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标题"

Transcription

1 哲学社会科学版 编辑委员会 编委会主任 赖海榕 编委会副主任 郑家建 陈永森 ( 常务 ) 陈 颖 委 员 ( 按姓氏笔画为序 ) 王晓德 方宝川 叶 青 叶松荣 李小荣 李建建 李豫闽 余文森 汪文顶 张华荣 连 榕 陈 颖 陈志勇 陈永森 林大津 林旭霞 林国平 林新年 郑家建 袁勇麟 黄茂兴 葛桂录 谢宗贵 曾盛聪 赖海榕 潘玉腾 主 编 陈永森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 双月刊 2020 年 1 月 28 日出版

2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目 录 ( 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 论改革开放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陈学明 ( 1 )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教师职业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韩喜平ꎬ 李 帅 ( 9 ) 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重要论述的时代性贡献 王明春ꎬ 郑传芳 (17) 社会学研究 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 来自中国特大城市的证据 张海东ꎬ 袁 博 (25) 网络公共空间分化及其发展趋向 基于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话语实践分析 吴海琳ꎬ 王敬贤 (38) 修辞学大视野 (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入选栏目) 本期话题: 生者与逝者的修辞对话 特约主持人: 谭学纯 生者与逝者的对话: 言语交际类型的修辞学思考 林大津 (46) 汉语 死亡 类词语: 基于修辞学视角的分析 冯海霞ꎬ 周 荐 (53) 古代文学研究 醉僧何不成问题? 宋诗醉僧形象略论 李小荣 (61) 元末明初吴中文学的诗歌宗尚 以北郭文人群为中心 李茜茜 (72)

3 2019 年第 6 期 ( 总第 219 期) 梁章钜 «制义丛话» 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困境 黄淑芬 (81) 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美国的颠覆性技术创新: 基于创新型组织模式研究 沈梓鑫 (91) 金融化背景下美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及其影响 裴祥宇 (101) 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基本环节 基本路径与保障机制 张德祥ꎬ 牛军明 (111) 我国高质量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 岳昌君ꎬ 邱文琪ꎬ 朱亚洲 (120)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 价值意蕴 基本特征及其组织形式 蒋 盈ꎬ 杨 银 (133) 物质文化史研究 闻香识人: 宋人对进口香药的利用与他者想象 张锦鹏 (140) 郑和下西洋所携入异兽 糜里羔 再考 图像与文本中的蓝牛羚 周 佳 (149) 何为大黄? 全球流动 历史演进与形象变迁 林日杖 (160) 期刊基本参数: CN35 1016/ C 1956 b A4 172 zh P 10. 00 2000 18 2020 01 执行编辑: 徐 瑶 封面设计: 王 玮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 Specidlized Series of University Journals in China 网址: WWW sju cnki net

4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ꎬ No 1 Major Contents On the Marxist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Praxis of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up CHEN Xue ming ( 1 ) The Implications of Xi Jinping s Important Discussion on the Teacher s Occupation in the New Era Dual Binary Labor Market and Class Identity of Urban Residents Evidence from China s Megaciti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etwork Public Space and Its New Trend of Development : Linguistic Practice Analysis Based on Network Public Space HAN Xi pingꎬ LI Shuai ( 9 ) ZHANG Hai dongꎬ YUAN Bo (25) WU Hai linꎬ WANG Jing xian (38) On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Rhetorical Reflections on Communication Types An Analysis of death Words from the Rhetoric View Why isn t Drunk Monk a problem?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Image of Drunk Monks in Song Dynasty s Poetry The poetry of Wuzhong Literature in the Late Yuan and early Ming Dynasties Focusing on Beiguo Literati group LIN Da jin (46) FENG Hai xia ꎬ ZHOU Jian (53) LI Xiao rong (61) LI Xi xi (72) Disruptiv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tudy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Model SHEN Zi xin (91) The Grow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America and its Impacts from Financialization Perspective PEI Xiang yu (101) The Basic Linksꎬ Basic Path and Guarantee Mechanisms of Classifie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De xiangꎬ NIU Jun ming (111)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High Quality Human Resources in China YUE Chang junꎬ QIU Wen qiꎬ ZHU Ya zhou (120) Learning Commun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ꎬ Characteristics and Organizational form A New Research on the Mi Li Kao carried by Cheng Ho: Nilgai in Image and in Text JIANG Ying ꎬ YANG Yin (133) ZHOU Jia (149)

5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0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 论改革开放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陈学明 (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哲学学院ꎬ 上海 200433) 摘 要: 中国 40 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ꎬ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立足点和出 发点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运动学说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和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改革具有 理论上的依据ꎻ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矛盾理论为正确面对资本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ꎻ 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原 则成了坚持对外开放 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立足点ꎻ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确保中国行驶 在正确的航道上ꎮ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双向关系: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ꎻ 马克思主义指引和推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ꎮ 关键词: 改革开放ꎻ 马克思主义哲学ꎻ 社会矛盾学说ꎻ 辩证的矛盾理论ꎻ 总体性原则ꎻ 唯物主义认 识论 中图分类号: K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001 08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ꎬ 这是明摆着的事实ꎬ 很少有人加以否定ꎮ 那么ꎬ 中国的 改革开放实践究竟是在什么样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是 证实 还是 证伪 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是 远离 了马克思主义还是仍然走在马克思主义的大道 上? 对此ꎬ 则颇有争议了ꎮ 我们在这里ꎬ 通过对改革开放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揭示ꎬ 来说明 改革开放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ꎬ 来说明尽管改革开放实践确实推进了马克思主义ꎬ 甚至 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ꎬ 但从总的来说ꎬ 改革开放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出发点和立足 点的ꎬ 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照耀ꎬ 改革开放实践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ꎮ 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运动学说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和 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改革具有理论上的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ꎬ 提出了必须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 七个方面的思想ꎬ 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ꎮ 确实ꎬ 以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运动学说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最根本的理论 依据ꎮ 恩格斯在为马克思落葬仪式的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一生有两个最伟大的发现ꎬ 其中第一个发现就是 发现了社会发展规律ꎬ 并认为这一发现的意义不亚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ꎮ 马克思发现的社会发展规律就是: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ꎬ 是 收稿日期: 2019 10 28 作者简介: 陈学明ꎬ 男ꎬ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哲学学院教授ꎬ 博士生导师ꎮ

6 2 2020 年 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ꎮ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伟大发现ꎬ 实际上是 找到了一个 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 所掩盖着的 简单事实 : 人们首先必须吃 喝 住 穿ꎬ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 科学 艺术 宗教等等ꎻ 所以ꎬ 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ꎬ 从而一个民族 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ꎬ 便构成基础ꎬ 人们的国家设施 法的观点 艺术以至宗教观念ꎬ 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ꎬ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ꎮ 贯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伟大发现的基本思想ꎬ 就是把社会及其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ꎮ 所谓自然历史过程说ꎬ 是指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ꎬ 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 必然 的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ꎮ 这个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 济基础的状况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ꎬ 正是这两对 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发展ꎮ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ꎬ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ꎮ 马克思主义有其确定的 本质ꎬ 社会矛盾运动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ꎮ 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实践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 民ꎬ 在自觉地推进以社会矛盾运动为基本内容的唯物史观中国化过程中进行的ꎮ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生长点ꎮ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ꎬ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ꎮ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理论依据就是唯物史观ꎬ 更具体地说就 是把生产力视为构成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ꎮ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ꎬ 在生产力还 十分落后的情况下ꎬ 当然不能有 够格的社会主义 ꎬ 基于此ꎬ 唯一的选择是大力发展生产力ꎮ 邓小 平这样说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发展生产力ꎮ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实现共产主 义ꎬ 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ꎮ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ꎬ 是一个很 长的历史阶段ꎬ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ꎬ 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ꎮ ② 20 世 纪 70 年代初末 80 年代初ꎬ 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率领下ꎬ 毅然决然地把工作重心转 移经济建设ꎮ 自此以后ꎬ 中国就形成了发展ꎬ 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共识ꎬ 整个民族 整个国家都围绕着 发展经济 发展生产力这一目标运转ꎮ 这是中国的一个重大转折ꎬ 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转折ꎬ 实际 上这也就是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一次重大转折ꎮ 其二ꎬ 确认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ꎮ 中国道路确认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ꎬ 中国道 路的开辟建立在对当下中国社会的性质的这一基本认定的基础之上ꎮ 承认生产力决生产关系ꎬ 这是唯 物主义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关键ꎮ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 系ꎮ 把握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ꎮ 中国道路的开创者正是如 实地反映了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ꎬ 严格地从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ꎬ 提出我国 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ꎬ 并以此作为制定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基础ꎮ 可以说ꎬ 确认我国目前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深刻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基本规律的结 果ꎮ 确定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ꎬ 主要就是确定目前我国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符合的所有 制形式ꎮ 这就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ꎬ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份ꎬ 把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ꎮ 按照这一基本经济制度ꎬ 中国道路的开创 者和引路人提出了两个 毫不动摇 的方针ꎬ 即: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ꎬ 毫不动摇地 鼓励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ꎮ 由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方针适合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ꎬ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2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9 页ꎮ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93 年ꎬ 第 116 页ꎮ

7 第1期 陈学明: 论改革开放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3 所以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ꎮ 其三ꎬ 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ꎮ 中国道路开辟的过程也就是按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不断 实施改革的过程ꎮ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人们ꎬ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中的两个方面ꎬ 它们有 机地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ꎮ 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ꎮ 在这里ꎬ 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努力使适合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能动的反作用ꎬ 即为生产力的 发展提供广阔的场所ꎬ 另一方面则必须不断地促使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物质生产资料 生产力的变化和 发展而变化和改变ꎬ 即主动地去调节 改变不适应生产力的那部分生产关系ꎮ 邓小平倡导的改革的实 质就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理论ꎬ 主动地去调节 改变不 适应生产力的那部分生产关系ꎮ 对此他说得十分清楚: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以后ꎬ 还要从根 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ꎬ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ꎬ 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ꎬ 这是改革ꎬ 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ꎮ ① 毫无疑问ꎬ 改革是中国这些年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 素ꎬ 而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ꎬ 关键就在于改革调节和改变了不适应生产力的那部分生产关系ꎬ 从 而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ꎮ 从这一意义上说ꎬ 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所展现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运动发展的必然要求ꎬ 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自然发展和延续ꎮ 中国共产党正是按照马克思的社会 矛盾学说ꎬ 勇于全面深化改革ꎬ 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ꎬ 自觉通过完善上层 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ꎬ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社会规律地向前推进ꎮ 二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矛盾理论为正确 地面对资本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有片面之处ꎬ 但他把马克思主义 归结为辩证法ꎬ 认为只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ꎬ 是真知灼见ꎮ 确实ꎬ 把握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于领会整个马克思主义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ꎮ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亦即唯物辩证法作为客观辩证法的反映ꎬ 是由一系列的哲学范畴按其内在联系 组成的科学体系ꎮ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诸要素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性质ꎮ 其 中ꎬ 通过质和量 对立和统一 肯定和否定等范畴所揭示的质量互变 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ꎮ 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这三大规律中ꎬ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特别注重对 立统一的规律ꎬ 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在这三大规律乃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处于核心地位ꎮ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又强调ꎬ 要理解对立统一规律ꎬ 首先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矛盾范 畴ꎮ 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矛盾范畴ꎬ 实质上就是要正确地理解同一或同一性 对立或斗争 性这一对范畴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ꎮ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斗争性与同一性是事物矛盾的两种相 反的属性ꎬ 但二者又是互相联系ꎬ 不能分离的ꎮ 恩格斯指出: 所有的两极对立ꎬ 都以对立的两极的 相互作用为条件ꎻ 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ꎬ 只存在于他们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ꎬ 反过来说ꎬ 它们的联 结ꎬ 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ꎬ 它们的相互依存ꎬ 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ꎮ ②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ꎬ 矛盾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ꎬ 矛盾中的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ꎮ 因此ꎬ 正确地认识各种事物的矛盾运 动ꎬ 就是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ꎬ 在同一中把握对立ꎮ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深刻阐述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ꎬ 又提出所谓发展是对立面的 ① ②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93 年ꎬ 第 370 页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2 年ꎬ 第 954 页ꎮ

8 4 2020 年 同一和斗争ꎮ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ꎬ 认为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 化ꎬ 而且只有通过斗争才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ꎮ 但是ꎬ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斗争是事物发展 的推动力量ꎬ 可并不认为任何斗争都能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ꎬ 只有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的斗争ꎬ 才 能推动事物的前进ꎮ 而且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斗争是有限度的ꎬ 并不是越激烈越好ꎮ 当维持矛盾 统一体的存在仍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时候ꎬ 斗争只是维持矛盾统一体的存在和发展的手段ꎬ 如果把斗争 发展到破坏统一体的程度ꎬ 那只能起促退作用ꎮ ①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还认为矛盾的斗争采取什么具 体形式 达到什么规模等等ꎬ 都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ꎮ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强调斗争性在事物发展 中的作用的同时ꎬ 也不忽视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ꎮ 同一性的作用主要在于: 它把矛盾双方联 结起来ꎬ 使事物处于稳定状态ꎬ 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ꎬ 从而在发展中也就孕育着破坏 矛盾统一体自身ꎬ 即破坏旧的同一 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ꎮ ② 具体地说ꎬ 同一性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于 矛盾双方联为一体ꎬ 互为条件ꎬ 使它们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ꎬ 得以存在和发展 ꎻ 另一方面体现 在 矛盾双方互相利用ꎬ 互相促进ꎬ 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 ꎮ 如果说斗争性是体 现了辩证法的 革命性 ꎬ 那么同一性则体现了辩证法的 保守性 ꎮ 正如不能否定辩证法的 革命 性 ꎬ 即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一样ꎬ 也不能抹杀辩证法的 保守性 ꎬ 即矛盾的同一性 对促进事物发展的积极作用ꎮ 恩格斯曾经指出ꎬ 辩证法也有保守的方面ꎬ 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 阶段对它那个时代的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 ④ꎮ 这就是说ꎬ 承认并充分肯定同一性在事物 发展中的积极作用ꎬ 就是承认事物在它自己的时间和条件下存在的历史正当性ꎮ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确实论述过对立面的同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ꎮ 列宁对此表述得非常清 楚: 对立面的统一 ( 一致 同一 均势) 是有条件的 暂时的 易逝的 相对的ꎮ 相互排斥的对立 面的斗争是绝对的ꎬ 正如发展 运动是绝对的一样ꎮ ⑤ 问题在于ꎬ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论述对立面 同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时ꎬ 并不是在 哪个重要ꎬ 哪个次要 的意义上说的ꎬ 而指的只是 有条件性和无条件性 ꎬ 即矛盾同一的相对性是指 任何矛盾统一体以及贯穿其中的同一性的存在 受着特定的条件限制 ꎻ 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 矛盾斗争既受特定条件的限制ꎬ 又能打破这些条件 的限制ꎬ 并创造事物发展所必需的新条件 ꎮ⑥ 同一的相对性与斗争的绝对性ꎬ 只是表明它们在矛盾发 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ꎬ 但这种不同的作用绝不是意味着各自的重要性不同ꎮ 不能认为ꎬ 因为斗 争性是绝对的ꎬ 同一性是相对的ꎬ 所以斗争性就永远是重要的ꎬ 而同一性则是不重要的ꎮ 对于人们的 实践活动来说ꎬ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并不等于重要和次要的关系ꎮ 固然斗争的绝对性 同一的相对性这 种关系ꎬ 在任何矛盾的发展中ꎬ 在矛盾发展的任何阶段上以及在矛盾运动的任何条件下ꎬ 都是不会改 变的ꎮ 但是ꎬ 斗争性和同一性何者更为重要ꎬ 则因矛盾的特点 矛盾发展的阶段 矛盾运动所处的具 体条件不同而不尽相同ꎬ 需要进行具体分析ꎬ 不能一概而论ꎮ ⑦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的关键是如何面对资本主义ꎬ 即如何正确地对待资本主义这个 对立面 ꎮ 中国的理论界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正本清源 拨乱反正ꎮ 其中就包括了对马克 思主义的矛盾学说的清理ꎬ 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辩证的本性ꎮ 而指导中国人民正确地面对资本 主义这个 对立面 的正是这是辩证的矛盾观ꎬ 特别是其中关于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各 自在推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ꎮ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个矛盾统一体ꎮ 社会主义就其 原生态 而言ꎬ 确实它不但是资本主 ①②③⑥⑦ 肖前等编: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81 年ꎬ 第 211 207 207 208 213 213 214 页ꎮ ④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4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270 页ꎮ «列宁选集» 第 2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2 年ꎬ 第 557 页ꎮ

9 第1期 陈学明: 论改革开放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5 义的对立面ꎬ 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的替代者ꎮ 社会主义在人们的心目中从来就是与资本主义不能共存 共生ꎬ 两者相互排斥 水火不相容ꎮ 对于 19 世纪的社会主义者来说ꎬ 资本主义就是他们不共戴天的 死敌ꎬ 消灭 埋葬资本主义是天经地义的ꎬ 有时他们可能也对资本主义实施某种妥协ꎬ 但这种妥协只 有在 策略 的意义上才是合理的ꎬ 才是可以被容忍的ꎮ 进入了 20 世纪以后ꎬ 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ꎬ 20 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总的来说就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这两大阵营之间的 对立和抗衡ꎮ 斯大林曾经这样描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势不两立: 对内ꎬ 社会主义因素不可能在资 本主义内部产生ꎬ 它必须在 空地上 创造出新的经济形式①ꎻ 对外ꎬ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 盾与斗争是不可调和的ꎬ 其 经济结果ꎬ 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 ꎬ 以及 两个平行的 也是相互对立的世界市场 的出现 ② ꎮ 20 世纪的社会主义者正是从两个平行 对立的世界市场理论出 发ꎬ 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再有和平共处的可能ꎬ 只有严重的对立与对峙ꎮ③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则一改过去那种与资本主义只有对立而没有同一的思维ꎬ 而是用辩证的矛 盾观来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ꎬ 既看到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的一面ꎬ 也正视与资本主义同一的一面ꎮ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开放和兼容的社会主义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不 再一味地把资本主义视为 天敌 ꎬ 而是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资本主义ꎬ 更多地从共性的角度看 待对方ꎬ 认识到当代世界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可以彼此兼容 相互渗透ꎮ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这种态度的转变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一 矛盾 共同体 所处的具体环境正确判断的基础之上的ꎮ 也就是说ꎬ 我们是基于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ꎬ 才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在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上的 对立 思维ꎬ 重新思考和塑造两 者关系的ꎮ 中国道路的设计者正确地意识到ꎬ 当今的时代不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ꎬ 而是和平与发展的 时代ꎮ 这是一个以和平发展为主题ꎬ 以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激烈竞争为象征的新时代ꎮ 当 今世界形势尽管错综复杂 动荡多变ꎬ 但求得世界的稳定 和平与发展始终是全世界人民所追求的目 标ꎮ 基于对国际形势的这一判断ꎬ 中国道路的设计者认识到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ꎬ 就必须学会与资 本主义共处ꎬ 必须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来壮大自己ꎬ 必须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和平国际环境的 良性互动ꎬ 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ꎬ 趋利避害ꎮ 当然ꎬ 在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上ꎬ 我们始终没有忘记我们与这个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性ꎮ 我 们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联系与共存ꎬ 但同时又不忽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矛盾ꎮ 面 对资本主义世界ꎬ 我们既不 自我封闭 ꎬ 又不 全盘西化 ꎬ 既积极地与资本主义进行交往ꎬ 利用 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ꎬ 又不放松对资本主义 和平演变 的警惕ꎮ 中国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学习 和借鉴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自我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中国的上空鲜艳地飘扬着ꎮ 三 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原则成了坚持对外开放 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立足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创者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辩证法ꎬ 又提出辩证法的核心是总体性理论ꎬ 保持 对总体性的渴望 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主要标志ꎮ 应当说ꎬ 卢卡奇的这一见解是深刻的ꎬ 总体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现实意义正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ꎮ 只要分析一下马克思的代表作 «资本论» 的基本思路ꎬ 就可知道卢卡奇把总体性归结为马克思 ①② «斯大林选集» 下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79 年ꎬ 第 542 543 561 页ꎮ ③ 参见蒲国良: «世界社会主义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ꎬ «教学与研究» 2008 年第 8 期ꎬ 第 55 页ꎮ

10 6 2020 年 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正确的ꎮ 在 «资本论» 中ꎬ 马克思将经济关系看作一个有机整体ꎬ 把它的生产 消费 分配 交换等环节都放入这个有机整体加以考察ꎮ 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ꎬ 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是同一的东西ꎬ 而是说ꎬ 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ꎬ 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因 此ꎬ 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 分配 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ꎮ 不同要素之间 存在着相互作用ꎮ 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ꎮ ① 而 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 体ꎮ ② 因而ꎬ 只有对社会的统一体有所把握ꎬ 才能够历史地了解社会关系的变化过程ꎮ 正是由于马 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环节始终是放在关联整体中进行理解的ꎬ 所以他才会将 «资本论» 视 为 一个艺术 的 整 体 ꎮ③ 不 但 «资 本 论» ꎬ 马 克 思 的 其 他 一 些 著 作 也 贯 穿 着 总 体 的 视 角ꎮ 在 «1857 1858 年经济学手稿» 中ꎬ 马克思明确地提出: 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ꎬ 个人ꎬ 从而也是进行 生产的个人ꎬ 就越表现为不独立ꎬ 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ꎮ ④ 生产的主体ꎬ 也就是社会主体总是 在 或广或窄的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 生产的总体ꎮ ⑤ 而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中ꎬ 马克思更是提到: 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场合ꎬ 在那里ꎬ 一种东西为许 多东西所共有ꎬ 为一切所共有ꎮ 这样一来ꎬ 它就不再只是在特殊形式上才能加以思考了ꎮ ⑥ 具体之 所以具体ꎬ 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ꎬ 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ꎮ ⑦ 这里ꎬ 马克思所谈到的超越 特殊形 式 对具体的思考ꎬ 只能被理解为把握总体对部分的规定性ꎬ 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ꎮ 尽管马克思在 很多地方没有直接用 总体性 这样的术语ꎬ 但是许多论述实际上是围绕着这一隐蔽的范畴展开的ꎮ 总体性原则确实是从青年马克思到老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条不变的线索ꎮ 由于卢卡奇他们强调马克 思主义的核心是方法ꎬ 所以在他们看来ꎬ 既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核心是总体性原则ꎬ 所以总体性 原则便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ꎮ 卢卡奇有这样一段名言: 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 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ꎬ 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 信仰 ꎬ 也不是对某本 圣 书的注解ꎮ 恰恰相 反ꎬ 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ꎮ ⑧ 他这里所说的 方法 ꎬ 就是总体性方法ꎬ 在他看 来ꎬ 只要坚持总体性方法ꎬ 就有资格称为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者ꎮ 按照总体性的观点ꎬ 在历史的 纵向上ꎬ 应当把过去 现在与未来联成一体ꎬ 把每一个历史的瞬间都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ꎻ 而在 社会的横断面上ꎬ 则应当把社会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ꎬ 把每一个实际接触到的点都放到社会的整个面 上去分析ꎮ 总体总是相对于部分而言的总体ꎮ 部分不能够仅仅当作孤立的原子来理解ꎬ 任何的部分都 始终身处于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系统之中ꎮ 只有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放到社会的总体中去把握ꎬ 将 孤立的事件理解为社会的特定环节时ꎬ 客观的事实才会自然而然地向我们呈现ꎮ 总体性原则就是要对 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整体全面的理解ꎬ 不能以单纯的自然因素来解释社会ꎮ 具体的总体的概念的提 出ꎬ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ꎮ 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创造性地应用到现实社 会的分析中ꎬ 将黑格尔的抽象的总体从天上返回到现实的人间ꎬ 改造为具体的总体ꎮ 在马克思那里ꎬ 总体性不仅表述为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ꎬ 也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有机整体的 认识ꎮ 马克思正是按照其整体性思维指出ꎬ 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ꎬ 是从民族性的 地方性的历史 向普遍性的 世界性的历史转变ꎬ 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ꎮ 中国道路的设计者又深刻地认识到ꎬ 中国是在与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联系中建立 社会主义的ꎬ 与此同时ꎬ 中国又只能在全球化的时空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ꎮ 总体性思维也就是全球性 思维ꎮ 以全球性思维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ꎬ 决定了中国必须与资本主义建立 ①④⑤⑥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2 年ꎬ 第 699 684 686 704 701 页ꎮ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2 年ꎬ 第 222 页ꎮ ⑧ [ 匈]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 ꎬ 北京: 商务印书馆ꎬ 1996 年ꎬ 第 48 页ꎮ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0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273 页ꎮ

11 第1期 陈学明: 论改革开放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7 共存的关系ꎬ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ꎮ 全球化既是各主权国家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加深的产物ꎬ 与此同 时ꎬ 又是需要各国通力合作 共同推进的长远进程ꎮ 在全球化进程中ꎬ 各国的多样性不是一种孤立的 存在ꎬ 而是共存于世界体系之中ꎬ 以各种方式进行合作ꎮ 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使整个地球成为人类共有 的 家园 ꎬ 在全球化面前ꎬ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绝对对立的观念ꎬ 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对立 的观念ꎬ 还是涉及政治 文化和社会建设领域的对立的观念ꎬ 都将被摒弃ꎮ 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都 不可能游离于这一全球化浪潮之外ꎬ 都必须在全球化大潮中经受考验ꎬ 进而决定自己的历史走向ꎮ 在 共同应对全球化形势下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难题时ꎬ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ꎮ 当然ꎬ 社会主 义国家也不例外ꎮ 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ꎬ 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本身也成了世界历史的产物ꎬ 社会主义也 只有在与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的联系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ꎮ 社会主义非但不能破坏生产力 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ꎬ 而且应该更加自觉地驾驭和发展这种全球的全面生产 全面依存的关系ꎮ① 坚持同舟共济 深化互利合作 推动共同发展ꎬ 是实现世界全面复苏和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ꎮ 中国道 路的设计者们科学地把握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特别是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ꎬ 从世界 的整体联系出发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ꎮ 所谓对外开放就是积极顺应和自觉融入世界历史进程ꎬ 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获取自身的利益ꎮ 显然ꎬ 这一战略的要旨是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互动 互利的关系ꎮ 而其理论立足点ꎬ 就是整体性思维ꎬ 即全球性思维ꎮ 中国在坚持对外开放的过程中ꎬ 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ꎮ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提出ꎬ 更是直接贯穿整体性原则的结果ꎮ 只要用整体性原则来观察一下当今的世界ꎬ 就不难发现ꎬ 经 济全球化正在产生高度国际化的生产力ꎮ 各个国家的生产力体系都得借助于全球资源配置ꎬ 利用全球 市场才能运行和发展ꎮ 另外ꎬ 生产力的全球化趋势使得气候变化 环境治理 反恐安全等均具有了全 球性质ꎬ 都必须通过全球合作才能完成ꎮ 生产力的全球化潮流呼吁人类建立新的国际关系ꎬ 习近平总 书记提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可谓应运而生ꎮ② 习近平同志指出: 这个世界ꎬ 各国相互联系 相互 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ꎬ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ꎬ 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ꎬ 越来越 成为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ꎮ ③ 也就是说ꎬ 随着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社会信息化 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ꎬ 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ꎬ 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ꎮ 国际 社会日益成为一个相互依存 利益交织的命运共同体ꎮ 全球化的生产和交往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 地球村 ꎬ 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ꎮ 当今世界所出现的这 一新的态势ꎬ 只有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原则才能深刻地认识 把握和驾驭ꎮ 四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确保中国行驶在正确的航道上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方法论就是能动的唯物主义反映论ꎮ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 反映论继承了唯物主义的传统ꎬ 坚决彻底地把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ꎬ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这个一切 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作为认识论 方法论的基础ꎮ 它不仅认为人们的一般意识 自然知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ꎬ 同时还认为人们的社会意识 社会知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ꎬ 把反映论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 史领域ꎬ 对社会的意识现象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ꎮ 与此同时ꎬ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又把科学的 ① 参见罗会德: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 ꎬ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3 年第 1 期ꎬ 第 71 72 页ꎮ ② 鲁品越: «70 年中国道路: 应对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 ꎬ 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编: «伟大跨越 砥砺前 行» ꎬ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ꎬ 2019 年ꎬ 第 6 7 页ꎮ ③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ꎬ 北京: 外文出版社ꎬ 2014 年ꎬ 第 272 页ꎮ

12 8 2020 年 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ꎬ 全面地 科学地解释了意识和存在 主观和客观在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ꎮ 以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方法论是认识史 科学 技术史的经验总结ꎬ 同时又是能动地指导科学认识发展的指南ꎮ① 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用 实事求 是 这一成语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ꎮ 实事 就是具体实际 具体实践ꎮ 求是 就是从具体实际 具体实践中求得对客观规律的认识ꎮ 毛泽东曾经提出人的正确思想来自哪 里的问题ꎬ 他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来自于实践ꎬ 认为人的认识只能来自于实践ꎬ 反过来又指导实 践ꎬ 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发展ꎬ 实践 认识ꎬ 再实践 再认识... 如此往复ꎬ 以至无穷ꎮ 毫无疑问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离不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ꎮ 贯 彻于中国道路的主线就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ꎮ 要不是中国道路的开创者首先 在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ꎬ 即回到辩证唯物主义的 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上来ꎬ 中国就不可能有这 40 多年的成就ꎮ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在走上改革开放的中国充分展现了其巨大的 威力ꎮ 马克思主义哲学ꎬ 甚至可以说整个马克思主义的这一 精髓 借助于中国道路再次获得了强 有力的证明ꎮ 邓小平于 1978 年 12 月 13 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所作的题为 «解放思想ꎬ 实事求是ꎬ 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ꎬ 被誉为是 开辟新时期新道路 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 宣言书 ꎮ 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的准备ꎬ 而邓小平的这个讲 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ꎮ② 今天再来看这篇文献ꎬ 它最重要的作用是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ꎬ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ꎬ 促进全党ꎬ 乃至整个中国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前进ꎮ 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明确地说: 一个党ꎬ 一个国家ꎬ 一个民族ꎬ 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ꎬ 思想僵 化ꎬ 迷信盛行ꎬ 那它就不能前进ꎬ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ꎬ 就要亡党亡国ꎮ 只有解放思想ꎬ 坚持实事 求是ꎬ 一切从实际出发ꎬ 理论联系实际ꎬ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ꎬ 我们党的马列主 义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ꎮ ③ 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还特别强调ꎬ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ꎬ 因为 实事求是ꎬ 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ꎬ 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ꎮ 过去我 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ꎬ 是靠实事求是ꎻ 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ꎬ 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ꎮ④ 邓小平在发表这一讲话之际ꎬ 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正在全国展开ꎮ 明明是一个属于马克 思主义哲学 ABC 的问题ꎬ 也会争论不休ꎮ 事实清楚地表明ꎬ 不打破思想僵化ꎬ 不确立辩证唯物主义 的思想路线ꎬ 一切都无从谈起ꎮ 中国通过讨论真理标准问题来开启自己的新型的发展道路ꎬ 绝不是偶 然的ꎮ 邓小平在这个讲话中对正在热烈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作了总结ꎬ 他指出: 目前进行的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ꎬ 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ꎮ 大家认为进行这个 争论很有必要ꎬ 意义重大ꎮ 从争论的情况来看ꎬ 越看越重要ꎮ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ꎬ 的确是 个思想路线问题ꎬ 是个政治问题ꎬ 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ꎮ ⑤ 邓小平在这里高度肯 定这场争论的重大意义ꎬ 把端正思想路线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认识ꎬ 提高到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 运的高度上来认识ꎮ ( 下转第 24 页) ① 参见肖前等: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81 年ꎬ 第 306 310 页ꎮ ② 参见 «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94 年ꎬ 第 143 页注ꎮ ③④⑤ «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94 年ꎬ 第 143 页ꎮ

13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02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教师职业 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韩喜平1 ꎬ 李 帅2 (1 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ꎬ 吉林 长春 130012ꎻ 2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 吉林 长春 130012 )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注新时代教育事业ꎬ 特别强调要发挥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中的重要职责ꎮ 习 近平 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的论断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ꎮ 四个引路人 内在地规定了教师在道 德品行 知识储备 创新思维和奉献精神等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ꎬ 明确了新时代教师从事职 业活动的基本伦理遵循ꎻ 四有好老师 从责任与道德统一的层面确立了新时代教师的职业伦理标准ꎻ 四 个统一 明确了教师的使命担当ꎻ 六种素养 从教师职业特殊性明确了思政课教师的高标准要求ꎮ 关键词: 教师职业ꎻ 职业道德ꎻ 师德师风ꎻ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40 0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009 08 进入新时代以来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考察 讲话 批示中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教师职 业的尊崇ꎬ 强调要发挥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特殊重要作用ꎮ 对教师创造性地提出了 四个引路人 四有好老师 四个相统一 思政课教师六种素养 等要求ꎬ 要求引导和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热 心从教 舒心从教 静心从教ꎬ 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 事业上有成就感 社会上有荣誉 感ꎬ 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ꎮ① 党中央专门把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ꎬ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ꎬ 倡导 全社会尊师重教 作为 建设教育强国 的重要内容进行了部署 ② ꎮ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教师职业建设 的理论要求和实践部署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ꎬ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教育论述的 重要内容ꎬ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ꎬ 对于新时代优秀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ꎮ 一 四个引路人 的职业道德遵循 职业伦理 ( Professional Ethics) 是社会伦理的重要内容ꎮ 在 «辞海» 中ꎬ 关于职业伦理是这样定 义的: 特定职业者基于职业需要和职业逻辑而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③ ꎬ 职业伦理同时规定了职业活 动中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ꎮ 人的某一项活动能称作职业活动ꎬ 一定是其已经成为社会分工体系中 收稿日期: 2019 10 26 基金项目: 中宣部文化名家和 四个一批 人才项目ꎮ 作者简介: 韩喜平ꎬ 男ꎬ 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ꎬ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ꎬ 中宣部文 化名家与 四个一批 人才ꎬ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万人计划人选者 ꎮ 李帅ꎬ 男ꎬ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ꎮ ① 习近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ꎬ «人民日报» 2016 年 9 月 10 日第 1 版ꎮ ②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ꎬ «人民日报» 2017 年 10 月 28 日第 1 版ꎮ ③ 夏征农 陈至立主编: «大辞海» ( 政治学 社会学卷) ꎬ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ꎬ 2010 年ꎬ 第 620 页ꎮ

14 10 2020 年 的重要内容ꎮ 根据某一项职业活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所反映的功能性要求ꎬ 这项职业 活动被社会期待和本身获得的社会角色 社会权利 社会义务 社会责任都有所不同ꎬ 这就是职业伦 理所规定的内容ꎬ 可以说职业伦理体现了职业活动特定的价值ꎬ 关涉职业活动中一切伦理性的内容ꎮ 职业伦理涵盖了职业活动的价值理念 职业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 职业活动中的职业精神与态度ꎬ 以 及职业活动中的社会分工与社会关系等内容ꎮ 教师职业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ꎮ 古希腊有以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 智者派 教师ꎮ 中国古代自西周实行 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 政策ꎬ 这个时候的教师由退休的 卿 大夫 士等担任 师 师氏 ꎮ 春秋时期ꎬ 天子失官 ꎬ 学在四夷 ꎬ 孔子是私学鼻祖ꎮ 其后历经数千年ꎬ 薪火相传ꎬ 师承不绝ꎬ 教师有 西席 师傅 山长 先生 师长 教习 教授 等称谓ꎮ 严格讲来ꎬ 现代意义上的教师职业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物ꎬ 是伴随着班级授课 制 学校教育制度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诞生而形成的ꎬ 是职业分化和发展的结果ꎬ 是指具备专门知识 和技能的专业人员ꎮ 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剧和教育规模的扩大ꎬ 教师从传统职业中分化出来ꎬ 形成一 种专门职业ꎬ 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ꎬ 也是一种既成的社会现实ꎮ ① 伦理 和 道德 这两个概念ꎬ 在一定的词源含义上可以视为同义异词ꎬ 都指向社会道德现 象ꎮ 但它们又有所不同ꎬ 道德较多的是指人们之间的实际关系ꎬ 伦理则较多的是指有关这种关系的道 理ꎮ 一般地说ꎬ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学说ꎬ 是研究道德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学问ꎮ 正如黑格尔所 指出的那样: 主观的善和客观的 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善的统一ꎬ 就是伦理ꎮ ② 因此通俗地讲ꎬ 职业 伦理所关涉的就是职业活动中的道德现象 行为规范及其运行规律ꎮ 教师职业伦理体系是由教师职 业伦理基本原则 主要规范和主要范畴等构成的ꎬ 其中ꎬ 教师职业伦理原则居于主导地位ꎬ 统帅和支 配着教师职业伦理规范和范畴ꎬ 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和约束力ꎬ 是整个教师职业伦理体系的核心和精 髓ꎮ ③ 当然ꎬ 学界也有把教师交往伦理纳入教师职业伦理范畴ꎬ 认为交往伦理是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实 践的主要形式ꎮ 事实上ꎬ 在职业实践中ꎬ 不论是教师职业原则 职业规范还是职业交往ꎬ 都要通过教 师职业伦理道德范畴内化为教师个体的道德取向而发挥作用ꎬ 因此ꎬ 教师职业伦理直观地表现为日常 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ꎮ 恩格斯说: 实际上ꎬ 每一个阶级ꎬ 甚至每一个行业ꎬ 都各有各的道德 ꎮ④ 在中国教师职业演进 和发展历程中ꎬ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师职业的产生相伴而生ꎬ 源远流长ꎮ 中国在数千年的教育发展过 程中ꎬ 涌现了无数 师范端严ꎬ 学明德尊 的教育家和优秀职业教师ꎬ 形成了 为人师表 有教无 类 师者ꎬ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等教师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ꎬ 具有重大的历史和实践价值ꎬ 成为 新中国教师职业伦理遵循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ꎮ 改革开放以来ꎬ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 百年大 计ꎬ 教育为本 的方针ꎬ 而且把教师作为 立教之本 兴教之源 ꎬ 党和国家先后四次修改颁布实施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ꎬ 形成了以 爱国守法 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 为人 师表 终身学习 ⑤ 的职业道德规范ꎬ 并专门出台了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ꎬ 突出了高校教 师相对于中小学教师在 严谨治学 和 服务社会 方面的职业道德规范ꎮ⑥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师职业伦理到新中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ꎬ 我们可以发现ꎬ 教师应然 的伦理要求不仅体现在学生群体ꎬ 而且体现在公民 社会 国家等层面ꎬ 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方面ꎬ ①③ 王荣德: «教师职业伦理» ꎬ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ꎬ 2013 年ꎬ 第 1 3 页ꎮ ② [ 德]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ꎬ 范扬译ꎬ 北京: 商务印书馆ꎬ 1982 年ꎬ 第 141 页ꎮ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4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294 页ꎮ ⑤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ꎬ «中国教育报» 2008 年 9 月 4 日第 1 版ꎮ ⑥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ꎬ «中国教育报» 2012 年 1 月 10 日第 1 版ꎮ

15 第1期 韩喜平ꎬ 李帅: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教师职业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11 而且体现在道德 思想和精神引领等层面ꎬ 不仅是教授对象思想的 指导者 ꎬ 而且是教授对象行为 的 引路人 ꎬ 不仅体现在客观的职业活动层面ꎬ 而且体现在主观的自我教育层面ꎮ 当然ꎬ 教师职业 伦理最核心的是规定了教师和学生 教授者与学习者 引路人与跟随者之间的关系ꎬ 其他的伦理内涵 都是由这一关系衍生出来的ꎮ 2016 年 9 月ꎬ 在第 32 个教师节期间ꎬ 习近平指出: 广大教师要做学 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ꎬ 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ꎬ 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ꎬ 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 人ꎮ ① 四个引路人 的论断直接指明了教师 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的职业要求ꎬ 内在地规定了 教师职业在道德品行 知识储备 创新思维和奉献精神等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操守ꎬ 明确了新时 代教师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伦理遵循ꎮ 2019 年 3 月 18 日ꎬ 他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又强调教师 要 有堂堂正正的人格ꎬ 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赢得学生 ꎮ 从教师职业伦理的实践指向来看ꎬ 引路 人 的论断至少具有两个层面的职业伦理意蕴: 其一ꎬ 规定了教师职业规范ꎮ 教师应该做学生的 引路人 ꎬ 应该具有最起码的 职业良知 职业道德 ꎬ 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ꎬ 引导学生 向上向善 ꎬ 教师要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ꎬ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②ꎬ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ꎬ 甚至反其道而行ꎬ 就 是没有坚守 职业良知 ꎬ 丧失了 职业道德 ꎬ 就会出现 理想信念模糊ꎬ 育人意识淡薄ꎬ 教学敷 衍ꎬ 学风浮躁ꎬ 甚至学术不端ꎬ 言行失范 道德败坏 等问题ꎬ 就会 严重损害高校教师的社会形 象和职业声誉 ꎮ③ 当然ꎬ 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教师自身伦理失范的原因ꎬ 也有外在社会影响和道德建 设缺位的问题ꎮ 总之ꎬ 如习近平所说的 职业良知来源于职业道德ꎮ 各行各业都要有自己的职业良 知ꎬ 心中一点职业良知都没有ꎬ 甚至连做人的良知都没有ꎬ 那怎么可能做好工作呢? ④ 即传道者首 先自己要明道ꎬ 教育者应该先受教育ꎬ 这是 引路人 的一重伦理意蕴ꎮ 其二ꎬ 引路人 论断规定了教师职业伦理的内容和范畴ꎮ 明确了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学生的 引路人ꎬ 这其中包括最基本的 道德品行 知识储备 创新思维和奉献精神 等内容ꎬ 即 传道者 自己所要明的道与信的道ꎮ 习近平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ꎬ 通过系统地自我教育ꎬ 砥砺品性 拓宽视野 更新知识 创新思维 锤炼精神ꎬ 既要做 学问之师ꎬ 又是品行之师 ⑤ꎬ 既要坚持 育 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ꎬ 又要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ꎮ 可见ꎬ 四个引路人 的论断ꎬ 不仅直接地规定了教师 敬业爱生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等职 业本质ꎬ 还间接地指明了教师职业所蕴含的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伦理要求ꎮ 二 四有好老师 的责任伦理标准 教师 是万千职业类别中的一个普通职业ꎬ 但作为教师的人又通常被誉为 人类灵魂的工程 师 ꎬ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职业能像教师这样备受人们的关注与期待ꎬ 也没有一个职业有教师这样 的特殊重要地位ꎮ 实践证明: 一个人的发展与成功ꎬ 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一个民族的进步与振兴 都直接地与教育和教师密切关联ꎮ 毫不夸张地说ꎬ 拥有 好老师 不仅是学生的幸运 学校的光荣ꎬ 而且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ꎮ 新时代民族振兴 国家繁荣 教育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 师队伍ꎬ 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ꎮ 因此ꎬ 习近平号召: 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 有道德情 ①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ꎬ «人民日报» 2016 年 9 月 10 日第 1 版ꎮ ②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 ꎬ «人民教育» 2013 年第 18 期ꎬ 第 2 页ꎮ 五位专家谈 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ꎬ «中国教育报» ③ «引导高校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2014 年 10 月 10 日第 5 版ꎮ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上) ꎬ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ꎬ 2014 年ꎬ 第 718 页ꎮ ⑤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ꎬ «人民日报» 2014 年 5 月 5 日第 2 版ꎮ

16 12 2020 年 操 有扎实知识 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ꎬ 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 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ꎬ 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ꎮ ① 在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中进一步明确为政治要强 情怀要深 思维要新 视野要广 自律要严 人格要正六条素养ꎬ 这实际上从职业信念 职业道德 职业素养 职业品行四个方面规定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责任ꎮ 这些对 好老师 的标准不仅是受教育者 全社会 以及国家对教师职业的期待ꎬ 更多地表现为教师职业应然的伦理要求ꎬ 体现的是一个人选择教师职业 的内在的责任伦理规定ꎮ 首先ꎬ 坚守 有理想信念 的职业信念标准ꎮ 在伦理学中ꎬ 信念伦理与 责任伦理 相对ꎬ 是 促使行动者根据被其认定的价值信念开展行动的准则②ꎬ 信念伦理以 价值合理性 为核心ꎬ 是一种 主观的价值认定逻辑ꎮ 通俗地讲ꎬ 理想信念是人们在对真理的坚信与价值的认同基础上超越现实 超 越自我 坚信未来的稳定的自我意识ꎬ 在人的精神世界ꎬ 理想信念是居于支配地位 起核心作用的价 值观念ꎬ 是统帅人们意识和行为的精神支柱ꎮ③ 习近平把理想信念比作人生的 第一粒扣子 ꎬ 教师 肩负着培养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责任ꎬ 如果教师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ꎬ 不能坚 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ꎬ 那么教师也不可能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ꎮ 教师的理想 信念在其 传道受业解惑 活动中起支配作用ꎬ 直接决定着教师教书育人 科学研究 社会活动的 方向和价值ꎮ 做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就是要心中有人民 国家和民族ꎬ 明确自身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 会责任ꎬ 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ꎬ 并将其作为行为准则ꎬ 贯穿于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之 中ꎬ 自觉研判和抵制错误思潮ꎬ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ꎬ 端正价值观念ꎬ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共产主义 理想信念ꎬ 即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 信道 ꎮ④ 其次ꎬ 坚守 有道德情操 的职业道德标准ꎮ 教师作为 传道者 ꎬ 这里的 道 ꎬ 既指道行 道理ꎬ 又指道义 道德ꎬ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需要具备的道德素养和公众对其道德期待要高于 其他众多职业ꎮ 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ꎬ 优秀的教师应该是道德的楷模ꎮ 可以说ꎬ 教 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决定着整个教育工作的价值方向ꎮ 教师在道德生活中的任何瑕疵ꎬ 都会对学生的道 德成长产生错误的影响ꎮ 一名教师要做 有道德情操 的好教师ꎬ 就是要遵循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逻 辑ꎬ 不仅要掌握非常专业的技能和知识ꎬ 而且要具备极为高尚的道德情操ꎮ 一方面ꎬ 要求教育管理部 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ꎬ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ꎬ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ꎬ 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 会相统一ꎬ 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ꎬ 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 以德立学 以德施教ꎮ ⑤ 另一 方面ꎬ «论语» 说: 其身正ꎬ 不令而行 ꎬ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言传ꎬ 更是身教ꎬ 这就要求教师 自尊自律自强ꎬ 自觉将师德修养纳入职业生涯规划ꎬ 将师德规范融入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的实践中ꎬ 通过自主学习和接受再教育ꎬ 将师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ꎬ 带头弘扬中 华传统美德 社会主义道德和职业道德规范ꎬ 提高师德践行能力ꎮ 如黑格尔所说: 道德之所以是道 德ꎬ 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义务这样一种意识ꎮ ⑥ 从另一角度来看ꎬ 教师只有自觉恪守和践行 职业道德标准ꎬ 才能捍卫职业尊严ꎬ 保护教师声誉ꎬ 才能既做让人们敬仰的 学问之师 ꎬ 又做令人 爱戴的 品行之师 ꎮ 第三ꎬ 有扎实知识 的职业素养标准ꎮ 众所周知ꎬ 职业与非职业的划分依据就是是否具备 某 项专门知识和技能 ꎮ 可见 有扎实知识 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ꎮ 知识 是指人们在实 ① 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ꎬ «人民日报» 2014 年 9 月 10 日第 2 版ꎮ ② 陆雄文: «管理学大辞典» ꎬ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ꎬ 2013 年ꎬ 第 411 页ꎮ ③ 王玉梁: «理想 信念 信仰在价值观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ꎬ «光明日报» 2000 年 9 月 19 日第 B03 版ꎮ ④⑤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ꎬ «人民日报» 2016 年 12 月 9 日第 1 版ꎮ ⑥ [ 德]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 下卷) ꎬ 北京: 商务印书馆ꎬ 1979 年ꎬ 第 157 页ꎮ

17 第1期 韩喜平ꎬ 李帅: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教师职业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13 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ꎬ 在哲学概念中ꎬ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认识的总和ꎬ 它既包括对事实 信息的描述也包括在人们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ꎮ 马克思主义对于知识的观点 是: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ꎬ 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ꎬ 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 新ꎮ ① 可见ꎬ 教师要掌握大量知识ꎬ 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ꎬ 一方面要向书本学ꎬ 主动学习人类文 明成果和实践经验ꎬ 博览群书ꎬ 深耕学养ꎬ 积极站在时代前沿ꎬ 与时俱进地更新专业理念 升华专业 知识ꎬ 而不能安于现状ꎬ 不思进取ꎮ 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 做先生的ꎬ 应该一面教一面 学ꎬ 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ꎬ 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ꎮ ② 另一方面ꎬ 要向实践学ꎮ 教师要学会在具体的 教育情境和社会实践之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ꎬ 把职业实践作为新理论 知识 技能获得的 源头活水ꎬ 同时要积极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ꎬ 不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重大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ꎬ 通过 创新教育思想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ꎬ 破解育人瓶颈ꎬ 进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和人才培养质量ꎬ 实现教 学相长ꎮ③ 第四ꎬ 有仁爱之心 的职业品行标准ꎮ 仁者爱人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ꎬ «孟子 离娄章句下» 中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ꎬ 以其存心也ꎮ 君子以仁存心ꎬ 以礼存心ꎮ 仁者爱人ꎬ 有礼者 敬人ꎮ «论语» 中 樊迟问仁ꎬ 子曰 爱人 ( «论语 颜渊» ) ꎬ 仁者 具有大智慧ꎬ 满怀慈爱 之心ꎮ 爱 也是西方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ꎮ 可见ꎬ 教育职业本身就是一门 仁而爱人 的事业ꎬ 有仁爱之心 自然成为教师基本的职业品行标准ꎮ 教师职业既是一种传播知识 思想和真理的工 作ꎬ 又是一项塑造灵魂 塑造生命 塑造人的工作ꎬ 具有与生俱来的道德责任和榜样作用ꎬ 爱是教 育的灵魂ꎬ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④ꎮ 因此ꎬ 关爱学生 为人师表 也被作为我国各类教师共同的职业 道德规范ꎮ 具体来说ꎬ 教师的仁爱是一种非凡的气度ꎬ 是一种对己对人 对事对物的接纳和包容ꎮ 教 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ꎬ 这种信赖主要体现为尊重 理解 关怀和宽容ꎬ 要求教师 具备恭 宽 信 敏 惠的品性ꎮ⑤ 尤其面对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社会信息化 文化多样化对 人们ꎬ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的冲击ꎬ 做新时代的 好老师 ꎬ 要有堂堂正正的人 格ꎬ 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赢得学生ꎬ 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ꎬ 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ꎬ 自觉 做为学为人的表率ꎬ 做让学生喜爱的人ꎮ ⑥ 三 四个统一 的时代使命担当 使命一词包含和体现的 任务 和 责任 ꎮ 会朝之不敬ꎬ 使命之不听ꎬ 取陵于大国ꎬ 罢民而 无功ꎬ 罪及而弗知ꎬ 侨之耻也ꎮ ⑦ 讲的就是领受的任务 应负的责任ꎮ 今天ꎬ 我们更多地把初心和 使命放到一起来谈ꎬ 对于共产党 共产党人来讲ꎬ 初心和使命是ꎬ 让人民生活得幸福ꎬ 让民族复兴并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ꎮ 崇高的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的鲜亮底色 是共产党人执着追求 不懈奋斗的精 神动力和力量源泉ꎮ 教师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建设者和推动者ꎬ 其职 业的特殊性导致其教师职业初心和时代使命必然崇高 光荣和重要ꎮ 对于教师个人而言ꎬ 认清和担当初心和使命的关键在找到自身之于社会的价值ꎬ 也就是我们所说 ① «江泽民文选» 第 3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06 年ꎬ 第 284 页ꎮ ② 周洪宇编: «陶行知教育名论精要教师读本» ꎬ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ꎬ 2016 年ꎬ 第 65 页ꎮ ③ 陈宝生: «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ꎬ «人民日报» 2016 年 12 月 8 日第 11 版ꎮ ④ 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ꎬ «人民日报» 2014 年 9 月 10 日第 2 版ꎮ ⑤ 王枬: «论教师的仁爱之心» ꎬ «教育研究» 2016 年第 8 期ꎬ 第 117 124 144 页ꎮ ⑥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ꎬ «人民日报» 2019 年 3 月 19 日第 1 版ꎮ ⑦ ( 春秋) 左丘明: «左传 昭公十六年» ꎬ 长沙: 岳麓书社ꎬ 2001 年ꎬ 第 587 页ꎮ

18 14 2020 年 的 定位 ꎬ 从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ꎬ 并在这个位置上用生命和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崇高ꎮ 2016 年 12 月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ꎬ 坚持教书 和育人相统一ꎬ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ꎬ 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ꎬ 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 相统一ꎬ 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 以德立学 以德施教ꎮ① 四个统一 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教师 责任和使命提出的重要论断ꎬ 这不仅仅针对高校教师ꎬ 而是全体教师的职业初心 时代使命和责任担 当ꎮ 第一ꎬ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ꎬ 是教师的职业要求ꎮ 古之学者必有师ꎮ 师者ꎬ 所以传道授业解 惑也ꎮ ② 教书和育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ꎬ 不可分割ꎬ 不能分割ꎮ 教书是途径ꎬ 育人是目的ꎬ 如果说 教书是让学生成为有知识 有发展潜力的个体属性的人ꎬ 那么育人则是让学生成为有坚定信念 崇高 思想的社会属性的人ꎬ 二者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共同构成了教师职业使命ꎮ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ꎬ 指出 若善人之所以为善而非出于天赋ꎬ 则其必为得之于教授也 ꎬ 强调教育对培养美德的重要作 用ꎮ③ 无论是传道授业解惑ꎬ 还是培养美德 教导做人ꎬ 这都充分表明了传授知识和育人是教师义不 容辞的职业基本要求ꎮ 正如总书记强调: 教育是民族振兴 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ꎬ 是功在当代 利 在千秋的德政工程ꎬ 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 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ꎮ 教育是国之大计 党之大计ꎮ ④ 教育的实施和发展ꎬ 正是靠每一 个老师课堂上对三尺讲台的默默坚守和诲人不倦ꎻ 更是靠千千万万老师对 春蚕到死丝方尽ꎬ 蜡炬 成灰泪始干 的执着追求和使命担当ꎮ 教师教书育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ꎬ 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ꎬ 这是教师的职业初心和职责使命ꎬ 更是时代担当ꎮ 第二ꎬ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ꎬ 是教师的人格要求ꎮ 桃李不言ꎬ 下自成蹊 ⑤ꎬ 言传身教体现的 是教师职业属性中思想和行动相统一ꎬ 即心口相一ꎬ 心行相一ꎬ 知行合一ꎮ 陶行知讲: 学高为师ꎬ 身正为范 ꎬ 学高是言传的基础ꎬ 教师在教育教学育人过程中ꎬ 要通过口教相传 手手相传ꎬ 把文 化 专业知识等传授给学生ꎬ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领会老师的思想和教学意图ꎬ 成为有知识有 文化的人ꎮ 身正是高尚师德的基础ꎬ 更是学生成长的风向标和引路灯塔ꎬ 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学习 模范的榜样ꎬ 要让学生成为有爱国心强国志的人ꎮ 教师的一言一行ꎬ 都被学生看在眼里ꎬ 更影响着学 生的人格塑造 品行培养ꎮ 所以ꎬ 教师在教育教学 立德树人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言行举止ꎬ 做到为人 师表ꎬ 以德垂范ꎬ 以良好的道德品行熏陶和引领学生ꎬ 让学生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 有良好品行的社 会有用之人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ꎬ 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ꎬ 承载着传 播知识 传播思想 传播真理ꎬ 塑造灵魂 塑造生命 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ꎮ ⑥ 我们讲 榜样的力 量是无穷的 ꎬ 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ꎬ 要担得起使命ꎬ 对得起荣耀ꎬ 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师风言传身教 铸魂ꎬ 坚持做到言传真理 身教高尚相统一ꎬ 培养时代新人ꎬ 这是教师培养人的榜样使命ꎮ 第三ꎬ 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ꎬ 是教师的社会责任ꎮ 潜心问道是教师职业属性的根本要 求ꎬ 是对真理 真知 真学问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ꎮ 关注社会是教师社会 属性的必然要求ꎬ 教师无论作为个体人来讲ꎬ 还是作为社会人来讲ꎬ 都存续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 ①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ꎬ «人民日报» 2016 年 12 月 9 日第 1 版ꎮ ② 张伯行选编: «唐宋八大家文钞»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2007 年ꎬ 第 56 页ꎮ ③ [ 古希腊] 柏拉图: «柏拉图对话六种 美诺篇» ꎬ 张师竹 张东荪译ꎬ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11 年ꎬ 第 226 页ꎮ ④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ꎬ «人民日报» 2018 年 9 月 11 日第 1 版ꎮ ⑤ ( 西汉) 司马迁: «史记 李将军列传»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2009 年ꎬ 第 634 页ꎮ ⑥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ꎬ «人民日报» 2018 年 9 月 11 日第 1 版ꎮ

19 第1期 韩喜平ꎬ 李帅: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教师职业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15 中ꎬ 求真知 悟真理 明大道也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道理ꎮ 所以ꎬ 教师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 者的统一ꎮ 王国维讲: 古今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ꎬ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ꎬ 独上 高楼ꎬ 望尽天涯路ꎮ 此第一境也ꎮ 衣带渐宽终不悔ꎬ 为伊消得人憔悴ꎮ 此第二境也ꎮ 众里寻他 千百度ꎬ 蓦然回首ꎬ 那人却在ꎬ 灯火阑珊处ꎮ 此第三境也ꎮ ① 教师做学问应该有这三种境界ꎬ 有甘 于孤寂的情怀 追求无悔的执着 改变社会的志向ꎬ 才能获得学问的大道理 改变社会的大思想ꎮ 习 近平总书记在参观 «复兴之路» 的大型展览时讲的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的故事ꎬ 深刻阐述了陈望 道翻译 «共产党宣言» 时把墨水当糖水的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发展 服务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ꎮ 新 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ꎬ 教师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上ꎬ 坚持人民立场ꎬ 自觉坚持潜心问道和 关注社会相统一ꎬ 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使命相统一ꎬ 追求真理 服务社会 改造社会ꎬ 这是教师的社会 使命ꎬ 也是时代责任ꎮ 第四ꎬ 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ꎬ 是教师的学术使命ꎮ 英国物理化学家 哲学家迈克尔 波兰尼说: 从事学术工作的人有选择自己研究问题的权利ꎬ 在研究的过程中ꎬ 不受外界的干扰与控 制ꎬ 并同时根据自己的意见教授自己的研究所得 ꎮ 学术自由是指教师个体的学术思想 追求学术真 理的学术环境自由ꎮ② 学术自由是活跃思想 创新创造 获得新知的重要原则ꎬ 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个 体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推动力ꎬ 更是教育教学发展 文化繁荣创新的重要途径ꎮ 但坚持学术自由不是 没有规矩的自由 没有规范的自由ꎬ 学术自由是在规矩和规范的保障下的自由ꎮ 学术规范的调节作 用培育了能够结出创新果实的土壤ꎮ 没有规范的存在ꎬ 自由便失去了前提ꎬ 人们的创新便失去了保 障 ③ꎮ 新时代ꎬ 教师学术研究的氛围越来越浓ꎬ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的环境也越来越好ꎬ 在这样的 历史条件和历史机遇下ꎬ 教师进行学术研究更要将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ꎮ 坚持学术规范 恪守 学术规矩ꎬ 是学术自由 学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ꎬ 是保障教师个体和教师整体进行学术研究健康良性 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ꎬ 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二者辩证统一ꎬ 共同保护和推动教育发展 教师发展 理论创新 社会发展ꎮ 四 六种素养 明确了思政课教师的崇高素质要求 素养是汉语词汇ꎬ 是由后天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ꎮ 道德在前 素质在后ꎬ 中华民族 作为礼仪之邦ꎬ 先讲道德ꎬ 其次谈素质ꎮ 马不伏枥ꎬ 不可以趋道ꎻ 士不素养ꎬ 不可以重国ꎮ ④ 思政 课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力量ꎬ 这支队伍的素养问题尤为重要ꎮ 办好思政课ꎬ 关 键在教师ꎬ 思政课教师素养高低决定着思政课的实效性 决定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ꎬ 甚至直接 决定着学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落实情况ꎮ 2019 年 3 月 18 日ꎬ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ꎬ 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ꎮ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 师ꎬ 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ꎮ 思政课教师ꎬ 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ꎬ 引 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ꎮ ⑤ 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 政治要强 情怀要深 思维要新 视野要 宽 自律要严 人格要正 的 六种素养 要求ꎮ 这 六种素养 从政治 能力 人格等方面对新 ① 王国维: «人间词话»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2009 年ꎬ 第 16 页ꎮ ② 胡乐乐: «大学的社会责任与学术自由» ꎬ «书屋» 2010 年第 12 期ꎬ 第 18 22 页ꎮ ③ 杨斌: «做合格导师需从心从德从范» ꎬ «人民日报» 2017 年 4 月 20 日第 17 版ꎮ ④ ( 东汉) 班固: «汉书 李寻传»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2007 年ꎬ 第 757 页ꎮ ⑤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ꎬ «人民日报» 2019 年 3 月 19 日第 1 版ꎮ

20 16 2020 年 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新的要求ꎬ 为我们培养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指明了方向ꎮ 第一ꎬ 政治要求: 要有坚定立场和深厚的情怀ꎮ 立场问题 方向问题是首要问题ꎬ 思政课教师政 治要强 情怀要深ꎬ 要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思政教师自 身首先要解决和正确对待的问题ꎮ 无论从教师的职业伦理要求ꎬ 还是思政课教师的内在规定ꎬ 讲政治 是根本ꎮ 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牢 四个意识 ꎬ 坚定 四个自信 ꎬ 做到 两个维护 ꎬ 对马克思主义 和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能够真学 真懂 真用ꎮ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ꎮ 能够从政治上看问题ꎬ 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ꎮ 充分理解 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①ꎮ 思政课 教师要有家国情怀ꎬ 要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ꎬ 在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 关注社会ꎬ 汲取养分 丰富思 想ꎬ 能够在奉献和奋斗中实现幸福价值ꎮ 将职业幸福感 成就感 荣誉感必须内在地提升自身对教书 育人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ꎮ 第二ꎬ 业务要求: 要有创新的思维和广博的视野ꎮ 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 视野要广ꎬ 要有深厚的 知识文化底蕴 有对马克思主义的透彻理解和掌握ꎬ 并能够根据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变化ꎬ 创新教育 教学方式和方法ꎬ 能够用学术语言讲政治 用生活话语讲理论ꎬ 让新时代的学生听得懂 入得心 践 于行ꎮ 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 方法ꎬ 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ꎬ 引 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ꎮ 要有历史思维 世界视野ꎬ 有广博的知识ꎬ 并能够运用到课堂中 去ꎬ 做到以理服人 以理育人ꎬ 让广大学生能够明白和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ꎬ 培养担负民族复兴 大业的时代新人ꎮ 第三ꎬ 人格要求: 要有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ꎮ 要正人ꎬ 先正己ꎮ 孔子认为 不能正其身ꎬ 如正人何? 又说 其身正ꎬ 不令而行ꎻ 其身不正ꎬ 虽令不从 ꎮ② 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 人格要正ꎮ 思政课教师职业就在于做人的思想工作ꎬ 是思想引领和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ꎬ 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 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政治重任ꎬ 因此作为引路人和铸魂者必须有好的人格 好的品 行ꎮ 这就要求教师个体言行和职业言行相一致ꎬ 就像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样ꎬ 必须把好自 身修养第一关ꎮ 有了好的人格ꎬ 才有强烈吸引力 感召力ꎮ 广大学生亲其师ꎬ 才能信其道ꎮ 我们要用 崇高的信仰 奉献报国的情怀 高尚的品位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染学生 赢得学生ꎬ 成为学生心中的 榜样和 偶像 ꎬ 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ꎬ 做让学生喜爱的人ꎮ 总之ꎬ 教师作为教育人 培养人 塑造人的主体和骨干ꎬ 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 从社 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高度去认识和理解自身职业的伟大 职责的崇高 初心和使命的光荣ꎮ 全 体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立德树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要 求ꎬ 不断提升道德修养 提高职业本领 增强育人实效ꎬ 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 自身应有的贡献ꎮ ( 责任编辑: 林日杖)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 卷 ( 第 2 版) 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95 年ꎬ 第 459 460 页ꎮ ② 杨伯峻: «论语译注»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2009 年ꎬ 第 134 136 页ꎮ

21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03 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质量 重要论述的时代性贡献 王明春ꎬ 郑传芳 (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 福建 福州 350117) 摘 要: 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ꎬ 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ꎮ 党的十八大以来ꎬ 着眼于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情况 新任务 新要求ꎬ 习近平对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质量 问题做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重要论述ꎬ 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角色定位 目标指引 价值旨归 科学方法和实践路径ꎬ 表明了我们党在新时代继续推进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 定意志ꎬ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ꎬ 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 实现党的 全面领导作出了重大贡献ꎮ 关键词: 十八大以来ꎻ 习近平ꎻ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ꎻ 时代性贡献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017 08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的崭新命题和重大任务ꎬ 这是新时代 加强党的建设的价值诉求和目标定位ꎬ 也是新时代党建工作中面临的重大课题ꎮ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 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ꎬ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关系到党的建设成效ꎬ 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必须高 度关注其质量问题ꎮ 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ꎬ 新形势下如何持续推进党内政治 生活质量建设是一个在实践中需要着力回答好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ꎮ 党的十八大以来ꎬ 习近平 坚持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导向ꎬ 从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新的实践出发ꎬ 站在党的工作全局和战略高 度ꎬ 对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作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重要论述ꎬ 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党 内政治生活质量的角色定位 目标指引 价值旨归 科学方法和提升路径ꎬ 表明了我们党在新时代继 续推进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意志ꎬ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理论自 觉和实践自觉ꎬ 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 实现党的全面领导作出了重大贡献ꎮ 一 明确提出党内政治生活 质量 命题ꎬ 鲜明标识了质量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定位 ( 一) 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ꎬ 是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 收稿日期: 2019 06 30 基金项目: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7 年度项目 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党内政治生活科学 化研究 ( FJ2017ZTB044) ꎮ 作者简介: 王明春ꎬ 男ꎬ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ꎬ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ꎮ 郑传芳ꎬ 男ꎬ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ꎮ

22 18 2020 年 政党的鲜明标志ꎮ 党内政治生活具有的独特功能决定了质量问题的极端重要性ꎮ 纵观党内政治生活发 展历程ꎬ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关注党内政治生活ꎬ 不断探索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路径 方 法ꎮ 早在 1929 年ꎬ 毛泽东在 «古田会议决议» 中就提出过 使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 科学化 ① 的 重大论断ꎬ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党内政治生活实践反思基础上取得的科学认知ꎬ 标志着质量意识开 始在党内政治生活萌芽ꎮ 自此以后ꎬ 在长期的党内政治生活实践摸索中ꎬ 虽然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 程ꎬ 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没有放弃对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探索和追求ꎮ 通过不断的探索 反思和总 结ꎬ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总体上不断提高ꎮ ( 二) 新时代抓好党内政治生活应把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ꎮ 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 程ꎬ 而 抓好了党内政治生活ꎬ 全面从严治党就有了重要基础 ꎮ② 那么ꎬ 新时代抓好党内政治生活 又应当要以什么为导向? 这是新时代抓好党内政治生活在理论和实践中必须加以回答的重大问题ꎮ 虽 然质量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在要求ꎬ 提质增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内政治生活实践探索中的不懈追 求ꎬ 但是明确提出党内政治生活 质量 命题则是党的十八大后由习近平首次提出的ꎮ 查阅党的十 八大后习近平有关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论述ꎬ 首次提出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命题是在 2013 年 9 月参加 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 现在的问题是ꎬ 党内生活质量普遍不高ꎬ 难以起作 用ꎮ 要把质量搞上去ꎬ 不要流于形式ꎬ 如果搞和不搞差不多ꎬ 那就没有意义了ꎮ ③ 从习近平的 这一论述中ꎬ 我们不难看出ꎬ 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核心议题ꎮ 如果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普遍不高ꎬ 难以起作用 ꎬ 那么ꎬ 党内政治生活就无法实现其价值ꎬ 也就失去了 其存在的意义ꎮ 因此ꎬ 新形势下我们要高度关注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问题ꎮ 习近平在强调要抓好党内政 治生活问题伊始就高度关注其质量问题ꎬ 并把质量问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ꎮ 党的十八大以 来ꎬ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ꎬ 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 新方法ꎬ 党内政 治生活出现了许多新气象ꎬ 赢得党心民心ꎬ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显著提升ꎬ 再次证明了提高党内政治生 活 质量 命题的时代价值和重大意义ꎮ 应当说ꎬ 提出并聚焦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提出的一个具有标识性的概念ꎮ 这 一概念明确了质量在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定位ꎬ 找准了当下党内政治生活问题的总病根ꎬ 为 新时代抓好党内政治生活树立了新标杆ꎬ 表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内政治生活规律的认识深化 和创新ꎬ 也表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迈入了自觉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新阶段ꎮ 二 明确提出党内政治生活增强 四性 论ꎬ 清晰指明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目标指引 党内政治生活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我们要不断改进和提升其质量ꎮ 在明确了质 量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地位后ꎬ 接下来要思考的是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质量要引向何处ꎬ 也就是 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目标指引到底为何ꎮ 可以说ꎬ 这是新时代我们树立质量导向 提出寻求实现 党内政治生活高质量开展需要深入思考和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ꎮ 为此ꎬ 习近平进行了持续思考并做出 了明确回答ꎬ 那就是新时代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就是要着力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 时代 ① «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91 年ꎬ 第 92 页ꎮ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 ꎬ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ꎬ 2016 年ꎬ 第 42 页ꎮ ③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编著: «永远在路上: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词» 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7 年ꎬ 第 271 页ꎮ

23 第1期 王明春ꎬ 郑传芳: 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重要论述的时代性贡献 19 性 原则性 战斗性 ꎮ①增强党内政治生活 四性 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内政治生活内在特 性认知取得的新的重大发展ꎬ 为新时代把握党内政治生活内在特性和规律提供了新的 更加科学的完 整解读ꎬ 也为推进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提升工程指明了方向ꎮ ( 一) 新时代高质量的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凸显政治性 党内政治生活内在的本质属性就在于其鲜明的政治性ꎮ 可以说ꎬ 党内政治生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 了凸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ꎮ 如果偏离了政治性ꎬ 党内政治生活就没有了方向ꎬ 也就无法凸显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特性ꎬ 其质量就无从谈起ꎮ 要想保证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高质量开展ꎬ 就必须 不断增强其内在的政治性ꎮ 当前ꎬ 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党内政治生活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不动摇ꎬ 引导广大党员 干部树牢 四个意识 ꎬ 坚定 四个自信 ꎬ 坚决做到 两个维护 ꎮ ( 二) 新时代高质量的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彰显时代性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生成过程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不断改进 持续提升的过程ꎬ 始终围绕党的中心 工作开展高质量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建设的重要经验ꎮ 党的中心工作随着社会主要矛 盾的发展演变和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要求的不同而不断调整其主要任务ꎬ 要想实现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持续 有效提升和增强就必须不断地推进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化ꎮ 只要保持时代 性ꎬ 党内政治生活才能持续保持活力ꎬ 这是推进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建设的内在要求ꎮ 要实现新时代高 质量的党内政治生活ꎬ 就必须要不断紧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步伐ꎬ 用心聆听党 内外的呼声ꎬ 运用新的理念 方法和科技手段等及时有效地回答和解决好党内政治生活面临的各种新 挑战和新问题ꎬ 不断增强其内在的生机和活力ꎮ ( 三) 新时代高质量的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坚持原则性 坚持原则性是确保我们党坚定信念 守住底线 维护团结 夺取胜利不可或缺的ꎬ 党的原则是党 领导革命 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总结历史经验和推进理论创新的结晶ꎬ 是高度提炼的党的行动的基 本规范和政治要求ꎬ 坚持原则性也是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保障的底线ꎮ 高质量的党内政治生活ꎬ 离不开 严明的原则和准则ꎬ 离不开科学处理党内矛盾 维护健康的党内关系ꎮ 要实现新时代高质量的党内政 治生活ꎬ 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好在党内政治生活长期实践中形成的 被实践反复证明的 在 党内取得广泛共识的各种原则和准则ꎬ 筑牢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政治安全防线ꎮ ( 四) 新时代高质量的党内政治生活必须永葆战斗性 战斗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特有的属性ꎬ 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内政治生活必须永葆战斗 性ꎮ 这是有别于一般政党党内政治生活的显著特征ꎬ 也是维护党的生机与活力的根本保证ꎮ 正是基于 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洗礼ꎬ 中国共产党人才能不断自我革命ꎬ 保持强大的战斗力ꎮ 要实现新时代高 质量的党内政治生活ꎬ 需要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ꎬ 使党内政治生活真正成为党员党性锻炼 的熔炉ꎬ 使每个党组织和党员都充满着必要的斗争精神和旺盛的奋斗意志ꎮ 在党内政治生活的 四性 中ꎬ 每一个属性都有其内在的质和量的规定性ꎬ 具有其特定的时代 价值ꎮ 但同时ꎬ 党内政治生活的 四性 又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ꎬ 任何一个属性缺失都将影响到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高低优劣ꎮ 习近平对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特性的全面概括和权威认定ꎬ 为新时代提 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提供了目标指引ꎮ ①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6 年ꎬ 第 23 页ꎮ

24 20 2020 年 三 突出强调 以人民为中心 ꎬ 明确指明了 新时代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价值指针 高质量的党内政治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政治本色特有的管党治党载体和平台ꎬ 是区别于其 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ꎮ 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主题始终是围绕着永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 主义政党的先进政治本色而开展的ꎮ 如何正确认知新时代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价值ꎬ 最大程度上 凝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 干部对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价值共识ꎬ 这是新时代提高党内政治生 活质量必须要解答好的问题ꎮ 党的十八大以来ꎬ 习近平多次强调 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 向 ꎬ 在党内外引起了广泛认同ꎮ 可以说ꎬ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价值指针ꎬ 也是新时代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建设的价值指针ꎮ ( 一) 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要以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为价值指向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决定了其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ꎬ 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主 题始终是围绕着永葆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而开展的ꎮ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ꎬ 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人民衷心拥护 勇于自我革命 经得起 各种风浪考验 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①ꎮ 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ꎮ 习近平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ꎬ 坚持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ꎬ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 设为统领ꎬ 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 设 反腐败斗争始终ꎬ 以政治上的加强ꎬ 引领带动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ꎬ 这也为提高党内政治生活 质量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向ꎮ ( 二) 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要以调动广大党员 干部积极性和推动事业发展为价 值归宿 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目的在哪 价值何在? 这是我们在认识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命题时需要深入 思考的问题ꎮ 坚持党的立场与人民立场的一致性ꎬ 是锻造中国共产党先进品质的内在要求ꎮ② 中国共 产党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决定了新时代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成效不能仅限于党内ꎬ 而应该由党内向 党外延伸ꎬ 其价值归宿最终要体现到调动广大党员 干部积极性和推动事业发展上ꎮ 为此ꎬ 习近平强 调: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ꎬ 最终要体现到调动广大党员 干部积极性和推动事业发展上ꎮ ③ 必须把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 根本要求ꎮ ④ 这就明确向全党指出了新时代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党和人民事业 发展ꎬ 激励党员 干部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ꎮ 如果党内政治生活看起来 严肃认真 ꎬ 但却没有转 化为广大党员 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ꎬ 没有真正推动党的事业发展ꎬ 那么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成效必 将大打折扣ꎮ ( 三) 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要以人民满意作为根本的价值标准 要通过党内政治生活调动广大党员 干部积极性和推动事业发展ꎬ 就需要将人民满意作为评价党 内政治生活质量的根本价值标准ꎮ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评价主体除了党员主体之外ꎬ 还应包括人民群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 ①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告» 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7 年ꎬ 第 61 页ꎮ ② 齐卫平: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五个话语创新» ꎬ «理论探讨» 2019 年第 1 期ꎬ 第 115 121 页ꎮ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 ꎬ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ꎬ 2016 年ꎬ 第 43 页ꎮ ④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6 年ꎬ 第 9 页ꎮ

25 第1期 王明春ꎬ 郑传芳: 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重要论述的时代性贡献 21 众主体ꎬ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说到底最终还是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的ꎮ 在习近平看来ꎬ 之所以要 将人民满意作为评价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根本价值标准ꎬ 主要的原因在于: 一是只有将人民满意作为 评价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根本价值标准ꎬ 才能找准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ꎮ 习近平指出: 如果管党不 力 治党不严ꎬ 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ꎬ 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ꎬ 不可 避免被历史淘汰ꎮ ① 高质量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是为了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ꎬ 而 对党内的一些突出问题ꎬ 人民群众往往看得很清楚 ꎮ② 二是只有将人民满意作为评价党内政治 生活质量的根本价值标准ꎬ 才能保证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成效转化为调动广大党员 干部推动事业 发展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ꎮ 为此ꎬ 习近平 2014 年 8 月 27 日在听取兰考县和河南省党的群众路 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的讲话时明确指出: 要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根本标准ꎬ 主动 请群众参与 监督 评判ꎬ 对活动成效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ꎬ 不能自拉自唱 体内循环ꎬ 用自我感觉 代替群众评价ꎮ ③ 如果仅以自我感觉代替人民评价ꎬ 那就无法真实把握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实际状 况ꎬ 也无法把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成效转化为调动广大党员 干部推动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上来ꎮ 四 突出强调 问题导向 ꎬ 明确指出了 新时代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科学方法 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ꎬ 推动党内政治生活高质量开展ꎬ 必须掌握科学的 方法ꎮ 党的十八大以来ꎬ 习近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ꎬ 突出强调了坚持问题导向ꎮ 这是我们党解决问 题 战胜困难 夺取胜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ꎮ 党内政治生活 质量 命 题的提出ꎬ 正是基于强烈的问题意识而针对党内政治生活问题提出的重大的理论判断和认知成果ꎮ 新 时代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ꎬ 同样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ꎬ 以发现问题为出发点 以找准问题为关键 点 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ꎬ 发扬一贯的自我革命和责任担当精神ꎬ 切实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ꎬ 推动 党的建设深入开展ꎮ ( 一) 坚持问题导向要以发现问题作为出发点 新时代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ꎮ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ꎬ 习近平发现: 现在的问题是ꎬ 党内生活质量普遍不高ꎬ 难以起作用 ④ꎻ 现在ꎬ 一些地方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在下 降ꎬ 一些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得不到应有的党性锻炼ꎮ ⑤ 党的十八大以来ꎬ 习近平正是以强烈的对 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ꎬ 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ꎬ 善于发现问题ꎬ 敢于提出问题ꎬ 不回避困难和 矛盾ꎬ 不怕得罪贪腐分子ꎬ 对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ꎬ 通过指出问题的表现ꎬ 分析 产生问题的根源ꎬ 指明问题的危害ꎬ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ꎬ 从而为新时代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ꎮ ( 二) 坚持问题导向要以找准问题作为关键点 只有找准问题ꎬ 才能聚焦重点 精准发力ꎬ 实现党内政治生活功能效用的最大化ꎮ 所谓找准问题 就是要紧紧抓住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精准出击 各个击破ꎮ 因此ꎬ 习近平强调新时 代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ꎬ 需要 坚持问题导向ꎬ 聚焦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薄弱环节 推动解决 ①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6 年ꎬ 第 23 页ꎮ ② 习近平: «牢记初心使命 推进自我革命» ꎬ «求是» 2019 年第 15 期ꎬ 第 4 9 页ꎮ ③⑤ 习近平: «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ꎬ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ꎬ 2015 年ꎬ 第 59 60 63 页ꎮ ④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编著: «永远在路上: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词» 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7 年ꎬ 第 271 页ꎮ

26 22 2020 年 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 随意化 平淡化等问题 ①ꎬ 坚决克服和破除关系学 厚黑学 官场术等封建 糟粕ꎬ 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 分散主义 自由主义 本位主义 好人主义ꎬ 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 主义 圈子文化 码头文化ꎮ ( 三) 坚持问题导向要以解决问题作为落脚点 发现问题 找准问题ꎬ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要解决问题ꎮ 在弄懂认清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问题后ꎬ 如何有效解决问题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智慧和勇气的更大的考验ꎮ 为此ꎬ 习近平指出: 直面问题是 勇气ꎬ 解决问题是水平ꎮ ② 新时代要解决好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ꎬ 就需要凝聚起党内外 最大的智慧和勇气ꎬ 着力攻坚克难ꎬ 切实解决好确保和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问题ꎮ 习近平关于坚持问题意识和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论述ꎬ 为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建设提供了科 学的方法ꎬ 为我们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正视问题的清醒性 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提供了科学指导ꎮ 党的十八大以来ꎬ 党内政治生活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成效ꎬ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保持强烈的问题意 识和责任担当ꎬ 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ꎬ 卓有成效地补短板 强弱项ꎬ 解决了影响党内政 治生活质量的各种瓶颈制约问题ꎬ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建设取得明显成效ꎮ 五 明确提出 坚持 加强 创新 ꎬ 深刻阐释了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提升路径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ꎬ 而是一个长期的 持续的过程ꎬ 加强党内政治生活质量 建设永远在路上ꎮ 新形势下我们要以何种路径持续推进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建设ꎬ 这是需要认真加以回 答和阐明的一个重大问题ꎮ 对这一问题ꎬ 习近平同样给予了明确的回答ꎮ 他指出: 要把质量搞上 去ꎬ 不要流于形式ꎬ 如果搞和不搞差不多ꎬ 那就没有意义了ꎮ 在党内生活方面ꎬ 一个是坚持ꎬ 一个是 加强ꎬ 一个是创新ꎮ ③ 在这里ꎬ 习近平明确指明了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提升的实践方向和路径 选择ꎬ 那就是要做到 坚持 加强 创新 ꎮ ( 一) 新时代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需要坚持党内规矩 党内规矩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确保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重 要法宝ꎬ 必须倍加珍惜 长期坚持ꎮ 比如ꎬ 为保证党内政治生活质量ꎬ 在党的组织生活中就必须坚持 三会一课 制度ꎬ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ꎮ 习近平强调: 三会一课 制度要坚持ꎬ 党章里都有嘛! 既 然这个制度在ꎬ 就必须坚持ꎬ 否则怎么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不仅要坚持ꎬ 而且要全覆盖ꎬ 概莫能外ꎬ 不能搞特殊ꎬ 中央的同志也要坚持ꎮ 要把质量搞上去ꎬ 不要流于形式ꎬ 如果搞和不搞差不 多ꎬ 那就没有意义了ꎮ ④ 又比如ꎬ 为保证党内政治生活质量ꎬ 习近平特别强调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提 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ꎮ 他多次强调指出: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 武器用得怎么样ꎮ ⑤ ( 二) 新时代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内政治生活 针对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ꎬ 习近平强调指出: 提高党内生活质量ꎬ 要针 对这些问题一项一项采取措施ꎮ ⑥ ①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6 年ꎬ 第 82 83 页ꎮ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 ꎬ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ꎬ 2016 年ꎬ 第 50 页ꎮ ③④⑥ 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编著: «永远在路上: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词» 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7 年ꎬ 第 271 271 271 页ꎮ ⑤ 习近平: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4 年ꎬ 第 20 21 页ꎮ

27 第1期 王明春ꎬ 郑传芳: 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重要论述的时代性贡献 23 其一ꎬ 要注意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 不断发展完善ꎮ 2015 年 1 月 12 日ꎬ 习近平在中央党 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总结好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ꎮ 习近平指 出: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ꎬ 就是一个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过程ꎬ 各级都积累了经验ꎬ 要好好加以提 炼ꎬ 推而广之ꎬ 遵而循之ꎬ 践而行之ꎬ 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和水平ꎮ ① 其二ꎬ 要始终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ꎮ 习近平指出: 标准决定质量ꎬ 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 的质量ꎬ 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ꎮ ② 十八大以来ꎬ 我们党不仅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一新的更高 的宏观标准ꎬ 同时也对诸如党员发展标准 党内选人用人标准 理想信念标准 好干部标准 党内教 育和监督标准等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具体活动标准ꎬ 提出了明确的更高的要求ꎮ 同时ꎬ 在提高党内政 治生活各方面标准的基础上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ꎬ 从而确保按高标准严格执行ꎮ 正是基于高标准 严要求ꎬ 党的十八大以来ꎬ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才有了明显的提高ꎬ 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ꎮ 其三ꎬ 要着力提高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质量ꎮ 从党的建设经验来看ꎬ 要把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 问题解决好ꎬ 要有效化解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危险ꎬ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完善规范 健全制度ꎬ 扎紧 制度的笼子ꎮ ③ 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ꎬ 但没有制度的约束ꎬ 是缺乏持久保障的ꎬ 只有 二者结合才能够使全面从严治党获得有效保障ꎮ④ 要想解决好影响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问题ꎬ 完善党 内法规制度是关键ꎮ 习近平明确指出: 质量问题关键是制度和措施 ⑤ꎮ 党的十八大以来ꎬ 习近平在 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时ꎬ 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质量问题ꎬ 强调: 制定党内法规制度必须 牢牢抓住质量这个关键ꎮ 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决定» 中ꎬ 提出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 度体系方面ꎬ 要建立六个方面重大的制度ꎬ 强调要规范党内政治生活ꎬ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ꎬ 发 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ꎬ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ꎬ 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ꎮ⑦ 其四ꎬ 要着力提高党员教育管理质量ꎮ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一项基础性根本性任 务ꎬ 也是考察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ꎮ 为此ꎬ 习近平在主持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 工作条例» 审议会议时明确指出: 党员教育管理要在质量上下真功夫ꎬ 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ꎬ 提高 党员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水平ꎮ ⑧ ( 三) 新时代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需要立足新的实际不断改进和创新 习近平强调: 我们党抓党的建设ꎬ 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不断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历 史经验和成功做法ꎬ 并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和实践要求加以创新ꎮ ⑨ 加强党的建设规律如此ꎬ 加强党 内政治生活质量建设亦应遵循这一基本规律ꎮ 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建设必须立足新的实际不 断改进和创新ꎬ 增强吸引力 感染力和实效性ꎬ 更好地发挥党内政治生活的作用ꎮ 习近平指出: 要 立足新的实际ꎬ 不断从内容 形式 载体 方法 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ꎬ 善于以新的经验指导 新的实践ꎬ 更好发挥党内政治生活的作用ꎮ ⑩ 党的十八大以来ꎬ 我们在党内政治生活方面取得了许多 创新成果ꎮ 在党的组织生活方式上除了传统的 三会一课 外ꎬ 近年来有一些创新的方式ꎬ 如主题 ①② 习近平: «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ꎬ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ꎬ 2015 年ꎬ 第 64 36 页ꎮ ③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6 年ꎬ 第 76 页ꎮ ④ 李梦云: «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现实内涵 五论» ꎬ «理论探讨» 2018 年第 2 期ꎬ 第 138 142 页ꎮ 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上) ꎬ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ꎬ 2014 年ꎬ 第 605 页ꎮ ⑥ 新华社: «中 共 中 央 印 发 关 于 加 强 党 内 法 规 制 度 建 设 的 意 见» ꎬ http: cpc people com cn / n1 / 2017 / 0625 / c64387 29360977 htmlꎬ2017 06 25ꎮ ⑦ 新华网: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ꎬ https: news china com / zw / news / 13000776 / 20191105 / 37354178 htmlꎬ2019 11 05ꎮ ⑧ 新华网: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审议 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 和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 ꎬ http: www xinhuanet com / 2019 03 / 29 / c 1124303053 htmꎬ2019 03 29ꎮ ⑨⑩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 ꎬ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ꎬ 2016 年ꎬ 第 15 49 页ꎮ

28 24 2020 年 党日活动 政治生日活动 警示教育活动ꎬ 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ꎮ 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ꎬ 各 级党组织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ꎬ 推进党内政治生活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ꎬ 不断 提高党内政治生活信息化 现代化水平ꎬ 有效提升了党内政治生活质量ꎮ 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重要论述ꎬ 不仅明确了质量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ꎬ 更阐明 了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目标指引 价值旨归 科学方法和提升路径ꎬ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内政治 生活 何为质量 何以要重视质量 如何提高质量 等基本问题ꎬ 为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质量 建设指明了方向ꎬ 提供了基本遵循ꎬ 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内政治生活质量认知的重大发展ꎬ 具有重大 的时代价值ꎮ 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重要论述是加强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建设的思想指引 和行动指南ꎬ 学习好 领会好 落实好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质量重要论述ꎬ 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时 代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科学内涵 基本要求和前进方向ꎬ 在实践中真正实现党内政治生活的高质 量开展和推进ꎬ 从而为全面从严治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ꎮ ( 责任编辑: 林日杖) ( 上接第 8 页) 当时中国确实百废待兴ꎬ 邓小平就这样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ꎬ 即从促进党回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 想路线上来撬动历史的转折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ꎬ 中共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ꎬ 实现了全 党工作重心的转移ꎬ 中国正式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ꎮ 显然ꎬ 这条道路是以思想路线的拨乱 反正为先导的ꎮ 我们看到ꎬ 这 40 多年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的过程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 是的认识路线的过程ꎮ 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线ꎬ 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ꎮ 每当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关键时刻ꎬ 中国领导人总是首先提出我们要遵循什么样的认识路线的问 题ꎮ 众所周知ꎬ 正是 1992 年的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ꎮ 邓 小平在这里对于困扰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了正面回答ꎬ 而他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总是 首先告诫人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些问题的先决条件ꎮ 正是他这一著名的南 方谈话中ꎬ 邓小平提出: 最近ꎬ 有的外国人议论ꎬ 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ꎮ 打不倒ꎬ 并不是因为大 本子多ꎬ 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ꎮ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ꎮ 要提倡这个ꎬ 不要提 倡本本ꎮ 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ꎬ 不是靠本本ꎬ 而是靠实践ꎬ 靠实事求是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ꎮ 我读的书并不多ꎬ 就是一条ꎬ 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ꎮ 过去打仗靠这个ꎬ 现在搞建设 搞改 革也靠这个ꎮ 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ꎬ 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ꎮ 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ꎬ 很朴实的道理ꎮ ① 事实正如邓小平的这段话所揭示的那样ꎬ 中国道路的成功完全是中国 靠实践ꎬ 靠实事求是 的结果ꎬ 中国道路的胜利证明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ꎮ ( 责任编辑: 林日杖) ①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93 年ꎬ 第 382 页ꎮ

29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04 社会学研究 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与 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 来自中国特大城市的证据 张海东ꎬ 袁 博 (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ꎬ 上海 200444) 摘 要: 本文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ꎬ 研究了体制分割与市场分割相结合的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 对城市居民阶层认同的影响ꎮ 实证分析发现ꎬ 职业稳定性 收入与福利保障水平 职业发展前景 这 三组主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因素ꎬ 对因体制分割而分别处于体制内外的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均会产生不同 程度的影响ꎮ 文章认为ꎬ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ꎬ 市场内生性竞争因素对职业特征不平等的塑造 开始显现ꎬ 相关分层研究应该把侧重点从主要关注制度性分割转移到体制性分割与市场分割相结合的视角 上来ꎮ 关键词: 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ꎻ 体制分割ꎻ 市场分割ꎻ 阶层认同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025 13 一 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推进ꎬ 各种 结构壁垒 被逐渐打破 ① ꎮ 在这破旧立新之际ꎬ 基于 体制分割与市场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相互交织ꎬ 形成了两种要素相叠加的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 ②③ ꎮ 这 种既受到国家制度安排影响ꎬ 又受到市场内生性竞争因素影响的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ꎬ 是我国社会转 型时期独有的市场类型ꎮ 这一独特的市场类型在进一步塑造改革初期产生的各类社会结构不平等的同 时ꎬ 也催生出了很多新的职业特征层面的不平等ꎮ 例如ꎬ 体制内单位聘用 临时工 ꎬ 与在编人员享 受 同工不同酬 的待遇ꎻ 高校等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不再入编ꎬ 人员考核采用 新人新办法ꎬ 老人 老办法 ꎻ 外资企业聘用劳务派遣员工ꎬ 与正式员工在职业发展前景上形成巨大差距ꎮ 上述例证都表 收稿日期: 2019 10 2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新社会阶层的社会流动与社会政治态度研究 (17ZDA111) ꎻ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重点项目 新社会阶层的社会流动与政治态度研究 (17ASH004) ꎮ 作者简介: 张海东ꎬ 男ꎬ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ꎮ 主要研究方向: 社会分层与不平等ꎮ 袁博ꎬ 男ꎬ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ꎮ 主要研究方向: 社会分层与不平等ꎮ ① 边燕杰 李路路 李煜 郝大海:«结构壁垒 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 ꎬ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5 期ꎬ 第 100 109 页ꎮ ② 也有学者用 新二元 的概念来概括这种现象ꎮ 具体参见刘平: «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ꎬ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1 期ꎬ 第 104 117 页ꎮ 蔡禾: «新二元: 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 ꎬ «探索与争鸣» 2019 年第 6 期ꎬ 第 17 19 页ꎮ ③ 武中哲: «双重二元分割: 单位制变革中的城市劳动力市场» ꎬ «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4 期ꎬ 第 47 57 页ꎮ

