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K-CH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_圓瑛大師著_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25K-CH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_圓瑛大師著_"

Transcription

1 上海圓明講堂沙門圓瑛弘悟講受法門人雪相戒淨敬錄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2 一切佛經, 及闡揚佛法諸書, 無不令人趨吉避凶, 改過遷善 明三世之因果, 識本具之佛性 出生死之 苦海, 生極樂之蓮邦 讀者必須生感恩心, 作難遭想 淨手潔案, 主敬存誠 如面佛天, 如臨師保 則無邊 利益, 自可親得 若肆無忌憚, 任意褻瀆 及固執管 見, 妄生毀謗, 則罪過彌天, 苦報無盡 奉勸世人, 當遠罪求益, 離苦得樂也 恭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 : 靈巖山寺念誦儀規題辭

3 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序 清涼云 : 大以曠兼無際, 方以正法自持, 用則稱體而周 具此三義, 故名圓覺 修多羅, 此云契經 謂契理 契機故 契經中有 : 了義 不了義 如來為人天二乘說不了義教, 以器小不堪擔荷大法故 唯佛一人, 獨得覺性 為菩薩乘, 說了義教, 以根大能擔荷大法故 一切眾生皆得作佛, 然對機說教, 雖各不同, 而契理契機, 實無有二也 此經直顯一切眾生, 本來成佛, 名為圓 覺 直截分明, 毫無隱覆 此則契經中, 了義之契經, 非不了義契經也 圭峯曰 : 余心宗圓覺, 但以競辨屈於妙義, 龍藏倦於靈文, 顯性之教沉 埋, 名相之宗鼓舞, 由是革舊風規, 成新教化, 黜權抑小, 立頓張圓, 使第一 義天, 星辰羅列, 大圓鏡智, 影像昭彰 況復偏宗此卷, 誓廣弘宣, 二十餘年, 三復玄致 輪王髻寶, 大雲心傳, 長者家珍, 清涼手授 所以內依觀智, 外託

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4 誠文, 冥己身心, 隨應解釋 今我瑛兄, 始契楞嚴三觀, 次精圓覺三身, 造茲講義, 普被上根, 諸輪綺 互, 單複圓修, 四相潛神, 非覺違拒, 四病出體, 心華發明 慈願追隨末後, 長中下期, 克念攝念而加行 別徧互習, 業障惑障而消亡, 成就慧身, 靜寂覺 徧, 百千世界, 佛境現前 是以聞五種名, 超剎寶施福, 說半偈義, 勝河沙妙 門, 實由無法不持, 無機不被者也 如善財不出道場, 徧歷百城之法, 猶海幢 常冥寂定, 廣開佛事之門 圓覺宗通, 第一義諦, 大悟而豈假他求, 內證而應 須自決 : 似冰含水, 融通而豈有凡聖等殊 ; 如金與鐶, 展轉而更無佛生差別矣! 公元一九五二年仲冬拈華老人應慈謹撰

5 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自序 夫圓覺一法, 冠以大方廣三義 大者, 當體得名, 橫絕邊涯, 豎無底止 方者, 正也, 以正智照了, 恒沙功德之相 廣者, 多也, 有自在無礙, 任運隨 緣之用 聖凡同秉, 生佛一如, 為諸佛之本源, 實眾生之心地 自從元明失照, 枉受輪迴, 眾生日用不知, 迨至復本心源, 證入涅槃, 諸佛究竟無得 不變隨 緣, 隨緣不變 譬如水隨冷氣之緣, 結之成冰 ; 冰隨暖氣之緣, 溶之為水 然 冰水雖殊, 而濕性如故 本覺湛然, 眾生終日罔覺 法身流轉, 如來所以興嗟, 知萬法不出自心, 悟一真本居實際 今 圓覺經 者, 玄妙難思, 蓋稱性之極 軌也 寂光無土, 依受用而現身 ; 妙德啟請, 說因地之法行 一切如來, 本起 因地,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圓覺之性, 實無可修, 但以 自性之光明, 圓照清淨之覺相, 離念頓入, 當處了知 此知即是大智慧光明, 照破無明, 無體可得, 則無明頓斷, 佛道方成

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6 次告普賢 : 一切幻化,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 不了如幻, 是名不覺 ; 若知幻 化, 即已離幻, 是名為覺 乃結答云 : 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 如人夢身生瘡, 求醫施藥, 既知是夢, 即已離夢, 不須更作方便 離幻即覺, 亦無漸次, 如夢 瘡之人, 即已離夢, 即為醒覺, 覓瘡了不可得, 亦無須用藥, 漸次求愈也 次告普眼 : 欲求如來, 淨圓覺心, 應當正念, 遠離諸幻 ; 幻身滅故, 幻心 亦滅 ; 幻心滅故, 幻塵亦滅 ; 幻塵滅故, 幻滅亦滅 ; 幻滅滅故, 非幻不滅, 即 是修行, 漸次深入 次告金剛藏 : 聞前章說, 圓覺普照, 寂滅無二, 始知眾生, 本成佛道, 遂 起深疑, 即伸三難 : 一 以真難妄 : 若諸眾生, 本來成佛, 唯是一真, 何故復 有一切無明之妄? 二 以妄難真 : 若諸無明妄法, 眾生本有, 何因緣故, 如來 復說, 本來成佛? 三 真能生妄 : 若諸異生, 本來成佛, 後起無明, 此乃真能 生妄, 一切如來, 已經返妄歸真, 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此皆根心之疑, 能障大 乘正信 佛即答云 : 虛空本不生華, 真金理無重鑛

7 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次告彌勒 : 一切眾生, 由無始際, 種種恩愛貪欲, 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由 本貪欲, 發揮無明, 顯出五性, 差別不等 欲泛如來大圓覺海, 先當發願, 勤 斷二障 二障已伏, 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若事理障, 已永斷滅, 即入如來, 微 妙圓覺 次告清淨慧 : 圓覺自性, 本非差別之性, 因眾生迷倒, 未能滅除, 一切幻 化 ; 於滅未滅, 妄功用中, 便顯差別, 不能同佛受用 一切煩惱, 畢竟解脫, 以示漸次差別 復為一類大根眾生, 以示圓頓隨順, 平等安心之法 居一切時, 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 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 不辨真實 謂以眾生日用, 不起絲毫妄念, 同佛作用, 本地風光 於諸妄想之心, 了知全 妄即真, 亦不息滅 ; 雖住妄想之境, 以境從心起, 原是自心, 本是一真, 何用 了知? 於無了知處, 但能知既寂, 即是真知, 故不辨真實也 因而信受, 不生 驚畏, 是則名為 : 隨順覺性 次告威德自在 : 無上大覺, 本無二相, 隨諸方便, 便有三類 ; 所謂奢摩他,

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8 如鏡照像, 三摩提, 如苗漸長, 禪那寂滅, 如器中鍠 此三法門, 十方如來, 及諸菩薩, 三事圓證 : 名究竟涅槃 次告辯音 : 一切菩薩, 無礙清淨慧, 皆從禪定生 依頓漸修習, 便有二十 五種, 清淨定輪 單複無非圓修, 別徧意在互習 若能隨順修習, 不久便證涅 槃 次告淨諸業障 : 眾生由執我故, 認四顛倒, 為實我體, 因此便生憎愛 不 了迷識與迷智, 二種四相, 無始妄流轉, 不得成菩提 若能除滅貪瞋癡, 法愛 不存心, 自可漸次成就 次告普覺 : 求善知識, 當求正知見人, 心遠二乘, 除作止任滅四病, 親近 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 ; 依正智慧而修, 便能證於涅槃 次告圓覺 : 眾生欲求無上道, 先要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 然 後正思惟, 勤修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次告賢善首 : 是經為如來守護, 菩薩歸依, 十二部經, 清淨眼目 佛自定

9 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五名, 今特取其二 末世眾生, 依此修持, 漸至佛地 雖為頓教大乘, 亦攝漸 修羣品 是經力用廣大, 無機不被, 從可知矣 余也, 頻年鑽紙, 心心惟仰大乘 ; 一覺傳燈, 處處咸依自性 既詮 楞嚴 奧旨, 妙妙心聞 ; 復注圓覺契經, 塵 塵智入 布舟航於覺海, 敢詡為鼓棹之人, 數名相於義天, 自笑乃擔板之漢 忘言默契, 願為執鞭 ; 入海算沙, 從茲擱筆! 是為序 時壬辰仲冬阿彌陀佛聖誕良辰七五老衲圓瑛宏悟序於上海圓明講堂

1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上海圓明講堂沙門圓瑛弘悟講受法門人雪相戒淨敬錄 今講此經, 依賢首宗開啟十門 賢宗十門, 前八門是懸示, 第九門總釋名 題, 第十門講解經文 今為便利聽眾起見, 移第九門, 總釋名題, 而為第一, 令人一聽, 即得領知總題名義 然後研究諸門, 有所標準, 不致茫然 十門者 : 甲初 總釋名題甲二 教起因緣 甲三 藏乘攝屬甲四 體性深遠 甲五 能詮教體甲六 所被機宜 甲七 宗趣分別甲八 力用殊勝 甲九 傳譯流通甲十 講解經文

11 1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甲初 總釋名題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此經共有五名, 乃如來金口, 親自命名 一 大方廣圓覺陀羅尼, 二 修多羅了義, 三 秘密王三昧 四 如來決定境界 五 如來藏自性差別 為要事周義盡, 如來故說五名, 求其簡略切要, 結集且標兩號, 而於第一 名, 復略陀羅尼三字, 第二題全取, 共十一字 上十字是所詮法義, 後一字是 能詮文字, 能所合成一經名題 名者, 實之賓也, 循名務必核實 題者, 經之 綱也, 解經貴在提綱 今先解前五字

1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2 此云大方廣三字是義, 圓覺二字是法 如 大乘起信論 所云 : 摩訶衍 ( ) 大乘圓覺在纏, 即是者, 當有二種 : 一者法, 二者義 所言法者, 即眾生心 ( ); 所言眾生如來藏心 義者, 即體 相 用, 三大之義也 大疏 云 : 凡欲解了義經論, 先須明釋法義, 依法解義, 義即分明, 以義照法, 法即顯著 今先講大方廣三義, 後講圓覺一法 大者, 當體得名, 即當圓覺全體 此體豎窮三際, 無始無終, 歷塵劫而常 住 ; 橫徧十方, 無邊無表, 超象外以孤標 ; 無名立名, 強名曰大 當體者, 非 對小言大之大, 若大外有小可對, 則非至大 亦非先小後大之大, 若大是由小 而成, 則非本大 今圓覺之體, 絕對待 無前後, 是至極之大, 是本來之大, 斯為大義 方者, 就相得名, 即指圓覺德相 此相本不離體, 即體中所具功德之相 又方者, 正也, 即正智圓照 一切諸佛, 因地法行, 皆依正智圓照 文殊章 云 : 如來本起因地,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圓照, 即自性大智慧光明, 返照

13 1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自性清淨覺相 諸佛依此圓照之正智, 照空無明, 得成佛道, 是為方義 廣者, 從用得名, 即指圓覺妙用 此用亦從體起, 謂此覺體周徧, 本有過 恒沙等, 不可思議之用 潛興密應, 廣多無盡 不獨諸佛已證覺體, 大用繁興, 即眾生在迷, 運轉施為, 亦頭頭是道 古德云 : 搬柴運水, 盡是禪機, 豎拂 拈槌, 無非妙用! 故有廣義 以上所明大方廣三義, 即體 相 用, 三大之 義也 畢竟是何法耶? 故下直指是圓覺一法 此乃如來, 先立法義, 後出法體 法義既明, 當講法體 圓覺者, 圓滿覺性也 具足眾德曰圓, 照破無明曰覺 此圓覺, 即諸佛之 本源, 眾生之心地, 而為十法界所依之體, 具有不變隨緣二義 本來清淨, 不 動不變, 而能隨迷悟之緣 ; 隨迷緣而成六凡法界, 隨悟緣而成四聖法界 雖為 迷悟所依, 不為迷悟所變 ; 如水隨冷氣之緣, 結之成冰, 隨煖氣之緣, 復溶為 水, 其性始終不變 圓覺平等, 在聖人分上, 不曾增一絲毫, 在凡夫位中, 未 嘗減一些子, 即 金剛經 所云 :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也 金剛經

1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4 是法, 指實相般若, 即此經之圓覺也 圓覺, 並非他物, 即人人本有之真心, 而非肉團之假心, 亦非意識之妄心 世人皆認假為真, 或認妄為真, 卻將本有圓覺之真心, 迷昧不知, 故為不覺之 眾生 眾生迷昧真心, 可以試驗 且問於人 : 汝有心否? 必答曰 : 有 再問 : 心 在何處? 彼必以手指其胸曰 : 在這裏 此但認肉團為心, 乃是認假為真 不知 肉團心, 本無功用 若有功用, 此心存在, 應皆有用, 何以世人乍死, 此心尚 在, 即無知覺, 足證無用也 或曰 : 此心死時無用, 生時而能思想分別, 何謂無用? 答曰 : 此則一迷再 迷, 又將第六意識之功用, 認作肉團心之功用 非特肉團心, 是假非真, 即第 六意識, 亦是妄非真也 楞嚴會上, 阿難認識為心, 如來斥為非心, 指名妄想 後向根中指出不動 不變 不失 不還之如來藏心, 即是圓覺真心

15 1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圓覺一法, 是大陀羅尼 ( 譯云大總持 ), 能總一切法, 能持無量義 起信論 云 : 心為大總相法門體 者是也 圓覺真心, 能生一切法, 能攝一切法 一 切諸法, 無不從心建立 佛告文殊云 : 無上法王, 有大陀羅尼門, 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 清淨真如, 菩提涅槃, 及波羅密, 教授菩薩 ( 在解後文 ) 又告普賢 云 : 一切眾生, 種種幻化,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猶如空華, 從空而有 如 是則一切諸法, 不離圓覺 圓覺, 即一心之別名 ; 一心, 為諸法所依之體 ; 諸 法, 乃一心之用 此心一法多名 華嚴 則曰 : 一真法界 楞嚴 則曰 : 如來藏性 淨名 則曰 : 不思議解脫 法華 則曰 : 一乘實相 或云真如 實際, 或謂寂滅一心 在有情分中, 名為佛性, 在無情分中, 稱為法性 名殊 體一, 無非圓覺一法也 圓覺一法, 通因徹果, 十法界不出圓覺一法, 本具圓 覺, 而迷背圓覺者, 六凡也 ; 雖聞圓覺, 而不悟圓覺者, 二乘也 ; 分證圓覺, 而未極圓覺者, 菩薩也 ; 滿證圓覺, 而住持圓覺者, 如來也 離圓覺無十法界, 離十法界, 不成圓覺 體周十界, 用等恒沙, 不即諸法, 不離諸法, 是之謂無

1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6 上心法 修多羅, 是梵語, 此云 契經 謂契理契機之教, 上契諸佛所說之理, 下契眾生可度之機 是諸經之通名 凡經藏, 無論大小乘, 同名修多羅 了義者, 大乘究竟顯了之義 徹法流之源底, 謂之究竟 談理至極, 顯現 明瞭, 非同小乘, 權漸方便, 隱密之談, 說不究竟也 昔順宗皇帝, 問清涼國 師云 : 諸經中, 何者了義, 何者不了義? 答曰 : 佛一代教, 若約唯為一事, 則 八萬度門, 莫非了義 ; 若圓器受法, 無法不圓, 得之由人, 亦皆了義 此二皆 不必揀, 今約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 有了不了 故 淨名 涅槃 寶 積 等經, 皆云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經 了義者, 大乘教也, 不了義者, 小乘教也, 此乃一往之分 若大乘中, 雖 然六度齊修, 智悲並運, 定說三乘不一, 亦非了義 若會三權歸一實, 以玄鑪 陶於羣像, 智海總乎萬流, 無二無三, 無不成佛, 方為了義 大寶積經 : 佛告舍利弗 : 若諸經中, 宣說世俗, 名不了義, 宣說勝

17 1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義, 名為了義 若諸經中, 宣說作業煩惱, 名不了義 ; 宣煩惱業盡, 名為了義 若諸經中, 宣說厭離生死, 趣求涅槃, 名不了義 ; 宣說生死涅槃, 無二無別, 名為了義 此經如來住法性土 ( 寂光淨土 ), 現受用身 ( 他受用報身 ), 凡聖同源, 主 伴俱會, 為十二法身大士, 直指眾生, 本來成佛 圓滿覺性, 與佛無別, 直截 分明, 毫無隱覆, 是契經中, 了義之法, 非不了義之法也 上十字所詮之法義 講竟 經之一字, 是能詮文字, 即契理契機之教 問 : 題中上有修多羅, 譯為契經, 下經字, 即契經之略稱 一題雙擧, 豈 不重複耶? 答 : 上指諸經, 下指本經, 必須雙擧, 方顯此經, 為諸經中了義經也 卷上者, 上古之經, 皆裝成卷, 舒之以便讀誦, 卷之以便供奉 後代易製, 未易其名, 故仍稱卷 此經分為上下兩卷, 今當上卷, 故以卷上稱 初總釋名 題竟

1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8 甲二教起因緣 如來教法, 決不孤起, 起必有由 究其教起因緣, 有總有別 總, 即如來 為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 一大事因緣者, 就是如來要開示眾生, 本有佛之 知見, 要令眾生, 悟入佛之知見, 而得成佛是也 此為一代時教總因緣 別, 即就本經, 有十因緣 乃以本覺真如, 內熏為因, 十二菩薩, 請問為 緣 一 為示因地法行故 修證佛果, 不離因心, 因地不真, 果招紆曲 故文 殊創問本起之因, 如來答以一切如來, 本起因地,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 明, 方成佛道 佛為示因地法行, 故說此經 二 為示離幻即覺故 佛告普賢 : 一切幻化,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不了如 幻, 是名不覺, 若知幻化, 即已離幻, 既已離幻, 即名為覺 ; 如人處夢, 不知 是夢, 一知是夢, 即已離夢, 離夢即名醒覺 佛為示離幻即覺, 故說此經

19 1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三 為示修行漸次故 佛告普眼 : 欲求如來, 淨圓覺心, 應當正念, 遠離 諸幻 幻身滅故, 幻心亦滅 ; 幻心滅故, 幻塵亦滅 ; 幻塵滅故, 幻滅亦滅 ; 幻 滅滅故, 非幻不滅, 即是修行, 漸次深入, 佛為示修行漸次, 故說此經 四 為示窮盡深疑故 金剛藏聞前章, 圓覺普照, 寂滅無二, 始知眾生, 本成佛道, 遂起深疑, 乃興三問 一問 : 若諸眾生, 本來成佛, 何故復有一 切無明? 二問 : 若諸無明, 眾生本有, 何因緣故, 如來復說, 本來成佛? 三問 : 十方異生, 本成佛道, 後起無明 ; 一切如來, 何時復生, 一切煩惱? 然此皆根 心之疑, 能障大乘正信 佛善說譬喻, 答以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 來金, 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 若明此義, 諸疑自釋 佛為示 窮盡深疑, 故說此經 五 為示離障順覺故 一切眾生, 依事理二障, 而現淺深, 遂有五性差別 故告彌勒 : 欲泛如來大圓覺海, 先當發願, 勤斷二障 若能離障, 隨順圓覺, 根無大小, 皆成佛果 清淨慧章, 亦是隨順覺性, 覺與未覺, 漸次差別,

2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20 故云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佛為示離障順覺, 故說此經 六 為示修必依觀故 大凡行人, 欲奮真修, 須假禪觀, 修不依觀, 未免 錯入歧途, 故答威德所問, 皆以悟淨圓覺, 依悟起修 悟即慧觀, 雖有奢摩他 三摩 禪那, 三種分別, 無非隨順覺性而修 佛為示修必依觀, 故說此經 七 為示輪觀隨修故 圓覺清淨, 本無所修習, 及能修習者 依於未覺, 幻力修習, 便有二十五輪 以能修之機不一, 致所修之門亦多, 故答辯音所問, 或單修, 或雙修, 或圓修, 或先單後雙, 或先雙後單, 各隨根器 常持此輪, 隨順修習, 不久得證涅槃 佛為示輪觀隨修, 故說此經 八 為示窮盡四相故 一切眾生, 未除四相 ( 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 不成菩提 四相有二 : ( 一 ) 迷識四相, 依第六識, 枝末無明所起, 能障小乘涅槃, 不出分段生 死 ( 二 ) 迷智四相, 依第八識, 根本無明所起, 能障無上菩提, 不盡變易生

