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no1"

Transcription

1 諦閑大著大方廣圓覺修經講多羅了義師遺陀教育基金會印贈記佛義附親聞

2

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民國七年在北京戊午講經會講記原序三藏十二分教,能詮所詮,千派萬別,而同歸於一 一者何?一如來淨圓覺心也 無染之謂淨,無漏之謂圓,無無明之謂覺 合淨圓覺三,而為如來妙明之真心,亦為眾生同具之本體 而即背心迷體者,起悟進修之不二妙門也 然而脩多羅中,求其直指此一妙門,破二障而除四病,攝五性而被三根,機無不投,義無不顯者,惟一圓覺了義經 雖然,末世眾生,障深業重,讀誦已鮮,何論受持,如目盲人,對日月輪,雖光照大千,亦熟視而無所 焉 迺有乘大願船,擊大法鼓,教以凡夫之所迷者迷此,賢聖之所修者修此,無上法王之所證者證此,智無不照,理無不彰,語必透宗,義皆顯體,揭真性而示真修,提挈流浪生死眾生,一一導歸如來大圓覺海中,其惟我諦公大師乎 大師秉止觀之法印,澈佛祖之心源 慨大法之沉冥,憫眾生之苦惱 於是纘靈峰遺志,演暢宗風 繼圭峰弘文,別出手眼 長途跋涉,而振錫於

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2上都 暑汗紛披,而焦音於法座 講演歷兩閱月之久,成圓覺經講義數十萬言 其間一科一判,一句一味,一色一香,無不從無上法王大陀羅尼門中,自在流出 且以士夫積垢之深也 研教乘者,則除煩惱之障,或猶易於所知 不得意者,則拒妄念之生,又如以石壓草 大師曰:所知本非障,道在不執而已矣 妄念不必除,道在不為所轉而已矣 毗笈摩藥,拔諸惑箭,真濟世之醫王也 然而惡緣既眾,塵事方殷,三學不易齊修,四依又難恆值 大師復惻然愍之,而教以念佛法門 其始也,以淨念治其染念 其繼也,以一念冥其雜念 塵想銷融,則不止之妙止也 佛號分明,則不觀之妙觀也 如是念茲在茲,至於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空有雙超,理智一如,則即空即假即中 不知不覺,而入平等本際,圓滿十方,神通大光明藏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豈非不思議解脫也哉!凡此所談,無非妙諦,則又大師於講義外,稱性發揮,應機開示者也 煦與蔣子顯覺,黃子顯琛,日侍講席,耳無停聽,手不停書,錄成兩卷,亦不下數十萬言 盛矣哉!此法會也!如大火聚,近之則立化根塵 如清涼池,入之則頓除熱惱 吾知護法筵者,上則有天龍八部 沾法雨者,下逮於畜鬼三途 蓋法音冥契乎佛心,斯佛力 彌於法界 理無或爽,信而有徵 感應道交,千載一時矣!嗟乎!紜紜眾生,漂流業海 迷途久闇,今則導以破闇之燈 幻念緣塵,今則授以照塵之鏡 所願離圓覺之名相,悟圓覺之本元 對境而念念知宗,隨緣而心心契體 空亦無寄,豈墮名言 有復何妨,當知幻化 惟能單提夫一念,念念洪名 自不被轉於六根,

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3根根妙用 無庸測度,祇麼修行 信極願深,同登極樂矣 於是隨諸會眾,散諸華香,恭敬供養,信受奉行 承大師命,而述其要略如此 更願持此法音, 滿十方,盡未來際 與無量眾生,同深悲仰,共證圓明 庶幾不負我佛度世之恩,而滿大師說法之願也歟 民國七年夏曆六月 菩薩戒弟子江寧江杜法名妙煦熏沐稽首謹序

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4題辭如來一代時教,總攝化機 欲其分根顯性,隨類示修,言簡而意周,理圓而教大,原始要終,無非了義,直捷痛快,獨遜此經,故此經為十二部之眼目也 佛言: 此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足見今番,雖盡情演暢,如大海之一滴,全身之一毛耳 須知大方廣,法身也 圓覺,般若也 修多羅了義,解脫也 三非三,真諦也 一非一,俗諦也 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中道第一義諦也 諸佛證之,是滿證,非分證也 眾生具之,非分具,是全具也 如來宣說,說本證法也 眾生演暢,暢本具法也 以是而知 身海固多,多即覺性,多無多相也 毛滴雖少,少亦覺性,少無少相也 明於此,乃可與道也 故得講義外,乃有親聞記而發生焉 講義,先述而後講 親聞記,先講而後錄 一而二,二而一也 經緯交羅,縱橫畢備 合而參之,真風一段 若作文字觀,又是認影迷頭矣 烏乎可!諦閑題

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5凡例一是書為煦等親侍諦閑大師圓覺道場,隨聽隨記 集三人之心力,經多次之考訂,而後脫稿 每一段落稿成,即呈大師筆削點定 復請徐蔚如居士覆勘一過 力求精審,然後付印 蒙大師錫名曰,圓覺親聞記,紀實也 一此記要旨有三:一 凡關於名相,講義中未能一一羅列,而為學人所必應了知者 二 教理宏深,驟難領會之處 經大師推闡盡致,可與講義互相發明者 三 大師稱性而談,於講義外,別有發揮,的示吾人以起悟玄機,進修捷要者 以上三端,務求詳確 期以副弘法者之悲心,滿慕道者之深願 一聽講時,煦等約定,各記所聞 每日聽罷,乃就三人所錄者,刪其繁複,會其精要,編纂成文 其中語氣,則一一求合講時口吻,輕重抑揚之間,不敢絲毫出入 惟當記錄時,雖各凝神屏氣,手腕欲脫 然猶有剎那而過,筆不及追者 故於大師所講,不過十得八九 若曰一語不漏,愧未能也 一此記之與講義,一是法座親宣,一是禪居手撰,同為大師法語 然大師筆妙,得其粲華之舌以發揚之,精神愈活躍於紙上 故取此記與講義合讀,自能無幽不顯,無滯不通,有左右逢源之樂 在躬逢勝會者,恍如重理故書 即未預講筵者,不啻面聆法誨 煦等所以不辭譾陋,纂成此記 而於大師語氣必求吻合者,此也 一讀佛書者,科判最關緊要!故此記於講義中科判,依照詳列,不

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6敢苟簡 非但眉目清疏,便於讀時對照 且俾科判漸熟於胸中,而後本經之綱領義趣,秩然渙然,易於融會貫通 (按此條係單行本原文,今之彙編,即從省略 )一書中皆用普通文字,務求顯豁 以期圓覺妙理,修持法要,得以普及 區區微意,幸大雅鑒之 一讀此記者,必與講義參互讀之,方得要領 故於每科所列經文,但標起訖,不更全載,以省篇幅 (按此條亦單行原文,今以彙編,無須複列經文 )一本經全文,共十二章 講義開端,則有釋題 本書皆於每頁邊欄之側,一一標出,極便讀者檢尋 一每章所記,因講演有詳略之殊,故文字有多寡之異,不敢意為增損 一付印時細加校勘,反覆數次,歷時月餘,方告成書 亥豕魯魚,如仍不免,尚希校正見示,以便薈萃列表,另印單張,存佛經流通處,用備購取 不但煦等之幸,亦讀者諸君之幸也 釋題甲一釋經題 講 例釋此經,有五重玄義 一釋名 二顯體 三明宗 四論用 五判教 釋此五重,有通有別 通則七番共解,別則五章各釋 例如利鈍,須廣略二門也 言七番者:一標章 二生起 三引證 四觀心 五料簡

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7六開合 七會異 標章令易憶持,起念心故 生起使不雜亂,起定心故 引證經文佛語,起信心故 觀心即聞即行,起精進心故 後三起慧心故 起五心,成五力,七覺調平,八正成因,冀得三解脫果故 記 一切經皆有總題,此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十字,即當經之總題也 然自始至終,所談者無非圓覺 此二字最宜注重,不可作文字會,須從自性觀 圓覺之性,眾生本具 一名大圓滿覺,亦名大圓覺海 何謂五重玄義?佛經講題,各宗不同,以各有宗規故 如賢宗以十門顯義,台宗以五章釋題 義者深有所以,玄者微妙難思 台宗諸師,如南嶽智者之時,本經尚未來 明代蕅益大師,欲為本經作疏,而往生時至,其願未滿 今此五重玄義,乃山僧本台宗教義,創為發揮者也 一切經皆有七番用意,其解釋亦即有七番用意,故曰七番共解 而此共解,為諸經所應有,故曰通釋 標章即分科,所謂標其章段,以提大綱 生起者,如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五重次第相生而起,故曰生起 經必有名,故先之以釋名 名者,假名也 名必有體,故次之以顯體,體者,實理也 宗者,依理而起修,故次之以明宗 用者,因修而發用,故次之以論用 斷煩惱,除習氣,所謂用也 教者,因用有差別,如權,實,偏,圓,大乘,小乘,種種教相不同,故須判別,而以判教終焉 金口印定,是曰引證 銷歸自己,是為觀心 料簡者,簡別也

1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8開者廣談,合者略說 原是一名,開為諸名,既通諸名,仍歸一名,是謂會異 此三本應列在觀心之前 五心 即念 定 信 進 慧 五心起,而五根根之名與五心同 之力用成,則能降伏煩惱 而七覺支三喜覺此三分屬慧四除覺五捨覺六定覺此三分屬定七念覺此一分兼定慧平,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 成因 有此正因,方可冀證三解脫果(一定解脫 二無相解脫 三無作解脫)也 乙一釋名丙一就經中佛定五名彰存略 講 按經中佛自定名有五:一云 此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 今存五字,略去三字 以五顯三密,顯能攝密故 二云 亦名修多羅了義 此名全存 以修多羅乃大藏之都名,了義是顯了之真義故 三云 亦名祕密王三昧 以王三昧是密意,只可心通,難以言傳,以顯離言說相故 四云 亦名如來決定境界 此名亦全略 意謂如來決定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非下地菩薩可測,以顯離心緣相故 五云 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 此名亦全略 意謂如來藏中差別別相,眾生本來具足 聖不增,凡不減 數若恆沙,言不能盡 若假言說,說亦徒勞故 大藏諸經,或佛說時便自定名,如法華金剛之類 或佛滅後結集者立名,如彌陀入楞伽之類 今經佛

1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9自定名有五,而翻譯略三存二 大疏云: 事周理盡,須建五名 取要標題,且存兩號 其旨深哉! 記 顯能攝密者,顯有文字可談,密無文字可說 然顯即顯其密,密即密其顯 顯密原無二致,故顯能攝密 祕密王三昧者,三昧是定,王是自在 如來藏自性差別此名全略者,證到方知,何勞言說 佛本定有五名 而翻經或存或略,皆有深意 故曰其旨深哉!丙二就經題通別諸字正解釋丁一合論通別戊一約一化論通別 講 大藏中一切經典,皆有通別二名 教行理三,皆論通別 且如今題,大方廣等十字 名異眾典,故教別 同名為經,為教通 依教起行,為行不同 從一行乃至無量行,故行別 會同常樂,故行通 理雖無名,因門名理 理隨於門,四教十六門入理,故理別 門隨於理,理本無二,故理通 記 一化者,一大藏教之化也 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是為依教起行 為行不同者,如彌陀以念佛為行,華嚴以廣修十度為行,本經則修止觀為行 行雖種種不同,然皆勤求常樂之佛果,是為會同常樂 因門名理者,門乃入道之門

1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0或從空門入,而理證真空 或從有門入,而理契妙有 故理從名別,因門名理 四教者,天台化儀四教,一頓教,二漸教,三祕密教,四不定教 化法四教,一藏教,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 十六門者,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四教各具此四門,合十六門 四教雖各具四門,門門俱得入道 然尋諸經論,藏教多用有門,通教多用空門,別教多用亦有亦空門,圓教多用非有非空門 見四教儀 戊二約一經論通別 講 始自如是,終至奉行 一部文辭,能詮相異故教別,所詮性同故教通 頓漸圓修,三觀,二十五輪,各異,故行別 同成妙觀,故行通,行行各具全理,故理別 一行全理融攝諸行,故理通 戊三約一題論通別 講 大方廣,即理 圓覺,謂圓照清淨覺相,即行 修多羅了義,即教 對於經字,任運有通別意 戊四約一字論通別 講 首云大字,梵語摩訶 具含三義,華云大多勝 大即理 多即行 勝即教 理性無邊,故稱大 行門無數,故稱多 教相高廣,故稱勝 以理大故教行亦大 行多故教理亦多 教勝故理行亦勝 一字具無量義,

1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1一一義中,義復無量 一字尚爾,況一題,況一經,況一切經耶?丁二分釋通別戊一釋別名己一簡定 講 一切諸經 別名無量 舉要言之,不外七種:一單人 二單法 三單喻 四人法 五人喻 六法喻 七人法喻 所謂單三,複三,具足一也 單人,如佛說阿彌陀經 單法,如摩訶般若經 單喻,如梵網經 人法,如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 人喻,如菩薩瓔珞經,法喻,如妙法蓮華經 人法喻,如如來師子吼一乘方廣經 略指如此,餘可類推 記 上來各科,講義明釋,無待贅言 己二正釋庚一釋大方廣 講 夫心 佛 眾生 三無差別 無差別性,即是圓覺妙性 此之覺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一性一切性,一切性一性 何須作此三釋耶?特以性德在纏,人莫能曉 如暗室中寶,誰能知者 故必約佛界三德,以明其致 而昧者又獨讓能於佛,故又約九界三性,以驗其同 十界並陳,理事悉等 殊不知事理兩重三千,同居一念 而又嫌佛法太高,眾生法太

1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2廣,故須約現前一念之心,以識其要 若果知心 佛 眾生 三無差別 則言言見諦,句句知宗 為不了者,故作三翻講說 記 約心法為略釋 約佛法為廣釋 約生法為例釋 九界三性者,眾生通於九界 眾生之三性,即佛之三德 三性,了因性,緣因性,正因性也 迷了因性成惑 迷緣因性成業 迷正因性成苦 兩重三千者,事理兩重也 兩重三千,同居一念,故須約心法 辛一約心法釋 講 此大方廣三字,直指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全彰一經所談之理體也 大者,常 義 從體得名 非對小言大,若大外有小可對,非真大故 亦非先小後大 以先小後大,非本大故 意謂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實無方隅,亦無分劑,無前無後,並無時劫,豎窮橫,當體絕待,不可思議故也 經云: 覺性 滿,圓無際故,當知六根 滿法界 根 滿故,當知六塵 滿法界 如是八萬四千陀羅尼門, 滿法界等 皆直指現前一念,當體當,無欠無餘 故名曰大 方者,法則義 從相得名 以吾人現前一念心相,相即無相,無相不相 故能不變隨緣,隨方取法,一一皆能任持自性,軌生物解 謂聖凡乃至蠢動含靈,無不全具 雖流浪生死,受種種形 而此心性,未嘗少欠 故曰任持 設使返流得源,背塵合覺 最初

1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3雖因知識開示,然其知解,從覺性生 如水土之潤生穀麥等芽 芽從種生,不由水土 經云: 圓覺流出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 等 此即指現前一念心相之方法也 故名曰方 廣者,多博義 從用得名 言吾人現前一念之心性,本有過恆沙之妙用 潛興密應,無有窮盡 此一一用,同於覺性,無有邊際,無有分限 經云: 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 即指有情無情色空明暗,乃至一毛一塵,無非圓覺妙性之所應現 故經云: 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心清淨故,四大 六根 十二處 十八界 二十五有清淨 指六凡法界,是覺性應現也 如是乃至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指四聖亦覺性應現也 如是等義,即指現前一念之妙用 故名曰廣 善讀經者,能向此三字中,識取自心,則無上寶王,不求自至 善觀心者,能向一介爾心中,識取妙理,則無邊法藏,觸處洞明 故約心法釋也 記 現前一念心性之心性,不能作妄想會 大者常 義,豎窮三際為常,橫 十方為 辛二約佛法釋 講 夫心法圓具,何所不周 以迷強不知,更觀果德 驗果知因,

1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4令自薦取 非謂心外更有佛法也 復有三意:一示了真清淨 二示達妄元空 三示頓悟成佛 記 迷強不知者,心法圓具,心外更無佛法 約心法言,一科已足 以眾生迷力強故,不知現前一念之心性,即諸佛果德 故更觀諸佛所證之果德,以驗知吾人本具之因心,故須約佛法釋 壬一示了真本淨 講 經云: 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 又云: 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遠離心故 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觀此,可見一真之體,原無一物 只消了得真體本淨,萬境如幻,則當下遠離,本體如如,原無餘欠 所以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矣 如是則體相用三,本自圓成 體則離過絕非,即法身德 相則豎窮橫,即般若德 用則具足恆沙,即解脫德 故稱大方廣,為佛果之三德也 記 猶如空華者,一念不覺,迷此妙心,則成六凡依正二報 一念頓悟,明此妙心,則成四聖依正二報 然以佛眼觀之,同一空華 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者,吾人有此妙心而不知,由未能遠離一切幻化故,故當遠離 遠離心故句,此心指

1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5妄想言 無明妄想,本是幻化,幻化不離,真空不現 一真之體,指妙心也 壬二示達妄元空 講 經云: 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 堅持禁戒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晏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如其四大各離,身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 和合為相,假名為身 進觀此心,但因假合,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觀此,可見身心皆幻,世界原無,身世既無,萬法安有?故稱之曰達妄元空 何以故?虛空性故 常不動故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 十方故 此即所謂大方廣是佛果之三德也 記 達妄元空句,以眾生不達妄空而了真淨,所以須修 應當正念堅持禁戒,先依如來奢摩他行三句 正念者,無念也 即起信論之直心 將現在胡思亂想,一齊放下,則正念自顯 如何放得下,須修奢摩他之止行 修止如何下手?須持禁戒 戒如大乘之十重小乘之四夷是 殺 盜 婬 妄 (即四夷)不但為佛法之根本戒,即俗人犯此,國法亦不能容 故曰禁戒 故須堅持 戒為人之命根,如來奢摩他行,皆依禁戒入手,何況博地凡夫 晏坐靜室恆作是念兩句 必離葷 酒 煩惱 妻房 種種染法,方為靜坐 方能觀空 否則前念即空,後念

1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6必不空 如煮沙成飯,徒勞無益!恆者,二六時中,念茲在茲,不可須臾離也 念者,念身心內外皆假也 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四句 見 聞 覺 知 謂之四緣 六塵緣影,積聚於中,何得認為真心!壬三示頓悟成佛 講 此意承上二科而來 謂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盡大地是個常寂光 只因眾生一念不覺,不了真體本淨,妄想元空 於無生中,妄見生滅 所謂一翳在目,空華亂墜 如經云: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殊不知空本無華,病者妄執 乃至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不了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 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所以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非無謂也 吾人若能了真本淨,則內不住空 達妄元空,則外不滯有 空有雙超,真常獨露,靈心絕待,則現前身心,皆為幻垢 垢相永離,十方清淨矣 經云: 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 又云: 一切實相,性清淨故 一身多身,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一世界多世界,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始知眾生本來是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前所謂眾生是佛,盡大地是箇常寂光者,此也 大方廣即自心之體相用,乃佛果之三德 可以意知,不俟多贅

1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7 記 玩講義自明.辛三約生法釋 講 夫圓覺妙性,含生本有.雖迷悟天淵,而體用悉皆平等 故須就眾生三障,可以點示三德 令知演若達多,縱未歇狂,頭原不失 言三障者,一煩惱障,見思塵沙無明,障三菩提 二業障,謂惡業善業有漏無漏及出假神通非有漏非無漏業,障三解脫 三報障,同居分段生死,方便實報變易生死,障三涅槃 然三惑即三菩提 何以故?煩惱性即菩提性,性本無二,離菩提性,無煩惱故 如離目無翳 三業即三解脫,離解脫性,無別業故,如離手無拳 三土生死,即三涅槃,離涅槃性,無生死故,如離空無華 故曰,煩惱即菩提,菩提是相大 結業即解脫,解脫是用大 生死之苦即法身,法身是體大 須知此眾生法,即是心法,亦即佛法 非謂生法外別有心法佛法,亦非謂佛法外別有心法生法 是故於一眾生法中,具見一切眾生法,一切佛法,一切心法,無非大方廣法者 一佛法,一心法,亦爾 故經云: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不我欺也 釋大方廣竟 記 三菩提者,一實智,二方便,三真性 見思煩惱,障實智菩提 塵沙煩惱障方便菩提 無明煩惱障真性菩提 惡業善業,有漏無漏,出假神通,非有漏非無漏業句 六凡眾生,三途惡業,人天善業 色界,無色界,不動業 皆有