30 26 2020 年 明ꎬ 这些职业特征的不平等大多产生于同一职业或单位内部ꎬ 这显然不同于以往基于不同职业类型而 产生的职业地位不平等ꎮ 所以ꎬ 由此造成的个体身份地位不平等与阶层认知差异也无法用原有分析框 架予以解释ꎮ 因此ꎬ 本文从结构化的视角出发ꎬ 建构基于体制与市场双重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分析 框架ꎬ 重点考察职业稳定性 收入与福利保障水平ꎬ 以及职业发展前景这三组划分主次劳动力市场的 职业特征不平等因素在体制分割的基础上ꎬ 是如何影响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的ꎮ ( 一) 把 市场 带到阶层认同分析框架中 抛开阶层认同的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理论之争不谈ꎬ 仅从实证层面总结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研 究ꎬ 可将已有研究分为三类: 结构地位论 历史文化论 国家中心论ꎮ 有学者将其归纳为阶层认同影 响因素的 个体 生活 国家 分析框架①②ꎮ 首先ꎬ 结构地位论强调的是个体的自致或先赋社会经 济地位对阶层认同的影响ꎮ 自致的社会经济地位ꎬ 主要指个体的收入 受教育水平 职业地位等因 素ꎮ 而这些因素对个体阶层认同的显著影响ꎬ 学界已有大量论证③④⑤ꎮ 先赋的社会经济地位ꎬ 则指父 辈社会地位的代际传递作用对子辈阶层认同的影响ꎮ 有学者认为ꎬ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巨变ꎬ 弱化了 父辈社会地位对子辈阶层认同的代际传递作用⑥⑦ꎮ 但也有学者指出ꎬ 这种社会地位的代际再生产模 式随着社会转型再次发挥了作用⑧⑨ꎮ 其次ꎬ 历史文化论主要强调从历史 文化 生活经历等方面入手检验个体的阶层认同ꎮ 与马克思 的阶级史观不同ꎬ 历史文化论代表人物汤普森 ( Thompson) 认为ꎬ 阶级意识实际上是个体在生命历 ꎮ 实证领域ꎬ 此类 程与日常生活体验中形成的主观感受ꎬ 所以应从生活史的层面探讨阶层认同问题 研究多通过测量个体对某类社会事实的主观感受来间接检验社会变迁或生活经历对个体阶层认同的影 响ꎮ 例如ꎬ 有学者从社会变迁视角出发ꎬ 分析了收入公平感 生活满意度ꎬ 以及态度倾向对个体阶层 ꎮ 也有学者从生活经历视角出发ꎬ 验证了生活休闲方式 消费观念 相对剥夺感等因素 认同的影响 ꎮ 还有学者从布迪厄 ( Bourdieu) 的文化资本理论出发ꎬ 验证了艺术修 对个体阶层认同的影响逻辑 ꎮ 养与文化资本对个体阶层认同的显著影响 再次ꎬ 国家中心论认为ꎬ 国家是特定疆域范围内的最大权力机关ꎬ 其在塑造一个社会的结构与生 活于此的居民的阶层认同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 ꎮ 所以ꎬ 有学者认为ꎬ 理解阶级认同形成的关键就在 ꎮ 因我国早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后来的改 于分析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 组织制度和社会政策等因素 革开放政策ꎬ 国家中心论视角确实非常适合中国这块天然试验场ꎮ 基于市场转型理论ꎬ 这一视角下的 ① 冯仕政: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阶层意识与社会认同» ꎬ 郑杭生编ꎬ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 2005» ꎬ 北京: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ꎬ 2005 年ꎮ 对既往相关研究的梳理与验证» ꎬ «青年研究» 2013 ② 李飞: «客观分层与主观建构: 城镇居民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年第 4 期ꎬ 第 69 83 页ꎮ ③ 王春光 李炜: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主观性建构和客观实在» ꎬ «江苏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4 期ꎬ 第 95 100 页ꎮ ④ 胡荣 张义祯: «阶层归属与地位认定问题研究» ꎬ «东南学术» 2005 年第 6 期ꎬ 第 85 92 页ꎮ ⑤ 卢福营 张兆曙: «客观地位分层与主观地位认同» ꎬ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年第 3 期ꎬ 第 38 43 页ꎮ ⑥ Parishꎬ Williamꎬ Destratification in China. Class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Post Revolution Chinaꎬ edited by J. L. Watson. Cam 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ꎬ pp 84 120. ⑦ 陈婴婴: «职业结构与流动» ꎬ 北京: 东方出版社ꎬ 1995 年ꎮ ⑧ Lin Nanꎬ BianYanjieꎬ Getting Ahead in Urba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ꎬ Vol 97ꎬ No 3ꎬ 1991ꎬ pp 657 688. 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 双重再生产»ꎬ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6 期ꎬ 第 105 118ꎮ ⑨ 李路路: «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 [ 英] 汤普森: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 上) ꎬ 钱乘旦等译ꎬ 南京: 译林出版社ꎬ 2001 年ꎬ 前言第 1 7 页ꎮ 翁定军: «阶级或阶层意识中的心理因素: 公平感和态度倾向» ꎬ «社会学研究» 2010 第 1 期ꎬ 第 85 110 页ꎮ 胡荣 沈珊: «客观事实与主观分化: 中国中产阶层的主观阶层认同分析» ꎬ «东南学术» 2018 年第 5 期ꎬ 第 138 145 页ꎮ 肖日葵 仇立平: «文化资本 与阶层认同» ꎬ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6 年第 6 期ꎬ 第 59 64 页ꎮ 冯仕政: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阶级和分层认同» ꎬ 郑杭生编ꎬ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 2009» ꎬ 北京: 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ꎬ 2009 年ꎮ

31 第1期 张海东ꎬ 袁 博: 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 27 研究重点关注了因各类制度壁垒所导致的地域分割 城乡分割 体制分割等因素对个体阶层认同的显 著影响ꎬ 形成了很大的学术影响力①②③④ꎮ 综上ꎬ 阶层认同的 个体 生活 国家 分析框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结构地位因素 文化与生 活因素ꎬ 以及国家制度因素对个体形成阶层认同的影响逻辑ꎮ 但是ꎬ 本文认为该框架仍然存在一些问 题ꎮ 一方面ꎬ 上述研究视角彼此之间的勾连并不紧密ꎬ 个体 生活与国家之间缺少了一些连接纽 带⑤ꎮ 另一方面ꎬ 这些研究范式所提出的具体指标ꎬ 并不能很充分地解释阶层认同的形成逻辑⑥ꎮ 所 以ꎬ 进一步发掘其他重要因素ꎬ 连接与弥补之前研究范式的理论不足ꎬ 仍是阶层意识研究的突破点ꎮ 基于此ꎬ 本文尝试从结构化的视角探讨我国市场化改革进入中后阶段ꎬ 得以充分发展的市场化因素与 计划时期遗留的体制因素相结合而形成的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ꎬ 能否被用以解释劳动力市场的不平 等ꎬ 以及由此造成的居民阶层地位认知差异问题ꎮ ( 二) 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社会不平等与阶层认同问题 结构性的分割是任何复杂社会中的政治与经济组织都普遍存在的现象⑦ꎮ 怀松 ( Earl Wysong) 等 认为ꎬ 二元劳动力市场作为过去 40 年间重塑美国社会结构的 新经济 特征之一ꎬ 已将美国就业市 场的职业分割为了日趋两极化的 好工作 与 坏工作 ⑧ꎮ 类似的ꎬ 日本学者用 SSM 数据所做的实 证研究证明ꎬ 日本社会同样存在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ꎬ 且就业者在各市场部门间的职业流动并不 均衡⑨ꎮ 回顾新中国 70 年的社会变迁历程ꎬ 也能印证分割无处不在的观点ꎮ 50 年代初的重工业优先 ꎮ 为保障社会稳定与劳动力供需平衡ꎬ 国家通过户 发展战略ꎬ 降低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程度 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ꎬ 城乡二元分割社会由此形成ꎮ 70 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政策ꎬ 采用的是渐进式的区域改革方案ꎮ 虽然部分地区优先发展的策略确实有效降低了整个国家因经济大转 型而带来的不稳定性ꎬ 但经济特区的设立就是政策导向的区域分割事实ꎮ 这种区域差别化政策加剧了 ꎮ 90 年代初推行的 地方居民原本就不均衡的生活与收入水平ꎬ 最终造成了更大程度上的总体不平等 市场化改革即国有企业改制ꎬ 虽然给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ꎬ 但改制并未完全打破计划经济时代 ꎮ 部分国民经济核心行业至今仍然保留着原有的编制与福利保障制度ꎬ 但大部 建立的 单位 社会 分非核心部门在市场化的推动下逐步私有化ꎬ 产业工人的 下岗 与原经理阶层的 造富 形成了 ꎮ 可见ꎬ 不同于欧美国家较为开放的市场竞争 鲜明的对比ꎬ 基于体制内外的二元分割社会逐步形成 环境ꎬ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多重历史条件的叠加下ꎬ 发展出了一套极其独特的市 ① Neeꎬ Victorꎬ The Emergence of a Market Society: Changing Mechanisms of Stratification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ꎬ Vol 101ꎬ No 4ꎬ 1996ꎬ pp 908 949. ② 边燕杰主编: «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 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 ꎬ 北京: 三联书店ꎬ 2002 年ꎮ 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ꎬ «社会 ③ 刘精明 李路路: «阶层化: 居住空间 生活方式 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 学研究» 2005 年第 3 期ꎬ 第 52 81 页ꎮ ④ 边燕杰 李路路 李煜 郝大海: «结构壁垒 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 ꎬ«中国社会科学»2006 年第 5 期ꎬ 第 100 109 页ꎮ 基于北京 上海 广州的研究» ꎬ«社会学研究»2017 年第 5 期ꎬ第 39 63 页ꎮ ⑤ 张海东 杨城晨:«住房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 ⑥ 李培林 李强 孙立平: «中国社会分层» ꎬ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ꎬ 2004 年ꎮ ⑦ Lin Nanꎬ BianYanjieꎬ Getting Ahead in Urba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ꎬ Vol 97ꎬ No 3ꎬ 1991ꎬ pp 657 688. ⑧ [美]厄尔 怀松 [美]罗伯特 佩卢奇 [美]大卫 赖特: «新阶级社会: 美国梦的终结?»ꎬ 张海东等译ꎬ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ꎬ 2019 年ꎮ ⑨ [ 日] 盛山和夫: «劳动力市场和职业流动» ꎬ[ 日] 高坂健次编ꎬ «当代日本社会分层» ꎬ 张弦等译ꎬ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ꎬ 2004 年ꎮ 蔡昉 都阳 王美艳: «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 ꎬ «经济研究» 2001 年第 12 期ꎬ 第 41 49 页ꎮ 王丰: «分割与分层: 改革时期中国城市的不平等» ꎬ 马磊译ꎬ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ꎬ 2013 年ꎮ 李路路: «论 单位 研究» ꎬ «社会学研究» 2002 年第 5 期ꎬ 第 23 32 页ꎮ 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 ꎬ «社会学研究» 2008 年第 3 刘平 王汉生 张笑会: «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内的分化 期ꎬ 第 56 78 页ꎮ

32 28 2020 年 场逻辑①ꎮ 虽然很多学者论证过西方社会那种自发或内生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同样存在于中国社 会②③但不能否认的是ꎬ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间ꎬ更多的还是受到了来自户籍 地 域 体制等多种制度性因素的影响ꎬ并未清晰地呈现出基于自由竞争而形成的主要与次要劳动力市场ꎮ 但随着近年来市场化要素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发明显ꎬ 中国的市场转型进入了中后期阶段ꎬ 劳 动力市场已不再单纯呈现为简单二元分割状态ꎬ 而是由改革之初的户籍分割 区域分割 体制分割逐 渐演变为体制分割与市场分割相结合的复杂状态④ꎮ 基于此ꎬ 有学者提出了基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双 重二元分割理论ꎮ 认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劳动力市场ꎬ 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首先是基于制度因素被分 为体制内与体制外市场的ꎻ 其次在体制内市场中呈现出稳定就业模式与市场化就业模式的分割ꎬ 在体 制外市场中则呈现出竞争劳动力市场与非竞争劳动力市场的分割⑤⑥ꎮ 还有学者指出ꎬ 随着市场化因 素充分发展ꎬ 单位制改革使得同一单位内出现了两种类型的雇员: 一类是有编制或具有稳定雇佣合同 的 单位内固定身份员工 ꎬ 另一类则是没有编制的临聘或派遣的 单位内非固定身份员工 ꎬ 而且 相似的情况ꎬ 也出现在了体制外的就业市场中⑦ꎮ 基于此ꎬ 本文建构了体制分割与市场分割相交互的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分析框架 ( 见图 1) ꎮ 首 先ꎬ 依据单位性质划分体制内与体制外市场ꎻ 其次ꎬ 依据市场内生性的竞争因素划分主要与次要劳动 力市场ꎮ 这两组二元分割结构将城市劳动力市场最终分割成了体制内主要市场 体制内次要市场 体 制外主要市场 体制外次要市场四种类型ꎮ 处于体制内主要市场的劳动者ꎬ 即 单位内固定身份员 工 ꎬ 大多属于有编制的公务员 事业单位人员ꎬ 或国有企业正式员工等ꎮ 从职业特征上看ꎬ 该群体 就业稳定性较高ꎬ 收入或福利待遇丰厚ꎬ 职业培训与晋升机会较多ꎮ 相比之下ꎬ 处于体制内次要市场 的劳动者ꎬ 即所谓的 体制内的体制外人员 ꎬ 多以临时工身份就职于体制内单位ꎬ 没有正式编制或 仅有临时聘用合同ꎬ 在收入与福利待遇 晋升渠道等多方面均不如体制内主要市场劳动者ꎮ 相似的情 况在体制外的两类劳动力市场中同样存在ꎮ 所以有学者指出ꎬ 处于不同市场类别下的就业者在各类职 业特征或地位资源含量 ⑧ 方面差异明显ꎮ 而这种资源不均衡分布所带来的结构性不平等显然会影响到 就业者的主观阶层意识ꎬ 进而促使他们产生不同的阶层认同ꎮ 图 1 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图示 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居民阶层认同的研究方面ꎬ 上述市场转型时期特有的结构性分割因素都被用 以验证过居民的阶层认同问题ꎮ 例如ꎬ 边燕杰等人从单位制引发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出发ꎬ 论证了 ① 郭丛斌: «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ꎬ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年第 4 期ꎬ 第 43 49 页ꎮ ② 赖德胜: «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ꎬ «经济科学» 1996 年第 6 期ꎬ 第 19 23 页ꎮ ③⑧ 边燕杰 李路路 李煜 郝大海: «结构壁垒 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ꎬ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5 期ꎬ 第 100 109 页ꎮ ④ 李路路 朱斌 王煜: «市场转型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工作组织流动» ꎬ «中国社会科学» 2016 第 9 期ꎬ 第 126 145 页ꎮ ⑤ 刘平: «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ꎬ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1 期ꎬ 第 104 117 期ꎮ ⑥ 武中哲: «双重二元分割: 单位制变革中的城市劳动力市场» ꎬ «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4 期ꎬ 第 47 57 页ꎮ ⑦ 蔡禾: «新二元: 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 ꎬ «探索与争鸣» 2019 年第 6 期ꎬ 第 17 19 页ꎮ

33 第1期 张海东ꎬ 袁 博: 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 29 体制分割对个体机会结构 社会经济地位ꎬ 以及主观阶层认同的显著影响①ꎮ 也有研究从我国的区域 性不平等入手ꎬ 验证了区域分割下不同地区居民的阶层认同差异ꎬ 发现相较西部地区而言ꎬ 东部地区 居民的阶层认同程度更高②ꎮ 赵晔琴等人运用 CGSS 数据ꎬ 证明了农民工群体作为城市移民ꎬ 相较于 城市本地居民存在地域 (本地 外地) 区隔ꎬ 而这种区隔对农民工的阶层认同具有显著影响③ꎮ 然而ꎬ 在实证领域运用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分析框架的研究并不多见ꎮ 已有研究多是理论性论述ꎬ 或仅聚焦于 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框架下的某一类职业群体展开ꎮ 例如ꎬ 对科层体制内临时工的观察研究④ꎬ 对 就业稳定性较差的快递小哥群体进行的专门分析⑤ꎮ 本文认为ꎬ 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框架较为全面 且准确的描述了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事实ꎮ 结合处于不同劳动力市场中就业者的职业特征因 素ꎬ 能够较好的连接阶层认同分析的个体特征与国家制度因素ꎬ 构成 连续统 式的分析框架ꎮ 二 研究假设 不同于国内二元分割理论对制度作用的强调ꎬ 皮奥雷 ( Piore) 提出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概念 ( Segmented Labor Market) 是西方经济学界对劳动力市场自由竞争状态下多部门分割的经典理论假设ꎮ 该理论基于市场内生性结构性特征ꎬ 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了主要市场 ( Primary Sector) 与次要市场 (Secondary Sector) ꎮ 两个市场部门的核心区别在于ꎬ 主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位具备收入更高ꎬ 技能培训 机会多ꎬ 就业稳定性更强ꎬ 更多晋升机会等特点ꎻ 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ꎬ 只有较低的收入ꎬ 随时离职的风险ꎬ 以及基本没有技能培训和晋升机会等特点⑥ꎮ 根据这一定义ꎬ 可知越靠近主要市 场ꎬ 就业者的职业稳定性 收入或福利保障水平 职业晋升机会可能就越好ꎮ 这就意味着处于主要市 场的就业者能够从该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与资源ꎬ 与处于次要市场的居民形成职业特征上的不平 等ꎮ 而这种不平等会进一步造成彼此阶层地位上的差异ꎬ 进而影响其阶层认同ꎮ 本文认为ꎬ 在体制分 割的基础上ꎬ 由体制与市场相叠加的双重二元劳动市场对居民阶层认同的影响逻辑ꎬ 亦可遵循这一规 律提出研究假设ꎮ 在实证研究层面ꎬ 有学者根据皮奥雷对二元劳动力市场的概念界定ꎬ 提出划分主要与次要劳动力 市场的有效指标主要有三类: 一是雇佣关系的稳定性ꎬ 二是升迁机会的多寡ꎬ 三是工资与福利待遇的 保障程度⑦ꎮ 依此可知ꎬ 不同于体制分割通常只关注单位类型这一指标ꎬ 主次市场的分割并非基于唯 一标准ꎬ 而是多重标准的综合ꎬ 这一点给相关实证研究造成了困难⑧ꎮ 因此ꎬ 本文分别将三组划分主 次市场的因素与体制分割因素相结合ꎬ 提出基于体制分割的 职业稳定性 假设 收入与福利保障 水平 假设 职业发展前景 假设ꎬ 以检验不同主次市场分割标准下的城市居民阶层认同ꎮ ① 边燕杰主编: «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 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 ꎬ 北京: 三联书店ꎬ 2002 年ꎮ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人民内部矛盾研究 课题组: «城市人口的阶层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 ꎬ «中国人口科学» 2004 年第 5 期ꎬ 第 21 27 页ꎮ 基于 CGSS 2010 的数据分析»ꎬ «人口与发展» 2014 年第 2 ③ 赵晔琴 梁翠玲: «融入与区隔: 农民工的住房消费与阶层认同 期ꎬ 第 23 32 页ꎮ 临时工现象的制度解释»ꎬ «开放时代» 2019 第 6 期ꎬ 第 130 147 页ꎮ ④ 吕德文: «混合型 科层组织的运作机制 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实证研究»ꎬ «中国青年研究» 2019 年第 8 ⑤ 王艺璇: «城市快递小哥的职业流动及其影响因素 期ꎬ 第 12 18 页ꎮ ⑥ M. J. Pioreꎬ The Dual Labor Market: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In David B. Gruskyꎬ ed ꎬ Social Stratification: Classꎬ Raceꎬ and Gender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ꎬ 1970ꎬ pp 435 438. ⑦ 张丽娟: «转轨阶段劳动力市场的所有制分割与收入分配» ꎬ 李路路 边燕杰编ꎬ «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 基于 2003 年全国 综合社会调查» ꎬ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 2008 年ꎮ ⑧ 吴愈晓: «劳动力市场分割 职业流动与城市劳动力经济地位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 ꎬ «中国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1 期ꎬ 第 119 137 页ꎮ

34 30 2020 年 职业稳定性指社会成员在特定职业及该职业所提供的岗位上继续就职的意愿或可能性①ꎮ 这一指 标主要反映了个体对自身工作状况稳定与否的主观感知ꎮ 而以往对于职业稳定性的测量也多侧重于主 观层面②ꎮ 因此ꎬ 本文首先选择失业风险这一主观负向指标来测量城市居民的职业稳定性对其阶层认 同的影响ꎮ 其次ꎬ 因考虑到不同劳动力市场就业者对自身失业风险的主观判断可能有所偏差ꎬ 本文又 分别从体制内市场选择了编制变量ꎬ 从体制外市场选择了就业身份变量ꎬ 通过这两个客观指标对不同 劳动力市场就业者的职业稳定性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ꎮ 基于此ꎬ 本文提出 职业稳定性 假设: 假设 1: 在体分割的基础上ꎬ 就业稳定性越高的居民越靠近主要劳动力市场ꎬ 其阶层认同越高ꎻ 反之就业稳定性越低的居民越靠近次要劳动力市场ꎬ 其阶层认同也就越低ꎮ 假设 1 1: 体制内失业风险越低者越靠近体制内主要市场ꎬ 其阶层认同越高ꎻ 反之越低ꎮ 假设 1 2: 体制外失业风险越低者越靠近体制外主要市场ꎬ 其阶层认同越高ꎻ 反之越低ꎮ 假设 1 3: 有编制人员处于体制内主要市场ꎬ 其阶层认同高于体制内次要市场的无编制人员ꎮ 假设 1 4: 受雇 / 自雇人员处于体制外主要市场ꎬ 其阶层认同高于体制外次要市场的劳务 / 派遣 / 临时工ꎮ 据文献综述可知ꎬ 已有很多研究证明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其阶层认同存在显著影响ꎮ 也有学者尝 试只通过工资水平而有效划分主次劳动市场③ꎮ 这都说明了收入不平等本身就是阶层认同差异的显著 影响因素ꎮ 本文在此基础上ꎬ 将收入从工资概念进一步扩展至由工作带来的福利保障水平上ꎬ 通过对 工资与福利保障水平这两方面的测量ꎬ 更加准确的考察收入不平等因素对处于不同劳动力市场中的居 民的阶层认同影响ꎮ 由此ꎬ 本文提出 收入与福利保障 假设: 假设 2: 在体制分割的基础上ꎬ 收入或福利保障水平越高的居民越靠近主要劳动力市场ꎬ 其阶层 认同越高ꎻ 反之收入或福利保障水平越低的居民越靠近次要劳动力市场ꎬ 其阶层认同也就越低ꎮ 假设 2 1: 体制内收入水平越高者越靠近体制内主要市场ꎬ 其阶层认同越高ꎻ 反之越低ꎮ 假设 2 2: 体制外收入水平越高者越靠近体制外主要市场ꎬ 其阶层认同越高ꎻ 反之越低ꎮ 假设 2 3: 体制内福利保障水平越高者越靠近体制内主要市场ꎬ 其阶层认同越高ꎻ 反之越低ꎮ 假设 2 4: 体制外福利保障水平越高者越靠近体制外主要市场ꎬ 其阶层认同越高ꎻ 反之越低ꎮ 追求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收入可能并非所有就业者对一份好工作的全部期待ꎮ 本文认为ꎬ 随着竞 争要素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越发突显ꎬ 就业者自身的人力资本也越发重要ꎮ 那么一份工作能否 给就业者提供良好的职业晋升空间ꎬ 以及充足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ꎬ 将成为其考量自身从事职业的社 会价值或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ꎮ 而这一因素也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阶层地位的认知ꎮ 所以ꎬ 本文提出 职业发展前景 假设: 假设 3: 在体制分割的基础上ꎬ 职业发展前景越好的居民越靠近主要劳动力市场ꎬ 其阶层认同越 高ꎻ 反之职业发展前景越差的居民越靠近次要劳动力市场ꎬ 其阶层认同也就越低ꎮ 假设 3 1: 体制内晋升机会越多者越靠近体制内主要市场ꎬ 其阶层认同越高ꎻ 反之越低ꎮ 假设 3 2: 体制外晋升机会越多者越靠近体制外主要市场ꎬ 其阶层认同越高ꎻ 反之越低ꎮ 假设 3 3: 处于体制内主要市场的有职业技能培训经历者ꎬ 比处于体制内次要市场的无职业技能 培训经历者ꎬ 阶层认同更高ꎮ 假设 3 4: 处于体制外主要市场的有职业技能培训经历者ꎬ 比处于体制外次要市场的无职业技能 对武汉 H 证券公司 620 名青年的调查研究» ꎬ «青年研究» 2000 ① 孙龙 风笑天: «青年白领的职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年第 6 期ꎬ 第 10 16 页ꎮ ② 刘欣: «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稳定性研究» ꎬ «社会学研究» 1995 年第 6 期ꎬ 第 67 75 页ꎮ ③ 刘帆: «劳动力市场分割: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个新解» ꎬ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6 期ꎬ 第 106 110 页ꎮ

35 第1期 张海东ꎬ 袁 博: 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 31 培训经历者ꎬ 阶层认同更高ꎮ 三 数据 变量与分析策略 ( 一) 数据来源与清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于 2019 年在我国十个特大城市进行的 新时代 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 调查ꎮ 该调查从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 长江中游 成渝五大城市群中 分别选取两个代表性城市进行问卷调查ꎮ 该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 PPS 抽样法ꎬ 在每个城市抽取 40 个居委ꎬ 每个居委抽取 25 个家庭户ꎬ 每个家庭户运用 Kish 抽样法随机抽取 1 名年龄在 18 至 65 周 岁的受访者ꎬ 最终构成 10000 份样本总量ꎮ 本文仅基于上海 杭州 广州 深圳 天津 武汉 重 庆 成都 8 座城市的 7920 个样本进行分析①ꎮ 在数据清理部分ꎬ 根据研究需求ꎬ 首先筛选出目前在 劳动力市场内的城市居民样本②ꎬ 其次剔除因设置 A / B 卷而导致因变量 ( 阶层认同) 缺失的样本ꎬ 然后对部分连续型变量的缺失值进行序列均值填补ꎬ 最终进入分析模型的样本总量为 2262 个ꎮ ( 二) 变量说明 1 因变量 本文的因变量为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ꎮ 该变量通过问卷中 您本人现在处于社会上的哪一等 级? 这一问题实现测量ꎮ 该题取值为 1 10 分ꎬ 1 分代表 最底层 ꎬ 10 分代表 最顶层 ꎬ 分值越 高代表样本的主观阶层认同越高ꎮ 该因变量可视为连续型变量ꎮ 2 自变量 本文的自变量分为两大类ꎮ 第一类是 体制分割 变量ꎮ 具体使用居民的 单位类型 进行划 分ꎬ 其中取值为 党政机关或人民团体 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 国有或集体事业单位 集体所 有或集体控股企业 的样本划分为 体制内 单位ꎬ 而其余单位类型划分为 体制外 单位ꎮ 第二类是 主次劳动力市场分割 变量ꎮ 根据假设又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为 职业稳定性 因 素ꎬ 具体包括: (1) 失业风险 变量ꎬ 取值从 非常有可能 到 非常不可能 分为五等ꎬ 本文 将其赋值为 1 至 5 分的连续型变量ꎬ 分值越高代表样本的失业风险越低ꎬ 即主观就业稳定性越高ꎮ (2) 体制内单位 有无编制 变量ꎬ 做虚拟变量处理ꎬ 参照组为 无编制 ꎬ 赋值为 0ꎬ 有编制 赋值为 1ꎮ (3) 体制外单位 就业身份 变量ꎬ 做虚拟变量处理ꎬ 参照组为 劳务 / 派遣 / 临工 ꎬ 赋 值为 0ꎬ 雇佣或自雇 ꎬ 赋值为 1ꎮ 第二组为 收入与福利保障 因素ꎬ 具体包括: (1) 个人年收 入 ( 对数) 变量ꎬ 剔除标准差大于 3 的极端值ꎬ 并使用剔除极值后的序列均值填补缺失值ꎮ 为提 高数据拟合度ꎬ 将清理后的个人年收入加 1 之后取以 e 为底的自然对数纳入模型ꎮ (2) 福利保障水 平 变量ꎬ 根据样本拥有 五险两金 项目的多寡分为八等ꎬ 从 拥有 0 项 到 拥有 7 项 ꎬ 赋 值为 0 至 7 分的连续型变量ꎮ 第三组为 职业发展前景 因素ꎬ 具体包括: (1) 晋升机会 变量ꎬ 取值从 非常不满意 到 非常满意 分为五等ꎬ 本文将其赋值为 1 至 5 分的连续型变量ꎬ 分值越 高代表样本对职业晋升机会的满意度越高ꎮ (2) 职业技能培训 变量ꎬ 做虚拟变量处理ꎬ 参照组为 无培训经历 ꎬ 赋值为 0ꎬ 有培训经历 赋值为 1ꎮ 3 控制变量 本文涉及到的控制变量有: (1) 性别 变量ꎬ 做虚拟变量处理ꎬ 参照组为 女性 ꎬ 赋值为 0ꎬ ① 由于调查尚未执行完毕ꎬ 所以暂时缺少北京与长沙地区的样本ꎬ 以及深圳地区的部分样本ꎮ ② 需要说明的是ꎬ 因本文研究问题的核心范围是劳动力市场ꎬ 所以此处讨论的城市居民ꎬ 具体指的是在城市中居住ꎬ 且正处于 劳动力市场中 ( 在职) 的居民ꎮ

36 32 2020 年 男性 赋值为 1ꎮ (2) 年龄 变量ꎬ 取值从 18 至 65 周岁的连续型变量ꎮ (3) 婚姻状况 变量ꎬ 做虚拟变量处理ꎬ 参照组为 未婚 ꎬ 赋值为 0ꎬ 已婚 赋值为 1ꎮ (4) 受教育年限 变量ꎬ 通过 学历变量转化为 0 至 22 年的连续型变量ꎮ ( 三) 分析策略 本文首先对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与体制分割现状ꎬ 以及三组划分主次劳动力市场的因素进行描述 性统计ꎬ 揭示我国特大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与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特征ꎮ 在此基础上ꎬ 根据因变 量为连续型变量的特征ꎬ 通过分别建立体制内与体制外两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 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 的嵌套模型ꎬ 分别解释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主次劳动力市场分割机制与居民的阶层认同因 变逻辑ꎮ 主要变量的基本特征值如下 ( 见表 1) ꎮ N 2 262 表 1 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 类别变量 性别 婚姻状况 体制分割 有无编制 就业身份 职业培训经历 连续变量 阶层认同 年龄 受教育年限 失业风险 个人年收入 福利保障水平 晋升机会 取值 频次 百分比( ) 1033 45 7 1229 男 女 410 未婚 1852 已婚 762 体制内 1500 体制外 418 有编制 无编制 / 不适用 1841 雇佣 / 自雇 2177 劳务 / 派遣 / 临工 85 有 1 最底层 10 最顶层 0 未受教育ꎻ6 小学ꎻ9 初中ꎻ12 高中 / 职高 / 技校ꎻ15 专科ꎻ16 本科ꎻ19 硕士ꎻ22 博士 1 非常有可能ꎻ2 有可能ꎻ3 一般ꎻ4 不太可能ꎻ5 非 常不可能 1 非常不满意ꎻ2 比较不满意ꎻ3 一般ꎻ4 比较满意ꎻ5 非常满意 33 7 66 3 18 5 81 5 96 2 3 8 均值 标准差 39 44 10 30 4 11 0 96 13 30 115 441 39 0 拥有 0 项ꎻ1 拥有 1 项ꎻ2 拥有 2 项ꎻ3 拥有 3 项ꎻ4 拥有 4 项ꎻ5 拥有 5 项ꎻ6 拥有 6 项ꎻ7 拥有 7 项 81 9 49 4 5 06 18 65 周岁 18 1 1117 1145 无 54 3 4 35 3 29 50 6 1 66 3 46 149 163 09 2 07 0 88 注: 有无编制 变量存在 3 个缺失值ꎬ 该项变量样本总量为 2 259ꎮ 四 研究发现与解释 ( 一)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从体制分割维度看ꎮ 据表 1 可知ꎬ 城市居民的体制分割情况为: 体制内 762 人ꎬ 占比 33 7 ꎻ 体 制外 1 500 人ꎬ 占比 66 3 ꎮ 这说明城市居民有三成就职于党政机关或人民团体 国有企业及国有控 股企业 国有或集体事业单位 集体所有或集体控股企业这四类体制内单位ꎬ 而近六成供职于体制外 单位ꎬ 或属于自雇劳动者ꎮ 进一步的阶层认同均值比较发现ꎬ 体制内外居民的阶层认同存在明显差 异ꎬ 其中体制内人员的阶层认同均值为 5 27ꎬ 而体制外就业者的阶层认同均值仅为 4 95ꎮ

37 第1期 张海东ꎬ 袁 博: 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 33 从市场分割维度看ꎮ 首先ꎬ 职业稳定性方面ꎮ 据表 1 可知ꎬ 城市居民的失业风险均值为 4 11ꎬ 将其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变量进行 Pearson 相关性检验ꎬ 结果表明二者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 P 0 178 ) ꎬ 即居民的失业风险越低ꎬ 其阶层认同越高ꎮ 城市居民有无编制的分布情况为: 有编制 418 人ꎬ 占比 18 5 ꎻ 没编制或不适用 1 841 人ꎬ 占比 81 5 ꎮ 说明城市居民中仅有两成仍有 铁饭 碗 ꎮ 进一步的均值比较表明ꎬ 有编人员的阶层认同均值为 5 61ꎬ 而无编或不适用人员的阶层认同均 值仅为 4 94ꎬ 二者差距明显ꎮ 城市居民就业身份的分布情况为: 雇佣或自雇劳动者 2177 人ꎬ 占比 96 2 ꎻ 劳务 派遣 临时工 85 人ꎬ 占比 3 8 ꎮ 说明大多数样本就业身份相对稳定ꎬ 仅有少部分人 处于极其不稳定的就业环境中ꎮ 其次ꎬ 收入与福利保障方面ꎮ 据表 1 可知ꎬ 城市居民个人年收入均值为 115 441 39 元ꎬ 因个别 样本收入为 0 元ꎬ 所以将样本年收入加 1 之后取以 e 为底的自然对数ꎬ 得到居民个人年收入的对数均 值为 10 97ꎬ 将其与阶层认同变量进行 Pearson 相关性检验ꎬ 结果表明二者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 P 0 147 ) ꎬ 即居民个人年收入对数越高ꎬ 其阶层认同越高ꎮ 城市居民拥有福利保障项目的均值为 4 35 项ꎬ 将其与阶 层 认 同 变 量 进 行 Pearson 相 关 性 检 验ꎬ 结 果 表 明 二 者 具 有 显 著 相 关 关 系 ( P 0 169 ) ꎬ 即居民的福利保障水平越高ꎬ 其阶层认同越高ꎮ 最后ꎬ 职业发展前景方面ꎮ 据表 1 可知ꎬ 城市居民对自身职业晋升机会的满意度均值为 3 29ꎬ 将其与阶层认同变量进行 Pearson 相关性检验ꎬ 结果表明二者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 P 0 222 ) ꎬ 即 居民的职业晋升机会满意度越高ꎬ 其阶层认同越高ꎮ 城市居民过去六个月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经历 为: 1 117 人次参与过ꎬ 占比 49 4 ꎻ 1145 人次未参与过培训ꎬ 占比 50 6 ꎮ 进一步的均值比较发 现ꎬ 有培训经历就业者的阶层认同均值为 5 26ꎬ 而无经历者阶层认同均值仅为 4 87ꎮ ( 二) 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阶层认同的回归分析 表 2 报告了基于体制内主要与次要劳动力市场分割框架下ꎬ 三组划分主次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 对城市居民阶层认同的 5 个 OLS 嵌套模型ꎮ 模型 1 为控制变量模型ꎬ 考察人口学特征与基本背景变 量对其阶层认同的影响ꎮ 从结果可知ꎬ 性别与年龄变量不会对处于体制内不同劳动力市场样本的阶层 认同造成影响ꎮ 但相较于未婚居民ꎬ 已婚居民的阶层认同更高ꎻ 样本受教育年限越长ꎬ 阶层认同越 高ꎮ 而随着后续模型不断引入新变量ꎬ 受教育年限这一变量始终保持了较高的显著性ꎬ 这验证了前人 的研究ꎬ 说明教育程度这一典型的人力资本要素ꎬ 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十分明显ꎮ 模型 1 通过了 F 检验ꎬ 具有显著性ꎮ 调整过后的 R 2 为 0 062ꎬ 可以解释整体 6 2 的方差ꎬ 解释力较弱ꎮ 模型 2 在模型 1 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引入了 职业稳定性 因素ꎬ 以考察基于职业稳定性划分的 体制内主要市场与体制内次要市场在居民阶层认同上的显著性差异ꎮ 从结果看ꎬ 无论是失业风险变 量ꎬ 还是编制变量ꎬ 都与体制内就业者的阶层认同呈现显著相关性ꎮ 具体来说ꎬ 体制内就业者的失业 风险每降低 1 个单位ꎬ 其阶层认同就会上升 0 065 个单位ꎬ 而相对于没有编制的体制内就业者ꎬ 有编 制的体制内就业者具有更高的阶层认同ꎮ 此外ꎬ 引入职业稳定性因素后ꎬ 体制内就业者的婚姻状况与 其阶层认同不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ꎮ 受教育年限虽然显著相关ꎬ 但解释力有所下降ꎮ 模型 2 通过了 F 检验ꎬ 且调整过后的 R 2 为 0 086ꎬ 能解释整体 8 6 的方差ꎬ 模型的整体解释力有所上升ꎮ 从模型 2 可以证实假设 1 1 与假设 1 3ꎮ 模型 3 在模型 1 的基础上引入了 收入与福利保障 因素ꎬ 以考察基于收入与福利保障水平划 分的体制内主要市场与次要市场在居民阶层认同上的显著性差异ꎮ 从结果看ꎬ 个人年收入变量与体制 内人员的阶层认同不具备显著相关性ꎬ 而福利保障水平则与之呈现显著相关性ꎮ 具体来说ꎬ 体制内就 业者的福利保障项目每增加 1 项ꎬ 其阶层认同就会上升 0 087 个单位ꎬ 模型 3 通过了 F 检验ꎬ 且调整 过后的 R 2 为 0 068ꎬ 能解释整体 6 8 的方差ꎮ 模型 3 的解释力不如模型 2ꎬ 说明在体制内人员的阶

38 34 2020 年 层认同方面ꎬ 职业稳定性 因素比 收入与福利保障 因素更具有解释力ꎮ 模型 3 没能证实假设 2 1ꎬ 但证实了假设 2 3ꎮ 模型 4 在模型 1 的基础上引入了 职业发展前景 因素ꎬ 以考察基于晋升机会与培训机会划分 的体制内主要市场与次要市场在居民阶层认同上的显著性差异ꎮ 从结果看ꎬ 职业技能培训经历变量与 体制内人员的阶层认同不具有显著相关性ꎬ 而晋升机会变量则与之呈现显著相关性ꎮ 具体来说ꎬ 体制 内就业者对自身职业晋升机会的满意度每增加 1 个单位ꎬ 其阶层认同就会上升 0 322 个单位ꎬ 模型 4 通过了 F 检验ꎬ 且调整过后的 R 2 为 0 090ꎬ 能解释整体 9 0 的方差ꎮ 模型 4 证实了假设 3 1ꎬ 没有 证实假设 3 3ꎮ 模型 5 为全要素模型ꎬ 即一次纳入所有变量ꎬ 以考察三组划分主次市场的因素对体制内人员的阶 层认同的整体影响ꎮ 从结果可知ꎬ 全要素模型中ꎬ 除婚姻状况和受教育年限变量仍然显著之外ꎬ 体制 内人员的失业风险 有无编制 晋升机会变量对其阶层认同变量仍然呈现显著相关性ꎮ 从总体上看ꎬ 职业稳定性因素对体制内人员的阶层认同最具有解释力ꎬ 而收入与福利保障水平不具备整体解释力ꎮ 模型 5 通过了 F 检验ꎬ 且调整过后的 R2 达到了 0 112ꎬ 能解释整体 11 2 的方差ꎬ 具备较强的解释力ꎮ 表 2 体制内主次劳动力市场分割对阶层认同的 OLS 嵌套模型 性别 a 年龄 婚姻状况 b 受教育年限 职业稳定性因素 模型 1 模型 2 (0 112) 0 001 0 398 (0 174) 0 076 (0 007) 0 128 (0 019) B( SE) 模型 3 模型 4 模型 5 (0 110) 0 007 (0 111) (0 110) 0 326 (0 007) 0 001 0 372 (0 174) (0 007) (0 109) 0 005 0 108 (0 021) 0 394 (0 171) 0 113 (0 019) 0 346 (0 171) 0 089 (0 007) (0 172) 0 092 (0 021) 0 067 0 001 0 186 (0 065) 失业风险 收入与福利待遇因素 0 086 职业技能培训经历 d 调整的 R2 N 0 059 (0 041) 0 322 (0 066) 晋升机会 F 检验 (0 033) 0 087 (0 041) 职业发展前景因素 3 051 (0 444) 13 476 0 062 762 2 902 (0 500) 12 883 0 086 759 0 070 (0 022) 0 045 (0 033) 福利保障水平 (0 007) 0 386 (0 120) 0 049 个人年收入( 对数) 0 101 0 145 (0 065) 0 402 (0 121) 有无编制 c 常量 0 091 2 299 (0 545) 10 282 0 068 762 (0 117) 2 057 (0 481) 13 520 0 090 762 0 262 (0 066) 0 012 (0 117) 1 594 (0 605) 10 412 0 112 759 (1) 参照组: a 女性ꎬ b 未婚ꎻ c 无编制或不适用ꎻ d 无培训经历ꎻ (2) P < 0 05 P < 0 01 P < 0 001ꎻ

39 第1期 35 张海东ꎬ 袁 博: 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 表 2 报告了基于体制外主要与次要劳动力市场分割框架下ꎬ 三组划分主次市场的影响因素对城市 居民阶层认同的 5 个 OLS 嵌套模型ꎮ 模型 1 为控制变量模型ꎬ 考察个体人口学特征与基本背景变量 对其阶层认同的影响ꎬ 因统计结果与表 3 类似ꎬ 所以不再单独报告ꎮ 模型 2 在模型 1 的基础上引入了 职业稳定性 因素ꎬ 以考察基于职业稳定性划分的体制外主 要市场与体制外次要市场在居民阶层认同上的显著性差异ꎮ 从分析结果看ꎬ 无论是失业风险变量ꎬ 还 是就业身份变量ꎬ 都与体制外就业者的阶层认同呈现出显著相关性ꎮ 具体来说ꎬ 体制外就业者的失业 风险每降低 1 个单位ꎬ 其阶层认同就会上升 0 244 个单位ꎬ 相比于体制外劳务 / 派遣 / 临时工ꎬ 体制外 受雇 / 自雇人员的阶层认同更高ꎮ 模型 2 通过了 F 检验ꎬ 且调整过后的 R 2 为 0 071ꎬ 能解释整体 7 1 的方差ꎬ 整体解释力相比模型 1 有所上升ꎮ 从模型 2 可以证实假设 1 2 与假设 1 4ꎮ 模型 3 在模型 1 的基础上引入了 收入与福利保障 因素ꎬ 以考察基于收入与福利保障水平划 分的体制外主要市场与次要市场在居民阶层认同上的显著性差异ꎮ 从结果看ꎬ 福利保障水平与体制外 人员的阶层认同不具备显著相关性ꎬ 而个人年收入变量则与之呈现显著相关性ꎮ 具体来说ꎬ 体制外就 业者的个人年收入水平每增加 1 个单位ꎬ 其阶层认同就会上升 0 086 个单位ꎬ 模型 3 通过了 F 检验ꎬ 而调整过后的 R 2 为 0 060ꎬ 能解释整体 6 0 的方差ꎮ 模型 3 的解释力不如模型 2ꎬ 说明在体制外人 员的阶层认同方面ꎬ 职业稳定性 因素比 收入与福利保障 因素更具有解释力ꎮ 模型 3 没能证实 假设 2 4ꎬ 但证实了假设 2 2ꎮ 模型 4 在模型 1 的基础上引入了 职业发展前景 因素ꎬ 以考察基于晋升机会与培训机会等职 业前景因素划分的体制外主要市场与次要市场在居民阶层认同上的显著性差异ꎮ 从结果看ꎬ 无论职业 晋升机会变量ꎬ 还是职业技能培训经历变量ꎬ 都与体制外就业者的阶层认同呈现出显著相关性ꎮ 具体 来说ꎬ 体制外就业者对自身职业晋升机会的满意度每增加 1 个单位ꎬ 其阶层认同就会上升 0 335 个单 位ꎬ 相比于体制外无技能培训经历者ꎬ 体制外有技能培训经历者阶层认同更高ꎮ 模型 4 通过了 F 检 验ꎬ 且调整过后的 R 2 为 0 080ꎬ 能解释整体 8 0 的方差ꎮ 模型 4 证实了假设 3 2 和假设 3 4ꎮ 模型 5 为全要素模型ꎬ 即一次纳入所有变量ꎬ 以考察三组划分主次劳动力市场的因素对体制外人 员的阶层认同的整体影响ꎮ 从结果可知ꎬ 全要素模型中ꎬ 除婚姻状况和受教育年限变量仍然显著之 外ꎬ 体制外人员的失业风险 个人年收入 晋升机会变量对其阶层认同变量仍然呈现显著相关性ꎮ 从 总体上看ꎬ 三组划分主次劳动力市场的因素对体制外人员的阶层认同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ꎮ 模型 5 通 过了 F 检验ꎬ 且调整过后的 R 2 达到了 0 101ꎬ 能解释整体 10 1 的方差ꎬ 具备较强的解释力ꎮ 表 3 体制外主次劳动力市场分割对阶层认同的 OLS 嵌套模型 性别 a 年龄 婚姻状况 b 受教育年限 职业稳定性因素 失业风险 模型 1 模型 2 (0 086) 0 007 0 593 (0 125) 0 066 (0 005) 0 100 (0 014) B( SE) 模型 3 模型 4 模型 5 (0 085) 0 007 (0 086) 0 008 (0 085) 0 004 (0 085) 0 004 0 534 (0 124) 0 548 (0 125) 0 543 (0 124) 0 474 (0 123) 0 068 (0 005) 0 088 (0 014) 0 244 (0 044) 0 037 (0 005) 0 076 (0 016) 0 052 (0 005) 0 077 (0 014) 0 027 (0 005) 0 058 (0 016) 0 191 (0 044)

40 36 2020 年 就业身份 c 模型 1 模型 2 B( SE) 模型 3 0 421 (0 206) 收入与福利待遇因素 个人年收入( 对数) 职业机会因素 0 073 (0 021) (0 023) (0 023) 职业技能培训机会 d F 检验 调整的 R N 2 0 014 0 335 (0 048) 19 896 0 048 1 500 2 260 (0 378) 20 177 0 071 1 500 0 261 0 086 (0 021) 晋升机会 3 457 (0 311) 模型 5 (0 204) 0 040 福利保障水平 常量 模型 4 2 742 (0 359) 17 025 0 060 1 500 (1) 参照组: a 女性ꎬ b 未婚ꎻ c 劳务 / 派遣 / 临工ꎻ d 无培训经历ꎻ 0 200 (0 090) 2 486 (0 334) 22 837 0 080 1 500 0 277 (0 049) 0 176 (0 092) 1 155 (0 418) 17 893 0 101 1 500 (2) P<0 05 P<0 01 P<0 001ꎻ 五 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述回归分析ꎬ 本文从体制与主次劳动力市场分割所造成的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探 讨了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状况ꎮ 研究结果表明ꎬ 三组分割主次劳动力市场的因素ꎬ 即职业稳定性 收 入与福利保障水平 职业发展前景ꎬ 均会对处于体制内外不同劳动力市场中居民的阶层认同状况造成 了不同程度的影响ꎮ 首先ꎬ 职业稳定性是主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最显著因素ꎮ 从数据结果看ꎬ 体制内居民的阶层认同 除了受到失业风险的影响ꎬ 还受到来自编制的影响ꎬ 即体制内有编人员比无编人员阶层认同更高ꎮ 这 一结论充分体现了编制作为体制内单位就业者职业特征方面的核心资源ꎬ 对其阶层认同的重要影响ꎮ 体制外居民的阶层认同并未因就业身份不同而发生显著改变ꎮ 这说明在体制外市场中ꎬ 划分主次市场 的关键并非从事何种身份的工作ꎬ 而是这份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失业风险ꎮ 虽然从经验上看ꎬ 劳务派遣 人员或临时工的就业稳定性并不如自雇或受雇人员ꎬ 但数据证明ꎬ 能够对其阶层认同产生显著影响的 因素ꎬ 还是来自其自身对所从事工作失业风险的主观判断ꎮ 其次ꎬ 体制内外居民在收入与福利保障对阶层认同的影响方面有明显差异ꎮ 从数据结果看ꎬ 虽然 收入与福利保障水平在全要素模型中对体制内人员的阶层认同并不具备解释力ꎬ 但根据之前的嵌套模 型可知ꎬ 相比之下ꎬ 体制内人员还是更加看重福利保障水平ꎮ 即体制内人员的福利保障水平越高ꎬ 其 阶层认同越高ꎮ 这一结论揭示了大多数希望获取一份体制内工作的人ꎬ 更加看重的实际上是这个 铁饭碗 所带来的完善且稳定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待遇水平ꎬ 而不是可能比体制外工作还低的工资收 入ꎮ 体制外居民则恰好相反ꎬ 在收入与福利保障方面ꎬ 体制外人员更加看重收入因素ꎮ 数据结果也证 明了ꎬ 体制外收入越高者ꎬ 其阶层认同越高ꎮ 但本文认为ꎬ 体制外人员的福利保障水平与其阶层认同 无显著相关性ꎬ 并不能说明福利保障水平在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就不重要ꎬ 而相应地对收入的期望ꎬ 可 以够弥补福利保障的不足ꎬ 但这一点有待经验材料进一步验证ꎮ

41 第1期 张海东ꎬ 袁 博: 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 37 最后ꎬ 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人员ꎬ 对职业晋升机会的满意度都会影响其阶层认同ꎮ 从数据结 果看ꎬ 相比职业技能培训经历ꎬ 职业晋升机会能够更好地解释主次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居民阶层认同的 影响ꎮ 即无论处于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市场的居民ꎬ 其对自身职业所拥有的晋升机会的满意度越高ꎬ 则 阶层认同越高ꎮ 这一结论说明了ꎬ 无论体制内外的居民ꎬ 在拥有了一份稳定工作的基础上ꎬ 还十分看 重这份工作的职业发展前景ꎬ 而对这份工作发展前景的判断ꎬ 会显著影响到其自身的阶层认知ꎮ 这一 点是以往研究未关注到的ꎮ 上述研究结论表明ꎬ 伴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ꎬ 市场内生的竞争性要素开始扮演起 越来越重要的角色ꎬ 本文的实证结论即从主次劳动力市场对个体职业特征的分割及其对劳动者阶层认 同的影响方面ꎬ 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例证ꎮ 但不同于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劳动力市场ꎬ 我国的劳动力市 场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复杂的制度性分割ꎬ 从最初的城乡分割到区域分割ꎬ 再到至今仍具有显著影响 力的体制分割ꎬ 都从整体结构性层面影响着处于不同劳动力市场中个体的阶层地位与阶层意识ꎮ 本文 选择从体制分割与市场分割这两组分别代表国家与市场的结构性因素相结合而形成的双重二元分割视 角入手ꎬ 研究处于不同劳动力市场中居民的阶层认同差异问题ꎬ 相比之前单纯的从地位结构视角 历 史文化视角ꎬ 或是国家中心视角展开的阶层认同研究ꎬ 更能够从个体微观和社会宏观相结合的层面说 明人们的阶层地位认同问题ꎮ 但本文仍有很多有待进一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ꎮ 本文使用的双重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概念ꎬ 实际上还是一个 理想类型 化的分析框架ꎮ 一方 面ꎬ 主要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ꎬ 并不能像城乡分割 地域分割 体制分割等制度性分割因素那么 清晰地从经验研究层面予以展现ꎮ 市场基于竞争性要素自发形成的主次部门分割ꎬ 并不是 一刀切 的界限分明的状态ꎮ 而本文使用的三组有效分割主次劳动力市场的因素ꎬ 从其多数为连续型变量的类 型上看ꎬ 也反映了这一 渐变 的分割事实ꎮ 另一方面ꎬ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ꎬ 在经历过多重制 度分割的基础上ꎬ 呈现出的已不再是简单的 二元 或 双重二元 状态ꎮ 处于劳动力市场中的个 体ꎬ 受到来自户籍 地区 体制ꎬ 以及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影响ꎬ 实际上已经被嵌入在了一 种 多维二元结构 的社会状态中①ꎮ 如何厘清并破除这种多维度 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分割ꎬ 是进 一步理解处于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个体的阶层地位与阶层意识的关键所在ꎮ ( 责任编辑 徐 瑶) ① 张海东: «多维二元结构社会及其转型» ꎬ «江海学刊» 2018 年第 4 期ꎬ 第 85 91 页ꎮ

42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01 网络公共空间分化及其发展新趋向 基于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话语实践分析 吴海琳ꎬ 王敬贤 (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ꎬ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ꎬ 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已然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ꎬ 现有研究对线上 缺场网络空间与线下在场社会空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做出了较为充分地分析和考察ꎬ 但对于缺场网络 公共空间自身的分化及其最新发展关注不足ꎮ 不同缺场网络公共空间及其网络符号表达方式受其空间原初 定位 功能特征 用户群体等因素影响而相互区别并分化为不同类型ꎮ 本文对缺场网络公共空间进行类型 学划分ꎬ 关注不同类型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特质及其符号表达特点ꎮ 网络话语实践蕴含了网络社会的微观 互动与话语权力ꎬ 展现了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发展新趋势ꎮ 本研究以期拓展缺场网络公共空间及网络符号 表达研究ꎬ 进而推进我国现有网络社会研究ꎮ 关键词: 缺场网络公共空间ꎻ 分化ꎻ 符号表达ꎻ 网络话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038 08 随着中国互联网事业的迅速发展ꎬ 在现实生活因网络世界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同时ꎬ 网络空间自 身也在不断拓展和分化ꎬ 形成 线下在场空间 在场网络空间 与 缺场网络空间 的复杂互动 关系ꎮ① 现有学者对缺场网络公共空间自身的发展和分化关注不足ꎬ 本文基于五类网络社交平台ꎬ 关 注近期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类属形式的多元分化及其网络符号表达的最新进展ꎬ 揭示符号意义流转与再 造过程中的网络话语实践何以在微观层面展现缺场网络公共空间分化及其发展的新趋向ꎮ 一 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分化: 理想型与典型性分析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为自由公民所共有ꎬ 并在讨论之中形成的领域ꎬ 公共领域的形成必须有 一定规模的 关心普遍利益的公众ꎬ 进而形成具有批判性的公共舆论ꎬ 而且必须具有公共媒介和公共 收稿日期: 2019 09 29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中国网络社会的现实基础 本土特色与运行模式研究 (19JJD840003) 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后单位制时期智慧社区建设推进路径研究 (18YJA840012) ꎮ 作者简介: 吴海琳ꎬ 女ꎬ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ꎬ 硕士研究生导师ꎮ 主要研究方向: 网络社会学 组织社会学ꎮ 王敬贤ꎬ 女ꎬ 吉林大学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ꎮ 主要研究方向: 网络社会学ꎮ ① 三种空间的区别如下: 线下在场空间广泛存在于传统社会中ꎬ 具有时空一致性ꎬ 行为主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受到地域 性因素支配ꎮ 在场网络空间是指行为主体受到身份 条件和场所限制的网络空间ꎬ 其行为主体并未脱离现实身份限制ꎬ 如单位局域 网即为在场网络空间ꎮ 缺场网络空间是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日常地域 条件 身份 时间等因素限制的网络空间ꎬ 其用户最大 限度摆脱现实空间束缚而进行公共讨论与交往ꎬ 因而产生独特的空间特点和趋势ꎬ 如网络论坛等ꎮ 参见刘少杰 «网络化时代的社会 空间分化与冲突» ꎬ «社会学评论» 2013 年第 1 期ꎮ

43 第1期 吴海琳ꎬ 王敬贤: 网络公共空间分化及其发展新趋向 39 场所ꎮ① 由于中国乡土社会特征和熟人关系网络ꎬ 囿于人情与面子ꎬ 传统 线下在场空间 和 在场 网络空间 中很难形成西方个体主义文化背景基础上的公民社会ꎬ 而缺场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与开放 性可以使网民降低顾虑ꎬ 为自己关心的议题发声ꎮ 在现代媒体技术的助燃下ꎬ 网民群体所共同关注的 热点事件往往能在缺场网络空间形成巨大的舆论场ꎬ 缺场网络空间成为公共表达与群体凝聚的空间场 域ꎬ 丰富异质多元 讨论交流相对自由的网络公共空间得以形成ꎮ 正因如此ꎬ 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大多 意识到缺场网络空间可能成为我国网络社会崛起背景下公民社会得以形成的一个基点ꎮ② 有别于将缺 场网络公共空间作为整体概念的抽象讨论ꎬ 本研究围绕五类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代表ꎬ 即五类大型社 交平台展开具体经验分析ꎮ 在这些平台中ꎬ 由于公众相对自由发表言论 参与活动 讨论事务ꎬ 哈贝 马斯所言的公共领域特征得以部分呈现ꎬ 引发我们对网络社会来临背景下网络公共领域构建可能性的 关注ꎮ③ 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分化与当今网民群体规模 异质性不断增强和网络公共空间自身具有的缺场性 和流动性等特质有关ꎮ 第 44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ꎬ 截至 2019 年 6 月ꎬ 我国网民规模达 8 54 亿ꎬ 互联网普及率为 61 2 ꎮ 移动互联网使用持续深化ꎮ④ 不同年龄 性格 职业 利益诉求网民 群体的涌入为我国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多元分化提供现实基础ꎮ 同时ꎬ 不同于传统社会空间或阶层分化 的稳定性ꎬ 网络公共空间的缺场特征及其网民群体的流动性使得传统从群体差异层面划分空间的方式受 到冲击ꎬ 而不同空间类属中符号流转与网络话语实践的差异则表征着网络公共空间的分化事实ꎮ 本研究关注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分化事实ꎬ 将缺场网络公共空间进行理想型划分ꎬ 展现缺场网络 公共空间种类的丰富性及其网络符号表达的多元性和异质性ꎮ 本文通过对影响力大的大型网络社交平 台建立的原初目的 用户群体定位 语言表达形式和发展特性等方面的现实考察ꎬ 将缺场网络公共空 间划分为五类: 兴趣类网络公共空间 热点类网络公共空间 问答类网络公共空间 共享类网络公共 空间和交友类网络公共空间ꎬ 并对五类缺场网络公共空间进行类型比较分析ꎮ⑤ 兴趣类网络公共空间建立的原初目的是为共同兴趣爱好者提供互动场所ꎮ 此类空间包含一定的兴 趣爱好共通的用户群体ꎬ 实质上是非对抗性亚文化爱好者的群聚空间ꎮ 在个体围绕同一兴趣自由建立 的一个个小空间内ꎬ 有着各自独特的网络符号表达体系ꎮ 这些网络符号表达体系间的区隔源自各类兴 趣空间本身的特殊性和专业性ꎮ 这类空间包括百度贴吧 ( 体育吧 音乐吧和美食吧等) 虎扑体育 ( 足球爱好者) 晋江文学城 ( 文学 小说爱好者) QQ 兴趣部落和微信公众号等ꎮ 在兴趣类空间中ꎬ 百度贴吧规模大且形成明显兴趣分野ꎬ 成为我们研究兴趣类空间的范例ꎮ 热点类网络公共空间建立的原初目的是提供社会热点事件和政策条例的集体讨论场所ꎬ 此类空间 中心议题是网民群体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持续关注与讨论ꎬ 空间内的网络符号表达往往呈现出精英话语 和大众话语的对立ꎮ 此类空间主要包括微博 ( 微博热搜) 百度 ( 新闻) 腾讯 ( 新闻) 等ꎮ 因为新 浪微博在社会舆论传播和讨论层面具有远超于同类空间的巨大影响力ꎬ 所以ꎬ 新浪微博成为我们考察 此类空间的代表ꎮ ① [ 德]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ꎬ 曹卫东译ꎬ 上海: 学林出版社ꎬ 1999 年ꎮ ② 胡泳: «在互联网上营造公共领域» ꎬ «现代传播»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 年第 1 期ꎬ 第 120 页ꎮ ③ 下文关于网络公共空间的讨论主要指缺场网络空间ꎬ 虽然在场与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区别并不绝对ꎬ 因我国现有绝大多数社 交平台也要求实名制注册ꎬ 但鉴于对群体身份属性的识别依然不高ꎬ 还是有别于与线下社会身份完全或部分重叠的在场网络空间ꎬ 如单位局域网或基于熟人关系基础的 QQ 群 微信群等ꎮ 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 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ꎬ 2019 年 8 月 30 日ꎮ ⑤ 兴趣群聚 热点讨论 求知解惑 资源共享与社交构建满足绝大多数网民群体的需求ꎬ 涉及用户行动参与和双向公共讨论ꎬ 并已形成较完备的符号表达体系ꎬ 比起其余用户群体数量少且特征不明显 用户参与度与互动活力低的游戏类和学习类等空间更能 显示缺场公共空间的特性及发展趋势ꎮ 因此ꎬ 本文选取这五类缺场网络公共空间作为分析对象ꎮ

44 40 2020 年 问答类网络公共空间多以 提问和回答 的形式构成ꎬ 注册用户针对自己的疑惑提出问题ꎬ 寻 求其他用户的解答ꎮ 空间建立的原初目的在于用户通过问答的形式解决问题并开展讨论ꎬ 展现一种向 大众开放的问答空间ꎮ 此类空间由意见领袖引领ꎬ 但往往存在两种意见领袖 ( 线下的社会精英和线 上的意见领袖) 的共存ꎮ 这类网络公共空间包括百度知道 天涯论坛和知乎 豆瓣讨论组等ꎮ 我们 以权威性与社交性兼顾的问答空间 知乎 为例ꎮ 共享类网络公共空间以信息分享为原初目的和发展动力ꎮ 这类网络公共空间用户自觉将自己掌握 的资源 ( 包括文字 声音 视频等) 上传到公共空间以达到共享和传播的目的ꎮ 在此类空间内ꎬ 领 域跨度大且形式多样的信息同时存在ꎬ 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猎奇感和求知欲ꎮ 此类网络公共空间包括 哔哩哔哩弹幕网 抖音 火山小视频等ꎮ 哔哩哔哩弹幕网的用户群体数量大且内容齐全ꎬ 在满足用户 互动需求的同时也极具社会影响力ꎬ 成为我们共享类空间的研究对象ꎮ① 交友类网络公共空间以 交友 为原初目的ꎬ 为网络群体提供网络与现实双重渠道的沟通与互 动平台ꎮ 网络互动关系的搭建有赖于空间的标签 印象等功能ꎮ 网络互动关系向线下互动关系的转换 有赖于空间定位和筛选系统ꎮ 陌陌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锁定不同地域范围 不同社会背景的人ꎬ 满足其 带有具体目标和指向的交友需求ꎮ 在这类网络公共空间中ꎬ 社交平台 陌陌 因其用户群体庞大 交互模式成熟成为我们的分析对象ꎮ 诚然ꎬ 本文对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划分是理想型分析ꎬ 事实上网络公共空间种类繁多ꎬ 之间也存在 着复杂的交互关系ꎬ 因此ꎬ 本文并未穷尽所有类型的缺场网络公共空间ꎬ 而是旨在通过理想型和典型性 分析的结合ꎬ 展现缺场网络空间的类属分化事实ꎬ 并通过考察不同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符号表达和话语实 践差异ꎬ 揭示缺场网络公共空间在更加微观和更深层面呈现出的分化样貌ꎬ 进而探析其发展的新趋向ꎮ 二 多元网络公共空间及其符号表达差异 基于理想型和典型性的缺场网络公共空间划分ꎬ 我们发现不同类属网络空间具有不同特质和表现 形式ꎬ 空间内的网络符号表达也受其所在的网络公共空间特质的影响而存在差异ꎮ 多元空间内符号表 达的差异性又进一步强化了缺场网络公共空间自身的分化现实ꎮ 兴趣类网络公共空间 ( 百度贴吧) : 走向区隔的趣缘群体ꎮ 百度贴吧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ꎬ 作 为虚拟社区ꎬ 百度贴吧成功通过搜索引擎将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网络趣缘群体组织在一起ꎬ 便于他们进 行信息交流 身份认同和情感共享ꎬ 超越了传统兴趣社区的交互局限ꎮ 也正因为如此ꎬ 蔡骐认为: 从技术层面而言ꎬ 网络趣缘社区是传统社区在互联网平台的延伸ꎬ 而从社会层面来看ꎬ 网络趣缘社 区则是对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一种精神内涵上的补充ꎮ ② 同时ꎬ 百度贴吧也注重发挥人的主观性能 动性ꎬ 通过 传受一体 ③ 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个用户都可成为话题的开创者和参与者ꎬ 激发公共讨论 的活力ꎮ④ 百度贴吧是粉丝文化的发源地ꎬ 各种亚文化形态繁荣ꎮ 其符号表达的特殊性在于数量众多 ① 在此处简要说明为何以 B 站 而非 抖音 作为共享类网络公共空间的研究对象ꎮ 抖音是近些年来网络影响力不断上升 的短视频平台ꎬ 其用户可以配合音乐 舞蹈和情境录制短视频ꎬ 也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生活ꎬ 其空间内容感染力强 多元化ꎬ 在诸多方面引领社会风尚ꎬ 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ꎮ 但本文网络空间选择的重点在于 共享 ꎬ 注重空间内部的共享活力和影响力ꎮ B 站视频创作者的原创活力强ꎬ 视频形式多样ꎬ 而抖音中给定了音乐 形式的 半命题作文 使得视频内容同质化ꎬ 难以在共享中创 造更多火花ꎮ 此外比起适用于碎片化娱乐休闲需求的抖音ꎬ B 站视频题材 时长 形式更多元ꎬ 弹幕和符号表达更具特色ꎬ 更能体现 共享 需求ꎮ ② 蔡骐: «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文化传播» ꎬ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 年第 9 期ꎬ 第 5 23 页ꎮ ③ 传受一体指的是信息传播并非单项线性地从传播者到受众ꎬ 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被打破ꎬ 二者身份可以互换ꎮ 百度贴吧中每 个用户都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众的一员ꎮ ④ 常立: «百度贴吧的传播模式解读» ꎬ «新闻界» 2007 年第 5 期ꎬ 第 62 页ꎮ

45 第1期 吴海琳ꎬ 王敬贤: 网络公共空间分化及其发展新趋向 41 的小 吧 中独特的表达规范和专业术语ꎮ 吧中有规范的发帖格式要求ꎬ 如: 吧名 发帖时间 发帖内容 吧名 时间 内容 或 吧名 时间 «内容» 等ꎮ 其特有的符号表达形式 也表现为与兴趣有关的专业术语: 如足球里的 越位 点球 任意球 ꎬ 花样滑冰中的 后外点 冰三周跳 圆型接续步 等ꎮ 这些专业符号与娱乐话语相结合ꎬ 把没有相关知识背景 难以理解其 意涵的人阻隔在兴趣空间之外ꎮ 贴吧符号表达的独特性还在于对符号含义的再定义: 如 土圈 吧 ( 用黏土捏泥人的兴趣吧) 中 二皮脸 专指用泥来制作人物脸时出现的二层皮现象ꎬ 这与我们日常 生活中具有贬义指向的 二皮脸 含义有所不同ꎮ 总的来说ꎬ 传受一体 的百度贴吧是传统网络论坛的升级版ꎬ 是趣缘群体开展匿名讨论的基 地ꎬ 其日益专业化的表达方式也反映出趣缘群体与一般大众ꎬ 亚群体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区隔ꎬ 体 现出兴趣类网络公共空间基于专业化的分化特征ꎮ 热点类网络公共空间 ( 新浪微博) : 网络舆论与社会动员场域ꎮ 微博迎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 息传播需求ꎬ 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反响ꎮ 微博以即时性和裂变式等人际传播的基本属性ꎬ 成为整个社会 话语场域的 漩涡 ꎮ① 微博冲击了传统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ꎬ 通过视频 图片 文字等手段将碎片 化的社会信息重构并传播ꎬ 打破时空界限ꎬ 在技术手段加持下营造了巨大的网络舆论场ꎮ 同时ꎬ 由于 在新闻舆论 综艺娱乐 公益慈善和政策宣传方面都有不小的影响力ꎬ 微博也成为社会动员的一大媒 介ꎮ 但微博这一公共讨论空间中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分配仍存在ꎬ 加 V 用户比普通用户更容易发起讨 论话题并且引领话题的讨论方向ꎮ 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对立成为微博空间符号表达的重要特点ꎮ 作 为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平台ꎬ 致力于吸纳各类型用户的微博空间在符号表达上虽没有独特的造词或规 则ꎬ 但却最能体现经济与政治权力的浸染ꎮ 由于官方认证账号的存在和微博对信息传达的即时性与广 覆盖性ꎬ 微博如今也成为官方发布消息回应和澄清的渠道ꎮ 越来越多的官媒和正式组织纷纷开设官方 微博帐号ꎬ 方便民意的收集与反馈ꎮ 正式组织与散在大众在此类网络空间中集聚ꎬ 形塑不同热点问题 公共讨论的基调ꎬ 微博成为当下网络舆论阵地ꎬ 同时也是助燃线下社会集体行动的动员平台ꎮ 可见ꎬ 微博这一缺场网络公共空间为网民关注和讨论社会热点事件提供了开放式平台ꎬ 但其并非 只是针对热点事件纯粹的讨论场所ꎬ 而是与政治 经济等现实因素交缠互构并产生反构现实力量的场 域ꎮ 因此ꎬ 微博在面对突发或热点事件时拥有其他社交媒体都不可企及的的影响力ꎮ 问答类网络公共空间 ( 知乎) : 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分立ꎮ 知乎中存在两种意见领袖ꎬ 分别是线下 社会精英和线上意见领袖ꎮ② 知乎最早的意见领袖是线下各类社会精英ꎬ 包括艺术家 社会学家和生 物科学家等ꎬ 如郎朗 李银河与饶毅ꎬ 他们凭借线下社会身份优势在知乎快速获得影响力和专业话题 的权威地位ꎬ 但由于自身的社会责任限制ꎬ 他们对争议较多的即时性公共议题参与较少ꎬ 这也刺激了 线上意见领袖的出现ꎮ 知乎本身的运作机制也推动了线上意见领袖的生成ꎬ 他们以知识渊博取胜ꎬ 积 极参与公共议题的价值评判式互动ꎬ 旨在从用户认可中获取权威并在交流中扩大影响力ꎬ 比较知名的 线上意见领袖有张佳玮 ( 专注文学领域) Acelrovsion ( 专注社会理论) 和高林 ( 专注德意志地区历 史) ꎮ 除两种意见领袖之外ꎬ 知乎的符号表达形式如 知乎体 与 抖机灵 讲故事 等也呈现出 截然不同的特征ꎮ 知乎成立之初ꎬ 其用户通常使用文字符号而非图片表情来营造专业 严肃的氛围ꎬ 在回答问题时ꎬ 被邀请的人要以 谢邀 开头ꎬ 成为 知乎体 专业化表达方式的一部分ꎮ 但近期 随着大批用户涌入ꎬ 知乎也呈现出大众化和娱乐化趋势ꎬ 在回答和讨论中 抖机灵 和 讲故事 基于新浪微博 6025 条高转发微博的数据挖掘分析» ꎬ «中国人民大 ① 李彪: «微博中热点话题的内容特质及传播机制研究 学学报» 2013 年第 27 卷第 5 期ꎬ 第 10 17 页ꎮ 以社会化问答社区 知乎 为例» ꎬ «国际新闻界» 2014 年第 36 卷第 9 期ꎬ ② 王秀丽: «网络社区意见领袖影响机制研究 第 47 57 页ꎮ

46 42 2020 年 开始流行ꎮ 讲故事 叙事指用户回答问题时给出一个真实或虚构故事ꎬ 试图通过经验类推来佐证观 点ꎬ 或通过感性直观事实来引发共鸣ꎬ 与理性回答不同的是 讲故事 少有论证和专业知识辅佐ꎬ 其 受众门槛低并更倾向于获得感性认同而非理性赞同ꎮ 抖机灵则是由问题引发的一种调侃ꎬ 在回答或评 论中ꎬ 用户常常抓住问题的某些文字打岔 关注问题的某一侧面ꎬ 或是故意以跑题方式引人会心一笑 而博得更多赞数ꎮ 新近这两种答题方式更加大众化 娱乐化ꎬ 有较强的传播力ꎬ 但同时也解构了知乎 平台最初建立问答型网络公共空间时对知识解答的专业化诉求ꎮ 因此ꎬ 作为社会化问答平台ꎬ 知乎将极为悬殊的各类话题置于同一场域中ꎬ 基于两种意见领袖对 议题的不同参与形式和程度ꎬ 形成中心话题与边缘话题 专业解答与大众娱乐互相补充的动态效应ꎮ 理性与感性两种互补式符号表达也彰显了问答类网络公共空间参与群体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分化ꎮ 共享类网络公共空间 ( B 站) : 视频狂欢中的解码游戏ꎮ B 站 ( 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 于 2009 年创立ꎬ 月活跃用户量 8504 万人ꎬ 15 34 岁用户占总用户数 78 ꎬ 90 后 00 后总人数达 3 28 亿ꎮ① B 站最大的特色机制是悬浮于视频上方的实时评论功能ꎬ 被称为 弹幕 ꎮ 即时弹幕能够超越时空限 制ꎬ 构建出奇妙的共时性关系ꎬ 形成虚拟的部落式观影氛围ꎬ 吸引了以动画 漫画和游戏爱好者为首 的忠实粉丝ꎮ② B 站与主流视频网站的发展流程不同ꎬ 它通过 网友分享自己的视频获得他人评价 的互动式及大众化发展新模式受到了大家的认可ꎮ③ B 站的网络符号表达具有即时性 互动性和象征 性等特色ꎮ 它移植性创造了诸多词汇符号ꎬ 如 左舷弹幕稀薄 ꎬ 这一原本来自于日本高达和新世纪 福音战士的动漫表达ꎬ 现在 B 站上特指视频弹幕数过少ꎬ 需要多发弹幕ꎮ 鬼畜文化也是 B 站独特的 文化标签ꎬ 它是指对知名度较高的二 三次元著名人物 影视作品素材进行拼接使其音画同步ꎬ 具有 强象征性的画面 对白 标签以迎合后结构主义碎片化特征的高频率视频剪辑文化形式ꎮ④ 鬼畜符 号将共同的意识形态话语融入文字的编码和解码行为之中 由此建构起共同的话语空间 ⑤ 此种解 码方式与个人经验有关ꎬ 呈现出多元特色ꎬ 是大众文化的生产基地ꎬ 通过改装再生产视频的制作者或 上传者被称为 阿婆主 ( 即 up 主) ꎬ 他们的视频创作对青年群体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ꎮ 总体而言ꎬ B 站是一个用户自愿上传视频进行交流的网站ꎬ 它注重视频文化资源的传播和分享 交互式观景氛围的营造以及青少年亚文化的制造与传播ꎮ 视频文化的感性直观 弹幕交互的娱乐氛围 以及鬼畜文化编解码构建下的游戏感吸引众多青少年网民群体参与创造和传播ꎬ 对青年群体文化产生 愈加深刻的影响ꎮ 交友类网络公共空间 ( 陌陌) : 陌生人的定位社交ꎮ 传统社交关系往往从血缘 地缘 学缘 业 缘等日常生活中的熟人关系发展而来ꎮ 而在如今的网络社会ꎬ 交友平台为陌生人间的社会交往 交换 和信息分享提供了便利渠道ꎬ 基于位置的移动社交重要性得以显现ꎮ 陌陌正是迎合这一趋势ꎬ 将社交 媒体与 LBS ( Location Base Services) 技术相结合ꎬ 平台通过一组定位技术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 息ꎬ 并提供给移动用户通信信息 娱乐等相关服务来达到社交目的ꎮ⑥ 陌陌把基于精准定位的陌生人 寻找 动态及兴趣群组放在标签栏的首位ꎬ 方便用户一键获取ꎮ 陌陌用户可以通过筛选发现身边任意 距离 职业 年龄 兴趣相关的陌生人或朋友ꎬ 还可绑定第三方应用 ( 新浪微博 微信等) ꎬ 进而便 ① 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 «关于我们» ( https: www bilibili com / blackboard / aboutus html) ꎮ ② 张军 税少兵: «互联网时代的弹幕视频探析» ꎬ «出版广角» 2016 年第 7 期ꎬ 第 70 页ꎮ 以 b 站为例» ꎬ «科技传播» 2016 年第 8 卷第 14 期ꎬ 第 86 页ꎮ ③ 王亮: «小众视频网站的发展分析 以哔哩哔哩网站为例» ꎬ «当代传播» 2017 年第 4 期ꎬ 第 69 72 页ꎮ ④ 王蕾 许慧文: «网络亚文化传播符码的风格与转型 网络文字涂鸦的亚文化话语空间建构» ꎬ «国际新闻界» 2014 年第 36 卷第 11 期ꎬ 第 129 页ꎮ ⑤ 杜丹: «颠覆 抵制与游戏 ⑥ 程士安 陈思: «基于地理位置服务 ( LBS) 技术平台的传播规律» ꎬ «新闻大学» 2010 年第 4 期ꎬ 第 82 页ꎮ

47 第1期 吴海琳ꎬ 王敬贤: 网络公共空间分化及其发展新趋向 43 捷及时地将线上网络关系转换为线下真实关系ꎬ 从而使用户实现身体与媒介社交的统一ꎮ① 陌陌符号 表达特色在于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ꎬ 高富帅 白富美 酒吧艳遇 等猎奇式热频词汇大行其道ꎮ 在 海量交友信息中ꎬ 为了在众多用户中脱颖而出ꎬ 许多用户会使用夸张 吹捧的交流策略ꎬ 使得直白夸 张的交流方式也成为陌陌用户符号表达的特点ꎮ 同时ꎬ 陌陌社交平台提供的单向与双向的关注差异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保持自身神秘感 获得情感满足 减少社交中的挫败感ꎬ 从而提升用户长期 交往与情感表达的需求ꎮ 基于地理位置定位服务的陌陌向我们展示了社交媒介如何搭建不同时空 身份个体之间的即时通 讯网络ꎬ 使得公共空间与现实社会空间相结合ꎮ 同时ꎬ 陌陌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个性表达场所ꎬ 用户可 以选择性展现内容和塑造形象ꎮ 陌陌上大范围的公共讨论话题较少ꎬ 更倾向于陌生人间私密 微型的 单向或双向互动ꎬ 猎奇 神秘 夸张的符号表达成为交友型网络公共空间的典型表达方式ꎮ 总之ꎬ 受原初目标 功能定位及用户特征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不同类属缺场网络公共空间有着独 特鲜明的空间特质ꎬ 这些空间特质促使符号表达也呈现出差异化特征ꎮ 缺场网络公共空间分化与符号 表达的差异化也进一步引导我们探析当代缺场网络公共空间发展趋势的深刻意涵ꎮ 三 以话语实践透视网络公共空间发展的新趋向 网络社会的崛起引发时代变革ꎬ 现有研究对网络话语实践② 引发的缺场网络公共空间新趋势的关 注不够ꎮ 区别于以社会群体角度研究空间分化的传统视角ꎬ 本文在流动性大 群体边界难以界定的网 络社会来临背景下ꎬ 从网络符号表达这一话语实践维度探析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分化及其发展新趋 势ꎮ 网络话语实践的特点是符号意义的流转与再造ꎬ 是网络流动权力的必然结果与表现形式ꎮ 网络社 会中权力载体正经历着从实体到符号的变化ꎬ 伴随符号意义建构的是权力的再生产ꎬ 符号化权力呈现 出空前未有的动态性ꎮ③ 总之ꎬ 网络话语实践是透视缺场网络公共空间分化及新进展的微观镜像ꎮ 意义的流转与再造: 网络文化共同体的生成ꎮ 共同体这一概念源于古希腊城邦的市民共同体ꎬ 19 世纪中后期滕尼斯 马克思和涂尔干注重从社会发展形态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定义共同体ꎮ④ 网络社会 来临ꎬ 网络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和意义也引发学者们的关注ꎮ 蔡骐将网络社会看作网络虚拟社区ꎬ 认为 网络趣缘群体的兴起实现了文化意义上的社会重聚ꎬ 在本质上是新时代 共同体 的重建ꎮ⑤ 但此种 研究视角依然是将共同体锁定在特定的虚拟或是现实社会关系之中ꎬ 我们认为共同体不仅仅由群体身 份所塑造ꎬ 网络符号的意义流转与再造也促使网络文化共同体形成ꎮ 我国网民群体不断壮大促使网络亚文化兴起ꎮ 诸多学者从网络话语权争夺的角度认为亚文化是对 主流文化的消解和重构ꎮ 但我们认为从文化的角度ꎬ 网络符号流转导致的符号内容 形式与意义的分 离使得主亚文化得以交融结合ꎬ 网络的开放性平台为网络文化共同体形成创造了条件ꎮ 如前文所述 B 站的鬼畜文化既可以是青年亚文化爱好者恶搞 嘲讽的工具ꎬ 也可以是官方新闻媒体 ( 如央视主持 以移动社交工具陌陌的个人页面为例» ꎬ «新媒体与社 ① 胡家尧 曹宁燕: «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 会» 2015 年第 2 期ꎬ 第 261 274 页ꎮ ② 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降ꎬ 话语分析日益受到学界重视ꎬ 被广泛应用于社会 文化乃至制度过程研究等领域ꎮ 众多学者将话 语的意义生产 分配 理解过程看作是与更广泛社会意义系统相联系的过程ꎬ 将话语当作一种言语实践来分析ꎮ 社会学家福柯在 «词与物» «知识考古学» 等著作中展现其独特的话语实践分析路径ꎬ 认为话语不只包括内容和表征ꎬ 更是系统形成种种话语谈论对 象的复杂实践ꎬ 话语的使用与社会 文化 权力结构等息息相关ꎮ 我们受福柯话语实践研究启发ꎬ 认为网络话语实践可以从微观深 层透视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建构 运行和发展过程ꎮ ③ 宋辰婷: «互联网时代的权力演化趋势» ꎬ «社会科学研究» 2017 年第 2 期ꎬ 第 106 112 页ꎮ ④ 朱丽君: «共同体理论的传播 流变及影响» ꎬ «山西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年第 42 卷第 3 期ꎬ 第 84 90 页ꎮ ⑤ 蔡骐: «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 ꎬ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 年第 9 期ꎬ 第 5 23 页ꎮ

48 44 2020 年 人朱广权) 促进国家新闻政策传播平民化的手段ꎮ 表情包既是广大民众发泄社会不满 消解理性叙 事 表达反叛精神的方式ꎬ 也是国庆 70 周年和香港事件中民众支持国家的武器ꎮ 粉丝文化的内涵也 可以由爱偶像转换为爱家 爱祖国ꎬ 守护世界最好的阿中 ( 即中国) 即是流行的爱国标语之一ꎮ 符号意义的流转使得符号的内容 形式与意义可以分离ꎬ 使得亚文化中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 被主流文化吸收使用ꎮ 广为传播的共用文化形式可以使网民群体对新内容产生兴趣ꎬ 主流媒体对亚文 化的吸纳也便于网民群体获得心理和身份上的认同ꎬ 推动网络文化共同体的形成ꎮ 网络社会事实的社会建构: 网络公共舆论的双重性ꎮ 对空间的研究离不开对空间内实践活动的考 察ꎮ 文军和黄锐系统梳理了 空间 思想的演化路径ꎬ 结合社会空间的现实状况和理性图景ꎬ 力图 推进一种开放性实践空间的生成和发展研究ꎮ① 缺场网络公共空间是人们开展相对自由讨论和言语互 动的话语实践空间ꎬ 对话语实践的分析有助于了解网络公共空间新的发展趋势ꎮ 网络社会事实由网络话语实践对社会事实的重构而来ꎮ 今天社会事实以文字 声音 图片和视频 等符号形式进入网络公共空间ꎬ 但由于网络公共空间自身特点ꎬ 网民主体对点击量和时效性的攀比追 求ꎬ 以及不同空间中参与主体对社会事实的不同立场和评价ꎬ 社会事实的 搬运 过程即是网络符 号对社会事实的重构过程ꎮ 网络话语实践重构社会事实使网络公共舆论具有双重性: 一是促进网络空 间 新公共性 的建构ꎮ 被符号表象化 重构化的社会事实内容和形式更加具体丰富ꎬ 吸引更多数 量的网民群体加入讨论过程ꎬ 使公共议题的影响力及辐射范围更广ꎬ 促进了公众公共意识的培养ꎮ 二 是碎片化社会事实的逐层涌现与公共舆论话题的偏移ꎮ 网络社会事实符号化的操作门槛低 获利可能 大 社会治理难等因素导致经重构的社会事实质量参差不齐ꎮ 社会事实往往伴随关注群体讨论的增多 以及对事实挖掘的深入而逐层显现并分散在碎片化的网络空间内ꎬ 网民群体难以捕捉或拼凑事实的全 貌ꎬ 更易被片面煽动性信息牵引ꎬ 感性地对社会事实进行解读ꎮ 如在微博和贴吧当中ꎬ 很多公共事件 通常伴随人肉搜索导致的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ꎬ 舆论的商谈理性被埋没ꎮ 因此ꎬ 网络话语实践建构下 的网络公共舆论影响的双重性引发缺场网络公共空间与线下公共空间互动的不确定性ꎮ 网络话语权力: 新兴权力博弈的公开化ꎮ 网络话语权力是网络化时代的新兴权力ꎮ 刘少杰指出ꎬ 在社会生活网络化过程中ꎬ 信息权力即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 消息传递 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 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不断提升ꎬ 权力结构发生变化ꎮ② 我们从前文提及的大众话语对精英话语的直接 冲击中发现缺场网络公共空间中的话语权力博弈呈现公开化趋势ꎮ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和在线时间的加长ꎬ 大众参与公共讨论的积极性和意识不断提高ꎬ 根植于现 实经验 生动形象的大众话语大量涌入缺场网络公共空间并迅速冲击了先前空间精英的话语权ꎮ 知乎 微博等平台基于数字统计学的推送机制将点赞量 回复量高的帖子直接推送到网站首页ꎬ 导致线上意 见领袖崛起ꎮ 由此ꎬ 因粉丝群体规模大而热度高的帖子与内容质量高 话题吸引人的帖子平行出现在 各大网络公共空间之中ꎬ 使得网络权力地位差异和话语权力分配不均的事实被直白公开化ꎬ 进一步刺 激了话语权力的争夺ꎮ 视觉效果强烈 表意明确具体 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字 图片与视频符号的传播 广泛以看似浅薄的感性表达方式揭示着网络公共空间权力基础转向和分化的深刻意涵ꎮ 简洁明快的生 活语言表达使得网络公共空间产生表象化思维倾向ꎮ③ 在注重公共讨论度 参与度的缺场网络公共空 间当中ꎬ 大众话语与精英话语 感性符号表达与理性言语分析的权力博弈将更加公开化与激烈化ꎮ 走向分享与互助的话语实践ꎮ 在贝克风险社会理论框架下ꎬ 学者指出原子化社会的个体危机包 ① 文军 黄锐: «空间 的思想谱系与理想图景: 一种开放性实践空间的建构» ꎬ «社会学研究» 2012 年第 27 卷第 2 期ꎬ 第 35 59 页ꎮ ② 刘少杰: «网络化时代的权力结构变迁» ꎬ «江淮论坛» 2011 年第 5 期ꎬ 第 15 19 页ꎮ ③ 刘少杰: «网络社会的感性化趋势» ꎬ «天津社会科学» 2016 年第 3 期ꎬ 第 64 66 页ꎮ

49 第1期 45 吴海琳ꎬ 王敬贤: 网络公共空间分化及其发展新趋向 括: 个体碎片化危机 社会联结断裂危机及个体成为社会风险的承接主体危机ꎮ① 但我们认为网络话 语实践中的经验分享与互助惯习或可成为化解个体化困境的途径之一ꎮ 话语实践中互助惯习的生成包括网络陌生人之间的经验与知识共享ꎮ 经验共享是指网民群体在缺 场网络公共空间中因一定程度上免除身份条件的束缚ꎬ 自愿分享自己对抗疾病 健身 学习 旅游等 经验给其他处于相同境遇的网民ꎮ 缺场网络公共空间的经验共享多以免费形式传递于陌生人之间ꎬ 实 现对传统亲缘 地缘 业缘 趣缘和学缘等熟人经验传播的突破ꎬ 如今上网查找共享经验已经成为一 种惯习ꎬ 网络互助风尚可以促发风险共担行为的形成ꎮ 互助中的知识共享体现在网络知识分子对专业 知识的科普过程ꎮ 无论是在贴吧 微博 知乎还是 B 站ꎬ 都有许多专业知识分子将复杂的专业术语 解码ꎬ 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ꎬ 以文字 声音 图片和视频等方式与一般公众共享专业知识ꎮ 此类社 会精英并未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社会地位营造自身优越感而压制网民群体ꎬ 反而积极参与到公共话题的 讨论与解答中ꎮ 涵盖医学 历史 政治 经济 外语 法律等诸多领域ꎬ 兼具日常生活技巧与全球化 视野的专业知识以平民化 大众化的方式进入缺场网络公共空间ꎬ 促使跨越阶层与身份群体的互助行 为与惯习生成ꎮ 但这种互助行为的主体是流动的 不确定的ꎬ 互助行为之间存在时间差ꎬ 稳定互助关 系的搭建难以实现ꎮ 由此ꎬ 由 GPS 定位技术支持的ꎬ 可以将线上互动关系延续到线下的网络交友平 台陌陌的优势或可凸显ꎮ 作为交友平台的陌陌可以凭借其聚焦 位置 精准服务的优势串联起线上 与线下的互助行为ꎬ 进而打造特定地域内较为稳定的互助形式ꎬ 将平台功能从交友辐射到公益等其他 方面ꎮ 走向分享与互助的话语实践有望打破知识垄断壁垒ꎬ 展现缺场网络公共空间风险共担和互助行 为培育的巨大潜力ꎮ 总之ꎬ 体现网络符号意义流转与再造的话语实践在文化共同体的生成 公共舆论的塑造 话语权 力的博弈以及经验分享与互助行为等方面体现出缺场网络公共空间发展的新趋势ꎮ 随着网络公共空间 的分化与扩展ꎬ 网络文化 网络权力 网络公共性 网络互助等问题必然引发更多的关注ꎬ 呈现出更 复杂的演变路径ꎮ 但不同于传统以群体边界划分空间的视角ꎬ 积极关注网络符号表达和话语实践的独 特属性和当下发展ꎬ 捕捉缺场网络公共空间在不同分析视角下的多维分化与发展新趋向ꎬ 有利于推进 和扩展现有网络社会与网络空间研究ꎮ 四 结语 在网络化时代背景下ꎬ 以往研究过多关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比较分析ꎬ 伴随网络社会的不断 发展ꎬ 我们强调应该在新形势下推进网络社会研究的新转向ꎬ 即从关注网络社会的 崛起 到关注 网络社会的 分化 事实ꎮ 缺场网络公共空间并不是虚拟空间ꎬ 而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空间不断发生 联系并相互影响的真实场域ꎬ 其本身处于不断的发展变迁过程之中ꎮ 我们通过考察不同类属缺场网络 公共空间的特征及其内在符号表达的差异性ꎬ 形成有别于以群体分化看待空间分化的传统视角ꎬ 认为 网络话语实践是构建网络社会事实的有力武器ꎬ 以网络话语实践揭示网络公共空间的分化与发展趋向 具有重要意义ꎮ 本研究通过透视缺场网络公共空间中的微观话语实践ꎬ 揭示网络公共空间及其符号表 达在文化共同体生成 公共舆论塑造 话语权力博弈及经验分享互助等方面日益发挥 以言行事 的新趋向ꎬ 旨在有别于传统视角和分析维度推进现有网络公共空间研究ꎮ ( 责任编辑: 徐 瑶) ① 邹英 向德平: «风险理论视域下原子化社会的个体危机及其化解途径» ꎬ «新视野» 2016 年第 6 期ꎬ 第 32 37 页ꎮ

50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06 修辞学大视野 本期话题: 生者与逝者的修辞对话 特约主持人: 谭学纯教授 主持人语: 虽然生命逝去意味着逝者与生者的对话终止ꎬ 但阴阳两隔的生死角色仍然修辞化地延续着隔空倾诉和 聆听ꎮ 这种穿越生死忘川的对话ꎬ 话语权分配并不对等: 常规形态是生者说 逝者听ꎻ 非常规形态是逝者说 ( 如亡灵 托梦) 生者听ꎮ 它以单向交流形式ꎬ 承载双向交流功能ꎮ 生者将修辞信息传递给无法做出回应的逝者 ( 直接接受 者) ꎬ 逝者能否 听见 表达者的诉说与呼唤ꎬ 并不影响表达者的情感释放和心灵安顿ꎮ 表达者的修辞意图既可能指 向 听不见 的逝者ꎬ 也可能指向 听得见 的生者 ( 间接接受者) ꎬ 抑或言内之意指向 听不见 的逝者ꎬ 言外 之意和言后之意指向 听得见 的生者ꎮ 理论上ꎬ 生者与逝者的对话也有直接表达者和间接表达者ꎬ 从而建构了 直接 / 间接表达者 直接 / 间接接受者 打通生死迷界的多重对话关系ꎮ 生者作为直接 / 间接表达者和间接接受者ꎬ 可能诉求一致ꎬ 也可能有利益冲突ꎻ 生者面向逝者和生者的言说ꎬ 可能编码了逝者生前的话语资源ꎬ 也可能携带了对 逝者的话语暴力ꎬ 交织着个人话语和集体话语的复杂信息ꎮ 这是现实情感的延伸ꎬ 也是现实不完满的象征性补充ꎮ 从 庙堂到广场ꎬ 从豪门到草根ꎬ 从神圣空间到世俗空间ꎬ 从仪式时间到日常时间ꎻ 生者与逝者的修辞对话ꎬ 沉淀为跨文 化的民族记忆ꎬ 可以从不同维度观察与解释ꎮ 生者与逝者对话: 言语交际 类型的修辞学思考 林大津 (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ꎬ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古人留下言语文本或非言语行为遗迹ꎬ 高科技时代逝者留下音频或视频ꎬ 都是生者解读的对 象ꎬ 形成了生者与逝者对话ꎬ 但这种对话涉及不同交际类型ꎬ 因而也呈现出相应的不同特征ꎮ 单向交流 点面交流 间接交流 等涉及逝者言语或非言语行为本身的 透明度 ꎬ 涉及生者修辞解读智慧ꎬ 涉及 生者互文批评性离析水平ꎮ 撇开生者个人与逝者对话ꎬ 整个民族群体生者与逝者对话还涉及文化传承与创 新ꎬ 涉及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ꎮ 关键词: 生者ꎻ 逝者ꎻ 对话ꎻ 交际类型ꎻ 修辞分析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046 07 收稿日期: 2019 05 10 作者简介: 林大津ꎬ 男ꎬ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ꎬ 语言学博士ꎮ 主要研究方向: 跨文化研究 比较修辞ꎮ

51 第1期 林大津: 生者与逝者对话: 言语交际类型的修辞学思考 47 一 引 论 日常生活交流 课堂师生互动 短信微信往来ꎻ 看电视 听广播 读古书ꎻ 静默中回忆已故亲人 话语 梦幻中默诵远古圣人哲言 似乎交流或对话无处不在ꎮ 研究各种交流与对话都有意义ꎬ 可以 有语言学 心理学 社会学乃至精神病理学等不同视角ꎬ 但却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涵盖无遗的ꎮ 于是本 文主要从言语交际学 ( speech communication) 和修辞学对话视角思考生者与逝者的交流方式及其可 能的言后之效ꎮ 西方言语交际学将有声或无声的自言自语称为 自我内向交流 ( intrapersonal com munication) ꎬ 以别于人际交流 (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ꎬ 后者至少涉及表达者与 他者 双方 的存在ꎮ 对话 的字面意义通常指涉有来有往的交流ꎮ 可是 有来无往 的交流或对话情况存在 吗? 如果缺少讨论前提ꎬ 任何 思考 都可能陷入各说各话ꎬ 南辕北辙ꎬ 失去学术探究的意义ꎮ 因 此言语交际学和修辞学视角的学理性探究ꎬ 得从言语交际类型入手ꎮ 遗憾的是ꎬ 无论是普通交际① 还 是跨文化交际研究ꎬ 对言语交际进行分类并据此展开研究的均不多见ꎬ 由分类入手对修辞对象 修辞 方式和修辞效果的探究也不多见ꎮ 笔者在 «跨文化交际研究» 一书中曾对 交际类型 做过比较详 细的分类ꎬ 但为了分析生者与逝者对话的可能形式及其效果ꎬ 不得不从头说起ꎮ② 二 言语交流中的 单向交流 人际交流严格说来只有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两大类ꎬ 言语交流有口头言语交流与书面言语交流 之分ꎬ 口头言语交流还可伴有手势等非言语行为ꎮ 面对面言语交流可称为 共时交流 ꎬ 即交流双方 几乎同一时间不断接收到对方的反馈ꎮ 书面言语交流属于 非共时交流 ꎬ 即行为源 ( 首先发出交流 信号的一方) 的写作行为留下的文本需要一定的时间差ꎬ 才能得到阅读者的反应ꎮ 言语交流从来都 是双向的 只是平时人们不加细究的非学理性口头禅ꎮ 书面言语交流往往是缺少反应者 ( 即读者) 反馈的 单向交流 ꎮ 在言语交际学研究领域ꎬ 反应可以是反馈也可以只是反应而不成为反馈ꎬ 这涉 及到 交流 ( communication) 的定义ꎮ 国外学者萨莫瓦等人曾对 交流 界定如下: 一个人对另 一个人行为或行为遗迹做出反应ꎬ 交际也就发生了ꎮ ( Communication may be defined as that which happens whenever someone responds to the behavior or the residue of behavior of another person) ③ 这一定义 的关注点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或 行为遗迹 ( 比如任何文本都是作者写作行为的遗迹) 做出反 应ꎬ 交流就得以成立了ꎬ 至于一位作者是否接收到读者的反应ꎬ 并不是交流成立的必要条件ꎮ 被行为 源接收到的反应才是反馈ꎮ 所以另一国外学者杨特明确指出: 反馈才使交流成为双向或互动过程ꎮ ( Feedback makes communication a two way or interactive process) ④ 因此ꎬ 虽然交流的必备条件是行为源 的行为至少要被他人接收ꎬ 但他人做出何种反应ꎬ 行为源未必知晓ꎬ 未必知晓自然无所谓如何对反馈 ① 人际交流 的英语是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ꎻ 外语界的 跨文化交际 和传播学界的 跨文化传播 是 intercultural com municationꎻ 相对于 跨文化交际 的是 同一文化圈内的交际 ꎬ 英语是 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ꎻ 由于 同一文化圈内的交际 在 行文中显然过于啰嗦ꎬ 因此如果将 跨文化交际 看做人际交流的一种特殊类型ꎬ 同一文化圈内的交际 就简称为 普通交际 了ꎮ ② 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 ꎬ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ꎬ 1996 年ꎬ 第 8 页ꎮ 底下归纳紧扣本文宗旨ꎬ 略有修改ꎬ 所举类型仅 限于各节讨论内容ꎮ 此外ꎬ 在外语界ꎬ 跨文化交际 已是约定俗成ꎬ 可是本文读者可能绝大多数非外语界读者ꎮ 在现代汉语语境 中ꎬ 交际 一词有时不如 交流 达意顺耳ꎬ 比如 人际交际 就不如 人际交流 顺耳ꎮ 因此ꎬ 本文将视上下文语境在 交际 和 交流 之间切换ꎮ 只是 speech communication 已有 言语交际学 定译ꎬ 不便改译为 言语交流学 ꎮ ③ L. A. Samovar R. E. Porter ( eds ) ꎬ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ꎬ 1991ꎬ Belmontꎬ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 panyꎬ p 7. ④ F. E. Jandtꎬ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ꎬ 2001ꎬ Californiaꎬ Sageꎬ p 32.

