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佳 114 古改革目的在於塑造明政權 承古先聖王之統 的正統地位以期加強民眾對新政 權的認同 同時借助對胡漢服飾習俗的嚴格區分刻畫一個異於 中國 傳統的 胡 4 元 形象以此反襯自身政權的正統性明初通過對士庶日常服飾的嚴格規範細 緻地刻畫了各個群體和階層 君臣 官民 良賤 的身份界限建立起一套與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張 佳 114 古改革目的在於塑造明政權 承古先聖王之統 的正統地位以期加強民眾對新政 權的認同 同時借助對胡漢服飾習俗的嚴格區分刻畫一個異於 中國 傳統的 胡 4 元 形象以此反襯自身政權的正統性明初通過對士庶日常服飾的嚴格規範細 緻地刻畫了各個群體和階層 君臣 官民 良賤 的身份界限建立起一套與"

Transcription

1 重整冠裳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 張 佳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引言 1 改正朔易服色 是中國歷代王朝開國必經的兩道程序分別象徵對天道的順應 和對社會秩序的調整用以塑造新政權的合法性明代開國也未能自外於這一傳 統在明初一系列開國制作當中服飾制度改革幾乎貫徹洪武朝的始終構成了禮 制重建的重要內容衣裳冠履除去蔽體保暖 修飾容止的實用功能還被附加上了 諸多文化內涵 衣冠 幾乎成為 文明 文化 的同義詞有賴中國服飾史和元明 2 社會生活史的研究 我們對於元明時期蒙 漢各族的服裝式樣已經有了基本的瞭 解本文的重點不在於考釋服裝樣式而著意於回溯明初服飾改革的背景與過程 3 分析其在當時的政治意義和影響 本文嘗試指出明初以去蒙古化為目標的服飾復 * 本文為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青年課題 元明之際禮俗變革研究 項目號KBH 階段性成果承蒙多名審查人惠賜詳盡修訂意見又得編輯先生是正文字謹此致以誠 摯謝意 惟文中疏繆之處概由筆者負責 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 語出 禮記 大傳 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 鄭玄注 服色車馬 也 孔穎達疏 易服色者服色車馬也易之謂各隨所尚赤 白 黑也 見 禮 記正義 十三經注疏 本 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卷三四頁 1506不過在後世 文獻的用例中 服色 多理解為服飾之制 服飾史方面的研究可以參看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5 年 周錫保 中國古代服飾史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年 元明部分以 及史衛民 元代社會生活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 陳寶良 明代社 會生活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 中的服飾研究部分 相較於明代後期服飾之變研究的豐碩成果而言 相關綜述可以參看林麗月 世變與秩 序明代社會風尚相關研究評述 明代研究 第 4 期 2001 年 頁 9 19 學界對明初 下轉頁 114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13

2 張 佳 114 古改革目的在於塑造明政權 承古先聖王之統 的正統地位以期加強民眾對新政 權的認同 同時借助對胡漢服飾習俗的嚴格區分刻畫一個異於 中國 傳統的 胡 4 元 形象以此反襯自身政權的正統性明初通過對士庶日常服飾的嚴格規範細 緻地刻畫了各個群體和階層 君臣 官民 良賤 的身份界限建立起一套與社會等 級秩序相應的嚴整服飾秩序 夷夏有別洪武朝的胡服之禁 明代開國之初推行的各項 更化 措施當中衣冠革新是極為重要的一項 明太祖實 錄 曾對明初各項立法的社會背景與用意有過如下概括 元氏以戎狄入主中原大抵多用夷法典章疏闊上下無等 辮髮左 衽將率而為夷至元 天曆之時雖稱富庶而先王之制蕩然矣 上 明太祖 嘗歎曰華風淪沒彝道傾頹自即位以來制禮樂定法制改 衣冠別章服正綱常明上下盡復先王之舊使民曉然知有禮義莫敢 犯分而撓法 5 實錄 將明初禮俗改革中的 改衣冠別章服 與 制禮樂定法制 並列可見服 飾改革在當時人心中的地位為了塑造新政權的華夏正統形象洪武禮俗改革以 用 夏變夷 復先王之舊 為號召 去除蒙元遺習 恢復唐宋以來的中國禮俗傳統是 當政者關注的首要目標在此背景之下禁革胡服振舉華風自然成為衣冠革新 的首務明初的胡服之禁直接針對的是金元以來胡風浸染 夷夏觀念消解的社會 上接頁 113 服飾改革的關注尚不充分林麗月對明代服飾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所撰 衣裳與風教 晚 明 的 服 飾 風 尚 與 服 妖 議 論 新 史 學 第 10 卷 第 3 期 1999 年 9 月 頁 明代禁奢令初探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22 期 1994 年 頁 兩篇論文對洪武 服飾改革的內容主旨做了簡要論述 萬髮俱齊網巾與明代社會文化的幾個面向 一文 臺大歷史學報 第 33 期 2004 年 6 月 頁 則專門討論明初推行的 網巾 在 當時的政治寓意巫仁恕簡要討論過明初的平民服飾與社會風氣見巫仁恕 品味奢 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 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頁 張志雲對明初 服飾體系的內容有詳細描述並指出其基本主旨在於 別華夷 與 明尊卑 見張志雲 禮制規範 消費時尚與社會變遷明代服飾文化探微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08 年 頁 本文使用的 胡風 胡化 胡服 夷夏 等詞均是為了便於表述而使用的歷史詞 彙並不帶有價值評判意味 5 卷一七六頁 洪武十八年十月己丑條本文所用 明實錄 均據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 臺北 年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14

3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115 現實衣冠革新的目的不僅在於塑造正統形象同時還在於勾勒和反襯一個與華 夏文化傳統迥異的 胡元 當政者試圖藉此重新喚起民眾消泯已久的夷夏觀念建 立對朱明漢族政權的認同 6 胡風浸染與夷夏意識的淡漠 元代是一個疆域空前廣闊 多族群文化相互交融的時代以往對元代族際文化交流 的研究大多關注外來族群對漢族文化的吸收而較少研究漢族所受到的外來族群 影響然而文化的交流互動是雙向的是一個各族文化相互 涵化 acculturation 7 的過程 其中不僅有少數族群的漢化也有漢族的胡化在金元兩代濃厚的民族混 融氛圍裏漢族民眾的服飾風尚深受北族影響 胡漢間的文化界限日益消泯儒家 士大夫所講究的 夷夏之辨 的傳統觀念也發生了變化 北方地區的金元兩重胡化 在入明之前北方地區經歷了金元兩代歷時兩個半世紀 的草原民族統 治漢族民眾先後與女真 蒙古等多個少數民族雜居共處與僅經歷了九十年蒙古 統治的南方相比北方胡化程度無疑更深 宋代之後北方漢族社會生活的大規模胡化可以追溯到金初和清初的情形類 似金人曾在其佔領的中原地區推行強制同化政策早在全面攻陷中原之前 6 7 范德 Edward L. Farmer 指出明代開國建立在 準民族主義 的文化基礎之上見范德 朱元璋與中國文化的復興 明朝皇權專制的意識形態基礎 載張中政 主編 明史 而促使明初當政者選擇 論文集 合肥黃山書社1994 年 頁 用夏變夷 復古 等文化口號的誘因乃是開國之初面臨的政權合法性困境錢穆指出元季士大 夫普遍夷夏意識淡漠明代開國之時新政權並未因其族群屬性而得到漢族士人的積極 支持見錢穆 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 載 錢賓四先生全集 第 20 冊 中國學術思想 史論叢 六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年 頁 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 集續篇 載同書頁 重拾儒家 夷夏之辨 命題以此論證政權的合法性 爭取 士大夫的支持因此成為明初政治的緊迫任務 關於 涵化 acculturation 這一概念參看 Karl A. Wittfogel and Fêng Chia-shêng,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49), pp 以及蕭啟慶對此的評述見蕭啟慶 論元代蒙古人之漢化 載蕭啟慶 內北國 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頁 671然而迄今為止的蒙元社會 文化史研究大多集中於少數族群的 漢化 而對漢族在生活習俗上的 胡化 現象卻 較少關注關於蒙古習俗對漢族社會生活的影響較為系統的研究參看李治安 元代漢 人受蒙古文化影響考述 歷史研究 2009 年第 1 期頁 Henry Serruys, Remains of Mongol Customs during the Early Ming, in Henry Serruys, The Mongols and Ming China: Customs and History, ed. Françoise Aubin (London: Variorum Reprints, 1987), pp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15

4 張 佳 116 女真當政者即要求佔領區內的漢族民眾依從女真習俗削髮易服金天會四年 1126 金樞密院以 即歸本朝宜同風俗 的名義命令河北 河東兩路新附民 8 眾 削 去 頭 髮短 巾 左 衽 如 若 不 從 即 是 猶 懷 舊 國當 正 典 刑 天會七年 1129 金人已在中原地區長驅直入削髮易服令隨之全面推行重申 禁民漢服及 9 削髮不如式者死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詳記其事云 金元帥府禁民漢服又下令髡髮不如式者殺之 是時知代州劉陶執 一軍人於市驗之頂髮稍長大小且不如式即斬之其後知趙州韓常 知 解州耿守忠見小民有衣犢鼻者亦責以漢服斬之生靈無辜被害莫可勝 紀時復布帛大貴細民無力易之坐困於家皆不敢出 金人的強制胡化政策一直實行到海陵王完顏亮 在位 當政時期 對華 北漢族生活影響甚深南宋乾道六年 1170 范成大使金在舊都開封所見居民衣 裝髮式已無復華風 東京虜改為南京民亦久習胡俗態度嗜好與之俱化 男子髡頂月轍三四髡不然亦間養餘髮作椎髻於頂上包以羅巾 最 12 甚者衣裝之類其制皆為胡矣自過淮已北皆然而京師尤甚 根據范氏所見 北方民眾髡髮胡服已經相當普遍 而曾經是北宋文化中心的開封居民胡服 尤 甚 應該是金人著意管控的結果 在 金 代不 但 本 朝 人 裝 束 要 遵 從 時 制連 古 人 衣 冠 亦 不 能 幸 免淳 熙 年 間 宋使陳益道經滹沱河畔光武廟 見塑像左衽 早在先秦時代衣 衽的左右便被看作是華夏與周邊族群的文化區別曾經中興漢室的劉秀竟然被金人 14 裝扮成胡人模樣不由引得陳益賦詩感慨 早知為左衽悔不聽臧宮 更不可思 15 議的是甚至連慶幸因有管仲的攘夷之功而免於 被髮左衽 的孔子 千年後仍 然難逃左衽之厄開禧二年 1206 岳珂跟隨宋軍北伐至漣水見軍學宣聖殿 像設 金少英 大金弔伐錄校補 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 頁 306 宇文懋昭 撰 崔文印 校證 大金國志校證 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卷五頁 84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卷二八頁 大金國志校證 卷十三記天德二年 1150 詔河南民衣冠許從其便 頁 186 范成大筆記六種 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攬轡錄 頁 12 周必大 二老堂詩話 收入何文煥 輯 歷代詩話 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頁 659 光武廟左衽 條 大將臧宮曾勸劉秀北擊匈奴劉秀未從見范曄 後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 卷十八頁 695 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見 論語注疏 十三經注疏 本 北京中 論語 憲問 華書局1980 年 卷十四頁 2512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16

5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皆左衽相顧浩歎 上述記載出自敵國謀臣之手難免可疑但同樣的左衽孔子 像甚 至 在 經 歷 了 洪 武 時 代 的 胡 服 整 肅 之 後在 北 方 地 區 仍 有 孑 遺永 樂 八 年 1410 給事中王鐸上言濟南府長山縣等處文廟 聖賢塑像衣服左衽 上書請求革 17 河南林縣訓導報告 本學先師及四配十哲 正 前代夷狄之俗 宣德七年 政府還在根據山西絳縣的報告下令 神像服制俱左衽 直到正統十三年 各府州縣儒學孔子像在故元時塑有左衽服者悉改右衽 這裏需要澄清的一點 是左衽乃是金代服飾的特點 元代男性公服為右衽 而且明代發現的左衽孔子 像都在北方應是金代遺制左衽之俗影響之深由此可見一斑顧炎武讀史至 22 此不禁感慨 夷狄之難革 由金入元之後北方服飾又經歷了蒙古化的過程 詳 下 與金代不同的是蒙古統治者奉行因俗而治的原則除官吏公服外在服飾方 23 面沒有強加統一 金代服飾習俗仍然得以保留從今天保存的實物與圖像資料來 24 看山西芮城九峰山純陽上宮元代呂祖漢白玉石像 圖一 山西大同馮道真墓奉 茶童子 圖二 以及陝西蒲城洞耳村元代墓室壁畫中的眾多左衽形象 圖三 四 反映的應該都是金源遺風 生活習俗上華夷界限消泯思想觀念上夷夏意識念淡漠甚至顛倒是華北漢族 士人在北族長期統治下的必然結果至元十一年 1274 蒙元伐宋檄文有 先謂弔 25 民而伐罪蓋將用夏而變夷 之語直指南宋為 夷 而尊蒙古為 夏 這種規整的 駢偶文字顯然不會出自華化尚淺的蒙古人之口只能是北方文人的手筆無獨有 岳珂 桯史 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卷十四頁 163 明太宗實錄 卷一百八頁 永樂八年九月丁亥條 明宣宗實錄 卷九七頁 2190宣德七年十二月戊戌條 明英宗實錄 卷一六六頁 3221正統十三年五月壬子條 南宋 歸正人 張棣提到金人服飾說 金虜君臣之服大率與中國相似止左衽異焉雖虜 主服亦左衽 見 大金國志校證 附錄二 金虜圖經 頁 598西方傳教士魯布魯乞曾 特別提到蒙古服裝右衽與其他突厥民族不同 南宋使蒙的彭大雅也有類似記載 參看陳高華 史衛民 中國風俗通史 元代卷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年 頁 宋濂等 元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6 年 卷七八 輿服志一 載 公服制以羅盤領 1939 俱右衽 頁 顧炎武 撰 黃汝成 集釋 日知錄集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卷二八 左衽 條頁 1592 關於元代的服飾政策參看李治安 元代漢人受蒙古文化影響考述 頁 九峰山純陽上宮始建於蒙古憲宗二年 1252 塑像今存永樂宮呂公祠圖片載山西旅遊 景區志叢書編委會 編 永樂宮志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 卷首彩圖相 關說明見頁 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 北京中華書局1959 卷一頁 17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17

6 張 佳 118 偶儒士徐世隆 孟祺在上給元廷的平宋賀表裏也對南宋以 島夷 三苗 蠻 則鄙稱宋廷為 虜 同樣的 夷 相稱 身為儒官的國子司業同恕 夷夏錯位甚至發生在以理學自居的北方儒士身上著名理學家劉因 曾以蒙軍渡江伐宋為背景作 渡江賦 對蒙古殺伐武功極盡誇耀之能事其中有 蠢 28 爾荊蠻何癡而狂 之句 徑將南宋比作商周時代被中原視為蠻夷的楚國對這篇 詞調高亢 主旨鮮明的 渡江賦 後世學者的解讀竟然聚訟紛紜衍生出 存宋 29 哀宋 種種曲說 究其原因是後人無法理解一個奉 周程張邵朱呂 之學為圭 30 臬的理學家 如何會將與自己有相同文化傳統的南宋視為蠻夷 但如果回到當時的 歷史語境便不難理解劉因右蒙抑宋的態度其實正是金元時代北方士人夷夏觀念 變異的反映 到明朝開國之時華北民眾無論生活習俗還是思想觀念都已深受北族影響 因此在明初復古改革的過程中當政者對中原地區在興建學校 簡選師儒等方面多 31 予照顧 在冠服改革上對北方也特加留意洪武初年尚賓館副使劉夏 在陳言時政的時候曾特別指出 內中國而外夷狄此天地之常理人倫之 大義今天下污染日深雖學士大夫尚且不知此意今後中原府州司縣官固當 32 用衣冠署事又召彼土一二父老賜以冠巾使北方之人漸知華夷之辨 從內 容推斷劉夏上疏時中原地區還未完全平定中原州縣 用衣冠署事 是指任用儒 士治理地方矯正元代州縣行政依賴胥吏的弊病召見中土父老賜以冠巾則是 為了使北方民眾重新認識華夷的身份界限不過劉夏所感慨的 雖學士大夫 亦不 知 內夏外夷 之義卻不僅僅是北方的問題 徐世隆 東昌路賀平宋表 載蘇天爵 編 元文類 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 年 卷十六頁 201 孟祺 賀平宋表 載同卷頁 202 同恕 王世英墓誌銘 見王久剛 西安南郊元代王世英墓清理簡報 文物 2008 年 第 6 期頁 65 劉因 靜修續集 卷二收入 四庫全書 第 1198 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頁 672 蠢爾荊蠻 一句出自 詩 商頌 殷武 參看 宋元學案 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卷九一 靜修學案 附錄頁 關於劉因的學術背景參看張帆 退齋記 與許衡劉因的出處進退 元代儒士境遇 心態之一斑 歷史研究 2005 年第 3 期頁 參看戰繼發 朱元璋與北方學校教育 史學集刊 1995 年第 1 期頁 劉夏 陳言時事五十條 載 劉尚賓文續集 卷四收入 續修四庫全書 第 1326 冊 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頁 155劉夏具有強烈的夷夏意識這在士大夫夷夏觀 念普遍淡漠的元季顯得與眾不同關於劉夏的生平參看楊訥 徐壽輝 陳友諒等事 蹟發覆 劉尚賓文集 讀後 中華文史論叢 2008 年第 2 期頁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18

7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119 南方士人對北族習俗的接受 與北方相比南方地區並沒有經歷國家主導的強制胡化過程蒙古統治者在國家治 理上奉行 因俗而治 的原則 江南漢族士人衣冠服飾沾染胡風主要是出於仕宦需 要自行攀附蒙古習俗的結果德祐元年 1275 元軍渡江江西制置使黃萬石率 33 先 投 降 首 先 削 頂三 搭 辮 髮領 韃 賊 深 入 元 軍 攻 嚴 州守 官 方 回 也主動穿著蒙古服飾博取征服者的 迎降於三十里外韃帽 裘跨馬而還 描述元初所見江南官吏有 騣笠氈靴搭護衣 好感 南宋遺民鄭思肖 35 金牌駿馬走如飛 之句 騣笠 氈靴是北方民族慣用之物搭護是一種便於馬上馳 36 逐的半袖蒙古袍 詩中這位官吏的穿著已經蒙化無復褒衣博帶的漢官威儀 江南地區由宋入元之後政治環境大變儒家知識份子傳統的科舉入仕道路基 本上堵塞了元代的選官制度最看重 根腳 家世背景 和族群出身而南方士人 在這兩方面都居劣勢為親近蒙古官長許多漢族士人在衣冠髮式等方面主動向 蒙古習俗看齊以期被視作同類鄭思肖曾感歎元初江南民眾熱衷於蒙古習俗 今 南 人 衣 服 飲 食 性 情 舉 止 氣 象 言 語 節 奏與 之 俱 化唯 恐 有 一 毫 不 相 37 元既有江 似 文士王褘 入明後回憶元代江南士大夫的風氣說 南以豪侈粗戾變禮文之俗未數十年熏漬狃狎胥化風成而宋之遺俗消 滅盡矣為士者辮髮短衣效其語言容飾以自附於上冀速獲仕進否則訕笑以 38 為鄙怯非確然自信者鮮不為之變 生活上盡量蒙古化以圖獲得上司垂青 對身屬第四等級的南人入仕確有助益如無錫人錢世良便極力仿效蒙古習俗 言貌 39 悉似蒙古故太師帖木真兒見愛遂以女妻之 最終官至廣東宣慰司副元帥 在 利祿誘惑之下仿效蒙古習俗成為江南士人的一時風氣明初方孝孺 在 一位儒士的墓誌中也提到元代 世俗淪於胡夷天下皆辮髮椎髻習其言語文字 鄭思肖 歐陽夢桂貞妾柔柔傳 載 鄭思肖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頁 155 周密 癸辛雜識 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別集上 頁 251 鄭思肖 絕句十首 之八載 鄭思肖集 頁 38 蘇日娜 蒙元時期蒙古人的袍服與靴子 蒙元時期蒙古族服飾研究之三 黑龍江民 族叢刊 2000 年第 3 期頁 109 鄭思肖 大義略敘 載 鄭思肖集 頁 188 王 褘 時 齋 先 生 俞 公 墓 表 載 全 元 文 南 京 鳳 凰 出 版 社2004 年 第 55 冊 頁 618按此篇 四部叢刊初編 本 遜志齋集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 卷二二頁 二一誤收為方孝孺文文字多有訛脫本文墓主卒於 元至治四年 當為泰定元年 1324 墓表作於 1370 年是年孝孺僅十三歲 華公愷 故巡檢錢公壙志 載 慮得集 附錄卷上收入 續修四庫全書 第 1122 冊 頁 289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19