2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8漏之業 聲聞緣覺,無漏業 通別地前菩薩,出假神通業 別教登地菩薩,圓教初住,非有漏非無漏業 障三解脫句 有漏業,障空解脫 無漏業,障無相解脫 出假神通,非有漏非無漏,亦有漏亦無漏,障無作解脫 三涅槃,一圓淨,二方便淨,三性淨也 六凡同居分段生死,障圓淨涅槃,二乘方便變易生死,障方便淨涅槃,諸大菩薩實報變易生死,障性淨涅槃,煩惱性即菩提性句 苦即煩惱,樂即菩提 煩惱菩提,並無二性 以苦樂無二性故 庚二釋圓覺 講 圓者,滿足周備,此外更無賸法,所謂無欠無餘 覺者,虛明靈照,無諸分別想念,所謂絕思絕慮 若單言覺者,如起信論云: 所言覺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 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故知此覺,非離凡局聖,非離境局心,心境不二,凡聖一如,故加之一圓也 故經云: 涅槃昨夢,世界空華 眾生本成佛道 又云: 無始幻無明,圓覺心建立 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 又云: 一切眾生,皆證圓覺 據此前後經文,雖謂眾生本證,實由幻滅始圓 不假幻修,無由剋證 故曰:一切菩薩,應當遠離一切幻化,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譬如銷金,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 若能

2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9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佛答文殊,開口便云: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故知眾生理證,如來究竟證也 覺則始終不一,圓亦生佛永殊 故云: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但諸聲聞所緣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 何況眾生,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須知眾生圓覺,與諸如來圓覺,不得同年語也 經云: 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 先當發願,勤斷二障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即始終不一,生佛永殊之明證也 釋圓覺竟 記 圓覺二字,包括一部大經 圓覺者,即吾人現前一念之心性也 然而不修則不覺,不覺則不圓 夫此心為眾生所本具,從未破壞,何故須修?譬如寶鏡,埋於塵中久矣 若無琢磨深功,難復妙明本體 修心亦復如是 知幻即離,覺心自顯 因其妄想熾然,迷而不覺,故曰眾生 眾生若覺,與佛無異 蓋佛者覺也 一念覺一念是佛,念念覺念念是佛矣 故覺字最重,先須識得覺字,然後方談圓字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八箇字中,圓覺,是的示吾人本具之心德,大方廣,即心德之體相用,修多羅,則發明心德之理趣者也 就圓覺二字分言之,覺字是

2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20本性,圓字是修義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至加之一圓也一段 覺與太虛,本來平等 虛空無所不,覺亦無所不 豎窮三際,橫 十方,皆是一覺,故得稱圓 何以故?心境同,凡聖等故 若聖人有,凡夫無,焉得謂之圓耶?離念功夫最難 然亦不可畏難,以心體本來無念故 念從何生,所謂無始一念不覺,故有無明 既有無明,三細六麤,繁然而起矣 涅槃昨夢句 對生死,說涅槃 若當下離念,焉有生死涅槃二相?無始幻無明圓覺心建立四句 眾生無明,不離如來法性,故曰圓覺心建立 既是幻從覺生,故幻不滅,覺即不圓 眾生本證句 本證者,理證也 不假幻修,從何剋證?何以修?淨除妄想是也 總之悟修二門,不可偏廢 悟則悟心,心,真也 修則修幻,幻,妄也 心如幻者亦復遠離句 外境固當離,起心動念亦當離,以心即幻故 譬如銷金 句 用功如銷金一般,金本有,被 石所障 眾生本來是佛,被無明所障 是故欲求真金,道在銷 欲求圓覺,道在修也 有大陀羅尼門句 開口即第一義諦 陀羅尼,此云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也 全經本意,即在於此 菩提涅槃及波羅蜜句 菩提智德 涅槃斷德 波羅蜜即六度 教授菩薩句 以圓覺教授菩薩,為因地所修之妙本 夫一切如來,皆以圓覺為本起因地,何況菩薩 圓照清淨覺相句 此相字,應作無相之相字看,即是性,亦即覺體 圓照二字,即用功方法,宜注重 修圓覺,宜離念,念離而後照圓,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歷歷明明,從此一照,靈心獨朗,迥出根塵,此之謂圓 禪家所謂離心意識參,即是圓照清淨覺相

2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21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句 永字方字注意,永不起念,無明方斷,佛道方成 必須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念念與圓照相應,始可曰永,不永如何能成 然眾生未易臻此,但求一念相應,即一念是佛 一分一刻相應,即一分一刻是佛 如是精進不懈,方能成就 如來究竟證也三句 如來恆在大光明中,如 已成金,不重為,如木已成灰,不復是木 方為究竟 眾生尚迷,諸佛常覺,故曰終始不一 覺尚未能,何有於圓,故曰生佛永殊 一切如來,妙圓覺心至不得同年語也一段,對煩惱說菩提,對生死說涅槃 圓覺妙性中,本無煩惱生死,故無菩提涅槃 聲聞緣覺,二乘菩薩,身心語言,皆悉斷滅,則墮入偏空,故不能知佛之妙圓境界 何況眾生,起心動念,日在妄想之中,焉能測度 是以眾生與佛,覺體雖同,因迷悟而天淵也 欲泛如來大圓覺海至勤斷二障三句 能放下妄想,凝心寂照,時時如此用照字功夫 即為泛圓覺海 但當先發大願,求佛加被,勤斷二障 二障者,煩惱障,所知障也 士大夫知書明理,煩惱障較輕,而所知障極重 即如看佛經教,往往以為此即宋儒之學,陽明之學,胸中先存種種知見,測度如來,即是所知障 所知本不是障,而被種種知見纏縛,不能消除,能障所知,故成障耳 此即無明 此即妄想 此障不斷,必無成就!應痛自刻責,遠離二障,單刀直入,縱不能驟斷,亦須能伏 伏雖萌芽暫無,根株仍在,然從此勇猛精進,痛除習氣,庶幾久久自斷耳 若事理障至微妙圓覺三句,煩惱障事,斷事障,得我空真如,即破我執 所知障理,斷理障,得法空真如,即破法執 我法二執空,即入微妙

2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22圓覺 庚三釋修多羅了義 講 修多羅三字,乃大藏之都名 了義者,當經之別目也 意顯此經,於修多羅藏中了義之經也 梵語修多羅,古師翻為契經 有通別二說:通者,佛所說教,總名修多羅 別者,經名修多羅,律名毘奈耶,論名阿毘曇 今言修多羅,分明的指經藏,簡異律論二藏之名也 契有二義:一者契理,謂妙符中道 二者契機,謂巧合機心 經如下釋,正翻為線,線能貫華,經能持緯,此方不貴線,故存經稱 然天竺聖教,皆稱為修多羅,故梁攝論譯為聖教 今於經上加一契字,則雙含二義,俱順兩方 故佛地論云: 契者契理契機,經者能貫能攝 意顯聖人言教,能貫穿攝持所應說義,以投所化眾生心故 題中於修多羅下,續以了義二字 意顯此經於經藏中,乃大乘了義之經也,簡異不了義經故 不了義經,謂小乘教,聲聞藏攝 了義經者,謂大乘教,菩薩藏攝 大乘復有了與不了,謂有大乘人,雖行六度,悲智兼修,而定說三乘不一,亦非了義 若會歸一極,以玄爐陶於群像,智海總於萬流,無二無三,無不成佛,中道理觀,不共二乘,方為了義 謂決擇究竟顯了之說,非覆相密意含隱之談 然諸經中,

2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23何為了義不了義之別?寶積經,佛答文殊,舍利弗言:諸經中,說勝義為了義,說世俗為不了義 說煩惱業盡,為了義,說煩惱作業,異於涅槃,為不了義 說生死涅槃,無二無別,為了義 說厭生死苦,趣涅槃樂,為不了義 據諸經說了義行相,皆與今經相當 此經從始至終,無不顯了,直破差別之相 五性斷證,總屬輪迴,令成了義宗旨 故特標修多羅了義之名,如法華獨得妙名,良有以也 記 大方廣圓覺,是專顯性德 修多羅了義,是專顯教相 是專就文字上說 決了九界法,獨顯如來性,故曰了義 義者,即第一義諦也 談性不兼修,談修必兼性,以全性起修故 聞教之人,不可不知 不了義經者,佛隨人而談,了義經者,佛稱性而說 了義者當經之別目句 教家往往以經名為所詮,說經之人為能詮,尚覺未精 蓋所詮在於經中意義,不能但指經題 故今但云別目 古師翻為契經句,契者,符合也,相契也 妙符中道,是上契 巧合機宜,是下契 大乘了義之經,與佛心相應,故曰上 自己省察自心,與經中所說契合否,故曰下 俱順兩方句,此方彼土,謂之兩方 定說三乘不一亦非了義句 定說聲聞是聲聞,緣覺是緣覺,菩薩是菩薩 未能會歸一極,故非了義 會歸一極者,了三乘原是一乘也 直破差別之相句,本經如彌勒章,清淨慧章,皆是直破差別之相,故為了義

2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24戊二釋通名己一正釋經字 講 上十字乃一經之別目,此經字是諸部之通題 具云契經,即梵語修多羅也 謂上契諸佛妙理,下契眾生機宜 若但契理而不契機,如俗典雅訓,非經也 但契機而不契理,如牧曲樵歌,亦非經也 今言經者,不惟契理,亦能契機故 復次 梵語修多羅,具含五義:一者法本義 謂佛知一切法皆不可說,以四悉檀因緣而有言教 作世界說,即為教本 作為人對治二說,即為行本 作第一義說,即為理本 故含法本義也 二者微發義 佛用四悉檀起教,巧妙玄辭,從微至著,靡所不詮 是則文義漸顯,開發初心,初中後善,圓滿具足 故含微發義也 三者湧泉義 此從譬發明 謂妙泉湧流,滔滔無竭 佛用四悉檀說法,文義無盡,法流不絕 津潤萌芽,三草二木,一地所生,皆得增長,故含湧泉義也 四繩墨義 此亦借喻顯義 如世之木石匠人,以繩墨能裁邪曲 佛用四悉檀說法,裁愛見之邪曲,令發真見無漏正道,故含繩墨義也 五結鬘義 此亦借喻顯 結鬘者,即是縷穿於華,不令零落 佛用四悉檀說法,詮諸法相,赴緣皆無漏失 又華鬘能嚴飾身首 佛以正教,莊嚴行人,普令一切,悉皆愛敬,

2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25故含結鬘義也 此土諸書,既無含此五義之言,故用經字以代之 佛地論只有二義:一者貫穿義,謂貫穿所應說故 二者攝持義,謂攝持所化生故 此方訓為四義:一者法義,謂十界同遵故 二者常義,謂三世不易故 三者徑義,謂修行路徑故,四者典義,謂攝生定典故 舉要言之,乃千聖之恆規,百靈之良軌,迷途之寶炬,佛燈之後燄,故稱經也 記 契理而不契機,如俗典雅訓,可名為書,而不得稱經 牧曲樵歌,雖少兒能解,然無道理,是為契機而不契理,亦不得稱為經也 一切法皆不可說者,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也 裁愛見之邪曲句,凡夫之愛,曲也 外道之見,邪也 一者法義句,法者,軌持之義.攝生定典者,攝化眾生一定之典也 佛燈之後燄句 佛滅度後,只賸一燄照世,謂之後燄 己二歷法明經 講 蓋佛住世時,金口宣揚,聽者得道 佛滅度後,四依弘經,諸善知識開示,聞者得解 皆以聲塵為經 若三藏十二部,及諸祖語錄,皆以紙墨流傳 是色塵為經 若但修觀相應,得證二空真如,可稱法塵為經 此方惟三塵得益者多,以眼耳意三根利故 若通途而論,他方諸佛國土,六塵皆可稱經 以淨土眾生,六根俱利故 如楞嚴會上,二十五聖,各陳所入之門,門門皆通大道 十八界七大,無不是經 據此,可見悟者俱是,

2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26迷者俱非 是在當人之迷悟,何拘拘於文字為哉?釋名竟 記 言經歷無數之法,皆以明經也 四依弘經句,四依大士,即弘法之人 何謂四依?一依義不依文 二依智不依識 三依法不依人 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聽經講經,皆宜四依 依不了義,只能成阿羅漢,不能成無上菩提 莫道紙墨文字是經,向來從唯心上用功者,水光山色,鵲唱鳥鳴,觸處悟道 聲聲色色,無往非經 但不能為聲色所轉者藉口耳 乙二顯體丙一須辨體 講 體者,主質之義 名旁是賓,體正是主 名乃假名,體是實質 體是名下之所詮,名乃體上之能詮 經中從始至終無非能詮文字 意欲令人尋名得體,托能詮之文字,悟所詮之義理也 如因指見月,因筌得魚 若逐名迷體,如捉蛇尾,反遭其螫,世尊所以常為弟子說筏喻也 即如今題 大方廣是理經名,圓覺是行經名,修多羅了義是教經名,乃至全經字字,無非能詮之名 就茲名下,一一皆顯所詮之體,得此體已,方能全性起修,以修合性 復次,釋名總詮三德 辨體別在法身 明宗別在般若 論用別在解脫 判教分別總別 故釋名之後,須辨體也 記 恐人於經之精義,未能堅確信仰,故須辨.名乃假名句,名即是假,

2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27若不得體,名如糟粕 尋名得體 故體在名後 以修合性句,終日所修,皆不離性,故能合性 丙二須知體 講 謂苟經體不明,則尋經失旨,事同提婆達多,雖讀六萬法藏,不免現身墮獄 若明經得旨,如周利槃特,但誦一偈,現身即成阿羅漢果 大論云: 聲聞經有三法印,謂無常 無我 寂滅涅槃 印小乘經,有此三印,即是小乘了義經,行人稟教能得道也.無三印者,即不了義經,聞者未必出離生死 諸大乘經,但有一印,所謂諸法實相 有實相印者,即是大乘了義經,聞者乃可得菩提道 無此一印,即不了義經,聞者多墮一邊,不能得無生忍也 復次,無實相印者,雖言種種行願,猶濫魔說 以魔王能說種種行願,惟不能說諸法實相 故論云: 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 問:小乘何以用三印,大乘何故但一印?答:小乘根鈍執重,故須三印,令厭生死苦,取涅槃樂 菩薩大悲根利,易悟生死即涅槃,能不捨生死,不取涅槃,令入不二法門,故佛但說一法印也.故經體不可不辨,又不可不知也 記 體,即法印也 印者,楷定之義 不了義經聞者多墮一邊句 不墮有,即墮空 不墮空,即墮有 皆一邊也 不捨生死不取涅槃句,生死涅槃,如昨夢

3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28故 丙三別真偽 講 謂實理幽微,真偽難別 但凡小所習,若教若行,莫不各言自以為真 故慧學之徒,必須以己之智力,甄察真偽也 丁一簡非 講 於中又分三類:一世俗經書所明者非 謂彼但為治國安家,賞善罰惡,仁義禮智,孝悌忠信,養生養性之道,屬愛論故 帝釋十善論 梵王出欲論,五通神仙論等,皆屬愛之戲論 戲論破慧眼,不見於真實,故非也 二外道所明者非 以其不離邊見,邪見,六十二見,一百八見等,皆屬見論義收 三聲聞所明者非 且小乘人無大悲心,一志自求出生死苦趣涅槃樂,不能深求諸法實相,故亦非也 記 屬愛論故句 言總從愛心流出也 不離邊見邪見至一百八見等句 因空有二邊見,乃有邪見,而次第生起種種見 丁二顯是 講 唯有大乘經所明,為利根人,如法相說,多明第一義悉檀 菩薩大悲,為眾生求無上道,不計劫數長短 深觀諸法,不滯二邊,一心常寂 如水澄清,珠相自現,得真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者,諸大乘經所依之

3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29理體也 記 看講義可知 丙四正出體 講 此經以圓覺妙性清淨境界為體 於一題中,取大方廣義 於豎義中,取大字義 於橫義中,取體大義 於三德中,取法身德 於經文首章中,取清淨覺相義 次章中,圓覺清淨境界,的指此體之名 於三章中,取淨圓覺心義,圓覺淨性義 四章中,取圓覺清淨義 五章中,取圓覺境界義 六章中,取圓滿覺性義,淨圓覺性義 第七章中,示修三觀行門,一一標示悟淨圓覺 故得用之以為經體 當知即是中道理性,一真法界,實相實諦之異名詞也 記 此經以圓覺妙性清淨境界為體句 大乘法印,既是諸法實相 然今不取,而獨取圓覺等為體者,何以故?就經取義故 大字從體得名 於三德中取法身德者,法身是性也 般若解脫二德是修,故不取 三觀行門等句 奢摩他等三觀,皆先得悟淨圓覺 是知欲修者必先悟,悟者,悟其體也 丙五略引證 講 經初證信序中便云: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 是諸佛之所居,亦此經之所依 所謂常寂光,亦名法

3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30性土,即前所謂得真諸法實相 真諸法實相者,乃此體之異稱也 得此體已,依體起用,故有三寶出現世間 正說中首章,佛告文殊云: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又云: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次章菩薩請云: 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佛言: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三章云: 欲求如來淨圓覺心 又云: 圓覺淨性,現於身心 又云: 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等 四章金剛藏讚云: 善為宣揚圓覺清淨大陀羅尼 佛言: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 又云: 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螢火而燒須彌,其可得乎?重重昭示,不一而足 豈非以眾生所具,即具此體 聞經發悟,即悟此體 觀心所依,即依此體 諸佛所證,即證此體 故藉此同體法性之力,以加被未來也 記 佛說本經之初,先入法性三昧者,何以故?攝用歸體故 於他受用中,現自受用身,為佛寶 與諸菩薩說法,為法寶 上首與眷屬,為僧寶 丙六通異名丁一本經 講 開卷證信序 世尊欲說法時,先入法性三昧 故云: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即是指此經體也 又云: 於不二

3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31境,現諸淨土,即從此體,起諸妙用 又云: 平等法會,大陀羅尼,清淨真如,如來藏,法界性,皆此體之異名 耳 次章圓覺妙心,三章圓覺淨性,一切實相,覺性平等 一切法相 四章圓覺清淨,大陀羅尼,甚深祕密,平等法性,妙圓覺心,寂滅海,寂滅性等 五章祕密藏,真實相,大圓覺海,妙莊嚴域 六章圓滿覺性,淨圓覺性,法界海慧所照之相 七章遊戲如來大寂滅海,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 八章圓覺清淨,本無修習 九章若此覺心,本性清淨,由此不能入清淨覺,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十章彼圓覺性,究竟圓覺 十一章修此圓覺清淨境界,信佛祕密大圓覺心,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為修無上妙覺等 以上多多異稱,皆此體之變名辭也 記 即前七番共解中之會異,所謂會通異名也 會諸法為一體,是為法性三昧 攝用歸體,是為光嚴住持 清淨覺地,是處成就,此處即是常寂光土,常寂光不離眾生當處,當處即清淨覺地 佛未開口時,先入法性三昧,是教人於未開口時領會故 吾人講經聽經,皆須於未開口時,入此三昧 先將妄念一齊放下,通體一照,使他清清淨淨,方能會入諸佛妙理 此節最關緊要!即平日自己看經,亦當如此 所謂對經如對佛,何以故?一切諸經,即佛法身故 佛法皆從經中流出,是為法身父母,亦即吾人法身父母也 不二境,是自受用 現諸淨土,是他

3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32受用 何謂不二?無生佛之名,生佛不二也 無染淨之相,染淨不二也 此之謂起諸妙用 從體起用 即是從一經之體,流出一部文字 所以一部文字,句句皆是妙用,皆從如來法性三昧流出 吾人看經,亦須先入此三昧,方能句句契入佛理 如此用功,那怕一分一秒鐘,受用無窮 平等法會,即本經佛菩薩同住之不二境 不二,即平等也 一切從此流,一切由此入,是為大陀羅尼 或直指覺體,或兼說妙用,種種不同,故有多名 體,即性德 用,即修德 丁二諸經 講 諸大乘經,稱體之名,多多無量 或二字稱 謂真性 實相 如如 一乘 法性 法身 實際 真際等 或三字稱 謂如來藏 畢竟空 首楞嚴 法界性等 或四字稱 謂一真法界,常住真心,性淨涅槃,妙真如性,正因佛性,真性解脫,實相般若等 種種不同 皆經體之名也 故大智度論云: 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 隨諸眾生類,為之立異稱 大涅槃經云: 如天帝釋,有千種名 解脫亦爾,多諸名字 此皆赴機利物,不得已而立之也 釋體竟 記 除小乘外,凡大乘經,皆有種種異名可會 凡看一經,必須會通經體之種種異名,方知某經以何為體 乙三明宗

