欲 入 一 行 三 昧, 當 先 聞 般 若 波 羅 蜜, 如 說 修 學, 然 後 能 入 一 行 三 昧 如 法 界 緣, 不 退 不 壞, 不 思 備 註 45 止 觀 輔 行 傳 弘 決 曰 : 信 禪 師 元 用 此 經 ( 文 殊 說 般 若 經 ) 以 為 心 要, 後 人 承 用, 情 見 不 同, 致 使 江 表 京 河 禪 宗 乖 互 ( 唐. 釋 湛 然 述 : 止 觀 輔 行 傳 弘 決, 大 正 藏 第 46 冊, 頁 184c) 46 身 心 方 寸, 舉 足 下 足, 常 在 道 場, 施 為 舉 動, 皆 是 菩 提 及 略 舉 安 心, 不 可 具 盡 其 中 善 巧, 出 自 方 寸 ( 唐. 釋 淨 覺 集 : 楞 伽 師 資 記, 大 正 藏 第 85 冊, 頁 1287a) 47 唐. 釋 淨 覺 集 : 楞 伽 師 資 記, 大 正 藏 第 85 冊, 頁 1286c 48 唐. 釋 淨 覺 集 : 楞 伽 師 資 記, 大 正 藏 第 85 冊, 頁 1288b 額 外 一 提, 由 入 道 安 心 要 方 便 法 門 中 引 證 大 量 的 經 典, 可 知 入 道 安 心 要 方 便 法 門 與 達 摩 二 入 四 行 皆 以 藉 教 悟 宗 為 前 提, 闡 述 禪 法 而 最 上 乘 論 也 廣 泛 引 證 諸 經 以 強 調 所 言 不 虛, 恐 也 是 受 道 信 的 影 響, 亦 可 見 達 摩 禪 系 傳 承 軌 跡 28

12-2-人文封面

12-2-人文封面 105 12 2 135-157 515-577 150-250 1996 1996 136 1 1994 2 3 515 4 1 [ ] 1996 17 50 563-564 2 [ ] 1994 6 49 180 3 19791984 19941998 1998 20012001 20062007 200820082008 4 [ ] 1994 6 49 179 137 529 5 maha-yana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CONTENT 02 社 論 佛 教 的 慈 悲 主 義 本 社 04 特 別 報 導 寒 冬 送 暖 見 溫 情 華 嚴 蓮 社 101 年 冬 令 慰 問 金 發 放 典 禮 特 別 報 導 編 輯 部 08 人 間 關 懷 慈 悲 濟 世 不 捨 眾 生 從 華 嚴 蓮 社 冬 令 慰

目 錄 CONTENT 02 社 論 佛 教 的 慈 悲 主 義 本 社 04 特 別 報 導 寒 冬 送 暖 見 溫 情 華 嚴 蓮 社 101 年 冬 令 慰 問 金 發 放 典 禮 特 別 報 導 編 輯 部 08 人 間 關 懷 慈 悲 濟 世 不 捨 眾 生 從 華 嚴 蓮 社 冬 令 慰 謹詹於 民國一 二年三月廿八日 農曆二月十七 上午九時起 啟建七處九會海印道場修證法會一永日 三月廿九日至四月七日 農曆二月十八至廿七日 每日上午八時起 啟建春季華嚴誦經會暨清明祭祖 法會十天 諷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一至卷四十 由本社董事長賢度法師及住持天演法師共同主持 並開示華嚴經要義 圓滿日下午舉行三時繫念普施佛事一堂 以祈本社延生堂上諸蓮友 福壽康寧 家門吉慶 並願以此功德拔度 本社功德堂上各姓護法門中尊親先靈

More information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 呂 湘 瑜 龍 華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唐 彪 乃 清 初 浙 江 名 儒, 其 讀 書 作 文 譜 簡 潔 地 呈 現 了 對 於 讀 書 作 文 以 及 文 學 的 種 種 看 法 其 以 為 無 論 是 讀 書 或 者 作 文, 都 必 須 以 靜 凝 神 為 出 發 點, 先 求 得 放

More information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藕 益 智 旭 的 菩 薩 思 想 之 研 究 A Study of Ouyi Zhixu s thought on Bodhisattva Precepts 研 究 生 : 釋 延 明 指 導 教 授 : 黃 國 清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十 九 日 論文摘要 智旭身處的時代背景 可謂是政治腐敗 社會經濟紊亂的態勢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acred mountains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importance of mountain in Chinese t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acred mountains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importance of mountain in Chinese t 2002 12 143~165 Sacred Mountains as Location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Daoism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and Daoism in Tiantai Mountai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 Lin Chia-jung 143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私 立 東 吳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林 伯 謙 教 授 中 國 素 食 文 化 與 漢 傳 佛 教 關 係 之 研 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Vegetarianism and Mahayana 研 究 生 : 方 廉 豐 撰 民 國 一 Ο 四 年 六 月 1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More information