8 張 佳 馳馬帶劍以為常 唯獨墓主 長衣危帽徐言雅步操儒生禮不變 人皆以為異 類從上述描述來看效習蒙語胡服辮髮帶劍馳逐是元代江南士人普遍的狀 況 41 與北方情形類似宋代尤其是南宋為團結禦敵而努力強化的夷夏之防觀念 經歷了九十年的蒙元統治和民族混融也已消磨殆盡元明之際的江西儒士劉夏 對此有尖銳批評 當其 宋元 革命之初父兄耆老相與疑怪以為異類歲月既 久漸及百年後生子弟耳濡目染精神心術與之俱化故近年以來天下之士習 42 斁壞彝倫蔑棄禮法丐求便利狙譎無恥於是士大夫皆有狄習 夷夏之防觀 念崩潰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士大夫對異族文化習俗由警惕戒備到逐漸接受認同 語言文字 衣冠服飾 禮儀容止等等都帶有鮮明的族群特徵歷代漢族王朝尤其 當外患嚴重之時為了加強內部凝聚力往往對社會上流行的異族文化元素深懷警 惕這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歷代正史 五行志 無不把好尚胡風作為國家將亂於 方孝孺 盧處士墓銘 載 遜志齋集 卷二二頁二六上 關於元代漢人的蒙化程度學界有不同看法李治安最近根據語言 婚姻 服飾 名字 等方面的研究認為元代漢人蒙化不僅限於下層民眾精英階層亦涉及其中以地域而 言北方漢人蒙化較深而南方較淺 以程度而言並未達到所言 悉以胡俗 變異中國之制 的程度而是一種胡漢雜糅的狀態見李治安 元代漢人受蒙古文化影 響考述 頁 24 50筆者總體贊同上述結論但認為其中某些具體論述仍可商榷例如 在士人衣冠上李文認為元代政書 經世大典 與 元典章 的規條反映的是 常態 而 鄭思肖 方孝孺等人的見聞或回憶是 變態 或者故意誇大然而制度規條並不等於社 會現實元代士人服飾的蒙化實則在當時民間歌謠 繪畫圖像 時人目擊或追憶中均 有反映另外從元代的繪畫作品 尤其是文人畫 來看漢人衣冠胡化的情形似不如 文獻描述得嚴重這種基於繪畫作品的研究有其局限必須注意首先長期以來學界 關注的是少數族群華化而忽略漢人胡化潮流以致美術作品中的許多胡服形象被徑 直認作少數族群 對陝西蒲城洞耳村元墓男主人族屬的誤判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詳 後 其次繪畫作品往往有崇古傾向或者受制於題材傳統其中人物衣冠反映的未必 皆是時制例如李文引河北涿州元墓 備侍圖 證明 漢人仍然大量保留著原有服飾 便未必恰當 備侍圖 是涿州元墓壁畫的主體所繪僕役峨冠博帶 衣著華麗顯係繪 者想像之作 元代女僕形象參看附圖四 十三 而李文未引用的本墓東南 西南兩壁 孝行組圖 其中人物衣著卻真實反映了元代特徵如 丁蘭刻木 中著半袖對襟短衣的 婦女 見附圖二十 劉明達賣子 中頭戴四角笠子的男子 圖廿一 王祥臥冰 中剃婆 焦頭的王祥 圖廿二可與圖六右後僕役比較 等等繪畫受制於題材傳統的顯例是康 熙中期焦秉貞所繪 耕織圖 這是至晚從南宋開始的一種繪畫題材 其中人物都作明代 裝束無一垂辮若以此論證清初漢族仍保持明代髮式顯然失之參看沈從文 中國 古代服飾研究 頁 劉夏 上魏提舉書 載 劉尚賓文續集 卷三頁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20

9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夷狄的徵兆 中唐以降外患日深正統保守的儒士大夫對帶有異族色彩的事物 都極其敏感宋初有一個極端的例子南唐舊臣徐鉉 感慨中原服飾胡風未 44 替寧可冒受嚴寒亦不肯 荷氈皮毳 竟因此殞命 北宋政府曾多次申禁民間穿 45 戴 釣墩 氈笠之類的契丹服飾 而南渡後面對金人巨大的軍事壓力南宋朝廷 為凝聚民心同仇敵愾對胡俗的管控更為嚴格紹興二十一年 1151 高宗下令 禁止市井娛樂中的胡服 胡樂 都市為戲加篦巾 批臥辣 執藤鞭群吹鷓鴣 笛撥葫蘆琴效胡樂 胡舞長跪獻酒時狄患僅定上念境土未復將用夏變 46 夷命有司禁止之 強大的外族對手虎視眈眈讓兩宋政權時刻緊張也使得士 大夫對異族文化元素極為敏感夷夏之間的文化界限也因此被刻畫得極其鮮明 入元後外部軍事壓力消失民族混融北方民族的 異類 形象日趨淡化華 夷之間的心理鴻溝也逐漸填平南方士人對待蒙古文字和禮儀的態度轉變很好地 說明了這一點學習蒙古文字是漢族士人的出仕捷徑鄭思肖謂 願充虜吏皆習蒙 47 古書南人率學其字 至順年間 福建建安再版的通俗日用類書 事林 廣記 對蒙古文字專門有如下介紹 蒙古之書前乎學者之所未睹今風化自北 而南新學尚之蓋自科斗之書廢而篆隸之制作其體皆古也其後真草之書雜 行於世今王化近古風俗還淳蒙古之學設為專門初學能復熟此 亦可以為 48 入仕之捷徑云 作者把蒙古文字抬高為與漢字蝌蚪文 篆隸同類的古體將其流 行視作 風化自北而南 王化近古 風俗還淳 的表現宋代士大夫那種基於漢文 化本位而對異族文化的鄙薄已經蕩然無存元末金華學派的代表人物王褘更把 蒙古文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我元言語文字之傳百王不能易矣豈特為一代之 49 制作而已乎 推許為 人面之域 所當通行的文字 金華諸儒向以朱子 世嫡 自 在王褘 宋濂等金華後學的身上已經難 居但宋代理學家著力闡發的 夷夏大義 參看 日知錄集釋 卷二八 胡服 條頁 馬端臨 文獻通考 杭州浙江古 籍出版社2000 年 卷三百十頁 故事見邱仲麟 保暖 炫耀與權勢 明代珍貴毛皮的文化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研究所集刊 第 80 本第 4 分 2009 年 12 月 頁 556 宋代的胡服之禁參看劉復生 宋代 衣服變古 及其時代特徵 兼論 服妖 現象的 社會意義 中國史研究 1998 年第 2 期頁 文獻通考 卷三百十頁 2436 鄭思肖 大義略敘 頁 188 新編纂圖增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 續集卷五收入 續修四庫全書 第 1218 冊頁 423 王褘 鮑信卿傳 載 全元文 第 55 冊頁 565本文作於元代如果將這段頌美之詞 和王褘入明後對故元士習的嚴厲批評 見前揭 時齋先生俞公墓表 略作對比就不難發 現王褘的夷夏觀念並非 原生 而是入明後受政治風向影響的產物夷夏觀念式微 這在元代後期金華諸儒中是普遍現象不獨王褘為然同屬金華學派 被視為明代開 下轉頁 122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21

10 張 佳 122 得一見福建將樂人楊時 是理學南傳的始祖當地學者世代以此為榮 然而繪有剃三搭婆焦頭 戴四角笠子 著交領小袖衣的北族裝束人物竟然也出現 在楊時家族後人墓室壁畫中 圖五 可見即便在南方理學家族當中華夷胡漢的心 理防線也不那麼分明了 經歷長期北族統治之後胡風漢俗相互混融夷夏之防觀念消解這是明初立 國時面對的社會現實胡漢習俗的混淆有悖傳統儒家 一道德 同風俗 的政治理 想 而華夷之辨的式微無法讓以統治民族更迭為特徵的元明易代獲得天然的合 法性支持因此入明之後當儒家思想重新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的主流 朱明政權面 臨論證立國合法性的需要之時以唐宋漢族禮俗來規範人們的社會生活滌除 污染 之習 在民眾的思想觀念中重新刻畫夷夏的界限就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 振舉華風洪武朝的胡服禁令 洪武元年 1368 二月壬子即位僅三十八天的朱元璋他務未遑首先便通令全國 衣冠 復古 詔復衣冠如唐制初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變易中國之制 士庶咸辮髮椎髻 深簷胡帽 衣服則為袴褶窄袖及辮線腰褶 婦女衣窄 袖短衣下服裙裳無復中國衣冠之舊甚者易其姓字為胡名習胡語俗 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厭之至是悉命復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髮於 頂官則烏紗帽圓領袍束帶黑靴士庶則服四帶巾雜色盤領衣不得 上接頁 121 國文臣之首的宋濂在入明前所留下的大量文字裏對元代幅員之廣 文風之盛稱讚不 止對蒙古政權絕無不滿 即便入明後也不肯視勝國為 夷狄 明人好用的 胡元 一 詞在宋濂的文字中是找不到的那篇著名的標舉 驅除胡虜 恢復中華 口號的 諭中原 檄 程敏政輯 皇明文衡 置於宋濂名下但此檄明代各種版本宋濂別集均未收入直至 清季方被輯補入集參看羅月霞 主編 宋濂全集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年 頁 2216筆者認為深有可疑 50 在描述蒙古髮式時宋明文獻有時混用 椎髻 垂髻 兩詞而不加以區別 椎髻 本為秦漢時代的一種髮式 相關圖像參看孫機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11 年 頁 282圖 後來逐漸演變為對少數民族髮式的泛稱南宋 彭大雅最早用這個詞描述蒙人 被髮而椎髻 參王國維 黑韃事略箋證 載 王國維 遺書 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 年 第 13 冊頁六下 但二者形制其實並不相同 從形制上說 垂髻 描述蒙古髮式更為恰當 51 實錄 原作 深襜胡俗 襜 即蔽膝 文意難通從前後內容推斷此處言元代帽式 明太祖實錄校勘記 云此處 舊校改 俗 作 帽 頁 103 又顧炎武 日知錄 嘉靖 宣 下轉頁 123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22

11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123 用黃玄樂工冠青卍字頂巾繫紅綠帛帶士庶妻首飾許用銀鍍金耳珠用 金珠釧鐲用銀服淺色團衫用紵絲綾羅紬絹其樂妓則戴明角冠皂褙 子不許與庶民妻同不得服兩截胡服其辮髮椎髻 胡服胡語胡姓一切禁 止斟酌損益皆斷自聖心於是百有餘年胡俗悉復中國之舊矣 52 洪武元年服飾改革高標革除胡俗 恢復 中國衣冠之舊 的旗幟不過明初的衣 冠復古是有限度的只以恢復唐宋舊俗為目標在衣冠形制上並不追求只存在於經 53 典之中 缺乏現實基礎的純粹 漢制 按照當時人的說法以唐代冠服作為新朝 典範是因 陋胡人旄頭之制 草場簡便之風 而 特慕唐朝尊重之俗 希望藉此 54 引導天下士人 尊德義 重禮讓 以 共成復古之盛 然而作為典範的唐代衣 冠理學宗師朱熹已經指出其文化血統不純例如在詔書中列作官員公服的圓領袍 朱熹稱為 上領公服 唐宋元三代皆以之為公服 朱熹就認為並 非先王之法 即便不是純粹的胡服其中至少雜有 服 而是五胡之末傳入中國的 夷狄之服 55 五胡之制 明初制定服制的儒士大夫對此未必不知但從唐代以來便已如此連 朱熹也承認 以其便於事而不能改 明初也不得不對現實做出妥協明初胡服禁 革清理的主要是北宋以後女真 蒙古習俗對漢族服飾的影響下文從髮式 巾 帽 衣裳三個方面試作分析 髮式 按照漢族傳統男子幼年時在頭上兩側束髮為兩結稱為 總角 如圖二童子 到 一定年齡後束髮於頭頂正中舉行冠禮儀式以示成年出於 身體髮膚受之父 母不敢毀傷 的孝道觀念頭髮不能隨便剪除 相反北方草原民族自古就有削 上接頁 122 府鎮志 引本段 實錄 皆作 深簷胡帽 分見陳垣 日知錄校注 合肥安徽大學出 1624 嘉靖 版社2007 年 卷二八頁 宣府鎮志 收入 中國方志叢書 塞北地方 察哈爾省 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年 卷二十頁 216 則 深襜 是 深簷 之形訛 胡帽 則因涉上文而誤作 胡俗 52 卷三十頁 525洪武元年二月壬子條 53 如元代江南儒生偶有穿用的 深衣 就沒有進入國家服飾制度經典中的深衣之制言人 人殊可能是一個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這類服飾缺乏現實基礎難以在民眾生活中 推行 54 劉夏 劉尚賓文續集 卷四頁 朱熹 君臣服議 載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六九收入 朱子全書 第 23 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頁 3351 王星賢 點校 朱子語類 北京中華書局 1986 年 卷九一頁 2328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23

12 張 佳 髮 辮髮的習俗 髮式的差異構成了遊牧民族與漢族的重要區別特徵早在南北朝 57 時代南方漢族就因髮式之別譏貶北人為 索虜 宋代以來相繼興起的女真 蒙古等族皆薙髮垂辮與漢族迥異 關於蒙古人的髮式宋人記之頗詳曾經奉使草原的趙珙在所著 蒙韃備錄 中稱蒙古人 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國人皆剃婆焦如中國小兒留三搭頭在囟門 58 者稍長則剪之在兩下者總小角垂於肩上 元初南宋遺民鄭思肖對此有更加詳 細的說明 韃主剃三搭辮髮頂笠穿 云 三搭 者環剃去頂上一彎頭髮 留當前髮剪短散垂卻析兩旁髮垂綰兩髻懸加左右肩衣襖上曰 不狼兒 59 言左右垂髻礙於回視不能狼顧或合辮為一直拖垂衣背 鄭氏所描述的這 兩種髮式在現今發現的蒙元時期的墓室壁畫 書籍插畫以及陶俑中均甚常見 可以作為元代文物斷代的標誌性特徵例如陝西蒲城洞耳村元墓壁畫與福建將樂 60 留 不狼兒 髮式雙髻垂肩 而 事林廣記 元墓室壁畫中的男子 圖三 四 五 插圖中玩打雙陸遊戲的男子 圖六前左 重慶巫山元墓壁畫男子 圖七 以及西 61 安潘家莊元墓出土的男俑 圖八 則將餘髮合辮為一拖於背後 當然元人薙 髮 辮髮的樣式很多並不僅限於這兩種元代文獻 淨髮須知 記載當時的髮式名 目云 按大元體例世圖改變別有數名還有一答頭 二答頭 三答頭 一字 額 大開門 花缽蕉 大圓額 小圓額 銀錠 打索綰角兒 打辮綰角兒 三川缽浪 七川缽浪 川着練槌兒還那個打頭那個打底花缽蕉打頭 參看孫進己 干志耿 我國北方各族髮式之比較研究 載干志耿 編著 探賾索隱集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 年 頁 宋 齊 梁 陳 魏 齊 周 隋 南 北 分 隔 南 書 謂 北 為 索 虜 北 書 指 南 為 島 3343 夷 見李延壽 北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 卷一百頁 王國維 蒙韃備錄箋證 載 王國維遺書 第 13 冊頁十五下 鄭思肖 大義略敘 頁 不狼兒 文獻中又作 博浪 缽浪 參看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頁 537 的考訂 此類髮式的元人形象還可見附圖五福建將樂元墓壁畫 人物轎輿圖 載徐光冀 主編 中國出土壁畫全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年 第 10 冊頁 92 濟南千佛山元墓 奉酒圖 載同書第 4 冊頁 190 重慶巫山大廟元墓壁畫 聽琴圖 載同書第 10 冊頁 133此類髮式陶俑可見負志安 陝西戶縣出土大量元代俑 文物 1979 年第 4 期 頁 17 馬志祥 西安曲江元李新昭墓 文博 1988 年第 2 期圖版壹 王久剛 西安 南郊潘家莊元墓發掘簡報 文物 2010 年第 9 期頁 50 這種髮式只有在人物側面形象中才能描畫出來因此圖像較少又可見附圖七重慶巫山 大廟元墓壁畫 男侍從圖 載 中國出土壁畫全集 第 10 冊頁 127 及西安潘家莊元 墓陶俑見王久剛 西安南郊潘家莊元墓發掘簡報 頁 47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24

13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125 七川波浪打底 大開門打頭三川缽浪打底 小圓額打頭打索綰角兒打 底 銀錠樣打頭打辮兒打底 一字額打頭練槌兒打底 62 上述種種髮式除 缽浪 打辮 幾類外許多的具體樣式今天已經難以確考河 南焦作元墓出土的磚雕樂舞俑展現了多種髡髮式樣可惜難以和文獻記載的名目 一一對應 63 漢族傳統觀念認為毀傷髮膚是不孝的行為髡髮甚至曾是一種示辱的刑罰 但在元代仿效蒙古風俗削髮垂髻卻在漢族人中頗為流行和前面提到的江西制 置使黃萬石一樣許多降元的南宋官吏也都主動改換蒙古髮式周密 癸辛雜識 有一個諷刺故事南宋末年曾唯等六人附庸清流時稱 六君子 及至元軍南下 64 六人 相繼賣降 民間為聯語嘲之曰 開慶六君子至元三搭頭 入元之後 上至官員下至庶民辮髮垂髻是普遍現象明初葉子奇回憶元代髮式說 其髮或 65 朱元璋計取和州也令手下 辮或打沙練椎庶民則椎髻 至正十五年 士兵 垂髻左衽 化裝成元方友軍 即使江南儒生也多有辮髮者元末張士誠 67 有養士之名時人所作諷刺 張吳王米蟲 兒 的小令有 皂羅辮兒緊紮梢頭戴方 68 簷帽 之句 足證辮髮是元代士人中的常見裝束也可證明前文引述的王褘 方孝 孺有關元代江南儒士多 辮髮短衣 辮髮椎髻 的描述並非誇張虛造 洪武元年的服飾復古詔要求恢復漢族傳統髮式 士民皆束髮於頂 為申嚴 華夷之別明初髮式禁令極其嚴格某些與蒙古式樣相近的髮式因而受到牽連 南 京刑部志 錄有榜文 洪武二十五年 1392 九月十九日為禮制事榜文一款內 使剃一搭頭如有官民之家兒童剃留一搭頭者閹割全家遷發邊遠充軍剃頭之 69 人不分老幼罪同 一搭頭 之名見於上引 淨髮須知 所列舉的元代髮式名 永樂大典 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6 年 卷一四一二五頁 9180此處標點參照 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頁 關於 淨髮須知 一書參看鄧子勉 淨髮 須知 淨髮社及其他 中國典籍與文化 1998 年第 2 期頁 相關圖片參看郭建設 意韻靈動蒙元遺風焦作元代陶俑及其藝術特色 收藏家 2011 年第 9 期頁 6 7 周密 癸辛雜識續集 頁 開慶 為宋理宗年號 1259 葉子奇 草木子 北京中華書局1959 年 卷三下頁 61 王崇武 明本紀校注 香港龍門書店1967 年 頁 25 宋代生員著白衣故有 米蟲 之譏見郎瑛 七修類稿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9 年 卷二六 襴衫 條頁 281 瞿佑 歸田詩話 卷下收入喬光輝 校註 瞿佑全集校註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0 年 上冊頁 473 轉引自黃彰健 明洪武永樂朝的榜文峻令 載黃彰健 明清史研究叢稿 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77 年 頁 279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25

14 張 佳 126 目但南宋人趙珙在描述蒙古 婆焦 樣式時特以 如中國小兒留三搭頭 作比似 乎說明 一搭頭 是古已有之的漢族兒童髮式這種髮式剃光頭髮只留額前一朵 和蒙古髡髮式樣相類 圖九 這應該是其被禁的原因榜文中允許 內使 也即內廷 宦官剃一搭頭並非是給予宦官特權而是一種賤辱的表示明初宦官不少來自前 70 元舊宮族群複雜有相當部分是蒙古 色目 女真 高麗等非漢族人氏 鑑於漢 唐兩代的酷烈宦禍明太祖對宦官防範極嚴只許承擔宮廷力役不准過問政事 71 命令內使保留此種髮式當是為了顯示其 賤虜 的身份 元代的髡髮辮髮習俗在明初被視為夷狄的身份象徵例如在宮廷宴享時所用 的 象徵四夷賓服的 撫安四夷之舞 中扮演東夷的舞生 椎髻於後 而扮演北狄 72 的舞者則 戴單于冠貂鼠皮簷雙垂髻 經歷了明初的胡服整肅髮式再次成 為華夷在儀表上的區別 辮椎 用作塞北民族的代稱 73 巾帽 實錄 將 深簷 認定為胡帽的特徵這與草原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有 關雖然傳統漢族冠帽中也有寬簷的斗笠但一般只作外出時遮陽或避雨之用不 用作常服遊牧民族長年在野外縱馬馳逐可以遮沙蔽日的深簷帽便成了每日生活 之需 元史 載有忽必烈皇后察必改進帽式的故事 胡帽舊無前簷帝因射日色炫 74 目以語后后即益前簷帝大喜遂命為式 元代圖像中常見的後簷帽 圖三 舞者 圖四男墓主 圖八男俑所戴 可能就是較早沒有前簷的舊式 胡帽 明初葉 75 子奇回憶元代的習俗說 官民皆戴帽其簷或圓或前圓後方 葉氏提到的這兩 陳學霖 明代宦官與鄭和下西洋的關係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第 48 期 2008 年 頁 164元代規定宦官 其服從其國俗 650 大明集禮 卷三九收入 四庫全書 第 冊頁 198 可見其來源非一權衡 庚申外史 稱元末 宦者多高麗人為之 叢書集成初編 本 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頁 9 而其時高麗亦流行蒙古衣冠髮式參看蕭啟慶 元麗關係中的王室婚姻與強權政治 載蕭啟慶 元代史新探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 司1983 年 頁 明代開國不僅接受了元朝舊宮人而且也多次向高麗索取閹 人參看刁書仁 明前期明朝向朝鮮索徵的 別貢 東北師大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 版 2009 年第 3 期頁 張廷玉等 明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 卷七四頁 1826 卷六 1206洪武四年 三頁 1371 閏三月乙丑條明太祖曾派遣宦官出使藩國原因是明初 宦官多來自周邊出使母國沒有語言隔礙除出使外洪武時期宦官少見外任差遣 大明集禮 卷五三下頁 明史 卷六七頁 這是明代文獻中的常見用例如夏元吉在 進實錄表 中即稱頌明太祖 拯烝黎於塗炭之 中驅辮椎於沙漠之外 見 卷首頁 3 元史 卷一一四頁 2872 葉子奇 草木子 卷三下頁 61元明文獻中 笠 與 帽 亦多混用不加區別如元 代最常見的鈸笠葉氏便稱為 帽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26