21 2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死 佛告淨諸業障 : 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 妄想執有我 人 眾生及與壽命,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 此示迷識四相 又明修行所證, 便生證 悟 了 覺, 四 種法執, 此示迷智四相 二種四相顛倒窮盡, 乃入如來清淨覺海 佛為示窮盡 四相, 故說此經 九 為示四病應離故 四病者 : 作 任 止 滅是也 此四本來是藥, 執 藥又復成病矣! 以此四者, 藥病雙通, 執之, 能為入道障緣, 即是病 ; 不住, 則為進修方便, 可為藥 又四者互為藥病, 以作則止治 ; 止則作治 ; 任則滅治 ; 滅則任治 故告普覺當知 : 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法中除四 病 佛為示四病應離, 故說此經 十 為示真修實證故 此經文殊創問 : 如來本起因地發心之後 如來答以 圓照清淨覺相, 結以知是空華, 即無輪轉 自下正宗十位菩薩, 相繼發問, 不 出信 解 修 證四字 此上八種因緣, 而於生信 開解 教修諸義, 已經極 力發揮, 更無隱覆 惟是聞說良藥, 不能濟病, 見陳嘉饌, 未克除饑, 故於 圓

2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22 覺章 中, 示以真修, 方得實證 欲求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 上期一百二十日, 中期一百日, 下期八十日 ), 剋期取證, 踞菩薩乘, 修寂滅行, 即是真修 同入 ( 證入也 ) 清淨實相住持, 以 大圓覺, 為我伽藍, 即是實證 佛為示真修實證, 故說此經 以上十種別因緣, 已盡一經之要義, 故賢善首, 請問經名流通 二教起因 緣竟 甲三藏乘攝屬 已知此經, 教起因緣, 未知藏乘, 何所攝屬? 藏有三藏, 如來一代時教, 不出經律論三 經, 為定學之藏 ; 律, 為戒學之藏 ; 論, 為慧學之藏 此皆從 正不從兼 ( 如經正詮定學, 亦有兼詮戒慧 ), 從多分不從少分 ( 如律多分說戒學, 亦有少分說定慧 ), 此經是經藏攝, 其中所詮, 正屬定學, 雖有少分之戒 ( 如普眼章中云,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堅持禁戒, 安處徒眾等 ), 及少分辯論 之慧 ( 如普賢, 金剛藏各申三問, 皆含辯之義 ), 此皆兼帶而已 乘有二乘 : 一 聲聞乘 ( 去聲, 是喻車乘也 ), 二 菩薩乘

23 2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聲聞乘 : 聞佛說法之聲教, 而得道果, 故名聲聞 以其機小, 談理狹隘, 凡三藏中, 有談小乘教 理 行 果, 俱屬聲聞乘 菩薩乘 : 以菩薩有大根大智, 佛為說大乘, 談理深遠 凡三藏中, 有談大 乘教 理 行 果 俱屬菩薩乘 此經佛與十二菩薩, 說圓頓教, 從因至果, 遠離二乘, 皆依圓覺 踞菩薩 乘, 修寂滅行, 是經名為頓教大乘, 頓機眾生, 從此開悟, 乃屬菩薩乘 三藏 乘攝屬竟 甲四體性深遠 已知此經, 屬經藏, 菩薩乘攝, 但未知以何為體? 然諸大乘經, 皆以實相 ( 即真心之別名 ) 為體 此經以一真法界, 如來藏心為體 佛依法性土 ( 音度 ), 現受 用身, 與諸菩薩, 皆入三昧, 凡聖一源, 身土不二, 即是一真法界 此經始終, 皆明圓覺, 圓覺在纏, 即是眾生如來藏心 經 云 :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

2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24 即如來藏清淨心體, 平等不二, 故為一真 文殊請問 : 如來因地法行 世尊首 告之曰 : 有大陀羅尼門, 名為圓覺 梵語陀羅尼, 此云總持 能總一切法, 能持無量義, 即是圓覺 如來藏心, 有此功能, 此心 流出一切, 清淨真如, 菩提涅槃, 及波羅密, 教授菩薩 此經亦從如來藏心之所流出, 故以如來藏 為體 其體性深遠, 非大乘智慧, 不能解悟 四體性深遠竟 甲五能詮教體 已知此經, 體性甚深, 未審何為教體? 楞嚴經 云 : 此方真教體, 清 淨在音聞 釋迦牟尼佛在世, 以音聲語言, 而作佛事, 則聲為教體 如來滅 後, 紙墨之教, 則以名 句 文為教體, 此但略說 而聲 名 句 文, 但是 能詮, 若無所詮之義, 不成教體, 故必通攝所詮, 文義相隨, 而為教體 圭峯 大師, 以能詮教體, 略作四門 第一 隨相門 : 以聲 名 句 文, 通攝所詮

25 2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第二 唯識門 : 以若文若義, 皆是識心所現 第三 歸性門 : 性是真如妙性, 以識心無體, 體即真如 第四 無礙門 : 以隨相屬境, 唯識屬心, 合之則成心境無礙 前二門屬事, 第三屬理, 合之則成理事無礙, 故以無礙為教體 此經圓覺, 即如來藏妙真如性, 應屬歸性門 又 普眼章, 根 塵 識等, 一一清淨不 動, 徧滿法界, 無壞無雜, 則成事事無礙法界, 應屬無礙門 此經應以歸性無 礙為教體 五能詮教體竟 甲六所被機宜 已知此經, 能詮教體, 未審所被何機? 蓋眾生根機不一, 教不對機, 不能 成益 ; 機不對教, 亦不得益 務必機教相當, 方成法益 但此經收機最廣, 有 正有兼 經云 : 是經名為頓教大乘, 頓機眾生, 從此開悟, 此正當被之機也 又云 : 亦攝漸修, 一切羣品, 譬如大海, 不讓小流, 乃至蚊蝱, 阿修羅, 飲其

2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26 水者, 皆得充滿 如是則知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被此圓頓教法一熏, 但得聽 聞, 無不獲益 謂宿根深者悟入, 淺者信解, 都無宿種者, 亦得聞熏, 而成圓 頓種性, 如華嚴食金剛之喻 此經一歷耳根, 永為道種 六所被機宜竟 甲七宗趣分別 已知此經, 所被機宜, 未審何為宗趣? 當部所崇曰宗, 宗之所歸曰趣 當 部者, 即此部之經, 崇者 崇尚, 即重要之謂也 此經重要之點, 即在圓照清 淨淨覺相 此一句, 為十方如來, 成佛之因地心 諸佛因地, 皆依圓覺自性之 光明, 還照寂滅清淨之覺相 圓照光明, 是自心之智 ; 清淨覺相, 是自心之理 以智照理, 照到惑淨智滿, 永斷無明, 法身理顯, 方成佛道 則此經以圓照覺 相為宗, 成就佛道為趣 七宗趣分別竟 甲八力用殊勝 已知此經, 以圓覺真因, 菩提極果為宗趣, 未審何為力用? 此經以離妄證

27 2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真為用 承前圓照清淨覺相而來, 既能照到, 本來清淨之覺相, 則知世界身心, 皆如空華 ; 空原無華, 病目妄見, 本無所有 故曰 : 知是空華, 即無輪轉 又 無明妄惑, 非實有體, 如夢中人, 夢時非無, 及至於醒, 了不可得 故曰 : 知 幻即離, 離幻即覺 即離, 是離妄 ; 即覺, 是證真 彌勒章 中, 勤斷諸愛 見, 離妄也 ; 便歸大圓覺, 證真也 乃至 圓覺章 中, 諸障若消滅, 離妄也, 佛境便現前, 證真也, 故以離妄證真為用 八力用殊勝竟 甲九傳譯流通 已知此經, 力用殊勝, 未審譯自何時誰人所譯?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唐, 紀時代 在我國唐朝, 長壽二年 罽賓, 此云賤種 以此國開基, 由 末田底迦, 立五百伽藍於此, 買異國賤人, 以充役使, 後生育繁盛, 自立君長, 鄰國鄙之, 故以賤種名焉 此國在北印度 沙門, 印度出家修道之通稱, 譯為

2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28 勤息 謂勤修戒定慧三學, 息滅貪瞋癡三毒 又有四種沙門 : 一 勝道沙門 : 斷惑證真, 已得道果者 ; 二 說道沙門 : 宏法利生, 代佛宣揚者 ; 三 活道沙門 : 持戒修身, 以道自活者 ; 四 污道沙門 : 破齋犯戒, 敗壞佛門者 佛陀多羅, 此云覺救, 以自覺覺他, 救人救世也 罽賓國人, 於東都白馬 寺, 翻譯此經 按 開元釋教目錄 及 古今譯經圖記, 皆同此說, 不載年 月 據道詮法師疏云 : 羯濕彌羅, 三藏法師, 佛陀多羅, 於長壽二年, 龍集癸 己, 持梵本 ( 印度經本 ) 至神都白馬寺翻譯, 分為上下兩卷 譯者, 易梵語為華言也 周禮 掌四方之語, 各有其官, 東方曰寄, 南 方曰象, 西方曰狄鞮, 北方曰譯 彼時北方譯官, 兼善西語, 梵本西來, 請其 翻譯, 遂以名焉 有翻字不翻音, 如各種神咒 ; 有翻音不翻字, 如卍字 ( 上萬下伊 ); 有音字俱不翻, 如貝葉經 ; 有音字俱翻, 如各種經律論 此經音字俱翻之一

29 2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以其文法雅善, 義理明顯, 可與 楞嚴經 聯芳並彩, 流通特盛 九傳譯流通 竟 乙一 序分乙二 正宗分, 甲十講解經文 ( 分三 ) 乙三 流通分 上古解經但隨文釋義, 並無分科立分 此三分始於晉朝道安法師, 將一經 分作三分 當時學者, 多不依從 後有親光菩薩 佛地論, 流傳此土, 亦具 有三分 : 一 教起因緣分, 二 聖教所說分, 三 依教奉行分 道安法師自號方信彌天高判, 今古同遵 又以一部經, 譬喻一個人, 序分如彌天釋道安首, 五官俱存, 觀其五官, 便知此人智愚善惡 ; 一見序分, 便知此經頓 漸 權 實 正宗分如身, 腑臟無闕 六腑五臟, 為一身之要 ; 正宗法義, 為一經

3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30 宗要 流通分如手足, 運行不滯 ; 經有流通分, 自可流傳萬世, 通達十方, 不 滯一時一隅矣 丙初 六種證信序乙初序分 ( 分二 ) 丙二 一經發起序 丁初 信聞時主丁二 說處依真丙初六種證信序 ( 分三 ) 丁三 同體法眾 此三科不出信 聞 時 主 處 眾, 即六成就 具 足六種, 方能成就法益 亦云證信序 證信者, 證明此經六種成就, 乃為佛說, 可以生信 又云通序, 通於諸經皆有故 又名經後序, 如來滅後, 結集者, 依佛囑所安故 更有斷眾疑, 息諍論, 揀異教諸義不錄 丁初信聞時主 如是我聞 : 一切經首, 皆有六成就序 如是, 是信成就 ; 我聞, 是聞成就 據 佛地 論 : 阿難結集經時, 諸菩薩咸共請云 : 如汝所聞, 當如是說! 傳法菩薩, 便 許之曰 : 如是當說, 如我所聞 既是如聞而說, 自屬可信, 故曰信成就, 聞而 不忘, 故曰聞成就 結集者, 稱為菩薩, 以佛在淨土說故, 屬 摩訶衍藏 ( 大乘菩薩藏 ), 是文殊

31 3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與阿難海, 在鐵圍山間結集 又如是者, 指法之辭 即指此圓覺心法, 今當依圓覺解釋如是 圓覺, 即 眾生如來藏心 清淨本然, 如如不動, 故謂之曰如, 心即是佛, 與佛無二, 故 謂之曰是 佛說此經, 即說如是圓覺心法 ; 雖說心法, 具足佛法, 及眾生法 清淨慧章, 隨順覺性, 乃有五性之分 眾生法, 佛法, 皆不離圓覺一心故 我聞者 : 授受之義 佛與阿難, 一堂晤對, 佛教授, 而阿難領受, 面命耳 提, 親從佛聞也 聞法必從耳根發識, 聞佛聲教, 不曰耳聞, 而曰我聞者, 廢 耳根之別, 從一身之總, 故稱我聞 阿難乃隨順世間, 假稱為我, 不同凡夫妄 執之我, 亦非外道妄計之我 若約本經旨趣, 傳法菩薩, 以無我之真我, 聞無 礙之法門也 一時, 婆伽婆 一時, 為時成就 不有良時, 安成法會? 乃是師資道合, 機教相契, 說聽

3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32 始終, 名為一時 若約本經, 則是身土 主伴 心境 理智 聖凡 皆一之時 ; 平等本際, 隨順不二是也 婆伽婆, 為主成就 不有教主, 羣機何歸? 諸經皆 云佛, 此經云婆伽婆, 即是佛之別稱 因一名而含六義, 所以不翻 一 自在 : 不為煩惱所障, 生死所繫故 ; 二 熾盛 : 身光之與智光, 熾然照耀故 ; 三 端嚴 : 具足微妙相好, 端正莊嚴故 ; 四 名稱 : 名聞普徧十方, 稱揚無盡故 ; 五 吉祥 : 威德冥加顯護, 消災滅罪故 ; 六 尊貴 : 乃為天中之天, 聖中之聖故 一 秘密不翻, 神咒等 二 莊重不翻, 般具此六義, 多含不翻, 即五種不翻之一 ( 若等 三 此方所無不翻, 庵摩羅果等 四 多含不翻, 婆伽婆六義, 比丘三義等 ) 五 順古不翻,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他經有云婆伽梵, 乃梵音清濁不同耳 智度論 婆伽云德, 婆云有, 合 云 : 德有 即是佛具有智斷二德, 以智德證菩提果, 斷德證涅槃果 又 涅槃

33 3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經 云 : 能破煩惱, 名婆伽婆 亦即有德之意 以有般若德, 能破一切煩 惱 ; 以有解脫德, 能了二種生死, 以有法身德, 能證究竟涅槃, 圓證三德秘藏, 名婆伽婆 初信 聞 時 主竟 丁二說處依真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 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 光嚴住持 ; 是諸眾 生, 清淨覺地 此為處成就 欲說一乘頓教, 必依法界真境 佛有三身 : 一 法身佛 : 依常寂光土, 是以法性身, 依法性土, 身土一如 ; 二 報身佛 : 依實報莊嚴土, 即盧舍那, 住華藏世界等 ; 三 應化身佛 : 依凡聖同居土, 即釋迦牟尼佛, 或在天上, 或在人間, 靈 山 舍衛 竹林 鹿苑等處, 為人天說法 今經說處, 如來入法性源, 現無礙境

3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34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 三昧正受者 : 入字, 對三昧正受說 無入為入, 乃是 以智契理故, 入無入相可得 神者, 神妙莫測, 不可思議 通者, 通達無礙, 用大得大自在 此是解脫德 ( ) 大者, 統十界而無外, 含萬象以有餘, 是法也體大身德 ( ) 光明者, 智光圓滿, 耀古騰今, 慧照分明, 窺天鑑地, 是般若也相大德 ( ) 藏者, 含藏, 含藏體 相 用三大, 是為法身 般若 解脫, 三也 德秘密之藏, 即圓覺本體, 如來藏心, 法界真境 如來入此三昧 ( 此云正受 ) 是以智契理 又以法性身, 依法性土, 而得正受, 不受餘受 現自受用身, 乃法報同體之佛 自受法樂之處, 三昧正受, 華梵並 擧也 一切如來, 光嚴住持者 : 以釋迦所住真境, 即十方如來, 智光莊嚴之境, 非餘寶物莊嚴, 此境為如來所住持故 是諸眾生, 清淨覺地者 : 是字, 即指上 文, 如來果地, 所住法界真境, 就是眾生因地, 本具圓覺妙心, 是謂果徹因源 而眾生本具清淨覺地, 即是如來所住法界真境, 是謂因該果海也

35 3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問 : 神通大光明藏, 既是生佛同等, 如何如來稱入, 眾生不入? 答 : 眾生亦未嘗出此大光明藏 臨濟祖師上堂云 : 有一無位真人, 在汝 諸人六根門頭, 放光動地 看! 看! 祗因眾生, 向為六塵所蔽, 六識所錮 而神不通, 光不大, 故不言入, 非不入也 下文經云 :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有諸能入, 非覺入故 身心寂滅, 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 於不二境, 現諸 淨土 此明我佛入於神通大光明藏, 三昧之中, 稱體起用 身心寂滅, 平等本際 ; 此二句, 正顯體深 言佛住寂光真境, 是法性身, 本無身心之相, 故曰寂滅 寂滅者, 不生不滅也 既無生滅, 自然平等一相, 復歸本源, 實際理地, 諸佛 眾生, 皆不離此大光明藏中也 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 此二句, 乃明用廣 其用則稱體而起, 圓滿周徧,

3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36 含裹十方, 廣大無外也 不二隨順, 作二種解 : 一 體用不二, 用隨體徧, 體用一致, 故曰不二 二 謂身土 聖凡 自他 動靜, 一一皆是一真法界 身土圓融, 聖凡不 隔, 自他平等, 動靜一如, 隨順一真, 無有二相, 是為隨順不二 故於一真不 二境中, 現諸淨土 不二境, 即寂滅真境, 諸佛自受法樂之地 現字, 即稱體起用 以無身心 之相, 那有說聽之事? 今云現諸淨土者, 正顯從自受用身土, 現出他受用身土 唯識 云 :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故云現諸淨土, 為十二 位法身大士, 說此圓滿修多羅教 據此, 則他受用身土, 仍依圓滿覺性為緣起 耳 二說處依真竟 戊初 擧類標數戊二 列上首名丁三同體法眾 ( 分三 ) 戊三 與伴同會 戊初擧類標數

37 3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此擧同體法眾 皆證法身理體, 故名同體 與者, 共也 同也 大菩薩, 是一類圓頓大機 菩薩, 梵語具足云 : 菩提薩埵 我國人多好略, 簡稱菩薩 菩薩, 超過阿羅漢 辟支佛二種聖人之上, 本不易稱 現見世人, 對竈君土地, 皆稱菩薩 此是我國神教與佛教混而不分, 故有如是錯誤 菩提, 譯覺 ; 薩埵, 譯有情 分自利 利他 兩利, 三種解釋 : 一 已經覺悟之有情 ( 此自利也 ); 二 而能覺悟法界之有情 ( 此利他也 ); 三 智悲並運, 以智慧劍, 裂煩惱網, 上求佛覺以自利, 以大悲心, 度眾 生界, 下化有情以利他 ( 此兩利也 ), 故曰覺有情 菩薩有 : 權教 實教之分 權教雖然六度齊修, 但修事行, 未明理性, 不 足稱大 實教稱圓覺體, 修六波羅密, 所修離相 如布施時, 內不著能施之我

3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38 相, 外不著受施之人相, 中不著所施之物相, 三輪體空, 是大菩薩 大菩薩, 具足多義 一 有大根 : 已於無量千萬億佛所, 種諸善根 ; 二 具大智 : 以真智了空, 俗智照有, 中智不著空有二邊 ; 三 信大法 : 深信圓覺, 即心即佛之法, 一切眾生, 本成佛道 ; 四 解大義 : 了解圓覺一心, 具足體 相 用三大之義 ; 五 發大心 : 乃發廣大平等慈悲心, 視大地眾生皆如一己, 普為與樂拔苦 ; 六 修大行 : 即修四攝六波羅密行, 自他兩利 ; 七 求大果 : 念念趣向無上菩提之果覺 具此諸大, 故名大菩薩 摩訶薩者 : 梵語摩訶, 此云大 上既稱大菩薩, 此復加摩訶薩者, 謂是地 上大菩薩中之大菩薩也 以文殊等十二位, 皆是等覺法身大士, 復居十地以上 之人 併其同行眷屬, 其數約有十萬人俱 同心同德, 和合聚集, 故云俱也