171-200

171-200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171-200 19 2 90 12 * 171 172 19 2 1 2 1 1979 232-233 2 1968 3 125 35 700 173 3 4 3 2000.4 4 1989 12 541-542 174 19 2 5 6 7 8 9 10 5 1987 9 432 6 5 17 539 7 1988 6477 8 4

More information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與 改 造 王 汝 華 摘 要 以 發 皇 新 孔 學 為 畢 生 志 業 的 民 初 大 儒 梁 漱 溟, 其 由 佛 歸 儒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泰 州 學 派 本 文 乃 扣 緊 梁 漱 溟 與 泰 州 學 派 的 關 係 而 發, 參 稽 梁 漱 溟 的 系 列 著 作 ; 檢 視

More information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朱 書 萱 博 士 文 徵 明 師 門 書 藝 傳 承 研 究 研 究 生 : 黃 乾 殷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二 年 八 月 文 徵 明 師 門 書 藝 傳 承 研 究 摘 要 明 代 吳 中 書 派 自 祝 允 明 文 徵 明 一 出, 引 領 時 代 潮 流, 將 整 個 吳 中 書 法 藝 術

More information

中文版样板

中文版样板 第 17 卷 第 3 期 衡 水 学 院 学 报 Vol. 17, No. 3 2015 年 6 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Jun. 2015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5.03.005 董 仲 舒 : 儒 学 发 展 史 上 的 一 座 丰 碑 钱 耕 森 ( 安 徽 大 学 哲 学 系, 安 徽 合 肥 230039)

More information

曹美秀.pdf

曹美秀.pdf 2006 3 219 256 (1858-1927) (1846-1894) 1 2 3 1 1988 70 2 1998 51 3 5 1991 12 37-219-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1998 5 1998 6 1988 7 1994 8 1995 725-732 9 1987 170 10 52 11 1994 121 12 2000 51 13

More information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精 英 汉 语 和 新 实 用 汉 语 课 本 的 对 比 研 究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Jing Ying Chinese and The New Practical Chinese Textbook 专 业 : 届 别 : 姓 名 : 导 师 :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2013 届 王 泉 玲 杨 金 华 1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01 12 93-122 * 2012.7.10 2012.12.5 * 94 638-712 677-744 709-788 749-814 -850-867 1 980-1052 1007-1072 1037-1101 1010-1071 1032-1098 1007-1072 1009-1059 2 1023-1063 992-1049 1002-1069 * 1 2 49 880 1997

More information

BB.pdf

BB.pdf 編輯手札 人乘佛刊走過三十個年頭 誠屬不易 自從 聖開上人於1979年創建慈光山首座道場 同年發 行 人乘佛刊 雜誌以來 30載歲月 無論道場或人刊 都 歷經了各種無常際遇 人刊形態從早期的32開單色印刷 到 16開印行 再改為25開 從單月刊改為雙月刊 以至於今的 季刊方式發行 現今亦同步發行網路版的人刊電子報 未來 因應潮流 方便傳法 人刊朝向數位的蛻變與進化 更是 不可避免的趨勢 大願法師在本期專題

More information

1

1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獎 勵 人 文 與 社 會 科 學 領 域 博 士 候 選 人 撰 寫 博 士 論 文 成 果 報 告 八 0 年 代 後 台 灣 散 文 之 家 國 書 寫 研 究 核 定 編 號 :NSC 98-2420-H-006-003-DR 獎 勵 期 間 :98 年 08 月 01 日 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CONTENTS 3 5 45 47 50 53 54 57 60 61 社 論 教 宗 華 嚴 行 歸 兜 率 --- 是 華 嚴 行 者 亦 彌 勒 老 人 的 成 一 老 和 尚 本 社 先 導 師 七 七 法 會 日 誌 道 行 菩 薩 彌 勒 是 尊 特 別 報 導 法 乳 深 恩 編 輯 部 追 思 長 老 不 分 僧 俗 上 下 --- 成 一 老 和 尚 追 思 讚 頌 會

More information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38 93 43 59 43 44 1 2 1621 1645 1646 3 1647 1649 4 1 1996 12 121 2 1988 1 54---79 3 1990 2 39 4 1987 8 16 19 1649 27---28 45 1651 5 1656 1662 1664 1667 1668 6 1681 1683 7 13 1958 2 1651 2002 11 67 1961