3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33丙一簡宗體 講 妙玄云: 有人言,宗即是體,體即是宗 今所不用 何者?宗致既是因果,因果即二,體非因果,體即不二 體若是二,體即非體 體若不二,體即非宗 宗若不二,宗即非宗 宗若是二,宗即非體 云何而言宗即是體,體即是宗耶?譬如梁柱,是屋之綱維,屋內之空,是梁柱之所取 不應梁柱便是屋空,屋空便是梁柱 宗體若一,其過如是 若言宗體異者,則二法孤調 宗非顯體之宗 宗則邪倒無印 體非宗家之體,體則狹而不周 離法性外,別有因果 宗體若異,其過亦如是 今言不一而一,故有體 不二而二,故有宗也 記 簡者,料簡也 宗之與體,容易混淆,故須簡別 料簡之法,由法華玄義來 因六朝智者大師未生以前,宗體皆未分晰得清 最誤事,宜研究 何以故?宗體不一故 宗 修德也 體 性德也 體是不動的 宗是要用功做出的 宗譬如梁柱,體譬如屋內之空,二者迥然不同,豈可混而為一!然而定說是一,固不可定 說是二,又不可 譬如無梁柱,如何得屋內之空,離虛空,如何安梁柱?吾人造屋,其受用之大小,固關乎梁柱綱維之大小 然無屋內之空,如何受用 是故應知體是宗家之體,宗是顯體之宗 所謂修者,修其宗也 受用者,受用其體也 因體起修,而後有受用 如因屋空,而後有受用 可知性修不二,體

3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34宗一致 不可說二,不可說一,非一非二,佛法之妙,妙在於此 丙二須明宗 講 宗者,趣也 語之所尚曰宗,宗之所歸曰趣 乃修行之歸宿,會體之樞機 若行人不識宗趣,則行業無歸 又何能領會不思議之妙體乎?故宗趣不可不知 前辨體,是顯性 今明宗,是示修 全性起修,故不二而二 全修在性,故二而不二 須知梁柱喻宗,屋空喻體 由有梁柱,方得屋空受用 故次體之後,須明宗也 記 會體之樞機者,不修宗不能會體故 丙三正明宗 講 此經以頓漸圓修,三期剋證為宗 此與不生不滅因果同也 良以圓修為因,剋證為果 末世大心眾生,無有不望果行因者也 但根緣不一,有頓悟頓修者,如第二章菩薩請云: 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佛答示云: 修習菩薩如幻三昧 是也 有頓悟漸修者,如第三章請云: 願為演說修行漸次 佛答以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是也 此二章問答俱因 舉因以攝果故 第七章惟願廣說漸次修行,總有幾種?佛言:方便隨順,其數無量 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又云:十方如來,因此成佛 此中示修三止三觀 雖云方便漸次,一一標云 悟淨圓覺 乃先悟後修,是

3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35圓漸,非漸漸也 第八章佛示二十五輪,或單或複,無非圓修止觀 此二章俱通因徹果之談 故偈云: 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十一章示以上中下期,欲令剋期取證,實為冀果修因耳 記 頓漸圓修是因,三期剋證是果 有因有果,方可謂宗 立此為宗者,因經立義故 見普覺,普賢,威德自在,辯音,圓覺等章 如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此頓也 先修奢摩他,次修三摩 提,後修禪那 此漸修也 其所悟之理圓,所修之行亦圓,如二十五輪等,即圓修也 末世眾生 發大心,修大道 果何所希望而為此?曰:了生死,成菩提也 是謂望果行因 若並無希冀之心,而曰吾但明心見性而已 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此語非不高尚,試問其人果能見到證到否?就令見到證到,而世人程度,相差甚遠,此語實害人不淺!是以醍醐為毒藥矣 吾人斷宜戒之 是故望果行因四字,不可輕忽視之也 丙四諸教異同 講 藏教依生滅四諦,修析空觀,成灰斷果 則因果皆屬生滅 通教依無生四諦,修體空觀,成偏真果 則因果雖皆無生,而非真不生滅 別教依無量四諦,修次第三觀,成報身果 則因帶生滅,果方分證不生不滅 若以教道奪之,涅槃為了因所了,可云不生不滅 菩提為生因所生,便非不生滅性,則果中猶是半生半不生耳 圓教初心,悟此不生滅理,稱

3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36謂淨圓覺心,乃為名字不生不滅 以淨覺心,取靜為行,名為觀行不生不滅 由澄諸念,靜慧發生,名為相似不生不滅 依願修行,漸斷諸障,名為分證不生不滅 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名為究竟不生不滅 今經正是圓教妙宗也 記 台宗有兩種四教:藏 通 別 圓 為化法四教 頓 漸 祕密 不定 為化儀四教 賢宗無化儀,特立一頓教,而為小 始 終 頓 圓 五教 藏教一類人,以析相觀空為因,故得空果,即灰斷果,而成阿羅漢 當其人身尚在,名為有餘涅槃 若壽命盡,捨去皮囊,即灰身泯智,而入無餘涅槃,墮入偏空,不能度生 佛亦無如之何,特特請出維摩居士教化之,如維摩詰經所說是也 通教三人,同以無言說相而入道,同悟四諦皆無生相,謂一切諸法皆從因緣生,生即無生,雖有如幻,當體即空,故起體空觀,得偏真果 然頓根人但見空,不見不空,通前藏教 且非真無生,乃對待之無生,亦小乘也 利根者,不但見空,兼見不空,即通後別圓 今約當教,其因果俱非真無生義 別教悟四諦皆有無量相,心量眼力皆大,而修次第三觀,先空觀,次假觀,後中道觀,可謂大乘菩薩矣 然次第修行,別別不融,故曰別教 其所得果,為方便報身果 因其先修空觀,因帶有生滅,後入中道,果方為不生不滅,故非了義 所謂偏空入道,故果中猶是半生半不生也 圓教者,此經即圓教妙宗 威德章云: 悟淨圓覺 又云: 淨圓覺心 因圓故 果亦圓 分證不生不滅者,隨分證也 斷一分障,

3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37證一分理,為隨分證 乙四論用丙一簡宗用 講 妙玄云:宗有二種:一者宗宗 二者用宗 用亦有二種:一者宗用 二者用用 宗宗非用宗,用宗非宗宗 宗用非用用,用用非宗用 宗用者,因果為宗,因果各有斷伏為用 用宗者,慈悲為用宗,斷疑生信為用用 若論於宗 但明因果,且置斷伏 今論於用,但明斷伏,且置慈悲 記 宗與用,亦有微細分別 宗者,修德 用者,功能也 圓教初住以後,位位因,位位果 如初住是因,二住是果 二住是因,三住是果 此之謂用 慈悲二字作用最大 如人欺我虐我,我只以慈悲心待之,一切煩惱俱無,是為用之大宗 丙二正論用 講 用者以功能為義 經有體宗,必有利物之功能也 此經以離幻證真,得入平等為用 經云: 應當遠離一切幻化,乃至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又云: 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普覺章云: 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

4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38斷憍慢 若復遠離,應斷瞋恨 現逆順境,猶如虛空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 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又云: 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等 皆此經之力用也 記 此經以離幻證真得入平等為用者,幻離,則本體顯現,用之大為何如?外之身心,內之妄想,皆幻也 應斷憍慢,應斷瞋恨,皆離幻也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證真也 不愁不證真,但怕不離幻 經中又云: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此之謂得入平等 自己斷惑證真為自用,令他人斷惑證真為利他作用 乙五判教丙一略述綱要 講 言判教者,教乃聖人被下之言,判是分別異同之致 如來一代時教,所說法門 我聖祖智者大師,以通別五時,兩種四教,而判釋之,昭如日月 言兩種者,一化儀四教,謂頓 漸 祕密 不定 二化法四教,謂藏 通 別 圓也 別五時者,一華嚴時,佛初成道時說 二阿含時,起道樹後說 三方等時,次阿含說 四般若時,次方等說 五法華涅槃合為一時,法華次般若說,涅槃為最後說 是為別五時也 通五時者,如來說教,原無定時 惟以眾生根機不等,所謂一音說法,同聽異聞 且如一

4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39座之經,尚有頓漸大小偏圓權實之異,何況五十年所說,豈得隔歷不融耶?是知大士結集法藏,隨類收經,其間有文通者,有義通者,按類結歸,別時部屬 所以每部之經,年日尚難定指,況一代之多,安能各拘年限哉?知此五時通別意已,然後以兩種四教,歷時分別,自然無有錯謬 初華嚴時,於化儀為頓,於化法為圓兼別 二阿含時,於化儀為漸,漸又分三時,謂漸初,漸中,漸末,此當漸初 於化法為三藏 三方等,於化儀為漸中,於化法具四教,謂對藏教而說通別圓也 四般若,於化儀為漸末,於化法為帶通別,正明圓教也 五法華,於化儀為非頓非漸,非祕密非不定,於化法獨明圓教,謂純圓獨妙也 涅槃於化儀同法華,於化法具談四教,謂追說四教,追泯四教也 然涅槃四教,與方等大乘具說四教,同而不同 有二分別 一者方等中四教,藏通二教,初後俱不知常住佛性 別教初不知,後方知 唯圓教初後俱知 涅槃中四教,皆初後俱知 一不同也 二者方等對藏教半字法門,而說通別圓,滿字法門 涅槃用藏通別三權,助圓教一實 二不同也 復次,頓有二義 一頓教部,言佛初成道時說,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則專指嚴華 二頓教相,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則不獨華嚴有之,而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皆悉有之 漸亦有二義:一

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40漸教部,謂曲引二乘,循循善誘,則專指中間三時 二漸教相,謂歷劫修行,積因剋果,則不唯中間三時,而前後二時,亦皆有之 祕密亦有二義:一祕密部,則專指一切陀羅尼諸部 二祕密相 謂聞小法而密證大果,聞大法而僅得小益,彼此互不相知,則前四時皆悉有之 唯法華是顯露教,但有祕密咒,更無祕密相 然約一分最鈍根人,始終不聞佛說大教 亦可云祕密 而必待五千退席後,方乃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故一席中決無同聽異聞,非祕密相也 不定義者,所謂一音演說,隨類各解 或聞大得小益,聞小得大益,聞頓得漸,聞漸得頓,彼此各不相知,則前四時,皆悉有之 唯法華是決定義,非不定義也,略述綱要竟 記 智者大師以通別五時兩種四教判教 化法四教如藥味,化儀四教如藥方 別五時宜知,通五時更宜知 所謂一座之經,尚有根,(頓漸)乘,(大小)理,(偏圓)行 (權實)之異,何況五十年所說,豈得隔歷不融耶?義與某經通,結集時即收入某類 若義雖通而文不同,則歸入方等 華嚴圓兼別,賢宗不贊成此說 然而理事相即,方曰圓 理事分張,即是別 智者判為圓兼別者,因初說法,聽者利鈍不同,故以圓中兼別判釋之 丙二正判此經丁一且申五時八教言外之旨

4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41 講 原夫諸佛出世,教必投機,機有萬殊,教亦何定 故五時必須兼論通別,八教必須互相組織,方收萬有不齊之機 而聖祖大師語意俱圓,後人承用不免偏執,知五時之別,不知五時之通,知開顯之必待醍醐,不知毒發之通前四味 所以紛紛諍論,無有了期 今更略出其意,以為判教綱維 蓋群機雖復無量,大約不出四種:一者最利,始終皆見於大 二者最鈍,始終皆見於小 三者利而仍鈍,雖不終小證,然必備歷五時,方於法華入實 四者鈍而仍利,雖不即見華嚴,然於般若,方等,便得悟入 或於阿含,便能密入 且如今經 世尊欲說經時,即入法性三昧,菩薩分證法性,亦入如是定中 不起此定,現諸威儀為諸末世眾生,請問如來因地發心,修因證果 如來教以悟淨圓覺 可見此道人人有分,不簡機,不擇時,因緣湊合,即便悟入也 記 且如法華,台宗判圓 而偏執者,以為開顯必待醍醐,不知毒發通前四味 前之乳等四味,如華嚴時得悟,是為毒發於乳 於阿含時得悟,是為毒發於酪 方等時得悟,是為毒發於生酥 般若時得悟,是為毒發於熟酥 蓋根器不同,因緣湊合,即便悟入,何可拘執?大乘種子,能殺無明父滅貪愛母,故謂之毒 丁二正以此經結屬教部

4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42 講 若謂此經屬華嚴耶,華嚴說在初成道時,此經主伴皆為末世眾生,決非初成道說,既非其時 華嚴不動道場,上升六欲,此經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又非其類 謂此經為阿含耶,阿含正化二乘,旁化菩薩 此經為諸菩薩及末世大根眾生,二乘不預其會,非阿含類也 謂此經為般若耶?般若會一切法皆摩訶衍,不復訶斥二乘,此經心遠二乘,法除四病,即非般若之類 又般若有共不共,此經專明不共,說時可云同,部味決不同也 謂此經為法華耶?法華開權顯實此經離妄顯真,法華舉手低頭,皆成佛道,此經未空四相,不得菩提,時之與味,一向不同 謂此經為涅槃耶?既非中夜唱滅之時,又非藉三助一之旨,尤難聯絡 既四部不可浪收,不歸方等,將誰歸耶?此經主賓答問,皆為未世眾生起見 章章各含彈偏斥小之意,正是方等法門 故知於通別五時中,乃通五時之方等也 於四機中,即鈍而利者所見也 於四化儀中,是頓教,非頓部,是漸時,非漸教也 大士預會,小機不聞,是祕密相,非祕密部也 先悟後修,剋期取證,是決定義,非不定教也 於四化法中,正遠二乘,旁疏通別,獨親圓教也 大矣哉!圓覺了義之妙法也 無教不具,無機不收 譬如大海,不擇細流 乃至蚊 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經云: 此經名為頓教大乘,

4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43頓機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豈非教大機普之明證也歟?故此經以方等圓頓生酥毒發為教相 五玄略說釋經題竟 記 以方等圓頓生酥毒發為教相 此經既判歸方等,是為毒發於生酥也 甲二釋譯題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講 問:此經是何人翻譯?曰 佛陀多羅 問:此人是比丘耶?居士耶?曰:沙門也 問:那裏人?曰:北印度屬國罽賓人 問:是何朝來?曰:是唐之長壽二年癸巳,於神都白馬寺四月八日畢譯 梵語罽賓,華言賤種 昔末田底迦,立五百伽藍於此 買異國賤人,以充役使 後因生息繁盛,自立君長 鄰國鄙之,因以名焉 沙門此云勤息,謂勤修眾善,息滅諸惡也 佛陀云覺,多羅云救,謂譯主覺此道以自利,即以此道而救人,有二利之德也 譯,易也 經本梵字,易梵成華,使中國人受持讀誦,奉教修行,其功大焉!釋譯題竟 記 罽賓原是荒島 羅漢末田底迦,始開闢之,而立寺廟 沙門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 為出家人通稱 佛是中道人,說中道妙理妙法於大千世界之中 印度者,世界之中也 中印度,又印度之中也 釋經

4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44甲一序分乙一通序 講 次入文,大科分三 全文有十二章,首章為序分,中十章為正宗分,末章為流通分 此三分者,始於晉之道安,證於唐之親光 蓋以經無豐約,皆具三科 依此科經,如首身足,各有分劑,不相紊亂 故稱彌天高判,今古同遵,乃諸經科判之所由始也 初序分,序述也 序一經之來源,述說法之由致 分二:初通序,諸經通有六種成就故 亦名證信序,以主伴依正,能所分明,證是佛說,令人生信故 記 通序亦名證信序 先安證信序,有三意:一者斷疑 阿難結集經藏時,高升法座,身光如佛 眾疑佛復出世,又疑阿難成佛 阿難出定,即言如是我聞云云 是為斷疑 二者息爭 阿難奉佛遺命結集,眾人不得爭議 是為息爭 三者異邪 諸經皆佛金口所宣,並非外道邪教 是為異邪 合之而為通序 通者,通於諸經也 十一善法,以信為首 五十五位修證,亦以信為首 故宜安在經初 佛臨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佛滅度後,以何為師?答言:以戒為師 戒為諸佛之法身 我輩修行,宜先持戒 有戒,豈止人天之福可修 無戒,則三途之苦必墮 次問?依何處住?答言:依四念處住 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

4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45常,(即妄想,非真常之自性也 )觀一切法無我 念 即能觀 處 即所觀也 三問:經首先安何句?答言:先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某俱云云 謂之六成就 (如是信成就 我聞,聞成就 一時,時成就 佛主成就 在某處,處成就 與某某俱,眾成就 )四問:惡性比丘擾亂時若何?答言:默擯,默擯者,默然擯之,不與較也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 講 如是二字,標信成就也 為順此意,作信順之詞 以信則言如是,不信云不然 故華嚴云: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故首標之 若連我聞,當作指法之詞 言如是圓覺妙法,當時親從佛聞也 我聞者,聞成就也 謂成就雖由信順,臨期實賴音聞 不有音聞,教體何立?楞嚴云: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釋義則揀別賓主曰我,音來達耳曰聞,自凡至聖,有四種我:一 計我 二宗計我 三假名我 四真實我 一是凡夫 二是外道 三是聖人隨世假立 四是法身真我 今結集者,是大聖人,應屬後二 聞者,謂耳根不壞,發於耳識,聲在可聞處,作意欲聞,即便得聞 今不曰耳聞,而曰我聞者,廢別從總易明了故 今言傳法大士,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真俗無礙之法門也 一時者,時成就也 謂臨期雖在音聞,說聽全憑佳會 不有佳會,

4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46大法難弘 古德云: 世事合會,尚待昌期 大法弘宣,豈違佳運 言一者,始終究竟之謂 時者,遷流轉變之義 總之說無異座,聽無異席,說聽事畢,一期究竟,名一時也 不云年月者,以如來說法,通乎天上人間,結集流傳,達於西乾東震,年月日紀,難以相同,故總以一時該之 婆伽婆者,主成就也 謂說聽雖期良時,御眾必推教主 不有教主 群機何歸?然諸經教主,多用佛字,是十種通號之一 今此一名,而具六德,顯最勝也 一自在德,五住煩惱不能染,二種生死不能繫故 二熾盛德,身光與智光,降魔制外故 三端嚴德,具相妙好,端正嚴麗故 四名聞德,名聞十方,稱揚無盡故 五吉祥德,滅罪消障,賜福延齡故 六尊貴德,世出世間,尊重珍貴故 為具六德,故存梵語 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也 記 道元者,入道之根元也 一切處皆計有我,是為 計我 外道我見我慢,以我見為宗,是為宗計我 佛菩薩之我,為假名我,隨世假立者也 真實我者,佛言天上地下,惟我獨尊,未嘗不稱我,然此乃常樂我淨之我,即是自在之義,所謂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是也 依小乘說,是阿難結集 阿難乃破惑證真之聖人,得自在少分,故亦可曰真實我 依大乘說,是文殊菩薩等結集 皆是法身大士,更是真實我矣 故我聞之我 應屬後二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是諸眾生清

4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47淨覺地 身心寂滅 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講 處成就也 御眾雖推教主,際會必依弘方,為說圓頓法門,故現法界玄境 大光明藏,即一真法界智也 具一切智,遇緣則興,故稱為藏 稱法界起,還照法界,故以大光明名焉 應用莫測曰神,無有障礙曰通 入字對三昧言 言入此三昧,惟受法界妙理,不受餘受,故曰正受 若以土言,即是常寂光,一切如來自受用土也,亦名法性土 寂光真境,無別莊嚴 今曰光嚴,即諸佛所證種智之光為莊嚴也 住持,即三德祕藏,安住不動,任持自在 所謂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稱性法味樂無央也 眾生清淨覺地者,眾生通於九界,故曰諸眾生 覺地本來清淨,只因一念不覺,無明之所昏濁,煩惱之所雜染,法性隨緣,流於九界,惡名穢稱,故曰眾生 吾人試看,當其無明未起,一念不生之時,元無一物,湛湛寂寂,歷歷明明,便是清淨覺地,即是一真法界 然諸佛身土,依此而為緣起,眾生身土,亦依此為緣起也 緣起無性,故曰身心寂滅 此處無生佛之假名,無自他之形相,故稱平等本際,即生佛本來實際地也 無邊無畔,無疆無隅,故曰圓滿十方 不二境也 言隨順者,本是惟有一法界性,原

5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48無二體,何云隨順,以有逢緣變現之意,緣興即隨順也 今為諸大士,建立圓頓法幢,故於不二境中,現諸淨土 據此足見他受用之身土,仍依一真法界為緣起也 記 一真法界,即法華之諸法實相,大乘止觀之自性清淨心,亦即人人之根本妙智也 妙智如如,為如來自受用處 至現諸淨土,乃指說經之處,即世尊之依他起用,所謂他受用處 並無一切法,惟有大光明,故曰大光明藏 於未開口,即入此藏,已將圓覺精義現出 佛說法必先入定,乃是常規,為作眾生榜樣也 復有二義:一則簡眾生之機 二則由定而動 此大光明藏,雖諸佛之所獨證,仍眾生之所同具,故曰眾生清淨覺地 眾生通於九界,即菩薩亦稱眾生,以其情識尚在,無明未斷故,名為大道心眾生,博地凡夫,則苦惱眾生耳 身心寂滅,寂是不動,滅是不生 一念不生之時,元無一物,惟有如如智如如理,何等清淨,尚無有佛,何論眾生,尚無有自,更何論他,故曰平等本際 隨順者,隨緣而興也 緣有染淨不同,隨淨緣而起即佛法界,隨染緣而起,即眾生法界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5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49 講 眾成就也 與大菩薩句,舉類標數 其名曰下,列諸上首之名也 梵云,文殊師利,此為妙吉祥,亦云妙德 過去成佛,號龍種上尊王 現在北方為摩尼寶積佛 當來成道,名普現佛 影響大化,示同菩薩 華嚴表根本智,今經為發起師 圓頓大教,非智莫解,故首標之 普賢,行彌法界,德無不備曰普,隨心益物,位鄰極聖曰賢 以文殊表智如目,普賢表行如足 智行相成,能證法身妙果,如目足相資,能到故鄉田地,故次列之 普眼依經問答,具有二義:謂普見諸法清淨,名大智普眼 普見眾生同佛,是大悲普眼 金剛藏,金最堅,一切無能壞,剛最利,能壞於一切 菩薩智慧亦然,煩惱不能侵,能斷一切障,魔外不能動,能除一切礙 經中起三難,求佛銷末世之疑,智既如是,能含生無盡功德,故名曰藏 梵云彌勒 華言慈氏,姓也 過去遇佛,證慈心三昧故 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以位居補處,佛外能勝者無故 清淨慧,謂慧用了然,無住無著,所以能明惑相,辯階級,故以名焉 威可畏,德可敬,降魔制外,得大自在,故名威德自在 辯音者,三觀之力也 具無礙辯,能別一切音聲 佛說二十五輪妙觀,惟菩薩能辯能宣也 一切業障,盡依四相而生 能空四相,則業障自淨 菩薩依之自利,今以此利人 故名淨諸業障也

