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編輯說明章節目次目次道場七門一勸修二簡器三呵欲四棄蓋五具緣六嚴處七立志禮懺法八門一啟請聖二供養觀門三稱如來一梵讚二直讚四禮敬三寶五懺悔諸障六餘雜事至心觀請至心隨喜至心 向白眾等聽說黃昏無常偈各念無常偈又黃昏偈初夜無常偈又偈云又偈云中夜偈又偈云後夜偈云寅朝偈午時偈云又有六時通用啟白賢聖至心同禮懺七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目次編輯說明章節目次目次道場七門一勸修二簡器三呵欲四棄蓋五具緣六嚴處七立志禮懺法八門一啟請聖二供養觀門三稱如來一梵讚二直讚四禮敬三寶五懺悔諸障六餘雜事至心觀請至心隨喜至心 向白眾等聽說黃昏無常偈各念無常偈又黃昏偈初夜無常偈又偈云又偈云中夜偈又偈云後夜偈云寅朝偈午時偈云又有六時通用啟白賢聖至心同禮懺七"

Transcription

1

2 目次編輯說明章節目次目次道場七門一勸修二簡器三呵欲四棄蓋五具緣六嚴處七立志禮懺法八門一啟請聖二供養觀門三稱如來一梵讚二直讚四禮敬三寶五懺悔諸障六餘雜事至心觀請至心隨喜至心 向白眾等聽說黃昏無常偈各念無常偈又黃昏偈初夜無常偈又偈云又偈云中夜偈又偈云後夜偈云寅朝偈午時偈云又有六時通用啟白賢聖至心同禮懺七旋遶念誦八正坐思惟第二上梵音讚佛真言讚佛顯圓覺讚佛法身讚佛化身彰佛教頓漸之意讚頓教讚頓悟明漸修讚發菩提心讚施波羅蜜讚戒波羅蜜讚忍辱波羅蜜讚精進波羅蜜讚禪定波羅蜜讚智慧波羅蜜

3 至心懺悔至心勸請至心隨喜至心迴向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第三上序分文殊章普賢章普眼章初二空觀後法界觀金剛截章彌勒章清淨慧章威德章辨音章淨業章普覺章圓覺章賢善首章一名字功能及宗旨二受持福德三合守護四稟命加衛至心懺悔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第四上直歎佛讚述懸談十門一述教起因緣門有其十意二述其次四意三述後四意四述第二門五述第三門六述第四門七述第五門八述第六門九述第七門十述第八門十一述第九門十二釋上五字十三釋下六字十四科判十五三信聞時主及說處中十六明與凡聖同體及稱真現土十七釋淨土說經之由十八指論為證十九列眾總歎二十述十二菩薩所問法門至心懺悔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第五上歎佛文殊章第一唱讚述文殊問目二偈第二唱中二偈具標舉本有之覺心第三二明上圓覺體用

4 第四且先示其行相第五二約空華說第六二約二月說第七二當第三結其過患第八四生約夢喻以顯其空第九二喻說也第十二法說也第十一二約空華喻以顯其空兼通伏難第十二三當第一依真悟妄頓出生死第二展轉拂迹釋成正因今合為一唱也第十三八當第三徵拂所由釋歸圓實第十四二當第四段結牒問詞至心懺悔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第六上歎佛普賢章第一三正述經文第二三別釋幻義第三二且略銷文第四二疑幻化雜穢第五三別相依流具通第六三別釋依幻智滅幻心第七二法說第八二喻說第九二當第四幻覺不俱也此下懺十惡罪至心懺悔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第七上歎佛功德問修證漸次第一二科前後經意第二三釋問目第三二讚問許說第四二釋起行方便乃起行中之戒定第五三十七觀察此身究竟所歸如何也第六六觀身至空第七八且唯推地火第八三唯推水也至心懺悔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第八上歎佛第一四撮結尋伺觀第二五述如實觀第三十九述第二穢中詐淨 第四三述第三多中作一 第五四述第四無我詐我 第六二都結第七十一述四大詞訴歸迴於心識第八三結集自述化身告訴之章兼引發後喟經文第九六初出識緣起幻相第十五次責執虗為實故成 第十一二辨從前至此漸深妙兼引愛後鳴經文第十二七釋法執義至心懺悔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5 第九上真言歎佛已下六禮一三述即前二空觀顯後法界觀也二四偈述拂迹入玄三述初一真法界四中四偈當第一世間諸法五九當第二述出世諸法六中二偈當第三述自他依正七中二偈述大文第二空色同如八中二偈第二理事無礙觀九中五偈法說十八喻說通疑十一三述初用心同十二三正釋經文十三四申問略答十四中三偈以理答十五中八偈引教答十六四再申疑情十七三再為通決十八四述稱實同十九三述結牒問詞至心懺悔至心勸請至心隨喜至心隨學至心隨順至心迴向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第十上歎佛問諸佛煩惱第一五述菩薩申疑難第二三讚問許說第三十二中且於文前詳經文勢第四五述總第五二第六二第七三第八三第九三述經第三結指前疑第十六述空中華無起滅喻第十一四述金中鑛不重生喻第十二八總述二喻同異之意第十三三述初所造離念第十四四偈述第十五三釋文第十六五釋難至心懺悔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第十一上歎佛至心懺悔至心勸請至心隨喜至心迴向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6 第十二上歎佛彌勒菩薩所問之一問生死根本第一四躡前段經意生起此意之文第二二述讚問目第三四讚問許說第四三當第一指愛為本第五九廣分別恩愛貪欲差別之相第六三二欲助成因三展轉更依第七四躡前標舉造業受報之意第八十四打罵第九十九淨訟第十十四婬欲至心懺悔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第十三上歎佛第一十八述偷盜罪第二十六述殺生罪業第三三十五偈初總標三途第四十六偈述畜生道第五十六述餓鬼道至心勸請至心隨喜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第十四上歎佛功德第一唱十一偈述善業第二唱二十四偈述人道第三中四偈述轉輪王第四中八偈述六欲天第五中八偈述四禪第六中十偈述上二界第七中四偈第八中五偈疑菩薩不斷愛第九中十六偈通釋前之疑難初總通諸疑次別通衣食醫藥疑次通所作順人意所言盧是非之疑次通來世受生疑總結前意生起後意第十中四偈至心懺悔至心勸諸至心迴向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第十五上歎佛功德十一十一偈述十二中十一偈述十三中八偈述十四二偈十五二偈十六二偈十七二偈十八四偈至心懺悔十九四偈至心懺悔

7 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中夜無常偈第十六上歎佛初二述加行位為入道之由次四述證道次三偈將前證道對後教道會通華嚴次別釋教道次通聖中因果之異次正述佛果之相後總擇而結位至心懺悔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第十七上歎佛此後述修三觀前之方便十四中初三偈標舉大意次十一偈述五緣四八述呵五欲五十述棄五蓋六十一述調五事七五述行五法八二總結因緣九五述行本十七述起行十一述功成十二七十三二至心懺悔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第十八上歎佛功德第二起幻銷塵觀第一二述行本第二八述起行第三五述行成第四五述簡濫第五二述結名第六十四述起行第七八述行成第八五三結名第九八會前文及諸教第十八三引例彰圓初銷本文後釋三數之教八挍三觀功德至心懺悔至心發願白等眾聽說此時無常偈第十九上歎佛第一二述問目第二二偈舉意標數第三四述懸配所以第四九依約次第別配第五四第六六至心懺悔

8 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第二十上歎佛第一五偈述問目第二別明四相中即分為四第三當第一約事驗我第四一偈二悟我名人第五一三了迹 ( 故名眾生相也 ) 第六二四清續如命第七初六句且述總標失道第八二第九九第十二述第二說病為法第十一七述第三將凡濫聖總結三以第十二二述第四起果迷因第十三二述大文第四斷惑成因至心懺悔第四結牒問詞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第二十一上歎梵准前歎佛第一五述問目第三九偈述生心造作第四六述任意浮沉第五三述止息妄心第六三述滅除根境第七九述結明真偽第八三徵釋四病所屬第九十六述第三辨事師第十三述第四除病第十一四述第五發心深廣至心懺悔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第二十二上歎佛第一三述問目第二中十二述道場禮懺且令隨想用心第三八總述禮懺等法事第四中十五述供養讚歎禮敬第五中十一述懺悔第六中七述勸請隨喜迴向發願等四門及都結八重第七中六述感應至心懺悔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第二十三上歎佛第一中三釋經文第二四述遇夏安居第三四總述誡邪證第四三結前生起三觀加行之意第五六偈靜觀第六四偈幻觀第七七偈寂觀第八四第九三第十二述徧修三觀

9 第十一五述互修三觀至心懺悔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第二十四上歎佛流通分第一五敘問目第二五述能說能護第三三述經名字第四二明受持所至處第五三述答奉持問第六九讚經功德第七八述所答護持之問第八四述金剛眾第九三述天子眾第十三述鬼眾第十一四述機應交感時眾受持第十二四十六釋讚偈中意義至心懺悔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第二十五上歎佛至心懺悔至心發願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坐禪法八門初總標二調和三近方便四辯魔事五治病六正修七善根發八證相讚圓覺附用圭峯圓覺修證儀十二章頌分各成一頌序分說儀頌文殊章頌普賢章頌普眼章頌金剛藏章頌彌勒章頌淨慧章頌威德章頌辨音章頌淨業章頌普覺章頌圓覺章頌賢善首章頌判攝贊助資訊卷目次

10

11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 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 部份 epub 閱讀器可能無法呈現指定的顏色 )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 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 歡迎自由流通, 但禁止營利使用

12 No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圓覺經修證儀 卷第一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道場法事卷第二圓覺道場修證廣懺文禮懺法卷第三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第二上述圓頓法等第三述一部經卷第四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第四上讚懸譚第五上文殊章卷第五圓覺道場禪觀法事禮懺文第六上普賢章第七上普眼章卷第六圓覺道場禪觀法事禮懺文第八上普眼章 ( 述二空觀 ) 卷第七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第五上普眼章 ( 述法界觀 ) 卷第八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第十上金剛藏章第十一上禮五十三佛卷第九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第十二上彌勒章一第十三上彌勒章二卷第十圓覺道場禪觀等法事禮懺文第十四上彌勒章三 ( 知欲可厭已下 ) 第十五上彌勒章四 ( 由本貪欲已下 ) 卷第十一圓覺道場修證廣儀第十六上淨慧章第十七上威德章卷第十二圓覺道場修證廣文 第十八上威德章 ( 起幻銷塵觀已下 ) 卷第十三圓覺道場修證廣禮讚文第十九上辨音章第二十上淨業章卷第十四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第二十一上普覺章卷第十五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第二十二上圓覺章卷第十六圓覺道場修證禮懺廣文第二十四上賢善首章第二十五上嘆佛般涅槃卷第十七圓覺道場禪觀修證廣文 坐禪法 ( 前五門 ) 卷第十八 坐禪法 ( 後三門 ) 圓覺經修證儀目次 ( 終 ) 圓覺道場修證禮懺文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卷第一 道場法事七門 ( 一觀修二簡器三呵欲四棄蓋五具緣六嚴處七立志 )( 已上唯第一卷 ) 禮懺法門八門 ( 一啟請二供養三讚歎四禮敬五懺悔六雜法事七旋遶八正思 )( 已上通一十六卷 初卷具八 餘一十五卷唯七 除啟請故也 )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13 坐禪法八門 ( 一總標二調和三近方便四辨魔五治病 )( 已上第十七卷 )( 六正修七善發八證相 )( 已上第十八卷 ) 道場七門 一勸修 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 濁惡世中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讀誦思惟頓教大乘了義經者 欲修不可思議圓通理智者 欲見毗盧遮那 文殊普賢 三聖性相身者 欲得六根清淨 入佛境界 通達無礙者 欲得聞十方諸佛所說法門 一念悉能受持 通達不忘 演說無障礙者 欲得與文殊普賢十二上首 十萬大士 及諸菩薩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共為伴侶眷屬者 欲得一念中不起滅定 徧至十方佛土 供養諸佛 於諸佛所見種色身 作種種神變 放大光明 說法普度眾生 令入不思議一乘者 欲得破壞四魔 淨諸煩惱 破根本無明三毒四倒 除見障業障報障 乃至滅一切障道之罪 見身入菩薩正位 具一切佛自在功德者 當於空閑寂靜之處 依圓覺了義經 一百二十日中 或百日中 或八十日中 一心精進 修習圓覺普眼觀門 及奢摩他等三種觀門 先於三七日中 施設毗盧遮那文殊普賢形象 目覩心想 至誠禮拜 懇到懺悔 深發誓願 願滅如上所說罪障 願得如上所說功德 過三七日 一向攝念 滿所期限 必得斯益 所以者何 此圓覺經 是頓教大乘 諸經中之了義 秘密王三昧 如來決定境界 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共演說 三世如來之所守護 是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是故行者 應當不計身命 盡未來際 修行此法 況三期限而不懈怠耶 問曰 佛道長遠 百日修行 卒有何益 答 教是頓教 若能依此頓修 於觀行中 得初後無二 ( 初者初發大心 後者畢竟佛果 無二者 華嚴云 初發心時 即得阿耨菩提 涅槃云 發心畢竟二不別 ) 與佛一體 ( 華嚴說 佛心眾生三無差別 ) 圓頓大益 ( 文在普眼章 ) 及三種觀成之益 ( 文在威德自在章 ) 至下當說 二簡器 ( 若簡三期坐禪之器 僧尼士女互不相通 僧及男子許同 尼及女人許同 若簡三七日禮懺之器 則四眾皆通 但尼及俗眾 須在壇外 餘堪與不堪等 如文中自述 ) 堪任入道場禮懺人 略有三類 一起行入證 二滅業成信 三熏種結緣 初中欲修證者 必須先訪真善知識 如達磨心地宗中代代承稟正解悟者 或天台宗中精通三觀三諦者 諮求秘妙 乞示心法 令自分明了達心性 然後聽受圓覺經疏 首未通會 無所疑慮 又僧尼士女 各依本戒 受持清淨 然後可入道場專志尅證 何以故 緣此禮懺詞句 一一是觀智之境 稱性之文 若不通經悟心 則難得文意 但成聲韻不印自心 觀行無由成就 若在道場 方得法主開示 即纔貪領義 何暇安禪 若破戒不悔 即心畜垢念 何堪習定 欲求證相之人 必先慧解明白 志行清潔二滅業成信者 謂有或僧或俗 未悟自心 未聽經疏 但汎爾信此教法 是出凡入聖之門 因遇道場 願同修習 屏絕諸緣 決志依期 於諸戒品 則或受未受 或持或犯 然道場限內 誓不為非 又有明師 始終教授 設有破戒之罪 或業道罪 亦的擬於道場禮念發露懺除 如是之人 亦可隨清淨眾同入行道 雖難得如經證驗 亦必得信根成就 滅諸罪業 永不退心 便成累生修行基本 若未誓心的不造業 則塵境緣想 住運潛流 難得觀行成就三熏種結緣者 復有或僧或俗 未曾於此教發心 但汎信三寶是所歸仗 亦不辨何門最深 何法最真 偶遇道場便隨喜欲入 但意在三七禮懺 長福消殃 不能終期 坐禪決志修道者 則法主須為說 此本是禪觀 道場禮懺者 蓋是方便 即時既未能依教修習 須重發誓願 或他日或他生 決定屏緣修之 今日諦聽詞句 以熏智種 至誠禮念 以結良緣 願與此一道場人 此生他世 永同法行 先得道者願相濟拔 宿生多障 願得除滅 如此一一興說勝事 令一一曉會大意 一一領受因緣 即他生 與道場中修行者 必相會遇故 今亦容入道場 三七日禮懺 若三七日後 即尼女悉不通也 若是尼眾道場 則不論禮懺坐禪 其僧眾都不合入也 尼眾位卑僧 不合却隨文禮懺 受教戒故 除上三類之人 即入道場無益 法主切不得為人情利養 容入等閑之流 既慢心未除 信心未發 三業懈怠 惑亂諸徒 賢聖不喜 神祇不祐 思之思之 三呵欲 ( 此及下棄蓋具緣等三門 及後坐禪法中調和等七門 皆約天台止觀中說 今以兼於置道場禮懺之法 故加數門 門 而用之 彼先說具緣後明呵欵棄蓋 今以呵欲棄葢 皆是洗心令淨 堪入道場意義 宜次簡器 故却在具緣之前也 ) 雖簡得根器堪可修禪 其中有不識五欲過患者 數為塵境所惑 ( 惑者令人希望須得也 ) 故此呵之 欲有五種 謂色聲香味觸 此五常能誑惑凡夫 令生受者失於道志 故欲禮懺修禪觀者 必須呵責 令心永不繫念 色者 男女等恣媚之態 及金寶等珍貴之物 紅紫等鮮妙之色 能令愚人見即貪愛 作諸惡業 如頻婆羅王 以色慾故 身入敵國 獨在婬女阿梵婆羅房中 被擒受辱而死 優填王財色為染 以色染故 截五百仙人手足 今世上亦多有為財色者 聲者 謂種種男女歌詠等聲 如五百仙人 雪山中住 聞甄迦羅女歌聲 即失禪定 醉惑狂亂 香者 飲食等種種香 及一切熏香 味者 亦飲食等種美味 如沙彌愛酪 命終為酪中蟲 觸者 男女身分柔耎細滑 寒時得溫 熱時得涼 如獨角仙因觸欲故失神通 被婬女騎項 問 云何呵之 答 如摩訶衍中說 ( 天台每節皆云 廣如摩訶衍中說 ) 哀哉眾生 常為五欲所惱 而猶求之不已 五欲者得之轉劇 如火益薪其炎轉威 五欲無益 如狗嚙枯骨 五欲增諍 如烏競肉 五欲燒人 如逆風執炬 五欲害人 如踐惡虵 五欲無實 如夢所得 五欲不久 亦如假借 須臾摩滅 世人愚惑 貪著五欲 至死不捨 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若貪此五欲 與畜生同 一切眾生 常為五欲所使 名為奴僕 乘此弊欲墮落三途 我今修禪 復為障蔽 此為大賊 當急遠之 如禪經中偈說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怨入丘塚 唐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貪身無異 智者應觀心 不貪染世間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靜定 是名頭陀行 四棄蓋

14 ( 前五欲是外境 本不相干 但迷者強自追舉 故呵其過患 令心不求 故但云呵 不云棄 今此五蓋 已是多生熏習成種 故令合發猛利心 一向決斷棄却 ) 盖有五種 一貪欲 二瞋恚 三睡眠 四掉悔 五疑 此五起時蓋覆心慧 任運昏濁 不覺是非善惡 故須永棄 勿存之於心也一貪欲者 前說外五塵中生欲 今約圓意根生欲 所謂行者端坐修禪 心生欲覺 念念相續 蓋覆善心 令不生長 覺已應棄 所以者何 如術婆伽 欲心內發 尚能燒身 況復心生欲火時 不燒諸善法 貪欲之人 去道甚遠 所以者何 欲為種種惱亂住處 不安心 任欲無由近道 如偈說言 已捨五欲樂 棄之而不願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恐怖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處 問 貪等是多劫熏習種子 任運於境生愛著心 如何棄得 故下答云 然於世上都絕一切希須之心 方名棄貪欲也二瞋者 失諸善法之根本 墜諸惡道之因緣 是法樂之怨家 善心之大賊 種種惡苦之府藏 ( 餘如下懺瞋中說 ) 行人坐禪時思惟 某人見在觸惱於我 毀傷我親 讚歎我怨 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 是為九惱 惱故生瞋 瞋故生恨 恨故生怨 怨生故便起心 擬惱於彼 如是瞋覺覆心故 名之為蓋 當急棄之 無貪增長 如釋提婆那 以偈問佛 何物殺安隱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答滅一切善 佛偈答言 殺瞋則安隱 殺瞋則無憂 瞋為毒之根 答滅一切善 如是知已 當修慈忍以除滅 令心清淨三睡眠者 能破今世後世樂事 及涅槃樂 最障善法 何以故 餘蓋情覺可除 眠蓋如死人 無所覺識 故難除滅 如經偈云 汝起勿抱臭尸臥 ( 云云在下偈中 ) 當驚覺無常 減損睡眠 或起觀星月 或冷水洗眼 乃至用禪觀鎮禪杖却之四掉舉者 身好遊戲 坐不暫安 口喜吟詠 諍競是非 無益戲論 心情放蕩 縱意攀緣 思惟世藝 乃至諸惡覺 如無鉤狂象 穴鼻駱駝 不可禁制 如偈云 汝已剃頭着染衣云何樂著掉戲法 執持瓦鉢行乞食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無法利 又失世樂 覺其過已 當急棄之 悔者 若掉時在緣中故 後欲入定時 方便悔前所作 憂惱覆心 故名為蓋 但悔有二種 一者 因掉後生悔 如前說 二者 如作大重罪人 常懷怖畏 悔箭入心 堅不可拔 如說偈言 不應作而作 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墜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復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種種因緣 呵掉悔 令心清淨 無有覆蓋五疑蓋者 以疑覆心故 於諸法中 不得信心 信心無故 於諸佛法中 空無所獲 譬如人入寶山 若無有手 無所能取 復次通疑甚多 未必障定 今正障定者 謂三種疑 一者疑自 二者疑師 三者疑法 疑自者 如作是念 我諸暗鈍 罪垢深重 非修禪人 作此自疑 定法終不得發 若欲去之 勿當自輕 以宿世善根難測故 二疑師者 彼人威儀相貌如是 自尚無道 何能利我 作是疑慢 即為障定 欲除之法 如摩訶衍中說 如臭皮囊中金 以貪金故 不可得棄其臭皮囊 行者亦爾 師雖不清淨 亦應生心如佛想 此事彼論具明 是中應廣說 三疑法者 世人多執本心 於所愛法 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猶豫 即法不染心 何以故 如除疑偈說言 汝若懷疑惑 死生獄吏縛 如師子搏鹿 不能得解脫 佛法中 信為能入 若無信者 雖在佛法中 終無所獲 如是種種因緣 覺知疑過 當急棄之 問曰 不善之法 塵沙無量 何故但棄五法 答曰 此五蓋中 即具有三毒等分為根本 亦得攝八萬四千塵勞問 謂一是貪毒 一瞋毒 睡眠及疑是癡毒 掉悔即是等分 合四分 一中即有二萬一千 四中合有八萬四千 是故除此五蓋 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 行者如是種種因緣 棄於五蓋 譬如負債得脫 如病得差 如饑餓之人 得至豐國 如於惡賊中 得自免濟 安隱無患 行者除此五蓋 其心安隱 清淨快樂 亦復如是 譬如日月以五事覆翳 謂雲 煙 塵 霧 羅睺阿修羅手 被此五障 則不能照 人心被五蓋障 亦如是也 五具緣