39 3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初擧類標數竟 戊二列上首名 其名曰 :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 其字, 指下列十二位上首菩薩 名曰文殊師利, 正云曼殊室利, 譯為妙吉 祥 降生之時, 室滿祥光, 更有種種瑞相 又譯妙德, 謂智德深妙 華嚴表根 本智, 為諸菩薩之上首 華嚴 云 : 了了見佛性, 猶如妙德等 此菩薩 深本難思, 為七佛之師, 乃古佛倒駕慈航, 影響釋迦會下, 示同菩薩, 助佛揚 化 過去為龍種尊王佛, 現在北方, 號摩尼寶積佛, 未來成佛, 名曰普現 本 經為發起眾, 若非大智, 安能發起圓頓大教 普賢菩薩者 : 梵語邲輸跋陀, 華言普賢 行彌法界, 德無不徧, 曰普 位

4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40 居等覺, 隨心益物, 曰賢 按 悲華經 云 : 我誓於穢惡世界, 行菩薩道, 使得嚴淨 我行要當勝諸菩薩 寶藏佛言 : 以是因緣, 今改汝字, 名曰普賢 此菩薩行門廣大, 與文殊二位列前者, 表智行相資, 堪入圓覺故 普眼菩薩者 : 法眼既明, 普照法界 照事法界, 事無不盡 ; 照理法界, 理 無不徹 ; 照理事法界, 真俗圓融 ; 照事事法界, 法法周徧, 無障無礙, 故稱普 眼 金剛藏菩薩者 : 金剛是金中之剛, 具堅 利 明三義 菩薩, 證法身堅固 堅利明不壞之理 ( ), 持甚深般若智慧之劍 ( ), 斷歷劫無明煩惱之惑 ( ); 即也也也同金剛三義 經中備起三問, 頓斷羣疑, 能生無量功德之藏, 故名金剛藏 彌勒菩薩者 : 彌勒譯慈氏, 是姓 過去遇大慈如來, 修習慈心三昧, 故以 為姓 本名阿逸多, 華言無能勝, 因修唯心識定, 識心圓明, 照徹生死根源, 以愛為本, 慈濟眾生, 斷除細惑, 慈無能勝, 故名慈氏 清淨慧菩薩者 : 慧覺清淨, 無住無著, 照了諸法, 猶如虛空, 故能隨順,

41 4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得入圓覺 威德自在菩薩者 : 有大威勢, 足以折伏魔軍 ; 有大慈德, 堪能攝濟羣品, 功由三觀成就, 所以折攝自在 辯音菩薩者 : 具足四無礙辯, 能以音聲, 而作佛事, 請宣輪觀, 饒益眾生 即煩惱即善惡不淨諸業障菩薩者 : 眾生之障有三, 曰惑障 ( ), 業障 ( ), 報迷惑心動偏空等即苦果障 ( ) 報由業感, 業由惑造 此三能障三德, 故名為障 菩薩能淨諸業受報身 障, 必由斷惑功成, 四相既除, 業根自淨矣 普覺菩薩者 : 普覺生死涅槃, 皆如昨夢 末法之世, 魔強法弱, 眾生修行, 須求何等人, 依何等法, 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 故請佛為說, 饒益眾生 圓覺菩薩者 : 因能圓照清淨覺相, 證入圓覺, 故得是名 請示末世修行, 最初方便, 佛說建立道場, 分上 中 下期, 以令三根得益 賢善首菩薩等, 而為上首者 : 既賢且善, 而為上首也宜矣 經中請名流通, 利益今後, 厥功甚偉 等字, 等前十一位法身大士, 而為十萬菩薩眷屬之上首

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42 二列上首名竟 戊三與伴同會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與者, 同也 諸眷屬, 即十二上首菩薩同行眷屬也 時時為上首護念曰眷 ( 眷即眷念 ), 攝令從道曰屬 ( 屬即攝屬 ), 當此圓覺法會, 故相與偕來 皆入三昧者, 主伴同入也 所入三昧, 即神通大光明藏 皆入有二義 : 一 佛力加被故 : 以如來既入自性三昧, 乃是以法性身, 住法性土, 而此 眾人, 皆在法性之中, 仗承佛力, 智契法界, 故得皆入 二 智同於師故 : 十二上首, 皆法身大士, 與如來同一法身 佛入三昧, 大士亦入, 而此眾人, 向為大士眷屬, 智同於師, 因見師入, 亦與從入, 故云 皆入三昧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者 : 即前於不二境, 所現之淨土, 凡聖一源, 主伴同會,

43 4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身心寂滅, 平等一相, 故謂之曰 : 平等法會 所說第六眾成就者, 以此 初六 種證信序竟 丁初 文殊啟請丁二 正陳請詞丙二一經發起序 ( 分四 ) 丁三 如來讚許丁四 承教靜聽 丁初文殊啟請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 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 K, 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 六種既經成就, 法會自爾當開, 於是文殊啟請, 以為本經發起之眾 有謂 序闕發起, 細研文義, 文殊 一章實具發起全經之意 初問如來本起清淨因 地法行, 次請菩薩發清淨心, 遠離諸病, 後及末世, 求大乘者 ( 人也 ), 不墮邪 見 觀如來答處, 先總標真宗, 即總冠下文, 正宗分中, 信 解 修 證諸義 細研十章文義, 章章有病, 能障正修 既能遠離諸病, 則正修自然可成矣! 至 普覺章 末云 : 盡於虛空, 一切眾生, 我皆令入, 究竟圓覺 於圓覺中,

4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44 無取無證, 除彼我人, 一切諸相, 如是發心, 不墮邪見 此語與文殊啟請之 語, 遙遙相對, 故判本章, 為全經發起序 文殊師利菩薩, 在大眾中, 即從本座而起, 頂禮佛之雙足 以至尊之頂, 禮至卑之足, 以表身業恭敬 禮已右繞三帀, 長跪叉手, 收攝意根, 以表意業 恭敬 而白 ( 仰白 ) 佛言, 以表口業恭敬 此段三業恭敬, 為請法之儀, 乃結集 者所置 初文殊啟請竟 戊初 問如來本起因行丁二正陳請詞 ( 分二 ) 戊二 問菩薩發心離病 戊初問如來本起因行 大悲世尊! 願為此會, 諸來法眾, 說於如來, 本起清淨, 因地 法行 大悲世尊, 是讚佛語 稱讚如來具廣大平等之悲心, 橫豎該徹, 為眾拔苦 橫則普利現在十方, 豎則饒益未來末世, 故稱大悲 ; 能為六凡有情世間, 三乘

45 4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正覺世間, 九法界二世間, 所共尊崇故, 惟佛一人, 具足十號, 超越九界, 堪 當此稱 願為此會者 : 即求佛為此現前, 平等法會 諸來法眾 : 即十萬菩薩, 皆入 三昧之眾 說於如來下, 乃請說之意, 有三 : 初請說如來因行 ; 次請說菩薩發 心 ; 後求利末法眾生 初請說如來因行 先釋如來二字, 是佛具足十號之第一號 如, 是不動 不變之義 來, 是去來隨緣之義 今以九界料簡釋之 : 六凡法界 ( 天法界 人法界 阿修羅法界 地獄法界 餓鬼法界 畜生法界 ), 來而不如, 以其隨業緣而來, 三界 受生, 心為境動, 見色被色動, 聞聲被聲動, 此心轉變不常, 故曰來而不如 二乘法界 ( 聲聞法界 緣覺法界 ), 如而不來 以其分段生死已了, 安住化城不動, 沉空滯寂, 得少為足 雖經如來訶斥, 不肯涉俗利生, 視三界如牢獄, 觀生死 如冤家, 故曰如而不來 菩薩法界, 非如非來 非同二乘, 耽著涅槃, 不肯從空出假之如 ; 非同六

4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46 凡, 隨業受報, 終日被境所動之來 而菩薩廣運悲心, 往來六道, 處塵不染, 乘願利生, 不住涅槃, 不畏生死, 故曰非如非來 佛法界, 亦如亦來, 故稱如 來 不為一切煩惱所動, 不被世間八風 ( 利 衰 毀 譽 稱 譏 苦 樂 ) 所動, 觀察眾生, 機 緣成熟, 示現八相 ( 下兜率 託母胎 出胎 出家 降魔 成道 轉法輪 般涅槃, 小乘無住胎, 大乘多住胎, 小乘降魔, 大乘無降魔, 了知魔即是佛 ) 成道, 故 曰亦如亦來 此但約應身如來解釋 更有報身如來 : 安住第一義諦, 如如不動, 名如 ; 依理起智, 以智照理, 惑淨智滿, 成等正覺, 名來 更有法身如來 : 清淨法身, 毗盧遮那佛 梵語毗盧遮那, 此云徧一切處 既徧一切處, 則無去來 如 金剛經 云 :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本起清淨因地法行者 : 即如來在凡夫位, 最初根本, 所起之因地心, 及所 修無漏法行 因心而曰清淨者, 即自性清淨, 如來藏本然之心 本經所云 : 清 淨覺相, 為諸行所依之因地心也 此心寸絲不掛, 一塵不染, 故曰清淨 即六 祖大師所云 :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依此心為因地心, 即 楞嚴 所

47 4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謂 : 依圓湛不生滅性, 為本修因,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是也 去法行 : 乃稱圓覺法性, 所起之六度行 稱 ( ) 圓覺法性, 本來無貪, 故聲合修布施行 ; 稱 ( ) 圓覺法性, 本來無染, 故修持戒行 ; 稱圓覺法性, 本來無也 瞋, 故修忍辱行 ; 稱圓覺法性, 本來無身心等相, 故修精進行 ; 稱圓覺法性, 本來無動, 故修禪定行 ; 稱圓覺法性, 本來無癡, 故修般若行 又正念真如, 離一切念相, 離相妙行, 即清淨法行 出家修道之通稱, 又 大集經 說 : 若有比丘 ( ), 讀誦如來十二部經, 樂名含三義故 去聲, ( ) 為四眾敷揚演說, 思惟其義, 是名樂讀, 乃至是名思惟, 不名法行 好也 若有比丘, 能觀身心, 乃至境界都息 ( 內脫身心, 外泯世界 ), 永離煩惱, 其心寂靜, 我 則說之, 名為法行 文殊之意, 欲求佛果, 必依真因, 倘若因地不真, 難免 果招紆曲, 非但徒勞無益, 而且有損 如造金像, 必依真金, 成像之時, 體無 增減 今請佛說本起因地者, 以佛是過來人 正所謂 : 欲知山下路, 須問過 來人 方得明示不謬 初問如來本起因行竟

4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48 戊二問菩薩發心離病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 發清淨心, 遠離諸病 及者, 併及 既問發心, 請說離病之法, 菩薩智悲雙運, 運智上求佛道, 運悲下度眾生 大乘者, 一心之理也, 即是本經圓覺一心 以具足體 相 用, 三大之義, 能運載眾生, 從凡夫地, 至如來地, 故名大乘 一心三大, 解見在 前 乘有運載之功, 菩薩當依此發心, 依此修證 中 即圓覺體中 發清淨心者 : 即發菩提心也 梵語菩提, 此翻為道, 即發上求佛道之心 如云 : 我今發心, 不為自求, 人天福報, 聲聞緣覺, 乃至權乘, 諸位菩薩 ; 惟依最上乘, 發菩提心 是也 又即 起信論 所發三心 : 一者 直心, 正念真如故 : 正念真如, 清淨本然, 纖塵不染, 是為發清淨 心 二者 深心, 樂 ( 去聲 ) 集諸善法故 : 樂集善法, 可以對治一切染法, 是為

49 4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發清淨心 三者 大悲心, 廣度諸眾生故 : 終日度生, 不著度生之相, 離相清淨, 是 為發清淨心 此清淨心, 即一真法界, 本源真心 依之為因地心, 自可圓成果 地修證 遠離 ( 俱讀去聲 ) 諸病者 : 病, 即眾生心病 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 種種顛倒, 妄認四大, 為自身相 ; 妄認六塵緣影, 為自心相 執此身心, 以為實我, 是我 執之病 執一切萬法, 以為實法, 是法執之病 我法二執, 各有分別 俱生, 頭數無量, 故曰諸病 若能發清淨心, 不存我見, 不起法見, 知是空華, 即得 我法二空真理, 併空亦空, 則藥病雙袪 ( 除也 ), 諸病自然遠離耳 上請近益現 會, 下請遠被當來 能使未來, 末世眾生, 求大乘者, 不墮邪見 作是語已, 五體 投地 ; 如是三請, 終而復始

5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50 以上所問, 如來因地法行, 及菩薩發清淨心, 如來指示分明, 不僅有益現 會菩薩, 能使未來末法之世, 求大乘之眾生, 得正知見, 不墮邪見 末世者, 法末之世 如來滅後, 正法住世千年, 像法住世千年, 末法萬年 末世眾生, 障深業重, 法弱魔強, 縱有求大乘之人, 若不知如來因行, 與菩薩發心, 難免 錯亂修習, 墮落邪見 楞嚴經 云 : 諸修行人, 不能得成, 無上菩提, 乃 至別成, 聲聞 緣覺, 諸天 魔王, 及魔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錯亂修習 二種根本者 : 一 真本, 二 妄本 妄本是識心 ( 虛妄生滅 ), 真本是根性 ( 常住不生滅 ), 若依生滅心, 為本修因, 不能發明, 不生滅性 若以圓湛, 不生滅性 ( 即圓覺清 淨因地心 ), 為本修因, 然後圓成, 果地修證, 是則因真果正, 自然不墮邪見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 終而復始 五體投地三請者, 輕身重法也 此四句, 亦 是結集家所敍, 請法之儀耳 二正陳請詞竟 丁三如來讚許

51 5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爾時, 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 : 善哉! 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 ; 及為末世, 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 不墮邪見 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爾時, 乃文殊慇懃三請, 已竟之時 世尊因其為法心誠, 利生念切, 乃重 言善哉以讚之 一 讚其能為現前菩薩 ; 二 讚其能為末世眾生 復稱善男子 者, 以其具大智慧, 利益今後故 汝等者, 汝, 指文殊, 等餘大眾 乃能為諸 菩薩者 : 此指初發心菩薩, 不知發何等心, 修何等行, 是以諮決詢問 下牒問 解見詞 如來因地法行 ( ), 及為末世求大乘者, 得正住持 若知如來因地法在前行, 及大乘菩薩, 所發清淨心, 自然得正知見 ; 明白正修行路, 得正住持, 即 是安住一真圓覺妙心, 任持萬行無失, 不落空有二邊, 是為不墮邪見 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者 : 誡以諦實而聽, 勿雜餘緣, 許以當為宣說, 不負 眾機 智度論 云 : 聽者端視如渴飲, 一心入於語義中, 踴躍聞法心歡喜,

5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52 如是之人可為說 當如時雨化禾, 春雷躍鯉, 會眾以及末世眾生, 當得不可 思議之益 三如來讚許竟 丁四承教靜聽 時, 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 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文殊承教歡喜, 願聞了義之教 在會法眾, 莫不皆然, 忘緣息慮, 靜默佇 聽 如 十地經 云 : 如渴思甘露, 如飢思美食, 如病思良醫, 如眾蜂依蜜 ; 我等亦如是, 願聞甘露法 此即奉教喜聽之義 二一經發起序竟, 併前六種 證信序, 初序分竟 丙初 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乙二正宗分 ( 分二 ) 丙二 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 丁初 總標真宗丙初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 ( 分二 ) 丁二 別以詳示 丁初總標真宗

53 5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善男子!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 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清淨真 如 菩提涅槃及波羅蜜, 教授菩薩 此段即圓覺真宗 一經要義, 不出信 解 修 證 自下正宗十一重問答, 分作二科 初一問答, 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 後十問答, 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 初者頓悟本有圓覺妙心, 本無無明生死, 方為真正信解, 不認妄念, 不執異見 故也 成本起因者, 成為最初發起之因, 然頓教因地, 總有三重 : 初, 了悟覺 性 ; 次, 發菩提心 ; 後, 修菩薩行 故重呼善男子者, 令其注意也 無上法王 : 即是佛證究竟無上覺道, 而為諸法中王, 於法皆得自在故 王, 即自在義, 更 無有上也 然雖眾生, 無一不具有圓覺, 而塵經未剖, 寶藏猶埋, 既不自知, 宛受貧苦 惟佛全得其用, 故但標大覺有之 有大陀羅尼門者 : 此擧其體也 即是大總持門, 能總一切法, 十界依正, 悉皆依此為體故 ; 能持無量義, 染淨 因果, 悉皆執持不失故 ; 一切凡聖出入所由, 故謂之曰門

5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54 陀羅尼, 有多字 少字 一字 無字之別 今取無字陀羅尼, 一心之法, 方名為大 以其包太虛, 周沙界, 總持無量法義故 又門有出入之義 依本起末為出, 攝末歸本為入 眾生迷之則出, 諸佛證 之則入 此一說也 又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門流 出, 此門為眾妙之門也 上擧其體, 下出其名 名為圓覺者 : 此出其名也 圓覺, 即大陀羅尼, 為大總相法門 圓覺是總 相, 一切諸法, 是其別相 別相不離總相, 如金器是別相 ( 種種相狀, 千差萬別 ), 金是 總相, 一一金器, 皆不離金也 此如來擧自己所證法體, 對機演教, 以示文殊 等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者 : 併下皆約流出淨法 以文殊所問, 是一期修證, 返 染還淨之事, 故總標當約淨法 一切,( 去聲 ) 是包括之辭 以圓覺, 具足恒沙 稱性功德, 故能流出無窮, 而未嘗有竭也 清淨真如者 : 清淨本然, 由來無染, 並非澄之使清, 浣之使淨, 乃是自性本來清淨, 以其離一切相故 如 起信論

55 5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所云 : 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真者, 無可遺 以一切法, 悉皆真故, 不可說此法是 真, 彼法非真 如者, 無可立 以一切法, 皆同如故, 不可說此法是如, 彼法 非如 若真外有非真, 如外有非如, 即是其性不徧, 尚有對待, 有對待便非真 如, 以真如是絕諸對待, 其性無外故 又清淨真如, 乃諸佛之法身, 眾生之佛性 名雖有二, 其體不二, 人人本 有, 個個都迷 雖然在迷 處染不染, 故曰清淨 ; 本來無妄, 不遷不變, 故曰 : 真如即因地心也 菩提涅槃者 : 梵語菩提, 此云覺, 亦云道, 是諸佛所證之智德 依本覺佛 性, 起始覺真智, 以智斷惑, 惑淨智圓, 名得菩提 梵語涅槃, 此云不生不滅, 是諸佛所證之斷德 以本覺出纏, 不受分段 變易, 二種生死之繫縛, 名得涅槃 即果覺也 諸波羅蜜, 或云波羅蜜多, 此 云彼岸到, 若依此方, 順義回文, 當云到彼岸 常途實教菩薩, 修六波羅蜜,

5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56 所謂檀波羅蜜 ( 布施 ) 尸波羅蜜 ( 持戒 ) 羼提波羅蜜 ( 忍辱 ) 毗梨耶波羅蜜 ( 精進 ) 禪波羅蜜 ( 禪定 ) 般若波羅蜜 ( 智 慧 ), 此六波羅蜜, 乃以般若為先導 般若, 即能照之智, 以智照理, 稱理起修, 所修離相, 修即無修, 即因地法行也 教授菩薩者 : 以上所流出諸法, 乃教授菩薩之法 菩薩求證菩提涅槃之果 地覺, 必須依此清淨真如, 為因地心, 修諸波羅蜜, 為因地行, 依因感果, 自 可圓成果地覺也 上屬標宗, 下乃酬請 初總標真宗竟 戊初 長行丁二別以詳示 ( 分二 ) 戊二 偈頌 己初 酬答初請戊初長行 ( 分二 ) 己二 酬答次請 庚初 明真因有力庚二 明無明本空己初酬答初請 ( 分三 ) 庚三 明妄盡還覺 庚初明真因有力 一切如來, 本起因地,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 方成佛