52 48 2020 年 做出行为源的反应ꎮ 这一非口头禅的学理性界定ꎬ 必然得出 有去无回 的 单向交流 与 有来 有往 的 双向交流 ꎮ 于是ꎬ 从生理学意义上界定 逝者 ꎬ 生者解读逝者的交流行为遗迹属于一 种 单向交流 ꎬ 逝者无论如何接收不到任何反馈了ꎬ 哪怕生者解读有误ꎬ 甚至曲解逝者文本原义ꎬ 逝者全无解释 辩白的可能ꎮ 如果说 «红楼梦» 开篇 此系身前身后事ꎬ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还带有 对生者 奇妙 解读的 作祟 心态ꎬ 那么孔子曰 知我罪我ꎬ 其惟春秋 ꎬ 恐怕对后人并无 奇 妙 期盼ꎬ 而只是一种 做了便是ꎬ 何计褒贬 的无奈或潇洒了ꎮ 如有逝者生前无奈ꎬ 当今生者与 古人对话也有无奈ꎬ 诚如易中天所云: 不能起古人于地下ꎬ 亲口问一问ꎮ ① 呵呵ꎬ 万般无奈也无妨 生者与古人对话且孜孜以求ꎮ 这点下文详述ꎮ 三 言语交流中的 点 面 / 面 点交流 单向交流 的特点不仅仅是逝者无言以对生者任何读解ꎮ 任何人生前撰文ꎬ 如果不是一对一 密电码 私人信件ꎬ 而是期待其作品传之后人ꎬ 传之久远ꎬ 则其致辞对象必然是复数而不是单数ꎬ 于是形成了一对多的 点 面交流 ꎮ 换个视角看交流ꎬ 生者面对逝者得以流传的文本ꎬ 注家蜂起ꎬ 于是又形成了多对一的 面 点交流 ꎮ 面对历史人物的行为遗迹ꎬ 耳熟能详的通俗比喻是: 历史就 像一团泥巴ꎬ 你爱咋捏就咋捏ꎬ 除了史料举证可能有异ꎬ 价值判断也可以褒贬不一ꎮ 你可以批 «水 浒传» 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ꎬ 也可以考虑所谓 历史局限 ꎬ 然后高歌颂扬其 替天行道 ꎮ 从生理 学角度看ꎬ 作为逝者行为遗迹的书面言语文本ꎬ 往往形成生者修辞解读的对象ꎬ 而不是逝者本人ꎮ 但 是 爱咋捏就咋捏 可不是认真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所爱听的ꎮ 历史本身的确无法辩解什么ꎬ 因为生 者无法向逝者本人祈求释疑解惑ꎬ 唯一的情形是众多生者面对历史人物的行为遗迹ꎬ 包括言语行为和 非言语行为遗迹ꎬ 进行单向解读ꎮ 爱咋捏就咋捏 是历史虚无主义或历史悲观主义者的论调ꎮ 其 实ꎬ 与逝者对话或与历史对话ꎬ 可粗略划分为两种类型ꎮ 一种是史料挖掘求证型ꎬ 另一种是面对史料 诠释型ꎮ 以史料挖掘为主与古人对话ꎬ 可以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考古发现ꎬ 史学界在这种 面 点交际 过程中ꎬ 点 是研究对象ꎬ 面 是具有史学良知的学术共同体ꎬ 所追求的是尽可能大 面积 的学术认同ꎬ 一种科学认同ꎮ 以史料诠释为主与古人对话ꎬ 是生者修辞论证智慧比高低的一 种言语游戏ꎬ 这往往是史料本身留下了多种解读空间ꎬ 这里没有唯一绝对的正确答案ꎬ 只有与时俱进 的相对真理ꎬ 只有修辞意义上或然性说服力的强弱之分ꎬ 而强弱仍然需要当代 众生相 的广泛认 可ꎮ 如果说生者与古人对话并非 一团泥巴爱咋捏就咋捏 ꎬ 我们就可以对 有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 手中 或 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 的命题进行解构: 1 如果当代学者与古人进行 面 点交流 ꎬ 生者之间产生学术分歧ꎬ 有人无法充分论证自己观 点ꎬ 而仅以 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 来回应论辩方ꎬ 此君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理屈词 穷了ꎮ 2 如果说 有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的命题可以成立的话ꎬ 那只是后来人 事后诸葛亮 式的反思结果ꎻ 反过来说ꎬ 之所以 有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ꎬ 是因为后来大多数人对以前 少 数人手中的真理 获得了共识ꎮ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ꎬ 的确有不少哲人生前曲高和寡ꎬ 甚至没有多 少论著问世ꎬ 而是后人代劳ꎬ 在他们身后宣传其真知灼见ꎮ 这从另一侧面证明了面对研究对象ꎬ 真理 最终还是需要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同ꎮ ① 易中天: «品三国» ꎬ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ꎬ 2016 年ꎬ 第 1 页ꎮ

53 第1期 林大津: 生者与逝者对话: 言语交际类型的修辞学思考 49 面对 历史有没有 真相 ꎬ 易中天说 有 的同时ꎬ 还就 能不能弄清楚 ꎬ 给了个 难 字ꎮ 于是 只能依靠历史的记载ꎬ 而且主要是 正史 ꎮ 但即便是 正史 ꎬ 也有靠不住的地方ꎬ 靠 不住的时候ꎮ 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 «三国史话» ꎬ 就多次提到 «三国志» «后汉书» 等等记载未必 可靠 ①ꎮ 话尽管如此说ꎬ 易中天 «品三国» 大量佐证来自 «三国志» ꎮ 这点仍然有待下文详述ꎮ 四 言语交流中的 间接交流 何谓 间接交流? 先以生者与生者对话为例吧ꎮ 两人面对面交流当然是 直接交流 ꎮ 阅读一 部外文原著ꎬ 是与原作者进行 直接交流 ꎮ 如果你阅读一部译著ꎬ 而 翻译过程并非一种客观和中 立的线性过程ꎬ 而是一种充满符码权力的解码与二次编码的动态过程 ②ꎬ 你就不是与原作者进行 直接交流 ꎬ 而是通过译者中间环节与原作者进行一种 间接交流 ꎮ 同理ꎬ 你阅读 «论语» ꎬ 算是 与孔子进行 单向直接交流 ꎮ 倘若你阅读李泽厚 «论语今读» ꎬ 你是与李泽厚进行 直接交流 ꎬ 而与孔子进行的是 单向间接交流 ꎮ 间接交流 由于受到中间环节 直接交流 的 洗脑 ꎬ 修 辞解读就没那么简单了ꎮ 作为交流主体ꎬ 你得在不同 中间环节 形成的 直接交流 内容中ꎬ 作 出个人独立思考的选择ꎬ 然后与逝者形成 间接交流 ꎮ 以 «论语» 开篇 子曰: 学而时习之ꎬ 不 亦说乎 为例ꎮ 曾几何时ꎬ 同学同事同仁聊天都曾望文生义如此解读的: 学了什么还是要不断复 习的ꎮ 大家听了犹如一阵清风过耳畔ꎬ 均无疑问ꎮ 英人威利将这整句翻译成: The Master saidꎬ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ꎬ 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③ 其中仍然是 学而 不断复习 的基本意思ꎮ 假设英语读者看不懂 «论语» 原作ꎬ 仅凭英语译文ꎬ 则与我们 不断复习 的初步印象相吻合ꎮ 而李泽厚 «论语今读» 却提供了如下白话文翻译: 孔子说: 学习而经常实践ꎬ 不是很愉快吗? ④ꎮ 由中国孔子学院总部 / 国家汉办推荐的 «论语 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 的英 译是: The Master saidꎬ Isn t it a pleasure to learn and constantly practice what is learnt? ⑤ 其中 习 也是 实践 之意ꎮ 于是 习 是 复习 还是 实践 就成为生者与逝者的 间接交流 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了ꎮ 两位中国学者ꎬ 一位是古文今译ꎬ 另一位是古文英译ꎬ 与 老外 解读ꎬ 形 成二比一不同解读ꎬ 于是我们该如何 择善而从之 与古人形成 间接 对话ꎬ 答案自在其中ꎮ 上一节曾提及: 从生理学角度看ꎬ 作为逝者行为遗迹的书面言语文本ꎬ 往往形成生者修辞解读 的对象ꎬ 而不是逝者本人ꎮ 其中 往往 强调的是文本解读成为生者与逝者对话的物质依据ꎬ 是一 种物象ꎮ 然而ꎬ 往往 并非绝对ꎬ 修辞技巧 修辞诗学与修辞哲学共同发挥作用ꎬ 促成了 文 和 人 的现实存在和审美化存在⑥ꎬ 使得事实上生者还接受了大量古往今来 互文性 影响ꎬ 对某一 逝者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的审美倾向或价值判断ꎮ 比如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ꎬ 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思维 定势是: 屈原满腔爱国情怀ꎬ 报国无门ꎬ 投江自尽ꎬ 个人悲剧构成民族爱国情怀ꎮ 无意间接触到一篇 论辩性散文ꎬ 其中解读屈原可谓独具慧眼ꎬ 别出心裁ꎬ 限于本文篇幅ꎬ 节选如下: 追念屈原时 ① 易中天: «品三国» ꎬ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ꎬ 2016 年ꎬ 第 4 5 页ꎮ ② 庞学峰: «霍尔的 编码/ 解码 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ꎬ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8 年第 3 期ꎬ 第 149 154 页ꎮ ③ ( 春秋) 孔子: «论语» ꎬ Arthur Waley 英译ꎬ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3 页ꎮ ④ 李泽厚: «论语今读» ꎬ 北京: 三联书店ꎬ 2004 年ꎬ 第 24 页ꎮ ⑤ 吴国珍: «论语 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 ꎬ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ꎬ 2015 年ꎬ 第 52 页ꎮ ⑥ 谭善明: «文艺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 的广义修辞学考察»ꎬ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 年第 2 期ꎬ 第 81 87 页ꎮ

54 50 2020 年 屈原以死殉国的壮举ꎬ 屈原的人格与精神ꎬ 还有他的文学篇章都是很伟大的ꎮ 作为一个封建的士大夫ꎬ 作为一个纤弱的文人ꎬ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ꎬ 屈原除了投江ꎬ 似乎 已无别的选择ꎮ 但屈原的以身殉国ꎬ 与他的心高气傲不无关系ꎮ 人不可无傲骨ꎬ 然不可有傲气ꎮ 屈原傲骨 傲气两者兼而有之ꎮ 在他的心中ꎬ 举世皆浊我独清ꎬ 众人皆醉而吾独醒ꎬ 这是他郁郁 不得志终于投江自尽的主要原因ꎮ 纵观我国历史上无数的为官文人ꎬ 有许多同屈原一样都不得善终ꎬ 究其原因ꎬ 似乎都是在一 个 谏 字上ꎮ 文谏死 武战死ꎬ 好像只有如此ꎬ 才算为国出力ꎮ 这些典型地反映了我国传统 文人精神及个性弱点ꎮ 今天ꎬ 我们研究屈原及类似屈原的为官文人的心路历程ꎬ 客观地反省它的缺陷ꎬ 弘扬它的精 神ꎬ 也是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一个久远而又十分现实的话题ꎮ① 这也是生者与逝者的一种对话ꎬ 难能可贵的是其中与众不同的对话 结局 ꎮ 由谭学纯和朱玲首 创的广义修辞学从修辞技巧 修辞诗学和修辞哲学三个层面进行修辞分析和批评②ꎮ 追念屈原时 可谓由此及彼 由远及近 重在精神建构的修辞哲辨佳例ꎮ 古代君臣关系当然不能随意延伸至现当代 领导层上下级关系ꎬ 但以古为鉴 以古鉴今ꎬ 从来是生者与逝者对话的一种修辞哲辨的学理性内在需 求ꎬ 也是现实关切的外在需要ꎮ 为官文人应有傲骨ꎬ 但却不可有傲气ꎬ 难道不是修辞解读介入人生精 神建构的箴言吗? 五 生者与古人对话的角色定位 生者与逝者对话ꎬ 首先得对自身角色进行定位ꎬ 也需要对古人言语或非言语行为遗迹进行角色定位ꎮ 学术性解读不是段子说笑ꎮ 问古人喝酒为何要干杯? 因为古人对饮有时不小心或特用心手端一杯 毒酒ꎬ 于是干杯说 走一个 ꎬ 就意味着 你毒酒先下肚ꎬ 先走人 ꎮ 这是段子说笑ꎮ 学术对话是不可以将玩笑开得如此之大的ꎮ 比如易中天 «品三国» ꎬ 品的不是 «三国演义» 虚构 情节有多么巧妙ꎻ 恰恰相反ꎬ 易中天说: 无论是正史 ( 比如 «三国志» ) ꎬ 还是小说 ( 比如 «三国 演义» ) ꎬ 差不多都会从董卓之乱甚至更早一些说起ꎮ ③ 实际上ꎬ 易中天 «品三国» 常引用正史 «三国志» 为佐证ꎬ 比如: 这事记载在 «三国志 陈琳传» ꎬ 不是野史ꎬ 应该可信ꎮ ④ 这说明易中天 与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的对话过程ꎬ 主要扮演的是史学研究者角色ꎮ 众所周知ꎬ 论著 «品三国» 源自易中天在央视 «百家讲坛» 栏目所做的 «品三国» ꎬ 每每以 «三国志» 颠覆 «三国演义» 虚构 情节ꎮ 论著 后记 让读者增加了对作者角色自我定位的认识: 原文和出处ꎬ 也都注明ꎬ 以便读者 查找核对ꎮ ⑤ 该书 2006 年 7 月 22 日在全国同步发行ꎬ 2006 年 9 月 7 日编辑赵南荣在 编辑后记 中 说: 这次重印要感谢文史学者金文明先生ꎬ 他仔细通读了全书ꎬ 发现了书中一些文字误植和资料引 文的错误ꎬ 还特地列了一个正误表ꎮ 经易中天先生首肯ꎬ 在这次重印时作了修订ꎮ ⑥ 作者 后记 是 生者与逝者对话的自我角色定位ꎬ 编辑后记 所做说明又进一步确认了这种角色ꎮ 于是ꎬ 易中天如 何品三国ꎬ 易中天读者如何品评 «品三国» ꎬ 均应按照历史事理逻辑展开ꎬ 可以见仁见智ꎬ 但不应偏 离史学的学理性探究轨道ꎮ ① 高宗达: «追念屈原时» ꎬ «洛阳晚报» 2005 年 6 月 9 日 A30 版ꎮ ② 谭学纯 朱玲: «广义修辞学» ꎬ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ꎬ 2001 年ꎮ ③④⑤⑥ 易中天: «品三国» ꎬ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ꎬ 2016 年ꎬ 第 1 18 页 后记 编辑后记ꎮ

55 第1期 林大津: 生者与逝者对话: 言语交际类型的修辞学思考 51 相比之下ꎬ 余秋雨的 «文化苦旅» 更为复杂ꎮ 其人其文如何定位? 余秋雨 自序 说: 我发现 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ꎬ 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ꎬ 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 山水而是一种 人文山水 ꎮ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ꎬ 要摆脱也摆 脱不了ꎮ ① 这至少说明作者不是游山玩水ꎬ 而是与古代文人及其遗迹对话ꎮ 从作者 钻研中国古代 线装本 ② 到 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ꎬ 写在这个荒原上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 ③ ꎬ 我们可以判定作者 可是读了史书的ꎬ 扮演了一定程度上的史学研究者角色ꎮ 可是从文体风格看ꎬ «文化苦旅» 属于散文 游记ꎬ 虽然其中涉猎历史地理 情景人物ꎬ 也间接引用各家之说ꎬ 37 篇散文游记达 23 万 5 千字ꎬ 却 无一处学术论著所要求的夹注或注释ꎮ 这里并无学术规范问题ꎮ «文化苦旅» 总要涉猎某朝某代某地 某人ꎬ 据说 可以ꎬ 胡说 不行ꎮ 可问题来了: 余秋雨为当代散文作出了历史性贡献ꎬ 这是举世 公认的ꎮ 但是ꎬ 在一度获得广泛赞扬以后ꎬ 他又被残酷地围剿 ④ 被围剿原因有三ꎬ 其中之一是 在史料史实方面ꎬ 硬伤 不少ꎮ 本文宗旨不可能介入有关 硬伤 的学术对话ꎬ 而更欣赏孙绍振的 学术观点: 对于余秋雨的研究ꎬ 不应该纠缠在一些小儿科的且没有历史价值的问题上ꎮ 批评家要有 起码的历史眼光ꎬ 抓住要害ꎬ 我觉得ꎬ 就是所谓的 滥情 问题ꎮ ⑤ 这里的 历史眼光 不是指考 古式史料挖掘的历史眼光ꎬ 而是孙绍振所指的中国散文发展史观ꎬ 提醒批评家关注余秋雨献给读者的 是散文ꎬ 不是史学论著ꎬ 希望聚焦中国散文风格创新来评说余秋雨与古人古迹散文对话集ꎮ 是散文抒 情还是散文 煽情 或 滥情 可以探讨ꎬ 但不宜纠缠于所谓史料史实之历史 硬伤 ꎮ 如前所述ꎬ 实际上这里涉及到生者如何定位自身角色与如何定位历史文本及其文本背后的逝者ꎮ 相对于易中天 «品三国» ꎬ 吃瓜群众 读 «三国演义» ꎬ 已然自身定位为 吃瓜群众 ꎬ 因此可能品 的是 桃园三结义 ꎬ 其他细节是否符合历史逻辑ꎬ 并不纠结ꎬ 也无法纠结ꎬ 因为缺少史学研究的必 要知识储备ꎮ 但这并不妨碍 吃瓜群众 与 «三国演义» 文本及其作者罗贯中对话ꎮ 角色定位不同ꎬ 各取所需而已ꎮ 同样ꎬ 笔者通过余秋雨 «文化苦旅» 散文之笔ꎬ 与某朝某代某地某人的间接对话ꎬ 获得点点滴滴古人古迹信息ꎬ 的确并不在意有关史料史实是否可靠ꎬ 甚至读后对所谓 史料 忘得 一干二净ꎬ 而 «文化苦旅» 给笔者留下的散文之美ꎬ 由此开发而去面对古人古迹的跨越时空对话ꎬ 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审美画面ꎮ 开卷有益ꎬ 于此足矣! 话说回来ꎬ 易中天对自我角色定位是负责的ꎬ 既然不时地以正史 «三国志» 颠覆 «三国演义» 的故事情节ꎬ 面对文史学者金文明先生通读全书后对一些文字误植和资料引文错误所做的正误比照ꎬ 易中天欣然接受了ꎮ 而余秋雨面对他人所指出的 硬伤 ꎬ 孙绍振如是说: 当然余秋雨能够从善如 流ꎬ 那是最理想的ꎮ 可惜的是余秋雨讳疾忌医ꎬ 这涉及人格问题ꎬ 实在令人遗憾ꎮ ⑥ 由此可见ꎬ 生者 与逝者对话ꎬ 大凡涉猎史料ꎬ 触景生情可以且是散文抒情魅力所必须ꎬ 但对古人古迹也还是需要最起 码的 历史 尊重ꎮ 六 结语: 逝者修辞呼唤与生者智性生存 可以达成共识的是: 从修辞角度讲ꎬ 逝者生前的只言片语或无心插柳给后人留下无穷无尽思考的 情形并不多见ꎮ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ꎬ 如今逝者当年生者总是苦心经营 刻意为之的ꎬ 为当年生者乃至 后人留下言语行为文本ꎬ 供同时代生者乃至后人去评说ꎮ 任何人将言语文本公之于众ꎬ 无论古今ꎬ 都 是一种修辞呼唤ꎬ 呼唤欣赏ꎬ 呼唤共鸣ꎬ 呼唤传播ꎮ 由于社会本身的复杂性ꎬ 仰天长啸者未必会获得 ①②③ 余秋雨: «文化苦旅» ꎬ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ꎬ 1992 年ꎬ 第 3 2 19 页ꎮ ④⑤⑥ 孙绍振: «审美 审丑与审智» ꎬ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ꎬ 1992 年ꎬ 第 172 页ꎮ

56 52 2020 年 即时响应ꎮ 1903 年严复翻译出版了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 斯宾塞 ( Herbert Spencerꎬ 1820 1903) 的 The Study of Sociologyꎬ 译名为 «群学肄言» ꎮ 严复翻译有感: 吾译此书真前无古人ꎬ 后绝来哲ꎮ 不以译故损价值也ꎬ 惜乎中国无一赏音ꎮ 扬子云: 期知者于千载 ꎬ 吾则望百年后之严幼陵耳! ① 且不去考证西汉后期杨雄生前为何哀叹应者寥寥ꎬ 但他仍然期盼千年之后能有知音ꎮ 严译 «群学肄 言» 刚出版ꎬ 严复就开始哀叹 无一赏音 ꎬ 并期望自己百年之后能通过生者知音而获得 新生 ꎮ 最有自信的恐非莎士比亚莫属: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ꎬ And summer 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ꎬ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 dꎻ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ꎬ By chance or nature 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 dꎻ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ꎬ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 estꎻ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 st in his shadeꎬ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 stꎻ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ꎬ or eyes can seeꎬ So long lives thisꎬ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作夏日? 第 18 首十四行诗 你可是更加可爱ꎬ 更加温婉ꎻ 狂风会吹落五月里开的好花儿ꎬ 夏季租出的日子又未免太短暂: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ꎬ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ꎻ 每一样美呀ꎬ 总会离开美而凋落ꎬ 被时机或是自然的代谢所摧残ꎻ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ꎬ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形相: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ꎬ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ꎻ 只要人类在呼吸ꎬ 眼睛看得见ꎬ 我这诗就活着ꎬ 使你的生命绵延ꎮ ( 屠岸译) ② ① 孙应祥 皮后锋: «严复集 补编» ꎬ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ꎬ 2004 年ꎬ 第 12 页ꎮ ② 胡家峦: «英语诗歌精品» 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5 年ꎬ 第 37 39 页ꎮ ( 下转第 71 页)

57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07 汉语 死亡 类词语: 基于修辞学视角的分析 冯海霞1 ꎬ 周 荐2 (1 鲁东大学文学院ꎬ 山东 烟台 264025ꎻ 2 澳门理工学院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ꎬ 澳门 999078) 摘 要: 死亡 类词语指的是表达 死亡 概念的固定语言单位ꎮ 由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ꎬ 导致了 人们对 死亡 概念直接表达的忌讳ꎬ 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表述 死亡 概念的别称ꎮ 我们统计后ꎬ 发现大 量表达 死亡 概念的词语都使用了修辞式造词ꎬ 委婉地呈现了 死亡 的表述ꎮ 本文通过对修辞式 死 亡 类词语造词类型的梳理 特征的描写及其在语用中的修辞信息使用态势的分析ꎬ 反映人们对 死亡 的态度和评价ꎬ 揭示生者与逝者的对话方式ꎮ 关键词: 死亡 类词语ꎻ 修辞ꎻ 造词ꎻ 语用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053 08 人寿几何ꎬ 逝如朝霞 ( «短歌行» 陆机) ꎬ 人生非金石ꎬ 岂能长寿考 ( «古诗十九首 回车 驾言迈» ) ꎬ 这是古人对生命无常 人生苦短的感叹ꎮ 的确ꎬ 死亡 是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ꎬ 而死 亡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ꎬ 多数人因对生的熟悉ꎬ 眷恋ꎬ 对死则充满了陌生感和恐惧感ꎮ 正因为这种恐 惧ꎬ 从古到今ꎬ 人们认为 死亡 是人生最大的不幸ꎬ 死 便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ꎮ 无论是说话还 是写文章ꎬ 若遇到 死亡 这个概念需要表达ꎬ 人们总是拐弯抹角地用另外一种比较含蓄的死亡表 达词语进行表述或描写ꎬ 日积月累ꎬ 形成了如王力先生在 «汉语史稿» 中谈及委婉语时曾经说过的 死 的別名最多 ꎮ① 这些 死 的别称大多数是 死亡 委婉式的表述ꎬ 少数带有贬义 讥讽之 意味ꎮ 之所以会出现大量 死亡 委婉式词语的原因ꎬ 王德春表示ꎬ 一是为求吉利ꎻ 二是为了避免 刺激对方 ꎮ② 汉语中的关于 死亡 的词语一共有多少呢? «汉语委婉语词典» ③ 死亡类 词语共收录了 481 个ꎬ 翻阅古今字书 辞书ꎬ 发现其中的死类词语不下 500 例 ④ ꎮ 纵观表达 死亡 的词语ꎬ 我们不 难发现ꎬ 死亡 类词语中修辞造词型的词语占有很大的比重ꎬ 这应该与 死亡 表达的委婉性需求 收稿日期: 2019 01 12 基金项目: 国家语委 十三五 科研规划 2016 度重点项目 汉语外来词形式称名的变异研究 ( 项目号: ZDI135 22) ꎻ 全国科技名词委科研项目 外源同实异名科技名词的演变与变异研究 ( YB2019016) ꎮ 作者简介: 冯海霞ꎬ 女ꎬ 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ꎮ 主要研究方向: 词汇学 词典学ꎮ 周荐ꎬ 澳门理工学院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ꎬ 博士生导师ꎮ 主要研究方向: 词汇学 词典学ꎮ ① 王力: «汉语史稿»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80 年ꎬ 第 587 页ꎮ ② 王德春ꎬ 孙汝建等: «社会语言心理学» ꎬ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ꎬ 1995 年ꎬ 第 250 251 页ꎮ ③ 张拱贵: «汉语委婉语词典» ꎬ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ꎬ 1996 年ꎮ ④ 王殿珍: «死类词语的文化内涵» ꎬ «世界汉语教学» 1998 年第 3 期ꎬ 第 54 57 页ꎮ

58 54 2020 年 有着极大的关系ꎮ 可以说ꎬ死的同义词都是伴随着人们避讳心理的需求而产生的ꎮ 500 多例死类词语 中ꎬ 绝大多数都有避讳义 ꎮ ① 但迄今为止ꎬ 学界对 死亡 类词语的修辞研究ꎬ 仅仅是把它们 看作成 委婉 式的修辞格ꎮ 我们认为ꎬ 委婉是其追求的效果与目的ꎬ 但其中使用怎样修辞手段ꎬ 以及修辞型 死亡 类词语在运用中修辞式信息的表达尚未被细致分析ꎮ 一 汉语 死亡 类词语的造词修辞类型 1 转喻型 死亡 类词语 不直接表达死亡概念ꎬ 运用与死亡事件相关的事物 死亡 所涉及或展示的各种状态 结果等 来替代称名 死亡 ꎮ 如: 合眼 闭眼 瞑目 撒手 挺腿 咽气 没气 断气 不醒 就木 入 土 倒头 终堂 翘辫子 粉身碎骨 身首异处ꎮ 这些多是利用死亡时人本身所呈现出来的较为直 观 表面现象来进行转喻式的造词ꎮ 世界是缤纷的ꎬ 但它却只属于活着的人ꎬ 人一旦死去ꎬ 就要离开 现实的世界而抛弃一切ꎬ 于是ꎬ 用离开世界表达人的死亡 辞世 背世 过世 去世 谢世 逝世 遗世 ꎮ 人活着需要吃饭 穿衣 住房 需要娱乐与社交ꎬ 而人一旦死亡ꎬ 这些便自然地停止了ꎬ 因 此 不禄 弃禄 捐宾客 捐馆舍 捐床帐 弃堂帐 弃平居 都可以用来称名死亡ꎮ 也就是说ꎬ 无论是对 死亡 时所呈现状态的编码还是死者与世界及万物关系的称名ꎬ 都可以用来转称 死 亡 ꎮ 而 填沟壑 地下修文 等等则是借用人死后的归宿来指称 死亡 ꎮ 当然ꎬ 也有一些因为某些哲理性的思考而产生的 死亡 类词语ꎮ 如: 气散 形存 形谢 瘗 质 丧质 等等ꎮ «庄子» 曰: 人之生气也ꎮ 聚则为生ꎬ 散则为死ꎮ «物理论» : 人含气而生ꎬ 精 尽而死ꎮ «论衡» : 火灭光消而烛存ꎬ 人死精亡而形存ꎮ 所以ꎬ 古时候ꎬ 人们可以用 气散 形 存 来代指 死亡 ꎮ «广雅 释言» : 质ꎬ 躯也ꎮ 瘗质 指埋葬形体 ꎻ 丧质 指失去形体ꎬ 故 二者皆委婉转指 死 ꎮ 有一些转喻则是基于人的主观感受来转指事件本体ꎮ 如: 罚 艰罚 丁罚 酷罚 都用来转指 父母之丧ꎬ 内罚 内艰 内忧 转指母之丧ꎬ 而 偏罚 偏艰 偏殃 则用来称名双亲中失去一方 的情况ꎮ 罚 艰 忧 殃 是生者对于死者走后的主观情感体验ꎬ 生者认为父母的离去是对自己的 惩罚ꎬ 用这些主观的感受来转指事件的本体ꎮ 2 隐喻型 死亡 类词语 这类词语指借用与死亡无关的另一个事物来喻指称名 死亡 ꎮ 认知语言学经验观认为概念隐喻 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ꎬ 是思维的基本特征ꎬ 是认知科学的一个研究重点ꎮ② Lakeoff 认为心理理解涉 及两个认知域: 源域 ( source domain) 和靶域 ( target domain) ꎮ 隐喻是跨认知域的映射ꎬ 是以源域的 经验来理解靶域的经验ꎬ 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靶域上ꎬ 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ꎮ③ 因此ꎬ 隐 喻有三个特点: 在形成机制上ꎬ 隐喻的两个概念之间是相似关系ꎻ 在认知域上ꎬ 隐喻的两个概念分属 两个 有距离 的不同概念域ꎬ 这 距离性 源自一个概念或认知域是抽象的ꎬ 而另一个是具体的ꎻ 在功能上ꎬ 隐喻的主要功能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ꎬ 而理解是通过将一个认知域的结构系统 地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ꎮ ① 王殿珍: «死类词语的文化内涵» ꎬ «世界汉语教学» 1998 年第 3 期ꎬ 第 54 57 页ꎮ ② Lakeoffꎬ G Johnsonꎬ M ꎬ Metaphors We Live Byꎬ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ꎬ 1980ꎻ Lakeoffꎬ G Johnsonꎬ M ꎬ Philos 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ꎬ New York: Basic Booksꎬ 1999. ③ Lakoffꎬ G.ꎬ The Com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Ortony ( ed) ꎬ Metaphor and Thoughtꎬ 2 nd edꎬ Cambredge: CUPꎬ 1993ꎬ p. 202 251.

59 第1期 冯海霞ꎬ 周 荐: 汉语 死亡 类词语: 基于修辞学视角的分析 55 死亡是休息 是一个隐喻场景ꎬ 安眠 长忽 长寐 长眠 长寝 沉眠 安息 永远睡着 等 死亡 类词语就是把 休息 认知域系统地投射到了 死亡 认知域上ꎬ 通过 休息 来理解 死亡 ꎮ 另如ꎬ 人们认为 死亡是人生的一种离别 人生的远行 ꎬ 围绕源域 远行 离别 相关 的词语表达都可以用来委婉地称名靶域 死亡 概念ꎮ 如: 走了 去 离去 去国 去世 远行 背世 长归 不在 长逝 长往 往生 长违 长谢 离尘 离开 弃背 弃朝 弃代 弃捐 弃 禄 弃世 弃躯 弃天下 弃堂帐 弃平居 仙去 仙逝 仙游 谢宾客 谢尘缘 等等ꎮ 由此可 见ꎬ 多个表达 死亡 概念的隐喻型词语都基于同一个源域ꎬ 只不过每一个不同的词语凸显不同的 相似点而已ꎮ 隐喻中的源域常常是具体的ꎬ 以具体事物的消失 毁坏来隐喻人死亡的词语有: 崩 沉舟 折 桂 摧兰 刈兰 桂折 兰摧 兰焚 兰萎 珠焚 珠碎 珠沉 凋零 凋落 凋谢 凋残 吹灯 梁摧 丧宝 丧美 丧珍ꎮ 其中 崩 是用山陵崩塌ꎬ 天崩地裂来喻指帝王之死ꎮ 折桂 兰摧 凋落 等则是以植物的枯萎来隐喻人的故去ꎮ 这类隐喻都是以生活中可视的 可感的事物为源域来 理解 描述死亡ꎮ 还有一种隐喻不是对死亡本体进行隐喻ꎬ 而是通过对生者视角的隐喻来折射死亡的事实ꎬ 表达死 亡的概念ꎮ 如 偏露 孤露 ꎮ 这两个词语最初用自己失去荫庇来隐喻丧父ꎮ 如ꎬ 嵇康 «与山巨源绝 交书» : 少加孤露ꎬ 母兄见骄ꎬ 不涉经学ꎮ 戴明扬校注引王棠 «知新录» : 魏晋间人ꎬ 以父亡为 孤露ꎮ 后来词义之范围扩大了ꎬ 丧母 或 父母双亡 亦可曰 偏露 孤露 ꎮ 3 典故型 死亡 类词语 由于人们的相沿习用ꎬ 一些曾具有典故来历的词语被用来专指死亡概念ꎬ 这一类词语具有更大的 语义不透明性ꎮ 如: 梦楹 梦琼 藏山 等ꎮ 梦楹 出自孔子的典故ꎮ «礼记 檀弓上» 载孔子 谓子贡曰: 予畴昔之夜ꎬ 梦坐奠于两楹之间ꎮ 夫明王不兴ꎬ 而天下其孰能宗予? 予殆将死也ꎮ 孔 子预见其即将离别人世ꎬ 而发上述感慨ꎮ 七天后ꎬ 孔子果真寝疾而终ꎮ 梦楹 便成为言孔子之亡的 代名词ꎮ 古代墓志文中常用典雅之语代称死亡ꎬ 因此 梦楹 用来被指称德才完备之人的亡故ꎮ 如ꎬ «段夫人墓志铭并序» : 未登赐杖之年ꎬ 方遘梦楹之祸ꎮ ① 梦琼 则出于 «左传 成公十七年» : 初ꎬ 声伯梦涉洹ꎬ 或与己琼瑰食之ꎮ 泣而为琼瑰ꎬ 盈其 怀ꎮ 声伯梦见有人给他琼玉吃ꎬ 觉得很不吉利ꎬ 就伤心哭泣ꎬ 结果泪水化为琼玉ꎮ 事后不久ꎬ 声伯 果真去世ꎮ 因为ꎬ 我国上古风俗ꎬ 人死后要在口中放块玉石ꎮ 谢栋元先生指出: 这种风俗盛行于春 秋时代ꎮ 含玉的用意是: 事死如事生ꎮ 亲人死了ꎬ 孝子 不欲虚其口 ꎬ 口中含玉ꎬ 像永远在吃东西 似的ꎮ ② 因此ꎬ 梦见食玉即为死亡之征兆ꎮ 后人本此引出了 梦琼 琼梦 两个词语ꎮ 如ꎬ «盖府 君墓志铭并序» : 梦琼残息ꎬ 奄颓千月之灵ꎻ 连石余辉ꎬ 俄陟九原之路ꎮ 类似的词语还有 泣瑰 泣琼 泣琼瑰 琼瑰之梦 鼎湖龙去 龙御上宾 龙鼎 遗弓箭 遗弓 等ꎮ 这些具有典故而语义 不透明的 死亡 类词语给古时的墓志铭增添了典雅与严肃ꎬ 当然ꎬ 这些具有强烈的文言色彩的 死亡 类词语在现代汉语的文章中已经极少被使用ꎮ 4 具有宗教色彩型 死亡 类词语 宗教对语言中的 死亡 类词语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ꎬ 英语中的死亡委婉语大量源自 «圣经» 或其他有关基督教的传说和典故 ③ꎮ 跟其他宗教国家相比ꎬ 汉民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ꎬ 但是也有 ① 文中的墓志引文皆转引自: 周绍良: «唐代墓志汇编»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92 年ꎻ 周绍良: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2001 年ꎻ 赵超: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ꎬ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ꎬ 2008 年ꎮ ② 谢栋元: «说文解字 与中国古代文化 说文解字 中反映出的古代玉文化»ꎬ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ꎬ 2000 年ꎬ 第 67 页ꎮ ③ 卢毅 王欢: «中英死亡委婉语的文化解读» ꎬ «时代文学» 2007 年第 5 期ꎬ 第 33 34 页ꎮ

60 56 2020 年 外来的佛教 本土的道教ꎬ 以及清真教ꎬ 这些都对汉语 死亡 类词语产生了影响ꎮ 佛教与道教对 人死后的解释不同: 佛教曰 成佛 ꎬ 道教叫 成仙 ꎮ 怎样 成佛 成仙 的方式也不同ꎬ 佛教 的要 坐化 物化 涅槃 圆寂 ꎬ 而道教的要 羽化 鹤化 跨鹤西游 仙游 ꎮ 清真教则认为人 死后则要 归真 ꎮ 这些词语中ꎬ 最核心的当数三个单音节词 化 灭 归 ꎮ 以这三个词为核心ꎬ 编码出一系列表述死亡的词语ꎬ 当然ꎬ 仅有很少的词语进入到了普通话词汇体系ꎮ 如: 迁化 羽 化 化往 坐化 物化 奄化 变化 从化 迁神 登仙 圆寂 入寂 升天 归西 灭安 涅槃 转世 归真 灭度 顺世 寂滅 坐滅 上西天 归天 见佛祖ꎮ 除了这些宗教ꎬ 对于生命的规 律ꎬ 虽然人们早有所认识ꎬ 但是人死亡的真正归宿何在ꎬ 由于时代的局限ꎬ 早先的人们还不能完全认 识清楚ꎬ 因此ꎬ 人们在表达死亡概念时ꎬ 会使用一些有迷信色彩的词语ꎬ 如: 见上帝 上天 遐 升 升遐 登遐 遐举 魂断 魂消ꎮ 人们借用这些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的词语来掩饰 死亡 词 语直白表达所带给的冲击ꎮ 5 语义升格型 死亡 类词语 此类 死亡 词语是生者对生者或死者亲属提及死亡概念时所使用的 含有强烈美好愿望的词 语ꎮ 一般来说ꎬ 人的寿命以百年为期ꎬ 尤其在古代的医疗 物质生活比较贫乏的时候ꎬ 活到百岁是一 个美好的愿望ꎮ 基于这个美好的 长生 的愿望ꎬ 人们开始使用 百年 百岁 万岁 万年 千秋 千古 千秋万世 等词语ꎮ 从字面上看ꎬ 这些词是人的寿命很难甚至达不到的年限ꎬ 但这些词语用 在特定的场合与特定的对象ꎬ 往往让听者能够容易地从心理上接受下来ꎮ 另如 晏驾 宫车晚出 宫车上仙 宫车远驭 ꎮ 帝王在宫中生活ꎬ 每日上朝ꎬ 宫驾远行ꎬ 群臣 们总会看得见ꎮ 但ꎬ 假如有一天ꎬ 帝王可能真的死了ꎬ 他们在说话或行文时也要编出美丽的梦想: 帝 王没有死ꎬ 只是晚出而已ꎮ 应该说ꎬ 之所以有那么多关于死亡的词语ꎬ 而且用这么多华美的词语来表 达死ꎬ 归根结蒂还是出于因为对生的眷恋ꎮ 总之ꎬ 修辞造词式的词语在 死亡 类词语中占有极大的比重ꎬ 而其中的转喻 隐喻型 死亡 类词语又是比例最大的一部分ꎮ 二 汉语修辞式 死亡 类词语的特征 1 系统性 死亡 类词语一如其他语义类别的词语聚合ꎬ 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存在ꎬ 而是具有一定的系统 性 体系性ꎮ 以表示 死亡 的单音节语素为核心构成多音节 死亡 类词语ꎬ 这种具有相同语素 的词语形成了聚合体系ꎮ 人们对死亡常常抱有 辞 和 归 的心态ꎮ 辞 是以现实世界为参照物ꎬ 认为人的死亡就 是永远地离开一切ꎮ 体现在词汇中就有了 长辞 永辞 ꎮ 同时ꎬ 在众多的墓志铭中ꎬ 出现了很多 辞某某 的格式ꎬ 能与 辞 搭配的事物有很多ꎬ 如 白日 高馆 华屋 华馆 旅舍 兰室 上 国 万事 等等ꎮ 辞离了现世ꎬ 当然也就抛开了世间的一切ꎬ 包括荣华富贵ꎬ 于是就有了 捐名 捐躯 捐生 捐世 捐馆舍 捐华馆 捐朱邸 捐朝景 高 堂 已 捐 长 捐 高 寝 永 捐 黄 壤 等 以 捐 为中心的词语表示 死亡 的概念ꎮ 其他如 逝 ꎬ 本指 ( 时间或流水) 的过去ꎬ 现在用来指代 死亡 ꎻ 谢 本义是植物的凋落ꎬ 现在也用来代指 死亡 ꎮ 以二者作为词根ꎬ 造出了 逝世 逝去 永逝 长逝 早逝 崩逝 凋 逝 溘逝 仙逝 奄逝 夭逝 殒逝 ( 早年) 英逝 谢世 长谢 凋谢 殂谢 夭谢 萎谢 谢 事 谢时 奄谢 永谢 薨谢 迁谢 忽谢 俄谢 遽谢 易谢 速谢 代谢 告谢 沦谢 身谢

61 第1期 冯海霞ꎬ 周 荐: 汉语 死亡 类词语: 基于修辞学视角的分析 57 大榭 魄谢 等等ꎮ 用物体沉没 沉陷之 沉 喻指生命殒逝ꎬ 于是有 沉落 沉歇 沉埋 俄沉 遽沉 忽沉 先沉 後沉 永沉 奄沉 珠沉 星沉 光沉 沉彩 声沉 影沉 等同语素的词语 称名死亡ꎮ 类似的例证不胜枚举ꎮ 值得注意的是ꎬ 固然 死亡 类词语已经是以 死亡 意义为核心聚合在一起的语义类别ꎬ 但 在这个大的语义类别中ꎬ 仍然存在着一个个小的语义聚合群ꎮ 如ꎬ 表示忽然死亡的聚合: 奄隔 奄 化 奄忽 奄弃 奄然 奄逝 奄谢 暴終 暴卒 暴亡 暴藉 暴祖 忽逝 忽丧 忽亡 等等ꎮ 可见ꎬ 无论是以同语素为标记的词语聚合ꎬ 还是以语义被纽带的小型语义类别群ꎬ 都在彰显着 死 亡 类词语的系统性和有序性ꎮ 2 语义的委婉 弱化性 死亡 词语是令人忌讳的一类词语ꎮ 与直接表述 死亡 的词语相比较ꎬ 死亡 类词语中的 修辞型词语避免了冲击力ꎮ 其中占绝大多数的词语是 转喻 隐喻 式词语ꎬ 此类 死亡 词语通 过焦点转移来弱化 死亡 词语的冲击力ꎬ 委婉地表达了 死亡 概念ꎮ 概念隐喻有两个主要功能ꎬ 是突显和隐藏①ꎮ 而突显和隐藏的结果就是注意焦点的转移ꎮ 也就是 说ꎬ 概念隐喻是以源域的经验来理解靶域的经验ꎬ 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靶域上ꎬ 后者因前者而得 到部分理解ꎮ 概念隐喻通过突显源域的部分特点而发挥解释功能的同时ꎬ 也起到了掩盖靶域的其他方 面的作用ꎮ 长眠 安眠 安息 长归 长寝 长往 长谢 就是将 死亡看成休息 的造词ꎮ 死亡 以后ꎬ 生命体没有了生机和活动ꎬ 如同睡着了一样ꎮ 在 死亡是休息 的概念隐喻中ꎬ 源域是 休 息 ꎬ 靶域是 死亡 ꎮ 休息 认知域被系统地投射到 死亡 认知域上ꎬ 在这种认知投射中ꎬ 休 息 这一概念得以突显ꎬ 而有关死亡方面的痛苦 恐怖则被掩盖了ꎮ 我们常说 人生就是一场旅 程 ꎬ 而 死亡就是这场旅程的结束ꎬ 另外一场旅程的开始 ꎮ 于是ꎬ 有人把死亡称之为 走了ꎬ 离 开人世 远行 驾鹤西游 等词语ꎬ 这些词语将旅行的概念系统地投射到死亡上ꎬ 使我们通过 旅 行 来认知死亡的概念ꎬ 粉饰了死亡的无情与残忍ꎮ 另外ꎬ 凋零 凋落 凋逝 凋谢 凋残 以植 物的萎谢来喻人的死亡ꎬ 更是转移了焦点ꎬ 掩盖了 死亡 直述所带来的不快与恐怖ꎮ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ꎬ 不仅仅是修辞的工具和语言现象ꎬ 本质上都是概念性的ꎬ 都可 以成为自动的 无意识的 约定俗成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推理ꎬ 都可以解释为映射过程ꎮ 不同的是隐喻 是以一个事物来认知另一事物ꎬ 涉及不同认知域的跨域映射ꎻ 而转喻则以一个事物或一个范畴代替同 一认知域中的另一个事物或范畴ꎬ 即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同一认知域内的另一个范畴ꎬ 以此来突显被激 活范畴的有关方面ꎮ② 当激活或突显认知域的一个方面时ꎬ 必然使得该认知域的其他方面处于背景的 位置ꎬ 从而成功地将注意焦点进行了转移ꎮ 如: 闭眼 以死亡时的局部特征来代称死亡ꎻ 不禄 无禄 以人走后不能再领取福禄的状态来代称死亡ꎻ 撤瑟 彻瑟 彻席 彻乐 以人离世之后与周 围事物的关系范畴来代称死亡ꎬ 突出了琴瑟 床席 俸禄的消失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范畴ꎬ 从而削 弱了死亡带来的冲击ꎮ 另如 三长两短 ꎬ 对于 三长两短 «礼记 檀弓上» 有如下记载: 棺束ꎬ 缩二ꎬ 衡三ꎻ 衽ꎬ 每束一ꎮ 意思是: 古时棺木不用钉子ꎬ 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ꎬ 横的方向捆三道ꎬ 纵的方 向捆两道ꎬ 横的方向木板长ꎬ 纵的方向木板短ꎮ 三长两短 即源于此ꎬ 其借用死亡以后所用棺木中 的特征来代指死亡ꎬ 从而避免死亡的直接陈述ꎬ 弱化死亡概念表达式的情感ꎮ 类似的还有: 灰钉 ① Lakoffꎬ G Johnsonꎬ M ꎬ Metaphors We Live Byꎬ Chiac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ꎬ 1980ꎬ pp 10 13ꎬ 33ꎬ 92ꎬ 142ꎬ 149. ② Lakoffꎬ G Johnsonꎬ M ꎬ Metaphors We Live Byꎬ Chiac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ꎬ 1980ꎬ p 35 40ꎻ Lakoffꎬ G Turnerꎬ M ꎬ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eotic Metaphorꎬ Chiac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ꎬ 1989ꎬ p 103ꎻ Ungererꎬ F Schmidꎬ H ꎬ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ꎬ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ꎬ 2001 年ꎬ 第 128 页ꎮ

62 58 2020 年 解剑 捐馆 弃朝 弃代 弃捐 弃禄 捐名ꎮ 综上所述ꎬ 跟许多同义词语产生的情况相似ꎬ 死亡 类词语的出现和发展ꎬ 也是人们从不同角 度 不同认识出发ꎬ 冠 死 以不同称谓的结果ꎬ 具有词语聚合的体系性ꎬ 也具有 死亡 类聚合 体本身所独有的特征 委婉性ꎮ 三 汉语 死亡 类词语语用中的修辞学分析 自古以来汉语中 死亡 类的词语不可谓不丰富ꎬ 但人们在使用中常常会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表 达ꎮ 具体选择哪个词语来表达死亡概念的内容ꎬ 这主要依据交际的修辞需要 交际的目的以及使用对 象的身份 地位 年龄 死因等各方面的关系ꎮ 比如ꎬ 对亲属 德高望重者与不齿之人会使用不同类 型的 死亡 词语ꎻ 走了 老了 归天 圆寂 死翘翘 英年早逝 等 死亡 类词语要用在不 同的场合ꎮ 那么ꎬ 在这种阴阳隔界的 对话 中ꎬ 带有修辞性 死亡 类词语的选择与使用ꎬ 向死 者传递出怎样的修辞信息ꎬ 又透露了生者什么样的修辞意向呢? 1 死亡 类词语体现出死者不同的社会身份 在讲究 皇权至上 尊卑有等 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ꎬ 其制度等级森严ꎬ 统治者非但生前要 高人一等ꎬ 而且死后也要有别于庶民ꎬ 于是连 死亡 类词语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规定ꎬ 并加以制 度化ꎮ «礼记 曲礼下» : 天子死曰崩ꎬ 诸侯死曰薨ꎬ 大夫死曰卒ꎬ 士曰不禄ꎬ 庶人曰死ꎮ 目的只 有一个 别贵贱 ꎮ 同样ꎬ 大行 大忧 千秋万岁 上仙 升遐 登遐 晏驾 晚驾 崩 崩逝 山陵崩 等这些用来描述帝王之死的词语绝对不能用于一般职官和平民百姓之死的ꎬ 否则会被认为 是 大不敬 ꎮ 但是ꎬ 在墓志铭中ꎬ 崩 的使用不再拘泥于帝王阶层ꎬ 可以用于各色人等ꎮ 如ꎬ «王氏墓志铭 并序» : 去大历十四年七月八日慈恩崩于故里河南县金谷园林私第也ꎬ 时春秋八十有二ꎮ 这种用法 可能跟墓志铭的性质有关ꎮ 墓志纯属私家撰述ꎬ 除立碑外ꎬ 也许从未想过以其他方式公之于世ꎬ 且大 多数墓志深埋于地下ꎬ 其所受束缚自然相对较小ꎬ 故在墓志中ꎬ 可称亲友 前辈之死为 崩 ꎮ 此类 用法剥夺了帝后 专利 ꎬ 这种违反语境的修辞性搭配ꎬ 应该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ꎮ 这样做ꎬ 也 是生者抬高逝者的地位ꎬ 给予逝者最后的一点慰藉ꎮ 死者为大ꎬ 再残暴的统治者ꎬ 也不会与逝者计较的ꎮ 2 死亡 类词语透露出生者对死者的情态评价 虽然人人总有一死ꎬ 但是并非每个人的死亡都有着同样的价值和意义ꎮ 正如司马迁在 «报任安 书» 中所言ꎬ 人固有一死ꎬ 或重于泰山ꎬ 或轻于鸿毛 ꎬ 死亡的价值及其生者对其死亡的情感评价 在 死亡 类词语的运用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ꎮ 受人景仰ꎬ 德高望重者的死亡被称之为 巨星陨落 陨首 殒世 殒坠 星殒 星坠 归道山 溘然长逝 与世长辞 ꎮ 如: 11 日早晨ꎬ 一代大师马三 立终因呼吸系统衰竭而沉沉地闭上了眼睛ꎬ 从此ꎬ 中国艺坛一颗巨星陨落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 年 02 月 19 日) ① 1976 年 1 月 8 日凌晨 9 时 57 分ꎬ 周恩来溘然长逝 ꎮ ( «人民日报» 1999 年 01 月 07 日) 邓颖超同志遗体前安放着她身边工作人员敬献的花圈ꎬ 花圈的缎带上写着: 邓颖超同 志千古 ꎮ ( «人民日报» 1992 年 07 月 18 日) ꎮ 其中ꎬ 言者选择使用了 巨星陨落 溘然长逝 千 古 三个词语ꎬ 通过这三个带有感情色彩 修辞性的 死亡 类词语ꎬ 向死者传递出了对其生前价 值的高度评判ꎬ 也写出生者对逝者永远地不舍 怀念及对其死亡的惋惜ꎮ 另外ꎬ 桂 兰 为芳美之 物ꎬ 珠 亦珍贵之品ꎬ 古人用 折桂 兰摧 珠沉 等词语婉称人之丧亡ꎮ 同样ꎬ 金 玉 皆 为古人崇尚之贵物ꎬ 用来比喻才德之士ꎬ 故 埋金 瘗玉 实指埋葬德才兼备之士ꎬ 如ꎬ «庞府君 墓志铭并序» : 匣中双剑ꎬ 先后俱沉ꎬ 泉中瘗玉ꎬ 地下埋金ꎬ 荒郊引雾ꎬ 寒垄凝阴ꎮ 当然ꎬ 墓志铭 ① 文中有关 死亡 类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所有例证皆出自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 CCL 语料库检索系统 ( 网络版) 或北京语言大学大数据与语言研究所的 BCC 语料库 ( 网络版) ꎮ

63 第1期 冯海霞ꎬ 周 荐: 汉语 死亡 类词语: 基于修辞学视角的分析 59 多使用浮夸华美之词ꎬ 但从这些词语中ꎬ 我们也不难体会到生者对死者的敬仰和哀悼ꎮ 对于民族的英 国家栋梁之才ꎬ 人们也不吝使用褒扬 称颂色彩的词语ꎬ 比如 就义 献身 牺牲 殉国 光 殉职 梁摧 等ꎮ 如: 无数同胞为国捐躯ꎬ 许多爱国志士英勇就义ꎮ 他们碧血丹心ꎬ 光照中 充分体现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ꎮ ( «人民日报» 1985 年 10 月 26 捐躯 就义 两个词语的使用ꎬ 让生者能深刻地体会到ꎬ 逝者这样的死亡ꎬ 是真正的 重于泰山 ꎮ 而人们对自己所憎恨的人ꎬ 如罪犯 恶人等不义之徒ꎬ 或者与己无关的人的死亡进行表述时是并 不避讳的ꎬ 甚至是故意直白的ꎮ 对这类人的死亡选择使用的词语中有时含有戏谑的成分ꎮ 如: 袁世 雄 荣 华ꎬ 日) 凯那个窃国大盗ꎬ 已在国人的唾骂声中一命呜呼ꎮ ( «宋氏家族全传» ) 你的靠山倒台了ꎬ 你崔大 爷玩儿完了ꎮ ( «作家文摘» 1997 年) 老东西今天怎么不来? 会不会翘辫子了 ( 苏童 «另一种妇 女生活» ) ꎬ 徐义德和那么多女人往来ꎬ 吃多少补药也无济于事ꎬ 说不定什么时候去见阎王ꎮ ( «上海的早晨» ) 其中的 一命呜呼 翘辫子 见阎王 是对 死亡 概念的修辞性编码ꎬ 其目的 显然不是为了避免信息接受者的痛苦ꎬ 读者感受到的是嘲讽 戏谑甚至解心头之恨的快感ꎬ 也表现出 言者嫉恶如仇的态度ꎮ 类似的还有 毙命 亡命 断命 完蛋 蹬腿 吹灯 吃枪子 玩儿完 回 老家 死翘翘 吹灯拔蜡 呜呼哀哉 等等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ꎮ 当然ꎬ 人对世界一物一事的称呼与描述ꎬ 其实是以自己的眼光干涉其中的ꎮ ① 一个人死的是否 具有价值ꎬ 可能不同人有不同的评判ꎬ 会使用不同的词语ꎮ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ꎬ 当人们需要谈及自己 的死亡之意时ꎬ 常常谦虚地降低身价ꎬ 使用较为直接的表达方式ꎬ 如 我不要全尸观念ꎬ 我死后要 做成骨骼标本ꎮ ( «李敖对话录» ) 有的人也偶用自嘲的方式谈及死亡ꎬ 如: 陈云同志曾风趣地用 上海话说ꎬ 就是要奋斗到 翘辫子 ( 死) ꎮ ( «人民日报» 2005 年 06 月 11 日) 选择 死 翘辫 子 这两个直白而又蕴含贬义色彩的 死亡 类词语来表述自己的死亡ꎬ 这种主动贬降式的修辞性 词语的使用ꎬ 透露出言者的谦虚与奉献的姿态ꎮ 总之ꎬ 无论是褒的评价还是贬的评价ꎬ 所进行的都是 阴阳隔界的对话 ꎮ 死者已矣ꎬ 他只能被 动的接受ꎬ 主动者是发出对话的生者ꎮ 生者对死者的赞美的评价ꎬ 语言形式要规整ꎬ 才显得庄重而尊 重ꎻ 对死者的贬损的评价ꎬ 语言形式多散逸ꎬ 也才显得幽默而诙谐ꎮ 以生者的身份对死者传递什么样 的信息ꎬ 要视生者的需要而定ꎬ 不会随死者的需要 死者也已无需要ꎮ 有时ꎬ 所传递的信息可能是 矛盾的ꎬ 如有时希望死者 安息 ( 安息ꎬ 大概是对暴戾的鬼魂的安抚) ꎬ 有时又希望他 永生 ( 永生ꎬ 或者是希望他如生前一般存在) ꎮ 向死者传递什么样的修辞信息的最终目的ꎬ 还是为的是生 者 或者是给自己ꎬ 或者是给其他人ꎮ 如对该受尊敬的逝者不恭不敬ꎬ 会在生者中间得到不良的反 馈ꎮ 因此ꎬ 对死者传递信息ꎬ 往往也就是对生者传递什么信息ꎮ 3 年龄和性别有别选择不同的 死亡 类词语 汉语 死亡 的多个别称中隐含着死者的年龄和性别特征ꎬ 所以ꎬ 在使用 死亡 类词语时ꎬ 应该分清死者的性别与年龄ꎮ 人们把婴儿之死说成 没成人 ꎻ 把幼儿之死说成 夭折 夭亡 短 折 ꎻ 把少年之死称为 凋谢 ꎻ 把年轻有才气的男子之死称为 玉楼受召 玉楼修记 地下修文 英年早逝 天妒英才 中殇 兰摧玉折 哲人其萎 等ꎻ 对年轻貌美姑娘之死往往用 玉陨香消 或 香消玉陨 红消香断 葬玉埋香 倩女离魂 珠沉璧碎 等特别动听的委婉语词来表达ꎮ 如: 莫扎特一七九一年十二月五日死于维也纳ꎬ 时年三十五岁ꎮ 他的英年早逝不仅令世界音乐界震 惊和痛惜ꎬ 也给西方医学界留下了难解之谜ꎮ ( «人民日报» 2000 年 02 月 22 日) 事出预料ꎬ 情非 人意ꎬ 少女误走一步ꎬ 导致香消玉陨ꎮ ( 塞万提斯 萨维德拉 «堂 吉柯德» ) 英年早逝 体现了 生者对逝者这个音乐天才过早离去的痛惜ꎬ 香消玉陨 则把少女的死亡比喻为像玉一样殒落ꎬ 像花 一样凋谢ꎬ 表现出言者对少女之亡的惋惜之情ꎮ 对于老年人之死ꎬ 汉语别称可谓丰富多彩ꎬ 常见的有 见背 殂落 迁化 身故 去世 过世 ① 钱冠连: «人自称 人被称与物被称» ꎬ «外语学刊» 2010 年第 2 期ꎬ 第 6 页ꎮ

64 60 2020 年 故去 长眠 安眠 就木 溘逝 闭眼 老了 没了 离开了人间 / 人世 等ꎬ 不一而足ꎮ 老人因年 老或高寿安然死去的称之为 考终 寿终 善终 寿终正寝 ꎮ 如: 德国最负盛名的喜剧演员维利 米洛维奇以 90 高龄寿终正寝ꎮ ( «人民日报» 1999 年 11 月 13 日) 对于至亲或德高望重的 为社 会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老人ꎬ 即使是死者因年老而安然离开ꎬ 生者往往也是万分的悲痛与不舍ꎬ 常使用 充满感性色彩的 死亡 类词语来表述ꎮ 如 112 岁周有光溘然长逝 上帝 终于记起他ꎮ ( «北京 青年报» 2017 年 1 月 15 日) 虽然按照北京的习俗ꎬ 周先生的离世也应该算 喜丧 了ꎬ 但是言者用 溘然长逝 来表述周老的故去ꎬ 向逝者传递出了对其离世的震惊 惋惜与不舍ꎮ 需要注意的是ꎬ 如果要表述仍健在的人死亡之意时ꎬ 汉语通常用 不讳 不可讳 千秋之后 百年之后 三长两短 山高水低 等语词来委婉地提及ꎮ 如: 1995 年ꎬ 他再次捐资 200 万日元在 日本人公墓 旁建造了 中国养父母公墓 ꎮ 他说ꎬ 所有收养过日本遗孤的中国养父母ꎬ 百年之后 都可以安葬在这个公墓里ꎬ 接受来访者的凭吊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 年 07 月 18 日) 百年之 后 这种对死亡的语义升格式委婉表达ꎬ 体现出了言者对 百年之后 语义指向角色的尊敬ꎮ 但要 注意 童言无忌 的情况ꎮ 如ꎬ 爷爷笑着说: 等你长大了还给你理发好不? 孩子回答说: 等我长 大了ꎬ 你都死了ꎮ 对于类似这种 失言 的情况ꎬ 听者是不必也无法去计较ꎮ 有时ꎬ 愈是讳言死亡ꎬ 似乎愈表明说者和听者间的距离ꎻ 反之ꎬ 愈是直言死亡ꎬ 或许愈表明两者 亲密无间ꎮ 如: 安琪ꎬ 你怎会有这种傻念头? 难道你不知道我很爱你吗? 你死了ꎬ 叫我活下去还有 什么意思? ( 岑凯伦 «合家欢» ) 鸿渐自认失败ꎬ 先开口道: 你死了没有? 柔嘉道: 你跟我讲 话ꎬ 是不是? 我还不死呢ꎬ 不让你清净! 我在看你拍筷子ꎬ 顿碗ꎬ 有多少本领施展出来ꎮ ( 钱钟 书 «围城» ) 也许只有这样亲密无间的关系才可以直言死亡ꎬ 而听者也不会心存介意ꎻ 反之ꎬ 如果 说者和听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ꎬ 则需要斟酌死亡词语的选择ꎮ 自古以来汉语中 死亡类 词语可谓丰富多彩ꎬ 此类词语多数是修辞型造词ꎬ 这跟人们对死亡 的避讳 表达委婉有关ꎮ 同时ꎬ 死亡 词语具有着其他同义词语义场类似的系统性特征ꎬ 但也有着 自己独特的个性 语义上对 死亡 表意的弱化及委婉ꎮ 在这种阴阳隔界的 对话 的语用中ꎬ 带有修辞性 死亡 类词语的选择与使用ꎬ 向死者与生者都传递出了不同的信息ꎮ 死亡 类词语的 选择 使用透露出了死者的身份 地位 年龄 死因以及生者与死者的关系等等ꎻ 同时ꎬ 死亡 类 词语的使用也彰显言者的素养ꎬ 不同阶层和文化修养的人嘴里关于死亡的词语是有所不同的: 雅 人 谈死ꎬ 多避讳ꎬ 也多用典雅的词语ꎻ 俗人 谈死ꎬ 多直接了当ꎬ 也多用俚俗词语ꎮ 随着人类社 会的进步和发展ꎬ 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ꎮ 据我们观察ꎬ 汉语 死亡 类词语的体系正趋向简捷 化ꎮ 在汉语中ꎬ 首先ꎬ 体现中国古代帝王或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 死亡 类词语现在已很少被人们 使用ꎬ 驾崩 晏驾 宾天 大行 升遐 等已经成为历史词语ꎮ 另外一些文言色彩过浓的词语ꎬ 如 物故 梦琼 中殇 捐背 等基本也已经离开人们的语文生活ꎬ 只能出现在一定的文言语境中ꎮ 在 现代ꎬ 人们对社会地位比较高或受人尊敬的重要人物之死ꎬ 常用 逝世 与世长辞 长眠 永别 等词语ꎬ 而对社会地位一般的人或普通人之死常说 去世 过世 亡故 下世 老了 没了 不在 了 等ꎮ 可见ꎬ 等级观念已经淡化ꎬ 语用更趋简捷ꎮ «现代汉语词典» 中只收了 不在 崩 去世 圆寂 下世 升天 等几个词语ꎮ 但是ꎬ 死亡是没有止境的ꎬ 只要有生ꎬ 就必然会有死ꎮ 因此ꎬ 语 言社会表达死亡的词语不但一直在用ꎬ 而且一直在创造ꎮ 例如 挂了 凉了 被人做了 ꎮ 之所以 会如此ꎬ 也是因为委婉词语使用既久ꎬ 就变得不那么委婉ꎬ 需要创造新的更加委婉的词语来用ꎮ ( 责任编辑: 陈 芳)

65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08 古代文学研究 醉僧何不成问题? 宋诗醉僧形象略论 李小荣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ꎬ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两宋诗歌描绘了诗 画 书 棋 医 风水等多种僧人形象ꎬ 而最具特殊文化史意义的是醉 僧ꎮ 一方面ꎬ 僧人饮酒是犯戒破戒ꎬ 另一方面ꎬ 在宋代诗画创作中醉僧题材较为常见ꎮ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 象ꎬ 实际上反映了多重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 首先ꎬ 它是宋代佛教世俗化 平民化的结果ꎻ 其次ꎬ 它是士 僧互动中士人诗酒风流的影响所致ꎻ 再次ꎬ 它展示了禅者宗 说俱通的审美境界ꎮ 关键词: 宋诗ꎻ 醉僧形象ꎻ 文本分析ꎻ 文化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 I207 22ꎻ J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061 10 在两宋佛教文学的研究中ꎬ 向来最热闹的领域是诗歌ꎬ 其创作主体涵盖僧俗二界ꎬ 学人往往聚焦 于禅诗 僧诗 诗禅关系以及相关的理论批评问题ꎬ 而对诗歌中的僧人形象缺少关注ꎮ 比如ꎬ 两宋诗 僧数量庞大ꎬ 远超此前历代之总和ꎬ 但是ꎬ 对此际诗歌之诗僧文学形象的分析ꎬ 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 态 ① ꎮ 其实ꎬ 两宋佛教诗歌描绘了多种僧人形象ꎬ 除广为人知的诗僧以外ꎬ 还有画僧 书僧 棋僧 医僧 风水僧ꎬ 等等ꎮ 本文以最为特殊的醉僧形象为例ꎬ 在时贤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② ꎬ 试揭示其丰富 的历史文化内涵ꎬ 进而探讨其成因ꎮ 一 怀素: 唐诗醉僧形象的典型 众所周知ꎬ 不饮酒戒 是佛教传入中土就有的戒律ꎬ 无论在家出家的佛弟子ꎬ 一般都必须严 收稿日期: 2019 06 2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AZW007)ꎻ福建省高校中青年理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闽委教思[2018]46 号)ꎮ 作者简介: 李小荣ꎬ 男ꎬ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ꎬ 博士生导师ꎬ 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ꎮ 主要研究方向: 敦煌 学 宗教文学ꎮ ① 学界倒是对宋代叙事作品中的僧人形象较为关注ꎬ 如林帅: «宋人笔记小说中的宋代僧人形象研究» ꎬ 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ꎬ 2015 年ꎮ 学界对其他朝代僧人 ( 含尼僧) 形象的研讨ꎬ 同样聚焦于叙事类作品ꎬ 如张天英: «世说新语 中的僧人形象及其文 化解读» ꎬ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ꎬ 2017 年ꎻ 李红: «论唐代的胡僧现象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 ꎬ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2 期ꎬ 第 65 70 页ꎻ 田冬梅: «明代世情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研究» ꎬ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ꎬ 2012 年ꎻ 郭辉: «明清小说中尼 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 ꎬ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ꎬ 2014 年ꎮ ② 目前对两宋醉僧形象的研究ꎬ 主要集中在 «醉僧图» ꎬ 如薄松年: «宋人 醉僧图 考» ꎬ «美术观察» 1997 年第 5 期ꎬ 第 74 75 页ꎻ 王晓骊: «李公麟 醉僧图 及其题跋» ꎬ «文史知识» 2012 年第 4 期ꎬ 第 116 122 页ꎻ 纪雪娟: «宋代 醉僧图 研究» ꎬ «社会科学战线» 2016 年第 9 期ꎬ 第 120 127 页ꎮ

66 62 2020 年 格遵守①ꎮ 但自梁武帝颁布 «断酒肉文» 后ꎬ 连原先的净肉也在被禁之列ꎬ 而佛教戒律的中国化ꎬ 催 生了中国佛教文学中的新僧人形象 酒肉和尚 ②ꎬ 既然饮酒ꎬ 他们自然也可归入醉僧的行列ꎮ 中古隋唐时期的醉僧 ( 或酒肉和尚) ꎬ 从佛教戒律的角度看ꎬ 大多为负面形象ꎮ 如东晋释法遇驻 锡江陵长沙寺时: 一僧饮酒ꎬ 废夕烧香ꎬ 遇止罚而不遣ꎮ 安公遥闻之ꎬ 以竹筒盛一荆子ꎬ 手自缄 封ꎬ 以寄遇ꎬ 遇开封见杖ꎬ 即曰: 此由饮酒僧也ꎮ 我训领不勤ꎬ 远贻忧赐ꎮ ③ «感通记» 说初唐 释法琳: 饮酒食肉ꎬ 不择交游ꎬ 至有妻子ꎮ ④ 当然ꎬ 这两位饮酒僧ꎬ 都是作为持律甚严者 ( 一为释 道安ꎬ 一为释道宣) 的反面形象而被记载ꎮ 对中古隋唐之醉僧ꎬ 也有予以正面评价者ꎮ 如刘宋之杯度 不甚持斋ꎬ 饮酒啖肉ꎬ 至于辛鲙ꎬ 与俗不殊 ⑤ ꎻ 后魏西凉府的檀特师 身虽剃染ꎬ 率略无检制ꎬ 饮酒啖肉ꎬ 语默无常ꎬ 逆论来事ꎬ 后 必如言 ⑥ꎻ 隋泸州等行寺释童进 不拘礼度ꎬ 唯乐饮酒ꎬ 谓人曰: 此可以灌等身也ꎮ 来去酣醉ꎬ 遗尿臭秽 隋初得度ꎬ 配等行寺ꎬ 抱疾月余而终ꎬ 年九十余ꎮ 弟子 檀越等终后检校衣服 床褥皆 香ꎬ 绝无酒气 ⑦ꎻ 唐洛阳广爱寺律师释亡名ꎬ 因遇酒肉僧而开悟ꎬ 后者饮酒啖肉之后 端身趺坐ꎬ 缓发梵音ꎬ 诵 «华严经» 声声不绝ꎬ 四帙欲满ꎬ 口中光明ꎬ 转更增炽 诵至五帙已上ꎬ 其光 渐收ꎬ 却入僧口 ꎬ 喜遇异人ꎬ 后加勤苦ꎬ 卒成高名 ⑧ ꎮ 凡此醉僧ꎬ 其事迹大多归入僧传 神异 和 感通 门ꎮ 不过ꎬ 宋前诗歌没有再现他们的饮酒形象ꎮ 宋前诗作中的醉僧形象ꎬ 影响最大 ( 含当世和后世) 的是中唐书僧释怀素 ( 737?) ꎮ 单当朝为 他写诗的就有李白 王邕 朱逵 窦冀 鲁收 苏涣 任华 戴叔伦 马云奇 贯休等 30 余人ꎬ 诗 歌内容大同小异ꎬ 大多是描摹其醉态下的狂草创作⑨ꎬ 如李白 «草书歌行» 云 少年上人号怀素ꎬ 草 窦冀 «怀素上人草书歌» 谓 狂僧挥翰狂 书天下称独步 吾师醉后倚绳床ꎬ 须臾扫尽数千张 且逸ꎬ 独任天机摧格律ꎮ 龙虎惭因点画生ꎬ 雷霆却避锋芒疾ꎮ 鱼笺绢素岂不贵ꎬ 只嫌局促儿童戏ꎮ 粉 壁长廊数十间ꎬ 兴来小豁胸襟气ꎮ 长幼集ꎬ 贤豪至ꎬ 枕糟藉麹犹半醉ꎮ 忽然绝叫三五声ꎬ 满壁纵横千 苏涣 «赠零陵僧» ( 一作 «怀素上人草书歌» ) 曰 张颠没在二十年ꎬ 谓言草圣无人传ꎮ 万字 零陵沙门继其后ꎬ 新书大字大如斗ꎮ 兴来走笔如旋风ꎬ 醉后耳热心更凶 琅诵 句三百字ꎬ 何似醉 ꎬ 尤其是苏涣之诗ꎬ 直接把怀素称为醉僧ꎻ 而怀素也以醉僧自居ꎬ 其 «题张僧繇 醉僧 僧颠复狂 所谓 图» 即说: 人人送酒不曾沽ꎬ 终日松间系一壶ꎮ 草圣欲成狂便发ꎬ 真堪画入 «醉僧图» ꎮ ① 对佛弟子犯 饮酒戒 的定性ꎬ 有性罪 遮罪之别ꎮ 如玄奘译 «阿毗达磨俱舍论» 卷 14 云 诸持律者言: 饮酒是性罪 对法诸师言: 非性罪ꎬ 然为病者总开遮戒 (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 29 册ꎬ 第 77 页中栏) ꎮ 换言之ꎬ 只有特定情况如生病饮酒才不 算是犯戒ꎮ 此外ꎬ 若饮酒者未犯恶行ꎬ 也不算犯戒ꎬ 如萧齐昙景译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卷下就说ꎬ 佛对 终身饮酒 而不行恶的 祇陀赞扬有加 (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 17 册ꎬ 第 585 页上栏) ꎮ 所以ꎬ 释道世 «诸经要集» 卷 17 在 饮酒缘 的主张是 有权有 实 (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 54 册ꎬ 第 155 页下栏) ꎮ 事实上ꎬ 历史上某些特定地区的教团ꎬ 饮酒还是一种风尚ꎬ 如鄯善 ( 参陈晓露: «鄯善佛教与酒文化探秘» ꎬ 见 «酒史与酒文化» 2012 年刊ꎬ 第 143 152 页) 和敦煌 ( 参魏迎春: «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戒律清规 研究»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2015 年ꎬ 第 14 41 页) ꎮ ② 参严耀中: «酒肉和尚现象试释» ꎬ 见觉醒主编: «觉群 学术论文集» ( 第四辑) ꎬ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ꎬ 2004 年ꎬ 第 98 107 页ꎮ ③⑤ ( 梁) 释慧皎撰 汤用彤校注: «高僧传»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92 年ꎬ 第 201 379 页ꎮ ④ ( 宋) 李昉等撰: «太平广记» 卷 91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61 年ꎬ 第 604 页ꎮ ⑥⑧ ( 宋) 赞宁撰 范祥雍点校: «宋高僧传»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87 年ꎬ 第 443 620 621 页ꎮ ⑦ ( 唐) 释道宣撰 郭绍林点校: «续高僧传»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2014 年ꎬ 第 1051 1052 页ꎮ 试论狂草的最高境 ⑨ 有人把狂草的最高境界和西方艺术的 酒神精神 及庄子的 逍遥游 相联系ꎬ 参陈胜凯: «逍遥游 界» ꎬ «美术研究» 2014 年第 3 期ꎬ 第 106 107 页ꎮ ( 唐) 李白著 ( 清) 王琦注: «李太白全集»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77 年ꎬ 第 456 页ꎮ ( 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卷 204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6 年ꎬ 第 483 页上栏ꎮ ( 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卷 255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6 年ꎬ 第 643 页下栏 644 页上栏ꎮ ( 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卷 808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6 年ꎬ 第 1986 页上 中栏ꎮ

67 第1期 李小荣: 醉僧何不成问题? 63 草圣 ꎬ 是指 狂草作品 ①ꎬ 换句话说ꎬ 怀素认为自己创作狂草之作的情状与 «醉僧图» 中的醉僧 是没有任何分别的ꎬ 他也只有在狂醉的状态下才能写出好的草书作品ꎮ 有趣的是ꎬ 醉僧 还成了当 朝典故ꎬ 如李洞 «送卢少府之任巩洛» 印床寒鹭宿ꎬ 壁记醉僧书 之 醉僧 ②ꎬ 便指怀素ꎮ 唐诗所见怀素的醉僧形象ꎬ 主要有两种书写方式: 一是怀素的自我书写ꎬ 它是个人的自我评判ꎻ 二是李白 任华 贯休等人所用的他者眼光ꎬ 代表的是知识精英的社会评判ꎮ 而且ꎬ 两种评判有惊人 的一致性ꎬ 如着眼点都在醉酒下的草书创作ꎬ 都把其狂草成就归功于醉态思维③ꎬ 对其饮酒犯戒并未 有任何的指责ꎮ 换言之ꎬ 怀素饮酒也如祇陀一样ꎬ 从未有过恶行ꎻ 陆羽 «唐僧怀素传» 甚至给予高 度评价ꎬ 说他 饮酒以养性ꎬ 草书以畅志 ꎮ④ 怀素除饮酒外ꎬ 也好啖肉ꎬ 其 «食鱼帖» 即谓: 老僧在长沙食鱼ꎬ 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ꎬ 又为 常流所笑ꎬ 深为不便ꎬ 故久病ꎮ ⑤ 因此ꎬ 他也是 酒肉僧 之一ꎬ 所以ꎬ 有人结合其生平经历和禅 学传承ꎬ 考定他是南宗僧人⑥ꎮ 此外ꎬ 从中晚唐诗歌作品看ꎬ 诗僧与世俗文人交往时ꎬ 酒是很有趣的特殊媒介之一ꎮ 皎然 «招 韩武康章» 即说 山僧虽不饮ꎬ 酤酒引陶潜ꎮ 此意无人别ꎬ 多为俗士嫌 ⑦ꎬ 来鹏 «病起» 又说 在 舍浑如远乡客ꎬ 诗僧酒伴镇相寻 ⑧ꎮ 诗人劝僧饮酒的场景也时有所见ꎬ 如姚合 «题李频新居» 劝 ꎬ 尤其是皇甫松 «劝僧酒» 说 劝僧一杯酒ꎬ 共看 僧尝药酒 ⑨ 许浑 «赠高处士» 春酒劝僧倾 ꎬ 则把 ( 酒) 醉 ( 禅) 定境界相提并论 ꎮ 而骚客携酒访僧寻 青青山ꎮ 酣然万象灭ꎬ 不动心印闲 韦庄 «题 山水胜景ꎬ 更是常事ꎬ 如羊士谔 «游西山兰若» 借问山僧好风景ꎬ 看花携酒几人行 等ꎮ 姑苏凌处士庄» 载酒客寻吴苑寺ꎬ 倚楼僧看洞庭山 二 宋诗的醉僧形象书写 约略从中唐开始ꎬ 诗歌中的僧人形象如山僧 老僧 野僧等突然多了起来ꎬ 晚唐著名诗人郑谷 以怀素 题张僧繇醉僧图 为例» ꎬ «文史知识» 2006 年第 9 期ꎬ 第 119 127 页ꎮ ① 参李永忠: «草圣 何以成问题? ② ( 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卷 722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6 年ꎬ 第 1815 页上栏ꎮ ③ 孟郊 «送草书献上人归庐山» 开篇即说 狂僧不为酒ꎬ 狂笔自通天 ( ( 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卷 379ꎬ 上海: 上海古 籍出版社ꎬ 1986 年ꎬ 第 941 页下栏) ꎬ 结合窦冀 任华 «怀素上人草书歌» 狂僧 醉僧 同义之例ꎬ 可见献上人饮酒与怀素一样ꎬ 也是为了尽快进入草书的创作状态ꎬ 并非是耽于酒本身ꎮ ④ ( 清) 董诰等编: «全唐文» 卷 433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90 年ꎬ 第 1957 页下栏ꎮ 养性 ꎬ 义同 养生 ꎬ 班固 «白 虎通德论» 卷 8 «性情» 即指出 性者生也 ( 班固: «白虎通德论» 卷 8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90 年ꎬ 第 60 页上栏) ꎮ 而怀 素体质欠好ꎬ 饮酒本身可能也带有酒疗之意ꎮ 畅志 ꎬ 当指以草书写经为佛事 ( 如写过 «四十二章经» ) ꎬ 而草书僧人ꎬ 唐代常见ꎬ 除怀素外ꎬ 还有遗则 高闲 无可 怀浚 贯休 齐己 文楚 梦龟 彦翛 亚栖等ꎮ ⑤ ( 清) 董诰等编: «全唐文» 卷 912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90 年ꎬ 第 4214 页上栏ꎮ ⑥ 参熊飞: «草书怀素是南宗禅僧» ꎬ «零陵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5 期ꎬ 第 137 138 页ꎻ 杨秀发: «怀素南宗禅师身份的补正» ꎬ «艺术工作» 2018 年第 3 期ꎬ 第 72 75 页ꎮ ⑦ ( 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卷 816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6 年ꎬ 第 817 页上栏ꎮ 皎然作为僧人ꎬ 从遵守戒律的要求 看ꎬ 自身不能饮酒ꎮ 此意无人别 ꎬ 则有辩解之意ꎮ ⑧ ( 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卷 642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6 年ꎬ 第 1618 页上栏ꎮ ⑨ ( 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卷 499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6 年ꎬ 第 1265 页上栏ꎮ ( 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卷 531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6 年ꎬ 第 1343 页下栏ꎮ ( 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卷 369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6 年ꎬ 第 920 页中栏ꎮ 教内作品如善慧大士 «十劝» ( 之九) 说 劝君九ꎬ 天堂地狱分明有ꎮ 莫将酒肉劝僧人ꎬ 五百生中无脚手 ( «善慧大师语 录» 卷下ꎬ 见 «大藏新纂卍续藏经» 第 69 册ꎬ 石家庄: 河北省佛教协会 2006 年ꎬ 第 116 页中栏) ꎬ 呈现的是另外的旨趣ꎮ 所谓 天 堂地狱 ꎬ 是佛教的方便说ꎻ 对已经悟道的禅者而言ꎬ 不受此因果律的制约ꎮ ( 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卷 332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6 年ꎬ 第 815 页中栏ꎮ ( 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卷 697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6 年ꎬ 第 1759 页上栏ꎮ

68 64 2020 年 «自贻» 甚至说 诗无僧字格还卑 ①ꎬ 其意在于把 僧人 意象的有无和诗歌格调的高雅与否相联 系ꎮ 更可注意的是ꎬ 中晚唐诗人还以前世是僧自喻ꎬ 如白居易 «爱咏诗» 说 前生应是一诗僧 ②ꎬ 韩偓 «腾腾» 则云 前生多恐是医僧 ꎮ③ 与宋前相比ꎬ 两宋诗歌中的醉僧形象ꎬ 其类型更加丰富多样ꎮ 简言之ꎬ 综合性的程度更高ꎬ 即醉僧的文化素养更高ꎬ 往往是兼诗 书 画 棋等多种技艺为一身ꎮ ( 一) 宋诗醉僧形象的书写主体仍然在草书僧 这点是对唐人的继承ꎮ 教外如梅尧臣 «答冲雅上人遗草书并诗» 智永与怀素ꎬ 其名久内含崔 嵬ꎮ 师今继此学ꎬ 入神在徘徊 ④ꎬ 是把雅上人的草书溯源至智永和怀素ꎬ 郭祥正 «谢冲雅上人惠草 书» 张颠怀素嗟已矣ꎬ 上人之书无与比 ⑤ꎬ 又把雅上人的草书成就和张旭 怀素相提并论ꎻ 李觏 «答缘概师见示草书千字文并名公所赠诗序» 或攻文苑掠芬香ꎬ 辞则贯休笔怀素 ⑥ꎬ 则把缘概法师 比作怀素ꎻ 艾性夫 «谢了心聪上人以恶诗入逡巡碑» 怀素草书争媚妩ꎬ 韩湘奇术斗逡巡 ⑦ꎬ 又把 聪上人比作怀素ꎮ 教内如释道潜 «用法颖韵寄信上人» 怀素高闲世罕追ꎬ 君今端与若人期 ⑧ 释 元肇 «题草书 洗兵马» 妙须怀素笔ꎬ 草出少陵诗 ⑨ 等ꎬ 同样是把怀素草书奉为典范与正宗ꎮ 特别是黄庭坚的 «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 ꎬ 自叙其 学草书三十余年 的历程中ꎬ 最后是从张长 ꎬ 其 «墨蛇颂» 说 自疑怀素前身ꎬ 今生笔法更老 史 僧怀素 高闲墨迹中 乃窥笔法之妙 ꎬ 对怀素的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ꎮ 当然ꎬ 以上诗文的 怀素 语典ꎬ 表面上都没有涉及其 醉僧 提出 醉素 说后ꎬ 作 内涵ꎮ 但是ꎬ 自苏轼 «题王逸少帖» 颠张醉素两秃翁ꎬ 追逐世好称书工 为文化意象的 怀素 ꎬ 其 草书僧 醉僧 的内涵便进一步强化和固化了ꎮ 顺便说一下ꎬ 在北宋四大书法家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中ꎬ 苏 米二人对 醉素 草 书的评价似带有负面的成份ꎮ 正如前引苏轼 «题王逸少帖» 所言ꎬ 苏轼心目中的草书是晋王羲之为 ꎮ 但是ꎬ 黄庭坚的评价 正宗ꎮ 米芾亦然ꎬ 其 «寄薛绍彭» 说 怀素猲獠小解事ꎬ 仅趋平淡如盲医 更趋于正面ꎬ 或许和其推崇唐代草书有关ꎬ 否则ꎬ 他不会以 怀素前身 自比ꎮ 而且ꎬ 山谷与怀素 一样ꎬ 多是在醉中才能写出好的草书作品ꎬ 如 «李致尧乞书书卷后» 曰 书尾小字ꎬ 唯余与永州醉 僧能之ꎬ 若亚栖辈见ꎬ 当羞死ꎮ 元符三年二月己酉夜ꎬ 沐浴罢ꎬ 连引数杯ꎬ 为成都李致尧作行草ꎮ 耳 热眼花ꎬ 忽然龙蛇入笔ꎮ 学书数十年ꎬ 今夕所谓鳌山悟道书也 ꎬ «书自作草后赠曾公卷» 又曰 崇宁四年二月庚戌夜ꎬ 尝余重醖一杯ꎬ 遂至沈醉ꎮ 视架上有凡子乞书纸ꎬ 因以作草 ꎬ «书自作草 后» 则说 余寓居开元寺之怡偲堂ꎬ 坐见江山ꎬ 每于此中作草ꎬ 似得江山之助ꎮ 然颠长史 狂僧皆 倚酒而通神入妙ꎬ 余不饮酒ꎬ 忽十五年ꎬ 虽欲善其事ꎬ 而器不利ꎬ 行笔处时时蹇蹶ꎬ 计遂不得复如醉 时书也 ꎬ 所谓 永州醉僧 ꎬ 便指怀素ꎬ 而山谷正反两方面的经历ꎬ 正说明其草书创作的颠峰状态 ① ( 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卷 676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6 年ꎬ 第 1701 页下栏ꎮ ② ( 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卷 446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6 年ꎬ 第 1119 页中栏ꎮ ③ ( 清) 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卷 681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6 年ꎬ 第 1713 页中栏ꎮ ④ ( 宋) 梅尧臣著 朱东润编年笺注: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0 年ꎬ 第 735 页ꎮ ⑤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13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8770 页ꎮ ⑦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70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44427 页ꎮ ⑥ ⑧ ⑨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7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4309 页ꎮ 高慎涛 张昌红编写: «参寥子诗集校注» ꎬ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ꎬ 2014 年ꎬ 第 299 页ꎮ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59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36875 页ꎮ 刘琳 李勇先 王蓉贵校点: «黄庭坚全集»ꎬ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ꎬ 2001 年ꎬ 第 1406 1525 1408 1568 1568 页ꎮ ( 宋) 苏轼著ꎬ ( 清) 冯应榴辑注ꎬ 黄任轲 朱怀春校点: «苏轼诗集合注»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2001 年ꎬ 第 1271 页ꎮ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18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12241 页ꎮ 不过ꎬ 米芾有时对怀素的 评价又趋于正面ꎬ 其 «智衲草书» 即谓 人爱老张书已颠ꎬ 我知醉素心通天 其来精绝自凝神ꎬ 不在公孙浑脱舞 ( 北京大学古文 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18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12258 页) ꎮ