15 既已識五欲之過患 內棄五蓋之障礙 則身心寂靜 堪入道場 一向依經 懺業備觀 然凡心無准 動止隨緣 緣若不勝 心亦隨散 故欲備觀行者 須具五緣 一持戒清淨 二衣食具足 三得閑靜處 四息諸緣務 五得善知識初戒淨者 經云 依因此戒 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戒者 在家五戒 出家十戒 ( 沙彌 ) 及具足大戒( 比丘僧尼 ) 或菩薩戒 若受持清淨 如前簡器中說 是上根人 若有毀犯 即須懺悔 如下禮懺門中具明 舉要而言 若未決志的不擬犯 則塵境緣想潛流不絕 難得禪觀成就 故須持戒之心 為慧勝因緣第二衣食具足者 謂隨麤細多少 先支計令足 免有營求之念而妨觀行 名為具足 不以豐濃為具足 如諸經多觀知足 豈以豐富而足邪 然據出家棄世衣有三種 各名具足 一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 乃至草葉蔽形 即是不遊人間 堪忍力成故 二者 如迦葉等 常受頭陀法 但畜糞掃三衣 不須餘長 三者 多寒國土 及忍力未成之者 如來亦許三衣之外 畜百一等物 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 然須有施主斷定供給 若自營求 則非此限 次食法者 有四種 若上人大士 深山絕世食 食藥草果等 隨得資身 二者 常行頭陀 受乞食法 能破四種邪法命 依正命自活 能生聖道種 ( 四邪命者 一下口食 合藥種殖 二仰口食 觀視星宿 三方口食 曲媚豪勢 通使四方 四維口食 呪術卜筭吉凶 四種皆以不淨活命 故云邪也 又有五邪命 一為利養詐見異相奇特 二為利自說功德 三占相吉凶 四高聲見威 令人生恭敬 五稱說所得利養激動人心 ) 三阿蘭若處 ( 此云寂靜處 ) 檀越送食 謂有門徒施主許云 但安心修行 我長供給飯食 不令斷絕 四僧中結淨食 此須寺眾先許 免同僧中諸務即得 若因同眾食有雜差遣 或斷眾事等 妨於功行 即不在此限 然衣與食 若入道場 並須先有施主 斷定供給 不得處處乞化 及自非法營求 起道場後 設使外有齋供 亦不得受 恐引於外緣 妨於觀行也第三得閑靜處者 不作眾事 名之為閑 無諸憒閙 名之為靜 此有三處可修禪定 一者深山絕人之處 二者頭陀蘭若處 離於聚落 極近三里 此放牧聲絕 無諸憒閙 三者遠白衣舍處 清淨伽藍之中 皆名靜處第四息諸緣務者 於中有四意 一息生活緣務 不作有為事業 二息人事緣務 不追尋俗人朋友親識 斷絕人事往還 至於慇重道俗門徒 身心清淨欲隨喜者 唯禮懺時 任於壇外隨其隱便 至三七日後攝念時 即不得容 三息工巧伎術緣務 不作世間工匠 伎術醫方 禁呪占相 書數筭計等事 四息學問緣務 讀誦聽學等皆棄捨 此為息諸務 所以者何 若多緣務 則行道事廢 心亂難攝第五近善知識者 善知識有三種 一外護善知識 經營供養 善能衛護行人 不令別有惱亂 二者同行善知識 共修一道 互相勸發 不相擾亂 三者教授善知識 以內外方便禪定法門 示教利喜 每呈心問疑 即能通決 乃至辨魔治病 一一教授 六嚴處者 壇場衣服身形 皆是修行人 心所依處也 夫欲修此圓頓大行 先須禮懺 禮懺之法 必須淨心 心不孤起 必藉依緣清淨 心即清淨 故須嚴淨此三事也 況欲啟請賢聖 須嚴壇場 壇場不嚴潔 則道心不發 無所感降 是故應當嚴壇淨服 欲身息諸事務 三七日內 調伏身心 供養三寶 一心繫念 自憶我等有此身來 及過去世中所有惡業 重生慚愧 禮佛懺悔行道誦經 專精志願 為修觀行時 身心清淨 無障礙故 心所願求 悉尅獲故 其道場法 先須簡處 離於喧雜穢惡 及諸障難 如前具緣中說也 若得深䆳巖谷幽僻林泉 最為殊妙 若在人間 須除去一二尺舊土 以香泥泥地 懸諸幡花 當中置盧舍那象 兩畔置普賢文殊二象 是為三聖 點蓮花燈 焚百和香 諸莊嚴具 唯要潔淨 不必珍貴 各隨力分 但力極即為至貴 本獻供養賢聖 只為表自虔誠 豈賢聖有好惡也 ( 好惡二字皆去聲 ) 其布置方法 任自隨便 亦無局足之儀式次淨衣服者 僧尼二眾 本來自合護淨 若自料尋常 護之不謹 即臨入道場 上下表裏 皆須洗浣次須澡浴身體 身若穢觸 豈堪近於賢聖 雖諸佛無心 神祇不衛 神祇不衛 即邪魔惱亂 障難生也 若在家二眾 即新衣為妙 如無即准僧淨洗及俗身也 非唯淨身 尤須淨心者 即下立志門中 一向誓心 絕諸緣念 遇難不退等是也 從淨壇場 乃至淨心 自外之內 有四重展轉親切 謂壇場最外 衣服次之 身又轉近 心最內也 佛在心中 心淨即感佛 故須從麤至細 展轉淨之 事法方便 誠宜如此 如此三業清淨 方入道場 初入用六齋日 此日四王使者 諸天善神 來下人間 撿察善惡 見修行者 安慰守護 為見瑞相 令行者心生歡喜 益善根故 七立志 行者初入道場 應自誓心 我於今時 乃至百二十日 ( 中期下期隨日所稱 ) 當一心專注 初三七日 專志聖境 及自身心 自念累劫迷倒業繫之苦 三七日後 專注實相及菩提道 何以故 心若異念 即自然雜諸煩惱 名不清淨 豈得與三昧相應 是故誓心不惜身命 一向精進 滿足百二十日 乃至過喪命因緣 亦不退怠 ( 此說上根誓尅證者 ) 或除喪命因緣 餘決不退 設有病患 除著牀困頓 亦不出壇 問 凡夫心數 朝別暮異 如何固之百日不變 答 設身有苦 當念惡趣眾生 況修出苦因緣 如何不能委命 蘇武持節 身苦心堅 豈悟道大丈夫 不如俗士 下懺悔文中 節節引經 皆是固之關鏁 但立大志 豈可先疑 問 眾生心相任運異緣 何能專一 答 有二方便 令得專一 一者事中修 如三七日禮懺等法 及隨病作五種對治停心之法 二者理中修 如上說 三七日後 一向攝念 諦觀諸法空幻 唯靈性明性 如是觀時 住凡聖平等境中 心有所依 自無異念 更有種種方便 令心不散 至下坐禪中當說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卷第一

16 圓覺道場修證廣懺文卷第二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禮懺法八門 一啟請聖 令欲發心 洗滌罪垢 加功運行 證入妙境 要對十方一切賢聖 令為證明 雖諸佛賢聖無所不在 若不虔諸 對而不現 故須依智離識 常作佛想 心清智明 理隨事變 即常見佛 名淨緣起為請佛也 故華嚴云 譬如日出普照世間 於一切淨水器中 影無不現 佛日亦爾 普現法界 無前無後 一切眾生淨心器中 佛無不現 問 諸家禮懺 皆先胡跪 嚴持香花供養 何為此文 先啟請耶 答 諸文是久長 旦夕禮念 今是時置壇場加功求證 故直先啟請 問 何不且依常途 先胡跪供養 旋遶梵讚了 然後啟請 答 若不先請 欲供養旋遶何人 因直先請 而後供養讚禮等也今應燒香散花 一心正念 口稱諸佛菩薩名字 一一啟請 不得輕慢散亂 香花請香花請 至心奉請大方廣圓覺經中入大光明藏徧滿十方於凡聖本源現諸淨土理智無二法報真身本尊毗盧遮那佛 ( 遮那舍那 梵語楚夏也 此皆云光明 徧照 即法報無異之真身也 ) 唯願不捨慈悲 降臨此處道場 受我供養 香花請香花請 至心奉請大方廣圓覺經中入大光明藏於眾生覺地光嚴住持一切諸佛 ( 云云 唯願不捨已下 乃至香華請已後 一一皆倣前 ) 至心奉請身相融通言音無礙聞說圓覺經者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 ( 云云 ) 至心奉請具大慈悲有大誓願盡於未來守護圓覺經者三世諸佛 ( 云云 ) 至心奉請大慈大悲娑婆世界隨機起感應現千萬億影象色身我本師釋迦牟尼佛 運如幻智慧 出谷響音聲 說空中風盡言教 救攝夢想苦惱眾生還令悟入法性 ( 云云 ) 至心奉請妙法蓮華經中過去久遠滅度多寶如來 ( 云云 ) 至心奉請東方滿月世界十二上願藥師瑠璃光佛 ( 云云 ) 至心奉請西方極樂世界四十八願阿彌陀佛 ( 云云 ) 至心奉請覩史陀天當求下生彌勒尊佛 ( 云云 ) 至心奉請毗婆尸如來七祖佛等一切諸佛 ( 云云 ) 至心奉請善德如來十方佛等一切諸佛 ( 云云 ) 至心奉請寶集如來二十五佛等一切諸佛 ( 云云 ) 至心奉請釋迦牟尼如來三十五佛等一切諸佛 ( 云云 ) 至心奉請普光如來五十三佛等一切諸佛 ( 云云 ) 至心奉請拘那提如來賢劫千佛等一切諸佛 ( 云云 ) 至心奉請阿閦如來一萬五千佛等一切諸佛 ( 云云 ) 至心奉請徧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徹三世長短劫內廣大智願主伴互融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諸佛 ( 云云 ) 至心奉請十方徧虗空界微塵剎土中盡過去際一切化身諸佛般涅槃者分身舍利及諸靈像浮圖寶塔 ( 云云 ) 至心奉請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亦名秘密王三昧 亦名如來決定境界 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 是頓教大乘甚深法藏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唯願文文契意 句句其心 顯現此處道場 受我供養 ( 云云 ) 香花 ( 云云 ) 至心奉請徧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徹三世長短劫內大方廣佛華嚴修多羅無盡教海及彼世界一切頓漸大乘十二分經深廣法藏 唯願皆我心觀皆現道場 受我供養香華 ( 云云 ) 至心奉請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本尊所現淨土平等會中問本起因表信解之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 云云 ) 至心奉請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本尊所現淨土平等會中徵起幻法而顯正修表於理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 云云 ) 至心奉請大光明藏淨土會中普眼菩薩摩訶薩 ( 云云 ) ( 從此已下若時促 次第便列下十菩薩都為一唱 結云等十二上首唯願云云 ) 至心奉請大光明藏淨土會中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至心奉請大光明藏淨土會中彌勒菩薩摩訶薩 ( 云云 ) 至心奉請大光明藏淨土會中清淨慧菩薩摩訶薩 ( 云云 ) 至心奉請大光明藏淨土會中威德自在菩薩摩訶薩 ( 云云 ) 至心奉請大光明藏淨土會中辨音菩薩摩訶薩 ( 云云 ) 至心奉請大光明藏淨土會中淨諸業障菩薩摩訶薩 ( 云云 ) 至心奉請大光明藏淨土會中普覺菩薩摩訶薩 ( 云云 ) 至心奉請大光明藏淨土會中圓覺菩薩摩訶薩 ( 云云 ) 至心奉請大光明藏淨土會中賢善首菩薩摩訶薩 ( 云云 ) 至心奉請大光明藏淨土會中十方菩薩摩訶薩 ( 云云 ) 唯願不捨慈悲 與諸眷屬 各隨上首 降臨此處道場 受我供養 ( 云云 )

17 至心奉請大慈大悲千手千眼種種應現救苦眾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 云云 ) 至心奉請大光明藏淨土會中賢善首菩薩摩訶薩 ( 云云 ) 至心奉請大慈大悲常處 魔羅界隨緣方便救拔其途地藏菩薩摩訶薩 ( 云云 ) 至心奉請三世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等覺菩薩十地菩薩十迴向菩薩十行菩薩十信菩薩如是等五十一位諸尊菩薩摩訶薩等 ( 云云 ) 至心奉請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圓器上根本百城求法一生之內菩薩行圓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善財菩薩 ( 云云 ) 至心奉請三世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有學無學四向三果及阿羅漢辟支迦佛一切賢聖僧 ( 云云 ) 至心奉請圓覺會中二十八天王大梵天王須彌山頂天主帝釋護國四天王等皆曾白佛發願守護是持經者 常令安穩 心不退轉 今請不捨此願 領諸部屬 侍後如來 降臨此處道場 受我供養 ( 云云 ) 至心奉請圓覺會中執金剛神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其數八萬并其眷屬亦曾白佛自發願言 末世眾生持此經者 我當守護 如護眼目 乃至道場所修行處 我等金剛 自領徒眾 晨夕守護 不令退轉 其家乃至永無災患 疫病銷滅 財寶豐足 常無乏少 今請不捨此願 領諸部屬 侍後如來 降臨此處道場 受我供養 ( 云云 ) 至心奉請圓覺會中大力鬼王吉槃荼等十方鬼王亦白佛言我亦守護是持經人 所居一由旬內 若有鬼神 侵其境界 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今請不捨此願 界我當屬侍後如來 降臨此處道場 受我供養 ( 云云 ) 至心奉請諸大龍王及八部眾并及此處土地靈祗圭峯山神王紫閣山神 ( 如不在本山即不言上兩句 ) 護法善神護伽藍神主道場神主方主地主火主風主水主山主空主藥諸神眾等 唯願依佛付屬 降臨擁護此處道場 受我供養 ( 云云 ) 香花請香花請 ( 胡跪 ) 某甲等一心唯願 我本尊毗盧遮那佛 我所師釋迦世尊 不捨慈悲 受我奉請 來降道場 坐蓮華藏師子之座 圓覺經中 千百萬億恒河沙諸佛 守護圓覺經者 三世如來 並願慈悲來會道場 坐蓮華座 大方廣圓覺了義頓教大乘 唯願現我心中 成我觀行 文殊普賢十二大士 并諸眷屬 十方菩薩 亦願圍遶如來 各坐花座 大梵天王 須彌天王 四大天王 於佛前發願守護 十方鬼王 吉槃荼等 同願護持經者 亦願力來此道場 此處土地靈祗諸座 諸大龍王 護法善神 主道場神 一切主於山水火風地方林稼 乃至主藥神等 並願領諸眷屬 來到此處 擁護首道場 是諸如來菩薩一切賢聖 悉願證明 我於今日 欲為十方國土六道眾生 依了義經頓教 修習圓覺三觀妙門 破一切障 觀行成就故 於三七日 一心精進 依經所說 如法修行 必願主解行者 文殊普賢 乘本願力 受我懺悔 令我所行 決定成就 破諸罪障 法門現前 以度眾生 皆得悟入 啟請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啟請已竟 已知諸佛諸大菩薩 不違我請 後大光明藏不二境中 所現淨土 平等法會 不起三昧 慈悲應感 起我機緣 如月落在證江不動而現 我等肉眼雖不能覩 攝心觀想了了分明 見佛菩薩及諸賢聖 畟塞道場 徧虗空界 知見我等至心懇請依教修行 是故我等應當香花供養 歸命至心 稱讚敬禮 二供養觀門 ( 然供養稱讚禮敬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等八重 是修行人之本事 非別行法 世尊於離垢慧菩薩所聞經中 其 列也 亦是超入華嚴境界之妙門 故彼經廣說諸佛功德妙用已 最後云 若欲成就此功德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故西域本宗道流 皆於經中 錄出別行 諷念修習 前後三譯 一晉朝佛度䟦陀羅三藏譯 二唐朝不空三藏譯 三貞觀中華嚴疏主等譯 其十行願 即是此供養等八也 但於勸請中 開為轉法輪久住世二門 又於迴向中 分出隨佛學順眾生二門 故成其十 此八重雖總是入聖境之門 然各有別相功德 謂禮敬除無量劫來我慢之障 得尊貴身 稱讚除無量劫來惡口等障 得四無礙辨 供養除多劫嫉妬障 生生得大財富 懺悔總際三障 得依報正報具足 隨喜除多劫慳貪 生生得廣大善知識眷屬 勸請除多劫謗法障 生生得多聞辨才 迴向除狹劣障 得廣大無量福善 發願除退屈障 總持諸行 得速成佛果也 ) 是諸眾等人各胡跪 嚴持香花 如法供養 願此香花雲 徧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 化佛并菩薩 緣覺聲聞眾 受此香花雲 以為光明臺 廣於無邊界 無量作佛事 ( 華嚴經云 所有盡法界 虗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 極微塵數諸佛世尊 一一佛所 皆有海會圍遶 我今悉以一切上妙諸供養具 而為供養 所謂華雲鬘雲天樂雲 乃至衣服諸香雲等 一一量如須彌大海 問 此文乃彼經皆云 香花徧滿十方界供養等者 如何辦得如是多多供養具 得如上多多佛耶 答 准華嚴緣起章第三供養門中云 菩薩凡所施設 乃至一華一香 一衣一蓋供養具 無不稱真理 等虗空界 即以全法界之身 遊諸佛剎 稱真之物 供養於佛 是故菩薩不虗行 於所修值諸 仙 恒不失時 一切供養 常稱理而成就 何以故 法施於佛 稱真理故 釋曰 准此云一香一華等 又云常稱理而成就者 即知經中所列皆以稱理 即一之多等也 故修行者 但安心觀行 物物自多 皆偏諸佛也 故云願此香華雲 徧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 次下經說 迷心中供養 比此觀行供養 百千萬俱胝那由他迦羅等喻沙陀不及一也 皆云天者 是自然義 表法界中法爾有如是不思議德用也 皆言雲者 是隨緣義 表由行願行力故見也 謂此供是色相顯然 智照無性 從法性空無生法起 能見所見逈無所依 應用而來 來無所從 用謝而去 去無所至 而能含慈潤霔法雨 益萬物以重重無盡 有雲象焉 ) 三稱如來 ( 有二門 ) 一梵讚 ( 此是勝鬘經中 讚佛真身智慧之偈 時人呼為梵音 不知是以梵聲而讚佛也 妙色無等非化身 ) 如來妙色身 世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 是故今敬禮 如來色無盡 智慧亦復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歸依 敬禮常住三寶 二直讚 ( 既請三寶已 即當五體投地 頂禮佛足 正身威儀一心佇立 面向法座燒香散華 心念三寶微妙功德 目瞻不捨 口陳詞句云 )

18 真法性是其身 究竟覺為其智 踞蓮華臺藏 號毗盧遮那 於百千億釋迦 獨為其主 恒河沙國土 統世居尊 然乃合真如而不大 全在一一毛端 處微塵而不小 即徧恢恢法界 盡十方作大神變 微三放大光明 攝凡聖十身相作 應地位六根互用 十剎微塵數菩薩稽首常隨 百萬阿祇諸天虔心圍遶 ( 次讚法功德 ) 方廣了義圓覺法門 萬億恒沙諸佛 在淨土中同說 三世如來之所守護 諸經眼目 圓頓教門 ( 次讚僧寶 ) 文殊是佛之師 主於信解證智 普賢表法界體 主於悲願理行 十二上首 十方徒屬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實教三寶 淨土經筵 巍巍乎 晃晃焉 逈出思議之表也 然今弟子某等 某時讚禮懺悔 修行大乘所有功德 奉福上界二十八天 大梵天王 釋提桓因 四天王等 龍神八部 閻羅五道 六齊八王 行病鬼王 及王眷屬 此處土地神祇 僧伽藍內 護正法者 又為國王帝王 土境萬民 師僧父母 諸善知識 十方施主 法界眾生 藉此善根 平等熏集福德智慧二種莊嚴 離障出纏 成種智道 ( 華嚴經 引塵數佛已 次云 我當悉以甚深信解見前知見 悉以出過辨才天女微妙舌根 出無盡音聲言詞 稱讚如來功德海 云深信等者 觀智力也 此是自因 亦有普賢法力為緣 此義如下禮佛中引經備說 彼文具故 辨才天女者 彼經出現品云 自在天王 有天采女 名曰善口 口中出一言聲 則與百千種樂相應 一一樂中 復有百千差別音聲 釋曰 彼但合樂此合法界 故超過也 當知必須觀智明 向 方得解所讚皆如海深廣無盡也 ) 四禮敬三寶 ( 既讚歎竟應當一心正身威儀 次第禮佛 禮佛之法 當須所禮之佛 至心憶念此佛真身 猶如虗空 應物見形 如水中月 分明了了 如對目前 受戒禮拜 於一一佛前 皆如是用心 以名召體而禮之 不得散亂 又須自知身心空寂 無有禮相 隨緣影見法界 一一佛前 悉有此身 頭面禮敬 准勒那三藏禮佛觀門 優劣有七 一我慢禮 二唱和禮 此二非儀 三恭敬禮 從心發 運於身口 五輪著地 四無相禮 深入法性 離能所相 五起用禮 觀身與佛 皆從緣起 如幻如影 普運身心 徧禮一切 六內觀禮 但禮身門法身真佛 不緣他佛 七實相禮 若內若外 若凡若佛 同一實相 見佛可禮 亦是邪見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名平等禮 故文殊云 不生不滅故 敬禮無所觀等 然復四禮皆屬觀行 謂第四空觀禮真諦佛 入法之性故 五假觀禮俗諦佛 從體起用故 六中觀禮第一義諦佛 不計空也 直見來覺真性故 七則三觀一心 禮三諦一境佛 不 所 真棄假 泯絕無寄故 然今七禮經文 既是隨相門中 且當第三第五也 心心恭敬故 念念觀身觀佛 後 性隨緣 如幻影故 餘無相禮等 是下離相攝念之義 然則雖三觀圓明 只於身口恭敬禮時 作此觀智 非為身口都不禮讚 但將觀無相等 以當禮佛 善須思之 若以觀智便名禮佛 不須身禮 第三中亦應但以恭敬便為禮拜 不合運於身口 義例如此 豈不悞焉 問大乘宗以意地起犯 即名破戒 可 妨 例此心禮即成功德 答意中作念 的擬運身口 行殺盜等 心念成就 竟無悔意故 即名破戒 今但的擬運身業禮口業讚等 心志決定 竟無猶預 縱未遂嚴淨道場 作禮之間 灼然已生功德 若無意擬運身口 元無功德 如本無意擬殺等 亦元無罪也 然觀智既成 觀境常見 行住坐臥 禮不間斷 但不退觀心智 自然流注 如受惡律儀之人 殺等之心念念流注 不必正殺正盜也 受惡律儀者 作屠獵劫賊等業也 問 第五禮中云 能所皆如影象 影象無意 如何得成禮儀 答 即此念恭敬之心 亦如影也 世間鏡之類 但見色影 不能見聲香味觸及心之影 而此大圓鏡智 等虛空界 見色聲等及心心所等也 作此觀時 先觀己身心 是無明勢分 從染緣而起 今以正知觀空無自性 令時即是一真法界 然後觀此法界 不守自性 常能緣而起 遂禮拜恭敬 一心歸投 託諸佛及法義 淨緣引起身心及佛 隨此淨緣起為身心及佛 如影從鏡見 既我身心無性 合於法界 法界無不徧 故我身心隨所依法界 亦無所不徧 無所不禮 故云徧禮一切也 第六中云 身內真佛者 如塵中有大經卷 如幣布 布 裏真金 如焦模中佛像 如器中鍠之聲音也 此既有真假內外相對 非一向泯相 則亦當此隨念中也 准華嚴宗 復有自他融攝之禮 具足四句 一者 一身禮多佛 彼經云 一一身徧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 又云 菩薩應知自心念念 常 佛成正覺 一切眾生亦復如是 念念悉有佛成正覺 二者 多身禮一佛 經云 一一佛所現不可說不可說 以 剎微塵數身 又云 如來成正覺時 於其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 三者 一身禮一佛 四者多身禮多佛 彼經云 如來成正覺時 入善覺智三昧 見一切眾生數等身住於身中 乃至一毛孔中 有一切眾生數等身徧法界 一切毛孔悉亦如是 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 釋曰 但以隨舉一心對佛 隨舉一佛對身 及對文說義 結為四句 然實身數等皆無盡 問 何以修行之人身 如是一一同佛無盡耶 答因緣備故 彼經云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 此是法力即緣也 又云 起深信解 如對目前 此是自力即因也 深勝即是勝解 勝解者 決定印持也 謂以普賢法力 見一切境皆是佛境 於心依智不依識 則心心是見佛之心 故經云 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無滅 若能如是解 諸佛常現前 故彼經結禮佛云 虗空界盡 眾生界盡 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 我禮乃至以虗空界眾生界等不可盡故 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供養稱讚 十種稱讚行願 一一如此 結之即知 若不以普賢觀行之力 如何得念念不斷邪 智者審思 此文無以生滅之心 取相之禮 而為禮讚供養等也 ) 南無大慈大悲入神通大光明藏現諸淨土以應圓機我本尊毗盧遮那佛 ( 我今稽首禮 願住如來平等法會 自例知 ) 南無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於諸眾生覺地光嚴住持一切諸佛 ( 云云 ) 南無身相融通言音無礙同說圓覺經者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 ( 云云 ) 南無具大慈悲有大誓願盡於本來守護圓覺者三世諸佛 ( 云云 ) 南無大慈大悲娑婆世界隨機赴感全體應現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 云云 ) 南無妙法蓮華經中過去久遠滅度多寶如來 ( 云云 ) 南無東方滿月世界十二上願藥師瑠璃光佛 ( 云云 )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四十八願阿彌陀佛 ( 云云 ) 南無覩史多天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 云云 ) 南無毗婆尸如來七祖佛等一切諸佛 ( 云云 ) 南無善德如來十方佛等一切諸佛 ( 云云 ) 南無寶集如來二十五佛等一切諸佛 ( 云云 ) 南無釋迦牟尼如來三十五佛等一切諸佛 ( 云云 ) 南無普光如來五十三佛一切諸佛 ( 云云 ) 南無拘那提如來賢劫千佛等一切諸佛 ( 云云 ) 南無阿閦如來一萬五千佛等一切諸佛 ( 云云 ) 南無徧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徹三世長短劫內廣大智願主伴互融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諸佛 ( 云云 ) 南無徧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盡過際一切佛身諸般涅槃者分身舍利及諸靈像浮圖寶塔 ( 云云 ) 南無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亦名秘密王三昧如來決定境界如來藏自性差別頓教大乘甚深法藏 ( 云云 ) 南無徧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徹三世長短劫內大方廣佛華嚴修多羅無盡教海 及彼世界一切頓漸大乘十二部經深廣法藏南無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本尊所現淨土平等會中主於信解證智文殊師利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本尊所現淨土平等會中主於行願真理普賢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悉見諸法清淨普眼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通決甚深疑念金剛藏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深究輪 根本彌勒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洞明修證位地清淨慧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發明三種妙觀威德自在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顯性二十五輪辨音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徵起覺心因除四相淨諸業障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請問求師去病去離四般普覺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發道場加行證入真理圓覺菩薩 ( 云云 )