5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50普覺者,普能覺了四病之源也 圓覺者,菩薩悟圓覺而修三觀之行,非剋期不能取效,真過來人也 賢善首者,依本經流通大教,端賴此人,故為賢善之首 等前合為十二,俱為十萬人之上首也 上首護念曰眷,攝令從道曰屬 十二大士,各有萬眷圍繞,各有道場住持 且如佛之道場,在舍衛,文殊道場在五台,普賢在峨嵋等 爾時佛入光明藏三昧,以法界智,契法界理 而諸大士,皆在法界藏中 未入定前,各在本方 佛即入定,諸大士頓覺身心輕安 智契法界,故曰皆入 同一法界,元無遠近,雖在十萬億剎外,如在目前 故曰同住,以皆法身眷屬故也 如來既於不二境中現土,諸菩薩與眷屬,亦應於彼不二土中現身 向下起座禮足右繞跪白等,皆定中事耳 若約教而言,經云: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生機不同,教義亦異 若言但空不異為如,只此無非為是,藏通義也 若言離二邊為如,獨中道為是,別教義也 若言如是真如,是是實相,如於中道實相之是,圓教義也 我無我,亦我亦無我,非我非無我 聞,不聞,不聞聞,不聞不聞 四教之義,大抵如是,可以意會 今以本經圓頓教義 如即真如,是名實相 我是不二之真我,聞是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二諦融

5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51通之法門 時指二法合一為時 報身為佛,報土為處也 若約觀心 真性不異為如 一切無非為是 真心自在為我 真覺圓明為聞 念不遷流為一時 真智為佛 真理為處 以智行為上首,一切善念為眷屬 同歸一心為平等法會也 通序竟 記 大菩薩摩訶薩 既曰大,又曰摩訶薩,何故?因菩薩種種不同 如藏通二教菩薩,不得稱大 別教方可稱大 然此之大菩薩,比別教十地菩薩更大 如文殊,普賢,皆法身圓明大士 故既曰大,復曰摩訶薩 蓋入如來大光明藏,聽說圓頓大教,非法身大士不能也 文殊表大智,普賢表大行,有理智而後起妙行,故華嚴處處不離二大士 諸大菩薩,同入三昧,祇須在本處入定 豈同眾生,為情見所礙,有區域之隔耶?小乘定,鬼眼能見 大乘定,雖天眼不能見 後世修禪定人,不能無妄想 故古德不得已,教人看話頭 達摩以至六祖,從無此說,祇有離念一法,教人直下會去,至宋時始有話頭之說 如大慧教人,看狗子有佛性也無?或教人看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 至明時禪宗漸衰 如毒峰禪師等,始唱念佛,復教看念佛的是誰,謂之禪淨兼修 諸居士,經要看,佛也要念 至於聽經,既入正文,宜恭對本經 講義置在一旁,俟用功時看之 鄙人在寺講經 見有攜疏入者,即撤去罰之 防其依他作解,塞自悟門也 若專看講義,則於本經妙旨,零零落落,不成片段 何能契入?那有受用?聽眾勿忽此言 佛說法時,聽眾甚雜,或根器不同,或先來後到 而佛以身語意三密神通,不思

5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52議力,為一音之演說,而聞者得解不同 如講義中所言藏 通 別 圓 四教所解之義是 但空不異者,但取諸法皆空,更無異義 只此無非句,此字指但空 藏教以我為空,通教之義,本無有我,皆所謂證偏空也 亦我亦無我,別教義 非我非無我,圓教義 以聞為聞,藏教 聞而不聞,通教 不聞而聞,別教 不聞不聞,圓教 所謂一切法無非中道,一中一切中,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也 蓋眾生之機不同,教義因之而異矣 二法合一者,二法謂能所 譬如有能說之佛,必有所說之法 有所聽之法,必有能聽之眾 方能成就法會之一時 故曰,二法合一為時 報身為佛句 此報身為佛之他受用身 圓覺全經,無一句不是觀心法 故我輩看經,逐文逐句逐字,皆當會入自心,至要至要!真心自在者,人不自在,皆因妄想 返諸一真法界,無往而非自在?乙二別序 講 二別序 諸經不同故 亦名發起序 發起一經之端序故 此經因請而說,必有發起之師,故首章判入序分 不同彌陀經無問說故 佛自為發起故 佛告長老至現說法數句,靈峰老人判為發起序也 記 圭峰大師疏,無別序 別序又名發起序 凡經必有發起,故山僧判文殊章為別序 丙一文殊啟請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右繞三匝,

5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53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講 此眾中具儀也 具儀不外三業 起座禮足,是身業恭 繞佛三匝,是意業誠 叉手白佛,是口業敬 如來既於不二境中現土,菩薩亦應於不二境現身 所以有主伴可別,說聽分明也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講 此備說請詞也 請詞有二:一為現在大眾 二為末世眾生 如文可知 開口便稱大悲世尊,足見現在未來,俱有苦可拔也 以悲是拔苦義故 又稱大者 不唯令現在得益,且利及當來也 此會,即平等法會 來眾,通指上十萬人也 如來是諸佛之通號,謂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是已成佛果之人也 本起因地,指佛在凡夫時,最初發心之因地 即楞嚴所謂不生不滅為本修因,大乘止觀云自性清淨心,是也 法行者,即因地所修無漏妙行 此乃出世之芳規,是如律如法之行也 此段請意,大似阿難於楞嚴會上見佛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最初方便之意 彼則為己,此則代眾 意雖同,其所以請者異也 故後有及說菩薩等言 菩薩雖未成佛,

5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54誓期必成 以根大莖大,不樂小乘法行 所以能信大教,解大理,立大志,修大行故 能於大乘中發清淨心,以期成大因,證大果故 清淨心,即菩提心也 意欲直取無上菩提,不為人天有漏,二乘無漏等法之所混擾 故云清淨 所發之心有三: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二深心,樂集一切諸善法故 三大悲心,普度一切眾生苦故 意謂念真如不念餘法,集善法對治不善,度眾生不住度相,故三心皆清淨也 三心圓發,諸病發生無由,故能遠離諸病 詳閱下之十章 章章有病,能障正修 既能離病,則十章之正修,俱得成就,所以云首章為發起序也 能使下,是為未來,以顯利益之深且遠耳 未來二字,通指佛滅度後 末世者,別別為末法時,謂正像二法已過之時也 此時去聖既遙,背教日遠 不知求大乘者,無庸論矣 縱有一二發大乘心,不知如來因地法行,不學菩薩發清淨心,其不至於錯亂修習,不墮邪見者幾希矣!文殊懸念及此,所以致斯二問,足見大士為人之苦心也 佛頂經云: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外道魔眷,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正此意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講 此至再不已,必至於三 其慇懃懇切之意,已自可見

5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55丙二師資緣合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講 此師與資合 請合佛心,所以許宣也 重言善哉,以二問皆符佛意故 汝指文殊,等兼大眾,以十萬雲集,一人問即眾問故 諮詢下,牒前請詞 佛加以得正住持句,即顯前之三心 以直心正念,不念餘法為正 深心集善,安住修習為住 悲心普度,誓願攝持為持 三心能發,邪見無由發生,故云不墮 華嚴經云: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是故菩提心不可暫忘也 可不慎歟!末二句誡許 大論云: 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 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為說 今佛既讚其問,又誡其聽,是師緣與資合矣 記 佛既許說,又誡諦聽,於是文殊及諸大眾,歡喜恭默,敬待聞法,此之謂師資緣合 資,指弟子言 謂師弟之因緣湊合也 聽字上加一諦字,最妙 諦者審諦,萬念一齊放下,只有一聽法念頭,故謂之諦 聽而不諦,聽如不聽 聞思修曰三慧 聽是聞,即耳識也 諦是思,即意識 耳意兩識同時,名為同時

5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56意識 當其思時,即是觀,亦即是修 三慧同時而起,並無前後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講 此資與師合 許順資機,所以及眾默聽也 十地經云: 如渴思冷水,如飢思美食,如病思良藥,如眾蜂依蜜 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 即奉教喜聽意也 今文殊既自奉教歡喜,仍復同眾默聽,豈非資緣與師合乎?丙三酬請開示丁一略示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緣覺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 講 首呼善男子,即稱文殊 顯答問之言有所繫屬,令注意耳 法王即是如來,出能證之人 意謂如來證無上法,於諸法中,得大自在故 以下之文,出所證之法 陀羅尼,此云總持 有多字少字一字無字之不同 多字如楞嚴等咒 少字如大明王等咒 一字如吽字 無字即指一心 皆能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今故取無字,謂一真法界,靈明不昧之心也 豎窮橫,無法不賅,故稱為大 既能總持,復能出生,故稱為門 以表有體

5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57有用,能入能出,故取喻如門 照無不 曰圓,對境不迷曰覺,此指因地心也 一切者,總賅之詞 謂總賅以下因果二利等諸妙德故 無不從此法界流,故曰流出 謂如來依此逗機施教,眾生亦依此證果修因故 真如即起信中心真如門 以其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從來不與染法相應,故曰清淨 菩提是智德,以離煩惱而證故 涅槃是斷德,以斷生死而成故 上三妙德是屬果 梵云波羅密,翻為彼岸到 依此方順義回文,應云到彼岸 謂修此可以離生死此岸,度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故 華嚴有十,諸經唯六,檢法數可知 此屬因行 教授句,即顯上所流出因果妙德之業用也 謂能以如上所流出之大法,教授菩薩,依之修行 令依因而趣果,此大陀羅尼之行相也 記 心之一字,為法界之緣起 成佛成菩薩,皆此心也 成為流轉六道之眾生,亦此心也 世尊不說心字,而變其名曰大陀羅尼門者,因心字最易誤認以攀緣者為心,故說異名 無法不在裡許,故稱大 無字陀羅尼,即吾人不生不滅微妙之心 門字有出入義,一切法從此出,一切法由此入,故曰門 無上法王,即諸佛之通稱 如如來二字,亦諸佛通稱也 超過一切曰無上 以自己所證之法,普及大眾,說法自在,故曰法王,法王有自在義 圓覺,即生佛同具之心 一切經從佛圓覺中流出,復向眾生圓覺中流入 真如是性德,一念不生,無有可遣曰

6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58真,萬法自如,亦無可立曰如 眾生為三業所障,無念不妄,所以不真,二六時中,時時變遷,所以不如,反此則清淨矣 清淨者,毫無染污之謂 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故曰一切清淨 菩提是智德 涅槃是斷德,謂斷生死也 夫在佛則曰果德 在眾生則曰因心 蓋迷則謂之煩惱生死,悟則謂之菩提涅槃,其實同是一心 故曰生佛相去不遠,在乎一念迷悟之間耳 此即頓教法門 然而不可離修談性,流出二字,即令眾生修也 何則?一念悟,即涅槃流 一念迷,即生死流 故下即接云波羅密 波羅密者,到彼岸也 義即所作已辦,即是修德 所謂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之六度是 華嚴則開為十度,於六度外,加便 願 力 智 上智字指根本智,下智字指後得智 彼對此言,此乃生死,彼乃涅槃 欲由此岸度到彼岸,不可不乘圓覺法船 然圓覺中更有最妙之大願船曰南無阿彌陀佛,即念佛法門是也 諸君請看,外而時局紛紜,內而無常迅速,別種行門甚難,惟此一聲佛號,當下可了生死,彼岸得以飛渡 乘此願船,至穩且捷 如赴美洲留學,學成回國,自有作為 我輩今日宜速求生淨土,親聞說法 然後回入娑婆,再來維持 一念蹉跎,人身一失,悔之晚矣!切囑切囑 佛說此法時,座中並無二乘,故曰教授菩薩 因二乘不能知此法故 二乘能自利,不能利他,其覺未圓 故大乘教法,謂之不共法,不與二乘共也 吾人修菩薩道,宜先發菩薩心 丁二詳示

6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59戊一長行己一為酬初請庚一明真因有力一切如來,本起因地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講 請意詞句,雖似阿難 答意別為一類 最上利器,故先明成佛根本,起於因地 若因地不真,果招紓曲 故當首示所依也 言皆依者,不惟一佛如此,佛佛無不皆然 圓照句大須注意 覺相的相字,宜作性字看,所謂無相之相,即性相不二之實相也 狀同淨鏡,性若澄空,煩惱不能昏,諸塵不能染,故曰清淨,此指本覺之體也 從本以來,非有相,非無相,非雙亦相,非雙非相 口欲言而詞喪,心欲慮而意忘 離過絕非,莫可思議 惟有放下塵情,背塵合覺,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正恁麼時,惟有靈光獨耀,智與理冥,如孤月圓明,晴虛獨朗,始稱圓照,謂圓滿普照也 前文云: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 此圓照之功,即隨順不二之境也 無明本空,佛道本有,果能於此一念相應,只此一念之間,便是斷無明;成佛道時也 試看永斷方成四字,誠非易易 若說一

6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60念,則不難也 難在永字與方字耳 記 本起因地,即最初根本 最初發心是此地,後成佛道亦是此地 地者,心地也 因真而後果正,最關緊要 覺相之相,是真實相 所謂無相之相,即性是也 吾人用功時,以覺覺迷,中有覺念 是雖覺而未離相,故非清淨 不清淨,即非真覺 若其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不住有,不住空,不住雙亦,不住雙非,乃為清淨 一照一切照,乃曰圓照,必須從此下手,故曰依也 喫緊功夫,即在圓照二字 吾人一念斷無明,即一念是佛 後念無明復起,又成眾生,必須念念圓照,念念是清淨覺相,即照字之念亦無,無照字之念亦無,如此乃謂之無明永斷,佛道方成 故曰永字最難也 庚二明執妄成輪辛一執所變成輪壬一徵由妄執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 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講 首句承前徵起 上云永斷方成,但不知無明何似,故承前而徵起之 佛呼善男子而詔告之曰:一切眾生,通指九界 無始來者,遠指晦昧真心,即最初根本無明 近指一念忽起,即現在枝末無明 於本無我中,

6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61橫計為我 於本無法中,橫計為法 故云種種顛倒 因其不甚明顯,故借迷方一喻而顯之 故曰猶如迷人,謂迷方之人也 晦昧真心,如迷人爾 本無我妄計我,本無法妄計法 計我即我執,計法即法執 共有四種:名為俱生二,分別二也 此四皆是於無中計有,故以四方易處喻之 所謂將南作北,指東話西,一方既錯,四方隨錯,故喻顯顛倒四執之義也 雖知顛倒,未明因何法起,故以妄認身心而釋之 四大,指地 水 火 風 四大假合,本無實體 認為自身,即是執我 認此身為實有,即是執法 本不當認而認,故稱妄認 六塵,謂色 聲 香 味 觸 法 於六塵境上,現起能緣影子,是虛妄分別想相 托塵似有,離塵則無,故以緣影稱之,其實名為妄想 認妄想為自心,即是執我 又認之為實有,即是執法 恐未甚領會,故下以喻顯 記 妄認即執 執妄故輪 何以執妄,由有種種顛倒 如凡夫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不淨計淨,此四榮顛倒也 二乘常計無常,樂計非樂,我計無我,淨計不淨,此四枯顛倒也 顛倒即是無明 一切眾生,包九界而言 世間六凡,有枝末無明 出世三聖,有根本無明 無明未斷盡,即不免輪迴 猶如迷人二句,喻顛倒也 一方差,則方方差,迷之為害大矣!認四大為身,六塵緣影為心,此無人不顛倒者 世尊大悲 故就執病最深現前易見處,特特拈出 試

6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62問博地凡夫,那一刻那一念,離開四大塵影之妄執者,所以輪轉生死不息也 悲夫!或曰:如果離開,豈非同死人一般乎?古人云: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 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正要你死過一番,方能離幻,方能了生死 然世人一生奔走衣食,如何做得到 要須得過且過,得放下即放下,時時從身口意做功夫 身禮佛,口念佛,心觀佛,三業清淨 雖未能即斷無明,而時時觀照,庶幾漸證清淨覺相耳 壬二喻顯妄執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講 目指清淨眼,喻本覺真智 病指白翳赤眚,喻根本無明 病目者,有病之目也 目既有病,則所見不真,喻眾生妄見 空指晴明空 月指清明月 空本無華,月亦無二,皆喻本覺真理 第以目有眚翳,因病目而見空有狂華,天有二月 狂華喻四大為身 二月喻緣影為心 殊不知身心皆屬妄境 惟妄見有見,真見無見 妄心有知,真心無知也 何以故?以理智不二,心境一如故 記 空中華,身相也 第二月,心相也 壬三結示應徵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

6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63亦復迷彼實華生處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講 空實無華句,舉空華攝二月故 意謂本覺性中,惟如如智及如如理 所謂智亦如,理亦如,一如無二如 喻如淨明眼,見晴明空,唯有晴虛,迥無所有 那有四大之身相,緣影之心相 今所以有此身心者,因無明妄見而有 大似空華二月,因病目似見而有也 故曰病者妄執 由妄句,是重牒上句 謂病目起似見,妄執華月,是空中實有 此人已惑虛空之性矣,以空性無法可當情故 非惟,猶云不但 謂此人不但惑空之性,且更有甚焉者 故云 又復迷虛空實有華生之處,意顯因無明妄見,執此身心二相,是真性中實有 而不知真性中惟有如智如理耳 更有迷之甚者,不但迷真起妄,而又將妄作真 迷惑妄元 言實華生處,喻諸妄之根元也 妄元指無明,以無明為身心之根故 上來惑空性,是迷真體 迷生處,是惑妄元 迷真體則不能修真 惑妄元則不知斷妄 所以生惟糢糊而生 死亦糢糊而死 一念善天上人間,一念惡地獄鬼畜 故云由此妄有輪轉生死 末句結成 記 講義已明,勿待贅言 辛二執能變成輪

6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64壬一明無明無體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講 無明為能變 身心為所變 所變虛妄,上已分明道破 能變虛妄,恐猶未了,今且先明無體,故云非實有體 以迷時似有,覺則元空,故借夢物以顯無體也 記 變者變現之意 譬如迷心變識 心為能變,識即所變也 此科能字及上科所字,皆就生滅門不覺義邊說 上科所變,指妄身妄心 此科能變,即指無明 無明是根本,身心是枝末 由根本而生枝末,由無明而生身心 然無明無體,實不能生,不過有變現耳 如以一巾幻作一兔,儼然兔也 然特由巾變出,豈由巾生出哉?無明變現身心,亦復如是 於此不執,即無輪迴 蓋最初無明,是依他起性 執之則為 計執性 計,惑也 由惑而造業,造業故受輪 之苦 若其無執,即無惑 無惑,即不造業,即無輪 之相 是故病根在一執字 說到無明,境界極細,諦聽諦聽 無明者,黑闇之義 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乃一假名 今試問心在何處?自內至外,自頂至足, 尋不得,祇有一黑漆漆地,即無明也 煩惱一起,無明即現,是為枝末無明 若根本無明,則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一切處 枝末無明,無體而尚有根,根本無明,並根無之 謂之根本

6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65無明者,因其為枝末無明之根本,非言其有根也 然則根本無明,從何而來,並無來處 一念不覺,即是無明 如無明賊,固是可畏,然不必畏也 何以故?非實有體故 如燈能破闇,闇既能破,可知無體 譬如全室黑闇,燈光一然,闇相即無 真智一照,無明何在?全體即是如來大光明藏矣!以燈破闇,以智破惑,其理一也 吾人若能不執,則無明性空,我法二執皆破,即是真如 並非離無明,別有真如也 眾生未悟以前,內而身心,外而世界,儼然是有 及至大悟以後,方知一切身心世界,並無實體 譬如夢中所見人物,儼然是有 迨其醒來,了無所得 夫既了無所得,豈得謂之有體哉?夢中人三字,非謂做夢之人,乃指夢中所見者 人字當作物字看,喻無明不覺也 醒喻覺悟 了無所得,喻無明無體 凡拿得出者為現量境 如拿不出乃非量境,全是獨頭意識,如夢境是 壬二明無明無因如眾空華;滅於虛空 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 講 無因義隱,故重設華喻以顯之 如者,設若義 妄境非一,故稱眾華 是華惟病目能見,喻妄境唯無明能現也 目若病愈,不見空華,宛似於空處滅 喻迷若悟時,了達本無無明,豈非於如中滅乎?然華似滅於空處,不可言空裏定有滅處 喻妄似滅於真中,不可言真如定有滅妄處也 何以二句,乃徵釋不可說義 謂既有滅處,必有生處 爾當諦觀虛空