15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種帽子在甘肅漳縣元汪世顯墓中有實物出土 都以邊簷寬大為特徵尤其是圓簷 鈸笠 圖六左後僕從 圖七男子所戴 在元代人物圖像中最為普遍除去鈸笠元 77 代常見的四角笠子 圖三彈火不思男子 圖五右側男子所戴 圖六左後男僕所 持 也以深簷為特徵前引元末小令所描述的士人穿戴 頭戴方簷帽 應該即是這 種帽式 參看圖十中的書生 事林廣記 稱笠子 古者雖出於外國今世俗皆頂之 帽子 亦本於外國 今 78 世俗通用 根據圖像材料來看從帝王官僚到士庶軍人後簷帽 鈸笠和四角笠 79 子在元代各個群體中都很流行 明初禁革胡服之後四角笠子連同後簷帽在明代 圖像中基本消失了 而從鈸笠演化來的 大帽 僅在監生 舉人兩類特定人群中得 以保留 80 洪武元年詔令規定官員戴烏紗帽士庶 服四帶巾 四帶巾 大明集禮 作 四 81 沈括形容其樣式說 襆頭一謂之 四腳 乃四帶 角巾 宋時名為 四腳襆頭 82 也二帶繫腦後垂之二帶反繫頭上令曲折附頂 可能因為在女真人建立的金 83 朝四帶巾也曾作為庶民的常服 不足為新朝典制明太祖於洪武三年 1370 二 月甲子下令重定士庶巾帽樣式 命制四方平定巾式頒行天下初上既即位更 定制度凡官民男女衣冠服飾悉復中國之制至是又以士民所服四帶巾未盡 84 善復製四方平定巾頒行天下令士人吏民咸如式制服之 自此之後四方平定 圖片見 文物 1982 年第 2 期圖版壹 貳 四角笠子 之名見於洪武五年 1372 明政府給高麗的咨文見前間恭作 著 末松保 和 編集 訓 吏文 東京国書刊行会1975 年 卷二頁 14沈從文 中國古代 服飾研究 頁 535 將這種帽式稱作 四方瓦楞帽 此後服飾史著作大都沿襲這個稱呼不 過 四方瓦楞帽 這個名稱並不見於古代文獻且易與明人常戴的 瓦楞帽 混淆故本 文不使用這個名稱此種帽式亦或即前引元末小令所稱的 方簷帽 事林廣記 後集卷十頁 373 戴後簷帽 鈸笠的元代帝王畫像見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頁 其他 階層人物參看本文附圖 王圻 三才圖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衣服 頁 1502 明史 卷六 七頁 1649按王圻的說法明太祖巡幸國學見監生在烈日下排班故此特許監生戴 大帽後來演變為監生和舉人的標誌服飾 大明集禮 卷三九頁 200 沈括 撰 胡道靜 校證 夢溪筆談校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卷一 頁 四帶巾 校點本 金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卷四三 輿服志下 誤點作 金人之 常服四帶巾盤領衣烏皮靴 頁 984 佩戴四帶巾的金人形象可見山西陵川縣 玉泉村大定九年 1169 金墓壁畫 奉茶進酒圖 載 中國出土壁畫全集 第 2 冊頁 150 卷四九頁 964洪武三年二月甲子條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27

16 張 佳 巾成為明代士庶的衣冠典制 為清除蒙古冠帽的影響太祖先後於洪武二十二年 86 凡文武官 1389 和二十四年 1391 兩次申嚴巾帽之禁 其中洪武二十二年規定 除本等紗帽外遇雨許戴雨帽公差外出許戴帽子入城不許 其公差人員出外者 87 亦如之 鄉村農夫許戴斗笠 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親農業者不許 禁令 對何人 何時 何地可以戴雨帽 帽子 斗笠這類細事都清楚限定今天讀來不只 瑣碎而且讓人莫名所以除了維持服飾等級秩序的需要外考慮到明初革除胡服 的背景發佈這項禁令的原因恐怕也是出於對胡俗死灰復燃的防範因為雨帽 斗笠以及公差外出所戴的帽子皆邊簷寬大有近勝國遺風明初對禁革胡服之重 視由此可見一斑 衣裳 洪武元年衣冠復古詔提到的男性胡服有 辮線腰褶 和 袴褶窄袖 諸類 辮線腰 88 褶 指的是蒙古服飾腰線袍和辮線襖 為了使袍服貼身便於騎射活動蒙古袍多 在腰間打縱向細褶並附加腰線曾經出使蒙古的宋人徐霆對此有詳細描述 蒙古袍 腰間密密打作細褶不計其數若深衣止十二幅韃人褶多爾又用紅 89 紫帛撚成線橫在腰上謂之腰線蓋欲馬上腰圍緊束突出彩豔好看 山西右 90 即與徐霆的描述完全一致雖然腰 玉寶寧寺水陸畫 中帶弓者所著 圖十一右側 線袍 辮線襖原是一種蒙古裝束但在漢人中也頗為流行陝西蒲城洞耳村蒙古時 91 期墓葬的男墓主所穿即為左衽腰線袍 圖四 該墓男主人張按答不花 Altan Buqa漢語 金牛 之意 係宣德州人 宣德州即今河北宣化從鄉貫以及漢姓蒙 相關圖像與研究見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頁 549 二十四年詔令內容為申明頭巾樣式禁止製造粗劣軟巾出售本詔令未 載見雷禮 國朝列卿記 臺北明文書局1991 年 卷四三 張智傳 頁 106 卷一九八頁 2972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己亥條 党寶海 楊玲對腰線袍的形制與流變有詳細的研究見党寶海 楊玲 腰線袍與辮線 襖 關於古代蒙古文化史的個案研究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 2 輯 2009 年 頁 20 47一般認為辮線襖是腰線袍的一種長度較腰線袍短 王國維 黑韃事略箋證 頁七上 山西右玉寶寧寺水陸畫出版時被認作明代作品見山西省博物館 編 寶寧寺明代水 陸畫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年 但沈從文早在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一書中 頁 即將其作為元代材料使用 美術史家李德仁更從繪畫風格 人物服飾以及文字內 證等方面證明該畫作實為元代作品參看李德仁 山西右玉寶寧寺元代水陸畫論 略 美術觀察 2000 年第 8 期頁 類似圖像還可以見濟南埠東村元代石雕墓 啟門圖 中的男子載 中國出土壁畫全集 第 4 冊頁 173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28

17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名的命名方式來看墓主是典型的胡化漢人 高麗時代的漢語教科書 老乞大 也有對商店出售 裁帛腰線 紅腰線襖子 以及大戶浪蕩子弟穿著 白羅紅腰線襖子 93 實 的 描 繪 這 些 都 反 映 了 元 代 各 族 服 飾 混 融服 飾 流 行 並 不 以 族 群 為 界 限 錄 提到的 袴褶 根據王世貞在 觚不觚錄 中的描述是一種與腰線袍相近的服 94 裝 在洪武元年的服飾改革中除辮線襖因為便於運動而在皇帝親從服飾中有所保 95 此 留外 上述服飾都被禁止通令官員著圓領袍士庶禮服穿盤領衣 圖十二 外屬於 兩截胡服 範圍內的對襟衣 圖十一最左男子所著 洪武二十六年 1393 亦 禁官民步卒人等 穿用因其便於乘馬 唯騎士許服 96 明初服飾改革對女性衣裳也格外關注洪武五年 1372 發佈的 勸興禮俗詔 特別要求中書省討論民間婦女的服飾之制以期革除胡俗恢復古典 曩因中國衣 冠狃於胡俗已嘗考定品官命服冠服及士庶衣冠通行中外俱有定制惟民間婦 女首飾衣服尚循舊習宜令中書省集議冠服定制頒行遵守務復古典以革近 97 袖子的寬窄 俗 詔書指出漢族女性服飾受胡風影響的主要表現是 窄袖短衣 和衣衫的長短是胡漢服飾的顯著差別傳統漢服無論男女都是廣袖長衣洪武 二十三年 1390 明太祖見朝臣所著之衣 日就短窄有乖古制 曾對官員士庶 各階層袖 衣的寬狹長短作過具體的尺寸規定 詳後 窄袖短衣的女子在元代圖 像中頗為常見洞耳村元墓壁畫中的侍女 圖四最右 和元代王世英墓出土的女俑 圖十三 都上著窄袖短衣下服裙裳通身衣著以腰部為中線明顯分為上下兩 截這應該就是禁令提到的 兩截胡服 詔令規定民間婦女以團衫為禮服其樣式 本墓葬的男女主人 張按答不花係宣德州人娘子李氏雲線係河中府人 墓主雖然著蒙 古服 用蒙古名但實係蒙化的漢人有研究者將這座墓葬歸類為蒙古人墓並不恰 當蒙古為非定居游牧民族只有部落而無鄉貫概念按元代傳記書寫程式蒙古色目 人多標舉部族名稱漢人書寫本貫又男女墓主衣著均為左衽係金代遺風亦非蒙 族本俗關於蒙元時期漢人蒙名的現象參看張佳 別華夷與正名分明初的日常雜禮 規範 復旦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年第 3 期頁 22 原本老乞大 收入王維輝 編 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 第 1 冊 北京中華書局 2005 年 頁 党寶海 楊玲 腰線袍與辮線襖 頁 39 袴褶 本唐前古胡服名 參看王國維 胡服考 載 觀堂集林 北京中華書局 年 卷二二頁 與蒙古服飾無涉王世貞稱 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無 袖而衣中斷其下有橫褶而下復豎褶之 觚不觚錄 收入 四庫全書 第 1041 冊 頁 439 形制與腰線袍相近 明史 卷六七頁 1648 卷二二六頁 3305洪武二十六年三月丙辰條 洪 武 五 年 五 月 勸 興 禮 俗 詔 載 傅 鳳 翔 輯 皇 明 詔 令 臺 北成 文 出 版 社1967 年 卷二頁 94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29

18 張 佳 大袖交領衣長至足 洪武元年十一月制定命婦冠服時再次重申 諸命婦私居 99 服 並八品九品未命之婦並用團衫繫腰不許仍用胡俗服兩截短衣 直到 二 十 多 年 後明 廷 還 在 為 消 除 女 性 服 飾 中 的 蒙 元 遺 風不 斷 採 取 措 施 洪 武 二十三年正月 賜公侯以下及文武命婦冠服鈔先是上命更定文武官命婦冠服之 100 制頒行天下以革胡俗至是尚慮其有不能自備者故賜之鈔使自製 明 初官員俸祿微薄命婦冠服華麗造價不菲明太祖擔心官員家庭無力置辦所以 特命頒給 冠服鈔 以期達到一新胡俗的目的 經過洪武朝的胡服清整女真 蒙古服飾對漢族日常衣著的影響開始逐漸消 退 101 元代常見的髡髮垂辮 戴四角笠子或後簷帽的人物形象在明代的圖像材料 中基本消失 這些成為今天元代文物斷代的典型特徵 102 男性左衽服飾在明代也 消失不見元代胡漢混融的衣裳冠履現在被描繪出了清晰的界限束髮於頂戴 辮髮椎髻 深簷胡帽 窄袖短衣則是迥 四方平定巾穿著盤領衣此為 華制 異於 中國衣冠 的狄風服飾重新成為了辨別族群的文化符號一個迥異於漢族禮 儀傳統穿著 胡服 遵從 胡俗 的 胡元 形象鮮明地刻畫出來服飾復古改 革成為朱明政權接續 中國古先王之統 的有力象徵在強調攘夷的儒家思想傳統 裏這無疑有助於明太祖取得政權正統與合法性支持明初即有文臣以 復中國之衣 冠 一洗胡俗民皆復古 來作為朱明立國 遠過於漢唐 的證明 而明初在復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 編 中國文物大辭典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年 上冊頁 617 卷三六下頁 693洪武元年十一月甲子條 同上注卷一九九頁 2983洪武二十三年正月辛未條這次更定命婦衣冠的內容為 何 實錄 未載距此次最近的一次命婦衣冠改制是洪武十八年 1385 五月頒布命婦 翠雲冠 式 當然也有一些蒙元服飾經過變形之後 或者被特別允許在某些特定人群中保留下來 例如前文已經提到辮線襖因便於運動在皇帝侍從服飾中得以保留後來演化為明 代中後期流傳甚廣的 曳撒 而形制接近鈸笠的大帽明代成為監生 舉人的專用冠帽 此外明代前期曾在北京和內地安置大量的北元降人這也曾造成了某些地區 某段時 間內胡風流行最典型的例子是明英宗時北京軍民 戴帽穿衣習尚胡制 見高壽仙 明代北京及北畿的蒙古族居民 載 第十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北京人民日 報出版社2005 年 頁 關於明代殘留的蒙古衣冠遺俗參看羅瑋 漢世胡 風明代社會中的蒙元服飾遺存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這些服飾特徵在考古斷代上的應用可參看董新林 蒙元壁畫墓時代特徵初探 兼論 登封王上等壁畫墓的年代 載 古代墓葬美術研究 第 1 輯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年 頁 劉三吾 大明一統賦 載 坦齋劉先生文集 卷下收入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第 25 冊 臺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 頁 127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30

19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131 古旗幟下建起來的大明衣冠到明清鼎革之後更成為遺民心中故國文物典制的象 徵 104 不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即便在明初當政者的觀念裏 元制 也並不完全等 同於 胡俗 並非所有元代的衣著習慣均被禁止例如明初所定官員公服樣式 105 便大略與元制相同 元代盤領公服又係延續宋制 元代即已出現 明代非常流行 的 六合一統帽 在洪武時期也不算是 胡俗 無人能夠徹底割斷歷史歷史中的 變化 永遠是 延續 中的變化 與自然延續的傳統相比那些為人所改變的東 西蘊含了更深的歷史意味服飾史研究不能僅看到元明相承襲的一面而忽略其 差異 亦不可因某些金元殘俗存在而否定明初胡服禁革的影響 上下有等明初服飾制度與民眾階層身份的刻畫 中國傳統社會衣裳冠履是反映穿著者社會身份和等級地位最為直觀的外在標誌 衣著的首要原則是 循分 也即要與穿著者的社會身份相匹配不可逾越身份界 限這種觀念源遠流長 左傳 即有 服之不衷身之災也 的古訓 106 按照儒家的 禮制觀念衣冠僭越上下無等是社會失序的表現故此歷代漢族王朝對衣冠之 制都有詳明的規定蒙元漢化甚淺制度遠不如漢族王朝細緻服色紊亂尊卑上 下界限模糊是元代儒士屢屢批評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明初的禮儀復古運動中重 新建立傳統的服飾等級制度藉以凸顯不同社會階層的身份界限重建社會生活秩 序成為服飾改革的重要目標 等威不辨元代服色的混亂與士人的批評 漢族士人很早就觀察到除式樣不同外蒙漢服飾的另一個明顯區別是蒙古人的 衣裝上下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差異不像傳統漢族社會那樣等級分明南宋出使蒙廷 的彭大雅就提到蒙古衣服 舊以氈毳革新以紵絲金線色以紅紫紺綠紋以日月 龍鳳無貴賤等差 107 在漢族服飾制度裏紅紫乃是品官服色而日月龍鳳更是只 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衣服紋飾這是蒙古族在草原時期的情況元初鄭思肖描述他在 參看林麗月 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30 期 2002 年 頁 元史 卷七八 輿服志一 頁 1939 明史 卷六七 輿服志三 頁 1636 春秋左傳正義 十三經注疏 本卷十五 僖公二十四年 頁 1818杜預注 衷猶 適也 對於儒家服飾與禮制觀念的梳理可以參看張志雲 禮制規範 消費時尚與社 會變遷 頁 王國維 黑韃事略箋證 頁七上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31

20 張 佳 132 江南所見的蒙古風俗說 虜主 虜吏 虜民 僧道男女 上下尊卑禮節服色一體 108 無別 鄭思肖是明遺民他很多關於蒙古習俗的描述是否真確往往讓人懷疑 男女衣冠有別這在漢族觀念是天經地義 上述蒙古男女 服色一體無別 的說法 很像是勝國遺民對新朝的醜詆然而鄭思肖的記載並非憑空捏造 年間 出使蒙古的義大利傳教士柏朗嘉賓 Jean de Plan Carpin, 也提到蒙古人 無論是男還是女他們的服裝都根據同一式樣而裁縫 又說 妙齡少女和青年婦女 則很難與男子相區別因為她們的穿戴衣着與男子同出一轍 109 有意思的是這種 女作男裝的形象在元墓出土的陶俑當中也有發現 圖十四 可證鄭氏說法不誣 鄭思肖所說的蒙古帝王 官吏和庶民之間服飾無別亦非誇張之談蒙古民族興起 於草原並沒有發展出一套用以區分社會等級的細密服飾體系大部分的蒙古冠服 式樣都是上下一體通用少有專供某一社會級別穿著的服裝樣式 110 以冠帽為例 111 元代帝后畫像中世祖 世祖皇后所戴的後簷帽和罟罟冠 在洞耳村元墓漢族墓主 112 人夫婦的畫像中也可以看到 圖四 而文宗所戴的鈸笠 在元代人物圖像中更為 普遍赤峰元寶山元墓壁畫 出獵圖 中的墓主及其隨從都頭戴同種形制的笠帽 圖 十六 上述幾種帝王冠帽與民眾佩戴的樣式基本一致區別只在於裝飾的奢華程 度蒙古統治者並沒有用服飾來區別君臣上下的意識元代君主在舉行內廷大宴 詐 馬宴 時 預宴者的服裝從皇帝到衛士 樂工都是同樣的顏色 113 所有參與者統一 穿著 質孫 服君臣服色混淆無別這在漢族士人的禮儀觀念中恰是大忌元代官 114 員的公服樣式一直要到仁宗延祐元年 1314 才最終釐定 此時蒙元統治漢地已八 鄭思肖 大義略敘 頁 182 耿昇 譯 柏朗嘉賓蒙古行紀 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頁 這並不意味著蒙元社會關係較中國傳統漢族王朝更具平等性相反在北方遊牧民族家 產制傳統影響下蒙元統治者將一切被征服者都視為奴僕主奴關係泛化盛行只不過 這種不平等關係在服飾上沒有得到體現而已參看姚大力 論蒙元王朝的皇權 載姚 大力 蒙元制度與政治文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 頁 張帆 論 蒙元王朝的 家天下 政治特徵 北大史學 第 8 輯 2001 年 頁 圖片見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頁 522 圖片見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頁 536 韓 儒 林 元 代 詐 馬 宴 新 探 載 韓 儒 林 穹 廬 集 石 家 莊河 北 教 育 出 版 社2000 年 頁 284按照韓儒林的解釋 質孫 jisun 在蒙語中的意思是 顏色 質孫服即在 宴會上穿著的與皇帝衣裝顏色相同的衣服質孫服上下之間在樣式上是否有差別古書 有不同說法元文宗時纂修的政書 經世大典序錄 燕 稱 與燕之服衣冠同制謂之 質孫 載 元文類 卷四一頁 546 而 元史 輿服志一 則謂質孫有 精粗之制上 下之別 頁 1938 參看史衛民 元代社會生活史 頁 方齡貴 通制條格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 卷九頁 358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32

21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133 十年 輟耕錄 稱元代婦女禮服 無貴賤皆如之服章但有金素之別耳 115 式樣 尊卑一致只在紋飾上有所差別唐宋以來為區別官員與庶民妻母服飾而發展起來 的精密的命婦冠服體系在元代也大體上被廢棄 116 蒙元統治者採納漢法之後也曾零星地發布一些服飾禁令然而都是針對某個 具體事項並不成體系元代較為系統的服色等第規定遲至延祐元年方才頒布 然而內容疏略 117 實際社會約束力甚微在儒家士大夫看來屬於 僭越逾等 的服飾 習俗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元世祖時東平布衣儒士趙天麟曾在上策中痛陳民間服 飾器用僭越無等 118 山節藻梲 復室重簷黻繡偏諸 肩繪日月皆古天子宮室衣服之制也 今市井富民 臧獲賤類皆敢居之服之此臣所以惜之也臣又按車馬者 古之命物也 今市井之家往往以驂服駕車而乘之與士大夫無異此 臣所以惜之也臣又按上自省臺 下及州府吏人前世皆因黛色以別之今 猶闕焉出入公庭與庶人無異此臣所以惜之也臣又按僧尼道士之服 自有其宜今此等或不遵本教雜混常俗以致風化遂傷倫流難辨此臣 所以惜之也 伏望陛下略從前古用禦方今凡房室車馬之類明立節 制截自令下之後並不得干冒僭越凡僭制在令前者隨即改之 119 富民僭用帝王居室衣服 車馬之制與士大夫無異吏員 僧道服飾與庶民混雜無 別這是趙天麟看到的元初北方地區的情形造成民間服色混亂的原因趙天麟認 為是政令不明他呼籲政府明立禁條以 杜僭越之門絕覬覦之望 定後民之心 志塞奢侈之淵源 浙江開化人鄭介夫 120 對此也有類似感受大德七年 1303 鄭氏向元廷獻 太平策 專門提及服色淆亂的問題 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 卷十一頁 140 大明集禮 卷三九 內外命婦冠服 謂 元無內外命婦冠服之制 頁 204 延祐元年定立 臣民服色等第時有對命婦首飾和衣服的簡要規定參看方齡貴 通制條格校注 卷 九頁 但其內容簡略遠不如唐宋以及後來明代的命婦服飾制度細密而且從 上引 輟耕錄 記載來看這些規定也沒有得到落實 參看方齡貴 通制條格校注 卷九頁 偏諸衣服的花邊刻本誤作 編諸 典出賈誼 治安策 載班固 漢書 北京中 華書局1975 年 卷四八頁 2242 黃淮 楊士奇 歷代名臣奏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卷一百二十頁 1592 關於鄭氏生平參看李鳴飛 張帆 鄭介夫生平事蹟考實 清華元史 第 1 輯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1 年 頁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33