57 5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道 一切如來 : 是已證果覺之人 果覺不離因心, 故曰本起因地 ; 即成佛根本, 起於因地之心 皆依下, 即因地所修之法行 佛佛皆然, 故云一切如來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者 : 此一句, 正答文殊所問, 如來本起清淨, 因地法行 下二句, 乃法行之功能力用 圓照, 是能照之智 ; 覺相, 是所照之理, 一切如 來, 本起因地, 並無別法, 皆依圓覺自心之智照, 還照清淨本然之覺相 覺相, 即圓覺妙心, 實相理體 依理體起智用, 以智用照理體, 照徹心源, 究竟清淨 妄惑空, 名為永斷無明 ; 法身顯, 故曰方成佛道 初明真因有力竟 辛初 先示其相庚二明無明本空 ( 分二 ) 辛二 後顯本空 辛初先示其相 云何無明? 善男子!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種種顛倒, 猶如迷人, 四方易處,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5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58 此徵釋無明體相, 以顯圓照功能 上云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佛恐眾生不 知, 無明為何物, 故自徵云何名為無明? 下則釋出根本 枝末二種無明, 令眾 生覺悟 無明, 為生死之因 ; 圓照, 是涅槃之本 今於如來解釋之外, 先略明無明字義, 以及行相等, 庶於下文容易了解 無明者, 無所明了 不明圓覺真心 ; 不明諸法幻相 ; 不明生佛平等 ; 不明我法 皆空, 故曰無明 亦名曰癡 癡, 即根本不覺心 最初一念妄動, 為獨頭生相 無明, 迷本圓明, 是生虛妄, 從迷積迷, 以歷塵劫 亦名曰迷, 即迷真起妄 如 楞嚴經 所云 : 晦昧 ( 迷也 ) 為空 將真空本性, 晦昧而為頑空 又云 :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此二句亦無明初起之相 余解 楞嚴 以必明二字, 即是從真起妄 謂性覺本具妙明, 不假明而明之, 若必加明於覺體之上, 此必 明, 即無明初起之相也 以有必明, 則是妄為, 將妙明變為無明, 將性覺轉成 妄覺 必明二字, 如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立字義同 為萬妄之根源, 是三道 ( 惑 業 苦 ) 之托始

59 5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起信論 云 : 由不如實知, 真如法一故, 不覺心起, 而有其念 不 覺, 即無明也, 故云無明不覺生三細 ( 業相 轉相 現相, 第八識具此三相 ) 但無明不覺之相, 不 離本覺之性 ; 如冰不離水, 冰性全是水性故 若無慧日圓照之功, 安識無明妄 體本空, 圓覺真心本有 現在依惑造業, 依業受報, 輪轉不休, 皆無明之咎也 善男子! 一切眾生, 從無始來, 種種顛倒者 : 一切眾生, 通指六凡 二乘 權教, 以未破我法二執故 從無始來, 是追究無明之源 一切眾生, 本元真如, 與諸如來, 無二無別, 祗由最初一念妄動, 而有無明, 謂之無始無明 以無明 無因, 無有始相可得, 故曰無始 無始無明, 即萬法之妄本也 無明無因, 楞嚴 詳示 : 富樓那欲窮生妄之元因, 即究無明之始相 佛 曰 : 妄元無因, 若有所因, 不名為妄 ; 既稱為妄, 云何有因! 後擧喻演若 達多, 晨朝以鏡照面, 愛鏡中頭, 眉目可見, 瞋責己頭, 不見面目, 無狀狂走, 到處尋頭 此即喻迷真起妄 迷本無根, 所以無始, 亦復無體 狂心若歇, 歇 即菩提, 即前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6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60 顛倒而曰種種者 : 無明, 即是顛倒, 迷真起妄, 不動而動, 是為顛倒 根 本無明, 是一種顛倒, 枝末無明, 又一種顛倒 ; 又於本來無我中, 妄執實我, 是一種顛倒 ; 於本來無法中, 妄執實法, 又一種顛倒, 故曰種種顛倒 此但略 言耳, 實則無量種種也 猶如迷人, 四方易處者 : 以顛倒之義難明, 故佛借喻以顯 擧一迷方之人, 迷失方向, 以致四方 ( 東西南北 ) 易 ( 改也 ) 處, 迷東作西, 惑南為北, 迷人心中, 方 向已改, 而方實在不曾移動, 東還是東, 南還是南 迷, 喻無明, 將東作西, 以南為北, 即是顛倒 東南本方, 喻覺性, 無明雖然顛倒, 覺性依然不動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者 : 妄認, 乃不當認而認, 即無明顛倒, 迷真認妄, 執 妄為真也 四大, 即是地 水 火 風 吾人此身, 乃四大假合所成 皮 肉 筋 骨, 屬地大 ; 津 液 精 血, 屬水大 ; 周身煖觸, 屬火大 ; 氣息出入, 手足運轉, 屬風大 ; 風之為性屬動, 若風大有病, 則不能動, 瘋癱之人, 可以 為證 此身即屬四大假合, 本來無我, 而眾生遺失本來清淨, 平等法身, 妄認

61 6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四大假合之身, 以為自己真實身相, 執為實我 此即我執顛倒 妄認二字, 雙 貫下二句 六塵緣影, 為自心相者 : 上句指第六意識心 此心 楞嚴經 呼為前塵分 別影事, 外依六塵所緣之境, 而起六識能緣之心, 分別好醜, 而生憎愛 前塵 ( 現前塵境 ) 如形, 此心 ( 第六意識 ) 如影, 隨塵起滅 ; 塵有則有, 塵無則無, 本無自體, 故曰六塵緣影, 畢竟非實 而眾生遺失本妙明淨, 寂滅真心, 妄認緣塵分別之 心, 為自己真實心相, 有大功能, 亦即我執顛倒, 以妄認真心, 為實我體故 即認身心, 以為實我, 必認四大 六塵, 以為實法, 即是法執顛倒 我法 二執, 都由妄認而來, 正如棄海認漚, 是一顛倒 ; 目漚為海, 又一顛倒, 故曰 種種顛倒 譬彼病目, 見空中華, 及第二月 此擧二喻, 以顯妄認身心 如目有翳病, 則見空中有華, 真月之旁, 更見

6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62 二月 空, 喻圓覺真理 ; 淨眼, 喻般若正智 ; 病目, 喻無明妄見 ; 狂華, 喻四 大身相, 似色可見 ; 二月, 喻六識心相, 似心能照 若認為實華真月, 即是顛 倒 ; 若知病目, 見空華 二月是妄, 則知淨眼, 見澄空一月是真也 善男子! 空實無華, 病者妄執 由妄執故, 非惟惑此虛空自性, 亦復迷彼實華生處 ;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 故名無明 此段但約空華, 而略二月, 以其可以例知, 故不必雙約 謂空中實無空華 獨之相, 由病目人, 妄執實有 妄執與上妄認對映, 由妄執實有之故, 非惟惑也此虛空自性, 本無華相, 亦復迷彼, 實在空華所生之處 二月例知云 : 月實無 二, 亦由病目妄執實有, 由妄執實有之故, 不獨惑 ( 迷也 ) 此虛空, 本無二月, 亦復迷彼二月, 所生之處 若明空華 二月是妄, 便可覺悟圓覺自性, 本無身 心 迷者妄認, 由妄認故, 非惟惑此圓覺自性, 亦復迷彼身心生處矣 今既不 知圓覺自性, 本無身心 ( 如虛空本來無空華二月 ), 又不知身心幻相, 從何而有 ( 如迷彼空華二月生處 ),

63 6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由是顛倒, 認妄為真, 隨順無明, 起惑造業, 故妄見實有身心, 捨生趣生, 輪 轉生死 古德悟此, 故曰 : 涅槃生死等空華 故名無明者 : 因顛倒妄執之 故, 遂乃理事雙迷 於理, 不明覺性之無生 ; 於事, 不明身心之如幻, 故名無 明 初先示其相竟 辛二後顯本空 善男子! 此無明者, 非實有體 ; 如夢中人, 夢時非無, 及至於 醒, 了無所得 此顯無明無體 上文明身心本無, 由無明妄執而有, 喻如空華二月, 雖有 實無 今進一步, 非唯所執之身心本無, 即能執之無明, 亦非實有體性 何以 故? 以是依他起性故, 有迷有覺, 迷之似有, 覺之即無, 而覺體本無生滅也 譬如夢中人 : 非指做夢之人, 乃指夢中所現之人, 正在夢時非無, 及至一醒, 了不可得 永嘉云 : 夢裏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做夢人, 喻本覺 ;

6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64 夢, 喻不覺 ; 醒, 喻始覺 因睡而夢, 睡熟而醒, 總與本人無干 則知因迷, 而無明生, 是為不覺 ; 因悟, 而無明滅, 則為始覺, 亦與本覺無干也 法合 : 無明無體, 但由一念妄動而有, 非實有自體可得 ; 如迷位人, 在迷時非無無明, 到了悟後, 無明了無所得 再進一步, 此無明, 不獨悟後方空, 正在迷位, 為 眾生時, 何嘗實有! 如眾空華, 滅於虛空, 不可說言, 有定滅處 何以故? 無生處 故 此明無明無因之義 此義難解, 佛再擧喻以顯之 但所擧空華之喻, 與前 雖同, 而所喻之法不同 前以空華喻妄身, 此以空華喻無明 承前難 ( 去聲 ) 云 : 悟後無明, 了無所得, 畢竟滅向何處去? 擧喻答曰 : 如眾空華, 滅於虛空, 不 可說言, 有一定華滅之處 何以故下, 徵釋 徵云 : 何以故空華無有定滅之處? 釋曰 : 虛空本無生華

65 6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之故, 若有生處, 方有滅處, 生既無生, 滅何所滅! 因無生處, 所以無因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 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此乃釋疑 前說身 心 生 死, 由於無明 ; 又說無明本空, 何以而有生 死? 故釋之曰 : 一切眾生, 於圓覺本無生滅之中, 妄見有生有滅, 以是之故, 說名輪轉生死, 非圓覺性, 實有生死輪轉也 上喻空華滅時, 不可說言, 虛空有一定華滅之處, 因本無生處故也 法合 : 無明滅時, 不可說言圓覺性中, 有一定無明滅處, 亦因本無生處故也 華起華 滅, 總與虛空無干, 無明起滅, 亦與圓覺無干 楞嚴經 云 : 此迷無本, 性畢竟空 昔本無迷, 似有迷覺 ; 覺迷迷滅, 覺不生迷 此正是無生之理 二明無明本空竟 庚三明妄盡還覺 善男子! 如來因地, 修圓覺者, 知是空華, 即無輪轉, 亦無身

6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66 心, 受彼生死 非作故無, 本性無故 此明以智斷惑, 確示頓悟妙門 牒合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以顯圓照之功, 惟在一知字耳 謂如來本起因地修圓覺者, 而圓覺實無可修, 但以自性之光明, 圓照清淨之覺相, 離念頓入, 當處了知 此一知字, 即是大智慧光明, 照破無 明無性, 其體本空, 同如空華, 無體可得 ; 則無明頓斷, 即無輪轉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者 : 根本既斷, 枝末自枯 前迷時, 妄見身心, 實有生 死 ; 如病目, 見有空華 二月 現以離念真智, 圓照清淨覺相, 五蘊皆空, 故 無身心, 受彼生死 非作故無, 本性無故者 : 作, 是作意, 加以功用也 此言本無生死, 非若 聲聞, 析之使無, 非同緣覺, 推之使無, 非如三賢菩薩, 修種種幻行, 以幻除 幻, 滅之使無 但以圓照清淨覺相, 身心寂滅, 本性自無, 故不隨生死輪轉 ; 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也

67 6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彼知覺者, 猶如虛空 知虛空者, 即空華相 ; 亦不可說, 無知 覺性 有無俱遣, 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此泯智合覺, 特顯覺體, 靈靈不昧, 了了常知, 不落有無, 方為大徹大悟 之真知也 上文所說, 知是空華, 即無輪轉, 必須不存知相, 若存知相, 便是 幻知, 而非真知也 彼知覺者 : 乃指知是空華之知, 此知, 乃稱覺體所起之真知, 即圓照覺相 之智光, 本來離念, 不落有知, 不落無知, 故曰猶如虛空 以真知之體, 猶如 虛空, 不可以有知論, 亦不可以無知論 如 起信論 所云 : 離念相者, 等 虛空界 性自神解, 不落有無 若存有知, 知覺性如虛空, 為有知者, 即是執藥成病, 同於凡夫之知, 故 曰 : 知虛空者, 即空華相 如 楞嚴 所云 :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是也 若存覺性無知, 即是斬頭覓活, 同時土木無知, 故曰 : 亦不可說言, 無知覺性

6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68 如古德云 : 死水不存龍 趙州云 : 知, 是妄覺 ; 不知, 是無記 而此 真知, 不同妄識, 仗境託緣, 作意之知 ; 不同太虛, 空廓曠蕩, 斷滅無知 以 真知無知, 無所不知, 不落有無二相 永嘉云 : 若以有知 無知為知體, 即 是隨順無明, 不名隨順淨覺 ; 必須坐斷兩頭, 有無俱遣, 方是隨順清淨覺性 何以故? 虛空性故, 常不動故, 如來藏中, 無起滅故 ; 無知見 故,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徧十方故, 是則名為 : 因地法行 首句徵, 下釋 徵云 : 何以故, 必須有無俱遣, 方為隨順淨覺? 下釋云 : 真心絕待, 照體獨立, 不但不曾迷, 亦且不曾覺! 以是常住寂滅相, 喻如虛空 性故 ; 一法了不可得, 湛然清淨, 常自不動故 如來藏中者 : 承上如虛空性, 常自不動, 乃是如來藏 此一句是法, 下五 句是義, 末句出名 如來藏, 即是圓覺真心之別名 楞伽經 云 : 寂滅名 為一心, 一心者名如來藏 此經圓覺, 即迷位眾生, 如來藏心 淺顯言之,

69 6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謂如來之性, 含藏其中, 故曰如來藏 如來之性即佛性 佛性, 含藏在眾生心 中, 故諸大乘經皆云 : 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若但知是心是佛, 不知佛本 是而須修, 未免流為狂慧 若但知是心作佛, 不知但向己求, 休從他覓, 未免 騎牛尋牛 以如來藏, 具有不變隨緣二義 若隨染緣, 從真起妄, 遂成世間, 六凡法 界 ; 若隨淨緣, 返妄歸真, 便成出世間, 四聖法界 雖成十界諸法, 不出如來 藏心之中 無起滅故, 無知見故者 : 此二句明空如來藏之義 以藏性用雖隨緣, 而成 六凡法界, 生死染法, 四聖法界, 涅槃淨法, 而體本不變, 染淨諸法, 無起無 滅 本經云 : 生死涅槃 ( 六凡生死, 四聖涅槃 ), 皆如昨夢 夢時諸法無起, 醒時諸 法無滅, 故曰無起滅故 ; 諸法當體全空 承上句, 既無起滅, 惟是一真心體, 靈光獨耀, 迥脫根塵, 所有知見, 無 從湊泊 即 楞嚴經 所謂 : 知見無見, 斯即涅槃, 無漏真淨 故曰 : 無

7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70 知見故 如法界性, 究竟圓滿, 徧十方故 : 此三句, 明不空如來藏之義 法界性, 與如來藏, 體同義別 別則有二 : 一者 在有情分中, 名如來藏, 在非有情分中, 名法界性 如智論明佛性 法性之異 二者 謂法界性, 則統攝有情無情, 包括佛性法性 若稱如來藏, 但語諸 佛眾生, 清淨本源心體, 故指如來藏, 如法界性 此法界性, 即一真法界, 具 足十法界 所有十界, 不離一真, 故曰究竟圓滿 ( 萬法皆備, 不空如來藏也 ), 徧十方故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者 : 此出其名也 上說因地, 以圓智照圓理, 照空所幻 身心之境, 照破能幻無明之惑, 併將能空之智, 亦復不存, 惟有如如照體獨立, 是則名為 : 如來本起清淨, 因地法行 初酬答初請竟 己二酬答次請

71 7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 發清淨心 ;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 不墮邪見 此如來酬答文殊次請 前文殊請說, 菩薩於大乘中, 發清淨心, 遠離諸病 ; 能使末世眾生, 求大乘者, 不墮邪見? 故酬答云 : 菩薩若能因 ( 依也 ) 此如來所 修因地法行而修, 自可圓成果覺, 惟是於大乘中, 須發清淨心 大乘者, 以一心三大之義為乘 起信論 云 : 一切諸佛, 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 皆乘此法, 到如來地故 是以教發清淨心, 即直心正念真如, 可 離種種顛倒之病 末世眾生, 依此修行, 則為正行, 得正住持, 自然不墮邪見 一長行竟 己初 標頌戊二偈頌 ( 分二 ) 己二 正頌 己初標頌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 爾時, 乃佛說長行已竟之時 世尊欲重宣此中如來因地法行, 菩薩發心離

7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72 病, 末世眾生, 不墮邪見等義, 而說偈言 此三句是結集家所安 偈, 是偈頌, 有二分別 : 一名伽陀, 此云 : 諷頌 ; 又云 : 孤起頌 ; 又云直頌 ( 不頌長行, 故曰孤起, 直以偈說法, 曰直頌 ) 二名祇夜, 此云 : 應頌 ; 亦云 : 重頌 ( 應上長行之義, 而為重頌 ) 此為十二分教之二, 今頌惟屬第二, 重頌長行之義 古德於頌中, 分超頌 追頌 廣頌 略頌 補頌 義頌六種 超頌者 : 長 行在後, 超前而頌故 ; 追頌者 : 長行在前, 更追而頌故 ; 廣頌者 : 文略頌廣故 ; 略頌者 : 文廣頌略故 ; 補頌者 : 補長行之闕故 ; 義頌者 : 但取義而頌故 經說 重頌, 佛有三意 : 一 應機施教, 以應一類樂略之機也 二 慈誨諄切, 恐乍聽遺忘, 重說偈頌也 三 法益普及, 令後至之眾, 得沾法味也 初標頌竟

73 7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己二 庚初 酬答初請 正頌 分二 庚二 酬答次請 辛初 明真因有力 辛二 明無明本空 庚初 酬答初請 分三 辛三 明妄盡還覺 辛初 明真因有力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 無明 重呼文殊 誡以當知者 以文簡意周 不可或忽也 此四句告以十方諸佛 用 通修之法 諸佛從於根本 最初因地發心 皆以 也 圓覺體中 所起之智慧 時時覺照 照徹清淨覺相 故能了達無明 無非顛倒 本無實體 猶如空華 無明有 生 住 異 滅四相 又名四種夢心 輾轉相起 從細至麤 生相無 業 明 即是最初一念不覺 故心動 即名為業 業 是起動義 轉如來藏 相 現 智 轉 而成藏識 住相無明 依於動心 則能見 相 能現 相 能取境界 相 相續 起念相續不斷 相 三細後二 六麤前二 皆住相攝 異相無明 於所緣

7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74 境, 取著轉深 ( 執取相 ), 分別種種假名言相 ( 計名字相 ); 六麤中二, 屬異相攝 滅 相無明, 第五麤起業相, 依惑起業 ; 無明之功用, 到此而止, 故為滅相 欲破 四種無明, 但用智慧覺照, 照破無明無性, 則四相頓破矣 初真因曰有力竟 辛二明無明本空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知, 是能照覺智 ; 彼, 是無明 以真智照真理, 惟一清淨本然之體, 本無 無明 以無明本空, 但如空華, 病眼妄見, 如以淨眼觀空, 惟一晴空, 迥無所 有, 空華即滅 無明既滅, 則不見身心之相, 那有生死? 故云 :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二句, 喻無明無體 猶如做夢之人, 正在夢時, 非無做夢之人, 及至醒時, 夢人了不可得, 惟是醒人 ; 喻無明無體, 體即圓覺, 迷之, 則成無 明, 悟之, 無明即滅 迷悟只是一心 二無明本空竟 辛三明妄盡還覺