More information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330 330340 CHIA-NAN ANNUAL BULLETIN VOL. 30, PP. 330 340, 2004 331 (1) (2) (3) (4) (5) (6) (7) 1. (8) 332 2. (9) (15) 333 3. (10) 4. 334 (11) 335 (12) (13) 1. 336 2. (14) 3. 337 4. 5. 6. 338 1. 69 2. 321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II III The Study on the Calligraphy Theory and Writing Arts of Sun Guoh-Tyng Shu Puu Summary Sun Chyan-Lii, also known as Guoh-Tyng, was born in Chern Liou (or Fuh Yang)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t the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eanings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parts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eanings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parts 中 文 系 一 四 年 度 碩 士 位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陳 睿 宏 教 授 鄭 玄 易 緯 注 及 其 詮 釋 述 評 研 究 生 : 邵 吉 辰 通 過 日 期 : 一 五 年 六 月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2012 年 06 月 頁 205~238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劉 昭 明. 彭 文 良 [ 摘 要 ] 蘇 軾 詠 梅 詩 詞 質 精 量 多, 廣 泛 流 播, 影 響 深 遠, 推 動 提 升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的 發 展 與 地 位 蘇 軾 謫 居 黃 州, 作 紅 梅 三 首

More information

000-A-165 撠??摨?

000-A-165 撠??摨? 如來的哲思 合為一體 盧勝彥 文 蓮生活佛 密教的要義在於 瑜伽 而 瑜 這 有相法 重點是 入我我 然是很隱密的 所以密教綱要曰 密 二 出現梵文種子字 一 淨月輪 入 的觀想 之義為密奧 為妙密 即奧隱之意也 三 本尊出現 伽 就是 相應 的意思 相應 當 甚深祕密之境界相 自覺證智修證法 四 本尊住頂 縮小 進入行者 五 行者與本尊無分無別 一剎 心 坐於心蓮 再放大與行者身同 門 我個人明白

More information

2012 2 157 No. 2 2012 Jinan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57 100871 I127. 41 A 1000-5072 2012 02-0002 - 10 4 1 1 2 1540 1503 2 2011-06 - 27 1969 1 1985 19 2 3 1997 1998 3 2 34 2 3 154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中 文 摘 要 王 充 (27-100) 的 人 性 論 本 於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主 張 人 性 先 天 上 有 善 有 惡, 進 而 批 評 在 其 之 前 諸 家 的 各 種 陳 言, 斷 其 優 劣, 在 中 國 人 性 論 發 展 史 上 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doc

Microsoft Word - 24.doc 水 陸 畢 陳 晚 明 飲 食 風 尚 初 探 蕭 慧 媛 桃 園 創 新 技 術 學 院 觀 光 與 休 閒 事 業 管 理 系 摘 要 飲 食 是 人 類 維 持 與 發 展 生 命 的 基 礎 之 一, 飲 食 風 尚 會 隨 著 社 會 地 位 物 質 條 件 以 及 人 為 因 素 轉 移, 不 同 階 層 的 飲 食 方 式, 往 往 標 誌 著 他 們 的 社 會 身 分, 甚 至 反

More information

文档 9

文档 9 : : :2001 5 10 :2001 6 10 : < > :Rudimental Studies on A Classified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Books o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 : :K2904.6 Yu Shaosong A classified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Books

More information

0 No. 0 6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6 0087 K09 A 00-0 0-00- 90 89 0-0-8 0JJD77000 < > 99 97 98 00 07 0 90 9 97 9 90 000 998 99 9 96 9 7 9 6 99 99 989 9 9 9 000 60 007 687 0 6 7 8 9 瑏瑠 90 6 7

More information

2005 5,,,,,,,,,,,,,,,,, , , 2174, 7014 %, % 4, 1961, ,30, 30,, 4,1976,627,,,,, 3 (1993,12 ),, 2

2005 5,,,,,,,,,,,,,,,,, , , 2174, 7014 %, % 4, 1961, ,30, 30,, 4,1976,627,,,,, 3 (1993,12 ),, 2 3,,,,,, 1872,,,, 3 2004 ( 04BZS030),, 1 2005 5,,,,,,,,,,,,,,,,, 1928 716,1935 6 2682 1928 2 1935 6 1966, 2174, 7014 %, 94137 % 4, 1961, 59 1929,30, 30,, 4,1976,627,,,,, 3 (1993,12 ),, 2 , :,,,, :,,,,,,

More information

:

: A Study of Huangtao : I Abstract Abstract This text focuses on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Huangtao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Fukien, by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Huangtao s thought,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敦煌金光明经变的几个问题

敦煌金光明经变的几个问题 2006 1973 417 154 158 133 S.painting83P.3998 154 11 Some questions on Dunhuang Suvaraprabhāsottamasūtra Sha Wutian Biography: Sha Wutian, born 1973, male, from Huining in Gansu, PhD, post-doc researcher