6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66原無生處,又豈有滅處哉?虛空尚爾,況真如耶?乃足見無明無因矣 記 無因者,無根也 空華甚多,故曰眾 空華喻無明,虛空喻真如 眾空華滅於虛空,喻無明滅於真如 夫無明有根本枝末,因此現出身心世界,皆是空華 迷人不知空華由於病目之所變現,認為實有 及至病目愈後,不見空華,遂謂空中華滅 試問此華究竟滅於虛空何處?尋覓不出 何以故?虛空中本無生華之處故 然則無明之滅,以為滅於真如 試問究竟滅於真如何處?尋覓不出 何以故?真如上本無生無明之處故 故曰無因也 壬三結妄見成輪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 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講 眾生,指未悟真理人也 試研上喻,已知真不生妄也 真既非能生,而無明即非所生,何以眾生妄執無明有生滅者,所以云無生中妄見生也 本是虛妄,謬謂真實 三細六麤,緣此而興 是故說名輪轉生死,非無謂也 記 無明本無生滅 說生說滅,皆眾生妄見 輪轉生死,皆從此起 無明既無生滅,何況真如,豈有生滅?須知一切境界,皆是依他起性,因緣和合而生 生即無生,所謂不生不滅是也 只要對境不起分別妄見,我法二執即空,當體即是真如 此文殊章全文,皆教人悟一切法皆無生滅,有生滅即妄見也 對妄言真,

6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67故真如之名,亦是強立 當知無明是假名,真如亦是假名 一切眾生,指未悟道之人 人若悟道,了得無明無生滅,即了得真如無生滅 由其不了,故有三細六麤 前言大悟以後,一切身心世界,一無所有 所言無世界者,並非真無,特不執而已 如昔人自言其學道境界云: 二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此言凡夫境界 妄心分別也 復云: 二十年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此言其用功時,但見道見心,不騖於外也 又云: 大悟以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據此言之,何嘗無山水哉?特不執而已 內而身心亦然,此理不可不知 三細六麤,乃生滅門中微細之相,即不覺之相 自眾生至菩薩,皆不離此 見大乘起信論 甚關緊要!茲略述之 夫一念不覺,遂有無明,即第八識 所謂無明業相是也 於無生中,妄見生滅,起心動念,而有轉相,此妄心也 名曰能見相 由能見相而有現相,謂現妄境也 亦曰境界相 此是俱生法執 然妄心妄境,尚是種子,極細極細,非菩薩不能見,是為根本無明 是為三細相 由此而有六麤相 六麤者,因境界相而起分別,是為分別法執 故第一曰智相 此尚屬根本無明 念念分別,相續不斷,故第二曰相續相 自此流入枝末無明矣 依相續而執著,故第三曰執取相 乃思惑也 是為俱生我執 依執取而計名字,故第四曰計名字相,乃見惑也 是為分別我執 依計名字而生愛憎,動於身口,造種種業,故第五曰起業相 業即招報,受輪迴苦,故第六曰業繫苦相 古語云:無明為因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 此細相麤相相生之次第也 修行之法,即就原路還家 從

7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68苦相,了業相,除名字相,破執取相,一步一步,逆流而進 然而末世凡夫,業深障重 欲求赤緊用功,較易著力之處,先在破執 此是下手功夫 如能執而不執,取而不取,一刀兩斷,乃是上根利器 如其不能,祇有廣造善業,對治惡業,亦可免招苦報 蓋佛法修行,宜在因上做,不在果上做 故了生死,須從未來上注意 故欲免造業招苦,先當破執 破執如何著手,須修道諦 道不出戒定慧三學,以其對治貪瞋癡三毒故 三毒者,生死之根也 三學者,斬生死之劍也 然而難言之矣 即如諸君,終日忙忙碌碌,非公事,即私事 戒即不能全持 定又不能專修 慧之一字,更不必言 然則又當如何著手 諸君諸君!惟有念佛法門矣 此一法門,包括無量法門 乃我世尊金口所宣 歷來用此法了生死者,斑斑可攷,豈可不信!以我之信力,契佛之本願 但能一心不亂,即可帶業往生 便莫便於此矣,穩莫穩於此矣!雖生下品,猶勝天宮 迨居淨土,親聞說法 則自相續相以至三細相,自然一切清淨,諸君不可自誤!若能兼修三學,生品更高 是在諸君自勉之耳 庚三明妄盡還覺辛一以智除妄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7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69 講 如來因地,指佛初發心時也 初發心時,即便修於圓覺,知非小根劣器矣 知字急須著眼 所謂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凡夫所以不知,以其無始覺智也 如來因地初發心時,即有此知,知即智也 始覺真智,能知身心無明之妄,皆如空華 但以眾生不知,妄受輪轉 然眾生所以不知者,以有念故 今既知是空華,則當下離念 故曰即無輪轉 只此離念一法,便是斷無明之利斧也 根本既斷,枝葉自然不生 故曰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此真圓頓教中的大榜樣也 試看漸教鈍根,必須研真斷惑 真窮惑盡,其必作之使無 今頓教則不然也 若能悟矣,便知妄無自性,全體即真 故曰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記 妄盡還覺,是如來因地 如來當未成佛以前,亦是苦惱眾生,與我輩正同 如來即由此因地成佛,我輩亦可由此因地成佛,此理易知 然我輩直至今日,依然輪轉生死,並未成佛者 無他,修不修之異耳,修圓覺不修圓覺之異耳 經言: 無量劫前,佛與阿難,同時聽法 及至如來成佛,阿難猶為侍者 何以故?阿難常求多聞,如來常求精進故 是故我輩今日,切不可聽而不修 然則圓覺將如何修?即是圓照清淨覺相之圓照二字 修圓照功夫,如何方能得力,即重在一知字 此知,即寂而常照之知,即是真智,亦即妙觀察智,亦即如如智,大乘止觀名為無塵智 如來因地修圓覺時,了得身心世界,皆是無明之所變現,

7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70全在用此真智 我輩今日學佛,如能用此真智,時時觀照,當下即了生死 何則?內而身心,外而世界 知是空華無實,即不起執著 當下離念,我法二執即空 豈復尚有輪轉,尚有身心受彼生死耶?非同藏 通 別 三教之人,不能當下離念 必須漸漸斷惑,漸漸證真 此中作用甚多,謂之分斷無明 若修圓照功夫,知之即離,離之即覺 故曰非作故無 何以能不作而無,以真如性中,本來無故 試觀知字,即無字,何等直捷!此乃圓頓大教,難可遭逢,急宜著眼 諸君試離離念看,保得無窮受用也 辛二泯智合覺彼知覺者,猶如虛空 知虛空者,即空華相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講 彼 指物詞也 知覺,即能知空華之知覺 仍指真智而言 此智由離念而顯,當體即真 故曰猶如虛空 虛空,喻真理也 如智如理,原無二如 若更起念欲知同虛空之真智者,即是於虛空中,又復生出空華矣 故曰即空華相 古德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光同淨鏡,不同鏡體之無知 故曰不可說言無知覺性 同虛空,非有也 靈光耀,非無也 非有非無,故曰有無俱遣 既然俱遣,則不可說有,又不可說無,當如何稱謂?故曰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謂淨圓覺心,可以隨順證入矣

7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71 記 上科破境,此科又破智 真智無須乎泯 然博地凡夫,用功之時,以智觀境 此智並非真智,仍是情識 特下手時,不能不借以為用耳 故須逐層遣除,如知身心是空華矣 然彼知是空華之知覺,亦如虛空之華 更進一步,即知此知覺如空華之知覺,亦是空華之相 一切皆無實體 然則知覺之性即無耶?亦不可說 所謂不許說有,不許說無 蓋說有即執有,說無即執無 凡有所執,即是妄念 必須有無一切俱遣,無知而知,知而無知,方為淨覺 我輩看經聽講,不過悟點真理 必須勤用功夫,時時參證,是為淨覺隨順 隨順者,隨順真理以合真智也 真理,如如理 真智,如如智 原無兩樣,要在能隨順耳 此段文字極玄妙,宜細研究,亦不得著文字相,即是有無俱遣 總之,本科皆表離念之相,即是放下一切 此種淨覺境界,並非證不到,但怕站不住 宜每早或晚,依此行之 放下一切,空空洞洞,歷歷明明 如其起心動念,即行念佛,打斷妄想 如此做去,本不為難 所難者,即念頭放不下耳,切要切要!大智慧光,皆從此出 辛三徵釋還圓何以故?虛空性故 常不動故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 無知見故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 十方故 講 首句,謂何以有無俱遣,名為淨覺隨順耶?此徵起也 以下是釋成 先釋淨字,即指清淨真如,虛空句,即起信真如中之空義 非有無

7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72一異等相,以離虛妄心念故 常不句,指真如體 其體不變,故無能動 如來句,指真如用 體雖不變,用有隨緣 所謂隨染淨緣,起十界事 雖隨緣起滅,而本體凝然,故無起滅 既無起滅,惟是真體,則根塵迥脫,雖有知見,憑何為依,故無知見 既起滅無從,知見不立,則脫然清淨矣 次釋覺字 法界,指事法界言 謂一一事法,各有界分,不相紊故 言如法界性如字,作稱字看 言知淨覺已,仍復諦觀此理,稱法界而為性,此即理隨事 也 究竟句 既知理隨事 仍須審諦進觀 久之不見有事,全事全理,故云圓滿 此即事得理融也 既得事理融通,自能互 互攝,重重無盡 故曰 十方故 此釋淨覺隨順義也 己二為酬次請 記 自此以下,細看講義可知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講 首句,結前因地法行也,以下正示 謂如來既依之成佛,菩薩即宜因此發心 發心求佛,自應不慕小道,故云於大乘中,發菩提心 即前所發三心是也 末世眾生,若能依此發心修行,自然得正住持,而不墮

7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73邪見 長行竟 戊二偈頌己一標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講 凡偈頌有四種不同:一通頌 不論長行偈頌,但數滿三十二字,即為一偈 二諷頌,但以偈說法,非頌長行 我祖名為孤起頌 三應頌 與長文相應故 又稱重頌 為鈍根人重說故 四集施頌 謂集少言以攝多義,施他誦持故 如槃特迦所持者是也 今於四中,屬應頌攝 此一種中,開之復有六種 一超頌 長文在後,頌在前故 二追頌 以前之長文未頌,追其已失而頌故 三廣頌 長文略而頌廣故 四略頌 長文既詳,頌可略故 五補頌 長文未周,頌中補出,文不類而義同故 六義頌 文與長行異,義與長行一故 己二正頌庚一頌酬初請辛一頌正因有力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7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74 講 此經俱略頌也 長行猶恐未周,今復說偈,故告以當知,謂少言而攝多義,不可忽也 中二句,文同長行 智慧,即指清淨覺相 覺字,即能斷無明,成佛道 此義攝也 辛二頌執妄成輪壬一頌執所成輪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 講 了,謂根本能生枝末 達,謂枝末即有身心 執我執法,妄有輪轉 空華,兼攝二月 彼字,指現前身心言 知字,即始覺智 大乘止觀稱為無塵智 謂設能知彼四大假合之身,六塵緣影之心,如空華二月,自然不起我法二執,又無造業招報等事,故能免流轉也 壬二頌執能成輪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講 意謂起念成迷,似有無明 故如夢中之人,夢時非無 若離念即覺,覓之了不可得,如醒時不得也 觀此足知滅本無滅,生亦無生 故長行云: 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故說輪轉生死 誠可憫也 辛三頌妄盡還覺

7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75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 覺 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講 首二句,頌諸妄淨盡也 覺字,長行云彼知覺者 所謂了妄即真也,故如虛空 平等者,既知真妄同空,則有無生滅,皆平等也 不動不轉,真體不變,三世不遷,長行所稱淨覺者此也 次二句,頌不真何待也 其意謂諦觀淨覺,理隨事,故曰覺 覺既 已,仍進觀之,事得理融,互 互攝,故得至十方界,所以即成佛道也 或謂上云真妄同空,妄固無妄,真亦無真 如是則無妄可滅,無真可顯 無妄便不墮眾生,無真則不成佛道 今而云成佛者何也?故說後三句防之 意謂眾幻元無,並非滅真 佛道本成,又非得真 須知本性圓滿,因執妄而成輪 妄盡真圓,義言成佛 幸勿以有成為疑而難問也 庚二頌酬次請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講 如文可知 釋發起序竟 文雖發起,義涉正宗 實為最上乘人,開佛知見 即所謂明心見性,立地成佛,悟後正好修行也 以上大科序分文竟

7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76甲二正宗分乙一為上根人示真修 講 正宗分乃出本經之正義,明當教之宗源也 文有十章 大科分五:初為上根人示真修 以首章真性澈顯,上根人已得領悟,故首科便示真修也 真修有二:一頓,二漸 丙一示頓修丁一普賢啟請 普賢章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 聞此圓覺清淨境界 云何修行 講 從首句至云何修行,是具儀總請 此中圓覺清淨境界,即前文圓照清淨覺相 足見前章是顯性,故圭峰判入正宗 此章是示修,故請云何修行 足證性修二門,俱不得偏廢也 意謂佛前所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是約最上根人,一念頓悟,當下即了者可然 至若無如是人,又且如何?想必不假修行,定難了脫 若必修行,宜云何能修也?故總問云何修行

7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77 記 圭峰自前章於是文殊師利以下,即判為正宗分 山僧則判為發起序,而以普賢以下十章為正宗分者,各有用意不同 蓋圭峰因佛告文殊,皆無修無證最上法門,乃徹底顯性之談,亦即當經之宗要,故判為正宗分 山僧則念似此徹底顯性最上法門,佛是在定中說,法侶是在定中聽,若非文殊法身大士,何能發起,故判為發起序 且徹底顯性之談,吾人若能直下徹悟,何勞修證?但恐未能承當,必須漸次修行,方克證道 故斷自普賢以下十章,為正宗分 以此十章,是上中下三根修行法門故 亦令學人,知悟修不可偏廢 徒悟不足以證道 且悟不過開其眼界,如見鏡中之相,並非真頭 若不精勤修證,永無受用也,圓覺一部經,只有悟修二字 文字不多,乃全部大藏之指南 文殊是大智,所謂理觀 普賢是大行,所謂事修 頂禮佛足,乃至而白佛言 是不起於定,現諸威儀,所謂東方入定西方起 以表全理即事,全事即理,事理並無分別 身口意三,在佛謂之三輪 在眾生謂之三業 不曰根而曰業者,以此三根,能造種種業也 如不行十惡而行十善,為世間業 禮拜觀想看經參禪等等,為出世間業 無論何業,不離此三 故今普賢為大眾啟請,亦不離此三業 頂禮佛足,身業也 右繞三匝,意業也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口業也 即此威儀,便是修,便是三業清淨 大悲者,同體大悲也 現會菩薩,變易生死未了 眾生,分段生死未了 非大悲不能救之,故稱大悲 正法千年,像法千年,已成過去 如今之世,正當末法萬年之初分,故曰末世 非凡夫初心,非二乘初心,乃初發菩提心之人,故曰修大乘者

8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78聞者,從四依弘法之人而聞也 比丘,居士,皆包在內 自利而不利他,不能謂之弘法 是故諸居士,欲弘大教,當發大悲 圓覺清淨境界,即是圓照清淨覺相 覺相,是無相之相,即是真境 真境,是無境之境,即是性也 譬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諸色,初與眼合,尚未分別,乃眼識之現量境迨知此青也,此黃也,乃至此方此圓也 墮於名言,已落到意識上,了了分別,便非真境 修大乘者,雖聞覺體圓滿,境界清淨,然為無明蓋覆,所以要修 八識田中,無明業相,時時流動,變現成識,所謂現業流識 不修,則習氣難除也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 於生死中,常居幻化 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講 此持難別問也 問意有三:一謂若彼眾生,知一切無明身心,皆如空華,即是知如幻者 如是則四大假合之身,六塵緣影之心,皆如幻不實也 既皆如幻不實,又如何以如幻不實之身心,而還修治於如幻不實之無明耶?譬如以水洗水,水益增多 豈非反資無明,有何益哉!此一問也 二謂縱若無明幻性,一切盡滅,則亦無有身心,以身心從無明有故

8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79無明既無,則身心亦無 既無身心,設有頓悟,教誰修行 云何如來尋常復說,必要歷事造修,淨治如幻之無明,以成正果耶?譬如以空合空,空無益而合無功 徒勞努力,修奚補乎?此二問也 三謂若諸眾生,聞說如幻,即知不實,本來不用修行 謂理觀事修,均可不用也 果爾,則一切眾生,常在生死,而起惑造業,業必招報 乘善業則升天上人間,隨惡業則墮地獄鬼畜 惑業不絕,果報常淪,塵沙劫波,莫之能返 謂不假理觀,無由頓悟,曾不了知如幻境界 不歷事修,無明宛爾,令妄想心,云何解脫?心尚不能,何況於身?但益繫縛,終無解脫之期 如是則舉世皆成夢漢,誰為大覺人耶?此三問也 三執既陳,二修必要 鉤深索隱,無以加矣 非普賢孰能與於此也 記 上章,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夫身心世界,既皆空華 然則作惡亦空華耶?習氣亦空華耶?修亦空華耶?最易誤會,所以普賢特特啟請 眾生,即聞空華之眾生 知如幻者,如幻字,指無明 身心因無明而有,無明既幻,身心亦幻 今以如幻之觀,如幻之熏而修 仍不離四大假合之身,仍須用六塵緣影之心 然則所修之無明,幻也 能修之身心,亦幻也 如以淨水洗濁水,濁水愈增 以幻修幻,豈非增長無明耶?故曰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此初請之意也 幻性即無明 既無無明,即無身心,故曰盡滅則無有心 無明盡滅,空也 無有心,亦空也

8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80一切皆空,誰為修行 然而復說修行如幻,豈非以空合空,修亦徒勞 此二請之意也 夫以幻修幻,增長無明 以空合空,修又無補 是修行二字,可以不言矣 然而若諸眾生,本不修行,則必常居生死幻化之中 曾不了知境界如幻,而因惑造業,因業招苦,輪轉無窮 令妄想心,云何解脫耶?然則欲出生死,仍非修行不可矣,此三請之意也 請雖三番,其意重在修上 蓋普賢因文殊章,談性未言修 本會及末世眾生,未必皆上根人 得意者,固是醍醐 不得意者,即是毒藥 何則?聽法之時,雖知一切空華,迨遇境緣,不知不覺,被境所轉,不能轉境 非用琢磨功夫,無明不斷,永流生死 細觀普賢請詞,可知悟修並重 夫悟者,悟心為一切法之體耳 但能了此,並非真悟 必須或即理觀而修,或即事相而修 修之勤久,一時觸著關捩,大徹大悟 了得世界眾生,皆我本來面目,種種之性,皆是一性,方為真悟 若但云,悟得本來清淨,尚非本來面目 何以故?本來面目,範圍極大故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豈僅清淨二字,足以當之 不但此也,尤須現量見,不是比量見 且就令悟到如此境界,然多生習氣,尚難永除 修之一字,顧不重哉!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 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講 此結請方便也 前總請,通於現未 此結請,偏為未來,良以現會有疑是權,末世誤修堪悲故 方便者,以理事二修皆為方便 二者不知所明,故以作何問之 漸次修者,意謂先以理觀,次依事修 由理觀故,