19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流通經文傳於末世賢善首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本尊所現淨土平等會中十方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慈大悲千手千眼種種應現救菩眾生觀世音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慈大悲常處 摩羅界隨緣方便救拔其途地藏菩薩 ( 云云 ) 南無三世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等覺菩薩 ( 云云 ) 南無三世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十地菩薩 ( 云云 ) 南無三世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十 向菩薩 ( 云云 ) 南無三世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十行菩薩 ( 云云 ) 南無三世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十住菩薩 ( 云云 ) 南無三世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十信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圓器上根百城求法一生之內菩薩行圓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善財菩薩 ( 云云 ) 南無三世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有學無學四向三果及阿羅漢辟支迦佛一切賢聖僧 ( 約十所為禮常住三寶 此十禮不定一 上臨時看眾心不倦即禮 或時倦即不用禮 ) 為二十八天釋梵王等敬禮常住三寶為四大天王龍神八部敬禮常住三寶為皇帝陛下聖化無窮敬禮常住三寶為皇太后貴姬公主太子諸王福延萬葉敬禮常住三寶為文武官寮常居祿位敬禮常住三寶為師僧父母及善知識敬禮常住三實為國界安寧法輪常轉敬禮常住三寶為佛前發願護持圓覺經者八萬執金剛神十方鬼王不違本願守護道場敬禮常住三寶為當所土地靈祇圭峰神王紫閣山神護法神王主道場神山神地神主水火風主空主藥諸神靈等擁護道場敬禮常住三寶為十方施主六度行圓八難三途離苦解脫敬禮常住三寶 五懺悔諸障 ( 禮佛竟 正於法座前 正身威儀 虔敬胡跪 右膝著地 燒香散華想念三寶 畟塞虗空 普賢菩薩無量莊嚴眷屬圍遶 為懺悔主 一一皆如目前 一心一意 生鄭重慚愧 發露懺悔無量劫來 六根三業所造一切惡業 斷相續心 從於今時 盡未來際 修 不更造 所以者何 業性難空 果報不失 若有造不止 難 是虗妄顛倒因緣 則還受虗妄果報 然懺悔詞句 多用大佛經中之文 及普賢觀經意 華嚴金天皷光明金皷偈等意也 ) 普為四恩三有 及法界眾生 並願斷除諸障 歸命懺悔 言懺悔者 具云懺摩 此云悔過 若別說者 懺名陳露先罪 悔名改修來 然欲懺者 先知展轉生起因 由無始不覺 起貪瞋癡 發身口意 造一切業 諸善惡不動等 若約責心 善惡俱懺 以善惡業 迷時若是貪愛心所作故 若就所作罪狀 則唯懺惡業 以悟後乃至成佛畢竟不捨善行故 善事順於理故 迷時以取相求報 故成過患 悟後俱離其病 不捨善法 故不滅也 惡業皆理招苦 一向須斷 故徧懺也 就懺中復有二種 一若犯遮罪 先須依教作法懺之 遮罪者 體非毒惡 但以佛戒遮制不許 即不合作 作即成犯 准小乘宗 四重八重 不通懺悔 僧殘已下四篇方許 作法者 小乘懺 要請大比丘為證 對大具五法 一袒右肩 二右膝著地 三合掌 四罪名 五禮足 若對小夏 闕禮足 但行四法 若僧殘罪 須請二十清淨僧 令六夜行摩那埵 供給承事也 七日滿為羯磨除罪 還令戒淨 如來所受 尼則集眾四十清淨大德 若輕罪 則一日承事 不必集也 若犯性罪 復須起行 性罪者 謂殺盜十惡 體性是惡 佛未出世 未有戒制之時 作之法爾有罪 墮於三途故也 言起行者 一事懺 二理懺 如方等佛名經等 令作法兼起行也 謂彼方等經 令先嚴淨道場 香泥塗地 及室內作圓壇彩畫 懸五色幡 燒海岸香 點燈敷高座 諸二十四尊像 多亦無妨 設餚膳盡心力 新淨衣服鞋履 無新洗故 出入著脫令無參雜 七日長齋 一日三時洗浴 初日供養僧 隨意多少 別請一明了內外律者為師 受二十四戒及陀羅尼 對師說罪 要八日十五日 當以七日為期 此不可減 若能更進 隨意堪任 十人已還不得過此 俗眾亦得 須辦單縫三衣 備佛法戒 旋遶一百二十帀 却座思惟等 廣如經說 今此圓覺道場 宗途稍異 自有本尊 天聖為所歸依 稱性觀智 今但引其意 例不事法稍殊 其佛名經 則小說作法 多明起行 兼又云 必須先敬三寶等 今文中撮略用之 又彼文中 令興七種心以為方便 一慙愧 二者恐怖 三者厭離 四者發菩提心 五者怨親平等 六者念報佛恩 七者觀罪性空 興如是七種心已 緣想十方諸佛賢聖 勒奉合掌 被陳至倒慙愧改革等 若准天台止觀 須達逆十心 為先識十種順生死心以為所治 一妄計我人起於身見 二內具煩惱 外遇惡緣 我心增盛 三內外既具 滅善心事 不喜他善 四縱恣三業 無惡不為 五事雖不廣 惡心徧布 六惡心相續 晝夜不斷 七覆諱過失 不欲人知 八膚扈抵突 不恐惡道 九無慙無愧 不懼凡聖 十撥無因果 作一闡提 從無始來 若自及他 無不皆爾 次起逆生死心 從後翻破 一明信因果 二慚愧尅責 屏罪慚天 顯罪愧人 三怖畏惡道 翻抵突也四不覆瑕疵 翻覆藏也 五翻斷相續心 如再犯王法及吐已還食也 六發菩提心等虗空 翻前惡徧 七修功補過 翻前縱惡 八守護正法 翻前滅善 九念十方佛 翻惡緣也 十觀罪性空 見無我也 若具此者 無罪不滅 若不解者 設入道場 徒為勞苦 弟子比丘某甲等 與法界一切眾生 至心懺悔 我等自後無始劫由此無明根本迷變起根身便質礙根識相資見六塵三毒發於身口意偷盜婬 [ 谷 * 谷 ] 殺眾生慳貪兩舌食葷茹 不知自體本真常薰此真心成妄識認為我相共安危塵牽我愛生三毒造諸惡業廣塵沙倚語妄言惡罵詈飲酒食肉斷慈悲

20 輕慢三寶厭尊卑不守六根常放逸情疑因果畜耶心於佛常住招提物受人信施不持齋污穢伽藍常隱僻不淨說法縱貪瞋今我輪 墮地獄皮骨相連餓鬼身畜生力盡償他債瞋劫不聞三寶名我今懺悔塵沙罪願佛不捨大慈悲 違逆二親欺眷屬唯壞三毒嫉賢良公然造作無慙愧或借妄用不酬還動靜威儀多犯戒因官傍勢取人財對佛僧前無義語千生萬死苦難當渴遇水漿成猛火飛走忙忙怕殺傷何時得證菩提果披肝露膽不包藏為作證明懺眾罪 懺悔已 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六餘雜事 ( 勸請隨喜發願 說無常偈 啟白念佛等也 ) 至心觀請 十方所有初成道所有如來欲涅槃 唯願慈悲轉法輪願為眾生且住世 觀請已 至心歸命禮三寶 至心隨喜 十方諸佛諸菩薩所有修行諸善根 辟支羅漢及凡夫我皆隨順而歡喜 隨喜已 至心歸命禮三寶 至心 向 我等一從歸向佛悉將 向大菩提 所修多少福因緣普與眾生同實際 向已 至心歸命禮三寶 弟子比丘某甲等 與一切眾生 至心發願 願我懺除諸障後常冥寂照自施為長將悲智為心要六識行時正慧行十惡業緣勤遠離依憑三寶不因循妄習起時皆了達菩提力用徧資熏且願道場徒眾等所陳罪障悉消除一切見聞隨喜者皆承今日勝因緣 心開意解洞真源不使根身當主宰長見惱貪是客塵六塵現處真空觀十波羅蜜鎮修行度脫四生常勇猛覺心照處轉增明菩薩行門無廢忘無諸患難各安寧所與行願皆圓滿願發菩提大覺心世世生生同法會 發願已 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 從此已下 說無常偈 而此禮懺理事廣長 於六時中難為尅定 今便於第一上 具寫六時所用之文 唱者先須熟誦 各依本時用之 後每上別書 云經中無常偈者 此即六時通用 或別一任隨宜 今以黃昏為首 其 錄六時云 ) ( 出法句經上卷 ) 白眾等聽說黃昏無常偈

21 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眾等當勤精進 如救頭燃 當念無常苦空 謹慎勿放逸 各念無常偈 ( 此即每上必須用文 )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如來證涅槃 永離於生死 若能至心聽 常得無量樂 又黃昏偈 西方日已暮 塵勞猶未除 老病死時至 相者不久居 念念催年促 猶如少水魚 勸諸禮佛眾 修學至無餘 ( 出阿蘭若集禪經中 ) 初夜無常偈 煩惱深無底 生死海無邊 渡苦船未立 云何樂睡眠 睡眠當覺悟 攝心恒在禪 勇猛勤精進 菩提道自然 又偈云 人間四相無慙住不知二鼠侵藤細恃己威碓持力勢不知身沒命終後速須親近善知識設未得超生死海 念念猶如石火光縱 [ 謈 - 言 + 日 ] 三業競分張凌他鈍弱起豪強百千萬刧受災殃日夜息慮念無常且須來世有橋梁 又偈云 人生悤悤營眾務如風中燈滅難期未得解脫超苦海各聞強徤有力時 不覺年命日夜去六道茫茫無定趣云何安然不驚懼自䇿自厲求常住 中夜偈 ( 出智度論 ) 汝起勿抱具尸臥三百碎骨相連縱如得重病箭入體 種種不淨假名身漏體何曾有斤真諸苦痛集安可眠 又偈云 ( 出阿含經 ) 比丘汝起起 以何著睡眠 睡眠有何利 病時豈可眠 利刺刺身時 云何得睡眠 汝本捨家時 出離之所願 當如其本願 日日求增進 後夜偈云

22 神光遷流轉 乞至五更初 無常念念至 恒與生死隨 勸諸行道者 修學至無餘 寅朝偈 欲求寂滅樂 當學沙門法 衣食計身命 精麤隨眾等 諸眾等寅朝 清淨記六念 午時偈云 人生不精進 喻若樹無根 採華值日中 能得幾時鮮 華亦不久鮮 色亦非常好 人命如剎那 須臾難可保 是故觀眾生 勤修無上道 又有六時通用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燄 汝等感應當 疾生厭離心 啟白賢聖 仰白本尊徧照佛本師應現釋迦尊十方大士并徒屬此界天龍眾類神普願不捨慈悲力為修圓覺總持門 ( 某時 ) 大光明藏諸如來文殊普賢諸上首平等會中諸上人獲得他心道眼者證明我等二人眾 至心同禮懺 所生功德 總用莊嚴 三界眾生 當願天仙 不墮悟著 樂而非常 國主清平 識真乘而 是勝羣寮 常居祿位 皆忻圓頓教門 人民永保安寧 咸修覺照之道 師僧父母福慶洋洋 信施檀那萬行圓滿 三塗俱時離苦 八難並悉消除 鑊湯變為清淨池 鐵牀變作蓮華座 息悲痛之響 同念佛之音 人人有返本之心 各各習還源之照 常發今願當願 俱不退心 觀行令成 同平等會 ( 念毗盧遮那佛 雜華嚴都了即解座 ) 處世界如虗空心清淨超於彼 如蓮華不著水稽首禮無上尊 七旋遶念誦 ( 既懺悔發願竟 應當一心正身威儀 右遶法座 燒香散華 安詳徐步 念三寶微妙功德口 種 ) 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大方廣圓覺經 ( 三聲 ) 南無修多羅了義經南無秘密王三昧經南無如來決定境界經南無如來藏自性差別經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普眼菩薩南無金剛藏菩薩

23 南無彌勒菩薩南無清淨慧菩薩南無威德自在菩薩南無辨音菩薩南無淨諸業障菩薩南無普覺菩薩南無圓覺菩薩南無賢善首菩薩南無十方首菩薩南無徧法界菩薩摩訶薩 ( 下二尊重念四聲 ) 次即誦經 覺了誦經音聲性空 身心如雲從影 舉足下足心無所得 不住行步之相 幻影即空 即云真法性 故我此影現十方 充滿法界 無不普現 旋遶諸佛 如是遶三帀 乃至七七七百帀無定數 當自斟酌 行道欲竟 還如前稱阿彌陀佛名字 南無阿彌陀佛 燒香正念行道終 即歸依三寶 一心正念 口自唱言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意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上來禮懺功德 無限勝因 盡將 施法界眾生 和南一切賢聖 八正坐思惟 思惟 上來七門 事行方便 一一如文見法 不得滯文迷意 須令全理之事了了當情 便入觀行 以為久長所緣之境也 第一啟請了 必須禮諸佛經法菩薩賢聖 依本為定 若第二上已去乃至散道場時 二十五上 雖即依次用之 就中若時節閑暇寬慢 要延引月日者 即每金剛藏章了處 清淨慧章了處 辨音章了處 圓覺章了處 皆禮五十三佛 或前卷中所列諸佛 添成二十八上 若中間忽臨時有小障難 或覺大眾疲倦 要從略者 即依尋常眾 用六時禮懺文也 過一上兩上後 還本次禮懺不得越次 至於懺悔 並須各依本次 不得參差失於義意血脉 圓覺道場修證廣懺文卷第二

24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卷第三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第二上 ( 十四唱五字四十二偈 述圓頓法及六波羅蜜 懺根本無明 事理各有重偈發願 成就始覺之智 此下每上皆唯七門 除啟請故 ) ( 第二供養 ) 一切恭敬禮常住三寶 是諸眾生等人各胡跪 嚴持香華 如法供養 願此香華雲 徧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 化佛并菩薩緣覺聲聞眾 受此香華雲 以為光明臺 廣於無邊界 無量無邊作佛事 供養一切已 恭敬 梵音讚佛 ( 唱者云 一切普念 ) ( 第三稱讚 ) 如來妙色身 世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 是故今敬禮 如來色無量 智慧亦復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歸依 敬禮常住三寶 真言讚佛 ( 唱者云 歎佛功德 此是華嚴經第一初成正覺之德 ) 爾時世尊 處師子座 於一切法 成最正覺 智入三世 悉皆平等 其身充滿一切世界 其音普順十方國土 身恒普坐一切道場 菩薩眾中威光赫奕 如日輪出 照明世界 三世所行眾福大海 悉能清淨 而恒示生諸佛國土 無邊色相 圓滿光明 徧照法界 等無差別 演一切法 如布大雲 一一毛端 悉能容受一切世界 而無障礙 各現無量神通之力 教化調伏一切眾生 身徧十方而生來往 智入諸相了相空寂 三世諸佛所有神變 於光明中靡不咸覩 一切諸佛不思議劫所莊嚴 悉令顯現 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所共圍遶 我今依時禮讚 所生功德 施一切眾生 普願永離蓋纏 齊成覺道 ( 四禮敬 ) 南無大慈大悲入神通大光明藏現諸淨土以應圓機我本尊毗盧遮那佛 我今稽首禮願住如來平等法會 ( 自此已下 和佛佛一切例前也 ) 南無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於諸眾覺地光嚴住持一切諸佛 ( 云云 ) 南無身相融通言音無礙同說圓覺經者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 ( 云云 ) 南無具大慈悲有大誓願誓願盡於未來守護圓覺經者三世諸佛 ( 云云 ) 南無東方滿月世界十二上願藥師瑠璃光佛 ( 云云 )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四十八願阿彌陀佛 ( 云云 ) 南無徧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徹三世長短劫內廣大智願主伴互融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一切諸佛 ( 云云 ) 南無大慈大悲娑婆世界隨機赴感應現千百億影像色身 我本師釋迦牟尼佛 運如幻智慧 出谷響音聲 說空中風盡言教 救攝夢想苦惱眾生 還令悟入法性 ( 云云 )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入大光明藏現諸淨土盧遮那佛 ( 云云 ) 顯圓覺 ( 初五句一切法空 次一句覺體圓 第七八句反釋覺字 第九十句釋圓宗 最後二句順釋二字 ) 萬法皆虗偽 因依緣會生 緣生水裏月 想變夢中形 ( 上智境 ) 真心本自靈 ( 性顯 ) 妄識都無體 ( 實 心空 ) 不覺號無明 ( 反覺 ) 覺後欲諸念 還知覺未成 ( 成即圓也 意明但絕念即覺 方名圓 覺 即下二句是也 ) 一念不當情 ( 順釋圓覺二字也 論云 所言覺者 謂心體離念 即是前句云真心本自靈是也 ) 願我普共諸眾生 往生光藏清淨國 迷之名不覺念念圓覺者 ( 已上每段 和佛佛 亦皆例此 )

25 讚佛法身 ( 文義具在華嚴經中 ) 我佛圓明覺 全為法界身 朗然非去妄 廓爾本來真 赫弈心為主 融通智是因 蓮華臺徧滿 師子座彌綸 光相重重見 聲光處處均 天尨菩薩眾 其數筭微塵 讚佛化身 悲智曾無間 塵沙佛不殊 證同斯體覺 ( 化身所依之射 ) 愍彼異生愚 ( 見依之意 ) 欲應三千界 須分百億軀 咸從光耀土 赴感見閻浮 同號牟尼佛 皆稱大丈夫 隨機開教法 頓漸又殊途 彰佛教頓漸之意 ( 明此意者 因前末句也 ) 欲示真知見 ( 唯為此一大事因緣故 出見於世 ) 捨父勸唯稽 ( 明難悟之機也 喻在法華經中 ) 先觀六道迷 ( 三於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 失頭呼即覺 ( 明易悟之機也 此喻出佛頂經 ) 故說三乘異 ( 誘捨又者 ) 兼譚一理齊 ( 開示失頭者 ) 上根直顯發 ( 一理 ) 下士漸提 ( 三乘 ) 執妄須除糞 ( 明設漸教之意 ) 登真豈假梯 ( 明說頓教之 意 ) 今從佛頓指 ( 此經 ) 東處本無西 ( 喻凡即佛 ) 讚頓教 漸教宗途異 知之即已休 ( 非此所宗 ) 頓門中本末 從此說元由 自達心靈覺 如今便廓周 菩提心且發 菩薩行當修 八萬四千法 三乘一道收 若能依此教 佛果豈難求 讚頓悟 欲見心源淨 須推我相空 形軀何處實 念慮本無蹤 豁爾靈明覺 脩然世界通 真金開伏藏 赫日出雲曚 妄積多生裏 迷銷一念中 試將心比佛 與佛始終同 明漸修 頓悟雖同佛 多生習氣深 風停波尚湧 理現念猶侵 還揀精麤色 難平讚毀音 因循無法力 降伏豈能禁 欲學脩真行 先須發覺心 斯為二利本 佛果必堪任 讚發菩提心 菩提心欲發 體用要先知 ( 依此對三毒 ) 運於悲智願 翻却恚貪癡 ( 下明五原 ) 盡覺無邊法 ( 學法願也 ) 將銷有識疑 勤除八萬惑 ( 斷煩惱願 ) 敬事十方師 ( 事佛願也 ) 佛果專求證 餘乘更不鬼 ( 成佛願 ) 六波羅蜜行 籍此以為基 ( 總結菩提心 ) 讚施波羅蜜 多劫慳貪習 都由認此身 身今不是我 慳惜為何人 乞者此應施 投來莫慮貧 資財何可寶 福慧始為珍 身命猶須棄 家緣豈更親 唯留空寂舍 千聖萬賢遵