More information

253-277

253-277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53-277 21 1 92 6 1085 1055-1101 1 * 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 1 253 254 21 1 1036-1101 2 : 3 1048-1116 1977 280d 10 1974 6b-7a 1991 155 2 11 7b-8b 26 1982 1374 809

More information

元代題畫女性詩歌研究

元代題畫女性詩歌研究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元 代 題 畫 女 性 詩 歌 研 究 The Research of Painting Poetries of Women Pictures in Yuan Dynasty 研 究 生 : 張 書 容 指 導 教 授 : 張 高 評 中 華 民 國 一 二 年 七 月 摘 要 元 代 題 畫 詩 在 唐 宋 完 善 的 基 礎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22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22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趙 詠 寬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班 研 究 生 摘 要 孝 經 是 十 三 經 中 字 數 最 少 的 經 典, 然 實 踐 性 高, 受 歷 來 帝 王 重 視 但 在 清 末 民 初, 傳 統 思 維 受 到 挑 戰, 被 視 為 維 護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More information

35-55

35-55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35-55 18 2 89 12 * 35 36 1 1 24 1980 802-805 37 2 2 128 1959 3223 38 3 4 36 5 6 7 3 5 179 4 14 1805 5 6 258-260 6 127 3215 7 6 255 87 39 8 9 10 11 12 13 14 8 5 1986 642 9

More information

00. - 0-000 0 10 0 00-0 0 11 12 13 14 15 b 16 17 18 19 0 - 20 0 0-0 0 21 22 H.Mead 0-0 - ( ) 23 ( ) 24 ( ) 25 ( ) 26 27 00 0 00 0 28 29 30 31 ( ) 0 0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 ) Northrop F.S.C.

More information

蔡 氏 族 譜 序 2

蔡 氏 族 譜 序 2 1 蔡 氏 族 譜 Highlights with characters are Uncle Mike s corrections. Missing or corrected characters are found on pages 9, 19, 28, 34, 44. 蔡 氏 族 譜 序 2 3 福 建 仙 遊 赤 湖 蔡 氏 宗 譜 序 蔡 氏 之 先 出 自 姬 姓 周 文 王 第 五 子

More information

穨1-林聖欽.doc

穨1-林聖欽.doc 1 39 92 11 Geographical Research No. 39, November. 2003 * The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study of the Taiwanese christening culture: A case of Xuei-gia-liau, Xuei-gia Bau, Yan-Shui-Gang Ting in Japanese Rule

More information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 177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ent of Oriental Literature, Tzu Chi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167-196 18 2 89 12 * 167 168 6 577 578 6 2 2 580 5 8 581 2 2 8 9 1 2 1 1 119 19 2 1977.6 1 1 22-23 Denis Twitchet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3, Sui and T ang

More information

课题调查对象:

课题调查对象: 1 大 陆 地 方 政 府 大 文 化 管 理 职 能 与 机 构 整 合 模 式 比 较 研 究 武 汉 大 学 陈 世 香 [ 内 容 摘 要 ] 迄 今 为 止, 大 陆 地 方 政 府 文 化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已 经 由 试 点 改 革 进 入 到 全 面 推 行 阶 段 本 文 主 要 通 过 结 合 典 型 调 查 法 与 比 较 研 究 方 法, 对 已 经 进 行 了 政 府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李惠玲ok.doc

Microsoft Word - 01李惠玲ok.doc 康 寧 學 報 11:1-20(2009) 1 數 位 學 習 於 護 理 技 術 課 程 之 運 用 與 評 值 * 李 惠 玲 ** 高 清 華 *** 呂 莉 婷 摘 要 背 景 : 網 路 科 技 在 教 育 的 使 用 已 成 為 一 種 有 利 的 教 學 輔 助 工 具 網 路 教 學 的 特 性, 在 使 學 習 可 不 分 時 間 與 空 間 不 同 進 度 把 握 即 時 性 資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n JI Xiaolan s (1724-1805)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紀 曉 嵐 (1724 1724-1805 1805) 生 平 資 料 斠 正 及 對 聯 聯 論 研 究 LI Ha 李 夏 THE UNIVER

A Study on JI Xiaolan s (1724-1805)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紀 曉 嵐 (1724 1724-1805 1805) 生 平 資 料 斠 正 及 對 聯 聯 論 研 究 LI Ha 李 夏 THE UNIVER Title A study on Ji Xiaolan's (1724-1805)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 Ji Xiaolan (1724-1805) sheng ping zi liao jiao zheng ji dui lian, lian lun yan jiu Author(s) Li, Ha; 李 夏 Citation Li,