8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81一念頓悟,當下了知如幻境界 由事修故,漸次琢磨,令妄想心,歷位解脫 永離諸幻,端在是矣 足見是過來人也 為憐末世眾生,故推不知而備悉問之 記 最上根人之修,是理觀而修 非同中下根對治而修 無論理觀對治,其必不可無修則一 且理觀而修之後,仍須不廢事相,所謂與眾生結緣也 何以故?無眾生,無佛可成故 理觀事相,皆是方便 然不知先理觀乎,抑先事相乎?故結請漸次修習之方便 觀願為句,可知普賢意在為此末世,因末世眾生,甚可憐憫故 非同本會菩薩,常得聞法故 須知三請,非普賢有此執情,特為末世作方便耳 故結請,單提末世眾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講 如上例知 丁二師資緣合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8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82 講 當場一問,現未俱益,故重言善哉以讚之 非他人所能,惟普賢能之,故又以乃能而美之 修習句上,應加問於如來四字,其文方足 菩薩如幻三昧,宜如何習,始得身心自在,幻境永離耶?良以菩薩和光六道,垂手入廛,凡歷一切境界,無論逆順,皆以如幻二字印之 遇順境也,識得如幻,則不生喜心 逢逆境也,識得如幻,則不起瞋心 空也如幻 有也如幻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皆如幻也 乃至生死,涅槃,二邊,中道,亦如幻也 如是則在在皆為解脫之場 無處不是安樂之地 終日度生,不見度相 如斯修習,乃名如幻三昧 初學菩薩,宜漸次而修習,故曰方便 即以此之三昧,令眾生而得離諸幻也 汝今二句,誡許 時普賢下三句如上 記 菩薩者,自利利他之人也 即是修大乘者 發大願,悟大理,修大行,證大果,弘大教,方謂之大 即我輩專修淨土,亦必先發大心,是為普度眾生而修,方能上與阿彌陀佛本願相應 至要至要!三昧,此曰正受,亦曰正定 了得一切境界如幻,自不見其順逆,而起歡喜之愛心,煩惱之憎心 憎愛不生,不為境轉,自不造業 一切境界不受,乃是正受,然必由修習如幻得來,故曰如幻三昧 菩薩了得生死如幻,故入生死海,不受生死苦 了得涅槃如幻,故能不住涅槃,而度眾生 此三昧之大用也 憎愛不起,即枝末無明不生,得離諸幻,無明

8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83永斷 根本無明既斷,枝末無明亦除 吾人用功,宜將如幻二字,念茲在茲,刻刻不忘 不但身心世界如幻,即遇圓覺境界,亦當以如幻二字印之 何則?自以為清淨,即不清淨故 如不了此,最為誤事 倘墮入清淨無為坑中,佛亦難救 乃法身上之大病,不可不知 諦聽,是審諦而聽 即聞而思,即思而修,三慧同時而起,方為諦聽 丁三酬請開示戊一長行己一酬總請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 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講 圓覺妙心,具含世出世間一切諸法 不獨如來有之,而一切眾生,無不全體具足也 今云如來者,即前章云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是也 言一切眾生種種幻化,即前所謂身心無明等皆是也 言皆生於如來妙心者,足見眾生是佛心內之眾生也 空華,喻種種幻化 虛空,喻圓覺妙心 從空而有,喻妙心隨緣而起也 隨緣而起,起即無起 隨緣而滅,滅即無滅 故曰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所謂芸芸是彼,我無預焉 若爾,直須以理觀力,悟得緣起無性,覺體常圓 此先以理觀修行,酬總

8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84請意也 記 上而菩薩,二乘,下而凡夫以至畜生,皆是眾生 故曰一切 眾生種種幻化,總不出內外身心,依正二報,而實生於妙心之中 圓覺妙心,為如來之果德,亦眾生所本具 但眾生為煩惱所障,不得現前,故特標如來二字 如來圓覺,即文殊章無上法王之大陀羅尼也 修者修此,所謂如來藏性,豈是用幻化心哉?華雖從空而有,空本未嘗生 故幻華雖滅,空性亦不壞 己二酬別問眾生幻心,還依幻滅 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講 前普賢別問中,起三執疑,故發三問 其第一問云: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今此釋第一疑也 佛意謂眾生幻心,還依幻滅 幻心即是無明 以根本無明,是出世眾生之妄想心 枝末無明,是世間眾生之妄想心故 還依幻滅者,謂眾生無明幻心,還依幻妄之身心,歷事進修而得滅故 記 眾生無明幻化之心,如何得滅?下手時,仍須即此四大假合之身,歷事進修,方了生死 仍須用此六塵緣影之心,修習理觀,方得解脫,而後無明幻心乃滅 須知所滅者,特幻心耳 覺心本來不動,何以故?本無生滅故 是故吾人修行,先須悟此覺心,而後進修,方可得不生滅果 若誤認生滅幻心為覺心,

8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85即得生滅果 切宜認清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 說無覺者,亦復如是 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講 此釋第二疑也 其二問云:若諸幻性,一切盡滅,至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耶?今佛釋云: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然此猶是依幻說覺,亦名為幻 何故亦名為幻耶?以若說有覺,猶未離幻,以是對待法故 然亦不可說為無覺,以說無覺者,猶名為幻,故云亦復如是 蓋以無之與有,亦是對待法也 以是義故,幻滅名為不動 由不動故,方能和光六道,教化眾生,建水月道場,作空華佛事,降鏡裡魔軍,證夢中佛果,是名菩薩深修如幻三昧之行也 記 覺心之覺,乃絕待之覺,並非對幻說覺 若依幻說覺,非真覺也 是故亦名為幻,以其因塵而有也 所以書中心性二字,言心而必兼性者,表其非生滅心也 我輩凡夫,離依他性,固是無心可談,須知依他即是圓成 然必待參究之一念脫落,方是不生滅 若稍帶有參究之念,尚是幻心 故曰,依幻說覺,亦名為幻也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此四句更細 蓋謂稍有微細分別,自以為覺,猶未離幻 然則無覺耶?不知既說無覺,尚有無覺之一念存,亦復是幻 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到了連自己也不知的時候,方是不生

8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86滅 所謂淨,赤灑灑地,一念不生,寸絲不掛,是名幻滅,是名不動 此段文微細極矣!下文則尤細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 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講 此釋第三疑也 其三問云:若諸眾生,本不修行,至令妄想心,云何解脫?今佛釋云:當今現前一切菩薩,及末世中發清淨心人 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總顯決定要修,非修不可也 蓋普賢意,恐末世眾生聞說如幻,即知不實,何必修行,故前言本不修行 今佛云應當遠離者,意顯幻化虛妄境界,務須修行而遠離之 幻妄境界,賅法甚富,故云一切 如前所言,聖凡依正,身心無明,皆是也 但以遠離非易,要在堅固執持遠離之心,不得放鬆一點,或理觀頓除,或事修漸遣,念茲在茲,不可暫時不防也 然此且約以心遣幻,果其幻滅,此心亦無所用 設存此心,猶是淨眼中翳,亦如幻者,故應亦復遠離,此遣第一重能離之心也 次言遠離為幻者,謂上已知心如幻,重起遠離 若果心既不有,則重離亦無所用 設存此重離,則麤翳雖離,細翳猶在,仍為如幻,故應亦復遠離 此遣第

8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87二重離心之離也 此下又言離遠離幻者,謂上以遠離為幻,復起遠離以遣之令化 若遠離巳化,則上之所謂離遠離者,如淨目之虛光,亦名為幻,故應亦復遠離 此遣第三重離遠離之離也 得無所離者,無可離故 至無可遣,如淨目之真精,故云即除諸幻 首章所謂圓照清淨覺相是也 又此四段,以後後離於前前 一是以心遣境,如觀音之亡動靜 二是以離遣心,如彼之亡根 三是以離遣離,如彼之亡覺 四是以極遠離遣離遠離,如彼之亡空 至得無所離,即彼空覺極圓,寂滅現前也 記 此段承上文而來,幻化虛妄境界,謂之一切者,由外境以至自己幻心中比量非量等境皆是 應當遠離四字,及堅執持三字,是用功方法 言此遠離幻妄境界之心,志要固,行要永,務必堅持到底,方有效力 以下數句,逐層入細,皆禪上用功之病 未用此功者,並不知有此種種病也 蓋禪人用功,至空空洞洞,極其暢快之時,以為甚妙 不知尚是妄想,尚應遠離,謂遠離用功之一念也 何以故?心如幻故 不但此也,即此遠離之一念,亦復是幻,亦應遠離 更進一步,離去遠離為幻之離字,亦是幻念,亦應遠離 就令無念,亦復是幻,亦應遠離 無念何以應離?以其墮於無記故 無記者,善惡皆無記別,即所謂糊塗心也 總之,用功時雖一極微細之念,皆當遠離 離至無可離時,方除諸幻 此與楞嚴會上觀音菩薩所說聞思修門,理無有二 特彼從耳根入,此從意根入耳 看講義自

9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88明 現在爾我,外境尚未能離,何論後三層 然必預先研究,將來用功,方不至為境所瞞 此大乘經所以為大善知識也 末世修行用功,須時時以大經印證,庶不致為惡知識所誤 切記切記!譬如鑽火 兩木相因 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以幻修幻,亦復如是 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講 此喻上遣之又遣,至無可遣,可謂諸幻盡處,即是淨圓覺心也 如彼觀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即可超越,十方圓明矣 遣意難明,復借喻顯 故曰譬如鑽火,兩木相因 以木能生火,故必相因方生 喻如虛幻境界,如無明生身心,身心復起無明,循環往復,無有窮已,故以相因喻之 火出木盡,喻心遣境 木盡成炭,炭熱灰飛 然炭不頓熱,灰必漸飛 喻離遣心,遠離遣離,極遠離遣離遠離也 煙滅者,謂上以灰覆,是炭熱未盡,尚有微煙 今既灰已飛盡,炭已熱盡,煙已滅盡,喻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所謂遣無可遣,永無有幻也 後四句,以法結合 以幻修幻句,統賅前之四重,謂以後後幻,修前前幻也 幻盡不滅者,顯出淨圓覺心,全體現前也 記 以法合喻,如文易知 須知諸幻雖盡,覺心本來不動,何致入於斷滅

9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89耶?己三酬結請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 依此修行 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講 佛意謂:若如我所說,則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釋意謂既知是幻,但自不著,不著即離,故云知幻即離,則不須更作方便以離幻也 離幻即覺者,謂既已知幻即離,則離無所離,以離於幻也 既離於幻,圓覺妙心,昭昭不昧,故云離幻即覺 又何勞漸次修證為哉?故云亦無漸次 然雖如是 猶是理觀,未涉事修,所謂理雖頓悟,乘悟併銷,是也 若更重起事修,乃能永離諸幻,所謂事必漸除,因次第盡,是也 記 此章所說之修,為上根人說 重在理觀,乃頓教之修也 頓者,智慧明了,知即能離,離即全離,故不落於階次 然知是悟,離是修,隨修隨證,頓教法門,亦不能不賴修功 況中下根人,多生習氣,若無事修,安能永離乎?戊二偈頌己一標頌

9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90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講 準前可知 己二正頌庚一頌總請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復滅,虛空本不動 講 覺心,即淨圓覺心 此心均賦同稟,凡聖一如 而今言如來者,以眾生迷之,名為理證,諸佛悟之,能究竟證,覺體雖同,而迷悟天淵 如裴相云: 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 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 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 餘如長行可知 庚二頌別問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講 初三句合頌,釋前二疑 幻字,指二種無明,及與身心,無明是生妄之心,文云眾生幻心,是也 身心是所生之妄,既皆從覺而生,即能障覺,設欲顯覺,要必以現前身心進修事行,除滅能生無明,文云還依

9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91幻滅,是也 今以偈不足,且約文義補之 頌釋第一疑也 幻滅覺圓滿者,果其幻滅,仍復絕諸對待,則覺性圓滿 動 猶去也 覺既圓滿,去向何所,故曰覺不動 由不動故,所以能入廛垂手,教化眾生 此略頌第二釋也 常應遠離幻者,長文云: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至遠離心故 今幻之一字,即賅文中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應遠離三字,即長文應當遠離 常之一字,即賅由堅二句 此頌遣第一重也 諸幻悉皆離一句,頌遣至第四盡得除諸幻止也 如木二句,喻頌可知 結合不頌 庚三頌結請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講 上句是超頌長文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下句是追頌長文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此單頌理悟,不頌事修,足證此經頓教意也 普賢章竟 記 偈頌玩講義自明丙二示漸修丁一普眼請示 普眼章戊一眾中具儀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

9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92跪叉手,而白佛言: 講 科文中言漸修者,是圓漸,非漸漸也 戊二備陳請詞己一正以備陳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 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講 急欲求佛憐憫,故稱大悲世尊 此會指現前新學 末世指未來初心 願為及為者,二俱當被之機故 演說修行漸次者,謂應修何等觀行,觀行難以遽修,其最初入手,必有由漸當急,次第入門,故先請示令知 思惟者,用心參究 眾生不知,故代問云何 住持者,不被境遷 未悟者,未大開悟,求必大開,故問作何方便 蓋必求圓融無礙,漸次深修也 己二反顯問由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 聞佛如來說此三昧 心生迷悶 即於圓覺,不能悟入 講 恐謂時節若至,其理自彰,何勞預為致問 故稱世尊,以若彼眾生等而反顯之 正方便,即指修行漸次,如楞嚴前二漸次,不爾則入手

9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93無門 正思惟,如第三漸次,違其現業,不爾則覺路難通 雖聞如幻,堅執難融,故曰迷悶 迷者迷於我,以我相能亂心故 悶者悶於法,以法相能覆性故 為此二相迷悶,故於圓覺不能悟入 如是則正方便,正思惟,二問,其勢不容已也 己三總以結請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講 慈與開悟之樂,悲拔迷悶之苦,故請願興 假說方便者,不是單請漸次,蓋通約住持等,皆方便也 良以圓覺本有,我法元空,實不假於方便 其如現會根有利鈍,末世惑有厚薄 根利惑薄者,聞此三昧,已搖鞭影 根鈍惑厚者反生迷悶 於覺不悟 是故以假說方便為請 蓋是求佛於無方便中,權宜巧設,假立名言 令彼根鈍者,迷悶釋,覺性入,恩莫大焉 戊三至三顯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丁二師資緣合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

9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94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記 上來兩大科文,因大師示疾,由他師遵照講義宣演,故無記錄 (記者識)丁三酬請開示戊一長文己一約妄盡還覺以酬請庚一妄盡還淨覺辛一酬修行漸次請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講 文分為二 初酬修行請 欲求如來覺心者,謂如來本起因地最初發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始能遠離諸幻 汝等欲求,非此不可,故以應當誡之 次酬漸次請,謂行遠自邇,登高自卑,汝等果能欲求,亦應

9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95有先依者 奢摩他此云止,謂外止一切惡事不應行,內止一切惡念不應起 如來於因地中,最初亦先依此,故是如來行也 禁戒者,三聚條多,難盡縷析 若約其最所發禁者,大則十重,小則四夷 堅持者,如惜浮囊,絲毫無容犯故 徒眾者,從學法侶 令其四事不闕,無所忮求,名為安處 處,猶住也 設不令其安處,於自禪觀時,未免有所擾故 宴坐者,宴安而坐,所謂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 且約因戒生定,以為入觀之方便門也 靜室,即清淨房舍 望下即是入觀之堂,望上即是坐禪之處,應當離葷臭,絕喧囂,故云靜也 記 欲求如來淨圓覺心,全以正念為根本 正念者,無念也 正念一起,如皎日當空,眾林失白,那有不能離幻之理 以正念為本,方可用正思惟功夫 以下即言修持方法 若就止觀分說,則奢摩他是止,謂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是也 若止觀雙說,則奢摩他是體真止,觀是空觀 從一止一觀下手,用功到究竟,則一止即三止,一觀即三觀 若僅依奢摩他行,則惟一止一觀 依如來奢摩他行,則舉一即三 止即定,觀即慧,止觀雙修,即定慧雙得 依如來奢摩他行,亦須從戒入手,可見戒為最要 如渡海之浮囊,如長夜之寶炬,如遠行之導師 此章修行漸次功夫,所謂思惟,所謂住持,以奢摩他直貫到底,實為一空觀也

9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96辛二酬思惟住持請壬一明正思惟癸一觀身是幻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 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 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 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講 恆念者,謂二六時內,四威儀中,念茲在茲,不可須臾離也 先觀身者,以我執偏重,急先務也 四大和合句是總觀 謂堅 濕 煖 動 假合為身,此易知者 所謂下是別觀 稍難知者,故詳示之 髮生頭上,毛 身中,指之甲,口之牙,肉之表,皮之襯,肉之力曰筋,肉之核曰骨,骨中脂曰髓,頂中髓曰腦,以及身之垢膩,身之顏色,此等皆屬於地也 口垂曰唾,鼻出曰涕,肉潰曰膿,紅潤曰血,血之精內會曰津,外泄曰液,涎沫,唾之病也 喉出曰痰,目流曰淚,乃至精氣便利等,皆屬於水也 身中之暖觸是氣,從火大來,故仍屬火 身中動作運轉,從風大來,故仍屬風 如楞嚴之八還,皆向來處去 此經之四歸,亦向來處歸

9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97歸 屬也 但彼以各還顯有性,此以各歸顯無身 故次下即云四大各離,身在何處?只此一言,教下手習觀時也 正觀之時,各有所歸,即名為離 離則無身,故徵以當在何處?實顯其無處也 處尚不有,體復何云?故曰即知無體 和合者,四大假合 為相者,幻妄稱相 相即無相,故曰同幻 記 恆即是正 念即思惟 念茲在茲,不令邪思攙入 我今此身至實同幻化,實一參究之大話頭 癸二觀心是幻四緣假合,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妄有緣氣於中積聚 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 於中緣塵,各歸散滅 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講 承上已知身同幻化,如何復有根塵及識心耶?故以四緣假合等云云 四緣指見 聞 覺 知 以四性皆有能緣義故 以四性和合,妄有根相 六根者,見為眼根,聞為耳根,覺為鼻舌身之三根,以三根皆合而方知,故總名為覺,知為意根,此先有六根也 因有六根,復對外之四大,故稱六根四大 然內之四性,既可分為六根,外之四大,亦可分為六塵,

10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98此次有六塵也 中即是內,合成者,謂內根外塵,合成十二處也 緣氣,指六識緣影 緣影雖妄,居然有六識之氣分,故曰緣氣,於中積聚,謂於內外根塵之中,積聚不散,此後有六識也 似有能緣之相,既稱似有,安得為真?故云假名為心 然根塵識三,雖同妄有 而起惑造業,惟六識之力最強 急欲令其觀識虛妄,至重呼以告之,俾留意也 此虛妄心,即指六處識心 托塵似現,故曰無塵不有 即彼外之六塵,亦是四大假合,若四大分解,則無塵可得 據此則於根塵識中,能緣之根,所緣之塵,各歸散滅 內外不成,中云何立,故云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畢竟者,決定義,謂到底無有也 首章云: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妄認四大為身,六塵緣影為心 今既觀身心二俱如幻,自是不復妄認,則顛倒日損,而正見日益矣 總結正思惟竟 記 見 聞 覺 知 能緣色 聲 香 味 觸 有此能緣之性,故有六根 虛妄而有能緣之氣分,此氣分由四大而得,入於六根之中,積聚而有緣相 我們修觀時,在靜室中 試參究此境界,外無身,內無心,一念不起,心與境合,當體即真 直至圓裹三世,一切平等不動,此觀方修到底 壬二明正住持癸一法說

10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99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 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講 彼眾生,指求圓覺之人 求淨圓覺,須先觀身如幻 如幻之境能住持,則幻身自滅 幻身滅故能住持,則幻心亦滅 以心依於身,身滅則心無所依故 幻心滅故能住持,則幻塵亦滅 以塵托心現,心滅則塵無所托故 幻塵滅故能住持,則幻滅亦滅 以為滅塵故,立幻滅名 塵既已滅,幻滅無所用故 幻滅滅,故能住持,則是法法皆真,故曰非幻 非幻則體無終窮,故不滅也 記 奢摩他一觀到底,方知身是幻,心是垢,幻滅而非幻現前,乃不滅也 癸二喻說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講 求淨圓覺,如磨鏡然 幻身,幻心,幻塵,幻滅,重重蓋覆,不是淨圓覺心,皆如鏡上之垢 身滅心滅,乃至幻滅亦滅,如鏡垢磨盡,非幻即覺心也 如鏡之本明,全體俱現 喻文雖略,攝義無遺耳 癸三法合善男子!當知身心 皆為幻垢 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10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00 講 恐其聞久失意,故重呼以教之 不了身心如幻,執我,執法,蓋覆淨圓覺心,故云皆為幻垢 垢相,指身心塵滅四重 必至盡滅,方為永滅 如是則法法皆真,故云十方清淨 此約義而合也 記 看講義自明 癸四結示子一結示因執成垢丑一喻顯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 於五色,隨方各現 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講 清淨摩尼寶珠,此珠龍王髻中所有 清淨言其體內外明徹,無垢染故 摩尼言其用,此云如意,能雨寶故 寶珠言其相,非尋常物,珠中寶故 是影現,對彼外之五色,影現於內,故云 於五色 喻如淨圓覺心,對眾生外之五陰身心,影現心內 隨方各現者,何方有五色,即於何方影現 喻眾生何類中有五陰身心,即隨何類影現,如形影相肖也 世人不知是影,名為愚癡 喻眾生不達是幻,名為凡小 以凡夫愚我,小乘愚法,同一愚也 影元無實,由世間不知是影,遂見五色 喻幻元非真,

10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01由凡小不了是幻,遂執真有五陰 執我執法,即其相也 記 講義文顯可知 丑二法合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 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講 圓覺淨性,合摩尼寶珠 現於身心,合 於五色 隨類各應,合隨方各現 迷影迷幻,義亦相似,故皆以愚癡名之 說淨圓覺,實有自相,合摩尼實有五色 法喻義同,故云亦復如是 記 圓覺淨性是體,即圓成實性,乃實有者 現於身心是用,即依他起性,乃如幻者 遇淨緣即應四聖,遇染緣即應六凡,故曰隨類各應 實有如是身心自相,為 計執性,乃本空者 丑三結成由此不能遠於幻化 講 承上執為實有而言 謂由此執身心為實有,於中諍人競我,計是較非,所以不能遠於幻化 既不能遠,自應常在其中 惑業苦三,如惡叉聚,輪轉往復,染污覺心,成深垢也