22 張 佳 134 古者定服色所以明貴賤 陳卑高今衣冠一體貴賤不分服色混淆尊 卑無別如繡金龍鳳帝服也而百官庶人皆得服之明珠碧鈿后飾也 而閭閻下賤皆能效之若騶從廝役囊有一金者便可乘肥衣輕雖德行道 藝瓶無儲粟者亦甘於徒步敝縕如主奴出先與後之分耳或聯行並 轡不辨誰主誰奴官吏雜處坐與立之殊耳或閒居促席不知孰官孰 吏上下無等冠履倒置此風甚為不美 121 鄭氏描述的 衣冠一體 貴賤不分 現象今天仍能得到許多元代圖像的印證例如 赤峰元寶山元墓男墓主與侍者 圖十五 三眼井元墓 出獵歸來圖 中的墓主與從者 圖十六 服飾基本相同 除了 坐與立之殊 和騎馬出行 先與後之分 單從衣裝 的確難以辨別 誰主誰奴 服飾上的一體無別混淆了尊卑貴賤之間本應清晰的身 份界限在恪守禮制的儒家士大夫看來是對社會秩序的嚴重威脅鄭介夫建議定 立衣冠等級 以九品之官定為九等 士農工商僧道定為六等 下而臧獲定為 一等 每個人都依據自己的身份穿衣戴帽 使服飾各安於分限富貴不得而僭 逾 有趣的是鄭介夫為蒙元政府提出的這套方案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反響真正 得以實現卻是在元明易代之後明太祖強力推行的服飾改革其基本宗旨和內容 與鄭介夫的建議若合符節 尊卑之序明初服飾制度與各階層身份界限的刻畫 元明易代之後隨著儒家思想重新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釐定服色器用制度便成為 新王朝的急務鑑於元代服飾制度疏略明初當政者希望建立一套能夠包納各個群 體 反映各種社會層級關係的服飾體系然而這種繁密細緻的服飾制度非能一蹴 而就其修訂過程幾乎貫徹洪武朝始終經過三十年的更革損益明王朝建立起了 一套空前細密的服飾體系這套體系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倡優隸卒涵蓋了所有社 會階層從冠服樣式到衣料的材質紋樣乃至衣袖的長短寬狹均有章可循可 謂面面俱到巨細靡遺這套服飾制度將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社會群體大致區 官員 平民 士農工商 賤民 倡優隸卒 四大 隔成了皇室 帝后妃嬪 太子諸王 階層通過這些周密的服飾規定各階層之間的身份界限被清楚細緻地描繪了出 來衣冠 別上下 明等威 的社會功能得以充分展現 君臣之限 不僅和元代相比明代君臣服飾等級要嚴格得多而且就歷代漢族王朝而論明代 君臣服飾之懸隔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君臣服飾的交集在 121 歷代名臣奏議 卷六七頁 926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34

23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135 明初大大地壓縮了雖然用冠服的差異來體現君臣地位的尊卑古已有之但仍有一 些服裝為君臣上下通用君臣服飾或多或少地存在交集而且君臣地位差距越小 服飾交集的空間就越大成書於洪武三年的 大明集禮 對由漢至明的歷代君臣服 飾作出簡要的總結筆者摘取唐 南宋 明初三個時代的情況製成下表 粗體字部分 是君臣通用的服飾 以便比較 表一唐宋明三朝君臣冠服簡表 唐 南宋 明初 君服 冕服 大裘冕 袞冕 鷩 冕服 大裘冕 袞冕 通 冕 毳冕 絺冕 玄冕 天冠 履袍 衫袍 窄 通天冠 緇布冠 武弁 袍 御閱服 弁服 黑介幘 白紗帽 平巾幘 白帢 臣服 冕服 袞冕 鷩冕 毳冕 冕服 鷩冕 毳冕 絺冕 梁冠 襆頭 烏紗帽 絺冕 玄冕 爵弁 弁 玄冕 梁冠 服 平巾幘 冕服 袞冕 弁服 通天 冠 烏紗折上巾 資料來源 大明集禮 卷三九 冠服 頁 明初部分同時參考 明實錄 卷三六下頁 洪武元年十一月甲子條 當然每個朝代的君臣服飾會有變化並非是靜態的 例如北宋時期就多次更定君臣 冕服 上表只能反映出三朝君臣服飾的大略情況從這個簡表可以清楚地看到隨著 君主權威的強化君臣服飾的交集空間是如何被一步步壓縮的在唐代皇帝和官 員之間有相當多的共用冠服例如在祭祀等禮儀場合穿著的冕服除大裘冕為皇帝 專有之外其餘五種冕服大臣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品級穿用宋代君主權威提升 袞冕成為皇帝的專利而且為了與臣下相區別袞冕以下的四種冕服皇帝不再使 用只由官員在陪祭時按品級穿著君臣間的服飾差別大大地拉開了明初服飾改 革目標是 復衣冠如唐制 在具體衣冠樣式上的確是紹承唐宋但在冕服制度上卻 繼承遼金元三代的做法將冕服的使用限制在皇族內部 皇帝 太子 諸王 臣僚 的服冕資格被解除 122 明代以梁冠 根據品級八梁至一梁不等 青羅衣 赤羅裳 等為組合的祭服取代了延續千年的冕服成為群臣陪祭時穿著的服裝自此之 後 冕之有無 成為君臣之間的一道界限 123 群臣不得服冕命婦冠服也因此受 到影響根據 周禮 與男性的冕服相對女性禮服有 翟衣 洪武元年定立命婦 關於遼金元三代的冕服之制及其對明代的影響參看閻步克 服周之冕 周禮 六冕 禮制的興衰變異 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頁 張志雲 重塑皇權洪武時期的冕制規劃 史學月刊 2008 年第 7 期頁 37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35

24 張 佳 136 冠服 依唐宋制度 內外命婦 內命婦為皇帝妃嬪外命婦為官員妻母 都可以服 翟衣只是等數有差 124 可是當政者很快發現了其中的不妥 古者天子諸侯服袞 冕故后與夫人亦服褘翟今群臣既以梁冠 絳衣為朝服而不敢用冕則外命婦 亦不當用翟衣 洪武四年 1371 禮部改以 真紅大袖衣 珠翠蹙金霞帔 為外命 婦朝服 裝 翟衣變為皇帝妃嬪的專用服裝在唐代弁服是皇帝 朔日視朝 所著之 127 同時也是 文官九品公事之服 會和四夷朝覲時專用的服裝 128 而到明初弁服成了皇帝和太子在朔望朝 臣下不能僭用皇帝和群臣在服飾上的界線劃分得 極為清楚皇權空前獨尊君臣名分殊異通過服飾等級的懸隔得到了清楚表達 除了式樣不同君臣服飾在顏色和紋樣上也有區別洪武三年中書省禁止官 民器服以黃色為飾 129 洪武十四年 1381 以後禮部又屢屢申禁 官民人等服飾 不得用玄 黃 紫色 黃色從唐代開始成為皇帝的專用服色 而紫色隋唐以來 一直是高級官員公服的顏色 玄色之前未見於禁令至此都升為臣下禁著之色 官民服飾器物在紋樣上的限制更多既不能織造龍鳳紋也不能 彩畫古先帝王后 妃 聖賢人物 宮禁故事 日月龍鳳獅子麒麟犀象等形 134 洪武初期承襲元代服色 135 規定對龍紋的使用限制並不嚴格在龍的一系列衍生形象 蟒 斗牛 飛魚 中 洪武元年所定命婦冠服制度詳細內容參看 卷三六下頁 洪武 元年十一月甲子條 卷六五頁 洪武四年五月癸酉條 劉昫等 舊唐書 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卷四五頁 1937 歐陽修 宋祁 新唐書 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卷二四頁 520 卷三六下頁 洪武元年十一月甲子條 同上注卷五五頁 1079洪武三年八月丁丑條 同上注卷一三八頁 2179洪武十四年七月壬子條 卷一四六頁 2287洪武十五年 六月壬辰條 卷二百九頁 3114洪武二十四年六月己未條 唐代初年因皇帝常服用 赤 黃袍 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 高宗總章元年 始一切不許着黃 見 舊唐書 卷四五頁 隋制官員五品以上著紫袍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著緋七品以上著綠八品以 下用青色北宋元豐元年 1078 改為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用緋九品以上著綠元 制五品以上著紫六七品用緋八品以下服綠以上參看諸史輿服志明初公服去紫 以 赤 青 綠 作為三等服色見 卷三六下頁 693洪武元年十一月 甲子條 明代為何要禁止官民服用玄 紫其原因文獻中沒有明確交代 玄 代表了天的顏色 而 紫氣 一直被認為是王者之氣這兩種顏色可以引發出與帝王有關的聯想可能是禁 止官民服用的原因 卷八一頁 1464洪武六年四月癸巳條 服飾圖案中的蟒 斗牛和飛魚都是以龍的形象為基礎衍生出來的龍減趾為蟒 龍五 爪 蟒四爪 加牛角為斗牛加翅為飛魚參看納春英 淺談明朝的賜服形象 文 史知識 2008 年第 1 期頁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36

25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元代只將 五爪二角者 定義為象徵皇帝的龍其餘一至四爪的胸背龍紋服飾聽 由民間織造 138 裝飾 137 洪武元年頒行的 大明令 尚允許六品以上官員以龍鳳紋作為衣帽 洪武六年 1373 發佈的條令也還規定 官自一品至六品穿四爪龍以金 繡為之者聽 139 在重新釐定的服飾規章裏此條已不見於記載 給文武官員錦綬 俱不用龍鳳紋 洪武二十二年賜 蟒袍 斗牛服和飛魚服成為經皇帝頒賜方 可穿著的服飾 明初對服色僭越防範甚嚴不僅屢屢頒布和重申禮制禁令而且稍有違犯即 加嚴懲洪武時期勳臣亡家覆族的大案不少都與服飾器用逾制有關洪武八年 1375 德慶侯廖永忠被執時人俞本記其緣由 德慶侯廖永忠臥床器用 鞍轡 鐙僭擬御用家人密奏上宣永忠曰 汝知罪乎 曰 已知矣 曰 汝知何 罪 答曰 天下已定臣豈無罪乎 上怒曰 汝以朕為漢高祖殺韓信耶 遂命 142 刑部以床帳 器皿 鞍轡 雕金鈒花 龍鳳文樣僭用御物榜示天下 按照 洪武禮制官民器皿 不許用朱紅及棱金 描金 雕琢龍鳳 床帳 不許雕刻龍鳳並 金飾朱漆 公侯鞍轡裝飾只能用銀和減鐵 143 明太祖對飛揚跋扈的功臣群體一直深 懷疑慮而廖永忠此舉犯忌恰好授人以柄在太祖為胡藍黨獄魁首胡惟庸? 1380 藍玉? 1393 等人開列的罪名當中亦有服器僭越為重申舊章洪武二 十八年太祖命翰林院纂修 禮制集要 再三申誡胡藍諸人逾制亡身的教訓 朕歷觀載籍禮樂制度上古始聞中古始備自始至今宰天下者非一人 然君得其所以為君臣得其所以為臣士農工商各得其分山川鬼神亦各奠 安其位者皆有禮法以維持之 其冠婚喪祭之儀 服舍器用之制各 有等差著為條格已嘗頒行遵守豈期奸臣胡惟庸等擅作威福謀為 不軌其家帳幔僭用黃羅 銷金龍鳳如此紊亂條章是致官民服用有乖常 制 邇年反賊藍玉越禮犯分床帳護膝皆飾金龍甚者鑄金爵為飲器 方齡貴 通制條格校注 卷九頁 358 同上注頁 357 載 皇明制書 卷一收入 續修四庫全書 第 788 冊頁 14 大明令 禮令 卷八一頁 1463洪武六年四月癸巳條 如洪武二十年 1387 頒布的 禮儀定式 載 皇明制書 卷八頁 二十四年更 定的冠服居室器用制度 卷二百九頁 洪武二十四年六月己未 條 二十八年 1395 頒布的 禮制集要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嘉靖寧藩刊 本 其中都無官員可以使用四爪龍紋的規定 卷一九六頁 2952洪武二十二年七月壬午條 俞本 撰 陳學霖 校錄 紀事錄 載陳學霖 史林漫識 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 447 司2001 年 頁 禮儀定式 頁 384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37

26 張 佳 138 家奴至於數百馬坊 廊房皆用九五間數又如蘇州府民人顧常黨逆籍沒 其家皆用金造酒器飾以珠玉寶石嗚呼 黃羅龍鳳 珠玉寶器是惟人君 所用臣民安得用之 今後官民人等敢有越禮犯分 仍前僭用者或被 人告發或因事發露治以重罪成造之人如之若不改前非陰為僭用 縱不發露必鬼神伺察其天災之禍有不可逃者矣 144 明太祖向來視禮法為治國綱維服飾器物僭越不僅破壞禮制而且淆亂君臣名分 侵犯皇權禁區永樂朝懲治服器逾制亦毫不寬貸基本沿襲了洪武時期的政策 145 僭越違禮仍是誅戮勳臣的重要口實朱棣奪位之初都督陳質 居處僭用親王法物 置造龍鳳袍服 朱紅器皿 因而被殺 146 永樂二年 1404 御史彈劾開國宿將耿炳 文 不遵禮典衣服器皿僭飾龍鳳玉帶僭用紅 炳文畏懼自裁 147 直到永樂六 年 1408 江南巨族浦江鄭氏還因家藏 舊紅漆器 而被問罪 朱紅為民用器物禁 色 148 在政府強力監控之下洪武時期制定的服舍器物禁令得到了有效的執行 謝玉珍曾將明初貴族墓葬隨葬品與洪武禮制進行比較發現 不僅隨葬的器類符合 生前階級相應的器用規範就連紋樣也與生前器用紋樣規範相合 整體而言喪 葬明器合於禮制表示確有著所謂 制度 證明 洪武年間頒布的禁令確實在明初 貴族王侯間有著一定程度的遵循 149 禁令背後所隱藏的皇權至上觀念和君臣尊卑不 可逾越的等級意識也隨著這些禁令一起滲入了民眾的日常生活和觀念世界 禮制集要 卷首 卷二四三相關部分 頁 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 乙亥條 即據此改寫 朱棣為了掩飾篡逆把政權合法化屢命重申 祖制 他早在奪權之初即令禮部將洪 武 時 期 所 定 禮 制 圖 示 中 外俾 人 知 遵 守 見 明 太 宗 實 錄 卷 十 三頁 232洪 武 三十五年十月丁巳條 收入楊一凡 主編 皇明條法事類纂 卷二二 禮部類 官員人等不許僭用服色例 958 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乙編第四冊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年 頁 明太宗實 錄 卷十三頁 235洪武三十五年十月辛酉條 明太宗實錄 卷三五頁 614永樂二年十月甲申條據顧誠考證耿炳文靖難時即戰 歿此則史料不實見顧誠 靖難之役和耿炳文 沐晟家族 婚姻關係在封建政治中 作用之一例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92 年第 5 期頁 47 52據此耿炳 文因服器 僭越 自裁事或為 實錄 偽造 但也可看出僭越禮制是當時加罪大臣的常 見口實 鄉人誣告義門私造軍器朝廷遣官搜索一無所有止有舊紅漆器尚存以罪坐家長瀱 當之沂詣前請曰 家長乃某之兄昏耄無聞知某嘗為禮官不能使家眾遵國法罪 坐某 兄弟爭再三事聞於朝未幾蒙恩宥仍賜冠帶還家 見雷禮 國朝列卿紀 臺北明文書局1991 年 卷三九 鄭沂傳 頁二九下 謝玉珍 明初官方器用 服飾文樣的限制 以明初貴族墓葬的隨葬品為例 明代研 究 第 9 期 2006 年 頁 94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38

27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139 官民之別 明初是對官員約束空前嚴厲的時代針對元代以來的官吏貪瀆之風明太祖以剛猛 手段極力矯治以嚴苛著稱的 大誥 按楊一凡的研究其內容大部分針對的是官 150 吏階層 太祖對官吏階層極不信任屢屢發動耆老對地方官吏進行監督 大誥 甚至規定地方官如果貪殘害民民眾可以捉拿押至京師問罪 在官員的升降黜騭 上民眾意見也佔一席之地 151 官僚特權雖然在明初受到了相當的限制然而作為 牧民者 的官員畢竟是國家權力的代表官民間的尊卑等級仍有不可逾越的界 限這在服飾上清楚地反映出來 明代官員所用服飾有常服 公服 朝服 祭服四類其形制和穿著場合都有明 152 確規定 庶民不能僭用唯一的例外是按照婚禮 攝盛 的傳統 也即新郎在迎 親時可以使用高於自己身份等級的服飾 新郎官 之稱即源於此 平民婚禮 許 假九品服 庶民混淆 153 官員年老致仕或者 侍親辭閑 鄉居也可以使用紗帽束帶服飾不與 154 不僅官員本人官員親屬的衣著也比平民高出一等與皇室宗藩的情形類似 明初在制定服飾等級時官員的家人親屬也被視為一個單獨的群體洪武元年太 祖曾專門下令討論官員親屬冠服之制禮部議定的結果是 凡內外官員父兄伯叔子 孫弟侄用烏紗帽軟腳垂帶圓領衣烏角帶在外閽者圓領衣烏角帶帽 155 四角稍垂 按照明初定制烏紗帽是官員的常服平民則戴四方平定巾 革帶也 為官吏群體所專用 根據等級不同可在革帶上嵌飾金銀玉犀等物 平民只能用絹 布絲絛繫腰明代納粟所捐的 義官 和為優待耆老而設的 壽官 政府要 賜冠帶 榮身 所謂的 冠帶 也就是烏紗帽和相應等級的革帶官員男性親屬用烏紗帽 烏 角 即牛角 帶以別於庶民 官員妻母的服飾更與庶民有異明代恢復了傳統的 156 命婦冠服制度按照品級分為七等 內容遠較唐宋細密和庶民妻女衣著的差距 也進一步拉大 參看楊一凡 明大誥研究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 年 頁 86 大 誥 第 三 十 六 第 四 十 五 第 五 十 九 大 誥 續 編 第 十 第 十 八 大 誥 三 編 第 三 十 四收 入 全 明 文 上 海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2 年 頁 參看申時行等 明會典 萬曆朝重修本 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卷六一頁 明史 卷六七頁 1649 凡年老致仕及侍親辭閑官員許用紗帽束帶若為事黜降服與庶人同 見 明太祖實 錄 卷二百九頁 3114洪武二十四年六月己未條 卷三七頁 洪武元年十二月癸未條 洪武五年定制參看 明史 卷六七頁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39

28 張 佳 140 不僅在式樣上庶民服飾在材質和顏色上也有諸多的限制洪武元年服飾令尚 沿襲元制允許士庶妻女首飾使用金 珠衣料使用 紵絲綾羅紬絹 到洪武三 年為了禁奢侈 明等威 禮部禁止庶民穿著 金繡錦綺 紵絲綾羅 只可服用 綢絹素紗首飾 不得用金玉珠翠 僅限用銀 157 洪武五年又限制婦女衣衫顏 色 詔庶民婦女袍衫止以紫 綠 桃紅及諸淺淡顏色其大紅 鴉青 黃色悉 158 禁勿用帶以藍絹布為之 按照當時的服飾制度大紅 鴉青 深青色 分別是四 品和七品以上官員公服以及命婦禮服的顏色庶民婦女服用有混淆尊卑界限的嫌 疑 黃色 洪武十四年以後包括紫色 因與皇室服色有關也列為禁色李開先 中麓 畫品 記載了著名畫家戴進 因誤混官民服色而遭到同行譖毀的故事 宣廟喜繪事一時待詔如謝廷詢 倪端 石銳等則又文進 戴進字文進 之 畫一 僕隸輿臺耳一日在仁智殿呈畫進以得意者為首乃 秋江獨釣圖 紅袍人獨釣於江邊畫家惟紅色最難着進獨得古法廷詢從旁奏云 畫雖 好但恨鄙野 宣廟詰之乃曰 大紅是朝官品服釣魚人安得有此 遂 揮其餘幅不經御覽 159 明代庶民服飾在衣料和顏色上的禁限維持的時間頗長嘉靖時人駱問禮 回憶家鄉諸暨舊時婦女衣著習俗說 婦人服飾予鄉舊時皆青絹團衫 青絹 大帶並無用金銀革帶者命婦始穿各色補子圓領束金銀革帶 160 與洪武庶民服 飾規範大體上吻合 洪武時期對官民服飾等級的規定非常細緻除了在式樣 衣料 服色等大的方 面官民各有等第外小到帽子上的飾物品類 衣衫的長短尺寸法令都有限制洪武 六年禮部因 官民漸生奢侈逾越定制 重申服飾規條並將之前 所下禁條有未 備者 參酌唐宋制度補充完善新法令對官民使用的帽飾和衣料一一作了規定 表二洪武六年定官民帽飾 衣料等級 一 二品 三至五品 六至九品 庶民 帽頂 玉 金 銀 不用帽頂 帽珠 玉 除玉外隨所用 瑪瑙水晶香木 水晶香木 衣料 雜色文綺綾羅彩 繡 雜色文綺綾羅 雜色文綺綾羅 𤦸絹紗布 資料來源 卷八十頁 洪武六年四月癸巳條流外官與庶民同 卷五五頁 1076洪武三年八月庚申條 同上注卷七三頁 1337洪武五年三月乙卯條 李開先 中麓畫品 收入 續修四庫全書 第 1065 冊 後序 頁 74 駱問禮 續羊棗集 收入 續修四庫全書 第 1127 冊附錄下 婦人服飾條 頁 393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40