69 第1期 李小荣: 醉僧何不成问题? 65 是在酒醉之时ꎮ 对此ꎬ 教内也予以高度的认同ꎬ 居简 «跋山谷绿茹赞真迹» 即说 山谷草圣不下颠 张醉素 ①ꎮ 其他像陆游 «八月五日夜半起饮酒作草书数纸» 有漏神仙有发僧ꎬ 碧幮攲枕对秋灯ꎮ 忽然起索三升酒ꎬ 飒飒蛟龙入剡藤 ② «草书歌» 心空万象提寸毫ꎬ 睥睨醉僧窥长史 ③ꎬ 同样说明 陆游的草书创作情境ꎬ 也和怀素完全相同ꎮ ( 二) 宋诗中的醉僧文化素养远超唐代同侪 宋诗中的醉僧形象ꎬ 除精通书法 ( 草书) 外ꎬ 往往具有诗 画 棋等多种伎艺ꎮ 他们有的诗 书兼备ꎬ 如释惠洪 «赠巽中» 云庐山僧人巽中是 切疑汤休蹲舌底ꎬ 又疑醉素戏笔端 ④ꎻ 有的诗 酒兼备ꎬ 如梅尧臣 «与诸弟及李少府访广教文鉴师» 山僧邀我辈ꎬ 置酒比陶潜 ⑤ 毕仲游 «戏留 僧圆益» 明夜若能沽美酒ꎬ 诗僧应不问归鞍 ⑥ 徐集孙 «郑渭滨过访而杜北山诸友继至惜乎招石 峰月溪二禅不来» 不嫌添客重行酒ꎬ 所欠惟僧共说诗 ⑦ꎬ 呈现的无不是僧人的诗酒风流ꎻ 有的是 酒 画兼备ꎬ 如苏轼 «惠州灵惠院壁间画一仰面向天醉僧云是蜀僧隐峦所作题诗于其下» ⑧ 所说的隐 峦ꎬ 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ꎻ 有的是酒 棋俱通ꎬ 如王十朋 «悼演述二老僧» 所说 叠石峰前二老 僧ꎬ 相逢一笑见真情ꎮ 社中对酒日初永ꎬ 林下围棋秋始清 ⑨ꎻ 有的是诗 酒 琴 棋兼备ꎬ 如吴惟 信 «次僧兄山居韵» ( 其二) 云 素抱居山志ꎬ 今番始有涯ꎮ 琴床临砌竹ꎬ 棋局近庭花ꎮ 诗兴常便 ꎻ 有的是酒 医兼备ꎬ 如强至 «送药王圆师» 曰 吴 酒ꎬ 蔬肠渐畏茶ꎮ 清闲兄自乐ꎬ 世事绝无些 ꎮ 僧业医者ꎬ 十室九厚藏ꎮ 诗兴常便酒ꎬ 喋喋厌酒粱 ( 三) 宋诗中的醉僧分布范围较前代更为广泛 宋诗醉僧分布除了帝国城市以外ꎬ 乡野也时有所见ꎮ 如北宋范纯仕 ( 字尧夫) 帅陕府时ꎬ 有属 县知县因入村: 至一僧寺 见一僧房颇雅洁ꎬ 阒无人声ꎬ 案上有酒一瓢ꎬ 县令戏书一绝于窗纸 此处乡野之僧ꎬ 云: 尔非慧远我非陶ꎬ 何事窗间酒一瓢ꎮ 僧野避人聊自醉ꎬ 卧看风竹影萧萧ꎮ 竟然把醉酒当作雅趣ꎮ 南宋陆游 «龟堂杂题四首» ( 其二) 痴顽老子老无能ꎬ 游惰农夫酒肉僧ꎮ 闭 着庵门终日睡ꎬ 任人来唤不曾应 林用中 «十五日再登祝融峰用台字韵» 野僧怜我倦ꎬ 相观酒 董嗣杲 «入寓双泉寺» 残僧极荒怠ꎬ 深得酒中乐 等诗句ꎬ 则形象地刻画了乡野醉僧的 盈杯 生活场景ꎬ 他们在酒中找到了人生真谛ꎬ 有超然之趣ꎬ 也有自然之野趣ꎮ ( 四) 宋诗中的醉僧往往和诗家同醉 其同醉场合有二: 一是僧家置酒招待诗人ꎮ 如黄庭坚«南浦» 高僧置酒林泉处ꎬ 南浦名区望没 ① ( 宋) 释居简撰 纪雪娟点校: «北磵文集» ꎬ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16 年ꎬ 第 212 页ꎮ ② ③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39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24578 页ꎮ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40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25322 24989 页ꎮ ④ ( 宋) 释惠洪著ꎬ ( 日) 释廓门贯彻注ꎬ 张伯伟 郭醒 童岭 卞东坡点校: «注石门文字禅»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2012 年ꎬ 第 149 页ꎮ ⑤ ( 宋) 梅尧臣著ꎬ 朱东润编年笺注: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0 年ꎬ 第 532 页ꎮ ⑥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18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11938 页ꎮ ⑦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64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40343 页ꎮ ⑧ ( 宋) 苏轼著ꎬ ( 清) 冯应榴辑注ꎬ 黄任轲 朱怀春校点: «苏轼诗集合注»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2001 年ꎬ 第 1967 页ꎮ ⑨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36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22647 页ꎮ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59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37086 页ꎮ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10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6900 页ꎮ ( 宋) 王玮撰: «道山清话» ꎬ 宋 «百川学海» 本ꎮ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47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29575 页ꎮ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68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42602 页ꎮ

70 66 2020 年 环 ① 曾巩 «代书寄赵宏» 僧堂取酒就君饮ꎬ 不觉乘欢盏频釂 ② 韩淲 «同醉僧夜坐郑一书房» 访友得幽伴ꎬ 无人醉闲僧 ③ 方回 «行园僧约同饮» 醉僧约同饮ꎬ 徇俗未容辞 ④ 等诗句所示⑤ꎻ 二是诗人邀约僧人同饮酒ꎮ 像刘一止 «忆山中一首示峦嶅二子用前韵» 得酒径就山僧温ꎬ 听风听雨 取次论 ⑥ 王遂 «登凤台» 有酒同僧上ꎬ 无诗唤友来 ⑦ 孙翥 «春日游盘谷» 金龟换酒留僧住ꎬ 白鹤穿云伴客归 ⑧ 等所示ꎮ ( 五) 宋诗中的醉僧尚有奇遇与奇迹 这点ꎬ 宋前诗歌中少见ꎮ 北宋张耒 «自南京之陈宿柘城» 自述其暮投乡村佛寺的场景是: 老僧 自言八十馀ꎬ 老矣不能营所居ꎮ 村僮依灶展败席ꎬ 上有空梁悬木鱼 夜敲僧室借酒壶ꎬ 不惜青钱取 次沽 ⑨ꎬ 既言老僧卖酒ꎬ 则知其对饮酒也情有独钟ꎮ 程俱建炎四年 ( 1130) 作 «和柳子厚诗十七 首» 其十 «示了空长老» ( 又作 «赠江华长老» ) 老空嗜酒肉ꎬ 早岁事禅寂ꎮ 归来山中舍ꎬ 杖屦不 停迹ꎮ 高门走县薄ꎬ 两版扃四壁ꎮ 醉来见闲卧ꎬ 度此风雨夕ꎮ 遥遥慧日峰ꎬ 法涌分一滴ꎮ 应笑北山 人ꎬ 藜羹比香积 ⑩ ꎬ 则刻画了一位奔走官场的酒肉僧和丐僧形象ꎻ 南宋楼钥 «送刘晋父监岳» 叙述 了刘晋父为访亡母之墓而遇一老僧之事: 有僧几九龄ꎬ 自言记当时ꎮ 君闻亟叩请ꎬ 东冈指荒基ꎮ 吾 师慕泓公ꎬ 少也从吾师ꎮ 墓中有版识ꎬ 仓猝不暇碑ꎮ 素棺无石椁ꎬ 灰炭周四围ꎮ 君方感斯言ꎬ 钻穴从 旁窥ꎮ 其言皆可验ꎬ 自此不置疑 此僧老而壮ꎬ 斗酒如覆卮ꎮ 与君登山椒ꎬ 下上几如飞ꎮ 竣事才数 此醉僧是刘晋父孝道事迹的见证人和助力者ꎬ 他在完成刘氏心愿后没几天竟然 日ꎬ 溘然不可为ꎮ 圆寂了ꎮ 敖陶孙 «以入定大士太乙真人像送莞晦叔» 云何得此本ꎬ 有僧吴下狂ꎮ 饮酒不计斗ꎬ 褚无 一丝藏ꎮ 兴来高闭门ꎬ 落笔如追亡ꎮ 走送臞庵室ꎬ 洗心一炉香ꎮ 盘陀旃林阔ꎬ 枕藉玉井凉ꎮ 蒙头帔衲 ꎬ 其所叙吴下狂僧ꎬ 则是在醉中作画ꎬ 所绘对象包 古ꎬ 遮眼经论长 杨枝洒寥阒ꎬ 藜杖辉森芒 括佛教的观音禅定像和道教的大乙真人像ꎮ 此外ꎬ 教内饮酒之禅僧ꎬ 又有以酒仙自号者ꎬ «五灯会 元» 卷 8 酒仙遇贤禅师 条即载北宋僧人遇贤 唯事饮酒ꎬ 醉则成歌颂ꎬ 警道俗ꎬ 因号酒仙 ꎬ 所 作歌偈说 生在阎浮世界ꎬ 人情几多爱恶ꎮ 只要吃些酒子ꎬ 所以倒街卧路ꎮ 死后却产娑婆ꎬ 不愿超 ꎬ 俨然是李白一般的诗酒风流人物ꎮ 生净土ꎮ 何以故? 西方净土ꎬ 且无酒酤 ( 六) 宋诗中的醉僧形象还表现于题画诗 唐人怀素所见ꎬ 仅有张僧繇所绘 «醉僧图» ꎻ 至宋ꎬ 则有李公麟 石恪 刘松年等多位名家之 ①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17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11736 页 ②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8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5537 页ꎮ ③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52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32444 页ꎮ ④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66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41723 页ꎮ ⑤ 当然ꎬ 持律谨严的禅僧依然反对饮酒ꎬ 如释善珍 «和陈宰诸官 登罗汉阁看草书经卷韵» 老衲畏寒仍戒酒ꎬ 不能伴客赋 梅花 (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60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37789 页) 郑文宝 «寒食访僧» 高 僧不饮客携酒 (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1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638 页) 所示ꎮ 甚至有从因果 报应进行劝诫者ꎬ 如释怀深 «拟寒山寺» ( 其五) 云 过酒与僧尼ꎬ 后世必无手 (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24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16097 页) ꎻ 特别是遵式 «诫酒肉慈慧法门» ( «大藏新纂卍续藏经» 第 57 册ꎬ 第 13 页上栏 15 页上栏) ꎬ 则摘录 «楞伽经» «央崛经» «涅槃经» «萨遮尼乾经» «阿含经» «正法念经» «华严十恶经» 等大小乘佛典中有关诫酒肉 的教义的一百首偈颂ꎬ 编成歌词进行宣唱ꎮ ⑥⑩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25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16680 16299 页ꎮ ⑦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55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34282 页ꎮ ⑧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72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45572 页ꎮ ⑨ ( 宋) 张耒撰ꎬ 李逸安 孙通海 傅信点校: «张耒集»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99 年ꎬ 第 243 页ꎮ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47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29343 页ꎮ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51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31873 31874 页ꎮ «大藏新卍续藏经» 第 80 册ꎬ 第 183 页上 中栏ꎮ

71 第1期 李小荣: 醉僧何不成问题? 67 作ꎬ 题诗题跋者甚多ꎬ 如苏轼 «醉僧图 颂» 黄庭坚 «题画 醉僧图» 毛滂 «跋李伯时 醉 僧图» 吴则礼 «石恪画醉僧» 黄文雷 «题 醉僧图» 释惠洪 «醉僧赞» 等ꎮ 而醉僧原型ꎬ 主要是怀素ꎬ 并且常和其草书创作相联系: 比如ꎬ 毛滂 笔下惊蛇怖小童 ① 释德洪 我爱龙眠老 居士ꎬ 笔端谈笑了万事ꎮ 君看一时拈破笔ꎬ 画作醉僧醒时意 ② 黄文雷 画图得龙眠ꎬ 画形兼画意 我观此僧面孔真滑稽ꎬ 醉中定解草圣并赋诗ꎮ 当其幕天席地时ꎬ 惜无人以笔墨随 ③ 诸诗句所说 的草书或草圣ꎬ 莫不指向怀素ꎮ 其他像陆游 «昔人有画醉僧醉道士醉学究者皆见于传记及歌诗中予 暇日为各赋一首 醉僧» 结尾所说 但办道傍常醉倒ꎬ 不须解作藏真草 ④ 之 藏真 ꎬ 同样也指怀 素ꎮ 当然ꎬ 也有例外ꎬ 譬如前引苏轼诗所说蜀僧隐峦ꎬ 其所画醉僧ꎬ 很可能是其自画像ꎮ 更值得注意 的是ꎬ 李龙眠 «醉僧图卷» ( 图 1) 尚存于世ꎬ 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 Freer Gallery of Art) ꎮ 清人 安歧对其图中人物 植物有所说明: 其中一僧ꎬ 坐石于古松之下ꎬ 面貌奇伟ꎬ 微含醉态ꎮ 执笔作书ꎬ 左手按膝ꎮ ⑤ 此图除了受到宋人高度赞赏而有多首题画诗以外ꎬ 清代乾隆皇帝尤其赏爱ꎬ 身似枯藤心似 灰ꎬ 醉中把笔笑颜咍ꎮ 公麟津逮僧繇法ꎬ 貌出公孙看舞回 和 书抗颠张颠ꎬ 禅契元奘元ꎮ 两童抱坛来ꎬ 三百青铜钱ꎮ 醉笔一挥洒ꎬ 楚纸生云烟ꎮ 便云狂亦得ꎬ 堪谓佛而仙 二诗ꎬ 即是其御笔所题ꎮ 李公麟除了 «醉僧图» 外ꎬ 还与苏轼联袂画过 «憇寂图» ꎬ 但二图名称ꎬ 后世往往相混淆ꎬ 如上 海博物馆藏有一幅宋人所画 «憇寂图» ꎬ 它实为佚名 «醉僧图» ⑥ꎮ 二图的共同意象是孤松与醉僧ꎮ 这种构思ꎬ 甚至影响到一般的咏物诗ꎬ 如苏籀 «灵岩寺偃松一首» 筇竹与酒壶ꎬ 挂空憩寂时 ⑦ꎬ 即化用了 «醉僧图» 的相关文化意象ꎮ 图 1 李公麟 «醉僧图卷» ꎬ 弗利尔美术馆藏 ①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21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14128 页ꎮ ② ( 宋) 释惠洪著ꎬ ( 日) 释廓门贯彻注ꎬ 张伯伟 郭醒 童岭 卞东坡点校: «注石门文字禅»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2012 年ꎬ 第 1192 页ꎮ ③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65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41081 页ꎮ ④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40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25029 页ꎮ ⑤ (清)安歧撰 «墨缘汇观录» 卷 3 «名画上»ꎬ 清 «粤雅堂丛书» 本ꎮ ⑥ 参纪雪娟: «宋代 醉僧图 研究» ꎬ «社会科学战线» 2016 年第 9 期ꎬ 第 120 127 页ꎬ 特别是第 122 124 页ꎮ ⑦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31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19636 页ꎮ

72 68 2020 年 三 醉僧书写之社会文化成因 通过上文对宋前与两宋诗歌醉僧形象书写的比较ꎬ 我们不难发现客观的历史事实ꎬ 即两宋诗歌的 醉僧形象ꎬ 确实越来越丰富多样ꎮ 若归结其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因ꎬ 主要有三点: ( 一) 它是宋代佛教世俗化 平民化的结果 对此ꎬ 刘浦江先生在宏观层面已有较好的归纳①ꎬ 他指出唐代佛教义学的衰微和新禅宗的兴起ꎬ 是导致宋代佛教世俗化 平民化的根本原因ꎬ 并以佛教丧葬礼仪的流行及度牒制度的商品化为例加以 具体的说明ꎬ 而当时僧尼身在佛门 不奉佛法 不守戒律的情况ꎬ 比比皆是ꎮ 单就僧人饮酒而言ꎬ 禅 宗语录往往给予正面评价ꎬ 如 «续传灯录» 卷 25 载克勤禅师有偈云 事事无碍ꎬ 如意自在ꎮ 手把猪 头ꎬ 口诵净戒ꎬ 趁出淫坊ꎬ 未还酒债ꎬ 十字街头ꎬ 解开布袋 ꎬ 而张无尽赞之曰: 美哉之论ꎬ 岂易 得闻乎? ② 而宋诗中写僧俗同饮的世俗化狂欢场景ꎬ 也相当常见ꎬ 如陈藻 «与宗上人同饮» 同年 同月又同时ꎬ 邂逅僧房把酒卮ꎮ 五十年来未相识ꎬ 邻州两舍贺生儿 ③ꎬ 写以酒贺人生辰之事ꎻ 喻良 能 «端午至太平寺» 客里逢端午ꎬ 僧廊雨气凉ꎮ 筼筜千个碧ꎬ 薝卜六花香ꎮ 鲁頖程尤远ꎬ 潘舆兴自 长ꎮ 糁蒲倾美酒ꎬ 笑入醉中乡 ④ꎬ 叙述的是端午在太平寺赏酒之乐事ꎻ 徐集孙 «习懒» 款对山僧 开月酒ꎬ 旋蒸湖蟹切秋橙 ⑤ꎬ 抒发的是僧俗共庆秋收的喜悦之情ꎻ 俞德邻 «富安田舍二首» ( 其一) 三杯薄酒延僧话ꎬ 一盏寒灯伴客愁 ⑥ꎬ 则叙说了僧俗共同借酒销愁的际遇ꎮ 总之ꎬ 僧人饮酒的方 式 目的与世俗之人毫无区别ꎮ ( 二) 它是士僧互动中士人诗酒风流的影响所致⑦ 这既是对唐诗的继承ꎬ 又在前者的基础上有所拓展ꎮ 僧人即便饮酒ꎬ 也未受到诟病ꎬ 教内甚至有 人称其为 诗酒僧 ⑧ꎮ 在士僧互动中ꎬ 最能彰显诗酒风流的原型人物ꎬ 则是从中唐开始流行的 莲 社 故事之高僧慧远和陶渊明 ( 尤其是陶渊明) ꎮ 当然ꎬ 慧远持律甚严ꎬ 不饮酒ꎬ 但传说他为招陶渊 明入白莲社ꎬ 故特许后者饮酒ꎮ 前引皎然 «招韩武康章» 山僧虽不饮ꎬ 酤酒引陶潜 中ꎬ 皎然即自 比为慧远ꎬ 同时把大历六年 (771) 担任武康令的韩章比作陶渊明ꎮ 宋代佛教诗歌中的同型典故ꎬ 在 教内外作品中都很常见: 教外如梅尧臣 «访矿坑老僧» 莫贳远公酒ꎬ 余非陶令贤 ⑨ 黄庭坚 «东 胡 林寺二首» ( 其一) 白莲种出净无尘ꎬ 千古风流社里人ꎮ 禅律定知谁束缚ꎬ 过溪沽酒见天真 虞 寅 «示法轮长老» 同游多病空携酒ꎬ 相对忘机不话禅ꎮ 请撤溪桥休送客ꎬ 却须多种远公莲 俦 «九月八日游报本寺» 诗翁怀抱十分秋ꎬ 探借重阳作胜游ꎮ 莲社政须陶靖节ꎬ 竹林未羡阮陈留ꎮ ① 刘浦江: «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 ꎬ «中国史研究» 2003 年第 2 期ꎬ 第 117 128 页ꎬ 特别是第 117 124 页ꎮ ②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 51 册ꎬ 第 634 页中栏ꎮ ③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50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31298 页ꎮ ④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43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26953 页ꎮ ⑤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64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40335 页ꎮ ⑥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67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42443 页ꎮ ⑦ 柳立言即指出宋代士人 不以僧人饮酒为非ꎬ 反是告诉僧人ꎬ 能饮酒的才是他们乐于交往的名士僧或文化僧 ( 柳立言: «宋代的宗教 身分与司法»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2012ꎬ 第 64 页) ꎬ 但他未提到诗酒风流的高度ꎬ 而且没有涉及 莲社 的影响ꎬ 故 补之ꎮ ⑧ 如明沙门传灯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总序» 即把 四明延庆寺僧传慧字朗初者 称作 诗酒僧 ( «大藏新纂卍续藏经» 第 56 册ꎬ 第 402 页下栏) ꎮ ⑨ ( 宋) 梅尧臣著ꎬ 朱东润编年笺注: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0 年ꎬ 第 86 页ꎮ 又ꎬ 朱东润先生系于 景祐二年 (1035) ꎮ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17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11739 页ꎮ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33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21003 页ꎮ

73 第1期 李小荣: 醉僧何不成问题? 69 逢僧应说无生话ꎬ 顾我何如不系舟ꎮ 明日黄花须斗酒ꎬ 莫将容易换凉州 ① 等ꎻ 教内如道潜 «次韵少 游和子理梅花» 先生携酒傍玉丛ꎬ 醉里雄辞惊电扫ꎮ 东溪不见谪仙人ꎬ 江路还逢少陵老ꎮ 我虽不饮 为诗牵ꎬ 不惜山衣同藉草ꎮ 要看陶令插花归ꎬ 醉卧清风轶轩昊 ② 正觉 «斜川道上望庐山三绝» (之三) 水从乌石山前转ꎬ 人在斜川岸上行ꎮ 寂漠柴桑古祠下ꎬ 我来无酒酹渊明 ③ 等ꎮ 其中ꎬ 释 道潜诗作于元丰二年 (1080) ꎬ 当时他和苏轼 苏辙 秦观 黄子理等人一块以梅花为题进行唱和ꎬ 虽说道潜自己不饮酒ꎬ 但他对秦观等人的诗酒风流大为叹赏ꎮ 在宋代的士 僧互动中ꎬ 共饮而论诗作诗的场景较为常见ꎮ 如许景衡 «护国寺诗» ( 其一) 未 暇远寻庐阜游ꎬ 只消护国也深幽ꎮ 种莲惠远谁还往ꎬ 得酒渊明自献酬ꎮ 恶句多惭居唱首ꎬ 高吟长许作 遨头ꎮ 请看十八人同社ꎬ 尽是人间第一流 ④ꎬ 描绘的是僧俗共结莲社而饮酒作诗的画面ꎻ 韩淲 «黄 子功示近诗一卷因思昔年湖上同林德久访铦朴翁之适石城明月雁声中刘武子诗也子功诗有和武子句» 西湖南畔访诗僧ꎬ 小艇浮游酒屡倾ꎮ 犹是三人同眷眷ꎬ 岂知一别各营营ꎮ 有怀旧约空如梦ꎬ 忽见新 编复畅情ꎮ 依约小山酬唱处ꎬ 石城明月雁声清 ⑤ 中的 铦朴翁 ꎬ 指上方义铦禅师 ( 葛天民出家后 的法号ꎬ 但他又因事还俗) ꎬ 韩淲诗中主要回忆了自己与林德久 刘武子往年携酒同访诗僧义铦而吟 唱的情形ꎻ 杨万里 «和罗巨济 山居十咏» ( 其七) 酒客来中散ꎬ 诗僧约惠勤ꎮ 共听茅屋雨ꎬ 添 炷博山云ꎮ 万事休多问ꎬ 三杯且一熏ꎮ 君看醉中语ꎬ 不琢自成文 ⑥ꎬ 这纯粹是一幅生动的僧俗醉中 论文图ꎻ 方回 «九日归自南山» 酒可诸僧共ꎬ 诗须此老评ꎮ 钩帘脩竹净ꎬ 辟户远江横ꎮ 相送依依 意ꎬ 丹青画不成 ꎬ 结合诗人自注 四僧送至石桥 ⑦ꎬ 则知方回是和四位诗僧把酒言欢ꎬ 品诗而别ꎮ 若从士人诗酒风流角度看ꎬ 在家居士常有酒 禅一如的人生旨趣⑧ꎮ 如李彭 «宿开先» 远怀一 李纲 味禅ꎬ 徒酌三昧酒 ⑨ «寄赠择言两绝句» ( 其一) 忆昨同倾三昧酒ꎬ 论文时掇百家衣 «中秋月色佳甚与宗之对酌天宁寺宝华堂» 禅房酌酒夜方阒ꎬ 海月窥人光更清ꎮ 起舞月中心尚壮ꎬ 李弥逊 «送邵文伯归溧阳» 乘槎便欲造蓬瀛 范成大 忙里诗筒长遣客ꎬ 静中酒户不妨禅 朱松 «寄金确 «子文见和云亦有小鬟能度曲复用韵戏赠» 花酒俱来事更奇ꎬ 不妨禅心絮沾泥 ①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46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28520 28521 页ꎮ ② 高慎涛 张昌红编写: «参寥子诗集校注» ꎬ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ꎬ 2014 年ꎬ 第 69 页ꎮ ④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23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15552 页ꎮ ③ ⑤ «宏智禅师广录» 卷 8ꎬ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 48 册ꎬ 第 89 页中栏ꎮ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52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32674 页ꎮ ⑥ ( 宋) 杨万里撰ꎬ 辛更儒笺校: «杨万里集笺校»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2007 年版ꎬ 第 252 页ꎮ ⑦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66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41588 页ꎮ ⑧ 关于酒 禅关系的叙述ꎬ 最早似出于杜甫 «饮中八仙歌» 之 苏晋长斋绣佛前ꎬ 醉中往往爱逃禅 ꎬ 仇兆鳌 «杜诗详注» 卷 2 注曰 持斋而仍好饮ꎬ 晋非真禅ꎬ 直逃禅耳 ꎬ 又引王嗣奭 «杜臆» 云: 醉酒而悖其教ꎬ 故曰逃禅ꎮ 后人以学佛者为逃禅ꎬ 误矣 (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79 年ꎬ 第 83 页) 当然ꎬ 王 仇二人的注释ꎬ 是符合杜诗本意ꎬ 但 逃禅 典故宋代以后有 学佛 之意ꎬ 也 是客观事实ꎬ 如黄庭坚元丰二年 (1079) «次韵盖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 ( 之二) 黄公炉下曾知味ꎬ 定是逃禅入少林 ( 刘琳 李 勇先 王蓉贵校点: «黄庭坚全集» ꎬ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ꎬ 2001 年ꎬ 第 1077 页) 李弥逊 «留题叶成父尚书山庵普光明堂» 禅 翁自得逃禅乐ꎬ 俗客犹沾避俗名 (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30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19303 页) 等ꎮ 至明ꎬ 甚至出现了 酒中禅 的说法ꎬ 如高出 «赠林茂之山人» 好事动为诗里画ꎬ 夙因早悟酒中禅 ( «镜山庵集» 卷 19 之 «郎潜稿» 卷 4ꎬ 明天启刻本) 袁中道 «步顾山人韵奉酧» 王维诗里画ꎬ 苏晋酒中禅 ( 钱伯城点校: «珂雪斋集» ꎬ 上海: 上海古 籍出版社ꎬ 1989 年ꎬ 第 231 页) 等ꎬ 尤其是袁中道之诗ꎬ 完全颠覆了老杜原意ꎮ ⑨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24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15859 页ꎮ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24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15948 页ꎮ 又ꎬ 李彭原有自注 择言 与参寥相厚善ꎬ 故戏作吴语戏之 ꎬ 则知其和择言 同倾三昧酒 的场合ꎬ 是在著名诗僧释道潜的寺院ꎮ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27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17734 页ꎮ 又ꎬ 阒 原作 閒 ꎬ 据 «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改ꎮ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30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19283 页ꎮ ( 宋) 范成大撰: «范石湖集»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1 年ꎬ 第 334 页ꎮ

74 70 2020 年 然» 僧斟三味酒ꎬ 客荐一囊书ꎮ 归梦寒应短ꎬ 诗肠饥自呼 ① 等诗句ꎬ 莫不体现了这一思想ꎮ 特别 是 三昧酒 和 一味禅 ( 顿悟顿入之禅) 的对举ꎬ 表明酒中自然有禅意ꎮ 当然ꎬ 从般若性空分 析ꎬ 正如连文凤 «智果寺拜东坡参寥遗像次韵» 所说 和之诗与禅ꎬ 诗禅机籁寂 禅空诗亦空ꎬ 观空莫观色ꎮ 寥寥百载下ꎬ 无此二骚客ꎮ 买酒为招魂ꎬ 欲招不可得 ②ꎬ 无论诗 酒 禅ꎬ 其本质都 是空ꎬ 皆不可执著ꎮ ( 三) 它展示了禅者宗 说俱通的审美境界 教内禅师ꎬ常有借酒说禅之举③ꎮ 如«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卷 1 载汾阳无德禅师(即汾阳善昭): 一日谓众曰: 夜来梦亡父母觅酒肉纸钱ꎬ 不免徇俗ꎬ 置以祀之ꎮ 事办于库堂ꎬ 设位如俗 间礼ꎬ 酌酒行肉ꎬ 化纸钱讫ꎬ 令集知事头首散其余盘ꎮ 知事辈却之ꎬ 无德独坐筵中ꎬ 饮啖自若ꎮ 众僧数曰: 酒肉僧ꎬ 岂堪为师法耶? 腰包尽去ꎬ 惟慈明 大愚 泉大道等六七人在耳ꎮ 无德 翌日上堂云: 许多闲神野鬼ꎬ 只消一盘酒肉 两陌纸钱ꎬ 断送去了也ꎮ «法华经» 云: 此众无 枝叶ꎬ 唯有诸贞实ꎮ ④ 临济宗善昭禅师的饮酒啖肉ꎬ 是事出有因ꎬ 他借用俗谛来展示孝道ꎬ 虽属善权方便ꎬ 却在体现即俗即 真的禅境ꎮ 对此ꎬ 只有少数几位高足像慈明楚圆 大愚守芝 大道谷泉等才深悟其旨ꎮ 南宋释晓莹集 «罗湖野录» 卷 1 又说: 圆悟禅师ꎬ 政和间ꎬ 谢事成都昭觉ꎮ 复出峡南游ꎬ 时张无尽公寓荆南ꎬ 以道学自居ꎬ 少见推 许ꎮ 圆悟舣舟谒之ꎬ 剧谈 «华严» 旨要 圆悟又问: 此可说禅乎? 公曰: 正好说禅也ꎮ 是故真净偈曰: 事事无碍ꎬ 如意自在ꎮ 手把猪头ꎬ 口诵净戒ꎮ 趁出淫坊ꎬ 未还酒债ꎮ 十字 街头ꎬ 解开布袋ꎮ 公曰: 美哉之论ꎬ 岂易得闻乎? 夫圆悟融通宗教若此ꎬ 故使达者心悦而诚 服ꎬ 非宗 说俱通ꎬ 安能尔耶? ⑤ 张无尽ꎬ 即张商英ꎮ 其人字天觉ꎬ 号无尽居士ꎮ 圆悟ꎬ 即当时临济宗杨岐派高僧克勤禅师ꎮ 其和张商 英议论 «华严» 宗旨时所说之偈ꎬ 属于 «法界三观六颂» ( 之四) ⑥ꎬ 体现了华严境界ꎮ 克勤以酒肉 僧 ( 醉僧) 自比ꎬ 张商英认为它就是禅宗的 宗说俱通 ꎮ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楞伽经» 卷 3 即载佛 对大慧说: 一切声闻 缘觉 菩萨有二种通相ꎬ 谓宗通及说通ꎮ 大慧! 宗通者ꎬ 谓缘自得胜进相ꎬ 远离言说文字妄想ꎬ 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ꎻ 远离一切虚妄觉想ꎬ 降伏一切外道众魔ꎬ 缘自觉趣光明晖 发ꎬ 是名宗通相ꎮ 云何说通相? 谓说九部种种教法ꎬ 离异不异有无等相ꎬ 以巧方便ꎬ 随顺众生ꎬ 如应 说法ꎬ 令得度脱ꎬ 是名说通相ꎮ ⑦ 说通ꎬ 是 向下门 ꎬ 讲究他化ꎻ 反之ꎬ 宗通是 向上门 ꎬ 讲究 自我修行和自悟ꎮ 虽说宗通境界更高ꎬ 但说通也是不可或缺的说禅方式ꎬ 最好宗 说俱通ꎮ 正觉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即云 宗通也洞水逆流ꎬ 孝满也曹山颠酒 ( 其一一三) 功极而转身ꎬ 说 禅而借口ꎮ 把住也洞水逆流ꎬ 放行也曹山颠酒 ( 其三 五) ⑧ꎬ 其中ꎬ 洞水逆流 ⑨ 曹山颠酒 ①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33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20732 页ꎮ ②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69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43348 页ꎮ 佛学典籍中的酒意象阐释»ꎬ«酿酒科技»2015 年第 9 期ꎬ第 130 131 页ꎮ ③ 参赵德坤«拒斥与会通 ④ ⑤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 47 册ꎬ 第 944 页中栏ꎮ «大藏新纂卍续藏经» 第 83 册ꎬ 第 377 页下 378 页上栏ꎮ ⑥ ( 宋) 赜藏主集: «古尊宿语录» 卷 45ꎬ «大藏新纂卍续藏经» 第 68 册ꎬ 第 300 页中栏ꎮ ⑦ ⑧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 16 册ꎬ 第 499 页中 下栏ꎮ «宏智禅师广录» 卷 9ꎬ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 48 册ꎬ 第 107 页下栏 第 114 中栏ꎮ ⑨ 据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记载ꎬ 龙牙居遁曾问良价: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 待洞水逆流ꎬ 即向汝道ꎮ 龙牙 始悟厥旨ꎮ (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 47 册ꎬ 第 522 页下栏) 曹山颠酒ꎬ 禅宗公案之一ꎬ 也叫曹山好酒 曹山孝满ꎮ «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 载有僧问曹山: 灵衣不挂时如何? 师 曰: 曹山孝满ꎮ 云: 孝满后如何? 师曰: 曹山爱颠酒ꎮ (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 47 册ꎬ 第 528 页下栏)

75 第1期 71 李小荣: 醉僧何不成问题? 即分别属于 宗通 说通 ꎮ 而且ꎬ 说通 也可指向 宗通 ① ꎬ 吴则礼 «石恪画醉僧» 即曰: 倒街卧路谁复嗔ꎬ 粥鱼斋鼓强唤人ꎮ 莫疑只今五斗醉ꎬ 要会从来三昧身ꎮ ② 五斗醉 是表相 ( 说 通) ꎬ 三昧身 才是醉僧的真意和人生境界 ( 宗通) ꎮ 职是之故ꎬ 禅师借酒说禅中的 醉僧 也好ꎬ 饮酒 也罢ꎬ 便有了特殊的禅意 禅理ꎬ 正如释广闻 «许宣平赞» ( 卖薪ꎬ 挂一壶酒) 之 全肩担 荷时ꎬ 落日重回首ꎮ 世无相逢人ꎬ 先生不在酒 ③ «淮海原肇禅师语录» 载淮海禅师上堂之语 雪 窦将一本草书示人ꎬ 直是龙蛇飞动ꎬ 点画分明ꎮ 吽吽中间ꎬ 些子誵讹处ꎬ 醉索 ( 素) 张颠辩不真 ꎮ④ 无论酒ꎬ 还是以怀素为代表的醉僧ꎬ 甚至于酒醉状态下创作的狂草ꎬ 其实都是禅意的示现ꎮ ( 责任编辑: 林春香) ① «六祖坛经» 说通及心通ꎬ 如日至虚空ꎮ 惟传顿教法ꎬ 出世破邪宗 (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 48 册ꎬ 第 341 页下栏) 偈之 心通 ꎬ 即 宗通 意ꎮ ②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 第 21 册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14332 页ꎮ ③ ④ «偃溪广闻禅师语录» 卷下ꎬ «大藏新纂卍续藏经» 第 69 册ꎬ 第 751 页上栏ꎮ «大藏新纂卍续藏经» 第 69 册ꎬ 第 775 页上栏ꎮ ( 上接第 52 页) 只要人类在呼吸ꎬ 眼睛看得见ꎬ / 我这诗就活着ꎬ 使你的生命绵延ꎮ 这口气之大恐怕空前绝后 了ꎬ 不过至少眼下生者的莎学研究应验了一代文豪的豪迈预言ꎮ 姑且不问当今生者 脱世 之后ꎬ 但从眼下 入世 回首以往ꎮ 生者的智性生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逝者对话ꎮ 人类知识总和中ꎬ 逝者 留下的文本量占有绝对优势ꎬ 且能传之后人 传之久远者ꎬ 必有其跨越时空的传播价值ꎮ 生者如果不 与逝者对话ꎬ 不但愧对古人ꎬ 而且不利于生命智慧地 愉悦地延续下去ꎬ 与逝者对话是人类总体走向 理性与诗性相互交融的生存境界①ꎮ 从高等教育本质而言ꎬ 生者与逝者对话ꎬ 在很大程度上ꎬ 还是教 育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经路径之一ꎮ ( 责任编辑: 陈 芳) ① 谭学纯: «人与人的对话» ꎬ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ꎬ 2000 年ꎬ 第 2 页ꎮ

76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09 元末明初吴中文学的诗歌宗尚 以北郭文人群为中心 李茜茜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ꎬ 上海 201620) 摘 要: 元末明初吴中文学是文学史上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ꎮ 为了改革元诗弊端ꎬ 吴中地区北郭文人 群普遍推崇唐诗ꎬ 其中北郭代表诗人高启通过对技艺层面的刻苦钻研ꎬ 实现了由技艺向情性表现层面的质 的转变ꎬ 更加贴合了北郭文人群的唐诗宗尚ꎬ 暗合了明复古运动的主张ꎬ 显示出高启诗论对矫正明初纤弱 诗风之弊的启示作用ꎮ 入明之后ꎬ 北郭文人的创作逐渐由表现情性转向歌功颂德ꎬ 体现出新朝政治压力之 下北郭文人的精神困境和诗学转向ꎮ 关键词: 吴中文学ꎻ 诗歌宗尚ꎻ 北郭文人群ꎻ 高启ꎻ 精神困境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072 09 元末明初吴中文学是当时中国代表性的地域文学ꎬ 目前关于元末明初吴中文学的研究ꎬ 主要集中 于杨维桢 高启 吴中四杰 玉山雅集 等方面的个案研究ꎬ 而对以高启为代表ꎬ 涵盖 吴中四 杰 的北郭文人群诗学宗尚的整体研究尚有较大的空白ꎮ 北郭文人群是元明易代之际吴中地区继玉 山文人群后的第二大文人群体ꎬ 其成员高启 杨基 张羽 徐贲 王行 王彝 释道衍 余尧臣等皆 有一定的创作实绩ꎬ 他们虽未形成高度一致的诗学主张ꎬ 但其诗歌宗尚却对明代诗歌乃至明代诗学发 展都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ꎮ 北郭文人群普遍存在怎样的诗歌宗尚? 高启作为北郭文人群的杰出代表 是如何实现诗学主张从技艺到表现层面的质的飞跃? 在元明易代之际ꎬ 北郭文人群的诗学主张发生了 怎样的转变ꎬ 反映出北郭文人们怎样的精神困境和诗学转向? 本文希翼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梳理ꎬ 力求 从更大层面揭示元明之际吴中文学对有明一代诗学发展的影响ꎮ 一 普遍存在的宗唐观念 检视元末明初北郭文人群的诗学观念ꎬ 尽管他们的人生遭际差异较大ꎬ 他们中除了高启之外ꎬ 皆 没有专门的诗学作品ꎬ 但他们的诗作以及后世学者的评论皆在不同程度表现出元末明初吴中诗歌的宗 唐倾向ꎬ 体现了北郭文人群诗歌宗尚的一致性ꎮ 北郭文人高启 «独菴集序» 云: 夫自汉 魏 晋 唐而降ꎬ 杜甫氏之外ꎬ 诸作者各以所长名家ꎬ 而不能相兼也ꎮ 学者誉此诋 彼ꎬ 各师所嗜ꎬ 譬犹行者埋轮一乡ꎬ 而欲观九州之大ꎬ 必无至矣ꎮ 盖尝论之ꎬ 渊明之善旷而不可 以颂朝廷之光ꎬ 长吉之工奇而不足以咏丘园之致ꎬ 皆未得为全也ꎮ 故必兼师众长ꎬ 随事摹拟ꎬ 待 收稿日期: 2018 12 10 作者简介: 李茜茜ꎬ 女ꎬ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讲师ꎬ 文学博士ꎮ 主要研究方向: 元明清文学ꎮ

77 第1期 李茜茜 : 元末明初吴中文学的诗歌宗尚 73 其时至心融ꎬ 浑然自成ꎬ 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ꎮ① 如高启所述ꎬ 高启因释道衍 访余钟山之寓舍ꎬ 出其诗所谓 «独菴集» 者示余ꎬ 乞为序其帙 首 ꎬ 故为之序文ꎮ 虽云 何其说之与余同也 ② ꎬ 实际上借机表达了自己对于诗歌宗尚和诗歌创作的 看法ꎮ 高启认为自汉 魏 晋 唐以来ꎬ 唯有杜甫之诗能称为集大成者ꎬ 无论何种诗风于杜诗中皆有 相应之作ꎬ 其他如陶渊明 李贺等人的诗歌创作皆集中于某一种特定的风格ꎬ 由此可见高启对于唐诗 是有取舍ꎬ 犹推杜甫ꎬ 而非全盘接受的ꎮ 同时ꎬ 王彝论及高启诗论: 盖季迪之言诗ꎬ 必曰汉 魏 晋 唐之作者ꎬ 而尤患诗道倾靡ꎮ ③ 这与高启自述并无太大差异ꎬ 但王彝对高启诗作的宗尚对象尚 不明确ꎮ 明清学者亦皆认为高启有取法唐诗的趋向ꎬ 但关于高启诗歌宗尚的评论大致可分为二类ꎮ 一 类如明张旭评高启: 诗始以唐人为法ꎬ 极意太白而纵意诸家ꎮ ④ 张旭认为高启属意李白ꎬ 不同于高 启所表现出的对杜甫的欣赏ꎮ 另一类如吕勉评高启诗: 诗之高古类魏 晋ꎬ 冲澹如韦 柳ꎬ 和畅如 高 岑ꎬ 放适如王 孟ꎬ 质直如元 白ꎮ ⑤ 吕勉所述与高启在 «独菴集序» 中提到的对于汉 魏 晋 唐的学习有相近之处ꎮ 此外ꎬ 亦有赵翼评: 高青丘才气超迈ꎬ 音节响亮ꎬ 宗派唐人ꎬ 而自出新 意ꎮ ⑥ 综观高启之诗ꎬ 可见诗人尤推李 杜ꎬ 如其 «青丘子歌» 明显借鉴李白 «将进酒» ꎬ 甚至将 丹丘生引入自己的作品中ꎬ 气势磅礴ꎬ 想象丰富ꎬ 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ꎻ 其 «吴越纪游十五 首» «广陵孙孝子爱日堂» «寓感二十首» 等作品ꎬ 则反映了元末战争的残酷ꎬ 表现出对杜诗现实主 义风格的继承与学习ꎮ 又如王行为唐诗选本所作的 «唐律诗选序» 云: 盖工非诗之所必取ꎬ 而拙非诗之所必弃ꎮ 工而矜庄是未免夫刻画ꎬ 拙而浑朴是不失其自然 也ꎮ 苟弃其拙而取其工ꎬ 则是遗自然而尚刻画ꎬ 岂足与言温柔敦厚之教也ꎮ 谓之律诗者ꎬ 以 一定之律律夫诗也ꎮ 以一定之律律之ꎬ 自然盖几希矣ꎮ 自然鲜而律既严ꎬ 则不能不计其工拙也ꎮ 计其工拙ꎬ 又乌能不为之取舍哉 虽不得不然ꎬ 其间固有法焉ꎮ 盖拙而浑朴同乎工ꎬ 工而刻画 同乎拙ꎬ 终不遗夫自然也ꎮ 均之律诗ꎬ 其变又有四焉ꎬ 曰初唐 曰盛唐 曰中唐 曰晚唐ꎮ 有盛唐人而语偶近乎晚唐者ꎬ 晚唐人而语有似乎盛唐者ꎬ 晚唐似盛唐取之ꎬ 盛唐似晚唐不取ꎬ 盖 亦贵夫自然也ꎮ⑦ 王行强调 自然 是诗歌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ꎬ 但只有盛唐诗歌最具自然之风ꎬ 可作为唐诗的代 表ꎮ 这无疑触及了核心问题ꎬ 即北郭文人对于唐诗的宗尚不仅仅是对唐诗的盲目追捧ꎬ 而是重在其表 现个体情感的真实 自由地抒发个体感受的创作特点ꎮ 北郭文人以唐诗作为创作标格ꎬ 是期望借此抒 写个体的真实情性ꎬ 表达自然真挚的情感ꎬ 而并不拘泥于某个作家或诗派ꎮ 除高启外ꎬ 北郭其他文人亦通过作品表达了对唐诗的推崇ꎮ 如王行 «柔立斋诗序» 云: 三百篇 之诗非有一定之律也ꎮ 汉魏以来始为渐为之制ꎬ 其体已趋下矣ꎮ 降及李唐ꎬ 所谓律诗者出诗大体ꎬ 遂 大变ꎮ ⑧ 王行认为随着律诗的出现ꎬ 唐诗改变了汉魏以来诗歌的发展颓势ꎬ 这是从诗歌发展角度对唐 诗作出的极高的评价ꎬ 显示了他的宗唐意识ꎮ 又如杨基并未有明确的诗论主张ꎬ 但其诗作也显示了他 取法于唐诗的创作趋向ꎮ 如其 «出左蠡望庐山时春雨新霁山色明润独不见五老峰为赋» 的 瀑布银 河落ꎬ 香炉紫雾分 ⑨ 明显化用了李白 «望庐山瀑布» ( 其二) 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ꎬ 遥看瀑布挂前 ①② 高启: «凫藻集» 卷二ꎬ 见 «高青丘集»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885 886 页ꎮ ③⑤ 高启: «高青丘集» 附录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980 981 997 页ꎮ ④ 张旭: «吴中人物志» 卷七ꎬ 台北: 学生出版社ꎬ 1969 年ꎬ 第 239 页ꎮ ⑥ 赵翼: «瓯北诗话» 卷八ꎬ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ꎬ 1963 年ꎬ 第 124 页ꎮ ⑦⑧ 王行: «半轩集» 卷六ꎬ 见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集部第 1231 册ꎬ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ꎬ 1986 年ꎬ 第 357 357 页ꎮ ⑨ 杨基: «眉庵集» 卷七ꎬ 成都: 巴蜀书社ꎬ 2005 年ꎬ 第 173 页ꎮ

78 74 2020 年 川ꎮ 飞流直下三千尺ꎬ 疑是银河落九天 ꎮ 又如 «句曲秋日郊居杂兴十首» 的 明朝览青镜ꎬ 白发几 多长 ①ꎬ 又化用了李白 «秋浦歌» 的 白发三千丈ꎬ 缘愁似个长ꎮ 不知明镜里ꎬ 何处得秋霜 ꎮ 明 顾起纶曾评杨基诗: 杨廉访孟载ꎬ 才长逸荡ꎬ 兴多隽永ꎬ 且格高韵胜ꎬ 浑然无迹ꎮ 如 «挂剑台» «江村» «郊居» «岳阳楼» «过丰城» «无题» 诸作ꎬ 全篇幽畅ꎬ 方之钱刘或未迨ꎬ 元白斯有余ꎮ 五 言如 石枕支颐冷ꎬ 江瓢漱齿腥ꎮ 断甓沉沙嘴ꎬ 残碑露石棱ꎮ 空阔鱼龙舞ꎬ 娉婷帝子灵ꎮ 七 言如: 六朝旧恨斜阳里ꎬ 南浦新愁细雨中ꎮ 又仿佛唐中兴语矣ꎮ ② 指出杨基诗作得益于唐诗ꎬ 反 映了大历诗风和元白诗派的中唐气象ꎬ 以及中唐诗歌的新变气质ꎮ 此外ꎬ 又如张羽的 «长洲行送黄 茂宰之任» 多次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书写其情感的转变ꎬ 如 昔我扬帆 令我泪沾缨 访我旧墨 ③ 等ꎬ 具有强烈的个性 自由的意识ꎮ 徐贲的 «菜薖为永嘉余唐卿右司赋» «次韵答冯信卿见寄» «晏 起» 张适的 «乐圃林馆» «山居次韵» «南塘曲» 等皆表现出追求情性自适的情怀ꎮ 从后世文人学者们的批评来看ꎬ 北郭文人的宗唐倾向无意识中与力图恢复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明 复古运动相吻合ꎮ 如明初茶陵派反对 台阁体 ꎬ 希望摆脱程朱理学束缚ꎬ 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 想ꎻ 李东阳主张以汉唐诗歌作为取法对象ꎬ 汉唐及宋ꎬ 代与格殊ꎮ 逮乎元季ꎬ 则愈杂矣ꎮ 今之为诗 者ꎬ 能轶宋窥唐ꎬ 已为极致ꎮ ④ 这些与北郭文人的宗唐趋向是一致的ꎮ 王世贞将高启 杨基 姚广 孝等北郭文人作品与弘正时期诗作比较ꎬ 认为北郭诗人的七律先于明前七子而具有复古色彩ꎬ 即便与 中唐诗人相较ꎬ 亦毫无愧色: 七言律至何 李始畅ꎬ 然曩时亦有一二佳者ꎬ 如高季迪«送沈左司» «京师秋兴» «送郑都司» «送行边» «西坞» «谢送酒» «梅花» «清明» 杨按察«春草» 陈汝言«秋夜» 姚广孝«寄僧» 此等语入弘 正间不复可辨ꎬ 参之贞 元 长庆ꎬ 亦无愧色ꎮ ⑤ 赵翼亦云: 诗至南宋末年ꎬ 纤薄已极ꎬ 故元 明两代诗人ꎬ 又转而学唐ꎮ 此亦风气循环往复ꎬ 自然之势也ꎮ ⑥ 北郭文人群为了挽救元末明初诗歌缺少真实情感的颓势ꎬ 以唐 诗为宗ꎬ 实已于无意识中预示着明代复古运动发生的必然ꎮ 在中国传统诗歌的发展进程中ꎬ 宗唐现象 长期存在ꎬ 但以高启为代表的北郭文人们是否能得其精髓ꎬ 并在实际创作中实现超越呢? 二 承上启下的诗学主张: 以高启为代表 综观元代与明前期的诗作ꎬ 多以歌功颂德为主ꎬ 具有浓郁的理学气息ꎮ 而高启的诗作在当时则属 于另一种表现ꎬ 其诗学主张上承严羽ꎬ 下启明代李梦阳ꎬ 在元明诗歌复古运动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承 上启下的过渡作用ꎻ 其诗实现了由技艺学习向情性表现的质的转变ꎬ 启示了之后明复古运动中前后七 子们的诗歌创作ꎮ ( 一) 技艺与情性表现 高启的诗学主张集中体现于 «独菴集序» 中: 诗之要ꎬ 有曰格 曰意 曰趣而已ꎮ 格以辩其体ꎬ 意以达其情ꎬ 趣以臻其妙也ꎮ 体不辩则入 于邪陋ꎬ 而师古之义乖ꎻ 情不达则堕于浮虚ꎬ 而感人之实浅ꎻ 妙不臻则流于凡近ꎬ 而超俗之风微ꎮ 盖尝论之ꎬ 渊明之善旷而不可以颂朝廷之光ꎬ 长吉之工奇而不足以咏丘园之致ꎬ 皆未得为全 ① 杨基: «眉庵集» 卷七ꎬ 成都: 巴蜀书社ꎬ 2005 年ꎬ 第 156 页ꎮ ② 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83 年ꎬ 第 1091 页ꎮ ③ 张羽: «静居集» 卷二ꎬ 见 «四部丛刊» 三编集部ꎬ 上海: 商务印书馆ꎬ 1936 年ꎮ ④ 李东阳: «怀麓堂集» 卷二十八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91 年ꎬ 第 298 299 页ꎮ ⑤ 罗仲鼎: «艺苑卮言校注» 卷五ꎬ 济南: 齐鲁书社ꎬ 1992 年ꎬ 第 242 246 页ꎮ ⑥ 赵翼: «瓯北诗话» ꎬ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ꎬ 1963 年ꎬ 第 124 页ꎮ

79 第1期 李茜茜 : 元末明初吴中文学的诗歌宗尚 75 也ꎮ 故必兼师众长ꎬ 随事摹拟ꎬ 待其时至心融ꎬ 浑然自成ꎬ 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ꎮ① 高启的主张主要集中于 格 意 趣 和 兼师众长 随事摹拟 两方面ꎬ 但此理念又从技艺 和表现两方面综合体现了高启的创作态度ꎮ 从技艺层面而言ꎬ 格 兼师众长 与个人才华 天赋 灵感无关ꎬ 代表了高启最朴素的诗歌 学习与创作理念ꎮ 格 强调外在形式的区辨ꎬ 是 以辩其体 ꎬ 认为 体不辩则入于邪陋 ② ꎬ 是通 过 体裁 韵律 等外在形式的规则或方法的树立ꎬ 最终确立起整体诗风的创作走向ꎮ 兼师众 长 强调取法的时代上承汉 魏 晋 唐ꎬ 取法的诗体涉及乐府 古诗 律诗 绝句等ꎬ 取法的诗 派和诗人主要有李 杜 王 韦 刘 钱 韩 白诸家ꎮ 诗人注重通过学习和掌握众多不同风格诗歌 的艺术技巧ꎬ 即具体某种诗歌的创作规则或方法ꎬ 从而获得对汉魏晋唐诗歌艺术风貌和内在精神的学 习与借鉴ꎬ 具备全面的艺术创作才能ꎮ 高启学诗勤勉ꎬ 少喜攻诗ꎬ 患于多门ꎬ 莫知所入ꎬ 久而窃有 见于是焉ꎮ 将力学以求至ꎬ 然犹未敢自信其说之不缪也 ꎮ③ 而高启在技艺上确实深得唐诗各体诗歌的 精髓ꎬ 拟鲍 谢则似之ꎬ 法李 杜则似之 ꎮ④ 汪端曾如此评价高启: 乐府 高青丘青华朗润ꎬ 秀首天成ꎬ 唐人之胜境也ꎻ 五言古 得柴桑之真朴ꎬ 辋川之雅淡ꎻ 七言古 沉郁宕逸ꎬ 兼太白 杜韩之长ꎻ 五言律 上法右丞ꎬ 下参大历十子ꎻ 七言律 超妙清华ꎻ 五言绝 得王 韦之髓ꎬ 七言绝 有唐人风度ꎮ ⑤ 从表现层面而言ꎬ 高启的 意 是指诗歌具备充实饱满的内容ꎬ 是 以达其情 ꎮ 情不达则堕 于浮虚ꎬ 而感人之实浅 ꎬ 即诗歌须真实地反映现实人生ꎬ 不一味地沉溺于浮躁 虚无的事物ꎬ 只有 这样才能达到真实 准确地表达情感的艺术境界ꎮ 如高启的 «姑苏杂咏» 是诗人在偶得郡志后ꎬ 采 其中著名之地ꎬ 赋诗咏之ꎬ 后萃次成帙ꎮ 其序云: 辞语芜陋ꎬ 不足传于此邦ꎬ 然而登高望远之情ꎬ 怀贤吊古之意ꎬ 与夫抚事览物之作ꎬ 喜慕哀悼ꎬ 俯仰千载ꎬ 有或足以存劝戒而考得失ꎬ 犹愈于饱食终 日而无所用心者也ꎮ ⑥ 高启之诗注重以考实的内容为创作基础ꎬ 通过对现实人生的书写来展现感人 肺腑的情感力量ꎮ 其 «寓感二首» «筑城词» «过奉口战场» «吴越纪游十五首» 等诗反映了元末明 初战争背景下民不聊生的现实惨况ꎮ 胡翰评云: 合古今体数百首ꎬ 其事虽微ꎬ 可以考得失ꎬ 备史氏 之所惩劝ꎮ ⑦ 另外ꎬ 趣 和 随事摹拟 是纯粹的表现概念ꎬ 代表的是诗人在经历了严格的技巧磨 砺后达成的艺术境界的自在表现ꎬ 即 趣以臻其妙 妙不臻则流于凡近 ꎬ 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艺术妙境ꎮ 综合来看ꎬ 格 意 趣 是高启诗论主张的三个主要元素ꎬ 其中 格 在技艺层面为诗歌 确立方向ꎬ 主要以唐诗各体为主ꎬ 视为骨骼ꎻ 意 在内容上对诗歌进行填充ꎬ 主要为真实情感的流 露ꎬ 视为血肉ꎻ 趣 则是表现层面上要达成的超越普通凡近的审美效果ꎬ 实现审美趣味与个体精神 完美结合的妙境ꎬ 主要为抒写情性ꎮ 同时ꎬ 随事摹拟 是诗人在精确掌握了各体诗歌的创作风格和 内在精髓之后ꎬ 在表现层面做到信手拈来的精确阐释ꎮ 高启通过在诗歌技艺层面的钻研ꎬ 实现了由技 艺层面向情性表现层面的质的提升ꎬ 这是他超越同时期其他诗人的重要因素ꎮ ( 二) 承上: 由技艺转向情性 高启强调诗歌创作应由技艺主导转向情感的自由表现为主导ꎬ 即通过对技艺的熟练掌握ꎬ 达到融 会于心的个体情性的自由抒发ꎬ 或不可言传的妙境ꎮ 情感表现层面的准确把握是基于技艺的纯熟运 用ꎬ 这与严羽的诗论主张 妙悟 熟参 有相似之处ꎬ 但又超越了严羽ꎮ 严羽 «沧浪诗话» 曾提及: ①②③ 高启: «凫藻集» 卷二ꎬ 见 «高青丘集»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885 885 885 页ꎮ ④⑦ 高启: «高青丘集» 附录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993 979 页ꎮ ⑤ 汪端: «明三十家诗选初集 凡例» ꎬ 蕴兰吟馆清同治刻本ꎮ ⑥ 高启: «凫藻集» 卷三 ꎬ 见 «高青丘集»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907 页ꎮ

80 76 2020 年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 入门须正ꎬ 立志须高ꎻ 以汉魏晋盛唐为师ꎬ 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ꎮ 若 自退屈ꎬ 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ꎬ 由立志之不高也ꎮ 行有未至ꎬ 可加工力: 路头一差ꎬ 愈骛 愈远ꎻ 由入门之不正也ꎮ 故曰ꎬ 学其上ꎬ 仅得其中ꎻ 学其中ꎬ 斯为下矣ꎮ 又曰ꎬ 见过于师ꎬ 仅堪 传授ꎻ 见与师齐ꎬ 减师半德也ꎮ 工夫须从上做下ꎬ 不可从下做上ꎮ 先须熟读楚词ꎬ 朝夕讽咏以为 之本ꎻ 及读古诗十九首ꎬ 乐府四篇ꎬ 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ꎬ 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ꎬ 如今 人之治经ꎬ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ꎬ 酝酿胸中ꎬ 久之自然悟入ꎮ 虽学之不至ꎬ 亦不失正路ꎮ 此乃是顶 寧頁上做来ꎬ 谓之向上一路ꎬ 谓之直截根源ꎬ 谓之顿门ꎬ 谓之单刀直入也ꎮ① 高启的 言诗ꎬ 必曰汉 魏 晋 唐 兼师众长 观念与严羽所强调的 入门须正ꎬ 立志须 高 以汉魏晋盛唐为师ꎬ 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向上一路 直截根源 等有相似之处ꎻ 高启 待时至心融ꎬ 浑然自成 的主张又与严羽 皆须熟读 酝酿胸中ꎬ 久之自然悟入 之说相似ꎮ 而 在学古方面ꎬ 高启以情感层面的表现实现了他对严羽的超越ꎮ 高启诗歌所谓拟古ꎬ 即学古ꎬ 除了技艺 层面的学习ꎬ 更注重诗歌的情感表现ꎮ 他对盛唐诗歌的关注ꎬ 主要是注重其自然真挚的情感表现力ꎬ 欣赏盛唐诗人如杜甫通过 道眼前句 反映现实所呈现出的情感张力ꎬ 以及 随事命意ꎬ 遇景得情 ②的自由书写情性的创作态度ꎮ 反观严羽之说ꎬ 是基于技巧的纯熟ꎬ 推崇技艺方面的 一味向上 ꎬ 忽视了对古人诗歌创作内在精神的学习ꎮ 正如郭绍虞所评价的ꎬ 严氏之误ꎬ 正在只从艺术上着眼ꎬ 仅知学古ꎬ 而且要学古人中的高格ꎬ 却不知诗有反映现实的作用ꎬ 时代不同ꎬ 现实不同ꎬ 当然诗的风 格也不会相同ꎬ 门户也不会相同ꎮ 因此ꎬ 沧浪所言ꎬ 无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ꎬ 总不能说是 从顶寧頁 上做出来 ꎮ 因为不从深入生活上着眼ꎬ 那么所谓 向上一路 所谓 直截根源 云云ꎬ 也就变得 全盘落空了ꎮ ③ 从中ꎬ 亦可见高启诗论的深刻ꎮ ( 三) 启下: 矫明初纤弱诗风之弊 元人为诗多学晚唐ꎬ 诗风纤秾寡变ꎬ 顾奎光 «元诗选序» 云: 元诗尤繁富观ꎬ 诸作者多宗温 李ꎬ 间学长吉ꎬ 其病为纤秾 为繁缛ꎮ 元诗矫宋流弊ꎬ 而失于多学晚唐ꎮ ④ 胡应麟亦评元诗 体制音响ꎬ 大都如一ꎮ 其词太绮缛而乏老苍ꎬ 其调过匀整而寡变幻ꎮ ⑤ 面对元诗这一弊端ꎬ 高启 尤患诗道倾靡 ꎬ⑥ 从技艺和表现两个层面提出 兼师众长ꎬ 随事摹拟 格 意 趣 的诗学主张ꎬ 希望 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 ꎬ⑦ 这一诗学主张虽为改革元诗弊端ꎬ 但实质上已暗合了明前 后七子与公安派的复古思潮ꎬ 显示出高启诗论对矫正明初纤弱诗风之弊的启示作用ꎮ 关于明初诗风ꎬ «明史 文苑传序» 云: 明初ꎬ 文学之士承元季虞 柳 黄 吴之后ꎬ 师友讲贯ꎬ 学有本原ꎮ 永 宣以还ꎬ 作者 递兴ꎬ 皆冲融演迤ꎬ 不事钩棘ꎬ 而气体渐弱ꎮ 弘 正之间ꎬ 李东阳出入宋 元ꎬ 溯流唐代ꎬ 擅声 馆阁ꎮ 而李梦阳 何景明倡言复古ꎬ 文自西京ꎬ 诗自中唐而下ꎬ 一切吐弃ꎬ 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 之ꎮ 明之诗文ꎬ 于斯一变ꎮ⑧ 入明后ꎬ 为了改变明初台阁体的纤弱诗风ꎬ 前后七子提出了 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 之说ꎬ 提 倡从格调的角度来模拟学习汉魏晋唐的诗作ꎮ 但之后的公安派则从情感表现的角度出发ꎬ 反对模拟ꎬ 认为写作应该以抒写真实性情为指导ꎮ 从 «明史 文苑传序» 看ꎬ 以李东阳为代表的 茶陵诗派 ꎬ ①③ 郭绍虞: «沧浪诗话校释» ꎬ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ꎬ 1983 年ꎬ 第 1 6 页ꎮ ②⑥ 高启: «高青丘集» 附录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997 981 页ꎮ ④ 顾嗣立: «元诗选» 卷首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2002 年ꎮ ⑤ 胡应麟: «诗薮 外编» 卷六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58 年ꎬ 第 230 页ꎮ ⑦ 高启: «凫藻集» 卷二 ꎬ 见 «高青丘集»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885 页ꎮ ⑧ 张廷玉等: «明史» 卷二八五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2012 年ꎬ 第 7307 页ꎮ

81 第1期 李茜茜 : 元末明初吴中文学的诗歌宗尚 77 以李梦阳 何景明为首的 前七子 等所倡导的复古运动对于改变明初台阁体所造成的 气体渐弱 的诗坛局面是起到一定作用的ꎮ 但明初渐弱的诗坛局面并非突如其来ꎬ 台阁体的盛行亦非造成明初诗 坛渐弱的主要因素ꎬ 元中期以来歌功颂德 粉饰太平的诗风早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诗歌抒写真实情 性的功能ꎮ 高启为了改变元季诗坛毫无生气 貌似 雅正 的现象而提出相应的诗论主张ꎬ 说明了 他是较早意识到这一问题的诗人ꎮ 因此ꎬ 对于气体渐弱的诗坛格局的改变ꎬ 并非仅始于明初李东阳ꎬ 更应上溯至由元至明的高启ꎮ 正如相关学者评高启对元末诗坛的贡献: 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ꎬ 而返 之于古ꎬ 启实为有力ꎮ ① 又如顾起纶 «国雅品» 所云: 高侍郎季迪始变元季之体ꎬ 首倡明初之音ꎮ 发端沉郁ꎬ 入趣幽远ꎬ 得风人激刺微旨 足以嗣响盛唐ꎮ ②指出高启 首倡明初之音 的功绩ꎮ 值得注意的是ꎬ 同样是为了改变明初 台阁体 诗所造成的 雍容典雅 诗风和贫乏虚伪的本 质内容ꎬ 茶陵派 和 前七子 都提出了复古的主张ꎬ 以及具体学古的办法ꎮ 如李东阳言 古诗与 律不同体ꎬ 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 长篇中须有节奏ꎬ 有操ꎬ 有纵ꎬ 有正ꎬ 有变ꎮ 若平铺稳布ꎬ 虽多 无益 ꎮ③ 而李梦阳的学古办法ꎬ 拘泥于严格模仿前人的创作法则ꎬ 如何景明评云: 追昔为诗ꎬ 空同 子刻意古范ꎬ 铸形宿模ꎬ 而独守尺寸ꎮ ④ 与之相较而言ꎬ 高启的诗学主张更加灵活 丰富ꎬ 除了技 艺的严格研习ꎬ 更追求诗歌情感和妙境的准确表现ꎻ 其诗作注意将诗歌的体式与情感 韵律与抒情相 结合ꎬ 以较强的个人风格ꎬ 消除了对前人的模仿痕迹ꎬ 增强了情感表现空间ꎬ 遂令唐诗风格成为其个 人创作风格的一部分ꎮ 正如郭绍虞评价高启与前后七子的区别: 周传为 «谢晋兰庭集序» 论及高氏 诗ꎬ 称其: 言选则入于汉 魏ꎬ 言律则入于唐ꎬ 音响格调宛然相合ꎬ 而意趣或有过之 ( «兰庭集卷 首» ) ꎬ 即因格调 性灵同时兼顾之故ꎮ 后来李 何 李 王与公安 竟陵ꎬ 互相水火ꎬ 即因各据一 端ꎬ 不能全备诗道ꎬ 于是成抵牾了ꎮ 他则不欲如此ꎬ 故以多师为师ꎬ 他于 «独庵集序» 中再说: 渊 明之善旷ꎬ 免夫偏执之弊矣ꎮ 这即是后来前 后七子的见解ꎬ 不过前 后七子ꎬ 心胸较狭ꎬ 宗 主单纯ꎬ 不免有誉此诋彼之习ꎬ 而且仅事摹拟ꎬ 不曾做到 时至心融 浑然自成 的境地ꎬ 所以又 有生吞活剥之诮ꎮ ⑤ 三 由元入明: 从抒写情性到歌功颂德 如前所述ꎬ 北郭文人群宗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改变元末诗坛颓势ꎬ 并借以抒写个人内心的真实情 感ꎮ 随着朝代更替ꎬ 北郭文人群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ꎬ 从中折射出他们怎样的诗学理念和精 神境遇? 我们不妨从入明前 入明后两个时期来分析这些问题ꎮ ( 一) 入明前ꎬ 以表现个性与情感的审美体验为主 元末张吴政权时期ꎬ 吴中地区基本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ꎮ 这一时期绝大多数的北郭文人并未感受 到严苛的政治压力ꎬ 选择了忧游闲适 以作诗为乐的生活ꎮ 高启曾述及当时悠游酬唱生活: 余以无 事ꎬ 朝夕诸君间ꎬ 或辩理诘义以资其学ꎬ 或赓歌酬诗以通其志ꎬ 或鼓琴瑟以宣堙滞之怀ꎬ 或陈几筵以 合宴乐之好ꎻ 虽遭丧乱之方殷ꎬ 处隐约之既久ꎬ 而忧游怡愉ꎬ 莫不自有所得也ꎮ ⑥ 又如王彝所云: 至正间ꎬ 余被围吴之北郭 是时ꎬ 余所居鹤市ꎬ 聚首辄啜茗坐树下ꎬ 哦诗论文以为乐ꎬ 顾虽祸 ① 纪昀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一百六十九ꎬ 集部二十二别集类二十二ꎬ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ꎬ 2000 年ꎮ ②③ 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83 年ꎬ 第 1090 1091 1369ꎬ 1373 页ꎮ ④ 何景明: «何大复集» 卷三十二 ꎬ 见 «中州文献丛书» ꎬ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ꎬ 1989 年ꎬ 第 575 页ꎮ ⑤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ꎬ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ꎬ 2008 年ꎬ 第 374 页ꎮ ⑥ 高启: «凫藻集» 卷二ꎬ 见 «高青丘集»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871 页ꎮ

82 78 2020 年 福 死生 荣悴之机乎其前ꎬ 亦有所不问者ꎮ ① 北郭文人们虽身处乱世ꎬ 仍致力于追求逍遥自适 超逸自然的艺术境界ꎬ 并不专意为诗ꎬ 并以为须 国风之作ꎬ 发于性情之不能已 ꎮ② 崇尚 凡可以 感心而动目者ꎬ 一发于诗 ꎮ② 在这一时期ꎬ 北郭文人们致力于在诗作中表现个性ꎬ 注重在精神层面获得情性自适的欢愉体验ꎬ 在感情层面获得审美体验ꎮ 如杨基有 习静自无营ꎬ 何妨处嚣寂 ③ 都将旧游梦ꎬ 一笑野沤边 ④ꎬ 张羽有 浮生闲是宝ꎬ 何必望为官 ⑤ 人生适意在杯酒ꎬ 万事浮云亦何有 ⑥ 等ꎬ 皆寄寓了诗人强 烈的个体情感ꎮ 他们的创作过程毫无功利目的ꎬ 他们的诗作亦受到王世贞的激赏ꎮ 相较前后七子在诗 歌创作方面偏重于技巧的复古摹拟ꎬ 王世贞在晚年参与了后七子复古运动ꎬ 是 后七子 中最注重 在诗作中表现个性和情感的诗人ꎬ 其创作旨趣与北郭文人们较为接近ꎮ 正因此ꎬ 王世贞曾评高启云: 当是时ꎬ 诗名家者ꎬ 无过刘诚意伯温 高太史季迪 袁侍御可师ꎮ ⑦ 又云: 季迪才情有余ꎬ 使生 弘正李何间ꎬ 绝尘破的ꎬ 未知鹿死谁手ꎮ ⑧ 其 «艺苑卮言» 收录大量北郭文人的诗作ꎬ 其中仅七律 高启之诗有 7 首ꎬ 杨基之诗有 3 首ꎬ 徐贲之诗有 2 首ꎬ 唐肃之诗有 3 首ꎬ 姚广孝之诗有 1 首ꎬ 陈汝言 之诗有 1 首ꎮ 至正二十六年 (1366) ꎬ 朱元璋对张士诚发动大规模的讨伐战争ꎬ 是年八月ꎬ 徐达 常遇春率二 十万大军讨伐张士诚ꎻ 十一月ꎬ 朱元璋先后占领了湖州 杭州 绍兴等地ꎬ 张吴政权风雨飘摇ꎬ 但此 时吴中地区北郭文人群的雅集活动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ꎮ 山雨欲来风满楼所带来的沉重压迫感使 他们一方面不得不努力摆脱现实的忧伤与沉重ꎬ 极尽欢乐游赏之乐趣ꎬ 试图实现精神上的自适ꎻ 另一 方面ꎬ 他们又忍不住在诗歌中真切地反映出当时的吴中民生ꎮ 如高启 去年筑城卒ꎬ 霜压城下骨ꎮ 今年筑城人ꎬ 汗洒城下尘 ⑨ 表现出对张士诚筑城的控诉ꎻ 关山几处未解兵ꎬ 击柝不寐愁丁男ꎮ 南 ꎬ 不仅写出吴中百姓的生活 邻歌舞北邻哭ꎬ 月虽同照异苦甘ꎬ 何人为我挥天戈ꎬ 乾坤多难俱平戡 困境ꎬ 亦将视野扩大至吴中以北更广大的地区ꎮ 此外ꎬ 释道衍 谯橹年来战血干ꎬ 烟花犹自半凋 ꎬ 书写了元末战事的残忍悲壮ꎮ 诸如此类大胆真实地反映现实 自由地抒写情感的诗作在当时 残 还有很多ꎬ 表现他们对世事的关切 对现实民生疾苦的人文关照ꎮ ( 二) 入明后ꎬ 意图顺应时局 时有歌功颂德之作 入明后ꎬ 中国社会形势发生急剧变化ꎮ 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ꎬ 即思想统治大大加强ꎬ 程朱理学被 强制推行ꎬ 知识分子或被控制ꎬ 或被杀害ꎬ 元末自由意识形态就此结束ꎮ 基于明初的政治背景ꎬ 文人 们为了自保ꎬ 或在文学创作方面强调文以载道ꎬ 文学的实用功能被大大加强ꎬ 表现功能逐渐萎缩ꎻ 或 难以抗拒自上而下的王命ꎬ 为顺应时局ꎬ 其诗作更多地涉及歌功颂德的题材ꎬ 吴中诗歌崇尚个性与情 感表现的特点渐趋衰歇ꎮ 首先ꎬ 在诗学主张方面ꎬ 北郭文人之一的王彝提出 文妖说 和 节情说 ꎮ 这是与北郭文人们 一直以来所提倡的宗唐观念相悖离的ꎮ 王彝一直以来与北郭其他文人交往密切ꎬ 检视王彝的诗作可以 ① 王彝: «王常宗集» 卷二 ꎬ 见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 1229 册ꎬ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ꎬ 1986 年ꎮ ②② 高启: «凫藻集» 卷三 ꎬ 见 «高青丘集»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906 893 页ꎮ ③ 杨基: «眉庵集» 卷一ꎬ 成都: 巴蜀书社ꎬ 2005 年ꎬ 第 12 页ꎮ ④ 杨基: «眉庵集» 卷七ꎬ 成都: 巴蜀书社ꎬ 2005 年ꎬ 第 155 页ꎮ ⑤ 张羽: «静居集» 卷四 ꎬ 见 «四部丛刊三编» 集部ꎬ 上海: 上海商务印书馆ꎬ 1936 年ꎮ ⑥ 张羽: «静居集» 卷三 ꎬ 见 «四部丛刊三编» 集部ꎬ 上海: 上海商务印书馆ꎬ 1936 年ꎮ ⑦ 罗仲鼎: «艺苑卮言校注» 前言ꎬ 济南: 齐鲁书社ꎬ 1992 年ꎬ 第 19 页ꎮ ⑧ 许学夷: «诗源辨体 后集纂要» 卷二ꎬ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ꎬ 1987 年ꎬ 第 398 页ꎮ ⑨ 高启: «高青丘集» 卷一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59 页ꎮ 高启: «高青丘集» 卷八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316 317 页ꎮ 姚广孝: «逃虚子诗集» 卷七 ꎬ 见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集部第 28 册ꎬ 济南: 齐鲁书社ꎬ 1997 年ꎬ 第 53 页ꎮ

83 第1期 李茜茜 : 元末明初吴中文学的诗歌宗尚 79 发现ꎬ 他在入明前亦有一些感情真挚 观照现实的诗作ꎬ 如 «登郡城 ( 至正二十六年)» «兵余有 感» «拟古九首» «姑苏台废址» 等ꎬ 反映出战争造成的百姓苦难生活ꎬ 以及家园的破败ꎮ 王彝的 «吴江道上» 亦清新旷远ꎬ 颇有风骨: 斜阳放新霁ꎬ 雨后觉微凉ꎮ 远岫千层碧ꎬ 疏林几叶黄ꎮ 风高 帆饱腹ꎬ 天净雁成行ꎮ 报道松陵近ꎬ 渔村敛暮光ꎮ ① 但在入明之后ꎬ 王彝却提出了与众人截然不同 的诗学主张ꎮ 先看王彝的 文妖说 : 天下之所谓妖者ꎬ 狐而已矣ꎻ 然而ꎬ 文有妖焉ꎬ 又有过于狐者ꎮ 文者道之所在ꎬ 抑曷为 而妖哉? 浙之西有言文者ꎬ 必曰杨先生ꎮ 余观杨之文ꎬ 以淫辞怪语裂仁义ꎬ 反名实ꎬ 浊乱先圣之 道ꎮ 顾乃柔曼倾衍ꎬ 黛绿朱白ꎬ 而狡狯幻化ꎬ 奄焉以自媚ꎬ 是狐而女妇ꎬ 则宜乎世之男子者之惑 之也ꎮ 余故曰会稽杨维桢之文狐也ꎬ 文妖也ꎮ 噫ꎬ 狐之妖至于杀人之身ꎬ 而文之妖往往使后生小 子群趋而竞习焉ꎮ 其足以为斯文祸ꎬ 非浅小ꎮ 文而可妖哉! 然妖固非文也ꎬ 世盖有男子而弗惑 者ꎬ 何忧焉?② 杨维桢是元末吴中地区重要的诗人代表ꎬ 其创造的 铁崖体 是当时诗坛上众多诗人追捧学习 的诗体ꎮ 铁崖体 抒写情性ꎬ 反对雕琢ꎬ 崇尚自然ꎬ 开启了元末明初诗文领域的繁荣局面ꎮ 但王彝 在杨维桢去世后不久ꎬ 即将之斥为 文妖 ꎬ 将其文斥为 狐 ꎮ 再看王彝的 节情说 : 人之有喜怒爱恶哀惧之发者ꎬ 情也ꎮ 言而成章ꎬ 以宣其喜怒爱恶哀惧之情者ꎬ 诗也ꎮ 故情与 诗一也ꎮ 何也? 情者ꎬ 诗之欲言而未言ꎬ 而诗者ꎬ 能言之情也ꎮ 然皆必有其节ꎬ 盖喜而无节ꎬ 则 淫怒而无节ꎬ 则懥哀而无节ꎬ 则伤惧而无节ꎬ 则怛爱而无节ꎬ 则溺恶而无节ꎬ 则乱ꎮ③ 王彝主张情感应该节制而不放纵ꎬ 事实上削弱了诗歌的表现力ꎮ 而王彝本人在诗歌创作方面并没 有取得很高的创作实绩ꎬ 也没有很明确地践行他的理论主张ꎮ 正如后人对他的质疑: 王彝尝诋维桢为 文妖 ꎬ 今观其所传诸集ꎬ 诗歌 乐府ꎬ 出入于卢仝 李贺之间ꎬ 奇奇怪 怪ꎬ 溢为牛鬼蛇神者ꎬ 诚所不免ꎮ 至其文ꎬ 则文从字顺ꎬ 无所谓翦红刻翠以为涂饰ꎬ 聱牙棘口以 为古奥者也ꎮ 观其余句读ꎬ 疑似之处ꎬ 必旁注一句字ꎬ 使读者无所岐误ꎬ 此其故为险僻欲使人读 不可解者哉?④ 王士禛亦评其诗云: 歌行拟李贺 温庭筠ꎬ 殊堕恶道ꎬ 余体亦不能佳ꎬ 安能与高启 杨基颉颃上下乎?⑤ 由此可见ꎬ 文妖说 节情说 极可能是王彝为了顺应新明政局需要而主动作出的改变ꎬ 是王 彝面对北郭文人们所共同遭遇的精神困境的试图突围ꎮ 其次ꎬ 在诗歌创作方面ꎬ 朱明王朝建立后ꎬ 高启 杨基 张羽等北郭文人难以抗拒自上而下的王 命ꎬ 其诗作更多地涉及歌功颂德的题材ꎬ 明显有别于以往以盛唐为宗 着重表现自然真挚情感的特 点ꎮ 如钱塘施辉受朝廷征召修太庙乐器ꎬ 高启为之饯行所作的序文明显为顺应时局的庙堂之语: 今 国家承大乱之后ꎬ 纪纲纵弛ꎬ 凡百年所行之法ꎬ 其久而弊若此器者亦多矣ꎬ 苟得大工以修举之ꎬ 则其 感和顺之气ꎬ 格顽蠢之心也何难焉ꎮ ⑥ 又如其 «水云居记» 云: 子今遭逢明时ꎬ 出门即朝廷之上ꎬ ① 王彝: «媯蜼子集» 卷六ꎬ 见台北 国家图书馆藏 明抄本ꎮ ② 王彝: «王常宗集» 卷三 ꎬ 见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 1229 册ꎬ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ꎬ 1986 年ꎮ ③ 王彝: «王常宗集» 卷二 ꎬ 见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 1229 册ꎬ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ꎬ 1986 年ꎮ ④ 杨维桢: «东维子集» 卷首ꎬ 见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 1221 册ꎬ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ꎬ 1986 年ꎮ ⑤ 王士禛: «王士禛全集» ꎬ 济南: 齐鲁书社ꎬ 2007 年ꎬ 第 4551 页ꎮ ⑥ 高启: «凫藻集» 卷二 ꎬ 见 «高青丘集»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874 页ꎮ

84 80 2020 年 其势易达也ꎮ 当奋扬其光英ꎬ 涵泳其德性ꎬ 进用于世ꎬ 使所施有及于人ꎬ 则二物者皆即在子之身ꎬ 无 所往而不与之俱ꎬ 又何求于渺漫杳霭之乡乎? ① 表达了要抓住盛世时局以报效朱明王朝的愿望ꎬ 往 往令人误以为他是怀揣着极大的仕进理想ꎮ 事实上这是以高启为代表的北郭文人群在入明之后寻求自 保的手段ꎬ 他们在诗作中融入对新朝的伟大歌颂ꎬ 以此表示张吴政权下的文人对朱明王朝的臣服ꎬ 来 缓解当权者对吴中文人的警戒与严苛态度ꎮ 从诗文可见ꎬ 明初高启被迫入京修 «元史» ꎬ 他的内心充 满了不安ꎬ 甚至明言王命的不可违背: 胡为此行迈ꎬ 霜露劳局促ꎮ 王事靡敢辞ꎬ 非关徇微禄ꎮ ② 当 他在赴京途中偶遇京城归来的乡友时ꎬ 便迫不及待地打听京师情况: 欲寄故乡言ꎬ 先询上京事ꎮ ③ 在京时他处处如履薄冰: 羁ꎮ ④ 草茅被宠已逾分ꎬ 不才宁免诮与讥ꎮ 海鸟那知享钟鼓ꎬ 野马终惧遭笼 同样ꎬ 杨基在入明后被迁往临濠ꎬ 有 岂徒戚戚儿女态ꎬ 感旧怀古增悲伤 ⑤ꎬ 后又有 «武昌 夜泊怀古» ꎬ 以弥横 殷浩 桓温 虞亮四人的政治经历为鉴ꎬ 表达了希望远离政坛的态度ꎮ 此外ꎬ 北郭文人们在入明后的结局亦令人不胜唏嘘ꎮ 高启因替魏观重新修葺的知府衙门撰写 «上梁文» 而被牵连腰斩ꎻ 王彝于洪武初与高启一同坐魏观事死ꎻ 杨基于洪武元年 ( 1368) 被迁临 濠ꎬ 后又被迁大梁ꎬ 洪武七年 (1374) 出为山西按察副使ꎬ 后 被谗夺官ꎬ 谪输作ꎬ 竟卒于工所 ⑥ꎻ 徐贲因对部队少犒劳而被控告ꎬ 下狱死ꎻ 张羽在被流放岭南的半途中被召回ꎬ 因畏惧严惩ꎬ 投水而 死ꎻ 申屠衡于洪武三年 (1370) 被授为翰林院修撰ꎬ 后因病免职而谪临濠ꎻ 唐肃于洪武初谪临濠ꎻ 王行于洪武末坐蓝玉党死ꎮ 这些ꎬ 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政治生存环境的严苛ꎬ 及新朝政治压力之下北郭 文人的精神困境ꎮ 四 结语 要之ꎬ 元末明初北郭文人的诗歌创作普遍存在宗唐倾向ꎬ 他们为了改变元末以来的诗歌颓势ꎬ 以 唐诗作为取法对象ꎬ 重视唐诗真实 自由地抒写情性的特点ꎮ 他们的诗歌创作宗尚于无意识中与明代 力图恢复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明复古运动相吻合ꎬ 一定意义上显示出明复古运动的发生是早在元末时 已潜在的趋势ꎮ 高启作为北郭文人中唯一有诗论文章行世的诗人ꎬ 他的诗论主张 格 意 趣 和 兼师众长 随事摹拟 从技艺和表现两个层面实现了诗歌情性的自由准确地抒发ꎬ 更加贴近了北郭文人群所宗 尚的唐诗ꎮ 同时ꎬ 其诗论主张向上与严羽的 妙悟 熟参 有相似之处ꎬ 但表现层面情性的自由 准确表达超越了严羽ꎻ 向下则原本是为了改革元诗弊端而提出ꎬ 却暗合了明前后七子与公安派的复古 思潮ꎬ 预示了明复古运动发生的必然ꎬ 在情感表现方面甚至更胜一筹ꎮ 尽管北郭文人们的诗论主张是顺应文学发展需求ꎬ 且具有一定的超越性ꎬ 但新朝的政治压力迫使 他们不得不由自由抒写情性转向歌功颂德ꎮ 入明之后ꎬ 北郭文人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发生明显转变ꎮ 或表现出由于政治压力而产生的惶恐和不安 疏离政治之愿望ꎬ 或史无前例地歌颂 附和着新朝ꎬ 甚 而将抨击的刀口直接转向曾备受推崇的前辈ꎮ 加之他们最后悲惨的人生结局ꎬ 皆反映出他们彼时所遭 遇的精神困境是十分巨大的ꎮ 然而ꎬ 北郭文人们在诗歌宗尚方面的探索绝非毫无意义ꎬ 在探索宗唐诗 径方面ꎬ 他们对于前人和后人的超越ꎬ 实为明代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ꎮ ( 责任编辑: 林春香) ① 高启: «凫藻集» 卷一 ꎬ 见 «高青丘集»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860 页ꎮ ② 高启: «高青丘集» 卷七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275 页ꎮ ③ 高启: «高青丘集» 卷十六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696 页ꎮ ④ 高启: «高青丘集» 卷九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390 页ꎮ ⑤ 杨基: «眉庵集» 卷二ꎬ 成都: 巴蜀书社ꎬ 2005 年ꎬ 第 72 页ꎮ ⑥ 张廷玉等: «明史» 卷二八五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74 年ꎬ 第 7328 页ꎮ

85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10 梁章钜 «制义丛话» 的理论 探索与实践困境 黄淑芬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ꎬ 北京 100875) 摘 要: 梁章钜编纂的 «制义丛话» 是救正嘉 道间制义之弊的用世之作ꎬ 他试图从正文体与正人心 两方面入手ꎬ 引导士子回归制义本原ꎬ 而展开了系统的理论探索ꎮ 当时救正制义之弊的社会语境正面临着 正文体的消颓与正人心的缺席问题ꎬ 梁章钜的理论建构弥补了这一不足ꎬ 从而拥有较强的救弊潜力ꎮ 但在 现实层面ꎬ 却遭遇了实践的困境ꎮ 原因在于ꎬ 在制义之道分裂的格局下ꎬ 一方面ꎬ 社会现实环境排斥回归 制义本原ꎬ 另一方面ꎬ «制义丛话» 精英式的理论表达路径难以被社会尤其是下层士子所接受ꎮ 关键词: 梁章钜ꎻ «制义丛话» ꎻ 理论ꎻ 实践ꎻ 制义之弊 中图分类号: I207 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081 10 梁章钜 ( 1775 1849) ꎬ 福建长乐人ꎬ 官至江苏巡抚ꎮ 他编纂的 «制义丛话» 是一部 述而有 作 的辑录式八股文文评专书ꎮ 当代学者极为欣赏它的系统性 ① ꎬ 视其为研讨明清制义或科举制度 的 需 家置一编 的重要文献ꎬ 而它本身的理论内涵与价值仍有待进一步发现ꎮ 需特加说明的是ꎬ «制义丛话» 虽然主要是他人言论的辑录 ② ꎬ 但仍可视作为梁章钜个人的理论 思考ꎬ 因为以材料 代言 本就是他理想的 惯用的著述方式ꎮ 他素负著述立言之志 ③ ꎬ 其立言不朽 的途径乃是以详实确切的材料摘录ꎬ 来传达理念ꎬ 考辨论证ꎬ 用世警俗: 要足资考据ꎬ 备劝惩ꎬ 砭 俗情ꎬ 助谈剧ꎬ 故虽历千百年而莫之或废也ꎮ ④ 他以材料代言ꎬ 故而极少自撰文字ꎬ 即便是随笔著 作ꎬ 也多是摘引他人论述ꎮ 梁章钜自叙 «制义丛话» 之成书曰: 日月既积ꎬ 笺记滋多ꎮ ⑤ 是其日常 心得材料的剪裁积累ꎬ 与他的思想应是高度一致的ꎮ⑥ 其实ꎬ «制义丛话» 一书承载着梁章钜有意识的理论探索ꎬ 是为救正制义之弊而展开的社会 文 收稿日期: 2018 05 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文献集成 (14ZDB066) ꎮ 作者简介: 黄淑芬ꎬ 女ꎬ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ꎮ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ꎮ ① 例如ꎬ 何满子赞许它 俨然是制艺史的长编 ꎬ 孔庆茂认定 真正对八股文作系统论述的ꎬ 只有清代梁章钜的 «制义丛话» 而已 ꎮ 分别参见梁章钜著 陈居渊校点: «制艺丛话 试律丛话» 序ꎬ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ꎬ 2001 年ꎬ 第 5 页ꎻ 孔庆茂: «八股文 史» ꎬ 南京: 凤凰出版社ꎬ 2008 年ꎬ 第 441 页ꎮ ② 其中也有一部分文话系梁章钜自撰ꎬ 另有一部分文话加了按语ꎬ 是辑而有述的ꎮ ③ 梁章钜在 «已刻未刻书目» 中自述道: 余髫龄即慕著书之名 太史王雁汀为梁章钜撰七十寿序ꎬ 说他 生平无他嗜 好ꎬ 以著述为性命 ꎮ 参见梁章钜: «归田琐记» 卷六 卷二ꎬ 道光二十五年刻本ꎮ ④ 梁章钜: «归田琐记» 卷一ꎬ 道光二十五年刻本ꎮ ⑤ 梁章钜: «制义丛话» 例言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1a 页ꎮ ⑥ 事实上ꎬ «制义丛话» 中的理论倾向确实与梁章钜 «退庵随笔» «浪迹丛谈» «归田琐记» 等著作中的个人论述相一致ꎮ

86 82 2020 年 化干预活动ꎮ 那么ꎬ 梁章钜展开了怎样的理论探索? 在当时制义文化的社会坐标系中处在什么位置? 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是否符合其理论预期? 本文拟对此进行深入研讨ꎬ 力图揭示这些问题背后关联着 的嘉 道年间科举社会与梁章钜个人文化心理等复杂的因素ꎬ 从而重新审视 «制义丛话» 一书独特 的理论价值 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ꎮ 一 回归制义本原: «制义丛话» 的理论探索 梁章钜是一位颇具社会文化担当的精英士大夫ꎬ 他始终关心制义的学习与写作ꎬ 以转移文风为己 任 ①ꎮ «制义丛话» 便是此种思想背景下的用世之作ꎬ 朱珔在 «制义丛话 序» 中指出 长乐梁茝林 中丞急思救正ꎬ 爰有 «制义丛话» 之辑 ②ꎻ 梁章钜在 «制义丛话» 之姊妹篇 «试律丛话» 中也指出 二书 皆为举业家导源溯流ꎬ 为村学究发聋振聩也 ③ꎬ 可见其目的乃是救正制义之弊ꎮ «制义丛话» 关注的制义弊端有二ꎮ 一是剽窃抄袭之弊ꎮ 士子们考前猜题 拟题ꎬ 背诵往期 行 卷 社稿及岁科试文 ④ꎬ 入场誊抄ꎬ 妄图诡遇ꎮ 二是文风不正之弊ꎮ 随着考据之风盛行ꎬ 嘉庆中叶 文体诡异ꎬ 士子往往挦撦僻书字句以炫新奇ꎬ 而不顾理法 ⑤ꎮ 后来此风渐息ꎬ 但缺少了引经据典的 书卷气ꎬ 文风更趋浮靡衰弱ꎮ 至道光中ꎬ 士子们争先效仿尤侗 王广心之文ꎬ 运用故实往往换字缩 脚ꎬ 几于唐人 鶠阖虬龙户 之涩体ꎬ 费人猜想ꎬ 究其义ꎬ 实为肤浅 ⑥ ꎻ 又 有所谓 且夫调 者ꎬ 每于提比之后或末比之前ꎬ 突用 且夫 二字以振其势ꎬ 并不必关顾前后语脉 ⑦ ꎮ 两种弊端多 见于下层制义群体ꎮ 实质上ꎬ 上述弊端都是偏离制义本原的逐末舍本之弊ꎬ 制义 行之既久ꎬ 习尚渐替ꎬ 士子猎其 末而忘其本 ⑧ꎮ 那么ꎬ 制义本原是什么呢? 制义首先是一种文体ꎬ 在这一层面上ꎬ 制义本原是 代 圣贤立言 ꎬ 即 于圣贤义理融会贯通ꎬ 而 又 参 之 经 史 子 集 以 发 其 光 华ꎬ 范 之 规 矩 准 绳 以 密 其 法 律 ⑨ꎻ 制义又是一种取士途径ꎬ 在这一层面上ꎬ 制义本原是 以圣贤之学坐言起行 ⑩ ꎬ 养成通达政 体的经济器识ꎬ 形诸制义写作ꎬ 为朝廷所取ꎮ 前者关乎文体ꎬ 后者关乎人心ꎬ 制义本原就是要求士子 由内而外地与圣贤为一ꎮ 有鉴于此ꎬ 要救正制义之弊ꎬ 就要回归制义本原ꎻ 而回归制义本原ꎬ 就要兼 顾正文体与正人心ꎮ 由此出发ꎬ «制义丛话» 的理论探索表现在三个方面ꎮ ( 一) 彰明 清真雅正 的制义标准并格外推重 义理 的核心地位 清真雅正 是清朝官方的衡文标准ꎬ 雍正十年ꎬ 始奉特旨ꎬ 晓谕考官ꎬ 所拔之文ꎬ 务令清真 ꎬ 此后便成为终其一朝不容违犯的制义极则ꎮ 方苞阐释其内涵曰: 文之清真者ꎬ 雅正ꎬ 理法兼备 ꎬ 实质上 惟其理之是而已 文之古雅者ꎬ 惟其辞之是而已 而依于理以达其词者ꎬ 则存乎气 是理醇与词达的统一ꎬ 是理 法 辞 气的统一ꎮ 对于这一准则ꎬ 梁章钜非常认同ꎬ 他说: 是 清 ① «制义丛话» 载: 余为浦城书院山长ꎬ 浦士作文ꎬ 率以清空相尚ꎬ 而不甚讲究读书ꎬ 自余以书卷倡导诸生ꎬ 渐有信从者ꎬ 文风为之一变ꎮ (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十七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6a 页ꎮ) 嘉庆初 举业家学方望溪ꎬ 实自余唱其端ꎬ 风气 为之一变ꎮ (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二十一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7a 7b 页ꎮ) 郭韶溪曾指出ꎬ 他年福州城中ꎬ 继吾师 ( 郑光策) 而主持文事者ꎬ 必茝林 ( 章钜字) 也 (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十九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4b 页ꎮ) ꎮ ②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序言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1b 页ꎮ ③ 陈水云 陈晓红校注: «梁章钜科举文献二种校注» ꎬ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541 页ꎮ ④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六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9a 页ꎮ ⑤⑥⑦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二十四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5b 6b 7a 页ꎮ ⑧ 陈用光: «太乙舟文集» 卷六 «重订姚先生四书文选» ꎬ 道光二十三年孝友堂刻本ꎮ ⑨⑩ 王炜编校: «清实录 科举史料汇编» ꎬ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282 658 页ꎮ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一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3b 页ꎮ 方苞编ꎬ 王同舟 李澜校注: «钦定四书文校注 原书凡例» ꎬ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1 页ꎮ