75 7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者, 乃能覺之真智, 即自性之光明 自性廣大周徧, 猶如虛空 ; 此智稱 體而周, 故如虛空 泯智合覺, 平等一相, 體既不動, 智亦不動 三際不能遷, 諸法不能移, 故曰 : 平等不動轉 覺徧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覺, 即能覺之智, 與所覺之理, 能所不二, 理智一如 理隨事徧, 事得理 融, 證極圓滿覺性, 故能徧滿十方, 即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眾幻者 : 幻身 幻心 幻惑 惑, 即無明 無明本空, 故亦如幻 圓照之 真智現前, 無明之幻惑即滅 長行云 : 如眾空華, 滅於虛空, 不可說言, 有 定滅處, 無生處故 眾幻元無, 並非滅於真如 ; 佛道本成, 到此亦無所得 末句證釋 : 謂本來佛性, 圓滿具足故 初答初請竟

7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76 庚二酬答次請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此中, 即圓覺性中 菩薩能於圓覺性中, 發大菩提心, 圓照清淨覺相, 真 智一照, 妄惑頓空, 諸病自離 末世諸眾生, 如有修習大乘之者, 亦應依此進 修, 可免邪見 若不依此, 總是旁蹊曲徑, 而非真菩提路矣 此章最為緊要, 文雖不滿四百言, 而如來一代時教, 所有性相二宗之旨, 攝盡無餘 若約性宗, 據 起信論 : 依一心法, 開二種門 一者 心真如 門, 二者 心生滅門 生滅門中, 復有覺 不覺二義 此章圓覺, 是一心法, 大總持門 清淨覺相, 是真如門, 真如界內, 不立一塵故清淨 無明顛倒, 妄 認妄執, 是不覺義 知是空華, 此知即是覺義 因本覺, 而有不覺 ( 從真起妄 ); 因不覺, 而有始覺 ( 返染還淨 ), 此二是生滅門 今欲令行人, 頓悟真如為因地心,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77 7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 若約相宗, 不出五法 ( 名 相 妄想 正智 如如 ), 三性 ( 徧計執性 依他起性 圓成實性 ) 此章妄認四 大, 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 為自心相 緣影之心, 但有其名, 而無實體, 名也 四大身相, 相也 妄認妄執, 不當認而認, 不當執而執, 妄想也 知身心如幻, 無明本空 ; 知, 是正智 覺心不動, 是如如 此章五法皆具 若約三性 : 身 心是依他起性 ; 妄認妄執, 是徧計執性 ; 覺者如虛空, 平 等不動轉, 能斷無明, 能成佛道, 是圓成實性 此章三性亦復皆具 此章既具一心 二門 五法 三性, 我佛諄諄善誘, 欲令眾生, 但依圓照 之功, 照破生滅門, 復歸真如一心, 又依圓照之功, 照見徧計本空, 依他如幻, 復歸圓成真實耳 初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一終

7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7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上海圓明講堂沙門圓瑛弘悟講受法門人雪相戒淨敬錄 丁初 徵釋用心丙二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 ( 分二 ) 丁二 廣明行相 戊初 普賢啟請戊二 正陳請詞戊三 如來讚許丁初徵釋用心 ( 分五 ) 戊四 承教靜聽戊五 正答所問 戊初普賢啟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長 跪叉手而白佛言 : 此為請法進問威儀, 以表三業恭敬, 可知 己初 總問云何修行己二 別難幻幻何修己三 別疑戊二正陳請詞 ( 分五 ) 斷滅誰修己四 別遮不修永失己五 結請方便漸次

79 7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己初總問云何修行 大悲世尊! 願為此會諸菩薩眾,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 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此就機請修 大悲世尊, 解見前章 前章佛答文殊, 已顯頓悟法門, 悟必 依智, 故以文殊表智 此章悟後請修, 修假立行, 故以普賢表行 此經以二菩 薩居前者, 正以智行相資, 得入圓覺故 普賢因聞佛答文殊 : 知是空華, 即無輪轉, 亦無身心, 受彼生此 ; 不假修 行, 亦無方便, 非上上根人, 莫能領荷 現在未來, 此等根器眾生不多, 若不 假修行, 必難悟入, 若不假方便, 不能造修 故願為此會諸菩薩眾, 及為末世 一切眾生, 凡修大乘者, 聞此因地法行, 云何依解修行? 先問修行, 後問方便 漸次 聞此圓覺清淨境界者 : 即文殊所問, 如來本起清淨, 因地法行 佛答圓照

8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80 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此乃頓悟頓了之境界, 纖塵不立, 無事修證 矣 然宗門悟修, 亦不一概 有頓悟漸修, 如日出冰消 頓悟, 如朝曦忽出, 大光普照 ; 漸修, 如煖氣所熏, 堅冰漸化, 此為解悟 有頓修漸悟, 如學射中 鵠 頓修, 如射箭, 一發即發 ; 漸悟, 如中鵠, 久習方中 有漸修頓悟, 如起程入都 漸修, 如每日行路 ; 頓悟, 如一旦入都 有漸修漸悟, 如登高遠眺 漸修, 如步步登高 ; 漸悟, 如所鑑漸遠 此三 為證語 更有頓悟頓修, 此是上上根器, 如以刀斬繩 此通三義 : 一 先悟後修 : 先悟, 則豁然貫通, 頓了一切 ; 後修, 則不著不證, 任運 合道, 此為解悟 二 先修, 後悟 ; 先修則如人服藥 ; 後悟如病除愈, 此為證悟 三 悟修同時 ; 如發電話, 隨發隨到, 此通解證 若云本具一切佛法為悟

81 8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 如飲大海水 ), 一念萬行為修 ( 自得百川味 ), 亦通解證 此 圓覺經, 如上悟修諸義 皆具, 細研自知 文殊章, 圓照清淨覺相, 是頓修, 知是空華, 即無輪轉, 是頓悟 餘章隨文研究, 不難明瞭 初總問云何修行竟 己二別難幻幻何修 世尊! 若彼眾生, 知如幻者, 身心亦幻, 云何以幻, 還修於幻? 此因聞知是空華, 即無輪轉而起疑 空華是幻 知如幻者 : 知, 即能照之 智 ; 如幻, 即無明不實如空華 既知無明如幻, 則身心亦皆是幻 云何以幻, 還修於幻者 : 上幻字是幻智, 下幻字為幻惑 ( 惑, 即無明 ) 無明身心, 既皆是幻, 則不必起幻智, 而消幻惑矣! 云何, 是反難 ( 去 聲 ) 辭, 謂云何更要依圓照清淨 覺相, 起幻智, 還修治如幻之無明, 而求成佛道耶?( 下佛答 : 眾生幻心, 還依幻滅, 不妨以幻修幻 ) 己三別疑斷滅誰修

8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82 若諸幻性, 一切盡滅, 則無有心, 誰為修行? 云何復說修行如 幻? 若諸幻性, 一切盡滅者 : 幻性, 指無明, 為能生幻法之性 一切, 指幻法, 即身心世界, 一切諸法 因聞上章, 以幻智滅除諸幻, 故難 ( 去聲 ) 云 : 若諸無 明幻性與一切幻法悉皆盡滅, 則身心亦不可得 心為修行之因, 若無有心, 則 將誰為修行? 故反難 : 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耶?( 下佛答 : 諸幻盡滅, 覺心不動, 不入斷滅 ) 己四別遮不修永失 若諸眾生, 本不修行, 於生死中, 常居幻化, 曾不了知, 如幻 境界, 令妄想心, 云何解脫? 若諸眾生了知無明本空, 佛性本有, 自恃天真不肯修行斷惑, 則於生死輪 迴之中, 起惑造業, 隨業受報, 輪轉不休, 故曰 : 常居幻化 既在幻化, 並不 曾瞭知 ( 覺悟也 ) 如幻境界 又不知以求離幻, 則妄想顛倒之心, 云何而得解脫

83 8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耶? 己五結請方便漸次 願為末世, 一切眾生, 作何方便, 漸次修習, 令諸眾生, 永離 諸幻? 上擧三疑, 總請開示, 此專為未來, 請示應修方便, 故曰願為末世 一切 眾生之下, 文意太略, 當為補足, 分別演說一句, 則文意連, 義理顯 普賢之 意 : 求佛說示, 既知是幻, 作何方便, 漸次修習, 方能令諸眾生, 永離諸幻? ( 下佛答, 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 亦無漸次 )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 如是三請, 終而復始 此請法之儀, 義準前釋 二正陳問詞竟 戊三如來讚許

8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84 爾時世尊, 告普賢菩薩言 : 善哉! 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修習菩薩, 如幻三昧, 方便漸次, 令諸眾生得離諸幻 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佛重讚善哉, 以普賢權示有疑, 當場一問, 能益現未眾生 文中汝等乃能 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下, 應加問於如來四字, 其義方足 修習菩薩, 如幻三昧者 : 聞說如幻境界, 即以觀智, 觀察諸法如幻, 本身 自體 ; 身心世界, 皆無明幻力所幻現 無明幻師, 亦本是幻, 觀力既深, 時至 頓悟, 如睡夢覺, 當下一念不動, 智與理冥, 名入三昧, 而得正受, 身心寂滅 方便漸次, 即修習如幻三昧, 下手之方便, 以及程序之漸次 ( 如入門升堂入室 ), 此二明了, 方能進修, 而得離幻 本科是佛牒普賢之問辭, 遂即許說, 故囑云 : 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三如來讚許竟 戊四承教靜聽

85 8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庚二 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 庚四 辨幻覺不俱結酬其請 時普賢菩薩 奉教歡喜 及諸大眾 默然而聽 戊五 己初 長行 正答所問 分二 己二 偈頌 庚初 標幻生覺中以示義本 己初 長行 分四 庚三 令離幻顯覺正示用心 庚初 標幻生覺中以示義本 善男子 一切眾生 種種幻化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此佛標示 諸幻義本 因普賢但問修幻之法 未問幻之所生 故佛先為標 示 以為修幻離幻之義本 憑此以顯 幻盡覺圓 諸幻滅盡 覺心不動 如 大乘起信論 云 眾生自性清淨心 因無明風動 乃至若無明滅 諸識相續而生 皆因無明之力 則滅 智性不壞故 立喻云 如大海水 相續 若無明一滅 所有 相續即滅 去 因風波動 乃至風若止滅 動相則滅 濕性不壞故 一切 聲 眾生 指六 凡三乘 種種幻化 即九法界 聖凡 染淨 依正 因果諸法 不一而足 故 云種種 悉皆幻化不實 猶如空華 非但六凡染法是幻 究竟三乘淨法亦幻

8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86 於是當究諸幻之所從生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者 : 此句最關緊要, 須加詳釋 先將字義辨清 皆生者, 無有何法, 不是生此心中 當知是諸幻生於心中, 不是心生諸幻, 如空華生於 空中, 不是虛空生出空華 空華本無生處, 病目妄見, 故謂之幻 如來二字, 不指住世諸佛, 乃指妙心, 不變隨緣二義 如, 是不變之體, 湛然常住 ; 來, 是隨緣之用, 無為寂滅 體雖不變, 用恒隨緣, 用雖隨緣, 體 元不變, 是之謂如來 具此如來二義者, 其唯圓覺妙心也 妙者, 不可思議之謂也 口欲談而詞喪, 心欲緣而慮亡 正由此心, 不變 常隨緣, 隨緣常不變, 離言絕思, 不可思議, 故稱妙心 妙心本無種種幻化, 種種幻化皆生妙心 此即不變隨緣, 隨緣不變, 不可思議 楞嚴經 云 : 譬 如虛空, 體非羣相,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任從諸相發揮, 空體不動 再明種種幻化, 隨緣而生之義 如來藏心海為因, 無明風動為緣, 生三細 ; 業識為因, 境界為緣, 生六麤 此明從真起妄, 生六凡眾生, 種種幻化之法

87 8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如真如內熏為因, 如來教法外熏為緣, 發起信 解 修 證, 此明返妄歸 真, 生三乘眾生, 種種幻化之法 六凡生死染法, 三乘涅槃淨法, 皆不離心也 初標幻生覺中, 以示義本竟 辛初 擧喻辛二 法合庚二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 ( 分三 ) 辛三 疊拂 辛初擧喻 猶如空華, 從空而有, 幻華雖滅, 空性不壞 此以種種幻化, 喻如空華 空本無華, 病目妄見 華從空有, 原非實有, 翳生華生, 翳滅華滅, 空性不壞 都緣眼中有翳, 空裏華紅 辛二法合 眾生幻心, 還依幻滅 幻心, 指本末無明 還依如幻身心, 借假修真, 而得除滅 此一解也 又

8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88 眾生隨染緣, 所起之幻心, 還依隨淨緣, 所起之幻智, 而得除滅 前疑云 : 知 如幻者, 身心亦幻, 云何以幻, 還修於幻? 此中答意 : 以身心無明, 皆幻也, 不妨起幻智, 以除諸幻 諸幻盡滅, 覺心不動 前疑云 : 若諸幻性, 一切滅盡, 則無有心, 誰為修行, 恐落斷滅? 故此答 云 : 如幻之身 心 無明雖滅, 尚有幻智, 不致落空 惟是幻智, 亦須不立, 故曰 : 諸幻盡滅 雖然諸幻皆滅, 能所雙亡, 畢竟顯露, 圓覺妙心, 常住不動 合前喻中, 幻華雖滅, 空性不壞 辛三疊拂 依幻說覺, 亦名為幻 若說有覺, 猶未離幻 ; 說無覺者亦復如 是 是故, 幻滅名為不動

89 8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覺, 即覺幻之智 乃依如幻身心無明, 而說此智為覺, 是對幻所立之覺, 亦名為幻 此拂幻智也 若說有覺, 猶未離幻者 : 此承上云, 對幻之覺, 亦名為幻, 若說有個離幻 獨立之覺, 仍屬對待, 猶未離幻 說無覺者, 亦復如是者 : 此又承上對幻之覺, 離幻之覺, 二者皆未離幻, 以為無覺, 乃名為真 豈知說無覺者, 此亦是幻 何以故? 圓覺不屬有無之故 但有起心動念, 均未離幻 是故幻滅, 名為不動者 : 是有無俱遣之故, 諸幻滅盡, 妙性天然, 泯絕無 寄, 名為不動 二明幻盡覺滿, 以釋前疑竟 辛初 離幻辛二 顯覺庚三令離幻顯覺正示用心 ( 分四 ) 辛三 擧喻辛四 法合 辛初離幻 善男子!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 應當遠離, 一切幻化, 虛妄境

9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90 界 此下離幻之文, 輾轉四重, 此第一重遠離幻境 由前普賢疑問有五 : 二 云何以幻, 還修於幻? 三 幻心斷滅, 誰為修行? 四 若不修行, 云何解脫? 上文幻盡 ( 以幻心離幻境, 以幻智離幻心, 以幻空離幻智, 即是以幻修幻 ) 覺滿 ( 諸幻滅盡, 覺心不動, 不至斷滅 ), 可釋前二疑 此段 正示用心, 乃釋第三不修之失 遠離二字, 即是修法, 乃用止觀之功, 先止息 攀緣, 亡情息念, 次觀察諸法, 虛幻不實 以此止觀之功, 遠離一切幻化, 虛 妄境界 由堅執持, 遠離心故, 心如幻者, 亦復遠離 此第二重遠離幻心 由前離幻境時, 堅固執持, 有能離之心故, 此心亦是 如幻, 亦復遠離 遠離為幻, 亦復遠離 此第三重, 遠離幻離 此遠離是智, 因前幻心已滅, 此為幻智 若愛此智,

91 9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亦即心病, 故曰 : 遠離乃為幻智, 亦復遠離 離遠離幻, 亦復遠離 此第四重, 遠離離離 謂能離遠離幻智之離, 此離猶未離幻, 亦復遠離 以上四重遠離, 即修行甪心之階級, 步步升高, 以後後位, 覺前前非 故離之 又離, 離之又離, 中途不住 初離幻竟 辛二顯覺 得無所離, 即除諸幻 此密顯真覺, 由輾轉遠離, 離到得無可離境界, 即滅除諸幻, 契合真覺 真覺, 則不可離也 此段離幻顯覺之文, 全是禪宗頓悟漸修工夫 由淺及深, 行布分明 即同 楞嚴經 觀世音菩薩, 修習耳根圓通, 解六結 越三空工 夫, 若合符節 遠離一切幻化, 虛妄境界者 : 即亡塵也 ( 境界屬前塵 ) 所謂初於聞 中, 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也

9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92 心如幻者, 亦復遠離者 : 心, 即根也 亡塵盡根, 所謂如是漸增, 聞所聞 盡也 遠離為幻, 亦復遠離者 : 即空智也 所謂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也 離遠離幻, 亦復遠離者 : 即滅空也 所謂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也 諸幻真覺顯得無所離, 即除諸幻者 : 還覺也 所謂生滅既滅 ( ), 寂滅現前也 ( 盡滅現, 覺心 ), 以上離幻之功, 同觀世音, 耳根圓通無異, 即圓照清淨覺相, 有以成不動 之 辛二顯覺竟 辛三擧喻 譬如鑽火, 兩木相因, 火出木盡, 灰飛煙滅 譬如鑽火鑽字, 從金旁, 似是金屬, 鑽木求火 上古燧人氏, 教人鑽木取 火, 以自熟食 今云 : 兩木相因者, 則能鑽所鑽, 俱是用木 按五行, 木能生 火, 獨木不生, 亦必兩木相因方生 因者, 依也, 相依磨擦, 煖極火出 兩木,

93 9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喻發智之心境 ; 火, 比離心境之幻智 由智發, 而心境皆離 ; 如火發, 而兩木 俱盡也 灰飛煙滅者 : 有謂譯之倒也, 應以煙滅在前, 灰飛在後 若木雖盡, 而煙 未滅, 木化為炭, 猶有炭在 如心境空幻智在, 即是智愛之病, 其智亦應遠離 此病未離, 猶未了當 若煙雖滅, 而灰未飛, 此亦是病, 亦未了當 以其智愛 雖離, 空愛又起, 亦應遠離 故修行之法, 必如鑽火, 火出木盡, 煙滅灰飛, 纔是到家消息 辛四法合 以幻修幻, 亦復如是 諸幻雖盡, 不入斷滅 以者, 用也, 用後後幻, 修治前前幻 如以幻心, 離幻境 ; 幻智, 離幻心 ; 幻空, 離幻智 : 幻滅, 離幻空 亦復如鑽木出火, 火出木盡, 煙滅灰飛 諸幻 悉皆盡滅, 幻盡覺顯, 不入斷滅 三令離幻顯覺, 正示用心竟

9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94 庚四辨幻覺不俱結酬其請 善男子! 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 ; 離幻即覺, 亦無漸次 一切菩 薩及末世眾生, 依此修行, 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前問作何方便漸次修習, 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佛既示用心之法, 乃結答云 : 既知是幻, 即已離幻 如人夢身生瘡, 求醫施藥 ( 作方便也 ), 既知是夢, 即已離 夢, 不須更作方便 既已離幻, 即是真覺, 如夢瘡之人, 既已離夢, 即是醒覺 之人 亦無漸次者 : 覓瘡了不可得, 亦無須施藥, 漸次求愈也 又知幻, 是對不知幻者, 開方便也 遠離, 是對有取著者, 示漸次也 離 之又離, 離之又離, 至無可離, 即此乃是假說方便 前章重在知字, 此章重在離字, 均為大乘頓教, 為上根人, 說頓悟 頓斷 頓修 頓證之法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 果能依此修行, 乃能永離諸幻而證真 覺矣 本科辨幻覺不俱, 結酬其請竟 大科初長行竟

95 9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庚初 標頌己二偈頌 ( 分二 ) 庚二 正頌 庚初標頌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此義, 即長行如來所答, 幻從覺生, 幻盡覺滿, 離幻顯覺, 幻覺不俱諸義 初標頌竟 庚二正頌 ( 科同長行, 故不重列 ) 普賢汝當知 :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 建立 此告以當知, 非普賢不知也 以普賢明知故問, 乃代眾而問, 佛告以當知, 實告現未菩薩當知也 一切 ( 去聲 ) 諸眾生, 通指九法界眾生, 以三乘聖人, 枝 末無明雖盡, 根本無明, 猶未盡也 無始幻無明者 : 以無明無因, 故稱無始