26 迷被貪瞋使 逢緣殺盜婬 悟來無妄念 爭合更追尋 讚戒波羅蜜 息業持清戒 長齋護淨心 外塵但自絕 內惑豈能侵 染習微微盡 功夫漸漸深 長辭十惡道 佛德鬱成林 讚忍辱波羅蜜 欲證菩提等百萬障旋 生 ( 文在華嚴 ) 若能如是解 終須忍辱成 說食何曾飽 ( 此顯言語是虗不應瞋也 ) 被辱豈能爭 剎那瞋暫起 稱官豈便榮 ( 稱百姓為 右 人 既不得榮 罵郎君為奴婢 如何便辱 ) 從來迷實理 唯為執虗名 ( 此二句釋上二句 ) 谷裏高低 響 ( 喻也 ) 唯中讚毀 聲 ( 法也 ) 讚精進波羅蜜 放逸生諸念 如來既自陳 唯緣隨妄念 不肯䇿元身 努力常精進 終須積佛因 火由鑽燧者 ( 華嚴 ) 水在鑿源人 ( 法華 ) 莫筭三祇劫 但行四正勤 頓門無定位 心淨即名真 讚禪定波羅蜜 神通兼智慧 顯發在修禪 掉舉招煩惱 昏沈引睡眠 若非心一境 爭得寂諸緣 風裏燈難照 波中月豈圓 等持纔一念 治命滿三千 ( 文在妙勝經 ) 但能專定慧 萬行自念全 讚智慧波羅蜜 智慧波羅蜜 親為菩薩師 全除二種執 徧斷萬般疑 照蘊皆空處 行深般若時 不唯超苦厄 決定證無為 定慧非前後 功能且互推 修時同一念 方免墮狂癡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哀愍覆護我 令定慧悲智增長 此世及後身 乃至成佛不捨慈悲 常相攝受 願我普共諸眾生 往生光藏清淨國 ( 已下和佛普例此也 ) 南無徧十方界微塵剎土中盡過去際一切化身諸佛般涅槃者分身舍利及諸靈像浮圖寶塔 ( 云云 ) 南無大方廣圓覺經脩多羅了義經 亦名秘密王三昧 亦名如來決定境界 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 頓教大乘甚深法藏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本尊所現淨土平等會中廣大智慧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光明藏本尊所現淨土平等會中廣大行願普賢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悉見諸法清淨普眼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通決甚深疑念金剛藏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深究輪 根本彌勒菩薩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洞明脩證位地清淨慧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發明三種妙觀威德自在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顯性二十五輪辨音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徵起覺心因除四相淨諸業障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請問求師去病故離四般普覺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發起道場加行證入真源圓覺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光明藏淨土會中請問流通經文傳於末世賢善首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慈大悲千手千眼種種應現救苦眾生觀世音菩薩 ( 云云 ) 南無大慈大悲常處 摩羅界隨緣方便救拔其迷地藏菩薩 ( 云云 ) 南無三世十方盡虗空界微塵剎土中等覺菩薩十地菩薩十 向菩薩十行菩薩十住菩薩十信菩薩摩訶薩等 ( 云云 )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圓器上根百城求法一生之內菩薩行圓為末世眾生脩證範軌善財菩薩 ( 云云 ) 南無十方三世盡虗空界一切剎土中有學無學四向三果及阿羅漢辟支迦佛一切賢聖僧 ( 云云 )

27 普為四恩三有及法界眾生普願斷除諸障歸命懺悔 ( 云云 ) ( 五懺悔 ) 至心懺悔 ( 五戒懺 ) 弟子眾等 稽首十方三世無盡三寶 證知護念 我等自從無始曠大劫來 無明覆心 迷自佛智 妄惑造業 生死輪迴 背佛法僧隨師友 眼根著色 為恩愛奴 不覩如來法身周遍 耳貪聲境 賊害無窮 不聞如來圓音說法 鼻貪香氣 結使是生 功德妙香不能嗅覺 舌貪眾味 餐噉眾生 妄語綺語兩說惡口 毀謗三寶 凌辱二親 豈餐如來甚深法味 身根著觸 耽染無窮 晝夜荒迷 不知上足 備造諸惡行殺盜婬 諸佛慈光不能照燭 意根著法 觸境舉緣 念念常生貪瞋邪見 一切諸惡從意根生 寧知如來甚深法界 六根三業備造諸非 三障十纏相牽不斷 起四顛倒 作一闡提 不孝尊親 無慙無愧 十惡四重 五逆七遮 自作教他見作隨喜 一惑纔起百萬障開 展轉無窮 備障眾善 不能發起大菩提心 不能脩行一切善法 長夜受苦 無有厭心 如是等 唯佛知覺 今悉懺悔 斷相續心 又此罪障但顛倒生 無有定實 本來空寂 惟願諸佛慧日垂光 銷我身心業惑霜露 慈風普振 摧重障山 法水長流 洗我心垢 唯願我等 速達心本 永滅罪根 法界眾生同得清淨 懺悔已 至心歸命禮三寶 ( 六雜法 ) 至心勸請 十方所有世間燈我今一切皆勸請諸佛若欲示涅槃唯願久住剎塵劫 最初成就菩提者轉於無上妙法輪我悉至誠而勸請利樂一切諸眾生 勸請已 至心歸命禮三寶 至心隨喜 十方一切諸眾生一切如來諸菩薩 二乘有學及無學所有功德皆隨喜 隨喜已 至心歸命禮三寶 至心迴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隨喜懺悔諸善根 諸佛住世轉法輪 向眾生及佛道 迴向已 至心歸命禮三寶 至心發願 一切如來有長子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身口意恒清淨如是智慧號普賢我為徧淨普賢行滿彼事業盡無餘文殊師利勇猛智我今迴向諸善根三世諸佛所稱歎 彼名號曰普賢尊願諸智行悉同彼諸行利土亦復然願我與彼皆同等文殊師利諸大願未來際劫恒無倦普賢慧行亦復然隨彼一切常脩學如是最勝諸大願 發願已 至心歸命禮三寶 ( 出無常經 ) 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 無上諸世尊 獨覺聲聞眾 尚捨無常身 何況諸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屬 目觀生死隔 云何不愁歎 是故觀諸人 諦聽真實法 共捨無常處 常行不死門 佛教如甘露 除熱得清涼 一心應善聽 能滅諸煩惱

28 第三上 ( 十八唱七字四十八偈 次第述一部經 終懺雜業供養梵音准前 ) 爾時世尊 從眉間白毫相中 放大光明 名如來出現 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光明以為眷屬 其光普照十方盡虗空遍法界一切世界 右遶十帀 顯現如來無量自在 覺悟無數諸菩薩眾 振動一切十方世界 除滅一切諸惡道 映蔽一切諸魔宮殿 示現一切諸佛如來 坐菩提座 成等正覺 及一切道場眾會 又於口中 放大光明 名無礙無畏 百千億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 普照十方盡虗空等法界一切世界 乃至顯示一切諸佛如來 坐菩提座 成等正覺 及以一切道場道場眾會 南無大慈大悲 ( 八禮准前 ) 至心歸命禮 ( 准上 ) 序分 ( 佛入凡聖本源 於中現諸淨土 與諸菩薩同入三昧 不起三昧 問答諸法表經宗 是凡聖不二之法也 ) 佛欲發揚真了義 入光明藏絕思議 眾生覺地同清淨 一切如來共住持 凡聖身心俱寂靜 十方圓滿悉無為 不二境中方起用 現諸淨土應圓機 百千菩薩並徒屬 三昧都無善惡思 為表經宗畢竟處 先同覺性泯然時 願我普共諸眾生 往生光藏清淨國 ( 已下例此 ) 文殊章 令信解真正 成本起因 ( 五自己淨心 為讚行之根本 ) 文殊禮佛為初問善逝欲開修證行我等多生虗妄執認此空華第二月佛知覺性為真我智者亦空常不動 願說如來本起因先標圓覺性元真全將四大以為身故令長作夢中人本無身性受沈淪是名法行最初因 普賢章 ( 通頓悟漸修之疑難 兼示修之方便也 ) 徵釋用心 普賢開說前門法問佛既云覺者幻云何以幻還脩幻佛說幻從真覺起遠離幻時能離泯幻即知空空即覺 欲為眾生普斷疑不知修證復何為幻盡歸空何所依幻盡覺滿有何虧火生不盡即灰飛不存漸次故除之 普眼章 初二空觀 ( 推窮四大無我 五蘊全體空無 以破二執 執亡理現 名二空觀成 ) 已決悟脩疑難竟普眼應機從座起佛說眾生求覺者動靜常觀此四大即知幻化身心滅如鏡磨塵明即現 修時行相理應宣請問漸次自他禪應當正念離諸緣火風地水有何堅非幻元來性寂然二空觀行此時圓 後法界觀 ( 泯於垢淨 凡聖影像亦滅 本真正圓現 與一切法融通無礙 名法界觀 ) 幻垢身心永滅時說者對除滅影像 十方清淨似摩尼遍虗空界顯圓知

29 覺圓明故心清淨八萬四千清淨故徧滿互相無壞雜不厭不 皆是覺 世間出世總如斯等皆不動徧無遺千光一室豈乖違眾生本佛更何疑 金剛截章 ( 徵釋迷悟始終 通決眾生即佛之違妨也 ) 眾生即佛理深微剛藏欲令決定信善逝應機開妙覺都緣念起令心動翳差華亡非起滅灰身小智猶難證 中下根人尚有疑三重難佛說相違凡聖執妄翳靈知直為舟行使岸移鑛銷金現在磨冶螢火凡情豈可思 彌勒章 ( 深究輪迴根本 是於貪愛 貪愛若存 設五種性脩行 亦不成佛 ) 逸多問斷輪迴本由於欲境生違順善惡業成苦樂報愛激無明生五性應除憎愛勤求覺二利修行諸障盡 佛言貪愛是根本從此初開造業門至於禪界受猶存五性須依二障論大悲入世化機緣便登法藏證真圓 清淨慧章 ( 略分修證之位 明十信三賢十地佛地 難隨順覺徃 隨順之意 淺深不同 ) 脩證二門前已悟佛欲隨緣分地位由依滅幻論差別起滅已彰法界淨覺前淨礙當賢位障礙即覺名為佛 今徵凡聖證何求先譚脩證性元無幻智盡時無異途此之順覺是凡夫常覺不住證真如又聞寂念等圓珠 三觀門 威德章 上品用心前已說進脩圓覺開三觀取靜澄神覺識動觀緣起幻而除幻不取二門超靜幻互脩三法名隨覺 中根方便次應論趣入都城有四門慧生塵滅鏡無昏內發悲心妙行圓靈心絕時了然存圓證三般等世尊 二十五輪 辨音章 三種觀門希有法佛即開為二十五中開交絡三皆七三七既成二十一脩此輪時時梵行標記輪名隨手結 單雙前後幾般脩初三單入後圓收每七皆將一作頭自然二十五輪周三七懺悔志心求依結開者莫自由 淨業章

30 除四相 清淨覺心何染污本起無時為主宰眾生證者名為我我人不及 生相遊戲諸根亻藏識 令他迷悶鎮乖違息心動念總成疑去我名人人亦非如命潛流依業思故使勤脩無出期 普覺章 求正師離四病 末世邪興賢聖隱除病發心皆願說當求正見心無住盡命應當勤供養造作任情或止息離此四般度一切 依何法行稟何人令他得免入邪津不著二乘及世塵近無憍慢遠無瞋至於斷滅總非真皆令入覺免沉淪 道場如行 圓覺章 一切欲脩圓覺者若無化利因緣事安置淨居幡像等初三七日求哀懺過夏安居開別法別徧互脩三種觀 隨時悲智已宣揚即立已期建道場目覩心想入真常過此收心心境忘身局心通盡十方觀成即等法中王 賢善首章 一名字功能及宗旨 ( 自有四般 ) 流通分裏一名字萬億恒河諸佛說十二部經清淨眼唯顯如來迷境界末世修行歸佛地亦攝漸脩一切品 五般德用實希有三世如來自護持十方菩薩所依師唯佛如來能盡知頓機開悟入無為蚊蝱飲海悉容之 二受持福德 功能不減白牛車宣說此經准半偈施寶三千福有限若人信此心無惑 世上空知有法華已過羅漢百恒沙聞經一句德無涯已事多尊種善牙 三合守護 佛於末世苦憂深勅眾汝當勤守護 長恐初機力不任莫令魔外惱身心 四稟命加衛 會中八萬執金剛大梵釋提護國眾皆從座起陳心願當使行人無退屈我等領徒晨夕衛 兼諸二十八天王吉恭十萬悉難當末世常能護道場不令脩者乏資糧所居旬內離災殃

31 佛說經終大眾喜 信受奉行遵覺皇 南無大慈大悲 ( 云云十二禮並如上 ) 至心懺悔 夫懺悔者 有二種 一則如事懺 二者如理懺 事懺之時 必須懇倒 禮敬十方諸佛 嚴持道場 對三寶前 披陳罪相 責心愧切 一則以佛功德 能令罪滅 永斷相續 更不敢犯 如理懺者 但發菩提心 自然摧懷恒沙煩惱 知罪虗妄 觀罪相空 故普賢觀經云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淨名云 不在內外中間 如是理懺之時 最須觀行明白 若人曾入道場 經是二種懺悔 當知罪垢必滅 要在至心 如人先犯王法 遇王恩赦 先所犯罪悉皆除蕩 法王設此懺悔之法 本為救惡眾生 既經懺悔 佛言必滅 更莫憶想 生滅由心 當除根本 若有罪不懺 愚迷極甚 殃累後身 受苦萬劫 是故今日嚴淨道場 歸依三寶 理事俱懺 欲懺悔罪 即知所造罪障難滅 因緣如何 懺悔罪即易滅 經中佛說 有二種勁徤之兒 一者自不作罪 二者作已能悔 又云 有二種白法 能為眾生滅除眾罪 一者慚 二者愧 慚者不自作惡 愧者不令他作 有慚愧者 可名為人 若無慚愧者 與諸禽獸 不相異也 是故弟子今日慚愧 歸命依佛 弟子某甲等 自從無始曠劫 乃至今日 ( 准薩遮尼乾子經之說 有根本重罪 一一之罪 悉墮阿鼻地獄 今並為懺悔 謂一破壞塔寺 焚燒經像 盜用三寶一切財物 二謗三乘法言非聖教 障礙留難 隱蔽覆藏 三於一切出家人所有持戒破戒打罵呵責 說其過惡 禁 門 牢獄 或脫袈裟 逼令還俗 策役驅使 斷其命根 四於四重五逆之罪 隨犯其一 五起 夫 邪見 撥無因果 既知其相 今當一切皆須發露 至心懺悔 ) 愚癡所盲 起諸煩惱 六根三業造罪無窮 障佛法因 開闡提路 違背聖意 隨逐惡緣 棄捨菩提 躭翫生死 於出離法無一念心 諸苦毒因長夜積習 破塔壞寺 燒像焚經 盜僧鬘財 起大邪見 撥無因果 作一闡提 謗佛法僧 殺父害母 破和合僧 損佛色身 殺諸聖人 逆害師長 汙染無學及親非親 於出家人打罵呵責 驅令還俗 斷其命根 惡法交遊 汙穢塔寺 毀犯齋戒 縱蕩身心 行殺盜婬 惡口兩舌 妄言綺語 邪見貪瞋 有愛有癡 無慚無愧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 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又弟子等無始已來 至於今日 由邪見故 展轉顛倒 住於邪事 殺害生命 解奏魑魅魍魎鬼神 欲希延年終不能得 或妄言見鬼 假稱神語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 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以來 至於今日 或行動慠誕 自高自大 或恃種姓 輕慢一切 以貴輕賤 用強凌弱 或飲酒鬪亂 不避親疎 惛迷終日 不識尊卑 如是等罪 今悉懺悔 又或貪嗜飲食 無有期度 或食生膾 或噉五辛 熏穢經像排突清眾 縱恣心思 不知限極 疎遠善人 狎近惡友 如是等罪 今悉懺悔 又或貢高憍慢 偃蹇自用 虜扈抵突 不識人情自是非他 希望憿幸 如是等罪 今悉懺悔 又或臨財無讓 不廉不能 屠肉沽酒 欺誑自活 或出入息利 計時賣日 聚積苛尅 貪求無厭 或無戒德 空納信施 受人供養 不慚不愧 如是等罪 今悉懺悔 又或捶奴撲婢 驅使僮吏不問饑渴寒屠 或癈折橋梁 杜絕行路 如是等罪 今悉懺悔 又或放逸自恣 無記散亂 樗蒲圍碁 羣會屯聚 飲酒食肉 更相澆餞 無趣譚話論說天下 從年竟歲虗喪天日 初中後夜禪誦不修 懈怠懶墮 尸臥終日 於六念處心不經理 見他勝事 便生嫉妬 心懷磣毒 備起煩惱 致使諸惡猛風 吹罪薪火 常以熾燃 無有休息 三業微善一切俱焚 善根既盡 為一闡提 墮大地獄 無有出期 是故弟子 今日至到稽顙向十方一切三寶 懺悔上來所有一切眾罪 若輕若重 若麤若細 自作教他作 若隨喜作 以勢力逼迫令作 如是乃至讚歎行惡法者 今日至誠發露懺悔 願皆消滅 又弟子等 依教悟理 照真察妄 反自思惟 多劫生中所造罪業 若不懺悔 必墮三途 累劫受殃 善根難續 哀哉大險 造此 違 痛矣愚癡不知改悔 若猶隱覆 成決定因 臨命終時 地獄相現 風力解體 意想慞惶 隨惡業牽備受苦毒 [?* 雲 ] 電爍沸鼎雷奔 獄卒振威鐵虵縱毒 鋒刃亂起 苦具交馳 喪瞻巳魂 莫知依救 冥冥厚夜 累劫窮年 八熱八寒 無不經歷 從地獄出 或墮畜生 大 毒蟲無類不文 或受餓鬼 骨節燒燃 積劫餓虗受苦無極 我今歸命三寶 懺洗罪 諸佛大悲 願垂拔濟 頓袪愚業 翻作淨因 身心齊空 罪福無住 了見真性等佛法身 三業罪 成三解脫 六根重障翻作六通 劒樹刀山皆成寶蕚 裂河沸屎盡作花池 法界穢邦一時清淨 懺悔已 至心歸命禮三寶 至心發願 願弟子等 承是懺悔無明顛倒五逆等罪所生功德 生生世世 遇正法緣 正信心生 正見明了 菩提心發 菩薩行圓 為護法城 弘通大道 像法不法皆願主持 在家出家常為佛子 又願承是懺悔一切諸惡所生功德 生生世世 慈和忠孝 謙卑忍辱 知廉識耻 先意問訊 循良貞謹 清潔義讓 於僧於俗無不欽承 若怨若親無不愛念 遠離惡友 常遇善緣 守攝六根 警護三業 捍勞忍苦 心不退沒 立菩提志 荷負眾生 常與眾生作所依止 發願已 至心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一切眾生類死法常現前設以諸方便

32 不能遮此法 久受無量樂 必定還退沒 是故諸人天 不應縱貪欲 欲洄澓所轉 中後常苦惱 云何愚癡人 於欲生愛樂 如妙色毒華 如觸猛火 欲樂亦如是 後受大苦惱 如火益眾薪 其 不可滅 自他俱能燒 欲樂亦如是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卷第三 根本寫本 寬元二年十月十七日於栂尾西房以經藏唐本盡寫之 ( 云云 ) 第二轉建仁七年三月二十日於山井 [( 光 - 儿 +?)*?]