10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02子二結示垢盡還淨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 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講 是故二字,承上不能遠離而言 所以不能遠離,由於不知身心是個幻垢 以是之故,我說身心是幻是垢 若能知得是身如幻者,應當遠離 知心是垢者,設法對治 對即對治心垢,離即遠離身幻也 果能對離幻垢,佛說是人名為菩薩,非尋常人比也 垢盡者,不肯得少為足,必至究竟淨盡 垢既淨盡,則對治亦無所用矣,故曰對除 垢盡對除,即無對垢之人,人既不有,名將安立,故云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至此,豈非全體淨覺妙心耶?故科名垢盡還淨 記 不能離垢,是六凡眾生 能離垢,是菩薩 垢盡對除,即如來 即無對垢及說名者,即淨圓覺性 絕對無待,即佛之名字,亦用不著 庚二隨順還圓覺辛一理事互融壬一承前起後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

10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03清淨 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講 菩薩眾生,均是求圓覺人也 證得諸幻滅影像者,謂一切諸法,本屬幻有,元是淨心影像,今以得正住持故,一得永得,再不至為影像所搖,故云證得 爾時,即證得之時,影像既滅,淨覺畢露,故云便得清淨 無方者,即周 義 無邊虛空,向因無明幻垢,障蔽淨圓,而成頑虛 今證得幻滅障除,覺性顯發,則無邊虛空,轉成無際淨圓矣 楞嚴云: 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皆悉銷殞 正此謂也 前云無方清淨,於此可見 記 證得諸幻滅影像,是時惟有淨圓覺性,故得無方清淨 無邊虛空,空觀到底,則一空一切空,所謂淨 赤灑灑地也 虛空最大,然尚包含於覺性之中,性融妙理,虛空不大,蓋對妄方有 既覺則虛空無邊,即虛空即覺,即覺即虛空,故云覺所顯發 壬二正明理事癸一依理成事子一成世間法丑一別明寅一成根處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25K-CH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_圓瑛大師著_

25K-CH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_圓瑛大師著_ 上海圓明講堂沙門圓瑛弘悟講受法門人雪相戒淨敬錄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一切佛經, 及闡揚佛法諸書, 無不令人趨吉避凶, 改過遷善 明三世之因果, 識本具之佛性 出生死之 苦海, 生極樂之蓮邦 讀者必須生感恩心, 作難遭想 淨手潔案, 主敬存誠 如面佛天, 如臨師保 則無邊 利益, 自可親得 若肆無忌憚, 任意褻瀆 及固執管 見, 妄生毀謗, 則罪過彌天, 苦報無盡 奉勸世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_SGP_06.doc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_SGP_06.doc 圓覺經第六講普眼章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經文四緣假合, 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 中外合成, 妄有緣氣, 於中積聚, 似有緣相, 假名為心 善男子! 此虛妄心, 若無六塵, 則不能有 ; 四大分解, 無塵可得 於中緣塵, 各歸散滅, 畢竟無有, 緣心可見 善男子! 彼之眾生, 幻身滅故, 幻心亦滅 ; 幻心滅故, 幻塵亦滅 ; 幻塵滅故, 幻滅亦滅 幻滅滅故, 非幻不滅 譬如磨鏡,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修改.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修改.doc 圓覺經第九講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 經文 善男子!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 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 如眾空華滅於虛空, 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 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 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從真起妄 一念不覺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粗 三細 : 1 業相生相無明 2 轉相 3 現相六粗 : 住相無明 1 智相 2 相續相 3 執取相 4 計名字相異相無明 5 起業相滅相無明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

各位居士大德 圓覺經第一講文殊章 ( 上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新加坡淨名佛學社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身心寂滅, 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 於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其名曰 :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45-134_\244\337\275\ )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45-134_\244\337\275\ )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45/134 編輯出版 : 淨願蘭若 / 釋心賢 請大家打開 講義 第 96 頁 : 辛七 明藏性即識大性 - 壬二 明大均在本經的 正宗分 開始的時候, 阿難尊者請佛陀開示 首楞嚴王三昧 的修學法門, 佛陀花了三卷的時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MoHeZhiGuan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MoHeZhiGuan_05.doc 摩訶止觀第五講 ( 中觀 息二邊分別止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臺北新店二 一五年六月十四日 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前面修了空觀, 又修了假觀 請問 : 空觀 假觀都修好了, 可以開悟嗎? 可以開悟嗎? 開悟了沒有?( 答 : 沒有!) 為什麼? 為什麼還不可以開悟? 因為修空觀會墮在空邊 對不對? 他就真的入涅槃去了, 反正一切因緣所生法, 自性是空的 我空 法空 眾生空,

More information

天臺宗非常特別的是它有教理也有實修, 在八宗裡面它是非常特別的一個宗 解行並重 蕅益大師他並沒有跟天臺的祖師學, 完全自己研究, 後來他講了一句話, 雖然他一心研究天臺的教理, 可是他不肯成為天臺的子孫 ; 他也不敢去認自己是天臺的法脈, 到底是什麼呢? 如果聽了我這一堂課以後, 你還不知道答案的話

天臺宗非常特別的是它有教理也有實修, 在八宗裡面它是非常特別的一個宗 解行並重 蕅益大師他並沒有跟天臺的祖師學, 完全自己研究, 後來他講了一句話, 雖然他一心研究天臺的教理, 可是他不肯成為天臺的子孫 ; 他也不敢去認自己是天臺的法脈, 到底是什麼呢? 如果聽了我這一堂課以後, 你還不知道答案的話 明末四大高僧 (11) 蕅益大師 教觀綱宗 近育法師講於 2016 年 8 月 13 日 / 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師父上人, 各位法師, 各位善知識 : 大家阿彌陀佛!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蕅益大師的 教觀綱宗 我們昨天聽近康師講蕅益大師的生平, 知道蕅益大師他學佛是從坐禪這個 法門開始, 後來研律, 想要註解 梵網經菩薩戒, 因此他在佛前抓鬮, 以決定用什麼教別來註釋 抓鬮是中國的一個傳統, 在小孩子新生一歲左右,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的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但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怎麼成的 從你最初開始發心 發菩提心 行 普賢行 爾後成就佛果 有時是因果同時 一發心就成正覺 這叫因 果同時 但是這個中間沒有講次第 華嚴經 就從次第開始講 一 念頓覺 立證菩提 怎麼立證的 中間的過程會跟大家說清楚 當我們坐禪的時候 說 禪門一炷香 頓超直入 立證菩 提 這個中間怎麼證的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金剛經講義 精要擇錄 ( 六 ) 無住 無相 無念張泰隆張泰隆居士於一九六一年自台灣大學藥學系畢業返鄉前, 登門拜訪慧炬創辦人周宣德居士, 臨行前曾蒙周居士贈予 金剛經講義 一本 時隔五十年, 張居士於二 五年, 年近七旬, 忽然大夢初醒, 瞬覺人生短促, 常於工作之餘, 研讀 金剛經講義, 並將其

金剛經講義 精要擇錄 ( 六 ) 無住 無相 無念張泰隆張泰隆居士於一九六一年自台灣大學藥學系畢業返鄉前, 登門拜訪慧炬創辦人周宣德居士, 臨行前曾蒙周居士贈予 金剛經講義 一本 時隔五十年, 張居士於二 五年, 年近七旬, 忽然大夢初醒, 瞬覺人生短促, 常於工作之餘, 研讀 金剛經講義, 並將其 無住 無相 無念張泰隆張泰隆居士於一九六一年自台灣大學藥學系畢業返鄉前, 登門拜訪慧炬創辦人周宣德居士, 臨行前曾蒙周居士贈予 金剛經講義 一本 時隔五十年, 張居士於二 五年, 年近七旬, 忽然大夢初醒, 瞬覺人生短促, 常於工作之餘, 研讀 金剛經講義, 並將其所領會之 金剛經講義 精要擇錄整理, 歸結成十篇心得, 每篇均先擬定題目, 而後再將所擇錄精要相關者歸在主題之下, 如此相信將有助於研讀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3 家庭變遷對健康的影響 在經濟起伏時 家庭支持十分重要 在 兩地三岸社會政策 一書中 魏雁濱 曾群 在 社會排斥 一文提及一項研究發現 在北歐六國和蘇格蘭 家人支持對防止失業 青年陷入貧窮發揮重要作用 在福利制度相對比北歐較弱的南歐國家如意大利 家庭 和社會網絡對失業者起較大的支持和保護作用 在中國人社會 家庭支持也十分重要 根據本港社會服務聯會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為 五世紀時北印度人 世親菩薩 ( 西元 420 年 ~500 年 ) 所作, 翻譯者菩提流支亦為北印度人 西元六世紀初, 時值中國南北朝,

More information

三種 由文字般若而生出觀照般若, 由觀照的般若來契合本體的實相般若 般若又叫究竟的智慧, 又叫妙智慧, 又叫徹底的智慧 徹底的智慧, 是說智慧到底了, 也可以說是到家的智慧, 也可以說是佛的智慧, 也可以說是真心 真心也就是智慧, 智慧也就是真心 般若 本來就可以翻譯成 真心, 可以說是 大真心經,

三種 由文字般若而生出觀照般若, 由觀照的般若來契合本體的實相般若 般若又叫究竟的智慧, 又叫妙智慧, 又叫徹底的智慧 徹底的智慧, 是說智慧到底了, 也可以說是到家的智慧, 也可以說是佛的智慧, 也可以說是真心 真心也就是智慧, 智慧也就是真心 般若 本來就可以翻譯成 真心, 可以說是 大真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臺頌解宣化上人講述前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雖僅二百六十個字, 卻是六百卷 大般若經 的要義精髓 何謂 般若波羅蜜多? 宣化上人以自題之八句偈頌, 依天臺宗智顗大師所立五重玄義 釋名 辨體 ( 顯體 ) 明宗 論用 判教 ( 判教相 ), 闡釋本經經題, 為學人點出箇中的玄妙義理與豐富蘊含 妙智方可達彼岸真心自能契覺源法喻立名超對待空諸法相體絕言宗趣原來無所得力用驅除三障蠲熟酥判作斯教義摩訶逆轉般若船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_17_

_17_ 印 度 佛 教 史 (17) 101 / 9 / 24 釋 清 德 中 觀 大 乘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龍 樹 及 其 論 著 1 龍 樹 的 時 代 背 景 多 方 面 傳 出 的 大 乘 經, 數 量 不 少, 內 容 又 各 有 所 重 ; 在 下 化 眾 生, 上 求 佛 道, 修 菩 薩 行 的 大 原 則 下, 初 期 大 乘 經 的 行 解, 不 免 有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60 35 ä ü ä ü ß 單一立法 附屬立法 非行政類附屬刑法 非行政類之 特別刑法 ü ü 非行政類之附屬刑法 行政罰 非行政類刑法 ß ä 包含秩序違反法及普 通刑法 輔助刑法以 外附有行政罰處罰的 法律, 其法律效果主 要為罰鍰 行政犯 這塊領域在概念上不存 在, 究係刑事犯或行政 犯, 其歸屬問題乃本章 所欲探究者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大乘頂王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478 No. 478 [Nos. 477, 479]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淨覺尊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園 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Chinese Fonts Font Book 2012 Additions

Chinese Fonts Font Book 2012 Additions Chinese Fonts Font Book 2012 Additions Chinese Fonts Font Book 2012 Additions 繁體 HK Collection Traditional 4 正雅蘭 MEllanHK-SemiBold 5 特黑體 MHeiHK-Heavy 6 特粗楷二 MKai2HK-Black 7 岩流體 MLavaHK-UltraBold 8 毡筆體

More information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老病自序 V 生之艱難與生之使命 1 序幕 : 喜耀合唱團獻唱 誰會關注明天 3 一 生老病死 是生命的永恆主題 5 5 二 生之喜悅與生之驚懼 6 6 7 8 9 10 11 12 死目錄 VII 生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14 14 15 18 19 20 22 24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26 1. 27 2. 29 3.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No. 243-B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 ( 本序 )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元亨利貞乾之德也始於一氣常樂我淨佛之德也本乎一心專一氣而致柔脩一心而成道心也者冲虗妙粹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三際非中非外洞徹十方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離性離相奚五色之能盲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踞涅槃岸桂輪孤朗於碧天大矣哉萬法資始也

No. 243-B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 ( 本序 )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宗密述元亨利貞乾之德也始於一氣常樂我淨佛之德也本乎一心專一氣而致柔脩一心而成道心也者冲虗妙粹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三際非中非外洞徹十方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離性離相奚五色之能盲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踞涅槃岸桂輪孤朗於碧天大矣哉萬法資始也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09, No. 243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243-A 大方廣圓覺經疏序唐江西道觀察使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裴休述夫血氣之屬必在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所謂真淨明妙虗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是眾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閟故曰密嚴國統眾德而大備爍羣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引而為智然後為正智依而為因然後為正因其實皆一法也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離圓覺無六道捨圓覺無三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三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如來為一大事出現蓋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脩多羅蓋詮此也然如來垂教指法有顯密立義有廣略乘時有前後當機有深淺非上根圓智其孰能大通之故如來於光明藏與十二大士密說而顯演潛通而廣被以印定其法為一切經之宗也圭峰禪師得法於荷澤嫡孫南印上足道圓和尚一日隨眾僧齋于州民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經遇圓覺了義卷未終軸感悟流涕歸以所悟告其師師撫之曰汝當大弘圓頓之教此經諸佛授汝耳禪師既佩南宗密印受圓覺懸記於是閱大藏經律通唯識起信等論然後頓轡於華嚴法界宴坐於圓覺妙場究一雨之所霑窮五教之殊致乃為之疏解凡大疏三卷大鈔十三卷略疏兩卷小鈔六卷道場修證義一十八卷竝行於世其敘教也圓其見法也徹其釋義也端如析薪其入觀也明若秉燭其辭也極於理而已不虗騁其文也扶於教而已不苟飾不以其所長病人故無排斥之說不以其未至蓋人故無胸臆之論蕩蕩然實十二部經之眼目三十五祖之骨髓生靈之大本三世之達道後世雖有作者不能過矣其四依之一乎或淨土之親聞乎何盡其義味如此也或曰道無形視者莫能覩道無方行者莫能至況文字乎在性之而已豈區區數萬言而可詮之哉對曰噫是不足以語道也前不云乎統眾德而大備爍羣昏而獨照者圓覺也蓋圓覺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嘗離圓覺今夫經律論三藏之文傳于中國者五千餘卷其所詮者何也戒定慧而已修戒定慧而求者何也圓覺而已圓覺一法也張萬行而求之者何眾生之根器異也然則大藏皆圓覺之經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羅五千軸之文而以數卷之疏通之豈不至簡哉何言其繁也及其斷言語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所滅影像然後為得也固不在詮表耳嗚呼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狘之悲修羅方瞋諸天正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人而不為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休常遊禪師之閫域受禪師之顯訣無以自効輒直讚其法而普告大眾耳其他備乎本序云

More information

082012 newsletter.indd

082012 newsletter.indd 1 3 5 6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17 17 18 20 21 22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2 3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724 424 24 25 26 27 28 29 30 填色比賽 ආ г 聖 經問 答 遊戲 1. 信心之父

More information

意生身就是要以平等為基本, 自己平等, 眾生平等, 我 他都平等, 這個時間才能夠慢慢修意生身 思念 : 思 : 是善思, 是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念 : 是打破六識 六識不存, 五識不攀緣, 七識平等了, 這個時間才是起意生身的時間 意生身都是在平等性上面起的 意生身雖然是分別通相, 但不是真正的分別

意生身就是要以平等為基本, 自己平等, 眾生平等, 我 他都平等, 這個時間才能夠慢慢修意生身 思念 : 思 : 是善思, 是轉七識為平等性智 念 : 是打破六識 六識不存, 五識不攀緣, 七識平等了, 這個時間才是起意生身的時間 意生身都是在平等性上面起的 意生身雖然是分別通相, 但不是真正的分別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請各位合掌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講次 :#217 講述日期 :06/15/2004 講者 : 高老師先祿居士轉錄者 : 學生薄海雷 卷三 ( 經文 )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 : 意生身分別通相, 我今當說 諦聽! 諦聽! 善思念之 (p237-1)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不是 打坐時, 於闃寂中, 我們的確可以聽見脈搏 心跳 腸胃, 以及內臟蠕動 血液流動或氣脈浮沉的聲音 ; 它是我們身體的運作 活動中自然的機能, 不要老是注意它 因為心念注意時, 全身的力量便集中過去, 那個地方就會發生問題, 因此, 務必謹慎! 至於天台智者大師說, 若為治某一部位的某一種病,

不是 打坐時, 於闃寂中, 我們的確可以聽見脈搏 心跳 腸胃, 以及內臟蠕動 血液流動或氣脈浮沉的聲音 ; 它是我們身體的運作 活動中自然的機能, 不要老是注意它 因為心念注意時, 全身的力量便集中過去, 那個地方就會發生問題, 因此, 務必謹慎! 至於天台智者大師說, 若為治某一部位的某一種病, 楞嚴經 的耳根圓通法門 - 聖嚴法師 現在要介紹 楞嚴經 的耳根圓通 在 楞嚴經 卷六, 有如下的一段經文 : 於時有佛出現於世, 名觀世音 我於彼佛, 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 從聞 思 修入三摩地 初於聞中, 入流亡所 ;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 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 獲二殊勝

More information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爾時世尊 在摩竭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神通力 現如來身 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著 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 隨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 所謂無相 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 具菩薩行 等于法界無量無邊 獲諸菩薩普見三昧 大悲安隱一切眾生 神通自在 同於如來

More information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因素與 飛航安全 人為因素 7 7 8 人為因素的類別 H 1972 E. Edward SHELL S S L E software, H handware, E environment, L liveware L SHELL 20 2014 3 495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2014 3 49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續編合刊 ) 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輯 目次 自序... 1 原序... 3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 )... 4 淨空法師法語 ( 續編 )... 153 出版說明... 308 1 自序禪宗祖師慈悲心重, 不許研究經教, 恐學人執著文字, 向名言中覓般若, 徒增所知障, 乃用遣蕩工夫, 破其情執, 使心中不留一個字腳, 一旦破了黑漆桶, 則大有成就 須知義蘊淵涵之般若智慧乃是佛智,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而立, 本非真實, 故應非之 三心代表一切妄心, 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 四相內攝諸相, 及俱生我法二執, 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 所謂破處即是顯處 若不掃此妄心, 何處覓得真心 若不非此四相, 何處尋求實相 思之思之 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 茲將五重玄義, 述之於下 一釋經題 此經以法喻為名

而立, 本非真實, 故應非之 三心代表一切妄心, 故掃之即成了不可得之玄心 四相內攝諸相, 及俱生我法二執, 非之即成不可思議之妙心 所謂破處即是顯處 若不掃此妄心, 何處覓得真心 若不非此四相, 何處尋求實相 思之思之 而一卷般若經之正義得矣! 茲將五重玄義, 述之於下 一釋經題 此經以法喻為名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青島湛山寺沙門倓虛 譯 講義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總說 此經, 以法相譬喻為名稱 以法即無法為實體 以無著住為宗旨 以離名相為力用 以熟酥喻為教相 凡講一切經, 必先出名稱, 以假名能詮實體故 體後必先明宗旨, 以宗旨能趣實體故 宗後必須辨力用, 以力用能修因剋果, 果上行因故 用後又須判教相, 以教有權實之分故 此五重玄義, 不可不知也 所謂玄義者, 由玄門入妙理之謂也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Microsoft Word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 第六十四集 ) 2009/7/27 台灣檔名 :12-47-64 諸位法師, 諸位同學, 請坐 請看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經本第十二面, 倒數第二行 : 夫三歸五戒者 蓋是出苦海之津梁 趣涅槃之根本 昨天我們在這裡學習, 涅槃經 上所講的四種大樂, 寂靜樂 無苦, 從無苦開始, 無苦 寂靜 大知 不壞, 這是很能夠吸引人的 古印度有沒有這個說法? 有, 雖有這個說法,

More information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6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丁 佛果功德 (p.418 ~p.430) 釋厚觀 (2003.9.10) (p.418) 佛之三身 ( 一 ) 法身 ( 佛自性身 ) 約圓滿覺證說, 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 二 )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 又稱法性所生身 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 三 ) 化身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More information