9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96 最初一念妄動, 無有初相可得, 名曰生相無明 ; 亦無生處可得, 無生則無因, 無因故無始 幻者, 不實之謂也, 以本末二種無明, 皆無自性, 故名為幻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者 : 以普賢但問離幻之法, 未問起幻之源, 故此 示之曰 :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諸字, 助語詞 如來二字, 當約義釋, 莫 作佛解 何以故? 因佛幻盡覺滿, 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故不可說無明從果上 如來, 圓覺心中建立, 祗好說從如來藏, 圓覺心建立也 圓覺妙心, 在眾生迷 位之中, 名曰如來藏 如者, 不變義 : 來者, 隨緣義 ; 藏者, 含藏染淨諸法 由含藏染法故, 無明得依之建立, 雖為染法所依, 隨緣也 不為染法所染, 不 變也 故 楞嚴 云 : 此心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 本經名為清淨覺相, 又曰淨 圓覺心 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 此擧喻無明無體, 猶如空華, 因眼病之人, 見亦成病, 依清淨虛空 ( 喻圓覺心 ),

97 9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妄有華相發現 病眼若愈, 華於空滅, 任從眼病眼愈, 華生華滅, 而虛空本性, 始終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此以法合喻, 解釋前疑 幻, 指本末無明 ; 諸字, 助語詞 ; 覺, 即圓覺妙 心 謂本末無明, 皆從圓覺妙心, 隨緣而生 生本不曾生, 如虛空隨病眼之緣, 而生空華, 生實無生 幻滅二字, 莫作無明滅解, 當作以幻滅幻, 諸幻滅盡解 長行云 : 幻心還 依幻滅, 諸幻滅盡, 覺心不動 如是方與下節之文相合 幻滅覺圓滿者 : 幻境, 依幻心滅 ; 幻心, 依幻智滅 ; 幻智, 依幻空滅 ; 幻空, 依幻滅滅 幻依覺生, 能障於覺, 覺已被障, 似不圓滿 諸幻滅盡, 絕待圓融, 覺性圓滿, 不至斷滅 也 覺心不動者 : 任從諸幻生滅, 而與覺心無干, 本來不動也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9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98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諸幻悉皆離, 則幻盡也 離無可離, 如鑽木出火, 還自燒木 木盡則火滅, 煙灰俱盡, 滅無可滅也 諸幻既離, 覺心顯現, 即長行所云 : 知幻即離, 離 幻即覺 覺則無漸次者 : 既已離幻, 當下即覺, 自無漸次之可言, 方便亦如 是 此句追頌, 既已知幻, 即離諸幻, 不勞再作方便 如前喻如夢身生瘡, 求 醫施治, 既知是夢, 瘡不可得, 何假方便求治也 初徵釋用心竟 戊初 四問答通明觀行上根修證戊二 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丁二廣明行相 ( 分三 ) 戊三 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 己初 開示觀門同佛己二 徵釋迷悟始終戊初四問答通明觀行上根修證 ( 分四 ) 己三 深究輪迴根本己四 略分修證之位 庚初 普眼啟請庚二 正陳問詞庚三 如來讚許己初開示觀門同佛 ( 分五 ) 庚四 承教靜聽庚五 正答所問 庚初普眼啟請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 K, 長

99 9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跪叉手, 而白佛言 : 初普眼啟請竟 庚二正陳問詞 大悲世尊! 願為此會諸菩薩眾,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 演說菩薩 修行漸次 ; 云何思惟? 云何住持? 眾生未悟, 作何方便, 普令 開悟? 大悲世尊 : 讚佛悲心平等, 所以稱大 願為下, 備陳問意 因聞前二章, 悉談頓教法門 ( 知是空華, 即無輪轉, 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 ), 皆頓悟頓證, 不歷程途, 不落階級, 一超 直入如來地 若是上上根人, 尚嫌多口, 但根器稍劣者, 若無方便漸次, 何由 悟入? 故乘機發問, 欲請如來, 為頓教菩薩開方便門也 請云 : 願為此會, 同入三昧, 諸菩薩眾, 及為末世, 求大乘眾生, 演說菩 薩, 因地修行漸次, 於無次第中, 指示次地進修之法

10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00 云何思惟者 : 非識心分別之思惟, 乃八正道之正思惟, 以智慧照察, 如何 用心, 方知身心是幻 云何住持 : 謂如何遠離諸幻, 方得覺心不動, 而能安住 任持也 凡眾生未悟淨圓覺心, 作何種方便, 下手用功, 普令開解悟入 世尊! 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 聞佛如來說此三昧, 心生 迷悶, 即於圓覺不能悟入 此述請法所以 若彼眾生, 指現未菩薩 倘無正方便, 則無門可入 方者, 法也 ; 便者, 宜也 ; 即對機便宜之法 及正思惟下, 略正住持, 即最初下手, 安心止觀工夫 雖聞如來, 說此如幻三昧 ( 即前說離幻法門, 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 即能全身安住, 神通大光明藏中 ), 心中 反生迷悶 ( 迷者不了, 悶者不通 ), 安望其能悟入哉! 願佛慈悲, 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 假說方便 願求我佛發慈悲心, 拔其迷悶之苦, 與其悟入之樂, 權巧施設, 於無方便

101 10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中, 假說方便 ; 即是於此圓頓, 如幻三昧, 本無階級次第中, 說出次第進修之 法, 令得悟入也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 如是三請, 終而復始 二正陳問詞竟 庚三如來讚許 爾時, 世尊告普眼菩薩 : 善哉! 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問於如來, 修行漸次 ; 思惟 住持, 乃至假說種種方便 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 重讚善哉, 現未獲益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諮問如來因地漸次, 於無漸次中, 以指示漸次進修之法 思惟, 非意識分別, 乃正思惟, 身心是幻 住持, 乃安住任持 遠離諸幻, 乃至假說 種種方便者 : 於圓頓如幻法門, 無方便中, 假說種種方便 汝今諦聽, 當為汝

10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02 說 三如來讚許竟 庚四 承教靜聽 時 普眼菩薩奉教歡喜 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庚五 辛初 長行 正答所問 分二 辛二 偈頌 壬初 起行方便 壬二 觀行成就 壬四 結合問詞 辛初 長行 分四 壬三 頓同佛境 壬初 起行方便 善男子 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如來淨圓覺心 應當正 念 還離諸幻 初發 此為新學 心 菩薩及末世修大乘眾生 略通一線消息 假說方便 以 明知幻即離 離幻即覺也 欲求如來淨圓覺心者 謂欲求十方如來 本起清淨 平 圓覺因心者 應 聲 當直心 正念真如 正念 即不起諸念 即是正思惟

103 10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惟是一心觀察 必欲知此身心是幻 又欲遠離諸幻 正念為方便之始 亦即起 行之本也 又正念者 無念也 智度論 云 有念 是魔業 無念 為法印 又正念即離念也 遠離一切虛妄念故 如 起信論 云 離念相者 等虛空 界 離念相 即淨圓覺心之相 故囑以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壬初起行方便竟 癸初 戒定 壬二 觀行成就 分二 癸二 觀慧 癸初 戒定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堅持禁戒 安處徒眾 宴坐靜室 此文承上 要離諸幻 須依戒定慧 三無漏學 於無漸次中 方便漸次而 此云 修 先依如來 奢摩他 止 行 即定學之行 以此為先者 必先制心一處 方可無事不辦也 起信論 云 若修止者 住於靜室 端坐正意 不依氣 息 不依形色 不依於空 不依地 水 火 風 不依見 聞 覺 知 如

10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04 是, 名依奢摩他行 堅持禁戒者 : 禁, 是禁止, 屬止持 戒, 是戒法, 兼作持 謂四重律儀, 三聚淨戒, 十無盡等戒 四重, 通大小乘, 為一切戒根本 能持四重, 皎如冰 霜, 自不能生, 一切枝葉 又一解 : 先修奢摩他行, 一念不生, 眾戒具足, 故曰堅持禁戒 此則即定 之戒也 安處徒眾者 : 即同修法侶, 安心辦道, 共處一堂, 互相策勵也 宴坐 靜室者 : 宴然安坐, 以攝其身, 身住則心安 所謂 身體及手足, 靜然安不動, 其心常憺怕, 未曾有散亂 靜室, 即阿練若 ( 此云無喧雜 ), 令工夫易成就也 又 宴坐靜室, 必先堅持禁戒, 此則由戒生定也 初戒定竟 子初 明二空觀癸二觀慧 ( 分二 ) 子二 明法界觀 丑初 破執子初明二空觀 ( 分二 ) 丑二 顯理 寅初 我空丑初破執 ( 分二 ) 寅二 法空

105 10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寅初我空 恒作是念 :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所謂髮 毛 爪 齒 皮 肉 筋 骨 髓 腦 垢色, 皆歸於地 ; 唾 涕 膿 血, 津 液 涎 沫 痰 淚 精 氣 大 小便利, 皆歸於水 ; 暖氣歸火 ; 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 當在何處? 此段觀身無我 承前文, 由戒定所發之慧觀也 恒作是念者 : 此念, 即是 正思惟, 不是六識思念, 乃以智觀察, 非以識分別也 恒作者 : 行 住 坐 臥, 一切時中, 常作如是觀也 觀察我今此身, 乃是地 水 火 風, 四大和 合所成, 假名為我, 實在無我可得 此總觀, 下別觀, 四大各別觀察 何者是 地大? 地有質礙之相, 所謂 : 髮 毛 爪 齒 皮 肉 筋 骨 髓 ( 骨中之脂 ) 垢膩從口腦 垢色 ( ), 以上皆歸屬於地 何謂水大? 水有潤濕之相, 唾 ( 顏色 而出 ) 涕 ( 從鼻而出 ) 膿 血 津 液 ( 血之精華內會者為津, 外泄者為液 ) 涎 ( 垂絲下墮為涎 ) 沫 ( 浮聚口角曰沫 ) 痰

10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06 ( 咳嗽喉出 ) 淚 ( 悲哭目流 ) 精 ( 腎之所藏 ) 氣 ( 精之所化 ) 大 小便利, 以上皆歸屬於水 何謂火大? 火有煖熱之相, 周身煖相, 皆歸屬於火 何謂風大? 風有動轉之相, 通身動作運轉, 皆歸屬於風 四大各離者 : 非 指臨命終時, 四大各各分離也 乃指作觀時, 四大各皆歸屬, 謂之各離 四大, 乃有堅 濕 煖 動之相, 今此妄身, 離卻四相, 畢竟當作何相, 我在於何處? 若在一大, 則三大非我, 若在四大, 應有四我, 豈有是理哉!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 和合為相, 實同幻化 此示觀身無我也 即知知字, 與上恒作是念, 念字相照應 念, 是慧觀 ; 知, 是慧悟 悟知此身, 畢竟無有實體, 乃是四大和合, 而為其相, 實同幻化 無異 身既叵得, 我相何在, 則知向之妄認四大為自身相者妄矣! 四緣假合, 妄有六根 ; 六根 四大, 中外合成, 妄有緣氣, 於 中積聚, 似有緣相, 假名為心

107 10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此段觀心無我 四緣假合, 妄有六根者 : 此承上文, 謂四大因緣, 假和合 之故, 妄有六根身相 於無生中, 虛妄有生, 故曰妄有 六根四大, 中外合成者 : 身, 是六根之總相 ; 六根, 是身之別相 因要對 六塵, 故言六根 此四大二字, 即指六塵 上六根, 是四大所成 ; 六塵, 亦四 大所成, 故言四大即六塵也 中外中字, 即內也 內六根, 外六塵, 根塵相對, 合成十二處, 由是識生其中, 則成十八界 妄有緣氣三句, 指識心, 妄有能緣 之氣分, 於六根中積聚 但似有能緣之相, 本非實有, 故曰似有 根, 是識之 所託 ; 塵, 為識之所緣 識, 乃能緣, 能緣慮分別也 本來非心, 假名為心而 已 眼識 心, 而曰假名者, 以心無自體, 仗境方生 ; 境性本空, 由心妄執 六識 ( 耳識 鼻識 舌識 ) 皆名為心, 皆能緣境 而前五識, 只能緣本根所對之境 如眼識, 身識 意識 只緣眼根所對色塵之境 ; 耳識, 只緣耳根所對聲塵之境, 乃至身識, 只緣身根 所對觸塵之境, 不能緣他根所對塵境, 其能緣力俱弱

10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08 意識, 能通緣六根所對塵境, 其能緣之力偏強 眾生多妄認第六意識, 為 自心相 因此識有二部分 : 一 明了意識 : 能緣前五塵之境, 緣過 收歸意根 又名同時意識, 與前 五識, 同時而起故 又名五俱意識, 與前五識, 俱緣五塵之境故 二 獨頭意識 : 不能外緣五塵, 但內緣法塵 法塵, 即同時意識, 所緣五 塵之境, 吸入意地, 合為法塵 同時意識, 只有明瞭分別, 而獨頭意識, 則有 計度分別 種種計較籌度, 是好是醜, 而起憎愛之惑, 而造取捨之業, 故依業 受報, 輪轉生死 此心是生死根本, 最關緊要, 故特為說明, 令大家認識, 不 被所誤也 善男子! 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 四大分解, 無塵可得 此二段, 正示觀心無我 明言此心, 虛妄不實, 託塵似有, 若無六塵, 此 心則不能有, 因無自體故也 楞嚴經 : 佛告阿難! 我非飭汝, 執為非心,

109 10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但汝於心, 微細揣摩, 若離前塵, 有分別性, 即真汝心 若分別性, 離塵無體, 此則前塵, 分別影事 ( 但是託前塵所起分別, 塵有則有, 塵無則無, 前塵如形, 此心如影, 名為分別影事之心 ) 四大分解, 無塵可得者 : 前云六塵, 亦四大所成, 四大分解 ( 即分離也 ), 塵 尚不可得, 何況託塵似有之心耶! 於中緣塵各歸散滅, 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於中所緣塵境, 既各歸散滅 此二句承上無塵可得而來 所緣既無, 畢竟 推究無有能緣之心可見 如 金剛經 所云 :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到底未來心不可得 即知此心, 亦無有我 而向之妄認六塵緣影, 為自心相者亦 妄矣 一切眾生, 皆認身心, 以為實我 今以正思惟, 慧照觀察, 發明知幻之 義, 了知身心俱不可得, 則我執不破自破 初我空竟 寅二法空 善男子! 彼之眾生幻身滅故, 幻心亦滅 ; 幻心滅故, 幻塵亦滅 ;

11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10 幻塵滅故, 幻滅亦滅 此修法空觀 彼之眾生, 指修奢摩他觀之眾生 以智觀察外身, 畢竟無體, 實同幻化, 則幻身滅 觀察內心, 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則幻心亦滅 身心已滅, 既無能對之六根, 安有所對之六塵, 故幻塵亦滅 所觀之身心世界既空, 能觀 之智亦泯, 故能滅之幻滅亦滅 當知此滅, 不同四空天, 滅色歸空之滅 但由 六根 六塵 觀慧, 照見五蘊皆空, 能空之智, 亦復不立, 無滅而滅, 故謂之曰六識不出五蘊滅 此乃正住持, 惟憑慧照, 發明即離之義 滅字, 即遠離為滅, 非實有所滅 本科法空竟, 併前初破執竟 丑二顯理 幻滅滅故, 非幻不滅 譬如磨鏡, 垢盡明現 此乃我法二空, 所顯圓覺真理 由前二執既空, 到此真理斯顯 幻滅, 即 是能滅之幻智, 下一滅字, 將幻智亦復不立 工夫到此, 法執已破 此滅不滅,

111 11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法執未盡, 此滅亦是幻, 故名幻滅 能將幻滅亦滅, 則為打破末後牢關, 方顯 非幻之圓覺, 真常不滅也 更應當知 : 諸幻雖復言滅, 實無可滅, 何以故? 無生故 ; 如幻故 但知是 幻, 即已離幻 離幻, 即是真覺 圓覺之性, 本妙明淨, 向為諸幻所蔽, 今諸 幻皆離, 圓覺獨露, 即發明離幻即覺之義 故譬如磨鏡, 圓覺真心, 猶如銅鏡, 本具光明, 雖為塵垢所蔽, 其光不減, 但是隱而不顯而已 今云磨鏡, 卻是磨塵 塵垢, 喻人法二執, 尋伺如實二觀 喻磨 磨得塵垢既盡, 鏡光即顯, 合諸幻滅盡, 非幻不滅, 而圓覺本具之光明 斯現矣 二法空竟, 併上科初明二空觀竟 丑初 印前顯後丑二 拂迹入玄子二明法界觀 ( 分三 ) 丑三 圓彰法界 丑初印前顯後 善男子! 當知身心皆為幻垢 垢相永滅, 十方清淨

11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12 當知知字, 是以真智照見真理, 清淨本然, 元無身心等相 當知身心皆屬 虛幻, 無有實體 倘若妄認實有, 皆為塵垢, 染污自性 諸佛菩薩, 雖有身心, 不執身心, 為實我體 ; 了知如幻, 故無垢染 此印前文, 知幻即離之義 垢相永滅, 十方清淨者 : 垢相, 總指一切幻垢之相, 幻身 幻心 幻塵 幻滅, 皆淨圓覺心之幻垢 倘若幻垢永滅, 則我法二執已破, 二空真理已顯, 十方法界, 普皆清淨 此顯後文, 離幻即覺境界 善男子! 譬如清淨摩尼寶珠, 映於五色, 隨方各現, 諸愚癡者, 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此復擧喻 以前喻磨鏡, 垢盡明現, 顯以幻離幻 此喻摩尼, 隨方現色, 顯即幻即真 清淨摩尼寶珠, 龍王髻中所有 梵語摩尼, 此云如意 能如人意, 雨一切寶故 此珠具足體 相 用三大之義 其體, 則清淨寶貴 ; 其相, 則內 外明澈 ; 其用, 則隨方現色 由珠體清淨, 珠相明徹, 故暎於五色, 其用自在,

113 11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隨方各現也, 珠, 喻淨圓覺心 ; 五色, 喻五蘊身心 ; 隨方各現, 喻隨業所感, 各現五蘊身心 ; 愚人, 喻迷位眾生, 不了如幻, 妄執實有五蘊身心 華嚴經 云 : 凡夫見諸法, 但隨諸相轉, 不了法無性, 以是不見佛 此珠可喻三性 : 摩尼, 喻圓成實性, 即前所顯之理 ; 現色, 喻依他起性, 即前所有諸幻 ; 愚人定執實色, 喻徧計執性, 即前妄認身心 此亦印前文, 若 對摩尼, 所現之色, 不執實有, 則種種色, 一一同體清淨, 皆屬圓珠妙用, 無 色可離, 但能了依他如幻, 不起徧計妄執, 當體即是圓成 以喻後文, 根身器 界, 一一清淨 此亦顯後文 善男子! 圓覺淨性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彼愚癡者說淨圓覺, 實有如是身心自相, 亦復如是 此約法以合 圓覺淨性, 合摩尼珠, 即圓成實性 現於身心 ( 即五蘊幻軀 ), 合 現五色 隨類各應者 : 即隨十二類眾生之業, 各應以十二類, 五蘊身心 此即