29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141 洪武二十三年明太祖因 朝臣所服之衣多取便易日就短窄有乖古制 下令 定立衣服尺寸標準 參酌時宜俾存古意 161 衣服的長短寬狹是漢族和少數民 族服飾的差別所在太祖下令重定衣衫尺寸不僅為了區分華夷還有辨別上下之 意按照漢族傳統褒衣博帶是尊者之服根據以寬長為尊的原則禮部將衣服尺 寸分為五等 表三洪武二十三年定官民衣服尺寸 文官 衣長 去地一寸 袖長 耆民 生員 同文官 庶民 武官 軍人 去地五寸 去地五寸 去地七寸 袖長過手復 袖過手復回 回至肘 不及肘三寸 袖長過手六寸 袖長過手七寸 袖長過手五寸 袖樁寬 一尺 同文官 一尺 一尺 一尺到七寸 袖口寬 九寸 同文官 五寸 僅容出拳 僅容出拳 資料來源 卷二百頁 3001洪武二十三年三月乙丑條 在這五等當中級別最高的是文官 武官和軍人因為職業關係衣服等級尺寸自成 體系不與文官平民同列明初地方社會中的耆老擔負著監督官吏 推行教化的職 責某種程度上被視作民意的代表 而儒士生員則是未來的官僚群體這兩者因為 身份特殊故而作為一個單獨的階層從平民之中分離出來 其衣著尺寸等級與 文官接近而不同於庶民這種對衣裳尺寸的細密規定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 彩明代文獻中尚未見有真正得以推行的記載然而這卻充分反映了當政者利用衣 冠區分上下等級的強烈意識也顯示了服飾 別尊卑 的功能被發揮到了何種程度 明初對維護官民衣著等級甚為重視這從洪武後期推行的靴禁中可見一斑在 元代上起達官顯貴下至倡優隸卒無論何種身份都可以穿靴 草木子 記元代 衣著習俗即云 其襆頭 皂靴自上至下皆同也 162 圖四中主僕皆著靴 圖十七 元代宴飲圖中的人物 賓客 侍從 樂工 不分尊卑都戴四角笠子或鈸笠身著交 領窄袖衣腳穿絡縫靴 飾 洪武前期也允許庶民穿靴只是不准 裁制花樣 金線裝 洪武二十五年因富民商賈等違反官定靴樣用 金線 藍條 裝飾 亂貴 賤之等 太祖下令發布靴禁除文武官員及其親屬 吏員 儒士等准許穿靴外 卷二百頁 3001洪武二十三年三月乙丑條 葉子奇 草木子 卷三下頁 61 圖片見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一四七 元宴飲圖中官僚和僕從 頁 538 卷五五頁 1076洪武三年八月庚申條 按照洪武二十五年的規定准許穿靴者有 文武百官並同籍父兄伯叔弟侄子壻及儒士生 員 吏典 知印 承差欽天監天文生 太醫院醫士 瑜伽僧 正一道士 將軍 散騎舍 下轉頁 142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41

30 張 佳 142 其餘 庶民 商賈 技藝 步軍 人等只准穿皮劄 一種無靿靴 唯北方寒冷地 區 人民許穿牛皮直縫靴 一年之後金陵市民私自改造政府頒定的皮劄 樣 式被五城兵馬司拿獲刑部再次出榜申明靴禁 顏鎖住等三十八人 故將原定到皮剳 樣制更改作半截靴 短靿靴裏兒 與靴靿一般長安上抹口俱各穿着或賣與人仍前自便於飲酒宿娼 行走搖擺致被兵馬司拿獲送問罪名本部切詳先為官民人等一概穿 靴不分貴賤致使奸頑無藉假裝官員人等挾詐騙人擾害良善所以 朝廷命禮部出榜曉諭軍民商賈技藝 官下家人火者並不許穿靴只許穿 皮剳 違者處以極刑此等靴樣一傳於外必致制度紊亂宜加顯戮洪 武二十六年八月初三日欽奉聖旨這等亂法度都押去本家門首梟令了全 家遷入雲南 166 收錄的靴禁經過文臣藻飾語氣已經溫和得多 南京刑部志 收載 的這篇榜文是未加改竄的原始文告辭氣之凌厲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在重典治國 的氛圍下對逾越官民服飾等級的防範是何等嚴格時任吏部尚書的詹徽 即以家人 時常穿着靴街上行走 違背 官下家人不許穿靴 之禁令為由 施之以刖足酷刑 167 這些禁令不僅在京城執行在地方上也得遵守擔任監察御史 的崑山人王英 嘗微服入郡城時禁庶民服靴門者縛英英曰 我 官人也 取舟中冠帶示之始釋 和生員的身份象徵 168 在厲禁之下穿靴逐漸演變為明清兩代官吏 169 良賤之等 明代在政治等級上處於最底層的 賤民 主要指不在 士農工商 四民之列的倡優和 隸僕兩大群體幾乎歷代服飾制度對這兩個群體的衣著都有特別的規定不使混 上接頁 141 人 帶刀之人 正伍馬軍並馬軍總小旗 教讀大誥師生 見 卷二一九 頁 3213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壬午條 166 南京刑部志 卷三轉引自黃彰健 明洪武永樂朝的榜文峻令 頁 明太祖 敕錄 王天有 張何清 點校 逆臣錄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年 59 頁 168 邵忠 李瑾 編著 吳中名賢傳贊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年 頁 儒林外史 第三十二回臧荼賄買廩生說做了官就可以 穿螺螄結底的靴坐堂洒簽 打人 把穿靴當作官吏的一項權利 第二十四回戲子班頭鮑文卿在茶館裏看見唱老生 的錢麻子 身穿寶藍緞直裰腳下粉底皂靴 便勸阻說 像這衣服 靴子不是我們行事 的人可以穿得的你穿這樣衣裳叫那讀書的人穿甚麼 見吳敬梓 著 張慧劍 校 注 儒林外史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年 頁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42

31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143 同於平民以此顯示對其身份的貶抑元代就曾規定平民衣料可以使用 紵絲綾羅 毛毳 而皂隸 惟許服綢絹 170 戴角冠而且親屬要裹青頭巾 娼妓在服飾上的限制更多必須穿皂衫 皂褙子 171 不過在服飾等第混亂 妓樂之風盛行的元代這 些規定只能是一紙空文附圖十七中的僕從 樂工就和主人的衣著形制相同看 不出明顯的差別 172 明初繼承前代傳統特別注意利用穿戴的差異將倡優皂隸和 良民 區隔開 樂妓 戴明角冠皂褙子 來洪武元年規定樂工 冠青 字巾繫紅綠帛帶 衣著 不許與庶民妻同 洪武三年明太祖頒行新制的 四方平定巾 作為士民常 服 令士人吏民咸如式制服之 唯獨伶人皂隸冠帽 如初所定以異其制 十二年改令 教坊司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 詞即由此演化而來 市井語言中 綠頭巾 一 二十一年 1388 又 禁教坊婦人戴冠穿褙子 175 倡優 沒有和良民穿用同等服飾的權利他們之間的身份區別在衣著上即可一目了然 皂隸婢女依附雇主靠勞役為生不具有完全獨立的身份在衣著上也異於 常人洪武三年規定皂隸 冠圓頂巾衣皂衣 四年改令穿皂盤領衫戴平頂 巾 176 按照 寧波府簡要志 抄錄的洪武禮制隸從衣巾的樣式為 隸從巾用漆 177 布八折其頂直如覆桶簪以孔雀翎皂衫腰束紅帶而懸錫牌 附圖十八 中的僕從形象取自 王瓊事蹟圖冊 其衣帽樣式與洪武禮制的規定大略一致婢 綰高頂髻用絹布狹領長襖 長裙 小婢使綰 女則在髮式和衣裝上與民女相區別 雙髻用長袖短衣 長裙 178 皂隸屬於社會最底層群體即便到了服飾等級體系 基本瓦解 衣冠逾制成為普遍現象的晚明時代皂隸的衣著服飾仍然大致保持明 初的樣式 方齡貴 通制條格校注 卷九頁 同上注頁 元代娼妓和樂藝人是被區別對待的 諸樂藝人等服用與庶人 同 頁 360 而明代服飾制度對這兩類人不加區別 圖片見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一四七 元宴飲圖中官僚和僕從 頁 538 以上分別參看 卷三十頁 525洪武元年二月壬子條 卷四九頁 洪武三年二月甲子條 卷一二六頁 2018洪武十二年十月乙亥條 郎瑛 七修類稿 卷二一 綠頭巾 條頁 303 卷一八八頁 2814洪武二十一年正月丁亥條 明會典 萬曆朝重修本 卷六一頁 394 黃潤玉 寧波府簡要志 卷五收入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第 174 冊頁 776這裏抄 錄的可能是洪武十四年之前的規定 明史 輿服志三 載洪武十四年改令皂隸人等 原服 皂衣改用淡青 頁 1655 與圖十八隸從服色相合 徐學聚 國朝典彙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年 卷一一一頁 5382 所載洪武五年定 制 參看葉夢珠 閱世編 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卷八頁 對晚明皂隸 僕役服飾 的描述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43

32 張 佳 144 樂工歌妓奔走於王公貴族之間衣著光鮮華麗往往是造成服色混亂 等威不 辨的重要原因為釐清各階層的身份等級明初對倡優服飾的控制尤其注意時人 劉辰在 國初事蹟 中記下了明將葉國珍因私令歌妓穿著華衣而遭重懲之事 太祖 賜 傅 友德宴命葉國珍陪飲撥與歌妓十餘人太祖令內官覘視 後國珍令歌妓脫去皂冠 皂褙子穿華麗衣服混坐太祖怒令壯士拘執國 珍與妓婦連鎖於馬坊妓婦劓去鼻尖國珍稱說 死則死何得與賤人同 180 鎖 太祖曰 爾不遵我分別貴賤故以此等賤人辱之 在這些旨在 分別貴賤 的制度灌輸下 良賤有別 成為明清時代根深蒂固的社會意 識明代中期以後服飾禁令廢弛倡優人等已經不必穿戴皂衫 綠巾等歧視性衣 巾 181 然而良賤之間服飾差別依然存在 儒林外史 雖然是清代小說但反映了不 少明清兩代通行的社會習俗和觀念書中描寫青樓掌櫃王義安因僭用巾帽而遭潑皮 秀才訛詐的故事對良賤之間在服飾與社會地位上的懸隔做了精彩的詮釋 正說得稠密忽見樓梯上又走上兩個戴方巾的秀才來 兩個秀才一眼看 見王義安那穿繭綢的道 這不是我們這裏豐家巷婊子家掌櫃的烏龜王義 安 那穿元色的道 怎麼不是他 他怎麼敢戴了方巾在這裏胡鬧 不由分 說走上去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臉就是一個大嘴巴打的烏龜跪在地 下磕頭如搗蒜兩個秀才越發威風 這裏兩個秀才把烏龜打了個臭死 店裏人做好做歹叫他認不是兩個秀才總不肯住要送他到官落後打的 烏龜急了在腰摸出三兩七錢碎銀子來送與兩位相公做好看錢才罷了放 他下去 182 方巾是讀書人的身份象徵青樓掌櫃王義安雖然經濟富裕但政治地位在所有社會 層級之中卻最為低下倡優僭用士人衣冠違反了衣著 循分 的社會常識 兩個潑 皮秀才抓住這個把柄就可以肆無忌憚對他濫施體罰橫加訛詐良賤之間難以逾 越的身份鴻溝在這個故事裏表現得淋漓盡致 劉辰 國初事蹟 收入鄧士龍 輯 許大齡 王天有 點校 國朝典故 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1993 年 卷四頁 96 明人何孟春 感慨地說 教坊司伶人制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 女妓 冠 褙不許與庶民妻同 女妓無帶所以別良賤也伶人婦不許戴冠 着褙子 樂工非承應日出外不許穿靴所以賤之如此而今有遵此制者乎 見何孟春 餘冬 序錄摘抄內外篇 叢書集成初編 本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年 卷一頁 3 4伶 優服飾禁限到明代中期已經失去實際的約束力 儒林外史 第二二回頁 148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44

33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145 民服有常士庶服飾與四民秩序的重新釐定 明初服飾改革不僅強調區隔華夷凸顯君臣 官民 良賤各大群體的界限而且還 對民眾內部的不同階層作了更為細緻的區別 士農工商 也即 四民 183 構成了 古代社會民眾的主體西漢以降士農工商不僅是對國民職業的劃分也是一種政 治等級按照儒家觀念士人是未來的治人者居於四民之首 農民樹藝五穀是 國家的根本居於次席 而工與商只是對農業經濟的補充被視為 末技 184 明朝 建立後漢族社會傳統的四民秩序得以重新恢復在這個過程中服飾充當了反映 國家價值導向的風向標 崇士農 抑工商的服飾規範是最為明顯的表現 士庶異服 由元入明四民中地位變化最大的是 士 階層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一 直是國家意識形態的主流作為候補官僚的儒士高居四民之首元朝是中國歷史 上少有的儒學與政治權力脫鉤的特殊時期儒士地位也隨之一落千丈雖然 九儒 十丐 的說法有所誇張但儒士地位低下是不爭的事實 185 元代仕宦最看重族群與 根腳 漢人 南人由於缺乏煊赫的家族軍功背景多 數只能以胥吏入仕 有志祿仕者苟非藉世胄之資其不由刀筆發身則不能以 186 達 左儒右吏 是元代政治的特色元人蔣易如此描述儒者在此種政治環境下 的尷尬與窘困 吏術既用大者列臺省小者佐州縣為世所貴人爭習之睹 儒冠則姍笑而嫚易老師宿儒緘口結舌屏跡荒閑之野袖手寂寞之濱歌唐 虞誦周孔槁項黃馘至死不變畯髦英彥追逐世好以成就功名孰有過而 187 問者 這類牢騷不平之語在元人文字中俯拾即是元初陸文圭 感慨 說身為儒者 武夫豪卒詆訶其前庸胥俗吏姍侮於其後 以致 儒其服者例遭 訕辱 188 元末色目儒士余闕亦云 小夫賤吏亦皆以儒為嗤詆 189 元明易代為近世思想文化史帶來的深遠影響是儒學恢復了在國家意識形態中的 主導地位儒士重新回到政治舞臺的中央明初實行 黜吏用儒 的選官政策 大用 四 民 一 詞 出 自 管 子 見 戴 望 管 子 校 正 北 京中 華 書 局2006 年 卷 八 小 匡 頁 121 漢書 食貨志上 卷二四上頁 1118 對這四者身份有經典的定義 此類論述可見賈誼 論積貯疏 晁錯 論貴米粟疏 載 漢書 卷二四頁 參看陳得芝 從 九儒十丐 看元代儒士的地位 載陳得芝 蒙元史研究叢稿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 年 頁 傅若金 送習文質赴辟富州吏序 載 全元文 第 49 冊頁 286 蔣易 送鄭希孔之建寧學錄序 載 全元文 第 48 冊頁 70 陸文圭 送蕭仲堅序 載 全元文 第 17 冊頁 522 余闕 貢泰父文集序 載 全元文 第 49 冊頁 134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45

34 張 佳 諸儒參錯布列於中外凡武健善用法者弗與也 徹底改變元代倚吏為政的做 法儒學與國家權力再度結合士人地位獲得了大幅提升明太祖即明確指出 四 民之中士最為貴 原因在於士人能 讀聖賢之書明聖賢之道出為君用 191 隨著 以吏治國 到 黜吏用儒 的政策轉變士人衣冠在明初也得到政府重視 洪武前期儒生衣巾和吏員接近在貶抑胥吏的政治氛圍下明太祖覺察出士人冠服 的不妥遂於洪武二十四年下令重定生員巾服樣式 定生員巾服之制襴衫用玉 色絹布為之寬袖皂緣皂絛軟巾垂帶上以學校為國儲材而士子巾服無異吏 胥宜有以甄別之命工部制式以進上親視必求典雅凡三易其制始定由是 192 描繪 士子衣冠綽有古風焉 圖十九選自歷史畫 王瓊事蹟圖冊 的 雲程祖道 的是王瓊 趕赴省城參加鄉試的情景主人公此時的身份是秀才衣著反 映了明代中期生員服飾的樣式除了襴衫衣緣由皂色改為青色外其餘巾帽樣式一 準洪武定制 明太祖在士人冠服上費了不少心思 凡三易其制始定 而且曾 親服試之 據說穿過的衣樣明末尚藏於內府 193 和古代冕服包含道德勸誡意味一樣明初設 計的這套士人冠服也蘊含了豐富的道德涵義按照呂坤的解釋生員和官員一樣 服團領衣是 以官望士貴之也 襴衫玉色意謂士人 比德於玉 四周青色的 衣邊 欲其規言矩行範圍於道義之中而不敢過也 絲絛象徵禮法 欲其制節謹 度收斂於禮法之內而不敢縱 而儒巾 倒過來看隱然是一 民 字 含有 朝廷養 士本在安民 之意 194 在一套冠服中寄寓如此眾多的道德期待與約束正顯示了當 時高漲的道德革新熱情 為了突出士人預備官僚的身份明初特別注意區隔生員和平民的服飾前文已 經提到洪武二十三年制定官民衣衫尺寸標準時儒生的衣長與袖寬與文官同在 一個等級 參看表三 洪武二十六年申明靴禁特別規定 儒士生員 和 教讀 大誥 師生 可以和文武官吏一體穿靴 195 按照禮制服飾器物方面 上可以兼下 但為防 止與常人混淆明初規定生員不得隨意穿用一般平民服飾洪武二十年頒布的國子 監學規要求 諸生衣巾務要遵依朝廷制度不許穿戴常人巾服與眾混淆 貝瓊 清江貝先生集 四部叢刊初編 本卷十二 石田說 頁四上 卷十九 送國子 學正趙伯庸赴永寧尹序 頁七上 卷二百二十頁 3228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戊寅條 同上注卷二一三頁 3149洪武二十四年十月庚申條 明史 卷一三八 秦逵傳 頁 3974 徐學聚 國朝典彙 卷一一一 冠服制 頁 5386 呂坤 實政錄 卷一收入 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 第 48 冊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8 年 頁 15 卷二一九頁 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壬午條 皇明制書 卷十一 學校格式 頁 380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46

35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147 同樣的士人衣冠沒有功名的平民更不能隨便穿用這在明清時代也成為基本的衣 著準則 197 本末之差 重農抑商是中國歷朝的一貫政策而明代又是典型的以農立國朝代出身淮甸農家 的明太祖對小農經濟在維持社會穩定上的重要性以及農民生活的種種困苦有 深刻的體驗屢屢告誡臣下 四民中惟農最苦 198 又頒布了大量勸農 恤農的詔 令關於明初的 農業本位 政策學界已經有充分的研究在此不復贅言 在傳統漢族社會商業基本被視作農業的對立面二者在地位上有本末之別 明太祖亦崇奉 農本商末 的傳統觀念雖然他並不完全否認商業存在的價值但認 為在理想的上古制度裏商人不是一種專門職業 商出於農賈於農隙之時 僅 在農閒之時互通有無因此上古 野無曠夫 199 而後世工商業興盛致使農桑業 廢洪武十八年 1385 太祖曾專門與戶部官員談話要求 禁末作 200 兩浙地區 特令將杭 苟遇歲歉民即不給 明太祖認為原因在於 務本者少而事末者多 湖 溫 台 蘇 松六府的無田民眾移往北方墾荒務農以使 民無遊食 202 重農抑商觀念的支配下在明初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移民 201 在 給江南商業發展帶來不 小的挫折 除去經濟觀念抑商還有道德上的考量在儒家重義輕利觀念的影響下商人 的形象在歷史上大多是負面的洪武八年明太祖作 資世通訓 稱 商賈之心利 重貪而無厭其中詐取者甚多 而持公平之心者僅僅 間有 203 商人 盜詐 是 這位農民出身的皇帝根深蒂固的印象集負面形象於一身的商人易被當作破壞道 德秩序的危險分子 在明初全力倡導儒家道德的社會氛圍裏商人地位受到裁抑 也成為時勢之必然 儒林外史 記鹽商支諤因冒用生員方巾附庸風雅而遭官員懲治的故事對此作了極好的 說明見 儒林外史 第十八回頁 125 卷一五六頁 2428洪武十六年九月甲辰條 卷二百二十頁 3228洪 武二十五年八月丁丑條 卷二百五十頁 3618洪武三十年三月壬辰條 朱元璋 大誥續編序 頁 622 卷一七五頁 2663洪武十八年九月戊子條 同上注卷一九六頁 2941洪武二十二年四月己亥條 如吳元年徙蘇州富民實濠州 洪武三年徙蘇松嘉湖杭五府民 往臨濠開種 分見 明太祖 383吳元年 1053洪武三年六月辛 實錄 卷二六頁 1367 十月乙巳條 卷五三頁 巳條 載 皇明制書 卷十頁 367 朱元璋 資世通訓 商用章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47