33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卷第四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第四上 ( 讚懸譚二十唱四十五偈 ) 懺悔根本無明願成就始覺 ( 作兩上 ) 直歎佛 粵若稽古 覺王光宅法界自受用土 佛佛道同 妙色靈心 湛爾常住 不可得而思議矣 然其現身應物 說法利生 逐器多途 互有隱顯 或居淨土 說十五本經 或應娑婆 談十二分教 或染淨無礙 方廣華嚴十五本中 圓覺是其一也 然尊觀經無量壽忻極樂 趣於一方 此典稟盧舍那 悟頓淨見於諸國 雖皆淨土 進趣殊途 彼懇願而往生 此鍊心而證入 妙 ( 矣 ) 切 ( 矣 ) 大哉博哉 頓漸俱收 利鈍皆攝 其唯我無上法王慈悲之智願也 我依時禮懺 所生善根 廻施有情 成正覺道 從此後 每至偈頌前八禮 偈後十二禮 悉同第三上 若要廣用 即依第二上也 一一偈初 至心歸命禮等 偈末願我普共等 依第三上也 讚述懸談十門 第一 述教起因緣門有其十意 第一唱中初偈總標 後偈述 初二意 一顯示因行有本故 二泯絕果相成圓故 欲識此經圓頓處佛有希奇十種意初示波羅諸行本 ( 六波羅蜜行之根本也 下句即是 ) 皆依反照覺心圓 ( 文在文殊章 ) 次說轉依亦泯絕 ( 諸教說 轉煩惱生死為菩提涅槃二無上果 此宗即俱泯絕 文在金剛藏章中 ) 先聽教起本因緣故開秘密普流傳 方名究竟果無邊 ( 泯對待轉依之相 方顯究竟覺本之體 是稱性之果 通凡徹聖 無邊無量也 文在彌勒章末 ) 二 述其次四意 三陳頓悟理應修 幻盡覺滿入真流 ( 普賢章 ) 四盡甚深疑惑念 新成舊佛有因由 ( 金剛藏章 ) 五斷輪迴根本愛 愛憎盡處死生休 ( 彌勒章 ) 六破無明幽隱障 賴耶潛伏六根遊 ( 業淨章 ) 三 述後四意 七說少文多義門 眾經開即此經論 ( 通一鄣 ) 八顯始終依淨覺 巧將一法被三根 ( 通一鄣 ) 九示深禪徹本性 真如三昧最為尊 ( 威德章 ) 十辨明歸令承事 善知識者是天恩 ( 普覺章 ) 四 述第二門 義乘分攝 ( 明三藏二藏一乘三乘十二分教等中 何藏何乘何分攝此經也 ) 教起因緣說已竟二藏 ( 一聲聞藏二菩薩藏 ) 之中菩薩攝 ( 若此經攝彼二者 即但攝二 文 藏 云 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謙小流 ) 三有四般 ( 一聲聞乘 二緣覺乘 三菩薩乘 亦名大乘 四一乘 亦名㝡上乘 本義在光宅法師法華疏 又華嚴賢首大師 引三十本經論辨大乘一乘有十二義別 ) 當最上但依三疑 ( 餘 一乘餘前三 ) 是摩訶 ( 此云大也 若但立三乘 即一乘含在大乘中故 ) 契經方廣更無過 ( 餘十分不攝此經 若將此經 攝彼者 即攝九分 唯闕諷誦自說本生等三也 ) 藏乘部分配如何若論三藏 ( 一修多羅藏經也 二毗奈耶藏律也 三阿毗達摩藏論也 ) 屬修多 ( 是經非律論也 ) 十二分中 ( 一契經 二應頌 三授記 四諷誦 五因緣 六自說 七本事 八本生 九方廣 十未曾有 十一譬喻 十二論義 ) 唯二分 五 述第三門 權實對辨 ( 一大藏經 雖皆佛說 然有就機方便權宜說 有稱性決了真實說 今相對辨明 令知此圓覺經屬實教也 )

34 一切經雖皆佛說 古今判教多開合 ( 有判 一切經但為一味 又開為二種 有三有四 乃至五種 五有兩處 賢首為備 疏中一一對諸家辨明也 ) 從淺至深都有五 大乘二始 ( 始初也 對大乘初心人 且但說一切法空 如諸部般若也 或但說一切法唯 說 八識所變 廣說法相 少說法性 云一分人永不成佛 如解深密等 ) 三終極 ( 但成就久習前教 又 人也 顯二乘闡提皆有佛性 悉當成佛 廣說法性 少說法相 法相中 若心若境 但是法性隨緣所成 無別自性 如法華涅槃等 ) 總將三藏無過此 五時都不開圓覺 ( 五時但前三 ) 圓覺前三不可窺 ( 於前三時教中 不可窺於圓覺 ) 真是頓門當第四 ( 由此前三中 五時不可攝 ) 分通第五義融之 ( 文云 覺性徧滿圓際故 當知六根徧滿法界等 ) 義門果滿華嚴備疏裏門門相對辨顯出此經真了義 其中有實有權宜賢首大師方可依 小乘偏淺暫隨機 ( 第一也 說諸法數一向差別 以揀邪正 辨凡聖 分忻 狀 明因果 但說 人 不說法空 即四阿含等也) 一乘四頓 ( 別對上根 直顯真性 總不在相 一切所有唯是妄見 呵教勸離 毀相泯心 生心即妄 不生即佛 不生即佛 如此經等 ) 五圓施 ( 施設開張也 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 悟修同時 一位即一切位 一切位即一位 十信滿心 即攝五位成等正覺 唯華嚴經也 ) 又就前三分五時 ( 一有教即上小乘 二空教 三不空不有教 總當上始教 四同歸教 法華中乃萬善趣菩提也 五常住教 涅槃中乃決定說 一切眾生皆有常住佛性 皆當作佛也 總當上終教也 ) 招體投機却在斯鈔中一一甚精微宗旨照然有所歸 六述第四門 分齊幽深 ( 准起信論 述其起妄 從本至末有十一重 諸教所詮 或深或淺 各有分齊 小乘教唯說㝡後四重 法相教詮至後九重 唯圓覺華嚴可說窮盡一直至第四重本原清淨心 ) 萬法皆依心地主 生成綸緒次須通 根苗麤細真中妄 本末都成十一重 依如求藏 ( 第一重 ) 無明起 便生三細類賴耶中 ( 三四五也 ) 轉作六麤為業苦 ( 六本十一 ) 此經飜覆總研窮 七述第五門 教所被機 ( 此門辨何根性之人 堪 悞 入此教也 然約即時悟入 即五類人不堪 不類方堪 若約漸熏種性 為其遠因 即一切有心者皆可聽聞 名有淺深隨分之益也 ) 欲說此經所被機 ( 總標 ) 守文 ( 一 ) 滯位 ( 二 ) 賓空語 ( 三 ) 體真 ( 四 ) 執舊 ( 五 ) 總乖違 ( 總結 ) 但非此類皆真器 ( 非此五也 故飜成五種真器聞即悟也 一不執文字 二不滯行位 三不着空無 四知性隨緣 五知義無量也 上皆揀器 此三句並收 ) 有佛性者悉無遺 食金剛喻理應知 ( 文在華嚴經出現品也 ) 光明五類不相宜 ( 一執着文字 二繫滯行位 三觸語賓無 四自恃天真 輕厭修習 五固守先聞 擔麻棄金 ) 漸漸熏成圓頓種 八述第六門 教體淺深 ( 疏有四門 一隨相門 二唯識門 三歸性門 四無礙門 ) 教體須知具幾緣 ( 總標 ) 名 ( 證 自性也 ) 句 ( 詮差別 文為名 句 法之所依止也 ) 總能詮 ( 一也 有人唯以聲為教體 有唯以名句文為教體 有俱取 俱取為正 ) 聲音 ( 說法聲也 名句文是聲上屈曲之詞 ) 攝境歸心 ( 緣慮心也 ) 唯是識 ( 二也 聲等不離識故 ) 識無自性 託真源 ( 三也 識是真如隨緣所見也 ) 性相融通無所礙 ( 四也 總收前三 互收融攝 性是第三 相是第一 識是二門 此等理事交徹 同一心故 本唯於一法界心中 有真如生滅二門 名性相故 ) 不離文字以心傳 ( 達磨以心傳心 不立文字 今則文字性本自離 不假離之 元 一性 便是以心傳心也 ) 但解空中風畫喻 ( 風喻聲音 畫喻名句 空喻真性 空中風畫 無迹可尋 性中聲音名句文 有何可取可離 此義在華嚴經十地品中 ) 自知文 ( 能詮 ) 義 ( 所詮 ) 悉無邊 ( 同一性故 故華嚴云 一即是多多即一 文於隨義義說文 又說一字經 無量無有窮盡也 ) 九述第七門 宗 ( 心之所尚 ) 趣 ( 宗之所歸 ) 通別 ( 通者一切經皆以因緣為宗 別者此經以心境空寂覺性圓滿凡聖平等佛為宗 妄情等佛觀行速成為趣 又妄情等佛觀行成就為宗 惑業消滅 永絕輪迴 起大神用 安樂 自在為趣 ) 七明宗趣分通別通論佛教屬因緣 ( 一切諸法以因緣故 故生滅成小乘教 以因緣故即空 成破相教 別顯此經宗

35 境空 ( 唯識故 ) 心寂 ( 唯性故 ) 覺初圓 ( 心境泯時 覺即圓也 ) 普凡平等 ( 如序分中說 ) 心崇尚 ( 上皆宗也 崇尚平等理故 此下是趣 ) 等佛忘情觀行專 ( 情忘即等佛 心等佛為真 觀行皆等 一重宗趣了 此下是第二重宗趣云 ) 以因緣故 皆 假 成法相教 以因緣故即中 成法性教 ) 觀行成時何所得 ( 已上趣為此宗 ) 趣者 業消惑用用 無邊 ( 趣也 ) 十述第八門 修證階差 ( 上約教文 唯生義解 忘詮修證 復有其門故 以心傳心歷代不絕 自佛屬迦葉 展轉于今 燈燈相承 明明無盡 達磨為此方之始祖 荷澤中興 乃至江西及北宗 皆是此宗也 ) 修證階差不離心萬行要門唯定慧先悟後修雲散月頓漸隨機皆得道 佛傳此法到如今漸修頓悟淺麤深先修後悟鑛消金離斯說道不堪任 敘昔飜傳 十一述第九門 經是西天覺救飜開元目錄初編載長壽二年白馬寺只為經來年月近 罽賓三藏大沙門譯經圖記亦明言則天皇后緣中原先賢古德未深論 第十隨文解釋 ( 初解題目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十二釋上五字 ( 是所詮法義也 ) 懸談已竟次經題十一字中雙法義 ( 五字所詮 六字能詮 各有法義 故云雙也 ) 五當魚兔 ( 上五字 所詮法也 ) 六筌蹄 ( 下六字 能詮教也 ) 大是體空方廣用圓無間缺全靈覺 解者能超累劫迷 此三凡聖本來齊是為究竟大菩提 十三釋下六字 ( 是能詮功能 五字及教體一字也 ) 修多羅者通教諸 於中了義是全經 互說有空名不了 雙談性相得斯名 ( 斯名者了義也 ) 五字對餘 ( 餘一藏經也 ) 稱最勝 ( 是諸經中之了義也 ) 一言 ( 經字 ) 是此句名聲 更有三名并五號 流通分裏自分明 後解經 十四科判 經開三分是常規全此初文名序分為此具 淨土說證信文中便發起 序分流通佛化儀六般成就眾應知其中數節極難思貫於六種總希奇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 三昧正受 十五三信聞時主及說處中 ( 初總入智用之源 )

36 如是 指圓妙理阿難自道我親聞說聽一時同一會婆伽法報本無分光明藏是如來藏 ( 此是內熏 亦名因熏 真正教法是外熏 亦名緣熏 內外因緣備具 即成佛道 三界眾生 闕外緣熏故 輪迴六道 ) 內熏久已積緣熏 ( 聞熏熏如來藏 破和合識 故成佛也 ) 諸佛神通光相等皆從此出數如雲如來為欲談真妙入斯三昧絕諸緣 ( 緣是動用 ) 三昧此方云正受 ( 不受正受也 如明鏡虗極時見萬像 ) 虗含萬像寂魔軍 ( 含萬像而無念無為 有念皆屬魔境 佛 難 已離 現同其迹 故入正受 ) 一切如來 光嚴住持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身心寂滅 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 於不二境 現諸淨土 ( 此段有三唱 一釋經文二釋淨土 三引證 ) 十六明與凡聖同體及稱真現土 世尊定裏合如如 ( 心真如本覺 凡聖一味 清淨性體 ) 此處塵沙佛所居 ( 聖同 ) 亦是眾生真覺地 ( 凡同 ) 身心寂滅等空虗 圓滿十方平等際 具於不二絕諸餘 不二境中方起用 現諸淨土法筵初 ( 從體起用 現淨土法會 是圓覺法筵之㝡初 ) 十七釋淨土說經之由 淨土說經文顯著豈類諸餘不了教藏裏深經十五本今有疑云無說處 真身法主理照然化身穢土應初緣亦皆淨土所流傳是將竹管欲窺天 十八指論為證 佛地論中釋此格愽學利根方可解淨土所談為決了 ( 稱智語境之說十五本經 ) 閻浮所說是權宜 ( 諸淺機說餘一切經 ) 華嚴淨穢融通境 ( 識智融通 淨穢無礙 說華嚴經 ) 別是圓宗不可思 ( 華嚴是別教一乘 ) 數番問答甚精微凡常淺識豈能知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辨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菩薩等 而為上首 與諸眷屬 皆入三昧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十九列眾總歎 同體因緣稱法身 菩提薩埵百千人 ( 十萬 ) 十二列名為上首 與諸眷屬等彌綸 皆入甚深三昧海 皆融影像十方身 各問一門微妙義 ( 如下所列 ) 為諸末世結圓因 二十述十二菩薩所問法門 妙德初微本起因普眼圓融因果相逸多推究輪回本威德已開三種觀淨業斷除人我體圓覺道場圓頓悟 普賢次問漸修真金剛質難聖凡身淨慧倫排證悟人辨音又問幾般輪普覺離病託師親善首流通妙法輪 南無大慈大悲 ( 云云十二禮 ) 至心懺悔 夫欲懺悔者 必先歸敬三寶 所以者何 三寶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 若能歸向者 滅無量罪 長無量福 能令行者 離生死苦 得解脫樂 是故弟子 ( 某甲 ) 等 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諸佛 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尊法 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聖眾弟子 今日懺悔正言 無始已來在凡夫地 莫問貴賤 罪自無量 或因三業而生罪 或從六根而起過 或以內心自邪思惟 或藉外境起於染

37 著 如是乃至十惡增長 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然其罪相 雖復無量 大而為語不出其三 一者煩惱 二者是業 三者果報 此三種業 能障聖道 及以人天勝妙好事 是故經中 自為三障 所以諸佛菩薩 教作方便懺悔除滅 此三滅者 則六根十惡 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皆悉清淨 然此三障 皆從根本無明而起 故經云 獨頭無明 為煩惱種 從無始受身 經無量劫 則劫不可數 一一劫中 愛種種身 則身不可數 一一身中 所起種種煩惱 則煩惱不可數 一一煩惱所造三業 猶如微塵 則業不可數 一一惡業感報 如恒河沙 則報不可數 一一報中受苦萬端 則不可數 如是等苦皆由無明 無明既是三障根本 今欲懺除三障 理須先懺無明 然夫懺悔有事懺有理懺 懺無明者 唯是理懺 ( 無明者 迷於實理 今但悟理 則無無明 故當理懺 然無明是本 義達其中 則枝末三障 亦展轉除滅 故維摩經中 優婆離為二犯律比丘懺悔 維摩詰呵云 無 量 增此二比丘罪 當直除滅 勿損其心 所以者何 罪性不在內 不在外 不在中間 如佛所說 心垢故眾生垢 心淨故眾生淨 心亦不在內 不在外 不在中間 如其心然 罪垢亦然 不出於如如 優婆離 以心相得解脫時 寧有垢不 我言不也 維摩詰云 一切眾生心相無垢 亦復如是 唯優婆離 妄想是垢 無妄想是淨 顛倒是垢 無顛倒是淨 耳 我是垢 不取我是淨 諸法皆妄見 如夢如燄 如水中月 如鏡中像 以妄想生 其如此者 是名奉律 乃至時比丘疑悔即除 發阿耨菩提心 難曰 觀罪性空 罪即滅 觀福性空 福性空 福亦應滅 ) 答曰不也 以罪違性 福順性故 真性望罪能治 能治顯時 所治之罪即滅 望福是能生 能生顯時 所生之福不盡 金剛經云 無住相布施福德如虗空等 又普賢觀經及華嚴隨好品亦云二種懺 觀經明晝夜精勤形佛等 即是事懺 觀心無心 從顛倒起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即是理懺 隨好品中 等眾生界 善身語意業 懺除諸障 即是事懺 觀諸業性 非十方末心住於心 從顛倒生 無有住處等 即是理懺 事懺除末 理懺拔根 又事懺除罪 理懺除疑 懺除三障 則兼事理 今當理懺 理懺者 觀其性空 今唯當經欲其欲顯其空 光明行相 此明者隱密難辨 辟支羅漢冥若夜遊 法相大乘亦未窮本 但說六七識中起者 故與癡數行相無殊 ( 唯識云 三毒中之癡 便具無明 第八識無覆 七識中方有癡 愛 前六識方具三毒也 ) 勝鬘經中 方說住地無明 起信論中 名為根本不覺 ( 論中說不覺為因 與本覺和合 非一非異 名阿賴耶識 從此轉生七識 方有癡數 故癡與無明 本末異也 ) 禪宗語論 都號為迷 今為辨明 眾等諦聽 其行相者 則迷真執妄 起信論云 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不覺心動 而有其念 即是迷真 此經云 妄認四大 為自身相等 即是執妄 言其空者 起信論云 念無自相 不離本覺 此經云 此無明者 非實有體 如夢中人 夢時非無 及至於醒 了無所得 故是空義 其猶族姓良家之子 幼小沒落與他為奴 後漸長成 甘心認賤 親族論得宛是良人 即知奴本是空 但有名字 無明亦爾 故說性空 既悟解昭然 即都無所得 故經云 覺迷滅不生迷 如此亦空 永不再執 是為理懺 一懺已後 除下劣心 心與佛心平等無二 上來雖已理懺 猶恐未盡源流 今更至心 重說偈曰 根本無明名不覺迷真生自圓明性一味冥蒙常附體隱覆三賢十聖理除兆善友開靈性今日發心依理懺理懺元將事懺殊身心聚裏何曾有覺來夢處寧尋夢今悟無明元是覺已能了了常明覺從此應難相惑亂觀照其於本覺心慧日明明無闇相觀心無念是真心不增不減同真際有漏心成無漏心所修盡入菩提道 塵沙煩惱最初因 執妄認他質礙身 二乘智慧亦難分 滋生八萬四塵 除此無能辨我人 不教迷惑翳吾真 窮斯行相本空虗 內外中間覓總無 雪得奴身豈有奴 覺迷迷滅二非俱 誰肯昏昏更守愚 所為所作總由吾 ( 此無明及下三毒 是諸業之根 行相微細 須歸心 微 照凡聖之體 方可懺滅故 此乃後段 皆歸命毗盧發願 亦是飜類此惑 故同 至發願 ) 翻破無明根本迷 觀身非我為真我 始從今日至菩提 惑業根源既已悟 無漏心心以自熏 願我常安始覺智

38 發願已 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外事裝彩咸歸壞唯有勝法不滅亡勝法即是身中性修行欲絕死生根 內身衰變亦同然諸有智人善應察迷性茫茫受死生佛令先且除貪恚 恚誑諸眾生 過於信千萬 愚者不能捨 為貪恚所纏 眾生恚所誑 由依止於恚 眾生受重擔 如飲熱醎水 飲已尋復渴 須臾無暫息 愚人不善思 塵勞自焦苦 第五上 ( 文殊章十四唱三十偈懺三毒 ) 歎佛 正覺功德大智山等於三世諸如來已昇境界無相岸放於離垢千光明十方所有諸世界未曾恐怖一眾生虗空法界性平等一切含生無數劫於諸境界智無礙 普達境界到彼岸是故我今恭敬禮而現妙相莊嚴身彼魔軍眾咸令盡悉能振動無有餘善逝威神力如是已能如是而安住成就最上大菩薩與一切佛同其性 我等徒眾 ( 云云 ) 南無大慈大悲 ( 云云八禮 ) 文殊章十四唱三十一偈 ( 令信外真正 成本起因 地 ) 此一禮准前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問本起因地文殊師利菩薩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 在大眾中 即從坐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帀 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願為此會諸來法眾 ( 十萬菩薩及諸 眷屬 ) 說於如來本起因地 ( 從凡夫時最初根本所起之心 ) 清淨 ( 離垢顛倒根垢取我垢 ) 法行 ( 稱法性之行也 問 適云夫求果者 先觀於因 因若不真 果還是妄 如人造真金佛象 先須辨得真金 成象之時 體無增減 故佛頂經云 苦以生滅心為因 欲求如來不生滅果 無有是處 如種豆不生粟等 ) 及說 ( 及者 更 諸 一段意也 ) 菩薩於大乘中 發清淨心 遠離諸病 ( 如何得一發之後始終如一 免生起異念之過患 )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 求大乘者 不墮邪見 ( 標以現在法眾 結以未來末世者 互影照也 即知現未俱收 )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 終而復始 第一唱讚述文殊問目二偈 於是文殊從座起 威儀頂禮大悲尊 願為會中及末世 ( 但以前之標結 ) 說於諸佛本因門 ( 根本最初之因 ) 因若不真果亦妄 修行先要得根源 ( 第一重問 目 ) 及說菩提心發願 ( 偈云并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 妄情 ( 經云諸病 ) 永離 ( 經云遠離 ) 覺常存 ( 經云求大乘者 ) 佛答處四段 一標示真宗二推窮妄宰三釋成因地四結牒問詞 初中兩段 第二唱中二偈具標舉本有之覺心

39 ( 於中 先讚問許說 後正示體用 ) 爾時世尊 告文殊師利菩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 諮詢如來因地法行 ( 領初問 目 )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 得正住持 不墮邪見 ( 領後問 目 ) 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時文殊師利菩薩 奉教歡喜 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 上皆讚許 貯 聽 此下正示體用 ) 善男子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 ( 此云總持 ) 門 ( 欲入眾妙境界 先須了達圓覺 圓覺又能流出一切 有 市 入義 故名為門 准寶積云 陀羅門者 是根本義 ) 名為圓覺 ( 指體也 下顯用云 ) 流出一切清淨 ( 總標無法諸法 ) 真如 ( 理也 ) 菩提涅槃 ( 果也 ) 及波羅蜜 ( 因也 ) 教授菩薩 ( 如理思惟 而反照之 一一顯現 依之修行 故云教授 ) 佛告文殊汝善哉本起因源祕密 藏 ( 合二問也 ) 流出塵流無漏法 能於末世布慈哀 無遮 ( 下云無遮大慈 ) 為汝此時 開 ( 上皆讚問許說 ) 因波羅蜜 ( 如文 ) 果如來 ( 菩提涅槃如來也 ) 總持眾妙名圓覺 ( 指體也 下三句顯用 ) 覺心即是聖人胎 ( 但一念覺悟此圓妙心 即藏識中 已熏成聖種 緣未彰現於外故 如始胎也 ) 第三二明上圓覺體用 即破障成佛 故名因也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 ( 標舉所問 ) 皆依 ( 無佛不爾 ) 圓照 ( 能照之智 ) 清淨覺相 ( 所照之理 初心未忘能所 故云相也 ) 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 洞達真有忘空 即所修皆是法師行 若不爾者 悉非法行 故大經云 若有比丘 讀誦十二部經 是名讀誦 不名法行 乃至為人宣說 及思惟其義 是名樂說 是名思惟 不名法行 若有比丘 能觀身心 乃至境界都息 永離煩惱 其心寂靜 我則說之名為法行 ) 說有誦持十二部 或能宣說及思惟 大集經云非法行 法行先論本起時 一切如來本起行 皆依反照此靈知 ( 與大集經大同小異 ) 方斷無明成佛道 能於三界作人師 ( 佛也 ) 上來標示真宗此下第二推窮妄宰 於中三 第四且先示其行相 云何無明 ( 一由前云永斷 恐 謂定有可斷 故推至空 二由此是八萬塵勞之根 十二因緣之首 恒沙煩惱由此而生 塵劫輪迴由此不絕 今欲示妙門 若不推破 即所作盡屬顛倒 ) 善男子 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 種種 ( 如下所明 ) 顛 ( 心識狂亂 ) 倒 ( 背覺合塵 倒有所執 顛但荒犯 由顛故倒 如由迷真故執妄也 ) 猶如迷人四方易處 ( 既以東 為西 即三方必皆移易 )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 四對顛倒 一四大非我認為我 法身真我而不認 二四大如幻本無而見有 法身本有而見無 三妄念非心認為心 真如了然而不能認 四妄念如珠中色 全空而執有 真心如珠明 實有 有 而見無 既四雙八隻不同故 苗 云種種 ) 譬彼病目 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善男子 空實無華 病者妄執 ( 例此應云月實無二 捏者妄執 皆喻性無質礙 無心妄念 迷者妄執也 ) 無明都作塵勞本十二因緣為上首無始已來種種倒妄認四虵為我相不知六識全虗妄譬彼空華第二月二月展轉 倒見 執妄迷真只是伊百千煩惱總能持一方易處四方移仍將六識作真知離却根塵無所依無中執有實狂癡及反示展轉相依 由妄執故 非唯惑此虗空自性 ( 虗空無生 妄見華生 是迷惑虗空之性 ) 亦復迷彼實華生處 ( 翳乃實華生之處也 非謂真實華 法合 應云非唯惑此真空自性 亦復迷彼身心生處 ) 第五二約空華說 推逐空華因患翳眼若本無無所翳即知根境因迷執本覺若無如木石 推翳良由有眼睛昭中無因翳何生迷執唯依本覺明木石何曾有妄情 第六二約二月說 二月依於第一月離於本月兼人眼真月既為妄月本 又因捏目見雙形審思二月體何成妄心還說本心生