More information

9 21-40 2004 12 * * 22 9 1 2 3 1 1992 2 1960 2 3 1984 8 87 23 4 5 1697 AD 1779 6 7 8 9 10 11 12 4 1977 109-112 5 87 41993 13-38 6 614 7 8 632 9 1974 8 10 631 11 12 632 9 24 13 14 13 1990 14 25 15 16 15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六 祖 壇 經 坐 禪 品 研 究 : 以 看 心 看 淨 之 辯 證 為 中 心 A Study of 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 Patriarch Sitting Meditation Chapter 研 究 生 : 趙 朝 民 指 導 教 授 : 呂 凱 文 教 授 中 華 民 國 一 年 六 月 十 六

More information

本 論 文 獲 客 家 委 員 會 102 年 客 家 研 究 優 良 博 碩 士 論 文 獎 助 謹 此 致 謝

本 論 文 獲 客 家 委 員 會 102 年 客 家 研 究 優 良 博 碩 士 論 文 獎 助 謹 此 致 謝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客 家 社 會 文 化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清 代 臺 灣 客 家 文 人 的 人 際 網 絡 以 吳 子 光 為 中 心 研 究 生 : 呂 欣 芸 指 導 教 授 : 吳 學 明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二 年 一 月 本 論 文 獲 客 家 委 員 會 102 年 客 家 研 究 優 良 博 碩 士 論 文 獎 助 謹 此 致 謝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圖

More information

2005 4,,,,,,,,,,,,, (2001 ) ;() ( 1997 ) ; ( 1997 ) ; () (1996 ) ;,: ( 1995 ) ; (1995 ),,,, (J13) (J9) (J10), (J19) (J17) 58

2005 4,,,,,,,,,,,,, (2001 ) ;() ( 1997 ) ; ( 1997 ) ; () (1996 ) ;,: ( 1995 ) ; (1995 ),,,, (J13) (J9) (J10), (J19) (J17) 58 ,,,, 44 %,,,,,,,,,,,, 57 2005 4,,,,,,,,,,,,, (2001 ) ;() ( 1997 ) ; ( 1997 ) ; () (1996 ) ;,: ( 1995 ) ; (1995 ),,,, (J13) (J9) (J10), (J19) (J17) 58 ,,,,,,,,,,, 1945 11 5,, ( ) : ; 1945 11,,,,,:, 1987,802,

More information

_1_論文封面1.PDF

_1_論文封面1.PDF 96 01 26 (95 7 ) I Abstract The kitchen of the monastery has a refined name fragrance accumulated kitchen. Although it is not the mystical forbidden area, actually is not the place in which numerous

More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新 媒 体 环 境 下 公 务 员 在 线 培 训 模 式 研 究 作 者 姓 名 : 学 科 专 业 : 导 师 姓 名 : 完 成 时 间 : 潘 琳 数 字 媒 体 周 荣 庭 教 授 二 一 二 年 五 月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mode of puzzle-solving

mode of puzzle-solving 91 12 145 174 * * 146 1 1 mode of puzzle-solving 91 12 147 83-105 148 2 3 2 3 151 91 12 149 150 4 4 101-104 91 12 151 identity 5 6 7 5 6 7 100 140 152 8 9 10 8 31-32 9 27-29 10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More information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Viktor E. Frankl (logotherapy) (will-to-meaning) (creative values) Ture (Good) (Beauty) (experiential values) (attitudinal values) 1 2 (logotherapy) (biological) (2) (psychological) (3) (noölogical) (4)

More information

08清嘉慶年間海盜蔡牽犯臺始末_修_薛卜滋.doc

08清嘉慶年間海盜蔡牽犯臺始末_修_薛卜滋.doc 199 * * 1 200 1 2 3 4 5 1 128 1962 727 731 841 847 2 1982 1 115 119 3 829 842 4 1999 3 1 5 6 1 47 74 102 2 201 6 7 8 9 1794 10 11 12 6 25 4 1 24 7 26 1 1 16 8 1986 161 198 9 61 62 1 19 10 1999 3 1 320

More information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摩 訶 止 觀 之 懺 悔 思 想 研 究 Study on the Confession Thought of Mohozhuguan 指 導 教 授 : 黃 國 清 博 士 研 究 生 : 陳 俊 明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三 年 元 月 摘 要 摩 訶 止 觀 是 天 台 智 顗 大 師 晚 年 的 一 部 著 述, 為 一 部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論 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ture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Doctorate Dissertation 徐 孚 遠 在 世 變 下 之 生 命 情 懷 Xu Fu-Yuan's Life Feeling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More information

YANGTZE RIVER ACADEMIC 2013 4 40 2013 No. 4 Serial No. 40 100081 1960 1992 2004 1974 2004 2000 1 27 2013 4 1992 25 27 1983 1 2006 144 145 2000 111 28 2006 144 2007 28 3330 29 30 2013 4 2006 78 2006 174