11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14 圓覺隨緣, 循眾生之業以發現 各類五蘊, 合映於五色, 隨方各現, 即依他起 性 彼愚癡者 : 指我法未空之眾生 說淨圓覺, 實有如是身心自相, 合諸愚癡 者, 妄見實有五色, 即徧計執性 故總合云 : 亦復如是者, 亦如摩尼現色, 妄 執實有者是也 丑初印前顯後竟 丑二拂迹入玄 由此不能遠於幻化, 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 說名菩薩 由此, 乃承上彼愚癡者, 說淨圓覺, 實有如是身心自相 ; 由此不能遠離諸 幻化相, 是故我說身心, 皆為淨圓覺心, 所現幻垢 凡妄認身心為己, 未離幻 垢者, 名為眾生 對此眾生, 則已離幻垢者, 說名菩薩, 以不執身心實有, 了 知身心如幻故 垢盡對除, 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115 11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幻垢如珠中之色, 本無可離, 但了達即空, 即是垢盡 所對之垢既盡, 能 對亦除, 故曰 : 垢盡對除 此拂迹也 即無對垢, 及說名者 : 此二句, 諸家所解不同 今按本文解釋, 上文云對 離幻垢, 說名菩薩, 此則眾生之幻垢已盡, 即無所對幻垢之眾生, 及說名離垢 之菩薩 者字, 即指菩薩 到此對待情亡, 乃成絕待, 不獨所對幻垢之眾生, 了不可得, 即能對之菩薩, 亦不可名, 以歸平等本際, 此入玄也 丑二拂迹入 玄竟 寅初 一真法界丑三圓彰法界 ( 分二 ) 寅二 三重法界 寅初一真法界 善男子! 此菩薩及末世眾生, 證得諸幻滅影像故, 爾時便得無 方清淨 無邊虛空, 覺所顯發 此承前啟後 菩薩及末世眾生, 皆指求淨圓覺之人 觀行已成, 證得如幻

11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16 三昧, 則一切諸幻影像, 悉皆得滅 不妄執隨方所現之五蘊, 以為實有, 破除 我法二執, 如不執摩尼珠, 實有五色也 爾時便得無方清淨者 : 爾時, 即證得 圓覺, 滅除幻垢之時 便得者, 即得也 無方清淨, 乃周徧清淨, 不定方所, 非一方二方清淨, 所謂無處 ( 方, 即處也 ) 不清淨也 無邊虛空, 覺所顯發者 : 圓覺妙心本淨, 昔為無明諸幻所障, 但見諸幻, 妄執實有, 不得周徧清淨 到此幻盡覺顯, 不但空中, 所有身心世界, 了不可 得, 即無邊虛空, 皆為覺性之所顯發, 亦不可得 如 楞嚴經 所云 : 一人 發真歸元, 十方虛空, 悉皆銷殞 十方頑空銷殞而圓覺真空顯發, 廣大圓明, 無有邊際, 即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本有大光明藏, 寂而常照, 含裹十方 虛空, 皆成寂滅真境 惟妙覺明, 圓照法界, 了無一法當情 此即眾生清淨覺 地, 亦即如來因地, 圓照清淨覺相是也 初一真法界竟 卯初 真空絕相觀卯二 理事無礙觀寅二三重法界 ( 分三 ) 卯三 周徧含容觀

117 11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卯初真空絕相觀 覺圓明故, 顯心清淨 ; 心清淨故, 見塵清淨 此下, 顯淨圓覺心, 周徧清淨之相 本科顯真空妙理, 絕相清淨 下二科, 廣顯互徧互融, 攝入無礙 極顯題中, 大 方 廣三義, 體 相 用一一不可 思議 首句承上云 : 覺心圓滿明淨故, 則無有一法, 而不清淨 即一清淨, 一 切同時清淨也 所謂復本心源, 究竟清淨 惟一覺性圓明寂照, 但以語不頓彰, 文中不得不次第而顯也 顯心清淨者 : 此指賴耶心 ( 第八識 ), 非指意識心 ( 下文有意識故 ), 今觀行成就, 無明幻滅, 圓覺清淨, 遂顯此賴耶心, 同時清淨 心清淨故, 見塵清淨者 : 承 上賴耶心, 既已清淨, 則依自證分, 所起之見分, 亦同時清淨 見分由無明力, 轉本有智光, 而成能見之妄見, 即六種染心之一, 故以塵名, 非眼根所見之色 塵, 為見塵也

118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18 心 見二皆清淨故, 一一周徧清淨, 唯一妙明, 圓照法界, 自內及外, 自 近及遠, 自凡及聖, 以顯究竟清淨之相 非見塵清淨之後, 聞塵 覺塵等, 相 繼清淨 亦非眼根眼識, 清淨之後, 諸根諸識, 相繼清淨 文雖前後次第而說, 祇因語不頓彰之故 此等自應當知 如 楞嚴 所云 : 但於一門深入, 入一 無妄 ( 即顯心清淨 ), 彼六知根, 一時清淨 ( 即見塵 聞塵 覺塵 知塵 悉皆清淨 ) 以元是一精明, 分 作六和合故也 見清淨故, 眼根清淨 ; 根清淨故, 眼識清淨 見分清淨之故, 眼根同時, 與之俱淨 根不能自見, 因有見分, 分作六和 合 在眼曰見, 故見淨, 根即與俱淨也 根清淨故, 眼識清淨 由來根識難分, 故唯識云 : 愚者 ( 指聲聞愚法之人 ) 難分識 與根 當知根是所依, 識是能依 由根對塵, 識依根起 前五識緣自分境 ( 如眼識緣色塵等 ), 惟第六識, 能徧緣六塵之境 ( 明了意識, 與前五識俱起, 緣前五塵境, 獨頭意識, 緣法塵之境 ), 根既清

119 11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淨, 則根不緣塵 根境不偶, 識無從生, 故眼識與眼根, 而同時清淨 識清淨故, 聞塵清淨 ; 聞清淨故, 耳根清淨 ; 根清淨故, 耳識 清淨 第一識字是眼識 接上文起, 此處當知, 並非眼識清淨之後, 聞塵纔清淨 此聞塵與見塵, 同為六精,( 楞嚴經 : 名見精, 聞精, 乃至知精 是帶妄之見分, 總名為見分, 別名為六精 帶妄即帶同分別業, 二種妄見, 故此經名為見塵 聞塵等 名雖有別, 體 ) 見精清淨, 六精同時清淨 耳根與耳識, 亦同前眼根與眼識, 則無殊, 故皆名塵 隨見分同時清淨也 識耳識清淨故, 覺塵清淨 ; 如是乃至鼻 舌 身 意, 亦復如是 此文, 例前眼根眼識, 俱與見塵, 同時清淨, 其餘覺塵知塵, 乃至鼻 舌 身 意, 諸根諸識 無不同時清淨 此先約內身清淨, 下推至外境清淨 善男子! 根清淨故, 色塵清淨 ; 色清淨故, 聲塵清淨 ; 香 味

12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20 觸 法, 亦復如是 六根清淨故, 自內及外, 六塵亦復如是, 同時清淨, 此外清淨也 善男子! 六塵清淨故, 地大清淨 ; 地清淨故, 水大清淨 ; 火大 風大亦復如是 此承上內外根塵既淨, 內外四大, 亦同時俱淨 不取根發識, 塵牽心之義, 直取根塵, 四大和合之體也 善男子! 四大清淨故, 十二處 十八界 二十五有清淨 ; 此約世間諸法 十二處, 即內能緣根六處, 外所緣塵六處 十八界, 即根 塵 識, 三六十八, 各有界限 二十五有者 : 即欲界 色界 無色界 三界亦名三有 : 欲有 色有 無色 六欲天以下, 是五趣雜居地 ; 初禪 離生喜樂地 ; 二禪 定生喜樂有 ; 亦名九有 : 以三界有九地 ( 地 ; 三禪 離喜妙樂地 ; 四禪 捨念清淨地, 此色界四地 無色界 亦有四地 : 空無邊處地 識無邊處 ), 廣言二十五有 古德頌云 : 四洲 四惡趣, 六地 無所有處地 非想非非想處地

121 12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欲 併梵天, 四禪 四空處, 無想 阿那含 通稱有者, 以其有因必有果, 因果不亡, 故謂之曰有 是三界內眾生, 所依住故 此二十五有清淨, 即三界 六凡依正, 悉皆清淨 此世間法清淨也 彼清淨故, 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智 佛十八不共法 三十 七助道品清淨 ;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 一切清淨 此約出世間諸法 首句彼清淨故, 彼字, 總指世間諸法, 既已清淨, 則由 凡而聖, 故出世間法, 亦為圓覺所顯, 一一清淨也 十力者 : 如來證一諸法實相智力, 有十種用, 故名十力 以有能摧怨敵, 不可屈伏之力用故 法數云 : 一 是處非處智力 : 知一切眾生, 因緣果報, 作善因得善果, 名是處 ; 作 惡因求善果, 名非處 ( 謂無有是處也 ), 則能降伏無因邪因 二 業智力 : 知一切眾生, 三世所有善 惡, 不動諸業, 及所受三種果報,

12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22 知所度有障 無障 三 定智力 : 知諸禪解脫, 三昧垢淨 ( 有愛見慢等為垢, 無則名淨 ), 及知依此所得諸果 四, 根智力 : 知一切眾生, 信 進 念 定 慧五根, 有上 中 下差別 五 欲智力 : 知一切眾生, 樂 ( 去聲 ) 欲不同 ( 如迦葉樂頭陀, 阿難樂多聞等 ), 令捨不淨增 淨 六 界智力 : 界者, 性義, 即種子 上欲為現行, 此為貪 瞋 癡等性 知即時異時, 誰可度 誰不可度 七 至處智力 : 知一切道至處相, 知善道, 處在人 天 : 惡道, 處在三途 ; 無漏道, 處在涅槃 八 宿命智力 : 知過去本生 本事等, 雖百千世劫, 皆明瞭無礙 九 天眼智力 : 知眾生死此生彼, 善惡業緣, 受報好醜等, 亦以極遠無礙 十 漏盡智力 : 知自他漏盡, 永不受後有 ( 即後世受報身 ) 之身 四無所畏者 : 具四無畏精神, 離諸怖畏, 功由智力之故

123 12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一 具一切智無畏 : 於一切法, 盡知盡見, 得無所畏 二 諸漏已盡無畏 : 五住已盡, 二死已亡故 三 說障道法無畏 : 於障道惑 業 苦等法, 能知能說 四 說盡苦道無畏 : 於盡苦 ( 即出離諸苦 ) 道, 悉皆能說 如四諦 十二因緣, 能盡分段生死苦 ; 六度 四攝 一心, 能盡變易生死苦 通稱無畏者, 眾中說 法, 無所畏故 四無礙智者 : 以智緣境應機, 悉皆無有滯礙, 即四無礙辯 前二是緣境, 後二是應機 一 法無礙智 : 一切諸法, 若名若相, 悉皆能知能說 二 義無礙智 : 如地是堅義, 水是濕義, 火是煖義, 風是動義等 三 詞無礙智 : 有二釋 : ( 一 ) 隨順各方言詞 ( 佛一音具足眾音 ), 智辯無礙, 隨類得解 ( 二 ) 以一義而演多詞無盡, 以少詞而顯多義亦明

12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24 四 樂 ( 去聲 ) 說無礙智 : 隨眾生心所好樂而說, 樂聞大者, 為說大法, 樂 聞小者, 為說小法, 隨機受益, 皆得悟入 去佛十八不共法者 : 唯佛獨具, 不與二乘菩薩共也 故冠聲以佛字 一 身業無失 : 歷劫勤修, 六度萬行, 福慧莊嚴, 證五分身 二 口業無失 : 因修善語, 具無量德, 故得成就八音四辯 三 意業無失 : 修甚深法, 證究竟覺, 一切無著, 得大安隱 此約佛, 修 成最勝三業無失 ( 不可約化他三業, 因後更有三業, 隨智慧行故 ) 四 無異想心 : 於諸眾生, 平等普度, 冤親無間, 恩有咸資, 心無異想, 誰度誰不度 五 無不定心 : 行 住 坐 臥, 四威儀中, 那伽常在定, 無有不定時 六 無不知捨心 : 於一切法, 慧照覺知, 當捨則捨, 無不知而捨 七 欲無減 : 常樂 ( 去聲 ) 積集, 一切善法, 具修眾善, 心無厭 ( 平聲 ) 足 八 進無減 : 身心精進, 無有疲倦, 恒度眾生, 不休不息

125 12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二 九 念無減 : 常念眾生, 大悲不捨, 恒思度脫, 令入涅槃 十 慧無減 : 具一切智, 力無所畏, 隨宜說法, 慧辯無盡 十一 解脫無減 : 遠離執著, 一切無礙, 有為無為, 悉得解脫 十二 解脫知見無減 : 解脫能生知見, 知見能保解脫, 更互相資, 一切無 礙 十三 身業隨智慧行 : 現種種身隨智應機, 調伏攝受, 普令得益 十四 口業隨智慧行 : 以微妙音, 隨智而轉, 巧說諸法, 令眾悟入 十五 意業隨智慧行 : 以清淨意, 微妙觀察, 對機施教, 入眾生心 十六 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 慧照過去, 所有一切, 情無情法, 徧知無礙 ( 如過去本生 本事 時劫 國土 名字等 ) 十七 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 慧照現在, 所有一切, 情無情法, 徧知無礙 ( 如楞嚴經云 : 松直 棘曲 鵠白 烏玄 皆了元由等 ) 十八 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 慧照未來, 所有一切, 情無情法, 徧知無礙

12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 126 ( 如法華授記 未來成佛 劫國 莊嚴 名號 將來必應是也 ) 唯佛功德智慧, 超越九界, 故得如是十八不共之法 三十七助道品者 : 助, 是資助, 謂資助正道也 正道, 即真正發菩提心, 以求菩提道 必以此三十七品為助, 方能得成 品者, 類也, 分作七科 一 四念處 : 念, 是能觀之智 ; 處, 是所觀之境, 修行, 以此為下手工夫 ( 一 ) 身念處 : 念身不淨 以智觀察, 此身種種不淨 初觀根本不淨, 是 父精母血, 結合而成 次觀住處不淨, 在母胎之中, 與糞穢雜處 再觀現前不 淨, 九孔常流不淨 更觀將來不淨, 死後降脹 血塗 膿爛等, 令生厭離, 不 起貪著 ( 二 ) 受念處 : 念受是苦 以智觀察, 六根領受境界, 無非是苦 苦受, 是苦苦 ; 樂受, 是壞苦 ; 捨受 ( 不苦不樂 ), 是行苦 ( 乃行陰遷流之苦 ), 令知覺悟, 不至認 苦為樂 ( 三 ) 心念處 : 念心無常 以智觀察, 六識之心, 攀緣六塵, 念念生滅,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_SGP_06.doc

Microsoft Word - 圓覺經_SGP_06.doc 圓覺經第六講普眼章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經文四緣假合, 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 中外合成, 妄有緣氣, 於中積聚, 似有緣相, 假名為心 善男子! 此虛妄心, 若無六塵, 則不能有 ; 四大分解, 無塵可得 於中緣塵, 各歸散滅, 畢竟無有, 緣心可見 善男子! 彼之眾生, 幻身滅故, 幻心亦滅 ; 幻心滅故, 幻塵亦滅 ; 幻塵滅故, 幻滅亦滅 幻滅滅故, 非幻不滅 譬如磨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大 乘 無 上 續 論 ( 寶 性 論 ) 堪 布 益 西 彭 措 譯 1. 佛 法 僧 及 如 來 藏, 菩 提 功 德 與 事 業, 論 體 一 切 攝 略 說, 如 是 七 種 金 剛 處 2. 應 知 七 種 相 次 第, 依 照 總 持 自 在 王, 經 序 有 三 余 四 處, 菩 薩 如 來 差 別 分 3. 從 佛 有 法 從 法 僧, 從 僧 獲 得 藏 智 界, 終 獲 智 慧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4/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七 十 頁 : 子 四 明 舌 入 即 藏 性 這 一 大 科, 佛 陀 的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附 件 一 公 務 員 資 歷 組 別 I. 資 歷 組 別 及 名 稱 資 歷 組 別 名 稱 1 無 需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2 中 學 會 考 證 書 第 一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的 第 二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並 具 相 當 經 驗 的 3 高 級 文 憑 及 文 憑 第 一 組 : 高 級 文 憑 第 二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修 訂 日 期 : 2005/10/26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1, No. 1823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823 [cf. Nos. 155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方 外 看 紅 塵 家 庭 溝 通 目 錄 一 親 子 教 育 3 讓 孩 子 走 自 己 的 路 3 以 佛 心 陪 孩 子 成 長 7 我 不 是 小 流 氓 10 以 勉 勵 代 替 責 罵 13 尊 重 孩 子 的 意 願 16 悲 哀 小 皇 帝 19 青 少 年 為 何 迷 戀 網 路? 22 小 爸 媽 問 題 多 24 接 受 同 性 戀 兒 子 27 單 身 者 適 合 收 養 小

More information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行 政 第 二 十 三 卷, 總 第 八 十 八 期,2010 No.2,267 275 267 * 憲 法 和 基 本 法 是 澳 門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憲 制 基 礎, 體 現 在 二 個 方 面 第 一, 一 國 兩 制 的 實 施 需 要 制 度 化 和 法 律 化, 制 度 化 就 是 設 立 特 別 行 政 區, 法 律 化 就 是 制 定 特 別 行 政 區 基 本 法 制 度

More information

疏 通 之 豈 不 至 簡 哉 何 言 其 繁 也 及 其 斷 言 語 之 道 息 思 想 之 心 忘 能 所 滅 影 像 然 後 為 得 也 固 不 在 詮 表 耳 嗚 呼 生 靈 之 所 以 往 來 者 六 道 也 鬼 神 沈 幽 愁 之 苦 鳥 獸 懷 獝 狘 之 悲 脩 多 方 瞋 諸 天

疏 通 之 豈 不 至 簡 哉 何 言 其 繁 也 及 其 斷 言 語 之 道 息 思 想 之 心 忘 能 所 滅 影 像 然 後 為 得 也 固 不 在 詮 表 耳 嗚 呼 生 靈 之 所 以 往 來 者 六 道 也 鬼 神 沈 幽 愁 之 苦 鳥 獸 懷 獝 狘 之 悲 脩 多 方 瞋 諸 天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39, No. 179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795 [cf. No. 842]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台 中 市 財 團 法 人 光 華 高 級 工 業 職 業 學 校 專 業 科 目 -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教 案 本 適 用 科 別 : 機 械 科 製 圖 科 編 寫 單 位 : 光 華 高 工 機 械 製 圖 科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55202-er-ch03.doc

55202-er-ch03.doc 8 第 章 機 率 - 樣 本 空 間 與 事 件 列 出 擲 一 粒 骰 子 所 出 現 點 數 的 樣 本 空 間, 並 以 集 合 表 示 下 列 各 事 件 : A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偶 數 的 事 件, B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奇 數 的 事 件, C 是 出 現 點 數 大 於 的 事 件 骰 子 出 現 的 點 數 可 能 是,,, 4,5, 6, 因 此 出 現 點 數 的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反 之, 若 連 帶 保 證 乃 保 證 人 與 主 債 務 人 間 之 連 帶, 連 帶 保 證 人 無 先 訴 抗 辯 權 ( 最 高 法 院 45 年 度 台 上 字 第 1426 號 判 決 參 照 ) 例 如 : 甲 乙 丙 三 人 共 同 保 證 A 銀 行 融 資 於 B 公 司 之

反 之, 若 連 帶 保 證 乃 保 證 人 與 主 債 務 人 間 之 連 帶, 連 帶 保 證 人 無 先 訴 抗 辯 權 ( 最 高 法 院 45 年 度 台 上 字 第 1426 號 判 決 參 照 ) 例 如 : 甲 乙 丙 三 人 共 同 保 證 A 銀 行 融 資 於 B 公 司 之 102_2 財 3B 債 各 期 末 考 試 題 ( 林 信 和 ) 註 一 : 不 參 看 法 典, 不 作 弊, 憑 自 己 的 實 力 作 答, 字 體 端 正 適 中 附 法 條 判 決 判 例 及 理 由 註 二 : 請 按 考 題 所 示 題 序 號 碼 逐 一 作 答 以 利 得 分! 請 善 用 暑 期 進 補 厚 植 根 基, 因 為 你 值 得! 一 請 教 幾 個 法 律 概