87 第1期 黄淑芬: 梁章钜 «制义丛话» 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困境 83 真雅正 四字ꎬ 代圣贤立言者非此不可ꎬ 宜乎圣训相承ꎬ 规重矩袭ꎬ 永为艺林之矩矱 制义之准绳 矣ꎮ ① 在 «制义丛话» 中ꎬ 梁章钜大体上是沿着官方定义阐发 清真雅正 的内涵和地位的ꎮ 在卷一 卷二的总论部分ꎬ 梁章钜大谈制义宗旨ꎬ 其实不外乎 清真雅正 四字ꎬ 以此先声夺人ꎬ 宣示艺林ꎮ 卷十 卷十一专录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制义ꎬ 梁章钜在 例言 中说: 国朝自康熙以逮今兹ꎬ 中间制 义流派不无小异ꎬ 而清真雅正之轨则屡变而不离其宗 要使学者各随其性之所近而得所取资ꎮ ② 选录风格不同ꎬ 但俱是符合 清真雅正 之轨的名篇俊句ꎬ 以供后学取资ꎮ 非但如此ꎬ 梁章钜选录 的明朝制义亦是符合这一标准的ꎬ 尽管当时并无 清真雅正 的倡导ꎮ 如卷五评嘉靖间许孚远 肫 肫其仁 文的文话云: 此文则清切纯懿ꎬ 中边倶澈ꎬ 所谓理熟则词自快ꎬ 非浅学所可几也ꎮ ③ 值得注意的是ꎬ 梁章钜并非在简单地 代朝廷立言 ꎬ 更有自己回归制义本原的用意ꎮ 基于此ꎬ 他在阐发 清真雅正 之旨时ꎬ 有时与朝廷意旨略有龃龉ꎬ 最主要的表现为凸显其中 义理 的核 心地位ꎮ 他借 «四库全书总目» 之言指出: 立法之初ꎬ 惟以明理为主ꎬ 不以修词相尚 ④ꎮ 制义的 根本是 代圣贤立言 ꎬ 传达圣经贤传中的义理ꎬ 明理 自然是核心ꎬ 尽管清廷强调的是 理醇 与 词达 缺一不可ꎮ «制义丛话» 反复引录相关文话表达这一倾向ꎮ 例如卷十引王汝骧之言曰: 愚尝论文章之胜三 端而已ꎬ 名手之文率以趣胜ꎬ 大家之文则以意胜ꎬ 至以理胜而品斯极矣ꎮ ⑤ 将以义理取胜的文章看 做制义中的极品ꎮ 对于那些发明义理正大醇确 醒豁精透的制义作品ꎬ 梁章钜津津乐道ꎬ 尝试探及 精于理 的极限ꎬ 例如卷九评李光地 君子远庖厨 文曰: 见 未见 之精义ꎬ 尽于此 矣ꎮ ⑥ 此等文话占据了不小的篇幅ꎮ 为了表示对 理 的推重ꎬ 梁章钜甚至有些排斥 词 上的追 求ꎬ 而欣赏 枯淡之美 : 外膏内枯ꎬ 文之下也ꎻ 外枯内膏ꎬ 文之上也 ⑦ꎮ 此外ꎬ 梁章钜还安排了长达三卷的篇幅来辑录 背朱注 的制义ꎬ 即 与 «章句» «集句» 两 歧而转与古注相符 于古书有证 ⑧ 的作品ꎬ 认为只要 意在尊经ꎬ 不妨与注义别出 ⑨ꎬ 以经证 经ꎬ 故不嫌其背注 ⑩ ꎬ 一切都让位于圣贤义理的真实ꎮ ( 二) 在知正变的格局中构建制义源流ꎬ 溯其源而导其轨 清末小说 «孽海花» 第三回中诸人谈论制义ꎬ 珏斋说道: 我记得道光间ꎬ 梁章钜仿诗话的例ꎬ 可见在后人眼中ꎬ 极其翔实地构建制 做过一部 «制义丛话» ꎬ 把制义的源流派别ꎬ 叙述得极翔实ꎮ 义的源流体系ꎬ 是 «制义丛话» 的突出成就ꎬ 而这也正是梁章钜的理论探索成果之一ꎮ 为什么要追源溯流? 这与救正制义之弊有何关系? 杨文荪 «制义丛话 序» 道出了其中关键: 窃尝怪当世之士ꎬ 童而习之ꎬ 弋科名ꎬ 跻膴仕ꎬ 及询以制义之源流正变 盛衰升降ꎬ 则茫然不知所 云ꎬ 又何论根柢经史 通达古今耶? 然欲明乎源流正变 盛衰升降之故ꎬ 非荟萃群言ꎬ 勒为一书ꎬ 无 士子不知 制义之源流正变 盛衰升降 ꎬ 自然不知何为制义正体ꎬ 而驰逐眼 由溯其源而导其轨ꎮ ①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一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4a 页ꎮ ② 梁章钜: «制义丛话» 例言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2b 页ꎮ ③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五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5a 页ꎮ ④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一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1a 页ꎮ ⑤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十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14b 页ꎮ ⑥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九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4a 页ꎮ ⑦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六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5b 页ꎮ ⑧ 梁章钜: «制义丛话» 例言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3a 页ꎮ 其中ꎬ 集句 当为 集注 ꎬ 此版本刻印有误或原文有误ꎮ ⑨⑩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十四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4a 6a 页ꎮ 曾朴: «孽海花»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59 年ꎬ 第 16 页ꎮ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序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3b 页ꎮ

88 84 2020 年 前的世俗制义风气ꎮ 所以ꎬ 救正制义之弊ꎬ 明示 清真雅正 的核心标准还不够ꎬ 还要把制义的升 降变化揭示出来ꎬ 进而把制义正宗与变体分辨明白ꎬ 使士子从 正 弃 变 ꎬ 由衷认同并秉持 清 真雅正 的标准ꎮ 而梁章钜要做到这一点ꎬ 就必须 荟萃群言ꎬ 勒为一书 ꎬ 编纂 «制义丛话» ꎮ 在追源溯流上ꎬ 梁章钜独特的理论建树有二: 一是构建了一个鲜活 立体的制义源流脉络ꎮ 以往 的制义选本要么按时间顺序载录文本而源流线索不明ꎬ 要么直接陈说制义源流而生硬 抽象ꎬ 梁章钜 则是将制义社会中的作品 人物及其性情 作法 流派 情事经历 异闻轶事 功令格式等现实生态 统统呈现出来ꎬ 明宗旨ꎬ 纪遇合ꎬ 别体裁ꎬ 考典制ꎬ 参稽史传ꎬ 旁及轶事ꎬ 与夫诸家之名篇隽句ꎬ 无不备载 ①ꎬ 在 知人论世 的古代思维习惯下更生动 更容易被理解ꎮ 二是在追源溯流过程中明示制义正变ꎮ 相比于就源流而论源流ꎬ 梁章钜从救弊出发ꎬ 以制义本原 为准绳ꎬ 在梳理源流的同时注意阐明其中的正变 升降ꎮ 例如梁章钜在摘录明代钱振光 郑声淫 制义后论道: 似此发挥得愈痛快ꎬ 愈还不出理来ꎮ 虽前人极赏之ꎬ 不敢随声附和也ꎮ ② 不仅借其展 示了明末制义辞气丰满ꎬ 义理反被蔽蚀的特点ꎬ 梳理了制义发展源流ꎬ 而且鲜明地表示这种作法是违 背制义本原的ꎬ 是变体ꎮ 梁章钜自觉以 深明流别ꎬ 究极利病 的方式ꎬ 俾学者探厥指归 ③ꎮ ( 三) 倡导 以学古文之精力材料为时文 的制义学习之法ꎬ 替代 以古文为时 文 的制义创作之法 以古文为时文 是明清科举社会的共同话语ꎮ 上至皇帝ꎬ 如乾隆皇帝有谕旨曰: 归有光 黄 淳耀数人ꎬ 皆能以古文为时文ꎬ 至今俱可师法ꎮ ④ 中有肱骨大臣ꎬ 如朱珔言清朝制义发展: 康熙后 益轨于正 以古文为时文ꎬ 允称极则ꎮ ⑤ 下而至普通士人ꎬ 如梁章钜的父亲梁上治言: 世言方望 溪以古文为时文ꎬ 以时文为古文ꎬ 余谓宗伯 ( 韩菼) 以时文 古文合为一手ꎬ 望溪所不逮也ꎮ ⑥ 由上述言论也可清楚地看到ꎬ 以古文为时文 主要指称制义创作ꎬ 且着重强调时文对古文气 脉 文法 言辞 意境等创作手法的借鉴ꎮ 梁章钜在 «制义丛话» 中却基本上没有顺应社会话语去 提倡这一流行的制义作法ꎬ 而是发展了这一理论ꎬ 改换为 以学古文之精力材料为时文 的制义学 习之法ꎬ 希望在创作之前的学习环节就指示士子正确的路径ꎮ 梁章钜提出: 作制艺文能读书穷理ꎬ 一以学古文之精力材料为之ꎬ 未有不工者ꎮ ⑦ 学古文之 精力 ꎬ 指的是在 修齐治平 的儒家正 统逻辑下修养身心ꎬ 直与圣贤为一 ꎻ 学古文之 材料 ꎬ 指的是 代圣贤立言 的古文经典和选 本⑧ꎮ 在读书与修身的过程中穷究圣贤义理ꎬ 时文自然能 工 ꎬ 而这也是回归制义本原 达到 清 真雅正 境界的根本方法ꎮ 梁章钜自觉依此构想辑录文话ꎬ 成为 «制义丛话» 的一大突出特色ꎮ 他对 以学古文之精力材 料为之 的制义学习经验ꎬ 以及由此达到高境界制义水准的大家名作十分偏爱ꎬ 津津乐道ꎮ 例如卷 四录李光地之言曰: 古人之学ꎬ 皆是以心地为本ꎮ 圣人固是以一心涵万理ꎬ 学者亦当涵养其心ꎬ 以 ①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序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3b 页ꎮ ②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六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17b 页ꎮ ③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后序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1a 页ꎮ ④⑥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九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1a 11b 页ꎮ ⑤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序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1a 页ꎮ ⑦ 梁章钜: «退庵随笔» 卷十九ꎬ 道光十六年刻本ꎮ ⑧ 这里特别强调 代圣贤立言 ꎬ 是因为梁章钜对古文材料的认识与时人不同ꎮ 梁章钜指出: 今人于散体文辄名为古文ꎬ 众 口一同ꎬ 其实未考也 ꎬ 并借用老师阮元之语辨之曰: 近代古文名家徒为科名时艺之累ꎬ 于古人之文有益时艺者ꎬ 始竞趋之ꎬ 余尝 取以置之两 «汉书» 中ꎬ 诵之拟之ꎬ 淄渑不能同其味ꎬ 宫徵不能壹其声ꎬ 体气各殊ꎬ 弗可强已ꎮ 参见 «退庵随笔» 卷十九ꎬ 道光十 六年刻本ꎮ

89 第1期 黄淑芬: 梁章钜 «制义丛话» 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困境 85 为穷理之源ꎮ ① 此外ꎬ 梁章钜选录的很多文话在评骘时文的同时ꎬ 也论述作者的人格修养ꎬ 并且指出人与文之间 的关联性 一致性ꎮ 例如卷六中一则论方孟旋制义的文话曰: 忠臣之文多发越ꎬ 孝子之文多深沉ꎮ 读方孟旋文ꎬ 幽奥坚固ꎬ 质而弥文ꎬ 殆有至性存焉ꎮ 其生平少孤养母ꎬ 久困场屋ꎬ 比得一第ꎬ 其年已 晚ꎬ 犹陈情吁请ꎬ 哀毁致丧ꎬ 是终其身皆孝亲之日ꎬ 宜其文之深沉而可诵也ꎮ ② 由其文可见其人ꎬ 又由其人可见其文ꎮ 这类文话表面上演绎的是 言为心声 的文学规律ꎬ 但梁章钜却志不在此ꎬ 而 是在人文一致ꎬ 进而达成高境界制义的反复强调中ꎬ 突显圣贤人格修养的重要ꎬ 论证以学古文之精力 学制义的合理性ꎮ 综上所述ꎬ 梁章钜首先彰明 清真雅正 的制义准绳并尤重义理ꎬ 以此明示制义创作的最高标 准ꎻ 其次建构制义发展源流ꎬ 明示制义正变ꎬ 从而提供了坚持 清真雅正 之准的理由ꎻ 再次提倡 以古文为时文 的实践品格ꎬ 指示士子们达成 清真雅正 标准的路径ꎮ 这是一套非常圆满的理论 建构ꎬ 因为它将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三重逻辑都囊括了进去并且阐发得清清楚楚ꎮ 梁章 钜紧贴制义本原ꎬ 兼顾正文体与正人心两个层面ꎬ 以圣贤之道的纯粹性来发出掷地有声的呼唤ꎮ 二 特定语境: 正文体的消颓与正人心的缺席 «制义丛话» 的理论探索既已明悉ꎬ 那么ꎬ 它在嘉 道间救正制义之弊的社会语境中ꎬ 处在什么 位置? 依据制义社会的构成ꎬ 我们可以经由朝廷 官员 普通读书人三个视角看待这一问题ꎮ 首先ꎬ 从朝廷的视角看ꎬ 嘉 道两朝在救正制义之弊上基本是 不作为 的ꎮ 嘉庆年间ꎬ 士子 们 揣摩时尚ꎬ 往往摭拾 «竹书» «路史» 等文字ꎬ 自炫新奇 ꎬ 大乖文体 ③ꎮ 惑于当时繁盛的考 据风气ꎬ 朝廷起初对这一制义威胁不以为意④ꎮ 以是士子们不断试探制义标准的底线ꎬ 甚至有人在试 卷内 填 用 卦 画 书 写 古 篆 ⑤ꎮ 终 于 在 问 题 愈 演 愈 烈 之 后 的 嘉 庆 十 三 年 ( 1808) 与 十 九 年 (1814) ꎬ 朝廷重提 清真雅正 ꎬ 摒除 奇文僻字 ⑥ ꎬ 重新紧靠制义本原ꎮ 但据现有文字记载ꎬ 嘉 庆一朝厘正文体的努力也仅此两次ꎮ 如果说嘉庆朝尚能 幡然悔悟 ꎬ 道光朝则全无正文体的举措ꎬ 而是致力于 端士习 防弊窦 ꎬ 关注制义之外的科场弊端ꎮ 每到大比前后ꎬ 朝廷所关心的 大臣所申奏的ꎬ 尽是 怀挟 传递及顶 名代倩 等弊⑦ꎬ 并热衷于制定防弊章程⑧ꎮ 对于担当贯彻制义标准重任的司文大臣ꎬ 朝廷也只是晓 谕其公平校阅 不要屈抑士人ꎬ 而并不强调 清真雅正 的衡文标准与转移文风之责ꎮ 实际上ꎬ 嘉庆 道光之前ꎬ 清廷在正文体上本是相当 强悍 的ꎬ 尤其是雍正 乾隆两朝ꎮ⑨ 雍 正首次提出 清真雅正 的衡文标准ꎬ 并且一旦制义弊端出现ꎬ 便极力廓清文体ꎬ 短期内即大见成 乾隆朝尤其注意厘正文体ꎬ 不但继续奉行 清真雅正 之准则 ꎬ 还通过选颁 «钦定四书文» 效ꎮ ①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四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8a 页ꎮ ②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六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6a 页ꎮ ③ 王炜编校: «清实录 科举史料汇编» ꎬ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638 658 页ꎮ ④ 例如嘉庆五年 (1800) ꎬ 给事中王钟健奏厘正文体ꎬ 请旨饬禁抄写 «说文» 内不经见之字而 妄矜新奇 的行为ꎬ 皇帝却不 以为然并将其 交部议处 ꎮ 参见王炜编校: «清实录 科举史料汇编» ꎬ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595 596 页ꎮ ⑤⑥ 王炜编校: «清实录 科举史料汇编» ꎬ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599 658 页ꎮ ⑦ 参见王炜编校: «清实录 科举史料汇编» ꎬ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722 734 735 774 788 页等ꎮ ⑧ 例如道光十一年 (1831) ꎬ 大学士托津等议定整顿场规章程十条ꎻ 道光二十三年 ( 1843) ꎬ 大学士穆彰阿等遵旨议定杜绝科 场积弊章程等ꎮ 参见王炜编校: «清实录 科举史料汇编» ꎬ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729 797 页ꎮ ⑨ 参见张希清 毛佩琦 李世愉主编ꎬ 李世愉 胡平著: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 清代卷下册) ꎬ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ꎬ 2017 年ꎬ 第 401 404 页ꎻ 龚笃清: «八股文百题» ꎬ 长沙: 岳麓书社ꎬ 2010 年ꎬ 第 256 259 页ꎮ 参见龚笃清: «八股文百题» ꎬ 长沙: 岳麓书社ꎬ 2010 年ꎬ 第 258 页ꎮ 参见王炜编校: «清实录 科举史料汇编» ꎬ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220 382 482 488 页ꎮ

90 86 2020 年 严磨勘之制等手段保证其推行ꎮ 所以ꎬ 历时地看ꎬ 嘉庆 道光年间ꎬ 朝廷正文体的能力是急转直下 的ꎬ 这意味着制义发展突然失去了来自上层的加持ꎬ 急需下层的救弊力量来弥补ꎮ 其次ꎬ 从官员的视角看ꎬ 清朝官员多由科目出身ꎬ 又有不少曾任考官 学政ꎬ 执掌文柄ꎬ 在朝廷 正文体消颓之势下ꎬ 他们针对制义之弊大胆开出了药方ꎮ 总体来看ꎬ 其核心理念与共同出发点在于 有君子为之维持于其间ꎬ 则可以不趋于下而渐复其初 ①ꎬ 借由推崇 君子 的制义正体来引领风 气ꎬ 使学子们自觉向风ꎬ 修正自己的制义写作ꎮ 例如翁方纲 ( 1733 1818) ꎬ 他认为王植庭的 «树兰 斋时文» 不为新奇ꎬ 不骛时习ꎬ 其结撰一以经为骨ꎬ 其诠义一以注为宗 ꎬ 故而 首以先生之制举 义为急ꎬ 是可以敦士风而作之式也 ꎬ 抑可以兴起士林 ②ꎬ 急于弘扬王植庭的制义正体ꎬ 期望以此 重振士风ꎮ 再如陈用光 (1768 1835) 曾重刻陆陇其 (1630 1693) 的 «一隅集» ꎬ 因为此集 就文 词章句之末而推极于身心性命之际 ꎬ 以浑厚纯正 明白俊伟之文为法 ꎬ 所以 亦正人心 作士气 之一事 ꎬ 重刻之后以之训士ꎬ 自信能使士子 相劝以趋于实学 ③ꎮ 上述官员们的救弊之法代表了当时士大夫干预制义的典型文化策略ꎬ 他们认为只要不断推崇制义 正体作为范式ꎬ 士子们就能不断获得警醒ꎬ 回归制义正轨ꎮ 我们很容易发现ꎬ 这一逻辑是理想主义 的ꎬ 因为他们预设士子们都拥有 见贤思齐 的领悟力 自省力以及行动力ꎮ 但在具体实践中ꎬ 只 正文体而不正人心ꎬ 实难取得成效ꎬ 例如陈用光所刻的 «一隅集» 就被时人 以其文平淡多简略之 ④ ꎮ 复次ꎬ 从普通读书人的视角看ꎬ 他们并不掌握文化话语权ꎬ 因而救正制义之弊的力量很是微弱ꎬ 最多也只是表达讽刺之意ꎬ 像吕留良 (1629 1683) 这样能够振文统于下的人才并未出现ꎮ 比较典型 的是钱泳 (1759 1844) ꎬ 他一生未至显官ꎬ 长期作幕客ꎬ 似乎连举人都没有考中ꎮ 其 «履园丛话» 中多有讽刺制义之弊的言论ꎬ 如云: 或谓文中之时艺ꎬ 犹画中之猪ꎬ 余骇然问故ꎬ 曰: 牛羊犬马ꎬ 各有专家ꎬ 曾见有以刚鬣为点染者乎? 今所流传字幅诗文词赋以及杂言小说ꎬ 无不可书之屏幛ꎬ 曾见 有录荆川 鹿门 归 胡 陶 董之制义者乎? ⑤ 以画中之猪比制义之庸滥ꎬ 虽然批判得深切ꎬ 但恐不能产生多少劝世的效果ꎮ 总体来看ꎬ 嘉庆 道光间ꎬ 朝廷既没有 正人心 的举措ꎬ 在 正文体 上也消颓了下去ꎬ 救 弊能力急转直下ꎻ 官员们 正文体 的举措虽然表面上填补了朝廷的缺口ꎬ 但他们缺失了 正人心 的过程而少有成效ꎻ 普通读书人则并无作为之力ꎮ 所以当时救正制义之弊的社会语境面临着正文体的 消颓与正人心的缺席问题ꎮ 在这样的语境中看 «制义丛话» ꎬ 它 欲求精于理ꎬ 深于意ꎬ 伟于辞ꎬ 殚于经术 ⑥ꎬ 以此正文 体ꎻ 又 于源流正变 盛衰升降之故ꎬ 一览了然ꎬ 足以知人论世ꎬ 俾承学者知制义非专为弋科名 跻膴仕之具 ⑦ ꎬ 以此正人心ꎮ 这样完备的理论建构ꎬ 瞄准制义本原ꎬ 补足了上层与下层救弊力量的 不足ꎬ 诚为救正制义之弊之希望ꎮ 那么ꎬ 其实际效果如何呢? 三 制义之道分裂格局下的实践困境 作为一部 急思救正 的专著ꎬ «制义丛话» 的理论建构可谓独出冠时ꎬ 然而在现实层面ꎬ 它却 遭遇了难堪的实践困境ꎮ 就笔者目前所见ꎬ 未见到此书广泛影响士子们制义观及制义学习 创作的记 ① 陈用光: «太乙舟文集» 卷六 «南石先生制义序» ꎬ 清道光二十三年孝友堂刻本ꎮ ② 翁方纲: «复初斋文集» 卷四 «树兰斋时文序» ꎬ 清李彦章校刻本ꎮ ③④ 陈用光 «太乙舟文集» 卷六 «重刻一隅集序» ꎬ 清道光二十三年孝友堂刻本ꎮ ⑤ 钱泳撰ꎬ 张伟校点: «履园丛话»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79 年ꎬ 第 563 页ꎮ ⑥⑦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序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1b 3b 4a 页ꎮ

91 第1期 黄淑芬: 梁章钜 «制义丛话» 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困境 87 载ꎻ 亦未见此书被学政 教习 教书先生用于训士的记录ꎮ 也就是说ꎬ «制义丛话» 深层的理论建树 并未被后人广泛接受ꎮ 后人只是承认此书著述体例上的开创与表层内容上的成就ꎬ 如李元度 (1821 1887) 在 «古文话序» 中说道: 宋王铚有 «四六话» ꎬ 近世毛西河有 «词话» ꎬ 梁茝邻有 «楹联 话» «制艺话» «试律话» ꎬ 而文话独无闻焉ꎮ ① 又如江国霖ꎬ 在梁章钜去世十年后 «制义丛话» 重刻时ꎬ 他在序言中却将此书定位为一部 使五百年之才人精神辞气 谈笑诙谐毕露于后人耳目之 前 ꎬ 将 五百年来才人所日习之而未尝一道之 ② 的制义实况和盘托出的资料集ꎬ 而忽略或者未能 领略到其中的理论价值ꎮ 更为吊诡的是ꎬ 此书反倒成为了艺文家取材的渊薮ꎬ 例如独逸窝退士 «笑 笑录» 选取了 一字破 与 医生文 两则作为材料ꎬ 桑灵直 «字触补» 引录了 牛何之文 与 武生 两则ꎬ 皆取其谐谑故事ꎬ 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ꎮ 我们不得不追问ꎬ «制义丛话» 如此完备的理论探索何以遭遇如此惨淡的实践困境呢? 在这之前必须确证的是ꎬ 此书的流通情况如何? 因为没有广泛的社会流通ꎬ 任何著作都不可能产 生显著的实践效应ꎮ 事实上ꎬ «制义丛话» 的社会流通量应是比较可观的ꎮ «制义丛话» 道光三十年 (1850) 初刻本的书名页有一则 版权说明 : 此书字体校正精审ꎬ 以益举业流览ꎬ 勿论远近ꎬ 翻刻 者定送官究治ꎬ 追板销毁ꎬ 决不姑容ꎮ 严禁翻刻 这样的 版权说明 ꎬ 通常见于 畅销书 中ꎬ 说明此书在刊行之前就有很高的流通预期ꎬ 编订者和刊刻者将其定位为 益举业流览 的通行辅导 用书ꎬ 还为此精审地校正字体ꎬ 可见对此书的社会影响抱有很大期望ꎮ 该书流通近十年后ꎬ 咸丰九年 (1859) ꎬ 华廷杰 ( 1822 1872) 重新刻印ꎬ 补入一篇江国霖所作 的序ꎬ 序中透露出此书流通的蛛丝马迹: 华樵云刺史 ( 即华廷杰) 以其旧板毁于扬ꎬ 重为梓行于广 州ꎬ 出钞本相示ꎬ 亟为怂恿以速其成ꎮ ③ 道光三十年本书名页注明该刻本为 福州梁氏藏板 ꎬ 江国 霖此时又说 旧板毁于扬 ꎬ 说明此书很可能刻于福州ꎬ 后又转版于扬州④ꎻ 此后华廷杰又 重为梓 行于广州 ꎬ 这样看来ꎬ «制义丛话» 在福建 浙江 广东等科举重镇都有流传ꎮ 此外ꎬ 华廷杰 出 钞本相示 ꎬ 可见此书颇被珍视ꎬ 且在刻本之外又以抄本形式流传ꎮ 华廷杰与梁章钜并不相识⑤ꎬ 亦 未提及自己受托于梁氏后人ꎬ 说明他很有可能是看到此书的流通效力ꎬ 惋惜旧版焚毁而自发刊行的ꎬ 亦可证此书的社会影响力ꎮ «制义丛话» 的流通也有具体实例为证ꎮ 目前所见清人对 «制义丛话» 的引用 评价仅三例ꎬ 其 中吴下 ( 今江苏苏州) 人独逸窝退士在其成书于光绪五年 (1879) 的 «笑笑录» 中 金陵 ( 今江苏 南京) 人桑灵直在其刊刻于光绪十七年 (1891) 的 «字触补» 中均引录了 «制义丛话» 中的材料⑥ꎻ 清末民初江苏常熟人曾朴在其撰成于 1928 年的小说 «孽海花» 中借珏斋之口论说制义理论时ꎬ 专门 提到 «制义丛话» 为代表著作⑦ꎮ 可以大致推断ꎬ «制义丛话» 在成书后直至清末民初ꎬ 流传始终没 ① 李元度: «天岳山馆文钞» 卷二十六ꎬ 光绪六年刻本ꎮ ②③ 陈水云 陈晓红校注: «梁章钜科举文献二种校注» ꎬ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7 7 页ꎮ ④ 这种情形本有两种可能ꎬ 一为扬州刻ꎬ 藏版于福州ꎻ 一为福州刻ꎬ 转版于扬州ꎮ 但据林则徐所撰梁章钜墓志铭 ( 闵尔昌著: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碑传集补» ꎬ 台北: 文海出版社ꎬ 1973 年ꎬ 第 843 855 页ꎮ) ꎬ 梁章钜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卒于三子梁恭辰的温州 官署ꎬ 三个月后归葬福州ꎻ 又据吴钟骏所撰 «制义丛话 后序» (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2b 3a 页ꎮ) ꎬ 道光三十年春ꎬ 梁恭辰校刊 «制义丛话» 并出版ꎬ 此时他很有可能在福州为父守制ꎬ 则 «制义丛话» 刻于福州后又转版于扬州的可能性更大ꎮ ⑤ 据 «崇仁县志 华廷杰传» ꎬ 华廷杰 道光甲辰 (1844) 举乡魁ꎬ 乙巳 (1845) 成进士ꎬ 以知县分发广东 ꎬ 此后至少至同 治七年 (1868) 前ꎬ 虽有调动ꎬ 却一直任职于广东省内ꎻ 而据 «退庵自定年谱» 与林则徐所作 «墓志铭»ꎬ 梁章钜自道光甲辰至道光己 酉 (1849) 逝世ꎬ 其行迹所至ꎬ 只有福建 浙江两省ꎮ 说明二人并无交集ꎮ 参见 ( 清) 盛铨等修 ( 清) 黄炳奎纂: «(同治) 崇仁县 志» 卷八 «华廷杰传»ꎬ 同治十二年刻本ꎻ 闵尔昌著: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碑传集补»ꎬ 台北: 文海出版社ꎬ 1973 年ꎬ 第 843 855 页ꎮ ⑥ 二书均注明了出处为 «制义丛话» ꎬ 非转引而来ꎮ ⑦ 曾朴: «孽海花»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59 年ꎬ 第 16 页ꎮ 在曾朴的这一版本之前ꎬ «孽海花» 最初由金松岑于 1903 年创作了 前六回ꎬ 但只刊登了前两回ꎻ 后来曾朴修改了前六回并续写至二十回ꎬ 是为 1905 年小说林社版本ꎮ 这两个版本与目前所见 1928 年本 差异甚大ꎬ 均未提及 «制义丛话» ꎬ 所以以 1928 年本为准ꎮ 参见魏绍昌编: «孽海花资料»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62 年ꎮ

92 88 2020 年 有断绝ꎬ 且至少在江浙一带广泛流传ꎮ 如果 «制义丛话» 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广的空间范围内都得以流传ꎬ 那么它遭遇实践困境的 原因可能要求解于社会接受或者著作本身了ꎮ «制义丛话» 的实践困境首先是一种社会困境ꎬ 意即 «制义丛话» 的理论探索是 不合时宜 的ꎬ 其流通期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具备回归制义本原的条件ꎬ 甚至是排斥回归制义本原的ꎮ 当然ꎬ 我 们所说的 社会 特指科举制度笼罩下的制义文化社会ꎮ 嘉 道以来ꎬ 清王朝和制义文化渐趋衰落ꎬ 形成了 制义之道几为天下裂 ① 的格局ꎮ 这种分裂 指的是制义之道的分崩离析以及社会整体上对制义之道明目张胆的背弃ꎮ 本文第一部分提到ꎬ 制义既 是一种文体ꎬ 又是一种取士途径ꎬ 在分裂格局中ꎬ 制义这两个层面的规定性与约束力全部被背离ꎮ 作为一种文体ꎬ 制义之道的核心特质与规定性在于 代圣贤立言 ꎮ 乾嘉时期考据学的盛行ꎬ 虽 然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制义阐发圣贤义理的深度ꎬ 却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ꎮ 因为考据辨伪的过程 就是带着怀疑的眼光追寻义理真实的过程ꎬ 士子们进而质疑起朱注和四书五经的权威ꎮ 制义 代圣 贤立言 的崇高性不再ꎬ 讲求义理阐发的 清真雅正 标准亦难以为继ꎬ 直接冲击了制义的根基ꎮ② 对此ꎬ 翁方纲很是忧虑: 近日稍知看注疏者ꎬ 又高谈汉学ꎬ 喜驳宋儒ꎬ 此学者之大患也ꎮ ③ 鸦片战 争之后ꎬ 救亡图存成为社会的主要潮流ꎬ 加之西方科学文化的输入ꎬ 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ꎬ 务为实 用ꎮ 同治 光绪年间ꎬ 讲求时文之风逐渐被研究古文 经史及时务之学所代替ꎬ 再次消解了圣经贤传 的权威地位ꎬ 制义之道从根本上分崩离析了ꎮ 作为一种取士途径ꎬ 顺 康 雍 乾百余年间ꎬ 士子尚知朝廷立法之本意ꎬ 重学养ꎬ 戒空疏ꎬ 上 求下应ꎬ 盛极一时ꎮ 嘉 道及其后ꎬ 士子们则只是把制义当作应举工具而已ꎬ 碍于取士制度如此而勉 强为之ꎬ 不再讲求学问 器识的涵养ꎬ 甚至公开弄虚作假ꎬ 抄袭代枪ꎮ④ 实际上的制义创作也大有分裂之势ꎬ 层级分化日益严峻ꎬ 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ꎮ 士子们的制义 创作水平始终是存在分层的ꎮ 祝总斌将其分为两层ꎬ 一层是平民 ( 一般地主 富裕农民 富商等) 子弟的制义创作ꎬ 他们学无渊源 底子薄ꎬ 往往采用平庸的甚至不正当的方式学习 考试ꎬ 意图幸 中ꎬ 多有剽窃抄袭之风ꎬ 被视为 俗学 ꎮ 一层是望族世家 科举出身的官员子弟ꎬ 他们自幼修习经 史百家之学ꎬ 重德行 修实学ꎬ 天然契合制义本原ꎬ 制义水准很高ꎮ⑤ 清人对此也有明确的认识ꎮ⑥ 总体而言ꎬ 制义创作存在上 下层级差异ꎮ 只 不 过 顺 康 雍 乾 时 期ꎬ 国 家 统 治 力 量 强 盛ꎬ 靠 铁血之威 压制了 俗学 的不正之风ꎬ 层级差异不甚明显ꎮ 嘉 道以后ꎬ 朝廷文化控制力削弱ꎬ 剽窃抄袭之风大盛ꎬ 下层时文迅速庸烂化ꎮ⑦ 于是ꎬ 层级之间的分裂严峻化且固化为一种难以挽回的 局势ꎬ 使得制义似乎分裂为两种毫不相关的文体ꎬ 一种 代圣贤立言ꎬ 因文见道ꎬ 非诗赋浮华可 ① 俞长城: «俞宁世文集» 卷四 «国朝程墨序» ꎬ 清康熙刻本ꎮ 此语本是俞长城论康熙年制义的ꎬ 但他认为 庚子 ( 顺治十七 年) 癸卯 ( 康熙二年) 而后制义之道衰 ( «俞宁世文集» 卷四 «国朝程墨后集小引» ) ꎬ 康熙初年制义已经开始衰败 分裂ꎬ 言之 过重了ꎮ 用此语概括后朝更为恰当ꎮ ② 参见龚笃清: «八股文百题» ꎬ 长沙: 岳麓书社ꎬ 2010 年ꎬ 第 262 页ꎮ ③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一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20a 页ꎮ ④ 参见商衍鎏: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ꎬ 北京: 故宫出版社ꎬ 2014 年ꎬ 第 269 页ꎻ 龚笃清: «八股文百题» ꎬ 长沙: 岳麓书社ꎬ 2010 年ꎬ 第 263 页ꎮ ⑤ 祝总斌: «材不材斋文集 祝总斌学术研究论文集 ( 下编)» ꎬ 西安: 三秦出版社ꎬ 2006 年ꎬ 第 429 页ꎮ ⑥ 例如陈用光也曾论制义分层情况: 士子猎其末而忘其本ꎬ 乃仅取得科第之文以转相摹仿ꎻ 其有能进求先辈之义法而不囿于 卑近者ꎬ 已翘然负其异于众矣ꎮ 若更由是而进求于经史之贯串ꎬ 将以穷经为致用之本ꎬ 其才固未易数数觏也ꎮ ( «太乙舟文集» 卷六 «重订姚先生四书文选» ) 他将制义创作分为三层ꎬ 与祝总斌的两层划分大致对应ꎬ 只不过关注到了两层之间的中间地带ꎮ ⑦ 参见龚笃清: «八股文百题» ꎬ 长沙ꎬ 岳麓书社ꎬ 2010 年ꎬ 第 262 页ꎮ

93 第1期 黄淑芬: 梁章钜 «制义丛话» 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困境 89 比 ꎬ 为人所重ꎻ 一种 全属空言ꎬ 毫无实用ꎬ 甚至揣摩坊刻ꎬ 束书不观 ①ꎬ 为人所轻ꎬ 甚至被称作 烂 时文 ꎮ 在上述局面中ꎬ 梁章钜提倡清真雅正 推重义理 倡导圣贤人格ꎬ 明显是不符合时代风气的ꎬ 定 然难为社会尤其是下层制义群体所接受ꎮ 相形之下ꎬ 与梁章钜同时的路德的制义建构才是社会需要 的ꎮ 路德 (1784 1851) 著有 «仁在堂全集» ꎬ 聚焦于应付考试之法ꎬ 不讲经史学问ꎬ 而是将应举的 技法条分缕析得至为详备ꎮ 尽管本末倒置ꎬ 却通行全国ꎬ 家喻户晓ꎬ 从道光直至清末ꎬ 无不受其影 响ꎬ 非其他任何选本所可比拟ꎮ② 路德不讲制义之道与本原ꎬ 贴合制义之道分裂格局下的功利化 工具化制义风气ꎬ 可以说是 应运而生 ꎻ 而梁章钜的理论探索实质上是以回归制义本原的提倡ꎬ 来对抗制义之道分裂的大势ꎬ 是 逆流而上 且势单力薄的ꎮ 实质上ꎬ 这一困境是社会与制义衰落的衍生品ꎬ 如果不能实现社会 的再兴与制义文化系统的复古还淳ꎬ 困境就无法改善ꎬ 梁章钜 们的救弊就不可能被接受ꎮ 但社会 与文体的发展都是不可逆的ꎬ 这就是我们称制义文化社会为一种困境的核心内涵ꎮ 从著作本身的层面看ꎬ «制义丛话» 的实践困境则是一种自我困境ꎬ 意即 «制义丛话» 本身的表 达路径造成了实践的困境ꎮ 梁章钜在选录文话时格外倾向于那些抽象的 极端化的 热衷制义高境界 与高纯粹性的论说ꎬ 由此形成了 «制义丛话» 理论传达的精英式路径ꎮ 如下这些典型表述俯拾即是: 凡文须将题做死乃可传ꎬ 所谓做死者ꎬ 一题恰受此一篇文字ꎬ 前人说不着ꎬ 后人袭不来ꎬ 则题之精 气尽而不啻死矣ꎮ ③ 弃 之 而 惜ꎬ 取 之 而 不 惜ꎬ 非 文 之 美 也ꎻ 弃 之 而 不 惜ꎬ 取 之 而 惜ꎬ 斯 文 之 美 也ꎮ ④ 梁章钜救正制义之弊面向的是下层制义群体ꎬ 而这样的表达路径却是 非高才生或无以 得其益 ⑤ 的ꎮ 因为一来制义一题有一题的作法ꎬ 下层士子为谙熟制义作法尚且焦头烂额ꎬ 当然无暇 也无力注目更高的境界ꎻ 二来这种玄妙的境界言说需要诉诸领会与顿悟才能有所得ꎬ 而大部分下层士 子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ꎬ 实难 触发新意 ⑥ꎮ 梁章钜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表达路径或许是基于 正人心 的理论需要ꎮ 制义之道分崩离析的表 层逻辑之下ꎬ 是制义思维的分崩离析ꎬ 即士子制义观的偏离正轨ꎮ 当时的下层制义群体秉持着这样的 观念: 时文以 时 为贵ꎬ 自然应当驰逐风气ꎻ 既然志在求售ꎬ 当然 以时文为捷径ꎬ 以经史 性 理 古文为迂途 ⑦ꎻ 制义之本在阐发经义ꎬ 然而阐发经义的 古学为不可复 ꎬ 所以制义 本末不 必相符 ⑧ 这些思维模式在制义分裂格局下是适于应举的ꎬ 因而被反复确证ꎬ 以至于根深蒂固 坚不可摧ꎮ 梁章钜试图用 振拔 的话语方式矫正士人的制义思维ꎮ 振者ꎬ 奋也ꎻ 拔者ꎬ 擢也ꎬ 擢者ꎬ 引 也ꎮ 振奋之ꎬ 然后引而出之ꎬ 是为振拔ꎮ 梁章钜或许是想以高境界的制义使士子们受到震撼ꎬ 进而意 识到自己的局限ꎬ 自觉跳出原有思维模式ꎮ 他在 «退庵随笔» 中引录了蔡世远 (1682 1733) 的一段 言论: 当正道显晦ꎬ 异学争鸣之日ꎬ 徒得一二拘谨之人ꎬ 不足以追踪往哲而振拔流俗 ⑨ 此语 ①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序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3a 页ꎮ ② 参见孔庆茂: «八股文史» ꎬ 南京: 凤凰出版社ꎬ 2008 年ꎬ 第 384 385 页ꎻ 商衍鎏: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ꎬ 北京ꎬ 故宫出版 社ꎬ 2014 年ꎬ 第 270 275 页ꎮ ③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九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4b 页ꎮ ④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七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4b 5a 页ꎮ ⑤ 陈用光: «太乙舟文集» 卷六 «续一隅集序» ꎬ 清道光二十三年孝友堂刻本ꎮ ⑥ 梁章钜: «制义丛话» 例言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1a 页ꎮ ⑦ 俞长城: «俞宁世文集» 卷三 «自订四书稿序» ꎬ 清康熙刻本ꎮ ⑧ 陈寿祺: «左海文集» 卷一 «河南乡试录后序» ꎬ 清刻本ꎮ ⑨ 梁章钜: «退庵随笔» 卷一ꎬ 道光十六年刻本ꎮ

94 90 2020 年 虽不针对制义而发ꎬ 却是梁章钜赞同的文化逻辑ꎬ 他认为必须用 振拔流俗 的方式方能使人回归 正轨ꎮ① 既然是振拔ꎬ 话语和理论太过 拘谨 平庸是不行的ꎬ 气不盛也是不行的ꎬ 于是便采取了上 述表达路径ꎮ 梁章钜希图有裨于下层士子的举业ꎬ 最后却采用了一种下层士子不能领悟的话语方式ꎬ 从而消解 了自己理论建构上的努力ꎬ 造成实践的困境ꎮ 朱珔说梁章钜 甫冠得乡荐ꎬ 未壮而登第ꎬ 涉场屋非 久ꎬ 与老师宿儒沉浸其间者异ꎬ 中岁扬历ꎬ 更乏余暇ꎬ 乃所论直凑单微ꎬ 切中肯綮ꎬ 遂觉天吴 紫凤 度尽金针 ②ꎮ 认为梁章钜早早登第ꎬ 揣摩制义不久ꎬ 与沉浸其中的老师宿儒不同ꎬ 因此他的论调至 为高远ꎮ 这看起来是一种褒奖ꎬ 可细玩之下ꎬ 未必没有暗指他所言脱离制举实际的意思ꎮ 四 结语 带着救正制义之弊的文化关怀ꎬ 梁章钜借助 «制义丛话» 的编纂展开了系统的理论探索ꎬ 力求 回归制义本原ꎮ 但在制义之道分裂的格局下ꎬ 他忽略了自己倡导的理论及其表达路径能否被接受ꎬ 从 而遭遇了窘迫的实践困境ꎮ 从终极意义上说ꎬ «制义丛话» 在理论探索上的特点与它遭遇的实践困境都根源于梁章钜本人的 思想特性ꎮ 梁章钜是一位精英士大夫ꎬ 精英士大夫的文化特质之一ꎬ 是迷恋建立在圣贤义理基础之上 的精英文化ꎬ 认为它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 根本性的思想资源ꎬ 从而保持着高居于通俗文化之上的 优越感ꎻ 其文化特质之二ꎬ 是理想主义地相信精英文化话语的力量ꎬ 坚信他们的劝谕能对人心产生影 响进而影响实践③ꎮ «制义丛话» 的编纂可看作是梁章钜以精英文化资源干预下层文化秩序的实践ꎮ 一方面ꎬ 出于对 精英文化的迷恋ꎬ 梁章钜热切地整合并传达精英阶层的制义理论ꎬ 相信它是救正制义之弊的一剂良 药ꎻ 也正是出于对精英文化的迷恋ꎬ 梁章钜卑视讲论制义具体作法的著作④ꎬ 而坚持用境界论说的精 英化表达路径来传达理论ꎮ 另一方面ꎬ 对精英话语的劝谕力量的迷信ꎬ 更使得梁章钜毫不动摇地坚持 自己的表达路径ꎬ 认定高境界的制义宣示定能 式浮振靡 荡涤心灵ꎮ 其实梁章钜论起制义来并不总是脱离实际的ꎬ 他在其他著作中也有诸如制义 体格不必过于求 高ꎬ 夫既随众应举ꎬ 自然志在求售 应举之文固宜合时ꎬ 然亦不必竭力趋迎 ⑤ 等 接地气 的论 述ꎮ 只不过在 «制义丛话» 的编纂中ꎬ 梁章钜沉浸在精英文化的优越感及其劝谕力量里ꎬ 进入了一 个特殊的文化场域ꎬ 而忽略了现实ꎮ 他本想与浅学对话以救其弊ꎬ 却不自觉地说着 殆难与浅学 语 ⑥ 的话ꎬ 陷入了困境之中ꎮ 最终ꎬ «制义丛话» 没能完成干预下层文化的使命ꎬ 而是在精英文化 圈中流传着ꎬ 成为他们讨论制义的 谈资 ꎮ ( 责任编辑: 林春香) ① 梁章钜的这种意图也在 «制义丛话 例言» 中表达了出来ꎬ 诸如 触发新意ꎻ 启牖时髦之神智ꎻ 发作者之文心ꎻ 新学者之 耳目 等表述ꎬ 多有引导 振拔之意ꎮ ②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序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1b 页ꎮ ③ 梁章钜执政中也偏爱用劝谕的方式解决问题ꎮ 例如ꎬ 百姓 以争水相仇杀 ꎬ 在 官持之急 的情况下ꎬ 他依然 先以诗劝 谕之 (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碑传集补» ꎬ 第 846 页) ꎮ ④ 例如梁章钜在 «退庵随笔» «制义丛话» 中都曾表达对唐彪 (1640 1713) «读书作文谱» 的不满ꎬ 认为它 语多猥杂ꎬ 不 离村学究习气 ( «退庵随笔» 卷十九) ꎮ ⑤ 梁章钜: «退庵随笔» 卷十九ꎬ 道光十六年刻本ꎮ ⑥ 梁章钜: «制义丛话» 卷二ꎬ 道光三十年刻本ꎬ 第 5a 页ꎮ

95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11 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美国的颠覆性技术创新: 基于创新型组织模式研究 沈梓鑫 (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ꎬ 北京 100732) 摘 要: 美国在二战以后能够在世界科技领域保持领先优势的重要秘诀ꎬ 源自于以 DARPA 为代表的 创新组织机构在颠覆性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ꎮ DARPA 在诞生之初就将目标聚焦在具有长远战略价值的颠覆 式创新项目上ꎬ 这在美国科技进步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ꎮ 文章对 DARPA 诞生的历史动因及其背后 的产业政策逻辑进行剖析ꎬ 认为 DARPA 是基于战后国内创新挑战而进行的组织模式创新ꎮ 本文在引入鲍 维利安五类创新模式的理论基础上ꎬ 进行关联性分析ꎬ 认为美国作为领先型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优势在于 科研创新体系的发展完善ꎬ 强调颠覆式创新能力的培养ꎬ 重视基础研究的商业化转化ꎮ 其中ꎬ DARPA 模式 是创新型组织模式的典型示范ꎬ 在组织特征 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方面有其独特优势ꎮ 关键词: 颠覆性技术创新ꎻ 产业政策逻辑ꎻ 创新模式分类ꎻ 组织特征 中图分类号: F06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091 10 一 引言 近年来ꎬ 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国之间进行战略博弈的重要抓手ꎬ 而能否抢占颠 覆性技术创新先机的历史性机遇ꎬ 将决定我国是否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赢得竞争优势ꎮ 我国在 2016 年 3 月发布的 十三五 规划纲要中ꎬ 首次提出要 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的战略 理念ꎬ 继而在 2016 年 5 月发布的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 中对该战略进行进一步阐释ꎬ 即 发展 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ꎬ 不断催生新产业 创造新就业 ꎮ 2017 年 10 月ꎬ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战 略高度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ꎬ 在肯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的基础上ꎬ 强调应突出发展关键共性技术 前沿引领技术 现代工程技术 颠覆性技术ꎮ 在 2019 年 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ꎬ 进一步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涵ꎬ 指出要加快建 设创新型国家ꎬ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ꎬ 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ꎬ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 收稿日期: 2019 10 18 基金项目: 2020 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ꎻ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 国际竞争新形 势下产业链重构新趋势与科技发展新策略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ꎮ 作者简介: 沈梓鑫ꎬ 女ꎬ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ꎬ 经济学博士ꎮ 主要研究方向: 技 术创新 产业政策 数字经济ꎮ

96 92 2020 年 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ꎮ 历史上的美国ꎬ 为确立并巩固其世界级科技强国地位ꎬ 早在 1958 年就成立了从事颠覆性技术开 发的专门机构 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 ( DARPA) ꎬ 初衷在于加强对高风险 高收益型原始创新项 目的支持ꎮ 凭借着国防部最高层的强力支持以及机构内部独特的研发战略ꎬ DARPA 迅速跻身为美国 首席创新机构ꎬ 长年积极参与捕获颠覆性技术发展的开创性机遇ꎬ 优先资助那些能够产生颠覆性影响 的重大科技项目ꎬ 始终处在二战后美国乃至世界史上重大科技突破的前沿位置ꎬ 引导了互联网 半导 体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 GPS) 激光 无人系统等前沿技术的开创与发展ꎬ 助力美国在科技研发方 面巩固并扩大领先优势ꎬ 从而遏制世界其他国家在科技创新实力上的赶超ꎬ 被认为是美国颠覆性技术 创新的发源地ꎮ 区别于等级森严的军事部门以及庞杂冗余的研究单位ꎬ DARPA 组织精简灵活且富有冒险开拓精 神ꎬ 不仅是一个肩负着国家颠覆式创新使命的科技研发机构ꎬ 还是一种突破传统模式并形成一套独特 制度体系的创新型组织模式典型ꎬ 它的成功经验对处于颠覆式创新能力建设初期的我国ꎬ 具有极强的 借鉴意义ꎮ 余文安排如下ꎮ 第一部分对 DARPA 诞生的历史动因以及背后的政策逻辑进行回顾和梳 理ꎻ 第二部分ꎬ 在引入创新模式分类的基础上ꎬ 对以 DARPA 为代表的创新型组织模式进行理论述 评ꎻ 第三部分ꎬ 总结提炼 DARPA 模式的组织特征和运行机制ꎻ 最后是文章的结论ꎮ 二 DARPA 诞生的历史动因与政策逻辑 回顾美国的科技体系发展史ꎬ DARPA 的诞生不仅受二战以后全球政治 军事和经济新格局所影 响ꎬ 而且与美国国内创新活动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有着密切关联ꎮ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球竞争格局产生 巨变重要转折点ꎬ 也是美国政治地位开始确立并谋求世界科技领先优势的分水岭ꎮ 战争期间ꎬ 美国在 本土遭遇的几次侵袭促使美国加快了国防领域颠覆性技术研发体系的建设步伐ꎮ 1940 年ꎬ 罗斯福总 统批准成立了国防研究委员会 ( 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Committeeꎬ 简称 NDRC) ꎬ 一年之后又将其 合并扩建为科学研究与发展局 (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ꎬ 简称 OSRD) ꎬ 任命万内 瓦尔 布什为局长ꎬ 由该机构负责协调与支持各个领域的军事科学研究计划ꎬ 以解决战时美国在国防 军事防御上的紧迫需求ꎮ 罗斯福执政时期ꎬ 布什成为战时美国的最高科技顾问ꎬ 一度引导国内形成一种在联邦政府强势主 导下ꎬ 产业界 政府和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紧密合作 互动协同的高度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ꎮ 在布什的 建议下ꎬ 许多以战时重大技术挑战为目标的任务导向型研究计划被安排在了一些组织架构相对灵活的 国家实验室中ꎬ 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雷达实验室 ( MIT s Rad Lab) 和从事核武器研发的洛斯阿拉莫 斯国家实验室 ( Los Alamos) ꎬ 这些实验室在组织结构上实行的是扁平化管理ꎬ 机构内部倡导非官僚 化作风ꎬ 实验室的历任负责人为科学家型管理者ꎬ 团队成员由大批跨学科人才组成ꎮ 这种组织模式促 使战时国家实验室在基础研发阶段所实现的技术突破能够迅速转化进入同样受政府支持的应用性研发 阶段ꎬ 如原型生产 试验台测试和初始生产环节ꎮ 在这个时期ꎬ 由政府支持引导从基础研究阶段到应 用性开发阶段的所有创新环节ꎬ 并且鼓励政府机构 产业界和高校研究所等创新主体能够紧密协同 积极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ꎬ 这一方面使得创新链条上的前端基础科学研究环节和后端应用性技术开发 环节得以紧密关联ꎬ 另一方面促使各创新主体之间也形成了高效的互动协同关系ꎮ 也就是说ꎬ 美国在 二战后期形成的是一种以战时重大 技术挑战 任务为导向的关联型科研组织模式①ꎮ ① William Bonvillianꎬ The new model innovation agencies: An Overviewꎬ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ꎬ Vol 41ꎬ No 4ꎬ 2014ꎬ pp 425 437.

97 第1期 沈梓鑫: 美国的颠覆性技术创新: 基于创新型组织模式研究 93 然而ꎬ 随着战争结束以后的和平时期到来ꎬ 这种组织模式的广泛采纳状态被彻底打破和颠覆了ꎮ 二战结束以后ꎬ 身居总统高级顾问要职的布什在深刻思考美国政府应如何延续其对科技研发事业的主 导作用等问题之后ꎬ 于 1945 年提交了一篇在美国科技界产生历史性重大影响的报告ꎬ 即 «科学: 无 止境的前沿» ( 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 ꎮ 在该报告中布什强调了基础研究对知识创造 技术进步 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ꎬ 并且主张战后美国政府应该将公共财政资助的重心转移到关乎经济可持续性增 长以及国家安全等战略性前途的基础研究工作上来ꎬ 该报告对未来美国政府在科技研发上的战略支持 重点做了重新的调整与规划ꎮ 在该报告的引导下ꎬ 美国政府自二战结束以后ꎬ 就开始将支持的重心集 中在了创新链前端的基础研究环节上ꎬ 也就是说二战后美国国内的主要创新组织模式从战时围绕重大 技术挑战而组织的科技研发关联型创新模式转向了政府单一支持基础研究环节的非关联型创新模 式 ①ꎮ 布什之所以建议战后联邦政府应该将科研资助的重心倾注在创新链前端的基础研究阶段上ꎬ 其主 要原因在于ꎬ 他认为基础研究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源头ꎬ 且有必要警惕国防军事与科技研发之间形成 永久性的紧密联系ꎬ 从而威胁到联邦政府在科研体系中的绝对主导地位ꎮ② 在布什的战略规划中ꎬ 他 一是建议战后由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如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 ( NSF) ꎬ 来统筹管理和协调负责国内的 基础科学研究项目ꎬ 二是强调联邦政府在加强对基础研究资助的同时ꎬ 将创新链中后期的技术开发 原型设计等环节移交给产业界来承担ꎮ 从二战以后至上世纪 70 年代末之间的美国科技发展情况来看ꎬ 战时构建的关联型创新模式所带 来的科技繁荣景象不复存在ꎬ 战后美国形成的非关联型创新模式不断暴露出其在创新活动组织方面的 内在固有缺陷ꎬ 致使美国在战后面临着来自国外竞争对手和国内现实挑战的双重冲击ꎮ 就国内来看ꎬ 1945 年战争结束以后ꎬ 美国国内流行的非关联型创新模式忽视了创新链后端的应用性技术开发环节ꎬ 当联邦政府资助的基础研究项目在实验室完成了从研发到原型的重大突破之后ꎬ 便失去了进一步进行 商业化转化的动力和方向ꎮ 这种组织模式上的缺陷使得二战以后美国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性技术开发之 间出现了一条鸿沟ꎬ 表现为这一阶段的基础研究成果多数停留在实验室阶段ꎬ 大批颠覆性科学研究成 果由于无法进行后期的应用性开发和市场化转化而被迫 胎死腹中 ꎬ 这种困境在多年后被命名为 死亡之谷 现象ꎮ 从国际形势来看ꎬ 随着 1957 年苏联先于美国成功发射两颗人造卫星的消息传来ꎬ 苏联在航天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使得美国警醒地意识到自身作为全球科技领先国的地位正岌岌可危ꎬ 该事件在给美国民众和军队造成了极大心理冲击的同时ꎬ 也迫使美国政府开始认真反思当下创新模式 的局限性ꎮ 正是在国内外巨大挑战的共同驱使下ꎬ 美国政府开始考虑在国防部设立一个特殊机构 DAR PAꎮ 1958 年ꎬ 在艾森豪威尔的主持下ꎬ DARPA 可谓应运而生ꎬ 该机构的成立初衷在于要帮助美国实 现颠覆性技术创新上的突破ꎬ 以保证美国能够继续维持全球科技领先者的地位ꎮ 所以ꎬ DARPA 从一 开始就将投资目标聚焦在具有长远战略价值的高风险高收益型颠覆式创新项目上ꎬ 直接瞄准人造地球 卫星和太空探索领域等前沿空间技术ꎬ 不仅在科研投入和战略布局上为避免由于海陆空三军内斗所导 致的各自为政 重复投资 不成体系等问题ꎬ 转而从事一些跨军种 高难度并且关乎国家安全利益的 重大项目ꎬ 而且在组织模式上ꎬ 尝试突破战后形成的非关联型创新模式ꎬ 通过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上 的创新ꎬ 加强了基础研究与应用性研发环节之间的技术融合ꎮ 从比较经济学的角度出发ꎬ 分五个历史阶段来重新审视 DARPA 诞生的前因后果 ( 详见表 1) ꎬ ①② William Bonvillianꎬ The Once and Future DARPA ꎬ the Chapter II of How to Anticipate Forcing Events and Wild Cards in Global Politics. Washington D C ꎬ 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ꎬ 2007ꎬ pp 57 70.

98 94 2020 年 将有助于厘清美国产业政策史的演进逻辑ꎮ 美国在二战期间采取的是一种关联型创新模式ꎬ 即以战时 重大 技术挑战 为任务导向的关联型科研组织模式ꎮ 这种科研体系随着战争的结束ꎬ 以及布什在 «科学: 无止境的前沿» 报告中强调基础研究的观点提出后ꎬ 被彻底打破了ꎮ 随着美苏冷战开始ꎬ 美 国在之后经历了一段倡导以基础研究为重心的管道型创新模式时期ꎬ 科研体系逐渐呈现非关联型ꎮ 1957 年苏联伴侣号上天的消息传来ꎬ 作为战略反思后的政策行为ꎬ 美国政府在 1958 年成立 DARPA 的初期就提出要在这类机构中重拾二战时期关联型创新模式的传统ꎬ 并且进行组织创新ꎬ 使其能够肩 负起从事颠覆式创新活动的使命ꎮ 可见ꎬ DARPA 的设立除了是一种应对苏联军事威胁的防御措施以 外ꎬ 还是一种在制度层面上跳脱出非关联型创新模式框架的先锋尝试ꎻ 不仅是对战时关联型创新模式 传统的一种回归ꎬ 也是基于战后创新活动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而进行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组织模式创新ꎮ 20 世纪 80 年代ꎬ 面对来自日本和德国迅速崛起的强大制造力和技术赶超威胁ꎬ 更是迫使美国彻 底反思本国在产业竞争力上增速放缓的原因ꎬ 主要归结为科研体系上的非关联型组织模式缺陷所导致 的大量科研成果遭遇 死亡之谷 困境ꎮ 至此ꎬ 美国开始在战略主张上正式宣示向关联型创新模式 回归ꎬ 而敢于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先锋尝试ꎬ 并且在颠覆式创新领域内获得瞩目成就的 DARPA 模式则 成为了一批被迫进行组织革新的传统部门争先研究和模仿的对象ꎮ 例如ꎬ 21 世纪以后ꎬ 伴随全球变 暖和能源安全问题成为新的挑战ꎬ ARPA E 就是能源局在借鉴 DARPA 模式的基础上ꎬ 提出建立的一 个组织融合程度更高的创新机构ꎮ 2011 年ꎬ 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 ( AMP ) 中提出的美国国家制造创 新网络 ( NNMI) 布局ꎬ 更是明确了美国将继续在关联型的科研创新体系下ꎬ 研究并推广以 DARPA 为代表的创新型组织模式ꎮ 这实质上是一种通过推动组织模式创新 应用与升级来巩固和扩大国家科 技领先优势的产业政策设计ꎮ 表 1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演化发展史 (1939 2018) 历史时期 国际形势 1939 1945 年 二次世界大战 1945 1979 年 二战结束冷战开始 重要事件 曼哈顿计划(1942) 布什报告(1945 年) 全球竞争新格局 1980 1999 年 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 2000 2010 年 2011 年 至今 德日威胁 (80 年代初) 能源技术转化 (21 世纪初) 先进制造业计划 (2011 年) 重视研发和后期 创新阶段 更加重视研发和 后期创新阶段 创新活动 以战时重大技术 挑战任务为导向 将重点导向 基础研究 应对 死亡 之谷 困境 组织特点 关联型创新模式 ( Connected) 非关联型创新模式 ( Disconnected) 关联型创新模式 ( Connected) NDRC (1940) OSRD (1941) 1957 年苏联伴侣 号上天ꎬDARPA (1958) 成立 政策措施 拜杜法案(1980) SBIR(1982) SEMATECH(1987) MEP(1988) ATP(1988) 制造业复兴 关联型创新模式强 关联型创新模式继续 化( Connected ) 强化( Connected ) ARPA E (2007) NNMI (2012) 注: 表格内容是作者在吸收 William Bonvillian (2014) ① 观点的基础上ꎬ 整理绘制而成ꎮ 三 创新模式的分类与创新型组织模式的理论述评 基于不同历史时期国际政治 军事和经济格局的变迁与重构ꎬ 以及国内政治环境和科技能力的演 变发展ꎬ 美国政府适时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ꎬ 对产业链上的不同创新环节进行阶段性的重点 布局ꎮ 正是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ꎬ 美国在各个时期的创新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组织型态和模式特 437. ① William Bonvillianꎬ The new model innovation agencies: An Overviewꎬ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ꎬ Vol 41ꎬ No 4ꎬ 2014ꎬ pp 425

99 第1期 沈梓鑫: 美国的颠覆性技术创新: 基于创新型组织模式研究 95 点ꎬ 因此ꎬ 在这些创新模式的组织变迁背后实则存在着特定的理论逻辑和战略指向ꎮ 根据创新经济学者威廉姆 鲍维利安 ( William Bonvillian) ① 的最新研究ꎬ 美国在不同历史阶段 的创新活动有其特定的组织模式ꎬ 如果按技术的动态变化方式来进行分类ꎬ 传统的创新组织模式可以 分为四类 ② ꎮ 本文认为ꎬ 这四类创新模式对应着不同的创新方式ꎬ 相互之间或有着层递关系ꎬ 或有着 互补关系ꎬ 可谓各有利弊ꎮ 而 DARPA 模式正是在融合这四种传统创新模式优势的基础上ꎬ 进行制度 改革与重建之后ꎬ 形成的第五种创新型组织模式ꎮ 如果将包括 DARPA 模式在内的几种创新活动组织 模式进行分类ꎬ 则可分为以下五类: ( 一) 管道型创新模式: 以基础研究为重心的创新模式 管道型模式 ( The Pipeline Model) 是美国自二战结束以后至上世纪 70 年代末期间力主推广的一 种主导性创新模式ꎮ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政府只需对创新链上的基础研究环节进行重点资 助ꎬ 认为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ꎬ 随着创新主体在基础知识层面实现前沿性的突破ꎬ 这些创新成果就 会 自动定位 并寻找到市场应用的范围和方向ꎬ 以推动技术发明产品的功能性拓展ꎮ 这种模式认 为基础研究阶段的成果能够产生一种内生性的 技术推动 力ꎬ 来将这些基础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 为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者是能够产生利润收益的发明创造ꎬ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ꎮ 在这种模式下ꎬ 美国政府通过 NSF NIH 和 DOE 等机构资助了大量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的尚 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研发活动ꎬ 比如搜索引擎开发 页岩气水力压裂和核磁共振成像等项目ꎬ 这为后 来形成颠覆性影响的技术革命浪潮做了前期研究上的铺垫ꎮ③ 然而ꎬ 这种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忽视基 础研究与生产相脱节的问题: 在颠覆式创新过程中ꎬ 联邦政府资助的基础研究与产业界资助的应用 性研发之间存在着一条真空带所导致的 死亡之谷 ꎬ 这使得大量基础性研发成果无法实现商业 化 ④ꎮ ( 二) 诱致型技术变迁模式: 受利基市场需求驱动的创新模式 诱致型技术变迁模式 ( The Induced Model) 是一种以渐进式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模式ꎬ 即引导 企业在既定的产业内通过提升产品性能来实现渐进的 持续性的技术创新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ꎮ 在这 个过程中ꎬ 产业界的创新者能够发现和定位那些会对新技术做出敏感反应的利基市场ꎬ 从而在这些利 基市场潜在需求的拉动下积极地从事技术改进或创新活动ꎮ 这种创新模式是对以颠覆式创新为主要目 标的几种创新组织模式的补充ꎬ 它更多地强调沿着既有技术轨道逐步升级的创新活动ꎮ 然而ꎬ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它本身是一种不会对既有市场和传统部门产生革命性冲击进而开辟新 市场的创新模式ꎬ 且它前设性地假定利基市场的巨大需求必然会诱致新技术成功为市场所接受ꎮ 这表 明该模式的研究不仅忽视了大量在 死亡之谷 阶段覆灭的基础研究成果ꎬ 而且排除了那些在市场 规模化阶段由于市场失灵所导致的产品创新失败案例ꎮ ( 三) 拓展的管道型模式: 在政府引导下从研发到商业化转化的创新模式 拓展的管道型模式 ( The Extended Pipeline Model) 是一种高度凸显政府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强势主 导作用的创新模式ꎬ 它认为政府不仅重视对创新链前端基础研究环节的资助ꎬ 而且在后续的开发 原 型 产品设计 示范 测试和执行阶段也起着重要的技术推动作用⑤ꎮ 它在肯定政府部门主导前期基 ①② William Bonvillianꎬ Charles Weissꎬ Innovation Dynamicsꎬ Change Agentsꎬ and Innovation Organizaiton ꎬ the chapter of Techno logical Innovation in Legacy Sectors ꎬ 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ꎬ 2015ꎬ pp 181 196. ③ Peter L. Singerꎬ Federally Supported Innovation: 22 Examples of Major Technology Advances That Stem from Federal Resear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reportꎬ February 2014ꎬ http: / / www2. itif org / 2014 federally supported innovations pdfꎬ pp 4 39. ④ 沈梓鑫ꎬ 贾根良: «美国在颠覆式创新中如何跨越 死亡之谷?» ꎬ «财经问题研究» 2018 年第 5 期ꎬ 第 90 98 页ꎮ ⑤ William Bonvillianꎬ All that DARPA Can Beꎬ Policy Shopꎬ August 2015ꎬ pp 53 61.

100 96 2020 年 础研发环节的传统理念基础上ꎬ 指出在高风险高收益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ꎬ 相比产业界私人企业的 短视和风险规避倾向ꎬ 以国防部为代表的政府机构①更适合充当创新推动者和风险投资者角色ꎬ 政府 的战略性投资和公共政策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弥补市场失灵或者校正系统失灵ꎬ 还包括对新市场的创造 与塑造ꎮ 这种模式超越了布什在二战以后单纯强调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观点②ꎬ 将政府的资助范围拓展到包 括基础研究商业化阶段在内的整个创新链ꎬ 是一种对管道型模式进行改进 完善与拓展之后的创新模 式ꎮ 正是在这种组织模式的应用推广下ꎬ 以 DARPA 为代表的国家安全政府机构③ 在二战结束后所取 得的一系列前沿突破如 GPS 英特网等技术ꎬ 成功引领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在电子 计算机和 生物医药等行业内兴起的技术革命浪潮ꎮ ( 四) 制造主导型模式: 以产品升级为中心的创新模式 制造主导型模式 ( The Manufacturing led Model) 着重强调创新链后端的制造环节对技术创新的拉 动作用ꎬ 这种模式认为创新不仅与前端的研发环节有关ꎬ 而且也存在于后端的生产环节中ꎬ 例如在制 造方面基于经验和专长而产生的新技术ꎮ 这种模式认为ꎬ 制造过程中的初始生产活动具有极高的创新 性ꎬ 即使产品的基础研发环节已经在制造阶段之前完成了ꎬ 但是在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阶段ꎬ 厂商仍然 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产品进行各方面完善ꎬ 这包括以产品性能提高为目标的相关技术改进ꎬ 以及 为实现高效率 低成本规模生产而设计的新型管理体系ꎬ 还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 干中学 技能 和实务经验等④ꎮ 在创新经济学中ꎬ 以韩国和台湾地区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属于创新追赶型国家ꎬ 是贯彻这种创新 模式的优秀典范ꎮ 它们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ꎬ 在对这些技术资源努力消化 吸收的基础上ꎬ 进行 市场化转化和本土化改造ꎬ 完成再创新ꎬ 并且依托低成本和低工资等后发优势ꎬ 迅速实现规模化生 产ꎬ 以此获得生产制造能力上的跃升ꎮ 该模式是一种由市场需求驱动ꎬ 且与创新链前端的基础研发环 节相割裂的创新模式ꎬ 它忽视了国家创新体系中以技术前沿突破和新市场创造为目标的原始性创新能 力的培养ꎬ 并不适用于领先型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ꎮ ( 五) 创新型组织模式: 创新要素高度融合的创新模式 创新型组织模式 (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Model) 是一种在实现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双重目标的 基础上ꎬ 关注创新链前端到后端以及整个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制度融合型创新模式ꎮ 这种模式超越了 其他四种类型模式ꎬ 它强调创新活动不仅要满足管道型模式和拓展的管道型模式所要求的技术供给ꎬ 以及诱致型模式和制造主导型模式所关注的技术层面市场需求ꎬ 而且还需要通过将创新链上各个层面 ① 注释: 有关这类美国政府机构ꎬ 在历史上ꎬ 如何通过创建多种混合公私资源的杂交型创新机构ꎬ 以政府支持型风投基金的形 式ꎬ 充当最早的风险投资商ꎬ 引导了美国的颠覆式创新事业ꎮ 详见作者的前期研究 «美国在颠覆式创新中如何跨越 死亡之谷?» ꎬ «财经问题研究» 2018 年第 5 期ꎬ 第 90 98 页ꎮ 没有止境的前沿» 中ꎬ 最 ② 注释: 在 1945 年ꎬ 时任科学发展局主任的万内瓦尔 布什在向杜鲁门总统呈交的报告 «科学 主要的着重点就是讨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ꎬ 布什在该报告中曾写道: 基础研究将导致出新的知识ꎮ 它提供科学上的资本ꎮ 它创造了 这样一种储备ꎬ 而知识的实际应用必须从中提取ꎮ 今天ꎬ 基础研究已成为技术进步的带路人ꎬ 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了ꎮ 一个在新的基础科学知识方面依靠别国的国家ꎬ 其工业发展将是缓慢的ꎬ 在世界贸易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将是虚弱的ꎬ 而不管它 的机械技术如何ꎮ ( 摘自 [ 美] 万内瓦尔 布什: «科学: 没有止境的前沿» ꎬ 范岱年 解道华等译ꎬ 北京: 商务应书馆ꎬ 2005 年ꎬ 第 12 页ꎮ) ③ 注释: 此处的国家安全政府 ( National Security Stateꎬ 或者翻译为国家安全国家) 意指由那些以国家安全为目标ꎬ 并且和私营 部门保持紧密合作关系的联邦政府机构所共同构成的一种广泛政治组织ꎬ 诸如以国防任务为核心的美国国防部 ( DoD) ꎬ 以及为保持 国家科技优势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中央情报局 ( CIA) 能源部 ( DoE) 卫生部 ( NIH) 国家航空航天局 ( NASA) 国家科学基金会 ( NSF) 等部门均属于国家安全政府机构ꎮ 参看 Linda Weissꎬ America Inc? :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teꎬ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ꎬ 2014ꎬ pp 21 50. ④ William Bonvillianꎬ All that DARPA Can Beꎬ Policy Shopꎬ August 2015ꎬ pp 53 61.

101 第1期 沈梓鑫: 美国的颠覆性技术创新: 基于创新型组织模式研究 97 的生产要素进行全新的系统整合和组织重构ꎬ 来建设更为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ꎮ 这种创新模式强调在组织运行中各创新主体能够紧密合作 共同参与ꎬ 特别是要加强公共部门与 私人企业之间的互动协同关系ꎻ 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的研发与生产活动能够创造更多的颠 覆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成果ꎻ 通过技术层面的研究和发明创造ꎬ 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ꎬ 创造更高 的社会价值ꎻ 组建经历丰富和背景多样化的人才团队ꎻ 打破传统部门内的既得利益格局ꎬ 营造良好的 创新环境ꎻ 创建覆盖整个创新链的战略体系布局①ꎮ 这些创新模式的关键要素在 DARPA 的组织特征 中均有所体现ꎬ 是针对 DARPA 模式进行概念性总结的前提ꎮ 本文认为ꎬ 如果将上述五种创新模式的组织特点从国家体系维度到产业组织维度进行对比 ( 见 图 1) ꎬ 将能够更加清晰地将这五种创新模式的类型及其所代表的创新方式进行关联型分析ꎮ 基于这 种模式分类ꎬ 不仅能够看出美国在主要创新方式上的演进脉络ꎬ 而且还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美国国家 创新体系发展背后的战略意图ꎮ 图 1 基于创新模式分类的关联性分析示意图 来源: 作者绘制 美国是技术领先型国家创新体系的典型代表ꎬ 美国国内的整个科研创新体系不仅发展成熟而且相 对完善ꎬ 在颠覆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两种创新方式下的创新活动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科技创新成就ꎮ 前者涉及技术轨道的变更ꎬ 以引领科技前沿的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为主要目标ꎬ 而后者致力于沿着既 有的技术轨道进行连续性的小创新ꎬ 以不断提高和改善产品的性能ꎮ 这两种创新方式分别对应不同类 型的组织创新模式ꎬ 管道型模式 拓展的管道型模式和创新型组织模式主要致力于促进颠覆式创新ꎬ 而诱致型模式则以渐进式创新为主ꎮ 美国在二战以后为了维持和巩固自身的技术领先优势ꎬ 长期注重 本国颠覆式创新能力的培养ꎬ 从管道型模式到拓展的管道型模式直至创新型组织模式ꎬ 首先都对创新 链前端的基础研究环节非常重视ꎬ 始终强调前沿的基础性探索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源头ꎬ 其次ꎬ 随着 现实挑战的出现ꎬ 进行战略调整ꎬ 改进后的产业组织创新模式除了强调基础研究重要性之外ꎬ 还更加 注重创新链前端到后端的技术转化效率与组织融合程度ꎬ 这也正是当前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竞争 优势ꎮ 四 DARPA 作为创新模式的组织特征 DARPA 作为一种新型创新组织模式的典型示范ꎬ 它不仅具备 拓展的管道型模式 的优势特 ① William Bonvillianꎬ Charles Weissꎬ Innovation Dynamicsꎬ Change Agentsꎬ and Innovation Organizaiton ꎬ the chapter of Techno logical Innovation in Legacy Sectors ꎬ 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ꎬ 2015ꎬ pp 181 196.

102 98 2020 年 点ꎬ 能够在政府的引导下有效地推动创新成果从基础研发走向生产和应用性环节ꎬ 而且还凸显出了 创新型组织模式 的关键性要素ꎬ 在人员和机构层面上均构建了高效的互动协同机制ꎬ 致力于在体 制僵化的传统部门内打破既得利益格局ꎬ 在此基础上充分有效地推动颠覆式创新成果转化ꎮ DARPA 在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上呈现出的优势特点ꎬ 表现为项目管理 人才聘任以及资金调配等多个方面都 有其独特的制度安排ꎮ ( 一) DARPA 营造的创新环境特征: 组织架构的灵活性 DARPA 是一个 小核心 大外围 的扁平化组织ꎬ 机构内的专业人数仅仅控制在 240 人左右ꎬ 大量启用非固定性的技术外包人员ꎬ 自上而下仅仅包括局长 办公室主管 项目经理 3 个层级的 管理体系ꎬ 而组织机构则采取只有 1 个局长办公室和多个业务办公室在内的两层机构ꎮ DARPA 自成 立之初就以 精简而灵活 著称ꎬ 组织管理模式呈现扁平化特征ꎬ 在这个环境内ꎬ 由于人数较少ꎬ 以至于根本建立不起严密的等级制度和层级关系ꎬ 从 DARPA 局长到负责具体项目的经理人之间只有 2 个级差ꎬ 这不仅大幅缩短了决策流程ꎬ 而且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官僚体系对创新的效率影响ꎬ 营造了 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ꎮ 以解决 高风险 高收益 型重大军事技术难题为导向的 DARPAꎬ 在组织内营造的是一种甘于 冒险的创新氛围ꎬ 在团队文化上建立 强调信任 和 允许失败 的容错机制ꎬ 在人事管理上借鉴 现代企业管理方式ꎬ 首创短期的项目经理负责制ꎮ 项目经理人在经费管理和成员安排上ꎬ 被赋予极大 的自主权ꎬ 这种灵活宽松的制度环境允许他们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更为重要的创新任务上: ( 1) 了 解现在或者即将到来的军事挑战ꎻ (2) 识别能够解决这些挑战的潜在新技术ꎻ (3) 组建以这些新技 术为核心的研究者共同体ꎻ (4) 将技术的应用性开发与商业化转化任务交接给军事服务方或者对口 的商业部门①ꎮ ( 二) DARPA 组建的创新团队特征: 卓越人才的多样性 DARPA 坚持以一种不拘一格的态度挑选出具有战略眼光的项目经理人才ꎬ 采取以任务为导向的 项目经理短期聘任制 ( 通常为 3 5 年) ꎬ 将全球顶级的技术人才汇聚于此ꎬ 组成一个多元化背景的创 新团队ꎮ 这些项目经理人才来自企业 高校 国家实验室 政府机构等部门ꎬ 具有从事理论探索 实 验操作或者政策实施等多方面的丰富经历和知识储备ꎬ 这些多元化背景的卓越人才共同组成 DARPA 的精英智囊团ꎮ 在 DARPA 内部的创新网络中ꎬ 来自各个环节的专家以及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创新者 能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ꎬ 通过项目之间的团队协作和人才流动ꎬ 实现创意 研究 天赋 资源之 间的碰撞ꎮ 特别是当具有理论背景的高校研究者和掌握实用开发经验的企业技术专家同时受雇于 DARPA 项目ꎬ 为国防部政府采购订单提供技术服务的时候ꎬ 创新链前端的基础研发环节和后端的应 用开发环节之间实现了人才 知识和资源的创造性融合ꎮ ( 三) DARPA 建构的创新机构特征: 公私部门的融合性 DARPA 自成立之初就将眼光定位于高风险 高难度的颠覆式创新领域上ꎬ 承担的是以重大技术 挑战为目标的任务导向型研究计划ꎮ DARPA 模式不仅沿袭了 拓展的管道型模式 所强调的注重创 新链前后端关联性的特点ꎬ 而且在机构层面上还凸现出 创新型组织模式 推行的公共部门与私人 部门相融合的机制特点ꎮ DARPA 每年的政府预算经费大约在 30 亿美元左右ꎬ 这笔经费将通过 DARPA 的项目管理机制被 合理有效地划拨给从事颠覆性技术研发的具体研究机构ꎮ DARPA 主要分四步骤对项目进行阶段性控 制: (1) 对具有明确军事应用目标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进行先期资助ꎻ (2) 与初创型企业签署技术开 ① Erica R H. Fuchsꎬ Cloning DARPA Successfully.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ꎬ Vol 14ꎬ No 1ꎬ Fall 2009ꎬ pp 65 70.

103 第1期 99 沈梓鑫: 美国的颠覆性技术创新: 基于创新型组织模式研究 发合作协议ꎬ 对基础研究成果进行应用性技术开发ꎻ (3) 经由 DARPA 将技术转移给相关军种ꎬ 由军 种通过招标方式进行原型机试生产ꎻ (4) 待原型机成熟后ꎬ 经由政府采购率先将产品提供给军方使 用ꎬ 在保证军方订单能够维持研发单位和生产企业基本运营的前提下ꎬ 尝试引入私人资本支持ꎬ 再逐 渐推向民用市场ꎮ① 在颠覆性技术的应用培育过程中ꎬ DARPA 的作用不仅包括对基础科学的资助ꎬ 还包括几个方面 的功能: 集中资源投入特定领域和特定方向ꎻ 随时准备打开新机遇之窗ꎻ 在科技开发方面调节公共 机构与私人机构的交互合作ꎬ 包括私人风险资本与公共风险资本直接的交互ꎬ 以及帮助商业化 ②ꎮ DARPA 作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先锋机构ꎬ 实际发挥了 企业家型国家 作用ꎬ 在生产性投资和 创新活动中充当创新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主要承担者ꎬ 塑造和创造新市场ꎬ 通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形 成的混合杂交型创新网络去引导私人资本进入颠覆式创新领域中ꎬ 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任务导向型国防 科技目标的实现ꎮ ( 四) DARPA 引导的创新扩散特征: 内部结构的自主性 DARPA 模式的一大成功要素在于 DARPA 内部形成了一种 岛屿 桥梁模型 ( Island / Bridge Model) 结构ꎬ 在这种结构之下ꎬ 创新团队被放置于一个受保护的 岛屿 环境ꎬ 与那些可以摧毁它 的官僚影响相隔离ꎬ 让团队成员能够专注地集中于创新过程③ꎮ 这种 岛屿 桥梁 模型是一种先进 的制度安排典范ꎬ 它帮助组织内部实现 嵌入式自主性 ( Embedded Autonomy) ꎬ 一方面在团队核心 成员与总统内阁成员之间建立较为直接的长效沟通 桥梁 ꎬ 创新团队既可以通过局长跟政府或者总 统内阁维持联系ꎬ 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可靠性ꎬ 另一方面ꎬ 在 岛屿 环境下形成的缓冲地带作为一 种保护性制度屏障ꎬ 将创新团队与自上而下的短期政治压力相隔离ꎬ 让团队成员在允许失败的创新氛 围下ꎬ 自由地进行实验ꎬ 以此保持机构内部的自主性ꎮ 在国防部这种体制僵化的传统部门中ꎬ DARPA 这种 岛屿 桥梁 结构打破了既有的利益格局ꎬ 摆脱了官僚主义的政治阻碍ꎬ 为创新成果的出现和扩散提供了灵活可靠的制度环境ꎮ 来源: 作者绘制 图 2 DARPA 内部的 岛屿 桥梁 结构示意图 ① 蔡军霞ꎬ 王静远等: «从美国 DARPA 看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ꎬ «中国经贸导刊» 2017 年第 8 期ꎬ 第 60 62 页ꎮ ② 沈尤佳: «美国科技革命的隐蔽基础: 一个理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ꎬ «天府新论» 2017 年第 1 期ꎬ 第 119 131 页ꎮ ③ William Bonvillianꎬ All that DARPA Can Beꎬ Policy Shopꎬ August 2015ꎬ pp 53 61.

104 100 2020 年 五 结语 本文首先对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诞生的历史动因及其背后的产业政策逻辑进行剖析ꎬ 认为 DARPA 是在二战结束后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挑战等多重因素驱动下成立的颠覆式创新机构ꎬ 它除 了是一种应对苏联军事威胁的防御措施以外ꎬ 还是基于战后创新活动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而进行的一次 组织模式创新ꎮ 从比较经济学的视角来看ꎬ 美国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确立 复制和推广 DARPA 模 式是一种通过推动组织模式创新 应用与升级来巩固和扩大国家科技领先优势的产业政策设计ꎮ 美国在二战结束以后之所以能够巩固并扩大在技术创新领域中的领先地位ꎬ 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以 DARPA 为代表的创新型组织模式在制度层面上的突破ꎬ 制度上的革新 示范与引领促使美国在颠覆 式创新领域内产生一批举世瞩目的成就ꎬ 如互联网 智能义肢 全球定位系统 ( GPS) 机器人 半 导体 微型无人机等ꎬ 这些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对美国乃至全球科技的发展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ꎮ 正是 由于美国国内存在一批 DARPA 这样的机构ꎬ 着眼于高风险 高收益型的颠覆式创新活动ꎬ 加之有完 善的创新体制机制支撑ꎬ 这些颠覆式创新成果得以实现高效的应用化转化ꎬ 美国企业在几乎所有科技 领域的全球产业链上逐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导权ꎮ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ꎬ 美国创新型企业凭借 其在科技领域的先发优势加快建构跨国生产网络ꎬ 注重全球产业链的整体布局ꎬ 进一步扩大领先优 势ꎮ 本文在引入创新经济学家威廉姆 鲍维利安的创新模式分类框架基础上ꎬ 将五种类型的组织模式 及其所代表的创新方式进行关联性分析ꎬ 探讨美国作为领先型国家创新体系的优势与特点: 一是ꎬ 科 研创新体系发展完善ꎬ 在颠覆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两方面均获得瞩目成就ꎻ 二是ꎬ 长期重视颠覆式创 新能力的培养ꎬ 强调前沿的基础性探索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源头ꎻ 三是ꎬ 重视基础研究的商业化转 化ꎬ 通过组织模式创新来提高创新链前端到后端的技术转化效率ꎮ 本文认为ꎬ DARPA 模式是一种创 新型组织模式的典型示范ꎬ 在制度安排上体现出独特的组织特征: 其一ꎬ 组织架构精简ꎬ 营造了宽松 自由的创新环境ꎻ 其二ꎬ 人才引进多样化ꎬ 组建了多元背景的创新团队ꎻ 其三ꎬ 公私部门融合度高ꎬ 建立了高效的创新机构运行机制ꎻ 其四ꎬ 内部结构灵活自主ꎬ 有助于创新成果的出现与扩散ꎮ 当前恰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期ꎬ 我国科技部门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为主要方向ꎬ 肩负着打造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ꎮ 研究美国 DARPA 模式的创新经验将有助于我国推进科技创新 体制机制的改革ꎬ 对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激发 识别和评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ꎮ 基于本文的研 究ꎬ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ꎬ 尝试成立类 DARPA 的科研管理协调机构ꎬ 对不同市场的需 求信息进行收集 汇总 研究ꎬ 为创新战略的制定和统筹提供支撑ꎬ 促进军民两用颠覆性技术的协同 开发ꎻ 第二ꎬ 发挥政府风险投资的先导作用ꎬ 加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投资合作关系ꎬ 由政府 风险投资充当行业先导和信息传递者ꎬ 激励和吸引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基础研究与商业化生产之间的 融资真空地带ꎬ 促进颠覆性技术的商业化转化ꎻ 第三ꎬ 在对颠覆性技术项目的资助和管理方面ꎬ 考虑 同时资助多个机构ꎬ 在项目进展过程中ꎬ 尝试搭建一种公开透明的良性竞争平台ꎬ 采取平行竞争和阶 段性评估 筛选与淘汰的方式ꎬ 确保项目资金的有效运作ꎮ ( 责任编辑: 徐 瑶)

105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12 金融化背景下美国 贫富差距的扩大及其影响 裴祥宇 (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ꎬ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本文在金融化背景下重新考察了美国贫富差距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ꎮ 研究发现ꎬ 20 世纪 80 年代后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显著扩大ꎮ 美国经济金融化通过降低工会议价能力 提升食利者和管理层收入 水平 增强消费信贷进而恶化普通居民财富结构等多种手段ꎬ 对美国贫富差距的扩大产生了重要影响ꎮ 严 重的贫富差距极大地削弱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力量ꎬ 造成国内政治力量分化ꎬ 这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民主体 制的根基ꎮ 关键词: 金融化ꎻ 贫富差距ꎻ 美国经济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101 11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劳动者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ꎬ 以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 生产ꎮ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配方式决定了贫富差距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ꎮ 分配关系是社会生产 关系的表现ꎮ 资本主义社会ꎬ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剩余劳动所有权相分离ꎬ 从而形成了三大阶 级 工人 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ꎬ 三者分别通过劳动力 资本和土地所有权所产生的工资 利润和 地租来创造收入ꎮ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多ꎬ 资本天然属性驱使资本家不断增强由工人的劳动所产生 的剩余价值部分的压榨ꎬ 以应对利润率下降危机ꎬ 从而导致劳动力价格的增长远远不及资本价格的增 长ꎮ 这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不协 调ꎮ 这一问题伴随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发展愈演愈烈ꎮ 继 20 世纪 80 年代金融主导了资本主义发展后ꎬ 学术界对贫富差距研究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考察 金融化 ① 与贫富差距之间的内在联系ꎮ 众多理论研究表明ꎬ 金融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财富分配和收入 分配差距不断增大ꎮ② 金融化造成劳动收入比重下降ꎬ 加剧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均衡ꎮ 金融市场的快速 收稿日期: 2019 08 19 作者简介: 裴祥宇ꎬ 女ꎬ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ꎬ 助理研究员ꎬ 经济学博士ꎮ 主要研究方向: 世界经济ꎮ ① 学术界将 20 世纪 70 80 年代后ꎬ 金融活动在经济生活中重要性不断增强的现象称为经济的金融化ꎮ Epstein (2001) 将经济 金融化定义为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上ꎬ 金融市场 金融活动 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业精英们在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不断 提升的过程ꎮ 这一定义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宏观总趋势角度ꎬ 赋予金融化一个较为宽泛的内涵ꎬ 是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之一ꎮ 参见 Gerald Epsteinꎬ Financializationꎬ Rentier Interestsꎬ and Central Bank Policyꎬ Manuscriptꎬ Department of Economicsꎬ University of Massachu settsꎬ Amherstꎬ MAꎬ 2001ꎬ pp 10 15. Ken Hou Linꎬ Donald Tomaskovic Deveyꎬ Financialization and US Income Inequalityꎬ 1970 2008ꎬ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ꎬ Vol 118ꎬ No 5ꎬ 2013ꎬ pp 1284 1329 ② Lawrence Mishelꎬ Jared Bernstein and Sylvia Allegrettoꎬ The State of Working America 2006 / 2007ꎬ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ꎬ 2007ꎬ pp 17 22 Ken Hou Linꎬ Donald Tomaskovic Deveyꎬ Financialization and US Income Inequalityꎬ 1970 2008ꎬ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ꎬ Vol 118ꎬ No 5ꎬ 2013ꎬ pp 1284 1329.

106 102 2020 年 发展导致私人财富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ꎬ 财富和收入分配向富有阶层利益倾斜ꎮ① 美国 2018 年 GDP 已达 20 6 万亿美元ꎬ 人均收入已超 6 2 万美元②ꎬ 是世界公认的富裕国家ꎬ 但同时美国社会存在着明 显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ꎮ 尤其是 1980 年代金融化在资本主义经济体中发迹后ꎬ 这种差距日益凸显ꎮ 美国基尼系数由 1979 年的 31 6 上升到 2016 年的 41 5 ꎬ 增幅达到 31 3 ꎮ③ 贫富差距的扩大致使美国绝大多数中产阶级濒临 破产 ꎬ 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民主体制的根 基ꎬ 破坏了美国原本稳定的社会结构ꎮ 更为重要的是ꎬ 金融资本与政治的密切关联ꎬ 在损害了公共利 益的同时加剧了社会不平等ꎮ 2016 年唐纳德 特朗普 ( Donald John Trump) 赢得美国大选ꎬ 成为美 国第 45 任总统ꎮ 这一事件的背后是美国普通民众对 精英主义 信任度的下降以及对于食利者④ 掠夺 社会财富的极度愤恨ꎮ 由此ꎬ 在金融化背景下重新审视美国贫富差距的扩大ꎬ 以及由此带给 美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 一 金融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途径 金融化主要通过影响功能性收入分配ꎬ 使收入从劳动力向资本转移ꎬ 从而加剧收入不平等和工人 工资停滞ꎮ 具体来说ꎬ 健康的功能性收入分配能够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或做出 的贡献大小来合理分配生产成果ꎮ 在金融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ꎬ 来自资本的报酬或资本价格水 平远高于劳动要素的报酬或劳动价格水平ꎬ 收入分配的结果不再能够真实反映要素贡献的大小ꎮ 如图 1 所示ꎬ 美国经济金融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是 20 世纪 80 年代公司治理目标向股东价值最大化 的转变ꎬ 其结果之一是管理层的薪资水平大幅提高ꎮ 根据邓安郝普 ( Petra Duenhaupt) 的研究ꎬ 从 1980 年代末开始美国企业的薪酬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ꎬ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高管薪酬由于股票期 权上升而显著增加ꎮ⑤ 虽然金融化使家庭持股比例有了很大提高ꎬ 但股票资产的家庭分布极端不均 衡ꎮ 高层管理者与股东形成利益联盟ꎬ 以股票期权为主的薪酬体系使高管工薪中含有大量的股票期 权ꎮ 研究表明ꎬ 美国顶层 0 1 收入份额的增长主要受顶层薪资 ( 包括工资 薪金 奖金 股票期权 和养老金) 的增长推动ꎬ 高层管理者 ( 工薪富豪) 的薪酬是美国收入不平等程度上升的重要原因ꎮ⑥ 在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治理目标下ꎬ 高级管理人员的视线总是集中于各类股票选购和保险组合 上ꎬ 非金融企业将资金从实体经济转移到金融领域ꎬ 以赚取短期高额利润回报ꎬ 或是通过回购公司股 票提高股票价格来增加股东权益ꎬ 甚至通过裁员促进利润收入的增长ꎮ 有学者通过美国非金融行业的 时间序列截面数据ꎬ 检验金融化和不断上升的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ꎮ 研究认为ꎬ 美国企业的收益实 现越来越依赖于金融渠道而不是生产盈余ꎬ 同时金融化也使企业所有者和精英阶层拥有更强的议价能 力ꎬ 造成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和管理者薪酬提高的ꎮ⑦ 这一过程不仅给食利者带来巨额股权债券收益ꎬ ① [ 美] 凯文 菲利普斯: «一本书读懂美国财富史: 美国财富崛起之路» ꎬ 北京: 中信出版社ꎬ 2010 年ꎬ 第 87 页ꎮ ② 数据来源: 美国经济分析局ꎬ www bea gov. ③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数据库ꎬ data worldbank org. ④ 食利者是指依靠持有有价证券以取得利息 股息收入为生的人ꎮ 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所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为食利者阶层的产 生提供了必要的资本来源ꎬ 股份制的兴起所引发的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是这一群体得以壮大的方式途径ꎮ 对此ꎬ 经济学者布 哈林有过详细的解读ꎬ 认为资本主义异常迅猛发展积累起的剩余价值流入到与生产没有关系的那些人手中ꎮ 这些人的数量不断增加 并形成食利者阶级ꎮ 随着股份公司和银行的发展ꎬ 随着整个大规模的有价证券交易部门的建立ꎬ 这个社会派别得以生存并得到巩固ꎮ 参见 [ 俄] 尼 布哈林: «食利者政治经济学» ꎬ 郭连成译ꎬ 北京: 商务印书馆ꎬ 2002 年ꎬ 第 16 页ꎮ ⑤ Petra Duenhauptꎬ The Impact of Financialization on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he USA and Germany: A Proposal for a New Adjusted Wage Shareꎬ Imk Working Paperꎬ 2011ꎬ pp 14 18. ⑥ Facundo Alvaredoꎬ Anthony B. Atkinsonꎬ Thomas Piketty and Emmanuel Saezlꎬ The Top 1 Percent in International and Historical Per spectiveꎬ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ꎬ Vol 27ꎬ No 3ꎬ 2013ꎬ pp 3 20. ⑦ Ken Hou Linꎬ Donald Tomaskovic Deveyꎬ Financialization and US Income Inequalityꎬ 1970 2008ꎬ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ꎬ Vol 118ꎬ No 5ꎬ 2013ꎬ pp 1284 1329.