More information

2 The Abolishment of Family Clans and Family Names Around the May-4 th Campaign Abstract Hsi-mei Hung * The Chinese society is traditionally based on

2 The Abolishment of Family Clans and Family Names Around the May-4 th Campaign Abstract Hsi-mei Hung * The Chinese society is traditionally based on 1 2 The Abolishment of Family Clans and Family Names Around the May-4 th Campaign Abstract Hsi-mei Hung * The Chinese society is traditionally based on paternity and is thus formed on the long-tested social

More information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 21 卷 第 3 期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2011 年 9 月 Vol.21 No.3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Sept. 2011 学 术 名 家 研 究 史 学 大 家 安 作 璋 先 生 访 谈 录 康 香 阁 (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编 辑 部, 河 北 邯 郸 056005) 摘 要 : 安 作 璋 先 生 是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最 早 从 事

More information

146 9 966-1037 1022 1025 903-960 1126-1193 1127-1206 ca.656-713 ca.834-ca.883 9 th cent. 1 1 9 76 48

146 9 966-1037 1022 1025 903-960 1126-1193 1127-1206 ca.656-713 ca.834-ca.883 9 th cent. 1 1 9 76 48 9 145-174 2004 12 * 1022 1025 * 146 9 966-1037 1022 1025 903-960 1126-1193 1127-1206 ca.656-713 ca.834-ca.883 9 th cent. 1 1 9 76 48 147 2 1091-1132 3 4 5 1127-1194 6 2 2001 10 717 3 1998 11 1107 4 252

More information

985 Journal of CUPL No.2 A Bimo nt hly Mar ch 2 0 1 0 ABSTRACTS Getting to the Root and Compromising China with the West: Rebuilding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5 Yu Ronggen /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

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 2002 10 1-28 Inquiry into Yan Yan-Zhi s The Chant of Five Virtuous Men and Xiao Tong s The Chant of Shan Tao and Wang Rong Chiang Chien-Chun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1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More information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2006 6 105 138 105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Fu-Yung Instructor, Center for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Rebuilding The Golden Town Everyday Life and Space at Jin-gua-shi 1897-1987.. ABSTRACT Rebuilding The Golden Town Everyday Life and Space at Jin-gua-shi ABSTRAC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of

More information

正覺電子報-第59期

正覺電子報-第59期 大 乘 密 嚴 經 卷 3 The Alaya consciousness has identical situation. It is the pure seed-nature of every Tathagata and is always defiled at the stage of ordinary people. After having realized it, bodhisattvas

More information

55-83

55-83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55-83 20 1 91 6 * 55 56 20 1 7 1 2 1 1997.10 7 260 2 7 1 262 57 17 3 94 4 3 1989.3 662-663 4 1976.10 2456-2457 58 20 1 5 74 6 100 7 92 8 64 9 33 5 1978.10 472-473 6 1951-1952

More information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客 家 文 化 學 院 客 家 社 會 與 文 化 學 程 碩 士 論 文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教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I I Abstract Abstract This thesis mainly approaches Wu Wengying s ci poetry through his different class artistic style, and make a subject comment on the controversy of whether its has modernist element

More information

50 03 3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0No. Mar. 03 0087 I 07. A 000-599 03 0-007- 00 986 0-0-8 73 3 4 00 3 4 6 0 3 00 867 906 0 74 03 46 56 3 3 4085 886 98 75 885 76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99-117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 探 析 * 吳 聲 佑 摘 要 筆 者 檢 視 劉 氏 文 本, 釐 清 待 議 問 題 者 有 三 首 探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之 因, 究 得 清 代 揚 荀 學 風 荀 子 從 祀 荀 子 升 經 三 端 次 就 三 傳 荀 子 相

More information

2007 3,, 1981 : :, :,,,, :,,, ( ) ;,, :, : :, :, 1984 : 1999,218 2

2007 3,, 1981 : :, :,,,, :,,, ( ) ;,, :, : :, :, 1984 : 1999,218 2 2007 9 17 3 China 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Sep12007 Vol117 No13 :,1964 : 1, 100006,20 20 40,,,, 1938 1941 1946 1997 1995 1 2007 3,, 1981 : :, :,,,, :,,, ( ) ;,, :, : 1981 4 :, :, 1984

More information

:

: Thesis on Court Banquet and Assemblage Poetry in Early Tang : I Abstract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different stages early Tang: Taizong GaozongWuhou and Zhongzong,this thesis mainly analyzes

More information

論文封面

論文封面 6 21 1973 13 274 A Study of Children s Poetry by Lin Huan-Chang Chen, Chun-Yu National Taitung Teachers College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ldren s Literature Abstract Lin Huan-Chang, the poet who devoted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A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RADUATE INSTITUTE IN PUBLISHING NAN HUA UNIVERSITY THE OPERATION MODELS OF WRITERS PRESSES IN TAIWAN ADVISOR: PH.D. CHEN CHUN-JUNG GRADUATE