一開口就打中人心

一開口就打中人心 So Easy 508 一開口就打中人心 30 堂正向思維溝通課 陳志勇 著 惠閱, 願您擁有自信 愛 語表達技術! 敬贈 一開口就打中人心 30 30 002 003 自我提升, 同時為別人的生命加分 2010 09-11 8 30 004 為自己溝通出征 005 商務或學術人士 主管階級及專案管理者必備的工具書 ERP 006 循序漸進輕鬆成為雙向溝通贏家 30 30 007 讓彼此築起的那道牆因真誠智慧的溝通而倒下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XinJing_01.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XinJing_01.doc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一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台灣新竹二 一四年一月十二日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介紹 心經 這個緣起其實它醞釀了很久, 因為這一 二十年以來, 都有很多人希望能夠聽心經, 但是我都一直拖延 拖延 拖延 拖延的原因, 是因為我們那個時候的唯識還沒有上完, 覺知的訓練也還沒有訓練好 所以我們知道心經整個就是講空的, 般若空性的道理, 那如果沒有這些之前的基礎的話,

More information

無心 非有非無心 此名為中道 是知持心學法 則心法俱迷 不持心學法 則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於悟 悟者悟於迷 正見之人 知心空無 即超迷悟 無有迷悟 始名正解正見 色不自色 由心故色 心不自心 由色故心 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 有者有於無 無者無於有 是名真見 夫真見者 無所不見 亦無所見 見滿十方 未曾有

無心 非有非無心 此名為中道 是知持心學法 則心法俱迷 不持心學法 則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於悟 悟者悟於迷 正見之人 知心空無 即超迷悟 無有迷悟 始名正解正見 色不自色 由心故色 心不自心 由色故心 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 有者有於無 無者無於有 是名真見 夫真見者 無所不見 亦無所見 見滿十方 未曾有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3, No. 1219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 ZENCD 經文 No. 1219 達磨大師悟性論夫道者 以寂滅為體 脩者 以離相為宗 故經云 寂滅是菩提 滅諸相故 佛者覺也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Photoshop CC Camera Raw Photoshop Camera Raw Step 1 3 1 2 3 SCOTT KELBY Step 2 B Camera Raw 088 Chapter 3 Camera Raw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3-4 -100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75-50 Step 4 0 ( 下一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75s\270\271\241G56.doc)

(Microsoft Word - \275s\270\271\241G56.doc) 達摩四行觀達摩破相論 達摩血脈論最上乘論 合輯 達摩悟性論黃檗傳心法要 達摩四行觀 菩提達摩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弟子曇琳序 法師者, 西域南天竺國人, 是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也 神慧疎朗, 聞皆曉悟 ; 志存摩訶衍道, 故捨素隨緇, 紹隆聖種 ; 冥心虛寂, 通鑒世事, 內外俱明, 德超世表 悲悔邊隅正教陵替, 遂能遠涉山海, 遊化漢魏 亡心之士, 莫不歸信 ; 存見之流, 乃生譏謗 于時唯有道育惠可,

More information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金剛經第六講 一 前言 : 上個星期與大家共同研究 : 復次, 須菩提! 菩薩於法, 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東方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釋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釋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No. 651 金剛三昧經註卷第一失譯人名附北凉錄明會稽顯聖寺沙門圓澄註金剛義言堅固三昧義翻正見世以不見為昧佛法以無見為正見故亦云正定因二行所發故有二名為止所發則名正定修觀所發則名正見見驅內惑定却外魔二者同得堅固取喻金剛也夫金剛之為義也而有多種姑舉三名一曰能持二曰勇徤三曰威猛是三者合三世間能持者即是

No. 651 金剛三昧經註卷第一失譯人名附北凉錄明會稽顯聖寺沙門圓澄註金剛義言堅固三昧義翻正見世以不見為昧佛法以無見為正見故亦云正定因二行所發故有二名為止所發則名正定修觀所發則名正見見驅內惑定却外魔二者同得堅固取喻金剛也夫金剛之為義也而有多種姑舉三名一曰能持二曰勇徤三曰威猛是三者合三世間能持者即是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35, No. 651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651-A 金剛三昧經註解敘夫真心獨露若皓月之朗於太虗法性無虧似驪珠之耀於滄海了了不昧日用明明無生即生以真如不守自性而變現隨緣生即無生以實相本來無物而一塵不受求之叵得如木中火決定是有而方處無憑體之即神比鏡內華儼然可見而取不能得無方妙用猶暎色之摩尼影雖移而體實不變具足本來若迷家之貧子身雖困而寶未甞無悲夫我輩沈埋曠劫迷背日深本有家財致生難認良由不逢善友開悟何從故我如來離兜率降皇宮捨富貴逃雪嶺苦行六年覩星成道作眾生之慈父為九界之宗師三七思惟法輪大轉葢為利鈍難齊所以教分漸頓四十餘年欲說不能說權實互覆涅槃時近欲休不能休罄示一心其猶握金剛劒用斬群疑豎正法幢破諸邪惑革小乘而純入一乘會百川而同歸大海真救病之良藥運寶筏以濟人是故世尊無問自說施甘露而普救沉疴伽陀說偈贊揚鼓瑟琶而相席打令解脫發廣問之端知六度皆歸無相心王問無生之義識三行惟一自心無住示法身非來非去大力啟果德有証有修身子重聞一偈之因緣達真空具含四德梵行守真修之一味即俗諦頓具四緣地藏騰七品之餘疑阿難請一經之名字始末究竟秪是自心前後辨明寧逃法性惜乎澆漓末世妙典難逢茲得無瑕師夢祈神授刻此流通旨奧文奇讀者彷彿由是不揣愚庸伸此管見若夫昔人片言而擲地金聲一語而大千廣被余何敢言但心慕大乘聊希贊嘆奈聖言莫測凡智叵思倘或淆訛願施懺悔

More information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別解文義 ( 分三 ) A1. 結前所說爾時, 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 善男子! 如來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 相續演說, 不可窮盡 A2. 正示普因 ( 分二 ) B1. 長行 ( 分三 ) C1. 正顯普因分 ( 分四 ) D1. 標示所應若欲成就此功德門,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D2. 徵列名數何等為十? 一者 禮敬諸佛 ; 二者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94 法相學會集刊 第六輯諦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T30a1564_0001b) 由此可知,當時有兩大類邪執,一是以 說一切有部 為代表的實有論者,他們立 法性恆住 三世實有,說一切法都是過去 現在 未來三世恆存的,又認為 假必依實,五蘊 十二處 十八 93 般若心經 要義的中觀學詮釋背景簡介初期大乘經典,約出現於公元前五十年至公元二百年間 其中以 般若經 最為重要,而大乘菩薩的行持,亦是以般若智慧為心要 龍樹亦有註釋 大品般若經 的作品,即鳩摩羅什所譯的 大智度論 般若心經 ( 下稱 心經 ) 不在 大般若經 內,不過很多研究指出, 心經 的經文句義,大部分出於 大般若經 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一,及 大品般若 習應品第三 心經 文字精簡,組識嚴密,內容深廣而微妙,故學者一般認同

More information

12

12 第十㆓講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㆒ 這品經的宗旨 : ( ㆒ ) 七品經已說明基本原理 ( ㆓ ) 現在, 要說成就如來成所作 : 活出自己的如來 過如來生活 得大解脫 : 又世出世間不㆓ : 染淨不㆓之如來 要談如來成所作事 ㆕智 : 1. 成所作智 ( 五識 ) 2. 妙觀察智 ( 六識 ) 3. 平等性智 ( 七識 ) 因 轉 果 轉 4. 大圓鏡智 ( 八識 ) ㆓ 文殊菩薩問文殊菩薩問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More information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237 金 廠房 工作團隊和生產技術, 缺一不可 三國時代的周瑜與曹操大戰於赤壁, 其決勝關鍵還需要諸葛孔明借東風啊 宇宙萬法亦復如是, 其生成皆必須依賴因緣和合, 從自性中應物現形, 緣生則生, 緣滅則滅, 有因無緣, 或是有緣無因, 都是徒勞無功的 根據 華嚴經 的歸類, 緣起法共有四種, 即業 236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淺談緣起性空的生命觀 釋隆迅 前言 : 昔日舍利弗尊者遇馬勝比丘, 聽到這一首偈頌 : 諸法因緣起, 諸法因緣滅 ;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以此因緣從此皈止在佛陀座下 緣起緣滅是什麼呢? 簡單說, 就是佛教的生命觀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 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說 : 奇哉! 奇哉!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只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佛陀當時所證得的,

More information

序 釋厚觀 2009 年 7 月筆者應美國印順導師基金會邀請 於紐 澤西州同淨蘭若舉辦的 佛法度假 中講述 印順導師 佛學著作述要 此 佛法度假 是仁俊長老發起的 每年於美國國慶 7 月 4 日前後舉行一週 分成中文班及 英文班 有美國 加拿大各地法友雲集此地薰修佛法 2009 年的主題是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 課程有仁 俊長老的開示 及超定長老的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開仁法師講 法之研究 圓波法師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宗鑑錄序 宗鏡錄序 宗鏡錄序 1 標宗章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宗鑑錄序 宗鏡錄序 宗鏡錄序 1 標宗章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宗鑑錄序 宗鏡錄序 宗鏡錄序 1 標宗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bj1412.doc

Microsoft Word - chbj1412.doc 中華佛學學報第 14 期 (pp.353-359): ( 民國 90 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4, (2001)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教觀綱宗 緒論 釋聖嚴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

More information

05藥草喻品

05藥草喻品 藥草喻品第五 章旨大意 : 以藥草為喻, 說明啟用三乘教法之緣由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 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 通達無礙 又於諸法究盡明了, 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這一品其實比較簡單 前面是摩訶迦葉講了 窮子喻 之後, 故佛回應說 : 如來的教化, 就如既知每一種藥都有它的特性和效用, 也診出每個眾生都有不同的病 ; 因此才能應病與藥, 藥到病除 密雲彌布,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一時等澍, 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

More information

黄 佛 法 無 多 子 黃 蘗 山 斷 際 禪 師 語 錄 目 錄 前言 上冊 傳心法要 原文 6 16 黃蘗山斷際禪師 傳心法要 34 黃蘗山 其來有自 34 法要緣起 裴休請益斷際禪師 37 無形相則無蹤跡 46 唯此一心即是佛 51 祖師禪的正知見 56 眾生與佛從緣起空上說無有差別 60 不著於相的修行 65 六度萬行 不假修添 66 遇緣即施 空而能現 69 佛教理論的演進 91 理行圓融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楞嚴經(第三十一講)菩提成佛之因電子書.pdf

楞嚴經(第三十一講)菩提成佛之因電子書.pdf 楞嚴經 ( 第三十二講 ) 菩提成佛之因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 楞嚴經 (32) 第三十二講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研究 (11)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楞嚴經義貫 66 頁, 中間, 密因 ; 我們今天的課程, 就比較輕鬆一點, 因為這是白話文 我們講這個 楞嚴經, 現在各個角度反應, 有的人說很受益 ; 有的人說實在是聽不懂 所以, 法如果不受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1動手動腦2.doc

Microsoft Word - 3-1動手動腦2.doc 台北市立陽明高中高二自然組動手動腦 單元 :- 圓的方程式 () 班級 : 座號 : 姓名 : 一 選擇題 ( 題每題 分共 分 ); 第 題為單選題 第 題為多重選擇題 ( ) x y 為實數且滿足 x y 求 x 的 最小值 ()0 () 0 ()7 () 7 有一圓通過點 P 且與 y 軸相切若此圓的半徑為 試求此圓的方程式為 ( 有兩解 ) ( ) 三直線 x y 9 0 x y 0 及 x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Microsoft Word DR ???? ??????? Rev.doc 大乘三系的商榷 ( 印順導師 無諍之辯 p.125 ~ p.136) 釋貫藏敬編 2012.6 1 目次一論前泛說...2 虛大師立大乘三宗, 導師為何另立內容大體相同的三系, 有三點先要注意...2 ( 一 ) 著重某一角度而說, 立名即會有不同...2 ( 二 ) 用三五字來表示, 每每不免有例外...2 ( 三 ) 應研尋安立三名的意趣 : 但求闡義有獨到處, 立名不太濫, 就有參考價值...2

More information

佛陀教育雜誌 Vol /9/15

佛陀教育雜誌 Vol /9/15 我要訂閱 / 取消雜誌下載學佛問題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2006.9.15 星期六 Vol 深解義趣 本期內容簡介地藏經玄義講記 (1) 印光大師開示 : 念佛功德殊勝答疑解惑 : 親人往生滿一週年是否要做法事網路講座 : 華嚴經於 7/20 日起網路直播法寶流通信息交流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內容如下 : 現在整個世界的災難, 就知道如何去避免 共業當中有別業, 有不共業 如果修學的人多, 集合這個功德力量,

More information

從天台 一念三千 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三千 更是天台智者大師晚年就其心中所行觀行 深得法華三昧 境界所倡說之 摩訶止觀 的思想精華 星雲大師於 佛教 叢書的 天台宗 中 指出百界 千如 都在我們的自心裡 常有人問 人 生從何來 死又往何處去 宇 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 未來會是怎樣 我們的心

從天台 一念三千 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三千 更是天台智者大師晚年就其心中所行觀行 深得法華三昧 境界所倡說之 摩訶止觀 的思想精華 星雲大師於 佛教 叢書的 天台宗 中 指出百界 千如 都在我們的自心裡 常有人問 人 生從何來 死又往何處去 宇 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 未來會是怎樣 我們的心 學報 藝文 第十期 從天台 一念三千 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妙凡法師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研究員 一 前言 天台智顗大師於 法華玄義 中說明 法華經 當知此經 唯論如來設教大綱 不委微細綱目 1 意為 法華經 不是要談 佛陀所欲教導的內容問題 這是微細綱目 而是要談佛陀教育眾生 的宗旨以及佛陀教育的基本方法等原則性的問題 這即是所謂的 如來設教大綱 2 天台九祖荊溪湛然在 止觀義例 中提到智者的思想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第一章導言第一章 導 言 1-1 人一生的年齡變化和老年的概念 1994 0 14 15 6465 20 WHO 44 45 59 60 74 1 1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青老年,75-84 歲稱為 中老年,85 歲以上稱為 老老年 ( 鈕則誠,2006); 有人把 65-74 歲稱為 年輕老人期 (the youngold),75-84 歲稱為 中度老人期 (moderately),85

More information

前面普眼菩薩請佛開示修行的漸次也就是漸修的次第既然不能頓悟就用漸修的方法一樣可以悟到圓覺漸修的第一步是持戒修定接下來就是觀慧所以修行的漸次第二個是觀慧就是前面的「戒定」方便來助成後面的「觀慧」這樣三學相由,就回答了「修行漸次」的問難

前面普眼菩薩請佛開示修行的漸次也就是漸修的次第既然不能頓悟就用漸修的方法一樣可以悟到圓覺漸修的第一步是持戒修定接下來就是觀慧所以修行的漸次第二個是觀慧就是前面的「戒定」方便來助成後面的「觀慧」這樣三學相由,就回答了「修行漸次」的問難 圓覺經第十七講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 經文 恆作是念 :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所謂 : 髮 毛 爪 齒, 皮 肉 筋 骨, 髓 腦 垢色, 皆歸於地 ; 唾 涕 濃 血, 津 液 涎 沫, 痰 淚 精 氣, 大 小便利, 皆歸於水 ; 暖氣歸火 ; 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 當在何處? 即知此身, 畢竟無體, 和合為相, 實同幻化 前面普眼菩薩請佛開示修行的漸次, 也就是漸修的次第 既然不能頓悟,

More information

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二 1 龍樹史略 二八 2 龍樹對於佛法之特識 三一四 中論 之弘傳 三三 三七 1 中論 在印度之弘傳 三三 2 中論 在中國之弘傳 三四五 中論 之應用 三七 四〇正釋一標宗 四一 五九二一切皆空 六〇 一〇〇外人惡取空而責空 六一論主善取空以立空 七〇 1 安立二諦 七〇

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二 1 龍樹史略 二八 2 龍樹對於佛法之特識 三一四 中論 之弘傳 三三 三七 1 中論 在印度之弘傳 三三 2 中論 在中國之弘傳 三四五 中論 之應用 三七 四〇正釋一標宗 四一 五九二一切皆空 六〇 一〇〇外人惡取空而責空 六一論主善取空以立空 七〇 1 安立二諦 七〇 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略述付印緣起 一中觀論選頌頌文 五懸論一論 一九 二〇二 中論 二一 二八 1 論以中為宗 二一 2 中以空為相 二四 3 空以緣起為依 二七三 中論 之作者 二八 三三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一 中觀論選頌講記目次二 1 龍樹史略 二八 2 龍樹對於佛法之特識 三一四 中論 之弘傳 三三 三七 1 中論 在印度之弘傳 三三 2 中論 在中國之弘傳 三四五 中論 之應用 三七 四〇正釋一標宗

More information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論緣起與解脫 ---- 印順復歸釋尊本懷之探索提要 眾生不瞭解 緣起 的寂滅本相, 卻反為 緣起 的幻相所惑亂, 顛倒地以為世間是真實的 常住的 不變的 獨存的, 不是緣起的 這個反於緣起的執著就是 無明, 就是輪迴眾生生死的根本 修學佛法就是修學智慧 佛法的智慧就是 佛說緣起 佛教導聲聞等二乘人由 緣起 開展成 三法印, 印定實相的佛法 但是有誤以涅槃為終點而停滯不前遺忘眾生 ; 也有轉入 法實有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壹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62 貳 談入世與佛學 / 參 大乘是佛說論 / 肆 平凡的一生 ( 略 ) II

目次 壹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1-62 貳 談入世與佛學 / 參 大乘是佛說論 / 肆 平凡的一生 ( 略 ) II 緣起 慧日講堂於 2016 年 9 月 2 日至 11 月 25 日舉辦 印順導師著作導讀班, 這一期的主題為 人間佛教, 構想來自住持宏印長老希望大家用心研讀印順導師著作中具有特見之單篇文章 以此為緣, 選了三篇主題涉及 人間佛教 和 大乘入世精神 為主的長篇文章, 秉持導師所言 : 大乘是佛法, 我有堅決的信仰 ( 華雨香雲 p.245) 來學習 ; 並於課程最後一天介紹導師的自傳 平凡的一生,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楞嚴經 與生命圓滿之追求 胡健財老師主講 第三講 四科七大 之虛妄與 二十五圓通 之智慧 第一節虛妄中的真實 一 四科七大 : 楞嚴經 對萬法的分析 二 四科七大 之相妄與性真 四科七大是 楞嚴經 講述萬法虛妄的分析, 二十五圓通則是追求智慧的方法, 二者看似互相矛盾, 但實際上只是一體之兩面 迷時是四科七大, 悟時是二十五圓通 虛妄中有真實, 真實是不同程度的虛妄, 從迷而悟, 是觀念的轉化 四科七大

More information

星雲大師對般若智慧的現代詮釋 以其 般若經 著述為中心 67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s Modern Interpretation on Prajna Wisdom: Focusing on His Publications on the Prajnaparamita

星雲大師對般若智慧的現代詮釋 以其 般若經 著述為中心 67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s Modern Interpretation on Prajna Wisdom: Focusing on His Publications on the Prajnaparamita 6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上 ) 星雲大師對般若智慧的現代詮釋 以其 般若經 著述為中心 黃國清 南華大學宗教學所副教授兼所長 中文摘要 本文通過星雲大師對 心經 與 金剛經 的現代詮釋著作 探討般若 智慧在人間佛教的重要意義 星雲大師倡導 人間佛教 弘傳適應現代人 需要的佛法 以通俗易解的方式講說法義 這種大眾能解 能行的教說非是 淺層世俗善法 大師強調般若智慧為其根據 能與般若結合的修行始相應於

More information

其文藏有三譯 元魏留支. 陳天竺真諦二譯 要不如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辭特簡明 義無脫誤 是以震旦誦習 日月爭光 而註釋多門 意見差別 愚自弱冠志學 即知三教會通 丙辰歲 以梁生奇緣 皈依憨山大師 于東遊之日 得受金剛決疑 以為指歸 其大意謂 佛說法三十年 上首弟子猶是懷疑 此經隨空生所疑處 即便逐破

其文藏有三譯 元魏留支. 陳天竺真諦二譯 要不如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辭特簡明 義無脫誤 是以震旦誦習 日月爭光 而註釋多門 意見差別 愚自弱冠志學 即知三教會通 丙辰歲 以梁生奇緣 皈依憨山大師 于東遊之日 得受金剛決疑 以為指歸 其大意謂 佛說法三十年 上首弟子猶是懷疑 此經隨空生所疑處 即便逐破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25, No. 485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No. 485-A 金剛經如是解自述金剛者 性喻也 性無形似 落言即非 天竺先生不得已而有言 於是名之以般若 名之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More information

T034S

T034S 達磨四行觀達磨血脈論達磨悟性論達磨破相論信心銘最上乘論頓悟入道要門論傳心法要佛陀教育基金會恭印合刊 達磨四行觀等八合刊目錄3目錄達磨四行觀...五達磨血脈論...一一達磨悟性論...二九達磨破相論...四三信心銘...五九最上乘論...六三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七七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一 九傳心法要(卷上)...一三九傳心法要(卷下)...一六三達磨四行觀等八合刊目錄4 達磨四行觀達磨祖師著佛陀教育基金會恭印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