40 覺者若能如是悟 自知萬像是空名 第七二當第三結其過患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 故名無明 ( 由此無明 執身心為我 對違我順我之境 便起貪瞋 貪瞋即造業 業成便愛執 愛執中還迷 迷還貪瞋 展轉如此 故云輪也 ) 萬象空中執萬形無明昏闇痴狂故生即自然常造業無始至今不肯歇 由斯所以號無明貪瞋癡慢自然生業招影響應形聲井輪蠶繭亦難名 上說行相了 此後顯其本空 於中二 今此 第八四生約夢喻以顯其空 善男子 此無明者 非實有體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 及至於醒 了無所得 ( 於中兩門讚述 一直述虗妄 二推窮歸真 ) 無明雖是妄根抹從無忽有雖無體麤細技苗迷是本本自不生無可滅 即此無明體自無能生三細六般麤細麤本末總空虗看看與夢有何殊 如人身在家中臥 ( 如來藏在纏 ) 佗方別見有形軀 ( 阿賴耶等諸業識異熟身 ) 或即歎娛或苦惱 忽然醒覺悉無餘 惑愁或喜或榮枯 ( 五道業別報也 ) 或見威雄為國主 ( 喻人天別業總業 ) 或遭使役使人奴 ( 喻三途別業總業 ) 如此夢身兼 事 此後展轉推窮 歸於真性也 又為二唱 喻二法 第九二喻說也 謂先推尋誰見夢之境界 若言是牀上睡人見者 睡人眼合 何能見夢境 又夢境在諸方 睡眼在家中牀上 何能迷見 如此推之 乃是夢人自見夢境也 睡人在家中 夢人在他處 故知睡人夢人義用不同也 又推夢人從何而有 乃從夢想而變起也 又推夢想從何而有 乃從夢人而變起也 又推緣起虗事 人是實體 故知睡與人二字義又同 雖離人無睡 不可喚睡為人 推尋夢境誰能見推逐夢人因夢想依身 ( 本覺真如 ) 而睡 ( 根本無明 ) 睡為夢 ( 八識 ) 夢睡皆虗身乃真細詳此喻最為親 見者應知是夢人又推想在睡眠身 真性無明兼妄念 第十二法說也 ( 從此推究自身 喻極理最直見真性 ) 推逐根塵 ( 夢境 ) 因妄念 ( 夢想 ) 細尋妄念託無明 ( 睡也 ) 無明無體依真性 ( 牀上本身 ) 若無真性即無情 ( 本不無佛性也 無分別情識 ) 情如夢想迷如睡 性如牀上本身形 睡覺夢空身本在 迷除念滅性圓靈 第十一二約空華喻 以顯其空 兼通伏難 如眾空華滅於虗空 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 無生處故 ( 前說生死此無明 今既云無明本空 復由何而輪轉生死耶 故佛自答云 ) 一切眾生 於無生中 妄見生滅 ( 無明生死本來都無 於無生中 而橫見生滅 ) 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 前就橫見故說有 此就實論故說無 ) 迷妄本空不可斷 方知圓覺妙門開 ( 若見有煩惱可斷 斷盡方名妙覺者 即是法執 亦障圓覺之門 未名開顯 ) 空華似滅無生滅 睡夢醒來非來來 ( 非其夢身滅去 本身出來也 ) 眾生未遇善知識 無中執有實堪哀 狂受多生生死苦 由斯故說妄輪迴 第三釋成因地 ( 上來所說 妄空真有者 有佛 無 性相本然 今明依此通達 心意冥符 方成本起因地 正答所問 ) 文三 今

41 第十二三 當第一依真悟妄頓出生死 第二展轉拂迹釋成正因 今合為一唱也 善男子 如來因地 修圓覺者 ( 牒前所標 即依真也 ) 知是空華 ( 悟妄也 餘下皆頓出生死 ) 即無輪轉 ( 無生死之法 )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 亦無受生死之人 若言我免生死 即還是我相 ) 非作故無 本性無故 ( 非作觀行故 破除始無 本性空寂 本來無故 此下展轉拂迹也 ) 彼知覺者猶如虗空 ( 拂覺妄之智也 ) 知虗空者即空華相 ( 泯其拂心 )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 遮其斷滅 ) 有無俱遣 ( 總結離過 ) 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如來因地修圓覺 知是定華離我人 無有身心受彼苦 不關修證本來真 能知覺者還空寂 悟空寂者亦同塵 ( 同塵境而已 ) 然不說無知覺性 性空本覺離緣因 翳華盡處寧無眼 夢睡醒時是滅身 但遣有無隨順覺 毗盧法界本木均 第十三八 當第三徵拂所由 釋歸圓實 何以故 ( 生死身心幻妄 狂說全空 能覺知妄空之智稱理 因何亦同妄法而遣 此下釋也 有二句 明諸法云 ) 虗空性故 ( 一切法空也 ) 常不動故 ( 一切法寂也 此下皆顯一心 也 於中二 初一句總名體云 ) 如來藏中 ( 論指一心為如來藏故 此下釋義類也 於中有二 初二句顯空義云 ) 無起滅故 ( 釋上所智生死等 ) 無知見故 ( 釋上彼知覺者如空 等此下釋不空藏云 ) 如法界性 ( 藏如界者 在有情名藏心 在無情名界性 又界性又界 則情器交徹 心境不分 藏則直說清淨心體 藏即能造善惡 界則無非此義 藏心剋就根源 界性渾其本末 渾則普該之義易信 剋即周徧之理難明 故指藏心 如法界性 亦乃攝其二義之別 歸於一體之同 方顯覺妄因依 誠非究竟圓實也 ) 究竟 ( 竪窮三際 始終常然 ) 圓 ( 徧空 ) 滿 ( 眾德具足 ) 徧十方故 ( 無邊際也 良由如來藏性 本自如斯 豈須減舊添新 滅惑生智 是以三重泯絕冥合覺心 將此為本修行 始得正名因地 ) 生死身心仛說妄 只為從緣無自性 ( 如上覺等一切法 皆從緣起 故無自體 ) 性空 ( 虗空性故 ) 不動 ( 常不動故 ) 悉平均 ( 由空寂故 皆平等也 此下二顯一心 初句標指云 ) 真含於妄 ( 一含攝義也 ) 妄含真 ( 二隱覆義也 ) 仍有出生無盡義 ( 三出生義也 ) 義門三段悉應陳 ( 結數標說也 初四三句 且釋隱覆義云 ) 眾生皆是如來藏 ( 藏如來故也 理趣般若經云 一切眾生 皆如來藏 ) 煩惱之中具法身 ( 勝鬘云 如來法身 不離煩惱藏 名如來藏也 ) 九喻經文一一辨 ( 如來藏經云 一切眾生 貪瞋恚痴諸煩惱中 有如來身智 乃至常無染污 德相具足 如我無異 便以九喻喻之 萎華佛身二巖蠭淳蜜 三糠糩粳米 四糞穢真金 五貧家寶藏 六菴羅內實 七弊物金像 八貧女王胎 九焦模鑄像 ) 塵中佛德不同塵 ( 經云 常無染污也 此下二釋含攝義也 ) 含攝十方凡聖等 悟即出生淨善法 其有隨緣不變德 能持 ( 持自體恒沙功德 從本來不失不懷 ) 能禦 ( 禦 客 塵沙煩惱 無始已來 不染污 ) 升沉界 ( 升者真實功德也 能持之不失 沉者虗妄煩惱也 能禦之不染 故知具如與妄想 見升沉之疆界也 此下明生滅業用也 ) 因依對待故云云 ( 染淨緣起門中義也 雖說真如 由對緣說 ) 若就如來藏自體 此中本自無能所 ( 能知之智也 經云 無知見故 所知生死也 經云 無起滅故 ) 不空空義不客新 ( 勝髮經云 二如來藏謂空不空 空者不無妄 不空者 本具德 故不別客新生功德也 上云無能所及下二句皆是空義 ) 豈屬聖凡并染淨 情器融通不可分 ( 釋法界行相也 ) 橫徧 ( 徧十方故 ) 竪窮常 ( 是究意義 ) 究竟 ( 本文 ) 十方圓滿 ( 六字皆本文 但不次也 ) 悉彌綸 ( 圓滿之相 ) 如何知覺亦同倫 ( 倫等也 此是徵也 下是釋釋中初二句 釋上所拂諸法 餘皆顯一心 且初云 ) 如來藏者一心是 ( 楞伽云 空寂者名為一心 一心者名如來藏 論中亦然 藏有三義 初且列云 ) 何論國土與人民 ( 論諸皆如來 含攝身相國土 神通光明 佛性論云 一切眾生皆在如來智內 故名為藏 此下三釋出生義云 ) 三乘因果及天人 ( 十地論云智能生無漏因 是亦能生成人天道行 上釋名了義 次下二句釋行相云 ) 妄中成事體空神 ( 空而成事 事又常空 故知神靈也 此二句釋業用 初明真如業用云 ) 能造 ( 楞伽云 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能徧興造一切趣生 若生若 滅也 ) 能修 ( 能知真達妄 發心修行 論云 能知名義 為說真覺 等 ) 染 ( 造善惡 ) 淨 ( 修六度 ) 因 ( 通六二 ) 無思無說欲何詢 ( 攝歸經文大意也 由此故經說 彼知覺者 皆如虗空 如來藏中無起滅知見 乃至如法界也 下具釋之云 ) 誰能造業及修真 ( 凡染及造業字 皆屬所知之起滅 聖淨及修真字 皆屬能知之知見 故經云無也 此下四句 皆不空義 釋經中後三句也 ) 如上眾多真妄義 體同法界真如住 第十四二 當第四段結牒問詞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 不墮邪見

42 汝問如來本法行 求同正聚離邪師 ( 不隨邪見 ) 流傳此法句參差 ( 義說 ) 如來因地只如斯 (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 汝等會中諸法眾 ( 指前文 ) 菩提薩埵 ( 此云菩薩 ) 皆修習 ( 依此修行 ) 末世眾生 ( 本文 ) 亦可依 ( 如上所住 ) 於大乘中發淨 ( 本文 ) 意 ( 心也 ) 南無大慈大悲 ( 云云十二禮 ) 至心懺悔 夫懺悔者 是發行之初門 進修之要路 止惡行善 莫先於此 懺是懺謝之名 悔以悔責為義 前心起妄 逐境生情 後意覺知 依真懺洗 克己照事 改志懲非 追變往心 預遏未犯 然我等設便知真悟妄 發菩提心 且未階聖果已還 皆屬不定之聚 若不諦觀罪本尋究妄源 但仛中庸之心 常懷易染之性 則猶如輕毛當路隨風東西 遇善或即超昇 遇惡未免沉溺六塵擾擾知起何心 六道茫茫知落何道 必須細推本末 察獲根源 懺業懺心 如理如事 且生死苦樂之報由有漏善惡之因 善惡之因由貪瞋之念 貪瞋之念由是非之心 ( 痴也 ) 是非之心 由迷真執妄 迷真執妄即是根本無明 根本無明前已如理懺竟 今當次懺是非之心展轉枝末 展轉枝末即是前門所說煩惱業報三種之障 言展轉者 此是三種障 更相由藉展轉而生 故經云 由煩惱故以起惡業 惡業因緣故得苦果 煩惱即是此貪瞋痴 貪瞋痴心若偏多者 各攝二萬一千煩惱 若等分者 共攝二萬一千煩惱 故成八萬四千煩惱 不離三毒之心 此從根本不覺而起 良由根本迷真執妄 妄認我相 故貪彼順情以潤益我 瞋彼違情恐損惱我 愚癡之情種種計挍 故知三毒必藉迷真 所以經云 無明是種 既有三毒 即受色貪財故 行婬盜妄言綺語 種種追求 復由瞋此恨彼故 有煞生相行相爭兩舌惡罵毀傷百種 損惱多端 皆由不識因緣 不辨邪正 況勞心作偽 愚拙轉增 故言三毒起於惡業 ( 然三毒亦起有漏善業 及不動業 今且舉所應懺者 ) 夫作業夢報 猶如影響 應於形聲 其體雖空 應無差失 由前惡業成就 感地獄餓鬼畜生 縱罪畢為人 亦有種種餘報之苦 是故經云 十不善業 從三途出 生在人中 各有二種餘報 ( 云云如下所引 ) 故知三障展轉相由 煩惱為初 今當先懺 然此煩惱 諸佛菩薩入理聖人種種訶責 詺此煩惱 以為冤家 能斷眾生慧命根故 亦名為賊 能劫眾生諸善根故 亦名瀑河 能漂眾生於生死海故 亦名羈鏁 能繫眾生於生死獄 不得出故 所以六道牽連 四生不絕 惡業無窮 苦果不息 當知皆是煩惱過患 是故我等 今時先懺三毒煩惱 就三毒數 貪愛為初 欲去其根 先懺貪愛 然初發業能是無明潤業受生 由貪愛無明理懺 雖達其空 貪愛習成 雖為頓盡 如衣染香去氣存故 須發猛利之心 懺除割捨 然所貪欲境 但誰愚夫 智者審思 都無實味 如犳咬枯骨 骨刺齒傷 血出自霑 謂言骨頭有味 貪不覺痛苦 咬不休 唯自損傷 竟何所益 貪欲亦爾 繫縛不休 見世疲勞 多生受苦 ( 舍利弗問 佛為根繫於境 唯境繫於根 ) 是故佛言 根亦不繫於境 境亦不繫於根 但由貪愛故 根塵相入境 互相參 意識昏迷 不得解脫 譬如農夫所使黑牛白牛 耕田之時 中有羈鞅 兩皆難脫 ( 然非黑牛繫於白者 亦非白牛繫於黑者 但由羈鞅 故皆相繫 ) 彼此牽連傳不白牛在羈鞅 故皆貪愛 羈鞅不殊 無始已來 牽連難捨 今恐悟後此念還生 要須建志運心 察其過愚 上來雖已懺謝 猶恐未表虔誠 今更至心重說偈曰 貪愛無明發潤業衣中香氣猶難出情體弊色心虗悅生死無窮緣此愛白黑二牛常互縛若不懺除貪愛罪我今誓志常判割五根六塵如幻影 無明已懺未除貪欲境凡情豈免體犳咬枯骸血自甘牽纏不脫類地蠶根塵兩法鎮相參縱修萬行亦無堪藏識之中莫不含身心清淨似澄潭 懺悔已 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舍那佛 已懺貪愛罪竟 次懺瞋恚 瞋恚之毒 傷害尤多 貪愛紐徵尚客勒剋 瞋心卒暴 誰敢與言心似火湯口 如刀劒 故知瞋恚難卒制除 須於未起之前 觀察所瞋之境 且聲如谷響色 如空華 空華好惡不殊 谷響高低無異 即如愛惡之境讚毀之聲 無不是空 何瞋何喜 從來迷倒 遂境情生 今日悟之 寧客更執誓修忍辱 以塞瞋源 擔習慈悲 轉除恚本 上來雖已懺謝 猶恐未表虔誠 今更至心重說偈言 無邊煩惱雖皆惡一念能生八萬障暴風卒雨渾難進刀遂語生如斬竹谷響已知讚毀等從今懺却瞋心罪 惱害偏多最是瞋一言能殺百千人努氣膖腮不易親火從心發欲燒身空華又覺順違均修習慈悲作佛因 懺悔已 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已懺悔瞋恚罪竟 次懺愚癡 愚痴者亦是邪見之類 但約利鈍故說二殊 觸事生情 是境皆執所解僻謬 總名為癡 不必如牛羊

43 之徒 方名癡毒 此癡行相比於無明 總別意殊 本末義殊 無明但迷真 我真空都執內身外境癡 則隨於一事種種生情 行相已知 必須改悔 歸於善友 習學大乘 ( 二乘未免 ) 但親近佛法僧三寶 同深必自得聞思修三慧 其定慧光既發 癡想何存 決運此心悔前下劣 上來雖以懺謝猶恐未表虔誠 今更至心重說偈曰 三毒已除前二毒愚痴不必如禽獸互執有空頻鬪諍棄背正緣輕正法速訪其宗相稟學滅劫多生邪見種 還須相次懺愚痴情現良由帶是非僻論因果妄情疑尊來邪教事邪師勤尋善友早歸依入佛知見正思惟 懺悔已 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 無明貪等兩重 已如上來懺滅 業報兩事尚未懺除 但時眾疲厭 留待別時 今且修畢其餘法事 ) 至心發願 願弟子等 從此懺悔三毒之後 生生世世 安住菩提之心 常修悲智行願 速入菩薩離垢之地 性不含欲 於他財他所資用不生貪心 不願不求 又願永離瞋恚 於一切眾生 恒起慈心 利益心 哀愍心 歡喜心 和潤心 攝愛心 永捨貪恨怨害熱惱 常思須順行仁慈霑益 又願永離邪見 住於正道 不行占卜 不取惡戒 心見正真 無誑無謟 於佛法僧 起決定信 乃至意業 隨智慧行 慈悲喜捨 救攝一切 上來雖已發願 未表虔誠 今更至心重說偈言 願我懺餘三毒後 飜作菩提三種心 大悲智願不虧危 貪愛瞋痴無起作 ( 准華嚴宗受菩提心戒文 以大悲大智大願三心 為菩提心體也 ) 貪念全成大願樂 樂修一切諸善因 ( 起信論云 樂修一切諸善行 華嚴疏 配為菩提心中大願心也 文與願樂義不異也 ) 瞋心變作大慈悲 悲愍有情相度脫 癡毒翻為大智慧 了達無邊妙法門 此三念念在心時 即是菩提心顯發 但得發斯三種念 自然引起六波羅 六波羅蜜藉三心 六道因緣在三毒 三毒已息三心具 六道因亡六度圓 從今乃至證菩提 世生世生無間斷 且願此生無障難 免令來世乏資糧 臨終了了不昏迷 自在隨心寄生處 發願已 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凡聖本同常住性六道三途逼迫身此老病死皆共嫌少年客貌暫時間假使壽命滿百年老病死苦常隨遂應當親近善知識捨無常色獲常色 凡夫執相遂無常世生世生老病死形儀醜惡極可厭不久咸悉見枯羸終歸不免無常逼恒與眾生作無利念念勒修常住因受想行識亦如是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卷第四

44 圓覺道場禪觀法事禮懺文卷第五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 第六上 ( 普賢章 九唱二十二偈 懺身三三四 ) 歎佛 ( 華嚴經第五十 讚述如來出見法門 ) 如來應正等覺 以無量法而得出現 非以一緣 非以一事 如來出現而得成就 ( 總相標也 ) 所謂與大法雲 雨大法雨 能滅一切眾生煩惱 ( 一也 ) 能起一切眾生善根 ( 二也 ) 能止一切眾生見惑 能成一切智慧法寶 ( 四也 ) 分別一切眾生心樂 ( 五也 ) 雨大悲一味法水 隨其說法無量差別 ( 六也 ) 先起菩薩諸行智慧次起緣覺諸行智慧 次起聲聞諸行智慧 次起其餘眾生有為善根諸行智慧 一味法雨 隨器差別 ( 七也 ) 普賢章 九唱二十二偈 徵釋用心 ( 菩薩疑頓悟漸修 相一違故 佛為通之也 ) 至心歸命禮問悟修方便 ( 云云 )( 後有一禮 同此餘 毗盧遮那佛准常 ) 於是普賢菩薩白佛言 大悲世寶末世眾生修大乘者 ( 有正因性 能發心者 ) 聞此圓覺清淨境界 ( 過正緣聞了義 ) 云何修行 ( 指上正因正緣具者 用心之門 若未知覺性本圓 妄本如幻 即無此疑 只緣已知法空 却疑修行之義 ) 世尊若彼眾生 ( 指聞前段經之人也 為作四重門 ) 知如幻者 身心亦幻 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 一幻幻何修問也 )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 則無有心 誰為修行 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 二斷滅誰修問 )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 於生死中常居幻化 曾不了知如幻境界 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 三遮不修之失 )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 作何方便 漸次修習 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 四請修之方便 ) 此一段經有兩偈讚 第一三正述經文 開示前章已頓悟 從斯已下漸修治 普賢諮問如來者 漸修頓悟似相違 既知生死皆如幻 能知之智亦如斯 云何以幻還修幻 ( 一述幻幻何修問也 ) 幻滅修行復是誰 ( 二述斷滅 誰修問 ) 若總不修何解脫 悟來何異昔迷時 ( 二遮不修之下修 ) 願起慈悲哀末世 由開方便普令知 ( 四請修之方便 ) 第二三別釋幻義 ( 幻者 謂世有幻法 依草木等幻 作人畜 宛似往來動作之相 須臾法謝 還成草木 然諸經教 幻喻偏多 良以五天此術頗眾 見聞既審 法理易明 及博此方翻成難曉 今依古師 解華嚴如幻之文 法喻各開五法 喻中五者 如結一巾幻作一馬 一所依巾 二幻師術法 三所幻馬 四馬有即無 五痴執為馬 法中五者 一真性 二心識 三依他起 四我法即空 五迷執我法 下諸幻喻 皆倣此知 ) 普賢舉幻彰於法諸緣似馬易相從前馬應尋後馬跡真緣理例稍難通 學者須知幻術功 ( 上說幻義有五 今具配之 ) 幻智若修幻妄體 舉此因由將白佛 幻術 ( 第一義如心識 ) 能將巾作馬 ( 第二義如本性 ) 宛然馳驟眼珍瓏 ( 三如依他起法 ) 幻馬是空看似有 ( 四也如本理事 ) 真巾是有隱成空 ( 五也計執執 ) 本惟如巾難可信 次下如來讚問許說 及正說四段之中 初二段也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修習菩薩如幻三昧 方便漸次 令諸眾生 得離諸幻 ( 讚問 ) 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 許說也 此後正說有四段之文 今此中有兩段也 ) 善男子 一切眾生種種幻化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 ( 一標 幻從覺生 以為義本 ) 幻花雖滅 空性不壞 眾生幻心 還依幻滅 諸幻盡滅 覺心盡不動 ( 二幻盡覺滿已釋前疑 )