More information

102.6.30.xls

102.6.30.xls 之 二 資 產 負 債 權 益 展 開 表 102 年 6 月 30 日 單 位 : 新 臺 幣 千 元 資 產 會 計 項 目 展 開 項 目 現 金 及 約 當 現 金 75,497 75,497 存 放 央 行 及 拆 借 銀 178 178 同 業 透 過 損 益 按 公 允 價 值 衡 量 之 金 融 資 產 139,578 139,578 對 金 融 相 關 事 業 之 資 本 投 資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目    錄 總 統 令 中 華 民 國 1 0 2 年 1 月 9 日 華 總 一 義 字 第 1 0 2 0 0 0 00811 號 茲 修 正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第 六 條 之 一 至 第 九 條 條 文, 公 布 之 總 統 馬 英 九 行 政 院 院 長 陳 冲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修 正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p.70-75): 204 習 205 印 尊 於 2 者 舍 知 善 梨 子 善 復 根 答 法 曰 得 : 不 有 壞 也 淨, 問 尊 曰 入 者 正 : 舍 法 梨 賢 耶 子 者? 大! 拘 謂 絺 有 羅 比 丘! 知 頗 更 有 事 知 因 善 此 根 事, 比 丘 成 就 見, 得 正 見, 云 何 知 善 根? 謂? 身 謂 妙 無 行 貪 善 根, 口, 無 意 恚 妙 行 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07

Microsoft Word - ch07 五 本 要 點 補 助 款 之 請 撥 及 核 結, 依 下 列 規 定 辦 理 : ( 一 ) 補 助 經 費 由 本 署 直 接 撥 付 至 地 方 政 府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及 其 他 學 校 ( 二 ) 聯 絡 處 及 校 外 會 應 檢 附 收 據, 向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或 地 方 政 府 辦 理 核 銷, 原 始 支 出 憑 證 由 經 費 核 銷 單 位 留 存 備 查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國 中 數 學 基 本 學 習 內 容 補 救 教 材 第 一 冊 一 -1 單 元 一 數 線 與 整 數 的 加 減 運 算 主 題 一 正 數 負 數 的 意 義 一 正 數 和 負 數 : 尋 找 寶 藏 北 西 東 小 明 南 小 明 無 意 間 得 到 了 一 張 藏 寶 圖, 圖 上 的 黑 點 代 表 小 明 現 在 站 的 地 方, 每 個 腳 印 都 代 表 1 步 若 要 在

More information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學 生 的 共 同 筆 記 有 無 著 作 權? 學 校 任 課 教 師 上 課 時 的 授 課 演 講, 是 一 種 語 文 著 作 上 課 的 學 生 將 教 師 的 授 課 內 容, 一 字 一 句 的 抄 錄 成 筆 記, 這 是 一 種 重 製 行 為 學 生 上 課 的 目 的, 在 於 獲 得 授 課 教 師 所 傳 授 的 知 識, 而 學 生 上 課 做 筆 記, 是 一 種 習

More information

2 2.1 A H 2.2 601288 1288 12 360001 360009 69 100005 86-10-85109619 86-10-85108557 ir@abchina.com 2

2 2.1 A H 2.2 601288 1288 12 360001 360009 69 100005 86-10-85109619 86-10-85108557 ir@abchina.com 2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1288 2016 2016 3 31 571 XIVA 13.09(2) 13.10B 1 1.1 1.2 2016 4 28 2016 5 2016 1414 1.3 1.4 1 2 2.1 A H 2.2 601288 1288 12 360001 360009 69 100005 86-10-85109619 86-10-85108557

More information

二 諦 品 第 四 護 國 品 第 五 不 思 議 品 第 六 奉 持 品 第 七 囑 累 品 第 八 五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述 記... 四 六 三 六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錄... 四 八 二 七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義... 五 0 八 八 般 若

二 諦 品 第 四 護 國 品 第 五 不 思 議 品 第 六 奉 持 品 第 七 囑 累 品 第 八 五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述 記... 四 六 三 六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錄... 四 八 二 七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心 經 講 義... 五 0 八 八 般 若 法 性 空 慧 學 目 次 教 釋 一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密 經 義 脈... 一 二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密 經 講 錄... 一 九 三 能 斷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經 釋... 九 一 懸 論 釋 經 甲 一 序 分 甲 二 正 宗 分 乙 一 請 乙 二 許 乙 三 正 說 丙 一 示 宗 本 答 三 問 丙 二 斷 餘 疑 丁 一 斷 所 行 疑 戊 一 三 斷 一

More information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丑 二 生 分 二 科 寅 一 徵 云 何 生? 云 何 生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無 始 樂 著 戲 論 因 已 熏 習 故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這 是 第 二 科 生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意 的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第 五 科 作 業 裡 面 分 兩 科 第 一 科 約 通 相 辨 第 二 科 約 最 勝 辨 最 勝 辨 裡 面 分

More information

章節

章節 試 題 阿 財 每 年 年 初 存 入 銀 行 0000 元, 年 利 率 %, 每 年 計 息 一 次, () 若 依 單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多 少? () 若 依 複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約 為 多 少?( 近 似 值 :0 0 計 ) 編 碼 0044 難 易 中 出 處 高 雄 中 學 段 考 題 解 答 ()000 元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修改.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修改.doc 圓覺經第九講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 經文 善男子!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 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 如眾空華滅於虛空, 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 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 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從真起妄 一念不覺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粗 三細 : 1 業相生相無明 2 轉相 3 現相六粗 : 住相無明 1 智相 2 相續相 3 執取相 4 計名字相異相無明 5 起業相滅相無明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頁 1 / 8 法 規 名 稱 : 公 務 人 員 俸 給 法 修 正 時 間 :97.1.16 第 一 條 ( 本 法 內 容 ) 公 務 人 員 之 俸 給, 依 本 法 行 之 第 二 條 ( 名 詞 定 義 ) 本 法 所 用 名 詞 意 義 如 下 : 一 本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人 員 依 法 應 領 取 之 基 本 給 與 二 年 功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高 於 本 俸

More information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看 骨 頭 說 故 事 骨 頸 的 大 小 與 形 狀 1 1 20 2013 9 489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2013 9 489 21 DNA 5 X B6 人 骨 與 獸 骨 的 異 同 B7 28 32 36 22 2013 9 489 B6 B2 3 5 B7 2013 9 489 23 基 於 部 分 動 物 的 移 動 性 低, 透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檔 號 : (20) in EDB(SCR) 25/58/11 Pt.4 教 育 局 通 告 第 3/2012 號 2012 年 教 育 ( 修 訂 ) 規 例 2012 年 教 育 ( 豁 免 )( 提 供 非 正 規 課 程 的 私 立 學 校 )( 修 訂 ) 令 2012 年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條 例 ( 修 訂 附 表 1) 令 [ 注 意 : 本 通 告 應 交 ( a )

More information

自序

自序 緣 起 法 一 滴 印 順 導 師 與 佛 法 劉 松 勇 撰 民 國 102 年 ( 西 元 2013 年 ) 7 月 自 序 本 書 是 引 用 印 順 導 師 的 一 些 著 作, 稍 微 排 列 之 組 合 之, 並 且 粗 糙 地 整 理 一 下, 有 時 再 加 上 或 引 用 其 他 善 知 識 如 虛 雲 老 和 尚 太 虛 大 師 阿 姜 查 讚 念 長 老 ( 也 就 是 當 代

More information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法 律 學 系 學 士 班 基 礎 科 目 一 覽 表 101 學 年 度 入 學 學 生 適 用 科 目 名 稱 必 規 定 第 一 學 年 第 二 學 年 第 三 學 年 第 四 學 年 群 學 分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備 註 ( 先 修 科 目 ) 刑 法 ( 一 ) 群 3 3 基 礎 科 目 刑 法 ( 二 ) 群 3 3 基 礎 科 目 / 先 修 刑 法 ( 一 ) 刑 事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資 料 庫 正 規 化 正 規 化 的 概 念 何 謂 正 規 化 (Normalization)?? 就 是 結 構 化 分 析 與 設 計 中, 建 構 資 料 模 式 所 運 用 的 一 個 技 術, 其 目 的 是 為 了 降 低 資 料 的 重 覆 性 與 避 免 更 新 異 常 的 情 況 發 生 因 此, 就 必 須 將 整 個 資 料 表 中 重 複 性 的 資 料 剔 除, 否 則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1公告[1].rtf

1公告[1].rtf 內 政 部 公 告 發 文 日 期 :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30 日 發 文 字 號 : 台 內 役 字 第 1010830457 號 附 件 : 主 旨 : 預 告 修 正 免 役 禁 役 緩 徵 緩 召 實 施 辦 法 依 據 : 行 政 程 序 法 第 151 條 第 2 項 及 第 154 條 第 1 項 公 告 事 項 : 一 修 正 機 關 : 行 政 院 二 修 正 依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4年說明會簡報-final-0923.ppt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4年說明會簡報-final-0923.ppt [相容模式] 主 任 導 師 一 年 級 導 師 系 學 會 導 師 二 年 級 導 師 教 育 專 業 課 26 學 分 教 師 資 格 檢 定 考 試 ( 每 年 3 月 ) 中 等 學 校 教 師 證 書 學 習 護 照 ( 實 地 實 習 研 習 服 務 時 數 心 霊 美 學 與 藝 術 人 文 活 動 ) 修 畢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證 明 書 教 師 甄 試 專 門 課 程 ( 任 教 類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2016年中國語文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樣本試卷示例及說明

2016年中國語文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樣本試卷示例及說明 目 錄 2016 年 中 國 語 文 科 試 卷 三 聆 聽 及 綜 合 能 力 考 核 樣 本 試 卷 示 例 及 說 明 前 言 1 第 五 級 示 例 一 2 第 五 級 示 例 二 11 第 四 級 示 例 一 20 第 四 級 示 例 二 28 第 三 級 示 例 一 37 第 三 級 示 例 二 45 第 二 級 示 例 一 53 第 二 級 示 例 二 61 第 一 級 示 例 一 68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楞嚴經(第五十二講)上帝創造天地電子書.pdf

楞嚴經(第五十二講)上帝創造天地電子書.pdf 楞 嚴 經 ( 第 五 十 二 講 ) 上 帝 創 造 天 地 電 子 書.pdf 慧 律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 楞 嚴 經 (52) 第 五 十 二 講 : 大 佛 頂 首 楞 嚴 經 講 義 研 究 (31)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大 佛 頂 首 楞 嚴 經 講 義 139 頁, 倒 數 第 四 行,[

More information

Layout 1

Layout 1 視 為 優 講 燈 1 講 開 場 簡 報 隨 齡 發 視 變 資 訊 討 論 檢 討 會 與 會 將 夠 幾 點 與 變 關 視 變 兩 種 視 習 慣 個 問 專 業 員 問 題 講 1 燈 2 隨 齡 長 會 視 變 視 變 會 動 變 難 閱 讀 電 腦 視 變 會 裡 絆 體 風 險 藥 護 務 駕 車 動 難 會 響 並 導 慮 鬱 過 適 當 應 對 視 變 繼 續 動 並 減 關 慮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篇 名 : 將 母 狗 變 性 來 解 決 流 浪 狗 問 題 之 問 卷 調 查 研 究 作 者 : 王 柏 勝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柯 志 翰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蔡 其 宏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指 導 老 師 : 陳 光 烈 老 師 1 壹 前 言 流 浪 狗 的 問 題 存 在 已 久,( 註 一 ) 目 前

More information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香 贊 爐 香 乍 熱, 法 界 蒙 熏, 諸 佛 海 會 悉 遙 聞, 隨 處 結 祥 雲, 誠 意 方 殷, 諸 佛 現 全 身 南 無 香 雲 蓋 菩 薩 摩 訶 薩 ( 三 稱 )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 三 稱 ) 開 經 偈 無 上 甚 深 微 妙 法 百 千 萬 劫 難 遭 遇 我 今 見 聞 得 受 持 願 解 如 來 真 實 義 大 方 等 大 集 經 大 方 等

More information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3 4 6 長 期 病 患 者 的 照 顧 者 很 多 時 需 要 24 小 時 全 天 候 照 顧 受 關 顧 者 這 無 疑 令 個 人 生 活 空 間 變 得 狹 窄 然 而, 故 事 中 的 受 訪 者 卻 能 把 握 時 間, 在 受 關 顧 者 上 學 後, 通 過 參 與 各 樣 義 工 活 動 充 實 自 已 ; 同 時, 亦 為 長 期 病

More information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第 一 章 1 2 3 4 第 二 章 5 6 7 8 1. 2. 9 3. 4. 5. 6. 7. 8. 9. 10. 11.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第 三 章 p 12 b / B 0.75 13 p 14 15 D = l 20 +10 16 17 p l D l D l D 3 p 4 3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ore information

no1

no1 諦閑大著大方廣圓覺修經講多羅了義師遺陀教育基金會印贈記佛義附親聞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1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民國七年在北京戊午講經會講記原序三藏十二分教,能詮所詮,千派萬別,而同歸於一 一者何?一如來淨圓覺心也 無染之謂淨,無漏之謂圓,無無明之謂覺 合淨圓覺三,而為如來妙明之真心,亦為眾生同具之本體 而即背心迷體者,起悟進修之不二妙門也 然而脩多羅中,求其直指此一妙門,破二障而除四病,攝五性而被三根,機無不投,義無不顯者,惟一圓覺了義經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71A175A440A4DFA176B8D5BDD7A4D1A578AFAAAE76A8EEC462AABABAEBAFABA1D0A548A16DAA6BB5D8A454AC4EC462BBF6A16EACB0A8D22DA454AED5ADD7A5BF>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71A175A440A4DFA176B8D5BDD7A4D1A578AFAAAE76A8EEC462AABABAEBAFABA1D0A548A16DAA6BB5D8A454AC4EC462BBF6A16EACB0A8D22DA454AED5ADD7A5BF>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四 期 頁 93-154( 民 國 一 二 年 ), 新 北 :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4, pp. 93-154 (2013) New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93. 從 一 心 試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

各位居士大德 圓覺經第一講文殊章 ( 上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新加坡淨名佛學社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身心寂滅, 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 於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其名曰 :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More information

瑞興銀行

瑞興銀行 網 路 銀 行 基 金 服 務 系 統 - 查 詢 類 操 作 手 冊 中 華 民 國 一 零 五 年 版 第 1 頁 目 錄 文 件 導 引 說 明... 3 壹 基 金 服 務 - 查 詢 類... 1 一 我 的 基 金 ( 含 使 用 者 風 險 等 級 )... 1 1.1 更 新 損 益... 2 二 基 金 往 來 明 細 查 詢 ( 含 配 息 )... 5 2.1 基 金 單 筆

More information

ART_RAE16_ticket_cn_p.1

ART_RAE16_ticket_cn_p.1 1. 2. 3. 4. 基 础 部 分 - 色 彩 TM TM Premier B2C Sales to China 2014 TM OCR www.divcom.com.hk/ocrc 現 在 開 始 計 劃 訪 問 亞 洲 零 售 博 覽 的 行 程! 交 通 配 套 乘 車 路 線 : 由 機 場 乘 坐 公 共 汽 車 : A11 或 E11 到 灣 仔 (~80 分 鐘 ) 地 鐵 :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28-134_\244\337\275\345201206)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28-134_\244\337\275\345201206)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28/134 請 大 家 打 開 講 義 第 五 十 八 頁 : 午 二 釋 同 分 妄 見 前 一 科, 佛

More information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全球資訊網-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全球資訊網-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發 行 人 證 券 商 證 券 交 易 所 會 計 主 管 資 格 條 件 及 專 業 進 修 辦 法 暨 發 行 人 證 券 商 證 券 交 易 所 會 計 主 管 進 修 機 構 審 核 辦 法 問 答 集 105 年 5 月 修 訂 一 會 計 主 管 之 定 義 ( 會 計 主 管 資 格 條 件 及 專 業 進 修 辦 法 第 2 條 ) ( 一 ) 何 謂 會 計 主 管? 證 券 交

More information

X0433 阿彌陀經約論

X0433 阿彌陀經約論 目 次 編 輯 說 明 章 節 目 次 贊 助 資 訊 卷 目 次 1 編 輯 說 明 本 電 子 書 以 CBETA 電 子 佛 典 集 成 Version 2016 為 資 料 來 源 漢 字 呈 現 以 Unicode 2.0 為 基 礎, 不 在 此 範 圍 的 字 則 採 用 組 字 式 表 達 梵 文 悉 曇 字 及 蘭 札 字 均 採 用 羅 馬 轉 寫 字, 如 無 轉 寫 字 則

More information

(DP_MFP_Training

(DP_MFP_Training 影 印 機 操 作 說 明 1 人 性 化 操 作 面 板 超 大 液 晶 觸 控 面 板 : 容 易 觀 看 及 了 解 (192 x 72mm) 直 覺 性 操 作 面 板 設 計 : 由 上 而 下 由 左 至 右 的 消 費 者 直 覺 操 作 設 計 圖 形 化 界 面 : 所 有 功 能 一 目 了 然, 使 用 方 便 啟 動 統 一 式 設 計 : 全 系 列 相 同 操 作 界 面

More information

果清和尚開示

果清和尚開示 - 1-101.03.05 第 二 次 廣 教 誡 清 公 和 尚 宣 講 一 宣 說 八 敬 法 比 丘 尼 八 敬 法 諸 族 姓 女 諦 聽! 如 來 無 所 著 等 正 覺, 說 八 不 可 違 法, 應 尊 重 恭 敬 讚 歎, 盡 形 壽 不 應 違 第 雖 百 臘 比 丘 尼, 見 初 受 戒 比 丘, 應 起 迎 逆 禮 拜 問 訊 請 令 坐 第 比 丘 尼 不 得 罵 謗 比 丘

More information

澄觀《華嚴法界玄鏡》之真空觀的開展

澄觀《華嚴法界玄鏡》之真空觀的開展 大 專 學 生 佛 學 論 文 集 頁 441-460( 西 元 2010 年 ), 台 北 市 華 嚴 蓮 社 Collec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sis Relating to Buddhism Taipei Hua-yen Lotus Society0000-0000( 暫 未 申 請 ) 澄 觀 華 嚴 法 界 玄 鏡 之 真 空 觀 的 開 展 - 並 以

More information

之 處 一 相 一 味 究 竟 平 等 更 無 三 異 於 一 體 中 義 分 能 所 爾 亦 名 一 乘 亦 名 無 上 乘 也 起 信 謂 用 者 以 此 論 中 能 破 疑 執 生 正 信 故 起 即 顯 發 信 謂 忍 樂 謂 於 前 大 乘 一 心 三 義 境 上 顯 發 忍 樂 之 心

之 處 一 相 一 味 究 竟 平 等 更 無 三 異 於 一 體 中 義 分 能 所 爾 亦 名 一 乘 亦 名 無 上 乘 也 起 信 謂 用 者 以 此 論 中 能 破 疑 執 生 正 信 故 起 即 顯 發 信 謂 忍 樂 謂 於 前 大 乘 一 心 三 義 境 上 顯 發 忍 樂 之 心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4, No. 1848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848 [cf. Nos. 1666,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BOOK 山 與 溪 谷 社 編 堀 內 一 雄 執 筆 蕭 雲 菁 譯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練 068 心 率 計 為

More information

辛 寂 法 師 突 然 遇 見 我, 說 : 我 現 在 實 在 頗 為 慚 愧, 特 地 向 你 懺 悔 我 聞 聽 此 言 一 時 驚 惶 不 知 所 措, 只 好 怔 怔 地 盯 住 他 辛 寂 法 師 又 真 誠 地 說 : 世 尊 在 世 之 日, 有 大 居 士 維 摩 助 佛 教 化

辛 寂 法 師 突 然 遇 見 我, 說 : 我 現 在 實 在 頗 為 慚 愧, 特 地 向 你 懺 悔 我 聞 聽 此 言 一 時 驚 惶 不 知 所 措, 只 好 怔 怔 地 盯 住 他 辛 寂 法 師 又 真 誠 地 說 : 世 尊 在 世 之 日, 有 大 居 士 維 摩 助 佛 教 化 三 世 多 杰 羌 佛 說 僧 俗 辯 經 分 類 : 第 三 世 多 杰 羌 佛 說 法 2008/05/21 09:20 論 文 正 誤 一 提 起 我 的 論 文, 有 些 人 就 會 產 生 許 多 說 法 有 說 是 天 書, 需 要 破 析, 有 說 是 談 禪 理, 處 處 潛 伏 禪 機, 還 有 的 說 是 儒 道 莊 老 哲 學, 不 見 現 代 科 學 這 些 說 法 都 是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