107 第1期 裴祥宇: 金融化背景下美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及其影响 103 资本从实体经济抽离更导致工人就业岗位减少和失业率的增高ꎬ 下岗工人数量增加ꎬ 在促进消费信贷 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ꎮ 图 1 金融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途径 金融化的另一后果是削弱了工会的议价能力ꎬ 造成工人工资增长减缓甚至引发工资停滞ꎮ 20 世 纪 80 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和金融化ꎬ 倡导政府放松管制ꎬ 而工会组织能力的削弱被视为放松管制的 重要目标之一ꎮ 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ꎬ 1950 年代ꎬ 美国工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 30 ꎬ 而当前这一数值已下降到 12 5 ꎮ 在里根执政前ꎬ 工资增长率和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差额长期稳定 在 18 ꎬ 然而ꎬ 1980 年代后ꎬ 这一差距增长趋势明显ꎬ 及至 2017 年初ꎬ 达到了 150 ꎮ 即美国生产 率自 1947 年以来增长了 438 ꎬ 而工资报酬仅仅增长了 288 ①ꎮ 金融化还通过拓宽金融融资渠道ꎬ 降低了普通居民参与金融活动的门槛ꎬ 为居民消费信贷的增值 提供了必要条件ꎮ 消费信贷的需求来源于因工会力量削弱和资本从实体经济中的抽离导致的工人收入 水平降低及失业率的上升ꎮ 普通居民只能通过不但增长消费信贷来弥补社会分配向富有人群的倾斜ꎬ 这一过程致使资源严重错配ꎬ 普通居民财富结构恶化ꎬ 进一步加大了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ꎮ 二 金融化背景下美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状况 ( 一) 美国贫富差距趋势的演变 为观察美国贫富差距变化的总体趋势ꎬ 首先将美国家庭按照收入多少进行五等分ꎬ 即最低收入家 庭 ( 占比 20 ) ꎬ 中低收入家庭 ( 占比 20 ) ꎬ 中等收入家庭 ( 占比 20 ) ꎬ 中高收入家庭 ( 占比 20 ) 和最高收入家庭 ( 占比 20 ) ꎮ 通过对比不同等级家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ꎬ 可以清晰地看出 美国贫富差距的扩大ꎮ 根据表 1 显示ꎬ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ꎬ 除美国前 20 的高收入家庭收入占比 不断提升ꎬ 中等收入家庭 中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收入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ꎮ 其中ꎬ 高收入家庭 收入比重从 1979 年的 41 2 上升到 2016 年的 46 9 ꎬ 增幅达到 13 8 ꎮ 中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比重也 出现了了下降ꎬ 但 2000 年后相对稳定ꎬ 整体降幅为 4 91 ꎮ 美国的贫富差距不仅使最富裕人群更加 富裕和最底层收入者更加贫穷ꎬ 介于二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也逐步走向贫困化ꎮ ① John Komlosꎬ The Economic Roots of the Rise of Trumpismꎬ Cesifo Working Paperꎬ 2018ꎬ pp 10 14.

108 104 2020 年 表 1 五等分美国家庭收入比重 年份 低收入家庭 中低收入家庭 中等收入家庭 中高收入家庭 高收入家庭 1991 5 5 11 0 16 3 23 3 43 9 1979 2000 2010 2016 6 4 5 4 5 1 5 0 12 0 10 6 10 5 10 2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数据库 ( data worldbank org) ꎮ 16 9 15 6 15 7 15 3 23 4 22 3 22 9 22 5 41 2 46 0 45 8 46 9 进一步对美国 高 收 入 阶 层 的 收 入 变 化 情 况 进 行 分 析ꎮ 1960 年 最 富 有 前 10 人 群 收 入 比 重 为 33 48 ꎬ 从 20 世 纪 80 年 代 开 始 该 比 重 持 续 增 加ꎬ 并 于 2015 年 突 破 总 收 入 的 二 分 之 一ꎬ 达 到 50 47 ꎮ 图 1 表示最富有的 1 ( 99 100 ) ꎬ 跟随其后的 2 5 ( 95 99 ) 以及 5 10 ( 90 95 ) 的人群收入占比情况ꎮ 5 10 2 5 和 1 的人群占比在 1960 年分别为 10 90 12 54 和 10 03 ꎬ 而这一指标在 2015 年分别为 11 93 16 51 和 22 03 ꎮ 可以明显看出ꎬ 收入前 5 10 人群收入占比总体变化不大ꎬ 收入前 2 5 人群收入占比小幅增加ꎬ 而收入前 1 人群的收入占比显 著增加ꎬ 尤其是 1980 年至 1999 年该指标从 10 02 上升至 20 04 ꎮ 1 的超级富豪拥有了社会总收 入的 22 03 ꎬ 占据了大量的财富ꎮ 因此ꎬ 美国收入不平等主要体现为最富有阶层 ( 收入前 1 人群) 财富的增长ꎮ 图 2 美国前 10 人群收入占比变动 数据来源: 世界财富及收入数据库 ( The World Wealth and Income Database WID) ꎮ ( 二) 高收入人群收入结构构成及变化 为进一步探究美国收入分配变化的原因以及上层阶级财富增加的源泉ꎬ 首先需要考察富有人群收 入构成的变化ꎮ 图 3 比较了美国前 0 1 人群包含资本收益的收入与不包含资本收益的收入ꎮ 在 20 世 纪 50 年代之前ꎬ 二者间的差异并不明显ꎮ 此后ꎬ 二者之间的差距开始增大ꎮ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ꎬ 资本收入明显加大ꎬ 并呈现波动性的上升ꎬ 说明这一时期来自资本的收益对收入分配不平衡的贡献开 始增强ꎮ 金融活动的收益增加了上层阶级的财富水平ꎮ 图 4 描绘了美国前 0 1 人群收入结构的变化ꎮ 总体来看ꎬ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ꎬ 工资收入 占比的份额开始扩大ꎬ 并超过资本收入和商业收入ꎬ 成为美国富有人群的主要收入来源ꎮ 可以认为ꎬ 20 世纪 70 年代后ꎬ 美国收入不平等的加剧来源于富有人群工资收入的增加ꎮ 金融化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拉大了美国富人和穷人间工资收入的差距: 一方面ꎬ 金融业高薪资的待

109 第1期 裴祥宇: 金融化背景下美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及其影响 105 图 3 美国前 0 1 人群收入变化 图 4 美国前 0 1 人群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及构成 数据来源: 世界财富及收入数据库 ( The World Wealth and Income Database WID) ꎮ 遇增加了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薪酬ꎮ 华尔街 一直被视为财富的代表ꎬ 在美国高薪职业人群中ꎬ 金融 从业人员占有很大比重ꎮ 乔恩 巴基哲 ( Jon Bakija) 等学者根据美国税收申报单上的数据整理得到ꎬ 在美国最高收入的 0 1 人群中ꎬ 有 18 4 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①ꎮ 从美国各行业薪酬比较来看ꎬ 金 融业平均时薪达到 36 06 美元ꎬ 仅次于信息业的薪酬 ( 见表 2) ꎮ 另一方面ꎬ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计入工资收入的员工股票期权ꎬ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大大增加ꎬ 这 主要得益于为解决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而产生的股票期权工具ꎮ 从 1992 2000 年间ꎬ 标准普尔 500 指数成份股公司 CEO 的平均实际工资从 350 万美元增长至 1470 万美元ꎮ CEO 薪 ① Jon Bakijaꎬ Adam Cole and Bradley Heimꎬ Jobs and Income Growth of Top Earners and the Causes of Changing Income Inequality: Evi dence from US Tax Return Dataꎬ Unpublished Manuscript Williams Collegeꎬ 2012ꎬ pp 6 8.

110 106 2020 年 酬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股票期权增长了 9 倍ꎬ 而其它部分同期只增长了 2 倍ꎮ 迈克尔 詹森 ( Michael C Jensen) 等学者分析了 1992 2002 年组成标准普尔 500 指数成份股公司 CEO 的薪酬水平ꎬ 结果表 明平均薪酬的结构发生了极大的改变①ꎮ 在 1992 年ꎬ 这些 CEO 的基本工资仅占全部收入的 38 ꎬ 股 票期权占全部工资收入的 24 ꎮ 但在 2000 年ꎬ 基本工资占比下降到 17 ꎬ 股票期权的比重上涨到接 近 50 的水平ꎮ 虽然 2002 年这些 CEO 的总工资水平略有下降ꎬ 但期权仍然占了 CEO 薪酬的一半ꎮ 表 2 2019 年 9 月美国各行业薪酬比较 行业 私人服务业 信息业 金融业 采矿业 专业和商业服务业 耐用品制造业 建筑业 制造业 教育和医疗服务业 运输仓储业 其他服务业 零售业 休闲和酒店业 数据来源: 美国劳动局网站 ( www bls gov) ꎮ 平均时薪 ( 美元) 27 86 42 07 36 06 34 56 33 90 25 37 30 86 27 90 27 66 24 99 25 10 19 84 16 68 ( 三) 调整工资份额后的贫富差距 虽然工资份额可以被认为是国民收入在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分配的粗略指标ꎬ 但现在工人 ( 尤其 是高收入人群) 不仅通过利息和股息的方式得到资本收入ꎬ 也以股票期权的形式获得工资收入ꎮ 因 此ꎬ 当研究不同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时ꎬ 工资份额可能是具有误导性的指标ꎮ 罗伯特 博耶 ( Robert Boyer) 指出ꎬ 虽然在股东价值最大化理念的治理模式下ꎬ 股东会传达增加股息的需求ꎬ 从而导致工 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下降ꎮ 但是ꎬ 从总体角度考察劳动份额的经验数据并未支持理论分析得出的劳 动份额下降的结论②ꎮ 根据塞缪尔 邦托利拉 ( Samuel Bentolila) 和吉尔斯 圣特保罗 ( Gilles Saint paul) 的研究表明ꎬ 1980 年代后ꎬ 美国劳动者收入占 GDP 的份额只有轻微下降的趋势ꎮ 这是由于将 股票期权计入收入的统计方法填补了总体收入水平下降的空缺③ꎮ 在美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中ꎬ 股票期权属于员工工资ꎮ 但从分配的角度来看ꎬ 企业高管持有的股票 期权相比于劳动收入更接近于资本收入ꎬ 因为通过可变薪酬计划他们的利益与股东利益一致ꎮ 因此ꎬ 若将股票期权归类到工资收入中ꎬ 在夸大了工资收入份额的同时ꎬ 也低估了资本收入的份额ꎮ 对这一 部分数据的忽视将严重低估金融化对美国收入不平等的影响ꎮ 为了消除这些扭曲的部分ꎬ 更真实地呈 现资本收入对美国不平等收入的影响ꎬ 本文借鉴罗伯特 布赫勒 ( Robert Buchele) 和詹斯 克里斯 汀森 ( Jens Christiansen) 的研究方法ꎬ 在劳动收入中剔除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ꎬ 以还原全社会真 实的工资份额④ꎮ 调整后的收入结构见图 5 所示ꎮ ① Michael C. Jensenꎬ Kevin J. Murphy and Eric G. Wruckꎬ Remuneration: Where We've Beenꎬ How We Got to Hereꎬ What are the Problemsꎬ and How to Fix Themꎬ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ꎬ Vol 2ꎬ No 5459ꎬ p 122. ② Robert Boyerꎬ Is a finance led Growth Regime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Fordism? A Preliminary Analysisꎬ Economy and Societyꎬ Vol 29ꎬ No 1ꎬ 2000ꎬ pp 111 145. ③ Samuel Bentolilaꎬ Gilles Saintpaulꎬ Explaining Movements in the Labor Shareꎬ Contributions in Macroeconomicsꎬ Vol 3ꎬ No 1ꎬ 1999ꎬ p 9. ④ Robert Bucheleꎬ Jens Christiansenꎬ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clining Share of Labor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ꎬ 28th International Working Party on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ꎬ 2007ꎬ pp 10 13.

111 第1期 裴祥宇: 金融化背景下美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及其影响 107 图 5 调整后的收入结构 在对美国经验数据的研究中ꎬ 由于不能准确统计高收入人群的数量ꎬ 因此ꎬ 本文假设富有人群为前 0 1 收入人群ꎬ 并计算了剔除高收入人群工资收入后的全社会工资收入情况ꎮ 其中ꎬ 全社会工资份额 数据来自于美国经济分析局国民经济核算表ꎬ 富有人群工资份额数据来自世界财富及收入数据库ꎮ 图 6 显示了 1960 2015 年ꎬ 美国所有部门工资份额与剔除最富有的前 0 1 人群后的工资份额 ( 调整的工资份额) ꎮ 结果显示ꎬ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ꎬ 调整的工资份额具有明显下降趋势ꎬ 而原 始工资份额下降相对温和ꎮ 具体来看ꎬ 1960 1980 年之间原始工资份额与调整的工资份额差值变化不 大ꎬ 但 1980 年后两者差额逐渐增大ꎬ 调整的工资份额在 1980 年的顶峰和 2012 年谷底之间的相差了 8 11 个基点ꎮ 同一时期ꎬ 原始工资份额只相差 5 69 个基点ꎮ 剔除前 0 5 和前 0 01 人群工资收入 后的数据结果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ꎬ 即 1980 年后ꎬ 剔除美国高收入人群工资收入后的数据较原来相 比大大缩小ꎬ 表明实际劳动收入份额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降低ꎮ 三 美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影响 美国根植于一个由中产阶级支撑的社会ꎬ 中产阶级的稳定决定了美国民主体制的稳定ꎮ 金融化加 剧了美国社会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ꎬ 严重损害了中产阶级的利益ꎬ 造成中产阶级力量逐步弱化ꎬ 这在 根本上动摇了美国民主体制的根基ꎮ ( 一) 美国中产阶级力量弱化对民主体制的威胁 以中产阶级力量为根基的社会制度是所有类型社会制度中最为稳定的一种形式ꎮ 早在公元前 326 年ꎬ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其所著的 «政治学» 一书中就比较了当时 100 多个城邦的政体ꎬ 之 后得出结论ꎬ 认为最优良的城邦政体是中产阶层占统治地位的政体ꎬ 且当中产阶层超过极富阶层或极 穷阶层时ꎬ 这种政体才有可能保持稳定ꎮ 罗伯特 法里斯 ( Robert E L Faris) 以及巴林顿 摩尔

112 108 2020 年 图 6 剔除前 0 1 人群收入的工资份额 数据来源: 世界财富及收入数据库 ( The World Wealth and Income Database WID) ꎻ 美国经济分析局 数据库 ( 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ts ( NIPA) Table 1 12 和 1 7 5) ꎻ 由作者整理得到ꎮ ( Barrington Moore) 等著名政治学家在研究美国政体时ꎬ 强调了中产阶级对美国民主体制的重要作 用①ꎮ 中产阶级能够成为民主体制基石的原因ꎬ 一方面缘于其在人口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 20 世纪 90 年代ꎬ 中产阶级占美国总人口的比重可达 40 50 ) ꎬ 这种橄榄型的社会结构相较于传统社会金 字塔式的社会结构更具稳定性ꎬ 后者仅有极少数人站在金字塔的顶端ꎬ 更多穷苦人群位于金字塔底 端ꎬ 具有紧张且尖锐的社会关系ꎻ 另一方面ꎬ 中产阶级是自由 民主 平等的主要拥护者ꎬ 中层人群 的增多有利于缓和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ꎬ 实现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ꎮ 但是ꎬ 经济金融化正蚕食着过去 稳定民主社会制度的橄榄型的中部ꎬ 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正在逐渐失去自我认同感ꎬ 过去稳定的民主 体制如今风雨飘摇ꎮ 首先ꎬ 经济向金融化方向的转变是以减少中产阶级就业岗位为代价的ꎮ 在全球化时代ꎬ 美国将传 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跨国公司转移至海外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ꎮ 国内经济增长依靠金融活 动的拉动ꎬ 为中产阶级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幅缩减ꎮ 根据美国劳动局网站的数据显示ꎬ 在美国全部就业 岗位中ꎬ 由制造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自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不断下降ꎬ 由 1940 年代的 34 下降至 1970 年代的 22 8 ꎮ 进入 21 世纪后ꎬ 制造业为美国居民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到 10 ꎮ 而创造美国五分 之一 GDP 的金融业仅仅提供了 5 ~ 6 的就业岗位ꎮ 其次ꎬ 金融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严重损害了实体企业的利益ꎬ 而后者恰恰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主力 军ꎮ 过去ꎬ 以实体经济为动力的经济增长依赖于生产活动ꎬ 经济增长与劳工的利益呈正相关关系ꎬ 经 济增长引发的福利增大可以普及劳工ꎻ 由于现阶段经济增长更依赖于金融业ꎬ 经济增长不再依靠企业 生产的体制ꎬ 导致经济增长与劳工利益日益不一致ꎬ 甚至呈负相关关系ꎮ 所以ꎬ 经济增长的福利 ( 收益) 越来越不利于劳工阶层ꎬ 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ꎮ 沃尔克冲击 后ꎬ 实体经济中 的中小农场主和中小企业濒临破产ꎬ 美国中产阶层越来越少ꎬ 两极分化现象严重ꎮ 中产阶级财富的转 移以及收入的相对降低ꎬ 将众多美国居民挤出中产阶级的队伍ꎬ 造成更为严重的两级分化ꎮ 1980 年 以来ꎬ 美国国民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 ( 大约 15 ) 从最穷的 90 人口转向了最富有的 10 人口②ꎮ 再次ꎬ 金融化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ꎬ 中产阶级的收入和财富不断降低ꎮ 底层收入者收入占比不断 减少的同时实际收入不升反降ꎬ 而顶级富豪的收入占比不断扩大且实际收入增长较快ꎮ 因为资本的积 ① Robert E L Farisꎬ The Middle Class from a Sociological Viewpointꎬ Social Forcesꎬ Vol 39ꎬ No 1ꎬ 1960ꎬ pp 1 5ꎻ Barrington Moore.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ꎬ Beacon Pressꎬ 1993ꎬ pp 77 78. ② [ 法] 托马斯 皮凯蒂: «21 世纪资本论» ꎬ 巴曙松译ꎬ 北京: 中信出版社ꎬ 2014 年ꎬ 第 72 页ꎮ

113 第1期 裴祥宇: 金融化背景下美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及其影响 109 累集中在金融体系ꎬ 金融的债券化使得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ꎬ 因此金融化的发展加剧了贫富差距扩 大和社会的两极分化ꎮ 而夹在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无论财富还是收入都在下降ꎮ 曾经ꎬ 很多美国人都 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的一部分ꎮ 然而ꎬ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ꎬ 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使得美国中产阶 级大量破产ꎬ 美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也因此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ꎮ 据盖洛普调查显示ꎬ 2000 年有 33 的美国人自称属于工人阶级ꎬ 这个数据到 2015 年上升到了 48 ꎬ 将近美国人口的一半ꎮ 最后ꎬ 当危机来临时ꎬ 中产阶级沦为了上层精英消费危机的 买单者 ꎮ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 来ꎬ 美国政府为拯救第一花旗银行 美国银行等金融巨头花费就超过七千亿美元ꎬ 而这场金融危机的 源头正是这些大型金融机构ꎮ 在金融危机稍稍平息后ꎬ 金融界的高管们又开始恢复常态ꎬ 继续领取高 额奖金ꎮ 不仅如此ꎬ 那些在政府帮助下渡过危机的金融巨头还利用自身影响要求为富人减税 减少福 利开支并大幅度裁员ꎮ 普通民众承受着拯救危机的代价ꎬ 而富裕阶层却成为完善金融体系和经济刺激 等各种政策的主要获益者ꎮ 美联储主席保罗 沃尔克 ( Paul Volcker) 说到: 怎么能够任凭这些金融 机构先靠投机大赚特赚ꎬ 直至犯下错误ꎬ 然后再逼纳税人为其买单 ꎮ 与此同时ꎬ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 发刺破了金融化和杠杆化的泡沫ꎬ 导致了长期较高的失业率ꎮ 2007 年后美国失业率持续上升ꎬ 2010 年甚至达到了 9 6 ꎬ 持续的高失业率水平加剧了社会矛盾激化ꎬ 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ꎮ 尽 管危机后美国政府先后投入八千亿美元刺激经济ꎬ 然而其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刺激收效甚微ꎬ 也无法惠 及大多数中产阶级人群ꎮ ( 二) 来自中产阶级的 反击 当前美国严重的两级分化使得以中产阶级为根基的民主体制面临严重威胁ꎬ 造成国内政治力量分 化ꎮ 长期以来ꎬ 国民财富由金字塔顶端 1 的人掌握ꎬ 而民众却没有享受到国家经济增长带来的福 利ꎬ 他们的生活现状没有得到改善ꎬ 与精英阶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ꎮ 中产阶级的逐步减少破坏了美国 原本稳定的社会结构ꎮ 金融资本与政治的密切关联ꎬ 损害了公共利益的同时加剧了社会不平等ꎮ 不断 被侵蚀的社会财富和工作岗位使中产阶级积怨已久ꎮ 2011 年 9 月 17 日ꎬ 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纽约金 融中心华尔街进行示威ꎮ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ꎬ 占领华尔街 运动以极快的速度从纽约蔓延至华 盛顿 波士顿 芝加哥 旧金山等地ꎮ 这场运动主要是控诉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的贪婪无度ꎬ 要求他 们对自己造成的恶果负责ꎬ 并呼吁政府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ꎮ 示威者们的口号是 99 的人ꎬ 不能 再忍受那些 1 人群的贪婪和腐败 ꎮ 占领华尔街 运动表达了美国中产阶级和底层人民对美国政治 中权钱交易的抗议以及对保护自身利益的诉求ꎮ 他们无法容忍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建制派对华尔街资本 家利益的维护ꎬ 精英政治指导民主体制的思想越来越受到质疑ꎮ 在 2016 年的美国大选中ꎬ 特朗普现 象 和 桑德斯现象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ꎬ 两种现象并非政治活动中的 黑天鹅 事件ꎬ 而 是长期以来饱受金融化之苦的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对精英政治的 反击 ꎮ 在民主党内ꎬ 尽管伯尼 桑德斯 ( Bernard Sanders) 最终败给希拉里 克林顿 ( Hillary Clinton) ꎬ 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题名失之交臂ꎬ 但其言论和政策主张倍受关注ꎮ 在大选初选的 43 个州当中ꎬ 桑 德斯赢得了 18 个州的支持 ( 有 25 个州支持希拉里) ꎬ 他的主要支持人群为美国北部和中部的中年轻 白人ꎮ 桑德斯以一名社会主义者的身份自居ꎬ 主张大幅提高最低工资ꎬ 增加对富人的税收ꎬ 明确反对 华尔街 反对自由贸易ꎮ 公立大学实施免费制度ꎬ 全民施行统一医保制度ꎮ 增加国内基础建设投资ꎬ 提供更多就业岗位ꎮ 唐纳德 特朗普在 2016 年美国大选中刮起了一阵 清新脱俗 的 反建制派 政治风向ꎬ 在公 开政策言论中ꎬ 特朗普提到: 第一ꎬ 要求墨西哥出钱ꎬ 在美墨边境修筑隔离墙ꎻ 第二ꎬ 明确反对自由 贸易ꎬ 呼吁夺回流失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工作岗位ꎬ 利用税收惩罚ꎬ 引导海外跨国公司迁移至国 内ꎻ 第三ꎬ 取消对富有人群的税收优惠政策ꎬ 减免下层人群税收ꎮ 这些激进的政策建议为美国极右的 公民提供了一个宣泄不满的出口ꎬ 受到众多教育程度低 收入低的美国南部白人男性的支持ꎮ

114 110 2020 年 特朗普现象 和 桑德斯现象 的背后暴露了美国社会更多深层次的问题ꎮ 一方面ꎬ 精英主 义 影响力衰弱和信任度下降ꎬ 普通民众对精英统治阶级政治已丧失信任ꎮ 另一方面ꎬ 大多数中下 层阶级民主党与共和党都越来越不满ꎬ 原本两党垄断政坛的格局已经开始丧失有效功能ꎮ 两人的出现 是对美国当前政治既得利益的巨大挑战ꎮ 更为重要的是ꎬ 特朗普现象 意味着政治极端主义已经在 美国政治的中心地带崛起ꎮ 这一现象的背后ꎬ 是白人与少数族裔之间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 开放 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之间政治分裂程度的提高ꎮ① 明显的政治分歧已经出现在共和党内部ꎬ 随着特朗 普以 274: 218 的票数战胜希拉里ꎬ 赢得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胜利ꎬ 这种政治分歧将进一步蔓延至 整个美国社会ꎮ 尽管特朗普在公开言论中多次提及ꎬ 他将代表美国 沉默的大多数 的利益ꎬ 但这些看似有利 于中产阶级的政策主张的实施并非一定能为中产阶级带来切实利益ꎮ 特朗普主张的反全球化和发展双 边经贸关系扭转了几十年来美国推行的降低贸易壁垒和互联互通的全球经济ꎬ 深受多数中产阶级的支 持ꎮ 2017 年 1 月 23 日ꎬ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就签署行了正式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 洋伙伴关系协定 ( TPP) 的行政令ꎮ 2018 年特朗普更是几次宣布对中国加征进口关税ꎬ 时至今日ꎬ 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ꎮ 尽管生产要素的全球化流动一直被中产阶级视为导致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向外 流失的重要因素ꎬ 但在技术进步推动生产率提升的大环境下ꎬ 技术创新则是导致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 的主要原因ꎮ 而贸易保护主义势必会缩减美国巨额贸易逆差ꎬ 对美国企业出口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ꎮ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约翰 麦凯恩 ( John McCain) 甚至认为ꎬ 放弃海外出售更多商品和服务 的机会ꎬ 将进一步加重就业岗位消失ꎮ 麦凯恩称: 世界上 95 以上的消费生活在美国以外ꎬ 无论我 们移除还是设置贸易壁垒ꎬ 全球经济都会变得越来越开放并更具竞争性ꎮ ② 尽管特朗普的极端贸易 保护倾向对美国就业岗位回流和全球竞争力影响的具体后果还不得而知ꎬ 但可以肯定的是ꎬ 美国反全 球化的政策主张将使亚洲各国的经贸政策向中国倾斜ꎬ 中国将有希望和能力承担起领导亚洲经济发展 的重要角色ꎮ 四 结论 本文对美国贫富差距的扩大从金融化背景加以剖析ꎬ 认为美国经济金融化通过降低工会议价能 力 提升食利者和管理层收入水平 增强消费信贷进而恶化普通居民财富结构等多种渠道ꎬ 不断侵蚀 着美国中产阶级的力量ꎬ 造成国内政治力量分化ꎬ 这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民主体制的根基ꎮ 可见ꎬ 资 本主义金融化下不断加深的贫富差距是资本积累无限扩展的必然结果ꎬ 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固有的 阶级矛盾ꎮ 而在社会主义国家ꎬ 公有制决定了按劳分配制度ꎬ 其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ꎮ③ 对于当代中 国ꎬ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如何在借助资本逻辑获得发展和进步的同时ꎬ 做到扬弃资本逻 辑带来的负面影响ꎬ 是值得持续研究和思考的课题ꎮ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制度一起纳入了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ꎬ 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以人民为核心的发展理念ꎮ 为此ꎬ 我们应当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上将紧抓人民的切身利益ꎬ 积极构建新型合理的是收入分配格局ꎬ 优化二次分配结构ꎬ 最大程度化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ꎮ ( 责任编辑: 徐 瑶) ① 包刚升: «极端主义的兴起与西方世界的挑战» ꎬ «文化纵横» 2016 年第 3 期ꎬ 第 4 页ꎮ ② [ 美] 约翰 麦凯恩: chiveꎬ 2019 年 3 月 5 日ꎮ «退出 TPP 对美国不利» ꎬ 2016 年 12 月 9 日ꎬ http: / / www ftchinese com / story / 001070493 / un? ar ③ 翟绪权 张行: «全民所有制导向下的国有经济效益分配研究» ꎬ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 年第 2 期ꎬ 第 92 96 页ꎮ

115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13 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基本环节 基本路径与保障机制 张德祥ꎬ 牛军明 ( 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ꎬ 辽宁 大连 116024) 摘 要: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基本环节体现为: 分类标准是指导 分类管理是手段 分类建设是关键 分类发展是落脚点ꎮ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ꎬ 特色办学是高等学校实现分类发展的基本路径ꎮ 高等学校实现分类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学术机制 行政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ꎬ 并通过三种机制的耦合实现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整体目标ꎮ 关键词: 高等学校ꎻ 分类发展ꎻ 基本环节ꎻ 基本路径ꎻ 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0 011 8ꎬ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111 09 2010 年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第二十二条明确指出ꎬ 要 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ꎬ 实行分类管理ꎮ 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ꎬ 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 位ꎬ 克服同质化倾向ꎬ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ꎬ 在不同层次 不同领域办出特色ꎬ 争创一流 ① ꎮ 2017 年ꎬ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也明确要求 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 ꎬ 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设置标准ꎬ 制定分 类管理办法ꎬ 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 差异化发展 ② ꎮ 由此可见ꎬ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历来是国家高 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ꎮ 但是ꎬ 究竟如何理解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ꎬ 以及如何实现高等学校的分类发 展也始终是一个困扰学术界显性问题ꎮ 本文试图阐明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运行逻辑与基本战略ꎬ 并指 出高等学校要真正实现分类发展ꎬ 需要以高等学校为实践主体ꎬ 并积极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的不同作 用ꎬ 建立三者协调推动的藕合机制ꎮ 一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基本环节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是一个过程ꎬ 其基本环节主要体现为: 分类标准是指导 分类管理是手段 分 收稿日期: 2019 10 0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十三五 规划 2016 年度重大招标课题 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 标准 实现路径和 检测指标研究 ( VIA160001) ꎮ 作者简介: 张德祥ꎬ男ꎬ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ꎬ教授ꎮ 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政策 高等教育管理等ꎮ 牛军明ꎬ 男ꎬ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ꎮ 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ꎮ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http: old moe gov cn / publicfiles / business / htmlfiles / moe / info list / 201407 / xxgk 171904 html 2010 年 7 月 29 日. ②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http: www gov cn / xinwen / 2017 年 09 月 24 日 content 5227267. htm. 2017 年 09 月 24 日.

116 112 2020 年 类建设是关键 分类发展是落脚点ꎮ ( 一) 分类标准是指导 高等学校分类标准是高等学校类型分化的必然要求ꎮ 或者说ꎬ 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就是给不同的高 等学校一张可供辨识的 身份 和 名片 ꎬ 以表明高等学校的分化状态ꎬ 引导和促进高等学校的分 类发展ꎮ 分类标准是分类和标准的复合概念ꎮ «辞海» 指出ꎬ 分类是 划分的特殊形式 ①ꎬ 标准是 衡量事物的准则 ② ꎮ 更进一步来说ꎬ 分类是以对象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为根据所作的划分ꎬ 但分 类不同于划分ꎬ 划分相对简单ꎬ 具有临时性ꎬ 而分类比较复杂ꎬ 是多层次的 多样态的ꎬ 具有相对稳 定性ꎮ 标准则是以科学 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ꎬ 在多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ꎬ 以特定形式 发布的作为共同遵守的公认的准则和依据ꎮ 高等学校分类标准的内涵可以总结为ꎬ 由政府机构或非政 府机构依据高等教育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划分的高等学校类别准则体系ꎮ 高等学校分类标准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规定性分类标准ꎬ 另一种是描述性分类标 准ꎮ 所谓规定性分类标准ꎬ 更多的是一种政府制定的分类标准ꎬ 是指依靠政府组织或政府授权的组织 依照一定程序而认可或建立的一种高等学校类别准则体系ꎮ 譬如ꎬ 1980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 例» 规定了学位授予的 学士 硕士 博士 三级分类标准ꎬ 这是对高等学校授予学位的类别标准ꎻ 2015 年ꎬ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 指导意见» 中明确了应用型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 复合型 创新型人才的分类标准ꎻ 2017 年教育部 «关于 十三五 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 提出了 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ꎬ 我国高等教育总 体上可分为研究型 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 三大类型的分类标准等ꎮ 所谓描述性分类标准ꎬ 更多是 一种非政府分类标准ꎬ 是指由非政府组织在对现实高等教育现状做统计学意义分析的基础上ꎬ 进而设 计和形成的用以描述高等教育整体状况以及高等学校类别的准则体系ꎮ 譬如ꎬ 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 金会的 多层分类模式 ꎻ 欧盟资助启动的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分类项目 ( 也被称为 大学地图 项 目) ꎮ 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高等学校分类进行许多研究ꎬ 其成果可能对政府或非政府制 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产生影响ꎮ 近些年来ꎬ 我国学术研究领域提出 三分法 ③ 四分法 ④ 六分 法 ⑤ 两横四纵法 ⑥ 三横五纵法 多维动态组合法 等多种高等学校分类标准ꎮ 由于特殊的国 情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后发外生型办学特征ꎬ 使得市场等社会第三方力量在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中 的作用有限ꎬ 而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则始终是影响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一组基本关系ꎬ 政府在高等学校 分类发展过程中具有超越市场的力量ꎮ 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设置标准属于 依法行政的规定性分类 标准 ꎬ 这种分类常常作为政府管理的依据ꎬ 与政府的行政指导和资源配置相关联ꎬ 带有政策的 刚 性 ꎮ 与描述性分类不同的是ꎬ 规定性分类旨在通过行政力量的引导来影响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行 为ꎮ 为此ꎬ 本研究所探讨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主要是指政府组织或具有政府授权组织的规定性分类标准ꎮ 分类标准的选择和设计对于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ꎬ 没有高等学校分类标准作为 参照ꎬ 高等学校缺乏指导ꎬ 难以做到准确定位ꎬ 也不利于分类发展ꎮ 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管理标准尽 管主要由政府组织颁布ꎬ 但政府颁布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并不是盲目的ꎬ 需要依据高等学校的属性和 特征进行综合考量ꎮ 总体来看ꎬ 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设计有其特殊性ꎮ 从政府的角度来考量ꎬ 其标准 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ꎮ 其一ꎬ 差异性ꎮ 纵观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ꎬ 没有放之于四海而皆 ①② 夏征农 陈至立主编: «辞海» ( 第六版) ꎬ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606 158 页ꎮ ③ 潘懋元 董立平: «关于高等学校分类 定位 特色发展的探讨». «教育研究» 2009 年第 2 期ꎬ 第 33 38 页ꎮ ④ 杨林 刘念才: «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分类与定位研究» ꎬ «高等教育研究» 2008 年第 11 期ꎬ 第 23 29 页ꎮ ⑤ 刘献君: «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 兼论高等学校分类» ꎬ «教育研究» 2007 年第 7 期ꎬ 第 31 35 页ꎮ ⑥ 马陆亭: «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结构设计» ꎬ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年第 3 期ꎬ 第 101 107 页ꎮ

117 第1期 张德祥ꎬ 牛军明: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基本环节 基本路径与保障机制 113 准的统一标准可言ꎮ 我国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设计应根据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差异ꎬ 从我国高等学校 分类办学的逻辑起点 现实依据 理想走向 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统筹考量ꎬ 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分类 管理和评估指标ꎮ 其二ꎬ 动态性ꎮ 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要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大学人才培养理 念的变革 多元文化的冲击等进行变革和更新ꎬ 如定期组织专家对高等学校发展进步状况进行对比分 析ꎬ 通过政策指导与资源配置等建立动态性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指标体系ꎮ 其三ꎬ 导向性ꎮ 高等学校 的分类标准是方向性的ꎬ 尽可能地在学科专业 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职能实现 区域范围和使命 办 学体制等多个方面为高等学校提供方向性的指导ꎬ 但分类标准不意味着高等学校应该依据分类标准照 本宣经式的机械发展ꎮ ( 二) 分类管理是手段 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是政府围绕高等教育管理目标ꎬ 通过系统化的高等教育制度建构对不同类型高 等学校进行组织 协调 规划 控制 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程序和过程ꎮ 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是政府高 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ꎬ 也是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基本手段ꎮ 为此ꎬ 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做到因地 制宜ꎬ 根据分类标准ꎬ 对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ꎬ 提供不同的政策支持ꎬ 提出不同的考核要求ꎬ 引导高 等学校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定位ꎬ 并根据自己的定位找准可持续发展的方 向ꎬ 实现合理定位和多样化发展ꎬ 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绩效ꎮ 政府的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是 必要的ꎬ 但是ꎬ 也要考虑到其限度ꎮ 其一ꎬ 政府是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主导者ꎮ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ꎬ 由于各个 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文化传统不同ꎬ 其实现分类发展的路径和机制不同ꎮ 有的国家市场发挥作用 更大些ꎬ 有的国家政府发挥作用更大些ꎬ 有的国家高等学校发挥作用更大些ꎮ 我国高等教育历史和现 实特性ꎬ 使得政府一直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ꎮ 政府是高等学校分类标准的制定者ꎬ 也是 依据分类标准通过行政手段促进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推动者ꎬ 这一过程构成了政府对高等学校的分类 管理ꎮ 因此ꎬ 政府是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主导者ꎮ 其二ꎬ 政府的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合理性ꎮ 在高等教育市场发育有限的情况下ꎬ 政府对高等教育 发展的责任重大ꎮ 日益扩大的高等教育系统结构越来越复杂 层次越来越多样 形式越来越多元ꎮ 为 了使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协调分工 同一类型的高等学校有序竞争ꎬ 有必要通过政府的 有形之手 来协调高等学校的职能分工ꎬ 引导高等学校的合理定位ꎬ 使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在不同的生态位各安 其位 各谋其事ꎬ 克服高等学校盲目竞争和同质化办学倾向ꎬ 生成和确立适合自身发展战略 组织目 标 社会功能等的办学理念和风格ꎬ 在不同层次 不同领域办出优势 办出质量 办出品牌ꎬ 进而提 升高等教育的管理效能ꎮ 其三ꎬ 政府的高等学校分类管理要有边界ꎮ 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是一种以政府为指导的外在干预性 管理ꎬ 而政府应该如何干预以及干预到何种程度则始终是一个公开而有争议的话题ꎮ 分类管理不是统 包统揽ꎬ 有其原则和边界ꎮ 分类管理的边界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介入与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之间的关系ꎬ 这涉及政府对高等学校进行层次化管理的方式和程度ꎮ 其四ꎬ 政府的高等学校分类管理要具备弹性思维ꎮ 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ꎬ 政府对高等学校的介入 不宜过死 过大 过泛ꎬ 要尊重高等学校自身的办学规律和办学自主权ꎬ 不侵害高等学校的 学术 自由 和 自主办学 精神ꎮ 因此ꎬ 政府的分类管理要具有弹性管理思维ꎬ 即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 一的管理思维ꎮ 弹性管理思维主要是针对大学的刚性管理而言的ꎬ 因为政府的刚性管理具有钳制大学 自主办学活力的可能ꎬ 通过弹性管理能够使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在政府分类管理的总体制度框架内ꎬ 有足够的余地和空间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ꎮ ( 三) 分类建设是关键 分类管理对于分类发展很重要ꎬ 但是ꎬ 从某种意义上说ꎬ 分类发展不是管出来的ꎬ 分类建设是分

118 114 2020 年 类发展的关键ꎮ 分类建设 是一个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问题ꎮ 我们倾向于认为ꎬ 高等学校分类建 设就是高等学校的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在一定价值目标指导下的有目的 有计划的办学实践活动ꎬ 主要 包含两层内涵ꎮ 其一ꎬ 高等学校分类建设体现了体现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ꎮ 建设 在 «辞海» 中具有 两层含义ꎬ 其一是 设置 创立 ꎬ 其二是 陈设 布置 ①ꎮ 不难看出ꎬ 建设 主要意指是建 立 规划 设置之意ꎬ 是主体为了达成某一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和策略ꎬ 具有很强的合目的性ꎮ 以此类推ꎬ 高等学校分类建设同样是一种利益相关主体的在一定价值目标导引下的办学实践活动ꎮ 同 时ꎬ 高等学校的分类建设也不是盲目的ꎬ 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ꎮ 也就 是说ꎬ 高等学校分类建设既要符合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要求ꎬ 也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ꎬ 体现 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ꎮ 其二ꎬ 高等学校分类建设是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为实现高等教育整体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主体协 作性活动或策略ꎮ 很多研究中ꎬ 都把高等学校分类建设理解为高等学校分类管理ꎬ 这在一定程度上混 淆了两者的概念ꎮ 我们认为ꎬ 分类管理的主体是政府ꎬ 或者说政府在高等学校分类管理过程中起到主 导性作用ꎮ 分类建设的主体则不仅包括政府ꎬ 还包括市场以及大学自身ꎮ 也就是说ꎬ 高等学校分类建 设是政府 大学和社会共同的责任ꎬ 各个主体在高等学校分类建设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ꎮ ( 四) 分类发展是落脚点 分类发展是高等学校多样化的必然要求ꎮ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繁荣的标志ꎬ 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 普及化时代高等学校存在的一种基本特征ꎮ 改革开放 40 余年来ꎬ 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不 断涌现ꎬ 展现了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整体生态ꎮ 社会需求多样化是高等学校多样化发展的内在动 因ꎬ 意味着办学主体 办学目标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ꎬ 这也是高等学校之所以要进行分类发展的客观 现实和必然要求ꎮ 分类发展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ꎮ 生态学认为ꎬ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ꎬ 而稳定性又是可 持续性的重要表现ꎮ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必然要求ꎬ 也是高等教育系统之所以 保持多样的动力所在ꎮ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本身具有社会需求的导向性ꎬ 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具有一定 的生成 改造 聚合或转化效用ꎬ 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明显ꎬ 保持其 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ꎮ 分类发展是检验分类管理 分类建设的试金石ꎮ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是一种整体目标ꎬ 不管是分类 标准的设计ꎬ 还是分类管理的手段ꎬ 抑或是分类建设的策略ꎬ 其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不同类型的高等学 校在不同层次上发展优势 办出品牌 办出一流ꎬ 形成特色化的分类发展战略ꎬ 实现特色化的分类发 展目标ꎮ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ꎬ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是分类标准设计的目的ꎬ 也是检验分类管理和分类建 设的试金石ꎮ 二 特色办学是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基本路径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要通过分类建设来实现ꎬ 由于高等学校有不同的层次ꎬ 每所高等学校有自己的 校情ꎬ 因此ꎬ 分类建设是一个复杂过程ꎬ 可以有不同的策略ꎬ 但是ꎬ 有一条是基本的ꎬ 也是非常重要 的ꎬ 即特色办学ꎬ 可以说ꎬ 特色办学是实现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基本路径ꎮ ( 一) 特色办学的内涵 特色办学不同于办学特色ꎬ 办学特色是指 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 ① 夏征农 陈至立主编: «辞海» ( 第六版) ꎬ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1071 页ꎮ

119 第1期 张德祥ꎬ 牛军明: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基本环节 基本路径与保障机制 115 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 独特的 优良的办学特征 ①ꎮ 这里体现了高等学校办学特色主要有两个特征: 一个是独特的个性ꎬ 一个是优良的特征ꎮ 换句话说ꎬ 就是学校的个性和优势ꎮ 与办学特色相对应ꎬ 特 色办学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为 基于学校个性或者优势的办学 ꎮ 特色办学体现了高等学校办学的三 层特征转变: 其一ꎬ 高等学校要变被动办学为主动办学ꎬ 从 向政府要资源 到 为自己找资源 积极转变ꎬ 主动地发掘自身特色 ( 个性或优势) ꎻ 其二ꎬ 高等学校要变盲目性办学为针对性办学ꎬ 从 全面发展 向 重点建设 积极转变ꎬ 主动地强化自身特色ꎻ 其三ꎬ 高等学校要变静态性办学向动 态性办学转变ꎬ 从 静态固守 向 持续优化 积极转变ꎬ 针对已有优势要妥善谋划ꎬ 形成可持续 的发展性优势ꎬ 主动发展自身特色ꎮ 总之ꎬ 特色办学就是高等学校立足于自身的办学个性或办学优 势ꎬ 通过自我定位 自我谋划 自主决策而实现自身办学质量整体提升的发展过程ꎮ ( 二) 特色办学与分类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分类发展与特色办学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ꎮ 其一ꎬ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与特色办学具有阶段性特征ꎮ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早已有之ꎬ 但在不同的 阶段往往呈现不同的特征ꎮ 计划经济条件下ꎬ 高等学校存在分类发展ꎬ 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特色办 学ꎬ 但是这种特色办学更确切而言是高等学校的一种办学特色ꎮ 高等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政府指 令来办学ꎬ 缺乏特色办学的自主权及内在动力ꎮ 因此ꎬ 计划经济下的分类发展和特色办学与我们今天 所说的分类发展和特色办学其内涵和动力机制有很大的不同ꎮ 改革开放之后ꎬ 特别是上世纪 90 年代 末ꎬ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ꎬ 高等学校 规模冲动 结构趋同 问题凸显ꎬ 同时ꎬ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也 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新要求ꎮ 在这样的背景下ꎬ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越来越显得重要ꎬ 高等学校从量的 扩张ꎬ 转向质的提高越来越显得重要ꎬ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成了政府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ꎬ 特 色办学成了高等学校追求卓越战略的必然选择ꎮ 分类发展和特色办学是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与改 革的实践而不断成熟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ꎬ 这一战略的形成也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开始从以规模 扩张 数量提高为主导向以质量提高 结构优化为主导的方向转变ꎮ 其二ꎬ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最终要通过特色办学来实现ꎮ 特色办学是高等学校实现分类发展的基本 路径ꎮ 潘懋元先生指出ꎬ 分类不清 定位不明是当前中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 题ꎬ 并指出要定位就要先分类ꎬ 再进一步才是特色发展②ꎮ 由此可知ꎬ 高等学校分类 定位与特色发 展向来是不可分割的概念ꎮ 分类促进定位ꎬ 定位谋求特色ꎬ 特色最终又指向分类发展的整体目标ꎮ 也 可以说ꎬ 如果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都实现了特色办学的目标ꎬ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整体目 标也就实现了ꎮ 分类发展 特色发展的对立面是复制性发展 模仿性发展和同质化发展ꎮ 过去十几年 间ꎬ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ꎬ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主要遵循一种外延式的扩张逻辑来进行分类发展ꎮ 很 多高等学校由于没有明确的角色自觉ꎬ 高等学校在改革和发展中常常带有被动性和盲目性ꎬ 导致趋同 发展ꎮ 这种分类倾向显然不利于高等学校的特色发展ꎬ 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ꎬ 更不是高等学 校分类发展应该追求的目标ꎮ ( 三) 特色办学的实现形式 当前经济发展 科技革命 产业变革以及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迫切需要ꎬ 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在科 学定位的基础上ꎬ 系统推进以实现特色办学为目的的综合改革ꎬ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ꎮ 高等学校特色办 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ꎮ 其一ꎬ 挖掘特色发展的比较优势ꎮ 高等学校之所以有特色ꎬ 正是因为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在历史 传统 区域环境 学科设置等方面具有不同的 比较优势 ꎮ 在经济学领域ꎬ 比较优势指的是 在经 ① 代海涛 赵良中: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吉林省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构建» ꎬ «中国成人教育» 2013 年第 7 期ꎬ 第 71 73 页. ② 潘懋元: «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 特色与质量» ꎬ «中国大学教学» ꎬ 2005 年第 12 期ꎬ 第 4 6 页ꎮ

120 116 2020 年 济活动交往中ꎬ 不同国家或地区利用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集中生产某一或某些产品ꎬ 从而在该产品上 取得相对于其他组织生产相同产品的优势地位 ①ꎮ 高等学校的比较优势可以理解为ꎬ 高等学校在长 期的办学过程中ꎬ 利用自身独特的办学资源而形成的相对于其他高等学校的优势地位ꎮ 高等学校的比 较优势既有先天形成的ꎬ 也有后天发展的ꎬ 并且是不断变化的ꎮ 高等学校可以通过挖掘 凸显自身的 学科优势 区位优势等ꎬ 集中力量发展自身的比较优势ꎬ 形成特色发展之路ꎮ 高等学校要走出复制 抄袭 模仿 杜撰的发展模式ꎬ 首先就需要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ꎬ 对自身的 办学经验和办学优势进行综合性评估ꎬ 努力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ꎮ 其二ꎬ 抓住特色发展的重点事项ꎮ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告诉我们ꎬ 在诸多矛盾中ꎬ 要善于抓主要矛 盾ꎮ 在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着诸多矛盾ꎬ 我们在推进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的道路上要 善于抓住重点ꎬ 集中主要力量解决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的主要矛盾ꎮ 对于一些应用型 地方性等综合实 力不够强大的高等学校而言ꎬ 在高等学校明确自身办学优势的基础上ꎬ 抓住重点事项ꎬ 集中优势资源 实现特色发展是必要的步骤和举措ꎮ 因为ꎬ 任何一所大学要成为世界知名大学ꎬ 不能在所有的学科 上有所发展ꎬ 而必须集中力量先在一 两个学科上有突破 ②ꎮ 为此ꎬ 高等学校要明确自身特色发展 的重点事项ꎬ 努力克服千校一面 缺乏个性的趋同化分类发展倾向ꎬ 通过重点建设真正办出特色ꎬ 办 出水平ꎬ 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要ꎮ 其三ꎬ 建立特色发展的制度保障ꎮ 实现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ꎮ 首先ꎬ 高等学校要建 立与政府的有效沟通与对接制度ꎮ 高等学校的特色发展需要加强与政府的有效沟通ꎬ 在办学方向上始 终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ꎮ 其次ꎬ 高等学校要建立与市场的实时反馈和关联制度ꎮ 随着高校与社会 联系的加强ꎬ 高等学校的特色发展要实时关注社会需要ꎬ 注重社会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ꎬ 将高等学 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ꎬ 保障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的社会活力ꎮ 最后ꎬ 高等学校要建立集课 程 师资 科研 实践 文化 网络 管理 服务 资助等多个层面于一体的系统性制度保障ꎮ 高等 学校永远是也必须是特色办学的主体ꎬ 高等学校在明确特色办学的重点事项之后ꎬ 需要构建一体化特 色发展保障体系ꎬ 着力形成可持续的比较优势ꎮ 三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保障机制 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和特色发展不是自动实现的ꎬ 而是需要抓住影响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和特色发 展的一些关键环节和关键要素ꎮ 这些关键环节和要素既独立发力ꎬ 又相互作用ꎮ 并且ꎬ 只有这些关键 环节和要素形成一种联动互促 协同耦合的机制ꎬ 才能推动高校特色发展的实现ꎮ 机制是一种管理或 者发展工具ꎬ 机制自身的协调 激励和约束效用使得机制在任何一个系统中都起着基础性的 根本性 的作用ꎮ 只有用机制加以保障ꎬ 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和特色办学才能实现ꎮ 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和特 色发展的过程中ꎬ 高等学校 政府 社会具有不同的作用ꎬ 相应的就存在着高等学校的学术机制 政 府的行政机制和社会的参与机制ꎮ 高等学校特色办学的实现ꎬ 需要三种机制形成耦合效应ꎮ ( 一) 高等学校的学术机制 学术机制ꎬ 即以高等学校为主体的特色发展机制ꎮ 高等学校始终是分类发展和特色办学的主体ꎬ 怎样调动和激发高等学校特色办学积极性是学术机制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ꎮ 我们认为ꎬ 高等学校学 术机制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机制保障ꎮ 1 保障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要通过高等学校的办学实践去实现ꎬ 高等学校做到合理定位 特色发展的前提 ① 姚永强 何丽芬: «比较优势的确认与利用: 地方高等学校 双一流 建设的路径探究» ꎬ «扬州大学学报» ( 高教研究版) 2019 年第 3 期ꎬ 第 56 60 页ꎮ ② 冯志敏 单佳平: «地方大学特色学科的发展策略» ꎬ «中国高教研究» 2010 年第 2 期ꎬ 第 53 55 页ꎮ

121 第1期 张德祥ꎬ 牛军明: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基本环节 基本路径与保障机制 117 是高等学校拥有法律规定的办学自主权ꎬ 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ꎮ 高等学 校享有的办学自主权力不能很好落实ꎬ 高等学校的合理定位和特色发展就难以实现ꎮ 为此ꎬ 要综合考 虑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功能和作用ꎬ 尊重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ꎬ 积极建 立机制保障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ꎬ 以激发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力ꎬ 支持高等学校根据分类标准 依循高 等教育的体系特征ꎬ 自主选择办学定位 发展路径 发展目标和办学类型ꎮ 2 强化高等学校特色办学的内生动力 高等教育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ꎬ 高等学校可谓是 层中有类ꎬ 类中有层 ꎮ 应该明确ꎬ 高等 学校的分类发展不是若干高等学校的个别发展ꎬ 而是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整体发展ꎮ 分类 发展要创造的秩序不仅仅是若干类型高等学校的拔尖发展ꎬ 而是不同类型高等学校能在不同层次上办 出优势ꎬ 办出水平ꎬ 形成各美其美ꎬ 美美与共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格局ꎮ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ꎬ 要通过 激发高等学校的内在动力来实现ꎬ 只有激发了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的内生动力ꎬ 真正激发和培育特色办 学的紧迫感ꎬ 挖掘 寻找或培育自身的比较优势ꎬ 才能形成特色办学的发展力量ꎮ 高等学校合理定位 与特色发展的内生动力ꎬ 首先来自高等学校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趋势有清晰的认识ꎬ 对高等学 校自身的优势 不足有清晰的认识ꎬ 对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有清晰的认识ꎮ 高等学校只有清醒 的认知自我ꎬ 才能真正产生合理定位 特色发展的自觉ꎮ 3 增强高等学校特色办学的社会责任 高等学校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孤岛ꎬ 每一所高等学校都处于高等教育系统的一定位置上ꎬ 每一 所大学由于它的科类和层次不同ꎬ 它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与培训使命 科学研究与开发使命 社会服务 使命就不同ꎬ 就是说大学总是处于高等教育一定能级结构中ꎮ 实际上ꎬ 每一所高等学校都有自身的服 务面向 发展领域和文化特色ꎬ 相应的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ꎬ 每一所高等学校都应该有所为ꎬ 有所 不为ꎬ 把具有优势的方面做好ꎬ 使特色充分发展ꎬ 既实现了卓越ꎬ 也履行了高等学校的社会责任ꎮ 我 们既需要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ꎬ 也需要办好一大批一流的应用型本科和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ꎮ 因 此ꎬ 唤醒和强化高等学校的社会责任对于高等学校主动融入社会ꎬ 实现特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ꎮ ( 二) 政府的行政机制 行政机制ꎬ 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与协调机制ꎮ 政府是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主导者ꎬ 为此ꎬ 需要 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ꎬ 形成集政府激励 引导和服务为一体的行政机制ꎮ 1 加强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完善标准分类 其一ꎬ 加强政府的统筹规划ꎮ 政府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ꎬ 制 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ꎬ 对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做出宏观规划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分类发展的重要基 础ꎮ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 中央与省级政府两级管理ꎬ 以省为主 的管理体制ꎮ 在这个体制下ꎬ 省级 政府可以根据国家的规划和本省的实际进一步规划本省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指导思想 发展目标和发 展举措ꎬ 这对于高等学校分类发展至关重要ꎮ 其二ꎬ 完善标准分类ꎮ 我国提出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ꎬ 实行分类发展已经多年ꎮ 虽然 2017 年 教育部 «关于 十三五 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 提出了 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ꎬ 我国高 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 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 三大类型ꎮ 但是ꎬ 这一分类还是框架性的ꎬ 对 每一类型高等学校办学目标 条件 质量标准等缺乏具体的规定ꎬ 从这一点来说ꎬ 我国还不具有较为 完备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ꎮ 因此ꎬ 政府应尽快完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ꎬ 使得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有所依据ꎮ 2 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效能和完善相关政策 高等学校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组织ꎬ 在我国ꎬ 政府掌握着大量的高等教育资源ꎬ 政府如何分配资 源ꎬ 极大的影响高等教育的走向ꎬ 高等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ꎬ 也会极大关注和争取政府的高等教育资 源ꎮ 在合法性机制下ꎬ 高等学校为了争取资源和利益ꎬ 呈现出明显的趋利性追求ꎮ 因此ꎬ 政府的资源

122 118 2020 年 配置是否科学 合理ꎬ 就成为制约高等学校能否办出特色的重要手段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ꎬ 高等学校 要做到分类发展ꎬ 必须发挥政府资源配置的导向功能ꎮ 政府要把高等教育资源按照比例在不同层次 类型的高等教育之间分配ꎬ 使不同层次 类型的高等学校都能有得到资源的机会ꎬ 从而激发他们合理 定位 特色发展的动力ꎮ 当前ꎬ 在一些地方ꎬ 把建设 双一流 作为重中之重ꎬ 甚至把有限的资金 都用在 双一流 建设ꎬ 而相当多的应用本科 高职院校只能是 望一流兴叹 ꎬ 得不到充足而有效 的资源支持ꎬ 这样的资源配置怎么能鼓励高等学校安于本位 特色发展呢? 我们提出 鼓励不同层 次办出一流 ꎬ 可是ꎬ 我们制定了多少鼓励不同层次高校办出一流的政策呢? 因此ꎬ 要实现分类发 展ꎬ 必须优化政府的资源配置ꎬ 必须制定和完善鼓励不同层次办出一流的有效政策ꎬ 并切实实施ꎮ 3 改进和完善政府的分类评估手段 高等学校分类评估是国家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ꎬ 有目的 有计划的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 主要抓手ꎮ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ꎬ 教育管理部门 根据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ꎬ 分别采用不同的 评估形式ꎬ 这是分类评估的主要思想ꎬ 已受到各界重视并初步达成共识 ①ꎮ 在分类评估的过程中ꎬ 应 该明确ꎬ 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之间没有优劣高低之别ꎬ 都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完整高等教育体 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ꎮ 但是ꎬ 必须看到ꎬ 对高等学校的分类评估还需要改进和完善ꎬ 对学校办学评 价的同一化倾向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办学定位 培养目标趋同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ꎮ 现实中ꎬ 政 府常常通过制定各种 计划 工程 对高等教育实施治理ꎬ 被称之为 项目治理 ꎬ 由于这些 计 划 工程 的背后是资源的配置ꎬ 因此ꎬ 高等学校都是千方百计去争取ꎮ 从分类管理的角度看ꎬ 各 种 计划 工程 应该是按高等学校不同的类型和层次设置ꎬ 但是ꎬ 实际并非都是如此ꎬ 常常是不 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去竞争同样的 计划 工程 ꎬ 接受同样的评估ꎬ 使得分类发展在这样的评估 目前变得有名无实ꎮ 因此ꎬ 要做好分类评估还任重道远ꎮ 4 转变政府角色ꎬ 加强政府信息服务职能 获取信息是高等学校做出办学决策的重要依据ꎮ 高等学校与政府 高等学校与市场 高等学校与 高等学校之间常常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ꎬ 致使高等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阻塞 信 息缺失或信息失真等问题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ꎬ 高等学校对信息的搜索 获取 使用 管理 交 流和发布等越来越频繁和多样ꎬ 信息加工和获取能力也成了高等学校实现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ꎮ 但 是ꎬ 由于 有限理性 和 信息不对称 的存在ꎬ 高等学校常常不能获取全面的 足够的信息ꎬ 进 而影响高等教育决策的质量ꎮ 譬如ꎬ 由于信息不对称ꎬ 一些高等学校出现了高等学校的专业重复 跟 风设置ꎬ 大学人才培养规格滞后于市场需求ꎬ 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等多种问题ꎮ 这些问题的出现 与高等学校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密切有关ꎮ 对于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来说ꎬ 政府不仅要扮演管理的角 色ꎬ 还要积极转变职能ꎬ 实现政府从管理者 控制者到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转变ꎬ 积极完成从 划桨者 到 掌舵者 的职能过渡ꎬ 并通过信息的收集 咨询 整理 分析 发布等为高等学校自 身的分类发展保驾护航ꎮ ( 三) 社会的参与机制 社会参与机制ꎬ 是社会第三方力量通过评估 资金 技术 舆论等方式参与和影响高等学校分类 发展的机制ꎮ 高等学校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ꎬ 社会参与机制将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ꎮ 1 发挥第三方评价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ꎬ 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教育机构开始介入高等学校分类评估的领域ꎮ 从主体上包括企业 ① 周廷勇 王保华: «关于高等学校分类评估的几个理论问题» ꎬ «高等教育研究» 2011 年第 4 期ꎬ 第 37 41 页ꎮ ② 赵庆年 祁晓: «高等学校分类管理: 内涵与具体内容» ꎬ «教育研究» 2013 年第 8 期ꎬ 第 48 56 页ꎮ ③ 别敦荣: «论高等教育评估的功能» ꎬ «高等教育研究» 2002 年第 11 期ꎬ 第 34 39 页ꎮ

123 第1期 119 张德祥ꎬ 牛军明: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基本环节 基本路径与保障机制 ( 如软科与麦克斯) 媒体 ( 如网大 校友会网站) 和还有部分大学内部机构 ( 如武大和南大等) ꎮ 积极发挥社会力量ꎬ 组织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 发展规模 战略导向 人 才培养定位 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 社会服务情况等开展分类评估和监测评价ꎬ 这对于高等 学校实现分类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ꎮ 但是ꎬ 由于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没有统一的准入规则ꎬ 也缺 乏监管标准ꎬ 再加上资金 数据和人才的匮乏ꎬ 导致其评估结果常常千差万别 公信力不足ꎮ 为此ꎬ 政府也需要积极加强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监管和引导ꎬ 使其更好的发挥建设性作用ꎮ 2 营造鼓励高等学校特色办学的社会舆论环境 社会舆论具有渲染 导向 纠偏 聚力的功能ꎬ 对于实现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ꎮ 媒 体 网络等社会舆论平台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ꎬ 建设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的 舆论场 ꎬ 营造高等学 校多样化发展的社会环境ꎬ 营造高等学校在各个层次能够办出一流的舆论氛围ꎬ 破除社会就业单位以 毕业生的 血统 来定义学生自身能力的 隐性歧视链 ꎬ 引导地方性 应用型高等学校走专精发展 之路ꎮ 3 完善市场调节机制ꎬ 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是多样的ꎬ 高等学校走特色办学 分类发展的道路与满足市场需求有内在的 一致性ꎮ 因此ꎬ 市场调节机制是引导高等学校分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ꎮ 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 用ꎬ 可以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之间实现差异化配置ꎬ 可以引导高等学校更多的关注 自身优势和特色ꎬ 更多关注市场的需求ꎬ 激发高等学校合理定位 特色办学的活力ꎬ 走符合市场经济 条件下办学规律的办学道路ꎮ 政府应该注重培育高等教育市场ꎬ 让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更 加重要的作用ꎬ 引导资金市场 生源市场 就业市场和科技市场ꎬ 参与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之中ꎬ 促 进和推动优质资源向 定位科学 特色鲜明 的高等学校和专业集中ꎮ 政府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过 程中ꎬ 也应该发挥市场竞争机制ꎬ 尽管高等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完备的竞争市场ꎬ 但高等学校的分类 发展仍然需要一种良性有序的竞争环境ꎮ 因为ꎬ 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使资源按客观规 律达到优化配置ꎬ 减少损耗和浪费 ①ꎮ 当前ꎬ 我国 高教资源配置格局主要是政府示强 学术示弱ꎬ 市场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②ꎮ 为此ꎬ 引入市场工具ꎬ 发挥市场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中的重要作 用ꎬ 是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态势ꎮ ( 四) 分类发展的实现: 三种机制的耦合 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过程中ꎬ 由于高等学校 政府 社会三者力量的性质不同 强弱不同ꎬ 三者 发挥作用的形式和手段也各不相同ꎮ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不仅是政府的事情ꎬ 更是大学和市场的事情ꎮ 在分类发展过程中ꎬ 高等学校的学术机制 政府的行政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都是必要的ꎬ 缺乏哪一种 机制都难以实现高等学校分类发展ꎮ 但是ꎬ 每一种机制既有它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合理性 必要性ꎬ 也 有它的局限性ꎬ 只靠某一种机制发挥作用不能实现高等学校分类发展ꎬ 只有三者协调发力 实时联 动ꎬ 才能最大可能的形成建设合力ꎬ 产生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叠加甚至溢出效应ꎮ 当前ꎬ 高等学校分 类发展和特色办学的方向是明确的ꎬ 但实现的道路却是艰难的ꎮ 很大的原因在于ꎬ 在实现高等学校分 类发展和特色办学的过程中ꎬ 政府 社会和大学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中作用没有真正发挥ꎬ 三者力量 没有形成一种发展的合力ꎮ 破解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难题ꎬ 只有而且必须充分调动起高等学校 政府 与社会的三方力量ꎬ 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才能实现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整体目标ꎮ ( 责任编辑: 丁 翔) ① 李明: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ꎬ «教育与经济» 2002 年第 1 期ꎬ 第 51 53 页ꎮ ② 张朝玉 李东光: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的概述 评析与展望» ꎬ «现代教育管理» 2018 年第 5 期ꎬ 第 13 18 页ꎮ

124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14 我国高质量人力资源 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 岳昌君ꎬ 邱文琪ꎬ 朱亚洲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经济研究所ꎬ 北京 100871) 摘 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ꎬ 传统的数量型人口红利效应式微ꎬ 提高劳动者素质 建设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人才体系成为支撑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关键ꎮ 从高等教育规模 留学归国人数和中长期 人才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情况看ꎬ 我国初步建成了一支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ꎬ 人力资源就业结构也根据产 业结构的变迁特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ꎮ 但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ꎬ 我国劳动者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ꎬ 拥有 高等教育学历的就业人员比重也偏低ꎬ 同时存在着劳动者教育与工作不匹配 高等教育中的学科专业结构 与社会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ꎮ 对此ꎬ 我国应着力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ꎬ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动态调 整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ꎬ 提高教师素质ꎬ 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ꎬ 拓宽知识获取的渠道和平台ꎮ 关键词: 高等教育ꎻ 劳动力ꎻ 高质量ꎻ 结构 中图分类号: G40 54ꎻ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120 13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ꎬ 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ꎬ 被誉为 中国奇迹 ꎮ 1978 年至 2018 年ꎬ 我国的人均 GDP 从世界第 139 名跃升到第 67 名 ① ꎬ GDP 总量从第 11 名跃升到第 2 名 ② ꎬ 对世界经济 的贡献率从 1978 年的 2 99 提高到 2018 年的 27 45 ③ ꎮ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ꎬ 经济发展 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ꎬ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ꎬ 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 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 动ꎬ 这在为我国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ꎬ 也对人力资本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 出ꎬ 要 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驱动战略 ꎬ 建设知识型 技能型 创新型 劳动者大军 ꎬ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 科技领军人才 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 收稿日期: 2019 11 0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经济新常态下的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研究 (16JJD880005) 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布研究 (1473007) ꎮ 作者简介: 岳昌君ꎬ男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ꎮ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ꎮ 邱文琪ꎬ女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 教育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ꎮ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ꎮ 朱亚洲ꎬ 女ꎬ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 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助理ꎬ 主要研究方向: 教育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ꎮ ①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 https: data worldbank org / indicatorꎬ 2019 09 19 / 2019 09 23. 本文有关中国的数据不包括中国香港 特别行政区 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数据ꎬ 除非另作说明ꎮ ②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 https: data worldbank org / indicatorꎬ 2019 09 19 / 2019 09 23. ③ 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 https: data worldbank org / indicatorꎬ 2019 09 19 / 2019 09 23. 依据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中国 GDP 增量 / 世界 GDP 增量 100 计算得出ꎮ

125 第1期 岳昌君ꎬ 邱文琪ꎬ 朱亚洲: 我国高质量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 121 平创新团队 ①ꎮ 人口众多 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ꎮ 许多研究表明ꎬ 数量型人口红利效应曾是推动中 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ꎬ 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ꎮ②③④⑤ 然而近年来ꎬ 我国 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出现了八连降ꎬ 就业人员数量也在绝对数值和相对占比上出现 双降 现象⑥ꎬ 暗示着数量型人口红利效应正逐渐消失ꎮ 为此ꎬ 学者们纷纷尝试寻找新的突破口ꎬ 新型人口红利的概念顺势而来ꎮ⑦ 蔡昉认为 第一次人 口红利 式微乃至消失ꎬ 仍然可以产生 第二次人口红利 ꎬ 即通过教育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ꎬ 保持 和延伸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ꎮ⑧ 胡鞍钢等提出包含人力资本红利 就业总量红利和就业结构红利在内 的 人力资源红利 理论ꎬ 强调人力资源红利实质上是高质量的人口红利ꎬ 其边际效率显著高于传 统的人口红利ꎮ⑨ 钟水映等将人口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一并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发现ꎬ 在一 晏月 定条件下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够减轻甚至抵消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ꎮ 平等指出我国以人口结构调整 人口素质提高和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为主导的 新型人口红利 正 在产生ꎬ 新型人口红利的开发与利用可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 可以发现ꎬ 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 高质量 劳动力素质 受教育程度 等 阱的动力机制ꎮ 成为了新型人口红利的关键因素ꎬ 也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时期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ꎮ 由此可 见ꎬ 在劳动力数量难以带来红利的情况下ꎬ 如何提升劳动力的质量则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ꎮ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ꎬ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 建 UNESCO 的数据显示ꎬ 2018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 设高质量人力资源和人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ꎮ ꎬ 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ꎮ 结合高等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对社会的不同作 学率达到 50 6 因 用ꎬ 进入普及化阶段ꎬ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培养精英化的栋梁人才转向培养专门技术人才ꎮ 此ꎬ 如何通过高等教育提升劳动者质量 提高高层次人才的资源配置效率ꎬ 成为未来 十四五 期 间亟待解决的问题ꎮ 二 中国人力资源和人才体系发展现状 ( 一) 人力资源整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ꎬ 中国在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体系完善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ꎮ 全球化智库 ( CCG)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① 央广网.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的报告. http: news onr cn / native / yd / 20171027 / t20171027 524003098 shtmlꎬ2017 10 27 / 2019 10 27. ② 汪小勤ꎬ 汪红梅: «人口红利 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 ꎬ «经济学家» 2007 年第 1 期ꎬ 104 110 页ꎮ ③ Fang C Wang Dꎬ China s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mplications for growth ꎬ The China Boom and Its Discontentsꎬ 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ꎬ 2005ꎬ p34. ④ 王金营 杨磊: «中国人口转变 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 ꎬ «人口学刊» 2010 年第 5 期ꎬ 15 24 页ꎮ ⑤ 王丰 安德鲁 梅森ꎬ 沈可: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 ꎬ «中国人口科学» 2006 年第 3 期ꎬ 2 18 95 页ꎮ ⑥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官网ꎮ 基于文献综述视角» ꎬ «西北人口» 2019 年第 5 期ꎬ 60 68 页ꎮ ⑦ 原新 刘绘如: «中国人口红利研究的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 ꎬ «中国人口科学» ꎬ 2009 年第 1 期ꎬ 2 10 111 页ꎮ ⑧ 蔡昉: «未来的人口红利 ⑨ 胡鞍钢 才利民: «从 六普 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 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ꎬ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年第 4 期ꎬ 1 8 页ꎮ 钟水映 赵雨 任静儒: «教育红利 对 人口红利 的替代作用研究» ꎬ «中国人口科学» 2016 年第 2 期ꎬ 26 34 126 页ꎮ 晏月平 韦思琪: «中国人口新常态与新型人口红利研究» ꎬ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8 年第 1 期: 58 70 页ꎮ 浦小松 曹培杰 张永军: «教育发展水平与国家创新能力的关系» ꎬ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9 年第 4 期ꎬ 第 104 页ꎮ «2018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显示我国 2018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48 1 ꎬ 统计数值有差异ꎮ 马力: «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关联性研究» 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ꎬ 2016ꎮ

126 122 2020 年 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发布的 «2018 人力资源强国报告 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 指出ꎬ 中国人力资 源开发规模世界第一ꎬ 开发能力持续提升ꎬ 开发质量不断提高ꎬ 开发贡献举世瞩目ꎬ 更加接近人力资 源强国门槛ꎮ①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 «2019 年全球创新指数» 显示ꎬ 中国排名从 2018 年的第 17 位继续提升至第 14 位ꎬ 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连续第 7 年在创新质量上居首位ꎮ② 总体而言ꎬ 中国已 成为所有国家中人力资源竞争力上升最快的国家ꎬ 预计到 2020 年ꎬ 将有可能成为进入人力资源强国 的唯一的发展中大国ꎮ③ 我国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取得如此成就ꎬ 离不开近年来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国际人才交流等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做出的诸多努力ꎮ 1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ꎬ 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 近年来ꎬ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ꎬ 改革开放以来ꎬ 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 升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ꎬ 1978 年ꎬ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 0 7 ꎬ 1988 年 1998 年 2008 年分别为 3 1 6 0 20 9 ꎬ 2014 年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ꎬ 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 超 越点 ④ꎬ 2018 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 50 ꎬ 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ꎮ 我国研究生 普通本专科教育规模呈持续扩大趋势ꎮ 2018 年ꎬ 我国研究生招生 85 8 万人ꎬ 比 2010 年增加 32 万人ꎬ 年均增速约 6 ꎻ 研究生毕业 60 4 万人ꎬ 相比 2010 年增加 22 万人ꎬ 年均增速 约 5 8 ꎮ 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为 791 万ꎬ 比 2010 年增加 129 2 万人ꎬ 年均增速约 2 2 ꎻ 普通本专 科毕业 753 3 万人ꎬ 相比 2010 年增加 177 9 万人ꎬ 年均增速约 3 4 ꎮ⑤ 可见我国拥有高等教育学历 的人才队伍进一步扩大ꎬ 人力资源平均受教育程度有所提升ꎮ 2017 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 限超过 13 3 年ꎬ 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ꎮ⑥ 2 各类人才队伍不断扩大ꎬ 人才发展规划目标大部分提前实现 作为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ꎬ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ꎮ 近年来ꎬ 我国 不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ꎬ 人才制度不断完善ꎮ 截至目前ꎬ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 以下简称 «纲要» ) 确立的人才发展规划目标大部分提前实现ꎬ 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 进ꎮ 在人才发展核心指标中ꎬ 2015 年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5 8 ꎬ 提前实现了 15 的目标值ꎻ 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 48 5 人年ꎬ 提前实现了 43 人年的目标值ꎮ⑦ 具体而言ꎬ 在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方面ꎬ 至 2015 年底ꎬ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 7328 11 万人ꎬ 完成 2020 年目标值的 97 71 ꎻ⑧ 至 2018 年末ꎬ 我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有 18 2 万人ꎬ 国家百 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5700 多人ꎮ⑨ 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方面ꎬ 至 2015 年底ꎬ 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达 4334 万ꎬ 超出 «纲要» 目标值 3 2 ꎮ⑩ 在高技能人才方面ꎬ 至 2015 年底ꎬ 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超 ① 资料 来 源: 中 国 网 «2018 年 人 力 资 源 强 国 报 告 发 布: 中 国 人 力 资 源 竞 争 力 上 升 至 全 球 第 13 位» ꎬ http: ② 资料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19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中国排名升至第 14 位» ꎬ http: www ce cn / macro / more / 201907 / edu china com cn / 2018 09 14 / content 63424876 htm 2018 09 14 / 2019 07 22. 26 / t20190726 32722673 shtml 2019 07 26 / 2019 07 26 中国即将跨入人力资源强国门槛» ꎬ «中国教育科学» 2018 年第 1 辑第 2 期ꎬ ③ 高书国: «2018 年全球人力资源强国报告 第 17 35 136 137 页ꎮ ④ 岳昌君: «改革开放 40 年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 ꎬ «教育与经济» 2018 年第 6 期ꎬ 第 9 17 页ꎮ ⑤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ꎬ 2019 年ꎮ ⑥ 资料 来 源: 新 华 网 «我 国 新 增 劳 动 力 平 均 受 教 育 年 限 超 过 13 3 年» ꎬ http: www xinhuanet com 2017 09 28 / c 1121741721 htmꎬ 2017 09 28 / 2019 09 24ꎮ ⑦ 范青青 孙锐 冯凌: «我国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发展状况» ꎬ 收录于余兴安 李志更: «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 (2018) ꎬ 北 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ꎬ 2018 年ꎬ 第 112 125 页ꎮ ⑧⑩ ⑨ 中共中央组织部: «2015 中国人才资源统计报告» ꎬ 2017 年ꎮ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18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ꎬ 2019 年ꎮ

127 第1期 岳昌君ꎬ 邱文琪ꎬ 朱亚洲: 我国高质量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 123 过 5000 万人ꎬ 超出目标值 22 ꎮ① 2018 年ꎬ 国家层面建设 107 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ꎬ 119 个技能大 师工作室ꎬ 实施技师培训项目ꎬ 带动地方同步推进省市级项目建设ꎬ 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得到较大提 升ꎮ② 至 2018 年底ꎬ 我国共有技工院校 2379 所ꎬ 在校学生 341 6 万人ꎬ 就业训练中心 2298 所ꎬ 民办 培训机构 21565 所ꎬ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8912 个ꎬ 全国累计共有 2913 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 证书ꎮ③ 在党政人才方面ꎬ 至 2015 年底ꎬ 我国党政人才总量约 728 万人ꎮ 其中ꎬ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占比为 67 9 ꎬ 学历结构不断优化ꎮ 在社会工作人才方面ꎬ 至 2015 年底ꎬ 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总量 75 92 万ꎬ 达到 «纲要» 目标值的 25 ꎮ④ 至 2018 年底ꎬ 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共计 43 9 万人ꎬ 比 2017 年增加 11 2 万人ꎬ 增速明显加快ꎮ 其中ꎬ 社会工作师 10 7 万人ꎬ 较 2017 年增加 2 4 万人ꎬ 助 理社会工作师 33 2 万人ꎬ 较 2017 年增加 8 9 万人ꎮ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注重数量增长的同时ꎬ 更加注重专业化程度提升ꎮ⑤ 3 人才政策助力ꎬ 留学归国人数持续上升 近年来ꎬ 我国出国留学和留学归国人员总数不断上升ꎮ 图 1 显示ꎬ 2018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 数为 66 21 万人ꎬ 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 51 94 万人ꎬ 年度出国 / 回国人数比例为 1 27 1ꎬ 相比 2009 年的 2 12 1 明显下降⑥ꎮ 图 1 2009 2018 年我国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 ( 单位: 万人) 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视野的留学人才选择归国ꎬ 是我国长期坚持推行人才引进政策的结果ꎮ 如 1994 年开始推行的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项目ꎬ 2008 年开始推行的 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 工作绿色通道 ꎬ 2011 年开始推行的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与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ꎬ 2015 年开 始推行的 中科院百人计划 等ꎮ⑦ 此外ꎬ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 赤子计划 发展至今ꎬ 已经 形成一定规模ꎬ 在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ꎮ⑧ 以 2018 年为例ꎬ 赤子计 划 全年共吸引各类留学人才为国服务 1 万多人次ꎬ 1 8 万余个人才技术合作项目参与对接ꎬ 签订合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 «2015 中国人才资源统计报告» ꎬ 2017 年ꎮ 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关于 2018 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单位备案的通知» ꎬ ht ③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18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ꎬ 2019 年ꎮ tp: www mohrss gov cn / gkml / zcfg / gfxwj / 201901 / t20190123 309589 htmlꎬ 2018 12 29 / 2019 9 24ꎮ ④ 中共中央组织部: «2015 中国人才资源统计报告» ꎬ 2017 年ꎮ ⑤ 民政部: «2018 中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ꎬ 2019 年ꎮ ⑥ 教育部: «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 ꎬ 2009 2018 年ꎮ ⑦ ⑧ 国家留学网: 人才政策ꎬ https: www csc edu cn / chuguo / list / 38ꎬ 2019 年 9 月 24 日ꎮ 余兴安 李志更 刘洋 王梅: «2017 年中国人力资源状况及事业发展» ꎬ 收录于余兴安 李志更: «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 告» (2018) ꎬ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ꎬ 2018 年ꎬ 第 1 33 页ꎮ

128 124 2020 年 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 7000 余个①ꎬ 赤子计划 已成为人才工作的一张亮丽 名片 ꎮ 总体而言ꎬ 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ꎬ 我国高质量人力资源和人才队伍逐渐扩大ꎬ 劳动者素质与能力 不断提高ꎬ 初步建成了一支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ꎬ 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ꎮ② 然而ꎬ 仅提高 高质量人力资源的质量并不足以支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ꎬ 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就业结构ꎮ 换言之ꎬ 人 力资源是否投身于有需求的行业和岗位ꎬ 也是当前人力资源和人才体系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ꎮ ( 二) 人力资源结构配置现状 随着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ꎬ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大大加快ꎬ 在城乡就业结构改善的 同时ꎬ 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结构也持续优化ꎮ 根据图 2ꎬ 从城乡就业分布来看ꎬ 2018 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约为 4 34 亿人ꎬ 占就业总量的 55 96 ꎮ 自 2014 年起ꎬ 我国城镇就业总量超过乡村就业总量ꎬ 十年来城镇就业人数占比持续增加ꎬ 年均增幅为 1 2 个百分点ꎮ③ 图 2 2009 2018 年我国城乡就业人员数量 ( 单位: 万人) 从三次产业就业分布来看ꎬ 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ꎮ 2018 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 总数约为 2 03 亿人ꎬ 比十年前减少 0 86 亿ꎬ 年均减幅为 3 49 ꎻ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总数约为 2 14 亿人ꎬ 比十年前增加 0 02 亿ꎬ 基本维持稳定ꎻ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总数约为 3 59 亿人ꎬ 比十年前增加 1 01 亿ꎬ 年 均 增 幅 为 3 35 ꎮ 截 至 2018 年 末ꎬ 三 大 产 业 就 业 人 员 占 比 分 别 为 26 1 27 6 46 3 ꎬ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相比十年前减少 12 0 个百分点ꎬ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相比十年前 增加 12 2 个百分点ꎮ④ 经济转型背景下ꎬ 各行业内的学历比例情况与各学历的职业分布情况亦发生了一些变化ꎮ 1 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构成 对比 2007 与 2017 年我国按行业分的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情况发现ꎬ 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受 教育水平普遍有所提高ꎮ⑤ 在第一产业中ꎬ 占比较高的学历层次依次为初中 小学 未上过学ꎮ 2007 年至 2017 年三者的顺 序不变ꎬ 但排第一位的初中学历占比有所扩大ꎬ 排第二 三位的占比有所减小ꎬ 表明我国第一产业就 业人员的学历有所提升ꎮ 在第二产业中ꎬ 采矿业就业人员的学历构成中大学专科占比上升较快ꎬ 电力 热力 燃气及水生 产和供应业就业人员的学历层次逐渐由高中 初中趋向大学专科ꎬ 总体学历层次有所升高ꎻ 制造业 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 01 30 / 2019 09 24ꎮ «赤子计划 吸引万余留学人才» ꎬ http: www gov cn / xinwen / 2019 01 / 30 / content 5362147 htmꎬ ② 杨成钢: «人口质量红利 产业转型和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ꎬ «东岳论丛» 2018 年第 39 辑第 1 期ꎬ 第 46 53 页ꎮ ③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官网ꎮ ④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官网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2018) ꎮ ⑤ 资料来源: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2008)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2018) ꎮ

129 第1期 125 岳昌君ꎬ 邱文琪ꎬ 朱亚洲: 我国高质量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 建筑业就业人员的学历层次结构变化不大ꎮ 总体而言ꎬ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学历层级仍集中在初中水 平ꎬ 但内部就业结构有所优化ꎬ 尤其是在采矿业和电力 热力 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ꎮ 表 1 2007 和 2017 年全国按行业分的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产业类型 第一产业 行业类型 农 林 牧 渔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第二产业 电力 热力 燃气及 水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 仓 储和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 第三产业 信息传输 软件和 信息技术服务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 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 技术服务业 占比最大学历 占比第二学历 2007 年 2017 年 2007 年 2017 年 初中ꎻ 55 3 初中ꎻ 41 4 高中ꎻ 20 9 高中ꎻ 17 6 初中ꎻ 46 4 初中ꎻ 56 4 高中ꎻ 37 3 初中ꎻ 58 8 初中ꎻ 51 2 初中ꎻ 55 8 初中ꎻ 59 7 初中ꎻ 48 5 初中ꎻ 49 7 初中ꎻ 26 5 初中ꎻ 58 8 初中ꎻ 43 1 初中ꎻ 49 5 初中ꎻ 55 4 小学ꎻ 39 1 高中ꎻ 21 0 未上过学ꎻ 6 5 高中ꎻ 15 9 小学ꎻ 14 2 小学ꎻ 9 5 大学专科ꎻ 18 6 高中ꎻ 17 7 高中ꎻ 26 3 高中ꎻ 20 8 小学: 12 8 大学专科ꎻ 12 0 小学ꎻ 12 2 小学ꎻ 10 5 小学ꎻ 20 3 高中ꎻ 25 0 高中ꎻ 22 4 小学ꎻ 17 3 高中ꎻ 18 9 高中ꎻ 17 9 高中ꎻ 31 4 初中ꎻ 26 6 初中ꎻ 30 2 大学专科ꎻ 21 4 高中ꎻ 27 5 大学本科ꎻ 35 4 大学专科ꎻ 12 7 大学专科ꎻ 22 1 大学专科ꎻ 28 4 初中ꎻ 26 5 小学ꎻ 16 初中ꎻ 29 7 大学专科ꎻ 25 6 初中ꎻ 31 2 2017 年 未上过学ꎻ 9 2 大学本科ꎻ 34 6 大学本科ꎻ 35 3 2007 年 小学ꎻ 38 2 高中ꎻ 29 9 大学专科ꎻ 36 6 占比第三学历 高中ꎻ 28 8 高中ꎻ 27 3 大学本科ꎻ 25 8 高中ꎻ 14 2 小学ꎻ 10 6 初中ꎻ 21 1 大学专科ꎻ 28 5 大学本科ꎻ 18 1 大学专科ꎻ 20 7 大学专科ꎻ 19 9 大学专科ꎻ 22 6 大学专科ꎻ 20 0 大学专科ꎻ 23 1 高中ꎻ 11 0 大学专科ꎻ 9 9 初中ꎻ 11 8 高中ꎻ 12 4 高中ꎻ 19 2 大学本科ꎻ 20 2 初中ꎻ 12 5 在第三产业中ꎬ 批发和零售业与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员的学历构成中大学专科上升较 快ꎻ 住宿和餐饮业变化不大ꎻ 大学本科已经取代大学专科成为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金 融业就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主流ꎻ 房地产业的学历层次分布趋于分散ꎻ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 的学历层次本就以大学本科居多ꎬ 随着时间变迁大学本科学历的占比进一步上升ꎮ 在 2007 年ꎬ 高中 学历占比仍在第三产业的部分行业中排第一位ꎬ 但至 2017 年ꎬ 各行业的学历构成出现分化趋势ꎮ 在 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金融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ꎬ 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就业人员 比例大幅增加ꎬ 人力资源结构得到明显优化ꎻ 其他行业的学历结构优化趋势较缓ꎮ 2 各类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的职业构成 2007 和 2017 年全国不同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的职业构成如表 2 所示①ꎮ 将职业与所属行业对应 起来ꎬ 大致可以认为ꎬ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对应第一产业ꎬ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对 应第二产业ꎬ 商业 服务业人员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对应第三产业ꎬ 专业技术人员介于第二产业和 ① 资料来源: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2008)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2018) ꎮ

130 126 2020 年 第三产业之间ꎮ 可以发现ꎬ 学历层次越高的人群就业越集中于第三产业ꎮ 对比 2007 年和 2017 年的数据可以发现ꎬ 随着就业结构的变迁ꎬ 商业 服务业人员在任意学历水 平都占据前三名的位置之一ꎬ 符合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例总体扩大的国情ꎮ 具体而言ꎬ 小学学历及以 下的就业人员仍然主要在第一产业就业ꎬ 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ꎻ 初中学历的就业人员从第一产业向第三 产业转移ꎬ 高中学历的就业人员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ꎬ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的就业人员近年来始终集中在第三产业就业ꎬ 但大学专科就业人员越来越多地担任商业 服务业人员ꎬ 而大学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逐渐从专业技术人员转移至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ꎮ① 表 2 2007 和 2017 年全国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学历层次 占比最大职业 2007 年 2017 年 未上过学 农林牧渔水 利业生产人 员ꎻ93 3 农林牧渔水 利业生产人 员ꎻ78 3 小学 农林牧渔水 利业生产人 员ꎻ83 4 农林牧渔水 利业生产人 员ꎻ62 8 初中 林牧渔水利 业 生 产 人 员ꎻ 59 8 商业 服 务 业 人员ꎻ31 6 高中 生产运输设 备操作人员 及 有 关 人 员ꎻ 25 3 商业 服 务 业 人员ꎻ43 9 大学专科 专业技术人 员ꎻ40 2 商业 服 务 业 人员ꎻ34 4 大学本科 专业技术人 员ꎻ50 4 专业技术人 员ꎻ36 8 研究生 及以上 专业技术人 员ꎻ61 4 专业技术人 员ꎻ57 7 占比第二职业 2007 年 生产运输设 备操作人员 及 有 关 人 员ꎻ 3 3 2017 年 占比第三职业 2007 年 商业 服 务 业 人员ꎻ10 5 商业 服 务 业 人员ꎻ2 8 生产运输设 备操作人员 及 有 关 人 员ꎻ 9 5 生产运输设 备操作人员 及 有 关 人 员ꎻ 17 0 商业 服 务 业 人员ꎻ5 6 林牧渔水利 业 生 产 人 员ꎻ 30 8 商业 服 务 业 人员ꎻ13 7 商业 服 务 业 人员ꎻ24 8 生产运输设 备操作人员 及 有 关 人 员ꎻ 23 4 林牧渔水利 业 生 产 人 员ꎻ 24 7 生产运输设 备操作人员 及 有 关 人 员ꎻ 21 5 办事人员和 有 关 人 员ꎻ 24 2 办事人员和 有 关 人 员ꎻ 25 1 办事人员和 有 关 人 员ꎻ 17 8 办事人员和 有 关 人 员ꎻ 24 0 办事人员和 有 关 人 员ꎻ 28 8 办事人员和 有 关 人 员ꎻ 22 0 2017 年 生产运输设 备操作人员 及 有 关 人 员ꎻ 8 1 商业 服 务 业 人员ꎻ16 0 生产运输设 备操作人员 及 有 关 人 员ꎻ 29 0 农林牧渔水 利业生产人 员ꎻ11 2 商业 服 务 业 人员ꎻ15 6 专业技术人 员ꎻ24 0 商业 服 务 业 人员ꎻ10 3 商业 服 务 业 人员ꎻ23 1 单 位 负 责 人ꎻ 8 7 商业 服 务 业 人员ꎻ12 5 总体而言ꎬ 无论是从各行业学历比例变化情况还是从各学历的职业分布变化情况而言ꎬ 我国人力 资源的就业结构均依据产业结构的变迁特点而发生改变ꎬ 表现为第三产业内部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就 业人员比例大幅增加ꎬ 学历层次较高人群就业更加集中于第三产业ꎮ 在第三产业内部ꎬ 尤为需要创新 的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金融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高水平人才表现出了较为明 显的吸引力ꎮ 三 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国际比较 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之一ꎬ 承担着培养和输送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重要任务ꎮ 从 ① 资料来源: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2008)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2018) ꎮ