45 此段經有四唱禮讚 第三二且略銷文 佛言汝等能徵問無始無明 ( 偈云 無始幻無明 ) 諸幻化 ( 洞了幻化故 ) 皆依圓覺妙心生 (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 幻智對治幻妄想 ( 眾生幻心 還依幻滅 ) 二幻皆除覺轉明 ( 諸幻盡滅 覺心不動 ) 譬彼空華空裏滅 ( 猶妙幻華 從空而有 幻華雖滅 ) 虗空豈可亦相傾 ( 空性不壞 ) 今說當須審諦聽 此後徵釋 初幻從覺生之疑難 第四二疑幻化雜穢 無明從淨覺中起 ( 二句 ) 故總相略通 ( 六句 ) 妄染如何起淨中推尋方法惟心義真心常住常清淨為具隨緣不變德 此言難曉更通 展轉相資有八重 ( 一小乘段說一心 二相見俱存為一心 三攝相歸見為一心 四攝所埽王為一心 五攝七埽八為一心 六攝藏識歸如來藏為一心 七泥染淨唯是一心 八總該萬有為一心 ) 無始元來凡聖同 靈明不礙見樊籠 ( 釋展轉八重之意也 ) 第五三別相依流具通 眾生心是真如佛迷之故號如來藏法爾能生分別性不知此等從心變我身即起貪痴恚業熟受身如影響 與佛常同法界家雜妄便名阿賴識見諸根境轉芬葩執為我法展群邪心心造業覓奢華循環生死永無渥 上二唱皆釋幻化生覺心了 第六三別釋依幻智滅幻心 心智滅已 而覺心不動 已說依真生妄染 ( 結幻從覺生也 ) 次論友妄却歸真 ( 標幻盡覺滿也 次下釋文有四重 皆是幻法 一根 二本無明貪瞋痴 三切業 四所受報也 ) 了悟本心翻不覺 ( 一也 ) 發起菩提妙覺因 因是三心悲智願 用翻三毒愛痴瞋 ( 二也 ) 勤修六度除諸業 六度圓成業自論 ( 三也 ) 業已倫亡不受報 盡超鬼畜獄天人 ( 四也 故云諸幻盡滅也 諸謂四也 ) 始覺其符於本覺 是為無上法王身 ( 覺心不動也 ) 此下第三展轉離幻 正示用心 於中二 一法二喻 善男子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 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虗妄境界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 心如幻者 亦復遠離 遠離為幻 亦復遠離 離遠離幻 亦復遠離 ( 此下密顯真覺 ) 得無所離 即除諸幻 第七二法說 上答悟修違妨難應當遠離諸塵境展轉妄情離細念得無所離除諸幻 從慈委示用心門能離之心亦勿存心無寄託絕塵痕念盡方能合本源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 木盡灰飛煙滅 以幻修幻 亦復如是 諸幻雖盡 不入斷滅

46 第八二喻說 除幻重重文義隱諸木本來含火性火從木出還燒木燒木盡時火自滅 更將鑽火喻彰明功力鑽研火即生知因情顯却除情破情空處智還其 善男子 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 亦無漸次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 依此修行 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第九二當第四幻覺不俱也 為除執著言除幻知幻本無即是離欲治夢病誠非法覺在剎那無漸次 幻法全空非不除豈須方便作功夫勤掃空華定是愚真名離幻永無餘 南無大慈大悲 ( 云云 )( 十二禮 ) 普為四恩三有及法界眾生 此下懺十惡罪至心懺悔 夫論懺悔者 本是改往修來 滅惡興善 人生居世 誰人無過 學人失念尚起煩惱 羅漢結習動身口意 豈況凡夫而當無過 但智者先覺 覺即申懺悔 愚者覆藏 遂滋蔓 所以積習長夜 曉悟無期 若能慚悔發露 懺悔者豈唯滅罪而已 亦復增長無量功德 竪立如來炎妙果 若欲行此法者 先當外肅形儀 瞻奉尊像 內起情意 敬重法門 慊切至到 生二種心 何等為二 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難可當保 一朝散壞 不知此身何時可復 若復不值諸佛賢聖 忽遭逢惡友 造諸罪業 應當墮落深坑險起 二者自念我此生中 雖得值遇如來正法 為佛弟子 弟子之法紹迷聖種 淨身口意善法 自居而念 我等公然作惡 而後復藏 言他不知 謂彼不見隱匿 在心倣然無愧此寶 天下愚惑之甚 今現有十方諸佛 諸大菩薩 諸天神仙 何曾不以清淨天眼 見於我等所作罪惡 又復幽顯靈 祇善惡童子 注記罪福 纖毫無差 夫論作惡之人 命終之後 牛頭獄卒錄其精神 在閻羅王所 辦覈是非 當爾之時 一切怨對 皆未證據 各言汝先屠戮我身 炮煑蒸炙 或言剝奪我財物 離我眷屬 我於今者始得 汝便於是現前證據 何得敢 唯應甘心分受宿殃 如經所明 地獄之中 不枉治人 若其平生所作眾罪 心自忘失者 是其生時 造惡之處 一切諸相 皆現在前 各言汝昔在於我邊 作如是罪人 今何得 故知作罪無逃避處 於是閻王切齒呵責 將付地獄 歷劫窮年 無由求出 此事不遠 不開他人 正是我身 當受此苦 雖父子至視 一旦到至 無代受者 眾等相與及其形健體無眾疾 各自努力 與性命競 大怖時至 悔無所止 是故弟子等 稽首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諸佛 ( 尊法聖僧 ) 唯願十方三寶 本尊盧舍那佛 懺悔主普賢菩薩 由證明我懺悔 懺悔煩惱鄣竟 今當次懺業彰鄣 夫業能莊飾世趣 所以六道果報不同 形類各別 須知皆業力所作 而凡夫之人 多於此中 好起疑惑 何以故 由見現在之人惑 有行善之者 觸向轗軻 為惡之者 是事諧偶 是故愚者謂言善惡無分 不知業報有其三種 一者現報 二者生報 三者後報 現報者 今生造罪修福 現身即受苦樂之報 生報者 今身造業 來生受報 後報者 過去多生已造之業 乃至今身猶來受報直至來生 或第二生第三生 乃至百千萬億生中 方受其報 又或一此生造業 來生未受 至第二第三生乃至百千萬生方受 皆名後報 今生修善 及有災患者 此是前生 或多劫多生所造惡業之種 時至發現 今生善力 善力微弱 不能排遣 故有轗軻 非開今善 而西招今苦 凌有命生造罪 反受福慶者 亦是前生 多生決定善業發現 今生雖惡不能鄣礙 非開今罪 而招今福 明明佛勑須自審詳 無以鄙情自生疑惑 已說業力因緣 次應正懺 然造業人有僧有俗 今且通明道俗 後即別懺 出家先通懺者 然業有善惡 不動三種 今唯懺惡業惡業自有七支 身三口四 今當次第一一懺悔 然身業三種 一事顯相麤 制則易防 犯則過重 事既從麤至細 懺示自重之輕 今於此時 先懺身業三過 三過之中 先懺殺罪 弟子比丘 ( 某甲 ) 等 與法界一切眾生 從無量劫來 至于今日 殺害之罪 無量無邊 遇境即為何論罪福 貪瞋猛盛 不避恩冤癡毒漫心 寧知進退倚官狹勢 枉殺無辜 恃己威雄 濫害賢善 貪婪受囑 酷虗內徒 氣壯心兇 槌埋鈍弱 四時八節 親族團圓 祭禮鬼神 婚男嫁女 飛鷹走狗 布網張羅 枯竭陂池 焚燒山野 煎煑蠶繭 打撲蚊蝱 厭禱符書 墮落胎孕 恣情相殺 無慚無愧 自作教他 見作隨喜 破性命緣 斷大慈種 所殺之者 皆結大冤 世生世生更相殺害 如是等罪 無量無邊 以此因緣 當墮地獄 百劫千劫難計出期 受苦萬端 卒陳寧盡 畜生餓鬼 長劫長時 後得人身 受二種餘報 一者短命 二者多病 ( 此下每述二報 亦皆是華嚴之文 ) 無明所覆 不識業因 今遇道場 方始覺悟 歸向釋迦世尊一切賢聖 燒香散華 說殺生罪 發露懺悔 不敢覆藏 以是因緣 令我與法界眾生殺生重罪 畢竟清淨 懺悔已 至心歸命禮本尊釋迦牟尼佛 ( 業歸鄣報鄣形於身口其相麤顯 但歸命化身佛 依教悔 責其鄣 即除發願翻此 故例此文 ) 次懺偷盜之罪 又弟子等 與法界眾 生從無量劫來 至于今日 偷盜之罪 無量無邊 貪意不除 䂓謀千種 凡心難滿 欺詐百端 剝奪僧尼 侵凌常住 夜行晝伏 鑿壁穿牆 却富攻貧 詃良為賤 輕秤小斗 常帶偷心 舉動絕為 恒懷賊意 如是等罪 無量無邊 以此因緣 當墮地獄 百劫千劫難計出期 受苦萬端卒難陳說畜生餓鬼 長劫長時 後得人身 受二種餘報 一者貧窮 二者失財 不得自在 無明所覆 不識業因 今遇道場 方始覺悟 歸向釋迦世尊一切賢聖 燒香散華 祝偷盜罪 發露懺悔 不敢覆藏 以是因緣 令我與法界眾生 偷盜重罪畢竟清淨 懺悔已 至心歸命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別解文義 ( 分三 ) A1. 結前所說爾時, 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 善男子! 如來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 相續演說, 不可窮盡 A2. 正示普因 ( 分二 ) B1. 長行 ( 分三 ) C1. 正顯普因分 ( 分四 ) D1. 標示所應若欲成就此功德門,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D2. 徵列名數何等為十? 一者 禮敬諸佛 ; 二者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logarithms of number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s life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trigonometrical logarithm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More information

T050R_01

T050R_01 1 法華三昧懺儀法華三昧懺儀法華三昧懺儀法華三昧懺儀(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禮法華經儀式)(隋瓦官寺沙門釋智顗輒采法華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意撰此法門流行後代) 明三七日行法華懺法勸修第一明三七日行法華懺法勸修第一明三七日行法華懺法勸修第一明三七日行法華懺法勸修第一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濁惡世中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誦大乘經者 欲修大乘行者 發大乘意者 欲見普賢菩薩色身者 欲見釋迦牟尼佛多寶佛塔分身諸佛及十方佛者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懺儀與禪觀—法華三昧懺(5)0105

Microsoft PowerPoint - 懺儀與禪觀—法華三昧懺(5)0105 懺儀與禪觀 ~ 法華三昧懺儀 寶雲寺 0105 果慨法師 讓我們的心靜一下 1 南無本合掌2 釋迦牟尼佛( 三稱) 師恭誦 正修第四 粗 細 一嚴道場 二淨身 三三業供養 四請三寶 五讚歎三寶 六禮佛 七五悔儀 八行道法 九誦經 十禪觀 一心敬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心敬禮過去多寶佛 一心敬禮十方分身釋迦牟尼佛. 一心敬禮大乘妙法蓮華經 十方一切尊經 十二部真淨法寶 一心敬禮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摩訶薩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武神少年p1_3.indd

武神少年p1_3.indd 目錄 自序 楔子 六 八 第一章 : 武林至尊. 天下武宗 1. 沒落的少林. 崛起的 武林 十二 2. 兩個失落的少年. 求武之道 十八 3. 武林學藝. 不打不識 二七 第二章 : 武練人生. 武域神人 1. 初到貴境. 大鬧練武院四二 2. 遇奇人, 練奇功八九 第三章 : 學武真義. 天下第一 1. 五里雲的時空結界 一一二 2. 三老絕學, 苦中破極限 一三四 3. 洞中奇人, 走火入魔的悲歌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T205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T205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序 起載誕於緱氏終西屆于高昌 起阿耆尼國終羯若鞠闍國 起阿踰陀國終伊爛拏國 起瞻波國終迦摩縷波國王請 起尼乾占歸國終至帝城之西漕 起十九年春正月入西京終二十二年夏六月謝御製經序并答 起二十二年六月 天皇製述聖記終永徽五年春二月法師答書 起永徽六年夏五月譯理門論終顯慶元年春三月 百官謝示御製寺碑文 起顯慶元年三月謝慈恩寺碑成終三年正月隨車駕還西京 起顯慶三年正月隨車駕自洛還西京至麟德元年二月玉華宮捨化

More information

T2060 續高僧傳

T2060 續高僧傳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續高僧傳序 1 譯經篇 1 2 3 4 2 義解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習禪 1 2 3 4 5 4 明律 上 下 附文 5 護法 1 2 6 感通 1 2 7 遺身篇 8 讀誦篇 9 興福篇 10 雜科聲德篇 贊助資訊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More information

X0843 順正理論述文記

X0843 順正理論述文記 目 次 編 輯 說 明 章 節 目 次 釋 第 十 二 卷 論 釋 第 十 三 卷 論 No. 843-A 釋 第 二 十 九 卷 論 釋 第 三 十 卷 論 No. 843-B 贊 助 資 訊 卷 目 次 9 18 編 輯 說 明 本 電 子 書 以 CBETA 電 子 佛 典 集 成 Version 2016 為 資 料 來 源 漢 字 呈 現 以 Unicode 2.0 為 基 礎, 不 在

More information

JB299 三峰藏和尚語錄

JB299 三峰藏和尚語錄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序 熊開元序 弘儲序 目錄 住海虞三峰清涼禪院語 住蘇州北禪大慈禪寺語 住杭州臨平安隱禪寺語 住蘇州鄧尉山聖恩禪寺語一 住蘇州鄧尉山聖恩禪寺語二 住梁溪龍山錦樹禪院語 住杭州淨慈寺語 住秀州真如寺語 住松陵聖壽寺語 回聖恩寺語 廣錄一 廣錄二 廣錄三 頌古一 頌古二 頌古三 五宗原 臨濟宗 雲門宗 溈仰宗 法眼宗 曹洞宗 總結 傳衣法註 雜偈 大定偈 偈二首 示淨心居士 示懷上人

More information

JB198 雪關禪師語錄

JB198 雪關禪師語錄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總目 信州博山語錄 鼓山語錄 杭州虎跑語錄 妙行語錄 信州瀛山語錄 住瀛山語錄 附各剎上堂法語 答問 答上廓居士陳懋德問(雲怡文宗) 答集生余居士問 答雪航法主問(別號汝航) 答聞子將居士問 答玄鍚關主問 答穎學禪人問 答文學祈季超問 答文學嚴季玉居士問 答太宰李夢白居士問 答楚黃宋心白居士楞嚴四問 答優曇菴主三問 答毛奇生居士問 答天旋禪人問 答徑山語風禪師問 室中勘驗

More information

X0236 華嚴懸談會玄記

X0236 華嚴懸談會玄記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贊助資訊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More information

X1626 高僧摘要

X1626 高僧摘要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1626-A 敘高僧摘要 No. 1626-B 敘 卷目 道高僧摘要卷一目 法高僧摘要卷二目 品高僧摘要卷三目 化高僧摘要卷四目 釋攝摩騰 釋道寵 釋寶唱 釋法建 釋慧恭 釋曇倫 釋志超 釋道傑 釋玄奘 釋法融 釋元珪 釋子鄰 釋神會 釋純陀 唐肅宗問慧忠禪師 釋無業 釋宗密 釋宣鑒 釋從諗 鄂州巖頭全奯禪師 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禪師 居士都貺 釋元安 釋文悅 釋可真

More information

JB116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

JB116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 目 次 編 輯 說 明 章 節 目 次 法 語 一 答 鄭 崑 巖 中 丞 示 無 生 祿 禪 人 將 之 雷 陽 舟 中 示 奇 侍 者 示 無 隱 桂 禪 人 促 小 師 大 義 歸 家 山 侍 養 示 洞 聞 乘 禪 人 示 優 婆 塞 結 念 佛 社 示 真 遇 禪 人 示 優 婆 塞 易 真 潭 示 本 淨 貴 禪 人 示 法 錦 禪 人 示 性 淳 禪 人 示 妙 湛 座 主 示 靈 洲

More information

JB277 雲棲法彙

JB277 雲棲法彙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諸經日誦 序 目錄 敘 總集 朝時課誦第一 大佛頂首楞嚴咒 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消災吉祥神咒 功德寶山神咒 佛母準提神咒 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 藥師灌頂真言 觀音靈感真言 七佛滅罪真言 往生淨土神咒 善天女咒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念佛緣起 回向文 暮時課誦第二 佛說阿彌陀經 懺悔文 蒙山施食儀 念佛回向 三皈依 善導和尚示臨睡入觀文 別集 經類第一

More information

CBM PROPOSAL

CBM PROPOSAL Maya Grigorovich-Barsky EDU 605 Fall 2011 Professor Durham CBM PROJECT Counting 1-10 in Japanese Recognizing the Kanji Characters and Correctly Pronouncing Them Student Information Name: Melinda Baskin

More information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爾時世尊 在摩竭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神通力 現如來身 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著 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 隨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 所謂無相 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 具菩薩行 等于法界無量無邊 獲諸菩薩普見三昧 大悲安隱一切眾生 神通自在 同於如來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的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但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怎麼成的 從你最初開始發心 發菩提心 行 普賢行 爾後成就佛果 有時是因果同時 一發心就成正覺 這叫因 果同時 但是這個中間沒有講次第 華嚴經 就從次第開始講 一 念頓覺 立證菩提 怎麼立證的 中間的過程會跟大家說清楚 當我們坐禪的時候 說 禪門一炷香 頓超直入 立證菩 提 這個中間怎麼證的

More information

25K-CH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_圓瑛大師著_

25K-CH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_圓瑛大師著_ 上海圓明講堂沙門圓瑛弘悟講受法門人雪相戒淨敬錄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一切佛經, 及闡揚佛法諸書, 無不令人趨吉避凶, 改過遷善 明三世之因果, 識本具之佛性 出生死之 苦海, 生極樂之蓮邦 讀者必須生感恩心, 作難遭想 淨手潔案, 主敬存誠 如面佛天, 如臨師保 則無邊 利益, 自可親得 若肆無忌憚, 任意褻瀆 及固執管 見, 妄生毀謗, 則罪過彌天, 苦報無盡 奉勸世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ib..5.doc

Microsoft Word - lib..5.doc 從 法華三昧懺儀 看人文精神與實踐工夫 The Humanist Spirits and Practical Procedures in Fa-hua-san-mei ch an-i 南華大學哲研所副教授 尤惠貞 摘要 本文主要是就天臺智者大師之 法華三昧懺儀, 以論述行此懺法之相關儀禮 其所依之義理根據 實踐觀行, 以及修習所可能達到的證相 論文之目的在於藉由探討作為大乘佛教一種修證法門的 法華三昧懺儀,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菩薩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491 菩薩藏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1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 千菩薩 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坐起

More information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下二中沒 是名大地六種震動 五 舌根放大光明 大光普照 大光普照者 轉無常以為常 轉不凈以為凈 轉苦以為樂 轉無明以為明 爾時 六 佛光所照之處 山林國土 江河大海 鐵圍山川 一切地獄 高下平正 皆悉清凈 無諸穢惡 猶如東方清凈莊嚴滿月世界 爾時 釋迦分身諸佛 七 從空化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下二中沒 是名大地六種震動 五 舌根放大光明 大光普照 大光普照者 轉無常以為常 轉不凈以為凈 轉苦以為樂 轉無明以為明 爾時 六 佛光所照之處 山林國土 江河大海 鐵圍山川 一切地獄 高下平正 皆悉清凈 無諸穢惡 猶如東方清凈莊嚴滿月世界 爾時 釋迦分身諸佛 七 從空化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下一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下爾時 一 釋迦牟尼佛因信相菩薩 為一切眾生及自己身 問諸佛名 佛說十方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大菩薩僧已 復欲大師子吼 有師子吼者 名決定說 決定說者 明知如來 常住不滅 并說眾生 盡有佛性 二 諸魔怖畏 外道歸伏故 是名師子吼 如是顯說已 三 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世界 六種震動 六種震動者 東涌西沒 四 西涌東沒 南涌北沒 北涌南沒 中涌邊沒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一 前言 普賢菩薩以大行的特德, 與大智文殊菩薩, 是毗盧遮那佛的二大脇侍, 合稱 華嚴三聖, 代表 華嚴經 所指 華藏世界 的三位聖者 學佛者依文殊菩薩的正見 智慧為導, 透過普賢菩薩的正行 大行, 乃能成就不可思議的佛果 普賢菩薩是一位在這個世界上實踐菩薩行的典範, 他代表應用智慧, 積極去利益眾生 普賢菩薩所呈現的是將我們覺悟的真理, 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 在這個世界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前言 梁皇寶懺 是高僧大德特別為我們這些苦惱罪業眾生所做的, 使我們能依文作觀來懺悔 為什麼慚愧? 我們還是凡夫的眾生, 有種種束縛, 所以要生慚愧 在這三界無安的娑婆世界裡, 我們不但聞到佛法, 還能修持佛法, 大家又能來這個好道場共修, 要慶幸我們是很有善根的人, 要把握時間好好來聽經聞法 2 梁皇懺第一卷 皈依三寶 斷疑 懺悔業障 3 第二卷是說明成佛道的目標 發願 要迴向 滿菩提願 4 花奉獻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3037A169A6F2A8EEB74FB464B1E7ACD3C45FC B2C4A443A8F7A16AAED5A55AA64CA6E6A5BB F312D3335B1695F2E646F63>

<4D F736F F D203037A169A6F2A8EEB74FB464B1E7ACD3C45FC B2C4A443A8F7A16AAED5A55AA64CA6E6A5BB F312D3335B1695F2E646F63> 佛制慈悲梁皇寶懺第七卷 佛曆一 七四年(西元五一二年)梁武帝年間大德高僧誌公法師奉詔於開封菩提寺編寫 佛曆二五六八年(西元二 六年)民國大德高僧達傳於台灣台北縣泰山鄉大覺禪寺校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於佛曆二五六八年(西元二 六年)農曆丙戍年五月十七日校正 足七菩提分( 讚 酥酡食, 天廚獻上來 享受法食人間供, 諸佛菩薩降臨來 牧女雙雙獻香糜, 普施十方界, 大甘露法食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三稱)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

各位居士大德 圓覺經第一講文殊章 ( 上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新加坡淨名佛學社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身心寂滅, 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 於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其名曰 :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目錄 ( ) (: 00059) 2015 目錄 2 3 4 5 8 21 41 53 61 63 64 66 67 68 150 151 1 公司資料 公司 股 00059 0.1% 05821 0.1% 05580 0.1% 05855 0.1% 05567 0.1% 05602 業 8 32 33 86 20 2208 2888 86 20 2208 2777 業 151 14 1401 (852)

More information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往生禮讚偈一卷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六時禮讚偈 謹依 大經 及龍樹 天親 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讚, 集在一處, 分作六時 唯欲相續繫心, 助成往益 ; 亦願曉悟未聞, 遠沾遐代耳 何者? 第一 謹依 大經 釋迦及十方諸佛讚歎彌陀十二光名, 勸稱 禮 念, 定生彼國 ; 十九拜, 當日沒時禮 第二 謹依 大經, 採集要文, 以為禮讚偈 ; 二十四拜, 當初夜時禮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淮南市第十三普通高中中学 体育 淮南市第十五初级中学中学 语文 淮南市第十五初级中学中学 英语 淮南市第十七初级中学中学 数学 淮南市第十七初级中学中学 物

淮南市第十三普通高中中学 体育 淮南市第十五初级中学中学 语文 淮南市第十五初级中学中学 英语 淮南市第十七初级中学中学 数学 淮南市第十七初级中学中学 物 所属市县招聘单位学段学科计划数 入面最低分数线 入面最高分数线 入面平均分数线 淮南市第一中普通高中学 体育 1 82.0 82.1 82.06 淮南市第一中普通高中学 美术 1 84.1 91.9 87.73 淮南市第一中普通高中学 心理学 1 84.2 88.3 86.57 淮南市第三中普通高中学 英语 2 86.3 94.1 88.25 淮南市第三中普通高中学 化学 1 94.3 96.4 95.23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法華經 與 改變的力量 講師 : 果慨法師 功課作了沒? 我的佛國世界記述佛名 國名 國土的情形 時代名 佛的壽命的長短 正法與像法的時期 學佛, 是為了遇見自己, 不是為了遇見佛 本來面目 通過修行, 最終得到了什麼? 佛陀答 : 什麼都沒有得到. 再問 : 那您還修行做什麼呢?. 佛陀微笑 :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失去的東西,. 我失去憤怒 憂慮 悲觀和沮喪. 失去焦慮不安 失去了自私自利和貪嗔痴三毒,.