36 張 佳 148 雖然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一貫的政策但反映在服飾制度上 用衣著的高下來 標識農民和商人的不同地位西漢之後似乎唯有明代 曾令 賈人毋得衣錦繡綺縠絺紵罽操兵乘騎馬 漢初經濟疲敝漢高祖 明初創制立法以 復漢唐之 舊 為口號早在洪武三年明太祖就特別提到漢初這些政策以為是 定禮制以辨 貴賤 明等威 的楷模 206 雖然當時尚發布商人服飾的專門限制但漢初 賤商人 的故事此後被明太祖一再提起甚至成為策問儒士的題目 207 洪武十四年太祖下令對農民 商賈各自所用的衣料等級進行規範農業本位 的價值取向在服飾上得到了反映 農民之家許穿綢 紗 絹 布 商賈之家 208 止許穿絹 布如農民之家但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許穿綢 紗 這則規定專門 針對農民和商人把二者看作是對立的關係服飾規格是社會地位的體現禁止商 賈穿用綢紗使得商人在社會地位上低於農民一等農民家庭只要有一人經商家 人 便 要 受 服 飾 降 級 的 牽 累當 政 者 重 農 抑 商 的 社 會 價 值 導 向表 露 無 遺洪 武 二十二年朝廷對社會各階層的巾帽樣式進行規範規定 鄉村農夫許戴斗笠 蒲 笠出入市井不禁止 不親農業者不許 209 走街串巷的商販和田間勞作的農夫一 樣都有戴笠的需要而將戴笠變成農夫的專利其中也寓含了崇本抑末之意 不過這套服飾方案並未能發揮長久的效力何孟春對此有如下反思 國家於 此 即前述農商服飾規定 亦寓重本抑末之意貧者何處得穿綢紗 富者自不求戴 210 笠今之商賈姑以衣服言之其止用綢紗而已乎 雖然國家規定可以服用綢 紗但農民卻往往因家貧而無力穿著斗笠是戶外勞動用具富貴者根本沒有佩戴 的需要更不會以戴斗笠為榮當政者在服飾上的 重本 之意不能不落空隨著 國力衰退到弘治 正德時代商人已經突破服飾限制逐漸成為明中葉興起的奢 靡之風的引導者旨在 重農 的服飾規範淪為一紙空文 隋代令胥吏服青 庶人服白 屠賈服黑 士卒服黃 舊唐書 卷四五頁 1952 但這 只是用服色區分不同職業的人群並沒有要分別地位高下的意思唐宋兩代都沒有專門 針對商人階層的服飾規定商人在輿服上所受的限制與一般平民並無二致如唐代 規定商賈 庶人 僧道不能騎馬 新唐書 卷二四頁 532 宋初規定庶人 商賈 技 藝 人 等只 准 穿 皂 白 衣 脫 脫 等 宋 史 北 京中 華 書 局1977 年 卷 一 五 三 頁 3574 都將商賈與庶人並舉沒有單獨針對商人的輿服約束 漢書 卷一下 高帝紀 頁 65 卷五五頁 1076洪武三年八月庚申條 朱元璋 光祿寺卿徐興祖誥 諭群臣務公去私 敕問文學之士 分見 全明文 第 1 冊頁 此 規 定 實 錄 未 載見 徐 學 聚 國 朝 典 彙 卷 一 一 一頁 5384 俞 汝 楫 禮 部 志 收入 四庫全書 第 597 冊頁 302 稿 卷一九八頁 2972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乙未條 何孟春 餘冬序錄摘抄內外篇 卷一頁 3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48

37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149 律及方外 釋道僧侶號稱 方外之士 但在實際社會生活裏向來難以逃脫政治的牢籠在明 太祖看來佛道二教和士農工商一樣也是百姓的一種職業 上古時代的 四民 到佛教傳入 道教興起之後就變成了 六民 211 僧侶既屬於 民 自然要接受國 家的約束 而在元末宗教動亂平歇不久之後對佛教和道教的清整亦勢在必然 洪武十五年 1382 為了清理釋道兩教官方頒布了新的僧侶服飾規範 凡僧有三曰禪 曰講 曰教禪僧茶褐常服青條玉色袈裟 講僧玉色常 服深紅條淺紅袈裟 教僧皂常服黑條淺紅袈裟僧官皆如之惟僧錄司 官袈裟緣紋及環皆飾以金道士常服青法服 朝衣皆用赤色道官亦如 之惟道錄司官法服 朝衣緣紋飾金 212 基於元末的教訓新規範對佛教僧人的約束尤為嚴格所謂 禪 講 教 是明政 213 講僧 以發明經典奧 府為便於控制而對佛教群體進行的重新劃分 禪 即禪宗 也稱 瑜伽僧 專以應承民間 義為主旨涵括了天臺 華嚴 法相諸宗 而 教僧 法事為職責是唯一獲准與世俗社會有深入接觸的僧人群體三類僧人服色各不相 同不准混居 禪者禪講者講瑜伽者瑜伽各承宗派集眾為寺 214 明初對僧侶服飾的規範不單為了劃分佛教內部派別更重要的是為了凸顯僧 侶作為職業宗教人員的身份藉以釐清僧俗之間的界限如果回溯清整釋道的整個 過程這點便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元末大動盪以宗教反亂拉開帷幕明朝開國後雖 屢次申禁 師巫邪術 但以白蓮教 彌勒教為號召的叛亂活動仍時有發生 215 僧俗 混雜容易催生秘密宗教組織因此清理釋道的核心主旨便是徹底釐清僧俗界限 清 除 二 者 之 間 的 灰 色 群 體 諸 如 介 於 道 俗 之 間 的 火 居 道 人 善 友 等 洪 武 二十四年發佈的清理釋道令只准僧侶於大寺觀中容身 毋雜處於外與民相混違 者治以重罪親故相隱者流 216 僧人若不入叢林 仍前私有眷屬潛住民間被 人告發到官或官府拿住必梟首以示眾容隱窩藏者流三千里 佛教中除 朱元璋 資世通訓 收入 續修四庫全書 第 788 冊 僧道章 頁 368類似表述亦見 朱元璋 拔儒僧文 載 全明文 第 1 冊頁 166 卷一百五十頁 2368洪武十五年十二月乙酉條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頁 6 參看任宜敏 中國佛教史 明代 申明佛教榜冊 洪武二十四年 載葛寅亮 金陵梵剎志 卷一收入 續修四庫全書 第 718 冊頁 464 參看王崇武 論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轉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 10 本 1948 年 頁 卷二百九頁 3110洪武二十四年六月丁巳條 葛寅亮 金陵梵剎志 卷一頁 463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49

38 張 佳 150 教僧 可以承辦民間法事外其餘禪講二宗 不許散居及入市村 連外出化緣亦 在禁止之列 218 民間齋醮祈禳等事也只准由職業僧侶按頒降科儀舉行 民有效 瑜珈教稱為 善友 假張真人名私造符籙者皆治以重罪 219 上述種種規定根本 目的在於嚴格區別僧侶與世俗民眾的身份與職責由國家控制的僧侶是宗教活動 的唯一合法主持者民眾不能越俎代庖僧侶作為專職宗教人員只許專注教內事 務不得過世俗生活這種嚴格的身份區分意在切斷宗教與世俗社會的曖昧關 係清除秘密宗教滋生的空間明初對僧侶服飾的釐定與上述措施是同一用意 結論華夏服飾認同與各階層服飾秩序的建立 明初服飾改革貫穿洪武朝始終其基本理念有兩個一是辨別華夷藉恢復傳統漢 族服飾來塑造朱明政權的正統形象 再是區分尊卑通過等級服飾來刻畫和凸顯社 會各階層地位的高下以達到清整社會秩序的目的經過三十多年的約束控制當 政者努力構建的華夏服飾認同和社會各階層的服飾秩序基本建立起來 蒙元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時代衣著上的族群界限並不明顯 漢族士人的夷夏 意識也隨著胡漢風俗的混合而逐漸淡漠經歷了洪武時期的胡服整肅服飾再次 成為標識不同族群與文化傳統的符號 胡 與 漢 之間在服飾上 進而在文化上劃 出了清晰的界限一個有異於漢族衣冠傳統的 胡元 形象也因此被清楚地襯托出 220 來 曾被許多士人視作 百年禮樂華夷主 的蒙元現在變成了與華夏文化對立的 陌生異族隨著文化正統地位的喪失漢族士人對蒙元政權的態度也發生了轉折 這種政治認同上的微妙變化在由元入明的第一代士人身上即已有所體現例如 221 在王褘的筆下那個他曾經引以為豪的 風氣渾厚 的 我元 在明初禁革胡俗之 後悄悄變成了 以豪侈粗戾變 故宋 禮文之俗 為士者辮髮短衣 的陌生異族王 222 朝 他對勝國態度的轉變前後對照不啻雲泥之別而新朝成長起來的士大夫如 方孝孺在明初禮俗改革喚醒的華夷觀念影響下其夷夏情緒之激烈竟遠過於明 太祖 胡服胡語 的蒙元被直接開除出中國正統王朝的行列 依靠武力起家的 同上注頁 467 卷二百九頁 3110洪武二十四年六月丁巳條 宋訥 西隱文集 臺北縣永和鎮文海出版社1970 年 卷三 壬子秋過故宮 之十 八頁 118 王褘 鮑信卿傳 頁 本文作於元末至正十三年 1353 或稍後 王褘 時齋先生俞公墓表 頁 618本文作於洪武三年 參看方孝孺 遜志齋集 卷二 後正統論 頁七下至十三下明太祖北伐雖以 驅除胡 虜 為口號但認為蒙元入主中原乃係 天命 仍然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參看李焯然 下轉頁 151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50

39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151 明政權在 復中國古先帝王之舊 的旗幟下憑藉著包括服飾變革在內的禮儀復古 運動取得了文化上的正統地位並由此確立了政權的合法性一百年之後明人 何喬新 如此評價明初的服飾改革 蓋自胡元入主中國衣冠變為左衽正音轉為侏離彝倫攸斁人盡胡俗 仰惟太祖高皇帝用夏變夷肇修人紀掃胡元之陋俗復華夏之淳風去異 服而椎髻不得以亂冠裳之制 禁異言而胡語不得以雜華夏之音有餘百 年國不異政家不殊服斯世斯民復見唐虞三代文明之盛實我列祖之功 也 224 類似的論述在明代方志的風俗論尤為常見 225 草莽出身的明太祖由此變成了 掃 胡元之陋俗 復華夏之淳風 的文化英雄這種文化上的攘夷策略不僅順利地幫助 朱明王朝建立起政治合法性根基而且還為明朝贏得了極高的歷史評價明人每每 樂稱本朝 超軼漢唐 一個關鍵理由即是明初開國 用夏變夷 重新恢復並鞏固了 漢族的文化傳統 226 不僅胡漢服飾有別明代社會內部各階層的身份差異也在服飾上清楚地表達 出來出於清整社會秩序的需要明初基於儒學禮制觀念建立起一套極其清晰嚴 格的服飾等級制度這套制度將所有社會階層都包納其中每個人的衣著都要與自 己的身份相應不能僭越躋等表四列出了明初官方規定的各階層巾帽樣式從中 可以清楚看到這種嚴整的 身份 服飾 對應關係 上接頁 150 太祖一朝官方史籍對蒙古元朝的立場 載 明太祖及其時代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香 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研究中心2006 年 頁 皇明條法事類纂 卷二二頁 988按 皇明條法事類纂 係抄本原書文字訛誤甚多 為了便於閱讀本文直接引用楊一凡校勘後的文字原文脫誤未予注出 225 這裏略舉數例弘治 溫州府志 卷首序 自胡元入主中國天下淪胥左衽矣 我太 祖高皇帝再造華夏 重整冠裳驅元主於沙漠降方氏於海隅夫然後溫之舊染汙習一 切除去維新善俗油然奮興 收入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上海 上海古籍書店 1981 年 弘治 易州志 卷首序 易州 歷宋迄元淪於異域衣冠文物之俗蕩然矣 於志乎何有 迨入我明山川民物煥然更新 收入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嘉靖 平 涼府志 卷二 風俗 方蒙古亂華天下禮教蕩然矣中華大聖救而正之 收入 日本 藏中國罕見地方誌叢刊續編 第 19 冊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年 頁 早在洪武十六年 1383 朝臣唐鐸即將 去胡元弊政一復中國之舊 卷一五三頁 2392洪武十六年三月庚戌條 作為明太祖勝過漢高祖之處此類議論代 不乏人參看談遷 國榷 北京中華書局1958 年 卷十頁 引明人謝鐸 王世 貞 陳于陛 李維楨 何喬遠諸家議論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51

40 張 佳 152 表四明初官定各階層巾帽樣式 身份 皇帝諸王 官員 親屬 吏 士 巾帽 烏紗折上巾 常服 烏紗帽 常服 吏巾 儒巾 農 工 商 四方平定巾 斗笠 隸卒 倡優 平頂巾 隸從巾 綠巾 鼓吹冠 資料來源 卷三六下頁 皇帝諸王 691 官員 洪武元年十一月甲 子條 卷三七頁 745 官員親屬 洪武元年十二月癸未條 卷二五一頁 3632 吏 洪武三十 年 1397 三月癸亥條 卷二一三頁 3149 士 洪武二十四年十月庚申條 卷四九頁 964 農工 商 洪武三年二月甲子條 卷一九八頁 2972 農 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己亥條 明會典 萬 曆朝重修本 卷六一頁 394 倡優隸卒 寧波府簡要志 卷五頁 776 隸從 本表所列的 皇帝諸王和官員巾帽為其常服 在這套詳密的服飾體系裏每個階層的衣著都有明確規範社會各階層間的身份差 異通過服飾清楚地刻畫出來 國朝士女服飾皆有定制洪武時律令嚴明人遵 227 畫一之法 成化以前平民不論貧富皆尊國制頂平定巾衣青直身穿衣靴 鞋極儉素 228 在明初強力的社會監控之下各階層的服飾秩序建立起來作為儒 學核心內容的 禮 本質是一套嚴格的社會等級秩序明初 別尊卑 定上下 的服 飾改革宗旨與儒家意識形態以及士大夫的社會理想正相契合因此到明代中後期 世風奢靡 社會失序之時總有士大夫試圖用 祖制 來匡救 時弊 弘治初年面 對漸趨奢僭的世風時任左都御史的馬文升 懷著無比追慕的心情對 明初禮俗改革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明太祖 慨彼胡元入主中國華風淪沒彝道 傾頹欲新一代之製作大洗百年之陋習 當時名分以正教化以明尊卑貴 229 賤各有等差無敢僭越真可以遠追三代之盛而非漢唐宋所能及矣 在後世 士大夫眼中洪武禮制開創了華夷有別 尊卑有等的理想社會秩序內容超越唐 宋近乎三代之制明初的禮俗改革在滿足士大夫的社會理想與道德需求的同 時也通過和儒家意識形態的呼應塑造和展示了明政權的正統性 張瀚 松窗夢語 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卷七頁 140 田琯 新昌縣志 收入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卷四頁五上 皇明條法事類纂 卷二二頁 978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52

41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153 圖一左衽呂祖像載山西旅遊景區志叢書 圖二 奉茶圖 山西大同馮道真墓壁畫 至 編委會 編 永樂宮志 太原山西人民 元二年1265 載徐光冀 主編 中國出 出版社2006 年 卷首彩圖 土壁畫全集 以下簡稱 全集 北京科學 出版社2012 年 第 2 冊頁 196 圖三 醉歸樂舞圖 陝西蒲城洞耳村元墓壁畫 至元六年 1269 載 全集 第 7 冊頁 464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53

42 154 張 佳 圖四 堂中對坐圖 陝西蒲城洞耳村元墓壁畫載 全集 第 7 冊頁 圖五 人物轎輿圖 福建將樂楊氏家族元 代墓室壁畫載 全集 第 10 冊頁 92 圖六 打雙陸 載 新編纂圖增類群書類 要事林廣記 以下簡稱 事林廣記 續集 卷六收入 續修四庫全書 第 1218 冊頁 430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54

43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圖七 男侍從圖 重慶巫山 大廟元墓壁畫載 全集 第 10 冊頁 127 圖九 習叉手圖 載 事林廣 記 後集卷九頁 圖八西安潘家莊元墓陶俑載王久剛 西安南郊潘 家莊元墓發掘簡報 文物 2010 年第 9 期頁 47 圖十人物 儒士 取自 往古比丘尼女冠優婆塞優婆夷 諸士等眾 載山西省博物館 編 寶寧寺明代水陸畫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年 圖 156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55

44 156 張 佳 圖十一 往古顧典婢奴棄離妻子孤魂眾 載 寶寧寺明 代水陸畫 圖 163 圖十二 盤領衣 載王圻 三才圖會 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5 年 衣服 頁 1524 圖十三元代女立俑載王久剛 西安南郊元代王世英墓清理簡報 文物 2008 年第 6 期頁 59 圖十四元代男裝女俑載王久剛 西安南郊元 代王世英墓清理簡報 頁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56

45 洪武時期的服飾改革 圖十五 夫婦並坐圖 內蒙古赤峰 沙子山元墓壁畫載 全集 第 圖十六 出獵歸來圖 內蒙古赤峰三眼井元墓壁 畫載 全集 第 3 冊頁 231 冊頁 224 圖十七 飲宴圖 摹補 圖十八 督理漕運 載中 圖十九 雲程祖道 本 取自沈從文 中國古 代服飾研究 頁 538 原圖 國國家博物館 編 中國國 載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 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 載 事林廣記 前集卷 十一頁 296 書 繪畫卷 歷史畫 上 文物研究叢書 繪畫卷 歷史畫 頁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頁 21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57

46 158 張 佳 圖二十 丁蘭刻木事親 節自 圖廿一 劉明達賣子孝親 節自河北涿州元代壁畫 河北涿州元代壁畫墓 至順二年 1331 西南壁 孝行組圖 載 全 墓 至順二年1331 西南壁 孝行組圖 載 全集 第 1 冊頁 214 集 第 1 冊頁 214 圖廿二 王祥臥冰求鯉 節自 河北涿州元代壁畫墓 至順二年 1331 西南壁 孝行組圖 載 全 集 第 1 冊頁 214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58

47 Restoring Chinese Costume: The Reform of the Clothing System during the Reign of Hongwu (Abstract) Zhang Jia Among the ritual reforms during the Hongwu reign, in the name of using Chinese ways to abolish barbarian customs 用夏變夷, or restoring antiquity 復古, the reform of cloth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Faced with popular apparel deriving from Jin and Yuan dynasties, mixing clothing styles from different ethnicities, nations, and social hierarchies, the Ming government launched a costume reform that lasted more than thirty years and involved all the social hierarchies. During this far-reaching process, the so-called Great Ming Clothing System 大明衣冠 w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newly born Ming government, in manipulating the identities of various groups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a sumptuary system, obtained its cultural orthodoxy by interacting with Confucian rite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details of this reform and analyse its political motivation and effects. 關鍵詞洪武 衣冠 用夏變夷 服飾秩序 Keywords: the Hongwu reign, costume, abolish barbarian customs with Chineseness, sartorial order ICSJournal58_FA01_20Dec2013.indb 159

48 中 國 文 化 研 究 所 學 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January 2014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护国运动时期云南都督府的“拥护共和”奖功制度

护国运动时期云南都督府的“拥护共和”奖功制度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 史 学 研 究, 2016, 4(1), 1-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6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ojhs http://dx.doi.org/10.12677/ojhs.2016.41001 Protection Republic Award

More information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 清 末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論 析 * 李 林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歷 史 系 引 言 清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1903), 歲 次 癸 卯 是 年 清 廷 補 行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1 因 京 師 貢 院 毀 於 拳 禍, 遂 借 闈 河 南 各 省 公 車 甘 冒 風 雪, 趨 之 若 鶩 翌 年 甲 辰 (1904),

More information

093_114_Koh_khee_heong

093_114_Koh_khee_heong !"#$%!"#$%&'()*+,-.!"#$%&'!"#$%&'()1389 1464!"#$%&'()*+,-./01!"#$% &'()*+,!-.(/0123456789!"#$%&'()*+,-./01234567*8+,79:;!"#$%&'()*+,-./0/123(456789:;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49-279 19 2 90 12 1161-1189 1115-1234 120 1161-1189 * 249 250 19 2 1 1261 1265 2 3 1 1985 2 404 2 1962 32 10-11 1967 81 1 3 Hok-lam Chan, 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