131 第1期 岳昌君ꎬ 邱文琪ꎬ 朱亚洲: 我国高质量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 127 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ꎬ 高等教育结构要为产业结构服务ꎬ 而就业结构则是二者进行匹配的过程和结 果ꎬ 三者的协调程度越高ꎬ 越有利于经济增长ꎮ① ( 一) 高等教育与就业结构 图 3 描述了 2017 年美英德法中五国 15 64 岁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构成②ꎮ 从各国就业人员的 主要受教育程度来看ꎬ 美英德法四国就业人员的学历以高中或中职为主ꎬ 四国初中及初中以下就业人 员的比例分别为 3 8 16 5 13 5 和 17 3 ꎬ 而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则仍以初中学历的就业人员 为主ꎬ 占比达到 43 4 ꎬ 初中以下的就业人员比例为 19 2 ꎬ 中国初中及以下就业人员所占比例是 法国同学历就业人员的 3 6 倍ꎬ 是美国的 16 5 倍ꎮ 由此可见ꎬ 我国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ꎮ 从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就业人员情况来看ꎬ 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就业人员比重 偏低ꎮ 我国具备高等教育学历的就业人员比例为 19 4 ꎬ 其中研究生学历就业人员仅为 0 8 ꎻ 美国 高等教育从业人员所占最高ꎬ 为 46 5 ꎬ 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就业人员占比也最高ꎻ 英国高等教育从 业人员占比为 42 9 ꎬ 德国为 28 3 ꎬ 法国为 38 2 ꎮ 图 3 2017 年美英德法中五国 15 64 岁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根据表 3 和表 4ꎬ 进一步对比中美两国不同职业就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可以发现ꎬ 我国劳动者在不 同职业类型中的学历分布有所不同ꎬ 从事管理技术类工作的就业人员的学历亟待提高③④ꎮ 在美国从事管理 专业技术及相关工作的劳动者中ꎬ 仅 11 4 的就业人员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ꎬ 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员中ꎬ 具有本科学历的劳动者占 37 4 研究生学历占 30 7 ꎻ 而在中 国的单位负责人中ꎬ 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员占 56 1 ꎬ 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者中则以高职 或专科学历为主ꎬ 占比为 22 4 ꎬ 具备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就业人员比例分别为 19 3 和 2 1 ꎻ 专 业技术人员则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就业人员为主ꎬ 但这一比例的具体数值仍然不高ꎬ 为 64 8 ꎬ 其 中研究生学历的就业人员所占比例仅为 5 ꎮ 由此可见ꎬ 我国从事管理技术工作的就业人员的学历水 平亟待提高ꎮ 美国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 48 6 ꎬ 中国商业 服务业人员的学历以初 中为主ꎬ 占比为 45 4 ꎬ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为 18 9 ꎻ 美国的销售和办公室职员学历以高 中为主ꎬ 但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 66 1 ꎬ 中国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已经达到了 53 5 ꎻ 在生产运输和物流职业就业人员中ꎬ 美国也有 60 4 的就业人员接受过高等教 ① 马力 张连城: «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的关系» ꎬ «人口与经济» 2017 年第 2 期ꎬ 第 77 89 页ꎮ ② 数据来源: 中国数据: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2016 年 2018 年) 国际数据: 国际劳工组织 ILOhttps: www ilo org / ilostat / faces / oracle / webcenter / portalapp / pagehierarchyꎮ ③ 数据来源: U S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④ 数据来源: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2018) ꎮ

132 128 2020 年 育ꎬ 而中国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比例达到 93 3 ꎮ 表 3 2017 年美国不同职业就业人员的学历结构 ( ) 高等教育 整体 管理 专业技术及相关 服务业从业人员 销售和办公室职员 自然资源ꎬ建筑与维护业 生产 运输和物流 高中以下 高中 7 2 25 5 15 0 36 4 1 3 3 9 19 5 14 5 10 1 30 0 42 4 45 9 大学 专科 ( 无学位) ( 副学士) 整体 11 1 25 1 15 2 19 3 12 6 13 6 3 0 10 6 10 0 22 4 12 6 17 0 11 8 18 8 专业技术人员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商业 服务业人员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其他 初中以下 初中 高中与中职 19 2 43 4 18 0 2 9 13 7 18 6 4 3 3 7 9 8 44 9 14 2 25 7 19 7 45 4 48 4 58 0 研究生 16 0 9 4 表 4 2017 年中国不同职业就业人员的学历结构( ) 单位负责人 本科 37 4 25 1 7 8 9 3 30 7 5 9 1 6 2 2 高等教育 专科与高职 本科 研究生 22 4 19 3 2 1 26 7 24 9 26 1 23 0 25 8 6 0 19 4 10 6 27 2 12 5 0 5 6 2 8 0 32 6 6 1 0 1 2 3 0 8 5 0 1 9 0 3 0 0 0 1 ( 二) 教育与职业匹配度 在经济增长方式向技术与创新驱动转变的背景下ꎬ 各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促进了国民平均受教 育程度的提高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ꎬ 但这同时也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上的教育错配问题ꎮ①② 表 5 呈现了 2016 年 OECD 国家平均和美英德法四国 15 64 岁劳动力教育与职业错配的情况ꎮ③ 首先ꎬ 从学历错配的角度看ꎬ OECD 国家 15 64 岁劳动者中个体受教育水平与工作所需要的受教 育水平不匹配的比例平均达到 35 7 ꎬ 教育不足者即个体受教育水平低于工作所需的受教育水平的 比例平均为 18 9 ꎬ 过度教育者的比例为 16 8 ꎮ 在美英德法四国中ꎬ 英国劳动者学历错配的比例 最高ꎬ 达到 41 0 ꎬ 德国第二ꎬ 为 37 2 ꎬ 法国 34 2 ꎬ 美国的这一比例为 33 5 ꎮ 进一步对学历 错配的具体形式进行分析发现ꎬ 除美国外ꎬ 英法德三国教育不足的比例均高于 OECD 国家平均水平ꎬ 英国教育不足的比例最高ꎬ 为 27 7 ꎻ 除德国外ꎬ 美英法三国过度教育的比例均高于 OECD 国家平 均水平ꎬ 法国过度教育的比例最低ꎬ 为 10 6 ꎮ 四国教育不足的劳动者比例均高于过度教育的比例ꎬ 美国与德国这两种错配形式的劳动者比例差距相对较小ꎬ 为 2 1 ꎮ 在针对我国学历错配的研究中ꎬ 武向荣等运用自我评估法对北京市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人员进 行分析发现过度教育发生率为 52 21 ꎬ 教育不足发生率为 6 04 ꎻ④ 缪宇环基于 CGSS2008 的数据ꎬ 运用职业分类法测度的我国过度教育的发生率为 41 03 ꎬ 教育不足率为 2 27 ꎻ⑤ 方斌等基于 CHIP ① 李骏: «中国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匹配与收入回报» ꎬ «社会» ꎬ 2016 年第 36 辑第 3 期ꎬ 第 64 85 页ꎮ 来自中国微观面板数据的证据» ꎬ «财经研究» 2018 年第 44 辑第 3 期ꎬ 第 ② 颜敏 王维国: «教育错配对工资的惩罚效应 84 96 页ꎮ ③ 数据来源: OECD: Labor world indicators of skills for employment comparative tables 基于北京市数据的分析»ꎬ«教育发展研究»2010 年第 19 期ꎬ 第 36 41 页ꎮ ④ 武向荣 赖德胜: «过度教育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⑤ 缪宇环: «我国过度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ꎬ «统计研究» 2013 年第 30 辑第 7 期ꎬ 第 48 54 页ꎮ

133 第1期 岳昌君ꎬ 邱文琪ꎬ 朱亚洲: 我国高质量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 129 数据运用众数 法 进 行 分 析 发 现 1999 年 我 国 过 度 教 育 的 发 生 率 为 28 10 ꎬ 2007 年 过 度 教 育 率 为 34 46 ꎬ 2013 年则达到 36 12 ꎻ 而教育不足的发生率在上述三个年份分别为 39 95 38 94 和 36 88 ꎻ 利用标准差法计算得到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在上述三个年份分别为 16 13 81 和 27 75 ꎬ 教育不足的发生率分别为 10 55 10 58 和 16 98 ꎮ① 尽管使用不同的调查数据和过度教育的测量方 法ꎬ 得到的我国过度教育的发生率数据不一致ꎬ 但大部分学者均指出我国已经存在过度教育的现象ꎮ 然后ꎬ 从学科错配的角度看ꎬ OECD 国家中个体所学专业与工作所需专业之间不匹配的比例平均 为 32 2 ꎮ 德国学 科 错 配 的 比 例 最 低ꎬ 为 20 1 ꎬ 英 国 与 法 国 学 科 错 配 的 比 例 分 别 为 38 0 和 33 4 ꎮ 郭睿等基于 2012 年中国雇主 雇员匹配调查数据计算发现认为自己专业与工作不匹配的 比例为 21 ꎮ② 表 5 2016 年美英德法 15 64 岁劳动力学历与职业错配情况 ( ) 学历错配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OECD 平均 33 5 41 0 37 2 34 2 35 7 学历错配 学科错配 教育不足 过度教育 27 7 13 5 38 0 10 6 33 4 17 7 19 7 23 5 18 9 15 6 17 2 16 8 20 1 32 2 进一步从不同学历程度劳动者的学历与工作匹配情况来看ꎬ 在高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 中ꎬ 适度教育的劳动者占比为 82 54 ꎬ 教育不足的比例为 17 46 ꎬ 在教育不足的劳动者中ꎬ 从事 工作需要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者比例为 11 26 ꎮ 在具备高职或专科学历的劳动者中ꎬ 教育不足的比 例为 19 21 ꎬ 过度教育的比例为 39 44 ꎬ 适度教育的比例为 41 34 ꎮ 在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劳 动者中ꎬ 过度教育的比例为 27 08 ꎬ 在这些过度教育的劳动者中ꎬ 所从事工作仅需要高中及以下学 历的比例为 14 18 ꎮ③ 作为劳动力资源分配不均的一种表现形式ꎬ 教育错配对个人 企业和社会均可能产生一定的影 响ꎬ 其中ꎬ 较多的研究探讨了教育错配对个体收入效应的影响ꎬ 无论运用 OLS 还是工具变量等因果 推断方法ꎬ 研究均发现尽管过度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为正ꎬ 但其具有惩罚效应ꎬ 过度教育的收益率低于 适度教育的收益率ꎮ④⑤⑥⑦⑧ 进一步分析发现ꎬ 高等教育中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不相适应 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结构 ① 方超 黄斌: «中国过度教育测量 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ꎬ «教育科学» 2018 年第 34 辑第 4 期ꎬ 第 1 10 页ꎮ ② 郭睿 周灵灵 苏亚琴 杨伟国: «学历 专业错配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ꎬ «劳动经济研究» 2019 年第 7 辑第 2 期ꎬ 第 78 100 页ꎮ ③ 数据来源: OECDꎬ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8) : Qualification match or mismatch among workers (2012 or 2015) ꎮ ④ Hartog Jꎬ Over education and earnings: where are weꎬ where should we go? ꎬ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ꎬ Vol 19ꎬ No 2ꎬ 2000ꎬ pp 131 147 ⑤ Ghignoni E Verashchagina Aꎬ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s mismatch in Europe Is it demand or supply driven? ꎬ Journal of Compara tive Economicsꎬ Vol 42ꎬ No 3ꎬ 2014ꎬ pp 670 692 ⑥ Tsai Yꎬ Returns to overeducation: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U S labor market ꎬ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ꎬ Vol 29ꎬ No 4ꎬ 2010ꎬ pp 606 617 来自中国微观面板数据的证据» ꎬ «财经研究» 2018 年第 44 辑第 3 期ꎬ 第 ⑦ 颜敏 王维国: «教育错配对工资的惩罚效应 84 96 页ꎮ ⑧ 江求川: «教育错配对工资的影响: 来自 CFPS 的新证据» ꎬ «当代经济科学» 2019 年第 41 辑第 4 期ꎬ 118 128 页ꎮ

134 130 2020 年 与社会需求失衡等是造成我国教育错配的重要原因ꎮ①②③ ( 三) 高等教育学科结构 图 4 呈现了 2000 2016 年美英德法四国高等教育中 STEM 专业的学生比例ꎮ④ 尽管德国 2006 和 2012 年的数据缺失ꎬ 但可以看到总体而言ꎬ 德国 STEM 专业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ꎬ 由 2000 年的 26 9 增至 2016 年的 36 0 ꎻ 英国 STEM 专业的学生比例由 2000 年的 24 9 增至 2002 年的 27 0 ꎬ 2006 年下降至 21 8 ꎬ 此后缓慢上升至 2016 年的 26 3 ꎻ 美国 STEM 专业的学生比例在 2006 年左右 的时间段内有所下降ꎬ 但 2012 2016 年间的占比有所回升ꎬ 2016 年占比为 17 9 ꎮ 由此可见ꎬ 除法 国外ꎬ 美德英三国近年来培养 STEM 专业学生的比例有所回升ꎮ 图 4 2000 2016 年美英德法四国高等教育中 STEM 专业学生比例 2017 年美英德法日五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学科结构显示ꎬ 五国培养的商业 行政与法律学科的 毕业生占比均最高ꎬ 美国商业 行政与法律学科毕业生和人文与艺术学科毕业生占比均达到 19 ꎬ 其次是卫生与福利专业毕业生ꎬ 为 17 ꎻ 英国毕业生在各学科之间的分布则相对较为均匀ꎬ 人文与 艺术毕业生比例为 15 ꎬ 自然科学 数学与统计 14 ꎬ 卫生与福利 14 ꎬ 社会科学 新闻学与信息 12 ꎻ 德国工程 制造与建筑的毕业生比例达到 22 ꎬ 法国工程 制造与建筑的比例为 15 ꎬ 卫生与 福利 14 ꎻ 日本工程 制造与建筑的比例为 18 ꎬ 卫生与福利 16 ꎬ 人文与艺术 15 ꎮ⑤ 进一步对比分析中美两国本科 硕士和博士在学科专业培养中的差异⑥ꎬ 可以发现ꎬ 在专业设置 方面ꎬ 美国一直以来注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ꎬ 在专业设置中设置了专门的跨学科类专业ꎬ 而我国在跨 学科人才的培养方面则有所欠缺ꎮ 在学科结构方面ꎬ 1970 2017 年间ꎬ 美国本科所授学位的学科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经济学 医学 工学 教育学和文学为主ꎬ 学科专业有所侧重但又相对均衡的结构ꎮ 具体到各学科的发展来看ꎬ 哲学 所占比例较低且呈不断下降趋势ꎻ 1970 1971 学年ꎬ 教育学的比例最高ꎬ 为 25 5 ꎬ 此后逐渐下降至 10 3 ꎻ 文学和历史学所占比例呈波动下降趋势ꎻ 理学和农学所占比例基本不变ꎻ 法学比例呈逐渐上 升趋势ꎬ 由 1970 1971 学年的 0 6 增至 2016 2017 学年的 3 7 ꎻ 经济学所占比例呈先升后降的发 ① Ghignoni E Verashchagina Aꎬ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s mismatch in Europe Is it demand or supply driven? ꎬ Journal of Compara tive Economicsꎬ Vol 42ꎬ No 3ꎬ 2014ꎬ pp 670 692 ② 胥秋: «从过度教育现象看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失衡» ꎬ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 年第 22 辑第 1 期ꎬ 第 10 13 页ꎮ 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 ꎬ «教育发展研究» 2010 年第 17 辑ꎬ 第 31 ③ 张晓蓓ꎬ 亓朋: «我国过度教育现象研究 36 页ꎮ ④ 数据来源: UNESCOꎮ ⑤ 数据来源: OECDꎬ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9) ꎮ ⑥ 数据来源: 美国数据: U S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ꎬ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中国数据: «中国教育统计年 鉴» (2013 年 2017 年) ꎮ

135 第1期 岳昌君ꎬ 邱文琪ꎬ 朱亚洲: 我国高质量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 131 展趋势ꎬ 在 1985 1986 学年达到最高值 24 0 ꎬ 2016 2017 学年下降至 19 5 ꎻ 工学所占比例呈先增 后降再增的发展趋势ꎬ 在 1985 1986 年达到最高 15 2 ꎬ 2010 2011 年降至 8 8 ꎬ 2016 2017 年反 增至 11 2 ꎻ 医学 管理学和跨学科学生的比例也呈逐年递增趋势ꎬ 医学由 3 增至 12 2 ꎬ 管理学 由 2 3 增至 5 8 ꎬ 跨学科则由 0 8 增至 2 5 ꎮ 在硕士学科分布中ꎬ 从 1970 2017 年ꎬ 美国经历了以教育学为主到以经济学 教育学 工学 医学等多学科为主ꎬ 学科占比相对均衡的结构ꎮ 总体而言ꎬ 美国硕士所授学位中哲学 教育学 文 学 历史学 理学占比有所下降ꎬ 经济学 法学 工学 医学 跨学科占比不断上升ꎬ 而农学 管理 学 艺术学等学科占比的变动幅度较小或基本保持不变ꎮ 美国的博士生结构则出现了明显的以医学和法学为主的特征ꎬ 不同学科占比的差异较大ꎮ 2016 2017 学年所授医学学位的博士生占 42 8 ꎬ 法学博士生占 19 7 ꎬ 其次是教育学ꎬ 占 10 7 ꎻ 此外ꎬ 占比较高的学科还包括理学和工学ꎬ 占比分别为 8 8 和 7 1 ꎮ 对比中国各学历层次的学科构成ꎬ 首先ꎬ 在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学科构成方面ꎬ 2017 年ꎬ 我国本 科毕业生的学科构成以工学 (32 5 ) 和管理学 (19 3 ) 为主ꎬ 其他学科所占比例均在 10 以下ꎬ 其中超过 5 的学科包括艺术学 文学 医学 理学和经济学ꎮ 从不同学科的发展来看ꎬ 2013 2017 年ꎬ 哲学 经济学 历史学的比例保持不变ꎬ 法学 文学 理学 工学 农学所占比例有所下降ꎬ 教 育学 医学 管理学 艺术学的比例不断上升ꎮ 由此可见ꎬ 尽管我国普通本科的学科专业设置在随着 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有所调整ꎬ 服务于第三产业的学科比例上升ꎬ 服务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学科比例有 所下降ꎬ 但目前的学科培养仍较为集中ꎬ 工学和管理学比重较大ꎬ 而其他学科的所占比例较小ꎮ 分析 2013 2017 年中国硕士毕业生的学科构成可以发现ꎬ 近五年我国硕士毕业生的学科结构仍 以工学为主ꎬ 占比达到 34 2 ꎻ 排在第二位的管理学占比也仅为 14 0 ꎬ 其次是医学 11 0 ꎮ 经济 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理学类毕业生的比例则相对较为接近ꎬ 在 5 上下ꎮ 从 2013 2017 年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学科构成来看ꎬ 2017 年占比最高的三类学科为工学 理学和 医学ꎬ 比例分别为 35 3 21 0 和 16 5 ꎬ 可见中国的博士培养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ꎬ 人文科学和 社会科学类博士的占比则相对较少ꎮ 总体而言ꎬ 对比中美两国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科分布可以发现ꎬ 美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生ꎬ 在不 同的学历层次有其不同的学科侧重ꎬ 如学士学位中的学科构成相对较为多样且均衡ꎬ 不同学科之间的 占比差距相对较小ꎬ 硕士生的培养尤以经济学 教育学 工学和医学占比较高ꎬ 而博士生结构则以医 学和法学为主ꎮ 视角转移到中国ꎬ 可以发现ꎬ 无论本科 硕士还是博士ꎬ 工学学士的占比均最高ꎬ 不 同学历层次所应承担的学科培养侧重难以体现ꎮ 四 十四五 期间高等教育关注重点 在数量型人口红利效应式微的经济新常态下ꎬ 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 人才体系作为支撑ꎮ 十三五 期间ꎬ 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一支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ꎬ 人力资源就业结 构也根据产业结构的变迁特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ꎮ 但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ꎬ 我国劳动者整体受教育 程度仍然偏低ꎬ 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就业人员比重也偏低ꎬ 同时存在着劳动者教育与工作不匹配 高 等教育中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ꎮ 高等教育在输送高质量人力资源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ꎬ 因此ꎬ 应重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源培养的关键作用ꎮ 十三五 期间ꎬ 我国 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双双迈上新台阶ꎬ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 万美元ꎬ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50 进入普及化阶段ꎮ 在 十四五 到来之际ꎬ 我们应考虑如何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 促进经济增

136 132 2020 年 长ꎬ 在现状分析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ꎬ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ꎮ 基于本文的实证分析ꎬ 笔者认为我 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未来的若干年里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首先ꎬ 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ꎬ 促进教育公平ꎮ 具体来说ꎬ 需要保证义务教育的巩固率ꎻ 推动城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ꎬ 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ꎮ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ꎬ 推进中等职业教育 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ꎮ 加强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ꎬ 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生活常态ꎮ 其次ꎬ 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ꎬ 动态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ꎬ 提高创新型 复合型 应 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比例ꎮ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兴起的时代背景下ꎬ 根据社会人 才需求结构动态调整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ꎬ 尤其注重理工科内部专业结构的布局调整ꎬ 鼓励学生 掌握多学科知识ꎬ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ꎬ 解决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错配的结构性问题ꎬ 增强人才软实 力ꎮ 同时ꎬ 也要在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 城市结构 层次结构方面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协调发展ꎮ 第三ꎬ 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ꎬ 着力提升教育质量ꎮ 高校教师应正确认识高校教育与科研的关系ꎬ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ꎬ 将教育与科研相融合ꎬ 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ꎬ 避免 重科研 轻教学 现象的发生ꎮ 同时ꎬ 鼓励教师真正走到学生中去ꎬ 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ꎬ 通过差异化教 学因材施教ꎬ 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ꎬ 使得人尽其才ꎮ 第四ꎬ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ꎬ 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与信息ꎮ 当前ꎬ 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ꎬ 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ꎬ 足不出户便可以聆听各大高校名师的讲座课程ꎮ 因此ꎬ 要积极 推动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并实现新的突破ꎬ 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ꎬ 为学生多 方面涉猎知识提供便捷的通道和平台ꎬ 增强学生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ꎮ 第五ꎬ 高等教育供给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协调ꎮ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 1 万美 元的新高度ꎬ 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ꎬ 知识积累速度越来越快ꎬ 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ꎮ 因此ꎬ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为未来做准备ꎬ 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强的学习力 综合力 创新力 适应 力和迁移力ꎮ ( 责任编辑: 丁 翔)

137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15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 价值意蕴 基本特征及其组织形式 蒋 盈1 ꎬ 杨 银2 (1 宁德师范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ꎬ 福建 宁德 352000ꎻ 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院ꎬ 台湾 高雄 80201ꎻ 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ꎬ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的提出既是顺应国际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促进师范生自身发展的需要ꎮ 与 一般学习共同体不同ꎬ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指向学生的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提升ꎬ 并有共同愿景为总纲领 同伴互助为核心 专业成长为目标以及导师支援为条件等基本特征ꎮ 各个师范院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建立各种形式的师范生学习共同体ꎬ 如师范生训练小组 师范生种子团队 实习基地联盟等ꎮ 透过多元的 学习共同体ꎬ 师范生将在互助合作 协商实践的过程中ꎬ 逐步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ꎬ 最终促进个人 及整个团队的专业成长ꎮ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ꎻ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ꎻ 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58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133 07 百年大计ꎬ 教育为本ꎮ 教育的发展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ꎬ 对国家经济和社会 发展具有先导性 全局性的作用ꎮ 其中ꎬ 培养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素养的高水平师 资ꎬ 更是关系到 21 世纪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全局ꎮ 党的十八大以来ꎬ 相继出台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18 2022 年)» 等政策文件ꎬ 国家对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视已经 上升到了新的高度ꎬ 对广大培育未来师资的师范院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ꎮ 然而ꎬ 当前师范生的职前 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教学方法不恰当 学生学习被动等问题ꎬ 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及师范生学 习方式的转型势在必行ꎮ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 的创建将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方式之一ꎮ 一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理念及实践价值 共同体( Community) 最初是一个社会学概念ꎬ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Tonnies) 在其著 作«共 同 收稿日期: 2019 02 05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 2017 年度重点课题 闽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 FJJKCGZ17 124) ꎮ 作者简介: 蒋盈ꎬ 女ꎬ 宁德师范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讲师ꎬ 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ꎮ 主要研究方向: 教 师教育 学前特殊教育ꎮ 杨银ꎬ 男ꎬ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ꎮ 主要研究方向: 德育学ꎮ

138 134 2020 年 体与社会» (1881 年) 中首次提出ꎬ 意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和共同的精神意识①ꎮ 学习共同 体 ( learning community) 是 共同体 在教育领域的延伸ꎬ 而师范生学习共同体又是学习共同体在 师范教育领域的延伸ꎮ 关于学习共同体的定义ꎬ 学术界尚未有定论: 博耶尔 ( Emest L. Boyer) 指出 学习共同体 是 一个以团队为基本形式ꎬ 为实现共同愿景而担负着共同的使命ꎬ 是一个合作互动 共同学习的过程ꎻ 我国学者郑葳认为 学习共同体是具有共同目标 观念 信仰的人们ꎬ 采取适应性的学习活动方式ꎬ 共享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ꎬ 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ꎬ 是以共同体的形式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 ②ꎻ 佐藤 学教授则专注于学校内的学习共同体ꎬ 指出 把学校这一场所重建为人们相互学习 一起成长 心 心相印的公共空间 ꎬ 学校内的学习共同体 是一种以人们 ( 儿童 教师 家长 教育行政人员) 的 合作 为基础ꎬ 转换为建构学校教育活动的实践 ③ꎮ 尽管表述不同ꎬ 但是从上述定义中可以发现 学习共同体 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 一是学习的共同体ꎮ 在共同体内ꎬ 学习不仅是个体头 脑的活动ꎬ 而是实实在在与同伴相互合作 互动 实践的过程ꎻ 二是文化的共同体ꎬ 共同体内的成员 必须有共同的愿景ꎬ 有基本一致的目标和信念ꎬ 有约定俗成并积极维护的交往方式和规范ꎮ 根据以上对学习共同体含义的阐释ꎬ 再结合师范生的要求 ꎬ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 可理解为: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 就是师范专业的学生们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ꎬ 遵循事先商定的组织 原则ꎬ 利用合作学习 主动探究 参与互动等自主学习方式来提高成员 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一个 学习集体ꎮ 因此在师范教育中融入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作用ꎮ 1 顺应国际教学改革趋势 早在 1995 年ꎬ 学者纽曼 ( Newman) 和维拉格 ( Wehlage) 就指出 学习共同体 这种有组织 的 具有清晰的 共同目标的合作形式对于有效教学是十分关键的ꎬ 对学生学习的提升也能产生直接 影响ꎮ 加拿大学者迈克尔 富兰 ( Michael Fullan) 则认为通过创建学习共同体ꎬ 可有效推动学校的 教育教学变革ꎮ④ 美国教学与未来国家委员会 ( NCTAF) 在 2005 年 6 月推出的 «导入学习共同体» 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学校的发展必须依托学习共同体的思想ꎮ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ꎬ 美国开展了一系列 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验ꎬ 其中有詹姆士 卡门的学校发展计划 尤尼斯 斯莱芜的关心共同体计 划 美国发展研究中心的儿童发展计划⑤等等ꎬ 这些实验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ꎮ 英国为了推进学校和 教师发展ꎬ 也建立了各种大中小学合作学习共同体ꎬ 著名的库姆斯学校 ( Coombes school) 也因其卓 有成效的学习共同体改革在国际上享有盛誉⑥ꎮ 在亚洲ꎬ 佐藤学教授所推动的 学习共同体 ꎬ 30 多 年来ꎬ 已经在日本 3000 多所学校实践ꎬ 约 10 的学校参与ꎬ 掀起了日本基础教育的变革ꎻ 自 2000 年 起ꎬ 韩国 越南 印尼以及我国( 含香港 台湾地区) 也先后启动相关教学改革ꎮ 可见ꎬ 构建学习共同 体 促进学校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有效范式之一ꎮ 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师资的摇篮ꎬ 在 国家愈来愈重视高水平师资培育的形势下ꎬ 势必要紧跟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ꎬ 在师范生身上尝试进行 学习共同体的改革ꎬ 一方面可以改善他们的学习方式并由此来提高师资培养的质量ꎬ 另一方面可以引 导他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ꎮ ① [ 德] 斐迪南 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 ꎬ 林荣远译ꎬ 北京: 商务印书馆ꎬ 1999 年ꎬ 第 4 7 页ꎮ ② 郑葳: «学习共同体 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 ꎬ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ꎬ 2007 年ꎬ 第 59 页ꎮ ③ [ 日] 佐藤学: «学习的快乐 走向对话» ꎬ 钟启泉译ꎬ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ꎬ 2004 年ꎬ 第 3 5 页ꎮ ④ Hordꎬ S. M.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ꎬ Austinꎬ TX: Southwest Edu ⑤ 王明娣: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建构及特征研究» ꎬ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8 年ꎬ 第 44 51 页ꎮ 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1997ꎬ pp. 54 62. ⑥ 杨梅: «中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 ꎬ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ꎬ 2014 年ꎬ 第 3 4 页ꎮ

139 第1期 蒋 盈 ꎬ 杨 银: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 价值意蕴 基本特征及其组织形式 135 2 重构师范生学习主体身份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ꎬ 而教师是 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持者ꎬ 其作用在于从传统的知识传递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 合作者ꎮ 但 是ꎬ 在师范生培养上仍有部分教师存在 为教而教 的现象ꎬ 他们教学方法单一ꎬ 忽视师范生的自 主发展和主动学习ꎮ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 旨在让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 倾听与对话ꎬ 发掘他们的 差异资源ꎬ 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ꎬ 变革传统上教师单向传递知识而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局面ꎮ 当师 范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时ꎬ 他就能把控自我的学习ꎬ 主动地对自身专业学习充权赋能 ( empower) ꎬ 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权力感ꎮ 对于教师来说ꎬ 唯有认同自己作为一位专业教师的身份ꎬ 才 能真正清楚自己的专业成长方向ꎬ 才能真正 扩权增能 ꎬ 不因变动频生的改革方案而无所适从ꎬ 也 不至于追逐华丽与流行的说法而随波逐流ꎮ① 师范生亦复如是ꎬ 只有真正认同自己准教师的身份ꎬ 才 会努力主动地去充权赋能ꎮ 3 帮助提升师范生互助合作能力 社会互赖理论 ( 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 认为 社会互赖的结构方式决定着个体的互动方 式ꎬ 也决定着活动结构ꎮ 积极的互赖 ( 合作) 产生积极互动 个体之间相互鼓励和促进彼此的学 习 ②ꎮ 然而ꎬ 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依然是鼓励竞争和自我负责为主ꎬ 而不是相互交流③ꎮ 笔者长期从事 师范生的教学工作ꎬ 发现不少师范生缺乏与同伴互助合作的能力和意愿ꎬ 在专业学习上不擅长于与他 人合作学习ꎬ 宁愿独自完成作业ꎬ 也不愿同他人合作完成任务ꎬ 生怕被同伴拖了后腿或是在同伴面前 暴露出自己的不足ꎮ 维果茨基认为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都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 ④ꎬ 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ꎬ 不仅可以让个体在相互沟通和交流合作完成任务ꎬ 提供互助合作的能 力ꎬ 也能够为个体的知识建构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ꎮ⑤ 总之ꎬ 通过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的创建ꎬ 希望引发师范生们对自身学习行为的思考ꎬ 激发团体学习 讨论的热情ꎬ 进而塑造相互启迪 相互学习的品格ꎮ 在这个互动互助的过程中ꎬ 师范生作为一名主动 的学习者ꎬ 才能自觉地审视自身的优点与缺陷ꎬ 并接受来自同伴的启发与帮助ꎬ 不断取得进步ꎬ 最终 实现专业成长ꎮ 二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从外在形式上看ꎬ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似乎与传统的小组学习模式无异ꎬ 但在传统的学习小组中ꎬ 组内成员可能更重视学习过程和程序中的问题 ( 如ꎬ 比较谁比谁付出更多 得到更多) ꎬ 而忽略了学 习质量本身ꎬ 对学习速度 学习任务完成的关注度远远胜过对人际关系的关注⑥ꎮ 另外ꎬ 在小组中某 些学生可能将原先对教师权威的依赖ꎬ 转移到对小组中 专家同伴 或其他成员的依赖ꎬ 如此ꎬ 学 习依旧是被动的ꎮ 与传统的小组学习不同的是ꎬ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 更加强调成员之间的关系 人 际心理的相容与沟通ꎬ 利用群体动力作用来诱发成员主动学习 合作学习ꎬ 而不是仅仅只是为了完成 学习任务ꎮ 具体来说ꎬ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ꎮ ① 张爽 林智中: «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身份的危机与重构» ꎬ «教育发展研究» 2008 年第 2 期ꎬ 第 41 44 页ꎮ ② 王鑫 白树勤: «从理念到实践: 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的构建» ꎬ «中国高教研究» 2014 第 6 期ꎬ 第 102 106 页ꎮ ③ 引自侯定凯: «基于合作学习培养大学生责任感» ꎬ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8 年第 1 期ꎬ 第 66 74 页ꎮ ④ Williams Mꎬ Burden R Lꎬ 2000ꎬ pp 30 38.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 ꎬ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ꎬ ⑤ 巴雪冰 杨连生 郭驰: «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ꎬ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18 年第 1 期ꎬ 第 65 页ꎮ ⑥ [ 美] 安妮塔 伍尔福克: «教育心理学» ꎬ 伍新春 张军 季娇译ꎬ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 2012 年ꎬ 第 278 页ꎮ

140 136 2020 年 1 怀抱共同愿景: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的总纲领 所谓共同愿景是指成员之间共同持有的理想和愿望ꎮ 共同愿景的存在是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 与传统小组学习模式最大的不同ꎮ 彼得 圣吉在著作 «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 中 提及: 共同愿景不是一种脑海中存在的理念ꎬ 它甚至不是一种重要的理念ꎬ 它反而是人们内心深处的 愿望和力量ꎬ 一种由深切的 难忘的影响力所产生的愿力ꎮ 它的起始ꎬ 的确有可能受到理念的激发ꎬ 但是ꎬ 一旦它得到进一步发展ꎬ 比如形成足够的吸引力ꎬ 征得两人以上的支持ꎬ 那它就不再是抽象的 东西了ꎬ 这时它成了明显的可触知的东西ꎬ 大家开始看到它似乎真的存在了ꎬ 人间几乎再没有什么比 共同愿景更有力量的了ꎮ① 一个缺乏共同愿景的学习共同体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ꎮ 在师范生学习共同 体内ꎬ 成员在一开始就设定了共同愿望ꎬ 如 希望共同体里所有成员未来都能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 师 ꎬ 希望我们的团队变得越来越好 等ꎬ 并引导着整个团队的发展ꎮ 当师范生们将个人目标与团队 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时ꎬ 整个团队便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向心力 感召力ꎬ 不需要外在的强迫ꎬ 每 个成员都愿意为实现整个团队的发展而积极努力ꎮ 2 开展同伴互助: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 同伴之间开展互动互助是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ꎮ 所谓同伴互助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生 之间发生的 以专业发展为指向 旨在实现个体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 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而开展多 种形式的学习或研究活动ꎮ 在师范生学习共同体中ꎬ 不同成员之间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ꎬ 特 别强调具有不同背景文化的学习者ꎬ 能够利用各自的专长ꎬ 相互支持与合作ꎬ 共同完成其共同协商确 定的目标②ꎮ 在成员互助合作的过程中ꎬ 成员若赞同他人的思想 观点ꎬ 就将其同化到自己原有的经 验中ꎻ 若不认同其思想 观点ꎬ 也可以通过意义协商ꎬ 改变自己原有认知结构ꎬ 建构新的认知结 构③ꎮ 如此一来不仅实现了不同主体价值的创造 建构与分享ꎬ 也让师范生们在内部协商的过程中逐 步提高互惠合作的意识和能力ꎬ 更加自觉地开展同伴互助ꎬ 彼此互通讯息 分享合作ꎬ 在诚恳的交流 中促进理解ꎬ 在互相合作中增加信赖ꎬ 为达成共同愿景而努力ꎮ 3 帮助专业成长: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的最终目标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是为了帮助师范生实现专业成长ꎮ 相较于以往由教 师负责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师范生培养模式ꎬ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要求成员们主动进行对话 互动与合 作ꎬ 并在互动过程中ꎬ 传递与共享知识经验 增强实践性智慧 逐步转变以往的学习方式ꎬ 不再被动 地接受知识和学习ꎮ 这种自主 合作 探究的新型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帮助师范生们更好地理解 知识ꎬ 内化知识ꎬ 在与客观知识 与他人 与自己的交流对话中不断充实自己 完善自己ꎬ 实现对自 己准教师身份的认同ꎬ 最终实现在专业上的成长与超越ꎮ 4 获得导师支援: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的外部条件 学生是发展的个体ꎬ 他们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都还没有稳固形成ꎬ 在学习和互动的过程中 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困难和问题ꎬ 无助感也会随之袭来ꎮ 因此ꎬ 客观上仍然需要具有良好素养的教 师给予引领 指导和帮助ꎮ 作为未来教师的教师ꎬ 指导教师自身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ꎬ 善于学习ꎬ 勤于思考ꎬ 勇于实践ꎬ 在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ꎬ 始终支持他们ꎬ 成为他们坚强的后 盾ꎮ 但必须注意的是ꎬ 支持并不意味着过度干涉ꎬ 支持意味着信任和尊重学生ꎬ 放权于学生ꎻ 除了给 予建议和指导外ꎬ 也要聆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ꎬ 并作出适当的回应ꎻ 还要经常与学生交流ꎬ 耐心解释学校 ① 彼得 圣吉: «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 ꎬ 张成林译ꎬ 北京: 中信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203 页ꎮ ② 刘光余 邵佳明 董振娟: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ꎬ «中国教育学刊» 2009 年第 4 期ꎬ 第 65 67 页ꎮ ③ 王作亮: «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 提升师范生实践智慧» ꎬ «中国高等教育» 2014 年第 10 期ꎬ 第 58 60 页ꎮ

141 第1期 蒋 盈 ꎬ 杨 银: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 价值意蕴 基本特征及其组织形式 137 和自己所做的有可能对共同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决定等ꎮ 此外ꎬ 指导教师还要不断学习ꎬ 着力提升自己 的综合素质ꎬ 使自己成为师范生行为上的楷模ꎬ 激发他们在未来从教生涯中持续追求进步的内在动力ꎮ 总之ꎬ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 不是一个由外部力量控制而运行的组织ꎬ 而是全体成员在 共同愿 景 的指引以及优秀导师的外部支援下ꎬ 在相互默契的规则中进行的 互助合作 ꎬ 自动自发运行的 组织ꎮ 在这样一个群体中ꎬ 更有利于发挥群体动力作用ꎬ 促进师范生们主动学习ꎬ 最终实现专业上的 成长与超越ꎮ 三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形式 以往关于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 的研究多有涉及创建策略ꎬ 但是这些策略多从宏观角度进行概 括性的阐述ꎬ 如 加强成员的合作意识 责任意识ꎬ 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ꎬ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①或 是充分开放ꎬ 文化创生ꎬ 赋予权力ꎬ 对话协商② 等ꎬ 针对性与操作性并不强ꎮ 因此ꎬ 本研究紧扣师 范专业的人才培育要求ꎬ 提出在高师院校中可以运行的 具体的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ꎬ 希望为 广大师范院校利用师范生学习共同体进行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参考ꎮ ( 一) 师范生训练小组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ꎬ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ꎮ 师范生是未来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ꎬ 都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ꎮ 但是师范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ꎬ 往往只是被动地被告 知需要掌握哪些具体的学习课程 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需要获得哪些荣誉ꎬ 缺少自主学习的环境与条 件ꎮ 为了正确引领师范生的自主学习ꎬ 可以建立以 训练小组 为形式的师范生学习共同体ꎬ 为学 生搭建互动学习 团体协助 经验相授 互相激励 的平台③ꎬ 激发出师范生主动学习的热情ꎬ 发挥出团队学习的力量ꎬ 一步步实现全体成员教学素养与能力的提高ꎮ 依据师范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 短ꎬ 训练小组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新进生培训小组 新生培训大多都是刚入校的师范生ꎬ 他们的起点一致ꎬ 基础相似ꎬ 彼此间互不熟悉ꎬ 容易有较多 话题ꎬ 进而产生亲近感ꎮ 这样他们在一起可相互交流学习及共同憧憬未来ꎬ 也可探讨未来大学生活学 习安排计划等内容ꎮ 新进师范生培训小组可以让师范生们更加亲密ꎬ 彼此鼓励以提升学习的自信ꎬ 从 而形成学习的共同团队ꎬ 这样便可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ꎬ 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ꎮ 2 技能型训练小组 能够进入技能型训练小组的一般是入学一年以上 三年以下的学生ꎮ 入学时间较久后ꎬ 这些学生 基本上摆脱了初入学时的迷茫ꎬ 对自身未来的安排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ꎬ 对自身未来可能从事的教师 工作业有了更深的认知ꎬ 这个阶段学生大多都是鼓励自己不断加强学习ꎬ 从而掌握未来教师需要的各 种专业性知识及相关技能ꎬ 比如ꎬ 如何写得一手好字 如何进行流利普通话授课 如何与学生进行互 动交流 如何进行教学课程设计 如何设立教学情境等等ꎮ 技能训练小组的学生们交流的更多的是这 类问题ꎬ 也会相互商讨如何提升学习效能ꎮ 虽然学校的课程安排中也会安排教师对师范生进行这些内 容进行讲解和训练ꎬ 但牵拉学习的模式必然会使师范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及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ꎬ 难 以达到在训练小组内的学习热情④ꎮ ① 宁金平: «师范生教育实践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初探» ꎬ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 年第 7 期ꎬ 第 85 87 页ꎮ ② 王录梅: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特征及其生成» ꎬ «当代教育科学» 2017 年第 5 期ꎬ 第 60 62 页ꎮ ③ [ 美] 托德 威特克尔: «如何调动和激励教师» ꎬ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ꎬ 2012 年ꎬ 第 35 页ꎮ ④ [美]玛丽 伦克 贾隆格 琼 P 伊森伯格: «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ꎬ 张涛译ꎬ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ꎬ 2011 年ꎬ 第 117 页ꎮ

142 138 2020 年 3 研究型训练小组 研究型训练小组主要是由小部分大三学生及大部分大四学生共同组成的团体ꎮ 因为大四的学生和 少量的大三学生大多都已经接受了大学传授的教学理论及相关技能ꎬ 他们为了获得更好的知识和技 能ꎬ 他们需要加入一些学术型的教学研究团队中ꎬ 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ꎬ 甚至形成初步的创新 性教学思路ꎮ 在此类 学习共同体 当中ꎬ 师范生可自由进行教学方案探讨 学术沙龙ꎬ 也可以采 取邀约优秀学者及专家来进行指导的方式ꎬ 专家学者们大多具有深厚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经验ꎬ 能够为 这些师范生提供针对性及指导性意见ꎬ 为他们打开一盏学术明灯ꎮ ( 二) 师范生种子团队 美国学者托德 维特科尔曾经提出著名的 教师激励 理论ꎬ 他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引领学 生的重要精神力ꎮ 同样ꎬ 一个好的楷模ꎬ 也是激发成员积极努力的重要精神力ꎬ 在共同体的发展过程 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ꎮ 因此ꎬ 导师可以选拔与培养一支 师范生种子团队 ꎬ 而后建立以种子团队为 核心的师范生学习共同体ꎬ 充分发挥优秀师范生的示范效果ꎬ 激发其他师范生的学习热情ꎬ 主动进行 学习ꎮ 为使激励效果达到最优化ꎬ 种子团队成员的筛选与培养至关重要ꎮ 1 开展教学技能竞赛 师范生若要在未来走上教学的道路ꎬ 必须具备良好的基本功ꎮ 而良好基本功的形成需要依靠日积 月累ꎬ 这是一个相当漫长又艰辛的学习积累过程ꎮ 在学习积累阶段ꎬ 若非学生自身学习热情高昂ꎬ 一 般的师范生很难持之以恒ꎬ 难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懈怠消极的心理ꎮ 开展教学技能竞技活动ꎬ 不仅能 够给予那些理论和技能强的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ꎬ 让他们不断保持优秀的心理状态ꎬ 持之以恒的 进行激情学习ꎬ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ꎬ 获得更好的教学技能ꎮ 同时ꎬ 在举办教学竞技活动中ꎬ 也能够 发掘出更多的种子选手ꎬ 引导其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力量ꎬ 激励其他师范生跟着自己一起学习ꎬ 达到帮 扶和引导其他师范生共同学习的目的ꎮ 现如今几乎所有师范院校都会每年固定举办本校的教学技能竞 赛活动ꎬ 如福建省的一年一度的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ꎻ 还有 华文杯 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技 能大赛 等全国性技能竞赛ꎬ 也是每年如期举办ꎬ 且规模愈发壮大ꎮ 此类 以赛促练ꎬ 以赛促学ꎬ 以赛促进 的种子团队型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极其有效的①ꎬ 尤其是对教师的课堂理 论讲解有积极的补充作用ꎮ 2 建立师范生风采展示平台 拥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可以从精神上给学生强有力的刺激ꎬ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ꎮ 师范生在职 前培养阶段ꎬ 不仅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ꎬ 还要学习如何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ꎮ 然而ꎬ 教师在课 堂上可讲授理念ꎬ 可教授技能ꎬ 但是教学的艺术性是难以教授的ꎮ 给优秀师范生们创设一个展示风采 的平台ꎬ 一方面有利于他们互相研究和学习彼此间的教学方式ꎬ 提升对教学内容的感悟ꎬ 逐渐积累 研究 体会 感悟出属于自己的教学艺术ꎬ 形成个人教学风格ꎻ 另一方面也能够发挥示范辐射作用ꎬ 为其他师范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楷模ꎮ 如每年五月ꎬ 江西师范大学都会举办师范生 五月红花 教学 风采展示月活动ꎮ 该活动给予师范生一个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ꎬ 在此平台上他们将自身所学全力展 示ꎬ 并接受各方点评ꎬ 及时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缺点ꎬ 从而不断的激励自己ꎬ 达到提升自身实力的目 的ꎮ 同时ꎬ 通过师范生风采展示ꎬ 也能够让其他师范生观摩并学习 借鉴优秀师范生的学习经验ꎬ 进 而渐渐总结 反省自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ꎬ 明确发展方向ꎬ 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ꎮ ① 朱桂琴 刘舫: «大学 政府 中小学 实践教学共同体的伦理审视» ꎬ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第 1 期ꎬ 第 71 75 页ꎮ

143 第1期 蒋 盈 ꎬ 杨 银: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 价值意蕴 基本特征及其组织形式 139 3 承办师范生专属学报 教学与科学研究应当紧密联系起来ꎬ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也应当重视自己的科学研究能 力ꎮ 国内已有一些师范类院校鼓励师范生们承办 师范生专属学报 ꎬ 将国内外有名的教学模式及教 学成果刊登在学报中以供师范生学习参考ꎬ 同时鼓励优秀师范生们跟随导师开展研究并积极投稿ꎮ 由 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 学工部 校团委共同发起而创办的 «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学报» 便是一份属 于该校本科生自己的学术刊物ꎮ 学报自 2008 年创刊以来ꎬ 一直以 学术为本 严谨立刊 管理卓越 创新无限 的办刊理念ꎬ 以弘扬学术道德为己任ꎬ 为广大学子提供了科研练笔的广阔平台ꎬ 并成为 兄弟院校和学术单位了解该校本科生科研情况的窗口ꎮ 优秀师范生们通过在学报中发表自己撰写的研 究性论文ꎬ 不仅能够激励自己进行更多的教学思考和研究ꎬ 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ꎮ 同时ꎬ 也可 以将自己发表的研究性论文与其他人撰写的论文进行对比ꎬ 及时发现自身与别人的差距ꎬ 学习到别人 的教学或科研经验ꎬ 督促自己不断追求更大的进步ꎬ 更好的发挥种子团队榜样示范的力量ꎮ ( 三) 实习基地合作联盟 芬斯特马赫 ( Fenstermacher) 在探讨教师知识的产生时ꎬ 将教师知识分成两类: 由研究者通过研 究获得的正式知识和由教师在实践中建构的实践知识ꎮ① 正式知识可由师范课程学习逐步获得ꎬ 但是 实践知识必须通过个人的教学实践才能获得ꎮ 早在 1972 年ꎬ 英国在 «詹姆斯报告» ( The James Re port) 中就已经提出实现教师终身学习和终身专业发展必须进行职前教师教育实践的观点ꎮ② 教学实 践对于作为 准教师 的师范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ꎬ 如果没有经过教学实践ꎬ 其对正式知识的理解 往往流于形式ꎬ 无法内化为个人体悟ꎬ 也无法形成实践知识ꎮ 然而ꎬ 调查发现ꎬ 师范生们普遍对实习 满意度低ꎬ 存在的问题有实习时间短 实习学校教师指导不够 高校本校教师指导不够等③ꎮ 因此ꎬ 很多师范生并未在正式就职前接受充足的教学实践ꎬ 难以获得真正的实践知识与经验ꎮ 提高实习的有效性ꎬ 师范院校应当建立专门而固定的师范生教学实习基地ꎬ 并与一些优秀中小学 或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联盟ꎬ 一方面可以为这些合作的学校提供优质的毕业生ꎬ 充实他们的师资队 伍ꎻ 另一方面ꎬ 这些学校也要提供至少 2 个月的实践期给实习师范生ꎬ 并提供强有力的指导ꎬ 协助打 造师范生实习的良好平台ꎬ 为他们的教学实践创造更好的条件ꎬ 提供更多教学实践的机会ꎮ 此类与实习基地合作构建的 联盟式学习共同体 不仅帮助师范生快速融入到新的的环境中ꎬ 也让师范生们在教学实践基地中自觉吸收一些优秀的 具有实际讲台经验的教师授课经验ꎬ 获得更多的教 学资源和实践知识ꎬ 有利于师范生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ꎬ 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ꎮ 当然ꎬ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形式还有很多ꎬ 不囿于上述几种ꎬ 各个师范院校均可结合自己学 校的实际情况建构校本化的师范生学习共同体ꎮ 相信通过各式各样 师范生学习共同体 的运行ꎬ 师范生们能够开展大量自觉的 自主的实践活动ꎬ 并在这些实践活动中ꎬ 提高专业技能ꎬ 提升专业发 展的自觉性和自信心ꎬ 最终促进个体在专业上的成长ꎮ ( 责任编辑: 丁 翔) ① Fenstermacherꎬ D. The Knower and the known: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ꎬ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ꎬ Vol 20ꎬ No 1ꎬ 1994ꎬ pp 3 56. ② A Committee under the Chairmanship of Lord James of Rusholme. The James Reportꎬ 2015 年 10 月 31 日ꎬ http: ③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 项目组: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 ꎬ «教育评 www educationengland org uk / documents / james /. 论» 2014 年第 11 期ꎬ 第 95 106 页ꎮ

144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16 物质文化史研究 导言: 当下ꎬ 物质文化史研究 医药史研究 全球史研究ꎬ 在中国方兴未艾ꎬ 并趋向融合ꎮ 本专题推出 3 篇文 章ꎬ 分别以香药 大黄 糜里羔 ( 蓝牛羚) 为切入口ꎬ 兼及国内与国外 植物与动物ꎬ 从不同角度助力全球史研究走 向深入ꎮ 这是本刊继 2019 年第 3 期 乌台诗案 再研究 专题之后又一次推动跨学科 跨领域研究的尝试ꎮ 闻香识人: 宋人对进口香药的利用与他者想象 张锦鹏 (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ꎬ 云南昆明 650091) 摘 要: 香药是宋代进口商品之大宗ꎬ 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进口商品在宋代社会的意义以及人们对域外 世界的了解程度ꎮ 一方面宋廷通过对香药的专属消费和禁榷ꎬ 将其变成统治者的驭人工具: 宋廷通过贵重 香药的礼物馈赠来笼络臣属ꎬ 也通过香药专卖和榷场规制对商人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实施控制ꎮ 这一事实 表明ꎬ 宋代进口商品已经不再是皇宫贵族把玩的 珍奇异物 而是统治者掌控的重要物资ꎬ 利用它对内可 以控制文化精英和财富强者ꎬ 对外可以遏制敌对政体ꎮ 另一方面ꎬ 宋人对其香药等进口品的消费并非 日 用而不知 ꎬ 附着于进口商品之上的域外自然人文信息被宋人认知 理解 想象ꎬ 构成了宋人的一般知识ꎮ 总体来看ꎬ 宋人的域外知识在不断增长ꎬ 更加趋于客观和科学ꎬ 但仍然有相当多的想象成分ꎮ 诸如 龙 涎 女儿国 之类的想象之所以长期流行ꎬ 并非缺乏矫正的海外信息ꎬ 而是这些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 的猎奇心理ꎮ 关键词: 香药贸易ꎻ 驭人之术ꎻ 域外知识ꎻ 想象图式 中图分类号: K244ꎻ K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141 09 一 引言 关于宋人域外知识积累状况ꎬ 目前学界有不同的认识ꎮ 两种不同的观点以葛兆光和管彦波两位学 者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ꎮ 在葛兆光看来ꎬ 在利玛窦来华之前ꎬ 中国人关于域外知识几乎处于想象之 中ꎬ 并在 天下 与 四夷 的自大中不断想象他者ꎬ 从而建构起以我为中心的天下观ꎮ① 而管彦波 则认为ꎬ 宋代已经出现不少 域外民族志 ꎬ 对海外国家或地区的书写ꎬ 表明两宋时期的中国人对域 收稿日期: 2019 07 07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6BMZ053) 和云南大学民族学一流学科招标项目 (2017sy10006) ꎮ 作者简介: 张锦鹏ꎬ 女ꎬ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ꎬ 历史学 博士ꎮ 主要研究方向: 经济史 少数民族经济ꎮ ① 葛兆光: «宅兹中国: 重建有关 中国 的历史论述»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2011 年ꎬ 第 44 67 页ꎮ

145 第1期 张锦鹏: 闻香识人: 宋人对进口香药的利用与他者想象 141 外的认识更加多元ꎮ① 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颇为重要ꎬ 关联到了对宋代社会乃至传统社会开放度的理 解ꎮ 人类最初的交往活动ꎬ 源于对他者的物品需求的欲望ꎮ 海外贸易带来了大量域外商品ꎬ 同时也是 一个 睁眼看世界 的窗口ꎬ 是人们域外知识获得的途径ꎮ 宋人社会生活中域外商品利用程度如何ꎬ 以及宋人的域外知识积累程度如何ꎬ 这对理解宋代社会是妄自尊大的被动开放还是积极拓展的主动开 放ꎬ 无疑是有积极意义ꎮ 香药是宋代进口商品中品种类别最多 数量规模最大的一种商品ꎬ 它广泛进入了宋人的社会生活 的诸多层面中ꎮ② 一种域外商品广泛地进入宋人社会生活之中ꎬ 必然会因其消费形成特定的 需要体 系 参与社会关系建构ꎬ 成为 某种特定的经济关系借以表现的物质基础 ꎮ③ 因此ꎬ 对香药的认识ꎬ 不能仅仅局限于它的物理特性和商品特性ꎬ 而应将其放到社会文化的背景中去理解ꎬ 从它在社会生活 诸多层面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带来的影响来多维认识ꎬ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所开展的研究ꎮ 本文研究 旨在揭示香药作为商品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从消费层面ꎬ 作为奢侈品的名贵香药如何成为皇室专属 消费品ꎬ 成为统治者强化权力和培植忠诚的象征符号ꎻ 从流通层面ꎬ 作为禁榷之物的香药如何被作为 控制商人和管制市场的手段ꎬ 以实现朝廷的政治目标ꎻ 从文化层面看ꎬ 作为社会大众广泛消费的一种 商品ꎬ 香药又是如何成为一种想象 他者 的介质ꎮ 对于最后这一问题ꎬ 可进一步解释为: 人们在 消费域外商品的过程中ꎬ 会产生 由此及彼 的认知推演以及对他者文化了解的兴趣ꎬ 从宋人对香 药物理特性 原产地的地理信息和人文信息的了解程度以及想象方式ꎬ 很好地呈现了宋人认知域外世 界的思维图式ꎬ 这就回到了本文提出的问题: 通过香药引发的他者想象ꎬ 来判断宋代社会的开放程度ꎮ 二 香药与驭人之术 香药ꎬ 从字面上理解是散发出芳香味道的药物ꎬ 但并不只限于芳香药物ꎬ 还包括了各种香料ꎬ 如 食用香料和熏香植物等ꎮ 有学者指出ꎬ 中国历代典籍所记录的 香药 ꎬ 在不同时期其内涵和外延有 不同流变ꎮ④ 自张骞西域凿空以来ꎬ 异域商品就不断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ꎮ 在各种进入中国的 珍宝 奇物 清单中ꎬ 香药所占的比重较大ꎬ 故有学者也将中国西北内陆对外交通称为 香药之路 ꎮ⑤ 进 入隋唐ꎬ 海上对外交通快速发展ꎬ 到宋元时代ꎬ 中国已进入海洋交通繁盛时期ꎮ 海上丝路发展进一步 刺激了香药贸易的兴盛ꎬ 输入中国的香药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额很大ꎮ «宋史 食货志» 载ꎬ 宋开宝 四年ꎬ 置市舶司于广州ꎬ 后又于杭 明州置司ꎮ 凡大食 古逻 阇婆 占城 勃泥 麻逸 三佛齐 诸蕃并通货易ꎬ 以金银 缗钱 铅锡 杂色帛 瓷器ꎬ 市香药 犀象 珊瑚 琥珀 珠琲 镔铁 鼊 ① 管彦波: «海缘世界: 两宋时期的域外民族志研究» ꎬ «云南社会科学» 2017 年第 2 期ꎬ 第 152 158 页ꎮ ② 有关香药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ꎬ 所讨论问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向: 一是将香药作为一种进口商品ꎬ 研究其流通和消费 情况ꎮ 如陈高华 吴泰 «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 ( 天津人民出版社ꎬ 1981 年) 黄纯艳 «宋代海外贸易» ( 社科文献出版社ꎬ 2003 年) 等研究海外贸易的成果均辟篇章讨论香药流通和消费ꎬ 相关论文还有彭波 陈争平 熊金武 «论宋代香料的货币性质» ( «中国 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4 年第 2 期) ꎬ 夏时华 «宋代平民社会生活中香药消费述论» ( «江西社会科学» 2010 年第 12 期) ꎬ «宋代上层 社会中的香药消费» ( «云南社会科学» 2010 年第 5 期) 等成果ꎮ 二是将香药作为一种外来物品研究其来源 传入及中国的利用等情 况ꎮ 温翠芳 «唐代外来香药» ( 重庆出版社ꎬ 2006 年) «中古中国外来香药研究» ( 科学出版社ꎬ 2016 年) 为其代表ꎮ 三是对香药 的物理特性和医药价值的研究ꎮ 如骆萌 «略谈古代名贵香药 龙涎的传入» ( «海交史研究» 1986 年第 2 期) ꎬ 孙灵芝 «明清香药 史研究» ( 书籍出版社ꎬ 2018 年) ꎬ 吴孟华 赵中振 曹晖 «唐宋外来药物的输入与中药化» ( «中国中医学杂志» 2016 年第 41 卷第 21 期) 等等ꎬ 不一一列举ꎮ ③ [ 德]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 第 31 卷ꎬ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ꎬ 北京: 人民出 版社ꎬ 1998 年ꎬ 第 293 页ꎮ ④ 涂丹 刁培俊: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ꎬ «古代文明» 2016 年第 4 期ꎬ 第 85 94 页ꎮ ⑤ 姜伯勤: «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 ꎬ 北京: 文物出版社ꎬ 1994 年ꎬ 第 130 141 页ꎮ

146 142 2020 年 皮 瑇瑁 玛瑙 车渠 水精 蕃布 乌樠 苏木等物ꎮ ① 香药在文本叙述被置于首要地位ꎬ 表明 了香药在进口商品中的重要性ꎮ 在宋元时期ꎬ 因香药输入数量巨大ꎬ 香药 成其为宋元舶来品的代 名词ꎬ 在很多时候特指从南海诸国进口的沉香 乳香 檀香 丁香 没药等香货ꎮ② 香药产地广泛ꎬ 多数香料作物性喜湿热ꎬ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区尤盛产香药ꎮ 中国进口的香药ꎬ 主要来源于东南亚 南亚 西亚 印度洋群岛和阿拉伯地区ꎬ 宋人将这一区域统称为南海诸国ꎮ 南宋 赵汝适在泉州任市舶使时ꎬ 撰有 «诸蕃志» 一书ꎬ 这是宋代记录南海诸国最多 风土人物最为详尽 的一本列国志ꎬ 书中共记载了交趾国 占城国 宾瞳龙国 登流眉国等 56 个国家风土及物产ꎬ 所载 他国物产有: 脑子ꎬ 乳香ꎬ 没药ꎬ 血碣ꎬ 金颜香ꎬ 笃耨香ꎬ 苏合香油ꎬ 安息香ꎬ 栀子花ꎬ 蔷薇水ꎬ 沉 香ꎬ 笺香ꎬ 速暂香ꎬ 黄熟香ꎬ 生香ꎬ 檀香ꎬ 丁香ꎬ 肉豆蔻ꎬ 降真香ꎬ 麝香木ꎬ 波罗蜜ꎬ 槟榔ꎬ 椰子ꎬ 没石子ꎬ 乌樠木ꎬ 苏木ꎬ 吉贝ꎬ 椰心簟ꎬ 木香ꎬ 白豆蔻ꎬ 胡椒ꎬ 荜澄茄ꎬ 阿魏ꎬ 芦荟ꎬ 瑚树ꎬ 琉璃ꎬ 猫儿睛ꎬ 珠子ꎬ 砗磲ꎬ 象牙ꎬ 犀角ꎬ 腽肭脐ꎬ 翠毛ꎬ 鹦鹉ꎬ 龙涎ꎬ 瑇瑁ꎬ 黄蜡ꎮ 这些物产中 90 以 上的可归入香药类物品ꎬ 而这些香药ꎬ 几乎无遗漏地出现在宋人舶来品的货单里ꎮ 香药之族ꎬ 最为名贵者当属龙涎香ꎬ 龙涎香是抹香鲸的肠分泌物ꎮ 抹香鲸体型硕大ꎬ 能喷水柱ꎬ 潜水能力极强ꎬ 可深潜 2200 米且潜水时间长达 2 小时ꎮ 这些特征与中国神话传说中 龙 的描述极 其相似ꎬ 故抹香鲸被认为是 龙 ꎬ 而抹香鲸体内所产之香被认为是 龙 的涎沫ꎬ 故将其称为 龙 涎香 ꎮ 龙在中国神话中具有腾云入海 兴风作浪 呼云唤雨的巨大神力ꎬ 故有将皇帝喻为 真龙下 凡 ꎬ 与 龙 有关的饰物如龙袍 龙柱等也赋予其 天子 的象征意义为皇帝所专用ꎮ 龙涎香既然 是 龙 的产物ꎬ 自然也和皇帝有了密切的象征关系ꎮ 史载ꎬ 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ꎬ 皇宫 内张灯结彩ꎬ 预赏元宵ꎬ 曲燕近臣 ꎬ 徽宗皇帝命左丞王安中 中书侍郎冯熙献诗和景ꎬ 王安中进 诗云: 层琳藉玑组ꎬ 方鼎炷龙涎ꎮ 玛瑙供盘大ꎬ 玻璃琢琖圆ꎮ 暖金倾小榼ꎬ 屑玉酿新泉ꎮ 帝子天才 异ꎬ 英姿棣萼联ꎮ ③ 前面诗句似写景记实的ꎬ 实为渲染最后一句赞美之词ꎬ 既表明龙涎香为皇室专 用的特点ꎬ 又体现以龙涎隐喻天子的象征ꎮ 崖山海战后ꎬ 南宋王朝灭亡ꎬ 一些成为南宋遗民的文人结 社填词ꎬ 相互唱和ꎬ 以抒国家沦亡之痛ꎬ 其中有词牌名为 «天香» 的词赋ꎬ 就有以龙涎香隐喻南宋 朝皇帝或皇室之意ꎮ 如冯应瑞 «天香 赋龙涎香» 上阕为: 枯石流痕ꎬ 残沙拥沫ꎬ 骊宫夜蛰惊起ꎮ 海市 收时ꎬ 鲛人分处ꎬ 误入众芳丛里ꎮ 春霖未就ꎬ 都化作 凄凉云气ꎮ 惟有清寒一点ꎬ 消磨小窗残醉ꎮ ④ 尽管龙涎香与皇帝或皇室形成一定的象征关联ꎬ 但是朝廷并没有将其作为明确的天子象征进行符 号化建构ꎮ 南宋杭城设 四司六局 ꎬ 为官方或民间各种大型饮宴提供供给或租赁服务ꎬ 其中设 香 药局 : 香药局ꎬ 掌管龙涎 沈脑 清和 清福 异香 香垒 香炉 香球 装香簇炉细灰ꎬ 效事 听候换香ꎬ 酒后索唤异品醒酒汤药饼儿ꎮ ⑤ 龙涎香被列入了 香药局 提供的物品之中ꎬ 说明朝廷 并未将其列为避讳之物限制百姓使用ꎬ 说明并未将其明确赋予其天子象征符号ꎬ 而其中的原因恐怕也 在于香药是舶来之物ꎬ 其来自于外夷的身世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对统治 天下 充满自信的王朝统 治者的身份代言ꎮ 不过ꎬ 笔者所见史籍中与龙涎香有关消费记录几乎都与皇室有关ꎬ 可以说ꎬ 至少在宋朝龙涎香具 ① ( 元) 脱脱等撰: «宋史» 卷 186 «食货下八»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77 年ꎬ 第 4558 页ꎮ ③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 卷 4ꎬ 见戴建国 朱易安主编: «全宋笔记» 第六编第一册ꎬ 郑州: 大象出版社ꎬ 2013 年ꎬ 第 133 134 页ꎮ ② 林天蔚: «宋代香药贸易史» ꎬ 台北: 文化大学出版部ꎬ 1986 年ꎬ 第 91 114 145 160 页ꎮ ④ (宋)冯应瑞: «天香 宛委山房拟赋龙涎香»ꎬ 见唐圭璋编: «全宋词» 第五册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65 年ꎬ 第 3424 页ꎮ ⑤ ( 宋) 吴自牧: «梦粱录» 卷 19 «四司六局筵会假赁» ꎬ 见戴建国 朱易安主编: «全宋笔记» 第八编第五册ꎬ 郑州: 大象出 版社ꎬ 2017 年ꎬ 第 295 页ꎮ

147 第1期 张锦鹏: 闻香识人: 宋人对进口香药的利用与他者想象 143 有皇室专属消费的特点ꎮ 在皇宫里ꎬ 龙涎香常被用于各殿堂大厅熏香ꎬ 如 «四朝见闻录» 乙载: 其 宣 政盛时ꎬ 宫中以河阳花蜡烛无香为恨ꎬ 遂用龙涎 沈脑屑灌蜡烛ꎬ 列两行数百枝ꎬ 焰明而香滃ꎬ 钧天之所无也ꎮ ① 龙涎香还常被皇帝作为礼品馈赠于内宫亲属ꎬ 如进奉太皇后礼物中ꎬ 有 白玉香 珀扇柄儿四把 龙涎香数珠佩带五十副 真珠 香囊等物 ②ꎮ 节日期间宫中饮宴作乐ꎬ 也用龙涎香 作为小礼品赠送: 二月一日ꎬ 谓之中和节ꎬ 唐人最重 二日ꎬ 宫中排办挑菜御宴 后妃 皇 子 贵主 媫妤及都知等ꎬ 皆有赏无罚 上赏则成号真珠 玉杯 金器 北珠 篦环 珠翠 领 抹ꎬ 次亦铤银 酒器 冠鋜 翠花 段帛 龙涎 御扇 笔墨 官窑 定器之类ꎮ ③ 这些礼物馈赠 看似平常之举ꎬ 实则不然ꎬ 它往往在特定时期具有平衡内宫力量 稳定内宫政治生态的特殊意义ꎬ 可 以说ꎬ 龙涎香凭借其名贵身价ꎬ 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内宫政治活动ꎮ 不仅如此ꎬ 一些当朝皇帝还利用龙涎香的名贵身价和皇室专享特点ꎬ 作为笼络下属的政治工具ꎮ «围铁山丛谈» 卷二载: 上清储祥宫者ꎬ 乃太宗出藩邸时艺祖所锡予而建也ꎮ 中遭焚毁ꎬ 神庙时召方士募人将成之ꎬ 未就ꎮ 及宣仁高后垂帘ꎬ 乃损其服御而考落焉ꎬ 因诏东坡公为之记ꎬ 而哲庙自为书其额ꎮ 后泰陵 亲政ꎬ 元祐用事臣得罪ꎬ 遂毁其碑ꎬ 又改命鲁公改更其辞ꎬ 鲁公时为翰林学士承旨也ꎮ 于是天子 俾置局于宫中ꎬ 上珰数人共主其事ꎬ 号诸司者ꎮ 凡三日一赴局ꎬ 则供张甚盛ꎬ 肴核备水陆ꎬ 陈列 诸香药珍物ꎮ 公食罢ꎬ 辄书丹于石者数十字则止ꎬ 必有御香 龙涎 上尊 椽烛 珍瑰随锡以 归ꎮ 凡百余日ꎬ 碑成ꎮ 既出ꎬ 而金填其字ꎬ 人因争取之ꎬ 一本售五千焉ꎬ 得数百本分赐群臣ꎬ 余 诏藏之禁中ꎮ 吾尝读 «欧阳文忠公集» ꎬ 见其为学士时抄国史ꎬ 仁庙命赐黄封酒 凤团茶等ꎬ 后 入二府犹赐不绝ꎮ 国家待遇儒臣类如此ꎮ④ 皇帝用珍馐美酒和龙涎等奇香异烛款待赐赠翰林学士ꎬ 在这里名贵香药再次被赋予了 礼物 的特性ꎮ 在此ꎬ 需要对礼物的意义进行讨论ꎮ 礼物赠送是一种从古式社会到今天现代社会一直存在的 社会现象ꎮ 礼物从一开始出现于社会生活中起就不是简单的物品的 给予 ꎬ 而是一种象征性交换ꎮ 在这种象征交换活动中ꎬ 施礼者必然谋求受礼者某种回报ꎬ 或者期望得到他想要的某种物品ꎬ 或者希 望获得受礼者对他产生感激 忠诚 服从等精神上的归属ꎮ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ꎬ 没有物品回礼的单向 度礼物赠予活动ꎬ 更多地和主要地与权力获取 社会等级确定 社会关系建构联系起来ꎬ 是整体社会 关系的呈现ꎮ⑤ 由此可见ꎬ 皇帝以香药作为礼物馈赠臣属ꎬ 其意义非同一般ꎬ 它让士大夫感受皇帝的 重视与恩宠ꎬ 激发了 士为知己者死 的感恩之心ꎬ 催生了宋代士大夫 先天下之忧而忧ꎬ 后天下 之乐而乐 的家国情怀ꎮ 龙涎香在宋人眼里ꎬ 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名贵香药ꎬ 而是与权力 威仪 忠 诚等相联系的一种政治象征物ꎮ 不过ꎬ 以香药为礼物的驭人之术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ꎬ 毕竟皇帝所能给及的臣属为数寥寥ꎮ 宋王 朝统治者还试图用香药控制更多的人或集团ꎮ 宋代香药的消费ꎬ 既有龙涎 沉香等主要由皇室贵族 达官显贵享用的 珍奇异货 ꎬ 更有大量乳香 木香 丁香等普通香货流通于市场ꎬ 进入百姓日常生 活之中为普通大众所享用ꎮ 特别是在医疗方面和宗教方面的广泛使用ꎬ 香药因而成为百姓生活中的必 ① ( 宋) 叶绍翁: «四朝见闻录» 乙集 «宣政宫烛» ꎬ 见戴建国 朱易安主编: «全宋笔记» 第六编第九册ꎬ 郑州: 大象出版社ꎬ 2013 年ꎬ 第 298 页ꎮ ② ( 宋) 周密: «武林旧事» 卷 7 «乾淳奉亲» ꎬ 见戴建国 朱易安主编: «全宋笔记» 第八编第二册ꎬ 郑州: 大象出版社ꎬ 2017 年ꎬ 第 106 页ꎮ ③ (宋) 周密: «武林旧事» 卷 2ꎬ 见戴建国 朱易安主编: «全宋笔记» 第八编第二册ꎬ 郑州: 大象出版社ꎬ 2017 年ꎬ 第 34 35 页ꎮ ④ ( 宋) 蔡絛撰ꎬ 李梦生点校: «铁围山丛谈» 卷 2ꎬ 见 ( 宋) 蔡絛 曾敏行撰ꎬ 李梦生 朱杰人点校: «铁围山丛谈独醒杂 志»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2012 年ꎬ 第 28 29 页ꎮ ⑤ [ 法] 莫斯: «礼物: 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 ꎬ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ꎬ 2002 年ꎬ 第 186 210 页ꎮ

148 144 2020 年 需品ꎬ 这使香药呈现低需求弹性特点ꎮ 宋王朝对香药 盐 茶等这类低需求弹性商品实施禁榷之策ꎬ 以获取国家专卖之利ꎮ 宋之经费ꎬ 茶 盐 矾之外ꎬ 惟香之为利博ꎬ 故以官为市焉ꎮ ① 宋廷将香药 纳入禁榷商品ꎬ 由市舶司抽分和博买ꎬ 然后纲运转入榷场院经营ꎮ 太平兴国初ꎬ 京师置榷易院ꎬ 乃 诏诸蕃国香药宝货至广州 交趾 泉州 两浙ꎬ 非出于官者库者ꎬ 不得私相市易ꎮ ② 获得高额专卖 利润ꎬ 这只是宋廷的目标之一ꎬ 更有特色的是ꎬ 宋廷利用这些专卖商品的掌控权ꎬ 诱导民间商人群体 的经营活动趋向于官方的特定政治军事目标ꎮ 有宋一朝ꎬ 朝廷最大的政治威胁来自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ꎮ 北宋真宗 仁宗时期ꎬ 西北二边局势 紧张ꎬ 战事不断ꎬ 大量军队调集至西北边境一带驻守和作战ꎬ 军队给养问题成为一大难题ꎮ 为了解决 这一问题ꎬ 宋廷创入中之法ꎬ 以施予禁榷商品特许经营权方式吸引商人入中粮草于西北边塞ꎬ 香药就 是朝廷用实施 入中 之法的特许商品之一ꎮ 庆历二年ꎬ 诏: 入中陕西 河东者持券至京师ꎬ 偿以 钱及金帛各半之ꎬ 不愿受金帛者予茶盐 香药ꎬ 惟其所欲ꎮ ③ 在西北边境形势趋于缓和之时ꎬ 朝廷也利用手中掌控的香药等重要物资ꎬ 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采 取或禁或弛的榷场贸易政策ꎬ 以牵制周边少数民族政权ꎮ 太平兴国二年ꎬ 始令镇 易 雄 霸 沧 州各置榷务ꎬ 辇香药 犀象及茶与交易ꎮ ④ 西夏自景德四年ꎬ 于保安军置榷场ꎬ 以缯帛 罗绮易驼 马 牛羊 玉 毡毯 甘草ꎬ 以香药 瓷漆器 姜桂等物易蜜蜡 麝脐 毛褐 羱羚角 碙砂 柴 胡 苁蓉 红花 翎毛ꎬ 非官市者听与民交易ꎬ 入贡至京者纵其为市ꎮ ⑤ 这些都是宋与周边少数民族 政权关系缓和之时ꎬ 应其要求开放的榷场贸易ꎮ 宋在榷场中主要交换的商品是香药ꎬ 可谓 以药制 蕃 之策ꎮ 三 香药与域外想象 香药等海外商品的大量进口及 诸色蕃夷 不断来华ꎬ 引起了中国人了解域外世界的欲望ꎮ 宋 人的域外认知与想象ꎬ 不仅在 «宋史» 这类正史中以较大篇幅 «外国传» 加以记载ꎬ 而且在 «宋会 要辑稿» «元丰九域志» «事林广志» 等类书中以 藩夷门 方域门 朝贡门 等记录ꎬ 还出现了 «诸蕃志» «岭外代答 外国门» 等专门记载域外地区的文集ꎮ 大量记载域外知识的文献出现ꎬ 表明 宋人对域外国家与地区的兴趣较以前朝代大为增长ꎮ 宋人对域外世界的理解ꎬ 是通过所接触的物与人或所听闻的信息在大脑里进行汇集加工形成认 知ꎮ 显而易见ꎬ 香药作为宋代进口量最大的海外商品ꎬ 且在医药 宗教等领域有很强的刚性需求ꎬ 它 成为引发宋人对域外产生兴趣的商品之一ꎮ 最容易通过消费来想象域外世界的ꎬ 莫过于能够引发类似 文化震撼 性的进口商品ꎬ 前面分 析过的龙涎香就是这类商品的代表ꎮ 首先是龙涎香的物理性能独特ꎮ 龙涎具有香稳定剂的作用ꎬ 能聚 合其他香气并保持香味的长久ꎮ 其次是龙涎香在市场上价格十分昂贵ꎬ 广州市直ꎬ 每两不下百千ꎬ 次等亦五六十千 ꎮ⑥ 物以稀为贵ꎬ 增加了人们的好奇ꎮ 再次是如前所述具有皇室消费背书ꎬ 禁中之 物ꎬ 自然更增添神秘色彩ꎮ 关于龙涎香的来源ꎬ 所引发的想象至少有两种: ① ( 元) 脱脱等撰: «宋史» 卷 186 «食货下七»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77 年ꎬ 第 4537 页ꎮ ③ ( 元) 脱脱等撰: «宋史» 卷 182 «食货下七»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77 年ꎬ 第 4440 页ꎮ ② ( 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职官四四 市舶司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2014 年ꎬ 第 4203 页ꎮ ④⑤ ( 元) 脱脱等撰: «宋史» 卷 186 «食货下八»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77 年ꎬ 第 4562 4563 页ꎮ ⑥ ( 宋) 张世南著ꎬ 张茂鹏点校: «游宦纪闻»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81 年ꎬ 第 61 页ꎮ

149 第1期 张锦鹏: 闻香识人: 宋人对进口香药的利用与他者想象 145 想象之一: 龙涎香是山中之 龙 涎沫ꎮ «游宦纪闻» 载: 诸香中 龙涎 最珍贵 系蕃中 禁榷之物ꎬ 出大食国ꎮ 近海傍常有云气罩山间ꎬ 即知有龙睡其下ꎬ 或半载ꎬ 或二 三载ꎬ 土人更相守 视ꎬ 俟云散ꎬ 则知龙已去ꎬ 往观必得 龙涎 ꎮ ① 想象之二: 龙涎香是海中之 龙 涎沫ꎮ «诸蕃志» 载: 龙涎ꎮ 大食西海多龙ꎬ 枕石一睡ꎬ 涎 沫浮水ꎬ 积而能坚ꎬ 鲛人采之以为至宝ꎮ 新者色白ꎬ 稍久则紫ꎬ 甚久则黑ꎬ 不熏不莸ꎬ 似浮石而轻 也ꎮ ② «游宦纪闻» 所载另一传说: 又一说云: 龙出没于海上ꎬ 吐龙涎沫有三品ꎬ 一曰 汎水 ꎬ 二曰 渗沙 ꎬ 三曰 鱼食 ꎮ 汎水 轻浮水面ꎬ 善水者ꎬ 伺龙出没ꎬ 随而取之ꎻ 渗沙 乃被涛浪 漂泊洲屿ꎬ 凝积多年ꎬ 风雨浸淫ꎬ 气味尽渗于沙中ꎮ 鱼食 乃因龙吐涎ꎬ 鱼竞食之ꎬ 复化作粪ꎬ 散 于沙碛ꎬ 其气腥秽ꎮ 惟 汎水 者ꎬ 可入香用ꎬ 余二者不堪ꎮ ③ 从科学角度看ꎬ 龙涎香是抹香鲸的肠道分泌物ꎮ 抹香鲸喜食巨乌贼ꎬ 但难以消化乌贼的鹦嘴导致 伤害肠胃ꎬ 造成肠腔会分泌一种白泛黄色 稍久又紫而黑的蜡脂状物体ꎮ 所分泌的蜡状物体漂浮在海 面ꎬ 这就是 龙涎香 ꎮ 它也可从鲸腹中取得ꎬ 故抹香鲸一度因为贪婪的人类过度捕捞以获取其香料 而濒临灭绝ꎮ 由是观之ꎬ 从山中之 龙 到海中之 龙 的涎沫ꎬ 宋人对龙涎香来源的认识基本上处于想象 阶段ꎮ «诸蕃志» 成书于宋理宗宝庆元年ꎬ 作者赵汝适序言中说明该书 乃询诸贾胡ꎬ 俾列其国名ꎬ 道其风土ꎬ 与夫道里之联属ꎬ 山泽之蓄产ꎬ 译以华言ꎬ 删其秽泄ꎬ 存其事实ꎬ 名曰 «诸蕃志» ꎮ④ 可见该书信息来源主要是外国海商的描述ꎮ 商人忙于航海贸易游走于多地ꎬ 听闻虽多但亦非亲眼所 见ꎬ 再加上译者可能出现的谬误ꎬ 由此产生了 龙之涎 这一想象图式ꎮ 同样成书于宝庆前后的 «游宦纪闻» 因其 多记旧闻杂事 ⑤ꎬ 甚至出现了山中之 龙 说法ꎬ 完全是民间想象力的发挥ꎮ 直到明代ꎬ 有关龙涎香来源才增加了新的信息ꎬ «星槎胜览 龙涎屿» 载: 独然南立海中ꎬ 此屿浮艳海面ꎮ 波击云腾ꎬ 每至春间ꎬ 群龙所集于上交戏ꎬ 而遗涎沫ꎮ 番人 乃驾独木舟登此屿ꎬ 采取而归ꎮ 设遇风波ꎬ 则人俱下海ꎬ 一手附舟傍ꎬ 一手楫水而至岸也ꎮ 其龙 涎初若脂胶ꎬ 黑黄色ꎬ 颇有鱼腥之气ꎬ 久则成就大泥ꎮ 或大鱼腹中剖出ꎬ 若斗大圆珠ꎬ 亦觉鱼 腥ꎬ 间焚之ꎬ 其发清香可爱ꎮ 货于苏门之市ꎬ 价亦非轻ꎬ 官秤一两ꎬ 用彼国金银十二个ꎬ 一斤该 金钱一百九十二个ꎬ 准中国铜钱四万九十 ( 千) 文ꎬ 尤其贵也ꎮ⑥ 这里增加的两条新信息ꎬ 一是春季有大鱼交配集聚龙涎屿周围海域ꎬ 二是龙涎香 或大鱼腹中 剖出 ꎮ 这两条信息虽然也不完全准确ꎬ 但已趋近客观事实ꎮ «星槎胜览» 的作者费信乃郑和下西洋 船队中的通事ꎬ 即外事翻译之职ꎬ 随同郑和船队四下西洋ꎮ 有关龙涎香的叙述ꎬ 其信息的丰富度和客 观度都较宋元时代的文本叙述有较大提高ꎮ 这表明随着中国人海外交通的活动范围扩大 海外经历增 加 与蕃商交流增多ꎬ 信息来源渠道得到扩展ꎬ 对域外物品的想象逐渐减少ꎬ 真实信息不断增加ꎮ «星槎胜览» 是费信根据自己海外历览写成ꎬ 据说他每到一地ꎬ 抓紧公务之余 伏几濡毫ꎬ 叙缀 篇章ꎬ 标其山川夷类物候风习ꎬ 诸光怪奇诡事ꎬ 以储采纳ꎬ 题曰 «星槎胜览» ⑦ꎮ 既然如此ꎬ 费信 完全有条件仔细询问当地土著ꎬ 弄清楚龙涎香来源ꎮ 但是ꎬ 在他的叙述中为什么首先肯定是大鱼所吐 涎沫 ꎬ 之后才补充 或大鱼腹中剖出 的信息? 笔者以为ꎬ 这是此前有关 龙之涎沫 流传已在 ①③ ( 宋) 张世南著ꎬ 张茂鹏点校: «游宦纪闻»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81 年ꎬ 第 61 62 页ꎮ ② ( 宋) 赵汝适著ꎬ 杨博文校释: «诸蕃志校释»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2000 年ꎬ 第 212 页ꎮ ④ ( 宋) 赵汝适著ꎬ 杨博文校释: «诸蕃志校释» 赵汝适序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2000 年ꎮ ⑤ ( 清) 永瑢等撰: «四库全书总目»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65 年ꎬ 第 1045 页ꎮ ⑥ ⑦ ( 明) 费信著ꎬ 冯承钧校: «星槎胜览校注 龙涎屿»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54 年ꎬ 第 26 27 页ꎮ ( 明) 费信著ꎬ 冯承钧校: «星槎胜览校注 费信传»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54 年ꎬ 第 1 页ꎮ

150 146 2020 年 中国人脑海中形成某些思维定势ꎬ 从而影响了费信对所获取新信息的理解和判断ꎮ 与此形成明显对比 的是ꎬ 更早时期外国旅行家游记所载体现出求证事实的特点ꎮ «马可波罗游记» 所记龙涎香: 离开 这些岛以后ꎬ 向南方向再前进八百公里就到达索科林拉岛ꎮ 这个岛的面积很大ꎬ 生活必须品十分丰 富ꎮ 居民在沿岸发现许多产自鲸鱼腹内的龙涎香ꎮ 由于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很大ꎬ 他们就以捕捉鲸鱼为 业ꎮ 他们捕鲸的办法是用一种有倒钩的铁叉ꎬ 牢牢地刺入鲸鱼的体内ꎬ 使其无法摆脱ꎬ 铁叉上系一条 长绳ꎬ 绳尾绑着一个浮标ꎬ 以便发现鲸鱼死后所在的地方ꎮ 然后他们把它拖到海岸上ꎬ 从它的腹部取 出龙涎香ꎮ 并从它的头部去除几桶鲸鱼油ꎮ 所有往亚丁省去的船舶ꎬ 都经过这地方ꎬ 除了购买当 地所制造的棉织品外ꎬ 还大量购买鱼和龙涎香ꎮ ① 从这一文本信息人们可知ꎬ 马可 波罗即便没有 亲历过龙涎香的采集过程ꎬ 也是认真询问过当地土著并作了详细记录的ꎮ 众多进口香药中ꎬ 龙涎香是唯一产于海洋动物的香药ꎬ 超越了人们对香药的普遍性认知范畴ꎬ 引 发多种想象是可以理解的ꎮ 输入中国的绝大多数香药ꎬ 属于植物香料且原产地为宋人所谓的南海诸 国ꎮ 那么宋人对南海诸国又有什么样的认知与想象? 相关史籍记载表明ꎬ 随着时间的推移ꎬ 宋人对南海诸国的了解不断增长ꎮ «宋会要辑稿 蕃夷» 中记载的外夷国家和地区中ꎬ 涉及南海诸国的有七个ꎮ «岭外代答» 卷二 «外国门» 所记载的国家和 地区有四十余个ꎮ «诸蕃志» 所记载的国家多达五十六个ꎮ «宋会要辑稿» 是由清代学人徐松从 «永 乐大典» 中收录的宋代官修 «会要» 中辑录而成ꎬ 其所记录的国家ꎬ 代表官方所关注的域外重点国 家和地区ꎮ 元代官修 «宋史 外国传» 记录的国家和地区亦有这一特点ꎮ «岭外代答» 和 «诸蕃志» 是曾在沿海地区任职的官员根据其见闻撰写而成ꎬ 所记南海国家和地区更接近于沿海地区民众的一般 知识ꎬ 可见宋人民间海外知识大大丰富于官方文献所提供的海外知识ꎮ 然而ꎬ 由海商 蕃商 水手所提供的各种所见所闻汇集而成的海外知识ꎬ 也是客观与想象相结合 的产物ꎬ 由此构成了这些海外知识的几个特点: 一是交往密切程度决定了事物认知的客观程度ꎻ 二是 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获取或记录相关信息ꎻ 三是一些具有高度想象性的奇闻被作为知识不断传播ꎮ 下面 以 «诸蕃志» 文本叙述进行讨论ꎮ «诸蕃志» 记载的国家ꎬ 详略不一ꎬ 有的十几个字ꎬ 有的上千字ꎬ 而且所呈现的知识的客观度也 各有差异ꎮ 一些国家如交趾 占城 真腊 三佛齐国 注辇国 大食国等国ꎬ 或因该国与中国曾有过 内属关系 或因地理位置靠近中国 或因长期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商贸往来ꎬ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 能够从更多渠道获得这些国家的信息ꎬ 形成了对其更为客观的知识体系ꎮ 如在 真腊国 条中记录 了真腊的地理位置 气候环境 风俗习惯 国家制度 物产特色 对外关系等诸多信息ꎬ 基本符合事 实ꎮ 真腊即今之柬埔寨ꎬ 在隋以前中国称之为 扶南国 ꎬ 因其地理位置与中国靠近ꎬ 早在汉代时就 与中国有交往ꎬ 故国人对其了解甚多ꎮ «诸蕃志» 中用墨最多的国家是 大食国 ꎬ 偏重于对其建筑 服饰 地方物产 贸易商品 与中国交往历史等方面的叙述ꎮ 这与大食和中国有长期的经济交往ꎬ 并 且阿拉伯商人善于与贸易国统治者建立良好关系有关ꎮ 由于信息来源多 信息沟通面宽 信息累积时 间长ꎬ 对阿拉伯地区的风俗文化认知也更为客观ꎮ 大食国 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淳化四年ꎬ 遣副 使李亚勿来贡ꎬ 引对于崇政殿ꎬ 称其国与大秦国为邻ꎬ 土出象牙 犀角ꎮ 太宗问取犀象何法? 对曰: 象用象媒ꎬ 诱至渐近ꎬ 以大绳羁縻之耳ꎻ 犀则使人升大树ꎬ 操弓矢伺其至ꎬ 射而杀之ꎬ 其小者不用 弓矢亦可捕获ꎮ ② 同样是对动物的好奇ꎬ 因其信息来源渠道不同ꎬ 所得到的知识是很不一致的: 犀象的猎捕是符合事实的客观知识ꎬ 而龙涎香获取方式则是充满想象的主观意识ꎮ ① [ 意] 马可 波罗: «马可波罗游记» ꎬ 陈开俊等译ꎬ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ꎬ 1981 年ꎬ 第 236 237 页ꎮ ② ( 宋) 赵汝适著ꎬ 杨博文校释: «诸蕃志校释»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2000 年ꎬ 第 91 页ꎮ

151 第1期 张锦鹏: 闻香识人: 宋人对进口香药的利用与他者想象 147 能够最直接获得域外知识的是海商ꎬ 对域外知识最为感兴趣的也是海商ꎬ 因此ꎬ 在文本中信息的 呈现方式也体现了海商的信息偏好ꎮ 如 «诸蕃志» 对三佛齐国的记载就明显呈现出这一特点ꎮ 该国 位于苏门答腊东南ꎬ 因 其国在海中ꎬ 扼诸番舟车往来之咽喉 ꎬ 是往来海商必经之国ꎮ «诸蕃志» 中主要呈现了该国的几类信息: ( 1) 国家政治与法律ꎬ 如王位确立与继承ꎬ 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 法律惩处等ꎮ (2) 土地产物ꎬ 记录了当地可见物产ꎬ 特别说明这些物产 皆大食诸蕃所产ꎬ 萃于本 国 ꎮ (3) 港口管理政策ꎬ 古用铁索为限ꎬ 以备他盗ꎬ 操纵有机ꎬ 若商船至则纵之 ꎮ 若商舶过不 入ꎬ 即出船合战ꎬ 期以必死ꎬ 故国之舟辐凑焉ꎮ (4) 与中国的关系ꎮ 该国在唐朝就与中国有往来ꎬ 北宋年间往来并不密切但相互之间和平相处ꎮ① 这条一千余字的信息ꎬ 基本上涵盖了在南海诸国航行 贸易的海商想知道的最重要信息ꎬ 显然是诸多海商已经无意中对其进行过信息编辑了ꎮ 也要看到ꎬ 宋人对域外世界的了解毕竟是有限的ꎬ 他们的域外知识充斥着诸多想象成分ꎮ 如 海上杂国 条记 晏陀蛮国 山中之人ꎬ 身如漆黑ꎬ 能生食人ꎬ 船人不敢舣岸ꎮ 山内无寸铁ꎬ 皆 以砗磲 蚌谷磨铦为刃ꎮ 上有圣迹浑金床ꎬ 承一死人ꎬ 经代不朽ꎮ 常有巨蛇卫护ꎬ 蛇身毛长二尺ꎬ 人 不敢近ꎮ ② 这一文本信息既有事实又有想象ꎮ 南太平洋地区有些海岛土著有食人习俗ꎬ 过往船舶不敢 轻易靠岸ꎬ 唯有急需淡水者铤而走险ꎮ 在有限的接触中对土著的了解显然是一知半解ꎬ 因恐惧心理往 往对其所见所闻夸大其词ꎬ 流传下来的文本必然想象大于事实ꎮ 中理国 条中载ꎬ 该国 人多妖 术ꎬ 能变身作禽兽或水族形ꎬ 惊眩愚俗ꎬ 番舶转贩ꎬ 或有怨隙ꎬ 作法咀之ꎬ 其船进退不可知ꎬ 与劝解 方为释放ꎬ 其国禁之甚严 ③ ꎮ 杨博文考证此地亚丁湾索马里角米朱蒂尼亚 ④ ꎬ 这是海盗出没的地方ꎬ 也是气候无常海险常发之地ꎬ 由此也引发了索马里海盗可 变身 行 妖术 等想象ꎮ 这一想象应 该是在各国海员之中流传甚广ꎬ 马可波罗也记录了类似的内容: 尽管受到天主教禁止ꎬ 居民的巫术 和魔法还是比其他国家盛行 如果ꎬ 海盗的船只伤害他们任何一艘船的话ꎬ 他们一定要用符咒把海 盗镇住ꎬ 使得他除非赔偿损失ꎬ 否则出不了海ꎮ 即使遇着顺风ꎬ 他们也有力量使风改变方向ꎬ 非迫使 他返航到该岛来不可ꎮ 他们同样也能够使海洋风平浪静ꎬ 也能随意刮起大风暴ꎬ 使船舶沉没ꎬ 还可以 创出很多其他奇迹ꎮ ⑤ 与索马里海盗妖术想象同出一辙ꎬ 在宋人的域外知识体系中ꎬ 越是离奇的传闻ꎬ 传播越远ꎬ 甚至 还呈现出想象刻板化特点ꎬ 女人国 的传说就是其典型例子ꎮ «诸蕃志» 载: 又东南有女人国ꎬ 水 常东流ꎬ 数年水一泛涨ꎬ 或流出莲肉ꎬ 长尺余ꎬ 桃核长二尺ꎬ 人得之ꎬ 则以献于女王ꎮ 昔常有舶舟ꎬ 飘落其国ꎬ 群女携以归ꎬ 数日ꎬ 无不死ꎮ 有一智者ꎬ 夜盗船亡命ꎬ 得去ꎬ 遂传其事ꎮ 其国女人遇南风 盛发ꎬ 裸而感风ꎬ 即生女也ꎮ 西海亦有女国ꎬ 其地五男三女ꎬ 以女为国王ꎬ 妇人为吏职ꎬ 男子为军 士ꎮ 女子贵ꎬ 则多有侍男ꎬ 男子不得有侍女ꎮ 生子从母姓ꎮ 气候多寒ꎬ 以射猎为业ꎬ 出与大秦 天竺 博易ꎬ 其利数倍ꎮ ⑥ 女子国之说ꎬ 早在 «史记» 中就有出现ꎬ «山海经» 中记有 女人国 并注曰 有黄池ꎬ 妇人入浴ꎬ 出即怀妊矣ꎬ 若生男子ꎬ 三岁辄死ꎮ ⑦ «四库全书总目» 评价 «山海经» 所载 多 夷坚闻而志之 ⑧ꎬ 女子国之说亦是如此ꎮ 但是ꎬ 女子国的信息后世诸多史籍有记录之ꎬ «后汉 书» «魏书» «梁书» «南史» «博物志» «杜阳杂编» 等史籍中出现女子国记载ꎬ 宋代史籍又有 «岭 外代答»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等有著录ꎮ 这些著录ꎬ 内容或详或略ꎬ 女儿国所指地区亦有所不 同ꎬ 但关键信息均相同: 入浴或感风而孕ꎬ 举国无男子ꎮ 这也是明代作家吴承恩 «西游记» 有关女 儿国素材的来源ꎮ 前揭 «诸蕃志» 所载ꎬ 宋代已经有 东南女人国 和 西海女人国 之分ꎬ 西 ①②③④⑥ ( 宋) 赵汝适著ꎬ 杨博文校释: «诸蕃志校释»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2000 年ꎬ 第 36 125 105 105 130 页ꎮ ⑤ [ 意] 马可 波罗: «马可波罗游记» ꎬ 陈开俊等译ꎬ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ꎬ 1981 年ꎬ 第 237 页ꎮ ⑦ ( 晋) 郭璞注ꎬ 沈海波校点: «山海经» 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ꎬ 2015 年ꎬ 第 256 页ꎮ ⑧ ( 清) 永瑢等撰: «四库全书总目»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65 年ꎬ 第 1205 页ꎮ