More information

張 愛 玲 小 說 中 雙 親 形 象 研 究 楊 書 瑋 摘 要 下 : 本 論 文 旨 在 分 析 張 愛 玲 小 說 作 品 中 雙 親 人 物 形 象 的 特 色 及 異 同, 重 點 如 一 張 愛 玲 的 母 親 黃 逸 梵 為 湖 南 武 將 後 代, 生 母 去 世 後 由 父 親

張 愛 玲 小 說 中 雙 親 形 象 研 究 楊 書 瑋 摘 要 下 : 本 論 文 旨 在 分 析 張 愛 玲 小 說 作 品 中 雙 親 人 物 形 象 的 特 色 及 異 同, 重 點 如 一 張 愛 玲 的 母 親 黃 逸 梵 為 湖 南 武 將 後 代, 生 母 去 世 後 由 父 親 私 立 東 吳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博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鄭 明 娳 教 授 張 愛 玲 小 說 中 雙 親 形 象 研 究 研 究 生 楊 書 瑋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二 年 七 月 張 愛 玲 小 說 中 雙 親 形 象 研 究 楊 書 瑋 摘 要 下 : 本 論 文 旨 在 分 析 張 愛 玲 小 說 作 品 中 雙 親 人 物 形 象 的 特 色 及

More information

正觉电子报 第90期

正觉电子报 第90期 布 施 是 道 场, 不 望 报 故 ; 持 戒 是 道 场, 得 愿 具 故 ; 忍 辱 是 道 场, 于 诸 众 生 心 无 碍 故 ; 精 进 是 道 场, 不 懈 退 故 ; 禅 定 是 道 场, 心 调 柔 故 ; 智 慧 是 道 场, 现 见 诸 法 故 维 摩 诘 所 说 经 卷 1 Giving is the bodhimanda (the way towards Buddhahood),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I II III The Study of Factors to the Failure or Success of Applying to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Abstract For years,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has been Taiwan s goal and we are on the way

More information

5 05 5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No. May 05 0087 I 07. A 000-599 05 0-07- 4 5 05-0-0 4 5 96 6 994 4 008 408 409 8 05 979 984 96 5 9 987 55 006 67 0 05 00 987 57

More information

\\Lhh\07-02\黑白\内页黑白1-16.p

\\Lhh\07-02\黑白\内页黑白1-16.p Abstract: Urban Grid Management Mode (UGMM) is bor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ity. It is a set of urban management ideas, tools, organizations and flow, which is on the

More information

附件1:

附件1: 附 件 1: 全 国 优 秀 教 育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论 文 推 荐 表 单 位 名 称 : 西 南 大 学 论 文 题 目 填 表 日 期 :2014 年 4 月 30 日 数 学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的 课 堂 管 理 攻 硕 期 间 及 获 得 硕 士 学 位 后 一 年 内 获 得 与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有 关 的 成 果 作 者 姓 名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学 科 专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77-307 20 1 91 6 1904 1920 20 1922 15 Phlip de Vargas 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1891-1962 1887-1936 Chinese * 277 278 20 1 Renaissance 1873-1929 1 2 3 1902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論 年 六 ii 離 年 拾 領 更 年 不 論 不 不 年 良 年 力 兩 年 不 料 利 論 論 劉 精 了 論 論 更 不 領 六 更 老 論 見 老 老 見 論 句 讀 見 論 更 立 年 歷 不 不 累 便 iii 論 領 易 領 領 來 年 歷 了 數 累 了 數 不 參 領 年 年 老 零 螺 不 力 說 類 更 度 識 不 留 料 螺 料 理 理 念 林 了 略 林 力 螺 iv Chiang

More information

104王三慶.doc

104王三慶.doc 2005 12 95 120 4 2 437-464 On Establishment and Abolishment of 95 New Words made by Wu Tse-t ien, as well as Multiple Version of Written Languages Wang San-Ch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More information

096STUT DOC

096STUT DOC i YouTube was established in 2005 until now only more than 3 years. Although it was established just more than 3 years, it has already become the one of multitudinous video shares website that most people

More information

癌 症 非 病 故 無 藥 可 醫 癌 症 非 病, 它 是 屬 於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叫 做 癌, 所 以 它 無 藥 可 醫, 因 為 它 不 是 病, 若 是 病 還 有 藥 可 醫 ; 但 它 是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中 毒 至 很 深 就 變 成 癌 所 以, 若 可 以 解