More information

2004 2,,,, 1907,, 7 6,,,,,,,,,,,,, 7 13,,, 15,, :,,2001, ,:,, 1981,

2004 2,,,, 1907,, 7 6,,,,,,,,,,,,, 7 13,,, 15,, :,,2001, ,:,, 1981, ,,,,,,,,,,,,,,,,,, 1 2004 2,,,, 1907,, 7 6,,,,,,,,,,,,, 7 13,,, 15,, :,,2001,208 248,:,, 1981,459 460 2 ,,,,?,,,,,, (7 19 ),,,,,,,,,,,,,, : (),1959,187 190 :,1907 7 21 24 ;,1907 8 2 ;,1907 7 20 22 23 28

More information

三、由傳統到現代的語文教育背景

三、由傳統到現代的語文教育背景 通 經 致 用 : 第 二 屆 中 華 經 學 國 際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香 港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的 發 展 姚 素 珍 香 港 公 開 大 學 教 育 及 語 文 學 院 講 師 摘 要 香 港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的 發 展 與 文 化 發 展 一 樣, 具 有 從 傳 統 走 向 現 代 化 科 學 化 的 特 色 研 究 香 港 的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可 以

More information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1612 1678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1612 1678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清代坊刻考試用書的影響與朝廷的回應 * 沈俊平 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 緒言 1 考試用書早在唐代隨著科舉考試制度的確立便已開始出現 在宋元明三代迭有 2 出版 入清以後出版環境極為艱辛 其後坊刻考試用書出版漸多在嘉道年間 3 甚至出現了 如山如海 的繁盛局面 在這兩個多世紀期間坊間充斥著幫助士子了 解經書意旨的四書五經講章指導寫作四書文和五經文章法結構的制義考據訓詁 四書人物事物的參考書八股文選本試律詩選本等

More information

50 03 3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0No. Mar. 03 0087 I 07. A 000-599 03 0-007- 00 986 0-0-8 73 3 4 00 3 4 6 0 3 00 867 906 0 74 03 46 56 3 3 4085 886 98 75 885 76

More information

: ( ),,,,, 1958,,, , 263, 231, ,,,,,,, 4, 51, 5, 46, 1950, :,, 839, 3711, ( ) ( ) 20 ( ),, 56, 2, 17, 2, 8, 1,,,,, :,,,, ;,,,,

: ( ),,,,, 1958,,, , 263, 231, ,,,,,,, 4, 51, 5, 46, 1950, :,, 839, 3711, ( ) ( ) 20 ( ),, 56, 2, 17, 2, 8, 1,,,,, :,,,, ;,,,, : (1950 1955) 1950,,,,,,, 1949, ( 200433) 10,,, 1950,,,,,,, : 1950,,,,,,??,,,,,,,,,,, :,,, 1991, 1, 3 178 : (1950 1955),,,,, 1958,,, 1950 1955, 263, 231, 32 1950,,,,,,, 4, 51, 5, 46, 1950, :,, 839, 3711,

More information

2012 4 1 1 13 7. 8 2 2 1680 1691 2 11. 6 12 9 5 1722 ~ 1735 11 2 3 6 1735 ~ 1795

2012 4 1 1 13 7. 8 2 2 1680 1691 2 11. 6 12 9 5 1722 ~ 1735 11 2 3 6 1735 ~ 1795 31 4 10. 3969 /j. issn. 1000-7067. 2012. 04. 001 * 510610 310024 Abstract The art of Yixing teapot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Chinese craft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could be seen as a symbol

More information

9(3)人文封面

9(3)人文封面 102 9 3 243-256 摘要 30 1931 1930 322-323 1943 7 31 30 40 1895 1896 244 1 2005 1-17 1943 1933 73 2011 116 30 30 1931 1 2011 24 33 245 1937 1941 12 1930 322-323 1943 7 31 2003 28-59 1920-1925 1926-1937 1937-1978

More information

排版稿.FIT)

排版稿.FIT) 第 30 卷 第 2 期 2015 年 4 月 Journal ofjingdezhen University Vol.30No.2 Apr.2015 弘 扬 陶 瓷 文 化 提 升 名 城 价 值 特 约 栏 目 主 持 人 韩 晓 光 教 授 景 德 镇 是 闻 名 世 界 的 瓷 都, 千 年 不 息 的 窑 火 创 造 了 辉 煌 璀 璨 的 陶 瓷 艺 术, 同 时 也 积 淀 了 博 大

More information

9 61-89 2004 12 * * 62 9 1 2 3 4 5 6 1 3 4 5 6 7 8 2 3 4 5 6 63 7 8 12 1 1 1 1 2 3 1 6 1 1 9 56 11 13 24 2 7 8 9 64 9 7 7 3 4 9 10 23 11 1357 2468 11 10 19 2003 10 1 65 7 5 3 1 2 4 6 8 1 6 8 4 4 6 1 30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文化创新蓝皮书 24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探究 张胜冰 张 欣 摘 要: 近年来, 山东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 重大举措, 通过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等方式, 大 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 山东省逐步 建立并不断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 在政府的统一 规划指导下, 依靠一系列符合山东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政策措施,

More information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夏注 梅堯臣詩 的詩學意義 吳淑鈿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近代學者夏敬觀 1875 1953 於 1940 年出版了六本唐宋金詩選注其一為 梅堯臣 1 詩 梅堯臣的詩歌在宋代備受推崇但元明後肯定其成就者卻不多清代至後期 2 始由同光派重新提倡 夏敬觀是同光派中最大力推舉梅詩的學人對梅詩作了深入 3 研究選注之外尚對全部詩作做了校注 於現代梅詩研究有重要意義具有探討 價值本論文以夏注梅詩的詩學意義作為研究範圍考察夏氏選注的詩學思想詩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01-220 19 2 90 12 206-8 * 201 202 19 2 1 25-220?-194 2 188-141 157-141 3 56-88 75-88 4 5 1 1983 26-27 31 11 4 1936 1007-1063 1980 1985 60 3 1989.9 527-577 2 1984 53 3 145-86

More information

穨hair&sick

穨hair&sick "Medical Knowledge and Uses of Hair in Traditional China" 199777 The Taniguchi Foundation Medicine and the Expressive Body The 2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Comparative History of Medicine: East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9932005 1 1993-2005 The Urban Residential Housing System in Shanghai 1993-2005: the Marketization Process and Housing Affordability Jie Chen, Assistant Professor, Management School of Fudan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ªF¶Î

˘ªF¶Î 2004 3 129 153 1 2 NSC 92-2411 - H - 001-009 - A C 1 1 968 1 0 2 003 C. R. Boxer, The Christian C e n t u ry in Japan, 1549-165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Boxer 2 Helen J. Baroni,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339-367 20 1 91 6 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 339 340 20 1 1 1854-1921 1881-1973 Dante Germino 1 2 1979 Marianne Bastid- Bruguière 1990 1991 6 1995 2 1995 2 1998 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2011 8 4 Tibetan Studies No. 4 Aug. 2011 730020 G120 A 1000-0003 2011 04-0027 - 11 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 1 21 2 2011-04 - 24 1980 27 3 2006 60 28 2011 4 2 1907 12 1923 1959 1 1979

More information

第四章 东正教 俄中关系之意义再被稀释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 东正教 俄中关系之意义再被稀释的重要因素 2010 年 第 5 期 俄 罗 斯 研 究 No. 5, Oct. 2010 总 第 165 期 Russian Studies Gen. No. 165 无 处 不 在 的 身 影 东 正 教 介 入 俄 罗 斯 社 会 政 治 生 活 试 析 林 精 华 内 容 提 要 东 正 教 在 俄 国 远 不 只 是 一 种 宗 教, 而 是 俄 罗 斯 文 化 传 承 的 重 要 载 体, 在 后

More information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BIBLID 1026-5279 (2005) 94:2 p. 155-172 (2005.12) 155 1324 1254 1 330 1936 1747 [ 1 ] Keywords Ma Tuan-lin Wen-hsien T ng-k ao Catalog Edition E-mail: craacl@faculty. pccu.edu.tw [1] 1626 6 156 (2005.12)

More information

Master Dissertation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on the Christian Charity Career in the Modern Times of Suzhou (18501937) Master Candidate:Wu Xiaodi Supervisor: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3 4 2014 467 47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4 2014 030006 20 20 N092 O6-092 A 1000-1224 2014 04-0467-12 200 13 Roger Bacon 1214 ~ 1292 14 Berthold Schwarz 20 Luther Carrington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四 期 2009 年 4 月 頁 1-28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日 本 復 仇 觀 管 窺 以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 李 隆 獻 摘 要 本 文 延 續 筆 者 對 復 仇 / 復 仇 觀 的 歷 時 性 考 察, 以 日 本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管 窺 日 本 復 仇 觀 的 淵 源 與 嬗 變 之 跡 要 點 如 下 : 一

More information

中國博物館的行政體制與發展現況

中國博物館的行政體制與發展現況 1949 1949 21 1955 50 27 28 1958 1961 350 1962 221 2005 1983 (ICOM) 29 1 1988 (2001)(2002) 1 2002 30 (2003) (GA27-2002) (2003) (2004) (2005) (2007) 1 3 31 4 30 5 31 (GA27-2002) 1. 31 2008 3 20% 60% 80%

More information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李元皓 二十世紀初期京劇淨行演員及其唱腔研究 以 牧虎關 御果園 為例 二十世紀初期京劇淨行演員及其唱腔研 究 以 牧虎關 御果園 為例* 李元皓** 中文摘要 形成於十九世紀的京劇 在二十世紀初時 發展的勢頭風潮臻於極盛 新興 的唱片錄音科技也於十九世紀末抵達中國 留下了一批珍貴的老唱片 以不同於 書面文字的方式 記錄著京劇有聲的過往 老唱片所能記錄的雖然只有聲音 然 而聲音 亦即 唱腔 正是戲曲藝術的核心之一

More information

2 2016 2011 6 2014 2 2012 8 2011 3 5 2012 9 2011 2011 2015 2013 2011 2011 2015 2014 2014 2014 2011 1 1 2011 8 1 2015 2009 2.35

2 2016 2011 6 2014 2 2012 8 2011 3 5 2012 9 2011 2011 2015 2013 2011 2011 2015 2014 2014 2014 2011 1 1 2011 8 1 2015 2009 2.35 44 1 2016 1 Vol. 44 No. 1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an. 2016!"!!!!!"!!!!!"!" 20 *, C913.7 A 1002-3291 2016 01-0001-14 2015-11-10 * 2015-12-18 DOI 10.16197/j.cnki.lnupse.20151218.001,http://www.cnki.net/

More information

17

17 49 1 ( ) Vol. 49 No. 1 2009 1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Jan. 2009 () ()? (, 475001) :, () ; ;2500 3000,,, : ; ; ; ;; :B812092 : A : 1000-5242 (2009) 01-0016 - 06 :2008211217 :(1929 -

More information

0 6 Jun. 0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Vol. No. * 方铁黄禾雨 99 985 65009 ** 0 &ZD5 00 00 006 00 00 0 9 0 0 009 9 9 80 0 69 5 6 7 8 5 6 8 86 58 86 8 008 9 7 9 5 07 50 5 6769 00 60 5 7 96

More information

,,,,, 1970,,, ( ), ( ),,, ( ) ( ),,, ( ) ( ),,,,,,,,,, ( ),,,,,, (, ),,, :,,,,,,,, 64, 1970,,

,,,,, 1970,,, ( ), ( ),,, ( ) ( ),,, ( ) ( ),,,,,,,,,, ( ),,,,,, (, ),,, :,,,,,,,, 64, 1970,, 2002 12 4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Dec., 2002 No. 4 (1980 2000) 3 1 2 (11 ; 21, 100007) [ ] ; ; ; ; [ ] 65, [ ] D634135 [ ] A [ ] 1002-5162 (2002) 04-0063 - 14 Chinese community associations in

More information

4

4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The Formation of Intervention State and Development of German Administrative Law Michael Stolleis, Translated by WANG Yin-hong (1.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Frankfurt,

More information

0 The Qing History Journal Nov. 0 No. 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 K9 A 00-887 0-0 - 00-6 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 0-06 - 0 978 000 tianmi@ 6. com 0 CZS0 0 NJSY0 99 09 998

More information

育 達 科 大 學 報 第 41 期 民國 104 年 10 月 第 131-152 頁 Yu Da Academic Journal Vol.41, October 2015, pp. 131-152. 中國大陸公務員職位聘任制之探討 張佩琳 摘要 中國大陸的人事制度從源自蘇聯 黨政軍 的幹部制

育 達 科 大 學 報 第 41 期 民國 104 年 10 月 第 131-152 頁 Yu Da Academic Journal Vol.41, October 2015, pp. 131-152. 中國大陸公務員職位聘任制之探討 張佩琳 摘要 中國大陸的人事制度從源自蘇聯 黨政軍 的幹部制 中 國 大 陸 公 務 員 職 位 聘 任 制 之 探 討 張 佩 琳 An Assessment of the Employment System of Civil Servants in Mainland China Chang, Pei-Lin 抽 印 本 育 達 科 大 學 報, 第 41 期 131~152 頁 抽 印 本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10 月 Reprinted from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 13 卷 摇 第 2 期 2014 年 6 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Vol. 13 摇 No. 2 Jun. 摇 2014 芍 药 作 为 中 国 爱 情 花 冶 之 史 考 于 晓 南 1,2, 苑 庆 磊 1 1, 郝 丽 红 (1. 北

More information

20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016 年 村 坐 落 于 气 势 磅 礴 纵 横 交 错 的 阿 欲 部 山 脚 下, 距 西 一 镇 9 公 里, 是 现 今 仅 存 的 两 个 举 行 祭 火 并 保

20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016 年 村 坐 落 于 气 势 磅 礴 纵 横 交 错 的 阿 欲 部 山 脚 下, 距 西 一 镇 9 公 里, 是 现 今 仅 存 的 两 个 举 行 祭 火 并 保 第 33 卷 第 3 期 2016 年 6 月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文 化 旅 游 情 境 中 的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消 费 边 界 研 究 以 阿 细 祭 火 仪 式 为 例 邵 媛 媛 摇 吴 兴 帜 [ 摘 摇 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doc

Microsoft Word - 1-1.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 期 第 1-16 頁 2000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律 賦 在 唐 代 典 律 化 之 考 察 簡 宗 梧 游 適 宏 * 摘 要 通 常 中 國 文 學 史 專 著 述 及 賦 時, 總 會 提 到 唐 代 的 律 賦 此 一 論 述 透 露 了 多 種 意 義 : 一 是 就 中 國 文 學 史 言, 唐 代 律 賦 可

More information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頁 189-216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6, pp.189-216, December 2010 也談元代散曲中的茶文化 莊淑紅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在中國文學中 唐詩 宋詞 元曲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它們記錄並傳承著中 古時代的東方文化 記敘了那個時空下璀璨的中國歷史 在本論文中

More information

163-186

163-186 BIBLID 0254-4466(2000)18:1 pp. 163-185 18 1 89 6 6 1 * 1 6 1972.1 1986 2 1986.3 4-13 1994.12 1990.1 163 164 7 13 165 2 3 1772-1778 37 43 4 3 2 1. 6 1987.9 292 2. 1939.11 3. 8 20 1995.5 87 3 13-2 1986.3

More information

5 05 5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No. May 05 0087 I 07. A 000-599 05 0-07- 4 5 05-0-0 4 5 96 6 994 4 008 408 409 8 05 979 984 96 5 9 987 55 006 67 0 05 00 987 5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通 識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五 期 2009 年 06 月 頁 01 ~ 24 開 南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臺 灣 寺 廟 碑 碣 與 村 莊 社 會 (1683-1945) 1 王 志 宇 摘 要 本 文 以 臺 灣 寺 廟 碑 記 為 對 象, 從 寺 廟 碑 碣 的 類 型 及 內 容 進 行 分 析, 以 此 來 觀 察 臺 灣 鄉 村 社 會 的 權 力 運 作 情 況 作

More information

叶 洪 生 : 论 还 珠 楼 主 李 寿 民 的 是 非 功 过 2012 年 第 4 期 剑 仙 神 话 志 怪 冒 险 传 奇 种 种 题 材 内 容 的 超 长 篇 武 侠 巨 构 并 未 全 部 完 成 当 故 事 进 行 到 蜀 山 剑 侠 后 传 ( 以 下 简 称 后 传 ) 第 五

叶 洪 生 : 论 还 珠 楼 主 李 寿 民 的 是 非 功 过 2012 年 第 4 期 剑 仙 神 话 志 怪 冒 险 传 奇 种 种 题 材 内 容 的 超 长 篇 武 侠 巨 构 并 未 全 部 完 成 当 故 事 进 行 到 蜀 山 剑 侠 后 传 ( 以 下 简 称 后 传 ) 第 五 第29卷 第4期 2012年8月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9 No.4 Aug. 2012 论还珠楼主李寿民的是非功过 试揭开 蜀山剑侠传 及 蜀山系谱 群龙 烂尾 之谜 叶洪生 历史月刊 杂志社 台湾 台北 251 摘 要 近现代 中国武侠小说之王 还珠楼主巨著 蜀山剑侠传 内容宏富 无所不包 号称是 武侠百科全书

More information

194 边 疆 考 古 研 究 ( 第 14 辑 ) 由 此 可 知, 瓮 衮 汪 古 只 是 一 词 的 不 同 译 音, 应 是 神 之 意 汪 古 部 当 是 以 所 居 的 瓮 衮 山 为 该 部 族 的 名 称, 而 非 来 自 长 城 之 蒙 古 语 译 音, 更 非 来 自 匈 奴 温

194 边 疆 考 古 研 究 ( 第 14 辑 ) 由 此 可 知, 瓮 衮 汪 古 只 是 一 词 的 不 同 译 音, 应 是 神 之 意 汪 古 部 当 是 以 所 居 的 瓮 衮 山 为 该 部 族 的 名 称, 而 非 来 自 长 城 之 蒙 古 语 译 音, 更 非 来 自 匈 奴 温 阴 山 汪 古 与 景 教 遗 存 的 考 古 学 观 察 魏 坚 张 晓 玮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历 史 学 院, 北 京,100872) 生 活 在 金 元 时 期 的 汪 古 部, 主 要 分 布 于 阴 山 南 北, 随 着 考 古 调 查 和 研 究 工 作 的 深 入, 大 量 的 汪 古 部 遗 存 逐 步 被 发 现 和 认 知 这 其 中, 包 括 保 存 较 为 完 好

More information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0 No. 0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 南 京 大 学 历 史 系, 江 苏 南 京 009) 新 文 化 运 动 以 后, 中 国 的 文 史 学 术 界 大 致 分 为 南 北 两 大 系 统, 以 新 旧 为 重 要 分 野 其 中, 位 于 南 京 的 东 南 大 学 多 被 视 为 南 方 旧 学 的 重 镇 9 年 南 京 国 民 政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參 行 玲 年 年 理 行 年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關 懷, 使 得 作 品 內 涵 有 著 生 命 悲 嘆 生 死 的

More information

32 2 2013 227 23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2 No. 2 2013 100191 4972 N092 TS-092 A 1000-1224 2013 02-0227-12 1 1 10 9 1 2012-09-03 2013-06-25 1962 2008 228 32 10 1298 1324 1324 1325

More information

146 9 966-1037 1022 1025 903-960 1126-1193 1127-1206 ca.656-713 ca.834-ca.883 9 th cent. 1 1 9 76 48

146 9 966-1037 1022 1025 903-960 1126-1193 1127-1206 ca.656-713 ca.834-ca.883 9 th cent. 1 1 9 76 48 9 145-174 2004 12 * 1022 1025 * 146 9 966-1037 1022 1025 903-960 1126-1193 1127-1206 ca.656-713 ca.834-ca.883 9 th cent. 1 1 9 76 48 147 2 1091-1132 3 4 5 1127-1194 6 2 2001 10 717 3 1998 11 1107 4 252

More information

WTO IMF G

WTO IMF G 208 9 * 200083 D80 A 006-9550 208 09-009-9 * KX6056 00 207DHC002 09 WTO IMF G20 996 0 208 9 40 207 229 998 Pew Research Center 207 206 4.9% 30 200 950 2580 2050 4.9% 7.4% 2.6%.6% 2003 20 6 2 3 2 3 2 208

More information

May Arab World Studies No

May Arab World Studies No 2014 5 May. 2014 3 Arab World Studies No.3. 2004 50 2010 5 32 1955 2004 1 2004 7 2014 1 2010 5 13 14 Gaafar K.Ahmed, Sino- Arab Relations, Ph.D. Dissert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June 1996. Gaafar K.Ahmed,

More information

课题调查对象:

课题调查对象: 1 大 陆 地 方 政 府 大 文 化 管 理 职 能 与 机 构 整 合 模 式 比 较 研 究 武 汉 大 学 陈 世 香 [ 内 容 摘 要 ] 迄 今 为 止, 大 陆 地 方 政 府 文 化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已 经 由 试 点 改 革 进 入 到 全 面 推 行 阶 段 本 文 主 要 通 过 结 合 典 型 调 查 法 与 比 较 研 究 方 法, 对 已 经 进 行 了 政 府

More information

2011 2011 A B A 18 A 2006 2007 2008 2007 2007a 2007b 2007 2010 2010 2011 2009 2007 2011 23