152 148 2020 年 海女人国 所记之事大致符合母系氏族社会形态部落实情ꎮ 那么ꎬ 地理位置模糊毫无考证信息的 东南女人国 为什么一直被叙述? 大概是 感风而孕 掠男子 等信息太具有刺激性ꎬ 它不断满 足着人们的猎奇心理和想象空间ꎬ 乃至于之后 以女子为国王 生子从母 等具有母系氏族社会形 态的 女子国 的客观性信息不断传入以后ꎬ 人们并未去矫正之前的 夷坚闻 ꎬ 而是以 西女儿 国 命名将其加以区别ꎮ 四 结语 香药ꎬ 本身是一种普通的进口商品ꎬ 因其进口量大在宋代成其为舶来品的代名词ꎮ 在进口香药 中ꎬ 唯龙涎香为贵重ꎬ 在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则下ꎬ 由龙涎香引发的想象也充满着宋人 我者 的 认知图式ꎮ 将龙涎香看作是生长于山谷或海中之龙所吐涎沫ꎬ 这是中国人对具有神性之动物 龙 的想象赋予ꎬ 并由此形成了用龙涎香隐喻皇帝或皇室的关联意义ꎬ 但因其具有外夷之物的特点ꎬ 统治 阶层并不可能将其符号化和制度化而使之成为与 龙 等同于 天子 的象征意义ꎬ 它仍然停留在 贵重消费品层面上为宫中专属消费ꎮ 利用其与皇帝有某种不言而喻关联的特点ꎬ 龙涎香成为皇帝笼络 近臣和平衡后宫关系的得心应手之物ꎬ 经由皇帝赏赐的礼物早已超越了商品本身物化价值而具有了政 治价值和文化价值ꎮ 一些价值较低的香药ꎬ 朝廷也通过禁榷之法使之成为掌控追求商业利益的商人和 对香药有消费需求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控制工具ꎮ 生产于南海诸国内陆海岛或海域的各种香药ꎬ 在繁荣的贸易活动中远洋舶来中国ꎮ 这些跨地域流 动的商品所附着的原产地的信息ꎬ 往往成为人们想象他者的线索ꎮ 中外海商们道听途说或零散碎片的 信息ꎬ 经由宋人的加工ꎬ 构成了他们对南海诸国的域外想象ꎮ 如对龙涎香是海上之龙的涎沫之说ꎬ 不 可能没有更多的信息对其矫正ꎬ 但是史籍所呈现的文本叙述方式却是毫无批判性地照抄前人ꎬ 女儿国 的传说亦是如此ꎮ 为什么这些史籍多 夷坚闻而志之?① 与其说是中国人缺乏批判性思维ꎬ 不如说 是类似 龙涎 女儿国 之类的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和想象空间ꎬ 宁可信其有不可 信其无 的大众传播模式在不断推动着这些域外猎奇传闻的广泛传播ꎮ 至此ꎬ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具有 以讹传讹 域外想象毕竟是少数特殊的商品或特殊的 风俗ꎬ 这些信息之所以被广泛地久远地传播ꎬ 是中国人的猎奇心理所驱使而非缺乏更加客观的信息获 得ꎮ 对于大多数不具有新闻效应的域外信息ꎬ 如绝大多数香药的产地 植物知识 当地风土人情等 等ꎬ 基本上是趋于客观的ꎮ 从诸如 «诸蕃志» 等不少类似民族志文本的出现ꎬ 以及这些文本的叙述 方式ꎬ 我们有理由相信ꎬ 尽管朝廷统治者 天下四夷 观仍然根深蒂固ꎬ 但是民众层面已经积累了 相当的域外知识ꎮ 这些 小传统 体系的知识ꎬ 虽然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能构成对 大传统 产生决定性的影响ꎬ 但它存在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ꎮ ( 责任编辑: 林日杖) ① ( 清) 永瑢等撰: «四库全书总目» ꎬ 北京: 中华书局ꎬ 1965 年ꎬ 第 1205 页ꎮ

153 2020 年第 1 期 ( 总第 220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ꎬ 2020 Generalꎬ No 220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20 01 017 郑和下西洋所携入异兽 糜里羔 再考 图像与文本中的蓝牛羚 周 佳 (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ꎬ 北京 100871) 摘 要: 郑和下西洋带回了许多外国的珍奇异兽ꎬ 其中就有一种名为 糜里羔 的兽类ꎮ 糜里羔亦被 写作 米里高 ꎬ 指称的是印度蓝牛羚 ( Blue Bull) 这一物种ꎮ 这种动物也出现在印度古代石刻中ꎬ 并在 莫卧儿王朝时期颇为流行ꎬ 出现在包括 «巴布尔回忆录» «五卷诗» 等作品的插图中ꎮ 后来的西方探险者 和博物学家也对其有所描绘和记载ꎮ 本文力图从图像出发ꎬ 结合有关文本ꎬ 探讨中国 印度 西方世界三 个体系中对印度蓝牛羚这种动物的描绘和记录ꎬ 并以此理解 15 世纪起世界进一步联通 各国家和地区进一 步互相影响的进程ꎮ 关键词: 糜里羔ꎻ 印度蓝牛羚ꎻ 莫卧儿帝国ꎻ 文化交流ꎻ 世界联通 中图分类号: K248 1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20)01 0149 11 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ꎬ 对于对象国风土人情 珍奇物产的记载为数不少ꎮ 随着明清时期中国与 印度次大陆之间贸易往来愈发密切ꎬ 中文文献中对印度次大陆国家的 贡品 和往来商品的记载也 随之增加ꎬ 周致中 «异域志» ( 元代ꎬ 具体成书年代不详) 周达观 «真腊风土记» ( 公元 1312 年前 成书) 巩珍 «西洋番国志» (1434 年) 马欢 «瀛涯胜览» ( 1451 年) 黄省曾 «西洋朝贡典录» (1520 年) 罗曰褧 «咸宾录» ( 现存 1591 年刻本) 张燮 «东西洋考» (1617 年) 等都记录了诸外 国的物产和运抵中国的珍禽异兽ꎬ 其中不乏对于长颈鹿 斑马 鸵鸟等动物的记载ꎮ 这些记载受到了 研究者的广泛关注ꎬ 不过ꎬ 一种名为 糜里羔 ( 米里高) 的动物ꎬ 虽然在文献中有所记述ꎬ 但关注 者寥寥ꎮ 据研究ꎬ 糜里羔 是 Nilgau ( Nilgaoꎬ Nilgaiꎬ 意为 蓝色的牛 ) 的音译ꎬ 即蓝牛羚 ( Bosela phus tragocamelus) ① ꎮ 蓝牛羚的别名众多ꎬ 最广为人知的是蓝牛 ( Blue Bull) ꎮ 这是一种原产于印度与 巴基斯坦的有蹄类哺乳动物ꎬ 是亚洲最大的羚羊ꎮ 据历史记录ꎬ 该物种曾是印度次大陆常见畜类之 一ꎬ 并曾见于当今印度南部ꎬ 但有可能是流落野生的群落ꎮ 目前ꎬ 该物种主要分布在印巴次大陆北部 收稿日期: 2019 07 1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中国与南亚的文学与文化交流研究» (16JJD750002) ꎮ 作者简介: 周佳ꎬ 女ꎬ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 系博士研究生ꎮ ① J J L Duyvendakꎬ The Mi li kao Identifiedꎬ T oung Paoꎬ Vol 35ꎬ Livr 1 / 3 (1939) ꎬ pp 215 218ꎻ 张箭: «下西洋所见 所引进之异兽考» ꎬ «社会科学研究» 2005 年第 1 期ꎬ 第 152 158 页ꎮ 张箭先生是国内首位考证出糜里羔兽就是印度的蓝牛 / 蓝牛羚的 学者ꎬ 他对 糜里羔兽 进行进一步考证后ꎬ 形成 «郑和下西洋引进之糜里羔兽考» 一文并首次配上物种插图ꎬ 发表于 «郑和下西 洋研究» 2007 年第 4 期 ( 第 264 268 页) ꎬ 后又收入其所著 «郑和下西洋研究论稿» (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ꎬ 2013 年) 中ꎮ

154 150 2020 年 和中部ꎬ 并已被引入美国得克萨斯州①ꎮ 雄性蓝牛羚头顶长有一对圆锥形的短角ꎬ 角微微弯曲ꎬ 长度 可达 20 到 25 厘米ꎬ 体型似牛又似马ꎬ 其独有的蓝灰色皮毛是这一物种各种别名的主要来源ꎻ 雌性 的皮毛则为红褐色ꎮ 不论雄雌ꎬ 蓝牛羚的腹部都会有一条白色条纹ꎬ 脸孔及耳朵上可见白色斑点ꎬ 喉 部下方则有白色 胡须 ꎮ② 关于蓝牛羚的记载和描绘不仅出现在中文文献中ꎬ 也出现在印度本土文献和西方文献中ꎮ 本文试 图从图像入手ꎬ 并结合文本ꎬ 对中国 印度 西方三者文献中的 糜里羔 加以探讨ꎮ 为行文方便ꎬ 本文之后行文中所有指代蓝牛羚这一物种的中文名称均写作 蓝牛 ꎮ 一 中文文献所指代的 糜里羔 探究 ( 一) 中文文献中的 糜里羔 ( 米里高) 根据笔者所见ꎬ 糜里羔 一名首次出现ꎬ 是在大明宣德六年 ( 1431 年) 春天所立 «娄东刘家 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 中ꎮ 此碑为郑和率领船队第七次下西洋驻泊太仓时所立ꎮ 该碑简要记述 了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经行的国家及事迹和第七次下西洋出发的时间ꎮ 原碑已不存ꎬ 仅存碑文的三件录 文ꎮ 范金民对三件录文进行了校读ꎬ 其中记录第五次下西洋事迹时提到爪哇和古里国进贡了 糜里 羔兽 ꎬ 校读文如下: 永乐十五年ꎬ 统领舟师往西域ꎬ 其忽鲁谟斯国进狮子 金钱豹 西马ꎻ 阿丹 国进麒麟ꎬ 番名祖剌法ꎬ 并长角马哈兽ꎻ 木骨都束国进花福鹿ꎬ 并狮子ꎻ 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ꎬ 并驼 鸡ꎻ 爪哇国 古里国进糜里羔兽ꎮ 各进方物ꎬ 皆古所未闻者ꎮ 及遣王男 王弟捧金叶表文朝贡ꎮ ③ 同年冬天ꎬ 郑和在福建长乐立 «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记» ꎮ 此刻石现存福建省长乐市南山郑 和事迹陈列馆内ꎬ 原篆额作 天妃灵应之记 ꎬ 永乐十五年 条为: 一 永乐十五年ꎬ 统领舟师往 西域ꎮ 其忽鲁谟斯国进狮子 金钱豹 大西马ꎮ 阿丹国进献麒麟ꎬ 番名祖剌法ꎬ 并长角马哈兽ꎮ 木骨 都束国进花福鹿并狮子ꎮ 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ꎮ 爪哇 古里国进糜里羔兽ꎮ 若乃藏山隐海之灵 物ꎬ 沉沙栖陆之伟宝ꎬ 莫不争先呈献ꎮ 或遣王男ꎬ 或遣王叔王弟ꎬ 赍捧金叶表文朝贡ꎮ 这两件碑文中关于 糜里羔兽 的记载几乎完全一致ꎬ 可以认为这件事情及兽类名称是没有讹 误的ꎮ 爪哇国在今印度尼西亚ꎬ 古里国即今印度卡利卡特ꎬ 可以判断ꎬ 这种 糜里羔兽 来自南亚 或东南亚地区ꎬ 且应是当地的特有物种ꎮ 另一部记载了 糜里羔 的文献是 «异域图志» ꎬ 且是以图像的方式记录的ꎮ «异域图志» 作者 不详ꎬ 后人认为是明人假托宋人之名所作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中载 其书摭拾诸史及诸小说而 成ꎬ 颇多疏舛 ④ꎮ 目前此书仅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有一孤本存世ꎬ 并有几页缺失ꎮ 张箭在所写文 章中综合西方汉学家的研究提出ꎬ «异域图志» 可能是由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编纂的ꎬ 成书时间约在 1430 年ꎬ 并在 1489 年由广西地方官员金铣主持付梓刊行⑤ꎮ 这是一本接受了明代大航 海以来信息 混以 «山海经» 等古籍记载 记录四方诸夷人物及风俗的书籍ꎬ 全书共一卷ꎮ 书中以 其国人的一幅画像和一段文字介绍诸国情况ꎬ 也有三十余国是有目无文的ꎮ 在 «异域图志» 后附的 «异域禽兽图» 中ꎬ 有 黄米里高 青米里高 米里高 三种动物 ( 见图 1 图 2 图 3) ꎬ 米里 ① David J. Schmidly and Robert D. Bradleyꎬ The Mammals of Texasꎬ 7 th ed ꎬ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ꎬ 2016ꎬ pp 354 356. ② David J. Schmidly and Robert D. Bradleyꎬ The Mammals of Texasꎬ 7 th ed ꎬ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ꎬ 2016ꎬ pp 354 356ꎻ S Hꎬ Praterꎬ The book of Indian Animalsꎬ 2nd ed ꎬ Bombay: Bombay Natural History Societyꎬ 1965ꎬ pp 272 273. ③ 范金民: «<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校读» ꎬ «郑和研究» 2006 年第 4 期ꎬ 第 52 58 页ꎮ ④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史部» ꎬ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2 册ꎬ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ꎬ 2008 年ꎬ 第 642 页ꎮ ⑤ 张箭: «下西洋所见所引进之异兽考» ꎬ «社会科学研究» 2005 年第 1 期ꎬ 第 152 158 页ꎮ

155 第1期 周 佳: 郑和下西洋所携入异兽 糜里羔 再考 151 高 与 糜里羔 发音几乎完全相同ꎬ 仅书写不同ꎬ 基本可以认为所指为同一动物 ( 后文除非提及 «异域图志» 中插图外ꎬ 均以 糜里羔 为准) ꎮ «异域禽兽图» 中的这三种兽类形象颇类ꎬ 身形似 骡ꎬ 双耳竖立ꎬ 耳前有直而短的角ꎬ 身有被毛ꎬ 前胸有一绺鬃毛ꎬ 尾长中等ꎬ 从尾中部往下长有长 毛ꎮ 三幅图中的动物均有辔头 有人牵引ꎬ 牵引者神情放松ꎬ 体现出所描绘的动物已经被驯化ꎬ 且性 情可能是温和的ꎮ 17 世纪中期比利时人南怀仁所著 «坤舆图说» 中有一幅图ꎬ 所描绘的似乎也是 糜里羔 ꎮ «坤 舆图说» 用汉语编写ꎬ 是作者为解说同年所刻的 «坤舆全图» 而作ꎮ «坤舆图说» 下卷所附 «异物 图» 中有一条并附图 ( 图 4) ꎬ 亚细亚洲南印度国产山羊ꎬ 项生两乳ꎬ 下垂ꎬ 乳极肥壮ꎬ 眼甚灵 明ꎮ 至于为何将其判定为 糜里羔 ꎬ 将在下文进行解释ꎮ 图 1 黄米里高 ꎬ出自«异域图志» 图 2 青米里高 ꎬ出自«异域图志» 图 3 米里高 ꎬ出自«异域图志» 图 4 疑为蓝牛的羊ꎬ出自«坤舆图说» ( 二) 糜里羔 对译的源语探析 戴文达 ( J J L Duyvendak) 和张箭分别在各自的文章中ꎬ 将 «异域图志» 后附 «异域禽兽

156 152 2020 年 图» 中的 米里高 以及 «天妃灵应之记» 中的 糜里羔 比定为印度蓝牛 ( Nilgau) ①ꎬ 笔者也认 同这一说法ꎬ 但理由不尽相同ꎮ 1 Nilgau 或 M r ga 首先分析 糜里羔 一词可能的对音ꎮ 张箭在 «下西洋所见所引进之异兽考» 中提出ꎬ 糜里羔 就是 蓝牛 ( Nilgau) 一词的对 音ꎬ 只是在翻译时ꎬ 将 ni 的发音混淆为 mi ②ꎮ 笔者认为ꎬ 这一说法并不能完全成立ꎮ 如前文所述ꎬ 蓝牛在南亚次大陆俗名为 Nilgau ( Nilgaoꎬ Nilgai) ꎬ 可以看出ꎬ 首音应当为 n ꎬ 而非 糜里羔 一词中的 m ꎬ 而在汉语语音中ꎬ n 音与 m 因相混淆的可能性远低于 n 音与 l 音ꎬ 在笔者所能够找到的有明确对应词汇的汉语外来语词汇或音译词汇中ꎬ 没有见到一例 n 音与 m 音混淆的例证ꎬ 也没有找到任何论述汉语语音中 n 音与 m 音混淆的论文ꎬ 因 此可以推断ꎬ 将 Nilgau 中的 ni 混淆为 糜里羔 中的 mi ꎬ 是较难发生的ꎮ 笔者认为ꎬ 相对于蓝牛 ( Nilgau) ꎬ 梵语中多用于指代 鹿 的 m r ga ( 是 糜里羔 一词的来源ꎬ 可以从发音 含义 产地几个方面进行确认ꎮ 第一ꎬ 从发音上来讲ꎬ m r ga ( ) 一词更有可能 ) 中的 r 音为大舌音ꎬ 在音译为汉语时ꎬ 有 r 和 l 两种对音方式ꎬ 而开头的 mi 音和结尾的 ga 音也可以与 糜 字和 羔 字对应ꎬ 在发音上 更类似于 糜里羔 ꎮ 第二ꎬ 从含义上来说ꎬ 在梵语中ꎬ 一词有多种含义③ꎬ 可能指代鹿 羚羊 大象 四蹄动物ꎬ 甚至是狮子 老虎或野兽的总称ꎮ 佛陀初转法轮之地 鹿野苑 ( 字对应的就是 ( m r ga) ꎻ 巴利语中 是羚羊④ꎻ 在往世书中还出现了以 ꎬ m r gá dāva) 中的 鹿 一词指代的是 森林中的动物 ꎬ 如非特殊说明ꎬ 指的往往 为名的神或与神相关之动物⑤ꎮ 另外ꎬ 在郑和下西洋时期ꎬ 印度 教信仰在卡利卡特 ( 古里国) 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ꎬ 而直到 16 世纪末伊斯兰教成为优势宗教前ꎬ 佛 教和印度教信仰在印度尼西亚 ( 爪哇国) 十分兴盛ꎬ 因此在当时此两地使者进贡 糜里羔 兽时ꎬ 所使用的词汇很有可能是梵语ꎬ 而非波斯语或之后才逐渐成形的印度斯坦语⑥ꎬ 更可能使用的是泛指 兽类的 ( m r ga) 一词ꎬ 而非特指蓝牛的 Nilgau 一词ꎮ 从 一词的含义及 糜里羔 这一音译中 的 羔 字来看ꎬ 糜里羔 可能是一种体型不太大 类似羊或小鹿的四蹄食草动物ꎬ 属于 指称 的动物中的一种ꎮ 第三ꎬ 糜里羔 兽的产地应当在南亚次大陆ꎬ 且在次大陆南部分布较少ꎮ 考虑到历史上我国与 印度尼西亚 ( 爪哇国) 往来频仍ꎬ 如果 糜里羔 这一兽类来自印度尼西亚ꎬ 不太可能仅有此一个 孤例 且是随古里国 ( 卡利卡特) 一同进贡的ꎬ 因此 糜里羔 很有可能是古里国使者从本地携带 的ꎬ 只是古里国使者与爪哇国使者一同前往北京进献而已ꎮ 而中文文献中对于古里国的记载十分丰 富ꎬ 却并无对 糜里羔 兽的特别记载ꎬ 那么可以推测ꎬ 这种动物并不常见于印度南部ꎬ 古里国进 贡的 糜里羔 兽ꎬ 可能原产于印度中部或北部ꎮ ① J J L Duyvendakꎬ The Mi li kao Identifiedꎬ T oung Paoꎬ Vol 35ꎬ Livr 1 / 3 (1939) ꎬ pp 215 218. 张箭: «下西洋所见所 引进之异兽考» ꎬ «社会科学研究» 2005 年第 1 期ꎬ 第 152 158 页ꎮ ② 张箭: «下西洋所见所引进之异兽考» ꎬ «社会科学研究» 2005 年第 1 期ꎬ 第 152 158 页ꎮ ③ See Vaman Shivram Apteꎬ The practical Sanskrit English Dictionaryꎬ Revised and Enlarged ed ꎬ Vol 2ꎬ Poona: Prasad Prakashanꎬ 1958ꎬ pp 769 770. ④ Rhys Davids and Stedeꎬ Pali English Dictionaryꎬ London: Pali Text Societyꎬ 1921 1925ꎬ p 532. ⑤ Mrigaꎬ aka: M r gaꎬ M r gāꎬ Wisdom Libraryꎬ last modified November 22ꎬ 2018ꎬ https: www wisdomlib org / definition / mrigaꎬ accessed November 24ꎬ 2018. ⑥ 目前 印度斯坦语 一词已废止不用ꎮ

157 第1期 153 周 佳: 郑和下西洋所携入异兽 糜里羔 再考 综上ꎬ 笔者认为ꎬ 糜里羔 一词最有可能对应的词汇是梵语中的 m r ga ( ) 一词ꎬ 指代的是 某种原产自印度次大陆北部或中部 类似羊或鹿 但又明显不同于中国本地动物的四蹄食草动物ꎮ 2 糜里羔 与 米里高 «天妃灵应记» 中所记的 糜里羔 没有留下对应的图像或明确的描述ꎬ 只有 «异域图志» 中 有三种 米里高 兽的插图ꎮ 如前文所述ꎬ «异域图志» 的作者或为宁献王朱权ꎮ 作为皇室宗亲ꎬ 他 很有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听说了古里国 爪哇国进贡 糜里羔 兽的消息ꎬ 也很有可能从别人口中听 到了 糜里羔 兽的相关体貌特征ꎬ 但从未亲眼见过ꎬ 于是根据发音将这类兽类写作 米里高 ꎮ 由 此推断ꎬ «异域图志» 后附的 «异域禽兽图» 中所绘的三种 米里高 兽ꎬ 应当是作者听人转述了 糜里羔 这类动物的名称和突出特征ꎬ 加上自己的想象ꎬ 亲笔或由他人绘制而成的ꎮ 综上ꎬ«异域图志» 中的 米里高 青米里高 黄米里高 三种兽类的插图ꎬ应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天妃灵应之记» 中 糜里羔 的特征ꎬ可以将其中最突出的特点作为与真实动物比对的依据ꎮ 3 糜里羔 究竟是何种兽类 由前文可知ꎬ 糜里羔 应当是一种产自印度次大陆北部或中部 形似羊或鹿 但与中国本土动 物或时人熟知的外来物种有明显不同的四蹄食草动物ꎬ 其特征可以在 «异域图志» 后附插图中看出ꎮ 仔细观察 «异域图志» 中 黄米里高 青米里高 米里高 三者的插图 ( 见图 1 图 2 图 3) ꎬ 可以总结出 糜里羔 兽的特征如下: 第一ꎬ 糜里羔 兽身形似骡马ꎬ 体型较大ꎬ 肩高至人腹部ꎬ 头部高度与人身高基本持平ꎻ 双耳 竖立ꎬ 耳前有直而短的角ꎬ 微向前弯ꎻ 身有被毛ꎬ 前胸有一绺鬃毛ꎬ 尾长中等ꎬ 从尾中部往下长有长 毛ꎮ 蓝牛这一物种的典型辨识特征是其短而直的圆角 垂至胸前且十分醒目的白色鬃毛 雄性灰蓝色 的背部和显著的性别二态性ꎬ 蓝牛 得名即是因其雄性类似水牛的庞大体型和灰蓝色的被毛ꎬ 而蓝 牛的雌性和幼体则是黄色被毛 胸前有一大块白斑ꎮ 查询各哺乳类百科全书 搜索包括维基百科在内 的网站可清晰地看到自然环境下蓝牛的照片ꎬ 可资对照ꎮ 虽然 «异域图志» 一书中三种 米里高 的形象并不十分贴合蓝牛的真实形象ꎬ 但类似马的身形 短而上竖的角 胸前的鬃毛依旧很好地体现 了蓝牛的形象ꎮ 因书中插图为墨线绘制ꎬ 无法看出颜色ꎬ 但从 青米里高 图 青 的前缀可以推 知ꎬ 青米里高 应当是青蓝色ꎬ 因此 青米里高 应当就是雄性蓝牛ꎬ 而蓝牛显著的二态性也为 黄米里高 提供了可能性 只是雌性应当有前胸鬃毛而无角ꎬ 黄米里高 的角可能是插图者想 当然画上去的ꎮ 第二ꎬ 糜里羔 兽均佩戴辔头ꎬ 由人牵引ꎬ 而在书中其余插图中ꎬ 只有白鹿 福鹿 ( 斑马) 麒麟 ( 长颈鹿) 三种动物佩戴辔头 由人牵引ꎬ 由此可以推断ꎬ 糜里羔 兽性情比较温和ꎬ 且可为 人驯化ꎮ 这一点也符合蓝牛的习性ꎮ 第三ꎬ 牵着 黄米里高 和 青米里高 的人ꎬ 赤裸上身ꎬ 跣足ꎬ 下身围一长布ꎬ 布上不过脐 下未过膝ꎬ 缠有腰带ꎬ 头发有卷曲ꎬ 与同书中 故临国 人类似ꎮ 在明代对古里国 ( 卡利卡特) 柯 枝国 ( 科钦) 小葛兰国 ( 奎隆) 等地的记载中ꎬ 均有对当地男性居民赤裸上身和双足 下围腰布 腰间缠腰带的装束的描述ꎬ 与图中人物类似ꎮ 而出现在 米里高 图中的人ꎬ 头发卷曲ꎬ 似乎戴一 帽子ꎬ 耳著宝石耳坠ꎬ 上着对襟长衫 下穿长裤ꎬ 腰间围有带花纹的长布ꎬ 赤足ꎬ 与同书中任一国度 的插图中人物的穿着均不相同ꎬ 而颇类似于历史上同时期莫卧儿帝国统治下穆斯林的穿着特点ꎮ 由此 推断ꎬ 牵着 青米里高 黄米里高 和 米里高 的人ꎬ 有可能是印度次大陆的居民ꎮ 综上ꎬ 糜里羔 ( 米里高) 应当就是原产自印度次大陆的蓝牛ꎮ 4 糜里羔 是否有其他可能性 如前所述ꎬ 糜里羔 对应的词汇应为梵语 m r ga ( ) ꎬ 而这个词本身的含义较为广泛ꎬ 即除

158 154 2020 年 蓝牛外ꎬ 也有可能指代其他产自南亚次大陆的独有物种ꎬ 下面将对此进行讨论ꎮ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可知ꎬ 印度次大陆独有的 形似羊或鹿的四蹄食草动物共有如下四种: 印度瞪 羚 ( chinkara / Indian gazelleꎬ Gazella bennettii) 四角羚 ( chousingha / four horned antelopeꎬ Tetracerus quadricornis) 尼尔吉里塔尔羊 ( Nilgiri Tahrꎬ Nilgiritragus hylocrius) 蓝牛 ( Nilgai / Blue bullꎬ Bosela phus tragocamelus) ꎬ 下面将逐一分析ꎮ 印度瞪羚有数个亚种ꎬ 广泛分布于伊朗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印度等地ꎬ 为当地特有物种ꎮ 印度 瞪羚最突出的特征是其长而螺旋的羊角和冬季醒目的毛色ꎬ 且体量较小 前胸无鬃毛ꎬ 与 «异域图 志» 中三种 米里高 的形象不符合ꎬ 应予排除ꎮ 四角羚是一种印度和尼泊尔独有的小羚羊ꎬ 肩高 55 64 厘米ꎬ 头上有两对角ꎬ 前短后长ꎬ 现发 现有三个亚种ꎬ 与蓝牛是牛科牛亚科蓝牛羚族现存的唯二成员ꎮ① 四角羚只有雄性有角ꎬ 其突出特征 就是头上的四个角ꎬ 而 «异域图志» 中三种 米里高 均只有一对角ꎬ 因此不会是四角羚ꎮ 尼尔吉里塔尔羊在本地语言中被称为 Nilgiri ibex 或 ibexꎬ 是印度西高止山脉中尼尔吉里山脉 (Nilgiri Mountainsꎬ 直译为 蓝色的山 ) 南麓的独有物种ꎬ 见于泰米尔纳德邦和喀拉拉邦ꎬ 是前者 的代表动物ꎮ 古里国位于今卡利卡特附近ꎬ 在今喀拉拉邦境内ꎬ 但临海而不靠山ꎮ 尼尔吉里塔尔羊无 论雌雄ꎬ 成体被毛均为灰棕色ꎬ 且无胸前鬃毛 尾部极短 角长而后弯ꎬ 性格倔强 极难捕捉和驯 服ꎬ 不符合 米里高 插图形象ꎬ 也应予以排除ꎮ 综上ꎬ 糜里羔 (米里高) 兽为蓝牛这一物种的可能性最大ꎬ 应认为指代的就是蓝牛这一物种ꎮ ( 三) 其它中文文献中可能描绘的蓝牛 前文已述ꎬ 17 世纪中期西洋比利时人南怀仁所著 «坤舆图说» 中有一幅图ꎬ 所描绘的似乎是蓝 牛 ( 图 4) ꎮ 由图可知ꎬ 这种 山羊 项部下垂的 乳 并非赤裸无毛ꎬ 而是有毛发的ꎬ 这种所谓 乳 可能是 山羊 胸前的鬃毛ꎬ 而印度本土特有的羊中ꎬ 只有蓝牛是胸前有鬃毛的ꎮ 因此ꎬ 这种 山羊 可能就是蓝牛ꎮ 但值得注意的是ꎬ 插图中的 山羊 两角下弯ꎬ 并非蓝牛那样是竖直的ꎮ 南 怀仁本人没有深入地了解过印度ꎬ «坤舆图说» 所记事物多采自 «职方外纪» ꎬ 书中的其他插图与所 描绘的真实动物相比有不少似是而非的地方ꎬ 因此此处 山羊 的弯角有可能也是绘图错误ꎬ 而非 描绘了另一物种ꎮ 二 印度本土文献中的蓝牛 ( 一) 穆斯林统治时期前图像与文献中的蓝牛 笔者在翻查资料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ꎬ 即 蓝牛 虽然是一种曾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北 部的羚羊ꎬ 但在次大陆早期的雕刻 壁画 文学作品中ꎬ 却几乎没有蓝牛的形象ꎮ 据称ꎬ 部分印度人 曾将其作为牛的类似物加以崇拜ꎬ 但没有强有力的文献和图像证据ꎮ 其原因或许是蓝牛并不具有非常 典型的牛的特征ꎬ 因而并没有被广泛接纳入印度教崇拜的 牛 的群体ꎬ 它甚至是古吉拉特地区传 统的狩猎对象ꎻ 另一方面ꎬ 蓝牛在当时较为常见ꎬ 也不属于难以被捕猎的动物ꎬ 因此没有什么特殊性 和代表性ꎬ 故不为人们所重视ꎮ 由于能力所限ꎬ 笔者仅找到两例能够体现蓝牛被崇拜的例证ꎮ 一是阿斯科 帕珀拉 ( Asko Parpo la) 在自己的著作 «印度教之根: 早期雅利安人与印度河文明» ( The Roots of Hinduism: The Early Ary ① David M. Leslie Jr. and Koustubh Sharmaꎬ Tetracerus quadricornis ( Artiodactyla: Bovidae) ꎬ Mammalian Species No 843 ( Septem ber 25ꎬ 2009) ꎬ pp 1 11.

159 第1期 周 佳: 郑和下西洋所携入异兽 糜里羔 再考 155 ans and the Indus Civilization) 一书中ꎬ 引用吠陀文献 «爱多列雅梵书» ( Aitareya Brahmana) 的文字 称ꎬ 生主 ( Prajapatisꎬ progenitor god) 之一化为蓝牛亲近自己的女儿ꎬ 而众神将这一行为认定为 他 正在做一件未完成的事情 ①ꎻ 他还称ꎬ 在 «瓦图拉梵书» ( Vādhūla Anvākhyānaꎬ 一名 Vādhūla Brah mana) 中ꎬ 对动物的列举止于名为 rohit 和 r sya 的一对蓝牛ꎬ 而哈拉帕文明印章中的牛近似于野牛和 本地蓝牛羚 ( 原文特地使用了 Nilgai antelope 这个表述) 的混合体 ② ꎻ 法国人罗伯特 肖夫洛 ( Robert Chauvelot) 创作的以殖民时期为背景的小说 «帕尔瓦蒂» ( Parvati) 中ꎬ 一个名为阿瓦尔 ( Arwar) 的角色试图阻止将军的手下射杀蓝牛ꎬ 称 它们是神圣的动物 ③ꎮ 这两个例子侧面证明ꎬ 至少在特 定时期 特定地区ꎬ 蓝牛也被视作崇拜的对象ꎻ 但相比其他动物ꎬ 蓝牛无论是在文字记述还是图像记 录中ꎬ 都处在相当 边缘化 的位置ꎬ 并不为当时的 主流 文化圈重视ꎮ 亚历珊德拉 范德格尔 ( Alexandra van der Geer) 在其所著的 «石中动物 不同时代所见印度 哺乳动物雕刻» 一书第七章中专门介绍了石刻中的蓝牛形象ꎮ 相比其他动物动辄上 10 页乃至 20 余页 的介绍ꎬ 该书对蓝牛的介绍只有 5 页 与已经灭绝的原牛相同ꎬ 且石雕的图像也为数寥寥ꎮ 根据她 的解读ꎬ 巴尔胡特遗址中描绘叙事浮雕中描绘 鹿 龟与啄木鸟 的故事的叙事浮雕中ꎬ 鹿 的形 象其实是蓝牛ꎻ 在犍陀罗地区罗里央 唐盖 ( Loriyan Tangai) 佛教遗址中ꎬ 有一幅描绘释迦牟尼初 转法轮场景的浮雕ꎬ 其中释迦牟尼下方有两头蓝牛拱卫着一个顶端雕有莲花的立柱ꎻ 马图拉出土的公 元一世纪佛教遗址中ꎬ 一对蓝牛出现在弧形顶饰中轮状物的上方ꎬ 似乎正在向拱顶方向前进ꎮ④ 其判 断依据是蓝牛竖直的颈部 短短的角 比较丰腴的身形和峭直的臀腿部分ꎬ 在马图拉的雕塑中中还突 出了蓝牛下巴部位的胡须ꎮ 在白罗亚 ( Benimadhab Barua) 所著三卷本 «巴尔胡特» ( Barhut) 的第 三卷 «生活与艺术» 中ꎬ 笔者找到了范德格尔提到的巴尔胡特遗址中另一幅描绘蓝牛形象的浅浮 雕⑤ꎬ 同样具有角短 直而顶端微弯ꎬ 身形较为丰腴的特点ꎬ 浮雕中疑似蓝牛的畜胸前还能隐隐看到 鬃毛的表现痕迹ꎮ 除此之外ꎬ 笔者尚未能在次大陆早期的艺术作品中找到明确的蓝牛的形象ꎬ 将会在未来继续搜寻ꎮ ( 二) 穆斯林统治时期图像中的蓝牛 自 9 世纪起ꎬ 来自西亚 中亚的穆斯林开始了对印度次大陆的征服ꎮ 穆斯林统治者进入印度次大 陆后ꎬ 保持了其围猎享乐的传统ꎬ 蓝牛也作为猎物之一被人熟知ꎬ 得到了比之前更广泛的关注和表 现ꎮ 笔者所能接触的德里苏丹国时期留存的资料不多ꎬ 故无法判断 13 16 世纪德里苏丹国统治时期ꎬ 蓝牛在文献或图像中是否出现ꎬ 又是否受到诗人 学者 画家 统治者等的重视ꎮ 在笔者目前阅读过 的穆斯林统治时期的文献中ꎬ 首次介绍蓝牛的是 «巴布尔回忆录» ꎮ 在 «巴布尔回忆录» 中ꎬ 莫卧儿帝国开国皇帝巴布尔以敏锐的观察力和高涨的热情描绘了印度 的种种花草鸟兽ꎬ 其中就有蓝牛: 印度还有一种动物是蓝牛 ( nil gau) ꎮ 它站起来有马那么高ꎬ 但 身躯比马稍细ꎮ 雄性的为浅蓝色ꎬ 可能即由于这个原因而被称为 蓝牛 ꎮ 蓝牛有两个小角ꎬ 喉头有 一簇毛长达一 garish (9 英寸) ꎻ ( 这方面) 蓝牛类似于牦牛ꎮ 其蹄子像通常的牛一样ꎬ 是裂开为二 的ꎮ 雌性的ꎬ 颜色与赤鹿 ( bug hu maraal) 相同ꎮ 它没有角ꎬ 喉头也没有一簇毛ꎬ 比雄性的蓝牛较 ①② Asko Parpolaꎬ The Roots of Hinduism: The Early Aryans and the Indus Civilization ꎬ Oxfordꎬ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ꎬ 2015ꎬ pp 246 247. ③ Robert Chauvelotꎬ Parvati: A Romance of Present Day Indiaꎬ trans. Helen Davenport Gibbons ꎬ New York: The Century Co ꎬ 1919ꎬ p 66. ④ Alexandra van der Geerꎬ Animals in Stone: Indian Mammals Sculptured through Time ꎬ Boston: BRILLꎬ 2008ꎬ pp 117 118. ⑤ Alexandra van der Geerꎬ Animals in Stone: Indian Mammals Sculptured through Time ꎬ Boston: BRILLꎬ 2008ꎬ 117ꎻ Benimadhab Ba ruaꎬ Barhut Vol 3 ꎬ Calcutta: Indian Research Institute Publicationsꎬ 1937ꎬ pl 70ꎬ no 88.

160 156 2020 年 肥ꎮ ①巴布尔对于蓝牛的描绘细致而贴切ꎬ 他所记下的 蓝牛 的名字 Nilgau② 一直作为蓝牛的俗名 沿用至今ꎮ 在 «阿克巴本纪» 中也有关于阿克巴登上王位之前的描述ꎬ 其中提到他有一次在行军过 程中猎杀了一头蓝牛ꎬ 令人大为惊异ꎬ 似有王者之相③ꎮ 蓝牛 似乎是在巴布尔入主印度之后才受到艺术家们的关注的ꎬ 诸多书籍的插图乃至一些单幅 作品中都能够见到 蓝牛 的影子ꎮ 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藏有一张 萨利姆王子行猎图 ( Edwin Binney 3rd Collection 1990: 316ꎬ The San Diego Museum of Art) ꎬ 出自一本未确定创作者的 «猎书» ( Shikarnama) ꎬ 大约绘制于 1600 年④ꎮ 该图画描绘了王子萨利姆带着他的侍从打猎的场景ꎮ 画面右侧中心位置是拿着长枪的王子本人 和执仪仗的侍从ꎻ 上方是拿着武器的卫队ꎻ 下方则是猎豹的训练人和负责收拾 统计猎物的仆从ꎮ 画 面左侧中心位置卧着两头已经被击毙的蓝牛ꎬ 其标志性的蓝灰色毛发 腹部的白色斑纹和略弯的角十 分清晰ꎻ 上方是一头正在奔逃的长有长角的黄色的鹿 ( 或羚羊) ꎻ 下方一只黑背白腹 长有螺旋长角 的印度羚被豢养的猎豹咬住喉咙ꎬ 似乎仍然在挣扎ꎮ 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ꎬ 蓝牛被作为莫卧儿王公贵 族们狩猎的对象ꎮ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一张大约绘制于 1604 年的 «阿克巴本纪» 插图中ꎬ 也能够 见到莫卧儿宫廷贵族将蓝牛作为猎物进行狩猎的场景ꎮ 著名诗人阿米尔 胡斯鲁的 «五卷书» ( Khamsa) 的一个插图中ꎬ 也有一幅插图描绘了蓝牛的形 象 ( Walters Art Museum Ms W 624ꎬ fol 100b) ꎮ 这个插图本现藏于美国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ꎬ 创作 于阿克巴当政时期ꎬ 具体时间不明ꎬ 据推测为 1570 1604 年间ꎮ 画面描绘的是著名爱情故事 莱拉 与马杰浓 ( Laila wa Majnun) 中男主人公马杰浓的父亲前往荒野见自己的儿子马杰浓的场景ꎮ 马杰 浓被放逐至荒野ꎬ 与野兽们生活在一起ꎮ 画面右侧中间部分有一对蓝牛ꎬ 雄性的颜色偏绿色ꎬ 有角ꎬ 雌性则偏灰黄色ꎬ 无角ꎬ 二者胸前鬃毛隐约可见ꎮ «五卷书» 中的一卷 «八天堂» ( Hasht Behesht) 的一部插图本中ꎬ 也可见蓝牛出现在画面背景中ꎮ 由此可知ꎬ 蓝牛亦是一种被画家关注到的 较为常 见的野外生物ꎮ 沙杰汗的儿子 将莫卧儿帝国版图扩大至印度次大陆南端的奥朗则布也热爱打猎ꎮ 在奥朗则布的 一幅打猎图中 ( CBL In 11A 27) ꎬ 其猎物就是蓝牛ꎮ 此图现藏于爱尔兰切斯特 比替 ( Chester Beat ty) 图书馆ꎬ 大约创作于 1660 年ꎬ 很可能是一幅单幅的宫廷装饰画ꎮ 画面中心脑后有背光的人物就 是奥朗则布ꎬ 他的身前是两个似乎手持树枝或藏身灌木丛后的仆从ꎬ 有可能充当掩体或枪架ꎮ 奥朗则 布的右前侧有一头戴着辔头的雄性蓝牛及一头戴着辔头 类似驴子 毛色淡黄的畜类ꎬ 后者因未见胸 前鬃毛ꎬ 故不能判定是否为雌性蓝牛ꎮ 戴着辔头的蓝牛可能在捕获后被驯化ꎬ 作为引诱野生蓝牛的诱 饵ꎬ 或者在此之前刚刚被活捉ꎮ 画面右侧有一头倒伏在地 脖子扭转的雄性蓝牛ꎬ 似乎刚刚被奥朗则 布手中的长枪射中ꎻ 这头蓝牛周围还有几头四散逃逸 没有辔头的蓝牛ꎮ 画面中部上方稍远处隐约可 见一头蓝牛和两头正在歇息的棕黄色背部 白色腹部的常见牛ꎬ 左上角则可见四头身驮王座的大象 数匹配有鞍鞯的马ꎬ 马旁有数个人物ꎬ 有可能是围观的土邦王公或牵马的仆从ꎮ 画面左下角及中部下 方也散落着整体身着绿色服饰的人物ꎬ 均作凝神观察状ꎮ 这幅打猎图的风格 场景与美国大都会艺术 博物馆的一幅藏品 (2005 235a) 相似之处极多ꎬ 后者描绘了猎手撑起伪装 准备猎取蓝牛的场景ꎮ 芒果树下的少女 图 ( EA2012 232ꎬ 详见图 5) 是一幅描绘印度贵族少女的单幅画ꎬ 现藏于英 ① [ 印] 巴布尔: «巴布尔回忆录» ꎬ 王治来译ꎬ 北京: 商务印书馆ꎬ 1997 年ꎬ 第 481 482 页ꎮ ② Nilgau 即 蓝色的牛 ꎬ 因为语言中方言发音和词形变化的原因ꎬ 现在更多地采用 Nilgaiꎬ 而非 Nilgau ( Nilgao) ꎮ ③ Abdul Fazlꎬ Akbarnama Vol 3ꎬ trans. Henry Beveridgeꎬ Delhi: Low Price Publicationsꎬ 1903ꎬ p 634. ④ Salimꎬ holding his rifleꎬ gestures at a dead nilgai ꎬ the San Diego Museum of Artꎬ accessed February 12ꎬ 2019ꎬ http: / / collection sdmart org / Obj5470? sid 944 x 37866.

161 第1期 周 佳: 郑和下西洋所携入异兽 糜里羔 再考 157 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 Ashmolean Museum) ꎮ 其创作时间大约在 1700 年ꎬ 可能是某部诗作的插 图ꎮ 图画的中心人物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少女ꎬ 位于画面右侧ꎬ 身着红黄相间的纱丽ꎬ 站在一棵果实累 累的芒果树下ꎬ 右手叉腰ꎬ 左手上伸摘取芒果ꎬ 又像是在等待什么人ꎻ 少女左侧是端着空盘子的侍 女ꎻ 侍女左侧是一辆红色篷的牛车ꎬ 由两头蓝牛拉着ꎬ 一个侍女面向画面左方做扬手的动作ꎻ 牛车左 边坐着一个男子ꎬ 可能指代诗人ꎮ 这幅画中并未体现出明显的莫卧儿宫廷细密画特征ꎬ 更具有印度南 方地方画的风格ꎮ 在印度ꎬ 敞篷牛车是一种舒适而高贵的出行方式ꎬ 车子多以两头牛拉拽前行ꎬ 车上 有顶盖和帷幕ꎬ 车内有靠垫ꎮ 不同寻常的是ꎬ 这幅图中拉车的是两头公蓝牛ꎬ 其白色斑纹和胸前的鬃 毛十分明显ꎮ 与前一幅图一样ꎬ 蓝牛身上也配了辔头ꎮ 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ꎬ 在某些地区ꎬ 公蓝牛因 其体型像牛而被用来拉车ꎬ 也侧面说明了这种动物性格比较温顺ꎮ 图 5 未知ꎬ 芒果树下的少女 ꎬ约 1700 年ꎬ现藏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ꎬ编号 EA2012 232ꎮ 莫卧儿宫廷画家对自然的观察和写实描绘兴起于贾汉吉尔时期ꎬ 并延续至莫卧儿王朝后期ꎮ 在画 家笔下ꎬ 自然界的花鸟鱼虫不再是人的背景ꎬ 而是绘画的主体ꎬ 因此被主要描绘的对象 ( 某种动物 或植物) 占据大部分画面ꎬ 可谓栩栩如生ꎮ 以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一幅藏品 (55 121 10 13ꎬ 详见图 6) 为例ꎬ 其作者是杰出的宫廷画家乌斯塔德 曼苏尔 ( Ustad Mansur) ꎬ 他擅长描绘动植物ꎮ 这幅图收录于 沙杰汗辑 ( the Shah Jahan Album) ① 中ꎬ 详细而写实地描绘了一头雄性蓝牛ꎬ 从画 面较为枯燥的背景和四周繁密的装饰推断ꎬ 这幅画可能是曼苏尔在贾汉吉尔的宫廷动物园观赏过后创 作的ꎮ 曼苏尔还有另一幅蓝牛图藏于英国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姆博物馆 ( PD 78 1948) ꎬ 创作于 17 世 纪初ꎬ 这幅图中蓝牛腹部有一环绕身体的白色条带ꎬ 不知是原本的蓝牛发生了形状改变ꎬ 还是画面有 剥落ꎻ 背景有曛黄色ꎬ 似乎提示是傍晚时分ꎻ 蓝牛脚下有几丛小灌木ꎬ 颇有中国工笔画风格ꎮ 沃尔特 斯艺术博物馆藏有一单幅蓝牛图 ( W 865) ꎬ 整体颜色较为浓重ꎬ 蓝牛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ꎬ 背景似 乎是绿色草坪ꎬ 蓝牛脚下的花草灌木也带有工笔画风格ꎮ ① 沙杰汗辑 ( the Shah Jahan Album) 是由贾汉吉尔发起 沙杰汗增补的图册ꎬ 共 50 页ꎬ 内绘有自然景观图 动植物图 皇 室成员和王公政要肖像以及几幅书法作品ꎮ

162 158 2020 年 图 6 曼苏尔ꎬ 关于蓝牛的研究 ꎬ约 1620 年ꎬ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ꎬ编号 55 121 10 13ꎮ 除画作外ꎬ 蓝牛 的形象也出现在武器上ꎮ 莫卧儿王朝的王公贵族 上层人士十分看重自己随 身携带的匕首 ( Khunjar) ꎬ 这种别在腰间的弧形匕首由王朝最初的更具有实战性的武器慢慢变成了身 份和地位的象征ꎮ 匕首的手柄常常以宝石或金属雕刻成走兽的样子ꎬ 金属类的以猛兽形象居多ꎬ 如狮 子ꎻ 而宝石特别是玉石类的手柄似乎偏向畜类ꎮ 据统计ꎬ 手柄图案中最受欢迎的是马ꎬ 其次便是蓝 牛ꎮ① 在一把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匕首 ( 1985 58aꎬ b) 的柄部ꎬ 雕刻有蓝牛的形象ꎮ 这把匕首 大约于 1640 年制成ꎬ 可能是赐给有功将领的奖赏ꎬ 为显示上恩ꎬ 作为装饰品于朝堂上佩戴ꎮ 匕首长 约 38 厘米ꎬ 有鞘ꎻ 由柄和刃身两部分组成ꎬ 柄为一整块软玉制成ꎬ 刃身的材质是淬火钢ꎮ 匕首柄被 雕刻成蓝牛的样子ꎬ 栩栩如生ꎻ 角有缺损ꎬ 颈部有三个明显凸起作为防滑之用ꎬ 亦代表蓝牛的鬃毛ꎻ 柄与刃身相接处雕成卷叶莲花状ꎮ 制作刀柄的软玉为翠绿色ꎬ 可能雕刻家认为这种颜色与蓝牛颜色相 近ꎬ 因此雕成了这一形象ꎮ 苏富比拍卖行的一件拍卖品也有类似的制式ꎬ 不同的是ꎬ 这一件匕首的柄 是由两块软玉粘合而成的ꎬ 且整体风格更具有印度本土色彩ꎮ 从上述这两件武器来看ꎬ 蓝牛已经由狩 猎对象和艺术展示的对象ꎬ 切入了莫卧儿王朝贵族的日常生活之中ꎬ 成为日常装饰品的一部分ꎮ 三 西方文献中的蓝牛 西方人在抵达次大陆之前ꎬ 对于印度也有着诸多带有异域色彩的想象ꎮ 当掌握了一定的博物学知 识和绘画技巧的西方人来到印度之后ꎬ 图像中的蓝牛更加贴近其原本的样貌ꎮ 耶稣会士以拉丁文 葡 萄牙语等语言写就的早期文献ꎬ 因语言条件的限制ꎬ 笔者目前暂时无法阅读和查找ꎬ 此处仅以 19 世 纪的插图为例ꎮ 当代拍绘画类拍卖品中常有蓝牛的形象ꎮ 出版于 1803 年的 «动物王国 ( 哺乳类)» ② 中有一幅 ① A fine Mughal dagger ( khanjar) with carved jade hilt in the form of a nilgaiꎬ North West Indiaꎬ 17 th century: Catalogue Note ꎬ the Sotheby sꎬ in The Stuart Cary Welch Collectionꎬ Part One: Arts of the Islamic World ꎬ accessed November 10ꎬ 2018ꎬ http: / / www sothebys com / en / auctions / ecatalogue / 2011 / c welch part ii l11227 / lot 106 html. ② 原书为英文ꎬ 即 The Animal Kingdom ( Mammalia) ꎬ 由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出版ꎬ 原书现已不可寻ꎮ

(P37) 新华社评论员 : 加强队伍建设造就新闻人才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P40) 人民日报 社论: 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P43) 人民日报 评论员: 从全局出发把握新闻舆论工作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

(P37) 新华社评论员 : 加强队伍建设造就新闻人才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P40) 人民日报 社论: 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P43) 人民日报 评论员: 从全局出发把握新闻舆论工作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 意识形态与宣传思想工作 学习资料汇编 党委宣传部 (2016 年 3 月 )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P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P8)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 (P17)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More information

57

57 包心鉴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其本质和功能来说, 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具体体现协商民主制度化程 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密切相适应这就要求 : 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 科学确立协商民主制度化构建的基 本原则 ; 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 深刻认识广泛开展协商民主的重大意义 ; 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律, 积极完 善我国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 协商民主制度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56 57

More information

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1

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1 浙江大学党支部理论学习 参考资料 2016 年第 9 期 党委宣传部编 2016 年 10 月 12 日 目录 学系列讲话 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1 2 3 4 习近平在参观 英雄史诗不朽丰碑 主题展览时强调 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

More information

王海明 科学 学科 宗教 经验 科学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概念 当我们说 伦理学是一门科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广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说 科学的伦理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狭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 普遍性的正确的 真理的知识体系 我国有着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 并且 与时并进 不断有新的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 以德治国 方略 正是在充分肯定我们民族传统的

More information

本文通过对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 提出了体能文 化的概念 论述了体能文化的国际化和民族性及其对人类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 会生活多方面的影响 文章指出 国际竞技体育运动是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全 球化的先导 是当代世界各民族 各国家和平共处 平等参与 公平竞争机制实现程度最高的国际事务 是人类社会国际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整合的范例 是展望 新世纪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着眼点 同时提示了进行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

More information

见图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图

见图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图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蒋纯焦 通过采用计量研究 比较研究的方法 对 年以来中国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差异的变迁作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探讨形成和影响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的原因 揭示高等教育区域差异与社会变迁区域差异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而建立地方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实行区域推进策略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选择 当代中国 东中西部 高等教育 区域差异 实证研究 一 建国初期 见图 见图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More information

丁光训文集 研读札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 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 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对上帝和基督 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 变化 丁光训神学思想 当代中国基督教

More information

经济社会 全球化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境合作

经济社会 全球化与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境合作 国外理论动态 年第 期 英 安德列亚斯 比勒尔 著 工力 译 英国诺丁汉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安德列亚斯 比勒尔在 新政治经济学 年第 期上发表题为 劳工和新社会运动反抗欧洲的新自由主义改革 的文章 对本世纪初欧洲工会和非政府组织 为反对欧盟着手对公有经济部门实行私有化而组织的 一场持续 年的联合行动进行专题研究 世纪 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的工会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冲击下处境窘困 劳工问题学者一般认为近年来各国工会运动与社会运动联合行动的趋势

More information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吴易风 : 本文考察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 : 对资本主义 的反思和对 新资本主义 的构想 ; 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 ; 对自由市场经 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 市场与政府平衡 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 ;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 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 本文最 后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作了分析和评论

More information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一个真实的经济学命题和一个伪证的学术否定 评冯金华 价值转形 一个伪问题 丁堡骏 长春税务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价值之所以转化为生产价格 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对利润的平等追求权利 其前提是不同生产部 门资本有机构成差别 不同部门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 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冯金华 教授的生产价格体系中既没有资本有机构成的考察 也没有资本周转速度的考察 更没有利润率平均化的分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吴易风 : 本文考察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 : 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对 新资本主义 的构想 ; 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 ; 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 市场与政府平衡 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 ;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 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 本文最后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作了分析和评论

More information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 本文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方式这一新的视角, 对北京著名的外来农村人口聚 居区 浙江村 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状况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深入分析 指出 : 浙江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劳动力 的流动, 它是带着综合性资源的 经营者的流动 浙江村村民进入城市的过程是不断寻找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过程, 并 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以聚居为基础的产业加工基地, 作者将这种类型的流动称为产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年度回眸 领航中国, 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述评 1

年度回眸 领航中国, 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述评 1 浙江大学党支部理论学习 参考资料 2015 年第 2 期 党委宣传部编 2015 年 1 月 13 日 年度回眸 目录 评论改革 党建工作 年度回眸 领航中国, 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述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〇一四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14 15 16 17 18 19 教育改革打响攻坚战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马 骏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谁来使用权力 如何使用权力 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 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 通过历史比较分析 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世纪的欧洲道路 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 这意味着 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2CEBFBC3231C6DAD1A7CFB0D3EBCBBCBFBCC4DAD2B3>

<4D F736F F D20B2CEBFBC3231C6DAD1A7CFB0D3EBCBBCBFBCC4DAD2B3> - 1 - 学习 决定 应把握的十大看点和亮点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开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途径与对策初探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上接第 23 页 加快发展 推动 发展 - 19 - - 20 - - 21 - - 22 -

More information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外交 年第 期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白云真 中国外交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应属当下中国外交新的转型的必要内涵和关键环节 外交制度的合理建构有助于促进中国外交健康且持续的发展 也有利于中国公民身份和国家 认同有效且理性的塑造 为此 笔者将尝试运用国家 社会关系的视角来诠释与理解中国外交 制度的创建 发展及其创新 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与审视中国外交制度建设的进程 从而能够更好 地为当下中国外交制度的创新提供某些重要的思考或启示

More information

巨变 村落的终结 & ( ( ) (( & & + # ) # # # # + # #

巨变 村落的终结 & ( ( ) (( & & + # ) # # # # + # # 巨变 村落的终结 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李培林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 作者通过对广州市 城中村的调查发现 村落终结的艰难 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 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 作者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 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 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

More information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 一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公共领域 特征与性质 ( & (!! # # ) #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 一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所涉及的公共领域 特征与性质 ( & (!! # # ) # 世界政治 年第 期 网络民族主义 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 王 军 近年来 网络空间下中国大众民族主义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外交的新因素 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政治社会属性和作用上看 它正拓展着中国的公共领域 以国家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为核心议题 催生着中国市民社会的新构造 反映着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 推动着网络内外中国大众的民族主义行动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 中国大众的网络民族主义因其信息获取能力增强

More information

特稿 艰辛与辉煌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 石仲泉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特稿 艰辛与辉煌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 石仲泉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着力培育爱心和责任感 余心言 特稿 艰辛与辉煌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 石仲泉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特稿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话说思想工作 出版发行 专题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 年第 6 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周 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 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 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 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 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More information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年第 期 一 从 的译名谈起 领导权还是 霸权! #!! # & ( ) +,! # & ( ) +, & ( ) +) & (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 ( ) +, 年第 期 # ) # # + 二 葛兰西对霸权概念的拓展 &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More information

一 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实施的现状 莙政基 莙政基金 外 在学生中有

一 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实施的现状 莙政基 莙政基金 外 在学生中有 高等教育研究 乔 连 全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福建厦门 从调研情况来看 教育部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的实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结合与国外类似项目的比较 各参与高校应从提高思想认识 创新管理模式 构建课程体系 拓展项目类型 加强项目评价 建立交流平台 落实激励措施等方面进 一步改进和完善 以更好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研究型大学 创新型人才 本科生科研

More information

¹

¹ 复仇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 杨经建 彭在钦 复仇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 也是以超常态的 极端性方式为特征的人类自然法则的体现 而在中外叙事文学中以 复仇 为取向的创作大致有三种母题形态 血亲复仇 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 第三类复仇 本文在对这三类复仇叙事模式进行艺术解析的前提下 发掘并阐释了蕴涵其中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指向 复仇母题 叙事文学 创作模式 文化蕴涵 ¹ º » ¼ ½ ¹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À Á Â

¼ ½ ¾ À Á Â 追求知识神话的终结者 评马洛的戏剧人物浮士德 邓亚雄 在西方文学里 求知神话的传统历史悠久 浮士德 既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又是它的终结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到来 神被边缘化 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 人的意志取代了神的观念 人们渴望认识自然 获得驾驭自然力的知识 在求知精神与新教意识形态严重冲突的语境下 马洛在继承神话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他的塑造能力 通过再现和改变神话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 ' 1 2 1956-1966 1956 1966 1957 1 50 2 1978 21 30 3 1966-1977 1966 5 1976 10 1984 1 1978-1978 80 3 1978 119

' ' 1 2 1956-1966 1956 1966 1957 1 50 2 1978 21 30 3 1966-1977 1966 5 1976 10 1984 1 1978-1978 80 3 1978 119 33 Vol. 33 1 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o. 1 2013 ( 湖 北 师 范 学 院 文 学 院, 湖 北 黄 石 435002) 新 中 国 成 立 以 来, 大 学 生 价 值 观 的 变 迁 总 体 上 来 说 经 历 了 两 个 大 的 阶 段, 即 改 革 开 放 前 的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

» 世纪 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日新月异 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也开始进入 我们的生活 中国的城市文学趋向活跃 年轻一代的作家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和反思 积极地探寻着新的审美表现力 但总体看来 城市文学依然很不充分 作家的视野中并没有深刻和开放的城市精神 文学作品没有找到表现更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状况的方式 城市文学依然是一种无法解放和现身的 他者 并且被无限期延搁于主体的历史之侧 城市 现代性 乡土 幽灵化

More information

%!

%! 黑龙江社会科学 李春玲 经济改革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 的社会群体逐步增长 尤其 自本世纪开始以来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产人群 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并有极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 不过 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以农民和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另外 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DOI:10.16197/j.cnki.lnupse.2014.01.008 42 1 2014 1 Vol. 42 No. 1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an. 2014 11 1111111111 1111111111 11 陈墀成 1 余玉湖 2 361005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表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西 南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第 卷 资 料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年 年 新 中 国 五 十 年 统 计 资 料 汇 编 中 国 人 口 统 计 年 鉴 年 数 据 资 料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中 国 统 计 出 版 社 年 版 资 料 来 源

西 南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第 卷 资 料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年 年 新 中 国 五 十 年 统 计 资 料 汇 编 中 国 人 口 统 计 年 鉴 年 数 据 资 料 来 源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中 国 统 计 出 版 社 年 版 资 料 来 源 郑 长 德 教 育 的 发 展 人 力 资 源 的 开 发 是 决 定 西 部 民 族 地 区 未 来 发 展 的 关 键 因 素 之 一 是 实 施 西 部 大 开 发 战 略 提 高 其 经 济 竞 争 力 和 综 合 实 力 的 重 要 保 障 本 文 从 西 部 民 族 地 区 教 育 发 展 的 现 状 入 手 指 出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多 年 来 西 部 民 族 地 区

More information

旅游科学

旅游科学 旅 游 科 学 王春雷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院校对于会展办学的整体设计 因而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构建 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 更缺乏实证性的研究 本 文基于文献综述的发现和会展专业的特点 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项目驱动型会展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进而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 侧重从教育理念 培养目标 培养过程 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项目驱动型 会展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技 术 史 观 影 响 人 们 对 产 业 活 动 的 看 法 从 技 术 进 化 论 来 看 产 业 革 命 不 是 瓦 特 蒸 汽 机 这 一 重 大 发 明 的 后 果 相 反 后 者 是 产 业 革 命 的 标 志 性 成 果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如 工 厂 制 度 对 产 业 革 命 起 了 重 要 作 用 技 术 的 产 业 化 是 从 人 类 学 意 义 上 的 能 力 到 社 会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刘中荣王平周长城 矿区作为一类特殊的社区, 它的发展所追求的不仅是矿产资源和经济效益的提 高, 而且是一种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性进步 这种进步应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矿区职工和居民素质的提高 生活的改善为核心的经济与非经济方面的均衡发展 作者在对大冶市铜绿山铜铁矿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了矿区人口与就业 教育与文 化 工农关系与社会治安 矿区管理体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文 章指出,

More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柳向阳 论奥古斯丁时间观与罗伯特 潘 沃伦的诗歌创作 柳向阳 在 世纪美国作家中 罗伯特 潘 沃伦以博学多才的文艺复兴式人物著称 但沃伦文学生涯的核心成就是在诗歌领域 在六十余年的诗歌生涯中 沃伦有意识地将 奥古斯丁时间观引入诗歌创作 一方面借鉴奥古斯丁时间的结构特征 通过探索时间向度的变化 展示生命的历程和自我的发现 另一方面挖掘奥古斯丁时间的生命和诗学内涵 通过 对时间的体验 将时间的心灵和生命的属性赋予诗歌中的人和物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Adam Smith), ( ) ( ),, ( ), ( ),,,,,, ( ),,,,,, 1,,,,,,,,,,,, 1 [ ] :,,, -

,,,,,, :, ;, ;,,, ;, ;,,,,,,,, ( ),,,, (Adam Smith), ( ) ( ),, ( ), ( ),,,,,, ( ),,,,,, 1,,,,,,,,,,,, 1 [ ] :,,, - 转型经济国家的社会变迁与制度建构 : 理解中国经验 熊跃根 : 制度的持久性与变迁是制度研究中两个核心的议题 作为一个转型经济国 家, 中国过去 年来发生的重大社会变迁既是在经济与理念层面发生的制度变迁的结 果, 也是国家行动与政党体制的制度持久性的体现 在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治理与 组织建设经验后, 如何理解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之间的关联仍然是论证中国未来制度建 构的一个关键问题 : 转型经济国家

More information

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专业化问题研究

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专业化问题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专业化问题研究姓名 : 罗拾平申请学位级别 : 硕士专业 : 社会学指导教师 : 陈成文 20080501 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专业化问题研究 作者 : 罗拾平 学位授予单位 : 湖南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 条

More information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年以来 中国的医改决策经历了医疗卫生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医疗卫生公 益性衰减 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回归的基本历程 为中国新时期医改决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要坚持正确的决策价值导向 要发扬决策民主 要走渐进改革的道路 要不断增强政 府的环境回应能力和政策学习能力 年以来 医改决策 医疗卫生事业 一 年以来中国医改决策的基本历程 一 年 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钟裕民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More information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基于经济全球化两个重要假说的实证研究 刘志彪 吴福象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贸易一体化水平持续上升 对此虽然可以利用引力模型加以说明 但其解释力是有限的 本文在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一体化进行统计描述和计量检验的基础上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的贸易竞争状况进行了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 经济体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 贸易量越大 贸易一体化程度也越高 通过各种因素的传导 经济体的出口竞争能力增强

More information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及完善 王琳瑜 杜治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 中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过程可以划分为探索 发展 加速推进三个阶段 呈现出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越来越注重制度的执行力 日趋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对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进行立法 重构现有制度并使其系统化 建立有效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实施机制以提高制度执行力

More information

,, 1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景天魁 内容提要 : 本文认为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 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 概念是建构社会理论的核心 本文从时空角度讨论了传统 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 确定了社会时空的基本含义, 在此基础上界定和阐释了时空压缩概念, 并针对吉登斯的 时空延伸概念作了一些讨论 本文用时空压缩概念描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性结构, 初步显示了这一概念的解释力??,,,? :,,,,,,,,,,,,,,,,,,,,,,,,,,,,,,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¹ º» ¼ ½ 战争制胜的秘密 评 军事力量 解释现代战争中的 胜利与失败 李 卓 近年来 美国国际安全研究中关于军事行动制胜因素的研究非常活跃 本文评述了此类研究的代表人物比德尔的 军事力量 解释现代战争中的胜利与失败 一书 对书中提出的 军事力量部署差异制胜论 的研究问题 分析框架 经验论证等主要研究环节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本文从理论 方法论等角度总结了此书的成就 认为该书通过构建以 军事力量部署 这一非物质变量为核心的安全理论

More information

满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八大人民日报评论员

满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八大人民日报评论员 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12.4 满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八大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2.4 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2.4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2.4 提振精气神决胜现代化 本刊记者常武显 2012.4 2012.4 2012.4 2012.4 2012.4 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昆山样本 江苏省昆山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杭颖 2012.4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7AAB7A2C7F8BCB6B1EDD5C3BEF6B6A8CDA8D6AA2E646F63>

<4D F736F F D20D7AAB7A2C7F8BCB6B1EDD5C3BEF6B6A8CDA8D6AA2E646F63> 玉市教函 2010 132 号 签发人 : 杨希初 各县 ( 市 区 ) 教育局, 市直各有关学校 : 现将自治区教育厅 关于表彰 2010 年度全区优秀学生 三好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的决定 ( 桂教 2010 6 号 ) 转发给你们, 请你们及时在校内公布获得表彰的学生名单, 以资鼓励 希望受到表彰的个人和班集体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 再接再厉, 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希望广大学生以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为榜样,

More information

欧盟与欧盟属下的民族国家 刘 泓 本文试图从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欧洲人从分散走向联合的步伐 剖析作为新型人们共同体的欧盟的权力 属性与组织功能 阐释欧盟属下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 研讨人们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认为 建立欧盟是欧洲人的一种理性选择 欧盟是一个兼有超国家政治成分和政府间政治成分的区域性人们共同体 欧盟的超国家机构服务于跨国社会的利益 致力于超国家的治理 其成员国政府的长期利益将日益屈服于跨国社会的长期利益

More information

174 ( ) (PPS) % 47.5%; 50.8% 49.2% % 45.6% 53.6% 46.4% 2010 : % 48.4% 53.5% 46.5% ;

174 ( ) (PPS) % 47.5%; 50.8% 49.2% % 45.6% 53.6% 46.4% 2010 : % 48.4% 53.5% 46.5% ; 44 2 Vol.44.2 ( ) JournalofAnhuiNormalUniversity(Hum.&Soc.Sci.) 2016 3 Mar.2016 DOI:10.14182/j.cnki.j.anu.2016.02.005 X * 顾 辉 ( 230051) : 社会流动 ; 阶层固化 ; 二代 现象 : 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结构调整进入了新阶段 各阶层之间流动 尤其是向上流动的机会是否公平合理

More information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1,,,. %,. % 2,, %, ;,,,, 3,,,, 4 ( ) ( ) ( ) (),, %, 5,,,,,,,,, 1 :,, ://.. / / - / /., 2 :,, 3 :, 4,,, 5 ( ),,, ( ),, ( ), ( ), ( );

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 % 1,,,. %,. % 2,, %, ;,,,, 3,,,, 4 ( ) ( ) ( ) (),, %, 5,,,,,,,,, 1 :,, ://.. / / - / /., 2 :,, 3 :, 4,,, 5 ( ),,, ( ),, ( ), ( ), ( ); 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 李培林李炜 : 改革开放 年来, 农民工作为中国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 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基于 年和 年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的数据, 对近年来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年数据反映出农民工在收入水平较低 劳动强度较高的情况下, 却保持着较为积极的社会态度 ; 近两年的新变化是,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More information

课程类 别

课程类 别 美 声 演 唱 方 向 培 养 方 案 一 培 养 目 标 本 方 向 要 求 学 生 德 智 体 美 全 面 发 展, 培 养 能 在 文 艺 团 体 从 事 声 乐 演 唱 及 能 在 艺 术 院 校 从 事 本 方 向 教 学 的 高 级 门 人 才 二 培 养 规 格 本 方 向 学 生 应 系 统 掌 握 声 乐 演 唱 方 面 的 理 论 和 技 能, 具 备 较 高 的 声 乐 演 唱

More information

郑杭生等 一 杭州市 社会复合主体 的组织创新

郑杭生等 一 杭州市 社会复合主体 的组织创新 年第 期 从社会复合主体到城市品牌网群 以组织创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 杭州经验 郑杭生 杨 敏 多年来 以 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的价值共识作为共同行动的基础 杭州经验 通过连续不断的系列创新 对 中国经验 的内核 构建 国家 社会 新型关系 促进 政府 企业 社会 的三维合作 使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形成优化配置 给予了独特的探索 最近几年中 杭州经验 从社会复合主体到城市品牌网群的新跨越 对 政府 企业

More information

欧盟研究 二 治理与国际关系 三 治理与比较政治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四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欧盟研究 二 治理与国际关系 三 治理与比较政治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四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年第 期 一 治理 概念的历程 一 治理的概念化 欧盟研究 二 治理与国际关系 三 治理与比较政治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四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二 理解欧盟治理 一 欧盟治理的主要特征 年第 期 欧盟研究 二 规制国家的出现及其对治理的影响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三 新治理模式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年第 期 三 欧洲治理中民族国家的转型

More information

何 秋 琳 张 立 春 视 觉 学 习 研 究 进 展 视 觉 注 意 视 觉 感 知

何 秋 琳 张 立 春 视 觉 学 习 研 究 进 展 视 觉 注 意 视 觉 感 知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开 放 教 育 研 究 何 秋 琳 张 立 春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未 来 教 育 研 究 中 心 广 东 广 州 随 着 图 像 化 技 术 和 电 子 媒 体 的 发 展 视 觉 学 习 也 逐 步 发 展 为 学 习 科 学 的 一 个 研 究 分 支 得 到 研 究 人 员 和 教 育 工 作 者 的 广 泛 关 注 基 于 此 作 者 试 图 对 视 觉 学 习

More information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第 期 总第 期 年 月 研究生教育研究 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例 孙 蓝 陈纪梁 邢鸿飞 刘海清 万洪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系 安徽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合肥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在当今多元社会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英语语言教育者的任务不是去寻求更好的教学法 而是要探索一套能够满足学生需求且与学生学习体验相一致的教与学的策略 为此 有必要构建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More information

不对称相互依存与合作型施压 # # ( # ( %

不对称相互依存与合作型施压 # # ( # ( % 世界政治 年第 期 不对称相互依存与 合作型施压 美国对华战略的策略调整 王 帆! 尽管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依存度在加深 但保持不对称的相互依存 关系仍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点 在不对称相互依存的前提下 美国对中国开始实施了 一种新的合作型施压策略 该策略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手段之一 作者分析了在相互 依存条件下美国对华实施合作型施压政策的背景 目的 相关议题和实施手段 并以谷歌事件 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以及人民币汇率问题这三个案例

More information

龚 亚 夫 在 重 新 思 考 基 础 教 育 英 语 教 学 的 理 念 一 文 中 援 引 的 观 点 认 为 当 跳 出 本 族 语 主 义 的 思 维 定 式 后 需 要 重 新 思 考 许 多 相 连 带 的 问 题 比 如 许 多 发 音 的 细 微 区 别 并 不 影 响 理 解 和

龚 亚 夫 在 重 新 思 考 基 础 教 育 英 语 教 学 的 理 念 一 文 中 援 引 的 观 点 认 为 当 跳 出 本 族 语 主 义 的 思 维 定 式 后 需 要 重 新 思 考 许 多 相 连 带 的 问 题 比 如 许 多 发 音 的 细 微 区 别 并 不 影 响 理 解 和 语 音 语 篇 语 感 语 域 林 大 津 毛 浩 然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的 英 语 热 引 发 了 大 中 小 学 英 语 教 育 整 体 规 划 问 题 在 充 分 考 虑 地 区 学 校 和 个 体 差 异 以 及 各 家 观 点 的 基 础 上 遵 循 实 事 求 是 逐 级 定 位 逐 层 分 流 因 材 施 教 的 原 则 本 研 究 所 倡 导 的 语 音 语 篇 语 感 语 域

More information

» ¼ ½ ¾ À Á» ¼ ½ ¾ À Á ½ À À À À À À À

» ¼ ½ ¾ À Á» ¼ ½ ¾ À Á ½ À À À À À À À 徐国栋 最早的宪法用语是基于希腊人的经验确立的 它代表了一种 主体际关系 的宪法观 往后的宪法用语一直循着希腊思想的线索演变 西塞罗把拉丁化 同时把相应的宪法观念客观化为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规则 西塞罗还基于当时的修辞学和医学的成就打造了 和 两个表示宪法的词汇 并把它们的配词设定为可以互换 托马斯 阿奎那用 诠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宪法观念 把 主体际关系 的含义缩减为阶级关系的含义 进入民族国家时代后 产生了基本法

More information

本 文 从 贫 困 概 念 及 演 化 提 出 新 贫 困 人 口 的 定 义 和 类 型 认 为 新 贫 困 人 口 是 我 国 计 划 经 济 向 市 场 经 济 制 度 转 轨 过 程 中 的 利 益 受 损 者 解 决 新 贫 困 人 口 的 生 存 权 和 发 展 权 问 题 是 政 府 的 基 本 责 任 由 此 从 社 会 保 障 的 内 涵 功 能 和 价 值 基 础 等 角 度 阐

More information

从制度视角看马来西亚华人的参政空间 朱陆民 华人参政是华人维护自身政治 经济利益的必经之路 基于马来西亚历史 文化传统的主要制度结构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华人参政的广度和深度 本文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视角对马来西亚影响 制约华人参政的主要制度进行了剖析 由此揭示了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参政空间 作者认为 华人的政治参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制度的视角或许并不能解释该问题的全部 但制度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着华人参政的前景和命运

More information

牢牢把握 三个见实效 的目标要求 一论持续用力深化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 1

牢牢把握 三个见实效 的目标要求 一论持续用力深化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 1 浙江大学党支部理论学习 参考资料 2015 年第 12 期 党委宣传部编 2015 年 12 月 21 日 目录 牢牢把握 三个见实效 的目标要求 一论持续用力深化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 1 2 抓好民主生活会这个 关键动作 二论持续用力深化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 3 4 解决突出问题才有说服力 三论持续用力深化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 5 6 用发展成果检验教育成效 四论持续用力深化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

More information

赵燕菁 #!!!

赵燕菁 #!!! 赵燕菁 城市规划在灾后重建中对于工程技术的关注 很容易掩盖城市灾后重建中看不见的制度因素!!! 产权 城市最基本的制度 原型 # 就是公共产品交易的存在 城市 发达 # 与否 取决于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和水平 现代城市和传统城市的最大差别 就是可以以信用的方式 抵押未来的收益 获得公共产品建设所需要的原始资本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差别 就在于高度复杂的产权制度 因此 未来灾区规划中 产权的恢复和重建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N ew year greetings CHINA HARBOUR 1 CHINA HARBOUR CONTENTS January 2018 New year greetings 01 Features 04 10 12 14 18 20 22 25 28 31 32 34 36 38 Reformation Ongoing 40 2 Global Market 44 47 Project Management

More information

破解斯蒂德曼的联合生产之谜 斯蒂德曼声称 如果按照马克思的方法来计算价值 则在联合生产中 就会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而出现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的现象 这是不正确的 其原因是 斯蒂德曼在确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时 根据的是自然时间 而非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实际上 如果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则即使是在联合生产的条件下 也不可能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而更谈不上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

More information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夫一妻制的伦理思考姓名 : 任晓晴申请学位级别 : 硕士专业 : 伦理学指导教师 : 李桂梅 20061101 一夫一妻制的伦理思考 作者 : 任晓晴 学位授予单位 : 湖南师范大学 被引用次数 : 1 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 (9 条 ) 1. 谭永一夫一妻制的哲学基础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¹ º» ¹ º»

¹ º» ¹ º» 中国获取全球石油资源的战略选择 孙学峰 王海滨 大国获得海外石油权益的基本目标是希望能够顺利进入 分 享石油资源 理想目标则是能够逐步稳定 扩大既有的石油开采权益 大国 分享石油资源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降低竞争对手 包括先进入国家和其他后 进入国家 的抵制 争取资源拥有国的支持 从中国能源外交的实践来看 有 限分流是成功分享海外石油权益最为重要的战略 而有效化解竞争对手干扰的 主要策略包括限制收益和借助矛盾

More information

政府与企业的交换模式及其演变规律! &!!! & % % ( (

政府与企业的交换模式及其演变规律! &!!! & % % ( ( 政府与企业的交换模式 及其演变规律 观察腐败深层机制的微观视角 金太军 袁建军 以价值 资源 影响力 交换为核心要素的政府和企业交换关系分析的新框架可以深刻诠释我国政府与企业的微观互动 信息控制 自由裁量 制度供给和身份认定构成了转型时期政府和企业交换的基本模式 信息控制模式是政府与企业交换的神经网 自由裁量模式是政府与企业交换的特质 制度供给模式是政府与企业交换的保障 身份认定模式是政府与企业交换的助推剂

More information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通过合理 有效地履行其功能和职责而取得公众信任的 能力 是政府的一种执政能力和执政资源 政府公信力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 其中转变政府职能是提高 政府公信力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发轫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 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不到位是导致政府公信力弱化的主要原因 提高政府公信力 要通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来实现 目前有 必要通过制度建设 政府建设 政策制定与管理创新

More information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阮艳萍 在今天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中 各类传承和保护主体纷纷登场 除了传统的民间的传承人之外 中央和地方政府 学者 商人 新闻媒体等也都纷纷加入了这场博弈 与数字化技术同步进入这场运动的还有一类新型主体 那就是 数字传承人 他们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播 生存和发展的又一类新型主体 他们的数字传承活动 使文化遗产从唯一 不可共享和不可再生的变成了无限 可共享和可再生的 文化遗产 数字传承人 民间传承人 遗产表述

More information

本 期 目 录 1. 一 图 看 懂 : 湖 南 大 学 两 学 一 做 学 习 教 育 实 施 方 案...1 2. 习 近 平 : 要 整 顿 不 合 格 基 层 党 组 织...9 3. 平 语 近 人 习 近 平 谈 党 章 党 规...12 4. 习 近 平 为 何 要 求 在 两 学 一

本 期 目 录 1. 一 图 看 懂 : 湖 南 大 学 两 学 一 做 学 习 教 育 实 施 方 案...1 2. 习 近 平 : 要 整 顿 不 合 格 基 层 党 组 织...9 3. 平 语 近 人 习 近 平 谈 党 章 党 规...12 4. 习 近 平 为 何 要 求 在 两 学 一 机 关 党 支 部 理 论 学 习 参 考 资 料 2016 年 第 5 期 ( 两 学 一 做 专 题 二 ) 中 共 湖 南 大 学 机 关 委 员 会 编 2016 年 4 月 11 日 本 期 目 录 1. 一 图 看 懂 : 湖 南 大 学 两 学 一 做 学 习 教 育 实 施 方 案...1 2. 习 近 平 : 要 整 顿 不 合 格 基 层 党 组 织...9 3. 平 语 近 人

More information

% 27. 4% % 23 92% % 18 72% 12 48% % 20% % 41% 30% % % 42.

% 27. 4% % 23 92% % 18 72% 12 48% % 20% % 41% 30% % % 42. 2013. 1. 以成都市为例 由于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具有弱可获得性的特征, 导致我国城市社区福利发展受制约从福利多元主义的视角看, 解决这种弱可获得性的途径, 一是明确国家是社会福利 制度的责任主体, 政府应继续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 整合社区已有资源 ; 二是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 使它们成为社区福利服务的提供者输送者 ; 三是大力发展社区福利的 软 件, 即社区福利服务队伍建设 城市社区

More information

2014 10 October 2014 + ( 沈阳理工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5) 沈阳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在遵循 实施工程教育, 突出工程实践和 社会实践,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校企结合建立工程实践能力四年连 续培养体系导师负责制的科研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培养 创新 + 工程实践

More information

2007年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生流向地域分析

2007年石家庄铁道学院毕业生流向地域分析 2015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5 毕业生分专业就业率统计表...6 三 毕业生就业流向...6 1 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总体分布 ( 与该地域毕业生源数对比 )...7 2 毕业生省外就业地域流向分布...7 3 毕业生分专业就业地域流向...8 4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8 5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情况...8 6 特殊身份毕业生 ( 学生党员 学生干部 少数民族学生 特困生

More information

一 开 放 性 的 政 策 与 法 规 二 两 岸 共 同 的 文 化 传 承 三 两 岸 高 校 各 自 具 有 专 业 优 势 远 见 杂 志 年 月 日

一 开 放 性 的 政 策 与 法 规 二 两 岸 共 同 的 文 化 传 承 三 两 岸 高 校 各 自 具 有 专 业 优 势 远 见 杂 志 年 月 日 河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新 时 期 海 峡 两 岸 高 校 开 放 招 生 问 题 探 讨 郑 若 玲 王 晓 勇 海 峡 两 岸 高 校 开 放 招 生 是 新 时 期 推 进 海 峡 两 岸 高 等 教 育 交 流 与 合 作 的 重 要 尝 试 系 统 梳 理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两 岸 招 生 政 策 与 就 学 人 数 发 展 变 化 的 历 史 进 程 可 发 现 促 进 两

More information

2

2 2016 2 1 2 目录 1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 年 11 月 8 日 ) 3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2013 年 11 月 12 日 ) 45 7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2014 年 10 月 23 日 ) 9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2015 年 10 月 29 日 ) 100

More information

年 第 期

年 第 期 年 第 期 杨 瑞 森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研 究 十 个 理 论 问 题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问 题 涉 及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理 论 历 史 和 社 会 主 义 现 实 等 诸 多 领 域 关 涉 到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的 各 个 学 科 涵 盖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人 的 全 部 理 论 活 动 和 实 践 活 动 近 些 年 来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More information

学院代码 学院名称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习方式 统考拟招生计划数 001 经济学院 政治经济学全日制 经济学院 经济史 全日制 经济学院 西方经济学 全日制 经济学院 世界经济 全日制 经济学院

学院代码 学院名称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习方式 统考拟招生计划数 001 经济学院 政治经济学全日制 经济学院 经济史 全日制 经济学院 西方经济学 全日制 经济学院 世界经济 全日制 经济学院 001 经济学院 020101 政治经济学全日制 14 001 经济学院 020103 经济史 全日制 3 001 经济学院 020104 西方经济学 全日制 14 001 经济学院 020105 世界经济 全日制 7 001 经济学院 0201Z2 发展经济学 全日制 0 001 经济学院 020201 国民经济学 全日制 4 001 经济学院 020202 区域经济学 全日制 4 002 财政税务学院

More information

立 场 反 思 教 育 学 与 哲 学 和 科 学 的 对 话 杨 小 微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教 育 学 是 在 与 哲 学 等 相 关 学 科 的 对 话 中 成 长 起 来 的 它 先 后 经 历 了 亲 哲 学 和 亲 科 学 阶 段 而 今 正 在 走 向 事 理 知 识 时 期 对 话 使 教 育 学 从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自 然 科 学 及 系 统 方 法 论 人 本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汪丁丁贾拥民 (, ) 本文是一个从理论出发, 最终又回到理论的 案例研究 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习俗 习俗如果能够经受住不断发生的独僻性冲击, 就可以成为传统 这是对梅纳德史密斯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拓展 独僻性相当于变异或者突变, 演化稳定策略只经受了一次独僻性的冲击, 只有在随机地不断出现的冲击下保持稳定的习俗, 才能成为培顿杨所定义的传统, 这就是随机稳定均衡 义乌市场的发展,

More information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期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期 外军史研究 冷战 政策与朝鲜战争的爆发 彭安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 为 遏制共产主义 美国不遗余力地推行 冷战 政策 朝鲜半岛是 两大阵营在东方对立的主要阵地 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之间不可避免的大较量 也是 冷战 政策的必然产物 冷战 政策 朝鲜战争 美国 苏联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期 外军史研究 冷战 政策与朝鲜战争的爆发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 题 研 究 唐 宋 抑 或 宋 明!!! 文 化 史 和 思 想 史 研 究 视 域 变 化 的 意 义 葛 兆 光 在 文 化 史 与 思 想 史 研 究 领 域 里 是 否 可 以 将 历 来 习 惯 于 唐 宋 对 比 的 方 法 转 向 注 重 宋 明 连 续 的 思 路 这 一 研 究 视 域 变 化 的 意 义 是 把 关 注 领 域 从 仅 仅 围 绕 和 瞩 目 于 精 英 与

More information

说 明 为 了 反 映 教 运 行 的 基 本 状 态, 为 校 和 院 制 定 相 关 政 策 和 进 行 教 建 设 与 改 革 提 供 据 依 据, 校 从 程 资 源 ( 开 类 别 开 量 规 模 ) 教 师 结 构 程 考 核 等 维 度, 对 2015 年 春 季 期 教 运 行 基

说 明 为 了 反 映 教 运 行 的 基 本 状 态, 为 校 和 院 制 定 相 关 政 策 和 进 行 教 建 设 与 改 革 提 供 据 依 据, 校 从 程 资 源 ( 开 类 别 开 量 规 模 ) 教 师 结 构 程 考 核 等 维 度, 对 2015 年 春 季 期 教 运 行 基 内 部 资 料 东 北 师 范 大 教 运 行 基 本 状 态 据 报 告 2015 年 春 季 期 教 务 处 2015 年 10 月 27 日 说 明 为 了 反 映 教 运 行 的 基 本 状 态, 为 校 和 院 制 定 相 关 政 策 和 进 行 教 建 设 与 改 革 提 供 据 依 据, 校 从 程 资 源 ( 开 类 别 开 量 规 模 ) 教 师 结 构 程 考 核 等 维 度,

More information

贾根良 马国旺 后凯恩斯经济学 多样性 共同基础 综合 后凯恩斯经济学是自 凯恩斯革命 以来 一直致力于完成 流产 的 凯恩斯革命 并以反新古典主流面目存在的一支异端经济学流派 它是对凯恩斯经济学范式的恢复和拓展 凯恩斯 卡莱茨基 斯拉法和老制度主义的思想构成了其理论渊源 该学术传统经历了三代的 传承演进 今天 后凯恩斯主义者在方法论 宏观经济学 微观定价理论和内部综合等方面已经 取得了重大进展 成为西方经济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流派

More information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李文英 近代日本教育的快速发展 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日本走了一条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教育经验的 捷径 日本的成功为落后国家的发展 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勇于和善于学习外国的教育经验 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适时调整相应的学习方针 建立健全留学制度 等等 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教训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经验简析

More information

二 中国老年教育分析框架 赋权增能

二 中国老年教育分析框架 赋权增能 赋权增能 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反思 王 英 谭 琳 兰州大学社会与人口研究所 甘肃兰州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北京 如何提升老年人口的生存发展能力 促进其社会参与和全面发展 提高其生活质量是老龄化社会必须要面临的挑战 老年教育作为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正在引起普遍关注 赋权增能 的中国老年教育定位通过制度 机制 环境和心理的赋权 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权利 通过提升老年人生活掌控能力 变化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More information

性别人力资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 以舒尔茨和贝克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难以解释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 比如 人力资本投资为什么向男性倾斜 人力资本投资额相同 比如学历相同 的劳动者 为什么男性的工薪收入一般高于女性 为什么在不同行业 不同职业中男女两性的投资回报有所不同 从传统工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 男女两性的就业率和工薪收入为什么在不断接近 究其原因 是因为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缺乏对人力资本

More information

张 荣 芳 中 山 大 学 历 史 系 广 东 广 州 张 荣 芳 男 广 东 廉 江 人 中 山 大 学 历 史 系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我 们 要 打 破 以 前 学 术 界 上 的 一 切 偶 像 以 前 学 术 界 的 一 切 成 见 屏 除 我 们 要 实 地 搜 罗 材 料 到 民 众 中 寻 方 言 到 古 文 化 的 遗 址 去 发 掘 到 各 种 的 人 间 社 会 去

More information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1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1 浙江大学党支部理论学习 参考资料 2016 年第 3 期 党委宣传部编 2016 年 3 月 31 日 目录 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1 2 3 4 5 6 重要评论 从全局出发把握新闻舆论工作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7 8 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9 10 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More information

教学输入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 温晓虹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讨 论了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习得过程 实验研究表明 输入的语言素材必须被学习者所接收 即使接收了的内容也并不会自动进入中介语的体系 而是需要进一步对输入语言进行 分解 归类等分析性与综合性的处理 在语言 内化 的基础上 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才能 够不断地得到重新组合 趋于目的语 另外 学习者在语言输出前和输出时需要调节

More information

科 学 出 版 社 科 学 出 版 社 前 言 本 书 是 针 对 普 通 高 等 院 校 经 济 类 和 工 商 管 理 类 本 科 专 业 财 务 管 理 学 的 教 学 需 求, 结 合 教 育 部 经 济 管 理 类 本 科 财 务 管 理 学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编 写 而 成 的 本 书 执 笔 者 都 是 长 期 工 作 在 财 务 管 理 教 学 一 线 的 专 业 教 师,

More information

第 期 王 日 根 徐 士 林 与 清 初 福 建 汀 漳 道 的 社 会 治 理

第 期 王 日 根 徐 士 林 与 清 初 福 建 汀 漳 道 的 社 会 治 理 王 日 根 厦 门 大 学 历 史 研 究 所 福 建 厦 门 徐 士 林 任 职 汀 漳 道 期 间 留 下 了 一 些 断 案 记 录 这 些 断 案 记 录 体 现 了 如 下 追 求 士 子 应 成 为 社 会 的 仪 型 地 方 上 的 健 讼 风 气 必 须 得 到 抑 制 对 于 社 会 发 展 中 的 纠 纷 的 解 决 务 求 公 正 以 确 立 正 确 的 社 会 价 值 导 向

More information

马 克 思 主 义 公 正 观 的 基 本 向 度 及 方 法 论 原 则!! # #

马 克 思 主 义 公 正 观 的 基 本 向 度 及 方 法 论 原 则!! # # 马 克 思 主 义 公 正 观 的 基 本 向 度 及 方 法 论 原 则 马 俊 峰 在 社 会 公 正 问 题 的 大 讨 论 中 罗 尔 斯 诺 齐 克 哈 耶 克 麦 金 泰 尔 等 当 代 西 方 思 想 家 的 论 述 被 反 复 引 用 和 申 说 而 将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等 经 典 作 家 的 观 点 置 于 一 种 被 忽 视 甚 至 被 忘 却 的 状 态 形 成 这 种

More information

美国智库对当前中美关系的评析综述 卢 静 美国智库在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析和制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智库认为 美中关系是 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而依存与合作是当前新形势下美中关系的主轴 其中合作是竞争性的 美国智库建议美国政府通过 巧实力 外交 全面接触 中国 其短期目的是让中国承担更多的 国际责任 而长远目标是塑造和改变中国 美国智库 中美关系 竞争性合作 卢静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