More information

900??indd

900??indd 900 432 中華民國一 二年七月十六日 中鋼半月刊 第九版 六月份公司業務概況 八 碳鋼產量 六九九 七 三公噸 碳 鋼銷量 七三六 九公噸 合併營收 二五 八七五 一七五千元 福利金收支統計 項 福 利 資 訊 請 參 閱 EIP 快速選 單 總務福利資訊平台 本公司福委會一 二年六月 份福利金收入及各項補助之人 數 金額統計如下表 至於各 一 二年合併累計營收 二千元 一七三 一五五

More information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為 五世紀時北印度人 世親菩薩 ( 西元 420 年 ~500 年 ) 所作, 翻譯者菩提流支亦為北印度人 西元六世紀初, 時值中國南北朝,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31 綜合現金流量表 32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 94 五年財務摘要 95 主要物業之詳情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31 綜合現金流量表 32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 94 五年財務摘要 95 主要物業之詳情 Great China Properties Holdings Limited 大中華地產控股有限公司 ( 於香港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 股份代號 : 21 同一夢想 共創未來 2015 年報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no1

no1 諦閑大著大方廣圓覺修經講多羅了義師遺陀教育基金會印贈記佛義附親聞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民國七年在北京戊午講經會講記原序三藏十二分教,能詮所詮,千派萬別,而同歸於一 一者何?一如來淨圓覺心也 無染之謂淨,無漏之謂圓,無無明之謂覺 合淨圓覺三,而為如來妙明之真心,亦為眾生同具之本體 而即背心迷體者,起悟進修之不二妙門也 然而脩多羅中,求其直指此一妙門,破二障而除四病,攝五性而被三根,機無不投,義無不顯者,惟一圓覺了義經

More information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先睹為快 蓮生活佛最新文章 華光佛的神通第一 詳細內容請看第3版 2012 國內郵資已付 台 許 北 郵 可 局 證 台北字第4222號 台灣郵政台北雜字第1121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華光 龍開新局 傳承 聖尊蓮生活佛慈悲願行 2012年華光功德會 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愛在一起 開播 歡迎十方大眾踴躍贊助 華光功德會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即贈送獨一無二的 蓮生活佛加持開運印鑑 開創真佛宗電視媒體新紀元

More information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股份代號 598 Stock Code : 598 注入新能 量 明 確 新方 向 2015 Interim Report 2015 中 期 報 告 中期報告 R O F A Y NE W D T I L A T I V IR E C New Ti Interim Report on 2015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2 3 4 5 7 9 10 38 49 50 公司資料 公司 公司 SINOTRANS

More information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Title 佛隨念之現觀加行 Author(s) Chan, NC Citation Journal Of Chi Lin Center, 2011, VII, p. 129-164 Issued Date 2011 URL http://hdl.handle.net/10722/164937 Rights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Hong Kong License

More information

21 xieming

21 xieming 佛光大辭典 (p3033): 邪命 梵語 mithya-jiva, 巴利語 miccha-jiva 八邪行之一 指不以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生活 全稱邪活命 比丘如為得衣食資具而說法, 即稱為邪命說法 大智度論 卷三載有四種邪命食, 即 : ( 一 ) 下口食, 謂種植田園, 調合湯藥, 以求衣食 ( 二 ) 仰口食, 謂仰觀星宿 風雨, 以術數之學求衣食 ( 三 ) 方口食, 謂曲媚權門, 阿諛富豪,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31 [No. 220(6)]

More information

No. 243-B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 ( 本序 )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元亨利貞乾之德也始於一氣常樂我淨佛之德也本乎一心專一氣而致柔脩一心而成道心也者冲虗妙粹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三際非中非外洞徹十方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離性離相奚五色之能盲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踞涅槃岸桂輪孤朗於碧天大矣哉萬法資始也

No. 243-B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 ( 本序 )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元亨利貞乾之德也始於一氣常樂我淨佛之德也本乎一心專一氣而致柔脩一心而成道心也者冲虗妙粹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三際非中非外洞徹十方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離性離相奚五色之能盲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踞涅槃岸桂輪孤朗於碧天大矣哉萬法資始也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09, No. 243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243-A 大方廣圓覺經疏序唐江西道觀察使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裴休述夫血氣之屬必在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所謂真淨明妙虗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是眾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閟故曰密嚴國統眾德而大備爍羣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引而為智然後為正智依而為因然後為正因其實皆一法也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離圓覺無六道捨圓覺無三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三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如來為一大事出現蓋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脩多羅蓋詮此也然如來垂教指法有顯密立義有廣略乘時有前後當機有深淺非上根圓智其孰能大通之故如來於光明藏與十二大士密說而顯演潛通而廣被以印定其法為一切經之宗也圭峰禪師得法於荷澤嫡孫南印上足道圓和尚一日隨眾僧齋于州民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經遇圓覺了義卷未終軸感悟流涕歸以所悟告其師師撫之曰汝當大弘圓頓之教此經諸佛授汝耳禪師既佩南宗密印受圓覺懸記於是閱大藏經律通唯識起信等論然後頓轡於華嚴法界宴坐於圓覺妙場究一雨之所霑窮五教之殊致乃為之疏解凡大疏三卷大鈔十三卷略疏兩卷小鈔六卷道場修證義一十八卷竝行於世其敘教也圓其見法也徹其釋義也端如析薪其入觀也明若秉燭其辭也極於理而已不虗騁其文也扶於教而已不苟飾不以其所長病人故無排斥之說不以其未至蓋人故無胸臆之論蕩蕩然實十二部經之眼目三十五祖之骨髓生靈之大本三世之達道後世雖有作者不能過矣其四依之一乎或淨土之親聞乎何盡其義味如此也或曰道無形視者莫能覩道無方行者莫能至況文字乎在性之而已豈區區數萬言而可詮之哉對曰噫是不足以語道也前不云乎統眾德而大備爍羣昏而獨照者圓覺也蓋圓覺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嘗離圓覺今夫經律論三藏之文傳于中國者五千餘卷其所詮者何也戒定慧而已修戒定慧而求者何也圓覺而已圓覺一法也張萬行而求之者何眾生之根器異也然則大藏皆圓覺之經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羅五千軸之文而以數卷之疏通之豈不至簡哉何言其繁也及其斷言語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所滅影像然後為得也固不在詮表耳嗚呼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狘之悲修羅方瞋諸天正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人而不為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休常遊禪師之閫域受禪師之顯訣無以自効輒直讚其法而普告大眾耳其他備乎本序云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譬喻說法之探討~以〈如來出現品〉為主

《華嚴經》譬喻說法之探討~以〈如來出現品〉為主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三屆畢業論文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譬喻說法之研究 指導教授 : 陳一標教授 研究生 : 釋會極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五月 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譬喻說法之研究 一 緒論 釋會極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十三屆 在原始佛教聖典依文體與內容類別為十二種, 稱為十二分教, 或譯為十二部經 十二分聖教 譬喻 ( avadāna,apadāna, 阿婆陀那 阿波陀那 ) 即是其中之一, 其本意是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MoHeZhiGuan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MoHeZhiGuan_05.doc 摩訶止觀第五講 ( 中觀 息二邊分別止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臺北新店二 一五年六月十四日 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前面修了空觀, 又修了假觀 請問 : 空觀 假觀都修好了, 可以開悟嗎? 可以開悟嗎? 開悟了沒有?( 答 : 沒有!) 為什麼? 為什麼還不可以開悟? 因為修空觀會墮在空邊 對不對? 他就真的入涅槃去了, 反正一切因緣所生法, 自性是空的 我空 法空 眾生空,

More information

爾時普賢而於佛前坐師子座 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名一切諸佛毘盧如來藏身 普入一切 佛平等性同於虛空法界海 出一切諸三昧法 普能包納十方法界 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 含藏一切佛力解脫 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 如此普賢十方虛空法界亦然 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 所有微塵一一塵中

爾時普賢而於佛前坐師子座 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名一切諸佛毘盧如來藏身 普入一切 佛平等性同於虛空法界海 出一切諸三昧法 普能包納十方法界 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 含藏一切佛力解脫 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 如此普賢十方虛空法界亦然 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 所有微塵一一塵中 修訂日期 : 2005/05/08 發行日期 : 2006/2/2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6, No. 1742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742 [cf. No. 279] 華嚴經骨目序此經新本大唐證聖元年于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成 天台宗教第九祖師荊溪尊者有願行觀門骨目一卷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 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 部份 epub 閱讀器可能無法呈現指定的顏色 )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 歡迎來函

More information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大乘頂王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478 No. 478 [Nos. 477, 479]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淨覺尊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園 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2 3-4 5-6 7-10 11-12 13-31 32-40 41-42 43 44-45 46 47-48 49-132 133 134 公司資料 02 年 公司 44 9 C D MUFG Fund Services (Bermuda) Limited The Belvedere

More information

生活 Etiquette 禮儀. 2. 一 人無禮不立 你, 想要把自己當成 人 嗎? 自尊而後人尊, 自重而後人重 二 擁有禮儀就擁有就業力 7

生活 Etiquette 禮儀. 2. 一 人無禮不立 你, 想要把自己當成 人 嗎? 自尊而後人尊, 自重而後人重 二 擁有禮儀就擁有就業力 7 Etiquette 要 生活 Etiquette 禮儀. 2. 一 人無禮不立 你, 想要把自己當成 人 嗎? 自尊而後人尊, 自重而後人重 二 擁有禮儀就擁有就業力 7 . 3. 2006 6 (C)= (K)+ (S) (A) 美而無德, 好像沒有香味的花一樣, 虛有其表 迪福 生活 Etiquette 禮儀. 4. 三 禮儀是獲致成功與快樂的關鍵 四 禮儀維護人的自由與權益 . 5. 經驗,

More information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6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丁 佛果功德 (p.418 ~p.430) 釋厚觀 (2003.9.10) (p.418) 佛之三身 ( 一 ) 法身 ( 佛自性身 ) 約圓滿覺證說, 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 二 )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 又稱法性所生身 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 三 ) 化身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之四 果見法師主講 2013.09.25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三稱 )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我今見聞得受持 百千萬劫難遭遇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一 前言 四次課程重點 8/7 本經背景 解題 經文架構 大意 序分 8/28 修經之機 此經功德 觀普賢之最初境界 9/04 觀至廣見十方諸佛及佛土 六根懺 1 9/25 六根懺 2 流通分 前兩次課程大綱 一 前言二 ( 正宗分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200,000,000 20,000,000 2,000,000 180,000,000 0.62 0.38 1% 0.0027% 0.005% 1711 38D 0.62 0.38 0.621%0.005%0.0027% 0.62 www.hkexnews.hk www.ulferts.com.hk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公司

公司 (Incorporated in the Cayman Islands with limited liability) (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Stock Code : 00953 股份代號: 00953 年報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年 報 公司 2 3 4 14 24 28 38 40 41 43 44 46 99 1 Cricket

More information

慧行習練刻意成念記

慧行習練刻意成念記 華嚴選陀教育基金讀佛會恭印 華嚴選讀第2頁目錄復菴和尚華嚴綸貫------------------------------------------------------ 3淨行品第十一--------------------------------------------------------- 17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觀自在菩薩章-----------------------------------

More information

御製水懺序夫三昧水懺者 因唐悟達國師知玄 遇迦諾迦尊者 以三昧水為濯積世怨讎 知玄遂演大覺之旨 述為懺文 普利將來甚盛心也 其為福德莫可涯涘 所謂三昧者 正受之名也 不受諸受乃為正受 真空寂定此心不動 其要使人求之於己而已 蓋人之生於世也 自非上智之資 豈能無故作誤為之愆 或宿世冤業之繞 如來廣慈悲

御製水懺序夫三昧水懺者 因唐悟達國師知玄 遇迦諾迦尊者 以三昧水為濯積世怨讎 知玄遂演大覺之旨 述為懺文 普利將來甚盛心也 其為福德莫可涯涘 所謂三昧者 正受之名也 不受諸受乃為正受 真空寂定此心不動 其要使人求之於己而已 蓋人之生於世也 自非上智之資 豈能無故作誤為之愆 或宿世冤業之繞 如來廣慈悲 慈悲三昧水懺 御製水懺序夫三昧水懺者 因唐悟達國師知玄 遇迦諾迦尊者 以三昧水為濯積世怨讎 知玄遂演大覺之旨 述為懺文 普利將來甚盛心也 其為福德莫可涯涘 所謂三昧者 正受之名也 不受諸受乃為正受 真空寂定此心不動 其要使人求之於己而已 蓋人之生於世也 自非上智之資 豈能無故作誤為之愆 或宿世冤業之繞 如來廣慈悲之念 啟懺悔之門 苟能精白一心懺悔 為善則積累罪業一旦冰釋 譬諸水也 身之煩而濯之無不清

More information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2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以神通力 現聲聞相 是諸微妙 功德伏藏 是諸解脫 珍寶出處 是諸菩薩 明淨眼目 是趨涅槃 商人導首 如如意珠 雨眾財寶 隨所希求 皆令滿足 照行善者 猶如朗日 照失道者 猶如明炬 除煩惱熱 如月清涼 渡四流者 為作橋梁 趨彼岸者 為作船筏 伏諸外道 如師子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2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以神通力 現聲聞相 是諸微妙 功德伏藏 是諸解脫 珍寶出處 是諸菩薩 明淨眼目 是趨涅槃 商人導首 如如意珠 雨眾財寶 隨所希求 皆令滿足 照行善者 猶如朗日 照失道者 猶如明炬 除煩惱熱 如月清涼 渡四流者 為作橋梁 趨彼岸者 為作船筏 伏諸外道 如師子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述行者淨身口意 至尊像前 應念我及眾生 積迷造罪 無救無歸 大士洪慈 為歸為救 又念大士法身 及十方三寶 體常遍滿 無所不在 與我現前心性 平等無二 起深信解 如奉慈顏 敷具拱立 唱云 一切恭敬 十方常住三寶 總一禮已 是諸眾等 各各胡跪 嚴持香華 如法供養 唱云 願此香華雲 遍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無邊佛土中 受用作佛事 至此停唱 燒香 散華 至心想云

More information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59 65)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19 65)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是胎藏的藏, 與懷妊 誕生, 也與種性 (gotra) 血統有 1 關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_SGP_06.doc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_SGP_06.doc 圓覺經第六講普眼章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經文四緣假合, 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 中外合成, 妄有緣氣, 於中積聚, 似有緣相, 假名為心 善男子! 此虛妄心, 若無六塵, 則不能有 ; 四大分解, 無塵可得 於中緣塵, 各歸散滅, 畢竟無有, 緣心可見 善男子! 彼之眾生, 幻身滅故, 幻心亦滅 ; 幻心滅故, 幻塵亦滅 ; 幻塵滅故, 幻滅亦滅 幻滅滅故, 非幻不滅 譬如磨鏡,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的普賢行願 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 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 收錄經藏的有 : 1 唐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禮讚, 稱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 圓器上根百城求法, 一生之內菩薩行圓, 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 善財菩

的普賢行願 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 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 收錄經藏的有 : 1 唐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禮讚, 稱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 圓器上根百城求法, 一生之內菩薩行圓, 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 善財菩 華嚴經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新探 ( 上 ) 王家軒刊載於 美佛慧訊 166 期 2017 年 1 月一 緣起 華嚴經 是佛門的寶藏, 廣大圓融莊嚴, 華嚴 是 開演萬行之因華, 莊嚴萬德之佛果, 以萬行交飾, 緣起集成故, 又名 雜華經 相傳是由有 第二佛陀 之稱的大乘八宗共祖 龍樹菩薩 從龍宮請出 依佛陀弘法度生的因緣, 自古以來有 開悟的楞嚴 成佛的法華 富貴的華嚴 的說法, 所以圭峰宗密大師說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其文藏有三譯 元魏留支. 陳天竺真諦二譯 要不如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辭特簡明 義無脫誤 是以震旦誦習 日月爭光 而註釋多門 意見差別 愚自弱冠志學 即知三教會通 丙辰歲 以梁生奇緣 皈依憨山大師 于東遊之日 得受金剛決疑 以為指歸 其大意謂 佛說法三十年 上首弟子猶是懷疑 此經隨空生所疑處 即便逐破

其文藏有三譯 元魏留支. 陳天竺真諦二譯 要不如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辭特簡明 義無脫誤 是以震旦誦習 日月爭光 而註釋多門 意見差別 愚自弱冠志學 即知三教會通 丙辰歲 以梁生奇緣 皈依憨山大師 于東遊之日 得受金剛決疑 以為指歸 其大意謂 佛說法三十年 上首弟子猶是懷疑 此經隨空生所疑處 即便逐破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25, No. 485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No. 485-A 金剛經如是解自述金剛者 性喻也 性無形似 落言即非 天竺先生不得已而有言 於是名之以般若 名之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More information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觀無量壽佛經疏 綱要簡介 壹 本經概說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四帖疏 一 序分 : 1. 證信序 : 如是我聞 2. 發起序 : 細分為七 (1) 化前序 (2) 禁父之緣 (3) 禁母緣 (4) 厭 苦緣 (5) 欣淨緣 (6) 散善顯行緣 (7) 定善示觀緣 二 正宗分 : 1. 定善 : 十三觀, 佛應韋后之請, 說觀想西方依正之法 2. 散善 : 後三觀 ( 三福以為正因, 九品以為正行

More information

恭敬禮拜 稱名讚歎 憶念觀察 回向發願 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 故名無間修 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 隨犯隨懺 不令隔念隔時隔日 常使清淨 亦名無間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長時修 又菩薩已免生死 所作善法回求佛果 即是自利 教化眾生盡未來際 即是利他 然今時眾生悉為煩惱繫縛 未免惡道生死等苦 隨緣起行

恭敬禮拜 稱名讚歎 憶念觀察 回向發願 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 故名無間修 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 隨犯隨懺 不令隔念隔時隔日 常使清淨 亦名無間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長時修 又菩薩已免生死 所作善法回求佛果 即是自利 教化眾生盡未來際 即是利他 然今時眾生悉為煩惱繫縛 未免惡道生死等苦 隨緣起行 往生禮讚偈 ( 一卷 )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六時禮讚偈 謹依大經及龍樹天親 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讚 集在一處分作六時 唯欲相續係心助成往益 亦願曉悟未聞 遠沾遐代耳 何者 第一謹依大經釋迦及十方諸佛讚歎彌陀十二光名 勸稱禮念定生彼國 十九拜當日沒時禮 第二謹依大經採集要文 以為禮讚偈 二十四拜當初夜時禮 第三謹依龍樹菩薩願往生禮讚偈 十六拜當中夜時禮 第四謹依天親菩薩願往生禮讚偈

More information

12

12 第十㆓講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㆒ 這品經的宗旨 : ( ㆒ ) 七品經已說明基本原理 ( ㆓ ) 現在, 要說成就如來成所作 : 活出自己的如來 過如來生活 得大解脫 : 又世出世間不㆓ : 染淨不㆓之如來 要談如來成所作事 ㆕智 : 1. 成所作智 ( 五識 ) 2. 妙觀察智 ( 六識 ) 3. 平等性智 ( 七識 ) 因 轉 果 轉 4. 大圓鏡智 ( 八識 ) ㆓ 文殊菩薩問文殊菩薩問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More information

2009院訊78期

2009院訊78期 0382 56 0773 TEL(03)521-7125 FAX(03)521-7194 8350 19893/20093 / 0070222-7 56 KAO-FENG ROAD HSINCHU 30064 TAIWAN 2 学學 3 ㆒㈠一一 4 5 印印 名名 有有 名名 6 地 資資 有有優優 有有 代 社社 ㆒㈠一一 ㈤五五㈩十十 天 ㈤五五㈩十十 宗宗 ㆕㈣四四㈩十十 至 ㈩十十 ㆒㈠一一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妙法蓮華經 1. 法華經 的思想源流 2. 法華經 的思想特色 3. 法華經 的思想義涵 4. 法華經 的經題釋說 5. 法華經 的內容概說 法華經 的思想源流 1. 妙法蓮華經 是當初佛陀在靈鷲山 上, 所說的大乘經典 有百萬人天的聽 眾, 舍利弗曾三次請求佛陀講說本經 (1) 最初佛告舍利弗 : 止! 止! 不須復 說 若說是事, 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 驚疑 (2) 舍利弗再次請求, 佛陀回答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續編合刊 ) 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輯 目次 自序... 1 原序... 3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 )... 4 淨空法師法語 ( 續編 )... 153 出版說明... 308 1 自序禪宗祖師慈悲心重, 不許研究經教, 恐學人執著文字, 向名言中覓般若, 徒增所知障, 乃用遣蕩工夫, 破其情執, 使心中不留一個字腳, 一旦破了黑漆桶, 則大有成就 須知義蘊淵涵之般若智慧乃是佛智,

More information

香贊爐見普賢願尊者遍吉示我色身佛塔及釋迦牟尼並禮普賢諸大菩薩發是誓願若我宿福應已歡喜敬禮復更讀誦甚深經典遍禮十方無量諸佛禮多寶上諸池玉女鼓樂絃歌其聲微妙讚歎大乘一實之道行者見薩以為眷屬安祥徐步雨大寶華至行者前其象開口於象牙色以為項光身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無量化佛諸化菩賢王菩薩像駕光佛現全一菩薩結跏

香贊爐見普賢願尊者遍吉示我色身佛塔及釋迦牟尼並禮普賢諸大菩薩發是誓願若我宿福應已歡喜敬禮復更讀誦甚深經典遍禮十方無量諸佛禮多寶上諸池玉女鼓樂絃歌其聲微妙讚歎大乘一實之道行者見薩以為眷屬安祥徐步雨大寶華至行者前其象開口於象牙色以為項光身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無量化佛諸化菩賢王菩薩像駕光佛現全一菩薩結跏 慈悲藥師寶懺熏修藥師懺儀 香贊爐見普賢願尊者遍吉示我色身佛塔及釋迦牟尼並禮普賢諸大菩薩發是誓願若我宿福應已歡喜敬禮復更讀誦甚深經典遍禮十方無量諸佛禮多寶上諸池玉女鼓樂絃歌其聲微妙讚歎大乘一實之道行者見薩以為眷屬安祥徐步雨大寶華至行者前其象開口於象牙色以為項光身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無量化佛諸化菩賢王菩薩像駕光佛現全一菩薩結跏跌坐臨有名曰普賢身白玉色五十種光光五十種三稱)普意方殷諸無香雲蓋身南菩薩摩訶薩(香乍爇法界蒙熏藥師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Page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