癌 症 非 病 故 無 藥 可 醫 癌 症 非 病, 它 是 屬 於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叫 做 癌, 所 以 它 無 藥 可 醫, 因 為 它 不 是 病, 若 是 病 還 有 藥 可 醫 ; 但 它 是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中 毒 至 很 深 就 變 成 癌 所 以, 若 可 以 解 癌 症 非 病 故 無 藥 可 醫 癌 症 非 病, 它 是 屬 於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叫 做 癌, 所 以 它 無 藥 可 醫, 因 為 它 不 是 病, 若 是 病 還 有 藥 可 醫 ; 但 它 是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中 毒 至 很 深 就 變 成 癌 所 以, 若 可 以 解 全 身 的 毒, 癌 自 然 會 消 失 而 癌 症 的 起 因 為 何? 當 我 們 身 體 部 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2-李若鶯.doc

Microsoft Word - 012-李若鶯.doc 論 莊 子 處 世 哲 學 的 基 本 功 忘 287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高 雄 師 大 學 報 2003,15,287-307 論 莊 子 處 世 哲 學 的 基 本 功 忘 ] 李 若 鶯 摘 要 莊 子 哲 學 不 是 理 論 的 思 維 哲 學, 而 是 實 用 的 生 活 哲 學, 是 經 由 觀 照 人 生, 思 考 存 在 本 質, 歸 納 出 的 性 命 對 應 莊 子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布袋和尚传》笺释

《布袋和尚传》笺释 布 袋 和 尚 传 所 透 露 的 禅 宗 的 旨 刘 泽 亮 内 容 提 要 : 明 州 定 应 大 师 布 袋 和 尚 传 是 据 传 名 为 契 此 的 唐 五 代 布 袋 和 尚 的 传 记 本 文 以 昙 噩 所 撰 传 述 为 文 本 依 据, 节 选 其 中 部 分 内 容 予 以 笺 释, 并 讨 论 其 与 禅 宗 思 想 的 内 在 关 联 及 其 在 禅 林 中 的 广 泛 影

More information

2002 5,,,,, 1990,, 1996,,,,,, 1949,,,2000, ;20, 3,2000 7,1990, , , :( ), , 31 ; :, :,2001,

2002 5,,,,, 1990,, 1996,,,,,, 1949,,,2000, ;20, 3,2000 7,1990, , , :( ), , 31 ; :, :,2001, Ξ,,,,,,,,,, Ξ,,,,,, 79 2002 5,,,,, 1990,, 1996,,,,,, 1949,,,2000, 2001 3 ;20, 3,2000 7,1990,210 245 1996 2,18 22 1998,528 537 :(1580 1644), 1997 1, 31 ; :, :,2001,146 148 80 ,,,,,,,,,,,,,,,,, (),,,,, (20

More information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92 12 1 34 氣 身 體 與 政 治 老 子 河 上 公 注 的 政 治 思 想 分 析 林 俊 宏 * 摘 要 關 鍵 詞 : 氣 精 神 老 子 身 與 國 愛 氣 養 神 前 言 *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政 治 學 系 副 教 授 收 稿 日 期 92 年 9 月 1 日 通 過 日 期 92 年 11 月 4 日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風水理氣派操作方法運用於建築設計之研究--以紫白飛星法為例

風水理氣派操作方法運用於建築設計之研究--以紫白飛星法為例 Analysis of Feng Shui application in Architecture-- A Study of the School of Li Chi Based on the Zi Bai Fei Xing Method 2003 6 Analysis of Feng Shui application in architecture: A Study of the School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CHA

Microsoft Word - MCHA 探 讨 曹 操 用 人 之 法 与 其 政 治 成 就 THE METHODS OF CAO CAO IN THE USE OF PERSONNEL AND HIS POLITICAL ACHIEVEMENTS 张 伟 隆 CHONG WEI LOONG MASTER OF ARTS ( CHINESE STUDIES ) 拉 曼 大 学 中 华 研 究 院 INSTITUTE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ABSTRACT As we know the Sinology has a long history. As earily as 19 th century some works have already been done in this field. And among this the studies of lineages and folk beliefs in Southeast

More information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by StudentSu-Chen Lee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中 國 文 學 系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肉 蒲 團 研 究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肉 蒲 團 研 究 The Research of Rou Pu Tuan 研 究 生 : 林 欣 穎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i ii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to encourage and help employees to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so that they can fully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s goals. The main

More information

03

03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57-80 20 2 91 12 vs. 1684-? * 57 58 20 2 1 2 3 4 5 transmission transformation 6 Whiggish interpretation 1 2000 8 559-563 539-558 1993 4 64-67 16 4 1995 3-7 2 1978 3 4 HPM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 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 Elfin Excel I II III ABSTRACT Since Ming Hwa Yuan Taiwanese Opera Company star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Chinese orchestra, the problem of how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music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