2011 2011 A B A 18 A 2006 2007 2008 2007 2007a 2007b 2007 2010 2010 2011 2009 2007 2011 23 A 18 * A 18 A D035. 1 A 1674-2486 2015 02-0022 - 25 Bennett 1976 Cell 1977 Whyte 1974 * chennabo@ mail. sysu. edu / 12YJC840048 13YJA810002 985 22 2011 2011 A B A 18 A 2006 2007 2008 2007 2007a 2007b 2007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More information

National Cheng Kung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Vol.41, December 2011, pp.199-236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 Century of

National Cheng Kung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Vol.41, December 2011, pp.199-236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 Century of 2011 年 12 月, 頁 199-236 成 功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近 百 年 梅 州 地 區 的 道 教 : 以 呂 帝 廟 為 探 討 中 心 1 游 子 安 摘 要 清 代 梅 州 有 三 帝 廟 呂 帝 廟 等 多 所 道 場, 經 歷 百 年 變 遷,1990 年 梅 州 市 登 記 開 放 的 宗 教 活 動 場 所 190 處, 其 中 佛 教 93 處, 道 教 僅 1 處,

More information

14-2-人文封面

14-2-人文封面 107 14 2 99-116 2013 11 10 2015 3 2015 100 2015 95 7 1 2015 Constitutionalism 1998 1 Lane, 1996, p. 50 1 2010 37-68 2013 117 2 3 1 2 2015 49-51 3 101 2007 2014 2011 2014 39-45 8 7 Linz 2000, p. 70, 94-95

More information

瑏瑡 B ~ 瑏瑡

瑏瑡 B ~ 瑏瑡 210093 1200 K928. 6 A 1005-605X 2014 04-0059- 10 The Taihu Lake Basin in the Regional History Study Jiangnan or West Zhejiang GAO Yi - fan FAN Jin - min Histor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More information

31

31 -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No.5, 2016 The Purported Regime of the Tax-sharing System in China and Its Future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XIONG Wei Abstract: Key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661B0ECAE74B2A7AABAA4A4B0EAB941A7F8B0F2C2A6B1D0A87C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661B0ECAE74B2A7AABAA4A4B0EAB941A7F8B0F2C2A6B1D0A87C2E646F63>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Journal 香 港 教 師 心 報, Vol. 2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2004 地 域 差 異 的 中 國 農 村 基 礎 教 育 發 展 與 香 港 的 教 育 投 資 援 助 容 萬 城 香 港 浸 會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教 育 經 濟 學 者 們 重 視 教 育 的 經 濟 價 值, 在 眾 多 的

More information

political-legal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political-legal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1 / 2 / / 1 2 McCulloch v. State of Maryland Gibbons v. Ogden James C. F. Wang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tics An Introduc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all 2002 pp. 161-177 2009 1994 329 107 2012 1 3 1990 4 1956

More information

6張謇教育思想之研究.doc

6張謇教育思想之研究.doc 1. (74)16 5-30 2. (61) 3. (84) : 4. (51) 5. (76) 6. (52) 7. (82) - : 267-276 :: 8. (86) 9. (84) 140 243-255 10. (88) 11. (86) 115-144 12. (51) 408-425 13. (6) 33-36 14. (67) 15. (19) 16. ( ) (72) 17. (75)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

content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JournalVol. 6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2007 (1994-2005) Learning experience in public-exam-oriented "Liberal Studies" an analysis of AS Liberal Studies examination reports (1994-2005)

More information

,,,,,,,,,,1861 12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1 1 1953 1953 18731953 ( ) 54440 3

,,,,,,,,,,1861 12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1 1 1953 1953 18731953 ( ) 54440 3 ()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2000 5 No. 5 2000 ( 200433) [] [ ],,,, [] K254 C921 [] A [ ] 0257 0289(2000) 05 0033 012 The Effect of the War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n the Population of Zhejiang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309-327 19 1 90 6 80 1983 1 * 1 1983.8 195-206 309 310 19 1 2 1.1983 1986 3 2 1984.9.21 1986.12.18 1984 12 42-46 1996 3 45-47 1987.2.4 1992 1 127-130 1995.12.17 1996.1.13

More information

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省思:以六朝隋唐為例

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省思:以六朝隋唐為例 - 1 - 1 2-2 - 3 4 5 6 7 8 9-3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4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5 - 28 29 30 Ο 31-6 - 32 33 34 35 36 37 38-7 - 39 40 41 42 43-8 -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9 - 53 54 55-10 -

More information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2005132227~23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 2 1 430079 2 430081 3 PLS B849:C93 1 [1] 45~65 Hofstede [2] Chemers Hofstede [4,5] Chemers idiographic approach [6] nomothetic approach HouseWright [3]

More information

1 科 学 谋 划, 有 序 促 进 扶 贫 工 作 的 持 续 发 展 1.1 科 学 定 位, 精 准 发 现 地 方 的 需 求 按 照 国 家 生 态 功 能 区 的 划 分, 库 伦 旗 属 重 点 生 态 保 护 开 发 区 这 里 生 态 环 境 优 良 特 色 作 物 资 源 优 势

1 科 学 谋 划, 有 序 促 进 扶 贫 工 作 的 持 续 发 展 1.1 科 学 定 位, 精 准 发 现 地 方 的 需 求 按 照 国 家 生 态 功 能 区 的 划 分, 库 伦 旗 属 重 点 生 态 保 护 开 发 区 这 里 生 态 环 境 优 良 特 色 作 物 资 源 优 势 Major Strategy and Policy Research 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精 准 扶 贫 中 科 技 的 作 用 * 中 国 科 学 院 内 蒙 古 库 伦 旗 扶 贫 对 策 与 成 效 1 张 铜 会 2 唐 炜 1 中 国 科 学 院 寒 区 旱 区 环 境 与 工 程 研 究 所 兰 州 730000 2 中 国 科 学 院 科 技

More information

10 ( ) ( ) [5] 1978 : [1] (P13) [6] [1] (P217) [7] [1] (P19) : : [1] [4] (P1347) (P18) 1985 : [1] (P343) 1300 : [1] (P12) 1984 :

10 ( ) ( ) [5] 1978 : [1] (P13) [6] [1] (P217) [7] [1] (P19) : : [1] [4] (P1347) (P18) 1985 : [1] (P343) 1300 : [1] (P12) 1984 : 27 3 ( ) Vol.27 No.3 2010 5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May 2010 ( 518060) : ; : ; : ; ; ; ; : F 127.9 :A :1000-260X(2010)03-0009-13 30 [2] : [2] (P381) 1979 : : [3] :1978

More information

,2488, %, 80 %,,, ( 1) ,,35 %, 8 ( 2),,3/ 4,; 20 %, ( 3),, 68 %, 14 % 3, 18 %,20 % ( 1), 17 % 1 %

,2488, %, 80 %,,, ( 1) ,,35 %, 8 ( 2),,3/ 4,; 20 %, ( 3),, 68 %, 14 % 3, 18 %,20 % ( 1), 17 % 1 % 30 1 2006 1 Vol130, No11 January 2006 2 Population Research,,,,,, : ; ;, ;, ;, ;, ;, :100872,,,,,,,,, 1, 40, 8 %10 %,, 30 %40 %,,16 %,,15 %20 %,,,,,, 1, 1946 WHO,,WHO 2, (self - assessment of health self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193-224 21 1 92 6 * 193 194 21 1 848 1 1 1990 555-580 1983 1987 269-281 2 1980 244-246 195 2 3 P.2049 V 925 931 4 P.2032 V 937-946 2 1997 48-70 1996 10 11 3 1987 138-146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sds2014_04.docx

Microsoft Word - csds2014_04.docx 為 什 麼 是 少 數 民 族 華 僑 華 人? 一 位 中 國 學 者 的 解 答 * 2015 張 振 江 2014 年 4 月 4-5 日, 澳 洲 國 立 大 學 亞 洲 太 平 洋 研 究 院 (Research School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at the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和 中 國 暨 南 大 學 國 際 關

More information

17 20 ;,,,,,15 ;,, 3 (Push2Pull Theory),,,, 20 70, (Bertil Lintner) ,, [1 ], 17, :(17-19 ),,,,,2000,,,,, 15,,,,,,,,, 17,1511,1570, 1626,

17 20 ;,,,,,15 ;,, 3 (Push2Pull Theory),,,, 20 70, (Bertil Lintner) ,, [1 ], 17, :(17-19 ),,,,,2000,,,,, 15,,,,,,,,, 17,1511,1570, 1626, 2008 1 No. 1 2008 ( 133 )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General Serial No. 133 Ξ (, 361005) :,, 17, 20, 20 50,,,,,,,, :; ;; :D632. 4 :A :1003-9856(2008)01-0069 - 13 (emigration),, 3 :,,, 18 19,12 13 17 20 ;,,,

More information

:,; ;, ( ) 25,, 80 90, 90,,,,,,, ( ), ( ), %,, , ,, ( ),,, ;,,,,,,,,,, ( ) , , 3395,3400, 20 % 30 %,

:,; ;, ( ) 25,, 80 90, 90,,,,,,, ( ), ( ), %,, , ,, ( ),,, ;,,,,,,,,,, ( ) , , 3395,3400, 20 % 30 %, 2005 12 3 ( 100101 ;) ( 100101) :,,,,,,,, : 20,, 20 90,,,,,,,,,,,,,,,,,,,, 3 Urban China Research Network (UCRN) in Albany, New York,,Scott Rozelle,,,, 45 :,; ;, ( ) 25,, 80 90, 90,,,,,,, ( ), ( ), 2003

More information

2005 3,? :; ;, ;,,,,,,1 % %,,,,, 1 %,,,, : () ;, ;,,,,,,,,,,,,, (2004) ( GBΠT ) 16 (2004), (2004) 47

2005 3,? :; ;, ;,,,,,,1 % %,,,,, 1 %,,,, : () ;, ;,,,,,,,,,,,,, (2004) ( GBΠT ) 16 (2004), (2004) 47 : 3 ( 100836) :,, : :,,,,,,,,,,, ; (),,,,,??,??,,?,? 1982 1995,?,,?, 3 (2004) (Harry X. Wu) ;(:Measuring Output of Service Sector in China ; :16913107) (:; :70273058), 46 2005 3,? :; ;, ;,,,,,,1 % 1987

More information

1 2 1901 1906 1906 1 2 3 3 1895 1897 4 20 4 5 52 1 2 1894 1911 1865 1936 1882 1888 1895 1897 1900 1901 1981 26 ~ 41 1987 41 ~ 96 3 1981 1982 1991 1993

1 2 1901 1906 1906 1 2 3 3 1895 1897 4 20 4 5 52 1 2 1894 1911 1865 1936 1882 1888 1895 1897 1900 1901 1981 26 ~ 41 1987 41 ~ 96 3 1981 1982 1991 1993 2012 9 3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September 2012 No. 3 * 361005 1897 1899 1898 1901 1901 1906 K257. 1 A 1002-5162 2012 03-0051 - 11 Rise and Growth of Zhong He Tang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Hsing

More information

~ Jason Thompson, A History of Egypt: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Cairo: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08, p

~ Jason Thompson, A History of Egypt: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Cairo: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08, p 2015 3 Mar. 2015 2 Arab World Studies No.2 Margot Badran, Dual Liberation Feminism and Nationalism in Egypt 1870~1925, Spring, 1988, p.24. 77 ~ Jason Thompson, A History of Egypt: From Earliest Times to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 Managing Traditional Temples A Case Study of Representative Temples in CHIA-YI i Abstract This research used the methodology of field study historical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

More information

32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2 期 1. 2. (1) (2) 1 2 1 1986 60 A 282-294 Valerie Hansen,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

32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2 期 1. 2. (1) (2) 1 2 1 1986 60 A 282-294 Valerie Hansen,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 BIBLID 0254-4466(2010)28:2 pp. 327-362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2 期 ( 民 國 99 年 6 月 ) ** * 關 鍵 詞 : 2009 1 5 2009 11 3 2010 5 6 * ** 2008.8.14-16 327 32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2 期 1. 2. (1) (2) 1 2 1 1986 60 A 282-294

More information

0 000 00 70 7 80 000 % 90 00 7 80 0 7 000 000 7 9 0 0 7 7 8 Gorgoroon 000 8 8 7 8 9 99 7 7 008 9 E. H. Blair and J. A. Robertson The Philippine Island

0 000 00 70 7 80 000 % 90 00 7 80 0 7 000 000 7 9 0 0 7 7 8 Gorgoroon 000 8 8 7 8 9 99 7 7 008 9 E. H. Blair and J. A. Robertson The Philippine Island 0 7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No. Jul. 0 郭 卫 东 0087 K 0 A 000-99 0 0-0- 8 8 7 79 8 00 00 0 9 00 00 000 00 000 00 000 0 9 00 97 7 00 Nassau 7 000 0 08 000 00 Trumball

More information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32 3 2011 347 359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2 No. 3 2011 100190 1001 1120 120 11 20 N092 A 1673-1441 2011 03-0347-13 J. Needham 1900 1995 1 287 1 2 R. K. Merton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01 12 93-122 * 2012.7.10 2012.12.5 * 94 638-712 677-744 709-788 749-814 -850-867 1 980-1052 1007-1072 1037-1101 1010-1071 1032-1098 1007-1072 1009-1059 2 1023-1063 992-1049 1002-1069 * 1 2 49 880 1997

More information

magic power

magic power 93 2015.6 14 1 93-120 2012 94 1 2 3 magic power 4 2014 2722 5 1 2 83-103 3 292 4 45 5 95 2012 6 7 6 7 70-98 96 8 1657 1681 1737 9 1745 3 3 3 1959 8 59-105 9 2014 7 14 97 214 175 10 廍 11 12 13 14 1737 1846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Wu Garden, which was erected by Wu Fami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 Guang ( 道 光 ) of the Qing dynasty ( 清 朝 )in downtown area of nowada

ABSTRACT Wu Garden, which was erected by Wu Fami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 Guang ( 道 光 ) of the Qing dynasty ( 清 朝 )in downtown area of nowada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建 築 與 城 鄉 研 究 學 報 第 十 六 期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十 二 月 研 究 論 文 第 17 頁 37 頁 Journal of Building and Plann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cember 15, Dec. 2010, Research, pp.17-37 吳 園 : 邊 陲 內 地 富 庶 氣 勢

More information

9 瑏 瑠 9 瑏 瑠 99 00 00 00 9 9 9 00 00 9 9 999 999 9

9 瑏 瑠 9 瑏 瑠 99 00 00 00 9 9 9 00 00 9 9 999 999 9 0 The Qing History Journal Aug. 0 No.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K9 A 00-0 - 0-00 -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櫍

More information

营养学于一身的著作 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膳专书 书中许多内容对今天人们的饮食 营养 食疗食补 养生避忌等有着指导性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问世之后进献元朝文宗皇帝 文宗批示 命中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 兹举也 意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 推 ①忽思慧又作和斯辉 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 恩泽之厚

营养学于一身的著作 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膳专书 书中许多内容对今天人们的饮食 营养 食疗食补 养生避忌等有着指导性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问世之后进献元朝文宗皇帝 文宗批示 命中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 兹举也 意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 推 ①忽思慧又作和斯辉 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 恩泽之厚 元代宫廷饮食文化探秘 文章编号 1001-5558 2011 01-0202-06 双 金 摘要 成书于 1330 年的 饮膳正要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集饮食文化与营养学于 一身的著作 是元朝蒙古族医学家 营养学家忽思慧于担任元仁宗宫廷饮膳太医期间 在积 累丰富的烹饪技术 营养卫生及饮食保健等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该书在我国蒙古 族 汉族医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饮膳正要 元代 宫廷 饮食文化

More information

第 1 期 李 栋 : 鸦 片 战 争 前 后 英 美 法 知 识 在 中 国 的 输 入 与 影 响 85 1 2 3 P. 612 1903 3 ideal - types 4 khadi 4 P. 1457 1842 1842 1. 1842 Robert Morrison 1792-1834

第 1 期 李 栋 : 鸦 片 战 争 前 后 英 美 法 知 识 在 中 国 的 输 入 与 影 响 85 1 2 3 P. 612 1903 3 ideal - types 4 khadi 4 P. 1457 1842 1842 1. 1842 Robert Morrison 1792-1834 32 1 2014 01 政 法 论 坛 Tribun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Vol. 32 No. 1 Jan. 2014 * 李 栋 从 1807 年 英 国 传 教 士 马 礼 逊 东 渡 来 华 传 教 开 始, 英 美 法 知 识 与 近 代 中 国 发 生 联 系 英 美 传 教 士 和 零 星 中 国 人, 通 过 自 己 的 方 式 和 努 力

More information

Tenure-track Tenure-track WTO Peer Effect 46

Tenure-track Tenure-track WTO Peer Effect 46 2004 ~ 2014 * 21 Tenure-track 2004 2004 Tenure-track * 45 2015 1 3 21 2003 Tenure-track Tenure-track WTO 2004 985 Peer Effect 46 2007 Tenure-track Tenure AAUP 1915 12 31 1 1940 7 1 Tenure-track 2 Tenur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_0目錄.doc

Microsoft Word - 6_0目錄.doc 博 物 館 與 文 化 第 6 期 頁 35~68(2013 年 12 月 ) Journal of Museum & Culture 6 : 35~68 (December, 2013) 臺 灣 地 方 文 化 館 政 策 呈 現 之 多 元 文 化 2 蘇 明 如 Multi-Culture Study on Project of Taiwan Local Cultural Museums Ming-Ju

More information

Prasenjit Duara 3 nation state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4 1. A C M J M M

Prasenjit Duara 3 nation state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4 1. A C M J M M N.W.J.E 1001-5558 2012 02-0115-14 C95 A 1945 N. W. Journal of Ethnology 2012 2 73 2012.No.2 Total No.73 1 2 56 Prasenjit Duara 3 nation state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4 1. A C 1945. 2 1905. M.

More information

three regions or three strata 3 Seneca 4 ~ 65 Quaestiones naturales 4 Themon 1349 ~ 1361 Questions on the Four Books of Aristotle's Meteorolo

three regions or three strata 3 Seneca 4 ~ 65 Quaestiones naturales 4 Themon 1349 ~ 1361 Questions on the Four Books of Aristotle's Meteorolo 33 3 2014 259 271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3 2014 100190 N092 P1-092 A 1000-1224 2014 03-0259-13 exhalation vapour smoke 1 2 2014-02-18 2014-09-21 1977 260 33 1 three regions

More information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興大人文學報 第五十三期頁 167-192 二 一四年九月 從萬物有靈到聖王崇拜 臺灣三官信仰流變之探析 李建德* 摘 要 三官信仰源於漢末古天師道歷經各朝的發展正一 靈寶 上清 樓觀 全 真等道教宗派及明代以來的新興民間秘密教派皆參與其發展使三官信仰產生極大 的變革進而影響當代臺灣社會對三官神的認知筆者透過文獻研究法先考證三 官神由漢末至宋 元的流變提出 正一發其端而靈寶成其大 的觀點 其次對 明

More information

104王三慶.doc

104王三慶.doc 2005 12 95 120 4 2 437-464 On Establishment and Abolishment of 95 New Words made by Wu Tse-t ien, as well as Multiple Version of Written Languages Wang San-Ch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More information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Local Governance: Function and Limitation A Case Study of Non-local Wenzhou Chamber of Commerce Chen Shengyong,Ma Bin Abstract: Since 199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enzhou model

More information

稡 2010 06 141-161 * 2010.03.31. 2010.05.15. 2010.06.04. 141 2010.06. 1 2 3 4 5 1 451 1994 1992 2 稡 1987 3 4 1997 14-25 5 91950 1989 1990 3 19 142 6 7 232 叀 叀 8 9 17:1 6 1996 14-15239340-342 7 1982 222-223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从 宣 押 入 内 到 独 班 奏 事 : 南 宋 韩 侂 胄 的 专 权 之 路 韩 冠 群 (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人 文 与 传 播 学 院, 上 海 200234) [ 摘 要 ] 韩 侂 胄 是 南 宋 政 治 史 上 的 重 要 人 物 考 察 韩 侂 胄 成 功 上 台 并 维 持 专 权 的 具 体 方 式, 发 现 宁 宗 对 韩 侂 胄 一 以 贯 之 的 信 任 与 倚 重

More information

Fudan Education Forum Vol.16 No.5 [2] [3] [4] 90 [5] [6] [7] Martha Nussbaum [8]

Fudan Education Forum Vol.16 No.5 [2] [3] [4] 90 [5] [6] [7] Martha Nussbaum [8] 40 200062 40 DOI:10.13397/j.cnki.fef.2018.05.002 The Tension and Vitality of Education Reform: An Analysis of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s of Education Reform over 40 Years of Reform and

More information

% 65 7% % %

% 65 7% % % 2011 12 21 * 200020 21 20 FDC NDC F840. 67 A 1005-1309 2011 12-0088 - 013 2010 10 28 8 64 10 18 33 21 2011-11 - 12 * 21 09&ZD053 88 2011 12 21 60 60 10% 65 7% 2000 1999 60 11. 11% 1999 1 65 2001-2010 6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王健文_0113

Microsoft Word - 王健文_0113 成 大 歷 史 學 報 第 三 十 九 號 BIBLID1683-9794(2010.12)39. pp.1~40 2010 年 12 月, 頁 1~40 成 功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整 齊 鄉 俗 與 鬼 神 世 界 的 統 一 : 帝 制 中 國 初 期 的 信 仰 秩 序 王 健 文 摘 要 本 文 嘗 試 從 三 個 不 同 面 向 探 討 帝 制 中 國 初 期 在 信 仰 與 意 識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